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09:25: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旅游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无锡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无锡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和推广,将无锡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吴文化底蕴加以融合,打造出了一批精品旅游路线,设计出了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但是,无锡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旅游景点的文化特征体现不明显。
当前,无锡的旅游景点产品的开发偏重的还是自然景观,比如,浩瀚的太湖美景、秀丽的江南园林、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打造这些景点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却忽略了这些景点的文化内涵,而文化才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力量,没有文化特色的景点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无锡作为吴文化和工商业的发源地,应该充分反映出无锡的文化特征。
(二)文化旅游突破创新不足。
无锡的文化旅游还停留在文化景观的陈列、观光这个层面上,形式比较陈旧,激不起游客的兴趣,游客往往走马观花,快速浏览一下就一经而过。要想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开发游客可以参与和体验的产品,比如泥人博物馆,可以让游客亲手来参与泥人的制作,这样比单纯地欣赏泥人作品效果要好很多。
(三)“吴文化”品牌体现不明显。
无锡的旅游没有充分体现吴文化的特色,游客对无锡最大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太湖上,没有用吴文化来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这是因为无锡的旅游景点没有从“吴文化”的视角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只是对原有景点的修修补补,无法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文化震撼。
二、无锡特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途径
(一)历史文化街区开发
1、修就如旧,修旧创新。
修旧如旧是指按照原有的旧有的样子修缮,修完后面貌与原有设计面貌相同;修旧创新是指在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等进行改造时,不仅仅对建筑外观进行改造,更引入创意文化、经济模式等新的内涵元素,使三旧在修旧的同时,更达到创新效果。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名片和文化象征,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变迁,因此我们在修建的时候,要按照“修就如旧,修旧创新”的原则,在尽量还原原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根据不同区域的特色进行创新改造。
2、打造主题商业街。
主题商业街,即整条商业集中在一起反映一个主题,并根据这个主题所设置的衍生类商铺,每个业态均为主题的一个部分。城市街区,无论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还是全新的建设,都要体现个性化,凸显主题化特征。以南禅寺为例,南禅寺作为市中心商业核心片区之一,2009年以来政府已投入上亿元经费,进行环境升级改造及业态调整提升。如今,新兴特色商业街区硬件上去了,环境变美了,美食一条街上的店铺也在创新合作模式的运作下渐渐成市,但如何摆脱过去小而散的格局、重新聚人气,成为摆在管理方和经营方面前的新课题。早前的南禅寺小吃店数量少且一直处于分散格局,难成气候。但经过近年来的整合、改造,南门头上美食街如今人气已渐渐回升,由众多口味组合成的“新派小吃”也开始在年轻人中形成一定影响力。
3、开发主题旅游纪念品。
目前在无锡历史街区看到的旅游纪念品大多缺乏新意,很多旅游纪念品在其他景区随处可见,因此要开发出具有无锡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比如吴文化系列产品,以产品来加深游客对无锡的印象,以旅游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古运河景区特色旅游产品打造
京杭大运河贯穿无锡城,充满历史文化内涵,人文景观也颇具江南特色,因而应该重点进行打造。经过调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打造:
1、打造无锡运河的文化内涵。
每个运河沿线城市都在打造独具特色的运河地域文化,无锡应该召集相关文化专家、学者一起出谋划策,提炼无锡运河的特色文化内涵,并体现在运河沿线旅游景点的打造上,在保护、保留运河景点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设计出新的具有无锡特色的物品,增加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2、美化运河环境。
近年来,运河的水质由于污染、建筑等因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质很差,甚至臭味扑鼻;运河两岸的现代建造物也使运河的古朴面貌受到了破坏,新开发的建筑杂乱无章,缺乏文化氛围。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我市古运河,应确立不破坏沿河街坊肌理和空间轮廓的原则,重点打造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复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打造中国丝业博物馆、古窑群博物馆和古运河博物馆,鼓励沿运河人家创办旅游服务业。同时在古运河段搭建“生态长廊”,开展水面“种植”实验,把美人蕉、睡莲等花草固定在水面的生态浮床上,通过植物对水中污物的吸附作用,平衡水域生态环境,净化水质,美化河道。
3、开发运河旅游系列产品。
从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来开发系列运河旅游产品。充分借助沿河景点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旅游专线,比如沿岸美食游、沿岸特色主题酒店入住、民俗风情游等活动,在游船上增加具有吴文化特色的表演项目和讲解,全面提升旅游观光的文化层次,带动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博览园开发
无锡有八个博览园,分别为,中国现代农业博览园、中国工业博览园、中国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中国阳山桃文化博览园、中国吴文化博览园、中国太湖生态博览园、中国佛教文化博览园,成为展示无锡产业特色、文化内涵、生态文明、休闲旅游的亮丽窗口。在博览园打造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文化特色。
特色是文化产品的生命,文化产品如没有特色,就失去了竞争力。无锡的八个博览园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宣传无锡的特色文化,在每个博览园旅游项目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无锡独有的文化资源。如吴文化博览园,就要彰显吴地文化内涵、体现生态景观效应、集聚休闲度假功能,要打造在海内外深具影响的吴文化品牌,向世人展现一幅清新雅致的吴地风情图。
2、把握创新理念。
博览园在很多城市都有,那么如何打造出无锡独具特色的博览园呢?这就需要把握创新理念,用创新理念来整合无锡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每个博览园的特色旅游产品。比如位于灵山的佛文化博览园,通过创新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理念,于1997年以当时世界第一的灵山大佛立像迅速成为华东地区的旅游热点;2003年,以国内首创的大型音乐动态群雕“九空灌浴”,开创了全新的旅游互动模式,给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2009年,建成了堪称当代旅游奇观的传世精品——灵山梵宫,同时依托灵山梵宫开发的系列互动体验式旅游新产品也相继推出,吸引了众多游客,有力地推动了无锡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3、重视休闲功能。
现代人的压力越来越大,旅游的同时注重休闲减压,因此,在无锡的每个博览园,要开发一些游客可以参与的娱乐休闲项目,如在农业博览园设置农产品采摘活动、在茶文化博览园建造颇具江南特色的茶室、在桃文化博览园设计亲子摘桃活动等,让游客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放松身心、增进与家人朋友的感情,提高对博览园的评价,为博览园带来更多的人气,促进无锡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丁兰华 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创意学院
一、旅游文化的界定
1.本土旅游文化
中国的本土旅游文化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通过地方文化的积极因素积累和凝结、充实和完善,不断丰富和壮大,最终形成反映本土特色的文化价值,并体现在景点中,让旅客通过所展示的内容了解当地文化。
2.本土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旅游文化成为旅游生命力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同时,文化因素对于旅游活动的现代化也有着更深远的影响。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旅游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必须着眼于本土旅游文化的建设。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若不能反映出该国的独特的精神文明,他们将失去最大的魅力。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所有的旅游和文化被世人所知时,这个国家就是繁荣的。旅游文化的各项资源是分散的,需要对相同特质的资源提取主题并相互渗透,聚合起这些分散的文化资源,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通过采取主题形式的展示陈列,对分散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是最具有影响力也最具效率的形式之一。
二、展示陈列设计在本土旅游文化中的应用
当今本土旅游文化已属最具代表性的大众旅游文化。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向往山清水秀、古朴风情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近年来,云南纳西文化及藏文化传播均离不开本土旅游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旅游业在面向大众的大环境下,需要了解大众的文化层次或文化水平,不仅要通过综合性的展示或陈列让旅游的不同人群接触并快速了解当地文化,同时也应该注重周边商圈,在商业展示设计里,营造注重本土元素设计的商圈氛围,能够更加全面有效地进行文化宣传。
1.传播本土旅游文化的方式
去展馆参观已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内容,展馆内的展陈便是重中之重。展陈设计传播本土文化,一是通过展陈设计空间序列,让游客按设计思路进行系统有序的参观。二是通过侧重局部的展陈设计,突出重点,展现本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三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展陈设计,凸显不同的本土文化层次,便于不同文化水平的游客了解当地历史人文。四是将本土的文化综合体现在所展示陈列的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不同信息中,与设计风格相呼应,形成文化综合体,也给游客提供交流的平台,互相传递信息。
2.推动文化产业经济发展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购物已成为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旅游景点游客的消费购买力,展示陈列设计起到重大作用。首先展陈能够将分散的文化结构系列化,进行最大限度并且有包容性的归类。其次,展陈能够将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将本土旅游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进行商业性的展示,突出产品文化优势,吸引游客消费。最后,展陈还能够将游客消费最多的具代表性的本土旅游文化产品进行产业化生产,形成有代表性的商业系列旅游文化。因此,展陈设计不仅将文化归类展示传播,更能推动本土旅游业的经济发展及推动本土商圈综合体的发展。
三、不同性质本土旅游文化相应的展陈设计模式
高科技陈列工具的应用,到人性化设计,再到绿色有机的环保设计,不同的内容模式应按照不同的设计方式分类。那么如何将多样化的设计方式融合,并有机统一到一个整体的空间内,让设计看起来完整并且丰富多样,最好的方式便是将设计融入进文化之中,将文化性质或元素分类设计。因此,将本土旅游文化按文化性质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1.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此类旅游文化为显性文化,具体表现在流传下来的物品上,因此,展陈最好方式是博物馆、展览馆为主的系列陈列模式,如:文化街区展陈,文化旅游村展陈,主题公园展陈等等,不仅具有观赏性,拉动人气,同时也不需大规模开发,只需定期保护维修。
2.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类旅游文化为隐性文化,具体表现在一些风俗、民间艺术上。展陈方式可利用节日通过当地传统庆典活动进行文化宣传,也可用博物馆、文化馆展陈模式,再加上艺术表演、娱乐活动进行展示。这类展示手法具有较大娱乐性,也较容易被游客接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展陈设计对本土旅游文化的传播及旅游文化产业的推动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对传承本土的地方旅游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传统和多种形态的地方文化,这些地方文化通过传承来保留,通过开发旅游来发扬。
作者:丁倩 曾颖 单位:新余学院抱石美术学院
一、秦皇岛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
1.市场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人民生活质量水涨船高的趋势以及工作之余假期的增加,都提升了人们对旅游的热情。旅游消费也开始呈直线增长,人们开始更多地崇尚自然、回归本性,“绿色、健康”的旅游理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资源优势
秦皇岛市在旅游资源方面可谓是天赋异禀,拥有25个A级景区,黄金海岸、集发生态园以及老龙头、求仙入海处等景点在国际旅游业内都享有盛名。在2006年中国宜居城市的评比中,秦皇岛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绿色的城市形象,在众多的评比城市中脱颖而出。
(二)弱势:
1.经营管理不善
相对于国外高效集约化的管理方式,秦皇岛在旅游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方面还处在低级阶段,特别是针对旅行社的管理方面,秦皇岛目前无法实现拥有高品质旅行社的目标,另外,在相关旅游产业的整合方面也需要改善。当前旅游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不善,导致秦皇岛市无法形成国外那种高效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同时更无法达到规模效应。
2.客源市场不足
秦皇岛市虽然当前的旅游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客流量也逐年递增,但是同国内其他滨海旅游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游客量的不足成为阻碍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秦皇岛市必须在拓展旅游市场、吸引游客等方面进行改善。同时,秦皇岛市旅游产业的薄弱环节主要在入境旅游接待方面,2012年秦皇岛接待入境游客28万人次,仅占全年接待总量的1.20%。因此,秦皇岛市必须在境外游客这块市场的竞争力方面进行补强,提高境外游客的数量。
3.季节性旅游明显
作为滨海城市的秦皇岛,在海洋气候的影响下,旅游业的季节性十分明显。北戴河的老虎石海滩、昌黎的黄金海岸以及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等景区是秦皇岛市的支柱性旅游产品,旅游的时节一般以每年的五月份为开端,七、八月份会是旅游的高峰期,一直到十月份开始转入淡季。游客来到秦皇岛旅游通常是为了“避暑”,因此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季节性很明显。北戴河在旺季时,所有的餐饮服务业市场十分火爆,而转到淡季之后,整个北戴河如空城一般,餐饮服务业也都处于闲置状态。
(三)机会:
1.旅游政策的出台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开始迎来新的春天,从中央到地方,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政策的相关导向,越来越多的政策性文件为全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国家领导人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直接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和“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就从政策面上积极地反映出了政府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2.消费者旅游观念转变
有需求就有市场,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旅游消费开始被大家广泛关注,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指标,现在人们喜欢走出家门拥抱自然,无论是自驾游还是假期旅游,人们开始接受了这种消费习惯。旅客逐渐表现出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这也为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有潜力的市场,并且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旅游业的转型。威胁:目前,在国际整体环境中,我国在服务贸易发展方面正遭受着巨大的挑战。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失,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还不明显,对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很不利,同时增强了服务贸易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伴随着中国旅游市场逐渐地对外开放,国内旅游业的竞争也逐渐变成了国际旅游业之间的竞争。针对国内旅游业来说,承德的皇家长城文化,“浪漫之都”大连以及“帆船之都”青岛都对秦皇岛的旅游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国内严酷的旅游业竞争为秦皇岛市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二、秦皇岛市旅游文化品牌形象设计
