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05:12: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教学科研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坚持“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以“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原则来优化教学内容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要坚持创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坚持创新实践教学与专业技术发展相结合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与科研互动创新课程体系发电厂电气主系统
论文摘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干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以“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脚、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教育教学改革涵盖了学科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才能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目的,从而达到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而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科教师,尤其对刚提升为本科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如何把自己所教的课程不断地改革完善,怎样“以教学促科研、搞好科研为教学”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合理地解决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繁、多、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之间的矛盾。
一坚持“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要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关键。没有科研的支撑,就没有创新型教学,科研可以保证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只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作为刚提升为本科的地方性院校来说,科研水平相对滞后,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难以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作者通过几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三条经验,以供商榷。
一是要坚持创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在教学中搞科研,深入钻研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面向生产实际和专业前沿发现问题,寻找课题,以挖掘创新潜能和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搞好科研促教学,将在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及科研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引入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努力形成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二是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电力行业特征,采用技能训练资格认定和校企互动方式,使学生学习知识与社会需求直接挂钩,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教师、学生深入企业,发现问题,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师生共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良性循环。
三是坚持创新实践教学与专业技术发展相结合。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将实验室建设成集实验、实习、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及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工程素质训练、科学研究试验与专业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
二以“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原则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存在教学内容多、繁、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学科专业技术发展快与教材更新慢的矛盾,要达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首先要对所授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知识点的内涵十分明确,根据专业特征,结合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最新技术,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就是指将原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删除过时的旧内容,增加学科专业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内容,在内容编排上按照“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技能——当前研究动态”的层层诱导递进式顺序来编写,使重组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先进实用。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是一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综合性强,面向工程,与其它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联系非常紧密相互交叉的主干专业课。根据上述特点和要求,对<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重组,构建了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将原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除过时的旧内容,增加电力工业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内容。如增加未来电力系统、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型电气设备的发展趋势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创新灵感。
三实施“三个模块”,采用“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个模块”是指将课程的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重要内容、一般内容和自学内容三个模块。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技能)在课堂上精心讲解,并通过课外作业、专题研究、实验等其他环节的训练得到巩固和提高;一般内容(主要是指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介绍等)则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展示、介绍;自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个性化教育)则通过设问、质疑、写读书笔记、小论文的形式得到训练。
“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法是指根据课程特点与专业特征精心选择或设计一个规模大、有代表性、有实用价值,并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随着课程教学的展开,让学生一步步深入到案例中,学到案例中相关的知识,随着课程教学的结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把案例中的相关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本课程选择推出“一个火力发电厂电气部分的设计”为全程教学案例,围绕该案例,实施“三个模块”,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展开一个个知识点,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四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提出了“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创建了“三个模块”、“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新方法,在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中,应用效果显著。一是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实施效果好,课堂教学课时数压缩了28.6%;二是学生通过技能培训,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使学习知识与社会需求直接挂钩,增强了就业竞赛能力和工作适应性,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三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100%;三是依托校企合作,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为学生实习提供了场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提升了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在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高校图书馆管理和管理创新的概念;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措施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高校图书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法、高校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重视不够、管理创新人才匮乏、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外部大环境、争取学校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资金投入、努力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管理创新是图书馆一个永恒的课题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改革发展与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任务。本文简述了高校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概念,针对当前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管理创新措施,以期使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和服务职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问题措施。
高校的图书馆一直是高校师生获得文献信息的基本来源,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馆藏总量和服务质量也一直被视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图书馆管理创新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发展图书馆情报事业的保证。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运行特点,高校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进行改革,通过管理创新,建立一套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其焕发无限生机,才能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和管理创新的概念。
1、高校图书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法,优化配置图书馆系统的各种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以期完成图书馆为全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服务并且使服务的提供者—馆员亦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和成就感的活动。
2、高校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以促进企管理系统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创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可以更好地体现现代高校图书馆为高校科研、教学充分服务的功能。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在宏观上,缺乏一个统一的机构来对图书馆事业和工作进行管理协调,各系统图书馆习惯于各自为政的分散型管理形式,使得缺乏宏观规划、管理、调控的能力;在微观上,实行的却是严格的行政监控,图书馆缺乏必要的管理自主权,造成图书馆失去了管理的灵活性,继而束缚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手脚,也压抑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积极性,致使图书馆管理模式僵化。
2、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重视不够。
我国长期以来对图书馆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图书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甚至还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还停留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代替手工操作的水平上,根本谈不上网络化。
3、管理创新人才匮乏。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中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靠关系走进图书馆的。学历层次低,工作只能简单应付,图书馆专业人员呈下降趋势。在信息服务中,缺乏信息、英语、计算机管理人才,更谈不上高层次创新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措施。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在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活动中,应真正树立以读者为本的理念,使读者能够公平、公正、自由、方便地利用和获取各种文献信息,平等享受各种服务,真正体现“图书馆是所有人都可以利用的场所”
这一宗旨。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强调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竞争的机制,指导馆员对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以馆员价值的实现促进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落实。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这种的服务理念,多想读者之所想,多为读者提供方便。
才引进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外部大环境。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服务部门,它要实行的许多重大的策略和措施必然会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制约和影响,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学校对图书馆人事管理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争取学校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资金投入,使他们明白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管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知识层次对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为高校图书馆吸收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努力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图书馆管理迫切需要一大批职业道德品质好、情报意识强、专业技术硬、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图书馆员必须具有德才兼备的良好素质。
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对馆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把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使馆员的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以适应现代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
总之,管理创新是图书馆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紧迫的课题。我国的图书馆正处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如何改善管理进行管理创新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管理的创新,全面实施管理创新措施,高校图书馆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不断增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才能实现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
摘要:怎样才能写好英语教学科研论文呢?在论文的选题上,我们应把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热点”、“冷点”,以及学科研究的常规方向和研究者的实际情况;文献收集可通过以下途径:图书馆、期刊、网络等等;撰写提纲时,应注意恰当的题目、简明的前言、充实的正文、正确的结论、规范的注释;撰稿时,要注意观点正确、理论高度、组织得法、行文流畅;此后,对论文中进行修改是提升论文水平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英语教学 论文 写作
英语教学论文是在英语教育教学领域内某个课题在实验中、理论上或观测性上具有较新的研究成果、创见及主张的科学性记录,它对推广英语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撰写英语教学论文是英语教师用来表达和阐述其教学科研成果的基本方式之一。英语教学论文的写作需要从选题、阅读参考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数据、拟出论文提纲、继而完成初稿、再经过反复修改,最后定稿等一系列要素人手。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英语教学论文的写作: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它既关系到论文写什么的问题,也决定着从事该项研究的价值问题。一般来说,课题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来源于实践研究:
首先,在理论上,可在英语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热点”上选题。这要求作者密切关注英语学科领域当前讨论的“热点”来确定题目。也可在科学研究的“冷点”上选题。
其次,在实践上,可以在学科研究的常规方向上选题。可以从语音、语法、词汇、课文教学到听、说、读、写的训练等方面入手。
此外,选题还要结合研究者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笔者曾对高中英语学法指导就很感兴趣,在这方面我曾写过几篇有关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方面的教学论文参加广西教育学会论文评选分别荣获一、二等奖,其中有关阅读教学方面的论文还获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
二、阅读文献及收集资料
如果要在落笔撰搞时能做到旁证博引就需要厚积薄发,因此需要在平时进行大量的积累,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课题的参考文献。文献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途径:
1 图书馆。
2 各类外语教学期刊。
3 可以用计算机检索相关的百科全书和各大学的虚拟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料。
4 搜集整理材料。
三、拟出提纲
每篇论文都应阐明一个或数个论点。作者必须用足够的材料来支持这些论点以说服读者,这就要求作者对文章题目、前言、正文、结论、引文注释等尽力做出准确而清楚的表述和恰当的编排。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必须反映论文所阐述的主要问题。尽可能用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组合,概括全文内容并能引人日胜,一看题目就能大体知道这篇文章要论述的宗旨,并产生阅读全文的兴趣。
前言就是开场白。要求作者必须明确提出论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扼要说明该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现状,并点出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论点。
正文是对研究的问题和内容进行的全面讨论和阐述,占据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因此,要高度重视正文部份的撰写。作者要用自己的观点合理取舍材料,对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经过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整理,逐步产生正确的观点。在行文过程中,应以观点为轴心,使论点明确;用材料数据证明论点。使论据确凿,说理充分,从而达到观点与材料相统一,观点和论据相统一,并做到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研究的成果。
