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精神论文

时间:2022-03-14 03:06: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体育精神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体育精神论文

体育精神论文: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生活化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形势下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根据当前具体的实际情况,我国中小学精神文化弱化,体育教育思想理念单一化,德育未生活化,中小学体育教师精神文化出现困惑,体育教师自身精神文化素养需得到更新。根据这一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体育教师是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构建的主力军,加强体育教师精神文化素质的培养;让体育精神育人价值生活化。

关键词:

体育精神文化;中小学体育;生活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人类行走的方式受文化的引导,文化影响着生活,同时也指引着生活。体育一直在发展,一直被认为是“强健体魄、增进健康”的作用。但体育“育人”精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现象来诠释其体育精神文化的“育人”价值,让体育“育人”的思想理念成为指导中小学生人生理念的一种精神文化。实际的引导中小学生的学业、生活和人生,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中小学教育上,促进中小学综合素质的发展。从基础教育抓起,坚固中小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化的健康发展,实现真正的“文化强国”。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当前形势下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生活化。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互联网检索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重要精神。并对此进行整理,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支撑。

1.2.2实地考察法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置身于贵州省、湖南省地区的大、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并对学校的相关领导、体育教师、家长及学生进行访问、交谈,获取真实的数据和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实际的参考价值。

1.2.3逻辑推理法

对收集的相关资料和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对当前形势下中小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情况进行推理和分析,并对目前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如何生活化的发展提出相关对策。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中小学精神文化功利化、个人化程度偏重

如今家庭、学校都将物质条件看得更为重要。家长为孩子准备更多的是衣食住行,学校更为注重的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完善。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看到的是我们的家长用手机、电脑和网络。刚刚懂事时就有不停的作业、补习、培训,从他们刚刚认识世界的时候,似乎就觉得有比运动更让人快乐的存在:手机、电脑和电子产品,还有他们无法承受的压力——学业。甚至就已经给孩子刻印“我该如何变得更加优秀,让教师、父母都喜欢我,承认我的人生理念”。因此,如今的中小学课上课下玩手机的现状并不是出现在高校里面,而是在中小学就已普遍存在。再则就是学校、家长的教育更多的是集中在高分教育、荣誉教育,阶段性的目标教育,即努力考上高中就好了,考上大学就好了,只要达到那个目标,人生就会变好。关于责任心、使命感、奉献精神、爱国情操和民族意识却偏弱。因此,如今的中小学学生责任心、使命感和奉献精神不足,缺乏公平意识和正义感,个人主义盛行。这样的思想意识形成了一种精神文化,盛行到学校、社会,并影响着这个时代。

2.2体育教育思想理念单一化、德育生活化薄弱

对小学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小学生都觉得体育课好玩,能锻炼身体。极少部分的孩子会举例说明体育对他们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什么特别的影响。更多的只是觉得好玩。在中学,大多数的学生都将体育的意义定义为能结交朋友、能为中考体育考试奠定基础,即为了更好的应付考试,获取高分,排解孤独。因此可以看出,中小学体育育人的精神理念并没有灌输到学生中。到大学生时期对体育的看法就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应付体质监测。并没有让体育教育的思想理念成为如今大中小学生的生活理念、人生理念。

2.3中小学体育教师精神文化出现困惑

当前形势下,由于就业压力、生存压力的现实情况,高校的教育更多的是教导学生毕业之际如何更加顺利的找到工作,对如何去教育更加健康的孩子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困境。因此,工作压力早已覆盖了自身的使命,即工作之后是为了培养国家人才,是为了培养祖国的花朵。在当今形势下,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的职称、自身的工资待遇、自己的家庭问题等。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体育“育人”价值的发挥。体育教师是一个学校体育精神文化传递的主角,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自身精神文化的缺乏也导致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得不到切实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生活化不够,中小学教育本质上更加突出学生的升学率,忽视基础的精神文化教育影响终身的重要价值。体育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和更新,体育教学中真正进行体育精神文化教育的较少。社会认识对体育精神文化的认识较为单一,更多的是认为体育仅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思想理念。

3.2建议

3.2.1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精神文化素养的建设和提高

体育教师的培养是从体育院校开始。在当前形势下,体育院校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使命。体育院校是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主角,因此,体育院校的教育理念至关重要。另外就是在职体育教师精神文化素养的提升。在我国许多农村连专职的体育教师都没有,只是让喜欢体育的教师去教学生,因此,给学生们留下的体育课印象就是玩。而体育便成了许多中小学学生、教师观念中仅是“玩”的思想文化。体育育人的价值在中小学无法体现,更无法实施。因此,体育教师自身的精神文化境界至关重要。体育教师若能抛弃自我的利益,真心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真心为了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明天考虑,体育教师又怎么会懈怠在体育教学中的责任。体育精神必会通过学生的生活和人生体现出来。精神萎缩、体质下降、手无缚鸡之力的悲剧也不可能再重演。因此,国家应重视体育教师自身精神文化素质的发展。

3.2.2让体育精神“责任心、使命感、民族感、爱国主义等”生活化

为什么我们需要健康的体魄?有力量?今天的家长、教师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是为了防止疾病,不受病魔的痛苦和折磨,为了过得更加幸福美好。这样回答看似十分正确、合理,仔细一看,却都是为了“自己”,即只要我好了就没有问题。如果我们体育教师、家长强调得有力量,不是为了显示我们的肌肉有多美、比别人强,而是有力量去学习、去帮助别人。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为了长大后更好的服务家人、奉献社会、献身于国家,从而振兴民族,繁荣国家。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国家给的,有了我们的国家,才有我们的小家,也才有我们个人的幸福。如果国家精神不能振奋,那么我们的健康也显得毫无意义。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必会具备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情。不会因为考不上大学,得不到家长、教师及他人的承认而选择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甚至是自杀。而是心怀使命,无论艰难与否真的要为了家庭、民族和国家奉献而不断奋斗。倘若这样的体育精神文化在校园兴起时,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成功后被人承认,是看到自己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有理由学习。不再看到同学是我的竞争对手,而是看到同学的优秀不是我们嫉妒的对象,是我们值得欣慰的事,因为他们是和我一起携手共建美好祖国未来的同工。我们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共同前行的人。这样的体育精神文化要成为我们中小学生的生活,运用到生活的点滴当中。

3.2.3加大校园体育精神的宣传

在教室、校园的宣传栏上不断更新体育明星、体育名言、体育新闻和图片。让全体师生每天都能刻印心中的体育文化。让体育是美、体育是正义、体育是勇气、体育是进步、体育是和平真正的生活化、文化化。

3.2.4中小学校领导应重视校园“体育硬件”设施的配备

体育精神文化属于“软件”设施,体育软件的发展需要硬件的支撑。因此,在当前中小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精神陨落的形势下,中小学校领导应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制定促进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配备相关体育器材、完善校园体育建筑物,加大校园体育经费的投入,让中小学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成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作者:彭丽英 何祖星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体育精神论文: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传播探讨

摘要: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便捷性,文章从新媒体的应用、高校体育精神的重要性及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播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体育教学

1前言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其在传媒、教育、商业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网络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电脑等为终端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展现出的信息交流与传播不断冲击着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和感官.媒体作为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载体及实施的技术手段,是文化能够更广泛的被大众所认识与接收.而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所表现出的效率更高、时效性更强、传播面更广、并可以随时开展互动、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化等特征,为大众所习惯接受与喜爱.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体现,集合了在体育运动中的人们的顽强拼搏意志、智慧等积极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而体育精神所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可以产生很强的感染力、鼓舞力、征服力,并能够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切入实际的影响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来.高校体育精神体现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及学生这一群体中,反映出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高校体育精神也本着“健康第一”的基本出发点,涵盖了科学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坚持不懈精神、创新求是精神等多方面,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必将超过体育的实际行为,这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这种力量来推动高校体育的发展以及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有助于高校学生精神文明的培养.在当前环境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人员构成的主体,提高综合素质也显得至关重要,高校精神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2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教育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体育思想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势态,但由于传统观念及体制的束缚,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依旧模式单一,众多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也都是上体育课、参加体育活动、通过体育考试等,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这种形式,没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体育教学也多是注重学生们技能的训练,缺乏精神上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们身心健康的培养和发展.将体育精神文化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使同学以积极的精神面貌对待体育,对待学习和生活,甚至今后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2.1传播高校体育精神培养高校学生健康思想观念

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对人评价的基本要求.健康的人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思想、精神状态的健康.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产品琳琅满目,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抵制住外界物质的诱惑,那么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显得非常必要.传播高校体育精神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人生观念.面对困难与挫折,能够顽强拼搏,最终克服与战胜困难,增强自信心、自尊心的培养.作为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精神的建设一日不可废止,而是要跟进时代步伐,根据广大高校学生的需求进行革新与发展.

2.2传播高校体育精神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成绩、技能方面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提升.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强调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而许多高校也将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目标,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高校体育教学在承担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任务时,首先是要注重精神思想的培养,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爱上体育并终身体育.体育不但是体质锻炼也是身心素质的锻炼,通过高校体育精神的传播使广大学生认识和进一步了解体育,然后再结合相关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高校体育精神对学生的教育可以是从校园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出发,增强高校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以及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拼搏意识等.最后,体育精神的传播也可以使高校学生们能够和谐共处、互帮互助,为将来走入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身体基础.

2.3传播高校体育精神提高高校学生爱国情操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在卷帙浩繁的历史长河中有繁荣兴盛、有没落、也有屈辱,培养爱国情操是每个高校学生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中国俨然已从体育大国步入到体育强国行列,中国在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赛事取得的优异成绩反映出了中国国民素质与综合水平的提高.体育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传播高校体育精神可以使高校学生通过体育赛事较量展现出民族实力,而通过拼搏为国争光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高校学生肩负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重任,必须通过体育精神的培养来增强爱国情操.

3新媒体手段在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

在新媒体视域下,同学和老师获取体育相关信息的途径更加方便快捷,开展互动交流已成为可能.90后青年作为当代高校学生的主体,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的,他们对网络的并不陌生,据相关媒体报道使用互联网的高校学生达97.9%,许多大学在基础课程中也都开设有计算机课程.尤其是近些年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无论是Iphone、三星还是国产的小米、魅族、华为、步步高等智能手机已充斥到高校校园的每个角落,无论是课堂、食堂还是宿舍休息都能看到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背影,手机俨然成为高校学生生活必需品.浏览新浪新闻、刷微博、聊微信、关注感兴趣的栏目等已成为广大学生们的最爱,而智能手机的可移动性、快捷性、信息广等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其来进行学习、娱乐及获取信息.高校在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通过这新媒体手段来宣传体育精神,建立体育微信群、体育知识工作栏等交流平台,以及学校体育微博,通过二维码的扫描或微信号的添加,让学生们关注,然后开展体育知识互动,甚至进行体育教学,来传播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日益更新,高校体育精神的传播也要能够跟得上时展的步伐,并且借助这些手段学习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学及学生的培养,以及体育精神的内涵与传播.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国际地位,更深层次的是要上升到精神层面,只有众多的人精神面貌的改善才能展现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高校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是象征着国家的未来实力,同时只有高校学生们培养良好的高校体育精神才能进一步传播到社会展现出满满的正能量,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运输的角色,而新媒体这种为大家所喜爱并接受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使事情事半功倍.新媒体具有的互动性功能,使我们将心中疑虑及时展现出来,通过一系列的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也可以建立学校体育微信群及体育公众栏目,实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学习体育精神文化,弘扬高校体育精神,学生也可以将不解的地方向老师交流,进而更好的理解高校体育精神并在学习与生活中展现出来.在学习中,无论是体育学习及训练还是其他课程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我们都可以通过将新媒体传播的高校体育精神应用其中,以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展现学习劲头与体现学习效果.在生活中,互联网、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作为信息交流工具还是作为资料查询工具,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行为习惯,通过这些新媒体手段,我们可以时刻关注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赛事,如世界杯、世锦赛、NBA、CBA、亚冠等,能够感受到中国运动员在获胜中所展现的喜悦以及为赢取比赛而付出的辛勤汗水,也为中国足球赛事的屡屡败北而遗憾,无论失败还是胜利,我们都能感受到运动员为赢取比赛而尽的最大努力,而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这种拼搏精神.生活中,也都面临各种困境挫折而只有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用顽强拼搏精神来战胜困难.在未来的工作中,高校学生最终也都要融入社会,通过自己的技能为社会做贡献,所有的工作都会面临竞争与压力,而我们在工作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将互联网中所传播的体育精神应用到工作中,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精神面貌,对工作充满自信与乐观向上的态度,充分展现出体育精神所带来的正能量.

