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文

时间:2022-03-21 11:18: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问题引领教学与历史教学论文

一、认识中的失误与实践中的弯路

(一)认识中的失误

新课程改革初期,经过多次培训,笔者对新课程改革有了初步的认识,体会到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为中心”还是以“教为中心”是和的分水岭。“‘学’是成就学生的内因,‘教’是成就学生的外因。”当时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并解决了教师在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并将答案说一遍,就实现了由传统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这就形成了认识中的一个误区,学生思考分析的是老师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实践中的弯路。

(二)实践中的弯路

带着对新课程理念的肤浅认识,观摩了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笔者开始了由传统教学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尝试。从形式上来讲,高效课堂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准备的学案。学案中分为基础题(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探究题(一般用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或学生小组讨论)以及巩固性习题。

2.学生以教材为依据,以学案为主预习相关的教学内容。

3.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小组数量不等。每一小组解决一到两个问题,每一个解决问题的小组还会对应一个评价小组。先是解决问题的小组分别回答相应的问题,然后由评价小组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小结,学生做巩固性练习,教师整合知识结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从形式上看,学生上讲台、站起来回答及分组讨论,使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高。课堂气氛也一改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状态,变的很热闹。教学过程中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领者。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每一小组只解决教师提出的一个或两个问题,教材中其他的问题,没有思考的时间,所以,学生参与教学的范围有限。(2)学生知识储备量及现有的思维能力,决定了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只是一些浅层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无论是分析还是全面理解,都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帮助解决。由于学生的活动占用了大部分时间,教师的讲解一般很简单。这些知识点又是高考经常考查的,教师的讲解如果蜻蜓点水,那么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的掌握会模棱两可。(3)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自己发现的,而是教师提出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是教师思路的体现。从实质上看,这样的教学依然是教师将自己整合的知识以不同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解决的,是教师主观上认为学生不容易掌握的,而且为数不多。教材中,学生究竟有哪些、有多少内容不明白,教师并不知道。这就意味着,教师只是把自己理解的知识强加给了学生。就像是一个饥饿的孩子,你却给了他一个枕头,虽然也是满足需要,但不知道他真正想要什么。这样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没有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体。

二、探索中新的认识

(一)从人的身体机能来看,各器官都参与活动,人才是该活动的主体

多次学习与尝试教学后,笔者体会到了新课程理念,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主动运用自己的各种器官解决,只有学生的各种器官都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正如李炳亭先生在《高效课堂解读》一文中所说,“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所谓主体,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二)从人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众人的关注

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决的如果是自己发现的问题,当这一问题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时,问题的主体——学生,也就无形中成为整个课堂的中心。当学生希望被众人关注这一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也就从课堂中找到了快乐。能够使人快乐的事情,谁都愿意去做。课堂能够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获得成就感,感到快乐,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问题引领教学法的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笔者将这种方法称为“问题引领教学法”。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而“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的教学设计多考虑如何“讲”得好,极少或根本不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得好。而这种问题引领教学法,在备课的环节考虑的都是学生能怎样学到知识。基本思路就是,每个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个人独立解决,同时可以小组讨论集思广益来解决。如果学生能力范围内解决不了就应该是教材中的难点重点。这些要在课堂上提出,由老师来讲解。多次实践后笔者发现,问题引领教学法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在于:(1)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思考分析的是老师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这种模式下,从发现、提出、思考分析到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完成,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老师要讲的也是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不了的,是学生牵着老师走。(2)这种教学方法中,每个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可预知的,这种方法对教师挑战性极强,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不足之处:(1)学生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教师讲解时难以形成体系,结构不清晰,虽然教师最后的归纳与小结会解决这个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这样单个凌乱的问题会让学生思路不清,很难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不利于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结构。(2)学生知识的有限性及思维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肤浅,很难涉及实质性问题。(3)每个学生都会提出问题,虽然组内解决了一些浅层的,但留下的数量还是很可观,再加上学生胆怯或表达能力有限,几个问题上解决稍微慢一些,就会耽误时间。

(四)实践中不足之处的解决方法

针对“问题引领教学法”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及时总结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安排学生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标在书上,深层次的问题写在问题本上。自己查阅资料能理解的问题,将答案附在后面,查阅资料也无法理解的留在问题本上。这样通过预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浅层的知识。

第二,由科代表将学生的问题本在课前提前半天收上来,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准备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避免问题不可预知给老师带来的困扰与尴尬,又能有序的安排教学。

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章节内容的框架结构列出,结构中所涉问题包括学生提出的。学生经小组讨论在黑板上补全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小组讨论的是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各持己见能够让每个人了解到其他人的想法,学到更多的知识;在黑板上写出答案使学生的分析、表达、答题的能力得到训练;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分辨出教材中的浅层知识与重难点。

第四,教师根据学生答案可以详略得当地进行讲解,同时整理知识结构。

第五,教师讲评之后,每一小组成员如果还有问题,在课堂上提出。

第六,某一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如果其他小组成员也回答不上来,教师再讲解。

三、实践中的反思

以问题引领教学法教学,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大,但学生没有表现出厌烦;学生的提问与回答使分析与表达能力得以锻炼;在黑板上写出答案,使书写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学生的答案,又可以表现出知识理解方面的误区,教师可以根据答案中反映出的信息,详略得当地分析整合知识,有序地安排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教与引导,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论是教师的引导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讲较为适度。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真正做到了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体。所以,笔者认为它是课改以来教学实践探索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作者:邬玉娥 单位:乌海市第六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社会责任感历史教学论文

一、健全学校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是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完善的教育体制可以为各科教学提供制度和系统保障。作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为历史教学和学生意识、品质培养提供正确引导。就目前来说,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体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建立健全教师工作、学习、管理机制,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教学能力培养,将能否做好本职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列为教师考评目标之一;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制定德育工作规章制度,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德育工作,营造浓郁的校园德育氛围;颁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条例,将品质、道德、责任感培养当作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生成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机制,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学生品德、意识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历史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变静态教育为动态教育,变灌输教育为形象教育,切实发挥历史学科在学生品质、意识培养方面的优越性。

二、因材施教,分类加强学生社会认知

教师按照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需求,是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年龄、认识能力、心智水平加强学生意识培养和品质教育。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盲从、自觉性差等特点,开展爱国主义道理、责任感说服教育、榜样典型示范教育和道德规范约束教育。而面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辨别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合作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使用锻炼,鼓励他们通过知识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和价值取向,进而实现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

三、立足教材,深挖意识责任培养的素材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良的品质并非是生而俱来的,但是有效的后天教育却可以激发个体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使之成长为一个品质优良的人。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采取一切有效途径去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处于心智发展时期的初中生来说,许多人都有英雄情结和英雄崇拜心理,因此,教师可以立足历史教材,深挖教材中有利于品德和意识培养的素材,用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事迹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强意志。如初中历史教师可用卫青、霍去病、岳飞、戚继光等人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著史、苏武牧羊等故事鼓励学生磨炼自己的意志,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当然,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历史影视资料、电子素材搜索和整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历史情感养成和责任感培养提供有利条件。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深挖社会责任感培养素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多载体、多渠道培养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不仅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教材,还要教师有效拓展、利用各种资源、各种渠道、各种载体向学生传递更多的历史知识,为学生情感和意志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就目前来说,可以利用的历史教育资源有:历史教科书、图书馆藏、网络资源;社区和地方历史资源,如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时事报纸、国内外时政热点、历史影视资料等。而行之有效的历史教育、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载体有:历史教学课件、历史图文资料、校园德育文化活动、校史剧创编、校园网络、板报、宣传栏等。常用的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渠道有: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开放性作业、课外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总之,教师要对初中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文化知识,鼓励其树立报效社会、报效国家的理想。

