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2 08:15: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经济管理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的必要性
建设和创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有效地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无论是从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促进国民经济及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讲,还是从地理概念、农村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经济的份额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人口数量的角度讲,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抓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和学科创新,有其必要性。
一、知识更新和学科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大家知道,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而且更新不断加快。知识间的交叉、融合、渗透不断增强,使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不断出现。就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现状而言,学科的专业内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非农、离农专业日益增多,又农、又经、又管不仅成为学科演变的趋势,而且也成为体现学科特色和优势的重点所在。如何通过学科创新和内在有益的交叉融合来顺应学科发展趋势,体现学科特色与水平,既是知识更新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具体而又现实的历史任务。
二、产业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21世纪,我国正面临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现代产业不断成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的形势。据统计,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由1952年的1531万人发展到2002年的1.6亿人,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由1952年的1881万人增长到2002年的2亿人,分别增长了9.6倍和10.1倍;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80:12.8:7.2发展到2001年的15. 2:51. 1:33.6,劳动力分布由83.5,7.5:9发展为50:22.3:27.7。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多,相应的要求对其的管理力度和水平也要提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从传统的以农林为主,转变为面对农业向外拓宽和延伸,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三、经济体制转轨和运行机制转型的内在要求
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学科,适应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学科的使命和天职。然而,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进行着七个方面的转型:
一是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内部循环转向开放和实现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二是正在从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型,农业生产从资源和要素的配置组合到产品供应销售的全过程,都由市场来调节,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正在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三是正在从农产品供给短缺约束条件下的数量型农业向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丰年有余或过剩条件下的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四是农业生产结构正在从单一的粮棉油种植结构向农林牧渔产品多样化的综合结构转型,发挥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正在成为农业生产布局的新要求;五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经营转型,农业增长从主要依靠传统的土地、劳力等物质要素投人转变为在依靠土地、劳力等传统要素投人的同时,主要依靠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现代物质要素投人;六是农业发展从主要靠国内资源,国内市场向依靠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转型,农业的发展将遇到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新约束和新挑战,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七是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从农业为工业贡赋的关系向工农两业平行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及保护农业转型,农业将得到工业的支持,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程度和资本有机构成会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将不断增强,二元经济结构正在消减。
因此,学科建设与发展必须适应这种转变,需要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凝炼学科方向,使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能够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四、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历史地看待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与上个世纪末相比,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专业设置、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置,几乎都翻了一番。但是我认为这仅仅是数量的扩张,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并没有多少发展,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学科地位和影响看,在专业设置上逐步从农业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向大经济管理类专业扩展以后,学科发展的竞争对手也从农业院校扩大到综合院校;从人才队伍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由于处在农林院校这一大的环境背景之下,学缘结构与一些综合大学和名校根本无法相比。从承担各种科学研究任务和学科创新任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和传统的弱势产业,课题来源少,经费支持水平低,因而服务的力度和水平也低。从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看,尽管本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但常常被看成是软学科因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其它学科的差距日益拉大。所以一定要加快发展,要抓学科建设和创新。
五、竞争学术地位及学科影响的内在要求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机制是竞争机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和改革的体制取向,必然向各个方面深人和渗透。教育及学科发展也不例外,目前学科建设中的专业设立和选择已经基本是市场化了。我们常讲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市场上什么专业的人才走俏我们就设立什么专业,而在专业设立、选择时,各有办学条件的同行实际上都是一个一个的独立经济主体,实际都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竞争生源,竞争学科专业地位。如果本学科建设跟不上,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要在竞争中落伍。此外,即使在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的教育逐级管理体制下,竞争目前也是十分激烈的。这种竞争主要来源于各种评估和财政的支持,来源于大家对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的利用及占用。比如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重点学科评估,都引起了同行之间、不同院校的同类专业之间的竞争。为什么要竞争,因为国家支持的力度是有限的,支持的资金是无偿的,谁要获得国家支持,要树立在同行之间的学术地位和学科优势,就必须参与竞争,就得抓学科建设与创新。
总之,现代农林经济管理亟需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调查和分析能力;能够发现和解决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能够运用动态的思维方式审视不断变化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为适应时展要求和促进现代农林经济发展,必须抓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创新。它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逐渐涉及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当今的时代,是经济时代,更是环境保护时代,农业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农业是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农业本身具有的价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不但可以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领域,还可以促进农业传统的思维模式转变。
2.依据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格局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但是农业的外围环境可能会发生大变化。例如,我国加入WTO、知识经济的转型,都直面的说明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质,这说明我国的农业经济政策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3.我国的国情是小规模农户经营的方式,土地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以及辽阔的地域性质,土地的制度和农业的经营衍生的政策和法律研究,是农业经济管理学后期的研究方向,如果政府的政策实施的姣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会出现巨大的突破。
4.我国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经济计划体系,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问题和外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增收问题,农村城市化问题等等。农业经济管理后期研究的主要关键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应用以及注册的研究等方面。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和建设
我国的农业进入创新期不久之后,就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拥有扶摇直上的发展趋势。但是,也出现了两个老大难问题。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于的缺乏,农业的经营规模不是很大且比较散乱,基础的农业和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因此,农业的生产经营相对较为薄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从过去传统的关注数量转变为质量和数量共同发展,农业的市场经济体现出了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和传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矛盾。提高我国的科学进步,对农业的经济管理要予以加强和重视,大力的开发人力资源,对于我国的农业结构要进行调整,对于农业的生产经营程度要进行提高,增强资源的产出率和利用率,要注重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问题,减少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成本,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自身的素质,这样,才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注重实施学科发展目标,创新和培养出人才和智力支持,为了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必须要提供出有效合理的科学经营管理方案。我国的农业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要具备以下因素。要锻炼和培养出可以管理和经营的实用型农民企业家,要发现和培养出可以掌握农业发展的宏观大局管理者,要挖掘和培养可以促进科学发展的研究理论型专业人员,只有达到了上述的条件,才可以实现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进行结合。
三、结束语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都处在一个转型创新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向更高的领域去探索。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进行培养人才,努力的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发展作用,积极的配合国家经济的调整和政策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学科作用,才能更好的服务全社会。
作者:刘思成 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一、当前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
近年来由于我国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进行的改革,以及在学科上的调整,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布局变化很大,一些高等院校已经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和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减弱了整体力量,并且也对相关的科研试验与学科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当前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理论体系建设迟缓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时期并不利于当时该学科的孕育成长,于计划经济时代出身就决定了它的先天不足,不利于后期的发展壮大。传统上我们把学科大体分为关注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和林业政策学三大部分,核心研究内容有森林资源的最佳利用、林产品市场与贸易、经济因素对林业经济影响。可是现在,它还涉及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与林业相关的大多数研究领域,学科边界愈发模糊,造成了其“交叉学科”特征更加明显。不单单是这样,对宏观和政策方面问题的关注也变得愈发重要,甚至对于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按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主导,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建立起来的林业经济模型有着严重的不足,因此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就需要把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理论综合运用起来。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构建工作跟林业经济实践相比,存在着滞后问题,这样在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等工作进行展开时,缺少系统理论的支持。
2.缺乏国际参与意识
造成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世界学术领域处于不利地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我国不重视林业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在世界上竞争力不足等。
3.人才培养工作与实践脱节
人才培养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责任。为林业经济决策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保障。而实际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学生对本专业并不认可,林业领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和实践工作发生偏离,学生学习的知识并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林业领域,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
4.科学研究不适应社会实践
在林业相关领域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学科的影响力有待提高。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是为我国林业政策、规范法规等提出建议,评定林业管理部门的发展及收益,管理林业生产经营方式方法等。目前的科学研究往往忽视了林权改革的目标与实质,导致现有的科研成果不能作为林业政策、规范法规的科学依据。
二、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建议
1.学科和学术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的建设是学科点的核心。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使本学科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培养出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启动人才工程,主要任务就是要引进和培养一些学术骨干,重点发展一些尖子,使他们成为学科界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头人;制定鼓励制度,鼓励科学研究,努力建设和发展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2.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学科稳定并长期发展的主要责任,要运用多种方法和各种途径,使人才培养的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让本学科点早日成为为国家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地,以培养既精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又强,并且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对人才培养进行整合并且使之优化,满足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优化软硬条件,对实验室进行重点关注,采购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软硬件的改善两手都抓。
3.科学研究
针对目前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热门领域,应强化森林生态的建设发展与政策、区域林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重视森林资源的环境经济理论与方法等研究方向,将森林资源的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将林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及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将森林资源经济、现代高科技技术运用在林业上来。
