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论文

时间:2022-03-19 05:00: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中地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课堂教学学习评价体系下高中地理论文

一、地理学习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常见的地理学习评价一般以作业、测验的形式呈现。作业的完成情况良莠不齐,教师也大多只进行批改和讲解工作;测验多在单元结束、期中和期末进行,教师根据成绩只能判断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因此新的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在课堂教学时进行学习评价,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事先设计的评价手段检验教学目标实施情况,还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二)有利于教师改善教学设计

美国学者斯塔弗勒比姆(D.L.Stufflebeam)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事先进行学情分析,并以此安排教学方法、重难点讲解、板书设计、课堂语言组织等教学过程。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如果教师仅仅关注各个教学环节是否顺利展开,就不能充分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要不断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来总结和反思课堂教学,改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过程,适应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要,从而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中教的改革。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需要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情况,这就要求更多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最直观的方式,教师通过设计提问、课堂活动等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基于课堂教学的地理学习评价体系

根据对几所高中进行的课堂观察和对教师的访谈,我发现大部分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实施学习评价,师生之间缺少有效互动。教师大多根据教案把书本中的内容讲解出来,较少关注学生能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能否解决相关问题、为什么课堂上讲过的知识也有很多学生完成不好作业等。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为例,试图构建基于课堂教学的地理学习评价体系,旨在丰富课堂教学理论,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根据学情分析,进行初步评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之上。”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课前的学情分析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等方面。《气压带和风带》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过渡作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学完“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后,能较好地分析和探究大气在不同空间和作用力产生的运动。但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很难建立气压带风带分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本节还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一些气候名称、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等内容,学生易产生记忆性困难。教师在对学情进行初步评价后,教学设计便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二)设计评价模式,进行课堂评价

美国课程研究者查特斯认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放在哪里取决于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犯的错误。因此,适当的教学情境和评价任务可使学生显露出认知或行为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以便于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

1.确定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是强调考查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数量与质量,还是注重考查学生的认知结构、问题解决能力、探究与解释能力,都会影响评价目标的形成。评价目标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因此,本节课的评价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2.设计评价任务。

针对不同的评价目标,可设置不同的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合理设置能为判断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提供显性、可操作的判断指标,并为教学改进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因此,评价任务质量的高低常常决定着评价信息的效度和信度。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难度应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

3.选择评价方法。

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单纯的测试不能全方位、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地理教师进行课堂评价的方法是多样的,比如地理科技文、问卷、地理测验、观察、提问等。根据评价任务,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当学生绘制气压带风带示意图时,教师可观察学生绘图的准确性,并以此判断学生对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掌握情况和绘图能力;在进行提问时,教师就可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思维发展过程。

4.制作评价量表。

具体的评价量表不只方便地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打分,还能让学生清楚教师对学习的期望,作为评价自身学习行为的尺度。评价目标是评价标准的依据,教师可根据学生达到评价标准的等级来进行打分。总分100分,每个标准分为A、B、C、D四个等级,知识与技能分别对应4、3、2、1这4个分数段,过程与方法对应8、7、6、5这4个分数段,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应5、4、3、2这4个等级。

(三)调整教学过程,进行反馈性评价

课堂评价的有效性受课堂评价设计水平和评价结果质量影响,同时也受制于结果反馈的质量和具体方式。基于课堂教学的学习评价,能让地理教师在明确目标的驱使下,合理组织和安排课程资源与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学习具体的教学内容获得一般性发展。当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感到“冷场”或者不满意时,就是需要对学生的表现分析的时候,教师不应直接判断成“学生笨”或者“表现差”,而应深入分析教学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且需要调整。可见,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分析教学需求和调整教学过程。而教师根据学习评价结果的反馈,又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一步作出判断,进而对学生提供直接指导。地理教师可在课后布置一些作业或测验进一步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学习完气压带和风带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可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其分布规律,同时也能反映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与作业或测验表现,具体指出其已取得的学习成就和需要改善的解题方式及错误表现,及时提供解决建议。

作者:孙于茹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高中地理论文:问题导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多媒体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种很值得采用的问题导学方式,这种方法也能够收获不错的教学成效。多媒体能够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更为直观,并且可以让很多不同的内容综合得以呈现,这些都可以成为知识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事先做出相关的教学课件,课件中可以让很多知识点综合得以呈现,并且可以创设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多媒体中通过很多图片以及视频的呈现来为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辅助,进而帮助大家更好的实现对于知识的获取。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地理信息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直观和多样化,实现抽象地理事物形象化,静态地理图像动态化,复杂地理过程模拟化,这将会更好的吸引学生思考,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信息体验发生冲突矛盾时,问题就自然产生。例如,学习自然灾害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台风肆虐的真实录像,学生在看的过程中会问这是什么自然灾害;它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国家和地区易受其影响;如何预防等等。这些疑问不仅会即刻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也是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透过多媒体展开的问题导学不仅能够非常好的进行知识教学的导入,这也能够很好的对于学生的思维展开激发,并且为知识教学提供有效铺垫。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利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优越性。

二、借助地形图发展学生思维

以地形图来实现问题导学同样是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方法也非常符合地理课程的教学特征。地理课堂上学生们会接触到大量图片,很多信息都隐藏在图片中,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图片中的信息获取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与判断。地理课程的很多知识讲授也是透过图片逐渐展开,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一直都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目标。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透过地形图以及一些相关的图像来实现问题导入,这对于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样会起到非常好的辅助效用。行星风系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行星风系是非常复杂的地理现象,很多同学对于这部分知识在理解上都存在一定障碍,对于相关的很多实际问题也不知道应当如何解答。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能看懂示意图那么就能够极大的化繁为简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图让学生思考: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辅射量如何;垂直方向大气如何运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高空形成什么气压;极地上空呢;北半球高空气流在由赤道上空到极地上空的北上过程中,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在30°N附近上空变为西风;大气不断聚集在该纬度垂直方向如何运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等。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能够结合具体的地形图将这些问题思考清楚,学生们对于这部分知识自然会有十分牢固的掌握。这充分体现了地形图在进行问题导学时可以发挥的显著功效,这也是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联系实际展开问题导学

很多地理知识都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体现,并且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很有意思的生活现象。这也使得联系实际展开问题导学有着很好的可操作性。教师要引导大家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善于总结相关的规律,这将会促进大家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课程教学的重点以生活化的形式来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这首先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还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展开知识的应用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的建立已有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要让大家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提出新疑问。如学习季风气候时,可以让学生说出我国冬夏季吹什么风;当时的气温有什么特点,然后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囚。教师随后可以在学生的已知和新知识间找到矛盾产生问题。如:从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由南往北气温逐渐降低,但是在北纬30度附近,上海和昆山的温度差别却很大。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地形对气温也有影响,进而很好的借助生活实践深化了大家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作者:陈英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环境经济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人资环经济学内涵

第一,即人口,对此学科的研究需基于对我国人口现状正确地理解,我国是人口大国,2000年之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率虽有放缓的趋势,但增长的绝对数仍然不容小觑。第二,资源,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资源享有量较世界平均水平低。第三,环境,环境的教育是伴随“废水、废气、废渣”环境污染问题出现而产生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洁净程度近些年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热点,生态文明教育需进一步落实。最后,以上三者之间存在一种互为作用的关系,从马尔萨斯开始,人口学就在关注环境与资源问题,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资源要素转化成更有价值的产品,同时却破坏了自然环境,对资源造成了消耗,经济学则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寻找平衡点,使得对资源的边际破坏量等于边际收益。另外,人口迁移的存在,使以上要素之间的关系呈现动态性。例如,我国人口迁入大城深圳,约80%的人口为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数量增长迅速,1979~2010年间,从0.15万人上升到798万人,至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每平方公里容纳了5201人,原本资源丰富的城市,在30年间,资源承载力几乎达到极限。

二、人资环经济学教育原则

1.批判性原则。

环境问题之所以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人类对资源的放肆开采和对后期环境污染现象的冷漠,因此给学生带来很多误区。在课堂上,对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互动,教师需引导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对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批判性的观察和讨论。例如,污水排放,工厂污水未经净化直接流入当地河流湖泊,往往带来水质污染,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或许见怪不怪,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其中缘由。

