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论文

时间:2022-04-02 08:18: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预防医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预防医学论文

预防医学论文:重点部位感染预防医学论文

1、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感染管理

1.1重点部位构成

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有手术室、门诊注射室、口腔科、内镜检查室、门诊换药室、急诊抢救室、观察室等。手术室、门诊注射室、口腔科患者多以治疗为主,在这些地方停留的病员数量较多,流动性大,获得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注射室一旦消毒液体、注射器具等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较多人数的感染,因其感染的群体性,波及面广,对病员造成危害也较大。口腔科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唾液,自身的感染风险较高;手术室、口腔科的各种器械较多,容易通过多种途径造成感染,也会给消毒灭菌带来困难。

1.2内镜室感染预防问题

内镜室有关幽门螺杆菌、肝炎病毒(HBV和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都有可能经内镜传播,其中胃肠镜以幽门螺杆菌、沙门菌、假单胞菌;气管镜以结核杆菌、非典型分枝杆菌、假单胞菌感染为主[2]。对内镜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医院感染的重要问题。

1.3门诊手术室和换药室感染管理问题

近年来,门诊手术数量增加,控制门诊手术室、换药室感染也成了门诊医疗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手术切口感染,但多数感染是因术中细菌进入伤口所致,所以医护人员应该高度重视,严格保持门诊手术室的无菌环境,换药室也要尽量保持相对无菌。

2医院重点部位感染分布

2.1人群分布

①年龄分布:何多多等报道[3],感染与患者年龄呈“V”形分布。婴幼儿及老年患者感染病种广,感染率高,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老年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相对低下,侵入性操作较多,且多伴基础疾病,是构成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②性别分布:牛凤梅调查发现[4],医院感染与性别无关,但某些部位感染有性别差异,如泌尿系感染女性较男性高。③患不同基础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同,根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1996年监测报告,以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率最高,达9.5%,其次为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疾病患者,发病率为7.1%,而良性肿瘤及未定型肿瘤、妊娠及产褥期并发症及精神病患者发病率较低,均在3.0%以下。④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无危险因素者高[5],如心脏外科术后行气管插管患者,插管时间4d以上者为4d以下者的20.1倍,手术时间5h以上者为5h以下者的3.7倍。

2.2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美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5.7%其感染部位依次为泌尿系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肺炎菌血症和其他部位感染,其中泌尿系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占整个感染部位的42.0%和24.0%。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8.0%,以下呼吸道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消化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主,这4个感染部位占整个感染部位的70.0%,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和外科切口部位感染分别占33.0%和21.0%。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随手术切口的不同而异,手术切口污染程度愈重,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愈高。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3.1自身因素

高危科室患者从年龄上看,老年科、儿科由于老幼体弱者较多,机体抵抗力弱;从住院时间上看,神经内科患者病程及治疗周期长;从接受药物治疗看,肿瘤患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3.2医源性感染因素

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不严谨可成为感染源,如侵入性操作、各种插管(导尿管、吸氧管、气管插管等)不及时清洁更换,将致病菌带入体内增加感染的机会;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许多耐药菌株的产生;激素用量过大、过滥使机体免疫力有下降趋势[6]。

3.3环境因素

病室是病员密集的地方,由于通风不够造成交叉感染机率大,加上陪护人员的增加,致使环境中微生物含量升高;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如对出院患者的床单元终末处理及晨晚间护理不符合湿式打扫要求,也使环境中致病微生物增多。

4医院感染产生的原因和问题

4.1医院感染产生的原因

新的致病微生物不断出现,旧的病原微生物抬头;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的使用,特别是介入性治疗;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广泛使用静脉置管,导管菌血症占全部医源性菌血症的75%,菌血症发生率达4.2%[7];机械通气设备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再加之患者抵抗力的下降,卫生资源的限制等诸多因素是构成医院感染的原因。

4.2存在的问题

各医疗机构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的问题是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医院中心供应室存在问题是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不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清洗消毒的意识不强,医院的医疗器械和设备陈旧,医院感染管理日常工作管理不严。

5、医院感染重点部门与重点部位控制的管理思路

笔者认为,单纯依靠医院自身已很难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必须通过卫生系统各部门、单位的通力合作方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控制效果。以笔者多年来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实践经验来看,必须确保以下各项管理及技术措施的实施方能确保医院重点部门与重点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

5.1加强科室感染管理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在医院感染的管理中,组织制度建设应摆在首位。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协调各科室组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内日常工作的监督及消毒灭菌管理,分工明确,实现目标管理。院感科对各部门的环境监测结果,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建立各科室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管理制度,清洁卫生制度等。

5.2加强院内预防隔离措施,深化“标准预防”理念

将有传染性或疑似传染性患者按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病原菌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进行保护性隔离,其有效性已得到欧美国家一些医院的认可实施[8],但我国尚缺乏系统、明确、严格的执行措施。目前,各种相关的隔离措施已被广泛探讨,正在逐步将“标准预防”的概念和基本规范转化为严格的规章制度。

5.3严格无菌质量的监控

各科室的无菌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首要条件,为了提高无菌效果,主要对各种器械、物品、布类的消毒与无菌进行质控管理。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进行常规监测,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无菌质控,对内镜室、口腔科、妇产科、手术室根据消毒液作用时间的长短每月定期做细菌培养,保证消毒液无菌合格率达100%。搞好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所有可能与医护人员及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各个诊疗室空气、各类器械、医护人员的手等。

5.4重视重点部门与重点部位感染护理

5.4.1重视护理单元管理

对供应室、手术室、产房等重点护理单元,严格规范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及半污染区范围,操作流程合理,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按《规范》要求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对监测结果及时反馈。

5.4.2病区环境管理

规范病区治疗室、抢救室、换药室等的陈设,保持室内清洁和空气新鲜,晨间护理湿式清扫,污染的卧具及时更换,据资料显示,患者用过24h的床铺上可以检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9]。因此,保持病床清洁、平整、舒适可以减少患者感染的机会。

5.4.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特别是各种介入性操作,如导尿、吸痰、切口护理等,可提供微生物直接进入体内的机会。因此,加强无菌观念,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可有效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预防医学论文:创新能力教学预防医学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针对某院对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在进行社区卫生预防医学教学以及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实践教学时,积极有效地引入新型教学模式。

2方法:

①将理论教学应用到工作实践中:截止到目前,很多医院的理论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的“讲授式”为主,虽然在最近几年,多媒体技术教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教师也只是将课本上的内容简单地移到屏幕上而已。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往往都是其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很少跟学生进行交流,作为学生,只能很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几乎就不思考到底是为什么。最终就会造成学生对本学科失去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非常的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着手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那种教学套路,可以在对学生讲授社区卫生服务预防的实践课程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可以穿插讲一些工作中的具体案例,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很好的理解,且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讲解一些重点的注意事项时,可以巧设情境,将学生假定为实践工作的主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进而就能够集中精力地学习并深刻记忆教材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且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够将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合理熟练的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②改革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社区预防实践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预防医学实践实验,一方面,可以对课堂的理论知识进行很好的巩固,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但是,目前社区预防实践教学实验的主要工作是做验证性实验,并且在前后的实验项目之间缺乏纵向联系,具有相对较差的系统性。在进行实验时,学生不善于发动脑筋,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但是,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想象理要比其所拥有的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具有有限性,而想象力却包含着世界上的一切,其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想象力也是知识进化的重要源泉”。针对以上问题,就需要对实验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

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一直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不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所以,我国的实验教学水平从总体来说,一直都很低。而要想构建出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的附属地位,使实验教学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同时还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具有创新理念的实验,使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在社区卫生预防方面,展开研究以及探索,积极开展一些新颖性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形成,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创新不等价于一种新理论以及新思想观念的确立,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通过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对一种新事物的认识以及对一种新本领的拥有,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④参与科研活动,进行课外实践调查:为了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一定的提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成立很多兴趣小组,来开展一些科研攻关活动。例如,面对当前越来越严重的农药污染问题,部分学生对新型的除草剂—易炳秀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其发表的论文也获得了奖项,这为学院开创了先例。进行课外实践调查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得到更好的落实,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在课余时间,可以带领学生到工厂以及社区进行实践调查。例如,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外源化学物在人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可以组织学生到加工聚氯乙烯的工厂进行实地的观察以及检测。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来深刻理解化学物污染环境以及损害人体健康的全过程。让学生参与传染病疫情发展及防控措施制定落实的全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其工作的社会意义。通过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了认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了很好的培养,为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结果

通过对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由此可见,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三、讨论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今时代,社会所赋予高等教育的一个既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对于我国的预防医学教育,同样也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要对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进行改变,积极探索出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在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预防医学实践的基地。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教学模式进行的一番改革,为这一探索积累了经验,同时也指明了方向。

总之,要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经验进行总结,促进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而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最终使我国的医疗事业得到很好的发展。

作者:邓声海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论文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搞好预防医学教学工作

目前,大多数预防医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和职业病、营养与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统计、流行病等。按照目前我国对基层医疗人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新发传染病的防治等内容。预防医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只看重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认为预防医学无关紧要。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的医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自觉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合格的、面向社区的、全面型的医学人才。

1.1理论课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其与传统教学比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直观、生动的信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照本宣科,应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片和视频有机结合起来,讲课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如讲维生素C时,可以讲述哥伦布在探险过程中是如何发现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故事;讲环境污染物铅、镉对人体的危害时,可以播放新闻调查等视频,以事实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讲台上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事件;讲尘肺时,可以引出我省的开胸验肺事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预防医学会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无法看懂这些知识,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等方式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复习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在课堂中可以使用网络语言,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1.2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注重实践应用

预防医学实验课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部分占的学时比例较大,这两部分内容主要讲授的是方法学,理论和公式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应用到,而有些学生在高中学的是文科,数学基础较差,因此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消化这些抽象知识难度较大。通过对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在课后对流行病和卫生统计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复习,鉴于此,实验课应多安排流行病和卫生统计的内容。以往的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出一道或两道计算题,让学生参考书上的例子进行解答,学生普遍反映只会“依葫芦画瓢”,对理论课上讲授的知识如何应用没有理解和掌握,此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院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上机练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实验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如可以让学生运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使用调查表实地收集、整理资料,然后运用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资料类型的转换;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让学生学习用软件进行信息录入,建立数据库,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咨询者引导学生,不受学时的限制,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际中熟练应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知识。

