时间:2022-03-09 03:33: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中学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生命教育
最初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西方一些学者从关注自杀、吸毒和暴力行为等问题演变而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近些年的学者在生命教育的涵义上有了新的理解。我国生命教育的开展最早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由于素质教育的兴起,生命教育也不断被一些学者所提倡。最初的生命教育要求在教育中要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并且信任每一个学生。随后,一些省份如上海、湖南和辽宁等不断将生命教育编写到教材中去并且开始了试点运行工作。具体实施一般首先是从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开始的,在不同课程中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开展生存训练和相关的户外拓展训练,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不断培养自己珍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随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在中学中逐步建立起来,社会中对生命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二.生存教育
所谓生存教育就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保护生命,如何在社会生存等相关知识。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存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的讲授,不断提高学生生存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端正学生的生存态度,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和科学的生存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生存中实现自己与自然的和谐和统一。生存教育主要涉及的内容与人的非常态生存有关。通过对学生生存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在非常态生存状态下应对的能力,例如一些突发事故如地震、泥石流、雪崩以及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应对,也包括对一些突发事件如交通事故、火灾或者恐怖事件等社会灾难的应对。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防灾救灾的基本知识,还要掌握降低灾害损失的技巧,例如如何进行伤口的包扎,如何进行有效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面对火灾如何使用灭火器等等,不仅要会自救,还要学会救人。
三.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即通过生活来进行学习,来进行教育,通过教育而改进生活,使生活向前和向上,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激发出自身的力量并且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的内涵非常大,生活教育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正确理解生活教育的内涵就必须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生活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开展可以使多种形式的,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同时中学生的生活教育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解决问题,避免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与学生思想和生活不符合的内容和陈旧的内容进行教育。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选择课本以外的内容,例如请一些相关方面的专家或者学者对学生进行讲课,开座谈会,让学生也参与到其中,积极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上社会,去亲密的接触社会,让学生们明白只有了解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现状,才能学会如何去更好地生活。在学习方法上,要尽可能让学生去动手参与调查和实践,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认真观察得出自己的结论,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中学生三生教育的开展
学校教育就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激发、唤醒并且促进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最终成长的过程。因此,学校开展三生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本,通过教师的讲授培育和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让学生认识并且提升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在中学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一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参予社会活动,以促成学生及早自主自立;二是注意培养学生自救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认识诸如“生存的意识、手段、方法,以及人为什么会死亡”等方面的系统科学知识,教给学生“如何救触电者”“怎样救溺水者”等具体行为方法;三是培养自我防范能力,教给学生“如何快速应变突发事件”、“怎样进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具体知识和行为能力;四是时时注意给学生宣传自主自救的典型事例。
作者:熊晓 单位:贵州省习水县东皇镇中学
1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客观环境
第一,创设良好的学生集体,营造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良好的集体氛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要素。而学生集体的发展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发展,相互间的辩证统一,强调创设良好的学生集体,以满足并激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积极向上、和谐相处的集体氛围,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等,都可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之下得到发展。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科学合理地创设学生集体,为学生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集体环境。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处理好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夯实集体目标,也要强调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在学生共同构建集体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自我的风格、活动方式之下,为个性的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其次,以个体发展为主,防止集体环境对学生个性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学生在集体中学习、活动,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性,防止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不良的个性发展。
第二,依托多样化的活动,激活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托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通过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德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思想情操;参加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等等。与此同时,不同的活动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不同的作用效果。这就强调,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依托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夯实民主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并夯实民主教育,是建立起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力。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是尊重学生最为本质的体现,也是新课程理念对中学教育教学的新要求。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无论是学生的能动性,还是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表现需要得到尊重。例如,建立班干部轮换制度、学生代表会议制度等,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与思想,肩负起班级及自我的责任,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能力以及自我管理与教育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正确的个性态度,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培养正确的个性态度,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因素。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等有清楚的认识,并基于自我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方式驾驭现实环境。这种正确个性态度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第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获得正确的自我观念。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与自我不断认识的特殊时期,教师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对自身存在的积极与消极的因素,能够正确地分析与识别,进而促使优良的个性品质不断地发展,消极的不良品质等到抑制。只有这样,正确的个性培养,才能落地生根。此外,为了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获得正确的自我观念,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例如,通过以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作为自我认识的参照,进一步强化对自我的认识。并且,也可以借助课业成绩、实践活动成果等,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
第二,接受自己,防止不良思想的产生。中学生要懂得自尊、自爱,在自我珍惜的良好品德之下,才能更好地积极上进。对于中学生而言,不断地获取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对待自己的缺点方面,学生更能够平静且理性的分析,平衡个性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基于学生的爱好以及个性品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培育学生正确的个性态度,防止产生不良的思想。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是一个过程,不断地自我接受与认识,更有助于学生个性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做全面发展的人。
3总结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改下学生个性培养的有力举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康的个性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夯实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
作者:谭永祥 单位:湖南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1.MOOC教学平台简介
2012年对于MOOC来说是十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很多MOOC平台相继出现,其中Coursera、Udacity和edX被称为MOOC的三大平台,它们是最知名的MOOC运行平台。美国斯坦福大学安德鲁•恩格在2011创办Coursera,做为三大MOOC平台之一,它以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为宗旨。Udacity这家盈利性机构的创办者是一名斯坦福大学教授。这位教授在2012年2月创办这家机构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塑造当今时代的教育,它希望每个爱学习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接受到费用低廉的、课程高质的教育,让学生技能与就业所需素质之间的差距得到缩小。edX是不同于Udacity,它是一家非盈利性网站。这个网站的创办者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而伯克利、德克萨斯等知名大学是网站的加盟者。Edx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的课程都是免费的,符合它非盈利性网站的定位。
