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经济学论文

时间:2022-03-10 09:12: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本科经济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科经济学论文

本科经济学论文:浅论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优化

摘要:阐述了民办本科院校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科微观经济学教学要求,在分析民办本科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圈子案例”教学、“被动复习”方法等措施来优化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圈子案例;被动复习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性质及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是专业基础必修课,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基本分析方法与理论基础,与宏观经济学课程共同构成《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

设立《微观经济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微观经济活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掌握如何最有效地使用稀缺资源的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去分析、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并对微观活动给予客观评价。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课程,涉及一定的数学、图形分析和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理论抽象,较难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在理论假设的基础,概之以一些文字,公式和图形来表示,即用经济模型来阐述经济规律,必然导致这种理论具备抽象的特点,让初学者理解费力。

2.理论推导及应用广泛用到数学知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体现在广泛应用数学知识推导理论,用计量方法验证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初学者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3.注重图形分析。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理论假设,用图形来直观阐述。

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特征

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既具有高校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他们的入学成绩普遍比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低,且在学费缴纳、学籍管理及人事档案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业、经济及社会认同等方面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总的来看,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特征表现在以下四点:

1.迫切渴望成功,知识积累的漫长过程使其学习热情日趋淡漠。民办本科院校就读的大学生多数都经历了高考失利,有学生认为其目前的就学状态只是“无奈”选择。他们在进校之初,对学习抱有强烈的积极性,特别渴望成功,希望自己能和高中同学回到同一起跑线上。于是,他们特别渴望通过一些改变来得到别人的评价与肯定。在理论基础知识积累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使其有突破。于是,有学生开始放弃学习,“理论无用论”思想影响了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

2.重实践,轻理论,价值取向日趋务实。民办高校较之公办高校,学费收费较高。在学生心目中,传统的教育关系变成了教育消费者与供给者的关系。学生存在较强的成本意识,期待高教育质量回报,他们要求回报要 “短、平、快”。于是,他们比较重视开设的课程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由于理论基础课,着重于知识的积累及方法论的形成,学生普遍感受不到此类课程的即时利益,所以他们对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而对一些实践操作课程较重视。

3.职业意识较强,热衷于各种专业技术证书的考试。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自主意识很强,他们认为,现在的高成本投入,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工作机会。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他们更能主动地提前进入人才市场。他们渴望平等,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他们也在积极努力地创造条件,想通过各种专业技术证书的获得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只要有此类考试临近,大多数学生表现为,不管上什么课,他们的眼里只有那一本考证教材。

4.喜爱活动,考试前对日常课程课本鲜有主动翻看。因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对、务实价值取向等原因,民办本科院校学生日常课程课本鲜有主动翻看,因而其理论与书本知识不太扎实。但他们喜爱活动,对文体、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与热情极高。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先入为主,认为理论基础课无用。上述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务实特点,导致了部分学生在没有正式开课之前,对于要上《微观经济学》课程就缺乏兴趣。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门课程,没有直接教他们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去做,看似无用。

2.理论假设条件与现实的差异,加深了理论无用性看法。刚开始学习课程,他们发现经济理论的得出,都存在与现实有差异的理论假设基础,把复杂的经济现象用文字、公式和图形来表示,与他们了解的部分现象有出入。而且,由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单位行为,部分理论直接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终加深了学生的理论无用性看法。

3.理论抽象,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存在困难。微观经济学理论推导与应用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导致部分学生有学好的愿望,却学习困难。另外,理论的抽象性,也令学生理解费力。课堂上,经常听不明白最终会使学生参与度降低,转而干与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用手机上网或睡觉。

4.知识点多,学生鲜有复习,“今会明忘”现象普遍。学时有限,而教学内容又多,学生每次课学下来,都会新学不少概念和理论。当老师在课堂上用了多种方法,终于让大多数同学理解清楚一个理论的由来及其应用时,过了一段时间,再问到之前学过的理论,学生们又忘了。这种情况不仅对学生后面知识点的学习不利,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原因就在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的主动性极差。

5.理论应用实践能力较差。经济学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应用学到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教学中发现,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

四、优化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堂课:课程有用,但不好学。针对学生特点,在正式开始讲授经济学的理论之前,一定要花时间告诉学生,这门专业基础课学好了对其有哪些益处。可通过列举法,举一些实例,说明这门课程的理论可应用在哪些领域,哪些证书考试时要用到这些理论等,充分阐述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学好与否的差异性。等学生感兴趣了,再告诉他们,这门课不好学,要重视,认真才能学好,引入学习方法,并强调数学的重要性。

2.“圈子案例”教学,增加理论课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圈子案例”教学,是指要用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他们感兴趣的例子来阐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对于经济学初学者,面对着厚厚的既有数学公式、又有图形的经济学教材,总觉得经济学充满了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既枯燥又乏味。但是,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经济学就在身边,因于经济学源于社会经济现象。通过对大量此类案例的讨论学习,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观点的讨论分析,学生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最终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被动复习”方法的使用。学生课后鲜有复习,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来提高学生的复习频率。对课程内容的回顾,应以学生为主角,或提前布置,由学生来讲,或通过随机提问检查,督促学生在课前要做复习工作。经济学教学,要有好的效果,作业量少不了。可通过作业,让学生去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并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采用作业讲评或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课堂管理。课堂上,学生从教师处接收的信息,除了知识,更多的还是从细节上感受教师对人、对事的态度。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效管理课堂,引导学生更正课堂上的不当行为,如使用手机,或是睡觉等,创造好的学习氛围。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国际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本科国际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培养此类人才的国际经济学课程也随之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国家教育部特此确认国际经济学课程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类各专业的中心课程。纵观近几年,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国内人士也相对应的对存在的问题作了行之有效的探讨(崔艳娟等,2010;费新,2009;韩刚,2009;孙玉红,2012),但以“学生为本”理念对国际经济学教学所作的讨论成果不多。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法发现国际经济学课程所存在的潜在问题,特针对问题力求找到改善办法和策略,力争达到教学改革模式,满足学生的需求。

1 对国际经济学课程主要特点剖析

国际经济学的特点如下:

1.1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是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学的发展依托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以相对应的它的研究方法也是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础。国际经济学包含两大板块内容,它们分别是微观部分,即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即国际金融部分。

1.2 在研究内容上不断创新演变。为了应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的形式,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微观部分对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和宏观部分对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的单一性研究,而是对国际经济学变化中的领域也进行相对应研究,以此来适应全球性经济的发展需求。

1.3 在课程体系上承前启后。为了更好的学习国际经济学,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好充足准备,如学好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相应的基础课程,为后期学到的财政、投资、金融、贸易等学科埋好伏笔。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与后期的相关课程,如国际投资学和国际金融学相连接。

1.4 数学素养在学习国际经济学中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因其逻辑性强,理论体系大多运用数学模式进行讲解,所以学生的数学知识一定要过硬,才能对国际经济学有更加渗透的了解。

从教学角度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千变万化,教师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师必须有充足的理论支撑,并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解决经济问题能力。

2 对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2.1 对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和样本的选择研究 从国际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而引发的本科国际经济学教学问题,这些都有待解决。问卷调查方式能有效解决和实现本科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的改革,我们对关于国际经济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对南京晓庄学院2010级、2011级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发现现有的国际经济教学问题,并针对问对提出改革方案。本次调查所涉及到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与保险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37份。有调查问卷得出四类主要问题:第一类为学习效果;第二类是教学方式;第三类是教学效果;第四类为教学期望值。调查内容涵盖范围广,所涉及到的有教学方法和质量、教学进度安排、专业考核要求、学生的兴趣态度等。

2.2 对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由问卷调查得出,国际经济学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需要改进,其主要问题如下:

2.2.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连接不上 在本次调查中,65.2%的学生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连接不上。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只重理论,而忽视理论联系实际。这个问题应引起广大老师的重视。

2.2.2 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截至目前为止,多媒体教学在国际经济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例如,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存在大量图形展示,用多媒体展示既美观又可以节省时间。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劣势,比如信息量的大量输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最后,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弱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此外,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生仅充当放映员和播音员的角色,缺乏了师生互动。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得出,有31.1%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逻辑不够严密,没有传统教学严密。有13.5%的学生认为信息量输入大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有32.3%的学生认为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明显变小。综上所诉,在国际经济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应该与其他教学手段相辅相成。

2.2.3 经典教学案例缺乏 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学科,理应由案例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补充,使学生能通过案例更好的了解教学内容。因此,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缺乏引入经典案例,且案例更新速度缓慢。

由调查问卷我们得出,有42.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恰当,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但同时仍有45.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不够,这个问题急需提高和改善。在“您对《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的调查中,有58.6%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经典案例教学,以此作为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2.2.4 课程考核形式死板 截至目前为止,国际经济学考核形式死板待久,和传统考试的考核形式并无区别,都是平时成绩加上期末成绩。而平时成绩的依据是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的完成情况为主,期末成绩就是以期末考试的最终得分为基准。考核形式死板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能把这门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体现出来。很多同学认为这样的考核形式对于他们将来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甚小,因为期末考试是依据短期内的死记硬背通过的,而不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从调查问卷中得出,有23.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后督促不到位,有19.2%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考核范围,如添加课程论文和案例讨论环节作为考核形式。由此得出,增加课程论文和案例讨论为考核形式势在必行,如此来跟上教学方式的改革。

2.2.5 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担任国际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但缺乏外贸公司和企业锻炼的经历,导致教师对实际工作缺乏直观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案例教学的水平。在调查问卷中,我们提出“您认为企业职业经历对于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效果是否有影响。”有66.7%的教师认为企业职业经历与教学是相关联的。

3 对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实施的提出的方法策略

3.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综合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很强的学科。单单输入纯理论知识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理论知识输入只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半知半解,最终导致学生只会理论而不会把理论运用的实际上。单纯的理论是抽象的,教师应该增加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案例教学摒弃了纯理论,从而使教学变得轻松活泼,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消化吸收。此外,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的导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力的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源上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

3.2 全方位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构建校内校外教师队伍 为鼓励教师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经济的真实运行过程,可从以下几种途径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第一,增加国际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得到锻炼和提高。可以制定详细的计划把教师调到与国际经济学相关的公司或部门挂职学习,这些公司或部门有外贸企业、统计部、金融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等。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第二,聘请与国际经济学相关的兼职教师。可引进外经贸实际工作者加入本专业师资队伍,补充校内教师的不足。