2.区域性原则。

受自然地理环境和政治性政策的约束,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与环境特征有很大的差异,68.8%的人口聚集在仅15%的土地面积上,人口分布呈现“西疏东密”,地形起伏平缓的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为主)聚集了大多人口,高海拔地区和沙漠地区人口密度较低,甚至有无人区存在,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人文和自然地貌环境,了解自身所处区域的特点。

3.实践性原则。

人资环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应遵循直观性和参与性原则,英国科学家卢卡斯曾提出,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是课堂知识的延续,也是合适的实践对象,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是指教育要从当下出发,从实际生活出发,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习得才有意义。实践中,学生可以体验当下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增强参与感,培养未来公民的社会责任心。

三、人资环经济学教育实施目标

我国现行地理教材大都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从自然地理入手,逐步深入讲述至人口、城市与区域经济,人资环经济学的学科理念始终贯穿着地理教育的过程,地理教本的大多数章节也都是围绕人资环经济学展开,明确人资环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对地理学科的教育有重要意义。

1.情感价值目标。

学习人资环经济学相关模块是了解国情的过程,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仅矿藏而言,已探明的168种中,我国有151种,其中钛、钒、镁等居世界储量首位;文化景观多样,五十六个民族,皆有其特色的人文景观,世界独一无二,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载体。同时,环境问题和人口发展政策往往是平常社会热点,通过此课程,学生应尝试在课堂学习之余了解国家政策,和基于此政策所带来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未来发展动向及趋势。

2.地理知识目标。

人资环经济学教育要求学生可以掌握人口、资源和环境三个方面的知识,再加上基础经济学理念,学生对这四个要素的理解应不是简单的拼接记忆关系,而是将我们生活的环境看成一个系统,人口置于其中与地球环境不断互动,自然资源为人口的增长和繁殖提供可靠的基础,但当人口增长过快或总量超过一定阈值,又反过来对资源带来破坏,甚至是环境污染,动态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环境问题的理解。

3.落地行动目标。

人资环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切实改变学生的行为。人口方面,我国人口发展与国家政策连接很为紧密,例如,“计划生育”的提出,使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生育率持续降低,把人口总量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围之内,高中生是十年后的重要劳动力,也是核心生育人群,了解人口政策的制定背景和思路,有助于未来政策更好地落实。其次,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在于人是主动的一方,人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消耗资源,也可以改变某些生活习惯来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人资环经济学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四、人资环经济学教育实施途径探究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仍应是人资环经济学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以讲授法传递知识,如人口的生育、死亡和迁移模式以及其地区间差异这类比较容易在课堂上解释清楚的专题,仍以讲授法为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照本宣科,而可以结合幻灯和视频等多媒体,多方位教学。

2.野外观察。

野外观察是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对环境教学很适用,高中生已有一定的地理和环境知识,通过野外观察可以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教师在过程中需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例如,看到水污染时可以讨论水污染的可能源头有哪些、为何有些企业知道水污染的严重性仍然会直接排污、水污染对人类发展、当地环境有什么影响等问题,人资环经济学的诸多模块知识在讨论中得以巩固。

3.网络探究。

使用网络做研究可以快速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网络信息虽然比书本噪音多,需要学生进行提炼、判别,但其信息更新速度快,针对性强,可以作为课本之外的辅助教学方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给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大家可以在平台上共享资源、聊天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闫亚琛 左秀萍 何裕杰 单位: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高中地理论文:学生积极情感高中地理论文

1情感的定义

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而积极情感是在某项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再通过彼此的影响,指激发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对某项工作产生动力。而消极情感是指互相排斥,没有建立融洽关系,对某种事物产生抵抗、烦躁的负面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深刻认识到积极情感所给教学带来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中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培养师生情感,将教材中的知识运用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价值,强化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能确保教学达到良好效果。

2积极情感因素在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地理学习失去了兴趣和情感,那将会失去对知识的探索、追求与渴望。可见,积极情感能激励学生去行动,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反之,则阻碍学生的行动。积极情感的激发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由于高中地理知识较为抽象,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些都将影响学生学习地理潜力的发挥。积极情感的激发能创造更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积极的情感因素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确保教学效果。在激发学生情感因素的同时,学生不仅获得真知识,还有助于促进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因素

3.1地理老师自身要树立良好情感形象

老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会影响着学生学习,这关系到地理老师要如何善用面部表情,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来向学生教授地理知识。可见,老师的表情在课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老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专业的教学技能,而且还要善于运用表情,以最饱满的热情感染自己的学生,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案来传授地理知识,这样学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3.2培养师生感情,注意课堂上的互动

“亲其师,信其道”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而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课堂上,注意师生互动,善于提问题,使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以增强教学效果。老师不仅要做到尊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所有的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而且要做到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方面,都要给予学生亲切的关心和细心照顾,在思想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学习上多给予鼓励和辅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也愿意成为学生的朋友,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

3.3利用教材中富有情感的知识内容,以激发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热情

为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老师要善于利于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情况,用生动的语言多举些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博物馆、农村、工厂、展览会)实地观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动画,演示天文地理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价值,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3.4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强化地理学习热情和浓厚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的愿望。”智慧的做出评价不仅仅只是在试卷或作业本上,还要贯穿整个教学当中,当学生在学习上有进步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学生犯错误时候,要正面教育,切忌不要冷嘲热讽;对学习差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辅导,要一视同仁的评价态度,使学生真正从适当的评价中获益,树立对学习地理的信心,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

4结语

随着高中地理教学方式的改革,其教学方式越来越着重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因素,由于情感因素直接支配着学生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地理知识产生各种各样倾向,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师生感情,关心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使学生在精神上能够放松,在学习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地理知识水平。

作者:牛欣亮 单位:辽宁省抚顺市雷锋高级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论文

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流程

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我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建构的一般步骤概括为任务的设计阶段、任务的实施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这三个阶段。

1.1任务设计阶段

任务驱动教学是通过一系列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因此任务的设计在任务驱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任务设计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中涉及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教师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以把握任务设计的方向。当一项任务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从任务中我们要了解这项任务的目标即我们要“做什么”和完成任务的方式即我们要“怎样做”。因此,任务的目标和完成任务的方式是任务的主要构成要素。设计任务时,主要是对任务的目标要素和方式要素进行设计。

1.2任务实施阶段

任务的实施阶段主要是教师将设计好的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给出的任务进行分析,最后完成任务的过程。任务实施阶段可以分为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及展示成果三个过程。教学过程涉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蕴含着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

1.3评价总结阶段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评价具有反馈调节的功能,教师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发展的情况以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各个因素,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学生通过教学评价了解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学习不足的地方,从而对自己的学生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评价还具有激励的功能,当学生获得了好的评价时,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动机;当学生获得不好的评价时,学生为了避免再一次获得不好的评价而更加努力的学习。因此,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2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为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2.1任务设计阶段

首先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制定自主学习任务单,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任务要求、参考资料和设计意图。其次把设计好的学习任务单和学习资源发给学生或者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使用。最后,教师总结学生课前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课中阶段学习内容的设计。任务设计阶段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阶段,教师要科学的设计学习任务单,使学生自学的任务方向明确,可操作性强;同时还要注意任务的梯度以及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增强学生自学的信心。

2.2任务实施阶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组织引导、答疑解惑的作用。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适度的合作探究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这一阶段需要教师灵活有效地制订教学方案并组织教学活动(见表2)。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另一方面,在点评时充分肯定学生的成果,给予激励性评价,从而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探究信心;第三,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注意生成性学习,引导学生的合理发展。

2.3评价总结阶段

评价总结阶段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监测阶段,总结反思阶段。该阶段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行为,优化叫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寻找优势与不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小结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主线。因此,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如果设计的任务很简单,学生就不会有完成任务之后的成就感,那么学生也就对完成任务没有什么兴趣;反之,如果设计的任务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不能完成任务,那么学生也就不会对任务产生兴趣。因此,设计的任务的难度要适宜,使学生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学生认真的思考还是能够完成的,那么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之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设计难度适宜的任务,在设计任务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主要是对学生、教学内容、现有的条件和资源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以便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

