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2 08:27: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土木工程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注册工程师制度视角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和兄弟院校的实地考察,召开专题研讨会,集思广益,正确认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问题;明确注册工程师制对人员素质、业务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
2.在前期调研考察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土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进行问题研讨,设计适应注册工程师制度要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适应性的教学管理工作改革
建立教学管三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新机制,努力开发和利用人的创造力,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教学管理决策权、监督权,实现教、学、管三方在教学管理中的目的共同、手段互助和平等协商。
(2)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核心教学工作
A.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核心课程课时量适当增加,非核心课程课时量适当减少,增加实践环节课时量,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企业认识实习等,达到总学时的30%。B.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采用案例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C.鼓励教师根据生源状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编写适合的应用型本科教材。教材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3)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适应应用型教育的需要,组建校企结合、职责分明、梯队合理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A.倡导教师把论文写在项目上,研究做在实践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B.要求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名校进修经历”两种经历。C.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措施(引进来,就是引进施工设计等生产单位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来校办讲座和指导实践教学;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生产企业兼职、学习或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
二、预期实施效果
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注册工程师制度有机结合,明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基于项目的学习,培养适应注册工程师制度要求,具备扎实的本专业的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或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三、结语
以后在生产第一线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须获得执业资格有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成为今后学生就业、择业和行业准入的一种杠杆。如何合理改革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注册工程师制对大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方便学生尽早取得相关执业资格,有关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樊哲超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一、结构减震的概念和分类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姚治平先生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土建工程中的结构控制概念,并在论文“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概念”以及以后的论文中都相应的指出了:应用结构的控制系统是一个解决土木工程这种安全性问题的可替代的方法,这为结构理论在土木工程中防震问题中提出了全新的方向。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在土木工程的结构控制的方式、实验以及工程的应用方面都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工程结构控制概念可以解释为:通过对工程结构施加相应的控制体系,通过控制体系和结构来共同承担受震的作用,以此来调节和降低工程结构中的振动效应。
二、隔震控制技术
(一)隔震控制技术原理
在土木工程的建设当中,隔震控制技术就是对由地震所产生的振动对建筑的整体结构的隔离作用。工程中的防震体系基本都设置在工程结构的最底部和基础工程顶面之间,使得上部的结构和基础相分离。通过隔震体系来隔离地震波所产生的向上冲击力,延长工程结构的基本周期,从而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是的工程整体的加速度变下,通过隔震系统来分担地震所产生的能量,以此来达到减震的作用。通过地震的反应图谱可以看出,随着周期的变大,加速度的反应谱慢慢的减小,通常在底层建筑的刚度很大,所以说周期变短,在发声振动的时候,输入其中的加速度很大,要是采用相应的措施来增加和延长工程结构的基本自震周期,让其还礼场地中的卓越周期,让工程结构的基频处在地震产生高能量的频段以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物输入的加速度。通过地震的反应谱可以看出,当周期变大的时候,反应的位移将会增加。
(二)对橡胶支座的运用
当前用在建筑防震中的橡胶支座是由橡胶片与薄片增强钢板,通过粘合和硫化加工而成的,通过现代化橡胶的化工技术的加工制造。它在水平方向上的刚度比较低,而在垂直方向上的刚度很高。这种规格的橡胶支座最早是在桥梁施工中被应用。建筑和桥梁施工所应用的橡胶支座在结构上基本是相同的,都有相同的结构动力学的标准和要求,也同样的具有耐久性、稳定性以及包含防火在内的耐受性等,在地震产生的能量冲击下,橡胶支座会隔离建筑体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分量,而在垂直方向上基本保持不动。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隔离因为地铁或者是公交所产生的高频率的振动,同时还可以防止工程结构不会受到地震或者是其他原因产生振动的影响。
(三)铅芯橡胶支座运用
土木工程中铅芯橡胶支座主要应用在叠层上,橡胶支座中间的圆形孔当中加入铅之后制成的,这是对橡胶支座技术中的一大改进。因为铅具有较低的屈服点以及很高的可塑性能力,可以使铅芯橡胶支座中的阻尼比达到25%~35%之间。铅芯它具有提升支座吸收能量的能力,保证支座具备湿度的阻尼,同时还具有增加支座的原有刚度。控制风反应能力以及抵抗微震的作用。
三、耗能减震技术
(一)耗能减震技术原理
土木工程中的结构耗能减震技术主要是在结构中的某部位安装耗能设施,经过耗能设施产生的摩擦,产生弯曲的弹性滞回的形变耗能或者是吸收地震中输入结构的能量,以此来降低主体结构当中的地震反应,有效的预防了结构产生的损坏或者是倒塌,以此来达到减震和控震的目的。而在装有耗能装置的底部结构我们称之为耗能减震结构。工程中的耗能减震结构都具备明确的减震机理、减震的效果较为明显。安全性能较高、经济较为合理、技术较为先进以及试用的范围较为广泛等特点。
(二)常用的摩擦设施
摩擦耗能器是依据摩擦做工所产生的能量的原理而制成的,当前应有很多种的不同的构种类的摩擦耗能器,例如Pall型的摩擦耗能器、限位摩擦耗能器以及摩擦筒制震器,摩擦滑动对应的摩擦节点在剪切铰耗能器等多种耗能器,摩擦阻尼的种类非常多,但是都具有较强的滞回的特性,滞回环为矩形,耗能的能力较强,工作的性质相对稳定。
(三)钢弹可塑性耗能器
运用软钢具备优良的屈服性能,运用其进入弹性的可塑范围之内的优良滞回特性,当前我国已经研发出来很多种的耗能装置,比如加劲阻尼设施、锥形的钢耗制震器、圆形或者是方框形的钢耗制震器、双环耗能节能器,加劲圆环状耗能器以及低屈服点的钢耗制震器等等,这种耗能器具备优良的滞回性能以及稳定性能,耗能的能力较大,长期稳定可靠而且不会受到环境和温度的影响。
(四)粘弹性阻尼器
所谓的粘弹性阻尼器就是通过粘弹性以及约束性钢板相互交替结合而成的,它是一种主要和速度相关联的减震装置。比较常见的粘弹性阻尼器主要是由两个T型的约束钢板,通过一块矩形的钢板夹在其中而成,T型的约束性钢板和中间的钢板产生了相对性的运动,使得弹性的材料产生一种往返型剪切滞回形变来提升结构中的阻尼,消耗输入其中的振动能量,以此来减小结构当中的振动反应。当前。消能减震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不但适用在新建的结构中,同时又可以用已经存在的建筑抗震的加固和维修当中。到目前为止,已经逐渐开始采取消能减震的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国家有二十多个,比较早的在土木工程中运用消能减震技术的国家有新西兰、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最近几十年以来,各个国家对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减震的控制和实验研究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并且在隔震支座的功能和改进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并研制出了较多的隔震系统中的新型材料和部件,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了结构减震控制是可以有效的起到隔震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土木工程减震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土木工程中的结构抗震主要是通过弹塑性的设计手法,运用加强结构自身的抗震性能来达到减震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属于被动的和消极性的减震对策。如果依照传统的抗震手法来设计工程的结构,就不具备相应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说,传统的减震结构设计不能很好的满足土木工程的安全性能要求,从而产生严重的倒塌或者是倒塌,做好土木工程中的减震防御工作,对我国建筑业的日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作者:路立娜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1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
1)涵盖内容繁多、逻辑关系较差。本课程学习内容涵盖了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等研究领域,包括了各类材料组成、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技术要求以及质量检测和控制等等;各类材料性能各异且用途不同,因此各章之间联系较少,导致逻辑关系不强。2)内容叙述性较强。教材内容涉及到与各类材料、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资料、实践经验和技术标准,偏重于叙述性,基本概念多、经验性的内容多,因此学生极易感觉到杂、乱、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学习效果。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除了应抓住重点学好理论知识以外,还应重视实践环节,为此,本课程开设有多个学时的实验课,旨在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的检测技能。
2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
大量调研表明,多数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教学模式表现为“灌输式”,实验性质基本为验证类,综合类、设计类和研究类实验较少,具体表现如下:1)开展形式:多以分组。高校本科学生基数较大,实验教学多为分组进行。2)指导模式:授课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每个实验小组的人数较多,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3)实验项目: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确定。一般只限于教材中规定的特定实验,其中验证类实验所占比例过大,而设计类和启发类实验相对较少;且考虑到实验学时的设置,实验过程较复杂、耗时较长且耗资较大的实验,实验教学尽量不涉及。4)实验教材:实验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指导书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要求、所用仪器设备进行相关实验即可。5)实验报告:近似或者雷同。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做的实验项目相同,做相同的实验,得到近似的实验结果,一组或一个班写出基本相同的实验报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塔式”实验教学模式
基于兄弟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现有实验室的条件,遵循层次化、模块化的指导思想,对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分三阶段逐步提升的“塔式”方式:基础设计阶段、对比分析阶段与后期处理阶段。1)基础设计阶段:将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分组后,要求其根据与本次实验项目相关的多种工程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且将设计方案在实验之前上交给实验教师审批,待审批合格后方可安排实验。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对比分析阶段:同一批次实验结束后,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汇报实验设计方案与实验现象、结果,要求学生分析不同小组的结果并找到原因,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后期处理阶段:待同一个实验项目全部结束后,实验教师将本年度所有批次的实验方案与结果公布后,要求每个同学对本项目进行总结,并以此作为实验部分的考核。下面以“胶凝材料(水泥)的基本性质”为例,详细说明一下“塔式”教学模式。1)根据理论课进程,实验室要及时备好不同标号的水泥。实验教师通知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每个小组选用不同胶凝材料设计方案。根据已经审核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指导书,严格按照实验操作逐步完成水泥细度、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凝结时间、水泥安定性与水泥胶砂强度等实验内容,并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2)同一批次实验全部结束后,各小组通报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实验结果,要求每小组成员做好记录,并引导学生回顾理论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胶凝材料的性质,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叙述性知识的理解与记忆。3)所有班级本实验项目结束后,实验老师将所有小组的实验情况汇总并向学生公布,要求每人采用正交实验分析法对统计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理论知识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实验结果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做好自己科研的支撑。
4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实践证明,采用“塔式”教学模式,达到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1)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2)避免学生在进行验证性实验中按部就班、毫无思考的操作,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3)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气氛,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4)既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又提高其科研水平。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作者:崔钊玮 胡吉 陈林 单位: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一、工程案例的设计及应用
1.工程案例的设计
案例的设计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好的案例应该既能融会相关理论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来说,桥梁施工方面的工程案例设计应综合考虑以下问题:
(1)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桥梁工程施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要求每个案例以书中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利于思考;要求必须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设计案例,而不能凭空臆造。
(2)考虑现实性和未来性。
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案例的选取要考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意义。根据专业特点,从搜集到的大量的原始资料中,分门别类地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的选取应当考虑案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问题。
(3)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桥梁施工案例选取时要考虑具体解决什么问题,如桥梁基础施工、桥梁墩台施工或是上部结构施工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选取的案例要代表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更好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设计要考虑发展性和简练性。
通过案例学习应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有所提高。同时,案例设计要注意语言表述,围绕解决中心问题,提供的细节不要太多,以免混淆了学生的视线和思维。
2.工程案例的教学实施
通过与现场实践相结合,根据以上原则选定桥梁工程施工方面的具体案例。课堂上将学生平均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别担任其中的一个角色:施工方(包括项目经理、技术负责、施工员、材料员等),建设方,监理人员。案例的讨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案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做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如何进行整体评价?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1)学生准备。
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
(2)小组讨论。
由于小组成员不同,且角色多元化,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不同意见相互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同时学生已经查阅和掌握了相关材料,课堂气氛活跃。
(3)代表发言。
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施工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20分钟以内,发言完毕之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询问并做出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
(4)小组集中讨论。
小组集中讨论的这一过程为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此时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此时的发言和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讨论最后,教师提出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讨论,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