4.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建设实习基地的方式,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发展,为学科建设提供技术基础。应用高科技技术,建设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实习基地,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促进学科稳定、健康、高效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科发展,应该建设高素质学术团队,重视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选择、学科理论研究与社会需要相符的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
作者:赵静华 张广谊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莫尔道嘎林业局纪委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莫尔道嘎林业局贮木场
1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新变化
1.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1.2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1.3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2.1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2.2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2.3学科互补性战略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够将这些学科进行分割研究,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作为核心内容来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的过程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笔者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出发进行分析,要想解决一些经济转型期间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制约的问题,就必须集合广大农业经济研究者的才能,并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指明道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马维东 单位:九台市土门岭林业站
关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教育起源的研究现状
国外林业经济科学的发展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资本主义工业化对木材的需求促使林业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或行业,随着林业的发展,林业的经济和政策问题也随之而生,逐步有了更多的林业经济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林业经济管理。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起步较晚,国内普遍认可把1959年北京林学院和东北林学院设置林业经济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作为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但对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起源,则存在不同的观点。吴水荣、侯元兆等认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前苏联林业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点是1955年前苏联林业经济专家谢•瓦•马雷歇夫在东北林学院开办的研究生班和教师进修班。张建国提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从课程发展起来的,西方最早出现的林业经济专门课程是“林业政策学”。张教授虽然提出了林业政策学课程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起源的观点,而且提及20世纪初期国内已有人在大学里开始讲授林政学和林业经济学课程,但他认为,由于当时我国林业尚未发展,国家又处于不安定状态,且讲授的只是一些外国的内容,所以中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起步于解放后,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初,按苏联林业专业的教学计划开设的两门课程———林业经济学和林业企业组织计划(后来发展为林业经济学和林业企业管理学)。王琳也是以建国以后为起点,研究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但起点是1952年北京林学院朱江户开设的林业政策与管理课程。温亚利等认为,20世纪40年代,前辈学人朱江户与王长富等林学家曾在一些农林学校讲授林业经济及林政学课程,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开始了在中国的发展之路。温亚利的研究遵循了张建国以课程作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起源的观点,但突破了学科起步始于解放后的传统观念,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历史的视角扩展到民国晚期。
在这个问题上,熊大同等认为,晚清兴新学,曾仿照欧洲与日本开设了新式学堂,并正式设立了近代林业教育机关,可以说林业教育的系统讲学开始于此。胡孔发等则指出,民国时期的林业教育有不可忽视的发展,很多高等院校设置了森林或林学系,而且还进行了教学实践,他认为这应算是中国高等林业教育的正式开端。分析以上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首先,中国正式的林业经济管理教育虽然是建国后在苏联的影响下开始的,但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老一辈学者所做的铺垫和基础工作是不可分割的,深入研究其渊源与背景,有利于揭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教育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第二,学科的本质是根植于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研究学科的起源应以高等学校的相关教学科研活动为研究对象。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在高等学校(大学)开设林业政策学等林业经济管理核心课程作为起点,研究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起源问题。
晚清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萌芽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始于清朝末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效仿日本的学制,兴办了各类现代学校。根据杨绍章《中国林业教育史略》,早期的林业教育作为一个学科,被设置在农业大学(最早称为农科大学)的体系之中;而中国最早成立的农业大学为京师大学堂农科(1898),其中林科设于1903年;但大学中的林科,在整个清朝末年未能实现,只是在一些相当于大专或中专的农业学堂内设置了林科。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京师大学堂农科的林业教育及其中所包含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线索。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清光绪帝批准设立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舍被占,图书设备被毁,被下令停办。1902年初,光绪帝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同年8月制定出《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划大学堂共分7科35目,其中农业科下设农艺学、农业化学、林学、兽医学共4目。这是我国设分科大学之最早蓝图,农科大学设森林系,溯其渊源亦肇于此。1903年6月,清政府组织修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修订完毕。修订后的学堂章程称《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大学堂内设分科大学,分科大学下设的专业由“目”改为“门”,这样原规划的农科林学目更名为农科大学林学门。《奏定学堂章程》还规定了林学门的详细课程(见表1,表略)在《奏定学堂章程》林学门的课程设置中,林政学已经规划为独立课程,而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核心内容相关的课程还有森林算学、森林管理法等,这些课程构成了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雏形。虽然1904年初已制定出正式的章程,但由于成立分科大学的条件不具备,之后一直处于筹建期,直到1910年,除医科外的7个分科大学(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才正式开办招生。其中农科大学于1905年开始筹建,1910年开始招生,仅开农学一门,招收学生17人,暂以日文教授。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农科大学一直没有正式开办林科。从上述史料中可以得出结论,清朝晚期,大学里的林学教育仅仅停留在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的纸面上,并没有付诸实践。不过该章程详细规定了农科大学林学门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为后来农科大学林科的开办奠定了基础。清政府的林业教育规程中已包含了林政学等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课程,因此,这个时期是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萌芽期。
民国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起源
(一)民国初期大学开办林科
1.民国初期的教育制度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民国建立以后,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总长,于1912年(民国元年)4月接管前清学部,组建教育部。同年10月,教育部《大学令》,效仿美国学制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等7科,林学归属于农科;《大学令》还规定具备文、理两科,或文科兼有法、商二科,或理科兼有工、农、医者,可以称为大学,其余皆称专门学校。1912年12月,教育部颁布第33号令《专门学校令》,其中农业专门学校规程中规定林学科的科目有30门课程。1913年1月12日,教育部颁布《大学规程》。民国《大学规程》与清朝《奏定学堂章程》相比,农科林学门课程增加了农学总论、测树学、林价算法及森林较利学、森林管理学、林产制造学、制图学、殖民学、地质学实习、森林工学实习、制图实习等课程,取消了森林算学、林学通论、森林管理法、森林道路实习等课程[8]。民国初期的教育规程中,无论是《专门学校令》规定的农业专门学校林科课程体系,还是《大学规程》规定的农科林学门课程体系,林政学都成为其中重要的专业课程。森林管理法课程变更为森林管理学。森林算学在《专门学校令》中变更为森林数学,在《大学规程》中变更为林价算法及森林较利学。#p#分页标题#e#
2.民国初期在大学中开办林科按照杨绍章在《中国林业教育史略》中所述,民国初期,全国共有4所大学,其中设置林科最早的是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914)和江苏南京私立金陵大学(1915)。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的前身即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农科大学。1914年2月,根据北洋政府教育部令,北京大学农科大学改为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办学,于3月1日正式成立;1914年7月,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增设林学科,同年8月正式招收学生,第一期共招收林科学生14人。北京林业大学长期以来都将办学历史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实际上如前文所述,京师大学堂林学目并未实质办学,1914年的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林学科,才是北京林业大学的办学起点。在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开设林科一年后,由美国基督教会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大学———金陵大学也于1915年开设了林科,成为另一所于民国初期开办林科的大学。
(二)民国初期大学开设林政学等课程
根据杨绍章先生的《中国林业教育史略》,民国时期首先设置林科的大学是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914)。因此,本文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林政学课程的开设为线索,探讨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起源。
1.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林政学课程的开设时间根据《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规则》,林学科修业年限为3年,科目包括森林测量学、森林保护学、造林学、森林利用学、森林工学、林产制造学、森林数学、森林经理学、森林管理学、林政学、化学、物理及气象学、地质及土壤学、森林动物学、森林植物学、数学、法律概要及森林法律、经济学、财政学、狩猎学、殖民学、农学总论、德文、动植物试验、化学试验、测量及制图实习、制造实习、造林实习、实地演习,共计29门课程,其中前10门为核心课程。以上核心课程中,林政学、森林数学(林价算法)为第二学年全学年授课,森林管理学为第三学年全学年授课。《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四年度周年概况报告书》(1915年8月─1916年7月)所记载的林学科第二年级授课时间统计表[9]显示,林政学、森林数学等课程已按规定完成授课任务。根据以上资料可以确定,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于1915年下半年,正式开设了林政学课程,这可视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起源。到1916年,林政学、森林管理学、森林数学(林价算法)这几门课程已经在中国大学里开始讲授,中国林业经济管理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2.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林政学等课程的授课教师《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四年度周年概况报告书》(1915年8月─1916年7月)虽然记载了林政学课程的授课时间,却没有记载授课教师。直到《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七年度周年概况报告书》(1918年8月─1919年7月)才有各课程授课教师的信息记载。根据王希群的研究,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林学科于1914年正式开始招生,当时只有程鸿书、张联魁和梁希(1916年任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教师,1917年继程鸿书之后任学校第二任林科主任)3名林科教员。《中国农业大学史料汇编(1905─1949)(上卷)》在第200页收录了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916年呈报教育部的职工名册,资料显示,当年该校林学科的教员为:程鸿书(任林学科教务主任,承担森林经理学、森林数学、物理及气象学课程教学)、张联魁(任学监主任,承担造林学、林政学、法律概要课程教学)、梁希(专任教员,承担森林利用、森林工学、林产制造课程教学)、郑镇瀛(兼职教员,承担森林测量学教学)、钟毅(兼职教员,承担森林管理学、狩猎术的教学)。《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七年度周年概况报告书》(1918年8月─1919年7月)记载,该学年林政学的授课教师是郑镇瀛,森林数学的授课教师是程鸿书,森林管理学的授课教师是钟毅。分析以上资料可得出结论,1915年由张联魁在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首先开设了林政学课程。张联魁在该校任职时间不长即离去,后由郑镇瀛接替张联魁讲授林政学课程。张联魁,字惺午,生卒年不详,山西代县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孙中山及北洋政府参议员等职,1914年任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学监主任、教员,1915年在国内大学首开林政学课程,后离职,林政学课程由郑镇瀛接任。郑镇瀛,生卒年不详,湖北崇阳人,1916年到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任教,后接任张联魁承担林政学课程教学。除林政学外,国内最早开设的其他几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是:程鸿书,生于1880年,卒年不详,湖北汉川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教育家、林学家,190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农科大学(今东京大学农学部)林科;1914年创办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林科,任林科主任,并承担了森林数学(林价算法)等课程;1921年离任回到湖北,曾任湖北教育厅厅长、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校长、湖北省立农学院教授,其后生平不详。钟毅,生于1886年,卒于1969年,江西省南昌市人,191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1916年到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林学科任教,承担森林管理学等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第二、三届政协委员。以上几位教师成为了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首批拓荒人。除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外,金陵大学也是中国林业经济管理教育的先驱。金陵大学于1915年开设了林科,传教士裴义理(JosephBailie)任主任。据1929年《金陵大学农林科课题概要》所述,已有林政学、森林管理学等课程,何人主讲已不得而知,考虑到早期金陵大学的各系主任、教师都以外国人为主,首批教授这些课程的也可能是外籍教师。金陵大学林政学等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直接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也要晚于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民国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1919年以后,随着农学院的增建和学校升格,国内开办林科高等教育的学校增多,分别是广东大学农科(1925)、中央大学农学院(1927)、山东大学农学院(1926)、浙江大学农学院(1929)、河北大学农学院(1930)、四川大学农学院(1931)、江西农学院(1934)、安徽大学农学院(1934)、东北大学农学院(1946)等。到解放前夕,共有19所大学(含专业农学院)设置了森林系[7]。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不仅是国内首先开设林政学课程的大学,也是国内首先开设林业经济学课程的大学,并首先在林科下设置了林政学门(专业)。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史料汇编(1905—1949)(上卷)》记载,民国10年(1921)11月,承奉教育部核准,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改本科为4年,并在农科和林科下设门:农科分农业经济学、农艺化学、植产学、畜牧学4门;林科分林政学、造林学、利用学3门。各科一、二学年统一课程,三、四学年采用选课制。在林科3个学门课程设置方面,规定林政学门第三学年必修科目为造林学泛论、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财政学、经济学、法学通论、数学、测量学、德文、造林实习、测量实习的制图、计讲义;第四学年必修科目为林政学、林业经济学、森林经理学、森林管理学、法律学、森林法、殖民学、德文、法律演习、计讲义、实习。造林学门和利用学门也把林业经济学列为必修科目,但林政学和森林管理学没有列入必修科目。在次年(1922)的毕业名单中,林科造林学门毕业生8人,利用学门毕业生5人,没有林政学门毕业生。查询其他资料,也没有发现有林政学门毕业生的记录。根据以上资料可知,虽然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在1921年即设置了林政学门(专业),但由于招生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实质性办学。但林业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是可以确定的,因为该课程是造林学门和利用学门的必修课,1922年两个学门的毕业生须在第四学年(1921年8月—1922年7月)完成林业经济学的课程学习。考虑到当时的专业课都是按学年排课,可以确定1921年下半年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在国内正式开设了林业经济学课程。这也是可以查到的国内最早开设林业经济学课程的记录,但没有查到授课教师的有关资料。1923年3月,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林科变更为森林系。1927年8月,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并入国立京师大学变更为国立京师大学农科,森林系更名为林学系,农业经济学门升格为农业经济系。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北伐胜利后,国立京师大学农科变更为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由于政局动荡、生源不足,该校林学系的林政学专业一直没有开办起来,只开设了林业经济学课程。#p#分页标题#e#
