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论文

时间:2022-03-15 06:13: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美术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美术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论文:现代绘画创新意识下美术教育论文

1.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和教师对于小学生的美术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较差,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水平。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当前我国许多小学美术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美术教育,有的甚至是从其他岗位上调来的,这样使得小学美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绘画艺术技巧,不能够增强学生的绘画创作和创新能力。第二,教师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许多小学教师由于对美术教育认识不足,常常牺牲学生的美术课堂来讲解其他文化课程,占科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使得小学美术课程形同虚设,没有达到小学美术课程开设的目的。尤其是在当前小学升初中的激烈竞争下,许多学校为了赢得更好的荣誉而取消美术课程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第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有许多小学虽然开设了美术课程,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从而影响到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思维。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让孩子们欣赏一些美术作品,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动手实践空间,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进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质量。

2.小学美术教育中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2.1丰富教学课堂内容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带领学生玩游戏,要不然就是让孩子们上自习,这样就会影响到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不利于培养他们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积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热情,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敢于思考、敢于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心目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应该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发动学生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们发现美术视界的奥秘,让他们找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教孩子们画大公鸡时,就可以先让孩子们通过多媒体来了解公鸡的模样,在向孩子们展现公鸡不同形态的过程中,使他们对公鸡有一定的印象,在画画时可以将自己看到的以及心目中的公鸡形象画出来。这样的画画过程,就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的过程,让他们敢于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心中的事物形象,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自信。

2.2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美术课程就是用画笔来绘画,这样就会约束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无法达到现代绘画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小学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改变他们的传统思维模式,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美术,扩大学生的美术视野,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他们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孩子们画大树时,就可以采用吸管吹的方法,将事先已经准备好的颜料用吸管吹出大树的形状。孩子们在看到这样的绘画方式时一般都比较好奇,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绘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绘画创新意识,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2.3提高教师的美术专业素质

小学生美术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素质有着较大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教师应该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美术学习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美术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差异性,结合孩子们不同的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美术,掌握更多的美术学习技巧。除此之外,小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还要给予他们相应的鼓励和认可,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进行美术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

3.总结

小学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该要提高小学生的现代美术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思考、自我分析以及自我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拓展孩子们的美术视野,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小学美术教学目标,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多艺术享受。

作者:康海生 单位: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

美术教育论文:师范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

一、德国美术教育的显著特点

德国美术教育的首要特点是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启发性的统一。开放不仅仅是指课堂教学方法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指开放式的教学能够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美术教育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更具有艺术性特征,而在绘画技艺学习中,一方面,学生要从绘画技巧上来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线条的对应、明暗的配合、对象的比例、动态中的侧重点等;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上,更加注重师生的平等与和谐,课堂分组探讨与交流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对待艺术的认识上,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根据自我的认知畅所欲言,而这种对课堂互动的友好方式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发挥其想象力。课堂探讨只是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观念的认识上,教师是课堂探讨的引导者,将问题作为探讨的中心,并依此来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学生不受过多的思想限制,可以依据自我的思考来形成对艺术的认知。对于探讨后存在的问题,教师并不作详细的规定,而是鼓励学生以自我的体验、自我的思考来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题。对于课后作品创作,多由学生自己与相关技术工作室建立合作,对于不同专业的不同技术,学生可以从技术工作室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创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则多由学生通过与工作室教师进行探讨来加以解决。其次,注重美术教育过程。从教育目标来看,德国的教育目标是明确的,即让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增强民族文化艺术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进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增强艺术的社会功能。从艺术的发展来看,长久以来,对艺术的质疑是争论的焦点,但同时,在不断的否定与争论中也促进了艺术多元化局面的形成。德国美术教育尊重人的心理、生理规律,并将其融入到艺术创作的具体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德国教师往往尊重学生自己的艺术思想,鼓励其在绘画创作中去体验、去体会。再次,注重对教学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环境对于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德国的多数学校都会从环境的营造上来促进对学生的艺术感化和影响。同时,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德国美术教育具有全民性,特别是在对学生的艺术品位的提升上,既要体现求真、求异,又要突出创造性。对于德国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无论是民族的、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国际的,都能够从环境中见证统一与和谐。

二、德国美术教育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启示

(一)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关注

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美术教育理念为德国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对学生天真情趣的激发,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展现学生对美的认识,并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上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艺术来源于创新,更源自对审美态度的培养。德国美术教育关注学生的感受,倡导个性化的艺术教育,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更关注学生各自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其从创作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并通过对学生作品的探讨,促进学生独立思维和能力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开设辅导课的方式,基于学生的差异性开展针对性教学,还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组成小组,并在小组的学习与交流中明确教学内容,锻炼能力。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德国美术教育多融入项目教学法,无论是基础教学还是专业教学,都通过与企业实践的结合来确立研究方向。需要强调的是,德国美术教育注重从美术这一基本概念上来构建美,并在对美的探讨中融入对人的综合性的培养。而我国美术教育往往忽视实践环节,尤其是在与行业发展、企业融合上缺乏有效衔接,大多停留在素描、手绘、色彩上。因此,加大对实践环节的引入更是改善美术教育的关键点。

(二)注重艺术与技术的有效衔接

德国的美术教育理论大多源自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德国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康德提出实物与图画能提升学生的记忆力,而借助于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席勒从审美理念上将艺术与感性、理性建立联系。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在构建自己的人生体系时,将婴儿状态与赤子之心作为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明代思想家李贽也提出童心论思想,这些思想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为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技术进步开启了创造的思想动力。中国美术院校的学生与德国美术学院的学生相比,大多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在技巧的运用上更为娴熟,而由于人文素养的缺乏,其技术只能成为艺术创意的工匠,缺乏个性与灵性。如对于线条的训练,西方绘画多注重基本元素的造型训练,德国美术教学中对于线条的运用更具特色,教师鼓励学生从线条的长、短、曲、直、交错中来体现出艺术化的节奏;而我国美术教育则限于对体系框架的学习,学科性太浓,难以从艺术与技术教育的协同上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强化对美术教育内容及学科范畴的延展

从美术教育的实践来看,作为艺术科学,应该在教育中体现渗透性。德国美术教育实施的是模块化教育,为了凸显学科综合素质,在课程开设上有绘画、素描、陶艺、影像、自由绘画、玻璃艺术、木刻艺术、摄影艺术、印刷艺术、雕刻艺术、拼贴艺术、木材教育、纺织教育、多媒体教育以及美学、教育学、社会学、音乐美学等课程,其课程范畴的广泛性与学科独立性并列,足见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在学科拓展课程上,还融入了音乐、美育、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从美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上建立融合。德国的美术教育环境也是丰富的,在艺术馆、美术馆每天都有不同的人群来参观与学习,有拍摄的,有临摹的,有写生的,他们在对美的发现与体验中感受创造美的快乐。在课程设置宽度上,德国美术教育注重课程的广泛性;而我国美术课程则多以教师为中心,依据教师的认知结构来设定课程宽度。因此,在我国美术教育课程中,应该适当增加一些美术延展课程,如金属艺术、木材知识、玻璃艺术、纺织课程及装饰画等知识;在艺术修养课程上,应加大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延伸;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借鉴德国的探究式课堂,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三、结语

我们在借鉴德国艺术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从自身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强化对美术教育思想的再认识,尤其是要从美术师资队伍培养上完善艺术教师成长体系,加强对美术学科知识结构的拓展,鼓励学生从艺术教育中增强自信,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最终推进我国师范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作者:范宁江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

美术教育论文:绘画创新意识下美术教育论文

1.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和教师对于小学生的美术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较差,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水平。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当前我国许多小学美术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美术教育,有的甚至是从其他岗位上调来的,这样使得小学美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绘画艺术技巧,不能够增强学生的绘画创作和创新能力。第二,教师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许多小学教师由于对美术教育认识不足,常常牺牲学生的美术课堂来讲解其他文化课程,占科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使得小学美术课程形同虚设,没有达到小学美术课程开设的目的。尤其是在当前小学升初中的激烈竞争下,许多学校为了赢得更好的荣誉而取消美术课程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第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有许多小学虽然开设了美术课程,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从而影响到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思维。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让孩子们欣赏一些美术作品,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动手实践空间,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进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质量。

2.小学美术教育中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2.1丰富教学课堂内容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带领学生玩游戏,要不然就是让孩子们上自习,这样就会影响到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不利于培养他们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积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热情,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敢于思考、敢于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心目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应该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发动学生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们发现美术视界的奥秘,让他们找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教孩子们画大公鸡时,就可以先让孩子们通过多媒体来了解公鸡的模样,在向孩子们展现公鸡不同形态的过程中,使他们对公鸡有一定的印象,在画画时可以将自己看到的以及心目中的公鸡形象画出来。这样的画画过程,就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的过程,让他们敢于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心中的事物形象,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自信。