1.3严谨治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教学态度,不断拓宽知识面,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沟通,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课本知识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应经常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要加强科研工作。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高技能型医学人才。医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我教研室正在进行农村学龄儿童营养干预的项目,可以在课堂中将项目的开展过程向学生讲述,并将涉及的营养学基本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医学统计学的统计方法进行介绍。

2考核方式的改革

预防医学知识零碎、自成体系,高职院校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理论分值较大。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评分,但导致许多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采取突击背诵的方式过关,因此有必要对这种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重,在每一部分内容结束时,进行单元测试,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在期末考试中,除了闭卷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实践技能考试,并将成绩计入总成绩,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快结束时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选,学生通过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以综述或调查报告的形式上交。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更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作者:张军 李艳 刘建涛 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预防医学论文:慢性乙型肝炎预防医学论文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诊治的慢性乙肝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8例,年龄在38-58岁之间,男性84例,女性52例,病史在1-5年之间,所选患者均依据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明确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排除有严重心肝脑肾等基础疾病患者,排除有精神疾患不能配合患者[2]。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68例患者,应用甘草酸二铵、苦参素、还原性谷胱甘肽等降酶保肝常规治疗,出院停止;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每日一次,每次10mg),出院后继续口服阿德福韦酯,共三年。

2.2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时即测定患者血清 HBV-DNA 、ALT、HBeAg,3个月后所有患者复查一次上述各指标情况并比较。(抗病毒治疗,肝功能未正常时,要求每月查肝功能异常,正常后要求每3月全面检查一次)

2.3 检查方法 利用实时PCR测定HBV-DNA,试剂由中山大学达安公司提供;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HBeAg,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ALT。

2.4 数据处理 用SPSS 12.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采用χ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疗程结束后,整理相关指标并分析,结果提示观察组的治疗后HBV-DNA有效率及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全球的发病率均较高,且其流行受地区影响较大。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很高。慢性乙型肝炎难以治愈,随着病毒的不断复制,未加以干预,病情得不到控制,炎症损伤肝细胞,不断形成纤维化,致肝硬化,乃至肝癌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有资料表明,肝癌的发病人群中过半数患者由慢性乙肝的病史。乙肝的病情进展,与机体存在的持续高水平的乙肝病毒量HBV-DNA息息相关,因此慢性乙肝的治疗关键是早期治疗,抗病毒治疗抑制体内的病毒量[3]。

阿德福韦酯属于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其在人体内能迅速转化为具有活性成分阿德福韦,能单一用药。目前阿德福韦酯是临床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种较为常用的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明显拮抗乙肝病毒,为一线用药。阿德福韦酯在机体内,通过细胞激酶的作用,转化为活性的阿德福韦,直接抑制HBV-DNA的产生,终止HBV-DNA病毒损害作用。此外,阿德福韦酯能促进ALT回归正常值,促进血清 HbeAg转为阴性。阿德福韦酯不易产生耐药性,且药物效果随应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有资料研究表明: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明显抑制HBV DNA复制,治疗1、2、3年时的HBV DNA阴转率(<1000拷贝/mg)分别为28%、45%和56%,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2%、29%和43%;其耐药发生率分别为0%、1.6%和3.1%;治疗HBeAg阴性者1、2、3、4年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3%、77%、77%和77%,ALT复常率分别为73%、83%、88%和91%;1、2、34、5年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0%、3.0%、11%、18%和28.6%。因此在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亦能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长期应用疗效较为稳定,适合慢性乙肝患者长期服用,利于产生较佳的治疗效果。此外阿德福韦酯产生的副作用较小,安全性较高。阿德福韦酯对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 CHB) 患者的疗效确切,抗病毒效果好,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本文68例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与常规治疗的患者相比,疗效明显提高,其治疗后HBV-DNA有效率及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能明显抑制乙肝病毒量,且有一定的对抗炎症,降酶的作用,疗效确切。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是控制肝细胞炎症,避免进一步产生坏死或纤维化,尽可能的抑制病毒复制。从根本上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细胞癌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慢性乙肝的治疗关键是抗病毒,早期强有效抑制HBV-DNA复制,能显著延缓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硬化进展,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阿德福韦酯作为新型的抗病毒药物,在体内吸收迅速、药效稳定且纯度较高,用法较为简单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安全性高,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预防医学论文:传染病控制预防医学论文

1.加强传染病统计报告管理的重要性

1.1疫情控制的要求。一方面做好疫情报告既是国家法定的制度,使传染病防治工作全面符合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做好疫情报告、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疫情资料,也为制订传染病防制对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2传染病防治的要求。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对疫情进行报告,能够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通过传染病报告对传染病的流行趋势进行科学分析,为政府制定和评价传染病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3防治措施的要求。如果灾区发生传染病,为了制定适应灾区流行疾病的特点的防护和救灾措施,需要及时而又准确的传染病报告。灾区的传染病报告和是在常规疫情报告的基础上,对灾区疾病的流行发生规律加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对策,作为评价防治效果的依据。灾区传染病报告的管理工作是救灾防病需要的一项特殊工作。

2.目前传染病工作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构不够完善

在预防医学中,传染病的防治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法律义务,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医院的领导以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管理工作疏忽,法律义务意识淡薄,对医院的传染病的防制和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管理工作的规定过于抽象,管理规范缺乏具体性和操作性,政府的相关投入也很少。有的医院没有建立健全的传染病防治和管理机构,没有独立的传染病管理科室,在传染病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有的医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传染病管理机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主管部门分工不清,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素质不高,在传染病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无章可循、和传染病漏报现象

2.2传染病漏报现象严重

专家上门诊时间紧,患者就诊量大。遇到诊断传染病时,填写传染病卡信息量大费时间,加之门诊日志地址不详尽,患者又有顾虑不肯提供真地址等诸多因素,而将传染病改写为非传统病或慢性传染病。另外,报告艾滋病,血样检测需要三级筛选,HIV阳性病人需要现场流行病调查。由于患者不肯提供地址,致使有的病人以假姓名假地址报告或不能报告。而对于梅毒、淋病等性病,患者多用假姓名假地址就诊,存在一人多个姓名就诊,使传染病报告数量有一定的伸缩性。比如对自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进行传染病门诊治疗的报告情况进行了统计,情况不容乐观,(见下表1).

2.3统计预防医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了百分比进行了比较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根据上面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传染病报告管理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方面的完善和漏报制止工作的改进,以此为出发点特提出改进措施如下。

3.1管理改进

3.1.1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考核制度

坚持长期的、严格的自查制度,专职人员每月定期对全院传染病统计报告进行自查,务必做到门诊日志、登记卡、报告卡的一致性,如发现漏报、错报、迟报的现象要及时纠错进行追报;及时报告者奖,漏报者罚。漏报行为情节比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正;改进不力,继续违犯的,给予一定数额得罚款;由于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造成传染病流行的,给予当事人行政处分;对于后果严重的交付相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3.1.2加强医防结合的工作理念

以卫生部下发的《全国传染病报告工作规范》为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卫生部的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制定相应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操作规程,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各级医疗和预防部门要不断树立新的理念,以医疗和防疫相结合为工作宗旨,探索有效地医疗和预防工作模式,保证医疗机构和预防机构的有效联系和相互协作;在医院内部面对相关的医护人员开展传染病报告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提高传染病防治人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努力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传染病防治队伍。

3.2漏报现象的治理

3.2.1建立传染病报告管理网络

预防医学中,全员成立传染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领导由一名业务院长担任,保健科、统计科主持执行和监督工作,并下派两名专职统计人员与门诊部、住院部、床各个科室有关人员进行共同的系统化管理,建成网络管理。要求门诊各科、急诊室按时填写门诊日志,对于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例,要详细填写疫情报告并及时送至保健科备案;各门诊日志,每月统计一次,于月底将统计数目送保健科和统计科,由专人负责统计,并报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院领导和传染病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具体、明确的分工,对疫情报告、疫情登记、传染病管理、传染病疫情管理检查、传染病疫情资料建档、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等工作均有专人负责,作到了各司其职,严明赏罚,促进预防医学的发展。

预防医学论文: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论文

1护理院内感染方法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在护理感染预防医学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①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相关的无菌技术操作规程。②严格按照无菌物品使用规章制度,即“一人一用一灭菌”,若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坚决不能反复行的使用,那么,有效之后的灭菌用品是坚决不能使用的。③针对开启之后的无菌液体,在使用之前,一定要注意该液体的使用日期和时间,若是开启2h之后,坚决不得再使用该液体;若是无菌液体在启封抽吸之后,各种溶媒的时间超出了24h的话,那么该液体不得再使用了。因此,临床上在选用该种液体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是使用小包装的,与此同时,还要使用无菌药棉遮盖抽液针眼。④由于内窥镜是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器官内的,故必须要进行消毒灭菌,在使用过后要立即将其及附件进行去污染及清洁,将管道中的黏液、血液以及活检孔和抽吸空内的残留组织清除干净,对于洗尽后的内窥镜需要将水分沥干后再次进行消毒处理。⑤各种引流管必须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更换。⑥体温计、药杯、治疗碗以及弯盘等在使用后必须立即进行处理以备使用。⑦使用0.2%新洁尔灭或强力碘对留置导尿的病人常规进行2次/日的尿道口、会阴以及5~10cm的近端尿管擦洗消毒。⑧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在进行操作前后均需要正确洗手,若有必要则对手进行消毒。

