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5 02:55: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护理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分析急诊护理风险中与护士有关的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护士;防范措施
护理风险是指病人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常常直接体现在护理纠纷和投诉上。急诊科作为医院工作的最前线,面对的都是一些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的病人,其工作任务重、应急性强,是一个高风险科室,而护士作为整个护理过程的实施者,是引起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现分析急诊护士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护士所致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
1.1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法律,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尤其对护理工作更是提出进一步要求,护理文书在法律上成了证据资料。急诊科在抢救病人时口头医嘱多,很多急诊记录是事后补记,如果对医疗文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认真执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对重要的病情变化记录不及时,可能会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因无法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成为潜在的风险因素。
1.2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护理作为一项服务性行业,导致部分护士不热爱自己的专业,服务意识不到位,特别是在急诊科病人发病急、病情重,病人和家属通常会感到恐惧和紧张,如果护士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服务不主动、不热情,不能耐心听取和回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考虑,常常会导致病人的不信任和家属的不满而引发护理纠纷。
1.3护士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操作技能欠熟练随着医院急救网络的健全及病人就医期望值增高,急诊科越来越呈现出紧张、快节奏、复杂化的工作局面,相应的对护士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急诊科护理队伍年轻化,缺乏临床工作经验,专业理论知识不全面、护理操作技能不熟练。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如果观察病人不细致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延误抢救,或者在抢救病人时操作失误,仪器使用不熟练都会导致差错事故发生,影响抢救成功率,对病人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也是引起纠纷的主要原因。
1.4护患沟通技巧掌握不好,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在急诊科病人的病情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除了要在本科抢救外还承担着转运病人检查或住院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某个环节稍有疏忽或在病情变化时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如果不能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对风险较大的技术操作及病人在转运检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未及时告知,取得他们的理解,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会引起护患纠纷。
1.5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违反操作规程在临床上大部分操作,如护送危重病人外出检查或转科、输液、输血、给药等大部分由护士独立完成,如果抢救工作制度、查对制度、危重病人管理制度等落实不到位,或工作中违反操作规程,都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形成安全隐患。
1.6护士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的又是不同病种、不同素质的人群,常担心遭受暴力行为,同时面对病人潜在的肝炎、艾滋病、狂犬病等烈性传染病,担心在就救护过程中自身感染疾病,因此精神高度紧张,加上急诊晚夜班多,易导致生物钟紊乱,这些使得急诊科护士身心疲惫,从而严重影响护理质量。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护理风险教育,强化法制观念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国家有关医疗法律,法规的变化,明确病人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认清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学习识别风险,提高对风险的预见性,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2.2加强护士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护士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慎独精神、敬业精神,树立“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服务思想,强化时间观念,对危重病人要求5min内接诊,开放绿色通道,使他们在就诊、检查、抢救等环节上前后衔接,转变服务观念,减少因服务欠缺引发的护理纠纷。
2.3增强护患沟通能力,落实告知制度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善于和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病人进行沟通,通过语言情感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特别是病情变化快的病人,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文化层次用病人和家属易懂的语言严格落实告知制度,尽可能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使病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主动承担风险义务,这样才能减少护患矛盾。
2.4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加强“三基”培训,可通过晨会提问、护理查房、定期考试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使吸氧、吸痰、洗胃、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各种急救技术操作规范化,要求人人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机、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等抢救仪器的使用。只有提高医疗技术,才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2.5健全急诊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也是护理质量的根本保障,对护士有一定的约束力。在急诊科除了要落实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抢救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外,还应制订抢救物品药品专人管理制度、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交接班前自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健全各种常见的急诊抢救流程,使抢救流程化规范化,同时还要制订各种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这样就能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6完善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急诊护理文书是护士为病人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观察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也是司法鉴定的依据。要组织护士学习《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在科室建立示范样本,科质量控制员每周检查现有病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抢救病人时不能只注重抢救措施忽视了抢救记录,在记录时一定要做到及时、客观、准确完整,不得涂改和遗漏,这样避免了在处理医疗纠纷时护士处于被动的位置。
2.7关爱护士,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医院要为护士提供一个安静宽敞的工作环境,解决护士缺编问题,而管理者在加强检查督导的同时也应给护士人性化的关爱,合理排班,新老搭配,以便相互协助配合,并帮助解决其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这样才能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赢得好的社会效应。超级秘书网
总之,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护理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强化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提高护士自身能力和责任心,将熟练的技术护理和适宜的心理护理相结合,才能及时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损伤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12例脊柱损伤患者的护理措施作出总结。结果31例Ⅰ型患者无1例在急诊科死亡或发生神经损伤加重。30例Ⅱ型患者无1例加重神经损伤,均顺利入院。18例Ⅲ型患者中,5例脊柱的稳定性差,有神经损伤倾向,转入骨科治疗;5例出现迟发性神经症状转入骨科治疗;另8例经72h观察无异常变化,回家进行保守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密切观察病情,认真实施各项护理措施,能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
【关键词】脊柱损伤;急诊;护理
脊柱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4.3%,多发生在青、壮年,绝大多数都是间接外力所致,直接暴力相对少见。脊柱损伤常见于T12~L1,其次为C1~2、C5~7,但约有20%脊柱损伤是多椎体骨折。脊柱损伤除椎体骨折外,常伴有附件骨折、韧带断裂等联合损伤,若伴脊髓损伤可产生截瘫。临床上对于创伤性脊柱损伤除了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外,急诊过程中的护理工作也至关重要,本文就创伤性脊柱损伤的急诊护理做出相关阐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12例,男64例,女48例;年龄17~75岁,平均35岁。单节段椎体损伤86例,两节段及以上椎体损伤26例。合并脊髓马尾神经损伤36例,其中完全性脊髓损伤4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l8例,脊髓震荡l2例,马尾损伤2例。合并躯体其他部位损伤36例、其中多处合并伤5例、颅脑损伤10例、血气胸4例、腹部实质脏器伤6例、四肢骨折7例、骨盆损伤4例。
2方法
2.1急症处理
2.1.1保持呼吸道通畅脊柱损伤患者,尤其是头面先触地的患者,口腔、鼻腔内及咽喉部常有异物存留,或因口腔内分泌物堵塞这些部位,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危机生命。因此,应迅速清除这些部位的异物或分泌物,使患者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安全运达医院救治。
2.1.2正确搬运对脊柱胸、腰段损伤患者,应采用硬板担架抬送,绝对禁止一个人背送或一个拖肩一人拾腿搬动患者的错误做法,以免加重脊髓损伤,使患者致残。正确的搬运法应是由3个人分别托住患者的下肢、腰臀部、肩颈部,并同时托起患者,轻放于预先备好的硬板担架或木板上;或由两个人同时轻轻将患者滚翻到木板、竹板上仰卧位转送。
若用帆布担架转送患者,则应让患者采取俯卧位,以保持脊柱的平直,禁止屈腰(伸直性损伤除外),以防加重损伤。
2.2护理
2.2.1一般护理①保持病室干净、整齐,床铺要平整、干燥、舒适。②注意营养,调整饮食,给予高蛋白质、高营养易消化食物。③鼓励患者主动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使用护足支架防止足下垂。
2.2.2翻身护理①能自行翻身者,可自行翻身,但须使肩部和骨盆一起翻,不可扭曲脊柱。②患者不能自行翻身时,需护士协助完成。方法是:一手托肩,一手托臀,双手向上向外用力,将患者由仰卧变侧卧,或由侧卧变仰卧。③行颅骨牵引者,翻身时要保持头颅、躯干在同一平面上,防止加重损伤或牵引弓脱落。侧卧达30°~40°即可。
2.2.3功能锻炼的护理患者需睡硬板床,在骨折处垫软枕,使脊柱过伸,同时嘱患者于3d后即逐渐进行腰背肌锻炼,按患者伤势、体质及精神状态循序渐进。具体方法为:①五点法:行仰卧位者,以头、两肘及两足支撑,抬起腰部,如此反复进行练习。②三点法:伤后1周,在五点法的基础上,改用头及两足支撑,双臂环抱在胸前,拾起腰部进行练习。③俯卧练习法:在三点法德基础上,俯卧两手放在背后,腰背肌肉用力使头颈、胸部和下肢同时翘起离开床面。
2.2.4肺功能护理伤后立即开始并持续进行物理治疗,以预肪肺不张及肺部感染。
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以免因呼吸困难造成缺氧而加重脊髓损伤。向患者说明咳嗽、深呼吸的重要性。协助患者翻身、叩背,教会患者咳嗽及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
2.2.5褥疮预防护理在脊柱损伤患者中,褥疮的发生率可达20%~70%。①保持床铺的平整、清洁、干燥、无皱折,使患者舒适。②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每2h进行1次,每日用乙醇按摩骨突出1~2次。③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在骨突受压处垫气圈、海绵垫等,以减轻局部组织长期受压。④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及干燥,每日用乙醇清洁皮肤2次。
2.2.4大便失禁及便秘的护理饮食要定量,不可忽多忽少。多食粗纤维食物,多饮水,可防止大便于燥。训练反射性排便:带上手套,在患者每天早饭后,定时给患者扩张肛门,可起到刺激肛门括约肌的作用,反射性引起肠蠕动,此反射建立起后用手指按压肛门可有便排出。顺结肠走向,自上而下在腹壁上按摩,可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如上述方法无效,则可以用缓泻剂及洗肠。
2.2.5泌尿系护理女性患者应注意阴道分泌物的清洁护理。差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每日用1/5000的呋喃西林冲洗膀胱。鼓励患者多饮水,达到每日4000mL左右,以利于冲出尿中沉渣。超级秘书网
3结果
31例Ⅰ型损伤患者无1例在急诊科死亡或发生神经损伤加重。30例Ⅱ型损伤患者无1例因检查搬动而加重神经损伤,均顺利入院。18例Ⅲ型损伤患者中,5例脊柱的稳定性差,有明显的神经损伤倾向,及时收住骨科治疗;5例因急诊留观期间出现迟发性神经症状而转入骨科治疗;另8例经72h观察无异常变化和33例Ⅳ型损伤患者一样,经宣教后,回家进行保守治疗,定期门诊复查,预后良好。
4讨论
对脊柱外科患者的护理,掌握其防治措施和护理原则,针对疾病各期的病理及生理特点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预防和处理各种异常情况和并发症。同时要求护理人员既要认真负责,又要充分调动患者及其家属的能动性,要认识到从患病到康复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脊柱外科的护理任务更加艰巨。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骨科护理的发展,本文总结了骨科在疾病谱与病种、诊疗手段、护理对象需求、康复地点与护理模式方面的一些进展,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关键词】骨科护理发展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医学技术的发展,骨科医学也在不断拓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护理对象的转变,使得患者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骨科护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和患者的要求,护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想出对策,以更好地促进骨科护理的发展。
1骨科护理的新发展
1.1疾病谱与病种的改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受伤的患者成了现代骨科主要的护理对象,他们往往表现为多发骨折、粉碎性骨折,甚至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此类患者以青壮年为多;单纯的四肢骨折、脱位等则以老年人为多。
1.2老年骨科护理需求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加,占骨科患者数的30%~35%,老年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关节炎患者增多。以往老年四肢骨折的保守牵引治疗也逐渐被手术内固定、关节置换所代替。年龄从50~60岁扩大至80~90岁。同时高龄与手术后非手术并发症有明显相关性,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而使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1],这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1.3诊疗手段的发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骨科医生所能应用的诊疗手段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项目日新月异,特别是社会老龄化,老年患者的增加,由于高龄患者不能耐受长期卧床,骨折单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患者明显减少,外科手术干预成了老年骨科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外固定发展到髓内钉。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颈椎。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到多侧肢体,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严重开放性骨折,肌肉血管的毁损面临截肢的肢体,经过清创骨折固定、血管神经修复,皮瓣移植的保肢手术。关节置换拟股骨头到全髋、全膝,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等。都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书本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1.4护理对象的需求在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患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骨折患者要求尽早离床活动,截瘫患者要求再次手术、恢复肌力、重返社会,关节重建患者要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骨肿瘤患者要求保肢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等。他们需要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手术、最优质的护理。
