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02:30: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为学生树立课堂学习主人的思维
面对新教材、新课标的使用,教师树立新型教学理念是必须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必要的。“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展现真实的自己。教师在课堂上作为引路人,指引学生不断的前进。小学语文课堂中,只有学生将自己的位置摆正了、落实了,他们就能积极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主动参与到相关的学习活动中去。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就必须要让他们摆脱“课堂听众”的约束,用耐心去启迪学生的心灵,有效的安排课堂时间,给足学生自学的空间:有感情的、有效率的朗读课文,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课本的中心思想并提出相关问题;通过反复朗诵课文的内容,在其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至于学生不能个人解决的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有效的分析、探讨、交流,找出其中的答案。这样的学习,主要是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动脑、动口,以及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中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从心底改变自己的学习思维和方式,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也便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信心,从而为他们树立牢固的、正确的“我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的意识。
2语文教学中抓重点、破难点
常听说:“贪多嚼不烂[2]。”在语文教学中若是出现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就很难形成有效的教学,导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很难凸显出现,那么也不会得到解决。因此,在学习一篇课文的时候,要学会舍弃不明显的、容易理解的、零碎的、并非是重点的部分,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对课文的重、难点更深层、更广泛、更灵活、更透彻的分析、训练、思考。作为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认真的备课,通过精心的设计,严谨知识的系统结构,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5min,精讲、精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重要的、精炼的信息。学生再根据这些精炼的信息,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浓缩,有效的排除无用的部分,使学生充分的接受最本质的知识信息,以便于提升在有效时间内对重要信息的传送速度和质量。例如在学习《我们家的猫》这一篇课文的时候,从课文的字面意思上的理解并不难,因此教师不应该将大把的时间花费在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上,应该将放在重难点上面进行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中大花猫的“稀奇古怪”和小花猫的“可爱”以及“淘气”的本性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并且将其动物的生活习性、特点、可爱的、淘气的地方详细的叙述出来。这样的教学,不仅节约了课堂的有效时间,而且还能抓住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的训练,也为学生今后的口述能力、写作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环节的优化升级
3.1教师在课前的充分备课
备课主要是包括:备课标、备文本、备课时[3]。新课标中倡导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方式的确定、选择、设计等都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根据课标进行细致、深入、仔细的备课,对教材中所蕴含的内在知识点、重难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耙,对教学的方法进行筛选,避免重复性的教学,最好是一针就能见血。教师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思维。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效果就发挥得淋漓尽致。
3.2提问要恰当、适中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中心句,改变那种钓鱼式的简单串讲,以便于降低无效的提问。例如,在教学《麻雀》一文的时候,刚开始我就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麻雀是一只比较胆小、软弱的小鸟,猎狗是一只凶残、猛烈的动物,若是一只猎狗和一只小麻雀发生搏斗,那么它们谁会战胜呢?此时学生异口同声的说道:“肯定是猎狗战胜,它比麻雀大那么多,一口就吃掉了。”待学生们话音刚落,我就说了一句:“结果不是这样的。那你们想知道麻雀它是用什么样的办法战胜猎狗的吗?”部分同学深深的叹息了一下,顿时又做出了疑惑、惊叹的神态。学生仔细的通读了全文,并且反复的读看;很快,学生找出了其中的缘由,回答道:原来如此,小麻雀用自己的勇气战胜了凶残的猎狗。这样的提问,不仅能收拢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如果我们教师只是很乏味的就先将结果告诉给学生,那么就很难提升学生的兴趣,反而让学生在学习上变得被动,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学习,也不符合课堂的有效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人,掌握着教学内容的方向、框架,担负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索,并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下,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发现新天地、创造新的情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也为课堂的有效教学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一、注重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让学生喜欢阅读,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学校、班级、家庭要相互配合,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投入到书的海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图书馆,组织班级学生定期到图书馆集中阅读,同时鼓励学生个人借阅,让书就在学生身边。在班里,为了增加图书数量,可成立“班级图书角”。建议每名学生各自从家里带一本书暂借班级,选一名学生作管理员,负责保管同学们的图书和借阅工作。这样,班级有多少名学生,应该就有多少本书,甚至更多,保证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教师还要精心选择一些标语贴在在图书角旁边,提醒学生的读书。
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与语文其他环节的教学一样,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老套,无法培养学生稳定的、持久的兴趣,更无法驱动学生真正热爱学习、自觉学习。为了适应新的教改,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学、多读,教师点拨、少讲。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课文,而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所以,要以学生自读为主,还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权利,使学生不再被动听讲,能够主动阅读,鼓励学生实践自我阅读的,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一篇课文,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使是不够正确的认识,也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形成共同的认识。允许学生对于某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只要这种见解符合情理即可,以此来带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性地阅读
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设定共同的任务,明确小组的责任,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在小学课堂中常见的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所积极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因为合作学习能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独自一人讲课、学生只知听讲做笔记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合作学习,能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发展的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般采取如下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勾画出不懂到地方,圈点出重点,进入情境,提出自己到疑问,然后小组讨论,开展互动评价,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重视朗读,注重学生个人体验
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朗读,注重学生个人体验。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情感,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体验。在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培养孩子们的情感,陶冶学生到情操。小学语文教材到编排,为孩子们阅读的情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园地。教材到内容多是韵文,读起来容易朗朗上口,并且图文并茂,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意境方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体现出人文精神,学生必须经过反复朗读、吟诵、展开想象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到情感。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孩子们情感发展的情境,尊重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挖掘情感因素,努力升华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朗读是一种综合性活动,要读出个性,需要理解文章内容,要善于表达。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体会,表达出来也有一定差异。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站在个人的角度去体会、去解读课文,读出独特感受。努力再现其情其境,要惟妙惟肖,活脱脱地表达出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精神劳动,真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他们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从不同角度朗读,发挥学生到创造力,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小结
总之,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同感受语文的人文精神,丰富人生体验,充分激活祖国优秀的语言,使学生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正确使用语言。
1通过兴趣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1]。教师通过教学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完成文章的学习之后,便进行多种教学环节,从而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并且还能从中找出兴趣。例如:“狂风吹在树枝身上,就像用鞭子在狠狠地抽打着树枝。”“有的树枝被狂风吹得哗啦啦的作响,有的树枝被狂风压倒在地上,有的树枝被狂风吹断掉……”就这么的形容,一句深动形象并且还有趣味的句子就呈现在了小学生的面前。有的同学仔经过观察之后,会对仙人球进行这样的描写:“仙人球圆圆的、硬硬的,它的上面长满了长长的尖刺。要是用剪刀剪掉它的长刺,它就会成为光头,很好玩的。”这样的教学,提升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习作水品。