2护理院内感染方法二严格执行保洁消毒医院管理制度

在护理感染预防医学中,①每日需做好病室的清洁卫生及定时保洁工作。如:使用专用的标记将各区各室的拖把以及毛巾等进行区分,同时将使用过后的医学、清洁用品需及时消毒然后对其悬挂保管。②在对换药室、处置室、以及治疗室的清洁卫生方面要做到每天定时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尤其是要对地面使用湿式清扫,另外对还要对用品的消毒效果做好详细的监测与记录。③为保证空气的流通需要对病室进行定时的通风换气,每日常规对病室进行湿式清扫,如果有异物污染需要立刻实施全面消毒,同时每周都需要对病室进行空气消毒。④患者的衣服、床单及枕套被套等每周都要进行1~2次的更换清洗,同时还要对病房的棉褥、枕芯、床垫等做到定期消毒处理,如果相关用品被血液、体液污染需及时进行更换清洗,另外严禁在走廊或者病房清点更换的衣物等用品。⑤在清扫室内时要采取湿式,要做到床头柜一桌一抹布、一床一刷,等清洁用品使用完后要及时对其进行消毒悬挂,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出院、转院或死亡患者)的床单元要实施终末消毒处理。⑥定期对各类监护仪器设备以及卫生材料等进行消毒与清洁医院管理工作。⑦及时合理的对室内进行布局,将污染区与清洁区进行明确的划分,同时做好相关标识,遵照无菌消毒日期将无菌物品有序排放,若该物品已过期则应当进行重新消毒灭菌,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⑧医护人员应当衣帽整洁进入室内,在工作期间不穿硬鞋底,不戴大耳环、手镯以及戒指。⑨对于治疗车上的物品要做到井然有序,将治疗车划分为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如果换药车或治疗车需从病房进入治疗室,在进入前需要对其实施清洁消毒。⑩全面落实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的医院感染医院管理制度。

3护理院内感染方法三严格医院垃圾分类处置

在护理感染预防医学中,①医院内的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不得混放,属于医疗垃圾的按分类放入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或锐器盒内,垃圾袋要求坚韧耐用,不渗漏,按《医疗废物医院管理条例》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若属于生活垃圾则放入黑色塑料袋内。②若患者患有传染病,则需要按照传染病医院管理制度对其用物进行相应的消毒隔离以及处理。③必须对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病房污水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采用无害化处理或焚烧的方式对固体污物进行处理。

总之,造成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如:病人抵抗力降低、抗生素的滥用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为进一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这就要求在临床治疗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将各项控制院感的措施落实到实处,对各种消毒、隔离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同时对平时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总结,由此使预防工作达到规范化、医院管理制度化、操作正规化,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院内感染的发生进行控制,也才可使护理人员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

预防医学论文:姜黄素干预视网膜预防医学论文

近几年姜黄素在预防医学眼科中的应用研究开始受到关注,但一定剂量范围内姜黄素是否有抗衰老作用,尤其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衰老能否起延缓作用,目前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不同剂量姜黄素干预RPE的衰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来自非肿瘤及炎症性眼球摘除的患者的原代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均在20~30岁之间,两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人RPE原代培养及鉴定:

常规消毒摘除的眼球并浸泡在含有10000U/ml的庆大霉素的D—Hank’S液中,置于4℃,存放15min,沿锯齿缘后2~3mm处,环形剪开眼球的前端,去除角膜及晶状体玻璃体,将眼球后部放射状剪开,将其平铺在培养皿中,解剖显微镜下用无菌的枪头轻轻的从眼杯中吸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用D-HankS液漂洗眼杯2次,吸干;加入0.125%胰蛋白酶,0.01%EDTA,于37恒温箱中消化30min,吸取消化液,以D—Hanks液漂洗;加进含有血清的培养液,终止消化酶作用,用吸管吸取培养液,轻轻的吹打眼杯内壁,以使RPE细胞脱落;收集眼杯内的细胞悬液,1,000rpm离心,10min后弃上清液,将沉淀的RPE细胞,重新用培养液悬浮;细胞计数以8-10×104/mL的密度接种在培养瓶内。以含10%的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在37℃、5%CO及饱和湿度的环境中培养。每2~3天传代一次。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中央有一圆形透明区为细胞核胞浆内含较多色素颗粒。培养的RPE细胞接种于24孔板中于接近融合时,用4%多聚甲醛固定10min,PBS洗3次X3min。加入3%的H2O/甲醇,在室温下PBS洗3次,每次3min。加入含10%的小牛血清PBS,37C°下孵育1h。再加入1:500稀释的羊抗鼠IgG,37℃孵育1h后,用PBS洗3次,每次3min,结束后用DAB显色,镜检,胞浆呈棕色为阳性。

1.2.3MTT法(噻唑兰比色分析法)检测细胞增殖率:

细胞常规消化,同时接种于96孔板,4000个(200μl)/孔,分别于接种后24、48、72小时行MTT检测,将浓度为5mg/ml的MTT(Sigma)以每孔20μ加入待测的96孔板内,37℃培养4小时,弃上清液,每孔加DMSO200μl并振荡15分钟,最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570nm波长测定各孔的吸光度(A值),取每组8孔的均值。只加培养液的孔作为空白对照,求出第5、10、20代细胞的相对增殖率。

1.2.4β-半乳糖苷酶染色:

6孔板中培养的细胞,吸除细胞培养液,用PBS洗涤1次,加入4%多聚甲醛室温固定15分钟;吸除细胞固定液,用PBS洗涤细胞3次,每次3分钟。吸除PBS,每孔加入溶于铁离子液的1mg/mlX-gal溶液,37℃孵育过夜,用保鲜膜封住6孔板防止蒸发;用PBS洗涤细胞3次,每次3分钟,伊红复染3-5分钟,自来水冲洗伊红染液,烤干,中性树胶封片,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1.2.5不同剂量姜黄素干预RPE后上述指标的变化:

用DMSO配制的姜黄素2.5、5、10、20umol/L(培养液中DMSO<0.5%)加入第5代细胞,分别收集第5代姜黄素处理后24h、第10、20代细胞进行相关检测。对照组不加姜黄素仅以新鲜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各实验组设>3次对照。比较不同剂量干预间及与对照组间差别。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不同代次形态学改变(方法同1.2.2);MTT法(噻唑兰比色分析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方法同1.2.3);β-半乳糖苷酶染色(方法同1.2.4)。

1.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用t检验。当P>0.05时表明在统计学上无差异;当P<0.05时表明有统计学上的差异。

2结果:

2.1观察不同代次形态学改变:

观察从眼杯内分离出来的RPE原代细胞为圆形,漂浮在培养液中,胞浆内含较多黑色素颗粒,倒置相差显微镜下看不到细胞核。当细胞贴壁后,伸出伪足,变成不规则的多角形,中央可见一圆形透明区为细胞核,5~7d后,细胞基本融合成单层,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胞浆内的黑色素颗粒逐渐减少,在同一培养瓶内,不同细胞可因细胞分裂次数的不同,出现黑色素颗粒含量不同的情况。随后细胞生长缓慢,传代后细胞贴壁数量减少,直至死亡,第5、10、20代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随着传代次数增加,细胞形态学出现明显改变,衰老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以第20代细胞更为明显。

2.2不同剂量姜黄素(2.5、5、10)干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衰老相关的指标β-半乳糖苷酶染色及细胞特异性的形态学及增殖能力、存活时间等指标均有改善,小剂量组各时间段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的姜黄素对RPE增殖的抑制作用。

3讨论:

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的根茎姜黄中提取的一种酚性天然色素,是姜黄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抗氧化剂。早期对姜黄素的大量研究已证实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抗肿瘤、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姜黄素可序列诱导caspase-8活化,裂解BH3结构域凋亡诱导蛋白抗体,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丧失,转运孔开放,释放细胞色素C,活化caspase-9和caspase-3,裂解多聚腺苷核糖聚合酶和caspase活化的脱氧核糖核酸酶抑制剂,最终导致DNA断裂,凋亡形成。姜黄素诱导细胞凋亡的另一个机制可能与下调凋亡蛋白(bcl-2,bcl-xl,c-myc,野生型p53)水平,上调凋亡蛋白(Fas)水平有关[1-3]。近年来,姜黄素在眼科领域有较大的应用,边芳等[3]研究发现,姜黄素可显著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生,将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并诱导其凋亡,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安建斌[5]等在姜黄素抑制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的机制研究中发现,姜黄素能有效抑制RPE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为影响PCNA的合成,诱导RPE细胞凋亡,姜黄素有望成为一种高效的防治PVR的理想天然药物。本研究发现比较第5、10、20代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随着传代次数增加,细胞形态学出现明显改变,衰老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以第20代细胞更为明显,应用小剂量姜黄素(2.5、5、10、20umol/L)干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与对照组比较,衰老相关的指标β-半乳糖苷酶染色及细胞特异性的形态学及增殖能力、存活时间等指标均有改善。综合上述研究认为,在眼科预防医学中,不同剂量范围的姜黄素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不同甚至相反的药理作用。因此,姜黄素能直接延缓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老,同时本研究为姜黄素在眼科预防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更深入、有意义的探索。

预防医学论文:基于创新理论研究的预防医学论文

1健康观的更新

推动着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无病就是健康”,这一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被否定,代之以健康意味着“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充分地发挥其作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简称WHO)成立,提出了“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最高的健康水平”的目标,这就更新了医学的目的,即医学不仅是治疗和预防疾病,还有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功能.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是这样定义的: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这一健康观的提出,标志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中包含着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对预防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社会进步推动着预防医学理论研究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

2.1预防医学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们认识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的研究对预防医学探索病因和制定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必须使医学更加社会化.深入地进行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合理消费,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医学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2.2预防医学朝着防病与保健相结合,向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方向发展.预防医学的研究己不局限于疾病的预防,而是更加重视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为此,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在预防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工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综合性污染可导致总死亡率、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提高,先天性畸形发生率上升,因此,必须将保健作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2.3环境与健康问题成为预防医学的热点.21世纪人类面临四大问题: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疾病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关注,预防医学应积极参与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特别是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允许量和消除方法,环境中微量有害因素长期危害性的研究尤为迫切.

2.4重视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成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节奏快,竞争激烈,经济和生活压力加重,精神压力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心理、情绪问题增多.家庭破裂造成儿童心理障碍;社会变革下的就业环境、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能力;家庭、婚姻、性观念和现实的应付能力;还有吸毒、酒瘾、赌博等社会恶习带来的心理、精神问题,都需要心理卫生教育、社会的关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是世界上自杀发生率较高的国家,而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群体的需求.