1.理念形象设计
理念系统通常指的是旅游城市应有怎样的方向,想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状态以及旅游城市应该有怎样的特点、理念等。此核心理念的定位将是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的核心,是旅游文化品牌形象设计的方向。秦皇岛市应该打造以“绿色、健康”为核心的城市旅游文化品牌理念,以清新的自然环境以及天然的避暑胜地为基础,以秦皇岛市古老的长城文化作为辅助,打造绿色、养生、避暑的旅游胜地。东有“浪漫之都”,南有“帆船之都”,那么可以将秦皇岛市打造成“绿色健康之都”,从而与其他旅游城市的理念区别开来,提升秦皇岛市旅游文化品牌。
2.行为形象设计
行为形象设计通常而言是理念设计的外延,被业界形象地称作“城市旅游文化品牌形象设计的四肢”,也就是将旅游理念形象化的过程。
(1)政府行为形象
政府行为在秦皇岛旅游文化品牌形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旅游业是政府的支柱型产业,秦皇岛政府各个部门应当发挥各自的职责,共同提升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第一,要确定旅游业的角色定位,同时要紧扣“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第二,要强化相关的旅游政策的执行,认真贯彻国家颁布的旅游管理条例及法令。第三,加强旅游市场的管理,完善旅游市场系统,指引旅游企业公平竞争。
(2)旅游企业行为形象
旅游企业行为形象的设计应该遵循“理念设计”,并实施到相关企业的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中,旅游企业人员应当从自身的仪表到内心的精神面貌都以理念设计为指导。游客进入秦皇岛旅游时,第一个要接触的就是旅游企业。所以,秦皇岛市给游客的整体感觉和印象与旅游企业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旅游企业员工注意自身的形象,才可以将秦皇岛市“绿色、健康”的旅游文化品牌推广给游客。
(3)市民形象设计
作为以旅游为主要产业的秦皇岛市,其市民的形象设计也至关重要。首先,政府要对旅游产业进行宣传,让秦皇岛市旅游文化品牌形象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市民从自己做起,尽力为秦皇岛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政府要完善当前的旅游法律法规,对破坏城市旅游文化品牌形象的居民进行及时的约束及制止。
(4)节事旅游设计
中国目前拥有节事旅游产品将近5000种,几乎每一个省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产品。作为滨海城市的秦皇岛,可以以北戴河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定期地举办一些以“绿色、健康”为品牌理念的节事活动。可以融合一些“生态”“休闲”等元素进行设计,例如“长城葡萄酒生态文化节”“鸽子窝绿色生态节”“金色沙滩文化节”,还可以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举办“万人游泳节”“万人滑沙节”“万人自行车节”等以“健康运动”为品牌理念的节事旅游产品。
3.视觉形象设计
(1)旅游城市标志
城市旅游文化品牌形象中最醒目的视觉体现就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城市的标志是对一个城市旅游理念的高度概括。城市的标志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体现出秦皇岛市的旅游文化特点以及旅游文化中“绿色、健康”的内涵,应该选择简单明了的LOGO作为标志,可以直观地表现出城市旅游文化的品牌形象,比如海鸥、海螺等LOGO。可以在秦皇岛市的商业区域或者广场、公园等地设立城市标志图案,让城市的标志深入人心,让人们一眼就能够记起海滨城市秦皇岛“绿色、健康”的旅游文化品牌形象。
(2)旅游海报设计
旅游文化品牌形象标志的运用,是让游客可以通过实物直接地认识该城市的旅游文化品牌的理念。因此,一份好的旅游宣传海报对一个城市旅游业的宣传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旅游海报的设计主要以秦皇岛市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以及重要景区作为宣传主题,旅游景区是一个旅游城市最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秦皇岛市的滨海休闲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
三、结语
秦皇岛旅游文化品牌形象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集理念设计、行为设计和视觉设计为一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促进。秦皇岛市必须在日趋激烈的旅游业竞争中迎难而上,把握机会,科学运用设计方法和管理手段,才能在这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作者:王楚鑫 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一、旅游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有更多的精力通过旅游途径来娱乐自己,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旅游不再是一种奢求,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已经走向了大众化阶段。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精力旺盛,与童年时期相比,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以父母为中心的生活圈子,他们渴望走出去,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渴望学习到新的知识来满足他们。其中旅游就是大多数学生十分感兴趣和乐意做的事情,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旅游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只是一种梦想。而语文教学中却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猎奇的心理,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利用课本资源,向学生充分展示所蕴藏的旅游文化,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动力,使他们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旅游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展现
(一)能够充分展示一个地区的民俗风采,为爱情喝彩
一提到湘西凤凰城,大家马上就会想到伟大作家沈从文及他的优秀作品《边城》。经过沈从文的描绘与刻画,湘西成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而又独具魅力的地方,是许多人心中向往的旅游胜地。湘西作为沈从文的故乡,那里既有着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同时也有着凄美的爱情故事;既有着最为和谐的社会风貌,又有着单纯、朴实的民风,这是课文《边城》为我们留下的湘西地区风土民俗文化的缩影。正是通过沈从文的《边城》,让我们发现了具有湘西特色的旅游文化圣地茶峒,它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烙印,是湘西地区风土民情、爱情理念以及文化的重要体现。
(二)见证了一段历史的缩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语文承载着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文化内涵多种多样,它是我国历史的有力见证,也为我国的旅游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学习这些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家孙犁,在他的《荷花淀》中,他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来赞扬那些在国家、民族出现安全危机,能够勇敢地参与到抗日战争中与敌人作斗争却又不失女人柔情的农村妇女形象。在抗日战争的紧张时刻,在弥漫着硝烟的战火中,白洋淀的百姓依然能够把爱国之情、夫妻之情以及人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塑造了高大而淳朴的劳动人民形象。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深刻体会到白洋淀的人情之美,更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展现诗人的情怀,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承载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诗词就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诗词的学习,能够向学生展现诗人的情怀,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他的《滕王阁序》,为我们展现了滕王阁的美好景象,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名句,使世人对滕王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为我国的重要旅游文化资源。在文章中,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展现了滕王阁的自然景象,在描绘自然景象的过程中又处处展现着诗人有抱负无处施展、不被重用的悲伤情怀。学生通过对《滕王阁序》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滕王阁的自然之美,同时还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个人情怀,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诗文学习能力。
(四)体现古人的冒险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语文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旅游文化,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古人对山水的涉险来体现出来的,通过展现古人的冒险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探索的良好品质。石钟山是古人比较喜爱的旅游涉险之地,关于它的由来,根据史料记载有两种说法:一是郦道元的“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因而叫做石钟山。二是唐代李勃的“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但是苏轼却对这两者给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产生了质疑,为了得出其中的答案,而亲自夜乘小舟来感受石钟山,因为石钟山也被称为“中国千古其音第一山”。通过对这一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石钟山的自然之景,而且能够在苏轼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下受到鼓舞,从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敢于质疑任何事情,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寻找其中的真理。
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展现旅游文化的教学策略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展现语文教学中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
随着社会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也被广泛地运用到学校教育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短片来展现文章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下,不仅感受了自然风光之美,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橘子洲头就是一个很好地旅游文化圣地,运用自己的文采向学生们展示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美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这其中的美,教师可以在讲解该词内涵的过程中,用相关图片与视频来加深学生对该文的印象。
(二)通过不同文章的对比,来展现语文教学中的旅游文化
从语文教材的内容来看,在许多篇章中都会涉及到旅游胜地,为了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教学中的旅游文化,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文章的对比,来展现其中的文化魅力。例如黄鹤楼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话”,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而与黄鹤楼有着江南三大名楼之称的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出名,有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美誉的岳阳楼成为历代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模仿而经久不衰的一个永恒主题。
(三)通过故事引进法来表现语文教学中的旅游文化
古老神话传说历来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玉女峰的由来是通过吹箫引凤这个神话传说而得出,并以此而出名。孝子峰的历史是通过沉香救母的故事而广为人知。而有着神秘色彩的华山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众多的旅游文化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采取有效地教学知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旅游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就能够满足对旅游文化的渴求。
作者:朱廉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旅游分院
一、旅游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从语文教材来说,其中也有不少关涉旅游文化的作品,在七年级到九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的篇目中涉及旅游文化内容的占2/5左右,其中涉及到山岳、动植物、江河湖泊、气候等自然景观的主要有:《日》、《月》、《三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济南的冬天》、《秋天》、《观潮》、《雪》和《桃花源记》等;涉及到古建筑园林和历史文化遗迹的有:《苏州园林》、《满井游记》、《中国石拱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不仅可以利用美丽的景物,以及其景物中所体现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养成,让他们能够用心拥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体会大自然,同时还可以利用文化历史丰富学生的审美内涵,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理解力。语文教材中还涉及了不少关于旅游活动的练习,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中就设计了“寻觅春天的踪迹”踏青旅游活动,这项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以郊游的方式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通过这个活动促进了学生对大自然的亲切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理解。
二、旅游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途径分析
(一)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来提高语文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授课质量
教师的备课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备课的质量对授课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参考教参,并通过阅读其他与本次课程教育主题相关的内容,对其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并总结而制定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备课才是比较完善、质量较高的备课。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表达出课文中所写内容的真实接触和感想,那么其备课质量必然会大大提高。比如在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一课的学习中,作者的登山路线是课文的线索,备课前教师需要一步步地根据文字理清作者的登山路线,将其系统起来才能进行下一步教学。而如果教师已经亲自登过泰山,经历过登山的过程,体会过登山的感觉,那么他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登山经过并结合这篇课文的描述,在很短的时间内理清作者的登山线路并通过将自己的登山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融合,加强备课质量。另外,讲课时,教师的心境、感受会影响到学生,教师在授课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自己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登到山顶时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情感变化等与学生进行分享,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充实、生动,情感更加真挚,更加有趣和真实,进一步将心境升华,深化,唤起学生的向往之情。
(二)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活跃性
在课堂上利用旅游资源能够有效克服语文课堂教学的乏味和刻板,如果学生曾经见过去过这些地方或者这些景物,那么他们就会踊跃阐述自己对课文的见解,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导出作者的思想意图,将文章还原到生活中,这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感受,升华思想。现在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电子游戏中,忽略了与周围人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理解产生了偏差,而通过旅游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活跃性,为学生创造了自主交际的场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交流意识,将语言知识转换成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并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利用旅游资源,使学生亲身体会大自然赋予的课文意境,并通过旅游知识的串联,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拓展学生的心智培养,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