2领悟习作教学与课本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了习作教学应该是贴近生活的。那么生活的经验应该是从何而来的呢?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的经验更多的是从书本中得到的。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借助课本的力量去回归自然、认识社会、了解生活。自然,语文课本就成了连接习作教学的“枢纽”。
2.1找文本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时要对阅读课堂要有效的利用起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主题,并且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搜索,然后再对写作的素材进行捕捉。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要重点结合文本中的关键点进行强化(关键词、段落结构、行文特点)。
2.2对文本中的信息点进行搜索
当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总是哇哇的读,表面是沉醉在内容中,但是却对文中部分精彩的片段出现了“走马观花”的现象,致使部分关键的信息点出现了遗漏,恰好这些被遗漏的信息点却是表现文章情结的重点。假如将学生的这种遗漏带回文章中去,却会使学生的语言显现的那么的苍白、那么的无力。因此,有效地习作理念就是要将遗漏的信息进行搜索、整理并加以巧妙的应用[2]。
2.3文本激情的掌握
小学教学中,尤其是对学生的朗读中讲究其情感的饱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饿情绪会随着文章内容中的情感有荡漾。若是教师能抓住激情这一点,顺着方向引导学生使用文字将情感表达出来,以其情思带动文思,这样使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会显得格外的得心应手。
3加强平时知识的积累便于有效地链接习作教学
加强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和知识的累积,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嗦积累的素材,尤其是新鲜的词和句[3]。
3.1积累材料
将文本的信息和生活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链接,并且还加强生活中的累积,从而为习作提供大量的材料。那么小学生对素材应该怎么惊醒累加呢?首先,为学生开设各种各样的活动。其次,利用现有的科技材料----网络,进行资料的查询和搜集。第三,为些学生搭建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的获取灵感。当素材累积到一定的程度,老师再帮助学生对最佳的素材进行筛选,致使学生在习作的时候有感而发、不拘一格。
3.2加强学生的语言累积
汉语自成体系,它尤其特殊的规律,它主要是强调语言的感悟以及累积[4]。若是学生的脑海里没有丰富的词、句、段等的基本素材,那么在说话、习作的时候就不能确切的使用,表达的时候更加的流畅、生动。
3.2.1加强学生的朗读
提升学生预感的前提是要加强朗读。只有当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才能与文中的文字和语言亲密的接触,从而有感而入、有悟入境,才能真正的体会作者的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
3.2.2加强学生的背诵
要想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促进写作等,背诵是积累词汇的好办法。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记忆力正是旺盛的时期,通过背诵文章,能让学生积累不少的妙言佳词美句,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并且还能从背诵中去领悟真谛以及作者的匠心所在,使学生终生受益。
3.2.3注重学生的复述
复述就是让学生运用口有上的语言或者是书面将其听到的挥着是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训练。当学生在复述的时候要加强对材料的加工、思考,并且还要熟悉其中的词汇、句式以及章法,并综合、分析、整理、概括,经过筛选后,找出其中的重点。因此,复述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还能规范口语,还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概括等能力。
4小结
总而言之,要改变教师对习作的教学,必须要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还要及时的捕捉文本的关键点、信息点以及激情点,从而更还的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的练习,并且还能是读和写的完美结合。加强素材的累积、口语交际的练习,对所累积的素材进行灵活的处理,从而提升学横的作文能力。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一)各个学校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不一
根据了解的五所小学语文成绩总体来看,教学效果总体比较好,但各个班级成绩体现不均衡的态势,有的班级成绩很好,平均分达80多分,而有的班级成绩相对较差,班级平均分只有50多分;各个题型之间的侧重点也存在严重偏差,除了看拼音填写词语这类的题目之外,其他题型类别的分数,大都不尽人意、不够理想,尤其是阅读理解题,成绩尤为不理想。
(二)师资力量薄弱
从各个小学配备的教师编制来看,若按规定根据各个学校学生人数来匹配教师,教师配置上肯定会出现过多或过少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进城务工、人口流动性过大造成的。这就导致了小学教学出现了教师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兼课现象也时有发生。多所学校都存在一名教师兼多种学科的现象,这样就势必导致专任教师的短缺。部分教师不具备语文教学的基本功,且专业不对口:其他学科的教师任教语文学科,或者是由于语文教学量大,学校课程安排不过来,也只能暂时用其他专业的教师代课。有些教师不懂语文教学方法,对于字词句段的解读不透彻,或者是由于教学当中的不连贯,从而导致了上一节是一节的现象,使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法连贯起来,这种情形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师学科教育钻研活动少
教学方法落后要想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育科学钻研活动是必须要走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这种科研活动对于小学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首先,从经费上,经费不足而且没有经费使用自主权,使得小学在语文教学中,维持正常的运转都有困难,更没有多余的费用投入到科学教育研究方面;其次,从观念上,目前大部分教师认为搞科学教育研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来的,把科研看成是遥不可及的,而且不懂得怎样去做;再次,是缺少真正能静下心来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教师,科学钻研对于教师来说吸引力不大,没有人愿意把精力过多的放在科研方面;此外,是由于小学的教师们参与活动的机会少,对科研内容了解的太少,对教科研工作感到无从下手,即使有想进行研究的老师也大都放弃了。
(四)办学经费紧缺,硬件配置不全,教学设施简陋
自从义务教育不收取学杂费之后,小学的费用来源主要是上级拨款。上级财政部门拨放到学校的费用是按照学校拥有学生数量下拨的,近年来,由于学生大量涌进市内的学校上学,小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减趋势,这也就导致了按在校生数量匹配的费用也逐年减少。小学俨然成了“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所以造成教学硬件设施配置不齐全,教学设施陈旧、简陋的现象。
二、对小学语文进行督导检查目标与相应指标
(一)进一步加强“学生为本”的评估目标
首先,在评估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起“以生为本”的督导评估目标。英国教育标准局对学校督导评估,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上,就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帮助学校提高语文教学的总成绩,找出不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每个学生发展的最大化增值。”这种在教育增值理念指导下的督导评估目标就非常准确地诠释了“以生为本”的观念。我国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督导评估要促进学校深化改革,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确,学生是教育工作的对象,育人为本是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衡量教育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发展得怎样。在小学的督导评估中,我们同样要坚持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为中心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来建设,建立一支集教学研究、师资队伍比较优良的语文教育教学队伍。学校在对语文教学的管理上,应当向更好地方向发展。
(二)突出以“学生为本”的语文教学评估指标
科学严谨的评估体系是实施语文教学高效督导评估的重要依据。目前英国拥有相对完整的语文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它的框架与重点都非常看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比如说在英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估过程中,评价指标就主要包含学生语文学习程度与发展、语文教育质量及学校的领导与管理三个主要方面。其中,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发展方面,主要从小学生的认知成果、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学生个人素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提高与评价的。我国目前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在语文教学上实施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教育部最近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国家课程标准等有关规定,突出重点,注重导向,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培养作为重要评估目标。
三、督导评估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上的措施
对于小学语文督导评估工作,重点应当放在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方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成绩、课后及时测评等工作方面,在督导评估当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对策,使督导评估工作真正能够成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源动力,真正使督导评估工作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引路人,发挥其指导、促进、指引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作用。
(一)灵活使用督导评估工作流程和方式
县市学校教育督导室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督导评估过程中,程序性和时间性比较强,但是对于乡镇学区中,我们对普通小学的督导评估完全可以安排灵活的流程和方式。总体上来说督导评估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督前培训—学校自评—督导复评—督后整改—督导回访的工作流程。但是由于学区所处地域的特点、全乡镇工作的统一性和对各学校情况掌握的全面准确性,在具体督导评估过程中,也可以为方便工作打破常规,进行有效的整合。例如对某所小学的硬件建设、师资配置、内配建设、周边环境等方面的评估工作中,对于学区工作人员即使不用查阅资料,也是心知肚明,在督导复评时,就没有必要在这些方面花费过多精力和时间。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全乡镇统一进行的,学区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有些评估信息平时已经准确收集,督导复评时也就没有必要查阅资料了。督导复评时还可以根据当前工作重点和缓急程度,事先对评估指标体系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进行专项评估,然后对复评信息进行汇总,形成督导评估整体意见。
