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论文

时间:2022-03-14 02:49: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休闲体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休闲体育论文

休闲体育论文:谈休闲体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关系

摘要:休闲体育对于缓解人们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面的各种压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因此,如果能够将休闲体育恰当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话,势必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以“休闲体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在对休闲体育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融合的有效途径,希望能为进一步加快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休闲体育;体育教学;融合

一、引言

休闲体育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现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这与休闲体育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休闲体育不仅仅具有良好的个人功能,同时也有显著的社会功能,如果能够将其与高校体育教学合理融合起来的话,势必会发挥更加积极的效用。由此可见,关于“休闲体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的研究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途径分析

1.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关系

休闲体育之所以能够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到一起,与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是分不开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休闲体育的引入更好地满足了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体育课程是对素质教育体系的一种很好完善,而休闲体育与现代体育课程密切相关,在内容上也存在很高的吻合度,这也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休闲体育较好诠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学校体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体育效用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而休闲体育的出现,恰恰很好的证明体育的学科功能是独特的,是不可替代的。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引入更是进一步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内涵。

2.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目标的融合

休闲体育课程的目标可以说是高校休闲体育课程的核心环节,而其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而展开的,休闲体育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具备判断闲暇行为价值的基本能力选择闲暇活动的能力,决定个人目标与闲暇行为标准的能力等。高校休闲教育是对个人休闲行为的一种良好渗透教育,要引导个人能够积极利用闲暇,愿意在闲暇的时间去主动探索新的、健康的运动习惯,以便真正树立终身体育的良好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休闲体育在教学目标方面是对高校与教学目标的有力补充。

3.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融合的基本原则

首先,休闲体育教学组织要到位。自由可以说是休闲体育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休闲体育就缺乏组织性。恰恰相反,只有组织得当,才能更加充分休闲体育应有的积极效应,才能将其更好地将其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去。提及教学组织,笔者认为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不仅仅包括合理的教学分组,科学的场地布置以及课堂常规的建立与实施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休闲体育在实施具体组织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尤其是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和平台。例如,课堂常规要灵活,分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应该是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随机调配的;再一个就是场地设置的布置不仅仅要科学,合理,更要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其次,休闲体育教学内容要多样而且有花样。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单一的体育教学内容恐怕很难满足现代体育的教学要求。为此,笔者建议,在将休闲体育的相关内容引入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以后,教学内容一定要多样化,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是学生被动地去接受教材,接受内容,而是要对教材进行恰当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说,应该秉承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休闲体育的教学内容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二是在学校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去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内容,这就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再次,休闲体育学习评价标准和模式要全面、科学。如何科学展开评价可以说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一直在苦苦寻找的答案,传统的体育评价过多的集中在对学生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等方面,而客观、科学的评价则不仅仅单纯包括上述内容,更是包含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进步程度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价。待休闲体育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之后,更要注重做好评价,建立科学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体系。第四,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虽然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目标方面,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都有较好的一致性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好两者的有机融合,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用,与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有着莫大的关联。为此,笔者建议,不仅仅要正确了解和掌握休闲体育的本质和内涵,同时还要加强学习,了解两者融合的有效切入点,为真正做好两者的完美融合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第五,在教学方法上,多形式推行快乐教育。“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是惯用的教学方法,但是要想真正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就要敢于探索,大胆创新,实行体育教学的崭新突破。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尽快将“快乐体育”的相关理念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只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快乐”并不仅仅是指让学生通过体育课获取了多少乐趣,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是否通过亲身体验,获取了更多的情感体验。事实上,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始出现,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仅可以单独运用,同事也可以结合使用,如示范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的结合运用、导入法与分组讨论法的结合使用等。第六,在教具选用上,力求自制创新实用。休闲体育教具的选用很重要,有时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喜好,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具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新颖性、美观性、实用性,符合学生的口味,尽可能的做到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包括材料的选择、颜色的搭配、大小的确定、形状的设计、质量的轻重),并在学生中开展制作比赛,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自我评价其价值,努力追求教具的完美,自我设计玩法,让教具制作成为学生兴趣的源泉。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具,并与教学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在学法指导上,鼓励多实践多探索。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休闲体育教学更需要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要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娱自乐,自我玩耍,自我摸索,自我总结,自我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实现教学目的。还注意引导学生与教师多沟通、学生之间多交流,基本上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结语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是要想真正达到预期的良好融合效果,还需要多方位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休闲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良好促进作用。

作者:刘治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休闲体育论文:休闲体育社会学论文

1城市发展过程中,缺少对休闲体育产业空间的规划

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也意味着社会中的劳动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过程,它体现了社会生活及生产水平的总体进步。城市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他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制造了更多的不利因素。曾有学者认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明显加强,使得城市规划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其中就包括对休闲体育的规划,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休闲体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越来越重要。但为了促进休闲体育的发展,我们应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城市休闲空间。而现在这种问题却难以解决。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许多城市因为人口较多,交通堵塞,环境质量差及空间拥挤等问题,导致城市休闲规划严重受阻,大多数人有时间却没空间从事体育活动。当然,理论上讲,这与当时人们在规划城市发展过程中缺少对休闲体育观念上的认识有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城市中的人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2休闲体育业与城市化的发展

罗歇•苏认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也伴随着人们娱乐精神的成长,城市作为娱乐发展的根源及基地,为人们进行娱乐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项目选择。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首先,原先的以密集型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转向工业化农业形式,使得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其次,相对于农村来讲,城市经济的繁荣不断吸引着新一代的年轻人疯狂追逐多彩的新生活,他们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最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变得逐渐密集并形成一些小的城镇,他们在生活和生产方式上采用城市化发展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镇逐渐发展成一个个独立的城市。在这种城市化演变过程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上逐渐彼此依赖,很长时间以后就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交际圈,节奏化和规律化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些法定假日,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使得大多数人有了想要休闲和从事休闲活动的可能。

3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

在当代,社会结构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这种竞争归根结底其实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人们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不得不进一步完善和改变自己,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一来,人们的休闲时间就会被大量占用。话说回来,日趋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使得人们疲于应对,这也阻碍了人们从事休闲体育的潜在可能,为了适应新的发展环境,人们不得不去接受新知识和新挑战,迫使自己在余暇时间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这也间接影响了休闲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4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欲望,这种欲望迫使人们不断地努力工作,获得更多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同时,生产推动消费,消费促进发展。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中日用物品的不断更新,人们便已习惯某一层次的生活水准,为了保持这一“水准”,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更多的工作,进而在循环往复的情况下,人们的休闲活动便被不断挤压和忽视。

5行业中工作时间的延长

自20世纪以来,人类从事休闲体育的时间便有所减少,但没有相关明显的数据资料能够证实这一问题,而关于二战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缩短倒是有很多资料可以证实。如今,在所有行业中,服务业占到了8成之多,这些行业因为要做正常工作以外的很多琐事,所以常常有加班加点的时候发生,这一因素必然导致人们从事休闲活动的时间减少。

6失业者待业时间过长

21世纪,许多国家都会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话题——人口失业问题。资料表明:这些国家中,至少有两成的失业者长期处于失业状态。有时甚至是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些劳动者有更多的悠闲时间去享受生活,但却没有良好的受教育背景以及没有足够多的财富去享受休闲生活,这也阻碍了休闲体育的发展。

7网络游戏的冲击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游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休闲娱乐方式,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电子游戏种类繁多,新鲜刺激,对玩耍者动作的灵活度或脑力的反应速度有着很高的要求,电子游戏的特点是对地点没有要求,随时随地都可以尽心。因此,电子游戏对休闲体育具有一定的挑战作用。

作者:张慧升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休闲体育论文: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论文

一、高校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研究

(一)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休闲体育的特点是愉悦、轻松,它主要是以娱乐健身为主要目的,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其形式呈现多样化。高校体育则主要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质,注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在锻炼价值方面,休闲体育和高校体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强调有效提高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而休闲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延伸正好迎合了终身体育的理念,使得体育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文明、高尚、科学的生活方式。

(二)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现状

新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已经对体育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正在逐步的增设休闲体育课程,向同学们传授休闲体育知识以及相关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认识正确的休闲体育行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和休闲体育教育正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其最明显的体现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发生变化,课外活动呈现多样化。许多普通高校增设了一些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休闲运动课程,例如:网球、游泳、击剑、轮滑等等。课外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户外休闲运动,例如爬山、越野、滑雪等等。然而,休闲体育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学方式依然是以强调传授运动技能为中心;

2)由于国家在高校体育教育投入的经费有限,没有过多的资金支持开展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由此导致各类学生体育社团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等因经费不足而逐渐被取消;

3)学生没有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没有正确认识休闲体育的价值观;

4)高校休闲体育的消费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正确休闲体育消费观的引导;

5)高校休闲体育咨询机构建立不够完善,不能科学指导学生的休闲体育。

(三)对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整合的研究建议

1)树立休闲体育文化理念,营造良好氛围。随着休闲体育的不断发展,它已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休闲体育生活化强调的是一种将休闲体育作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生活方式,将休闲体育活动视为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积极地培养学生对于休闲体育文化的认识,树立休闲体育生活化的理念。这样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而且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休闲体育活动。

2)建立休闲体育社团,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体育活动社团是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体育社团中,拥有共同爱好、兴趣的同学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活动,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压力,而且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可能。大学中休闲体育社团的建立不仅代表了大学生运动价值观向休闲体育方向的转变,更为休闲体育在高校中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加强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的有机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余教学,课余教学作为课外活动的延伸,按照学校教育的要求,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高校中开展休闲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在给学生提供愉快、自由的活动环境的同时,使学生真正成为休闲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以此激发学生对于休闲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休闲体育观念。因此体育教学中要将休闲体育活动融入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普通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融合发展已经广泛兴起,休闲体育已经成为普通高校中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转变势必影响学校体育的发展,推动高校体育进入发展到新的阶段。

作者:韩梅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休闲体育论文:研究休闲体育教育论文

1目前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

1.1休闲教育的最终目标

休闲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较大的差异,其课堂氛围较为轻松,在休闲的环境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有条件的学校还为参与到休闲教育当中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之前就能获得充分的锻炼。这些目标都是其他的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1.2如何有效地实施休闲教育

休闲教育的核心是人,也就是学生,所有的休闲教育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不然只能是毫无收获。当代社会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自身需求,教师要灵敏地感受到这些需求的迫切性,通过缜密的教学手段来满足学生的要求,已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在经过了大量的实地研究之后我们认为,休闲教育必须要保证较高的科学性与整体性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

1.3不同的休闲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当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学模式单一,休闲教育一般只能采取课程模式与咨询模式这两种主要教育模式。而在课程模式教学当中,教师主要通过渗透式教学手段或者独立式教学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就给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引入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加入一些音乐、绘画等学科的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确保教学质量过关。而渗透式教学手段则有一定的差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则需要涉及到多种知识,并将不同的只是组合起来开展教学,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有的课程教学则没有渗透式教学复杂的课程关系,而十分重视休闲教育本身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则被称为独立式教学手段。

2当前休闲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如何从宏观层面提升教学质量

在我国已经广泛实施休闲式教育的地区,休闲式教育所带来的优越性已经逐步地体现了出来,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程度的休闲教育理论体系。即便如此,有关休闲教育更深层次的研究工作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在我国当前的教学环境之下,多学科的渗透式教学是大部分教学机构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最为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何让教学机构认识到休闲体育教育的优越性,是当前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所在。研究单位也要建立起完善的休闲教育理论体系,确保相关教学机构开展教学有良好的理论基础。由于休闲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因此以往有关休闲教育的研究都缺乏系统性。很多研究人员只注意到了休闲教育近期的发展情况,而忽视了其在体育教育体系当中的作用与扮演的角色,没有让休闲教育深入到社会发展层面,这样得到的研究成果往往不接地气,在实际教学当中实施的可能性较低。其次,休闲教学的研究较为片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实践性,给休闲教育的大范围实施带来了困难。很多研究成果都是针对高校而提出的,对基层休闲教学的普及没有起到任何的帮助,造成了当前休闲教学难以大范围开展的现状。

2.2从微观层面来看待休闲教学的开展

我国当前的休闲教学质量较为低下,很多教学机构的思想没有达到能够开展休闲教学的层次,就盲目地开展了休闲教学。教师仅仅能理解休闲教育的基本概念,没有深入思考休闲教育的本质,导致教学质量较差,教学缺乏灵活性,整体休闲教育效率低下,难以完成最初的教学目标。而当前形势下教师实现休闲教育的主要手段就是将其他的休闲运动项目引入到正常的教学当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引入、引入什么内容,都没有一套完善的教材来给予教师指导,从侧面导致了休闲体育教育的混乱。

作者:杨彩虹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学系

休闲体育论文:休闲体育旅游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体育旅游与休闲体育的概述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低为基础的生态经济模式,是在全世界气候变暖逐渐形成温室效应,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威胁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完善制度、低碳环保、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如:石油、煤炭、木材等。低碳经济是在生产和生活上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达到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低碳环保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的特征是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等。

(二)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是体育业与旅游业相交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休闲体育和体育设备为基础条件,让旅游者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游山玩水的旅游过程中提供休闲、参观、娱乐、健身、交流等各种娱乐服务于一体的新型项目。在旅游过程中体育运动员和体育业余爱好者以参加体育竞技、体育大会和观赏以及进行各种休闲、交流等为目的的旅游。体育旅游是低碳经济基础上的新型休闲体育旅游方式,其特点是以环境为中心,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为重点,实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体育旅游方式,是以能耗低、污染少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模式。

(三)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是一种体育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体现,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它是指人们在空闲时间内以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增进身心健康、完善自我为目的从而进行各种身体锻炼。休闲体育具有文化性、自由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休闲体育对强健体魄、增加健康、预防疾病、提高文化内涵与加强人际关系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发展低碳休闲体育旅游的作用

(一)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

体育旅游是集文化业、娱乐业、餐饮业、体育用品销售、交通运输业、体育设施建筑等相关产业于一体,体育旅游属于综合性的服务行业;为体育旅游休闲者提供各种服务是它的主要目的,它能满足休闲旅游者在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时所需要的各方面需求。体育旅游接触的面比较广阔,因此可以增加旅游地区的客流量、物资与用品的消耗,这就能给劳动者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劳动岗位。体育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它集吃饭、住宿、游玩、购物、娱乐等要素融于一体,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对很多产业(餐饮业、旅游业、交通业、休闲体育娱乐业、服务业、金融业)有直接和间接带动作用。因此,很多城市把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作为“龙头产业”进行招商引资来开拓新的市场。

