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论文

时间:2022-04-03 10:13: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工业经济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业经济论文

工业经济论文:南通工业经济论文

一“、新常态”下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研判

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上述矛盾与问题,既是错综复杂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经济结构矛盾凸显和增长速度换挡的客观反映。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虽有一些新的变化,但新兴经济体又遇到新的挑战,不同国家经济走势分化,全球复苏进程缓慢艰难,增长动力微弱不足,实现经济复苏、可持续、平衡增长任重道远。7月2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调低了0.3个百分点;9月1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分别下调了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预期,意味着世界经济复苏比预期艰难。在此背景下,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受各种生产成本上升、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出口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增长从持续高速降至中高速甚至中速已经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可以预见,伴随着工业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过去已经持续十年左右的工业高速增长周期将在“十二五”末期进入尾声。纵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主要面临4个方面的突出压力:一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压力。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出现下降,而由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拉动的制造业将出现下滑。同时,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超过投资,但收入水平、分配结构和消费环境等因素决定消费长期增长趋势的根本性因素并未发生变化。二是产能过剩的压力。根据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最新的测算结果显示,在我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其中,钢材产能过剩40%,电解铝过剩58.4%,家电过剩30%,电视机过剩90%,纺织、服装产能过剩超过100%;绝大多数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70%,有些行业利用率不到40%。三是区位吸引力下降的压力。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下降将使得市场导向型的国际直接投资减少。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美日欧等工业强国纷纷通过促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来巩固或进一步提升其已有的生产效率优势,促进制造业回溯。东南亚和部分南美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开始显现,对我国的替代效应增强。四是要素条件趋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4个“更加突出”:劳动人口供给下降问题更加突出。通过分析经济形势,我们既要看到困难的一面,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当前经济运行持续健康、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基本面没有变,实现稳中求进仍然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经济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将极大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展内生动力和社会创造力,对稳增长持续发挥作用。从南通具体情况看,通过近年来的调结构、促转型,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都在发生积极变化,加之陆海统筹配套改革的深入,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整体经济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我们要积极主动适应增速换挡、经济转型这一“新常态”,努力在转型升级中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健康平稳发展。

二、适应“新常态”的主要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南通工业经济适应“新常态”、落实“新举措”、推动“新发展”,重点在“挖掘潜力、增添动力、形成合力、激发活力、保持定力”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挖掘潜力,巩固“稳”的基础

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的目标取向,深入挖掘增长潜力,稳住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确保工业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健运行,主要指标赶超序时。查漏补缺。逐月逐旬跟踪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密切关注减量因素,分析原因,及时应对,填补缺漏,稳住运行。放大存量。密切跟踪船舶、纺织、化工等行业走势,详实掌握应税销售200强企业以及年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增长点企业发展质态,加大推进和扶持力度。扩充增量。紧紧抓牢船舶海工、新材料、机械等超5亿元重大工业项目,完善重点项目挂钩服务制度,及时会办项目建设困难和问题,力促项目快竣工、早达产。

(二)增添动力,提升“投”的质态

积极抢抓陆海统筹、长江经济带、沿海开发等发展机遇,努力化解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企业投资意愿减弱的矛盾和问题,一切以项目为核心,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增长的发展后劲。抓好项目储备。围绕培育新增长点,抓紧完善超亿元工业项目计划,合理确定工业投入导向指标,细化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针对工业投资增长乏力问题,引导各地进一步明确规划定位,加快推进苏通科技园、滨海园区、南通高新区等载体建设,着力招引一批重大储备项目,加快推进一批在谈前期项目,不断增强工业投资动力。优化审批服务。加强跟踪检查,定期通报各地项目审批时效情况,督促各地精通业务,努力缩短磨合期。引导审批权限承接有力、业务较为熟练的先进地区总结经验做法,在面上进行宣传推广,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各地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地承诺办理时限缩短。

(三)形成合力,加快“调”的步伐

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创新智造和绿色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高端化发展。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发展“310工程”,推进六大主导产业和七大新兴产业做优、做高、做强,从“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从“要素红利”转向“创新红利”,确保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占比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不断优化。推动信息化发展。抓住“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城市经济,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园和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促进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着力培育互联网领军企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智慧融合应用。统筹把握,有序推进智慧交通、社区、卫生等民生应用项目,确保在建设中实现共享、共赢,“市民卡”项目争取年底前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服务化发展。积极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积极推动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加速聚集。充分利用铁路、航运、空港等枢纽节点,构建集疏运体系,打造重点物流基地。推动绿色化发展。综合运用行政、市场、经济、法律等手段,深入开展化工园区环保专项整治和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推动特色化发展。强化特色打造,把做强做大特色产业板块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特色产业基地、特色“区中园”和配套园、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特色载体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壮大区域特色板块经济的规模。

(四)激发活力,创新“转”的举措

围绕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提升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的服务,努力构建“强市场、好政府”的新优势。加快服务转型。认真落实提升服务效能减轻企业负担意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契机,在精政简权和服务转型的同时,更加注重搭建平台,建立服务“直通车”制度,力所能及为企业降低成本、减少行政收费,切实提升服务质态和水平。强化政策创新。在抓好现有政策及时兑现的同时,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产业扶持政策,注重定向发力、有的放矢,着力解决交叉重叠、使用分散,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等问题。创新政策资金使用方式,逐步转向以补助奖励等无偿拨款为辅,创投、风投、贷款风险补偿等有偿使用为主的方式,切实发挥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强要素保供。用电上,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大用户直购电。总结推广重点用电企业电费预结算试点经验,力争更多企业得到实惠。资金上,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增加银行资金供给,挖掘企业有效需求;同时做好企业资金链风险的防控和化解工作,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五)保持定力,谋划“新”的工作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坚持谋划明年和研究“十三五”并举,一手抓好指标平稳开局,一手搞好“十三五”谋篇布局。保持发展势头。当前,南通工业经济发展仍处于扩量提质阶段。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仍需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充分认清形势,坚持工业经济主体地位不动摇,准确把握区域产业新特征,以稳中求进为基调,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正确处理增长与结构、增速与质态、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加快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并进、服务经济与绿色制造统筹发展,着力实施新主导产业培育、新特色载体打造、新增长点带动工程,精准发力,定向施策,不断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平稳开局。着手制订明年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在考核导向、任务分解、体系建设等方面紧跟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及早摸排明年全市超亿元以上新开工、结转、以及达产达效的项目,梳理省、市级新增长点企业(项目)情况,为明年工业经济的发展添砝码、注活力。精心谋划明年的工作思路,力争在规模培育、项目建设、载体打造、要素保供、政策创新、融合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有所建树,引导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科学谋划“十三五”。深入开展调研,围绕船舶海工、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围绕技术改造、大企业培育等重点工作,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产城融合等重点领域,理清思路、及早谋划,抓紧开展“十三五”规划相关编制工作,引导南通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提档升级、行稳致远。

作者:杨扬

工业经济论文:转型升级之路工业经济论文

一、走产业集群升级之路

近年来,武进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生存空间国际化、竞争对手强大化的挑战,受生产成本上升、市场容量缩小以及其他各类要素制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充分整合资源,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的升级道路是提升武进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和有效途径。在具体实施时当以规划引领为重点,着重产业集聚建设,以凸显其集聚优势。(1)通过完善产业规划促进产业集群。必须根据各工业园区不同的方向定位,突出产业的规划,引领工业区产业的集中发展。(2)通过整合提升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对现有各镇(开发区)的工业功能区进行整合重组,突破各地行政区域障碍,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注重各功能区间的框架道路的沟通连接,提升基础设施功能和形象。

二、走传统产业提升之路

武进区域,传统行业面广量大,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它们在抵御经济危机时起着极具影响力的特殊作用。对这些传统产业,要多途径地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其提升产品层次的积极性。要鼓励企业树立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努力从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增强转型升级的紧迫感。武进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转型总体上是通过研发,提升产品,继而集群化发展,主要是指产品、行业和块状经济等方面的转型升级。首先是对产品自身的转型升级。新产品要向智能、环保、绿色、健康等方面转变,由低端的“贴牌”加工向高端的“创牌”升级,企业前景、产品市场和产业发展就会迎来新的春天。其次是企业内部的转型升级。企业通过改进管理模式、提升技术技能、调整发展方向等提升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如通过申请专利、创建品牌向自主创新型企业转型;通过总部战略,严把决策关,对科研、营销、投融资等核心环节强化管理,从而使企业向总部型转型;通过信息化平台,促使企业转变经营管理与业务营销模式,企业整体向电子商务型企业转型;通过企业价值链的提升,延伸企业供应链,业务范围逐步向国外拓展,扩大核心竞争力,企业向集团、跨国转型。再次是所属行业的转型升级。企业要着重用高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武进培育一批、从国内外再引进一批,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区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领头产业。

三、走培育新兴产业之路

首先是要培育领军型大企业。武进工业以传统低端价值链为主,规模偏小、偏散,产业经济带动能力不足。当前,要努力培育航母型企业,从抓规模着手,培育并支持发展壮大企业,跟踪做好企业动态管理与监测服务工作,各镇(开发区)都要重点排出一批具有产品优势、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开辟大企业绿色通道,集中政策、资源全力倾斜扶持,尽快将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其次是要培育科技创新型现代企业。从产业链的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转化,以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为目标,加快转型。当前企业要致力降本节支、深化管理,加快建立激励、约束和倒逼机制,在全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中,推广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坚实基础,尽早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

四、走产业价值链升级之路

首先要重视品牌战略。企业品牌的建设与宣传,对凸显产业特色、营造企业优势、扩大区域影响力、提高企业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均具有深远意义。其次要重视行业标准制订。行业标准的制定,不仅可以规范产业、行业的趋优发展,更能扩大企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第三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的商标、专利等已经成为自身质量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标志,因此要积极引导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与开发,在实际运作中也要切实依法利用并保护好自身的商标权和专利权。政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也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帮助企业和行业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第四要重视资本运作。兼并、重组、联合、上市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扩张的惯用资本运作方式,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与引导,使其形成近远期发展规划,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节奏有序地进行拓展,加强产业链中各阶段产品的配套合作,尽可能地拉长产业链,从单纯性制造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尽快形成一批行业领头企业、区域标志企业和极具核心竞争力企业。

作者:杨瑛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统计局

工业经济论文:企业市场工业经济论文

1原因分析

分析工业总产值占比情况:从本月实现工业总产值情况来看,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6.67亿元,其中霍州煤电吕临能化有限公司占到56.53%,剩下企业中公满江红有限公司实现1450万元,其余企业几乎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主要原因为煤炭市场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下游需求不足影响,煤炭市场价格低及部分村矿矛盾的干扰,使企业生产无望。

2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从部分企业生产情况看全县工业。(1)分析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指标,看煤炭企业经营现状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指标有(从财务报表提供数据):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周期、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比率、销售毛利率。(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企业)霍州煤电吕临能化有限公司,以上各比率分别为:16.41次、20.09次、13.24次、0.1593次、87%、30%(营业周期为39.86天);分别比去年同期降了5.03次、应收账款去年为0、12.53次、0.048次、16%(增加)、5%(营业周期加长了18.42天)。新民焦电有限公司,以上各比率分别为:0.99次、6.23次、0.13次、0.11次、111%、16%,与去年相比分别降了2.23次、8.93次、0.2次、0.14次,5%,增了15.84%。从以上企业各比率情况可以看出:①企业存货及资产的管理水平有所降低,显示企业存货及资产周转速度放慢,企业资金变现能力较弱,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减弱;②负债比率持续加大,拉响了企业经营风险预警;③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尽管企业不断减少成本,缩减费用支出,但企业营利空间仍很窄小。综上看出煤炭暴利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企业经济运行再次遭遇寒冬“回头潮”,现在的大部分煤炭企业处于生产亏损状态,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企业每生产一吨原煤就要亏损5.98元。(2)煤炭价格长期弱势运行,原煤价格指数持续滑落,煤价依然有下沉空间。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为我县主导产业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指数逐月下降。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看不到煤价止跌希望,看不到煤价的谷底。

3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的市场主动积极性不高,争取利润的信心欠佳。今年以来由于煤炭的上游企业钢铁、焦炭市场低迷,导致原煤单价一降再降,企业为此也失去信心,没有在扭亏增盈上下决心,下狠心,有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二是传统工业受大环境影响生产,工业产业结构单一,有待改革和完善。三是轻工业缺乏活力,而且趋势有所加剧。1—9月轻工业完成增加值0.16亿元,占临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5%,去年同期的比重为3.83%,同比下降了1.98个百分点。

4建议对策

(1)政府帮助企业尽快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共同抵御市场风险。针对我县煤焦传统主导产业当前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企业应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抱团取暖,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把开拓市场和锉削产品作为关键来抓,切实加强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实行更为灵活的营销策略,千方百计开拓市场。(2)企业应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改革创新上多做文章。首先煤炭企业应通过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和增收节支工作降低直接成本。通过降低库存、盘活资金、压缩投资、加强资金管理、降低财务费用、减少汇兑损失等措施降低资金成本。其次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应不断改革升级、创新壮大,努力开发新领域、新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提高附加值,创造新价值,为经济发展不断增添新的活力,(3)加快符合条件的企业入库的进度,增加非煤份额占比。目前我县还有四户非煤企业符合入库条件,对这些企业要随时做好入库的准备。同时轻工业应积极延伸产业链,在深加工、精加工上做文章,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作者:刘文梅 单位:临县统计局

