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02:39: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中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高中阶段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法应用
从古代论说文研究中可以看到,单个字所表达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和宽泛,因此思想层面会表现出含混不清的状态,从单音节词逐渐衍生出了一系列多音节词,从而使语言的应用更准确。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词义过程中,除应当了解词语的含义,还应当注意作者主观层面的特别含义,即作者选词、用词过程中所赋予的主观情感、含义等;作者用词恰到好处,可以有效激发读者充分的想象,而读者也可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以此来丰富其内涵。古代论说文的句子,通常是由很多个词连缀起来的,然而句子的意思却并非所有词义的简单相加。古代论说文讲究的是条理性、逻辑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学习过程中,应当以字词为基础,重点审视句间、句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比如,苏教版高中教材《逍遥游》教学过程中,文章可谓捭阖,选材非常的广泛,令学生感到头疼、思绪混乱。在此过程中,若能够以小大之辩作为切入点,则问题可迎刃而解。何为“辩”?何为“小”?何为“大”?带着问题细读文本可知,蜩、朝菌、学鸠以及蟪蛄等为“小”,鲲、冥灵、鹏以及大椿等为“大”;所谓“辩”,即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无论是“小”者还是“大”者,在自然界中均“有所待”,没有绝对的自由;进而可知,自然界万物尚且如此,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由此可以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启示我们应当摆脱身心之羁绊,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和幸福。由此可见,古代论说文的作者观点多是一言以蔽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中心论点为突破口,细细地去品读文本,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高中阶段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中的比较教学法应用
正如乌申斯基所言,比较是理解的基础,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真正的了解万事万物,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引发思考。对于古代论说文而言,其文体横向上的比较应当与古文中的其他文体进行对比分析,古文体除论说文外还有序跋文、杂记文、赠序文、传状文、书牍文以及哀祭文和碑志文等。比如,苏教版教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两篇文章,可以对比阅读。其中,《寡人之于国也》即为论说文,而《廉颇蔺相如列传》则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传状文。虽然二者所讲述的故事均发生在战国时期,但前者主要是记录了孟子、梁惠王之间的谈话,旨在宣扬“仁政”主张;而后者则讲述了完璧归赵、廉吏交欢以及渑池之会三个故事,旨在使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物形象更加的鲜明。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的文体表现手法、写作目的均存在这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建议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更清晰、更准确地把握住论说文的观点、作者的态度和立场。利用比较教学法进行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跨作者比较法进行教学,即作品时代、民族等没有交集时,可通过比较作者来找到其中的相通之处。以《逍遥游》和《兰亭集序》为例,二者在写作内容上均对人生的思考进行了大篇幅的阐释。其中,前者大到鲲鹏,小到尘埃,只要有所待,则必然会受限,倡导人生应当追求自由,即无所待,这样身心才不会受到牵制。然而,这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体现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后者则借古人关于死生亦大矣之感慨,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感悟,对人生之短暂以及世事的流逝发出惋叹,同时也透露出本文的作者王羲之对生命的那份眷恋。
三、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古代论说文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孙庆霞 单位:江苏阜宁中学
一、新材料作文教学的现状
新材料作文符合了我国新课改的要求,做到了对学生的全面训练。与以往的作文命题不同,新材料作文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材料内容,从而找到写作的主旨,可以很好地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现阶段,新材料作文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师生不协调。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只是在一味的讲解和分析,没有做到让学生参与课堂,使得学生对于材料作文的接触和感悟较少,缺少写作经验。二是,教学方法落后。教师在进行新材料作文训练时,往往还采用与以往训练话题和材料作文同样的方式,不关注学生的文化积累和内涵的培养,导致事倍功半。三是,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生新材料作文的练习时没有抓住教学重点,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审题立意的方法,导致学生在审题时易出现偏差。
二、提升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有效策略
1.坚持“三性四清”
教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时,要首先从新材料审题教学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在审题时要从全局出发,采用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对材料中的内容要有所筛选,找出关键。同时,也要分清材料的主次结构,找出主要分析对象,理清文章内涵,理顺文章中的角色关系,多角度分析材料内容,找出自己能有所发挥的关键词。
2.从整体出发
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从材料整体解析材料的习惯,让学生在面对新材料作文时可以分清材料的结构,找到主次,分辨出材料中设计的不同的对象和写作立意的规定范围,找到材料中的关键字句,让学生不会由于断章取义而出现立意的偏差。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面对新材料作文时可以透过全局看本质,找到其中最具有话题性的观点进行立意的作文的写作。
3.化大为小
新材料作文给出的材料一般都比较简短,在提炼关键词时也较为困难,有些材料往往还是由多个小故事构成,并且在主旨的表达上也比较隐喻和含蓄,这就为学生在审题立意上加大了难度。因此,这就需要学生注重对材料细节的把握,认真阅读材料中的每一句话,对其中的相同的观点进行提炼和概括,发现材料中隐藏的主题思想,从而找到作文的立意点。
4.把握关键词句
大部分的新材料作文都是呈现一段式结构,这类材料中往往会很明确的在一段话或者几个词语中传达出立意的重点,这些就是命题人要告诉学生的写作方向,这就要求学生仔细审题,找出其中存在的关键句或者几个关键词。只要学生找到了正确的切入点,把握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就会避免跑题或者偏题现象的出现,在作文的立意和书写上也更加的顺利。
5.发挥想象
有些新材料作文的主要思想可能并没有在材料中表现,而是需要对材料中的思想进行延续,在探索中发现。因此,在进行此类材料教学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并要求学生每读一段材料都要认真分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材料的思想内涵进行总结,并试着续写故事或者给出不同的结局,这样就可以达到训练学生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目的。
6.由果寻因
世界上的事物都存在着因果关系,材料也不例外。高考中的很多材料都是以寓言故事或者一些事例出现的,无论是故事还是事例,我们都可以通过梳理其表面和含义和文章的脉络来找寻其中更深层的内涵。要想让学生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多收集一些这类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日常训练。
7.抓住材料重点
部分材料作文可能会存在多个要点,在面对这类材料作文时,往往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从中找出命题人最想要让学生表达的主旨。这样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多训练学生的分析和审题能力,让学生可以快速的发现材料所要表达的本质内容和正确的文章主旨,这样才能保证高分作文的产生。
8.选择最佳角度
要想在材料作文中取得理想的分数,根据提议选择最佳立意角度十分关键。大多数的材料作文都是以图片或者文字叙述的形式出现,在这些材料中,不但有材料的主体思想,还有一些不是多余的立意角度,这就造成了学生在选取立意角度时的障碍。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在此类材料方面的训练,知道学生如何找到材料的主体思想,如何能做到最佳立意。具体要求:一是,选择角度不要太大或者太小,集中一点才是“王道”。二是,选择角度要立意新颖,避免落入俗套,如此才可以在众多的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三是,有针对性,而且要强,保证目的明确避免无的放矢。
9.训练思维模式
新材料作文主要是在考查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大对于学生思维模式的训练。从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制定出一套适合新材料作文的思维模式。同时,在日常的新材料作文训练时引导学生采用此种思维模式,让学生可以形成习惯。
三、结论
随着新课改革施行,新材料模式也成为了如今高考作文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进行新材料作文教学时,要摒弃原有的教学观念,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审题和立意能力的训练上,引导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重点,抓住材料关键词,发掘材料本质内容,准确找到突破口,细致筛选信息,找到最佳立意角度,从而提高学生在材料作文方面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技能,达到提高学生在高考中作文分数的目的。
作者:夏云礁 单位:重庆市奉节县夔门高级中学
一、关于生命教育如何与语文教育相辅相成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人需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在与社会的发展中和谐地相处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学会分享和合作,从而拥有更大的能力,拥有社会责任心而对整个社会负责。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语文教学中不乏美的词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文章中所呈现的自然风光之美、人文文化之美、语言韵律之美,语文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结合自己的生活去感受这些艺术形象,丰富自己的感情,提高自己鉴赏美的能力。为自己的生活增加色彩,提高自己创造美的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美的生活。
二、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中体现的内容
(一)学会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更加的珍惜生命,从而热爱生命,感知生命的价值,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教育中不但要因材施教,还要教育学生各种生存、生活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和能力,争取活得“有意义”、“好好活”。在平常的写作中要求学生写周记和随笔,将心中所理解的生命的看法通过文字叙述出来。
(二)引导学生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无不流动着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洗涤他们不沾世故的心灵,让他们感受文章中勇敢的心,聪慧的思想和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赏析古老民族的想象力。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文章中的悲剧是怎样发生的,让学生反思原因,有助于学生吸取教训,避免在现实生活中再犯类似的错误,珍惜现实中美好的事物,害人之心不可有,在现实生活中体会美好事物的价值。
三、关于语文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法
近期女生遇害事件频频发生,其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令人唏嘘,我国15-34岁的人群中占首位死因的并非心脑管病、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和意外死亡,而是自杀!学校教育更应在社会中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担,“教育具有提升人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语文学课的学习是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提高语文的认知素养和和心理健康水平,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教材,联系生活,感悟自我生存的真实,从而更好的掌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四、语文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1)要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以及社会实践中进行生命教育
