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08:16: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发病机制
高原地区空气氧分压低,而低氧可引起肺毛细血管及肺动脉压力增高,同时也可引起肺小动脉痉挛,从而使肺动脉处于高压状态,右心室负荷增大,最终引起右心室肥大及右心功能不全。低氧低压是发生高原性心脏病的根本原因,而肺小动脉壁的增厚或重建和肺动脉高压是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
1.1肺血管结构重建
长期缺氧可以使肺血管出现形态学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直径<100μm的无平滑肌的细小动脉肌性化和肺小动脉中层肥厚,而肌层增厚可进一步促进肺小动脉收缩力增强,阻力增加,从而促使肺动脉压力增高。慢性心肺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也会引起肺血管的重建,但其在形态学上和高原性心脏病是有区别的,后者所致的肺血管重建主要表现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或游走。
1.2肺动脉高压
长期的低氧会导致肺血管收缩,从而使肺动脉处于高压状态,而肺动脉高压会引起右心负荷加重,长期的高负荷右心室会出现代偿性肥厚。关于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机制目前主要主要认为是血管活性物质、细胞膜离子通道的作用同时缺氧可使心肌细胞受损,导致心脏收缩力减弱,从而引起心输出量降低,严重的后期会导致右心衰竭。
2临床表现
2.1症状
成人与小儿高原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不同。成人发病一般较缓慢,症状逐渐出现并加重。成人在高原性心脏病早期可仅仅表现为轻度肺动脉高压和慢性高原反应,如乏力、食欲不振、睡眠紊乱等。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心悸、下肢水肿、肝脏肿大、颈静脉充盈等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小儿则发病早、进展快,早期可表现为食欲不振、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咳嗽等,随后出现心率加快、精神萎靡、尿少、呼吸急促、消化道功能紊乱、发绀加重;最终因为咳嗽、发烧、感染引起右心衰竭。
2.2.体征
成人可表现为心率加快,心界轻度扩大,少数病人可表现为心动过缓,心尖部闻及Ⅱ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分裂,右心功能不全者可有肝脏肿大,下肢水肿。成人部分可出现代偿性肺气肿体征,部分病人表现为口唇指、甲床发绀和杵状指。小儿可表现为明显心率增快,心界扩大,多数患儿在三尖瓣区或心前区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或分裂。当出现右心功能不全时可表现为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肝脏肿大。
3诊断
病史移居高原者,排除其他心血管病特别是肺心病;体征心界轻度扩大,肺动脉瓣区第2音亢进伴分裂,心尖区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活动后发绀,伴有下肢水肿、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肝脏肿大等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X线显示右室流出道增宽肺动脉圆锥突出,右下肺动脉第一分支增宽≥16mm,两侧肺血管纹理增粗、增多;心电图提示电轴右偏,右室肥厚,超声心动图有肺动脉高压的表现;转至平原或低海拔处病情缓解肺动脉压下降心功能恢复正常。
4治疗
4.1一般治疗
避免过劳,注意休息,症状严重者应卧床休息。妇女月经前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水、钠潴留容易诱发本病,所以在月经前期一般不要进入高原。如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在进入高原前应控制感染。也可以在进入高原前3天服用螺内酯20mg,每天三次,可降低高原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4.2氧气疗法
氧气疗法在高原性心脏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吸氧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减轻肺动脉压力,为本病的首要治疗措施。氧气疗法要早期、充分。常用鼻导管持续吸氧,一般用1-3L/min,使血氧饱和度上升到85%以上,血氧分压上升到6.67kPa以上。对于高原肺水肿伴有泡沫痰时,可将氧气通过50%-70%酒精改善肺泡通气。
4.3心力衰竭的治疗
4.3.1洋地黄制剂
高原性心脏病由于心肌缺氧严重,在发生心力衰竭使用洋地黄时,容易出现洋地黄的毒副作用,所以剂量宜偏小,选用作用开始快,在体内代谢和排泄也快的制剂,常用毛花甙C,待症状缓解后改用口服地高辛。
4.3.2利尿剂
高原性心脏病患者由于慢性缺氧可引起红细胞增多,总血容量及肺血容量增多,利尿剂可迅速减少血容量,有效地缓解心衰的症状。对合并有红细胞增多的患者,大量利尿可使血液黏滞度增加,病情加重,应予注意。一般先口服利尿剂,以免利尿过快过多,无效或有急性左心衰竭时才考虑肌注或静脉注射。大量利尿时要注意电解质紊乱,并及时补充钾盐。常用的利尿剂有:
①噻嗪类利尿剂:常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利尿作用中等强度,常用剂量25~50mg,2次/d。
②襻利尿剂:利尿作用强。有呋塞米(呋喃苯胺酸,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钠)及布美他尼(丁苯氧酸,丁脲胺)等,其中以呋塞米(呋喃苯胺酸)最常用。口服20~40mg,2~3次/d,重度心衰可静脉注射。
③保钾利尿剂:有螺内酯(安体舒通)和氨苯蝶啶,利尿作用弱,大多与上述利尿剂联用以加强利尿效果,防止低钾血症。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不宜与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联用。
4.3.3血管扩张剂
高原缺氧引起肺小动脉收缩,肺动脉压力升高,扩血管治疗可使肺动脉压力下降,降低右心室后负荷,心排血量增加。但扩血管药可影响动脉压,甚至使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应严密监测。此外,高原性心脏病的晚期,大多数肺血管狭窄或闭塞,扩血管药不能降低肺循环阻力,此时更容易引起低血压,故在疾病的早期使用血管扩张剂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高原性心脏病患者在确定使用血管扩张剂治疗前,尽可能作右心导管检查以检测肺血管对药物的反应性。如果肺血管对血管扩张剂的反应良好,则疗效较佳。常用的血管扩张剂有以下几类:
①钙拮抗药:该类药物能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钙通道而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肺动脉高压,使心输出量增加。常用硝苯地平10mg,3次/d。本药可反射性地使心率加快,对心衰患者宜从小剂量开始。
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使血管紧张素与醛固酮的生成减少,外周血管扩张,阻力下降,可缓解心衰症状。常用制剂有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依那普利(苯丁脂脯酸)等。卡托普利常用量12.5-25mg口服,3次/d。
③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药物:常用的药物有硝普钠、硝酸甘油和长效硝酸制剂等。硝普钠具有直接、均衡地扩张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作用,使体循环和肺循环阻力下降。为避免血压过低,宜从小剂量开始,先以12.5μg/min静滴,无效时每5-10min增加5-10μg,直至出现疗效或副作用。该药对体动脉压下降比肺动脉压下降明显,作用时间短,故限制了其使用。硝酸甘油对静脉作用明显,使血管扩张,肺动脉压下降,常用量10-200μg/min,静滴。
④交感神经系统阻滞剂:如哌唑嗪、酚妥拉明,可阻滞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扩张,肺动脉及外周血管阻力下降。
⑤前列腺素:前列腺素E1(PGE1)、E2(PGE2)和依前列醇(前列环素,PGI2)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作用,降低外周血管和肺循环阻力,使肺动脉压下降,心输出量增加。PGE1剂量为0.01-0.02μg/(kg?min)静滴。
⑥氨茶碱:有强心利尿和轻度降低肺动脉压的作用,常用量0.125-0.25g加于10%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滴。
4.4抗凝治疗
对合并肺血栓栓塞和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双嘧达莫(潘生丁)、噻氯匹定(抵克力特)、阿司匹林等。抗凝剂华法林6mg口服,一天一次,要求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延长1.5倍。
4.5肾上腺
皮质激素可降毛细血管通透性和低机体应激反应,对并发肺水肿、顽固性心衰、严重缺氧者均宜使用。
4.6促进心肌能量代谢
三磷腺苷(ATP)、细胞色素C、药物二磷酸果糖(FDP)、泛癸利酮(辅酶Q10等,能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肌能量和缺氧供应。
4.7其他疗法
补充各种维生素,纠正贫血和营养不良等合并症。对病程长、有反复发作、在高原上治疗效果不佳或有心衰的患者,可转至平原地区治疗,不宜重上高原。
5预防
5.1进行积极的健康宣教
青海地处西部高原地区,人们的卫生保健意识普遍比较落后,高原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比较高。所以加强对这一地区人们的健康宣教对预防及控制高原性心脏病非常重要。具体可以通过医院、新闻媒体、广播电视、地方网站等形式进行宣传,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52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吸烟和饮酒是心血管系统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在高原缺氧地区,可以使支气管痉挛,加重心肌缺氧。高原缺氧可以引起消化系统功能受损,少食多餐,可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同时要参加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松弛紧张情绪,低盐饮食。对于既往有高尿酸血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应积极治疗。
1基础医学的重要性
高级护理人才应该不仅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够具备认同感,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基础医学是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2忽视基础医学教学的结果
忽视基础医学教育,会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在医院内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在临床上护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常规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与医生讨论病情,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执行遗嘱等。片面的减少基础医学的学习,一味地增加操作,会使得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受到严重局限。
3基础课目前开设状况
3.1基础课受到挤压,课时数普遍偏少
中职及高职护理专业均是3年制,三年期间学生需学习思想政治课,体育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同时还必需保证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在繁重的教学计划的挤压下,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医卫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护理课的学习时间必需保证,那么就只能压缩基础医学的课时。
3.2各个职业院校选取教材不统一
编写教材是教师们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定对老师有教材编写的要求,于是大量教师前仆后继地加入教材编写的大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教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教师都有包销任务,使得教师们在选取教材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选用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3.3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良好,护理专业的招生优势让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量开设护理专业,部分新开设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例如,在最新版的护士执照的考纲中将原本属于病理生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这个教学内容放到了外科护理学,那么如果没有及时衔接的话,可能出现两个课程都讲述或者都没有讲述酸碱平衡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关于基础课改革的几点想法