1.5护理对象康复地点及模式的发展骨科患者需要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恢复缓慢、易出现并发症等特点,再加之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部分患者需要在医院治疗康复的基础上,逐渐扩展护理的范畴,提供专门化的护理服务[2],进一步发展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在国际范围内,均有一种新的趋向,即重视在家里给骨科患者(包括术后患者)良好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因为大多数骨科患者的康复过程是长期的,无法长期住院完成。K.S.Lin等观察了一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住院康复患者和家庭康复患者的功能结果,发现两者相同。类似的研究提示:只要加以指导和监测,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对骨科康复来说也是有益和有效的[3],且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超级秘书网
2针对骨科护理的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1)常见病的变化要求骨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敏捷的思维、果断的处事能力,分秒必争的急救意识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同时要拓展知识面,不仅掌握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还要掌握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的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2)针对老年患者知识层次低,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病情复杂多变。护理工作应勤、细。巡视病房要勤,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要勤,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及健康宣教要勤。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家属的看护能力。观察病情要细,不仅要观察手术的局部情况,更要观察全身情况。交接班要细,做到床头交接班,当面讲清、看清,避免意外发生。(3)由于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同一种疾病症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故护理人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应多与医生沟通,参加医生查房及术前讨论,使护理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要加强护士的在职继续教育。而且要根据职称、工作年限,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培训。随着国内外护理事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需要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护理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骨科护理需要专门化、细分化,骨科需要开展社区和家庭护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科护士。骨科护理的发展需要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多种类的、个性化的服务,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护理专家。国外大量研究证实,临床护理专家的出现对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骨科护理的发展与骨科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4]。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黄人健老师指出,“要抓好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5],使我们的护理队伍形成一个“T”字形的人才队伍。(4)随着患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及业务能力。加强沟通,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缩短护患距离,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5)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到家庭康复的转变,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在住院期间指导患者康复的锻炼,还要教会家属如何督促协助患者持之以恒的锻炼,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门从事骨科患者的康复工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工业化的发展和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骨关节疾病已日益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甚至导致残疾。1998年WHO在瑞典隆德召开会议,决定将2000~2010年定为“骨关节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一项针对骨与关节疾病的运动[2]。“骨关节十年”给骨科康复护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给骨科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平台,要培养专科康复护理的人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业务、新技术不断的开发应用。护理专业内部的分化程度也在增加。专科性逐渐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化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我们骨科护士在忙于临床护理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加科学知识储备、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进取,才能适应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
摘要:化疗是血液肿瘤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治疗中产生的恶心呕吐副作用常可引起脱水、代谢紊乱等不良后果,严重者会影响化疗的正常进行。因此,为减轻病人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我们围绕化疗前后采取积极的预防,通过化疗前期作好护理评估,了解化疗经历,熟悉化疗方案,掌握心理状态,适当饮食指导及化疗期间给予创造良好环境,掌握用药时间,正确使用止吐药,进少量清淡饮食,严密观察副作用等实施具体护理措施,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关键词:围化疗期恶心呕吐预防和护理
化疗药物能有效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已成为血液肿瘤病人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治疗中引起的恶心呕吐副作用,常使病人感到痛苦,且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呕吐引起脱水、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反应,严重者不得不终止治疗,造成化疗不能顺利进行。目前,虽然临床有新的止吐药,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化疗病人仍会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因此如何减轻病人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对改善血液病人生活质量,提高疗效具有积极的作用。下面本人根据临床实践围绕化疗前后如何做好病人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护理与护理同仁共同探讨。
1化疗前期护理
1.1作好护理评估当病人被确定需化疗时,化疗之前护理人员应对病人的性别、年龄、心理状态、体质状况及疾病史作初步的分析评估。一般来讲,男性病人较女性病人少发生恶心呕吐,这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女性病人较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降低了机体对恶心呕吐的耐受力,尤其是曾有妊娠剧吐的病人化疗时较易恶心呕吐。老年患者呕吐率高,这是因为老年人胃蠕动和食管下段括约肌紧张度减低,胃排空慢,胃内残留量增加,胃内压增高所致①。另外,体质虚弱和前次化疗后恢复欠佳以及有胃肠疾病的病人均较易发生呕吐。因此,针对情绪化的女病人应尽可能住单独病房或安排在小病房内,且病房内其他病员恶心呕吐症状较轻,以防相互影响,加重症状。
1.2了解化疗经历护理人员对病人是初次化疗还是曾经接受过化疗,用过何种止吐药,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情况,恶心呕吐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均应有所了解。通常在化疗中曾经有恶心呕吐经历的病人,对当时机体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受流下深刻的印象,在化疗未开始前已有恶心呕吐前期症状而畏惧化疗。而初次接受化疗病人此症状较少出现。所以,对曾经接受过化疗的病人,要强调化疗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熟悉化疗方案不同化疗方案、不同剂量、不同药物,导致病人呕吐的程度也不相同。联合化疗与单一化疗、大剂量与小剂量、高度致吐药与低度致吐药相比较,前者较后者更易发生恶心呕吐。化疗药致吐是由于药物刺激脑部呕吐中枢,产生5-羟色胺、多巴胺等致吐神经递质而导致呕吐。其次,化疗药引起的胃畅道反应刺激髓质的呕吐中枢也可引发呕吐。临床上联合化疗方案中:大剂量阿糖胞苷、柔红霉素、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及铂类药物等,病人的呕吐症状均较明显,因此,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化疗期间的呕吐反应,及时作好相应的护理。
1.4掌握心理护理对首次接受化疗的病人,护理人员应解释化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使病人了解有关知识,但不必过于强调对待恶心呕吐的方法处理,以免人为造成病人紧张心理,产生不良效果。曾经化疗但呕吐较剧烈的病人,往往在未化疗前已经产生了恐惧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应做好心理疏导,帮助病人分析致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初次复发的病人再次接受化疗时,会对化疗药物治疗疾病信心不足,护士要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化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多次复发的病人情绪相当不稳定,化疗方案也可能会改变,护士应告诉患者,稳定的情绪可增加机体对化疗的耐受力,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可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
1.5适当饮食指导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同样有杀伤作用。因此,化疗后对机体的损害是较大,病人在接受化疗前可适当的补充营养,鼓励多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选择适合病人口味、注意色香味的搭配,避免油腻、辛辣的食物。为化疗打下较好的身体基础。
2化疗期间护理
2.1创造良好环境保持病室内的整洁安静,为病人营造舒适、轻松的环境。对一些爱好音乐的病人,化疗时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病人听音乐时植物神经兴奋性下降,会影响病人的生理、心理及情感反应,可分散注意力,减轻化疗中的恶心呕吐。同时要减少各种不良的刺激如:污物、药物、气味等,尤其是与化疗药稀释后的颜色相同的食物,应尽量避免,以防产生不良的条件反射。护士在施行化疗时,要态度和蔼、语言恰当、操作规范、准确无误。当病人出现呕吐时,要给予安慰,协助病人坐起,呕吐后帮助患者用温水漱口,及时清理呕吐物。
2.2掌握用药时间在睡眠中给药可预防化疗所致的呕吐②。这是因为胃酸分泌随迷走神经的控制而周期性变化,睡眠时胃肠蠕动慢,肛门括约肌反射改变,吞咽活动弱,唾液分泌近乎于停止,所以睡眠中呕吐反射会减弱。因此对呕吐频繁者可采取午睡时给药。静脉化疗于餐后3-4小时用药较适宜,此时胃充盈度小,胃内压力低,发生呕吐症状少。
2.3正确使用止吐药目前白血病化疗最有效控制恶心呕吐的方法是使用止吐剂,止吐剂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作用于致吐的神经递质结合点,使其拮抗机体的神经受体对细胞毒性化疗药的反应,从而抑制呕吐。临床上常用的止吐药物有:呕必停、枢复宁、枢丹、胃复安等。枢复宁等药物高选择地阻断5-羟色胺受体来达到止吐目的,它能有效的预防急性呕吐,静脉推注后30分钟产生作用,此时应注意止吐药起效后方可用化疗药③。胃复安也是临床常用的止吐药,效果不如枢复宁,且反复多次应用易发生锥体外系症状和直立性低血压。超级秘书网
2.4饮食清淡少量化疗时恶心呕吐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抑制消化腺分泌和胃肠平滑肌的蠕动,直接抑制了消化机能,这时患者常无进食的生理和心理要求,护士不必强求病人多进食,饮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稀饭、清汤、粥等,少量多餐。并根据病人进食和呕吐的情况给予适当补充水分如:果汁、糖水、盐水等。
2.5观察药物付反应化疗药引起恶心呕吐时常伴有唾液分泌增加、心动过速、出冷汗、头晕眼花等症状,剧烈呕吐可导致嘴唇干燥、唾液粘稠、尿色暗黄、极度口渴等脱水症状。同时止吐药也会产生头痛、嗜睡、肌肉强直等副作用。因此用药期间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上述症状,做好详细记录,对症状严重者应汇报医生,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对脱水病人要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
3化疗后期护理
通常化疗一疗程结束后,恶心呕吐症状也随之消失。但也有个别病人恶心呕吐会延迟发生在化疗后24小时,甚至持续几天。因此护士仍应关心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劝其适当起床活动,摆脱化疗时不适的阴影,使机体在化疗后能尽快的康复。
一、交谈、宣教法
对焦虑恐惧、悲观失望、怀疑和自我封闭者,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其了解病情,通过积极暗示、鼓励支持性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诱导其宣泄出忧郁自闭的原因,满足其心理需求;有针对性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利用典型病例的成功之路启发、引导,以消除顾虑,克服病人角色形为缺如或强化现象,减轻恐癌心理负担。
二、争取社会系统支持
对改变信仰,寻求精神寄托者,应掌握其产生的根源及表现形式,及时争取家属、亲友、同事等社会系统的默契配合。对文化层次低、搞迷信活动的患者,应向其说明危害性,并坚决制止。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者因盲目信仰宗教,整天处于虚幻状态,对这类患者可循序渐进诱导,开展适当形式的娱乐活动,使之注意力情感转移,以杜绝其寻求不良的寄托心理。
三、缓解外因刺激法
对四例有自杀倾向的患者,深入了解引起自杀倾向的外部原因,争取家属和社会系统的配合,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说服教育患者以提高对挫折的应激能力,同时密切观察其情绪变化,加强防范措施,杜绝意外发生。
四、排解和优化情绪法
患者对化疗的态度是影响生存质量最大的因素,因此,唤起患者的信心是关键。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对疾病认识的不同,在化疗前详细解释化疗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化疗进展情况,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因化疗副反应严重而拒绝治疗者,除诱导疏通外,还需要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避免不良刺激,使之舒适、顺利的渡过强化治疗期。超级秘书网
五、心理护理法
在心身交互理论原则的指导下,在工作中注意心理因素所因起的生理变化。平时注意观察并记录在心理波动状态时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出冷汗和胃肠道功能减弱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根据反应轻重适当给予药物控制,减轻心理刺激原的影响,以达到生理机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促排气三种方法探讨
对于腹部手术后病人,术后腹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肛门排气是直接关系到术后各方面恢复的关键一步。为了预防术后并发症,除了护士必须熟知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外,必要的药物治疗也是关键。本文就中药排气汤、开塞露、杜密克用于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促进肛门排气调查病例各30例,并进行临床对照分析。以了解术后肠蠕动恢复的情况,关键是促进早日肛门排气,利于机体的早日恢复。对于产妇来说产后机体的早日复原,不仅有利于整个产褥期的恢复,而且更有益于支持母乳喂养的成功。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90例病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病例各30例,均为足月妊娠,分娩妊娠在37-41周,年龄在24-38岁,各组孕妇的年龄和孕周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法均为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麻醉方法均为连硬膜外麻醉。三种排气方法均在术后6小时使用,同时由专人测量产后6小时(h)、24h、72h的宫底高度,单位以厘米(cm),以及观察产妇排气、排尿、排便和首次下床的时间(距手术胎儿娩出时间计算),并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中药排气汤
是产科术后最为常用的熟中药制剂,含厚朴,积青,青陈皮,黄芩,砂仁,熟大黄,茯苓,莱服子;经浓煎后分成头煎和二煎分别在术后6小时服用。
1.2.2开塞露
是一种纯天然制剂,含甘油,为润滑肠道引起肠蠕动,使位于近肛门口的气体易于排出,于术后6小时20ml纳肛。
1.2.3杜密克
杜密克口服溶液15ml含乳果糖10g,乳果糖口服后几乎不被吸收,可以原型到达结肠,继而被肠道菌群分解代谢。同时通过渗透作用增加结肠内容量,刺激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缓解便秘,恢复结肠的生理节律。于术后6小时15ml服用。
1.3检验方法
采用x2检验。
2.分析
2.1术后腹胀原因了解
主要有因术中肠管受到激惹、肠蠕动减弱所致;术后卧床胃肠道内存在过量气体(与术后频繁讲话咽入大量气体后不宜被肠粘膜吸收而加重腹胀有关)(1);积食积粪(剖宫产术前一般不灌肠食物残渣积聚);胃肠功能紊乱(术前术后禁食6小时所致);低钾血症(手术中失血至钾离子丢失过多所致)。
