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7 04:04: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医疗保险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医保拒付问题的提出
1.1医保拒付费用的产生
根据本院的实际工作状况,结合本市的医保政策规定,医保费用拒付是在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结算之后发生的。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文本》(劳社部函20003号)精神,根据"总额控制、超标缓付、考核预留"的原则,天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与各定点医药机构按年度签定了《天津市社会保险医疗服务协议》。医院将门诊联网医疗费用每日上传至辖区内社保分中心。分中心按月在核准医院汇总后的申请支付数据,生成各医院的《天津市医疗保险门诊联网医疗费用申请支付表》和附表,医院下载社保网络端口的《申请支付表》和附表,向分中心申报。在社保分中心审核期间,如查处违规医疗行为则在《申请支付表》中详细注明,不予支付。根据《医疗服务协议》的考核结果,对超出控制指标的社保基金和考核预留金不予支付。
1.2门诊医保拒付的基本情况
某院为一级医院,只设立门诊,诊疗和药品多为中医方向。医保费用拒付包括筛查审核自动拒付和人工拒付。在医保服务平台系统中显示某院的拒付原因包含中药单方不支付、非医疗保险费用、违反适应症规则、超过药日均。其他未出现在某院但属于医保管理机构认定的拒付原因还包含处方审核、超量开药、用药量过少、用法用量违反规定、药物的配伍禁忌、重复开药、搭车开药等。违反适应症规则是指诊断与用药不符、诊断不全、诊断名称不对、诊断名称不规范,如诊断一栏填写上火、消炎止痛、清肺消炎等;搭车开药是指医生开具维生素、安定、甘草片等较为便宜的药品以拉低药日均。在诸多指标中,超过药日均所占比重最大,为44.1%;其次是违反适应症规则,占42%。由此可见,此两项指标为医保拒付的直接原因。2013年6月至9月某院拒付率居高不下。拒付费用按照政策规定要由医院和医生承担,持续上涨的拒付费用无疑使医院的正常医疗服务秩序和财务状况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同时也反映了医院和医生在宣传执行和遵守医保政策过程中仍需要修正和改进,在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医生、患者等医疗服务多方参与者进行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降低拒付率,提高医疗质量,让医保政策充分得到重视和严格执行。
2.医保拒付的原因
2.1医保药品控费指标和药品价格制定有矛盾
普通门诊医保费用拒付中多是由于西药、中成药药品日均费用和中药饮片日均费用超出天津市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对定点医院的控费指标造成的。控费指标要求一级医院西中成药日均为6元,中药饮片每付45元。西中成药日均费用是指医生一天开具的所有西中成药的总费用÷这一天开具的药品的服用总天数。中药饮片日均费用是指一天开具的所有中药饮片处方的总费用÷这一天开具的所有中药饮片处方的总付数。政府对本医院的药品零差价补贴较少,所以药品价格较其他一级医院偏高。假设出门诊次数少的医生合理开具单价较贵的药品和草药,那么有可能造成药日均超标,如果换药或者减量开药,必然会影响治疗效果,违背临床医学规律。某医生一天中为不同病人开具的所有西中成药,西中成药药日均为7.1元(>6元),其中价格较高的立普妥、代文、拜新同、通脉养心分别都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等疾病的特效药品,价格一般都在35元以上,此医生坐诊次数每周不超过3次,超出控费标准的可能性很大,拒付风险增加。如此看来,药品价格偏高,而医保药品控费指标的并没有根据药品市场价格进行合理安排。这间接制约了医学新技术的探索和推广,更加影响了医保参保人员无法享受应有的医疗服务。
2.2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缺乏公平性和专业性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与各医保定点机构签订《服务协议》,是管理中心按照人社部的协议范本与医保定点机构签订的。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抑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避免过度滥用医保资源。但是协议签订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社会保险中心处于绝对管理地位,协议也大多体现出医保管理层单方的意愿,医院只能被动接受。医保管理机构并不是按照协议规定社保中心支付医疗费用的日期和年中考核的日期进行审核结算,社保中心以各种理由延迟或者拒付医疗药品费用。由于社保中心审核医院申请支付医疗费用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医学专业背景,对药品适应病症和治疗手段并没有以专业方法审核判断,会有主观臆断的行为出现,拒付理由不充分。在签订服务协议和审核支付费用时缺少两方有效的沟通平台,医保定点机构的实际情况很少有机会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
2.3医保拒付的严重后果没有得到医院和患者的重视
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下的药品加成管理方式和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形成的两极核算模式产生了医疗服务追求经济效益的偏差,有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原则。个别医师一味逢迎患者的要求,导致浪费医疗资源的行为有所蔓延。如拒付数额较大,次数频繁,被拒付人数较多将会造成责任医生被卫生管理部门强制停诊,相关患者医保卡被查封停用,甚至医院都面临停业整顿的风险。医生尚未意识到拒付的严重性,一位拒付只是损失些门诊收入,且医院并没有真正责令医生赔付拒付的药品诊疗费用。患者更无从知晓超量开药、过度治疗、冒用他人医保卡大四开药等违规违法行为将因小失大,使自己的利益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医保拒付的严重性必须引起医院和患者的重视,并在医疗行为中严格遵守执行。
3.避免医保拒付情况产生的应对措施
3.1制定合理药品定价机制
医保药品低控费指标与药品高价格相互矛盾相互冲突,导致医生和患者的不满情绪就与日俱增。进行药品定价机制改革是实现药品控费指标合理制定的重中之重,取消药品加成则是实现药品合理定价的首要步骤。药品价格虚高主要集中在外资医药企业和合资医药企业生产的药品上,许多国外生产的药品被冠以"原研药"、"专利药"销售,零售价格高于国内同规格药物的几倍,挤占了国内药品市场份额。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药品研发、生产、流通环节,规范整治药品价格,实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物价部门、医疗服务提供机构的良性互动模式,由物价主管部门合理定价,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也要根据医疗市场和药品市场的供给需求制定出弹性的医保药品控费指标,帮助医生开具药品时用量科学,只有通过几个部门合力,才能真正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3.2建立医保患多方流畅的沟通渠道
搭建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医疗服务机构、患者、医疗卫生监督机构等多方的沟通平台。医保管理机构制定医疗保险制度政策之前应举行听证会和座谈会,认真听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政策实施之后定期或不定期对医疗服务机构进行询问走访,并设专门人员受理临床医生、患者对新政策的反馈,分析医保费用拒付典型案例,从而发现政策制定中出现的疏漏和欠缺,提高政策水平,避免因医生顾忌被拒付而降低医疗服务水平的现象。医疗服务机构、临床医生也应该积极参加管理机构的政策知识宣传培训,接受监督机构的监督审查,将临床医疗服务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上报反映。医保经办机构应安排"懂医、懂药、懂物价"的工作人员进行医保费用的审核工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政策的执行能力。由于控费政策缺乏人性化设计,患者就诊频次被无形中增加,不满情绪高涨。为了使患者能够理解医保政策,自觉规范就医行为,医保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在应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宣传医保控费政策以及违反政策承担的相应后果,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体谅患者的实际困难,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3.3完善更新医保服务平台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HIS)
目前医保服务平台系统只在医院医保科或者网络部门安装操控,只有少数工作人员对临床医生开具的西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药日均进行监察,超出控费指标后通知到医生。这种工作方式被动且医生只能估算药日均,并不能直观及时准确的对药日均进行把控。医院应听在取临床医生在门诊所遇实际困难和意见后,通过医院办公室、医保科、财务科、网络中心连同医保服务平台系统开发商的协商联合,根据医保政策更新完善医院医生信息系统(HIS),在医生工作站中设置提示公告栏,包括药日均超量提示、下次取药日期提示、药物疗程自动计算、医保政策查询提示、拒付原因说明、修正适应症书写方法等,避免医生因顾忌拒付而被迫降低医疗服务质量。医保服务平台系统做好维护管理,将下载到的基础数据,包括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等数据,门诊患者药品治疗费用的结算数据利用系统端口接入HIS系统中,能够实时监控到患者多开药品、过度诊疗等违规行为,提醒医生注意防范。综合采用降低医保费用拒付的方法措施效果明显,某院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8月拒付率下降显著,已达到最低值,并且稳定保持。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医保患三方面的矛盾,尤其是临床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还亟需维护和完善。
作者:金宗英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通过江苏省南京市医疗保险结算管理中心数据库,以2010年使用了高值医用耗材的6035例城保参保慢性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使用了高值医用耗材,根据江苏省卫生厅的苏卫行办[2006]1号文件———关于2006年报送《江苏省卫生系统纠风情况统计表》的通知,将高价医用耗材定义为单价≥500元的医用耗材;(2)确诊为恶性肿瘤放化疗、老年性白内障、冠心病及糖尿病。排除标准:(1)住院资料不全,重要信息有缺失;(2)住院天数<2d或≥90d。
1.2调查方法
于2012年10月,通过江苏省南京市医疗保险结算管理中心数据库,收集2010年使用了高值医用耗材的城保参保慢性病患者的住院资料,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就诊医院等级、一年内住院次数、入院时间、出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医用耗材费用等。由2名研究人员按照设定好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资料进行筛选,最终确定有效住院资料6035份,研究过程中质量控制良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住院费用和医用耗材费用呈偏态分布,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表示。不同病种慢性病患者医用耗材费用比间比较采用F检验;对患者的住院费用进行对数转换,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其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病种慢性病患者的一般资料
6035例慢性病患者中,男3466例(占57.4%),女2569例(占42.6%)。患者平均年龄为(63.6±12.8)岁,平均住院天数为(16.1±13.0)d2.2不同病种慢性病患者的住院费用和医用耗材费用不同病种慢性病患者的总医用耗材费用比为19.7%,恶性肿瘤放化疗、老年性白内障、冠心病及糖尿病患者的医用耗材费用比分别为13.1%、38.6%、40.9%及20.5%。不同病种慢性病患者的医用耗材费用比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9.00,P=0.00)
2.3不同病种慢性病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对数转换后的住院费用为因变量,以患者的年龄、性别、就诊医院等级、一年内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及医用耗材费用比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包括性别、就诊医院等级、一年内住院次数及住院天数;影响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包括年龄、就诊医院等级、住院天数及医用耗材费用比;影响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及医用耗材费用比(P<0.05)。
3讨论
本研究共纳入6035例慢性病患者,其平均年龄为(63.6±12.8)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3.7±8.2)岁,除糖尿病外其余2种慢性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也在60岁以上,提示慢性病患者以老年群体为主。这与以往研究给出的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3.2倍的统计结果相一致,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性白内障、冠心病及糖尿病患者的住院费用均与患者年龄有关。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各项身体功能衰退,免疫力降低,老年人逐渐成为各种慢性病的高危人群。性别因素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冠心病及糖尿病3类慢性病患者的住院费用有影响,且多元回归系数均为负数,提示这3类慢性病的住院费用男性高于女性。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男性承担了相对较重的社会工作;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男性患者不良生活习惯较多,接触疾病刺激因素和有害物质的机会较多。就诊医院等级因素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和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住院费用有影响,且回归系数为正数,提示入住等级较高医院的恶性肿瘤放化疗和老年白内障患者,其住院费用较高。一年内住院次数只对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的住院费用有影响,回归系数为负数,提示住院次数较多,住院费用较低。4种慢性病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6.1±13.0)d,这与慢性病病程较长、易反复的特点有一定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病种的慢性病患者,其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均包括住院天数。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的住院费用中位数为29266.4元,平均住院天数为(20.6±13.2)d,这与南通市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住院天数的研究结果接近。所以,在保证患者康复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缩短患者住院天数是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疾病负担的方法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病种慢性病患者的医用耗材费用比为19.7%,其中冠心病患者的医用耗材费用比最高,为40.9%。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除恶性肿瘤放化疗外,其余3种慢性病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均包括医用耗材费用比,说明高值医用耗材的使用对慢性病患者的住院费用存在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临床医学技术和新材料学科的发展,高值医用耗材成为临床上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目前我国对高值医用耗材的招标、采购及价格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导致市场上高值医用耗材面多量广,难以管理。另外,高值医用耗材单价较高,进口高值医用耗材单价更甚。冠心病是老年多发性疾病,在高值医用耗材使用上,一般支架或起搏器的金额在万元以上,甚至接近10万元;可供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选择的多个品种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均在千元以上。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慢性病患者的高值医用耗材费用算术平均数均大于其中位数,说明多数患者的高值医用耗材费用偏高,从而拉高了患者的高值医用耗材费用算术平均数。所以高值医用耗材费用作为患者住院费用构成中的组成部分,若不加以控制和积极引导,不仅会加剧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而且会给医院和社会保障部门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建议做好药品使用和管理工作,以控制药品费用占比来控制慢性病患者的住院费用。而本研究结果提示,缩短住院天数、降低高值医用耗材费用也是降低慢性病患者住院费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务人员应针对患者病情和具体情况,选择相对合理的医疗方式,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治愈患者,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在降低患者高值医用耗材费用方面:
(1)卫生管理部门可以从顶层设计上对高值医用耗材的采购和使用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
(2)医保部门应积极探索更为合理的高值医用耗材医保报销管理政策;
(3)督促医务人员指导患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高值医用耗材,避免患者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难以选择合理高值医用耗材。由于资源限制,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6035例慢性病患者均为城保参保人员。同时由于难以收集到患者的其他人口学特征,如患者的收入、职业及文化程度等,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以后的研究应克服以上困难,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和过程。
作者:陶阳红张开金陈积瑞王雨晴马永华单位: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疗保险系
一、我市目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现状
1.对医疗保险档案重视程度不够
对医疗保险档案的重要性缺少正确认识。随着我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的迅速增长,医疗保险档案数量也剧增,社会发展对医疗保险档案的要求也在提高,由于医保档案工作环节繁琐,加之有关领导不重视,缺少相应的软硬件投入,人员配备、经费不到位,档案不全甚至丢失的情况比较突出。业务科室人员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总以当前的工作都忙不过来为借口,认为档案管理对自己没有多大的意义,没有时间去整理业务档案,档案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2.医疗保险档案材料收集不齐全