作者:韩丹 单位: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研究性学习理念下高中地理论文

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1自读课本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地理课本进行自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课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点进行掌握,应当分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导入,即对所要学习的地理新课进行导入,启迪学生的思维。具体的实施中,可选用提出设问的方式,对本节的中心内容进行发问,也可利用地理图片创设情境的做法,让学生在轻松的辨认中接受新课,当然,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新课的内容用幽默的语言进行导入等。第二步,进行导学提纲的展示。结合本节将要学习的地理课本内容,教师在学生读书前进行读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的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确保其不偏离教学目标和分散精力,并鼓励他们通过自读尝试解决问题,完善对地理内容的理解。第三步,理书,也就是对所在章节的内容进行结构和内容层次的归纳,对其先后的学习顺序进行理顺,又要考虑到从什么角度去进行这些问题的阐述等,并进行标记。通过此三步骤,为后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完善前期的准备工作。

1.2引导探究

在实施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贯彻引导研究,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理论。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时,应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过程实施中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重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地理未知领域的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完善整个学习过程。引导探究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一般分为四步走:首先,针对本节地理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供给学生相关的材料,协助其研究。其次,针对地理课本要学习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启发性地理问题的设计,吸引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再次,激活思维机能,通过对地理课本内容的精妙设计,诱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并概括课本及思考到的内容。最后,针对学生的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让学生或讨论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研究结论,完善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即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起始于具体问题,然后地理教师设计研究活动的程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据此自主地进行对地理课程内容的研究,实现对知识的读取等。以“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一课为例,具体的实施如下:首先,展示探究材料。近年来,受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甲烷气体的浓度从1750到2013年上升了约1.5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约31%,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0.4℃~0.8℃,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增加约0.5%,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4~5.8℃。其次,确定研究主题。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进行:①分析资料,对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的联系进行探讨;②探讨全球变暖对河南地区及世界各地的影响;③分组探究全球变暖原因;④面对全球变暖,人类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再次,讨论解决问题。在地理课程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单独思考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相互的完善补充,使得研究结果更具完整性,如对问题②,高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后对思考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较为全面的答案:全球变暖后,促使世界范围内的干湿状况和降水发生了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严重影响到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最后,拓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结尾阶段,教师应当进行拓展学习,针对全球变暖的问题,鼓励学生为其缓解献计献策,并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拓展,倡导绿色消费,坚持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缓解全球变暖问题。

1.3优化小结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尾声阶段,教师应当将本节所学过的地理知识结合以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用富有艺术性的方式将其进行归纳,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堂的小结,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热情,并让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锦上添花,余味无穷。另外,教师应当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学习机会,延伸了课堂研究性学习,因为地理课教学应重视实践的作用,这种延伸可促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更进一步学习。

2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对于高中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分步骤实施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整个过程的研究中,教师积极引导,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蔡云梅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文昌高级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动态生成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高中地理课堂“动态生成”的特征

(一)动态性

“动态生成”课堂要求老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非预设性的。所以,老师要从具体学情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多种方式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课堂具有“动态性”,但是老师仍然要认真备课,保证在课堂上有一根“主线”,然后围绕主线生成更多的动态资源。

(二)生成性

教学活动本来是有既定程序的计划性过程,但是教学对象是具有动态特征的“人”,所以“动态生成”是随时的。所谓“生成性”是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考量的,由知识点衍生更多的知识内容。生成性的课堂一般是比较活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断有创造性的发现。精彩的生成一般在“学生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在互动过程中激发创新性。

(三)真实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透露的是学生真实的思想状态。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存在个性差异,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去限制。传统课堂上老师习惯用“灌输”的方式传授知识,大多都掺进了老师的主观看法和思想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判断和分析。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学生能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路调整课堂,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真实、自然。

二、高中地理课堂“动态生成”的实践

高中地理“动态生成”课堂的实现,必须靠老师的正确引导。在课堂上,老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互动活动中,思维更加活跃,老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独到见解,鼓励发出不同声音,以便收获更加精彩的生成。

(一)点燃学习热情,激活学生思维

“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渴望和冲动。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就具有更高的热情。学生思维的不断活跃,其表现为对问题的探索更积极。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为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归纳出更加合理的结论。老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首创性。在课堂提问的时候,避免学生的盲从现象,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在学习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时,学生对人口的数量变化、空间变化以及合理容量的讨论非常热烈。合理的人口容量指的是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保证健康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目前大多数农村人口都涌往城市,虽然城里也不能缺少劳动力,但是城市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有过多的外来人员加入城市居民的行列,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就会降低。如出门堵车、物价上涨、用水紧张等诸多矛盾将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学生由身边的见闻谈到社会秩序的问题,并生发出“农民工”的现状问题。正是本章的综合实践讨论话题,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随时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向,只要学生乐于研究,就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二)捕捉创新信息,鼓励独到见解

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已不再是老师的“应声虫”,在问题的分析中已有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我们老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信息”,然后因势利导,变成可以衍生其他教学内容的资源。面对不同的声音,老师要智慧选择,对有价值的观点就要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挖掘,哪怕是打乱了预定教学计划。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使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在学习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时,学生能够从自身的生活环境出发,探讨“交通运输布局”。大型的交通工具有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但是学生的讨论交流则对城区内便民服务项目有其独到的见解。比如“便民自行车”,也属于城市交通的一部分。学生感觉在学校门口应该多设一些“点”,早晨上学的时候,可以直接骑自行车来上学,但是因为学生太多,很多同学的“便民自行车”找不到可以放置的“点”,只好放在比较远一些的单位门口,对学生而言并不方便。“便民自行车”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事,所以学生在发表见解的时候,都很有自己的见地。老师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发现”,同时激发其他学生发散思维,继续探讨城市交通运输的合理性。

(三)提供畅想空间,等待精彩生成

面对学生的不同声音,老师在评价的时候不妨等一等,从学生的观点中找到可以用的资源,作为“动态生成”的资源。老师延迟评价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由畅想的空间,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发更精彩的讨论。这样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更加放松,更有利于迸发思维的火花。在学习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节时,重点分析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引导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思考和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范畴很广,尤其是“环境观”和“发展观”的统一,学生的思维将更加发散。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理解采集渔猎时代,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生产力发展以后,生产水平的大力提高,土地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依靠。但是现在,农村的劳动力大都出门打工,土地在人们思想中的重要性逐渐淡化。有的学生则认为房价居高不下,说明土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思辨课堂的形成为“动态生成课堂”提供了条件。学生拥有了更广阔的讨论空间,学生的思维也将更宽广,把“动态生成“当成最有价值的资源来利用,可以引发更多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自由讨论中,思维不断发生碰撞,便可以有丰富的动态资源得以生成。高中地理“动态生成”课堂的构建,要靠老师的引导和组织。首先要激活学生思维,让“生成”成为可能;然后要捕捉学生的创新信息,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在讨论中进步,等待精彩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体现的是真实性,更符合学生的习得规律,是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形式。

作者:顾璐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课案导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1.“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点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首先,它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根据课案中的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内容,促使学生充分的阅读和了解教材。并根据课案中教师的设计思路把握学习的框架便于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其次,课案中老师会根据历年高考以及地理学科的重难点提纲挈领地设计探究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合作,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要求老师编制好课案,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结合时事热点,借鉴成功的课堂和课案教学案例,不断地冲破束缚,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做到课案的有用有效。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缺点

(1)“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并不是任何课型都适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案导学和多媒体教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要求老师们所做的课件及多媒体演示资料最好与课案的内容相映生辉,相互完善,不能自相矛盾,要相互配套,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2)大部分学生适应了传统课堂模式,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许多老师也面临着学生弄丢课案的尴尬和无奈,以及学生不按时或按照要求完成课案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对课案的制作精益求精,吸引学生的注意,逐步引导学生,慢慢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课案导学问题探究”的使用过程

1.课案编写的过程

编写课案由地理备课组组长负责组织。开学初,备课组长按照教学进度编写主备教师备课表,将备课任务分配给组内成员。备课组成员按照组长分配的任务,结合地理学科、章节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精心编写,在上课一周前写出初稿,交给组长以备学科组集体讨论。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时间,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主备教师编写的下一周的每节课案进行研究、讨论、试作、修改,讨论没有异议后,最后组长把关定稿。自实施课改以来,“课案”的编写都要求要体现“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精神。课案的预习案部分在上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预习案按做好预习。教师在上课前应重新复案,进行再备课,使课案体现个人风格,具有个性。课后教师应根据课堂发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在课案上填写教学反思,以便积累经验,改进教学,不断完善课案设计。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课前发放课案,自主预习。课案在授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课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要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及老师交流、探讨。

