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09:11: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县域经济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基本情况
1.1水资源现状
该县地处黑龙港流域,东依漳卫运河,水资源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和漳卫运河蓄水补给,多年平均降雨量530毫米。根据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我县水资源拥有量为6229.9万立方米,可开采利用量5606.9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64.5万立方米,可开采利用量为418立方米,地下水为5765.4立方米,可开采利用量为5188.9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205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8.2%,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2.2%。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所限,水资源具有“总量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等特点。目前,该县正处于一个连续的枯水期内。自1999年以来,全县仅有2001年、2003年和2005年三年的降水量略高于多年平均值,因此地下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补充,同时因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用水量逐年增加,超采地下水现象比较普遍,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供需形势非常严峻。
1.2县城水资源现状及供需形势
1.2.1县城区自来水目前用水结构分为:居民用水、非居民用水和特种行业用水三种。
近几年的城区用水量分别为:2009年总用水量132.3393万吨,其中,居民生活用水是109.8865万吨;非居民生活用水是21.9970万吨;特种行业用水量是0.4558万吨。2010年总用水量142.3847万吨,其中,居民生活用水是117.8942万吨;非居民生活用水是23.9010万吨;特种行业用水量是0.5895万吨。2011年总用水量156.2347万吨,其中,居民生活用水是128.6998万吨;非居民生活用水是26.4275万吨;特种行业用水量是1.1074万吨。从数据上看,用水量都是逐年增长的局势。
1.2.2县城区域内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
城区范围内按供水企业供水量和自备水源井统计,2009年工业企业用水量为300万立方米、2010年为350万立方米、2011年为400立方米。县城工业企业和生活年需水量三年平均合计约350m3。今后5-15年是馆陶经济尤其是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县淡水长期供求计划预测,到2020年工业用水要比现在增长3倍,城镇生活用水增长近2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将更大,因此节约用水,减少污染,刻不容缓。
2存在问题
2.1城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加剧了县城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城区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仍以自备水源井为主,县城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回用工程虽已建成,但目前还没有规模性使用,而且大部分企业生产用水全部为一次性用水。由于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可利用量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县城供用水安全。
2.2地表水源补给成本高
该县虽已完成引黄引卫工程,达到通水条件,但因地处市生态水网末端、沿途长,蒸发、渗漏,上游多节制闸拦截现象严重,南水北调工程尽管线路确定,蓄水工程尚未实施;路庄扬水站提卫运河水成本较大,仅电费一项年开支可达300百余万元。
2.3节水措施不到位,水资源浪费现象还普遍存在
①城乡居民节水意识差,农业灌溉还是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②蓄水工程和输水设施老化失修,“跑、冒、渗、漏”现象严重。③节水意识淡薄,水的有效利用程度低,城镇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低。并且新建项目节水审批缺乏协调和落实,造成节水考核监督滞后,使用的节水技术也比较落后。
3措施和建议
3.1合理规划,狠抓工程,在工程建设上求突破
一是通过实施引黄入馆工程,完成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使年供水能力达到1300余万方。二是通过实施引卫工程,推进路庄扬水站更新改造,加快体制改革,扩大提水能力,为我县提供3000万m3的水资源,可有效缓解该县水资源短缺的制约。三是通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供水规模3万吨/日的第二水厂,年增加有效蓄水量700万立方,可保证4万余户居民、60余家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四是通过实施完善县域生态水网工程,可增加有效蓄水近1500万方,满足我县耕地用水需求。五是实施公主湖、南湖蓄水工程。随着馆陶经济的长远发展,需水量的不断增加,储蓄水源500万立方米,为该县城区长远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3.2加强宣传,更新观念,在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上下功夫
通过录像、板报、宣传车、网络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让水是商品的意识深入人心。要改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天上下、地下流”的旧观念,强化全民的节水意识;及时传递正确的水价信息,使节水变为自觉行动。同时要形成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造成危害,谁负责赔偿的管理机制,在全社会形成惜水、节水、保护水的良好氛围。
3.3制定政策,规范管理,在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上抓落实
一要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制定该县节约用水办法,严格计划用水,出台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办法,调整供水价格,制定推广阶梯式水价,用价格约束用水量的使用,禁止高耗水企业的立项上马;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增加节水型工农业节水设备和节水器具补贴,加快节水型工业、农业技术的推广;三要加强用水管理,推广节水管理措施。安装节能管件,绿地浇灌使用喷管式浇水,公共卫生场所安装感应水龙头,有效避免人去水流的现象。
作者:罗斌 柳泽军 郭新磊 单位:河北省馆陶县水利局
1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1.1县域经济发展与发达省份差异显著
河北全省有136个县(市、自治县),县域总数在全国名列第2位。在2013年的第12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排名中,排名靠前的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山东、浙江、辽宁、福建五省的县域所占数量较多。进入百强排名的县市中,江苏省25个、山东省24个、浙江省20个、辽宁省11个、福建省7个、湖南省4个、河北省3个、河南省3个、广东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四川省2个、陕西省2个、山西省1个、吉林省1个、安徽省1个、江西省1个、湖北省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在连续12届的县域经济评比排名中,排在全国百强县前三位的分别是江苏、山东、浙江。从以上的数字明显看出,河北省与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先进省份的差距非常明显。由于自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从全省经济强县的分布来看,河北省仅有迁安、武安和三河位列百强县市之中。
1.2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河北省县域经济强县多位于交通条件优越和资源集中地区,县域经济落后的多集中分布在交通条件差、距离城市远的山区。河北省石家庄、唐山、廊坊等地区的县市在河北省县域经济20强中占据了大部分席位,这主要是由于这部分地区的地理位置较优越,县域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获得政府大力支持,已经有了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而县域经济发展排在后面的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域,如张家口、承德地区,交通的劣势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使得县域经济表现出不平衡发展。
2京津冀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京津冀现代化交通网络建设初具规模
公路方面,6条高速公路连接河北与北京,9条高速公路连接河北与天津,4条高速公路共同连接天津与北京。铁路方面,京冀高铁、京津城际高铁、津秦高铁促进了京津冀经济的融合和发展。京沈客专、京唐客专、京张城际已开通,津保铁路将于2014年通车,涿州-北京新机场-廊坊-北三县-首都国际机场一线的城际铁路也很快通车。高铁的快速建设,使得京津、京石、津唐、津秦、津沧等主要城市间能够实现1小时左右直达。航空方面,除了北京新机场,还有北戴河机场、承德机场、张家口机场、邢台机场在建。为了缓解北京机场的压力,增加当地的客流,天津、石家庄机场采取了“空铁联运”方式。城际轨道交通方面,北京地铁线路将修往河北一些城市,天津地铁向北京方向延伸;加快京津冀现代化智能交通网络建设,实现公交、地铁、轻轨、出租车领域“一卡通”刷卡支付。
2.2京津冀现代化交通网络对接不完善
首先是存在“断头路”,京津冀三地除国家级通道外,河北与京津对接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多处存在“断头路”,共达2300多公里,其中高速断头公路200公里,国道和省道断头路分别为700和1400公里。京昆高速只修到河北涞水,6年仍未联通北京,5条与北京对接的高速公路包括京秦、京台等未全部打通,还有23条普通干线公路没有全部通达。燕郊仅有一条102国道进出北京城区,非常拥堵,天津与石家庄之间没有高铁。断头路在河北省内有11300公里,与京津冀交通网络对接不完善,既影响了省内交通,也影响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交通体系的形成。河北省内交通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东西不畅南北不通”,各市县间的交通建设不通达,甚至需要借助北京换乘。唐山到北京、天津的客运班次多到每天几十趟,到张家口、保定、廊坊、邢台的车次每天却寥寥无几。承德唐山间至今未通火车,张家口、承德、衡水目前还未通高铁,承德-北京的需要4个半小时,张家口-北京要3个多小时,石家庄-张家口铁路至少需要7个小时,石家庄-承德至少要10个小时,交通的不便利,阻碍了张家口、承德、衡水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3.1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建设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进入全国第12届县域经济百强县的迁安,隶属河北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地处环渤海环京津发展区域,交通非常便利。武安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交通四通八达,路网纵横交错。武安市内有5条越境铁路,有18个客货混用站,309国道横穿武安市东西,邢都公路穿过南北,交通发达。三河市位于京、津交界,属于廊坊市,是县级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行政级别最高的,西距天安门30公里,西北距首都机场25公里,南距天津125公里、东到唐山121公里,处在京、津、唐的金三角核心。由此看出,县域经济发达的县市,其交通都很便捷,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以交通为首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了极大的作用,政府投资、民间投资或是外商投资,会首先考虑企业建成投产后的运输问题,因此,交通便利地区相对容易获得投资,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
3.2交通状况不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
交通状况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交通条件类似的县域经济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如廊坊市区中固安、大厂、香河均毗邻北京,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只有三河市进入第12届全国县域经济名单之中。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除了交通状况外的其他因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要想富,先修路”的观点虽对,但如何更好地利用好交通优势,是河北省发展县域经济中需要重要考虑的问题。
4加快京津冀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建设的建议
4.1推进河北省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建设
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的原则,促进河北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建设,市-县-之间,实现公共交通通达。创建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集高速公路、干线铁路和航空运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达到县县通高速,市-县之间公路达到一级标准,县城之间及与主要县域产业园区之间公路达到二级标准,实现市域“一小时交通圈”和县市“半小时交通圈”。其次加强县级客运站场建设,达到每个县有一个二级以上客运站,每个乡(镇)具有一个三级以上等级客运站,形成市-县-乡换乘便捷的客运枢纽体系,满足客运和货运的需求。加快城市公交向周边延伸,鼓励重点乡镇发展公共交通服务,形成覆盖全面、高效环保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发展省内航空运输,特别是首都第二机场的建设,位于北京市南端大兴区与河北廊坊市交界处,机场的建设使全国各城市与河北的交通更便捷。要努力提高和完善机场基础设施,扩大航空线,根据“零距离换乘,无缝连接”的目标,连接机场和高速铁路和城市交通。发展物流业,加强物流节点与航空、铁路和公路等主要货运站场的有效对接,发展铁路运输,降低对公路的依赖,真正实现货运“无缝隙衔接”。
4.2建立京津冀现代化智能交通网络系统
逐步全面对接京津冀交通,建立智能化交通网络系统。要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养护管理,不断提高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注意推广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完善交通信息,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随着普通道路建设,已有3条高速线连接北京,天津、石家庄,环京津周边县(市、区)与京津之间至少有1条一级公路连接。在京津冀共同推进的交通网络建设中,将形成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及主要城市的3小时公路交通圈。环绕北京的“大外环”全长约940公里的绕城公路,首都过境交通得到缓解,京张、京沈、京沪、京台、大广、京珠等高速公路连接起来,连同从北京出发向六个方向的高速路网(京承通道、京张通道、京石通道、京秦通道、京衡通道、京廊沧通道),形成“一环六射”的高速路网。要尽快打通“断头路”,加快廊坊北三县(市)与北京的交通设施网络一体化建设,加快京台高速、唐廊高速、滨石高速的建设。大力实施以路为重点的“畅通工程”,解决影响和制约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借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争取北京和天津的支持,优先加快公路网络和轻轨的建设。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津冀港口发展。加强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天津港和黄骅港之间的协同管理;推进机场与高速互联,在首都机场、北京新机场、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四空港为重点的机场体系基础上,建立京津冀航空、铁路、公路一体化的交通体系。
4.3借力“一小时经济圈”,构建环京津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建立高速、国道为主轴,以等级公路为支线,实现环京津一小时交通圈。“一小时经济圈”包括“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一环”指首都经济圈环京高速走廊,“六放射”指以北京为中心向六个方向放射的运输通道;“二航”指首都国际机场和新建的北京新机场,“五港”指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天津港和黄骅港。“六放射”将打通断头路,促进多地交通对接。河北要构建环京津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先促进环京津的廊坊、唐山、保定的县域经济发展。保定和廊坊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石家庄建立以医药、纺织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唐山和沧州发展滨海临港中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秦皇岛促进旅游、休闲、度假业的发展;交通相对不太便利的张家口和承德,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农副绿色产品加工。借助“一小时经济圈”,促进河北县域经济发展,努力建成特色经济走廊和经济高地。在京津冀经济圈公路交通网络的通畅后,为了使京津冀经济圈的交通网络更合理有效,在遵循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原则下,提高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民航利用效率,以京津为主轴,建立以石家庄、秦皇岛为两翼的区域路网,实现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的2小时通达,促进各城市之间经济交流和区域合作,促进县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作者:张春霞 彭东华 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一、何为县域经济
1.1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
1.1.1按照地理区位因素分类
(一)资源型县域经济。
资源型县域经济是指县域经济的发展依托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例如丰富的矿产、森林等进行规模型的发展相关产业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有效持续发展。该种发展模式典型分布于我国山西省以煤炭资源为基础而发展的县域经济。
(二)区位优势性县域经济。
区位优势型县域经济是指县域经济的发展依靠地理区位,临近大型甚至特大型城市。在这类城市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积极的承托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化现象,最终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此类发展模式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三)区域人文优势型县域经济。
区域人文优势性县域经济是指县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历史沉淀的基础上,丰富的人文资源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经商的历代传统形成民营经济的发展。此类发展模式最为著名的是温州、宁波一带的民营经济。
1.1.2按发展程度因素分类
(一)发达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县域经济是指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的县域经济也曾面临拖累整体国家经济的不利局面,通过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改变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率,同时及坚持市场选择、政府主导以及政策法规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了城乡差距,使发达国家的县域经济趋于稳定。
(二)发展中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县域经济是指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发展的一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经济发展分布不均(例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县域经济明显好于中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偏向于资源型经济,同时对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不高和再开发力度不足,导致严重的资源破坏以及环境问题的出现。
1.2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据最新的人口普查表明,现如今中国城乡人口占总人口的49.68%,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相比较之前的人口普查数据,出现了城镇人口比例上升,农村人口比例下降。而在农村人口中更多的是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劳动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现如今劳动力广泛积聚于大型城市,县域经济出现劳动力相对短缺的现象,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三大产业比例协调的矛盾。