2.MOOC教学平台对中学教育的影响
关于MOOC对中学教学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技术选择和教学方法创新这两个角度来进行探索。
2.1技术选择
面对MOOC如此迅速的发展,不少高校已经开始思考怎样既可以保证有效的教学,又可以达到节约教学成本的最终目的。另外,学校也逐渐将自己的关注点转向了新的平台的扩展以及教学效率的逐步提升。退一步讲,尽管mooc可能不会成为大学中广泛引用的主要手段,我们也应该思考究竟怎样的技术路线才是最能满足中学教育特殊需要的。MOOC平台和其它在线学习技术的应用在这一问题解决上应该是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还应该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待mooc,就算MOOC没有什么创新元素在里面。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平台,可以给中学教育带来更多的资源选择,达到丰富教学多样性的目的。
2.2教学法创新
因为有了MOOC的出现,我们对于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是十分关注的。因为之前在高中教学中出现的远程教育和mooc的运行方式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因为不论是远程教育还是mooc都可以提供丰富的教育和教学信息,可是在mooc的使用中,我们可以找寻到教育的目的是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实践经验和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这些对于教学手法的创新都有着很好的启迪。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线教学的改革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将中学的特色和特征融入其中。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线教学改革试验除了在教师群体中开展,也可在中学某一个科目中开展,还可以在整个中学教学层面进行大范围的展开。如果缺乏从事远程教育的经验,不妨尝试先将资源的供给以及在线课程作为重点,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意和在线教学的有机融合。我们在中学教育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就是翻转课堂制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能够和现有课程及教学体系相整合,算得上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变革。MOOC获得了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高度认可,这些机构的高管都认为MOOC对于探索新的在线教学法的意义十分重大。依据学习者的经验来设计学习活动和课程的主题内容是MOOC在教学设计上面最基本的特点。它是设计可以是十分细致的,即学习过程规划的十分详细,这样学习者只需要严格按照教师预设的学习路径来学习就可以了;也可以是十分宽泛的,即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发展的技能和专长,可以自由选择使用的服务和工具来加入校外的一些学习社区。在考核方面,电子档案袋、同伴评价等方式很好的打破了通过考试和写文章来考核学生的传统方法。如果MOOC的学习计入高校学分,如何考核就很难评判。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面对并解决MOOC授予高校学分带来的问题。在角色方面,教师应该成为一名学习促进者或设计者,而不是传统的内容专家。当然学生角色也应该得到转变。学生应该通过校外的机构、在线课程来不断发展自己的终身学习技能。在线教学想要获得越来越多的学员就要相信创新是最好的推动力,我们应该学会对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来给他们制定课程目标。
3.结论
MOOC虽然存在争论,但它使我们中学教育者学会思考开放在线学习和开放教育,这是它的价值所在。而且中学教育发展的商业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因此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在线学习质量和开放性得到了提高。校园教学由此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中学教育外部环境正在不断变化,MOOC这股力量的破坏性创新影响越来越突出了,比如新的在线教学形式将会得到改变,中学教育机构之外的已有市场份额也会发生改变。这使得中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上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但传统教育方式不一定因此消亡。在线教育技术的成熟,加速了MOOC的发展,如果想能成功应对未来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抓住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中学教育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去寻找在线教学和面对面教学的平衡点。
作者:李明国 盛权为 单位:衡阳县第五中学 长沙医学院
一、具体细化的中学教育目标确定的设想
首先,应在国家总的教育目标前提下,要从人的一生成长中基础的因素与影响成长的最重要的要素中去确定。对比一般的人与成功人士,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最能起最基本作用的,能影响人一生的要素中去挖掘本质与最有用的要素,一般来说,主要有四项: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学习勤奋,发展科学。
1.身心健康是一个自然人生存并立足社会的最基本的前提
这一点很好理解。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对此都有许多体会。因为,没有身心健康,就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就会成为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也许还会成为一个家庭的灾难。这方面有许多案例。比如有些大学生甚至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为心智不成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朋友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常常发生矛盾,甚至做出过激行为,造成人身伤害,且付出血的代价。有些智商高的学生,因为身体素质不好,在校不能坚持正常的学习,毕业不能坚持正常的工作,甚至不能享受正常的生活乐趣。所以,身心健康是我们教育目标追求的最基本的前提。
2.习惯良好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学校所学的具体的知识都忘记后剩下的东西。那么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只有是在学校教育中所形成的良好习惯。美国《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通过对500多名成功人士研究后指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养具有良好的性格、习惯的人是任重而道远的。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将会决定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美国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性格,让孩子自强;我们要把培养良好的习惯作为我们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而且良好的习惯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理解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通过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来完善一个人的良好性格。
3.学习勤奋,其中的关键词是“勤奋”
学习的最后结果如何,是由许多的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来决定的,如个人的兴趣、先天的接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生活环境等等。在诸多因素中,有的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有的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的,其中个人的努力就是勤奋。因为,勤奋是一个人对待学习的态度,而更多的情况下,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来说,态度决定一切。
4.发展科学才有可能让一个人循序而有个性地成长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要讲科学,不科学的发展就是乱发展,不科学的发展是有害的。首先,科学的发展,必须是循序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这样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人的教育发展更应遵循这个规律,否则,必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反思当前的教育,是不是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因急功近利而揠苗助长呢?分析一个优生在某个学段的品行和成绩突然滑波,是不是揠苗助长造成的断链现象呢?其次,科学的发展,必须是个性的发展。面对世界的多元化的发展,对人的发展需要也应是多元化的。由人的智能的多元理论可知,人的智能是不平衡的,即我们所说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长。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周末逼孩子参加这样或那样的兴趣辅导班,这到底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还是打击他们的兴趣呢?是张扬个性还是泯灭个性呢?再反思我们中小学教育和高校自主招生,真正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真正的“不拘一格选人才”又做到几分?因此,在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学习勤奋的前提下,要根据个人的智能长处与兴趣,扬长避短,这样才是科学的发展。
二、中学具体教育目标在学校的实施
1.落实身心健康的教育目标
一是在身体的健康上,要求学生按要求确保每天进行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从而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二是为了将来进一步提高生活的质量,在学校期间最好能培养出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与艺术类项目。一方面是为了健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将来的生活品质。三是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抓好文明礼仪教育和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能投身社会实践,明确社会责任。要教育我们学生阳光、向上、开朗,不能封闭自我,要学会大方地与同学进行阳光交流,善于沟通,善于通过正确的途径自我排解不良情绪,从而确保学生的心理是平衡的、阳光的、健康的。
2.落实习惯良好的教育目标
首先让学生了解习惯有好与坏。好的习惯才是我们一生用之不尽的人生财富,而坏的习惯会阻碍人的科学发展。教育工作者要给学生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什么,提出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如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课前预习、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等等。并且让学生明白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习惯成自然。学校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与学生家长保持一致,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休息、交往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逐步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习惯的神奇力量。
3.落实学习勤奋的教育目标
一是要给学生营造一个以勤奋刻苦学习为荣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学校里,在教室里,都要有相关的标语内容。教师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积极传递这种精神,比如可以设一个表扬“勤奋、刻苦学习”的专栏,定期评比,进行奖励,以鼓励和激励学生勤奋刻苦学习。也可以组织一些以“勤奋、刻苦学习”为主题的活动,让每个学生融入这种氛围。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二是要因人而异确立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奋斗过程中需要学生家长、教师的监督和鼓励来实现。有了目标的压力和动力,那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了方向,他们才会为达成目标而开动脑筋,付出努力。三是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和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自己的成功,保持勤奋学习的劲头。
4.落实发展科学的教育目标
要求每个学生尊重自身的条件与兴趣,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扬长避短,有个性地发展。一是要重视对基础学科的全面学习,这是科学发展的大前提,防止学生过早地出现偏科现象。二是在基础年级配置更好的教师任教,防止学生因教师的原因而产生偏科。三是按国家要求开齐所有的课程,但放低要求,力求让学生学得有信心有兴趣。四是在开齐开足所有课程的前提下,力求满足不同兴趣与特长学生的要求,使学生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特长。五是充分建立各种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作者:汪根林 单位:婺源县天佑中学
