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5 05:36: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艺术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反讽语言的风格综述
“反讽”这个词语起源希腊,在古代有三类意义:第一是假装不知道;第二是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就是对手处于其连续不断诘问情况下暴露的可疑之处;第三是罗马式反讽,即词组表面意思和实质含义不相符合或者是截然相反。大众概念里的反讽是在第三种类型的根基之上汇合现代反讽要素,它的关键表现在语言和含义两者间的对峙。在叙事文当中,反讽被使用得相当广泛。在当事人某一些尖锐的语言里,有时候存在着表面和内里两个声音,这是语言反讽。有的时候,当事人不动声色,只是利用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展现出语言和含义的差别和对立,这是情景反讽。假如作家故意将小说的情节、架构或角色,大概与大家熟悉的某个神话历史平行,进而使每个比照都得到小说对神话的反讽,这就是结构反讽。自19世浪漫主义文论之始,反讽的含义开始延展。到20世纪新的批评派都在运用此概念,使得它的意义有了迅速扩张。虽然韦恩•布斯提出有关何以称之为反讽的问题,评论专家却一直无法作出统一的判断结论。新批评的干将人物之一克林思。布鲁克斯以为,反讽是“一类结构法则”,是一类“有机地关联、制衡着和它引导基调明显对立的各个要素的力量。总而言之,反讽能被划分成三方面:一、修辞反讽。就是利用“假装不知道”的词汇择取以及排布来得到反讽的效果;二、戏剧性反讽。就是利用人物、环境、情节等方面的冲突展现反讽;三、哲学反讽。就是利用小说当中的多元矛盾互相对峙以及融合这种形而上态势,折射出作者关于生活以及世界的了解感悟以及美学判论。反讽透过双关、模糊、过(缺)量表达、讥笑、戏仿、比较、悖谬、漫画等诸多文学手段的使用,得到预期效果。而这种效果在《爱玛》里遍处都是。反讽的基础元素就是反差与对比。而在《爱玛》遍地都是的反讽展现出它最为凸显的特色——二元对立和转化。依笔者来看,保持宽容且平衡情感以及理性之间的矛盾才是她作品的反讽基础以及特色。《爱玛》中反讽就是构建于“情感与理性”对立及统一基础之上的。
二、《爱玛》的反讽语言
《爱玛》里,主人公第一次面对的打击是她关于艾尔顿先生有了不对的评判,以及她对哈莉叶特•史密斯存在特别强烈的掌控欲。小说中,作家重点使用结构反讽的表达手段,结构反讽的重要作用是使得小说里的主角和表述者无法迅速以及有效率压制他们思想里的偏见,这些人多半坚持自己的看法,却能使读者知道实情,可以对人物表达出自身看法,而且最终读者会希冀作者可以改正小说里主角有错的地方。结构反讽重点的是阅读的人能明白作家到底为什么进行讽刺。作者在采取反讽手段之时,就是希望实行某个和读者互动的方法,因此作品里使用反讽的手段普遍情况是树立一个简单而笨拙的主角形象,使得读者和作者之间可以共享事件的真相。小说里的反讽,构建于角色个人看法和实际不能调和这个基调之上。主人公所作所为初期是为了帮助他人,这是友善好意的。可因为其长期以来活在自己的幻想当中,认为自己非常聪明,试图规划其他人的生活,最终差一点毁了他人,同时也害了自己,最后意识到其实连自己都不懂。只有当艾玛从主观幻想的迷雾里跨越到外界,才能看清楚自身以及其他人。这部作品表达了奥斯汀对生活的深度了解:人有着那么执拗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使得愿景和事实之间有了巨壑,阻止大家能够正确地理解自身以及生活,进行对其他人以及本身都有着很大害处。因此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入到生活里,才可以从其他人的视角看待自身地位,得到真实的幸福。不在现实里得到几次打击和挫折,就没有办法突破这种主观限制。就像特里林所言,奥斯汀的反讽“重要的不是表达成为某个语调,而是要展现成一种理解的方法”,“其不光沉浸在展现各个外在的美德,并且着重展现取得以及实际履行诸如此类美德所要付出的代价”。自大和自傲毫无疑问是致使主人公犯错的主要缘由,作家使用这类结构反讽手段展现了主人公的个性特点,由对爱玛的描述来传达假如只是依赖自身的幻想去断定人和事、毫无疑问将带来很大的危害的道理。由此事来说,读者能够感觉到爱玛自大,同时可以明白爱玛失误的地方,读者可以和作者处于相同的角度来看清爱玛的判别是如何误导别人的。在这部作品当中,奥斯汀利用自由间接引语这种方式将主人公产生的幻想加以展现,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里面能够发现作品用反讽的视角将主人公自命不凡的劣势展现到大家面前来。作家利用对主角的思维方式作出主观性的估计,并对其实际情况里所碰见的不合心意事情进行表述,这些都表现了主角从幼稚慢慢成长,最后懂得究竟哪样才是真正自己希望得到的结果。小说里主人公幻想且遭受打击的桥段一共包括三次,首先是主人公碰见艾尔顿先生的时候,产生包含偏差的解读。这时候,主人公还对哈丽埃特•史密斯有了强烈的掌控欲,总想着时时刻刻都要掌控此人;其次是对弗兰克的臆想,以为弗兰克衷情于自己,甚至误解迪克森以及珍妮•菲尔法克斯两者之间的某种朦胧模糊关联;再次是其听到了弗兰克解救被其他人攻击的哈丽埃特之后,主人公立马意识到能够利用此事使得弗兰克与哈丽埃特团聚。在作品当中,奥斯汀利用自由间接引语来表达,达到使整文里所有部分的反讽得到强调的功效。小说里反讽展现出客观以及包容之特点,有别于普遍意义上的讽刺,它意图在揭露短处,它的实质就是否定。然而小说的反讽有趣地展现了矛盾的地方,超然却不作出绝对的判别,它的实质乃是相互包容。正如前文所言,《爱玛》是“有关生活在臆想以及错觉里的人们的喜剧”;作品里,近乎所有人物均暴露了理解上或者是道德上有缺失的一面,在作者理性标杆之前遭受了深浅不一的反讽。例如,埃尔顿夫妇的粗痞、哈丽特的愚昧、贝茨小姐的啰嗦、伍德豪斯的懒惰无能等。但在这里面受到反讽而冠绝众人之首恰是主人公自己,其“洋洋得意、高高在上、缺少谅解、苛刻冷漠且不断遭受嘲笑和讽刺,直到引发读者蔑视。”虽然这样,小说“还是怀有莫大的同情,相信她一定会觉醒,坚信好变化一定会落在艾玛身上。”小说的最后结局是:主人公最终察觉到究竟在哪里犯错,哈丽特抛弃掉不实际的攀附,丘吉尔恳求他人“原谅”,贝茨小姐取得主人公的怜悯,伍德豪斯不因老年而忧心……大家各取所需,作品里遭到讽刺和嘲笑最甚那一位,到结局里成了最快乐的人。作者的妙处在于虚拟构建了一个不合情理的表象,就是用使人羞愧难当之事来展现好的习俗,展现典雅情调。简•奥斯汀为了使大家重新得到对风俗的深刻体悟而经历刁难难堪的闹腾,她从里面发掘了各种有趣之事。此段文字非常精妙地揭示了作者讽刺之特点,即具备包容典雅以及内在动力。在作品的最后,艾玛真正了解了自己。这也是她作品小说里大部分女主角的发展轨迹,就是将主角们从虚无缥缈里面拉到真实情境当中。在作品里,主人公作出幻想因真实情况而被各个击溃。首先,艾尔顿突然改变求婚人选;其次,弗兰克和珍妮订婚;再次,因为哈丽叶特对奈特利的表白。上述内容和主人公的幻想发生矛盾,正因为其失误迫使她不断陷落到痛楚当中,那些事也使得主人公逐渐成熟,迫使她得到教训。而最后主人公获知生活的真谛时,这种讽刺就逐渐消失了。
三、结语
小说《爱玛》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之作,它透过描写主人公艾玛,表明作家自身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观念。简•奥斯汀在作品里使用了很多反讽,构成这部作品独特的反讽艺术。与此间作品还展现出简•奥斯汀在语言上的天分以及驾驭的能力。这本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在成长历程中多次失误,但又可以从失误里中汲取经验教训,因此逐渐成熟起来。《爱玛》这部作品对里面的人物角色进行了一番说教,它娓娓道来,在使人沉醉的描述与迷雾一样的桥段里,在对角色个性以及内心的分毫毕现的描绘里。读者眼前好似浮现出一卷美丽且带有浮夸气息的真实画卷。读者一点也没有遭遇说教的感受,这恰恰是作者高明的写作手段造成的效果。奥斯汀精巧的自由间接引语的表述手法得到了反讽的艺术功效,阅读之人在情不自禁发笑的一刻也坦然能面对这些理念。作者利用反讽达到了创作的最终目的,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生活是纷乱繁杂的,我们每一位都不能去轻视生活本身,而应当尽可能缩小自身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看清生活的真相,从而战胜困难。
作者:刘宁宁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一、通过心灵碰撞,体现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情,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老师的产生信任和爱。这种信任和爱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使他们探究新的领域。文学作品都是表情达意的,而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有非常明确的情感和价值指向,而教师就是通过语言来传递情感、传达信息的。因为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切起伏不定的情绪,就连最微妙的情绪波动,都是由声音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只有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不断地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如果教师的语言苍白无力,就不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甚至会使学生有厌倦情绪,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不会利用情感表达语言的教师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位出色的教师。教师在课前要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在借助大纲及参考书的基础上,对文章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语言,传达这种见解,尤其是一些富有情感的课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要处处饱含深情,情是教育的根,因此,作为教师更应该带着感情去传授知识,满怀深情去教育学生。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饱含真情的语言,用亲切的语态、深情的语气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陶冶学生、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愉悦与满足,从而实现教师语言的情感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声情并茂地以声传情,在设置一个又一个情境的同时,努力酝酿情绪,是自己的语言富有真挚的情感,从而敲击学生的心弦。
二、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表达情感
首先,教师要通过圆润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情感,使其语言充满无穷魅力。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渠道。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语音准确、清晰、响亮、圆润,并具有一定的魅力,作为一个教师,动听的语音,悦耳的语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书面语言没有或无法表达的,有声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由于声音具有丰富的感染力、表现力,优秀教师总是很讲究吐字清晰,讲求语调抑扬顿挫,变化有致。”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口语的感情色彩必须通过语调来表现。“语调是语气的外在声音形式,使教学口语声情并茂的技巧,有很强的表意功能。语调是音量的轻重强弱、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起伏快慢、语素的停顿连续构成的一种调式。它直接作用于口语表达效果,制约着口语表达的行为。教师的教学语调是一种有别于其他任何语言的独特的符号系统,它表现细腻的感情,负载丰富的信息。”由此可知,“用什么样的语调说话是件很重要的事。”尤其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调有时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如果能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讲授,学生不仅会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生也不会对教师的语言感到疲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积极地去探究问题,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雷会斌 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一、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
在当时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终结在很多人看来是由于王尔德的被捕,由此可见,王尔德在维多利亚时代唯美主义流派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因而,在王尔德的作品中少有传统喜剧中经常出现的粗俗的语言,反而用词优美、语言文雅,这一特点在王尔德戏剧的人物对白中是显而易见的。王尔德的戏剧主要以上流社会的人物和生活为描写对象,因而这些人物往往都说着优雅浪漫的事情,即使这些事件的内容涉及风花雪月之事,王尔德也总让他们避免用粗俗的语言去进行描述。例如在《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中,就能找到关于王尔德作品语言的唯美主义特征的痕迹。《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作于1892年,是王尔德创作的第一部喜剧作品,它主要尖锐地讽刺和批判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家庭和婚姻问题,戏剧的核心是研究、探讨淑女和荡妇之间的区别。王尔德的观点是,淑女和荡妇往往是一念之差,对二者难以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划分,比如一个被人尊敬和爱戴的淑女极有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荡妇,同时一个臭名远扬的荡妇也不一定就坏到骨子里去。这样内容的作品,很容易陷入粗俗、卑鄙的深渊,很容易失去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对语言和对白的准确度、深刻度和讽刺的尖锐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王尔德用自己的语言天赋,用唯美优雅的语言营造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氛围,使剧中人物形象十分立体、鲜明。比如,作品中的温德米尔夫人这样说到她的丈夫:“他一刻不停地要寻死觅活来恐吓我,我才接受了他的求婚。可是不到一年,他就追求起各种各样的裙子———各种颜色、各种式样、各种质地的他都追求。”这句话中的“各种各样的裙子”“各种颜色”“各种质地”“各种式样”都在隐晦地指代各种各样的女人,即使是同他人说到这样不堪的事情,温德米尔夫人也努力地寻找文雅的词语优雅地、隐晦地对事件进行讲述。再比如,“他很会动感情的,虽然我该说句公道话,他从来没在一个女人身上花过大笔钱,在这个方面,他有高度的原则”,这句话中的“很会动感情”是一个很精确巧妙的说法,这个说法间接而明确地描述了她丈夫的好色形象,一个滥情花心男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委婉间接的表达方式反而比直白的说法更有表达效果、对听者的影响更深刻。王尔德对语言的文雅性的重视也许是来自他天生的浪漫主义,但这样的语言却更加深刻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制造了更鲜明的反差,强调了讽刺的效果。
二、王尔德作品中的悖论语言
在王尔德的作品中,悖论语言这一表达方式的运用是他的作品能流传至今仍受追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似是而非”的语境,我们能够发现有些词句的语义在表面看来完全不难加以理解,但是当我们细细推敲语句结构,却发现它们常常颠覆了常理、经不起琢磨和研究。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这些初次读来难以理解的语句进行一定深入地推敲时,往往会发现这些悖论语言中深藏着另一层意义,从而又建立出“似非而是”的语言环境。王尔德戏剧作品艺术上的特色就是由这一悖论语言表达方式构成的,研究“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悖论语言是我们对王尔德作品进行深入解读的重要步骤,也是我们对其艺术深度和艺术价值进行研究的突破口。在王尔德里程碑式的作品《认真的重要性》中,他将悖论的语言表达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有违常理的剧情结构和不同于常人的人物形象以及悖论的语言表达方式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了一个滑稽的喜剧整体,这部喜剧也被许多人认为是王尔德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巅峰。通过这种奇妙的组合,王尔德对上流社会视角中的爱情、婚姻、体面、死亡等严肃圣洁的事情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也正是这样,这部喜剧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认真的重要性》中,两位贵族姑娘都希望与品性真诚的绅士结婚,她们的想法也与常人不同———她们都希望嫁给名字是“Earnest”的人,只因为这个名字与真诚同音,这样异想天开的做法吸引了两位贵族公子,他们冒名“Earnest”试图俘获两位小姐的芳心。王尔德就抓住贵族小姐的流于表面不重事物真正内涵的空洞的行事作风,展开故事叙述,使故事向着有违常理的方向进行。流于形式的两位姑娘执着于嫁给名为“Earnest”的男人,与此同时,这两个冒名的贵族公子又希望摆脱名不副实给他们带来的困扰。王尔德在这样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一个个谈吐不凡、言语诙谐的人物,由于这部戏剧的曲折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诙谐的悖论语言,对当时的喜剧文学中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王尔德大量采用了荒诞、夸张、反讽、颠倒逻辑、对称结构等语言形式来达到幽默的表现效果,透过剧中人物对心理活动的真实表现,人物的形象都异常生动,作品的喜剧效果也被烘托到了极致。比如,剧中格温多林和赛西丽小姐产生一些误会时的对话就是运用悖论语言表达方式的典型之处。其中提到的“callaspadeaspade”是一句英国的谚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即为实话实说,而在针锋相对中,赛西丽把它改成“WhenIseeaspadeIcallitaspade”,来表现自己的真诚态度,而格温多林却利用spade的本意“铲子”来做文章,一语双关,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出身高贵,一方面贬低了赛西丽。这样巧妙、机智的对话在剧中比比皆是。
