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职业论文

时间:2022-04-02 02:51: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教育与职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与职业论文

教育职业论文: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论文

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院要求无论形式内容都要主动进行创新。除由学校教师所组织领导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外,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学院的社会调查类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系统性,一般工作步骤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是选题。在选题问题上,学校要求学生应当具有开阔的视野,要关注时事热点,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其次是实施。在实施活动前,学校会安排专业教师从事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或是访谈问题。实施阶段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随机应变,由此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是总结。总结阶段,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调查报告,并且在学校网站上公布调查报告。教师则会给予必要的点评,以及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经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加深了对于社会的认识,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体意识。在实施调查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当前社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思考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思政教育而言,实践活动是深化思政教育内容的根本途径,是当前大学生思想走向成熟的必要手段。在和调查对象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得到了增强。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职业道德素质学院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思政教师的引导下,学校4000多名学生先后参观了周逸群故居。在教师的悉心讲解下,学生们被周逸群烈士无畏的精神所感动,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学院充分认识到,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缅怀先烈的层面上,而是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落到实处,转化为每个学生的精神力量。因此,学院将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将爱国主义融入职业道德,引导每个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投入到有益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事业之中,能够遵守社会主义法治,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同时,开展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引领和提升学科建设活动,将职业道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为实现学生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其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学生独立判断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将很容易在市场经济中迷失自己的方向,因此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最后,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职场中的恶劣文化,引导学生走向真正意义的成功。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很容易被不良风气动摇、腐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起坚定的职业信念,增强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为今后的创业活动奠定基础。此外,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深化彼此的内容。在开展职业道德的过程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可以起到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在对待职业道德问题上,不应该将它狭隘地视为是一种企业文化,而是要看到它的社会性。职业道德是当前最普遍的一种道德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样,将职业道德引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将思政内容转化到实处,加强思政教育的现实感。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现有的思政理论中,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职业道德的本质及其重要性问题,从理论层面提升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进一步分析职业道德对于社会发展、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将职业道德贯穿到整个理论教学之中,丰富现有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创新考核机制,提升思政教育质量首先,制定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学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政理论,但是不以“知识”考核作为唯一的考核形式,将社会实践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思所感、所作所为作为考核的依据,由此所得到的考核结果更加全面、准确。其次,采用动态化的考核模式。采用动态化考核模式后,考核内容不再局限于考卷,而是扩展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尤其是课堂学习情况,以及社会实践。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希望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思政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学校和企业、社会机构等建立思政教育联动机制,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对于积极表现的学生,将在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此外,允许学生将各种形式的材料作为思政考核的依据,例如社区服务证明、义务献血证明、企业实习报告、评价等,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事社会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再次,改革笔试内容。虽然笔试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并不表示这种形式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事实上,笔试仍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考核方式。但是,当前笔试最大的问题在于,题型主要以客观题为主,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而不是学生的情感。为此,学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注重学生主体感受作为重要前提,在题型上以主观题为主,要求学生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或是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最后,设立系部考核机制。传统思政教育是围绕“两课”开展的,考核也是围绕“两课”开展的。由于教育内容存在局限性,考核模式必然存在局限性。对此,学校打破了考核范围的局限性,设立系部考核机制,要求系部每学期开展一次思政政治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态度以及和同学间关系等。扩大考核范围,实则是建立了一种长效的监督机制,从根本上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意识到行为的重要性,也是帮助学生能够在日后适应企业制度规范的重要手段。

作者:杨艳

教育与职业论文:云计算职业教育与教育资源论文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是面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群,重在技能培养的终身教育。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各尽所能、各获所需的掌握职业技能,获得谋生的本领,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特点

以就业为目标,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培养,为企业提供“知识切实、技能精熟、人格完整”的受欢迎人才;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人才的供需情况,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建立完备的实训基地,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双赢;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让“学校教师下企业,企业名师进学校”,提高教师队伍综合业务能力。

(二)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分布:由于职业教育办学经费获取渠道有限,大部分职业院校面临着设备陈旧、实训基地匮乏、教师队伍单一等问题,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明显分布不均。2.教学资源更新: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职业教学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习需投入更多的教学成本对传统的教学环境进行更新,但现有人、物、财等方面的资源还无法跟上其更新换代的步伐。3.教学资源共享:要实现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需要配套硬件设施及系统软件来支持。虽然近些年的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但这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仅限于具备软硬件环境的职业院校。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教学资源分布不均、更新速度慢及成本高、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导致了全国各地职业院校教学资源的重复投入,并拉大了各区域教学质量的差距。

二、构建基于“云计算”的职业教育平台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职业教育在发展的道路上障碍重重。“云计算”的出现为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带来契机。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平台和计算机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十分类似,它们都是整合有效资源为用户提供需求服务,提高各自领域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将资源按不同类别、等级构建动态资源库的同时,实现动态调度部署,平衡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现象。运用“云计算”三项服务构建能提供硬件服务、平台服务及软件服务的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模型(见图1-1),其中的IaaS(基础设施服务)能降低硬件资源的投入和更新成本,提高其利用率,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能减少软件成本投入及维护。如何将“云计算”运用于职业课程教学体系及实训体系的建立,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手段。

(一)构建“职业课程教学云”

1.构建“教学群”:依托系统平台,以专职教师为中心点,组建学生、企业技师、职教专家的“教学群”。他们可共同参与教学课程开发、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教学评价等。2.构建“学习群”:按职业教育实施具体教学规划的资源需求,创建工学结合的课程包,形成基于平台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按需获取必要的理论知识资源,并以完成作业、任务单的方式,反馈学习效果。3.构建“资源池”:教学实施后,产生的结果来源于多个层面,它包含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课程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成果以及企业技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产生专业技能培养及职业道德养成的成果。各参与主体通过交流平台,聚集不同层面的教学信息,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池”。基于“云计算”的教学实施使高职课程教学资源不再是单一静态的学习资源,而是由“教师团队、学生团队、企业技师团队”共同组建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教学平台。

(二)构建职业教育“实训云”

完备的实训环境是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基本前提。但当前职业教育中的实战项目相当匮乏、培训资源不足、资源分配不均,主要体现在区域差异上。“云计算“的核心技术能帮助解决区域差异问题,构建“实训云”。职业教育“实训云”能为受训者提供实训平台、实训资源、实训过程的服务。在受训者开展实训活动中的实训环境、操作平台、模拟场景、结果评价等均能按需供给、自助服务。“实训云”拥有无限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量,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衍生性,避免职业教育体系中相同资源的重复建设,节省教育经费。这种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共享,除了解决校内实训教学的区域差异,还能让企业参与其中进行远程实训指导,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拓宽校企合作模式和合作空间,实现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和企业在人才储备方面的无缝对接。职业教育“实训云”除了对在校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还可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让在职人员也可通过这个平台学习新技术、进行专业的职业训练。该平台的架构,理论上借鉴“分布式动态负载平衡算法”的思想,对任务管理机制、任务排队机制、任务执行机制和执行结构进行分析设计(见图1-2)。

三、“云计算”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变革

(一)学习模式的变化

传统的学习模式以课堂学习、自习为主,所获取的知识会受到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种学习的文献资料基本实现数字化,学习方式实现虚拟现实的交互等,构建了基于云教育平台的自主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使感知、交互、语言处理逐步实现远程FacetoFace的体验。学习者能通过远程方式在线互动学习,获取知识。这种渠道不再局限老师、课堂、图书馆,而是按学习者自己的需求制定学习计划,实现学习目标。

(二)教学模式的变化

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者,在现在这个多元素充斥学习者视觉、听觉的年代,要想吸引学习者,没有生动有趣、持续创新的教学资源,很难使教育最大程度的创造其价值,彰显其生命力。云计算的出现,使得一些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十分盛行,这让更多的求知者通过这些平台拥有受教育的机会,实现随时随地都能按需学习的机会。这时的教师不再是唯一传授知识的人,而更多体现其引导求知者获取知识学习的协助功能。由此可见,现代教育的主流即“开发、聚集、共享”。

(三)教学管理模式的变化

教学管理通常是从人才资源、物质资源、课程资源等层面进行的管理。云计算的出现,建立了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用户在管理平台上遵守一定的秩序实现对人才、物质、课程三项资源的统一召集、合理配置和有效协调。云计算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若能将其合理运用于职业教育中,为职业教育打造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应用、资源整合平台,将高效推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杨晶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教育与职业论文:语文学科与职业教育论文

1现实的工具性——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主要是指语文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2)语文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能重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那么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就同时得到了提高,变得清晰、准确、严密了。因此,一个人要想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那就应该从小培养语言的能力。

(3)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类是群居动物,相互之间需要不断的传递信息,语言就应运而生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只要有社会生活,人们就需要通过语言交流。如果一个人能流畅准确的使用语言,无形中就能拉近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因为语言比文字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感,更容易渗透着情感的因素。语文知识的学习,能让我们的语言交流更加通顺、流畅,彰显我们幽默、风趣的个人魅力,提高我们的交流质量。

(4)语文是社会成员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一个人不论学习哪类学科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需要通过语言。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语文学好了,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也提高了。如果语文学科的基础不稳固,那学习其他学科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语文学习是专业技术学习的载体,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性,实现就业的前提条件是掌握专业职业技能,这是大家共识的。语文学科之所以被列入了文化基础课范围,像数学、外语一样,是为了突出学科的工具性,目的是让接受基础教育的社会成员,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去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现在学校很多设立的专业都要很好地掌握,语文学科便承载着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作用。例如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就要有较好的古汉语基础;导游专业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2浪漫的人文性——培养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

(1)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通俗的说就是人与文化的融合,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性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而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不同。人们不是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魅力无穷。