4.1课程之间的融合
现在基础课课程多且细,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的课程融合可以节约课时,其知识连贯性能更好的保持。目前几种呼声比较高的融合方法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合成为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成为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一起合成为疾病基础学。
4.2讲述内容为临床教学服务,应适当取舍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时,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而忽视基础知识要为临床教学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如解剖学的教学中,神经系统的内容即晦涩又难懂,尤其是神经传导部分,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但其实对于护士的临床工作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课时,用于与护士临床操作相关性强的内容。
4.3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
教师多数只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对于其他专业知识不甚熟悉,对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衔接不够。于是就有一些观点认为可以让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那么如何交叉呢?有些学校已经尝试基础课老师之间交叉授课,还有一些人提出可以大胆尝试让基础教师去兼上一门临床课,让临床课老师兼上基础课,促进临床和基础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交叉基础课老师更加能够理解临床课上需要哪些基础课的铺垫,以后再讲基础课就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好的为临床课教学提供扎实的知识铺垫。
4.4加强基础医学实验课的考核
基础医学多数属于实验性学科,通过实验强化对理论课的理解,是学好基础医学的前提条件,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实验课考核制度,有助于真正发挥实验课的作用。
作者:张庆丽 罗春艳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1文献精读方法
科研论文讨论是科研单位惯行的学术活动形式,讲解者在精读文献的基础上通过PPT来解读文献内容,通常包括研究小组简介、课题背景介绍、研究结果解析和讨论几个部分。在讲解中,通过不断提出科学问题,逐层深入地展示研究结果。幻灯要求背景大方,字迹清楚。
2文献专题选择
教学过程中经典理论教学与专题讨论课教学这两条主线需要相互配合,相得彰宜。因此,对于文献专题的选则应当把握三个原则:所选文献专题确系当今医学、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高于课本);专题与经典理论相联系(不脱离课本);专题内容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较浓、质疑较多而课本讲授深度有限的内容(符合学生兴趣)。在一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根据以上三个原则,由教学组全体教师共同拟定4-5个文献专题,而后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如《自然》、《科学》及《细胞》上就每一个专题选择近年来发表的5篇文献,并指定各专题的辅导教师。文献内容以能够体现该专题重要科学概念、里程碑式科学发现及先进的研究技术方法为标准。文献选定后,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就某一专题形成兴趣小组。经过一段时期的分组学习及教师辅导,最终由每个小组推选两名报告人,在本专题内选定两篇精读文献,以科研论文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课堂汇报。例如在《分子遗传学》的理论教学中,讲授了 “表观遗传学”内容,但囿于课本内容的深度及课时数,仅介绍了其基本概念和发展简史。然而,学生在课后提问中表现出强烈兴趣,该专题也无疑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作者就这一专题选定了5篇文献,其中2007年12月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篇题为《HistonecrosstalkbetweenH2B monoubiq-uitinationandH3 methylationmediatedbyCOM-PASS》的文章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并被选定为精读及课堂汇报文献之一。
3学生课堂汇报
学生课堂汇报安排在复习指导课之前1-2周,让学生在结束文献精读训练后,转而全身心投入复习考试过程。汇报课由主讲教师主持,学生代表依次上台,以幻灯为辅助进行汇报陈述,教研室主任、教授及教学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并给予点评。以上述表观遗传学文章为例,学生代表先介绍了完成该研究工作的美国研究小组,而后介绍了与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背景:组蛋白(Histone,H)泛素化与组蛋白甲基化,与理论课上讲授的基本概念密切相关。作者在《分子遗传学》的DNA结构中讲过,一个核小体由两个H2A,两个H2B,两个H3,两个H4组成的八聚体和147个碱基(bp)缠绕在外面的DNA组成。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组成核小体的组蛋白游离在外的N-端可以受到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修饰,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而本篇文献则重点讨论H2B泛素化与H3甲基化之间的关系。在对研究结果的讲解中,学生用逐步深入的科学问题作为逻辑主线,体现出文章作者的科学研究思路。作者首先根据H2B泛素化影响H3甲基化这一保守的生物现象,提出了三种假说:
①调节泛素化的Rad6复合物可影响调节甲基化的COMPASS复合物中Set1组分的活性;
②Rad6复合物可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其它组分的活性;
③Rad6复合物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各组分的组装、稳定性及活性。而后,作者采用酵母Rad6突变体与野生型相对照,利用色谱分析、蛋白双向电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生物技术,对三种假说依次进行验证和排除,最终揭示Rad6复合物通过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Csp35(而非Set1)这一关键组分与染色质的结合,实现H2B泛素化对H3甲基化的调控作用。通过文献精读,学生从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如组蛋白甲基化、泛素化)出发,进入到基本而又深刻的科学问题(如:泛素化与甲基化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了解到上述确切的科学研究结论,以及寻找科学结论所需的生物技术方法。这个学习过程,在引申了经典理论知识的同时,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前沿知识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本科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4文献讨论、点评
在文献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动性与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上述表观遗传学文章为例,H2B泛素化对于H3甲基化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第4位赖氨酸上(H3K4),也存在于第79位赖氨酸上(H3K79),而该文献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前者。有学生在完成文献精读后,就H2B泛素化对H3K79甲基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假说。教师对于有独到见解,甚至能提出假说的学生给予高度赞扬,并鼓励其撰写科学假说论文,进一步锻炼自己的科研素质。在每一名学生的汇报及讨论结束后,教研室主任、教授给予点评,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问题通常表现在背景知识介绍不充分、逻辑主线不明晰、以及研究方法讲解不清等方面。通过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献精读的方法及需注意的问题。在整个教学实践中,通过方法讲解———实践———总结的过程,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在掌握经典理论的同时,学会通过阅读科研文献汲取学科前沿知识,筑牢科研基本功。这一教学模式,可帮助医科学生适应基础医学高速发展现状,是对研究型本科教学方法的有效探索。
作者:郑敏化 秦鸿雁 冯蕾 韩骅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医学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教研室
一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终生学习能力是指在医护人员具有终生学习意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寻找学习材料,克服困难,通过努力刻苦的钻研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兴趣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不仅提高了学习意识,同时也使学生自身的兴趣获得深入的发展。学生对于自身兴趣的爱好能够促使其不断地探索,并持之以恒。另外,这种终生学习意识还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使之树立“救死扶伤,提高当前医疗水平”的崇高目标。这样,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工作以后能够有比较成熟的思路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二以终生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途径
1.树立终生学习的基础医学教育理念
树立终生学习的基础医学教育理念是提高医护专业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第一步。首先,作为医护人员培养教育机构的老师,要“学为人表,行为世范”,以终生学习理念教学的同时,不断钻研医学难题,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能够在自己的教学、科研中落实终生学习。然后,在学生的期末考核中,不仅要有书面考试,还要加入面试的部分,通过老师对于学生全方位的考核以检查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及终生学习意识。另外,作为医学类学校需要创造良好的终生学习的氛围。如完善图书馆的建设,鼓励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学生组织也可以通过举行相关的科技竞赛活动,来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基础医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老师需要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不懂就要问”,建立PBL(problem-basedlearning)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同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例如,某学生在学医期间对于耳鼻喉科的学习特别感兴趣,教师通过深入了解其学习能力、潜质,逐渐引导其进行耳鼻喉相关方向的学习,再为其设计相关的实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方向等也可以与耳鼻喉科相关。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学生可以在自身感兴趣的方向上获得深入的发展,就能够自觉进行学习。
3.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