五、结语

由上述可知,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就迫切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培养,引导学生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养成的最终目标。

作者:刘红霞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课题研究历史教学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

首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培养学生“:……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以人为本,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技能的人才。这一理念,无论是从眼前的教育内容,到未来社会人才的需求等都是无可厚非的。另外,美国认知心理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他说过: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其学习结构。多年来课堂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历史学科更是如此。教学实践中,将头绪繁乱的各部分历史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纳入一定结构,形成知识框架图,是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逐渐接受这一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达到高效完成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这也是基于目前新课程高中教学现状问题的思考。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使学生重视知识结构的构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新课改和高考的要求。同时,达到优化课堂效果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方法:1、行动研究法: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以创建实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为研究目的,以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动态性研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2、活动实践法: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以课堂引导构建、谈话、问卷调查、分析等方法进行探讨。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对象:高三六班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策略及阶段性成果。

本课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从2013年9月份开始至2013年12月底结束,共分三阶段。第一阶段:(2013.9—10)课题的准备与申报阶段通过对现阶段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尤其是学生学情的了解、分析,充分考虑后,我确定了小课题---《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建构与应用的研究》,认真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收集。如通过对高三六班78名学生的调查:他们困惑的问题是:第一,现在新教材使用专题体例的教材,时空跨越大,内容跳跃性大,时序性差,古今中外历史融于一本教科书,一下很难适应。第二,在初中阶段学的是通史体例的教材,学习方法上、思维方式上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一直存在不能适应专题学习法。理论研究方面: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阅读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的著作:《教育过程》、《论认知》、《教学论探讨》等,寻找课题的可操作性及理论依据。第二阶段:(2013.10—2013.11)素材积累与方案研究实施阶段本研究立足于我校的校情,学生的学情、高中历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为了更好的促进课题研究,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认真总结,取长补短,探索出一种适合我校学生现状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成绩。做法是:第一,结合所一轮复习册子《世纪金榜》,以“导学案”的方式指导知识结构的构建、理清线索,提高学生认知和自学能力。第二,根据必修一(政治文明)和必修二(经济文明)所授内容,引导学生每课、分单元及进行整个模块的知识梳理,并以表格或大扩号归纳的形式形成文字性的东西。再进行纠正、完善,同时好的作品在班级(张贴在公布栏或文化墙)、甚至是在其他班级予以推广。每次过后,积累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素材,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确定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的有效策略,并形成阶段性的研究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学生动手总结一些典型的案例拍成了幻灯片,对存在的问题,老师及时点评总结。第三阶段:(2013.11—2013.12)研究成果的总结阶段对研究成果进行深化和提升,撰写研究报告,并形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字材料,最后结题,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成果: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激发了学生求知兴趣,增强了学习能力,也提高了解题能力与技巧,如答题考虑:认真构思,理清解题思路。先在草稿纸上列出来,答案分几个要点,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分析问题时要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等。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本人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得以提升,更好的完善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自己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对课堂的驾驭组织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困扰着我:一是,新课程的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跳跃性也很大(时空跨度大)。在短短的45分钟内,对教材的处理很难到位,相比较于老教材来说有时很难把知识分析讲解完毕。二是,教学目标上的三个维度很难兼顾。三是,我的课题研究虽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讨活动,但是总觉得课题研究还很粗糙,缺乏厚实的理论底蕴。因此,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新课改高考的方向,向专家学者请教,向同科头老师讨教,仍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杨粉红 单位: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彩虹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素质教育与历史教学论文

1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1.1发挥历史学科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表现在要求教师对教材中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首先,可以结合历史教材中人物的生平事迹,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如在学禹治水时,就可以通过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行为,教导学生学禹高度的责任感;在学习司马迁的生平时,挖掘出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学习诸葛亮的相关事迹时,可以挖掘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教师对教材中历史人物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并且由此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其次,教师通过对教材中近代史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中国的近代史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中国在近代相继遭受到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多次外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也进行了相应的抗争,在抗争过程中涌现出无数的民族英雄和他们的英雄事迹,这些民族英雄和他们的斗争实际就是教育学生爱国最好的素材。另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还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和辛亥革命,都没有带领中国走上新的道路。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真正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才最终走向新时代。教师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讲解,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对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性,能够更加热爱我们的党和祖国。

1.2教会学生独立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只有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占有主动性,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绝对主动的地位,只有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才能够有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和学的过程融为一体,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下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来对圆明园为什么会被英法联军烧成一片废墟进行思考,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为什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以及我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心中的愤怒和痛恨不言而喻。中国近代史中这一段段残酷的史实教育了学生,也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不仅能够学到课本中的知识,也能够对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学习效果比教师的一味说教要强得多。

1.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是素质教育中应当重视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尽量对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技术,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通过声音、光照形式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多方面地体会教学内容,增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时互动,更直观地展现出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如讲解二战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投影或电脑,通过影片或历史图片,向学生们直观地演示希特勒是如何发动战争,日本如何突袭珍珠港,还有日本是如何节节溃败最终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的。这些场面真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起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丰富了感性认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加全面,对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独立性都能够进行有效培养。

1.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对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相比于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历史博物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兴趣,就会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举行辩论赛,如在学习完鸦片战争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对“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清朝会灭亡么?”这一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借用网络和课外书等工具,对相关知识进行仔细研究,在辩论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阐述,最后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说明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迂腐,封建社会随着历史的前行也必然会被取代。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本节知识,还在搜集素材的同时锻炼了自学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结语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将素质教育真正结合到教学过程中,是每一位教师所重视的。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李守龙 单位:山东省平邑赛博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新课程历史教学论文

一、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历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想法设法设计好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过程学生能有很高激情的去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过程。诚然,教师在整个的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从备课到教法的设计,真格的就是一个典型的“总导演”。

二、从教学组织来看,历史教师应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针对相关问题多思考,勤动手,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分组讨论,决不可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当然教师要充分的驾驭课堂,不能忽视学生自主性和自律性弱的特点,使学生放任自流。还必须给予他们必要的约束,使之形成既严肃又活波,既民主又有限度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这个“总导演”的有力指挥下,学到新知识,课堂教学才能有高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从师生关系来看,历史教师应由站在讲坛上的独角演员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平等的合作者。

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参与、了解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从心理上直接缩小与教师的距离。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相关知识的探索中敢想、敢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发展的师生关系。针对不同意见的学生应以尊重、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尤其对持有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看法,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和赞扬。但切忌为了尊重学生而对于他们课堂上的任何表现或者所发表的任何观点都不置可否的予以表扬和鼓励,这样的课堂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学习落后学生,在课堂上有意和他们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结果。多给他们一点爱心,多帮助他们,和他们建立起良好地师生关系。这样对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从与课程的关系看,历史教师应由简单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者。