2.2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美术课程就是用画笔来绘画,这样就会约束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无法达到现代绘画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小学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改变他们的传统思维模式,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美术,扩大学生的美术视野,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他们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孩子们画大树时,就可以采用吸管吹的方法,将事先已经准备好的颜料用吸管吹出大树的形状。孩子们在看到这样的绘画方式时一般都比较好奇,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绘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绘画创新意识,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2.3提高教师的美术专业素质

小学生美术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素质有着较大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教师应该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美术学习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美术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差异性,结合孩子们不同的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美术,掌握更多的美术学习技巧。除此之外,小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还要给予他们相应的鼓励和认可,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进行美术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

3.总结

小学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该要提高小学生的现代美术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思考、自我分析以及自我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拓展孩子们的美术视野,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小学美术教学目标,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多艺术享受。

作者:康海生 单位: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

美术教育论文:高校学前美术教育论文

一、提升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

学前美术教学主要包括幼儿绘画与幼儿手工两项基本内容。学前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幼儿开发、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物质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利用外部环境的影响,刺激幼儿的绘画创作愿望,使其充分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促进幼儿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使幼儿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幼儿美的情操,陶冶幼儿美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学前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正确的教育观点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前美术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实际操作能力。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和一些相关的美术基础知识,包括对基础素描和基础色彩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幼儿简笔画、幼儿装饰画的学习与掌握等。在专业课教学中,学前教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美术教师的立足之本,是美术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仅要强调学生进行美术基础技能训练,如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幼儿简笔画的练习等,还要督促学生学习手工操作技能。通过这类幼儿园实用美术和手工技能的训练,学生可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一名合格的学前美术教师应当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学前美术教育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指导好幼儿的美术活动,做好幼儿美术教学以及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工作。

二、培养分析和评价儿童作品的能力

学前幼儿美术作品主要是再现性的,情绪、情感更多起到动力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对美产生追求,作品中体现出简单的形式美规律,如画面的完整、均衡、重复和色彩的明快、鲜艳等。学前教育阶段属于幼儿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如果不能及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鼓励和引导,将会打击他们的绘画热情,影响其自信心的形成。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情绪,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正确引导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幼儿的天赋。由于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对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不妨从教育环境入手,为幼儿创造优美的美术教育环境,以此帮助其学习美术。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抓住不同的黄金期辅导幼儿的绘画,但是要注意不能拔苗助长。教师要以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为主,不要过分强调绘画形象的真实性。在指导幼儿绘画时,教师既要给予关心和指导,又要少加干涉,在尊重幼儿和保护幼儿天赋的基础上,让幼儿无拘无束地创造,发挥幼儿的内在潜力,在幼儿创作感到困难时适时进行启发建议。

三、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在课堂设计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讲授绘画的同时,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巧妙运用启发式语言,培养幼儿的创新实践能力。学前教师要多给幼儿创设艺术的氛围,及时诱导、鼓励,使幼儿体会成功的快乐,鼓励幼儿画出流畅而有情感的线条,鼓励幼儿自由画出各种形状,涂抹具有个性的主观色彩,通过主观创造将复杂物象概括成基本的几何形,鼓励幼儿在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多画一些有生活体验、生活情节的场景画,在尊重幼儿的选择和兴趣的基础上,适当拓宽绘画训练的内容,鼓励幼儿采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运用各种绘画形式来画。学前阶段是幼儿发展创新思维、观察、想象等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通过创新学前美术教育教学方式,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使幼儿感受、体验、想象、创造,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和灵活的动手能力,让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源泉,通过观察表现生活主题,发现生活中的美,使幼儿更加热爱生活,培养幼儿发现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作者:李林娜 单位: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

美术教育论文:小学个性化美术教育论文

一、个性化学习的意义与理论基础

过去一段时间,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潜能与艺术个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过于统一:统一的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教师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与艺术个性。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智力理论。与传统智力观相比,多元智力理论是更为科学、广阔的有关智力本质的一些知识。同时,个性化学习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师合理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教育。

二、个性化学习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1.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如,在学习“我喜爱的体育活动”的课程内容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表现,如绘画法、泥塑法与手工法等。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发展的平台,由此,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探索性学习,发展个性,施展才华,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2.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个性化学习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教师应依照外部环境与学生的内部需求等,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在教学画眼睛的内容时,在实施必要的启发与组织后,对于喜欢小组学习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凭借亲身探究获得知识;对于喜欢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学生,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示范与讲解;而对于喜欢自己独立学习研究的学生,教师可以允许其独立研究。教师应该有效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完善,从而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在未来社会具备竞争力的综合型人才。

3.个性化的绘画风格

因为性格存在差异,每位学生的绘画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色单纯、明快、大胆、果断,有些学生用色豪放粗犷,有些学生用色无拘无束,有些学生用色细腻柔和……这些都是学生个性的反映,体现了儿童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作。

4.开放式的绘画评价

开放式的绘画评价以学生发展为基本的理念,通过多样评价标准与多种组织形式评价学生的画作。其一,开放式的绘画评价有效地使以往美术教学评价标准统一与评价形式单一的现象得到改变;其二,开放式的绘画评价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与个性。如,教师在教学“椅子的设计”课程内容时,可以选择集中地对学生作业进行展览的形式,引导组织学生实施开放式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评价中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进步,赏识、认同与接纳自己,从而有效地激发自身的创造热情。

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个性化学习要求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师应该构建可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

1.评价人员与评价方式多元化

个性化学习中,评价往往重视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成长记录袋,把学生的平时作业、竞赛获奖作品等作为资料,通过小组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个性艺术创作进行研究。同时,还可以通过绘画作业展与小组竞赛的形式实现评价的最终目的,从而有效地对学生的绘画技能进行培养。

2.评价标准多样化

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上课是否积极发言、绘画构图是否完美、色彩运用是否有可取之处、绘画是否有进步,教师通过此种方式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关注,对学生的差异进行了解,并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优点,以此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新的学习。

四、结语

现阶段,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缺失个性难以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缺失个性化教学则缺失课堂的生命。每位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他们的行为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美术教育可以有效地对儿童个性进行培养,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从而为其创作风格的个性化与多样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黄畅 单位:福建福州市达明小学

美术教育论文:美术馆美术教育论文

一、美术与公众

在中国近代美术之前,美术作品不是成为宫廷庙堂上的装饰,就是远离尘事,作为文人墨客的把玩之物,显然当时的画家并没有因为缺少观众而意识到艺术上的“寂寞”。毕竟,追求闲适是中国艺术文化特点之一。直到中国社会受到内忧外患的冲击时,直到中国美术发展遇到颈瓶时,对美术功用才开始重新进行思考。当时,为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需求,艺术家开始对社会、文化、政治等现实问题的展开关注和介入,国家开始强调艺术和公众的关系。随后,中国进入和平时代,绘画形式与语言继续发生着变化,但是没变的是美术与公众的紧密性,并且愈演愈烈。当然关系维持不再是受要求,单一的宣传某种主题,而更多的是画家主动采用展览的方式,来赢得观众的亲身参与。这种“中国绘画从宫廷庙堂、私人宅所,进入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展览会时代,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重大转变”。作为视觉艺术,美术本不该是孤独的,它应是通过展示来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精神,而能够提供合适展示空间的就是美术馆了。美术馆是陈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或当前的美术创造成果,可以说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场所,是提高全民素质的理想课堂,是人们接受和领会艺术的殿堂。美术馆文化,虽然属于艺术的范畴,但它必须借助于大众文化传播方式向公众推广。其实美术家、作品与观赏者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可惜的是中国美术过去长久的忽视第三者的存在,不过历史变革和时展使美术家意识到公众的重要性,告诉我们“美术家需要公众,作品也需要公众”。当然美术家对公众的“依赖”绝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是互助的,因为公众也从美术作品中得到了东西。

二、美术馆与公众

“学生不是常在学校的,又有许多已离学校的人,不能不给他们一种美育的机会,所以又要社会的美育。”正如20世纪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美育方针,任何人都应该接受美术教育。那么,艺术普及的任务,让美术馆承担再合适不过。目前,美术馆越来越成为百姓驻足的地方,而在早期,美术馆常被误解为只有艺术人或者文化人才去的地方,而自认为不懂艺术的人则望而却步,但如毕加索所说:任何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人都有审美能力,在人们对艺术品进行欣赏时,这种能力就会表现,进而提高观者的审美情趣,艺术品位,帮助人们完成了道德与艺术上的融合,最后促进人的精神升华,这其实就是美术教育了。美术家在美的方面是领导者,他们的思想、意志以及对美的理解通过作品被观者感悟,在观者的精神领域里,美术发挥出它自身具有的普遍感染力,从而让观者受到教育。美术馆的教育作用在中国受到重视比国外要晚一些,很多早期的中国留学人员成为了先于国人享受国外美术馆教育的幸运儿,比如著名画家徐悲鸿在留法期间就对美术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其为民众集合之所,可以增进人民美感,舒畅其郁积,而陶冶其性灵。”同样为中国美术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刘海栗旅欧三年,却未踏入任何艺术学校或师从某位大师,而是将美术馆当成最好的老师,最后依旧载誉而归。当中国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美术陈列馆时,就提出“将美术展览立足于教育,想通过美展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素养”。民国时期的美育要求直接促进了美术馆在中国大地上的出现和发展,随之美术馆便产生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艺术家需要观众的理解,观众也需要艺术的精神,美术馆在观众与艺术家之间架起互动的桥梁。中国的美术馆正在不断拓宽艺术大门,不仅重视为美术家服务,而且面向公众开展美术普及教育。