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在活动中体验生存的感受。联合家长和老师的力量,以提高生合教育的实效性。
(2)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
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有生命意识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3)增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组织有关生命教育的活动。
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结交更多的朋友,无论对学生的学业还是社交关系都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4)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健康的人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高中生意外事故频繁的时期,对于学生生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学生的生命,对祖国未来的建设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命教育应当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生命教育的实施、内容、必要性以及途径方面层层分析,力求通过语文老师,甚至于更多人的力量来教育学生,更加的珍惜生命与热爱生命,学会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关心社会,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马宏丽 单位:汾阳市第五高级中学
一、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境,再配以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唯美的画面,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我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北大的图片,整理了有关北大的名人轶事,学生们在看着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图片、听着一个个励志感人的故事,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对大学生活无尽的神往,相信这一刻他们心中已播下了理想的种子。这样的教学设计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调动了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形象生动,突破重、难点,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突破重、难点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形象生动地展示功能和非线性扩展延伸,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重、难点问题,而且能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在学习文言文时,通常都是在串讲完之后和学生一起梳理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将这些重、难点一笔一画在黑板上写出来,既费时间又费精力,而利用电子白板作为一项课堂检测展示出来,便可收举一反三之效。又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通过展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何烛之武能轻易进入秦营并成功说退秦师,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明显作用。
三、巧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情景,巧妙运用,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例如,在教授《斑羚飞渡》一课时,通过播放一段斑羚飞渡的动画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当看到斑羚在逃难时飞渡过崖的凄惨画面时,学生们都被斑羚的勇敢和献身精神感动了,以此为契机,达到了感恩教育的目的,而这种效果只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或口头表达是难以达到的。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主动学习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实现让学生摆脱“井底之蛙”式枯燥学习,利用丰富的资源,走出课本,走出校园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授《小团圆媳妇之死》时,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对小说主题的探究,为此,我设计了“小团圆媳妇之死谁之过?”的问题,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侦查组”,根据相关问题分别对四个“嫌疑人”展开调查,让各组学生将调查的经过、证据、结论分别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出来。这样一来,学生既充分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也对小说主题的探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五、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丰富教学活动
电子交互白板不同于其他教学多媒体的主要区别在于白板的交互性,它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师生与资源、本班师生与外班师生及专家的交互平台,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则能极大地丰富教学活动,让学习充分参与,激发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于课堂实践,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强大的功能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创新方式、巧妙运用,就能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甄倩 单位:甘肃省镇原中学
一、高中作文的分析
一些高中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不好,比较爱玩,他们的语文基础和作文能力很差,学习其他学科也很差劲。对于他们来说,作文是困难的,因而对作文不感兴趣。从传统的作文教学来看,尤其在高中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重视作文的教学。更何况有些学生存在这样的心理:认为写作课不重要,没必要去学;也有部分高中的学生认为:“读书为了技术而学习的,不是为了学作文的。”这样的学生,作文的基础差是可想而知了。高中学生的作文情况,反映出了大多数的现象,即有的是胡编乱造,有的是虚假的故事、虚假的情感。作文教学长期这样的话,很难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的需要。一些高中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是通过死记硬背的,写出的作文格式相同、单一;作文的内容存在空洞、乏味、泛泛、枯燥、单调等缺点。而且很多学生习惯通过摘抄“优秀的作文”来烘托自己作文段落的气氛。
二、语文写作的必要性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活动时,我们应该把现实的生活放在其中,即把语文变得生活具体化使得学生能够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对于语文能力的发展,应该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发展下进行,通过“读、写、听、说”等训练来提高其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积累知识,陶治情操。课堂学习是教学的重心,要能体现学生的生活。为了使学生能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得到解脱,能够很好地去感受在各个方面的东西,如自然的、社会的、事实的、事件的、人物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得生活化教学得以实现。所以,在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时,注意提升其语文的素养。我们还可以把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教学所在的实质,是生活联系的核心部分。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了构建教学的机和确定教学的方式,来实施教学所用的方法。在生活化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学习的内容联系学生的体验,使得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逐渐得到接收、理解。总之,优化学习过程是通过这个策略得以实现的。
三、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的方法是通过课外阅读、课堂的教学以及研究性的学习等形式开展教学,促进语文的学习。
1.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
所谓课外阅读指导,是指以学生课外自读为主,教师集中指导内辅助的。对于这样的教学活动,一般归类于:统一阅读、自由阅读等两种方式。实现这种的做法是:通过激发其阅读的兴趣,给予阅读的策略,来培养其阅读的习惯、读书的方法。
2.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措施,来提高语文效率。
语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依靠教材教学,而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需要做到的是课堂的外延。其范围是:在时间上的外延,即在课前要预习;在课后要深化;而内容上的外延,即通过多渠道、多角度,来搜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而在空间上的外延,指的是:学生从社会、图书室、微机房所得到知识,都应用在各学科。或者在课堂教学上的外延,即通过语文观的树立,使得学生的眼界得到开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
3.实现语文生活化的策略。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完成学习的任务,需要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手段。
4.通过激发兴趣来实现。
对于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实现。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学生、肯定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5.通过加强指导来实现。
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6.多向互动。
在教学上,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来扩大学习的范围。我们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理解和阅读迁移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阅读具有创新,使其能力得以培养。另外,开展活动,家长的职责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的环境。
7.心理的调适。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的作用是为了调节学生的心境,保持其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时间较长、困难较大的过程,因此,大部分学生是需要付出毅力、耐心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要生活化,对于教师来说,以生活来教授语文课程,学生才会用生活来学语文,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作者:胡相国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一、鉴赏语言
(一)重诵读,品韵味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首要环节,也是重要环节。且不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诗不厌百回读”,单诗歌的节奏、旋律就足以让人读上多遍而不释手。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使得语言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韵律美和音乐感。就诵读方法而言,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读、自己体会感知,二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是教师要多种诵读方法并用,如利用多媒体或听名家朗读录音。诵读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语言上表层的感知,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有切实的感受。学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自读、试读之后,欣赏著名演员兼话剧人濮存昕的一段朗诵。他对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把握得极好,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读得非常投入,非常感人,完全把李清照内心的凄苦和悲凉读出来了。他的眼神,他脸上的神态,他手上的动作,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词中的情感,在心中产生情感共鸣。同时,这个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古代仄声的读法。欣赏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试读,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抓关键词,品语言