(5)归纳总结。
在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一方面总结规律和经验,另一方面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学习策略,最后让各个小组以书面的形式对该门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做出评价,分析该种教学方式的收获与不足以及需要做哪些改进,并提出他们的个人建议。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进一步总结,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
二、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应用成效分析
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专业课教学中实施了三年,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为进一步了解土木工程专业采用案例教学的效果,课题组成员分别对在校学生、2010届毕业生、2011届毕业生及部分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从实证角度说明了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在校生。
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实施案例教学使他们提前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学会了处理实际工程中的工程事故或施工难题的一些方法,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为将来应聘工作提供了帮助。同时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出勤率明显上升,学生学习面貌大有改观。
(2)2010届毕业生。
该届学生工作将近两年,当被问到在校时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时,大部分学生认为,工程案例的选择是直接源于实际工程,学生将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直接加以应用,能够融汇变通;工作后能更好地处理与甲方、监理及施工方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自己的职责;工作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借鉴参考,更好地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加快实习期的过渡,更好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3)2011届毕业生。
他们走上工作岗位还不到一年,据他们反映,土木工程专业中加入的大量工程案例,能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现场的工作环境,更加高效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他们遇到实际工程中的一些问题,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处理起来比想象中要顺利很多。
(4)用人单位。
对一些用人单位进行的回访显示:近两年招进的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责任心更强,工作效率更高。同时遇到一些实际工程问题不再束手无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总之,土木工程专业中案例教学的效果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促进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通过工程案例了解最新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法以及新材料的应用等,随时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信息促使教师进一步修正学生所提出的方案,以补充和完善理论和技术知识,形成良性互动。
三、结论
通过对木工程专业中案例教学的实施及应用成效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相比,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热情和参与度较高,课题组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工程案例的选择、实施及教师的准备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解决案例分析评价标准难以明确的问题,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课题组今后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走上施工管理岗位,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使他们提前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工程实践案例,切实感受到了实际工程中每个环节的严谨性和责任心的重要性。案例教学不仅对土木工程专业具有指导意义,对其他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和课程均具有推广价值,在丰富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张先忠 闫祥梅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工科学生党员的培育现状
学科支撑专业,专业细化为方向,方向培养人才,因而也就催生了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党员培育模式。其中,工科学生党员培育模式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必须指出,工科专业及其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无论在专业上,还是在政治理论素养上,都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系部和班级乃至宿舍建设中,他们都是活跃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班主任和辅导员学生工作“大合唱”小提琴手的作用。对于如此重要的角色,无论从常理来讲,还是从创新工作思路来看,都应该在实际工作和宣传工作上加大投入力度,从而开辟出一块属于工科学生党员的“红色土壤”。带着这样的理论预设,我们就内地工科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展开资料搜集,通过图书、报刊、网络等渠道搜索。我们发现,涉及工科学生党员培育的图书仅有一册题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创先争优标杆工程:学生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标兵》在档,其中谈到了将学生党员培育融入“标杆工程”和“卓越工程”的实际成效;在期刊文章方面,我们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输入“工科学生党员培育”,搜索到唯一一篇题名为《工科学生党员人文素质培养探究》的学术文章,但从严格意义上而言,作者谈及的是工科学生党员的人文素养的建构问题;我们还查询了多所著名的“985”和“211”理工科高校,无论在学生工作板块还是党团建设板块,对培养工科学生党员的模式的宣传与报可谓凤毛菱角,绝大多数的内容均为“表彰”“会议”、“学习”等,几乎“千校一面”。个中缘由或许出于保密工作的需要,但从学生党员培养及其效果宣传上的视角来看,我 们认为这项工作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在实践上,“工科学生党员培育模式”一直处于被遮蔽或者是“不在场”的状态。惠州学院是一所地处珠三角腹地的第二批本科A类高校,历史悠久,群英荟萃,在多年的办学经验中摸索出一条国际化办学和主动融入地方的发展路子,在所有招生专业中,理科和工科专业面占到近50%。其中的建筑与土木工程系所开设的专业均为工科专业,注册在读的全日制学生960余人,学生党员115人,学生党员占学生比率为10.64%。近年来,我们以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的身份指导了工科学生党建工作。应该说,高校学生党建是一项常规工作,只需照章办事和循序渐进即可,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止步,而是以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和政策为指针,主动将各项工作与“卓越计划”相对接,实现了工科学生党员培育模式的“格式塔”式的转换,一种具有地方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工科学生党员培养模式得以出场。
二、工科学生党员培育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工科学生党员的培育在各大高校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是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因为他们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创新性已经先验地决定,他们必定成长为创新发展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是推动民族国家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和创新型迈进的中流砥柱。为此,各级党的组织部门都应该,也必须将他们紧紧团结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和才智,但在实际培养工科学生党员的过程中,也存在“五重”“五轻”的失衡现象。
(一)重发展轻培养
一些高校在发展工科学生党员时,能够按照相关要求积极推选入党积极分子,也能及时组织召开支部大会表决预备党员转正。这些工作从面上来看不存在任何瑕疵,但通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部分单位往往是宣传上无比重视,行动上无比迅速,但培养上无比混乱,重点不明确,培养不到位,从而为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种下了毒瘤。
(二)重精专轻博识
专业化是人类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趋势,但从哲学的层面而言,专业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恰恰相反,很多专业甚至是叠加的、跨越的,纯粹意义上的“专业”那只能是形而上学的胡说。但在发展工科学生党员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时候人们还是没能跳出专业的藩篱,忽视了对非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忽略党的政治理论的学习,顶多是考试的时候搞突击应付形势的需要。
(三)重智商轻情商
IQ和EQ原本是心理学的专有名词,用于解读不同类型人群和个体处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差异。一般而言,IQ和EQ都是常人所必备的两种素质,但是囿于专业限制,很多工科学生党员在学习上表现得很优秀,但在接人待物方面则浑身是刺,言行举止违反常态,很不利于团结协作,需要组织予以持久的培育。
(四)重数量轻质量
每名学生党员都必须编入相应的支部过组织生活,但每个支部的建立必须基于一定数量的党员。与文科学生党员人数众多不同,工科学生党员相对较少,因而为了保证已经搭建的支部的稳定性,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也会作出让步,允许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稍逊一筹的同学进入组织,如此一来,数量底线是守住了,但质量的红线却难以达标。
(五)重平衡轻指标
发展学生的党员,组织部门的指标是一根不可缺少的指挥棒。每年每期发展多少,均摊到各总支和支部学生人数是定额的。但是由于工科学生党员底子薄,在个别支部很可能出现“尾大不掉”和“光杆司令”的两类情况。对此,按照既有的思路,只能将上级给定的指标从优势明显的支部分摊一分部照顾劣势的支部,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劣势明显的支部由于拥有了富余的指标但却苦于推选不出完全合格的人选,于是降低准入就成为不二选择,这样就又退回到了“重数量轻质量”的循环怪圈,从而失去指标的基本意义。综上可知,工科学生党员的培养,应当引起重视,同时必须在培养方式上力求创新,建构一套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的方法论体系,这样既能增长专业知识,又能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三、工科学生党员培育的路径谋划
(一)紧扣“一个价值”,提升学生党员思想建设水平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学生党员,它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这一点在地方高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地方高校学生的地域性特征显著,同时,新时期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认知能力和情绪秉性等差异性较大,因而党建工作需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并将之嵌入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工作中去。所谓普遍性,是要将人才培养纳入党的建设工程,时时抓,事事抓,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但高校党建又不能照搬照抄党政机关的模式,而是要注重理论性、思想性和多样性,这叫普遍性中的特殊性。所谓特殊性,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又不能陷入教条,需要凸显主线和轮廓,朝着科学化、制度化的方向推进,这叫特殊性中的普遍性。当前,在国内的一些高校中,校园文化氛围中既有充溢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也涌动着各种思潮,有的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核心价值观话语空间有限,因而高校学生的价值认识薄弱就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短板之一,很有必要引起重视。建土系学生党支部力求平衡党建工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坚决捍卫高校党建话语权和文化领导权,首要的举措是紧紧围绕“一个价值”抓学生党员思想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专业价值认知能力。建土系党总支通过打造“卓越党支部”、“党员示范岗”、“党员监督岗”、“党员服务岗”等载体,实现了党建工作进课堂、进宿舍、进网络,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专业价值认知水平,实现了价值“二”而“一”的互通和统一。具体做法是,抓住新生入学契机,建立临时党支部,由新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经过军训的历练和适应性教育的培养,逐渐成长为“标杆人物”,为新生树立了榜样;同时,要求每名学生党员都要阅读一定的党建刊物阅读量,及时领会各级党委精神,掌握时事动态;要求作读书笔记,写出自己的认识,谈谈自己的困惑,激发自己的思考;要求学生党员做成长计划,规划好大学四年各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任务。召开民主生活会和主题班会中去,大家谈心得、讲体会、说认识,支部书记和班主任再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从而提升了学生党员的政策理论素养,拓展了学生党员的理论视野,明确了人生奋斗目标。坦率地说,在一些高校中,宿舍是党建工作的盲区。为了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建土系以学生党员为抓手,将党建工作做深做实,重心下沉,触角延伸至每个宿舍,让每个宿舍都能看到学生党员的身影。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和服务精神,又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效的扭转和改善了学风。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播音员,人人都可以借助网络终端设备发表各种言论,各种能量在虚拟世界对冲,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在网络领域,党的建设不去占领这块高地就必然被其他势力所占据。为了不给党建工作留有空隙,建土系将党建工作搬到网络上,组建网上党支部,搭建网络党建虚拟平台,利用QQ、飞信、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既巩固了以往二维党建的红色土地,又抢占了大量的三维乃至多维时空,实现党建工作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和网络型的转变,构建了网络文明,传播了正能量。实践证明,学生党员的思想得到了引导,人格得到塑造,精神面貌得到了改观,尤其是每位学生党员都能勇争先锋,整个系、年级、班级和宿舍的整体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二)融合“二维视阈”,凸显学生党员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已久,但系里创新工作思路,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打通专业人才培育模式与人文综合素养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文”“理”视阈的深度融合。以建筑学专业育人模式为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走访调研,对以往的育人模式进行改革,将着力点放在融合专业域限上,“即始终坚持‘知行合一、文理兼容、系统优化、实践创新’的特色办学道路,探索‘建筑学、哲学、文化学、艺术学相结合’的途径和校企结合的模式”。系党总支充分发挥党组织堡垒作用,将党建工作模块有机地嵌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去,在润物细无声的党建工作中,实现了专业视角由刚性融合向柔性融合的转变。社会评价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试金石,从走访毕业生的过程中得知,相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工科学生的交际能力较为薄弱。事实上,这一现象在本系以往的学生党员中也普遍存在,系党总支积极思考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文理兼容”育人模式的提出,无疑拓展了在工科学生中开展党建工作的新视野。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办学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是生存之道;又由于惠州地处粤东,本土文化气息厚重,这里聚集了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广府文化等文化元素,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资源丰富。来自这些区域的学生对本土文化耳濡目染,尤其对于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生而言,他们更加具备天然优势。系党建工作巧借力,依托岭南建筑文化优势,大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班会、民主生活会等机会向学生推荐和展示本土文化,以提升专业认识和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还挖掘“双导师制”的制度优势,老师指导、学生组队,积极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及社会调查,并撰写专业性的调研论文,一些成果在省市和学院评比中脱引而出,一些则修改完善得以正式发表,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果。这些成果很好地检验了“文理兼容”的人才培养理念。系里还全力打造一支卓越的政工队伍,对学生党员的能力素质进行再提升。这支伍人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较好的教研能力,以他们为圆心,以学生党员为半径,构建“卓越基层党组织”。此举意在激发学生党员的学习热情,从跨专业的视角尤其是文化的视角细化工科专业知识结构。将人才培育模式和党建工作模式相统一的创新举措,既能避免“两张皮”的现象,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党员加强专业学习,同时也能让学生党员身体力行地践行创新育人模式的时效性,从而形成了以党建工作推动人才培养的特色。但从根本上来说,党建工作模块融入“文理兼容”的育人模式,不是要扭转专业育人方向,更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党建工作而忽视工科学生的专业特殊性,而是为了锦上添花,从而在“点”“线”“面”上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高举“三面红旗”,彰显学生党员先锋角色
高校党建工作必须有周密的部署和科学的安排,也即要有顶层的路径设计,这样既能确保开展的工作不跑题,又能确保专业人才在日趋同质化的激烈竞争中胜人一筹。建土系开展了系列学生党员活动;实施“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创建卓越党支部;时下又主动将党建工作与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工科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模范性、群众性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1.实施“一面旗帜”书记项目工程