三、美术馆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

学校美术教育以课程教育为中心,向学生传授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往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使美术失去其特有魅力。而美术馆美术教育因为不受传统要求限制,能够充分体现出美术的趣味性与丰富性。美术馆以展出作品为基本,让人们直接欣赏美,培养观者对艺术的敏感性。以为人们提供轻松的美育环境为目的,从而发挥美术教育功用,“形成一个三维的审美感觉的氛围是美术馆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的最大不同”。另外,美术馆美术教育对象范围广,从儿童到成人,甚至艺术家。观者根据兴趣进行自主性的欣赏和学习。学校美术教育与美术馆美术教育各有侧重,两种教学方式理应紧密结合,取长补短。比如,学生到美术馆上美术课,结合展览举办有针对性的学术研讨、讲座,探讨美术教育实践等等行为活动都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教育效果。美术教育不仅是美术技巧的传达,更是文化传承、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过程,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美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美术馆美术教育不能是简单停留在展览层面上,还应该从传统民族文化中寻找资源,重视培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避免失去“民族文化根性”。美术馆的进一步开放,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以及美术馆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的结合将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美术馆美术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拥有继续发展的空间。笔者相信随着大众对文化和艺术的越来越关心,对美术馆所包含的文化价值的认识也会有不断地提高和要求。未来,美术馆应在保持现有功用的基础上寻求进一步的扩展,充分利用美术馆资源,以多种形式开展美术教育,继承民族艺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积极引入国外优秀美术成果,向公众开放更高层次的审美领域,以达到提高大众的艺术修养,提高全民素质为最终目的。

作者:罗洋 单位:延边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教育论文:动漫艺术与美术教育论文

一、动漫艺术与基础美术教育的关系

(一)动漫艺术是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对美术教学类别的拓展

动漫艺术是多种美术形式的综合,其中我国具有多种美术特征和风格的美术动漫作品举不胜举,如水墨风格的《小蝌蚪找妈妈》和折纸风格的《聪明的鸭子》、木偶风格的《神笔马良》,以及剪纸风格的《猴子捞月》等。这些具有多种风格的动漫艺术作品开创性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美术造型元素、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全面地展现了动漫艺术多种表现形式。

(二)动漫艺术独特的美学内涵丰富基础美术教育的意义

动漫艺术符合审美教育的特征并能促进审美经验的积累。动漫是通俗艺术,欣赏动漫的过程是主体主动参与审美的过程,使人在欣赏动漫艺术作品的同时产生审美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创造。动漫审美是多种心理因素作用下的综合美感活动,欣赏动漫艺术的过程势必反作用于多种心理因素如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诸心理能力,使之得到提高和相互协调。因此,可以说动漫艺术适合青少年的天性,符合审美教育的特征,能够促进审美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审美意识的成熟。

二、动漫艺术融入“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

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改变了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笔者认为探索将动漫艺术引入基础美术教育各个学习领域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对“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进行重点分析研究。

(一)在动漫艺术作品评述中,构建青少年的主体意识

纯粹的动漫艺术形象的美术技法讲解,将使得基础美术教学成为普通的技能培训,结合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相关拓展、评述是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并值得探索的道路。

1.动漫艺术作品辩论

利用辩论法提高学生对动漫艺术欣赏的认识能力。那么,何谓辩论呢?辩论是辩论双方用一定的理由及观点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见解,相互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美对我们是一种现象,是一种情感,而辩论可以很好的强化这种情感,提高欣赏动漫艺术作品的水平和能力。利用动漫艺术作品欣赏,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找出该作品的艺术特点与课程内容的核心问题,采用以辩论的形式进行动漫艺术评述。

2.动漫艺术作品解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具体分析国外动漫作品中的审美风格,引导学生对动漫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包括构图形式、色彩表现等,并感受作品中含有的独特艺术元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思维的主体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思考的独立性,教育过程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一起平等地、民主地共同研究、交流、讨论、探索的过程。

(二)动漫艺术教学在“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与价值分析

1.目标

第一,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评述”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动漫艺术的美术素养,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深藏在形形色色的动漫艺术影像背后的不同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培养学生对不良动漫艺术现象与作品的批判和反省的能力,通过批判和反思,进一步建立对优秀动漫艺术的认同。第二,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评述”动漫艺术教学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动漫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了解中外动漫艺术发展概况。通过动漫艺术欣赏逐步培养学生崇尚文明、珍惜中国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责任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第三,逐步提高动漫艺术的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对动漫艺术的真实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动漫艺术审美能力,并能独立对动漫艺术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2.价值定位

在基础美术教育“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动漫艺术教学,不仅仅要“欣赏”,更重要的是“评述”。这里的“评述”是建立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上共同参与,并在相互尊重、信任与平等的气氛中,学生以自己欣赏动漫艺术的真实感受与教师及其他同学坦诚的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以此加深学生对动漫艺术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对动漫艺术作品的批判意识,建立属于自己的动漫艺术审美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动漫艺术作品的艺术审美精髓。

三、结语

中国动漫艺术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动漫传统,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更需要通过基础美术教育不断解读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承与历史积淀,拓宽动漫艺术的创作思路,创造出民族与世界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呼应的优秀动漫艺术作品。

作者:薛曼君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美术教育论文:我国小学美术教育论文

一、当今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尽管美术欣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很多小学美术教师都不重视美术欣赏教学,也没有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和目的去进行教育工作,往往形成学生在自己看书,甚至出现忽略不讲。发现其原因,首先是美术教师忽视了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其二是教学信息和教学设备及材料缺乏;三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认为学生对欣赏课不感兴趣。前两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解决,因为随着新课程要求的培训和加强实施,美术教师认知了欣赏课的重要性;在“农远工程”的推动下,最大程度的解决了小学教学信息、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料缺乏的问题,让每个农村小学都有了专门的网络、计算机教室、卫星收视教学点,还有教学视频播放,只要美术教师掌握简单的实际的现代信息操作技巧就能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资料,并且在同一时间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的观赏。所以,当今情况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才是影响美学欣赏课教学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新课程达到目的主要因素。因为教学的方法需要美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它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相通的,所以教学方法要随着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而不断的更新、改进和变化,新课程的目的和教学方法是相互支持的,如果不能将其融入到教学方法的价值和目的中去,终究还是纸上谈兵。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这些知识能力的培养如果只靠传统的讲解为主的话也不能真正的实现,所以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探讨、行知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确保教学目的和教学改革的实现。在新课程大力实践中,教师们会发现互动教学对提高教学实效性、实现新课程目的、改进美术欣赏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美术欣赏互动教学的方法

1.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提问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巧妙的设问可以直接影响欣赏教学质量,巧妙的设问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有质量的设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走进学生内心的深处,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去,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性。如何针对教学的内容,美术教学才能提出有质量额问题呢?首先要尽量选择学生曾经经历过的,使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说话的空间。比如《留住春天》一课,我们可以将两种设问作出比较:一是在秋游的时候,我们曾经去过什么地方?二是你们通过照片上的线索可以看出同学在做什么活动啊?你觉得这幅画好看吗?两个问题中,第一个相对于要巧妙一些,因为让学生经过大脑的思考回忆才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在回答的问题中多种多样,对展现学生的个人感受是有意义的。第二个问题是很传统的问题,答案都基本一致,只凭观察都能回答。其次,提问要有创新,好奇之心人人都有。在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的,设计有吸引力、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会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课堂的气氛。在《什么是美术作品》的教学中,美术教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生活用品、瓷器、彩陶等,然后设计问题:如何让生活用品变成美术作品?在欣赏教学中,师生互动也很重要,教师除了设计问题,还应该激发学生提问。新课程要求要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是否能让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然后主动提出问题以及探讨问题已经是课堂质量评价的标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哦能让学生自己提问,才证明学生真挚的掌握了知识,学生才会有所进步。所以,在欣赏教学当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师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发文,教师也应该通过学生的问题来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开创情境,加深体验