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如何正确的协调三大产业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会决定此类县域经济的发展结果。同时,县域经济的不同分类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三大产业的比例不同。所以如何正确的协调三大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
二、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关系
2.1农村城镇化的概念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重新分配的结果,导致的是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镇集聚,是一种渐向的人口流动过程。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较明显的表现为:①人口由农村转移至城镇;②非农产业的集聚化现象日渐突出;③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地区内传统农业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下,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大生产化时代到来。
2.2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如何完成资源的再整合以及农村城镇的建设问题都是艰巨的难题。与此同时,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对于整体经济以及局部经济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全局的意义。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整体经济状况低于全国总体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又面临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面对种种农村经济的问题,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对于经济全局的作用尤为突出。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一步,在发达国家历史经验上,通过“市场机制、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实现的城乡一体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小现有的城乡差距,同时对于经济的整体长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当中,因地制宜的选择重点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利用市场的决定作用,去发挥潜在资源的内在价值,从而实现农村城镇化。
(二)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微型经济体的意义。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广大的农村居民,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逐渐进入了农村,同时经济水平的提高,生产要素的再组合改变了以往的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状态。农村居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将传统农业特色产品进行整合,实现了大生产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有些农村居民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用农村劳动力、地租廉价的优势,进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2.3农村城镇化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2.3.1农村城镇化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涌入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在带来这些城市繁荣的同时,也给这些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城市管理以及交通等诸多问题。久而久之,随着这些特大型城市的成长,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问题,这些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再次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然而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在市场机制的决定作用的发挥下,县域经济亟需大量的劳动力承接由这些特大型城市转移来的相关产业,此时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加速的同时,给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3.2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县域经济产业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涵盖面包括城镇和农村两个主要的方面。在城镇这一块,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城镇面积的扩张,大量的占用农业用地,建设工业园,发展工业,这样的建设确实可以保证经济的发展,但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于县域经济产业的协调有着巨大的作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直都是依托传统的农业维持基本生计,农业城镇化的建设,市场机制的进驻,可以为传统农业的大生产提供可能,通过各种资源的重新整合,因地制宜的发展相关传统农业,带动经济要素的发展,实现县域经济产业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江西省余干县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
3.1重点产业建设现状
江西省余干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物产丰富,毗邻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是传统的“鱼米之乡”,在传统农业当中,渔业和水稻种植业的比重占据明显优势。所以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当中,渔业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对于余干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经过近几年余干县渔业和水稻种植业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在发展中又面临着相应的问题。传统农业的突破: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当中,渔业的发展在政府引导下的改变技术的基础上,顺应市场机制,积极向大型城市供应淡水鱼,取得了较大的收获。渔业在“科技入户”的指引下进行“数字养殖”,从鱼的品种、水质的监控、投放鱼苗的时间的选择都进行精确化。乌鱼的池塘养殖面积达到8470亩,黄鳝网箱养殖达到6310箱。同时,乌鱼的死亡率为2.9%,较先前年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水稻种植业方面,余干县也在推进科技种植,运用地理GIS技术对土壤环境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政府加以引导,推动水稻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的问题:作为农村城镇化的重要一环,渔业和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同样存在发展难题。首先,在科技入户上面临技术交流困难的难题,由于网络在农村的覆盖面不足,相关技术的传递上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次之,农村现有人口中,比较易于接收新技术的青壮年由于外出务工,在技术传达度上不甚理想;最后,对于传统农业的相关经费存在短缺现象,致使渔业和水稻种植业者生产积极性不高。
3.2余干县县域经济新兴产业布局现状
余干县在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同时,对城镇布局进行了规划,在黄金埠镇建立了工业园区,工业园的建设是基于黄金埠发电厂建设发展的工业园区,现如今,已成为涵盖医药、电力、建材、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开发等行业的综合园区。综合相关因素不难发现,黄金埠工业园区的建设有以下几点优势:交通便利,运输便利:紧邻济广高速,并有江西省第一条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与之相连,距离南昌昌北机场和景德镇机场仅一小时车程,距离江西省道路交通枢纽城市鹰潭仅30分钟车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抓住大型城市的转型契机,积极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大型城市纷纷发展高科技密集型产业,纷纷向内地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时机。利用自身劳动力廉价的优势,集中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积极承接服装、电子装配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些举措有利于解决劳动力就业难题的同时,对于发展县域经济的新兴产业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余干县政府在努力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通过“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施“均衡教育工程”保证农村优质教育、实施“教育阳光工程”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上述工程在很大意义上有利于解决人口素质问题,同时,为了保证相关产业的技术专业难题,余干县加大推进“职业教育”,县政府投资500万元,兴建了6000㎡的县职教中心,有力的解决了相关产业的一线工人缺乏的难题。
3.3余干县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问题所在
城镇化布局呈现混乱局面,造成较严重的房屋浪费问题。余干县在农村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设当中,采取的是以工业园的发展为中心,临近县城布局新兴产业,带动城镇化进程,而远离县城的农村地区依托自身资源,促使传统农业市场化转型,推向市场。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临近县城布局新兴产业出现了城北、城西、城东各种工业园兴起,但又未能长效发展的尴尬局面,废旧厂房出现搁置现象,同时工业园附近的环境问题日渐严重。长此以往,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经济资源的再开发不足,三大产业平衡度依旧不足。在余干县的农村城镇化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设当中主要着力于解决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问题,对于第三产业这种高附加值、高回报率的产业的布局出现了明显的漏洞。余干县在城镇化建设初期强调要建设成为“省会城市南昌的后花园”,在完善了相关的基础设施之后,没有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致使现如今三大产业的发展不平衡日趋明显。
四、县域经济农村城镇化建设经验
4.1农村城镇化建设经验分析
4.1.1江西省婺源县农村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江西省婺源县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兼带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县域经济类型。从历史资料来看,婺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山区县,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发潜在经济发展因素——旅游经济,使县域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2012年全年,生产总值增长15%(现价),财政总收入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城镇化率提高2.5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城镇调查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及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而作为婺源县支柱产业的的旅游业更是达到全年接待旅客41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8000万元,综合收入10亿元的成绩。
4.1.2安徽省怀宁县农村城镇布局发展县域经济。
安徽省怀宁县自1998年县城搬迁以来,进行了怀宁县开发区的建设。到2014年上半年,怀宁县实现财政一般预算9.8亿,其中税收收入6.94亿,增长15.8%,规模工业增长值46亿元,增长13.5%,全社会规定投资61.9亿元,增长20%。现如今,怀宁县开发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开发区的建设上进行分期建设,一期规划建设综合园区,二期规划建设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精密电子等专业园区,三期规划建设新型建材、新兴能源等专业园区。在开发区的建设上严格按照“全面建成、企业驻满、拉开框架”的步骤进行,同时交通网络、学校、广场等基础设施完善,逐渐形成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的典范。
4.2余干县农村城镇化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余干县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当中对于传统农业现在仅限于对于农业的简单利用,也就是生产、出售,这样获取的经济的附加值不高,从而县域经济在深入发展时也会面临比较严重的压力。所以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潜在经济资源变成了关键。从婺源县的经验中不难得出,对于传统农业的转型,除了市场化的售卖之外,应当给其增值,作为“鱼米之乡”的余干,紧邻鄱阳湖的有利区位,弥补鄱阳湖平原旅游业相对短缺的问题。同时,科学用地,学会利用自然规律,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余干县在未来的农村城镇化的道路上,面对未来巨大的城市扩张,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布局应当合理化运用,开发区、工业区的建设应当在政府主导下运用消费以及投资拉动相关因素的增长,就如怀宁县的经验一样,在完善基础设施的第一步之后,构建有吸引力因素,由消费者拉动以及投资厂商拉动填注,最后完成城镇化建设,长此以往,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亮 黄鑫 陈岩迪 单位:上海金融学院
一、确立为县域经济发展作贡献的目标任务
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能,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一批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企业办实事、多办事、办好事,支持企业发展、服务企业发展,为加快企业发展和项目推进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局面和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创新公安工作,做好服务工作
公安部门要破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作定式和习惯思维,消除公安就是“单纯抓治安,孤立办案件”,“企业经营与己无关”的思想;认识到企业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公安部门的保障和服务,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地位,树立新观念,适用新方法,主动把公安各项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实行有效对接,时刻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此,要创新公安工作,做好服务工作。公安部门工作要以抓稳定、保平安、促发展为中心,一切工作紧贴这个中心干,围绕这个中心转,服从和服务于地方改革、发展的大局,努力为深化改革开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宏伟目标服好务。
三、摆正关系,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公安部门要跳出部门自身狭隘观念,摆正关系,树立大局、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公安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的关系。公安部门担负地方政治安定、治安稳定和群众安宁的重要任务,要改变单纯公安工作观念,做到根据地方实际需要全面开展公安工作,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更好地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要正确处理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树立起公安部门自身的事再大也是部门利益,地方经济建设的事再小也是全局利益的观点,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大事,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四、提高行政效能,开通“绿色通道”
在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中,公安部门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要开通一条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方便、快捷的服务企业的“绿色通道”,缩短企业办事时间,降低企业办事成本。进一步改进和改革公安服务、管理方式方法,简化行政许可审批程序,减少环节,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在治安、交通、出入境、户政、消防等公安行政管理方面,要积极开辟“企业办事绿色通道”,落实一名部门领导专门负责,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要做到: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要立即办理解决;对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明确时间,限期办理;对确实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给企业一个满意的解释和答复。
五、结语
公安部门转变职能,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上面的五点意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公安部门切实做到上面五点意见,就实实在在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必定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获得广大企业的拥护和满意。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是在一定的集聚区域中,以小城镇和乡镇企业为依托,农村就业方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过渡,居住场所从传统的农村地域,向新型城镇地域迁移的过程。城镇化的标志是:在充分保证社会对农业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逐渐缩减农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例;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有相应政策的扶持,以助其比重稳步上涨。农村城镇化的理想效果,是双向互动的。既是包涵着农村的资源、资金、劳动力向城镇方向流动、集聚,也意味着城镇中先进的生产技术、信息和人才,向农村方向的渗透和扩散。
(二)农民和土地间的关系问题是核心
在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中,必然会涉及到土地征用方面的问题。毋庸讳言,现下的土地征用制度,确实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国家性质,规定了土地的部分权利属于农民,而真正掌控土地这一最大资源要素的是我们的国家。当然,平等的占有土地资源要素,是土地利用合理化的必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有效保证了农民能够拥有自己的一份土地。土地的使用从高度集中到高度私有,有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问题。在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警惕一些农民由于资金、农机设备等要素的缺乏,将手中的土地出售。避免在城镇进程中,出现像拉美国家的“贫民窟”现象。
(三)城镇产业的发展
工业化是对供给环节的保障,而城镇化则保证了需求,二者的有效互动,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必须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低耗、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中国的广大中小城镇,在承接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的同时,必须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创新发展,开创且善于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具体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确实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反之,农民增收为乡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带动了周边小城镇企业的繁荣和发展。