(2)语文学科能砥砺品德,完美人格。语文学科的学习从很多方面可以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精神家园。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领悟和感知,“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在阅读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健康乐观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

(3)语文学科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语文学科是一座美丽的城堡,进入其中会让你领略无穷的乐趣。使学生在这片天地中发现美,并且学会创造美,辨别美,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文学艺术是优秀人才的精神家园,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事怎样做人。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人文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关于人文,《易经•贲》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诗书礼乐等,能起着化成天下的作用。可见古代人就十分重视人文教育,并认识了人文教育的作用。现今人文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理解人生、观察自然、分析社会;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大多数属于三产服务业,工作性质就是与人打交道、服务他人,所以更需要人文素养的丰富。虽然,从职业语文教学当前的步履维艰到走向复兴,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但只要充分认识到职业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准确定位,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内容,我们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职业语文课程教学现状,使之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技能人才。

作者:苏引波 单位: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

教育与职业论文: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论文

一、一种批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不作为”现象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目标定位的现象学批判

教育的普遍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以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思考、有能力、有道德的现代城镇居民为根本出发点,推动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促进城镇化由物质层面走向精神层面。基于现象学的观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核心的要素是培养学生真正的智慧。智慧既不是指学生记住的书本知识,也不是指学生经过训练掌握的基本技能,最重要的在于指导学生如何思考,通过“思”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4]。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明显偏离了合作的原有轨道而更多地指向功利的目的。职业院校推行校企合作模式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关注地方政府需求与市场需求,旨在通过合作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畅销“产品”,促进学生的就业。职业院校的培养目的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导致学校“育人”功能的缺失。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其合作目的在于利用学校的免费劳动力获得利润。在校企合作中,学生不是作为一个学生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有利用价值的工人存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在其实际合作过程中没有以培养学生的“智慧”为根本目的,目标定位的偏颇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的容纳器。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不作为”的现象学批判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既能促进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培养优秀的城市建设人才,又能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呈现出一幅蓬勃发展的景象。现象学提倡“面向事情本身”,要求人们抛弃先入为主的观念,直接面对思考对象本身。在胡塞尔看来,人们在认识对象之时,容易受原有观念与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无法真正地认识对象,应采取悬置的方法而直达事情本身[5]。从现象学的视角审视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事实,二者之间的联动有名无实,契约保障如同虚无。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仍停留在表层的互动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趋同。职业教育肩负着“育人”与“服务经济”的双重任务,与普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职业院校的最初发展是以普通教育办学模式为蓝图的,一直受其办学模式的影响,不能完全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就业方式的转变与行业的发展需要。二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度不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对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与规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然而职业教育的滞后性与前瞻性不足导致其无法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三是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行业、企业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参与度不高。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项目也多由职业院校进行策划,两者虽然订立契约保障,但多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间文化生成的现象学批判

从胡塞尔现象学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作为两个不同的主体,各自有着独特的特征、行为态度、价值观念以及思考与组织生活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彼此分隔、相互对立的两个不同的世界。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从陌生世界转向交互世界,推进两者之间共同文化的生成是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支撑。胡塞尔认为分享同一个文化世界的人可以看做是家庭同志的关系,他们一起成为文化的建构者,分享同一个世界,养成共同的信仰与习惯[6]。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共同文化的生成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处于一种“阈限”的关系,两者之间的互动由于短期利益的驱使,导致文化间的差异,使得学生成为学校里的陌生人、企业中的旁观者。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过分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适应能力、价值观、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难以融入企业文化,感觉自身处于“局外人”的尴尬境地,缺乏归属感。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间的合作缺乏共同文化世界的建构,两者间共同文化的缺失造成学生难以真正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过渡,不能真正践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从而不能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

二、利益博弈: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不作为”的原因

(一)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建立基于双方各自“利益”的驱动。但是,由于企业的终极目标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育人和提供社会服务,二者诉求的差异导致利益的冲突。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院校要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则需要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以适应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学校要培养理论知识过硬、实践技能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其育人功能,需要企业的介入。企业发挥在“技能培训”与“需求导向”方面的优势,在合作中为职业院校提供资金、师资、设备等支持,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投资者”。另一方面,企业在与职业院校合作过程中缺乏合作的内驱力,导致“搭便车”现象严重。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成本,还承担着“为他人做嫁衣”的风险。企业认为参与校企合作自身收益较少,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效益。企业为使合作风险最小化,只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为职业院校提供帮助,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仅仅限于表层合作、虚假合作。

(二)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品质与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立足整个区域公共利益的发展。政府从社会大局出发,关注经济发展的动态与长远发展的目标,对经济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宏观调控。为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要能够给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相应的补贴。企业作为一个以创造更多利润为宗旨的个体组织,主要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与短期内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除了政府给予的实习资金补贴以外,同时也希望在税收方面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税收作为衡量一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轻易不会给予企业更深层次的优惠,从而双方产生利益的冲突。此外,由于企业的短视性和逐利性,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只关注眼前利益,往往会采取以牺牲环境或者损害其他组织的行为来获取利益。新型城镇化倡导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行为违背地方政府的主导意向,与政府产生分歧与矛盾。

(三)政府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政府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利益博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院校作为公共部门,其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希望政府能够在资金与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府则希望职业院校自身能够主动寻求发展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支持。政府与职业院校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即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职业院校寻求自主发展的积极性较低,职业院校更多地是消极等待。从职业院校的层面来看,职业院校作为公共服务机构,通过培养合格的现代城镇居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地方政府会主动扶持职业院校的发展。但职业院校的“等待”策略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利益最大化。第二,职业院校与政府之间还存在政府管理与自主发展的冲突。职业院校的发展依赖于政府,需要满足政府的政策要求、服从政府的管理,但同时还肩负着学生的需求与市场的需求及自主发展的要求,政府管理过度会影响职业学校的发展。

三、走向务实: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办实事”变革

(一)价值导向:坚持以生为本的职业教育与以市场为本的区域经济的结合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应从工具层面走向价值层面,坚持学生需求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价值理念。在查尔斯·泰勒看来,“工具主义理性指的是一种我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凭靠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获比率,是工具主义理性成功的度量尺度”[7]。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更多地关注市场发展需求,注重获取经济效益,导致学生内在需求与市场需求间的割裂。学生内在需求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三个具体层面。首先,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存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与归宿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的内在需求不仅仅是就业需求,学校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获得社会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关注市场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懂技术、会思考、有智慧的新型人才。职业院校要想真正与企业合作,必须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实现学生需求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职业教育在面向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能力与知识,坚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也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与情感关怀,帮助学生在企业中获得归属感,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真心服务于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实践途径:构建政府、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体

政府、企业与学校作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主要参与者,构建政、企、校合作共同体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基本途径。合作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三方找准自身定位,各司其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将三股分散的力量聚集,从而形成一种“合力”。政府在合作共同体中扮演着总指挥的角色,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宏观调控者。政府基于对职业院校与市场经济的意图与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为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创造适宜环境,将所获得的信息反馈给职业院校与企业,增加双方的契合度,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与条件保障。企业在合作共同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企业的人才需求影响着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格。在合作共同体中,企业应该积极参加校企合作,主动深入学校,由表面合作走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双方可以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和开展合作项目实现校企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发挥职业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智囊团的作用。职业院校在合作共同体中起着主体作用。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主要推动者,应紧密联系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找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促进学生就业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保障:建立灵活有效的联动发展机制

建立灵活有效的联动发展机制是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利益分享机制、协商交往机制与监督保障机制。三大机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协商交往机制旨在找到利益共同点,共同利益是三方合作的前提;利益分享机制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强调利益的差异性;监督保障机制充当的是“无形的手”,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协商交往机制最初用于政府、工会与企业三方的劳动关系领域。将劳动关系中的协商机制移植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去,主要指政府、职业院校与企业三方的合作机制。政府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经济的发展制定政策时,通过与职业院校和企业沟通交流使其参与决策。三方通过协商找到“利益共同点”,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利益分享是一种新型的经济观,基于社会主义经济主体与经济利益的多元性,强调个体的差异性[8]。由于各相关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所做贡献的不同,所创造的利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利益分享机制打破原来浑水摸鱼的局面,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根据参与主体的贡献决定其所获利益的多少。利益分享机制的建立促进了相关主体从利益冲突转向合作共生。

监督保障机制的行为主体主要针对政府而言。政府需要为校企合作搭建有效平台,既保障学校育人功能的实现,也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对积极参与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奖励措施。另外,政府应该监督企业,避免出现企业“搭便车”的现象,明确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为校企合作建立严格的标准,政府监督保障机制的构建旨在促使校企合作由政府驱动走向自主合作。

作者:伍琴 单位:西南大学

教育与职业论文:人文精神与职业语文教育论文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化的人才,极大的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但是职业教育过于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用性和专业性,造成教育中的人文性严重缺失,使受教育者趋于功利性等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可以这么说。一个缺乏足够语文素养的人,在现代社会是难以立足的,因为这个人的身心、智力、情商、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是呈现出一种有限性,这样就很难与其他人共存,从而无法适应现代社会。我们所说的教育,不管是职业教育还是其他形式的教育,不仅要解决受教育者的现实问题,对生存的思考,更要对受教育者的未来负责,职业语文的教育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械的写和记上,要进一步提高职业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的体现,从而促进职业教育语文的正确发展方向,在多方面培养学生实用性技能掌握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体现,开发学生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面向21世纪的全面人才。而这一切都需要职业语文教育要提高重视态度,更新观念,为语文教育打下基础。为此,笔者认为职业语文教育应该从如下几方面抓起。

