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0 09:56: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德育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通过德育小论文写作的技巧与步骤教学,使学生学会撰写小论文,并产生撰写兴趣,能把德育课的理论观点写成小论文,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理论知识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中职学校学生对德育课不学或厌学的现象,又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关键字:德育小论文;技巧;步骤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撰写德育小论文总的要求是能运用德育课学习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总之,指导践行,增强能力,提高觉悟学以致用,是撰写德育小论文的落脚点。撰写德育小论文,学生一般会犯以下毛病:东摘西抄,缺乏新意;面面俱到,主题松散;生搬硬套,不伦不类;人云亦云,缺乏主见;简单堆砌,逻辑不强;材料缺乏,论据不足;观点错乱,论证肤浅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写作的方法上加以正确指导。为此,结合本人教学中的体会,在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时,必须要把握好撰写的技巧与步骤谈谈拙见,以抛砖引玉。
一、指导撰写小论文的技巧
一篇优秀的德育小论文,必须与当前国内外时政、社会热点、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学生身边发生的现象紧密联系起来,针砭时弊,反映人们诉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我认为在指导学生撰写德育小论文的技巧方面,应该要把握好“新、精、小、巧、深、实、理”七个要素。
1.“新”。“新”有三个要求:一是“立意要新”。就是说文章要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议论富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的主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二是“见解要新”。文章论述的角度要新。不落俗套,不照搬他人说法,防止“老生常谈”式的做法,力求以自己的独到见解给人新的启发。三是“取材要新”。文章使用材料要从新近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中选取,特别是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热门话题等,或能引发人们思考,但又不易被关注的给人以启迪的新材料。
2.“精”。“精”有两层意思:一指“选材要精”。观点与材料要统一,是一篇小论文的基本要求。首先,所选用的材料要紧扣文章的论点,要反复推敲锤炼,力求精益求精;其次,锤炼要有典型的代表性,选取那些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充分说服力的典型生动的材料,选取那些能及时把握时展脉搏的材料,这样才能深刻论证中心论点,防止产生罗列事实、堆砌材料的现象。二指“文句要精”。德育小论文必须用好“德育知识术语”,文句论述精辟生动,能抓住事物本质,论理周密透彻,具有说服力,避免表面化,把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小论文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3.“小”。“小”的三层要求:一是文章要短小精悍,一事一议,事理交融主题鲜明不能东拉西扯。二是文章题目要尽量选得小,论述角度不宜过宽,涉及的内容范围要小,避免选题“大”而“空”,但是论理要尽量体现“小中见大”。小论文的字数要控制在1300―2000个字之间,一般不要超出2500个字。
4.“巧”。“巧”首先指标题要巧。标题是小论文的眼睛,俗话说“画龙点睛”,就是这个道理,要有新颖别致的标题,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长哨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会使整篇文章锦上添花。其次,指小论文阐述的方法、角度、形式及文句表达要讲究技巧。再次,小论文所选用的材料要有生动性。材料翔实、形象、准确,就会使文章产生吸引力,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5.“深”。“深”指文章论析要深刻。论析就是文章分析论证的过程。第一,论析要十分注意逻辑性。在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小论点之间、观点和材料之间联系是必然的,而不是勉强凑合;从中心观点演绎出的小论点,或由小论点归纳到中心论点,从理论推到实际,从实际归结到理论都应是水到渠成。第二,论析要力求事理交融、在摆事实中讲道理,把道理渗透于事实中,夹议夹叙,切忌观点材料两边走。第三,论析还可适当借助文辞语法,增强说理的效果。
6.“实”。“实”指的是实事求是。小论文运用的材料、数据、事例等要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符合客观事实。为此,必须学会从社会生活中摄取第一手材料充分地整理运用,材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说服力的,缺乏材料也写不出好的文章。
7.“理”。“理”指的是理论功底基础。撰写德育小论文要有别于语文,不能卖弄辞藻,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这就要求学生要认真学好德育课,对所学的理论观点有深刻的理解。领会事物、问题的本质,掌握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分析,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出现观点偏离甚至错误。否则,论证起来就会力不从心,还会影响分析论证的广度和深度,样子以至影响小论文的质量。
二、指导撰写小论文的一般步骤
小论文作为德育课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综合地体现了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的总体水平,因此,推广和普及德育小论文,对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指导的步骤如下:
1.广泛宣传发动,激发学生写作愿望。撰写德育小论文,首先,要让学生有“我要写”的冲动,要把心中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教师要做到:一要反复宣传撰写德育小论文的意义,告诉学生教学的计划和要求;二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广泛接触社会,亲身体验,直接观察、了解、分析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把自己周围发生的日常小事与当前社会大环境联系起来;三要培养学生平时多读报,关心国内外时政大事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前途、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做,才会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创造性,才会有感而发。
2.指导学生选题。选题是撰写德育小论文的最基本的前提。选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拟定题目,另一种是学生自定题目。
(1)教师拟定题目
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如国内外时政、文化思想、社会发展现象、社会生活状况和学生自身情况等,拟定统一题目,组织学生撰写。
教师定题便于对学生集中指导,有针对性对普遍存在的教学认识问题进行辅导,但教师定题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学生自定题目
一般由教师定出范围,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根据自己的实践和体会,经过思考分析,确定自己想要撰写的题目和内容。这种学生自定题目的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想认知,教师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但也要注意学生的偏见、偏激,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很好地加以指导和纠正。
教师定题或学生自定题目,都必须注意:选题要恰当,符合当前社会发展想需要,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人民群众的呼声,有思想教育意义,能引发人们思考,并给人以启迪。而这些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
3.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
撰写德育小论文,必须充分地占有第一手材料,为此,教师要有计划要求、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要定期、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到城乡、农村和社会许多领域,取得可靠的材料并进行总结,为写作提供依据。
4.指导学生把握小论文的理论和观点,并提供范例供学生加以学习、借鉴并进行分析、说明和评价。
5.指导学生把握小论文的写作技巧和要求。为了提高学生撰写德育小论文的水平,保证质量,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撰写德育小论文的常见的“病”。为此,教师可开设专题讲座会、范文分析会、写作心得体会的交流会。
6.组织竞赛评比,总结推广经验。开展德育小论文竞赛的评比,是提高学生撰写小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应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德育小论文竞赛评比活动,评出优秀德育小论文并及时给予表彰奖励,汇编成册,印发给全体学生;对特别优秀的文章,可及时推荐给有关报刊发表或推荐参加上一级单位竞赛评比。竞赛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既要看到竞赛评比和学生撰写德育小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以便今后更好地组织好学生参加撰写德育小论文活动。竞赛评比,既能激发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使广大学生学有样板,赶超目标,还能进一步激发优秀学生撰写小论文的热情,从而有利于小论文活动在学生中持久地开展下去,并能不断提高小论文的质量。
总之,多年的德育小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体会到,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过程,既是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过程,又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兴趣,改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德育课不学或厌学现象,从而使师生掌握了德育课教学的主动权,也增强了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一、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浅析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沿着“孝德”的逻辑而逐步展开的,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代帝王均较为推崇孝德,“以孝治天下”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主张。儒家所提倡的一系列道德,构建的一套道德体系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不光是对中国乃至对中国周边邻国一体的整个“儒家文化圈”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其中儒家孝文化中所倡导的孝德更是整个儒家道德的一个核心。对于“孝”,中国古代诸多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派的学者们纷纷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诠释。《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违礼)。”那么,什么是无违呢?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孔子对孝有两个标准,即对老人生前的无违和死后的无违。在孟子看来,“孝”主要指的是“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也就是说遵循孝德,就是要让青壮年利用闲暇之日接受孝悌忠信的道德教育,在家里服侍父兄,在社会上事奉上司。东汉的许慎在其旷世著作《说文解字》中对“孝”是这样解释的:“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此外,《尔雅•释义》中对于“孝”的释义是“善父母为孝”。这也就是说,所谓孝,那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双亲,以一种善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父母,同时在某种物质层面而言就是要将好的东西侍奉给自己的父母。由此可见,对于“孝”的释义,诸多名人志士均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解读,提出了他们各自的见解,尤其是以儒家学派的释义较为深刻,更具代表性。儒家文化中的“孝”在具体释义上,尽管看似纷繁复杂,但通过对其进行精心的梳理、归纳与概括:儒家孝文化中“孝”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两个较为宏观的层面也,也即是表现在物质层面中的“赡养父母”、“爱惜自己的身体”、“传宗接代”等;表现在精神层面则是“敬爱父母”、“扬名显亲”、“葬祭以礼”。其中,在儒家孝文化看来,上述物质层面的孝与精神层面的孝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共同构成了儒家孝文化中的精华。具体而论,在物质层面遵循孝德,第一就是要“赡养父母”。孔子及孟子均认为,孝的首义那就是作为子女要侍奉自己的父母,尽量满足父母日常吃穿等基本需求,奉养是孝德的一个重要核心。其二,作为子女,务必要做到“爱惜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儒家孝德中的一条较为重要的原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儒家认为,子女的身体发肤属于父母的遗体,不能使之受到毁坏和伤害。”再者就是“传宗接代”也就是说儒家孝文化比较注重子女承孝道而繁衍后代的职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离娄章句上》)。在儒家看来,子女尽孝有一条重要的职责那就是要繁衍后代,如果未能完成这条职责,让父母的血脉中断,那就是一种大不孝。对于精神层面的“孝”而言,首先就是要“敬爱父母”,所谓“敬爱父母”,在孔子看来,“生,事之以礼”绝不仅仅是应付差事和对老人物质生活的关心和满足,更是要发自内心、关心和满足老人的精神生活,在精神层面真正做到敬爱父母、关心父母、孝顺父母。第二,作为子女,也不能安于现状而碌碌无为,要积极在事业上寻求发展与进步,做到“扬名显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此处所言的“立身”,其实质上“不仅仅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创一番功德业绩,以显父母之荣耀,光宗耀祖,其价值仍归于‘孝’”。第三,在精神层面尽孝还体现在“葬祭以礼”。也即当父母去世时,作为子女要按照一定的礼节来安葬,而且要根据相关习俗与礼节进行祭祀等。