工业经济论文:三位一体助推工业经济论文

当前,常州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的阶段,我们将通过抓增量带动、抓存量优化、抓质量提升“三位一体”打造工业经济发展新优势,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抓增量带动,依托“十大产业链”建设,推动新兴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

十大产业链分属三大领域,其中整车领域重点建设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产业链;在新兴的材料、能源和医药领域重点建设太阳能光伏、碳材料、新医药、新光源产业链;智能制造领域重点建设通用航空、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产业链。力争到2015年,10大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链上企业当年实现工业产值4130亿元,占常州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2%左右,成为推动常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抓存量优化,依托“双百”行动计划,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围绕品种质量提升、工艺装备改进、集约绿色制造、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点技改项目;重点培育100家左右贡献份额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常州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23家(其中超千亿元企业1家、超500亿元企业3家)。抓质量提升,依托创新型企业培育“十百千”工程,切实增强“三位一体”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力争早日形成以10家左右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100家左右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为骨干、10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争取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

更好地激发广大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把更多的资金投向技术改造和成果转化。实现转型升级新目标,打造工业发展新优势,关键在于“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市场导向。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保证各类社会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以市场的“无形之手”助推工业转型升级。二是坚持产业走向。传统产业不等于是“夕阳产业”,新兴产业也不一定是“朝阳产业”,只有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高端攀升,产业才有生命力,需结合自身实际,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努力推动工业朝“高、精、专、特”方向发展。三是坚持效益取向。正确处理总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既要提升增长速度,更要提升要素生产率,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既要做大总量规模,更要调整优化结构,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四是坚持科学指向。无论是十大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优势产业,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和竞争态势。要在统筹谋划的同时,更加注重每个产业的特性,加强科学指导、分业施策,切实提升政策扶持的指向性、针对性,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产业的发展需求。五是坚持政企同向。推动转型升级,既是政府的责任,更是企业的需求。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支持企业加大项目投入、市场开拓和技术改造,真正形成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具体将重点实施五项措施:招引重大项目。项目决定成败,投入决定未来,一个重大项目往往能影响一个产业的发展。加大项目招引力度。

按照产业链发展需求,瞄准国内外龙头型、关键性的大公司大企业,主动出击、精准对接、跟踪服务,着力引进一批整车、整机、终端类的大项目,大力引进一批关键零部件、核心配套产品的好项目。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深入实施信息、在谈、签约、前期、准备和实施等“六个一批”重大项目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推进新誉宇航装备、恒立液压件、朗盛化学新材料、金峰钢帘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重大项目储备。把重大项目储备摆上重要位置,努力从发展规划中挖掘大项目,从产业链中寻找好项目,从项目实施中策划新项目,形成项目投入前后衔接、滚动递进的良性循环,着力增强工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做大做强企业。骨干龙头企业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常州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相对缺乏。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手段,在每个产业选择若干重点企业,集中力量给予重点扶持,形成一批年营业收入超1000亿、500亿、100亿级的企业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作用,辐射拉动上下游相关企业,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通过运用资本、技术、品牌、市场等手段,开展跨国境、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推动企业裂变式扩张。鼓励企业联强靠大,加强与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央企的对接合作,赢得优质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境内外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推进产业联盟建设。常州企业规模偏小,但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不少,组建紧密型产业联盟对产业发展就更为重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入股、品牌共享、共同投资等方式,加快建立企业之间分工科学、协同配套、密切合作的发展模式,以较低成本实现较大范围内资源共享,以抱团发展降低市场竞争风险,努力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推动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只有把创新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才能不断提升产业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转变。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高端产品开发,以技术领先夺得产业发展的先机;大规模改造提升冶金、纺织、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提升工艺和装备水平,努力提高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起来,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等现代商务手段,降低运营成本,拓展发展空间。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有效引导高校院所、企业等产学研各方紧扣产业发展和应用,积极开展协同集成创新,加快形成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机制,实现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向融合、优势叠加。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放大科教城、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太湖科技产业城、华罗庚科技产业园的作用,加速推动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发挥公共创新平台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建立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源动力。推动集群集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更是常州工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优化布局促集聚。重点建设轨道交通、光伏、工程机械、生物医药、LED、通用航空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主体功能突出的集聚区,形成分工有序、链接紧密的发展格局。补链强链促集聚。围绕常州产业链上的空白和短腿环节,引进一批关键企业和重大项目,通过强化高端引领、培育关联企业、延伸上下游,进一步拉长、提升产业链。完善机制促集聚。科学布局新办企业,积极鼓励化工、纺织、机械等老企业进园区,进一步调整优化存量布局。借鉴园镇共建模式,完善招商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各地区各园区的积极性,形成产业集聚的正向效应。加强产业支撑。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金融是产业发展的血液,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这三大支撑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坚强保证。加强园区支撑。鼓励各级开发区大力提升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公共服务等功能,增强园区对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对产业发展的承载力。特别是抓住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契机,主动对接、接受辐射,完善机制、借力发展,不断提升开发区、出口加工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加强金融支撑。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创新金融服务,切实优化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构建企业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加快组建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扶持产业链快速发展壮大。加强人才支撑。按照“政府重在引进创业人才、企业重在引进创新人才”的总体思路,重点吸引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能迅速实现产业化的领军型创业人才。突出企业在创新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人才合作,培育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人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家自主创新、品牌营销、资本运作的能力,切实发挥“三位一体”中坚力量作用。

作者:阎立 单位:中共常州市委书记

工业经济论文:自主创新型工业经济论文

一自主创新的“南车株所”现象

(一)完备的创新体系

“南车株所”拥有三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两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在美国密歇根、英国林肯、澳大利亚悉尼设有技术研发中心,拥有轨道交通领域最为雄厚的检测试验平台(中心)。通过三大平台,辅之以检测检验、专业制造等配套设施,从而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丰硕的创新成果

“南车株所”已经完整掌握了以变流技术为核心的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技术,在轨道交通行业基本实现了变流技术及其装置的模块化、通用化和系列化,逐步形成了多项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变流技术产品、网络控制产品、功率半导体产品、高分子复合材料产品、风力发电产品、电动汽车产品等及其他种类的系列产品。涉及铁路、城轨、汽车、电网、军工等十多个行业。“十一五”期间,“南车株所”累计创造1000多项科技成果,800项发明专利。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32项,省部级26项,累计获得国家科研项目资助资金上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励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主导或参与制订5项国际标准;制订国家、行业标准百余项,完成企业标准修订400多项。[2]

(三)惊人的创新效率

“南车株所”将核心技术优势通过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转化成了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现已形成了以电气传动与自动化、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器件为主的产业集群。下属11个高新技术企业和5个软件企业,涉及产业主要包括:动车产业、机车产业、城轨装备产业、电机产业、电力电子器件产业、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新能源装备产业等(见图1)。

二自主创新的“南车株所”经验

南车株洲所始终坚持“科技先导”的兴企方针,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步伐,基础平台不断得到夯实,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集聚辐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形成了独特的自主创新体系。

(一)注重高强度投入拉动

对于投入对促进科研创新的作用,爱因斯坦总结了如下公式: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A)=科研投入的正确分配方法(X)+科研投入的总量(Y)+减少无谓的浪费(Z)。自主创新的“南车株所”现象正是这一理论的证明和运用。1.大手笔科研经费投入,奠定了自主创新的基础。国际上有关研究表明,研发活动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小于1%企业难以生存,2%可以勉强维持,5%以上才有竞争力。三十多年来,南车株洲所每年将销售收入的8%以上作为科研经费,近三年更是达到10%以上。这个比例是同行业平均标准的3到5倍。2012年该所科研经费投入12.72亿元,其中科研项目直接费用4.51亿元,与科研项目相关的固定资产投入2.71亿元,其它经费5.5亿元。科研经费的大手笔,激发了创新活力。十一五期间,该所累计完成1000多项科技成果,至2012年底,累计拥有有效专利747件。[3]2.大规模科研设施建设,夯实了自主创新的平台。近年来,南车株洲所投入数亿元进行扩建和新试验能力建设,打造出轨道交通领域同业规模最大、设备最为齐全、技术实力最为雄厚的检测试验平台,构建了采用先进理念、系统规划的设计技术平台、制造技术平台和产品技术平台。技术研发的大平台,优化了创新流程。“研发过程可分解成很多步骤,而每一步都是可控的,在这个创新平台上,所有的研发课题都数字化、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按照设定的流程,即使更难的研发课题,都会被打烂揉碎分解,从而集中兵力一一攻克”。3.大范围科研资源整合,提升了自主创新的效能。“十二五”开局以来,南车株洲所加快了对企业科研资源整合的步伐,通过整合与完善技术研发平台,建立与完善体系化的制度与流程,构建企业战略管控中心、资源协调中心、产品与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孵化中心、研发管理平台的“四中心一平台”的组织结构,破除组织壁垒,打造公共平台,整合核心研发资源,形成“统筹规划、组织协同、人员调配、资源共享”的科研开发与创新体系。这种整合,促进了研发资源利用由分散向集约转变,科研组织管理由松散向集中转变,从而汇聚了创新的合力,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二)注重高层次人才带动

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南车株洲所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如今,在该所科技大舞台上活跃着由资深专家、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骨干科研人员、基层技术人员等不同层次组成的科研团队,他们为持续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1.优秀的技术精英是自主创新的领头雁。50多年前,在技术总负责人、我国电力机车研究的领军人与开拓者蒋之骥的带领下,株洲所开始了中国铁路电气化、攻克电力机车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的征程。50多年来,从传统铁路装备行业到新兴产业,株洲所几代科技工作者薪火传承、忘我工作,取得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的骄人业绩。如现在的株洲所“科技领军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长期致力于轨道交通大功率电力牵引传动与网络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经20多年钻研和积累,带领团队在牵引传动与网络控制技术领域跻身由少数几个国家占据的世界前列,成为国内在该技术领域的杰出领军人才,其主持开发的传动控制系统、牵引变流器和列车控制网络已大量应用于机车、高速动车组、城轨车辆和电动汽车,为中国铁路从普载、常速到重载、高速以及城轨交通装备和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2.敬业的科研队伍是自主创新的活力源。“南车株所”以独特先进的人才理念,集聚了业内一大批人才。一套名为“乔”型职业发展体系的人才培养制度,让不同类别的人才都能享有同样的上升通道。也就是说,技术人员不一定要”当官”。安心做科研,搞出成果来,同样能获得优厚待遇。受益于“乔”型职业发展体系,骨干技术人员每年的流失率不到百分之一。同时,将“乔”型职业发展体系与中国南车岗位绩效工资制结合起来,设计出聚“个人能力”(职业发展等级)、“岗位职责”(岗位职责说明书)和“绩效考评”(上年度绩效考评)三者于一体的NEW3P薪酬激励体系,更使员工创新的源泉得以涌流。

(三)注重高效率转化推动

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创造出系列的科技成果是第一步,推动产业化运营则更为关键。1.释放核心优势,实行科研与生产、市场无缝链接。多年来,南车株洲所正确把握多项关键技术发展趋势,科技创新成果的转换率超过85%。一方面,注重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另一方面,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同行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当许多科研院所的成果被束之高阁时,南车株洲所的大多数成果被应用于“和谐型”电力、内燃机车,“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并逐步延伸到城轨车辆和电动大巴等。[4]2.立足核心技术,实施同心多元化战略扩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南车株洲所意识到发挥核心技术优势寻求新的市场空白点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认识,该所提出了“同心多元化”的产业扩张战略。“同心多元化”的内核是技术创新和提升,外延是跨行业扩张。依据“同心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南车株洲所已形成了以电气传动与自动化、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器件为主的四大产业板块。其产品拓展到了以铁路机车电子、信息、轨道维护装备为基础,辐射延伸至工业传动、城市轨道交通,光伏发电、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工程机械等多元化市场。从铁路机车行业起家的南车株洲所已成为一个集四大产业群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3.融合创新创业,实现“科研—生产—效益—科研”良性循环。一方面,南车株洲所众多的“国内首例”、“替代进口”、“国内领先”甚至“世界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为产业规模实现大突破、大跨越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的反哺,保障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强化了行业地位,使研发的深度增加、速度加快。

(四)注重高素质文化驱动

文化可以从观念、制度、方法、习性、价值等多个层面对科技的发展带来影响。在南车株洲所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卓越的文化如影相随、功不可没,它构建了企业独有的创新土壤。1.励志进取的精神文化是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从早期的“团结和谐、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十二字企业精神,到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追求、超越、创新”六字精神,到现在的“诚信、敬业、创新、超越”的八字精神,一以贯之地体现了该所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理念。这种精神理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株所人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2.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是自主创新的制度基础。在总体管理上,该所实施“集权决策、授权管理”的管理文化;在重大问题的讨论上,提出了“会而有议、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果”的十六字会风;在重大项目的推进上提出了求“效率”、谋“突破”的四字工作方针;在总体执行上,实施了“平时规范、战时能战”的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全体干部、员工爱岗敬业,牢记使命,高效执行的思想作风与工作作风。3.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是自主创新的人文保障。上个世纪末,南车株洲所提出“三个空间论”———广阔的思维空间、良好的工作空间、温馨的生活空间。“三个空间”既为企业高科技人才带来良好的物质待遇,更为其成长成才提供宽广的事业平台,让其才能得以充分释放,价值得以显现。近年来,在“以人为本、和谐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南车株洲所坚持每年集中力量办成一系列惠民实事,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共创企业价值,努力营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和谐空间。