根据1932年5月《北平大学一览表》中林学系课程指导书记载,林业经济课程为林学系四年级必修课,全学年开课,每周2小时,共4学分,内容为“讲授土地资本劳力分配诸原理与森林企业之关系”;林政学是全系四年级必修课,全学年开课,每周2小时,共4学分,内容为“讲授森林事业对于国家社会及人生之关系,并注意于限制维护保护奖励及发达之方策等等”;森林管理学内容为“讲授管理森林业务上之各种组织”;林价算法及森林较利学内容为“教授林地及林价计算上之理论与方法,并考定各种作业法制损益之方法”。除了开设林业经济学课程外,当时国内也出现了林业经济学的教材。根据张建国记载,国内最早的林业经济学教材是曾济宪的《林业经济学》(1927年由上海新学会社出版)。如前所述,20世纪20年代是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中央大学农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山东大学农学院、浙江大学农学院、河北大学农学院都是这个时期设立的林学系(森林系)。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在这个时期也有所发展,在林政学、林价算法及森林较利学、森林管理学的基础上,林业经济学也发展成为独立课程,并出版了《林业经济学》教材。然而,高等教育和学科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20世纪初期农林生产的兴起,加之日本及欧美林业教育思想的传入,促使了中国林业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由于军阀混战、经济萧条,民族危机日益严重,20世纪30年代以后我国的林业教育出现了停滞甚至退步。据杨绍章先生的《中国林业教育史略》所述,1927年以前,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学习林科的人数每年都在10人以上,以后开始逐年减少;1931年北平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只招到一名学生;金陵大学森林系1938和1939年未招到一名学生;中央大学森林系从1931年有毕业生开始,至1949年的10多年间,共有毕业生130人,平均每年不到6人。抗战胜利后局面虽有所缓和,但仍发展缓慢。资料显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学系1947—1949年间的毕业生人数分别是3、10、10,而该院1928年才成立的农业经济学系同期的毕业生人数分别达到14、31、29。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林业经济管理教育事业也处于停滞甚至有所倒退的状态。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的课程体系中都没有了林业经济学课程。我国林业经济学课程发展出现断裂,建国后只能在前苏联的体系下重建,这也是造成后来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结语
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建国后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其标志是1959年北京林学院和东北林学院开办的林业经济专业,但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起源要远早于这个时期。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从课程发展而来的,而最早出现的课程是林政学,故应以大学开设林政学课程作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起源。晚清时期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开始酝酿,并规划了林政学等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课程,但大学的林科教育没有付诸实践,因此这个时期是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萌芽阶段。民国初期我国的一些大学开始设置林科,根据对史料的研究,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即原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于1915年下半年,在国内率先开设了林政学课程,并同期开设了森林数学、森林管理学,这可以视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起源。在1915年开设林政学等课程后,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于1921年在国内首先开设了林业经济学课程,并设置了林政学门(专业),使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期。但受社会经济条件所限,加之政治黑暗、民族危机,我国林业及林业经济管理教育很快陷入停滞状态,使得林政学专业一直没有开办起来,林业经济学课程虽一度开设,却没有保持下来。综上所述,民国时期虽然内忧外患并存,举步维艰,但老一辈学者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维持着中国林业高等教育的持续。林政学、林价算法、林业79管理学这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在中国的大学开设并坚持了下来,为新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正式开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作者:张卫民 王磊 夏国雯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在农业发展中应用科学技术使我国国农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学科也在不断发展中。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用现在的农业管理中,我们应该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发展中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在保证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正确方针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改革。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新时期;发展
1.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1.1 学科间交叉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不仅仅只是某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而是多个学科之间进行融合,然后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互补和融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之间的叠加,而在从全局出发,把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的着力点,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学科之间的升级和发展。目前学科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步成为趋势,同时发展方向为多元化。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做好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工作,对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探究和综合分析,最终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和互补融合。1.2 农业结构调整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之一,人口基数大,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人均所占资源比例相对较小,没有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这样就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我国传统的农业管理结构与当前现代化农业管理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意识到当前社会是科技进步的时代,我们要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及时调整农业结构,配置并优化资源,同时要不断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开发,将农业经营导向组织化。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促使当前农业产品符合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根据时代和市场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及时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保证在经营过程中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新时期我们应该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把握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1.3提高科技水平,重视团队精神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的主管贡献,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不是单独完成的,它需要团队之间进行协作,进而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队伍主要是由国内的科研学者组成,但是在新时期,我们要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队伍建设,积极吸纳国外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不断培养学科中的新骨干,然后不断提高成员之间的科技水平,发挥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方向
2.1农业经济应用研究借助政策研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主要是由中小规模的农户经营的,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国土辽阔,不同地域之间差异很大,所以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研究,然后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一直是把“三农”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在农业经济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样就导致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隔离,改革开放后如何能够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农业经济发展改革,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2.2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受到的压力和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环保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考虑环保问题。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人们生活方面的舒适性问题,同时也要将自然保护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够充分考虑环保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全贯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2.3农业经济管理趋于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充斥着这种形式,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农产品差异是很大的,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在世界大环境中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和往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在日常的农业经济管理中提倡走国际化路线,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将我国的农业经济推向世界化,农业经济管理中采用土地报酬递减作为理论基础,在知识经济作为导向的现代社会,农业生产管理中知识作为基本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在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的深化应用,知识得以积累,这样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跟上时展的脚步,农业经济管理中要不断深化知识资本,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倡导国际化观念。
结语
总之,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要不断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及时调整原有的农业结构,提高队伍成员的科技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国际化发展,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研究,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杨晓雨 单位:吉林省集安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对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并且从四个方面,对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建设、目标、以及对策给出建议和观点。
关键词: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发展历程;目标;对策
中国林业的发展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领域里的重要分支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林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也向着可持续、循环经济的科学化方向拓展。探究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从林业学科发展至今,它也面临着现代经济形势下林业经济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等的变革挑战。如何适应现行林业的快速发展,是林业经济管理学首要的目标。针对以上问题,下面具体阐述一下。
1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1世界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林业经济管理学的不断规范,以及科学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应用到了林业。各个国家对林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这就是产生林业经济学的起因。由于林业产业产生的利益分布不均,在林场主和森林工业资本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人们为了能够从林业产业当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开始着手对林业资源展开调查。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林业学科的重要分支,很多研究人员都开始从事研究林业经济的问题,这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历史的特殊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不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对资源的滥采滥伐以及不合理利用,导致现在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由生态环境破坏而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灾害与次生灾害。随后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也融入了生态系统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体系,这就是世界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1.2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情况
中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是始建于1959年,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全国10多所林业高校布点,并且30多年来为我国的林业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量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人才。中国在经济建设的初期,林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空前加快。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林业经济问题,在建设初期,我国并没有独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有的只是针对性地对农业经济中的一部分林业经济问题的相关研究。当时我国缺少专业的人才来解决林业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与经济问题,所以当时的林业迫切要求开设林业经济管理方向的科学研究。同时我国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国形成了独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在初期,我国开始对林业展开研究,我国首先向其它林业上相对发达的国家借鉴学习,在通过对苏联林业经济体系的研究后,我国形成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各高校加大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近年来,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学方向的研究上颇有建树,以及渐渐地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林业经济管理体系。
2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与目的
林业领域的相关学科种类繁多,林业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影响,经济科学与环境、资源、生态等学科的交叉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这其中有林业经营管理学和林业经济学等学科。森林产业的产值巨大,林场主,客户,林业衍生产品等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还与另外两个体系发生了影响关系,分别是生态系统和环境协调发展系统。林业本身就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开采的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开采。有人说,开采生态资源就是破坏生态。这句话并不正确。在开采森林资源的同时做到合理开采,种植树木,协调好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林业经济管理学在这里就起到了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林业经济管理学这一学科应运而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的发展让林业经济发展得到了深化,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也是的利益最大化,资源再生最大化。林业经济管理学就是这个学科领域的重要学科,林业的生态环境建设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这就是林业经济管理学这一学科成立的重要目的。
3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未来发展的对策
3.1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国内经济形势的特殊情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所面临的挑战是来自于林业的快速发展。所有经济形势的实践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和人才的供给。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才体系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木材和林产品贸易是一个专题,对外贸易的出口,产品质量的把关,都需要相关人才的管理。林区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难以把控的领域,林业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宏观管理要求也较为严谨。林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这就对管理者有着多知识领域的要求。管理模式往往需要开拓创新,同时从业人员基础的理论知识要相当扎实,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且实现再创造。林业经济管理学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3.2科学团队的建设。