(2)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上课开始后,针对预习案中的共性问题由事先培训好的“小先生”先点评,预习案的内容解决完后,当堂发放探究案,针对探究案展开交流、讨论,采取个别提问或小组竞争的方式对学生在讨论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质疑、探究。

(3)课堂上点拨精讲,解难释疑。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在展示、质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指出错误,然后分析错误的原因。教师针对这些错误问题以及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同时根据课案确定的重点、难点问题,适当加深、拓宽对重点的讲解。

(4)课堂小结。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突出教材中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掌握,突出学科精神、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及时对小组探究情况及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5)课堂训练。最后发放训练案,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达标测试题。下课后学生将试卷上交老师,教师批完试卷后要尽快发还给学生,以便及时讲评、辅导、矫正、补救,力争做到教师“节节批”,学生“堂堂清”。

三、结语

总之,在“课案导学”的实践中,我们有成功,有收获,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和困惑。凡事利弊相伴,我们要趋利避害,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研究、探讨、实践。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接受运用新模式高质量地完成高中地理教学任务。

作者:田红叶 单位:辽宁省盘山县高级中学地理组

高中地理论文:地理知识教学理论下高中地理论文

一、教材结合生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高中地理教材在新课程标准下出现了较大的改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高中的地理教材资源并不是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供的有些案例虽然学生都很熟悉,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活教材内容,是新课程标准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正是因为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中的案例可以与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有效处理,教学会变得更加有效。例如,在学习地震成因及预防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在2012年日本海底发生大地震的时候,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结合地震在日常生活、交通供水、供电、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震灾成因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习洋流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喊暖流交汇带来的丰富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位置出发,分析此处的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渔场等,这样一来,学生结合实际,在遇到其他洋流流经处也能够结合具体位置分析原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了。

二、生活解释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地理学科的学习是枯燥的,再加上高中地理知识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词语、谚语、歇后语、生活例子等来对地理教材中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传统工业区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伦敦这个例子为学生讲解工业区地理位置的选址因素,让学生尝试着分析伦敦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中很多抽象的术语就能够具体起来,学生能够对工业区知识更加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懂得地理知识,也能够学以致用起来。再如,在学习气候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早穿棉袄晚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一谚语来为学生分析西北气候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此外还有“春城昆明”“避暑之都贵阳”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再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的地理知识分析谚语中的科学合理性,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也提高了。

三、借助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生活在地理环境中,环境时刻影响着生活,人们看待地理知识的视角和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更新中,也就是说,生活经验来源于生活,又被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活化可以充分借助生活经验的作用,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实现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深化。例如,在学习三大岩石成因知识的时候,变质岩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如泥土加热会变成坚硬的砖和瓷,地壳中的岩浆岩、沉积岩遇到高温的岩浆也会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加强了对变质岩的理解,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加强了。再如,在学习人文地理中的工厂、居民区、商业区选址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工厂选址的时候要注重与居民区的风向关系等,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得到提高了,学生更能理解学习的有效性了。生活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就是,生活决定教学,教学服务于生活,从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的存在,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类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中学地理的高级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在生活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尹司雯 尹丽云 单位:山东省费县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地理论文

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必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策略之一,其与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流与合作为基本特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包括了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以及竞争性学习三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新,培养其逻辑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课教学中的运用

2.1小组合作之接受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可分为课题引入、课题讲解、知识巩固以及知识的检查反馈四个环节,主要应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因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还没有掌握合作技能与交流探讨的技巧,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而接受式学习的模式可以很好地适应这种要求,该模式还适用于基础知识比例较大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还能利用接受式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中找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同时也补充和完善了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例如,在进行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的学习时,往往会遇到降水柱图、气温线等,以便培养学生的读图、理解、分析以及比较能力。

2.2小组合作之自主式学习

自主式学习模式主要应用于小范围的区域地理学习,因为高考经常将我国的区域地理当做出题的基础,以某区域的地图和重点工程为命题载体,以此考察学生的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些的内容与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日常生活知识有较大的联系,采用自主式学习的模式教授这部分的知识,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指导为辅。以便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使课堂教学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指导作用,要学会灵活处理自主式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2.3小组合作之拼接式学习

小组合作之拼接式学习可以分为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的分割以及学习材料的拼接等四个环节,该小组学习模式主要应用于地理课程的自然环境学习中,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熟阶段。因为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要素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独立性,适合将不同类型的资料通过分析与整理,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运用该模式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割,让各个小组承担一部分内容的讲解,通过在课堂上联讲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学生讲解,并适时地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相应的点拨,如果学生的理解方向偏离书本主题时,要及时提醒和纠正,在讲解结束后还要进行总结。通过该种模式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展示自身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学习其他同学和小组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以高中地理课本中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内容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将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分割,将其划分成聚落的形成、聚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联系、城市的起源以及早期城市的发展四个部分,然后把全班同学按照4人一组的形式,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部分作为合作探究的内容。让每个小组根据分配的任务查找相关资料,通过交流讨论,整理出小组认为比较合适的答案,如果在探讨过程中遇到不懂的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再进行学习材料的拼接环节,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讲解自己组的探讨成果,组内其他可以对该组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讲解完后教师要对讲解过程中的错误和注意的点再进行集中讲解,从而实现学习成果的拼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不能盲目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一味地应用该种模式。在整个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首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易结合,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顾及全班同学的学习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问答。鼓励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学会借助外力,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课堂学习。其次,要维护好课堂秩序,因为在小组探讨中会让学生自行组织交流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有些学生会分心,将谈论的内容从课内转移到课外,或者出现嬉笑打闹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实行加、扣分或者批评的方法进行管理;最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不同,灵活处理教学方式,灵活组织小组,让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组成一组,从而增强学习氛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其地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采取接受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以及拼接式学习的模式相结合,正确处理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作者:林群来 单位:江西省崇义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思维导图高中地理论文

一、思维导图与高中地理的结合

思维导图最早出现在英国,是有一名叫做东尼.博赞的教育家发明创造的。思维导图的整体模式是放射性思考模式方法,思维导图的主要部分是放射性结构,它是从中央出发,向周围延伸放射。思维导图的方法是“文图并茂”,通过本身符合人类大脑思考问题的过程这一特点,充分的开发人们的大脑,将繁杂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总结,最终实现人类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和“透明化”。总之,思维导图能够把成线性分布的知识整理成“层架性”的框架图,正是这要是能够应用在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新课程高中地理已经对高中地理的教学做出了规定,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牵扯到了人类活动的同时,也涉及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想学好高中地理,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收集地理信息,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然后总结和整理地理信息,最后要求能够运用这些地理信息到地理学习过程中去,这是高中地理的学习主要目标。同时针对高中地理选修和必修两部分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不利于学习的动机,学习兴趣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恰恰思维导图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良好教学成效的取得。思维导图整体上来看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是具体分析学习来看,它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它有着鲜明的先后主次顺序,主干0分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各个分支之间又各自保持着其自身的独立性,每一个分支又可以放射出狠毒的结构。高中地理对于整体性和局部性要求较高,思维导图能够很好的把握好整体性和局部性之间的契合点,能够很好的把高中地理零散的知识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运用框架结构展示出来,但是在运用框架结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框架结构本身的灵活性。在进行选择思维框架的时候,老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重要的是要充分的把握好学生要求独立成熟的心理特点。在高中地理中巧妙的应用思维导图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中的运用

在运用思维导图的时候,高中地理老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准确的定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的了解教材,把握好教材和思维导图的契合点,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思维导图基本模式。比如,在进行地球和大气运动,气候变化和气候分类的学习中时,考虑到这部分知识整体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要求较高,整体学习难度较大这一特点,老师就可以巧妙的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总结时,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合理的选择框架结构进行教学总结,同时在课后的练习和测试中,老师也可以适当的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而在人口,城市,农村和工农业教学知识的学习中,这部分知识整体上比较简单,知识点多为记忆性的东西,所以这部分知识要是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将不能很好的发挥思维导图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逐渐的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掌握放射性思维学习和构建框架图,进而理解和记忆高中地理知识的主干和分支。这样才能更加牢固的记忆高中地理知识。使用思维导图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的建立。老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疑惑点进行简单的统计和了解,然后把这些疑惑点作为思维导图的主干。这样老师不但了解到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能够帮助老师把握好这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工作。在把握好“因材施教”原则的同时,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眼,手,脑,耳,使其协调工作,调查统计,思维导图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大大的缩短了学生的做笔记的时间,这样就实现了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结语