在欣赏教学中,情景教学和情感教育的结合能推进互动教学。在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时,教师要收集作品的相关资料加以整合,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把欣赏作品当作整个文化体系上的爆发点。目的是:使其学生可以认知这个点,更进一步让学生融入这个文化氛围,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开创文化情景,可以使学生大范围的了解美术与整个社会、历史、生活以及人的情感都息息相关。例如欣赏《春》时,可以将教室创设成有春天气息的氛围,在加上《春天圆舞曲》的融入,学生朗读春天的文学作品。通过这样的文化情境,学生在众多感官中,体会和探讨对春天的感受,使其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感受。

3.演讲故事,加强交流

美术是灵感瞬间爆发的艺术,一般是通过生活中有戏剧性和代表性的瞬间来作为创作对象,特别是在叙事性素材中的美术作品,只能用他最精彩的片段。根绝美术作品的特征,在欣赏教学中可以以演讲的方式,使其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认知、体验、探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故事,加强学生掌握作品的深层次意境。如在欣赏《狼牙山五壮士》这幅作品时可以通过演讲的方式来加强批次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4.积极动手,增强合作

积极动手在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观看,在必要是是适当的动手师范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这类互动方式,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调动了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更好了解美术作品,并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临摹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一种方式,在欣赏美术作品后,让学生临摹自身最有感觉的片段,从而学习经典作品的技巧,领悟作者的创造情感,在临摹的过程中还可以融入自己的发挥和创作。临摹可以让学生自身进行,也可以通过合作,总之在方式上具体的教学内容好灵活运用。如“民间竹编艺术”欣赏这课,让使其学生欣赏中国优秀的竹编工艺品,然后讲解简单的制作方法,再给学生分配材料,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完成一个佳作。学生在亲手制作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竹编工艺的兴趣。

三、结语

综合上述我对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欣赏互动教学的一些方法,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课堂上,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学生可以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感受和体会中,在一起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了达到新课程的目的,教师们要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有效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论文:卡通漫画艺术中学美术教育论文

一、卡通漫画艺术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意义

作为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卡通漫画的艺术精髓,不仅能掌握卡通漫画自身所特有的艺术特征,更要熟悉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特征,这样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认知世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中学生良好的言行举止。

中学生有丰富的想像力,为了表达自己的构思会创造生动的形象,其中会包含在生活中看到的人或者事物。学生感受到当今社会和学习环境的中的和谐现象,会积极的用手中的画笔加上自身的感受,通过绘画展现学生机智、勇敢以及高尚的情操。一副良好的卡通漫画作品,会让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和丑恶假。学生将自己在校园和社会生活中见到的趣事为展现题材,可以创作出趣味横生,让人一点通的佳作。而学生在创造卡通漫画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激发和教育,可以净化他们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因此,让学生自主参与卡通漫画的创作,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卡通漫画大多数反映生活中的趣事和人物。所以,要创作一幅好的作品必须热爱生活,了解生活和掌握生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时,要强调学生关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趣事进行反思。卡通漫画的创造需要大胆的想像力和夸张的意识,更需要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事物进行积累,观察和反思。培养学生认真关注生活的习惯,才能促进他们不断的发现,再集合大胆带有创意的想法,才能将有价值的题材创造成好的作品。因此,在学习卡通漫画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锻炼好观察的基本能力。

3.有助于提高学生绘画技能、增强美术创造能力。

卡通漫画是注重思维和技巧的一种艺术。一幅好的作品,需要作者具有好的绘画能力,比如:在创意造型、装饰能力、色彩构思上要下大功夫。在卡通漫画创造中,把生活中的题材直接绘画出来就是一幅作品,但是很多的作品确实需要通过后期的加工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其实后期是属于想象、创作的过程,需要尽力思考,通过对比、夸张、比喻、拟人等方法,将收集到的题材进行“再创作”。作为美术教师应该要鼓励学生用心去领会,大胆的想象,引导他们把卡通漫画的创作表现手法和所收集到趣人趣事进行反复的琢磨,努力在强烈的碰撞中激发灵感,完成构思。当学生们发现了生活中可以创作的素材时,美术教师就应该用心去激励他们、引导他们,学生最后才能创作出有思想、有灵魂、有艺术的最佳作品。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卡通漫画创作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4.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卡通漫画是智慧的艺术,若要创造出满意的卡通漫画作品,不经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细心观察是很难做到的。就算是好的素材摆在眼前,也难以触动学生的灵感,擦出智慧的火花,也不能找到创作的最佳途径。一幅卡通漫画作品可以展现创作者的知识范围,知识涉及领域越广阔作品越有思想深度。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应该注重知识范围的扩广,尽量增加接触面,积累的知识多了,在创作时才会有更多的素材。所以,知识的掌握在卡通漫画艺术的创造中非常重要,当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积累真正在卡通漫画创作中得到应用时,就能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卡通漫画艺术在美术教材中的影响与未来的发展

在现代中学美术教材中主要有两个部分的,一是文字解释,二是图片说明,两个部分都很重要,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思维的扩展、智力的开发、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在现代美术教材中融入多种卡通漫画的艺术形式,内容就会丰富多样,不拘一格的造型。首先,会带给学生们带来多元化的感官冲击:由于形式的多样化,学生随时就能把文字和图片说明加以对比,可以达到牢记知识的目的。内容的丰富和鲜明的主题可以直接诠释和反映相关文字的说明。其次,还可以促进情感色彩的浓厚:在美术教育中,卡通漫画图片恰好使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丰富剧情的推动下,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卡通漫画的艺术图片以自身的魅力吸引广大学生们,这也是卡通漫画艺术形式在中学美术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虽然卡通漫画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也是广大青少年所追捧的艺术形式,但是学校美术教育中,这方面针对性的内容还需要重视,可以由美术教师根据自己掌握卡通漫画的资料进行教材的补充,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一起收集。这样不仅掌握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引导学生,让美术教学更丰富多彩,更具活力。

三、结语

卡通漫画表现力很强,功能多样化、效果显著,是深受广大青少年热爱的艺术形式,可以增强青少年在多方面的能力。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卡通漫画艺术将用广泛的表现手法、丰富的内容和强大的生命力,为学生提供乐趣。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美、认知美和感知美,因此未来卡通漫画艺术在美术教育方面将会更显光芒。

美术教育论文:多媒体技术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一)提升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对于美术学科而言,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美术画面的静态劣势,通过动态化演示,进而更加生动、清晰地呈现出艺术作品,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小学生在这样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能够充分感受到美术所带来的精神享受,最终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小学生艺术欣赏水平

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并理解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美,进而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美术欣赏课能够通过网络手段找到丰富多彩的内容,并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欣赏到高质量的艺术图片,同时也可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反复对比,促使学生的欣赏能力得到更大提升。

(三)拓展了小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视野

小学美术课堂所欣赏的内容具有一定广泛性,主要包含了世界各国以及古今中外的各种美术作品。这样庞大的信息量,通过应用多媒体资源能够使学生欣赏到传统美术教学方式所无法看到的图片以及视频,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美术视野。利用提供出的大量教学内容及课外知识,扩大了美术教学内容,也使学生们得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接触到无限的艺术作品,在积累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深层的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提高了实际教学质量。

(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手段,将其应用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心态的改善,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从小学美术教师的角度来看,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在备课阶段丰富教学内容,并且可以更加准确的展现出将要学习的课堂内容,教师得以从繁重的课堂板书中解脱出来,从而将更多时间利用在学生的实际训练当中。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原本极为抽象的美术理论知识,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理解和记忆。

二、小学美术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有效途径

(一)确保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正确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多媒体技术手段拥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以及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小学美术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要科学合理利用这种资源,并以此实现美术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进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完善实际教学过程。禁止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形式化,而是要把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切实改善传统美术教学方式中严重缺少教学情境的弊端,通过图像、视频、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技术,使得美术教材更加生动、有趣味,将更多的艺术美展现在学生眼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能够深刻体会到教材深层包含的意境,进而使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被充分激发出来,与此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审美主体的心态功能,使之变得更乐于学习,更热爱美术。

(二)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打破了传统授课方式,使小组教学以及网络讨论等多种方式逐渐代替了原来的大班授课形式,从而使授课范围得到扩大,其授课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所以,小学美术教师更应该针对学生不同个性较多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对于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不同数量、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把更多学习机会以及练习机会交由学生,最终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各自完成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应当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使每一阶段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培养。另外,美术教师也可以通过改变作业模式,使学生们有效利用计算机适时完成课堂作业,这将在切实提升学生美术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同时,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美术教师自身,应时刻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意见。

