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02:50: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文化课,绝大部分课文与人们的思想、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育教学应全面的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探索与实践,教学中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如何化平淡、枯燥为神奇而具有魅力,从而使学生陶醉其中,受到美的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注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美的熏陶。但长期以来,在高考升学指挥棒下转悠的语文教学,严重忽视了美育。讲解一篇课文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即开篇介绍作者背景,主体部分再分层归纳总结,最后概括写作特点。这样固定死板的模式,不啻把文本当作解剖桌上的青蛙,文章的美尽毁无遗,教学本身也变得枯燥乏味,更挫伤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所幸的是,近几年初中语文课本的选材越来越趋向文学性,教材中作品多为专家学者精挑细选的佳篇美文,都蕴涵着不同程度的美学内容和美学价值,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和美育材料。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当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较大时,这种情境创设就成为必要。创设的情境一定要与课文内容相契合,这样就能够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消除文本与学生的“心理隔阂”,从而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对创设情境,我们不应该对文中情境生搬硬套。例如执教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有的教师自己或者让学生来模仿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笨拙样子,很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思路是不足取的。在审美过程中,审美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去想象,进而得到审美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启发,教师引领学生去创设一种与学生似曾相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从而过渡到对课本教材的审美体验上。如朗读、吟诵课文,是进入对课文进行审美感知领域的基本手段。在语文课堂中,课文内容是学生进行审美活动最直接的感知材料。想有效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审美意蕴,单单依靠我们教师讲解、分析和说明是远远不行的,还必须借助朗读,品味、揣摩其内在的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朗读能够将书面语言有声化,能够在声调的抑扬顿挫中激发出美感,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从而引起群体效应。同时,朗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可以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声音增强课文的感染力,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因此,朗读教学是激发学生美的情感,树立学生美的意识,增强学生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对课文的朗读和指导。并在朗读时注意语调、重音、停顿、速度等,充分传达课文所蕴含的情感。
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包罗万象,涵盖了生活中各方面的题材,有的赞美自然风光;有的传诵家庭亲情;有的讴歌人间平凡;有的颂扬品德坚贞;有的揭示灵魂丑恶;有的谴责官场罪恶;有的讽刺制度腐朽;有的抨击社会黑暗……这些丰富的题材无不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寄托了作者审美的情感与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指引学生了解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阶级与时代中各类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内心世界,遵循审美的时代性与阶级性的特征,正确地把握审美的尺度与标准,对审美对象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这也是一个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受、欣赏、评价、判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实际生活体验互相联系渗透的。审美对象的具体性与情感性,决定着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必须指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并适当地进行对比、联系、分析、判断,从而理解美的内涵。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对书本中审美对象的感受与欣赏,更是美化人的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蔡元培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用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与心灵,这不仅是语文学科,也是其他学科中美育的最终目标。
总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样,才能造就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一、引导学生在兴趣中快乐学习
(一)引入音乐元素
音乐节奏欢快或悲壮,更能直击心灵,带给欣赏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而这些往往是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将音乐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可以用音乐特殊的视角来传递语言所不能传达的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情感与意境,这使得语文教学更具生命的活力与魅力,更能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而快乐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我们可以利用与文章感情基调一致的音乐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二)运用画面效果
初中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画面比起文字更有吸引力,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刺激学生的感官,而且还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从而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为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课本插图以及一些图片、影视剧资料等来增强教学的画面感,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引发学生的想象,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的学习活动。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来向学生直观地展现相关的图片,用图片不一样的角度来让学生传达信息,这样更能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如临其境,进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述的。
二、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主动参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初中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而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展开认知活动,这正是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这对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问题没有价值,或是频繁发问,都会失去提问激趣启思的功效。
(一)问题的探索价值
教师要在学生的实际学情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样所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贴近学生的发展区,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间的差异性,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如针对差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侧重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对于优秀生则要提出一些综合性题目,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创造性运用。
(二)提问的最佳时机
不分时机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机器,而容易让学生心生厌倦,把提问当做一种负担。这样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在最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才能使问题推动学生认知,引发学生思考。为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以趣味性提问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时以探索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在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以启发性提问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在学生知识点零散时以总结性提问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富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
三、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交流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者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既可以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优势,在交流与合作中成功地解决个体所不能单独完成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互相配合的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布置一些学生个体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合作的主观性,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来,在合作中发挥学生的智能强项,在思维的碰撞与思想的交汇中达成共识,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当然,在学生主体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听之任之,而是发挥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认真观察与巡视,要善于发挥学生在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共性问题集中解决,个性问题加以个别辅导,为迷茫中的学生合作学习指明思考的方向,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下展开富有深度的合作探究,让全体学生全程参与探究过程,成为探究的主人,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当然除了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我们还可以将学习的视野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课外空间更广泛,更能为学生提供全面展现自我的舞台,创造更有效的学习平台。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收集经典广告语并分析其深层含义,收集描写同一题材的歌曲歌词等。这样都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作者:柳丽娜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实验初级中学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基本特点