3.3 努力提高和完善教学内容,并鼓励参与式双语教学 国际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国际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了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和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教学应努力不断地提高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多样化并且符合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由于国际经济学培养的人才是跨国际的,所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经济学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用英语讲解知识点,营造用英语学习国际经济学的氛围。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真正落实到英语教学。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均,教师还得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多端,教师还得以实事为基础,增强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做到内容的与时俱进。学校应积极建立学生实践模拟基地,让学生有机会理论联系实际。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学校应建立起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课程网站,广泛整合和应用除教材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听、cai 课件、网络教学等。学生可以有效运用网络知识平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扩展自己的水平。

3.4 构建综合考评方式,使评价学生学习合理化 单纯依据试卷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不能满足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对国际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可以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结合作为考核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也可以测试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的同时也要注重“评”。可以采用“笔试试卷+案例讨论+课程论文+课堂作业+上课考勤”的方式,每个环节所占的比重由专业和选修性质来决定。由于笔试侧重点是“考”,所以试卷的试题应该合理安排知识的重难点,努力协调试卷的难易程度,同时也要确保考卷体现出全面性。

“案例讨论+课程论文+课堂作业+上课考勤”的侧重点是“评”,案例讨论是考核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课程论文侧重的是学生搜索和查阅整理文献的能力,课堂作业是评价学生提问、发言等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上课考勤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考”与“评”两种方式结合,最终评定出学生的国际经济学课程考核成绩。

本科经济学论文: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育低效的语言经济学分析

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育低效的语言经济学分析

商务英语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年有众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但最终能够应用英语、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毕业生却极少;而与此同时,真正需要应聘者既具有过硬的语言能力、又可以处理商务事务的岗位又招不到合用的人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商务英语教育投入很大,产出很小,投入和产出的效能比低下。商务英语人才是否真的过剩,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提高商务英语教育投入产出的比率,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语言经济学(lingua-economics)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教授jacob marschak于1965年提出。作为“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他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语言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媒介,具有经济学本质的东西:价值(value)和效用(utilit)、费用(cost)和效益(benefit),他认为这是影响人类语言活动的内在机制之一。语言经济学研究由此兴起。这门学科的主要理论观点有以下几种。

1.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

加拿大教授francois vaillancourt指出:“如同通过工作经验或通过诸如数学和历史学科正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一样,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这种人力资本又不同于知识和技能,它既有先习得的母语也有后习得的第二语言。语言作为人力资本之一,能使人们获得其他知识和技能。这表明语言可看作是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成为获得其他人力资本(知识和技能)的本钱。补充是“指人们通过语言这一工具学会其他知识和技能,来服务于雇主、家庭和社会”;取代是指“人们直接利用自己不断完善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来从事与语句有关的工作”。

2.学习第二种语言是一种经济投资

语言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们决定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甚至让自己的子女从小就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部分原因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即考虑到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作为一种经济投资,其成本表现为学成论文联盟//这门外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物支出;而其效益则取决于学习者学成这门外语之后,使用该语言的时间的长短和应用该语言的广泛程度,以及由此而获得相应的效益和效用。

3.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

“语言不分大小,也不论其通用程度如何,都能为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服务”。语言的使用体现经济价值,但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某一特定语言的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各部门活动中的使用程度,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该语言的供需规律的支配。语言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人们在语言的帮助下完成某项工作,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人们依靠语言从事某项职业或参与某项活动,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语言在劳务市场中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这样,受雇者的语言熟练程度越高、使用外语的经验越丰富,其依据该语言所取得回报越高。

4.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

某一语言的经济效用(utility)取决于该语言在不同市场上的使用程度,包括在劳务市场上是否急需、在私人和公共消费市场上的应用的频繁程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常用。在某一特定地区内,使用某一特定语言的个人和机构的数量,即使用该语言的密度,是决定该语言经济效用的首要因素。

二、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育投资收益率低的原因

商务英语教育投资收益可分为静态收益和动态收益两个方面。静态收益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耗费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成果之间的比例率。动态收益是指在承认商务英语教育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投资的前提下,由一个周期的教育投资而引起的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创造的价值的衡量。静态收益为动态收益的前提和基础;动态收益的实现为静态收益的提高提供了保证。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育投资收益率低跟这几方面的原因密切相关。

1.学生英语语言基础薄弱

民办本科院校受办学条件、办学状况、办学资金来源等方面的限制,所招收来的学生基本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学识基础就相对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处于相对较劣势的地位。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学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学习动机模糊,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佳。有的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不甚了解、不熟悉,有的搞不清英语被动结构,有的对于时态的正确运用不熟练,有的常常在主谓一致方面出现问题。与这些学生同时期接受大学教育、将来也是在职场上同台竞技的竞争对手们,却在上述各个方面都优于他们。而另一方面,大学商务英语教育又在用几乎同一的考核标准去衡量他们。这导致了商务英语教育投入产出比低下。

2.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有所脱节

教学内容与教育投入产出密切相关。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达成的程度。针对目前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苗情况,较为适中的教学内容应既能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及交际能力为目的固然是好的导向,体现在目前的教学中,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内容远远多于就语言规律及规则本身进行研习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去习得和掌握为完成该任务而需具备的语言技能。而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上各个单元之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联系性相对较弱,各个方面的知识之间较难建立起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使学习者较难将这些联系性不强的内容转化为可以自由运用的心理语言和心理知识。

3.教学方法未能因材而施

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进行及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商务英语教育投入产出的重要因素。随着教学法的演进,现代教学法既要做好传承与发展,又要注意与实际的教学情况相适应。传统的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注重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则的掌握;后来的一些教学法如交际法则比较注重语言意义和语言功能的掌握。在具体的教学中,就基本形成了重语言结构规则和重语言意义功能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操作。实际的教学情况是偏向于“一边倒”。要么完全是语法翻译式的听说教学模式,这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么是追求交际式的教学法,其初衷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在不断的交际活动中习得语言的规则并自觉运用的能力,去忽视了目学生基本语言素质不过关、语言习得能力受限这一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西方学者认为,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在一定的场景下进行思想、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它受到场景、交流内容、发送人和接受人的文化修养、交流意图与沟通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交际活动的双方必须根据这些制约因素去选用适合当时当地的语言,使说话得体。按此理念,学生得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及一定的语言环境;而这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难以保证。

转贴于论文联盟 //

4.教师专业素质服务教学尚显不足

这里所说的教师素质是指教师的专业学识素质。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所使用的语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并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学生能熟练使用英语来辅助完成各类商务活动。商务英语学科覆盖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营销、公司财务、国际金融、跨国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底;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在上述某一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或对各领域有最基本的了解。现实的情况是,目前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从教者,大部分是英语语言学专业或英美文学专业出身,缺乏必要的商务基础知识;在某商务领域有深入了解的专业教师,在语言方面又不能做到精准熟练。随着商务英语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涉商趋向于普遍化和专业化,教师商科学识素质的劣势地位越发突显,表现出了一些后劲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商务英语教育收益的投入产出比势必受到影响。

三、提高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育收益的策略与建议

针对目前民办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办学成本高、收益低;投入大,产出小的状况,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改变这种现状。

1.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充足的生源固然是民办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良好的教学效果、过硬的教学质量、高效的专业教育则是稳定生源的有力保障。保证这一切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即为生源素质。因此,民办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招生时,首先要对于学生语言基础素质严格把关,不能以牺牲生源质量为代价保证生源数量。在此基础上,针对大部分学苗语言基础薄弱的现状,要积极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言学理论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的内在动机来自于对学习材料或学习任务的兴趣;学习的外在动机来自于对未来工作及生活等的憧憬。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讲,是要培养学生发现并掌握语言的一般规律,以规律指导语言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有动机;克服学习的急功近利情绪,大学教育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能力塑造的过程,不以“有用”还是“无用”为学习的前提;根据学生情况,辅助学生制定专业学习的长远目标,并制定相应阶段性的学习计划;调整学习方法,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无疑是提高教学收益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避免两种倾向,做好一种结合。这两种倾向一是忽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过分注重语言本质及规律的学习,实践操作少,灌输多,输出少,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不足。第二种倾向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输入不足,教学形式上过于推崇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方式,输出不准确甚至影响交际。这样一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没培养好,语言知识的规律也没掌握,自然在就业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学生的实际情况的确是语言基础极薄弱,学生毕竟也还要参加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因此应在二者之间寻求相对平衡,做好交际能力培养与语言知识掌握之间的结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是学习真实原汁的语料,教师帮助学生在语料分析和读解的过程中去发现、认识并掌握规律。作为输入性质的学习语料,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选取适合其水平的外文财经类报刊原文进行教学,在相关主题上设定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在操作的过程中去习得语言是如何运用的,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3.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

交际式的教学方法在目前英语教学中较为推崇。这就要求学生一要有较多的、甚至是全天的学习时间和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二是要以良好的语言素质为前提。而在目前语言环境欠缺、学生语言素质又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很有必要探索并完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总的原则应是实证教学和规范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证教学学习规范的、真实的语料,帮助学生认识外媒报纸原文、商务会议、谈判、采访、电话录音等在实际的商务情景中是如何使用的;通过规范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按照语言的规律,它应该是什么样子;通过规律去指导实践、去提升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在此基础上,将重视语言结构的传统听说教学法和语法翻译教学法与重视语义功能的交互式、任务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

4.加强师资建设以优化教育资源

提升教师素质是优化教育资源的重要环节。民办本科院校一方面应积极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语言素质的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迫在眉捷。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要对专业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涉及到语言教学商务背景知识的讲解时,可以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操练的内容与实际商务活动中真实情景之间的联系。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赢得国内外进修、深造的机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领域最新的发展势态,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清楚社会的进步给商务英语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保证教师水平、能力的长足提高。为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应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企业动作环境,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以更新过时的教学内容;鼓励并支持教师不断深造。转贴于论文联盟 //

本科经济学论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

摘要: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为地方中小微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理论性相对较强,面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良莠不齐,如何改进教学方法适应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文章结合安徽三联学院的实际情况,推及其他同类院校,针对此类院校的共同特点,探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教学探索

一、课程分析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科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研究的是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主要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研究资源利用问题,这是一门了解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学科。宏观经济学的流派较多,政策主张也不同。中国主流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大多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从需求管理出发去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国内外很有多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但国内高等院校较多的使用的经济学教材是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分微观与宏观部分。以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为例,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国民收入展开,研究如何在不同的假定条件下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如何稳定地以较合适的速度增长。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GDP构成,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以及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经济增长等。给宏观经济的运行提供测度指标,通过指标反映总体经济运行的优良。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中,我们是个与国外不发生经济往来的封闭经济,我们不再考虑单个的个体经济单位,而是假设市场只有三部门:家庭、企业和政府,有三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宏观研究的就是这三大经济部门在这三大类市场的交互作用,围绕这三个市场,一步步的放松假设条件,研究国民收入到底是如何决定的。后期再引入国际经济部门,加入开放经济,国民收入在开放经济下又是如何决定的。整个知识体系完整,逻辑性较强,教材中会大量的借助图表、公式和数理模型来解释理论,说明现象。国内其他的经济学教材大多会以高鸿业先生的《西方经济学》为蓝本,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理论和案例等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学情的学生。

