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9 05:53: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研究对象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为工业的区位选择,包含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变化两部分内容,涉及一个案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一个阅读材料(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三幅独立图像。本部分对应的课程标准为: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活动建议为: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本部分内容是在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相关问题分析能力。
2.授课群体及过程
授课教师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地理备课组长李斌老师,授课对象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年级6班(普通理科班)。教学课时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多媒体教学)。首先在对比农业生产特点基础上,介绍什么是工业以及工业区位因素。按照学案内容,分小组阅读材料,归纳分析武钢的区位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武钢区位图,上讲台分析武钢位于青山区的原因。第二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本节内容依然以学案武钢为教学主线。首先,分析为什么武钢由原来的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接着进行小组角色扮演,分别作为武汉市长、武钢集团执行总经理、阳逻经济开发区领导、阳逻居民,如何看待武钢在阳逻建立子公司的行为。最后,对区位因素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二、研究方法
从实际出发,本研究采用具有“解释的”和“实证的”特征的质性研究。“质性研究”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虽然其哲学基础不属于“实证”,但其研究形态却是标准的“实证的”,它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如深度访谈、开放式观察、实物分析等),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同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具有探索社会现象、阐释意义、发掘整体和深层社会文化结构的作用。
1.直接访谈法
鉴于与授课教师有长达三个月的连续接触,所以,直接采用非正式的直接访谈法,在授课结束后随即进行。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为何如此准备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另外,本部分内容有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研二学生一同观摩听课,该生在2013年于华师一附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遂也对其进行了直接访谈,主要围绕听课后对本节人文地理教学的看法进行。
2.参与观察法
进入现场观察在质性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的成败。所谓观察,就是一边看,一边想。也就是说,观察不仅仅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在本研究中,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课堂,全程参与听课。为尽量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使课堂更为接近实际,事先未给学生进行任何特别说明,同时,进入教室听课时,从教室后面进入,以减少对学生的心理干扰。
三、研究结果分析
1.教师访谈
根据访谈内容,主要整理出如下信息。学生大都对人文地理不感兴趣。在进行人文地理内容教学时,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兴趣以及认同感。鉴于学生缺乏对工业的直观认识,遂采用多媒体把课本第58页图4.1进行图片化处理,以钢铁工业为例向学生展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不能为了案例教学而进行案例教学。本节内容,武钢的区位选择作为一条教学主线贯穿始终,且在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也可以作为案例继续分析。但是一定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充分提高综合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课堂参与度,减轻学生的疲劳感。但需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开展。
2.研究生访谈
访谈对象在2013年参加教育实习时,主要是必修一自然地理内容。针对本节内容听课之后,她感叹做好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对于初入职教师而言是很难的一个坎。同时,认为要将如此困难的内容讲解有趣严谨实属不易,需要教师的信息整合、课堂调控能力,案例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3.参与型观察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对三段材料独立阅读分析,而不以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不会因为小组讨论而存在蒙混心理。同时,教师注重引导,注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讲解区位选择时有理有据。学生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在让学生上讲台分析为什么武钢位于青山区时,首先要求画出武汉市的盛行风向以及河流流向。在这里,体现了人文地理教学中,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认识地理图像的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的严密逻辑性。第二课时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变得十分活跃,热烈讨论。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人。令人惊讶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小组内部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意见,如作为武钢集团的执行总经理小组,其中一位成员就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武钢由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会由于一部分工人因为家庭、距离等原因不愿意跟随工厂走,另一方面也存在阳逻区这边不一定能寻找到掌握核心技术并娴熟的工人等,以致增加生产成本。面对如此临时突发情况,教师机智应对,先肯定武钢集团内部其实也可以有不同声音,但随即进行深入分析为什么搬迁至阳逻区利大于弊。
四、讨论与建议
1.充分运用乡土资源
生活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一种,它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引述地理问题、印证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规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具体化,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本节内容直接采用武钢为教学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运用发展变化观点
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人类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文地理现象也在不断变化。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运用“历史分析教学法”实现人文地理教学的过程化。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发展过程,探究人文地理规律,以及有利于学生对人文地理问题进行动态分析。本节内容分析武钢随着时间推移,区位因素发生变化,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分析教学法”。
3.适当利用角色扮演
人文地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可持续发展。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开展角色扮演,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互动探究,学会迁移运用。可有效提高人文地理教学的质量,也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等新课程理念。作为大三本科生,大四即将面临教育实习,一年后将成为高中教师。人文地理教学是不可回避的内容。虽然在大三下学期进行地理教学技能相关训练,但与真实课堂仍有不少差距。建议珍惜大四教育实习机会,加强自然地理教学技能同时不能忽视人文地理教学技能培养,需在平时注重地理课堂教学一般技能锻炼,包括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讲解、提问、强化反馈、组织与调控、结束、“三板”技能等。
作者:石倩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一、流行歌曲引入地理教学
学习“青藏高原地区”时,想到学生非常喜欢的流行歌曲《天路》,仔细阅读歌词,可发现涉及青藏高原多方面的地理信息,如它的高海拔、气候特征、特有的农牧业产品和藏族文化,还重点突出“青藏铁路”。所以,把这首旋律优美、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教学主线索,再辅以生动的图片,适合的问题和相关地图,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情景,就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如讲到我国粮食作物小麦的分类时,可引用蛇年春晚孙俪和李健合唱的《风吹麦浪》。歌词写道“秋天的景象”、“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可看出该歌曲描绘的是秋季风吹麦浪景象。由此教师可向学生设问:歌词中描述的是“冬小麦”还是“春小麦”?通过引导学生复习课本知识可看到:小麦按播种时期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在我国,两者以长城为界,以南以冬小麦为主,以北以春小麦为主。春小麦分布地区冬季非常冷,小麦不能在地里过冬,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秋季收获,称为春小麦。《风吹麦浪》中是秋季麦收,因此该歌曲描述的是春小麦,而且所述的应该是长城以北之地。引导学生分析歌词得到这一答案后,教师还可给出另一个线索予以印证:该歌曲的词曲作者李健是黑龙江哈尔滨人。由此情境设问,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生活的关系。
二、体育赛事融入地理知识
体育赛事也是许多青少年平时业余时间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引入体育赛事元素,不但可激发学习兴趣,还可启发学生在平时生活和娱乐中注意学习地理知识。很多学生对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很熟悉,所以学习美国的产业部门和城市时,可联系美国职业篮球赛球队,如休斯敦火箭队—宇航工业基地,芝加哥公牛队—乳畜带,西雅图超音速队—飞机制造业,底特律活塞队—汽车城等,使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与生活地理的实用性,从而满足其主动学习的愿望,达到巧学地理之目的。学习国家和气候时,可把足球文化自然融入地理教学。如英国球员那种大刀阔斧、长传冲吊的打法或许和平原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有关。而巴西球员“足球桑巴”所表现出来的战术配合,细腻技术则与它湿热气候和高原地形有关,如果采用英式打法,估计队员体力要吃不消。此外,还可通过分析各国国家队的球衣颜色来了解其中的地理知识。如法国队和意大利队最喜欢的球衣颜色都是蓝色,可能是因为他们都临海,而荷兰队喜欢橙色球衣,可能与它盛产郁金香有密切关系。再如结合刚刚结束的索契冬奥会,可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索契适合开展冬季奥运会的条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俄罗斯南部城市索契,南临黑海,北依亚欧两洲分界的大高加索山脉,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地中海气候,山地积雪量大,景色优美,温度适宜,具备优越的滑雪条件。
三、影视剧结合地理课堂
影视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媒体,这种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课程资源,比其它教学方式更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国家地理讲到巴西时,可引用动画电影《里约大冒险》作为本节课主线。该电影讲述主角蓝色金刚鹦鹉Blu,从美国出发飞往巴西里约热内卢,寻找世界上另外一只稀有金刚鹦鹉的故事。本节课教学中,可通过电影主角Blu的经历把许多知识点串联起来,从巴西的概况到巴西的人口,从圣保罗到巴西的工业和农业,再到“地球之肺”。像这样在课堂中引入形象生动的动画电影元素,可以第一时间抓住学生注意力,有效提升学习兴趣。如讲到行星风系时,可引入美国电影《金蝉脱壳》,电影主角布雷斯(史泰龙饰)通过六分仪得到的纬度是30度22分,在回归线的无风带。电影台词中说道,这里是“国际水域,风平浪 静”。电影中所描述的监狱地点选择北纬30度,可避开大风大浪,这样监狱人员就不会察觉到该监狱位于海上。由此教师可给学生介绍北纬30度还有一个有趣的别称———马纬度,介绍马纬度的故事,请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个地区是无风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引入流行文化元素,就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时尚有趣的地理课堂。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地理知识融入学生生活实践。
作者:樊洁 单位:上海市民办新北郊初级中学
一、微课应用分析
(1)运用“微课”巧设学习情景。
乡土地理选修课程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如果单纯地讲授平淡地呈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会被严重挫伤。因此,课堂导入极为重要,可以说新课导入好坏,直接决定课堂成败。因此,在地理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可插入一些与新课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从而调动地理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也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学习高中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地域民族文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将福建晋江的乡土文化制作成“微课”视频,如晋江市磁灶镇古窑址视频,现在东南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磁灶生产古瓷器的发现,让学生初步认识海上丝绸之路形成背景,又展示泉州有我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寺———清净寺,以及晋江陈埭镇回族丁氏民居,让学生浮想联翩,加深海洋文化对地域经济发展的认识,更明白家乡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极为著名的戏曲———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南音等都是地域文化。通过这样的课前导入,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参与到民族文化探究的学习中来。
(2)运用“微课”突破学习难点。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再加上高中乡土地理的学习,其知识点多、分散,学生记忆有一定困难,这也加大高中生地理学习的难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借助“微课”课前预设教学,利用微视频课后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这样才能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地理概况的知识时,这个知识点本身较枯燥,因此,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可将泉州的地形地势制作成“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学生根据“微课”中泉州的地形,就能分析出泉州是一个“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的地方,它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在高中乡土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制作微视频,能有效帮助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理解课堂教学难点,从而有效对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突破。
(3)运用“微课”加深知识理解。