(二)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

休闲体育旅游是人们在游山玩水过程中添加了休闲娱乐及度假等因素融为一身的各种社会活动,使休闲度假的游客在游览自然风光和体验不同民族的各种风情的同时,使游客们身体得到放松,心理感到轻松愉悦。各种河流湖泊、草原、森林、各种名胜古迹、名山、海洋等优美的自然环境让休闲旅游者体验大自然的风光,从而享受到温暖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这就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调节旅游者的机理,还可以缓解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体育旅游还能锻炼旅游者的意志品质、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发展自我。不同的地区的生活习俗、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等都不尽相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习俗。通过体育旅游这个传播平台可以使国与国、城与城、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使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民族文化等得到了融合传承和发展。

(三)体育旅游有利于节能减排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体育旅游产业主要以体育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各种休闲体育设施为基础,以低碳、环保、节能为前提,通过提供低碳体育旅游服务,满足休闲旅游和消费者各种需求的综合性产业。低碳体育旅游重点在“低碳”上,它将节能和生态放在旅游的第一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达到重节能、无污染、利环保、轻开发,这样就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在开发前认真的进行调查研究,请有经验的专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休闲体育旅游设施、环境与各种产品达到低碳环保与绿色无污染要求。在人才方面,有关院校能够与这些单位进行合作,培养和培训低碳、环保、体育旅游方面的管理人才;政府部门重视对民众、游客宣传和培养环保和低碳生态意识,提倡节能减排,为经济转型中低碳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制约低碳休闲体育旅游的因素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体育旅游宣传水平低

一个国家、地区或一座城市的知名景点是体育旅游者首选目的地,知名度越高就越吸引旅游者的向往,这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张名片。目前许多城市与地区对旅游景点宣传方面做的不太好,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整体宣传,这就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进行选择旅游。很多城市没有借助现有的传媒进行大面积对体育旅游进行宣传,应用方法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宣传模式;很多城市与地区受地方资金和传统的老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各个旅游景点在进行宣传时各自为政走分裂道路。很多城市在旅游季节到来之际,旅游区的民营交通、个体饭店老板、各种服务行业互相竞争上抬物价,形成恶性的竞争;还有的旅游区没走合作互助开发道路都是封闭式的自我发展。这些原因导致宣传上的陈旧化、保守化、自发化,这就使体育旅游产业名气不大,客源少,二次游客回头率低,以上这些原因就使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较慢。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体育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尚待挖掘

文化是识别一个民族的基因,文化是体育旅游发展的灵魂,是一种潜在的体育旅游产品,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消费水平、综合实力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产业包涵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城市和地区在挖掘和开发名胜古迹、文化资源、各种旅游资源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旅游线路上没有创新的设计,也没有突出体育旅游文化的唯一性。很多城市把自然资源的原始面貌作为旅游的开发重点,在开发过程中只注重旅游者观赏风景,而对旅游者的休闲体育旅游以及追求精神文化游等项目比较少。有些城市和地区对保护与利用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较少,掺杂了许多其他因素在传统体育文化中,这就失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原始性、趣味性和文化价值。因此,我们应开发和挖掘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力开发“本土”体育旅游资源。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体育旅游业资金投入不足

现大多数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模式都是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许多地区在招商引资和投入资金进行发展体育旅游业方面,存在着投资意识薄弱、投资环境不好、融资渠道窄等许多问题。由于缺少资金的投入,许多地区即使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但是对这些资源无力进行开发,许多城市的旅游景点体育设施出现老化、年久失修和配套严重不足问题。由于当地政府资金投入较少,许多旅游景点结构单一,宣传力度小等问题以及在开发本土体育旅游资源、休闲体育种类等方面没有创新,对组合型的体育旅游方式还未形成,没有很好的把当地优势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产品,这也是大多数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低和组团旅游规模小的重要原因。

四、发展低碳休闲体育旅游的对策

(一)加大低碳旅游宣传,转变休闲体育旅游传统模式

低碳旅游是环保旅游和绿色旅游更深一层的表现,必须进行各种宣传和普及低碳旅游。在宣传过程中把“碳足迹”引入到体育旅游者的心理。“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文“CarbonFootprint”,是指一个人的“碳耗用量”(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通过宣传让体育旅游者意识到低碳的作用,使之能够成为低碳体育旅游消费的一员,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各种旅游资源。在宣传过程中首先转变体育旅游者现有的体育旅游模式,大力倡导在体育旅游过程中的一些低碳形式,比如较近的地区可以提倡公共交通、自行车或者徒步旅游,较远的地区可以选择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从而减少“碳”的排放量,在旅游项目上增添各种休闲体育种类以此来吸引旅游者兴趣,同时改进节能减排的技术环节,从而降低碳的消耗量,最终形成循环低碳经济模式。

(二)促进体育低碳项目发展,并加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

开展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开发低碳体育产品,设计游戏类、健身类、休闲类、娱乐类等运动项目,引导旅游者参与各种体育游戏、攀岩、登山、游泳、徒步、漂流、垂钓、探险、采摘果实、放风筝、田园种菜以及各种民族传统项目等低碳体育项目。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好坏与管理者和服务者有密切关系,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服务质量。通过系统的培训来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体育技能,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支服务好气质佳、形象好、素质高的休闲体育旅游团队。另外,要与当地高校进行合作来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让他们在高校学习先进的体育旅游管理方法,同时尽可能的引进国内外资深的体育旅游人才和专家进行指导。

(三)建立低碳环保理念,给予低碳体育旅游政策支持

通过宣传各种政策,对人们建立低碳经济的环保意识是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基础,对低碳体育旅游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核心内容,也是低碳体育旅游有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主要特征。发展低碳理念放弃和改革过去体育旅游盲目开发形式,注重低碳经济体系构建,走现代化时代低碳的体育旅游发展之路,科学合理开发各种自然资源,保持体育旅游原生态、自然的来发展体育旅游经济。想要把低碳体育旅游工作做好,就要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等政府部门共同指导下,制定加快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的宣传和导向作用,推动低碳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和谐的发展。

五、结语

总之,从绿色体育旅游到现在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建设,不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它是由政府联合多个部门形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低碳体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体育部门、旅游部门及其相关联产业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去融合发展和努力探索创新。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兼顾,并与其它相关联的各个产业链进行融合,在发展低碳体育旅游过程中应与发达地区进行交流,吸取其优质低碳环保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最适合自己地方的低碳体育旅游经营模式。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体育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培华 单位:北华大学

休闲体育论文:高职休闲体育专业创新教育发展探索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多的人已经开始关注健康。健身俱乐部应运而生。人们去俱乐部不再盲目健身,他们更期待能有更适合自己身体的健身形式和项目,因此,俱乐部的私人教练成为主宰俱乐部命运的灵魂人物。目前,我国私人教练普遍职业素养偏低,大大的限制了俱乐部的发展。因此,急切需要高技能的健身私人教练的产生。“十三五”时期,高职教育承担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创新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借此时机顺应社会需求培养一批高技能的私人健身教练是高职休闲体育专业创新发展的新任务。本文就将对高职院校如何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健身私人教练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职;工匠精神;健身;私人教练;实践探索

2016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均提到了“工匠精神”。各个文件均指出,想培养大国工匠,需要蕴含“工匠精神”的教育。由于职业院校教书育人的特殊性,培养具有知行合一、敬业乐业、德艺并举的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首当其冲的任务,这是国家赋予高职教育的历史重任。因此,高职院校要牢牢抓住这次机会,从而将更能在大学林立的教育界占有不可取的一席之地。随着人民健身要求的日益提升,高技能健身教练成为了人民健康健身的有利保障。随着俱乐部硬件设备的差距日益减少,俱乐部的硬件设备和服务价格不再是顾客选择俱乐部的主要决定因素,俱乐部之间的核心竞争力将会是人才的比拼。俱乐部的核心武器和灵魂人物就是私人健身教练。也就是说,一个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大批忠实客户的私人健身教练足以支撑起一个健身俱乐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借助政策及职业化教育改革背景下,抓住机遇,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私人健身教练。

1私人教练职业能力框架

健身私人教练要求能通过会员进行体能测试后,针对具体情况提供身体成分分析和健康评估,并且能够制定出适合个人的健身运动和营养计划。私人健身教练在国外发展已经甚是完善,但由于中国健身市场的监督机制尚不成熟,因此培养出的健身教练鱼龙混杂,职业素养和个人素质普遍偏低,因此阻碍了俱乐部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技能的健身私人教练必须内外兼修,首先,外形要衬得起他所从事的行业,这样才会有说服力;再配上合适恰当的装备,必将是成功的完美修饰;接下来,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入《运动解剖学》、《解剖列车》、《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学》、《运动防护学》、《运动训练学》等。同时要对俱乐部的器械十分熟悉,要能灵活地将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具备固定型器械操作能力、预防纠错能力、动作指导示范能力、辅助型轻器械运用能力、康复型器械掌握能力、体能评估能力保护帮助能力等实践操作能力。最后,健身私人教练还要了解心理学,学会与人沟通。因此说,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扎实的运动人体科学基本功,熟练制定运动和饮食的训练方案,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舍我其谁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客户进行良好沟通和维系良好交流的能力,有效切可行的销售技巧能力,种种这些,都将成为高技能健身私人教练必备的职业能力。

2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私人教练

健身俱乐部的实际情况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要充分把握好此次机会,并且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完成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质的巨变。那么,高职院校如何应对此次改革,突破健身私人教练人才培养模式中遇到的瓶颈呢?

2.1明确目标———培养“工匠精神”的高技能私人教练

首先要明确培养的人才是面向管理、建设、服务和生产的第一线,既要有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高职教育要与企业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多级思维的同时应用,动脑兼备动手,能在实践中体现中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有一线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有机融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以能用。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做到扬长避短,凸显特色。而所谓的特色,就是将国家政策在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将这种精神用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实践环节中。

2.2确定培养的方向———培养具有高技能和高素养的健身私人教练

在教学中,高职院校应尽量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些健身私人教练,如果从事的是俱乐部领域的工作,多数是从巡场、销售、团操做起。俱乐部要求学生会的内容很多,但是教学时间有限,教师的授课内容不可能全部覆盖,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本领,授之以鱼,不如授以渔。2.2.1深化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在大学一年级完成全部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解剖列车》等。二年级上学期完成私人健身教练职业导向的选修课程,二年级下学期引导学生到健身俱乐部相关职业岗位完成顶岗实习。也就是说针对对健身有兴趣的体育专业的所有学生针对性的引入私人教练相关课程。培养体育院校学生私人教练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且引导他们自愿主动去俱乐部工作,大学二年级开设《俱乐部经营与管理》课程,让学生了解私人教练这一行业的就业前景、市场需求以及作为一个私人健身教练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且同时开设《运动体适能》、《运动营养学》、《运动防护学》、《运动康复学》等课程。高校教师和俱乐部优秀教练分工合作,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争取在学校的时间里掌握私人教练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完成职业能力初步锻炼。鼓励学生考取《健身教练证》等相关资格证书.帮助学生寻找机会到健身俱乐部带薪顶岗实习,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企业和学校导师进行及时有效沟通,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完善企业教师的聘用资格审核制度。2.2.2培养一批优秀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高职教育的培养的人才主要工作在生产一线,因此要求高职教师队伍需具有明显的双师素质特征,要有较高的理论教学素质和较强的实践教学素质。但这仅是对职业素质的要求,想要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德才兼备的“工匠精神”教师才是高职院校真正需求的。即要有专注、完美、执着的情怀,也就是为师者所必备的匠心,职业院校的老师,以技能入道,道技结合将会是大家共同追寻的意境。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引进优秀工匠,从校企合作的企业中招聘那些德才兼备独具人格魅力和才情的老师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2.2.3采用“融入递进式”教学模式,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策略中渗透工匠精神。融入式地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将工匠精神纳入健身私人教练的课程体系,在公共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基础知识,重在启发全体学生的工匠精神意识;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项目与方法并进行实务训练,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运用工匠精神能力;在顶岗见习中融入工匠精神实践与成果孵化,重在具体项目的实践中扶持工匠精神典型,将工匠精神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结论

唤醒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学校、企业以及各界人士共同的努力。人们高层次的体育需求造就了健身私人教练这个新兴职业。健身私人教练的好坏对一个健身俱乐部良性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国家体育人才主要培养组织和机构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健身私人教练培养的规模化、系统化、科学化优势,参考现有专业培养模式,借鉴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充分发挥院校优势,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特色的私人教练培养体系,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宋福杰 黄继章

休闲体育论文:体育休闲城市建设研究

从全球的视角看,“大休闲时代”已经来临,休闲、娱乐活动和休闲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每一届的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全球性赛事都会引起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展开激烈的竞争,这些体育赛事不但可以展示城市乃至国家的形象,更能带动当地体育休闲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举办城市往往会以此为契机加快体育休闲城市建设、完善城市休闲功能、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为城市带来长期利益。

一、京津冀地区体育休闲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京津冀地区体育休闲城市建设的政策基础

国务院从国家层面相继出台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民休闲纲要》等文件,以此为指导国家旅游局、文化部、体育总局等加深交流合作,使得“十二五”期间我国休闲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休闲潮流已成大势所趋,多个休闲经济带、都市圈的战略构想开始提出并付诸实施,因此,京津冀开展体育休闲城市建设的政策基础已经十分充分。

(二)京津冀地区体育休闲城市建设的现实基础

随着我国民众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提高,我国国民休闲消费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具体到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已经迈入“1万美元俱乐部”,河北省的人均GDP也超过6000美元,这表明京津冀地区的民众城市体育休闲消费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

二、京津冀地区建设体育休闲城市的实际需要

(一)建设体育休闲城市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媒介

近几年,天津相继举办了大学生运动会、东亚运动会,先后承办了WTA天津公开赛、天津国际马拉松赛等国际级比赛,这些赛事的举办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天津,通过体育赛事传递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影响力,从而拉动了消费和吸引投资,因此建设体育休闲城市是展示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

(二)体育休闲城市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宗旨

人的需要是城市存在的基础,人的需要和对享乐的追求是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体育休闲城市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体育休闲的理念融入到市民的思想及生活中,市民的生活质量就会因此得到提升,增强其幸福感。