古诗词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途径,再加上流传下来的古诗词都是精髓,因此更加具有学习价值。我国古诗词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作者身临其境写出来的,它们都是通过精炼的语句,来向我们展现了深邃的哲理和深远的意境,因而具有不朽的魅力。当我们外出旅游的时候就经常会发现在游览的地方会有一些作者写下的古诗词,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成为不朽的诗句在世间代代流传下去,当我们在诗人们曾经到过的地方读着他们留下的诗词,我们更加能够真实地领悟到作者所描述的那种意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抒发的那种情感,这才是文学真正的享受和体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加重视真实感受,只有通过真实的感受,学生才能对文学中的魅力进行深层次地理解、感悟和欣赏,将旅游文化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加诗句的直观感受和文学感染力。如果你曾经登上过泰山,当你站在泰山顶端,居高临下,极目远望时,你一定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唐代诗人杜甫所写下的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如果你曾经游览过古寺、古桥、古关、古镇还有古运河,那么当你在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时,你才能够亲临其境,想象到当时的月亮中天,乌鸦在凄凉地哀啼的景象,感受当时满天霜华的寒意,并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到当时面对江枫和渔火时作者难眠的心绪。
(四)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提高语文写作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任务就是积累,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而积累是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是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坚持和持续才能实现的。积累对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表达就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或者书面的方式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表述出来,没有丰厚的积累,就没有流利的表达。旅游文化资源就是一个积累的很好方式,它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学生可以按照事物的顺序,将旅游经过从头到尾、真实、有条理、有重点地进行叙说,内容要详略得当,并在记叙中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并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其中较为著名的代表作为《登泰山记》和《故宫博物院》等。
三、结语
旅游文化资源和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备课和授课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提高语文写作的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旅游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丽萍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一、开发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的意义
(一)促进资源的优化整合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开发动漫旅游文化产品,应首先站在游客的心理需求角度对现有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评估,根据动漫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给予准确定位,加强动漫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互为依托,促进区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例如,动漫化的旅游景点,就是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采用动漫、游戏等表现手法、制作技术,将旅游资源作为素材,在动漫游戏作品或产品中呈现、放大或延伸。同时,还可以动漫、游戏的传播途径宣传推广旅游景点,促进动漫旅游市场的培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有利于本土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动漫旅游以文化为内涵,以创意为核心,我们要充分汲取本土文化的精华,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将本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动漫文化中来,渗透到旅游产品中去。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承着人文风韵,发扬着中国精神,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受众,推动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本土传统文化能够走向世界,进一步加快全球化进程提供了有效地途径。
(三)完善拓宽动漫及旅游产业链
动漫产业的发展与旅游业以及传统产业紧密相连,其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很容易物化到其他产业部门,比如广告传媒是制造业等实体产业对外宣传的窗口;动漫文化可以成为旅游业的文化资源,动漫产品可以成为旅游业的物化产品等。传统的旅游项目多是以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或人文古迹加以修缮和保护作为静态的展示资源吸引游客的,往往缺少创新的文化内涵或互动参与的活动项目。如果利用动漫产业技术手段将静态的旅游资源动态化,甚至是赋予虚拟的生命,将会为旅游产品增添更新的活力,增加更强的吸引力,给传统的旅游景点带来全新的生命力,给旅游者带来全新的多元化体验经历。从而有效地提升和拓宽了旅游产业链。旅游活动中有助于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还有消费行为,并可有效拉动动漫服饰、玩具、食品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增长;动漫会展游等还可促进动漫出版、游戏、制造等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活动可以使当地形成一定的衍生品集散中心或者说商业中心,树立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使动漫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另外,动漫旅游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间、国家间、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进而为动漫创意的种子提供深厚的土壤。
二、我国动漫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本土动漫资源缺乏优良品质
我国曾以一部《大闹天宫》轰动国际动漫界,甚至动漫大师手冢治虫也不无感慨地说“是《大闹天宫》将我真正领进了动漫的大门”。然而在40年后的今天,大家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猫和老鼠》、《海绵宝宝》、《倒霉熊》,甚至运用中国元素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竟没有一个是中国出品。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自主制造的动画片年产量仅相当于日本一家动漫公司的产量,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70%以上的市场份额都被大批国外动画形象和作品所占据,中国大陆原创动画占有率却不到20%。动漫旅游只能到动漫强国去体验。中国漫迷应该说是名副其实的日本漫迷。国内首条动漫旅游线路也是到日本的动漫6日游。所以我国的动漫、旅游产业之间的交互必须由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来贯穿其中,创作出充分体现本土文化的优秀作品,来促进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同时在相关产业之间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共享原创,通过动漫、旅游产业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现有主题公园存在主题雷同,形式单一的问题
一方面,游乐项目主题不明确,也不便于更新,更缺乏本土文化内涵。迪士尼乐园的成功在于它的产品常变常新和个性强烈,更在于它具有浓烈的美国本土文化特色。所以,在主题公园开发中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才能得到持续发展。比如张家界以虹猫蓝兔为特色,青岛以海洋资源为特色等,都是希望能够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来吸引游客们的驻足。另一方面,动漫主题公园建设不能一时兴起,而应全面调研市场,找准定位,做出长期规划,进行多样化经营。现有动漫主题公园的游乐项目基本都依赖于各种游乐设施来吸引旅游者,而缺乏相关产业的旅游产品开发,如主题公园的酒店、餐饮、动漫衍生产品的销售等盈利项目。经营方式多数也只依赖于门票的收入。而门票的定价标准也需要深入调研和规范,以免出现贵阳动漫乐园的门票风波。
(三)建设盲目跟风,恐蹈失败覆辙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系列政策的“东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我国的动漫产业借此机遇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都看到了这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便开始将兴建动漫主题公园纳入发展地区动漫产业的重要任务。特别是今年,全球第六座迪士尼乐园在上海破土动工,风靡世界的卡通小猫HelloKitty乐园也落户浙江安吉,使这股动漫主题公园建设潮继续加温。仅吉林省长春市,就有至少两家动漫企业计划建设动漫主题公园。河南省也出台《关于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十二五”期间,将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全国动漫强省,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设2至3个动漫主题公园。“国际旅游岛”海南,也计划开发九龙山动漫主题森林公园。山东青岛则计划建设“动漫传奇海”主题公园项目,总投资额约70亿元,欲成为“全球首家动漫游戏海洋主题体验园”。在重庆市也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中国西部最大动漫基地“中华动漫大观园”。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动漫主题公园,为何如此炙手可热?长春市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赵建华认为,引发投资热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动漫主题公园能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效。他说,动漫主题公园是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它对两个产业的发展都有促进,可谓互利共赢。然而,业内人士却对各地投资动漫主题公园表示忧心。中国动漫学会常务副会长欧阳逸冰认为,经典动漫作品是动漫主题公园发展的灵魂,但目前中国这样的作品寥寥无几。他说:“如果没有《米老鼠和唐老鸭》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迪士尼乐园从何而来?假如我们用一个人们陌生的卡通形象设计乐园,又会有谁去呢?这种盲目建设,很可能适得其反。”广州动漫行业协会会长、国内著名动漫杂志《漫友》杂志社社长金城也持有相似看法。他认为,从开发旅游的角度来讲,建设动漫主题公园是具有投资价值;但从目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开发本土动漫主题公园还“未到火候”。动漫主题公园像一窝蜂涌上来,一个区就两三个,势必会带来过剩开发,资源浪费的不良后果。也可能会引起动漫主题公园的恶性竞争,最终导致几败俱伤。这种失败是有过先例的,最典型的就是20世纪80年代红火一时的西游记宫。当时,西游记宫作为一种形式新颖的主题公园,一经问世便一炮走红,短短几年,全国数十个西游记宫赫然建起。然而,这样生搬硬套式的重复建设,很快就失去了吸引力,继而纷纷倒闭。
(四)本土动漫旅游产品开发不足
首先,本土口碑载道的动漫作品还很缺乏,直接导致了动漫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足。其次,动漫作品的制作周期长,产生效益慢,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较难建立,间接影响着动漫旅游产品的开发。再次,目前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动漫旅游能为我们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动漫旅游产品开发的周期过长,尤其是一些主题公园一类的大型项目,从考察、规划到建设、开放,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另辟蹊径、开拓创新思维,充分依托资源,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动漫旅游产品。
三、我国开发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的可行性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拥有不可计数的多种衍生艺术形式。民族、民间、民俗与地方、地区、地域纵横交错,千百年间发展孕育所形成的不同文化,为动漫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意源泉,成为重要的动漫旅游资源。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和人口素质不断提高,通讯顺畅,交通便利,食住齐全,人们的观念更新加快,接受能力强,心理容量大,为动漫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不断深化的文化内涵和日益丰富的动漫旅游产品,能够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场的培育往往快于传统旅游项目。另外,动漫旅游参与程度高,是很典型的文化体验消费。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际环境又赋予了动漫旅游新的发展机遇,其空间将会不断扩展。
作者:完颜严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一、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现状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
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长白山以其雄伟、壮观、神奇、原始而著称,是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区。天池犹如一块碧玉被镶嵌在环绕它周围的16座山峰之中,景观神奇秀丽,巍峨壮观。另外,长白山还是一座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具有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物质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吉林省的水域资源也是相当丰富,世界闻名的第二松花江、鸭绿江、牡丹江、图们江、净月潭、查干湖、向海等都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被列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的吉林雾凇更是名扬四海,独具特色。吉林省拥有众多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民俗风情、革命文物为主要内容。吉林省有高句丽史迹、辽金历史文化叶赫古城和伪满皇宫博物院等众多的遗址遗迹,最具吸引力的是世界文化遗产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遗址。同时,吉林省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武装的主要活动地区,因而遗留了许多革命遗址。此外,吉林省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白城地区的蒙古族、梨树县叶赫乡的满族、延边的朝鲜族都有着极其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素以文化城、汽车城、电影城、科技城、大学城享誉全国,科教文化、汽车文化、影视文化等文化环境构成了这座城市独有的人文社会环境。这些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吉林省旅游收入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
(二)特色旅游文化突出,备受中外游客青睐
近年来,吉林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活动,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冰雪旅游。凭借丰富、优越的冰雪资源优势,吉林省大力发展独具魅力的冬季旅游项目,规模逐步扩大,项目不断丰富,游客日益增加。2013年,吉林省各地以“梦幻冰雪,精彩吉林”为主题开展了各项旅游活动。另外,吉林省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现代农业观光资源,重点开发了“葡萄酒之旅、田园之旅、雪村之旅、采摘之旅等乡村游产品”。“经过积极培育,全省共有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23个,“农家乐”近500个”。颇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温泉旅游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特别是堪称亚洲室内生态温泉之最的长春双阳御龙温泉度假村,以特有的“南国风光”著称于温泉业,成为人们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三)旅游产业要素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吉林省强力推进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促使全省旅游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旅游接待设施方面,“全省高星级酒店数量明显增加,其中5星级达到14家,4星级达到40家,仅长白山地区就新增5星级标准酒店6家,达到了10家”,使到长白山旅游的人数大幅度攀升。在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全省开工建设旅游大项目307个,其中新建项目109个,续建项目198个,已完成投资78亿元,呈现出投资大、数量多、标准高的特征。在旅游交通方面,2012年新增长春至合肥、长沙、贵阳、福州等近20条航线,使吉林省航线总数达到近90条,通航城市达至54个。铁路方面,增开了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扩大了吉林省旅游客源市场。在旅游商品方面,目前吉林省有开发、生产、销售旅游商品的企业近600家。依托长白山自然资源形成的传统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制品,依托农业大省、生态大省开发的绿色生态保健食品、饮品,依托黑土地文化、冰雪文化、汽车文化的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深受旅游者的喜爱。