系以此为推手,以学生党员为核心,开展“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党员承诺签名活动、“追求卓越谋发展,服务师生促和谐”、“打造卓越品牌,亮出“党员名片”的主题活动。在“一面旗帜”的引领下又相继在三个学生党支部中开展“自我完善,助我成长”成长报告活动、“一对一,一帮一”志愿服务活动、“躬于实践,追求卓越”专业实践活动、“求知求实,开拓创新”科技创新活动、“树标兵立榜样,亮出党员名片”先锋示范等活动。学生党员通过该培育工程既强化了专业能力,又在先进性上做出了表率。
2.实施“卓越之星”成长计划工程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并推动“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建土系启动了“卓越之星”成长计划之“卓越党员”系列活动。根据党总支的要求,依托“卓越之星”这个有效的平台和载体,以研讨会、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等方式挖掘学生党员成长的兴奋点。“卓越之星”成长计划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与惠东住建局、惠州呈斯意特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人才培养工作,创建学生党员校外实践基地、见习基地和实习基地,共同培育学生党员。学生党员通过成长平台,既探索到了专业前沿知识、强化工程实践技能,也激发了学生党员积极进取、实践创新的动力,成长为“卓越党员”。
3.实施“协同创新”党员堡垒工程
学生党员在高校党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开展党建工作的堡垒基础。建土系建立了“校企协同”、“师生协同”、“专业协同”的党员培育创新机制。在校企协同方面,根据企业的要求,系里考核和选拔优秀学生党员赴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再将实习情况反馈给学校,为学生党员的培育提供了参考;在师生协同方面,为每个班级均设置一个专业教师党员示范岗,由班主任担任,班主任为非党员身份的,需另外配备一名党员老师进行辅导。在专业协同上,以每个专业为一个支部,架构为一名支部书记和四名支委,各学生支部成员之间密切横向联系,同时还打破年级界限,亮出党员身份,由高年级的党员帮扶低年级的党员,“传”“帮”“带”作用更有助于树立党员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立体式”、“回路型”和“网络式”的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在这个机制中,老师指导学生党员,联系学生党员,也联系了学生;而学生党员也通过这种方式联系了本年级、本专业、本宿舍的学生,强化了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四、结论
我们认为,针对发展工科学生党员存在的“五重”“五轻”的突出问题,紧扣“一个价值”是开展党建工作的精神引领,有助于提升工科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融合“二维视阈”是打通“文”“理”的专业限制,有助于培养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推出“三大举措”是细化党建工作的有力保障,有助于释放学生党员的先锋色彩。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需要从学校、院(系)和专业三个层面,结合学科特性、本专业要求和学生素质结构等多种因素,创造性地加以培育和引导,使之转化为学生党员成长的内在动力,从而为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许秋娟 陈德玺 邹文娟 方余平 陈智慧 单位: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系
1土木工程专业实训室建设现状
1.1土木工程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从土木工程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土木工程学可以说是实践先于理论的学科。高职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相比,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特点,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为企业基层服务的专门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训室是实践教学的场所,实训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1.2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推进高职实践教学的形势下,很多高职院校都加大了实训建设的力度。但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实训室建设“仿真性”差,没有为学生提供真实性的工作岗位环境,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感;②学生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实训设备投入,加之实训设备更新速度慢,学生无法在现有的资源上学到最新的专业技能;③实训室建设与实训教学模式不同步,以及实训教学计划、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教材的开发,但实训室未建立,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④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熟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够。
2“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
2.1“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紧密结合。因此“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成为各大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做”,要真正实现“做”就要有与之配套的实训室。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强,学生通过在“教学做”一体化实训中的实践学习,可以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
2.2“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思路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分析报告,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认为对主要课程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均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根据该校毕业生的反馈建议,该校应加大实训室建设力度。为此,根据“工学结合”的思想和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以校企开发为基础,构建功能与企业生产流程一致的实训室,实训室融教、学、做为一体。
2.3“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建设的措施
2.3.1实训室环境的建设
实训场地的布置方案与企业生产模式一致,实训室的环境与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要求高度吻合,使实训室真正发挥教学和生产的作用。同时,把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7S”理念应用于实训室建设中。真实的企业生活环境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迅速地容入到企业生产中去,同时实训教学围绕学生职业岗位进行,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训操作等综合素质。该校现有力学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道路沥青材料实训室、沥青混合料实训室、混凝土实训室。混凝土标样室、凝胶材料分析室、砂石原样分析室等土木专业实训室。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应参考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按照企业生产的模式进行设置。
2.3.2实训教学内容的构建
在实训教学内容的构建上,学校要把握教、学、做三个方面。教:主要是教师讲解,在实训项目实施之前,教师根据实训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授理论知识、操作步骤及操作要点;学:教师对项目进行示范指导,学生学习和领会教师的操作过程,掌握操作流程,明了操作原理;做:学生按照教师的操作过程,自行完成实训操作流程,这个环节学生为主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整个实训项目。
2.3.3实训室管理的规范性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训设备较多,而实训教师较少,实训室管理较为困难。所以,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带一”的方法,即教师带学生,学生带学生的实训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减轻教师实训教学的负担,又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实训室在管理过程中应推行“7S”管理模式,通过实训室的规范化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2.3.4实训师资队伍的培养
实训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水平是实训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熟练的操作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打下了基础。该校建立并完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优秀人才成长机制,采取引进、培养、提高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强化双师素质培养,针对每一位专业教师制订“双师素质”培养计划。以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为主,多措并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预期效果
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障实训教学效果
每个实训内容的设置都以实际的实训项目为载体,这些项目的实施就是学生以后工作所需要的,学生认识到所学的东西工作要用到,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教学,重点突出学生的做。所以,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训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实施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既可以作为实训场所,也可以是教学场地,同时实训内容的选取也是实际的项目,这可以与项目化教学改革密切联系,推进该校教学改革的实施。
3.4实现实训教学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实训室从建设到管理都与企业一致,学生从着装到操作均按照企业的要求,学生始终在仿真性的环境中进行实训训练,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和体会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这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融入企业打下基础。
4结束语
本文结合该校“实践教学推进年”的主题活动,研究“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建设的内涵和实训室建设的方法,进一步加强该校的实训室建设,推进该校的实践教学。同时,本研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兄弟院校的实训室建设中。为我国高职院校在实训室建设方面的探索、创新和逐步完善积累经验。
作者:张明明 张伦超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1灾害属性及其严重性
1.1灾害属性
在整个宇宙系统中,灾害无处不在,甚至人类的诞生发展都与灾害息息相关:宇宙大爆炸、火星撞击地球、洪水肆虐等等。灾害具有7个属性:①灾害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灾害几乎与宇宙同生;②灾害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表现为种类复杂、起源不同;③灾害具有全球性与区域性,总体属于全球,但区域内灾种及程度不同;④灾害具有随机性与预测困难性,以地震为例,其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强度均难以预测,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准确预测将不再是梦;⑤灾害具有突发性与缓慢性,地震、火山属于突发灾害,沙漠化、水土流失则属于缓慢灾害;⑥灾害具有滞后性与迁移性,人口膨胀滞后性表现突出,大气污染具有严重的迁移性;⑦灾害具有联系性与伴生性,暴雨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继而引发瘟疫、溃坝等。
1.2灾害的严重性
①自然灾害呈上升趋势全球自然灾害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冰川融化不仅对动植物影响巨大,对人类的生存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地震频发造成的损失以亿元为单位估计,是人、财两方面的损失。②人为灾害广受关注人为灾害大体上包括战争、恐怖袭击、生态失衡、人口膨胀等几个方面。战争主要指非正义战争,比如日本侵华战争,这种战争不仅对受害国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对人民心灵的伤害更甚,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奴役我国整整14年之久,更制造了一起又一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如南京大屠杀。恐怖袭击首属美国纽约世贸大厦911事件。此次恐怖事件共造成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死亡人数3000多人,此事件之后,虽然掀起反恐热潮,但恐怖袭击案仍居高不下,呈日益严重趋势。生态失衡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导致的,不合理开发资源将导致资源日益短缺,不合理的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将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是一个灾害高发的国家,洪涝、干旱、地震等灾害每年都会造成大量人财损失,各种灾害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沙漠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西北地区尤其严重。人口的过度膨胀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老年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使中青年压力增大,制约经济发展。经济的短时间高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源过度开采及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等问题,相应的在生产中,是否安全生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2.1防灾减灾是全球性的任务
人类社会只是整个地球上的一部分,在整个地球上,人类不可能独自存在,只有依赖于其他部分人类才能存活在地球上,大气、生物、水资源等等。这些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多姿多彩的地球家园。对于每一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圈”,比如大气圈,任何一个圈的平衡遭到破坏,都会对其他圈的生存平衡造成影响。因此,每一个圈都应该稳定的运行,过度的失调必将导致灾害的来临。比如,人类社会如果大量开采矿石资源,不善加利用就会破坏岩石圈的平衡;人类大量捕捉动物就会导致动物濒临灭绝,破坏生物圈的平衡,最终会引发人类社会圈的失衡。生态破坏、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等问题将会日益严重,造成不可挽回的灾害。人类社会圈与其他部分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其他部分的变化发展,反过来,其他部分的发展变化也会制约人类发展,严重的还会导致灾害的发生。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各个部分不仅是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甚至是生死与共、错综复杂、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这样的客观存在中,人类作为干预能力最强的主体,其干预能力一方面表现在干预的局限性上,即面对自然现象有时难以驾驭和掌握,如光、风、水等;另一方面表现在过度干预导致的“惩罚”上,这种惩罚即为灾害。
2.2防灾减灾成为重要学科
随着灾害的日益加剧,灾害种类不断增多,灾害等级不断增强,逐渐有一大批专家学者相继关注这个领域,并且逐渐形成一门专门学科———灾害学,其中包括众多分支,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很多领域。在这门学科中,各个领域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具有综合性,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依存制约关系,这是由于灾害本身具有复杂性。任何一个领域出现问题,必将导致其他领域出现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灾害链”。灾害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正确认识灾害并采取果断合理的措施才能减少灾害损失。面对这样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逐渐形成一个日益壮大的学科是必然的。
2.3高度重视土木工程的重要性
①土木工程的属性防护性:现代土木工程的防护性主要体现在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之中。超前性:土木工程的超前性是其重要属性,是与该行业与生俱来的。基础性:该属性表现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服役周期长。普遍性:土木工程的普遍性是由于各行各业对它的依赖性。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是永恒的,土木工程就是永恒的。②土木工程的重要性由于灾害具有随机性和预测困难性,因此,人们在面对这些突发灾害时,只好采取“守势”,而这恰恰是土木工程的优势所在。土木工程的五大属性决定了其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比如,我们虽然无法准确知道本年有没有洪水,但我们可以依据往年资料预计洪水并修筑堤坝。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土木工程依然可以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以火灾为例,由于火灾多发生在市区且频率较高,因此在规划建设时就应该考虑防火墙、防火通道等设施,除此之外,在灾后救助方面,要保证有足够的消防站,消防站首先应建设车库、油库、消防员居住及训练等设施。因此可以看出,土木工程无论在主动防灾还是灾后救助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3结论
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超前性和永恒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只要世界是物质的,是永恒运动着的,灾害就是不可避免的,作为防灾减灾重要手段的土木工程,也就是永恒的。
作者:刘任峰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一、“应用创新”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工程教育,在工程师培养方面大致分为两大模式:一是在校期间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科基础能力,毕业后由企业完成工程师职业方面的教育。二是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训练,毕业时获得具有职业资格的工程师学位。以上两种模式,都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企业与学校结合,接受大学生实习,参与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民族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体现为民族地区和区域经济服务的特征。本文主要以笔者所在学校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理念、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培养方案、“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实践等工作为例,探索民族院校基于“应用创新”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规律。
二、“应用创新”理念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