医疗保险档案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经办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是整个医疗保险事业的真实记录和历史反映。我市医疗保险自2001年正式实施以来,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大量的基础档案,有些工作人员调动时档案没有及时交接,导致部分档案资料丢失,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在为参保人员提供服务时带来不便,也为我市医保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隐患。
3.缺乏专业的管理和规范标准
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目前我国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各地医疗保险档案的管理也不一致。什么资料需要整理归档,怎样进行整理归档;什么资料需要分类、分级管理,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医疗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分类不清,档案材料装订不规范,极易造成重要档案材料遗失甚至错误归档情况的发生。加上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基础薄弱,没有制定业务档案管理办法,对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缺乏制度制约。
4.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人员仍缺乏专业素质
档案管理水平低。目前我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档案专业人才很少,多为兼职人员。这些人员未经过档案专业知识培训,缺乏基本的档案管理知识,由于自身业务素质及水平不高,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大多数的医疗保险业务档案仍未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仍然延用过去手工操作的陈旧管理模式,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工作的进展。
二、下一步做好我市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对策
做好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保障我市医疗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加快健全医疗保险档案体系,提高业务档案管理水平,发挥对参保者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和保障一生的重要作用。
1.加强宣传,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
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加强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医疗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各级领导对医疗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存在的专业人员缺乏、资金不到位、库房紧张等现实问题,为提升医疗保险档案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2.健全制度,规范程序,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
努力加强构建健全的管理机制,对每一类档案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依法建档。一是各科业务档案必须尽快规范管理。各科要对自己科室的业务资料进行整理,按规定装订归档,年末交档案科集中管理。二是各科档案业务责任人明确。单位内部科室要配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兼职档案管理员,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细化工作流程,每笔业务都有经办人和科室负责人签字。三是档案科要规范管理。单位要建立专门档案库房,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必需的场所,有专人负责档案管理。
3.积极推进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工作人员手工收集、整理,工作量大,效率也低下,费时费力。信息化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大力运用当代科技新成果和新手段,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尽快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当今经济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新成果和新手段,以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需要。要实现档案工作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必须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利用档案管理先进软件程序,建立健全档案电子文档,使用计算机检索档案目录,实现现代化管理,这样既减少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查询档案人员提供了更优质、更快捷的服务。
4.要经常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医保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档案法》、《保密法》等法律法规,具备熟悉操作计算机能力,要配备责任心强、专业能力强的档案管理人员。档案人员要热爱档案工作岗位,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争做档案管理的行家里手。为了加强档案管理法规、档案管理标准和档案具体业务,可以向档案管理好的单位学习,加强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系,经常组织档案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开展经验交流,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湛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队伍。
作者:郑海伟单位:山东省青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一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重复参保
国务院国发[2007]20号文件明确规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为非从业城镇居民;内蒙古自治区内政发[2007]27号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有明确规定: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工家庭中,长期随父母在城盟居住的农民工子女尚可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9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将部分已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户籍的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保险参保范围,造成部分学生重复参保,其中鄂尔多斯市东胜区1800余人、准格尔旗5900余人。
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金专户管理不规范
根据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应纳入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收入户、支出户统一管理,不开设新的财政专户、收入户、支出户。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准格尔旗在社保基金财政专户之外,新开设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专户,以及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准格尔旗在社保基金支出户之外,新开设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户,与国家政策不符。
3基金结余比例过高财政部、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8]116号)要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自治区人民政府也以内政发[2009]57号通知要求:各地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度结余控制在15%左右。2009年,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4814万元,基金支出2306万元,基金年度结余为52%。
二完善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规范基金管理要做到
①将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分账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②要加强业务联系与沟通,明确责任,完善部门间业务协调机制,及时、准确传递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及时报账,定期对账,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表表相符;③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准确核算反映基金运行情况。
2进一步提高居民受益水平
在综合分析以前年度方案运行和基金使用等实际情况基础上,科学测算基金支出,以大病统筹为原则,进一步研究完善补偿方案,适当进行二次补偿和慢性病补偿,提高报销比例和金额,在控制基金风险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基金结余,最大程度地提高居民受益水平。
3简化财政补助办法
提高资金申报效率为提高财政补助资金申报效率,减少财政补助资金审核的工作量,可适当简化中央财政补助方式,改当前补助方式为:①中央财政仅制定一般性补助标准,并通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专项补助科目核算并下达一般性补助资金;②不再制定困难居民缴费补助标准,而是切实增加城市医疗救助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由地方政府通过城市医疗救助渠道,对困难居民缴费进行补助。
4加快两项保险制度衔接
尽快启动社会医疗保险整合工作为能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鉴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资金筹集、报销制度、参保时限等运作模式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应尽早加快上述两项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整合两项医疗保险制度。为此应当:①应尽快统一两项医疗保险政策制度;②形成由劳动社保部门管理经办医保工作,卫生部门管理定点医疗机构的新格局;③建立一体化的网络服务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计算机网络的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建立完善高效的城乡医保信息化管理系统。
作者:张天舒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1隐性知识在医疗保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医疗保险学作为卫生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介绍医疗保险的基本理论和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管理的政策措施。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与我国医疗保险改革和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核心思想和总体目标,从微观视角分析医疗保险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正确认识我国医疗保险政策,熟悉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教材内容分为医疗保险基本理论和医疗保险制度两部分,其中医疗保险基本理论目前相对成熟;医疗保险制度以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为主,结合国内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经验(这部分内容更新较快)。从知识分类上看,教材内容均为显性知识,是已经实施的政策、制度和公认的医疗保险学基本理论。医疗保险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医疗保险实践和分析能力,以便将来能够胜任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教材并没有涉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判断。如何使学生较准确地把握问题核心,理解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使自己的分析判断与时代同步,正确认识医疗保险制度,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等问题在教材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属于隐性知识范畴。隐性知识的默会性使其很难通过文字表述出来,实践中一般是通过“师徒制”方式传递。因此,在医疗保险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基本内容,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显性知识,还要让学生领会必要的隐性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及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项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仍离不开教师这个教学主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同等重要。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既来自教师也来自学生,如果二者配合得当,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1教师的隐性知识及教学实践
教师的隐性知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而来,与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技巧等融合,不同于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因此,对于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不同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有所差异。就医疗保险学课程来讲,笔者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帮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1)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医疗保险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与经济学、保险学、社会学、管理学及医学等都有密切联系,其部分理论更是借鉴了相关学科观点建立起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便于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医疗保险学基本理论。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和相关课程已有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结合国内外医疗保险改革实践来介绍各类医疗保险改革的特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医疗保险制度,拓宽视野;同时运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案例,督促学生关心医疗保险制度实践,形成客观思考问题的习惯。
(2)课堂教学中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知识点可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对于比较枯燥的基本理论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对于基本制度方面的知识可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PBL教学法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最终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3)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对学生学习能力、社会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其在步入社会后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具有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客观认识和处理问题。
2.2学生的隐性知识及教学实践
将不同背景的学生集中在同一个课堂中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多种文化融合的过程。学生的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思维习惯、性格特征、知识储备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学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其对课程知识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
(1)通过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实质上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学生也都有参加医疗保险的经历,教师在介绍医疗保险基本理论时,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医疗保险制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也会加深学生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解。
(2)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隐性知识是难以言传的,但是其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实践得以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案例讨论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讨论中得到体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3)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传统考核方式没有考虑到隐性知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忽视了其个性和长处。大学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导致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突击复习,学习效果不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增加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如观点是否清晰,案例分析是否深入,搜集资料是否认真等。这种考核方式会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作者:赵红梅金英子杨爱荣安祥林单位:牡丹江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