结论部分是论文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因此,结论应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解决。总之,结论要归纳总结全文,建议要根据结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对策。
注明引文出处反映了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能体现出论文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四、撰稿
写教学论文最好是“一气呵成”,具体地说,撰写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 观点正确,导向作用明确
当下的现状是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英语教师要转变思想,少列举考试成绩,应以实验对比参照常规统计平时与阶段成绩,应要掌握分寸,防止突出片面追求开学率之嫌。
2 经验要上升到理论高度
若研究教学,首先要分析英语教师、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法及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等诸多因素对英语教学成败的作用;还要分析其相互关系并用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加以论证。
3 组织得法
写文章必须围绕主题,只能有一个中心,而且要主次分明,美国科学家约翰?威瑟利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愚蠢的人堆积事实,聪明的人选择事实。”
4 文字清晰流畅而且专业性要强
教研文章不同于文学作品,无需华丽词藻。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你希望描叙真理,就把漂亮留给裁缝吧”。
五、修改定稿
“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论文至少要三易其稿才能最终完成。教学论文的初稿写好之后还应进行反复认真的斟酌、修改。
总之,一篇论文或一项教研成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和理性的思考、积淀、学习、过滤、感悟,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这就需要教师们长时间安下心,甘于淡泊,做脚踏实地的工作。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在不断地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成果,相信各位同仁在不断的平凡的追求与创造性活动中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一定会写出很多有血有肉的教科研论文,一定会让自己的大作早日面世。
摘要:结合科研课题的研究,将最新的研究内容引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拓展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开阔教员的知识面,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学;科研;专业课
一、引言
在高校教育中,专业课教学是提高岗位任职能力的重要环节,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相比,专业课通常安排在第四学年,其内容与学员未来的职业发展紧密相关,更注重应用,相比而言,其内容更具有新颖性[1,2]。因此,专业课的教学更应该与时俱进,教师在备课时应更多地关注本专业领域前沿的最新动态。一种有效的做法是将科研活动的内容转化到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形成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专业课教学模式。
本文针对《军用车辆维修工程》教学改革活动,提出将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应用到专业课教学中,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该课程是军队院校大学本科车辆运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经过多年的积累、改革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以维修工程基础、故障检测与诊断、零部件修复技术、抢修技术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该课程对培养学员的专业基本能力、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是后续课程学习及岗位任职所必需的技术基础[3]。当前遵循小班制教学,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近年来,由于汽车维修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维修理念,如损伤评估、绿色维修、智能诊断、应急抢修、3D打印技术维修等,相应的科研项目先后被立项研究,通过搜集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员充分学习专业课的知识。
二、实施方法
由于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在相关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过调研和探索,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创造性,在准备《军用车辆维修工程》教学内容时,通过搜集本单位承担车辆维修工程方面的科研课题,整理相关的研究报告、科研样机等成果,按照课程各模块的分类,贯穿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1.维修工程基础。在“维修工程基础”模块以讲授维修工程的基本理论为主体,在讲授基本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理论的同时,也需要介绍未来装备维修的发展情况,随着现代装备维修逐步向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向发展,国内外一些新的概念也不断涌现,本单位也开展了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其中“车辆RCM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的立项研究是一个典型代表,该项目搜集了本方向的研究现状,从根本上提出并解决了装备预防性维修类型、周期、工作内容及维修任务分工等关键问题,设计了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对于本模块的知识结构,在科研项目研究时梳理了一个完整流程,可以方便学员很好地掌握“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技术特点,并利用项目中开发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为学员开设本模块实习,解决了本模块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故障检测与诊断。“故障检测与诊断”模块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和交叉性均很强的环节,具有“新”、“宽”、“深”等特点。内容新,指的是主要内容都是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普遍推崇的诊断理论与方法;知识面宽,指该环节囊括了传感测试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以及实车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基础理论深,指的是大量运用了数学知识和信号处理知识。这些特点使得教员在备课和讲课时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加强基础数学学习;学员在面对一些高新基础理论时,显得有些畏惧。
通过搜集本领域的科研课题,主要包括:结合科研项目“车辆机械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系统”来开展“汽车诊断参数与诊嘈畔⒒袢 钡慕萄В该项目中采用了大量的传感器及信号处理电路,教员在上课时可以向学员展示这些传感器,让学员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设计传感器的调理电路,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在科研项目“便携式车辆不解体检测仪”中,研制了车辆的机械故障、高压油路故障以及电气故障进行诊断且能完成总体性能测试的仪器,这正好是对本环节教学内容中的机械故障异响诊断、油路系统诊断、诊断专家系统以及无负荷测功等方面内容是完全对应的,结合这个课题,可以引导学员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来,并在实验教学环节进行现场车辆故障诊断,使得情景教学更加直观。科研课题“汽车技术状态监测与诊断技术研究”成果是“嵌入式诊断技术”内容的一个典型案例,给学员现场演示一些先进的远程诊断技术(如远程信息采集、远程视频会议、远程语音支持、远程专家技术支持等技术),让学员感受到远程诊断技术将汽车故障诊断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使课堂教学跟踪本领域的前沿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3.零部件修复技术。在“零部件修复技术”模块讲授汽车零部件的检验分类、零部件的修复方法和修复工艺等知识。结合科研课题“汽车修理技术规范”的制定,对典型车型的总成和零部件的检验规则、修理技术要求、修理技术条件和整车、总成的装配、调整及竣工的技术要求进行梳理,将其中对典型车型的零部件检验方法、修理时刻、作业深度、验收标准等引入课堂,组成一个完整的零部件检修作业流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指导学员按照流程进行作业,严格按照“规范”中的要求进行操作,便于学员按照要求理解零部件修复的过程,实际动手操作,掌握零部件检验和修复技术,同时可以模拟修理工间的作业模式,让学员分组实习,分别担任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检验人员等角色,以一个总成部件的检验与修复为任务牵引,引导学员各司其职,严格按照“规范”中的要求实施该总成部件的检验与修复,最终由教员按照“规范”中的要求给出评判并进行讲评,有效地锻炼了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
4.抢修技术。在“抢修技术”模块主要讲授特殊条件下汽车应急抢修的知识,主要包括损伤评估、抢修方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这部分内容主要结合科研项目“车辆损伤评估技术研究”、“汽车抢修手册”的制定和“汽车抢修工具箱”的研究成果来开展教学。
在“车辆损伤评估技术研究”课题中研究了车辆的损伤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Y合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开展该损伤评估教学。由于课堂教学只给出了战场损伤评估的一般流程图,教员讲课时显得内容空洞,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在组织该节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入抢修案例,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例如事先设计一套战场损伤评估任务。在课堂上讲授了评估流程后,以多媒体录像的形式介绍任务,将学员分成几个评估小组各自进行,并挑选几名学员为裁判对各组评估程序进行考核,这样所有学员都参与了评估活动,对评估过程更加熟悉。同时,在设定任务时也可兼顾抢修能力评估的内容,如在对修理分队所需抢修工作量进行预计,对车辆修理任务和修理能力进行计算,利用前面设定的任务,可以引导学员自己结合数学模型计算这些参数,使学员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将更加深入。
通过科研课题“汽车抢修工具箱”的研制成果应用于本模块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员应用最新研制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抢修实习,极大地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当学员使用最新技术将受损车辆进行快速处理后又能重新使用,心理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维修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如“3D打印技术”也逐步应用于装备维修行业,在科研课题“3D打印技术在汽车维修中的应用”中研究了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于汽车维修中的关键技术。目前,这种新技术应用与汽车抢修还只是一种概念,学员学习时感觉难以理解,可以结合课题的研究成果,组织学员见习3D打印技术在汽车抢修中的应用过程,让学员形成对新技术的探索欲望,效果良好。
三、结论
在上述科研项目中,项目研究的内容远比课堂教学内容要宽、要深,任课教员通过参与这些科研课题的研究,梳理本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知识点,将其融入到《军用车辆维修工程》的教学中,不仅可以促进教员拓展知识面,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丰富专业课课堂教学内容,使其保持一定的先进性,还可以让学员融入到科研的氛围中去,直接接触先进的科研成果,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合理安排各章节的教学学时,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摘要:教学内容优化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人才培养为大学的核心职能,科研首先就应该直接为教学服务。本文从优化教学内容的视角,以微观经济学教学为例,探讨教学科研融合问题。教学科研化是教学内容系统性、逻辑性、前沿性的保障.科研教学化是科研成果传播、传承、创新的平台。
关键词:教学内容优化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微观经济学
一、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与教学内容优化
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收集、搜索与传播成本,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低成本、甚至零成本便捷地获取书籍、论文等文献资料。如果大学教育成了一本书、一张卷、一纸文凭,成了老师朗读教材、学生背诵教材、考试默写教材,那么大学生完全可以不受授课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书籍购买、借阅自学成才!学生们为什么还要付学费走进课堂聆听老师的教诲呢?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走进教室。教学内容就应该是教师精心优化的结果。而不应该是在书店、互联网就可以买到的一本教材。
波兰尼将知识分为两种类型:他将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把无法用书面文字表述的,以及通过身体语言表述的,在做某件事情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TaeitKnowledge)。波兰尼认为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波兰尼指出,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笔者认为,从理论上看,波兰尼关于知识的分类理论,有助于我们解读教学内容优化的必要性与优化路径。
按照波兰尼的知识分类理论。教材显然是显性知识。显性知识的最大优点是便于传播、获取。只要愿意,全国所有的大学都可以选择北大、清华的教材供学生使用。如果教学只是传授显性知识,那么,学生们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争先恐后地读名校、拜名师呢?正是高校间隐性知识的差异性决定着高校办学质量的优劣。教学内容不同于教材内容。正是因为教学内容融入了教师个性化的隐性知识,而这种隐性知识,只有在课堂与老师的面对面聆听与沟通中才会学到。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被拍成了1983版、1994版、2003版与2008版等不同版本的电视剧。毫无疑问,同一本原著经过不同导演的演绎得到不同的口碑。笔者认为,教材恰似原著,教师仿佛导演。同样的教材经过不同教师的讲授,一定会有迥异的效果。而且,优化教学内容远远比拍摄电视剧困难得多,因为原著是固定不变的,而教材的理论知识却是与时俱进的。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其理论内容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扬弃过程。教学内容优化就是要使教学内容融入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只有课堂教学学生才能学到的隐性知识。
为优化教学内容服务的科学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不同。要有独特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既可以是原创性,也可以是广泛性。原创性是指教师要对理论研究或者F实应用有独特的个性化的诠释与解读:广泛性是指视教材为参考文献,为讲授一门课程,教师要博览群书,抽象归纳吸收“群书”之长,兼容并包,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任何单一教材无法提供的隐性知识。
二、教学科研化:系统性、前沿性与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优化
目前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从内容上看大都以主流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原理为主,但是,主流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原理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完善与发展。在学术专著、论文中的理论经济学研究成果虽然没有写进教材。但是这些科学研究成果有必要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得到优化,笔者称之为教学科研化。笔者认为,目前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在理论体系与理论内容上都需要授课教师进行优化。
从理论体系上看,教材只是一个剧本、一篇参考文献。曼昆先生的《经济学原理》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经济学教材,在国内有很好的销量与口碑,包括笔者所在的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在内的很多大学都把这本书作为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教材。出于不同的写作目的与需要,书籍是可以体现作者的研究兴趣与偏好的,也就是说,书籍的独特性远比完整性重要。
但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应该是完整的,课程体系应该是系统的。作为一本书籍,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没有体现消费者选择理论的效用理论、厂商理论的生产理论。而作为需求理论与供给理论的逻辑延伸与现实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与厂商理论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作为一门课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在框架体系上必须作出调整优化。
笔者将微观经济理论分为相互联系的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需求、供给、均衡、弹性与效率(剩余)构成的基础理论部分,由六章构成;第二部分为消费者行为理论与厂商理论,由效用理论、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三章组成;第三部分为市场结构理论,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四章。当研究的焦点由个体分析(单个消费者、单个企业)转向消费者之间、企业之间以及消费者与企业间的相互影响时,外部性与公共物品便得到关注,在笔者的授课实践中,第十四章关注了这一问题。笔者在授课框架中将外部性与公共物品放到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最后一章。因为依据主流经济学的逻辑。正是由于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的存在才需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政府干预经济的目标与手段恰恰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这样看来,外部性与公共物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微观经济学与后续课程宏观经济学有机相连。
从理论内容上看,微观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直饱受质疑。在诸多著名学者的研究推动下取得了很多丰厚的成果。企业理论不再仅仅是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而发展成包括企业的本质、边界与内部结构的全新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早已不再以企业的数量多寡作为竞争与垄断的判断标准。主流经济学的市场结构理论还存在混淆垄断与竞争优势、完全竞争的自由进入与自由退出假设也与其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划分相悖等诸多缺陷。教学内容如果不及时反映、吸纳这些科研成果,就会带来理论的混乱与实践的困惑。
三、科研教学化:通俗性、应用性与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优化
微观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理性不同于直觉,理论有别于常识。学生们大都认为理论是抽象的、枯燥的甚至是无用的。其实不是理论抽象、枯燥、无用,而是授课教师的讲授使理论抽象、枯燥、无用。理论是个替罪羊,授课教师才是惹祸的月亮。科研教学化就是理论的具体化、通俗化,就是要体现、实现理论的应用性与实践价值。
案例教学是对理论做具体化、通俗化解读的有效途径。经济学理论既然是对经济、社会现象的概括、总结与提炼,其理论精髓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理所应当地可以还原到各种经济、社会现象之中。限于篇幅,笔者以微观经济学的成本理论为例,分析对理论内容所做的通俗性、应用性优化实践。
笔者从几个案例开始关于成本问题的讲授:
假定周杰伦要在你所在的城市开演唱会。你花888元买了一张门票。在演唱会开始前两天,你丢失了门票,于是又花了888元买了一张。两天后,你如愿以偿地观看了杰伦的演唱会。现在的问题是:看周杰伦的演唱会,你的演唱会门票成本是多少钱?
当我们乘坐火的时候是按照身高来确定票价的。身高为1.2-1.5米的,须购买半价票,超过1.5米的,须购买全价票:当我们用火车运送货物的时候是按照重量来确定运费的。为什么客运价格按照高度而货运费用就依据重量呢?
在三鹿奶粉所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河北省政府决定对三鹿集团立即停产整顿。三鹿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田文华被免职,随后被刑事拘留。石家庄市分管农业生产的副市长张发旺、石家庄市市长冀纯堂、石家庄市委书记也相继被免职。2008年9月22日,李长江引咎辞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职务。毒奶粉事件在中国形成了一股“行政问责与司法问责风暴”。企业产品质量出了问题,缘何又要问责市长、市委书记,乃至质检总局局长?