在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地理知识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但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将所讲的现象、实物呈现在学生面前,也不可能引导学生前去观察体会。因此,可在地理教学中,借助微视频将学生熟悉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熟悉的实物、现象中加深对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随季节变化”时,就可将抽象问题具体到学生身边所熟悉的问题中来。将泉州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降水量随季节变化的情况制成微视频,引导学生体会并分析。从视频中,学生可清楚分析出泉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多雨,冬暖少雨”,教师还可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当地一年中每个季节的降水情况,从而加深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4)运用“微课”促成情感共鸣。
在高中乡土地理教学中,将教学组织的出发点立足于学生感兴趣并且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微视频呈现晋江的过去和现在发展情景,利于促成学生的情感共鸣。在高中乡土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乡土地理,不仅能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地理课堂,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笔者先列举晋江市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段商业中心所在地,并以示意图形式制作成微视频。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泉州市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泉州市的这些变化与泉州市的交通运输与布局有怎样的关系?
二、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教学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探究的空间。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微课在乡土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晋江本地的乡土文化、地理环境,可谓“一举两得”!在高中乡土地理教学中,笔者将“微课”与乡土地理知识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乡土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分组参与微课制作,然后进行交流分享。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自身特长,从生活入手,采用各种方法,选取熟悉地理事象作素材,通过亲自制作或共同分享体验,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高。
作者:谢福敏 单位:福建省晋江永和中学
一、研究背景
当前区域地理教学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目前的区域地理教学只局限于某一区域的相关知识“点”,而没有顾及到知识“线”或知识“面”,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局限于本区域零散的信息,无法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区域的本质。其次,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未充分实现区域地理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致使学生尚未具备运用区域地理图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当学习所有区域地理部分之后,没有及时从整体上总结区域地理知识结构,致使学生对区域之间差异性把握不清,同时对每个区域的理解又没有深度。最后,尽管新课程已明确强调区域地理教学应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着手,但当前“地理八股"式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基于上述背景分析,对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真正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是摆在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二、理论依据
笔者基于脑中地图理论,构建了主题概念图式区域地理教学模式。“脑中地图”理论,即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在头脑中编制的一幅“地图”,以有效贮存和记忆各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信息。它可培养学生习惯于运用地图等工具,训练学生从读图、用图、绘图到进行无图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形象思维能力。国外对“脑中地图”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更深入和系统。JosephD.Novak认为,“脑中地图”主要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构成。节点表示概念,连线位于节点间,表示某两个概念间存在某种关系,连接词是连线上的文字,描述了概念间的关系。“脑中地图”中知识以层级方式呈现,最基本的知识构成最上位的节点,以下各层依次是具体化的知识。国内从脑中地图的认知原理、地理教学中构建脑中地图的意义及其作用、构建方法和途径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对中学区域地理教学而言,把脑中地图理论与地理认知结构构建和区域地理信息素养养成两个方面紧密结合乃是当务之急。
三、教学模式提出
基于上述理论,结合地理学科特性和教学实际,提出了主题概念图式区域地理教学模式。主题,就区域地理教学而言,指最能体现区域特征的地理要素。概念地图(conceptmap)是指学习者对特定主题建构的知识结构的一种视觉化表征,又称“心智/思维地图(mindmap)”。换言之,概念图是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征,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它以视觉化的形式阐明了在知识领域里学习是怎样使概念之间产生关联的,并且揭示了知识结构的细节变化。将主题和概念地图联系起来应用于区域地理教学,意在让学生先抓住每个区域的典型地理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发散思维的方式将其它地理要素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四、教学模式构建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因此本教学模式仍以地图为依托,并划分为四个步骤,读—研—绘—用(通读地图—研究地图—绘制概念图—活用概念图)。
1.阅读地图获取地理信息
课前组织学生自主预习,通过整体浏览、分段细读、精读地图等方式使自己对这节课有大致了解。阅读文字同时,重点读图,特别是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矿产图、人口图,从地图上获取相关地理信息。课堂伊始,检查课前预习的形式不再是教师提问,而是学生自主提问,其它小组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既可锻炼学生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升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以阅读地图为基础,逐步熟悉该区域的相关自然、人文地理信息,并能从一定程度上把握该区域的主要特质。如日本是一个岛国,巴西大部分地处热带,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是干旱等,为下一步打基础。
2.研究地图分析重点地理问题
研究地图是研究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的地理知识,即重点问题重点讲解。如西北地区为什么干旱,青藏地区为什么高寒,由哪些因素导致?日本的工业类型为什么是加工出口型,工业分布为什么都沿海?欧洲的气候为什么海洋性特别显著,对欧洲的畜牧业发展有什么影响?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一方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他们对本区域的地理表征进行联系,把握其间的本质规律。例如,学生了解了非洲贫困,那么仅仅知道这个表象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应该以表象(人口多、食物短缺、种族冲突等)为突破口,进一步探究非洲贫困背后的原因(历史发展缓慢、殖民主义侵略、不利于发展的气候条件、现代不平等的贸易格局等),如何摆脱落后的局面(发展现代工业、发挥资源优势等)。这样,以一个问题为抓手,把其它问题串联起来,从更深层面上理解一个区域。
3.总结地理信息以绘制主题概念图
绘图是教学的核心,即在前两个步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得出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绘制“主题”概念图。既可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区域的各个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二是通过概念图的完成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点,抓住重点,提升整体思维。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地理位置是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钥匙”,同时地理位置也影响其它地理要素,并有助于学生构建空间观念。因此一般把地理位置放在概念图的首位。(2)从某种程度讲,任何地理要素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但从中学地理学习角度而言,要求抓住地理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特别是能体现一个区域本质特征,能区别于其它区域的特色,针对这些进行重点分析,着重绘图。(3)每个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同,认知结构有所差异,因此,对同一区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概念图,即概念图的呈现并不惟一。(4)绘图是结果,同时也是过程,应重视结果(概念图的呈现),更应注重过程,即学生在绘图中的思维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认识结构构建的一个有效途径。
4.活用概念图将知识归类组块
这个步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上一个步骤学生构建的“主题”概念图,锻炼学生自主总结本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如欧洲最突出的特征是海洋性,由此带来河流、农业的特征;巴西突出特征是湿热,这对城市人口分布、工农业有一定影响;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决定了它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由此影响了农业、河流、人口等地理要素。其次是要学会迁移学习,如亚洲和北美洲的比较迁移学习,纬度位置相当,跨寒温热三带。非洲和南美洲的比较迁移,大部分位于热带。通过比较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抓住区域最本质的地理特征,另一方面学会区域间的比较,从而加深对区域差异的理解。
五、总结
基于“主题”概念图的区域地理学习,是笔者从教以来针对目前的区域地理学习现状以及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科的要求,提炼而成的一种个性化教学方法。其最主要的目的,一是改变传统的就知识点讲知识点的方式,以“主题”概念图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建立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二是通过“主题”概念图,使学生对某区域一目了然,便于各区域之间的比较,抓住本区域最主要的地理特征,梳理地理规律,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习区域地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抓住区域特征,明确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做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作者:谭会慧 武素兰 于冬 单位:山东省潍坊第十中学
一、丰富语言、融入情感
1.巧用诗词。
中国自古就有许多人为自然地理环境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篇,例如描写天气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日出一点红,不雨便是风”;描写山峰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写江河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这些诗词不仅语言精练,而且融入了人类的思想情感,也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把诗歌带到地理课堂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观念。
2.善用对联、顺口溜进行知识总结。
地理复习课往往枯燥乏味,学生会觉得自己学过了而不愿意听,针对这种课堂现象,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用地理知识编顺口溜、对联。例如,教师出上联“地球自转才有昼夜变化”,学生对下联“地球公转方具四季更迭”。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这样不仅可以让地理课堂生动有趣,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知识统一起来。
3.融入情感,让语言更具感染力。
教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名演员,一名成功的演员就要用他的演技把观众带入他的剧情里,使得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而演技的好坏与演员的情绪、情感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饱满的情感,使语言更具感染力,使课堂气氛时而神秘、时而欢快,把学生带入课堂的情境里。
二、讲述中把地理知识转化成地理故事
喜欢听故事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把一些地理知识用幽默诙谐、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转化成一个个地理小故事,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领悟其中的地理知识。在重点知识上添加一些浓厚的色彩去讲述,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对重点内容记忆深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想。例如,七年级的“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一课,教师就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古人观天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两人为了争夺天下发生了争斗,这两个人分别叫共工和颛顼。由于共工兵力不足、战术不精、轻狂大意,最后失败了,于是他一气之下跑到了大地的西北角,仰天咆哮,撞倒了那里的不周山。不周山原是八根擎天柱之一,撞倒之后,西北方的天就塌了,东南方的地也陷了下去。于是,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滑向西北方,地上的流水泥沙都流向了东南方。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传说,但却生动地反映出当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成因不能理解时,就会借助想象来推测天地的结构。天地成何形状,大小如何,与日月星辰有什么关系?从春秋战国开始,一些哲学家、天文学家甚至梁武帝、朱元璋等一些帝王也参与到这些问题的争论中。随着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天文学在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速发展,于是就有了盖天说、浑天说等假说。”
三、把地理知识迁移到生活,把生活迁移到地理课堂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源于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亲身经验,同时,他们也希望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之中。教师在讲述地理知识时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充分体现地理课堂的价值。例如,在讲“降水与降水的分布”时,就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出发,降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降水随季节而变化也是学生有目共睹的。而在学习“地图”时,就可以把地理课堂迁移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地图对其以后的生活有极大的帮助,再也不会因为不分东南西北而找不到路,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四、讲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优化组合
身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单一使用讲述法会使学生陷入被动、机械的学习中,所以在使用讲述法的同时要配合其他教学方法。任正霖、刘子琦在《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接受不同教学方法的兴趣比较分析》中根据得分率计算统计表明:深受学生喜爱的四种教学方法分别为:“图片、视频教学”“地理演示与实验”“实地调查、观测”“采用地理模型教学”。由此可知,中学生喜欢较为直观、生动的地理教学方法。对于抽象的地理事物,教师在讲述的同时可通过图片、动画、演示、实地调查等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配合讲述法,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建构和理解,揭示地理事物的一般规律。如“大洲与大洋”一课,讲解大洲、大洋、陆地、岛屿、半岛、海峡等概念时,就可以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加深记忆。
五、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把地理讲述法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更好地为地理教学服务。