在医学基础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需要根据教育部相关教学内容的安排,制定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试内容。另外,由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也十分重要。优秀的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提出好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然后,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供原始研究文献让学生自学,然后进行有准备的课堂讨论和教师讲评。实行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相长。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创设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就会自觉体会知识的运用过程,懂得如何思考问题,并利用充分的论据证明自己的结论。
作者:马永超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实验室有效运转的重要途径
基础医学实验室担负着培养研究生的重任。除了给研究生提供实验条件外,还要加强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提高研究生的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党员是研究生当中思想觉悟相对较高的群体。优秀的党员可充分发挥先锋队的作用。党员们应该自觉地把个人的利益和党的前途紧密相连,时刻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党员在研究生班级中的比例相对较高,可能具有更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加强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能及时贯彻和落实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以及日常党务工作。其次,加强实验技能培训。本学科每年6月份都要举行一次实验前期强化培训,主要是学习研究所的规章制度。这对于新进实验室的同学而言,对各项制度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带来不少麻烦。其实就是几项技能培训。对于所有仪器,都会详细讲授其原理,操作要点和维护保养等内容。同时,研究所也会开展关于论文写作、常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如综述和科技论文写作,PCR、细胞培养等。对于新手,我们都要求高年纪老师给予实验带教,直至其完全掌握为止。
2.实验技术人员科研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
本研究所由导师、研究生和实验专职人员组成。专职人员除了负责行政方面外,还需要全天候在实验室中为从事科研的研究生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对于专职人员来说,不但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时还要及时了解最前言的学术动态,不但要在研究生培养期间能给人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具备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个人素质。随着实验技术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一些操作方法不断更新,新的实验流程不断涌现,因此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也应该与之俱进。
3.日常事务管理和监督制度
对于日常管理,研究所分别建立了值日制度、试剂耗材管理制度以及仪器管理制度。研究所每周安排2名研究生负责实验室的卫生、安全工作,并随时和研究所工作人员保持沟通,每晚离开实验室前均必须向管理人员汇报当日工作后方可离开。为了提高试剂耗材的使用率,减少浪费,研究所建立了严格的试剂耗材管理制度。除了实验室运转所需要的酒精、CO2以及液氮等个人无法单独购买的耗材外,其余均把权力下放到各导师组,即,由导师组自行购买,研究所按照每个导师组研究生数量下拨一定的费用。实践证明,这是减少浪费,提高使用率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仪器,尤其是贵重仪器,均派了专人负责管理。严格实行仪器预约制度,使用完毕后由使用人进行等级,管理人员检查,大大降低了仪器的损坏率。为了避免个别研究生的不端行为,在实验室的关键地方安装了摄像头,这为监督研究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供了重要依据。
4.结语
总之,基础医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发展的工作。每个实验室可能具有其相应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制定出符合该学科特色的管理体制。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摸索新的管理方法,最终形成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使之能更好地为科研与实验教学服务。
作者:游晓星 李冉辉 朱翠明 李忠玉 吴移谋 单位:南华大学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1文献专题选择
教学过程中经典理论教学与专题讨论课教学这两条主线需要相互配合,相得彰宜。因此,对于文献专题的选则应当把握三个原则:所选文献专题确系当今医学、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高于课本);专题与经典理论相联系(不脱离课本);专题内容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较浓、质疑较多而课本讲授深度有限的内容(符合学生兴趣)。在一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根据以上三个原则,由教学组全体教师共同拟定4-5个文献专题,而后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如《自然》、《科学》及《细胞》上就每一个专题选择近年来发表的5篇文献,并指定各专题的辅导教师。文献内容以能够体现该专题重要科学概念、里程碑式科学发现及先进的研究技术方法为标准。文献选定后,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就某一专题形成兴趣小组。经过一段时期的分组学习及教师辅导,最终由每个小组推选两名报告人,在本专题内选定两篇精读文献,以科研论文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课堂汇报。例如在《分子遗传学》的理论教学中,讲授了“表观遗传学”内容,但囿于课本内容的深度及课时数,仅介绍了其基本概念和发展简史。然而,学生在课后提问中表现出强烈兴趣,该专题也无疑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
2学生课堂汇报
学生课堂汇报安排在复习指导课之前1-2周,让学生在结束文献精读训练后,转而全身心投入复习考试过程。汇报课由主讲教师主持,学生代表依次上台,以幻灯为辅助进行汇报陈述,教研室主任、教授及教学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并给予点评。以上述表观遗传学文章为例,学生代表先介绍了完成该研究工作的美国研究小组,而后介绍了与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背景:组蛋白(Histone,H)泛素化与组蛋白甲基化,与理论课上讲授的基本概念密切相关。作者在《分子遗传学》的DNA结构中讲过,一个核小体由两个H2A,两个H2B,两个H3,两个H4组成的八聚体和147个碱基(bp)缠绕在外面的DNA组成。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组成核小体的组蛋白游离在外的N-端可以受到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修饰,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而本篇文献则重点讨论H2B泛素化与H3甲基化之间的关系。在对研究结果的讲解中,学生用逐步深入的科学问题作为逻辑主线,体现出文章作者的科学研究思路。作者首先根据H2B泛素化影响H3甲基化这一保守的生物现象,提出了三种假说:①调节泛素化的Rad6复合物可影响调节甲基化的COMPASS复合物中Set1组分的活性;②Rad6复合物可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其它组分的活性;③Rad6复合物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各组分的组装、稳定性及活性。而后,作者采用酵母Rad6突变体与野生型相对照,利用色谱分析、蛋白双向电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生物技术,对三种假说依次进行验证和排除,最终揭示Rad6复合物通过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Csp35这一关键组分与染色质的结合,实现H2B泛素化对H3甲基化的调控作用。通过文献精读,学生从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如组蛋白甲基化、泛素化)出发,进入到基本而又深刻的科学问题,了解到上述确切的科学研究结论,以及寻找科学结论所需的生物技术方法。这个学习过程,在引申了经典理论知识的同时,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前沿知识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本科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3文献讨论、点评
在文献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动性与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上述表观遗传学文章为例,H2B泛素化对于H3甲基化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第4位赖氨酸上(H3K4),也存在于第79位赖氨酸上,而该文献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前者。有学生在完成文献精读后,就H2B泛素化对H3K79甲基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假说。教师对于有独到见解,甚至能提出假说的学生给予高度赞扬,并鼓励其撰写科学假说论文,进一步锻炼自己的科研素质。在每一名学生的汇报及讨论结束后,教研室主任、教授给予点评,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问题通常表现在背景知识介绍不充分、逻辑主线不明晰、以及研究方法讲解不清等方面。
4结语
通过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献精读的方法及需注意的问题。在整个教学实践中,通过方法讲解———实践———总结的过程,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在掌握经典理论的同时,学会通过阅读科研文献汲取学科前沿知识,筑牢科研基本功。这一教学模式,可帮助医科学生适应基础医学高速发展现状,是对研究型本科教学方法的有效探索。
作者:郑敏化 秦鸿雁 冯蕾 韩骅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一、不合理用药问题
1.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1)未按照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及结合临床症状选用。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敏试验可作为选药的重要参考。但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时,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可靠性较差。选药时还应根据病人全身情况,肝、肾功能,感染部位,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不良反应和价格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因此使用抗菌药物应有的放矢,不可滥用。(2)未按照抗菌药物分级合理原则使用。根据国家卫生部2008年3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医院抗菌药物应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应严格遵照各级医师抗菌药物使用权限的原则,逐级把关,才能保证抗菌药物用药的安全。(3)抗菌药物更换频繁。有一份医嘱三日内轮换使用了七种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疗效存在一个周期效应,如使用某种抗菌药物的疗效暂时不好,应考虑所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根据疾病性质及病原菌为基础调整治疗方案。另外,给药途径、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也是影响抗菌药物疗效的因素。更换过快会造成用药混乱,难以观察药物疗效,且易诱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4)围手术期用药不规范(时间、药品选择、用药方法)。围手术期预防感染用药应提倡在麻醉诱导期或手术前0.5~2小时,1次足量给药,以保证术中血液及组织内足够的血药浓度。围手术期预防感染用药药品的选择应考虑该手术的常见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药代动力学特点等。抽查中发现我院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选择药品不规范、时间过长,有的预防用药甚至用至出院。而且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造成各种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