《宰相刘罗锅》是一部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剧中总有这样的情节:刘罗锅即便让皇上很恼火,皇上也很少治刘罗锅的罪。可一旦刘罗锅微服私访或被贬到县衙就会备受折磨。连皇帝都让三分的宰相,到了民间就会遭受欺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我们如何从成本理论来诠释这一现象呢?
在提出一系列问题后。笔者会在教学中引出成本理论,将要学习的成本理论与上述案例对应起来:经济学的成本理论从成本的视角关注上述事件,成本是我们做事的代价。如果我们低估成本,高估收益,就会理直气壮地做傻事。大家日常生活中所谈论的成本大都属于会计成本:如果你正在经营一家企业。你购买的厂房、生产设备花销被称作固定成本;你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被称作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被称为总成本:总成本与产量的比值被称为平均成本。会计成本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做事情的代价,这些代价都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不过,你的付出远不止这些会计成本!你的付出也绝非货币可以衡量!成本理论将带领同学们了解经济学成本家族赫赫有名的四大成员:沉没成本(Sunk Cost)、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机会成本(OpportuniIv Cost)与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别看它们的名字怪怪的,本事可真是不得了。通过成本理论的学习,同学们就可以破译上述所有问题。同学们还会惊喜地发现:经济学成本改变的不仅是我们对做事情代价的认识,还有我们的思维方式。
四、结语
教学内容优化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给定人才培养为大学的核心职能。科研首先就应该直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教学内容不只是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必须得到优化。以经济学为例,在教学内容上,教学要科研化,不断吸纳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并运用理论对社会热点做个性化的诠释,使教学内容具有“个人观点”、隐性知识;在讲授方式上,科研要教学化,用通俗而不是抽象的语言解读经济学理论与社会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便于经济理论与科研成果的应用与传播。
摘要: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训练他们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教师的专业教学,结合团队的科研工作,有效地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与成效。
关键词:专业教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
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话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开拓进取,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1]。创新教育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2],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参加科研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完整的科研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进而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因此,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必须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教育力度,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提供和落实大学生科技创新保障,制定和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客观评价的激励制度,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管理机制[4],对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结合教师的专业教学,引导切合实际的大学生科研活动
结合教师专业教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才有活力[3]。近年来,在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设计课题研究内容、选择和实施可行的研究方案、总结相关研究成果、撰写及修改论文等一系列科研工作中,逐步引导把学生进入科研殿堂,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野生动物学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把野生动物学的基础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如举办创新活动课题申报动员大会,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题目和研究方案,编写和修改申报书,并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在获得创新课题立项后,学生在教师耐心指导下,逐步完成创新课题的各个阶段任务。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所有课题一一顺利结题,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在此过程中,既能培养了学生对野生动物学的兴趣与热爱,又加深了他们对动物学科学研究严谨性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教师的及时正确指导
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科研素质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把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4]。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起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科创导师的关键性作用不容忽视。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师介绍与自我介绍中,灌输专业课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进展,介绍每位专业课教师的研究领域和专长,并定期举行学术报告,让学生对专业课学科的起源和特点、研究背景、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因此,科创工作要求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另类”观点,帮助学生把握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的判别选择,特别是科创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和瓶颈给予及时分析引导,维护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相反,如果仅凭学生的兴趣和学识,离开教师的专业指导和跟进,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局限于低水平重复,甚至无法继续开展[5]。
三、科技创新活动选题要与专业和指导教师的研究相结合
如何选题是大学生科研新活动的关键一环,选择既有新意和价值,又符合实际、适宜大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路线和方案在后续工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学院的具体做法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尽早让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工作中。这样既便于教师的指导,又可增强科创活动的专业性和目的性。如在2013年广州登革热灭蚊活动调查中,我们结合教师土壤动物学方面的在研课题,引导学生就灭蚊剂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申报了大学生科技创课题。获批之后,师生共同努力,项目顺利结题。有了前期的工作基础,近两年,我们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大学生创新课题有“模拟氮沉降对树木园土壤动物的影响”,“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野外控制试验”等两项省级课题。
四、建立传帮带、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研团队
具有广泛学生基础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尽可能吸引大学生加入到大学生科创活动中来,在科创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是大学生科创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3]。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队参加科创活动,实行组长负责制[6]。归属于指导教师的学生,来自高低不同年级,高年级学生无形中发挥传、帮、带低年级学生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梯队逐渐形成,这样,教师培养学生与自己的科研相得益彰,逐步培养了一支稳定的大学生科技活动队伍,表1为近年参加技创新团队的情况:
五、强化激励机制,调动师生科创活动的积极性和潜能
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科创活动的积极性和潜能,既是大学生科创活动持久性和连续性的保障,也是国内大部分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尚存在一些问题:
1.科创活动的覆盖面不够广,具体参加的大学生人数不多。通过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不少学生希望能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因缺少适当的引导而让相当多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举棋不定,真正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热情的学生只占少数。
2.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学习活动局限于书本和教师,认为科研是研究生的事,参与积极性不高。
3.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参加科创的大学生过度依赖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或研究思路,很少独立思考,达不到科创的真正目的。
4.建议高校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立项管理、设备和经费管理、使用制度等,以保障科创活动涉及的实验设备和经费高效合理使用。
5.建议高校进一步加强宣传指导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影响;明确科创活动的激励制度并落实到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完善该制度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等多方式完善和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
摘要 图书馆作为重要学术和信息机构,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搜集、整理和提供各种知识载体为广大师生服务,在高校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了在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新举措。
关键词 图书馆工作;教学科研;信息资源;信息服务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图书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配合教学进行专业教育,扩大学生知识面,进行综合教育及对读者利用文献提供方法指导,进行书目教育的基础上,图书馆拓展服务领域,提供个性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向。
一、突出专业特点,搜集多种类型的信息资料
注意搜集与学校发展方向有关的重点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国内核心书刊,并把这部分文献的保障放在重要地位。在信息时代,信息的载体已从以往单一的印刷型转向了多种类型,因此,信息工作已经不能仅限于印刷型文献的搜集,还应包括录音、录像、计算机软盘、光盘等在内的声像资料、电子资料。图书馆适应文献载体多元化发展趋势,积极争取设备资源,开放电子阅览室、声像资料室,注重馆藏书资料的整理,将磁带、光盘等资料有序化,并搭建相应的服务平台,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更丰富的资料。
1 专业图书的收藏
在图书馆藏书建设中,侧重专业教学资料的收藏和补充,为了保证专业藏书的数量和结构的合理,图书馆在集中购书时,各系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每年制定一个图书采购计划报给图书馆,图书馆再根据资金、购书种类、复本量综合协调制定全年的购书比例计划,然后组织实施。
2 报刊资料的收藏
报刊资料具有出版及时、内容新颖、信息量大等特点,在为教学、科研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期刊订购中,注重收藏参考价值较大的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检索性期刊;收藏学生喜欢阅读的有益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提高素质的优秀期刊。在期刊订购中,我们认真听取系里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使期刊收藏能更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
3 电子文献的收藏
适应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出版的特点,高校图书馆都采购了电子图书和各种期刊数据库,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重庆维普资源是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在数据库的采购和使用中,教师是使用各种电子文献的重要的读者群,因此,图书馆在采购电子文献时,应该十分重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二、围绕教学实践,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与学校的战略定位有很大关系。合理的馆藏保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科研工作支撑,如果仅仅是完成教育任务,那么以中文为主的馆藏就能满足大部分需要。随着创新教育的倡导,围绕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职能拓展的新领域。
1 及时为教学及课余活动的组织者提供情报信息
这种信息,应当有历史的,即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源流,也有现实的,即实践教育的现状;即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这种服务,应当对搜集到的资料有归纳、整理,分门别类地概括出特点,梳理出经验教训,有利于有关管理者与组织者开阔视野,继承创新。特别是搜集、整理的国外实践教育宏观情况的信息资料,将影响学校的教育决策,关系实践教育活动能否受到重视,关系教学改革的力度与深度,直接涉及人才培养的质量。要高度重视和注重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积极开展情报调研,定题跟踪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信息编译渠道,提供各种内部信息、动态信息,编写具有一定水平的信息综述、分析报告、专题文摘等。
2 为具体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提供信息
诸如为百科知识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咨询活动、社会调查、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影视展评等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社团刊物、系报系刊,以及各种简报的编辑,为职业技能素质的培训与考核提供全面的服务。
3 组织好音像制品的采用学习
随着音像资料大量进入高校图书馆,结合学生课余活动的深入开展,应当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积极配合校、系组织学生认真观看音像制品,以深化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和掌握,推动其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提高。
4 信息、专题服务
对馆藏文献信息进行主动宣传,包括新书、新刊的专题报道,主动围绕学院的重点专业建设和课题研究,开发馆藏文献,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强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和手段。积极寻求对外合作服务,争取实现资源共享和联合服务。
5 数据库等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服务
目前,图书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和拥有的能力和水平,也是图书馆藏书建设和信息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今后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一个方向,我们应该主动地适应网络信息环境的需要,在观念、技术设备、组织和人员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整理与服务奠定基础。
6 图书馆与各系资料室合作开展信息服务
系资料室对本系课题比较了解,图书馆应该积极地和系资料员进行沟通,掌握各系课题情况,并进一步和课题负责人进行联系,主动开展课题服务,发挥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
三、区分读者对象,全方位分层次提供服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必须要有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同时掌握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和书本式参考工具,并且有良好的与学校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专业背景的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来从事工作。要从事深层次的信息工作,仅仅具有文献的专业背景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大力度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图书馆的人员配置应该考虑综合化,由文献情报专业背景、现代信息技术专业和各种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组成,形成各部分人员的知识融合,加强在职人员的针对性培训,造就一批能与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相适应的图书馆馆员,从而提高现代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图书馆和各系资料室,既要分工,又要合作,主动积极地共同为实践教育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作为第一层次,高校图书馆应侧重于满足全校各专业共同的需求。作为第二层次,系资料室以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则应当着重为所在单位的专业、学科、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必要的资料。这一层次的服务,专业特点突出,针对性强,比第一个层次的服务更加专门化。具体举措是:
1 教师参与图书馆藏书建设
各系教师参与选书,能更好地把握本专业的图书出版动态和出版质量等问题,更贴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仅使图书馆藏书结构和层次更科学、合理,同时也体现了图书馆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2 为教师利用图书馆提供方便条件、优惠措施
教师是学院办学的核心力量,图书馆应该想方设法地在读者服务工作上向教师倾斜。高校图书馆不仅要设立教师资料室、专题阅览室等,同时要对教师借阅图书的册数、期限都适当地进行增加和延长,以满足教学、科研对文献的需求。尤其是对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特长生、导师等提供更加优惠的借书政策。
四、反映教学成果,建立全校师生教学科研成果专题资料室
注意收藏积累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成果。为丰富实践教育的内容,开阔师生的视野,鼓励师生的积极性,培养敬业精神,这项工作应当分层次进行。图书馆应当有专门的陈列室,各系应当建立本单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档案,其资料也有专门的陈列地点。就系资料室而论,学生在教育实习中的优秀教案,有代表性的班主任工作计划和实习工作总结,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野外综合实习记录的代表作,艺术活动的优秀作品,科技活动成果,军训或实习的优秀讲演稿,经过答辩的优秀毕业论文,公开发表的作品论文等,都要注意搜集、整理。研究生、本科生的优秀工程实践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积累也应当充分重视,因为它有利于促进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给予提高其科学研究的水平,有助于教学管理工作者总结经验,在对学生科研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教学手段的更新-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多媒体的大规模进入课堂,大学教育对实践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必然有强烈的要求。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呼唤着高等院校更新教学手段,树立新的信息观,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科研提供迅速快捷优质的信息服务。