4结语

体育的目的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的培育.新媒体为高校进行体育精神文化传播带来了可行性与方便性,而各高校在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技能训练时也要认识到高校体育精神在高校教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进行高校体育精神培训,同时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将新媒体手段更全面的应用于高校体育精神的传播.高校体育精神作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加强高校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传播与培养高校体育精神,对高校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也展现出了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迪 黄自鑫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体育精神论文: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

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精神产物。探究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思想形成的客观基础和目标价值的精神追求,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又有利于中华体育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形成的同源性

1.共同继承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

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扎根于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深受儒家思想、中华儿女爱国情感、保家为国思想的影响。儒家文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人对“天下”的自觉关心和勇于担当。中华体育精神表现出“国家兴亡,体育有责”的爱国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另外,传统文化中诸多优秀的文化因子,包括“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保家为国的思想,在中华体育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被很好的继承了下来,表现为不怕挫败,不畏牺牲的拼博精神;自尊自强,超越自我的乐观主义精神;科学求实,注重战略的实用主义精神。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治理国家,沿袭社会发展,继承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百折不挠的传统思想是分不开的。从文化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观念文化、精神文化,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精神作为支撑。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体现民族特性。那么,中华传统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忠报国”的思想必然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文化基础。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形成无不得益于中华传统价值观念中的精华意蕴。

2.共同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体育本身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正确认识体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但能保证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少走弯路,而且能保证中华体育精神在价值目标选择和实践中不受纷繁复杂思想意识的干扰。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其基本内容首先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它三个方面的内容。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与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相一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的重要论述。当前体育的发展已与人们的生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体育通过身体活动和各种不同的体育文化活动发挥着促进人的体质、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作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国家、社会、公民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社会发展中的诸多事物具有指导作用。中华体育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要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价值演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把握、价值凝练、理论创新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3.共同形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诉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体育精神满足了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客观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体育健儿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特别是乒乓球外交,打破了中美关系僵持的局面,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国跳水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胆识和气魄,中国女排捍卫荣誉的拼搏精神以及中国奥运军团洛杉矶“零的突破”都继承和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中国代表团又一次取得辉煌的战绩。原国家体育总局明确提出中华体育精神,提倡祖国至上的爱国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当时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现阶段,我们国家正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世界思想文化错综复杂,各种价值观相互较量,国家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有学者提出:“随着社会主义社会进程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随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力量。这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精神力量,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从三个层次正面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是对西方思潮渗透的有力回击,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化、多样化的正面引导,是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

二、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趋同性

1.国家价值目标的趋同性。

首先,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价值目标上的趋同性体现在爱国主义精神上。中华体育精神在国家价值目标上的核心思想实质是一种“为国争光,为祖国荣誉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以维护和提升国家尊严和荣誉为目标,传达出中国体育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天下兴亡,体育有责”的忧患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是对全国各族人民爱国的一种具体指向,爱国就是要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一个国富民强、人民当家作主、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其次,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价值目标上的趋同性表现在民族凝聚力上。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兴衰变化和自然变迁,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最主要的原因是每次民族危难的时候,中国人民都能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团结在一起,这种力量就是凝聚力。和平时期,这种力量需要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结。中国体育健儿在竞技场上顽强拼搏、取得优异成绩,引起全国人民的共鸣是民族力量凝聚的张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思潮相互激荡中树立中华民族的精神标杆,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团结一切力量、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国家意志体现。两者的价值目标都是激励中国人民在各条战线上爱岗敬业,为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努力奋斗。

2.社会价值取向的趋同性。

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价值取向趋同表现为共同致力于建设自由、公平、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规定了现阶段社会追求的核心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它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强调了社会成员的价值目标,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价值取向实现的根本保障。中华体育精神的社会价值取向“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公平竞争”就是对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从事体育运动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正如《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

3.公民价值准则的趋同性。

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价值准则趋同,表现为爱国、敬业、诚实、守信。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竞技舞台上展现了他们爱国奉献、团结协作、拼搏自强的集体光辉形象,也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拼博自强、科学求实、乐观向上的精神。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感情。”如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界定为对公民价值准则基本理念的凝练,那么,中国体育健儿表现出的价值观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价值的追求,两者具有价值目标的同向性和价值准则的趋同性。

作者:朱雄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精神论文:体育精神管理

【摘要】东西方体育的起源与发展史,是一部绿色体育史。绿色体育的内涵是:为体育的无公害、纯洁、公正、科学、进步和发展,达到体育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为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和平而设想、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绿色体育的内容是:以体育全面协调的思想和手段,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快速发展,在更大的时空中创造着三大和谐的时代文明;但商业化发展的负面效应致使兴奋剂、体育暴力、假体育构成绿色体育的潜在危机,生态危机也构成绿色体育的威胁。因此,东西方应强化体育的教育思想,协调统一对策,共同治理公害,以保证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构建绿色体育的文明。绿色体育具有显著的全人类性,它是东西方体育精神的结合点,方向和归宿。

关键词绿色体育三大和谐潜在危机对策东西方体育精神结合点

1问题的提出

体育的起源与发展,实质上是一部绿色体育史。东西方人类创造并需要体育,是因为体育对人类自身、人类社会的积极推进作用;以绿色作为人类体育的冠词,一是绿色自然是体育运动的摇篮和载体,二是体育给人和人类社会以生机、活力、和谐、友爱、和平,这是绿色的最好象征,三是现代体育的进步发展,遭受体育公害的污染日益严重,时代呼唤着绿色体育思想理论的建立和实现,以使体育更好地继续发展,对发展的社会起更大的作用。

2研究范围、目的

2.1研究范围探索绿色体育的源流、内容、公害危及现状,宏观地分析实现绿色体育的途径和意义。

2.2研究目的为研究东西方体育发展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探索一个新的理论观点,为人类体育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和平发展的大主题中找一契合点。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绿色体育的源流

3.1.1绿色大自然是人类体育的摇篮人类的一切文化行为,唯体育行为与绿色自然最有共息的亲缘关系。西方田径,东方武术,等等,正是前人类在绿野的跑跳、攀缘和人兽械斗中诞生的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难以计数的运动种类,有的是天然自然中的运动,如水上体育,沙漠体育,冬奥会诸多项目,多种依附自然的冒险体育等。有的是人工自然中的体育项目,如足球、马术、赛车、田径类中的一些项目等。东西方体育有着整合异质的特点,与绿色自然的共源和亲缘是其整合性。

3.1.2回归自然的运动热人类为克服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的恶性效应,以及运动不足的“文明病”,60年代以来,相继在全球形成的体育热,都是以回归绿色自然的运动为主要特征的,野营、登山、攀崖等各种户外体育活动全是回归自然的运动。可以说东西方体育是沿着源于自然——超越自然——超越自然和回归自然并行的轨迹运动。

3.1.3绿色桂冠是体育的最高奖赏古代奥运会冠军最初获得的最高奖赏,是绿色橄榄枝编制的桂冠,现在奥运会奖牌上一直刻有橄榄枝的图案,它是智慧女神奉献给人类的宝物,进而喻意为人类绿色和平的象征。

3.1.4神圣休战带来绿色和平古代奥运会的“神圣休战”,给干戈不息的古希腊诸城邦,带来最长可达3个月的安宁与和平,促进了当时体育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体育正努力继承发扬这一理想。1993年10月,第4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奥运休战”决议,在1994年的“体育与奥林匹克理想国际年”宣言中,支持奥林匹克休战,从第17届冬季奥运会执行。1995年11月联合国大会决议,要求其成员在26届奥运期间“确认实行奥林匹克休战”,并呼吁:在今后的每一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之前实行休战,以创造一个通过体育实现和平和更加美好的世界。

3.2绿色体育及其内容绿色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和美好,之所以用绿色体育来指称,是为了突出人们对体育的根本追求和体育精神价值的高扬。绿色体育的内涵可理解为:为体育的无公害、公正、纯洁、科学、进步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和平、发展而设想、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而进行的体育。围绕这一宗旨的体育思想理论,即为绿色体育理论。绿色体育的内容是:以体育全面协调的思想和手段,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1]。以使现代体育在“和谐世界”的绿色文明道路上前进,这是现代东西方体育的共同目标,是东西方体育精神的结合点,是人类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和必然。

3.2.1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恶化,是威胁当今人类生存发展的三大问题之一。体育的发展已被置于生态环境和体育自身这个参照系中,这是对当代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所以各国在决策申办奥运、承办大型运动会的利弊权衡中,把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两大指标。自然环境净化指标成为竞办奥运会等大赛的重要条件。1990年9月,国际奥委会第96次会议决定奥运百年盛典的第26届奥运会的举办地时,争办城市雅典之所以在最后轮(投票)从一直领先的位置跌落,其污染严重占7个失败因素之首。这个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的发祥地,遭到无情的淘汰。对于2000年奥运会的申办,北京因空中粉尘含量过高,国际奥委会考察认为:中国环境保护状况,目前大大低于国际标准,而陷于申办被动;相反,悉尼申办中的“强调优势”,就是濒临世界上最美丽的天然港,它使悉尼富有魅力和光彩。现代化、大规模的体育竞赛,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和条件。所以,1994年的奥林匹克运动百年大会,已把环境保护纳入自身健康发展的议题,使现代体育不再危及重载人类生存的自然,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是17届冬季奥运会。在保护环境,不损害一棵树,不污染一块地的绿色体育思想指导下,从场馆建设到“可食餐具”的使用等每个系统,都立足于依附自然——保护自然——美化自然——回归自然。被世界公认是一届“绿色奥运会”。证明在体育高度商业化的今天,只有绿色体育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实现体育运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3.2.2人与人的和谐体育的发展,在创造人与人和谐的精神价值方面,至少体现出下列重要作用。

1)体育精神是人与人和谐的理想支柱:参与体育的和平目的及友谊、团结、竞争、公平精神,是东西方体育的共同宗旨。无论是地域性联盟的各洲体育,或是政治性联盟的体育,或奥运会,尽管成分各异,但其宗旨都是在创造人与人和谐的典范。12届亚运会的主题是“和平、和谐”,奥运会的目标是“让世界人民彼此相爱”。体育的人类和谐精神,已形成了东西方体育共同的精神财富,进而已激发起超过体育自身的人类精神的高扬。