三、王尔德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对比修辞法的运用。在王尔德的戏剧中,对比句时常出现。对比句可以使语句朗朗上口,对人物形象进行明显突出,还可以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本质。例如,在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爱杰农对杰克说,“你创造了奇妙无穷的弟弟叫作认真,于是进了城。而我创造了无价之宝的永久病人叫梁冕仁,于是下乡去了”。这句话其实是爱杰农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王尔德在喜剧的创作中,往往利用对比句推动情节的发展,常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矛盾修辞格的运用。矛盾修辞格是指在戏剧创作中语言和逻辑在突然间进行改变,也叫正反句修辞格。这种修辞格在王尔德的笔下常被用来增强喜剧效果,存在冲突的句子组合在一起之后,往往看似矛盾但读来却有其所以然。在《认真的重要性》中,根据布雷纳尔夫人与爱杰农谈论有关哈贝莉的内容,依常理来说,哈夫人是一位寡妇,应该期待着变老,但剧中却反之而为,让她朝着年轻的方向进行一些转变。观众看到这一幕时,也许会觉得这是布夫人的怜悯,但在下半句又听出了布夫人的一丝嫉妒之情。一惊一喜,看起来似乎充满矛盾,但深入体会,却不难发现,这正是哈夫人在丧偶之后的解脱感的一种表现,王尔德用这一正反的修辞格,隐喻出上流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奥斯卡•王尔德可以说是维多利亚时代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语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与魅力。一方面,他的文学作品提出了对传统的美学的挑战,另一方面,他的作品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阴暗面。除了本文讨论的这几种王尔德常用的语言表现手法外,他在创作中还喜欢运用夸张、比喻和用典等修辞格。正是由于王尔德对作品语言的严格要求,他的作品才能温和、委婉、隐晦地表达和讽刺。因而,我们在对王尔德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着重研究他的语言特色,在他的无数剧作中探索能为我们学习的技巧和手法。
作者:吴娇娇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1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语言展示强烈的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始,到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原因就在于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正是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相结合,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焕发出灿烂的真理光芒。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语言,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语言艺术的魅力,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到崭新阶段。
1.1睿智超群,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
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是对思想进行注解的载体。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用民族语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完整且精辟的解读。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对此进行了通俗化的阐释,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论述到:“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经过深刻的思考,结合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进行诠释,形成了著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用“《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头’”说明人脑的判断推理过程;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古语说明认识必须来源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引用孔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以及唐朝魏征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说明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才能准确地把握规律,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还以地主和佃农、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和殖民半殖民地为例,说明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髓同马克思主义深刻的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民群众不但喜欢读,还读得懂用得上。
1.2荟萃古今,吸纳中华民族语言的精髓
善于继承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的精髓,运用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成语、诗词、对联、典故等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采用比喻、设问、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段深入浅出地阐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人民所认同并掌握,唤起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愚公移山》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如何获取胜利的思想,运用《列子•汤问》中的寓言故事引出党的路线,即发动和引导人民群众,挖去压在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号召全国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种以古喻今的高明手法,把大道理溶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既便于人民群众理解记忆,又便于贯彻执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工农联盟思想的深刻理解,写就了经典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做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的准确判断。在文中大量运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方言、俚语,如“杀猪出谷”、“牙床”、“打轿子”、“纸叶子”、“打零”、“游团”、“洋学堂”等,出神入化的语言有利于唤起农民群众参加革命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农民群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汇合成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力量,从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真正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掌握人民群众。
1.3源于现实,提炼实践中的语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书斋里制造出来的教条,而是在鲜活生动的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生命力的行动指南。提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工作者不应困囿于书本或课堂,而应“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的许多篇章、报告、演讲词都是经过实地考察、确凿取材凝练而成的,令人拍案叫绝。比如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深刻解读,通过对中国社会小资产阶级的深入考察,采用漫画式的笔调刻画道:“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寥寥数笔便对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尖锐泼辣的语言既来源于身体力行的实践调查又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透彻领悟,使人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看穿小资产阶级的真面目。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政党要夺取政权,“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力量。”根据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进行了阐发,他提出:中国共产党内“一个十几年来争论的问题,就是从乡村到城市,还是从城市到乡村,争得一塌糊涂。正确路线是要先搞乡村,要研究农村情况。”口语化的表述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说,丰富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赋予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推动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走近群众、走近生活、走近实际。
2抱定主旨,甘为公仆———语言体现鲜明的群众性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体现鲜明的群众性,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又反映了作为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伟大信念,即抱定主旨,甘为公仆。通过演讲、报告、著作等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目标在于让马克思主义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变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1明确对象,学习群众的语言
鲜明地提出认识对象、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他指出:“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以反讽的手法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想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和理解,必须同人民群众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主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同群众的生活、学习、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提炼总结出人民群众的语言。“如果不但是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睿智超群的思辨才能,为我们树立了学习人民群众语言的典范。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满足于一知半解等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讽刺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精神,从主观意愿出发,缺乏调查研究的风气;同时还使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等语句讽刺不注意联系实际,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这样群众性的语言既简明精炼又直切主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及说服力,彰显出群众语言强大吸引力和感染力。
2.2贴近群众,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在其生命历程中,始终肩负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这源于他内心深处对人民深深的爱。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使能够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大众化的语言,使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者们只有了解群众、心怀群众、贴近群众,才能更好地让群众信服。首先要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在火热的群众生活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者“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其次要言为心声,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反映人民群众心底的声音,使“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都反映出千百万群众的思想和情绪。”马克思提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撰文写道:“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以简洁明快又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关切,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为国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
2.3联系实际,为人民群众办事
自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便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中,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注重实质,实实在在地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武器。1920年,开办了湖南第一师范民众夜校和失学青年补习班,吸纳着众多的知识青年和工人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时,创造性地将“工人”二字连起来,组成“天”字,说明工人的力量大于天,号召无产者联合起来作斗争。1921年秋冬,先后两次深入到安源矿井,通过与工人的亲切交谈,启发着工人的觉悟,打下了扎实的组织基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马克思主义散布到工人阶级中,使之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演化为强大的斗争力量。以敏锐的判断发现中国的农民蕴藏着巨大革命能量,1925年,回到韶山,在同农民打麻将、玩骨牌的过程中巧妙无痕地宣传着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1926年,担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期间,号召他的学员们“向党里要命令,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问他们痛苦些甚么,问他们要些甚么。从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通过脚踏实地的实践活动走进了工农群众的心田,播下马克思主义的火种,点燃群众奋斗的热情,唤醒群众对新生活的希望,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进程。
3文脉流畅,浅显易懂———语言表现充分的通俗性
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从理论的抽象到理论的具体生动,从理论化的话语体系到具体化的行动指南,从被少数人掌握到成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的锐利武器,这一过程的实现应当以通俗化为基本途径。用气势磅礴,风格壮美,富于想象的语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性,无论语言内容还是语言形式,或者语言风格都带给人民群众以“真”的思考、“善”的启发、“美”的享受。
3.1语言内容深入浅出,宣传富有感染力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既注重从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营养,又注重从当前的革命工作建设实践里吸收养料,力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的深入浅出,形成适合人民群众需要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例如,为了阐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团结问题的重要性,引用了俗语“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民主革命时期,为了纠正党内对革命形势的悲观判断,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比,说明了新生的革命力量必然会不断发展壮大,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的加工改造,原本枯燥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情绪。讲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联系中国实际情况,借用古语“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并且对此加以创新解释;讲到写文章应当言之有物时,他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为例,不仅幽默,还给人以回味和思考;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比作“纸老虎”,帮助人们认清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真面目。总之,总是能够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贴合实际的例子,传递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思想,使人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3.2语言形式生动活泼,传播具有亲和力