(四)注重小城镇发展和城镇化的质量提升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在观念和行动上的与时俱进。首先,在认识上需要意识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绝不单纯是城镇面积扩大、城镇人口增加。取而代之的是,要以切实改善民生为目的,注重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从农村向城镇的变化,更实际的是人居环境、就业方式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现代化”,让居民离土不离乡,找到城镇化带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二、县域经济发展定位
正所谓见微知著,我们通过对一个县市的范围内各项指标的了解和掌握,就能够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有一个基本了解。可以说,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县域经济的发展带动。所谓县域经济,是指一种以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为范围,统筹经济、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的具备开放性、多元化特色经济。一般来说,县域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联系纽带,以广大农村为腹地,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乡镇企业,力图实现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的发展。
三、促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是大小城镇,它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动力;另一方面讲,城镇化的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腾飞的启动设备。当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环节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就其具体表现来看,问题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城镇规划的布局存在不合理之处,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时时发生;二是城镇企业生产规模小,且分布不集中,导致工业所起到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关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困难重重。针对上述问题,实现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对症下药,科学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科学规划城镇发展
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城镇化之路顺达、成功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第一,需要加强培养组织部门成员的科学规划意识,决策中要持有慎重、严肃、负责的态度,注重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争取以高明的规划设计为带动,走好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性第一步。第二,正确的规划,需要进行多方面衡量,充分考虑到人口规模、区位条件、资源状况等影响要素,严格遵循市场运作规律,科学、有效提高城镇有特色、有优势、看长远的竞争力。第三,城镇化建设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要注重规划的适度性、协调性。城镇建设规划一方面应该与时俱进,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时代感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需要注重人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关注居民的幸福生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实现共进。最后,对于规划的制定,要广纳贤言,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并慎重决断。制定好的规划,既要严格执行,又要在施行过程中进行科学慎重的反思与调整。
(二)改革完善相关体制制度
目前来看,要促进国家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对制度和政策环境的优化是刻不容缓的。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依据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把社会保障覆盖面尽快扩展到全体居民,这对于解决广大农村人进城务工时,各项权利得到有力保障。二是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现行的户籍制度由身份证管理制度替代,是户籍改革制度的亮点之一。这一改革,将取消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旧式管理模式。户籍制度改革的创新,是具有历史性重大意义的。它降低了农民进城的门槛,在劳动就业、福利补贴、子女就学等各个方面都享有与本地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更加公平。三是施行有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承包地管理制度。依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例如,允许进镇的农民保留其农村承包地的使用权,或允许其将土地使用权进行有偿转让,帮助农民提高财产性收入。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政府外地企业、人才引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就地取材,培育和扶持当地市场前景较好、低投入高产出、技术含量高的大潜力企业。突出对主要企业和著名品牌的栽培,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产业的区域化布局持续优化,加快县域经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结束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和城镇经济,经由城镇经济的辐射、带动,引导县域经济的城镇化、工业化转型。尤其在省、地市等各个区域之间实现互动共赢,相互补充,促进城镇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作者:王凤华 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一、发展个性邮票是依托县域经济,做活邮政营销的重点
邮票是邮政行业中最传统业务之一,在目前通讯高度发达的新会里,邮票所承担的传递信息的功能日益缩减,但这并不代表着邮票业务将走向末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追求也逐步从物质享受向精神享受转变,设计精美或具有纪念意义的邮票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争相收藏和赏析的对象。这给邮票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为此,发展个性化邮票已成为邮票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发展个性化邮票主要依托
邮票之所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主要是其内容的独特性以及内容所表现出来的纪念和收藏价值,因此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各地个性化邮票发展的依托。要做好个性化邮票的营销工作主要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订单式个性华邮票服务,为需要的县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化邮票。二是以县域民族风情等具有当地民族特点的文化制作成邮票、贺卡、集邮珍藏品等商品,并根据生日、寿诞等主题形式灵活组合形成套装作为礼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三是将个性邮票作为旅游纪念品,制作成套纪念册,为外地游客、来宾提供了精美的纪念品,以满足外地旅客的纪念和收藏需求。
(二)创新的营销思路是个性化邮票发展的基本条件
创新是营销工作永恒的主题,个性化邮票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因此,邮政营销部门要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走积极、健康的发展道路,努力借助难得的市场机遇进一步做大规模,大胆创新思路,结合经济开发特点,对市场进行细分,力求邮票个性化服务有重大突破。一是要在做好个人专题个性化邮票营销活动的同时,以个性化邮票为主的邮政礼仪服务转变业务发展思路,大胆创新,将服务礼品范围拓展到邮政的各项业务中,使邮政产品优化组合营销。二是要对过去的邮政营销模式进行大胆的修改,制定出一套符合地方市场经济,满足市场需求的营销方案。三是要抓住个性化邮票的收藏、鉴赏、保值等特性,为客户量身定做,比较灵活,对宣传地方政府、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形象,扩大知名度,突显个性有积极作用的特点,制作邮票套装纪念品,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从而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以本土“文化节”为契机,发展个性化邮票
个性化邮票的收藏和纪念价值决定了个性化邮票在邮票中的地位。但是,个性化邮票的个性化是其占领市场的关键点,因此,突出邮票的个性化就成为个性化邮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了。因此,本土的各类“文化节”及传统的民族风俗节日自然成为了个性化邮票发展的最佳契机。要想抓住这个绝佳的机会发展邮票,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灵通信息。及时了解当地本土文化节的时间、地点、承办单位、主题等。二是立即做出反应,积极争取。在收集和了解相关活动信息后,邮政部门要积极策划营销方案,主动上门商洽,争取业务。三是做好宣传。积极与当地政府作好特色邮票的宣传工作,可通过举办首日封开封仪式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四)与其他邮政业务紧密结合,促进邮政业务的全面发展是发展个性化邮票根本目的
邮政行业的发展要有整体发展的思路,就个性化邮票而言,其主要价值还在于对整个邮政业务的带动。如何与其他邮政业务紧密结合呢?一是要立足于服务社会热点活动,抓住客户所看重的个性化邮票具有特殊宣传作用的“热点”效应,大力拓展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使该项业务成为集邮业务的重要支柱。二是要加大个性化邮的宣传,同时促进邮政的其他业务,如邮资(广告)信封、邮资(广告)明信片等也同样具有功能,可以发展个性化邮票的地方就可以发展邮资(广告)封、片业务。三是要敏锐的捕捉市场信息,建立信息库,把握商机是关键所在;树立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的品牌,提高个性化邮票的策划设计水平是发展做大业务的基础;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灵活运用营销技巧,做好为客户服务的各项工作是成功的前提;站在客户的角度搞好策划,实现“双赢”是成功的保障。
二、依托本土重大节日,是做好邮政营销的关键
重大节日的民间风俗习惯往往蕴藏着极大的商机。各地邮政部门要紧紧抓住各地在不同节日的民间风俗习惯,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拓展邮政营销。
(一)依托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做好邮政营销工作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邮政部门要把握好中秋节日的商机,发挥邮政企业品牌及渠道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邮政服务领域,迅速启动中秋营销活动。一是要从月饼厂家、品种和礼盒组合产品的选择到包装的设计;从促销现场的布局、气氛到人员安排、推介技巧等都要认真考虑。二是认真分析中秋礼仪营销的形势和运作模式,把当前整合邮政强大渠道优势,发挥寄递网络的作用,作为邮政中秋市场竞争力的营销重点。三是针对大客户市场,主动向政府及通讯、银行、公用事业、金融保险等行业大客户的领导、主要经办人专送具有邮政特色的中秋月饼,介绍邮政中秋礼仪优质、优价、优选、优装、优送、优惠六大特色服务,争取社会的认可。
(二)依托国庆、建党、建军等节日,做好邮政营销工作
国庆、建党、建军节即将来临,各地邮政局为把握好商机,发挥邮政企业品牌及渠道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邮政服务领域,迅速启动营销活动,一是做好国家国庆等纪念邮票的发行工作。二是做好特色服务工作。在特色邮政服务方面,各地邮政局从纪念品的组合,到产品的选择到包装的设计上下了极大功会,既突出节日本身,又与各地自身特色相结合,针对大客户市场,主动向政府及通讯、银行、公用事业、金融保险等行业大客户的领导、主要经办人专送纪念册,以搏得客户的喜爱。
(三)依托企业的开业庆典、成立周年等节日,做好邮政营销工作
企业开业庆典或成立周年是邮政特色服务的又一新领域,为迅速占领这一市场,各地邮政部门要积极应对,以实现成功营销。一是要对县内和周边企业进行摸底,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实行台帐制,把企业的成立时间,经营理念及产品特色一一做好记载,掌握好第一手资料。二是要在企业成立周年庆典即将来临之际,由专人对企业实行邮政服务营销,通过制作和发行企业周年纪念邮票和纪念册的方式,为企业服务。三是确定重点企业,对县内的大型企业,实行重点营销,由县邮政局相关领导带队,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服务,通过制作企业特色专用信封、企业发展史邮票、成立怀旧纪念章等形式做好邮政服务工作。
三、结语
总之,邮政行业在强大的市场冲击和挑战中,想要站住脚,必须立足县域特色、依托县域经济,才能走出一条邮政发展的新路。
1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1.1工业园区建设状况
安徽省五河县工业园区始建于2003年,规划面积16km2,工业园区产业主要定位是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引进了以华芳纺织、华运毛纺为代表的4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6亿元,占全县比重达到43.9%;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97.5亿元,占全县比重达到46%;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9.8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3亿元,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35%以上,解决了55%的社会就业。
1.2新区规划及产业定位
新工业区坚持规划引领,集聚人气与发展活力,将园区定位为“工业园、生态园和新城区”。新区的规划是在原工业园区基础上扩大,总面积约40km2,起步区10km2,核心区5km2。新工业区重点产业定位设想:打造2~3个重点产业,如新型建材产业(防水、防热、密封墙体等)、新材料及电子信息产业(超薄玻璃、触摸屏、LED产品等)、装备制造产业(数控、汽配、医疗设备制造等)、新能源产业(生物发电、太阳能、风能能源开发等)。
2存在的问题
2.1工业区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初始规划形成园区与自然村共存,园中有村、村中有园,基础设施简陋,给企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使得部分已建项目需要拆迁重建(布雷斯顿、利达针织、鸿雁塑业等),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园区虽然搭起了框架,但还存在断头路、半面路、道路狭窄等现象,路网未形成环状,三水管网、绿化、亮化建设未能实现全覆盖,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适应,需要进一步完善。
2.2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缺乏
园区的建设要符合三个标准,一是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化,二要有相当企业进驻,三要实现产业的集聚。园区初始建设经验不足,各方面条件不完善,没有很好的达到这个标准,招商引资的整体环境不过硬,形成了“拾到篮子里都是菜”现状,引进项目质量不高、规模不大,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地整合,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同时,引进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含量不高,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均以加工、跟踪模仿为主,没有核心竞争力,缺乏龙头带动企业,难以形成集团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开发区的积聚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3项目建设用地紧缺
一方面由于招商引资竞争激烈,为吸引项目落户,建区初期对引进项目的投资强度、土地投入产出率等不加控制,几乎是有求必应。有的项目认定外来固定资产不少,但与实际投入不相符,出现项目占地过多、只圈不建、停产闲置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土地指标紧张,加上近年来招商引资成效日渐提高,造成有签约入园企业在等地开工的现象。
2.4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空乏
园区内第三产业配套几乎空白,无仓储物流配送,造成企业运营成本高,招商洽谈项目屡屡提出此问题;无公交站点、商场超市、娱乐服务等场所,不方便企业员工生活,不适应“产城一体化”构建宜居宜业环境的要求。
3对策建议
3.1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开发
一要坚持高标准规划。工业区的规划,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眼光放得长远,高标准规划,做到十年、二十年之后,甚至更远,都不会落后。既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专项规划,既要有用地的布局规划,又要有产业发展规划;要舍得花钱,要结合实际,请知名的大的规划设计院设计。二要高起点开发。结合县域经济能力,按照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九通”,即通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燃气、公交、通信、有线电视。要优化环境,做好绿化亮化,为吸引大项目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注重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工业区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应根据实际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不能因为关系而降低标准,不能因为急于完成招商任务,盲目满足招商企业要求而违背原则;要坚持规划的严谨和严肃性,不得随意变更规划。园区规划一经完成,就要严格执行,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
3.2坚持把引进大项目作为工业区发展的关键来抓
项目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没有项目,一切都是空谈。要重点支持主业突出、成长性好的龙头骨干企业,依托大项目、好项目、尖端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增粗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对抓企业上项目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招商引资发展企业、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改善环境服务企业的基本路子,实现企业数量增加,规模壮大,效益提升。要积极尝试招商引资工作“公司化体制、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即招商体制由政府推动转入公司化运作;招商队伍通过职业培训,树立职业精神,形成职业化的队伍;招商活动渐成体系,招商措施形成专业知识;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招商人员提供佣金和经费,在需求和市场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千方百计谋划、争取、引进一批新项目、大项目,全力以赴把项目建设搞上去。要集中全力抓项目,突破一点,以点带面,以商招商。要进一步抓住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瞄准大企业、大集团,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努力将其吸引来投资兴业。
3.3坚持大力培育特色农民工创业园
按照“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市场导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整合闲置厂房和场地资源改建一批综合性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调查显示,全县各乡镇农民工创业园大多数都存在入园企业少,企业停产和土地闲置等情况,建议统一整合各乡镇农民工创业园,在县城周围建设四个大型特色农民工创业园,形成“一区四园”的发展模式。大项目、大企业可以直接进入新工业园区,一些中小项目、地方企业进入不了工业区,可以根据企业特色,就近进入特色园区,这样有利于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动员(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申报补助。还可根据企业规模、促进就业人数、实现经济价值等情况给予资金奖励,努力提高(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的积极性。同时,农民工创业园的有效整合,还可以腾出土地指标,解决土地闲置、土地浪费等问题。
3.4坚持统筹保障工业区建设用地
从有利于引进县外优质资源、有利于提高产业发展效益,有利于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等方面考虑,“园区化”是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国家严格土地管理政策的背景下,土地供给困难和用地需求增加,使工业用地问题成为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最大“瓶颈”。针对这个问题,一要竭力引进5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向上争取点供用地。二要大力开展土地整治,置换出土地指标。三要大力开展土地清理,盘活闲置土地,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对闲置土地情况进行认真地调查核实,把厂房布局分散、占地面积较大、投资强度偏低、经营效益较差、土地浪费严重的企业作为重点处置对象,使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3.5坚持推进工业区配套服务综合体建设