2.中药注射液的不合理使用
(1)中药注射液中加入其他注射剂。中药成分复杂、原料不稳定、工艺千差万别,药效及性能不易控制,有效成分为大分子物质,故静脉点滴时需要慎重,注射液中不易在添加其他注射液。典型病例: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10%氯化钾注射液10ml。中药注射液中加入其他制剂,加大了中药制剂的不稳定性。(2)重复用药。灯盏细辛与灯盏花素注射液均为从植物灯盏花中提取的黄酮类有效物质,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抽查中发现,部分医生将此二药同一天前后静滴。(3)配伍不当。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川芎嗪注射液联用,可使川芎嗪吸收减慢和生物利用度降低,而两药的作用强度均有降低。(4)未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医生没有按照中医辩证来用药,不分寒热虚实,发热就用清开灵,感染就用双黄连,心血管病就用丹参,体虚就用参脉针。
3.双歧活菌药物的不合理联合用药即抗菌药物与活菌制剂合用
抗菌药物杀灭体内的细菌也包括各种益生菌。抗菌药物将活菌制剂灭活,同时抗菌药物由于活菌制剂的存在而药效降低。如氧氟沙星与金双歧合用,明显降低此二药物的药效。
4.重复给药
(1)在抽查的用药中发现有奥美拉唑注射液与法莫替丁注射液合用,属于重复用药。H2受体阻断剂可抑制胃酸分泌,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常用药物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由于此类药物价格相对便宜,故适用于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旋菌,疗程完成后的后续治疗及使用宜半量做长程维持治疗。质子泵抑制剂系作用于壁细胞胃酸分泌终末步骤中的H+-K+ATP酶,使其不可逆失活,因此抑酸作用较H2受体阻断剂更强、更持久。(2)多潘立酮系增加胃动力药物,西沙比利系胃肠动力药物,此二类药品合用,属于重复给药。
5.给药时间不当或剂量不足或过量
(1)他汀类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即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临床常用于降脂治疗及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患者的稳定斑块治疗。由于该酶的活性主要在晚上起作用,故该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均为晚上一次口服。我院该类药物使用中,最为常见的错误为未向患者专门交待晚上用药事项,故影响他汀药物调脂及稳定斑块疗效,同时又容易出现副作用及加重患者经济负担。(2)抗血小板凝聚药物阿司匹林剂量不足。我院门诊处方剂量多为每日25~50mg,使用剂量不足。使用阿司匹林可防治血小板凝聚,预防心脑疾患的发生,阿司匹林75~150mg为阻断血小板凝聚的最佳剂量。
6.缓控释剂使用不合理
常见错误为,为减少使用药物的剂量而将药物掰开减半使用,造成患者血压骤然下降,由于血压的剧烈波动,对心脑肾等器官造成损害。硝苯地平控释片(拜心同)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此二药为为缓控释剂型的长效降压药,通过药物表面的膜达到控制药物缓慢释放的作用,因此此类药物不能够嚼服或者掰开使用,以免破坏缓释膜。
7.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合理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等作用,是目前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在重度或者严重哮喘时应及早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首选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其起效时间短,2~4小时起作用,也可选择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注射后4~6小时起作用。而地塞米松因在体内半衰期较长、不良反应较多,易慎用,哮喘症状缓解后糖皮质激素应及时减量,然后改口服或吸入剂维持。我院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急性哮喘发作时首先使用地塞米松静脉入液静滴,并且出现静脉用糖皮质激素时间较长,症状缓解后未及时减量或改为吸入剂。糖皮质激素的不合理使用,易造成治疗效果不佳及出现激素副作用等后果。
8.镇痛药物使用不合理
癌痛三阶梯治疗方案有5条基本原则分别是按阶梯用药;按时用药;无创给药;个体化给药和注意具体细节。镇痛药物分级使用原则是在低一级药品不能控制疼痛的情况下,选择另一阶梯药物,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我院镇痛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为药品阶梯性更换不及时,尤其是惧怕吗啡类药品成瘾性的出现,极少使用第三阶梯镇痛药物,即使使用也未按照按时用药的原则,故而不能维持有效的血液浓度,因此镇痛效果不佳。由于镇痛药物的非规范使用,对肿瘤患者未达到有效的镇痛治疗,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分析原因
1.药品基础知识薄弱: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常见药物的一般知识,有些年轻医务人员由于基础药理知识不牢固,在医嘱及处方中出现基本性错误。
2.新的药品及剂型出现:由于不断有新药进入临床,医生对新药的剂量、剂型、给药途径、药物的理化特性、药物动力学不熟悉。
3.患者及社会的因素:目前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造成医务人员过度医疗行为。
4.管理的问题:我院作为一家一级医院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这与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院内感染管理不到位密切相关。
三、结论
在基层医院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广泛存在,必须加强全院多部门的合理用药学习,药事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应制度、监管到位,定期进行用药调查、处方评价、用药点评,对存在问题及时通报、整改。
1有效实施研究生助教制度,有利于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
质量的提高培养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初步具备独立进行相应学科科研和教学能力,是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这就要求基础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除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进展,还必须较为全面的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在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日常工作中,大多数是从事自己学科领域中某一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学生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了解较多,科研能力提升较为明显,但学生对相应学科基本知识却缺乏全面了解,基础理论薄弱。比如,病理学的硕士研究生,其研究方向是呼吸道肿瘤,其对呼吸道相应肿瘤研究进展了解较多,研究方法也较熟悉,但对呼吸系统其他疾病病理乃至病理学的一些基本病理变化和病理过程则了解很少。因此,唯有通过参与病理学教学助教,在参加对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相对全面的去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病理学的知识,使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由于未能充分认识到助教制度对培养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目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过分注重对其科研学习方面的考察,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的学科知识的教育,导师普遍认为助教工作比较费时间,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没有帮助,即便有些学生参加了助教工作,导师也疏于管理和指导,使学生在这一过程总并没有真正有所收获。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充分认识助教制度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不能单纯强调对其科研能力的考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培养其科研能力,同时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需要重视。在参与助教过程中,学生通过协助主讲教师课堂教学、辅导答疑、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实验准备、批改作业、监考等工作,可掌握专业知识、熟悉教学过程、学习教学技巧、获取教学的相关技能,从而全面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研究生助教通常年纪与在校大学生相仿,有利于与本科生进行沟通,可以作为主讲老师和本科学生之间的桥梁,更好地发现本科生学习当中的问题,增强“教”与“学”的互动,这也促进了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2健全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制度,保证助教质量的提高
目前,在我国尚缺乏完善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制度。一般而言,大多数学校安排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助教,并无严格的培养计划,无明确的目标要求,导师亦无明确责任,学生也无积极性。研究生上岗前,缺乏正规的上岗前培训,导师一般也很少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给予专门的指导,其后果是研究生本身参加助教工作收获不大,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本科生教学质量。在国外,为确保助教教学质量,一些学校规定研究生助教上岗前,必须经历至少1个学期的助教培训阶段以掌握教学方法、技巧、工具的使用并熟悉教学材料。美国一些著名大学都有较完善详细的助教岗前培训,日本大学的研究生助教在学期前也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方法,结合我国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对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建立助教上岗前培训制度,通过讲座或其他形式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并且在最后由课程主讲教师对其进行考评,考评合格者才能获得正式助教的资格,以保证助教质量。
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全面提供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
在国外,很多高校在助教实施过程中,学校对研究生助教工作均有评价机制,包括主讲教师对助教的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有些学校甚至已开通了网上评价,并对研究生助教建立教学档案,包括教学成绩,备课资料等。还有的学校甚至还要提供教学录像带等资料。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可以实现对助教教学的监管,提高助教质量。因此,在我国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过程中,也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导师的履职到学生的助教过程,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使我国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制度真正得到实施,并取得有益的成效,使其在培养高质量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刘心 高琴 唐怡 王娅兰 徐舒林 张力力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1组织架构