2.2三种方法对促子宫收缩(宫底高度)的影响比较
注:除产后72h宫高:排气汤组与杜密克组或开塞露组经统计学检验有差异(p<0.05),余各组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三种方法对产后机体恢复的情况比较
三种方法在术后早期排气、排尿和排便效果上:开塞露组〉杜密克组〉排气汤组
注:开塞露组或杜密克组各与排气汤组关于排气时间上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
开塞露组各与杜密克组或排气汤组关于排尿时间上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
开塞露组各与杜密克组或排气汤组关于排便时间上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杜密克组与排气汤组关于排便时间上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
杜密克组各与开塞露组或排气汤组关于下床时间上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
2.4三组在效果、使用和病人耐受上的分析
从表2得到,在促术后早期排气开塞露组和杜密克组优于排气汤组,在促术后拔除导管后早期排尿开塞露组优于杜密克组和排气汤组,在促术后早期排便开塞露组优于杜密克组和排气汤组,杜密克组则优于排气汤组。总体上开塞露组对促产后机体恢复的情况上优于杜密克组和排气汤组,杜密克组稍优于排气汤组。可能由于开塞露内含50%甘油,高渗刺激肠壁而引起排便反射和润滑肠壁的作用,故数分钟内即产生排便。根据排便促使排尿的反射原理,传导、扩散,导致一系列排尿的神经反射,促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而导致排尿的作用(2)。但由于开塞露制剂约20ml,也有不能将整个肠内空气全部排尽,故有它的不利之处,使效果受到影响,不过是使用较方便,但若产妇耐受较差的话易污染床单,故有些产妇不愿接受。其次效果较好的是杜密克,由于它口味较好,易于产妇接受,亦可缓解便秘,并使结肠生理节律得以恢复。虽然糖尿病可以服用本品,但需谨慎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同时由于乳果糖在结肠中被消化道菌丛转成低分子量有机酸,导致肠道内pH值下降,故可能引起致结肠pH值依赖性药物的失活(如5-ASA),注意配伍禁忌。在治疗的最初阶段会出现肠胃气胀,但继续治疗后通常会消失。中药排气汤在排气、排尿和排便的效果上稍低于其他两组,但在促产后子宫恢复上稍高于其他两组,然而排气汤由于口服较为苦涩,有部分产妇术后难咽下喉,同时又由于未进食造成饥饿,反而引起恶心呕吐,造成未将此中药制剂全部服下而影响结果。
3.护理
3.1.围术期宣教和观察
3.1.1术前知识介绍
在手术前与病人做好各方面关于手术的知识介绍,消除对手术产生的恐惧心理,并告之病人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例如排气、排便的障碍;尿管留置可以引起尿感及术后解尿不畅;术后腹胀等等各方面问题。告之病人术中,行剖宫产术系连硬外麻醉,除下半身麻醉外病人意识完全处于清醒状态,故应避免讲话过多,造成体内积气增多,引起术后的排气困难。同时告知病人,我们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协助她早日恢复。
3.1.2术后做好认真详尽的宣教工作
去枕平卧6h,禁忌服用各种食物及水,防止麻醉反应引起的恶心、呕吐,防止窒息的发生及意外。告之病人和家属,于产后6h腹部切口上的砂袋取下后可在床上适当翻身,抬高床头促进肠蠕动,同时还应注意少说话,这是关键,同时注意在少量饮水时避免吸管空吸造成咽下空气过多加重腹胀,另外还应告知病人尽量少呻吟,闭嘴用鼻子呼吸,以防止空气吸入。必要时在术后24小时内根据病人疼痛情况和医嘱适当使用止痛针,如杜冷丁、非那更或联合使用,但尽可能不超过2次。在病人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病人做适量的床上活动,对排气亦是有利的。
3.1.3加强术后观察和基础护理
保持输液点滴的通畅,根据病人情况调节滴速并每小时观察记录;保持留置尿管的引流通畅,防止由膀胱充盈而影响子宫收缩,造成产后出血,同时观察尿液的色和量,并记录;qh测BP、P、R共4次,qh按压宫底、观察恶露色和量。
3.2.各类药物用法注意
由于低钾所造成的腹胀可以从食物中(橙汁,香蕉)摄入,亦可经补液+氯化钾来调整。超级秘书网
3.3.产后饮食
产后忌大补,宜清淡饮食,汤汁要浓煎。术后早期忌服产气食物:卷心菜,豆制品类,奶制品类及含糖高的食物等,多食粗纤维食物(绿色蔬菜类),以促进肠蠕动。
4小结
产后腹胀是产后及各类手术后是一个关口,如何正确指导病人早期排气显得很重要,以上所述三类药品中都有其独特的一面。护士在这方面应做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以帮助病人顺利度过难关,包括术前告诉她们将会发生的不适反应症状,术后耐心协助,悉心照料,总之护士应应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降低术后腹胀的发生,促使病人早期恢复。据有关资料表明:术后产妇提前排气或排便,不仅能恢复肠功能,而且能促进产妇食欲,有利于泌乳,保证婴儿有足够的母乳,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3)。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453人,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0.24±9,大专学历占5%,中专学历占95%,其中主管护师占3%,护师占34%,护士占63%。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分四个方面,职业、学历、个人家庭,对管理者的要求共20个问题,其中三分之一为多选题,其余均为单选题。
2、结果
调查共发问卷470张。收回453张,问卷回收率96%,问卷有效率100%。
2.1对工作性质认知调查(表1)
表1对工作性质认知调查表
结果显示:87%的护士对职业的稳定性予以认可,但有47%的护士曾打算及很想离开护理队伍,说明护士队伍内部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2.2个人奋斗目标调查(表2)
表2个人奋斗目标调查表
结果显示:在个人奋斗的目标中,提高学历层次的迫切性最高占60%。由此可见,护士队伍中要求提高学历层次已成当务之急。
2.3生活、工作压力的调查(表3)
表3压力调查表
结果显示:认为工作有压力最高占70%,护士工作紧张占70%。
2.4对护理管理者要求的调查(表4)
表4对护理管理者要求调查表
结果显示:护士心目中的护理管理者安排序为实干型、开拓型、管理型、高学历型。
3.分析
3.1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兼并、减员增效,使一部分人员下岗待业。相比之下医疗卫生系统相对比较稳定,调查中显示,谋求护士职业主要为求稳定占首位。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护士学历不高,从事的是服务性工作,社会地位不高,重医轻护的现象较为普遍,与相应行业比较付出与收入不足,晋升机会较少,构成护士队伍内部的不稳定性,一旦护士达到一定学历,流失的可能性较高。院内医技性工作、办公室秘书、大公司销售员等成了流失的目标。
3.2在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普及与推广,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日趋完善。因此对护士学历的要求相应提高,各级晋升必需具有一定学历。另外,护士为胜任日新月异的护理工作,对充实新知识的迫切性不断增强,护士对提高学历的迫切性已占据个人奋斗目标的首位。
3.3护士工作集体力、与脑力与一体,长期翻班,编制紧缩,工作量大,又要确保不出差错事故,长年累月身心疲惫,因此70%的护士感到有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工作紧张。
3.4护士心目中对护理管理者的排序来看,实干型居首位,其次为开拓型。说明护士对管理的观念在改变,要求管理者除了以身作则,具有解决问题,善于倾听群众意见,与他们交流、沟通外,还必须具有敢于冒险,善于创新、独立思维、尝试变革的开拓精神。护理管理者只有实干加创新才能带领护理队伍走向21世纪。
4.对策
4.1提高护士社会地位,有利于护理学科发展护理事业的发展从南丁格尔倡导护理专业至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成为今天的一门日趋完善的独立学科。护理工作内容从功能制护理向整体化护理转变。护理方式由常规护理向科技含金量较高的专科护理扩容。护理范围由临床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性拓展。护理工作已逐步迈向现代化。然而,世俗的偏见依然存在,认为护士只是一般的生活、基础护理、单纯的打针发药。存在重医轻护的现象,社会对护士的尊重不够,一旦护士自身具备一定的条件,外流现象在所难免。因此,希望医疗卫生系统能真正确立护士在医院内的地位,有条件的医院设立护理副院长,或在二委班子中有优秀的护理代表参加,及时反映护士需求,直接参加医院管理。增加职称晋升的比例和相对提高报酬。在社会上加强宣传力度,宏扬无私奉献与爱心,树立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护士队伍本身应立足本职,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开展护理科研。我院护理部历年来注重护理科研工作,护理论文数量、质量逐年上升,二项课题先后获得全国护理科技二等奖、三等奖及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另外还积极参与院优青擂台赛,三名同志荣获院优青光荣称号。
4.2多渠道、多形式,尽快全面提高护理队伍的学历层次随着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理学在概念、理论、实质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因此对护士的学历要求也相应提高,护士本身对提高学历的迫切性十分强烈。鉴于目前学历教育现况分析,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护士的需要。为不影响临床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护士学历教育受年资、翻班等限制,见效甚微。如扩大求学面,又受到统一考试日的限制,每年2次考试日固定集中,为应考临床护理工作又受到严重影响,不得不缩小限量,严重影响了提高学历的速度,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中专护士,因受年资限制,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学习光阴,待轮资排辈到位时,又有家庭拖累,影响学习。因此建议有关教育部门,为尽快提高护士的学历层次,必须多渠道、多形式:①常设考场,通过自学随时应考,减少考试过于集中的情况;②对年龄较大的,有相当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建议医学院校举办一些短期相当于大专学历的培训班,也可通过护士继续教育形式,累积学分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③提高护士学历的起点,逐步取消中专制护士,尽快直接培养大专学历的护士,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护理学历层次,完善护理队伍的知识结构。我院为尽快提高护士学历层次,对凡工作满两年的护士,采取三自,即自费、自学、自己业余时间的形式参加自学考试大专护士已达200名左右,两年来大专学历从原来的3%,增加至目前的7%。超级秘书网
4.3注重行为心理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职业应激源。有调查认为,来自医疗工作的心理紧张与压力很多。如:工作的强度和紧张度,工作风险,高度责任性,多重人际关系,病人的病情与情绪对医务人员的情绪影响等[2]。加之女性的多重角色,教育子女、家务劳动,深造学历等。如何疏导和缓释工作紧张所致的压力,应本着从改善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环境,保持注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原则出发,在提高护理管理科学水平的同时,注重护理人员的行为心理管理。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和谐,注重护理人员的自身人文科学:心理学及医疗职业道德与伦理教育,使工作环境处于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为此,我院护理部专门为护士设立了知心箱,建立了护理部主任接待日,为护士创造倾诉、抒发、发泄的场所和机会。另外为减轻护士劳动强度,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合理的、适合国情的护理人员编配法。以改变由于护理人员缺乏而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专业的发展[3]。据报道日本现有护士编制120万,我国现有护士160万,但日本人口只是中国的十分之一。按病人所需的护理(PRN)来编配护理人员的方法是科学和可取的。
4.4开拓创新,提高护理管理水平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护理管理者不同的领导方式是护理工作效率和不同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面向21世纪,提高变革护理领导行为,尝试新的方法,善于创造性思维,探求护理发展之路是摆在护理管理者面前迫切解决的课题[4]。护理管理缺乏先进的管理意识及科学的管理方法。护士长以上护理管理层进入领导和管理者角色之前缺乏必要的准备和训练。“经验式管理”、“苦干式管理”、“善良式管理”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疗护理活动对护理的要求。因此,开展对护士长以上的岗前培训,更新补充现代科学管理知识与方法,已势在必行。我院护理部曾作尝试:于今年5~6月份与教育部联合作举办了首期50名护理骨干培训班,反馈效果十分满意。
摘要:挖掘传统护理理念的合理因素,探讨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必要性,总结概括中西方人文护理思想精华,构建中国特色“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指导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初探
一、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合理性
中国传统护理理念实质是中医护理理念。大量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温疫论》等中,多方面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的天人合一的辩证整体护理的作用。
中国传统护理理念的基本特点首先是整体观。重视人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内在脏腑器官之间,心理、生理功能活动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次是辨证论治。传统护理根据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腑辨证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辩证施护。再次是“天人合一”的人文主义色彩。儒道释养生护理理念把人生命看作是天人和谐的社会的、自然的、精神的存在,强调人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传统护理理念总结了中医学中整体辩证施护的特色,形成中医护理学治疗和护理不分、预防与护理不分、养生与护理不分的特点。中国传统护理把人看成社会的人、道德的(精神存在)人、自然的人、整体的人,强调辩证协调护理,对构建“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实质上现代护理理念以整体人为核心,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角度,肯定人的健康在其生命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这与中国传统护理理念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辩证和谐的养生观是相通的。
二、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必要性
十九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掀开了现代护理学的历史。中国现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鸦片战争后,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理念的影响,至今还没有自成体系的先进护理理念。
在生物医学模式统治时期,医学领域内形成了技术至上、技术万能的观念,未能对人的心里、精神和价值、尊严给与充分的关注。
二十世纪60年代受西方人本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护理工作的重心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甚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活动更注重人的整体性、自主性、权益性及价值意义。目前,现代护理理念的发展趋势是注重护理技术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整体人的辩证和谐的生命价值。
中国特色护理理念应融合中国传统护理理念中的辩证和谐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现代护理理念中的人性、人道、人权的人本主义精神,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互补,把病人看成是具有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信仰等各种需要的整体的人,在维护人的健康权力和人性的完善中构建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护理理念
(一)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人文思想基础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发展,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要求更加注重对生命的内在质量的关怀和人格尊严的完善,使护理理念中的人性化护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成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内在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人类对自身价值的不断认识和尊重,中国特色护理理念将会更加珍爱和敬畏生命;更加关注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更加注重从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角度提高人性化护理服务水平,最终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渗透到护理实践的各个领域,推动我国护理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观。“以人为本”是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珍视和关注的思想。中国特色护理理念发展方向就是要重新认识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加强人性化服务。
整体护理观。整体护理观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科学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独立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为目标,充分展示护理专业的社会价值和护士自身价值的原则。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
辩证施护观。辩证施护观是根据每一护理对象的不同情况,予以针对性的不同护理。因人施护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心理和精神状态、文化背景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因时制宜护理是根据四时气候,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因地制宜护理是根据环境地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
依法施护观。整体护理是程序护理、规范护理、责任与权利护理,也就是法治护理。依法施护观就是护士依法办事,依法护理,明确护患双方的责、权、利,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在保证病人生命和健康权的同时,确保护理人员的利益不受侵犯。