摘要:本文以路桥类工程专业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实践进行研究、剖析,提出了适合工程类专业的高职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方法与路径,为高职工程类专业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与师资团队核心竞争力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业发展;校企合作;教学科研;基层组织
0 引言
随着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等新技术在路桥建设领域的应用,以往以教师的个人能力成长为出发点或以培训、下企业实践等单一载体锻炼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路径难以胜任路桥类人才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通过对影响高职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整体教学科研能力发展的全要素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分析,着力探索高职工程类专业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与师资团队核心竞争力建设的路径。
1 高职专业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的特点
1.1 开放性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企校融合,而作为高职的教学主w――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团队由于企校融合、注重实践等特性,需要组织(团队)成员具有开放、包容特性。
1.2 校企协同 高职教育从诞生起,就伴随着校企各自发挥自身在职业教育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重要作用和职能,促进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教学科研基层组织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也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融合,专兼职教师从协同授课不断拓展到课程建设、联合科研、社会服务等众多领域。
1.3 注重实践 高职教育始终要在市场环境下,围绕“以企业岗位实践――转化职业教育素材――按照岗位人才标准培养各岗位急需的人才”的不断循环的人才培养实践,服务岗位人才培养。
1.4 社会服务 高职教学科研基层组织不仅在为社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方面作用突出,而且承担着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诸多社会服务任务。
2 当前高职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仍存在着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制约专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主要是:
2.1 专任教师生师比仍然偏高,领军人物缺乏 2015年高职教育在校生占整个高等教育的45.6%,而高职专任教师占本专科专任教师总数仅为31.8%,专任教师生师比普遍在1:20-1:30之间,远低于“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的生师比18:1为合格,16:1为优秀”的标准要求,高职专任教师数量的不足使专任教师不仅课时量较大,而且承担了大量协助兼职教师的工作任务,使得专任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社会服务的时间难以保证,而且普遍缺乏高水平领军人物或专业带头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2.2 机制和制度改革滞后或不完善,团队效能不高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偏少、重点科研、创新发展平台实力偏弱、重大科研项目承接能力不足等问题,暴露出高职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配套的制度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促进高职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有效发展的内驱动力,造成高职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或团队效能不高。
2.3 结构不合理,协同发展能力不强 高职教师不仅规模数量上存在较大缺口,而且高职教学科研基层组织能力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专兼职教师教学与企业岗位实践能力结构不匹配,领军人物缺乏,教师间协同发展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
3 高职工程类专业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的路径
打造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需要从专兼职教师两个层面入手,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在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项目与任务承接等方面的作用,培育各级、各类专兼职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团队。
3.1 打造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3.1.1 专任教师
①通过深化改革优化专任教师教学与企业岗位实践能力结构。优化专任教师教学与企业岗位实践能力结构需要从外部引进和原有专任教师培养两方面同时入手,在专任教师培养上要结合高职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针对专任教师掌握专业与行业新技术、岗位能力项目转化成教学单元、企业岗位工艺实践能力、技术服务意识与能力等能力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措施,着力补短板,优化专任教师能力结构。②发挥好教研活动的学习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研讨、听课、公开课交流、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教研活动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互补、互学、整合提升的作用,特别是邀请兼职教师、学生代表等参加教研活动,从教与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不同侧面进行剖析,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使教研活动成为年轻教师成长的重要载体。③注重对专任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把专任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高职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学校聘请的企业能工巧匠的传帮带作用,根据培养计划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让专任青年教师融入传帮带师傅的专业建设、科研项目等实际工作团队、任务,通过专任青年教师分层、分方向培养,促进教学科研基层组织融合提高的常态发展。
3.1.2 兼职教师 高职院校持续推进企业“能工巧匠”进校园和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活动,逐步实现了企业兼职教师参与高职教育的常规化、规模化,加强兼职教师分层管理。
①初入职的兼职教师要加强对职教理念、教学方法等的培训,使初职兼职教师熟悉教育规律,知晓工作职责与教学工作任务,为其尽快融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②要在兼职骨干教师承接教学任务基础上,发挥兼职骨干教师在专兼职教师联合进行教学改革与社会服务等领域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能力和作用,实现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发展。③要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聚集作用,聚集企业技能大师级兼职教师将企业的先进技术率先引入专业课堂,为专任教师、学生培养提供新技术和创新元素。
3.2 创建不同类型的教学团队 专任教师要面向办学能力与教学质量提升及配套项目、科研课题、技术研发、企业员工能力提升项目、技术支持与服务等项目或任务,探索建设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基层团队,组建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的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结构的教学科研基层团队,尤其是与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携手合作研发项目,使教师从生产实践、项目建设实践中汲取营养。
3.3 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有效发展的配套制度建设 ①学校只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检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成效,尽量减少行政干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进行教学改革,为教学改革创造相对自主的环境。给教学科研基层团队提供物质资源、运转经费,并要将学校支持措施制度化,减少随意性,以保障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项目建设的有效运行。②国家尽快落实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保障高职有足够的资金完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高职院校也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实际和短板规划资金使用和建立保障制度,让专业教师做专业的事,加大对专业教师教学科研与服务的成果奖励力度,核心是形成有利于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核心能力建设与发展有效的激励机制。
3.4 强化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效能管理 在给予教学科研组织建设自主权和激励机制的同时,强化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效能管理,加强教师个人与教学科研基层团队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效能考核相结合,营造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良好内外部条件,促进高职教师发展内驱动力的形成。
高职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除了建设创造以上基础环境和条件,还要结合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与创新发展,为师资团队核心竞争力建设开辟有效路径,如图1所示。
4 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实践与创新点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路桥工程学院建于2006年,学生规模较大,但因建设时间短,师资规模、教师实践素材转化教学资源能力、科研能力等教学科研能力均较弱。近五年来,围绕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与师资团队核心竞争力建设,着力在短期内解决教师团队教学、科研、项目承接能力的短板,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4.1 做足校企融合,拓展发展平台 做足校企融合,增强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师资、实训基地、项目团队成员服务专业建设的资源整合能力,建设面向办学能力与教学质量提升及配套项目、科研课题、技术研发、企业员工能力提升项目、技术支持与服务等项目或任务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或团队,显著提升了专任教师适应岗位技能培养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科研与服务产业能力、专业建设的社会资源整合能力。
4.2 全力推进社会服务和应用研究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路桥类专业二级学院以企业员工能力提升项目、合作企I专业工程项目等社会服务项目为载体,全力推进专任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和面向项目的应用研究,不仅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而且,在参与项目中形成的研究、实践成果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持续高于全国骨干校平均水平。
5 结束语
高职院校应以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的全面建设、教学科研项目或任务载体为依托,以全要素多举措的制度建设为保障,注重教师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分层培养,项目引领驱动,以教师发展为核心,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和团队核心竞争力,以此实现高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摘 要: 本文简述了学校图书馆对教学科研服务的现状、发展方向,强调了学校图书馆应重视教学科研服务,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 学校图书馆 教学科研 现状 方式
21世纪是信息与科技高度结合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育工作者要在自己的学科前沿进行科研,就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掌握有关动态,了解学术动向,从而少走弯路,避免重复浪费。学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图书情报工作的主体,承担着为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收集、存贮、加工、传递信息的任务,因此必须积极做好资料和信息服务的保障工作。
1.为教学科研提供科研服务的现状
1.1自身意识不够,限制科研服务发展。
一直以来,许多学校图书馆在为教学服务时,更注重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及提供文献资料的查询,存在着“被动服务”的意识,忽略甚至淡化图书馆为科研工作服务的职能。不少学校图书馆难以为较深层次的科研工作提供支持,更勿论参与其中。不少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甚至认为科研是学校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自己的事,与图书馆日常工作无关。这种定位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学校图书馆有限经费的合理分配及日常工作中为科研工作服务的水平。
1.2人员素质低下,信息服务水平有限。
学校图书馆馆员队伍结构不合理,馆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贫乏,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低下,缺乏科研课题立项参考、信息检索策略、信息加工筛选、信息挖掘创新等科研服务技能。信息服务水平的低下直接导致科研人员对图书馆工作的不信任,进而导致图书馆与科研部门沟通不畅,很多学校图书馆不了解学校每年都有哪些科研立项和科研课题,不能提供科研工作进行所必需的查新服务,更缺少关于科研服务工作的承诺。
1.3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进程缓慢。
现代图书馆多以纸质知识信息为收藏对象,主要包括书籍、报刊等;而阅读方式主要有办证阅读和馆内阅读两种方式。由于学校图书馆资金和馆舍有限,使知识信息的存储量大大受到了限制;来馆读者受时间和地域影响很大,很难满足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大量、及时、便捷的要求,给读者查阅信息资源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只有实现学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才有可能突破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存在的局限性。而当今我国多数学校图书馆还远没有达到建立体系完整、架构清晰、特点突出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环境的水平。
2.提高教学科研服务质量的方式
2.1建立与科研需求相适应的馆藏体系。
搞好藏书建设是学校图书馆为科研提供服务的基础,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国内外各种教育文献资料,加强重点学科的藏书建设,围绕重点学科及科研,尽量把各种有代表性的书刊资料收集全,保证其学科资料的新颖性、实用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建设有特色的馆藏体系。同时除了以重点学科为收集重点外,还要兼顾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文献资料,使藏书结构呈主体交叉多维状态。
2.2提高馆员的信息服务意识及服务水平。
英国图书馆学家哈里森说过: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就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队伍建设是学校图书馆提供科研服务的基础。信息时代对学校图书馆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图书馆服务人员应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知识、信息资源整序和开发利用的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及一定的教学基础知识。而目前学校图书馆馆员离此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必须通过加快人才引进和在职培训的方式,优化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科研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3提供深层次的读者服务。
随着读者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图书馆应利用期刊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的优势,将科技含量高、流通率较大的英文教育期刊中的最新信息迅速翻译整理出来,提供给读者,改变服务的被动性。
2.4协助教学人员做好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是贯穿于全部科研工作的主体思想,是指导科研工作各项设计安排的主线。尽管学校图书馆员不能直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但是从所面对的浩如烟海的教育研究文献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是教学人员所不能比拟的。而教学人员平时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阅读其他学科专业的文献相对比较少,而图书馆员的信息优势与教学人员的思维相互碰撞、融合,对事物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取长补短,有助于科研人员选择出好的课题。在选题的过程中还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
2.5跟踪教学科研的全过程。
在做好选题服务的同时,图书馆员还应该密切跟踪学校相关课题的进展情况,及时提供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使研究者及时了解国内外同专业类似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时调整研究内容,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同时,在科研碰到困难时,可通过重新检索和论证,甚至通过网上论坛帮助科研人员及时解决困难。科研课题的初步成果是论文。图书馆员可利用自己熟练掌握检索工具的优势,帮助科研人员选择合适的刊物。科研课题完成后,通过查新,确定课题的新颖性,帮助科研人员选择合适的成果申报等级等。
3.加强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
数字化、网络化正成为全球范围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趋势,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也成为21世纪学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3.1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环境经济下,馆藏信息的网络化是学校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广大教师提供服务的前提。馆藏信息的网络化,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建立比较完整的标准化书目数据库,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面上网打好基础。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已经建立的网络系统,加强网页的功能性,通过链接功能和网络搜索引擎设计,制作栏目齐全、功能完善的网页。
3.2加强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学校图书馆应加大力度对馆藏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组织与揭示,并传送上网络,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给用户使用,从而使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得以共知,这是实现图书馆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而数字化对象应针对那些用户需求大、利用率高的文献,既珍贵又无版权问题的文献应优先数字化。这样有选择和评价地开展数字化工作,不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需求。