所谓的多元化教学不仅仅表现在对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并且包含了学科的基本性质、学科的思维形式以及教学方式中所采取的角度等。对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主要是在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将教学系统检修开阔,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学科的认识与理解。其中,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性的社会学科,在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几率升高,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发展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初中语文与小学相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将原先读写模式的基础上,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阅读能力以及综合探究能力有所考验。另外,在语文课程改革之后,初中语文在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文学素养以及情感因素的培育,只有培养学生对文章能力的理解,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语文思维体系,培养文化素养,那么就要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积极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多元化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实施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多元化教学方式是极其重要的,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
一般而言,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课文与写作两个部分,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对课文进行分析,对写作能力进行训练,还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意识的建立。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时候,要结合多元化教学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分析与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进而从多个角度对文章的核心进行分析与研究。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同一观点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以正反两面为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还要指导学生利用不同角度见审题,针对作文题目展开讨论。由于审题角度的不同,在层次叙述以及作者价值取向上也存在不足,进而会呈现出思维的多元化现象。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1.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基础,在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强烈的学习兴趣中加强学生对思维能力的发散以及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生练习写作之前,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让学生对大自然有所了解,对作文题目展开思考与认识。只有如此,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产生深度。
2.开展分组合作,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语文课程理念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另外,在开展多元化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方式,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集思广益,让小组之间对讨论结果进行讨论与交流。
(三)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课外知识
在历经语文课程改革之后,我国语文教材的内容得到发展与完善,但是教材选取的内容有限,语文教材的涵盖面比较广,综合性比较强,其语文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教材之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训练,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触角能够延伸到课外阅读之中。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将比较优秀的课外读物引荐给学生,让学生在开展课外读物的时候,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除此之外,在学生写作训练中,教师也可以将课外读物的内容进行引用,从而对文章进行充实。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结构,在该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产生多元化要求,单一的学习模式以及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发展,无法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及文学素养的形成。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多元化语文教学,采取多元化语文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让学生能够对事物进行处理与分析,进而促进自身文学素养的发展以及进步。
作者:沈建红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梁家墩镇中心学校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尝试的条件
学生要开展自学,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利器”,而预习案正是学生自学的“利器”,通过预习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重视自学目标的设计
在设计预习案时,必须要注重自学目标的设计,让学生们明白应该将自学的精力放在什么地方,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要通过预习案告诉他们本课的重点、难点 ,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自学的主要方法,即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指导。例如,九年级《登楼》一文,预习案可以这样设计:自学目标:(1)了解杜甫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2)搜集杜甫简介以及其它重要作品;(3)了解杜甫写《登楼》时的心情;(4)诵读、品味诗歌,体会古典诗歌之美。学习内容:(1)杜甫登楼看到的景象;(2)体会杜甫当时的心情,弄懂诗人想表达的感情。通过对以上学习内容的分析和阐述,让学生学会分析课文,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预习案设计应该具备的特点
设计预习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所设计的问题要巧妙,要难易适度,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即设计的问题必须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获取答案,避免毫无思维含量的提问。例如,《致女儿的信》一文,倘若在预习案上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作者是谁? 学生一看到这个问题,就会立刻想到课本上现成的答案,而且他们会认为只需要找到答案就完成任务了,这样的预习设计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不利于对他们的自学习惯的培养,根本就达不到导学的目的。
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尝试的关键。
(一)引导、点拨解惑
教师的点拨解惑不是课堂上的“独角戏”,以学定教重在引导、点拨,不是把现成的答案随便的呈现给学生。而是需要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尽量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再分析、再讨论、再归纳,使学生逐步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得出正确的结论,最终自我解决问题。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有位学生突然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既然拥有克隆技术,为什么不把那些珍惜的动植物进行克隆呢,这样不就不会出现动物灭绝的现象了?面对学生这样的提问,教师并没有从正面进行回答,而是机智地抓住了课堂生成的这个新问题,从侧面对其进行重新提问:同学们,要是你们身边是一些克隆的人群,同样的人、同样的思想,你们的生活秩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你能谈谈克隆技术带来的利与弊吗?并就这些问题分小组进行探讨,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激发了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的极大热情。
(二)利用测验解惑
在预习案中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测验。通过当堂测验,教师能够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薄弱环节,也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还没有掌握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知识。对于测验内容的选定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级,为每一个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合适的题目,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测验中有所收获。 导学测验设置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有效的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端午的鸭蛋》一文,设计预习案时,教师应该结合文章的第一段与第二段的首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我的家乡是水乡,产鸭。” 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介绍你家乡最有名的特产,二、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以此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提高。
三、结语