一、教育经济学的意义
1.有助于正确认识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育经济学的主旨就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的发展规律。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经济制约着教育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有助于中学提高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
从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资金短缺,经费不足;另外,也存在着教育投资利用率不高的情况。教育经济学也揭示了经济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学校的办学收益。
二、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以选拔考试为教育的核心
现如今,中学的教育越发地趋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地步了,学校不再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潜力,为了高升学率,课程的设置会把大把的时间都放在书山题海之中。学校如同工厂一样把学生当精准的机器去应对高考,便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单调的环境中,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灵性与创造力会被消磨掉,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这使得学校和老师走向了学生的对立面。(1)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受教育人口众多,资源的分配不仅关系着教育公平,也关系社会公平。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家庭经济收入的差距,大大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条件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旦学生们上不了好的小学、初中,也基本上就失去上好的高中、大学的机会,无法享受社会上优质的教育资源。经济的落后导致教育水平的落后,教育的落后也使得经济无法发展,最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2)超级学校的出现而近几年颇受推崇的“衡水模式”“黄冈模式”便是其中的典范。这些超级中学引进一流的师资、生源,利用优势地位选拔尖子生,并结合其不断提升的硬件和软件,如同一座高效的工厂一样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一个个让人目不暇接的状元,展现给世人以炫目的高考神话。但是,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优异学生都聚集到这类学校中,却限制了其他学校的发展。
2.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出现了教育产业化
参照发达国家,我国对于教育投入不够。在分税制之后,某些落后地方更加无力负担教育,大量的民办学校应运而生,教育的发展常常是为了经济的发展,为了刺激经济,引入了教育产业化的构想。如今在某些地方教育已成为和房地产、一样重要的产业了,如有着“亚洲第一高考工厂”之称的毛坦厂中学,把应试教育作为第一生产力。教育产业化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违背了教育的意义。
3.家庭教育的缺位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很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没时间照看孩子,只要确保在校期间学生的安全,忽视了教育的重要性。教师不但要教书育人,还要做学生的保姆。家校沟通不顺畅,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互动严重不足,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
“绩效奖”是如今的中学大力推行的一个措施,学校把老师的评价与升学率指标、各类统考指标、竞赛指标挂钩,并没有将重心放在更好地提升教师职业水平、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教育过程上,在忙碌单调的工作中,教师往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三、对于中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现在中学教育重视应试教育,却忽视素质教育。其实,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应是对立的,应试教育推动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素质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应试教育的水平。解决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首要任务就是要让素质教育为应试教育所服务。
2.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教育经费的不足是限制中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应重视教育的发展,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的投资。国家可以从政策上指导鼓励大学生支教,提高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让企业家对于山区的校舍建设、教材方面给予帮助,给学生们一个良好教学环境与保障。
3.每个家庭重视起教育
家庭对于学生教育方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及时掌握孩子的在校表现,对于孩子在教育、生活方面的疑问,及时发现解决。
4.关注学生、教师的成长
社会中重视应试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身心的发展健康。社会需要的是身健全发展的人才,而不是考试机器。学校也需要有着长远目光,将自身的发展与教师、学生的发展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改变现在中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必须加大教育投入,政府统筹配置教育资源,改变办学条件、配置优秀师资等手段弥补因经济条件差距所带来的教育差距,以新的公平观进行升学制度改革,转变社会用人观念,回归教育本质,注重学校的精神内核,学校定位,将教育作为完善人格的需要,以人为本,重视多元成才、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拓展。学校的教育问题得到改善,就势必会给社会的经济带来更高的回报和收益。
作者:梁耀文 单位:中山市实验中学
1.教学系统的设计
为了较好地完成课时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师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提出明确的课时教学目的
课时教学目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应共同努力达到的。它对教师教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的作用。因此,课时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师要清楚掌握的,也是学生应该了解的。明确了解课时教学目的,教师可以调节教学活动的控制能力,这包括对自己教的活动的调节控制,对学生学的活动的调节控制,以及对师生关系的调节控制等,以期充分发挥学习功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2)深人地钻研课时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深人钻研和透彻理解是完成课时教学目的的关键。教师要掌握好构成每一节教材内容的要素,它们的范围、深度和广度,以及它们的最优体系结构。任何一节教材都是整体教材结构中的一个部分。因此,钻研和熟悉一节教材时,不能把注意力局限于这一节教材上,要了解它在本章、本册以及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部分和整体结合起来。
(3)要切实了解学生
我们知道,学生掌握知识要靠学生个体的智力活动。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借助于他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而且必须通过各种思维方式方法来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掌握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知识结构。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标志着学生个体的认识水平,也决定着个体的认识能力。
(4)落实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就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通过教学手段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对每节课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措施进行认真地选择、合理地组合,提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提供条件。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时应注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就应多用。
(5)划分课时教学阶段
课堂教学要结合本学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课的教学目的、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方法和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思考,据此来进行教学的阶段划分。脱离开上面讲述的因素,把任何一节课都按提问、讲授、巩固、家庭作业这一种模式去处理,就会使教师没有机会广泛应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也是不利的。
2.教学系统的实施
中学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按照课前准备、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课外活动)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几个基本工作环节的规律组织和开展教学工作。
2.1课前准备的基本要求
教师课前准备要求做到“三个转化”即:将教学目的和要求转化为教师的指导思想,将教材中的知识与方法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与方法,将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与方法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与方法。具体来说是: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考虑教学方法,准备实验和教具,编写教案。
(1)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任何一个教师在上课前都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因为它是教育部颁发的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师要反复研究,把握内容标准,掌握精神实质,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钻研其他知识体系体系结构,关注学科知识的更新及有关背景素材。这样才能为教好每一个单元和每一堂课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师上课时才能掌握其深度、广度,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考虑教学方法
这是在熟悉学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解决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包括确定课型和选择教学方法等等。
(3)准备实验和教具
在中学教学中,为了给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情景,教师常常要组织、演示许多的实验。为了使课堂演示实验取得成功,教师必须事先对实验进行充分的准备,无论实验多么容易,多么简单,也一定要亲自试做,掌握实验成败关键,估计所需时间,确保在演示时效果明显、操作规范、安全可靠,按时完成。
2.2上课
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一般是按时间序列来划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样五部分较为合适。组织教学最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心情调到课堂中来。复习旧课重在“温故而知新”要尽可能地通过旧知识将学生引人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作用。讲授新课是课的核心部分,教学目的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是在这部分来进行。巩固新课重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强化重点,增强理解和记忆,可能的话为下节课作些铺垫。布置作业重在获得反馈信息。
2.3辅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也是因材施教的必要环节之一。当前,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程度不同的现象,学生由于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学习条件、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掌握知识和技能自然会有所差异。因此,课后及时进行辅导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2.4作业及其批改