二、儒家孝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
通过对儒家孝文化基本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初步分析,不难发现,儒家孝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泽被长远。在当前形势下,作为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深入分析与认识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提炼儒家孝文化的精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将儒家孝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同大学生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注重发挥儒家孝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具体而言,儒家孝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儒家孝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意识责任与担当,历来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所备受推崇的,也是各个时代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寄托与深度期盼。责任与担当内容丰富,语义深远,有包括对人类的责任、对世界的责任,对民族与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等等,担当亦如此。而儒家孝文化中所指的责任与担当主要是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例如古代传统儒家文化提倡的“诗书继世长”“非耕即读”等等重在教育子女要努力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则强调不但要让父母能够较为舒适地养老、主动赡养父母之外,还要让父母心境安宁,尽量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操心,如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也是一种对父母负责的体现。而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正如所提到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毁伤”,说明作为子女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当代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等由于父母长期的娇宠,他们中的少部分人或多或少的存在对家庭责任淡薄,缺乏责任与担当意识;对父母更是缺乏一定的责任,很少能够做到为父母分忧,而对于自身更是放任自流,痴迷网游、熬夜等现象较为严重。大学生责任与担当意识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大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与难点。而儒家文化中的孝文化的引入则刚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儒家孝文化中相关责任意识的熏染,可以逐步帮助大学生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同时,通过德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与帮助,大学生对儒家孝文化中的家庭责任、对父母的责任、对自身的责任可以进一步升华与转化为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等,从而促使大学生真正、全面地增强责任与担当意识。
2、儒家孝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儒家孝文化中蕴含着浓郁的感恩意蕴。孝与感恩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优良基因,可谓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儒家孝文化十分推崇“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推恩及人”等,如上文所论述的,子女对父母物质上的奉养及其他生活上的满足与给养等均是从物质层面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报答;对父母的敬爱与陪伴,对父母逝世后的“送终”“守灵”以及根据相关习俗,运用一定的礼节进行祭祀等则是通过一种精神上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回馈。当前,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剧,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其中有些不良思想开始往大学生群体渗透,少数大学生由于放松警惕抑或是自身分辨素质还不够成熟,往往被一些不良思想所蛊惑。近年来,随着教育工作者对感恩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不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对感恩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认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将感恩意识付诸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上。但是根据有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对父母和亲朋好友的感恩意识、对涉及感恩行为的感恩意识、对自然的赐予和生活中细微的美好的感恩意识水平还有待提高。”近年来,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而被社会新闻所报道的事件屡见不鲜,诚然,其中有一定的媒体炒作意味,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亟待加强。而儒家孝文化这块德育“土壤”里恰好拥有感恩的“沃土”。将儒家孝文化中所蕴含的感恩意识,运用到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与理解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最终将感恩自觉的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在儒家孝文化中,认识感恩、树立感恩、践行感恩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3、儒家孝文化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儒家孝文化从另一个视角而言,也可视为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子女与父母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家庭伦理道德规范。这一道德伦理规范提倡子女与父母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沟通,促进彼此间的和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儒家孝文化中充满了对孝道的教化以及对孝道外延的扩展而形成博爱的思想。这些博爱与孝道敬畏的思想,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同时也构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这种孝文化的滋养下,家庭伦理规范能够得到良好的遵从,家庭更加和睦,亲子关系能够得到良性的互动,而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个性品德的形成与其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大胆借鉴儒家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进一步构建与巩固良好的家庭伦理规范,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大学生可以学会礼谦恭让、尊老爱幼、诚信守义等良好的品行;与此同时,在也可以逐步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律等良好的人格。
作者:敬丹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
一后勤环境发挥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多年的积极探索,后勤在硬件设施、规章制度以及文化环境建设都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
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
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
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
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
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
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作者:韦红教单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的方式
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常常使用,对研究目的的达到有直接和积极的作用。笔者针对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利用自己优势,取张家口学院本科、专科学生各100人左右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具体涉及:学生年龄、性别、爱好、对体育课的认识、体育课是否能够对道德品质起到作用及体育授课教师是否进行过德育渗透教学等。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并经过研究讨论,初步有了一些解决建议。
2访谈法对个别具有代表性学生进行访谈式调查
这些代表性的调查对象在选取时带有一定目的性,比如特别惧怕体育课程的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对体育课特别喜欢而自己专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体育课成绩和其他科成绩均十分优秀的学生等。在学生选取上也注意到了男生和女生选择,尽量能够使访谈对象能够代表一部分同类型学生。在访谈方式上,不能正襟危坐,容易给调查对象造成压力。所以在访谈时,一般在课间或其他休闲时间,一般不用笔本进行细致提问和记录,这样就给访谈结果记录带来一些困难,为了保证学生访谈内容能够尽快真实地记录下来,访谈问题一般简单和直接,并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问题进行多次访谈,结束后迅速整理记录,从而达到了访谈调查目的。
3教育实验法
在初步进行了本课题的一些调查后,笔者开展了一些教育实验活动。有了一定的调查结果并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后,有了一些初步的建议和想法,这些建议和想法能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预期作用,能不能够通过实践的体育教学渗透德育,同时又在德育的影响下带动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这些都能够在教育实验过程中有所体现。笔者利用不同项目的体育课堂进行了一些实验,将一些有效和积极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记录,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二.结果分析
1调查结果分析
1.1通过调查问卷
将问卷具体问题进行了整理整合,大项结果统计如下: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学生,样本选取的对象从年龄和性别比例上大致相似,爱好比例上也无大区别,对体育课的认识和体育和德育的关系中也得出了几乎一样的结论,那就是体育课是有用的,但是对学生个人的品德和性格的影响上看基本处于无伤大雅状态,没有发挥体育课德育作用,体育教师在授课中也基本上着手于实践动手方面,对德育并没有加以应有重视。
1.2对访谈结果的分析
访谈记录1:对象为特别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访谈对象是一位女生,每每到体育课参加运动的态度不甚积极,总以各种身体不适的理由缺席,身体瘦弱,眼神迷离。对问题往往回避,觉得体育课对她而言可有可无,没有什么作用,对品德更加没什么影响。访谈记录2:对象为对体育课无特别兴趣的学生。访谈对象为一位女生,体育课参加程度一般,偶尔以身体问题缺席上课。体育课对她而言是一门必须要拿到学分的课,但是课程分数高低无所谓,及格就行,不影响毕业拿学位就够了。体育课不会影响道德形成,只是身体健康的问题。访谈记录3:对象为对体育课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访谈对象为一位男生,体育课程参加积极,从未缺课,而且在课余和闲暇时间大多会进行多样的体育活动,体育成绩突出,专业课成绩一般。访谈过程中眉飞色舞,围绕体育内容的话题多样,能够看出对体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体育课程不仅有利身体健康,而且能够让人培养进取、坚持的生活态度,更能注重团体协作。从选取访谈记录中可见,这些学生能够基本代表一部分学生态度,其中访谈记录1和3的特征学生数量都不多,说明在大部分学生心中,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都是为了拿到学历学位的必经途径而已,具体说到能不能够影响到性格形成,道德品质的影响,就更谈不上了。
1.3对教育实验结果的分析
笔者在拿到调查结果后,经过研究,选取了两个不同专项体育班级,进行了德育渗透的教育实验,在此以羽毛球专项课程为例。笔者在羽毛球专项体育课程中选取了两个班,实验班着重渗透了机智、灵活、拼搏、协作、团队、守法等意识。在授课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交流,采用多媒体的授课手段,不仅介绍具体的羽毛球的运动知识,而且让大家观摩著名比赛、分析比赛背景和运动员的积极品质,讲解违规违纪行为,让学生们全面地了解运动的本质和目的。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摒弃了单纯的模仿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单个辅导,尽量地深入他们的性格内心,找出需要改变或提高的弱点,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鼓励。课后还让学生们写一写、说一说上课的感受、克服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这样可以直接地把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在一段实验时间后,试验班级与对照班级进行比较后发现,试验班级的学生上课态度更加积极,能够按时上下课,请假人数大大减少,完成基本项目的各项技能更加熟练,分析态势和问题的果断性灵活性大大提高,并且乐于与人分享、乐于协助他人,试验可以说是成功的。
