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论文

时间:2022-03-12 10:37: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农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论文

农业论文:农业生产农田水利论文

1农田水利发展的作用

1.1提高农业生产的作用

环境和气候是制约农业生产主要因素,而我国的气候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是降水量的分布,南方较北方多。从而导致不同区域出现不同的问题,降水过多可引发水灾,较少则导致旱灾,而通过水利设施的调节作用能够成功实现防水治水的目标,即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储存和释放,让农田能在不同环境下适应并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2改善生活条件的作用

随着农田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水利工程可以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净化,从而为人们提供生活方面的用水,保证农村人们的生活环境逐步提供。当然,农田水利工程也是一项生态工程,其作用就是提高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并且具有节水的功能,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也是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当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

2.1水质条件较差,净化具有一定难度

水质条件较差是我国很多农村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卫生条件较差,没有科学的净水设备,很多生活用水都未经过净化就进行饮用和浇灌,特别是一些含有重金属元素较多的水,如铅、汞、砷等含量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对于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地区的种植多采用农药和化肥,而这些化学物质也会对附近河流以及湖泊的水源造成污染,从而导致水源安全问题。而如何克服农村饮水问题,也是农田水利建设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2.2设备技术局限,建设进度迟滞不前

设备和技术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而就我国目前农田水利普及现状而言,很多发达的沿海地区都已经普及了这种先进的技术,所以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的主要目标也是内陆甚至是一些偏远地区。设备技术局限是由于交通运输以及资金方面的问题所导致,偏远地区,特别是一些西部地区交通条件不是特别好,而且政府缺乏周转的资金,从而导致地区设备技术无法得到更新和替换,导致让农田水利建设陷入困境,建设进度缓慢。

2.3水资源的浪费,农民的节水意识不高

水资源浪费已经不是一个特殊的现象,也是由于传统农业的长期影响所导致的,特别是在一些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节水设备,导致农民不得不采用传统灌溉的方法。当然,这种现象也是由于人们还没有形成节约用水,循环运用水的意识,从而导致原本匮乏的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导致我国农业发展陷入瓶颈。

2.4地区缺乏重视,宣传普及力度不到位

节约用水应该是一种意识,一种良好的习惯,但是由于一些地区的相关部门缺乏经费支持,无法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净水节水设备,从而放弃了净水节水的目标,也忽略了对节约用水方面的宣传和普及,很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根本不知道节约用水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导致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现象频繁出现。

3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问题解决方案

3.1政府加大重视,增加资金来源

资金紧缺不能成为忽视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原因,但是资金确实农村水利建设的基础,而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对于自身财政资金的紧缺,可以通过增加资金来源的方式解决水利建设方面的问题。例如:体制改革,将水利工程管理的国有体制改革为股份制管理体制,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鼓励当地一些富农或者是多个农户进行资金投入,最后在工程完成后,共同获利。同时,这种方式可以方便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监督管理,特别是针对一些偏远地区,让农民自己进行监督,提高日常管理的力度。

3.2发挥领导作用,完善宣传普及

知识宣传和普及是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开展的第一个步骤,因为接受才会去运用和支持,特别是对于普遍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群众,政府部门更需要发挥领导作用,通过对群众各方面的用水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提升自身在群众中的信任感;同时针对节约用水问题,政府部门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即通过日常办公过程中的节约用水行动,普及和带动广大群众加入到节约用水的队伍中,从而保证水资源的利用率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

3.3改善水质条件,提倡生态农业

森林可以说是天然的净水体系,也是地球的“肺”。而为了能够达到改善广大农村水质条件的目标,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一些惠民政策,例如:鼓励扶助林业发展,通过造林的方式,对目前较差的水质环境进行净化和改善,并且政府部门也需要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生态农业知识,从而让他们能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4结语

农业是我国的经济命脉,所以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农田水利建设正是一种通过科学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设备。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还需要长期的普及和改革,这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作者:吴建浩 单位:江西三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农业论文: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论文

一、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启示

(一)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国外农业经济比较发达和农业保险制度相对成熟的国家都比较重视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设,而且具有比较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农业保险的立法意义远远超过一般的商业规范性法律制度。如农业保险发达的美国,1938年就颁发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1980年又修订了《农作物保险法》,1994年又通过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令》,2000年又出台了《农业风险保护法》等,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对开展农作物保险的目的、性质、开办主体等明确规定。

(二)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美国的农业保险原则上实行自愿保险,但1994年美国《农业保险修正案》明确规定,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政府其他福利计划,如农产品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补贴和保护计划等,农民必须购买巨灾保险,然后才能追加购买其他的保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事实上的强制保险。日本的农业保险也体现出了强制性特征,如日本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民实行强制保险,对达不到经营规模的农户,实行自愿保险。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实施强制,如1994年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令》就明确规定,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等得到政府其他的福利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事实上的强制性。

(三)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从国外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分析,农业保险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适度参与。世界大多国家对农业保险发展的支持体现在二方面:一是提供财政支持。主要是提供保费补贴、费用补贴和相关行政费用。美国保费补贴按照险种不同而有差异,其中巨灾保险补贴全部费用,政府承担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费用以及农作物保险的推广和教育费用,向承办政府农作物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提供20-25%的业务费用补贴。日本保费补贴比例依据费率不同而有差异,费率高,补贴比例也高,政府还对农业保险经营者提供业务费用补贴,并承担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的全部费用和农业共济组合的部分费用。二是提供再保险支持。农业风险的特点决定农业保险风险具有巨灾性,使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显得更为重要。国外农业保险相对成熟的国家都建立了各种再保险组织对农业保险进行分保。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就行使政府职能,专注为参与农业保险的各种私营保险公司、联营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支持。

(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需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一般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在加拿大,联邦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实行分级负责制,即设立农业部和省两级农作物保险局;法国设立农业相互保险集团;日本设立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菲律宾设立农作物保险公司;美国设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等,都是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他们或者指导农业保险经营,或者参与农业保险经营,或者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服务。

二、国内农业保险实践的启示

全国各地各个时期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或做法虽有不少共同点,但更有很大不同,这说明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组织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因而构不成农业保险是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理论上对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在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一)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与政策支持是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前提。

通过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经营农业保险情况进行比较,充分证明了政府行政干预和政策支持是农业保险可持续运行的根本原因。如果缺少政府支持,即使经营管理水平再高的保险公司,出现经营困境也在所难免。

(二)地方农业保险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划分应考虑到国家需要。

农业保险实践中,各地结合自己的财政实力、农业特色、发展农业保险的目标,以及实施中的可操作性确定了不同的险种作为政策性业务。这些业务地方性特征明显、稳定性差,不利于该业务的长期运作。具有明显地方性特征的保险业务与国家政策性业务不可能完全吻合。目前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均由一个保险公司经营,即使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也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会削弱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力度。

(三)用法律的形式规范各地农业保险实践和主体经营行为十分迫切。

目前各地农业保险的实践活动,虽在宏观上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在具体细节上地方特色还是比较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地方性政策措施的指导和认可。但地方政策与措施无法替代国家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各地农业保险实践和主体经营行为十分迫切。

作者:杜文岚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农业论文: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论文