古典诗歌的语言高度概括凝练,一个词、一个字都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最好的写照。无论韩愈的“推敲”,还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无一不是最好的例证。我们鉴赏古典诗歌时,必须要品味语言的隽美。这其中,抓关键词是个好方法。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叠音词都是关键词,都是值得注意,值得鉴赏的。古典诗歌中律诗的关键词往往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应的位置上,一般出现在颔联和颈联中,如果是五言律诗,那么颔联或颈联的第三个或第五个字往往是最富有表达力的关键词,是值得鉴赏的。如《江间作四首》中的颈联“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拳”“退”二字用得巧妙,都是诗句的第三个字。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和“圆”二字都是诗句的第五个字,也是素来为人称道的。其他题材诗歌的关键字出现的位置不太固定,教师要耐心体会并引导学生领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理解。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都要鼓励,要重视学生的初体验。教师只有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理解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鉴赏诗歌。
二、鉴赏形象
(一)鉴赏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景物,如山水花鸟、日月星辰、长空大陆、夕阳落叶等,可谓无所不包,凡是自然界存在的,诗中皆有。然而,诗中的景物并不等同于自然景物,它往往融合了作者的情感,成为客观形象和主管情感的有机融合体,这就是“意象”,也就是说,诗中的各种意象通常都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中的“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景物可以说是美丽风景,但仔细品味,这些景物都跟离别有密切的关系,向读者传达出的是与心上人离别时候的悲愁和怅惘。要想把握意象,我们还要学会想象和联想。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对诗人笔下的景象进行再加工,进行合理的想象。读杜甫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时,如果我们只将诗句理解为燕子在湿湿的泥土上飞来飞去,鸳鸯睡在沙滩上”,那么会使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大打折扣。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泥融土湿,燕子双双翩飞,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成双的鸳鸯安然地静卧。这样,春天的祥和明媚就展现出来了,也能更好地表现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鉴赏人物形象
有的诗歌以景色为主,如山水田园诗。有的诗歌以人物为主,如《小儿垂钓》和《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些诗歌或塑造了另外一个人物形象,或者描述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小儿垂钓》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儿童初学钓鱼的情景,使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他坐在长满青苔的草丛中,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虽然衣着不整,头发蓬乱,但让人觉得很有趣,很可爱。《江城子•密州出猎》则写的是作者自己: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他率领的队伍,何等雄壮;出猎的场面,何等壮观。鉴赏人物形象时,我们往往通过分析诗中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如《小儿垂钓》通过“蓬头”“侧卧”“遥招手”等外貌和动作描写突出稚子的可爱和聪明。《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了老当益壮、气宇轩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
三、鉴赏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写景或状物都是为抒发情感而蓄势作铺垫的,我们鉴赏时须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或事物所要暗示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知人论世,读懂背景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人们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每当鉴赏一首诗歌,我们都要弄清楚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同一种题材不同的作者表达的情感肯定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作者在不同的背景下写成的诗所表达的思想肯定也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在鉴赏诗歌前,知人论世,读懂背景,是必不可少的。
(二)辨清题材,找准情感
古诗词取材非常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取材的不同,可以分为边塞征战诗、羁旅行役诗、赠友送别诗、悼亡怀友诗、山水田园诗等,每一种题材的诗表现的情感态度是不一样的,如羁旅行役诗表达的是游子们孤寂落寞的情感,悼亡怀友诗表达的是对友人或亲人的悼伤和思念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如能准确判断出是哪种题材的诗歌,那么理解诗人的情感就容易多了。
作者:刘玉芹 单位:河北省邢台县会宁中学
一、生本教育视阈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策略
1.以“书”为根本,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书”的涵义非常的多,这里的以书为本并不单单指我们平常所说的课本,而是指书本,我们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老师在进行引导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课外书本阅读的补充。课堂的教学内容毕竟是有限的,老师要鼓励学生走出传统的学习禁锢,多接触课外读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和互动交流学习去感受语文的魅力,体会其他作者在书籍写作中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书籍的阅读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从而更加的积极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
2.合理定位师生角色,活化课堂氛围
合理的师生角色分配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将学生定位为课堂的主体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进而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作为教学理念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法的定位就是学生,将过去老师的主动地位转变为引导辅助地位,将学生过去被动的接受地位转变为主动探求地位。老师将课堂的主动地位让出来给学生,让学生可以自己走上讲台去表达自己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发现,从而不断在失败中获得成长经验,在成功中获得学习信心和动力,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索发现,显示自我的一个互动性平台,进而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质。
3.立足基础知识,发散学生思维意识
任何知识的累积都不能脱离基础而存在,因此本生教育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充足的课前准备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基础练习,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让学生有余力去进行提高性训练。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练习,对学习内容进行辅助性交流,从而活跃课堂和课下氛围,让每个学生在坚实的基础知识上通过交流和学习发散思维,能从更多层次上思考问题,挖掘语文的内涵,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最大化的发挥生本的优势。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给学生一些指导性建议,帮助学生过滤一些不必要的学习资料,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语文学习。
4.丰富教学模式,交流提升学生能力
在生本教育的视阈下,老师要注意提高学生在课堂的主动地位,改变过去老师为主的死板教学方式,通过革新教学方法,灵活设计教学板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去交流和沟通,提高学习主动性,从而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高中语文的学习范围十分广泛,老师可以利用分组交流竞争学习的方法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在古诗词学习和诗歌鉴赏等内容上,分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的涵义,老师对学生按照性格和学习方式进行分组,弱化学生的成绩差距,从而形成优势互补、以强带弱的良好学习环境。这种分组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提高自律性,对学生今后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具有很大的补益。
5.被动转为主动,学生参与学习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一个学生从学期开始到学习结束整体表现的一个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象征,但是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由老师自己进行评价和总结,这种评价往往会偏向比较片面的一方,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生本的教育视阈下,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总结与学生学习评估时,应该鼓励学生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对于好的建议要给予鼓励和奖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就会不断纠正自己的问题,找出日常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和漏洞,从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跳出思维框架,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信息素质和语文资源开发学习能力。
二、结语
生本教育提倡的是以学生为根本的素质教育,这不仅不是新课标对老师和学校深层次的要求,也是我国人才型教育方针的基础,高中的语文教育将生本作为基础教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对语文的能动性,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老师的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语文灵活的特点,将学生作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以一种积极地态度去探索语文、发现语文、研究语文,进而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素质人才。
作者:简娟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中学
一、高中作文的分析
一些高中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不好,比较爱玩,他们的语文基础和作文能力很差,学习其他学科也很差劲。对于他们来说,作文是困难的,因而对作文不感兴趣。从传统的作文教学来看,尤其在高中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重视作文的教学。更何况有些学生存在这样的心理:认为写作课不重要,没必要去学;也有部分高中的学生认为:“读书为了技术而学习的,不是为了学作文的。”这样的学生,作文的基础差是可想而知了。高中学生的作文情况,反映出了大多数的现象,即有的是胡编乱造,有的是虚假的故事、虚假的情感。作文教学长期这样的话,很难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的需要。一些高中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是通过死记硬背的,写出的作文格式相同、单一;作文的内容存在空洞、乏味、泛泛、枯燥、单调等缺点。而且很多学生习惯通过摘抄“优秀的作文”来烘托自己作文段落的气氛。