例如,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西安市几所学校的老师采用了学案教学的方式,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蓝本;在课堂上,老师要多方创设情景、问题导学、分组合作、成果展示和民主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老师追求的不再是片面的所谓安静的秩序,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师生的合作学习中去。同时教师在处理与教材的关系时,则应由“教”教材转为“用”教材;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教”与“用”不可偏废,用教材是为了教,教材不是教的唯一可用材料,但是也不能否认教材的基础作用和地位,因此要用教材,更要用好教材。而用教材的目的就是为了教,但是也不能完全受制于教材,为教教材而教。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所共同利用的最基本的教和学工具,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考虑自己,而且也应考虑学生如何运用教材进行学习,并把学生运用教材也列入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活动计划之中。如安排学生对教材的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对书中的地图进行识别、运用,对补充的材料进行解释和讨论等。只有引导学生用好教材,才能实现教的目的和作用。

五、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则应由单一化的考试成绩评价模式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评价可以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评价要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这里的评价,不是单纯为了考核学生,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因而,这种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学,反映的却是教师的教。所以教师对于过程评价更要注意。结果是过程的积累,抓紧过程评价有助于教师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在结果评价中才发现不可挽救的过错。不管评价结果如何,教师对学生要多加以激励,并客观的指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评价反映出来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努力改进,讲究教学效果,出色完成新课程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当然新课程教学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知识的储备要应更充足,备课要更加充分,课堂调控应更加艺术,讲授引导应更加精到等。 使历史教师角色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定位好像球赛中的“场外指导”、“啦啦队长”、“随队医生”、“后勤部长”;电影拍摄中的“编剧”、“导演”;

六、结语

总之,教师角色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正视现实,以开放的心态,尽快的适应并践行于教学之中,更要注意,新课程的改革也离不开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切忌“矫枉过正”和“邯郸学步”。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们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新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将传统的优秀成果进行完美整合,继往开来,实现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作者:马银环 单位:白银市实验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阳光高效课堂模式下历史教学论文

1“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的概念

“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是在小组合作基础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尝试,主要特点就是教师尽可能的退出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在课堂中既是学生学习的同伴,也是课堂活动的观察者,还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强调课堂上生生、师生间的互动性与讨论性,使得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有以下几个特色:一个模式:倡导“自觉参与,自主体验,自信合作”。三研备课:研究教材与学生、方法与策略、导学案与教案。六步学案:导学案中严格按照学习目标、温故知新、自主研习、合作探究、拓展提升、感悟反思六步设置。八环课堂:课堂教学分八环节:目标解读,检查汇报,激情导入,提纲挈领,交流展示,合作提升,成果反馈,作业小测。通过这样的课堂模式的实施,实现让学生自信合作、快乐学习、愉快生活的目标,从而达到“阳光三年,照亮一生”的育人理念。

2“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

2.1科学分组,兼顾全体

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是保证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取得成效的前提。教师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和编号。一般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与兴趣、学习能力与行为习惯等。在每个小组中都要有一些学习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从而平衡小组之间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另外,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灵活掌握,需要情景剧表演这样的活动展示时,就可以打破相对固定的小组,以原来小组为基础,适当的吸收其他组的学生,或者打破组的界限,由一些有表现欲望的学生来进行等。

2.2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是一种互助性的学习方式。不管是课堂的讨论,还是课后小组实践活动,小组内的各个成员一般都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小组必须选出一位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以及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在小组内要对每一位组员进行任务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展示员、评价员等等,甚至连负责补充都有具体的人员。只有分工明确了,确保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各司其职,才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3制定学案,科学合理

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来制定教学案是“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取得实效的关键。从学生要掌握的目标入手,在目标展示环节将所要达成的目标展示给学生;在自主研习中对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独学完成,组内结对子进行检测;有一定能力要求的部分在合作探究中展示,由学生在自主研习过关后进行组内研讨,这个环节要求各组进行的同时由展示员把研讨的成果展示出来,以供各组之间进行评价和补充,有疑问的地方做出标记或者直接与老师探讨;对于本节课的难点部分一般会在拓展提升中出现,这个就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组间的讨论、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真正的学为己用;达标检测部分是对学生本节学习程度的印证,能够做到正确率达到80%以上,就基本上完成了本节学习的目标。而这段时间的上课证实,学生大多数基本可以做到这一点,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正确率在95%以上。另外鼓励学生学会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将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交叉、渗透,这样学生的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2.4活动穿插,形式多样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合作形式是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式,如在课堂中穿插活动环节:视频欣赏、小品展示、历史重现等。通过丰富的合作交流形式,调动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巴黎和会这段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历史重现的活动环节。从班级中找出学生分别代表英、美、法、德、日、意五国,在请一位学生做中国代表,让他们感受当时的氛围以及体会当时各国的愿望和最终达成《凡尔赛和约》后他们的不同心境,从而轻松的让学生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并且对于突破本节的难点———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2.5科学评价,激发兴趣

初中生的自制力不强,一些学生不认真合作,无所事事。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要取得成效,就需要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齐心协力,向同一个目标前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分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合作小组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这就促使学生团结合作,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结束语“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到该模式,不仅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在教学效果上也已经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当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探索,不但完善,从而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保障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素质。

作者:李淑英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教师人格魅力历史教学论文

一、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背景因素是初中历史教师的人格修养

历史教师的人格修养不仅指人的文化水平还包括教师对相关文化的研究能力。历史学科对人类的文明、社会的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历史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它的文化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所以历史教师的人格修养,就应该首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再次是具有思考历史的思维能力。一个具有优秀人格的初中历史教师,本身要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而且更应懂得其他学科的知识;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应该有所研究;在政治思想上,要了解世界的形势,把握各种政策及其走向,能以自己独特的历史思维来解释和分析现代生活以及生活中的现象。因此,要想自己的历史课堂有实效性,自己应该多储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驾驭课堂,才能使历史教学得到升华。一位具有优秀人格的历史教师,他的知识水平是深厚的。底蕴深厚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有着理想和抱负。有追求的历史教师展现出来的人格和形象往往都是完整的。精神焕发的历史教师,他的精力是充沛的,他的性格是坚毅的。遇到困难,他能够乐观向上;生活中处处给人以正能量。在这样的历史教师的影响下,他的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形成坚强的意志,因而更加善于思考,勤教师学苦练。