一、补充医疗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1.补充医疗保险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针对补充医疗并没有一套完善的体系,也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眼下我国只有三个文件针对补充医疗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比较详细且专业性质较强的规定,而且这些文件也仅仅只是针对某一个单一的对象或者某种单一的补充医疗保险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而并没有立足于大局来考虑补充医疗推广过程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帮助。比如,眼下在我国还并没有出台一部全国性质的且针对补充医疗的法律制度,而对于除此之外的方面则几乎都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眼下我国还并不具备可以适应现代保险的相应制度,尤其是不像很多发达国家一样具备全面而完善的补充医疗制度,在补充医疗方面缺乏严密完善的相应政策以及制度。而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补充医疗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2.补充医疗保险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错位首先,从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在发展上所需的法律法规制度缺失中就会看出,政府并没有做好对于补充医疗保险发展制度的制定职能。除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在补充医疗方面确实有了过多的干预。眼下,我国的补充医疗保险机构有两种,即医保部门以及社会机构。医保部门所建立的医疗保险是由政府的医疗保障部门以医疗保险的形式所给出的,而社会机构所建立的补充医疗保险则是通过某一种商业保险的手段来填补目前的空白。可是,眼下在我国的很多地区补充医疗保险都受到了不同形式的阻碍,有很多地方政府非但不鼓励社会机构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反而会设定一些门槛来限制补充医疗保险的建立,而政府部门为补充医疗保险设定诸多门槛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很多政府部门都无法理清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之间的问题,也无法清楚的将两者划分开来,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政府所需要执行的只能。而这些由于过多的牵制从而导致的弊端产生的效果不可忽视:首先是将补充医疗保险的建立变成了一种由政府控制的行为,这也就大大增加了政府部门的经济负担,而社保机构也无法完成他们的职能;其二则是在社保机构需要同时负责两种医疗保险运转的情况下,一旦基本医疗保险账户之中的资金出现了问题,那么社保部门就一定会优先选择使用补充医疗保险账户中的资金来填补,这就会直接导致资金管理出现混乱,这对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而言是十分消极的。
3.补充医疗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度低若是将补充医疗保险和主体医疗保险两者之间的划分界限作为标准,那么就可以把补充医疗保险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替代性补充医疗保险”、“附加性补充医疗保险”以及“增补性补充医疗保险”这三个种类。而目前我国最常见的是“附加型补充医疗保险”以及“增补型补充医疗保险”这两种补充医疗保险,而这两者相比较起来更为常见的则是“增补型补充医疗保险”。眼下,在“职工互助医疗保险”以及“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之中所提供的补充医疗保险也有较大的一部分是属于“附加型补充医疗保险”的,而另一部分则是属于“增补型补充医疗保险”,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两种形式互相兼容并存的补充医疗保险。而公务员的医疗补助、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则都是属于“增补型补充医疗保险”一类的。从目前的运作成效上看来,不管是“附加型补充医疗保险”亦或是“增补型补充医疗保险”,而这种补充医疗保险往往很难做到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完美衔接。比如,“职工互助医疗保险”这种形式的附加类医疗保险主要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在职职工以及他们在之前有权力享受基本医疗保险而现在因为某种情况而被取消的在职职工家属,由于在投保的过程中是以一个单位集体投保的形式进行投保,那么不可避免的,也肯定会导致一些没有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失去了享受“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机会。
二、完善中国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1.树立正确的补充医疗保险发展理念要想使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变的完善,就要试着从整体思想上做出转变。首先,整个社会都要对补充医疗保险做到一定的了解,并引起客户的重视。现阶段的情况是很多人对补充医疗保险都还是欠缺认知,所以相关政府就更应该做好宣传普及工作,将补充医疗保险的价值提升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管理的战略高度来引起人们的重视。补充医疗保险不仅是医药卫生费用的主要筹资渠道之一,还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中间人,更是医药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核心推动者,这种种的角色参与都体现出补充医疗保险是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中无法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社会各界还应该意识到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很多社会性问题都考验着补充医疗保险的应对能力,所以补充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2.理清政府在补充医疗保险中的责任补充医疗保险的建设永远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与支持。但是在我国因为政府对于补充医疗保险的认识模糊致使政府难以担当起应有的责任,也很难对补充医疗保险起到推动作用。就关于医疗保险相关法律制度的补充完善而言,相关政府就应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为事实依据,尽快制定出符合于我国实际国情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我国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做出坚实的法律保障。
3.加强补充医疗保险专业化业务能力建设由于补充医疗保险在我国发展的起步较晚,所以在补充医疗保险行业中从事工作的工作人员首先其自身的专业化能力就有所欠缺,这也使得补充医疗保险的风险管控变的艰难起来。因此,补充医疗保险的业务水平何时可以达到专业化直接决定了补充医疗保险何时可以趋近完善。而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要加强对健康保险的管控以及对补充医疗保险的深入研究力度;其二则是要努力提高补充医疗保险的水平;三其三则是根据保险行业的现状加大补充医疗保险的补充和开发力度,这样可以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选择,避免使用者的单一选择从而导致垄断最终导致补充医疗保险水平下降。
作者:田权齐岩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鞍山分公司
一、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必要性
(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劳动用工制度并存的格局。基本医疗保险在用药种类、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为满足不同人群的实际医疗需要,只有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多形式、多层次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辅的医保制度,才能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二)提高了企业集体职工医疗保险待遇。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广覆盖、低保障”的原则,难以满足职工超过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对落实“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和“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政策,减轻职工医疗费用负担,吸引和留住人才,调动职工积极性,保障企业职工身心健康,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补充医疗保险有利于稳定企业职工队伍。本企业是典型的老集体企业,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特殊的集体制企业群体。在职集体职工总数近200人,退休集体职工也有近300人,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近年来患重大疾病的人数更是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住院治疗人数每月高达几十人。在保障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前提下,企业尽其所能增加补充医疗保险的标准,有助于稳定职工队伍,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企业正能量。
(四)补充医疗保险为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集体职工获得更大的医疗保障和实惠。
二、补充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
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受市场经济和政策影响,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的制定和缴费方式也会不同。企业制定方案时应遵循遵章守法、量力而行、合理负担、针对实用的原则。有效提高参保人员的保障意识和保障水平
(一)合法性原则企业在制订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时一定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国家劳动保障相关条例,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不要以为补充医疗保险只是本单位内部的事,任意决策,酿成违章违法行为。
(二)合理负担原则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应遵照合理负担的原则。企业和参保人员共同缴费,各自合理分担,高效利用,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由企业单独承担,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
(三)针对性的原则补充医疗保险其目的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之外的,其次是患重大疾病的集体职工医疗费用个人承担费用过大的问题。切实解决困扰个人遇到重大疾病时个人经济负担过重的困境,努力向着医疗费用支出的绝对数额越大,个人负担的比例应该越低的方向发展,以达到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的目的,要有针对性的要求,体现“雪中送炭”的精神。
(四)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在制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时,应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本着一切为职工利益出发,保障集体职工合法权益,提高集体职工医疗保险待遇,稳定企业职工队伍。
三、建立企业集体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的条件
(一)须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相关费用。
(二)在确保经济效益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及时缴纳其他社会保险费用。
(三)在医疗保障待遇高于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情况下,建立科学的可持续性的补充医疗保险体系。
四、补充医疗保险的基本设想
(一)目前公司试行补充医疗保险的情况
1、本企业较早地试行了补充医疗保险办法,其筹集标准与管理方式近几年来沿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办法(试行)》(太原热电制[2006]94号)文件中的相关规定。本企业目前的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办法是:对超出基本医疗统筹封顶线的部分由该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分别按住院费用的80%、门诊费用的70%的比例来支付。最高支付额为15万元。对于未划入重大疾病范围的但符合有关规定的慢性病种的职工,其个人账户结零后,一般门诊就医时产生的医药费用,由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支付百分之五十,,当年最高支付限额为1000元。以完善现行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充分发挥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作用,因此制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2、缴费的方式与比例本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费用由企业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保险对象是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按上年企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作为补充医疗保险费用,且直接从成本中列支。该费用纳入专户,专款专用,与基本医疗保险分别建账,单独核算。
3、商业医疗保险方面,公司目前实行住院费用个人自付部分超过3000元者方可报销。即:个人自付部分超过3000-5000元按个人自付部分15%报销,5000元以上按个人自付部分的20%报销。
(二)完善后的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
1、需要长期吃药的患慢性病人员对于所患疾病不在基本医疗保险中的大额疾病项目的,但又需要长期服药的,而且其帐户划拨额与实际医药费差别太大的群体大都是65岁以上的退休人员。他们的退休收入偏低,医疗包袱太重。因此,企业需为职工寻求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减轻其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
2、“大病”等人员对于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病例,尽管这一部分职工所占比重较小,但费用很大,职工个人难以承受。我公司从2003年基本医疗保险改革以来,对于这种特殊的“大病”及“超大病”的医疗问题,基本医疗保险很难解决,原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也力不从心的情况。因此,面对这一难题我们应对的方法是:企业根据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特殊病例的比例和职工总数等数据资料,科学、合理地进行资金筹集和承保能力的测算,保证筹集到相对足够的医疗费用,应对此类情况。并且分别制定针对大额疾病门诊、住院费用和一般疾病门诊的补充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和标准。五、报销方式及标准。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完善后的使用办法是:
(一)大额疾病门诊、住院费用采取的支付标准为:对于未超过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的费用,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负担的费用,由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为在职集体职工支付30%,为退休集体职工支付60%;
(二)对于超过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的情况,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由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为集体职工支付85%。
(三)对于大额疾病门诊、住院费用的补充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额可达15万。可依据地方基本医疗保险中大额疾病保险的最高额度来调整。
(四)对于不在基本医疗保险大额疾病保障范围内,但又需要长期服药,所患疾病属于慢性病种的职工,其个人账户结零后,一般门诊、急诊定点药店费用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采取限额给付的方式。限额给付标准为:在职职工不超过2000元年/人,退休人员不超过3000元年/人。
总之,制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弥补基本医疗保险的欠缺和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企业可根据参保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使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更加合理、有效的发挥其功效。同时对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出现的各类情况,科学统计,精心调查分析,在翔实的数据基础上针对性地,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职工提供医疗保障。因此,能否建立比较完善、切实可行的补充医疗保险体系,关乎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关乎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关乎到民生大计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应本着一切为职工利益出发,保障集体职工合法权益,提高集体职工生活水平,稳定企业职工队伍,建立此项制度,更有助于提高其归属感,增强企业凝聚力。并且,根据现有的运行情况,我们应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使得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更为完善,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我们应该根据现有的运行情况,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使得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更为完善,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作者:傅海蓉单位: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
1基本医疗保险对医院发展的影响
1.1医院收入受限由于医疗保险中规定了医院预算总额,导致医院的盈利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具体表现为医疗行为不能超标准、超出范围,其中不仅要严格贯彻落实相关保险要求,而且要求不断提高医院收入,导致医院经营的难度增加。实施基本医保将使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过去企业职工就诊可享受半费或全面待遇,但对定点医院无其他选择,实现医保后这种情况将被改变,职工具有自主选择权,可任意挑选就诊医院,因此一些医疗技术专业、费用较少及服务周到的医院将具有优势,而一些服务质量较差、技术条件落后的医院由于收入锐减,将面临淘汰危机。