1通过课前的演讲锻炼人文精神

课前演讲,是许多语文老师为了锻炼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口语水平而专门设立的一项专项内容,而这项内容在职业语文教育中也应该得到良好的利用和体会,能够进一步的锤炼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素养。对于课前演讲的内容可以灵活掌握,不要过于死板,不要一定是演讲稿,一则感人的小故事,身边发生的小事都可以成为课前演讲的例子。教师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应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找同学进行点评,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称赞,这样就有利于语文中人文精神的弘扬,从而进一步让学生受到语文中人文精神的熏陶。演讲的次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抽取,这样在课堂间也能起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2语文阅读中体味人文精神

人的一生有很多不同的发展阶段,而青年期的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个时期学生主要在学校受教育,学校就成为了学生人格形成的“主战场”,因此在学校的教育中应该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自觉的将语文的传统优秀教育和文章的阅读紧紧联系在一起,人类文明史上所包含的主要的文化积淀和建设的内容大多数都蕴含在优秀的文化经典古籍中,阅读这样的文章,能够使学生在无形之中体会到文化的气息,从而进一步受到语文人文精神的感染,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要职业的语文几教育能够坚持让学生诵读经典篇章,我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提高。

3写作领悟人文精神

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一个目的所在,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活动,也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作者所写的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处事风格等等多方面的综合内容,在语文教育中,写作也要多注意人文性的灌输。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去写,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流露出来,不能藏着掖着,尽量说真话,讲真事,什么都可以写,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写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写眼前的现实景物,可以写一篇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写出自己心情的随笔,都是可以的,表达出自己的真感情,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灌输也就成功了一大半,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语文作文的完成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每天做一点,相信学生总会得到真正的语文素养的熏陶。

4在生活中的“第二课堂”体味语文的人文精神

职业语文教育不一定在语文的课堂上,其实生活中有更为广阔的语文空间,语文教育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语文的人文素养上,更重要的是语文的学习要贯穿于整个的生活之中,因此,开设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公共课,各类文化课等,在生活中的多个方面来渗透语文知识。

5教师评价体现语文人文精神

新理念的语文评价主张突破限制,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来综合考虑评价学生的三个维度,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语文课堂体系,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体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应该让学生深刻感悟,展示能力,创新思维,优化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自主性,把每一个学生的语文人文性培养作为教师应尽的义务,这样就有助于教师在评价中无形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出应有的语文人文精神的渗透。

6结语

总之,在职业语文教育中,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式和途径还有很多,主要就是语文教育的工作者们要提高认识,加强重视态度,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和有利条件,突破原有的语文教育的观念束缚,创设大语文观,在生活中提高语文素养的观念,就能在课堂教学、学习评价、语文实践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真正将学生的语文人文精神落实到实处,开辟更多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育中体现语文人文性的熏陶。

作者:张凤杰 单位:河北承德围场职教中心

教育与职业论文:院校图书馆与教师职业教育理论论文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教理论阅读学习存在的问题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是信息交流和社会文化再创造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实践来拓宽专业视野、夯实专业涵养、提高专业技能与水平,并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在众多的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师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读书、思考。然而在现实中,高职院校更注重教师大规模集中培训,讲座、会议、报告多,教师业余自主学习阅读少,专业课程团队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少;教师在职教理论阅读过程中,浅阅读多,深阅读少,通过网络检索浏览查找资料多,通过纸质图书系统阅读、反思探究的少,由此导致教师在职教理论阅读中重功利性,导致教学改革的形式化和概念化,影响了教学反思的深刻性,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阅读条件也制约了教师职教理论阅读活动的开展。很多院校职业教育的图书资料.除了教材以外,其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性的书籍相对比较少,笔者通过某校图书馆的图书检索系统,分别以“职业教育”、“高职”、“职业院校”、“职教”、“职业学校”等为题名,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类图书进行检索查询.发现多数为教材,仅有不到30册的图书资料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成果或学术型著作,数量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图书而言非常少,职业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对图书馆馆藏职业教育资料的利用率较低。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教师职业教育理论阅读学习活动的对策

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阅读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1、设立职业教育学科馆员,专人负责职业教育教学

相关图书文献的采编与参考咨询工作为了针对性地为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帮助,高校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专职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联系.以其作为服务对El单位,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服务桥梁,相互沟通,主动为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高职院校按照往往按照专业大类设置“学科馆员”,如我校设置了船舶、旅游、港口、航海等方面的学科馆员,而针对于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理论学习研究需要的“职业教育”学科馆员。则很少去关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阅读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学科馆员的设置与培养工作,与教务处、科研处、高教所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部门建立联系,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点改革与研究提供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应熟悉所负责的职业教育教学相关馆藏资源的分布情况,深入各教学单位与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开展调查,收集意见,并积极推动藏书资源建设,并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定题检索与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2、做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

图书资料的采编与导读工作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各地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相关图书资料。高职院校要制订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图书采购计划.不断跟踪职业教育研究的动态,通过网络图书电子商务平台检索采购相关的图书资料。不断丰富馆藏资料。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具有个性化,图书出版信息的来源也呈现多元化,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可以开展“教师点购图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教师自由点购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并享受优先借阅的权利和乐趣,“职业教育”学科馆员负责收集读者的点书要求,采购教师所需的图书,一旦图书采购送达后及时通过电话通知点书者来馆办理借阅手续。要做好职业教育文献的收集工作。职业教育研究的许多文献除了通过书店采购渠道获得外,更多的是通过学术团体的会议材料发放途径获得大量灰色文献,包括一些会议论文集、院校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教学改革光盘等。学校应该出台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相关规定,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术会议,另一方面应要求参会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传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并将会议材料递交图书馆。高职院校参加的各个学术团体数量很多,各个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学术研究活动。如论坛、学术年会等。每年各个部门教师参加学术和等获得的会议资料汇总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因此学校图书馆应在教师巾聘任职业教育文献征集员,聘请一些校内的学术团体联络员担任文献征集员,征集职业教育相关的会议资料等灰色文献。图书馆要积极宣传文献征集采编工作,形成文献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著数量不断增多,各学术期刊刊登的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在海量的职业教育文献中,良莠混杂。需要进行知识导航;另一方面处于改革期的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发展也比较快,不断涌现许多热点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立交桥问题、高职院校招生改革问题等等,如何让老师们能够关注职业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高质量的学术文献,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图书馆及学科馆员,要主动与学校教务部门、高教研究所(室)、科研部门以及教育督导(质量监控)部门等合作,聘请教育研究人员定期研讨,跟踪职业教育研究动态,定期编辑出版《高职教育动态》。将最新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献以及职业教育政策介绍给教职员工,引导教师阅读学习。要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情况,为学校教育发展以及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定题检索与咨询参考工作,服务学校的教育改革重点.服务教职员工的教育科研工作。如为教师的重大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文献检索,通过图书馆馆际交流、互借系统获得更多相关文献。

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图书馆不仅要提供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教师阅读学习活动提供条件.而且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活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好馆藏资源。组织开展教师阅读活动,要解决好阅读组织发动的全员性、阅读方式的多样性、阅读效果的应用性、阅读成果的分享性等问题。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组织开展全员阅读活动。要通过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内部读书会,开展职业教育理论的阅读学习活动。通过教师培养的“青蓝工程”,资深老教师指导新教师阅读,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读书活动也是如此,在个体阅读基础的团队学习阅读活动,通过学习者之间相互的启发、研讨,阅读效果好于个体阅读,也更有阅读深度。阅读方式上.要注重电脑多媒体浏览与纸质文献阅读相结合。电脑多媒体上阅读,是一种浅阅读,由于阅读的信息量大,受阅读软件影响,阅读者的批注与思考以及阅读的时间受到一定的限制,阅读的深度相对比较差一些,但是通过电脑多媒体阅读是一种捕捉职业教育信息、了解职业教育动态的有效途径。纸质文献的阅读,则可以系统地把握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阅读者的思考分析:通过批注、划线等阅读符号的添加,有助于阅读者的设疑和思维拓展,因此纸质文献的阅读)是一种深阅读。纸质文献的阅读不受电脑等硬件条件的制约,只要有时间就可以随时阅读,因此要鼓励教师利用各种空余时间。阅读职业教育的纸质文献。阅读效果的应用性,这里强调的是学以致用,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阅读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结合起来,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反思,能够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寻找理论支持。要鼓励教师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反思、梳理和总结,开展专业写作。这种写作不一定是长篇大论式的学术论文。而更注重对自身学校教育管理或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注重教师身边发生的叙事式的、案例式的研究,教育感悟、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育教学案例等各种形式不拘一格。学校图书馆可以会同学校工会、教务等部门一起举行教育理论阅读学习的征文活动,激励教师的阅读反思行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主张教师阅读是一种团队合作的学习过程。那么阅读学习的成果应该分享。学校要建立教师阅读交流平台,要在校内专家学者中树立阅读榜样,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等途径,分享阅读经验和阅读成果,引领年轻教师的阅读成长。

当然.本文讨论的问题主要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理论的阅读问题,其实对老师来说,要学习的理论何止只有职业教育理论一种。职业教育理论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许多教育学基本原理和教育经典理论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实践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教师的阅读内容不能太过于单一,应拓展视野。而且教师在教育专业化素养阅读的同时,还需要另一种人文素养阅读,或者说是其作为社会知识分子一部分必须的公共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使教师的阅读环境走向非功利化的纯净。

作者:刘霏霏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与职业论文:经济与职业教育论文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分析

互动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作用和关系结合人们使用的本意[4]。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职业教育的和培训。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经济效益等决定和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层次与类型结构、质量以及发展速度[4]。职业教育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模式,教育发展的程度也不相同,这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职业教育的进程。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要面向市场进行就业,每个地区的职业教育都要面向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培养人才的方向也是围绕当地经济展开的。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影响职业教育的进程,尤其是区域经济的结构,具体到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等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层次、质量和规模。大量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地区职业教育也会比较发达。