二、语文写作的必要性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活动时,我们应该把现实的生活放在其中,即把语文变得生活具体化使得学生能够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对于语文能力的发展,应该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发展下进行,通过“读、写、听、说”等训练来提高其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积累知识,陶治情操。课堂学习是教学的重心,要能体现学生的生活。为了使学生能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得到解脱,能够很好地去感受在各个方面的东西,如自然的、社会的、事实的、事件的、人物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得生活化教学得以实现。所以,在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时,注意提升其语文的素养。我们还可以把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教学所在的实质,是生活联系的核心部分。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了构建教学的机和确定教学的方式,来实施教学所用的方法。在生活化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学习的内容联系学生的体验,使得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逐渐得到接收、理解。总之,优化学习过程是通过这个策略得以实现的。
三、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的方法是通过课外阅读、课堂的教学以及研究性的学习等形式开展教学,促进语文的学习。
1.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
所谓课外阅读指导,是指以学生课外自读为主,教师集中指导内辅助的。对于这样的教学活动,一般归类于:统一阅读、自由阅读等两种方式。实现这种的做法是:通过激发其阅读的兴趣,给予阅读的策略,来培养其阅读的习惯、读书的方法。
2.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措施,来提高语文效率。
语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依靠教材教学,而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需要做到的是课堂的外延。其范围是:在时间上的外延,即在课前要预习;在课后要深化;而内容上的外延,即通过多渠道、多角度,来搜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而在空间上的外延,指的是:学生从社会、图书室、微机房所得到知识,都应用在各学科。或者在课堂教学上的外延,即通过语文观的树立,使得学生的眼界得到开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
3.实现语文生活化的策略。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完成学习的任务,需要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手段。
4.通过激发兴趣来实现。
对于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实现。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学生、肯定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5.通过加强指导来实现。
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6.多向互动。
在教学上,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来扩大学习的范围。我们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理解和阅读迁移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阅读具有创新,使其能力得以培养。另外,开展活动,家长的职责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的环境。
7.心理的调适。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的作用是为了调节学生的心境,保持其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时间较长、困难较大的过程,因此,大部分学生是需要付出毅力、耐心的。总而言之,语文要生活化,对于教师来说,以生活来教授语文课程,学生才会用生活来学语文,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作者:胡相国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1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
1.1主题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是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角度出发,将几篇存在内在联系的课文放在同一个单元里进行教学,从而使语文教学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划分和现在的划分方式并不相同,它是严格的按照文体特征来组织单元,分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议论文、抒情和文言文等单元。而现在的语文主题单元教学中,强调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性。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将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从系统思维的视角来审视高中语文教学。
1.2教学现状
首先,高中语文主题类型多种多样,但同时这种多样性也造成了主题的混乱。许多教材为了追求用词的统一性,勉强设计了一些很令人费解的主题单元。例如,现行鲁人版将《屈原列传》放在必修四的“谱写生命赞歌”单元,另一版教材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编入“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之仰观宇宙”的单元等现象,都令人很以难理解其用意。其次,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虽然是按单元来编排的,但同一单元的几篇文本主题和文本并不相同。这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相关内容的架空分析和主题探究,偏离了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的内容,脱离了语文教材的实际教学标准,忽略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其走向了“泛语文化”的道路。
1.3教学优势
首先,主题单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自学能力、开放的思维方式及其创新精神,满足了时展对人才的需要。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更加注重将社会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且关注于学习资源的整合和生成,在整合教材的同时,吸纳丰富的课外资源,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学习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学科,从课本教材到相关主题的素材资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其次,主题单元教学有效的提高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率。以往的单篇教学,往往只关注课本的重点难点。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为了防止遗漏,面面俱到,费时低效,或迫于课时压力,随意盲目,整体性、层次性和有序性都很差。而单元教学将语文各个部分的知识点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对教材进行整合,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每个单元都围绕同一主题,完成特定的几个学习目标。
2系统思维要素
2.1系统思维的概念
系统思维是人类的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方式,它是以系统论作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系统思维是将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论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论运用到教育领域,就是把教育活动当作一个系统进行考察,从而得到整体上认识教育的方法。
2.2主题单元教学的系统要素
虽然至今为止教学学术界对于主题单元教育系统的要素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学者们都将教学看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将教学内容、教师及学生定义为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必要要素。并将单元、主题、情景、资源等要素,定义为教学系统中的充分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对独立却又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从系统思维视角看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
3.1系统思维对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意义
系统思维使得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课程理念得到了更好的落实。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要求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的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而系统思维正是通过分析比较教材中的课文,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关注点而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
3.2系统思维下构建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原则
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的推动高中语文主题单元学习,相反,不良的学习环境必然会妨碍主题单元的学习。根据高中语文每个单元的不同内容以及教学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创建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进行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重要因素。
3.3系统思维下构建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策略
首先,创设不同主题单元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学习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且在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活动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并且随着各种外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这些是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对单元教学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资源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的。在进行主题单元资源配置时,要运用系统思维,遵循相关性原则,注意根据单元内容准备教学所需资源。再次,要对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选题有着清晰的认识。好的主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符合课程标准,而是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要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并且要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单元教学已经成为当今年教育模式中相对科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但由于其自身发展时间较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要从系统思维的视角下去分析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问题。
作者:张国慧 单位:内蒙古通辽蒙中
1情感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教学特别关键,教学周期较长,教学难度较大的特点,教师的出发点都是想让每一个学生能完美的学习好语文阅读,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仅凭借新的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学会用情感对孩子心理进行干预性教学,让孩子能够主动的、感性的去阅读文章,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阅读学习能力的目的。
2高中语文阅读低效的现状
2.1教学目标过于模糊
当下很多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考虑过于广义,过于注重全面,从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学生学习语文阅读如“瞎子摸象”,不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阅读方法是什么,教师力求“面面俱到”,却导致“面面不到”的结果,直接致使学生阅读能力不够,阅读速度低下。
2.2教学思想过于刻板