2)体育的创造力凝聚着人与人的和谐:“人类狂热的两个焦点和爆发点:一是战争,一是体育”[2]。而战争是毁灭,体育是创造,破旧创新是体育的特性。在差别和递进中创造了人与人的和谐。现代体育已成为人类社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广的国际文化,25、26届奥运会分别容纳了184个、197个国家和地区的万名运动员,收看开幕式的人数达40亿以上。统计表明,东西方的体育观众一直呈递增趋势,体育构成人与人和谐的最大时空网络,最大通道。

美国科学家1994年对东西方25个大城市调查表明,体育已是现代青年的第二语言。国际奥委会由于“承认并尊重每个国家的特点及世界的多样性”[3],成为最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1991年7月IOC在南非实现了统一体育组织,废除种族隔离,同非洲体育组织关系正常化3项决定后,方使南非时隔31年后重回IOC大家庭。此举为南非,为它与国际社会的和谐,继而结束近半个世纪的种族统治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1971年中美间“兵乓外交”的成功,为两国邦交正常化,起到了政治桥梁的作用。体育是国际社会运转中的“润滑油”,完成那些连国际政治、法律难以做到的事,为人类和谐起着独有的积极作用。人类历史的本身,在一步一地验证着体育运动的价值。

3)体育的公平性是人与人和谐的催化剂:体育竞争,残酷无情,有你无我,优胜劣汰,达到现代“博奕”中“零和”现象的登峰造极。但公开、公正,实现着“差别是和谐的本质”的永衡哲理。由体育开创的公平性原则,泛化成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准则。

3.2.3人自身的和谐《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人自身和谐有生理和谐、心理和谐、身心和谐3个层面。无论是西方体育的重练形,多刚劲、激发、刺激,还是东方体育的重神、形、气结合的性命双修的养生体育,都是为了达到愉悦身心,健美长寿的生命追求,并形成了运动员体型为时代健美形体,这一东西方人体审美的共识。人类一直把体育作为人体优化和反人体“异化”的工具,防形变、病变、心理失调,保持人体内外部的平衡与协调。运动者自身潜能的释放和创造力,证明自身的力量和智慧,显示出人的伟大和民族的精神力量,所以不惜代价去竞争唯一的冠军。体育竞技之所以令世人痴狂,现代世界各国体育人口快速增长,发达国家一直保持着超过70%的高比例,正是人们通过体育使自身人性完善,人格健全,人体完美,获得人自身的和谐。正如萨马兰奇所说:“由于体育运动有助于将身体置于为心智服务的位置,它在任何文明需求中都值得居有一席之地”[4]。

3.3绿色体育的潜在危机自1980年《奥林匹克宪章》删去业余的规定后,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现代体育,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商业化速度越来越快,这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期,促进现代体育以其独立的文化形态,创造性的活动,在更大的时空中创造着3大和谐的时代文明。但负面效应是无限追求金钱、名利,至体育精神堕落,产生了人态危机、心态危机,危害着三大和谐,造成绿色体育的潜在危机。

3.3.1兴奋剂是绿色体育的最大公害从国际奥委会规定禁药种类的增加,反证了兴奋剂发展的快速及泛滥之烈。国际奥委会规定的禁药种类由1968年的8种,发展到1992年的107种,呈指数式高速增长。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西方运动员一次调查结果,接受调查者中,20%承认使用过兴奋剂。同年,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兴奋剂检测机构,测定尿样中8.9%呈阳性。1993年国际田联对27个国家“赛外检查”,抽查尿样中有40%呈阳性。有的大型体育比赛,对服用禁药不处罚,服用人数可达5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少有120多名世界著名运动员死于服用兴奋剂,伤害无数。止于1995年,在36项奥运会比赛项目中,有34项被查出使用违禁药物。使用违禁药物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兴奋剂摧残运动员的身、心、人格、精神,破坏了体育的公正精神,造成对优异成绩和金牌的不信任,和国家、民族、运动员之间的猜疑、冲突,破坏了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更造成体育自身的不可持续性发展,是体育的倒退和腐朽,是绿色体育潜在危机。

3.3.2体育暴力冲击绿色体育暴力行为表现为对手间、观众间、选手与裁判、观众与裁判及对体育官员施暴等赛场内外的暴力事件。体育暴力事件发生在球场和冰球场上最多,西方一场足球暴力致死百人以上观众的记载有多次,有枪杀运动员、制伤对手等行为。体育暴力起端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它直接冲击着绿色体育的发展。

3.3.3假体育危害绿色体育东南亚一些国家打假球,操纵比赛普遍,赌博集团用于足球赌博的数额每年高达5亿美元,并连锁行贿受贿犯罪,严重障碍本已落后的亚洲体育。上述情况在世界各地,各个时期,都屡屡发生。

中国气功世界一帜,数千年的生命力,证明它的健身、养身、去病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在中国和世界的气功热中,为获商业利益,实为巫术、魔术、骗术等混入气功体系,中国武术研究院1995年:国内亮出旗号的气功功法有2400多种,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假气功,现已逐步被科学所揭露。

3.4生态危机对绿色体育的威胁现代社会中,对人类健康的威胁30%来自环境,到2000年,这种威胁要增至72%,生态环境的挑战,并制约体育的发展,而体育不当的发展,同样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场馆建筑的“水泥森林”替代了绿色自然森林,16届法国阿尔贝维尔的冬季奥运会,毁掉30多公顷森林,数以万计的动物失掉家园,造成生态危机,使法国人民至今痛苦难忘。因此现在和未来,要摆脱生态危机对绿色体育的威胁,就必须以绿色体育思想来发展体育,才有可能保持东西方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5]。

3.5绿色体育的实现

3.5.1对策是实现的保证

1)强化体育的教育思想:顾拜旦认为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他倡导奥林匹克运动不是去推行竞技运动,而是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把体育纳入一般教育,进而把一般教育纳入人类文化的生活过程中。萨马兰奇认为:“体育如果不同政府的教育和健康政策相结合,就不能发展。”[6]我们绝不可以忽略对今日体育运动道德方面,以及文化与体育运动和谐一致的深远意义的检验”[7]。国际奥委会百年大会已把伦理道德、人格教育列入今后议题。运动员参与奥林匹克援助计划、慈善比赛、捐助等活动。中国武术在漫长的发展中,一直把武德至尊、习武育人作为第一戒律,教育思想一直贯穿在东西方体育史中,教育运动员追求高于物欲的精神价值,使体育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精神健康的必需品。

2)协调统一管理:奥林匹克组织与东西方各单项体育组织协调统一管理是抵御危机,实现绿色体育的保证。世界上一些国家体育机构与政府环境机构合一,设环境与体育部长,统一协调体育决策;国际奥委会已承认世界上24个兴奋剂检测中心,其中包括1989年中国兴建的检测中心,加大对赛内外的药检,国际体坛每年检查4万例尿样,耗资高达6千万美元;成立打假防暴组织是管理的又一措施,国际足联及亚洲足联于1995年5月先后成立了“打击打假球委员会”,目前国际奥委会承认的组织还有:“国际公平竞赛委员会”,“国际反对体育暴力联合会”,“国际反对体育暴力运动基金会”等常设管理机构。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及各类国际、洲际体育赛事,都专设严密的防暴保安机构,科学监控系统,核对惩制设备。为扼制商业化的膨胀,国际奥委会规定赛场不做商业广告,奥运会不设运动员奖,以获得奖牌为最高荣誉。国际田联则控制奖金的额数。

东西方体育实施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绿色体育的过程。

3)依附法律和法规的力量:绿色体育是人类体育史进程中的一个新目标、新思想,必需依附法律的力量。1988年—1993年,国际奥委会召开了四届反兴奋剂国际会议,签署了“反对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的奥林匹克宪章”。1993年国际奥委会与世界单项体育协会签署了“反对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的国际准则”,1994年9月,国际奥委会通过“禁药条例”,规定第一次查出服禁药者禁赛2年,第二次查出终身禁赛。此条例列入“宪章”,并适用有关项目的所有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际田联1991年实行第一次查出服禁药者停赛4年,1995年还规定各会员国此后的年度报告中,需有赛外兴奋剂检查的内容,否则,将无法从国际田联得到经济资助。国际泳联针对其兴奋剂事件多发,1995年11月通过严惩条例:首先服用者禁赛4年,第二次查出终身禁赛,并对服用者所属国的泳协判以罚款,直到全队禁赛2年。中国1989年实行全国性体育竞赛检查禁用药物暂行规定,1992年成立了中国奥委会反兴奋剂委员会,自1995年2月颁布禁止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的暂行规定起,共制定了8个反兴奋剂的法规性文件,10月实施的《体育法》,更为中国反兴奋剂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依据。1995年还公布执行了“净化气功市场法规条例”。英国、意大利等国对球迷闹事有专项法律惩治,国际田联、足联等大组织对赛场内外有粗鲁或不符合运动员道德的行为,将被指控犯罪受罚。

共同的法律准绳,构建着绿色体育的文明。

3.5.2实现绿色体育的最好时机和平、发展的当今社会,使体育“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既有竞技体育,也有群众体育,既有校园中的体育,也有残疾人的体育。在我们社会中,体育有着一个堂堂正正的地位”,[8]预测下个世纪体育是人类的第一时尚。人类如此崇尚、需要体育,正是追求绿色体育的3大和谐,因为3大和谐思想,表现出体育在意识形态上,同人类先进思想的一致性。当代东西方各国在体育与经济的发展,体育与社会的发展,体育内部体系协调发展的方针,逐步趋于共识,这标志着东西方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期,使净化体育,转化危机为3大和谐成为可能。现时代是实现绿色体育的最好时机,也是最重要时期。

4结论

东西方在不断创造人类体育文明中,实际上已划出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原始和谐到和谐危机,到需要创造高度和谐的螺旋或圆圈,这便构成了绿色体育的实践基础。绿色体育反映出东西方体育的整合态势、根本追求,是东西方体育精神的结合点。人类体育的产生发展带有鲜明的民族性,而绿色体育则具有显著的全人类性。东西方体育的发展,既适应社会环境,又以它独立的文化形态,自身创造性的活动,积极促进社会的进步,绿色体育理论,就是二者的最好体现和结晶。绿色体育是东西方体育的方向和归宿。