二、学情分析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本科录取分数线里相对较低,学校所提供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与公办本科院校相比较都会有差距,提供的教育也远不能让现在的大学生满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民办本科院校自身的努力与改革,人们对大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都有了重新的定位与认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可能在追求理论知识的道路上没有一本二本的学生那么强烈,因为学校本身的定位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我们院校的学生活泼不死板、动手能力强,他们有着自身的优点和长处,高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也不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中,关键是看学校与教师在其学习生涯中如何引导。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且良莠不齐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普遍的特征,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偏文科性质的,英语和数学等基础都相对薄弱。所以在学习带有图形、公式又偏理论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时就相对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宏观经济学一般在大一的下学期或者大二的上学期,在学完微观经济学之后开设。而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相对抽象,涉及的理论模型也较多,对数学的要求就相对较高,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由此也让学生有畏难情绪,进而有厌学现象,导致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过于强调动手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这种氛围中,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会有错误的认知,认为理论学习并不重要,过于重视实践技能。事实上,宏观经济学,是融合了多门学科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看起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实用性也不强,这就让很多学生认为学这些理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又由于民办院校办学时间不长,教师普遍年轻化,好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向讲台上课,缺乏实践背景和教学经验,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容易理论脱离实践,课程学完了,学生只记得孤立的理论概念,更是觉得理论无趣,增加厌学情绪,这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每次经济学开课之前,笔者都会先利用微观经济学里选择和资源配置的知识点,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对学校的认识,对专业的选择,对自己学习的目的及以后的工作目标等。通过这样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案例,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对学情有了基本了解。例如,2016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说,我喜欢计算机,但是我的数学太差了,就没敢选计算机专业,而选择了与计算机有点关联的电子商务专业,但是不知道原来学习电子商务专业也要学习数学,还要学习比数学看着还难的经济学;也有学生说到对以后学习的目的,是选择毕业就工作还是继续深造,有的同学会选择考研,既然考研,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大部分都会考经济学,那作为教师就需要适时地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积极主动思考。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中定的基调就是如何把理论联系实际。亦师亦友,多与学生沟通,每个学生都很优秀。

(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目前,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模式中,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宏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基础较强的课程,讨论和实践的内容少,又加上学生的数学基础有限,所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降低。又由于课程课时安排的较少,在规定的学时内,必要的理论讲解是必须要有的。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积极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不能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略经济学对逻辑分析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因此,老师首要的重点是需要开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已有的经济结论,而应该主动将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同现实的问题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关注一周的宏观经济热点问题,5~6人一组,每组设组长,由组长负责这组成员的分工协作,然后由团队制作成PPT在班级汇报,时间8分钟左右。宏观经济学课程一周一次课,所以每周由团队集体商讨这周汇报的主要热点问题,不限制内容,但汇报的主题要和所学理论知识能联系起来。在汇报结束后,教师做点评,并就有关问题的掌握情况发问整个团队,提高他们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另外一种内容的PPT汇报,是要求学生在课后去查阅和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书籍,把读后感制作成PPT汇报,再或者是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的思考制作成PPT汇报,至于内容的选择,教师不做太多干预,由学生自主决定,最后团队汇报构成平时成绩的考核重点。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提升,首先,这种分享式的汇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多关注到宏观经济热点问题,把理论联系实际;其次,学生通过分组作业,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加注重团队精神;再次,学生PPT的制作能力得到提升,上台汇报的同学在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如果课程时间允许,也可以组织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辩论,既开扩学生的经济视野,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最大限度扩充延展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在宏观经济学的讲授中,教师应该要让学生明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接下来的理论讲解,理论铺垫是为了什么?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宏观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铺垫作用体现在哪里,与相关专业课程有多大的关联度?要让学生的知识框架是完整的,知道不同理论模块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能够让学生脑海中有一个大致的网络架构,而不是零散的理论堆砌。在教学内容上,以经济学思维培养为核心,以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为主线,注重经济学思维方法,以适用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为主,注重经济学原理与生活生产实例的完美融合。明确宏观经济学主要是解决经济萧条、失业、通货膨胀的问题,在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的问题,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层面展开,短期内研究经济增长主要是学习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四个模型,长期内研究经济增长主要是生产函数的问题,要实现的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根据专业不同,教学内容的选取也应该有所区别。

(四)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法

宏观经济学虽然看上去理论较强,但是又与社会经济现象紧密联系。因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是经济学家根据西方市场经济中发达国家多年的实践积累总结出来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任课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各个理论模块的现实意义,多关注社会经济现象,积极搜集相关案例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像近期地产行业由火爆转入平静、网红经济等热门经济话题,学生感兴趣,也能带动学习的氛围并展开讨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对经济发展的引导等。因此,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对于要讲解的内容,先应思考该理论可以解读哪些经济现象和典型案例,突出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五)依托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在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依托学校和安徽省的精品课程建设,建立一支优秀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进行研讨,搜集案例,改革教学方法,增加经济学实验室教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等辅助教学工具。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课教师也可以积极利用这些辅助教学手段。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等网络资源越来越依赖,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可以整合资源建立网络精品课程,建立沟通学习沟通平台,或者课程学习微信群、QQ群等,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沟通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可以解惑答疑,增加了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作者:李玲娣 单位:安徽三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教改探索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学好《宏观经济学》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宏观经济学》虽然是理论经济学,但理论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对于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来说,目前《宏观经济学》在应用性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性体会不深刻,应用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

1.该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课程本身在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二开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问题和经济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

2.该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宏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对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现实的经济问题。我国也在实行市场经济,而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同时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而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哪些、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对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经济的。

3.该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考研专业课。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考研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好这门课,学生学好这门课,可以让学生考研增强信心,减轻复习压力,提高考研成功可能性。

二、《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过于理论化。

《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应用性是应用性教学的基础。目前《宏观经济学》教材分为三类:有英文版、翻译版和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比较流行的是高鸿业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多恩布什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但这些教材都与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联系不是很紧密,案例不够本土化。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本科高校,目前也没有相适应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当然也没有专门适合应用技能型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权威教材。教师也没有明确的教辅材料,全靠授课教师自己搜集,这样授课的应用性程度就参差不齐,教学没有质量保证。

2.教师的应用性教学水平不高。

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由于以前定位不清,教师缺乏应用性教学的观念。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习惯于理论讲授,习惯于满堂灌,互动式教学不足。而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年轻教师基本上毕业于研究型高校,这样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就存在一些问题,他们接受的是研究型高校的教学,这种影响对他们来说潜移默化,使他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自觉地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这样,教师本身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也不是很清楚,比如我国的核算情况,GDP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此外,对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评价还是重科研,比如评职称以及平时的绩效考核科研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就限制了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用性教学中。

3.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宏观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为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理论讲授过多,过于注重图形推导、计算题的练习,比如模型IS-LM这部分内容就比较理论化,而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应用性问题却涉及不多,案例教学不够丰富。由于前后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果前面内容没掌握好,就会影响对后面内容的理解,这又要求任课教师不得不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比如,如果不理解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就难以理解表示产品市场均衡的曲IS线;不理解曲线,就难以理解由ISIS-LM模型所推导的暗含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决定。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难度大,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学生又认为《宏观经济学》缺乏实用性,致使学习兴趣不高。

4.教学方式单一。

《宏观经济学》课程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而课时不够多,教师上课还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较低,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师生之间互动不足,难以达到教学相长。

三、改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1.选择高质量的应用性教材。

教材对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影响,目前,针对高质量的《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材缺乏的现状,教育部应组织教师编写。教育部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应地,也应组织教师编写出与各类高校相适应的权威教材,以对教学质量起到一个基本保障作用。教育部在组织教师编写适用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时候,要多加入案例,尤其是本土化的案例,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并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进行教材的再版工作,以增强教材内容的时效性,避免教材内容陈旧。

2.提高教师的应用性教学水平。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重视教师在应用性教学中的作用,要加强应用性教学,就要改变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提高教学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并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增加实践机会来提高教师应用性教学的能力。关于教师培训,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进行公开示范课,组织高校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这种网络培训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还可以扩大培训范围,又不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另外,要给予高校教师更多地接触实际的机会,可组织讲授《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到统计局等政府部门去实践一段时间,以了解实际情况,这样讲起课来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收放自如,有的放矢。

3.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就要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对培养应用性人才尤为必要。具体到《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也十分必要。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应关注相关报道及经济热点话题,注重収集与《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避免教学内容陈旧,所选案例尽量使用比较新的。比如,在讲“乘数效应”时,通过“破窗经济”的故事让学生有更生动的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宏观经济学》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把经济理论和经济热点问题相结合,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讲到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关于货币政策工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我国近些年来法定准备率的调整情况,并向学生介绍调整的经济背景,2007年我国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10次上调法定准备率,是因为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8%,同CPIGDP比增长11.4%,出现了通货膨胀、经济过热。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既紧密联系了实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又让学生加深了运用法定准备率工具进行调控的印象,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结合,教学相长,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教师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时,可通过一些例子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理论之后,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些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查找答案,并让学生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完《宏观经济学》第一章衡量宏观经济的指标之后,就让学生分组做一个“某一经济体某一时期的宏观经济状况”的PPT,让学生在下一堂课的时候来做分享,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查找数据,做了图表,很好地完成了作业,这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又让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

作者:黄敬华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院校经济学教学效果

摘要:

针对民办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可从教材的编写、优化设计师生互动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推进教学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来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民办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

随着一部分民办高职高专院校转型为民办本科院校,学校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西方经济学是本科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以南通理工学院为例,该校开设本科层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时间较晚,2014年9月,至第一批本科生进校以来,才开始正式完整系统地向本科学生授课,发展过程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完全照搬到选择使用的一个过程。

一、民办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南通理工学院西方经济学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体会,笔者所在的课程课题组进行了内部教学研讨,并对学院2014级和2015级物流管理专业共12个班,合计约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材的选用方面有困难

第一学年使用的教材为湖南师范大学高强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该书难度适中,但在使用过程中才陆续发现,部分内容在表述上以及课后习题题目内容上存在若干处微小错误,需要进行后续完善。鉴于这一不足,笔者所在学院在后一轮的教材选用上,改为启用本科经济类经典教材,即高鸿业版本的《西方经济学》(第六版)。但通过实践,发现该教材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内容太过详尽,且有一定的深度,授课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删减一大部分内容,结果除了少部分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常规的教学进度和难度。最近几年,适合民办本科层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但内容都没有本质的差异。而国外的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院原理》、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虽然趣味性较强,但教学内容逻辑体系分散,并且,国外西方经济学教材理论背景与中国国情具有较大的差异,案例取材于西方国家经济生活,部分案例难以在中国现实中得到印证。因此,编写适合民办学院的教材对于提高西方经济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师生互动平台的缺失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问各种问题,但是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64课时),课堂诸多问题得不到充分解决。而随着课程不断推进,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会逐渐累积,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与掌握后面的知识,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学习积极性较差