三.结论与建议
在高校的环境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容易为客观不特定的因素所影响。相较于那些在课堂上主要依靠听、读、写的课程,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各种各样的观点、信念、情感、意志和态度容易表现出来,如果体育老师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接近学生,就更容易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反而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体育拼搏竞争的过程中产生荣誉感、责任感;在体育锻炼提高过程中培养积极进取、轻易不言败的意志;在了解运动规则制度的过程中了解规范的公正、诚实的意义;在集体配合过程中体会团体的力量、协作的功效等等。做好高校体育教育德育渗透,对学生而言,无论是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都会得到巨大提高。所以在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当中,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获得优良比赛成绩,还要将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品质融入其中,让学生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升华。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全面而有重点的科学教学计划
为了获得最满意的体育教学效果,就需要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按照一定目标、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体育过程中的德育进行规划。首先,要明确德育目标,这种目标不是大而空的,而是具体可操作的。比如,将集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拼搏进取精神、遵纪守法等等教育目标列出,一堂课的哪些方面可以涉及哪些品质的培养,要用一些特别方式让学生向着这些方向发展。其次,制定教学计划不能依照传统,只将时间和授课内容排列,还要讲训练、项目、时间和德育目标融为一体。在有这样科学全面的目标前提下,来设计和制定行动方案,保证在课堂教学顺利完成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道德教育,培养了积极正确的品格。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完成或者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寻求其他教学方式,用什么样的方法加强什么样的德育效果,在进行教学安排的时候都应该有所考虑。要采取那些针对性强、效果优良的方式,全面地完成体育教学。
2注重课堂的教学
首先要有良好的授课环境,寓情于教,形成良好的课风;其次要挖掘出每次课的德育侧重点,结合体育知识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的德育;再次,一定要组织好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注重仪表和言行。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庄重严肃,同时也要体现出健康和朝气蓬勃。其次,在组织教学中应该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这些准备出了认真备课外,还需要有序布置场地和器材,指导学生收拾和整理器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守纪律的集体观以及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结合比赛及各种活动
除了课堂体育教学,学校往往还会开展一些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和比赛,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对学生进行全面德育渗透。比如张家口学院传统的冬季长跑活动,学生往往认为长跑枯燥而且费力,缺乏技术性和趣味性,抵触心理较高。教师要在进行长跑之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德育渗透教育,告知学生长跑目的不仅是训练耐久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坚韧品质,手段上可以用一些真实实例,也可以以亲身感受来对学生进行鼓励。该校学生男女比例上,女生要多一些,针对女生,要更加细致地教育,让学生在思想上将长跑困难视为对自己的挑战,不要过多地强调成绩好坏、名次取得,只要坚持完成,就是胜利。比赛中,利用机会进行挫折教育,正确面对胜利和失败,培养学生心态调节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失败是为了成功,失败只是一次比赛,而不是精神和人生失败。帮助学生培养豁达的心理素质和永不服输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比赛可以加深学生对规范规则的认识。竞争是在合理规则下竞争,成败是在公平竞争下的成绩表现,所有人的机会和风险都是均等的。用不道德手段取得胜利是“胜之不武”,违背了公平竞争体育竞赛宗旨,也违背了社会道德纪律。另外,体育比赛还可以在运动员之间频繁合作中培养集体协作意识,让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人与人之间紧密合作,才能够取得成功。
作者:李少聪崔佳单位:张家口学院
一、把握心理,正确认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育部的指示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开展好德育非常必要的一项工作。在当前社会里,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疾病、心理扭曲以及心理障碍是经常遇到的现象,这给德育工作带来不少难题。教育心理学表明,理解可以给人以友善,给人以安慰,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高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与学生间的心理沟通,这样才能取得相互间的理解。
(1)要相互信任
班主任要想真正理解学生,必须信任学生,以诚相待,虚心听取学生意见,收集学生反映,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用坦诚架设理解的桥梁。班主任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不失自信心理,正确评价自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从而加强自身思想品德、能力等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
(2)要主动接触
在细心观察中求理解,班主任要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条件,扩大与学生的接触面,在细心观察中了解学生所想、从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增进双方理解。在做学生的德育工作时,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生病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关心照顾,组织学生送温暖,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3)要充分尊重
在平等相待中求理解,只有做到和学生相互尊重,互相平等,学生才能有话敢讲,有言敢发。班主任必须放下架子,平易近人,将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缩小与学生间的心理差距,才能求得真诚的理解。此外,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宽,思想活,对人生、思想、前途、事业、社会等都有所思考。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错误、问题和不足,教师既不能求全责备,也不能一味认同,而应实事求是,予以恰当合理的评价,并提出修正意见,督其改正。引导学生实事求是,正确地看待自我,使学生能够及时修正自己的蓝图,改正自己的行为,努力适应社会的现实要求。在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能力。建议的做法是:第一,积极组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第二,用模范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用模范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保证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整体素质,满足教学要求。第三,在对学生进行品行评价时,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行动,而不是单一地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些做法都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品德能力,实现了知行的统一。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德育课的实效
(1)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改进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关键所在。只有做好教学模式的创新,并根据德育的实际需要做好教学模式创新和选择,才能更好地满足德育课堂教学需要,为提高德育课堂教学质量而提供有力支持,保证德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效性以满足实际需要。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德育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也有效解决德育课堂的教学问题。基于这一认识,认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策略之一,我们应重视这种关系的建立。
(3)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在教学方法中,探究式学习对提高学习效果十分必要。考虑到德育课堂教学实际,以及学生提高品德素质的现实需求,只有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努力学习德育知识,才能保证德育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因此,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是满足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方式。
(4)加强实践教学
教师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或是从现实社会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法制问题、经济问题、心理问题等应当充分运用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鲜活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努力让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
(5)建立德育实践基地
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区校外德育资源,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激发感情,锻炼意志,提高觉悟,端正行为,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活动中升华学生的理想信念。
(6)以身立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自身作为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肯定要做到,这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只有教师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学生才能从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道德常识。因此,我们应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道德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三、循循善诱,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对于一些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于他们,班主任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育学生时,要注意运用正确的德育方法,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如在学习上紧张、焦虑乃至恐惧;在人际关系上怀疑、孤僻、嫉妒;在社会关系上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等。针对这些现象,班主任可通过开展主题的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可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实践行为,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中,保证学生能够在心态、知识和综合能力上有较快的提高。要多运用鼓励的手段,“鼓励”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有效,不管成绩好坏,多表扬、鼓励学生,比较容易激发其勇气和上进心,从而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班主任要密切注视学生的一举一动,对他们的合作表示肯定,对他们的积极态度表示喜悦。
四、总结
总之,班主任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石超仙单位:四川省乐山第一中学校
一、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管和育的关系
(一)管是育的前提
管指的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在中职学校当中,学生应当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班主任的管,这样,才能为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工作提供前提条件。由于管是强制性的工作,因此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育是管的深化利用学校的规章制度
对学生进行管理,对进行德育教育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其强制性等特点,使得学生容易对其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学校应当适当的采取一些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通过育的方式,来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