要坚持按“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抓好园区配套服务综合体建设。一要积极推进银行、宾馆、商店、学校、公园、医疗诊所、体育设施、娱乐服务场所等配套服务综合体建设,以满足工业区职工生活需要,合理进行园区内生产区、服务区与生活区的布局,努力改善园区企业的生产生活条件;二要加快土地整治、标准厂房、公用工程配套建设进度,超前规划建设道路、桥涵、管网、消防、环保、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引资建设工业区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大力推进信息化,努力提高园区承载项目的能力;三要建设一幢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工业区管委会办公大楼和现代化的党群活动服务中心,致力打造“成本洼地、服务高地”为入园项目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营造浓厚的亲商、重商、富商、和商的氛围,为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作者:朱邦珍 单位:五河县委党校
1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1.1是县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县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县域内当代人相互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公平、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充分保障公民的环境权利和子孙后代的环境利益。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环境,这是因为我国自然资源的主要浪费源与自然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县域工业分布于县域内的各个角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县域工业要彻底摒弃先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老路,改变仅依靠扩充生产要素来提高产出的传统方式,有利于从根本上遏制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符合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1.2是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减轻环境压力的需要
目前,县域社会总产值在全国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60%,县域工业产值已占全国工业产值的50%,与此同时县域工业却消耗了全国73%的煤炭、64%的粗钢、61%的木材和55%的水泥,其单位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20%。一方面,县域工业的发展以高物耗、高能耗为代价;另一方面,县域资源、能源紧缺日益凸显。资源浪费与资源短缺同时存在,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使县域环境持续恶化,污染加剧。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县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对该地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构成了威胁,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传统粗放型经营手段,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为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组织好生产力配置,减轻县域环境压力,使县域经济得以健康、持续发展。
1.3是由具体县情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县域企业完成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正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与资源较为丰富的县域相比,资源较稀缺的县域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更为迫切。这是因为随着竞争的升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县域工业依赖先前优势扩大生产规模的路径将不复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其唯一选择。另外,我国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周边的县域,在经过初期探索积累经验后,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集约型增长道路符合当前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而中西部县域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以粗放型增长为主,但走集约型增长道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并没有因此改变。
2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2.1针对县域经济的评价考核系统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不适应
在以GDP为标准对县级政府官员进行政绩考核的制度安排下,经济发展方式是否转换被排除在考核体系之外,县域经济往往“有增长,无发展”,“只求速度,不讲效益”。由于政绩考核标准的单一性地方政府官员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手中资源配置的权利去追求GDP增长速度,而非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导致速度与效益的严重割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片面加大投入而使生产规模快速扩大,结果往往却是经济质量下降、结构失调、比例失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尤其是在低价格要素的支撑下,县级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欲望远远比不上来自水平扩张的冲动。目前,只追求GDP增长速度而不考虑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的县域经济评价考核系统已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极不适应。
2.2促使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缺失
产业结构政策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方向,体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而目前县域产业结构政策的缺失正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的根本原因。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速度、质量与效益相统一,正是产业结构政策的本质所在。通过合理的竞争秩序与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县域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目标。目前,正是由于能够使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县域产业组织政策的缺失,因而不能充分利用竞争的压力来推动县域企业改进技术、提高效益;由于最佳规模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政策缺失,因而不能利用规模经济建立能使产业生产成本降低的大批量生产体系。
2.3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弊端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
首先,县级政府职能转换滞后。一是“越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所进行的一系列权力下放,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与县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但是地方政府却通过对本属企业权力的不正当截留,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决策。二是“错位”。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维护本地市场与本地企业的利益,往往对区际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商品贸易采取限制或禁止性措施,造成了地区封锁,分割了市场。三是“失位”。政府的权力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本应该使制度供给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产品,然而县域政府却并未承担起制度供给的责任。其次,重要生产要素产权界定不清,县域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当前,县级政府仍通过行政干预来影响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降低资源有效配置的标准。另外,县域环境资源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其价值,这不仅不符合边际效用定律,而且较低的价格导致了微观市场主体对资源、能源的滥用及其总体效益的低下,同时也使得以高消耗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持续存在。
2.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使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受到制约
首先,科技进步政策缺失。要么没有形成与县域经济实际运行相配套、符合科技创新要求的宏观政策体系,要么所制定的相关政策不完善,或这种外部政策导向与科技创新内在要求之间存在矛盾,科技创新工作与县域经济的市场经济属性、资源结构不能完全相适应而难以开展。其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其一,在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不具备自主创新的一般客观条件。其二,企业自主创新的途径不明确。在县域企业科研力量薄弱、R&D经费缺失的情况下,以何种方式实现自主创新,如何结合县域企业的各种情况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5环境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环境准入制度缺失。由于空间环境准入制度的缺失,县域空间无法被划分成具有不同环境功能的单元,因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不同分区内的经济结构。由于总量环境准入制度的不完善,不能对县域环境容量进行科学评估,不利于排污交易市场建立。由于项目环境准入制度的不规范,县域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多流于形式,环境保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宗旨难以体现。二是清洁生产制度不完善。清洁生产很难被写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或区域环境规划,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既没有依据县情提出适合开展清洁生产的配套方案或给予相关政策指导,也没有将清洁生产工作纳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定期考核,落实责任。企业则普遍存在清洁生产技术匮乏、筹措资金困难、信息获取渠道不畅等问题。
3低碳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对策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县级政府必须依据低碳发展理念和《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基本要求,采取具体措施,制定行动计划,树立低碳模式,支持绿色经济发展。
3.1推进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1.1积极推行县域产业政策,适时调整县域产业结构。
强化县域政府的宏观调控,注重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使县域三次产业从主要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大,片面追求产值的增长速度,逐渐转变为依靠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采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扩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变革生产过程,不断降低物耗、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从主要依靠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转变为主要依靠所投入资本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依靠要素之间的最优组合;从主要依靠“简单铺摊子,立即上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为正确把握趋势与规律,立足现有基础,不断加强对企业的充实与改造。在产业政策实施方面,县级政府可以在国家经济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县情,并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价格政策与金融政策来影响本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使产业政策制定时所确立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得到扶持与发展。县级政府还可以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并提供相关服务,使县域企业的行为与产业政策目标的要求保持一致,使县域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1.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创造条件,利用优势,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为基础逐步加大对其他产业的投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本选择。与县域其他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极强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发展县域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该产业的优先增长产生引致投资,从而带动前向联系部门和后向联系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取得突破的客观选择。目前,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只有突破生产要素的各种约束,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县域其他产业增长的不平衡战略,才能最终实现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
3.2深化县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3.2.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并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使之符合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目标,改变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落实企业自主权。转变政府职能,促使县级政府自觉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不断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增强计划的弹性,以市场为基础,形成具有宏观性、方向性和政策性,体现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的经济计划,并通过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发挥计划的指导管理作用。另外,在对微观主体进行约束方面,县域政府要承担起制度供给者的职责。
3.2.2创新县域资源高效利用机制。
建立并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县域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放弃运用行政手段对重要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合理干预,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建立有利于县域资源高效利用的激励机制,通过设置具体目标,引导县域企业出现高效利用资源、能源的优势动机并使其按照特定的方式积极行动。以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目的,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通过行政强制措施,将高耗能、高耗材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与技术淘汰。建立有利于县域资源高效利用的补偿机制,依据县域企业的实际开发量和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大小,采取征收环境税或排污费的方式由政府组织对市场主体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补偿。
3.2.3建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县域经济评价考核体系。
将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引入考核指标体系,使县域投入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人口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优化成为具体考核内容。另外,要将县域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经济质量的提升引入考核指标体系,从而在具体考核中增加经济稳定运行、总体效益水平、环境与生态平衡以及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等相关内容。
3.3实施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政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3.1实施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政策。
在技术开发政策方面,县级政府要增加科研资金投入,确保县、乡、镇3级科研机构R&D费的及时到位。积极支持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科技推广政策方面,要做好科技推广的规划、协调和组织工作,使科学技术能够被快速地应用到县域经济活动中。在技术交易政策方面,应积极筹措,建立并完善县域技术市场,发挥县域技术市场管理者的作用。在技术引进政策方面,要制定技术引进政策,提高县域科技水平,并注重技术引进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人才开发政策方面,要整合现有人力资本资源,大力改善就业条件,构建促使其作用有效发挥的激励机制;要加大对县域人力资本的投资,建立并完善县域人力资本市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人才流入本地。
3.3.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要依靠自有科研力量将新知识引入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完成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使新工艺、新材料、新管理方法应用于具体生产过程。此外,企业要通过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在利用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在改造的同时完成技术创新,使“利用—改造—创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促使企业能够高起点开展技术研究和创新工作,准确把握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使技术创新成果更符合市场需求。
3.4完善环境管理制度,积极优化经济增长
3.4.1构建环境准入制度。
在空间环境准入制度构建方面,要依据县域自然条件,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按照不同功能区的环境特点,对开发建设活动作出准入规定。在空间环境准入制度下,县域空间被划分成为禁止准入区域(脆弱区)、限制准入区域(缓冲区)和优化准入区域(良好区)等3个功能区域,各功能区域都有明确的环境与生态保护目标及严格的准入措施。在总量环境准入制度构建方面,应对环境容量进行合理分配,健全排放申报登记、总量审核和排放许可证制度。在项目环境准入制度构建方面,应逐步完善环境预审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竣工验收审批制度。
3.4.2完善清洁生产制度。
一是转变观念,将清洁生产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势下促进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二是将清洁生产纳入县域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或具体环境规划。三是将清洁生产纳入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定期考核。四是加大政府的引导,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选择使用无害原材料,生产清洁产品,建立循环生产圈。制定清洁生产技能培训长期计划,引导企业将清洁生产纳入企业的技术改造中,使技术改造同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紧密结合。最后,在清洁生产实践中协调处理好企业、公众等各方面的关系,使清洁生产真正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利器。