(三)进一步强化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美术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时,很多情况下都没有实物教具,这时教师只能通过口述的方式来讲解雕塑作品、建筑欣赏等原本具体化、形象化的知识,这样便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而这时学生往往还很难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便还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它凭借自身连续性、动态化的特点使原本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去思考深层次的美术教学问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空间将会变得更大,逐渐由传统被动式接受知识转化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将机械学习有效转化成了意义学习,促进师生关系向着更加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值得提到的是,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可将其替代为教师来履行职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仍旧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应用在和学生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使他们真正从课件当中摆脱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进而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结语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应始终强调素质教育,并主张进行全面培养。美术教学是不可或缺的艺术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力不容忽视。然而当前小学美术的教育局面则应得到及时纠正。第一,应对美术功能进行重新认识,深入贯彻美术教学目标,积极评价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小学美术教师应适时转变美术教育教学观念,确立起使新的美术教育观;最后,应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美术教学新模式、新策略。而其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凭借自身具有的多方面优点,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并且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而使小学美术教学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吴志刚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美术教育论文:多媒体技术下幼儿园美术教育论文

一、多媒体技术可以辅助幼儿教学

(一)多媒体具有灵活多变的优势,能为幼儿创造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

(二)多媒体能够展现直观形象的事物,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帮助幼儿主动的参加教学活动。

(三)多媒体能够开拓幼儿思维,加强幼儿的独立性学习的习惯。

二、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一)优化美术艺术教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美术的兴趣

由于兴趣能够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样性、形象性的特点,它能够运用声音、动画、色彩形象的展示在幼儿眼前,使教学环境趣味盎然,美术教学设计引人入胜,通过多媒体再现生活中的事物,把静态知识转化成为动态知识,抽象知识能够变得形象化,使幼儿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产生厌烦,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使幼儿感到学习的兴趣主动的学习美术课程。

(二)多媒体技术能够优化美术教学内容,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点

幼儿的思维活动比较形象,对于美术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教学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并能够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把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化,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从而帮助幼儿得到较多的感性知识。例如:在大班美术教学活动中,如“地球的好朋友——太阳和月亮”其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幼儿了解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以拟人的动画形象展示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公转、自转的抽象概念变得形象化,使幼儿清楚的直观形象理解三者关系,从而突破教学中遇到的难点。

(三)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有效缩短教学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对画面、声音进行设计,告别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看不清、摸不到的东西变得触手可及,增强了幼儿教育活动的表现力,使幼儿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我们要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幼儿园中班美术教学活动中,“美丽的大草原”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是教会幼儿如何制作沙画,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通过示范让幼儿进行学习,由于部分幼儿能看到所以教师经常分组教学浪费了课堂时间。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后,教师通过使用投影设备进行讲解,解决了遮挡幼儿视线的问题,而且缩短示范讲解时间,节约课题教学时间,使幼儿能够更多时间进行亲手操作。

(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因人施教

幼儿由于遗传原因和家庭环境的不同,幼儿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可能在相同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违背了教学最优化原则,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进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无论是美术教学中的巩固练习或新知识的传授,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根据幼儿不同情况进行技术修改,满足幼儿的不同的教学需求。

(五)创造和谐优美的美术教学氛围,实施艺术美感教育与幼儿情感教育

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幼儿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培养幼儿主动接触大自然、懂得欣赏艺术作品,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艺术的美感。如幼儿大班美术教学欣赏活动中,如“天安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使幼儿能够身临其境的了解和感受天安门多么雄伟与壮丽。通过幼儿观看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的过程中,有些幼儿能够情不自禁的唱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还有部分幼儿通过感染离开自己的座位站起来行注目礼。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真正感受到天安门如此庄严雄伟,增强了幼儿心中的民族自豪感。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幼儿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要克服重教育轻学习的情况,采用教育引导幼儿学习的方式,突出幼儿的主体性,从而激发和促进幼儿自主的学习。同时,我们要保证教师的主导教学作用,做到人与多媒体相互交融的教学方式交,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策略与多媒体课件合理融合做到有效运用,从而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做到该用时慎重选择,做到教学重点突出,不必要的时候不使用多媒体,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干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占用教师的讲解时间和幼儿的思维活动时间。

(三)多媒体技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做到传统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教师需要充分考虑美术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美术教学过程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从而优化美术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优质的学习,不能滥用多媒体技术。

四、结语

通过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恰当的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我们能够多角度、全方位的组织好美术教学活动,这样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加热爱学习,同时还能有效促进老师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增强幼儿的注意力、提高观察力、增加记忆力、开拓幼儿思维力与想象力。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教学形式逐步科学化、多样化,从而有效提高幼儿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幼儿教学仍然需要我们不断钻研、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作者:徐荣 单位:昆山开发区东部新城幼儿园

美术教育论文:网络信息技术视角下美术教育论文

1网络信息技术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1.1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美术课程是一门视觉艺术,而传统的美术课程是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一味地灌输知识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其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有效地传递相关知识,完善美术知识结构,改变了传统的美术教学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同时,还丰富了美术教案,让美术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把各种美术资源整合起来,优化美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营造出一种比较自由、开放的美术教学环境,便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形成多种形式的美术反馈信息机制,以弥补传统美术教学课堂的不足。

1.2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也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直截了当、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客观演示模式,它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逐渐加深对美术知识的认识,大大提高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了更多学生的注意。

2网络信息技术推动美术教学发展进步

2.1优化美术教学过程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操作让美术教师掌握了美术教学的主导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有层次、有内涵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美术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努力完成美术教学的目标。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整合美术信息的能力,提高美术教学的整体效益。美术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相关的审美体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演示和最真实的视觉享受,比如将文字、图像、色彩、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连接在一起,把曾经枯燥、抽象的美术课堂转化为生动、形象,集趣味性、功能性、演示性于一体的视觉盛宴,让学生完全置身于美术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冲破地域格局,在绘画的艺术长廊中自由飞翔,更好地实现优化美术教学的功能。

2.2充分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

网络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从客观上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主动探索、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破传统学习空间的限制,实现美术信息最直接的交换、思考和优化配置,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作潜能。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学,这样才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每一个学生在个体差异的映衬下,思维变得更加顺畅、灵活、独特;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这对学习美术内容、掌握美术知识、拥有美术技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最富吸引力的图形材料,营造优美的意境或为他们创造最强的视觉冲击。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主导权演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内在求知欲,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优化美术教学的过程。美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随处都可以看到美术的影子。在这种极具艺术性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结论

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能够不断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赋予美术教学一定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开创美术教学的新思路。但是,网络信息技术不适用于所有的美术教学课程。美术教师需要适当选择网络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该技术,让美术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有层次、有质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真正发挥出网络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最终实现美术资源的共享,让网络信息化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

作者:张圆 单位:河北地质职工大学

美术教育论文:高校美术教育论文

一、从职业培训的轨道中解放出来,寻求精神的自由与创新

进入后工业时代,爆炸式、快节奏的资信沟通带来的负面效应是趋同式的社会空间、平面化的社会生活。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上,社会大众对于超越物质的精神需求应该说更大、更内在,美术将以其特有的方式更加深入地介入和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滋养人们的灵魂。艺术的本质是人的属性的物态化,艺术品是社会最高精神的载体,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固然离不开一定的艺术技能,但更多取决于艺术家的艺术思想。与普通的高校教育不同,高校美术教育要遵循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美术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重视艺术素养的培养。一个艺术家个人的阅历、经验、修养、品性、功底可以通过他的艺术实践看出来,因此提升学生思想的丰度、广度以及深度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

1.高等美术院校不应拘泥于适应市场需求所进行的学科分类设置

而应注重大的艺术学层面上的美术基础教学,应特别回避职业技能的社会适用性训练思路,并刻意把持其非职业化倾向,其教学不应只是传授技巧与知识,而应专注于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个性和艺术创造能力。

2.高等美术院校是当今美术学习的主要平台

也是文化艺术氛围极其浓厚的实践基地,在大学学习期间,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艺术观念至关重要。应该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鼓励创新的思维,摆脱社会实用性、功利性的职业限制,鼓励学生不停留在满足社会的、他人的需求上,而是要推陈出新,通过自身的艺术想象力给社会注入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3.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是高等院校美术教学的实践者。

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其审美性,如何传达给学生更深层、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或许是语言教学不足以担当的,所谓“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的,相对而言,目前的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缺乏一种生活体验式的教学,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应该吸收传统美术传承中身体践行式的教学模式,除了知识技能的教授之外,更应该以感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带领学生在艺术生活中探幽寻胜,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学生对贯穿于生活的美术行为的直接体会,不仅应该设计教学环节,更应该作为教学当中贯穿始终的教学理念。

二、外师与内省的体悟式、穿透式学习

青春勃发的大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并未完全进入社会生活的学生而言,生活的深层、内在的艺术韵味对他们尚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穿透自身生活中惯常的、平凡的生活表象,以至造型形象,体悟到其间的艺术性、审美性,必得令其亲身体会方能渐悟一二,并一通百通。“度物象而取其真”,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积累,对于社会生活的体悟更多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向外观察、发现,并内化到对人性的深层剖析,借由全面直接的介入体验,开启内省的、体悟式的思维,培养审美的眼睛,以个体内在的生命体验洞察外部社会乃至宇宙的律动。只有在对社会生活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加契合现下多元的文化生活、体验式消费的经济时代。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里的造化并非仅指自然存在,而是自然的内在审美属性,是必须通过内心的感悟达成的内外通透。这种穿透式体悟方法的领会不是将现成的知识学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形式结构,而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转化、提升成自身的能量结构,汇聚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在创作中发现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使作品具有深度表现力,并为未来的美术创作打好基础。