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材选取的随意性与主观性。

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对教材的选取,国际贸易课程的教材仅国内出版的就可谓是汗牛充栋,编著者众多,不仅良莠不齐,而且难易程度不一;如果教材选择适当可事半功倍,否则可能误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情况而言,教师在选取教材时,并未较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会考虑该门学科对学生的长远影响;往往选取的标准是主要偏重个人偏好,尤其是倾向于挑选容易讲解的教材,做到最大可能地节约个人精力和投入;并且一旦选定教材在若干年内都不进行更换和调整,而多数教材的更新速度是缓慢的,但是教学内容却一如既往地按照选定不变的教材年复一年地讲授,也很少进行课件的更新与补充。而在学生这一方面,为了考试顺利通过,多数人过分依赖制定教材,即使有推荐的其他版本教材和辅助学习资料,学生通常也并不重视,结果,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实习环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大学生实习是一项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是教学在课外的体现与延伸,实习应根据所学专业进行相应的安排,进而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很多高校对待大学生实习并不重视,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找企业实习,或者学校统一安排,但却流于形式。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而言,由于是农业院校,具有很多农业方面的优势资源,比如实验与研究基地、优秀的农业科研队伍以及农业区位资源等等。所以,多年来我校贸易专业学生的实习方式主要是深入到周边的农村地区进行农户调研,采集相关数据信息,最后就具体农业领域相关的实际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可以说这种方式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地调研能力,并使其亲身体验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的发展现实,然而,弊端是与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偏离较多,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甚者,由于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实习传统,导致贸易专业学生逐渐忽视国际贸易等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提升。

3.学生经济学基础普遍薄弱且主观能动性不强。

国际贸易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是经济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但是,农业院校由于其农学研究氛围浓郁,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国贸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这就成为在国际贸易学习中的绊脚石。同时,受到院校教师科研领域与学校优势资源的影响,贸易专业学生也较多倾向于纯农学的研究,而对与国际贸易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并不十分感兴趣;结果导致,很多贸易专业学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设计中选择国际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寥寥无几,反而普遍在管理学或农学范畴内选题;长此以往,通过学生之间的跨届交流就形成了一种传统,而这种传统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可以任意选题,导致他们更加不注重国际贸易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或是为了获得奖学金而进行的一种功利式的学习,也正是因为如此,多数学生过分依赖指定教材和课件,而并不关心是否获取了真知,没有学习热情,明显缺乏主观能动性。

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更新教学内容。

(1)吸收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学科,国际贸易理论伴随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不断地出现新形式、新趋势。于是,在针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中,要注重学科前沿并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中去,比如新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等近几年刚刚兴起同时又引起较多学者关注的新理论;同时,条件具备情况下,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文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

(2)突出“国际性”特色,同时更要注重结合中国国情。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色,课程要突出该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更值得强调的是结合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实际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同时又不断地涌现新的问题,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贸易实践方面无疑是较为成功的,但是否也能很好地解释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情况呢?这些都应是授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补充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研究兴趣相结合。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实际是相分离的,但实际上教学科研是可以融合互为一体和相互促进的。任课教师如能将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研究兴趣融入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使其在该领域的研究越发成熟和深入;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了解到老师的研究兴趣,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来,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该学科;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改进教学方法。

(1)优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音像教学、计算机模拟软件教学、开放式研讨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尤其应注重开发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与课堂研讨等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可促使其更好地掌握该学科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同时提升理论学习与研究能力。

(2)改进实习方法,加强实践环节训练。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原则,同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新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实现感性与理性认识的提升。有鉴于此,建议我校在实习环节应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安排与设计,而不是采取一个模式“、一刀切”。就国贸专业学生而言,应安排去对外贸易企业或工商企业,以及海关、外管局、检验检疫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观摩学习,建立几个稳定的实践型校外实习基地。

3.强化国际贸易教学的国际化理念。

(1)扩大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可通过国际间与校际间的学者互访,开设贸易领域专家讲座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国内外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与信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与国外很多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已建构起一个比较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只是较多集中于农经领域,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多注重在经济学、国际贸易等学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应多邀请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座,并采取计学分制的方式形成学生激励式参与。

(2)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尝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提高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与国际接轨、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需要。首先,对于教材的选取做到难易程度适中,同时为学生推荐辅助教材和学习资料;其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最后,应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增设专业英语课程以辅助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总之,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于农业院校国贸专业学生而言更应注重对其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训练。通过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等多管齐下的改革,有理由相信一定能培养出适应当今日益国际化需求的优秀人才。

作者:张兴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业论文:气象保障生态农业论文

1气象保障为生态农业服务的必要性

1.1可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调整

我国的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生态农业迈进的转型中,除了要考虑必要的技术支撑和市场发展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气象保障最为基础,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农业结构分布特征不同,根据气象保障可以有效的调整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使得生态农业经济最大化。

1.2提高对生态农业生产的服务

我国人口的基数越来越大,对粮食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如果粮食产量无法提高,随之带来的社会矛盾会越来越大,给我国的发展会埋下安全隐患,但是如果一味的扩大种植面积,只会使得自然植被减少,土地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这样只会激化生态环境的恶化,而这些问题又会反作用生态农业的生产发展,因此加大对农业的生产服务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气象保障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2.1气象保障对生态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象保障部门只是单纯的提供气象信息,不同的农业生态作物在不同气候下所受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要对农业提供气象保障,有效布局生态农业结构,就需要明白气候与作物生长的关系,以下几个因素是最为主要的:温度因素,温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农作物的活跃生长温度要大于10℃,作物在生长气期每天温度累积的总和,称之为积温,根据积温基本上我国可以划分出5个温度带,分别是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以及寒温带。当白天温度和阳光适宜便于作物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更多的养分,夜间温度低光照少,呼吸作用下降,便于自身养分积累;水分和光热,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水稻甘蔗等作物就是需要水分多的作物,而甜菜高粱等就相对需要较少,然而我国降雨量分布极不均衡,年降水量以400mm为标准,东西主要产业分别是种植业以及畜牧业,又以800mm年降水量将南和北划分为水田农业以及旱田农业。当水分和光热在空间地域上结合得越好,作物的生长也就越好,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地域水分和光热相差加大,因而对农业作物的生产也有着重要制约作用。

2.2气象保障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气象设备的运用,目前我国的气象预测也越来越准确,气象保障可以为农民提供良好的预防提示,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好作物生产的保护对策,从而保障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气象保障服务可以精准地提供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便于作物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进行产业布局,从而避免盲目的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产量和质量,在不同气候环境下,作物的产量由于受到温度、光热、水分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作物产出的质量和产量都受到影响,其气象保障正好可以根据准确的气候信息指导种植方法的改善,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预警自然灾害,保护环境,天有不测风云,往往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会使得收成颗粒无收,良好的气象保障服务可以提前预警,便于对作物提前做出方法措施,以免受灾,气候的变化往往也会改变作物生长环境的变化,气象保障服务可以提供有效的天气数据,便于作物种植的转移,从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进一步加强气象保障服务

随着农业结构升级,对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专业更精确的气象保障,对此,除了继续保持发挥原有的气象服务优势外,也要努力提高气象服务标准,拓展更多的气象保障渠道,进一步推进气象观测业务的力度与精细度,针对不同地域不同问题开展更专业的研究探讨,加大气象部门的专业技能培训,密切联系农业基层,从而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

4结语

只有农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其他经济才可以更顺利地得到发展,农业作为经济产业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力推进气象保障服务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的农业发展。

作者:张崇辉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市海拉尔区气象局

农业论文:光伏农业大棚发电生态农业论文

1光伏农业发展现状

光伏农业项目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光伏行业上下力捧。截止2013年底,国家审批通过的农业光伏和渔光互补项目达2.9GW,2014年1月份至7月份,已有超过2GW光伏农业项目正在建设或已签约拟建。英利、保利协鑫、青岛昌盛等知名光伏企业逐渐涉足光伏农业项目,也大大促进了国内光伏农业项目发展。这些大公司的加入及整个行业的努力,使得光伏农业在前期系统设计、技术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支持也将越来越完善。