作者:关婧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1.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中学环境教育模式可发现,其大体可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专门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属于正常的教学计划;二是分散于其他学科教学中,其中以地理、生物、语文等学科为主,这样是目前我国中学环境教育常见的模式;三是开设环境教育的选修课程或者与环境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但受限于课时安排不足及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普遍实用性不高;四是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的环境教育,这种方式具有灵活、直观的特点,在实际环境中让学生切身体会环境意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国高中教学模式特点,以及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我国的环境教育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环境教育融入教育改革,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更系统、统一的环境教育知识体系和方法、目标;三是环境教育的主体将更加多样化;四是环境教育向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转化,成为中国可持续教育的重要力量。
2.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
(1)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学科关联
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纵观所有学科的内容及性质,地理学科是环境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关联度与内容重合率最高,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并且都是以人与环境为主线,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需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因此地理学科教学作为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最合适不过。首先,高中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课程性质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样是从环境问题的空间差异和联系来揭示他们的空间运动变化规律,然后加以阐述和解决,二者都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学科;其次,高中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学科发展具有共向性特点,二者都强调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观;再次,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地理学科的环境真实现状促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最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是提供给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环境意识,在未来可持续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2)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与环境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目标是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素质教育体系下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课程改革必定是面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其中就包括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首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导向意图,确立了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进行环境教育是地理学科教学改革深入的体现;再次,素质教育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助于环境道德观的形成;第四,新课改之后的开放式地理教学有利于环境教育内容的渗透;最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教学内容有利于环境教育的实施。
3.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渗透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的调整和运用,通常来说,语言形式、直观形式、实际训练形式是最主要的三种模式。语言形式是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语言活动的沟通来获得环境知识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等;直观形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物的直观展示或演示,以及教学性的参观等形式让学生获得直观性的认知,比如演示法、野外观察法、参观法等;实际训练形式是指通过指导性或引导性的实际接触性训练来锻炼学生形成技能、习惯或能力的方法,比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等。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模拟法、快速联想法、材料阅读法、图表分析法等课联合运用。
(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考带来的压力导致他们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更应该抓住有限的课外活动机会,渗透环境教育。通常的教学方法或策略有环保宣传活动(比如主题宣传活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实践活动等)、环境竞赛活动、环境保护小组的社会活动等。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需要考虑到教学目的与目标、学生特点、学校与周边提供的物质条件等因素。此外,课外活动还需遵循个性原则、自主原则、时代原则与安全性原则。
(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环境教育
校园文化及氛围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够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操,传递教育意蕴。优美的校园环境是环境教育的隐形课程,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制定日常行为规范,强化环保意识和行为,设立环保宣传阵地,营造校园绿色氛围。除此之外,还可在重大节日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等活动。
作者:徐赞 单位: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学
一、增加读图方法和技巧
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有了地图的参与,教师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确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读图方法或者技巧,让学生学会把地图中比较隐藏的重要因素发掘出来,为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其实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首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时,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地图进行学习相关知识的习惯,要让他们勤用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要概括某个城市的基本特征的时候,学生就要结合某个城市的地图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对中国铁路的一些分布图进行有效观察,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也要对铁路沿线的一些地区或者是主要的河流和省市以及工业基地等给予有效的观察。此外,教师再配以精练的讲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结合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时,要选准图像,使学生学会识图和用图,通过读图来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解答“中国地形”特征的规律时,就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
学生通过与地图知识相结合进行图像记忆,可以有效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再如,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的西岸,根据这些相关的信息,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推断出它是地中海气候,这种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多雨,夏季少雨,春季景色最美,并且没有长久的冰冻,适合生长比较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相关的信息使得相关的地理问题解答起来也容易很多,这样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他们利用地图进行解决地理知识的动力。此外,在学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还能有效地进行运用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进行及时复习巩固,同时注意让学生在运用图导法的时候要建立起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的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从而化难为易,有效地推导出学习地理知识的规律与原理,促进自己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提升。
二、灵活用图,扩展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地图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要将这种有效性持续下去的话,就需要学生能灵活用图。首先,一图多思,学会归纳总结。将不同内容的地图对照起来阅读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图”的内容时,学生既可以从中读出它的分布特点,分析这种气候形成的具体原因,同时,还可以和北美洲的同类气候分布图进行有效比较,通过比较得出这种气候的差异及形成的具体因素,有效地掌握这类气候的相关知识。一图多思的方法易于学生接受、理解,同时又能够使学生牢固知识点的记忆。其次,规范读图,提升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江”“黄河”的相关知识的时候,首先师生共同分析长江、黄河的具体走向,接着教师在板书上画出两干流图,让学生对照地图,分专题查找沿途地形单元,省、市、区,主要城市、支流、水电站等重要知识点,最后教师把空白地图上的内容依次填出来。填写内容的时候,教师要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记忆的重点和难点。
三、结语
地图概括了地理学中的所有语言、文字以及相应的知识,其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也可以这么说,地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理解图的能力的强弱。很多地理问题都可以通过地图来进行解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读图、用图,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地理知识,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张路军 单位:河北省邢台县会宁中学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存在于一种更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摸索探究,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自我提高。每一堂课我们都不能只凭经验侃侃而谈,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去设计新颖的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充满激情地投身到地理学习中来。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要想创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前提是要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我始终认为,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它是一个师生间心理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导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若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可激发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当然,这需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生才能精神放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更多的地理知识。
三、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技能,以情感带动学生
地理知识中有很多都是特别抽象的,不能被学生直接理解。虽然现在我们的教学条件提高了,有了多媒体、地理挂图等很多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但效果仍然十分有限,更多的时候还需要我们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肢体动作、饱含深情的语言来向学生生动形象地进行描述,把拗口难记的地理名词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在描述一个人博学多才的时候总是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见地理知识是多么的重要,这些广博的知识对于求知欲强烈的初中学生来说,是特别刺激和具有挑战性的。比如在讲到陆地地形的时候,我把地球家园当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以热情洋溢的词语描述了出来,再结合多媒体,从而让学生获得了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了解到了地球自然环境的美妙和神奇,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更激起了他们保护地球和探索地理知识的欲望。
在讲解中国的旅游风景名胜时,我在课上扮演了一个导游的角色,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描述了著名的三山五岳、雄伟的万里长城、秀丽的桂林山水以及具有“雪域高原”之称的青藏高原等。通过这些描述,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内心的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更产生了对多彩地理的向往之情和对祖国地理环境的热爱之情。又如我在介绍发达国家一课时,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科学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让他们感受到了国家科技需要进步,祖国发展需要人才,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树立立志为祖国发展而奋斗的决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运用也是一门艺术,它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理状态下学会地理知识。
四、运用歌曲、诗词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加入更多的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地理课上,适当加入一些音乐元素,辅助地理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有关长江的知识时,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通过精练的歌词,让学生认识到长江“从雪山走来”——发源于青藏高原,“向东海奔去”——向东流入东海。通过歌曲的渲染,学生会对长江蜿蜒的流向、奔腾的气势有一个更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在讲蒙古高原时,我又以一首“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作为开场白,通过音乐和古诗词的结合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文化的融合之美,激发起他们探究地理奥秘的热情。
五、总结