(二)突出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对于各个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学区工作人员在平时掌握不够全面,所以在进行评估时,应该格外的严格,按照规定,认真、细致的完成评估。要注重评估和指导并重的理念,既要通过督导评估深刻了解学校课堂教学现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准确评价,又要根据评估的结果作为依据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要做好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培训,加强对初上讲台的年轻教师的辅导和培训,使他们能够快速的、灵活正确的运用教案上课,规范板书的书写和语言的表达,有效进行组织教学;做好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指导,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督促和指导,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四、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们在小学的督导评估过程中所发现的小学中存在、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我们督导评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我们根据困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随着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不断落实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各项目标的不断实现,小学的教育现状一定会得到根本的改变,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完善我们对小学的督导评估工作、各级政府对小学的不断投入及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小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周宏芳 单位:福建省平潭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一、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课文知识空间
比如说在学习《春》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首曲子《春之歌》,并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图片、视频等,“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这些春天的信息,能够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对于什么是春天,能够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当然,这些图片和视频当中有课文当中没有的内容,如春天的气息和感觉,绝对不是几句话所能表现出的,如果单纯地学习课文上的知识,学生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间都会受到大大的影响,也不会了解到更多的与春天有关的知识。当然,所选择的网络资源必须与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否则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之前,要详细的考察可能出现的应用结果。
二、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的创造性
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为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到生活当中,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生活能力,这就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激发出学生对于知识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为学生学习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条件。单纯的依靠课文中的内容很难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弥补课本在这一方面的不足。比如说在学习《恐龙》这篇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时,由于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学生对于什么是恐龙肯定是一知半解。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影视资料,播放一些电影当中的恐龙视频资料,比如说《侏罗纪公园》、《金刚》等,让学生感受到恐龙这种动物的形象,了解恐龙的一些习性。根据课文学习和观看视频,教师再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比如说“恐龙为什么会神秘地消失”、“恐龙与人有什么关系”等,这样的问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赋予其更多的创造性。对于这些问题,可以允许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
三、利用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直观化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想象的空间和能力还是很有限,这是由于他们的身心发育还不健全导致的。小学语文课本当中虽然具有丰富的内容,但是与小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相比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课本上的内容是静态的,课文中内容需要学生去想象,才能真正的学习知识,也就是需要由一个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过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单纯地运用课文上的内容,很难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静态的内容变得生动化、直观化。比如说网络资源上的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都能达到这样的结果,让小学语文内容变得动静结合、图文兼备、声情并茂,从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说在学习《月光曲》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引入音乐,通过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视频,伴随着音乐的展开,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从海面上海天相接的地方缓缓升起,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顿时撒满了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的云丝;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出现了滔天巨浪,月光随着浪花一个个的洒向岸边。从而将课文的内容变得直观化,赋予了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播放完音乐之后,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问学生一些问题,如“这首曲子好听吗”、“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作者与本课要学习的课文有什么关系”等类似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了解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月光曲》,把握课文的基本内涵。可见,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不但能够让课文内容动起来,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结语
总之,网络资源为小学语文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活用这些资源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作者:徐翠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江中小学
一、准确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文本使用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二、阅读意境的理解
在一堂课中,只有40分钟。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例如《古诗词三首》。
1.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2.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3.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
4.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5.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6.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三、重视诵读感悟,品味美的意境
《触摸春天》是一篇叙事散文。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感觉文字很清澈,就像那个叫安静的盲女孩,心灵纯洁。然而我的目光在上面一遍一遍地徘徊着,一遍一遍地思考着,这文字虽然平实,却是深奥。文章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本课教学,我以“奇迹”为本文的主线,让学生感悟盲女孩安静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创造着一个个奇迹,让学生在朗读中悟出盲童安静创造创造奇迹的原因。最后悟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整个教学流程,以“读”贯穿始终,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读中感悟盲童内心世界的美,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得永恒话题。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选编的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书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触摸春天》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为了避免把这类课文上成“品社课”,备课时,我首先把目标定位到“人文合一”的层面,不单独凸现教材中流露的生命教育因子,而是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悄然和“生命”相遇,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浑然一体,进而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在体验中感知,在想象中感悟。
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在课下让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盲人的体验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眼睛对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更深地体会到盲童安静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可叹之处。在教学安静自如穿梭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走上讲台,再次体验了一个盲人行走自如是多么的不容易,从而进一步感受这一切都是一个奇迹。它来自于安静都这里的熟悉,对春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在品味拢蝴蝶的奇迹时,由我配乐描绘情景,让学生闭眼想象感受,这些想象既丰富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安静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又能披文入情,展开心灵对话,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安静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3.以情促读,以读促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还有引读等等,每一次朗读或通过引导读出感受,或激发情感读出感动,或联系生活读出感悟。我还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激荡在学生心里。在理解“张望”时,我先是质疑学生安静明明是个盲童,作者怎么用了“张望”这个词呢?经过讨论、交流,最后一致得出尽管安静双目失明,但是我们相信她一定看到了,因为她不是用眼睛,而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于是,我马上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安静张望到了的世界。在轻柔的音乐中,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内化了语言,并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她对美好世界的强烈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
4.扩展阅读,体悟真谛。
在理解安静抓蝴蝶、放蝴蝶的句子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美国著名的作家海伦.凯勒的相关的一段文字资料,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了尽管海伦•凯勒和安静一样,不能用双眼来欣赏春天,但她们却能用自己的整个心来触摸春天,她们的心中同样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当最后出示引领全文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