二、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存在薄弱环节
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门、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核心企业,如果其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旅游景点景区是旅游产业链得以运行的根本动力,吉林省的一些重要景区在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服务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如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遗迹需要加以修缮和细心维护;一些旅游景点标识不全、路标不清晰;有些旅游景区的停车场和购物中心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吉林省中小型的旅行社居多,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和缺乏质量保证等问题;通往一些偏远郊区的旅游景点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不安全因素较多;娱乐设施不完善、项目单一。毫无疑问,这些薄弱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吉林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
(二)旅游产品整体实力较弱,文化内涵不够突出
目前,吉林省已开发了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但这些旅游产品层次较低、内容单调,存有雷同和模仿的现象,缺少综合性较强的旅游产品。如具有纪念性和教育性的红色旅游产品,所展现给游客的仅仅是简单的图片和机械化的文物陈列,产品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缺乏长久竞争力。
(三)产业链条中的各企业缺乏协同配合意识
吉林省旅游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各企业间缺乏协同配合意识。企业在经营中通常以自我为核心,在竞争客源时只想着自己获得利益,忽视甚至会损害到产业链整体的利益。如有的旅行社为了获得客源,进行低价销售,在服务上却偷工减料。另外,有的景区和旅行社之间缺少协作行为,在门票方面对旅行社并没有优惠,造成旅行社在向游客推荐景区时可能有意忽略此处,而以其他景区代之。吉林省大部分景区将门票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产业链条就出现了“孤环”的现象,不利于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四)对外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吉林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国际、国内市场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强,这与宣传力度不够有重要关联。大部分的宣传活动只是简单地将信息传递出去,缺少与游客间的双向沟通和互动,不能及时了解游客的看法和意见,也就不能及时弥补宣传活动的不足。另外,在吉林省旅游宣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广大群众,缺乏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未能以宣传者的身份积极投入到旅游宣传工作中。
三、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对策
(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要进一步加强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产业链的整体质量。首先,要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下工夫,使水、陆、空三种交通方式畅通无阻。要加快和完善旅游城市(村镇)连接A级以上重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特别是长白山景区的环线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还需加强与旅游景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停车场规范化,旅游标识标准化,供水、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系统化。其次,要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设施。要兼顾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以及具有突出特点的度假型旅店,如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特色旅店。旅行社建设方面,要重点加强对中小型旅行社的管理,推动其向专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要加强对旅行社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素质。最后,要提升娱乐和购物环节的服务质量,在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建设诚信优质的旅游商品销售场所和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努力形成各要素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应整合生态文化、渔猎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冰雪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电影文化等七大文化产业链,使其为旅游文化产业所用。这七大文化产业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长白山、向海、莫莫格湿地生态区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查干湖冬捕为主要代表的渔猎文化;以吉剧、东北二人转和朝鲜族歌舞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以北大湖滑雪场、净月潭滑雪场和莲花山滑雪场为代表的冰雪文化;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四平战役纪念馆和“四保临江”烈士陵园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世界文化遗产集安市高句丽古迹、四平市叶赫那拉古城和农安县辽金古塔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中国最大的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为主要代表的电影文化。在对这些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的同时,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围绕产品进行整合。应以加快打造长白山旅游为核心,以沿线重点旅游景区为依托,整合七大文化的优势产品,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也可将省内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连点成线,通过强强联合增强整体吸引力。
(三)优化企业间的协作行为,提升产业链的整体实力
吉林省旅游行业各企业之间缺乏协同配合意识,存有恶性竞争现象,产业链的整体实力不强,难以应对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化产业链上各企业间的协作行为势在必行。景区景点是旅游产业链的链核,景点门票价格的高低决定着游客的数量。因此,各景区不能只将收入局限在门票方面,应适当降低门票价格。还可以同本地区的旅行社和其他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通过联合宣传和促销降低各自的成本,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另外,各企业要有“网上管理”、“网上服务”的意识,通过网络渠道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融合发展。
(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推动旅游客源市场的扩展
吉林省应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对旅游形象展开系统、长期性传播。具体来讲,可通过以下几种宣传方式:其一,媒体宣传。当前吉林省所利用的媒体资源以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而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未得到充分利用。应将新兴媒体纳入到整体宣传中来,加强旅游企业、旅游机构的网站建设和维护,及时更新信息,满足旅游者在信息查询、预约预定等方面的要求。还应重视移动电视这一宣传载体,使消费者在乘车、等候电梯等闲暇时刻也可接收到旅游信息。其二,间接宣传。利用影视剧、歌曲、文学著作等文化宣传渠道,提高这些作品的拍摄地、背景地的知名度。其三,节庆活动宣传。吉林省旅游局与各地已举办了各类主题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今后要提升节庆活动的水平,丰富其活动内容,扩大其活动规模,提升其文化内涵,强化其活动品牌,并积极争取国际国内一些大型会议、展览的承办权。其四,实物宣传。开发具有文化性、艺术性、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吸引潜在的旅游者。另外,吉林省旅游的宣传不应只依靠政府,还应倡导广大市民参与其中,扩大宣传队伍和宣传力量。
作者:赫坚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一、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一)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由于落后地区交通不便利,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生态环境中的植被自由生长,加上不受当地人们的破坏式的开发,这就使得当地的环境优化,民族文化保存的十分完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富集地。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落后地区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4处、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个等等。同时,落后地区往往森林面积较广、森林储蓄量较大,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包括一些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民俗、传统工艺等都是我国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为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国家政策优势
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偏远、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当不发达,这种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严重抑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一向比较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西部开发初期,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落后地区扶持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口扶贫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一条条铁路、公路等应运而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根据我国西部开发工作部署,必须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的旅游、文化等特色优势产业,这为我国落后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传统工艺优势
落后地区往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但是里面流传着诸多的民间工艺,如竹编、剪纸、刺绣、蜡染、乐趣等各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这些工艺往往都是手艺活,蕴藏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地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这种取之于自然、实用性和价值性高的民间工艺品,吸收了各种民间技艺并与现代化社会元素相融合,这在当地旅游文化的集群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创新能力,逐渐形成了旅游文化商品“经济租”,从而走出落后地区,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二、落后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一)公司集团集群发展模式
旅游公司或者集团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辅助下,利用公司品牌、网络、资金、信誉等优势,借助工业、服务业、房地产等产业优势,带动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比如云南的康辉旅游集团、贵州的青酒集团等。近年来,多数落后地区为尽快摆脱贫穷,逐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除了旅游公司和集团外,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公司、服务业等不断将触角伸入旅游产业。公司集团集群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有三个,首先是以公司和集团为核心层,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在当地民俗、民风、历史个性中融入国际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旅游服务设施。其次是旅游产业业务范围较大,能抵御较强的发展风险。第三是这种发展模式对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
(二)综合型集群发展模式
综合型集群模式主要是以古镇或者城市为依托,通过大型旅游文化集团、旅游景区企业、当地娱乐、商品服务等,构建比较完善的旅游服务辅助和供应系统。往往分布在行政级别较高的旅游地区,其旅游资源文化十分丰富、综合性强,且当地民族文化产业、工业、农业等发展十分迅速,比如桂林、大理、凤凰等地区都属于该集群发展模式。综合型集群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充分利用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尽可能使得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风险降低,从而促进集群发展生产力的提升。第二是通过“行、食、住、购、娱”等旅游要素,在面向城镇居民的同时,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样有利于推动落后地区城镇化发展。第三是以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核心,融合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将古镇作为发展载体。第四,通过综合型旅游文化集群发展,为各行业发展创造安全的投资环境,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和方式和创新与转变。
(三)特色产业带动型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特色文化产业为出发点,在旅游公司、集团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不断扩展民族文化、景区房地产、购物、娱乐、餐饮等要素层。同时当地农业、工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也能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发展。比如西部某落后地区广泛栽植金银花,其总量突破全面总产量的4/5,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可以结合金银花广泛种植的特点,开展金银花产业观摩、花瑶民俗风情游等内容,不仅将当地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还能通过特色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点,开展相关旅游文化活动,从而带动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变,实现农业、工业、旅游业多赢的局面。
三、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旅游文化营销
为进一步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就需要大力发展当地旅游影响。首先必须根据落后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特色,结合不同客源选择有针对性的细化客源,比如沿海地区的游客,旅游主要为探险赏奇景为主,能给人以浓厚的幽、奇、险、秀等风景气味。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西部落后地区,他们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独特的传统风俗,因此这就成为了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突破点。其次是要不断创新旅游营销途径,通过电视、网络、广播、宣传栏等媒介,生动形象、快速高效的宣传。同时举办各种旅游交易会,如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旅游文化说明会等,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以此来销售当地的服务与产品。比如拉萨的暖冬特色就比较有创意,拉萨在市场上推出有创造性的“18℃西藏”,为各种旅游以及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一条摄影路线,充分体现了当地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促进了拉萨旅游业的发展。再者是不断开发富有新意的旅游商品,落后地区的民风民俗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旅游部门应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将民族文化特色与现代化社会元素相融合,大力发展富有新意的旅游商品,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购物需求,从而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二)集群机制建设