总之,初中地理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陈健 单位:河北省抚宁县茶棚学区初级中学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利用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笔者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如在讲授《地转偏向力》时,笔者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为:激趣导入——辅导释疑——艺术精讲——检测反馈;笔者利用放映陶器制作师傅在一个转盘上把直筒型半成品的泥胚加工成腹部略鼓的坛坛罐罐的场景,然后提出问题,使抽象的、难懂的、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但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过分依赖于电子白板,成了电子白板的奴隶,课后学生反映上课时只顾观看,而无暇思考和练习。鉴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要使电子白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首先得转变观念,使电子白板由辅助教师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不再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而应使之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在发挥电子白板的作用时,不再把电子白板仅仅当成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而应使之成为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认知的工具。如果仍用传统教育观念来设计教学过程,则只能是用“机灌”代替了“人灌”,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不利的。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知识的传授者”这样的定位,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学习的诱导者、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的辅助者、学习的合作者、学习的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例如: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讲到全球多雨带、少雨带分布与实际干湿地区的分布关系时,往往从全球气压带、风带入手,通过投影、板图或计算机动化演示、标示出三圈环流的存在,再从近地面垂直气流上升、下降状况得出多雨带、少雨带分布,绘出雨带分布图。继而联系全球各地太阳辐射(蒸发)状况,讲干湿地区的分布,绘出一张“全球各大洲降水与蒸发柱状对比图”,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再合上雨带分布图,学生很直观地得出结论:①少雨并不一定是干燥地区,反之亦然。②干湿划分要看此地区蒸发与降水差异。从而形成当今世界干湿地区分布。这样师生之间进行广泛深入的信息交流,建立纵横交错的信息沟通网络。学生在教师的点拨、督促下阅读、探究,然后对新旧知识进行联想、类比、辨析、迁移,逐步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
三、电子笔的应用
就像在传统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常用电子笔。教师在利用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电子笔在交互性、即时反馈和个别化方面的潜在优越性,避免“满堂看”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在以下几点做了积极的探索:
(1)在地理核心知识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子笔的书写功能。
在电子白板上板书知识要点、板画、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做好笔记,加强记忆,加深印象,迅速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在地理空间定位教学时,充分利用电子笔的标注功能。
在电子地图上对地理事物进行标注,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实现地理空间定位。同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多让学生用电子笔到电子白板前,在电子地图上练习、实践。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3)在地理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好电子笔的功能。
例如让学生在题干上勾画出关键词,在图中进行标注,在空白出书写题目的考查知识要点、答题要素,进行解题等等。运用这种方式让学生行为参与、思维参与、人机参与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的生机活力。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地理教学强调电子白板要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育,强调应当设法找出电子白板教学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电子白板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赖晖耀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二中学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习已不仅仅是学生的一项任务,而成为了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通过学习可以增强一个人适应社会的本领,从而为他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仍然运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讲解课本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学生来说,不但要学会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终身发展的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自主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主动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要有想学、要学的意识和愿望,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要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欲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2.独立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作用,是教学中的配角,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产生依赖心理,要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有效原则。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有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最佳。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要激励、唤醍、鼓舞学生的学习意识。”这充分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我首先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向学生提问:“马路上红绿灯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便很自然地回答:“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生的回答众说纷纭。此时,我直接切入本课内容,对红、绿、黄三种颜色在大气中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进行分析,然后再解答关于红绿灯的问题,即红色波长很长,穿透空气的能力强,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作为禁行信号;而把绿色作为通行信号是因为绿色和红色差别大,显示距离较远,易于人们分辨。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讲解了教学内容,又解决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来。
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自探究新知识,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营造参与的平台,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从中发现地理特征、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以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乐学、好学。
3.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最大的障碍就是形不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能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把各个章节的知识系统地串联起来。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在讲解新知识前需要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以旧知识为桥梁引入新知识,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出清晰的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对于知识的整合能力,在新旧知识的融合中提高了地理知识水平。
4.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提高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点比较多并且繁琐零碎,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学生容易混淆与遗漏,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陆地自然带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等。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种规律,帮助学生梳理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学生逐步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就会对规律性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到实际中去。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思维、自主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王晓丽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实验中学
一、地理教学设计概述
随着新课程不断推行,地理教学设计越来越重视与新课程接轨,通过查阅三大杂志地理教学类文章可总结以下趋势:第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两用地理”理念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地理课程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等理念。这些理念在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中不断得到探究和体现,许多教师着眼于探索不同的方法实现新课程理念。第二,地理教学设计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在观察三大杂志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后发现,在按例说理类文章里,许多教师探索着基于各种不同理论的教学设计方式。第三,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三大杂志57篇按例说理类文章中有17篇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如数字星球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等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今后的教学设计将不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自身发展。
二、地理学习环境设计概述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一种学习状态或学习境况。地理学习环境是在地理学特征基础上运用所有教学资源创设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学习,形成空间思维能力的环境。学习环境设计是新时期教育思想和理论变革的产物,是建立在二十世纪以来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基础上的新学习理论。它是能较好体现信息社会教育特征的一种现代教学设计,旨在创立一种有效学习、积极学习的环境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提高。
1.地理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关于学习环境研究,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许多努力。Hannafin&Land在1997年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即心理学基础、教学论基础、文化基础和实用基础。当今很多关于学习环境的研究都建立在这四个基础之上,钟志贤在2005年也提出任何学习环境设计都离不开五大理论视角,即心理学的、教育学的、技术的、文化的和实用主义的视角。情境化思维与真实境脉在学习环境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Brown等认为知识、思维和学习的境脉相互联系。一些建构主义环境提供了宏情境,将相关信息置于或者镶嵌其中,而不是提供孤立的信息。学习环境也重视多种观点的协商和解释,许多建构主义学者强调学习的社会中介,通过探索、协商和解释,理解得以深化。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另一个潜在价值观是个人信念和经验为新的理解提供独特的个人框架。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研究属于学科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目前大部分关于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都着眼于通识教育的角度,国内关于学科学习环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也较少。
2.地理学习环境研究趋势
学习环境的创建主要有两种关于情境的理论,森杰的实习场理论和莱夫和温格的实践共同体理论。Senge将这种设计看作创设实习场。所谓实习场即一种与真实场地分开的情境脉络,所有努力都是为将真实的活动安置在这个境脉中,学习者遇到的问题将和真实环境下相一致,即一种模拟真实环境的境脉。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和认知学徒制就是实习场的典型案例。莱夫和温格(Lave&Wenger,1991)提出实践共同体的概念来体现活动将个体与共同体加以联系的重要性和共同体使个体事件合法化的重要性。罗斯(Rose,1998)认为实践共同体就是具有共同成员介入共同的任务,具有相关的实践和资源,具有没有异议的背景假设,共同人可以写常识和实际理由。笔者认为创建一种符合学生认知方式、符合地理学特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环境是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重点,应具有以下趋势:丰富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体现学科特性;紧随时代潮流,善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环境;切合新课程理念,促进地理课程发展;不断创新方法和技术,拓展地理学习环境的深广度。
三、地理教学设计和学习环境设计差异分析
地理教学设计与学习环境设计作为两种预设型地理教学模式,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设计无论起源还是具体趋势都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建构的基础、设计的目标、关注的对象、操作的方法等方面。
四、从地理教学设计到学习环境设计变化动因
1.更切合新课程理念
如果说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地理学习环境的设计将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的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能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加深理解。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论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这些理论就包括诸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抛锚式教学、认知学徒制、交互式教学、基于目标的情境、基于项目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和开放学习环境等。尽管在应用范围、技术和方法上这些方式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体现了如何加深学生理解的本质和最适于促进学习的方法的相似假设。另外,地理学习环境是在与实际极其相似的境脉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解决的这些问题也都与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相类似。因此,学习环境设计所创设的是一种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相契合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取知识与技能不再是学习惟一目标,培养个人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与获取地理知识一起成为地理学习环境所追求的结果。
2.理论基础更合理