4结语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依据低碳发展理念和要求,才能打破僵局,克服障碍,不断推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深化县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政策,完善环境管理制度,改变县域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现状,缓解资源约束、环境约束与县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李荣娟 黄承烈 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作者:杨凤东 单位:曲阜市人民政府
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着力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全力突破“新三孔”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孔子学院总部儒家思想体验中心是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的加速器,是推动曲阜文化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引爆点。尼山圣境是山东省重点扶持的重大文化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定位为“世界儒文化休闲综合体”,即开放式的儒文化主题旅游度假区、最具东方意境的山水修贤度假胜地和复合型文化度假产业综合体,建成后是一处集文化体验、修学度假、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修贤度假胜地。孔子博物馆是山东省文化重点项目,总投资6亿元,建成后既可满足文物的保护存放,又可满足游客对文物展陈、鉴赏的需要,成为集文物收藏展示、文化艺术展览、公共文化服务于一体的“文化多功能厅”。孔子学院总部儒家思想体验中心是世界孔子学院研修基地,其定位是世界孔子学院修学中心、儒家文化交流体验中心。同时,投资100亿元的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入选国家级立项名单,建成后将成为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于一体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依托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是曲阜文化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也是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平台。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原则,曲阜市着力加快建设以高铁新区为中心的文物博览会展、高科技文化旅游核心产业园,以明故城为中心的旅游购物、餐饮文化、民俗观光产业园,以寿丘少昊陵为中心的人文始祖文化旅游产业园,以石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载体的休闲度假、桃花扇戏曲文化旅游产业园,以九仙山省级风景区为载体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园。同时,以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为载体,做大节庆会展、文化演艺、出版印刷、文物复仿等传统业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动漫、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以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为牵动,支持其整合行业资源,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形成产值过亿、过10亿的核心企业,着力把曲阜建设成为济宁市文化产业核心区、鲁文化产业聚集区、中国东部文化产业新高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
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品牌优势就是竞争优势。围绕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的实施,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做优文化旅游品牌。提升“三孔”等景区管理服务水平,办好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世界儒学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等节庆活动,重点围绕高铁客源市场策划推出周末游、修学游和体验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叫响“游曲阜、知天下”口号,打造“走近孔子、游学曲阜”品牌。做精旅游商品品牌。发挥传统工艺优势,大力开发以楷木雕、尼山砚、碑帖拓片“曲阜三宝”为主体的特色多元旅游商品,把孔子国际商贸城建成集书画创作、古玩收藏、交易拍卖于一体的全国大型文化旅游产品交易中心。做强文化演艺、教育培训、商务会展等品牌。深入挖掘礼乐文化,不断提升演艺水平,提高祭孔大典、舞剧《孔子》市场化运营程度,打造孔子文化演艺品牌;依托孔子研究院、曲师大、济宁学院等机构和高校,举办传统文化为主的各类培训研讨活动;发挥京沪高铁交通优势,依托孔子文化会展中心,举办系列大型展会,推动会展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现阶段,工业经济仍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曲阜工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仍然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推进期,发展工业仍有着很大的空间和优势;也只有全面振兴工业,曲阜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崛起、跨越和赶超,在当前乃至较长一段时期内,工业仍是曲阜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要。因此,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工业立市战略作为“第一战略”,把工业经济作为“第一经济”,强力培育“百亿企业”方阵、攻坚产业“千亿产值”,预计到2016年,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可突破1000亿元大关。突出基础资源优势,大力扶持优势主导产业优势主导产业是一个地方工业经济的核心。
曲阜拥有圣阳电源、天博汽配、裕隆生物等一大批行业重点企业,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物联网等优势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态势强劲。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曲阜市政府正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园区规划,出台扶持政策,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现有企业膨胀壮大。通过推进主导产业园区和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建成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攀升,加快形成产业链条完整、规模效益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预计到2016年,主导优势产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致力做大工业经济实力,全力打造“百亿企业”方阵大型企业是工业经济的龙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必须打造一批重量级、航母型企业,通过大企业引领发展。打造百亿级大企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联外联强,加快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围绕打造曲阜的企业航母,曲阜市政府着力推进孔府家与联想集团,天博公司与美国ITW、德国大陆集团等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和项目落地步伐;引导裕隆集团、天安矿业等资源型企业加快转型,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现多元发展;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加快东宏集团、天博汽配等企业上市步伐,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企业发展的“蝶变”。
坚持“筑巢引凤”,进一步筑强工业跨越发展平台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曲阜拥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台湾工业园,具备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载体条件,但其基础设施、功能配套与年年递增的投资规模、投资强度不相适应,与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围绕把经济开发区创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把台湾工业园打造成国内重要台商投资聚集区,曲阜市政府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完善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加快实现“九通一平”,提升大项目、好项目承载能力;另一方面,积极配套完善园区住宅公寓、商务办公、科技研发、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功能,提升园区综合服务配套水平,着力将两个园区打造成区域高端产业发展高地、宜商宜业宜居的高端园区。把现代农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现代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曲阜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上,主要是坚持和推进镇街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传统农业优化升级,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突出发展镇街特色经济,强力建设主体功能区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思路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扩权强镇”政策和财政平衡机制为保障,将12个镇街划分为1个服务业引领型、8个工业主导型、3个观光旅游农业主导型镇街,指导镇街发挥比较优势,科学确定不同的发展定位,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实施不同的发展路子,研究不同的推进措施,打造符合实际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镇街经济发展的全面振兴和跨越。突出惠农强农帮扶助推,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对于曲阜而言,就是以优质粮食、高端林果蔬菜、现代畜禽养殖、花卉苗木4大产业为发展重点,扶持引导产业龙头、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由分散向园区化转变,助推农业特色基地不断提升规模和效益。#p#分页标题#e#
近年来,曲阜市连续出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考核奖励的意见》、《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和《关于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的同时,严格兑现曲阜市农业产业化专项奖励资金,特别是对新建和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奖励,以组织化推进产业化,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86家,成员1万余人,带动农户3万户,土地流转面积1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年均纯收入高出20%以上,成为农业产业化新亮点。致力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实行了农技人员为产业服务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农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方式,联系帮扶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村专业大户。并通过组建农业技术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等社会经营组织,共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服务能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提升“龙头+基地+市场”的经营机制,扶持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产业发展、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着眼于打基础、管长远,持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突出抓好煤炭塌陷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小农水重点县等农林水项目,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发展思路,努力从粗放式发展转到精细化、可持续发展上来,通过投资拉动、项目驱动、城建带动,推动产业高端化、城市生态宜居化,实现发展速度、质量、效益新跃升。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天字号”工程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关键是靠大投资。大投资仅凭县域本身财力常会捉襟见肘,必须通过招商引资借力发展。基于此,曲阜市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工业大项目为重点,策划实施系列招商活动,持续掀起招商引资强大攻势。坚持敲名门、招大商曲阜市抓住京沪高铁辐射带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开展大规模的专题招商活动,举办工业、城市建设、文化旅游、农业产业化等主题招商洽谈会,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招商体制机制,组建104个招商局奔赴重点城市开展专业招商、驻点招商,主攻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型央企、民营巨头,努力引进一批“高大外”项目。2011年签订项目合同331个,引进40个过亿元项目、开工17个,润峰电动汽车、尼山圣境、高铁新城三大百亿项目成功落户,孔府家与联想集团,天博公司与美国ITW集团、德国大陆集团等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步伐取得实质性进展。着重开展产业招商曲阜市围绕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物联网等主导产业,成立了四大主导产业招商局,推进招商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和高效化,通过产业链招商,引进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发展一批基地型、龙头型大项目、大企业,实现集群发展。先后引进建设了金和汽车自动变速器、天博汽车电子调温器等项目,推动了曲阜汽车零部件产业向高端攀升;裕隆医药、千千药业等新医药项目,助推了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加快壮大;润峰电动汽车、圣阳光伏发电等项目,为打造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力优化招商环境牢固树立尊商、重商、亲商理念,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落实“马上就办”各项措施,在进一步规范“马上就办办公室”运作的基础上,开通“马上就办一线通”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承担咨询、投诉、综合服务等功能,实行统一受理、分级负责、单位承办、跟踪督办,随时为项目建设提供帮助,受到了投资商的肯定和好评。实施了零收费、零插手、零距离、零投诉“四零”工程,成立了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四零”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规范行政管理服务,着力提升行政效能。对招商项目和建设工程一律免除行政审批“三费”,逐步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市镇两级公开透明的招投标平台,建立项目施工环境属地管理负责制和驻警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建立发展环境社会评价体系,开展“零投诉”部门争创活动,实行“一票肯定”和“一票否定”,努力打造山东最安全地区,为客商营造最安心、放心、舒心的投资环境。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一个重量级的工业项目可以支撑起一个地方的经济,一个标志性的项目可以改写一座城市的历史。近年来,曲阜市坚持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建设上,全力以赴争取项目、不遗余力实施项目,以项目的大突破推动经济的大发展,真正以项目扩大了经济增量、用项目推动了结构优化、靠项目促进了产业升级。
立足实际、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抓项目按照突出基础项目、主攻产业项目、兼顾社会项目的原则,曲阜市把主要精力放在能够立市立县的大项目上,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围绕园区和城市建设,抓好重大基础项目建设,开发区实现“七通一平”,局部实现“九通一平”,正在进行“扩区升级”;成功获批山东省(曲阜)台湾工业园,3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正式签约;虎标铝业、吉华重工、企鹅高分子、银座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项目、为了大项目一切、一切为了大项目的浓厚氛围),筑牢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石。抓好产业配套、新兴产业、技改扩能项目建设,围绕“工业立市”战略,实施“百亿企业”和“千亿产值”集中攻坚行动,集中主要精力和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加大工业技改投入力度,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加快培植一批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家解放思想,积极推进企业合资合作,迅速壮大工业规模和实力。研究政策、积极争跑,抢抓机遇争项目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紧盯上级投资的方向、重点和规模,建立起门类齐全、适应性强的项目库。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搞好项目分析研究,加强项目策划、包装,主动出击、强化跟踪、重点攻关,力争年年都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项目盘子。健全机制、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促项目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指挥部工作机制,按照“一个市级领导+一个部门”的包保模式,推行项目手续负责部门全程代办制,特别是对落地开工的大项目进行重点跟踪、重点督查、重点推进。大力弘扬“天天一线”工作法和“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作风,全力盯紧靠牢服务大项目,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快建设、快见效。围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曲阜市实行了“项目驻警”、“企业驻警”制度,全力服务项目建设、全力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开展了治安问题大清查、矛盾纠纷大清查、“三乱”问题大清查活动,努力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开展了开展打黑除恶、打霸治痞“利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干扰和破坏项目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p#分页标题#e#