作业及其批改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置和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可以获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众多教学反馈信息。并对今后的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将产生重要影响。作业有书面、阅读、搜集资料、实验、研究等形式,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短、长周期的。作业批改有学生互改、教师批改两种形式。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在班级之间,也可在若干校际之间进行。由于竞赛突出其选拔功能,因而竞赛题要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并要有一定的难度,重点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难度要把握在尖子学生有可能解决的知识点上。
3.结语
总之,中学的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分别对待,合理解决。要想上好这门课需要我们老师对教学系统进行很好的设计,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课前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及时批改与讲评。
作者:赖益号 单位:昌都地区第一高级中学
1班主任对待工作要有责任心,对待学生要有爱心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模仿能力,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一定不要忽视了这极为重要的一点。如果班主任对工作充满了事业心和责任心,则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为他们的将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发展的基础。
教育和爱是相通的,爱也可以是一种教育的方式。但爱更是一种力量,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爱也可以是一种沟通,可以增加师生的感情。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以自己的标准来划分的优等生和差等生。我们在对待优等生时,都表现出了一种宽容和理解,但其实最需要宽容和理解的是我们眼中的差等生。我们在对待差等生时,要摆正心态,将爱和教育、尊重与要求、理解和引导结合起来,要用真挚的情感和爱心去感动他们,这样的班主任才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
2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
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明白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一至十五周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初中教育阶段的特殊性:他们对老师很“崇拜”,老师的言行都是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走得更近,模仿效应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更大。然而,他们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受年龄特点和社会阅历的制约,就可能导致他们认为老师的言行都是对的,或者明知某些言行是错的,但看见老师都如此,他们也就会认为可以如此。因此,班主任要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所谓“德高为人范”,就是这个道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有胸襟开阔,做事公正有理,为人善良热情等等优秀的品德修养,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班主任要求学生要遵守班规、校纪,守法,首先自己就要以身作则,恪守职业道德,不迟到不早退,做遵守校纪校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的典范。班主任要求学生要有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自己首先要做好同事之间的团结合作,就不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班主任要时时注意做学生的表率,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去带动、影响学生,真正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教学生以真知、新知。做学生成才的引路人,就是育人。
3班主任在工作中敢于承认错误,确立自省意识
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工作管理当中,每天都要与学生进行交流,而在交流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与学生产生一些小的摩擦或矛盾。事后,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时,如果发现确实是自己的失误,那么班主任应该有站出来承认错误的勇气,借此来感化对方,让对方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唯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内心与老师的对立情绪,及时地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不足,指出其缺点和毛病,给予他们力量和勇气,引导他们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只有老师敢于承认错误,确立自省意识,学生才会有样学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其实班级更像是一个大家庭,而班主任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兄长。兄长要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时刻都充满温暖的氛围,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老师与学生彼此互为作用的结果,是班主任抓好学生管理,有效开展班级工作,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基础。这种关系取决于教师是否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还取决于老师是否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初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开始增强,思维活跃,需求也开始多样化。了解、把握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有什么欢乐和苦恼,班主任工作起来才会更有目的性,才可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抓好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引导工作。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如果班主任是站在上级的角度去了解他们,去和他们交流,就很难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内心活动,很难了解他们的真实所想、所需、欢乐与苦恼。由于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平等要求。而教学过程中的双方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这本身就有一种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心理感觉,就会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不平等”观念,从而导致学生在心理上与老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哪怕你讲的东西他都认为是正确的,他也佩服你、敬重你,但他敬而远之,对你不愿意,或者是不敢讲真话、内心话,更不敢畅谈欢乐、倾诉苦恼。这显然影响班主任工作的的质量。
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真实内心世界,根据他们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就要善于变换自己的角色,放下“架子”,从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说知心话,做知心朋友,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那种“不平等”的感觉。还有一种方法叫“笔谈”。主要是针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就是老师不定时地以书面的形式和学生谈理想、谈人生、谈想法、说内心话,与学生不面对面地交流,这样可以缩短与一些对老师惧怕的学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的距离,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能。
好的班主任,必须对学生充满着爱。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生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教育之果。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包含着关心、爱护和严厉两层意思。班主任要把真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也要爱那些缺点较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使他们变得更加自爱、自尊、自信和自强。爱在具体的实施中,就是要了解、关心学生。要想师生心灵相通,班主任就要做学生的朋友,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他们以真诚的帮助和支持。对学生的表现,班主任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其缺点,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对其积极因素,要善于发现并加以鼓励。在学生面前,切不可自以为是,言过其实,以势压人,小题大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爱就是一种情感教育,不能在某些事情上苛刻地去追求,而是要通过师生的正确交往,倾心交谈,逐渐让学生体会到情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教师的爱是一种特殊工具,或者说是一种教育手段,用好这一工具或手段,就是教育的艺术,就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一、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必要性
中考命题规则中的基础性、全面性原则中表明了要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考察。在中考中通常有这样的一些题型:空间想象,图形变换,分解图形,坐标表示。这些题型所要考察的就是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那么对这些题型完全不用担心。
“认识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及周长、面积与体积的计算规则,进而运用它们解决问题”,这些曾是“几何初步知识”领域重要甚至唯一的教学目标。如今当数学学习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再一次被重新认识和界定时,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仅仅掌握一定的几何知识、形成相关的解题技能,已远远无法满足个体对于数学学习的价值期待。空间观念的积累,可以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这将为目前和以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有了空间观念,学生才能建立没有大小的点、没有宽窄的线、没有厚薄的面这样的几何概念。
二、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思考
(一)图形分解与组合是学生能发展空间观念的基本保证
分解图形通常是指学生能从较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组合则是学生能够利用基本图形的特性,将若干简单的图形组合成为符合条件的图形。
这个题是将三角形作为载体,,通过角的变化来对变化过程(从特殊情况到一般情况)的不变量进行探求。不仅仅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图形观察能力、归纳和思维发散的能力,还重点的考察了学生的图形分解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找出基本图形角,利用角的轴对称性解题),特别是对类比过程中的变化问题进行了重点考查。
(二)发展学生是空间观念,图形的变换与操作是必要途径
图形的变换与操作,在《标准》中主要涉及轴对称、平移、旋转与位似。这里主要就对2005年北京海淀区一道数学题进行分析。
该题中考查了图形对称性,而且图形不是进行一次对折,而是进行两次或多次的对折,这就要求学生在折叠过程中对折后图形的性质和状态有正确的认识。此过程是学生获得对折运动表象和信息加工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空间观念作基础,那么在做这个题的时候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对于轴对称图形与对折次数超过两次的图形题,学生必须学会图形变化,并通过图形变换的方法来发展空间观念。
(三)具备良好的几何直观能力是学生空间观念成熟的标志
几何直观就是根据问题的条件,利用适当的图形、图像描述数学对象,描述其他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思考解题思路,预测所得结果。几何直观为利用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有利条件。能够熟练地运用几何直观的能力,是空间观念成熟的标志。分析北京2010年的中考试题中的选择题的第八题的图形展开,可以知道,如果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几何直观,那么这个题就会想当的简单。
此类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直观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前提条件是学生掌握基本几何体的视图和展开图,利用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几何直观并为此创造了条件。所以运用几何直观的能力是空间观念成熟的标志。因此要知道学生是否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空间观念,那么可以对学生是否具有利用几何直观进行解题的能力进行考查。