2.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资源为三类:土地、劳动和资本,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家逐渐意识到人类资源的重要性,把人力资源看作是一种除上述三种资源以外独立的资源。可见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不断兴起,现代农业逐渐代替了传统农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而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普通教育相比,培养人才的方向更倾向于技术和技能,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职业教育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是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和信息资源基地,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支持[5]。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区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决定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其发展规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提供的就业机会就会越多,无形中也就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因此职业教育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职业教育体制不完善、缺乏市场机制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和协调力度。

1.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结合度低。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对于学校本身和当地的经济结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目前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与区域经济结构结合度低的问题。首先,某些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从性、随意性,没有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不了解区域经济结构,造成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考虑较多的是专业的师资条件和资金的投入问题,往往与市场的需求脱节。市场的变化是很快的,如专业的设置一成不变,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也就不能与区域的经济结构相融合。

2.职业学校自身地位模糊,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存在自身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如办学理念缺乏个性,办学方向没有考虑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在办学定位上普遍存在着追求“小而全”,忽视“特色”的倾向,模式趋同,为地方服务观念不明确[6]。同时,由于职业学校还包括职业培训,而职业培训的内容需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职业技术培训需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要求,如失业人员、农民工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等。而现在一些职业培训项目简单、培训对象单一,这就使得职业学校的发展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复杂多变的要求。

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应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两者呈现正相关性,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也应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1.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的好坏首先影响的是学校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的自身定位对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培训程度都起到关键作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学校的职业设置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家长心中的地位。职业教育得到认可,就无形中增加了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只有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才能培养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学生的就业才有了保障,就业得到保证,生源就更加广泛了,学校的发展就有了动力和活力。

2.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在影响学校的同时也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还为区域下岗再就业的人员提供培训基地。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的优化,劳动密集型劳动力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劳动力转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职业教育正是这种人才的主要来源。同时,职业学院一般都拥有自己的技术人才和实验设备,如果它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则会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

1.以政府为主导整合资源。

职业教育应向着以政府为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政府可将社会力量、企业行业、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力量有机组合,形成合力。政府部门应引导职业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定位,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结合。同时,政府应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的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

2.加强职业学校的质量内涵。

职业学校的质量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张名片、一种信誉。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质量内涵的打造是最关键的。由于目前职业教育参差不齐,专业设置差距很大,教学质量也就很难保证,这就很难取得社会的认可,因此只有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内涵,才能提升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声誉。同时,职业教育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培训,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加强重点专业的培训,加强与用人单位有效的联系和沟通和与用人单位和合作,增加学生的就业率。

3.企业应加强与职业学校的互动,构建多元化学习模式。

企业应重视职业学校的力量,加强与学校的互动和沟通,企业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这样企业不仅是职业培训的主体,又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积极推广“定单式”、“零距离”培养模式,定岗实践,增加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企业不仅要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校,还要支持企业骨干到职业学校进行登台授课,培养出高职业素质、高实践能力的人才。

作者:杨春燕 单位: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教育与职业论文:能力需求与职业教育论文

一、小班教学能使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得到改善

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提高,导致社会、家长以及舆论存在一种重学历轻技能,重普高轻职高的观念,甚至是“职高无用论”,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降低,思想和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有些家长也将中等职业教育当作是普高“淘汰生”的“收留所”。受到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差、课堂纪律涣散、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厌学情绪膨胀、专业技术能力差等现象,中职学校以及教师也是苦不堪言。小班教学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它的优势也逐渐浮出水面。美国威斯康辛州公共教学部门于1996年推出为期5年的SAGE计划,着重研究小班教学问题,研究发现小班教学能使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减少,课堂纪律明显改善,有效学习时间增加,教师教学热情增加,班级学习气氛得到改善。

美国田纳西州实施的STAR计划涉及80多个学校的近400个班级,包含城区、贫民区和农村地区,研究发现小班教学后破坏行为和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增加,留级现象和辍学现象明显降低,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日本三重大学实施小班教学后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上海小班教学的试行发现小班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以上世界各地教育学者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实施小班教学确实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性方面有所帮助;对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课堂纪律以及道德水平有显著成效。有助于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二、小班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实施可行性的深入分析

政策方面: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主席做出重要指示:“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总理也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大有可为。这无疑把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会议还决定全面发展本科职业教育,让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学历问题得到解决。政策方面的利好,无疑会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对职业教育的经济支持和帮助会加大,为小班教学的实施铺好了道路。社会方面:现代企业更加注重的是专业性,甚至岗位性。拥有一技之长的技工和高级技工成为了他们的迫切需求,传统的大班教学在实施分岗位教学上很困难,然而小班教学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方面问题。小班教学可以做到:与企业合作培养定向型人才,着重培养岗位技能,做到所学必精、所学必用。

师资方面: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减少,导致师资资源富余,并且随着小班教学观念的普及,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教师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并且已经产生了很多小班教学具体实施的想法和建议。

学生方面: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素质、行为素质普遍不高,导致中职毕业生的社会接受度不高。但是在小班教学的环境下他们却可能成为优秀的中职毕业生。笔者针对以下几类学生做出分析。第一类: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缺乏自信,但是思想活跃,头脑灵活。这类学生由于成绩上的暂时失利,并缺少老师的鼓励以及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没有信心,学习成绩下滑,形成恶性循环,从而被打上“差等生”的标签。这类学生能力并不差,只是容易受到打击,心理脆弱,只要能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他们一样可以很优秀。小班教学班级人数的减少,意味着每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关注、指导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相对增多,此类学生会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类:调皮捣乱,纪律性不高,但是动手能力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能力多样化。这类学生很适合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比普高教育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发明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大班教学由于教育资源、教育时间以及专业不够细化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导致职业教育毕业生竞争力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小班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的师生交流时间,更多的新奇想法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机会,可以使职业教育更加专业化,甚至根据学生特点施行定向教育,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第三类:自卑、自闭、焦虑、性格孤僻、社会责任感不强甚至对社会存在偏见。这类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属于家长管不了或者没有时间管,于是放到学校,渴望孩子能在学校的环境中得到改善。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疲于备课和传授知识,无暇分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即便班级纪律差,也只是采取强制性措施,压制住孩子们的负面心理和行为,这无疑是“扬汤止沸”而不是“釜底抽薪”。小班教学由于生师比的降低,老师可以从繁重的教务中解脱,投入更多的精力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得到改善,行为问题也会相应减少,教学环境也会随之提高,教师的管理也会更加轻松,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类:中等职业学校也不乏一些各方面素质都很高的学生。小班教学的实施可以给他们提供更便捷、更广阔、更合理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享受学习的乐趣,达成他们的理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因此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或学习知识,或掌握技能,或勇于创新,或品德高尚,小班教学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就业质量和社会素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应当达到他力所能及的成就。

三、总结

小班教学不仅仅是班级规模的减小以及师生比的降低,还应该是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的改变,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态度,教育制度决定了教育的走向。中国小班教学的推进应该吸取国外小班教学的经验,取其优良,摒弃糟粕,让小班教学体现出中国特色与中国优势。小班教学在中国属于萌芽状态,亟需一个平台来证明它的优越性,中等职业教育也正处于破旧立新全面改革的趋势。通过笔者的分析发现,小班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具备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政策基础、物质基础以及师生思想基础,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十分适合施行小班教学,相信小班教学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结合,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作者:田敬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学院

教育与职业论文:德国社会参与职业教育论文

一、德国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

(一)培训传统保障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参与职业教育,如行业协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既是德国优良的历史传统,也是战后德国职业教育演进的显著特征之一。在12世纪至13世纪,行会组织在德国许多城市建立。这些行会组织制定有各自的规章,明确规定本行业范围内的生产条件、劳动手段、产品质量和避免竞争等问题。学徒制度是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显著特点之一。[2]德国行会学徒制最盛行的时期出现于14世纪至15世纪。该时期,手工业行会详细规定了手工业学徒的招收、手工业学徒合同的签订、手工业师傅守则和手工业学徒满师等事项以强化对学徒制度的管理与控制。[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社会各企业及其行业协会高度关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设立,而且注意投身于职业学校的管理和运行,以提高德国公民对职业学校认可度。应当说,在提升职业学校的地位方面,德国社会企业及其行业协会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以后,行业协会和企业一直致力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培训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二)法律保障德国以法律的手段来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起源于中世纪,而德国现代企业培训制度的确立,则以《行业条例法》于1897年在德国的颁布为标志。对德国企业实施手工业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详细规定的法律是于1965年颁布的《手工业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了手工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详尽事项,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则是以《职业教育法》于1969年在德国的颁布为标志。该法是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本法律。该法明确规定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详尽事项,包括初始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由职业进修教育、职业复职教育、职业改行教育和职业恢复教育等组成。《职业教育法》经过修改并于2005年4月1日予以颁布实施。[3]此外,德国还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对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三)制度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决策制度、行业管理制度和协调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了德国社会参与职业教育。决策制度规定作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重要一方的、符合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的企业,拥有较大的决策权。企业不仅有权制定职业培训条例等重要教育教学文件,而且有权参与起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参与讨论、研究、制定各种职业教育政策,参与商讨、制定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大纲等。行业管理制度规定行业协会作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管机构,拥有监督、管理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职业培训事务的权力。尤其是该制度规定行业协会负责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结业考试。协调制度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一项重要制度,这里的协调指的就是符合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的企业与负责进行职业理论教学的职业学校之间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工作中的协调,这是德国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前提,也是德国社会、尤其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实现所培养学生技能熟练、职业能力强的一大保障。