理论研究产生科学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研究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团队。一个分工明确的理论团队,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分享并加以分析,往往能够产生新的理论,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林业经济的理论指导,也是联通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是可持续的,高效能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科学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完善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理论体系,建设健全学科理论研究。我国的林业科学研究在应用到实际当中有一定的困难,科学的团队能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能够研究出现代化的设备,投入到生产当中,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做到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不污染环境,不造成资源的浪费。
3.3建立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
当今时代,人们在漫长的经济发展历程中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的经济教学体系、科研体系以及无法适用于现在的时代。因而,我们需要建立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经济发展推动了高科技化设备的发展与创造,如何将现代化设备应用到林业的实际生产中,让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是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要解决的问题。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经济体系的要求更加多元化,不同领域的交叉现象越来越多,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更有针对性也更多元性。中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有发展也更需要创新。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林业经济还有着很多的问题,建立健全和完善林业经济管理学当务之急。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而林业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林业经济管理学是宏观调控林业经济的重要学科,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科学队伍,加强交叉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构建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让中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举。
作者:刘玉龙 单位:通北林业局公路管理处
1林业与林业经济的产生根源
在林业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与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客观矛盾是始终存在的。林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遵循林业生态平衡的自然特点与规律,这一点是林业工作人员必须正确认识的问题。换句话说,在林业发展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林业发展规律,以达到林业发展与生态平衡兼顾的目的。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角度上来说,生态林业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林业经济主要研究内容是:在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的过程当中,不同结合形式下不同资源配置方案的差异以及内在规律,标志着人们在经济发展视角下对林业经济关系认识的深化与升华。林业经济的发展也解释了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体系中,本学科对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作用与价值。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战略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破坏有所加重。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问题得到了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从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上来看,林产品以及木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林业生态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发展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从管理层面、社会层面、生态层面、环境层面、政策层面,以及理论层面等多个角度入手,在满足社会各行业领域对林产品以及木材需求的同时,与国家生态安全对林业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吻合,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将优势学科充分凸显出来,使本学科建设能够体现世界范围内相关专业的前沿成果与水平。同时,在学科研究中,需要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实际需求相契合,使本学科能够在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相关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3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
传统的林业发展强调实现林业生态的平衡关系,现代意义上的林业发展则将重心放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存之上,这一改变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中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理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需要以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在管理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知识的引导下,将国内外有关林业经济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沿水平吸收起来,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面向本专业学科研究服务。二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须全面结合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系统,构建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为核心的数据库中心,为林业经济管理科研活动以及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科学性水平的提高。三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自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同时将分析模式自规范性转变为实证性模式,从而为现代经济管理学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发展中必须鼓励并支持研究人员深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基层,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的方式,使本学科研究人员掌握林业生产部门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生产需求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五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与国外林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在结合我国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前提下,吸收国外有关林业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成果,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加完善。
4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林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现代林业建设为林业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之下,研究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根源,找准本学科的发展战略与方向,已成为构建新时期林业经济理论体系的重中之重。本文围绕林业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各方重视与关注。
作者:梁邁 单位:桐梓县新站镇林业站
一、转型期农业经济综述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既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也提供指导思想方面的理论支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学科研究重点过分强调前者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对于后者的研究还停留在空洞性论述上,对于现实作用有限。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是技术管理形式粗放和发展理论粗放的双重问题。农业的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技术可以解决的课题,换言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管理、指导理论缺一不可。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加之笔者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城市化契机中弯道超车,这些也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建议。第一,改变原有粗放式的发展思路,认识到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第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农业生产工具的补贴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研究投入;第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促进相关的理论研究;第四,把握时代机遇,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第五,加快农业与工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和互助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1、实施农业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国家和有关方面要认识到科研人才的培养重要性,为了推动原有纯靠体力和资源投放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向依靠科技和管理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换言之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国家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其次,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具体而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设置科研项目和教学内容,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状况,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
2、学科发展差异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同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是有区别的,如果理论研究没有认清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本质,很容易变成一个四不像学科。那么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换言之,它是以农业技术为基础,以经济管理为背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健康发展,它是一个以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综合学科。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
3、强调学科间的互补性。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尤其本身特点,但是也要注重通过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寻找发展思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工业、服务业三者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理论研究中也自然要反映这一现实情况,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加强同数学、金融学、环境学、工业工程学等学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属性,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农业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弯道超车。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其根本就是不断适应我国农业经济的现实需求,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持。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概述和相关建议,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我国农业经济和相关理论研究能够更上一层楼。
作者:宝全乌云毕力格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内蒙古赤峰市宝日勿苏镇草原站
一、对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与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与经济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是不相符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欲望的基本素质。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为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实践证明,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仅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和网络中心,更是学院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应具备面向学院各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归纳起来,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有以下5个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的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熟悉经济领域的生产、财务、行政或者人事、档案、物资等方面的管理工作。(4)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5)有利于专业的发展。经济管理的相关专业均存在提高信息化程度的问题,新的课程建设需要设计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验。
二、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是在原管理学院管理综合实验室和原财经学院文科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5年初在经济管理学院组建成立。
1.现有实验室硬件环境
有服务器:4台,保护服务器:4台,51英寸背投:2台,电脑:152台,交换机:5台,空调、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脑桌和耗材等辅助设备若干。
2.现有实验室软件环境
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软件:Premiere6.5、Acrobat5.0、Photoshop7.0.1、ACDSee5.0、CorelDRAW10、FlashSaver、Authorware6.5、DreamweaverMX2004、FireworksMX2004、FlashMX2004、VisualBasic6.0、VisualC++6.0、Freehandmxa、MediaPlayerClassic、Office2003、SQLServer2000、Visio2002、VisualInterDev6.0、Msnmessenger6.0、Realoneplayer、Ul-traEdit9.2+、奥派、诺思、用友、TMT、Java等。
3.实验室运行情况
已开设电子商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诺思物流信息管理、会计电算化、网络营销、证券与期货投资操作实务、单证制作与报关等20余门课。有实验室管理人员6人。
4.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同类实验室相比,起步晚投资不足。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实验于2002年建成,我校管理综合实验室2000年建成,电子商务实验室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硬件和软件投资严重不足,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实验中心被列入211工程建设项目,经费投入上千万,而我校文科综合实验室建成投资60余万元,整个西科大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两百万元。尤其是专业软件投资不足。例如教师在上《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时,在讲到物料需求计划(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由于没有相应的软件做模拟实验,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在上《证券投资分析》时,没有证券分析软件和证券交易模拟系统让学生做实验,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此外,实验室人员配备不足,教师对部分软件使用不熟练。
三、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实验室功能设计
在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类型和定位上,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和开发应用型是几种主要的类型。我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宜定位在教学科研型。立足点放在“面向教学”和“提供科研支援”上,努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既面向本科教育,又面向研究生教育,同时为教师科研提供条件和服务。为满足我校经济管理不同专业的需求,来划分相应的专业功能实验室。
1.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进行面向企业和政府信息化方面的MIS模拟和MIS分析设计开发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使学生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信息化的管理技术,为企业和政府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并配合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人才培训、技术咨询和项目开发。
2.统计预测和决策实验室
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构造方面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应具备完整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案设计、图表再现等功能,满足统计分析、预决策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应用预决策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分析经济问题和解释经济规律的素质和能力。