由于学生中大多数人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但数学基础较薄弱,学生普遍对定性知识,如经济学家的介绍等感兴趣,对需要一定数学基础的定量知识却兴趣不高。此外,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有高考失利的惨痛经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在目前的学校就读只是一种“苟且”的选择,他(她)们在入校之初就对高校学习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特别渴求成功,但是某些课程,如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的积累和方法论的形成,学生在短期看不到即时的利益和成功的前景,所以一旦碰到疑难问题,就开始出现学习畏缩情绪。

(四)教学配套有限

民办本科院校由于教师数量的局限性,除专业课以外,其他常规课程往往一个授课班级涵盖两个平行班(80人左右),从而导致教师对课程的控制受到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在目前的现实背景条件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工科实验基地的建设和投入,而对经管类实验建设的投入较少的现象,所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仅能在课本中了解到一些经济类知识,很难有具体的实践机会。

二、提高民办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群策群力编写本土化教材

各个民办高校,可由资深教授牵头,组织一批从事一线教学的青年骨干教师,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各个民办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这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导作用。在教材编写的内容方面,可以以目前的国内外经典教材为蓝本,合理删除或弱化一些对于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从而可以缓解听不懂、没学会等所产生的学习畏惧心理。力争做到重点突出,容量有度,注重实践,与时俱进。例如:就微观经济部分而言,可以从供求理论分析入手,重点介绍消费者理论、成本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含市场失灵部分)等典型内容,而对福利经济学、要素市场等问题,可安排较小的篇幅简略介绍即可。

(二)优化教学环节中的师生互动内容

1.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互动教学既定的目标,可以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互动方法,把互动教学方法贯彻到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授课和课后复习各个教学环节中。如在学生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把课程相关案例通过QQ群或其他方式提前发给学生,并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思考;在课程授课阶段,教师可按照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增补或勘误;在每一章节结束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调查或信息资料的搜集,并定期进行集中反馈和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基本理论的实践价值。

2.分组讨论,强化学生内部互动和教师管理效率。

教师可按照宿舍或学号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设一个组长,上课时要求各组同学坐在一起。组长可以在组员内部轮流交替,教学的开展可通过分组讨论、学生独立演讲甚至辩论等形式,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变得更顺畅。

3.建立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

可将平时供学生使用的教学PPT、试题库、案例、参考文献等资料放至网络平台上,除了可供请假的学生进行自主补课,还有利于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突破畏惧心理障碍

1.改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畏惧心理。

就数学基础较薄弱的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而言,较难掌握的是图形和数学模型板块的内容。笔者根据几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经历发现,适当地运用板书教学,会带来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一边指导思路一边在黑板上进行数学模型的推导以及图形的绘制。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授课的节奏,有利于学生跟紧教师的思路。

2.采用案例教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可以采用增加使用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例子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比如在谈到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问题上,大部分课本一般以吃馒头为例,但是对于江浙区域民办高校来说,学生对于这种问题的现场感并无太大的共鸣,不妨以大学生中的恋爱牵手为例,来探讨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性地去思考问题。

(四)多渠道突破教学配套瓶颈

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为了更好地加强师生互动,分组教学需从教室的布局、座位的编排、教学设备的配备入手,逐步打造和分组教学相配套的教学环境。就实验基地方面,一方面,需根据学院发展情况,有选择地适度追加实验实施和设备;另一方面,可积极同社会企业合作,用这种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真正融入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

三、结语

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民办本科教育教学中的诸多课程又不能完全照搬国内外学术性高校或国外典型高校的基本做法。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例,需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编写本土化教材、优化教学环节中的师生互动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突破教学配套瓶颈等方面,逐步提高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水平,建立民办本科教育独有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作者:吴群 单位:南通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高水平的教师配置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基础

将研究性学习整合到计量经济学中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尝试,它突破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传统,将教学视野从课堂拓展到课外,通过教学和研究的完美结合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知识丰富和素质良好的教师是本科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成功的基础。

1.研究性学习与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整合对教师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一方面,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教师在传统课堂中所具有的知识优势将不复存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原有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研究性教学具有探索性,学生在运用知识探索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教师予以合理的指导。因此,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教师不断继续学习,拓展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关注研究前沿,提升自身研究能力。

2.研究性学习与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整合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转变并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将条理化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倾听、接受和记忆即可,不必独立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因此学习过程相对便捷容易。而研究性教学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为了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他们要在课堂外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并分析思考。对于长期来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说要尽快转变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并不容易,因此,需要教师通过鼓励、引导甚至言传身教以帮助学生尽快转变并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二、合理的教学安排是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关键

计量经济学既是一门内容众多且仍在快速发展的学科,又是一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统一的学科,而本科层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不仅要讲授学科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合理安排是本科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成功的关键。

1.讲授内容以经典为主,兼顾非经典。计量经济学正处在快速发展中,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因此为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内容要兼顾基础性和时代性,做到“为中材提供规范,给天才预留空间”。为达到此目标,课堂教学在介绍经典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适当增加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估计、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分析等非经典方法,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当然,由于授课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追求全面性,也不必借助数学推导,而是通过教师课堂讲解,让学生把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思路和过程,其余内容鼓励通过学生课后自学来补充。

2.选择适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研究性学习融入本科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理论讲授、轻案例分析的传统教学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中除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外,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以有效消除或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验教学穿插理论讲授教学的过程中,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案例教学则以专题的形式安排在某类特定方法讲授完毕,其目的不是要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探索,案例可以是某些热点问题,也可以是某篇已发表的文献。教学手段上,要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理论讲授环节的效率,节省讲授教学的时间;要引进计算软件辅助计算,课堂讲授主要是介绍计量经济学理论、工具和方法的基本逻辑和应用情景,而具体的数据处理通过专业计算软件(如SPSS、Eviews、Stata、SAS等)来实现。

3.统筹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时间。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经济理论为基础,根据统计资料和数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和变动规律的经济学科。可见,计量经济学教学需要统筹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时间,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达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因此,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内容为蓝本,以统计软件为工具。时间安排上,应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理论教学完成后,紧接着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作业。

三、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是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保障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涉及的教学内容多、形式广,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若没有一套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方案,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第一堂课即向学生明确研究性教学与学习方式的相关内容,将研究性教学分解为听、说、读、写四大类教学活动分别组织实施,并基于一套完全不同于传统模式的评价体系考核和展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1.明确研究性教学方式相关内容。好的开始即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在第一堂课上向学生阐明研究性教学和学习的目标、方式、评价体系等相关内容,以便学生尽快形成研究性学习预期,尽早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研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其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研究性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只是手段,能力的培养才是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讲授与研究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体系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反馈和促进作用,不能完全采取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结果性评价方式。

2.按听、说、读、写四大类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研究性教学。为实现研究性教学能力培养的最终教学目标,笔者将教学活动分解为听、说、读、写四大类。其中,听是指听课,通过听教师讲授学习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工具和方法,教师应侧重思想与原理的讲解,繁琐乏味的公式推导可交给学生课后阅读和自学;说是指演说,包括课堂提问、参与课堂讨论以及演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等,通过说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思考过程,锻炼表达其思考和研究成果的能力;读即阅读,指阅读教材、参考书、补充文献等相关资料,通过读的环节给学生以自学的平台和氛围,让其拓展视野,弥补教师课堂讲授的不足;写就是写作,就是让学生写读书报告,总结自学和阅读的心得、体会,并从兴趣出发选择合适的主题开展研究以实践课堂学习内容,形成研究论文或报告,这是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需要强调的是,听、说、读、写四大类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的统一整体,都服务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最终目标。

3.构建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目的,因此其评价也不能套用传统的以知识考核为核心的体系,而应建立一套以主体多元、内容丰富灵活、方法多样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具体而言,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要让学生甚至是专业工作者(若成果参加评奖或公开发表的话)充分参与评判;评价内容应该涵盖学生的学习态度、获得的体验、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等多个方面;评价方法可以多样化,具体到笔者的教学实践,主要是通过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活动参与度、读书报告及闭卷考试等方面综合评判。总之,研究性学习与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整合要求评价要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尤其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且考试内容除了考查学生计量经济学基本知识和推理能力外,还要注重考查学生知识应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将研究性学习和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整合,不仅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有利于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是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必然选择。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也表明,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了学习和使用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得以完全改观。

作者:张应武 刘素君 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公共管理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学

一、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面临的现实困难

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层次并不相同。与经济类专业通常会在本科阶段继续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不同,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本科阶段一般只安排初级课程,但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内容一般都会达到中级程度。因此希望继续深造的同学就需要掌握中级课程的有关内容。初级宏观经济学与中级宏观经济学二者尽管概念体系一脉相承、教学内容结构类似,但是同样的知识,分析深度和应用的数学工具都差异甚大。如果完全不具备灵活性,只是拘泥于初级课程的固有内容,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阻碍其继续深造。

二、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重点

1.针对学生需求层次不同,开设多层次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一般都会开设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但是如前所述,也有部分学生需要学习了解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此种课程设置就会不敷所需。因此,教学改革的着眼点,首先应当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与理解前提下尽量涵盖中级课程内容,以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这一点看似困难但却有其实际可行性。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已经较为完善,无论是初级还是中级课程,其知识结构及使用的概念体系都基本相同,所区别的只是形式化程度或抽象化程度的不同,即使用的数学分析方法的严密程度不同。只要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就不会影响对课程的正常学习与理解。当然上述方法只是在现有课程设置条件下的治标之策,更进一步的治本之策是有条件的学校争取在大学高年级以专业选修课形式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以满足希望继续深造和有更多学习兴趣的学生的需求。这是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做法,但对各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师资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视为未来的长远努力方向。

2.丰富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质量

从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固有现状角度出发,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较为松散,各部分知识内容各有特色,并且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非常紧密。针对这一特点,具体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当中,就应当针对不同部分知识采取更为多样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全面掌握各部分内容,达到形散实不散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通过跨国情景比较的方法讲授经济增长理论和一国收入水平的衡量,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国民收入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同内涵。用学生作为主体亲身参与的方式讲授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应用课程当中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对一些现实问题如当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经济焦点话题展开分析讨论,一方面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囫囵吞枣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的科学,并非仅仅简单体现为课本上的单薄原理与教条。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乐趣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兴趣。另外,如前文所述,现代经济学中大量使用数学分析工具,而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数学工具并在现实中能够加以应用,就必须进行足够的习题练习,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每一章节之后都会提供大量课后习题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但是由于课时安排有限,很难做到由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后习题一一进行讲解,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研究生助教的方式,在正式课时以外时间详细讲解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消化课程内容。