二、德国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表现

在当今德国,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行业协会、企业、劳动部门和工会等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着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迅速发展。

(一)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行业协会是德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组织。德国行业协会的一个突出任务是参与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德国《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受委托的“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监督企业的职业培训。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培训的大多数的受委托的“主管部门”便是行业协会。依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作为企业实践培训“主管部门”的行业协会,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培训的监督和管理职责具体表现在:制订条例以管理职业培训、监督企业职业培训的实施、以向培训企业主和受培者提供咨询的方式来促进职业培训、依据相关规定以判断职业教学场所及其培训人员能否胜任职业培训工作、审查职业培训合同、决定缩短或延长受培者的职业培训期限、制定和保管职业培训关系登记册、成立考试委员会和负责结业考试工作等等。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德国实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其最大的特点是企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参与。由于历史传统、社会发展、企业利益等方面的原因,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很高,参与的方式也颇具特色,德国企业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参与具体表现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权和决策权的主要部分由企业掌握、“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招生从寻求符合条件的培训企业开始、“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主要在企业内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考试以企业培训的成绩为主、“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生主要在本培训企业内谋求就业、“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费主要由社会各企业共同筹措、“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师资主要由企业提供和培养。

(三)劳动部门参与职业教育德国联邦劳动部门的机构遍布全国各个角落。联邦劳动局下设州劳动局、基层劳动局和劳动分局。依据《联邦劳动促进法》的有关规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德国劳动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相关的职责有:职业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咨询、职业培训岗位的设置与维持、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残疾人职业恢复教育和失业补助资金的提供等。《联邦劳动促进法》第26款明文规定,联邦劳动部门必须向社会公民和适龄青年提供与他们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符合职业发展状况的、与劳务市场需求相一致的有关信息;必须按照公民个人和适龄青年的具体要求,提供有关职业、职业发展前景、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选择方面的咨询建议。《联邦劳动促进法》第32款明文规定,联邦劳动部门有关职业、职业发展前景、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选择的咨询工作中,必须与德国青年福利部门、社会福利部门和卫生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合作,以保证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职业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咨询工作。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教程促进和个人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是德国联邦劳动部门承担的三项主要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工作。

(四)工会参与职业教育工会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运行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主要表现在与企业或行业协会签署有关学徒岗位培训期间的劳资协议,内容包括学徒的收入、职业培训项目、职业培训计划、职业培训内容、职业培训方式、职业培训质量评估等。包括接受培训期间的福利待遇、安全卫生以及职业培训后就业政策等一系列有关学徒的切身利益问题,也属于工会代表应当过问并力图解决的范围。依据德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工会是德国手工业行业协会的监事会、德国工商业行业协会的监事会和德国职业教育委员会的监事会的组成机构之一,工会还是德国联邦劳动局管理委员会的三方代表之一,因此有效地保证了工会在德国制定劳动力市场政策、提供职业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咨询、采取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措施中的发言权。

三、德国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效果

在职业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推动下,德国社会多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有效地解决了世界不少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且长期困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办学力量不足问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费短缺问题、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问题、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问题等难题。

(一)社会多方协力举办职业教育与培训在职业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推动下,德国社会多方,如教育部门、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劳动部门和个人都举办职业教育。德国教育部门举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职业学院和应用技术大学,举办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职业完全中学、专科学校、专科高中、职业补习学校、职业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等。符合条件的私人企业所举办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举办的职业教育和由教育部门所举办的职业学校之间紧密合作,共同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工人;两者之间的合作办学在德国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所占的比重高达80%多。而作为社会团体的行业协会,是德国监督和管理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施主体,在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社会团体的行业协会,在德国也举办有职业技术学校,如商业学校、工商学校等。以德国联邦工商业行业协会举办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例,该行业协会1984年举办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程为8180个,培养学员为184047名。[4]德国工会联合会作为社会团体,在德国全国建立有多所工人教育学院、在全国各城镇设置有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开办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职业进修公司,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周末制或夜间制形式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目前,德国工会联合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颇具特色,在德国职业继续教育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

(二)社会多方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在职业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作用下,德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都为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发展提供经费。其中,企业是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的最大提供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企业每年所提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总额是德国各级政府所支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费用的5至6倍。在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的提供者中,公民个人是最大的提供者,其次是企业,再次是联邦劳动局,政府所提供的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仅为企业提供的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5]德国企业通常采取直接提供和融资资助两种方式来支付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其中,直接提供是德国符合办学条件的企业支付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的主要方式。采取这种经费提供方式的企业主要是德国的大中型企业,如奔驰公司、大众汽车公司和西门子公司等,以及服务型行业,如贸易公司、保险公司、德意志银行、大型连锁饭店和大型百货公司等。这类大中型企业通常具有优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设施、良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师资和先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可以主要依靠自身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力量来承担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采取融资资助来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的通常是小型企业。作为社会团体的行业协会,如手工业联合会、商业联合会、工业联合会、企业主联合会等也为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筹措经费,其经费筹措主要采取协会基金的方式。作为社会团体的工会是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筹措的重要倡议者,劳资双方基金就是根据工会的倡议设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的筹措形式,以维护实行劳资协定的企业中学徒的根本利益为目的。

(三)密切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联系德国职业教育以培养德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己任。而职业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必须与社会实际需求密切联系。德国社会多方,尤其是与职业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以加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联系。行业、企业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用人单位、社会生产部门和社会实际需求的最佳平台。德国社会多方,尤其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既能够使得德国职业教育准确又及时地反映劳务市场的呼声和产业的发展水平,又能够杜绝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反映社会实际需求的失误和迟缓;德国社会多方,尤其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既能够促进劳务市场的有序运行和秩序建设,又能够协调行业内的用人单位统一行动,实现与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德国社会多方,尤其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既有利于政府及其主管职能部门总揽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局以获取信息,加强对所培养人才的技术教育,又能够把德国各行业、各用人单位、各生产部门和社会实际需求准确、及时地反映于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之中,以培养出符合德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

(四)实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德国职业教育以培养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为目的。在德国,职业教育就是一定程度上的行业教育;所谓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就是适应行业需求、适合企业要求,适应行业技术进步、适合企业技术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德国社会多方,尤其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适应行业需求、适合企业要求,适应行业技术进步、适合企业技术发展的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因为德国社会多方,尤其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实际需求密切联系,有利于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获取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利于德国解决世界不少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办学经费不足问题、实训基地短缺问题、仪器设备陈旧问题等制约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难题。德国社会多方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德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德国行业协会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结业考试和中间考试和的举办单位。结业考试和中间考试由德国行业协会负责举办,实质上是对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的一种严格把关。德国社会多方,尤其是行业、企业所实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对德国社会的用人单位来说具有更高的可接受度,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更容易被德国社会、被德国各用人单位所接受。

作者:黄日强单位:抚州市人大常委会

教育与职业论文:杜威与普洛瑟职业教育哲学论文

一、杜威:职业认识论以及作为手段的职业教育

杜威反对心智和身体发展的分开和对立,认为儿童内部并非天然地存在任何形式的二元对立。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和统一的。“职业可以克服学校中没有将心智发展和身体发展结合起来的弊端。”[4]因为,“职业的心理学基础在于它保持了智力和实际经验的平衡。职业是积极机动的,不但通过眼、手等身体器官反映出来,而且为使在实践操作方面可行,职业活动也包括了对物体的持续观察、持续计划和反思。”通过职业的学习,儿童的身体技能得到发展,制造出了产品,这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儿童从“反思性思考”这种方法本身获得探索性学习。“反思性思考”的过程始于感到困难的一个任务,之后形成关于问题的观念或表述,产生有待验证的假设,结束于可以执行的解决办法。而这种“反思性思考”方法,正是杜威的认识论。因此,杜威希望能将职业引进到课堂中去,作为儿童获得技能和社区生活价值的途径。将职业引入到课程中可以产生对各种工业活动和劳动的理解和认同,关于职业的理论可以通过共享的兴趣和经验使整个社会整合起来,杜威相信通过职业可以导向真正的工业民主。杜威指出,教育应该为民主社会培养有知识的公民,应该使学生获得生活技能和适应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广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实验能力和全面参与民主过程做好准备。杜威认为,文化应该通过职业进行传递,但他并不相信教授具体的职业训练。他认为,“职业教育是保证所有公民参与工业政策和决策制定的最好的途径”[5],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职业来教授具体科目,而不是教授某一个职业。杜威反对教授学生单一的技能,认为职业是生活活动的一个方向,相关的课程和科目应该帮助学生转换职业或寻求其他职业选择。杜威支持普遍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以此来确认工作的尊严,应对问题解决,扩大学生的世界眼光,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对工作角色的深入理解。可见,普洛瑟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个体获得就业的技能,实现就业,满足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需要,认为职业技能的获得和劳动力开发是为了工业的发展,强调技能的获得就是学校职业教育的目的。而杜威认为,掌握工具使用或生产特定产品的职业教育只是一种途径或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教育对象:面向特定类型学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

普洛瑟和杜威都赞成在公立学校中开展职业教育,并且相信职业教育具有使公共教育更加民主的潜力。但在职业教育对象上,二者存在分歧。

(一)普洛瑟:“人与教育匹配”的职业教育对象观普洛瑟认为,“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与它能够使每个个体利用他的兴趣、能力和内在智力可能达到的最大化程度有关”。因此,他认为,如果教给年轻人一种他们不喜欢或者他缺少特质和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的知识,或者个体认为他的天分太低达不到学习要求的知识,那么这是对金钱和教学努力的一种浪费。他还认为,普通学校背后的假设是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否则一无所获。而职业教育正好相反,因为职业教育是具有针对性的,只有那些能真正从中获得技能和知识,使得这种培训具有社会价值的人才能接受。因此,普洛斯职业教育理念中第五条明确指出,“对于任何职业,不管是呼叫、贸易,还是其他职业或工作,有效的职业教育只能给予那些有这种需求的、愿意从事该职业的和有能力从中获益的特定人群”。[7]他认为,很多学校中教职人员没有意识到教育一个学生使其达到大学的学分要求和同时对其培训使其适合从事某一职业这是无效的,很明显,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他们使用了不能使用也不应该使用的公共教学经费。普洛瑟宣扬“社会效率主义”或者“工具主义”哲学,这种思想重视特定学生群体和特定教育类型的匹配。