一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即是使用新的教育方法进行统一教学,并未根据学生之间接受能力的差距、学生水平的高低进行调整教学手段,却不知道思想守旧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落后的表现,用传统的思想套用新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画皮画虎不画骨”,最终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
2.3授课没有规律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大肆引章用典、天马行空,表面似乎有教学内涵,实质却是一些与课堂无关或者关联不大的知识,教学过程颠三倒四,未能及时将新的阅读理念传递给学生,不但大大浪费了教学资源,又花费了过多的人力和物力,教学进度却得不到改善。
2.4对于阅读情感讲解过少
有些教师因为要赶上当前的教学进度,对于阅读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一个单一的灌输,以“读代讲”,只是在课堂上面无表情读完全文,而并未对文中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心境情怀进行讲述和分析,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了这种不正确的阅读方式,纯粹为了解题应试来阅读文章,无法对文章的深层内容进行挖掘和剖析。
3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3.1传达情感,感性思考
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心理以“良师益友”的方式通过学生心理的空缺切入,及时疏导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顾虑,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保证良好的感性认识和态度,必须忽视对年龄、身份、阅历以及思想上的差距,比如在课堂上与学生互相交流阅读经验和阅读方式,询问学生阅读时候思考的东西,并与学生交流和提出建议,告诉学生要感性去阅读和思考,教师进行感性的全文诵读或者播放文章阅读磁带,在学生心理上营造一个感性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阅读状态。
3.2各方面创造阅读情景,培养学生情感
为了让学生阅读时进行情感投入,也加强他们继续阅读下文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现今教学多媒体已经普及到中高等教育中,比较课本上有限的知识量,多媒体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合理地应用多媒体的资源,根据当前教学内容,搜寻相关的图片、文字或者影视历史资料,并和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阅读感受;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教学计划前的情景剧编写扮演,让学生提前预习,学生通过自身扮演的角色对文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今后带着情感去阅读;同时让他们进行“如果我是作者”的代入性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自身带入到文中,从而更好的体会到写作人当时的写作心境和情感变化。
3.3注重实践,培养真情实感
本着培养学生对实践体验和人文精神的目的,语文老师需要带动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提高自身对语文的熟练应用能力,包含阅读角度、写作角度、语言表达角度等等,语文阅读知识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课本,学生要分析和感受更多生活现象或者通过名篇著作上的思想进行分析和吸收,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从而间接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而教师是学生的带路者,要充分利用生活和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取之真切,用之真切”。
4结语
在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看来:体验就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要教会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情感体验,教师需要对情感体验保证足够的重视,以身作则,将以感性的思维去接近生活和学生的内心,以包容、温和的引导态度去引导学生,不但要教会他们“晓之以理”,同时也要“动之以情”,情感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新的教学理念下的基础,而加强情感教育将是未来中高等语文阅读教育的主要方向。
作者:任凯鹏 单位:山西省临县高级职业中学校
一、新媒体的概念、特点与要求
(一)新媒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而言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收音机作为新媒体迅速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应用,英国广播公司(BBC)与德国宣传部门甚至将此作为最重要的国家宣传手段;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以极快的速度遍布于人们的学习生活中。现在所说的“新媒体”,则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移动终端上的个人化数字技术平台,又称为自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因此,新媒体这个概念,相对于不同的比较对象时有着不同的指称。如:“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此处的“新媒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将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相对的所有其他媒体形态统称为新媒体。而本文所指称的“新媒体”,则是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移动终端自媒体(WeMedia)信息平台。
(二)新媒体具有更广泛的新特征
新媒体具有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征。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这样一些特征。“它既能在传播沟通时互动,同时也可对文本解释互动,它的数字化形态意味着媒介文本内容可以和物质载体相分离,这种超文本性可以用超链接的方式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形成网状文体乃至于数字图书馆。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既能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的需要。”也就是说,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新媒体”(广义的新媒体)具有数字化、海量性的特性,数字化势必造成信息与物质载体分离的传播态势,进而具有信息海量化和更加公共化的特征。另一方面,相对于网络媒体(主要是网页、论坛、帖子),“新媒体”(狭义的新媒体)具有更加强势的传播动能,且更加个性化(依赖个人)、多样化(主体多样)、动态化(移动终端),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目前为止是最典型最彻底的“新媒体”。
(三)新媒体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新时代的高中生正是这庞大新兴媒体用户的主要成员,他们对新兴事物的接受和应用有着非同一般的敏锐性。同时,世界正在进入“无纸书籍”学习的新时代,电子课本将是未来教育应用的必然趋势。电子书、平板电脑的普及对传统教育工具的替代作用日渐显现,适当地应用新媒体服务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大多时间都是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活动。在时代加速进步的今天,教学容量不断增大,获得知识的周期越来越短,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些都向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使用,可以为老师提供共享资料的平台,老师可以通过使用电子信息设备布置、批改作业,消息、推送资料以及在线辅导答疑以便及时解疑答惑;学生能够在线自主学习、讨论、提交作业,有利于加强师生或生生间的互动、合作。新媒体固有特性的交互应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广泛地聚合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学教师,必须主动学习、应用新媒体来更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努力搭建新媒体人文综合教育平台。
二、建立新媒体人文综合教育平台
所谓人文综合教育平台,有两个含义:一是,新媒体平台自身就是一个系统,不仅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还包括在此基础之上的各个层次的信息系统。如:学校官方微博——各年级微博群——各年级各班级微博群——班级内部个人微博等。另一方面,该平台并非单方面的纵向系统,而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新媒体人文教育综合平台,包括各年级——各人文教学群(如教师语文组、政治组、历史组等)——各班各科课程微信群。两方面综合起来(横向与纵向交叉互动),才能成为一个严密的、完整的人文综合教育平台。
(一)建立校方微博系统
微博是一种集信息编辑、转载传播、交友互动为一体的自媒体。主要是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上使用,亦可在个人电脑上(“桌面版”)使用。微博摆脱了个人熟人圈子的限制,是一种跨空间、跨交际的即时性信息平台。因此具有非常强大的传播功能。目前“90后”高中生广泛使用的微博有两种:一种是新浪微博,一种是腾讯微博。前者是最典型意义的微博,因此将微博的传播效能和自媒体特征发挥到了极致。前些年,学校对在校生管理最头疼的就是未成年人“网瘾”的问题。这些学生已经形成迷恋网络、不顾一切的心理状态,游离在家庭和学校的边缘,不上学也不回家,这已成为学生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学生用手机上网浏览不良信息,尤其是用微博、微信进行社交活动,学校和家长都无法察觉其浏览内容,更不能及时规范其网络社交行为。因此学生的网络行为面临潜在的、巨大的社会风险。对此,学校完全可以通过主动正面信息和规范浏览内容来使新媒体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建立以学校官方微博与教师管理微博为一体的中学校方微博系统。
中学校方微博系统是以学校官方微博为中心、为起点,以任课教师和管理部门为骨干、为方阵,覆盖到各年级、各班级,从而覆盖到每一个学生的纵向微博系统。其构建步骤(亦即包含层次)是,首先,建立和完善学校官方微博,承担起总的管理和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建立年级微博账号,各年级组长和任课教师加入,并“关注”学校官方微博成为这一中心微博账号的“粉丝”。其次,通过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覆盖到各个班级。各班级微博账号关注年级微博账号。最后,全班所有学生加入到班级账号中来,互相“关注”互为“粉丝”。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学校——年级——班级——个人的完整的纵向的微博传播体系,成为学校和教师信息的平台。这一平台,在信息通知,传达各种要求,布置学习任务时更方便、及时、有效。在与微信相交织、相配套之后,就能构建一个新媒体人文教育平台、管理体系和新媒体传播矩阵。
(二)建立人文微信号系统
微信是一种依赖于个人交际群体(即“熟人”圈子)的完整信息平台。目前广泛采用的就是腾讯开发出来的微信。微信在很多方面具有微博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能够完成网上商业交易和银行理财业务。建立微信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智能手机“电话簿”中的熟人圈子开通,通过认证相互加入;一种是通过“QQ”号码中的“好友”圈子开通,通过认证相互加入。因此,微信受个人交际群体和熟人圈子的限制,不能像微博那样任何人都可以“关注”成为粉丝,继而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反过来讲,微信对信息的接受者具有限制和过滤的功能。公共微信号推出的文章,以及“熟人”、“朋友”转载、发送的文章,都是可以用来研读、细看的详细信息。一般来讲,都非常具有可读性,借助于圈内人士的品味、专业和深度,可以发现很多文章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因此,微信既可以信息同时也可以研读各类经典文章。微信号群体一般来讲是横向的,多面的。学校建立微信号系统,分为两个向度:第一,可直接以各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为建立主体,相互认证成为“圈内人士”,的文章可以相互阅读和转载。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要求全班学生加入;任课教师也要求全班学生加入。前者主要用来管理,亦可以相关的阅读材料。后者主要用来进行课程教学。再与微博相交织、相关联,就建立起了微博——微信这个非常有效能的“新媒体”矩阵。第二,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可以“订阅”具有经典文章等内容的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一般都具有相应的定位、主题和专业。一般都是每日更新、及时推送。里面相当多的内容可用作教学内容与扩展阅读材料。教师在订阅这些公众号之后,可将这些文章根据需要转载,并有选择性地发送至接受者。
(三)微博与微信平台矩阵
微博微信作为新媒体,优点突出,但也同时存在各自的缺点。反过来,两相结合,就能发挥出强大的传播功能,是一个非常方便、及时、丰富的人文教育平台。微博由于受到字数(140字)的限制,不能全面涵盖所有内容,只能发最基础的内容,无法推送详细内容。因此只能是完整信息的断面和碎片,往往使信息具有蒙蔽性(假信息,如谣言)。因为短短140字无法详细了解事件和信息的来龙去脉。同样地,相对于微博,微信受到“熟人圈”的限制,传播速度和受众规模要低于微博。因此,微信与微博二者结合,就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实际上,当全班学生集体加入教师(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微博账号和微信号之后,微博与微信就关联起来了。但需要教师在进一步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中将之融合,主动发挥教育功能。一句话,微博作为消息模式,微信作为详细信息平台。这样,就使两相作用的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可将通知、思考题、课后复习提纲、课前预习范围等简要地在微博上,告之所有学生。详细阅读内容和相关文章,教师可将制定地址链接到微博上,学生可直接点击阅读。亦可通过微博告之学生,阅读教师的微信号中转载的文章。这样,就完成了通知、要求与内容、阅读的配套。与此同时,一个完整的新媒体教育平台就完成了,也就是微博——微信新媒体信息平台矩阵。