在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中,将依据不同学科之间自身特点的不同以及存在的联系而尽可能追求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其将以往应当属于教研室中的实验室从中分离出来而设置在实验中心之中,从而能够将以往分别属于不同课程的分散资源同具有统一学科特点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良好的组合,并将原有教研室工作人员的编制重新划入到实验中心之中。并且在其中实验教学的环节中也将之前存在的课程所分离而进一步进行整合,并逐渐形成各自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同时,其还在医学实验中心中根据学科大方向的不同而分为病原学、化学同预防医学、形态学、细胞分子生物学以及功能学这五大教学实验平台,从而以这种教学平台的方式将以往的学科性实验方式进行了一定的转变,从而在对不同课程之间内容良好联系、融通的过程中使医学实验的质量获得良好的提升。同时,在内部组织结构方面,实验教学中心机构同教研室一同都设置在基础医学院的管辖之中,并使基础医学实验工作能够在统一管理的方式下能够得到良好的组织协调,并使教研室对于实验教学工作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更为积极的热情。通过这种良好组织以及管理机制的确立,能够有效的使实验教学中的相关教学工作以及课程改革都能够得到教研室人力、资金方面的支持,从而保障实验教学中心的顺利开展。
2实验教学改革
2.1新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学科自身特点的不同,实验中心特别打破了以往的学科界限从而将以往仅仅以课程为单位的方式转变为具有整合形式的实验课程体系。在新实验习题中,主要分为下列几种实验:首先是基础性实验,在这项实验范围中,对于学习中最为基本的一系列实验技能以及操作进行了包含,比如较为基础的生理基础实验、实体解剖操作等等。同时还包含部分经典验证性实验,从而能够以验证性实验的方式对于人体在正常以及异常情况下的生理状况以及形态结构进行掌握。其次是综合性实验,在这项实验范围中,主要是对部分实验技能以及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性运用的部分实验,虽然这部分实验都是由基础、经典的实验方式组成,但是学生却能够在开展此项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更为新颖的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后续的更高层次实验打下基础。最后即为设计性实验,在这部分实验当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实验题目,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掌握的技能以及爱好来使创造力以及主观性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2.2实验教学同临床实践相结合
在实验教学中心中,应当在以往医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同科研项目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艺术。对此,可以在班级中选择部分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到探究性实验中,并在教师实际指导下通过多种实验技术开展实验,并且在获得一定成果之后安排学生利用教师的先进医学设备进一步开展更具前沿性的医学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这种更具学术气息的实验环境中享受到实验与探索的乐趣。同时,在安排学生科研项目的同时还可以将实验教学同临床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通过实验中心同周围医院的良好连接,则可以签订学生临床实习的相关条款,从而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更为真实的实验环境。通过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学习,能够更为有效的提升自身知识,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拓宽自身视野,使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提升。
2.3经典实验同现代技术相结合
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为医学人才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经典实验操作良好掌握的基础上对于基础医学技能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理解,从而能够在获取扎实基础的前提下为后续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在医学技能中,标本切片观察、生化检测以及实体解剖等都是学生必须应当良好掌握的技能。同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式技术也被应用到了医学应用中,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医学技术的同时对新技术如数字化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生物学检验系统等具有现代气息的新技术进行良好的掌握,从而以多样化的医学手段来丰富自身医学素养。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现今社会医学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高素质医学人才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加强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工作。而建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医学能力。而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在保障教学中心合理组织架构的同时大力开展教学改革,从而以良好教学中心的建立为实验教学的效果作出保障。
作者:邓敏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理教研室
1基础医学课程在资格考试中的地位
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的医学综合笔试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总题量为300题。综合笔试大纲打破原大纲按传统学科划分的模式,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工作场景,将考核的内容与知识点重新归纳整合为基础综合、专业综合和实践综合三部分,其中基础医学课程是其必考内容,主要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占总成绩的13%,另外专业综合及实践综合也均融入基础医学的知识,因此加强临床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上述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就显得尤为重要。2优化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策略
2优化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策略
2.1对照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课程课程标准,切实改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
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是最有针对性的标准,且历年考试大纲都相对稳定和连贯,对照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审查现行的基础医学课程标准是否与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相衔接,找出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及实践技能等方面 针对目前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临床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注重在专科临床专业基础医学教学中突出职业特点和实用性。加强各基础学科之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要求、重点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只注重本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的缺点。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并作为一项常规研讨内容置于教研活动及集体备课活动中,完善临床专业教学课程标准,达到学校教育与资格考试接轨的目的。鼓励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探索提高和改进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效果。
2.2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实验室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相应的资格考试虽无直接的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内容,但是医学生早期实践能力培养对学生后续实训考核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相关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甄选出与资格考试相关的实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理念,规范实验教学流程,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3完善题库建设,改进考试考核方法
2.3.1根据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结合历年考试真题,调整相应课程的试题库,并面对学生开放。只有全面、系统地分析历年真题,掌握命题组专家命题策略和规律,才能为临床专业各课程的考试辅导和日常教学改革提供依据。目前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题型为选择题,每道试题都设有多个命题参数指标,如知识点分布、试题难度及是否符合考试大纲等。但目前我校在日常教学测试和期中、期末等考试中都是以传统题型(填空、单选、简答、名词解释等)为主,与职业资格考试题型有较大差异,故有必要尽早让学生熟悉职业资格考试题型,以提高应试能力。
作者:郑亚萍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理教研室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将媒体、教育心理学以及系统方法相结合的教育技术[1]。目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立足于“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当前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基础医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样离不开现代技术的依托。基础医学理论十分抽象,尤其是形态学方面的课程,学习时枯燥乏味。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和视频系统给基础医学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课堂上动画的演示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给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感官效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显微形态中心构建了4个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动者,让平时觉得被动和乏味的切片观察变得有滋有味。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互动系统拍摄自己观察到的典型结构,也可以通过控制键随时向带教老师提问,而教师也可以随时展示教学示范图片。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捕捉学生在观察切片过程中的呈现典型结构并加以解释。这样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即时问答和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2]。因此,充分利用当前发达的科学技术,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搭建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是基础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各医学高校应当大力投入,增加教室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多媒体基础医学实验室,加强网络建设并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等,为师生提供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使各种资源得到互利共享,并使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与时俱进,从而获得全面协调发展。