2对生态农业的影响分析

目前对太阳能发电方面研究较多的为地面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农业大棚发电项目起步较地面光伏发电项目晚,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对其研究最多的属欧洲和日本,但研究内容多趋向于对光伏组件与大棚的结合方式、光伏组件类型及发电效率等方面,如荷兰Wageningen大学、日本学者Yano及意大利企业的研究。针对发电项目对生态农业影响研究很少,日本学者Yano比较了太阳能电池板直线布置和上下间隔布置对温室室内光照和发电量的影响,国内昝锦羽等人就光伏温室大棚内温度进行了模拟研究。本文从光伏大棚发电项目对大棚的结构、大棚内农作物光合作用及大棚内温度的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

2.1对大棚结构的影响

2.1.1普通农业大棚支架

普通农户自建大棚主要组成是用竹木杆、水泥杆、轻型钢管或管材等材料做骨架,做成立柱、拉杆、拱杆及压杆,其棚型结构可分为竹木结构、钢材结构和竹木、钢材、水泥构件等多种材料的混合结构。

2.1.2光伏大棚支架

在选择太阳能光伏支架时,一般均要考虑到风荷载对支架强度的影响及外界环境对太阳能光伏支架的腐蚀作用,因此,对太阳能光伏支架所选用材料需进行特殊工艺加工,以加强支架抗腐蚀能力,从而让支架达到预期使用寿命。目前较为流行的光伏支架为采用热浸Zn处理过的优质钢件。可见,与普通农业大棚相比,光伏农业大棚的抗风、雨、雪,抗腐蚀能力大大提高,具有较高强度和抗腐蚀性,可减轻自然灾害对植物伤害,有助于农产品品质提高。

2.2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2.2.1太阳光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太阳辐射光谱随波长分布分为紫外线区、可见光区、红外线区。紫外线占太阳能光谱7%,波长小于400nm;可见光占71%,波长介于400nm~760nm之间;红外线占22%,波长大于760nm。可见,叶绿素作为植物体内最丰富的色素,其最善于吸收红光和蓝光。园艺学家认为440nm的蓝光对于植物叶片和根系的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600nm~700nm的红光有利茎的生长,并促进植物的开花和叶绿素的形成。而绿光部分被例如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之类的其它色素所吸收,然后将其用于光合作用,但大部分绿光将被反射以显示叶片特有的叶绿色。还有许多其它复杂生长过程需要来自于光谱中不同区域光的照射。

2.2.2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对太阳辐射的响应

2007年九江学院王殿元等人对硅太阳能电池光谱响应范围进行了研究性实验,测量了不同波长光谱下太阳能电池板的短路电流,并对数据进行处理,获得电池的相对光谱响应曲线。从该研究结果可看出,硅太阳能电池对不同波长光线均有响应,但最主要的响应范围为800nm~900nm,即硅太阳能电池对不同波长光线均有不同程度吸收,但吸收最多的是波长在800nm~900nm之间的光。对比植物光合作用最活跃的光谱范围与硅太阳能电池对光谱的响应范围可知,硅质太阳能电池板吸收最多的太阳光光谱波长在农作物光合作用活跃范围之外,即这部分光谱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没有实质性意义。因此,太阳能电池板铺设对大棚内植被影响较小。

2.3对大棚内部温度的影响

传统蔬菜大棚在夏天高温时棚内温度可达50℃以上,大部分蔬菜在夏天无法种植。2014年昝锦羽等人对光伏大棚内温度进行过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白天棚内温度大部分情况下低于棚外温度,夜间棚内温度高于棚外温度,即太阳能电池板在夏季和中午能阻止过多热量进入大棚,抑制大棚内温度过度上升,在冬季和夜晚时,则能避免温室内热能流失,降低晚上温度下降速度,可有效起到冬季和夜晚保温作用。

3结语

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相比普通农业大棚,其运行对生态农业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有:a)光伏农业科技大棚从大棚支架的材质上,较普通农业大棚更坚固,更能抵御自然灾害破坏;b)光伏农业大棚解决了普通大棚头痛的保温、升温的问题。不利影响主要为微弱的遮光影响。但这种影响较小,可通过选择不同喜光类型的植物及采用LED灯补光措施来减缓这一影响。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对生态农业的影响利大于弊。

作者:杨月梅 曹艳芳 王淼 单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农业论文:地租理论下农业发展论文

一、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用性

(一)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是地租产生的条件

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存在着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现象。在马克思看来,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农业中,存在“三个并存的而又相互对立的阶级—雇佣工人、产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完全脱离了对土地的经营管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即土地所有权归土地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占有获取收益,通过出租土地的形式收取地租。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产业资本家即农业资本家不占有土地,只能通过租用别人的土地来获取土地的使用权,由此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就分别在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手里了。在中国,土地所有权归属国家或集体,使用权归属承包土地的农户,二者也是分离的。因此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具备了地租产生的条件。

(二)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共同存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地租时,把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是由于租种经营条件好的土地而必须支付的地租。其中,马克思又把级差地租分为两种形式,即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级差地租I是等量资本投在等量土地上,由于土地肥力和距离市场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生产率而形成的地租;级差地租II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农业资本家通过连续追加等量资本的投入产生不同的生产率形成的地租。由此可知级差地租的这两种形式实际上是由投资方法的不同引起的,其出现是和土地三种等级的划分相对应的。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另一种基本形式,它是由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之间产生的、一切租用土地都必须支付的地租,即无论是优等地、中等地还是劣等地都必须缴纳地租。在中国,也存在着土地肥力、距离市场位置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因此这些差异构成了级差地租两种形式的基础。由此表明,中国级差地租也是存在的。

二、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分析当前中国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地租分配不合理

马克思地租理论认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都应当归土地所有者获取,而农业资本家的地租主要通过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来获取。在中国,农民对土地预期收益的部分分成主要是农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后生产率明显提高获得的高额利润,即级差地租II。在中国地租分配的格局中,级差地租I和绝对地租理应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但在征用土地时,应当考虑级差地租II的合理分配,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土地被征用的同时,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和实际支配权,失去了通过追加投资获取超额利润的权益。因此应当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级差地租II应该都归农民所有。但是在现实征地中,农民得到的补偿很少,这大大降低了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意愿。农民是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因此除了提高农业行业的利润外,还要切实保证农民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获取合理收益,完善地租分配格局。

(二)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进程缓慢

中国由于长期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分散,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加之千百年来,农民固有的平均主义思想和有田养老的思想,使得土地转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特别是在农民对未来收入不确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由此使得有意愿进行土地流转的人明显偏少,阻碍了土地流转的进行,影响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实现。另外,目前中国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多是以口头协商,缺乏书面合同等,这就增加了交易风险。除此之外,尽管在国家保证土地30年不变的大政策下,但各地仍有大调小调的现象,因此农民也担心租用的土地随时可能被收回,不敢轻易增加对土地的投资,从而阻碍级差地租II的形成和超额利润的增长。

三、马克思地租理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合理分配地租,增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

地租的分配实际上是利益的分配。政府应该在利益的分配中,一方面要保证农户获得连续追加投资形成的超额利润,增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另一方面由于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和实际支配权,因此应该保证级差地租II通过经济补偿形式全部或大部分归属农民,合理分配地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促进农地的有效流转。