二、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历史教师的良好史德

历史教师要抱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研究历史和尊重历史,所以他应该是一个为人正直、公正的教师。无论是谁都知道,过去的就是过去的,都已成为历史,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是真实存在的,即使有人想改变也是无法改变的。如果说有人发挥想象力,虚构人物情节,那这绝对不是历史,这是文学。历史是就是历史,不是任何人想象的,也不允许想象。我们都承认,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历史学界的传统。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求实的态度搜集史料,以公允的态度解释和运用史料,这样才无愧是一名真正的历史教师。历史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而且其可塑性强,那么初中历史教师就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史德,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在评价历史的时候要客观公正,不能随便下结论。不能捏造历史,随心所欲地想当然,更不能用虚假的“事实”给学生讲解。另一方面,一个初中历史教师在真实地讲述历史的同时,自己对历史的感情也应该是真实的。历史教师的情绪,他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对历史中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流露。教师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这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因素是历史教师的博大情怀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爱心,有责任心。初中历史教师更应如此。在此基础上,初中历史教师还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这在孩子们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历史眼光,还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跟大家团结协作。万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历史学科也要与其他学科相整合,用自己远大的眼光和博大情怀同其他学科相结合,这也是自己博大情怀的体现,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有爱心和责任心才有人格魅力,教师是这样,历史教师也不例外,我们要爱护学生,与学生关系融洽,愿意与学生经常沟通,更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以心交心。初中生不是大人,更需要朋友,教师把他们当朋友看待,这就是一种博大的情怀的体现。这样的历史教师学生怎能不喜欢不爱戴?这样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怎能不提高?一个博大情怀的历史教师,会表现在方方面面,把他的爱心和责任心无形融入课堂。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正能量,它会使整个历史课堂生动起来。小而言之,提高了教学效果;大而言之,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四、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因素是历史教师的教学艺术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历史课程是门基础课程,它通过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静下心来想,我们现在提倡的是主体性教学,不就是让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起来吗?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首先,历史教师要灵活教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为自己喜欢而去学习,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历史教师就要鼓励和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可以在课上多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再次,历史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什么是因材施教,什么是教无定法,同样的课堂,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那产生的课堂效果是绝对不同的。我们都看过《实话实说》和《百家讲坛》,他们的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与众不同,这样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观众。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艺术拿到课堂,一定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也许很难,但只要我们讲究方法,一定会做到的。教无定法,只要教师多思考,总有艺术方法,应用于历史课堂的教学。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历史课堂教学。以上四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实践,踏踏实实地做,而不是空想。凡事都有自身的发展过程,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做好。可以成为一名具有人格魅力的初中历史教师。

作者:王波 单位:长春市第二十八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高校教改历史教学论文

一、高校历史教学教改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和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里包括两种僵化的教学模式。第一种是,有的教师授课,还在搞满堂灌,唱独角戏,不能开展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也不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上没有交流,没有讨论,没有互动,没有合作,感受不到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当成了简单的传声筒和教师话语的接收器。第二种模式是,片面地过量地依赖和滥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认为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不是教改。不管什么课程,都要使用电子课件。为此,教师都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成了绘画绣花、课本搬家,画蛇添足,或只是起到了代替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去解决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难以把该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好。有的老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用课件代替了必要的讲解和内容推演的过程。学生想做个笔记都不跟趟;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得讲课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漏洞百出,甚至成为累赘。更有甚者,有些学校评选精品课,不是看实际教学效果,而是看你有没有电子课件。例如有的老教师教了三十多年的历史课,教学上很受学生欢迎,桃李满天下,却因为没有电子课件失去了被评为名师的资格。可见,这样的学校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误导。事实上,在许多学校,虽然制作了许多精良的课件,但并没有也没有条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只不过把课件当做教师的一种表面的要求或作为评教条件的一种摆设而已,而实际上却根本没有应用在教学上。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像以上这两种简单的教学方法都是违背教学宗旨的,起不到多少真正的教学作用。过后,没让学生学到多少有价值的知识。满堂灌式的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就像看了一场枯燥的独角戏,而滥用教学多媒体课件仿佛就像学生看了一场图片的流动展览。

(二)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片面性和单一化

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的考察,高等院校历史课的考试内容,多以学生死记硬背、不加思考的记忆性知识为主,缺乏对历史分析评价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在试题设计上,一般只有填空、解词、简答、论述、判断等几种常见的题型,很少有分析活动与实践活动的考查。考试题目的设计日益趋向于简单化、公式化、程序化;评价模式仍以考试为主,不管是专业课测评,还是公共课测评,都是笔试。在确定学生的总评成绩时,往往是只以一次或两次闭卷考试的分数来做定论,看不到学生的潜在能力。这种考评体系不仅弹性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而且学生还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激励而使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要想得高分,只能按老师讲课的内容或要点去做复习范围和答案。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阻碍了创造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高分”学生,越来越傻,往往是知识面仅限于教材范围的缺乏独到见解的低能者。

教学评价体系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问题。什么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就会引导学生怎样地去学习,单一化的考评体系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潜力的发挥,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高等学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陈旧一套的教学评价体系就必须做到稳健而深化地改革。

二、高校历史课教学教改的对策

(一)正确理解历史课的教学目标与宗旨,为社会培养有历史知识和正确历史观的人才

没有改革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没有改革就没有历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改革作为一种教育的动力应始终是教学管理着和教师的不断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要改进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现有的状况,思考出那些哪怕是比原先只前进一步或两步的想法。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高等学校校应加大历史课的教学改革力度。教师要克服以往过于强调知识深度、广度的偏差,彻底从应试教育转变为能力培养上来。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现实需要和能力素质的提高,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训练

高校历史课教学中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把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等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改革历史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教师课程内容体系,强化道德与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以适应高校历史课教学目标的需要。高校历史课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培养高标准、高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强化分析历史鉴别历史和应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应使学生掌握网络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现代教学技能,为其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的培养

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些学生本来就对这门课不喜欢,感觉没意思;二是头脑中对学习历史课的作用认识不清楚,认为所学的东西应用不到现实生活中去;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不能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历史课兴趣,一是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设计好和应用好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和方;二是要加强学习目的与作用方面的教育,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使之内化为学习兴趣;三是要做好课程内容设计,讲课内容要少而精。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力。例如,在美国的某个大学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不是仅限于一本教材的内容。教师只起到指导答疑作用,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重点,并要求学生写作出分析文章或研究论文。学生们通过自主的学习各种文献,从中了解到了各种事实和一些个人的各种观点,经过分析、判断、综合,从中得出有自己独见的结论。并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能力,熟悉了学习方法和和提高了研究问题的能力。我们亦应借鉴美国历史教学的经验,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胜心理和学习兴趣。

(四)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各方面的专家和科学家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这跟中国的社会制度有关,也跟中国普遍的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有关。教师要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教育的长处,创造性地完善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发展的空间。为此,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做好教学内容设计,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师是教学内容规划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着强化基础、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来设计。历史课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的主要特点,使学生能够对各种社会制度优劣加以鉴别,说明历史变革的原因与动力。要学会从历史经验中找出对今天社会制度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东西。要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来解读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的演变原因。教学时避免让学生记忆那些于能力提高无补内容。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上动脑筋下功夫,要在坚持思想独立的原则下适当将一些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引入历史课程,丰富历史课程的活力和吸引力,例如,学习中国当代历史时,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怎样实事求是地评价问题,可以增加一些讨论的内容,让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发表各自的见解或写成论文。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无疑起到了推动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养成科学的唯物主义态度。