总之,以学定教理念的实现需要注意的是这不等于简单把课堂放给学生,简单让教师少说少讲,而是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维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主体性作用。只有正确抓住以学定教的基础、条件、关键,才能将其真正落实。
一、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课堂教学过于单一,训练方式呆板
农村初中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落后的一面,不仅缺乏可用资源,而且很多教师创造精神不够或者对于创新精神不能坚持,怕繁琐,仅仅针对教材完成任务式的教学,以文讲文,而对于学生的想象空间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开拓视野的机会。重点依然是针对难点进行讲,重点题型、热门题型反复练习,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形成语文学困生。
(二)教学过程没有整体观念,缺乏科学指导
农村语文教师对教材的整个知识连接性不够重视。例如针对初二议论文的教学内容,其重点是对议论文的要素进行讲解,挖掘热门题型,这样就违背了学习的规律,忽略教学整体观,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只重视领导的“考核”任务,为求名利,得到到成果却是明成暗败,最主要受害的是学生降低了学习能力,最后沦为语文学困生。
(三)学生自身语文因素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主观和客观认识,自然构成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也会造成语文学习上的差异。语文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逐渐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造成抵制情绪。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精神,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不用心,甚至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久而久之语文被降到无所谓的地位上,加上各种学科的压力,更加推动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成为学困生。
(四)家庭方面的影响
在农村对语文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很多都是受特殊家庭的影响,比如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隔代亲戚负责生活忽视学习。在部分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特殊环境影响下,学生属于没人管。这部分学生没有家庭该温暖的熏陶,缺乏学习以外交流的环境,更缺少来自家庭应有的督促,导致失去学习的上进心,成为学困生。
二、改变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完成角色和观念的转换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明确其职能才能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引导明确其目标,并且制定相关的计划协调而实现目标才是最好的进步,打造丰富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热情。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对改变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要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要坚持准确把握、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积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交流,加强课堂教学和教材的运作策略能力,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完成角色和观念的转换,以学生是主体为出发点去组织、合作。敢于面对现实,在课堂上遇到不能立即回答的问题,抛开面子的观点,承认不懂,下来后查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诶组织学生们一起研究。不能因为自己的因素而去训斥学生的不对,挫伤的学生积极性。
(二)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指出:“教师要准确的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学(小组教学),针对学困生的特殊情况,有意图的构建一个特殊小组,再充分激发其他同学合作意识,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启发,促进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医院,逐渐找回他们的自信心。还有通过阅读的渠道,鼓励学困生挑选感兴趣的作品大胆自由的阅读,并做出一定的引导,培养他们的阅读情感、提升兴趣。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例如学习《桥梁远景图》时要求学生去收集与桥有关的图片、资料、介绍;《春》一课,正好利用农村的地理资源,将课堂搬进大自然中,用春天的气息诠释这篇课文让;《风筝》带学生去户外实践放风筝的过程;这样不仅丰富了阅读,也丰富了课堂,丰富了教学活动,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困生的产生率。
(三)分层教学,加强信心
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不同的特征,导致发展方向也有差异。敢于抓住差异,分析差异,这才是教育工作者正确的科学态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目标定位,根据学习情况分析差异,制定其不同的目标,激发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及时给与评价,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
(四)完善语教学过程
语文教师要有整体的初中语文教学观,明确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基本理念,然后具体到每个课文、单元相应的学习范围、内容和难点。同时教师还要时时关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制定具有科学发展观的教学计划,确定其教学目标,抵制急功近利的诱惑,重视教学的本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杜绝学困生的出现。
(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
语文学困生大多数都是家庭中家长管理不及时和方法不恰当造成的。语文教师要说服家长重视教育,改变观念和方法,同时积极开展家长心理上的辅导,促进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而配合语文教师进行共同教育。语文教师要主动上门与家长沟通,掌握家庭教育的现状,找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向家长诠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共同寻找良好的方法,以此打造家校沟通的桥梁,促进学困生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动力。
作者:陈鹏程 单位:福建省永春苏坑中学
1.有效性的概念和内涵
“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因此,我们需要结合语文教育目的来把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灌输式的工作,需要的是乐学的情感和文学的热爱,并不需要理性的思维,它更感性,不需启发。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灌输文学思想,培养乐学情感。具体说,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使语文教学活动更具可操作性,努力达到教学实际效果的一种对真理的追求。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项指标。没有有效性,一切教学活动都会没有任何意义。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阅读的有效性、写作的有效性、理解的有效性和运用的有效性四个方面。阅读的有效性是指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人物的性情、描述的情境以及文字的逻辑进行思考;写作的有效性,是指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完成自我对文字的逻辑;理解的有效性,是针对想象力而言,让学生面对某一情境时能够随心所欲,尽情发挥,将真实的和想像的能够融为一体;而运用的有效性,则是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文字和语言的运用上多掌握方法和技巧,使自己成为写作功能强,语言表述能力强的人。
2.制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突出问题
2.1按部就班背死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由于文学高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很难发挥自己的见解,无奈之下按书本教学,按课文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生活化的教学难以在语文课堂上立足,一堂课下来同学们一头雾水,纵然对课本倒背如流仍不能理解其意,老师也只能以无奈收场。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文中阐释了莲、菊、牡丹所赋予的文化意味,如果老师发挥自己的见解,把其所对应人物的人物背景加以阐述分析,其高尚、清高的深入内涵永远不会因为课文的流利背诵而印入学生脑海的。
2.2套用格式教学呆板
长期的教学经验使老师们都掌握了一套百用百灵的教学套路,所有的课文都可按其讲解。虽然课文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面面俱到,但是课堂毫无生动可言。死气沉沉的课堂长时间的重复往往造成了同学们的厌烦,并且产生厌学心理。
2.3脱离实际说空话
语文课本中歌颂文中主人公的高尚品德。不论爱国情操、宁静致远还是仁孝礼仪、清正廉洁,如果脱离我们现实社会一味的阐述其中道理,道理只会更为空洞。道理阐述1万遍永远不敌实例来的易于理解。课文中描述的很多场景可能是现在这代孩子所体会不了的,《七根火柴》中的小女孩一次次的点亮希望,在寒冷的夜中孤独的死去。衣食无忧的同学们永远无法理解贫困山区中可能依旧存在着“卖火柴的小女孩”,乏味的讲述是不能换来他们心灵的共鸣,可能一段视频、几张真实的图片却走入了同学们的心扉,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3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3.1巧妙运用心理学营造师生互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第一印象是通过班集体的群体气氛、交往的形式等活动的过程而形成的。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举了一个例子来进行了说明:当一个学生仅与教师单独在一起时,会和老师一起进行互动;但与班上的同学一起时,便不会.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其中包括了合作与竞争心理,其中争论问题以及学习方法上的启示。不同的学习之处应在于互相比较与竞争。学习风气的影响。这一点主要包括班集体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学习态度的一致性。应当进行仔细研究。课堂结构的影响。传统的形式为教师中心.但马蹄型式能提高其效果。[1]一堂课有效与否取决于是否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老师需要充分抓住学生心理,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有相关心理学的知识,通过学生的言语、肢体动作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通过对每堂课程教学情况的总结分析,逐步理清条理,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获得师生均满意的良好教学成果。