2进一步重视素质教育,医学人才的培养力求全面发展
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素质的期望和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现代医疗卫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则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提高其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当前的教育模式,使得医学生只局限于专业学习,从而呈现知识面窄、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差、心理素质低、缺乏团队精神等问题。这种状况对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基础医学教育如果不与时俱进,则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基础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主要任务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等,就即将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医德修养、医学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3]。目前对医学素质的培养都比较重视,但是其他几个方面也不能忽视,医德是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医学生从业的准绳,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医学生医德的萌芽期,是医德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医学专业素质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医德修养的培养,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强化医学生医德规范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态度。同时,科研素质的培养也是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使他们可以获得足够的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是基础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4]。
3注重师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知识体系是从分化不断走向于高度综合,新兴的学科层出不穷,学科交叉越来越明显。而新时代的大学生由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增高,他们的求知欲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为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得片面地获取专业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需要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期的教师不但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有不断拓宽知识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高校同样也要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空间,比如鼓励教师接受再教育,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从事科研创新等。此外,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成一般不再从事临床医疗服务,不可避免地出现基础医学教育有关临床方面知识的缺乏、老化现象,而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是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迫切需要重视医学基础课教师的临床再教育。同时,基础课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基础型和应用型科学研究[5],才能不断融合新知识,让自己的课堂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学校在改善学生教育环境的同时,也应积极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比如给基础医学教师提供临床见习带教的机会,督促教师不断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不断地接触最新的临床技能,获取最新的临床资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在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加强对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教学手段的学习,不断根据新的教学工具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育的结构,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案。
4学科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础医学教育首先要与相关临床专业协调合作,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基础医学的理论学科也应该与各临床专业学科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如在人体解剖学课程中,在低年级学生进行尸体解剖的同时,对高年级学生适当地开展外科手术的教学,让解剖学教研室与外科教研室有效地合作,既能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度,又有利于培养解剖教师的临床能力,而且可以让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低年级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临床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解剖学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由于医学教育的实践性很强,使得医学教育与社会上大型医院的关系密不可分,医院是医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临床教学和实习的环节最终决定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医院的实习教学水平对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逐渐形成了高校与社会医院松散的临床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办学格局,从而缓解了扩招之后学生临床教学和实习基地不足的局面,这种合作方式被迅速推广和扩大,有些学校甚至把四年级学生的课程也转移到了临床教学医院进行[6]。同时,社会医院利用医学院校也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但是由于当前卫生体制的改革,医院日益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由于待遇体系的不同,一线医护工作者教学积极性、自觉性有所降低。同时,扩招下某些应急纳入临床教学体系的医院,带教条件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因而,高校在加强基础医学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临床教学环节,这也是基础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此外,前些年高校合并的浪潮使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合并组建了综合性大学,这些举措在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推动学科发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起了不少的作用。但是,医学院校合并之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这需要医学教育不断与其他学科整合、渗透和融合,在尊重医学学科自身规律的前提下,认真探究医学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应有的位置,在多学科的融合和交叉中,不断促进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基础医学教育的基本使命是培养医护工作者从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面对21世纪急剧变革的世界,基础医学教育也必须用变革的精神来予以应对。新世纪的基础医学教育变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适应医学科学发展、适应医学模式及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基础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是培养具有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科学知识、较强的医学基础科学素养,能利用所学知识从生理、心理、社会等不同层面考察、分析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较好地适应今后的临床医学学习和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工作的医学生。
作者:周菊香莫中成单位:南华大学南华大学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1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面临的问题
1.1本科教育忽略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学习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是零交流,老师幻灯片教授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完成考试即可。这种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使其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学生在面临探索型科学研究时就似隔屋撺椽,无法胜任。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生生源种类多,知识背景相差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著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精子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精子发生相关的英文专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著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精子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2.4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生在开展科研的准备过程中,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验室管理的规范,还面临着最关键的科研精神和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与最终科研活动的完成并被接受认可密切相关。研究活动中,能拿到客观的数据至关重要,而严谨的科研习惯恰恰决定了客观数据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培养研究生客观详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习惯,也就是实验记录的撰写。一份好的实验记录能让人知道为何开展该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如何进行(实验流程),实验得出什么结果(实验原始数据),这些结果提示了什么,其中有什么问题(结果分析)。所以实验记录的培训是研究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本实验室引进了Elab电子实验记录,学生通过电子实验记录,将实验结果通过Word文档或附件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导师可以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研究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把研究生弄虚作假的现象消灭于萌芽,有效预防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腐败现象的发生。这些实验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弥补了纸质记录保存期限的不足。科研的严谨性还在于数据的客观性。因实验有一定的变异,人群或动物个体差异,实验结果都需要重复,由统计学得出结论。所以要让学生掌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涉及人工计数的实验,需要至少两位同学分别统计,最后得到客观的计量结果。科学研究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合作[5]。现在科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好的研究结果工作量也很大,常常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协作,所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研究方法,甚至触发研究思路和灵感。为此,本实验室研究并实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探索学习,如此不仅使得实验技巧得以传承并优化,更能通过不断交流学习迸发更多科研想法和理念,实现双赢。