(四)人文综合教育平台
这个信息平台矩阵是一个人文综合教育平台。所谓综合,分为三层意思:一是新媒体综合平台(新媒体矩阵)。上文已经阐述,不再赘述。二是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兴趣阅读综合平台,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兴趣阅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三是课程综合平台。起码来讲,语文、外语、历史、政治等课程教学和阅读内容,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管理、推送、布置、考核。
三、在综合教育平台上推进语文经典阅读
在综合教育平台上进行经典阅读,是非常方便的。中学语文教育要主动采用“新媒体”的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目前,以笔者所在学校的试点效果来看,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很好的平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按课标要求,高中在必修课程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新媒体数字技术矩阵极大地有利于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便捷有效地阅读和学习经典作品。下面,笔者就以担任的课程为例,简述语文经典阅读的过程和心得。
(一)微博作为消息发送模式
以微博作为消息发送模式,在微博上阅读任务和所在地址。中学语文教师每天都把当天的课堂教学纲要以最简短的语句发送到微博上,给出学生课后温习的大致范围;然后以多个消息模式把重点难点和思考题连续发送,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微博上布置每天的阅读任务的同时把经典作品通过微信推送给学生阅读。如:在必修五进行《三国演义》阅读之初,在高二年级微博号上这样一道试题(思考题):“《三国演义》‘赤壁大战’那一段中,黄盖率领小舟去诈降,请问,他在第几只小船上?”要求学生阅读原著,找出答案,在语文课上交流答案。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未读或是略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有快读之而解答案的急切,这样一本古典名著便在微博的轻轻撩拨下拉开了品读的序幕。在此基础上,再在微博上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读经典、研习经典。在必修一名著导读板块,高一语文备课组在高一年级微博号上向学生明确提出学习目标及要求:阅读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完整版,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要求了解、记忆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相关知识以及对本书相关的评价,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重要人物的形象,弄清楚主题等。阅读时间为9月1日至10月30日。语文组微博号将相关的资料以链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供学生阅读、参考、整理。以此为例,语文必修的其它必读名著《论语》《巴黎圣母院》《家》《高老头》《红楼梦》《堂•吉诃德》《三国演义》《谈美》以及莎士比亚戏剧,以两年为期限,以学期为阶段,在指定的微博、微信上富有针对性的、有序有效的完成对这些经典的品读研习。
(二)微信作为经典品读平台
微信作为经典品读平台,推送语文经典和接收反馈信息。教师在微博上以消息模式布置每天、每阶段阅读任务的同时,在微博中将有关微信号与经典作品所在的地址复制发送至微博上,从而将微博与微信关联整合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在微博上以消息模式公布学习任务和阅读篇目,同时指定微信地址或提供微信平台地址链接;学生在指定的微信号上打开某一期的指定篇章,完成阅读。并将反馈信息发送至指定收集者(如课代表)那里,由该人完成收集整理编辑,集中发送到任课老师的微信上。结合学生对微信的阅读习惯和依赖程度,全部经典阅读内容,都可以通过微信人文经典平台让学生课后阅读。该微信平台可通过教师微信好友圈为核心建立,“订阅”和“关注”相关微信号(包括公众号与个人号)。以上经典内容、经典作品以及经典导读、评论、译文,都在微信号推出的内容中。语文组老师主要关注这样一些微信号:“名著联播”(mzlb999)、“名著阅读”(aiyuedu2013)、“国学烧卖”(gxsm99)、“中国文学”(zhongguowenxue888)、“绘考点名著——高考版”(ghkdmz)、“读诵经典,感受文化”(lunyu100-suzhou)、“湖北高考网”(hbzkw_gk)、“高考语文”(gaokaoyuwen)等,作为推送经典文章地址。学生亦可自己“订阅”和“关注”其他一些微信号,通过该微信(公众号、个人号、杂志号),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可同时通过微博、微信与教师、同学甚至作者互动。特别是微信发起群聊的功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为师生合作探讨、研习解惑提供了一个良性的操作平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读物主要有:“文化经典著作,如《孟子》《庄子》等。小说,如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契诃夫短篇小说等;诗歌散文,如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剧本,如曹禺《雷雨》、老舍《茶馆》等;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等。这些经典作品都能够在相关的微信号(公共号)中找到。教师只需要将其内容归类、关注收藏就可以了。偶有少数作品一时难以寻得,教师可在自己的微信号中转载、编辑、,制定学生阅读。
(三)学生经典阅读效果检测手段
新媒体教育平台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完成教师教学任务等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基于新媒体自身的特点,教师和家长都不能即时陪同、监督和规范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效果。因此,查验、考核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和程度,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1.课堂检测与当面查验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检查,包括课前检查、课中提问、课后抽查等方法。课前三分钟在科代表的组织和安排下,同步检测前一天的阅读任务,老师就存在的问题及时订正和补充,并再次加以强化;上课过程中老师需随时引导,最大限度的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只要是与经典阅读有关的内容随时提问检验,比如在上《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些篇章时,就可以同步检测学生对“名著联播”微信平台、“高考语文”微信号和语文组微博号上都有的相关内容和链接的《论语》《孟子》《荀子》《红楼梦》的阅读情况及程度;课后抽查主要针对课上查验存在的问题及部分同学阅读不深入的情况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检测。通过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阅读完成任务——老师课堂检测、当面查验,规范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同时也避免了“新媒体”平台经典阅读的形式化,从而推进了学生对经典的深入阅读。
2.研究学习和个性表达
当然,诸多的经典作品仅仅依靠课堂的检测和老师的当面查验,是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这就需要学生信息反馈与自主讨论两个模块来加强巩固学习效果。前者主要是要求学生转发甚至是同步评论、发表心得感悟,并要求各科代表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情况做记载、统计,并且及时将情况反馈给任课教师,相较传统的作业布置、查阅方式,既便捷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但学生有没有按质按量完成、有没有达到阅读经典的效果,是不是流于形式,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查验。后者主要是学生在这个平台上的通过发表评论心得和信息反馈互动,在相互质疑和探讨中提升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主要是结合新课改的“研究性学习”板块来进行“新媒体”教育平台之语文经典阅读的深入研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班级为团体,以微信号(公众号)中的内容为研究对象,以学期为期限,提交讨论内容研究方案给指导老师,在学期末以论文的形式在微信上展示研究成果。其中《小谈贾琏》、《关羽之死》、《<围城>的修辞研究》、《<西游记>趣谈》、《有趣的老头——庄子》、《略谈梁山好汉排名》等研究成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新媒体教育这个平台,学生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培养兴趣、自主研究,能真正做到深入经典,推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
3.笔试测验考察阅读效果
笔试测验学生经典阅读效果,是最严格、最规范的一种检测方式。一方面,考试是教师教学成效自我检测的手段,同时也是检测学生知识是否掌握的最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学名著阅读是近几年来新增的考点,湖北卷从2012年开始,名著导读的考查是必考内容。有鉴于此,教师就语文经典作品内容命题,督促学生学习并通过学生答题的情况了解和统计学生经典阅读效果。教师命题还需要与高考大纲考点与语文阅读能力相结合,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检测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时亦可直接以往年高考语文真题来作为考试题目,以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毫无疑问,这些真题(或模拟题)的题眼、题肢相关内容,在此之前就要求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学习过。
如:“简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5分)”该题出自2009年福建卷高考真题文学名著阅读第7题。在名著经典阅读模拟测试中,没有在综合教育平台上进行经典阅读的2013届学生考试通过率仅58%,而在综合教育平台上进行经典阅读的2014届学生考试通过率达到了95%。这个考题在微信号“绘考点名著——高考版”(ghkdmz)2013年12月30日这期中推出,老师指定并要求学生阅读后完成答题,并且参照参考答案完善自己的答案。与此同时,与本考题相关的内容“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也在微信号“名著联播”(mzlb999)的《红楼梦》联播中第59期、第60期、第61期、第62期中推出。学生订阅了以上这两个公众号,通过反复阅读这些经典篇目,逐步掌握了相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本题笔试检测的2014届学生,仅有少部分同学出现要点不全导致失1分的情况,完全杜绝了以往无法动笔的情况。通过这一系列的新媒体数字技术矩阵教学,极大地促进了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便捷有效地阅读和学习经典作品。
这一新媒体平台的综合教育价值还有待深度开发,具有非常广阔前景。试点学校目前还处在搭建和实用的初步阶段。随着不断地深入建设,相关的功能、设施还会不断地开发出来。例如,上文中所提及的微信号都是社会上已有的公众号,随着新媒体综合教育平台的不断建设,中学可整合相关资源(经验、平台、师资等),自己建立各门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学校配置相应的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操作资源,整合相关数字资料、不断推出,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作者:唐静 龚培 单位:宜昌市第十三中学 湖北网络法律研究中心
1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学习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科目,又是民族文化教育的核心科目。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很多都保存于现有的古籍经典之中,例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先秦诸子的典籍《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这些经典名著所包含的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渊源,运用这些典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民族的文化。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选自这些典籍,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的,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2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如何呢?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了解到,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目前的中学教育实际仍处于应试阶段,不管从老师层面还是从学生层面上来看,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应试。高中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老师紧紧围绕高考考纲来上课,高考考什么就上什么,完全是“模板式”教学,完全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有些教师在上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时,直接叫学生将文中有可能在考题上出现的重点词句画出来,并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翻译出来,整个课堂学生主要任务是抄写记忆。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也许就只有老师画出来的那几个重点词句。像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思想,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我国精辟的语言文化,但却为了应试把文章肢解得体无完肤,这样的课堂不用说肯定是枯燥乏味的,长期以往,使得很多学生抱怨文言文枯燥乏味、难学难懂,更有甚者“谈文言色变”。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学习民族的文化传统。