3.3自建专业的指引库。
所谓的指引库,是指建立的数据库,从物理意义上讲并不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资源,它存储的是有关主题的数据库或服务器的地址等信息,可指引广大教师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它可以弥补网络本身检索工具的不足,从被动使用到主动创造,更适应广大教师的需求。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任务,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艺术人才,高校声乐教师需要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硬件、软件两手共抓,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声乐教学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声乐教学 师资队伍 发展思路
为了顺应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趋势,积极贯彻教育部“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实现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职能和宗旨,充分挖掘、组合我院自身的资源优势,努力创造自己特色的精品声乐教学发展之路,立足本地,放眼全国,也为了更好地贯彻我院“促进音乐学院教学科研一体化运作的探索”方案,借他山之石攻我院之玉,现提出我院声乐教学的发展思路。
一、规范教学软硬件,确立教学指导方针
声乐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特殊学科,它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规律,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特别的要求。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同样,声乐艺术也如此,只有在正确的观念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有的放矢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才能突出综合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范性、规范性。因此要从观念上改变和提高声乐教师的理论素养。
1.参照教育部有关艺术类音乐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只有规范了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时值、教学设备、教改方案、考试制度、教学器材使用规则等指导性的框架结构,我院的声乐教学才能有章可循,有本可依,避免和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规范、修订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提高教学的指导作用和规范化建设,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参照国内相关综合高校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使用教材,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编撰相关声乐教材,经常补充和调整时下流行的经典曲目作为学生选唱的新曲目。把教师在中论述的创新性的观点纳入声乐教材,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我院声乐教学的曲目更丰富、更能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参与编撰教材在学生中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无形中增加学生对教师的敬仰和爱戴,同时这种看得见的榜样力量,将会激发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的兴趣和意志。
2.加强课程建设,以教学为龙头,突出特色教育。为了拓宽声乐学生的视野,在条件成熟时,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在院里开设第二课堂,可以是点式短暂的公开课形式,也可以是与专业课平行的课程。根据赣南地区的音乐特色,引进本地相关音乐的教育教学(福建师范大学的南音、江西师范大学的瓷乐与人声艺术在全国都享有盛誉),配合作曲教研室推出自己的声乐作品,形成该音乐艺术教学和研究的权威和中心。在低年级中开设声乐基础课,普及加强我院声乐专业学生的声乐基础知识。
3.加强教学任务和科研目标的相互转化。依据学校主课题的相关规划来确定我院分课题的开设情况,把主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声乐教研组可以选择相应的子课题,以确定自己的科研主题。根据我院的学科特点,立项“声乐教学中的ABC”形式的课题名称等。完成课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学新目标任务的尝试过程。声乐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的子课题,明确教学科研方向,并规划好学期的教研计划,写好年度工作总结。
二、抓骨干带队伍,培养打造自己的名师
目前我国不少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的名师队伍,如“黄河学者”、“长江学者”、“泰山学者”、“井冈名师”等。这既是对自己卓有成就的教师的认可和褒奖,又为其他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典范。划定“名师”评判的尺度和标准,通过抓名师,培养名师梯队力量来抓精品课建设,营造名师生存发展的氛围和条件,实行倾斜政策,引入竞争意识,挖掘培养自己的骨干力量,在全院、全校、全市、全省推出自己的拳头产品,这样可以点带面,提升我院声乐教学的知名度,形成良性发展轨道。
打破传统声乐教学“从一而终,以一贯制”的观念和做法,实行双选制,即教师选学生,学生选教师,这样做对师生都是一种挑战。“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只有认真钻研业务,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基本功建设,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技能,才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技术过硬、有竞争力的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爱戴和青睐,也能很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的宗旨。声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配合的教学活动,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适应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效率等,而这种教学机制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又为“名师”或“准名师”准备了教学对象的自由选择空间,使得学生不再为不适应某位教师方法而苦闷,他们的学习要求可以得到及时满足,学习情绪可以得到及时调整。
三、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策略
“请进来”就是邀请省内、国内知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来我院讲学指导工作,引进高精尖教学人才。聘请省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担任我院特聘教授,特别是省内声乐专家。由于我院地处赣南腹地,交通不甚便利,国内诸多知名专家来此不多,我们充分利用知名学者来江西省,特别是来南昌市讲学之便,与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我省声乐教学和实践水平较高的大学建立友谊关系,实行资源共享。
“走出去”则是教研室每年申请一定的专项经费供声乐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参加学术会议,开阔艺术视野,改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如:在江西省或邻近省份举办的国内有影响的专业比赛、研讨会、大师班等。积极参与这些活动,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声乐教学的良性循环。
四、举办读书报告会
声乐专业教师普遍看书少,时常为撰写专业论文犯难。我院举办读书报告会,让那些阅读多,并能掌握书中精髓的教师把他对书中的体会、感触、想法介绍、推荐给大家,弥补大家阅读量少、缺乏系统学习的不足,同时该活动也促使教师必须认真阅读相关书籍,而别人介绍的书籍若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大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浏览书籍,客观上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思想的平台,也营造了一个讲学习、爱学习、好学习的良好氛围。因为同是看一本书,有的人可以发现有很多宝贵的知识点,而有的人则一无所获。教师只有不断借鉴别人阅读书籍的视角、方法,把书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这既是功夫,又是能力,还能锻炼教师对理论书籍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提高教师的讲课艺术大有裨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多读才能见识广、阅历深、分辨强。教师要立足专业、拓宽思路,注重多学科的结合。既要阅读声乐类的书籍文献,又要看音乐美学、音乐欣赏、音乐史、文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等书籍杂志。把读书笔记作为一个介绍纲要,与同事分享,大家在学习、讨论中发现知识点、兴趣点和可写点。
五、实行教研量化制度
1.定期举办教师公开课。制定相关的评判尺度,聘请相关专家参与对公开课教师的评定,把公开课纳入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使之既当作观摩课,又作为竞技课,参与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了规范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程序,鼓励其既要个性张扬,又要遵守声乐的教学规律。教师把自己的备课程序、手段等制作成课件,这样可以加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的转化功效,把教案立体化、形象化,有利于积极促进教学、科研目标任务的落实,还可以作为公开课抽样选拔的一个重要依据和凭证。
2.规定听课量化标准。为了加强和促进声乐教学中老中青教师彼此间学习、切磋,实行一定的听课制非常必要。可以规定技巧课教师每年要听一定数量的理论课教师课,并邀请理论课教师,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为青年声乐教师和学生举办论文写作课(从选题、材料搜集、切入细分、文献驾驭、归纳总结等方面批讲)。
3.为了培养和提高声乐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教学、科研的良性循环,除了将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量化目标任务外,还要把教学笔记(自己上课的教案、学生笔记摘要)、听课笔记(包括声乐专家、本校教师)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来落实,每年要检查声乐教师的两本教案(课件教案和笔记教案)。每年通过整理这些随笔和记录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科研方向,再通过分析、汇总、归纳、提炼、选题、组合、撰写等手段把其整理成体系并进行相关信息筛选,积累下大量的一手资料,为日后科研和教学提供借鉴依据。
4.成立课题攻关小组。由高学历、高职称、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带头人,申请和主持厅、省、部乃至国家级课题,带动提高其他声乐教师的科研热情。在申报科研课题时,从全院实际出发,既鼓励强强联合,又加强促进“传帮带”作用,理论老师帮带技巧老师,老教师帮带年轻教师,将其作为一项衡量教师完成科研任务的杠杆和尺度。在科研工作中教师既要学习有关科研知识,又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用科研技术转化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声乐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研工作中得到的宝贵财富,把这种财富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就是教学目标任务落实的过程。
5.视教师每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格和质量进行科研目标任务量化落实。把学术论文与教学挂钩,根据的级别折合成课时或奖金。
六、每年举办青年教师或学生专场音乐会
把青年教师音乐会作为本年度的教学任务来抓。划定一个界限,讲师以下、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年要举办一场音乐会,作为完成全年的教学任务量。
音乐会可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敢登台、可登台、能登台的展示机会,既可促进和巩固他们对专业技术的驾驭能力,又可为我市大型文艺演出锻炼选拔人才。音乐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某个教师独唱、若干教师联袂演出、师生音乐会等。
每年年底进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拔学生音乐会的入围人员,哪一位教师的学生入围多,也作为教学任务超额完成的量化标准。
七、举办教学科研成果“推广周或月”活动
每年年终或学期结束前,拟定为我院教学科研评比竞赛活动月,声乐教研室与我院其他专业教研室一起在每年特定时段进行教学科研成果推广周或推广月活动,主要通过教学示范、骨干交流、课件展示、课题评价、演出会等形式。通过公开观摩、说课评课等形式,亮出教研观摩课,在活动周或月中,各教研组交流各自的科研情况,校学科带头人就本学科科研情况,进行座谈。这样不仅能促进科研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联结,不断清晰各项目组对总课题的认同,而且能触类旁通,各取所长,对如何调动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促使课题研究的规范化,丰富研究方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教学科研成果推广周或推广月活动后,院里进行全面评估,资料汇编,评选出优秀课题组和优质观摩课。
八、奖励有特别贡献的师生
凡我院声乐教师和在读学生在本年度全省、全国专业比赛、展演获得一定名次的,或被选拔参与本市、全省心连心艺术演出、“三下乡”演出的,在权威期刊杂志上发表有影响力的专业论文,在全省、本市科研课题获奖的,院里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表彰,通过奖金、喜报、证书、奖状等形式给予鼓励和褒奖。
希望以上各方面的加强和努力,能带动声乐教研室的科研和教学,加快教研室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我院声乐教学的良性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人才。
摘要:手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特征,不对称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本文着重介绍圆偏振光谱仪的概念、分类、定性分析及圆偏振光谱仪的检测原理。商品化圆偏振光谱仪的出现,启示我们教学与科研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关键词:不对称破缺;圆偏振荧光(CPL);不对称因子;教学与科研
手性是宇宙间的普遍特征,体现着生命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自然界存在的糖、核酸、淀粉及纤维素中的糖单元,是D-构型,生物大分子的基元材料α-氨基酸,绝大多数为L-构型;蛋白质和DNA的螺旋构象是右旋的;还发现海螺的螺纹和缠绕植物绝大部分是右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生物体内存在手性环境,作用于生物体内的药物及农药,其药效作用多与它们和体内靶分子间的手性匹配和手性相关。因此,手性药物和手性农药的研究尤其重要。手性药物的不同对映异构体,在生理过程中会显示不同的药效。尤其是当手性药物的一种对映异构体对治疗有效,而另一种异构体表现为有害性质时,情况更为严重。20世纪60年代的“反应停Thalidom ide悲剧”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然而,手性分子是如何形成的却一直让人迷惑不解。
在材料的研究中,手性技术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深入的应用型研究正在进行当中。圆偏振荧光(CPL)的经过科学家的几十年不断通常光源发出的光为各向同性的自然光,在光的转换过程中光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如彩色液晶显示器中,入射光能量的利用率还不到30%。如使用有机圆偏振发光材料(CPL)作为发光器件的发光层,能使光源的利用率几乎达到100%。科学家发现,将手性引入有机化合物中能够获得圆偏振荧光,经过不断地开拓和发展,有机化合物的手性得到不断的拓展和应用。手性化合物的圆偏振光在3D信息显示、量子通讯、自旋电子学、信息存储、CPL激光、非线性光学、生物探针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和应用前景,引起科学家极大的关注和兴趣。
关于手性的概念、判断方法、绝对构型的判断方法、旋光度的概念、圆二色谱(CD)等相关科学知识,大学有机化学教材都有详细报道与介绍,本文不再赘述。本文主要介绍圆偏振荧光的概念、分类、定性分析、圆偏振荧光的检测设备原理,及商品化圆偏振光谱仪的出现给予我们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启示。
一、圆偏振荧光的概念
如图1所示,在垂直于光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右旋偏振光的电矢量随时间的变化顺时针旋转,而右旋偏振光在三维空间中电矢量左旋。
1972年以后,在圆二色的基础上,人们发现圆偏振荧光的左、右圆偏振光的强度不同。通常以左、右圆偏振荧光的强度差I=CPL=IL-IR,作为圆偏振光的量度。因此,圆偏振荧光光谱随着波长λ的变化而变化。1967年,Emeis和Oosterhoff等研究者率先用非偏振荧光拆分了对映体反-β-茚满酮、反-β-硫代茚满酮及Co(en)3(ClO4)3溶液,测量了其发射光的左、右偏振光的相应强度[1,2]。相应的偏振荧光材料极化程度即不对称因子(glum),利用公式glum=2(IL-IR)/(IL+IR)衡量,IL和IR分别指左旋和右旋偏振光强度,glum在[-2,2]之间,对于纯的左旋或右旋偏振光,glum=±2,而对于非偏振光,glum=±0。吸收不对称因子(gabs),利用公式gabs=2(εL-εR)/(εL+εR)衡量,εL和εR分别是左圆偏振光的摩尔吸收系数和右圆偏振光的摩尔吸收系数。由两者公式可以推断出,glum和gabs可作为物质手性强弱的量度,g值愈大手性愈强,反之,手性愈弱。进一步而言,glum是分子激发态手性的量度,gabs是分子基态手性的量度。圆二色和圆偏振发光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反映的是分子基态的手性,而后者反映的是分子激发态的手性。因此,圆偏振荧光能够提供分子激发态的结构信息,圆二色谱提供分子基态的结构信息。
二、圆偏振荧光测量设备
以前文献报道的CPL检测都是在相关科研工作者自己设计和建造的仪器上进行的[3]。目前已有商品化的仪器,如JASCO-CPL-300及OLIS公司生产的圆偏振光谱仪。我们主要介绍圆偏振光谱仪的测量原理。
根据Steinberg、Gafni、Shatwell、McCaffery和Richardson的设计和建造圆偏振光谱仪的原理[4-6],结合JASCO和OLIS公司设计理念。如图2,介绍圆偏振荧光光谱仪的基本结构方框图。其基本组成部分为:激发源、单色器、样品、光学弹性调制器、发射单色器、光电倍增管、锁相放大器及记录仪。现在商品化的光源基本为150 W的氙灯,能够满足检测的需要。若用激光作为激发光源或当激发单色器的输出明显偏振时,都需要加去偏振片。
检测样品范围包括:液体、固体粉末、薄膜。根据不同科研需求,配备低温样品池,满足不同条件的测试需求。
圆偏振荧光的记录仪记录光电倍增管提供的电信号,并鉴别圆偏振荧光的可变信号及比例于总发射强度的可变信号,包括:(1)CPL的强度I;(2)总发光强度I总;(3)I/I总。
三、圆偏振荧光的研究给予的启示
我们从圆偏振光理性认知,最初的检测设计,到商品化圆偏振光谱仪的出现,加深了对圆偏振光的认识与研究。另一方面,商品化圆偏振光谱仪的出现,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手性在生命演化过程中担当的角色及手性在材料科学方面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本论文介绍手性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方面重要价值,着重介绍了圆偏振光概念、原理、商品化圆偏振光谱仪的原理,启示我们教学与研究相互统一,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科研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种职能和任务,也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经济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人才结构变化和技术革新,教育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文件,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就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公正的职称评审,是调动教师教学和学术研究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此要有一个基本的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职称;导向;学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才知识结构变化和技术革新,教育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对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照《专业标准》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就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职称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是对广大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专业技术能力的科学客观合理评价。公正的职称评审, 是调动教师教学和学术研究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如今,正高级职称已逐渐纳入中职教师的职称评价范围,充分发挥职称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提高教育科研水平,这是我国教育系统以人为本,遵循职业教师的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稳定、发展、强化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与措施。