一贯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语言形式应当生动活泼,他指出:“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象个瘪三么?”善于灵活运用多种辞格,增强语言形式的多样性,在真善美相互统一的基础上构成对马克思主义引人入胜的智慧表达。比如在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基础之上,把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论述道:“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巧妙地以设问的形式引出“人民群众是真正铜墙铁壁”这一伟大的真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中国化,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和感召力。通过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预见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撰文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段语言如诗如画,以气贯长虹的排比和比喻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勇气和力量,使革命必胜的信念深入人心,成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和宏伟纲领。通过高超的语言艺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良好的入耳入脑的效果,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的过程中产生出强大的威力。
3.3语言风格短小精粹,表达富有吸引力
旗帜鲜明地提出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工作时,宣传的载体———报纸、著作、标语、口号等应注重实质,真正地为人民群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在《反对党八股》中,用“懒婆娘的裹脚布”讽刺一些长且言之无物的文章,要求文章写得短而精粹,言之有物。纵观的名篇佳作,无一不是开宗明义、言简意赅的。以《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一文为例,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军队队伍进行了精彩的描绘。例如赞扬新四军队伍“抗战有功,驰名中外”;称赞叶挺将军“领导抗敌,卓著勋劳”,一连串四字辞格的使用,读罢令人意志坚定,昂扬向上。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为了表示对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的坚决摒弃,慷慨激昂地论述道“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层层递进又一针见血的排比,体现了出神入化的用语艺术,彰显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语言魅力。进一步以对联加以讽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总而言之,以准确精炼的语言、匠心独运的句式,精深巧妙的思辨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神州大地上焕发光彩,使马克思主义变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尖锐武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所展现的民族性、群众性、通俗性正源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性、群众性和通俗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其中,语言艺术所展示的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根基,目标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壤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语言艺术所体现的群众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旨归,最终为了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掌握人民群众,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并外化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语言艺术所表现的通俗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要求马克思主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语言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语言艺术民族性的展示应当以群众性为旨归,以通俗性为依托;语言艺术群众性的彰显应当以民族性为导向,以通俗性为途径;语言艺术通俗性的表现应当以群众性为目标,以民族性为指引,从而形成有机统一、三位一体的态势,构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刻的价值内蕴。从当前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现实条件看,我们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语言艺术加以提炼和总结,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汪馨兰 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社会科学部
一、合作原则减少语言的模糊性
语用学中合作原则的目标是以含意的交流为目的。在信息的交流中,语言往往不仅表达字面的意思,在一定语用环境下语言会显现不同的意义,这种意义就是含意。而合作原则正是以含意的准确传达为目标的。这种含意在主持人语言理论中被称作内在语,张颂认为,“播音的内在语是指那些在文字语言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合作原则在主持人语言中的重要意义受到其传播形式的影响。主持人语言的传播处于一种单向的、虚拟的人际环境中,于是对于主体来讲对传播语境的把握具有很强的模糊性,是一种推测的结果。格赖斯认为,合作原则是“根据会话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使自己讲出的话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交际所需的。”为了消除语言中含意的模糊性,语用学家认为需要从量、质、关系、方式这些层面对语言交流进行规范。其中量与质的层面对主持人语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量的层面要求主持人语言必须具有明确的核心,涉及的内容需要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逻辑性的结构中展开。
对于主持人话语量的规定,要求其语言不能超出受众所需要的信息。但是,电视受众的组成是多样而复杂的,同时单向的传播模式也致使主持人无法及时对自己的话语进行调整。于是主持人语言的量准则就需要把握受众需求中的一般性。对于电视新闻报道而言,这种受众需求的一般性直接地通过事实来体现。了解事实信息,是所有受众共有的基本需求,而对事实信息的主观判断与评论就未必适合所有的新闻主持人节目。简单的说,当受众希望看到某位主持人的评论时,其内心已经形成了对这个主持人的兴趣与信赖。优秀的评论节目都具有品牌型的主持人,其栏目往往以主持人冠名。例如CNN的《拉里金•现场》、国内的《老梁观世界》《杨澜访谈录》等等。这说明主持人的语言内容首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形,话语内容着眼于事实层面还是评论层面与传播主体的媒介形象密切相关。当然,主体形象是可塑的,通过对事实信息的准确把握,理性思维在评论中的应用一个主持人会逐渐赢得观众的信赖。例如,十几年前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的子栏目《孟非读报》就赢得了受众的青睐,主持人孟非通过这个节目被观众熟悉与喜爱。该栏目立足社会热点,通过有力的论证向观众表述观点,这是把握了受众在思维层面的一般性。也就是说,受众可能因为立场而对结论有不同倾向,但是人们思维的基本逻辑是一致的,把握住了这个核心,就能成功的说服观众。总之,量准则要求主持人把话语限定在事实和逻辑思维的层面,以适应受众的需求,所有纯粹武断的、主观情绪化的信息应该尽量减少甚至消除。通过这样的方式,主持人语言内容上的准确性得到了保证。
2.质的层面要求信息交流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的本质与职业伦理强化了这一层面的要求。但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信息的真实性不仅仅体现在报道话语与事实的符合,同时,真实性也具有实用主义的意义。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威廉•詹姆士认为,“真的东西不过是我们思考道路上的便利之计,就像对的东西不过是我们行为道路上的便利之计。”实用主义真理观作为符合论的一种补充,对主持人语言具有指导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主持人所表述的内容不仅仅是要与事实相符合的,同时也应该是对受众有用的。受众通过主持人节目获取事实信息的目的有两点,其一是通过事实信息形成自己对社会状况的判断;另一目的是通过事实信息获得消遣娱乐以应对烦忙的生活。这两个层面适用于数量众多、类型不同的主持人节目当中。当然,前者更集中地体在新闻节目中,后者则倾向于娱乐节目。就新闻节目而言,主持人的语言通过对事实信息的选择来实践实用主义的真实性。
二、礼貌原则体现平等关系
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认为,有一些语言本质上和交际者的面子相悖,他们称其为“威胁面子的行为”,如命令、建议或提议等。礼貌原则在主持人节目的单向传播中被简化了,简化为主持人语言对受众的尊重。与合作原则注重内容不同,礼貌原则把焦点集中于主持人语言的形式上。首先,礼貌原则主持人与受众平等关系的要求。主持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掌握了更有力的话语权。在传统传播环境中,媒介较之受众掌握了绝对的信息优势,于是媒体对信息容易形成垄断。这些优势使主持人倾向于以一个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在电视观众面前。这在当下仍有残留的“宣讲式”新闻播音可以明确的感受到。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下而言,这种强势往往体现在主持人语言态度的轻率与评论的肤浅。例如,2012年2月22日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扩大版》报道了邻里矛盾的新闻,主持人评论说:“做什么事我个人觉得应该把握三点:一、讲道理。二、不能损人利己。三、别太自私。如果大家都能想到这三点,就不会有那么多纠纷了。”这种评论语言不传递任何与新闻事件有关的信息,只是简单的、抽象的道德表述。受众在评论中感到自己在接受初级的教育,于是一种反感就随之呈现。这是对礼貌原则的一种触犯。其次,礼貌原则显现在具体的语用技巧之中。礼貌是语言面貌的综合显现,在语气、用词、人称方面都有不同效果的体现。主持人语言能否体现尊重与主持人语言表达使用的人称有关。新闻传播要求客观真实,主持人语言首先受到了这个职业原则的限制。于是体现客观性的第三人称,通常是主持人常用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主持人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一个信息的搬运工,于是受众就不会因为对语言内容的不认同而直接对主持人产生反感。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表述,对于遵循礼貌原则来讲,都是危险的。第一人称表述是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节目主持人未必是受众所信任的,一旦出现问题就很容易把自己放在与受众的对立面上。这显然不如符合礼貌原则的要求。第二人称表述,直接以“你”为主语,无论是叙事还是评论,第二人称都会对受众的面子构成威胁。例如,河南电视台《DV观察》2008年9月1日的节目中主持人的口语评论:“……不要命啊,您就不琢磨琢磨那东西万一不是在水里炸了而是在手里炸了你这人就完了。拿电电鱼?你倒是不下水,水里头你也不看看有别人没有?你们这玩意儿,你们是为自己能吃口鲜的啊,还是打算拿他卖钱啊?啊,你这样,你要真是改不了这毛病,笑寒(主持人)给你出一主意,你也甭钓鱼,你也甭捞鱼,你也甭电鱼,你也甭炸鱼。你搬两块石头,卖把子力气,你砸(杂)鱼得了。这多好啊,又热闹……”上述评论中,主持人以嘲讽的语气对用炸药炸鱼者进行批评。一方面这些批评都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表现出了极度的对抗色彩;同时第二人称表述,使这些敌对情绪被所有的观众直观的感受。尽管,电视观众不是评论的对象,却成了主持人泄私愤的对象。于是礼貌原则被严重的触犯。
三、结语
最后要总结的是,由于电视主持人节目具有模拟人际传播形式的特征,于是人际交往的语用原则对其产生了实践性的作用。在主持人节目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应用,对规范主持人语言内容和形式都具有重要的方法意义。
作者:李佳瑜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1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淬炼
(一)利用设置悬念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主动去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了自信心,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开拓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也能够锻炼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性。在新课讲解中,当碰到较复杂的问题时,学生表现出困解时,教师通过设置出一个合理的悬念,给学生拓展开想象的空间,为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开启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不但解决了问题,还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语言规范性的艺术
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知识讲授中,特别是一些含义和概念的讲解中,必须保证语言描述的准确规范性,在操作方法的讲述中更应该注重语言的规范性,避免使学生对所讲述的知识点出现误区或者疑点,有效防止在原则上的理解性错误问题的出现。
(三)信息技术课程中充分和合理利用肢体语言
利用肢体语言,能够对口头语言做出相应的补充,合理的使用肢体语言,还能实现口头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肢体语言可以反映出人的态度和内心,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正视学生并且认真的倾听,对学生所回答的答案给予客观评价和适当的肯定,不能表现出嘲笑和蔑视,以此去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养成积极参与教师提问的环节中去,使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在每一堂的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的进行机械的讲解,不能够充分调动整个课堂气氛,会逐渐使学生脱离课堂,这时如果充分结合肢体语言,表达教师的一种精神状态,而将这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传递给学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得以拉近,有效的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最终使整个教学气氛在活跃的环境中进行,有效避免了沉闷和单调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生周围与学生一起进行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在计算机上机课上,在学生旁边进行走动和仔细观察,检查每一个人的操作是否有错误,并及时进行纠正和辅导,和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表扬。
(四)信息技术课堂中注重语言幽默性的艺术
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有许多逻辑性较强的内容,这些内容使学生不容易理解,并且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很多学生在遇到这种类型的内容时就会选择放弃,进而也会严重影响到后面与这部分知识相关联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有趣生动语言和切合实际的实例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和形象化,使学生能用最佳的状态和轻松的心情去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应该避免的误区,更好的去掌握重点知识,这种心态的学习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勇于突破难题的积极性,利用幽默性的语言,也可以很好的维持课堂纪律,当学生在课堂上聊天或者做出其他有损课堂纪律的行为时,教师可以利用幽默的纠正学生们的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得到预想的效果,可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利用幽默的语言技术不仅可以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还能够解决师生间的问题。
