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0 02:48: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银行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管理目标及发展进程
谈及商业银行开展信贷管理活动的根本目标,现已不再是追求单方面的经济收益,而是加快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的转变,同时有效预防和规避不必要的贷款风险,努力将风险业务和巨额利益进行合理分配,从而推进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这才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管理目标。仔细回顾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进程,发现可以分成五个阶段:资金指令性管理阶段→实贷实存管理阶段→审贷分离阶段→信贷管理逐渐接轨国际阶段→信贷全流程管理阶段。这五个阶段伴随着我国银行体制的改革进程,也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二、支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改革的新晋内容
(一)《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2009年7月23日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这一文件,并在之日起的三个月之后也就是2009年10月23日正式全面施行,此文件的颁布主要是为了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固定资产贷款业务经营行为,加强固定资产贷款审慎经营管理,促进固定资产贷款业务健康发展,因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颁布的。此《办法》一共有43条内容,每一条内容都是从贷款业务步骤的角度出发所列举出的,其中明晰展现了具体的监管准则,后成为促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参考文件。
(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
《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于2009年7月18日由中国银监会制定并颁发,此文件主要是为了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项目融资业务健康发展,有效管理项目融资风险,因而参照并结合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修订而来。“项目融资”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显现在人们视野,它表明贷款的用途仅为建设一个重量级项目,或者是对已建项目进行修缮;其借款人必须具有企事业法人的资质,还款的具体渠道也是要从建设项目的经济收益而来。
(三)《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2010年2月12日,由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这一限制性文件,并公告于文件的颁布之日起便正式施行。此文件一共包含了42条内容,与《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有着相似之处,也是从贷款业务步骤角度对流动资金贷款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这一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对现下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效用。
三、分析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改革前后的利弊比较
(一)改革前的“弊”
管理制度过于死板。现行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依旧存留着过去死板的痕迹,这一问题不仅限于在执行层面,更多的是制度设计的问题,比如制度过于原则化,没有按照客户群体进行分类;亦或制度过于死板僵硬,产生了一个问题多个文件限制的情况,致使工作人员一时难以弄清楚根本依据。管理方式稍显粗鄙。有些制度条例内容缺失,可能表明了适用对象、应用范畴以及注意问题,但却没有说明具体的操作流程,信贷工作人员就只能依照自己的理解去工作;再者,有的制度言语模棱两可,或者银行信贷人员的工作能力存在差异,导致同一业务、同一制度却在同一银行的不同支行获得不一致的服务差异。归其原因,还是因为信贷管理制度的管理方式稍显粗鄙。管理观念略显陈旧。以前使用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它在管理观念、操作流程以及运行方略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为是陈旧老套的管钱、管事观念会妨碍银行自身的外在形象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了客户群体的介入热情,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管理弊端。
(二)改革后的“利”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观念得以更新。以往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其中所指的管理更多的是管钱、管事,然而进行制度革新以后,信贷管理已不再是一门单纯的管理收益的活动,而是上升到更高的层面,“贷款新规”的新式理念提升了商业银行各种信贷业务的管理水平,并催进信贷人员刨除旧的管理理念,间接地带动了整个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观念的更新与进步。风险预防与管理能力有了大提升。上文提到的四种支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改革的新晋内容,虽说针对的业务类别不尽相同,但是其所体现出的核心价值可是完全一致的,即为预防风险、提高管理能力。就拿固定资产贷款业务一项内容来说,实贷实付、合同管理的管理理念,既有效预防了固定资产贷款业务的风险,而且有效提升了风险控制的管理水平,使得整个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模式获得转型。传统环境中的商业银行,其主打业务就是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它一贯坚持“凭贷吸存”的战略方式,以此吸纳更多的存款获得经济利益。但改革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以后,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获得转型,使得整个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范畴有了大规模的拓展,逐步满足了银行客户多方面、全方位的业务需求,可见新的信贷业务文件推进了整个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步伐的深入。良好且优质的信贷环境得以创设。不少读者认为,文中提及的新晋四种支撑信贷管理制度的文件都是针对信贷业务制定的一些基本监管规范,难以深入信贷管理业务内部发挥功用。但事实却非如此,文件虽说只是基本监管规范,但它合理有效的执行却能够创设出良好的信贷环境,综合分析这四个文件所坚持的理念可以发现,他们对于金融风险的遏止有着行之有效的作用,并且一步一步创设出了合理、适宜的优质信贷环境。
四、结束语
纵观全文,从信贷管理的含义、主要内容、管理目标,再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历程和四种支撑性文件的颁布与施行,再到最后商业银行改革信贷管理制度的前后利弊比较,无不显露出信贷管理在当下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鉴于此种情况,各大商业银行务必要时刻了解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各类客户群体的服务要求等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更新信贷管理观念、转型管理模式,端正态度正确对待信贷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尽可能借鉴四新文件中提及的内容或标准,从而有效降低信贷风险,从而在不断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快速成长,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争取到更多的机会。
作者:林佩珍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
1、网上银行相关概述
1.1网上银行的概念
网上银行也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利用Intemet、lntranet及相关技术处理传统的银行业务及支持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新型银行。它实现了银行与客户之间安全、方便、友好、实时的连接,可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以及其他贸易或非贸易的全方位银行业务服务。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Intem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于1995年在美国成立,中国银行于1995年先于其他国内商业银行在国内推出网上银行服务。历经多年的发展与进步,网上银行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开始提供网上银行服务。
1.2网上银行的特点
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实现资金划拨的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传统的电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资金清算业务和用POS网络及ATM网络提供服务的银行卡业务。网上银行是随着Intemet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近几年逐步成熟起来的新一代电子银行,它依托于传统银行业务,并为其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也拓展了传统的电子银行业务功能。与传统银行和传统电子银行相比,网上银行在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其特点主要有:全球化、无分支机构;开放性与虚拟化;智能化;创新化;运营成本低;亲和性增强。
1.3网上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网上银行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对传统银行产生了巨大冲击:
1.3.1网上银行改变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
网络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地域、时间限制,理论上讲银行可以全天候地连续收集、处理和应用大量的信息,使金融机构能在更广的地域和范围开发新的客户群,开辟新的利润来源。传统银行主要借助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向客户提供服务,而网上银行主要借助智能资本,靠少数智能劳动者便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银行的业务战略不能再局限于某一个市场,将真正成为一个没有固定地点的、无形的市场,通过计算机网络办理金融业务,进行金融交易,传递金融信息。
1.3.2网上银行转变传统的银行营销方式
网上银行不仅会改变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而且会改变银行服务的传递方式、产品推销方式和交易处理方式等一系列银行营销方式。传统银行的经营理念是“以信贷管理为中心”,而网上银行的经营理念则是“以客户服务为中心”,强调为客户提供多种个性化服务。如网上银行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融合银行、证券、保险等分业经营的金融市场,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网上银行还可以提供各种各样有价值的金融信息,如外汇信息、证券信息、客户信息,以及各种风险控制信息等,提供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即时行情,从而使客户了解自己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网上银行能够通过打破部门界限,建立客户综合信息管理档案,分析挖掘客户个性化的消费、理财特点与倾向,从而提供有人情味的、个性化的服务;网上银行还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固定销售方式,向客户提供AAA式服务。
1.3.3网上银行降低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
随着网上银行服务方式的不断变革,银行电子化技术发展的重点不再是单纯地提高办公自动化程度,而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导整个银行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和功能的再造,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有一项统计表明,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收入的比例高达60%,而网上银行的经营成本只相当于经营收入的20%。网上银行处理普通业务的惊人能力,使银行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创新产品,更多地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增加银行盈利。同时,网上银行可以让渡部分节省的成本作为对客户的回报,降低服务费用,提高存款利率,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
2、我国网上银行现状及问题
2.1我国网上银行现状
2.1.1网上银行的发展阶段
网上银行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银行在互联网上开设网站,宣传经营理念,介绍银行的业务,这个阶段网上银行的特点是为客户提供信息层面的服务。第二阶段,商业银行将传统银行业务移植到互联网渠道上,通过互联网渠道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务,同时降低成本,延长服务时间,这个阶段网上银行的特点是为客户提供基本交易服务。第三阶段,银行传统业务网络化已经基本成熟和完备,网上银行已经成为银行服务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对网上银行产生严重的依赖,这个阶段网上银行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成熟和完备的交易服务。第四阶段,网上银行要建立以网络渠道为核心的运营平台,以网络经济为服务对象或者主要服务对象,建立新型的网络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业务品种,经营范围大量涉及非银行金融业务以及商贸、工业等其他相关领域。
2.1.2我国网上银行业务模式
国内网上银行缺乏丰富的业务模式和符合国情的业务品种一直是其发展的软肋。由于国内的网上银行是通过将传统柜台业务上网这种方式开办来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导致了在网上银行业务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开通的服务种类单一,甚至是电子银行业务中比较初级的内容。管理层的发展思路也仅仅是将其定位成商业银行业务的一种补充手段。没有让网上银行业务真正的发展起来。在现有的网上银行开通的业务中,大部分业务功能相当简单,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如对公账务查询业务,仅支持同一户名下不同存期、不同卡种或折种间的转账,支持不同户名的资金划拨。尽管有部分业务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创新,但是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如中国银行的“银证快车”服务,能够对国内一、二级证券市场进行业务清算等[7]。造成此情况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我国目前尚无完全独立开办的纯网络经营的网上银行,没有一只先锋的队伍进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创新。
2.2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
除了看到我国网上银行蓬勃发展的态势外,不能否认,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
2.2.1盈利模式尚未真正出现
目前,我国的网上银行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银行+网上银行的综合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网上银行更多的是以交易渠道的形式存在,它利用传统银行的品牌号召力和客户认知程度来提升其网上银行的形象;同时,传统柜面和客户经理的营销推动作用又使得网上银行产品的推广速度加快、成本降低。但作为交易渠道的网上银行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服务。从盈利角度来讲,其能力还是很弱的。
2.2.2网络化经济发展中观念和习惯转变的滞后
目前,在我国社会公众接受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的观念不是很容易,而且网上交易不仅需要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还需要参与者对电子商务及网络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而这几方面我国都存在相当的差距[8]。在我国,金融企业信息化程度领先于丰十会平均水平,很大程度上说,客户从心理和认知上都不接受网上银行,而接受程度越低,使用度也就相应降低.网上银行的规模效应就无法体现。
2.2.3金融监管体制的制约
我国的金融体制是一个严格的金融监管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有着很强的准入壁垒,结果就是中国的银行业缺乏有效竞争。然而到了网上金融时代,银行业生存的环境将大大改变,相对公平的竞争可能会吸引非银行金融机构分享这个市场[9]。例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公司,如今已经有网上账户保留存款、与银行卡问转账等功能,以及其他一些网上支付等功能。本文认为,支付宝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的网上支付界限,相当于半个网络银行了,据银监会对支付宝公司进行的调查,对于网上支付的监管,央行出台了网上支付日最高限额的规定。而如何把握众多的网上银行机构的市场准入将是个两难的问题;同时,网络银行的发展导致金融业务综合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金融产品的延伸、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和多元化以及各种新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的建立,使得金融业从强调专业化向推崇综合化转变。而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制度,这一体制在网络时代也将受到严峻挑战。
2.2.4网上银行使用范围小
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里面,集中在沿海地区,长江沿岸的大城市。比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南京等一些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一些边远或落后的山Ⅸ没有或很少有网络银行。我国网上银行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及清算金额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业务量规模不大,与银行传统客户群体和覆盖面相比还显得很低,主要是依靠当地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经济实力,以及使用者的文化素质。
2.2.5网上银行业务品种匾乏
从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来看,它们的网上银行业务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传统银行业务,并且有许多的创新业务品种是传统银行业所没有或者说是传统银行实现不了的。反观我们国内的网上银行,即使是做得最好的招商银行“一网通”,也仅提供了帐户查询、转帐、支付、网上证券以及网上商城等品种,而对其它如个人信贷、按揭等传统银行业务却没有涉及,其它银行的网上银行功能更是匾乏。
3、网上银行发展的措施与策略