(三)体育休闲城市建设为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体育休闲产业属于新兴的服务业,它的发展将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解决就业,为服务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从而助推绿色GDP的增长。天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指出,未来十年天津市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其中以体育休闲产业的崛起为主要推动力,体育休闲产业将扮演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促进城市的功能转型、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重要角色。

三、天津市体育休闲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公共体育休闲设施与服务建设

“十二五”期间,天津市的群众体育设施发展迅速,投资建立全民健身工程、体育公园、职工文体活动站、乡镇文体活动中心等配建体育设施,满足群众的体育休闲需求。在公共体育休闲设施和服务的建设中,积极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

(二)以体育赛事为核心,打造体育休闲城市名片

除了传统的综合型体育赛事,天津市还积极发掘城市时尚内涵,展现时尚体育在体育休闲城市建设中的价值,打造诸如龙舟节、轮滑、沙排、低空跳伞表演等都市体育休闲时尚品牌。丰富优质的赛事效应必将为天津体育休闲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三)走体育休闲和多元产业融合之路

京津冀地区在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机遇下,区域内的交通、资源、技术、人才的互通和优化将成为趋势,天津市大力推进体育休闲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打造以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影视动漫、体育表演为重点的体育休闲文化创意产业群。

作者:贾洪祥

休闲体育论文:民俗文化下中老年体育休闲活动的特征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潮汕中老年人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和特点,为研究潮汕地区中老年人体育工作,为研究潮汕休闲民俗体育文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潮汕中老年人群参与随着年龄越大,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越小;随着年龄越大,潮汕民众越倾向于参加家族性团体的休闲活动。潮汕中老年人群倾向于休闲体育对个人品质和素质塑造的价值;注重族群间的交流与沟通,维护族群间的团结与稳定;倾向于儒雅、稳定、知足常乐,调节生活娱乐身心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民俗文化;体育休闲活动;中老年;潮汕

随着社会改革和转型背景下,社会老龄化不可避免地到来,中老年人的体育休闲活动状况间接反馈着区域性社会生产力的稳定情况及转入老年后生活质量与社会健康等问题。潮汕独特的地理环境、民俗观念和信仰,造就了潮汕民众独特的民俗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在民俗文化的影响下中老年人群对休闲体育的参与现状有什么特点?研究潮汕中老年人的体育休闲活动现状与特点,可以为研究潮汕地区中老年人体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潮汕休闲民俗体育文化提供借鉴。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潮汕籍民众与广东省其他地区民众4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关于潮汕民俗文化、体育价值取向、休闲体育等方面的资料,确定研究方向。1.2.2问卷调查法:本课题问卷根据为广东省体育局《潮汕民俗舞龙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对潮汕四市(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和广东省其他地级市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发放回收812份调查问卷中,抽取41岁以上中老年人问卷293份。其中来自城镇的居民占34.13%,来自乡村的民众占65.87%,男性占60.41%,女性39.59%。其中潮汕196份,珠三角34份,广东边远城市及省外问卷63份。问卷经过重测法,随机抽取20名调查对象,在问卷回收后第三周重测,重测信度达89.66%。1.2.3数据统计法:采用EXCEL和卡方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1.2.4逻辑分析法: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独特的潮汕民俗文化特点分析

潮汕地处广东东北部,位于国防门户,远离省城的东北边陲。潮汕居民是古代的东夷人,闽粤人、南粤人,不断从东北和福建迁入的移民构成。[1]历代不断南迁的北方移民使得潮汕平原不堪重负。北方中原移民带来了中原儒家文化和后期形成的海洋文化千百年来不断地晕染,形成了现代独具特色的潮汕民俗文化。[2]中华的儒家文化在潮汕地区保存完好,在独特的潮汕地理环境和民俗民风晕染下又展现了独特的风格。2.1.1潮汕民俗文化具有传统的农耕文化特性:浓厚的乡土地域性,强烈的血缘意识区域性是由于长期的地理环境造成不同文化形态的原因,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和基本特征。古代中原移民带着中原正统的农耕、狩猎的文化在潮汕地区占有相当的比重和地位[3]。近代潮汕人多地少,潮汕人非常依赖有限的土地资源,他们安土重迁,注重血缘和地缘,地理环境的原因导致聚族而居的封闭性和远在他乡时对同乡关系的重视。受传统的农耕文化影响,潮汕地区有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男人是氏族中的香火,是家族的顶梁柱,男人的数量越多,则这个姓氏族群人丁兴旺,在地区中越有势力,有地位。[4]2.1.2潮汕民俗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特性潮汕地区水系资源丰富,山区河流密布,平原河网纵横,湖泊交错,[5]漫长的海岸线也为潮汕人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地势的原因,人多地少的潮汕地区历来有很多迁移海外的侨胞。潮商是潮汕地区最明显的海洋文化的产物。因此海洋对潮汕地区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培养了潮汕民众敢闯敢拼,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同时由于历代水灾、旱灾在诸灾害中的危害最甚,科学知识落后的古代潮汕人把希望都寄托在神明上,信神至诚,因此,直至现代,潮地所祀的地方神灵,尤以祀奉安济圣王(水神)、风雨圣者(风雨神)为盛[3]。2.1.3具有严格保守的民俗规约性潮汕地区各个地方的民俗都有固定的民俗规约:有固定的祭祀展演日期、模式和独特的传承方式,一切均围绕着祭祀时“悦神”的需要而进行,这种民俗规约不见文字的记载,但整个姓氏或族人都孰能知晓,并且能自觉按照这样的规约严格遵守,世代更替,传承了千百年。潮汕各地区的民俗传承至今仅是靠氏族头领的言传身教。氏族的头领是氏族里非常有名望的长辈,他们是氏族里没有官印的权威人物,几乎他们的行为就是模范,他们在民俗活动中的言行就是氏族在祭祀中不可触犯的规约,在他们手里似乎有一把看不见的权杖,一代传一代[4]。

2.2潮汕中老年人群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概况与特征

2.2.1潮汕中老年人群参与休闲体育活动项目分布概况从表1可以看出,潮汕中年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项目多达26个,其中现代体育项目比较集中在羽毛球、骑自行车和篮球等项目,以个人项目居多。而民俗体育项目则集中在拔河舞龙、龙舟和武术太极拳等项目,以团体性项目居多。老年人参与现代休闲体育项目较多集中在中长跑、骑自行车和羽毛球等个人项目,民俗体育项目则更集中在舞龙、龙舟和打秋千等团体性项目。我们可以发现中年人在工作日与周末业余时间参与民俗体育项目的训练活动,而老年人参与民俗体育活动都集中在年俗节庆的小长假。这种情况与其他大城市中老年人的活动比较,参与现代项目的情况较为相似,如慢跑、骑自行车、羽毛球等,但潮汕中老年人群更多地参与民俗体育休闲活动,如舞龙、划龙舟、打秋千、武术等项目[6]。为比较潮汕中老年人群和不同地区中老年人群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不同,把珠三角和广东其他边远城市的中老年人群的情况做为比较数据。在所有参与的293个调查对象中,在41-60岁中年的人群中,每周参与一次体育活动的人数的比例,三个地区有显著性差异,K=6.75,0.01<P<0.05,潮汕中老年人群的比例最小,为17.33%。在60岁以上老年的人群中,每周参加2-3次体育锻炼各地区人数比率有显著性差异,潮汕所占比例最小,仅占26.09%,而珠三角老年人比率最高,达70%。当把数据合并起来,发现珠三角老年人群每周2次与2次以上体育锻炼的达80%,而潮汕老年人减少为43.48%,而每周参与一次到一次以下的比例上升为56.52%。见表2。纵向比较以上数据,三个地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越大,呈现出不同的升降态势:生活节奏比较慢的潮汕地区的人群年龄越大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越小,而在工作生活节奏比较快的珠三角地区,年龄越大的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比率呈现大幅上升。显然,在老年人群,生活与工作的节奏已经不是影响体育休闲频率的主要因素。其他边远城市的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锻炼频率也有所回升,可见地区经济状况也不是决定人群参与休闲体育频率的主要原因。中老年人群经历的年代较久远,接受地方的文化熏陶更长久,参与体育休闲数据的差异可能是地方民俗文化和价值观不同造成。2.2.3潮汕中老年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分布研究数据显示(表3),三个地区的中老年在工作日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小长假参与体育休闲活动没有显著性差异。潮汕民众e(中年)年龄段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大多集中在工作日的业余时间和周末的时间,而节日长假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小,f(老年)年龄段的活动时间大多集中在周末业余时间。2.2.4潮汕中老年人群参与其他地区中老年人群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陪伴比较为了更清晰地比较各地区中老年人群活动参与的数据变化,把各个年龄段的活动陪伴的数据罗列出来,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从三个地区的数据比对分析发现,三个地区的青壮年、中年和老年年龄段的人群更倾向于和和家人与亲友一起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其中青少年年龄段的活动陪伴有显著性差异,潮汕青年人更多地选择与朋友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详见表4。亲友一起参加,D随意和陌生人组合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广东三个地区的人群在选择休闲体育的陪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青少年人群更多地选择与朋友一起参与休闲体育活动,青壮年、中年、和老年人则更多地选择和家人、亲戚朋友一起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潮汕地区的人群随着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和家人亲戚朋友一起参与休闲活动,虽然数据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但这种数据呈现越来越大的差距,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数量相对较少导致的这种差异不明显。从以上数据的变化,可以隐约看到,潮汕人中老年人群更具有强烈的血缘意识,中老年人群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伙伴的选择更倾向于亲戚家族成员作为陪伴。从本课题的大数据显示,潮汕青少年与其他地区的青少年参与休闲体育的特点大致相同,这可能是在全国统一的教育方针与作息制度作用下的结果。从潮汕中老年人的数据的不同趋势,可以看到不同区域性的不同的参与特点。民俗文化不同,造成了价值观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体育价值取向的不同,为了研究这种数据差异的根源,不妨回到潮汕民俗文化的根源来探讨造成这种体育参与现象不同的原因。用占据主要思想的儒家的体育观来解释潮汕中老年人群的休闲体育参与现象。在儒家的体育观里,以内省、内悟、内观为手段,重视体育对个人品质和素质的塑造价值,自身的道德修养价值,关注调身、调心,[5]通过身体的整体动作,来调整内在的气质、品格和精神修养,[6];在“中庸平和”的儒家文化背景下,便会会出现“胜亦可喜,败则无忧”的胜负观,以和为贵,维持和协调人与己、人与群体、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因此潮汕人在项目的选择上更多地选择儒雅、表演性质和团体项目,例如:武术中的太极拳、气功、舞龙、英歌舞等项目;随着年龄越大,潮汕人越来越重视家族姓氏和血缘的关系,越来越倾向于家族化的活动;潮汕民众重经验,追求稳定、不求变化、知足常乐,[6]因此在儒雅的价值观里,潮汕人在身体健康允许的状态下,更倾向于选择儒雅的个人品质和素质的提高方式,如美术、书法、或者是潮乐等,休闲体育并不是人们休闲的第一选择;而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动力更显现在岁时节庆的民俗祭祀活动中以悦神为目的的民俗祭祀舞蹈,例如:岁时节庆祭祀的舞龙、舞狮、布马舞等大型的民俗体育活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潮汕民俗文化是以中华儒家文化为主流,具有浓厚的乡土地域性、强烈的地缘意识和血缘意识的农耕文化特性;具有海洋文化特性;具有严格保守的民俗规约性。3.1.2潮汕中老年人参与休闲体育体育有如下特点:休闲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羽毛球、中长跑、骑自行车和篮球等项目,参与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是舞龙、龙舟、拔河和武术太极拳等民俗休闲体育团体项目;潮汕中老年人群参与随着年龄越大,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越小;潮汕中老年人群倾向于民俗活动中具有悦神功能的“祭祀”舞蹈;随着年龄越大,潮汕民众越倾向于参加家族性团体的休闲活动。3.1.3潮汕中老年人群倾向于休闲体育对个人品质和素质塑造的价值;注重族群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维护族群间的团结与稳定,打造和谐社会的价值功能,;倾向于儒雅、稳定、知足常乐,调节生活娱乐身心的价值功能。

3.2建议

潮汕民俗文化是在潮汕地区开展休闲体育活动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项目的选择、组织形式、参与方式等做到结合地方民俗特色灵活应用;在中老年人大力宣传体育休闲的价值与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培育休闲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在组织休闲体育活动时,应吸取地方民俗体育活动的精华,剔除糟粕,运用科学的表演方式和训练方法,引导中老年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组织中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时应考虑中老年人年龄段的特点,在中年人群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现代休闲体育项目,而中老年人群则应多开展简单易行的个人项目,比如羽毛球、骑自行车、中长跑等,开展民俗体育活动可以考虑应季应时地开展舞龙、龙舟等团体性项目;在开展休闲体育活动时,应充分利用工作日及周末时间开展短期的体育休闲活动,大力开发节假日长假的休闲体育市场。这样结合地方民俗特色开展民间休闲体育活动才能有效地,更广泛地得到民众的支持,效应会更好。

作者:孙虹 林伟贤 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休闲体育论文: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研究

摘要:休闲自其兴起之后,体育就以自身独特的优势与休闲相融合发展,而且也成为人们休闲的首要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因此以健身为主的体育休闲活动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医疗保障体系作为保证人民健康的重要方式如果能够和体育休闲产业相结合,必然可以发挥整体性作用。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意义以及实现途径。

关键词: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研究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多人开始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体育休闲产业以健身和休闲为主,成为人们的不二选择。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所以构建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积极作用,而且还可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以“人———健康———休闲———产业”为主线,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业之间优势互补,整体规划,共同发展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以达及满足民众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推动河北省地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目的。

1.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相关内容概述

1.1体育休闲产业概念阐释

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使其中的三个要素都得到发展,即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料,三种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欠缺都无法使产业实现长远的发展[1]。第一,产业的产生必然需要一定的社会分工,也自然存在相应的投入;第二,产业想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需要提供满足人们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对于体育休闲产业来说就需要提供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服务。当前这种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体育休闲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必然十分良好。体育休闲产业自然不再是之前那种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发展模式,而是实现了生产化和产业化,这种转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一些体育休闲产品的大量出现。