思维导图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框架,老师应当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建立思维导图的方法。在初级的学习阶段,老师可以尝试着让学生感受思维导图的优越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帮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同时老师要适当的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高中阶段学习非常紧张,学习任务繁重,通过巧妙的运用思维导图到高中地理的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方法虽然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高中地理的教学,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创新和解决,所以老师要加大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力度,巧妙的运用思维导图。

作者:刘丽 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课堂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学生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跟着老师的思路,将学习的效率提到最高,单位时间内的收获要最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任课老师不断探索的课题,这也成为了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老师的教学成果,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学生学习成绩来体现的,这客观上要求老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二、高中地理教学特点

1.地理教学对老师的要求

高中地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这个阶段的学习,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并且需要老师有很宽的知识面,老师不仅仅对书本上知识要了然于心,更要关注课外的知识,尤其是与地理有关的事件,这一部分一直都是考试的热点。现在,越来越流行将地理理论与地理事件结合在一起,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老师的要求甚至不单是停留在地理上,其他方面的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地理老师成为百科全书似的全才。这还远远不够,老师必须不断探索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只有首先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然后才是选取何种方式去教,老师不单单是授课这么简单了,得想着“法”让学生去学。还要求老师能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中有趣的现象进行深挖,通过富有情趣的导入,使课堂处于一种活跃的氛围。

2.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学生上课的状态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师的上课积极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要求学生认真配合老师的教学,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熟悉教材,能做好课前预习,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把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利用起来学习。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跟高,学生要熟记地理名称,地图内容,更主要的是有空间概念,能用地理术语分析地理事件的原因。

三、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将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带到课后,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对简单的地理现象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能有一定分析事情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地理素养,为成为合格的地理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老师能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中有趣的现象进行深挖,通过富有情趣的导入,使课堂处于一种活跃的氛围。在学习气候这个版块的时候,要知道这部分内容是地理的重点,但是这部分内容难度又比较大,气候因子复杂多样。有规律可寻的气候类型还好说,那些不稳定的气候现象却又是考试的重点,如厄尔尼诺现象,会对沿岸的海洋生态和渔业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全球性的灾害。学生会好奇: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为什么不是每年都有这么奇特的现象。

2.趣味授课,教具的使用

高中地理主要讲的是各地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深度有所增加。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都对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否让他们有一定的探究精神,这就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了,而地理教学的独特性,恰恰给了老师们很好的展示机会,地理教学的独特性主要是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教具,像地图、地球仪、地形模型,等等。高中生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是具有探索精神的一个群体,我们可以把上本上的知识巧妙地搬到教学实物上,地理最讲究的就是地图的学习,几乎每一章节内容,都与地图有一定的联系,像讲到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和现状,就能借助那些国家的地形图和资源分布图来分析工业区的布局。

3.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教学手段有很多,初中阶段我们主要运用的是多媒体教学,讲书本生静态的知识搬到多媒体上,制作成动态的画面,让知识“活起来”,这样教学目的更为明确,实验证明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主要是学生会更感兴趣。从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入手,事实证明,这种直观的使用形象的教学方式,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地效果。这块内容典型应用是天气系统这一节,有关暖锋冷锋的特点、前进方向、天气状况,作出动画效果,则比静止的图片,更能让人理解。

五、总结

中国一位近代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高效率的课堂是学习的关键。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是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有着重要作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教学,把生活中和地理有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考,是培养学生地理兴趣的关键所在。作为高中老师,要把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为培养合格的地理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公峰 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七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新课程优化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

1.1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特点

高中地理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更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在教会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分析的的基础上,还要学生运用最基本的地理原理来探索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等。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计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让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其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内容充实且新颖,选修模块更是涉及到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更加关注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同时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总的来说,新课程高中地理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1.2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知识结构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对地理学科的本体性知识、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地理教学实践知识等,这些知识结构是新课程标准下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科本体性知识包括地理理论知识和地理实践知识,在地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对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多元化教学。范例教学理论等,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主动去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教学实践知识则是指教师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将实际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给学生解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地理教学实践性知识,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优化教学

2.1教师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理念的塑造离不开教师的旁征博引,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身知识的积累,积极探索地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尽可能的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另外,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提升,还应当尽可能的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地理知识,更是要延伸到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的地理环境和国情发展,多元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学习我国地理知识的热情。

2.2让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

众所周知,地理环境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将地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对生活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从学校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相关地理知识;利用学生熟悉的气候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来有针对性地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所带来的地理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了解时事热点,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这样必将对学生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从而实现高中地理优化教学的目的。

2.3深入研究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首先,要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分析。新课程的特点是形式新颖,增加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教材中引入热门话题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度,吸引他们深入到实际地理问题的探索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引入到课堂上,辅助课堂教学,但应重视引入的方式方法,切忌过于繁琐,给学生理解带来难度。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找出对教学不利的地方,从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2.4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积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自己为主的教学方法,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发现,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师应当更多的扮演引导者,多多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充分优化教学过程。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的优化教学应当确定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的新方法,在教学中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做到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课堂体验。

作者:姚其兵 谢纪金 单位:繁昌县第二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PBL模式下高中地理论文

一、PBL模式的教学价值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无疑是社会进步的灵魂,而学生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要顺着老师的思路将知识点理解熟记即完成了学习过程,不需要过多的思考或者说根本没有机会进行深入思考,更不可能进行创新。PBL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思考创新的机会,课堂上任何一个与学生真实生活相关的问题,都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直至解决问题,甚至还会有新的发现,即创新。在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并进行论证。基于问题的学习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被事先设定,他们只需要遵从老师的安排,没有必要思考自己该如何学习,以至于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如果没有人安排学习计划,他们就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这是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下存在的普遍问题。PBL模式则打破这个怪圈,它以学生为中心,从老师给定的一个问题出发,为了解决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分解成几个子问题,拟定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然后按照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方面结成小组,分组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资源搜集资料将子问题各个击破,最后各小组汇合各自的分析研究情况进行讨论,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把一个问题交给学生,而整个问题的解决都是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来完成的,这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助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帮他们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得出结论,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社会的发展导致分工越来越细,而各部门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呈现出整体化的发展趋势。如果每个个体都各自为战,那将如同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只有部门内的每个个体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部门之间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发挥整体的力量,推动事物的快速发展。PBL模式就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按照兴趣和特长结成学习小组,组间和组内进行学习分工,组内各成员互相合作和交流,小组讨论中能够集思广益以加速问题的解决。最后,各小组总结讨论各组的结果,得出最终的解决方案。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PBL模式的问题设计

问题是PBL教学模式的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问题的设计关系着PBL教学的成败。一个符合要求的问题应该是具备真实性、劣构性和复杂性的问题,由于它是真实的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并且是复杂的、不能够轻易解决的,因此符合这些条件的问题一经提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真实性

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当一个真实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之后会引发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和共鸣,他们能够将生活中的经验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探究欲望。例如,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一节时提出问题:“我们所在的城市空间功能分区是怎样分布的,为什么要这样划分?”这个问题一提出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因为日常的交通出行、娱乐购物等等都与城市的功能分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自然会积极投入到讨论解决问题的情境当中。对真实问题的分析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够联系到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劣构性

传统的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基本上是理想化、简单化的,问题的解答过程和答案是确定的。这种类型的问题没有进一步讨论、思考的必要,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本上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没有太大的讨论价值。PBL的问题设计是劣构的,即问题是宽阔的、开放的,问题的解决要素不明确,可能有多种解决方法,而且没有简单的、准确的、唯一的答案。比如备受争议的“三峡”问题,“三峡大坝的修建是否利大于弊?”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诱发地震、改变局地气候、水力发电”等子问题,学生可充分联系已有的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个分析子问题,权衡“三峡”的利弊关系。在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面前,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学习,而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从正反两面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3.复杂性

复杂的问题一般不能把解决问题的因素全部呈现出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挖掘解决问题的要素,以帮助学生开发分析问题的潜力。同时,问题的复杂性设计要适中,以免让学生失去探究的信心和兴趣。要想解决复杂性的问题,仅从某一个方面考虑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全面地对问题进行分解,争取找到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对复杂性问题分析和探讨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他们潜在的实践能力。例如,湘教版必修Ⅲ中,“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就是一个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荒漠化的影响因素、危害和治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PBL模式的教学步骤