(二)发展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地之间有效流转

发展土地流转市场首先要明确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在土地承包使用权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确保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地位,从制度上保证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转移的收益。其次,要合理制定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价格。转让价格的制定应基于地的经营条件,在此基础上,并且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实现由市场来调节土地的转让价格。另外,政府应开设正规的土地流转中介结构,大量并及时和搜集土地流转信息,给广大农户提供一个有关土地转让诸多细节的平台,促进土地合法、有效地流转。

作者:陈艳伟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农业论文:气象服务中农业保险论文

1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影响因素

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为农业气象保险行业的成长提供温床,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气象灾害频发,农业气象保险的发展受到牵连。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气象对农业保险业的影响显然易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启,市场化经营要求我们应对风险的手段要更加灵活,不仅限于要防范,还要承担着世界先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应对风险滞后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及人们对农业保险服务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国的农业保险行业发展态势低迷。诸多问题给农业保险服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意义

2.1增加利益减少损失

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保险公司自觉地探索经营农业保险的路子。现阶段,天气预测技术日益成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但是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大幅度降低,这预示着气象保险行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这也会促使更多保险公司的产生,进而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形成良性发展。不难推断在不久的将来,保险公司创造出的财富是不可限量的。对于收入相对单一的农户来说,国家补贴和买入气象保险的双重保障,能缓冲意外风险的破坏,避免遭遇重创性的损失。

2.2促进气象行业的技术更新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新的气象监测技术层出不叠。各国也为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进一步加大对气象规律的研究力度。监测机构对气象变化的高度要求和广大民众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竞争等因素都促进气象监测技术的飞进。越来越凸显的气象规律为科研事业理清了思路,专业的研究队伍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对气象变化做出更加精细的分析,推进着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发展进程。

2.3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当今社会的竞争莫过于人才的竞争。农业气象保险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聚集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令气象研究群体备受关注。气象学涉及到多项科研方向,发展空间广阔,只有行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行业建设中来。中国正处于现代科技的起飞阶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机会,吸引各方学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3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策略

推行保护政策。面对农业保险服务行业的不稳定,中国政府要建立健全气象监管体制,对气象走势做出准确预报,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发展绿色工业,减少环境污染给气象工作带来的危害,出台一系列慰民政策,规范保险交易市场。提高大众对气象投保工作的认知程度。利用媒体加强气象保险的宣传,普及农业气象保险常识,讲解农业保险的益处,增强民众自愿参保的信心,为农业保险大范围的推广制造舆论基础。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农民文化的缺乏导致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延迟了落实进程,从而给民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科学的气象知识使农民应对灾害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规划风险,进而促进其对农业保险的接纳。

4结语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迅猛,人们不断地改变着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在着力于减少恶劣天气带来的同时,尝试着利用变化不定的气象来提高农作物适应生长环境的能力。农业气象的保险工作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是促进未来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气象保险服务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针对这个现状,政府相关部门应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积极研究应对风险的策略。推行切实的惠民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业平稳发展。

作者:吴凤珠 姜建萍 罗凤兰 单位:福建省宁化县气象局 福建省三明市气象局

农业论文:城镇化与农业保险论文

一、相关理论依据

1.相关理论

明确城镇化将以何种方式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对今后政策的制定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城镇化将从以下3个方面来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

(1)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会使得原先破碎分散的土地逐步集中,进而使未来的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农村的土地流转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要完善农业保险范围和发展路径,提高农业保险效率,必须进行发展模式和服务等创新。樊帆则认为,在农业发展新时期,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关系密切。一方面,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迫切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广阔舞台。汤鹏主则主张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在当今制度下,土地流转制度必然改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因此,土地流转后形成的规模农业生产主体都将无一例外地迫切需要农业保险。

(2)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即农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必然对农业保险提出新的要求。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保险存在相互作用机制,农业产业化会通过加强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组织两方面来提高农业需求、降低道德风险。唐瑾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要求构建相应的农业保险体系。石晓军和郭金龙认为,农业产业化表现为两种形式:农产品生产与食品加工制造业的产业化和农业的本地产业化,因此,政府有动力推动特色农业的全面保险。农业的产业化是一种必然,对于农业保险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3)人力资本意识的唤醒。

人力资本意识的逐步唤醒,就是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更多的要求。这里指的是“人力资本意识对保险需求的直接影响是认识到要对不确定的人力资本价值进行保障,而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全面的风险保障意识的唤醒。”这种意识的唤醒进而对于农业保险有着更多的需求。综上所述,笔者将城镇化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划分为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人力资本的唤醒三个方面的影响。为此,笔者搜集相关数据,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以各省农业保险需求即各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因变量,来衡量这3个方面在现阶段对于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

2.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可得到以下假说:假设1:土地的集中,农民的收入更多的从工资性收入转向于经营性收入。土地流转意愿越强,使得土地的集中趋势越高,进而使土地用于大型的生产。土地流转意愿越高,农业保险需求越高。假说2:生活环境的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转变。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更多地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催生出多元化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假设3:公共教育的普及,对于现有的生活,人们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本意识的唤醒会促进农业保险需求的快速发展。

(1)土地流转意愿。

参照曹建华等采用的近似方法,土地流转采用土地流转意愿来衡量。农户土地的流转意愿和行为选择也有人探讨过,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度的指标进行评价。

(2)第三产业值占GDP的比重。

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使得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二产业保持基本不变。对于各省、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笔者选用各省、市第三产业值占GDP的比重(以下简称为第三产业占比)来衡量。即:第三产业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值/GDP

(3)高中以上文化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比重。

教育规模的扩大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而居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则是城镇化的目标和愿景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的研究证明:在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每提高10%,将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对于人力资本意识的唤醒,则采用各省、市高中以上文化劳动力占劳动力的比重来衡量(以下简称为高中以上文化劳动力占比)。

(4)农业保险保费收入。

反映省份农业保险需求水平的指标是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由于先是考察各省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时间序列,因此,研究中没有采用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对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进行量纲化。

二、统计分析

1.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各省的农业保险收入来自于2006~2013年《中国保险统计年鉴》。各省城镇人口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第三产业值、高中文化以上的劳动力均来自于2003~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2.统计分析

(1)省份的农业保险需求变化。摘自2013年的《中国保险年鉴》,因为数据较多,只选取了由北到南的5个省(市)在2005~2012年间其农业保险保费的收入数据。全国范围内各省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景况。不同省份的增长速度与增长水平有着较大差异。黑龙江、安徽、湖南省保费增长较快且水平较高,北京市与海南省农险保费收入增长平缓且水平不高。同时,不同省份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较早期水平出现了较大的“跳跃”,回归分析很难去涵盖不同省份的发展变化,因此,选用相关系数度量农业保险需求与三大因素的关系。(2)相关性分析。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农业保险需求与流转意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教育水平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相关程度越高,其绝对值可以比较不同现象相关程度的高低。结果如表1所示。

三、结论与分析

全国各省市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是逐年增长的。但增长的方式和增长的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地差异。从各省(市)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来看,大多数省(市)的土地流转意愿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性并不强,只有黑龙江省、浙江省、湖南省等几个省份的系数达到了显著相关的水平并不能很好地验证假设2的猜想;对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与农业保险需求的相关性有着较大差异,近似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有些省、市的相关性较高,有些省、市的相关性较弱;除广西、贵州外,其余省份的高中以上文化劳动力占劳动力的比重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对于以上结论分析如下:

1.原有农业基础和经济发展方式

高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水平的几个省份,如内蒙古、黑龙江等都有着厚重的农牧业基础,有着广泛的种植或牧养面积,且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对于第一产业的依赖较大。