体育精神论文:中学体育教学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摘要: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忽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挖掘学生的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就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培养展开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体育精神;人格教育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发展与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与发展。作为当代的青少年,除了具备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养,这是广大体育教师需要承担起来的责任。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生的身体健康、身心素质、知识能力、道德行为都有了新的需要,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原来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在新课程改革李念念,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挖掘学生的体育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是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当教育教学活动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层面上的时候,这种教学活动是非常不成熟的,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教育教学活动达到深层次的精神侧面,对人的意识、行为、心理、人格产生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教学活动基本上走向了成熟的、科学的发展阶段。从古至今,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都被各个教育家重视,体育教学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别的学科达不到的作用,那么什么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呢?具体来说,体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伏案立案习惯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精神就是在体育运动中,那些对人的发展、思想、人格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的意识与思想形态,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积极的挖掘体育精神,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人格,不可以给与忽视。体育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学生的人格与精神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愉悦的心情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拼搏精神。体育运动类型多样、丰富多彩,不同的体育项目在运动形式、运动内容、运动的方法手段上都各不相同,但是各个运动的内涵与精神是基本上相同,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变得更加通透。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运用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体育精神。例如我们国家的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她自身的条件非常不足,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拼搏精神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特别是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给与她高度的评价,曾说过“邓亚萍是我本世纪见过的最好的运动员+,她是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最有力的诠释者,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明白体育精神中的拼搏精神、竞争精神。在刚刚过去的里约奥运会中,有一个母亲感动了全世界,那就是丘索维金娜,七朝元老降临里约,全世界都为之动容,这位41的母亲为了孩子第七次站在了奥运会的舞台上,对于一名体操运动员来讲这是传奇,当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她第六次站在舞台上,全场观众为之欢呼、为之鼓励,给她传奇的体育生涯送上最高的敬意。虽然体育赛场,瞬息万变,但是对于丘索维金娜来讲,当她款款出场的时候,就是一种丰谷,他站在那里,全市的就是奥运会坚持不懈的精神,她是最纯粹的奥林匹克人,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他的骨血之中。同样是在里约奥运会上,开朗乐观的“洪荒少女”傅园慧,让我们感受到了乐观、大气、享受、自由的体育精神,女排夺冠的消息感动全国,举国欢腾,在本届奥运会上从不被看好到一路逆袭,从历经波折到世界之巅,女排姑娘在万分紧张的赛场上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这其中蕴含着女排的拼搏向上、不为困难、相互合作、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举一些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引导学生学会公正的看待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二、以体育精神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跑多快,跳多远,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以体育教学为载体,将人的情感、态度、意识、行动统一到一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完善人的各种品质,发展人格教育。笔者从自身的工作经验出发,探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大部分的体育运动都是需要不同学生之间进行团结合作,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因此在体育团体项目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或者是因公忘私的良好习惯,体育比赛不仅仅在于是否要取得胜利,或者是赢得比赛,而在于是否各自是否发挥自身的职能,使本团队的合作精神得到充分发展。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胜固然好,败也无悔,体育活动是一个整体上的比赛,运动员是比赛的活动者与参与者,大家不仅仅要尊重自己的队友,还要尊重其队的队员人格,要不然比赛就没有办法科学合理的进行下去。从国足的角度来讲,国足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大赛中屡战屡败,主要与运动员的运动理念有关,缺少对运动员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本质,引导学生协会竞争、学会合作,拼搏进取,在比赛中互相尊重、逐渐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培养学生自强不自的精神与自主精神。在体育锻炼与体育学习中,要求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要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态度,采取全神贯注的精神全面的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应对吮吸万变的体育赛场。教师要结合青少年的争强好胜的特点,为他们的学习留下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例如身材爱笑的学生比较灵活、身材高大的学生敢于拼搏,性格沉稳的学生稳扎稳打,聪慧的学生善于变化,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僧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更快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三)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世界上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有一个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谁破坏了游戏规则谁就要受到惩罚。体育运动是在严格规则约束下的文明活动%我们要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学生遵守“游戏规则”,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挥水平,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摒弃,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比赛氛围中,学会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高尚的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四)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基本看法。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是对抗性的游戏,在身体素质、意识、心理特点、指挥上对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辩证的分析问题,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探究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的靠着自己的智慧与才学去取胜对手,追求体育教学的真正价值,提升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念。在体育锻炼中,对学生的思想、能力、情绪都有较高的要求,在跳高的时候,是否能跳高,是否能够战胜一定的高度,一试便知。但是运动之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上的问题却是值得关注的。在运动结果是成功的时候,他们开心、高兴、喜悦,种种情绪溢于言表,当他们失败的时候,气馁、沮丧、急躁、紧张、自卑、焦虑等种种情绪都会随之而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情绪与特点,因势利导,让学生正确的看待成功与失败,正确的看待挫折,正视自身的短处,激发学生勇于战胜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让学生保持稳定与乐观的心态。

(六)利用体育运动,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创设轻松的、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优美的音乐,为学生展示体育动作蕴含的内部的情感与精神,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且生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在学习之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与完善的人格,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体现。中学体育教师,要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

作者:陈咏梅 单位:沈阳市第一五二中学

体育精神论文:高职体育教学体育精神的培养

【摘要】现代的高职教育追求学生智力、技能、体能、品德的全面发展,针对体育教学,已经不单单是强身健体那么简单,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公平的竞技品德、顽强的拼搏精神也已经成为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内涵目标。

【关键词】体育;精神;品德;教学

体育运动是一种通过人的肢体或思维活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协调性,思考能力的文化活动。随着社会人文的进步,体育运动以不再是仅仅追求强健的体魄、敏捷的思维,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坚持、超越、团结、尊重的品行,也成为了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内涵。这些品质将会会影响一个人在其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体育精神对高职学生的人格培养也有其积极意义。

1高职教学重视体育精神培养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重要的教育方针之一,体育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通过体育运动中的肢体动作、团队对抗、耐力训练,能够明显的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与意志。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果断、坚毅、无畏的品质。通过合理安排体育运动,组织团队对抗,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抒发情绪,让学生明白规则、纪律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其他领域中也养成顾全大局、以礼待人、遵从规则的良好习惯。当学生步入社会后,这些品质与习惯将延续到他们的工作岗位及家庭生活中,并发挥到社会建设中。

2现代高职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方面来说,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各种保护,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变得较为薄弱、自我中心意识强,缺乏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对于体育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思维及社会重视程度的影响,许多学生与教育者都不能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学的内涵。目前高职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仍然是较为重视对于学生在基本体质指标的培养,而轻视学生心理人格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强调学生能否达到某项指标,如百米成绩;或是否掌握了某个技能动作,如投篮等。对于学生的运动态度、创造性、团队合作性、竞争意识的把控就不太到位。往往看到一堂篮球课,老师在示范了几个技术动作,指导学生做几遍后,就让学生自由练习,许多同学在做了动作后因为缺少组织、指导与实际应用,便慢慢失去了运动的兴趣,更不用说培养体育精神。

3强化体育精神培养的举措

3.1提高教师对体育精神培养的认知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教导学生运动技能,更要认识到体育精神对人的巨大影响,把体育精神的培养和技能教育有机地融合。体育教师必须明白自身不仅仅是一个在课堂中上课的教师,同时也肩负着提升民族素质、培养造就具有较高体育素养、体育精神、身心健康的人才的历史使命。要能够培养学生,首先自身要深化认知,强化学习,提升各方面素质。一个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可以分为两个级别。

3.2改革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方式

改变以往单纯培养学生体能、体质为主的体育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扩展到体育精神的培养层面。培养学生的遵守规则、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嘉奖不靠投机取巧,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不畏困难、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通过组织小范围竞赛,观察学生的团队意识、大局观及协作能力。在评价中充分考虑以上环节,不再以“百米秒数”、“铅球距离“作为体育课的唯一成绩。

3.3教学内容增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添加体育美德教育,让学生培养起正确积极的体育审美观。让学生理解优美的身姿、健康的体魄对人生能起到积极作用。在体育活动中也能够添加各种趣味活动和游戏,这能够让学生提升体育活动兴趣,增强自信心、团队凝聚力,也有助于调节学生在的学习压力下的情绪。同时,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校内推广各类体育运动社团,如跆拳道、定向运动、单车等,也能够对体育教育的开展、体育精神的培养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4结语

体育运动不仅能使体质健康,也能使人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必须深刻体会到体育精神的巨大潜力与深刻内涵,将体育精神的培养作为体育教育的重点来抓,让体育教育真正在我国高等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燕 单位: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精神论文:校园文化建构中体育精神的培育

体育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体育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的地位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必须重视健康观念,培育体育精神。首先,是转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需要。万物皆有其两面性,体育也一样,既能让人变得强大健康,也会导致人粗鲁。我国传统教育中,将智育和体育相分离了,人们往往过于强调智育而忽视体育。甚至当前很多大学生都缺乏对体育锻炼和体育精神正确的认识。其次,是提升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需要。虽然我国人民的生活物质水平在不断上升,但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堪忧,学生在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视力与心肺功能下降,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加之超重与肥胖比重很大,并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因此大学生群体应该加强体育锻炼,注重培养健康意识。再次,是改变大学教育培养模式的需要。现在很多高校过分地推崇考证和应试教育,学校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我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有当学会了思考,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才能适应变化的世界。体育素质作为人类素质的组成部分,只有加强体育精神的培养,才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大学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最后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需要。高校开展体育运动,培养体育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一能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文化意识。二能奠定大学生获取成功与幸福的基础。健康是幸福和成功的基础,大学生承受着学习、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培育体育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抵抗压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三能锻炼大学生意志力。体育锻炼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和竞争意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输赢和竞争,保持其具有永久的活力和不服输的上进心。

高校培育体育精神的途径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其渗透力是很强的,但也是隐蔽的,它能影响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培育体育精神。

(1)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发挥体育精神内隐式教育作用。体育精神普遍存在于校园各式体育活动中,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自觉意识和兴趣,进而在体育锻炼中达到情感、精神升华的文化教育效果。当前,全国各高校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倡导“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深得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同,为体育文化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契机,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校园内形成了崇尚锻炼、追求健康的风气,将极大地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例如可以设置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传递体育精神。

(2)将体育精神培养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形成工作长效机制。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许多父母只是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副业,即使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也仅仅是为了有健康的身体,体育从来都不是目的,更不用说作为一种精神来培养。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即使是生活非常安逸的中产阶级也时刻提醒自己的孩子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其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增强必胜的信心和勇气。相比而言,我国在体育精神培养方面是比较欠缺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培养体育精神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但体育精神的培育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形成常态化的机制,更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校园内形成人人重视体育精神培育的氛围。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主动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

(3)构建体育活动价值体系,彰显体育精神价值。体育精神普遍存在各项体育活动当中,其表现形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往往较为抽象,难以把握。很多高校都没有深层次地挖掘活动的体育精神内涵,就无法做到提升体育精神。所以,应该进一步细化体育精神的内涵,并根据实际体育活动特征,真正有效地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就比如“重在参与”这一活动口号,就体现了深刻的哲学含义和丰富内涵。此口号是奥运会发起人顾拜旦首次提出,重在真正的体验和感受,是主动尝试发挥自我潜能、走向成功的过程,绝不能轻言放弃。体育精神并非如同口号和标语,能运用几句话阐明道理,需要在活动时不断深入地解读和探讨。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体育能力具有差异性,因此,细化体育精神的具体内容,建立一套认可度较高的体育活动价值体系,是大学体育精神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4)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将体育精神内化为自觉意识与行为。体育精神以各种体育活动为载体,促进了大学生强身健体的锻炼意识的养成。但体育精神并不是只能靠体育活动加以诠释,培养体育精神可以在更新和更宽的空间内展开,可以利用极具影响力的传媒、通讯工具和体育明星效应等。如在受众面广的微博、贴吧和QQ群中,利用通讯工具本身独特的功能为弘扬体育精神所用。通过微博建立体育微群,宣传健康生活理念,动员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精神的讨论之中,更好地内化体育精神。还可以利用体育明星传播体育精神,体育明星在比赛和训练中的精神能给大学生以行为示范作用,形成有效的引导。此外,也可以利用体育俱乐部、知名企业联盟等方式来培育体育精神,途径的多元化更有利于维持体育精神培养的动力和活力。(本文作者:甘阳 单位:梧州学院)