二、传统重管轻育德育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重管轻育德育教育模式出现的原因
1.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学校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一些中考落榜、未能进入理想高中的学生。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就需要有一种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制度来进行管理和约束。同时,这种管理制度必须要能够迅速的发挥作用。因此,中职学校纷纷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而班主任是这项制度的执行者,因此往往会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管理。
2.班主任对德育教育认识的偏差
所谓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在大多数中职学校当中,班主任普遍认为德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正是由于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偏差,才使得班主任过分重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重管轻育对德育教育的不良影响
1.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中职学校当中,主要是通过量化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考核。其中班主任是考核的主导,并由学生干部进行辅助实施。而在实际的德育教育考核当中,班主任由于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往往比较忽视。因此在很多时候,都是由学生干部按照行为标准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评分。然而,这样就可能会产生一些动机不明确等行为。进而将会导致过分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考核的结构,而忽视了学生行为的动机,对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2.容易诱导学生产生功利主义
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通常是以量化制度的形式来进行的。学生的日常行为,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德育考核。如果发生违纪现象,学生不但会被扣除一定的德育分数,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然而,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和量化制度的应用,不但没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促进了学生功利主义的滋生。
三、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管育并重模式的实践应用
(一)以管为前提,提高对管的正确认识
在管的进行过程中,不应当过分的利用其强制作用,对于学生正确的行为也不应过多的干涉。在传统德育教育中,班主任都想了解更多学生的信息,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保护。但是,一些信息涉及到了学生的个人隐私,因此会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善用规章值得的作用,尽量减少强制性管理,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以育为中心,充分发挥育的作用
在传统的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的形象往往是高高在上、严厉刻板的。这样是难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往的。因此,班主任应当改变形象,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能够进行沟通和交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情感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班主任不应当一味的进行指责,而是应当平等的与学生进行对话。抓住学生内心的想法,以理服人、以理育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以达到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
四、结论
在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之下,中职学校的教学重点不能再单单倾向于学生技能的培养,也应当注重德育教育的进行。传统的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模式存在着诸如重管轻育等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采取管育并重的德育教育模式,以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作者:邱月蓉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一、以狠抓学风为手段
针对职高学生,一个班级要想拥有良好的学风,解决班级中的“问题生”很重要。只有将这一批学生处理好了,学生发生良好的转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才算是成功的。开学的第一个学期是学生的适应期,为此班主任的重点工作就是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适应学校、适应班级、适应专业等等;到了第二三学期,学生开始正式接触专业课,掌握技能,教师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一个学期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相对就轻松一点了,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学生做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以便快速地融入社会。
二、突出心理素质教育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职高的学生受生理、心理因素以及学业负担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适当的产生焦虑、冷漠、恐惧以及自卑和嫉妒等心理障碍。为此,班主任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且有助于树立敢于拼搏和大无畏的精神。班主任突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为学生在精神层面拥有一颗“强悍”的心的重要环节。
三、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好的学习环境,而环境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是可以被创设和改变的。比如班主任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与各科的教师密切合作和配合,使开展德育工作与传授科学文化相结合;班主任主动牵线,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并且将德育的内容渗透到活动中,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优化校园设施,美化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整洁、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班主任还可以做好家长的工作,向家长宣传说明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这种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并到一起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关注学生主体
需要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给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职高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质是帮助学生处理好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个人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职高的班主任为了能够更为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求,要深入学生,使德育工作真正反映学生的需要,真正的发挥作用。班主任的德育方案要围绕着如何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展开,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
五、善于总结工作经验
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班主任,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和总结。比如借鉴其他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经验,通过与其他的班主任交流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而且要书写德育心得,以便顺利地开展后边的工作。还可以学习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法则,将其中一些寓意深刻的法则应用到德育工作中。学校教育氛围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科学文化知识;另一个层面是德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为此注定了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刚一开始就能够成为一名好的班主任的,班主任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大量琐碎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德育班主任只有不断拓宽德育渠道,将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德育内容贯穿到教学工作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使大批的青年学生顺应社会需求健康成长,并且成为国家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作者:许刚单位:浙江省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一、以制度规范,使达成共识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
是校园文化的具体化和条例化,对于规范学生行为、稳定学校秩序起着保障作用。所以学校可通过制定严格、详细的德育制度来对师生的各项行为进行明确的指导规范,让他们“有法可依”,以达到塑造学校良好道德形象的目的。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可以通过制定制度来规范,诸如出勤制度、请假制度、奖惩制度、评选制度、考试制度、安全规章等,制作成《学生手册》和《教师手册》发给学生、家长、教师,让他们时常翻阅、了然于心,从而能够在各项活动中不违规乱纪,保证学校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展开。当然这些管理制度的条款要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出来,切忌笼统与繁琐,还不能朝令夕改,要长期有效才行,因为这样才便于读者理解记忆和执行。而且,由于大家都处于统一制度规范之下,所以自然而然就会对周围的人进行不自觉的监督,迫使一些学生在这样的目光之下主动提高精神境界、规范自身行为,使学校笼罩在一股文明和谐的风气之中。总之,健全的德育管理制度可将全校师生的活动组织协调起来,使德育活动不至于处于失序或无序的状态,预防和减少不文明现象的发生,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用活动点染,使精神传承环境的隐性教育和制度的强制约束对学生的影响
始终是有限的,学生的思想境界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他们的行为活动上,所以学校要多多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为学生提供道德行为的学习和施展空间,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如积极组织开展“爱学校”“爱班级”等主题活动,通过合作装扮校园、班级、寝室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或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的讲话”、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并有效利用各种节日,如重阳节要求学生为爷爷奶奶做一件事、在“雷锋日”开展义务劳动、爱心捐款等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特殊的日子里做平时很少会做的事,将其定格成记忆,将这种美好的品质和精神传承下去。还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到校为学生开办“关爱长辈,践行孝道”、“诚信做人、见义勇为”等道德讲堂,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净化思想、提升技能。而在法制教育方面,学校可采取开展“法律讲堂”“小小律师”等活动,让学生可在实际的案例讲解和演练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在遇到有关情况时可以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维护自己权益。同时,校方还应在保证各学科课程质量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等开展各种活动和竞赛,如读书交流活动、合唱团、运动会等,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增加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实践所学到的待人接物、处理状况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为今后走入社会打好基础,这才是德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总之学校要大力拓展德育教育活动的种类和类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不断的实践中感知、体会、摸索、改进,提高自己的言行水平。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下也应有不同的面貌。学校应将德育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常规化管理之中,从环境、制度、活动三方面进行规划和实施,让德育渗透进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无声之中完善学生的品行与人格。