三对株洲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启示

(一)坚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株洲升级发展的第一战场

1.强化株洲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地位。工业是株洲的立市之本、发展之基和财富之源。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株洲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地位,在奋力打造株洲升级版的过程中坚持发展工业先于一切,发展工业重于一切,发展工业高于一切,全力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高效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2.拓展株洲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现途径。(1)加强招商引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一是项目大型化。重点针对发展前景好的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和行业100强等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开展招商活动;围绕轨道交通、汽车整车与零部件、航空航天、服饰、陶瓷等五大产业集群开展招商,延伸扩展产业链。二是项目低碳化。重点引进新能源、再生能源型的高新技术项目,重点推进太阳能、核能、风能等产业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智能交流和直流立体系统等相关产业;积极引进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2)加快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一是在电力电子、中小航空发动机、新材料、冶金等优势和特色领域,新组建一批功能先进、高效利用的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二是加强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小企业促进园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发展。三是利用株洲国投公司平台,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产业等领域,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入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探索基金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民间资本投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二)坚持自主创新是株洲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驱动

1.大力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是进一步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和一批区域性行业性的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二是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获得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三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行政管理要重点转移到规划引导、政策调控、综合协调、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要在科技的计划、经费、评价和奖励等管理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和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改革科技项目管理方式,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四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落实《株洲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株洲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株洲市涉税科技政策备案及操作指南(试行)》、《关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及相关文件,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五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制定株洲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规划中确保市、县财政科技投入年增长幅度要明显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区、县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比例不得低于市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2.大力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改造传统产业。一是支持重大项目,鼓励联合引进技术。针对株洲产业技术配套能力弱的现状,鼓励产业内或产业间联系较紧密的企业联合引进技术,形成由核心企业为龙头引进消化吸收关键技术,相关配套企业引进消化吸收辅助技术,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合理分工、高度协同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体系。二是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推动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搞好共建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设研究开发院、科技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鼓励企业在高等院校设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企业以资金、设备为要素,通过联营、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三是研究设立技术引进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对引进国家鼓励引进技术目录内的技术和关键设备,给予贴息,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研发项目,给予专项资助,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

(三)坚持创新型人才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

1.加强创新型人才引进。一是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优秀创新人才。二是大力实施“株洲市领军人才计划”,重点扶持100名左右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高成长性项目的领军人才来株洲市创业发展;引进一大批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突破,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杰出专家来株洲发展。三是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家培养计划,设立专项经费,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和与国内外大型现代企业的交流等。2.完善创新型人才管理。一方面,建议株洲市委、市政府从2014年起设立“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创新型人才;对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单位)、个人共担;对重点引进和培养的高级人才,政府给予专项资助和生活补贴;为初到株洲创业或在株洲短期及兼职工作的各类创新人才提供高品质低租金的人才公寓。另一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创新引进人才方式,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允许用人单位把引进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列入成本核算。建立健全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推行骨干技术人员和特殊领域高级人才年薪制或特殊津贴制。

(四)坚持优化环境是自主创新的第一支撑

1.还“权力”给市场。也就是说,让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已基本上是市场经济国家,一切经济行为应由市场说了算,所有技术创新活动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转变职责和职能,在各类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时刻坚持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逐步纠正错位,收回越位,弥补缺位。2.放“自由”给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放“自由”于企业,就不要干预企业的微观创新行为,只要为企业多腾出一些创新空间,为企业多搭建一些创新平台和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为企业多一些研发的财政投入和专项投入,为企业多创造创新机遇和公平分配创新资源。3.加“责任”给政府。在创新活动中,政府的主要责任就是宏观调控、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宏观调控主要包括:一是制定创新战略和规划,调控自主创新的方向和领域;二是完善财政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激励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5]行政监管主要是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和文化执法部门等联合行动,集中力量,经常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加强公共服务就是不断健全区域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体系、现代产业发展体系、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

作者:钟荣丙 单位:中共株洲市委党校 科研处

工业经济论文:区域工业经济论文

1概念及其指标意义

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这两个指标对比上,工业增加值肯定是小于工业总产值的,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越大,说明投入产出效率越高,发展质量越好。因此在地区比较上,由于各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差异,仅凭比较地区之间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不能够反映投入产出的效率,因此引入了工业增加值率的指标。工业增加值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工业增加值率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3]。从企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值越高,说明企业附加值越高,盈利能力越强,投入产出效果越好;从行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体现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等成效;从地区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体现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反映了其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从行业看,工业增加值率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工业增加值率较高的行业主要有采矿业、烟草业、食品加工、医药等。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越靠近生产的初级阶段,越是处在生产链靠前的环节,越是政府管制相对较强的垄断性行业,就具有越高的增加值。比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的采掘业均属于资源型行业,烟草业是管制相对较严的特殊行业,这些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同时中间投入比重较低,工业增加值率也较高。工业增加值率低的行业主要是出于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或加工流程短,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一般也相对较低[4]。对于专业化分工程度接近的同一地区或行业而言,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反映了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内部管理的优化等成效,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导向。首先,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意味着企业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增值能力,更容易获得超额利润,增加值率也更高。其次,中间投入和消耗少的行业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第三,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工业增加值也较高。在价值链构成中,研发设计、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都是产品增值或附加值最多的环节,以这些环节为主导其增加值也自然较高。

2影响工业增加值率的因素

2.1产业结构对工业增加值率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影响工业增加值率的一个重要原因,以美国和德国为例,两国工业品竞争力同属世界先进水平,但2007年美国平均工业增加值率为44.85%,德国为28.51%,其中造成工业增加值率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两国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别。以汽车产业和医药产业为例,汽车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较低,美国和德国的汽车产业增加值率分别为31.78%和23.69%,都远低于两国的平均工业增加值率水平,而医药产业分别为65.05%和44.04%,均高于平均水平。但美国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4%,德国只有2.86%;汽车产业恰好相反,德国占比为18.19%,而同为汽车大国的美国仅为8.67%。其结果比较说明:如果一个国家高增加值率的产业比重大,就会提高这个国家工业增加值率的整体水平,反之亦然[5]。

2.2行业差异导致工业增加值的高低

不同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有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源于不同行业资本构成不同,也可能源于行业竞争程度不同造成行业利润不同。根据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单位产业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单位产值中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越大,该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越低。反之,则工业增加值越高。二是单位产值中折旧所占比重。折旧是计入增加值的,大量使用固定资产的产业工业增加值较高。三是单位产值中人力资源成本所占比重,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计入增加值,劳动者报酬高的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较高。四是竞争格局。如果在某些产业或生产环节,企业供应低技术含量、同质化的产品,且进入门槛低,企业毛利率低,工业增加值也相对较低。反之,如果某些企业或生产环节,由于技术壁垒等原因存在垄断,企业掌握定价权,获取较高的毛利率,相应的工业增加值率也会提升。

2.3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工业增加值率不同

从产业链看,研发、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一般零部件制造和原材料生产、组装与总成等环节的工业增加值分布不是均匀的,在研发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环节,劳动者主要是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科研人员和设计人员,人力资源投入占总投入比重大,物质投入主要体现为设备的折旧(计入增加值),并且其成果往往兼具不可替代性与垄断性(如专利权)。而后两个环节,参与者以产业工人为主,人力成本较低,可变物料投入占总投入比重很大,生产过程技术含量低、同质性强、竞争激烈,相比之下,研发、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环节的工业增加值率要高于后两个环节[6]。

3以陕西省为例

2010-2013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陕西省工业增加值率在2001-2013年期间,始终在36%~38%之间波动,整体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从工业结构上来看,能源工业占陕西工业总量的半壁江山。以2013年上半年陕西省的工业总产值结构分布(见表5)为例,能源工业比例为40%,非能源工业占比60%。其中对工业增加值率贡献较高的就是能化工业。这主要是因为资源型行业,靠近生产的初始阶段,处在生产链靠前的环节,具有越高的增加值率。这些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同时中间投入比重较低,工业增加值率也较高。从表5可以反映出陕西工业增加值率的贡献主要来自于能源工业,非能源工业对工业增加值率的贡献较少,从总量构成上,能源工业与非能源工业所占比例不均衡;非能源工业的效益和效率较低,获利能力和竞争力不高;从技术和产品层次角度,技术创新和升级有待进一步加强,产品体系总体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高附加值产品少。

4结论

由此可见,工业增加值率能够很好的反映区域工业发展和运行的质量效益,以提高工业增加值率为目标,有利于引导企业、行业和地区向高端、高效和高附加值方式转变。它可以反映以下几个问题:1)地区工业增加值率可以反映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通过分析工业增加值率可以较为明显的看出各行业在地区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如对产能过剩行业工业增加值率的监测可以看出该行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益提升方面的成效。同时对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也可以通过该指标的变化反映整合效果。2)行业工业增加值率可以反映行业的技术进步状况。比如半导体行业,中国的工业增加值率约在25%左右,而美国工业增加值率约在50%以上,这是因为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基本集中在产业链的下游,因此在措施层面可以通过着力优化经济结构鼓励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并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游拓展,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积极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9]。因此建议经济主管部门在工业增加值监测的基础上加强对区域工业增加值率和行业工业增加值率的的监测,更好更科学地反映区域和行业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

作者:李光涛 单位:陕西电子工业研究院

工业经济论文:新形势发展下工业经济论文

一、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全市大部分企业属粗加工企业,高附加值行业少,产品处于产业链条低端,附加值较低。受产业波动影响,部分行业发展低迷。2013年,全市32个行业大类中有20个大类同比下降,11个大类降幅达两位数。全市48家黑色金属采矿业企业产品大部分属初级加工,没有深加工,该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1%,反向拉动工业增长1.2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达29家。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同比下降33.5%,反向拉动工业增长1.03个百分点。

(二)工业投资支撑较弱,后劲不足

重大项目落户并相继达产,是推动工业持续飞跃的巨大内驱动力。近几年全市工业投资并不理想,2013年共完成工业投资235.2亿元,技改投资176.5亿元,但并没有形成拉动工业发展的动力,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为零,没有新经济增量,后劲不强,投资拉动效果明显不足。

二、工业发展的潜力

(一)玻璃行业基础扎实

秦皇岛素有“玻璃城”的美称,耀华玻璃集团曾是中国玻璃行业的龙头。玻璃行业在全市有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技术优势,全市建有玻璃研究院及玻璃博物馆,现有22家规模以上玻璃工业企业,储备了大量人才及技术。二是产品优势,玻璃产品丰富,主要有平板玻璃、钢化玻璃、夹层玻璃、中空玻璃等多种品种。三是特色优势,特种玻璃已成为全市玻璃工业的亮点和特色,星箭特种玻璃公司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指定为抗辐照玻璃盖片全国唯一合格的供货方,公司研发的产品被用于神舟五号至神舟十号航天器上面;旭硝子汽车玻璃(中国)公司主要生产汽车用安全玻璃,为丰田、本田等全球知名汽车公司及国内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配套服务。

(二)金属冶炼业平稳前行

一是生产平稳发展,2013年,全市共有32家规模以上金属冶炼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7.8亿元,增长3.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速度。二是效益稳中略升,2013年,金属冶炼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8.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6%。三是产品有一定优势,全市钢铁企业的主要产品有生铁、粗钢和钢材。首钢板材公司作为行业的龙头,主要钢板品种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昌黎县安丰钢铁和宏兴实业两家民营公司生产的钢材,在市场中已享有一定的话语权。

(三)装备制造业支撑发展

装备制造业在全市有深厚的历史,中铁山桥集团是发展百年的老企业,在钢桥梁、钢结构产品方面,被誉为中国钢桥的摇篮。2013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良好,风头正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展速度快。2013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130家,完成实现工业增加值125.5亿元,同比增长8.0%,以占规上工业35.5%的增加值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6个百分点。第二,企业规模大。拥有中铁山桥集团、山船重工公司、哈电集团重型装备、秦冶重工等一批大型企业,支撑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第三,汽车制造业龙头带动效益显著。中信戴卡公司规模大、发展快,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7.2亿元,带动全市汽车制造业呈现41.2%的快速发展。

三、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要借助城镇化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气治理等政策的东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淘汰一批产能落后企业,上马一批有竞争力、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新兴企业,打造秦皇岛工业经济升级版。

(一)抓好区域定位,重点企业先行

受地域范围和经济基础的限制,一个县级经济体不可能同时发展太多的工业产业,所以全市应以局部服从大局、县区服从全市规划为切入点,制定合理的规划,谋划全市工业发展新格局,以龙头产业率先发展为目标,全力扶植优势产业,以龙头带动全面,以点带面全面发展。一是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合理布局全市规划,确立以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为抓手,确定一至两个区域为先行发展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奖惩办法,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发挥“领头羊”效应。二是加大区域骨干龙头企业培植,在区域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振兴区域重点企业的规划,发挥重点企业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强化园区建设,以点带面发展

全市已经初步建成有发展特色的西部、开发区等几个园区,工业集约化的发展势必能带动产业链条的联动,一个产业链条也必定能带动一个园区的发展。一是积极培育汽车配套产业发展。汽车行业是全市新兴的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巨大,有中信戴卡、旭硝子玻璃、邦迪管路等与汽车配套相关的企业,秦皇岛要抓住首都工业企业外迁的契机,主动发展汽车配套产业,打造秦皇岛自己的汽车城。二是积极优化北部山区特别是青龙县的铁选产业。用政府主导引导企业向高端产业发展,打造新的钢铁产业基地。三是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农业物产丰富,应加强对农业深加工企业集约化发展,冲击高端市场。加大对昌黎、卢龙葡萄酒产业的扶持,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重视人才培养,保障人才需求