1.2医疗保障体系概念阐释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整体构架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它们构成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部分,为受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底横”主要是指低收入或困难群体,对于这个群体的医疗需求主要是通过城乡医疗救助进行补充。“顶横”部分主要是针对更高医疗服务需求者,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来满足。目前,我国在制度层面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辅以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为底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包括在校学生、儿童、没有收入的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者);农村居民通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

2.当前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研究现状

2.1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与其相关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法律体系等密切相关,尤其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对国外的体育休闲产业组织特征表现产生重要影响,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市场竞争体制,使体育休闲产业在国外的门槛比较低,也就说相关的企业只需要持有一个从业执照就可以开办相关的体育休闲企业,政府的企业评估机构也没有对从业的人员数量、经营规模、注册资本等作出具体的要求,因此在国外,不少的体育休闲产业都是由中小企业来经营的[2]。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加,使得相关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最终对消费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们的消费性价比大大提高。由于国外体育休闲发展水平较高,所以和医疗体系之间的结合模式也较为完善。

2.2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国内发展现状

体育休闲产业是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参与人群广泛,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也具有明显的娱乐特征,也有不少相关的关联产业[3]。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体育休闲产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作用也逐渐加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发展质量的现代新型服务业。美国经济学家曾经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理论,得到了不少国家的认同,以该理论来评判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可以对其进行一个大体的把握,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发展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还处于起飞阶段,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而言,国民经济所起到的支撑力和拉动力都不够。因此体育休闲产业不管是在质量、结构还是规模、效益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根据相关研究发现,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成熟阶段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60-70年代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和美国经济的发展相吻合。我国体育经济之所以在国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状态下得到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收入结构中“二八现象”的存在,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的人已经率先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4]。总体上而言,我国当前的体育休闲产业仍然处于起飞阶段,整体的发展水平仍然低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其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就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的结合来看,我国虽然已经有相关文件下发,但是具体实施较少,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积累经验。

3.研究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必要性

3.1研究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符合国家的发展需求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精神,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结合河北省实际,河北省政府在2015年5月29日颁发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2015年5月29日)。在《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的第二条“主要任务”中的第五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文案中指出:“促进康体结合。加强对群众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发挥体育锻炼在慢性病防治及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和健身指导。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引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运动康复科。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等各类机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鼓励在健身场所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这一“促进康体结合”的精神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开启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这一战略也为京津冀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据此,河北省体育局面向全国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广大群众,着力打造和培养的户外体育健身休闲项目特色品牌。目前已命名扶持了73个极具品质和发展潜力的户外健身活动基地,带动了环京津地区户外健身运动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初具规模,为本研究奠定了环境基础。

3.2研究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符合河北省的发展方向

本次研究是将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以“人———健康———休闲———产业”为主线,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业之间优势互补,整体规划,共同发展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以达及满足民众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推动河北省地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之目的。本研究具有以下意义:①疏通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脉络;优化产业,改善民生,提高民众幸福指数;②建立人与社会、社会与政府、政府与人的联动机制;③拓展系统科学前沿理论在休闲产业与医疗体系战略研究领域的运用;④为河北省乃至中国重大产业发展与医疗战略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4.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路径探讨

4.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创造合作发展机遇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在我国得到确立,加之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使一些在计划经济发展下形成的体育模式不能适应新经济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体育界对于体育事业就发生了两次不同的认识,一次是思想解放之后人们不再将体育运动看做是消费活动和福利事业,第二次则是体育产业观念的建立[5]。这也为体育产业赋予了新的价值,从而决定了体育休闲事业不仅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国民身体健康的需求还需要增强国民的身体素质,这就和近几年我国所倡导建立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相吻合。就河北省的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结合而言,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理念,对其核心理念框架进行重构,积极寻找和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的共同价值,进而实现有效整合。

4.2优处产业内部结构,构建两者发展体系

经济学上认为一个产业如果出现了问题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化解和解决的,但是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领域则需要通过内部结构的优化来实现,建立相关的内部结构优化政策。通过内部优化政策的建立可以最大限度的增进国民的身心健康和福利水平,这就使体育休闲产业的公益性大大增加,和医疗保障体系所具有的公益性相互连接,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实现“人———健康———休闲———产业”协调发展,使医疗保障体系和体育休闲产业之间可以更好互补。在充分发挥内部产业结构政策的引导作用下,使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结构升级,进而变得更加合理化。

4.3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支持优惠力度

不管是体育休闲产业还是医疗保障体系都是和国民身心健康相关的事业,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更需要相关政策作为保障。对于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发展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力度。就河北省支持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经费支出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因此无法支撑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更无法促进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的融合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返还国有资产占用费的形式使两者之间得到更好的融合发展,提高体育休闲产业的扩张能力。另外对于一些个人、企业或者团体为体育休闲和医疗保障体系融合所提供的设施方面的赞助要将其纳入公益性的捐助范围之内,比如用赞助额抵消个人或者公司应该交纳的所得税等。与此同时河北省的各级政府也要认识到经济结构变化对人们消费方式带来的影响,加大新闻宣传力度,推广体育休闲和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相关项目,为整个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5.总结

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国民的身心健康,因为目标的一致性为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河北省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需要认清当前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发展现状,转变传统的核心发展观念,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制定相关的扶植政策,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

作者:高宣

休闲体育论文:谈休闲体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摘要:训练营模式是近年由国外流行起来的一种短期集中的强化教育方式。休闲体育专业在我国高校教育领域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却远超其他类别的专业进度。作为新兴学科,其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及更新速度和高素质的参与人群对该专业学生提出了超出教学内容之外的额外要求。围绕休闲体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和具备多元化运动技能、组织管理能力、新产品研发等三项核心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及每一阶段的不同培养目标,设计不同类别的训练营是正常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休闲体育;训练营;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从2007年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招收第一批本科层次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开始,目前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已达10余所。各院校结合本地实际和院校特色,围绕专业定位、教学大纲、方向设置、培养目标等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在中国知网的收录文章中,以“休闲体育”为题名检索,篇目多达2799篇,且在以每年不低于300篇的速度增长,其中92%为2007年以来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亦是相当广泛,涵盖“休闲体育行为、休闲体育意义、休闲体育与幸福感、区域休闲体育发展”等多个方面。但在学生实际就业过程中,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并未突出新专业的优势,不少还是如同传统体育专业一样,做了初、高中体育教师,有些甚至未能就业。在休闲产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之真正适应社会需求尤为重要。

1休闲体育专业核心能力的确定

大学生核心能力是指大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形成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竞争力。[1]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联。在论及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国内各校大同小异,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相对比较模糊。以最早开设该专业的武汉体育学院为例,该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特色在于“既具有较强休闲体育运动技能、能够从事休闲体育运动指导与训练,又系统掌握管理、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从事休闲体育经营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开设文化传播、户外运动、健身指导三个专业模块的艺术类院校河北传媒学院则“旨在培养能够掌握休闲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拥有休闲运动项目专长,具备把握休闲体育活动规律和洞悉休闲体育市场能力,能够从事休闲体育活动管理指导与推广、体育旅游与开发、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传统师范院校淮南师范学院培养“具有休闲体育活动实践指导、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休闲体育活动组织策划和休闲体育教学培训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重实践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的培养方向则更加广泛,常州大学期望“毕业生可在休闲体育相关企业、政府或公益机构、休闲体育事业机构、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就业。培养具有集组织管理、实际运作、开拓创新为一体的休闲体育的领军人才。”英美等国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以培养休闲体育、健身健美、娱乐竞技体育等体育休闲娱乐业指导、休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休闲体育场所规划与布局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型的管理人才。[2]我国台湾地区将美国运动与休闲教育模式融入本土,发展相对较早,目前已臻于成熟。在本科层次上偏重于应用教育,以管理方向为培养重点,在研究生培养中,以运动与休闲教育的师资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为主。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明确讲“体育、竞技、运科、运休及餐旅专业学科知识能力;体育运动行政实务规划及执行能力;体育运动相关证照考取能力;指导及推广体育运动相关活动能力;体育运动学术研究能力”等五种能力列为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对比国内休闲体育专业的要求,台湾地区的要求更易懂、更清晰,也更具可操作性。结合国内外关于休闲体育专业就业能力的要求,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至少具备三个层面的能力:在技术层面掌握熟练的运动技能,可以胜任大众健身、高尔夫等休闲体育运动的指导;在管理层面具备扎实的组织管理能力,可以从事活动的组织管理以及活动场所的运营管理;在理论层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积淀,可以胜任新产品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2休闲体育专业训练营开设的必要性

训练营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集中开设的短期强化课程。在社会知识快速更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课程采取训练营模式,如社会上热度不减的减肥训练营、口语训练营等。在休闲体育专业开设系列训练营,是与其专业人才培养样紧密结合的。

2.1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习惯不佳

目前休闲体育专业所招学生均为通过“专业考试+文化统考”进来的学生,他们在高中阶段文化课成绩不佳,学习能力不及文化考生。进入大学时,文化课成绩也只有同等分数线的60%~70%。因此,他们进入大学后,只想学习专业课,对于公共文化课学习普遍吃力,不感兴趣,特别是外语、数学等高中基础课程。他们厌学比例很高,“厌学”与“阶段性厌学”的比例高达76.90%;厌学程度也相当严重,“很重”和“较重”比例高达46.50%。[3]而在体育生的日常考核中,无论是日常专业课程,还是专业技能赛事,专业技能优秀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认可和发展机会。为此,很多学生认为只要专业优秀,自己就是最优秀的。因此,他们愈加不重视文化课学习,学习能力越来越弱。作为体育学和休闲学交叉学科,社会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健身教练或者社会体育指导员那样简单的要求,而是素质全面的复合型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当前社会需要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不仅要能在休闲体育项目上指导那些需要休闲体育技能的民众,还要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才能和对新兴项目的学习能力。而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更高层次的发展正是取决于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恰恰是他们最为欠缺的。当前流行的时尚运动,多为从国外而来,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外语成绩普遍不好,多怀有怯懦的心态。学习这些运动,要完全依靠别人翻译的文献效果要大打折扣,甚至要错失许多发展机会选择训练营课程,则可以较好的解决问题。集中时间强化训练他们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国学内容等,时间段、内容丰富、又富有变化,比较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

2.2休闲体育项目更新速度快

休闲运动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中兴起的,也会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进一步丰富。当前不少院校开设的高尔夫、户外旅游、健身健美等都是近年来社会关注度和开展程度比较高的运动项目,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则已经在开展皮划艇、帆船等水上项目,而这些运动在数年前则不为人看好。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休闲体育项目的基础设施、参与人数、更新发展速度都是空前的,一些新的休闲运动项目也正在兴起。从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老年健身项目一定会成为社会的热门关注,国内还鲜有高校涉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休闲运动技能是其就业的根本与保证,也是立足于休闲体育产业市场的关键所在。休闲体育产业市场竞争瞬息万变,扎实娴熟的休闲运动技能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多掌握一门项目技能,就多了一项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但无论当前学校开设何种项目,都不可能穷尽社会所需要的休闲运动项目,在现有的教学大纲内也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如此多样化选择。而社会上,休闲运动一般是高薪阶层的活动,社会培训机构动辄上万的培训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此时,通过训令营的模式让学生学会项目的初步入门,让其以后自行摸索进步,成为比较合适的补充选择。一是可以弥补专业教学的不足,让自己掌握更多的休闲项目;二是可以让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休闲产业市场始终保持紧迫感,不致松懈。

2.3休闲运动参与对象的要求

目前参与休闲运动的人多为城市的高薪阶层,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视野开阔,处在时尚运动前沿。他们兴趣广泛,从世界大事到民生问题,无一不是他们谈论的话题。如果要与他们有很好的沟通,必须要与他们的视野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否则就会留下“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印象,错失机会。在现实的发展中,也确实如此。以户外运动为例,目前比较优秀的户外机构创始人或领军人物多为非体育专业出身,如孙斌、曹峻等。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也发现了类似问题,认为应增加通识课程的比例。[4]从当前休闲运动的运作模式来看,基本上也是训练营模式,即在短期内对休闲运动的爱好者进行入门或强化集训,培养其爱好,发掘潜在人群。学生在校期间,采用一定数量的训练营模式对其进行术科技能或综合素质课程的强化培养,可以让其更好地了解训练营的运作模式,在毕业后实现工作的无缝对接,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3“训练营”的设计与实施

如前所述,休闲体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熟练的运动技能、具备扎实的组织管理能力、新产品的研发能力等三项核心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及每一阶段的不同任务,设计了不同类别的训练营。

3.1一年级学生特点、任务及配套训练营

大学一年级,他们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一方面,他们成为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的主体,给校园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另一方面,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离开了父母、亲人独自在学校生活,他们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这包括对环境和学习的不适应。为此,独立能力的培养是他们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大一的学生,思想上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最脆弱的时期。他们对未来目标的确定,绝大部分的学生是比较模糊的,这恰好体现出很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训练营的目的在于重点培养其的独立生活能力,逐步剥离家庭依赖感;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专业学习的信心;初步确立结合专业的规划目标,并落地实施。可配套进行的训练营包括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感恩父母的生命教育成长训练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新生学习力训练营,适应大学生活的新生适应训练营,学习与人沟通的人际交往训练营,认识专业的休闲常识训练营。

3.2二年级学生特点、任务及配套训练营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开始较多地接触专业理论的学习。随着大学生活神秘感的消失,他们较多关注自己的目标,主观性很强,但对于很多问题欠缺缜密的考虑,常表现出一种年轻人常有的冲动及“三分钟热度”,这一点在休闲体育专业学生身上特别明显。随着学习的深入,部分对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感兴趣,但又不知从何下手;部分同学开始觉得专业学习无所谓,自己将来也不从事与此相关的职业,热衷于经商、兼职、谈恋爱等,对学习抓不紧,出现挂科。这一时期的训练营应以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理论为主,结合休闲体育专业的特点,让学生在当前流行的体育项目中找出1~2个感兴趣的项目。同时开展有创意的活动,诱发学生创新意识,让其对专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可以配套进行的训练营包括旨在让学生学会管理自我时间的时间管理训练营,培养学生基本领导力的领导力训练营,培养学生水上运动兴趣的泛舟训练营等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训练营项目。