作者:任绵绵单位:浙江瑞安陶山镇丰和小学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育人因素
培养良好品德选进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育材料。除了要求学生多读以外,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让学生谈如何学习?如何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如何感谢家人和国家?学习《爱莲说?》,让学生谈如何做一个“洁身自好”之人?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谈如何处理和谐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树立良好的亲情观……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的主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可以结合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对前途充满希望”的信念和《愚公移山》中“不畏困难、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愚公精神”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教学《鱼我所欲也》,可以在引导学生领悟孟子向我们阐明的“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后,劝勉学生为人处世不能见利忘义;教学《岳阳楼记》,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语句,进而体会范仲淹在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情怀的同时,还希望以自己那“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影响世人的写作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品德得到培养。
二、发挥作文教学德育功能,提高思想认识
古人云:“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这是因为文章直接体现了作者的立场、思想、观点和感情。要教学生写好作文,先要育好人。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作文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命题诱情,练文又炼人
语文教师在命制作文题目时,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诱发学生的情感,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只有精选学生既熟悉且又有意义的题材,并针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考虑命题,才能诱发学生蓄积在心中的美好情感,从而在情感的审美体验中提高思想认识。例如,某学生患病在家休息,很多学生前去探望和帮助他,教师若以《他病了之后》为题让学生作文,就会诱使学生抒发对友爱互助精神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教育,达到“练文又炼人”之目的。此外,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消极思想设计命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精心选材,端正学生思想
围绕文章主题选择材料,是作文指导的一个重点,而选择什么材料,确立怎样的主题,都鲜明地表现着作者的思想倾向。青少年处在成长时期,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写正面的、向上的文章,即便写批判不良现象的文章,也应该从积极的角度,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来写。例如,有些学生抱怨我国落后,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更亮”,不能辩证地看到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变化,命《市场见闻》《我家富了》之类的题目。学生的调查研究和作文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教育、端正思想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就能很强烈地感受到我国正在飞速发展,“明天的中国并不比外国差”,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匡言纠行,改文又改人
学生年纪小,阅历浅,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强,难免会出现一些言行上的偏差与错误,并反映在作文中。因此,教师在作文的批改中,要做到“改文又改人”,改语言又改思想。例如,在一次以《记星期天的一件趣事》为题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写到:“街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好不热闹。突然‘咣当’一声,两辆自行车撞在一起,人仰车翻,多么有趣啊!”诸如此类学生中流露出来的幸灾乐祸的思想,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而应在批改作文时予以指正。让学生懂得对于别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发生的意外,应采取什么态度,不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样,学生的错误言行,就会在作文训练中得到匡正,树立起健康的审美观。
(四)颂美扬善,陶冶学生情操
作文的讲评不仅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更是德育教育的继续。它在活跃学生思维思想、端正认识、培养良好文风、提高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教育指导作用。对学生在作文中表露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师要适时并恰如其分地进行激励性讲评,使学生看到教师的赞许和期望。对文质兼美的作文,教师可让小作者自己朗读,全班同学品鉴,并让小作者讲述自己的写作经过和体会,还可在墙报上张贴或选编成册,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四、寓德育教育于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道德素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思想道德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其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并寓德育教育于其中,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这是提升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及时开展活动,从中引导解决。语文实践活动应以学生喜闻乐见、便于在课堂上开展的形式(如课本剧、辩论会等)为好。实践表明,语文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动脑、动口、动手,从而明辨是非曲直,实现自我教育,提升道德素质。比如我校地处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为家长、为老师,而唯不为自己,更谈不上为社会、为国家了,从而出现厌学情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上主观意识强烈,忽视学生的自身要求,从而使学生产生错觉;二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走低的现状,致使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部分学生看不清目前读书与将来的关系,从而直接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现偏差。而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组成因素。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学习为了谁?学习与将来的关系?我会不会选择放弃学业?并在语文课堂上展开辩论,让学生成为主人,在辩论中明辨是非、修正动机、明确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班风、学风的好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只有坚持育人为本,才能发挥其综合效应,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为此,我们要善于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切实做好育人工作,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真正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德才兼备人才的目标。
作者:杨汉权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初级中学
一、九零后大学生生活的时代特征
九零后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成长于中国社会转型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的新的历史发展期。他们生活的这种时代特征使其主观意识和具体行为上具有了多重特色。
(1)今天人类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最显著特点是全球化
但这种全球化是在西方主导下实现的,带来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我们的学生有公正的世界观、自豪的民族自信心、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所以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是要突出民族自信心的教育。
(2)当今科学技术的浪潮
正在席卷全球的各个角落,但是科技发展也带来了诸多弊端,这就对我们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务必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水准、自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做人的底线。
(3)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新发展
使得我国的经济制度、社会法律制度和分配制度逐步完善,但多元经济、多远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并存。如何使多元有统帅、多样有主导、多变有主线,特别是在利益关系多样化的条件下如何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的新问题。
(4)21世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数字化的生活环境
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维乃至话语系统均不同与八零后学生。每天,各种媒体的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使得我们的学生无所适从、甚至懵懂困惑。他们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未来理想世界之间疲于奔命,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了解、理解和体验他们的生活,才能引导学生处理好现实、理想与虚拟世界的关系。
(5)十几年来高校扩招及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
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造成很大冲击,也使得学生群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出现了学生群体越来越小型化、分散化和个体化——如“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大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教育要进宿舍、进QQ群、进微信,以适应学生生活环境的新变化。
(6)现在的大学生家庭主要有四种类型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单亲家庭、流动家庭。学生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兴趣差异及思想观念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独生子女的广泛存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这些九零后大学生当中,由于学业或生活的压力,将来毕业或就业的焦虑,不少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素质脆弱和人格严重缺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采用柔性化教育手段来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二、与时俱进的柔性化教育模式柔性化
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教育手段来说的,其实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模式。“柔性化教育模式”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通过对被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潜在的说服了让其自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从而影响其思想意志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它隐含着一种更加深沉的大爱,具体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全新教育理念。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呼唤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呼唤对学生无形无疆的“大爱”,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立感和抵触情绪,从而使受教育者更加尊重理解教育工作者,并激发热情,主动积极地接受道德的洗礼。
三、柔性化德育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