(二)杜威:教育应通过职业进行,面向全体杜威等进步主义教育者认为,所有年龄阶段和所有不同能力的人都能从职业教育经验中受益,任何人都应该被给予参与职业教育或具有职业选择的实验。此外,对不同年龄人群的职业教育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学校或教育机构来提供,职业教育不应该局限于通过刻板的学校来满足这些要求。[9]杜威认为,民主社会“必须给全体成员以平等和宽厚的条件求得知识的机会”,“必须教育成员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10]杜威认为,教育是为个体参与民主社会事务做准备,应“在事实上减轻经济不平等的影响,使全国青少年为他们将来的事业受到同等的教育,使所有青年能继续在教育影响之下成为他们自己经济和社会的前途的主人”。因此,杜威看来,所有人都需要职业教育,而不仅仅是普洛瑟所说的特定人群,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职业的方式教授学科科目,而不是教授职业。简言之,教育,通过职业的方式进行,应该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三、职业教育体系:二元还是统一

职业教育早期的倡导者们认为职业教育是美国公共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但应该由谁来管理这一项目,应该在什么样的组织设置下,这是20世纪早期很多职业教育学者和其他教育者所关注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普洛瑟和杜威各持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普洛瑟: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普洛瑟与其老师斯尼登一样,都认为应该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分开的双元管理体系,职业教育应该自治。他认为,为了最大化服务于个体和州,国家、州和地方管理机构非常有必要将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对普通教育的管理分开,使职业教育独立出来。其中的原因包括:首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分别建立在旧的官能心理学(facultypsychology)和新的习惯心理学(habitpsychology)基础上,职业教育的管理应该是灵活、富有弹性的,而非标准和僵硬的。工业界的管理方法可以用于职业教育的管理。普通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在职业教育管理问题上经验不丰富,会降低职业教育的效率。其次,目前的普通学校机构已经任务繁多,无法兼顾这种新成长和新发展起来、具有很多新问题和难题的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置于同一个管理系统的情况下,职业教育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第三,需要保护职业教育,以免普通教育过分强调为文化而教育而不是为工作。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由那些能够认同职业教育的目的并充分重视其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机构来管理。第四,将职业教育管理独立出来有利于为职业教育项目筹集经费和资金支持,以免多数经费流入普通教育中。

(二)杜威:统一的教育体系杜威反对将职业教育管理独立出来,他认为,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体系分开会导致大量、昂贵的楼房、设备设施及教师、管理者等的复制,造成管理机器的复制,普通教育管理者具有丰富的经验,能管理好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置于统一管理机构下会更经济,将两种教育管理分开会将接受这两种不同教育的学生分隔开,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权利被经济或州的需求所取代,导致文化和职业的分开这种不想要的结果。建立双元的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作为单独机构独立于其他教育体系进行管理这是不民主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将来民主社会的一个担忧,良好发展的职业教育会比其他任何措施更能促进民主,但发展不好的职业教育会形成和加深学校内和学校外的阶级分化,因此会强化不民主倾向。杜威认为与通过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隔开使教育沿着不民主的线路发展相比,使职业教育暂时地忍受当前教育系统的缺陷反而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杜威看到了职业教育给当时公共教育体系带来正面积极改变的潜力,这种改变不但包括使教育民主化,而且包括使教育更切合实际。杜威认为,通过引进手工活动、工业活动和社会活动,教育正在意识到将所有青年人培养成为有用的公民的责任。但将普遍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割开来会阻碍当下普通教育改进活动。需要说明的是,普洛瑟虽然倾向于将职业学校独立出来,但他也愿意接受将有效的职业教育作为综合学校一部分的可能。普洛瑟认为将来的教育将是单一体制的,最终将可能会由一个统一的地方机构为所有现代民主社会的人提供任何一种其所需要的充足的培训和教育。

四、职业教育教师:作为所教职业领域的专家

还是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建立在各自职业教育目的和本质观基础上,普洛瑟和杜威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特征、职责、扮演的角色以及资格要求方面持不同观点。

(一)普洛瑟:所教职业领域内知识和技能专家的教师观普洛瑟认为“职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教师,教师是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职业智能(occup-ationalintelligence)的人,承担着主要教学职责……而教学则是通过有效的职业教育获得社会发展成果的最重要因素”。[14]普洛瑟所提出的16条职业教育原则中有2条与职业学校教师有关,分别是第7条和第11条。第7条提出“职业教育的有效性程度与教师所具有的将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他所教授领域的操作过程和程序中去的成功经验成正比”。第11条指出,“某一职业领域具体培训内容的唯一可靠来源是该领域内优秀实践者的经验”[15]。普洛瑟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应该有不同于普通学校教师资格要求的方面,“如果职业学校教师沿用与普通教育教师相同的教师资格标准,那么我们将很难获得这一领域中熟练技术”。他认为教学效率(E)取决于职业学校教师对所教职业内容(C)和教学技能(T)的掌握程度。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应该能作为所教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专家,为此,他非常强调职业学校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工业界经验,职业学校教师在教授职业教育各专业之前,需要具备在相应职业领域的实际工作经历。而这背后是被大家广为接受的哲学理念是:“教授一个工业技术人员如何教学远比教授一个(将来的)教师成为一个技术人员简单得多。”普洛瑟认为,职业教育领域教师的工业经验与学生的学习结果相关联,教师的工业经验越丰富,学生的学习结果越好。而相比之下,大学水平的教育对职业学校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期望条件也并非是重要的。

(二)杜威: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教师观杜威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应该足够胜任在学生当前水平下开展教育的活动,应该使学生进入某一行业或职业领域做好准备。此外,教师应该能发现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天赋才能的发展组织相应活动,乐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机推动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相信做中学,通过经验学习。目标是给学习者提供包括心理、物质和社会方面的经验,以使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提供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学习是通过使活动与过去经验、当前兴趣和实际应用建立联系来实现的。这种学习经常是通过问题解决和运用技能,尤其是通过科学方法揭示我们永无止境的世界的本质来实现的。在实用主义者看来,学习是个终身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帮助个体学习者获得当前最适宜的特殊经验。教师应强调世界变化的本质,强调每一个体需要与不断变动的世界互动的需要。杜威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在有意义的问题呈现中扮演一个指导者角色,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而不是已有知识和固定不变的事实的传递者。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还要具有多方面才能。

五、总结与反思

上述杜威和普洛瑟的观点和理论各有支持者,但在两者的大争论中普洛瑟胜出。1917年《史密斯-休士法案》的颁布是对普洛瑟观点的支持,该法案的主旨是将教育系统分割开来,为国家劳动力需求培训工人,培训限于为那些需要技能和大学以下普通文化知识的工作。虽然普洛瑟的主张也并未得到普遍实施,但职业高级中学、地区职业中心和职业磁石学校(vocationalmagnetschool)都是源自于普洛瑟与斯尼登的思想。两位哲学家争论中的很多主题仍是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职业教育目的中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如何看待?如何看待我们“就业导向”的政策?是培养学生的入门职业技能还是培养保有工作并进行职业转换的能力?谁应当接受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如何处理职业教育学校中普通文化知识与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关系?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体现出不同的职业教育哲学观。哲学,并不是一个与职业教育无关的主题。职业教育哲学理论代表了关于职业教育活动本质的假设和设想。哲学理念为我们制定职业教育指导原则提供理论基础,使我们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政策制定以及评价职业教育活动更富有方向性和意义。正如莫瑞斯(Morris)所说的:“具有缜密思考的理论或教育哲学观,个体会知道他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当我们的实践开展得原来越理性的时候,我们说它在本质上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真正的专业化的教师会在他的本能冲动和理性理论之间进行调和和重新定位。”然而,职业教育缺少具有连贯性的哲学理论,哲学家们很少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认可,很多哲学家甚至怀疑职业教育领域是否有哲学家。缺少连贯性的哲学框架,常常会使职业教育领域滋生机会主义,这样,职业教育实践者就不能从能反映人类和经济需要的当前的知识基础和社会价值的范例中开展实践活动。

米勒(Miller,M.D.)认为,用“屠夫-面包师和蜡烛杆制造者”(ThreeMeninaTub)的童谣来形容职业教育哲学理论框架的欠缺很有用。在职业教育中,实践者(如教师和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哲学家犹如在同一桶中的屠夫、面包师和蜡烛杆制造者,他们在波澜的大海上行进,但没有“哲学”的平底船。如果他们是向着同一方向努力,这其中哪个掌握有舵手、船桨和帆都不重要,但是,如果目标、战略和理论相互冲突,哪怕很小的一个风暴都会使这船颠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和政策制定中缺少对职业教育背后的理论、原则和哲学思想的思考,使得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主要靠当前优秀经验的效仿,而不是哲学理论的推动;缺少职业教育哲学理论指导常使得政策经常出现波动,缺少稳定性、确定性和预期性。因此,职业教育研究中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哲学理论的思考,保证哲学这个坚实的“平底船”,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实践者、政策制定者和哲学家向着同一个方向航行,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平稳发展。

作者:高山艳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与职业论文:高校图书馆与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1大学生职业素养概述