3.2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人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人和人之间是通过心灵产生沟通的,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必当遵循其理。如果老师能抓住同学们的心,使同学们的情感随着他的讲述而起起伏伏,那么这位老师才真正的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老师对于文章用心灵去教授,同学们也必然会以心灵与之回应。语文教师要能摸准作者感情的脉搏,并结合实际阐述个人见解,使教学更加能投入到社会生活的应用当中。教学时没有固定法则的,如果老师对于每篇文章都是以相同的模式讲授,那就证明老师并没有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教学中,学生不能融入老师的教学中也完全可以理解。因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感染学生,对学生加以情感教育才应是教学理念的核心。
3.3丰富多变的课堂形式
课堂形式不能仅仅停留固有模式,例如对于戏剧的学习,固有的光凭老师讲述,学生一味记忆课堂是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而创新的课堂,采取表演模式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戏剧是一门文学,其生命力的源泉就是生活。编演课本剧就是用戏剧语言辅以动作等来推动情节发展,进而反映生活的。这就需要学生将戏中人物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去把握其性格并注意对话语言的表达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是如此。因此在表演过程中,同学们对于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情感一遍遍的揣摩,在这过程当中课文几乎不用老师做过多的讲解,学生已对文章实质了然于心了,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就取得了教师同学的双赢。
3.4有效使用现代技术充实课堂内涵
现代,多媒体的飞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老师不用再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板书的书写上,PPT不仅使教学更加简洁也更加生动。因此,多媒体的应用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从某种程度上也要提高多媒体运用的有效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网络的便利,使教师的备课更加方便,教师可以网罗百家言论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为教师减轻了教学负担。例如:在上《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找一些石拱桥的相关图片,如文中的赵州桥、卢沟桥的图片,通过直观的图像,让学生通过图片与课文文字的比对,加深对文章描述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5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同学们能掌握多少汉字、背诵多少古文、朗诵多少诗歌,也不是多能提炼课本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要学生真正的会运用并学会学习方法,为以后高中的学习乃至一生的学习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因此老师决不能一味的灌输自己的思想,要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布置好学习任务,有学生讨论学习,由他们在课上对所得结果向同学们做出讲解。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使同学们对老师进行换位思考,当同学们感受过自己讲解时下面同学的反应后,他们能更加深切的了解到身为老师的难处,更加理解老师,配合老师的教学。同时初中生正处于爱展现自我的时期,给他们一个平台自我展示,会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同学之间的良性竞争更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可谓一举多得。
4结语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课堂不再呆板的接受“老师的知识”,学生可以从中真正的获得知识的洗礼、情感的熏陶,实现了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心灵的沟通。建立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为学生今后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了契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思维动向、采用更加多样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在于教学,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的硬指标,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找到一个适合本校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我们经常说,要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等,这些口号和理念的实施,都离不开语文高效课堂。本文就高效课堂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效课堂理论建设教学方法意义和前景
每个学校都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在打造语文高效课堂这一环节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前进。有的在教学方法上找突破口;有的在教学模式上找突破口;有的在学生习惯的培养上找突破口,尽管各自的方式方法不同,但目标却都是一致的,最终的目标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在学生的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从理论方面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都知道陶行知这位教育家,他的这种教与学同步进行的教学理念,对于我们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认为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实践,很多人只懂得教而不知道还有学,其实教学中,学生的学才是中心,所以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学生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去研究问题,如果学生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他们就是被动地学习。因此,在这点上必须明白清楚,否则教学就是单方面的行动。我们经常看到教学相长这四个字,很多人都熟视无睹,不去琢磨它的辩证意义。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学生进步了教师原地踏步不行,教师进步了而学生原地踏步更不行,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极其简单的道理,就在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上不会走弯路,一定能有所作为的。
二、从教学方法上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一)从学校层面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保障语文高效课堂全面实施
任何一项教学工作的实施,都离不开学校的制度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积极健康向上的制度,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无限激情,使他们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也就是说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方面,制度是保障、制度是指路灯、制度是催化剂。我想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学校必须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制订一整套的方案,然后看方案的实施力度,教育教学取得的成效,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来考核,评价制度的优劣存在的不足,以此来修正制度,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实践检验中,完善制度。制度完善了,那么对于每位教师的量化打分、评先、晋级等都就有章可循有理可据了,不在是桌面一套桌子底下一套,使得教师怨声载道。
(二)从教师层面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脚本,这种集体备课的方式,应该“旧瓶装新酒”,有所建树。这一活动开展好了,可以迅速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为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确保了语文高效课堂,能够顺利的开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学校没有将这一活动很好地执行下去,往往是虎头蛇尾。要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就必须把集体备课当作一项制度,长抓不懈。每周应确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来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时,教师可以畅所欲言,对教学内容的见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在集体的智慧下,教师把握了教学的方向、考试命题的动向,这样心中明白了,教学就不是云里雾里自己都搞不清该往哪方面走的问题,做到了心中有数,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除了集体备课外,还有很多的形式,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样大家在教学中慢慢地选择适合自己教学模式并加以运用了。
(三)从学生层面掌握学习的技巧,提高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我们才能说教学的目的达到了,否则教师教得再好,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用处的。在这里我和大家说说经常我们见到的也是我们经常用的几个学习技巧,算是老调重弹。不管采用哪种方法,一定是自己所熟悉的,能够灵活运用的方法,一知半解或者是完全不了解的方法切忌使用。就是说所采用的方法务必要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相一致,这样才能发挥其效应。另外,方法很多适合自己的很少,需慢慢找,反复试验研究,最终定型为自己的方法,这样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也容易学到知识。
三、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和前景
现在的教学改革模式五花八门,可以说应有尽有。我们必须明白,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是一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基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教学研究,它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和途径,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方面有独特的效果。所以说,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是深远的。我在教学中体会到,一堂高效的课很不容易构建,教师感觉很好的课,在学生哪儿恰恰不是最好的,老师讲得津津乐道,而学生却昏昏欲睡。所以,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我们克服了这种状况,就能真正掌握语文高效课堂的内涵和精髓。那么,我认为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非常乐观的。语文高效课堂可以培养优秀的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教改能力,巩固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这些反过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效率上去了,学生的负担就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一旦提高了,教学的课堂气氛一定很活跃,这样学生的学风就正了,学习的积极性就加强了,教学效果肯定是好的。
四、结语