(1)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意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人最想达到的目标,自觉不自觉追求的终点,就是变成他自己。如果我们每个人最终变成一个真实的自我,他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生未来“核心就业力”的提升联系起来,要把对弱势群体学生的人文关怀与他们将来的就业创业前途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
(2)要确立大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每个青年学生都有个性追求、自尊自爱、喜怒哀乐、期望幻想,要想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的教育就必须要民主平等、柔性化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由、尊严、幸福感和价值体现。
(3)要明确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人文关怀和情感投入
柔性化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关怀和情感投入,其首要目的是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感悟社会和人性,领悟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与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以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为目的。有现实意义才会有感受,有感受才会有行动。
(4)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
在继承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原有理论的同时,努力创新和发展富有时代特色的新理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把握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特点和规律,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和创新。总之,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个大课题,如何从多个方面、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柔性化的教育模式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
作者:刘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积累沉淀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和精神食粮。
1内容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极其丰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传承至今的主流文化思想。就战国时期来说,除开儒家文化,其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多个文化流派,当时文化爆发,百家争鸣。不仅文化流派种类繁多,就是同一种文化在不同时期的主流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近现代杂文,这都是儒家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唐朝繁荣昌盛,儒家文化则侧重于学习。近现代抗日解放,儒家文化则侧重于舍生取义,为国家而奋斗。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容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最好资源。
2具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是每一代炎黄子孙长成为人的重要学习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明确了许多道德立场和价值取向,比如《乐羊子妻》这篇文章,羊子路遇金饼,拾之归家,妻见大怒,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这短短的一句话,所包含的道德准则以及价值观念放眼如今也是完全适用的。3适用范围广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早已分化出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和各种社会地位的人的内容。对小孩来说,《三字经》、《千字文》就是最好的启蒙读物,这些文化内容不仅简单易懂,其中更包含了许多从小就该树立的道德价值观念。比如《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这样一段话,清楚地表述了为人从小开始就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让兄弟。除去这些基本读物,还有各种不同类别适宜各类人接受的文化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大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提升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两个方面。就爱国主义情感来说,就是对国家真心热爱完全忠诚,并愿意为国家奉献自己全部的一种高尚情感。新时代的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推动者。爱国主义情感可以把新的年轻一代团结到一起,使之成为一个爱国主义集体,成为国家建设过程中强大的中坚力量。同时,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狼牙山五壮士等爱国主义情感高度体现的英雄事迹,在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中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透过这些历史事迹,有助于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内心萌芽生长,激励其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为中国的未来而努力。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是一个人之于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职责使命,是每个人的义务。由于人在社会的角色多样,因此承担的职责使命也不尽相同。对学生而言,其社会责任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社会的需求为目标,以社会的发展为动力,努力学习好相关科学知识,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2中国传统文化能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培养
目前,许多学生缺乏道德感。由于从小受到过分的家庭溺爱,致使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价值观念,缺少感恩仁爱之心,表现得心胸狭窄骄傲自大,很容易被利益诱惑做出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行为,给自身、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其文化素养较低,缺少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数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学生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言而有信,信而必行”的诚信品质,也有“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宽容品质,还有“卧冰求鲤,怀橘遗亲”的孝顺品质。当代大学生缺乏守时守则的诚信,缺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宽容,更缺乏百善孝为先的孝顺。只有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借德育教育之手,为学生培养树立这些欠缺的品质。此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还能使学生意志坚强,提高其独立自主的能力。根据多方调研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在遭受挫折失败或重大打击时,经常一蹶不振,从此颓废。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学生从小就受到各种溺爱,有求必应,很少遇到挫折和失败。父母也是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忽略了孩子意志品质的锻炼;二是学校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加重了学生对分数的追求程度,以此更加忽视对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综合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前的所有时间段内,都缺少吃苦耐劳的作风,缺少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就拿大学新生入学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是在父母陪同下前来报到,甚至各种手续床铺铺设都是由父母一手操办。曾经有一条新闻,一个大一女生入学一月后快递回家三十斤衣物,拜托母亲清洗。由此可见大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已经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因此必须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出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中国传统文化能提升
德育教育质量大学生德育教育发展情况滞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德育教育过程没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德育教育内容空洞,方法偏离目标,最后导致德育教育质量低下成效甚微。只有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之贯彻整个德育教育过程,才能切实提升德育教育质量。德育教育主要是对学生人格、品质、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这需要大量的可用素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就目前学生而言,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普遍关注于各种明星或科技产品,其内在品质或道德观念均随其兴趣点的转移而发生改变。比如说手机,选择苹果手机的学生看重苹果对于科技的不断创新,选择诺基亚的学生看重诺基亚外在质量。作出什么选择,如何作出选择,都是学生内在品质的具体外化,是学生德育程度的一种体现。教师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选取合理的素材进行德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与德育教育的内容目标完全一致。在德育教育中充分利用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可以极大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具体外化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是要培养学生这些方面。在德育教育之中,教师可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岳母刺字这个故事,虽然在正史之中并无记载,但中国民间都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毫无质疑,完全可以用作教育事例。岳母在岳飞拒绝杨么使者的聘请之后,在岳飞后背刺下了“尽忠报国”四个字,以此警醒岳飞要一心报效国家,不可有其他想法。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岳飞对于母亲的孝顺,更为岳飞日后报效国家埋下了伏笔。教师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历史典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德育教育的核心思想统一起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更可以让其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如此便可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结语
虽然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发展情况不好,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也较低。但只要大学教师能够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德育教育的重大意义,并在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大量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内在价值,就一定可以将德育教育做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作者:耿亚杰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一“、大思政”教育视野下,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1.树立正确观念观念是人们行动的基础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树立德育优先思想观念十分必要。教师要提高对德育教育内涵的认识,将德育教育与生活结合到一起,提高德育教育的社会实践性,促使德育教育能够服务于学生生活。另外,高校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工作提到首要位置上,加强对德育教育的监督和管理,督促辅导员认真落实学生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高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大学生,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关心、理解学生,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发挥创造性、能动性,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主体素质的目标。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待遇、政策等方面向德育教育队伍倾斜,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
2.构建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环境与学生息息相关