把城市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发展的强力引擎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是城乡联动发展的纽带。加快城市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力引擎。曲阜市政府按照“保护复兴古城、优化提升老城、加速崛起新城、建设生态水城”思路,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推进生态宜居名城建设。大力开展高铁配套工程,全力突破高铁新区京沪高铁在曲阜设站,拉近了曲阜与京、沪的时空距离,也为曲阜发展“高铁经济”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借力高铁、给力发展,曲阜在高铁开通前完成了孔子文化广场、孔子大道建设,将高铁曲阜东站打造成全线六个精品站之一,规划了35km2的高铁新区,将其定位为“孔子故里新客厅、文化生态新城区、高新产业新平台”。围绕“一年起步、三年成型、五年再造一个新城”目标,曲阜市正致力于加快新区路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推进高铁站至周边县市区连接线建设和与高速、国省道的衔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启动孔子大道沿线村居改造,加快孔子大道两侧商业开发,全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一批精品建筑,塑造别具一格的新城形象。着力推进明故城复兴工程,加快老城提质扩容老城聚集着“三孔”、颜庙等景区和众多宾馆饭店,是曲阜的旅游中心和接待中心,老城的建设关乎曲阜形象,必须做精做细。因此,曲阜市以明故城保护复兴工程建设为牵动,大力推进孔氏府第、乾隆行宫开发建设,引导城内企业事业单位外迁和经营业态转换,营造古朴典雅的古城风貌,努力将明故城打造成中华文化朝圣与复兴的“原点”、中外游客朝觐的“文化圣城”。同时,坚持“百姓得实惠、企业得利益、政府得形象”的原则,加快重点片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全面提升城市功能。高标准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建设生态宜居水城曲阜城区及周边水系密布、水量充沛,为水城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按照“保护复兴古城、优化提升老城、加速崛起新城、建设生态水城”的思路,坚持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推进生态宜居新曲阜建设。目前,曲阜市正在加快实施蓼河综合整治、大沂河延伸改造和引泗河水入城工程,以贯通城市水系,建成“水绕城、水连城、水融城”的生态宜居水城,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个包容开放的系统,系统的运行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激发新的动力,更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增添经济发展新优势。为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曲阜立足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和京沪高铁等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长三角、京津地区等合作交流活动,以基础设施为突破口,积极对接大交通建设,配合做好高铁曲阜站至周边城市连接线建设,做好与曲阜机场的交通对接工作,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产业合作为核心,加强资源整合,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重组,打造与京津地区产业配套、横向联系的产业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参与产业分工、借力人才技术、融入经济发展;大力优化出口产品和贸易结构,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特别是壮大机械电子、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等出口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出口导向型产业基地,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扩大出口,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抓好外资项目引进,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入股投资、兼并企业,开展跨区域、跨境经营。着眼于破解发展瓶颈制约,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改革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破除经济发展阻力与障碍,努力激活体制机制新优势、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
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三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管理和发展主体;推进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改制,创新实施特许经营管理体制,培育一批文化强企、名企和上市企业。持续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聘用职业经理,增强企业活力。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扩大土地流转规模,让农民变股民、村民变工人。健全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不断增强干部职工队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着眼于战略转型和长远发展,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城市必将在发展中落伍。围绕提升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更多关键技术,努力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努力成为研究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效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支撑与产业振兴、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同时,积极完善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施“511”人才引进工程,利用5年的时间,每年从“985”、“211”院校引进10名博士、100名硕士,筑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智力支撑。
作者:陈金松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南阳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县域经济整体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河南省统计局对108个县(市)经济综合实力发展评价结果显示,南阳市11个县(市)平均排名56位,没有一个进入全省前20位,排名最高的西峡县仅为第30位,大部分县(市)处于中间靠后的位置。以上数据表明,南阳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是比较落后的。同时,即使在全市范围内,各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很不平衡:GDP最高的邓州市214.2亿元,相当于最低的社旗县2.8倍;人均GDP最高的西峡县30559元,是人均GDP最低的方城县10280元的3倍。工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是反映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09年邓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43亿元,是社旗县15.3亿元的3.8倍[3]。(二)县域经济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同质化严重,规模还有待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重要的经济形态,建设产业集聚区是南阳市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创新举措,各县域经济主体也都将产业集聚区作为促进县域经济腾飞的助推器。但在建设过程中,很多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区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实际上只是普通的工业园区,相互之间没有关联,只是简单的“集”,而很难形成产业“聚”的竞争力。(三)产业结构调整较慢2009年的南阳市县域经济第一、二、三产业间的比例是21.4:51.1:27.5,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3.3个、1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4.4个、6个百分点,有7个县市产业结构还停留在“二一三”的较低层次。与相对发达的地区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相比,更是存在着较大差距。据全国县域经济网的相关数字显示,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产业结构比例为:一产:二产:三产比例是11.8:55.3:32.9。一产比例最高的达31.2%,最低的是1.9%;二产比例最高的达77.7%,最低的是31.4%;三产比例最高的达43.7%,最低的是17.6%[4]。(四)县域经济的工业化程度较低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农业的工业化是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作为以农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主体,工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是富民强县的根本。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度,南阳市县域经济体内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48%,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23.0%,这两个数字均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南阳市县域经济内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均值24.31亿元,工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发达县市。
加快南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长,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物质闭环型经济形式,倡导以生态型资源循环利用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单纯依赖资源消耗和投入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形式相比,循环经济更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再生[5]。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独立、综合的经济单元,兼有农村农业经济和城市工业经济两种形式,也是融合城乡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保持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县域循环经济,以农产品的深加工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全面促进农业和现代化工业的融合,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资源,有效减少单位经济的资源投入,从而实现发展农业和工业化的完美结合。(二)扶植重点产业,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县域经济是功能相对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及三大产业。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全国的国民经济,不能追求“大而全”,而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历史传统,努力打造富有县域特色的经济品牌。著名的“中国玉雕之乡”镇平县正是发挥其历史文化传统和技术的优势,“无中生有”培育玉雕文化产业,如今,玉雕已经成为镇平县域经济中的特色支柱产业,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三)突出比较优势,做大做强县域产业集聚区按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缘于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区域和地区都具有其“比较优势”的产品。从南阳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实践看,借助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和带动县域经济腾飞的“增长极”,各县域经济单元逐步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优势的集群化发展路子,如:南阳镇平县的玉雕产业、西峡县特色工业、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桐柏的碱化工产业、社旗的白酒产业等,在全国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但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各县域经济单元也存在着没有注重产业的关联度和适应性,产业集群存在同质化等问题。县域经济主体一定要避免建设中的同质化,突出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打造富有县域特色的产业集聚区[6]。(四)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县域经济主体不仅是市场调控和资源配置的主体,更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在对县域经济发展指标的考量上,不能单纯把县域经济规模的壮大和发展速度作为指标,要把城乡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和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新农村建设等社会发展进行综合考评。要注重市、县两级管理机制的创新,不断强化县域经济主体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使之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单元。要不断解放思想,鼓励县域经济主体积极通过大力开发县域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吸引外来人才,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辽宁县域经济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对县域企业技术创新特殊属性认识不足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居多,技术创新项目无论是从市场需求还是供给方面,均无法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相匹配。县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具有特殊属性,即包容性创新。但是,目前国内县域经济发展中,人们对县域技术创新的这一属性认识不足,县级政府盲目招商引资,追求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忽视了技术创新,从而引致县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2.政府财政对县域经济技术投入不足自2002年以来,辽宁44个县市财政对县域经济技术投入也快速增长,从2002年的1649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4.06亿元,十年来增长了85.2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49.8%。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在2013年,44个县市财政技术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112%,这一指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0.439%,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865%,财政技术投入难以满足现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政府财政对县域经济技术投入地区不平衡政府财政对县域经济技术的投入地区间极不平衡。在2013年,县域财政对技术投入最多的盖州市(53700万元)是投入最少的阜新县(305万元)的176.1倍。另外,从县域财政对技术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最大的绥中县(0.487%)是最小的法库县(0.010%)的48.7倍,差距非常巨大。这种技术投入的不平衡性显然不利于辽宁县域经济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4.县域经济中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一是县域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较少。在辽宁省县域经济中企业的R&D投入强度仍远远不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这也是制约辽宁县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二是企业激励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缺乏竞争力,低于发达省份,难以吸引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不注重对人才的长远发展和后续培养。三是县域企业高素质技术人才短缺。辽宁县域企业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吸引人才的薪酬机制、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没有为良好的可供优秀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5.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域经济的合作有待加强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很难满足县域经济所需。目前,辽宁共有高等院校112所、科研院所149个,从事技术人员14万多人。这些技术人员每年都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中很多都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技术成果供求的结构性失衡。二是高校与县域经济没能很好地深度融合。目前辽宁高校技术服务县域经济工作主要是“点对点”(即一个高校仅仅对接一两个县市,一个县市仅仅对接一个高校)的帮扶对接,而一个现实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技术支撑,很多时候紧靠一所院校或科研院所难以支撑,使得这一技术创新模式的作用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6.县域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仍需完善目前,辽宁的县域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的活力还远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信息咨询、专利、技术评估、融资服务等技术创新服务领域的发展远未形成规模与效益,政府对中介服务机构的引导协调工作措施不到位,在支撑服务创新能力与体系建设等方面作用不突出。我省县域技术管理过程中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相对缓慢,缺乏活力,致使创新活动缺乏技术支撑。各县市的技术工作虽有不同特色,但仍有不少县市还没建立综合技术创新平台,还缺乏为本地优势产业提供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得县域政府所属的技术资源相对分散,服务机构规模小而分散,服务人员缺乏资质,这些都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二、优化辽宁县域经济技术创新模式的途径
1.明确县域经济的包容性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为了更好的发挥创新潜力,县域政府应该建立一种三维发展战略,改善创新环境、提高劳动技能、实现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的全覆盖并降低使用费用,政府与企业合作,低成本建立基层集信息流、物流和商流服务平台,增加对公共部门和中小企业的投资。为了激励包容性创新在县域经济体中的健康发展,县级政府首先应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包容性创新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
2.明晰政府对县域经济技术创新的指导方向一是加大政府对县域经济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辽宁对的县域经济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相对偏少,财政技术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10%,这一指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0.407%,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862%,财政技术投入难以满足现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应增加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二是要调节地区技术创新投入差距。辽宁各县市对县域经济技术的投入水平差距显著,强县与弱县对技术投入相差数十倍。为了避免县域间经济与技术水平差距越拉越大,辽宁应通过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县市进行有差别转移支付,即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这些县市技术创新。三是要通过政策与资金引导技术创新发展方向。政府应通过对不同产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不同来引导未来县域经济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技术资源的配置力度。
3.逐步强化县域经济中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一是扶持和鼓励县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政府应扶持和鼓励企业通过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增强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二是企业应设置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企业应构建促进自主创新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促使企业员工在价值取向上追求创新利润,从而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三是企业应培育和引进更多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企业应加大引进和留住人才的力度,还应构建吸引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4.优化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域经济的合作方式一是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域经济良好沟通的渠道。政府要搭建一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域经济技术交流平台。使得他们之间很容易进行交流,进行产学研合作。二是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域经济进行深度融合。应该强化政府、高校、县域经济之间构建技术服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优化“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县域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5.打造完备的县域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实现技术成果转移与产业化运行的重要途径是建立与完善网络化的技术服务中介协作体系。因此,加快构筑县域政府与技术界、产业界、金融投资界之间的密切联系,就要建立“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高效运行,最终促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政府可采取适当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非盈利的技术中介机构。