和谐施护观。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施护观要求医学、药学、护理学和谐发展;临床、社区、家庭护理和谐发展;传统护理和西方现代护理融合发展;技术护理和人性关怀协调发展;医护患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道施护观。人道施护观就是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强调尊重个体的生命本身,尊重和爱护他人,强调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人的自由和尊严,关心人的幸福。它是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护理。人道主义精神应贯穿人生的生老病死四大环节,包括临终关怀护理。
循证施护观。循证护理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完整的护理方案。”它是一种“遵循证据的护理”,将不可避免地取代经验护理,从而有效推进护理专业独立健康发展。
理念创新观。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国际先进护理理念的要求,理念创新的任务较重,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之风,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大胆吸收、融合和借鉴中西方人文护理理念的合理因素,适时地构建中国特色的护理理念,为护理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实施整体护理是护理改革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是内在动力,辩证施护是科学方法,依法施护是制度保障,和谐施护是必要条件,人道施护是道德要求,循证施护是技术要求,理念创新是先导。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特色“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武装学生头脑,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满意的“白衣天使”。
1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原因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长期高血压使脑小动脉形成微动脉瘤,主要分布与基底神经节豆纹状动脉供应区及桥脑,在血压骤升时,微动脉瘤可能破裂而引起出血;(2)高血压引起的脑小动脉痉挛可能造成其原端脑组织缺氧坏死,发生点状出血和脑水肿;(3)脑动脉的外膜和中层在结构上远较其他器官的动脉为薄弱,可能是脑出血比其他内脏出血多见的一个原因;(4)高血压可加重、加速或导致脑小动脉玻璃样变或纤维样坏死,它使血管内膜大为削弱,促使形成夹层动脉瘤,继而破裂出血。
2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2.1病因及诊断长期高血压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最常见的原因,主要病变血管为直径100-400微米的脑穿支动脉。脑穿支动脉以直角发自供血动脉,无侧支循环,所以血压升高时无分流血管。随血压的升高,穿支动脉出现Charcot-Bouchard(粟粒状)动脉瘤,从而易出现脑出血。豆纹动脉、丘脑穿支动脉、中脑周围基底动脉分支、小脑上动脉及下后动脉供血区均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高发区。其他最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及其它血管畸形、肿瘤。
CT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它能清楚地区分是出血还是缺血性卒中,动脉瘤能确定出血量的大小和部位,显示引起脑出血的结构异常,如动静瘤、动静脉畸形和脑肿瘤,还可显示并发症,如脑病、脑室内出血或脑积水。应用造影剂能进一步显示可疑的血管畸形。MRI和MRA和其有效检查方法一样有助于查明血管畸形和动脉瘤等病变。MRI诊断海绵状血管畸形明显优于CT及血管造影,并能提供有关脑出血时程的详细资料。
2.2早期观察和处理
2.2.1术后高血压机体对手术创伤和疼痛等刺激的应激反应,可引起术后高血压。腹部术后高血压发生率虽然没有心脏手术高,但高血压对已有心脑损伤的患者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左心衰、心肌梗死、高血压脑病或脑出血,并且还可能引起血管吻合口及创面出血。一般随着刺激因素的消除,体内儿茶酚胺、醛固醇的代谢排出,术后高血压很快恢复正常。但如果刺激因素持续存在,可导致血压持续下降。因此,应加强对术后血压的监测和应激原的管理。护理措施有:①严密监测术后血压。②及时给予降压处理,一般首选硝酸甘油。③及时去除应激因素。针对患者的焦虑心理,护士要做好心理疏导;积极缓解伤口疼痛;及时给氧;对麻醉清醒后5~7h仍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应给予积极诱导或留置导尿,以免因尿潴留引起高血压。④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2.2.2高血压的处理大多数脑血肿病人血压增高。血压过早降为正常有以下危险:减少脑灌注引起脑梗塞;慢性高血压病人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耐受了高血压的状态,血压降为正常,脑血流减少;动脉硬化的病人,局部血流狭窄,血压下降后血流量明显减少。所以高血压的处理应该保守,只有当平均动脉压MAP>16.7~18.0kPa(125~135mmHg),或舒张压>16kPa才给予处理。
3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
3.1心理护理该类患者大多均为中老年患者,由于起病后丧失自理能力,常有焦急、恐惧、孤独的感觉。由于病程长,患者多有抑郁或烦躁情绪,这些不良因素妨碍病情的康复,我们应给予耐心而细致的生活护理,多安慰、开导患者,使他们恢复战胜疾病的信心。
3.2专科护理
3.2.1中枢性高热的护理应给予物理降温和氧气吸人,以减轻脑部耗氧量和增加血氧含量。
3.2.2肢体和皮肤的护理手腕和足躁应置于关节功能位置,各关节受压部位应托以棉垫,定时给予低幅度、慢动作变换体位和按摩皮肤;当翻向健侧时,应垫以枕头支持患肢,以防关节强直。但发病2小时内只能小范围的动肩、俘部,以免因翻身而牵动头部。
3.2.3病情观察应用脱水剂时应保持快速静脉滴人或推注,以保证体内高渗脱水作用,随时观察血压和尿量变化,记录2小时出人水量,定时测T、P、R、BP,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痰粘稠时予以轻拍背部或吸痰。
1急救
经静脉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是对严重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心脏停搏等有效的紧急抢救措施之一,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心率以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因而需要迅速准确,分秒必争的抢救。作为急诊监护室,临时起搏器用物应呈备用状态,固定位置放置,做到第一时间用物、器械、配合人员全到位。争分夺秒而又有条不紊地实施各项抢救和护理措施,是保证床边心脏临时起搏器正常运作,预防各种并发症证病人安危的重要环节。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安装永久起搏器知识缺乏了解,均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和疑虑心理。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是个体对所面临的潜在性威胁产生的一种复杂、消极的心理应激反应,能引起个体的痛苦体验,并借一定的生物学机制影响个体的生理平衡,其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功能亢进,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脉搏增快、面色苍白、烦躁、坐卧不安等。
2.2术前准备协助患者完善各种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摄胸部X片、超声心动图检查等;备齐急救物品及药物,术前纠正患者身体状况,积极治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
2.3物品准备特制的漂浮电极导管、静脉切开包、除颤仪、多功能监护仪、吸痰器、局部麻醉和各种抢救药品、临时起搏器、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导管、18号普通穿刺针、6F和7F动脉鞘。
3术中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在植入过程中,护士应该密切观察心电图,熟悉术者的手术步骤,及时接好临时起搏电极,调整起搏参数,注意测心内心电图,了解ST-T段上升情况。由于手术是在无X线透视经左锁骨下盲目插管至右心室,所以心电监护成为观察手术过程的重要手段,当心电监护出现宽大的QRS波时,提示电极进入右心室,提示术者调整电极位置,直到出现理想的心脏起搏图形,然后测定阈值。紧急情况不必过分强调电极位置,可试验性起搏。为减少电极脱位及感染并发症,术中应尽量定位理想,严格无菌操作。因此,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手术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
3.1心律失常术中出现心律失常多为暂时性,主要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常见的有室早、室速,严重者可致室颤。产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是起搏器电极进入右心室的机械刺激,引起了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因此,应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律变化,预防和治疗严重心律失常。一般经调整电极位置,心律失常均完全消失。
3.2心包填塞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X线透视下心影增大,心脏搏动减弱。应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发现先兆症状需立即处理。一般可行心包穿刺术或心包内置入猪尾导管,抽取心包积血并从股静脉注入,迅速缓解心包填塞症状,病情稳定后重新手术。
4术后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4.1心律失常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术中明显下降,但也应严密观察,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
4.2电极脱位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而大部分患者发生在术后24h内,电极脱位表现为起搏失灵,多伴有感知不良。防止电极脱位的方法是:术中电极定位要牢固,术后一般平卧24h,以后可取左侧位、半卧位,严禁右侧卧位,切勿剧烈改变体位。有咳嗽症状者及时给镇咳药,做好生活护理。
4.3感染感染是常见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2~4d。为预防术后感染,术后应更换被服,房间、床单元用紫外线消毒,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切口清洁。术前1d及术后应用抗生素,每天换药,同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切口愈合情况,一旦发现体温升高、切口红肿、发热、疼痛,应及时处理,定时换药,密切观察。
4.4囊袋血肿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以术后2~3d最为常见。为预防囊袋出血,应严密观察脉搏、呼吸、血压、面色、神志变化,注意切口敷料渗血情况,局部用小沙袋压迫4~6h。术前停用抗凝药物,术中彻底止血,如囊袋隆起,局部皮肤青紫,有波动感,可能发生囊袋血肿,应及时处理。必要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穿刺,抽出积血,覆以无菌纱布,沙袋加压12h,配合应用止血药物,囊袋积血可消失,起搏器功能不受影响。
1研究型护理概念
1.1研究型护理概念
研究型护理就是以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为使命,立足临床实践,重视科学研究,在护理创新中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完善护理服务品牌形象,充分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1.2研究型护理内涵
研究型护理包含4层含义:一是强调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经过实践检验、科学凝练、行业认可的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助于保证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二是强调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关系,护理科研离不开临床实践,科研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通过科研促进临床护理方法的改进、护理技术的提高、护理结局的改善;三是强调人才培养在推进研究型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技术优、能力强、素质好的高层次护理人才不断涌现,能够为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强调护理的专业价值,使护理服务适应和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环境等诸方面的健康需求,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1.3研究型护理特征
研究型护理一般应具备以下4个特征: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目的,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
1.3.1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为目的。推行研究型护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下,护士的职业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尊重和关爱病人成为护士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如果不能适时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就无法得到患者的信赖,就无法适应医疗市场的竞争环境。
1.3.2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如何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拓展护理服务的领域,深化护理服务的内涵,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新形势下护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以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立足临床实践,积极开展护理研究,通过临床护理问题的解决,不断推动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1.3.3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以高级护理实践培训为牵引,以强化基本技能培训为基础,以拓展专科护理技能培训为支撑,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护理人才队伍,提高护理水平,推动护理学科发展。
1.3.4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以被动执行医嘱为工作主线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开展工作,提供更为整体化、连续化、专业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护理服务。要从整体人的角度出发,履行专业照顾、协助诊疗、健康指导、心理支持、沟通协调的护理职责,通过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与专业实践相符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来服务于人群及整个社会,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2创建研究型护理的主要思路与做法
2.1更新服务理念是前提
研究型护理应该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护理人才培养为关键,以学科发展为引领。在该理念指导下,明确护理服务宗旨,即“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和奉献精神创造一流的护理质量,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竭尽全力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确立护理工作目标,即“为病人提供规范、快捷、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病人需求”。
2.2创新管理机制是关键
2010年初,在深化医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下,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各级各类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实质是医院护理服务模式和护理管理改革,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起一个优质服务常态化、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型护理新模式需要更加科学、高效、灵活的保障管理机制,营造更加和谐创新的工作氛围,推动护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3集聚创新人才是根本
解放军总医院于1996年被批准为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授予博士生招收资格,2011年被批准为护理学博士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高级职称护理人员56名,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20名,本科学历294名,大专生824名,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占60.18%,比目前我国护理队伍大专护士比例(25.6%)高出34.6%,形成了合理的人才结构。近年来,选送百人出国(境)培训、学术交流,为研究型护理模式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4构建科研平台是保障
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环境有利于科研工作顺利发展。一是鼓励护理人员提高学历层次,脱产或在职参加本科、研究生层次学习,取得学历后给予报销学习费用。二是加强护理科研知识培训,邀请院内外专家讲授科研选题方法、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论文书写等科研知识,选派有科研能力的人员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三是定期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护理论文新技术汇报会,立项课题汇报会等。四是医院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发表护理论文、获国家专利的人员年底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护理科研成果人员给予重奖,作为评优、评先、岗位竞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并与护士长考核挂钩。五是设立护理科研专项资金,鼓励护理人员搞科研,取得上级资金课题医院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3创建研究型护理成效