体育精神论文:体育精神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体育精神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功能

1、体育精神推进着“民主与公正”制度文化的发展

体育精神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公开、公正和公平”。公开、公正和公平的体育精神的传扬,对学校“民主与公正”文化的建设有积极的作用,将影响和提升学生、教职工追求民主与公正的精神。开展以中华体育精神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健康的体育活动,紧密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校园人体育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体育文化的创新,努力繁荣先进体育文化,为学校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体育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理性的、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并积极总结,归纳,掌握其中的规律,用理论指导我们的行动,使科学精神渗透到人们的灵魂中去。运用体育精神的公平公正、规则有序、光明正大、诚实诚信的原则,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实施民主管理,强化公平、公正意识,从而加强大学的内涵建设,营造民主与公正的校园氛围,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2、体育精神有利于改变校园精神文化发展中的封闭性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在国内,高校间的精神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所涉及的范围领域也越来越广阔。但在各高校,仍然存在着交流不够充分的现象,反映在校园精神文化发展进程中,就是一方面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一方面又害怕平静的生活被破坏。长久地处在这种矛盾的观望之中,使校园的精神文化失去了发展的大好时机。而且,高校本身也应借助社会和校园的互动机制,使校园精神文化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以文明、高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染社会大众,以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引导和带动社会精神文化健康发展,从而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但是,由于当前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大多依然在校园内徘徊,未能大大方方地走出校门,融入社会,长期局限于校园精神生活圈内,使得校园和社会之间无形中加了一道厚屏障,由此形成的校园精神文化的自我封闭,必然影响校园精神文化对社会精神文化营养的吸取和辐射功能的正常发挥。

3、体育精神催生活力的竞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

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充分展现了现代竞技体育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畏强手、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大学作为一个组织体,其内部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氛围,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育可以被用作一种树立竞争意识的手段。剑桥大学的CharlesKingsley(金斯利)高度评价严酷的体育训练在精英教育中的意义,他认为体育能够给长期处于舒适环境的学生提供痛苦的经验和耐久力,塑造坚强的人格和体魄。曾教育受学于剑桥的美国人EndicottPeabody深受这一教育理念的影响,毕业回国后在麻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外40多英里的地方建立了著名的Groton寄宿学校,实施CharlesKingsley的教育理念,以竞技体育为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忠诚合作、永不言败、为荣誉和尊严战斗到底的男子气概,Groton先后培养出了富兰克林、罗斯福和众多美国政治、经济界精英。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的背景下,大学既要确保教育的公平和公正,又要坚持造就精英的理想,让我们的人才能够真正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贡献力量、担负重任。

优化体育教学,培育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普遍存在于体育课程的各项活动之中,在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不能轻易满足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教育的需要。把体育精神的内容过于抽象化,要结合体育课程目标把体育精神加工成具体的教育内容,细化每个知识点,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比较容易理解和实施。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总结,把体育教育内容分四个方面进行细化,来加强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1、课程教学中细化“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

围绕实现心理健康、精神发展层面的体育课程目标,把教学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自强心、自信心及自我实现意识,获得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格素养方面。用体育拼搏精神,充分调动学生争强好胜之心。不断超越旧的自我,实现新的自我,进而实现超越同伴、超越对手和贴近自然;用勇敢无畏的拼搏精神,培养学生不惧风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培养意志顽强、善斗不屈的精神品质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陶冶自然人性中粗犷豪放、强悍刚正的品格,克服现代文明带给人的文弱;用勇于承受艰难困苦的精神,磨练学生抵抗各种恶劣环境与困难的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课程教学中细化“团结、友谊、和平”的精神

把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结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基础,在以往的体育课程中体育文化的这种价值功能挖掘不够,更需要教师对这一问题给予特别关注。课上用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能力。在运动中增加凝聚力,提高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用体育的友谊精神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交流与联系。

3、课程教学中细化“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

把奥林匹克的参与精神作为教学培养目标。尽管培养体育的参与精神虽然已经被明确地列入体育课程的目标,但它所具有哲学意义及深刻内涵很不易被学生理解,在培养实施中仍有一定困难。参与是把握机会和发展的开始。参与往往从试一试、看一看、体验一下入手,从而产生兴趣、发现自我潜能、走向成功。因此,放弃参与的机会,就等于放弃发现自我、放弃成功的机会。这就是“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奥林匹克理念的基本哲学含义。(本文作者:张振涛 单位: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体育精神论文:论医校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教育因素,对实现学生的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却有着巨大的作用。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内涵,及时捕捉教育时机,通过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课外体育锻炼等途径,促进学生体育精神教育与培养的有效实施。

培养医科院校学生体育精神的重要性

(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学校体育开展体育精神教育与培养,是促进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尤其是在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较低的医科类院校,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尤为重要。由于医学学习的复杂性、艰苦性和长期性,作为医科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具备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体育精神。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方法,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先进觉悟和先进技能的人。

(二)是增强民族体质、造就民族性格的需要

上世纪初,我国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就提出了通过教育与体育培养人的精神品质进而改造民族性格的思想。鲁迅一生致力于中华民族性格的改造,主张健全的肉体寓于健全的精神。体育是发达体魄的重要手段,体育精神的培养势必成为民族体质的增强和民族性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医科院校研究医药与健康较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较弱。因此,更要重视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与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体魄得以发达、意志得到锻炼,学习、就业等压力得到宣泄,潜能也得到发挥。这样的学生输送到社会,对我国民族体质的增强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都有积极意义。

(三)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倾向于对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很少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育。当前体质教育思想需要作进一步的拓展和升华,体质与精神须是不可分割的。体育要培养的人已不能再停留在体质的增强上,更应满足其精神需求。医科院校的学生做的是为全社会人的健康服务的行业,不仅要懂得医学健康知识还要具备具备健康的体质和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精神面貌的改观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如何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医科院校学生的体育精神

(一)体育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或运动竞赛中,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活动中团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高尚道德修养。医科院校学生毕业到社会医疗服务工作当中,要与服务团队的合作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服务,集体主义精神必不可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严肃教学组织性和纪律性,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例如,球类课要突出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思想;在体育比赛中,如拔河、接力跑等集体性项目,使学生在体育竞赛的凝聚力中感受到体育协作精神的巨大力量。从而促使其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二)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态度等特征暴露得特别明显。医科院校课程内容繁重而复杂,很多的医学概念都需要学生以记忆为主,学习单调、乏味,加之缺少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不免产生厌倦情绪和思想压力,因此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教育者,应抓住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所暴露的显现问题,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田径中的中长跑教学课,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创新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创新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医学类院校要以医学体育理论课程等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内容应结合各个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来设置。例如,公共卫生、中医药等专业学生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如太极拳、五禽戏等,适应社会对保健、养生人才的需要;护理等专业康复体育教学,可开设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内容,实现培养优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仪态,为从事未来职业奠定基础。在专业设置上积极探索医学与体育的结合点,培养适应社会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四)竞争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公平竞争是体育运动精神的核心,在规则面前没有个人、等级、国家、种族的差异。学校体育教学中,虽没有激烈的竞技场面,但竞争精神随处可见。医学类院校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医学类院校的就业领域较为狭窄,在激烈的竞争中医科院校学生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和各类教学比赛,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力争一流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增强竞争意识,但是不能弄虚作假,凭自己的实力去赢得荣誉、赢得尊重。

(五)遵纪守法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参加体育活动,必须遵守裁判规则,否则要受到规则的惩罚,竞技场上没有特权和偏袒。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认识和遵循体育运动特定的裁判规则,违反则受罚,取得成绩受奖,恰是对社会契约精神及其文明行为方式的了解和模仿的过程。医科院校学生毕业从事的是大众医疗服务行业,在工作中更应该注意个人行为的文明和纪律性。在学校体育中,通过在体育竞赛中要求他们必须遵守规则,对违反规则,不服从裁判和不文明举止,不仅要批评教育,而且要按规则给予判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规范认识和行为的自我控制力,克服不良行为。

结束语

本文研究体育精神的基本理论以及培养医科院校大学生体育精神的重要性,从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入手,分别阐述如何培养医科院校学生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勇于拼搏精神、创新精神、竞争精神、遵纪守法精神,旨在为促进医科院校学生体育精神的树立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作者:穆飒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体育精神论文:探讨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的互动关系

体育精神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关系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和弘扬体育精神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客观基础的经济行为中不需要竞争,导致了整个社会对竞争的冷漠、疏远和排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体育精神的培养和弘扬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也为体育事业的腾飞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市场经济对竞争意识、主体精神、法规观念、人才因素、效益思想的呼唤,将使整个社会的心理和观念形态日趋认同、归属这些意识。而体育精神与这些意识在内在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使市场经济成为培养体育精神的最深刻的社会温床。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与体育的拼搏精神、超越精神息息相通,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规意识与体育的公平精神取向一致。市场经济的强制性需求,使得整个社会的法规意识得到普遍强化,这将十分有利于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体育精神的培养与弘扬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体育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和传统,最易于接受市场经济的思想和规范。而体育精神的自觉弘扬,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体育事业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心理,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首先,要通过体育文化的熏陶使人们对竞争和超越产生认同和归属,从而激发人们投身市场经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的系统教育,使体育精神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们的精神风貌,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形成拼搏进取、超越现状、公平竞争、实力取胜的时代风尚和社会心理;最后,通过纯洁体育精神净化社会空气,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反不正当竞争的强大声势,使体育事业与市场经济都能健康发展。体育文化对不正当竞争的揭露与鞭鞑,有利于唤醒人们反不正当竞争的意识,从而形成健康的竞争心理与行为。

弘扬体育精神,促进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体育精神,体育精神的弘扬又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要使体育精神产生最佳的效应,使之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在实践中必须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榜样的感召作用,促进全社会道德升华。体育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需要的时代精神。因此这种精神最能使人接受,也最能使人们产生广泛的共鸣。弘扬体育精神就必须如同宣传其他领域的模范人物一样,运用各种有效的宣传方式选择先进典型,以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感人事迹,高尚的情操给人以鼓舞、给人以教育、给人以激励,以促进全社会思想道德的升华;二是提高全民族的体育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体育精神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是人与人和谐的理想支柱,可以说现代社会不能没有体育,现代人也不能离开体育。因此弘扬体育精神就必须提高全民族对体育价值功能的认识,使人们不仅从参加体育活动中自觉培养体育精神,也从欣赏精彩的体育新闻,观看体育比赛中受到鼓舞、感染和教育,从中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三是健全完善管理机制,使体育精神真正成为时代精神。体育精神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而要使体育精神得到发扬与光大,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以物质利益为基础,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教练员运动员给以物质和精神奖励,是对他们所创造的价值的社会肯定,也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中国的体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需要不断的完善各种管理机制、训练机制、竞争机制,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以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综合素质,使体育精神真正成为时代精神,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作者: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