PBL教学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首先教师提出主题问题,学生为了解决主题问题将问题细化,确定要解决的子问题,然后分组讨论搜集资料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对结果进行全面评价。下面以“沙尘暴的危害和治理”为例,具体阐述PBL模式的教学步骤。

1.创设问题情境,形成主题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近几年沙尘暴不断侵袭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沙尘暴问题呢?”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复杂的问题,它真实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当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过沙尘暴袭来时的经历,这有助于他们迅速投入到问题情境中。“沙尘暴”主题问题的提出是劣构的、复杂的、不明确的,可以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达到开展积极讨论以解决问题的目的。

2.确定需要解决的学习问题

学生对主题问题有了了解之后,展开讨论,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清晰的子问题逐个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方向可能会有偏差,这时教师应进行适度引导,发挥教师课堂引导者、教学促进者的作用,促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学生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帮助,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①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地区;②近几十年发生沙尘暴的次数;③沙尘暴造成的危害;④影响沙尘暴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⑤沙尘暴的防御和治理。

3.分组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

由于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且复杂,需要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愿结成学习小组,教师根据结组情况进行适度调配,各小组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如,运用互联网中的自然灾害网站、环境保护网站和图书馆藏资料等。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小组成员的思想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4.汇总各组成果,设计解决方案

各组将搜集的资料汇总并进行课堂讨论,由于搜集的资料众多,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筛选整理出有效信息。如果说搜集资料的过程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那么讨论交流就是知识输出和交换的过程。这不仅能够深化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交流互换彼此的学习成果或形成知识的共享。沙尘暴的影响因素和防御治理两组问题之间联系较紧密,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可能讨论中争论会比较多。各小组之间可以发表对小组问题的看法,最终形成一致合理的解决方案。

5.评价反思

PBL教学模式注重对学习过程而不只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评价中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要相结合。自评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进行自我反省;互评能够培养学生对他人观点的看法,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对于整个探究过程及结果给予肯定性评价,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口头表扬性评价,对于少数表现不活跃的个人给予物质性激励和反思性评价,总的方向是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也要对自己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是否给予了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合理的问题设计,是否达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和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结语

PBL教学围绕地理问题展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分组讨论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小组合作,加快问题的解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最终完成地理问题的解决,并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PBL主题问题设计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是整个教学的关键,同时教师要适度地发挥引导作用,使课堂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PBL教学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作者:张彦晓 梁彦庆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

高中地理论文:有效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现存的考试制度不合理

作为地理教师我们都知道现在的考试制度和地理教学安排是这样的:中考不考地理,地理在初中阶段只学习两年(初一、初二),这样的课程安排就容易让学生丢失中学时期学习的地理知识;等学生升入高中之后,高一的教学课程中所有学生都会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可是到了高中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文理分科,作为理科生的学生,一周仅有一节地理课,与理科生相反,文科生则要系统的学习三年地理知识,可是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高考结束后,报考专业时,文科生不能填报地理这门学科,因为地理属于理科,可是理科生高中地理课程少之又少。这些安排和考试制度严重地影响了地理的正常教学,当然这也可以反映出我国现有的考试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社会各界对地理的支持力度不够

众所周知,在初中还有高中的教学课程中,地理并没有被摆在一个很关键的位置上,得不到学生、老师的足够重视,在大学教育中受重视程度更低。老师教授少、家长不重视、学生们不愿学等现象都对地理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从而导致地理这门学科很冷清。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地理这门学科的不在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教学的长远发展。

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新课伊始、力求新颖

为了上好每一节地理课,在讲新课的开始,教师就应该以活泼的话语,富有深意的问题,有趣的实验,耐人寻味的案例,或者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实物、模型等,由此进入到课程的讲解,可以有效的将学生带入到课程之中并且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加渴望。例如,在讲到“洋流”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用历史上一个战争的例子进行课堂开头的铺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闭了发动机的德国的潜水艇,顺利地通过了由英军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并且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畅通无阻,成功的避开了英军的炮弹,不但如此还在背后给英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当学生思考完之后,教师再揭晓答案,告诉学生其实是洋流帮了德国潜艇的这一大忙。这样一段有趣且真实存在的开场白必定能引起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能将许多思维还处在游离状态的学生迅速地拉回到课堂中来。从而,为继续讲解其他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在讲课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才会自发的、主动的投入到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从教多年,我发现兴趣就像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它能充分的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从而使其变得更加优秀的表面状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根据教材能容并且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丰富的、有趣的、生动的学习情境;更重要的是学习情境中的问题要有知识性和挑战性。比如,在讲“热力环流”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小实验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情境如下,在玻璃杯里面放上一些沙土还有水,紧接着使用荧光灯直射它们,再用温度计测量水和沙子的温度,并且让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注意水和沙子的温度,再放上一根香,试验完成后,让同学们谈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实验,让学生们就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小组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3、正面展示、增加课程趣味

高中地理学习中,老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正面的展示,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效果也十分明显。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更加善于使用直观的手段进行地理教学。在进行实例展示、图片、影像、模型、实验、实地观察等传统直观教学的手段的同时,还要联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转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的教学。使学生们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教学的新鲜及趣味性,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制作一次“火山爆发,地震”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感受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全过程。

4、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练习及作业的布置,一定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地理的特点,作业和练习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传统单一,老师应该本着多角度、全面提高学生地理水平为目的,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满足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需要。作为老师在留课后作业的时候要注意将作业分为不同的层次,比如,第一层是必做作业,这类作业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而设置的;第二层是选做作业,这类作业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它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者小组讨论中来完成;第三层则是自主作业,这些作业相对于前两层作业难度就更大了,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地完成。

作者:陈绍英 单位:重庆市荣昌安富中学校

高中地理论文:微课高中地理论文

一、高中地理微课中的特性

1.综合性

高中地理微课在准备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紧密联系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把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到一起,确定明确的主题,尽可能全地把教材中的知识切入微课中,让学生充分学习与了解。

2.趣味性

多媒体在高中的地理微课中运用得相当丰富,通过文字、图片、动画、歌曲、视频等形式将大量的地理知识传播给学生,既能让学生学到专业的高中地理知识,又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生活性

地理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要与生活充分结合,要把地理知识跟学生平时生活中的实际地理现象相配合,让学生把学习和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例如,在设计某些变化类的微课时,可以把多年前的地理现象和当下的实际情况用视频或图文的形式摆到一起作对比,让学生在变化中领会到课程的精髓。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在课堂演示时再现地理过程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的阅历以及认知能力有限,学习时经常会遇到难以消化的重点、难点,这时候就不仅仅需要老师的讲解了,还需要利用微课来进行直观化、视觉化的呈现,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去理解和消化所学的高中地理知识。就像“昼长夜短”这一地理变化,以往老师都是让学生通过教材的插画、模型或者照片等形式去认知,这样就很单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而微课就可以利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将地球公转做成动态的三维画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长夜短这一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并清楚其原理。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地理知识,还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微课在学习时帮学生自我构建

对于高中课堂,个性化的微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自我选择需要的学习资源,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昼夜交替时可以重复学习地球自转的视频,了解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由昼夜交替所带来的影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所学地理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掌握,哪些需要巩固,哪些需要再好好学习。特别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时间紧、任务重,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构建地理知识系统。

3.微课在教学时实现差异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性,在学习高中地理时可能由于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生活习性甚至是遗传基因等因素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程度都会不一样。而作为高中地理老师,就需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识。之前的课堂教学,老师的精力可能更多地放在全班的授课上,无法估计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但现在微课却可以帮助老师照顾到每一个个体差异的学生,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有一篇《地球的运动》,以往一直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难点,老师头疼该怎么教,学生不知怎么才能学好,只有这部分融会贯通了,后面的学习才能变得轻松。这个时候,老师针对性地设计《地球的运动》微课,利用教学视频可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反复观看,逐渐明白昼夜交替的现象,了解太阳直射的移动规律以及正午时分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等等,让学生充分弥补基础不足或空间想象力的差距。所以说,微课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帮助老师实现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微课,就好似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一盏明灯,通过老师细心认真的设计和制作,让高中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更能适应以后的要求。