1.2管理难度增加作为医保制度中不同利益群体矛盾集中点,实行医疗保险后将增加医院管理的难度,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结合,控制医疗费用总额等均将加强对医患人员的制约。同时,由于医保覆盖面和涉及面较广,且具有政策性强、差异性大等特点,相关医保管理部门对医院具有较多限制,而且审核环节严格,如查出医院违背有关规章制度,一般将给予通报批评和扣除费用处理,若违规情况严重将会取消责任医生医保处方权和医院医保定点资格。
1.3患者意识发生转变实施医保后医院外部的经营环境发生改变,给予了患者更多选择权,直接导致患者的医疗消费观念增强,促进患者将医疗方面的消费视为部分自身消费,尤其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不少群众逐渐加大对医疗保健投入,另一方面患者的维权意识也明显提升,更加懂得运用相关法律、规定维护自身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对医院的经营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医院需根据内外部形势变化,积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服务、管理等层面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2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医院发展对策
定点医院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住院手续、住院的结算、转院手续及转院医疗费用报销等,针对上文中以上影响,医院应结合医疗市场需求,积极制定实施相应发展对策,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2.1增强竞争意识和能力实施医疗后,医院需与时俱进,一是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增强质量观念、成本意识、竞争意识及法制观念,注重创新服务,将过去的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将浅层服务转为深层服务,积极向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和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例如大中型医院可通过下级医院、社区性卫生机构开展双向就诊,发展特色医疗服务。二是加强对医保政策、制度的宣传力度,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开展相关学习培训,确保医保政策得到真正落实。医院应准确、合理把握医疗服务需求,及时、全面掌控卫生服务信息,建立健全相关网络系统,借助科学技术了解医保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并在调研基础上积极调整医院相关规定,合理优化调整医疗服务结构、布局,确保医院医疗服务供需处在均衡状态。医院应创新营销方式,加强和各级政府、医保相关管理部门、大型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的沟通和联系,取得其支持,一方面确保医院顺利执行医保政策、制度,另一方面可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网络。
2.2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医疗行为监督管理动态机制,严格规范医院内部管理和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①高度重视疾病检查、治疗及用药等关系,严格规范收费标准,按照合理检查、因病施治和合理用药等原则,控制定额结算,避免浪费医疗卫生资源,对违反医保规定的医务人员给予严厉处分。此外,医保管理部门一律拒付医院因重复收费、超治疗范围、分解收费等产生的费用。②牢抓成本核算工作,尽可能减少医疗成本,严格控制各项医疗费用,可实施以收定支,结合实际采用不同结算办法,严控医疗费用在医保定额内,减少医院的负担额度。③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医院应设立举报箱和热线电话,定期举行内部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接受社会、同事、患者的监督。随着患者对医保知识了解度的增加,医院应高度重视倾听患者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医保问题咨询、投诉工作,在接待和服务患者过程中,医护人员需保持良好职业行为规范,耐心向对方解释、分析有关事项,积极进行交流和协调,努力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2.3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医院要科学经营发展,人才资源是关键。医院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方法,根据年龄特点、专业结构、职业分类和医院长远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遵循整体提高、重点培养原则,培养一批专业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优秀人才队伍,确保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3小结
医疗保险制度给医院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医院应积极进行改革。文中从医院收入受限、管理难度增加、患者意识发生转变三个方面阐述了基本医疗保险对医院发展的影响,提出在医疗保险制度下医院应增强竞争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激励制度,从而确保在医疗市场保持竞争优势。
作者:张秋颖单位:吉林省中心医院
1我国医疗保险档案的特点
准确把握医疗保险档案的特点,是做好医疗保险档案工作的前提。医疗保险档案在内容、形式、构成和价值等方面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1.1内容丰富医疗保险档案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覆盖范围最广、涉及人员类别最多的险种,同时,内容也十分复杂,涉及到“医、患、保、药”四个方面,即指定医疗机构、参保病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指定点零售药店。包括综合性、政策性、法规性的文件材料,更涉及这四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文件材料,如参保人员档案就含有申请、变更、缴费、结算、清算等方面的材料;参保单位档案含有单位基本信息、参保申请、单位登记调查表、参保人员基本情况表、上年度工资表、营业执照或成立批文复印件、银行账户证明等。因此,医疗保险档案内容丰富,专业性强。
1.2形式多样医疗保险档案是由多门类、多形式和多种载体形态的档案组成的集合体。不仅有文书档案,还有会计档案、科技档案、实物档案、业务档案、照片档案等。一个地区的各种不同门类与载体的医保档案,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出这个地区医保事业发展的全貌。
1.3来源广泛医保档案是各级医保经办机构在医疗保险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照片、电子、数据等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来源广泛,既有自身形成的,又有上级部门制发的,还有参保单位、参保人员、定点医疗机构等针对医保自行制定的。因此,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和系统。
1.4价值多元医保档案具有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具有较高的凭证价值,其次是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第三是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
2我国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资料收集不及时,归档不全由于医保档案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基础档案。或因工作人员工作疏忽,或因工作人员工作岗位变动,或因参保人员提供资料不全而工作人员把关不严等原因,导致医疗保险档案收集不太全,或医保资料归档不及时甚至遗失,影响档案的完整性,更使档案的利用和医保社会化服务受到影响。
2.2领导重视不够,管理制度欠缺虽然各级医保机构都加强了领导,配备了专(兼)职管理人员,但由于对档案工作认识不高,个别领导存在重业务工作,轻档案管理工作的倾向.加之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少工作人员档案法规知之甚少,档案管理整体意识仍然薄弱,以致网络平台建设滞后,冒名顶替住院、挂床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质量,也制约了医保事业的发展。
2.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我国医保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很多工作人员都是从相关单位抽调而来,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对档案业务工作不是很熟悉,甚至个别人员是通过关系而来,责任心不强,导致整理档案资料时常常出现误差,更谈不上规范管理。
2.4管理手段、方式落后,硬件设施较差科技正在快速发展,但仍有不少医保机构还在用手工抄写的档案立卷归档工作,重纸质档案轻电子档案现象依然存在。同时,硬件设施不齐全,“六防”设备不配套,现代化设备少,即使有部分硬件设备,也因软件系统落后和不配套,出现电子档案和手工纸质档案并存现象,既耗时费力,影响档案工作的达标升级和科学规范,又阻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
3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对策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必将进一步得到发展,作为医保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实现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1大力宣传档案法规,不断增强档案意识领导重视支持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要让领导真正将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纳入规划,定期检查考核,奖惩兑现。同时,要大力宣传档案法规以及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要让工作人员(甚至参保人员)的档案意识不断提高,责任心不断增强,树立大局意识,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资源,从而提升档案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目标完善规章制度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诸如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对档案资料归档制度、保管制度、借阅和利用制度、保密制度、鉴定销毁制度等,均要体现合理性和科学性;还要简明实用,具有可操作性;更要坚持制度约束的双向性和制度执行的严肃性,既约束领导又约束职工。同时,要因地制宜,制定档案达标升级规划和具体措施,统一规范管理。
3.3加强档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其业务素质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档案队伍建设时严把入门关,配齐配足档案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岗位培训,使其在专业技能、法律知识以及医保管理流程和软件操作等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3.4适应数字和信息化,提高档案利用效率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加大设备投入,改善软硬件设施是实行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运用当代科技新成果和管理新手段,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也就成为档案工作人员的努力方向。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医保档案开发利用的效能,实行档案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不仅减少了工作量,也为档案查询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总之,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只要加强领导,健全制度,科学管理,服务社会,适应时展要求,就一定能够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推动医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袁燕单位:荆州市医疗保险局
1长春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长春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春市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18213人,占户籍总人口的8.05%,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了1.75%;60岁及以上人口达13.75%,预计到2015年,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占总人口的19%,2030年将占到总人口的25.81%,2050年将达到29.16%。长春市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老年人达35.821万,占总体的31.7%;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达14.441万,占总体的11.1%[2]。在这样老年人口高速增长的趋势下,老年人问题不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目前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也不再仅仅是民生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和发展。依据国际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判断标准,目前长春市正从初步人口老龄化向全面人口老龄化转变,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问题将是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市老年人医疗保险现状和老年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2长春市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医疗需求与医保费用的矛盾加深:老年群体是一个弱势群体,生理功能减退,患病率提高,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慢性病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伴随其来的是较高的医疗费用,造成有限的医保资金无法保障老年人旺盛的医疗需求,医保费用入不敷出的风险加大。据统计,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是全人群的1.7倍,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住院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人均患有2~3种疾病;在老年人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住院人次也随之增加。马晓丽在对老年人的调查中显示,住院患者80%为老年人,76~80岁老人比61~65岁老人的住院人次多54.29%。由此可见,老年人所花费的医保费用在全部医保资金中占有很大比重,加大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
2.2现行医保政策公平性欠缺:“低水平、广覆盖”的医保政策仅仅能满足老年患者最基本的医疗要求,且这一政策是按照全人群标准设计的,并没有考虑到各年龄段的需求差异。老年人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医疗保险的依赖要远远高于常人,从这一角度讲,现有制度并没有给老年人特殊的照顾。此外,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低,收入来源狭窄,设置相同的起付标准和自负水平,对于老年群体来说,“门槛”相对过高,造成一些老年人即使有医保也很难享受医疗服务;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没有医疗保险,本身其生活质量就很低下,每月用在医疗上的花销占据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这就给这部分人群带来相当大的生活压力。医疗资源的使用一定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将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老年人。
2.3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现行医疗经费筹措机制比较单一,缺乏多方投资和社会化运作,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使得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导致整个参保结构趋于老化,基金的积累性在逐渐减弱甚至萎缩,而受益人群却在逐步扩大,有研究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的医疗支出是青年人医疗支出的3倍,这样一增一减,无疑加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负担。基金平衡关乎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医保体系运行的关键,如何在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的基础上保持基金收支平衡是当下亟需解决的关键所在。
2.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制度保障: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这一制度的提出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非常适合老年人以慢性病治疗、康复治疗和预防保健为主的医疗需求。但目前由于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的有限性,在社区医院就诊,有的医疗项目医保不能报销,而大中型医院可以;在各级医院之间,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水平存在差异,但医保支付比例相差很小(5%左右)。由此可见,实行这种医保支付机制实际上是鼓励参保人到大医院就诊,社区医院很难保证其引导患者合理分流,节约卫生资源的作用。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存在人员业务水平低,全科医生稀缺,卫生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使其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2.5商业保险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相对于社会保险而言,商业保险在我国发展的很不充分。从各寿险公司的产品看,老人医疗保险不全面,住院医疗费用保险,住院津贴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大多是一年期的附加险,而一些重大疾病长期投保年龄都限制在65岁或60岁以下,出现商业医疗保险躲着老年人走的局面。商业保险作为补充保险,如果能充分调动起来,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基本医疗保险的压力。
3对策建议