3.电子商务实验室
进行电子商务、现代营销技术和现代商业企业管理方面的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提供Internet、EDI技术的商务组织、运作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的需要。学生可以在模拟的开放平台上模拟电子商务中的诸多环节,包括B2B和B2C的交易、CA认证、网上结算、物流配送等实际运作过程,并学习掌握和维护网络企业的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在全球化的网络环境下从事商贸工作的能力。
4.国际贸易与金融实验室
进行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如单证制作与报关、对外贸易实务和国际支付与结算的实验教学与科研。进行金融工具、投资项目评估分析以及网络银行方面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满足应用金融工具进行技术分析,实施模拟证券(期货)交易和符合国际标准的项目评估分析等方面的实验及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系统地认识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及金融风险、了解经营管理的理念、掌握金融投资技能和投资技术分析方法,配合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政策开展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科学研究。
5.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础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教学实验,具体包括帐务处理、报表处理、财务分析、成本核算的实验等,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管理的实际流程和操作。学生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目前使用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的实际动手操作,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具备今后参加实际工作的能力。上列各专业功能实验室并不分属于学院相应的系或者专业,每个专业在不同的教学实践阶段使用相应的功能实验室,从而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组合中使用这些实验室的功能,以达到完成本专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将在电子商务实验室学习Internet和电子交易的知识,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实践掌握本专业的大部分理论和技能,在金融(证券)实验室了解网络银行和网上支付的原理和系统。由此,该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完成本专业领域涉及的所有教学实践的学习和训练。
四、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的环境建设
1、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其特殊性。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但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却要面对不同的专业,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满足学科的科研及教学的需要。因此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要求尽可能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以适应不同专业的业务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建设必须集中规划、集中投资和统一布局,合理配置实验室的资源和实验场所。根据我校经济管理设立的会计、金融、经济、外贸、管理等各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色,使实验室具有一专多能、灵活使用的功能。能充分满足一般的管理、经济、财经类应用软件的安装运行,以及各专业计算机和信息化课程的基础训练。
2、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软件配置包含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二部分。基础平台对各专业实验室完全相同的,主要安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中文办公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如PowerBuilder5.0,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而对于专业平台的软件系统,目前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中所安装的软件千差万别,并无系统性,也缺乏规范。但是可以对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专业软件的基本模块作如下分类:实验室安装的软件基本上可分为实验性、实证性及实践性三个软件模块:实验性软件:将经济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公式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处理用语言、图形等形式再现。例如微观经济学课程,可以在实验室通过采用MathSoft公司推出的Mathcad这一交互式数值系统用计算机再现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变化引起的蛛网膜型的连锁变化。学生只要移动鼠标、改变需求曲线弹性或供给曲线弹性,蛛网模型会立即产生连锁变化,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原理。实证性软件:采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如Excel、TSP、Eviews、SPSS、SAS等进行实证分析。面向社会,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手段。例如SPS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将数据整理、分析过程、结果输出等功能组合于一身,在经济学、管理学、农业、商业、金融等各个领域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践性软件:在经济管理领域使用比较广泛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习掌握这些软件,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实践性软件主要有办公类软件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类软件如MIS、MRP、ERP、CRM、SCM、HRM、KM软件等,业务类软件如财务软件、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商业POS/BMIS系统、银行EFT/POS系统、保险业务软件以及进出口贸易软件等。
从对学生实验要求的难易程度,还可以将实验具体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三种类型。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教过的内容。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应用指定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完成对某一个具体应用需求的设计。综合性实验则要求学生灵活应用所学课程的知识内容,解决一个较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软件建设应该注意到上述对学生实验的难度要求。专业软件平台需要的教学应用软件是至关重要的。应用软件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财力和时间的投入,而实验室的使用却是急迫的。因此,在实验室的建设初期,一般以购买现成的应用软件为主。西南科技大学实行中央、四川省和绵阳市共建,由四川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国西部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之一。目前,我校经济管理类在校学生近4000人,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从国家、省市政府争取财政专项拨款,争取四川长虹,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等董事单位项目合作经费投入。此外,学校从每年的教学、科研经费中追加对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的投入。通过谋求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支持,进行专业实验室建设,走与社会、与市场结合的路,把实验教学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确立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而推进实验室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学习型组织的发展历程
最早提出学习型组织的一些概念可以追溯到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ChrisArgyris)和舍恩(D.A.Schon)。1977年阿吉瑞斯有《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组织中的双环学习》,首次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并于1978年与舍恩合著《组织学习:一种行动透视理论》,详细地并正式界定了“组织学习”概念,同时也对“组织学习”类型进行了划分。他们认为学习可以划分三种类型:适应性学习、单环学习以及创造性学习,并提出创造性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发展阶段,这种学习方式能对组织规范进行探索与重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企业界和管理思想界,出现了推广和研究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并逐渐风靡全球。美国的杜邦、英特儿、苹果电脑、联邦快递等世界一流企业,纷纷建立学习型组织。初步统计,美国排名前25名的企业,已有20家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改造自己。已经成为时代标志的著名的微软公司,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倾心建立学习型组织。1994年,随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的出版,是学习型组织发展的一个新高度,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对学习型组织更为广泛的兴趣、研究与实践,圣吉要其学习型组织理论中,完整地提出了组织发展的最高目的,即在个人价值得以体现的同时,也使组织绩效大幅度地提高,他提出的五项修炼组织模型的开创性工作,为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001年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全世界掀起了一个实践的高潮,世界500强的许多公司都在试图建立公司长久的学习架构。之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更因为实践学习型组织是一项长久的战略安排,很多人和企业在经历了热热闹闹的启动之后,发现很难入手或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学习型组织渐渐地从“热潮”趋于“理智”,这是一种回复理性、回归本色的表现,表明学习型组织将以一种更为成熟的姿态,使企业组织的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深入人心。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要点
由于圣吉在对学习型组织方面的突出贡献,现在理论界一般以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作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框架。
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解,我们首先要对学习的方式有一定的认识,学习一般有三种类型:个人学习、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这三种方式是不断深入的,个人学习是基础,而学习型组织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另外,学习型组织对人性的假设是“自我超越人”,区别以往的人性假设(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其最大的特点是把组织成员看作不断成长的、可以通过学习而不断提高的。
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必须具备五项技能,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
*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就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学习如何扩展个人的能力,创造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并且塑造出一种组织环境,鼓励所有的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
*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一个看待旧有事物而形成的特定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将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某个固定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发生的问题,并用习惯的方式予以解决,这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会影响我们看待新事物,影响我们采取正确的行动。而培养良好的心智模式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有效和及时的决策,进而获得良好的组织绩效。
*建立共同愿景
简单地,共同愿景可以表述为:我们想要创造什么?它是被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向往、渴望的愿望和景象。建立共同愿景包含了四个要素:愿景、价值观、目的和使命、目标。
一、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林业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林业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问题备受重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的落脚点,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学科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足够重视。
二、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经历了大约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1、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然而,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林业经济问题研究一定要贴近林业技术,才能解决林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然而,我国林业经济学家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就决定了国内外林业经济研究水平的差异,也制约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三、学科功能分析
设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该学科的功能体现在2个功能:其一,教学功能;其二,科研功能。
1、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
培养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功能。然而在现实中,该学科并没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学无以致用,专业人才难以从事所对应行业的专项工作,使得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化之东流,也使得学科的长期发展后继无人,这无疑是教学的失败,也是基本功能不健全的体现。为实现学科的基本功能,即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功能,学科建设应与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紧密结合。
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虚化
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决策支撑功能缺乏实现的空间。迄今,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与林业生产活动实践脱节,难以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这也是该学科教学毕业生难以在林业行业中觅得职位的原由之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科研功能的实现。既有待于科研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学科基于自身性质,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四、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开展科研活动,既是为具体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将学科理论接受实践检验,寻求学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方针政策与与中国林业实际脱离。
1、研究对象未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未将中国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林权改革是中国牟取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所在,然而,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林权改革成效并不能从根本反应此项政策的优略,对于森林资源经营研究的缺乏,也决定了对于森林经营主体长期收益关注的缺位。
2、缺乏定量研究方法
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社会学者使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文献不断增加,出现了显着的数量化趋势,这是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科学性增强、研究成果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与途径。然而,在林业经济管理学领域中,定量分析方法的欠缺与中国该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完备的理论构架密切相关,这也使得林业经济学领域与农业经济学及国外林业经济学领域之间的研究水平差距逐步扩大。
五、结语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也关系到能否为林业经济和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关系到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现阶段,应正确认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性质,将研究对象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的根本问题,进而促使该学科的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得以更好实现。
本文作者:魏本胜工作单位:吉林省白河林业局
一、外籍教师的学历构成分析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自具有聘请外籍教师资格以来,所聘请的83名外籍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学历外籍教师18名,占22%,博士学历外籍教师5名,占6%。学历的金字塔式分布表明,多数外籍教师在国内获得本科学历教育后,会选择来中国从事相对稳定的教育工作,且这样的工作机遇相对容易得到。但是,这一类外籍教师较年轻,学历不高,且经验不足。因此,民办高校不能只着眼于外籍教师的数量,而缺乏对质量的重视。当务之急是要在高度重视中国教师学历提升的同时,更加关注外籍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这样才能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且教学和研究能力较强师资队伍。
二、外籍教师年龄构成分析