作者:韩雪峰徐振源付钰涵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1培育支柱产业群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需要支柱产业群的推动。从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来看,当地的支柱产业群一般都具有典型的资源密集性、产品初级化等特征,具体表现为以当地原材料工业为主,并高度依靠密集的劳动力。这种产业群可以说相当部分处于小规模重复建设的状态,小城镇特色产业群存在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一是形成规模的产业群少、知名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许多原材料需到外地购买,只有少数低值材料在本地购买。二是产业群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后续资金投入不足、投资回报率低,行业内产品重复率高、技术含量低。对北流来说,真正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集群小,仅有日用陶瓷一类,真正有规模的企业也只有三环集团。
(2)缺乏行律,竞争无序。由于缺乏行业引导和行业自律,行业间恶性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有的企业挖人才、挖墙角;有的企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有的企业仿冒假冒,互相抵毁;有的企业竞相压价,恶意竞争等等。
(3)专业市流通渠道不畅。生产和销售是经济活动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建立专业市场,疏通流通渠道,才能使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外销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与浙江温州、广东东莞等地相比,一些县市的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市场化的需要。
(4)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少。一些县市特别是内地县市的大多数产业群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生产装备、生产方式、产品技术含量都处于较低水平,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
(5)外部发展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如很多工业园区连基本的“四通”都难以解决。二是税负重。与浙江温州、台州等地相比,税赋相对高于竞争对手。三是出口退税慢,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困难。四是执法部门和管理部门的科长“中梗阻”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地方经济增长建设质量,而且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削弱了地方竞争力。因此,地方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培育支柱产业群。
2大力培育支柱产业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我们必须借鉴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培育支柱产业群的经验,按照要素禀赋,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产业群打造平台,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1)预估行业趋势和风险,做好产业群内企业定位。一要注重分析行业潜在增长点和评估行业风险,注重企业长期发展优势分析,做好后续投资引导。二要注重产业群内企业定位分析。分析本地产业群各环节的竞争态势,引导企业成为产业链上竞争性一环,避免某个环节同质企业过度重复。三要注重做好行业关联因素分析,密切关注市场环境、有关政策变化。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群龙头企业。要打造支柱产业,必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低产能高消耗企业,同时必须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产业群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产业规模化发展中,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品牌效应有助于提升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应当向优质企业倾斜。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园区创新中心,带动产业链的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北流陶瓷业龙头,三环集团通过技术创新,赢得了市场主动,带动了北流陶瓷业的向前发展。而其它产业,如兽药、皮革、水泥等,目前龙头企业只是初具雏形,难以带动产业群形成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
(3)强化工业园区规划,增强产业汇聚优势。产业集群凭借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大大减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完善的工业园区配套为产业集群提供可能。培育支柱产业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建立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抓好园区标准厂房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园区的交通路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业园区的建设档次。2013年,北流市加快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打造400亿陶瓷产业为目标,修编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园区规划面积从13.39平方公里扩展到52平方公里。整个园区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和陶瓷文化观赏于一体,设有仓储、物流、工商、质检等配套行业,提升了北流陶瓷产业的层次和品位,打响了北流陶瓷产业品牌。
(4)强化政府职能,优化投资环境。支柱产业群离不开良好的投资环境的支撑,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权力运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一要优化资源配置。政府的角色要由直接审批具体的资源配置,向组织市场、规范市场、管理市场方面转变,通过市场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有效地整合资源,节约成本。二要加强源头治理。加强制度的约束和监督的制衡,堵塞公共资源交易各个环节的漏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把人为的因素尽量降低到最低限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阳光交易。三要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在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同时,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为载体,推动公共资源公开公平交易,保证公共资源效益最大化。如北流市投资200多万元在广西县一级率先建成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面积达600多平方米。明确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作为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的有形市场,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拍挂、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必须统一进入交易中心进行,为支柱产业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5)抓好平台建设,培育支柱产业群。一要超前谋划产业。要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资金投向,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等重点领域,提前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支柱产业。二要破解项目制约因素。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大力清理闲置工业用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障支柱产业建设用地。三要创新金融支持机制。要搭建好政银企沟通平台,促进政银企合作,加大对支柱产业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如北流市以三环陶瓷为龙头,打造日用陶瓷产业循环化改造园区。以新高盛薄板陶瓷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大的薄板陶瓷生产基地。
(6)培养和引进研发人才,稳定生产一线队伍。研发人才和专业技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培育支柱产业群有赖于产业内“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一方面,企业要努力培养研发产业骨干,通过与专业高校协作的方式,选送产业骨干到高校深造,依托其师资力量为企业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同时积极向外引进一批行业高端人才,加强产品创新;另一方面,要保持企业生产线技术工人的稳定,规范人员管理,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大力开展职业培训。通过创造人才向上流动空间,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作者:伍思璇单位:中共北流市委党校
1秀山县农旅融合先天有优势
1.1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条件优越秀山县幅员面积2045km2,溪河众多,气候温和,水量充沛,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地貌接近“三三分”,即1/3的山区、1/3的丘陵、1/3的平坝,有发展农业旅游所必备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主要风景区有洪安边城、梅江河风光、川河奇观、凤凰山公园等。
1.2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丰厚秀山县商周时期属巴国地,春秋时期属于巴国南疆之域,施行土司建制,从乾隆元建县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建城史。红色文化底蕴丰厚,早在1934年,同志率领的红军就在秀山县开辟革命根据地,组建红色苏维埃政权,秀山县人民为支援红军建立红色政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秀山县聚居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数占全县总人口的51.8%,是重庆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民族花灯艺术与花灯文化别具一格,闻名遐迩。
1.3区位独特,农旅融合发展有空间秀山县系渝东南门户,为渝、鄂、湘、黔边区结合部,是重庆市在四省(市)边区的窗口,是西部开发的前沿阵地,是重庆通往南方发达地区的桥梁和枢纽点,是中国著名的武陵山风景区的一部分,同时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及AAAAA级景区仙女山、桃花园、凤凰古城及长江三峡至乌江天险环形旅游的回旋地,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农旅融合发展空间很大。
1.4特色农业显效益,旅游市场有基础秀山县素有“小成都”之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发展基础较好,资源丰富。目前,秀山县已建成中药材基地2.19万hm2、水果基地1.00万hm2、油菜基地1.6万hm2、茶叶基地0.5万hm2、蔬菜基地1.38万hm2、油茶基地0.22万hm2;年产土鸡1000万只、生猪46.3万头。依托现有农业发展成果,目前秀山县已经成功举办2届金银花文化旅游节、2届土鸡文化旅游节、2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另外还有钟灵茶文化节、川河盖映山红旅游文化节等。这一系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重庆市内外游客前来观花赏景、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奠定了一定的旅游市场基础。
2秀山县农旅融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2.1布局缺乏统一规划目前,秀山县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基本上是企业、农民自主开发,整个产业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农业与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缺乏衔接,导致市场定位不明,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即使有一些已开发的项目,也是各自为政,零散分布,无法产生影响力而形成产业主导。
2.2模式单一,缺乏发展活力秀山县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可开发的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多,潜力也大,但是发展速度始终较为缓慢。现有梅江镇的兴隆坳、龙池的长水等地,虽然地理环境好、人气指数也高,但是按照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也仅仅是主要解决了吃的问题,因此显得内容单一,缺乏活力。
2.3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缺乏力度政府主管部门招商引资的力度不够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再加上农旅项目存在投资大、见效慢的问题,制约了开发商的投资热情。往往普通投资者无力兴建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许多农业园(点)道路、配套设施等软硬件较差。目前,秀山县也没有出台对农旅项目实施专项扶持的政策,即使个别项目得到少许的政策扶持,则是通过种植、养殖规模户种苗补贴等形式取得,也甚是有限。
2.4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内涵挖掘不够农旅模式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并向旅游业延伸的新兴产业。秀山县有利条件很多,可开发潜力巨大,但发展速度不够快,营造优势不明显,挖掘当地民俗风情、餐饮特色也不够深入,尤其对少数民族特有的节庆活动、农耕劳作等游客可参与性的项目内容缺乏深度开发。
2.5行业管理缺位,缺乏推动力农旅项目的管理涉及政府部门很多,如旅游、农业、文化、水利、环境保护等。农委提出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局讲打造“乡村旅游”,文化部门提倡丰富市民的“娱乐休闲”,而事实上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正是由于这种“谁都能沾边,谁都管不好”的局面,造成了实际上的管理缺位,政策、制度、行业管理等无法统一,并显现出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缺乏推动力。
3秀山县农旅融合发展建议
3.1模式选择
秀山县要实现农旅融合发展,需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并有规划地适度开发新项目,以“赏花、尝果、品茶、观荷”为主导,辅之完善的设施配套建设。在发展模式上可选择以下5种方式。
3.1.1观光农庄在风景区内或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风情和劳动乐趣。
3.1.2体验农庄把生产、加工、消费和休闲娱乐结合为一体。如建立一个茶庄,将茶的种植、观赏、采摘、炒制及品尝以及与茶文化有关的历史、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在区划上应包括服务区、景观区及体验区等。
3.1.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植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
3.1.4爱情森林选择丘陵、山谷等多变的地形或开阔的平地建造一座爱情森林,以林木为主,情侣、夫妻可以来这里种1~2棵树,作为爱情的见证。当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种树,爱情树就越来越多,这里就形成了一个爱情森林。爱情森林还能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可以推出网上买树、种树、代管树木的业务,定期为树木拍照,并写上文字,描述树的生长情况等,反馈给顾客。
3.1.5民俗观光村利用秀山特有的地方或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民俗风情,重点打造1~2个民俗观光村,提供食宿为一体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客居场所,让游客充分体验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
3.2规划布局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护和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农旅充分融合可续性发展。要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长远规划、统筹全局,制订全县农旅发展规划。要把握市场行情,依据形势确定开发规模及深度,重点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龙头项目。发展规模要考虑到辐射周边城市的人群,场面设计要大气,有地方特点,能够让人流连忘返。依托秀山现有的农业资源和条件,以县城为中心,可重点打造5条旅游带。(1)龙风油菜花海—小河桥特色采摘园—马鞍山金银花海—孝溪水库垂钓中心—隘口桂花庄园,可融入客寨桥、倒马坎遗址、隘口水库观光;(2)官庄特色菜(果)园—官庄至龙池10km荷花长廊—龙池长水桃花园—宋农飞鸡长廊—川河奇观,可融入黑洞漂流、石堤古镇、妙泉湖、热水塘温泉、大溪酉水风情;(3)平凯教育农场—钟灵体验茶庄—太阳山爱情森林,可融入凤凰山公园、梅江河风光、钟灵红砂溪清凉夏日游;(4)石耶特色菜(果)园—岑溪猕猴桃庄园—梅江苗族村风情体验,可融入石耶浮珠泉、野人洞、峨溶温泉、洪安边城红色之旅、三不管演义);(5)盐水井湖城市花园—溪口花谷—膏田猕猴桃庄园—轿子顶森林公园,可融入膏田镇穿钎洞、白砂溪清凉戏水亲子游。
3.3行业管理与政策措施
3.3.1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责任秀山县农家乐虽然起步很早,但是发展缓慢,农业旅游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自身的发展机制和管理还很不完善,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特别是一些宏观层面上的问题,更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帮助才能解决。土地征用或流转、道路交通、电力通讯、供水排污、有线电视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必须由政府统筹安排,也就是要求政府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责任;同时农业科技支撑和技术指导当然必不可少。为此,建议对秀山县农业旅游的管理和指导,应明确由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并成立专门机构具体抓,责成其抓紧研究制订关于秀山县农业旅游发展的可操作性文件,以便规范管理和指导,同时做好旅游、环保、国土、工商等部门的协调。
3.3.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要使秀山农业旅游上规模、上档次、出精品,应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开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境内外各类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之中。同时,应建立政府资金为引导,业主资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多方位、多渠道的农业旅游资金投入机制,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3.3.3实施政策扶持应整合农业、旅游、商务、文化、交通等部门的发展资金建立农业旅游专项扶持基金,重点扶持实施农业旅游开发的企业或个人。对参与农业旅游区(点)开发的企业,应该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看待,享受扶持政策。对新、奇、特或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业旅游开发项目,可打破常规实施政策及资金扶持。
作者:田亚玲单位:重庆市秀山县平凯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
1不发达县域经济的特征
2009年河北省人均GDP最低的10个县(市)是:威县、唐县、任县、南和、曲阳、平乡、广宗、康保、沽源、围场。