作者:范帅金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生活化高中地理论文

一、从生活中来,学之本

1.从“衣”中来人类的服饰选择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讲授到有关地理环境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用人们所穿的不同服饰作为课堂例证的素材。比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中的常见气候类型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气候地区的人们的服饰照片,如:我国西藏地区藏民的“藏袍”;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原始服饰;阿拉伯地区的人们的白色长袍;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季的皮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不同地区的服饰特点,推导他们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最终得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服饰照片的展示,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具有生活化。

2.从“食”中来由于地域差异

水热组合特征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类型不一致。在讲授到必修二第三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事先掌握了我们班有南、北不同地区的外来人口的子女就读,在课堂上我就请他们各自介绍一下家乡的饮食习惯。比如,南方的同学喜欢吃米饭、甜食,而北方的同学喜欢吃面食、辣椒,然后我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人们的主食不同?从而推导出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造成人们饮食上的选择差异,最终得出结论:“南稻北麦”“东耕西牧”。

3.从“住”中来民居的样式、材料常常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屋图片,如: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方地区的平房;南方地区的斜顶房;云南的竹楼等,然后提问:不同地区的房屋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推导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乡土地理的意识,我特意到我们本地的古镇上去拍摄了几张老式民居添加到课件的图片素材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从“行”中来在地理学科中

人们的出行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讲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如:(1)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贸易洽谈会,要求次日必须到,可供选择的合理的交通工具是()。(2)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可供选择的合理的交通工具是()。(3)从密云水库运20吨活鱼到北京,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4)从太原运200吨煤到武汉,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5)从天津到上海运一万吨海盐,要求最经济的方法,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从以上生活情境中,学生可以总结出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

二、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而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所以要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要学以致用。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地理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创设生活情境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关的教学用具和教学资源,去模拟生活场景,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加强直观的感知,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举例如下:衣:比如在学习完我国气候的降水特征后,我给学生创设了如下的情景剧:请一位同学扮演一位美国的中学生,利用假期来中国参加夏令营活动,8月1日刚到北京就遭遇了一场暴雨,于是匆匆忙忙买了一件雨衣穿上。8月10日,该同学又去了乌鲁木齐游览美景,在乌鲁木齐的三十天内一直没有下雨,雨衣反而成了累赘,于是他就将雨衣送给了当地的一位小朋友,然后启程去了广州。可是没想到一到广州他又遭遇到了持续的阴雨天,他气愤地冲天呐喊:“这是为什么呀?”观看完表演后,请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我国降水特征来帮助这位外国朋友解答这个问题,并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直观有趣地感悟到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

2.组织实践活动去感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走出课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知识,是非常必要而且切实可行的。食:苏州地区的碧螺春是远近闻名的一种绿茶,而距离我们学校十几公里处就有茶园。在讲授完中国南方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时机,我组织学生去参观了苏州碧螺春产区,向茶农了解碧螺春的生长习性和产区特色。在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份苏州地区生产碧螺春的有利自然条件分析报告。住:在学习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后,我设计了一个课外探究活动:请大家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计算的方式,检测学校教学楼或宿舍楼的楼间距是否合理。因为该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事先应给予他们一定的理论指导:为保证一楼全年均有阳光照射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人人身边有地理。如何把生活中的地理搬到课堂上,如何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地理教师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只有多思考、多尝试、多探索,才能真正地适应时展的要求,“寓生活于地理之中、寓地理于生活之中”,让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焕发它独有的魅力和生机!

作者:杨云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高中地理论文

一、高中地理翻转课堂的“危机公关”

1.团队协作

集体教研地理翻转课堂的最大优势是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翻转课堂是一种完全“以学定教”的新课堂模式,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和掌控。教师个体也难于应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个体。新课程标准要地理课堂达成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意义备课备学生的要求之下,工作量陡增,教师要完成备课、翻转课堂视频的制作、以及应用分析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此刻,发挥团队协作,进行集体备课,深度挖掘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将地理知识进行要点化处理和条理化整合,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好学科教学、学年教学与阶段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2.要点分解

明确分工翻转课堂有别于微视频教学,不再是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加入视频以烘托教学氛围,达成某一知识点教学的手段。要实现翻转课堂课程知识的体系化,开发团队必须全员参与并进行明确分工,在集体教研基础上完成知识要点的分解。通过知识要点的分解,实现一节课只讲一个知识点,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考点等梳理透彻,排除冗余繁杂的不相关信息干扰,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率。笔者所在的微视频教学开发团队,正尝试将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每一章节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要点化处理。在教学内容要点化分解后,结合教师团队的个人特长和对知识点把握的熟练程度,分工“承包到户”。

3.科学录课

讲练结合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其共同特点是短小精悍。依据高中生认知心理规律,翻转课堂使用的每一个教学微视频,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若时间太长,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每一视频录制,都应做好精细的规划和准备,用词用语要规范,教师讲解精练到位,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地理学习潜能。视频录制,除呈现知识要点的讲解和分析,更要有配套的训练题方便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检测。笔者所在的微视频教学团队围绕高中地理必修一已开发一批较成熟微视频,并且还在不断完善和充实中。

4.综合反馈

不断改进为实施“翻转课堂”,很多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视频制作上,这其实是一个误区。视频自然重要,但比视频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翻转课堂下的教学反馈和互动。笔者所在单位已得到网络公司技术支持,学生在学习完网络课程后,及时完成网页提供的选择题、判断题(教师预设),完成测试后系统自动生成错误分析报告。学生可通过学习群组(网页群组或QQ群),与教师、同学实现网络实时的学习互动。课堂的对话和讨论,教师要做好精心准备和全面的预期分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要成功,课堂讨论所带来的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至关重要。当然,这样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教学要点深入分析、教学视频制作不断进行打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模式可提炼成示意图,该模式架构除需要教师的钻研、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师生的互动提升,学校在硬件建设和资金保障上不容忽视。

二“、大众”高中地理教师的“新常态”生存方式

“大众”高中地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在大数据的网络竞争中,在学生的“海选”中胜出,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让课堂烙上自己的印记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高中地理课可以贴上这样的“商标”。

1.现代化

“新常态”生存的必备技能这是青年教师较老教师无形的优势。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微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手段,青年教师在接受和掌握上应能快人一步,使用没有“代沟”。CamtasiaStudio是一个非常好的微视频制作软件,笔者所在团队从接触到录制出第一个微视频课,只需一天时间。IT技术的革命,手机、iPad的不断革新,各类地理类或可以融入地理课堂的应用软件不断推出,笔者目睹常州特级教师李万龙运用iPad的一个应用MeteoEarth给学生讲述气旋、反气旋,实时的气流运动、云层展示,给学生震撼的效果。笔者也曾用Stellarium给学生演示北极点附近星空的视运动,直观逼真。青年地理教师勇于和学生一起“玩”现代化,运用现代技术武装地理课堂,实现课堂翻转,让地理课不再“土气”,何愁没有“市场”?

2.校本化

“新常态”生存的立足之地为地理课堂教学视频打上学校的Logo,无形中吸引自己学校的学生;为地理课堂打上自己班级的Logo,则能牢牢抓住班级学生。这是最直接的校本化。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可以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笔者所在学校依山而建,每当讨论遇到滑坡、泥石流该如何紧急避险,总能引发学生热议,而对学校所在的平原、丘陵区会否发生滑坡、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也能引发学生深思。类似的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实实在在看到地理课堂就是生活课堂,地理课堂就是学校应该讲的课堂。

3.乡土化

“新常态”生存的环境保障将上述校本化放大,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掘乡土资源优势,让翻转课堂的地理课更加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样可赢得学生青睐。例如,江阴恰好是120°E,建议北京时间改为江阴时间的提议得到全体听课学生支持。江阴亚热带季风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季风水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人们的饮食以稻米为主,农产品需求量大,几千年的种植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有其突出的社会经济优势;工业发达,城市、交通用地多,农业的经济效益低等因素又制约着传统农业发展。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江阴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在“工业反哺”之下茁壮成长。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在农业一章结束后到现代农业园实地参观考察,学生一届传一届,都想感受这样具有家乡特色的地理课。