2.土地流转因素

土地流转因素对于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并没有假设中的那么大。可能受到以下原因的影响:一是逐渐消失的土地红利。在土地红利上,下降了太多。城市中心城区的土地被卖得差不多了。有数据表明,中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33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37平方米,再过两年,中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会超过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的土地资源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再者,中国农村的土地红利价值低微,因为现今农村实行的集体土地制,缺乏基础设施的农村土地成本非常低廉。二是现今土地流转的制度并不完善。土地流转虽然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但也存在土地用途改变、保障机制不健全、运作欠规范等问题。三是土地流转的后续安排欠缺。如土地流转必然使得土地集中化,大量劳动力被释放出来。如何解决这部分劳动力亦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3.农业产业化因素

农业产业化表现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上升,许多省、市的农业保险需求增长与之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山西、江西、河南、福建、贵州、甘肃、新疆等地都表现出较低的系数,除福建省外,其余省、市的发展动力和所依托的产业模式相关,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省、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并不高,只有0.3%~0.5%。不同省份的工业化水平或者说发展阶段不同,因此,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发展乃至农业保险的推动就有所差别,这个因素许多学者都有研究。

4.人力资本意识的唤醒

人力资本意识的唤醒与农业保险需求的水平有着高度相关性。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农业保险需求有着高度相关性,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教育也具有“迁出效应”。许多受到高等教育的人们会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多会在学成之际,去大城市寻求更多的工作薪水待遇与深造机会。由此造成大城市人才的聚集和小城市人才的流失,从而拉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政策建议

由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保险

黑龙江、新疆等农业基础较好的省、区,土地流转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作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土地流转;现代化程度高的如北京市、上海市和海南省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对于农业保险的发展作用性较强。但教育是一个周期较长回报较慢的育才途径,应尽早开展教育改革,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

2.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提升农业保险发展的层次和内容

中国现今的农业保险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也就是说,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保险公司应求新求变,从初级的种、殖到中间的加工再到终端的销售乃至产业的外延,都要适应城镇化中农业产业化的全面风险保障要求。

作者:郑军 袁帅帅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农业论文:杂交水稻制种农业保险论文

1现状

遂昌县是浙江省目前最大的杂交稻制种基地,由于隔离、气候和技术水平等条件适宜杂交稻制种生产,遂昌制种基地面积较稳定、产量较高、效益较好,稳定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在667hm2以上,制种产业已成为该县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但由于制种产业容易受到水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因素的影响,造成种子产量不稳定。实施农业保险,加快推动杂交稻制种保险工作是种子企业和制种农户的共同心声。2010-2014年遂昌县共落实杂交水稻制种5816.7hm2,全部实行了农业保险,保额0.6万~0.9万元•hm-2,保险费率5%,保险费总额的10%由投保单位浙江勿忘农种业公司承担,中央财政补贴35%,浙江省财政补贴45%,遂昌县财政补贴10%。2010-2013年发生水灾、旱灾2210.7hm2(其中冲毁绝收123.5hm2),损失产量134.3万kg,损失产值2510万元,共理赔406.6hm2,理赔总额129.1万元。

2风险

在目前的制种形式下,生产过程中有以下不利自然因素的危害,影响水稻制种产量和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播种期的低温冷害。为了满足制种的隔离条件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制种基地一般选择在海拔200~300m的半山区,空闲田播种期较早,在3月中下旬播种,容易遭受低温冷害,烂种死苗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制种计划的完成。穗期的高温干旱。制种生产特别是抽穗扬花期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严格。遂昌县8月上中旬往往会受到高温干燥不利因素的危害而影响制种产量和质量。2010年是遭受高温干旱危害严重的一年,2013年旱情重演,遂昌共落实制种1206.1hm2,8月上中旬发生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978.5hm2制种基地受灾,减产15%~70%,其中减产30%以上的931.5hm2,占制种总面积的78%。生产中后期的台风影响。遂昌县6-8月易受台风影响,狂风暴雨,造成制种倒伏甚至冲毁,严重影响制种产量和质量。

3问题

3.1缺乏理赔定损标准

目前,根据水稻制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气候灾害条件影响,对水稻制种造成的损失做出较合理的判断,尚缺乏较公正、科学的理赔标准,容易引发纠纷,且查勘定损人工成本较高。

3.2理赔款项到位欠及时

遂昌县理赔程序,一般是灾情发生后,农户申报县人保公司或投保单位要求勘查理赔,保险公司组织水稻专家和人保公司的勘查理赔人员进行实地勘查后初步定损,报省人保公司确定理赔。由于气象灾害一旦发生,往往受灾面积大、范围广,要定损到户、理赔到户,工作量大,从灾情发生到理赔款到户一般要耗时1个月以上。理赔款项到位欠及时,不利于农业再生产能力的及时恢复。

3.3保险理赔覆盖面较小

按人保公司有关规定,灾害受损产量30%以上的田块才是理赔对象田,全县理赔总额不能超过水稻保费的50%,这样势必影响理赔覆盖面,不利于抗灾救灾工作的全面开展。2010年、2013年高温干旱危害严重,制种面积2577.8hm2,受灾面积1730.1hm2(其中绝收101.3hm2),损失制种产量98万kg,损失产值1760万元,人保公司理赔220.0hm2,理赔金额70.8万元,理赔面积和理赔金额分别只占受灾面积和损失产值的13%和4%。农保理赔覆盖面少,影响了农户自主参保的积极性。

3.4间接影响缺乏理赔标准

目前农业保险主要理赔水灾、干旱所引起的倒伏、断水、高温而造成减产的直接影响,而对于灾情发生后引发大面积病虫害等的间接影响缺乏理赔规定和标准。

4对策

4.1提高保险额度

粮食生产是弱质产业,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而减产。实施农业保险政策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遂昌县政府已把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列入保险范围,保险额度2010-2012年为6000元•hm-2,2013年后为9000元•hm-2,但保险额度与普通水稻生产等同,缺乏合理性,因为杂交水稻制种的产值一般为单季稻的4~5倍,生产成本是单季稻的5~6倍,建议杂交水稻制种生产的保险额度应提高到普通水稻生产的3~5倍。

4.2扩大保险范围

制种生产肥力投入较高,相对于普通水稻生产容易引发稻瘟病、纹枯病和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但目前制种保险仅局限于气象灾害,建议将稻瘟病、纹枯病、黑粉病和稻飞虱、二化螟等主要病虫害列入制种保险范围。

4.3科学定损标准

要减少纠纷和协商,减轻政府协调的工作量,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灾害的科学定损、提高公信力是关键。我们认为按制种生产的不同阶段来确定损失补偿标准较为合理,如苗期绝收可理赔保额的30%,分蘖期可理赔50%,孕穗期可理赔80%,穗期应理赔100%。因为前期受灾一般可以通过补播改种来弥补,后期受灾投入较大,季节延误,恢复再生产的空间较小。

4.4设立制种发展资金

俗话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粮食生产以种为本,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保持稳定和发展,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而制种保险是稳定种子生产的重要手段。因此,建议从农技推广基金中分设杂交水稻制种灾害补助专项资金,以扶持制种基地的巩固和发展。

4.5设立制种风险金

实施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讲,助推了农资价格的上涨,影响了制种大户的积极性,引发了制种大户与承包农户间的利益矛盾,而且对农业生产促进力度不大。建议制种基地农资综合补贴改为农业风险金,用于自然灾害的生产自救补助,更有利于制种产业的发展。