教学系统设计建立在客观认识论基础上,受到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由于行为主义力求用外显的行为来解释学习,而信息加工理论依赖于符号认知,集中于有意识的推理和思维,忽视文化和物理的情境脉络,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从系统的角度关注系统要素,偏重微观知识的呈现、传递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外在行为变化的分析。虽然不同学习环境有不同的理论支持,如情境理论、分布式认知、活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但它们大多建立在主观认识论或主客观互动的认识论上。学习环境的设计是从宏观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认知工具和资源的设计以及学习共同体的设计。这种设计是动态的,没有固定的步骤和策略,以一种框架的、非线性的形式提供一些设计的思想和原则,从理论上来说也更加合理,地理学习环境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3.现代技术不断发展
伴随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扩展,地位日渐突出。首先,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从技术角度分析基于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等多媒体。其次,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这些媒体内容的表征是单一的、播放式的、线性的,人们通常把这些媒体只当作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要素,设计者通过比较不同媒体的教学特性、教学作用并结合所讲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为当前教育信息技术的主要基础,这类信息技术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硬件、软件等为手段。从信息传播角度分析,这类信息技术内容的表征是综合的、交互的、非线性的,人们不再把信息技术只看作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在这种环境中,教室的实体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学习活动可以不分时间与地点在一个虚拟的“电子教室”中进行,数据库中存储有许多与课程相关的辅助教材与练习题,学习者可透过网络更快速与便捷地获得参考资料,与同学交流沟通更趋便利。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学生之间可以匿名方式讨论交流,这里的学生不再限制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而有可能来自不同省区,甚至不同国家。学习环境设计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互动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以及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等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也是学习环境的优势。
五、思考与总结
地理教学系统设计与地理学习环境的对比研究是今后地理教育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点,二者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清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下教学设计发展的总体概况。地理教学系统设计作为传统的教学设计目前依然占据着教学设计的主体地位,其影响根深蒂固,而学习环境设计作为后起之秀也在快速发展并向传统发起挑战。新课程推行以来,系统设计在原有基础上做了很大改进,逐渐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学习环境设计是系统设计的发展和延伸,虽然两者有很大区别,但决不能简单地从对比或对立的角度提倡一种而反对另一种。在运用时,应首先从实际条件和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适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需要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发展中,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作为新兴的教学设计理论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优势和特点也将在未来推动其更为广泛地运用于地理教育中。
作者:代晨阳 张雪松 侯婉晴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一、采取合理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
经过初中地理的教学工作,作为教师的我发现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明显的问题:首先是学生的地理成绩两极化,中间存在断层的现象,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我发现,学生成绩的好坏与他们的兴趣相关。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比较感兴趣的,能主动学习,在课堂上保持积极的态度,认真听课。对于那些没有兴趣的学生而言,地理的学习就显得比较枯燥了,课堂上他们多表现为一言不发,精神和注意力基本不在我们所讲授的知识上,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学生成绩低下,所以成绩的好坏与兴趣息息相关。作为初中的地理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着重激发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的兴趣。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实际的课堂中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来实现,初中生的年龄多在十四五岁之间,对于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好奇心,所以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也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够抓住他们的兴趣点,从而激发他们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为了解决他们的疑问,就会在实际的课堂上积极听讲,这样就能提高地理的课堂效率。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提的问题有:结合生活现象,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呢?一年四季的变化时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呢?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是都与我们所要学习的地理的知识息息相关,学生就能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就能够提升他们对于地理的兴趣,这样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的。
二、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作为合格的教师来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这是因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质量。对于地理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课后布置一定的题目让学生去完成,这样虽然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要想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在课程之前进行精心备课,设置好相应的教学任务,根据实际课堂的问题设置不同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课堂进行之前能够怀着问题去思考,这样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就能够比较认真地听课,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我们还应该根据不同的问题来调动课堂氛围,只有保证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程度才能够得到提高。地理本身的学习就是比较单调无趣的,所以要想更好地完成地理的教学任务,我们应该在课堂的丰富性的问题上下工夫,这样才能显著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丰富课堂的措施有很多,比如让学生进行分组式的学习,初中的学生好胜心比较强,所以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通过各个小组之间比赛性质的教学,大家就能够更加乐于去学习,教学的质量就有保证。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教学,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除了上述一些综合性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新的教具来完成教学任务,如今科技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我们不再是只有地球仪教具的时代,多媒体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教学,我们可以将其放到我们的教学中,多媒体有着众多的技术和优势,这样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些优点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地理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来制定更加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保证地理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提倡向课堂要效率,所以我们更加应该注重课堂的教学特点,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地理是一门学习实用知识的课程,所以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重视学生的课堂的参与程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为主体的模式限制了课堂质量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现象,在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可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氛围,这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是很好的保证。比如,在讲授“昼夜交替现象”的时候,我让学生上讲台上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讲授,让他们利用地球仪进行操作,讲授出其中的奥秘,这样学生通过讲解可以加深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听者也会有同样的效果,这样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初中地理的教学是系统的工程,涉及的方方面面也是比较多的,要想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注重上面所提到的几点,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进行教学的创新,寻求更加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更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
作者:苏战英 单位:河北省行唐县上碑中学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一)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情境的创设应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并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以发展其能力。
(二)确定任务
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将精心设计的、隐含着新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中,使学生明确“学什么”。任务设计应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而使任务成为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任务系统,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完成任务
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用自学辅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通过分析、讨论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学习任务,从而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理想的平台,同时实现新知识的建构,主动、探究、合作是这一过程的主要特征,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学”。
(四)成果展示
这是对学生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整体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学的怎样和学到了什么”。既包括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新知识的评价,又包括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地理教学论”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案例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准教师的“设计欲望”
1.优选案例。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必须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任务”有直接的联系。同时必须是来自于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的真实案例。
2.分析案例。
案例分析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师事先应有所准备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甚至辩论,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之后,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有哪些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情节认真分析,才可能通过案例分析达到探索新知、启迪智慧、训练能力的目的。
3.情境驱动。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着管理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不仅仅是像传统的教师那样“传道、授业、解惑”。可以说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案例分析的结果不是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了解教学设计的思路、原则和方法;目的之二是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我要设计,我要设计得更好”的欲望,使之积极地投入到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之中,以达到了“情境驱动”的目的。
(二)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构建任务体系
李家清在《新理念地理教学论中》认为:“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教学论的核心,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构建任务体系乃是课程实施的重点。
1.了解教学设计的程序和要求,是构建任务体系的前提。
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地理教学的目标、地理教学内容的要点及知识要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地理教师应该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实施。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地理教师唯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真正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出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研究教材要做到“懂、透、化”。“懂”就是要弄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和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透”是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化”是变教材内容体系为教学过程体系,将教师的思想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再次,了解教学对象使教学设计科学可行。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一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二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三要了解学生对本教学内容的需求及其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不管是情境的创设还是方法的选择都是如此。
2.对“设计任务”进行分解,使之有针对性地达成课程目标。