3新技术为预防医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3.1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发展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科学研究和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医学信息网的建立,使个人与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快速联接成为现实,为世界范围的疫情通报查询、文献检索与信息交流及远程会诊和专题讨论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同时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探索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疾病进程的多因素研究中帮助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到客观事实.

3.2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疾病的病因更加明了,各种预防措施更加科学有效.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出多种高效疫苗,为控制和消灭一些传染病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将会有更多的传染病从控制走向消灭,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也会得到全面的控制.一些常用的基因研究技术如DNA重组、基因克隆技术、DNA测序、核酸杂交等开始应用于预防医学实践中,开辟了疾病控制的新途径.

3.3应用现代社会学的观察方法,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对健康认识的观念转变.认识到健康与疾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整个社会,如疾病的预防,健康的促进所采取的任何策略和措施的实际运行,都必须要得到广大居民的共识和全社会的参与.

3.4高精度分析技术的不断引入,大大提高了预防医学对疾病的监测水平、预防效果,使得更多的危害可以被揭示和确认.

4新问题的出现

对预防医学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4.12003年的SARS疫情在全球的暴发流行以及近年来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使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对预防医学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相当一部分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仍然存在,直接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解决这些传统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并应对新型疾病的威胁仍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48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40种,占病人总数的85%.全世界每年死于传染病1700万人,传染病在我国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因素,近年来,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呈死灰复燃之势,霍乱、肺鼠疫、结核病等都发生了传染几十万人以上的流行.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近20年来,新增加了30多种新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菌病、莱姆病(Lyme)、埃博拉出血热(Ebola)、拉沙热(Lassa)等.

4.3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

4.4地方病和职业病将长期存在.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缺碘不仅引起地甲病和克汀病,而且缺碘还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我国现有1000多万智力残疾人中80%由缺碘所致.由于水、煤含氟量过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国约有3000万氟斑牙患者和260万氟骨症病人.我国有5个省区的部分地区属贫硒地带,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脑血管病.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尘肺病人、慢性职业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急性农药中毒等每年都大量发生.

4.5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加快,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美国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4.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我国已进入标准型老年社会,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已超过10%.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多,而且解决难度也大.据抽样调查,全国近30%的老人健康状态较差或很差;上海市对5000名老人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老年痴呆症在65岁组发病率为4.86%,75岁组为12%;老年人70%患有多种慢性病.预防老年病和提高老年人群的无残疾预期寿命,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5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预防医学理论创新研究

5.1大力开展应用型预防医学科学研究.开展预防医学工作必须依靠科学.预防医学科学也只有与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工作相结合,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当前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开展科学研究,需要尽快给出答案.同时,对可能在未来出现的问题,如病毒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生态系统的破坏、食品和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的国际合作等应该进行前瞻性、多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关的预案措施.

5.2努力实现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当今科学发展中综合的趋势更为突出.现代生态学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多学科的综合,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连接起来,人类社会可纳入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预防医学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对复杂过程的总体研究.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在复杂多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健康受到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至今很多疾病的病因尚未弄清,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不能保留在割裂的单科研究和笼统的语言描述上,宏观的综合研究和分析至关重要.

5.3研究方法上宏观与微观并重.首先从宏观上对疾病分布规律和流行环节以及对健康的因素进行研究仍将是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然而仅从宏观上研究,没有微观研究不能最终阐明原因和确定具体的流行过程.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的成就为预防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已在疫苗的研制、早期的诊断、发病机制和环境生物学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预防医学的基础研究必须采取微观和宏观并重的方法.

5.4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为主”始终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针.必须在政府层面上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制定规划,明确完成规划目标的相关政策及保障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预防为主”方针得以落实.在资金的投入上,要能够保证“三级预防”的策略贯彻落实.树立“大卫生”观念,相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重点疾病防控目标以及政府的疾病控制政策.重点突出、浅显易懂、广泛深入地宣传预防医学知识,让群众自觉与不健康、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作斗争.

5.5加强重大疾病控制.在重大疾病控制工作中,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其流行特点和规律.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找准应把握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只有制定有针对性的、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可操作的控制措施并扎实组织实施,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成效.完善传染病监测体系,当疫情出现时,要有一支精干的队伍直赴现场,调查疫情并根据事态的发展随时提出对策方案.实验室能迅速提供对疾病诊断、治疗的技术支持,流行病学研究应该对疾病爆发的前因后果、疾病的传染途径,尤其是疾病与人类行为、环境因素的关系作出分析,帮助公共健康部门在防治和控制疫情的时候科学决策.

作者:焦素英 单位: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预防医学论文:养生哲学预防医学论文

1养生是哲学范畴

“养生”首先是老子提出的,他的《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1]”“摄生”即是“养生”。老子认为“养生”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此后的庄子专门写了有一篇文章《养生主》来论述养生,庄子认为人“可以尽年”,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才能“得养生焉”,并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2]”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养生”一词是由哲学家而非医学家首先提出。最早的“养生”思想是哲学范畴而非具体的单纯的医学方法,更非今天的预防医学体系所涵盖的知识范围。许多养生思想的发展、创新绝大多数由哲学家提出,如上古的彭祖,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东汉的王充,东晋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孟诜,北宋的苏东坡等。

2养生的哲学思想特点

养生是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探索和实践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有显著的文化基因烙印[3]。内容博大精深,方法丰富多彩,其哲学特点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取象比类”的自然观、“变化发展”的辩证观

2.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黄帝内经•邪客》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4]”就是这个道理。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发现并总结了人体与自然相适应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具体适应自然变化的养生法则;指出四时变化如情志、气血、脏腑、经络与人体的关系;昼夜、晨昏变化与人体的关系,日月星辰变化与人体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变化与人体的关系等[5]。同时指出人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地听从自然变化而束手无策,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或调整自己如养生应该做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或积极地改造自然环境,如天热或天冷用空调改变我们的室内环境以保证人体不因极端环境变化而对机体造成伤害。正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1]”。现代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都证明以上观点的正确性。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现代预防医学认为预防疾病的发生一定要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极热或极冷的时候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也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尊重自然变化规律,不遵循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规律,就不可能预防疾病的发生,甚至会使疾病加速发展。

2.2“取象比类”的自然观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方法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指导下的“象”思维方法,与现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的思维方法不同,实证主义科学体系对研究对象主要回答“是什么”,并用一套严密的逻辑推理、演绎、归纳和实验方法来印证。而中国古代没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分,研究问题是从整体上观察研究对象与某种自然之“象”的关系,对研究对象回答的是“与什么象”即“象什么”。“是什么”和“象什么”,一字之差揭示哲学意义大不相同。“象什么”,更接近真理,有无穷的魅力和奥妙。正如太极图告诉我们的三大哲学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那样[6],其实就是“象什么”的绝妙表达。因为“象什么”是写意的,且每个人看到的“象”和对“象”的理解有差异,故中国古代文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就是“流派”。“流派”文化的出现表明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变化无无穷。其实中医文化就是“取象比类“的典型。例如中医的基本理论五行学说,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即春象木,取木的生发之象(不能理解为春是木),故“养生”是春宜纳万物生机、夏象火,取火的炎热之象(不能理解为夏是火,依此类推),故“养生”宜持清净心性,长夏象土,取土的吸湿之象、秋象金,取金的肃杀之象,故“养生”宜进补益之法、冬象水,取水的冰寒之象,故“养生”宜藏真元之气[7]。象”思维是中国养生古代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是在学科分科体系下形成,而是以一种大包容、大自然、大范围、大学科为基本思维得到的,简言之就是“大道至简”。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国古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理解自然等方面包括在养生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也十分科学,如组成生命的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组成,这些氨基酸的功能、分子式、化学结构都十分清楚,但并非20种氨基酸的组合就是生命本身;人体是个巨体系,因此,借鉴中国“象”思维方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2.3变化发展的辩证观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组成是“变化发展”的辩证观,在养生的哲学思想上其显著的哲学特征可归纳为“根本是‘象’,核心是‘变’。所谓“象”是指象自然界那样,因为“养生”的基础是遵循、效法和学习自然。而遵循自然法则的核心是“和”,“和”是指人、自然、社会、身体本身的大平衡与大和谐,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达到“和”的状态,才达到“养生”的境界,因为自然是世界上最和谐的状态[3]。《道德经》二十五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因此,“象”思维的核心是取自然之象,自然之象的精妙是在“变”,“变”是自然的基本属性和规律,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会导致养生方法的变,不同年龄的“变”会导致手段的“变”,四季的“变”会使补益的方式“变”,不同的疾病会使预防和治疗方法的“变”,一天之内不同的时辰养生也在“变”[8]。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工作背景、休闲娱乐方式与古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多数中国人是营养过剩,而非营养不足,上班族压力大,紧张度高,因此,养生方法要“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例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4]”。如果今天的人们遵循“与鸡俱兴”的作息时间,那么就会与社会脱节,显然必须“变”。其实“变”就是发展,因此,“养生”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

3养生的积极意义

养生文化渊源于中国古人,但与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惊人的一致。首先,养生保健活动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进行的。其次,养生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防微杜渐治未病,在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第三,养生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把人类,社会和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积极地预防疾病,达到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因此,可以说养生是古为今用的典范。进入21世纪,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对“未病先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中国的养生文化特别注重社会心理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着眼于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黄帝内经》就指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4]”(《素问•著至教论劝》),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国养生文化的主张不谋而合,养生重视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处于更加协调的状态,因此,“养生”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养生文化提出的“形神共养,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协调阴阳,节欲保精,畅通经络,协调脏腑,饮食调养,谨慎起居,益气调息,和于术数,动静适宜[9]”基本原则已被现代医学科学证明。20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1.4亿,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时将增长到2.8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0%。老年人是否能够幸福健康地安度晚年,是一大社会问题,因此,重视养生保健对老年幸福的生活有极大的意义。养生对中年人也十分有价值,中年人肩负着生活和工作两副担子,其中潜在着加快的危险。中医认为盛极则衰,“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素问•上古天真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中年人应注重中年养生,特别是随着中年人社会负担的加重,如何采用适宜的养生保健方法,提高其体质,延缓衰老已是十分紧迫的问题。青年人懂得养生,就会从现在做起,避免致病的危险因素,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生活更加幸福和美好。可以说养生知识的普及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而且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人的生老病死尽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如何适应环境,抵抗疾病,求得健康与长寿,25.0是古往今来的美好愿望,也是养生保健的目的所在。故养生文化的普及对现代人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养生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今世界,中国文化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尊重与推崇,现代中国人既有现代科学手段,又有中国传统的科技,综合其优势,这对我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剖析事物和应用事物会带来质的飞跃。因此,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正确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灿烂,继承我国丰富的文化精神与内涵,使这一宝贵遗产造福世界人民。