3.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如前所述,一方面宏观经济学课程包括近20章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同时一般只有1-2次考试机会来最终判定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这些特点正与高中阶段教育相反,后者的教学时间较为充裕,涉及的知识范围相对有限,并且可以围绕同样知识内容反复进行多次考试,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单纯采用植根于高中教育特色的闭卷考试形式就无法非常准确的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真实理解与掌握。有些学生可能通过死记硬背获得较好的卷面成绩,但实际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经济学的概念体系与分析方法,考试结束之后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快就付诸东流。有些学生可能对经济学理论的整体理解更为清晰,但一次性考试固有的偶然性会削弱真实知识水平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因此,除了最终考试以外,还可以结合采用课程论文、主题发言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并令其在成绩评定中占据一定权重,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成绩评价结果。

4.尝试采用英文教材

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诞生与演变主要源自西方国家,因此无论是经典的经济学教材还是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多使用英文撰写。前文提到的国内中文本教材大多也参照国外教材体系进行编写,中译本教材则受到译者素质和跨语言文化表达固有困难的影响,常常让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各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真实含义。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以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采用外文教材也便于其日后接轨学习,满足了学生潜在的多层次需求。

作者:张平 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探索

作者:戴魁早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众多学者(战勇,2008;祖晓青,2010;李海明和翁卫国,2011)从教学范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等方面对该课程(初级教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的教改关注的较少。中级宏观经济学为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先导性课程和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比较起来,经济学基础课程(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高级课程则强调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证性,作为初级课程和高级课程之间的中级课程,则更多地起到培养学生经济学直觉的作用。我们学院一直以来在大一开设宏观经济学(初级教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二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本文就我们学院的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尝试对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由于我们学院本科教学一直使用曼昆的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因而,在这里主要分析该教材的一些主要特点。

1.理论的抽象程度高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是在美国的经济实践基础上编写的,是用来分析美国的经济问题的,教材内的案例主要是来于美国。美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结构完整,企业的市场化程度高;其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等发展充分。在这种环境下,不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在我国,市场发育还相对不完善,国内的企业要真正成为独立的主体,还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理解宏观学经济的理论。其结果是,这些理论对学生往往显得抽象难懂。

2.与宏观经济实际联系紧密中级宏观经济学为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要求非常高的课程。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对学生基础和教师水平要求都很高,要求学生要具有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基础,要有较高的应用数学的能力,要有对一些现实的宏观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既要按照教学大纲讲授完规定的教学内容,还要具有紧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宏观经济现实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宏观经济的科研基础。

3.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强曼昆的宏观经济学首先对宏观经济学家关注的三个重要变量(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作了一般性的介绍;接着,从长期角度(当价格伸缩性时)分别考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这三个宏观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即第3-8章的古典理论);然后,从短期角度(当价格粘性时)分析这三个重点问题(即第9-13章的经济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讲述了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整个课程,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系统的将宏观经济学的主流理论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中,使得这些宏观经济理论表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三、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手段比较简单教师在课堂中大多采用口授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导致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讲解的非良性教学现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其中大量的数学推导,导致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此门学科缺乏兴趣,产生畏难的态度。在中级宏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数学推导和图表分析过程,而教师们往往采取口授的方式,使得原本艰涩难懂的推导变得更加无趣,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气氛及学生学习兴趣。结果是,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以后,常常觉得根本没有学到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解释众多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

2.切合中国实际的案例非常少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的特点是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教材安排也比较很适合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需要。但是该教材采用的是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案例,缺乏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式的案例。这样导致了课堂上主要讲理论以及美国的案例,缺乏与我国的宏观经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缺乏能够贴近当代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前沿的话题。这使得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于知识掌握仅仅停留在理解的程度,很难进一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使得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得不够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环节,但无论是教务处对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还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都主要依据评教分数或考试分数,这种对分数的过分推崇往往会扭曲事实的真相,这种评价方式也会使得教师习惯于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授课,学生也主要以书本学习为主,而忽略了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学习。事实上,宏观经济学的许多经济学理论都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进而又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因此,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不只是理解它的数学推导或者它的计算公式就足够了,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会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

4.课时安排的相对偏少从教学内容的进度安排方面来看,我们学院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课时安排是54个学时。相对于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54学时显然比较紧张。为了讲完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常常需要赶进度。每上一次课(一次课三个学时)需要讲完一章的内容,差不多是三十页的教学内容;即使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要完全吸收课题上讲的内容还是有很大的难度。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好的时候,教师已经在往后面赶教学进度了。其结果是,学生后面的课自然听不懂,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四、改进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结合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上一些主要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以提高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1.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包括自己主讲的内容和对学生提问的问题。课堂设计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深入浅出地掌握所学知识点,又能从这些抽象的理论中体会到其内在的精髓,能够从所学知识中对社会有初步的了解。好的课堂设计还要突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课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课堂问题的设计和精选,课堂问题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会把前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而不是只记住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明白所学知识的用处,才能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p#分页标题#e#

2.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组织上,应该将启发式教学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可以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课堂上教师需要以章为单元,概述基本内容、强调基本概念、讲解重点难点,把枯燥的理论讲解转为活跃的讨论研究。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初步的运用理论分析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讲授的内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来,或者是在讲完某个原理后,随即向学生提出一个跟原理应用相关的问题,通过“即问即答”,引导学生看、听、说、思考联动,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

3.采用中美比较的案例教学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主要采用美国的案例,如果仅采用教材上的案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教学实践看,通过引入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案例以后,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更好了。例如,在讲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构成时,通过中国和美国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比较,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又理解了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发点和目的。因此,在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课堂上尝试同时大量引用中美两个的宏观经济现象,并做适当的国际比较分析,以此揭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性以及可能具有的特殊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及应用背景。

4.适当增加教学课时正如前文所分析的,由于学生本身基础薄弱,该课程的知识量又大,如果要实现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教学安排上适当增加课时,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如果课时能够多一些,上课的进度能够稍微放缓些。这样在课题上可以做一些课题练习,及时加深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并且,在每一章结束后,教师都能有时间给学生总结一下本章的重点、难点、讲解习题或提出案例进行讨论;通过这些环节来强化知识点,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无疑会得到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本科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探索与创新

摘要:作为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产业经济学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中各个产业的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分析、产业发展规律、企业战略规划、产业政策规制等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为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提供建设性意见与启示。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教学创新

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其课程内容与理论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涉及到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列为必修课程[1-2]。产业经济学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中各个产业的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分析、产业发展规律、企业战略规划、产业政策规制等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与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规划息息相关,产业经济学教学要求结合中国经济实践,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与内容上的创新[3-4]。

一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现状

(一)产业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应用经济性质,本科教学过程中易强化理论忽略应用产业经济学是相对新兴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其起源于美国,是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作为桥梁作用的中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起源并建立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梅森与贝恩的理论框架,该理论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即SCP分析框架)为主要理论体系,并由此构成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核心[5]。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并且成熟于上世纪70年代后的芝加哥学派,区别于结构主义者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被称为效率主义者,以自由经济为理论核心,崇尚市场效率的作用。随后还有新奥地利学派等学派的形成,产业经济学在争议中不断更新完善其理论体系。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是以前苏联为基础,1998年,原国家教委调整学科设置,整合原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专业,设立产业经济学专业。我国产业经济学教材内容大多以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我国产业发展进程,分析我国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律。但是,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呈现了一些独特规律,西方产业经济学理论是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历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其一定的普适性,却无法有效解释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律。总体而言,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无法跟上我国产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分析产业经济理论的同时,更多考虑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性,有利于拓展产业经济学理论,解决分析实际经济问题[6,7]。

(二)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本科生社会阅历不多,知识面较窄,难以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本科产业经济学教学面向的是本科生,虽然在产业经济学课程学习之前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基础,但社会经验不足,知识面相对比较窄,如果在课堂上简单直接地讲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随着互联网的兴趣与普及,“互联网+”概念与各个行业深入结合,引起一些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传统行业的转型变革,原有的课本上单一产业理论教材和固有授课方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学生无法结合实际理解理论,也提不起对产业经济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根据经济发展现实,结合产业发展案例,同时将现实生活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拓宽学生视野,在实践问题中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并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发现经济问题,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8]。

二产业经济学教学创新探索与教学效果

(一)案例法教学

为帮助学生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提高学习产业经济学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加入案例分析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比如课堂上分析产业政策时,可以引入2016年下半年我国学术界关于产业政策的大讨论,简要介绍我国经济学家中干预性产业政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同时以日本产业政策为例,介绍日本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产业的资源配置政策的变化,以支持或者限制不同产业的发展,分析日本“防止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干预政策。帮助学生思考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现实经济问题,尝试理解并分析我们政府层面的产业政策规制,产业层面的产业发展规划,企业层面的市场经营战略[9]。

(二)互动式教学

在产业经济学课堂上,摒弃单纯的依赖教材,传授理论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采用Teamwork的形式,给学生四周的准备时间,大约4人一组让学生分组结合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产业分析,并要求学生明确小组分工,各司其职分别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制作PPT,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上讲台进行宣讲,让学生切实感受分析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产业,通过对该产业发展历史、发展进程、统计数据、产业政策以及过往发展经验的分析,把产业经济学理论从书本中提炼出来,发现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掌握相关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提高产业经济学的学习热情,全面增强理论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三结语与启示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产业经济学教学方式与方法上的创新取得一定的教学心得。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产业经济学理论中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政策及产业发展的内容结合产经新闻、产业发展规划、行业研究报告,吸引学生思考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来源,强化学生将理论结合实践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经济问题并进行探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真正尝试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结合经济实现问题进行分析,并将对某个产业的思考形成文字,制作成PPT,并上台宣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表达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实践表明,加入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以后,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与老师交流自己对经济学问题的相关看法的意愿也显著增强,表明互动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产业经济学自身发展过程中,就有显著的问题导向特征,因此产业经济学教学不仅要注重传统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述与解释,还需要将现实经济问题引入课堂,加强产业经济学知识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包容性,提高产业经济学学科的应用性特征,也强化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运用能力。