网上银行是信息科技与现代金融服务发展的产物,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制定的发展策略的正确与否,将决定网上银行能否取得成功。针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网上银行的特点和外部发展条件,本文认为,要推动和发展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树立全新的网上银行理念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网上银行业业务是银行拓展的全新服务,并要以此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发展模式。因此,要求银行在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中,必须以客户为中心,银行运作所有的思想都必须为着客户这个中心服务的。从国际经验看,客户导向的服务理念经历了客户至上,客户第一,客户满意,增加客户价值四个阶段。增加客户价值是目前客户导向理念的最新表现,在这一阶段,把客户资产价值增加放在首位,让客户享受增值服务。进入网上银行经营阶段后,可以利用网络服务实现灵活便利的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共享,可以发现客户的具体金融需求和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的趋向,帮助我们更好的研究网上金融产品。定制适合客户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我国银行业在商业改革进程中,“客户中心论”的研究和实践才起步,银行初步认识到客户对于银行经营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从本质内涵上认识到银行离开了客户,不重视客户,自身的发展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因此对于暂时盈利尚不显著的网上银行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只有在银行内部大力宣传和教育,让所有的员工都认识到“银行必须以客户为中心,而网上银行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关键途径”的思想,认识到网上银行的重要性[10]。
3.2通过网上银行业务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品种单一,严重地限制了网上银行的发展。我们应抓住时机,学习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个人客户、单位客户的特点,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先进科技,加速金融创新,从实质上解决服务品种单一的问题。网上银行应根据互联网的发展与金融运行形势,对网上银行业务工具、业务品种和服务范围进行创新,如网上授信、企业和个人信用认证、收受企业定单、发票等。网上银行的中间业务可在保险、证券、信息咨询、家庭理财等领域发展,可在现有网上银行产品的基础上,通过与证券、电力、电信、财政、税务、海关、民航、运输等行业的合作,开发新的网上银行中间业务产品。招行“一网通”网上银行产品构建起由企业银行、个人银行、网上支付、网上证券和网上商城组成的功能较为完善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11]。中国银行网上银行服务产品包括企业在线理财、银证快车、支付网上行、美元清算查询和纽约客户服务。网上银行仅是一种客户服务手段,它是以原有的业务处理系统为基础的。由于网络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差异性小,先进入者容易获得领先优势。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迅速行动起来,在条件成熟的分行尽快试点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以点带面,为以后大规模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探路。
3.3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确保运营系统稳定运行
提高网上银行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网银系统平稳、连续运行,是网上银行稳步发展的基础。网上银行交易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安全隐患,要加强对计算机设备、网络通信设备、加密算法、软件程序方面安全技术的研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方面不但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并且其成效不是立即出现的,但如果没有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积累,网上银行的安全水平就很难提高。同时还要保证网银运营系统稳定运行,提供连续不断的7×24小时服务,就需要加强网上银行信息系统运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寻找数据集中与分布式服务的平衡点,提高系统的灾难应对能力。
3.4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等级体系,促进网上银行快速发展。网上交易比传统交易对商业信用有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和电子商务的推动,我国的金融业建立自己的信用体系意义非常重大。我们也应该看到,信用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仅靠一个信贷咨询系统是不够的。我国中央银行必将适应新的形势,采取提高诚信意识、完善信用监督、设立咨询机构、完善信用体系等积极措施,努力推进我国网上银行健康快速地发展。
4、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发展案例
招商银行坚持“科技兴行”的发展战略。从1997年开始,招商银行把目光瞄向了刚刚兴起的互联网,并迅速取得了网上银行发展的优势地位。1997年4月,招商银行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银行数据库。1999年9月在国内首家全面启动的网上银行--“一网通”,即通过互联网,将客户的电脑终端连接至银行,实现将银行服务直接送到客户办公室或家中的服务系统。
4.1坚持“因您而变”的网银经营理念
招商银行秉承“因您而变”的网银经营理念,在国内业界率先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客户服务,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便利、体贴、温馨的服务,带动了国内银行业服务观念和方式的变革,拉近了银行与客户的距离。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3A”式现代金融服务,并根据市场细分理论,致力于为高端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一对一”的尊贵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水平。
4.2“一网通”--网上企业银行业务
1996年,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推出了网上银行“一网通”的概念。1997年4月,建立网上银行“一网通”并推出网上个人银行。1998年4月,率先在国内推出网上企业银行,开通网上支付功能,成为国内首家提供网上支付服务的银行。网上企业银行是招商银行网上银行“一网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商银行已形成了以“一网通”为品牌的国内著名金融证券网站,功能包括“企业银行”、“个人银行”、“网上证券”、“网上商城”和“网上支付”五个系统。2005年11月招商银行又推出网上企业银行5.0最新版,网上企业银行用户达4.2万多家,累计交易笔数1500万笔,累计交易金额超过7万亿元。交易笔数柜面替代率21%,交易金额柜面替代率38%,各项业务指标名列同业前茅。
4.3“一网通”--网上个人银行业务
个人银行分为个人银行大众版和个人银行专业版,以方便、快捷、安全的方式处理客户个人帐务,适用于个人和家庭。
1.个人银行大众版:只要在招商银行开立了普通存折或一卡通帐户,即可通过互联网查询帐户余额、当天交易和历史交易、转帐、缴费和修改密码、计算按揭贷款月供等等个人业务的处理。无须另行申请,上网即可享用。
2.个人银行专业版:建立在严格的客户身份认证基础上,为参与交易的客户发放数字证书,交易时需要验证数字证书。具有定活互转、自助缴费、转账汇款、自助贷款、按揭、外汇买卖、国债买卖、基金买卖、电子商务支付等具体功能。目前主要使用个人银行专业版4.5版。
4.4招商银行网上支付安全
在网上支付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账号及密码等信息的安全。招商银行在开发“一网通”网上银行系统时参考了专用协议方式,综合采用了业务和技术双重安全机制确保安全网上支付。
①客户使用专用账户进行支付交易。个人网上银行支付专用账户是“一卡通”的一个子账户,有独立的支付账号和支付密码,上网消费时客户只需输入其账号和密码,就可以实现在线付款。客户可以把“一卡通”中的资金转人专用账户,而资金只有转入这个专用账户才能用于消费,这就保证了“一卡通”账户中的其他资金的安全。
②设置网上消费金额限制。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设定不同的每日累计交易最高限额,设定后还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加以调整。如对个人网上银行客户设定的最高限额为5000元人民币。
③支付卡信息直接传送到银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在招商银行网页中输入网上支付卡信息,加密后直接传送到银行,不经过商家转发,商家无从得到客户支付信息。商家只从银行接收客户的定货信息,避免了客户篡改已被银行确认的定单信息。
④错误登录次数限制。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如果在一天内登录错误次数达到5次,银行当天就拒绝为之服务。
⑤数据传输和交易安全可靠。在网上企业银行的客户端和银行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所有数据都经过了两层加密。第一层加密采用标准SSL协议,有效地防破译、防篡改、防重发;第二层加密采用不公开的私有加密协议,具有非常高的加密强度。两层加密确保了网上企业银行的传输安全。对于支付和发工资这类涉及资金交易的敏感业务,企业必须按照业务管理要求经过相应的经办和授权步骤后系统才会接收。另外,这类业务还必须使用变码印鉴对每一笔交易签上一串数字(变码)加押。由于采用业务和技术双重安全机制,招商银行“一网通”网上银行系统运行以来,从未发生过安全问题,其安全性得到国际权威的VeriSign公司的安全认证。
一、金融企业文化在银行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一)加强金融企业文化管理,可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商业银行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不同银行提供的服务种类非常类似,银行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不管是从生活环境的变化,还是从银行未来的发展前途来看。银行都应该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提升软实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加强金融企业文化管理,可加强商业银行的凝聚力
尽管改革开发进程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滚滚而来。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都和以前的国有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计划经济的思想和文化依然在银行内部占据很大的比重。所以,我们更应该发展新的金融企业文化。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取代原有的思想,也是适应当前银行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这个过程中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更应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未来的竞争培养更多的中间力量。新的金融文化的形成能够使全体员工团结起来,为银行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加强金融企业文化管理,可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产的管理依然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商业银行的员工管理和其他企业的管理没有太大的区别。当员工感觉到企业管理模式带来的优势的时候,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才能被真正的调动起来,这种体现着人文关怀的管理方式能够让员工体会到家的温暖。所以,管理层应该认真掌握心理学的知识,这样在管理银行员工的过程中能够给员工带来另类的惊喜。只有所有的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性被充分发掘之后,银行的管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技巧和能力。
二、如何最佳构建金融企业文化
(一)构建金融企业文化应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计划
经济时代是没有商业银行身影的。在我国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运而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它的经营过程中享受自由的同时,也需要应对严格的法律和其他制度。由于我国社会性质比较特殊,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也有独特的印记。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银行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金融文化。
(二)构建金融企业文化要注重领导者观念的更新和率先垂范
对于企业来说,独特的文化来自于每位员工的努力和单位领导独特的驾驭能力,只有形成的企业文化才更具有凝聚力。领导应该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模范作用。当企业的文化内涵形成的之后,每位员工才会不自觉地去遵循,去融入到企业的独特文化中。领导作为一个单位的灵魂人物对于员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三)构建金融企业文化应体现鲜明的企业特色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快速增加。地方性的商业银行逐步进入到历史的舞台。因此金融企业应该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在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地域特色,这样企业文化的形成才更有吸引力。银行作为一个服务行业,只有为客户提供特色的服务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效的地位。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其他银行模仿,还能快速的打造成企业的名片。
三、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按照企业的标准来对国有银行进行改革。这样不仅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还能为现有的商业银行打造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想要把原有的国有银行改变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金融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当然,想要取得最终改革的成功,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改革的过程中是不是能够坚持制定的改革理念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企业的文化也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员工是否能够积极的加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来,是否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进来对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作者:李琳单位:西安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国有银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和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我国的银行业目前呈现“四家独大”的现象,其他能起到一定竞争作用的就是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各个银行之间尚未形成激烈的竞争格局,这样安稳的局面肯定是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对于银行业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提升更是百害而无一利,而且还大大影响了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市场竞争途径的有效性,不利于形成银行对经理人的有效约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银行家市场还未形成,由政府相关部门所代替的行政色彩浓厚,特别是国有银行大都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这使得这种现象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二、国有银行管理体制缺陷的解决措施
(一)实行更加灵活的人员聘用机制
完善激励制度,优化人员结构。要做到不唯关系,不唯学历,只唯能力的用人原则,在对待应聘者时,要着重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和人品,而不是把他的背景和学历作为聘用的指定条件,坚决做到谁适合、谁能行,谁就上。对分支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实行公开竞岗上岗的改革措施,上级行对下级行下达中期经营目标,在中期考核结束后对于考核优秀的可留任,对完不成经营目标的予以劝退,通过这种竞争激励方式,激励管理者和员工更大的潜力,使银行的利益最大化。
(二)加强监管,逐渐去行政化
在银行业,除大力加强外部监管力度以外,还要逐渐放宽银行审批程序,积极鼓励发展民营和外资银行,改变目前我国银行业“四家独大”的强制垄断性局面,要给民营银行更多的机会和权利,支持他们的发展,更要促进外资银行的发展,这样,便能建立长效的竞争机制,这种政策并不有损自己的利益,在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强大时,必然将推动国有银行的改革,最重要的是通过改革不仅提高了国有银行在国内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更有利于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另外,通过去行政化后,将给国有银行更大的自主经营空间,更能提高国有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促进银行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外部资本积累
所谓外部资本积累包括上市、财政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都属于外部积累资本的方式。根据目前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上市的国有银行中,其资本充足率相对可以,达到11%以上,但在其内部构成中,附属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所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就是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水平,这种方法较为积极有效。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国有银行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应该着重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这种能够增加附属资本的方式。其对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根据国情,适时推行ESOP
根据外国的相关经验,他们大都非常重视利用员工持股计划(ESOP)等股权激励机制来激励员工参与银行的公司治理,就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的实际情况而言,在条件成熟时,同样可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当然,员工持股,并不是改变银行的所有制,只是在一定的比例内,既不影响国有银行的性质,又能让员工持有银行一定比例的股份,这样员工无论是高层还是基层,都能在最大限度内激发积极性,提高效率,也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有银行的竞争实力。
作者:王玉盈单位:青岛大学经济学院
一、学分银行的内涵
1.认证学分学分认证即是对学分的来源与学分额度的认可
认证的学分可以分成四大类:学生参加技能培训、考证合格的按规定认定为“技能学分”;学历课程的考核合格按规定认定为“学历学分”(选修、必修课程区别认定),日常行为表现的量化考核认定为“人文德育学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习实训认定为“社会实践能力学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多渠道学习与获取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以获取各种学分,为提前毕业或者优先就业创造条件。