近年来,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合国家“卓越计划”,立足于“应用创新”理念,以辽宁省专业评估为契机,发挥已有专业的优势,大力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在2009培养方案和2013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论适度,重在应用”的教学指导方针,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应用和创新的教学理念。学校土木工程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经过14年的办学历程,发展迅速。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被评为“大连市三育人先进集体”;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参加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估,位列全省第三。为实现“应用创新”理念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学校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教育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立足沿海,服务民族,努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
(一)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
1.强化校内实验设施建设,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11年学校土木建筑工程综合实验中心被评为“辽宁省示范性实验中心”。2013年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借搬迁新校区之际,在新教学实验楼的建设中,对实验条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善,增大了实验室的使用空间,购置了大量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设备,以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理念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此外,积极鼓励教师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形成科研促教学的良好局面。在实验教学中,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并结合各种学科大赛,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准备性试验。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以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导师工作室的课题研究,增加科研实验比例,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
2.校企合作,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参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协议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等。近年来,该专业与大连市8家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及大型监理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基地,除顶岗实习外,企业还接收30余名学生参加“3+1”试点班的企业学习。此外,学校还聘请了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结合工程实际项目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进行指导。多年的实践教学证明,学生在企业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强化了创新创业意识。
(二)加强创新教育建设
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以及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建立了“创新工作室制”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以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为目的,建立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创新工作室”;以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混凝土配合比大赛为目的,建立了“混凝土材料性能创新工作室”;以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测绘大赛为目的,建立了“土木工程测绘技术创新工作室”等。近期,又开设了“力学应用创新工作室”、“土工实验创新工作室”等。各创新工作室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并配有相应的设备,由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创新工作室的训练,学生获得了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的锻炼。近年,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还多次主办市级大学生学科竞赛,并组织学生参与全国混凝土配合比大赛,省、市级结构大赛和测绘大赛、力学大赛,各种级别的“挑战杯”大赛等,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积极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培养方案
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直属院校,学生来自全国56个民族。木工工程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为满足民族地区及周边地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土木工程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方向和交通土建方向。学校60%以上的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语言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学中主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分层教学,即对将来继续从事土木工程科学研究准备考研的学生,着力加强其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则加强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还设置了基本能够满足各类学生自主选择需要的选修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应用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理论适度,重在应用”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能够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2009培养方案对原来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将培养方案分为三大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专业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尤其在专业教育平台的设置中,开设了一些新的能够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如土木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土木工程技术工作室课程、道路测试技术工作室课程等,并设置相应学分,使应用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近年来,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了“3+1”的培养计划,使校企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更加规范化。在编写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调整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改革“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增加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实践课的内容和学时数。如在毕业设计之前,增加毕业实习的环节;在混凝土课程设计中,增加混凝土双向板的设计内容,以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在高层建筑结构课程中,增设了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在交通土建方向的限选课中,增设地下结构课程设计;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3D扫描技术在民族建筑保护中的应用和结构无损检测等实践课。总之,力求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并具有时代专业特色。
三、结语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基于“应用创新”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符合现代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需求。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中引入“应用创新”的理念是必要的。在人才培养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教育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适度,重在应用”的原则,依托“卓越计划”,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千方百计培养优秀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人才。
作者:覃丽坤 孙建刚 隋惠权 王振 高凌霞 单位: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相比材料力学课程的枯燥而言,理论力学可以说是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系统相对简单的课程,是入门课程,而且它和大学以前学过的物理、数学结合得较紧密,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轻松一些。而材料力学则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如果能让学生感到精彩,他们就会学得不亦乐乎;若这个世界让学生觉得乏味,他们就会自暴自弃。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已学过土木工程概论,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仍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内涵比较模糊,对材料力学在土木工程力学“家族”中的地位也不甚明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绪论这部分内容必须给予重视。然而一些教师不注重绪论的讲解,仅作一些简单的介绍,甚至一笔带过直入正题;学生则更是不重视。笔者认为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将严重影响该课程的后续学习。笔者在绪论部分的教学中,除了介绍课程的基本信息、目的要求、主要内容外,还特别向学生介绍了课程知识的应用前景和学习方法。应用前景包括该课程与后续结构力学、混凝土、钢结构等课程的关系,该课程知识在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等专业课程,以及土木工程二级学科中的应用情况等。学习方法包括如弄清基本概念———思考、观察、读书、实验,注重知识获取过程———公式推导,认真完成作业———理解、体会、举一反三等。最后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书籍和学习网站,供其课外阅读所用。
二、优化课程,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坚实的力学理论基础。材料力学是力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明确工程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发挥着夯实基础和启蒙引导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以及学时分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教学方法单调陈旧、实验课程不受重视、实践教学机会较少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学改革显得刻不容缓。
(一)整合教学内容,力求主次分明
材料力学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有固体力学、材料学、电磁学等诸多学科,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主次分明,要抓住课程主线和重点,同时也要紧密联系土木工程专业,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最需要的知识。传统材料力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一般为“拉压→扭转→弯曲→组合变形”,其规律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种教学次序较为经典,但也存在教学起点低、内容重复多、课时量大等缺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立足于土木的房建结构,对其各个部位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将这些构件简化为力学模型,然后再思考这些模型的共性,对其应力、应变情况进行集中分析比较。比如框架结构的柱,除了受压以外,还受什么作用?设计柱的时候,长细比对其有什么影响?柱的截面形状到底选哪一种才好?又比如阳台和雨棚,除了弯曲之外,还受什么作用?如何去改善它们的受力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归纳—演绎的模式,始终抓住“外力—内力—应力—变形”的主线,以“内力图—应力状态—强度理论”为具体内容,强化知识的贯通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各种基本变形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重点学习拉压、扭转、弯曲和组合变形,而对超静定、压杆稳定等问题可作适当的简化。还可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对相关知识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力求教学模式的创新
1.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存在较多缺陷,比如单一的注入式难以实现教学互动等,因此,课程教学方法应整体转型,根据课程内容由单一方法转变为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组合。如由教师提出话题,与学生进行课题讨论。这种讨论并不只限于“答案”的讨论,而是从“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由权威灌输过渡到质疑理解,经历求解过程,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问题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引入一些重要概念的时候,先阐述概念的产生背景,提供一个恰当的案例,由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话题的讨论;最后对概念进行实践运用,挑选典型练习,从模仿性练习到创造性练习。鼓励学生抓住本质溯本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而不是依葫芦画瓢。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安排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形成学习小组,自行阅读相关参考书。对一些课后题和教材的某些章节,可由各小组代表分别为全班学生讲解,教师仅进行总结评价,比较各种解题方法和讲解模式,引导学生找出最优方式。此外,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相关书籍资料,推荐学生观看爱课程网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邓宗白教师主讲的材料力学漫谈;阅读刘鸿文的《材料力学》,徐芝纶的《弹性力学》;利用校内网下载《力学与实践》杂志的有关材料力学论文等。另外,学院还为学生专门安排每周一次2学时的答疑课,一般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式。利用这些机会,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内心想法等,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手段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的出现,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课件制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在课件中穿插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增加有关材料力学领域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与工程案例。比如在讲解压杆稳定这部分内容时,以塔吊为例,可向学生提问:塔吊为什么要采用附着这一措施?附着应该设在什么位置?又如播放冷兵器时代的影视视频时,可提问:如果青铜兵器和钢铁兵器碰在一起结果会如何?如何提高兵器的战斗能力?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理论公式去思考。由于这些技术和内容与课程要求联系紧密,使得该课件不仅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更像是一本讲故事的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除多媒体之外,课堂教学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简单的小道具。比如用几个砝码和三合板片就能演示梁的弯曲、截面的几何性质、压杆稳定等。此外,为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设计许多通俗易懂的小实验,粉笔、书本、教室的各种建筑材料等都可以拿来作为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实例进行讲解。
(三)重视实验实践,力求学以致用
实验教学作为材料力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实验设备数量和实验课时的限制,材料力学课程实验只开展了纯弯曲梁正应力、电测法测定材料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实验、悬臂梁静应变三个实验。而且由于是分组实验,个别学生往往滥竽充数,抄袭别人的实验数据应付了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开放实验室,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实验时间,同时也充分发挥设备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实验报告中添加实验小结一项,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不少于200字的总结,内容可以是对实验的认识、误差的分析或其他相关感想等,严禁出现雷同,促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实验,并有所收获。如有学生在实验总结中这样写到:“实验虽看似简单,但眼高手低,在将理论转化为操作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以此类推,使我认识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程之间的差异。”此外,还要求每位学生在期末完成一篇材料力学课程小论文。内容可以涉及教材任何一部分的知识,但须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相联系。这就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调研→分析→理论→应用的思路,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三、综合评价,改进传统的考核机制