国内国外许多成功经验证明,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根本,是企业发展的助动器。一是要注重人才培养。政府应推动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加强对在职技术人员的培训;政府还应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培训信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企业间人才交流及培训,提升企业人员业务水平。二是要注重人才引进。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奖励,健全人才引进的配套制度,加大对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的引进,做到以职业留人,以环境留人,以感情留人,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要注重人才储备。政府应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到企业发展,企业要对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制定相应的储备计划及奖励措施,防止人才流失,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作者:王忠东 单位:秦皇岛市统计局

工业经济论文:协同动力工业经济论文

一、相关概念与综述

(一)后工业经济时代

美国社会学家Bell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了"后工业时代"(thepost-industrialage)[7]。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以技术经济标准来划分经济时代:狩猎—采集经济时代(thehunter-gathererage)、农业经济时代(theagriculturalage,亦称"农耕时代/agrarianage")、工业经济时代(theindustrialage)和知识经济时代(theknowledgee-conomyage)。Cohen的《健康与文明的崛起》[8]6775、Johnson的《人类社会演进》[9]53、Clark的《世界经济简史》[10]、Lenski&Nolan的《人类社会:宏观社会学导论》[11]等书籍都对这种经济时代划分法有详尽介绍和运用。本文根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这种划分方法,并定义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之交的过渡经济时代为后工业经济时代。

(二)协同动力研究

协同论(Synergetics)是"新三论"之一,20世纪70年代由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aken创立,后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领域,同时也给现代科学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国外学者Faulkner认为,协同概念可以分解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12]。然而,在企业管理中对"协同"的态度并非都是积极的,虽然协同效能使企业趋之若鹜,但企业取得协同效应之艰难却使其望而却步,甚至产生质疑,亦即"协同陷阱"[13]。而我国学者在动力学研究方面成果颇丰,如:田会从宏观角度阐释了不同经济时期企业动力系统模型[14];樊燕萍等应用系统思维方法、系统动力学来研究战略并购问题[15];王光辉等基于动力学视角构建社会舆论形成及干预的动力学模型[16]。然而,关于协同学与动力学结合的研究主要在于理论探索。如:孟琦等通过构建协同动力模型对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协同机制的建立进行理论探索[17];郭明彬、张陆洋等运用协同学的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动力学模型来研究风险投资的竞争与协同机制[18]。本文尝试构建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来解释企业联盟内在协同动力机制,并通过考察纳斯帕斯与腾讯的成功联盟进行例证。

二、后工业经济时代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

(一)不同经济时代的主导要素

不同经济时代要素的构成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主导要素,可通过生产函数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任何生产方式都是以当时最短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为自变量的一种生产函数。因此,在农业经济社会,谁拥有了土地,谁就控制农业经济时代;在工业经济社会,谁拥有资本(机器、厂房、原材料等),谁就控制工业经济时代;同样地,知识经济社会的主导要素就是知识。而后工业经济时代作为一种过渡性经济形态,知识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升,所以此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要素便是资本和知识。

(二)后工业经济时代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

后工业经济是以资本与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混合经济形态,此形态下资本与知识体现的是博弈关系还是协同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所以,企业在投资与合作过程中,联盟企业要正确处理好两者(资本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促使协同力始终大于博弈力,从而使联盟发展壮大。在此,为了深入研究后工业经济时代联盟企业之间的协同模式与动态关系,引入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尝试建立模型来探讨企业联盟协同动力机制。我们建立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如图1,假设斜面上的球体为企业联盟,斜夹角α代表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速度。联盟中的投资与被投资企业分别是主导要素(资本与知识)的代表,其中:Fk代表资本动力,Fi代表知识动力,这两种力量成为推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中坚力量。而同时存在与前两种动力目标不一致的动力,即是企业联盟的耗散力F={F0,F1,F2,……}。这个模型简明地反映了过渡期"后工业时代"联盟企业形成的协同动力模型的变化过程。1.耗散力从投资到资金回报过程,联盟企业既要受到市场经济压力的影响,又要受到来自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信息拥有等差异造成的分歧和摩擦,这些力的总和我们合称为耗散力(F)。对于企业联盟而言,在耗散力的作用下,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创造的价值将逐步减少,同时增大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图1可见,耗散力可以分解为与"协同动力"方向相反的企业联盟内部阻力Fx以及与斜面垂直的市场环境压力Fy。企业实现联盟后,关于耗散力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1)α=0时,双方积极共建和谐伙伴关系。最初联盟内部的阻力并不明显(Fx值趋向于0),耗散力取决于市场经济压力的大小,企业联盟处于一种对外竞争状态。(2)0<α<π/2时,内部阻力Fx逐渐上升,相反市场环境压力将逐步减少,联盟企业既竞争又协同,且后一种关系更为突出。(3)α=π/2时,表明企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此时企业联盟已经相当成熟,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各种变化(Fy值趋向于0),企业间的耗散力大小取决于联盟内部阻力的大小,企业联盟表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2.协同动力企业联盟为了克服耗散力的负面效应,从系统内部形成序变量即"资本+知识"的协同动力,促使联盟企业相互融合来抵消耗散力以实现联盟价值。因此,协同动力与联盟利益的方向是保持一致的,协同动力越大,得到的利益越多,可以表示为:Fki=F2k+Fi√2Fk=Fk1,Fk2,Fk3({,…};Fi=Fi1,Fi2,Fi3{,…}),其中:Fki表示沿着斜面方向的协同动力,Fk,Fi分别是与横坐标和纵坐标平行的资本动力和知识动力,且随着经济转型速度α的加快,资本动力的引领地位逐渐被知识动力所取替,即资本动力趋于平稳,而知识动力顺应时势而越发强大,因此协同动力的大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动力的大小。

三、案例分析

近年来,中国IT行业公司中创始人离职案例渐多。诸如:盛大入主后,2011年酷六网创始人、CEO李善友离职;国美电器入主后,2012年库巴网创始人、CEO王治全离职;雷士照明引入风投资本后,2012年创始人吴长江争夺控制权失利而出局。从中容易引发我们思考,"外人"成为控股股东,公司由控股股东还是企业家(创始人)管理?或者说公司运营采取"谁投资,谁主导"模式还是采取"你投资,我经营"模式?从现实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公司仍停留在"谁投资,谁主导"模式上。然而,事实证明,后者才是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投资与合作的理性选择。下面通过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的成功案例分析来说明这一问题。1998年纳斯帕斯曾经成立一家互联网服务公司,后因经营效果不佳而关闭,而同时期的腾讯也陷入困境———因为用户的激增与资源(资金、设备、服务器托管费等)短缺的内在矛盾,马化腾险些把腾讯转卖。纳斯帕斯作为一家跨国大企业资本充足,却缺乏一支知识丰富的经营团队,相反,腾讯缺少的正是雄厚的资金做保障。所以,现实境况反而为两者联盟提供可能。

(一)纳斯帕斯—腾讯联盟

从1998年成立至今,短短十几年间腾讯已发展到4.48亿(一说6亿多)活跃用户,成为坐拥国内外最大客户群的互联网企业之一,2013年实现净利润17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市值由2007年的100亿美元猛增到2014年的1416.8亿美元,7年增长14.2倍,年均增长率达46.04%(100×(1+x)7=1416.8,x=0.4604),其中2008、2009年环比增幅高达100%(见图2);相比近一年面书(Fa-ceBook,也作"脸谱")、苹果(AppleInc.)、微软(Microsoft)等世界主要IT企业的市值涨幅(截止2014年3月,见图3),腾讯为106.93%,仅次于面书而远高于其他同类企业。可见,腾讯迅猛崛起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互联网企业之一。纳斯帕斯成为这一奇迹的大赢家。2001年纳斯帕斯斥资3200万美元入股腾讯,并以持股46.5%成为它的第一大股东。此后腾讯虽通过股市融资几度调整股权结构,但至2013年纳斯帕斯(通过其旗下子公司MIH)仍持有腾讯33.93%的股权,若以收市价360港元计,腾讯的总市值高达6690亿港元,而MIH所持股票市值为2269亿港元。若将纳斯帕斯入股腾讯的32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约为1.95亿港元计算,则它12年来获利2267亿港元,为其原始投资的1160多倍,年均增值率超过80%(1.95×(1+x)12=2269,x=0.801)。如此高额的投资回报和如此迅猛的资产增值速度,不仅让纳斯帕斯保持住非洲最大媒体公司的地位而且使其跻身世界IT投资巨擘之列。

(二)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协同动力机制

根据协同学与动力学原理,在后工业经济环境的作用下,资本、知识两要素就会产生"协同序变量",使要素系统从无序进入有序运行状态,并且序变量产生的动力将驱动着联盟系统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在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系统中,纳斯帕斯是资本的代表,腾讯是知识的代表,两者所形成的协同动力机制无疑可以很好地回答"后工业时代为什么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能取得辉煌成就"这一问题。在此我们将企业联盟与其发展的历程结合起来探析"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协同动力机制"1.初始期2001年纳斯帕斯斥资3200万美元入股腾讯,实现了两者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的优势互补。当年纳斯帕斯占股46.5%,按照常规投资管理思维,纳斯帕斯理应安排人员进入董事会或者掌控公司的经营管理,但纳斯帕斯采取的却是"被动投资者"策略,让腾讯的业务独立发展到今天———如2003年腾讯虽偏重即时通讯工具QQ业务,但为规避主打单一业务潜在的风险,同年腾讯推出集广告、游戏、新闻等于一体的门户网站。从图4—Ⅰ可见,两者联盟正处于初始期,纳斯帕斯(资本)成为驱动系统运行和完善的主动力,而腾讯(知识)在雄厚资金的支持下,能够充分认识到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地调整和改变投资战略和战术来迎合发展需要。2.成长期2004年腾讯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标志着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进入新的历程。在腾讯的发展过程中,纳斯帕斯加盟固然使腾讯"翻了身",而2005年职业经理人刘炽平的加盟也对腾讯的发展意义重大。纳斯帕斯作为腾讯的第一大股东,与腾讯秉承相同的管理理念———实行"市场化、专业化"管理,积极完善激励制度、产权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避免"内部人控制"现象。从图4—Ⅱ可知,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速度(α)越快,腾讯的运营模式显得越来越重要,决定了联盟的发展方向和动力大小。正因为腾讯重视管理、信息技术、制度等知识要素的作用,大力推进了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的发展;同时在纳斯帕斯强有力的庇护下,2008年腾讯收购纳斯帕斯印度子公司的部分股份,加快了腾讯与大股东携手海外投资的步伐。实践证明,腾讯在自身"内修"和纳斯帕斯"外助"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更大的协同力,2009年腾讯QQ用户超4.5亿,高于微软和Skype在中国的用户数,同时当年股价屡创新高,成为了纳斯帕斯的最优资产。3.成熟期2010以来腾讯大大加快投资并购的步伐。2010年与纳斯帕斯联合斥资6.88亿对Mail.ru集团(原名DST,美国facebook的主要投资方)进行投资,同年收购了Naspers泰国子公司49.9%的股份。并且据一项统计,2010年之前的十年内,腾讯大约只进行了30次投资并购,而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已超40次[19]。国内创业板379家公司总市值为17000亿元,而腾讯市值就近万亿,一家公司竟超过创业板市值的一半,其高成长性由此可见一斑[20]。无论从跨国投资并购还是从公司市值状况来看,都可以体现出腾讯已是一家成熟的企业。所以,当今腾讯即使面临奇虎360、阿里巴巴等同行企业的激励竞争,也能完全适应新经济潮流的冲击而扬帆海内外,进而日益彰显知识要素在新时代的主导地位,让知识力量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图4—Ⅲ)。

四、小结

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已率先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资本、知识成为该时代的主导要素,且知识的地位日益彰显。本文尝试构建二元(资本、知识)协同动力模型并对其解析,目的在于运用该模型的协同动力机制来探讨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的成功之道。同时反过来体现后工业经济时代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的意义和价值,并从中反映资本与知识两大主导要素之间的协同与博弈(协同大于博弈)关系。

作者:代明陈景信姜寒单位: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工业经济论文: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论文

一、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煤炭经济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系列问题已逐步彰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时期煤炭经济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资源以开发为主导,以输出为目的的思想,导致煤炭的附加值低,资源利用利不高,经济效益低增长模式,严重阻碍了新时期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受传统生产模式的影响,我国的煤炭产品还是以原煤为主,煤炭的深加工投入严重不足,加工能力低下,进而使得煤炭产品附加值太低,虽然我国对煤炭深加工也做了很大的投入,但深加工的总量不足原煤生产的5%。

(二)新时期煤炭工业面临的环境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煤炭经济在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煤炭的开采面临巨大的环境污染。我国在采煤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石与原煤的比例达到1:1,其中煤矸石的比例达到30%左右。这些废石对空气,水资源以及自然生物链造成巨大的污染,就煤炭企业对环境的补偿力度远远不够,不足煤炭销售额的5%。