作者:谢惠波 单位:泸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论文:幼儿手足口病预防医学论文

在预防医学中,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病,这种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可引起口腔、手、足等多个部位的疱疹,甚至可引起个别婴幼儿患者的肺水肿、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多种并发症。每年手足口病流行都会在我国流行,据报道,2010年4月,中国多个地区均爆发了手足口病,全国累计共报告了192344例手足口病病例,其中共有94名儿童死于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的高危传染病,但只要了解手足口病基本常识,并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报告、及早隔离和及早治疗,就能防止此病的发生及流行。

一、手足口病基本知识简介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病,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这两种病毒。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至10天,而平均潜伏期则为3天左右。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的唾液和粪便,在发病1至2周时,患者主要是通过咽部排出的病毒的,而在发病3到5周时,则主要是通过粪便来排出病毒的。该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绢、毛巾、玩具、食具等间接性接触而传播。由于人们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而且感染后即可获得免疫力。因此,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患者多为学龄前的婴幼儿。手足口病的分布范围极广,而且四季均可能发病,但一般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冬季则很少会发病。由于此病传染性极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流行强度大,在短时间内即可能会造成大规模大范围的流行。因此,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是最容易发生集体感染事件的重要场所。该病起病急,发病时一般会出现发热、斑丘疹、疱疹等症状,有时还会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该病一般可以在一周内痊愈。

二、幼儿园如何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及流行

由于此病传染性极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流行强度大,在短时间内即可能会造成大规模大范围的流行。在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是最容易发生该病集体感染事件的主要场所。因此,对于幼儿园来说,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而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幼儿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日常例行检查报告

加强对幼儿的日常检查报告,坚持每天做好晨检、午检等例行检查,一经发现幼儿有疱疹或溃疡等异常可疑现象,要立即将可疑患病幼儿送往当地医院及时就医。对因病、因事而缺勤的幼儿,也要及时进行家访或电话联系,了解幼儿的离园原因或所患疾病,以做到手足口病的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报告、及早隔离和及早治疗。

(二)加强日常消毒防护工作

加强日常消毒防护工作,坚持每天用消毒液对门窗、桌椅、地面、玩具、卫生间等场所物件进行消毒擦拭,保证这些场所物品的清洁无污染。教室也要加强通风消毒,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幼儿的户外活动,保证幼儿每天至少有2小时的室外活动时间,以增强幼儿体质,提高疾病防御能力。对幼儿日常所使用的毛巾、口杯要求做到一人一巾一杯,幼儿日常所用餐具也要求做到彻底清洗、彻底消毒,以从根本上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传染途径。

(三)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幼儿园要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教育幼儿要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不乱吃生冷食物、不随意吃小摊贩上的零食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减少幼儿被传染患病的几率。

(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幼儿园要利用好学校网站、宣传板、家园联系板等各种宣传方式对幼儿家长进行手足口病基本常识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手足口病的基本常识及基本防护措施,同时还要做好学校所有保教人员的手足口病的知识护理培训,让他们了解手足口病的基本症状、传染途径、预防措施、护理方法,从而能更好地做好手足口病的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报告、及早隔离和及早治疗。

(五)做好疫情报告工作

如果班级发现疫情后,不要隐瞒疫情,也不要漏报疫情,而应该及时准确地上报疫情,并及时做好手足口病的隔离、防护工作,以免出现疫情的扩大恶化。如果发现教职员工中有出现发热或皮疹等症状,也要及时做好隔离、防护工作,以免出现病毒的扩散和传染。

预防医学论文:母婴同室感染预防医学论文

一般情况下,医院特别注重对母婴的照顾和护理,我院为了有效地防止母婴同室的感染,积极采取了相关的应对预防措施,对相关的细菌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测,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改进护理、管理措施,并且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将其总结的报告如下:

1管理和监督体系的完善

1.1加强对环境的管理

1.1.1母婴同室

母婴所住的房室一定要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清新和流通,同时还要为婴孩配置适宜的婴儿床,且最好是靠近母体;针对感染性的母婴一定要将其隔离分住。在病房被要为其设置冷暖装置,一般,室内的温度要维持在20~22℃之间,室内的湿度要>50%以上。除此之外,还要在五六通道安装防盗门,在重要的区域设置监视器等。

1.1.2治疗室以及换药室

要保持母婴室内的整洁度、没有积灰,期间的清洁区、污染区以及无污染区一定要标志清楚;同时,物品的摆放要正确,丢弃物不能随意仍放,以便室内的清洁卫生。

1.1.3产房

最好是保持产房的相对安静、独立、没有污染源等,严格的划分各区域,并明确的标识出来;各区之间要设置门相隔离,最好是在产房内配置感应式的水龙头以及干手物品。除此之外,还要设立隔离分娩室、待产室、感染性孕妇隔离待产室、分娩室,以及污染通道等。

1.2护理人员的管理

1.2.1医护人员

对妇产科的医务人员要加强定期的身体检查,确保其没有传染病等相关的疾病,否则就要调离产室[1]。在妇产科要设立专门的无菌操作标准、双向的防护观念,从而为医护人员树立并培养双向的防护观念,以及严谨的、自律的工作态度、就自觉消毒的意识、自觉树立隔离的意识等。

1.2.2卫生员

在产房内要实施负责制,专职、固定的卫生员;他们在上岗之前要由感染控制方面的专职人员对卫生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接着在进入妇产科室之后,再由该部门的护士长、年长护士等进行科内培训、跟班,时间为1~3d;确定护理人员可以独立上岗之后,对卫生员的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月检,2次/月。

1.2.3实习、参观、陪护、探视人员

(1)要为孕妇普及相关的培训学校并积极的宣传相关的感染控制措施。为孕妇的教学中,主要是将其母婴同室的感染知识等如入教学、宣传内容,

讲解医院感染防治,从而提升产妇的预防、控制感染意识等,积极的引导产度住院分娩的陪护和探视。

(2)对参观人数的控制

一般情况下,参观和探望母婴,以及实习生的人数是比较多的,为了避免和控制不必要的传染源等,最好是将实习生的人数控制在≤5人/次,其陪护或者是探视的人数最好是控制在1人/(次·床)。

(3)陪护、探视制度的严格执行

在产科病房内,一般具有上呼吸道疾病、传染病等患者,以及年龄不足6岁的小孩是不能陪探母婴;反之,身体健康者、年龄在10以上小孩是可以探视母婴。在母婴同室区域,其科室门卫处一定要准备相关的消毒液、消毒剂等,首先要对观察者的手、皮肤、衣服等进行消毒之后,方可探视母婴;且不洁净、未经消毒的物品是不能随意的代入病房内,其婴孩也是不能随意的抱出产房外。

1.2.4新生儿、孕产妇

孕妇在生产之后,首先要加强对个人清洁卫生的保持:衣着、被褥等相关的日用品,以及新生儿的皮肤、口腔、会阴等部位的清洁卫生。产妇在喂奶之前,首先要清洗奶头并按摩一下乳房,接着新生儿在吃奶前后要洗手。对于新生儿的护理,首先要每天沐浴一次,密切的观察新生儿的皮肤是否出现破损、脐部是否出现红肿、液体渗出以及大小便是否排泄正常等,同时还要监测新生儿的体温,一般为3次/次,若是出现任何异常现象需及时的报告并正确的处理。凡新生儿、产妇患有或者是疑似患有相关的传染病等,在分娩的时候一定要在隔离分娩室进行,至于不同的病种一定要分开住院。

1.3物品

1.3.1无菌品

产房内的无菌用品一定要分专柜存放,并且在物品上要清晰的标注用物名;存在之前要保持物品的干燥、清洁、包装没有破损处,且还要根据物品的有效期限进行摆放,确保每一样物品在有效期内得被使用。

1.3.2一次性的医疗用品

临床上,一定要将一次性的医疗用品与无菌医疗用品分来存放,且在存放期间要要保持存放处的干燥、卫生,避免出现物品潮湿现象,制定时间定期检查、擦拭。

1.3.3医疗器械

对医疗器械的消毒最好不要使用化学类的消毒剂进行侵泡。现在对医疗器械的消毒法通常采用高压蒸汽消毒或者是环氧乙烷等进行灭菌,针对使用之后的相关助产器在经过初步的消毒之后再较移供应室内进行清洗、消毒、灭菌等。

1.3.4垃圾的管理

产房的垃圾一定要做好分类处理。一般情况下,黄色垃圾袋装医疗垃圾、黑色带子装生活垃圾、传染病或者是疑似传染病等垃圾要对其双层密封并严密的包装好;对失血巾、卫生纸(巾)、产褥等的存放或者是包装一定要避免出现渗漏;对于利器等要装入专用盒内。每当垃圾袋内物达到3/4时一定要采取有效的封口;若是垃圾袋的外层被污染,必须要增加一层包装袋。

2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2.1地面的消毒

没有明显污染的地方要采取湿式清扫,2次/d,且用清水拖擦。若是地方受到血液、体液或肝炎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污染的时候,必须要使用1000~2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对被污染的地区拖擦或喷洒进行消毒。

2.2墙面消毒

若是某地区受到污染,需要使用含的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喷雾。

2.3空气消毒

(1)产房、治疗室、母婴室需要将门窗打开,以便斜角通风,3次/d,15~30min/次,从而有效的降低空气中细菌的密度。母婴室通风注意保暖,避免母婴着凉。(2)母婴室、待产室移动式空气消毒净化机消毒,1次/d。(3)产房固定式自动空气消毒净化机消毒,2次/d,60min/次。(4)婴儿抚触室臭氧机夜间自动消毒,1次/d,60min/次。(5)隔离产房、婴儿沐浴室、治疗室、换药室移动式紫外线灯消毒,按每立方空间配备紫外线灯瓦数≥1.5W,夜间消毒,1次/d,40min/次,若室内温度<20℃或>40℃,相对湿度>60%,须延长消毒时间。