解放军总医院创建研究型护理以来,经过4年建设,在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科建设、护理服务提升以及护理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申请各类课题16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每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十余项,在国家统计源期刊200余篇,在SCI、Medline收录期刊近十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0项。护士中有40多人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和北京护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各项学术职务,10多人担任国家统计源期刊杂志编委,在军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4创建研究型护理意义
4.1回归护理本质
护理是对病人的这些反应进行观察和判断,进而报告并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处理。现代整体护理强调在诊治伤病同时,观察、判断和处理病人伤病的反应,尽量满足和缓解伤病或治疗过程给病人在情感、心理、功能等整体方面所带来的个性化需求和改变。因此,与医生形成互补的是,护士职责正是全面、连续地观察病情,她们关注的焦点是病人疾病的反应和病情的变化趋势,工作核心是运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了解和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提供照顾,以实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目的。
4.2洞悉护理内容
研究型护理包括生活护理、治疗处置、教育指导、心理护理、监护观察、功能训练和专业护理等7项内容,对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护理内涵是专业照护,焦点是判断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并要观察病人身心情况;治疗处置核心是执行科学的操作规范,并将护理评估、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贯穿其中;教育指导在于选择关键时间节点,实施个性化指导,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心理护理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心理反应因人、因病、因时而异地进行,缓解病人的无助、紧张、焦虑或恐惧等不良情绪;监护观察要求及时、量化、动态;功能训练要有明确、量化的训练计划;专业服务核心要尊重病人、方便病人,才能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
4.3改善护理结局
研究型护理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专业的护理、优质的服务、技术的创新,促进病人的康复,包括治疗的效果、疼痛的减轻、心理的慰籍等。研究型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娴熟的评估技术、专业的护理能力、复杂的决策能力,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评估,实施预见性护理,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加快病人的恢复速度,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由于住院时间和因而产生的费用,同时也加快床位的周转,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通过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减少不必要的输液及用药,降低药品费用;通过有效的出院准备及出院后延续照顾,减少病人住院天数和降低再次住院率,减少医疗支出。
作者:皮红英 郭俊艳 王建荣 张曼秀 冯志英
摘要:[目的]构建护理论文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对17名护理专家进行两轮咨询构建护理论文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构建的护理论文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及权重。[结果]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以及8个四级指标的护理论文创新性评价体系,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新论点(0.547)、新论据(0.345)、新结论(0.109)。[结论]构建的护理论文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价护理论文的创新性。
关键词:德尔菲法;护理论文;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创新是学术论文的本质、灵魂,评判论文的创新性是对研究价值的认可,更是对研究所做社会贡献的认可。现有的论文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社会科学类论文,而护理论文既包含社会科学类,又涵盖人文科学类,故目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于护理类论文。本研究拟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制定科学的、全面的护理类论文的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指标体系构建
在前期文献回顾以及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以“学位论文编写原则”[1]等文件为指导,参照“国际护理学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指标”[2]等,初步拟定护理论文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
1.2德尔菲专家咨询
1.2.1确定咨询专家初步选取来自北京市、江苏省、山西省等11个省市、14所三级甲等医院、3所高校专门从事护理期刊编委工作的17名护理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咨询。护理专家纳入标准:从事护理类期刊审稿、编委工作10年以上;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本科以上学历;对本研究感兴趣,且愿意参与本研究。1.2.2确定咨询问卷结构咨询问卷由卷首语、咨询表以及专家一般情况调查表三部分组成。咨询表各指标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即非常重要计5分,比较重要计4分,一般重要计3分,不太重要计2分,不重要计1分,同时设置修改栏以供专家提出意见。
1.3实施德尔菲专家咨询
2016年10月—12月完成第1轮专家咨询,2017年1月—2月完成第2轮专家咨询,两轮咨询均采用亲自发放或发送电子邮件进行。
1.4确定权重
本研究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法[3],具体有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4个步骤。并运用Satty1-9标度评分法[4],利用专家对各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进行两两比较,利用两者高低构造判断矩阵,并且通过概率乘法原理来确定各级指标组合权重。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2007和SPSS22.0
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咨询专家组成结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协调系数、专家积极系数以及专家权威系数等指标进行专家咨询可靠性检验。
2结果
2.1咨询专家基本情况(见表1)
2.2可靠性评估
2.2.1专家积极系数采用问卷回收率代表专家积极性,一般认为问卷回收率大于70%为专家积极性好[5-6],本研究两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5%,100%,并且两轮专家咨询中有12名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见咨询专家重视本研究,积极性高。2.2.2专家权威系数(Cr)专家对指标进行判断的系数大于0.7,则可认为专家可信度较高[7]。通过计算得出本研究中专家的判断系数、熟悉程度、Cr均大于0.7,17名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均值为0.92,可见17名咨询专家认为本研究筛选的创新性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2.2.3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主要由指标重要性评分的均数、标准差以及变异系数表示,指标重要程度赋值越大说明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越大,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赋值越小说明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越大[8]。本研究的指标重要程度赋值均>3.5,变异系数均<2.5。2.2.4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一般使用肯德尔和谐系数(W)来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W的取值为0~1,一般认为W值越大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越好[9]。协调系数的显著性检验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认为协调系数经检验有显著性,专家意见协调性好,结果可取;若P>0.05,则认为专家意见的可信度差,结果不可取[10]。两轮专家咨询指标赋值的W及χ2值见表22.3确定权重经一致性检验,各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均<0.1,表示矩阵的不一致性程度均在容许范围内。指标权重具体见表3。
3讨论
3.1构建指标体系的意义学科发展所产生的科研成果主要是由科研学术论文呈现的,我国护理学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论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1],如何保证护理论文的质量,坚持正确的论文评价导向,对推进科研水平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中国护理数据库正式上线,数百家机构提交了护理质量数据,基于这种网络平台的群体评价机制,更加应该建立论文创新性评价体系,以克服定性评价的主观性偏差问题,提高评价效率和准确性。3.2指标体系特点本研究指标体系中3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新论点、新论据、新结论,由表3可看出新论点占据最大权重,一篇论文的论点代表着作者的主张,是作者的立场和世界观的直接体现,是一篇论文所有论证围绕的中心,更是论文的灵魂,起着统帅全文、纲举目张的作用[12]。二级指标中,权重系数居于前三位的分别为新方法、新对策、新理论。护理学科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护理人员发明的各种新的临床技术和方法逐渐应用于病人的护理中,为病人解决各种难题,切实提高了护理质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护理人员对于病人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逐步创造了更好的解决对策,更加省时、省力,既能减轻病人痛苦,又能减少护士的工作量。三级指标权重系数居于前三位的分别为对本学科已有的评价、护理技术、实验、研究等的方法进行局部修行,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护理研究中和新应用。由此可以看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专家认为护理论文创新的最大意义在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促进创新技术的转化[13],这对临床工作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给护士和病人带来货真价实的利益。
4小结
全面、客观的护理论文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了解学者的学术成果、学术贡献及其国内外影响力,并帮助科研机构审查学术水平,是对创新知识的有效管理,推进创新知识的传承、利用与发展,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手段[14]。本研究主要克服了目前同行评议以及科学计量学的两种论文创新性评价方法的弊端,制定护理论文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减少审稿专家的主观影响性以及专家的认知局限性,保证评价本身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既符合社会科学论文的评价标准(发现新观点、创建新学说、探索新问题等)[15],又结合了护理学特有的学科特点,可用于评价护理论文的创新程度,以促进护理学科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传播。
作者:曹妍 朱瑞芳 韩世范
摘要:目的 通过对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能力特点进行调查分析,为如何充分发挥他们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自评及认同度问卷调查表对163名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 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普遍认为自身具备的主要特点为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沟通能力、教学经验,并受到其他非高职护理人员的认同。结论 应根据高职护理人员的主要能力特点,具有针对性地调整其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她们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护理 高级职称 能力特点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交流全面提高,人类健康迅速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随着人们对健康出现多元化的需求,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立体化,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护理学科面临的挑战更大。人才已经成为科学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护理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护理人才,护理高级职称人员又是护理人才中的中流砥柱。他们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沟通调节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护理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于2005年6~9月,分别对58名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进行了有关其自身能力特点的问卷调查及对105名非高职护理人员进行了关于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认同度的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为如何充分发挥高职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取我省8所医院高级职称护理人员58名,其中主任护师3名,占5.17%,副主任护师55名,占94.83%;年龄40~54岁,平均45.83岁;学历:研究生4名,本科32名,大专22名,工作年限20~37年,平均26.7年。非高职护理人员105名,平均年龄32.8岁,学历以本科学历为主,平均工作年限8.5年。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及实际情况设计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问卷调查表,其主要包括专业技能(8条)、服务意识(5条)、沟通能力(6条)、教学经验(6条)4个方面,共计25条。分别对高职护理人员与非高职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评分采用模拟评分方法,从0~10分。各项分值越高说明其能力自评度越高,该项能力越强;非高职护理人员对高职护理人员的该项能力特点认同度越高。并通过问卷调查从25条内容中得出认同度最高的8条内容,用百分比表示。
1.2.2统计学方法调查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及百分数表示。
二、结果
2.1调查结果发放问卷调查表163份,收回149份,有效率91.41%。其中发放高职护理人员问卷调查表58份,收回57份,有效率98.28%;发放非高职护理人员问卷调查表105份,收回92份,有效率87.62%。
2.2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能力特点问卷评分结果见。
2.3高级职称护理人员主要能力特点自评度最高的8项内容见。
2.4非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对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认同度最高的8项内容见。
三、讨论
3.1强硬的专业技能从调查结果,可以得知高职护理人员普遍认为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其最基本技能。由于技能的掌握是通过多年经验累积起来的,高职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多为十几到几十年,在长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强硬的专业技能,掌握较丰富的专科知识,具有较强的应对各种急抢救工作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指导年轻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技能、理论的提高得到了非高职护理人员的一致认同。她们是各专科领域内的临床护理能手,是掌握专门化知识的专家型护理技术人才。在提高护理质量的过程中扮演督导者的作用,能对护理质量常抓不懈,从而为保证临床护理质量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为保证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供依据。
3.2较强的服务意识自上世纪至今护理事业有了巨大的变化,护理专业领域有了较大的扩展,护理实践范围也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商业知识与技能、服务行业的需求更加突显表257份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调查问卷自评度前8项的出来,其实质就是医疗服务企业化。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病人的满意度。故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护理人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强,普遍具有较强的主动服务意识,现代护理服务意识观念转变迅速。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时,能从多角度护理病人,全方位关心病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患者的肯定。因此她们是活跃在护理服务一线,是整支护理队伍中的带头人和排头兵,能带动护理服务的发展。