旅游文化产业涉及范围广、产业链较长,由于落后地区历史和区位因素影响,使得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普遍偏低,大多素企业难以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求,大大降低了集群发展的效率。因此旅游企业应积极联络餐饮、宾馆、产品销售等企业,建立起上下游分工协作网络,往外积极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提高各行业服务质量,从而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同时,积极引导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协会、大学、科研机构等相关合作,鼓励大学生和科研人员承担旅游业集群研究项目,从而为旅游公司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建议。当然,在发展落后地区的旅游产业时,应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区域文化环境,鼓励各领域企业不断创新,树立诚信制度,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站稳脚跟,加强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以及资金交流,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进步,实现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健康、长效发展。
(三)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只有技术硬、水平高、素质好的综合型人才才能促进旅游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发展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可以与当地大学、科研机构等合作,各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增强其对旅游、历史、文化等知识。同时加大与当地旅游企业合作力度,结合实际情况来开展学生的实际活动,提高学生旅游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为今后走上旅游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另外,加强在岗旅游工作人员的针对性培训,健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完善人才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文化人才队伍,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四、总结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改革与优化。为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一些落后地区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以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不同的集群发展模式,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加大旅游文化产业营销力度,强化集群机制建设,加大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从而为该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广大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旅游服务,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作者:赵华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
一、辽宁旅游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概况
1.发展现状
(1)旅游人数
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提出以来,辽宁旅游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迅速,按年度人次计算,无论是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还是国内居民出境人数,整体上看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尤其是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大体上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展现出辽宁旅游文化产业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以及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需求层次的提高,居民“走出去”跨国旅游需求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由于辽宁位于东北亚自然地理中心地带,在入境外国游客当中,位于东北亚的日本和俄罗斯占据较大比重,明显大于包括美国、新加坡在内的其他国家入境旅游人数。其中,日本游客占进入辽宁境内外国人旅游人数的比重远远大于其他国家,高居首位,而且绝对数量增长迅速,增加了大约三倍之多。俄罗斯进入辽宁境内的旅游人数增长速度更快,增加了大约五倍。其他来自美国、新加坡、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的入境旅游人数也有大幅度增长。由此可见,辽宁旅游文化资源的影响力是世界性的,已经超出了东北亚范畴,不但影响到东南亚和亚太其他地区,而且在欧美国家也有较高的知名度。辽宁旅游文化品牌规模经济已经初步形成,辽宁已经成为一个旅游大省。
(2)旅游收入
因为入境外国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自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提出以来,辽宁国际旅游收入也随之大幅度增长,整体上呈现出直线上升态势,增长了大约五倍。同时,按照入境外国人旅游人数(年度人次)平均计算的国际旅游收入也有明显增长,体现出辽宁旅游文化产业效益水平和增收能力的提高。
2.存在问题
辽宁虽然是旅游文化资源大省,但却不是旅游文化产业强省。辽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入差异
辽宁境内居民出境旅游规模整体上看仍然偏低,远远不如外国人入境旅游规模。辽宁居民出境人数不但规模大大小于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规模,且波动明显,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甚至一度出现大幅度下降趋势。这不但与当前辽宁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水平仍然偏低有很大关系,也与相关国际旅游服务业务渠道偏窄和服务质量偏低等因素有关系。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外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国内居民出境旅游人数比重先下降后上升;而辽宁境内居民出境和在境内旅游人数比例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这说明辽宁境内居民虽然出境旅游有所增长,但相对于外国人入境旅游和境内居民在境内旅游来说比例规模波动明显,且发展水平偏低。
(2)国别差异
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提出以来,虽然日本到辽宁入境旅游人数整体上呈现出上升态势,日本游客占外国入境旅游人数比重却呈现出大幅度下降趋势。这里面既有近年来中日关系影响的政治性因素,也有辽宁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开放过程中的经济文化性因素。
(3)增收能力
辽宁当前在充分有效开发开放旅游文化资源,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从而大幅度增加国际旅游收入上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提出以来,辽宁入境外国游客平均逗留天数基本不变,一直大体维持在约三天。这说明当前辽宁旅游业务多样化发展还不充分,没能让游客们多待多玩多付钱。这一方面是因为旅游产业及相关配套设施和衍生产业发展不够成分,另一方面还有政策体制方面的因素。
二、辽宁优化旅游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思路
1.基本思路
(1)划分层次,突出重点
辽宁优化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开发开放过程中当中,应该统筹规划,整体布局,针对境外游客的需求而分层次地进行开发开放工作。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对旅游标的和旅游服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在开发开放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辽宁应该重点发展最能体现辽宁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应该相对倾斜开发,力度应该明显大于那些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则,因为这些资源替代性较大,外国游客走南闯北,在国内外其他地方也能得到类似的享受。所以辽宁必须要把辽宁所独有的或者说独具特色的东西,作为一线旅游品牌,推向国际市场。
(2)出入同重,协调发展
辽宁在今后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不但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发展入境旅游,还要积极开发境内居民出境旅游。为此,辽宁应该做好配套的体制和服务环境的建设和改进工作。
2.具体措施
(1)加快省内旅游文化资源摸底整理工作
辽宁旅游文化资源分为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一次大排查,摸清家底,以便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分清层次,突出重点等方面工作。
(2)加快推动特色旅游品牌建设工作
辽宁今后应该重点发展沈阳一宫两陵和新乐文化、丹东中朝边境游等可以体现辽宁历史文化和区位地理特色的旅游业务,一定要在发展中强调辽宁的特殊性,以区分北京的宫陵和东北其它地区的边境游项目等。
作者:潘志 李飞 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一、绍兴旅游文化与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了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意设计的人才需求。2011年10月3日,总理到绍兴轻纺城创意基地考察,以传统纺织业为主的绍兴县,2009年开始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在纺织面料与服装的创意设计方面,通过创意设计来提升整个纺织服装产业。在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所提倡的服装产业为背景,中国服装产业正处于从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正全面走上以自主品牌为主线,以产品价值为核心,以产业质量和效益增长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文化和人才为支撑,以低碳节能和社会责任为契机,以创新为动力的转型升级发展道路。
2.绍兴旅游文化和服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其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旅游业作为一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其将更进一步增加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资源,从经济学角度对它们的准入具有经营上的操作性和获取利益的可能性,推动了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与服装产业的相融合,对促进地方经济经济发展手段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绍兴旅游文化和服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对策与方法
1.充分挖掘绍兴旅游文化与绍兴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到绍兴旅游文化资源,被游客所认同的旅游品牌效应景区即鲁迅故里、兰亭、柯岩等,其人文资源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已被很好的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整合绍兴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扩大绍兴的“水文化”、“名人文化”、“酒文化”等资源优势的辐射范围,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旅游城市。另外根据绍兴资源特色,纺织服装产业作为绍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更被称为是“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市”,在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努力找到绍兴旅游文化与绍兴纺织服装产业可持发展的契合点,将积极自觉地融入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提升绍兴旅游文化与服装产业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贡献度。
2.推动绍兴旅游文化与服装产业时尚的有机结合。
为加大绍兴旅游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将服装产品融入到不同的旅游项目中,推动绍兴旅游时尚文化与服装产业的结合的同时,将绍兴传统时尚特色产业纺织品、服装、珍珠以及领带,融入到绍兴旅游文化之旅中,依托时尚文化建设,开展绍兴纺织文化之旅,让游客体验纺织品的面料设计,同时参观珍珠饰品的加工程序,学习珍珠的鉴赏与工艺水平,并借此领略中国嵊州即全球最大的领带批发市场,以及领带精品展示展销区和领带博物馆。因此,绍兴旅游文化与服装产业时尚的有机结合,顺应合乎当今时展潮流。
3.服装在绍兴旅游文化项目中的应用实践。
从绍兴旅游文化的现状来分析,探讨服装产品在绍兴旅游业的市场价值与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从而将服装产品应用到绍兴不同旅游项目的开发实践中。以鲁迅故里风景区为例,其应用实践按服装职业类别分为:办公职业装、解说员装、景点售票员装与保安服装等四大类种;设计定位为:整体服装在视觉上力求端庄、简约,其统一着装风格以正装样式与职业装为主,兼顾时代性与时尚性。如图1所示,根据景区解说的岗位特点,以及面对不同游客的着装效果进行差异化设计,力求彰显解说员干练、热情又不失时尚的工作魅力。区为例,设计具有代表景区特色的营业员服,根据沈园景区实地考察情况来分析,沈园景区悬挂了各种风铃,因此设计了一系列3款以风铃为设计灵感的特色服装,本系列服装既可作为营业员服,同时也可将此服装以租赁的形式,方便游客与景点特色拍照留念,用以寄托与传达游客的美好祝愿。
三、结束语
探析绍兴旅游文化与服装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其现实意义,不难发现服装产品在绍兴旅游文化发展中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通过服装产品在绍兴不同旅游项目开发中的应用实践,以鲁迅故里风景区和沈园景区为例,为其解说员和工作人员设计具有代表景区特色的工作服以及旅游插画T恤衫纪念品,利用不同服装产品来宣传绍兴旅游景区品牌形象的同时,扩大绍兴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倡导穿着绍兴旅游服装游绍兴的时尚旅游新口号。
作者:孟少妮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一、国内外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研究进展
国外类似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又被称之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旅游(Heritagetourism)是以文物、古迹等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物质遗存作为体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遗产旅游在欧美出现及盛行,推动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在西方开展。九十年代以来文化遗产地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由此成为研究的中心议题。国外学者主要从旅游管理、社区参与和市场供需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旅游的市场研究。Bronwyn,J.[2](2004)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在旅游形象设计和产品体验方面的作用,Yaniv,P.[3](2003)探讨了文化遗产认同感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2)利用其他旅游形式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如Janiskeef'[4](1996)研究了节日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的作用。(3)参与文化遗产旅游的各主体利益差异研究。Heidi,D.[5](2001)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在面对旅游业发展提供机会时,遗产地社区各参与主体的不平等地位:Teo,Peggy[6](1997)和Cheungl'[7](1999)则研究了文化遗产相对不同参与主体的不同意义。(4)文化遗产旅游社区参与问题研究。如Natan,V.[8](2002)分析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5)旅游对文化遗产的诊释。如Grufudd,P.[9](1999)研究了“凯尔特”主题表述在威尔士文化遗产旅游中的作用[10]。(6)如何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Myra,S.E[11]以马里世界文化遗产地PaysDogon在旅游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变迁为例探讨了旅游对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影响:Halewood[12](2001)以“维京遗产”旅游为例研究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持续升温,国内学者也开始侧重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形象策略、空间整合和市场营销的研究。而目前作为我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有:(1)古村落(古镇)旅游产品设计研究。冯淑华[13](2002)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原则。吴文智[14](2003)则系统阐述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方法和途径。(2)古村落(古镇)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文化旅游策划的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地区古村落的典范和代表,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包括:(1)多数学者侧重于从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分析入手,研究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李丽雅[15]12003;孙明泉,2001;王莉[16],2003;雄侠仙[17],2002;江五七[18],2003:阳建强[19],2001)(2)有学者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视角,探讨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竞争合作模式。(陶伟[20],2002)(3)有学者通过对旅游地意象空间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议。(蒋志杰,(4)有学者通过具体分析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研究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阮仪三,1996[22],1998[23],2001[24];陆志钢[25],2001