2.4床单位的处理

2.4.1日常保洁

每日晨间护理湿扫床,一床一套一用,床头柜、婴儿床、电视柜湿式擦抹,一桌一床一柜一抹布。

2.4.2感染性母婴出院或转科后床单位的终末处理

(1)室内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喷洒,喷洒后关闭门窗>30~60min。(2)床单、被套、枕套防渗漏的黄色塑料袋包装套扎,注明感染性物品,交洗衣房处理。(3)枕芯、棉胎、褥垫塑料袋包装后臭氧消毒。(4)窗帘用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清洗晾干。(5)卫生员清洁门窗、门把手、墙壁及床单位,拖地。(6)夜间紫外线灯消毒40min,通风后正常使用。

2.5婴儿用品的规定

(1)尿布、护臀巾选用一次性用品。(2)棉制品用后清洁处理,并高压灭菌,睡袋环氧乙烷消毒灭菌并独立包装。(3)新生儿脐部消毒:出生时2%碘酊涂擦2次,日常护理用2%过氧化氢及75%乙醇先后涂擦,次数视脐部情况。(4)喂奶喂药用的小杯小勺一人一用,清洁后高压灭菌。(5)长期人工喂养新生儿的奶瓶奶头固定配用,煮沸消毒1次/d。

2.6严格执行手卫生

进行各项操作及接触1例

产妇或新生儿前后均洗手,一次性纸巾干手,或速干

手消毒液喷洒消毒。

3实施标准预防

医护人员一定要严格树立无菌观念,并且还要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和相关的质量标准,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使用相应的防护设备及预防措施,以双向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

预防医学论文:手术室感染预防医学论文

1手术室感染的来源分析

要有效的对手术室的感染进行严格而又有效地控制,就必须队能够产生感染的来源进行全面的分析。只有基于全面的感染来源分析基础上,手术室感染的控制才能够做得更加全面。

1.1感染知识的缺乏

在医院中,感染性病原体传播的最主要媒介就是受到污染的手。一些医务人员(尤其是年轻的医务人员和实习护士)由于对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认识模糊,对于洗手欠缺规范性,也就造成手术的消毒没有达到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医院规模的发展,新进人员在医院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的实习生,可以进入手术室内进行参观,由于自身感染知识的缺乏,也会造成手术室感染几率的增加。

1.2空气以及手术仪器表面

由于手术室布局的不合理,造成手术间的空气、物表环境细菌学检测不达标,空气中的飞沫、尘埃可能携带病原菌,带菌微粒可直接进入切口,或先落到器械、敷料等而后污染切口,这些因素都会直接的阴险到无菌切口的愈合。与此同时,一些科室还会存在设备配置不齐全的现象,当发生急诊时,由于设备消毒时间、清洗程度不够,就会导致设手术前或手术后器械消毒达不到要求。

1.3工作人员

因手术需要,整个手术需要手术实施者、麻醉人员、护士等多个工作人员的参与。在手术中,其一,手术者的手就会与患者的切口进行接触,术中一旦出现手套刺破,工作人员的手就会成为重要菌源;其二,麻醉人员由于误用未消毒或是消毒不彻底的器械、敷料,或者是由于在各项麻醉中操作的不规范,都会造成严重的感染;其三,抢救大出血患者术中因血液、汗液浸湿手术衣时细菌易穿透,均可导致感染;其四,手术后有关污染物、患者的血、脓、分泌物的冲洗液处理不彻底,也同样会引起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感染。

2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对策

2.1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

完善的监管体系是实现手术室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保障。由于医院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手术室感染的监管中,在业务上可以由医务科以及护理部实施直接的领导,并由上述科室的专职人员组成医院感染控制小组,定期(如每月、每周)对手术室内的空气、消毒液质量、消毒效果与质量以及无菌物品的保存等进行及时的检测与检查,以强化整个手术实感染的监管力度;同时,对于每一科室的手术室,还应组成由手术室护士长以及两名检测员组成的感染控制小组,主要针对科室内的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感染控制工作的督促等,以实现各科室内有关感染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补救。

2.2严格手术室环境的管理措施

为提高工作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产生,应积极的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严格手术室环境措施的管理。首先,抓好出入室制度的落实。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穿戴,手术室所有的衣裤、鞋、帽、口罩等离开时将其放在指定位置;其次,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除手术室人员和参加当日手术者外,与手术无关人员不得擅自进入;第三,手术室需每日晨间进行清洁卫生,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和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是高强度紫外线灯加过滤系统和静电吸附加过滤系统,可用其每周1次彻底大扫除后实施再次的消毒。第四,确保无菌与有菌手术严格分开,若在同一手术间内接台,则先按排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或感染手术。

2.3引进新的管手术室理方法,提升感染控制效果

手术室是实施手术治疗的部门,它是医院的哨点科室,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安危。为实现对工作场地的有效管理,5S管理法可以提升管理的效率。5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F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因日语的拼音均以“S”开头,故称5S。这一管理方法强调的是一种观景的管理,通过正规的规范现物,以培养处于这一工作环境中的医护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5S管理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程序主要是定期整理与整理后整顿两步:其一,定期整理。每季度针对手术部手术室区域、辅助用房区域及办公区域各个房间进行整理,将各个工作场所的所有物品区分为有必要的与不必要的,必要的分类放置,对于不必要物品就可以按照废弃物处理方法处理;其二,清理后整顿:对整理之后留在各个现场的必要物品分门别类放置,严格设定物品的放置场所,将办公物品、清洁物品、无菌物品区分开放置,排列整齐,明确数量,进行有效标识。

2.4手术设备的合理配置,确保手术中的无菌管理

对于手术中要使用到的手术设备,应进行合理的配置与使用。尤其是一次性无菌物品在手术中的使用:在使用前,对于一次性无菌物品的有效期以及包装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一次性无菌物品在使用期限内、密封完好、无潮湿、破裂及污染等问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是防止手术是感染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确保手术的成功,就应严格患者手术区皮肤的消毒范围,同时还应注意切口的保护,以降低有可能发生感染的机会。覆盖切口的敷料不可太厚密,以免影响汗液蒸发,避免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遭受污染,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率。

3结语

加强手术室各个环节的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管理与控制,对于促进手术感染率的降低,以及控制手术室感染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手术室感染的控制对于满足患者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具有现实性意义。因此,实施手术室科学化管理,加深对手术室医院感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提高手术室的工作质量,就成为当前我国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预防医学论文:体育运动损伤预防医学论文

一、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

由于准备活动不足或不当而引起的损伤,是在损伤中比例占最大的。因为不充分准备活动,使身体的柔韧及伸展性都没有舒展开来,这样容易使身体各部位受伤。其次,准备活动中没有针对运动中负担量大和易受伤部位进行充分的拉伸,会使损伤的几率大大的提高。

(二)学生对体育运动安全意识不强

很多学生在上课前都没有专心听教师讲解安全措施,在进行练习的时候,经常由于技术复杂或者难得较大而造成损伤。同时,有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把一般的运动损伤看成正常现象,在观念上没有引起重视,对于运动损伤后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使运动损伤不断加深,这样就造成学生身体得到进一步伤害。

(三)学生身体素质差

学生运动时的力量、速度及耐力是由学生的身体素质好坏直接决定,肌肉力量和弹跳差,反应慢、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不够,这些都会导致损伤发生。此外,在课中,学生对于动作要领的把握程度,也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四)学生心理状态欠缺

如果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思想不集中,对于运动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不能客观冷静的进行分析,高估自己的能力,在运动前准备不充分,轻视困难,这样容易引起急躁、急于求成的心理,进而造成损伤。其次,学生缺乏信心,害怕失败,害怕得到教师的批评和责怪、同学的嘲笑,因而在运动中过于紧张和焦急,这样也非常的容易引起损伤。

(五)场地、器材、服装有缺陷

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又一重要原因是场地、器材、服装的缺陷,尤其是在我们中等师范学校,由于场地有限、场地不平及太硬等,都非常容易造成学生脚踝受伤。同时,运动服装与体型不适合等都极易引发损伤的发生。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一)树立安全意识

教师应当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在安排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将安全措施和方法做到处处得以体现,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思想上牢记“安全”二字,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以安全为前提井然有序的进行体育活动。

(二)充足准备活动及加强课堂秩序

及时的对场地、器材进行检查,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课前。同时要对学生运动服装进行检查,尤其是对运动鞋进行检查,看是否适合上体育课。做好课前检查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逐步调动提升学生心血管系统及运动系统的机能,尤其是在冬季的时候更应加强准备活动,使肌肉的粘滞性降低,避免肌肉、韧带拉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因为学生面对新教材的好奇心,让他们一试为快,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知识开始讲解,对于动作要做正确的示范,与讲解相结合,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主要教学过程应当为:首先,看老师做师范;然后,试着做徒手练习;接着,进行小强度、低要求的联系;然后,进一步进行符合技术要求的学习;最后,进行巩固提高。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当中,需要时刻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并对其错误动作即时纠正。认真组织维护好课堂教学秩序,掌握练习节奏。在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时,要指定小组安全负责人,如在投掷练习时要分组,且组别之间要保持充分的距离,绝对不能面对面练习。并要给予符合标准的保护措施,不能因陋就简,如在进行单杠教学时需要垫子。教师要随时用正确的保护动作对学生进行保护,并教导学生正确保护自己和同学的放魔法,提高彼此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三)督促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对于运动生理的基本知识要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及如何做好准备活动。由于体育教学几乎是在室外进行,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易管理,作为体育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其养成讲秩序、守纪律的好习惯,如果平时理论知识学习好了,在户外进行训练的时候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得多。同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己任,尊重和爱护的身体,不能因为害怕出现安全事故就降低体育教学中的难度和强度,而应当从预防上来做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形成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结合影响学生运动的多方面因素展开教学工作,另外还要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把预防运动伤害事故作为课堂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来抓,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做到师生双防,相信运动损伤事故一定会不断减少。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学生见习现况研究与策略