3.3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高职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是护理工作开展、实施、提高等方面顺利进行的保证。她们良好的沟通能力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中的误解环节,提高各层护理人员的配合度;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良好医护关系、护患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问卷调查得出高职护理人员对角色的适应性强,承受能力强,对平衡工作与家庭有一定的能力。她们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有效与病人及家属、上级、同事、同学沟通,协调各方面关系。她们在护理管理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医患关系中起着桥梁作用。她们善于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讲究沟通艺术,通过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团结、激励、引导护士工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4丰富的教学经验临床护理教学工作是对护理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年轻护生、护士的学习效果。高职护理人员多是一肩双挑,她们不仅是临床上的护理专家,同时也是临床教师,她们坚实的理论基础,强硬的临床操作技能为护理临床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她们承担着不同层次学历的教学任务及对新进护士的培养。在十几至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改革中她们是开路先锋,在培养护理人才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医疗护理领域的发展,护理模式从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管理型护理团队是适应性团队,能够在不断提高的护理模式环境中发展;管理型护理团队是创新性团队,能够在优胜劣汰的服务市场竞争中创新进步;管理型护理团队是实践性团队,能够在不断更新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省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比例较小,如何充分发挥她们在临床工作各层面中的作用是摆在每家医院面前的挑战。为了满足目前护理事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管理者根据高职护理人员的能力特点动态调整其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护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要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除了需要向有经验的西医院校学习经验,取人之所长,还必须注意发挥自身优势,将中医特色体现到培养的各个环节。结合我校增列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整个准备过程及专家论证意见,笔者总结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我校的教学团队、导师团队与临床实践基地的护理专家组成了一支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知本领域的前沿进展,更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队伍的复合型主要表现在来源的多元化,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工作岗位、中医和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及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工作岗位的;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背景、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学科专业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中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为建设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了保障。我校专职护理教师21名,17名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4名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10名教师(47.6%)具有高级职称;18名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正在就读博士,攻读方向有护理学、临床医学、循证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专职教师中9名(49%)具有中医教育背景,其中3名为中医医疗背景,6名为中医护理背景。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规定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必须有2年的临床工作时间,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临床工作。除专职教师外,在我校3所附属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聘请护理专家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为了保证专家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聘请的兼职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且目前全部在临床一线工作,涵盖了内、外、妇、儿、急救、重症监护、社区保健等各个领域,中医、西医兼具,以保证护理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科领域选择合适的兼职导师。
2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教学模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区别于西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优势的就是中医特色。我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实践基础和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学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高级护理实践技术。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以及书面考试成绩3大部分之外,对学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学术交流报告和学术论文水平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交流报告时提出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课程体系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整个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校都推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专科技术为重点,以实践理论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围绕职业技能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了高级健康评估、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与就业相关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此外,学校要组织阶段性考核,对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考查学生独立处理临床专科领域中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转科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阶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校与临床实践基地的配合,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训练,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和护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4引入循证思维,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循证护理强调以临床实践中的特定、具体化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来收集实证资料,寻找最佳的护理行为,再用评判性的眼光来评价它能否取得最佳成效,如此循环,不断地上升,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目前中医护理健康宣教的内容、教育形式及效果评价缺乏标准化;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不到位,存在很大随意性,虽然有职能部门颁布的操作规范,但仍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系统、规范的经科学证明的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及科学的效果评价标准。这样的局面不利于患者,也不利于人才培养。循证护理的理念与方法是中医护理学科解决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护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是今后专科化的临床实践者,也是中医特色护理的推动者,在其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引入循证的思维,使之从学习时就养成循证的习惯,并将此转化为一种工作习惯,改变护理人员以往按照习惯或凭借经验从事护理实践活动的方式,运用循证思维指导其去寻找和遵循最可靠的证据,以提高护理实践的科学性。
作者:李小花郭海玲赵菁JeKanAdler-Collins郝玉芳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日本福冈县立大学
1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护理管理学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2],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授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8],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改革势在必行。
1.1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1.1适应市场需求,调整课程结构的教学模式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各层次的护理人才,而原有教材的课程结构及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各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张丽君等[9]提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即以“工学结合、院校融通”,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整合课程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体现“教、学、用”一体化的新型教育模式。
1.1.2拓展教学平台,应用网络系统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科学快速发展,曹枫林等[10]应用计算机设计辅助护理管理学教学课件,实现计算机情境教学模式;王庆华等[11]开发制作成人护理管理学网络课程、方进博等进行护理管理学网络精品课程建设[12]和课程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13],实现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不脱产的学习模式;黄秀凤等[14]、姚伟江等[15]、姜小鹰等[16]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开展护理管理学网络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使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融入新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1.1.3融入现代教育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是素质和创新的教育[17]。饶艳等[18]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加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孙铮等[19]将和谐视角下护理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丁永霞等[20]将认识知识结构迁移理论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应用;张俊娥等[21]针对护理本科生具有更高层次学习活动的能力,推行融合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融入现代教育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极大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独立思考与自由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此外,高玲玲等[22]在护理管理学部分章节中尝试双语教学模式,认为高校应建立鼓励双语教学的机制,积极培养双语教学师资,科学选用教材,以利于培养具有护理管理能力且国际化的护理人才。
1.2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中,莫选荣等[23]应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及沟通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顾艳荭等[24]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去独立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收到较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谢延香等[25]应用小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相互交流思想和感情,接受他人观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与人交往等综合素质,同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孙铮等[26]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围绕护理管理中的事件及设定的问题进行论证,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实践平台,铺设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效路径,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起到积极作用。黄芳[27]通过团队组建、制订规则、制订项目、项目探究、成果展示、总结评比等步骤,模拟各种临床团队情境,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毛世芳等[28]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以任务为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并让学生参加临床护理管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情感,实现教学目标。马嘉[29]应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师生双方共同确认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吕胜南等[30]将模拟面试引入课堂,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及面试话题,通过模拟面试场景,既能反映学生对护理管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范宇莹等[31]在护理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8个学时的实践教学机会,让学生深入病房,由护士长负责带教,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内容、重点及难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如业务讲座、护理查房、小组座谈、案例讨论、走访护士、文件阅读等进行临床实践教学。
2护理管理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32]。随着护理管理学教材、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不断探索与改革,摒弃传统形式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17],配套改革考试方式[33](降低笔试成绩比例占30%,提高平时参与、作业、质量管理模拟成绩比例占70%)。多形式考核评价方式的尝试(平时、作业、理论、应用管理学原理进行案例分析的成绩各占10%、15%、60%、15%)对现代护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32]。余凤英等[17]在成人本科生新的考核模式提出:将一次性理论考试评价(理论、平时的成绩各占90%、10%)改为期末考试与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平时、期中面试、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各占30%、20%、50%)。赵士宏等[34]在护理本科生考核应用协作测试法,即在期末考试采用测试Ⅰ(单独考试)和测试Ⅱ(2名/组,讨论协作考试)考核评价。范宇莹等[31]将实践教学考核选择情境模拟法(占10%)计入本课程总成绩。考核方法的改革,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又增强学生写作、沟通、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同时减轻学生考试焦虑,要求教师突破教材,不断充实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更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与教学质量。郝艳青等[35]引入柯氏模型,对护理管理学情境模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和比较,充分体现柯氏模型优越性,为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护理管理学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各层次护理人才的护理教育必备课程。近十余年来,我国学者在护理管理学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应用管理原理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借鉴。