三、西塘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古镇文化旅游策划开发现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经过十余年发展,以江南六大古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是华东区域旅游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江南水乡风貌为背景的文化旅游与本区域城市旅游相得益彰。如2001年“五一黄金周”周庄旅游接待人数仅次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和故宫,名列全国第三。
2)一些江南水乡古镇通过挖掘本地区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策划的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促进了江南水乡古镇历史环境的保护,使当地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也使旅游者从中感受到了浓郁的江南民俗,并处处体验着典型的江南人文和自然环境。如2001年至今乌镇先后成功举办香市、花车巡游、烟花大会等节日活动,集中展示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引起海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
3)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开展带动了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西塘传统产业的展示性表演极大促进了当地销售地方特色商品的旅游商业的发展。于江南水乡旅游产品而言,其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传统集合。这些元素通过整合从诸多方面反映出水乡传统的内涵。虽然从旅游的6要素层面来讲,西塘旅游产品可以是具备多重核心传统的旅游产品,但从文化旅游资源角度来分析,传统只具有一个核心。差异化构成旅游传统。
2.文化差异化就构成文化旅游资源。
1)民居文化
江南水乡古镇与其他地区的地理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水乡民居文化的独特化。这一独特化不仅体现在单体的房间或宅院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水乡古镇的整体建筑格局上。民居正面朝路,四周均有邻里,水、陆平行,呈棋盘状格局。西塘古镇民居的文化特色就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来的。西塘的长廊是江南水乡给人的最初映像,水乡古镇是在这一格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江南水乡在文化层面产生差异,进而产生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与根源。正是通过在民居文化这一层面上的差异,才衍生出了江南水乡古镇在其他层面上的差异[26]。
2)建筑文化
从其文化层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些文化类型中,它与核心文化旅游资源最为密切。无论是单栋的民居还是古镇的民居总格局,都会联系到各类的建筑。以桥为例,每个古镇都有桥梁,且各时代都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桥梁是水乡生活的必要设施,所以游客在旅游时强化桥梁的观光,就形成了江南水乡古镇各类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当然还存在如弄堂(西塘石皮弄等)、各类商铺(万盛米行等)等其它各类建筑。这类建筑与民居文化有相似之处,所以它们是给游客的最初感官映像。
3)饮食文化
造成这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继承性的原因有三个:
1.江南水乡的饮食习惯拥有浓厚的地域性,尤以河鲜为特色。对于非水乡地区的游客依然具有一定的传统。
2.从历史上来看,西塘古镇都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超过1000年。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当地风俗习惯的区别,产生了形式相同但名称相异的饮食文化,其最具传统的部分是这些食品的文化内涵。
3.饮食是旅游的六要素之一,通常会起到吸引二次游客和以休闲为目的游客的作用。
4)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通过寺庙、道观、阁楼等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等景观表现的。西塘具有儒、释、道等宗教文化。具体的宗教场所以佛寺为最多,儒教、道家区域经济也有一定数量自己宗教的场所。并有多处宗教融合的景点。这些都是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表现要素。名人文化一个地区的名人文化,是通过当地文化的历史积累而形成的。西塘古镇的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是名人众多,且偏重于近代名人。江南水乡古镇的名人文化旅游资源是通过名人故居、名人墓和名人纪念馆等景观展现的。西塘的著名名人故宅有王宅,倪宅等。
一、旅游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文化教学受传统专业渊源影响较大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众多学科,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基本上都起源于地理、历史、管理或者经济等专业。因此,旅游文化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专业的影响。如地理科学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课程,更多地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的讲授,对旅游文化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过程具有独到的见解;历史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课程偏向中华文化史、民俗文化和考古文化等,对旅游文化的自然演进规律和时空演变等问题关注较少;经济学专业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机理、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能融入其中,在旅游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传承意义等方面可能略显不足。因此,由于旅游文化教学受到各自渊源学科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材选择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学生对旅游文化认知偏差,社会适应能力减弱,就业空间减少,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二)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历史、建筑、宗教、艺术等。但由于内容过于庞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只能简单地介绍各地山水人情、历史古迹和民俗风情,很少深入分析某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空间演变规律等。一些泛泛而谈的旅游文化知识,学生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其他课程中都已经学过,严重影响了旅游文化学的教学质量,也重挫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课程定位出现偏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旅游文化课程设置与地方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才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针对地方旅游市场需求,需要对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有深入的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服务实践能力,可将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在理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应特别注重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实践能力。
(三)旅游文化教学内容中地域文化缺失
目前有关旅游文化学的教材众多,可选择性较大,但都存在一个显著性的问题,即旅游文化学教材无法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如旅游文化学中关于建筑、宗教和民俗的内容,仅仅是介绍了我国典型的区域文化特征,很难全面覆盖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当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岳之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湖南省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旅游文化资源种类较多,特色分明,有悠久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庙会文化、寿文化和书院文化。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对本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地域性文化资源融入太少,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市场需求脱节,与衡阳市旅游发展不相适应,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学的意义
(一)拓展旅游文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修养
旅游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可促使教师深刻领悟本土旅游文化,拓展教师知识层面的深度和广度。将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大大促进了学生对本土旅游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会自觉对本土旅游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在讲授佛教文化时,除了一般介绍性讲解以外,可以重点分析南岳本土佛教文化。南岳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如南岳是禅宗的发源地,可以分为五个支系,可以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南岳佛教文化流传的空间路径,也可以分析南岳寺庙的景观特点和空间分布状况等。通过对寺庙文化的学习研究,学生还可从寺庙的古朴美、色彩形态美、情操美、风格美等美学活教材中领域其美学思想,提高文化审美修养。
(二)融入旅游文化教学内容的地域性,实现教学的隐形教育目标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区域特征明显,旅游文化只有根植于地方,才能彰显特色。因此,旅游文化教学应表现出高度的地域性。比如,人们常用“寿比南山”祝福老人高寿,这里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自古以来南岳就有主寿之山、中华寿岳的美誉。寿文化是南岳衡山旅游文化中极具地方性的文化,完全可以引入课程教学。南岳旅游文化的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强化其核心地位。地方文化的显性教育是了解和认知地方旅游文化的特点和旅游价值,但旅游文化课程的隐性教育也不容忽视,通过地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利用旅游文化教学的社会实践性,对接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旅游文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际上旅游文化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旅游文化知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很多旅游文化需要旅游从业者不断传播或者展示。对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机构,我们应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对接旅游市场需求。如导游方向的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不仅要理解,更要深入分析缘由,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如南岳衡山建筑文化就需要学生对历朝历代的建筑营造风格、建筑隐喻、材料选取等等知识有全面了解。只有这样,学生在讲解南岳建筑文化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捏来,旅游服务效果才好。
三、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大纲:瞄准旅游市场现实需求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教学计划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和依据。旅游文化教学大纲应顺应地方高校的本土化教育目标,面向市场需求,有秩序地修改和制定教学大纲,设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目标。因此,扩大和提升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就变得尤为重要,也是地方性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改革需要密切关注的焦点。就本校而言,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应加大南岳旅游文化资源的渗透,首先将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融入到旅游文化课程的各个章节,对每一个旅游文化主题进行重难点分解,特别是要对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级定位,对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要深入分析,强化理解。
(二)教学内容:根植南岳独特地域文化
地方文化是旅游文化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旅游者直接能够感知的本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的展示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在旅游文化学习过程中,如能熟练地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并适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容易获得旅游者的认同感。作为地方旅游从业者,要发扬本土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就需要旅游从业者熟练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能够承载和传承本土丰富的极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文化。笔者在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旅游文化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穿插湖南特色旅游文化素材。在课时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市场需求和湖南旅游发展现状,适当地在教学内容上做一些删减,增加一部分湖湘特色的旅游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强化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将旅游文化学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并且是纯课堂教学。这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应结合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发展的实际,将旅游文化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即除了理论教学外,强化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认知,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和市场需求性。这就要求从整体上调整教学大纲,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训课时量,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能力。如旅游文化学原来总课时为51课时,现在可以压缩课堂教学课时,将实训课时由原来的6课时增加为27课时。针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实训项目的目标定位,可以增加本土旅游文化项目的实训课时量。如在讲解建筑文化专题的时候,本地南岳大庙建筑文化就可以作为重点实训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南岳大庙的主要建筑组成、模式、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建筑特征和文化内涵等。