临床实习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医院运作,体会患者疾苦并对前期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整理,扬优补短、萃取升华,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必须要打的“一战”。为了解当前预防医学学生临床实习的状况,我们调查了某医科院校的200名预防医学本科实习生及50名带教医生,从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作者简介:杨德胜(1974-),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进而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某高校2010年5-8月参加临床实习的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共200名;参与临床实习带教的2所三甲医院分别抽取25名带教医生,包含实习计划中的所有科室,共50名。学生要求完成临床实习的教学计划,具体标准参照《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教学大纲》,带教医生为教学安排的指定的老师,排除临时带教的医生。

1.2参与程度的判断标准

参照《临床实习教学大纲》,以学生自我评估和带教医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临床实习的参与程度进行判断。实习过程中较多担任主要诊疗角色者可认为常有并深入参与实习,较多担任诊疗助手角色者可认为有时参与,较多担任与诊疗关系不紧密的其他工作者可认为较少参与,多数情况下不参与诊疗及相关工作者可认为从不参与。

1.3资料收集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并结合突击抽查及核查病历记录,病事假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数据,分类资料用χ2检验,显着性检验水平P<0.05,计算RR值及相关系数。

2结果

2.1实习生

2.1.1临床实习期间主要精力投入及参与诊疗程度

全心投入临床实习有126人,占63.00%;该组实习生中常有并深入或时有参与临床实习的有111人,占88.09%。未全心投入临床实习者74人,其中为考研做准备有29人,占总人数的14.50%;为出国做准备有14人,占总人数的7.00%;为找工作做准备有31人,占15.50%;该组常有并深入或时有参与临床实习的有17人,占22.97%。

2.1.2影响参与度程度的原因

认为老师不给机会的实习生有110人,其中有30人少有或从不参与实习,占27.27%;认为法律制约(主要体现在我国医学生实习缺乏法律界定及保护)的有56人,其中有27人少有或从不参与实习,占48.21%;认为医患关系紧张者34人,其中有15人少有或从不参与实习,占44.12%。

2.1.3临床实习期间主要精力投入及实习知识掌握程度

全心投入临床实习组的126人中,对病人疾病详细掌握者有88人,占69.84%;一般掌握者32人,占25.40%;没掌握者6人。其他未全心投入临床实习者组中,对病人疾病详细掌握者有33人,占44.59%;一般掌握者30人,占40.54%;没掌握者11人。

2.1.4临床实习期间主要精力投入及参与诊疗程度的相关性指标

在全心投入临床实习的学生中,参与度较高的人数占到了88.10%;而未全心投入到临床实习中的学生,参与度较高的只有22.97%,前者参与程度较高的人数明显高于后者,前者与后者相比其RR值为3.84(χ2=85.81,P>0.005,表1),呈强关联。

2.1.5影响参与度的原因与参与度关联性指标

老师不给机会、法律制约(法律没赋予实习生诊疗权限)、医患关系紧张这3个因素都直接与实习生参与程度高低有很强的关联性,列联系数r为0.775(χ2=17.33,P<0.005;表2)。从调查来看,其重要性从重到轻依次为老师不给机会、法律制约、医患关系紧张。

2.1.6临床实习期间主要精力投入及实习知识掌握程度的相关性指标

在全心投入临床实习的学生中,掌握实习知识的人数占到了95.24%,而未全心投入到临床实习中的学生,掌握实习知识的人数占85.14%,前者掌握实习知识的人数高于后者,前者与后者相比其RR值为1.12(表3),关联性较弱。2.2带教医生

2.2.1影响带教医生教学的原因及鼓励学生参与诊疗程度

认为法律制约的带教医生有23人,其中有8人少有或从不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占34.78%;认为学生积极性不高的有12人,其中有4人少有或从不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占33.33%;认为医患关系紧张者9人,其中有6人少有或从不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占66.67%;认为临床工作繁重者4人,其中有4人少有或从不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占100.00%;认为带教无价值体现者2人,其中有2人少有或从不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占100.00%。

2.2.2影响带教医生教学的原因及鼓励学生参与诊疗程度的关联性指标

法律制约、学生积极性不高、医患关系紧张、临床工作繁重以及带教无价值体现这5个影响带教医生教学积极性的因素,都直接与带教医生是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诊疗实践有很强的关联性,列联系数r为0.922(χ2=16.81,P<0.05;表4)。从调查来看,其重要性从重到轻依次为法律制约、学生积极性不高、医患关系紧张、临床工作繁重、带教无价值体现。

3讨论

3.1预防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调查显示,有63%的实习生能够全心投入到临床实习中,通过比较全心投入与未全心投入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参与程度,我们发现,投入度与参与程度有很强的相关性(RR=3.84),换句话说实习生的精力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临床实践的主动参与程度。通过比较全心投入和未全心投入的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知识掌握程度发现,投入度与知识掌握程度相关性RR值为1.12(χ2=85.81,P<0.005),说明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实习生的精力投入会影响其临床实践的知识掌握程度。在37%的未全心投入临床实习的学生中。考研、找工作以及出国留学成为影响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精力投入的主要因素。这除了与时间冲突有关外,可能还与预防专业学生对待临床实习的态度有很大关系。预防医学教学大纲对于临床方面的要求较临床专业低,易使学生潜意识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和约束;另外,预防医学实习生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易产生挫败感,面对临床实习中的困难,若处理不当,学生容易消极应对,影响实习质量。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校除了学习预防医学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临床医学的大部分内容;大纲要求的实习内容涉及急性传染病防治、慢性传染病防治、地方病防治、计划免疫、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监督与健康体检、预防接种及健康教育等诸多内容。而当前预防医学学生的实习计划普遍较短。有限的实习时间与丰富的实习内容之间的冲突也是影响实习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分析影响实习生参与临床实习程度的因素时发现,带教医生不给机会、法律制约和医患关系紧张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r=0.77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预防专业实习生临床实习参与效果的好坏还与带教医生和社会医疗氛围有很大关系。带教医生往往身兼医疗、教学、行政等多种职能,实习教学活动难以严格落实的情况时有发生[1]。其对带教的正确认识以及对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生的正确对待是确保预防医学学生临床实习取得较好效果的直接保障;良好的社会医患环境也有利于实习生开展临床实践。在分析影响带教医生鼓励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时发现,法律制约、学生积极性不高、医患关系紧张、临床工作繁重以及带教无价值体现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r=0.922)。由此我们可知主要影响带教医生积极性的原因是以上5点,进而影响学生临床实习的学习效果。

3.2提高临床实习质量的对策

3.2.1端正学习态度,合理应对考研、就业等与实习的冲突

针对上述情况,要积极帮助疏导学生。首先,我国医疗卫生人才稀缺,国家应制定医学生就业政策,鼓励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其次,学校及实习医院应关心并帮助实习生正确面对毕业考试、择业、升学等与实习的冲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供相关资讯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此外,可考虑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提前进入临床实习,这有利于减少考研、就业对学生实习的影响[2]。建议提前做好实习前的专业训练。西方医学教育优于我国,学生须完成工科学习后才能学医,学习时间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实习及训练[3]。另一方面要严格考核制度,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采取教学目标管理,利用“目标激励法”,让学生制定近期和远期目标,促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4]。注重对实习考核方法的分析总结和改良,临床技能考核采用临床能力综合考核[5]。严格实习纪律管理,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尤其在实习后期更要加强。临床实习成绩及表现与毕业挂钩,使实习生主动争取实践操作,自觉按《实纲》要求完成实习任务,并自觉遵守实习手册管理条例。

3.2.2增强风险意识,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临床实习

由于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医学实习生权限之法律规范的缺失,使得医院对学生实习教学小心翼翼,带教医生畏首畏尾,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机会大大减少。因此需要加强实习生医疗风险意识教育,如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临床实习是预防医学学生正式接触病人的开始,是医德习惯形成阶段[6]。增强风险意识,就是要贯彻并树立医学生正确的法制与伦理观念,从道德的高度规避风险。同时,我们迫切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医学生实习缺乏法律界定及保护,而西方国家,实习阶段行使部分医师权力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因此,制定相关法规,下放部分诊疗权限,保障学生实践权益,才能为医生培养提供长远保障,而这最终是保障了更多病人的权益。

3.2.3针对预防医学专业特点,改善实习教学管理模式

预防医学实习生既有医学实习生的共性,又具备自身的专业特点。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只有树立良好的管理目标,制定完整的教学管理方案,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实习医生的临床实习质量。临床实习前,要加强学生的综合教育训练。这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了解和理解病人的心理,熟悉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正确处理好实习期间的各种关系,赢得医院和带教医生的信任,得到病人的配合。积极采用医用标准化模型、医学模拟教学等手段,解决技能训练受医疗体制的约束。

3.2.4完善带教医生的鼓励机制,创造良好带教环境

教学医院需加强师资培养,健全带教奖罚制度,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带教医生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知识传授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意识,提高教学查房水平。建议改变全体医生参与带教现状,选取一支高素质的临床教师队伍。减少优秀带教医生临床工作量,让其有充分时间带教,鼓励医生的带教积极性。预防医学学生临床实习中呈现出来的问题,首先是源于学生因客观条件和主观意识影响所造成的在主观层面上缺乏积极主动态度,同时客观层面上是源于医学实习教学、临床实践缺乏规范、制度的保障。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重点解决实习与学生升学、就业的矛盾,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应逐步规范实习教学和实习实践中相关的机制,保障医生、学生的积极互动,使实习得到更好的发展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在卫生服务中的实用性

外事工作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优势的主要体现(1)政策优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对外交流工作,近些年来关于国际合作方面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同时,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为医院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2)组织优势。院领导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在资金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医院出资派业务骨干到境外进修学习,拓宽视野。在院办专门安排了副主任主管外事工作,为医院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3)地域优势。眼科医院位于首都北京,是部局直属单位,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办院条件,同时也为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地利。(4)资源优势。眼科医院汇聚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医、中西医结合知名眼科专家,建立了以名誉院长唐由之研究员为首的一批老中青专家队伍,拥有雄厚的中医药文化沉淀,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眼科疾病的经验,为医院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人和资源。(5)基础优势。眼科医院有着长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工作经验和渠道,有愿意为医院对外交流与合作而努力工作的外事工作人员,为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多数医院对外事工作的管理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观念陈旧、组织构架不合理、制度不完善、人员非专业化及缺少全面预算等,因此外事工作亟待管理体制的创新[1]。我院的外事管理工作亦或多或少存在上述问题,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层面、水平、工作内涵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均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工作思路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