考核评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仅凭期末考试或期末考试加实验成绩的评价机制不尽合理。因此,改进传统的课程考核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鉴于实验的重要性,目前聊城大学建工学院已将材料力学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独立为一门课程,共计1个学分。不计实验成绩,材料力学课程最后考核成绩中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10%,期中考试占20%,期末小论文占10%,期末考试占60%。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也考查了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程度,比较合理。四、结语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实训条件也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教学改革并不容易。材料力学课程作为一门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其教学改革值得关注。教学中应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作者:倪振强 单位: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一、毕业设计目的与要求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毕业设计的目的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扩展所学专业的知识面,加强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等。隧道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有:
1.通过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基础如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等和专业知识有机的融会贯通,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弥补自身的不足,巩固所学知识;
2.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完成的综合性作业,它能够让学生重温本科阶段的各科内容,对隧道工程及相关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毕业后的工作和深造提供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3.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可以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文献的查阅和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亲力亲为、敢为人先的精神;
4.隧道工程的实际工程中,仍然有很多需要创新的地方,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
5.检验学校在本科四年的教学成果,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土木工程涉及广泛、内容庞大,毕业设计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大综合大贯通,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学生本身专业素养的好坏。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对于提高高校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实习方面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时通过动手去亲自体验和实践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但如今很多高校的毕业实习已经背离了这个基本思想。以隧道工程为例,我们可以指出的有:首先,出于安全、经费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大部分高校的隧道工程系不让学生亲自参与,而仅仅局限于现场参观,他们毕业实习基本上都是在已经建好的隧道中进行参观,指导教师现场讲解,对于正在施工的部分基本上是不会允许学生进去的。这样对学生来说没有现场见过隧道的施工就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不能根据现场所见的到各种施工情况联系书本上的相关知识,从而提出自己的疑问,显然这不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其次,很多学生本身没有意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即将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有的是时间去实践。而把毕业实习更多的看成去完成学校交给的一个任务。同时在这段时间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而忽视了毕业实习。最后,学校在毕业实习的投入不足。由于经费投入到教学科研方面的投入产出相对较高,很多高校把经费投入到教学科研中而忽视了毕业实习的投入,导致学生的实习地点不具代表性,没有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现场指导甚至没有动手的机会,这也无形中使学生认为学校也不重视毕业实习,学生本身就会更加怠慢。
(二)指导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很多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更加倾向于后者,甚至学校会给老师下达任务,如必须发多少篇论文,必须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必须获得多少奖项等,这就导致了很多老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自己的科研项目上,而很少投入精力去检查学生的毕业质量。
(2)隧道工程中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工程项目,所以他们一般都把时间精力放到自己的项目中去了,甚至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
(3)部分老师没有实际工程经验,有部分隧道工程老师甚至没有参与过隧道的设计和修建等,另外部分老师缺乏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导致部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不高。三是许多老师把往届毕业设计的题目稍加修改甚至不改就给本届学生,这就使得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即使做不出来也可以去会抄往届的设计,而不会独立的去思考和解决毕业设计中的问题。
(三)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2)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很多毕业设计几乎都是一个套路,很少有创新的地方。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往往会忽视相互交流的重要性。由于每个人的题目都有部分差别,因此大部分都是自己埋头苦干而忽视了同学间相互交流的作用。
(4)缺乏把知识相互串联起来的能力。
(5)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存在抄袭问题。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完成毕业设计有困难,就在其他学生做完毕业设计后抄袭别人的。
(6)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清楚。很多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是能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的前提,他们是为了拿证而去被动地完成毕业设计,认为只要设计合格了就可以毕业了。而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好坏不关心,仅仅只是能过通过答辩就行。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与思路
(一)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用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设计。在毕业设计遇到问题时,老师不应该有问必答,而是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去寻找答案。指导老师应该避免高高在上德高望重的思想,积极和学生探讨所遇到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浮躁错误的态度及时进行批评并督促学生改正。
(二)提高指导教师素质,改善指导方法
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应对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提前培训,讲授怎样定题怎样辅导等问题。各老师也可以分享往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供其余老师扬长避短。同时应进行岗前的思想培训,提高老师对设计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来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应不断总结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问题,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为后续指导提供经验指导。另外还应注意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通病,指导过程中着重强调该类问题。对待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尝试不同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例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定期进行隧道设计讲座、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对同一工程进行多方案的设计,来多方面探索最适合本届学生的指导思想。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重在引导而不是直接告知。直接的告诉答案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心理,这不利于培养他们自己寻找资料和答案的能力。老师可以在大方向上为学生导航,而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毕业设计的管理能力
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的事情,也是学院乃至学校的事情。学院和学校的教学管理部分应该加大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例如,在毕业设计时,应该随时抽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必要时可以邀请除指导老师以外的隧道工程系老师进行提问抽查。管理部门同时应该认真听取老师、专家和学生的意见,不断完善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毕业答辩是检验学生设计好坏和老师指导好坏情况的最终体现,院校应该切实深入实际,把握答辩这个最后的关卡,在最后这道线上做好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答辩之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答辩评判标准供老师和学生参考,答辩时一旦发现某个设计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应该认真彻查找出问题并认真修改设计,直到达到能够通过答辩的水准。
(四)多带学生去现场
实践出真知,隧道工程的学生应该对隧道的设计、评审、施工、验收等一整套流程有总体把握,且对每个细节都应该有丰富的认识。毕业设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多去现场了解情况反馈给他们自己做的毕业设计,这样既能够丰富现场经验,也能够提高学生对隧道的认识,从而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时间的末期和踏入社会的前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期。毕业设计的开展也伴随着学生和老师各种心理和思想的交织,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也显得尤为重要。总结如上段落有以下结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丰富、内容庞杂,为做好毕业设计,学生应该提前综合各科知识做好设计的知识储备和资料文献的收集整理。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毕业设计,改正态度,老师认真负责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应该独立思考完成设计内容。加强对土木工程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把实习任务认真落实到实处,必要时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可去现场观看相关设计施工过程。院校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应以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不断探索和提升管理水平。
作者:韦良文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1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土木工程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土木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长、劳动力需求量大、投资大、材料用量大以及设备耗用量大的特点,这就造成我国对土木工程实行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变得比较复杂。再者,我国对于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不够深入,导致我国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而且自土木工程发展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这就造成在土木工程的实施建设中涌现出的问题越来越多。
1.2施工技术落后
在现在的建筑过程中,传统的施工技术仍在被大范围的使用。地基是一个工程的建造基础,它主要分为两种极限状态即承载能力极限和正常使用极限。而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存在对建筑地基承载能力的不确定性,因此不能对地基建造的技术做出正确的选择,可能会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问题,给建造过程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1.3施工方施工环节控制力度不够
某建筑公司在近几年的的建筑活动中,主要采用的混凝土结构是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但是近年来建筑公司进行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痕、混凝土表面结构凹凸不平、钢筋裸露在混凝土表面、梁柱结构轴线结构偏差大、混凝土结构上荷过早。由于施工方在施工环节的控制力度不够,质量控制力度欠缺造成此类现象的产生。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策略
2.1完善土木工程的管理体制
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才能使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拥有创新发展的潜力。技术工作人员要依靠科学的理论、技术指导提高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充分掌握现有技术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深层次的研究和创新研究。
2.2做好现场临建规划工作
比如,某市地下车库建设,建设过程中需要临时修建部分道路并做好场地卫护,施工现场需要做好全面的硬化处理工作。如临时道路采用硬化厚度为15cm的商用混凝土,来满足材料运输的需要以及消防的需要;而在场区的其他区域则采用硬化厚度为8cm的商用混凝土,并采用2m高的高彩色压型钢板对现场进行围挡,并在施工区建立一个临时的施工和指挥中心。有利于工程施工过程中随时对出现的施工问题进行处理。
2.3创新技术基础,引进先进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到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例如深基坑支挡技术的使用,有效的解决了高层建筑的质量问题。在深基坑技术中桩帽支档作为其主要的运用,需要应用在深度比较深的地基中,用于保障和固定土壤,增加其稳定性。尤其是在一些土质相对疏松的地区,必须强制使用深基坑支档技术,再辅助以浇灌定性技术加固临时支架,使得承重墙和墙体内部钢筋结构融为一体,对建筑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下面对一些新型创新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首先是桩基技术。现代建筑工程中普遍使用混凝土灌注技术,因为混凝土具有承载力强的特点,再加上底部、侧部压力水浆注入使的桩侧、桩地四周的抗压能力加强,有效地防止了位置偏离的危险。另外,沉管桩、扩底桩等新技术的使用有效的防止了打桩力度不匀造成的桩柱损坏以及打偏之后造成的安全隐患。其次是深基坑支护技术。
土钉墙因为具有成本低、施工简单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工程环境相对简单的环境中。但是使用土钉墙时要注意土质松软的土地不能使用,以免造成安全隐患。连续墙主要应用于工程操作相对严格的深基坑工程中,在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中,由于防水、防压的建筑需要,外墙体一般采用封闭式的地下连接墙,这样的墙体结构能够更好的起到稳定的作用。最后是新型预应力技术的使用。体外预应力技术的发现和创新,越来越被建筑机构所重视,特别是在大型桥梁和大跨度建筑工程中的使用尤为重要。这项技术与传统的预应力检测技术正好相反,在使用这项技术时,要把预能力筋放置在或混凝土截面的外部,减小预能力摩擦损失。
3结语
在我国,虽然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但现代化的社会经济机制对土木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未来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还会在建造材料、能源利用上作进一步研究和创新。只有不断完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才能更好地进行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将创新技术应用到土木工程的建造中,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张俊峰 单位: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人员整体综合素质偏低
土木工程行业快速的发展,且土木工程本身也存在综合性以及复杂性,使得土木工程中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在技术掌握程度方面,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龄都参差不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上知识的更新换代日益明显,受此局限影响,施工中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也加大了施工管理中的难度。
1.2环境危害的问题
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周边生活的环境质量也逐渐重视。然而,土木工程在环境这方面有很大的问题。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废弃物、噪声、粉尘、有害气体等对环境带来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会很大程度的对工程所在地附近居民造成生理和心理上面的伤害。然而很多企业在土木工程施工的时候都缺乏对于环境公害问题的足够认识,重视程度不够,自然也就没有就这一问题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则或者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比较抽象。
1.3现场施工管理有待于加强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领导层没有将施工过程中该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或者是规章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制度执行不彻底,各项规章制度的不完善会导致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随意的进行建设,从而促使建设环节各种不完善;施工人员若没有仔细的观察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就进行施工操作,会使更多的失误问题出现;没有一套施工人员在施工建设方面的处罚规定,那么就施工现场的秩序将无法控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会使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无法定义哪些是施工场地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对于违规行为不能有效的行使职权实行奖罚;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使施工人员将无法有效的提升和实施自身的技术技能,也就没有办法总结出经验教训。在土木工程施工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施工人员没有遵循使用原则去掌握创新技术,那么在新问题面前将显得无所适从,想不出好的技术方法,无法解决新问题,就会对整个工程造成被动的影响。