作者:叶仁华 尹设飞 刘日华 郑建初 单位:遂昌县三仁乡农业推广服务中心 遂昌县种子管理站 遂昌县妙高街道农业推广服务中心 遂昌县科技局

农业论文: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

一、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

1.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档案室工作人员在对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的存储装订之后,电子存档是保证档案数字化的基础,对存入的每一份材料都要认真核实,制作详细的目录表格,把材料的各项信息填写清楚。做好这些前期工作,是档案数字化的前提与基础。在数字化基础之上,科研档案的借阅与查找才能不断提高效率,才能做到“有查立阅、有借立取”,更加方便科研人员对档案的需求。

2.减轻了历史档案的损伤

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起步较早,农业科研档案的保存工作也同时起步,因此档案室内的部分科研档案具有一定的存储历史,有的档案储存时间已有50~60a,纸张的质量与字迹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每一次翻阅都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是又不能一味追求保存而不参与借阅,致使档案失去存档价值。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历史档案的损伤,将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既提高了查阅速度,又避免了对非目标文件的翻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档案。

3.防止丢失与排放混乱

档案管理工作自档案材料交接到档案工作者手中的时候就正式形成了,并在规定程序下对档案进行移交、存档,每一份档案都有自己所在位置与范围,错放、丢失都会影响档案管理工作。因此,档案一经存档,就要确保其所在编目位置,尽量避免错放,以减少混乱现象发生;在对档案进行录入后,只有成为目标文件时才会被查阅,减少查阅该文件时与其他相似文件混淆。而利用计算机系统直接对电子档案进行查档,检索系统直接生成文件内容,可以有效防止档案的混乱排放,减少丢失现象的发生。

二、提高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农业科研单位在遵照国家相应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制度。一方面,使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统计、借阅、利用以及安全、保密等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力地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方便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另一方面,提高档案管理的保密力度。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保密工作无小事”的观念,在实际执行中,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农业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2.加大投入力度,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传统档案基本上是以纸质或照片的形式存在,需要通过录入、扫描等工作进行数字化处理,才能生成数据库资源进行储备,最终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因此,现代化硬件设施、电子设备等资源是档案数字化的基础。要及时配备档案管理所需的设备,并对老化的设备进行更换,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而对档案管理的投入程度,直接反映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这就需要农业单位的重视,作为一项系统工作来抓。

作者:王丽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农业论文:环境保护意识下生态农业论文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传统农业重视的是要利用自然的生产力并且要提高生物转化的效率,而生态农业正是传承了这两个优点,并在这基础上增加了利用科学技术的效果,将现代农业建设成为了基于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实现了高度机械化与自动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1.2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

农业能够在保持为社会提供高质、高量的产品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住最佳平衡状态的农业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是通过科学的农业管理,来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大气、水体、土壤等公益环境,实现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防止环境污染。

2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1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还湿地,并且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的恶性发展趋势严格控制,努力实现中国自然资源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大力造林护林,改造农业自然环境,森林是陆地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改造自然、保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增加植被,实行集约化经营,使农村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2应用农业技术,改造农业土壤环境

首先要在田地与水系统适当隔离,如设置一定宽度的植被缓冲带,要在田地景观中增加湿地所占的比例,还在地形改变的过渡带设置一定宽度的树墙或水沟等设施。还可利用农地的立体空间实行轮作、套种等方式,这样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对地下水系统的污染。

2.3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发展农业生产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的多级利用,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生态平衡、生态良性循环的道路。

2.4应采取多种措施

防止工业及其他行业污染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特别要减少“三废”的排放。要将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行种养一条龙,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5重视科技创新

让科学技术支持保护着农业生态环境的进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出新理论,研究新型科技。

3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3.1依靠新兴能源

沼气能源结合养殖与种植业,将禽畜所、沼气池、排泄处还有阳光温室等在封闭的条件下结合一体化。这十分有利于充分合理、多层次利用生物能资源、加速能流与物流运转、保护林草植被和自然环境、改善农业环卫情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化学农药和肥料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少,提高农作物、食品的质量并且保障食品安全。

3.2治理有害生物

治理有害生物即是利用天然因素,保持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是增强和保持自然控制的方法。在每年农业生产时,粮食的产量常常因为杂草、病虫害等而造成大量损失,平均要达到25%左右。直到现在,要预防、治疗这些病虫害更多的还是利用化学农药,而大量的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禽畜中毒、天敌灭亡的重要原因,而且农药过量还会增加这些农业有害物的抗药性,使得来年病虫害更会来势汹汹。只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用方法才会将杂草、害虫等有效控制住,减少经济损失。

3.3合理发展养殖业及污水的灌溉管理

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控制养殖业的规模,成立生态养殖农场,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污水灌溉问题与农业、水利、城建和环保等多个部门息息相关,所以,眼前最重要的是第一时间建立治理污水灌溉的机构组织,尤其是农业、水利部门要加强水质的监测指标与手段,提倡利用灌溉污水预处理技术。

3.4利用天然生态优势,提高农作物品质

在有些地域,无论是水体质量还是空气质量都非常优良,而且农业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利用这样的地域优势种植培育无公害农作物,有机、绿色食品,建设绿色天然品牌,提高作物、粮食的品质得天独厚。生态农产品可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它正成为消费与生产领域的新热点,也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农业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协调增长,只有这样农业生产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作者:孙杰群 单位:吉林省兴环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农业论文:城市农业科技论文

1白城市农业科技发展概况

1.1积极实施重大农业科技专项

“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实施各级农业科技发展与成果转化项目481项,投入研发资金2.5亿元。分别实施了“大安百万只狐貉养殖”、“洮南无公害辣椒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及产品精深加工”、“镇赉百万亩盐碱地优质高产绿色水稻产业基地建设”、“洮北区肉羊集约化生态养殖示范及产品深加工”4项国家富民县项目,共投入项目资金63208万元。目前,这几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均进展顺利。项目实施以来,“镇赉百万亩盐碱地优质高产绿色水稻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实现新增稻米加工量20万吨,新增产值2.7亿元,本级财政增收7625万元;“大安百万只狐貉养殖”直接参与项目农民人均收入达25000元,产业总产值增加1亿元;“洮南无公害辣椒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及产品精深加工”参与项目椒农人均累计增收1416元,项目企业实现产值3.6亿元,项目带动从业人员12万人。这些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为我市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2014年,全市五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考核,洮南市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

1.2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和产业基地(园区)建设

全市培育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农业产业化基地、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基地和1个省级湿地院士工作站。按照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市科技局下发的《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启动区10个,分别是洮北区红塔“雪寒”韭菜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洮北区食用菌高效栽培科技示范园区,镇赉县嘎什根乡水稻农业科技园区,镇赉县哈吐气乡特色农业科技园区,洮南市洮府乡杂粮杂豆农业科技园区,洮南市辣椒农业科技园区,通榆县鸿兴镇奶牛示范园区,通榆县什花道牧业示范园区,大安市百万只狐貉貂养殖农业示范科技园区,大安市棚膜经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正在进入新的良性发展轨道,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导向性工程,对现代农业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1.3注重农业科技成果实施和转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白城燕麦、白城绿豆、油葵等8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30余个农业新品种通过省审定。建设了吉林省西部林木品种创新中心,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蒙桑基因库,成功选育出了向海桑1号;向日葵育种技术及生物技术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玉米、蓖麻、杂粮杂豆的育种研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育成的裸燕麦优良新品种、休眠燕麦优良新品种和一年两季双熟的极早熟燕麦优良新品种(系),受到了广大农民的青睐,种植面积在白城及周边地区迅速扩大;育成的“白葵6号”等优良向日葵新品种、“白粳1号”等水稻新品种、“白蓖号”蓖麻新品种、“白杂号”高粱新品种和“白绿号”系列绿豆新品种也受到农民普遍欢迎,推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于品种的改良,产品品质的全面提高,也使我市成为了全国绿豆、红小豆主要出口基地,出口份额占全国总出口量的30%~40%。桑蚕、白刺、燕麦等成果的取得,为我市以百万亩瀚海桑田、白刺、山杏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生态产业化工程,解决了主要品种问题。