中医专科医院外事工作的思考

原因有以下几点。(1)一流的专家团队是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基石。以唐由之院长为代表的专家们在医学领域学贯中西,有系统深厚的中医造诣,有高超精湛的治病技术,有纯粹高尚的医德医风,有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他们是中医眼科走向世界的中流砥柱,既是吸引国际同行交流与合作的强大磁石,又是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强大动力。(2)发挥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眼病的优势,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中医眼科国际化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热点。近几年来,我院比较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从内容上看,大多是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方面。这种结合不仅是纯中医意义上的继承和创新,还包括中西医在理论上的相互解释和推动,中西医在诊疗技术上的相互移植和利用。这种结合不仅具有求同存异和易于交流合作的意义,而且在更高层面上,将有助于推动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造福于全人类。(3)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外事工作的可靠保障。各级领导不仅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战略战术的制定者,也是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决定人财物科学流动的决策者,是谋划和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可靠保障。我院持续、广泛、深入和高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开展,正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4)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外事队伍担负着重要作用。医院外事部门是医院执行国家外交政策和外事政策、处理全院外事工作的一个归口。它肩负着政策把关和外事管理的双重职责,在开展各项外事工作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作用。为顺利开展外事工作,具备一支既讲大局、讲纪律、讲协调,又懂外语、爱外事、有能力的外事队伍是至关重要的。(5)国际化人才队伍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目前,医院各科室中医外事专业人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化的临床与科研教学需要。最近医院已经积极组织英语培训,邀请院内、院外乃至外籍专家授课,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能力的复合型中医专科人才队伍。(6)感情外交在外事工作中往往具有超乎平常的作用。我院常年有境外患者住院治疗眼病,很多患者是多次住院,这种源源不断的患者来源,一方面得益于医术的高超,另一方面则是我们优质的服务使他们有了如家的温暖。为此,在不违反外事纪律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可能为外宾提供最优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医院在患者中的口碑,提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使境外患者源源不断地来我国就医。(7)营造和谐的环境也是眼科医院开展外事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

结语

在新形势下,外事工作领域逐渐拓宽,对外事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对外交流工作中,外事工作人员要始终牢记“外事无小事”的原则,秉承“外事为内事服务”的宗旨,做学习型、服务型外事干部。提高大局意识,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依靠专科医院的专长和优势,用饱满的工作态度,专业的工作精神,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使医院的对外交流工作在不断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门诊的发展思考

1门诊建设的内容

1.1科室的建设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承担着各类疾病防治及国家项目的常规日常工作。门诊部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个对外的服务窗口,它不同于综合医院的门诊部,其重点突出的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科室相对应建立的对外窗口,是一个主要包括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干预、健康指导、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具有疾病预防鲜明特色的门诊部。门诊可设有:①体检科:主要针对人群中亚健康人群的健康检查,对人群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为亚健康人群提供行为干预和生活方式指导,提高其生命质量。②牙防科:主要开展学生的牙防工作。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龋齿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深入学校开展学生龋齿患病的普查,给予诊治,对学生不良生活习惯进行行为上干预的工作已刻不容缓;并对存在地方性氟中毒的氟斑牙给与相关的健康教育及干预。③影像科:既可以进行常规体检,又可辅助完成国家的相关项目,配合其他部门进行职业病筛查,还可以为中心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④皮肤、性病科:对性活跃人群提供检测及行为干预,有针对性地为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进行检测;对性工作者提供指导与干预,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⑤预防接种科:扩大预防接种在人群中的范围,开展辖区儿童接种、查漏补种,改变人们普遍认为疫苗接种只是针对儿童的心理,提高成人接种疫苗的比例,扩大疾病接种种类比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等,普及老百姓的疾病预防知识。⑥特检科:针对新疆地方性特有疾病如黑热病、布鲁氏菌病及包虫病等进行检测,提高流行区的检出率,降低患病率,为有关部门的科研工作提供合格、充足的技术参数。⑦慢性病防治科:对糖尿病、高血压等进行临床指导,为他们介绍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同时开展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普查,给予社区内患慢性病的居民提供治疗及生活方式上的干预;另外还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立特定的科室,如结核病科、美沙酮科、艾滋病免费治疗科等[2]。

1.2人员的建设

包括门诊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门诊部工作人员相对复杂,既有编制内的在职员工,又有编制外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临时聘用人员,这些人员融合在一个门诊部内,由于每个人的素质不同,加之其工作目的和态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要使工作高速、正常运转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①要加强业务培训,使职工了解和掌握医学科学的发展动态。通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使之跟上时展的步伐;通过加强服务规范教育,使职工严格要求自己,按各项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减少工作失误。实践证明,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疾病预防门诊生存与发展的关键。②要注重加强职工的医德培养。建立道德约束和法制管理相结合机制,做到依法治医与以德治医相结合,使职工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其责任感,明确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③要尊重每个职工。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的人文管理理念是现代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要在实施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人为服务对象,以人为工作主体,解决人的需要,强化人的合作,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良好氛围,突出人的智慧、思想、道德、精神等因素的重要地位。④劳逸结合,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严格绩效和考勤制度,对违反工作制度的工作人员根据情况给予纪律和经济上的处罚;对勤奋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名誉和经济上的奖励。门诊的制度建设门诊的各个科室要严格执行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行政法规开展工作。制度化建设使工作、行事有章可循,是处理医患关系尤其是处理医患矛盾时的重要依据,是不发生重大医疗事故的重要保障条件。

2门诊建设的管理

一般来说,门诊机构管理可分为两部分:门诊机构的经营管理(包括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业务管理(包括医疗、护理、检验、科研等)。与此相适应,门诊机构有两套相互独立、相互依赖的管理机制,即经营管理机制和业务管理机制。门诊机构业务管理机制主要处理医疗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医学的应用和实践,有相对独立的规律和要求,一般不受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门诊机构运行机制则主要是处理医疗活动中人与人、人与机构及社会的关系,包括门诊机构内部领导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劳动组织制度、经济运行与补偿制度等内容,受制于整个经济体制,也受制于门诊机构的管理体制。营利性门诊机构的管理,应以市场经济原则为指导,但这并不是说可以牺牲杜会效益。相反,作为具有特殊行业性质的预防医学门诊部,无论是营利还是非营利性的机构,始终应将杜会效益放在首位。所以,一切诊疗应坚持杜会效益为首位,实现杜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辅相成;以提高杜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增进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

2.门诊的营销

门诊营销在门诊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 营销方案可以带来良好运转和经济收益。门诊的营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专家坐诊:目前常见的方法,是大医院的医生(一般是退休)到门诊定期坐诊,以此提升门诊技术形象。若无此方面资源,可设法打造门诊内权威医生品牌,建设自己的专家品牌。好的专家旁边都有一部分患者,患者又是单位宣传口碑的重要媒介。②价格打折和优惠促销:将国家的政策和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相结合,把健康教育与门诊服务结合成一体,提高患者的认可度和门诊的知名度。③办理健康优惠卡及免费的广告宣传单:结合国家项目和门诊的实验室组织健康体检,办理优惠卡及费用包干,既增加社会效益又增加经济效益。④口碑传播:首先靠良好的服务赢得患者自发的口碑宣传,其次就是门诊有意识地引导口碑传播。常用方式是分阶段提炼典型案例,在患者就诊时,由医务人员“不经意”地透露出来。⑤贴心服务:对待患者宛如亲人,入门诊如回家般舒适,让患者感觉到温暖。⑥联合推广:在当地电视台插播健康教育宣传时附注门诊广告,提高门诊的公信力。⑦努力提高门诊的外部形象,给患者以可信感,同时注意加强门诊内部的广告宣传,提升患者对疾病的敏感意识。⑧搞好公共关系:即做好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监督部门、新闻媒体等的公共关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另外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不同宣传主题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撰写和完善各种健康处方。充分利用媒体造势,积极地参与和组织每个“主题活动日”的活动,扩大门诊部的影响,从而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2门诊考核

绩效管理是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近年来的重要改革内容,在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内部,尝试绩效管理,困难相当之大。预防医学专科门诊部是一个临床部门,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他业务部门不同,绩效管理实施有更加显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在门诊内部尝试成本管理,摸清门诊业务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可为绩效管理的实施打好基础。首先预防医学门诊部可以尝试两级考核和两级分配,以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考核主要包括各门诊相关科室完善制度体现的要求,例如预防接种服务考核包括:①工作排班和工作岗位职责;②免疫接种流程;③门诊接种日志;④体检免疫史;⑤免疫接种卡;⑥儿童疫苗接种告知书;⑦冰箱温度测量及登记;⑧紫外消毒登记;⑨一次性用品索证购买;⑩疫苗使用和领取登记与健康教育宣传计划,另外还包括接种资料管理、按月统计。检验科考核包括:①检验的排班和岗位职责;②检验的工作流程;③检验登记备案;④实验用品出入库;⑤仪器的使用记录和状况;⑥检验制度上墙;⑦检验的质量控制。其他科室也如上述科室将考核内容造册,每年逐项考核。新的考核方案既包括既往中心考核部分又包括中心对部门考核、部门对班组(科室)考核,责任和权利紧密结合。部门领导与员工建立沟通机制,考核部分增加有利于绩效管理的策略反馈,及时发现管理的漏洞,更明确了预防医学门诊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同时将考评结果向员工交流反馈,得以明确今后努力方向,营造有利于绩效管理的氛围,树立以业绩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考核结束后,按照结果的高低进行奖惩分明的促进分配制度。这种制度化考核方案前提是既要考虑门诊的经济利益又要考虑门诊的社会效益,这是门诊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疾病预防控制门诊的建设和管理不仅需要完善的硬件条件建设,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好的管理和积极合理的分配制度等一系列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预防医学门诊利国利民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