2.存储学分学生学分银行的个人账户开立后
对学生取得学分的记录、归类、汇总,这就是学分存储。取得学分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可集中连续也可间断学习,考核合格获得学分,可以通过日常行为表现获得学分,可以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获取学分,可以参加技能鉴定合格后取得学分等。获取学分像“银行存款”一样,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均予以保存,学分银行充分反映学生学分的“获取时间、数额、种类、变更事项”。所有已修学分被储存在“学分银行”内以备学生本人实现相应功能。
3.转换学分转换学分也称学分的置换
是学生用自己已经取得储存在学分银行中的优势学分、超过规定标准的学分来弥补或替换自己的劣势学分或不足规定标准的学分,从而实现毕业、推荐就业的功能。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初步实现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愿望。
4.兑付学分当学生的各种学分积累到一定数额,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可以进行支取、兑付。兑付与支取的主要用途是获得相应的毕业认可、就业认可、升学认可和终身学习荣誉认可等。学生提前修满教学计划的全部学分,可以提前参加毕业实习;在规定年限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推迟2年(暂定)毕业;入学满1年,年满16周岁的学生,可申请实行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经验,更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学分银行实践的意义
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出现了新的特点:工学交替式学习、就业与再就业专题培训、在职企业职工短训、农民工培训等。“学分银行”的实施,强化并培养学生个性优势专长,注重学生人文德育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不同专业学分互认,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在具有个性特色和业务专长的基础上,实现以优补劣,为实现就业与毕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学分银行”能较好解决学分应用的功能性局限问题。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专长,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具有个性特色和业务专长的、能迅速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培养一专多能的个性化高素质劳动者方面跨出了“以己之长补己之短”的一步。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后,学生可不定期学习,随时存储学分。“学分银行”的推行为优势学生的提前毕业、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宽松环境,较好地解决了正常教学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学分银行”有助于各类在职人员职业培训和学历提升计划的实施。他们可以分阶段的逐步积累学历学分、技能学分和用人单位思想考核的人文德育学分,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实现学历获取和社会能力认证。“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举措。它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实践性特点,鼓励学生及各类从业人员采取工学交替、学分积累等方式学习,为在职人员“间歇性”学习提供了便利。
三、学分银行的管理与实践学
分银行的运作离不开学分制教育教学的开展,这是学分制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学分银行的管理与实践概括地讲由如下几方面来实现:
(一)学分的认证与存储学分的认证与存储是学分银行运作的基础工作
是其他工作开展的前提。凡本校学生,从新生到校注册报到后就自动开立以学生学号、姓名为基础的学分银行账户。此后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等,均以量化的学分记录着他们的成长过程。学分的认证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制定出全校学分认证统一标准。如学历学分按照每周1课时确定为2.5学分,技能学分按照中级技能考试合格为40学分,高级合格为80学分等。学分认证的权限:教学管理部门、教育管理部门、技能鉴定认证部门、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管理部门等,有权进行相应学分的认证。学分的存储工作主要是对在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方法所取得的所有(各类)学分进行登记入户、整理、归档汇总。每个在册学生帐户记录其所取得学分的时间、数量、类别以及变更情况等。学分的存储权限:各类学分由相应的实施教师与部门数据录入人员按规定进行学分的录入存储。
(二)学分的转换学分的转换是学分银行运作的主要内容
包括人文德育学分置换学历学分,技能学分置换学历学分与免考申请,超基本部分学分的置换,高级别认定学分置换相应低级别考核课程学分,跨专业学分转换等。
1.学分转换的内容①人文德育学分置换学历学分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对学生人文德育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诚实做人,诚信做事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此,允许那些人文德育学分优秀的学生,拿出超过优秀部分的学分去置换学历课程考核中不足的学分,以期达到合格要求。②技能学分置换学历学分与免考制度为适应社会对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技能人才高要求的需要,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渠道获取技能证书,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以便迅速适应工作需要。按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满足一定的公共技能、专业技能要求方能实现毕业和就业。学生超过规定要求的技能学分,可以置换学历课程考核不足的学分,以期达到合格要求。技能鉴定成绩合格并先于校内考试考核的,学生可以申请该课程免考。③超基本标准部分学分置换学校鼓励学生强化优势学科形成专长,对于超基本标准部分学分可以累加并按一定方式和条件置换其它劣势学科。④高级别认定学分置换低级别考核课程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或省市相关部门组织的统一技能或公共鉴定考试,考试合格后可以有条件申请免考、免修相应学科,并可以置换该同类低级别考核结果。如:某生在第一期通过《全国营销师(中级)资格考试》,那么其可以申请在校免考、免修《市场营销》、《推销员》初中级学科。⑤跨专业学分转换学生在校同时修两个不同专业或者专业变动时,对同时开设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习实训等可以进行转换或是免于重修。
2.学分转换原则①学生在相应学段内无违纪记录,经本人申请且专业部审批同意后报教学部门备案。②用于转换的学分,必须是超过规定基本标准部分学分,或者是对应专业技能学分超规定部分,或者是人文德育学分优秀以上的部分(即人文德育超过85以上的那部分)。③每生每期置换劣势学科的上限是2门,且该符合对应转换原则。④人文德育学分可以置换学历学分但不能置换技能学分,技能学分可以置换学历学分但不能置换人文德育学分。⑤被置换的学科首次考核成绩不能低于45分。⑥学科的免试、免修必须符合一一对应原则,不得跨学科门类。
3.置换程序首先,学生本人根据学分转换规定要求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宜宾商职校学生学分置换审批表”;申请表应明确无误的填写需要转换的学分数额、种类、学科以及可以用来转换的部分。其次,由任课教师、相应学分考核部门签字确认转换。并交由各教学班主任汇总上报专业部进行程序审核;再次,报校教学教育部门备案存档;最后,将转换后的学分变动录入学生学分银行个人账户,以备学生查询。
4.置换方法学生可用自己所取得相应学分中超规定部分(单科或者累加),置换某一劣势学科不足60分(百分制)而导致学分为0的情况。如某同学在某期考试中《职业道德》考核成绩为50分,其学分按规定为0,而该同学人文德育量化考核优秀得了95分,则该生可以申请用超过85的成绩10分来弥补《职业道德》不足的10分,经过审核批准后可以取得《职业道德》基本学分,免于补考;假设A同学是个计算机爱好者,他在计算机方面取得很多技能证书(已经认定学分),则可以用自己的超过标准的技能学分来置换,或者申请计算机相应课程免试免修。这些学分的变更、转换清晰的记录在学生的学分银行账户中。
(三)学分的兑付与支取
当学生的各种学分积累到一定数额,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可以进行支取、兑付。兑付与支取的主要用途是获得相应的毕业认可,就业认可,升学认可,终身学习荣誉认可等。如按照学校学分制条例规定:三年制学历学分240分,人文德育学分240,技能学分80-100分,社会实践学分120分即可实现毕业并就业。学校每年按照规定实行春秋季学分兑付与支取服务。即学生每年可实现选择春秋季毕业、就业、升学等。学生自己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毕业时间,就业时间,以期获得更加优厚的就业条件。四、学分银行管理与实践问题的反思和拓展综合弹性学分下学分银行的应用,为解决学分制功能的静态性、单一性等不足,鼓励优生向多技能、第二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为鼓励学习上的差生发展个性化特色技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能,为实现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走出了突破性的一步。但学分银行管理与实践中以下几个问题有拓展的空间:
1.可用于置换的学分范围、内容标准的界定问题通过学分银行对学分置换必须能够在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促进作用。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就可以大胆尝试,只要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就要大胆践行,不断拓展学分转换的内容和范围。
2.可用于置换的学分的获取与认证标准与程序问题学分获得认证的渠道与形式多样、灵活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相对规范、执行有力,防止流于形式;也避免某些人为因素影响学分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到学分的其他功能性应用。
3.不同职校间的学分互认与学生就近选择完成学业问题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是一个颠覆性革命,由于网络互连互通,学分制下的学分银行使得学生由于工作、居住场所的变化而带来的学习间断与入学不便不再是问题。学分银行的运作对人才多元化评价意见更加科学合理。学校全方位地熔入市场成了不争事实,学校的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要才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在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中职学校如何去适应市场,并在其中取得竞争优势,最关键的一条便是提高其产品知识化、技能化的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学分银行”的实施对形成个性化学业指导体系和多元化人才评价价值起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能很好地鼓励学生发挥专长,树立个性化发展,也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培养做人有道、做事有成、实用型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只有如此中职校的明天才会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作者:尧荣才单位: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
一、对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分析
1.集中式管理模式的分析
商业银行的总分行制管理模式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大城市中设立总行,在国内或者国外的中心城市设立分行的管理制度,各部分支行的业务经营和支行之间的内部管理,都要按照总行的统一管理模式进行。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银行的管理都是实行的此种管理制度。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由于缺乏制约的权力和缺乏科学性规章制度,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上存在诸多的困难。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革而来的,农村信用社发展到今天,比较成功的管理模式就是“江苏模式”,此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信用社的普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上权力过于分散的问题,把管理权力进一步集中起来,实现集中式的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两种管理模式,一种管理模式是采用国有制商业银行相同性质的行政隶属管理,另一种管理模式是以县级联社和农村基层信用社的上下级关系为基础,也是行政隶属的关系,并且,县级联社的领导对基础信用社的领导是松散的行政隶属管理关系。
2.分支机构管理模式
分支机构模式是农村商业银行依靠自身的综合实力,在自身的各项条件符合银行监管部门设置的一系列标准之后,突破在当地经营的限制,在外地注册开设农村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8年颁发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实施办法》,此法令的颁发,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可以在异地开设农村商业银行的支行,可以在外地进行经营。异地农村商业银行的设立,扩大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充了网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充农村商业银行的网点数量,同时,也扩大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网点数量和资产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的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拓展农村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范围。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开设分支机构,可以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如果农村商业银行的总部不幸遭受到什么天灾人祸,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行不能正常的运行的时候,还有农村商业银行的分行暂时担负起总行的责任。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支行管理模式的设立,可以为更多的群众服务,体现了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区域多样化,也实现了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客户服务,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在应对行业和地域政策的变化时,抗风险的能力增强。
3.兼并重组的管理模式
兼并重组管理模式指的是,某一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把资产、负债及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合并,最后合并为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商业银行,并取消原来的农村合作社金融机构的法人资格,并作为重组后农村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跨越式的发展。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合并重组后,一般都是采用新设合并的管理模式,新设在合并重组的过程中,注销了原本的法人资格,通过提出申请,建立起一家新的农村商业银行,按照农村商业银行总行的统一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二、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模式
选择和定位就目前来说,采用国有商业银行相同性质的行政隶属管理模式来管理农村商业银行,没有实际的法人权利,但可以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吸取管理的经验,其现实也可以反映出农村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采用地市联社的管理方式,农村基础的信用社的法人权利不完全,会给信用社的经营带来很多的困难。
三、总结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采用地市联社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要落实好政府的有关职责,做好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控制、实行规范化的管理,随着法人单位治理机构的不断完善,地市联社要深化对内部的改革,采取联合银行的模式,创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和谐发展的环境,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思路及改革取得的成绩进行正面的宣传,贯彻国务院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针,建立起更多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分支机构,扩充农村商业银行的网点和规模,增加服务范围。
作者:张婷姚仿秋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信息工程学院华容农村商业银行
一、学分银行的内涵
1.认证学分学分认证即是对学分的来源与学分额度的认可。认证的学分可以分成四大类:学生参加技能培训、考证合格的按规定认定为“技能学分”;学历课程的考核合格按规定认定为“学历学分”(选修、必修课程区别认定),日常行为表现的量化考核认定为“人文德育学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习实训认定为“社会实践能力学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多渠道学习与获取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以获取各种学分,为提前毕业或者优先就业创造条件。
2.存储学分学生学分银行的个人账户开立后,对学生取得学分的记录、归类、汇总,这就是学分存储。取得学分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可集中连续也可间断学习,考核合格获得学分,可以通过日常行为表现获得学分,可以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获取学分,可以参加技能鉴定合格后取得学分等。获取学分像“银行存款”一样,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均予以保存,学分银行充分反映学生学分的“获取时间、数额、种类、变更事项”。所有已修学分被储存在“学分银行”内以备学生本人实现相应功能。
3.转换学分转换学分也称学分的置换,是学生用自己已经取得储存在学分银行中的优势学分、超过规定标准的学分来弥补或替换自己的劣势学分或不足规定标准的学分,从而实现毕业、推荐就业的功能。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初步实现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愿望。
4.兑付学分当学生的各种学分积累到一定数额,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可以进行支取、兑付。兑付与支取的主要用途是获得相应的毕业认可、就业认可、升学认可和终身学习荣誉认可等。学生提前修满教学计划的全部学分,可以提前参加毕业实习;在规定年限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推迟2年(暂定)毕业;入学满1年,年满16周岁的学生,可申请实行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经验,更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学分银行实践的意义