体育精神论文:论中学体育教学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摘要: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忽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挖掘学生的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就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培养展开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发展与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与发展。作为当代的青少年,除了具备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养,这是广大体育教师需要承担起来的责任。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生的身体健康、身心素质、知识能力、道德行为都有了新的需要,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原来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在新课程改革李念念,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挖掘学生的体育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是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当教育教学活动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层面上的时候,这种教学活动是非常不成熟的,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教育教学活动达到深层次的精神侧面,对人的意识、行为、心理、人格产生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教学活动基本上走向了成熟的、科学的发展阶段。从古至今,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都被各个教育家重视,体育教学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别的学科达不到的作用,那么什么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呢?具体来说,体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伏案立案习惯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精神就是在体育运动中,那些对人的发展、思想、人格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的意识与思想形态,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积极的挖掘体育精神,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人格,不可以给与忽视。体育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学生的人格与精神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愉悦的心情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拼搏精神。体育运动类型多样、丰富多彩,不同的体育项目在运动形式、运动内容、运动的方法手段上都各不相同,但是各个运动的内涵与精神是基本上相同,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变得更加通透。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运用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体育精神。例如我们国家的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她自身的条件非常不足,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拼搏精神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特别是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给与她高度的评价,曾说过“邓亚萍是我本世纪见过的最好的运动员+,她是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最有力的诠释者, 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明白体育精神中的拼搏精神、竞争精神。在刚刚过去的里约奥运会中,有一个母亲感动了全世界,那就是丘索维金娜,七朝元老降临里约,全世界都为之动容,这位41的母亲为了孩子第七次站在了奥运会的舞台上,对于一名体操运动员来讲这是传奇,当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她第六次站在舞台上,全场观众为之欢呼、为之鼓励,给她传奇的体育生涯送上最高的敬意。虽然体育赛场,瞬息万变,但是对于丘索维金娜来讲,当她款款出场的时候,就是一种丰谷,他站在那里,全市的就是奥运会坚持不懈的精神,她是最纯粹的奥林匹克人,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他的骨血之中。同样是在里约奥运会上,开朗乐观的“洪荒少女”傅园慧,让我们感受到了乐观、大气、享受、自由的体育精神,女排夺冠的消息感动全国,举国欢腾,在本届奥运会上从不被看好到一路逆袭,从历经波折到世界之巅,女排姑娘在万分紧张的赛场上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这其中蕴含着女排的拼搏向上、不为困难、相互合作、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举一些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引导学生学会公正的看待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 精神。

二、以体育精神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跑多快,跳多远,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以体育教学为载体,将人的情感、态度、意识、行动统一到一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完善人的各种品质,发展人格教育。笔者从自身的工作经验出发,探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大部分的体育运动都是需要不同学生之间进行团结合作,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因此在体育团体项目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或者是因公忘私的良好习惯,体育比赛不仅仅在于是否要取得胜利,或者是赢得比赛,而在于是否各自是否发挥自身的职能,使本团队的合作精神得到充分发展。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胜固然好,败也无悔,体育活动是一个整体上的比赛,运动员是比赛的活动者与参与者,大家不仅仅要尊重自己的队友,还要尊重其队的队员人格,要不然比赛就没有办法科学合理的进行下去。从国足的角度来讲,国足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大赛中屡战屡败,主要与运动员的运动理念有关,缺少对运动员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本|,引导学生协会竞争、学会合作,拼搏进取,在比赛中互相尊重、逐渐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培养学生自强不自的精神与自主精神。在体育锻炼与体育学习中,要求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要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态度,采取全神贯注的精神全面的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应对吮吸万变的体育赛场。教师要结合青少年的争强好胜的特点,为他们的学习留下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例如身材爱笑的学生比较灵活、身材高大的学生敢于拼搏,性格沉稳的学生稳扎稳打,聪慧的学生善于变化,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僧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更快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三)让学生明辨是非, 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世界上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有一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谁破坏了游戏规则谁就要受到惩罚。体育运动是在严格规则约束下的文明活动% 我们要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学生遵守“游戏规则”,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挥水平,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 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摒弃,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比赛氛围中,学会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高尚的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四)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基本看法。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是对抗性的游戏,在身体素质、意识、心理特点、指挥上对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辩证的分析问题,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探究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的靠着自己的智慧与才学去取胜对手,追求体育教学的真正价值,提升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念。在体育锻炼中,对学生的思想、能力、情绪都有较高的要求,在跳高的时候,是否能跳高,是否能够战胜一定的高度,一试便知。但是运动之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上的问题却是值得关注的。在运动结果是成功的时候,他们开心、高兴、喜悦,种种情绪溢于言表,当他们失败的时候,气馁、沮丧、急躁、紧张、自卑、焦虑等种种情绪都会随之而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情绪与特点,因势利导,让学生正确的看待成功与失败,正确的看待挫折,正视自身的短处,激发学生勇于战胜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让学生保持稳定与乐观的心态。

(六)利用体育运动,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创设轻松的、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优美的音乐,为学生展示体育动作蕴含的内部的情感与精神,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且生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在学习之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与完善的人格,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体现。中学体育教师,要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

(作者单位:沈阳市第一五二中学)

体育精神论文:体育精神在大学生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1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概念和内涵

所谓文化,简言之,是自然的人化。体育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化的角度讲,体育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文化存在,体育的存在是为了个人及人类更好地生活而增进人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它是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的种种尝试,内涵运动方式、健身教育、精神意识、科学发明和价值确定。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是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种标志[1]。它的发展满足着人类物质和精神两种文明的需要。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

2我国源远流长的悠久体育文化

作为世界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其体育文化传统从来没有间断过。发祥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体育文明,在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中一直延续了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体育文化。

夏、商、西周时期,受时代特点的影响,体育活动主要围绕军事活动开展。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射箭、武艺击技、赛车、游泳、奔跑、摔跤、技巧、球戏、棋类等活动形式的初步形成,古代体育文化已具雏形。秦汉三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大发展为体育的勃兴创造了条件。在继承先秦体育形式的同时,体育活动的规模日益扩大,新的形式陆续产生,竞技性和娱乐性日益增强。尤其值得提及的是,盛极一时的蹴鞠,发展成为有规则、有场地、竞技性强的比赛足球,技击武艺走向规范化,保健养生以及体育性质很浓的“百戏”等娱乐活动,已自成体系且独具特色。从两晋南北朝以迄隋唐,由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使各种体育形式竞放异彩。无论是武艺、球戏、保健养生,还是围棋、水戏等都初步定型。妇女体育活动较为兴盛[2]。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传统体育文化也开始传播海外,为促进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宋元四百多年,由于军事斗争剧烈,军事教育和训练得到加强,形成了以骑射为中心的武艺训练体制。与此相关的相扑、射箭、马球、长跑和水上活动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封建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迅速兴起,使体育知识和蹴鞠、角抵、游泳、技巧、棋类以及保健养生活动日益普及。明清时期,除个别项目如球戏等渐形衰落外,多数项目都有明显提高,规则较前完善。由于社会练武之风大盛,武术活动渐成体系,不同流派竞放异彩。蒙古式摔跤以及骑射、田猎、滑冰、围棋等活动,亦深为人们喜爱,技巧技能明显提高。成为了中国民间体育活动大荟萃的时代。

纵观中国数千年以来的体育文化发展史,其源流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方式方法之完备,开展之广泛,堪称举世无匹。体育历史发展证明,中华民族创造和积累的丰富而优秀的古代体育文化,是奉献给全人类的一块瑰宝,是支撑世界体育辉煌殿堂的一个重要支柱。而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尽千年的兴衰沉浮仍然保持着蓬勃的朝气,与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文化给这个古老的民族不断注入青春的活力不无关系。

3我国体育文化所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强烈的爱国情愫、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立发展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蕴含和表达了人类积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命需求。体育不仅是运动和竞赛的集合,更是文化和精神的凝聚。体育是民族精神的凝结和弘扬。中国是文明古国,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先进的体育文化蕴涵着强烈的爱国情愫、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人们更多地顾盼并参与精神文化生活。体育被人们所青睐当属必然。它既然是一种文化现象,就必有一种人类精神涌流其中,譬如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激励着人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顽强拼搏,奋发向上。激烈而精彩的体育赛事,双方队员争逐的最后,不仅仅是拼体力拼技术,更多的是拼智慧拼意志拼心理。心理素质往往在竞赛的关键时刻决定胜负,这又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体育精神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孕育其中的民族精神。重大的国际赛事诸如北京奥运会,一个时期成为亿万人民关注的焦点,乃至引起国家元首关注或亲临,这是民族精神的呼唤。如同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国花”一样,许多国家也有引以为豪的“国球”,诚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美国的篮球,巴西的足球,中国的乒乓球。曾记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美关系解冻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是中美乒乓球队的成功互访,真可谓“小球转动大球”。这几年来,香港、澳门的回归激起了我们强烈的爱国情感;1998年的抗洪抢险和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同样激起了我们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非典的斗争,又一次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亿万人民齐唱《同一首歌》。体育活动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凝结和张扬。体育是力量美和智慧美相融合的一种象征。在体育活动中,诸如进攻性和协作性都很强的足球大赛,实在是力量美和智慧美相融合的一种象征,是体育文化长期积淀而开出的灿烂之花[4]。

4体育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熏陶

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当代大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5]。

4.1 发展社会认知,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是社会的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让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让大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大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4.2 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大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大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6]。

4.3 培养大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育大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摒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4.4 注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大学生学会辩证地、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4.5 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决不得意忘形。坚强意志,是人格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7]。

5结束语

我国的体育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独具特色的中国体育文化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即强烈的爱国情愫、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表达了人类积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命需求。体育运动是培养坚强意志的一片沃土,当代大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让我们把体育文化以及所蕴含的体育精神贯穿于体育德育教育中去,潜移默化,日久天长,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体育精神论文: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培育

【摘 要】本文从建立新型体育课堂的协作精神、提高体育课堂的安全意识、增加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人文精神三方面阐述了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培育,强调体育课堂文化建设应多维关注体育精神。

【关键词】体育课堂 教学 精神

“课堂文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课堂之中的文化现象,是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体育教育教学不再仅仅关注学生身体的训练,而开始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这种目标的转变,我们的体育课堂也应该关心学生,让体育课堂有越来越多的精神内涵,充盈文化精神。在体育课堂里,也应该充满着一种体育精神,一种体育的文化氛围,让我们的体育教学越来越有精神内涵。当前我国的体育教育有着越来越功利化的趋势,重视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而缺失了体育精神的培养。长此以往,体育教育就重视“术”的培养,而没有“道”的精神,不利于我国体育教学的健康和谐发展。因而,我们提出体育精神的培养是极有必要的。本文从体育课堂文化的建设出发,多维关注体育教学精神。

一、建立新型体育课堂的协作精神

协作精神在精神运动中是一种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一些团体项目,比如足球、篮球中,体育的协作精神往往是决定体育成绩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呢?如何在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协作训练呢?笔者认为,从以下一些方面,可以在体育课堂中加强学生的协作精神。

(一)加强体育教师间的协作,优化教学资源。体育教师大多都有很强的专业性,大家都有各自的专业特长,我们不妨把每个老师的特长发挥到最大化,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学可以起到相互借鉴的作用。比如人教版高中体育材料中,有六个自读本,分别是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球类、武术、体操运动、水上和冰雪运动、健康教育,共计六大主体内容。比如在球类教学为主的体育课中,可以由以球类见长的体育老师设计教学提纲,并由该名老师多做一些实际的指导;以体操为主的教学中,由擅长体操的老师为主体。通过这种体育教师之间的协作,能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最大程度得到优化,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益处。比如甲班的张老师是练篮球出身的,而乙班的王老师是练田径出身的,那么在乙班上篮球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张老师帮助其上课。反之,在甲班上田径课的时候,就可以让乙老师进行辅导教学。如此这般,就能让甲班和乙班的学生在篮球和田径两个方面都能得到极好的训练,而学校也让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师生之间的协作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篮球的教学中,会出现学生之间两极分化的情况。很多男生在初中就有了一定的篮球基础,也很喜欢这项运动,积极性很高;但是很多女生对篮球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在篮球教学中设计“合作跑”这一环节,把男生和女生分别进行组合,分为两人或四人的小组。完成男女生混搭的分组以后,让男生和女生接力运球,哪个小组能又快又好完成运球,哪个小组赢得胜利。通过这种形式的篮球教学,笔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没有一味追求跑的速度,也没有只是追求个人的发挥,而是关心运球的技巧和互相的配合。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能提高女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趣,提高整个团队的协作精神。