2土木工程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2.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安全意识
有效的实施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土木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施工单位应制定提高土木工程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教育培训方案,对员工进行教育学习,让每位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以及安全管理知识水平都达到一定水平,施工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就应当不断加大自身的知识储备,努力提升安全理论知识和综合素养。其次,创建土木工程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并且不断改进完善该体系,可以作为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确保安全管理体系严格运行,同时可通过该体系检测所有环节是否安全运行。最后,主管部门严格实施对施工场地的监督管理权,施工单位实施单元化管理,实时监测所有有关安全管理的环节,已达到全方面有效的实施安全管理。
2.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培训
土木工程质量的决定元素之一就是施工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施工企业根据员工的实际状况制定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训练计划方案。用它来进一步提升施工工作人员的培训效果。其中,企业应根据自身工作人员技术掌握情况和受教育程度以及企业发展现状来考量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并且全面的调动施工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2.3施工环境公害问题的全力解决
(1)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随着科学迅速发展,人们已经创新出很多的环保技术,施工企业可以将这些技术都运用在施工工程中,降低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噪声、废弃物、粉尘、有害气体等土木工程施工的环境公害。施工企业第一要处理的是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来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与此同时还要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已达到省料的目的。这样即降低了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又节省了原材料以及缩短了施工周期。
(2)施工中使用优质的工程材料。在施工中影响环境公害程度的直接原因就是对于材料的选择。质量品质好的工程材料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气体污染程度的决定性的因素,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质量品质好的材料还可以避免很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隐患。
2.4加强对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施工过程中对于质量的监督,既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工地现场进行巡检,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和宣传,提升工人的质量意识。良好的监督意识和质量意识,可以使施工单位端正自身的思想态度。同时一个项目部中各部门都要通力合作,坚持原则的履行个人职责,确保对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可控。在土木工程竣工验收时,工程负责人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去施工现场对竣工成果进行检验和实验,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做出一个评价。在验收的过程中,若查出的质量问题要进行纠正,纠正之后再组织进行检验和实验。特别是隐蔽的工程,在实验报告、技术数据、图纸等方面要仔细检查,确保工程各项指标都符合标准。
3结语
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颇多,然而有问题就要研究出解决办法。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就要积极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才能纠正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要保证土木工程的安全质量就要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的重视。
作者:曾子龙 单位:中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1工程经济学的重要性
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经济知识课程,主要结合了我国经济建设及工程经济学发展成果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经济现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在国外,工程经济分析早已被广泛采用,是项目投资和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经验证明,经过工程经济分析的项目,一般成功的多、失误的少,另外,进行工程经济分析,可以及早发现技术方案的经济合理性问题,从而纠正错误,发现问题越早,经济损失就越小。1978年后,工程经济学的运用和研究真正受到国家重视,各地高校也将工程经济学列为一些专业的必修课。国家计委要求重视投资前期工作,明确规定把项目可行性研究纳入基本程序。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工程的出现,如三峡水利工程、国家体育馆鸟巢、跨海大桥等,无不体现着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复杂性、综合性和集成性,各类投资主体更加关注投资建设的投入产出效果以及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因此,这些现代工程要求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都应具有技术、经济、管理与法律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适当的工程经济学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工程建设与管理发展的需要。而工程经济学主要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的经济意识,以及增强经济观念,并能够将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认识和分析运用到工程项目的经济性问题。
2工程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特点
“工程经济学”课程确实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经济意识,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为工程实践活动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在教学内
容上还需有所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应更突显以学生为主。目前,国内的工程经济学教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但是,有些教材缺乏针对性,在知识点的应用上与本专业毫无关联,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章节之间连接不够紧密,学生反映知识点比较凌乱。有些教材则对经济学原理过分详细介绍,但对于经济学在工程应用方面的内容则很少涉及,不适应工程领域的发展需求。较为理想的教材,应该是难易结合,有一定的理论性,并能够突出重点,各章节之间既有系统性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还要有实用性,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能便于教师备课及讲授,在一定程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工程经济学的教材修订进展缓慢,其内容也常常显得滞后。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工程经济学应该将工程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尽量做到教材不滞后、少滞后。如果有条件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及所关注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教材及大纲的编写工作,这样能够更加有利于本校学生的学习,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新颖性。由于理工科的学生(即使是工程实践人员)很少接触相关的经济、管理和财务知识,所以对许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和税收的基本概念、原则、原理等较难准确理解与把握。所以,必须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当然,由于工程经济学课时有限,在选择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选择案例时应注意既简单明了又能反映问题,以利于讲析和学生自学。目前,大多数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加上工科学生重工轻文的思想,自然在学习情绪上就有不少抵触心理,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需要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革,教师要改变以往在课堂上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提问,鼓励学生进行回答,甚至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本院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部分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建筑设计院等单位的走访调研,普遍反映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缺乏经济意识,在具体工作中不会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方法对投资、运行进行经济论证和成本分析,在施工方案上缺少经济比选,对项目风险识别和评估不够,当风险来临时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很少开设经济类课程,工程经济学一般是作为选修课,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不够重视,觉得可有可无,认为对找工作以及以后的工作产生不了什么影响,所以即使开设有经济类的课程也还是形同虚设。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没有起到树立学生的经济意识的作用。当前三本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学习氛围不浓,又缺乏实践体验,尤其在经济、金融、财务方面的认知比较少。导致在“工程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较困难,学生课后又不及时补充知识内容,学习兴趣受到很大影响。由于处在三线城市,学生外出实践的机会很少,对经济方面的运作几乎没接触过。针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课堂讨论往往效果比较差,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不够。由此,大量只懂得技术而不懂得经济的工科毕业生在被培养后即可参与工作,但是因为缺少专业的经济知识,因而不关心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经济问题,因此在进行工程图纸的设计中就会对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考虑不周全。
4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
针对以上问题,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所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哪些,掌握程度如何。因此,教学大纲既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人才培养要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编排,开篇设置完整的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案例,让学生对本课程有概略性认识。按照工程经济的逻辑关系和工程经济分析方法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资源,整个课程教学都设置了土木工程案例。首先是介绍工程经济基本理论,然后再安排工程经济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最后是财务评价和费用效益评价。改变了传统教材中只见“经济”,却不见“工程”的问题。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重视课程教学。教材中还编入了较多的执业资格考试的案例分析题,为学生今后的执业资格考试打好基础。由于工程经济学涉及的相关学科比较多,在教材里通过“课外知识”的形式补充了相关内容。此外,教材中还增加了Excel在经济分析和计算中的运用,为大量数据处理和正确计算提供了方便。并精心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建立了丰富的题库,包含了大量的习题和案例分析题。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贯彻执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经济意识。
5结束语
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总的指导思想下,对工程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材的编排上如能有若干工程项目贯穿始终,使教材内容相互衔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上更完整。还需不断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应教会学生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往往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者:杨帆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一、建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联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在授课阶段应有意识地加强测量学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内容衔接。如,测量学中场地平整与土方量计算在“土木工程施工”这门课程中也有独立章节进行讲解;建筑场地的施工控制测量在“基坑工程”中也涉及到了相关知识点等。因此,通过建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后续课程奠定了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模式
在工程测量的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例如,从为什么经纬仪需要对中、整平来引导学生了解经纬仪的轴线,进而掌握经纬仪的检验和校正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准测量和角度测量实验数据无法闭合,以此来进行误差的分析和判断等。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独立地进行思考,融会贯通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采取开放式实验项目
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内实验环节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教师给出实验目的,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方法设计测量方案,每组上交各组根据实验目的设计的实验名称、所需仪器、实验内容和方法、可能出现的错误和注意事项,并同时提交根据上述内容所测实验数据。在测量实训环节则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力,仿照工程施工测量,给出施工图纸,由学生编制测设方案并进行实地模拟测设及定线放样。在考核方法上,采取单独考核的方式,每个学生水准测量的仪器操作成绩+角度测量的仪器操作成绩+理论考试成绩为工程测量的成绩。通过实验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工程测量成绩和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表1是3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测量考核成绩。
四、充分重视专业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
为了增强学生对工程测量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在专业认识实习的参观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了解到测量对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专业实习阶段,根据工地的不同进度让学生进行施工控制测量和施工放样,熟练掌握在各类土木工程建设中需要的测量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与此同时,为学生从事土木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奠定基础。
五、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目前,大多数院校对“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考核还是以理论考试为主,但是针对这样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这样的考核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工程测量人员的要求。特别是我国对于测绘行业实行测绘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工程施工测量人员必须持有测量员职业资格证书,所以我校每年组织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江苏省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职业技能四级鉴定考试,通过率达到90%以上。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于工程测量的掌握程度,在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也增加了我校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优势;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考试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并锻炼自己,从而达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通过3年的实践,“工程测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与往年相比更加扎实,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学生拿到“工程测量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第一时间就能上岗,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作者:秦蓁蓁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船建学院
一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
现状科技的突飞猛进,在给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带来生活和学习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土木工程学生目前的职业道德现状,才能为更好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打下基础.