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是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大学生德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氛围,促使环境发挥优势,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提供保障,提高高校德育教育整体质量。另外,为了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高校应积极推广全面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从课内发展到课外,从校内发展到校外,通过构建网络,覆盖整个校园。
3.建立高素质德育教育队伍
教师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重心和基础,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然而,目前,我国大学德育教育队伍综合素质并不高。因此,在“大思政”视野下,高校要加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育师资队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提高教师整治、思想等综合素质,使其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疑惑,提高德育教育质量,从而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
4.进行全过程德育教育全过
程德育主要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渗透德育教育,它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手段。由于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是具有差异的。因此,高校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将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例如:大四阶段的学生即将参与社会工作,德育内容应转向社会化,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根据上文所述,德育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总结
因此,高校应转变传统观念,更新德育教育观念,运用“大思政”视野来分析影响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进行全过程德育教育,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顺利开展,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作者:祁巍单位: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一、在课余时间适当地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作为高中学生的班主任,课堂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理所应当,但是学生的能动性也不能忽视。在授课过程中经常性地带同学们走出课堂切身体验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在校内进行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课余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更多地体验社会,鼓励孩子们踊跃参与其中,在和谐的氛围中使同学们更好地接受德育知识,并且不会限制于教学过程中的计划。在实施课外计划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课下了解个体之间兴趣和爱好,在以全班同学的爱好得以综合的前提下选择共同的兴趣,并且制定一系列的活动计划,尽可能地使活动达到每个人的要求使每个人满意,这样才能最大地激发孩子们参与的兴趣,在活动进行时,同学们可以自主地进行活动,当然也可以自发组织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同学们对课外的新生事物有更新颖的认知和接受,其次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人际关系也能使个体独立地解决,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导入德育教育,好处必不可少。第一,活动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为前提,使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并且能在生活中适当地运用在活动中学习到的德育知识,检验的过程也是同学们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的过程。第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活动可以将学生们的自我识别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提升个人道德素养,而且团队协作精神也可从中深刻发掘,责任感更加巩固,同时也会加强同学们自我约束的纪律性。
二、不断地探索研究使德育价值充分实现
1.摒弃传统封闭式的德育方式
与时俱进,将观念进行转化,开放式的德育观念在逐步扩展。通过实际生活使同学们切身体验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培养出适合我国市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使同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强大心理素质。
2.班主任一味地说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班主任个人以身作则更为重要。众所周知,班主任作为学生前进道路的指明灯,自身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学们的日常行为,因此作为老师来讲应该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所以说,想要培养出具有优秀德育品质的优秀学生,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自身的德育素养,在语言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应树立榜样,使自身的道德素养充分体现。其次,班风班纪和班级文化的培养也十分必要,课下教育要得到利用,积极创建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
三、小结
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真正提高,对于班主任来说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发出了高难度的挑战,在德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班主任的自身培养不可懈怠,德育教育的规律必须严格遵从,以符合学生要求为基础,实施有效方案。只有以班主任自身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缺陷不足的不断弥补、失败经验的不断总结、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前提下,密切地结合社会和学生的关系,才能将道德素质高度地有针对性地逐步培养,才能使学生的德育素养全方面提高。
作者:董珊均单位:贺州市钟山中学
1.倡导观察学习,创新志愿精神培育途径
观察学习论强调榜样示范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要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榜样效应,引导大学生在观察学习中关注、保持、再现、外化志愿精神。第一,注意过程:树立榜样。志愿榜样能感染、带动大学生主动学习与模仿先进志愿者的精神和行为。志愿榜样的选择,应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和榜样评判标准,挖掘大学生身边的有社会学习价值和可模仿的志愿榜样;志愿榜样的产生,要尊重民主、公平、公正原则,体现志愿精神的本质要求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第二,保持过程:宣传榜样。积极拓宽榜样宣传路径,在多渠道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的基础上,鼓励志愿榜样亲自示范,引导大学生主动内化志愿精神;破除应景性榜样宣传,建立宣传志愿精神的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榜样学习效应,激励大学生努力践行志愿精神。第三,生成过程:模仿榜样。强化对志愿榜样的观察学习,引导大学生深入体会志愿榜样的人格魅力,提高志愿认知水平,掌握新的志愿服务技能;注重实践行为的锻炼,引导大学生完善习得的志愿技能,在模仿过程中加强志愿精神的渗透,实现志愿行为的自愿自觉转化。第四,动机过程:自我榜样建构。积极实施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利用大学生乐于展示能带来奖励或有价值的行为的倾向性,直接强化志愿精神;引导在对志愿榜样的观察学习中获得志愿技能,替代强化志愿精神;鼓励在志愿行为的加工、评价、取舍中,达到志愿精神的自我强化。
2.实现环境、认知、行为有机整合
构建志愿精神循环培育体系。一是加强慈善文化引导,培育向善的社会环境。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慈善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支柱和实践指南,倡导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着力弘扬大学生志愿精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同时,我国传统慈善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丰富和发展着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内涵。弘扬优秀的传统慈善文化,促成“平等、博爱”和“泛爱众”的中西慈善文化融合,为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学习环境。其次,完善培育志愿精神的长效机制,搭建社会支持平台。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认同度;规范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考核制度,表彰优秀志愿者,激发大学生践行志愿精神的热情。给予志愿精神应有的社会理解与认可,注重实现志愿者个人价值和关注大学生长远发展,提高志愿精神的培育实效。同时,社会要积极向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了解、互动,引导大学生志愿精神由“应然”走向“实然”。最后,引导志愿精神传播,营造社会志愿氛围。丰富志愿精神的传播载体,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优势,结合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即时性,明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深化志愿服务意识,形成弘扬志愿精神的传播效应。创新志愿精神的宣传形式,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时尚元素融入志愿精神之中。积极评选优秀大学志愿者、志愿团体,组织扶贫帮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捐赠活动,扩展宣传平台,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二是深化大学生志愿认知,加强学校志愿教育。首先,尊重志愿精神培育原则,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意愿,深化志愿认知。自愿原则要求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自愿认同、接受志愿精神,自觉外化为志愿服务。实践原则鼓励大学生不断奉献与反思,提高道德素养和道德判断能力,形成良好的志愿精神。层次性原则要充分尊重其志愿动机的层次性,逐步将从众利他型的“我去”和主观为己型的“我要”变成自我实现型和奉献服务型的“我想”“我愿意”,实现志愿精神由认知转化为信念。其次,普及志愿服务教育,明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内化志愿精神。积极开设人文、心理、道德和技能等相关志愿服务课程,有效整合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志愿服务技能,能切实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同时,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与重大事件,学习和弘扬“奥运精神”“世博精神”,能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公民意识,明确自身的社会地位、使命和责任,在正确协调自我价值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巩固志愿精神的培育成效。三是践行大学生志愿精神,打造志愿精英团队。志愿服务是志愿精神的外化表现,参与志愿服务是践行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必然要求。志愿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与社会需求,以个体或团体力量,在环境保护志愿服务中,深化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国内外大型赛事志愿服务中,展示大学生风采,提高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扶贫帮困志愿服务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营造向善互助的社会风气。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需要提高思想觉悟,更强调大学生在社会志愿服务中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感悟志愿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志愿者的流动性和招募信息渠道单一,难以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招募阶段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介,大力宣传志愿活动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明确所需志愿者的类型和人数等信息,选拔严格遵循公平科学原则;服务阶段给予系统培训和指导,提高服务实效;评估阶段,科学衡量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实效,对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表彰。
3.重视自我效能感,激发志愿精神践行动力
首先,强化志愿精神的成功体验。富有成就感的志愿活动是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增加志愿精神的成功体验,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身能力,降低由主观认知偏差带来的自我无效感,确立合适的、可操作的志愿目标,在志愿服务中体验成就感,帮助大学生逐步建立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归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影响归因的四因素,将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践行志愿精神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最后,给予适度的鼓励性评价。密切结合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和志愿人格,积极的肯定、支持和奖励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其投身志愿服务的热情,努力践行志愿精神。