3.3三、四年级学生特点、任务及配套训练营

大学三年级是关键的一年,思想日趋稳定,对今后的规划也有了大致的方向。大三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理论基础的状况,确定自己在众多专业技能课程中选择未来发展的“突破口”,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配套训练营:职场训练营、礼仪养成训练营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的情绪管理训练营,增进国学知识的传统文化训练营,了解西方文化常识的西方文化起源训练营、训练初步科研能力的学术训练营等。大四学生行为和四项基本定型,此时的核心任务是就业或深造,因此,重点是岗前培训和创业创新训练,引导学生充分客观认识自己,进入社会之前,把该补的知识补回来。可以配套的夏令营包括职业规划训练营、社会适应训练营、创新能力训练营等。

4目标意义

训练营是短期的、灵活的,可以根据时间和内容做必要调整。采用这一形式,可以将需要掌握但又不能尽数容纳的个性课程、人文通识课程以训练营的形式展现,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补充和探索。同时,训练营模式将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必然会提高其对自身的关注,进而达到促进核心能力培养的目的。

作者:林云 吴自涛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休闲体育论文: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全民健身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体育产业的充分发展,人们对于休闲体育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建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休闲人才的需求。

一、实践中休闲体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休闲体育专业是紧密针对社会需求而开设的新兴专业。但是,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该专业存在严重的就业难问题。从高校视角反思,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休闲体育人才的需求。

(一)高校中学科导向的传统使得培养应用型休闲体育人才举步维艰

许多高校把培养应用型休闲体育人才作为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然而学科导向的学术传统使得高校逐渐偏离“应用型”的定位,忽视“专业”的实质,而走向“学术”“研究”和“学科”的道路。学科是知识的逻辑体系,关心的是知识自身的理论体系、专门研究方法、专业研究人员和专项学术研究活动,而不够重视社会需求。专业是对学科的理性选择,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由此可见,专业是学科及其分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或交叉点,因此,办专业必然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就业、重视社会需求,这同样适用于休闲体育专业的办学过程。我国高校无论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诉求,还是对学校教学组织的定位评价,抑或是对教师的考核评聘,学术性倾向和学科导向的传统依然是主流,作为新兴专业,休闲体育专业也诞生和成长于这个学术生态圈中,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休闲体育人才困难重重。

(二)课程体系不确定,教学内容、方法与社会需求之间差距甚大

课程体系合理与否、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休闲体育专业在我国开设的历史不足十年,缺乏办学经验,在课程体系设置、主干课程方向、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资源手段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休闲体育人才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与社会需求之间差距甚大。例如,与体育类相关专业的课程交叉和课程雷同现象严重,针对不同项目、不同岗位、不同能力需求,可能需要开设多种选修课程,这导致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更新快、内容多,使许多本专业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感到迷茫、困惑。

(三)沿袭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均需大力提升

从目前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二十余所高校的培养方案来看,实践能力培养并未被充分重视。几乎所有高校的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中均含有入学教育、入学军训、就业指导、中期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内容,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仅仅通过这些传统方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到实际的单位实习实践”几乎是用人单位对休闲体育人才的共同要求。因此,必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真正提升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整体面临严峻的就业环境

研究表明,近几年大部分体育院校本科生就业率出现大幅度下滑。在这种整体就业环境下,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也不能幸免,加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教学资源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尚存较大差距,在新兴就业市场不占有绝对优势,又缺乏传统的就业渠道,所以可能遭遇更为严重的困境。

(二)休闲体育专业实际就业岗位有限

目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小企业、私企、家族式企业多,存在着不稳定、不成熟、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短时间内很难成为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有效的就业依靠。而政府、学校、国企和社区等对休闲体育人才虽有需求,但无论是数量和待遇都存在难以逾越的“制度鸿沟”,难以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

(三)应用型目标定位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定位。这就决定了人才培养必须贴近行业、企业,必须关注生产服务的实际需求,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休闲体育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注意教育性、职业性和技术技能性的协调发展,培养出真正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高校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者向合格劳动者转化的重要环节。只有实现了这个转化,教育才是成功的;只有实现有质量的就业,人才的培养才是成功的。因此,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人才培养。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规格细分

休闲体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最早于2007年出现在广州体院和武汉体院。随后,许多高校也相继开设此专业。据统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去向主要为:社会体育指导岗位,主要服务于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休闲健身岗位,主要服务于健身俱乐部、户外拓展机构等;体育经营管理和营销岗位,主要服务于开展体育旅游的公司、体育产品生产和营销公司等;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岗位;体育服务业的自主创业岗位等。根据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我们可以对其人才规格进行精细化研究。人才规格主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细分。知识要素体现培养目标的知识结构,包括达到培养目标所应具备的与学历层次和专业结构相适应的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力要素主要指专业能力,是指系统学习了某一专业之后形成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能力;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品质。根据就业主要去向,我们认为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应细分为如下三类:1.知识要素方面。不但具有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有管理学、社会学、休闲学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有益补充。2.能力素质方面。根据就业岗位,其最重要的能力为指导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指导开展休闲体育活动是诸多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包括技能传授、锻炼指导、方案策划等;组织管理能力则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岗位的基础,主要指休闲体育产业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此外,由于休闲体育涉及领域宽广,从业人员还必须拥有社会活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及市场预测和风险防范能力等。3.素质要素方面。休闲体育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智能素质,并兼顾其他素质,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进取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专业素养等。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我们目前面临的现状是,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休闲体育人才以满足“休闲时代”中人们高涨的休闲体育需求,另一方面毕业生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而导致的就业困难问题。而高校培养的传统体育人才主要针对竞技训练和体育师资,无论是从知识、能力还是素质等方面都无法满足社会对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建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思想,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学生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这就要求我们的培养模式要能给学生有力的指导,将学生的要求及培养目标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则直接来源于社会需求,为了满足多变的社会需求,任何一个专业需要持续改进。因此,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以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人才规格为基准,以持续改进为专业建设的要求,来探寻专业可持续发展之路。2.设置“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课程设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以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体育改革为方向,以适应工作、服务社会为定位,以人才规格需求为导向。“平台”类课程主要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素质的通识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部分专业限选课。“模块”类课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就业趋向和不同项目进行必要的划分,让学生自主选择,主要是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这类课程设置的目的性强、自主性大。同时,还要特别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不仅培养学生休闲体育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还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实际工作经验。这样的课程体系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又具有宽口径、重特色、开放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对于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市场急需人才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明显优势。3.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有质量的就业。应用型休闲体育人才的主要就业去向决定了人才规格,也决定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针对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加强与体育管理部门、体育营销部门及休闲体育健身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教学活动。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填平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促进有质量的就业。就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专业办学质量的有效标准。休闲体育专业必须建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能够实现高比例、有质量的就业,得到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专业自身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作者:丁林涛

休闲体育论文:老年人休闲体育行为环境研究

一、宏观环境

1.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我国目前处于相对比较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这为我国加快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都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从国内改革开放的近30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基础更加雄厚、发展条件更加成熟;体制机制日趋完善、改革经验更加丰富;国际影响更加广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些稳定的社会环境因素都是保障老年人这个弱势群体进行体育行为的最基础环境。同时,经济条件也是保障体育行为的重要环境,它不仅从宏观上对国家和地区建设体育设施、提供体育服务提供了保障,同时为居民实施体育行为和进行体育行为消费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提供了保障。尤其对于经济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的老年人来说,公益性的体育设施与手段更是切实落实老年人休闲体育行为的基础。文化环境方面,主要是通过文化观念、意识对行为进行影响。老年人往往在体育行为方面的观念和意识带有一定的迟滞性,需要耐心的进行科学引导,可以借助本土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通过民俗节庆中蕴含的体育元素,在和谐、自然的文化环境中使老年人的体育观念逐步得到提升。政治的有序安定、经济的发展迅猛、文化的繁荣多彩是保证老年人休闲体育发展的必要而有利的社会因素。

2.城市化和老龄化环境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和人口向城市地域集中的过程。据资料显示,我国城市人口1965年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18.2%,1995年上升到30.3%,2005年我国城市人口为5.62亿,已经占全国人口的43%,2008年全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达到45.68%,比2007年提高了0.74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比重持续提高,涨幅非常快。由于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方式具有较大的差别,城市生活对人的健康危害也相对较大,这也成为促使城市人群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城市化的发展,促使生产力随着也快速发展,经济和物质基础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存条件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工业文明对生活环境的破坏,使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文明病”不断增加,人们的健康状况面临新的挑战,健康观念发生变化,健康已经被定义成为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等方面均呈现为良好状态的观念。在老龄化年龄界定方面,国际上采用了60岁和65岁两种标准。我国则是把生理年龄超过60岁以上的个体称为老年人。2010年全国人口第六次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占全国人口13.26%的为60岁以上人口,其中8.87%为65岁以上人口,较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上升了1.91个百分点[2](P28)。我国现在已完全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参与适合其身心发展的休闲体育活动中表现踊跃,是一个重要的体育锻炼群体。

二、微观环境

1.家庭体育环境

家庭体育环境是个体形成体育观念和价值意识的重要基础之一。家庭体育观念的强化和持续性,将会形成较为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行为方式,可以使每一个家庭成员在体育活动中学会适应各自的角色,理解每一个角色在运动中的不同任务和分工,并学会承担责任[3]。在人口城市化的变化中,耕作对于城市老年人已越来越远,他们的体育行为大部分体现在城市化的生活气息之中,主要表现在和子孙辈们的家庭体育生活娱乐中,从中感受并逐步理解和融入新时期的生活理念,或是利用周末或闲暇时间与家人或朋友一同垂钓、棋牌、外出郊游等,与时俱进地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化体育行为。从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持两方面来讲,家庭体育环境是老年人休闲体育的重要保障与支撑点。其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大多数老年人收入都不高甚至没有收入,需要家庭中其他成员对老年成员们给予经济支持,以达到维持老年人进行休闲体育的目标。这种经济上的支持对于收入较低或无收入的老年人开展正常的体育活动,尤其是到营业性场所进行体育健身休闲的消费尤为显得重要。同时,在家庭成员给予老年人经济支持的同时,也是精神方面支持的体现之一,老年人的休闲体育行为离不开整个家庭的精神(心理)方面的理解与支持。

2.社区体育环境

社区是生活在同一地域内,具有共同的文化维系力和特定的互动关系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4](P170)。城市社区是一个涉及生活、文化、体育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社区体育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社区体育的存在方式主要是一种生活形式,这种形式的体育主要体现在街道办事处和居住小区的辖区社区内,是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居住人群的公共体育设施和自然生活环境为主要物质基础,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是一种就近开展的具有区域性的社会体育形式[5](P25-50)。社区体育环境对老年人休闲体育开展的意义体现在:首先,社区为老年人休闲体育的开展提供了社区所有老年人口,即参与的人口主体;其次,社区内的全民健身工程、广场、空地都是老年人经常进行活动的地方,社区为老年人的休闲体育提供了相应的运动锻炼场所,并且随着国家政策对老年人休闲体育的重视和发展,不少社区还设置了专门供老年活动的球类、棋牌类等活动场所;第三,社区还为体育文化提供了发展平台,老年人们所钟爱的休闲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是他们体育文化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老年人们的这种自娱自乐的休闲体育生活形式,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加强了他们的健康意识,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的这种休闲体育不仅满足了他们身体上的锻炼,同时也使心理与精神上的交流得到交流和充实。

三、政策、法规环境

1.构建和谐社会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政策对老年人及其休闲体育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应该充分得到社会的关怀以及政策上的倾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使老年人的各项权益能够得到全方位保障。对于老年人来说,物质利益保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老年人参与休闲体育达到身心健康,社会关爱老年人健康与精神方面的体现,促进健康指数明显提高。所以,人的健康是和谐和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应保障老年人休闲体育行为。

2.老年人相应的体育政策、法规

尊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传统的敬老文化是历代老年人法律、政策的依据,敬老的法律、政策则是敬老文化的体现,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我国和老年人权益保障相关的第一部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现行的我国老年人法律,是多年来我国老年人工作顺利进行的权益保障体现。国家体育总局在1999年颁布《关于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通知》,是我国在进入老龄化后,专门针对老年人制定的一部体育法规。通知中指出,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我国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老年人相关的政策、法规中(如表2)分别就体育场馆设施、社区体育建设、体质监测与锻炼标准、体育资金管理以及体育市场开发等方面对群众体育的发展给予了政策、法规上的保障。这些相关规定,对老年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是其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动力,也为当前老年人休闲体育工作提供了具体明确地指导。

作者:崔谦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休闲体育论文:休闲体育教育研究论文

1.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通常以竞技体育为主,这种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而休闲体育的开展能够为本科院校体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根据相关文献可知,在已经开展休闲体育的本科院校中,学生对休闲体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休闲体育项目繁多,能够给予大学多样化的选择项目,极大的丰富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由此可知,在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本科院校增设休闲体育教育的建议

2.1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科院校作为做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休闲体育。本科院校教育是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休闲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阳光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科院校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的休闲体育方式更加文明化、知识化和科学化。

2.2增强休闲体育的培养和宣传

对于休闲体育的内涵,国际上具有比较统一的看法:休闲体育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闲暇时间获得某种变化,如信念、态度、知识与行为等。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状态,从培养学生性格、特长等方面逐步上升到培养学生的人格。同时,学校在宣传休闲体育时,要注重整体规划,促进学生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中培养自我决策意识和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持久健康的休闲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通过网络交流,学生能够获取教师在课堂上传授不到的知识及休闲体育的不足,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2.3在体育课程中增加休闲体育的内容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对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休闲、娱乐总是缺乏足够的重视。截至目前,国内体育教学内容中含有娱乐内容的比例相对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休闲体育的需求。因此,要增加休闲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比例,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2.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的氛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资源共享是目前的发展趋势,本科院校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校内资源与自然、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城市街道、公园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休闲体育的氛围,例如:可以在节假日实践,组织学生去户外郊游,这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让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培养正确的休闲体育行为和价值观。结束语综上所示,在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是时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在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本科院校体育教育,应该以休闲体育为基础,通过休闲体育培养学生正切的休闲价值观,实现高校与社会体育的顺利接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保障。