1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
认知职业道德认知,既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情况.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内容、重要性的认知情况是决定其职业道德水平的思想基础.只有在充分认识和理解职业道德内容、重要性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为大四阶段的工程实习和毕业后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调查中发现,虽然85%的大学生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帮助,但是其对职业道德的了解情况却不容乐观,对职业道德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13%,了解的为26%,一般了解的为40%,不知道的为21%.因此,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就显得非常重要.
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情
感职业道德情感是指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爱与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是形成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然而,在一些客观事实面前,他们既羡慕别人可以建造国家重点工程,但自己又不愿意到工作环境艰苦、远离城市的工作;既羡慕别人取得的巨大成绩,但自己又不愿意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既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不诚信现象嗤之以鼻,又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做到待人接物、诚实可靠,不采取欺诈手段.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于职业道德的正确的情感体验,而将职业道德仅仅挂在嘴边.
3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
意志职业道德意志就是指人们在履行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有没有这种坚毅果敢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每个从业人员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已经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面对建筑业可能远离城市、家人和网络的工作条件,心生畏惧;面对建筑业可能出现的消极和腐败现象,缺少必要的抵制能力.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职业道德意志不够坚定.
4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
行为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人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客观标志.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5%的同学有主动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低.
二“卓越计划”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随着“卓越计划”开展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建筑企业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才能培养出适合建筑市场要求的卓越土建工程师.
1加强家校和校企沟通
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一名卓越土建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家庭、高校和建筑企业的共同努力.高校作为连接家庭和建筑企业的中间环节,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纽带作用,加强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家庭和实习就业单位的联系.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实习单位的表现,及时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与任课或实习老师的交流和沟通
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随着卓越土木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单纯依靠辅导员或是专任老师都很难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因为,在专业技能培养、行业动态等方面,专业老师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又存在着对大学生缺乏思想教育经验的不足;而思想政治辅导员,虽然有着很强的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能力,但又缺乏对建筑行业技能、专业知识的了解,造成对学生职业道德指导针对性不足.因此,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只有加强沟通了解、取长补短,才能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
3通过榜样引领作用
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自觉履行职业道德的意识社会学家研究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具有群体模仿和认同的特性,从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过程来看这一现象尤其明显.大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偶像,然后在周围人的反馈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具体措施如下:
(1)继续深入开展“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十佳大学生评选”作为展示在校大学生风采的标志性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关注.由于这些榜样就在他们身边,使得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2)邀请建筑企业卓越的土建工程师来院讲座.现在,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困惑,不知道毕业后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怎么才能够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土建工程师.因此,可以通过邀请建筑企业卓越的土建工程师来院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名卓越土建工程师的成长之路.
(3)邀请优秀校友来院交流.由于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软件硬件建设仍有不足之处.一小部分高考失利的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难免有些失落而自暴自弃.此时,可以邀请优秀的校友来校交流,通过他们的亲人经历,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4)通过宣传海报、QQ群、微信、微博、校园网等方式大力提倡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宣传恪守职业道德的模范人物,使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深入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
拓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职业道德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这就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即技能性.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级的职业技能竞赛,如测量大赛、CAD制图大赛、手工绘图大赛、力学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纸桥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和职业荣誉感;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校立学生科研、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创业创新计划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5大力开展职业道德类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大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的热情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职业道德教育课或是两课课堂的理论灌输,而是要结合学校的各项教学、实习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面对陌生的学校和所学的专业充满了好奇和疑问,这时高校要结合新生特点,着重开展始业教育、适应与成材、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活动.让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可以尽快了解专业培养计划、目标及发展方向等;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一定可以大有作为,从而使他们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积极鼓励他们参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国,切实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则应结合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择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等内容的教育活动.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建筑市场规范化、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决定了其从业人员今后发展的程度.因此,作为培养土建工程师的高校,只有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卓越的土建工程师.
作者:路丹丹单位:台州学院
1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1.1安全管理不到位
由于施工团队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施工过程中总会出现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导致现场存在种种安全隐患。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安全事故不会那么容易产生,毕竟只是小概率事件。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很多安全管理仅仅只是做做表面功夫,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1.2成本控制措施不到位
土木工程的成本管理主要指理是在保证工程期限、工程质量等要求的基础上,对施工项目在进行过程中所消耗的所有成本费用进行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实行、控制和协调等各项有效措施实现小于或等于预期的工程成本目标,并尽可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费用的一项管理活动。实际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很多地方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增加了土木工程施工的资金压力。
2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资源管理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多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包括水、电、煤气、燃料油等。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最多的资源是电,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转以及日常照明等都需要电力的带动,例如搅拌机、取暖装置、抽水动力装置等。燃料油主要包括柴油、汽油等,在土木工程行业主要指柴油。各种运输车辆以及大型混凝土搅拌装置需要通过柴油作为动力。水作为基本建筑材料以及施工人员的基本生活资源被广泛应用于施工现场。对于上述资源的管理,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要求是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体施工过程如下:选用能耗较小同时具有较高效率的建筑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于水电合理使用,在保证施工正常进行的情况下有效控制水电的输出。对各种设备进行使用管控,严禁设备超负荷运转,每次使用完成后需要对设备进行检修,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施工过程要贯彻绿色施工的理念,避免盲目追求奢华,浪费资源。严格意义上来说,所有与提高建筑质量无关的行为都可以被视为浪费,因此必须尽量减少这部分浪费,保证施工过程的高效进行。
2.2加强对污染的管理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污染,包括各种废弃材料污染、光学污染、噪声污染、分成污染等。伴随施工过程的不断进展,污染的种类也不一样,主要取决于使用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设备。例如在施工之初需要进行打桩,这时候主要污染是噪声污染,而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则是各种污染的综合,焊接过程会产生光学污染,各种材料的粉尘会造成粉尘污染。施工区域大多靠近居民住宅区,必须对这些污染进行控制,保证将居民生活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在施工中保持空气的湿润度,减少粉尘的扩散,将粉尘污染降到最低。对一些设备安装消音器,最大限度放置噪音的扩散。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废水进行过滤排放或回收利用,减少水污染。焊接过程尽量室内进行,减少强光对附近居民的影响。通过不同的防污染措施,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保证居民生活质量,一举两得。
2.3对质量进行重点控制
项目施工过程需要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整个项目高效完成。“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项目施工人员都熟知的一句口号,而项目管理部门人员必须将这一句话的精髓牢牢掌握,从意识上做到对质量的管控。整个监理工作就是围绕质量管理进行的,目的也是保证项目的最终质量。项目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立部门制定的标准,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重点进行严格监测,分步验收项目,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项目坚决不予通过,必须保证已完成部分没有问题才能进行下一步施工。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在验收合格后签字,方便日后出现问题追究到个人,以此预防一些人从中作梗。在施工开始时需要做好施工基础工作。正所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施工基础有利于培养员工自觉提高项目质量的意识,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质量的保证。例如在施工初期对基本框架的构建。对一些施工过程中的重点项目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保证施工过程不掉链子。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定期进行现场勘查,寻找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安全隐患。同时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将每日施工实况及施工进度汇报给高层主管,在重点项目完工后需要进行重点监测,多级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施工过程中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施工人员的安全,也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一切可能的安全隐患。作为施工主体,施工人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训练,通过一定奖励手段激励现场施工人员及时反馈信息。
2.4加强安全管理
土木工程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施工前必须做好所有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让他们了解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自觉做到保护自己和他人,为自己的工作负责。尤其是对于高空作业的施工人员来说,必须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只有保证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技能后才能让其进行作业。对于安全防护衣帽的佩戴必须标准,教会员工检验施工过程中各种安全防护工具的质量,确保每次施工前都进行一次检验,减少安全隐患。在施工过程中将建立各种防呆措施,防止施工人员由于大意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2.5进度与成本控制
进度控制主要指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推动项目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成本控制的前提同样是保证项目的质量。项目管理人员需要根据计划跟进项目的实施,维持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对计划中应该完成的部门进行定期追踪,保证计划准时完成。对未完成项目进行原因分析,及时处理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对人为造成的因素追究到个人。在施工过程中应该避免各种浪费的出现。首先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不浪费任何施工资源。对一些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进行归类,在施工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定期汇报资金耗费,做相应成本分析,对已花费资金进行汇总,并对下一阶段进行预算,通过逐步汇总的方式对资金进行精细管理,避免工作人员从中谋取个人私利,尽量将资金控制在全部预算内。
3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是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对各项基础设施需求不断增加的今天,其项目管理水平对社会发展进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际施工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对土木工程的各个部分进行详细分析,找出科学的管理策略,促进土木工程的有效实施。
作者:张博裴云峰单位:宜君县市容环卫所宜君县市政管理处
1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共有188所大学开设土木工程专业,92所大学招收土木工程研究生。其中,安徽省设置该专业的普通高等高校达到了8所,占全省22所高校的36.4%。对于新建土木工程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该专业的招生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等均具有较大的压力,同时存在一个必须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的课题:这就是土木工程专业综合实力如何赶超地方兄弟院校,如何体现该专业的建设特色及毕业生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使专业沿着持续健康的道路建设和发展。
2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