2结语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限制性的因素,但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掌握了课堂上的这一门语言艺术能够提高教师语言的准确规范、生动和幽默,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树立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逐渐的完善和发挥自己的语言艺术,使早日实现既满足教学要求又适应学生教学的语言艺术的形成,从根本出发,尽最大力量的去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主动积极性和主动探索性,不断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中职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最全面、教学效果最佳的状态,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调动作用,这将对我国中职的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
作者:杨敖 廖艳 单位: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
一、严格采用专业术语,展示社会系统的真实百态,确立客观性的价值认知
我们不能让这孤独的勇气被冷漠所吹散。如何去正确看待、积极帮助这群有梦的小精灵,让每个孩子的梦想伸出翅膀,舒展翱翔,是值得每一位社会成员思考与践行的现实问题。因为,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有了彼此之间的协助,这个社会才会让人觉得更温暖,更踏实。”正是通过诸如以上专业、精准的语言的添加与衬托,令观众群体真切感知到社会发展的真实现状,也能以更为客观的认知去接触、认可其他社会群体,从而让社会舆论的形成更为客观、科学。
二、合理融入网络流行语,释放切实有益的应对理念,营造协调性的论述氛围
捕捉并呈现社会万象的更新变化,是社会观察类节目的又一特色。网络时代的到来,显著改变了社会群体的用语习惯,继而也影响了社会舆论的话语表现,观众群体也普遍希求能够观赏到更加贴合自身生活环境、契合自身话语氛围的电视节目。为了继续保持收视优势,良性引导社会舆论,电视社会观察类节目也进行了适时改良,其开始合理融入时下颇为热门的网络流行语,调整节目语言的表现效果,着力去凸显不同阶层社会群体的思维理念,继而也充分营造了协调、活跃的舆论环境。譬如凤凰卫视社会热点观察节目《总编辑时间》就在网络流行语的添加、表现上做到了水乳交融,同时也对社会舆论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灵活引导。如在对猖狂倒票的火车黄牛党进行调查报道时,就作了如下解说与点评:“这群头脑灵活的投机者确实很任性,其来往穿行于购票厅、车站广场以及工厂等人流量巨大的场所附近,乐此不疲,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貌似热情的态度,倒也真忽悠了一大批不明真相的善良群众,于是将白花花的银子都揣进了自己兜里。”“任性”等网络用语的添加,不仅使整个气氛显得轻松自如,同时也鲜明刻画了唯利是图、无孔不入的倒票团伙的丑恶嘴脸,提醒观众群体提高警惕。而在总结辨别黄牛党、整治黄牛党时,其语言设计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添加利用则更为巧妙、自如,如“对于这些害群之马,我们要擦亮眼睛,一是要坚决到正规的售票单位购票,二是要自觉抵制低价票的诱惑,三是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举报。相信在社会大众的协同努力之下,最终留给这些黄牛的,除了寂寞空虚冷,还是寂寞空虚冷。”通过这种诙谐独特的语言引导,使观众群体不仅形成了对于不法谋利群体的理性认知,而且也掌握了防范犯罪团伙欺诈的应对技能,继而良性引导了对于游走在法制边缘的灰色人群的舆论走向。
三、灵活调度背景旁白,形成细腻别致的感官体验,释放人性化的话语气息
背景旁白是电视节目之中常用的语言手法,其与视觉画面相结合,共同营造了与节目主题契合一致的视听体验。在电视社会观察类节目之中,由于其表现主体多为故事结构复杂、人物个性各异的社会百态,所以也需要相对应的背景旁白来理顺脉络、凸显主题。而为了缩小与观众群体之间的距离感,创造更为温暖、和谐的观感体验,电视社会观察类节目也都开始注重更新其背景旁白的设计,不仅加强了语调语气与词句的和缓衔接,还更多地选择了简洁、温馨的语句,这就有效形成了细腻、别致的感官体验,使得人性化的话语气息充分萦绕开来。譬如深圳卫视的《温暖在身边》就以节目语言表述平和、真善情感传递细腻而深受观众群体的喜爱。该节目在语言统筹上多采用背景旁白与背景音乐呼应并行的表现手法,如在讲述怀揣音乐梦想的单亲少年苦学唱歌、勤工俭学、贴补家用之时,就利用舒缓动人的背景音乐与旁白,对这群特殊群体作了动情讴歌:“每当其他孩子都在甜甜的清晨梦乡中时,他们已经悄悄来到厨房,生火做饭;每当夜幕降临,其他家庭都围坐在饭桌前说笑谈天,他们则在打工店里来回忙碌着。他们本分、踏实,遇到困难只会自己想办法解决,万不得已,绝不去给别人添麻烦,哪怕只是一颗煤球、一盒火柴。只为了能让心中的梦不再缥缈,让自己多唱几首喜爱的歌谣,多看几次父母的微笑,就够了。”在这种温馨、真挚的背景旁白的感染之下,观众群体会主动去感悟温暖、友爱的真情社会,对于单亲家庭的成员群体,也会有更为正确、全面的认知与定位,继而形成科学的舆论氛围。
四、集中增扩激励号召语,促进不同阶层的参与互动,构筑互助化的交流平台
平台功能性是社会观察类电视节目的社会化价值,也是颇能体现其媒体社会效益的一大环节。伴随着全民参与社会发展的浪潮涌动,电视媒体也顺应这一潮流,增加了诸多鼓励普通百姓积极参与、表达意见的新式节目。而电视社会观察类节目本身就具备极强的交流互动性,为了更为有效地促进不同社会阶层参与到节目交流中来,形成更为协调的群体舆论氛围,其普遍都在节目设计之中加入了带有励志性的号召语,以此来聚合各个社会群体加入互动平台,共同探索社会舆论的良性发展。譬如广东卫视于2015年全新推出的社会观察类节目《你会怎么做》,就将鼓励各阶层沟通、带动全民性互助作为节目主旨,力求通过富有特色的号召激励语的添加,激发观众群体的参与热情与互助兴趣,合理引导当前社会舆论朝向科学、人性的层面拓展。如在该节目第2期中,就对活跃在社区、负责交通疏导的义务交通员群体进行了观察与记录。当主持人寻求执勤交通员帮忙指引道路、并故意试探其能否为其导向之时,交通员爽快并热情地为其带路。此时,略带夸张的艺术化词句“我要给他们点一万个赞!还在等什么,乡亲们,加入这支队伍吧!”跳跃在电视画面之上,主持人也对着镜头向观众发起号召:“还在犹豫什么,我这么懒惰的人都抑制不了内心的激动,想要做一回义务交通引导员,来吧!等你。让我们一起加油!”而配合愉悦的背景音乐,一大群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开始紧跟在主持人身后,争当义务交通引导员。此时,节目再次运用旁白发起号召:“别再犹豫了,小伙伴,再不加入你就out啦!”通过这种轻松欢快而极富鼓励性的号召语的点缀,互助化的交流平台得以确立,观众群体都能在节目中获取对社会发展的多样思考,并激发其主动参与、乐于奉献的意识理念,从而也促使整个社会变得更为和谐、融洽。
作者:王子彤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一、合唱与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
(一)合唱的艺术表现形式
合唱是一种音乐艺术形态,其包含着艺术家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构想,是一种物化了的意象形式。从本质上讲,合唱是艺术家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意识,将各种体验性的、主观性的素材加以高度融合,形成某种独特作品艺术的表现活动。其作品是一种以词、曲为物化形式的意象表达,是一种专门供观者鉴赏和审美的艺术形象。合唱是一种集体效应下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丰富的情感内容,能够体现恢弘壮阔的艺术情境。合唱包括青年混声合唱、童声合唱、室内和声合唱等多种形式,表达的是一种集体的力量以及一种合作下的艺术美感。但是,合唱与其他歌唱最大的不同则在于需要在统一的指挥下完成,具有一定的指挥情境效应,这就使合唱具有了诸如某种舞蹈的肢体语言大集合的艺术特征。
(二)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艺术特征
合唱指挥往往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对合唱作品内容的表达,指挥人员借助丰富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技艺形式,形成某种肢体语言对合唱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意象化的展示。指挥人员需要在对创作家的情感进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情感的肢体表达将作品中的情境完美地展现出来,将此种情感化作一种艺术形象,给观者以视觉的冲击与心灵的震撼。合唱团每位成员的文学造诣、艺术修养以及音乐功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合唱团队的艺术水平。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合唱指挥的基础上,只有在完美的、富有艺术气息的以及具有实用效用的指挥基础上,合唱团才能够产生惊人的艺术效果。另外,合唱在于通过不同声部及各种不同的演唱形式达成整合的艺术效果,这就需要一定的完美的艺术指挥。在有序的指挥下,合唱团的合唱人员才能够将各自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整体效应,达成完美演出的目的。而且,对于观者而言,台上的演唱人员是相对静止的,只有通过指挥人员的肢体表演,才能够对表演进行视觉上的感知,由此形成的强烈的视觉效果使其更加地被现场的气氛及情感所感染。合唱是一种声音的共性艺术,是一种协调性的群体艺术形式,表现了一种和谐之美,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多种合唱的声音进行协调、训练和统一,由此便产生了指挥的肢体语言艺术。合唱最大的魅力以及独特的艺术表达就在于和声,通过和声使声音的音域更加地宽广、丰富了音色,使声音更加富有表现张力,这是个体及小群体演唱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基于其整体性,合唱指挥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优秀的合唱指挥能够在表演过程中给观众带来最佳的艺术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观者对合唱作品的共鸣与认同。一个成功的合唱指挥需要最棒的指挥技术与最为丰富激情的肢体语言之间达成高度完美的融合。合唱指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指挥者丰富的肢体语言加以表达。合唱指挥在表达上既要充分体现原作的情感,又要对其进行再度创作。合唱指挥在一定意义上是全程艺术创作及合唱艺术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及艺术美学价值。指挥人员在指挥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自己的艺术表达对合唱作品进行演绎,使其具有一定形象化艺术特征,创造出肢体语言的美感效应。指挥人员在表演过程中,将肢体语言艺术化,提升了合唱的听觉艺术价值和视觉的审美价值,使合唱成为具有综合特征的艺术形态,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经典艺术。
二、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运用的原则
指挥是合唱团艺术生命的灵魂,其不仅仅是合唱队的核心人物、领导者与组织者,还是合唱团音乐艺术形式的再次创造者。从观者的角度看,合唱团的指挥人员更是一名表演艺术家。因此,合唱团中的指挥者不仅要具有一定的音乐艺术造诣,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及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合唱在内外两个层次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协调统一,得到观者的认同。合唱指挥要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对每一位合唱队员的音乐表现进行引导,要遵循“省、准、美”的艺术原则,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第一,省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适度,指挥人员通过对合唱作品思想情感及意向进行精准的把握,对其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对每一肢体语言进行设计,做到情感表达到位,情绪拿捏到位,多一分则溢,少一分则空的状态。省是指挥人员进行肢体语言艺术表达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其他两种原则的基础。在肢体语言运用上,指挥人员应从该基本原则出发,做到艺术形态的完美表达。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在一定程度具有适度性,合唱也不例外,尤其对于合唱指挥人员更是如此,合唱的艺术效果不在于个性的突出,而在群体效应。因此,指挥人员要注意对自己情绪的把控,照顾大局,点到为止,不需要做到过“满”,以致影响整体演出效果。第二,准是指指挥人员能够对合唱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向进行完美精准的再现,包括对音乐节奏的精准把握、对歌唱者换气点及呼吸点的掌握,并给予合唱人员最为精准的预示及情感眼神的交流,使合唱人员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演唱,达到完美和谐的艺术状态。第三,美讲究的是指挥人员在动作上具有艺术美感,富有协调性和舞蹈性,动作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指挥人员通过艺术动作美的呈现给予观者以感官上的冲击,使观者能够通过指挥者的动作体验其内在的情感,从而达到一定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使其有所动、有所悟,完成艺术的呈现与交流。艺术不在于观赏,而在于观赏后是否能够激起观者内心的涟漪。指挥人员作为合唱队的灵魂所在,必然是传达某种情感的核心,因此指挥人员不仅要做到外在表演上的惊艳,更要体现内在情感抒发的美学艺术价值。指挥人员要做到“省、准、美”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完美地融入到表演中,使动作富有一种灵动的和谐的魅力。
三、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的完美运用
(一)手势语言的艺术表达
合唱指挥最为丰富的语言莫过于手势,通过手势动作不仅能够对合唱团人员进行协调统一,还能充分地将合唱作品中的思想表现出来。指挥的手势语言在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中尤为重要,任何思想情感活动都主要通过指挥人员的手腕、手指、手掌、手腕、小臂和大臂的相互协调进行语言艺术的表现与传达。在运用过程中,随着音乐的发展,手势语言应当有所变化,既要有一定的控制感应效果,又要有一定的漂浮感和灵动感。合唱成员一般通过对气息的推动进行歌唱,其在发声过程中既要对气息有一定的控制,又要连贯、强弱得当、声情合一。这就需要指挥人员运用手势语言形成一种阻力来控制音乐。
(二)面部语言的艺术表达
指挥人员需要通过一定的面部表情,根据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意象进行艺术信息的传递。面部语言是指挥人员在手势语言表达之外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指挥人员主要通过眼、嘴、眉、下巴等面部器官对音乐情感进行表达,特别是作品中较为复杂的音乐情感,直观地再现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是肢体语言艺术表现形式最为生动、直接和灵敏的所在。比如,当表达恐惧、愤怒时,指挥人员会张大瞳孔,在表述哀伤时,会放大瞳孔,放空眼神。
(三)身体语言的艺术表达
这主要是对于指挥人员的身体姿势而言,在表演过程中指挥人员一般有两种不同的姿势,即或坐或站。指挥人员一般是保持一种傲然挺拔的端正站立姿势。在正式场合中坐姿较为少见,但是排练时却有所体现。指挥站姿一般要求两脚站稳、身体挺拔端正、肩放松、腿稍分开,给人一种积极兴奋、挺拔向上的沉稳之感,以此达到外形的和谐之美。合唱指挥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从审美的角度看属于艺术范畴。因此,合唱指挥既要有精准到位的、娴熟的技能,又要有丰富大方的肢体语言,从而充分展现合唱的内在艺术特征,增强其美学效应。
作者:和桂莲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新闻评论节目特质对主持人语言的要求
(1)新闻评论节目特质要求主持人的语言更加灵活。
电视新闻评论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有时还运用多种表意符号来传递思想。在节目中,经常会插入现场再现、嘉宾访谈、现场采访连线等,其内容十分的丰富,形式多样。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除了具有传达信息的能力外,还能够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跳出自己已备好的语言模板,用自己更加灵活的语言,去串联各方,确保节目的正确方向和顺利进行。
(2)新闻评论节目特质要求主持人的语言更加亲和。
传统的评论总喜欢摆出一副讲大道理、教训人的姿态。而电视新闻评论则不然,无论是主持人、嘉宾、记者、事件当事人,上了镜头,就是面对面的交流。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作为各方的衔接者,要使节目参与各方都能够以最佳状态投入节目,顺畅地传递信息,首先在语言上要做到有亲和力。
(3)新闻评论节目特质要求主持人的语言更具分寸。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的回归,新闻评论节目对主持人自我语言特点和人性化表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持人要顾忌人性,该高要高、该低要低、该怒要怒、该喜要喜、该伤要伤,这样才能拉近受众、吸引受众。同时,在评论中要特别注意分寸,应兼顾大多数人的接受水平有的放矢、有分寸地把握语气、节奏,使自己的评论能够更多地得到接受和认可。
二、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应注意的语言禁忌
(1)不要说想当然的话。
作为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更多的职责是将新闻的信息传播好、把参与各方衔接好、尽力得到较为科学、公正的结论。因此,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参与评论的时候,在语言上一定要留出空间和弹性,一定要谨慎。切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随意地给出结论。
(2)不要说不负责任的话。
新闻评论节目很多的时候是代表政府说话,代表政府传达信息,所以信息的指导性非常强,影响非常的深远。因此,对每一句话都要真正地负起责任,说每一句话都要真正清楚、明确。特别是很多的事件,涉及多方的责任,甚至会涉及政府部门,在这样的情况下,弄不清楚的话,不负责任的话更不能说。
(3)不要说压迫性的话。
新闻评论节目涉及方方面面,所有的参与者都处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上,没有谁高谁低,也没有谁质问谁,所有参与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新闻能够更加完善,使结论能够更加科学。因此,作为主持人,尽量避免用压迫性的语言,去质问和要求参与者。
(4)不要说虚话。
新闻类节目本身特点就是真实,真实的事件就是需要真实的表达,稍加修饰和做作,就会使之失去原本的意义和特点,大大降低事件本身的可信度和影响力。因此,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要切忌说虚话,哪怕一点的不实,都会使整个节目出现本质上的改变,原本真实的信息也会被受众怀疑。
(5)不要说废话。