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教学设计过程可将教学任务分解(如下表所示),同时给出其所对应的课程目标,即教师职业技能体系和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要求。
(三)以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的形式,实施教学任务
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首先展示“城市化”一节的教学目标实例,让学生去分析其是否合理,优点缺点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案例分析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完成此项任务的具体要求。然后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以及相应的教学条件,让准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关注每组的设计过程,对学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及时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搭建平台
这是一个展示职前教师学习成果的时刻。让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汇报其设计的全过程,以及为什么这样设计,同组成员给予补充。汇报之后给出自我评价。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同时对其设计给予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具体的、公正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要具体,关注细节。哪些地方设计得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励其去做得更好;哪些地方设计得不够完美,教师要提出修改的建议,使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千万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
三、反思
反思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用于《地理教学论》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第一,此法实施的关键是建立任务体系,即任务的分解要合理,使学生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任务量大小要适宜,难易要适中;第二,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设计的过程和知识点,同时激发学生“我要设计”的积极性;第三,整个过程以小组合作主动探究为特征,设计后的汇报与交流,可以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第四,在任务驱动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环节及内容非常熟悉,这样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最短时间内给出解决方法,同时要提醒学生完成任务时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这一点很重要。
作者:方淑荣 李宇辉 王金兰 单位:南通大学
1.合作式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最早在美国兴起,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才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谓“合作”,就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合作的过程要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目标为动力。合作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同学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起到引导、帮助、控制的作用。
2.小组合作式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性分析
2.1地理学科特点适合采用合作学习
地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地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将课堂知识与自己身边的现象或事实联系起来。而实际上,在讲授过程中,这些现象或事实也是很多学生能够将之与理论联系起来的,教师完全可将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留给学生,这样就可以避免因长期教师单方面讲授而压抑学生。另外,真正要把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不是独立的个体所能完成的,需要群体的协作,群体协作的效果取决与群体成员的协作能力,而这种协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既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实践以及工作实践中的团队合作都是受益匪浅的。
2.2课程讲解的需要
地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多而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记忆的知识显得乏味无趣,学生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学习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课为例,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的记忆、行政区的轮廓的识别及对各省区特征的分类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此多的知识单靠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不但效率低,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合作式学习方式的运用,教师讲解后,采用拼图游戏竞赛的形式,通过小组内学生的交流、互助,在高涨的学习气氛下不但掌握了知识,更加深了对各行政区的认识。
2.3教师教学方式的补充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由于学习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有所兼顾,合作式学习作为集体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给予、相互吸收。小组合作式学习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2.4学生学习动机的需要
小组式的合作学习中,相同的年龄、易于接受的交流方式等为共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较少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及意见沟通中的障碍,彼此能从对方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中学生的活泼、好动在共同学习中能极大的帮助那些带有懒散、惰性的学生克服自我,产生表达自己思想的强烈愿望,积极学习、努力探索,有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任务中。合作式学习可以给每个学生一个公平公正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能够从制度上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运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3.1教师对合作式学习的理解
对教学方式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教师在组织教学中的引导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采用民主集中制方式,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指定成小组。即四、五个人为一个小组,每小组的成员一般以好、中、差的程度搭配。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在长时间的运用中也会失去其新鲜感,为了保持小组内讨论、交流的热情,教师应适时的调整小组成员。
3.2课堂内容的组合要合理
如何使学生快速、准确的进入学习状态,课堂的组织衔接很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准备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乡土地理”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指导学生学会挖掘同伴这一学习资源,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3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教学
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倡导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教师精心研究教材,设计小组活动内容,创设好合作学习的情景,制定好各组完成任务的程序,并在课堂上督促各小组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以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出现,也可以参与某一小组的活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比如在学习《天气》一节,可以给每个小组一幅中国城市天气图,让他们模仿央视的天气预报员去预报天气,也可以结合每天中午的空气质量日报,讨论空气质量的优劣,并研究引起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丰富和发展了自己。
3.4课堂设疑,营造合作氛围
古人说“学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愿望,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对学习的热情。如教师在教“地方时”内容时,在课堂采用设疑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合作兴趣:许多同学都看足球联赛,但往往只能在午夜或凌晨才能看到,让学生请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产生对了解地方时的共同愿望,发言非常踊跃,答案丰富多彩。
3.5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从课堂教学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地理知识,促进地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时,可联系本地实际,探究某一工业企业布局及该企业原料供应与市场特点;以及在有关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流域治理、灾害监测、乡土调查等内容的学习中,可组织学生联系实际开展探究式学习。
3.6处理好小组内的竞争与合作
在小组团体内,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小组成员间积极的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小组成员间会相互鼓励,促进学习上的进步;消极的竞争通常产生对抗性互动,群体成员彼此之间会相互阻碍,这与中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有关,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和帮助,维持小组内的民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小结
合作学习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也体现了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思想。在交流与沟通中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是合作式学习的目标。
一、建立以章为单元的授课模式,形成知识结构框架图
目前,很多教师在艺术生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沿用普通文化类学生的授课模式———以考点、节为单元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分析每一个知识点。这对普通文化类学生来说无可非议,因为他们学习文化科目的时间长,可以在弄明白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整合重组,建构比较完备的知识结构框架。但对艺术生来说却不切实际,因为艺术生用在文化科目上的学习时间非常少,高三的艺术生用于文化备考的时间只有不到三个月。按照这种模式能够将知识点讲完就已经非常不错,根本没有时间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结构图式。学生掌握的多是知识片段,没有建立起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因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低,这也是艺术生每次考试综合题得分非常低的真正原因。鉴于艺术生的这种特殊情况,教学中可尝试以章为单元组织地理教学,抓住每一章的核心知识,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框架图。因为地理高考不是对纯粹知识点的考查,而是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及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章为单元开展教学,学生不会受细枝末节类知识的干扰,不仅能有效把握每一章的核心知识,还能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地球上的大气”一章,可根据如下知识结构图式开展地理教学。
二、重组课堂教学形式,强化学生“知识提取”技能
1.以提问挖掘知识
不少教师认为艺术生底子薄、基础差,应将知识讲“细”、讲“透”,认为只有这样,自己的课堂教学才算是圆满完成。但每次考试下来,学生的成绩却不甚理想。教师讲述得再细再透也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思维,有许多道理、方法、要领需由学生自己去体会、思考、研究。况且艺术生本身性格开朗,善于表达,团队合作和交际能力较强。“静态化”的讲授式教学不适合艺术生这一群体。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因此,增强学生“知识提取”的技能应围绕问题开展教学,以问题挖掘知识。以问题挖掘知识,就要研习提问的技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地球上的水”一章内容时,有位学生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结果引来全体学生的“群愤”,大家都积极寻找问题,然后把问题抛向那位学生,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当然,学生提问会有一定的片面性,但这与做上课的“旁观者”相比,其收获更大,况且教师还可通过追问的方式帮助他们进一步挖掘相关知识,从而丰富其对问题的认识。
2.以评题凝炼知识
“重评讲轻评题”,这是绝大多数教师的通病。“评”往往评的是学生的答题情况,“讲”往往讲的是试题中涉及到的考点,这是一个发现学生知识缺漏、书写规范以及用语是否专业的过程。这个工作当然不能忽视,但从地理高考能力的要求出发,单凭讲远远不够,还应组织学生进行评题。所谓“评题”,简而言之就是对试题的评价。对于高中艺术生而言,评题不要求学生评价试题的完整性、科学性、创新性和规范性,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评题把握试题的设问方式和类型、试题的命制意图、试题的考核目标,从而提升学生根据命题意图、设问方式和考核目标积累相关材料,凝炼相关知识的能力。在对艺术生的多次测试中,发现很多试题难度并不大,预测学生能够解答,但结果却往往出人意料,而且得分率还非常低。以2014年佛山一模41题第5问为例,题目是“为了提高呼包鄂城市群的竞争力,请提出合理的建议”。此为对策措施类问题,落脚点为提出合理的建议,命题意图是要求学生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但很多学生却从“工业竞争力”提升的角度进行回答,从而出现大量“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之类的答案。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通过评题,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命题意图、命题特点、设问方式的把握以及凝炼相关知识进行作答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新知识、新情境、新材料的敏感度和关注度,降低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新材料时的紧张感。
3.以合作学习完善知识
高中艺术类学生绝大多数都存在“文化短腿”的现象,对问题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回答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经过与其他成员的交流与合作,掌握其他成员已掌握的知识,从而促进其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以学习“世界气候”为例,由于课件上展示的是“世界气候分布模式图”,导致绝大多数小组就只是围绕“世界气候分布模式图”进行合作学习,以此把握世界气候的一般分布规律、成因和特点,但有一位学生却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发现了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这与“世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南北纬10°之间为热带雨林气候的规律不相符,进而引发学生对非地带性气候的关注,从而对学生知识体系完善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谢世国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
一.高校地理教学中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不足的原因
1学生缺少实践经验