2、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也包括认知、兴趣培养和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和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或多种手段相结合。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各种教学设施。并有因特网还能搜索各种资料和传递信息,就连个人的手机都可以上网了。这无疑给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都创造了方便条件。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上中国近代史这课时,笔者着重介绍世界园林史上的明珠——圆明园。当看到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同学们无不为之愤慨。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深浅程度与课堂教学手段息息相关,教学手段越丰富,学生的认识就越容易深入,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进行具体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网络具有传递信息方便、快捷、普及等特点,如,在黑板上难以布置大量的作业题,可以通过建立QQ学习群来帮助解决,网络不仅在密切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也可以利用来改进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

3、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建立日常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的提高。历史课的成绩评定应把能力考核放在第一位。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历史的的分析、评价和借鉴能力,其次才是考核学生所掌握的必要的历史知识多少。能力考本应以面试和论文答辩方式为主,满分可占总分数的60%以上。对必要的历史知识的考核可以采取闭卷的方式,闭卷考核成绩应占总分的40%左右。关于历史专业课成绩的考核设计,也可以分成过程考核和最后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和最后的考核,其分数比例也应为6:4左右。过程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疑问的能力,即有无独立思考的能力。结果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包括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解释、分析、评价的能力和应用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的能力。使学生专业成绩的评定不局限于一次期末考试成绩。要把课堂上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语言表述、对问题探究的深浅度等发言情况计入平时成绩;把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和课堂纪律状况计入平时成绩,最后得出全面、系统的学生成绩总评。这样,既可以克服一次考试带来的偶然性,又可以及时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学习纪律,激发创新意识。

三、结论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的具有一定的不科学性,迫切需要改革。改革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的,要扎扎实实讲求实效。过去好的和有用的东西还是保留和继承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照搬有些不适用的东西和形式主义泛滥。改革要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入手,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教师要形成更具自身活力和特色的教学风格,就必须深化教学理论的学习和认真研究教学实践,并适当吸收外国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适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科学的评价手段,激励、引导学生学好历史知识和认真研究点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史观独立地分析和评价历史做到到古为今用,成为有正确历史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之,教学改革是要把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事实上,不是每一位学生将来都能把老师在校教给他们的知识都能记得住和用得上,但老师会把他的品德、态度、方法和对学生能力的打造将深远地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历史教学论文:多媒体历史教学论文

一、历史教学过程中多维历史资料的展示

历史教学是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脉络的整理,让学生实现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和社会运动规律的总结。在历史教学当中,会涉及大量史料和历史人物,历史学习的难点在于对历史资料的记忆和整理。而多媒体技术则可将文字性的历史资料,通过声音、图片和影像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历史资料的整理中,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其个人的历史传记电影及相关视频。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我们的课堂往往是基于对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记诵。由于大的历史环境的缺失,学生往往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命运走向的认识不清晰。而这便无法实现其对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规律的掌握。而传记电影,往往是以历史人物的一生为主线,将历史人物放置到大的历史背景当中,通过对其一生的经历,展现其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的重大作用。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的运用,有效弥合了历史发展与现实环境之间时间的阻隔,实现了历史场景的再现。而这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整体把握和感知。另外,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对历史文物有着更为直观的把握。在历史课本之上,往往以小面积彩图出现的文物图片,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历史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利用互联网从网络上下载大批清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这种视觉化效果更好的课堂效果,可以有效增强课堂气氛,大大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喜爱之情。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猛发展,在另一维度上,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组织的效率和课堂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大大加强,丰富的史料和大量的更为详实的历史记录让本来扁平化的历史课堂和历史人物,凸显出其棱角,展现其个性。学生听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社会背景和人物历史作业的把握,可以有效实现对历史发展轨迹逻辑和规律的把握。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中,历史课堂由单纯的记忆性质的学科,变成内涵更为广阔具有深厚人文色彩、具有历史深度的科学。这一转变,也使得其内涵更加广阔。

二、多媒体环境下历史课堂知识结构展示的发展

历史学科的性质决定,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关键是对其历史脉络的整体把握。在这一主题之下,学生通过对史料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记忆,才能形成能够贯穿历史发展的整体架构与历史空间的构成。在多媒体环境下,历史课堂知识的总结,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予以更好的展示。

首先,历史教师通过对历史事件因果联系的把握,将历史发展的脉络与空间,进行综合整理。在教学提纲的整理中,教师可以以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脉络为主线,整理出一条线索,将全部的知识点纳入其中。而对于比较分析的题目,历史教师则通过对相同题材具有相似历史事件进行整合。对于相同主题的考点,比如以中国的税收制度为例,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财政税收制度进行组合,让学生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记忆。

其次,在历史知识结构展示的方式,也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历史教师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相关考点,通过图表、表格、图像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在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时,其不仅仅再是对文字的记忆,而是对整个历史学科的史学思维和史学逻辑进行整合学习。而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空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再次,从历史课堂的记忆效果来看,学生对于多媒体所展示的知识结构和分类的知识结构,更容易记忆。这些分类的知识点,在记忆上具有相似之处,并且,历史考试当中,其考察形式也往往是进行发展脉络的相互比较,这对于提高学生记忆的针对性和提供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完么叶忠 单位: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藏族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合作探究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有效选择话题,促进学生的积极探究

在历史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对话题进行主动探究,要是这个话题和学习内容相互联系,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在选取探究的话题时,要从学生的历史水平出发,让这个话题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载体,能通过深入对话题进行分析和理解,来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掌握。在选择课堂学习探究的话题时,不是任何知识点都可以作为探究的话题,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的学习目标和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话题的选择。选择的话题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展开有效的探究。在历史合作探究教学中,要是课堂教学大大提高,学生充满兴趣地参与探究,需要教师在进行话题选择时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的话题要围绕教材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通过探究能有效理解教材内容,促进他们对知识整体把握。

2.话题要能体现教学目标,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实际的历史水平和能力。

3.话题的选择要具有开放性,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理解和探究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与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政策提出的原因和意义让学生进行深入合作探究,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类似背景,设置类似于如下的题目来让学生去探究,如:在苏联内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对以后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在进行经济发展的政策定制时,应注意的方面有哪些?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二、运用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合作探究是新课改过程中普遍运用的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时能更深入,让他们能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积极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他们从多方面对历史问题入手,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多元化,提高历史综合能力。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起到的是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不断地尝试解决,获得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理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的互相合作,认真倾听他人的分析和见解,并在其他同学表达完意见之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例如,在进行“开辟新航路”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针对“新航路”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教师可做类似如下的教学安排与设计:

1.先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与自主探究,并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表述。

2.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地理大发现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文明以及世界市场的出现有着怎样的作用与意义?