新闻评论节目,信息量的集中储备在新闻描述、在新闻当事人、在评论嘉宾,而不是在主持人。主持人的话太多,自然会占用节目的时间,影响到节目的信息量。因此,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要切忌说废话,要使每句话说到点子上、问到点子上、评到点子上。
三、如何提升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修养
(1)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使语言更主流。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每天都在剖析、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国内外发生的各种消息。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思想素质,较强的政策观念和新闻敏感。因此,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要注重对中央和各级发展精神的学习,把握方向,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2)扩大社会知识面,使语言更丰富。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每天评论的事项,古今中文、天文地理、人文自然,无不包括,所接触的评论嘉宾很多都是各个专业的专家和高层人士。因此,要真正使自己的语言能够驾驭好节目的开展,知识面的丰富是基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刻苦地学,不断地学,自己的学历层次、文化水平和知识积累。
(3)提升专业能力,使语言更规范。
专业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升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修养最基本的要求。要获得良好的声音,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声音训练。此外,还要加强口头报道、现场采访等语言能力的训练,加强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语速的训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多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能够在更为紧迫的情况下,准确规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做足准备功课,使语言更恰当。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录制节目前,一定要对所播报的问题,详细地搜集有关情况。一定要与编导组一道研究、分析,充分掌握整个节目的初衷、要达到的目的、整体的程序、参加的嘉宾、引导的方向和最终的结论。同时,主持人还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嘉宾,了解询问的问题,甚至要充分预想或事先询问嘉宾的回答内容。
(5)塑造良好的风格,使语言更精彩。
对一个主持人来说,其风格是否独特鲜明,分析是否深刻,决定着主持的成败。特别是在语言表达上,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富有感染力。每一个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自身的语音条件不同,自身的讲述方式不同,所主持的节目也不同,但是风格的培养是必须的,风格培养的方向就是符合节目设置、符合受众要求、符合自身实际,使节目更具人性化、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者:刘霖 单位:莱芜广播电视台
一、领导重视提供保障,组织周密章法有度
1.悉心指导,增添动力。
作为提高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的一个全校性的教学活动,学校领导对此非常关心和支持。在讲课比赛的每一个现场,都能看到学校领导的身影。他们静静来到比赛现场,非常认真地听了有关教师的讲授,并在赛后对参赛教师的讲课效果做了精彩的点评。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校领导密切关注赛事进程,多次亲临教务处进行指导。各院系的领导不仅认真组织试讲、选拔,而且都始终坚持随堂听课,给了参赛教师极大的鼓励。
2.安排合理,井然有序。
任何一项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周密的组织管理。根据《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实施办法》的文件精神,教务处对竞赛事宜做了部署安排,明确了竞赛程序和相关要求。各院(系、部)根据强化过程、重在提高的原则,认真组织、谋划和落实。竞赛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原则上采取随堂听课的方式进行。预赛阶段的比赛在各院(系、部)开展,最终选拔出了23位青年教师参加决赛阶段的比赛。参赛教师涉及到全校13个院(系、部),参赛课程涉及到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整个决赛阶段的组织有章法、有秩序。在开幕式上,不仅有上届一等奖获得者的现场示范教学,也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和退休教授交流教学和科研的感悟和体会,给参赛者和组织者以启迪。比赛过程严格按照比赛规程有序进行,赛前有组织、赛后有评议、评后有反馈。参与观摩的教师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撰写心得体会。教务处安排有专人负责决赛全程的组织、协调和记录,并能对整个赛程进行及时报道,保证了竞赛活动有序开展。
二、参赛教师风采纷呈,课堂演绎别样精彩
各位参赛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说是各领风骚、独具魅力,不仅仅体现了师道之高尚,更能使每一位参与者体会到教与学的和谐之美。
1.教学态度严谨认真,富有职业心、责任心、自信心。
教师职业是神圣的,课堂又是教师这一职业神圣之所在。在每次比赛现场,我们都能看到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的参赛教师,他们服饰得体,仪态端庄,举止大方。课堂教学尚未进行,其稳重的师表已经给每位学子做出了表率。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是能对学生人生道路产生影响的知识。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讲授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很有责任心地、有意识地传授知识,使学生真正领会、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表现出来的是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讲课过程不仅是对授课内容的比赛,更是一场展示教师人格魅力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表现必须要有自信,有自信才能引发出激情,才能淋漓尽致地“传道、授业、解惑”。各位参赛教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激情和自信,而且大多数教师都具有亲和力,能将感情投入授课中并充分“享受”这一过程,课堂交流融洽、自然,教学气氛活跃、和谐,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效果明显。
2.教学语言优美生动,表达风格化、情感化、规范化。
“披文入情,情动而辞发”,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各位参赛教师的语言表达准确清晰、严谨精练、生动流畅,节奏感、逻辑性强,讲课规范有序、张驰有度,极富魅力,语音准确,语调正确,语句合乎语法修辞逻辑,用词恰到好处,准确无误地表达思想与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语言表达都极富有情感,热情洋溢,抑扬顿挫,幽默风趣,显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从心理上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过程融洽、默契,整个课堂充满情趣与活力。有如小桥流水者,轻声慢语、娓娓而至;有如大河奔腾者,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有如绘画大师者,尽情泼墨、写意渲染;有如哲理名家者,构思严谨、环环紧扣。能恰当地运用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对教学进行有机补充,意近旨远,词浅意深,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功能策略和交际策略,对学生进行启发暗示,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教学设计精彩恰当,具有合理性、逻辑性、层次性。
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对课程环节的安排设计,每位教师都独具匠心、风格各异。参赛教师在平时备课活动中,都分别在深入钻研教学大纲、精通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群、知识结构、板书利用、课堂练习与作业等因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进行了合理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好地把握课堂节奏,通过精练的回顾讲解,很流畅、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根据翔实的材料、清晰的条理、严密的逻辑,深入浅出,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4.教学内容充实丰富,体现知识性、专业性、前沿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竞赛课堂的教学内容上可以看出,教师要非常优秀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依赖于平时的努力;不仅要依靠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技能和经验。在理论课教学上,教师尽量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联系专业实际和生活实际,提出学生真正感兴趣且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增加一些带有探讨性、启发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实例的讲解,把学生的思维领入到实际生产中去,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
5.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突出统一性、适宜性、实效性。
在竞赛课堂中教师能采用诸如启发式、激励式、记忆式、问题式、参与式、案例式、研讨式等不同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也不是凌乱地、毫无目的地应用。在教学手段的选用上,广泛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制作精良,运用娴熟、自然。课件不是为了表现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而使用多媒体技术,也不是简单地将教材文字转化成电子文档,而是结合科研成果、工作实例,用图表、动画、视频、声音,生动形象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位参赛教师并没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紧密结合课程实际,将传统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交互使用,使“多媒体课件+黑板板书+教学模具”有机地结合起来,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三、评审专家工作细致,赛后评议客观公正
在竞赛现场,有一群听众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就是学校本科教学巡视组成员、讲课比赛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各位专家都是有着非常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授,虽然有的已白发苍苍,但依然是精神矍铄。他们本着对学校教育事业负责、对讲课比赛负责的态度,聚精会神听讲课、专心致志做记录。在每次比赛结束后,都分别进行了两场点评,一是由教学巡视员担任的竞赛评委会的点评,二是由各院(系、部)参与听课的领导和教师的点评。各位评审专家在赛后评议中陈述已见,对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分别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另外,为充分体现客观公正这一原则,评审专家在赛后还采取随机听课的形式,了解参赛教师的日常授课情况,以综合表现评定参赛结果。各院(系、部)除了客观点评外,以如何更好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为出发点,院系领导亲临指导,青年教师踊跃发言,畅谈体会、感想和收获,汲取经验,思考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学校搭建交流平台,共同促进教师成长
对青年教师而言,欠缺的是教学经验的不足,即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且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就好比要想给学生每人一杯水,教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关键是如何把一桶水有效地注入每个学生的杯中。讲好一节课容易,重要的是讲好一门课,在这方面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锻炼、提高的平台。通过举办讲课竞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作者:刘芬 单位: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1《微积分》教学中的语言要形象、生动
《微积分》的知识内容往往是抽象的,要化抽象为具体就要用心揣摩怎样用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去讲解,比方说,讲到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我们可以用流动的水来刻画,也可以用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摆桌子来比喻,这些比单纯的去讲数学证明更能让学生理解,也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2《微积分》教学中的语言可以浪漫但是不失深刻
学数学的人给人的印象似乎往往是木讷、活力不够,没有搞艺术的那么潇洒,其实并不如此,德国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说过“缺少诗人气质的数学家不能算是真正的数学家”,尽管我们高校的很多数学老师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数学工作者,其实一样可以在课堂上浪漫一些、洒脱一些。比方说讲中值定理,我们可以借用我们古代的一句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来作一个很好的总结。在给学生讲解微积分基本公式时,我们可以来一句英文:“It’sapowerful,beautifulandgalivibleformula”(galivible是时下流行的网络语),此时学生们会惊讶不已。在介绍比较复杂、冗长的泰勒展式时,尤其是几种余项的时候,比方说皮亚若余项,我们可以先讲讲皮亚若的生平、故事、思想,然后强调皮亚若说过一句话:“给学生讲授晦涩难懂的东西,是对人性的犯罪”,进而我们可以说为了不背负此罪名,我们今天跟大家讲讲更简单更人性化的皮亚若余项。这就是一种洒脱,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3《微积分》教学中的语言应该尽量活泼、幽默
人们常常说活泼带给我们青春,幽默带给我们快乐。讲授《微积分》也一样,课堂上不只是有证明、计算、推到,公式、定理、结论,也应该有欢笑、掌声和快乐。一次,笔者给大一新生讲连续和不连续的概念,黑板是上下拉动的,上面一块写满了要拉下来,突然卡住了怎么也拉不动,这时笔者转过身对同学们说“同学们,看到没有,这就是不连续”,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还有一个学期,上午三节数学课,第二节课休息期间,很多同学都爬在桌上要睡觉,这时笔者想起了网上的一句话,于是稍加改动,对同学们说:“同学们,现在睡觉你会做梦,现在听讲你会圆梦”,课堂里顿时掌声如鸣。在《微积分》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做到上面的要求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平时的积累,当然还跟我们每个人的性格有关联。教师首先要对《微积分》的教学内容熟烂在心,信手拈来,同时还有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才能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驰骋千里;其次要多读些数学史,多想些比书本上更深刻的东西,结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形成自己独到的语言体系;最后跟紧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够像海派清口代表人物周立波那样讲讲数学里的“段子”就更好了。
作者:刘双乾 单位:暨南大学数学系
一、导游语言的基本原则
1、生动幽默原则
导游语言也应该具备生动形象的表达,这也是导游语言的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具体体现。另外导游语言需要运用适当的幽默,因为导游人员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幽默,会使气氛融洽讲解更加生动有趣。
2、灵活性原则
在导游讲解过程中,导游语言应该注重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灵活使用语言进行讲解,使特定的景点讲解适应文化素养,审美各不相同不同层次的游客。导游人员要根据不同的游客灵活掌握讲解内容,使其适应每一位游客,让每一位游客能够享受导游语言艺术之美。
二、导游语言艺术的技巧
1、语音技巧
在导游讲解中,包括语调、音量、语速,要善于进行语调变化,语调平淡的导游讲解会缺乏活力,所以,语调应该有高潮也有低潮,语调的变化能使语言具有节奏感,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其各自特点,也可以赋予不同的音调,使其适当的以情发声,以声带情。导游人员的语调要自然优美,抑扬顿挫,发音清晰,语言要通俗易懂,而且导游人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声音强弱,要富有感情色彩和节奏感,在导游讲解语速上应注意节奏快慢,如果导游人员一直以同样的速度进行讲解,缺乏感情色彩,会令人乏味,缺乏兴趣。所以,导游人员要根据要讲解的内容,游客的反应控制语速,讲解语言速度的快与慢是相辅相成的,在讲解过程中通常讲快了游客跟不上或听不懂,讲的太慢,游客又失去兴趣,所以导游人员应掌握好语速,该快就快,该慢就慢,快慢结合。