(三)新时期煤炭收支分配严重失衡煤炭经济快速发展,出现收支分配失衡现象严重,投资企业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开采,获取巨大的利润。然而矿区的居民与煤炭企业的工人,因煤炭开采遗留下的环境问题,个人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使其深受其害,煤炭经济中的收益分配不均衡现象引发的矛盾日益彰显。

(四)煤炭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资源浪费问题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开采一吨煤需要消耗2.5吨的资源,同时还会损耗共生的铝矾土、高岭土与耐火粘土等资源8吨左右,消耗水资源约2.5吨。在新时期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资源浪费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浪费现象严重。同时,过度开采造成的环境补偿大幅增加,煤炭经济对环境的治理与植被再生费用投资巨大。

(五)煤炭经济的发展,缺乏对地方经济的补充煤炭企业属于集体性质的生产企业,拥有专门的煤炭运输与可开采的资源。但是煤炭企业的收入所得税25%归中央财政,而地方财政只收17%的增值税,中央收益与地方收益相差甚远,煤炭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低。

二、新时期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煤炭经济发展也迎来新的转型期,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演变,从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在新时期,如何推动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新时期加强资源管理、分配,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自我国煤炭资源管理实行有偿使用的政策以来,实现了收取资源补偿费与资源税。但是征收这两种费用都是基于煤炭的销售额或者产量来进行计算,对资源本身价值没有进行真实的体现,对煤炭资源有偿使内涵与资产化管理没得到体现,资源的回收率仍然不高,资源不能进行有效利用。新时期实现煤炭工业经济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改变煤炭资源管理策略。把资金产化管理运用到煤炭资源管理之中,以实事合理的资源价值为基础,推动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提高产能的同时保护资源。同时,加强煤炭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产品价值,实现煤炭经济的整体效益提升。

(二)新时期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加快煤矿技术的改造,强化科学化管理理念,提高煤炭生产的水平与质量,走品牌经济发展的战略路线。同是加快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深入发展大型洗煤、选煤项目,对水煤浆以及煤制油等工程项目进行扩建,扩大原煤的洗煤比重与炼钢喷吹煤的生产规模,在增加煤炭产品种类的同时,提高其质量。同时进行非煤产品的项目建设,增加煤炭企业新经济增长点。合理利用煤层中的气资源,调整煤矿资源中输出产品的结构,使其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提高,进而提高煤炭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时期完善煤炭经济对生态环境的补偿制度,同时加强监管力度在新时期要加强煤炭企业在开采与生产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的补偿力度,增加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建立健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监督管理控制体系。切实解决煤炭企业的无度开采的状况,加强对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监督与控制。国家职能部门加在审查与执法力度,对煤炭的开采和生产进行生态环境评价,规范煤炭企业的开采与生产行为。

(四)新时期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推进煤焦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率,把传统煤矿开采过程中的节能降耗与废弃物再利用,与新时期的高效采煤,精煤外销,劣质煤与中煤进行发电,把煤矿废水与生活废水进行处理回收利用,把粉煤灰与煤矸厂进行合理的开发,形成煤炭资源的循环产业链,把废弃特的排放量降到最低,把环境污染降到最小,同时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

(五)新时期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煤炭企业的节能改造力度对传统的采煤方法进行改造,提高煤炭资源回收利用率。按照国家能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对煤炭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坚持煤矿开采与回收标准,同时提高安全生产的能力。加快煤炭经济深入改,提高粉煤与水煤燃烧技术,辅机节能系统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把集中配煤与筛选块煤等技术进行广泛运用。

(六)新时期以煤炭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平稳发展煤炭企业属于集体制的居多,对煤炭价格有绝对控制权。私营煤炭企业都是以集体煤矿炭价格为依据,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新时期,就加强市场经济对煤炭企业的作用,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推动煤炭经济竞争机制的发展,在推动地方经济的同时,加大对集体制煤矿企业的监督,促进为地区经济发展作贡献,充分发挥集体经济职能,完善补偿机制,加大对地方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煤炭经济还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之需要,是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发展之需要,煤矿资源属于一次性不可再生资源,加强循环经济发展是推动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保障。

作者:刘秀荣单位:西山煤电股份公司

工业经济论文:转型升级的工业经济论文

一、工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基础

(一)初步打造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平台。

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4家,总数居武汉城市圈前列。全市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29家。全市168家高新技术企业及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3.89亿元,同比增长17.4%,占GDP的比重为11.6%。全市共建成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0个,科技企业加速器2个。全市8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院士工作站6家,国家纸及纸制品质检中心1家,省级研发平台46家,市级研发中心111家,7家企业参与6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孝感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市2013年度完成专利申请165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60件;专利授权99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4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省第三。

(二)初步拥有了转型升级的品牌竞争能力。

全市18家企业生产的24项产品认定为省级自主创新产品。全市2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60多家企业的107种产品在全国有一定市场和知名度。其中,中国驰名商标7个,湖北著名商标93个,湖北名牌产品49个。主导产品竞争力逐步增强,钢丝绳系列产品、重型平板车、竹纤维布料、光学仪器、电子真空开关管、动平衡试验机、曲轴磨床、塑料薄膜、童车、粮食机械、智能机器人等30多种产品在国内和中部地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形成了一批“中国之最”和“中部地区之最”。

(三)初步明确了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

首先是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盐磷化工、装备制造、纸塑包装等新的五大支柱产业,其中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盐磷化工三个产业的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二百亿元。其次是加快发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家确定的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七类新兴产业中,我市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主要有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五个产业。截至目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有规模企业150余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分别占规模企业的14.25%和20%。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3家,居全省第四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第三是稳步推进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湖北和天下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初见成效,已形成产业雏形。

二、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够平衡。

孝感规模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约5.3%。企业规模偏小,规上企业1052家,企业平均增加值5500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00多万元,仅为黄石的一半。缺少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截至目前,没有一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30亿元。区域发展呈南强北弱,市本级龙头地位尚未形成。

(二)产业层次不高,核心竟争力不强。

传统工业占整个工业的90%以上。五大支柱产业中的前三强: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盐磷化工全部为资源型和劳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

(三)信息化起步较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不够。

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层次较低,信息产业低端产品较多,核心技术产品较少,信息化在工业经济领域应用推广不够。

(四)核心生产要素供应偏紧,难以满足经济的发展需要。

金融保障能力还十分有限,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企业直接融资步伐不快,传统产业和大量的小微企业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土地的供应,也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中部城市,生产要素的保障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缺口是正常的,并将较长时期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缩小缺口,一方面要靠不断提高要素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实力和获得支持的能力,同时减少对生产要素的过大需求和过份依赖。上述问题的存在,反映出孝感市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有相当的距离,与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力度,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正确处理好扩大总量和转型升级的关系,既要重视总量的扩张,又要兼顾结构优化和升级提质,坚持在扩大经济总量中进行调整,在转型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推进孝感第三次创业,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做贡献。

三、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建立起具有孝感特色和优势的“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产业跨越,推进第三次创业提供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创新驱动与投资拉动相结合。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向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汇聚,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向内使劲和对外借力相结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挖掘企业自身潜能,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

———生态安全与生命安全相结合。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强化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

(三)主要目标

产业结构:到2017年,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盐磷化工、装备制造、纸塑包装五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22.2%,占全市的比重在2012年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五大支柱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500亿元,其中食品饮料过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26.4%。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布局结构:区域板块经济优势明显,市本级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建成,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80%以上。技术结构:先进技术和工艺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0%以上。企业结构: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0家以上,其中亿元企业1000家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50家以上,形成百亿级企业集团5家以上。资本结构:直接融资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到2017年,争取新上主板企业2—3家,新上中小板企业3—4家,新上创业板企业5—6家,支持更多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举措

(一)以产业规划为先导,引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围绕国家产业调整政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装备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提升支柱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培育产业龙头企业。

2.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做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五大领域产业的发展,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孝感工业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研发服务,积极推动制造业物流外包,引导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逐步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性制造转变。

(二)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助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切实抓好2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把扩大开放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严把环保准入关、投资强度关、税收贡献关,提高招商项目的合同签约率、落地开工率、投产达产率。

(三)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以湖北省产学研项目洽谈会为平台,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开发专利技术,提高发明专利的数量和比重。

3.加快实施名牌兴市、质量兴市战略,推广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积极开展区域品牌创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4.充分发挥高新区在转型升级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军工企业技术资源优势,加快民品开发和产业化步伐,在汽车机械、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四)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倒逼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加强对高耗能企业的动态监测分析,在重点用能行业推行能源合同管理,加强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完善能耗指标体系,组织实施一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促使企业降低能耗标准。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环保产业。充分利用发电、化工等行业的废渣、尾气等,发展新型建材、余热发电,大力开发节能、绿色低碳等环保产品。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纺织、印染、建材、钢铁等领域的落后产能淘汰力度,通过转型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五)以“两化”融合为纽带,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根据《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强对通信部门协调管理力度,整合信息资源,推进开展“智慧孝感”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2.组织实施“两化”融合试点,以100家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推进智能化制造,以信息化手段完善产业链,创建100家“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以10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为重点,梯度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

3.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全面推进以市高新区投资10亿元的中网在线为主体建设孝感软件产业园,落实国家支持软件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来孝投资。

4.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多地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原材料采购、生产零部件采购和产品销售。鼓励企业内部推广跨部门系统集成、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工业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一体化应用,提高运营效率和决策支持能力。

(六)以“两个作用”的发挥为基础,保障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要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有序放开、搞活金融市场,积极引进更多的金融机构来孝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积极支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进一步发挥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补充作用,服务孝感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和鼓励金融机制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丰富企业的融资方式;大胆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合作方式,在积极推进“智力支持+政银企集合贷”模式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完善、推广。

2.坚持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

加快企业直接融资步伐,政策引导和激励、扶持并举,鼓励更多的企业进入各类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股票、债券市场的融资和再融资功能,增加企业资金来源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并推进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3.千方百计保证企业发展对基础生产要素的需求。

对重点骨干企业的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发展壮大,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土地供应、电力保障和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倾斜。

(七)以优化环境为重点,服务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优化领导环境。

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作为新时期推进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担当,提升本领,积极探索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法,全力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2.优化体制环境。

抓住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精简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简政放权,结合工作实际,找出阻碍本地区加快发展的体制障碍。

3.定期开展“涉企乱收费”专项治理活动。

建立健全企业负担监测点和监督员联系制度,根据《湖北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目录》明确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做好企业负担监测分析工作,确保企业减负规定落到实处。

4.用足用好现有的政策资源。

切实发挥好各类政策资金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和对企业的激励作用,进一步明确扶持导向,通过无偿或无息的方式,拿出资金,捆绑使用,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

作者:王洪波单位:湖北省孝感市经信委主任

工业经济论文:基于带动增收的工业经济论文

一、农牧业经济现状

一是农牧业经济发展趋缓。截止2012年底,全旗作物总播面积达47.3万亩,粮食产量为10.5万吨,年度牲畜存栏39.6万头只,比往年有所下降。农牧民人均收入达11452元,比2007年增加了5151元,翻了近一番。二是生态建设效益明显。每年以造林20万亩,种草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人工造林面积353万亩,人工种草面积达110万亩,植被覆盖率达86.3%。推行舍饲禁牧政策,严厉制止开荒复垦和乱砍滥伐,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三是农牧业小规模低效作业,影响着农牧民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农户的生产方式还是一户一型的小规模耕作,耕作粗放,效益低下,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很难形成规模,农牧民发展农牧业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着农牧业的创新发展。农村牧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已转向二三产业和城镇,现有的老弱病残人员无力从事规模性的农牧业生产,加上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有限,严重限制农牧业的发展。

二、发展“以工哺农”的必要性

综合工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工农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都促使了工业必然反哺农牧业。首先是由于工业经济飞速发展,利润丰厚,效益骤增,使人们穷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思想一下子高涨起来,转向了工业,忽视了农牧业的基础性地位,农村许多土地荒芜,保护农业资源的意识大幅消退。农村劳动力的大批转型也不能实现稳定增收,都是游击式劳作,职业不固定,忙于工农业间的穿梭,这就要求工业必须反哺农业用以保护农业资源、粮食和生态安全。其次是农民工素质低下,多数为中小学文化程度,很难适应新型技术和高效管理,从事着科技含量极低的简单劳动,而现代企业都需要高技能型人才,原有的中低技能人才都面临下岗,若这部分失业人员流入社会,还会与广大农民工“抢饭吃”,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这就要求工业必须反哺农业以减轻就业压力。

三、发展“以工哺农”面临的问题

(一)工农业发展不够协调,难以相互促进

一是制度不健全,执行困难,形同虚设。虽然出台了外来企业优先招收当地民工的政策,但偏重了引进而忽视了落实,实则招收当地民工成了虚设,农牧民的希望成了失望,工作热情变成了冷漠,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二是驻地企业与农牧民协调不好,使矛盾激化,影响团结稳定。企业因用地、用电、用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常与农牧民发生纠纷,爆发冲突,发生群体事件,涉及面广,影响恶劣,企业与农民关系紧张,更难配合,企业不愿招当地农民工,外来民工大量涌入,加上当地劳工受经济转好影响不愿参与企业中低端劳动,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确需协调解决。

(二)工业反哺农业的成效不大,农牧民得到实惠不多

首先,许多企业顾及生产,盲目追求利润,追求社会效益和价值的积极性不高,个别企业投资农业建设,是不情愿下或是带有目的性,是表面文章,只是安抚农民,为民办事还太少,收效甚微,参与经济建设更是微小。其次,工业高利润盈余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投资农牧业建设甚少。部分煤炭企业主一夜暴富,思想落后,不懂企业文化,敬业精神不高,主动投资农牧业建设积极性为零,注重了名车、名牌、名酒、名烟。