5.走向生活,升华主题。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是本文的难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都有谁呢?文中的安静,一个忙姑娘她做到了。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张海迪、霍金、残奥会的运动员,他们都做到了。学生交流后,老师紧接着播放《千手观音》,加以感情的导入,学生震撼了,一群聋哑人,她们为我们创造了这么一场美轮美奂的舞蹈,创造了她们的缤纷世界。此时,教学没有结束。创造这一切的不仅仅是残疾人。还有一些平凡岗位上的人,老师举出医生救死扶伤后,学生立即想到了老师、解放军、交通警察---当然还有学生自己。早上,在晨会上,他们获得了一张张奖状就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他们课堂上的积极发言、感情朗读就是创造了自己的缤纷世界。此刻,学生才真正明白了安静告诉我们的道理,从而发自内心的感触到安静的生活。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突出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主动与文章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阅读活动的真正目的。
1.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反思和调控。
阅读过程中的自我把握、反思和凋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在阅读中自我反思、调控,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方法。一是要让学生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是正确的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二是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他们会发现他人思考方法、理解问题的独特之处,寻找自己的不足及原因,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三是教师要予以点拨和调节。
2.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讨论。
讨论可以让学生更活跃、更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讨论,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发学生通过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注意调控学生,引发思考。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发言、归纳,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个性就会得到张扬,阅读能力也就会得到提高。
3.注重对学生阅读中的延时评价。
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如果过早地给予终结性评价,势必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意识;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
一、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文化基础课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中职语文教材改革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
(一)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中职生的阅读能力
读懂汉语的能力是通过经常读、大量读的练习培养出来的。在汉语课堂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读准课文、读通课文、读熟课文。借助课文这个工具,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在教学中,没必要用大量时间进行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中心思想等繁琐分析与讲解,更没有必要让学生抄写这些内容,应把这些时间多用来让学生读书。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如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创设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使学生从美的语言情感中感觉到语言与内容相统一,产生心灵的共震,激发探究思维的生成。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教学过程。
(二)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写作兴趣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阅读面窄,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经常开展一些读课外书的活动。一味的课堂知识学习,会使学生感到疲惫,阅读可以有效的缓解学生的疲惫感,同时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写作积累。中职生思想已经较为成熟,迫切希望了解更多跟新的知识,加上课业的繁重,迫切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放松。阅读就是这样一种既可以学习知识,又可以放松精神的方法,教师可以选取适合于学生年龄段的数目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也可以利用作文课的时间,选择优秀美文让学生阅读,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让学生互相评价。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觉得新奇——可以读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可以和别的同学互相评价、互通有无;又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了见识,培养的写作的兴趣。
二、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
少数民族中职语文教材的开发要重视突出职教特色,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即它是就业教育,学生的学习要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教材的设计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教材的职业化特色
教材的职业化应该在保证课文质量的同时,力求突出职教特色和专业特色。首先,普适性教材的选编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选用此类教材时除注重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外,还要注重加强人文性,注重对职业活动中必备的精神品质其次是专业性教材,要体现专业特点,在语文课中渗透专业思想,这种专业性教材的选编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能力的训练与形成为目标,实现教材的综合化、模块化建设
中职学校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更实际、更复杂、更具综合性,教材内容更要接近职业生活和社会实际。语文的学习仅仅考虑识字、阅读、写作、口语等学科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应当给各专业学生以相应的专业语文素质教育。语文基础知识部分以人文社会为主要综合内容,应用语文和文学鉴赏部分以相关专业为综合内容。以较宽厚的语文学科理论知识、体现能力训练与形成的主体教材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基础;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为主要功能的辅助教材满足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1.写作方面:提倡实用性写作,培养从业技能,不过高要求创作性写作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中职教育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业,语文等文化课教学是副业,副业应该为主业服务。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时候,中职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角度,开设相近的应用文体写作课程。
2.口语交际方面:加强具有职业背景和导向的听说练习
由于许多少数民族中职生初中语文的基础不好,致使语文学习兴趣缺失,听说能力普遍低下,面对这种状况,简单介绍听说的基本知识,介绍交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几乎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1)认真倾听是美德,培养学生认真专注的倾听别人的讲话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更能够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全面提高学习成绩;(2)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听说训练学生用熟悉的材料练习听说能力,会感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心理优势增强,胆子增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可谓一举两得。
三、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
少数民族语文教育要关注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经济文化,以唤起学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提高学习的兴趣。
(一)教材改革应重视地域性
地域性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地域性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使其深深烙上当地地域环境特征的印记。地域性通过社会生活、物质生活来影响教育,而且还通过地域文化心理给语文教育以重大影响。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的内部生活、文化形成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的性质都会产生影响。同一民族的人们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特有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特有的价值观念等等。生活于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而这一切都会影响语文教材的内容与形式。语文教材改革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域性,这是理解语文教育差异及多元性特点的前提。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季节气候、自然资源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俗礼仪、文化水平、风土人情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少数民族比任何一个外来者都更加熟悉自己的发展限制、发展潜力及发展机会,如果在语文教育中,注意关注这些因素,势必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极大地促进语文教材改革的发展。
(二)语文教材的民族性应得到适度体现
语文教育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语文教材改革发展中应体现适度的民族性,语文教育应强调民族性,突出语文教育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应充分吸收各民族的民族民间文化。
语文教材应体现适度的民族性,也就是说学校语文教育除了要包含主流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内容之外,还应努力寻求各民族优秀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学教育的切合点,注意对各民族文学中的优秀成果的吸纳和整合。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积极方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健康的精神方向,能够鼓舞人们,同时这些东西与各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具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历史继承性。所以,在学校语文课程内容的构建中应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将这些成果引进学校、引入课堂,让学生广泛参与到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比如,将各民族民间工艺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之一,可以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既适应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又能使学生的学习被社会认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有不少著名的民间艺术,如白族的扎染,苗族的蜡染,壮、傣族的织锦,阿昌族的刀具、银饰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将这些工艺作为民族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既能发扬民族文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能使学生学到一门技术,极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不论是等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对异族文化都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语文教材民族性的适当体现不能狭隘地只针对本民族学生,而是应该让各民族学生都有接触其它民族文学的机会。应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各少数民族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汉族也要吸收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且各少数民族之间也要不断地进行交流和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推进各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发展道路。所以,语文教材改革应特别重视地域性,同时体现适度的民族性。