2、口语化语言技巧
导游讲解过程中口语化语言是及其重要的,是导游人员必备能力之一,也是导游人员表达的方式,口语化能使导游人员和游客之间清楚明白的了解和接受对方,理解和接受是口语化的特征。当导游人员在讲解时候,游客不感兴趣,这时候导游人员应该注意语言的运用,首先应运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其次在讲解内容上注意技巧性,讲解语言尽量口语化,避免使用难懂词语,用口语化语言更加贴近游客,激发游客兴趣。导游语言要尽量使用大众化,浅显易懂的词语,使导游讲解贴近游客。另外,强调导游语言的口语化,但是不能忽略导游语言的规范化。
3、语言叙述方式技巧
在导游讲解中运用灵活多变,生动形象的的叙述方法,以便更好地吸引游客,在导游词讲解中如果只是按照顺序方式讲解就会显得十分平淡,没有吸引力,所以在讲解中倒叙和插叙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讲解过程中设置悬念等方法活跃气氛,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致。在导游人员具体带团的过程中,导游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导游方法和技巧以外还应该具备自己的特色,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导游效果。导游艺术的重要部分有导游方法和技巧。导游人员要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激发游客的兴致就必须讲究导游的讲解方法,提高导游的语言艺术。
三、导游语言艺术的作用
1、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是人与人社会交往的活动,导游人员要接待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性格、爱好、信仰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会表现出不通过的行为、习惯、性格和语言,在此过程中要使旅游团始终保持和睦融洽的气氛,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就要求导游用灵活、幽默的导游语言打破沉闷的气氛,避免尴尬的情况,用多样的导游语言提高游客的游兴;运用导游语言艺术能够激发旅游者的积极性,提高导游人员服务质量。
2、协调增进主客关系
在不同的职业中,协调能力是必备的一种工作技能,所以对于导游行业来说也不例外,旅游者初次到达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旅游者的心理总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和拘谨感,导游人员的语言艺术能够起到协调作用缩短主客之间的关系。当导游与游客之间出现隔阂的时候,艺术性的导游语言艺术能够化解双方的矛盾,是协调主客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
3、提高导游员素质
导游人员是最直接接触旅游者,导游人员的素质和好坏,服务质量的高低,严重影响旅游业和社会声誉,也关系到旅游国家和地区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在旅游过程中导游人员要以游客为中心,大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游客,导游员带团过程中在游客心中确立威信,带好团队。语言艺术是导游语言的升华,对导游员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导游员在提升自己语言艺术的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身的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四、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游客和社会对于导游员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而导游的语言艺术在导游员带团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导游语言运用是否成功在导游员带团中起到极其重要,所以导游人员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艺术,学好语言,掌握语言,带好旅游团。
作者:扎西卓玛 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一、语言应自然朴实,化难为易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条明线,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一条暗线。教师只有娴熟地运用语言技巧过好渡、铺好路,才能起到“明”“暗”双收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朴实无华,犹如潺潺流水激起学生思想的朵朵浪花。例如在讲“海陆的变迁”一节时,虽然内容抽象,但是有利于科学史教育和科学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切入正题。故事一:一位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了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直接猜测:“这里过去可能是海洋吧?”教师回应:“对,这里原来就是海洋。”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在七千万年以前这里是一片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不断抬升,海水渐渐退去,海洋生物沉积形成化石。故事二:20世纪,有人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古代森林遗迹,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又有学生猜测说:“这里过去可能是陆地吧?”教师回应:“对,这里原来是和大陆相连的一片陆地。”接着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在一百万年前,这里森林茂密,后来由于地壳下沉成为了海峡。不过由于板块的不断运动,台湾海峡还在缓缓抬升,据预测,一万年以后台湾海峡又将成为陆地。教师朴实的语言,自然的引导,引领学生“穿梭”于古今之间,深入浅出地体会知识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证实了“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在变化的”这一理论。苍海桑田是大自然的规律。教师的语言自然朴实声声入耳,将知识化难为易。
二、语言应风趣幽默,语近意远
地理教学中常常涉及较为枯燥的人文地理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再好不过的素材了。所以教师诙谐幽默、生动风趣的语言会让知识富有情趣,使课堂充满愉悦和谐的气氛,这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为有效。例如在讲“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正好是午后第二节课。走进教室,讲台前有些狼藉,门后的水盆水桶里满是脏水……教师笑着说:“我们经常出入这样一个狼藉的空间,目睹垃圾散落的地面,粉尘飞扬的讲台,享受这浓缩了的人工‘废水’‘废气’和‘废渣’,哎!看来今后上课要必备一样东西———大口罩,你们说怎么样?”学生们听后有的偷笑,有的面面相觑,有的恍然大悟。几个学生立即对教室进行了清理。教师通过这样的“小情景”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的“大道理”。信手拈来既不牵强附会,又达到了语近意远的效果。
三、语言应真实生动,饱含情感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地理课上所讲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都应以科学准确且饱含激情的语言,真情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自然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树立热爱祖国,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高尚情感。例如在讲“台湾”一节时,“钓鱼岛”就是再好不过的德育内容了。为此,教师在课上可以这样讲述:钓鱼岛位于中国台湾省东北大约100海里的地方,面积为43838平方千米。由钓鱼岛与其周围的赤尾屿、黄尾屿、南北小岛及附近的一些岩礁共同构成。有关钓鱼岛归属的问题一直是热点。但可以证明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确凿证据有三:第一,钓鱼岛与我国东海大陆架相连。根据《国际法》规定,海洋沿岸国家对大陆架是拥有固定的排他性主权的。从这一点来看毋庸置疑,钓鱼岛的主权属于中国。第二,早在1403年中国人杨载就首先停留在钓鱼岛,而后明朝、清朝《筹海图编》《海国记》等书中也都有关于钓鱼岛的清晰规定和标示。中国政府早在600多年前的嘉靖年间就对钓鱼岛进行了主权管理。嘉靖35年(公元1556年)总督胡宗宪奉命负责守卫包括钓鱼岛在内的中国海防。第三,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抢占钓鱼岛。二战结束时,钓鱼岛连同日本本土同被美国占领。1971年美国为了对华冷战将其托管的钓鱼岛非法移交给日本。日本当局据此提出钓鱼岛主权归属日本。后又觉不妥,于是日本外务省又进行了无耻捏造,说钓鱼岛是日本于1895年发现的“无主地”。如果说120年前日本强占钓鱼岛是野蛮的军事入侵,那么120年后这一幕的重演,则是日本右翼势力凭借经济强势复活军国主义的重要一举。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说出“中国领土不容侵犯”,“强占钓鱼岛是痴心妄想”,“努力学习,建设强大祖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等励志话语,激起学生对日本海上扩张的无比愤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倾注情感的言语往往具有动人的魅力,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正所谓“言为心声,语重心长”。
四、语言应机智巧妙,一语中的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常常会产生不解、困惑或者质疑,甚至会有反感和抵触。对于学生的种种变化教师更应明察秋毫,切不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更不可简单地呵斥,而是应该用巧妙机智的语言疏导启发,让学生心悦诚服。教师避重就轻、答非所问、婉转闪躲的语言是教学中最为忌讳的。总之,如何在德育渗透中发挥教学语言的作用,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因内容而异。只有教师不断地自觉追求,不断地加强修养、提升品位、增长学识,在实践中苦心锤炼,从而形成自己娴熟的语言技巧,才能在德育渗透中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真正地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作者:蔡学芳 单位:鹤北林业局鹤北中学
一、教师批评的语言艺术原则分析
1.教师批评要尊重学生
21世纪的学生大多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其生活的环境致使其自尊心较强,在学校尤其重视自身形象。因此,教师在进行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时,批评语要尽量减少和杜绝语言暴力。在大庭广众下进行批评的行为,不仅会伤害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产生怨恨情绪,也有损教师的形象。因此,新时期的批评教育,教师应该选择人少的场所和课间、午休的时间以聊天的方式和学生推心置腹,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发挥批评语言的教育实效性,从而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
2.教师批评要公正合理
学生犯错,教师以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途径。然而,在实际批评教育中,有些教师易受个人感情因素的影响,将工作与生活中的不快发泄在学生身上;有的教师还在批评学生时,依据个人对学生的固有印象进行判断,把对其错误的批评转变为对学生个人性格的责难,造成了不合理的批评行为,丧失了批评教育的公平合理性。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将客观事实与主观因素理清,公平合理地批评学生,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二、提高教师批评的语言艺术的建议
1.保持沉默,进行“冷处理”
学生在犯错的时候,教师使用批评用语的方式提醒并引导学生改错是最为常用的教育方法。然而,部分教师却未使用亲和开导式的语言,而依靠责备的语言镇住学生,并强调其改正错误。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一旦受到教师严厉的批评时,容易产生怨恨心理,而不会去反省自己。相反,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犯了错误时,保持沉默,只需一个眼神也能足以让学生感到紧张与不安,并体会到教师的关爱,保持沉默的“冷处理”方式反而会让学生反省自己的错误。这就要求素质教育实施的大背景下,各教育阶段的教师都应该尽量合理避免正面的批评教育,积极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教育学生。
2.注重批评场合,维护学生自尊心
学生在犯错的时候,教师的批评教育非常重要,然而批评的场合选择对于批评教育的成效则更加重要。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讲究场合,对于较为固执、不能及时认识错误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在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则应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例如校园花坛、操场等,以聊天的形式使其认识到错误。以学生上课迟到为例,当学生迟到较长时间,教师可以在下课后找该学生亲切地问一句:“是家里出了事呢?还是身体不舒服?导致你上课迟到。”当学生否认这些原因后,教师可以说“那你就是路上贪玩啦?”以设问诱导的语言,缓解了学生紧张害怕的情绪,既能问清迟到的原因,也能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积极改正。
3.注重含蓄幽默,触动学生心灵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注重批评的语言艺术,较多时候都能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这里的语言艺术尤其要注重语言的含蓄与幽默,达到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目的。含蓄的批评语言能让学生在接受批评时保持自尊,幽默的批评语言则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教师应该将幽默的语言巧妙的运用在批评教育中,以此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缓解尴尬的气氛。例如,教师在检查某教室的清洁卫生工作时,当用手摸到地球仪上,发现了较多的灰尘,教师说了句“为何这里落满灰尘?原来我摸的地方正好是撒哈拉沙漠。”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以此也间接批评了当日的值日生清洁工作未落实到位。从此教室窗明几净,整洁有序。可见,批评的语言艺术是一门大学问,更是教师应该广泛学习和培养的艺术。
4.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我觉悟
教育家陶行知针对顽皮学生王友进行批评的“四块糖果”故事告诉我们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育人。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应能够心平气和地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我觉悟,这样比严厉地批评,督促其改正错误的效果更明显,最强之处还在于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教师要学习多样的批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必要时需要以表扬替代批评,让学生自我觉悟。例如,课间有故意使坏的学生在黑板上将教师板书的内容添加或删减文字,造成句子句意混乱,教师发现后,可以不露声色的对该学生说,“是不是以为老师弄错了,漏掉了或添加了字,所以就帮助老师完成了。”这样的话语,能让学生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自觉进行改正。
三、结语
总之,教师的批评是为学生鼓气而不是泄气,其宗旨是为了育人,批评语的运用一定要讲究语言艺术,教育者应使批评成为帮助学生克服和杜绝不良行为的高效教育方法,而不是让批评转化成挫伤和打压学生自尊心的言语武器。
作者:江艳丽 单位: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1具有情感
常言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是一句话,说话满面春风、语气平静和缓、柔声细语、用商量的口气,避免冷若冰霜、语气急促、高声叫嚷、将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与患者交流、沟通时要具有情感。如在工作中与患者发生误会,解释时要注意场合,不能迁怒、训斥、伤害患者,必要时可用幽默的语言消除患者的误解,解除心理负担。
2通俗易懂
护患交谈的语言艺术语言要简明清晰,必须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用词通俗易懂。与护患沟通时,语速要适中,语气要温和,患者交谈离题时要善于引导回到主题,护理操作时多用正面建议,不随意说不、不能、不行等生硬语言。
3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护患关系是以护士为中心的关系,因此,护患交谈的语言艺术要符合伦理道德规范。护士言谈举止要端庄大方,严肃、高尚,温柔中不失自尊,充分发挥语言艺术在护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对患者解释耐心、使之感到安慰感并给以鼓励,充分调动患者本身的积极因素,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取得协同效果。
4注意保密
护患交谈应注意保密,一般情况下,应实事求是向患者解释病情,说明检查结果,但有时直言相告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对癌症患者、疾病终末期患者及一些感情脆弱患者,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护患交谈时言语要委婉、含蓄,对患者的隐私及部分病情要注意保密,这也是护士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的内涵之一。