四、“以工哺农”发展措施

综上所述,实施“以工哺农,工农和谐,统筹发展”的思路,加强科学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政府调控为手段,以工业高效发展为保障,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强化公共服务,突出制度效应,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构建工农和谐发展的高效模式是我们当务之急。

(一)强化政府调控力度,拓宽“以工哺农”实施空间

首先,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开发型企业税费征缴力度和比例,充实财政,提高支农支牧资金预算,投资足额到位,从源头遏制工农差距。其次,建立企业奖罚机制,保证政策落实畅通。实施企业政策公报制度,定期举行企业和农牧民代表座谈会,通报执行情况,严格程序,对执行不力的要罚款并通报,拒绝处罚的取消或限制其生产经营活动,对执行好的给予政策优惠。

(二)协调企业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

政府出台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纳当地民工,尤其是进城民工,让其稳得住、富裕起来,有效解决工农发展差异问题。

(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自身形象

第一,政府出面,企业出资,农牧民参与,全方位、深层次、多手段宣传,教育农牧民和企业职工充分认识“以工哺农、统筹、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营造人人支持、户户参与的良好氛围。第二,引导企业培育自身文化、提高自身形象,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惠及农牧民,解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

(四)对接工业的经济效应,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真正实现工农和谐发展

第一,种植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发展种植、收获、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延伸,推进产业化经营。

第二,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养殖结构,做好畜种改良,科学饲养,畜病防治,保证质量,组建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快畜产品深加工,做大做强畜牧业,实现规模经营。

第三,政府出力,企业出资,保障土地资源权属不变,招投标公开招租,划零为整,统一经营,优先承包于当地农户,实现效益最大化,农业发展缓慢和小规模低效的问题。

第四,积极推进企业出资,政府安置的生态恶劣地区整体移民工程,结合项目、体现民意、整体搬迁、全村推进,人人参与、户户受益,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农民安居乐业,搬迁户富起来、退出地区绿起来,农民变市民、荒漠成绿洲。

第五,强化培训。政府出政策,做好社会需求专业培训调查,以满足多方位的就业需求。针对当地民工和面临下岗员工,重点实施定向和企业代培,二者有机结合,保障培训人员正常学习和生活,实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就业一人,增收一户,以解决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同时,做好农民工基础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第六,实行进城农民工“一卡通”服务制度。农民工进城实行详细登记备案,跟踪管理,可凭统一考核发放的“绿卡”享受服务业零税率,其他行业低税率政策以及低保、就业、医疗、子女就学等各项优惠政策。

作者:王宝成苗建军单位: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伊金霍洛旗分校

工业经济论文:机械工业经济形势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机械这一传统工业受到的冲击愈来愈大,机械工业经济的运行面临着重重困难。本文通过对机械工业经济现状及暴露出问题的研究,得出其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并对本行业发展途径进行分析,找出解决困境的办法。

〔关键词〕机械工业;困境转型;升级

一、机械工业经济现状

2016年是我国机械工业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一年。自今年初以来,全行业产销量的增长速度在2015年全年明显回落的基础上持续下滑,并且下滑幅度以及持续的时间都大大超出了年初国家的原有预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国内机械工业累计总产值达到8.7万亿元,同比增长12.17%。虽然全行业目前已经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趋势,但同2015年的前两个季度相比,全国工业增幅下滑7.2%,比去年同期低1.5%。纵观整个行业,2016年上半年效益增幅非常乏力,今年1月至5月从事机械工业的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收入增长9.85%,与去年同期相比足足低0.5%。此外,2016年前两个季度因从事机械工业而亏损的企业同比增加2863家,亏损面竟占到了全行业的16.38%。纵观近36个月工业增加值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更加不乐观。如图1所示,从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工业增加值增长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甚至在今年2月一度跌至5.4%。虽然在这36个月期间也偶有小幅度增长,但终究无法扭转行业整体的颓势。

二、低迷现状暴露出的行业问题

目前机械工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是高端产品供应不足,中低端产能过剩导致恶性竞争加剧;同时由于经营成本上涨使得企业生存环境趋于恶劣,老牌大型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的矛盾愈演愈烈。而因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导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虽然厂房、设备等硬件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目前行业竞争最看重的软实力却提升缓慢,如研发创新、服务增值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下行压力较大,宏观环境中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两大问题对本来就困难重重的机械工业无疑更是雪上加霜。2016年年初以来,机械行业市场普遍出现了需求量降低、订单减少之类的问题,随之而来的便是价格持续下跌导致企业效益大幅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目前全行业大中型企业订货量持续走低,2015年前三季度机械工业重点联系企业订货量同比下降7.51%,不难看出市场需求低迷的态势在短期内恐怕难以得到明显改善。在整体投资环境如此不振的情况下,机械产品市场的需求回升力非常羸弱,回升的希望仍比较渺茫。综上所述,机械工业在近几年出现的生产持续放缓、效益不乐观、行业分化加剧等问题使得本行业困难重重。

三、发展途径的分析

1.大力推进全行业转型升级。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总量如今已稳居世界前列,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之首。但目前很多我国经济建设所急需的先进科学技术设备仍单纯依靠进口,而我国出口产品中半数以上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低附加值产品,如图2显示,这种情况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全行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机械行业的规划与监督,减少宏观环境不确定因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驱动和调节优势,大力控制中低端产能,防止中小企业的恶性竞争。2.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当传统机械行业只能靠降低成本来维持发展的时候,依靠第一生产力——科技,推进科研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以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将是大势所趋。机械工业是超前行业,坚持把发展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工业实现产业升级的大方向,大力发展机械与电子技术的相互渗透,提高一线生产机器的自动、智能化程度,使其更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为今后发展人工智能、彻底达到解放生产力的最终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传统的机械工业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免不了会排放相当数量污染环境的废气,含有金属离子、油、酸等有机物的废水以及许多固体废物。如图3所示,2010-2014年,国家对机械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逐年上升。这在一方面表现了国家领导和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但同时也不难看出陈旧落后的“只治理,不预防”亦或是“先污染,再治理”的方针无论是对环境还是对经济都有相当大危害,这些落后的观念不但会加重环境污染的危害,扩大其影响面,还会使污染的治理变得愈发艰难。因此,减少机械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最有效的途径即是强调以“防”为主,采取综合性措施,将“防”和“治”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老旧机械的更新换代,加大力度推广无废、少废生产技术,使机械工业发展与防治污染、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作者:高玮辰 王滢仡 李嘉琪

工业经济论文: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制度问题分析

[摘要]近年来湖北省以高能耗低效率的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所在,随着“两型社会”的提出,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快平稳增长成为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为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制度的创新发展是势在必行的,本文通过分析湖北省现有工业经济的道路发展,揭示了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度问题,为建立“两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湖北经济;工业经济;经济制度

1引言

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制度安排的效率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否快速转型取决于其内在的制度是否能匹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及现代化进程等多方面的内容。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高耗能,低效率模式,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集约型经济为主的低耗能高效率的模式。制度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演进性,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家把意识形态、产权结构以及政府等因素作为内生变量纳入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中,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对长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制度因素尤为重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政府制定的制度安排及政策保障,舍弃政府的制度供给及政策制定,政府也就无法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甚至管理,因此,政府转型也必然体现为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的革新。政府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向低能耗,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因地制宜的制定与时展潮流相一致的经济制度。本文通过对湖北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制度的分析,找出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制度问题,制度的创新不仅需要政府职能转变,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也要适应经济发展,最终为湖北省建设“两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2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经济制度背景分析

2.1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湖北省形成了以工业为支柱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和制造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但是自2008年经融危机以后,湖北省的工业经济虽然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速,但增速回落,下行压力增大,截至2012年湖北省前四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31.5亿元,增长16.3%。湖北省为遏制经济下行趋势,着重打造武汉和十堰的工业化城市经济,其中武汉工业投资居全省第一,启建中华科技产业园,提速“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随州计划打造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十堰大力推行工业兴市战略,实施“双亿工程”,建立工业园。

2.2湖北省经济制度背景

以钢铁产业为依托的湖北省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丰富的钢铁、石油等资源,基于这一资源禀赋优势和地缘优势,建国后国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湖北得以成为中央政府重点投资的地区之一,在此基础上,湖北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制度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却仍停滞不前,发展缓慢,经济体制还是原来的以重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到21世纪,湖北省经济体制开始转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经济制度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但是仍是以高能耗,低效率的重工业为支柱性产业。

3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经济制度现状分析

3.1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为加快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湖北省在“十二五”规划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制造业的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3年湖北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加大对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例超过43%。2014年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呈现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态势,总规模不断扩大。

3.2湖北省经济制度现状

自全国“十一五”规划颁布后,湖北省为全面落实这一规划,2007年起加快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达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经济及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2008年为落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湖北省提出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制度。十二五规划以来,湖北省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对国有企业,科技体制改革,以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是现有经济制度仍以高耗能低效率的工业为中心展开的,缺乏新动力,政策制定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规划,经济制度没有贴合湖北省各城市的发展状况,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因此导致全省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武汉市和其他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过大,城市彼此间关系亲密度不高,每个城市没有形成自身的优势产业,不能建立品牌企业和完整产业链。

4湖北省经济发展道路转变中的制度问题分析

4.1全要素生产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

全要素生产率通常被用于综合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其实质就是技术进步率。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界环境约束增加,全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出现下行趋势,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下行危险。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继续依靠以往的以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显然不可持续。由于传统的经济制度及政策倾斜,湖北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低,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湖北省的这种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制度没有充分调动产业的积极性,产业生产率低,各大工业型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投入产出比较低,产业的技术落后,竞争力薄弱。

4.2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在市场中的作用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政府职能来实现,政府如果没有正确的制定政策,履行职能,那经济体制也不会完善。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缺乏市场一体化,竞争性弱,这都是政府在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没有形成创新性投资机制吸引资金流入,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制定适合其经济发展道路的新制度。

4.3市场开放程度低,制度缺乏创新性

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是以武汉为龙头,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但是各城市之间存在壁垒,城市间市场开放程度低,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品的竞争压力小。湖北省地处中部,其地理位置使其置身于中国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外,在政策上享受不到这些地区的经济优惠政策,也不能与这些地区共享资源开放市场,因此对其市场开放程度影响较大。湖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快,其经济发展不再满足外生增长方式,而是应该以内生增长方式拉动经济发展,经济不再满足低效率的粗旷型经济增长,但是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制度发展仍存留有原来的惯性,市场机制不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小,市场竞争小,城乡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等,正是这些制度和政策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转变的对策

5.1政府转变管理经济的方式,创新制度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法制的规范保障,因此湖北省政府应该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四低四高”的经济发展方式[5],转变以重工业为主体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方式,加大对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以解决失业问题,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为建设“两型社会”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战略,发展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保持生态文明与经济可持续的平衡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上的引导作用,制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相适应的机制,鼓励创新性产业的发展,努力克服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惯性,改革工业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多样性,建立以创新型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融合发展,实现高校科研实力转化成创新收益。同时注重对全省产业的质量升级,整改低水平产业,发展高质量产业,在推行政策、制度时注重对现行政策、制度进行科学评估,使其符合湖北省的整体发展环境,因地制宜的实施各项政策。

5.2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产业

近年来,湖北省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经济水平提升,但是这种良好的发展靠的是粗放的、外延型发展方式支撑的,这种发展方式难以支撑湖北省跨越式经济发展。因此,湖北省应充分发挥教育大省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把要素投入产业转变为全要素投入产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和低碳经济,建立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降低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产业在经济中的比例,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加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不仅要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更要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政策支撑,鼓励发展优质第三产业,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整改现有低水平的旅游业,结合高新技术,开发新兴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旅游产业。

5.3打破城际产业壁垒,加快形成产业集聚

破除城际产业壁垒,首先要实现城际间的城镇一体化,因此湖北省要大力推动二级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加大对二级城市的政策倾斜,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二级城市与武汉市的经济差距。湖北省要想实现产业集聚,就应构建湖北省的整体产业格局,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新能源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密集的产业带,同时开放合作,促进武汉市与其他城市的互动交流发展,形成产业的跨区产业链,争取早日实现产业园模式。更加积极的推动城际列车等道路建设,改善武汉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节省经济成本,吸引企业投资。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集中的优质资源更多,为早日打破城际产业壁垒,应进一步的开放资源,让渡部分利益,在维持自身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6结论

湖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主要是依靠工业的转型实现,现有工业的高能耗低效率阻碍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不高,产业技术创新优势不明显,城市间城镇化差距大,产业壁垒存在,难以形成跨区产业链,工业产业园无法形成,产业集聚的作用发挥不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湖北省政府不仅要从自身的职能出发还要从市场出发,制定新的政策制度,努力抓住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全省工业经济制度的创新,着重刺激产业创新能力,增强创新科技投入,着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全省资源的优化配置,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促进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早日建立“两型社会”配套试验区。

作者:方红 王琦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工业经济论文:工业经济及科技工作要点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我市工业经济及科技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强科技、促转型、提质增效,努力实现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良好开局。

一、工作目标

2016年,全市工业经济主要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含东汽、东投)总产值实现526亿元,同比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市平均水平;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10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利润23亿元,利税45亿元,工业投资75亿元,技改投资62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培育8家;新三板上市企业1~2个,新三板签约企业8~10个,全国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5个。