三、结语

先哲将日常生活诸般都提升到“艺”的高度,并汇通于“道”的层面,正如庄子《庖丁解牛》所谓“道也,进乎技矣”,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宗旨亦应作如是观。

作者:杨西文 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美术教育论文:少年儿童美术教育论文

一、美术教育在智力发展上对少儿健康成长的促进

智力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各种能力的综合产物。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并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美育过程,实质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把智力开发作为美术学习活动的核心,对少儿智力的开发功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价值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美术教育在感受力和视觉观察力中对少儿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开发与感受能力高低密切相关。假如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也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而美育则有助于人的感知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少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少年儿童认知与思维规律来讲,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提高品味修养,不仅依赖各门理性学科,更需借助于感性的形象,将具体事物通过艺术表象生动积极地揭示出来,由具象引领走进真实的生活,再概括反映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实现理性思维达到升华自我。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积极思维的高级形式的视知觉过程。观察与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认识客观事物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少儿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少儿观察力的最佳重要途径。比如,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少儿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色彩质感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梯阶、空间等关系,使感性和理性在三维向度上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时空构建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少年儿童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深入的提高,为抽象和逻辑思维奠定坚实基础,并为创造力开辟了道路。通过美育发展少儿的观察力,这本身不仅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还使少儿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审美的受益,这种感性认知思维同理性逻辑抽象是人类智力由“成长”到“成熟”的必经过程,它直接而又关键性地促进了少儿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二)发展和提高少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美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少儿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焕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灵感,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创造的过程需要整合激活人所有的内在能力,这不仅需要人们具有创造性,还要具有社会价值性,将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将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才能使得美育成为人们独创精神的“契机”。比如达•芬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对绘画艺术、人体解剖、透视学、光影色和科技制作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和成果,同时他还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再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酷爱艺术,拉得好一手小提琴,“相对论”是伴随着美妙的琴声从心灵中飞出震撼了世界。我国世界级大数学家苏步青墨香飘逸文坛,其几何学精华同样充盈着中华书法的神韵……对于少儿来说,美育更是平衡他们智慧与情感所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帮助他们构建具有适应客观世界和创造世界能力的平台。历史至今,无数次证明人类教育中还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学科体系具有如此全面深化、启迪发掘人们全面发展的功能。由此可见,美育既开启人的智慧创造力,又铸造人的创造灵魂。

二、美术教育在感性认知(能力素养)上对少儿健康成长的促进

感性是人的本能、欲望情感的一种需求和表现,是人格的重要构成。感性认知改变着人对事物情理的感受辨认分析角度。因此,感性教育、感性意识是促进少儿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

(一)释放压力,唤醒欲望和本能

审美教育首先是针对人的“感性”进行的教育。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是以少儿为对象,直接感知为基础的。美育恰恰为人的感官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感知天地以开启心扉,它能将少儿自身积蓄的压力释放,唤醒那些在无意识之中沉睡多年、积聚多年的欲望与本能,挥洒情感思潮,凝炼积淀感知,创造展示自我意向。在这片天地里,美育以最美妙、最鲜活、最生动、最形象的动态直接进入儿童的心灵,为少儿敞开了一扇充满美好与快乐的大门,打开了一只充满神奇的“宝盒”。此时,少儿带着意愿憧憬,主动探寻着愉悦地走进美育提供给他们的广阔、自由的空间中,充分抒发表现自我。

(二)辨别善与恶,提升能力素养

善与恶是在人们心中以信念的方式建立的行为规范和评价准则。真善美与假恶丑就是这种信念的美育内涵的表达,即人的价值观念,值得强调重视。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在抽象思维、理性方面的概括判断,只能通过具象的感性认知实现。美作为意识的高级形态,对人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而德育的善恶理性观念必须由美育教育(德育本身也是美)完成。所以美育作为德育内涵的升华,在少儿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在儿童心中建立起美育的感受,即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来启蒙、构建,并以此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地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表象、属性深深地介入少儿脑中,增强他们是非判断能力。美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更具象和强化了少儿积极向上的意识,促进了少儿健康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少儿教育的诸多模式中,美术教育成了促进少儿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不可替代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美育对少儿的德育、智育、情育等发展全面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融洽、促进作用。这不仅仅是美育教师的职责,更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基础性育人者的职责,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作者:谢苗英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美术教育论文:城乡结合部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1什么叫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是一种以美术作品为主要对象的特殊思维活动[2]。它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3]。要明确美术欣赏在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美术欣赏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美术欣赏可以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美术欣赏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2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2.1培养美术教师自身的环境意识

城镇和乡村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学生所形成的思维也是不相同的。然而教师也会因为自身环境的不同而改变。美术教师虽然拥有专业知识,但往往缺乏环境知识及环境教育的系统培训,因此自身环境意识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教师作为环境教育的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如果自身不具备环境意识,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具有一定环境意识的学生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有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责任感和环境意识,将城镇和乡村的学生的思维相结合,或者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才能使环境教育取得最大实效。

2.2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地区差异以及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对学生来说是欣赏[4]。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我们都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呢?

3.1向学生累积知识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需要基于问题的项目学习与合作学习,创设适当的模拟情境,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再仅仅是零散信息的积累,而是促进同学们开展社会性的互动学习。例如欣赏中国工艺美术,可以引人央视著名的《鉴宝》栏目场景来进行,创设鉴宝情境,让学生围绕“对讲台上的几件藏宝人作品作出你的专业价值判断”这一特定任务来进行相关学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到其他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和社会),这就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学科综合。使学生直接地、有目的地、有意义地参与到学习中,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自己所需知识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是让他们仅仅学习课程上讲授的特定内容。

3.2大胆发言,善于表演

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描述是初步的,一开始可以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词汇来描述,比如:愉快、幽默、崇高、庄重、恐怖与神秘……。慢慢的不在只是口头语言表达,还需要书面语言——用短文或短句进行表达。这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自发的欣赏进入自觉的欣赏[5]。避免学生一看到欣赏画就呆呆得等着老师来教,也避免了欣赏课成为教师的“表演课”。

3.3通过意境,引发探究作品美

美术作品是通过造型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使观赏者在鉴赏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作品直观表现的情调,带领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领略作品的内涵美。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意境鉴赏是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感知活动,也是培养审美素养的重要实践活动[6]。

3.4体会作品的组织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通过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学生就能够弄清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他们会懂得美术家使用的每一笔色彩、每一根线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的。

3.5深刻体会作品的风格

让同学们学会体会作品的风格,感受自己的风格,感受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和情绪。将作品的形式和艺术家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国的花鸟画,是一门教学生的好课,它一般都强调作者的主观情感,寄托着画家的思想和追求,表现着画家的人格。所以,我国的花鸟画家较喜欢四君子题材,以此来言志。

4总结

城乡的环境限制了学生们的思考思维,但是教师的教学可以改变学生欣赏思维;因生活的地方不同而不同,所以加强城镇和乡村学生的交流,并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仅要学会欣赏作品,更加要懂得如何欣赏。

美术教育论文:审美感学前美术教育论文

1学前美术教育的作用

1.1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以及美好愿望的语言,它是儿童利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来反映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更进一步地表达儿童内心的想法。爱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且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学前美术发展过程中,儿童从涂鸦阶段的乱涂乱画到最后能够比较完整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创作出或者模仿出自己满意的一幅画,然后给它赋予名字,并加以说明,这都显示出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当我们拿着着实物模型告诉儿童,这是一种动物,是一只小猫,然后问儿童这是什么颜色的小猫,它爱吃什么,它有什么本领,然后让孩子创作一幅有关小猫的画,儿童就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大家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发言,说可以画一只抓老鼠的猫、一群钓鱼的小猫、一只睡懒觉的猫、一只正在和小朋友玩耍的小猫等等。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儿童认识了事物,让他们学会了发散思维,学会把自己已知的事物和未知的事物结合起来,间接地培养了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创造力其实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还反映在儿童制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在儿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成人的许多关于美术的条条框框都被打破了,比如说画面中不合比例的人物造型、大胆主观的色彩、随意的空间布置、不合逻辑的构思等。例如,当一个小朋友画了一个农民伯伯,这个农民伯伯占了整个画面,然后在他旁边画一个很小很小的房子,指出这个小房子就是农民伯伯的家,如果是我们大人画这幅画时,我们就会按照房子和人的比例去画,但是小朋友画得就充满了活力与吸引力,他不会按照我们的常规去做,这些独特的表现手法体现着儿童奇特的创造和丰富的想象。