作者:陈荣荣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一.紧贴社会生活
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它们被学生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语文学科具有现实的社会性,高中语文更是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成长实际融为一体。因而,在教学形式上,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走向课外,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之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设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得到体现,得到升华。在学习曹禺的《雷雨》时,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究竟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从而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认清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爱情的实质,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奠定了初步基础。由学生饰演的课本剧《哈姆莱特》,动作滑稽,语言冷峻犀利,对剧中人物心理的挖掘很到位,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组织了一次学生演讲,演讲的题目也是《我有一个梦想》。同学们积极参加,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梦想。笔者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胸怀广阔,志向高洁,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实现自己远大的梦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灵活生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能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学习散文的写作时,笔者将学生带到山林里,带到嘉陵江边,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深刻领会自然景物的美妙,陶冶情操,从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在学习对联的创作时,笔者要求学生为南部县城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这一创建活动拟创一幅对联。同学们热情很高,纷纷进行思索,既学习运用了知识,又关注了社会生活,提高了环保意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时,笔者让学生学习写主持人主持节目的串词,并创设条件,让学生主持一台“五四”晚会。在灵活的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既提高了能力,又增强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情操。学生主动地使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高中语文教学从来都不是封闭的,在信息时代,学生更应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先进媒体,在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新闻联播”节目能让学生感知社会主旋律的脉搏,“感动中国”能激发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发展自己。《人民日报》能让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则成为学生深度了解社会的窗口。借助网络,学生可以“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而学生主动地在“强国论坛”留言讨论,则更是彰显了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言传身教
充分张扬教师在德育因素中的自身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德育作用是巨大的。这体现在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而,教师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有爱心。爱便是教育。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是做好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与学生思想的沟通,注意理解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注重对学生情感进行关怀和指导。同时,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德育的主体地位,“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如:高中生心理障碍与调适,女生安全问题,怎样看待自身与家庭,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等,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在老师爱心指引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仅使老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而且良好的教师人格形象本身就给学生成长提供“最直接、最有益的营养”。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深入钻研教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学艺术的提高,用自己过硬的本领打动和征服学生。笔者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笔者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关心学生但也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职业道德出现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语文教师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采用,德育机智的展现,德育效果的形成,都是教师主动参与德育过程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
三.总结
笔者以教会学生做人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导向,借助于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品德董陶,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进行演讲比赛等。同时,笔者利用课余辅导、作文评语、期末教师寄语等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高中语文教材是知识的海洋,蕴含了众多的德育因素,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能够“每天为学生点亮一盏思想的明灯”;学生是德育因素的主体,学生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参与德育过程,是德育实效优绩的关键;教师是德育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德育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言传身教对学生会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正确剖析教材、学生和教师三大德育因素的关系和作用,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能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更能培养品行高尚、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这是我们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的最终目标。
作者:赵晓春单位:四川省南部县第三中学
一、民主正义取向的道德生活
传统很大程度为我们提供了道德生活的规范和方向,但我们不可能回归传统社会,因为从制度伦理的角度看,传统社会存在不合乎民主正义的要求。换句话说,传统社会存在的制度之恶,妨碍了德性的践行。为了保证传统美德的践行,我们必须除却制度的恶,确立和增进制度的善,实现制度的正义。正义的实现在于民主,民主意味给所有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条件和机会。指出,“中国梦”就是为了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每个人有追求和实现与祖国和时代一起进步的理想机会,并能与人共享,是社会美好的状态,也是正义的社会。但这种正义的实现需要民主作为保障,民主是产生正义的条件。罗尔斯认为,要为正义观念的产生创造条件,即他在《正义论》中所称的“原初状态”和《政治自由主义》中所关注在多元对话的环境。根据导向两个正义原则的程序设计的“原初状态”,可以概括出以下合乎正义的条件或平等协商的条件:
(1)有达成共识的意愿;
(2)处于相互对等的地位;
(3)理性而相互冷淡(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也考虑他人的利益);
(4)达到反思性平衡。这种“原初状态”就体现了民主所要求的平等、理性、尊重他人利益等价值,符合这这种状态就会产生正义观念。民主不仅给人们带来正义观念,也带来团结。罗尔斯希望借助正义观念达成社会永久合作的理想状态。他认为,自由平等的公民有了正义的观念并依此行为就能达成永久的合作,或者实现自由平等公民的联合或团结。中国共产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民主方法就达到了这一目标。将我们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总结为“团结—批评—团结”的民主方法,“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按照我们的经验,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正确的方法”。也就是“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他说:“我们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党外。在各抗日根据地里,我们处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处理军民关系、官兵关系、几部分军队之间的关系、几部分干部之间的关系,都采用了这个方法,并且得到了伟大的成功。”民主之所以是实现正义和达成团结的条件,在于民主规范我们的行为,对我们发出了道德要求。如果我们希望与人联合或团结,我们就必须要接受他人意见,理解他人,与他人达成共识的意愿;如果我们要说服他人,我们必须有说服他人的理由,这就要求我们有理性;如果我们与人讨论,我们就必须尊重他人,将他人视为与我们人格平等的主体;如果我们能展开批评,一方面我们必须在制度上保证批评者的权利安全,避免被批评者的侵犯,另一方面被批评者也要有接受批评的胸怀与勇气;如果我们能做到自我批评,我们就必须有自我反省的道德意识。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实现正义和团结,就必须过民主的生活;我们希望过民主的生活,就必须接受民主所要求的道德。正是基于民主生活导致道德生活的信念,杜威将道德的训练等同于对民主生活的参与,开展经验、思想的交流与分享,通过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方式,让人获得道德发展。“民主是共同生活方式,在共同生活里,相互自由协商支配一切,合作而不是残忍的竞争是生活的规律;民主是一种社会秩序,有利于友谊、审美和知识的一切力量受到热爱,一个人能发展成怎样的人,就发展成为这样的人。这些东西至少给我们一个出发点,把灌输民主的思想和目的作为参照点”。在杜威看来,只有参与广泛的民主生活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将自己闭锁于狭隘的社群的人不能称其为有道德的人,“一切能发展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参与范围越广大,个人的道德发展就越充分。科尔伯格认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到最高水平,即公正阶段,只有通过民主参与,过公正的生活,“通过一个公正的生活共同体的活动过程,可以达到自我管理和自律的目的,同时也成功地提高了团体成员的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他指出,“提供道德和公民品质发展所需要的主要参与经验是学校”。与杜威一样,称尔伯格也要求将学校转变为民主的学校。
二、结语
不管是德性伦理还是制度伦理,他们德育的起点都是解决实现生活中的不道德问题。对于前者,麦金太尔认为西方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道德崩溃的历史;对于后者社会所充满的不正义,杜威指出:“最重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工业结构与过去存在过的社会一样,充满着不平等。进步教育的目的,在于参与纠正不公平的特权和不公平的遭受剥夺,而不在于使这种不公平状况永久存在下去。”前者希望回归传统,追寻传统的美德就是追求优良的道德生活;后者希望通过民主的转变实现社会的正义与团结,所以民主生活就是完美道德生活。其实这两种生活密不可分。作为有平等尊严的公民,自然追求民主生活,这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但民主生活不是脱离民族文化的抽象生活,所以不可能排斥对传统美德的追寻。传统浸润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将重要的道德理念和规则如春风细雨般地植入我们的心田,化作我们的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和价值追求。这种习染恰似道家之谓“水”,水虽至柔,却无坚不摧,实则至强之物。所以说,德育走向生活就是走向追求传统美德的民主生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既包含制度伦理的要求,也包含德性伦理的要求,也就是要建立民主国家、法治社会,同时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品格。这些品格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根据党的“十八大”的这些倡导,我们认为德育应该走向体现中华民主传统美德的社会主义民主生活。
作者:唐克军吕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