高校的地理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差主要是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在高校的地理教学中老师更加倚重书本,讲课也是以书本知识为主,将课堂限制在了教室这一特定场所,学校也没有安排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学到知识根本没有拿到实践中检验,其实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只是停留在课本是不能完全掌握的,比如:在地理教学中讲述岩石的类型,书本上自然是对各种岩石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但是学生没有进行课外实践,对岩石的认识肯定不是很清晰,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也许不能根据课本辨认岩石种类。对水文环境的考察,没有经过实践,掌握各种水质的数据,也不能简单的根据书本知识判断当地的水文环境。
2老师教学中没有将地理和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
地理是一门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科目,地理课本中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在大学教学中,老师只是将知识按照书本内容转述给学生,没有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对某一地理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要是教学中没有将其和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自然不知道如何应用。所以高校老师没有将地理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是导致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差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地理教学中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地理知识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高校的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以后更好的用地理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时,主要是从加强学生的实践和提高老师讲课紧密联系生活两方面实现的。
1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树立实践意识,引导动手动脑
实践意识是诱发实践的动机,在高校的地理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把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相关问题暴露在学生面前,诱发学生实践的动机。在诱发学生实践动机之后,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多动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发现自己的不足,现在的地理教学中各种仪器、标本都比较齐全,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模拟实践,探索学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手中的教具进行试验模拟,让学生通过试验模拟提升学习兴趣,在实践的过程中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知识。老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地理模型进行模拟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例如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星系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加深印象,掌握各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高校的地理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教室中,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作为另一个教育平台,让学生更多地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更好的帮助学生加强地理知识应用。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老师主要是以教室为场所,单纯的讲解书本知识,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进行课外实践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适当的课外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主要从实际出发。
2改变地理老师教学方式的策略
(1)由生活现象引入地理知识
地理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很多的生活现象都可以通过地理知识进行解释,但是高校老师在地理教学中没有很好地结合生活,造成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差。一般地理书本上的内容都是比较宽泛的,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比如在讲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知识时,可以从房屋的采光出发,让学生掌握这一原理,在以后买房时要选择四季光线充足的房屋。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的时候,尽量联系学校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更加熟悉。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学的知识面较广,包含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在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老师要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很多的信息转化为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网络,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在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不是简单地靠书本知识就能做到的,需要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了解更多地理知识,老师教学中更多的结合生活实例,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作者:韩丽荣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一、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1.教学理念的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观念中环境问题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人文环境这个概念是新课改之后增加在地理教学里的新观点,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学生可以理解到人文环境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古代的水利工程是受到洪水的侵蚀,人类创造的人文环境,同时现代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都会有人文环境的变化与之相适应,人类的生活永远脱离不了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这个自然环境里要想可持续生活繁衍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下资源就只能和平共处,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的环境。二是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现代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已经是十分严重的,在教学观念中逐渐渗透环境教育就是想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已经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未来环境会发展成怎样无法预料,但是人类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对现在眼前的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让这个地球不再伤病交加,保持基本的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教学资料的渗透
在现代的高中地理的参考资料中除了原本的几套基础教材之外,还有一本新增的人文和环境保护,这本新增的教材就是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中教学资料的渗透。这本教材主要是讲解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关系,现在社会中主要出现的环境问题,关于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方法,还有国际社会上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和文件性知识,最后还有环境污染对人类的警示作用以及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新见解。通过这本新增加的地理参考书,学生可以很清晰的了解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有了清楚得看法,加深学生对自身处境的理解,同时可以利用相关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针对参考书中提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可以力所能及的实践,增加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和人类的普遍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的渗透
现代的高中地理教学都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针对主要的问题可以有多方面的答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环境问题的现状展示。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污染环境与破坏环境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利用图片和影视等直观印象让学生看到环境问题的现状,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就要做到保护环境。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影响
丰富了高中地理的应用领域。高中地理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关于环境问题的增加是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部分。环境问题关注人类的社会现实环境,同时对现代的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将环境教育的理念渗透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理念之中,不仅是增加环境保护的宣传,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先进的环境理念应用于实践,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护环境,将环境问题的危害逐渐降低,同时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环境教育对于学生对于各们各科之间的触类旁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环境教育是一个渗透式的学习模式,而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都会帮助学生在保护环境上有很大的突破,拓宽了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增加人们对于人类和环境相互依赖关系的知识,同时给予每个人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在整个社会中创造出新的有利于环境的行为规范。关于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高中地理教学的这一种教学方式拓宽了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的学习方式对于环境教育学习方式的拓宽主要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们学科之中,透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环境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环境领域的各方面内容分门别类,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情感,针对一个环境问题可以调动各门各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相互理解。二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环境教育让学生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作为一个地球人应该担负起的保护地球的重任,这个方面主要是对学生心理和观念的改变与影响。三是对于一个问题可以做多方面的探讨与考虑,主要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思考。
三、结语
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时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也逐渐渗透,对于高中地理的渗透是重要的影响,高中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之后对于大学中的地理能源、重要施工项目、可持续发展项目等专业发展中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治理都是有好处的。
作者:王文星单位:福清龙西中学
一、研究对象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为工业的区位选择,包含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变化两部分内容,涉及一个案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一个阅读材料(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三幅独立图像。本部分对应的课程标准为: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活动建议为: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本部分内容是在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相关问题分析能力。
2.授课群体及过程
授课教师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地理备课组长李斌老师,授课对象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年级6班(普通理科班)。教学课时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多媒体教学)。首先在对比农业生产特点基础上,介绍什么是工业以及工业区位因素。按照学案内容,分小组阅读材料,归纳分析武钢的区位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武钢区位图,上讲台分析武钢位于青山区的原因。第二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本节内容依然以学案武钢为教学主线。首先,分析为什么武钢由原来的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接着进行小组角色扮演,分别作为武汉市长、武钢集团执行总经理、阳逻经济开发区领导、阳逻居民,如何看待武钢在阳逻建立子公司的行为。最后,对区位因素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二、研究方法
从实际出发,本研究采用具有“解释的”和“实证的”特征的质性研究。“质性研究”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虽然其哲学基础不属于“实证”,但其研究形态却是标准的“实证的”,它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如深度访谈、开放式观察、实物分析等),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同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具有探索社会现象、阐释意义、发掘整体和深层社会文化结构的作用。
1.直接访谈法
鉴于与授课教师有长达三个月的连续接触,所以,直接采用非正式的直接访谈法,在授课结束后随即进行。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为何如此准备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另外,本部分内容有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研二学生一同观摩听课,该生在2013年于华师一附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遂也对其进行了直接访谈,主要围绕听课后对本节人文地理教学的看法进行。
2.参与观察法
进入现场观察在质性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的成败。所谓观察,就是一边看,一边想。也就是说,观察不仅仅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在本研究中,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课堂,全程参与听课。为尽量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使课堂更为接近实际,事先未给学生进行任何特别说明,同时,进入教室听课时,从教室后面进入,以减少对学生的心理干扰。
三、研究结果分析
1.教师访谈