3.进行小组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回答问题:地理大发现对西欧是否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通过有效的合作探究,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在讨论过程中让他们把历史知识进行整理,使历史知识体系趋于完善。

三、激励学生进行积极表达,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需要学生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把自己的想法正确流利地表达出来,促进小组成员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在探究中让学生把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在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会先对语言进行组织和思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在鼓励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表达时,教师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1.鼓励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运用历史性的语言进行表述,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2.引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积极探究,并对他人的见解能勇敢地说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在矛盾的知识理解过程中通过探究,解决矛盾,促进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3.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让学生能表达出对问题的看法,还要鼓励他们把自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写出来,使学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能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他们的积极发言中,使思维互相发生碰撞,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他们看到知识的本质。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讨论中,使课堂在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进行,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杨亚利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二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故事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引入有趣的历史故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之后,便有了学习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当学生发掘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魅力和乐趣之后,其历史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第二,引用历史故事,能够强化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寻找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每个时间段历史时间发生的关联,以优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程度;第三,应用历史故事,有利于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教师要保证所将历史故事的真实性,要确定其并不是虚构,不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以使学生能够根据可靠的历史故事依据,来分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要具有针对性,一定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可完全脱离课本。其次,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要先全面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历史基础来讲述学生容易理解的故事内容。要尽可能的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使学生能够根据历史故事中的所体现的生活现状来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要具有趣味性,篇幅比较短而精湛。

三、应用历史故事改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气氛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历史故事来开展趣味性导入教学活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导入法,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利用历史故事的讲述,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而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其能够追随教师的思路,边听边思考,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故事,篇幅不能过长,要选取最精华的部分,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而且选择的历史故事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不可脱离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要将历史故事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结合,以保障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这一刻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英国皇室的认识和印象,然后引出英国历史上的一位国王——查理一世,并将查理一世被处死的故事概括的阐述于学生。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学生便会对查理一世被处死的具体原因及当时的背景环境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则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进入教学正题。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历史故事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高中历史的学习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由于所学习的年代较为偏远,教学内容中的事件学生并未亲身经历过,还有大量需要记忆和背诵的内容,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若不加以控制和改善,则不利于学生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为此,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时候,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挥学生强大的记忆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刻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三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内容和特点,则可以为学生讲述与周公东征相关的故事,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西周所建立的分封制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形成背景、产生原因、具体内容和特点。

四、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历史教学中,主动配合学生开展高效的历史课程教学活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引用历史故事,不可脱离教材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补充空白的历史知识,使其能够更为客观的评价历史、认识历史。总而言之,应用历史故事可改善历史教学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把握历史内涵,发现历史学习中的乐趣,从而实现寓学于乐。

作者:陈一平 单位:浙江省温州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

虽然国家很早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受当前考试制度的影响,大多教师仍在以分数论“英雄”,大多学校仍在把分数作为教学质量评定的唯一标准,很少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考核因素。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学仍然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否认,历史学科确实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朝代、年代、地点以及关键人物等,这些知识非常繁杂琐碎,有些知识记起来还容易发生混淆,由此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为了应付考试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致使学习效率不高。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在课程衔接上不够紧密,在课程过渡上不够自然,给人感觉好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且从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和规划上来看,其教学目标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环节,教学型的课程设置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仍需改进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和传达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从而大大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仍需进一步创新和改进。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对照当前的历史教学实际,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现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落后必然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丰富的表现形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要结合教学需要,积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把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任务式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积极构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创设情景,促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历史课本为载体,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课程改革要求和时展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目标一一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这样既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创新教学内容

因为历史课程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搜集多方面的资料,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和充实自己的知识视野和信息量,把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拓展历史学科的教学内涵,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三、总结

总之,在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使得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为此,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对原有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进行革新,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转型升级,如此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杨建军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矿区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新课标下中职学校历史教学论文

一、从实际出发,整合教材

新课标教材共有七本书,三本必修,四本选修。光必修本教材,每本都在一百七十页以上。中职学校新教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多于旧教材。中职学校素来以专业为主,文化课课时量少,有限的课时难以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另外新教材内容编排上有些地方详略不当。比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把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放到了一起。像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只列在了简表里,没有战争过程的描述。

由于内容大幅缩减,再加上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固,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囫囵吞枣的感觉。另外教材还有多处重复之处,比如《古代政治制度》中教材第10页的内容里有“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教材的第12页出现了类似的内容。知识的重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降低了学习兴趣。针对这些问题,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精炼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使教材知识能够紧凑、简明、系统,便于学生学习、记忆。

二、从教材入手,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新课标新教材的专题体例把历史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部分讲述,使三者之间的联系割断了,不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要从教材入手,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比如讲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方式发生变化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做对比,提到两个概念,“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如果用书面语言来解释,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要结合必修一的内容,通过把两次工业革命做对比,并使政治与经济相联系。不仅形象地解释了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了资本输出的危害比商品输出更大,从而明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了。

三、从教学入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标教材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旧教材中对许多历史现象都有结论,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容易。但长此以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而新教材中结论性的内容较少,给教学留有很大余地,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讨论中来,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探究能力。但艺校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较差,探究能力不足。

中职学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及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是做好教学的关键。一是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历史课变得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是改变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学习效果更好。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质疑。在此基础上老师要巧于点拨,善于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对历史问题、历史现象深入探究,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客观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由于艺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所以新教材对学生而言不易学习与掌握。笔者认为可运用以上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既发挥了新教材的优势,也符合艺校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听得有趣,学得省力,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更多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作者:徐春利 单位:呼和浩特市艺术学校

历史教学论文:影视资源中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强化影视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历史教学中适当的引入影视资源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记忆有极大的帮助,适宜更多的历史教师实践尝试。

1)影视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以板书或讲述的方式将枯燥琐碎的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热情,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新时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各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可以通过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神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主观学习历史的动机逐渐增强,最终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升。

2)影视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相关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劣势,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很多较为抽象的知识,这些内容如果不能被学生及时消化理解,最终将会成为阻碍学生历史成绩提升的影响因素。而将具体的知识通过鲜活的画面演绎出来,可以使学生在融入剧情的过程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初二上学期第五单元的内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其中便包含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即辽海、淞沪和徐州战役),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将三大战役发生的时间、具体的地点、领导人、历史意义等发生混淆,因而教学中我便为学生播放《三大战役》的电影视频,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影响下加深对各个历史的知识的记忆。

3)影视资源是培养学生情感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下将培养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而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的教学中恰好为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影视资源的融入便进一步将这种情感的培养具体化。例如,初一的历史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通过给学生具体的展示四羊方尊、唐三彩、造纸术、印刷术等古明,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而在初二讲授到屈辱的近现代史时,通过《甲午大海战》、《八国联军》等影片的播放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二、影视资源的高效利用

当然,说影视资料可以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并不是强调其会成为教学的主导方式,真正的教学方式仍以各种具体的教学模式为主,影视资源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如何实现对影视资源的高效利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师教学实践中逐渐深化研究的问题,科学合理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一)影视资源利用原则

1)严谨性。

历史教材中涉及的每个细节的知识点都是经过无数次的验证才得出来的教学内容,但有的影视资料中为强化某种效果而对真实的历史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因而利用影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经过反复的验证,在确定所选用的影视资料与历史真实情况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进行播放,以免不正确的历史影视资料对学生的认知观念造成误导。

2)时间性。

影视资料有很强的时间性,每年我国影视行业出产的同一类型的作品会有很多,因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选取最为新颖的作品,以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利用的影视作品的年份过老,其中没有一个人是学生所认识的,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观看热情,因而教师应尽量选取较为新颖的影视作品。例如,在讲到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和谈时便可以引入《建国大业》这部汇聚了众多一线明星的巨制,在积极调动学生欣赏兴趣的同时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引领学生走进那个时代。