2016年,全市科技工作主要目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个,达到12个;新增科技创新型企业13个,达到35个;新增企业技术中心2个,全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达到20家,产业联盟达到2个;全市专利年申请量增长15﹪,达到42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申请量30﹪。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平稳。

1.抓好良好开局。研究制定促进工业经济良好开局的政策措施。各镇乡(经开区)、相关职能部门、各要素保障单位要围绕实现良好开局工作目标,组织企业合理安排节假日生产经营,做好重点企业服务及生产要素保障,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督办室、市金融办、经开区管委会、各镇乡、各生产要素保障单位)

2.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市促进工业经济和科技工作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好市委、市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十条措施》、《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六条措施》等;完善出台《2016年市工业经济发展奖励补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出台促进工业经济运行平稳相关政策。(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财政局、相关职能部门)

3.抓好生产要素保障。各生产要素保障单位要积极向上争取生产要素指标,切实保障我市企业电、油、气、运(输)等生产要素供给。重点抓好和两级应急转贷资金、市政府与工商银行共同设立的银政通业务以及新绵担保公司企业贷款担保业务,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帮助中小微企业协调解决在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的资金难题。(牵头单位:市经科局、金融办,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生产要素保障单位、相关金融机构)

4.抓好投融资对接和企业挂牌上市服务工作。以玫瑰温泉金融小镇建设为契机,促进我市企业直接融资。搭建好投融资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行债券、商业保理、引进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融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成立市推进企业上市和挂牌工作领导小组,做好企业上市服务工作,帮助解决企业上市、挂牌、发债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牵头单位:市经科局、金融办,责任单位:各镇乡、市推进企业上市和挂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5.做好积极向上争取工作。各职能部门要认真研究上级政策,积极主动为企业争取国家、省、市各级项目和资金支持,要把握好支持重点,找准向上争取切入点,提高扶持资金申报成功率,为我市工业企业发展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牵头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发改局、经科局、环保局)

6.切实为工业企业排忧解难。结合企业困难情况,进一步优化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形成各职能部门、生产要素单位共同帮助企业合力,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各相关职能部门、各生产要素保障单位)

7.加强工业经济考核力度。深入开展各镇乡、经开区、各工业企业的调研,做好全年工业经济工作目标分解相关工作,制定完善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强工业经济督办考核力度,严格执行月通报、季分析、年考核制度,形成发展合力,确保良好开局、双过半、全年工作目标顺利完成。(牵头单位:市委目督办,责任单位:市政府督办室、市发改局、经科局、统计局)

8.抓好工业安全生产工作。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局面。以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为抓手,指导、督促企业扎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杜绝较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组织和参与安全生产活动,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形成工业系统全体职工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平台,推进企业做到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经常性查找本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并及时进行整改。(牵头单位:市安监局,责任单位: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各镇乡、德阿园区管委会)

(三)抓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

9.编制好工业规划。结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我市三大传统行业(白酒、装备制造、化工)转型升级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三大产业中的重点企业制订转型升级工作方案,明确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和重点。(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规划局、环保局)

10.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围绕全省项目年,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强化服务意识,完善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工作水平,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全力配合,解决好制约项目建设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重点抓好剑南春酒类RFID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项目、鑫坤机械AP1000/CAP1400核电汽轮机72英寸大叶片精加工生产线项目等16个竣工项目按期竣工投产;抓好昊华磷矿延伸接替工程、三佳饲料20万吨石膏粉及石膏砌块生产项目等12个在建项目按计划实施,促进项目早日竣工投产;抓好龙蟒硫-磷-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及产品结构调整工程项目、光大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等30个开工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市金融办、政务服务中心、住建局、环保局、消防大队)

11.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原始创新,组织实施化工、装备制造、白酒、医药等行业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开发并投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知名品牌、较高附加值、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促进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重点建设以龙蟒、剑南春、鑫坤机械等企业为依托的技术创新平台、检测服务平台、中试生产平台和产业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校企联盟等创新组织,形成多层次、多形式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共赢平台。(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各重点企业)

12.探索组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积极探索由政府引导,引入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组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和上市培育力度。(牵头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经科局、金融办)

13.关闭淘汰落后产能。以市列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为契机,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实施强制性淘汰,完成汉旺无机盐、鑫花磷肥厂、顶天化工等5个企业的淘汰落后项目工作,为工业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市环保局、汉旺镇、金花镇、新市镇)

(四)抓好创新驱动发展。

14.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积极组织企业参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鼓励和支持大企业购买科技、创新成果或吸纳科技、创新成果入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产业水平。鼓励和支持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企业在产品、技术、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各工业企业)

15.推进企业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平台。抓住成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推动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对接和交流,特别是依托绵阳国家科技城的独特优势,积极引进军民融合产业。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我市重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由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重点推进食品饮料、磷钛化工、装备制造、电气设备、现代农业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探索建立创新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设信息服务、检验检测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企业开放。(牵头单位:市经科局、教育局、科协,责任单位:各工业企业)

16.深入贯彻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进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鼓励大专院校和社会资本建设专业孵化器;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打造创新创业特色咖啡屋、沙龙、俱乐部等各类众创空间,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企业融资路演活动。设立市创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初创期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风险投资。(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财政局、金融办,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教育局、商务局、团市委、妇联、互联网+办公室)

17.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继续做好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培育工作。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一步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加大知识产权和专利申请知识的宣传力度,举办知识产权和企业创新知识培训,创造优秀专利,实现技术革新,提升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企业发展。(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民银行)

18.实施创新人才工程,拓宽引才渠道。依托实施双百工程,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逐步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和更具灵活性的人才管理机制。支持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带技术、带资金、带团队在创新创业,创办科技型企业,提升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动力。(牵头单位:市人才办,责任单位:市经科局、人社局、教育局)

(五)做好经济增长点培育。

19.抓好企业的升规培育工作。对列入今年培育升规的企业采取一对一帮扶的办法,主动做好升规培育、入规指导及帮扶工作,做到成熟一家,入规一家。同时做好中小企业的摸底调查,及早筛选成长型小企业建好培育库,为回乡妹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的升规培育做好准备工作。(牵头单位:市经科局,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国税局、地税局、相关镇乡)

20.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天仟重工、鑫坤机械、华康药业、绵晟药业、鸿基药业、安费尔、光芒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提高现有新兴产业产品比重,鼓励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抢占国内竞争的制高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推动全市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牵头单位:市经科局)

21.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加快经开区升级为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创建工作。抓住德阿生态经济产业园纳入川浙合作园区契机,加快推进德阿生态经济产业园建设,建立、阿坝跨区域产业合作联动发展机构。积极承接千亿医药产业项目,高标准打造医药产业集聚区。抓紧推进光大国际、凤凰酒业、西部国际线缆城、光机电城等已签约招商项目的开工建设。(牵头单位:德阿园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责任部门:市发改局、规划局、住建局、国土局、环保局、消防大队)

2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加强招商引资平台建设,紧抓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密切关注和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注重引进项目、资金与引进智力、先进技术相结合,大力引进符合产业政策的大项目、高科技项目。(牵头单位:市招商局,责任单位:德阿园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

23.加强对外开放,助推企业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布局和抢占市场。加快推进核电装备、太阳能利用装备、风电装备、智能电网装备、机械成套设备、磷钛化工、天然气化工、食品饮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企业及产品走出去,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在对外合作新战略中谋得新发展。(牵头单位:市经科局、商务局)

工业经济论文: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摘要]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国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文章选取具有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典型特点的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为研究对象,根据调研情况和体会,提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想法和思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构建畅通便捷的物流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多层次投融资体系;着力培育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切实加强技术创新;树立产品、技术保护意识、注重品牌建设等。

[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思路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结合点,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化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由落后状态转变为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县域工业经济虽取得很大进步,但和东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因此,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国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本文选取了具有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典型特点的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为研究对象,希望能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隅,地处大巴山腹地,有陕西省“南大门”之称。境内万山重叠,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234米,森林覆盖率达59.9%,有亚洲最大的原始木竹林,是“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县总面积3437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07万人。县内矿产、水能、生物、旅游资源丰富。地下矿藏已发现25种,其中煤炭储量1.2亿吨,板石储量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6.44万千瓦,天然气初步探明储量3314亿立方米。各种动植物资源达1200余种,盛产杜仲、黄姜、天麻、党参、枣皮、当归等中药材,素有“天然中药库”之称。近期我们对镇巴县进行了深入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和我们的体会,下面谈一谈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想法和思路。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思想决定行动,观念决定行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县大多数也是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要不要发展工业,如何发展工业,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仍是阻碍贫困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因。一是贫困地区的工业企业在内部经营管理存在很多问题,矛盾既错综复杂又比较尖锐,群众上访屡屡出现,造成一些人认为发展工业就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二是贫困地区工业基础较差,对县域经济贡献不大,占比较小,财政支出以转移支付为主,造成有些人认为发展工业经济得到的一点税收还不如向上多争取一点,既没有风险,又方便快捷。三是工业项目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才能见效,需要长期耐心地去培育,而且成长过程中失败的风险很高,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受到各方面的指责和非议,“出力不讨好”成为工业管理者的代名词,很多人不愿从事工业经济管理工作。四是一些工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是市场经营的主体,遇到困难大多不愿主动担当作为,推诿扯皮,解决问题异常艰难。因此,解决工业发展滞后问题还需先从思想观念入手。首先,牢固树立抓工业就是抓经济发展,抓工业就是抓民生的发展观,彻底摒弃工作中的等、靠、要的懒汉思想。其次,要形成干事创业的正确用人导向,大力启用埋头苦干的人才,要在工业战线里主动发现人才,积极培养人才,要使优秀的人才在苦与累中看到希望,在委屈与失落中得到安慰。第三,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成效考评办法,形成锲而不舍、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对成效显著的要表彰奖励,对破解工业难题不作为、乱作为的要予以问责惩戒,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工业,齐心协力发展工业的良好社会氛围。①

二、加快构建畅通便捷的物流交通网络

工业经济只有和外界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发展,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交通落后、物流不畅是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全县不仅没有铁路、高速公路,就连一条纵贯全境的二级公路也没有。境内快递公司仅有两家,功能不完备、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物流运输成本高,更谈不上出口通关。如镇巴县板石的95%要靠外销,产品只有发往天津或广州办理通关手续,手续不便、成本较高、利润微薄。建立完善便捷的物流交通网络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发展已迫在眉睫。今后,在物流交通网络建设方面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在国家层面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物流交通网络的投资力度,使之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防止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被交通再次边缘化。二是加快市县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形成科学合理布局、功能完备、面向基层、服务高效的物流交通服务网络。三是积极推进市级海关建设,使外销产品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走出国门。

三、进一步完善多层次投融资体系

市场经济天然存在着资金的“洼地效应”,而资金的“洼地效应”导致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中的金融体系极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的纷纷撤出,金融业的萎缩使区域发展更加困难。镇巴县目前金融机构仅有农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和一家小额贷款公司。2013年存款余额40亿元,贷款余额15亿元,当年投入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1亿元。有一些企业时常为几十万元的周转资金而四处奔波,求贷无门。如何有效破解贷款难这一问题,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助力,我们认为:第一,创新金融产品,拓宽抵押担保种类,为企业贷款提供更多选择。第二,加快全社会诚信体系的信息公开化建设,要把每个企业、每位公民的诚信基础信息纳入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形成一处无信、处处受限的良好局面,为诚信企业贷款打下良好基础。第三,积极发展民间投融资机构,发挥社会闲置资金的作用,让民间资本真正公平参与金融市场的构建与竞争,这有利于形成县域金融体系健全,金融市场活跃的局面。②

四、着力培育县域特色主导产业

发展什么优势主导产业、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是困扰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发展的大问题。人云亦云,照搬照抄,盲目引进,最终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20世纪80年代,镇巴县学习江苏经验,发展了一批新兴制造业项目,当时也曾取得过一段时间的辉煌,但由于这些项目均两头在外,本地资源无法实现融合对接,短短几年就因水土不服,最终基本都资不抵债、破产倒闭了。镇巴县在失败中艰难探索、勇于实践,在深入分析县情,立足挖掘本地优势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现在以煤炭、石材、锰、竹木加工、有机食品等为骨干的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多年的努力拼搏终获硕果,镇巴县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仿古实木踢脚线生产基地、陕南最大的产煤县。镇巴腊肉以质优、味美、环保的独特品质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的“中国地理证明商标”、国家质检总局的“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品畅销全国十多个省市。镇巴县连续四年工业增速均位居汉中市第一,2014年规上工业增速位列全省第二名,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的发展,只有立足当地的实际,发挥优势,才能冲出重围,有大的发展。③

五、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中小企业数量较少,市场主体培育滞后,导致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先天不足。过去市场的准入条件、门槛较高,很多本可以发展的好项目、好产业被拒之门外,十分可惜。随着新的企业工商登记管理制度的出台,中小企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因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要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促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应运而生,逐步培养出一批有前途、有朝气、有活力的规上企业,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镇巴县2014年共培育各类市场主体667户,其中股份制企业12户,私营企业71户,专业合作社56个,培育规上企业4户,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好势头。④