一、我国中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随着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近些年来,教师及学生越来越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对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育中一直贯彻着应试教育的思想,即使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当下,一些学校依然以学生的升学率作为教师考核的标准。当前,我国中学素质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素质教育的理念尚未完全树立一方面,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及学校始终以学生的成绩及升学率作为对学校和教师考核的标准,教育教学的观念较为落后,并没有树立起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主的育人理念,缺乏教育教学的创新意识。而且,忽视了学校与家长、社会共同教育学生的互动机制的建立,没有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以自己为中心,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教与学二者的互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不仅使得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且助长了他们慵懒、不愿思考的毛病,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会逐渐降低。
2.教育教学的模式陈旧首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只注重必修课程的教育,没有考虑到所设课程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助于学生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难以有效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中,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是否完善。而仅局限于应试教育的内容,满足应试教育的需求,只重视升学竞争要考的学科,忽视非考学科,忽视课外活动。其次,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摒弃只注重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没有认识到师生交流、课堂讨论等方式对提高学生积极性、参与性的重要性。这种方式也导致学生只会背答案而忽视了对知识本身的探索,遇到了新的难题就不会解答,不能具备对相同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中学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1.转变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一方面,学校主管领导要摒弃以成绩高低对教师的考核标准,应制定多种要素的考核指标。以学生成绩为唯一考核指标的做法不仅不利于鼓励教师推行素质教育,也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校领导要鼓励教师在教懂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素质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素质。中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在教学之余,教师要想方设法汲取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应用及教学的能力。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报名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以及向优秀教师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也要经常组织同一学科的教师参加培训或去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参观学习,通过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分享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制作成教育教学手册,分发给教师们,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育教学队伍,提高学校整体的素质教育质量。此外,学校还要建立激励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吸引、留住更多的优秀教师投入到本校的教育教学科研中去,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2.丰富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在中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苦心钻研易于为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地采取灵活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对该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历史课上为学生播放历史纪录片,激发他们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注重扩展本门功课的相关内容,例如讲授地理知识时,顺带介绍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又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其主动扩展相关知识的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要尽可能少,多采取与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将自己的解题方法告诉大家,这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助于其他同学理解解题的方法。素质教育中,学生中心地位的确立需要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之间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加以解决。
3.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动教育机制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可定期举行家长会,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班主任就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在学校的综合表现与家长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并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对于性格比较内向、不爱与人交流的学生,班主任可经常找其谈话,在组织班级集体活动时,鼓励该学生积极参加,投入到集体的大家庭生活之中。其次,学校还要加强与社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学校要加强与科技馆、天文馆、历史博物馆等的合作,组织学生前往参观,使教师讲授的课堂知识能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基地、旅游景区等,感受优良的革命传统和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他们奋发努力、报效祖国的雄心。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素质教育培训基地、野外训练营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锻炼他们应对突发情况的反应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总结
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定是对学生包括创新能力、理解能力、热爱自然、关爱他人、抗挫折能力等的综合教育和提升。有效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这样的方式,如:减轻学生们的考试压力;教会其创新方法,能够举一反三和创造;让学生们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到工厂、农村等地去实习,寒暑假到外地去旅游和考察;训练学生写论文,建立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引作用。教育部门、学校、社会组织以及家长都应该投入到关心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工作中来,协力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
作者:孔祥圣 马朝霞 单位:湖北省通山县职教中心
一、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枢纽
1.丰富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中学阶段的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的重要阶段,对所有事物学生有着独特的看法。这时候图书馆要有先进的理论指导书,能够指引学生的思想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向前发展。中学阶段由于学生学习的压力非常大,这时候图书馆就成为学生精神放松休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要配备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又能使学生精神放松的读物,这些可以让学生在休闲的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在快乐阅读中提高自己的品质。因此,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是吸引中学生的主要原因,图书馆必须购入一些能够使学生感兴趣,又能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图书。
2.延长图书馆的开馆时间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非常紧张,课余时间不多,这样学生进入图书馆的时间相对更少。这时候学校的图书馆就要调整好作息时间,适当延长图书馆的开馆时间。比如,午餐时,很多学校由于人数较多,可能比较拥挤,这样就会有一批学生等其他学生就餐差不多结束时才去食堂,这段时间,图使馆开放就可以吸引这部分学生到馆内,坐下来,随手翻阅一下报纸或者是一些杂志,既可以从沉重的课堂学习中解脱出来得到放松,又可以得到精神的愉悦。
3.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是学校的教学辅助单位,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做好服务工作。这和我们平时去消费是一样的道理,招待周到、服务好的就餐环境我们就消费的次数多,而招待不周、服务差的环境我们就非常讨厌,下次绝对不再光顾。良好的服务能够吸引读者到馆内消费———阅读,而较差的服务态度只会使自己的读者越来越少。中学图书馆虽然不像高校那样成为学生考研复习的主要场所,但它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方面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中学图书馆在建设中必须加强图书馆员的素质提高,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态度。
二、图书馆是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
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堂学习。但中学生的自律意识相对较强,自学能力较强,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学生成绩的提高都是通过自学来完成的,这些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综合知识,而图书馆就成为学生自学、丰富学生综合知识的最好场所,成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主阵地。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含量图书馆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
1.与课堂教学做好对接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重要途径,但课堂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时候更多是要依靠学生的自学来提高,学生自学是要根据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进行。课后学生没有教师的辅导,图书馆可以为学生在教学辅导书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如,图书馆可以根据教师的建议购进一些教学辅导书,这样能够与课堂教学对接。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名师,来做教学方法指导或者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图书馆是个公共场所,这里汇入了全校所有的学生,人数多、学生层次差别大,因此很容易变成热闹的聊天场所,这时候图书馆管理者就必须加强对图书馆的管理,维持良好的秩序,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而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吸引学生到馆内阅读。可以增加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人数,也可以用学生管理学生、维护秩序的办法来做好这一工作。
三、图书馆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家园