作者:陈芳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院校教学计量经济学论文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对课程重视度不够,缺乏学习主动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融合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知识的交叉性学科,实践性较强。可是,笔者发现湘南学院经管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和一部分老师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一部分老师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或者是教研活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讨论时,经常提出计量经济学就是在玩数学游戏,认为一个问题绕了很多的圈子最后通过建模得出的结果好费事,并且对运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得出的问题的结论在实际操作中究竟由多大的实用性持怀疑态度;个别老师甚至提出连他自己都很少用到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既然一门连我们老师都不甚了了的课程,干脆不要开设。而对学生而言,许多人往往把计量经济学看成是数学。众所周知,象湘南学院这样的地方性二本院校的学生主要是通过高考第二批次录取而来,经济学类专业大多是文理兼收的。一般来说,二本院校的学生受制于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与重点院校的学生相比数学基础知识普遍较薄弱,从而影响到他们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通过笔者与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实际接触和了解,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计量经济学教材中与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内容相关的数学推导、数学模型,对学习好这门课程产生恐惧心理。笔者就了解到一位同学连求和符号是表示什么都搞不清,象这样的数学基础必然是难以学习好计量经济学。因此一些学生干脆就因为太难太枯燥,长期不来上课,甚至完全放弃这门课的学习。即使一些在上课的学生也可能因为对这门课程性质的认识偏差,觉得以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了,反正也很少用到这些知识,缺乏学习积极性。

1.2课程衔接不到位,课时安排欠合理要学习好计量经济学,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知识。然而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存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与计量经济学脱节的情况,例如曾有院校在开设计量经济学时学生没有先修过线性代数;又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讲授中,授课老师往往侧重于概率知识而忽视数理统计这一块,致使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好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更有甚者,一些院校没有开设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例如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初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没有开设概率与数理统计,后来在个别老师的提议下也因各种原因仅仅把该门课程作为选修课,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开过课,并且在湘南学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又再次把这门课程取消掉。在课时安排上,多数地方院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致使有的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赶进度,对所有知识一带而过,没有足够学时确保在重点内容和方法实际应用的讲授上;还有的教师则进行选择性讲解,使得学生缺乏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例如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门课的教学时间起初是18周,每周3学时,总共54学时,后经修订增加到56学时,老师往往是匆匆讲授完教学大纲内容,没有多少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学生的深入学习和强化应用也就是一句空话。这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通病,学生似乎学了不少计量经济学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也理解不了模型输出结果的经济含义。因此,如何合理调整教学大纲,统筹好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时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不丰富多数老师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时通常停留在依靠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上,不太注重协同采用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对于增强教学内容动态性与直观性,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有很大帮助。然而多媒体教学容易使得教师流于照本宣科,仅仅充当放映员和播音员,致使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减少。另外,仅靠多媒体教学容易造成老师为赶进度将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强塞给学生,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难度加大,教学效果不佳。在其他辅助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许多地方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都是一个薄弱环节。表现在授课老师往往用多媒体教学替代实验课教学,除了用ppt演示计量软件操作后,不另行安排上机操作课。一些地方院校受财力制约,没有建设计量经济学实训室,学生缺少对计量软件进行操作与掌握的机会,比如湘南学院目前在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方面基本上没进行什么投入,授课老师只有靠自己从网上下载的Eviews、SPSS等免费软件进行教学,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偶尔安排一两位同学实时操作一下,这种教学效果毕竟有限。在教学方法上,多数老师没有很好地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和实验等教学,不太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和教师互动较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重理论讲授,轻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学生学了不少理论方法,却不知道怎么用,或者对计算的结果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另一种倾向是过度夸大实际操作,忽视基本理论基础教学。似乎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进行实际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完全略去数学推导,直接给出结论;学生则不问来龙去脉,在实际操作时生搬硬套。

1.4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教学内容实用性差教学目标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而教学内容则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置。现实情况却是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没有很好顺应我国高等学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多专业、多层次、多要求的发展趋势;在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设置上没有与强调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大学进行很好地区分,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导致教学模式与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突出问题表现在教材和案例的选用上没有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没有体现各专业的培养特色。目前,适合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材很少,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直接采用或模仿重点院校的教学版本。国内现有各种计量经济学教材比较倾向于强调理论方法和数学推导,对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介绍较多,编撰的案例较少,而且往往具有时滞性。有的教科书上虽然对于一个专题附有相应的案例,但选择的案例都是就事论事,解决也仅仅是侧重于相应专题的问题。比如湘南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门课程采用李子奈教授编写的《计量经济学》版本。这本教材虽然在介绍每一个专题时都附有相应的案例,但仅仅是侧重于相应章节的案例,然而计量建模解决的更多是一些综合性的经济问题。还有就是缺乏探究式引导,例如教材上在介绍建模时一开始就指出变量之间的某种函数关系,接下来再搜集数据、参数估计、检验等;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思维定势,习惯于把模型首先设定为某种函数关系,然后再搜集数据、估计、检验等,建模的探究和选择过程运用得不得力。最后,就是授课老师自己选择的教学案例的现实代表性、应用性也不强,所选案例与本专业相关领域经济现象和现实经济问题联系不紧密。

2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加强师资建设,调动学习积极性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首要一点必须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办法逐步改变高素质、应用型计量经济学教师人才缺乏的状况,可借助于引进人才、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为计量经济学教师提供一些科研项目机会等方式,加快培养一支既懂经济又熟悉数计量操作和分析方法的优秀教学团队,促使课程建设创新能力的大飞跃。计量经济学教师应向学生讲述清楚这门课的经济学学科分支性质,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学习计量经济学重在应用,而不单单是掌握理论。为此,教师应在掌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下大力气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要适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做出教学调整,可适当删减一些较难的数理推导,突出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把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优先地位。

2.2合理安排学时,加强课程协调与衔接建议将总学时增加到64-72之间,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可先结合例题讲授计量软件的应用,并通过软件操作及时消化章节理论知识。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想办法让学生为计量经济学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课程基础。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注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协调与衔接,打破各课程主讲教师各自为教的局面,增强彼此间教学信息沟通和交流。例如,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授课讲师不仅要强调其理论性,也要重视其应用性,突显其作为经济学工具为经济学服务的地位,凸出文科数学与理科数学的区别。

2.3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教学设备建设在教学手段的协同采用上,除了多媒体教学,还应辅之以板书、网络等教学,通过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印象。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讲授外,还要根据实际授课情况使用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消除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的畏惧感。例如,教师可在讲授每一章第一节课时首先给出一个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通过定性到定量分析,学会引入计量经济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把模型的参数估计、检测、预测传授给学生。通过这种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定量分析在本专业学习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决心。还应通过争取学校资金支持、为企业提高市场调查和市场研究服务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强实验硬件(如机房等)和软件(如计量经济学模拟软件)建设,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提供有力支撑,确保教学效果提高。

2.4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组织应紧扣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实用性人才教学目标定位。为此,可以从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要优选好教材。计量经济学教材应符合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可组织地方本科院校的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一部有针对性的教材,教材要突出计量建模思想,加强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淡化数学推导过程;要多增加计量建模的综合性具体经济案例和计量软件操作。其次要加强课程案例库建设。案例来源应尽量与本专业联系较紧密,可优选一些与中国经济贸易问题相关的实证研究论文或著作,也可以取材于教师承担的相关科研项目;案例要能够与时俱进,改变教材中实例一成不变的形象;学生在进行案例探究时,可以用到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以便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再次,授课教师应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安排好实验内容,加强课后联系和课程论文考核;应根据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制定实验教学计划、编写软件指导说明书、建立优秀课程论文库和习题库等教学资源。

作者:曹文献何莉单位:湘南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目前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是集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理论基础、实践操作和统计软件运用三者的有机结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大多数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试验教学过程中,缺乏完整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指导书,不利于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而且,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步,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经济问题,因此必须以对经济现象的深入认识为基础,必须在经济理论下进行。但是,目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层次不明确,满足不了不同层次的需求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体系学习、轻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通病。教师在授课中对数学推导和数学知识讲授较多,而实验课程相对简单,且理论方法教学与经济问题实例分析、软件教学相分离。因此,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环节与理论方法教学内容的衔接、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安排、实验项目设计、软件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试验教学环节严重脱节。有些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和设施较差,特别是缺少经验丰富的试验师资力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只进行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时间衔接方面经常脱节。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导致理论和实验成为独立而不易协调的两个教学过程,学生运用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相对薄弱,达不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目的。由于计量经济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通常被人们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并根据内容深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现在各层次教学的分工与衔接往往存在问题。实验教学常常被当成理论教学的附属品,试验方法与实例的结合不够。在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和课程讲授中,结合实例分析和应用较少,许多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不知道如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很快就将所学习的内容遗忘了。

(二)理论教学层次模糊,没有实验教学层次感无论是面对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的本科生,还是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研究生,计量经济实验教学均采用相似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即任课教师先讲理论和方法,最后留点时间来讲案例解析和软件使用,或者根本就不讲软件,也不进行上机操作,或者直接放羊式地让学生上机操作。这样就很难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去发现新问题,得到新启示。这样的实验教学也很难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兴趣。实验教学层次感没有得到体现,使得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脱离,学生不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

(三)实验课程设计机制不完善自主性试验方案的设计,试验材料的准备,试验进程和实验时间的自主安排是实验课程设置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目前我们要求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是结合教材上已有案例为基础,没有把撰写试验课程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也没有将课程考核方式改为课堂测试、上机操作、论文写作三者形式相结合,并分别赋予70%、10%、20%的权重进行综合评定期末成绩。再加之实验教学报告,导致学生只需简单的模仿,甚至是抄袭,完全背离了最初的实验教学目的。

二、计量经济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安排

(一)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基本要求即原理验证性实验与研究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开放式实验不仅使学生通过自己具体实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习、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试验中的困难磨炼学生的意志。开放式实验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发展学生创造精神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丰富理论教学课堂内容,吸引学生参与积极性。计量经济学的试验教学为现实中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完整的分析工具。开放式实验可以群策群力,结合教材和教学研制教具、学具与仪器,密切教材与教学实际,适合教材多变性,是解决仪器不足的有效途径。因此,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实验教学使得教师能够:

(1)编制好试验教学计划和软件使用说明书,为学生进行自主开放式试验操作创造条件。

(2)将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多个研究小组,一般由6-8人组成,每组制定一个负责人负责小组日常的学习管理,查找资料,上机时间安排以及撰写试验报告等,使得学生形成团队精神,相互帮组和启迪,更好地来解决实际问题。

(3)详细安排好每次试验内容。一般给每个小组指定一个与所讲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往往是现实的社会热点经济问题,可以引起他们研究的兴趣,让学生参阅已有的实际建模报告和分析报告,使学生受到启发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课程。

通过教师试验教学,学生可以受益并能够:

(1)熟练使用各种软件,比如EViews、SPSS、SAS或者Statistics等。

(2)运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构建各因素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了解和掌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过程和要求。