总之,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而学生的学又是教师教的出发点,这种循环往复的教学过程,全靠语文高效课堂来支撑,所以,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就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我们必须把它做好落实好。
作者:赵万生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第二中学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因为它的基础性特别强。语文学科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还能教给学生运用这些语言文字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语文学科是一门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学科,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语文学科独有的特点
(一)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参与能力都得到提高,真正实现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品质。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无疑都经过了精细的加工和雕琢,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艺术美。学生通过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为之感动和兴奋,从中受到启发,甚至有的学生在会产生亲自创作艺术美的冲动。从这一点上来说,语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审美素质的完美结合,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三)语文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语文作品不是以情感人就是以理服人,带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才最终被确定出现在课文中的,这些文章都凝聚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都体现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有力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入对学生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因此说,语文作品的学习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思辨性或者很强的叙事性,还有的作品非常幽默、风趣,这些都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宣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作用非常明显。既然语文学科如此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素质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提高语文学科的奇特效果呢?笔者以为,要做到这一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与学是两张皮。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逼迫”下,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主权。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也是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的。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产生自主创新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学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的品行和各方面素质。
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和谐统一
(一)教师要学会启发诱导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要想上好一节课,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就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就要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教师启发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从教学目标上,从教材特点上,从教学方法上,从多媒体的运用上等方面,从而真正把知识变为学生的能力。教师启发诱导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分析、探究、发现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强了信心,同时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语文学科在这一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因为,语文课文中涉及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有很多生动逼真的描写、抒情,有简练有力的议论,有趣味横生的说明,也有精妙的比喻、精辟的哲理等,这些都为语文情境教学创造了条件。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内容能让学生增长很多的知识和见识。比如,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趣闻趣事、某地的风土人情等。那么,教师经常用到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哪些呢?其中就有多维思考法。所谓多维思考法就是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较常用的问句形式有“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应仅仅停留在是与非的问题,而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三)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一位好的教师不是看他讲课有多么的好、多么的生动,而是要看这位教师能不能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是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经典作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和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学生在用发展、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这就是进步。当然,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显得肤浅和怪异,这时教师不能随意批评,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要大力鼓励,及时指正。
(四)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敢想敢说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到底对不对呢?需要进行验证。在验证时,教师就可以发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思考、再讨论,最后形成统一的见解。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说、敢说,让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谈论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
三、结语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是素质教育的保障,反之,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又促进了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工夫,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张万进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凤凰学校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基本特点
所谓的多元化教学不仅仅表现在对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并且包含了学科的基本性质、学科的思维形式以及教学方式中所采取的角度等。对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主要是在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将教学系统检修开阔,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学科的认识与理解。其中,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性的社会学科,在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几率升高,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发展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初中语文与小学相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将原先读写模式的基础上,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阅读能力以及综合探究能力有所考验。另外,在语文课程改革之后,初中语文在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文学素养以及情感因素的培育,只有培养学生对文章能力的理解,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语文思维体系,培养文化素养,那么就要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积极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多元化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实施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多元化教学方式是极其重要的,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
一般而言,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课文与写作两个部分,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对课文进行分析,对写作能力进行训练,还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意识的建立。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时候,要结合多元化教学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分析与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进而从多个角度对文章的核心进行分析与研究。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同一观点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以正反两面为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还要指导学生利用不同角度见审题,针对作文题目展开讨论。由于审题角度的不同,在层次叙述以及作者价值取向上也存在不足,进而会呈现出思维的多元化现象。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1.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基础,在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强烈的学习兴趣中加强学生对思维能力的发散以及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生练习写作之前,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让学生对大自然有所了解,对作文题目展开思考与认识。只有如此,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产生深度。