四、教材改革中应把握的尺度
中职文化课教学课时有限,少数民族学生基础差,目前的语文教材在内容总量上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感到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有困难。控制内容总量,降低知识难度并不是降低中职文化课教学的整体水平,而是在教材的编排上控制容量,注重质量的提高。一方面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知识和职业生活必需的有关的内容,使课文成为学习的范例而非要掌握的内容,强调单元主旨,引导教师使用单元教学法等新教法。另一方面适当降低知识难度,以必需与够用为原则,摒弃那些与中职生实际需要关系不大的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知识,保留对中职生语文能力提高确实有用的内容。
五、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也在改变,少数民族中职语文教育必须改革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体现职业特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素质好、技能强的劳动者。
一、利用网络资源,有助于教师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在以往备课时,教师需要翻阅很多的工具书,查阅相关的知识。现在只要有一台电脑接入互联网,在网上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字典词典、人物介绍、背景资料、相关图片等。还有专门指导语文教学的网站也很多,比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等,这些网站上,还链接有许多文学资源,供备课时参考阅读。只要打开好的语文网站,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利用网上资源备课,既省时又省力,内容也丰富。学校教研组,可以实行电子备课,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形成的教案,将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保存电子文档,为今后备课教学提供一个很好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简化教学程序,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直观、形象,将许多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以其手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简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读课文《送英雄——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记》时,安排一课时,文章中有关于人类航天的知识,对于飞船上天的全过程,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每一个环节是什么样的?很抽象、难懂并且积极性不高,费时、费功,还不见效。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神州”五号飞船上天的全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图片形式,每到一个过程时,配上形象的图片,老师只要做简单讲解。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很有兴致,很快就能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落实得很轻松。将原来很繁琐的过程简化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网络资源教学,开阔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比如一堂语文的阅读课,过去是依靠读课本这一种单一的形式,学生只能听老师介绍有关的内容,现在可以利用网络课件,对课文、题解、作者简介、学习目标、写作背景、主要情节、语言品析、景物描写、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练习、小结、学习讨论区、参考资料等设置多个按钮,并链接相应网页,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了解的内容,在网上进行阅读。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迅速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并且马上可以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利用网络课件中的超文本、超链接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使学生不受课件本身的局限,充分利用因特网丰富的资源库,了解很多与之相关的知识。当然,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整合作用外,还要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生的作用,要做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统一。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放任自流,也是不可取的。学生收集材料,一定要有限制,要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
四、运用多媒体,调动感觉器官,提高学习效率。
阅读一首优美的诗歌时,我们可以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从文章中得到美的享受,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学习效率将会最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能随文入境,视听并举,全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强化感觉器官,动手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相关音乐,配和各种明月的优美图片。在这样的情境下,再跟上优美的课文范读,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充分享受视觉、听觉各方面熏陶。充分地移情入景,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细细品味能很快背诵。
五、结语
总之,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和培训,鼓励支持他们的开发、制作教学课件。教师也应当积极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把网络技术运用到备课、教学、辅导、批改、交流等各个环节,与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提高现代化语文教学水平,培养适应时展的新型人才。
一、基础训练
(一)课堂训练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理由课堂,教导学生口语练习的最主要方法:
1、朗读训练
口语教学最主要的就在一个“说”字。朗读有助于加深记忆,教师也可以通过听学生的朗读,即时了解学生的发音准确情况,“对症下药”。具体方法可以是教师利用早自习时间,选取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大声朗读;也可以借鉴英语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或印象材料阅读,从中体会说话时的语调、节奏等,同时可以从中掌握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
2、发言训练
发言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对针对某个问题,有条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因为发言训练还只是较初级的训练,所以,教师应该从基础抓起,在课前提前提问,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在上课时用:词语联缀、回答课堂问题、复述课文内容、情景对话、分组讨论到根据既定话题上台讲话等。到后期,可以逐渐缩短学生准备的时间,可以在上课的时候,提出一些学生未做准备的问题,让学生作出简单的回答,或是临时制造一些话题,让学生急性讨论。这一过程教师不能太急功近利,它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表达训练
表达训练是以前两种训练为基础的,当完成前两种训练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表达能力将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在表达训练中,主要需要培养的是学生表达的勇气和兴趣。有了表达的勇气学生才敢说,有了表达的兴趣学生才爱说。可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会、口头作文、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多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表达。教师可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表达用词、语气、语调得体,内容要求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二)日常训练
口语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果的,它是一项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训练,再加上口语训练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它深入到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看电视电影、综艺节目、新闻直播等,让学生学习主持人,演员标注的普通话、语言表达时的动作表情和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要求全班参与,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既是语言上的互助,也是对日常交际能力的一种训练。
二、心理素质训练
(一)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也是一种自我催眠,它的作用相当大的,它可以给人极大的勇气和充足的信心。让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迎难而上。例如:学生在应聘时,对自己说:“大家的起跑线一样”。学生抱着这样的心理,往往在接受公司询问时,回答问题就能从容应对,对于问题就敢想敢说。
(二)“目中无人”法
这里的目中无人是指要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所要说的内容上,不受外部环境(如:对手、考官、听众)的影响。在环境中要“以自我为中心”,要有“我是最优秀的,舍我取谁”的心态。在心理上战胜自己、战胜对手。有了这样的心态,可以让学生克服说话时的紧张、恐惧,使之思维更加活跃,语言表达更加准确。长此以往,学生在说话时就能放心大胆,感想敢说。
(三)角色代入法
角色代入法要求学生吧自己想象成知名主持人、优秀的教师、演讲家等,学生站在语言表达大师们的角度,以一种不同的高度进行讲话。角色代入法首先要求学生模仿,学师们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这是初步的代入;其次要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以自己的思维,扮演不同角色,组织语言讲话,这是完全的代入。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今天我当老师”的活动,让学生来当老师,老师来听课。当然,为了所有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没给学生当小老师的时间要以10分钟为宜,或是学校的各种晚会上,鼓励学生争当主持人。
三、结语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良好的口语有利于学生的人际交流和就业,作为高职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将语文口语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积极思考、不断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一、选文必须具有思想启发性