2白城市农业科技发展下步工作思路

在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构建的新形势下,白城市将以促进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宗旨,发挥优势谋划发展出路,加快科技成果传递引导地方农业进步。

2.1继续加快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

围绕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以推广新品种、普及新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重点,努力打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型现代农业。围绕全市百万亩水田开发建设,抓好吉林省西部盐碱稻区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滴灌节水技术及配套机具的研究,超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以及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的研究;围绕提升农业综合产出能力,抓好优质食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早熟陆地棉品种引进及栽培技术、甘草的育苗及栽培技术及有效成份提取的研究,大田一年两熟的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围绕加快发展畜牧业,抓好建设绿色无公害牧业新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围绕荒漠化治理,抓好利用脱硫废渣生物技术改良盐碱地、耐盐碱乡土树种、草地裸碱斑生态修复、吉林省西部沙碱地苜蓿人工草场和利用甘草种植防风固沙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技术研究。重点抓好农村星火学校、专家大院、科技示范园区等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建设。

2.2继续加大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平台建设力度

抓好以科技成果应用和典型示范为重点的绿色高产优质稻米基地、燕麦、奶牛高效养殖、棉花新品种、甘草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大田一季双熟品种、绒山羊高效养殖、沼气应用等农牧业高效技术试验示范园区建设,搞好园区规划、品种选育和园区管理,提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能力,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打造高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以市农科院、林科院、畜牧院、农机院、水产所为主体,打造现代农业、生态林业、绿色牧业、农机装备和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对接协作平台,发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紧密型技术合作,重点开展学科前沿技术、高科技成果和高端人才对接活动。计划到“十三五”期末,新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20家,农林牧水产业科技示范园区(试范场)建设达到50个以上,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绿色无公害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

2.3积极实施科技农业推进工程,着力提升农业技术服务能力

一要开展好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工程。以全市首批确定的100个新农村“三项工程”建设示范村为重点,做好科技信息村村通、“五个一”建设、农业实用技术对接、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到“十三五”期末,重点建设100个农业科技示范村和100个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基地(户),村以上建设星火培训基地和农民科技培训学校率达到50%以上,培训5万名以上农民“土专家”,发挥10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作用,培育成为农业实用技术对接主体力量,提高全市农业对外技术对接吸纳能力;二要开展好农村科技示范工程。到2017年末,全市重点建设50个科技示范村、50个科技示范合作社、30个科技示范家庭农场、300个农民科技示范户;三要围绕特色农业,推进重大项目谋划。着力做好《燕麦不明感光照基因鉴定定位克隆技术研究》、《东北生态经济区奶牛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苏打盐碱湿地修复与保护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和杂粮杂豆精深加工等重点科研项目策划工作。研究编制“吉林西部特色农业园区”项目,组织谋划好“风电、光伏发电、牧草种植一体化园区”建设模式和配套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启动“中加燕麦高技术产业园区”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力争经过五年努力达到预期项目建设成效。

作者:王军 刘影 单位:洮南市那金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农业论文:南方山区节水农业技术论文

1南方山区水资源分布的现状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降水分布非常不均匀,一般情况下都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另外因为我国气候特征是太平洋季风气候区,因此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会受到不同季节干旱的影响。我国南方山区丘陵面积相对较大,多样化的繁杂地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地面径流的再次分配,从而也就减少了天然水的利用率,尽管南方水源比较充足,但是降雨时节不均匀,利用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农业的实际生产,所以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农业技术非常有必要。

2南方山区节水农业技术措施和手段

农业节水虽说属于水利工程,却囊括了不同方面的学科内容以及相关技术。

2.1集水技术

集水技术主要就是通过修建水库,蓄水池等方法储备水源。一是修建蓄水池,从地区的实际地质情况入手,在旱地上方挖掘蓄水池,将储备的水进行农业灌溉。在蓄水池的修建过程中,必须使用混凝土进行防渗漏处理,如果部分地区连通环山沟的话,那么可以硬化引水沟。在蓄水池的池底设计水阀,配套低压输水管道,该管道尽量入地深些,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管道的老化,延长使用年限;二是深沟埋肥。通常情况下,这主要针对于经济作物旱土,从不同农作物的性质进行入手分析,挖掘1~1.5米的深沟,同时埋入有机肥,培肥土壤。按照相关的实验分析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土壤的吸水能力;三是使用土壤改良剂。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疏松土壤,提升土壤积蓄水能力,以期能够适合更多的所有旱土和大部分水田。

2.2保土保水技术

这种技术的主要特性在于降低地表径流,避免雨水对于土壤造成的损害,维持土壤的水分。一是坡改梯技术。这种技术非常适合在地面坡度在5~30度的坡地,利用土地平整,以期能够改良地形形状以及调整土壤内部环境,最终确保土壤的保水目的;二是分厢套作。这种方法主要适合坡度在15度以下的缓坡地,利用构建水平厢面,处理地表径流,同时利用表面作物进行覆盖,避免雨水对土壤养分的流失;三是增施保水剂。这种成分主要是吸水树脂,在水源充足的情况下,其能够较好的吸收非常大的水分,接着将其进行逐渐的释放,让农作物更好地利用。

2.3节灌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包括滴灌、管灌以及其他一些类似手段,其最大特征在于可以改良当前的灌溉模式,使用一些节省手段,按照一定的标准使水分用在农作物上。一是喷灌技术。这种喷灌技术对于输水过程造成的影响最小,可以随意地控制水量,很难出现一些深层渗漏以及地表径流,其能够较好的促进灌水的有效率和利用率,推动农作物的增收;二是膜上灌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都是在地膜覆盖栽培前提之上不断演变的全新地面灌溉手段,具体的方法就是把地膜平铺在沟中,使用地膜输水作业,利用地膜放置苗孔以及灌水孔渗给作物的灌水措施,这种方法的最大特征在于节水和控制杂草蔓延的优势,在南方一些山区水源匮乏的地区使用比较普遍。

2.4抑蒸技术

这种方法在国际上使用也非常广泛,其最大特性就是能够降低土壤同作物的蒸发,降低水资源的损失等。一是地膜覆盖。主要是避免水分蒸发,确保土壤的相对湿度,加强土壤的有效积温,实现农作物的快速增长,降低用水量,这样才能够适合更多的旱作栽培,具体方法就是进行分厢盖膜,两厢相互之间预留30~35厘米的土沟进行降水处理,按照土壤的实际情况对土沟进行围堵或者排水处理;二是秸秆覆盖。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几乎所有的大田以及旱土,其不但能够较好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同时还能够较好的进行保温处理,另外其还能够加强土壤的有机质。旱土按照作物种类的差异性,通常可以覆盖1~10厘米不等的厚度;三是使用抑蒸保护剂。化学抑蒸保护剂类别非常多,一些参加到植物代谢,关闭气孔,降低蒸腾,还有一些在叶外形成保护膜,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水分蒸腾;还有一些减少叶面温度,降低蒸腾。