4.艺术化

“新常态”生存的质量提升地理课堂揭示大自然的运行规律,阐述人文情怀,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呼吁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地理的课堂应该是美的课堂,是人类对地球饱含深情的注视,是人类对生存和发展入木三分的思考。翻转地理课堂,让学生看到更多美景,告诉学生如何去品鉴美景、理解美景、守护美景。朱光潜曾言“‘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在此,生活的妙处也在此”。艺术的地理课堂也在于此。作为青年教师可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处理知识与学生需求、知识与学生认知规律、知识与课堂呈现方式之间的关系,艺术化地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使地理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课堂,更多地呈现出艺术的气息。笔者所在教学团队,正在整合高中地理课堂“百景”,每一幅图都能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当然,这些“商标”要最终形成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语言的亲和力特别是最终的教学效果即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大众”高中地理教师的“新常态”生存方式即使自己的地理课堂独具特色、不可替代。地理教师要让专业化学习和提升成为生活的常态。

作者:徐海龙叶先进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批判性思维高中地理论文

一、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要突破盲从,批判性思维考查和破除产生盲从的来源,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分析事件,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实际和全面分析,使盲从无立足之地。第二,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能促进人们主动思考,对事件进行分析、比较、解释,最终得出结论。第三培养学习能力,只有经过批判思考的阅读才是真正的学习,才能产生新知识。第四增强决策和行动的合理化,批判性思维能让人们从主观意识上清晰地去分析、思考、批判事件,从而更合理、更理智地做出决策并付出行动,得到最优化的效果。

二、当今教育界批判性思维培养缺失的原因

(一)教书工匠化

基础教育被高考绑架一当教师已经逐渐成为高考题目的研究者与教材的传授者,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高考试题的研究当中,对于课改理念的贯穿实际上是片面的。教师一切为高考而教,为学生灌输了一切为高考而学的思想。

(二)学习模式化

学生因分数被拖着优秀目前应试的痕迹明显,学生作业量过大,更多的时间是机械而重复地完成作业与背诵知识点,没有多余的精力进行研讨与思考。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进行直接套用,过度训练形成模式化思维。

(三)教学格式化

师生被课本绑架市场经济下的浮躁,套用和复制教师、课本的知识。教师和学生缺乏对课本知识的批判,认为课本知识就是真理,就是正确的。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理解状况,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教学评价只是偶尔走秀,实践实验流于形式。

(四)视野本土化

视野被地区绑架在教学中,教学视野很局限,常以个人的视野看待世界地理事物。理念制约学生的思考空间,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地理学力培养的探索

(一)注重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

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应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训练强化。第一,要求对地理空间基本要素的表现方法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如分层设色地形图、气候分布图、风向玫瑰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等。第二,掌握地理空间基本要素在全球的分布规律,并能熟练识记。主要方法是以“海陆分布轮廓经纬网图”为背景,结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落实自然地理要素的全球分布规律,批判性地思考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自然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人文地理要素的形成,以不同等级区域为单位构建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农业、工业、城市等地理要素的逻辑空间关系(。第三,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演变。结合高中地理必修2和必修3的内容,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评价人口、农业、工业、城市、环境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过程,并提出可持续的发展观点。

(二)转变考查试题的设置方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前可行的措施是关注综合题的设置,可尝试开放性设问、答案权重给分。开放性设问能防止思维定势,解放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创新能力。其不设置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测答案,提出相反看法,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参考答案设置时应该根据答案的逻辑关系,分清主次因素,区别给分。

(三)创建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教授式教学,重新构建教学环节:质疑-验证-评价-建议,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传授角色,转变为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环节的调控和教学过程的解惑等。在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过程中抓住区域案例,教师创设区域教学情境,设定教学环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针对该区域某一人文地理要素的发展提出质疑,接着组织调用相关地理空间信息,把握地理要素间整体性和差异性特点,坚持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建议。

四、结束语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地理学科学力培养,是以地理学科能力培养为载体有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在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逐渐激励学生成为公正的思考者,学会进行分析、评估、创造性的思考。本文从建议高考命题改革为突破点———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试题的设置,引导广大师生共同响应。以课堂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为平台,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生、独立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构建,以期实现对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和反哺于地理学科学力的提高。

作者:戴丰春李子蓉单位:福建省泉州五中泉州师范学院

高中地理论文:地理教师高中地理论文

一、三板教学模块

地理课堂教学的板图、板画和板书统称地理三板教学。三板教学模块设置有板图、板画和板书3大板块,每一板块下设置绘制方法、绘制技巧、模拟绘制、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5个专题。在该模块中,教师可观看板图的绘制过程,可互相交流探讨三板的困惑,也可自己动手进行电脑模拟绘制,还可自我检测三板教学方面的反思水平。所有提出的问题如果得到解答都会汇入案例库供大家参考借鉴。

二、教具制作模块

地理教具是校内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能够为地理教学提供地理知识和学习情境的器材都是地理教具的组成部分。教具制作模块依据地理教学专有教具分类设置平面教具、立体教具和可操作仪器3大板块。其中平面教具包括教学挂图和纸质地理图片等。立体教具包括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等。可操作仪器如气象观测仪器、手持GPS等。在该模块中,每一板块下设置教具名称、教具演示、设计用途、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制作方法、使用方法、模拟教具制作、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共10个专题,教师可选择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找到相关的其它资源,如输入“时间变化演示模型”时,会出现与该模型相关的教具演示、设计用途、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制作方法、使用方法;也可自己选择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等进行在线模拟教具制作,还可以自我检测在教具制作方面的反思水平。

三、热点追踪模块

地理学的研究区域是人类居住和生息繁衍的地方,这样的研究不可能脱离社会发展。热点追踪模块下设考点追踪、时事追踪、知识更新追踪3个板块。考点追踪指最新的高考地理大纲涉及的考点,时事追踪指与地理学及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知识更新追踪指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或社会的发展,部分知识点的认识出现了新的观点或内涵,也存在推翻原有教科书的某些知识重新建立新认知的可能。每一板块下设置知识点介绍、知识点分析、试题库、模拟命题、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6个专题。在该模块中,教师既可学习交流知识点,检测在热点追踪方面的反思水平,举一反三,也可以自己尝试模拟命题。其中模拟命题下设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综合4个部分。

四、天文观测模块

在实际高中地理教学中除选修1“宇宙与地球”外,天文科普知识的涉及较少,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重视地理观测等实践活动。天文观测模块下设置天文知识、天体观测、情境模拟、在线预测、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6个板块。其中,天文知识板块中下分天球坐标知识、天体起源与宇宙探索历程3个专题;天体起源板块中下分宇宙的起源、星系的起源、银河系的起源、太阳系的起源和地球的起源5个专题;天体观测板块中下分太阳、行星、月球、流星体、彗星观测有5个专题;情境模拟和在线预测板块中下设日月食、四季星空、潮汐、其它4个专题。在该模块中,教师既可相互探讨天文知识,还可以在线进行模拟观测并模拟出观测到的可能情境,同时还可对感兴趣的天文现象如日月食等进行时间推算与预测,并检测自己在天文观测方面的反思水平。

五、虚拟课堂模块

中学地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考试目标之一为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能力。虚拟课堂模块主要针对教学经验不足的地理教师和准备预授新课或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帮助这些教师设立一个虚拟的授课环境应用于现实课堂中。该模块下拉菜单设置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策略运用、教学技巧选用、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案例选择、地理作业设计、教学情景模拟、反思水平检测9大板块。在该模块中,教师除了可以互相交流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技巧、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案例外,可以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上述7个项目的自由组合得出对该内容不同的虚拟教学情景,不同的虚拟教学情景有着各自的课堂效果评价,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虚拟教学情景,并在现实课堂中真实讲授,依据现实教学效果反馈反思教学中的得失从而进入下一轮的虚拟课堂演练。高中地理教师反思平台中专业功能模块的设计试图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通过该模块的设计让高中地理教师能够从中自我检测教学中的得与失;二是高中地理教师既能通过一节课检测自己的反思水平,又能通过某内容模块检测自己单项的反思水平;三是高中地理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训练并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四是解决高中地理教师不知如何反思及反思什么内容的现状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还有一些值得完善和探讨的问题,如在实际开发中如何建立有效的范例与资源及案例库、如何准确反映参与教师在具体项目上的反思水平等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希望本文能为高中教师反思平台建设研究与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张敏黄江华李民主单位: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省武汉市新洲第一中学湖北省咸宁市赤壁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