大学语文的开课对象是大学生,因为大多数高校都把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所以其教学对象大多数都是18-19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都已成年,但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还处在懵懂阶段,正是需要良好的思想引导的时期。但因为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电子信息技术的发达,学生们接触社会的渠道变得空前丰富,社会上流行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文化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横亘在他们健康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中的一种不良诱惑,因此尤其需要我们教育的正确引导。可是我们现在的高校教育由于受到就业压力的挤压,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实用功利主义倾向,忽视对学生心灵的指引。关于这一点,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早就深有感触,他在讲到我们中国教育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你不懂中文,我现在教给你中文,不懂数学,我现在教给你数学,教给你物理、化学,好像先生就在那儿,学校就是在那儿卖那个知识,对学生整个的人生没有领着他去走路,怎么样在人生上走,缺乏这个。”[1](P335)他认为,教育应该要把年轻人当成朋友,当成朋友就要尽力帮助他们,让他们走上正道:“以青年为友嘛,就要帮助他。帮助他干什么?帮助他走上一个正确的人生道路。”[2](P335)这是一种多么朴素的教育情怀。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缺少的就是这样的情怀。我们太注重实用、功利,以致于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成了一个个如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的教育目标。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开课对象广,因此,在这样的情势下,这门课程完全有责任反思自身的责任,并且在反思中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在思想上启发、引导学生,指引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独立、自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的时候,就要注意选文的思想启发性、引导性。我们要精选那些能在深层的心灵、思想层面给学生带来启发和思考的文章,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世俗,迎合庸俗的阅读取向,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重心,片面强调选文的特色性。
二、选文必须具有审美愉悦性
现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因为总是强调要区别于中学语文,要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所以在具体的编写过程中难免形成这样三类编写模式:文学史模式照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精选各个时期的经典名篇)、文体模式(按照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排列选文)、人文精神模式(精选各个时期典型体现各种人文精神的作品,按主题编排选文)。无论是哪一种模式的选文标准,对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愉悦性都没有给予充分重视,且从本质上来说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偏颇性。其实,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美,因为它是作家所创作出来的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它能带给人新奇和惊喜,让人产生一种现实生活中所难以感受到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能鼓舞精神、涤荡灵魂,让生命焕然一新。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世界的时候,他能获得的美感愉悦不仅能丰富他的生命感悟,激活他的表达能力,更能提升他的生命体验,呵护住他的生命质量。“语文原来含有极强的审美性、想象性、人文性,并充满着多元性、模糊性、自我体验性,语文能力也恰恰体现在对文本的个人化理解上,而我国的语文教学无视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与独特想象,无视语言表达的个人性,导致学生缺乏个性化的审美力、鉴赏力以及语言表现力。”[3](P90)每一位任教者都必须有这样的自觉意识: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独立的生命意识、生命感悟的人,而不是一个个苍白僵硬的、只知道功名利禄的躯壳。现在我们处在全球化时代,物质主义极大地侵蚀了人的心灵,年轻的学生们正面临着信仰的真空,可我们高校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我们有责任努力去坚守住学生心灵的丰富和纯净。“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辞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这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那种把生活与幸福不断滞后的教育注定不是成功的教育,因为生命是不能保存的,一切都是有保质期的,六十岁你能回到十六岁吗?用什么呵护生命的快乐与生存的质量?”[4](P146)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目前的大学语文选文思路明显是有失偏颇的,大学语文的编选原则必须要注意选文的审美愉悦性。
三、选文要能突出体现母语的魅力
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凝聚力所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可是在全球化时代,至少有两个因素导致了母语的被忽视。一是外语的功用被过分强调,人们花在母语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二是电子产品的发达导致人们越来越少用纸笔,键盘取代了笔墨;人们也越来越不重视阅读,图像化资料很大程度上更吸引人的注意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上母语的沦陷,蕴含于母语中的传统、情结也失去了本有的凝聚力。体现在当今的大学里就是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以致于他们甚至写不出一篇没有语病和错别字的文章。基于这样的现实,把大学语文定位为母语教育课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国家在语言文化政策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呼应了这样的吁求。所以在进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时候,自然要求选文能充分体现母语的魅力。因为如果把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定位为母语教育的话,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选文必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母语的魅力,这样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对我们的母语产生认同、欣赏和爱护的感情。说到汉语的魅力,表现很多。比如它的音律的优美、它的字体的隽永、它的内涵的深刻、它的历史的久远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特点,无不体现在各个时代的各类优秀文学作品里。“一种语言的最高成就,它的节奏和韵律,幽微和曲折,它的本质和秘密,也是通过最优秀的作家作品体现的。”[5](P46)但任何一个公认的优秀作品,也都是各有千秋,它们有的以思想发掘见长,有的以语言表达取胜,有的以情感真挚动人,有的以文化深刻令人瞩目。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在选文时有所甄别,有所取舍,选出真正能体现我们母语魅力的佳作,指引学生去感悟母语的魅力。因为只有当我们的学生充分感悟到了母语的魅力时,他们才能进一步感悟到蕴含在母语里面的深厚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怀,才能在内心深处产生对母语的认同和依赖,从而真正地激起他们的感动;在此基础上才能让他们真正为自己祖国、民族的伟大而由衷骄傲,并把这种由衷的骄傲之情化作一股教学者所期盼的对母语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沉情怀。
四、选文要体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大学语文曾经一度把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材编写上一直有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许多教材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缩减本。但目前随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进行,似乎疑惑越来越多。编写者为了创新,不再强调传统文化。如南开大学陈洪老师主编的《大学语文》就主要把大学语文定义为了一门以提高大学生母语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至于前文所提到的一些教改者认为教材选文要精选哲理、政论、科学人文、特别是经典应用文、在选文上要注意传统与地方的结合等观点则更是这一趋势的体现。那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真的就可以不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献君教授在2006年-2008年间,通过对近年有关重要调研报告的研究及对武汉5所重点高校的100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弱化,存在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他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和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疏离甚至断裂。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意识不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弱化等问题。”[6](P46)在全球化时代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我国当代文化跟随西方文化亦步亦趋,民族传统淡化,西方腐朽思想蔓延,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正面临着信仰失落的巨大虚空,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让传统文化也出现断层的话,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整个民族将陷入一场无可挽救的精神危机之中。因此,我们切不可放松对青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正如刘君献教授所说的:“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必然要求。”[7](P58)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更加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学语文授课对象之广仅次于大学英语,自然首当其冲地必须担负起这样的使命,所以其教材选文也必然要体现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的全校性基础课程,无论面临着怎样尴尬的现实处境,每一位任教者都必须意识到其独特的课程内涵以及其担负的课程使命,而具体到其教材的编写,自然和它的课程使命相依相伴。全球化时代的独特环境对大学语文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要求,我们的教材编写自然要充分体现这种教学要求的呼唤,以期更好地配合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共同实现大学语文的课程使命。
作者:段湘怀
本文作者:樊杨梅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看,大学语文在审美能力的提升、人的性情和人格的塑造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课程定位:“它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全面素质的一门必修课“。通过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双重目的,为学生就业服务。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语文职业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就要摒弃按照知识自身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传统方式,而应该以社会需要以及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自我学习能力、团体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革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来选择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秉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学考核上,突破传统考核方式,真正实现全面评价体系,以多元化的方式来最终体现考核成绩。