(3)掌握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参数估计和检验,培养学生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认真完成模型的参数估计和各类检验,建立完整的计量经济模型。开放式试验教学模式不同于普通的试验教学模式,它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重点介绍计量经济方法、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学会计算操作。教师要认真编写好试验教学大纲、试验教学计划和软件指导说明书。计量经济学实验是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教师在讲授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的素质。

(二)高效开放式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选择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出发,对计量经济学试验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和选择,必须以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统计软件为工具,其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结合统计软件学习过程的阶段性特点,合理制定实验内容。一般来说,分为选做和必做两类。其中,实验内容必做对应经济学各专业本科《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即必须进行的实验项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最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应本校学生的试验指导书。指导书内容不求内容的深度和全面,适用最好。对某些已经先期开设了统计软件基础课程的专业,实验项目的作用在于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回顾,因此确定为“选做”项目。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对试验内容实现变革式的改编,进行适当的割舍和学时上的调整。

三、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时间安排与考核方式

(一)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时间安排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应统筹规划,由任课教师自主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合理安排课程讲授的先后顺序,优化课程结构,并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我们的经验,试验课程安排在每一章节理论课程授完之后马上进行,结合理论课程给出设计性的试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即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紧接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案例分析。而教师则对各个单项的操作练习进行即时的现场讲解和点评。这种实践型试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实验考勤、实验操作抽查三部分构成。评价成绩具体由实验报告来体现,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实验后根据上机操作结果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教师可根据每个小组日常的实验工作量和实验报告质量,评定实验报告成绩。每个小组要选择一个针对理论教学的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往往是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最终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上机实验考试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上机操作是对教师指定的案例进行操作和分析,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对研究过程进行阐述,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提问。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考查学生对计量经济理论、方法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学生不易作弊,从而能够较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结论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在发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这一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开放式试验教学这种不局限于“计量经济学”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为主,是培养跨学科、宽口径的实践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实验教学的实施,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习惯或能力。通过开放式试验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机制,能有效提高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开放式试验教学模式既可以保证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并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开放式试验教学能够建立专门机制支持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定量分析动手能力的方法,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张勇陈国平单位: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经济学本科毕业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经济学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经济学本科学员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经济学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绝不可应付了事。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首先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这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应在立论和论证过程中尽可能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

(3)科学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结论。论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论文的立论要客观、正确;论据要可靠、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严密、有力;表述要严谨、准确。

(4)创造性:创造性的核心是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时要注意对所研究问题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观点,不能只重复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复述已有的知识。当然,创造性并不排斥继承性,事实上,创造性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2、除了以上四点外,毕业论文还应达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1)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围绕自己所学专业进行。

(2)不能偏离经济学专业所要求的经济管理范围。

(3)正文字数5000-7000字。

(4)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意义

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题目的好坏不能不能离开一定时代的社会需要和作者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做到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二)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我们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了很大的精力,表达得再完善,也是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1.从“热点”问题选题。在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学科研究中,尤其是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经常出现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关注度非常高,各种形式的讨论相当的热烈。“热点”问题一般在某个时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曾经出现过的“国有企业承包制”、“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资产重组问题”和当前的“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等等。相对来讲,“热点”问题引人注意,一定时期集中讨论“热点”问题的文献资料也比较丰富,从中确定自己论文的选题也是比较容易的。关键的是,自己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能力,即知识、信息、理论水平及分析提升的能力。“热点”问题有大有小,要选择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论文选题。2.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行业垄断问题”等等。

3.从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选题。在倾向性问题的苗头出现时,用理论观点分析,预见它的生命力或后果,这样具有前瞻性的选题往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如“居民富了要增加智力投资”、“居民收入增加了要外出旅游”、“乱划开发区破坏挤占耕地”等等。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并根据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学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但能发挥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展示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才能大有益处。

第三、要选大小适宜题目。现实性强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好题目,但由于自己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题目如果太大往往不容易写好.因此,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好.如果学员在工作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熟悉,材料丰富,对问题的理解有深度,小题目也能发挥理论水平,写出好文章。选题可以大题小做,如论述工资制度改革,可以限定为论机关工资制度的改革;也可以小题大做,如从某企业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等等。总之,题目的选择应是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大小适宜为好。

第四、要拟一个好的标题。标题是给文章标的题目,即取个名字。毕业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的眉目,应仔细推敲,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好的标题应是确切适宜、简洁明白、醒目引人。标题不可过长,尽量在20个字以内。常用的拟标题的方法有:一是直接揭示或概括主题,如“应正确看待当前物价的上涨”;二是引人注意的标题,如“房改的出路在哪里?”;三是形象化暗示主题,如“大地超载----论我国的人口形势”;四是直接指明主题的所属范围,如“安徽省地区第三产业水平评价及发展战略”等等.

(三)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

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

2、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3、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

4、征询指导老师的意见,在导师指导下选题。

5、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中的资料选题。

三、毕业论文的结构

毕业论文结构布局的基本格式由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

中文摘要要以不多于200字的语汇摘出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便于读者一看就能掌握论文内容的要点。目前比较通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内容摘要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

正文是论文的的核心内容,包括导论、正论、结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导论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通常几百字即可。正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作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

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缩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在一篇论文中,导论、正论和结论都要有,但却不一定是三部分三块。有的论文三部分齐全,导论提出提出问题,正论分几层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有的论文把结论提前融进导论,以解决问题导入,正论再一层一层地分析论证,最后没有结论,或只有一个结尾;还有的论文导论提出问题,正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后,然后提出对策,再写个结尾。

本科经济学论文:经济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

【内容摘要】高校近年都在进行本科教学改革,探讨如何建立起特色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旨在以学生为本,通过经济学实验教学,使理论知识具体化、动态化、过程化,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模式,牢固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经济专业;本科教育;实验教学改革

一、经济学实验在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对现实经济现象作出合理性解释并探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在一定假定条件下,其理论大多可以用现实经济活动去验证。经济学实验指用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环境,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经济学专业是理论和实践兼重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去深化对理论的理解。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着力培养富有创新潜质,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适应社会需要,有着宽厚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部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经济咨询机构、国际贸易部门等。用人单位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不仅须有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也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而根据对近五年学生实习和就业所做跟踪调查得到的信息,和有效专业教学软件的实践教学缺少有关,学生不懂实务操作,因此在银行、证券、商务贸易公司等单位实习遇到较多困难。因此,经济系迫切需要建立独立的经济学综合实验室,不仅在宏微观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面,同时在主要核心课的专业方面,如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信贷管理、国际结算、证券投资、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量经济学等,通过实操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经济学本科教学过去是传统教学法,基本上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主要采取理论阐释、演绎和模型推导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单一,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对主要理论进行讲解后,借助于计算机模拟系统将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来巩固课堂和教材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会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提升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经济行为现象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二、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与实验内容

经济学实验主要有验证型实验、模拟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三大类。本科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掌握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经济类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应侧重验证型和模拟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为验证已学的理论知识而设置的实验,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结果,最后整理出实验报告。这一项实验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主要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原理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经济学原理偏重于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而传统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无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实验课,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关键知识,并结合现实案例,在系统的引导下让学生完成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从而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主要实验包括:

(一)验证类实验课。

1.微观经济学。市场供求均衡、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理论实验、边际效益理论、完全垄断市场实验等。

2.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市场货币流通实等实验。宏微观经济学每章内容都有一些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需要借助实验去理解。

3.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主要是通过统计的方法来验证数理经济模型中各种变量的关系是否和社会现实相一致,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将经济学知识、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以及计量软件相结合,用计量软件进行计量建模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计量经济理论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过程,序列自相关模拟实验等。

(二)模拟类实验课。

1.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主要通过传统营销管理的仿真模拟、商战体验、丰富的典型案例训练锻炼市场营销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在模拟市场营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营销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营销实际问题。

2.商业银行实验。通过对模拟银行软件和相关银行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银行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操作中的关键要素,掌握最新的银行实务操作流程。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各种银行、证券等业务流程和功能特征的进一步了解。

3.国际商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整个业务流程和做法基本掌握,从交易准备直至最后的核销退税,综合操作和成套设备贸易等,并能够以从事外贸业务人员的角色,包括进出口商及银行等角色去仿真地操作,对业务反馈作出正确的处理。

4.财务会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主要有货币资金、应收应付账款、成本、负债核算、报表编制等,帮助学生理解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实验教学理念和多元化经济实验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理念。为适应现实的需要,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更新,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习方向、与学习者双向互动、发现和解决学习疑难为主。在经济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利用情境、协作、沟通等学习环境要素,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类似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主要有协作法、参与式与互动教学、自主学习法、体验式教学、网上交流、专题讨论等,并通过实验反馈、调查问卷等形式分析这些方法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影响。协作法就是实验过程中的各环节由实验团队的多名成员协作完成,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配合的能力。参与式与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完成一项实验后,让学生自己介绍过程与经验,和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相互间的讨论争辩,可以互相激发、相互学习,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专题讨论就是以专题主题为导向,设计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实验团队的活动适时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充分利用学校教务网络平台,将相关的经济学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等上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上答疑、讨论、测试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讨论和向教师求教,实现超时空的教与学。