在纳入统计的83名外籍教师中,按间隔10年的年龄段进行划分,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外籍教师占35%,年龄在35岁至45岁的外籍教师占15%,年龄在46岁至56岁的外籍教师占12%,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外籍教师占37%,年龄在68岁以上的占1%。不难看出,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和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两个年龄段的外籍教师居多。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外籍教师占35%,约占群体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部分外籍教师多为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太多的负担,对职业生涯和生活有着丰富多彩的设想。中国近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些刚毕业的外籍教师牵挂较少、经历充沛,能更加主动地融入新的国家和环境,他们的年龄及阅历和国内在校大学生差距更小,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更为融洽。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外籍教师占37%,也是外籍教师构成中的主力军。这些外籍教师大多在国内有过丰富的教育从业经历,在退休后有着不错的福利待遇,而且他们身体还比较健康,在余生中能在日新月异的中国继续外语教学,感受另一个国度文化风情的同时体验它国工作生活的乐趣,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三、外籍教师的国别构成分析
从外籍教师的国别构成来看,欧美国家外籍教师人数最多,共70人,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和澳大利亚,占外籍教师总数的84.3%,菲律宾、越南、日本、泰国、韩国等国的外籍教师共13名,只占总人数的15.7%,可以看出,欧美国家外籍教师人数远高于中国周边国家的外籍教师人数,对这一结果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英语已成为各国间交流的主要语言。英语已经成为各种国际会议、国际交流的官方用语,掌握了英语走遍世界都不怕。在中国,英语已被确认为第一外语,从小学到大学、博士研究生都需要学习英语。因此,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外籍教师的需求大幅增加。
第二,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外籍教师价值观存在差异。西方国家外籍教师从小就具有冒险精神,到不同的国家,感受不同的文化对他们来说很具有吸引力,而亚洲国家的人更多地愿意在稳定的基础上求发展。
第三,欧美国家外籍教师本身的体貌特征具有宣传效应。作为民办高校的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生命力。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从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外籍教师的引进除了提升外语教学环境外,还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大亮点。
第四,除英语外的小语种教学起步较晚。究其原因,是对其它小语种的学习需求在云南相对较少,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在1999年就获得了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外国专家证,同年引进了第一名澳大利亚籍外教,后期随着云南外贸经济的不断繁荣,为迎合市场需求,学院从2007年开始陆续聘请了来自日本、韩国、泰国、越南等国的外籍教师,进行语言教学工作。
外籍教师的聘请是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尤其对地处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云南省民办高校来说,外籍教师的聘请是学校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机遇。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从建校之初就把外籍教师的聘请作为外语教学的一道亮点,在云南省同类院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作者:俞华萍单位: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一、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对各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分析表明,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业,社会劳动力大量集中到农业生产中,工业的发展是依靠从农业中获取资源来维持的,也就是说,工业的原始积累依靠的是农业;但当工业化走到了中后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被工业所取代,两者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大。随着工业积累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会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加强工业对农业、城镇对乡村的支持力度,使其能够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薄弱,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功不可没的。没有农业提供给工业的宝贵积累、没有农村给予城市的重要支持、没有农民为整个国民经济做出的重大贡献,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绝对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现阶段的我国工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拥有独立发展的能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加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我国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2.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想要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农业不仅会发展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还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得到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经济却逐渐落后了。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的差距逐渐拉大、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增长缓慢、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备匮乏、生产组织性较低,大多数地区仍旧处于粗放型生产等。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农民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他们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优化组合,而这是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前提条件的。换句话说,城乡经济一体化会带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使其优化组合的水平提高。由此可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将会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改变。
1.随着传统农业部门的逐渐缩小和农业涉及问题的逐渐增多,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促进性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开始渗透到农产品产前和产后等各个环节。尤其是诸如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流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产后环节,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注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由于农业本身就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农业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渗入,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方式也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3.现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农业也不例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各国对于农产品的国际化自由贸易都持谨慎的态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和时间经验都很缺乏,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4.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而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知识资本不仅不会在使用中减少,而且会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知识资本遵循的是递增规律,这无疑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提出挑战。因此,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概念和方法将会被更多的引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当中,并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递减规律造成严重的冲击。
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
1.确定发展方向。尽管我国农业通过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中国的农业经济仍然存在两大矛盾:一是我国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资源匮乏,农业生产经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形态;二是农业生产已经从过去的重量转变为现在的重质,农业的市场化和国家和趋势日益明显,由此导致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矛盾激化。因此,只有加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力度,对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这也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想要适应这一形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要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提供大量的人才和理论支持,努力为相关矛盾和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同时,科学的设计本学科的学习内容和理论体系,积极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有效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
2.突出自身特色。学科成熟和发展的前提就是科学研究,它也是获得学科建设资源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条件。就农业经济管理科学自身而言,是由经济学和管理学共同组成。它有别于一般的管理学,又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而是属于经济管理与农业的交叉学科。
3.加强队伍建设。无论是管理能力的提高科研水平的深化,都离不开学科队伍水平的提高。想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队伍,则离不开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学术队伍,一部分是时期接受了计划经济教育的中老年学者,一部分是改革开放后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青年学者,还有一部份是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这样一个学术团队自身存在着知识前后贯通、中西结合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步骤、分层次的教育和培养。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的教育资助计划,着力培养出能为本学科发展和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学术骨干,为其提供相应的科研支持,通过他们的不断探索来带动本学科向前发展。
4.加强学科间的互补。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既不是各学科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在原有水平上填平不起,而是对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升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从其起源来看,本身就具有交叉融合的性质。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成功转型以后,本学科在保持融合和交叉这个特点的基础上,必然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四、结语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一般设置在高等农业院校内,这就为进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学科的专家学者要主动寻找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提升学科水平,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需要,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
摘要: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经济管理学科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开展高校经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科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立足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实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创新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育 经济管理 教学创新 实验教学 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出现了新特征和新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重要路径[1]。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引与教学方式,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整改升级。
1.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特点
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诸多特点,是开展创新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开展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的重要场所。与传统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很多新特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经济管理学科与互联网技术出现了深度融合,整个网络社会出现了高度的开放性和融合性特征,基于此,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自身来说,要建设高水准的实验教学平台,必须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入手。在硬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具备一般实验室的器材和设备,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设备[2]。在软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整合多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运行软件,包括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国际贸易模拟软件、物流管理软件等等。通过整合利用软件和硬件资源,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2.经济管理学实验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实践来看,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一般都采取学分制和选课制结合的教学的方式,一方面保证学生学到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同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自由选取适合自己的专业学科。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实验平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平台利用效率较低,并且利用程度不够灵活,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
在传统的实验平台模式下,为学生所利用的教学资源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学生必须要在实验基地内才能进行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使用实验室也要受到时间的限制。近年来,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知识开始与网络知识呈现出深度融合的状态,强化提升互联网教学水平,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与现在正在大力建设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明显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此外,很多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验平台缺乏开放性,无法实现数据和软件的动态更新,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传统的知识很容易就被现代经济形势所淘汰,因此,构建动态化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构建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也在进行深刻改革。毋庸置疑,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构建一个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突破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实现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3]。从学科本质来看,经济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同时对于人才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刚好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通过运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运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综合水平,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4.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思路
从平台本身来看,高校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包括服务器、网络系统和应用终端等组成部分,其中服务器是核心部分,应用终端则是学生参与平台运营的重要切口。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方面,要注重创新性和教学性,提升教学软件的使用价值,既要与现代知识对接,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4]。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构建上,既要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同时也要与现代企业对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训练机会,提升教学专业化程度。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与学生端口对接,提升平台的实用性,提高综合教学水平。