3.1加强医保基金支出管理和监督: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医保基金的收支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机构更要加强对医保基金支出的管理,减少基金流失,确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对不符合政策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剔除;同时也要加强对基金使用的监督,既要加强对医疗保险机构内部的控制,按照职责明确,分工合作,执行与监督分离的原则设置机构体系;同时对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参保单位和个人拨付基金时,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对医疗费用和病情资料进行监控和实地调查,确保基金安全稳健运行。
3.2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有学者认为确立一个专门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将是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制度框架内公平的体现,笔者认为此构想具有可行性,但一定要视国情以及长春市具体情况而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老年人医疗保险管理局,专门负责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对参保老年人和医疗定点单位进行资格审核,并委托医保经办机构进行资金运作。在报销比例上,建议以年龄为划分依据,为不同年龄段患者确定合适的报销比例,不能单纯的“一刀切”。老年人与非老年人相比,发病率较高,风险较大的疾病,其报销比例应该适当提高;在老年人内部,不同年龄段也要有所区分。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起一个围绕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的,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针对慢性病、大病的补充医疗保险等所组成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我们要沿着这一趋势稳中求进,在探索中逐步完善,使其在医疗保险政策角度上更多地惠及老年人。
3.3着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世界各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及健康教育于一体的老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可以增强预防保健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病率。此外,老年患者多存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大医院确诊或手术之后,可以转入社区进行长期的常规性治疗,在社区医院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发展家庭病房,既可以节约医疗费用,又可以根据老年人不同需求,指导就诊,减少盲目就医,落实“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非常适合老年人的需要。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视,增加资金的投入,健全基本设施,保证社区医院能满足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以及加强康复、保健等功能;建议让社区医疗机构成为老年人的定点医院,并且适当提高老年人在社区定点医院的报销比例。由此,将老年人的卫生需求向社区分流,既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也有利于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减少医保基金的流失。
3.4促进老年医学的发展,鼓励全科医学模式的推进: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于普林教授指出:“我们现在的本科医学教育里没有老年医学的必修课程,也没有开发老年医学的必修教材,有的学校可能有这方面的选修课,但远远不够。”在本科医学教育中推行开展老年医学的必修课教学,让医学生掌握一定的老年医学知识将是大势所趋。此外,老年人医疗服务要有整体观念,它并不是某个医疗专科就能解决的问题,全科医学模式是比较适合解决老年人医疗问题的模式。老年医疗不仅是医学问题,还可能是社会问题、心理问题,我们必须从专科理念向综合和全科理念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老年人解决问题。
3.5成立康复院、护理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目前卫生服务体系,从常见病治疗到健康管理,从疑难重症的救治到治愈后后的护理、康复,缺少一个很好的衔接和互动。老年人的患病大多都存在病程长的特点,如何体现综合连续,将是医疗机构老年病科室和从事老年健康管理者需要重视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康复院和护理院。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并逐步完善发展模式。政府引导部分二级医院调整为护理院、康复院,解决大医院的“压床”问题,同时也给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更专业、更细致的照顾。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康复院和护理院的需求将明显增大,成为老年人就医的一大趋势。
3.6普及卫生保健常识,提高老年人健康意识:死因归类分析表明,60%的死亡是由生活方式引起的,因此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对于健康状况的改善非常重要,特别是老年群体,子女忙于工作无暇照顾老人,老人的自我保健显得更加紧迫。建议社区可以组织动员,统一对本社区内老年人进行卫生保健以及医疗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医院的慢性病科室也可以设专员走进病房,对在院的老年患者进行知识普及。
4小结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医疗保险能否切实地为老年人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和健康水平。政府要加大对老年人医疗保障的投入,并着重体现基金公平和使用效率最大化;既要加强家庭病房的落实和普及,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包括社会救助、养老保险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政策使其更好地惠及每一位老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真正做到“老有所医”,不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也是贯彻国家方针,推进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作者:李静张东航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办
一、我国医疗保险管理社会问责机制
在社会问责建设的初始阶段,一般会偏好采取左边的问责机制,改革者们更倾向于对破坏规则的行政官员进行惩罚,参与者的范围被限于一小部分“行为良好”的社会行为体,问责的制度化水平较低,参与实践往往是以外部的磋商和研讨方式进行。在社会问责建设中,主要的挑战来来自如何在每个维度的两极连线中找到适宜的平衡点。社会问责建设的目标是在一个特殊的地区构建一个较好平衡的、全面的“问责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单独是问责机制中的要素选择各不相同,一种问责机制落在了一个极点上,另外一种问责机制落在了相反的极点上,它们仍然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平衡作用来弥补彼此的不足。
1.激励方式:惩罚机制与奖励机制。惩罚与问责联系紧密,是问责至关重要的要素。从医疗保险制度化管理的角度来看,惩罚机制会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而从医疗保险绩效管理的角度来说,惩罚机制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与惩罚机制相反的是激励机制。在惩罚机制和奖励机制之间,社会问责通常被认为是倾向于选择前者的,这是因为我们在观念上已经习惯将社会动员与愤怒和抗议联系在一起,与挑战政府的社会运动联系在一起,与要求对那些渎职和滥用决策权的政府官员进行惩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但是,社会问责还有它有效的一面,即在公民社会和政府之间构建伙伴关系。这种“政府—社会协同作用”的活动方式,不仅使政府和公民双方受益,也使得公民社会活动更富有成效(Ackerman,2004b)。因此,在医疗保险管理中需要建立包括惩罚和奖励两方面的“问责体系”,惩罚要求医疗保险管理者不得逾越法规的界限,奖励促使医疗保险管理者能尽其所能地提高工作绩效,只有这样,这样的“问责体系”才能产生最好的激励作用。
2.问责内容:遵循制度机制或绩效导向机制。依靠制度规则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一般被称为“传统公共管理”,强调在韦伯的理性行为和层级指挥链条的基础上构建管理框架。在传统公共管理背景下所进行的传统问责的创新,一般是由政府直接主导,但是,社会在其过程中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公共管理存在的另外一种管理机制强调有效的管理绩效,这就是“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新公共管理认为严格的过程导向评估管理方法会延缓政府的行政行为,窒息创新。我国医疗保险管理主要依靠传统公共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强调传统的韦伯式的行政管理层级模式,社会公民参与管理有限。在医疗保险管理绩效评估或服务质量的评估中,我们的公民参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影响医疗保险管理绩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医疗保险管理专注于绩效也会产生问题,行政自由裁量权允许行政官僚专注于绩效并研究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样也许会为他们滥用职权提供另外的空间。在“制度问责”或“法律问责”与“绩效问责”之间存在一个如何平衡的问题,这就是罗伯特.贝恩所归纳的“问责困境”现象。社会问责的介入有助于解决“问责困境”的问题,在“制度问责”与“绩效问责”之间取得平衡,这是因为公民社会对政府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都密切关注,会同时监督政府行政程序和行政绩效两个方面的执行情况(世界银行专家组,2007)。
3.制度化水平:低级与高级。在一个国家,社会问责的制度化建设有三个层级:一是社会问责的参与机制能够纳入政府部门的战略计划中,通过制度和行政程序,要求“基层行政官员”与社会行为体进行协商沟通;二是建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其任务是确保公民对行政事务和行政行为的参与,并且成为政府部门和公民之间连接的协调者;三是对社会问责的参与机制进行立法,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在公共政策决策及执行过程中接受社会问责。我国没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社会问责的参与机制的制度化水平处于较低层次的状态。在医疗保险管理中遵循《社会保险法》的规定,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成立由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掌握、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实施社会监督。
4.参与深度:外部与内部。从总体上看,大多数植根于公民参与的社会问责除了处于较低的制度化水平之外,在参与深度上也处于“低浅层次”状态或者可以说是太“外在化”。“参与深度”常常会与“制度化水平”联系在一起,社会行为体对政府核心事务参与得越深,他们的参与方式与参与过程被制度化的机会就越大。医疗保险管理的监督可分为两类:一是以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为主进行监督;二是成立专门的医疗保险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督。后者如广州新医保条例中明确规定,将设立社会医疗保险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通过听取报告、检查资料、聘请专业机构进行专项审计等方式对基金进行监督。这样就实现了医疗保险管理社会问责的参与深度从外部逐渐向内部过渡,但是这一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医疗保险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5.参与者范围:社会精英与广泛覆盖。传统的参与问责机制存在一种现象,即参与者有限,只有“行为良好”的非政府组织、中产阶级的职业化阶层和中间派的政治人物才能参加问责活动。对社会根基广泛的草根阶层、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和左翼政治人物参与到问责活动中去进行排斥。在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中组成人员为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在地方实践中,以广东省为例,监委会由同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代表、工会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行业专家代表、学术专家代表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组成,参与范围进一步扩大。另外广东市“医保公咨委”11人名单中,除市医保局局长张秋红外,其余10名成员均为企业或行业协会代表。但是,可以发现这种参与监督其实仍然是以政府导向为主的小范围的社会精英参与式方式,对其他的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媒体、利益团体等有所排斥。
6.问责的政府部门:行政部门、司法部门与立法部门。社会问责机制经常是直接指向行政部门。尽管行政部门的工作改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司法部门也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而且司法部门更难以介入进去。同时,立法部门是社会问责有待开采的“金矿”。《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用人单位和个人遵守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因此,医疗保险的管理监督也不例外,是行政部门监督、行政部门问责,司法部门和立法部门没有起到作用。
二、我国医疗保险管理社会问责体系
从医疗保险管理实践来看,遵循依然是左边的问责机制,激励方式采取惩罚的机制、问责内容主要遵循传统的制度机制、制度化水平逐渐在提高、参与深度逐步向内部过度、参与者范围主要是社会精英、问责的政府部门主要的行政部门。尽管我国《社会保险》明确规定了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工作职责,同时也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责任进行了划分,但是,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对我国的社会保险的监督力度不够,远弱于内部行政监督。主要原因,一是经办机构的责任规避。《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其定期义务向监督委员会就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说明并证明其正当性,但我们的经办机构只进行年终总结报告,由分管领导进行简单的、PPT式的规避责任报告,与会监督委员会成员没有具体的文件数据,无法进行监督问责。二是监督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监督委员会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分散,对经办机构提供的数据、报告、流程等理解不透(无法识别经办机构提供的真假数据),难免发生错误监督。从社会精英的角度来看,需要设置专门的医疗保险管理监督委员会来对医疗保险进行责任管理,制定详细的监督责任,对经办机构的不作为行为和结果进行问责。从广泛覆盖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监督的专业性决定了广泛监督的盲目性和脆弱性,广泛监督很容易产生片面性,追求社会轰动效应,断章取义,无法进行正确的监督,但是其本身的强有力的监督作用是值得提倡的。所以,理应加强医疗保险监督委员会或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专业化水平,对我国医疗保险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绩效导向机制的医疗保险社会问责机制建设,主要集中于基金收支平衡和国民健康目标的实现上:一是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具有即时性,是一种以现收现付为基础的预算管理模式,未来的医保方向是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保障。因此,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二是医疗保障的最终目标是健康,是建立国民健康保险,“三保合一”后医保管理者需要对健康结果负责。我国的国民健康与世界发达国家有巨大差距,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国民健康指标的改善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要求。
三、结论
我们的研究分析表明,在“激励方式、问责内容、制度化水平、参与深度、参与者范围、问责的政府部门”六个维度上我国医疗保险管理中社会问责关系出现了变化。社会问责的激励方式主要采取惩罚的机制,问责的内容主要遵循传统的制度机制,制度化水平在逐渐提高,参与深度也逐步向内部过度,参与者的范围主要是社会精英,问责的政府部门主要的行政部门。从我国医疗保险管理的实践来看,目前能真正能起到作用是医疗保险监督委员会,主要是对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和国民健康目标的监督,但是这种作用有限。外部的广泛的参与者,诸如媒体、网民、居民、相关利用者等由于专业背景、直接参与等限制,对事前的监督作用不大,对事后的监督效果比较明显。在我国医疗保险管理社会问责体系构建中,社会问责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分布于两极连线的左侧,理应逐步向右侧过度,最终在中线附近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医疗保险管理社会问责的终极目标是在六个维度的两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是“问责体系”得以系统构建和准确发挥的基础。
作者:张忠朝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一、人口老龄化对参保人员结构的影响
通过查《劳动统计年鉴》得,全国有291.0万参保人。其中,离退休人员23.0万人,占总人数的7.90%;2003年,全国共有10902.0万参保人,其中,离退休人员2927.0万人,占总数的26.85%;2004年,全国共有12404.0万参保人,其中,离退休人员3359.0万人,占总数的27.08%。10年间,参保人员增加了42倍,其中,离退休人员增加了146倍,离退休人员占参保人数的比例增长将近20个百分点,这给商业医疗保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人口老龄化对保险基金的影响
由于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使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上升,仅靠在职职工缴费来负担自己和已退休老人的医疗费用,导致商业医疗保险基金的供给减少,而要覆盖的人群却在扩大,这使商业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相当大。另一方面,我国导致人类死亡的最主要疾病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等。由于医学技术发达,这些疾病可以通过手术或药物得到一定的治疗、控制,而商业医疗保险就需对这些费用进行赔付,对于我国的老龄化社会状态而言,势必会导致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商业医疗保险将承受巨大压力。人口老龄化使保险基金的支出大大增加,当达到极限时,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将难以开展下去,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稳定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使人民得到更好的保障。总的看来,保险基金的缴费者在不断下降,而使用者却不断增多,这必然会导致保险基金减少,增加了保险基金的风险性。