图书馆内丰富的、各种各样的图书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指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可以说这比学生学习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开展读书竞赛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让学生写读书心得,然后进行评比,或者举行读书交流会。还可以邀请校内外名师就经典的作品进行讲解分析,通过与名师的对话提高自己对阅读的感悟能力。图书馆的大量藏书都是经过历史的长河慢慢积淀而来的,蕴含着先人无穷的智慧。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与之进行对话,从而引发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其精神内涵,升华学生精神品质。总之,图书馆是中学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图书馆还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同时,图书馆还是学生心灵成长的、精神提升的家园,有利于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顾向阳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
一、锻炼学生审美能力
对美的感知,是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体现。中学生正处于审美能力的形成时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笔者认为,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能对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作出个人的审美评价,是极端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和情绪只是随波逐流,跟着别人转,那么这样的教育可以说是不成功的。所以说能否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美、欣赏美、认知美,是衡量中学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美术课的教学恰恰对于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每一幅绘画作品、每一幅书法作品,每一座雕塑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要素,美术课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欣赏美术作品背后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当一个学生能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美、品悟美,欣赏美,在现实生活中,也必然能够发现真善美,对事物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形成自己在审美方面的主观评价,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和主见,体现了教育的一种成功。
二、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德育是教育的根本,然而德育并不仅仅通过简单的道德说教就可以实现的。德育与美育两者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因为道德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美,因此,中学美术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美术课教学,学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能够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对道德观的美与丑也有着清晰地感知,会自觉地去追寻高尚的道德情操,鄙弃那些低劣粗俗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在美术教学的素材中,很多书法家、画家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教师,可以将他们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通过这些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家身上散发出的高尚道德情操,为之感染,为之震撼,从而树立学习的目标和楷模。
三、丰富学生知识容量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知识打基础的阶段。据有关专家分析,一个人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绝大部分是在中学阶段积累下来的。因此,中学阶段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量,这也是衡量中学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美术课虽然不是一门中考课程,虽然没有语数外那么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然而美术课却涵盖着丰富的知识,教师通过美术课,可以向学生传递丰富的知识信息。笔者认为中学美术课与很多学科的内容是交叉的,作为美术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善于联系,美术课教学完全可以传递给学生丰富的信息量。比如美术课涉及到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包括对艺术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有所阐述,这跟中学历史和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去发现当时社会中的一些风土人情,增进学生对历史和政治的认知。此外,一些美术作品充分运用几何知识进行构图,与中学数学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对美术作品构图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笔者认为,美术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关键在于老师能否有一双善于发掘的眼睛。
四、鼓励学生自我创新
近年来,我国开始了学校教育的新课改,其中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中学美术课是一门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我创新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在进行美术课教学时,当讲到郑板桥画的竹子时,笔者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围绕“竹子”这一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学生可以不受任何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用笔去呈现自己心中的竹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天马行空地去创作,如有的学生将竹子画到了月亮上,别有一番意境,也有的同学画出了狂风中的竹子,用飞舞的竹叶、倾斜的竹干,突出风势的强劲,起到了“只见其形,便闻其声”的效果。笔者认为,学生在美术课中激发的创新思维,完全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提升学习的效果。
五、有益学生今后就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中学教育虽然不同于大学教育的专业性,然而中学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对学生今后走上社会,从事工作,有着重要的帮助。因此,中学各门学科的教学都体现了中学教育的一种社会功用,美术课的教学同样如此。当今社会,美术知识已经应用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装修设计需要懂美术,动画设计需要懂美术,纺织业的色彩搭配,小区绿化的搭配布局都需要运用各种美术知识,美术已经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素质。因此中学教育必须注重美术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这是中学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也有着重要意义。综上所述,美术课教学是中学美育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丰富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情操、关系学生未来的大事。因此作为中学美术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美术课教学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全力以赴做好教学工作,带领学生一起挥动美丽的翅膀,追逐教育的梦想。
作者:余花 单位:句容市崇明中学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受学习环境、教学条件的局限,农村的中学语文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明显偏低,由于教师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学生思想拘谨、视野狭窄,社会评估唯分数论,导致学生厌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存在于农村教育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仍需我们努力解决。
一、农村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1.新教学理念接受迟缓,对学生缺乏心理上的正确引导
农村地处偏僻,信息流通缓慢。而农村教师大都受到过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他们曾经也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习并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接受教育新理念会比较困难。而正是这种相对比较迟缓的改变使语文教学效率无法提高。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在整堂课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充当着主要角色,而学生更多时候都是一个个在观看或聆听的观众一样,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需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但教师也有必要认识到育人不仅是从文化上、知识上对学生进行武装,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信息技术设备缺乏
农村语文教学单一落后的原因主要还有现代化信息设备缺乏,电脑网络没普及、无图书室、无教育杂志的学校比比皆是。就是学校偶有几本图书,也是“古色古味”且被封于书柜中。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农村语文课堂仍是一人、一书、一粉笔,至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只是听说过而已,没有真正用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所以,语文教师只能靠陈旧的教学方式去讲,学生也只有依然陈旧下去。
3.分数仍是评判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对于教师和学生,分数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一种对他们进行评判的标准,但对学生或教师学习工作上的认可单一用分数来衡量是很不科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追求成绩,一味要求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分数、分数、高分数的做法只会从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
4.语文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教师却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不懂得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致使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和改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是不能满足现有教育教学的需要,使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完成,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广大农村师生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唯分数论英雄显然已过时了,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不一定都是考试门门得高分的人。学习分数高固然好,但我们不能把分数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和乐趣,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鼓励自主学习,感受学习乐趣
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获取的知识一定比通过教师强制性学习获得的知识要牢固、长久。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发表自我见解,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3.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自身素养
在农村,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差,也很少买书,即使是条件好一些的家底,也没有花钱为孩子买书读的思想意识。而学校里因办学资金短缺,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室,为学生提供的能看的图书也少。有的是学生本身就不喜欢读书,对看书没兴趣。多方面原因使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不高。而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很好的一种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特别是要求学生用心灵去诵读、去倾听、去倾诉、去感悟,真正理解读书的意义。