作者:张翔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休闲体育论文:休闲体育美学因子简述

1休闲体育的审美阐述

休闲体育的美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范畴,不仅指休闲体育本身是一种美的结合,各种表现形式含有丰富的美学因素,在实践中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还指休闲体育能够创造美的境界,创造出审美文化的休闲体育主体,诱导主体去创造美好的人生和世界。休闲体育具有深厚的美学内涵,不是单纯的身体放松和为了更好的工作而进行的体能恢复,也不是“无所事事”时的身体运动。根本不要怀疑的是无论是传统理念的闲庭信步还是现代观念的余暇生活,无论是西方人的还是中国人的休闲,其中都蕴含着精彩纷呈的美学现象。像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体育运动中的许多精华,举世无双的品类,皆是休闲的产物,比如,垂钓、赶集、放鹰、舞剑、踢毽、打拳、舞龙等等都典型地折射出休闲体育与审美情趣、审美体验的统一。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下都可以随时进入休闲体育的状态中。体会休闲体育之美,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休闲体育美的条件与主体的感受之间又不是必然的对应关系,而需要一定的中介支撑。这样,休闲体育美的条件,休闲体育美的内涵和休闲体育美的中介各要素有机关联,构成了完整的休闲体育美的和谐统一及完善。

1.1心灵的自由:休闲体育美的条件

那么,如何理解“心灵的自由”呢?第一,休闲体育主体必须是完全拥有自己支配的空闲时间,这是享受休闲体育美的最根本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了足够的余暇时间休闲体育才能成为可能。现代社会休闲体育之所以能够以前所未有规模、速度发展,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从而给人们而带来更多的闲暇时间去寻找美的生活及享受。因此,1970年相关国际组织讨论通过的《休闲宪章》专门提出:“消费时间是指个人完成工作和满足生活后,完全由他本人自由支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使用是极其重要的,消费和娱乐为补偿当代生活方式中人们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第二,休闲体育的主体必须完全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真正享受的休闲不是外力强加的结果,而是主体主动选择的结果。著名的休闲研究学者吉恩—巴梅尔在他的著作《休闲与人类行为》中指出:“当自由选择与你失之交臂时,或当你不能够自我控制的时候,要拥有与休闲类似的感觉十分困难。若要过休闲生活或如哲学家们所称的美好人生,通常需要能够自我决定,也就是作个人行为的发起者。”“自由选择”还体现在主体选择的随意性和内在性,选择什么时间场所,采取何种手段,确定什么样的对象很大程度取决与主体的愿望,同时主体的愿望又会因人、因事、因情而异,无法统一,不可强求,因此“对一个过度紧张的母亲来讲,公园的宁静会显得极其重要,但对于一个农夫却毫无价值”。第三,休闲体育的主体必须具备“心无羁绊”的心灵境界,这是通达休闲体育美的必备的主体心态。中西美学家认为“审美具有超越外在功利的特征”,如庄子的“坐忘”,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叔本华的“审美静观”等。休闲体育中的这种“心无羁绊”状态与竞技体育的责任性、功利性、强迫性截然不同,它要求主体能够超越一己一时之利,在物质生存世界之外建立起巴赫金式的“第二个世界”和“第二种生活”。这个世界是人们在完成工作任务,社会义务,等所必要活动之外的自由支配的闲暇,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抛弃一切世俗的烦恼,丢掉虚伪的面具,放弃功利的追逐,从而还原人的本性和自由本真状态。如果主体做不到“心无羁绊”那么他就不能真正拥有休闲体育,更谈不上对休闲体育的美和情趣的享受。一个一心追逐名次的田径运动员是无法体会到跑步的快乐,就像“正踯躅于泰山道上挑砖石的民工,想来不会有闲心欣赏如画的风景。而心在功利的人物,即使身在山林也不过是走马观花心不在焉。”

1.2意蕴:休闲体育美之核

休闲体育的意蕴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螺旋上升的层次。层次一:休闲体育之美——放松身体的良剂。休闲体育之所以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休闲体育能够满足人们放松身体的内在需要。处于快节奏现代生活下的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如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工作、经济的拮据、欲望的膨胀。层次二:休闲体育之美——精神愉悦的源泉。“是否属于休闲,是由活动使人愉快的性质决定的。”这个也就是说,其它体育活动是否能成为休闲体育,那么在活动中是否能使人感受到休闲体育的美,精神愉悦就是根本的参照。层次三:休闲体育之美——使人“成为人”的本性。休闲体育不是一个纯文学的概念,它只有与它的生存环境,即人的存在相关联才具有意义。“要使人们的行为成其为休闲,就永远不会完全缺少存在主义的层面。我们永远都不会只是个身负角色的人。”层次四:休闲体育之美——滋生文化的沃土。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休闲体育实质是一种文化现象。将休闲体育上升到文化学的高度加以考察,就意味着休闲体育已超越了一个个具体的体育活动,从而指向人类完成生活义务以外的一种文化。

1.3体验:休闲体育美的中介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体验”与通常使用的“体验”一词意义略有不同。它不仅包含着主体对生命本质的参悟,还包含主体对所置身世界的体会。作为美学范畴的“体验”,它因此又呈现出以下美学特征:鲜明的主体性、突出的完整性。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把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甚至将人也分为“躯体”和“精神”两个对立的部分。“这样,原本统一的世界从此有了主客之分,完整的‘我’也有了内外之别和灵与肉的对立。”在休闲体育的世界里,体验能够把人们从各种必须负有责任的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从对异己的征服和物质的欲望中超脱出来,从感官享受的追求中升华出来,从而主体能够更好地享受人生,体验人生,更好地把握人生。总结起来一句话,主体因为体验而充实,主体的人生因为休闲体育而精彩。

2休闲体育美学意义

2.1休闲体育的审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重塑道德心灵

人类之所以有审美需求主要是因为人有精神需要。休闲体育的继承与发展就应注意关注人对心灵洗涤的积极参与,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运动中弘扬崇高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就是团结协作、凝聚力、顽强拼搏和民族主义。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能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那么寻找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建设的结合点,对他们进行美学教育,就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很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弘扬传统的理想人格,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的启蒙,争做高素质人才,归根结底都是民族素质的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人生在前进的征途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和困难,而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发展进步、生生不息的强大支柱,今天依然是我们战胜各种千苦万难、振兴中华民族的强大动力。

2.2休闲体育的审美文化加强人文素质,构建当代人格

人格是精神世界的显示,是一个“人”行为的表现。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启发人们对于人格教育问题的思考。必须承认,弘扬优良传统,加强传统美育在当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包括美育在内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对全面的人格构建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和文化内涵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最早由孔子提出的“六艺之教”奠定了美育的基础,主张用六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教育素材都有美学的因素在其中。孔子最看重的就是美育,他在《论语》中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最高阶段是“乐”,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这就是“乐教”思想。中国美育的理论和实践基本沿着这条主线发展。通过美的方式使人们了解除了有形的物质之外,还有更高级的精神文化的价值所在,提醒人们从过分物欲化的人生中超脱出来。

2.3休闲体育的审美文化体现人生价值,服务和谐社会

以和谐生活为目标是现代中国梦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精神,它不仅注重万物的整体关联性,而且更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取向及人生观,它是建立和谐世界的精神食粮和思想武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美好家园的价值取向。它促进人们身心愉悦健康、提高文明素养,对它的继承、创新和弘扬,必将为全人类在新的世纪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实践素材。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注定是一个铺满荆棘、困难重重,又充满创造充满希望的壮丽事业。“不但要教人会做事,还要教他们善于与人共事”,不能“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而要有“团队精神”,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并创造更大的成就。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和谐社会。

3结语

综上所述,心灵的自由、休闲体育的意蕴和休闲体育的体验共同构成了休闲体育美的世界。视休闲体育为一种文化概念和精神现象,充分挖掘休闲体育中蕴藏着的丰富的“美的内涵”,用美的理念来引导、提升人们的休闲体育,把休闲体育中诸多“美的内涵”转化为“美的实践”。让休闲体育之美与我们的生活、生存、生命相契合,使我们的休闲体育更加充实、有意义,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作者:马文杰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

休闲体育论文:休闲体育教育探析

1休闲体育概述

1.1休闲体育的定义

在人们将关注点转向具有娱乐身心与保持健康功效的体育项目时,休闲体育应运而生,丰富了体育的精神内涵。对于休闲体育的定义,国家并没有颁布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在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中,人们依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带有休闲性质的体育项目,就叫做休闲体育。休闲体育最大的特点为,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能起到娱乐身心、消除疲劳的功效。

1.2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

有学者对休闲体育教育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高级生活方式,同时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类人群。休闲体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让人们充分的利用闲暇时间,形成一种价值观

一个人与他人的不同点主要就是下班之后对于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休闲体育教育鼓励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锻炼,从而代替将时间花费在游戏等没有价值的事情上。

1.2.2有利于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休闲体育知识体系

没有接受过系统休闲体育教育的人们会因为错误的认识而导致身体受伤,休闲体育教育可以大大的减少这种情况的产生。

1.2.3有利于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况并不断完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进行休闲体育教育可以让人们系统地了解健康知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够实施评估。

1.3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

休闲体育教育的内容研究:因为休闲体育教育刚刚起步,目前并没有严密而科学的教学内容,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一定要抓住机会向让人们提供信息,使其能够充分有效把握自己的时间,去进行有价值的活动项目,培养自己运动的兴趣。在我国,因为开展休闲体育教育比较晚,至今只在部分高校设立了相关课程,在广大中小学校基本没有出现此类课程。

2国外休闲体育教育趋势

休闲体育教育起始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各国,以中学,大学为起始基地,逐渐的推广到基层中,依仗社会、学校、国家的努力,将休闲体育教育融入到人民生活之中。

2.1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休闲体育教育的国家,并且将这种理念及时发展,政府和社会互相促进,规定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发展其兴趣,丰富课余生活。

2.2日本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重点发展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认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应该与社会相适应,因此进行增设体育专业,将运动与健身、休闲相结合。

3我国休闲体育教育的现存问题

3.1我国的休闲教育模式还不成形

由于我国休闲体育教育刚刚起步,还没有设计出完整的模式,而中国与外国的国情不同,又不能照抄照搬。正因如此,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自主支配时间的意识非常重要,在休闲体育活动项目中,学生们应该学会自我控制、自我学习。但怎么样把休闲体育的基础知识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为学生们讲解,对于教师来说还是一个难题。

3.2休闲体育教育老师知识与技巧有限

各个开展休闲体育教育课程的高校对于体育老师,一般要求为:其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卫生保健知识以及各种健身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方法。我国的休闲体育老师多是经过培训的传统体育老师,而非从事休闲体育教育的专业人士,休闲体育课程由于起步晚,现今还是空白领域,教师在学校内所学习的是传统体育相关课程,这与休闲体育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3.3缺乏对学校休闲体育教育认识

人们习惯于把休闲体育教育与一些娱乐方式联系起来,认为“闲”会导致颓废、虚度光阴。实际上,休闲体育对于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发展、个人的发展都有其指导意义。不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休闲体育教育的优越性,也就不会发现休闲体育在各方面的价值。

4国外休闲体育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休闲体育教育发展势头迅猛,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在高校中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使我国的休闲体育教育达到普及化、规范化,就必须要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相对于国外的休闲教育模式,我国的教育模式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高效课程设置分区度较低;(2)人才培养的模式太过单一;(3)休闲体育教育资源匮乏。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优化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娱乐与体育结合的综合型人才,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从国内外聘用优秀人才,打造出合格的师资队伍。

5我国实施休闲体育教育的具体原则及措施

5.1提高对休闲体育教育的认识

体闲是现代人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的本性的体现,是一种现代人的回归。进行休闲体育的人越来越多,因此休闲项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休闲体育是以其天生带有的休闲特性来满足人们的娱乐放松、消除疲劳的需求。我们也要认识到,休闲体育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休闲体育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人类的发展,它促进人们的身体保持健康,使人们的精神保持积极。

5.2充分利用现有休闲体育资源

(1)学校是体育项目的集中进行地,在学校中,可以设计一些结合民间游戏的体育项目,比如踢毽子等等,这样既增添了活动的乐趣起到吸引青少年的作用,又可以在娱乐的同时健身健体。(2)我国国土资源丰富,这不仅可以用作财产开发,更是进行休闲体育项目的宝地。我国的湖泊水库等可以用来开展水上运动;森林等可用来开展野营项目;海滩等地可用来开展沙滩排球、冲浪等体育项目,如此种种,只要不断开发,将有更多的休闲体育项目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3)学校即是开展休闲体育教育的基地,那么更应认识到休闲体育发展的必要性,开发校内以及校外资源,引进基础设施,开放场地以供学生健身运动。

5.3课内休闲体育与课余休闲体育的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如果只有理论的讲解而没有实际的操作,是不会掌握知识的要领的。因此,休闲体育教育要通过室内与室外体育相结合,来达到树立起人们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的目的。加强实践环节,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们对于休闲体育的热情,而且能够巩固他们的知识体系。

5.4重视休闲体育教育师资的培养

想要发展综合教育,那么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休闲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首先要有一个完善的教学方案,一个优秀而科学的教学方案是进行休闲体育教学实施的前提。其次要有创新精神,休闲体育教育相对于传统体育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教育模式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开设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把体育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对于刚刚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高校,要对在校老师进行定期培训,让体育老师改变传统观念,接受新思想,只有充分的认识到改革的关键点所在,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教育学生。

6结语

发展学校休闲体育教育,要培养学生们自主安排闲暇时间,自觉发展运动兴趣爱好为目标,鼓励学生们在闲暇时间多做运动,健康积极的生活,不断完善自己。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利用体育资源来发现生活的乐趣、运动的乐趣,掌握健身、体育运动的知识体系,科学健身、科学运动。休闲体育教育,要从高等教育普及到对全体民众的教育,因为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孕育一个积极的灵魂。要不断的加强对于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不断丰富体育文化,为中国的人才全面培养做出贡献。

作者:申全 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休闲体育论文: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现状与前景

一、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价值和意义

(一)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价值

武陵山片区有许多少数民族,比如苗族、土家族、瑶族等多个民族。根据不完全统计,武陵山片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120余种。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源于为了自由和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和缅怀英雄的,比如苗族的打泥脚;有起源于征战和打猎的,比如土家的“毛古斯舞”、苗族和瑶族的武术、射箭等;也有起源于宗教和农业的,比如苗族的接龙舞和跳鼓舞等;还有源于传统习俗和婚恋关系的,比如苗族的八人秋、侗族的草球、土家族的抢贡鸡等。来源于当地少数名族的创造和革新,武陵山片区的传统体育休闲旅游产业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人们普遍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和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普遍性。武陵山片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传统体育文化保存完整的特点。这些地区很多都是在距离中心城市市区很远的地方,而且位于山区等地,交通不便利,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较低。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有力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很好地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种产业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另外,如果把这种传统的文化表演和当地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那么,这种结合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外来游客的旅游兴趣,同时也可以使现场的气氛得到很好的活跃,游客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放松。