2.5农艺技术

这种方法主要是选择一些抗旱优良品种,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耕作制度改良,降低高耗水作物,实行深耕以及深松处理。一是选择一些抗旱节水型优良品种,这种主要就是选择一些生育期较短,根系比较发达,叶面较小的优良经济学性状的品种能够在旱区以及山区进行种植;二是避旱种植。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按照区域性气候特征,将种植作物的壮大,成熟期避开高温等;三是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耕作制度的改良。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将改稻———稻耕作制变化为稻———菜———菜,菜———稻———油等。这样就不但能够节约用水,同时还能够改良土壤的结构,实现农民的增收;四是进行深耕以及深松。这种方式在农业中使用非常广泛,其可以按照差异化的土壤质地结构,在之前的耕作条件下上,依据节水农业的具体要求,规划和设计出耕层深度以及有效活土层深度,同时采取少耕以及免耕的措施,以期来提升保水蓄水的能力,降低地面流失以及蒸发现状,最终推动根系发育,递增抗旱以及抗倒伏能力。

2.6防漏技术

通常情况下,都是指输水过程的防漏以及农田防漏情况。一是对于输水渠以及灌溉沟的防漏。这种主要是粘性土沟利用人工疏通,清理漏眼的手段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做到防渗漏效果;二是农田防漏。这种技术就是对砂性土壤,以及没有犁底层等类似水田进行防漏,主要的方法就是使用粘土来改良土质,填堵砂眼,假如周围具有排水沟的话,那么就应该将沟进行填平。假如必须进行撇洪沟的话,那么应该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硬化以及进行灌溉处理;三是田埂防漏。田埂漏水的主要因素就是清除一些是砂质结构,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对这些漏眼进行人工处理,使用药物对危害动物进行消灭。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南方山区节水农业技术手段和措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寻求出最佳的节水方案和办法。随着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局势不断加剧,这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不利消息。因此必须实施相关的节水农业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作者:罗莲花 何海华 单位:柳城县农业局 柳城县国营伏虎华侨农场茶厂

农业论文:机械技术视域下农业机械论文

1为什么要进行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早已发生了重大改变,农业生产由传统的粗放型开始向集约型、科技型现代农业方向发展。要想实现这一重大转变,就必须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目前社会各界、各级政府部门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就必须重视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技术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基础,是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要想尽快将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重视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工作。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对于提高农民农业机械的使用、保养、修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过创新和培训可以有效延长农用机械的使用年限,提高利用率,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价值。

2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接受培训人员的问题

一些接受培训人员思想上不重视这类培训,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培训,不但使培训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也容易使农业机械由于操作不当出现各种故障,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由于一些受培训人员的知识水平较低,对一些机械原理难以理解,造成似懂非懂的现象,从而造成一些问题。比如在农业机械的维修过程中,将一些可以正常使用的部件当成坏部件扔掉,造成资源浪费。

2.2缺乏创新性

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要求培训人员应当根据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进行具有针对性,而且形式新颖的培训。可是一些地区在培训过程中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不能因地制宜,从而导致培训难以达到应有的指导效果。此外一些地区在培训时,培训方式过于死板、教条,对广大农民缺乏吸引力。

3新时期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培训的具体措施

3.1转变创新、培训理念,树立为农业服务的思想

进行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大农业服务的。所以培训机构与培训人员应当提高认识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扬光大,牢固树立为农民、为农业服务的思想。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农民对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农业机械知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农业机械设备以及相应的技术知识。但是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总体较低,而且所掌握的技术也比较落后,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矛盾之一。所以有关部门应当为农民、为农业服务,尽量满足农民对知识的需求,并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水平。

3.2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和培训要实事求是

我国幅员辽阔,不论东西差异还是南北差异都非常大,各地都有各地的特点,要想农业机械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决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培训经验,或者以前的培训经验。不同地区的培训机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与本地农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合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课程设置方案等等。此外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所以在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中也不能照搬照抄以往的经验。因为今年的情况与去年的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培训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立足当下,做好创新培训工作。

3.3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要想做好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变革,及时添加一些新型的农用机械技术,并将那些落后的技术从教材中删除。还应当及时更新教学机械设备,使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与农业科技的发展速度相适应。

4结论

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有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农机创新与培训的作用,树立为农民、为农业服务的思想,认真做好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工作;还要对培训方法进行创新,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切不可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经验;要对培训教材进行改编,使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与农业科技发展速度接轨。

作者:卢晓玲 单位:吉林省磐石市烟筒山镇农机技术推广站

农业论文:节水灌溉技术与农业发展论文

1水利工程现状

我县现有水源11196处,其中铁管井5757眼,大口井5143眼,方塘256座,提水站3处,截潜5处,塘坝32座,全县现有水库10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3座,兴利库容3130.13万立方米,现有能发挥作用的水源8217处。

2农业生产现状及灌溉方式

义县农田以旱田为主,2013年粮食总产量14.85万吨。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土地产出率低,抗旱能力差,作物产量受降雨多少及时空分配差异的影响很大。虽然近几年来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使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农业的主要灌溉方式是漫灌,漫灌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很大,并且在灌溉过程中水分蒸发、渗漏的损失严重。目前各乡(镇)没有有效的灌溉设施,一直以雨养农业为主。

3节水灌溉工程的可行性和迫切性

2009年辽宁省遇到了百年未有的大旱,义县遭遇特大旱灾,致使义县农作物产量大幅减少,许多村、屯由于水源工程的缺乏出现了大面积绝收的局面。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发展现代农业有了明显的认识。同时,县政府和水利局大力宣传节水灌溉工程优势,提高了当地农民对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认同,对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各乡(镇)近年来通过政府、群众积极参与,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一些乡(镇)已经实施节水灌溉的地块,出现了“旱年不旱”增产增收的喜人局面,提高了农民对节水灌溉意识,有效推动了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实施。

4节水灌溉技术的优点及应用

节水灌溉灌溉技术包括滴灌、管灌和喷灌。滴灌技术,具有省水、节能、适应性强等特点,且对地形要求不高。义县的果树、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基本种植在规整、地形起伏不大的地块,即使稍有坡度,也可以顺坡方向铺设滴灌带,受地形限制因素相对较少。同时结合滴灌技术的特点又可以根据果树的生长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控制,与传统的灌溉技术相比能有效降低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因此,在义县果树种植区大规模的推广果树滴灌技术可以提高果树结果率,保证水果的质量。喷灌具有节水、省工、节地、增产、适应性强等特点。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物,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节水30%~50%。管灌:管灌输水是以管道代替明渠,采用较低的工作压力将灌溉水输送到田间地块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输水时所需压力较低,出口流量较大,不易发生堵塞。因此具有较高输水效率、节能、节省渠道占地、省工、成本低等优点。我县的大田作物种植的主要是玉米、大豆和花生,根据我县的气候和玉米种植结构,玉米采用微喷灌与低压管灌结合灌溉方式。微喷灌溉主要集中在玉米播种期和出苗期,低压管灌主要在玉米拔节期和抽穗期。利用喷灌技术对地形、土壤适应性强,易于自动化控制的特点,依次对项目区地块进行均匀喷洒灌溉。喷灌技术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有利于抢季节、保全苗,有利于改善作物局部生长条件。并且与地面灌溉相比,玉米喷灌一般可节水30%~50%,水资源节约效果明显。水灌溉示范项目粮食作物灌溉采用微喷灌与低压管灌结合灌溉方式,经济作物采用滴灌方式。

5结语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仅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人均粮食生产量和人均收入,还使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带动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作者:刘艳芬 单位;义县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