从目前高校网络建设实际情况来看,现代高校基本都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这也给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创造了基础性条件。在平台建设上,要坚持“实用为先”的平台建设思路,不管是在基础框架构建还是细节设计上,都要充分考虑实用性,进而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综合水平,发挥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载体作用,让平台成为学生锻炼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教学的优势,实现高校经济管理教学目标,适应现代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5.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应用模式探究
5.1凸显平台开放性特征
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突出平台的“开放性”,通过平台的整合作用,将网络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对接。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学习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注重把握教学进度[5]。教师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要素,进行科学安排,合理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安排学习内容,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导入个人信息,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动态完成实验学习内容,提升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2注重平台利用的多样性
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注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在传统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和枯燥的问题,很多学生比较抵触利用实验平台开展学习,缺乏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创设和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整合融入多种教学要素,提升实验教学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举例来说,电子沙盘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经济管理实践演练工具,通过有效整合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高校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利用效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学实际效果。
5.3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在利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开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要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分数来简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下,教师要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合理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释放学生学习动力与活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中来,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推进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现平台综合建设水平的提升。
5.4注重软件与硬件之间的衔接与搭配
作为一个教学综合体,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一定的复合型,体现出软件设施与硬件设备之间的有机融合,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搭配,可以有效提升教W实际效果[6]。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与教学实践中,既要投入资金,更新基础设施,提升硬件层次,同时要注重软件开发,提高软件与教学的适配性,提高教学效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创新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水平,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整改提升,作为高校经济管理教学工作者,要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充分释放学生发展活力,为学生打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现代高等教育目标,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竞争实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发展农业经济始终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结合实际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一、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然而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基本经济体制之间尚没有协调发展。第二,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轻视,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深入学习党和国家颁布的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有关的文件、政策。同时,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割裂了农业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第三,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较低。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而在现实情况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于是在管理方面的执行力较弱。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不高无疑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的难题。第四,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足。在当今新时期,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降低了工作量。如果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则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等均能够获益,大量的即时信息能够达到用户手中,发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1、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业经济活动之中融入经济管理。
2、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应用现代化的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之中,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科学管理的实现,促使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高对经济管理的认识,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素质,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地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经济生产与管理中,开拓一条现代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之路。
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农民占据重要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技术,推动与促进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现。全球化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引入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塑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避免农业发展走向错误的轨道,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我国农业开拓出一条高效、高产、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这项举措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小康社会。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采取优化措施,从而对当前的管理工作加以改进与完善。可行的对策如下。第一,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在当前新时期,应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将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作为发展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农业数量的增长。同时,引导低碳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中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从而使农业经济从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化农业。第二,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新时期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应当采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工作人员应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严格控制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并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创新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农产品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只有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质量。一方面,我们应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活动,提高其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改善其知识结构,从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储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定期考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政治素质,评出其中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并为其提供福利待遇以及升迁机会。第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其一,向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人民群众宣传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其二,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购置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架设网络系统等。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信息化技术大范围应用。其三,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予以规范,及时将市场动态反映给农民,从而防止出现产品生产过剩等问题,帮助农民增收。总之,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W科思考,从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方法等几个方面予以改进,从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在新时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单位:152100 黑龙江省望奎县卫星镇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摘要:随着我国整个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农业经济也进入了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面临着新的机遇和调整,并产生了新的特点。这些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将带来新的变革和挑战。鉴于此,本文在对转型期的农业经济新特点及其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新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
一、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农业经济进入转型期的一个典型标志是工业与农业这一产业结构内部开始变化,由原来的利用剪刀差牺牲农业发展换取工业发展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出于产业结构均衡发展的考虑,会加强相应的宏观调控,力求通过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从而完成以工促农这一反哺过程。我国的工业已经获得了很大发展,已经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处在以工促农的新阶段。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我国经过30年快速的城市化,造就繁荣的城市的同时,也造成城乡的差距拉大,农村在城乡收入、文明水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增速等各个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已经具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国家以城带乡的战略开始付诸实践,城乡由二元割裂开始走向一体化。这一质性变化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一体化中自由高效地流通,极大地提高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水平。
二、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农业产业链的拉长将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特别是由于工业对农业全面反哺的铺开,传统学科研究的农业结构将随之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对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农业大物流的构建、农村绿色生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健全等等都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重点。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解除,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变化予以足够重视,才能跟上实践的变化并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在城乡各个发展领域的陆续展开,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大流通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方面,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要实现发展生态化,这种可持续发展略的革新式的提出,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对农业发展方式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增加研究力量,并直接倒逼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的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缓慢,我国农业经济在国际先进农业经济面前缺乏竞争性,如何应对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也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
三、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差异化学科战略。针对上述分析的处在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三大特点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可以实施差异化学科战略,即把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产业结构质性变化、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农业现代化战略驱动这三个方面,着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着重加大城乡生产要素大循环大流通方面的科研力度,着重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农业国际化方面的研究。
科研人才战略。要根据差异化学科战略,有选择性地按照上述研究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程设计和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材、教辅资料以及理论的更新引进,也应根据研究重点的调整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契合研究重点的新知识、技术和理念融入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和农业经济管理中去。同时,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加大教育规划力度,出台扶持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培养投入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长期在农业经济管理一线从事研究工作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
学科互补性战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门学科,与之有直接联系的学科就有数学、法学、金融学、环境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这些学科间不能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应对由农业经济转型期催生的新特点并由此对科研带来的新变化时,“关起门”来搞研究,只有死路一条,只做简单的“1+1=2”的叠加研究也是没效果的。正确科学的路径应该是以农业经济管理这一学科确定的研究重点为核心来确定所涉及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由此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不断付诸实践,在大量的鲜活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和事件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四、结语
应对农业经济转型期产生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新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粗略的分析,要真正有效地解决农业经济转型期条件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还是要集合广大科研专家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者的智慧,并在付诸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从而适应转型期新特点新变化,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孙海平(1976-),男,江苏省射阳县新坍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服务中心经济师,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向的研究。