根据访谈内容,主要整理出如下信息。学生大都对人文地理不感兴趣。在进行人文地理内容教学时,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兴趣以及认同感。鉴于学生缺乏对工业的直观认识,遂采用多媒体把课本第58页进行图片化处理,以钢铁工业为例向学生展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不能为了案例教学而进行案例教学。本节内容,武钢的区位选择作为一条教学主线贯穿始终,且在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也可以作为案例继续分析。但是一定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充分提高综合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课堂参与度,减轻学生的疲劳感。但需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开展。
2.研究生访谈
访谈对象在2013年参加教育实习时,主要是必修一自然地理内容。针对本节内容听课之后,她感叹做好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对于初入职教师而言是很难的一个坎。同时,认为要将如此困难的内容讲解有趣严谨实属不易,需要教师的信息整合、课堂调控能力,案例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3.参与型观察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对三段材料独立阅读分析,而不以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不会因为小组讨论而存在蒙混心理。同时,教师注重引导,注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讲解区位选择时有理有据。学生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在让学生上讲台分析为什么武钢位于青山区时,首先要求画出武汉市的盛行风向以及河流流向。在这里,体现了人文地理教学中,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认识地理图像的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的严密逻辑性。第二课时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变得十分活跃,热烈讨论。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人。令人惊讶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小组内部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意见,如作为武钢集团的执行总经理小组,其中一位成员就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武钢由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会由于一部分工人因为家庭、距离等原因不愿意跟随工厂走,另一方面也存在阳逻区这边不一定能寻找到掌握核心技术并娴熟的工人等,以致增加生产成本。面对如此临时突发情况,教师机智应对,先肯定武钢集团内部其实也可以有不同声音,但随即进行深入分析为什么搬迁至阳逻区利大于弊。
四、讨论与建议
1.充分运用乡土资源
生活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一种,它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引述地理问题、印证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规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具体化,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本节内容直接采用武钢为教学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运用发展变化观点
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人类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文地理现象也在不断变化。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运用“历史分析教学法”实现人文地理教学的过程化。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发展过程,探究人文地理规律,以及有利于学生对人文地理问题进行动态分析。本节内容分析武钢随着时间推移,区位因素发生变化,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分析教学法”。
3.适当利用角色扮演
人文地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可持续发展。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开展角色扮演,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互动探究,学会迁移运用。可有效提高人文地理教学的质量,也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等新课程理念。作为大三本科生,大四即将面临教育实习,一年后将成为高中教师。人文地理教学是不可回避的内容。虽然在大三下学期进行地理教学技能相关训练,但与真实课堂仍有不少差距。建议珍惜大四教育实习机会,加强自然地理教学技能同时不能忽视人文地理教学技能培养,需在平时注重地理课堂教学一般技能锻炼,包括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讲解、提问、强化反馈、组织与调控、结束、“三板”技能等。
作者:石倩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新颖
在初中阶段,地理这门课的教学,处于一个不同于其它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地位,由于中考这门课不是考试科目,因此,教师不重视,学生更是不太注重对这门课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更加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多说一些关于这门课的用途,这样,学生就会关注,并且注重学习。同时,为了改变以往课堂上死气沉沉的现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首先就是要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针对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喜欢上地理课,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这才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几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1.通过适时的引入歌曲片段
例如地理课本中有一课的内容为“季风”,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我想到了一首歌曲《黄土高坡》,大家记得里面有一句歌词是“: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我运用这句歌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质疑,歌词中的“西北风”、“东南风”在什么季节最常见?这些风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些问题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了课堂中,将学生带入到了地理的氛围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通过利用古诗文
恰当地引用古诗中那些与地理知识有着紧密关系的诗词,带入到课堂中,往往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例如,地理课中,很多都涉及到了关于各大城市的地表、地势等,我也是通过诗词,进行引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感受诗句的美好的同时,更加容易的学会了地理知识,这样的效果是事倍功半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国,应该经常使用。学生喜欢,同时也是增强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一次机会。
3.还可以引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关于中东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关的小故事,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授,那里的人们喜欢白色,为什么喜欢白色,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自己总结回答,更进一步的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有了更好地理解,更加明白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懂得每个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旅游愿望,告诫他们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去看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注重培养后进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加强教学直观性
地理在字词的学习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着重加强学生的对一些字词的记忆,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或者成语的含义。
2.运用教学情境,让教学生动、有趣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地理的教学的时候,这种兴趣就显得更加地重要了。如何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这是每一个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一位成功的教师往往就是在上课前多想了一下,才能收到意外的收获。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时,多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情、动作,在关注他们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得到集中。
3.注重情感交流
学习差的学生,在班里总是被学生们排斥,在心理上都不同于其他学生,所以,老师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让他们从心理上认为老师并没有抛弃他们,而是非常关心他们,这样,他们将会在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下,不断成长起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自己的形象外,还要注意后进生的实际情感。
4.进行第二课堂教学
所谓第二课堂教学,就是对这些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讲课,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奥让学生进行热身,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达到一个预习的效果,这样,在上课的时候,能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差不多,更加容易理解教学知识,在讲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利用故事、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老师也能够将学生进行分组,按照兴趣爱好进行分组,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激发学生合作意识下,调动列他们的积极性。
5.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地理课中的地图是一个主要的信息媒体,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地图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唯一一个可以塑造立体空间的手段,因此,学好地图,是至关重要的。
三、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要想实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改革,就要改革作业制度,以前的地理知识,教师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现在则不是,通过行之有效的作业制度,将学生被动写作业改为主动探究作业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评价的方式上,也进行了改革,主要是以60分为界限,不进行比较分数的高低,只是划分及格和不及格。在对学生进行地理结业考试的试题的选择上,多选择一些基础知识,或者是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考试,设计一些情境试题,对方位、距离、气温等进行自行查找,培养学生的自己动手探查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在实际的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地理知识,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旅游问题。
作者:郭万莲单位:河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第四中学
一、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有意义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需要学生意识参与的无意义学习,另一种是需要学生意识主动参与的有意义学习。相较于无意义学习而言,有意义学习需要学生调动身心,全面投入学习状态并积极配合,也要求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的经验建立有效联系,这样,学生在全神贯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才能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都受到影响和教育。而无意义学习,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与记忆知识,这种没有情感与态度参与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机械的死记硬背,无法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因而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不能积极调动这些知识储备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想调动学生主动性,使教学变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分数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中的一些错误观点。比如,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喜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觉得学生是在故意刁难,打断自己的教学计划。因而,有的教师对课堂中喜欢提问的学生大加批评,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讲授课。还有的教师喜欢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法接受,感觉这种组织方式会扰乱课堂秩序,不方便自己管理。然而,真正有效地课堂并不体现在纪律有多好等方面,而应该是看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很多教师喜欢纪律好的课堂、听话的学生,只是为了方便教学,并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一种忽略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标准和表现
很多教师在课堂中注重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活动。然而,由于缺乏一些具体的衡量标准,很多教师很难把握自己课堂。切实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应该能实现以下几点:
1、学生呈现全神贯注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课堂表现出极高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并投入其中,虽然在遇到困难时会出现卡壳现象,但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能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2、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寻找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并由此让学生感受到解决苦难,获得成功的乐趣,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的高级动机。
3、地理教学最终的评估,不应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应该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思想等多方面的变化,应以是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自己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4、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估。反思是进步的前提,教师不仅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策略,即能够自我学习、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估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社会中站稳脚跟,不断跟随时代的变化提高自己。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和思想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作者:刘林单位:山东省济宁梁山县经济开发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