3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我们一直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哪些具体的意义?笔者觉得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从整个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只有中华文化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未出现断层的局面,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文化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有的甚至走向毁灭,这是中华文化的最伟大之处,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是我们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稳固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是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民族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如今,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的人文教育严重缺失,加强国家文化建设,加强国民的文化教育,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涵养是一个国家在激烈的竞争中致胜的法宝。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只有加强他们的文化教育,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成民族共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
3.2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看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培养人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教育本来就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回归语文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促进语文课程改革,有利于语文教育沿着正常的轨迹发展。
3.3对于个人来说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智慧的结晶,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他们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如何做人的文化,是我们学会做人最好的教材。例如《论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孟子》中说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是从”这些为人处事的方法,还有传统中国伦理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等,这些都对我们提高自身品质,学会做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4总结
中学语文教育实际就是一个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实践过程,语文教育应该为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无论是国家上或是个人而言,这一举措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钟景任 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1高中比喻修辞教学的内容
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它的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具体到高中,对比喻修辞的学习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辨别修辞手法的层面上,而是要提高学生运用比喻修辞的能力。从修辞教学的方向来看,比喻属于积极修辞教学,而积极修辞教学的内容主要为修辞格知识,即根据语文教材,通过表情达意,运用修辞格,使语言更为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1.1掌握比喻修辞的基本类型
张登岐在《现代汉语》一书中对比喻修辞的解释是:“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点,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这种修辞方式叫比喻。”可见,在形式上,比喻修辞格是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组成的。而根据比喻修辞内在的相关性还可以以多种形式组合,还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多种。但在高中的比喻修辞教学中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博喻、明喻、暗喻和借喻这四种基本类型,并能熟练运用。高中比喻修辞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比喻辞格,还要学会区分。如明喻与暗喻区别在于:二者的本体和喻体虽同时出现,但明喻的本体与喻体在形式上是相类关系。常用喻词像、好像等。暗喻的本体与喻体在形式上则是相合关系,喻词常为是、就是等词来充当。那么在比喻修辞的教学中老师只要抓住二者在比喻词上的差别,进行讲解,学生是很容易区分的。博喻则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能将事物的特征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还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无法达到的。借喻则是直接用喻体表达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但在实际中,对借喻的教学,还要和借代进行比较和区分。在实践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会把这两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甚至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能很快断定。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很少有对比喻修辞进行专项的讲解和训练,一般都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才有所涉及。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基本停留在知道判定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是有些并不知道具体属于比喻的哪一种,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修辞手法,并把容易混淆的进行细致分析。
1.2加强学生对比喻修辞在语境中的理解能力
比喻修辞的教学,结合具体的言语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修辞的用法,也能够更好的体会文章的意蕴。单独进行比喻修辞的理论教学,会使课堂落于枯燥,也不能让学生体会比喻的生动之美,所以说对比喻修辞的教学必须融入语境,切不可为教修辞格而教修辞格,而是要使学生真正体会修辞之美。因此提高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比喻修辞的能力就显得重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对词义的理解是多重性的,虽然句子是字词组成,但句义并不是单个词义的简单相加,而要依托对修辞的理解。尤其是在诗歌、散文等审美性文体的教学中更为凸显。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单据“落红”二字不可能理解这两句诗的内涵,而结合具体语境就可以知道诗人在此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以花自喻,借“落红”护花来喻示自己为培养新人甘做牺牲,从而表达其崇高献身的精神。运用比喻修辞格,可以形象、含蓄地表情达意,而且寓意深刻。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修辞手法,是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反观比喻修辞的教学,结合具体的语境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比喻修辞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不是朝夕之事,更需要在语境中不断打磨,在阅读中指导,不断进行随文练习。
1.3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比喻修辞的能力
修辞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达意”,若文句不通,缺乏文采,要流利地表达思想是不可能的,也就不能实现“达意”的目的。当下我们谈修辞偏重于书面修辞,而非口语中的修辞,这就是修辞狭义化和非实际化的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教材中比喻辞格的教学,应把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喻修辞的教学更不能局限于课文,还应该拓展教学面,贴近生活。从语文课程性质的工具性角度来说,学习比喻修辞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比喻修辞教学中需多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如高中语文教材中设有多个口语交际的专题,这就需要老师立足实际,以实用为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大语文”观,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具体的口语交际中,老师还应依靠语境采用得体、生动、优美的话语进行表情达意,或简洁明了,或形象生动等。修辞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这种修辞的能力。提高学生“言之有文”的能力。言语交际过程中要求学生善听善说,所以在比喻修辞的教学中必须结合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比喻的修辞知识,从而将单一的知识点化为语文素养,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高中比喻修辞教学的难点及对策
比喻修辞运用虽然普遍,但细化而看,在具体的语境中,有些并不是很容易辨析,如若在教学中不针对难点提出策略,就很难达到比喻修辞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1高中比喻修辞的教学难点
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是相当繁冗的,在教学中难免顾此失彼,具体到比喻修辞教学中,其难点:一是与其他相近的修辞混淆。在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相近的修辞格不知道怎样判定的情况,老师可能模棱两可,学生更是云里雾里,因此怎样辨析相似的修辞格,就成了一个教学难点。在比喻修辞的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区分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等修辞格的不同,并能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准确把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梨花”借喻雪花;而“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用“朱门”指代富贵之家,用“死骨”指代尸体。这类例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比比皆是,有些学生不能把握,需要老师的细致讲解。二是拓展比喻修辞教学的内容。当前对比喻修辞的教学基本是在分析词句时,老师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再问学生这么用有什么好处。而比喻修辞作为积极修辞的一种,在教学中更需要学生辨析其辞格的特点,明确不同辞格之间的差异,从而得出比喻修辞的作用和效果。另外在比喻修辞的教学中增加简易的修辞学和语境学知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具体的语境对比喻修辞进行掌握,在教学中注意随文扩展、做好随文教学。三是学与用的联系不够紧密。高中语文课堂对比喻修辞的教学主要集中在阅读上,在作文和口语交际教学中,老师也只要求学生做到语言生动有趣,含蓄优美等,而对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则讲的很少。以至于学生在实际中对比喻的修辞方法用的很少,在语言的表达上,只会单一的使用某种比喻类型,而不能把比喻的多种形式运用到实际中去。
2.2高中比喻修辞的教学对策