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出现了新的特点:工学交替式学习、就业与再就业专题培训、在职企业职工短训、农民工培训等。“学分银行”的实施,强化并培养学生个性优势专长,注重学生人文德育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不同专业学分互认,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在具有个性特色和业务专长的基础上,实现以优补劣,为实现就业与毕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学分银行”能较好解决学分应用的功能性局限问题。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专长,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具有个性特色和业务专长的、能迅速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培养一专多能的个性化高素质劳动者方面跨出了“以己之长补己之短”的一步。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后,学生可不定期学习,随时存储学分。“学分银行”的推行为优势学生的提前毕业、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宽松环境,较好地解决了正常教学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学分银行”有助于各类在职人员职业培训和学历提升计划的实施。他们可以分阶段的逐步积累学历学分、技能学分和用人单位思想考核的人文德育学分,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实现学历获取和社会能力认证。“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举措。它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实践性特点,鼓励学生及各类从业人员采取工学交替、学分积累等方式学习,为在职人员“间歇性”学习提供了便利。
三、学分银行的管理与实践
学分银行的运作离不开学分制教育教学的开展,这是学分制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学分银行的管理与实践概括地讲由如下几方面来实现:
(一)学分的认证与存储学分的认证与存储是学分银行运作的基础工作,是其他工作开展的前提。凡本校学生,从新生到校注册报到后就自动开立以学生学号、姓名为基础的学分银行账户。此后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等,均以量化的学分记录着他们的成长过程。学分的认证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制定出全校学分认证统一标准。如学历学分按照每周1课时确定为2.5学分,技能学分按照中级技能考试合格为40学分,高级合格为80学分等。学分认证的权限:教学管理部门、教育管理部门、技能鉴定认证部门、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管理部门等,有权进行相应学分的认证。学分的存储工作主要是对在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方法所取得的所有(各类)学分进行登记入户、整理、归档汇总。每个在册学生帐户记录其所取得学分的时间、数量、类别以及变更情况等。学分的存储权限:各类学分由相应的实施教师与部门数据录入人员按规定进行学分的录入存储。
(二)学分的转换学分的转换是学分银行运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文德育学分置换学历学分,技能学分置换学历学分与免考申请,超基本部分学分的置换,高级别认定学分置换相应低级别考核课程学分,跨专业学分转换等。
1.学分转换的内容①人文德育学分置换学历学分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对学生人文德育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诚实做人,诚信做事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此,允许那些人文德育学分优秀的学生,拿出超过优秀部分的学分去置换学历课程考核中不足的学分,以期达到合格要求。②技能学分置换学历学分与免考制度为适应社会对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技能人才高要求的需要,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渠道获取技能证书,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以便迅速适应工作需要。按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满足一定的公共技能、专业技能要求方能实现毕业和就业。学生超过规定要求的技能学分,可以置换学历课程考核不足的学分,以期达到合格要求。技能鉴定成绩合格并先于校内考试考核的,学生可以申请该课程免考。③超基本标准部分学分置换学校鼓励学生强化优势学科形成专长,对于超基本标准部分学分可以累加并按一定方式和条件置换其它劣势学科。④高级别认定学分置换低级别考核课程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或省市相关部门组织的统一技能或公共鉴定考试,考试合格后可以有条件申请免考、免修相应学科,并可以置换该同类低级别考核结果。如:某生在第一期通过《全国营销师(中级)资格考试》,那么其可以申请在校免考、免修《市场营销》、《推销员》初中级学科。⑤跨专业学分转换学生在校同时修两个不同专业或者专业变动时,对同时开设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习实训等可以进行转换或是免于重修。
2.学分转换原则①学生在相应学段内无违纪记录,经本人申请且专业部审批同意后报教学部门备案。②用于转换的学分,必须是超过规定基本标准部分学分,或者是对应专业技能学分超规定部分,或者是人文德育学分优秀以上的部分(即人文德育超过85以上的那部分)。③每生每期置换劣势学科的上限是2门,且该符合对应转换原则。④人文德育学分可以置换学历学分但不能置换技能学分,技能学分可以置换学历学分但不能置换人文德育学分。⑤被置换的学科首次考核成绩不能低于45分。⑥学科的免试、免修必须符合一一对应原则,不得跨学科门类。
3.置换程序首先,学生本人根据学分转换规定要求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宜宾商职校学生学分置换审批表”;申请表应明确无误的填写需要转换的学分数额、种类、学科以及可以用来转换的部分。其次,由任课教师、相应学分考核部门签字确认转换。并交由各教学班主任汇总上报专业部进行程序审核;再次,报校教学教育部门备案存档;最后,将转换后的学分变动录入学生学分银行个人账户,以备学生查询。
4.置换方法学生可用自己所取得相应学分中超规定部分(单科或者累加),置换某一劣势学科不足60分(百分制)而导致学分为0的情况。如某同学在某期考试中《职业道德》考核成绩为50分,其学分按规定为0,而该同学人文德育量化考核优秀得了95分,则该生可以申请用超过85的成绩10分来弥补《职业道德》不足的10分,经过审核批准后可以取得《职业道德》基本学分,免于补考;假设A同学是个计算机爱好者,他在计算机方面取得很多技能证书(已经认定学分),则可以用自己的超过标准的技能学分来置换,或者申请计算机相应课程免试免修。这些学分的变更、转换清晰的记录在学生的学分银行账户中。
(三)学分的兑付与支取当学生的各种学分积累到一定数额,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可以进行支取、兑付。兑付与支取的主要用途是获得相应的毕业认可,就业认可,升学认可,终身学习荣誉认可等。如按照学校学分制条例规定:三年制学历学分240分,人文德育学分240,技能学分80-100分,社会实践学分120分即可实现毕业并就业。学校每年按照规定实行春秋季学分兑付与支取服务。即学生每年可实现选择春秋季毕业、就业、升学等。学生自己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毕业时间,就业时间,以期获得更加优厚的就业条件。四、学分银行管理与实践问题的反思和拓展综合弹性学分下学分银行的应用,为解决学分制功能的静态性、单一性等不足,鼓励优生向多技能、第二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为鼓励学习上的差生发展个性化特色技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能,为实现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走出了突破性的一步。但学分银行管理与实践中以下几个问题有拓展的空间:
1.可用于置换的学分范围、内容标准的界定问题通过学分银行对学分置换必须能够在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促进作用。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就可以大胆尝试,只要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就要大胆践行,不断拓展学分转换的内容和范围。
2.可用于置换的学分的获取与认证标准与程序问题学分获得认证的渠道与形式多样、灵活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相对规范、执行有力,防止流于形式;也避免某些人为因素影响学分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到学分的其他功能性应用。
3.不同职校间的学分互认与学生就近选择完成学业问题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是一个颠覆性革命,由于网络互连互通,学分制下的学分银行使得学生由于工作、居住场所的变化而带来的学习间断与入学不便不再是问题。学分银行的运作对人才多元化评价意见更加科学合理。学校全方位地熔入市场成了不争事实,学校的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要才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在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中职学校如何去适应市场,并在其中取得竞争优势,最关键的一条便是提高其产品知识化、技能化的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学分银行”的实施对形成个性化学业指导体系和多元化人才评价价值起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能很好地鼓励学生发挥专长,树立个性化发展,也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培养做人有道、做事有成、实用型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只有如此中职校的明天才会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作者:尧荣才单位: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
一、影响离行式自助银行管理的因素
1.管理经验不足。银行的管理层布局没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安全意识还停留在传统业务的框架之内,操作层的防控经验也存在欠缺。在我国,离行式自助银行起步较晚,相对应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办法都是比较匮乏的,银行的相关管理人员对于离行式自助银行运行中所存在的风险并不十分了解,应对风险的手段和方案都比较落后。
2.软件系统不能及时地更新。离行式自助银行的服务体系主要由前台程序、前置机程序和后台程序,三者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将会影响整体的服务质量。对系统进行定期的更新维护升级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能够使得系统随时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还能够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3.自助银行运行故障频发。由于自助银行的特殊性,要求其24小时提供全天性的服务,就导致会长时间地对数据可进行锁定,对数据库的更新是十分不利的,很有可能导致重要文件的清算日期的丢失,对账务的准确性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建立临时文件,进行储存检核和后送机制时,数据库的更新会遇到障碍,影响自助银行的正常运作。
4.规章制度不健全。对离行式自助银行的管理,其规章制度中不仅包括对于传统业务的操作管理、岗位管理以及业务管理,还包括针对于电子技术的安全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方面。离行式自助银行一人机交互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服务,在这样的模式之下,需要银行字技术防范方面做出更多的工作,特别是在拓展新业务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提前做好更重防范工作。
5.产品技术设计上的缺陷。客户在使用自助银行所提供的一系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所依据的就是银行卡,银行卡设计技术方面的完善性直接关系到客户使用离行式自助银行的安全性。从技术层面上讲,采取双重控制技术的银行卡上,其磁条存在着一个密码偏移量的问题,在使用银行卡的过程中,密码会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被计算机提取,送入后台进行校验。但是使用单一控制技术的银行卡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在单一的控制情况下,就使得磁道信息和密码控制之间出现分离。这种控制模式下的密码设计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很可能成为被犯罪分子利用的把柄。
二、加强离行式自助银行管理维护的对策
1.重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在以往银行管理的过程中,银行的管理层往往过于重视业务的拓展,而轻视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面对离行式自助银行发展的需要,从电子金融变革的现实情况出发,在注重安全意识的培养的同时,还应当注意风险防范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管理风险、业务风险、市场风险、应用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等离行式自助银行中比较常见的风险的防范,利用技术创新不断地丰富风险的防范手段,巧妙地利用现代的金融理念去化解风险。
2.加快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如果对离行自助设备进行分类的话,应该将其归为大宗固定资产,在进行招标采购时综合性价比应当是主要指标,在招标的过程中,使用者和维护者的相关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签订采购合同的过程中,要对设备的质量保证做出详细的约定,比如,钞币真伪以及数量差错概率就是进行设备找回或者是供应商进行赔偿的重要条件,谨防责任不清的状况出现,避免由于设备原因而影响到管理效果。
3.注重对于技术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为了保障离行式自助银行的正常运转,系统和设备的维护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维护工作不能达到要求,再先进的设备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而高质量的维护工作需要优秀的技术队伍的支持,所以对于技术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培养技术队伍的过程中,应当将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知识的更新作为重点,所以应当定期地举行内部技术交流的活动,与专业的外包公司展开合作,联合进行专业人员的培训,更加快速地建立良好的人才基础。
4.加强离行式自助银行的维护管理。离行式自助银行的自助设备属于计算机技术的范畴,计算机设备的性能如何由硬件基础和软件性能决定,对设备要进行不定期的维护和定期的保养工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设备维护制度,加强维护,防范风险于未然。在进行维护的过程中,应当将对“出钞模块”和“磁卡读写器”的检查作为重点,一是要检查该部件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二是要观察是否有人工加装的异常装置,不给犯罪分子作案的机会,确保客户的资金安全。安全性是能否吸引客户选择本行服务的关键所在。由于离行式自助银行并不在银行内部,进行维护比较复杂,有的自助银行子进行安装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为客户的安全性进行考虑,不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和隐蔽的取款环境,很有可能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在安装自助银行设备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设备正常运转和维护等方面的因素,也要充分地考虑客户的安全性,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安全措施。
5.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由于离行式自助银行自身的特点,其设备具有较强的自动性和独立性,结合自助银行的这种特点开发相适应的账务处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应的风险管理系统,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就拿库存现金来讲,在正常的情况下,会计核算的账、款、簿必须是一致的,而自助银行所使用的自动存取款机,在日常结算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达成一致,只有依靠挂账长款、短款的方式来实现平账,只有在相邻的下一个周期进行清机之后,才能够知晓真实的情况,这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风险的暴露。所以,一个合格的业务管理系统,应当具有很强的风险自动识别能力,并且具有在识别风险之后快速反应的能力,将传统的“亡羊补牢”转变成“未雨绸缪”,改变以往人工控制的弊端,采用更加科学有保障的系统控制,一旦发现异常交易的情况,及时地将特定的账户和设备锁定,及时派遣维护人员到设备现场进行核实。对于银行出现的短款,在严格授权的前提下,提供一个安全的交易平台,保全银行的资金。从体制和机制上,创造出更好的应对风险的办法。
三、结语
伴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电子金融技术的不断进步,增设离行式的自助银行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拓展自身渠道、增加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离行式自助银行管理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出了影响离行式自助银行管理效果的几个关键因素,并从认识、设备更新、技术人员、管理系统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促进离行式自助银行的发展,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作者:魏利芳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述
利率是交易资金的价格,是衡量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也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介变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利率从最初的自由到管制,再到逐渐放开制度,最终走向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不受监管当局的强制干预,中央银行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资金交易的主体,而资金交易的主体即为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尽管市场是调控利率的主体,但中央银行也会对利率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操作,以达到宏观调控效果。总体来说,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特点是:
1.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化。金融市场环境中,资金交易双方通常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设定交易数量、交易期限、交易风险,进而确定一个交易结果。这一交易过程是不受中央银行所控制的,也不在当局管理范畴之内,而是在市场环境下完成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金融交易的数量、期限以及风险等,那么市场也就能够间接影响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等。所以说,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化。
2.利率管理方式市场化。就形式上来讲,利率的管理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市场。但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进行管理只是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通过间接的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总体来说,利率管理方式为市场化。