(二)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意义

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旅游开发的样式十分丰富,得益于国家有关武陵山片区的政策法规、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旅游开发的内在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同时,随着武陵山片区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提出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旅游的开发策略,探索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旅游特色项目开发的途径与方法,推动武陵山片区休闲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保障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旅游文化生态下的传承发展,主要有三方面意义。第一,参与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表演的居民可以有一定的收入,这样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其中的利润比原来传统的种植和养殖要好很多,不仅轻松而且利润相对较高。第二,这种传统的体育旅游项目可以促进全区域经济的全面和快速发展。现在,传统的民族体育旅游是一项特殊的经济效益产品,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可以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交通建设、餐饮建设、景观建设以及环境建设,都是靠这种传统的民族体育旅游文化所带动的。第三,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剩余劳动人口是一种很重的经济负担,这种旅游资源可以很好地把这些剩余劳动人口引导到服务和旅游产业上,外来游客为这个地区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稳定的财富,使当地的剩余人口有了稳定收入。

二、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旅游项目中开发的重复与雷同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区域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不同区域间大量低水平、近距离的设计雷同和重复,这可谓是区域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大忌。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地在制定旅游规划的时候,只是单纯地关注到该区域能够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却忽视了周边地区也可能拥有类似的资源。这样一来,使得各个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趋近雷同甚至是重复。例如,张家界的“风土风情园”就和湘西西州永顺的“老司城”距离很近,只有不过几十公里的路程,而他们都以“毛古斯舞”以及“摆手舞”作为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开发。这样一来,两者的旅游项目之间不但没有形成区域互补,还造成了恶性竞争和相互制约的不良局面。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牵制,很多近距离的旅游区域点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互补合作意识,重复雷同的民族传统旅游资源开发,使得本身具有艺术魅力的体育资源渐渐变得大众化、商业化,减少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利用率低下

为了加速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四月八”、“摆手节”等重大民族传统节日被重新定位和大力开发,而这之中存在的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了该区域旅游事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凤凰古城、王村等在内的旅游景点,都会在某些时间段面向游客推广这些湘西民族歌舞或民俗表演项目。总体来看,目前被包装开发的民俗歌舞或民俗表演,主要包括苗族鼓舞、摆手舞、铜铃舞、打溜子、土家族毛古斯舞以及鬼谷神功等,但是该地区还有很多传统体育资源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和推广。以往一直渲染的十几种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可能已经使游客产生了审美疲劳,而未被开发的新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又极其低下,这也进一步造成了该地区产品开发滞后的不良局面。

(三)山区居民的参与度较低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以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群体性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元素,其发展和推广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够实现。缺乏群众参与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其趣味性也会大打折扣。武陵山片区景点的开发管理单位多是与行政地区相互隔离的,这就使得行政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很少或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到整个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此外,各个相关部门之间没有协调好彼此的利益导向,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给不同区域带来的经济利益不平衡,使得山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大大下降。这样一来,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缺乏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情感渲染,其发展必将有所缺失。

(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商业化严重

如今,武陵山片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过于商业化,已经成为该地区旅游业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绊脚石。民俗旅游开发日趋商业化、庸俗化、伪民俗化,例如,强行要求游客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区域体育项目参与价格不明确,从而发生的“宰客”现象等,都在很大程度上让游客的参与积极性严重下降。此外,整个地区的旅游项目策划过于商业化,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给该地区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但这只是一个短期的商业行为,并不利于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趋向于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的道路

武陵山片区是一片整体区域,里面居住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关系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相应的制度和法规进行规范化开发。科学、合理的开发,可以保证旅游资源的高效开发,同时也可以进行统筹规划,这种方法可以开发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当地优势互补的资源,也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资源。同时,武陵山片区如果和周边的县市等搞好合作关系,将会促进这种旅游资源开发,也会做到全区域的协调、统一发展,可以为传统的体育旅游文化做出很好的支持和保障。

(二)将会有更多的文化旅游产品被开发

许多旅游景区或文化景点发展得并不那么乐观,主要是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单一、产品种类少,很单调。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将会朝着参与程度广、开放程度广、休闲价值高的方向进发,在开放的过程中,把更多的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旅游产业中,会有更多的旅游产品被开发出来,必将促进当地旅游业更加快速地发展。

四、总结

本文对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现在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发现了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优势和其本身的特点,相信这个地区的传统体育休闲文化将会越来越好,更加快速的发展。

作者:向江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休闲体育论文:老年人体育休闲文化发展研究

1引言

随着我国进入高度老年化时期,关注老年人的群体生活,使老年人安享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而老年人的体育休闲文化则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应开展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文化活动,并根据老年人的自身特点和爱好进行体育健身项目的创新,建设适合老年人健身的体育休闲文化,从而适应当前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在促进健康老龄化的过程,构建健康、合理的老年人体育休闲的娱乐方式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改善老年人的健康心态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佛山市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研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和思考佛山市老年人体育休闲文化的发展。

2佛山市老年人体育休闲文化的现状

2.1佛山市老年人对健康概念的理解

在过去,在众多人们的观念中,健康就是没有病,尤其对于老年人,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健康的标准包括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等四个方面。但是在佛山市多数老年人中都没有认识到这四个方面,并且还有大部分老年人保持着以前的不生病就是健康的老观念,对于其他标准的认同着则为少数,尤其在适应社会和品德良好这两方面的健康观念认同几乎为零,可见大多数的佛山市老年人对于健康观念的认识不科学,这就需要相关的体育和卫生部门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观念的认识,促进老年人加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近年来,佛山市老年人对于健康的认识方面出现了多元化,这有利的体现了佛山市在努力的改进当前老年人的健康认识不科学的状况,另外,改善老年人的体育休闲状况成为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方式。

2.2佛山市老年人对体育休闲方面的认知

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为了减少人们的高度紧张感,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体育休闲运动则是这方面的有效方式。尤其对于业余生活丰富的老年人来说,老年人参加体育休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保持心情愉悦,扩大生活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但是,佛山市的老年人对于体育休闲的认知程度还不足,大多数老年人都将体育休闲活动和身体健康等同起来,从而忽略了体育休闲的其他功能,尤其是在精神方面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则认识相对较少。佛山市老年人对体育休闲文化的认识大都通过电视、报刊等途径,而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的则为极少数。因此,佛山市老年人的体育休闲文化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另外,佛山市老年人的文化程度的高低与体育休闲文化的高低成正比,文化程度高的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休闲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并且比较注重自己的精神修养和提高生活的质量。而文化程度低的对体育休闲文化的认识则仅仅停留在促进身体的健康上。因此,老年人对体育休闲文化认识不平衡,需要加强对体育休闲文化的宣传。

2.3佛山市老年人体育休闲文化活动的选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人工作压力的增大,陪伴父母的时间减少,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而体育休闲文化活动则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而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佛山市的老年人参与体育休闲文化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体育类、文化类、休闲类,活动的具体内容比较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一些休闲活动,也有一些新的休闲活动,扩展了老年人的生活圈,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过去的以看电视剧为主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使佛山市的老年人可以安享愉快的晚年生活。

3影响佛山市老年人参与体育休闲的因素

3.1体育休闲活动的场所的缺乏

老年人进行体育休闲活动的主要的物质基础就是活动场所,活动场所的缺乏严重的影响佛山市老年人体育休闲活动的开展,从而不利于解决老年人对社会的适应性,以及自身的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用地紧张,而分给体育休闲活动的场地则更少,另外,城市人口的密度比较大,人均的体育休闲活动场地则更少。再者,大多数的老年人对体育休闲场地的选择都是选择离家近的地方,因此,体育休闲活动场所的缺失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

3.2老年人参与体育休闲服务的体系不健全

体育休闲文化活动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最具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有利于老年人增强身体素质,还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缓解生活中带来的孤独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因此体育休闲文化活动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佛山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老年人对于体育、休闲、文化的需求比较高。佛山市在建设体育休闲文化事业方面有很大成就,但是在推进建立相关休闲服务体系和法律制度方面还处于不健全中,需要佛山市的相关部门加强建立完善的体育休闲服务体系和相关的法律制度。

3.3体育休闲文化场所欠缺相应的监管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有些商贩进入体育休闲文化场所,影响了体育休闲文化场所的公共属性。在佛山市的体育休闲文化场所普遍存在这种问题,并且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公共体育休闲文化场所功能的发挥,这是由于佛山市缺乏相应的监管机构。

3.4体育休闲的经费不足

在佛山市的各个区的体育休闲经费大都来自于政府部门的拨款和社会集资,但是所得到的经费往往不足以建立相应的体育休闲设备或是解决相应的问题。

4发展佛山市老年人体育休闲文化的建议

4.1提高老年人体育休闲的认识

佛山市的大多数老年人都存在对体育休闲认识不足的问题,因此,佛山市相应的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于佛山市老年人在体育休闲方面的培训和宣传,提高老年人对体育休闲的认识,激励老年人参与到体育休闲的活动中来。

4.2政府加强对体育休闲文化场所的监管

体育休闲文化场所如果缺乏监管,会出现了小商贩进行交易活动,严重影响体育休闲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从而影响老年人参与体育休闲文化活动。因此,政府在积极的引导老年人进行体育休闲文化活动的同时,应当加强对体育休闲文化场所的监管,促进体育休闲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

4.3政府部门加强建立和健全体育休闲服务的体系和法律制度

佛山市政府应加强建立和健全体育休闲服务的体系,这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中,并有利于促使老年人正确、科学的认识体育休闲文化,从而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4.4尝试将老年人的体育休闲运行机制进行商业化,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市场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老年人的体育休闲也不例外,可以根据老年人体育休闲的特点,并将其进行商业化和产业化,例如举办老年人体育休闲商业赛事、在旅游景点举办各种老年人的兴趣类的赛事等,这种将老年人体育休闲文化活动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方式,会产生双重效益。

5结语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到来,解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体育休闲文化活动。佛山市老年人参与体育休闲文化活动主要问题是,老年人对健康和体育休闲的观念认识不足,没有认识体育休闲文化活动可以促进自己的生活质量,从而不利于发挥体育休闲的作用。另外,佛山市的政府部门对于加强建立相应服务体系、法律制度、监管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发展佛山市老年人体育休闲文化中,要加强宣传工作和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以及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工作。

作者:刘捷 单位: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休闲体育论文:探究休闲体育面对的挑战及计策

1.城市运动会、北京奥运会、青奥会的即将举办,为南京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

南京的第十届全运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十运会开幕,还专门邀请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参加开幕式,意义重大。十运会场馆建设总投资54.8亿元,其中比赛场馆投资46.7亿元,训练场馆投资8.1亿元。十运会使用的比赛和训练场馆共132个,其中比赛场馆54个,训练场馆78个。可供利用的原有场馆98个。为满足办赛和训练要求,新建了34个体育场馆。新建的比赛场馆有:体育场2个,体育馆11个,游泳、射击、射箭、自行车、小轮车、赛艇皮划艇、激流回旋、帆船帆板、垒球、棒球、曲棍球、马术赛马、冰场和网球等专业场馆各1个。新建比赛场馆投资46.1亿元,比赛场馆维修改造花费0.6亿元。新建比赛场馆总建筑面积71.7万平方米。在全国运动会的45年历史上,十运会的赛场设置上是一个里程碑,赛场不再集中于中心城市及其周边,而是遍布江苏省所有13个省辖市,100亿元投入,让江苏省体育场馆的整体水平提升了10年左右,也为南京市加快休闲体育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后,在奥运经济的带动下,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促进了体育产业国际化,有助于体育产业规范化管理和企业制度完善,对建筑建材行业对房地产行业,对高新技术行业、信息行业、旅游酒店相关等行业都起了很大的带动作用,这些也为南京开展休闲体育产业提供有益借鉴。2014年南京的青奥会,更是对南京城市市民一次休闲思想的大解放促进,这样有了全运、北京奥运、广州亚运等等大型赛事的经验,南京市目前正在为青奥会而加紧建设河西走廊,规划协调发展,更是对南京人参与体育的多次思想大解放,可见全运会、奥运会、青奥会都已经或将为南京的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或即将提供物质保证和精神层面的支持,必将为南京的休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

2.南京市政府所做的实事为南京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现实机遇

南京市落实“新南京·新商机”项目、开展“南京全国行”,进做旺了旅游、美食、购物、会展等消费市场,培育了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新型消费业态,开展新一轮国家级酒店创建活动,推进全市美食街区建设,促进了消费持续增长、启动健康城市行动计划,倡导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了森林、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沿海防护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切实保护古树名木,构筑“一城、两围、三纵、四横”的城乡一体绿地网络体系,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建设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确立并实施了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传媒出版、体育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可见,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南京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持。

3.体育休闲产业专门人才匮乏

休闲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南京市有效开展体育休闲产业的主要短板。休闲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首先,表现在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在现有的产业经营管理者中,许多人是退投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其他一些无专业知识基础的人员,他们缺乏对市场运作和经济规律的了解,缺乏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知识与技能,因而不能将体育产品或服务有力地推向市场,不能促进体育产业化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其次,从需要体育产业人才类型上看,目前主要缺乏以下几类人才:(1)负责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规划、监管职能的管理干部;(2)高素质的体育企业家和体育经纪人;(3)体育营销人才和体育产品研发人才,这些人才的缺乏都是南京市目前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短板。

4.当前南京的休闲体育产业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

市场化是经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是在相关法律条款下得以保证和实施的。目前南京在对休闲体育资源市场化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休闲体育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休闲体育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休闲体育产业运作中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是国家赋予休闲体育产业实践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exclusiveright),可是我们在体育休闲产业资源开发的时候常常公私不分,见利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南京市休闲体育资源开发后的价值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休闲体育企业对体育资源的开发无法作长期投入计划,影响到南京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5.营销实效不佳