三、农村语文教育的进步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1.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教育,教师应当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应使评价、考试成为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制造等级的方式。
2.改进农村办学条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可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社会各界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
3.鼓励开发农村有利的教育资源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学校要大力提倡并鼓励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农村这个大舞台,努力将语文教学走出课堂,面向自然,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拓宽语文教学的天地,提高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引导学生增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进而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进而理解课文。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种种要求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惑,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办学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要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姿态迎接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实现历史性的跨越,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作者:马海峰 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
一、实现由提高政治学科考分向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扩大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范围,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解放、观念更新异,同时,也给青年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式出现了异化,已由激烈的武力对抗逐步转向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这对我们开展形势教育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形势教育的功能,形势教育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考试的得分率,而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对是非的判断力。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中学生形势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有效形式,它不是简单地读读报纸,也不是以纯中立的价值取向来讲评国内外某些重大事件。我们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这些事件,而且对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向要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党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来制定正确的政策。经过形势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形势教育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可以弥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管读书,不关心政治,理想信念模糊,责任意识淡薄,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造成的。而加强形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与认识形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青年学生对实现现代化事业的信心,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信念和对社会的归属感,懂得青年学生只有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上来,把强烈的爱国心、报国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的实际行动,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形势教育具有强劲的激励功能,形势教育往往从当前国情省(市)情人手,站在战略高度,用国家政策与法规解读当下的形势和面临的任务,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青年学生提出殷切希望,教导学生坚定理想,珍惜学习光阴,积聚才智,塑造品格,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实现由单讲“形势一片大好”向全面辩证地看世界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评述,还有形势与政策的有关理论、国际形势与我国对外政策、我国的基本国策、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中学生关心的时事问题等。中学生形势教育的教育内容设计应该体现“三性”。
(一)要体现时代性
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是动态的,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根据形势与政策的动态发展及其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要以事明理,以理论事,通过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深刻理解党的政策。比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解读”“八荣八耻与弘扬民族精神”“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奥运精神与自信、自强、自尊”为专题的形势教育等,使其与时俱进,内容鲜活生动。
(二)要体现针对性
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变化着的世界时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在他们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从中吸取精神营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必然产生和积累许多疑惑和问题。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中小学生对媒介的依赖性和迷恋性的增长,使得负面影响更加难以防止和消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正面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媒介传播辨识、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形势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中的主流和支流、本质与现象、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等各种关系,防止认识的片面性、表面化和绝对化,消除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形势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要注意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紧紧抓住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剖析、讨论,力求把困难讲透,把方法讲明,把前景讲清,达到消除疑惑、统一思想的目的。如以“中美日关系与台湾问题”“伊朗与朝鲜核危机”“藏独的阴谋与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学生的历史使命”“关注民生与和谐发展”等为内容的形势教育。
(三)要体现知识性
形势教育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既有科学技术,又有生产建设。其知识性很强。对中学生的形势教育,太肤浅与太深奥都不妥,既不能新闻事件的简单罗列,也不能纯政策理论的宣讲,应根据内容需要适时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史料翔实,事例生动,脉络清晰,语言幽默,既适应学生的求知欲强的特点,又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形势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比如,“科教兴国战略与当代高科技发展以及自主创新”“网络与我们的生活”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循环经济”“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与我们的责任”“汶川地震与我们的责任”等系列教育活动,与中学生生活阅历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实现由领导干部作报告向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转变
从信息化时代和青少年年龄特征要求出发,形势教育的授课方式必须讲求实效,避免单一说教。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载体,采取灵活的形式,使形势教育入耳又入心。比如:可以通过传统的大型报告会、专题讲座、时政知识竞赛的形式;可通过国旗下讲话、课堂主题班会、讨论与辩论会、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还可以开辟网络专题教育、音像教育及学生编写时政报等新形式。同时,形势教育要采取与听众平等对话的方式,辅之以当场提问讨论,围绕主题、突出重点,解决疑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交换各自不同意见和看法等。这种包括言语与情态(如手势、动作、表情、体态等)相结合的双向交流、双向互动,往往能达到思想碰撞、情景交融和气氛活跃的教育效果。
另外,授课者也应该多元化,不一定是领导干部和政治教师,全体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专家、能手也可以。比如,我们曾邀请一位优秀导游讲“我国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趋势”,请当地报社的副总编辑讲“余姚区域优势及其发展远景”,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育效果特别好。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轮流在政治课里讲“新闻”,由教师来点评,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时政,又锻炼了自己。
此外,在形势教育中还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参观考察及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比如,可以举办形势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评比与摄影比赛,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大型企业、种养基地或市容市貌,在寒暑假组织学生撰写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反映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等。这样既重视了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和自主参与,又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学生开展形势教育仍然很重要。要增强形势教育的有效性,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实现由提高政治学科考分向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的转变;实现由单讲“形势一片大好”向全面辩证地看世界的转变;实现由领导干部作报告向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转变。
[关键词]中学生;形势教育;转变
一、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学生初中毕业后升入普通高中还是进入职业学校,基本上取决于初中毕业的升学考试分数。而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普通高中也随之扩招,把原本读职高的成绩中等甚至中下等的初中毕业生都抢了去。这样,进入职校读书的学生,他们的平均成绩就可想而知了。据调查,这批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学习的障碍或是根本没有看到自身的学习潜能。杜威在著名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这样说:“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我们说未成熟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到了后来才会有;我们表示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即发展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职校教师更应该看到在校学习的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潜在能力,认识到学生是尚未成熟,有待发展与成长的人,分析学生学习的障碍及原因,再根据教学原理判定出相应的对策。