3.利率定价权有交易主体掌握。资金交易过程中的细枝末节都是由交易双方来决定的,这与利率是否市场化毫无关系。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以下,笔者就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
1.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1)促进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长久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处于利率管制的阶段,再加上其国有产权的属性,所以经营策略多多少少带有比较强的行政色彩。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客户多半是国有企业。由于一些国有企业具有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存在,就会经常性的拖欠商业银行的贷款。长此以往,商业银行就会出现不良资产现象,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有效的改善了这一现象。利率市场化的形成,使得市场成为决定利率的主体。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环境中,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需要面对诸多风险,其中就包括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要想持续发展,就需要改变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策略等,提高经营水平,不仅可以抵御风险,还能够促进企业发展。
(2)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扩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提升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以往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需要执行中央银行统一的贷款利率标准,使得商业银行不能从经营状况;资金规模等等方面出发,主导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经营主导权,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银行的发展目标、经营情况、发展前景、市场环境等,合理的规划银行经营策略,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没有自行决定利率的权利,只能按照中央银行提出的统一利率标准来执行利率。此种情况下,我国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依据统一的利率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或开展产品。各个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产品或业务大同小异,难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创新和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利率不再受当局或中央银行的控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银行经营情况适当的调整利率,以此来促进银行发展。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其可以根据当前金融市场形式、企业经营情况等,创新多种不同的金融产品或业务活动,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等,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2.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利率管制时期,所有商业银行都要按照统一的利率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或金融商品销售,这使得所有商业银行都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促使商业银行开展的经营活动比较相似,并且服务的客户多为国有企业。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小,可以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共同发展。但利率市场化的逐渐形成,打破了商业银行这种经营状况,使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有绝对的经营主权,并且有更大的自由定价权,可以自由创造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中销售。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形成真正的价格性竞争,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没有组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很可能被淘汰。
(2)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强之所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加大。主要是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有了更大的自由定价权,可以提高存款利率,进而招揽更多的客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提高就意味着银行融资成本增加。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增加对于商业银行融资是有很大影响,很可能需要借助于高利贷,这将会大大增加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所以说,利率市场化的形成,会增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需要商业银行慎重考虑银行经营策略,避免银行守信用风险的影响。
(3)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增强利率风险是指经营主体由于利率的变化而受到损失的可能。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没有自由定价权,无法自由的进行利率调整,按照中央银行统一确定的利率标准进行金融商品销售,商业银行需要面多的利率风险较小。但利率市场化情况下则不同。商业银行有更大的自由定价权,可以根据经营活动需要或金融市场形势等原因适当的调整贷款利率。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与客户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往往会增加贷款利率,这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三、商业银行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优化对策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对多种机遇和挑战。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想在金融市场中更好的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商业银行管理,促使其在商业银行中科学、合理、有效的应用,严格监督和控制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提高经营活动效果的同时,预防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风险,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商业银行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优化策略主要为:
1.加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管理利率逐渐走向市场化,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权将逐渐扩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的定价能力。为了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能力,应当加强金融产品定价管理。金融产品管理可以结合当前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及商业银行发展目标,就产品类型、产品定价、产品定位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以此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能力,促使金融产品定价更为合理,不仅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利润提高,还可以降低风险。所以,加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约束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位,避免商业银金融产品盲目定价的情况发生。
2.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商业银行要想在金融市场中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进行业务转型,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环境。然而,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合理的进行业务转型,保证所转型的商业银行业务符合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并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能够快速的进行,并且所转型的业务活动适用市场的转变,应当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可以就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分析,从利率市场化角度出发,就当前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考虑,从而科学、合理的管理商业银行业务,促使业务活动的客户结构得以优化,传统利差收入情况减少、中间业务增强,促使商业银行业务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更好的开展。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应当在商业银行管理的监督和控制下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业务活动正确合理的转型,使其适于金融市场。3.加强商业风险防范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应该警惕和防范银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尤其是利率风险。要想促使商业银行在激烈金融市场中发展,商业银行找到行之有效的规避商业风险的有效措施。而规避商业风险的有效措施就是加强商业银行管理。加强商业银行管理的有效措施是:
(1)加强建设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可以就商业银行管理现状及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合理的规划商业银行管理,促使其科学合理的实施。
(2)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评估。在进行商业银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评估是非常必要,可以了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而合理的规划商业银行管理,提高商业银行水平。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我国利率逐渐向市场化的方向进行。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受到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创造很多机遇,另一方面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市场带来很多挑战。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强化和优化其管理水平,监督和控制金融产品定价、业务活动、防范风险等,促使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更好的发展。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管理的强化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王海峰奚佳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南京银行泰州市高新区支行
一、数学模型的概念
所谓数学模型,即为采用简化与抽象方式,对各种实际问题予以数学语言的描述,实现人们对现实对象的认识与研究,数学模型是一种人们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在金融业中,数学模型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如期货、对股票指数的分析与研究等,可想而知,很多技术指标都和数学模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经济界中,人们通过数学能更深刻的对现实问题进行定位,在金融市场中,通过数学工具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各种风险系数的分析与评估,可见数学模型的重要性。
二、数学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分析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也叫CAPM模型,是Sharpe—Lintner提出的一种证券组合模式,该模型是在一系列理想的假设条件下成立的。假设市场上没有任何风险资产能够得到,当市场处于一个均匀、平衡的状态下,风险资产的市场资产组合超额收益率和每项市场风险资产的超额收益率之间具有以下关系:其中,ri为市场资产,rm为市场组合,rf不存在风险情况下的资产收益率。按照数学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当资本市场处于一个均衡状态下时,通常通过β测度的系统风险对资产收益的各种因素进行确定。就非系统风险而言,在资产定价过程中不发挥任何作用,期望收益和β间表现为一种线性模式。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创建了市场风险与证券收益的内在联系,同时对证券风险的内部架构进行了很好的展示,构建了资产收益与市场资产组合间的关系,进而把证券存在的风险细化为非系统与系统风险两种不同形式的风险。
三、数学模型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应用
1.市场风硷评估
对于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评估而言,其主要在业务的交易清算阶段来完成,所谓市场风险,即为商业银行在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市场出现波动,进而影响投资市场产生价值波动,而这种波动对商业银行很可能会造成一些损失,我们把这种市场价值的波动称作为市场风险。由于我们可能看出,构成市场风险的核心因素就是存在于市场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基于数学模型的建立,创建一个以这些不定因素为变量的数学模型,对市场波动、市场运行机制的可靠性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对诱发市场风险的发展规律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进而为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确保银行利益不受损失。就市场风险而言,其主要是对现阶段资产及今后资产价值发展方向的一个综合性概括,通过概率理论可以明显看出,由于市场风险的存在进而导致的资产价值偏差就是一个随机资产的实际效益,对市场风险造成影响的实际因素,不仅包括货币利率的变化,同时也包括货币利率的波动范围等,这些实际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定的不定性,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将诱发风险出现,就部分市场参数或因素而言,其具有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这些历史规律是通过场市场的市场观察而得。通过创建这种数学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可预测和判断市场风险。商业银行须在规定时限内对该银行内部的计量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回归测试,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比较、分析银行每天的实际利润与风险测量值,同时将比较后的结果进行记录。待显示测试结果后,以商业银行自身的一些评价标准来调整评价模型,进而来拓展评估模型的包含性。
2.信用风险评估
就商业银行而言,应定期评估其运作状况及其他的金融运营情况,其作用就是细化评估对象的信用等级或级别;从国际上一些发展较为先进的商业银行可以看出,其在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通常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通过双重内部评级体系来实现,具体为:以客户信用评级体系为手段,对其违约概率进行计算,采用债项评级体系对其违约损失状况进行计算。在信用风险评估中,通过数学模型来分析信息的时间序列,但其获得的不是一个精确的评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还无法作为一个实用性的数学模型,故应通过对实际数据的搜集以完善已获得的一些数学模型。在信用风险评估过程中,数学模型主要发挥了以下作用:其一,数学模型能为商业银行的信用政策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采用数学模型得到的评价结果可对银行对各金融业务的评价精确度进行验证,对信用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等进行判断与分析;其二,通过数学模型,可实现对信用评级的划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主要通过信用评级实现对信贷风险的规避,通过数学模型可实现评级模型的定位还原,且这种评级模型是存在于各类风险系数下的,进而实现该银行的授级;其三,数学模型能为商业银行提供各类贷款业务,基于该模型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取贷款的风险系数与信用额度,进而为银行管理者是否可以贷款提供决策性的依据;其四,数学模型可实现风险量化,基于数学模型的构建,银行可实现对预期或非预期资产损失、资产占用等的各项计算,进而为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及外部监管机构提出的各项要求提供了数据支撑。
作者:刘萌萌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一、基于输入要素分析的银行管理系统测试工作量估算
基于输入要素分析的测试工作量估算方法是从测试输入要素出发,分别为估算项目技术活动测试工作量和非技术活动工作量。首先对输入要素自身、单一功能输入要素、组合功能输入要素进行分析;其次核定组织级的劳动生产率;最后通过输入要素测试点总数与测试劳动生产率相除,计算出项目测试的技术活动工作量。根据组织级定义,项目测试技术活动工作量约为总工作量的70%,非技术活动工作量约为总工作量的30%。假设项目测试技术活动工作量为TAW,非技术活动工作量为NTAW,在不考虑风险因素情况下,通过测试输入要素分析初步估算的测试总工作量为TW,则TW=TAW+NTAW。
(一)测试输入要素自身分析
在银行管理系统中,系统功能输入主要包括文本框、下拉框、选取、日期等。测试输入要素自身分析如下:首先根据具体功能输入判断其合法性;然后确定输入要素规则中取值的有效等价类个数,每个要素规则的1个有效等价类为1个输入要素测试点;最后汇总所有输入要素的有效等价类。
(二)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分析
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分析是从需求文档出发,通过对每个单一功能可能涉及的规则进行输入要素测试点计数,求得该功能点的输入要素测试点数。首先按照需求文档功能框架对每个单一功能涉及的输入要素进行枚举。接着根据业务规则的要求,从输入要素的值域出发,分析可能的取值,确定其等价类。然后计算等价类组合总数,如果等价类取值之间有判定或者依赖关系,则输入要素之间等价类数相乘,否则相加。
(三)组合功能输入要素分析
在银行管理系统中,组合功能是多个单一功能业务流、数据流的组合,包含多个组合实例。首先结合输入要素自身分析,得到组合功能中单一组合实例中的单一功能的输入要素个数,根据输入要素个数和组织级定义,计算出该功能相应的复杂度C,则该功能的输入要素测试点为1×C。然后汇总该组合实例中所有单一功能的输入要素测试点,得到组合功能中单一实例的输入要素测试点计数。