三、人口老龄化对商业医疗保险的影响
老年人发病率比中青年人要高许多,随着发病率的增长,医疗费用也会增加,人们就会想靠保险转移这部分费用,我国老年病的医疗市场巨大,随着老龄化加剧,对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对于商业医疗保险的供给来讲,它主要受商业医疗保险的价格、承保能力、成本、商业医疗保险机构的信誉度的影响。一方面,老年人不具备正常工作人员的劳动能力,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一般也不乐观。在制定商业医疗保险保费时,不应该忽视这方面因素。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其身体随时间变化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健康等问题,这也会增加老年人对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使商业医疗保险的供给量增加,并且随着老龄化的持续严重,保险基金的消耗就会增多。
四、措施及建议
1.进一步扩大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我国目前的参保人员主要为单位内的人员及有一定收入的人群,而随着产业结构变动、市场竞争加剧,就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正规就业领域中在职职工逐年减少,退休人员比重随之增大。因此,以覆盖正规就业人群为特点的商业医疗保险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进一步扩大商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势在必行。
2.扩展商业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目前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有五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商业医疗保险费;二是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商业医疗保险费;三是商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罚没的滞纳金;四是商业医疗保险的利息及投资收益;五是纳入商业医疗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可见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比较单一,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商业医疗保险基金的短缺日益突出,所以很需要扩展商业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首先,可以收拢社会的一些闲散资金,其次,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可以考虑发行债券、老年人医疗福利彩票等渠道补充商业医疗保险基金,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商业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
3.促进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提高商业医疗保险基金利用效率老年人现在更愿意去大医院就诊,即使所患疾病可以用低成本的门诊服务解决,而大医院的成本高,收费贵,并不很适合老年人就诊,老年人多数患有的是慢性病,用门诊服务就足以解决,都去大医院还会带来医疗费用的浪费。针对这一状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医疗服务体系进行调整:一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卫生保健服务,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发展家庭病床并提供基本的医疗护理,使一些需要长期但简单的医疗护理的老人不必到医院接受住院服务。三是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通过编写老年常见病的防治指南等措施,推行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发病率。这样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了边理赔边保护的尴尬境地。
4.调整商业医疗保险保费水平根据有关标准,商业医疗保险费率计算的基本原则是收支平衡原则,保费计算也必须遵循充足、合理和公平的原则。影响商业医疗保险成本估计的因素主要有发病率(门诊利用率、住院率等)、疾病持续时间和损失额度(年人均门诊次数、年人均住院次数、次均住院天数、次均门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等)和死亡率、利息率等常见因素,还包括医疗价格上涨、保险因子、医疗机构级别、地区差异等风险。另一方面,要考虑老龄人所处的经济状况,也就是其缴费能力。由于老年人一般经济能力差,或无经济能力,使得老年人在投保时会顾忌价格,具有缴费的困难。
综上,在对商业医疗保险定费时,应在不影响正常基金收入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对老年人保障项目的收费。这样,类似于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可以使双方互惠,达到保险金的增长。
作者:许录满刘思婷田建波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1资料来源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北京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根据2012年和2013年总额预付完成数据,分析总额预付实施以来,医院医疗保险就诊人次、基金申报、次均费用和药占比的结构与变化趋势。
2结果
2.1就诊人次大幅增加2013年我院门急诊医疗保险就诊人次较2012年大幅上升12.82%,住院的医疗保险人次较2012年上升4.65%。在总额预付制实施过程中,医院深入分析了总额预付可能带来的利弊影响,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不断优化门诊、住院服务流程,加强临床学科建设,提高诊疗水平,使医院接诊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医院通过制定合理化的管理指标,使医院与科室之间也形成了“激励”和“约束”的双重管理机制,大大减少了医生接诊患者时过度关注费用指标而推诿病人的情况。
2.2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2013年门急诊基金申报较2012年增加4.52%,2012年和2013年基金申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的基金增幅较大,而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基金发生保持相对平稳。分析原因,第一季度基金的大幅增加主要受医疗保险政策起付线的影响,第四季度基金大幅增加受政策封顶线影响,因此年初和年末是基金支出压力较大的时间点,更是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合理使用基金的重要阶段。2013年住院基金申报较2012年增加2.61%,住院基金申报年度内变化趋势相对稳定,亦无明显时间性规律,说明医疗保险住院费用与政策及时间无明显相关性。数据对比显示基金增幅明显低于就诊人次增幅,说明虽然医疗保险患者人次增加,但每位患者基金发生额减少,有效使用了医疗保险基金。
2.3医疗保险次均费用明显下降2013年医疗保险门急诊次均费用为较2012年下降6.97%,下降幅度较大,住院次均费用较2012年下降0.99%。次均费用是反映医疗保险基金合理支出更加科学、客观的指标,在医院医疗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通过加强费用管理、绩效考核,医疗保险的费用结构也调整为更加合理,挤出了不合理费用水分,使基金的支出更加合理,而且进一步减轻了医疗保险患者的费用负担。说明医疗保险付费改革不仅需要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机制,更需要医院精细化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2.4费用结构合理化2013年门急诊药占比较2012年下降13.98%,2013年住院药占比较2012年下降17.95%。药占比大幅下降,费用结构更趋合理。在药品费用管理方面,我院以“实现合理用药”为目标,采取了“处方点评”措施,定期监控药品费用排名,针对性分析费用排名靠前的药品使用情况,大大减少了不合理用药。
3讨论
3.1抓住改革机遇强化精细化管理理念为推动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机制,合理有效使用医疗保险基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国发〔2012〕11号)提出了要改革完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建立医疗保险对医疗机构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改变以往按项目付费方式,转变为总额预付制等多种支付方式。作为北京市最早的总额预付制付费制度改革试点医院之一,在“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约束机制下,我院深刻意识到精细化管理是引导医院控制医疗服务成本、促进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的原动力。我院通过不断探索、完善医疗保险管理经验,形成了一套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并存的精细化管理流程,不仅增强了医院服务竞争力,而且保证了总额预付任务的顺利完成,更合理的使用了医疗保险基金,同时避免了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推进医疗保险付费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2通过精细化管理措施强化医院运行机制改革
3.2.1转变医院管理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总额预付的目的是促进医院降低服务成本、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加医院运行效率,从而保证医疗保险费收支平衡。总额预付实施以来,我院转变管理理念,在院端顶层设计和管理理念上推动改革,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调动临床科室积极性,寻找医院经济、医疗及医疗保险之间的平衡点,使医院稳步发展。
3.2.2精细化调整各临床科室管理制度总额预付实施以来,我院统筹了医院科室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经济经营管理及医疗保险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微观调整临床科室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根据各科室的发展规划和临床诊疗特点,对每个科室实施针对性的目标管理、制度监督、绩效考核等;同时建立了医疗保险管理员管理及考核制度,对科室进行一对一政策宣教、数据监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医疗保险数据信息收集和反馈调控系统,有效的推动了医院精细化管理的进程。
3.2.3加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总额预付的精细化管理必须依托强大信息系统支持,才能使数据测算、目标设置、费用分析、绩效考核等管理措施更加科学化。我院不断完善和改造信息系统、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数据库,并且通过信息系统可将医疗保险管理监控细化到每一个科室,为医院实现精细化目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基本保障。
3.2.4完善医院绩效管理措施监督和绩效是实现目标管理的方式,通过绩效指导临床,是正确引导医院发展方向的有效手段。在医疗保险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我院对各临床科室运用科学的绩效管理的手段,将医院医疗保险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挂钩,实时调整、持续改进医院的管理重点和绩效方案,充分实现医院与科室之间的“激励”与“约束”的双重管理机制。
3.3正视总额预付不利影响总额预付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改革深化的过程中,其对医院以及医疗保险患者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也会显现。
(1)在加强费用管理的同时,医院一些大型、尖端且基金花费较高的服务项目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遏制、萎缩,从长远角度考虑不利于学术学科建设,更会影响到医院的长期发展。
(2)医生诊治病人时过度关注费用带来医疗安全隐患。针对以上问题,我院在总额预付实施以来,不断完善和调控管理机制、考评体系,加强科室联动,整合医疗资源,积极探索一体化服务模式,加快医院精细化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并连续两年在保障医疗质量及服务量的同时有效避免了上述不利影响。希望以付费制度改革为契机,精细化管理手段为动力,进一步探索及提升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
作者:朱静孟洁白雪娟许丽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一、目前医疗机构存在道德风险的表现
(一)过度检查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受经济利益驱使,医生很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诱导患者接受过度检查,即安排患者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患者由于对该检查必要性不了解,只能被迫接受。如果医生和医疗机构的收入和患者检查费用挂钩,医生诱导患者高消费的动机会更加强烈。这种不合理的医疗供给与患者的医疗需求不匹配,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更令宝贵的医疗资源成为一些医生或医疗机构负责人谋取利益的手段。
(二)过度用药以药养医政策虽然一直被抨击,也受到一定的抑制,但仍然难以彻底改变。药品名目繁多,成本低而售价高,成为一些医疗机构和医生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一些医疗机构中,存在着不因病施药,而是开贵药、多开药的方式获取利益,例如在疗效相似的药品中,医生更倾向于开价格更高的药或者是进口药,甚至给患者开一些不是很必要、可用可不用的药品,这类行为不仅损害患者利益,加大患者经济压力,更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控制医疗机构道德风险的建议
(一)建立医疗机构监督审查机制要防范医疗保险中医疗机构道德风险需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这就需要对医疗机构的管理部门进行改革。目前我国主要由社会保障机关、或者是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市场进行监管,保险机构只是作为第三方支付者参与进来,对医疗机构并没有管理权,监督作用十分有限。社会保障行政机关以及卫生部门工作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对医疗机构的监督,针对这种现状,可以赋予医疗保险机构一定的管理权,令其有、有能力、有渠道对医疗机构进行更好的管理。医疗保险机构也应该定期派有专业知识的人进入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定期对医疗机构的行为进行考评,从而更好的规范医疗机构。监督体系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舆论监督,医疗机构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为群众舆论监督提供平台和渠道,从而更好的构筑医疗保险的诚信环境。患者以及群众要提高自身维权意识,积极参与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找有关部门或单位进行处理。
(二)完善医疗机构激励机制完善医疗机构激励机制一方面需要加强医疗道德教育的正面宣传,另一方面要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政策。医疗机构需要鼓励、督促医疗机构进行道德学习,将出色的医疗工作者作为榜样,进行正面的引导,对医德高尚的医护人员要进行表彰好奖励,同时,对不能严格遵守医德守则的医护人员要进行批评教育,对于严重违反医德的医护人员更要给予处分。而医疗保险机构也可以积极参与激励机制的激励,例如,医疗保险机构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一个激励基金,定期将被保险人在该医疗机构发生的费用与其他同类型的医疗机构的相关费用进行比较,在其他条件类似的前提下,如果该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低于一定水平,则可以支付激励基金,如果高于一定指标,则收回或倒扣激励基金。从而激励医疗机构更加积极主动的降低自身医疗费用,而保险机构也可以获得一个更好的监督渠道,配合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建立医疗市场声誉机制加强监督和激励只是辅助手段,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自律才是关键。建立有效的市场声誉机制,可以督促医疗机构和医生加强自身行为约束,进而更好的防范道德风险发生。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声誉可以由卫生部门等医疗行政机关进行评定,更要接受社会各界特别是患者的评定和监督。这要求有专门的调查机构对医疗机构的医疗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对患者进行调查,获得一手资料,还需要有专业、有效的指标和统计方法对获得的一首资料进行处理,最终形成客观公正的评定结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声誉机制才能加强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自律性,督促其对自身行为进行制约。
(四)避免以药养医要彻底规避以药养医现象,有关部门必须对医疗市场进行改革,对医疗药品生产商的生产结构进行改革,在药品收购环节采用招标方式,提高公开透明度,避免因医生收取回扣导致的药品价格畸高的行为。也可以采取医药分离的方式,斩断以药养医的渠道。即令医生只有处方权,医生只提供医疗服务,除了急救急需药品,均不直接向患者出售,患者通过处方单在药店购买。这种方式下,医生和医疗机构与药品收益分离,可以遏制过度开药的现象。
三、总结
医疗保险中医疗机构道德风险问题亟需解决,我们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共同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在全社会构筑其诚信体系,加强对医疗机构道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保障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市场的健康有序。
作者:刘晓霞单位:同煤集团四台矿社保科
一、现行医疗保险中公平的缺失
现行的医疗保险的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公平的缺失。医疗保险制度本应该是普及到社会各界的,不应该被收入、财富、所处地域等方面限制。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应用来看,很多城镇中的企业员工或者务农人员并没有享受到这一待遇,很多高校大学生在在校期间更是没能享受到医疗保险带来的优惠和福利。我国现行医疗保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成以下几方面:第一方面,医保的覆盖面较小;第二方面,国家投入的医保资金和人们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相比少之又少;第三方面,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的不公平。
1.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较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人群中一半以上都是高收入人群。很多真正需要医疗保险制度的群体并没有被覆盖。因而,使得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人们看病不仅要走很远的路还要面临高额的医药费用。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小不仅仅体现在覆盖的人群层面还表现在地域性资源配置层面。卫生部在配置医药资源时大城市、大医院往往是优先配置,配置的资源通常医疗资源,而很多基层医院连最基本的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都不齐全。当资源的覆盖面仅仅局限于某些城市、某些地区时,其他地区的人们的不公平感会越来越强,进而造成更为突出的社会矛盾。