1.2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具有独特的审美感

(1)引导儿童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儿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美是一种艺术,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但是人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儿童时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学前美术活动的目标就是培养儿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在学前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儿童通过做创意手工、画图、艺术欣赏等活动,来感受美的力量。例如,在绘画《幸福的一家人》时,每个儿童的想象不同,绘画重点也不同,有的儿童突出一家人服装上的各种各样图案,有的儿童更强调一家人幸福的笑脸。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千姿百态、各有不同。作为一次美术活动,我想教师应该注意美的形式对激发儿童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在情感目标上,我想让儿童感受情感的美,体会到一家人在一起幸福的氛围。

(2)引导儿童接触生活中美好事物,丰富儿童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引导下,感受繁花茂盛的花丛,体会夕阳西下的感动,聆听滴答的雨点声,观看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些都可以使儿童感受到大自然中、社会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美好。无论是街上形形色色人的衣着打扮,还是大自然的鸟语花香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陶冶。

1.3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思想品德的发展学前美术活动能丰富儿童的文化生活,启发儿童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认识。其实对儿童道德品格的培养可以从儿童自己的作品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如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扶着老奶奶过马路,把拾到的钱交给警察叔叔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常画的内容,虽然他们画得稚拙,但是能从画面中看出儿童的美好,他们用身心感悟着我们的美好世界。

1.4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手、眼、脑的发展大家一提到学前美术,眼前就会浮现这样的情景,很多孩子在拿着画笔在纸上认真的画画,其实美术不只是单纯地画画,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用手指画画,把豆子组合成一幅画,在废弃的瓶子上画等,所以学前美术不只是用笔在画,只要发散思维,就能创造出不同表现形式的画,儿童在操作中亲身体会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在这期间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手、眼、脑的发展。他们用大脑去思考和理解,用语言交流自己的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眼睛观察其他人的做法,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2学前美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2.1学前美术教育要求学生画的像,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在学前美术的课堂上老师认真地教儿童画画,以画葡萄为例,老师就用几个几何图形画出了,然后让儿童照着画,还要求要的像,儿童很容易就学会了这种简笔的画葡萄,但是在学之前,他们却能用很多方法去表现,虽然充满稚气,却体现了儿童创造的活力。模仿是一种固定的扼杀孩子创造性的方式,这会严重阻碍了儿童艺术感受和非凡才能的发展。

2.2学前美术教育缺乏儿童情感的培养每次当儿童完成画后,老师和家长在下课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看谁画的最好看,每次看到涂颜色没有涂到外面且画面干净的孩子,还有看到你和老师画的一模一样的画家长就大加赞扬,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去注重这些,而应该更多地去发现儿童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以及情绪,这样做还能发现孩子心智的发展是否健康。

3总结

虽然现在社会中的学前美术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前美术教育活动不是一种孤立的学习方式,在学得技能技巧的同时,我们应该更注重儿童在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美术教育对儿童进行的社会化培养,引导儿童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并且利用美术活动去推动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刘宏燕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美术教育论文:小学审美能力美术教育论文

一、培养审美能力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美术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审美能力是基石,发展能力是目的。“小学美术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对少年儿童审美意识的启蒙”。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就必须营造一个大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中,由于对美术课程认识和定位的偏差,以及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导致美术教育过程中审美能力培养效果长期不理想。随着现代教育实践的推进,重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教育者的共识。美术新课标将小学美术教育课程定义为“必需的文化美术课”,这深刻地实现了小学美术课程认识的重大转变,将小学美术课程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教学提升到文化教育的层次,因而,也使得小学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结合成为现代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新趋向。许多学校纷纷从不同方面探索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美术教育为基本平台,在“愉快教育”理念指导下,可以通过每年举办“教学节”,参加美术社团兴趣学习班,在课堂内外的结合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每学期在全校评选“十佳小画家”、“十佳小书法家”、“班级外墙美化评比”等丰富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小学美术课程而言,重点不在于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对青少年审美意识的开导。因此,培养审美能力成为了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任务。

二、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对教育认识的深化,小学教育者们正在逐渐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对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美术教育无论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理念,还是在培养的方法路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小学美术教育在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审美能力培养的认识存在偏差。认识和定位偏差,是导致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的深层次原因。由于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仍然坚持落后的教育观念,片面重视对学生技能技法的传授,而相对忽视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缺乏激发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自觉意识。实践表明,只有对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有全面、深刻地认识,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严重不足。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实际效果和程度,它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尺度。在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教师不重视探索符合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有的教师不喜欢用多种教学设备,不善于创设不同教学意境,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只是简单就教材讲教材,从而导致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严重不足。

3.审美能力培养的渠道相对单一。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就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培养而言,往往只重视课堂教育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课堂内在的有机互动,缺乏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的自觉意识。而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比如,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美术作品创作和比赛,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4.审美能力培养的考评机制缺乏。缺乏科学的教育反馈和考评机制,是导致目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不理想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审美能力培养是非常隐形的,很难用具体的显性指标来衡量,从而导致各级教学管理者往往不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这又造成了审美能力培养不足的恶性循环。

三、探索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综合机制

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审美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结合新时期教育实践发展的特点以及少年儿童发展的特征,积极从多方面探索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的综合机制,从而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树立审美能力培养的观念机制。思想观念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先导。“美术教育正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思维力和奇特的创造力的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实现审美能力培养,首先就必须要确立对美术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正确理念。一方面,要求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高度重视小学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改变对美术教师的偏见和不正确认识;另一方面,要求美术教师树立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理念,热爱自己的工作和热爱自己的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善于不断总结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的水平。

2.健全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机制。实施机制就是指完成某种实践活动而采取的路线、方法和路径的总和。“审美首先是以能力培养为前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通向审美教育的桥梁”。在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中,建立、健全实施机制是基础性的环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健全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机制,必须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考虑学生学习认知的水平,以及时展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等。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要深刻把握新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中审美能力培养的资源,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证明,这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各学校可以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学校特色的素质教学经典品牌。

3.构建审美能力培养的反馈考评机制。要切实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构建科学的反馈考评机制。对于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而言,就需要尽快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和合理的考评机制。一方面,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审美能力的现状,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把审美能力培养这些软目标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让审美能力培养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自觉追求。

4.探索审美能力培养的创新机制。创新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根本出路,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要从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多方面,不断探索实现审美能力培养的新机制。从教育内容而言,一定要结合时代和小学生的特点,创新教育内容,精心选择教学素材,努力从内容上吸引学生;从教育形式而言,要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实际,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从声、光、电、动漫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同时,要创新培养审美能力的载体,让小学生在参与创造活动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

作者:华夏单位:四川省成都高新世纪城南路学校

美术教育论文:素描美术教育论文

一、素描在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1.素描的基础地位素描作品大多以写生、静物以及人体等形式出现,这些素描作品的表现形式一般比较纯粹,而且使用的材料比较单一,对光影的处理相对简单,初学者比较容易上手。因此,教师在进行素描教学时,应该明确素描的地位,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素描与其他美术课程不同,它的实用性较强,在教学安排上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性空间,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提高创造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素描并不是单纯地描绘事物的轮廓或者形状,还需要加入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给予欣赏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引起人们的理性分析。因此,在现代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时代下,美术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只有让学生掌握素描基础课程,学习相应的创作技巧,增强他们的创作能力,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美术发展的需求。

2.素描的独立地位素描作为美术学习的基础课程,也是相对独立的一门课程。通常,人们认为素描具有比较完备的个性化特征,而且素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美感非常丰富,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创作者可以利用阴影之间的变化表现绘画技巧,表达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将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是对固有观念的一种颠覆,这使得素描的语言表达、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体现出较多的变化,从而拓展了素描的适用范围。以往素描往往是美术初学者的入门课程,许多学生对素描的认识不够深刻,在创作过程中也往往是将它作为一种创作工具,但是在将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教学时,素描的创作数量大大增加,它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更好地融合,形成自身独有的艺术创作方式,展现出不同的绘画意境,从而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因此,美术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对素描艺术形式的认识,还要结合其独立性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事物用素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素描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

二、提升学生素描技巧的教学方法

1.坚持教学从实际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素描的教学地位,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素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创作中。第一,要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美术创作与其他创作不同,有时候需要用比较抽象的线条或块面展现创作者的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创建思维的空间,引导他们观看、学习名家的抽象作品,逐渐提高他们的抽象构成水平。第二,要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造型,而且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分析,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学生要想更加准确地表达自身情感和创作意图,就应该增强自身的造型水平,使作品造型更加精准,充分展现出素描艺术的魅力。第三,提高学生应用不同材料的水平。素描创作的技巧存在许多差别,在造型上更是千差万别,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时要让学生学会应用不同的材料,再通过绘画技法上的转变,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展现出素描艺术的魅力。