(四)测试劳动生产率
软件测试生产率包括测试设计生产率和测试执行生产率。影响测试设计生产率的因素有:测试用例的可重用性、测试用例的复杂度、人员熟练度等。影响测试执行生产率的因素有:测试用例的复杂度、测试用例的可执行性、人员熟练度、测试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的稳定性和可用性、测试数据的可用性、测试工具的复杂度、业务复杂度等。结合企业级和项目级劳动生产率,可以确定项目采用的测试劳动生产率TLC。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估算出基于输入要素分析的测试点总数,即测试工作规模TS=FTP+SFTP+MFTP。根据测试工作量=测试工作规模/测试劳动生产率,可以计算出技术活动工作量TAW。
(五)非测试技术活动工作量
非测试技术活动指测试过程中的测试计划撰写、测试环境准备、测试管理与沟通、测试总结等活动。在定性与定量结合估算的模型中,需要考虑非技术活动风险因素,包括测试人员经验、项目需求清晰度与稳定性、关联系统接口复杂度、测试条件完备性、测试资产要求、测试质量要求、测试全面性等。其中,RNTAW为考虑风险因素非技术活动工作量,NRNTAW为不考虑风险因素非技术活动工作量为,beta=人员经验+需求清晰度与稳定性+关联系统接口复杂度+测试条件完备性+,根据项目经验,beta的取值约为-0.5~0.5。
二、结论
本文是银行管理系统测试管理长期探索和实践的成果,用于银行管理类开发项目测试工作量计划制定,同样也适用于其他软件需求明确的管理系统项目测试。首先从测试要素自身、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和组合功能输入要素确定测试技术活动工作量;接着通过组织级系数,确定调整前非技术活动工作量;然后结合项目测试工作实际,通过非技术活动调整因素调整测试非技术活动工作量;最后通过汇总技术活动工作量与调整后的非技术活动工作量,得到最终的测试工作量。经过对非技术活动工作量风险调整因子的不断尝试、推广,基于输入要素分析的测试工作量估算方法得到不断的优化,在项目实际测试工作量计划制定中,已经得到多次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黄新民 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数据中心
一、基于输入要素分析的银行管理系统测试工作量估算
(一)测试输入要素自身分析
在银行管理系统中,系统功能输入主要包括文本框、下拉框、选取、日期等。测试输入要素自身分析如下:首先根据具体功能输入判断其合法性;然后确定输入要素规则中取值的有效等价类个数,每个要素规则的1个有效等价类为1个输入要素测试点;最后汇总所有输入要素的有效等价类ni=1∑ftpi,记为FTP。
(二)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分析
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分析是从需求文档出发,通过对每个单一功能可能涉及的规则进行输入要素测试点计数,求得该功能点的输入要素测试点数。首先按照需求文档功能框架对每个单一功能涉及的输入要素进行枚举。接着根据业务规则的要求,从输入要素的值域出发,分析可能的取值,确定其等价类。然后计算等价类组合总数,如果等价类取值之间有判定或者依赖关系,则输入要素之间等价类数相乘,否则相加。最后将单一功能输入要素所有等价类组合计数的测试点相加,汇总得到单一功能输入要素测试点nj=1∑sftpj,记为SFTP。
(三)组合功能输入要素分析
在银行管理系统中,组合功能是多个单一功能业务流、数据流的组合,包含多个组合实例。首先结合输入要素自身分析,得到组合功能中单一组合实例中的单一功能的输入要素个数,根据输入要素个数和组织级定义,计算出该功能相应的复杂度C,则该功能的输入要素测试点为1×C。然后汇总该组合实例中所有单一功能的输入要素测试点,得到组合功能中单一实例的输入要素测试点计数。最后枚举管理系统中所有可能的功能组合实例,所有功能组合实例输入要素计数点之和即为组合功能输入要素计数点nk=1∑mftpk,记为MFTP。
(四)测试劳动生产率
软件测试生产率包括测试设计生产率和测试执行生产率。影响测试设计生产率的因素有:测试用例的可重用性、测试用例的复杂度、人员熟练度等。影响测试执行生产率的因素有:测试用例的复杂度、测试用例的可执行性、人员熟练度、测试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的稳定性和可用性、测试数据的可用性、测试工具的复杂度、业务复杂度等。结合企业级和项目级劳动生产率,可以确定项目采用的测试劳动生产率TLC。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估算出基于输入要素分析的测试点总数,即测试工作规模TS=FTP+SFTP+MFTP。根据测试工作量=测试工作规模/测试劳动生产率,可以计算出技术活动工作量TAW。
(五)非测试技术活动工作量
非测试技术活动指测试过程中的测试计划撰写、测试环境准备、测试管理与沟通、测试总结等活动。在定性与定量结合估算的模型中,需要考虑非技术活动风险因素,包括测试人员经验、项目需求清晰度与稳定性、关联系统接口复杂度、测试条件完备性、测试资产要求、测试质量要求、测试全面性等。结合风险模型:RNTAW=NRNTAW×(1+beta)。其中,RNTAW为考虑风险因素非技术活动工作量,NRNTAW为不考虑风险因素非技术活动工作量为,beta=人员经验+需求清晰度与稳定性+关联系统接口复杂度+测试条件完备性+,根据项目经验,beta的取值约为-0.5~0.5。
二、结论
本文是银行管理系统测试管理长期探索和实践的成果,用于银行管理类开发项目测试工作量计划制定,同样也适用于其他软件需求明确的管理系统项目测试。首先从测试要素自身、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和组合功能输入要素确定测试技术活动工作量;接着通过组织级系数,确定调整前非技术活动工作量;然后结合项目测试工作实际,通过非技术活动调整因素调整测试非技术活动工作量;最后通过汇总技术活动工作量与调整后的非技术活动工作量,得到最终的测试工作量。经过对非技术活动工作量风险调整因子的不断尝试、推广,基于输入要素分析的测试工作量估算方法得到不断的优化,在项目实际测试工作量计划制定中,已经得到多次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黄新民 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数据中心
一、县域经济发展新趋势
(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西峡县加大农业投入,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当地特色农业,产生了以林果产业、食用菌产业、中药材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基地,西峡县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化转变。农业经济结构的新变化,对贷款的期限、额度、品种等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额度上,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业规模扩大,所需贷款资金增多,使小额农贷向大额贷款需求转变。二是期限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延伸了产业链条,延长了经营周期,对中长期贷款需求有了明显增加,过去春放秋收的信贷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需求。
(二)产业集聚区发展
西峡县区域经济资源十分丰富,产业特色凸显,有利于当地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西峡县现正在大力发展五大产业集聚区:一是依托中草药资源的特色制药业;二是依托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的特钢及冶金辅料产业;三是汽车配件产业;四是特色农业产业,目前西峡县已形成了“药菌果”三大特色产业;五是特色旅游业。2010年6月底,产业集聚区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占到了西峡县整个工业产值的85%,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三)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
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政策导向下,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西峡县围绕建设“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工业经济集群化、农业经济特色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旅游开发品牌化、发展主体民营化、规模经济外向化”的好路子,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由于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巨大,因此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更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发展等方面的贷款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二、县域经济发展下农业银行的战略机遇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仅依靠政府和民间的投资是难以完成的,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长期以来,农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战略,在支持“三农”的进程中发挥着金融主渠道作用。作为唯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域都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商业银行,农行拥有最广泛的客户群体,形成了完善的组织和网点网络体系,积累了成熟的信贷技术和丰富的业务经营经验,因此农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农户、农村中小企业还是县域基础设施建设,都对县级农业银行提出了更加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要求,这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一)服务“三农”,优化业务发展
党中央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确定了农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重返“三农”县域市场的农业银行,明确了市场定位,根据各区域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整经营理念,优化了业务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县域经济必将迎来一个投入较大、发展较快的战略机遇期,也必将产生大量综合化、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这些需求将为农业银行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业务增长空间,使之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目前,我国有2000多个县城、3.4万多个农村乡镇,至2008年末,县域人口为9.28亿人,县域地区生产总值1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9.6%,可见小县城却有大市场。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使农行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具有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增长模式高度契合。事实说明,县域经济发展使农业银行得益很多。
(二)城镇化建设,拓展市场空间
农村是我国具有最大消费需求潜力的地方,城镇化建设扩大了县域消费市场。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农村城镇化贷款至少需要投放6000多亿元,如果农行能争取到预算额30%~50%的份额,即可投放2000亿元~3000亿。农村城镇化不仅为本地区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增值服务,而且为农业银行拓展了信贷市场活动空间,从而带来丰厚的收益。
此外,县级农行有着丰富的市场资源,以西峡县为例,该地区根据其特色,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组成优势产业群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还优化升级了特色农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特色发展道路。这些产业发展自然需要大量的贷款,这就为农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商机。
(三)政策环境良好利于发展
近几年,农行的外部经营环境逐渐好转。在2007年1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明确指出,要稳步有序地推动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实行整体改制,充分利用其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的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对于作为“三农”试点的县级支行国家还提供了优惠政策,如对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制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免征业务管理费和机构监管费,对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经营税等等。
总之,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县域农行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只要县级支行把握住客户目标,实施有效的发展经营战略,力争将县级农行打造成县域经济中的主流零售银行,县域农行就将大有作为、大有希望。
(四)同行业竞争不充分
当前,各家银行在城市业务、大客户、大项目等市场中出现“红海”特征,即局部市场竞争过度。而在广大的县域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较少、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现象,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广阔的蓝海市场。在大部分县区,只有农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部分金融机构设有网点,这就使农行的竞争压力相对于城市减小。此外,农村金融体系需要商业金融的参与,而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定位正好有利于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其他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格局。因此,县域农业银行具有充分的竞争优势。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农业银行在把握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我国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村金融业务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高于城市业务,因此农行如何做好风险管理,确保贷款实现“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有效益”,成为摆在农行面前的新课题。一是建立灵活的定价机制,灵活调整的定价机制可以把风险控制在收益可以覆盖、资本回报要求的范围内。二是建立风险转让机制,可以通过保险将风险转让,也可以通过政府财政将一定数额的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对当地金融机构由小企业信贷风险造成的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三是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科学考核客户最低损失率,对风险环节重点控制,根据各县域的具体情况设计业务流程,有效防范风险。总之,建立严密的操作流程,提高各项管理水平,就可以把县域农行的风险降到最低。
一、银行合规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衍生品迅猛发展等,银行面临日趋复杂且难以控制的操作风险。银行风险导致的金融案件使银行业蒙受巨大损失,国内外银行业中不时发生农村信用社倒闭事件。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各个领域普遍存在操作风险,是农村信用社经营中的三大风险之一,而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就是强化信用社的合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1.1构建合规文化是确保农村信用社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
农村信用社不时发生管理层违规经营、业务操作有章不循的现象,内部相互制衡机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造成农村信用社资金安全和社会形象的负面影响。操作环节的不合理和操作人员合规守法意识的欠缺导致大量的风险反映出农村信用社日常的管理和决策中没有吸收合规文化。江西鄱阳国家级贫困县因为信用社业务操作风险而爆出被套取近亿元财政资金案。该县财政局经建股股长李华波伙同县农村信用联社城区分社主任徐德堂等人,涉嫌转移财政局存储在农村信用联社城区分社的资金9400万元,这都是违规操作带来的直接后果。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强调指出,合规文化建设是农村信用社实施风险为本管理的基础和载体,是农村信用社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积极倡导和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
1.2构建合规文化是农村信用社主动适应外部监管新要求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法律体系、法治环境等依法治理的进程日益完善,对农村信用社的操作规程的要求也日益全面、规范、严格,明确农村信用社遵循法律、规则、建立一套有效管理各类风险的职业行为规范,在信用社内部自觉形成浓厚的合规文化。
据鄱阳县财政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徐晓明介绍,在江西鄱阳农村信用社挪用财政资金案中财政资金划拨存在诸多环节——按照财政账户管理流程,凡是动用资金,必须由用款单位提出申请、业务股室出具意见、预算科室核定指标、分管领导审核签字、局长签字批准,然后由业务股室开具支票、加盖公章和经手责任人私章,支票最终送达信用社才能进行资金划拨。从此案看出,信用社资金划拨存在诸多的监管程序,但仍然发生了资金挪用案件,这是农村信用社不能适应外部监管,没有形成合规文化,管理者监守自盗的具体表现。
1.3构建合规文化是农村信用社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核心所在
不断加深的社会变革和不断加剧的利益冲突,金融企业原有的制度建设已力不从心。这些制度的建立忽略人文关怀,造成行业文化的缺失,制度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引发大案、要案。事实上,信用社真正缺少的是执行力而不是制度,究其根源就是文化的欠缺。再好的制度也只是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规则,落实有效的渗透要做到,在执行中形成共同的习惯并上升为稳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农村信用社有效控制风险就要求信用社从整体上实现强化内部控制、优化流程管理、实现稳健经营,需要建设良好的合规文化、实现信用社内部合规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真正做到制度管人转变为文化管人。
在鄱阳县农村信用社挪用资金案中,据说鄱阳县联社派到各分社的委派会计负责鉴章和审核工作,行使监督职能。而在李华波和徐德堂等人持续数年的套取转移资金过程中,却无人发现异常。这是农村信用社的合规建设的又一次被挑战的例子。农村信用社的合规文化没有高而强的执行力才导致信用社的控制风险,制度没能管住信用社的管理者。
二、信用社导致内控操作风险的成因
我国农村信用社按行政职能划分内部组织结构是其进行内部风险控制的薄弱之处。一是农村信用社的垂直式管理制度使各信用社之间缺乏沟通、协作,很难做到呼应、整合;二是信用社许多业务流程简单地依据业务金额划分管理权限,而不是根据客户需及业务的风险程度进行业务设计,不利于临柜人员的操作风险防范,也不利于业务操作的监督检查。
2.1管理因素
农村信用社面向农村,为“三农”服务。但是随着金融改革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已不能再适应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需要。目前,农村基层信用社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内控体系,存在着重经营、轻风险现象,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加上农村信用社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造成了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混乱、经营方向不明,不能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业务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在业务操作中操作流程脱节,业务监督制约机制运行脱钩,内控制度存有一定滞后性,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员工没有照章办事,从而形成操作风险。