一、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本次职称改革,增加了“需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这是职称评审条件中对教师资历、学历的基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是履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资格证,是正规教师的“身份证”,也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许可证。教师资格作为一种国家法定的职业资格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严格的教师资格条件和法律规定的认定程序,限制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保障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此外,教师职业专业性强,职业道德要求高,因此要求教师要针对具有不同素质、不同特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他们的特长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满足社会不同需要的有用的人才。教师的这种职业性质决定了并不是有学历的人就能当教师,只有通过专门培养、训练和严格选拔的人,才能担任教师工作。只有提高了教师素质,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高水平。
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现在的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培养对象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的职称评价指标已不适应现代中职学校特点,缺乏对“双师”型教师评审的要求。而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次职称改革中,在专业技术经历中规定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专业课教师要具有在“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经历”,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职业教育在师资和培养目标等方面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特定教育类型,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中职教师既要有较好的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还要有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没有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活动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决定了中职教师要能配合和推动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促进校企合作。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是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和保障。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技术进步情况,提高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教师要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不断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要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企业实践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过合作还可增强自身校企合作能力。
三、突出中职学校职业性和实践性教学特点
本次职称改革,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特点。中职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性与实践性,既要注重传统专业理论教学,又要注重技能实践。从职称评价入手,引导教师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中,强调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教师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关行业现状趋势与人才需求、世界技术技能前沿水平等;在“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领域,要求教师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可见,无论是教育教学、学生就业,还是教师自身的成长,都不能脱离专业发展,主动贴近专业发展是当好职教老师的关键,教师要将职业性和实践性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训实习之中。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重视职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要运用讲练结合、工学结合等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职业教育的教学和育人万万不可脱离实践,只有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教学才能真正拥有灵魂。
四、做好班主任工作,加强学生政治思想管理
本次职称改革中,在专业技术专业能力中,增加了“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校的管理工作,担任班主任或兼任辅导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工作”,引导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参与学生管理。
班主任是连接学生和学校的桥梁,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者,一个有责任心的班主任,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领导反映。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有其特殊性,它既要继续对学生进行学业和品德教育,又切合实际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各种训练,而中专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文化理论课较差,管理学生工作繁琐,难度较大,班主任每天都很忙。班主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创新综合素质,针对每个学年的心理需求特点进行引导,稳定情绪,对学生心理进行关注、疏导、指导、帮助学生就业,适应社会生活,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班级管理真正起到核心作用。构建良好的班级学习生活环境。发挥班级的整体作用。学校要重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支持力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激发工作热情,落实到实处。让每一个辅导员身兼重任,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对国家、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放手班主任创新工作,做好人心工作,并与学校一致保障学校稳定,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五、具有指导培养青年教师的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应该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及早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引导青年教师反思研究教育教学工作,资深的高级教师要发展教学理论,创新教学工作模式,形成高水平的教学成果。专业建设的学科带头人要利用科研课题来引领自己的团队,就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寻找突破口。学校努力培养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创新意识强的学科带头人和教育名师,扶植支持一批学术成就突出的中青年教师达到高级教师岗位条件,培育一批专业技能与科研骨干达到正高级教师的条件。学校花大力气建设创新团队,以重点专业、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团队锻炼,涌现出学术水平高、学风好和有领军能力的人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六、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
本次职称改革在业绩成果条件中,增加了“直接指导的学生参加市以上政府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等比赛中获得市一等或省二等奖以上,且本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主要是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近几年在中职学生范围开展了多项专业技能大赛,大赛中的很多内容体现了当前行业中此项技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趋势,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和实用为基本原则,更需要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单纯的课堂教学展示为课堂教学、技能操作展示结合。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个尺度很难把握,但这一具体要求在技能大赛的试题中有非常明确的体现。实践操作中那些必须熟练掌握的表现的一清二楚。参与培训的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阶段性的进入企业见习,也可通过企业引进设备和技术人员来校直接指导,改变过去单一的师生教学模式,给学生新鲜的感觉,从而提高学习技能的兴趣和热情。同时通过每年技能大赛的契机,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热情,达到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教师指导学生参赛,从提高教师和学生实践技能方面都收获颇丰,可以作为中职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中职学生技能竞赛一直紧跟着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体现了社会企业发展对本专业的最新职业岗位需求。确立技能竞赛的课题项目,课题研究的研发成果在教学中推广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延伸过程。学校可聘请具备实际生产经验的企业技术人才、具有教学能力的工程师和技师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学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加强校企合作、学科与市场结合,推动专业发展。
教师的职称评定是常做常新的工作,教育科研作为其中的重要评定条件,必然出现变化和适应的过程。中职学校的教育科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必将展现出独特的职业教育教学魅力。
七、提高教科研水平
本次职称改革,加大了中职学校对科研的要求,引导教师提高科研水平。现行的中职学校职称评价体系,对教科研的要求偏低,不少学校没有科研机构,教师公开发表的文章和参与的课题研究,也多是为完成职称的硬性指标要求而为之,从而造成中等职业院校教育科研工作相对落后。中职学校教科研落后的原因在于对教育科研工作不重视,认为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日常教学,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不支持,挫伤了一些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教师为了晋升职称而发表的论文,片面地追求论文的数量,忽视了论文的质量,从而也造成了教科研成果水平低下。
修订后的职称评审条件,在业绩成果方面对教科研水平有了进一步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不能只埋头做教学,只满足于备课、授课,要两条腿走路,教学、科研都过硬,引导广大中职教师进一步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专业教学更贴近工作实际,贴近生产一线,有效结合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才能实现真正的实用教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和效果。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到科研是职称评定的硬条件,是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科研的误区。而仅凭几篇论文搞科研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重对实际技能的研究和指导。鼓励教师主动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在生产实践中作好研究。要深刻认识到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理论指导和创造性思维,引导教师主动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结合生产一线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提炼,在实际教学中思考和创新。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教师工作不应局限于教学,还应主动参与课程开发、教育科研。只教书,不搞科研和开发的,不是优秀的中职老师。只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的,才能跟上时展要求。学校应大力表彰在科研活动和课程开发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鼓励教师根据社会需求,自设定位,学生发展和就业情况,主动进行科研活动和课程开发,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教师参与应用性教材编制、修订等工作,强调教材与职业需求、岗位实际的有效衔接,突出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训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课程开发的成果充分体现职业性、直观性、针对性、及时性、实用性。
教师主动参与技术攻关,解决生产具体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找课题,形成应用性强的技术创新和实践成果。
中职学校可以利用教育科研的契机,来引领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使教师的科研能力转化为学校专业建设的推动力。
教师的职称评定是常做常新的工作,教育科研作为其中的重要评定条件,必然表现变化和适应的过程。中职学校的教育科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必将展现出独特的职业教育教学魅力。
[摘 要]
如何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是近年来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支部组织生活与业务工作的脱节是造成这种问题的重要原因。基于解决这个问题,应当着力探索推动支部组织生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互促互进。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党支部为例,就是以教师党支部为责任主体,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密切围绕提升教师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来开展组织生活,以此使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不断增强与“纲要”课程意识形态引导能力的不断增强成为实际统一的过程。
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教学;科研;意识形态
高等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巩固和增强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高校当然不可或缺。近年来伴随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如何改善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也愈发引起相关学界和很多党务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极易陷入一种逻辑陷阱之中,亦即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就是为了加强这种领导本身。而实际上,这既是对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的误读,更会阻碍党的领导的真正实现。高校工作自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高校党委必须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工作来探索和改进领导方法,特别是立足教师党支部,通过着力改善组织生活方式,推动党组织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的互促互进。
当前,一些教师乃至少数教师党员不能认识到党的领导对推动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作用。由此反映到支部组织生活中,就出现了少数党员消极懈怠、走过场、讲空话等诸多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全党突出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党支部的负责人还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角色冲突”焦虑。一方面,这些教师本身普遍承担着较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所在教师党支部的负责人,他们既要反复动员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到支部组织生活中,还要“说服”自己“挤”出更多时间来做相关党务工作。这不仅会影响到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支部负责同志“后继无人”的危险。
本文拟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例,具体探讨如何推动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互相促进。《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综观该课程从业教师队伍的情况来看,实际上有关该课到底是历史课还是政治课的争论始终存在,由此带来了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就目前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情况来看,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将这门课完全当成“以史代论”的政治课,而是滑向另一个极端,亦即直接间接地受到西方某些史学价值观的影响,实际上质疑乃至抵触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灵魂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若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理解都偏离了唯物史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纲要》课程阵地就有沦陷的危险。很显然,如果这种错误认识真的普遍存在的话,那么它一定会通过《纲要》课程教师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表现出来,并可能在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研单位中造成非常恶劣的示范效应。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当然不能与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学研究隔离开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更是我们提升中国近现代历史教学研究科学性的根本保证。密切围绕这个问题来推动《纲要》课程教学研究的改革创新,并使学院党委特别是该课程教师党支部在此过程中发挥核心和关键作用。
决定我们的历史研究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把握。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在2005年才正式确立起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作为其中的二级学科,如何培育专门的学科人才,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更勿论截至现时来看,历史学科、政治学科出身的青年教师还在源源不断地加入到“纲要”课程的教师队伍中来。由于缺乏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训练,其中一些教师以唯物史观来指导自身业务研究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对于唯物史观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物质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作用。这易使人造成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中立的错误理解,特别是易使我们忽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本来地位。这也是现实中一些人文科学的学者不能充分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性的关键诱因。但自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经济社会实践的改革创新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学界越来越一致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是价值中立的,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则绝非价值中立。[1]恰如不是说生产力一定会发展,而是说人的实践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界开始更为注重对人价值观念的研究,强调人类社会历史实际上就是人的价值活动史。这当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为全面和科学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人类社会历史本身更为全面和科学的理解。