(二)影视资源利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1)严格影视资源的选取条件。

教师在引进历史影视资源时一定要结合影片与历史的真实性、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积极作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对影片进行筛选。例如,现代电视上很火的《甄嬛传》等历史剧、《雪豹》等战争剧都与历史史实大相径庭,因而虽然这些作品更有利于激起学生的观赏兴趣,也不能使这些作品走入课堂。而在讲到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史实时可以结合《十二生肖》这样的足够吸引学生兴趣的且与历史有一定关联性的影视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影片中的兽首具体阐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抢夺中国文物等历史恶行,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强化影视资源的整合与思考。

为强化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积极作用的发挥,教师有必要在播放影片前对其进行整合与思考,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融入到相应的历史知识学习。教师首先需要对选取的影片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从而能将历史知识与影片进行有效地融合。例如,我在选定一部影片后会综合分析其具体细节,并结合相关知识总结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独立判断等能力,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框架,对其长远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三、总结

将影视资源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声音与图像于一体的影视资源能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值得更多的历史教师进行实践探索。

作者:蒋恭境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德化第六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最优化理论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最优化的课堂情境创设

高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以前,会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这个学习情境是既给学生划定一个学习的范围,也是让学生对这一课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一个初步的印象,让学生了解到自己需要探索的方向。同时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在这个学习氛围里自主地学习。要实现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首先就要控制情境创设的环节,让最优的情境创设能达到以上教学的目的。以高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哥伦布领航》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以前给学生播放游戏大航海时代2的片头。这款游戏的片头以浪漫而激情的音乐展现哥伦布航海前欧洲人的精神风貌,用CG图展现出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学生从片段中能看到那个时代,以葡萄牙、西班牙人为首,他们的贵族、商人、平民等各个阶层的人都致力于航海探险中,在航海中寻找自己的梦想。由于那么多人前赴后继进行航海探险的原因,一张能联系全世界的海运图逐渐完成。多媒体片段让学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激情,他们对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北美洲以后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哥伦布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决定出航探险的?教师的多媒体背景燃起学生的学习探索心,教师的引导给予学生学习的目的,两者相结合,学生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最优化的课堂引导实现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这一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或者不能以科学的方式思考这一课需要学习的内容,那么巴班斯基最优化的教学理论就不能实现。为了让学生能迅速地理解这一课要学习的知识,教师需要选择一个教学切入点。比如以这一节课的知识为例,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思考哥伦布领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就有可能找不到思考的方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郑和下西洋的事件,让学生横向地比较这两个航海的背景、动机、特点、影响等,学生就可以自己寻找思考的脉络。一名学生比较这两者不同处如下:背景———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为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的时期;新航路开辟的时代为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当时资本主义迅速兴起,而奥斯曼帝国把持着地中海的东端,封锁当时的海运航道,西欧各国不得不寻找新的航海,寻找新的商机。目的———郑和下西洋时代,航海的原因是明朝为了加强自己的控制,向世界各国宣扬自己的强大和繁荣;新航路开辟的时代是为了实现海外殖民、掠夺财富,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特点———郑和下西洋时代,当时郑和航海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西欧各国是以殖民和掠夺为目的积极航海,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航海。影响———郑和下西洋的时代,郑和的航海行为成为当时积极航海探险的一项历史性的壮举,他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亚非国家,将亚非国家的信息传到了当时的明朝,让明朝了解到其他世界各国的情报。然而这种航海行为是以不计金钱收益为目的的航海行为,只要明朝不愿意再支付庞大的航海经费,探险行为即要停止;西欧各国是以经济发展为目的开始航海探险,它为西欧各国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收入。教师给学生一个思考切入点,学生就不仅能思考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还能总结出以后要以怎样的方法思考不了解的问题。

三、最化化的课后作业布置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也是巴班斯基教学理论的重要环节,依这种教学理论,它要求教师精选课后作业,选择学生可能感兴趣又最有启发性的题目让学生研究。以这节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某电视剧里,一段场景描述说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某人在法国巴黎的餐厅点了以下的菜:番茄汤、炸牛排、煎土豆、四季豆、什锦面包(小麦、玉米、裸麦)。这个电视剧桥段在历史中有没有可能实现?为什么?学生在做这个习题时,能更深入地理解哥伦布航海对西欧各国带来的重大影响。同时学生在情感上也受到教育,学生能理解到,如果要拍历史剧,就要尊重历史事实,绝不可胡编乱造。

四、结语

从以上巴班斯基教学理论的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到,教师从以上的环节进行控制,就可以达到巴班斯基教学理论的教学要求。这种教学方法能破突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使用这种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学习。

作者:周华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史料历史教学论文

一、掌握获取史料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史料比旧版丰富,但仅靠课本提供的史料往往不足以满足教学所需,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课本用几段文字讲述了香港澳门“谈判———签约——过渡———回归”的历程,以及几组图片,目标是要学生掌握回归的基本情况、意义,并借此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只凭课本这些文图,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难以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我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史料“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以及上网下载“香港特别行政区划图”“澳门特别行政区划图”,播放“香港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精彩瞬间”(或视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大大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欢歌、笑语中体会到了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恰当地筛选史料,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历史教材涉及史料众多,重在选出最为典型的,而又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史料。课堂中切忌出现史料滥用,使学生“眼花缭乱”的情况,尤其是在复习课中恰当精选一些史料,能有效地整合教材突破重点、考点,再配以教师精心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复习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时,我主要选取了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复习比较。材料一:“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这一事件又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材料二:“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提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日本历史上的哪两次改革?改革者分别是谁?两次改革在性质上有何不同?两次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这样由浅入深的设问,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既帮助学生比较了日本两次改革的“异同”,突破了考点,又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总之,课堂中运用的史料要“精简”。

三、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况且近年中考试题中都有相关的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运用史料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教学,就是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与整理,从繁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讲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洋务运动》,评价洋务运动时,可引用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提问: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在什么事件后的自我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具体指什么事情?纸糊的老虎……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层层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提取材料中的中心意思,就使学生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有了一个客观和科学的认识。有些史料生僻、难懂,初中学生有时难以从材料表面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关键词,如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二:“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提问:这两首诗提到了我国历史上一位威名赫赫的皇帝是谁?材料一赞颂了“秦王”的什么功绩?材料二讥讽了这位统治者的哪一项统治措施?这一措施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材料二的“山东乱”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爆发于何地?人物关键词“秦王”,地域关键词“坑灰”“山东”等,这样就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焚书坑儒、大泽乡起义等这些有效信息提取了出来。总之,历史课涉及的史料丰富多彩,每节课的内容又很多,课堂上能展示的史料就很有限,重在结合教材的重难点、考点精心筛选,科学有效地加以运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双赢”甚至“多赢”应成为我们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

作者:牛春玲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比较法历史教学论文

就目前来看,比较法是比较适合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因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分析,不仅熟悉了事物的表象,更了解了事物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历史意识。因此,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也是历史教学最常用的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好这一方法呢?下面,笔者以美国的独立战争和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例作一下区别比较。