以能力为核心、创新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强调培养要“以能力为本位”,一位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高职语文课程,就是要通过语言交际教学,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与语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根据课程定位和基于能力培养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式革新把整个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文化素养”部分、“职业素养”部分和“实践应用”部分。教师将课内时间与课外时间结合起来,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结合文化讲座、社团活动的开展,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完成语文课程的学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完成“文化素养”部分;第二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通过参加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倾听文化讲座、开展课外自读等形式,完成“职业素养“部分;第三学生在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求职设计、情景模拟、主持人比赛等内容,完成“实践应用”部分,最终完成“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增强实践性、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大学语文授课可以打破单纯的课堂授课的模式,而把教学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加强实用性、具体性。比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为母亲送上一份节日祝词,表达诚挚的感谢母亲养育之恩、祝福母亲节日快乐之心。还比如写一些“自我介绍”“感谢信“等。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职业情境下的实践活动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尽量以任务和问题为载体,通过情境体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倡导体验参与,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各方面技能。
全面测评、创新考核体制
传统的一张试卷就定下学生的最终分数,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化、绝对化。想要达到教学的双重目的,对考核方式进行突破性创新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生课堂发言有记录、参与比赛有证书、书写文章有材料,把这些记录、证书、材料结合起来加上学生的考试成绩共同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真正实现了考核的多元化,把学生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全面结合加以评定,最终实现了考核的合理化、多层次、多角度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按教学内容分别获得三个部分的考核成绩。在综合三项分数的基础上并结合平时成绩,给学生以“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最后得分。
本文作者:朱科意 单位:浙江省舟山市普陀第三中学
通过人文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的写作指导是“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针对这一写作指导的主题,结合课文《离骚》的学习,教师可以在端午节前后设计“端午习俗民间探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行选题,然后集中选题,通过课堂讨论选定其中可行性较强的选题,如端午特有的民间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吃糯米饭等)的起源、寓意、现实意义等;接着按学生意愿分组分配选题;接下来就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民间去采访,在这之前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采访指导,如提醒学生采访前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通过书籍和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准备好采访时可能要用到的相机、录音笔及纸笔等工具,提醒学生要及时对信息进行汇总、归纳、总结;最后安排时间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优秀的作品还可以推荐发表。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端午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以及相关习俗的意义,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语文教学,成功地使学生完成了充满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通过自然性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学科,教学应始终围绕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来展开。在综合学习中,人文性体现在知识的扩展与整合上,融合于学生的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情感、态度的发展上;工具性则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即读和写的基本能力的相互结合、提高中。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性资源(茫茫大海、冰雪风霜、连绵山峰、花卉园林、农田果园、大坝水库、人工防林等),将语文教学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出局限的课堂,走向广阔的自然和纷繁的社会;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在感悟大自然神奇的同时,激发出了他们对听说读写的热爱。这样不仅沟通了课堂内外,融合了学习和实践,而且也能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三《祖国土》这一专题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性资源,让学生到自然中去发现美、描写美、歌颂美。首先,根据高中学生不同的个体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去乡野山村、鱼港码头、名胜景点等地方,将植物、动物、山水作为观赏素材,通过欣赏自然、探索自然,感悟祖国土的神奇伟大和雄伟秀丽,接着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在班中进行交流。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秀丽风光,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且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体意识和探索创新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保护大自然、珍惜大自然以及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价值观。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结合本专题写景抒情的写法,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一篇游记。这样的作文肯定比那些主题陈旧、内容空洞、情感干瘪的作文更有意义。实践证明,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家庭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语文理论知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生活化实践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更具有亲和力,所以更方便实施。例如,课文《十八岁和其他》就是一篇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文章,教师可以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首先,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那份深沉的爱,继而想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接下来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个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最能体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片段;选定一张能体现父母和孩子幸福生活的照片,并准备一段解说词;说一句成长过程中父母让你感动的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然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晒”自己的幸福生活,绝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连平时对父母有怨言的学生也认识到了父母所有的言行都是为了自己好。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延伸活动:对父母说一声“我爱您”;为父母做一件事(如做一次饭,洗一次脚,为父母过一次生日等);和父母真诚地谈一次话(也可以选择写信)。最后还可以安排写一篇活动感言。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更深沉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从而慢慢地转变了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树立了正确的家庭观和人生观。这种亲临其境的教育法,其效果远胜于空洞的说教,而且这样的教育对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非常注重教学的技巧、方法和效果,教师要尝试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样必将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本文作者:邢胜月 单位:隆饶县固城校区
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实行
实践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以作文写作为例,文从心生,心有所感,感从生活中来。这就是一条小学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连接的主线。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时候,可以从这条主线入手。例如,作文题目为《我心中的XX》。如果在学生们的心中对XX有印象还好,但是如果没有任何印象,那么就应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去亲身观察,绝对不能总是让学生们在封闭的教室中,学习着那些基础知识,而却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些。写作是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方式,也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关键。写好作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在生活中寻找灵感,而不是在教室与课堂上去凭空想象。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们多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留意对于生活中点滴的感触。最好是让学生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点滴记下来。养成这样的习惯,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应该作为首要课题。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如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
其次,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在学习唐诗的时候,很多小学生也曾经想过,这些这么久远的知识我们学习有什么用呢?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课文以及诗词的学习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写作,而写作的目的则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描绘现实的生活。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得以体现,尤其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要在其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学习写作也是要能够表达自身对生活的感悟。