二、提高体育课堂的安全意识

体育课堂与学生的生命安全和生命质量关系紧密,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意识,更加关心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当代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精神。

(一)体育教师应创造更为安全的体育课堂环境。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时常有一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受到伤害,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要解决的问题。首先,体育教师应该增加自己的责任感。因为学生是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体育运动的,所以体育老师应该做好充分准备,把学生的训练安排的更加合理。比如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细节上做的更好:对教学环节中危险系数更高的训练有清醒的认识,提高警惕力;在激烈的运动开始前,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准备活动,杜绝让学生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激烈运动;可以追求更好的体育成绩,但是绝不能勉强一些因自身条件不能完成目标的学生。比如有一些学生身材比较瘦小,在力量方面有着先天的劣势,如果老师仍然要求他们在推铅球时达到标准成绩,则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总之,要“全面考虑学生的运动水平、性别差异、身体状况、教学内容、气候等因素。”

(二)要增加体育规则意识。中学生往往精力比较旺盛,而且他们的好胜心也比较强,这些是他们处在青春期的身心特点。好胜心强在身体运动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世界上伟大的运动员,往往都是一些好胜心强、战斗意识强的运动员。比如篮球运动员乔丹,就有着很强的好胜心,不到比赛的最后一分钟,乔丹总是顽强的拼搏,即使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靠这种顽强的斗志,也能实现大逆转。所以要正确地对待中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让中学生加强规则意识,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经常给学生详细地讲述《田径竞赛规则》、《足球竞赛规则》等高中阶段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比赛规则,避免学生因对规则不清楚造成意外伤害。比如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因为对铲球规则理解不清楚,一个男生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一时心急就从对方球员身后铲球,导致了拿球的同学小腿受伤。试想,如果老师能对铲球的规则进行详细讲解,就可能会避免这种意外伤害。因而,体育教师一定要遵守体育规则,并且还要给学生详细地讲解体育规则。让学生规范地进行体育锻炼,减少甚至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教师和学生要养成经常检查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习惯。体育课堂上有些安全隐患就可能来自于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比如在田径教学时,某一处跑道有积水,就是一种安全隐患,这一点儿积水可能会导致田径运动中学生滑倒。在高速奔跑中的滑倒就相当危险,可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伤害。再比如体育器材出现了质量上的问题,也有可能给学生带来意外伤害。学生和老师一定要养成经常检查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好习惯,排查各种安全隐患,保证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安全性,提高学生在体育运动时的安全意识。

三、增加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人文精神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推广中的一个热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不应该是僵化的,而应该是人性化的,充溢着人文精神的,它应该更多的把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提倡应该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增加人文精神的成分。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评价标准。“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立,要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坚持价值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原则。”通俗地说,我们要摒弃过去单一的把体育成绩作为重要标准的这一评价导向,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把学生的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度等因素都要纳入我们的评价标准当中。比如一个学生如果体育成绩特别好,但是他只是迫于教师的压力进行训练,不能从这项运动中得到愉悦,那么我们可以说针对这名学生的体育教学是不成功的。新型评价体育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身心健康,增加了人文关怀的元素。简言之,学生不再是手段,学生是目标本身。

其次,即时评价以鼓励为主。课堂即时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对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及时地做出相应的指导和暗示。即时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学生做出的动作很好时,要及时表达老师的称赞,这样学生会做得更好。当学生在运动中出现一些问题时,不能一味的指责学生,更不能责骂学生,而是应该指出正确的方面,甚至亲自示范动作,让学生逐步进步。总之,这种即时评价应该以正面鼓励为主要形式,通过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将有声评价和无声评价相结合。体育教师的评价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有很多是靠形体的。比如当学生在完成动作后,要微笑点头鼓励学生。当某个学生投出一个漂亮的三分球之后,体育老师可以向这名学生竖起大拇指。这种无声的评价,无声的鼓励要和语言的鼓励相结合,形成体育课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体育精神论文:浅谈初中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培养

【内容摘要】现今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要求广大初中学生的身体和意志力、知识与技能、道德与行为等方面的能力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为了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未来知识人才,初中体育教学也应该逐渐承担这样的教育使命。如何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体育教育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并且中学体育精神对塑造健康的人格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初步探讨了初中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概念,总结了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一些相关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培养学生

一、体育精神的概念及其培养方法

体育精神的定义是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蕴含着的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以及影响作用。并且对中学生的价值方面、思想方面、作风和意识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学体育精神的作用包括:培养初中生愉快的生活态度,增强初中生的身心适应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初中生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及其责任感,跟同伴的之间一起合作的精神,对待处理问题的视角等等能力的发展。尽管中学各种体育比赛方法、比赛形式、比赛的胜负的判定不尽相同,但中学体育的一些基本体育精神及其相似,甚至是相同。初中生投入到体育课程的运动这一项目中就表明逐渐开始接受中学的一些体育精神,在这些体育精神的影响下,初中生身心逐渐改变以及人格不断的塑造。因此,我认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一些选择,为学生的自住性学习提供广阔的时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尝试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他们课堂学习小主人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2.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育运动的娱乐性、竞争性、友谊性、争取胜利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勇于承受失败的挫折的精神等,都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多下些功夫。比如,分小组的群体活动,是教学中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学生在小组群体中,人与人之间要进行各种交流,还要互相配合进行各种活动。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一形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失败,从而认识到同伴之间的合作对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意义。

3.教师要注重身教重于言教,促进学生体育精神的养成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讲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在中学生的模范性强,可塑性打,在成长教育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喜欢模范自己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自身的人格精神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把更多的“真”和“实”注入到平日的教育教学中。

二、人格教育的定义及其培养方法

人格教育的定义是为了发展受教育者(譬如:初中生)心理方面、道德方面、精神品质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发展水平,人格教育着眼于发展初中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把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与知识学习全面发展一个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精神来对初中生的人格教育的过程,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1.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初中生的培养,应该是培养初中生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及集体主义荣誉感的提高。初中生需要在社会实践以及学习过程中去认识了解社会甚至适应社会。中学体育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散发着年轻人的一种精气神,更是初中生的人生、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中学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初中生认识到体育的本质,从而促使初中生进一步认识人生、认识社会,以此让初中生知道生活处处存在这竞争、并且要学会合作以及相互尊重。

2.要培养初中生的一种自尊、自爱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初中生积极参与的一种意识。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或者其它的体育项目,都应该让初中生学会尊重别人遵守一定的社会公德,应该做到个人行为的规范性的提高,并且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让中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与优点,培养中学生自主的精神以及独立的人格。

3.培养初中生的是一种非感与正义感。体育运动是一项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一种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应该教育初中生遵守一定的规则与纪律、辨别是非、尊重事实的价值观、人生观。对的、好的事情、优点就支持;错的、坏的缺点就批评摒弃,由此培养初中生的正义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4.培养中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品质。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初中生在各类运动中能够吃苦耐劳,疲劳时能够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做到坚持不懈,失败的时候做到不气馁,能够顽强拼搏,胜利时能够做到不骄傲自满,冷静处理的一种意志品质。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教学中,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养,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体育精神和人格教育充分展示出来,使体育精神和人格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时展的需求。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实验中学)

体育精神论文: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

【摘要】体育精神是人在多次进行体能训练之后总结出来的核心理念,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诸多的影响。大学体育精神是大学在进行体育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它不仅是在体育方面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在整个大学的文化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学应该重点加强体育精神的宣传,让体育精神充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而促进整个大学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 大学体育精神 教育文化

一、什么是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这个概念主要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是主体,体育精神的本质是建立在人的身体之上的。另外就是产生途径,体育精神是在体能训练的实践之中产生的。体育是指对人身体的锻炼,体育的根本也是唯一目的就是达到身心健康,而心理方面的健康就是体育精神。柏拉图曾经说,体育精神一种科学从实践中产生的连年,进行体能训练就是进行身心的锻炼。也就是说,人通过体能训练强化自己的体质,磨练自己的精神力,体能训练可以促进人全方面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指出,体能训练可以增强人们的勇气和自信,自信和勇气是众多良好素质的基础。我国古代就早有记载,体能训练要做到内外兼修,这说明体育精神更这个理念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体育存在于人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工作学习、生活等等,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有体育的参与。也就是说,体育和人是共生的关系。在古老的原始社会中,机械技术还没有诞生,当时的劳动和生产主要通过人力来进行解决,这就是运动的起源,它一开始是为了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要。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运动逐渐转变为一种文化和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精神不是一层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体育实践的进步而改变,大学体育精神建立在大学生丰富多样的运动之中,无论是定期举办的运动会,还是专业正规的比赛,都是对体育精神的发扬和传播。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可以在大学之中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运动氛围,进而促进大学的进步和发展。

二、体育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体育精神本身就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在当前运动理念的普及之下,大学需要体育精神中的坚持不懈、保持锻炼等等优秀品质。纵观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大多都缺乏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体能水平也较为低下,所以说体育精神的宣传教育在整个大学之中已经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把体育精神的宣传落到实处,培育身体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当前大学的重要任务。

(一)对教育思想的升级和改进。柏拉图曾经提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完美的?体能训练能够强身健体,但是缺乏内涵与深度;文化教育能够陶冶情操,但是不能使人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合社会适合国家的人才。国外在教育方面的理念是把体能训练和文化教育结合到一起,这是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但是我国受到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经常把二者分开,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对体育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不进行任何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

(二)增强大学生的体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是大学生的体质没有随着营养的增加而增强,反而呈现体质明显下降的趋势。从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大学生的身体状况与日俱下。大学生的体质增强已经成为了大学教育中的重点之重,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体育精神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进而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无论是运动会和比赛还是相关的体育精神的传播活动,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也就是忍耐力。忍耐和恒心是做任何事情的重要条件,有了毅力和恒心,即使在工作学习中遇到种种阻碍,也不会轻易放弃。其次就是良好的竞争品质,人不能害怕困难,也不能止步不前。体育精神中的不断向上精神可以激励大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大学体育精神的传播方法

体育精神需要大学进行广泛和大力地传播才能真正被大学生所接受,除了日常的体能训练课以外,还可以举办各种有趣有吸引力的活动。鼓励大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进而传播体育精神。

(一)引入体育精神,完善校园文化体系

我国传统教育方法不重视体能训练,这导致很多学生和家长不注重体能训练。但是在国外,衣食无忧的家庭都对孩子进行了体育精神方面的教育,鼓励孩子多运动。在这个方面,我国无疑是落后的。大学是一个高素质教育机构,大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还应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但是体育精神的宣传和落实绝对不是短期的任务,它是一个始终存在于大学文化教育中的问题。大学要创新教育方式,争取做到学校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