六、切实加强技术创新

企业要在竞争激烈市场中长期立足,要有核心竞争力,而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首要组成部分,工业的发展要始终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工业经济发展的滞后往往是技术的滞后,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的工业企业多属资源开发型,大多数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技术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薄。因此,必须在技术创新上下大工夫、花大力气。煤炭是镇巴县的支柱产业,面对近年煤炭价格急剧下滑的困局,2014年镇巴县对5个较大煤矿进行了全面技改,使机械化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安全设施设备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对原煤进行了水洗和风选,提高吨煤的发电量,从而降低了吨煤的经营成本,增强了吨煤的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再如镇巴县的石材产业,过去每平方米板石价格在60元左右,矿山开采利用率不足30%,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获得了国家专利六项,并从意大利积极引进石材加工新技术,加强了对废弃石材综合利用,现每平方米板石价格提高到300元,资源利用率达70%。七、树立产品、技术保护意识、注重品牌建设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发展经常出现虎头蛇尾,产品走不远,产业做不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不注重自我保护,缺乏专利意识、商标意识和品牌意识等。多年努力奋斗搞出一种产品、技术,但因缺乏保护意识,两三年后就“你有我有全都有”,甚至别人用你的技术、产品申请了专利,注册了商标,进而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让人十分痛惜。例如镇巴县20世纪80年代研发的榨油机,在全国同类产品中活动金奖,产品畅销20多个省区市,但由于没有进行技术专利的申请与保护,很快别的厂家用我们的技术打败了我们。又如镇巴县的“秦巴雾毫”茶叶是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评定的陕西第一茗,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但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商标注册,被四川达州一家公司抢先对“秦巴雾毫”进行了注册,还引起了一场侵权纠纷,好的品牌不能用,昙花一现,十分可惜。因此,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发展需要树立产品、技术保护意识,加强专利、商标和品牌建设,利用市场规则,做大做强产业。总之,尽管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只要有一种敢于担当、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只要找准问题的症结,理清思路,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发展就能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作者:张震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

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影响因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迅速,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脚步。为了适应时展要求,必须要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打破传统增长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就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影响因素

前言:

长期粗放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也已经不再符合时代要求。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加快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减少甚至避免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促进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情况分析

我国工业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时间较晚,发展历程较短,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经过以往的发展经验和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在国家经济政策、开放因素、生产要素等几个方面,因此,要想实现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应加强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同时,传统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粗放型,这一方式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应尽快将其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为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还需要加强工业技术的创新,以解决目前存在的资源缺乏、消费结构不合理、就业困难等问题,保证工业经济良性发展。有学者认为,环境保护是目前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最重要问题[1]。在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阀值以及目前出现的环境问题等,转变过程十分艰辛。因此,还需要国家加强对这一工作的政策支持,以克服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困难,加快转变速度。

二、影响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政策因素分析

税收政策是进行社会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2]。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受到税收政策的影响,在税收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较为缓慢,在税收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则会加快。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分成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税收政策对人们消费水平的影响,较低的税收水平能够促进消费者整体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能力的增长,从而增加在工业产品方面的消费,实现工业经济的增长,为其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稳固基础。第二个方面是税收政策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较低的税收水平能够为工业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促进工业生产,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三个方面是税收政策对投资者的影响,较低的税收水平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工业产业,加快其发展速度。因此,为了尽快实现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家可以从税收政策的调整上着手,以满足其转变需求。

(二)最终消费率因素分析

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可知最终消费和投资都对工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两者的增加都会引起工业经济的增长。因此,在投资等于储蓄时,会有一个临界值,若是最终消费小于这一临界值,则投资为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反之,则最终消费为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为保证增长方式转变的顺利进行,政府还需协调好最终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妥善处理最终消费率对其的影响。

(三)市场化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针对市场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维护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非公有经济产值与工业总产值之比可以近似于市场化程度[3]。因此,市场化程度也是影响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国家可以通过对市场化程度的控制,促进其快速转变。

(四)环保投资因素分析

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在转变过程中,工业经济会受环保需求的影响,与环保投资之间产生特殊关系。例如在工业经济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增长方式转变速度也会加快,但也会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破坏,不符合以环保为前提的转变目标。而在环保投资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环保力度会有所增强,但也限制了工业经济的增长,延缓了增长方式的转变速度。因此,在转变过程中,必须始终保证环保投资和工业经济增长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加快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加强技术创新,降低环境保护政策对工业生产造成的成本负担,运用环保型材料和环保技术,实现资金和资源的合理节约,以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

结论:

长期粗放型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运用,已经对我国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遵循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应加快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控制对税收政策因素、最终消费率因素、市场化因素、环保投资因素等影响因素,加强技术创新,以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带动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王德玉

工业经济论文:工业经济发展对策的思考

摘要:本文在对临朐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临朐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经济;发展对策

近年来,我国经济已逐步迈入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时期,不断发生变化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工业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加快临朐县工业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进行努力,应对面临的挑战。

一、临朐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临朐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县”和“大项目带动”战略,持之以恒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努力克服复杂经济形势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了全县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1.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8.53亿元、利税24.87亿元、利润总额14.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4.8%和7.3%。在工作中,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县委“工业立县”工作委员会职能,指导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切实将“工业立县”战略做实做细。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与省、市等上级业务部门搞好沟通衔接,多渠道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以及政策的倾斜与支持。三是狠抓运行生产,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导向,定期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和重点骨干企业调度会,强化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监控、组织协调和指挥调度。2.集群效应初显临朐县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集中培育形成了有色金属高端加工、机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配件、工艺雕塑等5大产业集群。其中,有色金属高端加工产业集群先后被授予“中国铝型材产业基地”、“中国(江北)铝型材第一县”、“山东省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十大产业聚集园区”、“优质铝型材生产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机电产业集群主要生产除铁器、磁选机等磁电单机和成套设备,产品份额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与辽宁抚顺、河北唐山、湖南岳阳、安徽马鞍山等地并称全国五大磁电生产基地,先后承担国家火炬及重点火炬计划、国家星火计划等各类国家、省级项目计划70多项,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临朐磁电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工艺雕塑产业集群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工艺雕塑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红丝砚文化产业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3.创新工作有序开展近年来,临朐县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工作,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动力,多措并举,促进企业创新工作顺利开展。一是扎实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大力推广5S、六西格玛等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进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加快组建企业自有研发机构,掌握了一批关键性核心技术,改造提升了传统技艺水平。鼓励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企业效益。三是大力实施“品牌兴县”战略。积极推动企业创建产品名牌和服务名牌,以品牌带效益,多家企业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山东著名商标、山东名牌等荣誉称号,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竞争力。

二、临朐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1.产业层次偏低临朐县工业企业绝大部分集中于资金、技术要求不高的低门槛行业,对资源依赖强,产出低,产业链条短,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少,基础原材料、能源产业占比偏高,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如铝型材行业集中了上百家生产企业,处于基本相当的发展水平,产品结构、技术能力、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几乎相同,产业分工难以向纵深发展。2.要素制约严重当前,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工业用地指标紧缺,造成企业用地困难。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环保法要求比以往更加严格,环保潜在因素影响不断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临朐县人才资源总量不大,而且外流严重,高端人才严重匮乏。国家对能源战略从保供给转向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进一步约束了能耗偏高项目的发展。这些要素都严重制约着临朐县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临朐县地处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难以吸引人才落户,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又是空白,企业创新缺乏人才支撑,多数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科研实力比较薄弱,导致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核心竞争力还需进一步培育。

三、加快推进临朐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拓展发展空间,夯实发展基础以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为重点,进一步壮大有色金属高端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形成集聚效应,实现抱团发展。努力提升沿青临高速产业带的建设层次,不断完善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产业园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整合优化有色金属高端加工等优势产业的空间布局,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2.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推进制造服务化,鼓励企业从生产加工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使用全过程延伸,加快剥离或外包非核心业务,推动企业做强主业、做专辅业,逐步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培育目前已具备一定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实施一批战略性、支撑性项目,培育一批工业大型企业。积极推动“互联网+制造”,培育发展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制造服务化,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3.强化政府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发挥市场在工业用地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工业用地的配置效率。一般工业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招、拍、挂”制度。对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安排土地指标,优先给予用地保障,或帮助争取列入上级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建立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责任制,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组建相应工作班子,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前期及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快项目实施进度。认真宣传并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政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以及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推动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和安全生产。4.加强人才培育,助力企业发展借鉴华建铝业、恒彩数码等企业借力借智发展做法,加大对产业创新高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充分发挥技工学校职业培训作用,积极引导企业与之对接,按企业需求进行培训。研究制定有力的引才、留才政策措施,努力为外来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满足企业引进人才的需求。5.搭建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创新通过搭建科技合作平台,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学研深度对接,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鼓励发明创造,引导企业大力开发专利技术。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现主要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不断推动传统工业经济的改造与提升。

作者:李霞 单位:临朐县工业技术改造办公室

工业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转型与技术创新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13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1068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9.7%,实现利润62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随着我国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持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创新水平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是制约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工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道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国际形势看,当前全球经济还处于调整期。世界经济依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风险与机遇并存。一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美国正在通过“振兴制造业”、“再工业化”战略,着力推进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欧盟大规模发展绿色能源,推动经济从“高碳版”向“低碳版”转型。新兴经济体也都在积极寻求转型之路。二是新的科技革命带动全球产业链升级。数字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都在向制造业渗透,我国企业形态如不适应这种变化,将面临大规模制造能力被淘汰的风险。本文拟对技术创新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进行探讨。

1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经济转型升级进行了较多的的研究,但在建立计量模型时较少考虑自相关、异方差等问题,同时对转型升级的内涵论述较少。因此,本文从转型升级的内涵入手,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方法,结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技术创新的相关数据,深入分析技术创新对工业经济转型的作用,得出了新的研究结论。

2技术创新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来自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创新将传统的加工组装主体形态转向以研发为基础的制造,大幅度提升研发、设计、标准、营销网络、供应链管理、品牌等环节在价值链增值中的比重,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图1显示了技术创新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自主开发战略是指企业内部开发,具有率先性,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模仿战略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合作开发战略是指若干企业联合投资建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或者是使用合作开发的某种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及政府的相关部门为追求发展目标在利益驱动下,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其重点在技术创新过程的上游和中游。

3计量经济模型本文选取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而不是所有工业企业的原因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较有代表性而且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不明显。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通过实证分析和检验技术创新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验证技术创新的三个指标: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产出效率是否有效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7]。采用回归分析模型来估算研发人员投入情况、研发经费投入情况、研发活动产出情况对于万人平均产出的相关系数。在构建回归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数据为横截面数据,很有可能出现异方差。因此分别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以使数据趋势线性化和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同时其回归系数又代表了弹性的意义。计量模型设定为:lnPETU=C+αlnRDFD+βlnRDOP+γlnRDHR+δlnPESC+ε.其中,PETU表示企业转型升级情况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人平均产出代替。万人平均产出,反应了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转变的程度。RDFD表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名从业人员R&D经费。RDHR表示研发人员投入情况,这里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来表示研发人员投入情况。RDOP表示研发活动产出情况,这里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每万名从业人员有效发明专利数表示研发活动产出情况。PESC表示平均工业总产值,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其中,α、β、γ、δ、C为回归常数,ε为模型误差项。

4技术创新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证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人平均产出为63.06亿元。然而最大值和最小值差额比较大,达到66.38亿元。这说明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由离散系数也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波动也比较大,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倍数都达到三倍以上。

4.2参数估计

采用eviews6.0计量经济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回归结果如表2。从表2可以得出,该方程的判定系数为0.702,拟合优度较高;F统计量为15.277,其对应的P值为0.000,说明该方程在5%的水平下显著。该方程的各个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下也显著。另外,该回归方程的DW统计量为2.380,属于判断盲区,因此需要做自相关检验,同时还需要做white异方差检验。首先做LM自相关检验,得到检验统计量为1.633,其相应的P值为0.201,所以接受无自相关的原假设,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再做White异方差检验,得到检验统计量为16.359,其相应的P值为0.292,所以应接受无异方差的原假设,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4.3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判定表2得到的回归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异方差等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表2得到的回归模型来分析技术创新对转型升级的影响。2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对转型升级有显著影响,说明企业的规模越大,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会越好。其次,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活动产出对转型升级有显著影响。这两个变量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下显著。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科研经费增加1%,万人平均产出增加0.546%;科研活动产出每增加1%,万人平均产出仅增加0.195%。最后,参数估计结果显示科研人员投入指标系数为负,并没有对企业转型升级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这与相关技术创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并不一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种解释为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新进程。很大一部分科研人员仅仅为了成果去做科研,并不考虑实际的有用性,使得科研成果与实际脱离,并不能给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正向影响;另一种解释为,科研人员质量参差不齐,数量上虽然有所增加,但质量远不如以前。总体而言,技术创新对转型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5结束语

本文利用回归模型对转型升级的几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规模、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活动产出对转型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研发人员投入对转型升级产生负向影响。根据以上结论,特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企业规模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很重要。企业规模扩大,研发支出增加,利润总额提高,企业才能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进行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和工业企业,要重视企业规模整合,做大做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技术创新对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开发出新产品、形成新方法,企业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一要加快推进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平台。二要改革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强化教育和人才支撑。加大对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投入,培养更多技术工人充实到生产一线。完善鼓励创新的各项配套政策,鼓励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第三,改善科研环境,制定科学的分类考核评价方式,营造宽松和谐、学术自由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创新条件和氛围,以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为核心。同时要注重科研人员的质量提升,不能仅要求数量上的增加。

作者:展明明 王新华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