摘 要:本文指出了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应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英语;教学
一、目前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最显著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设置涉及课程的学时、开课时间、教材的选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等多项内容。
专业英语的学时安排一般在32-48个学时,多数高校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学习。如果该专业没有开设过其它双语教学课程,这32-48个学时将是学生接触专业英语知识的有限机会。而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其学习的热情和集中度均大打折扣。考研的学生利用这一学期强化他们基础英语知识的掌握,准备工作的学生被纷杂的就业讯息、甚至一些小道消息所迷惑,而很难脚踏实地的沉下心来学习。因此,在这个学期安排有限的课时来讲授专业英语知识,只能是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大部分内容只能浅尝辄止。结果是专业英语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讲仅仅是增加了一些专业词汇,无法达到基本畅通应用的要求。
其次是教材选择的限制。教材在教学诸环节中处于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教与学的内容和方式。专业英语的教学采用的教材通常有两种形式:(1)直接选用英文原版教材;(2)采用国内统编专业英语教材。很难选择一本适宜的专业英语教材是众多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一大问题。莫再数(2003)针对专业英语教学中教材的选用主观随意大、教材建设欠规范与科学性、教材研究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郁凯元等(2002)对使用原版英语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进行了探讨。
笔者曾尝试使用不同的教材作讲解,发现了一些在教材方面拭待解决的问题。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笔者选用了Philip Kotler所著的《Marketing Management》一书。这本书是国外经典的营销学教材,在国内也被一些知名的院校用在本科或MBA的教学中。使用原版教材首先可以让学生掌握地道的专业英语表达,而且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很广,书中对基本概念或是营销过程的解释既有理论又有与之相应的案例,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但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原版教材内容很丰富,但对于仅有40个课时的专业英语课来讲,显然不可能讲完书中的内容。在教学中笔者用了48个学时仅讲了《Marketing Management》书中7个章节,近200页的内容。而全书共有22个章节600多页的内容。因此,花费70元左右的价格购买的书籍,而仅讲了三分之一的内容,让学生很难接受。其次,原版教材对语言的要求程度较高。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此之前大多没有接受过双语教学的学习,专业领域的英文类读物学习的机会很少。因此,当手拿一本厚厚的英文书籍、看着满是英文的句子,没有一个汉字的时候,他们首先从心里上就没有信心去一字一句的理解、阅读课本,尤其是一段话中有多个不熟悉的单词时,很容易退缩,放弃学习。
二、围绕如何提高专业英语教学已有的研究建议
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高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该教学要求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是为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所选择的标准而推荐的。其中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中均明确提出了对专业英语的掌握能力,而且对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均提出了具体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如更高层次要求,听力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口语表达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阅读方面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书面表达要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翻译方面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然而目前还没有与课程要求相配套的教材和具体的课程设置。因此,各高校各专业只能各自为阵安排专业英语的教学。
围绕如何改进当前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多角度的提出了改进的意见。陈冬纯(2001)提出专业英语的教学要突出“完整性”、“连贯性”和“阶段性”。据此,将专业英语的学习划分为3个阶段进行,并提出不同阶段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各自突出的主攻方向。周桂英(2009)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指出提高会计专业的英语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明确课程的目标;增加课时,实现英语学习不断线;对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提高国内教材质量,精选国外原版教材;提高教师水平;打破单一的教学方法。张杰(2005)提出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将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互融合,通过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提高对英语的掌握能力。韩萍等(2003)设计了新的专业英语教学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的核心是专业英语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按照信息输入―学习与思考―实践―总结与反思的步骤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
三、提高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一)完善课程设置,满足专业英语教学阶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要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学生专业英语的较高层次和更高层次的要求,更好的服务于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仅仅在大四开设一门专业英语课程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体现了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既要有阶段性,又要掌握语言的综合技能。为了达到循序渐近、持续的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需要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教授不同深度和广度的专业英语知识。
合理的教材是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国家应该统一规划,安排一流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编写教材。专业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又要深刻地了解专业知识。而国内拥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流高校,很多课程已经使用英文或者双语教学,这些教师很多有国外留学背景,不但能把握语音表达的准确性,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具备编写高水平教材的能力。
(二)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如实训性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技能,其中包括业务处理技能与专业软件操作技能等,主要项目设计突出专业特色,包括会计帐务处理业务、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结算、企业管理实务、商业银行业务、农村区域发展规划、经济活动分析等,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外贸交易系统、企业决策与计划制订系统、证券交易与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及SAS统计软件等(周玉玺等,2010)。这些系统中很多一部分是英文系统,教师应尽量指导学生使用非汉化的软件,通过英文软件的学习,自然地增加了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创造语言学习的应用环境,也有利于学生和国际接轨,来开展今后的工作。在实习环节中,如撰写简单的市场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预测报告或外贸电函等,可以要求以小组的形式提交简单的英文报告,并选派代表对核心内容做英文陈述,着重解决英语应用文的写作和口语能力。在毕业论文撰写环节中,应该要求学生精读5~10篇该研究方向具有代表性的英文学术论文,了解一些该领域的前沿性研究内容。
(三)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通过实践,发现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对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使用《Marketing Management》教材中,由于所教对象是普通大学的学生,总体的英语水平并不是很高,学生感觉学习起来很吃力。为此,要告诉他们,我们和一流大学用的教材是一样,如果掌握了这样的知识,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能力不亚于国内一流大学的学生,同时对他们学习中的进步及时赞扬,告诉他们自己是最优秀的。这样的心理暗示迫使学生不愿意放弃当一名优秀学生的机会,使得他们更加努力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找工作、就业辅助作用不明显,很多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我将来就业不可能去外企,学专业外语有什么用呢?”。对待这些学生,要对他们进行积极地、正面引导。通过让他们了解正面的就业形势,树立向上的学习态度。据《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的信息显示,2010年中国外贸人才缺口较大,需求人数将达到79万。蓝皮书指出,未来3年,大中型跨国公司在中国需要人才70万-80万人,加上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公司,需要200万-300万人。而大学生要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就必须充实自己,利用课堂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上述内容的教导,也可以起到解答学生心中疑惑,纠正学生学习态度的作用。
提要本文在了解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求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建设
一、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
新疆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主要存在于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塔里木大学等相关高校中,近年来伴随着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新疆各高校加大了对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建设力度,一批省、校级经管类重点学科脱颖而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学者团队正在逐渐形成,一批硕博学位点正在加速建设,为各高校经管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目前新疆各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实际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即部分高校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在认识上不够深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亟待加强;学科基础条件建设经费严重短缺,教学科研条件亟待改善;学科建设前期重教学轻科研,建设中又重科研轻教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专业背景与所从事专业不对口,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长远快速发展。
三、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地理位置与传统观念的束缚。由于新疆部分高校分别位于南北疆的发达城市,相隔较远,且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因而在学科认识和发展方面,各高校均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各自自我管理,自建各自的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均在自我建设,建设过程中均未体现出自己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内耗现象严重,从而影响了新疆经济管理学科的合力发展和特色发展。
同时,尽管部分高校确定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但其在学科建设方面仍受传统观念束缚,认为学科建设就是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点;学科建设就是科学研究,与教学关系不大;学科建设主要与研究生教育有关等等,缺乏学科建设的高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急功近利,只注重单个学位点的建设,忽视学科整体优势的形成,这种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误区导致学科建设在各校的学科建设中不受重视或偏离了方向,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新疆经管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科带头人等领军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实施力度不够。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决定着某一学科建设的成败,这就要求学科带头人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一流的引领意识和全球视野,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创新能力,以及善于组织学科梯队、搭建学科平台的组织管理能力。而目前新疆各高校尽管制定了大量优秀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制度,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未能进一步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职责和待遇,未能创建提倡和鼓励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合作研究来增强学科特色的学术氛围,且在对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缺少人才培养计划的跟踪实施,人才培养的相关配套保障措施也不到位,未能积极地关心经济管理学科人才的生活、工作条件和解决其生活及工作中的困难,从而影响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科建设的工作中去,这也导致了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不能脱颖而出,影响力不强,团队合作能力也有待提高的局面。
3、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束缚。在我国,西部高校高水平拔尖人才严重匮乏,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的现实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由于新疆各高校地处西部边陲,在学科建设发展历史上一直以来发展缓慢,既缺少对学科领军人物的培养,也未能引进领军人物,从而在短时期内无法形成学科建设的重大成效,因而学科建设中长期缺乏总体设计和思路,难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且在实践中,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仍基本处于“四多四少”的状态,即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人员数量较多,但真正成为学科带头人的科研人员较少;各科研人员习惯各干各事,单独搞科研,而以团队形式展开科研攻坚的较少;科研水平处于低水平层次研究的重复多,而在经济管理学科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获得的高层次成果较少;申报的课题研究方向往往随机性较大,而专门对某一方向的研究积累少。同时,新疆高校的青年教师占大多数,使得学科梯队断代、“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这些都影响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从而不利于群体优势的形成和科研持续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4、基础条件建设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目前,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基础条件建设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且“自身造血”和多渠道争取经费能力较弱,因而导致学科建设尤其是研究基地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条件建设不足。由于经费短缺,使新疆高校教学科研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科研水平短时间内也难以得到提高,经济管理学科的竞争力不强,与其他省同类学科发展还存在相当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存在正是新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障碍。同时,新疆高校的重点学科对新疆的社会贡献力不够,未能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强的经济效益,以彰显重点学科的贡献力。
5、学科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乏连贯性与稳定性。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任何一项工作的深入开展,都必须依赖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学科制度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为保障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一定的程序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则、规定。新疆各高校在学科建立之初,学校大多仅限于以本科教学为主,研究生教育为辅,对学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而目前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则主要侧重于强调对科研项目的申报,而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放松,突出表现了学科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不同制度甚至是同一制度前后之间相互矛盾、冲突,致使很多制度无法操作,形同虚设。同时,制度化建设缺乏健全和完善的参照物,缺乏科学的引导机制。
6、新疆高校一直以来主要以管理学科发展为主,经济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新疆各高校共同承担着新疆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的建设,均承担着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和责任,带有浓厚的区域色彩。但多年来新疆高校以“农”起家,尤其强调以农业经济管理为代表的管理学科发展,而对理论经济学科、应用经济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理论经济学科发展与疆外高校差距甚远,致使新疆高校师资结构、学科结构、团队结构等均体现了管理学科的特色,大量管理类教师从事的是经济学科的教学任务和科研课题,经济学科本身则未得到相应的发展,且现有专职教师所占比例、职称和学历结构偏低,结构偏向理论教学方面,具有一专多能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其他多数教师实践技能、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的专业理论水平较低、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学科建设速度和质量均难以得到快速提高。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