2.开展分组合作,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语文课程理念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另外,在开展多元化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方式,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集思广益,让小组之间对讨论结果进行讨论与交流。
(三)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课外知识
在历经语文课程改革之后,我国语文教材的内容得到发展与完善,但是教材选取的内容有限,语文教材的涵盖面比较广,综合性比较强,其语文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教材之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训练,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触角能够延伸到课外阅读之中。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将比较优秀的课外读物引荐给学生,让学生在开展课外读物的时候,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除此之外,在学生写作训练中,教师也可以将课外读物的内容进行引用,从而对文章进行充实。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结构,在该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产生多元化要求,单一的学习模式以及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发展,无法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及文学素养的形成。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多元化语文教学,采取多元化语文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让学生能够对事物进行处理与分析,进而促进自身文学素养的发展以及进步。
作者:沈建红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梁家墩镇中心学校
一、在网络环境下,深化语文教学体验
网络环境给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提供了动力,也让课堂教学节奏更快,教学环节更加紧凑。多媒体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对于教学内容的扩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并不是教师一句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从文字学习中获得真实的体验。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感悟,有利于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比如,在讲解《荒岛余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主人公在荒岛上的心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重现文章中的情境。针对文章中主人公在荒岛上收集各种材料建设房屋的情境,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为学生搜索一下相关的动画或者视频,让学生通过课外资源来了解荒岛求生的艰难,了解主人公的坚强与机智。当播放动画与视频时,学生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仿佛自己就是主人公,他们跟随动画、视频一起去体验荒岛的生活,去感受余生者的心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找到自己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网络环境让初中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在网络环境下,促进语文教学个性飞扬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方式和对新知识的领悟能力,这会影响因材施教的实施。一些教师出于对课堂时间的考虑,不能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设备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也让教学活动更加紧凑。交互性乃网络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与网络进行人机对话,并得到反馈,相互学习、补充,利用网络资源激活思维,以求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率。长此以往,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作业设计与反馈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就作业内容进行交流,共同研究作业中的难题。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单,安排预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件制作,并展示自己所制作的课件成果,这样促进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在学习《森林中的绅士》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业水平,让他们利用课下时间做一个相关课件,展示自己对于此文的理解和收获。同样,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让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妙趣横生、多姿多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资源的合理应用与开发为初中语文教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彰显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要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教师需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支持初中语文教学,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会大大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网络环境的存在与方法的合理利用,会推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飞速发展。
作者:翟爱芹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沣水中学
一、开展“快乐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路径
1.让语文融入生活,开展快乐的实践
之所以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正因为语文的一面就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社会生活的扩展和提升、体验和还原的一个过程反映。所以,将对语文的学习融入生活,将生活的过程融入语文,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领域,拓宽他们生活的范围。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四季交替,万物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开展各类快乐户外实践活动,引导初中学生探索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放下手中的课本,去感受冬日的雪地、去聆听春雨的细述、去追逐夏日的清爽、去感召秋天的悲凉……这样一种丰富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体验,不仅能够塑成学生对生活充满各种感悟,还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快乐活动之余,体悟到生命与自然的内涵,铸就未来梦想的雏形。
2.让课堂充满激情,打造快乐的课堂
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的要求。追求艺术是一种境界的提升,要想改善传统语文课堂上沉闷的气氛,就要把课堂教学当作一门艺术,为语文课堂注入激情元素。其一,会听也懂说。教师先对课文进行诵读,让初中学生放松心情,平静地聆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通常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震撼心灵的情感渗入,令学生自然而然地展开对课文内容的联想与感悟,然后再组织讨论,各自畅谈内心感受。其二,会问也会读。教材蕴藏的内涵很多,能学到多少,取决于教师如何挖掘。在读中存疑,将薄文厚读,长文精读,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寻文章中的疑点,提出自己的困惑,再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实现教材灵活化,碰撞思维火花。
3.让学生爱上阅读,进行快乐的读书
要想实现阅读教学的低投入、高产出,笔者认为首要应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一旦学生爱上阅读,也就等同于爱上了语文。现实中,教师的行为通常能够引导学生的行为。比如,经常与学生分享中外名典中的佳文美句,营造良好的读书气氛,久而久之初中学生也逐渐潜移默化,被阅读气氛感染。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学校馆藏书籍,或是在班级内组建图书社,发动教师和学生一起捐赠自己的图书,并定期进行轮换,组织开展读书沙龙活动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空间,使读书成为他们的内心需求,阅读成为了一种快乐。
二、实现快乐语文教学效益的相关建议
1.对快乐课堂快乐语文的设置方式要符合教学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仍有部分教师对快乐课程的安排就是想方设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欢乐,将教师的职责投射在了“只需要负责活跃课堂气氛”。还有部分教师为了逗笑学生而荒唐地落入俗套。如讲授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将自己装扮成套中人,用滑稽的外形逗乐学生,引致哄堂大笑。快乐的目的是达到了,但明显与快乐教学理念相悖。这种方式不是不可取,而是没有真正体会快乐课程,正如“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显而易见的刺激,那你永远无法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2.对快乐教学定义的把握要准确、适度
针对这一点,主要反映在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快乐教学就是降低教学要求,减少学生功课负担。然笔者认为,快乐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减少作业量,而是用合理的方法将学生从升学强压中解救出来,让他们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学习。当然,对任何一种方式的过度使用,都将适得其反。如何把握适中,就需要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摸索,寻找各类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摒弃打压式的被迫学习。
作者:赵瑞华 单位: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彭屯初级中学
一、注重探究合作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笔者就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认知能力,并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探究题:
(1)《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开篇便揭示皇帝爱穿的漂亮,作者有何意图?
(2)对于“新装“,骗子是如何介绍其特点的?
(3)皇帝欣然相信,这是为什么?官员为何违心的认为新装非常美?
(4)文章最后很有意思,以小孩捅破真相,作者有何意图?