2011年河北省人均GDP最低的10个县(市)是:威县、任县、曲阳、南和、唐县、广宗、平乡、涞水、巨鹿、海兴。从这十个县的地域分布来说,2009年,有5个县(市)属于邢台,两个县属于保定,两个县属于张家口,一个县属于承德。因此,如果从贫困县的地域分布上来说,连片分布表现的比较明显,邢台市下辖17个县(市),5个县(市)居于河北最贫困的县(市)行列,而且这5个县(市)在地域上是毗邻的,这也说明了在这5县(市)中有一些共同因素制约了其发展。另外,5个县(市)在地域上也呈现鲜明的特征,保定市所辖唐县与曲阳均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太行山脉地区,张家口所属康保与沽源以及承德所属围场均处于燕山山脉北部。山区交通不便,缺乏资源制约了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2011年,最贫困的10个县(市)没有发生多大变化,邢台仍然占据其中6个,保定占据其中3个,沧州占据其中1个,邢台与保定贫困县的连片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如果从产业特征上来说,这些贫困县大都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不发达,一些县虽然第三产业占比较高,但并非是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这说明在缺乏资源以及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这些地区很难接受大城市的产业扩散,无法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而在粮食价格普遍偏低以及农民拥有土地数量极少的情况下,以农业为主无法支撑起县域经济的发展。
如果继续对河北省不发达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排名进行分析,同样可以发现一些不同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情况。邢台市的威县、任县、南和、广宗、平乡、巨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位于河北省的106位、84位、77位、124位、104位、123位。其排名虽然并不算高,但是没有一个位于最后十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处在后十位的县(市)为顺平、阜平、曲阳、唐县、阜城、饶阳、赞皇、灵寿、丰宁、围场。如果从行政隶属关系来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10个县(市)中,保定占据4个,衡水、石家庄与承德各2个。但是如果从地域特征来说,除衡水所属饶阳、阜城位于平原地区外,其余地区全部是山区,其中保定、石家庄所属6县全部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太行山脉,承德所属两县全部位于坝上,其贫困的连片特征也非常明显。对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几个县可以看出,邢台所属各县虽然交通不便,也缺乏工业,但是在具有良好农业耕作条件的情况下,其粮食、棉花、油料、猪肉人均产量位于全省前列;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10个县(市),由于地处山区,耕作条件恶劣,人均粮食、棉花、油料、猪肉产量也位于全省后列,这就使农民缺乏收入来源,结果造成农民收入极低。如果继续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较低的县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这些县的特征基本上是两个,即一是位于山区,交通不便,资源缺乏,耕地面积少;二是位于平原地区的农业县,除了农业之外工业极不发达。
2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征与问题
通过对河北省最发达与最不发达的县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其面临的问题。
(1)河北省县域经济对自然资源依赖较为严重。河北省人均生产总值排名前十位的县(市),大部分依赖丰富的煤铁等自然资源开采与加工获得经济增长。如果将数据继续扩展到县域经济30强,这个特征会更加明显,在30强中,有16个县(市)属于单一的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体,其矿产资源采选和加工业(包括矿产采掘业、选矿业、加工业以及相关低端制造业)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80%以上,呈现出对矿产资源的高度依赖[1]。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数据对比来看,单纯依赖自然资源的县(市)其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来说并不高,这也说明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并没有使当地获得相应收益,反倒是通过本地工业获得发展的县,其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了本地居民。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取得发展的县域经济体也面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河北迁安市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5%,武安市矿产资源就业人员占全县就业人员的35%以上,占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85%以上[2]。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极端单一造成的潜在问题是一旦遇到经济波动,则县域经济就将面临极大风险,甚至会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
(2)接受大城市的经济辐射是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另外一条重要途径。河北省县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除了依托自然资源获得发展的县(市)之外,另外一些较发达的县(市)在地域上大部分分布在大城市周边,接受大城市的经济辐射获得发展。如三河、香河、大厂处于京津走廊之间,接受北京的经济辐射获得了快速发展;鹿泉、藁城、正定、晋州等县则是接受了石家庄的经济辐射获得快速发展。与依托资源发展的县域不同,这些县域经济一般具有更加均衡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居民的知识、技能与收入等随着产业的发展也获得了提升。但是这些县域经济中除三河、藁城在全省排名比较靠前外,其余县域经济在全省发展并不处于突出地位,这也说明了河北省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较弱,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3)河北省一些具有知名特色县域产业集群的县(市),其县域经济在全省仅处于中上水平。河北省县域经济中具有很多驰名全省甚至全国的产业集群,如清河羊绒、高阳纺织、白沟箱包、容城服装、肃宁皮毛等。具有这些产业集群的县(市),其在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全省经济排名中大多处于30~60名的位置。与前两类县(市)相比,这些县(市)既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甚至直到今天其中很多县(市)依然不通铁路,其发展更多依赖于本地居民的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取得发展的同时,本地市场机制、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也获得了较大提升。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制约因素,以全国著名的“三巾”之乡高阳为例,其三巾产量虽然占到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其产业仍然处在众多中小企业无序竞争的状态,造成在技术水平提升与品牌建设上的滞后,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却越来越构成对企业成本的压力,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3]。
(4)缺乏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不发达县(市)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与一些相关研究都表明河北省较贫困的县(市)从地域分布特征来说主要集中在太行山脉、坝上地区以及中南部平原地带。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是缺乏具有本县特色的工业产业集群,这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尤其明显。河北省中南部地处内陆,距离交通线有一定距离,缺乏大城市的带动辐射。这些县大多拥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些县粮、棉、油无论是从总产量还是人均产量上均名列全省前茅,但是其经济发展依然落后,这就说明第一产业无法支撑起一个县经济迅速的增长。当然,农业生产条件不佳的太行山脉及坝上地区由于交通不便更加无法发展起有特色的本地工业,导致这些地区成为全省最贫困的地区。
3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县域经济的发展分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这并不必然造成县域经济差距过大的问题,应从总体上谋划,通过要素流动,优化要素配置提高县域经济水平。不能够通过抑制强县发展人为拉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应继续提高其县域产业竞争力,而经济弱县则应加快发展,一方面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吸引外部投资;另一方面则采取措施鼓励劳动力与人口转移,提升经济弱县的富裕程度。
(1)破除县域产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县乡政府在我国行政体制中处于最低级别,导致县域经济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处于不利局面,县域产业在发展中比城市产业遭遇更多不利因素。因此,有必要适当调整政策,使县域产业与城市产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获取同样的权利,从而有利于县域产业的发展。具体包括完善财政体制,明晰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减轻县级政府的财政压力,省级政府应加大对县域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帮助完善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对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实施与完善省管县改革,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与社会管理权限推动县域发展。同时,还应改革金融体制,重点鼓励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发展,鼓励县乡政府扩大教育、科研投入,提升本区域人力资本水平。
(2)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对政府职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政府职能更多地应从微观经济的参与者转变为宏观经济的引导者与调控者。具体到县级政府来说,县级政府应当做好已有发展基础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规划,制定有利于产业集群创新的人才、税收、教育、科技与融资等政策,促进县域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加强政府作为环保、质量监督者的角色,加强政府作为仲裁者的角色,保证企业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以科技、创新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断提升县域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3)完善相关政策,促进劳动力转移。河北省落后山区、平原产粮县承担着生态涵养与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过多的促进县域工业发展可能会使这些地区再次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因此促使人口转移是提升这些地区富裕程度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包括建立区域联动机制,拨专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相关培训与相关信息,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鼓励转移农民流转土地并签订长期流转协议,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从而鼓励落后县域农民转移至发达县域或城市,达到减少欠发达县域人口的目的,在总产出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少人口,提升人均产出,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作者:王涛王华玲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制约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区位弱势明显,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贵州省地处内陆,不沿边,不靠海,远离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和交通枢纽,非物流主要通道。加之境内多为山地、坡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交通极为不便,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性差,运输成本高,区位劣势非常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资本、项目、人才都要向着最适合其增值的大中城市、平原地区流动,贵州省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竞争力较弱,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受区位因素影响,省内交通、电力、通讯、农业基础设施等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地区依然未能摘掉贫困的帽子,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据统计,2013年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为8006.79亿,人均为22981.60元,位列全国所有省市最末位。在贵州省88个县域单位中,GDP超过50亿元的只有16个,分别为开阳县、清镇市、遵义县、仁怀市、兴义市、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威宁县、凯里市、都匀市、水城县和盘县,与中东部地区的县域单位相比,差距非常大。基础薄弱必然使县域经济处于经济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会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总量偏小则决定了县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的位置,不利于招商引资。
2.县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优势特色不明显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是影响贵州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贵州省第一届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数据显示,贵州省县域单位GDP总计2754.3亿元,占全省GDP的70.3%。GDP最大的县域单位是盘县,达175.6亿元;GDP最小的是万山特区,仅为6.4亿元,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此外,从发展县域经济优势产业来看,由于各个县域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应该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各个县、市的特色优势产业。但贵州省这种优势产业发展还未形成一定规模,既存在很大一部分发展相似、条件雷同的发展模式,又缺乏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很难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竞争力。如近几年发展态势较好的茶产业、白酒产业、中药材产业等,都存在着一哄而上、跟风发展的势头,并未形成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更谈不上品牌建设、产地认证了。
3.县域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低,结构不合理,调整不到位农业比重大,工业发展层次低,工业化程度弱,这既是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也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产业结构看,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特别是第三产业与市区经济差距较大。从农业内部结构看,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发展势头不足。而种植业又以粮食种植为主,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相对较小,很多县域仍表现出粮猪型二元结构的特征,自给自足的小农色彩浓厚。近几年,一些县域单位开始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但存在着调整难度大、优势特色缺乏的困境,很容易造成区域雷同发展的局面。
二、促进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因地制宜,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特色经济,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找准地方特色,围绕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走产业化道路,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从总体上来看,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不能走“小而全”的道路,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抓强项、抓特色、抓品牌,找到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例如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地理区位等要素,突出重点产业,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县域经济才能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体现在县域工业发展上,就是要走特色产业集群之路,围绕县域特色资源逐步培育县域支撑产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围绕核心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走集约化、规模化之路。同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2.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壮大县域工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贵州省应继续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调整内需结构,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把投资用在最直接、最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地方,用在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行业上。以工业化为核心,民营经济为主体,构建劳动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提高县域工业产业成层次和竞争力。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落实,积极创建新的招商引资方式。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项目的开发储备,以商引商。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吸引外资的优势,政府应以此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建吸引外资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县域第三产业,构建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不仅在“量”上加大,而且要在“质”上提高,要促进产业内部的升级优化,利用当地资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主导产业部门;要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新型服务业,以加快农村产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步伐。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人才的带动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对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来说,要力争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以此来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构建县域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培训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灵活、高效、优惠的人才吸引机制,树立科技兴县、人才兴县的战略目标。
4.优化融资方式,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将加大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建设模式,吸引企业、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通讯、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西部大开发和国发二号文件为契机,争取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支持。
作者:董晓燕单位:铜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