各类用人单位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相对而言,他们对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有能力、力学基础、团队合作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更迫切的需求。高校有必要通过研究寻找到提高学生这几方面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经过多方面调研学习与深入讨论,确定了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及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房屋建筑、港口航道等设计、施工、咨询、监理、防灾减灾等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及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教育、投资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做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关键,根据实际教学规模及发展趋势,确定专业师资数量与结构,不断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采取多样性、多渠道的方式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2名,其中:专业基础课教师7名,专业课教师15名,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5名,占教师比例为22.7%;教授2人,副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6人,实验师3人,工程师2人。学校还长期聘请兄弟院校以及地方建筑设计院所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历的兼职教师。目前,该专业由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持教学管理工作,基本具有了一支胜任本专业各主干课程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学队伍。
4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应用型人才教育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并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因此,在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时主要以“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应用”的原则,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对于新建土木工程专业,要正确认识专业方向的问题,应重专业建设、慎方向设立。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根据《规范》提出的工具知识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四部分知识体系以及专业知识体系中的6个知识领域,对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了基础理论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基础设计模块、专业设计模块以及其他选修和实践课程模块的体系。
5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工程应用型人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要高于研究型人才,《规范》把实践性教学放在了比以往更重要的位置。学校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尝试“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应用型学习方式,要把合适的知识单元和实践单元有机结合起来,逐渐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创新训练模式。
6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管理与改革
学校应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尤其要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保障。除严格执行各项基本规章制度,建立、落实、完善教学二级管理的制度体系也需同步推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教学管理才能。
6.1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及质量
监控课程教学是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针对专业课程教学特点、教学规律,制定教学管理文件,规范课程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应专业知识。通过学生评教、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院领导听课等制度的落实,形成质量监控体系。
6.2制定课程考核制度
规范考核过程管理为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部分课程学生出勤率不高、考核不及格率较高现象,出台相关制度措施以加强考核管理。
7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投资大、要求高、周期长,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又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建设难度可见一斑。只有充分认识土木工程专业新的教育观念,以《规范》基本教学要求为建设出发点,以迎接专业评估为建设目标,明确专业学科建设定位,合理构建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与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突出实践教学地位,才能培养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工程高级专门人才,才能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性。
作者:张金轮陆峰韩有民单位: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一纤维增强塑料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使用
纤维增强塑料筋用于桥梁的建造,可利用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增强桥梁的耐久性,且有助于降低桥面的重量。近年来,美国应用纤维增强塑料筋等复合材料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复合材料桥,通过合理的设计以及科学的施工管理,使得这座桥梁可以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且桥身重量只有普通水泥桥面的十分之一,对于抵抗地震等自然灾害具有重大意义。而后,一些建筑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如日本、加拿大等国也陆续使用纤维增强塑料筋进行桥梁的设计和建造,取得了成功,例如加拿大的joff桥、日本的飞翔桥等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纤维增强塑料筋在桥梁设计施工中应用的可行性。使用纤维增强塑料筋来替代普通钢筋的桥梁施工过程中,由于其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其施工管理和现场监督就显得格外重要。
2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
在海洋工程中,由于海水的侵蚀作用较为强烈,虽然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钢筋的保护层,但由于混凝土结构中存在的毛细孔洞可使海水不断渗透,造成对钢筋的腐蚀,当前,为了延缓这种腐蚀作用,通常的做法是采用15厘米以上厚度的混凝土作为保护层,并同时采取其他防腐措施,这样的结构可将耐久年限提高到20年左右,但仍然无法满足海洋工程对耐久性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耐腐蚀性能较强的纤维增强塑料筋来替代普通钢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上来说,海水对于这种复合材料基本上不具备破坏力,因此在跨海桥梁、港口、水道等结构中使用纤维增强塑料筋作为防裂筋可有效解决海水中氯离子的侵蚀作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3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在岩土工程中,锚杆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加强措施,常作为独立结构用作基坑临时支护以及作为土钉墙的组成部分,实际工程中常用高抗拉强度钢筋及钢绞线等制作锚杆,虽然初期可体现出非常好的锚固效果,但随着钢材料的锈蚀使得锚固工程被破坏,失去功效,严重时还可能发生安全事故。为此,采用纤维增强塑料筋来替代钢筋制作锚杆,可不需要其他任何防腐措施,因此简化了施工工艺,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易于安装、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因此可满足岩土工程的设计和使用要求。
4在特殊工程中的应用
第一,在非导电和非磁性结构工程中,如果使用钢筋就必须对钢筋进行绝缘和屏蔽处理,而纤维增强塑料筋本身不具备任何导电性和导磁性,因此可有效用于军事设备等特殊场合中。第二,在高寒地区基础工程中,对于工程的维护成本较高,使用纤维增强塑料筋代替普通钢筋用作混凝土结构,可基本实现工程的免维护。第三,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采用预应力技术被认为是极为有效的,但预应力钢筋会发生锈蚀,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用预应力纤维增强塑料筋替代预应力钢筋、钢绞线可妥善解决这类问题。
二结束语
综述所述,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对于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使用纤维增强塑料筋来替代传统的建筑材料,优势明显,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相信随着土木工程学科的不断进步,这种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作者:邸军单位:黑龙江省冶金设计规划院
一土木工程信息化关键点
1土木工程信息网络
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信息的远程提供者、信息的传播媒介,这是土木工程信息化的重点。然后是信息的接收端,有台式和手持式两种形式,手持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它的作用是用它随时随地地与土木工程信息网进行互换信息,获得技术上的支持。其次是网络传输,既要保证土木工程的信息与电讯移动通讯网络相互兼容,又要土木工程信息网与各种接收端进行互换信息。最后是土木集成和交互系统,这一系统是有一系列比较大型的程序构成,只有遵循土木工程信息网络传输标准才可以进行信息的整合,土木工程信息制造商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精准、便捷的给工程提供不同信息,保证信息也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传输。
2学科建设、信息产业化发展
土木信息学科是将传统土木工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边缘交叉学科,任务是在土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进行学科建设,从技术、政治、经济、法制等角度对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并培养大量专业人才。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引起土木工程行业整个结构的调整与资源整合。
3整合资源
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国家提出的原则———“国家主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要想保证土木工程信息化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必须调动各方力量,整合政府、土木工程相关部门,调动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其配合力。积极地与国外进行技术合作,相互学习,形成健全的机制。
4商务贸易信息系统
逐步融入互联网的土木工程,在提供信息服务上发挥巨大作用,又可比较设计方案、施工方案、技术合作方案等,提高效率,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电子邮件的使用,可以改变建筑项目、承建商以及供应商之间信息沟通有误情况,增加工作透明度,进行网络投标可以从另一角度规范市场行为,减少成本。
二土木工程信息化发展前景
1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
虚拟现实技术对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将抽象而又复杂的数据空间转化成用户比较熟知的事物。虚拟现实技术,可建立建筑物周围场景、机械设备等虚拟的三维立体模型,而且可以使其中的模型具有动态性能,对模型进行模拟配置,这样在虚拟环境中就可以对施工方案进行改动,这种改动完全可以用到现实中。随着土木工程耐久性的问题的日益突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23S系统
3S系统由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构成,它可以选择地进行观测、分析应用,这在土木工程中某些方面已发挥巨大作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谈及的“数字城市”,是以“3S”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因素对城市基础设施、各种功能机制进行采集。“数字城市”是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的通信技术背景下的系统,这一技术的运用将会提升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
3智能化
智能化是信息化背景下土木工程发展的大方向,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智能建筑的发展,智能建筑融合了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环境监控,对机械设备的自动监控、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和建筑进行优化,适合信息型社会的需要。
4数字信息集成系统
工程中的数字信息集成系统由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施工系统、运输系统三大系统构成,它们分别连接设计、制造工厂和现场。很多工作都可以通过施工网络进度计划以及项目管理整合到数字信息系统中,引入建筑设计信息、产品制造数字化集成、三级辅助等方法引入,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土木施工现场的工作容量以及强度,在现场施工的组织与管理方面,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使用专家系统、知识工程与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利用集成、协调以及智能手段实现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检测目前在结构定位检测方面已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场材料的性能测试、破坏性以及开发性测试,可以成为计算机集成系统的关键部分,可以有效地保证现场建造施工质量。
5电子数据和项目管理方向
工程的施工在土木工程计算机技术应用中是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施工的复杂性,工程的投标报价、预算、合同的管理以及最后的验收都需要大量的数据与信息,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都将会成为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的一个方面。国际上已经开发出用于工地联系、人机通讯设备的双向无线电通讯设备。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发展,使国际承包商跨越国界进行施工承包。
三结语
土木工程信息化发展,符合土木建设发展需求,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借鉴全球信息产业先进的经验,学习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成果,从产业、企业和工程实际出发,研究开发一般解决方案和个别解决方案。本文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土木工程信息化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刘任峰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一.土木工程建筑创新施工技术
1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城市当中各种大型以及超高层建筑的涌现,其中深基础施工是保证大型和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深基坑工程主要包括了岩土工程勘察与工程调查、支护结构设计、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地层位移预测与周边工程保护、施工先创量测与监控5个方面。目前,针对不同的施工要求深基坑支护方法也越来越多,包括混凝土灌注桩、人工挖孔桩、预制桩、深层搅拌桩、钢板桩等。所以在具体的土木工程当中,科学设计预计处理深基坑支护结构,并且采用安全合理的支护技术措施保证深基坑施工十分重要。土木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作用就是在基坑挖土期间能够达到挡土、挡水的作用,保证基坑开挖与基础施工顺利进行,同时不会对周边建筑物、道路等产生影响。部分支护结构可以重复利用,而部分支护结构会埋在地下,因此支护结构既要保证施工安全,又需要经济合理。几种常用的深基坑支护技术:钢板桩支护、深层搅拌水泥桩支护、地下连续墙、土钉墙、土层锚杆支护、锚喷网支护等。在具体的应用当中,钢板桩由于施工工艺较为简单应用较广。
2新型预应力技术
关于新型预应力技术,需要着重描述的应该是体外预应力。与体内预应力结构相比,体外预应力的施工要求更低。考虑到体外预应力的特殊性,即体外材料不能够与预应力结构发生共振,一定要保持其单独振动。这是因为当体外预应力发生共振时,很容易导致预应力筋的弯折疲劳。在预应力技术当中,设置预应力结构十分重要,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施工工艺流程。在具体的结构设计当中,要充分了解土木工程的特点以及荷载性能,制定出一个合理的预应力施工方案。
3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
灌注桩是指柱列间隔布置钢筋混凝土挖孔、钻孔灌注桩作为主要的挡土结构的一种形式。灌注桩施工比较简单,可以采用机械钻孔或者是人工挖孔的方式,不需要使用大型机械,并且不会产生较大的噪音、振动以及挤压周围土体带来的危害,其经济成本也低于地下连续墙低。一般情况下,当基坑深度达到8-14m时,可以采用排桩。柱列式灌注桩的工作比较可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帽梁整理拉结作用,特别是在基坑边角处,帽梁应高连续交圈。当要求灌注桩需要起到抗水防渗作用时,应该保证桩间与桩背的深层防水搅拌桩或者是旋喷桩的作用。如果施工周边环境保护要求较为严格时,为了有效降低排桩的变形,应该在软土地区对基坑底部沿灌注桩周边或者是部分区域用水泥搅拌桩等进行加固,有效保证被动区的抗力。随着钻孔灌注桩逐渐在土木工程中的使用广泛,在加强技术的同时应该对使用到的机械设备、施工材料等作出更加细致明确的规范,保证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更加完善。
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未来发展
1产业化将土木工程变成产业化
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借助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其中大大减少了人工作业与人工强度,实现更加高质量的流水线作用。这种产业化模式需要相应技术的支持,将建筑施工变成一体化作业,形成一种标准化的施工技术代替原有的人工施工。借助产业化,使用更加先进的施工设备与技术,在提高建筑施工效率与质量的基础上降低人工施工危险指数,更有利于实现科学管理。
2生态化低碳理念与低碳经济的不断渗透
土木工程施工本身就与环境存在一定的矛盾性,解决这种矛盾实现土木工程施工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就成为了建筑施工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充分站在环境保护的角度,在最大限度之内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就需要从方方面面做起。首先是从建筑材料,加大研发力度向节约型、环保型建筑材料方向发展,同时从施工机械设备方面进行优化,提供施工效率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从废物利用的角度考虑尽量少产生工业废料,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工业废料的再利用,有效节约资源。同时建筑技术方面肯定也会再次得到一定的创新,更好的作用于具体的土木工程建设当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在原有的技术上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创新,这种创新是因为建筑物正在不断的变化,需要有新的技术更好的支撑其建设。想要借助土木工程更好的作用于社会,就应该不断的进行开发研究,将理实一体化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进来,保证土木工程施工质量。
作者:刘创业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采油厂基建工程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