最后,实践性的融会贯通。实践教学是为了满足社会未来的需求,对学生的生活与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告诉小学生们,学习是为了将来能够得到使用。语文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有素质以及涵养,写作可以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文字来批判或者是赞扬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如“三鹿奶粉”事件。如果我们能够有良好的文字功底,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来批判这些丑恶现象,为社会做贡献。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与社会,那么教学的意义才真正得以体现。
总之,小学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实践教学,让学生们能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教师要通过创造独特的实践教学方法,实现小学语文的实践性教学。学习一定是为了要使用,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真正拥有学习的快感。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要从根抓起,并给予重视。
摘要:当今我国各项基础教育改革则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中国中学语文教育改革也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激烈批判,可谓是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既有对改革的憧憬与向往,同时也有对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与迷惘。面对纷繁复杂的争论,只要我们不自我迷失,紧抓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即语言教学,那么,当前的中学语文各项改革都会有所突破。
关键词:语言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关键
语文学科是普通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中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语文学科始终处于教育改革的前沿。随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相应的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抓语言教学还是人文教育?诸多类似的争论不胜枚举。其实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即语言教学。其原因如下:
一、语言教学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的本质作用来看,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学科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总和的语言学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就是语言。而学生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列宁曾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也说:“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因此,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和交流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点体现语言教学。
二、语言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选型、综合型的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文章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无论是记叙性的文学作品还是有理有据的议论文,还是文情并茂的说明文,字里行间处处都洋溢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这都体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致力点不仅仅是让学生把握所读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而且更要让学生体会和领悟这样的思想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表达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从而让学生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层次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真正精华之所在。譬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段话:“而此后的几个所谓学者的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感到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试想想:(1)文中的“出离”改用成“很”,好不好?(2)“浓黑的悲凉”中的“浓黑”可不可以去掉?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全文的主题。其实文章中的“出离愤怒”,表示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了极限,无法忍受了,而改用成“很”显然无法准确表达作者的愤怒之情。而“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浓黑”修饰“悲凉”,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悲凉。因此,这样学生才会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才会体会到准确形象用词的妙处。
三、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中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传统的“听话、说话”叫做“口语交际”把“听说能力”叫做“口语交际能力”。并在课程目标中对口语交际规定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而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恰当地进行表达。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语言教学必须贯彻口语教学始终,也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语言教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比如语调有扬调、抑调、平调、曲调四种,主要是通过读音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上语言知识来引导学生朗诵文学作品,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譬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可以引导学生用抑调表达出鲁迅先生对反对军阀屠杀无辜大学生、无耻文人污蔑请愿大学生的极度悲哀之情。总之,只有恰如其分地把语言知识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语言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中国历来重视写作教学,由于现代生活、学习、工作、交际的需要,写作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受到高度重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张大文指出:“写作教学需要在广开写作源泉上,要启发学生贴近生活,深入文学作品,善于观察、积累、模仿、借鉴;在提高思维品质上,要养成思考习惯,树立辩证观点,加强思维逻辑性,在加强语言基础上,要学习范文,模仿语言,变化语言特色,总结写作经验。”总之,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无论是要借鉴文学作品、加强思维逻辑性,还是要变化语言特色也好,都要从进行语言教学,丰富对语言的变化,这样学生的作品才会具有自己的写作特色。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还是从语文教学内容中阅读教学、口语教学、写作教学来看,语言教学都是语文教学关键和着力点。因此,我们要把语言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样,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才会走上正轨,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发挥其本质的作用,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作者:杜丽丽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一、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
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需求也是与时俱进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知识更新意识,在课程改革中努力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和学习语言学、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努力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要时刻掌握语文课程改革方面的新动向,熟悉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新发展,努力用这些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扎实创新的专业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教学要求,很多老师都意识到了自己专业能力的不足和对课改的不适应。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呢?一方面是扎实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创新的专业能力。扎实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理解教材、驾驭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等语文备课能力;组织教学、运用教具、教学应变等语文施教能力;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语文考评能力。创新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要始终以创新精神对待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在语文教学的方法、内容、过程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
三、以科研促教学的专业发展意识
在长期重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对教学心生厌倦,导致自我思考意识的钝化、自我发展意识的萎缩,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到最后还会产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职业危机感。怎样才能打破这种不良循环呢?最好的办法是“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教学”。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但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和科研的意识欠缺,惧怕变革,不重视教学经验总结,不会撰写教学科研论文,更不知道如何从教学反思与科研中获得实践性知识充实、发展自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角色意识还没有完全转变,没有意识到教师其实是教育知识的生产者、研究者和创造者,也没有意识到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合作、沟通、对话的教育教学态度
新课程的实施其实是教学秩序的重建。在新的教学秩序中,合作、沟通、对话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必须要能够合作、沟通,从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积极的伙伴关系,才能形成一种合作开发课程资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真正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和家长之间。家校合作的主体应该是教师,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对话,消除分歧、统一认识,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甚至还可共同开发家校合作课程,通过家长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合作、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努力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新课堂。学生和学生之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共享学习资源,相互取长补短。
作者:李素华 单位:商丘市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