(5)从童话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笔者在探究题的设置上,一方面,切合学生好奇的个性特点,逐层推进探究题的题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逐渐领悟童话故事的含义,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学生以发散的思维思考问题。在“文章最后很有意思,以小孩捅破真相,作者有何意图?”的问题探究上,由于学生认知与探究的不够深入,以至于问题探究未能达到应有效果。对此,笔者就引导学生,作者的意图是:“世人皆混,孩童独清”,以此作为文章结尾,更具有现实讽刺意义。
二、结合实际开展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分层教学是基于有效教学下的重要教学方法,强调以全体学生共同发展为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入中学之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差异性逐渐显现。为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教学。首先,教师为实现教学的全面性,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层教学的核心在于如何让教学更加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分层教学是帮助学生找准定位,充分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此,在分层教学的组织开展中,应切实掌握好几大原则:
(1)目标定位要准确。教师是教与学的组织者,在分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
(2)提问设计要分类。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互动性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提问设计要有“梯度”,便于全体学生投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练习设计要科学。练习不能一味强调难度,照顾学习好的学生更好发展,而应该统筹兼顾,保证全体学生得到练习巩固。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不同。语文知识水平高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且写作、阅读等能力比较突出;有些学生学习刻苦认真,但语文学习成绩中等;有些学生语文基础差,在阅读、写作等方面能力匮乏;有些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兴趣更多的指向于其他学习。针对这些,笔者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缺乏语文学习兴趣;拼搏层:学生语文学习刻苦,愿意去学习;奋飞层:学生语文基础良好,语文写作、阅读能力强。于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教学要求,确保各层次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在《社戏》的教学,基础层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阅读,并掌握课本的单词,了解中心思想;拼搏层学生在此基础之上,需要对语法有所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而对于奋飞层学生,则在拼搏层的基础之上,强化学生扩展性阅读,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完善教学评价模式,客观评价学习成效
新课改强调“以生为本”理念的践行,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此,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之下,完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模式,是践行新课改理念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容易被忽视。对此,在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要重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激励性,突出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对此,首先,教学评价要体现全面性,不仅需要对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评价,而且对于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也要真实反映,体现语文教学的全面性。如笔者在教学评价中,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分数+等第”的方式。即:分数: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进行卷面测试;等第: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采取考核评定的方式,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其次,教学评价要充分激励的重要作用。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笔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AB”卷的考试方式。一方面,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强调学生能力的客观考评;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全面性,确保学生通过努力获取应有的成绩,进而消除学习过程中的自卑心理,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四、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拓展语文教学空间
拘囿于课堂的语文教学,难以体现新课改下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对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应整合教学资源,为语文教与学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在笔者看来,一方面,语文教学应积极开拓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活动,让教学更加的丰富多彩,契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基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这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实际教学而言,语文教学进行科学延伸,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创造了基础。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活动主题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对此,强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在一定层面拓展了语文教学的广度及深度,契合新课改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结合自然科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探索月球奥秘”主题活动,就是结合地理等知识而开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并开展“我是月球小专家”的知识擂台赛,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与此同时,为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教学,教师可以依托此次实践活动,开展“月亮文化”的写作训练,让学生通过所搜集的月亮文化与知识,展开自我想象,写一篇关于“月亮”的文章。这样一来,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助推剂,而且依托实践活动,激活了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氛围积极活跃。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教学空间,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之中,转变过去被动的教学形态,这就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效。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之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程理念的践行。对此,在新课改之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应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践行“生本”理念,并务实做到:
(1)注重探究合作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结合实际开展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3)完善教学评价模式,客观评价学习成效;
(4)整合教学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空间。
作者:李淑琴 单位:宁夏西吉县实验中学
一、多元化教学特点
多元化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多角度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多元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改进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在教学过程中,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共同取得发展进步;在教学课程开展过程中,能充分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
1.重视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从不同角色、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然后促使学生针对不同角色、不同角度进行多元化分析,将这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养成一种多角度分析的习惯,久而久之教学效率就能得到提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多元化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充分保证学生在上课时能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拥有一个热情高涨的情绪,教师也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角色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真实的感受,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和展现。
3.合理评价教学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学生出现不一致的意见,教师不应该以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辩论,将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针对此问题展开辩论。学生在辩论赛开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了解不同的意见和原因,另一方面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变得非常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广泛发展。
4.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解答,通过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明显地提升整个教学效果,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家长、学生和教师三方面共同努力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使初中生在一个和谐、积极向上、快乐的环境中成长。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不断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教学课程的开展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学好文化知识,培养道德素质,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周柏松 单位:四川省开江县长岭职业中学
一、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语文老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使学生成为探讨和学习知识的主体;综合性学习就是给学生留下更多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他们不断巩固自我,发展自我。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学习中,语文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式的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共同解决难题,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运用综合性理念,避免了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科的相互融合,更加喜欢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将文学与社会搭配,将艺术与语言结合,在全方位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他们学习素养的形成。
二、促进综合性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效果更好的措施