1.1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总体状况令人担忧。就业态度不够端正,敬业精神有待加强;择业观和价值观趋于功利,贪图享受安逸,缺乏吃苦奉献精神,抗挫折能力尤为欠缺,不愿去基层工作,难以扎根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创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序是:职业态度、职业良心、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荣誉、职业义务。最期望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然而目前大学生最欠缺的就是职业态度。因此,高校要培养出受社会及企业欢迎的人才,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培养刻不容缓。

1.2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一般是指在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前提下,通过教育、劳动实践、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和外在品质与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内涵和特点主要包括: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培养目标;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等隐性素养为教育和培养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以渗透式培训模式前提下,积极开展感悟内化活动、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开设职业素养前沿培训课程等活动,以高校为主导,同时综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前移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施全程覆盖式教育。

2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资源优势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而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要跟上时代脚步,为教学一线服务,发挥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此推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

2.1文献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馆藏古今中外、众多学科门类文献资源,既有书刊、报纸等纸质文献,又有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由此构建形成的庞大丰富的信息资源库,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2.2环境资源优势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外檐典雅美观,内檐舒适和谐,书架、桌椅设施整洁,文化氛围浓郁,人文环境优美,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是提高大学生素养的重要因素。内部还设有多功能厅、报告厅等,能够为开展文化交流、展览、讲座等提供幽雅的环境。

2.3技术资源优势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不断更新现代化设备,普及电脑和网络,开发利用图书管理系统,联网查询,开展馆际互借。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形成特色网络资源数据库,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特色资源服务。2.4人力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引进图书馆专业及学校重点学科相关专业的高学历、高学识人才,使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充实了人力资源,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取和掌握最新的就业信息。

3高校图书馆推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高校图书馆要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发挥服务育人功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图书馆员想要“育人”,就先要“正己”。而馆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起着育人的主导作用,其坚定的职业态度、饱满的精神状态、高超的专业技能将对学生产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馆员传递的文献信息本身。同时馆员还要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信息意识,必须一专多能,不仅具备一定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成为既熟悉图书馆业务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既熟悉图书馆内部管理又善于外部社会交往的复合型人才。馆员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熟练馆藏排架业务操作,努力做到不用查号就知道书籍所在位置,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保证高效完成工作。除此之外,馆员还要学识广博、熟悉业务,涉猎各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基础知识与熟练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技能,从容应对来源广泛的各类咨询问题。另外,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图书馆员不仅要与书刊、读者交流,而且还要通过计算机及网络为读者传递信息,提供服务。

3.2优化馆藏资源图书馆要结合学校的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不断补充整合专业系列参考文献,按照学科分类收藏,形成专业特色书刊阅览室,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图书馆要定时与学科带头人及任课教师取得联系,采购教师认可的、能反映先进科技、文化成就的教学参考资料,为教学做好服务工作。图书馆还可以搜集有关企业简介、产品介绍、工艺标准、生产流程、规章制度、管理规范、招聘信息等方面的书籍、资料,使学生了解一些比较具体的生产、管理知识,为职业规划做好知识储备。

3.3开展导读服务导读是指图书馆为使读者能科学、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读者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读好书、提高自学能力和查找研究文献资料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与专业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导读工作,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利用图书馆的幽雅环境和开阔空间资源,开展书评、展览等导读服务;聘请社会名家、企业家、优秀校友代表等开展“成功之路、成才之本”等专题讲座,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和技能的要求等。

3.4开展文献检索课程教育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是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以及获取并利用文献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提供了良机。而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图书文献的分类原则;通过馆员讲解,掌握各种文献的检索方法和技巧。

3.5开展学科建设跟踪服务近年来,图书馆为满足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培养了学识资深的学科馆员。他们既具有学校专业学科背景,又熟悉图书馆专业知识和具备信息检索能力。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优势,深入了解对口专业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及科研状况,提供专业化的知识信息参考咨询及个性化服务,有效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学科馆员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加强学生信息需求的沟通,积极开发本学科知识信息资源,组织专业课程资源配置,提供准确、及时和高质量的参考咨询指导,与学科教学人员共同承担大学生专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教育,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问题、满足应届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急切需求,在学期间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已是迫在眉睫。而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为教学一线服务,并成为第二课堂之重任,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做出艰苦的努力。

作者:李婉华单位:包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教育与职业论文:职业教育与珠宝市场营销论文

一、珠宝营销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珠宝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珠宝教育始于改革开放,也得益于国门开放。最早是矿床科研机构与地质研究机构走出国门,考察了日本、美国、比利时、英国等许多宝石培训机构和研究机构,开始了珠宝行业的教育培训。通过学习国外珠宝行业的培训经验和教育理念,引入先进的珠宝检测技术,一系列宝石方向的先驱学者开始发展适合本国具体国情的珠宝教育。随着不少珠宝方面的学者开始陆续开设珠宝鉴定短期培训班,珠宝相关人才的培育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并逐渐受到各地高等院校的广泛关注。1991年中国地质大学正式成立了珠宝学院,成为了孕育珠宝相关人才的“宝石学摇篮”。也引发了各地高等院校的珠宝教育课程开设热潮。各地方或依托当地的矿石资源(如荆州),或根据优越的地理位置(如北京),或凭借较大的宝石需求(如广州),相继在各自的高等院校中增加了珠宝相关专业。于是,珠宝专业的学历教育成为我国珠宝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相比本科学历的珠宝专业学生,职业院校的珠宝专业学生就业渠道更专一,就业周期更短,人才输出量更大,构成了珠宝行业的新生力量。虽然珠宝首饰的学历教育发展已逾三十年,但是涉及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与珠宝鉴定与珠宝设计相关,对珠宝首饰的营销管理方向一直浅尝辄止。事实上,随着珠宝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对珠宝营销人才的迫切需求,珠宝首饰的营销与管理教育在珠宝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珠宝职业教育对珠宝营销管理教育的忽视将会对珠宝行业的人才培养和珠宝产业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珠宝专业的职业教育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校企之间的需求供给关系不均衡。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企业对珠宝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相对于本科的学历教育而言,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比本科的学生更接近市场的需求,更符合就业单位对第一线员工的要求。但是,就实际来看,职业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由于忽视珠宝营销方面课程的设置,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珠宝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有些脱节。目前珠宝市场中珠宝鉴定与设计的人才基本饱和,其他专业人才相对较为匮乏,例如珠宝营销、品牌策划、电子销售、消费者关系管理等方面鲜有满足企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同时,对许多珠宝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来说,珠宝的门店营销是他们的首个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大多以珠宝鉴定、首饰设计、宝石加工为主干专业课程,对珠宝的营销与管理的知识仅仅涉及皮毛,以至于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同时也不利于珠宝企业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的珠宝行业的公司规模并不大,单靠公司内部的培训机制,毕业生很难在短期内达到珠宝企业的要求。因此,珠宝营销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可以有效弥补校企之间的需求供应差,使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

2.珠宝营销的课程设置不全面。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很少开设珠宝营销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对于目前珠宝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基本围绕《宝石学基础》、《宝石学》、《宝石鉴赏》等课程,鲜有安排珠宝销售和珠宝经营管理学等营销管理类的课程。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制较短,相对于本科的四年学制,高职学生的学制为三年。除去第一年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学习公共课程(如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以及第三年准备毕业设计和就业,高职院校的学生真正的有效学习时间所剩无几。故而,为了利用较少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课程设置方面基本以宝石鉴定和设计为主,少开甚至不开珠宝营销与管理方面的课程。由于校方对珠宝营销与管理的忽视,也造成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偏见。长此以往,珠宝营销越来越偏离珠宝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成为了一门可有可无的“辅修”。其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可能导致所学知识无法学以致用。实际教学过程中珠宝营销与管理大多数以理论介绍为主,缺乏实地市场考察的过程。事实上,高职院校珠宝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接触到的第一份工作很可能就是珠宝营销。一般而言,珠宝的学历教育重视的是循序渐进、系统进行。学生首先学习基本的地质知识,接下来便是宝石学等相关理论的学习,最终应当进修到宝石行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因此,先强调理论,再重视实践,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的主要观念,也是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教育的一个优势。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狭窄,珠宝营销方面的实践学习往往是虎头蛇尾。而且,缺乏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局限于书本知识,这是许多高职院校教师的通病。这都阻碍了学生学习珠宝营销与管理方面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课程覆盖可能忽视了文化素质培养。珠宝行业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宝石本身质量成色方面“朴素”的知识,更与消费者的心理、品牌认同感和文化价值等有关的“价值符号”息息相关。珠宝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对珠宝厂商的盈利情况与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珠宝行业的公司来说,产品本身的质量竞争只是行业的初级竞争。随着珠宝行业的不断升级,公司之间的竞争正逐步走向品牌竞争与企业文化竞争。故而,珠宝的高职教育需要关注与宝石相关的文化素质培养。总之,珠宝营销与管理的教育工作亟待加强。营销与管理的课程安排与设计,应当成为高职院校珠宝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

二、如何强化珠宝的营销管理职业教育

珠宝的营销管理的高职教育任重道远。对于如何强化营销与管理课程,从以下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1.明确培养目的。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得受教者获得职业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职业技能的高低作为核心质量评价体系。因此,培养适合就业单位需要的人才就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高职院校应当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高职教育最容易做到产学研相结合,也最应当做到校企合作。对于珠宝营销与管理方面的内容学习,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组织学生参观珠宝公司销售门店,了解企业的实际营销经验。另外,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时候,可以减少对理论部分枯燥的讲解,增加对国内外优秀珠宝公司营销案例的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珠宝公司的运营,要求学生对各种珠宝首饰产品进行营销策划,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职业素质。在讲授珠宝营销与管理相关课程的时候,必须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珠宝营销与文化符号密切相关,因此,在巩固学生营销学知识的同时,珠宝营销课程需要与珠宝文化相结合,使得学生不仅仅具备珠宝行业的技能,还能够掌握珠宝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3.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增加实践机会,有助于珠宝营销与管理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本校的大三学生提供较多的珠宝营销的实习机会。事实上,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安排,既有利于实现学生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也有利于降低学校与企业的教育成本。通过参加珠宝营销的实习,大三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形成初步了解,及早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可以节省较多的教育成本,企业也大大降低了培训新员工的费用。提供实习机会,无疑对于校、企、生三方都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周琦深包德清徐亚兰罗洁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