作者:何旗群单位: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实施导尿术的孕妇有效配合的积极作用。方法:将拟实施导尿术的孕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导尿术护理,即术前作一般健康宣教和对症护理;干预组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分别在导尿前、中、后进行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比较患者在导尿过程中心率、血压、焦虑恐惧程度、尿道胀痛、刺激性便意,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方面差异显著。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实施导尿术的孕妇有效配合的程度及护理操作的依从性。
【关键词】剖宫产术;导尿管插入术;整体护理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资料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年龄22~40(平均31)岁。两组在年龄、体重、孕周、产次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导尿术护理,即术前作一般健康宣教和对症护理,干预组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分别在导尿前、中、后进行护理干预。
1.2.1建立良好的干预基础护理人员应以亲切而礼貌的语言和患者进行交谈,对患者热情、诚恳、关心、体贴,以取得孕妇的信任。
1.2.2认知干预以生理学、解剖学知识为基础,给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说明术前置管的目的、方法,对手术恢复的重要性、尿道的解剖结构、留置尿管中可能会出现的局部暂时不适、如何缓解,使患者心中有数,增强患者的信心。
1.2.3家庭干预社会的支持是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资源之一。对于孕妇来说,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减轻他们的恐惧和焦虑心理,良好的家庭环境,耐心、细致的关心照顾,能使患者的自信心增强,各种负面情绪减弱。
1.2.4行为干预在操作细节方面取信于患者,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放松技术,为患者做好遮挡,帮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导尿前协助患者温水清洗会阴,使患者感觉温暖,缩短护患间心理距离。实施导尿动作轻柔,置管时护士尽量采用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分散患者注意力以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主动配合操作。
1.3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恐惧程度、疼痛程度及血压和脉搏的变化。所得资料进行秩和检验。
二、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恐惧程度比较无焦虑、恐惧,无不适感为0级;有轻度恐惧,无或有轻度不适感,但不回避为Ⅰ级;有恐惧感并试图回避为Ⅱ级;插管有强烈恐惧感尽力回避,需护士协助固定体位才能插管为Ⅲ级。两组插管过程中焦虑恐惧程度比较[例(%)]组别例数0级Ⅰ级Ⅱ级Ⅲ级对照组406(15)16(40)14(35)4(10)干预组4026(65)10(25)4(10)0注:uc=9.26,P<0.001。
2.2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应用描述式疼痛评估工具插管时无疼痛感为0级;稍有疼痛能忍受为Ⅰ级;无法忍受不能配合插管而终止为Ⅱ级。两组插管过程中疼痛程度比较[例(%)]组别例数0级Ⅰ级Ⅱ级对照组4010(25)26(65)4(10)干预组4026(65)14(35)0注:uc=5.47,P<0.001。
2.3两组插管穿刺前血压和心率变化的比较参照标准为平静时测量值,有升高的改变未超过正常值为0级;超过正常值无临床症状为Ⅰ级;超过正常值并出现临床症状为Ⅱ级。两组插管测量血压、心率改变程度比较[例(%)]组别例数0级Ⅰ级Ⅱ级对照组404(10)26(65)10(25)干预组4024(60)14(35)2(5)注:uc=7.50,P<0.001。
三、讨论
3.1认知心理干预的作用认知干预的基础在于:一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情及行为。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引导患者认识并放弃曲解的认知。通过相关医学知识教育和相关典型病例的示范作用及认同机制,使患者得以合理的认知来代替不合理认知,从而达到解除心理障碍。帮助患者以正性情绪去克服或替代负性情绪,使躯体功能得到有效的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患者对置管的紧张、焦虑等不良刺激,都可影响患者的耐受力,加重患者置管时的不适。对术前置管患者采取心理干预可有效防止上述症状的发生,减轻心理压力,并提高一次置管的成功率。
3.2行为干预的作用行为干预能够矫正患者的不良性行为,使患者的行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行为的调节控制还能反馈影响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同时行为的改变还可影响认知的改变,有利于认知重建和情绪的加工。运用呼吸技术缓解部分症状及指导患者通过尿道时做正确的呼吸节律来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减轻患者置管时的疼痛和刺激感。通过分心技术把患者的注意力从治疗情境中散开,对减轻和缓解条件性恶心、心悸及焦虑症状很有帮助。尿道放松可以减低尿道括约肌的紧张度,缓解疼痛与置管的阻力。
3.3家庭干预作用亲情的滋润、友情的关心、社会的支持是治疗心身因素及社会因素所造成疾患的最佳良药,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患者耐受各种治疗的催化剂。
3.4对术前保留导尿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意义笔者采用疼痛分级:焦虑、恐惧血压心率作为剖宫产术前置尿管的反应强度的依据。结果显示,无护理干预的保留导尿的孕妇(对照组)在导尿前焦虑、恐惧,在导尿操作中疼痛,且血压心率变化明显,而进行护理干预的保留导尿(干预组),血压心率变化较小,焦虑恐惧减轻。
暴力伤可致颈椎骨折、脱位并发脊髓或神经根的损害,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一、临床资料
本组16例,其中男1l例.女5例,最大年龄63岁,最小年龄22岁,平均年龄40.9岁。高处坠落伤10例,车祸6例;c“椎体脱位4例,c,椎体骨折2例,其中合并c¨椎间盘突出6例;无脊髓损伤症状5例,不全瘫6例,全瘫5例。均采取前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同定术,合并颈椎间盘突出者行颈椎间盘摘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无明显恢复5例,基本康复1l例。
二、术前护理
2.1护理评估本组16例患者因创伤引起颈椎脱位、骨折或颈椎间盘突出并脊髓神经的损伤,使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陷入让人照顾的状态;加之疾病的发展变化及病痛折磨,会使患者产生濒危感。护理人员应认真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脊髓损伤情况、心理和社会支持状态等。
2.2心理护理意外损伤不仅容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悲伤、自责等心理,还会因躯体不适、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急于取得疗效而烦躁不安、情绪激动。因此,护士更应注意语言亲切,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诊疗常规的解释说明,主动关心患者,使患者情绪稳定,愿意配合医护工作。针对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存在顾虑,担心手术风险大、效果不佳或对手术治疗期望值过高的情况,应充分了解病情,耐心讲解手术的目的、必要性、治疗效果、科室的设备及技术力量,取得患者的信赖,争取家属的全力支持,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通过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思想和情绪波动,尽力满足患者的需要,解除患者的疑虑,鼓励家属协助患者掌握脊髓损伤的自我护理方法,增强其治疗的信心。
2.3颈部支具、颅骨牵引的护理颈部支具、颅骨牵引起到复位固定的作用,防止损伤部位移位而引起脊髓的再损伤。教育家属不能擅自去除支具或增减牵引重量、松解颅骨牵引弓的螺母,不用手摸牵引针孔。告诉患者牵引期间,如有轻微的恶心、头晕症状不必紧张,可逐渐适应牵引重量,若有明显的恶心、呕吐、头晕、头痛、气急等不适,应报告医护人员重新凋整牵引位置或牵引重量。牵引的床头应抬高,观察牵引针孔处有无出血、肿胀,肩部、枕部应根据牵引位置适当地垫海绵、软枕,以预防褥疮。
2.4术前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食营养丰富、纤维素含量多的食物。护理人员鼓励患者进食,满足饮食习惯、口味偏妻子I-1;告诉患者因疾病的限制必须习惯床上排便的意义,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协助患者排便,尽快让其掌握床上排便的技巧。加强床上的四肢主动或被动运动,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减轻腹胀,鼓励患者饮水2000ml/d,以预防便秘;卧床期间保持皮肤清洁于燥,床铺平整无潮湿、无碎屑,加强枕部、肩背、骶尾部等骨隆突处皮肤护理,如垫软枕、气圈、按摩。在维持牵引力线的同时,正确地执行轴位翻身,每2h~3h1次,防止褥疮。对于大便失禁者,应做好会阴部清洁卫生。截瘫早期,留置导尿管持续引流2周~3周后,应每4h-6h定时开放1次,以训练膀胱反射或自律性收缩功能,预防膀胱萎缩。尿道口用0.1%新洁尔灭溶液擦洗2次/d,必要时膀胱冲洗2次,d,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导尿管每周更换1次。预防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教会患者家属留置导尿管的自护方法。
2.5有效咳嗽训练嘱患者先慢慢吸气,同时上身向前倾。咳嗽时将腹肌收缩,腹壁内收,一次呼气。连续咳3声,停止咳嗽,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出,再缓慢吸气或平静片刻,准备再次咳嗽。咳嗽训练一般控制在5min以内,避免餐后或饮水时进行。以免引起食物反流。
2.6手势语言的训练手术后因为伤口的疼痛而影响语言的沟通,所以,术前应指导患者掌握一定的手势语言表达方式,以便术后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
2.7气管推移训练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术前3d~5d应常规进行气管、食管的推移训练,3次,d,lO~20min/次,可逐渐增加至30~60min/次,以适应术中牵拉气管和食管的操作。鼓励家属积极参与训练,协助推移训练的完成。
2.8呼吸功能的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深呼吸运动、人工阻力呼吸训练,以增加肺活量,提高呼吸肌的耐受性。
三、术后护理
3.1保持颈部制动手术后应用颈围同定颈部,专人护送。搬运患者时,应保持头、颈、肩、躯干纵轴一致,避免摩擦、旋转。平卧硬板床休息,两侧颈肩部放置沙袋以同定头部。卧床期间,应轴位翻身。取侧卧位时,注意将头垫高与脊柱保持同一水平,腿和肩背部垫枕,以维持侧卧姿势。
3.2病情监测术后行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每0.5h-lh1次,待病情平稳后可改为4h1次。因前路手术中牵拉气管易致气管黏膜水肿造成呼吸困难,多于术后1d一3d发生,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口唇有无紫绀,有无张口状急迫呼吸、反应迟钝等,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气管切开或再次手术准备。按时巡视,观察伤口敷料有无脱落、渗血、颈部肿胀情况、颈部引流液颜色和量,防止血肿形成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危及生命,一旦发现血肿,立即通知医生清除血肿。密切观察感觉平面、四肢感觉和肌力变化。
3.3呼吸道管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护理的重点。术后床旁常规备吸引器,常规持续吸氧,因手术切口的疼痛导致患者拒绝咳嗽或咳嗽无力,容易造成排痰闲难而阻塞气道,因此,应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协助轴位翻身叩背,促进痰液排出,行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静脉应用激素、脱水药物控制喉头水肿和血肿对脊髓的压迫,床旁备用气管切开包,以防窄息。
3.4饮食护理术后因食管黏膜水肿及颈部疼痛不适,可能发生呛咳、误吸,导致伤口裂开或窒息危及生命,因此进食应逐渐过渡,使患者慢慢适应。术后禁食6h,清醒后可先给予流质饮食,首次进食宜温凉、少量、缓慢。术后1d~2d进食流质或半流质,如牛奶、菜汤、鸡汤、拌汤等,术后l周进食普通饮食,如米饭、馒头。注意观察吞咽及进食情况。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3.5康复训练卧床期间,应评估患者感觉平面,四肢感觉、运动、肌张力的变化,保持瘫痪的肢体处于功能位,在床上进行四肢肌肉和关节全范围的主动、被动运动,活动时间和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度,避免卧床过久引起关节僵硬,肌肉无力。维护自尊,鼓励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自主活动,为下床活动做好准备。手术后3d~5d,指导患者戴颈围逐步下床活动。协助患者正确使,日辅助工具,鼓励患者在疾病允许范围内做到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如床边坐起、床边站立、梳头、洗脸、刷牙、如厕等,循序渐进。防止跌倒、摔伤,以增进患者自我照料能力。
四、出院指导
4.1术后继续应用颈围保护颈部2个月一3个月,3个月~6个月摄x线片观察颈部植骨临床愈合后,方可去除颈围,进行颈部活动训练,使肌肉有力,维持颈椎的稳定性。
4.2选择正确的睡眠体位和适当的枕头。枕头高度以头颈部压下后一拳头高为宜,长度超过肩宽10cm~16cm。注意纠正日常生活、工作、休息时头、颈、肩的不良姿势,保持颈部平直131,如伏案时间过长,每隔1h活动颈部1次。
4.3防止颈肩部着凉、创伤刺激,一旦发生损伤应尽早诊治。
4.4加强上肢各关节的锻炼,以增强肌力和关节的灵活性,如抬肩、屈肘、做针线活,使用健身球、握力器等,能下床活动者鼓励其继续完成日常生活自理,注意行走安全。
4.5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遵医嘱行高压氧治疗。
4.6鼓励家属参与术后康复计划,向患者说明神经损伤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帮助其树立康复训练的信心和毅力,促使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坚持长期的功能锻炼。
五、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和椎问盘逐渐发牛退变,而急性损伤可诱发和加重退行性病变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或部分丧失,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生活压力,甚至失去治疗和生存的信心。因此,加强颈髓损伤患者的整体护理,有效地实施护理措施,教会亲属或患者一定的自护技能,可有效地预防或减轻各种并发症,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社区护理;卫生宣教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亦有年轻化趋势,好发年龄为20~50岁。我们在社区门诊接诊的初诊患者中,大多数患者对此病不了解,认为腰腿疼贴点膏药、打点止疼针就好了。所以在社区卫生工作中有必要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卫生宣教,让患者彻底、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法。因本病病程长、疼痛剧烈、机体活动受限,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导致患者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容易产生烦躁、忧伤等不良情绪。因此要做好患者的思想疏导工作,让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和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腰椎间盘存在于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为腰椎关节的组成部分,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纤维环破裂,导致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现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社区护理内容及方法总结如下。
一、心理护理
(1)用高度的同情心、和蔼可亲的态度去关心患者,给其讲清楚有关知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因病程长,患者易产生焦虑情绪,应时刻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及时进行思想疏通,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在门诊部的示教室组织社区居民观看有关该疾病的录像,讲解该疾病的症状、体征、检查、预防及护理措施。必要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3)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应该早发现、早治疗。病程长则炎症反应持续,局部黏连或增厚,进而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反复发作,治疗效果差。要让患者知道锻炼的重要性及锻炼方法、锻炼时间的长短与疾病的复发成正比。
(4)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该从多方面着手,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目前可以作为治疗这种疾病的长期手段,以期更好地控制患者病情的复发,多方面减轻患者的痛苦。
二、急性期及发作期的护理
(1)指导患者要平卧硬板床,这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卧于加垫子的木板床上,具体讲就是在木板床上铺薄褥子或垫子,这样能使腰部软组织得到充分的松弛和休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明显减轻疼痛,减轻局部炎性反应,恢复腰椎间盘的功能。
(2)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卧床休息中最难坚持的是在床上大小便,要跟患者讲清楚利害关系,如患者因不便而不能坚持卧床休息,则会影响疗效。患者应严格坚持卧床休息至少2~3周,即使在症状缓解一段时间后也要佩戴腰围下床,不能做任何弯腰动作,以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
(3)卧床期间,要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定时为患者翻身,翻身时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椎扭转或屈曲;对受压部位轻轻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褥疮的发生。
(4)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饮食、睡眠、大小便的情况。
三、牵引的护理