四、结语
旅游文化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建设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教学理念定位不明确,受传统专业渊源影响较大,教学内容中地域文化缺失。因此,应该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旅游市场需求规律,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为地方性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作者:窦银娣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1概念的界定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汉语是汉语文化的一部分,英语是英语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也就没有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旅游文化是一个较广义的概念。一般认为,应包含“旅游”和“文化”两个领域,以及由其不同方式组合的边缘领域。由于学者对旅游与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概念与定义,这两个因素的组合方式同样有相当多的选择,所以,目前学界对旅游文化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关于旅游的文化概念,至今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国外学者对旅游文化的研究比较早。RobertW.McIntosh(美)在1977年提出“旅游文化”(thecultureoftourism)的概念,指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这是国外学术领域在旅游文化方面较早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正值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时期,作为国内较早研究旅游文化的学者之一,晏亚初在《旅游文化管见》中写道:“旅游文化,是根据发展旅游事业规划和旅游基地建设,以自然景观(名山、名水、名城、名景)和文化设施为依托,以包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游乐、展览和科研等多种活动形式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一种特定的综合事业。”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构成的基础,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言的实际行为则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的。因此,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有助于进行正确的交际;有了文化内容的支撑,交际才更有实际意义。
2外语教学与旅游文化
2.1外语语言是文化的基底
语言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语言既是文化的基底,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两者是同步发展变化的。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文化的基底不同,语言是国家文化的镜子,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民族的根源,特点及其表现出来的民族心理都会在语言中得以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记载和经验传授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描述和储存的。在旅游当中所体现出来的风土人情、行为习惯和生活场景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和体现。中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疆土辽阔,江南水乡的秀丽风情,西北风光的粗犷豪迈;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的外国游客入境旅游,然而,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的差异使得外国游客在入境旅游的时候,常常因为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而闹出许多笑话,外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起着传播中国旅游文化的作用。
2.2外语语言影响旅游文化
外语语言受到文化的强烈影响并与之相适应。每种语言都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想表达的任何意思,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霍克特(CharlesHockett)对这种影响的性质看得非常透彻,他说:“语言的差别不在于说明什么,而在于说什么要相对容易些。”每种语言都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想表达的任何意思。但是对某一特定的语言,特定的内容可以表达得更容易一些。例如,英语和汉语都有表达亲戚关系的词语,但在用汉语表达时要相对容易一些,因为汉语表示亲戚关系的用词多一些,如“叔”、“伯”、“舅父”、“姨父”等,而在英语中仅有一个相应词uncle。“龟”在古汉语中虽然也有长寿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贬义的成分较多。如“缩头乌龟”“、乌龟王八蛋”等都是贬义。但在日语中“龟”则是长寿的象征,褒义色彩较浓,积极的意义较多。如“鶴は千年,亀は万年”“、亀の甲より年の功”等等。在日本,送人一件做成乌龟模样的工艺品,对方会感到很高兴。而在中国,包括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不能送人乌龟,尤其是不能送给中年以下男人,礼品包装纸上也不能出现乌龟的模样。所以,如果简单地根据词意来对其进行翻译,而不了解其文化内蕴,在旅游当中,通过语言既达不到理想中的宣传效果,更会产生歧义。
2.3旅游文化借助外语语言来传播
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方式主要有导游介绍、网络资料、旅游宣传和朋友了解这四种不同方式,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有声的讲解还是无声的阅读,他们都只能通过阅读旅游资料、网络媒介和导游讲解来真正切实地了解中国文化。语言传导的准确性也直接影响着旅游文化传递的正确性。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能把不同的景色,不同国家地域的文化、语言、思想表达自如。在外国游客提出相关国家地理文化问题的时候,能流畅地进行相应回答。同时也能熟知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知识,地理、宗教、习俗等背景知识。
3旅游文化在外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3.1增强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
在外语教学课堂中,文化的导入十分重要,教师应在导入基础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必须在外语教学中时时处处进行文化教育,首要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因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具备学习外族文化的能力,掌握并运用其目标语进行交际。无论是语言、词汇、习语、语句、篇章,每一环节都渗透着异国文化的影响。要用文化语言观指导英语教学,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因此,外语老师在授课时,适时地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教学,对异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名胜景点进行介绍,从深层次上认识到两国文化的差异,不仅在语言重点难点上得到讲解,还培养了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和冲突具有识别的敏锐度,处在不同的场合时能通过文化的转换来实现语言转化,根据目标语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使学生学会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适时地用外语进行有效、无障碍的交际,通过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来加强其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3.2帮助学生设立对话的文化语境
语境对于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是关键因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是使其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语境当中,同外语本族语使用者多进行接触和交流,然而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机会同外国人接触。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尽量为学生创造语境,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练习各种不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可以通过旅游场景中的吃、住、行、游、娱、购来设定场景,通过此种活动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英语角这样的活动来结交外国朋友,深入了解外国文化。在课堂教学的外语对话中,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特定的交际用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外国风土人情,还应该在课堂环节中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鼓励和督促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在课堂环节中设置情景表演的练习。在导游带团的过程当中,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语用错误,要实现沟通无障碍的对话交流,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角色的分配和场景的替换,让学生分别扮演游客和导游,商贩和顾客,可以对旅游环节当中的吃、住、行、游、娱、购方面进行情景的扮演和对话,加深对书本对话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3.3提高学生外语语言的应用技能
外语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把课堂时间尽量作为学生实践的环节,努力创造条件,激起学生讲英语的欲望和需求,培养和促进学生外语语言应用技能的提高。外语的应用技能要在达到沟通理解的基础上,适时合理地进行沟通交流,而不是中式英语的沟通和比手画脚的理解。例如在一些外国游客较多的景点,一些地陪见到外国游客就会说“hellositsit”,并一边做出请坐的动作,一些小商贩看到有外国游客经过,就会大喊“comecomelooklook”,便一边拉进店里,一边拿着计算器来砍价。显然他们说的是中国式的英语,虽然是最简单的英语,发音也不标准,配以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外国游客也能领会他们的意思,但这样英语却不能在知识阶层推广开来。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底蕴,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对于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果直接照字面意思翻译的话,外国游客很难准确理解其内涵,有时还会产生歧义甚至误解。比如,导游带领一队外国游客到传统的中国餐馆就餐时,当外国游客问到“童子鸡”是什么时,如果照着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就是“chickenkid”,也就是“儿童鸡”,这时外国游客就会满脸疑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成语故事、诗歌、寓言、节日等传统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并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清楚地表达出来,但是外国游客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单从英语翻译中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是很难的。同时,如果涉外导游只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并不了解外国的文化底蕴,那么对菜名、诗词歌赋的翻译则无从下手。中西方文化不同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会给英语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都懂得英语也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提高学生外语语言的应用技能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重视的问题。
4结语
来中国的外国游客日益增多,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变得十分迅速,而语言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手段,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学习外语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训练听、说、读、写的过程,更是了解和深入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作为师者,启迪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既是基本功底的练习,更是以此平台来深入了解外国文化。这样使得学生在了解旅游社会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加强对语言的利用。在语言教学中疏导文化传递,才是合理的、有认知性的语言教学。因而涉外导游外语的水平,在提高服务质量,缩小文化代沟,表达、传播传统旅游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何莎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管理系
一游览诗蕴含的旅游审美文化
1“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旅游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大多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想法在建筑中的体现的比较直观,古时候的园林较多追求于“自然野趣”,对于人造之物并不是过于推崇,所谓的最高境界就是古人所说的“天衣无缝”“、巧夺天工”。这一思想虽然在建筑上更为直观,但是在文学尤其是诗歌中也有体现,游览诗相比较其它诗歌,更加亲近自然,自然也就更加注重“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思想。关于“天人合一”,老子认为“天”是一种自然状态,没有任何神秘之处,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规矩以及基础,在他的思想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天,天法地,地法人,人法自然”这些说法就体现了这一观点,这是最早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而后庄子对这一观点进行进一步的论述,他认为,自然从最初就是与人是一体的,人应该顺应自然,遵从天道,他主张人要置身大自然,追求天地之间的逍遥正气“,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就是说的这一点,这也是游览诗追求“天人合一”和纵情自然美学思想的根源所在。在游览诗中,出现了许多“天人合一”、纵情自然的诗篇。李白是中国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最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通过这一句豪迈诗词,足以可见他是如何的纵情山水。李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游览诗和名句,例如,《蜀道难》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灵飘逸;《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象;《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感叹,这些都体现了李白纵情山水的豪迈胸襟。李白的诗歌体现了盛唐时期的文人对于自然景物的向往,在他的诗歌中,显示出对自然山水的深厚情谊,并且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山水之上,让山水景物有了诗人自己的独特思想,从而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而这也是道家和儒家在诗歌和旅游文化上“天人合一”的体现。
2“乐游”和“苦旅”造成的不同旅游审美效果