南京市大多数休闲体育经营单位营销不佳主要归结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淡薄、缺乏新意和活力、缺少现代人文、绿色营销等先进理念,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不可能更好地占领该市场。第二,市场营销观念落后。接功近利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往往把注意力盯在成本、费用上,只注重短期收益,而不重视研究消费者需求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趋势,不懂得全方位地培育目标市场,忽视营销创新,使企业失去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少数企业虽有一流的产品,但没有一流的服务与之相配套,无法抓住顾客。产品策略缺乏创意。许多中小企业由于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性能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事实上,现在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越来越趋向理智化,受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小,如果不去做扎实的销售网络建设,而是靠广告轰炸来吸引经销商,那么时间一长,市场出现问题就成为必然;促销策略不得要领。许多中小企业不明白促销只能是暂时性营销活动的道理,经常是一种产品这个月打折,下个月买一赠一,让消费者觉得这个产品、这个品牌不值钱,适得其反,影响销量。另外,中小企业只注重自己产的销量情况,而忽视促销行为中应承担的社会道德与法律责任,忽视促销行为塑造和改变企业公众形象的作用,破坏了企业的公众形象,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更有可能使老牌企业名牌产品走向没落。

6.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

首先,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南京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不仅体现在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上,更重要的是在水平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最明显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主城区和拥有大批休闲体育资源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远远大于其他;其次,南京市休闲体育产业项目间相关产业开放得不平衡,主要由于各类休闲体育项目的技术水平差异、体育者偏好、观赏者的偏好及个人休闲体育文化教育差异等所造成的,故产生了不同休闲体育产业的市场效益和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现象既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更需要政府政策加以引导。

作者:沈丽英单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体育教学部

休闲体育论文:休闲体育应用到高校体育中的办法研究

1、休闲体育的概念内涵

休闲体育是针对竞技体育而提出的新的体育理念,所谓的休闲体育就是指社会大众在闲暇时间来进行的有益的、轻松的、健康的、快乐的体育娱乐活动。从对休闲体育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标志就是健康、有益人们身心的体育运动。而现代旅游业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也不断开发了新的娱乐形式,也就是体育休闲旅游,就是游客以休闲观赏和体育活动为载体,本着疏散身心的原则进行的旅游活动,这是基于休闲体育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和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休闲体育的发展。休闲体育活动主要有山林野外活动,如登山、攀岩、野营等;球类运动,如乒乓球、足球、篮球、羽毛球、排球、台球等等;户外运动,如滑冰、滑雪、划船、游泳、跳伞等等,还有很多传统的体育运动,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这些休闲体育运动都能够丰富现代社会娱乐生活,还有利于提高现代社会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够通过这种休闲活动来释放其工作中和生活的负面压力和消极影响,从而有利于人们提高其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有利于端正人们的生活态度,从而更好地帮助人们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及竞争。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休闲体育具备自愿性、娱乐性、项目自主性及运动舒缓性的特征,因此,休闲体育运动尤其适合现代社会人们闲暇进行,也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

2、休闲体育教学功能

开展休闲体育教学不需要有一定的场地要求和体育器械设备要求、体育技术要求和规则要求,可以通过一种自主参与的方式来进行,这是一种自娱自乐的体育教学模式,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得学生在保持对体育运动乐趣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相应的体育能力。休闲体育教学更加人性化,也更加注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心理体验,注重让学生保持一种享受的态度来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行为。开展休闲体育教学不仅能够满足现在体育教学市场的需求,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对休闲体育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也为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精神态度有促进作用。目前很多人对休闲体育运动马上就认为是类似于高尔夫球之类的运动,也对休闲运动的理解有误,觉得这种休闲活动是有钱人、有闲人以及无忧无虑的人进行的一项活动,而我国目前的休闲体育运动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特点,这就造成了很多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为了自己的面子,花费大量的钱来办一些会员卡,这种休闲体育观念完全扭曲了体育精神及休闲宗旨,休闲体育运动注重的是情趣、是心理愉悦感,而在高校开展休闲体育教学就可以培养社会下一代接班人建立良好的休闲生活情趣,并树立一个良好的休闲体育运动精神和意识,有利于肃清我国社会关于休闲体育活动的风气。休闲体育教学不仅是满足现代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还是促进现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也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为了提高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改革和创新,为了使得高校体育学生能够在体育市场中发挥其最大的能力和作用,为了促进高校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现代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和抗压能力,为了培养现代高校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习惯和体育精神,就必须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这也有利于社会体育文化精神和体育活动事业的良好发展。

3、休闲体育适应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近些年来教学事业的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进展还是很小,尤其是体育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及市场性方面还不能跟上其他教学科目的发展速度,也无法适应体育市场,究其原因就是在我国体育教学中普遍强调体育运动技术的规范性及竞技性,使得学生普遍追求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对于提高其自身的体育修养和体育精神缺乏关注和了解,尤其是部分高校的很多体育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和古老,等到学生过了锻炼的年级,就不适合学生继续进行练习,这就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终生受益性及价值性,因此高校体育就迫切需要改进其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高校体育学院主要是为社会、为体育市场培养并提供符合市场发展的新型体育人才;高校体育教学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学生体育精神、提高学生体育的习惯化及生活化。因此,高校要想使得其学生在毕业之后还继续保持其良好的体育习惯,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只有保持对其喜爱的体育运动的兴趣,才能够使得学生继续进行体育运动,使得其所学体育运动终生化。而且高校的课程任务较少,学生的休闲时间增多,很多高校学生都把这些空余时间来进行玩游戏、睡觉、玩电脑、看电影等等上面,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消磨了其学习生活斗志和激情。而高校体育休闲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格和情操,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和交流,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健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就很有必要将休闲体育融合到其日常教学中,这不仅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还能够使得学生把其休闲时间用到健康的、休闲的体育活动上来,从而对学生未来的人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良好影响。由此可见休闲体育必须要适应当下高校体育教学,并使得他们两两结合,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4、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与发展

当代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充分融合现代体育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习惯和能力以及课外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观念和意识,同时也要把休闲体育活动的合理选择能力及判别能力当作其教学重点,从而加强高校学生对休闲体育和社会市场发展需求的之间的紧密作用关系的认识,从而有利于高校学生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的确立,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对其休闲体育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1.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与休闲体育活动内容的融合要想合理的把休闲体育融入到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首先就要对其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其教学课程的形式也要加以改进,使得其体育教学内容更具备休闲性、健身性的特点。高校学生日常进行的休闲活动主要有游泳、爬山、户外郊游、篮球、足球、羽毛球、品乓球、太极、瑜伽、健美操、滑冰、武术、跆拳道等等,也有相关的各种体育运动的社团,对此,高校体育教学就可以把这些充满运动性及休闲性的活动引入到教学中去,可以合理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来充实其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可选择性及多样性,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兴趣,从而在锻炼了学生体魄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掌握相关体育知识,并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的作用和意义。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师也不能只是简单盲目的将休闲体育内容引入到其平时教学中,也要在充分考虑其教学宗旨和教学主要体系来合理构造其教学结构体系,从而使得其高校竞技体育教学休闲化、体育技术规范化,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休闲体育运动意识和习惯。

2.高校休闲体育教学的发展现代高校休闲体育教学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体育市场发展必然方向,高校体育休闲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集娱乐休闲和健身为一体的教学活动,高校体育教师能够为了能够满足不同体育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可以开展一种类似于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兴趣社团的教学模式,可以让高校学生选择其要学习的体育科目,然后把这些选择或兴趣一致的学生集中到一起,然后以组织或社团的模式来开展教学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有针对性的迎合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其体育教学效果,还可以把体育休闲活动和体育教学融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与此同时,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观念得到转变,从而发挥其主观向学思想和意识,进而提高其运动能力。另外,这种教学模式也可外请一些专业的体育教师来帮助教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压力,改善了高校体育教师资源不足的现状。

3.高校休闲体育教学的实施高校休闲体育教学与其以往的体育教学不同的是,休闲教学不需要遵守一些既定的体育运动比赛和大量的、规律的训练来达到其想要的体育高度,休闲教学更注重的是体育休闲运动的心情、兴趣及态度,也就是追求以一种愉悦的、慢节奏的、健康的、感兴趣的态度来进行体育休闲教学活动。高校休闲体育教学宗旨和教学理念就是尽量让其体育教学活动在一种愉悦、积极和轻松的环境氛围下进行的教学,并使得其教学内容丰富化、休闲化。在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一种教师示范、学生进行模拟训练,然后老师纠错,学生训练最后达到规范化为止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备一定的强制性,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也要改进其教学方式,并在其日常休闲体育教学中适当引入游戏和娱乐竞技活动,不但能够突出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的经历体验,还能够通过这些体育活动的规章来规范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规律性,并提高其自觉性,从而确保其休闲体育教学实施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休闲体育人才。

5、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使得社会公众对休闲体育的生活也更加推崇和热爱,经济市场对休闲体育的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大,而社会提供的休闲体育服务却无法满足和应对市场越来越多的需求,这就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必须要引进休闲体育,也使得高校体育教学与休闲体育的结合成为了市场发展的必然,因此,在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要加大其休闲体育教学内容的比重,提高教师休闲体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休闲体育的完美融合,从而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的发展洪流,也有利于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作者:马彦单位:淮海工学院体育部

休闲体育论文: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特点探索

居民体育消费的额度也大幅提升,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又一重头戏。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一般以实物性消费为主,还有部分的体育赛事欣赏性消费以及廉价或免费的参与性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些基本的体育消费在消费数量与消费质量上都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我国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居民体育消费需求与消费的重心发生了改变。首先,居民由最初的基本体育消费模式逐渐转向高级化消费,如瑜伽、高尔夫、保龄球等等。其次,对于各类体育用品,如体育运动服装、体育运动器材、体育场地等方面的要求也大为提高。另外,在体育医疗保险的注意事项上也加大了消费比重,此方面的消费支出大为增加。

农村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变化随着我国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生活已经逐渐由温饱型转向小康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在农村消费中的数量与质量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且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尤其是在我国东南沿海等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城镇居民以及海外华侨等影响,当地农村人口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意识均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额度也大为增加,并且形成了其特有的体育消费价值观。当然,在强调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数量与质量上的飞跃性突破之时,我们不能不认识到,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活动是无法进行的。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一直以勤俭持家作为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这也是自古以来受小农意识思想影响和渗透所形成的消费观念。另外,目前来说,在我国还有很多偏远地在经济上依然处在严重落后阶段,居民基本物质生活依然处在温饱阶段,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在短时期内,这种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低下的现象是无法实现根本性转变的,进而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整体发展趋势。这不但是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的一个瓶颈,亦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大投入力度,以先富带动后富,全面提升我国居民整体的消费水平。

高档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势头强劲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形式逐渐由低层次的基本消费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高档体育消费品的发展愈加迅速。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在物质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主要以体育报刊杂志以及高端的体育运动服装为代表;在观赏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则以体育赛事欣赏为主要消费形式;在培训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主要以健身娱乐和提高竞技运动成绩为主;还有一些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如体育彩票消费等,发展势头十分迅速。从我国当前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来看,此种发展形势将于国际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发展齐头并进,其实现持续的时间也将更为稳定。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受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目前来说,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居民收入、体育消费需求等多方面差距的扩大,加之区域经济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使得我国居民在实际体育消费水平上仍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分化现象[1]。作为从属于体育消费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也必然呈现出消费需求受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特质。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受家庭收入差异的影响即使是同一区域的居民,在其家庭收入水平以及社会阶层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得他们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以及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购买能力之上也不尽相同。对于较高收入的家庭来说,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选择上,“高档次、贵族型”体育产品已经成为其消费选择的经常性内容。尤其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其对高档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品的追逐更为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亦产生了很大的带动与引导作用。然而对于我国大部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来说,价格实惠且质量有所保证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品仍是其消费的主流。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多样化趋势下的分层现象由于不同阶层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故此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必然会形成一个社会分层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短时期内表现的十分明显。对于经济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来说,越是高端的休闲体育文化产品对其而言越具有吸引力。而对于较低收入阶层来说,恰恰与此相反,只有在保证基本物质生活基础的条件下,其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才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且消费额度不会太大,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此种现象尤为明显。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的消费理性大为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理性的提高是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多样化发展趋势的又一明显特征。较之于上个世纪晚期来说,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档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对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选择上也不再盲目跟从,而更具个性化特征。消费者在追求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质量保证的同时,对于产品的外形、色彩乃至于流行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对于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服务性、适用性等方面也更为注重,不再单纯的被动接受,而是更多的注重自身主观上的消费体验。2.5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范围日趋扩大随着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的提升,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范围的范围也在日趋扩大,尤其是在体育医疗保健、体育营养以及相关健身培训上的消费规模大幅增长,居民对其消费额度有着明显的增长趋势,服务性消费迅速形成且发展形势大好。对于传统体育消费品来说,这些消费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分流的作用,这也是造成休闲体育文化产品供不应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消费方式和消费制度趋向于市场化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改革趋势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问题一直以来都为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一些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的问题依然属于社会制度下的福利性活动。长此以往,在政府或企事业的大包大揽之下,必然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无成本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而导致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的供不应求、部分产品数量的缺失以及产品质量上存在的种种缺陷,对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制度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新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政策,全力支持社会各界对于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的投入力度,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近年来,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占有率逐年提高,人们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权利顺利实现。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趋势逐渐以市场化为主流随着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限额供应制度的取消,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行为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行为。这也是体育经济产业化发展的一个良好势头。体育社会化消费与市场化消费体制形成的重要因素,便是在劳动制度与收入制度带动之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目前来说,我国政府之于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的宏观调控依然存在,但是对于日常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活动的直接干预力度已经减弱。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化的形成从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建设上,我们可以看到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化最为明显的表现。自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在我国一些城市的体育场所中便以营业性消费体制代替了社会福利制度,进而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消费门槛迅速的降了下来,为居民提供了十分宽泛的消费空间,保证了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权利。其后,众多盈利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纷纷进入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并在市场化的带动与调控下,迅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太极拳、台球、保龄球等诸多大众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日益涌现,很快的打开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也紧跟经济形势需要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如体育健身消费、体育福利彩票消费以及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消费,其市场化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消费群体趋向于知识化

文化素质与提高带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意识的增强一般情况下,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与其自身的经济收入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其现期收入较高的情况下,其进行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水平也随之提高,反之亦然。与此同时,个人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总之,当个体的文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受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文化环境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等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其在进行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消费水平,进而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政策宣传与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从政治政策的宣传上来看,文化素质较高的人通常对此有着极大的敏感性。因此,当一定的政策通过媒体进行宣传之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纵观现阶段我国整体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势,尤其是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结构体系的设置上,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积极而有效的政策宣传对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影响尤为重要。

作者:刘瑾陶娟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