(1)说明牵引治疗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因对治疗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感,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牵引前嘱咐患者不宜饱食,牵引后绝对卧硬板床休息。家庭牵引一般选用较轻的重量,大体控制在患者体重的1/10~1/8左右,牵引一段时间后(约1周左右),患者症状如明显改善,则可适当增加重量。牵引一般每日1~2次,每次持续半小时。
(3)牵引时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家庭牵引简便易行、较为安全,但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牵引的姿势、重量、时间等应遵医嘱进行。②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牵引治疗时,原则上都需卧床。家中需准备硬板床,以便保持拉力。若卧于席梦思等软床上,则起不到牵引的作用,甚至会加重症状。③牵引所用的牵引带必须合身。骨盆牵引带的拉力必须作用在髂骨翼上,并保护骨突部以防压疮。
(4)在患者卧床休息期间可指导患者行直腿抬高、屈膝屈髋的主动、被动活动,定时为患者翻身(注意事项同上),加强皮肤护理,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2周后方可带腰围下床活动。
四、运动疗法的指导
(1)社区护士应教会患者运动锻炼的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普遍存在腰腹肌无力,这影响腰椎稳定性,使症状迁延或易于复发,这一说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因此躯干肌肉练习的防治作用和巩固疗效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在急性期不宜锻炼,症状初步减轻后宜尽早开始卧位腰腹肌锻炼,避免腰椎明显屈曲或过伸的动作。症状好转时可先进行腰背肌锻炼,以后适当进行巩固性锻炼,神经根症状消失后应开始恢复脊柱活动的练习。锻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少量活动,以后逐渐增加运动量,以锻炼后不感到疲劳为宜,锻炼1~2周后逐渐增加次数。
(3)恢复期指导患者倒走、前后踢腿等,这种练习每日进行,至少持续3个月。
(4)有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手术治疗以后,认为突出的椎间盘已摘除,身体已恢复健康,从此可以一劳永逸了,也有一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认为再也不能从事工作和进行体育运动了。其实这2种观念都是错误的。手术完毕后,并不意味着整个治疗的结束,也不意味着从此丧失了工作和体育运动的能力。因为手术只不过是将突出的椎间盘摘除了,还需患者进一步用其他康复手段如功能锻炼等来巩固和增强疗效,避免复发。
五、用药指导
急性发作疼痛剧烈时,给予止痛药物减轻疼痛。条件许可可在家中输入25%甘露醇250毫升每日2次以尽快消除水肿,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执行。
六、饮食护理
饮食宜营养丰富,忌食生、冷、辛辣、滋腻之品。
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易根治,易复发。通过社区护理可让患者得到更多防病治病的知识,如卧硬板床,腰背部保暖,坚持功能锻炼,避免重体力劳动、腰部过度负重,不长时间内保持某种体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养成良好的坐姿、站姿,保持正常的脊椎生理曲度,避免腰部的急性扭伤,尽量避免弯腰取重物,取物时避免大幅度弯腰和旋转,减少复发因素。
摘要:目的调查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及心理护理效果。方法调查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85例糖尿病患者,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进行评估。结果85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患病率为18.82%,而女性更为常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部分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抑郁量表评分明显降低。结论应注意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患病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糖尿病;抑郁症;心理护理
近年来,内科躯体疾病并发抑郁症的报道越来越多。内科躯体疾病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且内科住院患者中抑郁症的漏诊现象十分普遍,从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对这些患者的积极治疗。糖尿病与抑郁症的关系非常密切。
本文调查了从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85例糖尿病患者,以了解抑郁症患病率以及心理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85例糖尿病患者,既往从未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
1.2方法
所有病例入院后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进行评估,以总分≥35为严重抑郁症,20≤总分<35为轻、中度抑郁症,8≤总分<20为可能抑郁症,总分<8为无抑郁症。将总分≥20的16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进行心理护理1小时;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再次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进行评估。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x±s表示。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85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患病情况(见表1)以总分≥20为有抑郁症,从表1可以看出,85例糖尿病患者中,共有16例并发抑郁症,占18.82%。
2.2男女患病率比较
男女患病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2.3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护理前一般情况比较(见表3)对于16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患者,再分为2组,每组8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进行心理护理1小时;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2组进行心理护理前,在年龄、性别、病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抑郁量表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进行心理护理1小时,共2周。主要包括:(1)消除患者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恐惧感;(2)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降糖药;(3)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进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本知识的宣教,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不进行心理护理。2.4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实验组在治疗2周后,其抑郁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7.793,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7.322,P<0.01)。
三、讨论
(1)抑郁症是指以情绪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弱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绪障碍,可以从闷闷不乐发展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社会功能受损,甚至可能有自杀等过激行为,给自己及家庭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2)内科住院患者中,抑郁症的漏诊、误诊十分常见,Feld-man等报道的328例内科疾病中,有4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被漏诊;Schwab等[2]报道的153例内科疾病中,有34例抑郁症被漏诊。造成抑郁症漏诊、误诊的原因可归纳为:①情感体验较含蓄,患者常以躯体不适代之或抑郁症伴随躯体疾病;②以躯体症状为主诉;③症状不典型;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抑郁症与痴呆、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等同,故患者不愿意诉说或掩盖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情;⑤内科医生重视不够,缺乏相关的知识,故不能正确识别抑郁症;⑥一元论诊断原则造成。本文所调查的85例糖尿病患者中,有16例并发抑郁症,占所调查人数的18.82%,低于陆林等[3]报道的23.70%。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6例抑郁症患者中,既往从未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
(3)抑郁症与糖尿病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是一种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心身疾病,它又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此外,严格的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措施。因此,许多糖尿病患者不仅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情绪消极、低落,不配合治疗,或不能坚持长期控制饮食。而且部分糖尿病患者因病情严重而需要应用胰岛素治疗,但多数患者认为一旦使用胰岛素后就会“成瘾”,从而拒绝使用,以致病情发生、发展甚至加重。研究表明,抑郁症不仅是糖尿病的严重后果,也是糖尿病不易控制、加速并发症恶化的重要原因。合并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和生活信念,个别患者有自杀念头,使糖尿病的治疗难以有效、有序进行。有学者发现,血糖控制水平欠佳及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4)本次调查显示,抑郁症多见于女性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女性。这可能与此年龄段的女性卵巢功能减退,且处于退休的年龄段,存在心理失落感等有关。
(5)应重视糖尿病患者的情感障碍,及时给予心理护理。表4表明,对合并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其抑郁量表评分明显降低。所以,应进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本知识的宣教,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让患者充分理解目前虽然还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得以控制并避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了解影响其健康的是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而控制好血糖就能防止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使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得以长期、有序进行。
四、结论
糖尿病伴抑郁症并不少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应针对非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精神卫生继续医学教育,以降低抑郁症的漏诊率、误诊率;同时,应对部分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心理护理,以改善抑郁症状,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为了提高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水平,增强实验教学与现代临床实践的一致性,笔者针对目前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滞后于临床实践的情况进行研究,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离,我国多数基础护理教材内容落后于临床实践,实验操作常规的修订滞后于临床实践等;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注重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重视护理教材建设,基础护理实验教学应与临床实践同步,以推动护理学科发展。
关键词: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临床实践
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中一门独立而重要的学科,要求从学校教学到临床实践中都强化对学生的"三基"教育,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尤其是基本技能(即护理技术操作)的强化教育。但是目前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二者的差异性与矛盾日益突出。笔者以无菌技术、静脉输液、肌肉注射三种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为例,与临床实践相比较,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以供同行们共同探讨,旨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实验水平,促进护理专业教育的发展。
一、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差异
1.1用物不同。
1.1.1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操作在学校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用物均为非一次性物品(如包布、手套、治疗碗等),而在现代医院临床实践中为了控制医院感染率已经基本摒弃非一次性物品,几乎所有临床科室都是使用一次性物品进行患者的治疗。
1.1.2静脉输液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护理学校在进行静脉输液的实验教学时都是采用传统静脉输液法(即头皮针一次性输液法),而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为了减轻患者痛苦,绝大多数医院所采取的都是静脉留置针输液法,两种针头的构造和形状、型号等完全不同。
1.1.3肌肉注射传统的肌肉注射法教学中所采用的吸药安瓿需要用锯片切割以后才能折断,这种传统安瓿由于使用时费时费力在临床已基本摒弃不用,现在所采用的均为不需锯断的易折型安瓿。
1.2方法不同
1.2.1无菌技术传统无菌技术操作法中的铺治疗盘法、无菌容器使用法、无菌溶液取用法以及戴无菌手套法由于用物的不同,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已经大大简化,甚至有些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已经没有采用,而在学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却依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反复练习。
1.2.2静脉输液在临床实践中,经过实践研究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约45°角,可以有效减轻静脉输液穿刺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患者感觉无痛或微痛。而在传统的静脉输液教学中由于所有版本的护理教材都写明要求学生以15~30角进针,导致学生在静脉输液这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能上会存在一定缺陷。
1.2.3肌肉注射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肌肉注射时要求学生将注射器内所有空气排尽才能给患者注射,而在临床实践中已经明确发现在排气时留取少量空气在注射器内可以在注射时减轻患者疼痛并使药液能更加充分的进入患者肌肉组织。实验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与临床实践有一定脱节之处。
二、问题分析
2.1护理专业教材编写滞后与于临床多年。
2.1.1《基础护理学》的教材编写
现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所出版的《基础护理学》教材均为2005年~2006年之间所修订,而修订之前的参考版本多为我国80年代所出版的中专教材,明显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实践的快速发展。
2.1.2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编写
我省现行的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由省卫生厅在2005年所编写的操作规程。据杨新月对基础护理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报道:教学中涉及的8O项操作中有7项临床上基本不做,占8.75%;有25项由他人完成,占34.25%;由护士独立完成的操作48项,占65.25%。在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存在重大矛盾。
2.2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离
从事护理教学的人员长期脱离临床实践,而在临床工作的护士仅负责临床实习带教。护理教材部分内容过于繁琐,而临床实际则需简便有效,护理实验教学现有的不科学、不切实际削弱了护理教学的效果和操作常规的权威性。
2.3现有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开展临床教学
我国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传统培养模式为集中在校学习3~4a,在临床实习8~10个月。在校学习阶段以教材为蓝本,几乎没有到临床实际操作的机会与时间,以至于临床实践中最新的技术与方法学生完全不知道。
2.4传统理论跟不上医疗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技术、新器材不断开发并应用于临床,使传统的理论与技术操作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现象。如目前氧气吸入、电动吸痰等已逐渐被中心控制、管道化所取代。
三、意见与建议
3.1营造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氛围。
护理教学必须以护理临床实践为基础,护理教学人员应参与护生实习带教,参与在职护士的技术培训和操作考核。
3.2教材与操作常规要适时进行研讨、修订,注入新观念、新内容,以符合现代护理教育。
3.3掌握操作的目的和操作原则。要求护生在学习操作技能时灵活掌握操作目的与原则即可,不死记硬背,教者与学者都用操作目的、操作原则来衡量,而不是刻板地按操作步骤执行,这样才不会使护生进入临床以后感到困惑和束手无策。
3.4针对护理专业的教学特点,进一步完善《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条件。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增加与临床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密切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