(二)注重体育精神深层化教育

体育精神往往只是一个理念,它具体的内容往往可以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许多学生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内心。所以当前大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体育精神的内涵教育,把它做成一个简单易懂的理论体系,让大学生把体育精神牢记于心,并且应用于具体的生活工作之中。比如重在参与这个概念,因为重在参与不仅仅是体现着对于运动的热爱,更是对于人的价值肯定,它在精神层面可以理解为鼓励人勇于尝试,不惧怕失败。人只有努力之后才会获得成功,即使没有成功,从整体上来说也是对自我的突破和提升。

四、结语

体育精神对于大学生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大学生是推动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一定要把体育精神的宣传教育落到实处,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进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体育精神论文: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探索

摘要: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高度的关联性,寻找两者在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上的内在关系;基于体育精神的教育功能、促进发展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的视野,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要求,从思想引领、实践养成和文化熏陶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进行优化探索。

关键词:体育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体层面上要求公众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人们追求实现强国的梦想、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和良好风尚的道德品质,是国家发展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行为准则的有机统一。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引导民众进德修业的根本指针。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指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意见》还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联系实际,不断增强民众的价值判断、增进情感认同、注重实践履行,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

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最高级产物,属于体育文化意识形态范畴。体育精神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汇集了人类力量、智慧和拼搏进取心理的积极意识总和。体育精神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领域,成为人类精神和道德文明建设中最高层次的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也正因为如此,弘扬体育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体育精神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通过体育精神凝练和培育民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体育精神具有的教育引导功能、社会发展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几个方面的解读,从思想引领、实践养成和文化熏陶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进行探索。

1 体育精神的教育引导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项人心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是认知认同。因此,党中央在培育和践行“三个倡导”实施路径中提出要注重思想教育,实现价值引领,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体育精神,作为体育领域重要的伦理概念,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精神,追求真善美,张扬生命力的乐观态度,表达了人类追求和谐美好的不懈努力。正是这种精神使人类的体育得以发展到近乎完美的程度。体育精神蕴含着人类的美好愿望和价值追求,承载着价值判断、意识追求等终极关注,引领人们内心深处的思维习惯和思想观念。因而,体育精神蕴含着重要的教育引领功能,包括教育导向、教育激励和教育调节。

1.1 体育精神的教育导向作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大众认同

教育导向作用就是要努力使社会的价值规范转变为个体的价值意识、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具体到体育精神的教育导向作用,就是引导人们从参与体育活动的实践中,练就优良品质和基本素质,不断激发社会的正能量,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下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一般认为价值认同是实现大众认同的根本前提,只有得到大众认同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得到内化与融入。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体独立性的不断增强,传统价值观念也不断受到冲击,多元价值体系并存,多维度社会思想碰撞,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那些自制力不强、辨别能力差的民众很容易误入歧途。体育精神作为体育价值的最集中体现,注重国家与人民利益是其核心价值导向。中国体育健儿始终把国家荣誉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始终为实现人民健康、国家强盛而努力拼搏进取,这也是体育精神的最大吸引力和魅力所在。因此,借助体育精神中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和利益观,引导民众摆正价值观念、端正学习态度。针对个人而言,体育精神能塑造个人完整、独立、健康的人格;针对社会而言,体育精神起到整合动作、指引规范、确立目标的作用;针对国家而言,体育精神可以引导和整合社会。

1.2 体育精神的教育激励作用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种意识形态培养,不但需要制度的保障,还需要外力的激励。经过条件的诱发、激励个体的价值需要和动机,从而促进民众进行自我价值养成。当今社会,教育价值观取向多元化,行为多样化,不加以正确导向后果就是诚信缺失、盲目自大、价值观扭曲等一系列严重道德问题。基于此,就要大力发挥价值观的驱动激励力,依赖体育精神激励教育作用,为广大民众道德修养提供价值标杆。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体育人总是凭借坚毅的作风、顽强的斗志和不怕流血流汗的革命精神,向不同时期的全国民众传递着永恒的正能量。由此来说,体育精神是激励民众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和源泉,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体育精神的教育调节作用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机制

调节功能的发挥包括识变、创制和整合三个方面的内容。识变功能就是发挥体育精神的正能量,在纷繁复杂和矛盾多变的社会中,通过体育活动弘扬积极向上精神风貌,引领社会向好向善。创制就是弘扬体育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观念加以制约,减少社会活动后果的不确定性,通过价值构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整合是对分散的、不同的精神动力加以协调统一,通过整合使不同方向的精神动力从多样走向统一,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分化走向融合,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精神的生成与发展,形成新的社会精神动力。体育以“体”为手段、以“育”为灵魂,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动力,是人生观的呈现。通过发挥体育精神的调节作用,在体育活动中自动形成强大的教化效果。体育不是简单的运动和对成绩的追逐,而且蕴含着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崇高精神修养,教化民众使民众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引导和熏陶民众的价值判断、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使民众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以陶冶,思想得到升华。体育精神的人文文化、拼搏精神和爱国情怀,变为人们日常行为准则,养成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

2 体育精神的社会发展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与转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接地气,需要扎根现实生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社会实践中。体育运动由于其范围宽广性,所体现的体育精神对整个社会发展影响也十分深远。体育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功能,包括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和谐发展。体育精神具有嵌入人们日常生活等优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聚集在精神层面,落实在实践之中,让核心价值观为人所需、为人所懂营造好的氛围,提升融入促转化,推动实践养成促优化。

2.1 促进社会政治发展作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体育的作用开始逐渐超越自身的领域和范围,对社会其他方面都产生极大冲击。尤其在社会政治发展中,体育的作用日趋明显。从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之日起,体育与政治发展的联系无处不在。现代社会中,体育精神也是化解政治冲突的有利武器,当代奥林匹克精神被赋予“和平、友谊、合作”的基本内涵,充分发挥其缓解政治矛盾的重要功能。因此促进社会政治发展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我国,长期以来体育振奋国民精神的作用,发挥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进国家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体育精神承载时代最强音的召唤,成为鼓舞人们干事创业的重要精神支柱。尤其在新时期我国正在落实“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体育精神能够激浊扬清增强价值判断力,提升价值认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为准则之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准则。

2.2 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作用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体育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首先是竞技体育对经济的影响。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我国举办了一次又一次的体育竞赛,如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2012年天津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2013年的东亚运动会,以及一些大大小小的地方赛事,这些赛事的举办大大拉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体育所扩展出来的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如体育服装业、体育器材、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等等。其次是社会体育。在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下,我国很多居民区都陆陆续续建造了健身设施,配备了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新时期,《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中。经济活动是人们日常最基础的活动,尤其今天我们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生事物,市场经济强调要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持,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促进了经济资源的整合,促进了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市场的规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着指引作用。同时体育精神也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两者互相辅助、互相约束,共同完成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任务。

2.3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用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氛围

体育精神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活动中凝聚的体育精神能够增强社会耐挫力与聚合力,消解社会离散力与猜疑力。体育精神鼓舞人们能够团结一心、勇闯难关。社会发展和谐的基础上强调公平正义,这正是体育精神的核心所在。体育精神强调公平竞争、规则意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注重自由竞争、平等竞争、规范竞争,强调以“和谐”为中心的和睦、和美、和平,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体育精神强调尊重竞赛、尊重对手、讲文明、讲友谊,对社会生活其他行业和领域都有标杆作用,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的“秩序意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注入了新活力。体育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有效引导群众提升精神境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体现体育风尚的良好氛围之中,通过体育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动。

3 体育精神的文化传承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与强化

弘扬体育精神,体现了体育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通过体育精神的文化传承,传递出健康的生活情趣、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积极人生的追求,不断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和认知水平。为此,《意见》强调要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文化本身的引导、熏陶的作用,通过体育精神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在社会中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促进形成明确、完整能被中国社会各阶层所接纳、认可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当然,体育领域的精神文化产品主要通过各种载体而体现,包括物质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以及活动信息文化载体等形式显现与传承,这些载体提升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与强化。

3.1 精神文化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体育活动中彰显的体育精神对价值观的弘扬能够起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积极效果。体育精神的精神文化载体主要通过无形的方式体现出来。如优秀运动员在赛场奋力拼搏,体现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高尚的理想信念。体育精神正是通过他们得以弘扬、传播和践行,化无形为有形。在赛场上当自己国家国歌奏响、国旗冉冉升起时,运动员本人和全国同胞无不为自己国家、民族的荣誉而感到自豪。像上世纪八十 年代初,以中国女排为代表的“拼搏精神”,有效吸引着全社会的注意力,至今在人们心中还津津乐道,至今中国人们还有着很强的“女排情结”。同时体育精神的文化载体还表达了生命活力的张扬、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彰显。“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彰显体育精神的基本价值所在,有利于培养人们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体育精神主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断传承着“竞争、团结、协作”的核心价值取向。“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体育精神载体的独特作用,能够让人们更好追寻新世纪的精神家园,重塑人们心中的信念和价值观。因此,用体育所具有的精神文化载体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条重要的优化途径。

3.2 物质文化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

物质文化载体强调的是对体育精神的有形传承。体育场馆设施的设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建造体现不同文化特色。尤其在东西方,体育场馆设计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文化心理。但关注体育场馆建筑的文化精神,一般都会发现除了强身健体功能外,体育场馆建设都还赋予了顽强进取、挑战极限和超越现实的人文精神,重视空间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实现以人为本、满足民众更广泛的参与性。还有体育雕塑、壁画、标志物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都成为阐释体育精神的物质载体。此外,体育博物馆也是体育精神的传承与传播,竞赛的奖杯奖牌的设计也是体育精神的体现,这些体育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无时无刻对民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着冲击。

3.3 活动、信息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

竞技比赛是体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社会中影响也最深入,人们往往对某项体育赛事津津乐道。一些体育赛事甚至在我们的心中永远留存着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一种催人奋进的人文情怀。在欣赏比赛的过程中,运动赋予的毅力、勇气和信心也被大家接受和认可。新时期,竞技比赛越来越成为各国之间人文交流的重要方式。像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体育大型国际赛事的举行,体育也成为展示各国形象和素质的重要舞台。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敢于拼搏,锐意进取,取得不菲的成绩,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团队。比如长盛不衰的中国乒乓球队、被称为梦之队的中国跳水队等,其作为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不断进取追求卓越。

学校体育在体育精神的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大青少年通过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的系统教育,领会到体育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学校体育的载体功能,最终辐射到整个社会,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良好风尚。《意见》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不可取代。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包括教养、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最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要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体育精神蕴含的人文意蕴和社会价值,为将来在社会中全面施展自己的才华,更好地奉献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社会处于一个网络信息化时代和传播全球化的新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传播手段的发挥。作为新媒体,网络媒体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对体育活动的传播更加人性化和立体化,而且实现了更好的互动。人们通过网络观看体育赛事直播、阅读体育新闻资讯以及发表及时性评论,全面体验和领悟体育精神的精髓。同时,作为新的体育信息传播载体,体育网络对体育精神的传播作用,还表现在搭建了更多人群广泛参与体育活动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对体育中的人和事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有利于大家形成公正公开的舆论氛围,人们在各种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的碰撞中有效凝聚共识,这正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优化途径。

4 结束语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的多样化推动价值观的多元化。如何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的精神力量,党中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客观的必然的需要。

体育精神是我国和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具有教育引领功能、促进社会发展功能以及文化传承功能,能够从提升思想认同、实践养成、文化育人等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价值观的内化、转化和强化。探究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弘扬体育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