1.我们从社会性质和斗争对象方面作对比。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是英国的完全殖民地,虽然作为资本主义的英国当时已经开始了它的工业革命,但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工厂制刚刚得到推广;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争取民族独立,反对许多欧美列强,如英、法、俄、德、日等,此时的这些列强大多数已完成工业革命,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或者帝国主义阶段,侵略者在力量上的悬殊对比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人民的革命面临更大的困难。从历史上看,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没有封建制度的束缚,因此,推翻外来殖民统治成为首要的任务;而中国却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的文明古国,近代以来,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任务不仅仅是反侵略,而且还要反封建。

2.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的对比。从领导阶级来看,美国的独立战争是由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联合领导的,他们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独立宣言》的发表成为他们共同斗争的旗帜。而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各个主要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每个阶级基于各自指导思想、理论的差异,对中国历史前途有着各自的理想目标以及与众不同的社会实践。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渴望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所有的艰辛努力都最终由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没能使中国社会得到根本的改观;以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要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

3.从经济发展状况对比。美国独立之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因此,北美独立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而在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有多种经济成份存在:这里面有1840年以后伴随列强殖民侵略而传入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还有1927年之后出现的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这些经济成份的不平衡性、不统一性,使各个革命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难以担当革命重担,因此,不可避免地也会导致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4.国际环境的对比。美国所面临的环境相对有利,即18世纪英国在争夺殖民霸权的过程中与欧洲国家矛盾尖锐,特别是与法国的矛盾最为突出。美国独立战争正是利用欧洲国家与英国的矛盾,孤立了英国,取得国际上的军事援助和道义上的支持。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几乎是没有外援的,甚至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国际环境极为险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得到了国际上爱好和平与进步人刚士的大力支持。

5.从革命的结果和前途来看。美国独立后建立起了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国家,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于封建制度的情况下,这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起了示范作用。中国独立后很快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大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同时,年轻的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积极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6.从对现代民主政治的贡献来看。美国独立战争后于1787年颁布了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联邦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原则,在此基础上美国逐渐发展成为典型的民主共和制政体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一样成为以后许多国家学习效仿的榜样,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为其基本原则,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更好地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成功总结,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通过上述有关美国独立战争和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知识的区别比较,使学生能够透过这两个历史事件的表象去了解他们的本质,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那段历史,也学会了客观地正视历史,正确地评价历史,从中感悟历史带给我们的精彩和人生智慧。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目前来看,很多学生因为知识面窄,阅读量小,导致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用比较法,便于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学无定式,教无定法,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也要因事因时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调整,尽量采取最适合的方法进行历史教学,以达到最佳的理想教学效果。

作者:杨轶群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五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多媒体历史教学论文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它不像其他学科可以去感受和体验,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历史文物和遗址拍成照片,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图画、声音、视频、文本等结合在一起,整理成课件,并利用这些课件辅助教学,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画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历史情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动听的声音获得感官上的刺激,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情境的感染,在内心产生了共鸣,受到了教育,产生了学习兴趣。所以,多媒体技术给历史课带了更多的活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历史地图的航线时,教师可以制作动画视频,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在播放视频的时候还可以插入解说,这样会使整堂课的气氛活跃。如在讲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和抗战有关的歌曲,学生听到激情悲壮的音乐,会感受到抗日英雄的顽强和勇敢,教师也能自然地导入到抗日战争的教学内容中。例如,在讲授《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战略转移》这节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会议的录像,一边播放录像一边解说,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画面的内容,他们会对左倾错误思想感到愤怒,对长征的胜利感到高兴,同时感受到了红军的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

二、丰富历史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学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和信息,使他们积极探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具有真实性,它不是教师凭空想象的,需要大量真实材料让学生去认识历史,得出结论。和多媒体技术辅助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模式只能运用一块黑板来展示历史事件,使教学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但是多媒体技术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可以快捷清楚地让学生去阅读历史事件并得出结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复习,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很重要,没有情感教育,就会使课堂教学枯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师也不会有教学激情,这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人,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爱国是一个民族团结和进步的体现,也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在历史教学中,这种情感教育尤为突出,因为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可以作为这方面的教育素材。而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更有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让学生了解我国从汉代到元代的强大,科技文化的先进,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另外,学生在学到外国的入侵,晚清的腐败无能,清政府的委曲求全时,会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树立要为祖国强大而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历史人物具有高尚的人格,教师可以运用视频、图画、解说相结合的方式,把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印象更加深刻,同时学生也会受到感染和教育。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了解为国献身的岳飞,勇敢坚强的狼牙山五壮士,舍身炸碉堡的,为国捐躯的刘胡兰等,通过播放这些人物的事迹,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培养高尚的情操。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启迪学生的思维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比较分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混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构建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初中生的年龄较小,社会经验不足,他们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利用,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意义,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探究,总结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使它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作者:高月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赞善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创新能力培养历史教学论文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教师可以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学生思考;讲点历史变化的原因;通过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历史剧等。这样可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从而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如身处历史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形成“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

系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第一,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第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和教师之间无论在课上还是下课都应该是互动交流、平等的关系,而不是管和被管的关系。首先,教师对学生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坚信只有不努力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其次,教师一定要主动创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谁都会犯错,何况是在学习阶段的学生。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走进他们的心里,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惑和难点。只有师生之间构建起了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最后,教师一定要经常激励学生,让他们有进步的动力。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渐渐产生学习的兴趣,乐于学习。在这种状态下,教学任务就可以更加轻松地完成。第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做创新型历史教师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势。然而,现今历史教学存在许多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象。比如,有的教师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重视知识传授,缺少能力培养,一味地进行知识型考试等等。更有甚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讲、划划,学生听听、背背的现象还屡见不鲜。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抹杀了学生的思维个性,降低了教学效率。在素质教育大潮和严峻的教学“滞后”形势面前,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只有树立了创新意识,才能进行创新教育。其次,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学法、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下功夫研究和探索,锐意改革,力求有新的突破。总之,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积极主动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创新型的历史教师。

作者:郭自贞单位:河北省平乡县第二中学

历史教学论文:教学理念历史教学论文

一、历史教学原则

要创新历史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具有层次性和联系性强的特点,其中包含了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起因和结果、中外历史间的关系、历史和现今的联系等。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主分析历史和了解历史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在分析问题、概括问题、比较问题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历史教学理念需要创新

要想创新教学,离不开教师新的教学理念,这是创新的前提。新的教学理念指导着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但是在当今历史教学中,还延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是比较重视应试教育的,正没有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和发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主宰者,只强调自己的教,而不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的。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传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会给学生增加更多的学习负担,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新时代的教师要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要在教学中树立创新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在历史教学中,教学手段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技术随时变化着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内容都在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需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而这些变换都需要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对教材钻研的主动性。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依靠学生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初中历史教师不管运用哪些教学手段,都要考虑到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另外,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可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所以,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有效利用校本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进一步探究历史资源,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整个过程就是教师在不停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紧张和无趣,对历史教学毫无兴趣可言,甚至会产生厌烦心理。所以,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首先,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其次,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下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都要体现民主和尊重,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了解,共同合作探究。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想象、大胆发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教师在教育创新方面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能满足教学创新的要求,这部分教师还需要继续学习和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教学需要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教学创新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愉快地学习和成长。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另一方面,学校还要为教师创造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条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作者:仇枫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