教育与职业论文: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改革论文

1职业院校“出口”“入口”不适应

1.1从“出口”来说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中职毕业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相对来说很难达到对社会以及从业人员的要求,虽然有一部分毕业生到目前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依然缺乏进取心,没有人生理想,尤其是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以及道德素质的修养。虽然一些高职生在工作中基本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是学生在道德认知水平和企业道德规范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缺陷。

1.2从“入口”来说

职业教育在普通教育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中职院校面对的是一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因为文化水平低,就导致道德素质水平低。在中职院校的招生过程中,在分数上是不受任何限制,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在德育方面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笔者经过调查得知,有11%以上的学生沉迷网吧,有50%的学生旷课、迟到等,甚至有80%的学生无视课堂纪律,大部分学生家长管不了孩子,这说明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2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现状和问题

2.1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是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良好的政治品德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课比较特殊,具有周期长的特点,一般5年左右不会改变课本内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课本的内容明显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一些国家的政治会议没有进入课本中,科学发展观念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思想都已经处于滞后状态。

2.2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在道德教育方面,一些职业院校虽然积极进取,做了大量的工作,略有成效,但还是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去解决:(1)良好的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良好道德教育的实现不仅是职业院校本身的问题,同时也关系着各行各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它需要我们政府部门有效的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去协调管理。如今,政府和一些地方领导虽然加大了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指导和统筹方面管理依然存在很多缺陷。(2)教育观念落后。现如今,一些道德教育都是以传统的“行为规范”来作为指导,它虽然强调是一种规范,但是缺乏个人的能动性,在道德问题方面不能发挥出相应的效果。在道德教育中,教师注重的是道德教育知识的传授,而未对学生的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3)认为与其他学科没有关联。职业道德教育是作为一种专门的课程来实现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引起重视,但结果往往令人出乎意料,有的教师认为,它的传授责任是由担任德育教师来承担,与其他学科没有联系。这就产生了一个误区。其实道德教育不仅和其他学科紧密相连,更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所以说,作为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的典范。因此,提高每一位教师的道德素质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难题。

3职业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方面的改革对策

3.1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改革对策

思想政治课,是具有时代性的一门课程,教材内容往往会滞后,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内容可适当做些调整,或者学校领导聘请专家对学生开展一些政治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本着理论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对教材进行深入了解,能够灵活自如的结合实际,来完成教学目标;二是要学会结合实际,它不仅表现在社会实际中,同时也表现在政治思想实际中。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搜集社会资料和信息进行调查。

3.2在德育改革方面改革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虽然是作为一种课程来存在,但更多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时,不能脱离社会、家庭以及教学环境的影响。良好的道德教育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共同管理,才有效果。(2)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要不断更新。道德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课程,因此只有不断更新内容,才能跟的上时展的脚步,就好比,人们从一种职业转换到另一种职业,所以,学生更应该从更深层次的去理解道德教育、学习道德教育。(3)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渗透。道德教育是提升学生素质的根本,与各行各业紧密相连。各学科不管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中都体现了人的道德素质。因此,注重其他学科的学习对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总结

总之,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水平,全社会必须行动起来,要形成一种育人的道德风气,实现具有内涵的的道德教育内容,积极拓宽教育道路,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以及各学科的有机结合,把社会实践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去。尤其是教师育人的作用完整的体现出来,同时,各院校在道德教育系统中不断强化作用,使思想政治以及德育逐渐步入健康轨道。''

作者:谭梦 单位:郑州煤炭工业技师学院

教育与职业论文:市场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正在不断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现代职教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第一,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经济成分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优势。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是“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量的中等职业学校合并或转轨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性、技能性人才的学校,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培养一大批实用型人才。这一类人才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最坚实的人才实力。他们分布在生产、服务、管理实践活动的第一线。高等职业教育有四点优势:第一,知识实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大都是紧紧抓住时代脉搏、贴近经济、贴近岗位、贴近社区而开设的。第二,注重实践。高职教育在教学上注重职业技能的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实训占的比例较大,如实验、模似训练、技能实训、操作检测、岗位实习等。第三,岗位实在。加入WTO催生出大量的新职业、新机遇,促进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第四,目标实际。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自入校起就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做到目光现实、脚步踏实、技术扎实、为人诚实,就业期望值切合实际,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比较容易适应生产岗位。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标的双重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且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即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2.人才定位的动态性

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结构是一个大系统,而且是一个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的动态系统,这是由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的。当前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在:首先是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三产业持续上升,第一产业逐步下降以及第二产业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其次,产业部门中的行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传统行业日渐减少。第三,各行业或产业的技术结构一般都表现出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会随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使原有的一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现代社会职业岗位体系的动态性使许多职业岗位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可能成为教育的恒定目标和稳固基础。

3.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效益性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注重质量和效益,质量和效益是生存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要注重科学性、效益性,遵循教学质量竞争规律,办学效益遵循价格规律。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还要考虑教育效益问题和教学稳定性问题。

4.教育层次的高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论是由于高新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岗位,或是由于第三产业兴起而增加的岗位,它们的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都比较高,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分化,一方面是岗位技术幅度的加大,另一方面是岗位技术层次的高延,即相应教育层次的高延,即促使职业教育由中教层次高延到高等教育领域,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5.宏观调控的间接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改变原来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实行“产学结合,企校合一”,树立协同作战;相互依靠,相互服务的思想,使教育逐步走向市场;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打破过去封闭办学思想,加强学校与市场、社会的沟通,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作者:黄红英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与职业论文: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论文

一、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制度予以保障,需要设计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从短期看,主要是举办高职本科教育,从关键环节看,要顺利实现高职与职业教育本科的有机衔接。首先,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的衔接主要是解决高端技能型人才供应短缺问题和培养质量不高问题。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下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不能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过渡,最多算半成品,还需要企业的再培训和再加工方能上手,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和生产成本,使得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打了折扣。其次,解决高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研究报告,2014年第三季度,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38、2.78和2.37,而2013年第四季度,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人员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1.89、1.79、1.66。而在发达国家,初级、中级和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一般为15∶50∶35,表现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通过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的衔接,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比较快速和有效地解决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和质量不高的问题。再次,实现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通道。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要求,“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当前,我国高职学生上升通道还比较狭窄,主要是通过自考本科、成人高考方式来实现的,在专业选择和招生数量上限制较多。尤其是一般的普通本科与高职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上述方式进入本科院校往往会造成不适应的现象。

二、高职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基础

(一)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的属性依据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高等教育拥有完整的从专科到本科在到研究生的完整的学历教育,相应地,高职教育也应拥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育,这是完善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具有定位的同质性,在教育内涵上存在共性与关联,两者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都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两者的区别仅仅体现在层次上的差异———“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因此两者的衔接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可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逐步完善。

(二)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的学理缘由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版)》(简称ISCED)的分类标准,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普通、学术教育和职业、专业教育。这种教育级别通常是以教育课程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上下贯通,不但普通高等教育如此,高等职业教育亦是如此,因此可以说,普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就完备性而言是一致的,都是上下贯通的。就具体内容而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5级课程,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6级课程相比,时间短并且通常更少注重理论。尽管设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5级课程的目的通常是为就业而准备的,但是它们可给予学分,用于转入《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6或7级课程。在某些教育系统中,一些人在完成这些《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5级课程后,可继续参加《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6级(学士或等同水平)教育或长线第一学位《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7级(硕士或等同水平)课程。

(三)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具有相同的内涵

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在内涵和定位上存在非常大的共性,由此决定了高职和本科职业教育的衔接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从人才培养模式看,两者都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种工学结合模式,突出强调办学主体的双元性;从服务定位上看,具有地方性的特征,都以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为目标。因此,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目标看,高职和本科职业教育具有相似的内涵,为两者的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三、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路径设计

(一)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分段培养

借鉴目前比较成熟的中职和高职衔接模式,采取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模式,即在高职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经过选拔或直接进入本科院校进一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可以采用“高职与本科贯通式教育”,即在高职录取时,就明确经过高职阶段的学习,不经过选拔性考试直接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另一种是“X+Y”模式,高职阶段与本科阶段具有比较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出口,”X”指在高职学习的年限,完成高职阶段学习并达到合格标准,经过选拔性考试,进入对口的本科院校再接受“Y”年的学习。

(二)高职优势专业转型本科职业教育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已经从数量转变为结构和质量上的系统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学历层次较低的高职生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为实现多年人力资本投入的回报,也为满足高职学生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需要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通职业教育的完整通道。开展本科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技术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王琼,2009)。与高职重点只为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则为多个行业、多个岗位服务,增加人才的可迁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目标的差异,意味着本科职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将学制从高职的三年延长到四年,需要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师资等全方位的调整。因此,需要在具备条件的高职优势特色专业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三)普通本科向职业教育本科转型

一是有选择性地将普通本科全面转型为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重塑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实现产教融合,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另一种方式是本科高校举办高职学院或应用型技术学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减少全面转型给教学组织和管理带来的震荡,确保转型的平稳进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作者:李显戈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