2.国家投入的医保资金和人们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相比少之又少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公民可以享受平等、完善的医疗待遇,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建立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国家在医疗事业上的资金投入功不可没。从我国的医疗现状来看,越是需要卫生服务的地区,医疗的覆盖率越少,对于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也就越低。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每年的卫生筹资总额中,政府卫生部门的投入仅占到15%,社会卫生支出大约24%左右,剩下的都是由病患自己承担。医疗费用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国家在卫生事业上的投入总量的不足,使得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普及和健全面临严重的考验。
3.资源利用的不合理造成的不公平受到经济市场的影响,我国的卫生资源的配置工作面临很大的问题。很多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十分不合理。在很多的医院中,高干病房大量闲置,而很多病人却只能在走廊上输液。这种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现象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据了解,由于经济困难而造成的群众住院难的患者占到了患者的56%以上。除此之外,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现象还体现在城市居民医疗卫生的不可及性方面,很多有同等卫生需求的人不能享受平等的医疗待遇。
二、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策略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保险制度的经验来看,有充足的资金加上坚实的法律保障是保证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资金流向那些最需要的人群的重要内容。借鉴外国的保险制度的经验,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要建立健全新型的医疗保险制度,有关部门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方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人群,进而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虽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医疗保险制度要想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市场的调节,但是,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从而保证公民最基本的医疗需求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因而,政府有关部门的首要工作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扩大商业保险的范围,进而给医疗卫生机构更大的生存空间,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公平工作的卫生待遇;第二方面,明确公共卫生在医疗卫生市场中的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性是必然存在的。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切实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就要明确公共卫生在医疗卫生市场中的地位。只有社会各界都认识到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才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第三方面,规范不正常的医疗行为。本身在医疗资源的分配方面我国就存在很多的不公平现象,再加上某些人员的知法犯法,使得本就不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更是问题重重。因而,有关部门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确保医疗信息的公开,严惩那些向病患提供虚假信息的人员。通过规范不正常的医疗行为来完善我国的医疗制度,进而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落实;第四方面,将公共卫生纳入财政支出范围内。各级政府在对公共卫生方面投入的过程中考虑的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没能看到公共卫生对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使得医疗保险制度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而,各级政府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公共医疗机制,将公共卫生投入纳入到公共财政支出工作当中,进而促进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结语
医疗卫生事业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改善我国的医疗卫生状况,国家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措施,然而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除了要制定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保证执行,只有切实落实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才可能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公平,才能使广大的人们群众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医疗待遇。
作者:郭静文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一、信息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国家对医保事业的重视,医疗费用是最受关注的问题。改革医疗体制,要求医保数据能全国互认,实现全国都能参保享受待遇。但目前本市医保系统并不能与其他地区的系统做有效衔接。
二、发展趋势与完善医疗信息系统的对策
1打破局限性与各领域密切配合
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不应局限于在政府医保办应用,把这些数据和信息纳入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渗透到各参保企业、定点医院,甚至医药、教育等相关的行业,地域范围更广,实现对信息的共享,综合运用。
2改善医疗信息系统的结构
医保信息系统建设必须专业化,使其具有集成性。系统的结构不够完善,兼容性不够好,系统应变性能差,数据之间交换困难,都是导致医疗信息不能有效对接的原因。因此,必须原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改善医疗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利用专有工具攻破技术上存在的难题,进而将医保信息合理的利用。
3按照标准化接口扩大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应遵循国际、国内权威性强的标准流程。ISO20001、CMMI、ITAL等标准,都有国际上公认的最佳实践。各地各行的信息系统与医保信息系统对接都采用国家统一的标准手册与准则。使得信息更加规范,处理的数据更加准确。在全国各地医保政策逐渐统一规范的大前提下,管理信息系统相应的建立对外报送数据、共享数据的接口。使医保信息系统可以将各项基础数据进行整合,结合利用当前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更多的进行数据挖掘,并最终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
三、结论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的突飞猛进,也被渗入到了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领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应用,极大的方便了政府医保办对参保企业、定点医院的管理,保障参保人员的权益及医保基金的安全使用。北京市的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正处于发展当中,需要不断的完善。我们必须不断探索、运用新技术,使其有更大的发展。
作者:叶娟 单位: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三网合一”思路下的个人账户出路
(一)改革个人账户的原则
一是“顶层设计”原则。2010年10月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本文认为,顶层设计的内涵有两个:一是在时间上既向前看也往后看,改革方案要前瞻性和历史性并重;二是在空间上改革方案要有综合性、科学性,不仅考虑制度内变量,还要考虑外生变量,注意制度间的关系、影响。具体到个人账户出路上,既要注意个人账户改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关联性,又要考虑劳保医疗留下的制度遗产(如家属免费参保),更要把握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二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社会保险法》提出,“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目前,城镇医疗保险仍未实现广覆盖,居民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且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补贴,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基础不牢。因此,讨论个人账户出路关键是要通过改革个人账户,提高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实现不同制度的融合,缩小制度间差距,促进制度可持续发展,巩固城镇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二)已有个人账户改革思路
关于个人账户的出路问题,有学者提出改良个人账户的多种措施,如提高个人账户互济性,扩大支付范围;建立家庭账户;实行名义账户制;提高个人账户积累等。但上述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人账户存在的问题。为此,不少学者提出应取消个人账户,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将划拨入个人账户的资金直接转化为工资,发给个人现金。二是把个人账户资金留给单位或个人去购买补充医疗保险。三是将个人账户并入社会统筹,实现“三步走”战略瑏瑠。取消个人账户发给个人现金的思路,仅能够提高健康参保者(主要是年轻职工)及其家庭的消费效用,提高职工医疗保险的运行效率。第二种思路,购买商业保险能够提高购买者的保障水平,但商业保险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老年退休者很容易被排除在外。并且,社会医疗保险的目标是“保基本”,购买商业保险应属个人自愿行为,如果强制购买则超出了政府干预的边界。在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当前主流是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合并公费医疗与职工医疗保险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取消个人账户并入社会统筹,合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形成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第二步,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形成区域性的国民健康保险;第三步,由区域性国民健康保险形成全国性国民健康保险。“三步走”战略将个人账户并入统筹基金,能够降低退休参保者、慢性病参保者的就医负担,且不需要设置过渡期即可实现调整。但这种方式的问题是:
(1)合并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仍主要依赖于政府补贴,保障水平不会很高,难以实现“保基本”。
(2)合并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长期的筹资瓶颈未能解决,财务可持续性面临困境。
(3)政府仍需不断增加对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的补贴,财政负担将日渐增加。
(4)职工和职工家属“一家两制”(乃至一家人参加多个制度)问题仍然存在,未能解决城镇内部医疗保障制度的碎片化,且医疗保险待遇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不利于未来进行制度融合。
(5)由于收入、疾病风险、医疗资源分布的城乡差距巨大,难以确定合并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缴费水平、报销比例、定点医院等以谁为标准。把两个收入水平不同、消费水平不同、医疗服务需求不同和医疗费用效用不同的人群捆绑在一个制度内,在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上就高就低都不妥当。
(6)试点地区的情况表明,由于城镇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高于农村居民,在统筹的制度内,存在农村居民补贴城镇居民的现象,这是一种逆向再分配,对农村和农民是不公平的瑏瑡。总的来说,已有文献局限于就事论事,对个人账户出路的讨论仅限于解决个人账户本身的问题,而缺乏全民医保的整体观,无法有效改善当前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运作效率。同时,上述方案,仅指出了改革的可能方向,缺少对方案本身的优势劣势、可行性、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的论证。
(三)“三网合一”改革思路及其必要性
基于本文前述的改革原则,我们提出城镇医疗保障的“三网合一”思路瑏瑢,其路径是:第一,保留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社会统筹部分的所有制度安排,并修改“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中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第二,取消公费医疗制度,其受益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目前这一步已基本完成);第三,取消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制度,将这部分保费用于其被抚养人口,就业人口为主动参保人,被抚养人口为被动参保人,因为“一老一小”参加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即可取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法》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所需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随着城镇化进程,农村居民数量减少,收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提高,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当城市化率达到75%左右时,讨论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是否合并的条件就成熟了。取消个人账户,用个人账户资金将职工家属纳入职工医疗保险的方式的特点在于:
(1)提高制度运行效率。将职工家属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属于强制参保,强制参保效率上优于自愿参保。职工医疗保险与居民医疗保险分立,而前者缴费远高于后者,将诱导灵活就业人员加入居民医疗保险。将家属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可以极大降低这种扭曲效应导致的低效率。
(2)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实现“保基本”,缩小制度间待遇差距。2011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均支出1592.8元,而居民医疗保险人均支出186.8元,相差近8.5倍。将家属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即使保障水平与劳保医疗时一样为职工的一半,仍将大幅提高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有利于实现“保基本”目标,缩小制度间待遇差距。
(3)巩固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2011年,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总数4.73亿人,占城镇总人数6.91亿人的68.5%。其中,居民医疗保险实行自愿参保,而自愿参保无法解决逆向选择问题,难以巩固覆盖面。将家属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由自愿参保转为强制参保,能够确保覆盖面不下降。由于家属可以免费参保,也有利于刺激中小企业员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积极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从而间接扩大覆盖面。
(4)降低政府财政负担,保障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根据历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08-2011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7.5%、9.8%、18.3%与20.8%,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民生支出的增长率分别为29.2%、31.8%、19.9%和30.3%,民生支出增长率远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不可能长期持续。居民医疗保险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补贴。2011年,居民医疗保险总收入594.2亿元。根据《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2011年,政府对居民医疗保险补贴标准最低为人均200元,实际补贴额超过442亿元(2.21亿人乘以200元/人),超过总收入的74%。
(5)未来,随着政府民生支出快速增加,财政压力日增,居民医疗保险长期运行面临筹资瓶颈。而2011年,个人账户当年结余就高达431.0亿元。将家属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化解了个人账户结余资金的贬值风险,政府也无需再为居民医疗保险提供巨额补贴。
(6)实现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自然融合。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均实行家属联保制度,即就业者参保,家属免费享受医疗待遇。也有少数国家和地区,如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实行家属缴费参保。可见,取消个人账户,用个人账户资金将家属纳入职工医疗保险,能够促进广覆盖、保基本和可持续目标的实现,能有效利用个人账户资金,既促进效率,又体现公平,同时可自然地解决城镇内部一家多制问题,缩小职工和家属之间的医疗待遇差距,并且不会增加政府、企业和个人负担。
二、可行性分析及面临的挑战
(一)可行性分析
(1)制度基础取消个人账户,将职工家属纳入职工医疗保险有三方面的制度基础:一是,个人账户本属于个人,取消之后用之于家庭成员,理属当然。对职工而言,个人账户资金只能用于个人医疗消费,效用低下。取消个人账户,将家属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中,将大幅提高职工家属医疗保障水平,且不需额外缴费,职工反对的意愿较低。二是,过去劳保医疗的制度基础,人们对家属免费参保的观念尚未完全消失,有一定的心理基础。三是,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同属于一个部门管理,容易实现制度融合。