(一)语文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老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运用综合性理念进行教学时,老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内容和重要性,保证综合性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要树立综合性教学观念,将综合性教学观念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生而言,正是获取知识、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的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运用综合性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发挥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最大效力。例如:立足综合性语文教学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不同学科类的文章作为提升他们阅读能力的手段,并将班级的学生进行划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然后对阅读理解进行讨论,并分享各自的答案,提高了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将课程资源进行扩充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资源比较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有效的资源,将课外资源与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将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最优的教学方案,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课堂;教师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开放性的数字、网络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理论是基础,实践则是关键,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促进学生走向创新之路。在综合性学习中,实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例如:对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人物故事,将其编成舞台剧,并安排学生进行表演,从而促使他们理解课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对于学习的科普类文章,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科学技术进行了解,让学生利用电脑去查询相关的知识,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对语文的认知能力,从而发挥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效能。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综合性教学理念是必然的选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将综合性教学理念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张存海 单位:甘肃省永登县民乐乡官庄初级中学
一、多媒体能巧妙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化为学习行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落实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课堂导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特别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各种手段来促使导入环节的多彩,使课堂导入一下子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新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上,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多媒体教学符合初中阶段学生感性思维活跃,而理性思维相对不足的特点。它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材料,能把无形化为有形,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生动形象的知识,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课堂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讲授《木兰诗》这一课时,由于人物历史相隔久远,因此,在课前我利用互联网查找关于花木片的各种资料,如图片资料、影视资料等,并通过多媒体制成了优美的课件。这样,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到太陌生。通过欣赏关于花木兰的相关视频资料,学生能在动态的画面中,以一种直观感性的形式切实感受到花木兰的英勇和柔美,体会到了作者对木兰的赞美。这样,通过这样的导入环节,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个体体验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所选内容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文章,对于学生思想的提升、情感体验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语言优美,仔细研读,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感。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一些生僻字、学习一些语法知识、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中心意思。初中语文教学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文章文字的了解,进一步领会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真正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具有思想和见解的独立个体。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产生各自的情感体现,达到对文章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这样才能转变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单纯采取一种语言描述,简单学习一些语法、生僻字,单纯剖析文章段落的简单处理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教学环节的需要设置一些情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中体会到作者描写的意境,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平白枯燥的叙述的弊端,为学生营造一种符合文章内容的氛围,将学生带入文本中描述的具体情境之中,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深层次的解读文本内容,从而获得个性体验。
三、多媒体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教育的迫切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摆脱传统的以教师枯燥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创造各种情景,通过学生的探究、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大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克服传统的课堂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局限性。它可以通过搜集到的图像资料,以一种动态的、感性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突破时空限制,给学生创造一种无限遐想的空间。在这种空间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也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语文教材中的优美作品,作者通过文字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本身也蕴含了一些优美的意境,使学生能根据文字描述去想象蕴藏在其后的意境。
总之,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引用,符合学生的实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越性。而且,它能够增强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尽量避免容易出现的一些弊端,从而促使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的功效,实现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
作者:杨眉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第十五中学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各门学科百花齐放,成果硕硕。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这一切大大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实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深感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农村学生先天不足,学生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
1、错别字多。我们的学生不敢放胆写,一动笔错别字犹如一个个小蝌蚪就冒了出来,真叫人哭笑不得。最基本的字写不正确,严重影响汉字作为表情达意符号的作用。偶收一女生写给男生的字条,小小文章表达出的感天动地的情感让人感动,但令人可惜的是有太多的错别字。如把疑问词“吗”写成“骂”,遵守诺言的“遵”写成“尊”等,真叫人心痛。如此一份初恋的情感竟叫错别字害的如泥牛入海,其他作业中的错别字可想而知。
2、书写极不规范。“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字要认认真真地写,但我们的学生对此极不重视,把堂堂正正的方块字写得东倒西歪,叫人无法辨认,虽然有许多语文试卷中有抄写性的考察,把给出的内容抄写在方格内,白送分的题目,可真正符合要求的学生微乎其微。常言道:文如其人,字如其风。我们的学生,字写的不规范也反映出平时行为的不规范。因此,我觉得要求学生规规范范的写字也是认认真真做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3、作文味同嚼蜡,作文如冬天的老树有枝无叶,枝枯水干,表现不出鲜活的生命力。作为语文教师看学生作文,心中泛出的是苦苦的、酸酸的感觉,因为学生在那里如坐针毡,抓耳挠腮,望本子兴叹,感叹作文难啊!
二、教师引导不力。首先是面对教学质量的压力,教师心中想的,双眼盯的都是质量,但对质量真正如何提高,缺少真正的思考,盲目地、过糟的拔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于是,基础的字不认真考查了,书写的规范性也不做严格要求了,最基础的用词造句也不管了,什么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更不用谈了,代之而来的是各种参考资料,成套的试题做了又做,结果是想象的空中楼阁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灰心,学生死心。
其次是教师忽视了语文学习的细节,本身起不到示范作用,板书潦草,不规范,作业批阅大而化之。
三、课外活动匮乏。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两节语文课,扪心自问,有谁真正带领学生搞过语文读书活动,有谁真正带领学生面对广阔的农村田野抒心中的情怀。
面对以上的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同仁思考。一、夯实基础
语文学习如同小孩走路,来不得一点点的虚假架子,必须在无数次的跌倒、滚爬中反复的锤炼,以写好每一个字开始。规范汉字的书写,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认为“书法应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来选修,应该重视中小学的毛笔字课。”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经“出炉”,在语文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释,即每错一个字扣一分。这一要求,体现出国家对我们“国字”的高度重视,对我们从事语文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教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已不是口头上的事,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二、跌打滚爬
写作方面应该让学生融入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言为心声,作文就是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是从内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感。部分教师为了走捷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范文来应付考试,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学生的心中装的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感受,把学生置于生活之外。因此,学生的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春花,春风、春雨也远远地关在孩子们的心田之外了。当你让学生写身边的人事景时,孩子们感到茫然,写什么呢?抬头是电棒,墙上的几幅标语,低头是书本,就是没有活生生的事,就是没有迷人的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向当年的铁人王进喜跳进水泥浆中拌水泥一样,夯实基础,跌打滚爬,让我们静下心来,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写,让我们心情畅快地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