比喻修辞的教学旨在展现语言的魅力,创造一个生动的语文课堂。而当下比喻修辞的教学却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针对问题,我们要采取对策,进行教学的完善。第一,在比较中学习比喻修辞,感受文辞之美。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似的修辞格之间的不同,掌握不同辞格的表达效果,从而使学生加深修辞印象,领会文辞之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第四、五和六段把博喻、明喻和暗喻和通感修辞手法融合使用,用饱满的情感写出了月下荷塘的静谧之美。在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明喻给人生动形象之美,博喻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层层叶子间的白花之美,加强了语意,还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试着让学生把使用修辞的语句改为一般语句,然后进行比较,从中让学生感受比喻修辞的运用效果和领悟修辞之美,学生也很容易就知道比喻辞格的作用。第二,立足随文教学,开展分项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修辞的能力。能够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基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因而进行比喻修辞的教学就要结合文本进行研读,在具体的语境下让学生学习比喻修辞,掌握其修辞的表达效果。高中的修辞教学需贯穿于课堂教学,在对课文的学习中进行分项教学。如:首先加强学生对词语的锤炼,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比喻修辞格知识的学习进而对比喻修辞这一手法进行分类并在实践中进行练习。通过有层次有计划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扎实的掌握这一修辞的特点,并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目的。第三,结合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比喻修辞的教学不能仅限于阅读教学,还必须落实到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去。单一的阅读教学或者抽象的比喻修辞理论教学,不能激起学生对修辞的学习兴趣,那教学的效果也会不尽人意。比喻修辞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挖掘其中的兴趣内涵,由浅及深的进行教学,如可以让学生结合有趣味的语句进行比喻修辞知识点的讲解,而非生硬的课本教学,也还可以把同学们关注的时下一些广告语和网络词句结合知识点进行讲解等。比喻修辞饱含着情感之美,而教学就在于把这种美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去,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就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桥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是目标所在。比喻修辞的教学若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和实际,就成了无木之本,也就不能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和运用这些知识,提高他们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比喻修辞在高中修辞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纵观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修辞教学,可以说任重而道远,具体到比喻修辞的教学,首先得明确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具备的修辞能力,然后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提出有效的方法,不断优化比喻修辞的课堂教学,最后把这种修辞的教学完全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使其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
作者:易晖文 谢奇勇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1当前新媒体教学的主要形式
新媒体,又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它是建立在计算机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之上的媒介总称。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数字化特征和互动性,也具有大容量、数字化、超时空、超媒体、易检索、交互性强等特点。就目前来说,高中教学中常用的新媒体形式有:
(1)教学课件。
其中,高中语文教学课件的主要形式有文档、PPT、视频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展示稳定的画面、丰富的知识,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合作教学、情景教学、导入教学,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多样性、新颖性和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是一个可以在网上交流的虚拟空间,教师和学生只要注册了论坛账号,都可以在上面帖子、进行问题讨论、开展良好互动、分享学习资料。学习论坛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新的渠道,已经成为师生交流的新途径。
(3)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指利用网络而设置的课程。教师将学习要求、上课过程、习题等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借组计算机来开展在线学习、下载资料、选课、开展网络学习等。网络课程打破了课堂对语文教学的限制,促进了教育资源共享和流通。
(4)在线教学系统。
在线教学是学校网络系统建设的重点,通过这一系统,学校为学生学习提供网址、课件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由进行资源选择和下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线教学系统更具开放性,其教学形式也更加活泼。总之,新媒体的进步和发展,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教学形式来传播知识、活跃课堂氛围,如在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导入:伴随着深沉的音乐,一幅画卷缓缓展开,鸿门宴中的人物神态各异,旁边是知名学者对鸿门宴的评价。生动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很快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语文教学也不再是枯燥无味。
2高中语文新媒体教学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新媒体应用技能
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势而为,积极利用新媒体这一教学助手,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积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新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用平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新事物和新技术,加快新媒体操作技能学习,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一方面要端正认识,了解新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化课堂视听、文字内容,一方面要积极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知识,将新媒体资源与语文教学真正结合起来,熟练、准确、快捷运用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加工能力和利用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新媒体教学虽然具有显著优势,但是新媒体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受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认知能力限制,在高中新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和展示,而是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即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适应而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课件制作过程中,将学生身心发展、语文学习特点都考虑进去,充分考虑到采用哪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新媒体教学中,要尽可能展示更多的课文资料,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图画、视频、影像等形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通过课堂提问、游戏等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方面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扩大知识来源,打造教育合力
新媒体教育,为校与校之间、师生之间资源共享提供了可靠途径,也为家校联系提供了便利。高中语文教师可利用搜索引擎、互动学习软件等新媒体搜集语文教学可用的资源如名师教案、专家培训视频等,将其他教师的优秀成果、教学经验引进到教学中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同样,高中语文教师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构建“学导多元活动模式”,促进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进一步沟通交流,通过家校联手打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教育同行的交流和互动,获得更多的启发。这些,对语文教学和教师成长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
作者:李黔 单位:云南西双版纳州民族中学
一.我国现下语文协作教学状况论述
(一)写作训练活动比较单一
此类训练活动主张灌输参与主体某种创造性思维模式,使其过往生活点滴与表述能力全面衔接,必要时要透过特定题材以及时机进行系统解析,让学生自主挖掘突破写作盲点的缺口位置,丰富多彩的生活元素被长期拒之门外,学生无法体验。而经过实际调查活动发现,大部分高中生都是直接书写,长期不做任何改变的教条模式很容易扼杀他们坚持写作的决心,并且伴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能够坚持下来的人也已所剩无几。
(二)日常指导工作过于形式化
针对高中生进行写作能力训练,必须确保其生活、情感经验达到某种标准状态,这样才能轻松开启多变的想象空间。但是现实学习过程中,指导工作比较倾向于技巧表现程度,大部分教师甚至愚蠢地认为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学生没有选择只得依照教师指令长期耗费青春精力。现在的学生喜欢透过新鲜的事物中获取灵感,但教条化准则将“审题-架构-修饰技巧”程序广泛渗透,学生自主性思维能力已经受到压迫,只能导致后期文章形式如出一辙之现象。
(三)评价语言较为机械化
在整个系统化写作教学环节中,教师标注的评语贯穿指导工作的始终,对于后期经验梳理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功效。大部分学生会对教师批注结果心存期待,希望能够收获肯定并试图挖掘更深的潜力空间。但是,往往后期收获的评语形式不过就是平平几句,包括“语句通顺”、“叙述完整”等。这无疑制约着良性教学进度,使得学生写作耐心遭受沉重打击。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侧重点解析
(一)着眼于现实,写身边的事
许多同学认为学生生活面窄小,活动场所也就家庭和学校,每天所做之事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平淡。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也没惊心动魄的场面,重复的生活材料都不典型。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用心体会,写到文章中也是一个个闪光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是摄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总而言之,只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很多耀眼的事情,这类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真实爽朗之感。
(二)用真情,抒真感
文贵有“情”,这情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是发自肺腑的切身感受。想要抒发真实情感,就必须抓住动情的细节,要求我们从熟悉的人和事,从亲身体验的生活中寻觅感动过自己的东西,将或喜或悲、或憎或爱的感情集中到一点入手。真情实话最动人肺腑,充满真情实话的文章不仅可以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
(三)语言表达技巧的耐心培养
语言表达的具体标准在于词语选择精准性、语句搭配的简洁特征,以及整体文章情感回应效果等。“精准”和“简洁”主要是说,在句子,段落及整篇文章的组织过程中,表达完整而清楚。这主要是靠语感来完成,大家不要有语感太过玄虚的顾虑。实际上,这是可以通过多读文章以及仿写句子的联系来培养的。孩子在具体写作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在心中想到这每一类句子的作用,具体到每种修辞的作用,每种细节描写的作用等等。这样想要在文章当中表达哪种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非常轻松的去使用这些东西。
三.结语
生活是巩固写作适应地位的必要途径,高中语文教学任务本就与社会交流活动密切相关,标准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可以决定人的职业生涯方向。因此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必须适当突破,挖掘写作的侧重点内容,并且全面开放学生交际思维,令其在充分驾驭语言的同时,也能够设想和规划今后人生的漫长旅程。
作者:罗光伟 单位:新疆阿克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