(2)筹资问题个人账户的资金能否保障职工家属享受半费待遇?我们首先区分城镇的三种家庭:有就业者家庭、失业者家庭和三无家庭。在上述制度设计下,根据《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规定,凡就业者必须参加“中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其家属免费参保。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失业人员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所需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这样,失业人员由失业保险基金为其支付医疗保险费,三无家庭(含无收入或低收入家庭)由医疗救助制度帮助其参保。我们先考察有就业者家庭和失业者家庭的职工家属免费参保所需财力。根据现行规定,职工医疗保险缴费率为8%,其中,4.2%划入社会统筹基金,占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52.5%,3.8%划入个人账户,占47.5%。2011年,4.2%的社会统筹基金(每年均有大量结余)保障人群为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人数为2.52亿人。假定家属保障水平与职工相同,3.8%的缴费率能够保障的家属总人数为2.28亿人;如果家属保障水平为职工的一半,3.8%的缴费率能够保障的家属总人数为4.56亿人。而2011年,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21亿人。因此,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合并,从总体上资金是充足的。根据贾洪波的测算,2007-2050年,如果居民与职工医疗保障水平相同,居民医疗保险缴费率在1.92%-2.33%之间,远小于3.8%。由于福利刚性,建议家属(诊疗目录与职工完全相同)保障水平为职工的一半。就每个家庭而言,我们可以从就业者负担人数角度来看。近10年来,参保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之比保持在3:1。据调查,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人均社会统筹基金的支出之比,远大于3:1。这表明,4.2%的缴费率下,1个就业者能够负担起2人的医疗费用。而2000-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指平均每户家庭人口/平均每户就业人口)均低于2.0。因此,3.8%的缴费率只需要保障不到1.0个职工家属,完全负担得起。因此,只要家庭中有就业者或失业者,家属均免费参保,在财力上不存在问题。最后,考察三无家庭及低收入家庭的参保缴费问题,即医疗救助所需代缴的资金。根据民政部《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2011年底,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2276.8万人。根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2012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按照这一标准,在本文的制度设计下,政府需要补助的参保费用为54.6亿元,相当于对居民医疗保险的补贴额的10%。即使未来补助标准提高,也完全在政府承受范围之内。2011年,职工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基金收入为2596.1亿元(4945.0乘以52.5%),而2010-2011年,社会统筹基金年度结余为511.0亿元(3518.2减去3007.2),则2011年社会统筹基金支出为2085.1亿元(2596.1减去511.0)。2011年,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5227.1万人,人均社会统筹基金支出为826.5元。按照家属待遇为职工一半,家属待遇为413.3元。2011年,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2116.1万人,需资金量为914.0亿元,远高于2011年居民医疗保险实际总支出(413.1亿元),远低于2011年个人账户收入(2348.9亿元)。取消个人账户用于提高职工家属保障水平后,个人账户仍能结余1434.9亿元。
(二)挑战及其应对
将家属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也存在一些挑战:
(1)取消个人账户后,由于不再向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划拨资金,他们的医疗负担可能加重。为解决这一问题,取消个人账户之前可以先着手修订“三个目录”,推行门诊统筹,向这类人群倾斜,保证其待遇不下降,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2)2011年,城镇就业总人数为35914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职工18948万人,参保率为52.8%,如果包含退休人员6279万人,参保率则为70.2%,参保率有待提高。因此,即使当下把已参保者的家属全部纳入进来,仍有相当部分的城镇人口不能纳入,仍需要为他们提供保护。不过,城镇就业人员统计中包含了农民工,而农民工参保率很低。2011年,全国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年末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为4641万人,占外出农民工的29.2%。无论如何,有城镇户籍的就业人员参保率目前可能低于100%。这样,在我们的制度设计下,就有部分城镇就业人员及其家属没有参保。但这并非是制度设计的问题,而是《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执行的问题。因此,未来必须逐步规范、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尽早实现职工应保尽保,并按照职工实际工资缴费。
(3)不论哪种取消个人账户的思路下,当前个人账户资金大量闲置的人群,也即健康人群受损都最大。对这部分人群,一方面要允许个人账户已积累资金全部归己,但仍限于医疗消费支出;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其理解其直系亲属可免费参保所获得的利益。但仍有小部分(单身或已婚的)没有被抚养的子女或父母的健康参保者受损。应该指出,尚无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为提高新制度的接受度,政府应继续保持对职工家属的财政补贴,但将人均补贴标准固定下来,之后不再提高。随着职工家属参保人数逐渐稳定,政府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将不断下降。
三、评估及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8年提出了评价医疗服务覆盖状况的三个维度,即宽度,谁被保障;深度,提供哪些待遇;高度,能支付费用的多大比例。根据本文的设计,取消个人账户,将职工家属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建立“中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家属的诊疗目录与职工完全相同,保障水平为职工的一半。这一制度设计下,城镇全体人民均强制参加医疗保险,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险,拓展和巩固了城镇医疗保障覆盖面;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服务项目增加,提高了保障深度;保障水平由职工的1/10上升到1/2,提高了保障高度。可见,这一改革思路提高了医疗服务覆盖状况。总的来说,取消个人账户,用以将职工家属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能够强制扩大和巩固覆盖面;能够提高保障水平,降低职工和居民的待遇差距,自然地解决制度碎片化和制度融合问题,并提供了一种解决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新思路;能有效利用个人账户闲置资金,还解决了居民医疗保险长期的筹资瓶颈;同时,将不会增加政府、企业和个人负担,具有制度和经济上的可行性。未来,“三个目录”必然逐步扩张,基金支出也将增大。由于保障水平上升,也会诱致人们增加医疗需求,导致基金支出增大,会对新制度的财务造成压力。这一问题涉及供方费用控制问题,非本文所能详述。当前,由于我国医疗机构普遍“以药养医”,个人账户对医院、诊所、药店等机构的收入具有重要影响。上述分析(及其他研究均)没有考察取消个人账户可能引起的对医院、诊所、药店等相关机构的连锁反应,未来需要进一步评估。为了保证改革顺利进行,须先着手修订“三个目录”,体现出对弱势人群的照顾,必须规范、严格执法,尽早实现职工应保尽保,并按照实际工资缴费。此外,个人账户改革应与更宏观的制度背景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比如就业收入透明化、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医疗费用的控制以及退休年龄提高等等。
作者:王超群 李珍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1.运用经济管理手段实现医疗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1)建立节约、控制浪费的医疗制度。我国可以学习新加坡的现行医疗制度,给城镇全部劳动职工增设公积金,作为“健康储蓄”。公积金账户中的资金由国家统一管理,但配置处理权可以继承,即可以支付直系亲属的医疗费用。其次,为了防止“健康储蓄”的过度使用,避免资金浪费,应设置每日最大医疗费用的上限,如若超过上限,则由个体自己承担支付责任。政府应逐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基金,并配置相应的保障措施,各保障金额应根据病种来设定。大病医疗保障要设定高的住院医疗费用,每个保险年度分别设置最高支付限额。对于每个医疗救助基金申请者,需要经过医院、医疗救助基金委员会的资格审查,从而使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救助对象。
(2)加强企业管理手段在公立医院的应用。政府可成立控制绝大部分产权、以私营方式运作的保健公司。政府是具有绝对控制权的大股东,但管理权属于有限公司,政府仅起到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医院要受到政府、市场的双重调节。同时,政府要按照一定的限额给医院拨款,并采用商业审计法对各医疗行为实施监督。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初级保健可由各私立部门提供,而住院服务则应由公立医院承担。此外,政府还需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医院的规模、资源、医师资格等进行严格审查。
2.建立健全医疗保险筹资机制
(1)统一政策,依法筹资。严格按照《社会保险法》来筹资,除城市基本职工外,城市非工人和农村居民,也要被划到社会医疗保险的范围之内。应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提供配额付款,财政也应给予相应补贴,并根据居民综合收入状况酌情缴费,或通过对收入、年龄、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居民缴费点数。进城务工人员也应可以就近参加医疗保险,累计计算缴费年限。
(2)扩展筹资渠道。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筹资方法,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减轻政府的负担,顺应发展趋势。国家目前实行的是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筹资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则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
(3)建立管理机制。应注重提高医疗保险的管理能力,提高基金管理的效率,并控制降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竞争和价格谈判机制,指导参保人科学合理地就医。
3.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1)医疗机构改革——医药分离。该项改革的关键在于分离医疗管理系统,切断医疗和医药之间的经济关系。首先,提倡医生对症下药,合理使用药物。其次,对公立医院或其它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应增加补贴,医院补偿机制要进行转型,采取“药物支持医疗”的管理模式。最后,应适当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此举意在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医药流通体制改革。首先,药品的定价必须由省级以上(包括省级)的主管部门来制定。其中,对已经制定价格的医药,要对制药企业和医院进行跟踪管理,监管实际实施情况。发现企业实际交货价格、批发价格低于指定的价格很长时间时,应及时降低政府定价。除此之外,对药品价格要进行定期审查。其次,要提出合理的药品流通解决方案。可以采取招标采购的模式,并建立医药采购中心,加强统一管理和监督,使药品采购程序保持透明;同时,还应建立药物“分销”的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交易成本,使药物保持更加合理的流通价格。
作者:李玉萍 单位:湖北省宜都市医疗保险管理局
1几种保险支付方式的利弊分析
1.1按病种付费
这是临床疾病诊断与定额相匹配的一种保险支付方式。医保机构根据一定的数据将相对单纯的病种进行定额支付,超出定额部分由医疗机构自己承担。然而从近几年的单病种结算情况来看,医疗机构略有亏损。优点:患者结算简单,出资费用少,满意度高。医保机构结算方便。定额的费用可以促使医疗机构的主动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增强成本意识,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探索合理经济的治疗方法,同时确保了治疗的有效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缺点:由于现有疾病分类还不是完全科学,没有把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严重程度全部考虑进去。由于治疗产生的费用与规定额度差距过大,故医疗机构通常使用转科记账和少记项目等方法降低总费用,不利于此类疾病新技术的开展。
1.2单项定额付费
当前,居民收入不断升高,对卫生优质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医保机构采用单项定额付费主要是针对一次性高质耗材的定额,患者可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来选用较高价格的材料,对超出基本医疗范围的费用自己承担。优点:此方式既可保证基本治疗的需要,又可满足少数人对优质材料的需求。在满足少数人对特需医疗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基金用于基本医疗的治疗。缺点:提高了医疗卫生的总费用,也提高了医保患者的人均自费率。
1.3少儿单病种付费(限两种特殊病种)
是指治疗周期与年限封顶线相结合的保险支付方式。优点:保证患儿得到及时治疗,减轻家长经济负担。缺点:治疗周期长,需跨年度结算。
2DRGs对保险支付方式的影响
DRGs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提出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Groups)的概念。它以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住院天数、手术情况、合并症和并发症等因素为依据来制定标准费用。DRGs能够与临床路径很好结合,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可以促进临床进行有效诊断,节约医疗费用。DRGs以病种分组付费的方式,有效地确定了费用的上限。督促医疗机构进行合理治疗、合理检查。
3DRGs的现实困境和思考建议
DRGs在我国已开始试运用,但存在困境如下:在技术上,诊疗收费标准难以制定,源于当前我国不够完善的治疗路径和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使得正向的诊断分类难以精确。临床操作难以完成成本核算。在管理上,笔者建议如下:
①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医保机构和医疗机构共享信息系统平台;
②使用全国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标准(ICD—10)系统;
③物价体系跟进医学新技术的发展;
④强有力的措施,保证DRGS的实施。
4医保政策引领参保人员的就医趋势
对于普通门诊患者,由于其发生的费用均为自费,故他们通常选择较高级别的医院进行治疗。对于办理门诊特殊疾病的患者,由于三级医院的起付线高于二级以下医院,因此患者常选择在三级医院进行病种认定,之后凭三级医院提供的治疗方案到二级医院申请治疗,以达到降低费用的目的。对于住院患者,如果病情较重,可能产生的治疗费用更高,故患者会选择从基层医院转向大型综合性医院,这样会增加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经济风险。但如果实施医院的差别化的补偿支付制度,既能够降低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经济风险,又能够保障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作者:陈蓉 韦若嵚 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疗保险办公室
一、当前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存在的问题
1.医保基金积累受到一定影响
我国当前大部分优质医疗资源与优秀的医疗人才都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城市拥有高端的医疗技术、医疗药品与机械设备,并且医疗保险制度也较为完善,而内陆及西北地区则相对来说较为落后。这种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与患者就医趋优的心理的存在,就会导致前往医疗水平发达城市就医的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医保基金受到影响。
2.异地就医监管难度较大
由于我国现阶段对于异地就医患者与参保地区经办机构的协调机制并不完善,因而在管理异地就医患者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难度,最终导致异地就医患者的相关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并且一些异地就医人员甚至会利用医疗保险制度的漏洞套取高额的赔偿基金。
二、加强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1.全面提高医保统筹层次
相关部门可以将县级、市级医保统筹逐步过渡到更高的层次,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自由就诊,降低异地就诊率。对于各个省内的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进行异地就诊时,可以通过统一协调管理的方式推行就诊地区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充分享受参保地区的医保标准与待遇。
2.构建完善的异地就医患者医保关系转移体制
由于异地就医管理与参保人员与定点结构管理有所不同,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牵涉的关系面十分复杂。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出全面统一的法规政策,进一步明确退休异地居住人员的医保关系转移条件,制定合理的转移标准、基金补偿机制与医疗费用报销标准等。
3.统筹完善医疗保险管理网络
我国各城市地区的医保管理网络都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这是导致当前我国异地就医管理体制不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金保工程”的推行与深入,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以省为单位,统筹完善当前医保管理网络。完善合理的医保网络体系可以大大节约医保管理中异地就医的成本与网络维护成本,还能够对医保基金流向及医保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及时的监督。除此之外,统一完善的网络体系还可以使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医保基金运行动态,从而依据情况的变化制定出科学的调整政策。
4.制定合理的异地就医费用结算方式
现如今,我国成都、江苏等城市都成立了“省医保结算中心”,这对促进医保费用报销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省医保中心可以对市医保部门开展科学统一的管理,同时可以和省外的医保结算中心进行联网合作,这样一来患者就可以在异地就医时通过这一平台结算医疗费用与报销金额,从而避免了因异地就医导致的垫付医疗费用的情况。
作者:张爱珍 单位: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社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