5正确运用日常用语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日常用语也是护患交流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礼貌、介绍、安慰、迎送等语言,这也是护理工作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语言,必须熟练自然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是开心的钥匙。护患交谈是护患双方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加深了解的重要渠道。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无论运用何种交谈方法与语言艺术,都不能模式化,要因人、因病、因事、因情境而异,要结合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交谈技巧与语言艺术。护士应始终围绕患者身心健康这一中心,根据护患双方的关系,采取启发、疏导方式,熟练掌握护患交谈技巧,用正确的语言为患者创造一个愉快、欢畅、可慰、可信的康复环境,这不仅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护理质量、避免医患纠纷发生,并可促进医德医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塑“白衣天使”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6结语
随着医学模式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医患交谈的内容将更为丰富,沟通方式方法将呈现多种多样形式。医患交谈的技巧与语言艺术是医务人员经过艺术加工,使医学术语通俗化、形象化的具体体现,通过医务人员运用语音、语调、语速和面部情感来影响患者,使医患交谈语言达到声、像、情的统一。因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态度要热情诚恳,言谈举止要亲切和蔼,充分体现同情和关怀,使患者具有可慰可信感,同时体现医患交谈的语言艺术具有规范性、情感性、道德性和保密性,以达到护患交谈语言艺术的最佳效果。
作者:朱冬红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音乐艺术对影视作品的塑性作用
体现于对剧情的烘托和渲染何谓对影视片“塑性”?使用这一概念旨在将影片所要传递给观众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感动概括和浓缩起来,即观看一部影视作品人们会收获什么的“感悟”,是这种被感悟到精神形象。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其形象,这种形象是影视创作人所精心打造的,也即是影视片所要表现的主旨;这种形象是观众通过视听感官所感受到的,也即是影视片对观众所能达到的审美影响。从影视创作人所打造的影视作品的形象说来,要经过若多个环节来实现,若从剧本的形成开始,这些环节如:制片方认可这个剧本,与剧本创作人达成拍摄协议,物色和确定投资人,购得剧本的拍摄权,确定导演、编剧等,组成剧组。这些环节属于影视作品创作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影视作品的形象尚停留于剧本的文字描述之中。剧组成立后,进入由编剧和导演、演员实施的艺术创作阶段,这一阶段即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拍摄阶段和后期制作阶段,也可以视为一个时间跨越拍摄和后期制作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影视作品的镜头画面和配音配乐等音响被协调于共同塑造影视片形象的表现中。那么可见,一部影视作品艺术形象是由镜头画面和背景音乐联合组成的,仅有镜头画面的影视作品是影视创作活动的倒退,也即倒退到了无声电影创作时期唯有背景音乐成分的加入,才使得当代的影视作品的形象丰满起来,镜头画面被背景音乐包括主题歌所烘托所渲染,令观众看得见、听得到,形成视听感觉的共振共鸣。影视作品的背景音乐是怎样来塑造作品形象的呢?其前提是因为音乐具有艺术性与实用性双重属性。音乐的艺术性体现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人们通过听觉器官的反映来接受音乐,通过对生活中声音形象的体验来感受音乐告诉给自己怎样的形象感受,继而引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和情感共鸣。音乐出现于早期人类生活之中,因之对人类生活审美需要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而流传和发展至今,但电影制作和音乐艺术的合二而一以“电影原声音乐”出现的形式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自此,电影音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电影艺术的发展揭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篇章。电影音乐一经出现,人们就发现了其对电影剧情烘托、渲染的“塑性”的重要作用,正如电影音乐大师伯纳德•赫尔曼的评价:银幕上的音乐能够凸显角色的内在性格,能将画面场景所要表现的场景气氛衬托到逼真,甚至于提升到人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极致。电影音乐学家汉斯•艾斯勒的评价:音乐可以补充影像所缺少的生命感,带给观众以视觉上的舒适感,解除观众观赏无声影片所带来的静默压力,又可通过音乐形象让画面形象鲜活生动起来,使得观众感同身受。“音乐像一个旁白在电影中者对画面进行评论。”美学家柏拉图的评价:节奏和曲调会渗透到人的灵魂中。乐圣贝多芬的评价:音乐可以带给人们比一切智慧甚至于哲学还要崇高的灵性和启示。哲学家叔本华的评价:声音是音乐的本性,高亢或低沉,急促或舒缓,强烈或轻柔,都具有召唤人的心灵的巨大感染力。先哲们的评价无疑是精辟的。音乐的配置可为影片所要表现的故事内容和故事情节创造出特定的气氛基调,以有限的画面来展示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的某一个节点,让观众感受到特定的环境感、时代感、地方色彩感、民族特点感等,有了这样一些感觉做积淀,才使得审美感觉拉近与影片创作者对欣赏者的预期期望值的实现。音乐融入影片后是以旋律的整体性效应的画内音乐和画外音乐音乐将画面镜头串联起来和贯通起来的,镜头画面的跳跃性、分散性、有限性所带来的有可能影响观众审美感觉的短板问题被有效解决,正因为音乐具有这样的功能,影片的蒙太奇表现手法才能够充分展示。
以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来具体分析音乐对影片形象的塑性作用。这部影片的主题是仁爱对生命的滋润、感化、助长作用。在这部影片中,写实性音乐与写意性音乐相结合,形成美妙的感染问题孩子们心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叙事音乐。写实性音乐也即画内音乐,镜头画面中会看到影片的主人公马修在以钢琴伴奏的形式指挥本来都是些散漫不羁的孩子们排练合唱,孩子们饱含深情的唱着:“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向大海,飘向空中,孩子们在望着你呐,在那暴风雨中,你坚韧地飞翔,别忘了飞回我身旁……”这个时候的孩子们神情专注,他们的心情和面部表现都沉浸于歌曲的意境之中,他们被歌曲的意境所熏陶,音乐的神奇力量在开启他们走向健康成长的心门。写意性音乐即画外的背景音乐,如对因犯错而被体罚到“关小号”的莫杭治和佩皮诺两双凝望窗外渴求自由翱翔眼神的配乐,马修旁白时的配乐,对故事情节全过程的配乐都结合进孩子们合唱的这首歌曲的旋律,将孩子们内心对热爱生活、渴望成长的快乐和幸福的感情表现出来渲染开来。影片中的音乐与剧情所要表现的主旨形象水乳交融的契合起来,充分展现出音乐对人性的熏陶作用,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是多么的需要关爱之情的投入的寓意。所以,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形象当时以马修为代表的关爱孩子们,给予孩子在爱心呵护、滋润成长环境的形象,这一形象是通过影片的音乐配置真实形象地达成的。
二、音乐艺术对影视作品的符号
作用体现于对剧情的浓缩和记忆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具有历久弥新的不朽生命力,因为这部影视片的音乐旋律尤其是其主题歌曲不会衰老,不会模糊和淡化观众的记忆,会在人们的不断品味和传承中常温、常新、常感动,成为永远地熏陶和洗礼人们性情的经典。以对影片《上甘岭》《我的祖国》这首主题歌曲的分析为例。《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在国人中的传唱范围是十分广泛的,生活中,国人的耳边常常会想起这首歌曲的旋律,老少妇孺几乎都会唱上几口这首歌曲,因为这首歌曲的人气儿和不老的艺术魅力才会让国人记得建国初期摄制的这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国人所澎湃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力量的电影的剧情。
可以说是主题歌曲《我的祖国》赋予了影片《上甘岭》作为经典影片的艺术魅力,因为这首主题曲凝聚和浓缩了这部影片激情豪迈、乐观幸福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旨,让这部影片的剧情通过传唱主题歌曲的形式在国人中一代代的形成挥之不去的记忆。上甘岭战役是何等的残酷,刀光剑影、枪林弹雨中,战斗在朝鲜国境的我解放军八连战士以寡敌众、以弱挡强地坚守在无名高地的坑道里,一个月的苦战,一个月的坚守,因为敌人的封锁战术,战士们的水、米补养不足,一张张嘴干裂的爆皮,但是他们仍以顽强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念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最终坚持到大部队增员的到来,彻底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的意义无疑是伟大的,但抗美援朝战争又是十分艰苦卓绝的,当以上甘岭战役为代表来表现我国参加这场战争的主旨,无疑主题歌曲《我的祖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首歌曲中表达出淳朴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而战斗,为保卫世界和平而战斗,希望用自己的奉献换取祖国和人民的和平幸福。《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是典型的A、B段曲式,A段的主歌由女高音领唱,柔润甜亮、细腻悠扬,在歌声中铺开了祖国自然美景与人的勤劳聪慧交相辉映的美好画卷,正如歌词中出现的画面:“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边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B段的副歌是混声合唱,气势磅礴、自信骄傲:“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在歌声中分明表现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能够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漂亮、温馨和谐的能量。由影视片的主题歌让人们喜爱这部影视作品记住这部影视作品的例子有很多,如由歌曲《英雄赞歌》想到电影《英雄儿女》,由歌曲《少年壮志不言愁》想到电视剧《便衣警察》,由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想到电视剧《康熙王朝》,由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想到电视剧《三国演义》,如此等等,其实例可谓之经典影视作品所都能够彰显出的特性。
作者:王延安 单位:北华大学音乐学院表演系
(一)外在价值
素质教育要求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而音乐艺术特长培养过程,渗透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个方面。
1.培养过程中的德育
在这里指的是狭义的德育,即学校德育,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在音乐课堂中老师可以充分运用德育的两种模式,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认识和社会品德。①主体性德育模式。这一种模式侧重的是道德认知。音乐教学中可以充分让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例如由于音乐艺术的课堂不同于普通课堂,大多在教室环境上需要重新改变,课前需要按需要重新排列椅子。这个时候让学生帮助老师排列椅子,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会帮助他人。并且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座位,这必定会发生选座的矛盾,会有两个或更多的同学喜欢某一个位置,这时就需要学生自己商量和思考,由此培养学生的谦让精神。②情感德育模式。这种模式侧重的是情感。首先可以让学生“学会关心”,引导学生从原始的情感提升到理性的关心。音乐艺术特长教学中,学习乐器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乐器、学习声乐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歌谱。所以,在老师的强调下,学生不仅会爱护自己的乐器和乐谱,也会注意不损坏别人的乐器。所以这最终培养的不仅是“关心”的情感,更是一种责任感。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必定会涉及到乐曲背景、作曲家的故事。千百年来,音乐已成为人类抒发感情、寄托思想的最佳载体。国内外都有很多乐曲充分表达了音乐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肖邦,他被誉为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肖邦悲愤欲绝,他希望祖国能够强大,不希望祖国灭亡,因此写下了《革命练习曲》,以此来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和民族的期望。在对此类曲子的赏析和演奏过程中,学生会被音乐深深感染,体会到浓浓的爱国热情。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都强调艺术的道德教育作用,并且大力的提倡。孔子之所以推崇《韶》乐,就是因其“尽其美,又尽善也”。孟子主张艺术应为“善教”服务。荀子提倡以艺术借美的形式传道、扬善、授礼,达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政治境界。所谓“文以载道”就是他们一致的认识和主张,音乐教育则无疑可以增强这一种文化自觉。
2.培养过程中的智育
我国的学校教育有两个较明显的特点: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逻辑、语言能力的训练。正是由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学生的智力的全面发展。智力一般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而我国的应试教育进行的是教条式的、严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形成与发展是起到阻碍作用的,而观察力和想象力是人类发明创新最需要的动力。观察和想象是艺术的基础。因为有这样一些特点可以在艺术特长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首先在音乐艺术特长教育中,少不了音乐欣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教学。例如欣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下多瑙河的图片或者动画,然后闭上眼睛听音乐。当序奏一开始,小提琴琴弓轻轻奏出徐缓的振音,同学们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好像飞到了多瑙河上空,看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拨开了河面的薄雾,平静的河面渐渐荡出波纹。其次,识谱是一个过程,通常的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教学,都需要看五线谱,学生需要通过自己比较,找出每个音位置的不同,这个过程中必然锻炼到学生的观察力。
3.培养过程中的美育
美是抽象化的东西,大众对美的认知是主观的,也会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审美乱象。快节奏的生活伴随着巨大的压力使人们赶到压抑,但是又没法找到恰当的途径来释放压力,从而以扭曲的审美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所以从小、从课堂中、从教育里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尤为重要。艺术对审美教育的作用人人皆知,音乐艺术特长教育的培养更是能直观的促进学生的审美。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流传下来,提出很多关于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价值标准问题。在音乐艺术特长教育中,教师不仅教学生唱歌、演奏,还要对乐理知识的讲解、作曲家的相关介绍,这样更可以提升审美能力,因为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和旋律以感性呈现给审美者,审美者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了解有关的形式结构,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等,以至有关的背景情况,并且能够懂得乐曲的进行过程,才会有较好的审美效果。现在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可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作美的能力。所以说从政策实施方面来看,加强音乐艺术特长的教育是把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充分落到了实处。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虽然目前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接受音乐艺术特长教育,但是相信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这种形式的教育会越来越普遍。并且必须看到的是当这部分学生将来走进走入社会,必然对周围人群会产生引领作用。公共文化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得以实现的,当一群在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人在我们的社会中做出贡献,必然成为大家学习、模仿的榜样,在这样的作用下,才有可能实现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虽然本节探讨的的是音乐艺术特长教育的外在价值,其实它已经对学生个人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随后才才由各个个体聚合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内在价值
从上文中已经看出,音乐艺术特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个人的品德、想象力、观察力、审美能力。那么音乐艺术特长教育过程中还有哪有不可忽视的内在价值呢?