2.2人员素质
目前,基层农村信用社会计队伍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结构老化、操作技术落后、文化程度偏低、职业道德有待加强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各级管理部门很重视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但由于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侵蚀,一些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扭曲,成为影响金融业稳定的重要因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少数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引发了金融业中的许多大案要案,从事信贷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业务素质偏低。加上制度和管理在基层网点的缺陷和盲点,导致基层信用社更易于引发因道德而产生的操作风险。由于基层信用社选人、用人标准低、忽视对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结算部门对新的结算业务开展善缺乏熟练和精准,操作方面容易出差错,操作上的薄弱环节容易被利用,从近几年的发案情况来看,内部人员作案和与外部人员勾结作案的比较多,引发的操作风险也非常多。
三、信用社风险防范和合规建设的建议
3.1、制定制度合规
基层信用社要健全内控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流程。根据对现有制度执行中的一些疏漏,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建立执行信息的反馈渠道,对在日常操作中发现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以便于制度的补充、修订和完善。通过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逐步完善防范操作风险的内控制度,比如授权、授信明确各部门、各基层信用社的职责权限;还有将内部岗位职责进行细分,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员工的岗位责任,按照从严治社的原则,完善违规行为和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体系,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3.2、操作业务合法
农村信用社要防范金融操作的风险,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风险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金融活动中,重点加强人员的管理。只有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水平,农村信用社员工的自我约束、相互监督能力提升了,业务操作能力提高了,才能确保各项内控制度自觉执行到位;因此要加强业务教育培训,加强从业人员的会计基础理论、操作技术、核算知识等教育和培训,使员工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员工行为有效监督,建立和落实对员工行为排查制度,通过实行严格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制度,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重点培养风险管理人才,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员工八小时以外的行为;才能使基层信用社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防范的有效范围内。
3.3、思想意识到位
信用社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作为信用社文化建设重要部分的合规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切实有效的合规文化是信用社实现长期、全面风险控制的重要措施。只有将合规文化在信用社中内化为从管理者到全体员工内心的信仰,合规文化才能在信用社的的业务工作中体现信用社的形象和特征,为信用社创造无形价值。在合规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工确立依法按章办事和合规经营理念,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合规文化对信用社的管理者和员工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首先从高层做起,要求管理者躬身实践,合规才会达到效果最优化。也就是说,管理者合规是人人合规实现的前提以及信用社合规文化的构成基因。其次强调人人合规,合规文化要求合规工作与信用社的每个流程、工作环节和每个员工息息相关,才会形成大众的合规文化,合规意识才会渗透每个员工。第三做到主动合规,要求减少大量的规章制度和处罚。最然制度和处罚一定程度地避免产生风险,但合规行为是被动的,员工一旦选择“机会成本”,银行内控机制的“硬约束” 就会失灵。形成“主动合规”意识、建设合规文化才能实现信用社风险的有效控制。
信用社合规风险制度除了能够保障农村信用社遵纪守法、审慎经营,更有助于农村信用社提升核心竞争力,防范风险,应对金融危机,对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深远的意义。
一、系统的关键技术
1数据处理
所谓的数据仓库指的是一个面向主题的时变的数据集合,它可以支持决策的过程,数据仓库中保存数据的细化程度越高,它的粒度级也就越小,在数据仓库中常见的模型就是星型的数据模型,这种模型是在关系数据库的基础上建成的,具有单一的概念,数据的结构也比较的简单,便于理解和操作。由于基础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多源性,因此系统需要使用数据的析取方案来进行数据到事实表的转换。
2报表格式管理
商业银行需要的报表需要首先进行定制,自动生成,然后在定期地进行打印和上报,这样就可以形成相对比较固定的格式,在主栏中常都包括了时间和机构、产品等方面的信息,宾栏则包括了收入和支出以及利润等方面的信息。为了能够确保制作的报表简洁和易懂,在进行多维数据的分析和查询时,通常都是由系统来完成,不需要编制格式固定的报表。此外为了能够提高系统的灵活性,还在系统之中预设了不同种类的报表模板,丰富了报表可选的货币,还可以对报表的风格和字体的类型、页面的大小进行随意的调节和设置,还具有打印的功能。生产后的报表也可以进行导出,方便整理③。
3安全性设计
首先在该系统之中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设置长达8位的访问密码,此外在系统使用权限的设置方面,具有不同权限的人员进入该系统,系统可以根据该权限来生产该操作人员的菜单和功能,如果该操作人员没有权限使用的菜单,那么系统就不会进行显示。所以拥有不同权限的人员在进入系统之后,看到的是不同的功能菜单。在数据的查看权限方面,根据省分行以及二级分行和基层行来进行分级别的控制。
二、系统性能
系统信息可以对银行领导的决策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系统的数据关系到银行的很多不同的方面,有一些个别的数据是十分的敏感的。所以该系统采取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加密设计,可以有效的防止业务数据的丢失,为客户提供了备份和数据恢复的相关策略,促进了整个系统安全性能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成本、收益的定量分析,将成本加以降低,促进盈利能力的提升,使得商业银行的决策更加的科学和理性,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该系统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因此具有比较广泛的发展前景。
作者:牛冰 单位:同济大学 乌海银行
一、管理会计是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重要工具
在利率市场化下,外部环境对银行经营模式形成了持续的、愈益增大的压力,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款业务和规模扩张来获取利润增长的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在新形势下,国内商业银行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摆脱以往的“规模情节”与“速度偏好”,走内涵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模式。而要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型,就必须提高银行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每个产品、客户是否盈利,到底给银行带来多少利润,只有依托现代化管理会计体系的应用,通过全成本与收入的分摊与归集,满足多维度成本核算与盈利分析的需要,实现对客户、产品的盈利性与价值的科学衡量和有效挖掘。由此可见,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成本管控能力、价值管理水平已成为决定银行盈利能力甚至是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管理会计也就成为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实现优良业绩的重要工具,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及启示
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通俗地理解,管理会计就是为“管理”服务的“会计”,通过为管理者提供定量化的决策依据,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长期价值的实现。具体到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系统,简而言之,就是依托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银行提供分机构、分条线、分客户、分产品、分行业等多维度成本核算和盈利分析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西方商业银行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以多维度价值衡量为核心内容的管理会计体系,该体系通过对银行所有价值创造节点的识别、计量与分析,实现分机构、业务线、客户、产品甚至员工等多维度的成本核算、盈利分析、价值评估、预算控制和考核评价,为相关业务种类的扩张、维持、收缩或退出等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经过西方商业银行30多年来的经营管理实践,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本身已远远超越传统会计原有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概念和范畴,逐步融入了商业银行众多最前沿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与工具。如:美国花旗银行,专门成立了管理会计部门,首要任务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考核各部门、产品的成本和收益情况,为银行在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选择核心业务与产品提供重要依据。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较早地开展了管理会计相关的多维度核算工作,并开发了全面成本管理系统,广泛使用作业成本法将各项成本费用分摊到机构、部门、产品和客户,使管理者可以实时分析和监控每个机构、每项产品、每条分销渠道直至每个客户的情况。英国劳埃德银行,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将其全部业务在宏观面上划分为经营、管理和服务三大类,在考核手段上采用责任会计将机构和部门按业务性质划分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将各项经营管理指标按业务条线自上而下逐级细化、分解和落实,并定期监测。
(二)国内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在国内商业银行的探索与应用与国外同业相比晚了大约2O年,如工商银行从2001年、上海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分别从2003年、农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分别从2007年开始启动管理会计系统建设项目,虽目前都已实现了系统功能上线,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受信息技术水平和国内行政管理体制约束,以及总分行利益关系调整可能引发较高转型成本和风险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以管理会计系统为中枢的精细化管理平台,实现全面的决策支持,在组织保障、规范流程、细化费用核算、系统平台建设等方面还是任重而道远。全球次贷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国外大银行展现出极其强大的内在自我修复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其建立了以定量化管理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会计系统,使其有能力在完全的市场利率化条件下,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迅速准确地调整战略,精确地实施市场与客户定位,依托其强有力的价值管理能力进行业务整合及产品创新,从而迅速集聚、恢复实力。目前,国内各银行都在加速推进管理会计系统的实施与应用,面对利率市场化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谁能先人一步,尽早实现精细化的多维度盈利分析,谁就取得了竞争先机;谁能技高一筹,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形成前、中、后台管理营销的协同效应,谁就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国内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路径选择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是银行成本管理,借助管理会计,银行可以精准测算产品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以及资本成本等,而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金融产品确定一个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价格。因此建立成本科学划分、归集的责任中心体系、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差异化的定价管理体系,无疑是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应用管理会计最为有效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总、分、支行管理体制向事业部体制转型的责任中心体系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建立责任中心,责任中心是指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并承担相应经济责任的内部责任单元。对于银行来讲,一个分行、一家支行、一个部门,甚至一名客户经理都可以是责任中心。划分责任中心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组织单元的权责与绩效能够清晰界定,通过责任中心,实施责任单元核算、考核,清楚界定责任单元的责、权、利,强化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意识,有利于银行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理论上,责任中心的划分越精细,越有利于银行对责任主体的核算与管理,也越有利于管理会计对于产品、客户等维度的盈利衡量,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虽然随着商业银行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银行的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为责任中心的精细划分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当把责任中心细分后,数据采集和管理等配套系统建设、运营支持等资源投入也会随之大量增加。因此,科学的责任中心划分细度尤为重要,过分的细化既无必要也不经济。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最常见的责任中心包括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在成本中心划分方面,通常以部门为基本单位进行设置;在利润中心划分方面,则根据经营管理体制采用不同的划分方式:在事业部管理体制下,以业务线为主体,将每个对盈利负责的业务条线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形成完整的利润中心体系;在总、分、支行管理体制下,则通常将支行网点划分为基本利润中心。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来看,20世纪70年代,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亚洲,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实行总、分、支行的管理体制。目前,国外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事业部制管理,随着“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逐步深入,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强化了业务主线垂直管理职能,加大了主线资源配置与考核权重,由总、分、支行管理体制向事业部体制转型是经营体制发展的总体方向,这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此过程中,尽管没有实行事业部制,但业务线盈利情况仍是银行经营管理者所关注的核心内容。为明确业务线责任定位,银行在设置以分、支行营业网点为主体利润中心体系的基础上,还需结合总、分、支行机构层次,将不同层面业务线与相应业务部门进行组合,从而把业务线视作利润中心,可称之为“虚拟利润中心”。也就是说,在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国内商业银行应在总、分、支行管理体制下,将支行网点划分为基本利润中心,同时将业务线作为“虚拟利润中心”,形成从上到下业务贯穿统一的利润考核中心,实现管理为经营服务、中后台为前台服务的业务运营格局。
(二)分步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
责任中心的划分为责任单位的独立核算创造了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责任中心的成本管理,就必须解决各个责任中心之间的利益转移问题。商业银行作为资金融通的媒介,责任单位间最频繁的利益转移实际是资金的转移,只有明晰内部资金收入与成本,才能为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提供最基本的内部资金价格,因此,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构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核心环节。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简称FTP,是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之间或者成本中心与利润中心之间,全面模拟市场运作,全额虚拟有偿转移资金,以核算业务资金成本和效益为目的的一种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引入FTP后,商业银行内部也可对“资产”与“负债”进行“买卖”,吸收负债(如存款)“卖”出去会有“转移收入”,投放资产(如贷款)需要先“买”入资金、支付“转移成本”。通过这样市场化的“交易”,收支匹配使其盈利核算成为可能。FTP作为统一、公允的价值尺度,为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中树立成本效益理念、强化利率定价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作为一种全新的定价管理工具,商业银行应广泛试点后再全面推广实施,同时建议在推广阶段实施“双轨运行、分步推进”的审慎策略,即FTP利润和传统账面利润两种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同运行,并逐步提高FTP利润占利润考核的权重,最终达到全面建立内部资金成本和效益的FTP定价和考核机制的目的,实现以全面的资金效益考核引导业务发展。