2.5完善科研思路培养科研精神强调对未知的探索,科学研究要求有新颖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不断追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在阅读最近发表的高水平文章后,进行读书报告,能锻炼自主学习、阅读前沿文献的能力。通过整理PPT、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读书报告,研究生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针对研究生科研思路的培养,除了课题的开题报告,每周安排学生整理PPT、进行工作汇报、报告近期的实验进展、分析实验中的问题,以便导师及时发现研究思路的偏差并纠正,讨论下一步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医学研究生的输出,对学生本人、导师水平以及实验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本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作用,思路明确,环环相扣,使研究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多的实验技能、严谨的科研习惯、高尚的科研精神,为其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郭雪江祝辉王蕾霍然黄晓燕林敏王黎熔周作民沙家豪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系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基础医学实验的实践性特征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实践能力。对于医学本科学生而言,这不仅包括了实验能力、实训能力和实习能力,还包括在能力实现过程中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其中,基础医学实验是诸多知识、能力和素质中最基本和最基础的,一方面是因为基础实验先于专业实践,学生对人体与动物、活体与尸体、细胞与细菌等各种实验操作都主要在基础实验中进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与单纯学科理论课相比,医学实验具有人数少、互动多、时间长、分组分批、开放式和易于个性化教学等特点,使基础医学实验在培养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方面比较有优势,兼具较好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功能[3]。而现有学科模式的基础实验教学,由于长期依附于学科理论,处于从属地位,使得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难以发挥。
2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2.1目标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目标的构建必须符合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的要求,要以实验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3个层面,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与现代实验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职业素质[4],构建一个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2.2基本框架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由独立实验课程、课外实验项目和基础医学实验中心3部分构成。
2.2.1设置独立实验课程,明确其核心作用按照基础医学学科的内涵和相互间的关联进行系统整合,将基础医学实验分设成形态实验学、机能实验学、分子医学实验学和病原生物实验学4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形态实验学以组织和器官系统为中心,融合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实验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正常与异常、镜下与肉眼形态的观察、识别技能;机能实验学以整体和器官机能为主线,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实验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认识机能、机制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子医学实验学则以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为特征,有机地组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的实验内容,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对各类分子成分进行分离、检测等的现代生物技能;病原生物实验学以寻找和识别病原为重点,整合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基础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认识和鉴别病原生物的技能[5]。上述的课程化模式是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以此来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组织实施。在教学内容上,取消或大幅度减少验证性实验,大幅度增加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实现实验教学内容由单学科、低水平向多学科、整体性、高平台转变,使实验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新技术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引入PBL和CBL等方式的教学,使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向现代技术型转变。
2.2.2规范课外实验项目,固化其辅助功能作者将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基金、学术基金、年度实验竞赛和教师课题等5个课外实验教学项目整合为二大类,一类以培养操作动手能力为主,包括实验室开放和年度实验竞赛项目;另一类以培养创新能力与学术能力为主的项目,包括实验室基金、学生学术基金和教师课题项目。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将课外实验活动纳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可使课外实验活动与课堂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课外实验能较好地补充课内实验教学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及个性化等的培养,切实体现其教学辅助功能[6]。
2.2.3设立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形成统一管理平台要实现上述实验教学的改革,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是非常必要的[7]。本院组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并下设形态学、机能学、分子医学、病原生物学4个实验室,各实验室与4门独立的实验课程相对应。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统筹安排各类课内外实验教学活动,实现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共享,为实验教学体系的运行提供了较好保障。
3新、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比较
3.1教学计划的比较以本科护理学专业为例,与旧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比较,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体现了一种多学科的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教学时数显著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大幅度提高,考核要求更加严格和全面,对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具有更大优势。
3.2教学效果的比较近3年来,通过实施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效果已逐步显现。学生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实验考核呈现出常态结果;教师对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研项目、论文数量及水平均有较快提升,教学大纲、实验报告、考试总结及课程质量评价等更加规范完善,以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为平台的实验室建设投入也大大增加,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4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运行中需注重的问题
4.1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参与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认识和做法是否正确关系到实验教学改革的成败。教师需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轻实验能力的传统观念,学习领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验教学改革上,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接轨[8]。
4.2正确处理实验与理论的关系学科理论依然是整个基础医学教育的主体和基础,直接或间接地指导着实验教学,实验的设计、原理、结果(现象)的解释主要依据理论知识进行,但实验教学有其独立性,特别是操作技能、技术创新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方面,学科理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当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2个不同方面,互为依存、相互促进。
4.3明确课堂内、外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课程化后,课堂教学随之成为实验教学的核心,以课堂为主体,以课外为辅助,二者互相协调、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事实上,由于课堂上学生相对较多,设备有限,学生个体操作动手的机会是有限的,课外的实验室开放等项目反而成了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方法[9]。