前文已经提到,古人旅游通常是有两种情况组成,一种是纯粹的欣赏自然景物,这时候的旅游者心境多是平和欢快的,自身才华得到施展,并且已经达到或者快要达到人生的抱负,这种游览山水被称为“乐游”。而多数情况下,文人在游览山水时的心境多是不平静的。文人有着自己的抱负,有着自己的坚持,而古时候的官僚制度往往让他们的才华难以施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游览山水就会形成一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效果,这样的游览活动被称为“苦旅”。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诗人不同的心境就会形成不同的诗歌风格,但是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占大多数的仍旧是“苦旅”,可以说,当时的文人是将游览山水当作抚慰自己内心创伤的活动,但是尽管如此“,乐游”的诗歌仍旧并不少见。这两种游览活动中产生的游览诗情绪是完全不同的,所产生的旅游审美效果也是千差万别。“乐游”多是旅游者主动接触大自然,对自然心生向往和喜爱,因此看到的景物多是色彩艳丽,惹人喜爱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创造出的旅游文化多是明朗欢快的,这种旅游诗有很多,例如,庄子“此退而闲游江海”;袁中道在《三游洞序》中说“:江声滂湃,听宜远;溪声涵淡,听宜近”;陆游在《金山观日出》中所题到“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日轮擘水出,始觉江面宽。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这是一种自然地随性地进行游览,因此诗中的情感多是欢悦明朗,积极向上的。“苦旅”是与“乐游”完全相反的游览情况“,苦旅”多是由于文人被流放,被逐官,或者心有郁结,壮志未酬的情况下进行的游览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多哀伤与自身的境遇或者忧心于朝堂和百姓,难以做到随心所欲地游览山水,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的“苦旅”游览诗歌也有许多,例如,《诗经•邶风•柏舟》中的“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这首诗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读者可以深切体会到诗人是借助游览天下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只是这种苦闷却始终郁结心头。不同的游览山水的境遇和心情产生了风格迥异的游览诗歌,这些诗歌虽然在表达效果上截然相反,但是这些诗歌却又有机的组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效果,而这样的效果,在古代的旅游文化中缺一不可。
二、旅游活动对旅游文化的贡献
1旅游激发了诗人的审美感情
旅游者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境遇或者心情游览山水,游览活动无论是什么样的类型,不论是“乐游”还是“苦旅”,都有着一种共同的审美情感,那就是对于自然景物有着一种难以磨灭的、与生俱来的亲近和眷恋之感,这是人类对于自然景物的天性,而这样的天性并不受任何情况改变。因此经常可以看到,虽然文人内心的苦闷如何强烈,但是在自然面前,仍旧吟唱出旷世的名句,例如,明末遗民刘正学在《炼丹台》中所写的诗句“:家国恒无地,乾坤尚有台。遥闻松顶上,迟暮一猿哀。”这首诗深切地表现出诗人对于明王朝的留恋,对于家国破碎的无可奈何,对于时光流逝年老迟暮的深深哀伤,这首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苦闷,重点并不是自然景物,最多也只是借物抒情,但是这首诗中的语句,尤其是“遥闻松顶上,迟暮一猿哀”这一句,将黄山绝壁孤松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孤绝奇景映衬着作者的苍凉心境,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美景。《淮南子》曰:“所谓乐者,游云梦,陟高丘,耳听九韵六茎,口味煎熬芬芳,驰骋夷道,钓射鹔鹴,之谓乐乎。”将旅游作为玩乐之首,表达人类对于自然景物的亲近爱慕天性,即是如此。
2形成大量旅游文化作品出现的局面
古时候的文化作品出现情况多分为以下几类:宴饮、送别、情爱、赠物、君臣相悦、旅游等,其中旅游是古代文人经常进行的活动,或者说,古代文人进行官职的升贬、调令的下达、民情民俗的搜集这些活动的情况非常多,因此,旅游已经成为文人志士人生中避无可避的事情。在旅游活动中,即使有一些旅游活动或许并不是文人自愿的,但是看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奇景,经常会思绪起伏,很多时候这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文人经历过系统的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因此,极易对周身事物和自己的内心活动产生感想,并且会有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并且将这一部分的情感流露记录下来,而将这些感想记录下来就是游览诗,也就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文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感想在历史上有很多,例如,陆游在《登赏心亭》中表现了他在旅游的过程中,看到石头城的风景,而引发出一系列的忧国忧民之情“,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泪已流。”这就是典型的对于景物的感想,这样的感想有无数种,无一不是通过自己的文字记录下来,逐渐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
3培养旅游者形成独特的个人能力
在古代,文人要想在仕途上一展宏图,就只有学习四书五经,学习吟诗作赋,可以说,诗歌或许并不是文人真正发自内心想要学习的,是当时的形势所造,但是不得不承认,文人创作诗歌,让中国的文化多了一种抒发情感并且流传千古的形式。《汉书•艺文志》中写道“:古者登高而赋……则可以为大夫矣。”在这一本儒家经典中,直接将“登高而赋”作为成为士人,成为大夫的必要条件。古时儒家是正统思想,在这样的思想教导下,文人已经形成“登高必要为赋”的思想定势,因此,在旅游的过程中,不断刺激文人的情感和感官,不断地引起他们进行诗歌创作的冲动,这样一次次,也就逐渐锻炼了文人的诗歌水平,培养了他们自己作为文人的个人才能。
三、旅游文化与旅游者的美学思想互相联系
古代的旅游文化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山水和园林,山水是代表自然景观,园林是建筑师将心中的山水浓缩到有限的空间中形成,而无论人们对于山水还是园林的欣赏,都是遵循古老的旅游美学,即“天人合一”和“回归自然”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园林十分重视返璞归真和自然野趣,这一点与诗人的思想极为相似。诗人不管是出于何种心理进行旅游活动,但是在旅游的过程中,的确是在欣赏自然山水风光,即使有时是将内心的苦闷痛苦反映在欣赏山水的眼光上,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想法和看法,但是欣赏自然山水这一点是不可抹杀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延续至今,中国现代的旅游美学仍旧是在遵循着古老的旅游美学思想,现代无数公园和园林的建造都在考虑如何布置亭台楼阁和假山池塘才能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出来,这也是中国古代诗人作为旅游者的美学思想。
四、结语
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产生了无数的文学作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诗歌的光芒从未被其它文学形式掩盖过,而游览诗作为诗歌体裁中的一大类,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抒发诗人的情感,并且由于它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自然山水的感想,因此通过游览诗歌,我们能够追忆古代文人志士对旅游地的看法和思想,并且,这些诗歌所蕴含的旅游文化,将各地的山水风光与人类的发展结合起来,共同见证了人类创作灿烂文化的脚步。
作者:石丽璠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一、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热点分析
(一)当代旅游景区社会文化市场化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旅游文化上也出现了文化市场化的特点,而这种文化市场化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利与弊,文化迎合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文化的认同挺高文化的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建设,给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也在一些方面上给本地旅游文化带来新的问题,这种市场化的转变需要文化本身适应市场,这就使本地的文化缺失了独特性与自然性,表现为文化的大众性,在这基础上一些不被游客认可的旅游文化将会被淘汰,而这些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这就给我国的问文化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缺失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遗憾。专家为此讨论正在这种变革的发展中怎样保护那些有价值的文化,提出合理的方案,使文化更好的发展,旅游文化也在市场化中找到属于自己合适的道路。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旅游文化的地位下降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现代的文化体验颇多,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离我们而去。现代更多的旅游是倾向于现代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而传统的应有的风格的文化已经衰退下去。这是我们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面对这种传统的衰落我们应该怎样去处理当代的旅游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许多学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各抒己见,看法不一。但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也是当今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把传统文化很好的利用到旅游上来,我相信无论是在旅游业上还是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对我们国家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着个问题的研究是学者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好的现象。不断衰退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被重视,需要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着对于旅游、经济、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发展与进步。
(三)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转向问题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有文化,而在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存在着一个转变的方向,这深深的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异化问题,这种异化问题表现在旅游文化为使其自身存在竞争力对民族文化的改造上,这在旅游文化研究中成为一大热点问题,本身的民族文化就有其多样性在里面,就其名族文化的自身来说,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其国家文化的代表性,在旅游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家民族的多样性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与基础,旅游文化的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这种民族文化的转向也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民族文化受到重视使其自身得到有力的发展环境,也是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也会促进其发展,专家们的讨论与研究为这种转变提供了理论的支持。而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方面,不能等同混为一种,这种转变充分展示出两种文化的内在不同性。
(四)旅游人群自身的文化对景区自身的文化影响问题
旅游人群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来源,在不同的旅游文化景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本地文化,这就和旅游者的自身文化产生了不同,在此方面上可能就会想成对旅游文化风景区的不同理解,旅游区游客的一部分认同,与一部分不认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认同的游客会给景区带来负面的作用,这就给当代的旅游文化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旅游文化的受到排斥,表现在其自身的设计与变革,、适应不同的人群的需求,那么这个转变本身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景区自身的本族文化的衰退与丧失等,研究人员看到了这种影响,努力找寻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解决这种矛盾成为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
(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也是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是内部研究为主体还是外部研究为主体的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与其说这是一场对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不如说是对旅游文化的自身与内容的地位问题存在分歧,也就是说现在在旅游文化的领域内对理论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对旅游文化的整体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而且在旅游文化的讨论中更是有对其旅游文化的界定问题产生了分歧,旅游文化本身的就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专家的讨论对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当代旅游文化发展建设问题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的文化在其建设上与有形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区别,面对这种文化的建设问题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对旅游文化宣传的这一方面上的问题,因为旅游存在多种那么这种宣传也是多种的,这就个文化的宣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对旅游文化的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存在区别,很难鉴定这种素质程度,需要合理且有效的规则来提升对建设者的要求这才能有效的建设旅游文化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在旅游文化的应用问题上也是一大难点,对此研究的程度也较高,许多专家为此进行讨论怎样应用,应用到的地区和范围都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中国旅游文化未来发展趋势
(一)向文化方面转变中国旅游业
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因为文化做为精神方面是对精神上的提高,当代社会下人们已经有以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在自然与文化之间,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与对文化与知识的理解,都对文物古迹表现出浓浓的兴趣,在黄金周期间,故宫的旅游人数更是创下了史上之最。这种回归文化的势头还会继续增加,人群更是有了一个质的转变,华侨对中国大陆的认同感来源于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在当前情况下,文化的作用不断突出。这也体现出人们的态度的转变过程。文物古迹作为文化的依托在文化的传承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所以这种旅游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向这种文化的转变。长城也是文物古迹中的代表,也代表了国家的优秀文化,游客的认可也显示向文化转向的发展。
(二)生态保护与旅游文化的相互作用加强
中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历史较短。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保护的发展突飞猛进。这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了一个明显的态度的转变。我国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旅游的开发要与当代的生态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对旅游开发的首要条件,我们需要经济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环境,而这种生态保护也是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当地的生态保护做的到位,旅游景区的质量的不断增强,才能招揽大量的游客。例如对我国西藏地区的开发与利用,对藏羚羊的保护尤为重要,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难得的自然资源,作为国家的资源,保护要第一位,为此随着旅游的开发,生态保护也会得到加强,而游客的增多也为当地的风景区带来大量的资金来做生态环境保护,这种双向的互动,是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旅游文化内涵
价值提升旅游产品开发从“外向型”向“内涵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内涵价值的不断提升是人们对旅游的文化的认同的表现,由于人群不同所以人们对文化的要求,旅游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自身所体现的内容是旅游文化发展的一大动力。人们的文化需求要在文化的场景中发展与利用,外在型与内涵型是旅游产品的在发展中形成的各自的文化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能满足对文化产品的外向型的需求,这就为旅游文化向内涵型发展提供了动力。这种文化内涵价值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文化自身的变革与发展,是从广众的旅游到文化旅游内向型的转变的深刻体现。而且研究发现这种转变的趋势将会大大提高旅游文化的整体发展,这种旅游文化内涵价值的提升是一大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由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因此注重旅游的社会影响是研究旅游文化的关键,现代的社会发展复杂,而旅游是人的精神享受,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现在可以看出人的精神已经逐渐成为发展方向,旅游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也将更为紧密,当代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也会向社会倾斜。二者的关系是我们现在研究的重点,这有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市场的拓展。从而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这不仅是旅游的经济利益方面更是旅游在社会方面作用的突出体现,在这一程度上就要求我们现在的研究者的方向与变革。
作者:曲晶晶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