1.自信心的建立
有些孩子出现了胆小、害羞的问题,现在的小问题可能为今后埋下隐患。因为胆小、害羞,不敢和老师交流以至于不会的问题一直没搞懂、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以至于错失很多表现机会。自信心的培养可以完善孩子的人格。学校的音乐艺术特长教育为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音乐艺术特长培养一般是小班教育,所以老师可以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增加学生的心理满足感,让他更能在课堂上表达自己。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正因为是音乐艺术教育,老师可以让学生站到讲台上表演,这对其又是另一种挑战,在观察中可以发现,即使是平时站在讲台上可以自信的说话的学生,拿起乐器在大家面前表演也会产生紧张的情绪,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锻炼,才能全面充分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艺术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人格化的过程。
2.毅力的培养
虽然有音乐天才,但大部分人都趋于普通,所以想要诠释好一个音乐作品,无论是乐器演奏合适还是演唱都需要反复的练习。练琴、练唱这是从事音乐艺术特长教育的老师反复强调的。其实无论学什么肯定都是要付出努力的,熟能生巧是所有人都懂的道理。为什么有人能走到终点而有的人只能半途而废,这跟个人的毅力有很大关系。而学习音乐艺术特长的过程也是毅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虽然教育家不鼓励被迫学习,但也不鼓励半途而废。所以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是否对这个乐器或声乐感兴趣,然后必须下定决心开始学习。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会发现原来没有那么难,原来音乐那么有意思,学生自己心中也会充满成就感,会懂得坚持的可贵。那么在之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这么坚持必然得以保存和发扬。
3.情商的培养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的各种门类和形式。在艺术的各种表达方式中,艺术的要素贯穿于其中。即陶冶性情、愉悦身心,而这些属于情商的教育。音乐艺术特长教育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最直观的影响。有艺术引发的美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不同于其他靠逻辑论证和有意识的理解、记忆的教育方式,更不同于那些约束、限制的手段。它是通过美育在审美愉悦中得到情绪的调节、情感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实践证明,音乐能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活动。现在有很多用音乐来舒缓、治疗心理的方式。通过音乐艺术特长培养,学生会更懂音乐,甚至自己就懂得用音乐来自愈,调节自己的情绪。
4.学业上的帮助
谈及学业上的帮助,这是很多家长让孩子学音乐艺术特长的初衷。且不论其对错,但从内在价值上看,对于国内的孩子来说,对其升学确实有帮助。全国各省市的初中,在小升初招生政策中,很多学校都对音乐艺术特长生有加分优惠或者优先录取。在取消小升初的城市,音乐艺术特长更可能成为学生进入好学校的敲门砖。再论及高考,不容忽视的是艺术特长生的招考制度。艺术特长生是部分高校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而招收的考生。艺术特长生报考的是高校的普通类专业,但同时具有艺术专长。一般而言,艺术特长生通过省级统一测试及招生院校测试,经公示后,可在高考中享受适当的降分录取优惠。2014年有53所高校面向全国招艺术特长生。其中包括了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无疑,音乐艺术特长生成了学生进入名校的又一条路。
作者:杨珂晶 单位:云南大学
一、从音乐人类学看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
首先,什么是音乐人类学,“音乐人类学”,就是在西方被称为“ethnomusicology”的学科。音乐人类学又称音乐民族学或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包括对民间音乐、传统音乐、东方艺术音乐、以及当代口头传承音乐的学习研究,也包括对概念性课题的学习研究,例如音乐的起源、音乐的变化、音乐作品与即兴创作、作为象征物的音乐、音乐中的普遍模式、社会中的音乐功能、音乐体系的比较、以及音乐与舞蹈的生物基础。“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不仅仅是两个简单的词语复合行为,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和最终回归自我的过程。
二、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个性和共性
1、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定义
音乐文化是多种性质、形式、作用不同的音乐现象的综合物,它指代的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都有着自身的特征、性质和作用。音乐艺术指的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即由有组织的音乐所构成的听觉审美对象,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审美价值的判断,无论是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还是不同的流派之间,都难以形成一个划分高低优劣的统一标准,因此,在“音乐艺术”这个概念所限定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音乐的价值是相对的”。
2、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个性
音乐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诸多的文化现象,而不是某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属性和艺术品位,音乐文化能够反映出一个时期,一个年代的文化潮流,还能充分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所以,音乐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仅是综合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活浓缩的结晶。例如:西安的“古乐”,山西的“八大套”等,它们既有传世的古老乐谱,又有数代乐人的相互传承,从这些色彩浓重的地方音乐中,不仅折射出昔日文明的辉煌,也能反映出当今文化的灿烂。音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使人生产生审美感受,音乐以声音为物质手段,又不等于凡声音就都是一种音乐,如现实生活中自然物所发生的一切音响,人的一切言语声音等,就不一定能成为构成音乐语言的主要物质材料。音乐艺术还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它可以不受空间形象构成的限制,而自由发挥创造空间。音乐艺术又是一种时间艺术,音乐在时间里展开,在时间里流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也需要从开端一直持续听到尾声,才能准确地感受作品整体所带来的效果,而且它是随音乐的演奏、演唱而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的。最后音乐艺术是一种表情艺术,音乐艺术所擅长的是内心的表现,表现人的感情、意志。它的表现方式,既可以直接地抒发人的内心情志,塑造出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等。也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借音乐的语言来描绘社会生活某一场景或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的情志,造成一种音乐艺术特有的意境,塑造出另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等。值得一提的是,音乐艺术还有一定的再现外部现实的能力,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外部现实,因为客观外物,只要一振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声响。如风声、雨声等等,都是现实声音的表现。
3、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
首先,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体现在它们的表现形式上,它们都是以音乐为依托,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表达人们内心深处对世界的真情实感以及对当下社会文化精神的传承。其次,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体现在它们创作的根源上,它们都是以外界事物为参考反映到作品当中的,如音乐中的“号子”就是受到集体劳动时劳动者喊出的口号的启发而产生的。最后,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还体现在你作品效果的实现途径上,它们都是通过对人们感官的刺激从而使人产生精神上愉悦或悲伤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
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在总体上两者是相通的,可以说音乐文化中包含音乐艺术的元素,文化包含艺术,艺术反映文化,两者紧密相连,融为一体。音乐艺术是以审美文化为核心的艺术,作用于人的情感引发共鸣,激发一系列的联想,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社会的某种文化潮流和趋势,最终到达音乐的最高境界。
四、结语
综上,通过对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个性、共性以及相通性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二者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连。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二者在概念上截然不同,但是从文化与艺术的角度讲,一种音乐文化必然包含着一种音乐艺术,而一种音乐艺术也必然能够表现和反映出一种音乐文化。艺术根植于文化之中,就像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传承一样,文化与艺术都是其独立存在的标志,即便是不同的艺术也可以带给人们相同的感动,所以,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在整个世界的和民族的大范围内,是密切联系,融会贯通,不可分割的。
作者:陈瑶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1现代艺术设计本体化起源
传统绘画艺术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是现代艺术设计灵感来源和设计思维的基石,现代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绘画艺术的人文价值的继承和再创新。在现代艺术的诞生和演变过程中,始终与传统绘本体化画一脉相承。在传统绘画人文精神的熏陶下,设计师将艺术审美与生活服务融合起来,实现设计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19世纪以来,一大批具有印象派色彩、立体主义的形态建构等现代艺术的艺术理念的西方传统艺术的现代艺术大师实现了设计理念在包豪斯设计学校的传播,使得设计形态逐步摆脱了简单模仿自然的样式,更加趋向主观的再创造。
1.1西方绘画艺术的引领
一方面,现代艺术的变革起源于印象主义,先后经历了印象、新印象和后印象主义的初期探索阶段,使人类对于物象的感知和表现方式产生了新的理解,从而使艺术设计进入了崭新的时代。印象主义对现代设计的色彩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现代设计的色彩语更加炫彩夺目,也是人们对于设计的审美追求有了新的理解增强了艺术设计的视觉信息传播力,使得设计内容过多地开始强调自然生态中人类自身;另一方面,作为现代艺术的视觉传达形式的两种类型之一的再造自然型,具有强烈的主观抽象的表现特点,体现了现代艺术设计的以人为本,面向人类自身服务的艺术设计理念。
1.2中国传统艺术的滋养
现代艺术设计的肌理技术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技术性,中国传统艺术技法语言的水墨材料体现了浓浓的东方传统文化的人性化精神情节。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完美的艺术意境,要求画品与人品相结合,工中带写,许多设计作品在素材选取、构成、色彩以及文字等构成元素上,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
2现代艺术设计本体化构建
2.1绿色设计
在当下生态环保理念的影响下,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理念越来越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和谐统一。绿色设计理念也越来越成为评价现代艺术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准。在绿色设计理念的指引下,设计师应从尊重自然生态基本法则的角度出发遵循环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进行艺术设计;此外,设计师要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积极通过绿色健康的设计作品来引导人们的绿色审美理念,始终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总之,艺术设计出了要关注设计产品本身,也要更多地挂住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借助绿色设计理念和手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为现代艺术设计开辟新的天地。
2.2低碳设计
低碳设计旨在降低空气中碳的排放,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现代艺术设计的人本化灵感。低碳设计、低碳生活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生存意识的主流,从而引发设计低碳的创意趋势。设计旨在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降低对空气中碳的排放量,保护自然环境,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掘各种艺术设计的人本性设计灵感,使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精神享受拥有最大程度的满足感。
2.3非物质设计
在工业化大生产的时代,技术设计的理念在于更多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现代艺术设计在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和设计导向等方面更多地趋向人性化,向非物质的设计理念发展,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更为深刻的艺术设计理念中,面向人类的需求和发展,凸显艺术设计的终极追求,依托本体化设计导向,通过设计所产生的精神效应来抚慰人们在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所产生的焦虑和不安,使人类超越物质的束缚,进而追求精神健康的体验。因此,现代设计艺术的非物质化是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现代艺术设计本体化化溯源
3.1大众化
现阶段的互联网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图像视觉信息所传达的人类认知和审美世界。也正是由于当下图像信息设计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现代艺术设计具有强烈的大众性理念,这直接表现在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基础、思维导向和设计灵感来自大众文化,同时也致力于使现代艺术设计到达简洁、深刻、直接和精致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因此,大众性正是现代艺术的时代特征,同时也称为评价现代艺术设计水平的重要参考标准。现代艺术设计借助各种各样的设计形式传递信息知识、表现艺术审美。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享受,更多的是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洗涤人类的审美心灵,提升人们的审美艺术享受。
3.2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论是信息的传递容量还是信息的传递速度都在飞速地增长,使得原先的语言和文字媒介已经无法满足信息传递的需要,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传播快捷的视觉媒介应运而生。由于图像传播媒介不具有文字等的认知隔离和交流障碍,突破了不同地域和文化传统的束缚,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性,已经越来越成为符合人们交流习惯的交流媒介,也被大众和现代艺术设计界所广泛接受,迅速形成网状传播的设计优势。现代艺术设计通过设计图像将设计理念和图像信息以更加便捷并且覆盖全球的传播途径传递给更加广泛的受众,信息时代的图像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艺术理念和图像信息的全球性传播途径以强烈的网络覆盖力深受大众喜爱。借助这种网状非线性的方式,现代艺术设计更加便捷地服务于大众生活。因此,网络性也是现代艺术设计人性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3.3多感化
艺术设计审美的受众是具有多感官的审美本体,多感官途径的艺术理念传达更具有高效的艺术审美效果。因此,现代艺术设计通过多感化的设计理念,彻底打破传达媒介的低劣化应用,通过多样的感官参与体验设计信息的传达,到达了直接、真实、直观的传达效果,一起传播范围更广泛、传播效率风高效的特点被大众和设计师所认同,实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传达手段。借助多感官的艺术体验和外感价值的完美统一,使得设计作品的信息传播效率和接受范围获得了质的飞跃,最大化了艺术理念的传播效果。因此,多感官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也是时代大众审美和艺术设计理念的时代诉求和历史潮流。
4结语
现代艺术设计是在传统绘画艺术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实现以人为本的具有大众化、多感化和网络化特点的绿色设计和低碳设计思想。现代艺术设计以实现对人的服务为目标,致力于在人类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再创造,并且不断追寻本体化的终极设计追求。人本化的设计艺术理念和追求已经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理念,艺术设计的根本意义在于对人的主体价值的认同和创造,实现人类自身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体现艺术设计的人本化思想,实现人类社会审美的健康发展。
作者:邢博川 朱海英 单位:甘肃陇东学院 甘肃庆阳西峰职业中专
一、中国现代视觉设计受“全球化语境”与“国际化语言”的影响
作为工业化生产的产物,现代视觉设计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其将传统美学观念打破了,还展现出创作手段、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上的独特之处;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社会价值而言,现代视觉设计不但有助于收获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历史文化很好的呈现出来。当代中国,现代视觉设计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比较迟,然而西方现代视觉设计理念却深深的影响了我们,进而致使现代设计教育几乎可以说是对西方整个设计体系的沿袭。这样尽管使得我们在设计时可以参照借鉴,也对中国现代视觉设计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很多问题也由此引发出来。面对“全球化语境”和“国际化语言”背景,中国设计产业理所应当可以按照国际化设计语汇与现代审美趣味来赢得市场认同。但是,趋于全球化的设计活动并不是说就要促使视觉设计风格的趋同。实际上,每一民族的文化和心理都会深受自然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其形成的生活习俗、价值体系和生活习俗等的形成与其他民族都是存在区别的。就拿现代主义、国际主义来说,在设计本身的发展中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的发展,并且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之后,多元共生的新设计思潮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的设计界还在探索现代视觉设计的独特面貌,其必然也需要对这一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未来现代设计的发展,怎样才能从西方模式的影子中走出来,使打造的设计队伍具有民族本土特色,同时对于国际性的设计话语也要兼具。所以,从设计角度来看,关注文化身份,不但是设计者对发达国家强势文化全球化的应对策略,同时也是进行民族特色视觉文化构建的责任。
二、传统民间美术图形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特征
民间美术是来源于劳动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其发生发展的进程中必然密切联系着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并且具有十分广泛的分布,地域文化特色比较强。传统民间美术拥有十分繁多的品类,多样化的风格,对实用性和审美性进行了很好的融合。根据种属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绘画、刺绣染织、雕塑、家具器皿和其它的一些剪纸、服饰、编织等。传统民间美术图形的造型极福变化,主要是劳动群众参照自然物和社会生活,通过独特的观察和思维方式,在加工、演绎的基础上促使其成为固定化、抽象化、图案化的图形符号。这体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一种积淀,反映了中国农村的集体审美意识,其具有的社会和文化结构都是特定的,是对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体现和文化观念的承载。整体上看来,传统图形采取的表现手法以寓意和象征为主。也就是借助某种直观形象来对其相似的概念进行喻示和象征,从而来对图形隐藏的情感和内涵进行传达,诸如“四神纹”、太极图形、“云纹”等,有着非常多的具象或抽象图形。其都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孕育的,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之后,这些图形的特征就会渐渐具有易识别性和内聚性,进而逐步积淀成审美符号。其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同时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可传承性的特征,这种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对民间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物质文化的一种关键的传播符号。传统民间美术图形的艺术特征: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从造型和色彩上来看,不仅简洁、明快且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通常是借助复合、同构形来组合完整的“意象”图形。其蕴含着中国人的很多观念。如今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很多视觉语言又都深受西方影响。传统民间美术图形在表现手法、艺术特征和设计思维上体现的独特之处必然会为现代视觉设计贡献创新的可能性。
三、传统民间美术图形在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善用和开新
将传统民间美术图形符号融入现代视觉设计之中,促使这些图形符号成为重要的元素用来进行民族语义的表达,同样借助现代视觉作品也能很好的传播传统图形符号元素、艺术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等,促进自己一种独特面貌的形成,这应该是现代视觉设计今后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积淀,当代的很多成功视觉设计作品也都是因为民族文化意味的传统图形符号成为其灵感来源。例如中国联通的标识,就是从传统的吉祥图形“盘长”纹样中取材的,关于佛教中的“佛说回环一切通明”,其正是取义于此。线条往复联通,这样的造型有通信网络路路相通、顺畅的意蕴,还有两个相连接的心形这是对联通公司宗旨的表达,即“通信,通心,联通永远与用户心连心”。这就将传统图形赋予了新的内涵,极具时代感的同时也充满了文化气息与亲和力,两者之间是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总之,需要深层次的理解、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图形,最终还是要基于民族传统来进行再创造与重构。
四、结语
总而言之,民间艺术是对本土文化精神资源和艺术传统的一种体现,其必将清新的生命活力注入现代视觉设计之中。在研究和运用传统民间美术图形的时候,不能只是在图形符号的表层停留,还需要深入挖掘其造型结构和精神层面的本原特质。应当以现在的视觉艺术设计现状为依据,以全球文化视角为立足点来对传统民间美术进行审视。针对西方的一些设计思潮应当做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契合点,才可以将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打造出来,才可以让我们的现代设计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且又可以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作者:石祥永 单位: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