4.4提高跨学科的实验融合跨学科实验内容的融合与设计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着先易后难、先生理后病理、先基础后临床的原则,优先选择相近学科如与分子水平相关的生物化学、生物学、免疫学,与形态学相关的组织学、病理解剖学之间进行融合,最后以细胞水平、整体动物水平和分子水平实验串联多个学科,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良好对接[10]。
4.5改革考核评价模式实验教学具有特殊性,要全面评价学生实验能力是较为困难的。本院设计了以实验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综合评价方法,将实验能力分解为2个部分:(1)软指标如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科学素养等;(2)硬指标如实验报告、操作能力、操作考试、项目完成和论文质量等。每个指标由若干个项目组成,通过权重分配确定项目得分,并依据各类别所占分值最终评定课程成绩。
作者:张晓林唐冬生刘芳龚道远刘爱平杨安平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
1独立完成研究课题,培养科研思维的实践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学习阶段是科研实践培养的关键时期[4],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工作,需要努力做到细节落地、举措到位。
1.1专业课程的学习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的同时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内容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英语的水平,为科学问题的提出提供一个宽阔的知识背景。
1.2科学问题的提出在学生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知识后,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一个科研问题。学生围绕这一科研问题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及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可以采用的实验方法、预期的实验结果等,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和导师定期反馈和交流。这个过程非常关键,学生思维活跃,需要导师适当地进行引导,如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方法是否可行等,都需要和学生经常进行交流。
1.3实验技术的锻炼在思考科研问题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研究生的日常科研工作,担当研究生小助手,掌握并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实验技术操作,为后续正式实验打下基础。告诫学生不能“眼高手低”,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技术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锻炼实验技术的过程中对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初步的实验,以验证实验想法。当发现实际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根据实验结果调整最初的科学问题。
1.4实验方案的设计初步实验后,根据初步的实验结果进行最终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进行开题报告。学习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科研思想。根据其他老师和学生对于整体实验设计的看法,再进一步修订自己的实验方案。
1.5实验方案的完成学生完成最终的实验设计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锻炼。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告诫学生一定要秉承科研诚信的原则,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实践中得出的实验结果才是真正的结果,督促学生根据实际结果调整实验方案。在出现实验结果后,学习如何判断和分析实验结果,要有思辨精神,并学习指导自己下一步研究方向,让学生了解到实验的科学性。对于不理想的结果不气馁,学会分析原因,并努力解决。当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后,要及时与导师和实验室实验人员进行沟通,学会互助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学会坚持,学会对待实验中的点点滴滴,了解细节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6医学文献的汇报安排学生参与实验室医学文献的学习和交流,能独立进行医学文献的汇报,培养医学英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同时督促他们了解自己科研方向的新进展,培养关注和阅读文献的习惯。
2总结汇报科研结果,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科研锻炼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毕业答辩的准备,总结和交流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2.1实验结果的总结分析当学生按照研究计划完成实验工作后,即进入对所有实验结果汇总分析和汇报的阶段。此时指导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静下心来回想这一年的工作历程,回味其中的细节,对于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最终的实验结果能否回答所提出的科研问题?与最初的实验设计进行对比,有哪些改动和补充?实验中还有哪些不足?如何进行补充和完善?
2.2撰写毕业论文指导学生如何书写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的整体构架及写作思路。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学习如何用科学简练的语言表达整个实验设计过程,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图、表等展示实验结果。对于实验结果的表述要实事求是,不浮夸,客观地进行分析。对于参考文献的引用要有理有据。指导老师要对论文反复进行修改,与学生共同商讨。
2.3毕业答辩毕业答辩是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科学地表达实验思路,展示实验结果。答辩前学生应在课题组内进行预答辩,广泛听取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进行反复演练,争取完成一个完美的展示汇报。在答辩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贮备很好地回答专家评委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过程中要有理、有据,礼貌谦恭,塑造小学者的风范。
每个导师和学生在科研锻炼和学习的过程中既是师生,也是朋友,科研、生活、思想的交流都会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提高,希望通过这段时间的锻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孙静李良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
1实施反转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及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任务。反转式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上课仅由教师进行信息传递,而课后要进行消化吸收时,却没有同学间的互助及教师指导,只能自己复习、学习的缺点,将消化吸收的环节放到了课堂上,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分层次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信和提高学习效率。反转式教学的教学资源主要由视频、课件组成,其组织与呈现方式更符合人体对媒体的适应性,更有益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反转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反转式教学模式还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得到丰富。反转式教学模式改革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课堂组织思路,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能力发展为中心、设计和组织新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动“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注重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
2在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反转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传统高等教育的出发点是专业理论学习,强调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不考虑知识本身是否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理论讲授,强调理论的深入性与广泛性。这些都不适合高职教学,一方面,高职教育强调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学科中最为实用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迅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其在离开校园后可以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职生基础普遍较差,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当采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传统授课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影响学习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实验证实,人类94%的信息获取来自视觉和听觉。因此,反转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综合型医学人才。反转式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理论相一致,此教学模式亦可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的“三理一剖”(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人体解剖学)学习。基础医学各学科中的知识点逻辑关系清晰,术语表达完整,描述规范。将反转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基础医学教学中,能够提高知识转化效率,有利于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更多医学相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夯实基础。针对高职生就业容易、缺乏后劲、技能优势不够突出的特点,高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首岗胜任能力要求的针对性与增强学生发展潜力、迁移能力的矛盾。反转式教学内容设计独特、易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拓展现有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要求,弥补目前高职教育中高教性不足的缺点。
将反转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中,通过颠倒学科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顺序,重新规划、安排课堂教学环节与时间,将学科知识的获取、传授移至课前进行,使课堂真正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解决问题、协作探究的场所。学生上课时带着之前预习时遇到的问题与明确的学习目标而来,教师真正做到有目标地授业解惑,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加大教学直观性,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是适合高职教学、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符合高职教育目标要求的新型教学体系尤为重要。
作者:张晔周郦楠单位: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