问题在于,就现时来看,上述共识的达成主要还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的内部,对于广大人文科学领域亦包括历史学界来说,其中一些研究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仍或多或少地限于过去那种比较机械的理解之中。反映到《纲要》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就难免会出现一些史论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在历史的微观实证研究颇为兴盛的现时情况下,一些青年教师普遍感到以唯物史观去指导历史教学和研究的“无从下手”,乃至个别人其自身也陷入到对历史的碎片化理解而无法自拔。
由上述可见,如果缺乏了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来指导历史研究的实际能力,则《纲要》课程教师不仅无法根本胜任教学任务,甚至其自身也可能陷入对历史的唯心主义理解。凡此都证明,《纲要》课程教师党支部不仅可以而且必须注重组织开展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实践。
其一,教师党支部为提升教师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能力提供组织保障。支部组织生活是对党员实现必要约束的现实依托。为迅速和整体性地提升《纲要》课程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特别是其切实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来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有组织地规范和推动教师的学习进度,通过组织生活有步骤地向教师党员传导适当压力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动车组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例,介绍了以培养高速动车组设计及运用急需人才为目标,通过实施改革岗位聘任制度,吸引和激励跨学科高水平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依托学科建设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培养青年教师,建立企业“反哺”机制等措施,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方式。
关键词:教学科研;团队;一体化;高速动车组
一、引言
铁路是国家交通运输的大动脉,高速动车组的开行使我国跻身世界高速铁路行列。2012年至2015年是我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的五年,截止2015年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为1.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中国不但在高铁规模上位于世界第一,旅客运输量也是世界第一,目前,高铁列车日均发送旅客249万人次。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京沪高铁开通以来,旅客发送量从初期的10.9万人增至2015年的29.7万人次,增长272%;2008年开通的京津城际铁路工程不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而且在2014年9月通过了国家验收。作为高速铁路的核心装备,高速动车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原有时速200公里的平台,创新发展到了350km/h,又从350km/h发展到380km/h,其中,CRH380A创造了运营动车组最高试验速度486.1km/h的世界记录。以上成就,都与高速动车组设计及运用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
北京交通大学1958年成立车辆工程专业,为铁路系统培养了5000余名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本专业的特色是“以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专业基础,以高速动车组设计及运用为专业主线”,培养满足轨道交通发展急需的机车车辆的设计、制造、运用及科研开发等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自开办以来,始终以培养国家交通运输大动脉――铁路行业急需人才为己任,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陈至立同志指出,高等学校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工作全局,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切实加强管理,努力办出特色。教学团队一直是高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主力军,本文介绍了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与行业紧密合作,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建设以教学名师和学术带头人挂帅、高水平的动车组教学科研一体化创新团队的方式。
二、教学团队建设方式
1.制度建设。“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而制度建设是政策实施的重要保证。车辆工程专业基于OBE理念,通过教改立项,建立由以教学名师和学术带头人挂帅的专业教材建设小组,健全对新编教材内容、质量的审查机制;将教学团队科研经费的1%―2%用于支持研究性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制定《北京交通大学机械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主讲教师遴选办法》,提高和保证了教学质量。通过聘任制度的改革,设置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教授岗位,激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进入教学团队(本学院有■的三级教授受聘于本团队),制定《机械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鼓励教授上课有关规定》,显著提高了教授上课率。制定了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方法研讨、青年教师助课制度,发挥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教师教书育人规范并通过评优、设立德育津贴等激励措施,引导团队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青年教师培养。本教学科研团队经过国内外现场调研,派出外语水平高的教师参与德、日、法等高速动车组的引进消化吸收项目,掌握了高速动车组急需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为了培养掌握高速铁路技术的青年教师,通过派出、引进、国际交流、走入企业、培训动车组人员、承担铁道部重大引进消化吸收项目等工作,使年轻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通过将科研内容提炼,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在总结上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北京交通大学机械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有关规定》和《机械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助课有关规定》,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并吸引优秀青年教师加入教学团队。①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相结合。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将研究团队与教学团队融合为一体,通过科研项目带动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也促进教师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材、课程综合设计,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长,获得锻炼。②制度化课程组教学研讨活动形式。实行青年教师助课制度,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研讨,课程组成员相互听课,观摩学习。从教案组织、素材准备等方面,改善青年教师的教学技巧与授课效果。③帮带式的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在教授带领下,所有教师全面参与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讲师、副教授为教授做助课,从中获得教学方式方法全过程的训练。④走出去,全面开拓教学的国际视野。为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参与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创造条件,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国际视野。⑤下现场,全面积累工程实践经验。结合科研项目,选派青年教师到校外轨道车辆企业参加专项工作,培养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能力,积累工程实践素材,促进问题式案例教学的开展。
3.企业导师团队建设。为了确保双导师制的实施和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效果,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企业教师的任用标准是具有在企业一线工作5年以上,具有与本专业相关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且具有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企业教师队伍建设分为企业授课教师、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导师。其中,企业授课教师是结合专业课程到学校授课;企业实习指导教师是在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企业导师是指导学生企业实践,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及研究论证。
三、教学团队结构与成果
1.教学团队结构。专业教学骨干与科学研究骨干的统一,有利于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保证高水平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主干专业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组合,保证了动车组系列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衔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本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业学科梯队层次高。现有教师19人,教授7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7人、讲师5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詹天佑成就奖1人、茅以升铁道科技奖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人;首都高校第二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1人;北京交通大学优秀主讲教师12人,北京交通大学校优秀实验指导教师2人。教学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73%,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100%,国外进修比例52.6%。这些教师中除了有留学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以外,全部来自国内著名高校,所学专业包括车辆工程、载运工具与运用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和机电控制及自动化等。
2.教学团队开展的工作。①遵从工程专业认证要求,基于OBE理念,从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学习效果积极开展特色专业的建设工作。②对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进行整合及更新,通过设计与制造结合、机械与电气结合、计算机仿真与实验结合,规划了动车组系列课程的体系和内容,建设了动车组系列课程。③不断将最新科研成果、理论与技术引入教材,出版与动车组系列课程一致的系列教材。公开出版教材30本,包括全国第一套高校动车组系列教材、铁道部规划教材和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系列教材。④发挥教学团队的科研优势,将研究动车组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教材、实验室和毕业设计中,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本学科教师与国内外企业紧密合作,掌握了高速动车组9大关键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翻译了4种车型的外文资料,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基于网络控制的模拟动车组各种设备的实验系统,建设了国内独有的动车组特色实验室。实验设备从车顶的受电弓、车内的照明、通风、信息显示、网络系统、司机模拟驾驶、厕所集便系统、车门,到车下的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等等。⑤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培养动车组创新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利用与企业科研合作十分密切的关系,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高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现场兼职教师,建立了高素质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环境。⑥抓住动车组发展机遇,组建了铁道部高速动车组理论培训基地教学团队,从2006年至今,编写了4版、12本一套的动车组系列培训教材,使用了75期,并于2012年由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培训了铁路运营系统14358人,包括:现场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技术骨干人员。为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济南机车车辆厂培训技术骨干510人。组织了全国高职院校高速动车组技术师资培训班、车辆段职教系统师资新技术培训班、装甲兵工程学院军队铁路大学生班。⑦在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建设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网站,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动车组装备、动车组设计等校级精品课程网站。网站涵盖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实验大纲、主讲教师介绍、教学日历、授课录像、电子课件、习题等内容,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教学团队获得的成果。①申报成功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②通过了《华盛顿协议》专家全程观摩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③出版的系列教材中,《列车制动》获评国家级精品教材、《动车组设计》、《动车组装备》、《现代机械工程综合实践教程》和《机电一体化》获评北京市精品教材。④北京交通大学―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北京铁路局和北京地铁运营公司获批北京市校外实践基地。作为专业实验室,支持北京交通大学申报成功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⑤利用铁路行业对科研和人才需求的投入形成“反哺”机制,投资2300万元(其中企业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24通道随机加载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载荷识别系统。⑥2007年8月,所申报的“轨道车辆结构可靠性与运用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正式立项,成为我院第一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并于2011年通过验收。2007年9月,负责建设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2012年学科评审中位列全国第三名。⑦近三年团队科研合同经费7877万元,此外,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获得授权专利26项。
四、结束语
为了满足铁路行业对动车组技术人才的重大需求,北京交通大学组建了动车组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该团队承担了车辆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的基础及专业系列课程教学,该团队以加强动车组特色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以高水平教授为带头人、跨学科组建、老中青相结合,具有良好的科研、教学基础和完整的学术梯队。教学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首都教育先锋号”先进集体称号,科研成果丰硕,高层次人才辈出。动车组系列课程团队教师具有爱岗敬业和教书育人的高尚师德风范,掌握动车组最先进的技术,密切了与企业和研究单位的合作关系,实现了专业教学骨干与科学研究骨干的统一,培养了有利于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师资力量,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
【摘要】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事先严格设计的统一的问题来获取有关信息和资料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外语教学科研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文章以一篇外语教学科研论文为例,试图分析问卷调查法在具体论文中的实际应用,以便于为本人今后的教学科研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问卷调查 外语教学 科研论文 应用
一、问卷调查法概述
问卷一词源于法文,意为“一种为了统计或调查用的问题表格”。其形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用以测量教育活动中事物的特征以及人们的行为、态度等。然而,关于问卷调查法,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在教育研究方法中,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问卷调查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巩固问卷调查法及其相关知识,本文选取了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宏刚副教授撰写的《初中生英语学习中家长投资的社会阶层差异实证研究》一文,结合问卷调查法的基本信息,具体分析该研究方法在外语教学科研论文中的应用过程及其效果。
首先是研究对象选取工作,研究选取的是由南京、北京、沈阳和盐城四个城市所组成的15所不同类型初中的1920名初二年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按照小样本不低于30,大样本不小于500的标准,该研究所涉及的1920名学生和家长所选取的样本属于大样本。就代表性而言,样本越大越好。而该研究对象分别来自南北方四个不同的省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代表总体的,也就是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其次是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即问卷的实施过程。文章在研究过程中描述到刘宏刚副教授亲自参与了沈阳地区和北京一所学校的问卷调查;其他学校的问卷则是委托所在学校初二年级的班主任或者英语教师协助完成。学生问卷是利用英语课或者自习课的时间当场完成后由教师协助收取;家长问卷装入信封由学生带回填完后交给教师,由教师统一整理后邮回。其中研究者亲自参与的属于直接发放问卷方式。装入信封由学生带回填完后交给教师,再由教师统一整理后邮回则属于邮寄问卷。由于该研究对象分布在四个不同的城市,只能采取后者邮寄的方式。
最后是调查问卷的回收率,研究中交代的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0.3%。如前文所述,问卷的最大欠缺就是回收率低。原因可能是填写问卷一般没有报酬,被调查者时间一忙,就会搁置一边;尤其是邮寄的问卷,回收率更低。根据教育科学研究中,问卷的回收率如果仅占30%左右,资料只能算做参考;50%以上,可以采纳意见;当回收率达到70-75%以上时,方可作为研究结论的依据。该研究中的80.3%回收率是可以作为回答研究问题,解释研究结果的依据,具有很好的可靠性。
三、问卷调查法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鉴于问卷调查法在《初中生英语学习中家长投资的社会阶层差异实证研究》一文中的应用,针对上述几个问题总结反思如下:
首先,研究主题是围绕初中生英语学习中家长投资的社会阶层差异,而研究对象仅仅选取了初中二年级学生和家长,严格意义而言,在科学性、合理性和代表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疏漏。不过文章中笔者也对为什么只选取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和家长做了简要的解释和说明。其次,关于研究对象选取的方式,文章并没有交代。根据刘润清教授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一书,研究对象可以通过抽样的方式来进行选取,这样的研究更为科学、合理、可信度高。科学研究者可以通过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群体抽样、阶段抽样、任意抽样、配额抽样、目的抽样和多维抽样等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其中对基础研究者而言,由于种种与现实相关的因素限制,随机抽样和群体抽样比较常用,其优点是简单便利。
其次,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方式方面,研究采用了直接发放问卷和邮寄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鉴于邮寄问卷,研究人员无法控制总的答卷率和数据缺损率,即便答卷如期收回,研究人员既无法确信答卷对象为何人,也无法确定答卷完成的具体环境。因此,研究时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相对于直接发放问卷,邮寄问卷在设计时长度应该相对短一些,问卷题数要相对少一些,答卷方式的说明要更加明了。此处需要说明一点:在问卷实施之前,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不可忽略的就是小规模的试测。文章未提及相关字样,然而无论对基础研究者而言还是科研专家,该环节不容小觑。
四、总结
通过对外语教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调查法相关知识的回顾与对《初中生英语学习中家长投资的社会阶层差异实证研究》一文的阅读,简要分析了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回收率及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巩固了问卷调查法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此类文章中该方法运用的理解。问卷调查法所搜集的资料和信息不仅反映了一定的教育现象,也可以说明某些问题,为科学研究提供便利的途径。当然,阅读和分析问卷调查法在这篇论文中的具体应用。这是一个巩固与深化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在今后的研究中借鉴其优点,规避其不足,尽量使研究科学、合理。
作者简介:王丹(1991-),女,辽宁锦州人,2014级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摘要:教学科研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本文借助省级教学团队平台就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进行了研究,对探索提升高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全面提升适合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学科研能力;大学教师;提升策略
目前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青年教师无瑕顾及教学,导致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学与科研并重导向型办学体制代表了高校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1]。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及学科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如何更新观念,如何使自己迅速成为教学研究中间力量,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创新人才,迅速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这是值得思考。科研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全方位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提供也有重要的作用[2]。因此,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保障国家整个科技事业创新以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3]。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借助团队平台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适应时代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充分利用老教授人才资源,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教学科研帮带制度。要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者,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搞好教学科研,如何申报项目,如何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等,无论是从教学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课题的申报,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需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老带新是一种见效快、易操作的师资和科研培训方式。老教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促使他们快速成长;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也会带给老教师一定启发,这种交互影响,必将带动团队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队伍即是科研队伍,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多出高层次精品。为了缓解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难以并重这一矛盾,要有意识地树立一种团队攻关意识,尽快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研究团队,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反思教学和探讨问题的平台、营造相互取长补短科研氛围,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团队也是科研团队,使教学和科研并进,教师能够把科研思路转换为现实,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增加专业知识的先进性、新颖性、应用性,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自我做起、相互协作,教学科研相结合既能保证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迅速提升。
3.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从教学中寻找研究课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从课堂教学中寻求教学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还有利于优化和提高教学团队的素质,为将来申请高层次教学科研项目奠定基础。在结合教学寻求科研课题的主导思想下,团队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思考、认真考证并申请立项,研究课题都来源于教学,所以完成起来目的性强,教师将教学中经验性的东西进一步梳理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改进,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回馈给学生。
4.抓住学科建设,引导教师在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教学和科学研究又是整个学科建设的两大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以建设学科为中心,在教师中明确“教为基础,研为发展”的思想。从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认清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只有教师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两大支柱的真正提高,学科才算得到真正发展。因此,发展学科建设在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年教师要抓住学科建设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建设,以实现教学、科研水平的真正提升。
5.青年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不仅要有创新视野,还要能够及时捕捉最新的知识信息,并善于把他们融进自身的教学科研中,能够获得具有创新理念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校要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良好环境,帮助青年教师建立创新意识,在创新中谋求自身发展,提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号召青年教师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做研究型教师,成为善于学习、善于研究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质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真正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就是最终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
6.完善奖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激发青年教师研究热情。工作的环境与事业的成功是留住人心的关键。青年教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给他们展示风采、表现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希望他们的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个人价值得到肯定和尊重,希望学校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热情与兴趣的重要前提。通过举办青年教师理论教学大奖赛、实验教学大奖赛、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大奖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大奖赛等,建立一个公平科学的奖励机制,直接与薪酬、晋职、晋级、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上密切相关,达到肯定先进、否定后进、促进中间,最终实现调动全体教师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积极性的目的。
7.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增强工作责任。大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积极向上,价值观多元化,只有很少部分青年教师对本质工作责任感淡薄,思想消极、没有信念,个人利益至上,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理解、认识教师职业的真正内涵,教师的行为规范,懂得教师的人生真正价值所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明白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对社会的价值,把完美工作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弘扬正气、不图回报、大功无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8.青年教师应自觉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青年教师应该树立参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的意识和觉悟,强化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一切挑战,通过认真、细心、坚持不懈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增强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自觉性。通过自身挖潜,明确主攻方向,找到一条既适合自身发展又有益于社会需求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道路。此外,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增强捕捉信息完善学科结构的能力、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勇于攻关解决学术难题的能力、开拓创新探寻全新解决方案的能力、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能力,即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9.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教学研究和科研研究对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毋庸置疑在明晰教学思路、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明确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拓宽专业知识、深化知识内涵、实现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引领学科发展、充实学科内容、完善学科结构、健全学科体系、促进学科建设、培育应用人才、增强创新竞争能力、完善自身知识更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加自觉地去思考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法,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自然得以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只有对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强化对有潜质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力度,不断创出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及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习惯性反思自己的教学科研,不再简单的为教书而教书,为科研而科研,而是应该将二者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保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水平共同提高,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进而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效率地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要: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对提升学科水平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从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型教师团队的内涵与特征入手,梳理该类型教师团队建设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团队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可在团队建设效果测评、团队发展制约诊断、团队发展鼓励性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支撑。
关键词:教师团队建设;教学科研协同;建设效果评估;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团队建设始终是我国高等院校提升学科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2010年,我国首次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培育跨学科、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师团队,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为此,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一、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型教师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教师团队是由一定数量专业、学科相同或相近,知识与技能互补的教师组成,以提高教学与科研工作水平与效率为目标,通过团队内部协作机制、教学科研协同机制、外部政策保障机制实现团队目标的教师队伍。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成果及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教师团队通常表现出如下特征[1]。
1.适度的团队规模。团队规模以高效完成团队工作任务为标准,规模过小会导致团队内的合理分工难以实现;过大则会带来协调与沟通的困难。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教师团队,其大致的规模应在4~10人。
2.结构合理的互补型成员构成。结构合理,通常表现为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学缘(学位及其受教育背景)等方面比例恰当,梯次明显。而团队与课程组的明显差异为前者强调学科相同或相近,但专长互补的成员之间实现了“强强联合”,后者的成员则往往专长相同。
3.对团队目标的一致认同。教师们因共同的价值取向自发组成团队,并在长期合作与交流中逐步达成共识,以团队合作为主要工作形式,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4.专业技能与协调能力出色的团队带头人。一方面,团队带头人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科研、教学工作经验,能够为团队发展指引方向并对团队成员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团队带头人应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管理经验,能够有序组织团队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协调团队成员关系,并代表团队与外界进行沟通。
5.团队内部有效的协同机制。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教师团队最为重要的成功因素是建立起团队内部的协同机制,包括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协同和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两大类。内部协同机制的构建是保证教师团队形成有序分工、共担责任、相互促进的长期、稳定合作局面的关键,为团队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6.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教师团队的建设以所在高校为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并从学校获得资源的支持和以激励机制(包括考核评价机制)为代表的政策保障。其中资源支持指为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的条件;激励机制则保证了教师团队教师的付出得到科学的评估和回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型教师团队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从前述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型教学团队的特征可以看出,影响此类教学团队建设的因素可划分为不同的层面与维度。为了能够对团队建设效果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评价,本文首先对各类影响因素及其关联性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2,3]。
三、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型教师团队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综合考虑前述对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型教师团队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包括4个评价维度、12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4]。该评价指标体系可在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型团队建设过程中发挥三方面作用:一是诊断作用,即评价结果可揭示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为今后建设工作的优化提供依据;二是反馈作用,即评价结果可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出过去一段时期内的团队建设效果,可成为对团队绩效测评的依据;三是决策参考作用,评价结果可作为高校进一步改善团队发展环境,制定针对性、有效性更强的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对于提升学科水平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本文所构建的团队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应用中还需要高校注重对基础数据的统计工作、指标分值的标准化处理、科学的评价主体的选择以及评价周期的确定等,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和建设效果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