三、经济学实验教学课开设取得的效果和展望

近两年经济学实验课的开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们感受很深,评价颇高。在调查教学效果学生反馈中,摘录几段:“印象比较深的是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实验,即让学生进入消费者角色并根据消费者均衡作出决策,合理分配收入得到最大总效用。这个实验让我体会到在不同的消费偏好下,消费者决策是不相同的,但是总效用却可能相同。上机实验将平时所学理论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更好地理解了一些经济学原理。由于相对真实地进入了这些理论的角色方,我们对理论的接受度更高了,这些有趣的实验也增加了我们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不得不说,这次的上机实验十分令人难忘和受教。”“在试验中,我们对这些经济学理论有了直观的而且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观看十遍同一个微视频并在每一阶段给出看后的边际效应评分,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消费者边际效应递减的状况;在啤酒与电影票的分配试验中,我们体会到了‘经济人’的选择问题与个人喜好的差异。”“在这次试验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效用递减理论实验。平时在课本的学习中,我们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效用递减的实际效果,甚至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效用水平会成为一个负值。通过这次试验中的视频观看,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即使是一个能够带来欢笑的视频,在许多次的重复之后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让人厌烦,这大概就是实际操作带来的更深层的理解吧。由此我们感受到,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的确为做上机实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而在实验中,我们更加感同身受地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真正用处,更加能够与实践相联系起来。通过做这些实验,我们对于从课本上获得的经济学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更加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经济学问题,将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之中。”“虽说经济学不像工科课程那样要求非常多的实验操作,但在我看来,经济学实验算得上是课程内容的精华之一,因为平时所接受的各种经济变量与经济活动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记忆在脑中,若是对其没有足够的理解,就很难在现实世界应用,而经济学实验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以本次在经济学实验室所做的宏观经济学实验为例,我们进行了经济增长分析、市场货币流通等四项实验,每项实验均是以互动的形式完成,学生、老师和计算机三方互动协作,推动实验进展。想想平日脱离实验所做的各种练习,那都是在纸上通过计算完成的,而计算数据和经济变化过程都是题目所指定的,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算出某项结果,这样一来就少了自己动脑分析进行经济决策的过程。而在经济学实验中,我们有多方互动,这意味着我们不光巩固了如何进行经济运算,更锻炼了对于经济市场运转的把握能力。譬如老师那边供给货币,而我们作为银行,要留出存款准备金,之后发放贷款,再接收存款,这样的过程一轮轮进行,我们所能看到的不仅是某一项经济数据的结果,更亲自参与到其中的某一环节,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运作机制。”目前已开设的经济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体验型实验。还可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当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等。研究型实验层次是一种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利用此实验室平台,对少数拔尖学生强化基础,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其特长,鼓励学生参与各个级别的大学生竞赛。根据形势的需要,将开设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课程,从了解创业、培养创业能力、体验创业,到企业经营管理实训,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并通过大量实训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过程,训练创业过程中及创业后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大学生具备成功创业者的素质。同时,根据学校已有项目资源,将具体建设学校“冯如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导中心。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型思维。同时,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形成整体的课程体系,通过实验教学补充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努力探索以科研带教学,紧跟学术前沿,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总之,近几年来的经济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经济学实验室是我们教学科研的技术支撑体系,它对学生巩固经济学基础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沈映春 黄岩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应该进行符号和内容统一,对于一些内容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作者:许艳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应用型本科学院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为进一步提升应用型本科学院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深入分析目前应用型人才学院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当前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思考,进一步地提出了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关键词:应用型;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过往的讲授更注重理论解析。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成了很多高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政治经济学课程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就必然要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新路。

一、应用型本科学院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材编写未能推陈出新

目前我国各高校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编写比较落后,内容以马克思资本论为主,缺乏新意,更未能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有脱节,特别是缺乏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编写的教科书。尽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很多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但编写人员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未能结合现实推陈出新,因此,严重影响了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2.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未能与时俱进

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考虑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而仍然照搬过去依靠理论知识讲解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依然采取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的老方法。另外,政治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也没有因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改变,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没有相应的反馈效果。这样的教学、考核方式不可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政治经济学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更不可能培养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3.教学实践未能适时应务

大多数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学院,在不断压缩理论课时的形势下,政治经济学的课时不断减少,有时教师甚至都不能完成正常的课堂理论教学,就更难组织有效的政治经济学课内实践。同时,很多学院因为社会实践经费缺乏,无法满足大学生进行政治经济学社会考察、调研等的要求。

二、应用型本科学院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材的改革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教材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对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政治经济学教材必须改革僵化的理论框架,将马克思资本论的经典理论知识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相联系,总结规律,并融入其学科内容体系,使政治经济学理论能够与时俱进,绽放新的生命。

2.教法的改革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动力

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环节当中,教师的教学功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理论功底与教学方法决定了其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增强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另外,要通过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应用教学技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应该从新时代学生视角,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兴趣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提高学习能动性。

3.实践与改革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动力

如果不能进一步增加课时,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积极调整,减少部分理论课程的教学,增加一些诸如课堂讨论、观看视频、课下调查与课上辩论等教学形式。在有条件支持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带着自己学习政治经济学课程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运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观点和方法对实践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通过课堂内外实践活动的指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更能增强学习积极性。

本科经济学论文: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本科生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仍然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培养学生应用计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迫切任务。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而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时代的需要。教学中应以调动学习主动性的专业问题为引导,以增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教学为主体,以适当深度的理论教学为支撑,建立“问题、实践和理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真正将计量方法创新性地应用到实际专业问题的解决之中。

关键词:本科阶段;问题解决为导向;计量经济学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以来,计量经济学无论是在自身的理论体系还是延伸的应用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著名计量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教授指出:“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中最权威的一部分。”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始了计量经济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经过四十余年的历程,时至今日,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科,已经成为财经类院校本科生学习阶段的基础课程。尽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在国内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重理论,轻实践;重方法,轻能力。实际问题是计量经济学方法发展的直接驱动因素,尽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已相对成熟,但应用计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仍是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打破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重方法、轻实践的局面,培养学生应用计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迫切任务。

为使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能够更符合教育规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实践者开展了一系列的尝试。比如,裴育(2005)从管理体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实践性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胡新艳等(2006)分析了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运用EDP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介绍了EDP模式教学的具体做法。洪永淼和汪寿阳(2007)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具体实际,借鉴国际主流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初步探索中国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规律,以尽快缩短中国计量经济学与国际主流计量经济学的差距。余国合(2008)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等方面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马文成等(2011)在阐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实施案例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案例编写、案例展示、案例分析讨论等环节详细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王少平(2012)分析了计量经济学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指出了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并进一步给出了能力培养的策略。楼永(2015)在了同济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研究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考与建议。本文在借鉴已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指出了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并进一步给出了“以调动学习主动性的专业问题为引导、以增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体、以适当深度的理论教学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从而对已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方案提供了补充,为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者提供借鉴。

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必要性

1.明确计量经济学的学习目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并不明确,不知道计量经济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哪里,尽管在课程的绪论部分通常会对计量经济学的诞生、发展、内容体系等加以介绍,但多数学生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抛出一个和现实紧密结合的可量化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若干疑问,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给出以计量方法解决此问题的可行性思路,不但可以将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和学习的目标具象化,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具备了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后,面对后续相对较难理解的计量经济学知识点才能够迎难而上。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实际教学中通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一学期的计量经济学学习完成后,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说出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体系,知道回归模型可能会产生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补救措施,但是当真正拿出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建立计量模型加以分析时,往往无从下手。计量理论学习得再好,如果不能够将理论付诸实际,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知道计量理论适用于哪些实际问题,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最终达到融会贯通,培养起用计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思维。

3.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时代的需要。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而创新的关键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有义务承担起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任。教学是创新性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完整的采用计量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起一套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以理论教学为支撑的科学教学体系,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时代的需要。

三、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1.以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的实际问题为引导。计量分析方法在许多学科中都已具有广泛的应用。由于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背景并不相同,如果仍然以经济学实例为基础讲授计量经济学,对于经济学科外的其他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起引导作用的问题要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是学生能够理解的专业问题,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体系,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计量分析方法的主动性,真真切切感受到计量分析方法的魅力。实际教学中,起引导作用的问题应该在计量经济学的首次课程中提出,并且问题要具有综合性,问题的解决方法要尽可能囊括计量经济学中较多的知识点,比如应该包含多元回归、函数形式的设定、虚拟变量、异方差或自相关性等,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能够使学生达到掌握计量分析基本方法的目的。

2.以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实践教学方法为主体。实践教学是本科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中,实践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方法。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量经济学中的具体知识点,比如在回归分析中估计、假设检验、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等每个章节的教学中,案例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恰当的案例能够使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暂不做评论,将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的疑问带到知识点的学习中,通过学习修正案例讨论中产生的偏差。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通过上机实践、自主学习、教师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来熟悉计量软件的操作,使学生能够针对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点完成相应的操作,最终达到采用计量软件完成数据分析的目的。此外,通过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计量经济学的教材中有大量的数学推导,如果只是枯燥地讲授这些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在教学中通过恰当的案例分析与讨论,结合具体的数据对案例进行实际的软件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充分的思考,释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点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3.以适当深度的理论教学为支撑。计量经济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假定下的最小二乘估计方法,还是微观计量、时间序列等非经典建模方法,其理论体系都已日渐完善。计量理论的推导需要数学、统计学等前导知识,对于非数学专业本科生来说能够准确理解计量理论的推导并不容易,任何一本计量经济学教材都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数学符号,也正因如此,提到计量经济学,学生普遍认为是较难学习的一门课程。尽管实践教学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就可以忽视,恰恰相反,为能够理解好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点,适当的理论推导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的讲解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支撑,只有将理论理解得透彻,才能恰当地解决实际问题分析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建模过程中所出现的异方差、自相关以及内生性等现象。然而,计量经济学与单纯的数学推导又不相同,计量经济学中所涉及到的公式都具有较强的现实含义,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结论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在实际的本科教学中,要把握计量理论讲解的深度,重点在于介绍理论的前提假设和所得到的结论,不要陷入理论的烦琐推导之中。

本科经济学论文: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计量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生重要的必修课之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以及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理论教学、培养应用能力,重视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条件,教学方式多样化、合理安排课程课时”等教学改革对策,来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萨缪尔森”。

从1982年我国开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育与研究开始,至今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均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1998年7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类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实证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学习对于掌握经济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等问题至关重要。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研究中重要的数量分析工具,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推理能力与精确的表达能力。

一、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烦琐的理论推导。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计量经济学是由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也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者的交集,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内容丰富。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各种公式充斥着教材,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以文科为主,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惧感,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不被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等特点,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能力的现象。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讲,经济类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数学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课程更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理论方法的讲授,缺乏通过实验对计量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学中缺少经典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导致学生学完理论方法之后,不知如何用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不知如何对模型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意义。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

经济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往往是2~3个班的100~150人同时上机,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很多同学看不清楚,并且人数太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

纵观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学校选择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这本书很经典,不仅适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适合。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本教材难度太大,其他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类的本科生而言,更需要一本适合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理论上能够深入浅出,同时又能结合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学生避开烦琐的数学推理,掌握一些更实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量经济学安排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为32节,上机课为16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很不容易。课程设置为前面16节课为纯理论课,后面32节课是一半理论课一半上机课,课时数偏少,加上理论的晦涩难懂,一些理论需要反复讲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改进理论教学,培养应用能力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作业等为主,若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统计年鉴下载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计量模型,估计方程并看懂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并进行相关分析,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条件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非数学课程,因此教学过程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数学推理,重视理论方法,重点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理过程,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应当加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结合经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演示实验步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现在很多课程都是2~3个班合班上课,对于其他的课程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最好是小班上课。因为要通过软件演示实验,人数太多效果不好,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教师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应当准确、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搜集实验资料,注重吸收其他课本的精华,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比如《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这类书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视频,可以借鉴过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结合SPSS和EXCEL,分析介绍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软件的功能、操作,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所选教材,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学校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学校应当根据实际的课时总数合理安排课时,在讲述理论时可根据需要引入一些实验内容,加强演示联系,边讲边练,提高讲课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