2.丰富素描教学内容在以往的素描基础教学中,教师主要训练学生描绘静物的能力,但是对于学生作品的情感表达要求比较少,这样学生创作出的作品大多只是神似,却缺乏艺术的灵魂。因此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素描,而不单纯将其作为一门美术入门工具。教师不仅需要讲解素描的线条表现力、明暗关系、造型设计、意象创造等知识,还要拓展学生的弹性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创作更具有针对性、更加严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整合各类资源,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素描技巧阶段化、单元化地讲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技法的要领,为他们以后的素描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素描在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美术创作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增强学生对素描课程的认识,引导其积极掌握更多的表现技巧,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让他们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表现自身的情感。

作者:康海生单位: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

美术教育论文:油画创作启示下的美术教育论文

纵观当代绘画艺术的大家族中,油画创作以其别具一格的绘画形式以及其强烈的画面冲击感,在这个庞大的家族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油画的创作过程是依托于画架,这算是美学中并不多有的绘画形式。然而更重要的是,仅凭借作品本事就足以给观赏者以强烈画面感以及坚韧的画风,这使得其在美术学中给人们以独特的教育意义。之所以他能给予美术教育一定的参考,是因为其具有不可置否的标榜性与独特性:

首先,当代油画创作更加注重“形式化”,这是通过络绎不绝的美学艺术前辈进行探索与发现,后人将其不同时期的不同形式加以,衍生为今天更能诠释当代油画艺术灵魂的一种思想。无论是油画美学中的具体派还是抽象派,对“形式化”所能带来的不俗效果无不青睐。“形式化”的主旨可以解读为当代油画本体语言上趋近于多维度的绘画表现、绘画技巧,其所显露的效果在具体派和抽象派两者之间各有所长。具体派中运用“形式化”手法对作品进行演绎,所呈现出的效果往往会突破过去过于保守的绘画风格所描绘出的效果,透过对空间进行平面化,对色彩进行单纯化,使得其表征的事物更加清晰透彻。在油画美学中,具体派对这种新颖的表现手法大胆尝试,使得不少业界精英大为赞叹。张扬、前卫而有不失清晰、层次,“形式化”所带来的震撼,在具体派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诠释。对于抽象派的油画创作人士来言,“形式化”无疑是一个抓人眼球的独特绘画手法。透过作品,即使是未经美学艺术熏陶的观赏者,亦能体会到美之缘由。“形式化”将抽象派的画中事物表露的更加平滑,将油画创作中最独特的可塑性巧妙的融入到作品当中,让朦胧中又多了几分迷离的意味。这是可以被轻松解读出来并被理解的,打破了传统的抽象油画创作中极绵而又难以理解的画质。因此“形式化”是可以对油画创作效果有不凡的提升。

其次,不难发现,当代油画创作者在精神方面的提高与油画作品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置否的关联性。“艺术源于生活”,这是给予艺术最客观的评价,当然,美学艺术亦囊括其中。的确,脱离了生活,脱离了本质,是无法与任何人取得共鸣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油画创作者通过生活的领悟,提高精神层次进而提升作品的质量,使画面具有极强的张力与说服力。一双充满可读性的眼眸,一双写满故事的手,透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理解,可以多角度的对其进行定义,这也正是绘画精神提高所带来的对作品多义性的解读。抽象派的热衷人士其实是更加青睐描绘精神层次的事物,因为这很符合抽象派油画创作技巧,也更容易与品鉴者想法打成一致,产生共鸣。这种借助现实描绘抽象而又深层次的事物再通过抽象而又深层次的事物去反观现实的创作手法,是完全可以满足于创作者身心的愉悦,令其乐此不疲,这也正是油画独特魅力所给予人们畅快的享受。

通过上述对当代油画创作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它是可以带给美术教育一定启示的。在美学当中,无论每门绘画艺术彼此之间亦或是绘画语言本体,都存在着重要且必然的联系,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们彼此的关键连接点,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者理解,使其能够深入感触该门甚至是多门艺术的独特之处。就如同“形式化”手法一样,是当代油画抽象派与具体派一个重要的连接点,掌握了其精髓的所在,无论是品读哪一类作品,都能够发掘出其最根本的美感与意图。再有,可以在美术教育中融入丰富的情感色彩。充沛的情感如若投入到美学艺术的创作当中,犹如将作品赋以魂魄。笔者始终坚信,情感的投入可以直接决定绘画的质量,因为人们喜欢挖掘表象背后作者的情感。就如同提高精神层次去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性,将直观性与多义性捧送品读者,让他们享受个中带来的乐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比如“形式化”的创作手法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者而言,其影响力与深远度是不及方兴未艾的装置艺术及影像艺术。因此,当代油画不可能独立的去承担当代视觉审美的需求,只能作为所有当代艺术门类中的一条支脉而存在。但这并不代表当代油画的形式探索已经走向极限,而是当代艺术的过度“形式化”趋向使它无法逃离其形而上学本质。因此,如何避免当代油画思想深度的跌落,还需要从当代艺术创作的观念方式入手。艺术形式固然重要,画什么、表达什么似乎更是艺术发展中、美术教育中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因此,在当代油画创作界,意识形态是无需进行统筹规划转变为艺术状态。艺术家仅需将事物的本质亦或自己迫切需要抒发的情感给予充沛的感情,并运用独特的、鲜活的表现手法,那么值得赞叹的作品就会应运而生。当代油画创作如此,美术教育亦如此。最后想说的是,艺术久驻常青的生命力,不仅是艺术家应真正走上艺术感性之途,大众也应该走上审美之途,实现生命存在与生活方式的人化,以纯净自己的灵魂。

作者:金世伟杨宁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美术教育论文: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论文

1.当前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现行的高职美术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现有的人才教育模式更多的是趋向于多样化和专业化以及综合化。但是现有的高职美术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美术教学体系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行各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目前,现有的高职美术教育模式和提高高职美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美术教育培养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局限性和片面性对于提高高职美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消极的影响。首先现代社会对于高职人才的要求是,高职毕业的学生必须是在专业和综合素质方面都很凸出的多面手,但是现在的高职美术教学体系中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学生的能力仅仅局限于学习绘画的简单的美术专业领域,学生只是掌握理论性的知识,并没有实际的社会经验,一旦毕业后不能直接参与到社会的实践中,而是需要自己花费较长的时间一点一点的积累社会经验,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的发展。其次高职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很多学校的教学目标的编制与本科院校的编制内容相吻合存在一定的抄袭现象,无法将高职美术教学关于专业学习的特色展现出来,在美术专业领域无法实现自身特色的发挥。再次,高职美术教学中很多学校的教学任务以统一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培养的学生技能水平主要还是局限于美术专业领域,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综合素质型人才,不仅了解和掌握美术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制作制定方案有着独立工作的能力。

2.浅析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2.1彻底更新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观念和体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高职美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高职美术教学体系中要彻底更新新时期美术教学的观念和体系就必须要在课程改革中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学生的专业素质同学生的综合素质相结合,学生的理论知识要与实践需要相挂钩,坚持基础理论为实践活动服务,理论知识的服务面儿一定要广阔。高职美术教学中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相应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以及鉴赏力都是新时期高职美术教学体系中中需要重点提高的项目,以保证学生能够胜任社会对于人才素质能力的种种要求。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对于学生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通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专业美术知识与社会实践形成具有创造性的结合,不拘于传统的美术审美理念,而是符合现代人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同时在新时期高职美术教学体系的改革中对于高职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其道德素质也是考核其综合素质的标准,学生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应该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2完善和丰富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内容高职学生的美术教育不一定要求学生都能很熟练的掌握美术创作技巧,也不奢望个个成为美术家,而是希望通过完善和丰富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提升其在日后就业中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在高职美术专业理论基础课中,可以开设中外美术史及作品欣赏、创作理论、艺术概论。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等课程,增加对中外艺术家思想及作品的全面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素描教学作为美术、设计教学的基础性环节,在美术、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已毋庸质疑。学生通过这种绘画形式和过程能够获得对自然形态的明确、强烈的体验,并协调观察与表现的一致性,从而形成对造型要素的初步认识。

2.3注重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实习和活动环节高职美术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强化美术实践,开展丰富的美术活动不仅能增强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技术与材料中找到新的灵感,今后需要注重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实习和活动环节,这对将来美术专业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加速适应社会,具有更强竞争实力息息相关。构建基于美术专业实习的教学体系,是突出高职美术教育特色,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实践证明,这几年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的美术专业毕业生能够受到广告公司、装饰工程公司、工艺美术厂、影楼、玩具厂等企业的热烈欢迎。学校可以鼓励学生成立美术社团,通过这些社团括动形成个性培养的开放式学习环境,满足层次性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仅靠校内实习场地已难以满足美术实训教学的需要,校外美术实习基地是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顶岗仿真实习的场所。

总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高水平学生是人才评定的重要标准,这样的人才才具有社会的竞争力,符合社会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高职美术教学体系的改革要认清当前的现状和出现问题,以社会的需要为标准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专业人才。

作者:李博单位: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