(三)建立完善定价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实际上就是衡量风险、管理和驾驭风险,进而创造收益、创造价值的能力。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产品的定价原理集中体现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理念,例如,贷款定价过高,就会失去竞争力;定价过低,则难以覆盖风险。借助管理会计的责任中心成本归集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银行可以精准测算产品的综合成本,从而根据产品的不同风险水平实施差异化定价,更好地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要实现前、中、后台管理、定价、营销的协同效应,科学定价管理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何莉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
一、利率市场化迫使中小商业银行管理转型
在利率管制时期,银行可以获得稳定的利差,规模管理是最有效的手段,有规模就会有利润。因此,在银行实践管理中,预算、统计、评价和决策都是用存款规模、贷款规模和中间业务收入规模等指标体系,无需知道业务拓展的成本以及相关的投入产出,也无需确定价格策略和价格政策,利润也只是在期末结算的会计概念。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了,规模已经不再是关键指标,提高存款利率就能够提高存款规模,有规模未必就有利润。银行的内部管理需要综合考虑规模、效益和质量等多方面因素,需要管理会计等管理工具。中小商业银行原有的“同质化模仿”策略未必能够有效果,制造业惯用的“价格战”可能会导致中小商业银行声誉受损,唯有依靠“价值创造”的差异化特色经营以及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在激烈竞争市场谋得一席之地。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是价值创造,所有业务和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都是基于价值创造为基础,具体每一个业务都要综合考虑规模、价格和收入、成本和投入以及风险和损失等因素,所有责任主体都要考虑投入和产出,实现盈利管理的全覆盖和全流程管理。
二、管理会计如何促进商业银行的管理转型
管理会计发端于成本会计,成本会计仍是管理会计核心基础和底层代码,银行管理会计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计划、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由于银行的间接费用占比非常高,成本核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中小银行的管理会计通过收入确认和成本核算的方法,包括收入确认、直接成本归集、间接成本分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预计损失和坏账、相关税负分摊和经济资本成本,实现对产品、客户、机构、人员等多维度的收入、成本和盈利核算和分析。由于银行的海量数据,管理会计的应用都是以系统开发为起点和基础,管理会计系统的核心是以盈利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系统本身,包括上述收入确认和五大成本的核算等内容,即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块、成本分摊模块、经济资本模块和盈利分析等模块。以此为核心进一步延展到预算管理系统和绩效考核系统,实现预算、核算和评价的管理循环闭路,进一步延展到客户产品定价系统以及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等领域。管理会计促进商业银行转型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会计推动银行由“规模驱动”型向“价值驱动”型转型。管理会计本质是多维度的盈利管理体系,是盈利和价值管理体系的核心。管理会计可将“价值创造”理念和战略向各个责任中心、经营产品和客户落地,将价值目标分解到各个责任主体、各个产品和目标客户。管理会计将综合价值创造目标分解到不同经营单位、管理部门,衡量、测算和评价每个责任中心的利润生成、成本节省和价值创造。全方位的价值管理,对前台营销部门实行利润管理,对中后台支持和管理部门实行全面的成本管理,既向外部客户要利润,也要向内部管理要利润。二是管理会计推动银行由“粗放式的规模管理”转向“精细化的综合管理”。商业银行的“粗放式的规模管理”源于过去30年来的国内经济稳步高增长的宏观环境和银行保护政策,中国经济将走下高增长的平台回归到平稳的低速增长平台,于此相适应的,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不能持续,差异化的战略、对小众群体个性化营销、内部精细化的综合管理是银行安身立命的必由之路,责任管理、全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工具将广泛用于内部管理。三是管理会计推动银行向“客户价值提升”的方向转型。客户导向是商业机构经营的根本,但是将客户导向的理念体现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管理会计的支持。管理会计可以实现对客户和客户群的所有业务综合分析和盈利核算,可以促使提供多产品综合营销,提升服务的综合价值,使客户获得一揽子服务和整体的服务方案。管理会计对产品的成本准确核算,有利于在获取合理利润的基础上向客户提供有竞争力价格的服务。管理会计的核算可以展示有价值的客户和产品,从而为这些产品和客户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三、中小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路径
(一)建立规范的责任中心、产品体系和客户分类体系
1.构建稳定和清晰的责任中心体系
构建稳定和清晰的责任中心是责任会计、责任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有助于建立稳定可靠的管理会计系统,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减少运行成本,也有助于责任中心经营的常态化和长期化。缺乏稳定清晰的责任中心体系,会导致组织架构边界模糊,责任主体的权责利不匹配,增加内部管理难度和各种内耗,无法实现责任主体目标与全行整体目标一致。组织架构和责任中心的经常变化,会诱使管理短期化和经营短期化,只重视当期的考核业绩,而忽视长期的管理提升和市场培育。建立稳定和清晰的责任中心体系,首先要有明确管理,稳定组织构架和管理路线,明确是总分支结构体系还是事业部制体系。无论哪一种管理组织构架都可以在管理会计系统中实现,但是经常变化和模棱两可的组织构架会影响系统的长期稳定。总分结构的管理体系,应将上级部门的产品开发和管理等的成本向下分摊;事业部制管理系统,可将产品研发、营销和风险管理等团队内部化,成本和权利边界较为明晰,所以有些银行在推行管理会计时同时推行条线化的事业部改革。其次,确定责任中心的种类,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和成本中心,对责任中心的类型确定直接影响对它的管理模式,也会影响对其发生成本的处理方式。对不同的责任中心要明晰其功能和边界,减少交叉和重叠。最后,确定责任中心的细度,有些管理精细的银行,可以将单个客户经理作为一个责任中心;大部分银行是以团队作为责任中心,例如,将网点的进一步切分成运营责任中心、零售营销责任中心和对公营销中心、以及各个事业部派驻的团队。
2.形成全行统一规范和可拓展的产品体系和产品清单
银行产品是商业银行对外经营和服务活动的最小单位或组合,是商业银行获得利润的最小单元,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点。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建立产品体系和产品清单,管理会计系统的产品体系应与其他系统的产品或类别建立对应关系,应作为全行统一的体系。产品体系应该开放灵活,以适应以后产品的拓展和更新,以及各个责任中心体系的变化。
3.建立多维和灵活实用的客户分类体系
管理会计系统提供客户维度信息,可分析单一客户、客户组合(企业集团)和客户类别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分析。客户的分类管理要有利于有针对性的管理和营销,例如不同的定价策略、产品搭售、定向营销等。客户的分类需要业务部门深入介入,需要业务部门对当前的客户分类进行梳理,构建全行统一视图的客户分类体系。
4.建立其他分析维度的结构和分析体系
其他包括渠道维度、科目维度、币种维度等等。渠道维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渠道可以是作业渠道,主要包括柜面、ATM和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移动银行和短信银行)等渠道,也可以是获客渠道,比如客户经理、柜面、电子渠道等。
(二)清理数据源和规范上游数据,视条件建立数据仓库
管理会计系统要实现对机构、产品、客户、员工进行多维盈利核算,所需数量较大,各种数据来源于上游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以及还需要客户关系信息、薪酬管理信息等。但是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不同系统之间不能形成有效匹配,各种数据未能有效整合,有数据不齐的“零散数据”,有数据不连贯的“信息孤岛”,有重复但又相互矛盾的“数据混乱”。因此,需要进行大范围的数据整理和规范。数据清理首先要确认管理会计的数据单元,即数据粒度,商业银行的数据单元可以是账户、客户、借据和交易,一般多以账户作为数据单元。如果以账户作为数据单元,那么就需要规范账户信息,保证账户信息的完整性,包括金额、期限、收付息等等完整信息,内部账户也需要按照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非账户数据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虚拟账户,例如对中间业务收入和支出需要建立虚拟账户。对财务和薪酬信息,需要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将费用核算进一步细化核算到员工、产品、网点等责任主体,逐步增加直接费用减少间接费用,逐步减少公共费用,如果难以直接核算,可选择时机建立相关费用分割机制。为了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需要进一步丰富维度信息,根据数据的维度分析的需要,不断完善产品信息、客户信息、机构信息、客户经理信息等。客户信息的不完整或不规范可能是中小商业银行经常遇见的问题,因此,大规模收集或补录客户信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大数据时代,客户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经营的重要资源和财富。数据的精细化要求应与管理的精细化需求一致,例如以机构为单元管理模式的数据要求可能会比以条线为管理单元的要求更低,以个人为管理单元的模式要求的数据精度会更高。管理会计系统是内部管理的核心系统,所需要的数据基本覆盖商业银行中的大部分数据,可以此为契机整合和清理全行数据,建立规范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字典,有条件的银行可建立数据仓库,夯实全行的数据质量。
(三)统筹规划系统体系的建设,逐步推进系统开发
如前面所述,管理会计系统涵盖范围比较广,不可能一步到位,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往往只有开始没有结束,需要根据管理不断精细的要求不断深化,也需要根据上下游数据和系统的变化进行改良和优化。管理会计系统建设的范围很大,可以根据中小银行的业务侧重,抓住重点逐步推进,比如先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作为第一步,然后推进经济资本,最后推进费用分摊,在管理会计系统全成本核算功能完成之后,根据管理需要逐步推进客户定价、绩效考核和客户管理等应用。管理会计系统的模型和方法没有统一规则,不同银行之间不能完全借鉴,中小银行由于自身限制不可能向大中银行那样大规模投入和精益求精,宜由粗到精,先易后难。比如,转移定价方面可以先应用于存贷款业务,对资金业务采取简化的定价的方式,再过渡到完整的内部定价方式;在经济资本方面可以先直接采取监管资本中的标准权重法,权重和缓释都采取监管口径,减少内部争议,在观念和条件成熟后,再探索内部评估的经济资本法;在成本分摊方面可以先仅仅归集直接成本方式,对中后台的成本采取简单的分配方式,在条件成熟后,进一步加强财务开支的精细核算,并对中后台逐步应用推进作业成本法;在收入确认和交叉销售,可以先采取双算的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一步采取分成的方式。管理会计系统是后端系统,其精细化程度和功能的实现需要上游数据支持和完整。比如,管理会计系统中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的数据需要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经济资本中的风险缓释数据需要上游低押品数据的完善。因此,管理会计系统建设需要统筹全行的业务推进,根据管理需要,优化管理会计系统优化,进而推进前端系统建设和优化。
(四)宣扬管理会计理念,循序渐进推广和使用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系统的推广使用与“价值创造”管理理念推行是相辅相成,没有理念的推行和宣扬,系统就没有运用的土壤;没有系统使用,理念也会成为空中楼阁。管理会计的推广和使用需要与理念推行如影随形,不断的培训和宣讲是必不可少的,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小银行推广使用管理会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急于求成,一股脑的开发所有模块,一次性投入考核和分析中,会导致内部各部门和人员不能接受,产生抵触情绪,对有关方法和理念也是囫囵吞枣,没有消化和吸收,甚至干脆放弃,被动接受,把管理会计作为不可理喻的“黑箱子”;二是畏头缩尾,认为数据不够精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理念不能普遍接受,现在经营状况也还可以,始终认为条件不成熟,不敢贸然推进,使得管理会计始终处于“实验室”阶段,或者即使管理会计系统上线了,但是由于管理会计的成果不能用于业绩评价和考核以及决策依据,而一直作为一般分析的工具,管理会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四、结语
实践证明,管理会计的使用必然会对原有利益主体有重新洗牌,可能会直接对责任主体的利益,在推广过程中会有一定阻力,如果因为反对和阻力而“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最终偃旗息鼓,那就太可惜。由于管理会计是没有统一准则的内部管理体系,各个银行的管理会计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特殊假定和处理,各个银行的参数体系或者模型都会与其他银行存在不一致之处,这些都会成为反对和阻力的理由,因此,在推广和使用过程中一定需要最高管理层高度重视和支持。
作者:肖世练 单位:广州农商银行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人类历史跨入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走向全球化、一体化,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业发展的多元化、自由化越来越明显,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变化将会愈加频繁和剧烈,经营所面对的各种风险更加复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M.康德苏曾经提示,“下一次国际经济危机可能起源于一次银行业危机”。虽然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但其经验丰富、业务全面、技术先进,管理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中国商业银行管理在与全球领先的商业银行竞争过程中要立于不败并持续进步,要在内外部同时作用,即政府和监管机构要根据金融环境变化对各项政治经济政策及时做出调整,并且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推动商业银行强化风险意识,健全内部控制,同时中国商业银行在外部环境约束下,自身需要主动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来确保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
各种事项的发生发展一般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部原因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目前通行的商业牛行风险防范体系中,外部因素主要是相关职“旨部门的监管和约束、专业机构对银行进行的审计监督、以及各种协会组织的行业自律,一内部因素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通常情况下,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在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体系中,各项外部要素要通过内部控制才能实现防范风险的目的,内部控制是风险防范有效的关键。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实现自我约束、监督检查,能够有效的提高风险防范的效率,增强银行的安全性。所以具有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为基础的风险防范系统才是有效的,才一能够持续的发挥作用。由于多数中国商业银行从刹真正的商业银行业务起步较晚,市场经济体制也在逐步发展完善过程中,所以政府和监管当局在利率市场化、外汇市场化、人民币自由流动等方面进行了严格限制,币且一旦商业银行发生危机,政府救助也。、常及时,在这种条件下,持续的、大规模的、破坏性强的银行危机尚未发生,但是,正是由一于这种保护式的监管,使中国商业银行存在着大量风险隐患,银行业作为中国金融业的主体会造成中国金融体系的动荡,严重情况下会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以,在当今特定的市场条件和金融环境下,研究如何完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构建内部控制模型和系统,强化坪L险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考虑到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各层面、各机构共同参与的,贯穿于各个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所以调查对象要包括各层次人员,总体情况主要是了解被调查对象的身份、职位,以及其对本银行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做出整体直接的评价。考虑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被调查对象应该是各个层面、机构的人员,为了使被调查人员能够从自身角度清楚的做出回答,所以不设计开放式问题,全部以封闭型问题形式进行。
三、调查内容
在调查问卷设计思路及原则的指导下,本调查问卷主要设计了总体情况和内部控制评价两大部分的问题。总体情况包括被调查对象的身份职务及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直接总体评价两个基本问题;内部控制评价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具体问题。
调查问卷结构主要包括指导语和问题两部分。指导语主要明确了本次调查问卷的目的是调查中国商业银行应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总体状况,用途是帮助来了解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并且为了提高被调查对象的配合度,特别明确了使用情况和保密事项。问题是调查问卷的核心部分,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个部分。本次问卷主要是针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因此问题主要包括总体情况和内部控制评价两部分;回答问题则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结合封闭型问卷的特点,设置了等级式答案,由被调查者做出选择。
内部控制评价是依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以及全面风险管理的风险控制要求进行问题设计的。主要包括内部环境中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和重视程度,以及人员、制度等主要相关事项;目标设定中战略目标的设定与落实等;风险管理中关于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技术手段、风险评估及时性及应对措施、控制活动制度和技术手段应用、组织牵制和程序牵制等;信息与沟通中的信息真实完整、沟通渠道的顺畅有效等;监控措施的持续有效等。
四、调查结果
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要素和内部控制相关因素对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归纳和总结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是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尚未形成;风险估计不足,风险管理技术落后;内部控制活动效果不佳;信息传递与交流不充分,信息系统有待完善;监督机制失效等问题。
五、调查体会
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管理内部控制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当前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对于商业银行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实践进行有价慎的探索和有建设性的意见。
作者:王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