二、数学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表现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人进行某项活动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及人的素质的组成部分。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的影响虽不是直接的,但却是重大的、影响深远的。职业中学的许多学生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⑴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⑵缺乏求知的欲望、兴趣和信心;⑶缺乏坚韧的毅力及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障碍严重影响了正常智力因素的发挥,导致数学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三、解决的办法及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习动机
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数量关系而言,日常生活中从买卖收支到社交活动,到处充满了计算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出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就更加明确,如何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对现代化社会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我们数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克服忽视思想教育,又要防止脱离教学内容牵强附会的空洞说教,这就要求教者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有关数学史料及其它题材,有日的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例如,在函数图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函数图像的变换,向学生提示:“为什么能进行变换,是因为函数的对应法则f中x与y的制约关系没有变,即图形的基本形状未变,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这一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传授的是深刻的知识、蕴含着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思想。又如,在排列组合中,组合公式系数与幂指数存在的关系时,就讲到了杨辉三角形,而杨辉三角形的发现比欧洲国家早了上千年的历史。新中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科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在数学领域里研究的成果在世界上取得了领先的地位。通过古今中国数学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端正其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2.把握学生心理,培养学习兴趣
人的心理生活既包含着一定的心理动作也包含着一定的心理内容,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就是说,在认知的领域中了解学生都认识了什么问题和怎样认识总是的;在情感的领域中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和为什么感兴趣,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把握学生在想什么和怎么想。
在职业中学里,不同年级的、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不少同学在初中阶段由于部分教师偏重于“应试”教育,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淡化,学好数学的信心受挫,能力下降,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因此,在职业中学的数学过程中首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通过辅导、课余活动等与他们平等交谈,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握学生心理,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能接受的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例如,在讲授“弧度制”一节时,教师用铁丝为教具,让学生以铁丝的长为半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再将铁丝弯成弓形,在圆上量出弧AB的长,并提问AB的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容易得到“相等”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给出“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是一弧度角”的概念,使学生由直观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概念。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唤起和激发学生们学习教学的热情,使学生在参与的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帮助学生重新确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3.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数学的抽象程度较高,计算较多,学习中要以坚韧的毅力克服困难,这使得意志品质成为学生正视挫折、承受挫折和克服挫折的能力教育,是关于意志品质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首先必须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数学的发展史充满了挫折,数学家的奋斗史更是不断战胜挫折的奋斗史,因此在课堂上适时地简短地介绍一些数学史科,让学生真正理解“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含义,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讲正确的方法,而要努力提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选择过程,特别要重视歧路的剖析,例如:问y=2x与y=(1/2)x是否是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异口同声回答说是,我就让学生亲自动手求一下,这下学生傻眼了,知道了想法的错误。于是我马上接着给学生推导出了这两个函数的反函数其实是对数函数,讲明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是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对待学生提出的“难题”时,应把自己置于“险境”,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看一看教师的最初解题设想是怎样碰壁的,更要让学生看看遇到挫折后教师是怎样调整方案,逐步寻求到正确的对策战胜挫折的,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战胜挫折的方法,当然意志品质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方法还要因人而异,一般说来,对意志弱、成绩较差的学生应多提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建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对优等生则应使之看到不足,建立不断攀登的恒心,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摘要】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种种学习障碍,这些非智力因素对数学教学影响很大,本文探讨了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克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职业学校教学方法
一、美育与语文
美育是通过对感性形式的直观,达到对其中蕴含着的意味的领悟和把握,从而启迪人的创造力。它是“以直观形象的丰富性来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应能力”,是沟通人类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美育既可使人的感性深邃化,也可使人的理性情感化,从而用温暖的色彩装点逻辑严密、严格规范的理性世界。美育在升华人的感性、引导人的情趣和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美育,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优美呈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纵观中学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大千世界。每一篇散文、每一段杂文、每一句诗歌,都是美的极端表现。这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美的各种丰姿。在美育的高度下,重新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融入审美情感,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之中也揉入动情的美感体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积极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改力度不够,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程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21世纪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心灵健康、个性完善、勇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严重地束缚着语文美育的手脚,教师更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则是推动语文美育现代化前进的动力。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实施
1.开发课本中的美育资源
中学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在作家的感性审美之中,融注了个体对世界的领悟和感知,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个人独特性。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其中潜藏的“情语”,从而进入文本境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再如,在诗歌中领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穆之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适性之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生命感悟之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艳之美。这些美,格调虽然不一,但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导人的感性在其中徜徉忘返。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挖掘作品中蕴含的美,用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受到美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达到情感上的美感愉悦,还有很多的诗词,反映了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可以让学生在其中,去分辨是非,体验道德之美。
2.促发联想,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一方面要诉诸形象,另一方面则必须诉诸感情。刘勰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认为文章必须借助艺术形象,才能感染读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感与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为此,在讲解分析中,必须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并有意识地将自身的审美经验与之相互联系,积淀审美财富,成为他们一生享之不尽的宝藏。如教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文中有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可鼓励学生,根据平时观察积累,再发挥联想,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画面,从色、香、味的角度,全面体会其美感特质。
3.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审美创造力
作文教学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教师通过课程教学,会给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许多写作范本,而学生的作文创作,是范本实践的重要基地。学生能学会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社会、人生之美。这一全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社会和人生、如何审视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就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以防学生跨入审美误区。
4.开展课外活动,寓学于乐
教师平时都应注意中学年龄学生的猎奇心态,适时地开展多种课外娱乐活动,这也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一条好途径。如创办校园文学诗社、电影评论小组、校文工团等,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拓宽学生审美领域、陶冶情操,激发爱美情感,调动追求美的热情,自然也就能提高审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