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论文

时间:2022-04-08 03:26: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小学数学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数学小论文

小学数学小论文:新课改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新课改后,正是由于教师们在改革浪潮中运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式的课堂教学,就是在现代教育学中提到的“引导探究式”注重体验性的学习。学生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下,所获得的知识运用能力比传统的讲授所获得的知识要更深刻,迁移度强,易应用于实践,使学生的感受内化为认知结构,对学生终生管用。

一、从新课程理念分析

“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境中,认识到学习对象的特征,从而获得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体验式的亲历,不但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拓展思维,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其能够逐步理解并熟练掌握数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实践是认识之源,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探索知识,获取知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将体验转化为认知的亲历实践过程。正是基于此视角,我们不难知道“体验”在新课程理念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在实施上最具特点的变化即在体验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数学的抽象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数学置于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对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书本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开展数学兴趣实验活动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小学三年级数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课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体验式学习来进行教学:先让每个学生自制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小组进行合作,运用自制的学具摆长方形、正方形。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时,要求:①拿出每人自制的小正方形;②摆出长和宽不同的长方形;③一边摆图形一边完成下面表格;④小组合作后,观察表格的数据,思考长方形的面积跟它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的关系。学生经过操作后,得出了规律: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且在操作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二、从数学学科的本质看“体验”

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思维的学科,对其的学习需要将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相结合,通过逐步地抽象概括形成一套方法和理论,并在实践中进行广泛应用。如此时有三个人,身高一个比一个高,怎样用数学表示出来?先由实物表现为图示,又由图示简化为符号。如果是四个人呢?需要将符号进一步抽象为数字,比如1231、1232、1233、1234从数学学科的本质看,这类数学演化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个演变的内涵,就需要让学生参与体验。再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平年和闰年”时,因为这是历法知识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去体验历法知识的规律,掌握其中的知识,教师在课前应收集到2004年2月~2012年2月的月历表。在教学时,分小组进行统计平年和闰年2月的天数。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之后,发现每隔3年就有一个闰年,非整百的年份用除以4的方法找出闰年,了解了每4年一闰的规律,加深了对历法知识的理解。最后再播放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动画,明白了闰年的来历。这种体验式的教学,融入了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在里面,体现出数学知识的科学化。通过体验式学习,体验人类怎样运用数学来理解自然界。通过体验式学习,学生对数学知识就能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去感悟,亦能运用数学理解自然界。

三、从优化学习效果重“体验”

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不同,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过程中,调动起各种感知器官去思考去理解,形成在脑中的印象就很难磨灭。这就说明,只有通过体验才能真正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圆锥的体积”学习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一种教学方法:直接告诉学生圆锥的体积公式为V锥=1/3V柱,学生在收到信息后套用公式解决数学问题,但这种方法由于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与理解,很难形成认知,公式的运用仅仅在短时间内奏效。第二种教学方法: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的装水过程,从而得出公式V锥=1/3V柱。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形成认知,并且解决部分问题,但由于学生没有参与活动并且进行互动体验,只指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不能进行知识的整合与灵活运用。第三种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几个小组,每组准备底和高相等或不等的圆柱和圆锥各4个以及水。活动开始之前,首先由小组自由讨论明确实验的目的、做法、工具的选择、工具的使用方法、人员的分工等等问题。紧接着开始实验,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记录,如不同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是怎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从中能发现什么问题?得到什么启发?最后达成共识,得出规律:V锥=1/3V柱。这样的安排由于学生都亲身参与体验并且积极探究,得到的知识很容易形成内化,转变为自己的知识,从而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由此可见,数学思维的拥有与灵活运用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另外,数学不关是理性学科,它同样注重生活与情感的结合。因此,教师的数学教学还必须在互动体验中熏陶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对数学体验与研究产生巨大的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其中,这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有的价值体现。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阐述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可以看出,小学生数学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接受知识,更要通过体验构造自己的认知体系,以此达到设身处地认识世界、尊重世界、探索世界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体验式学习,用身心去体会、感受数学世界的奇妙,用身心去思考、理解未知领域的奥秘。

作者:陈秋实 单位:内蒙古科右前旗第一小学

小学数学小论文:课堂设计小学数学论文

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新课改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要求更加凸显,这就需要教师联系生活实际,立足动态思维,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生活

新课改的理念也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可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可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还可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也可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反思:通过上述设计,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二、立足动态思维,增强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教室在此过程中,应基于切实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立足点。案例1: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如下: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先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概念和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然后出示问题:学校多媒体讲台的形状是一个长方体,它的底面积是1.2平方米,讲台高是1.5米。这个多媒体讲台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要求学生先自主探究。预计学生会这样解决的:1.2×1.5=1.8(立方米)。教师据此设置悬疑:照你们的说法和做法,底面积×高=长方体体积?(教师在等号上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产生认知冲突:与前面所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不一样。)活动2:解决问题。分析问题:(l)要证明“底面积=长×宽”。把“底面积×高=长方体体积”和“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进行形式上的比较,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化解问题:底面积是否等于“长×宽”呢?(停顿,再次引起思维矛盾。)再次化解问题:什么是底面积?(引导学生说),学生知道了底面积就等于“长×宽”,证实了前面的猜测和分析推理。从而可以得出结论(证实前面的假设成立)。活动3:类比推理,统一公式。由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类比推理(横向思维)得出正方体体积与底面积的关系。最后得出统一公式:V=Sh。反思:上述设计立足学生的思维养成和发展,设置悬疑,形成从未知“底面积×高是否等于长方体体积”到已知“长方体体积=长×宽×高”的逆向分析、推理求证的思维活动过程,中间很自然地融入底面和底面积概念的学习,而不是从告知“底面积=长×宽”,结合已知“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得出未知“底面积×高=长方体体积”的正向说明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思维聚合和发散交错体现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备的效果。

三、创设宽松环境,提高师生互动性

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这种活动离不开情感的作用。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丝会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诱发学生情感的积极投入。因此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能使师生间关系融洽、民主和谐,使学生激起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案例2:“约数和倍数”的复习课设计我在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之后,可设计如下题目:某老师的手机是36612。你能根据以下提示把号码复原出来吗?从左往右依次是:第一个里的数字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第二个里的数字是10以内最小的质数;第三个里的数字最大的约数是7;第四个里的数字是最小的自然数;第五个里的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第六个里的数字既有约数2,又是8的倍数。学生个个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很快知道了老师的手机号码。接着,老师要求同学们自己来设计一道题目,来考考老师。题目设计的要求是:(1)不能直接将号码出示;(2)充分利用本单元已学的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等知识来设计问题,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3)问题表述要清楚,题目设计要新颖。反思:通过本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都在为自己家的号码精心设计好的问题,都想通过自己有挑战性的问题来难倒老师。同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既能促进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满足学生对积极情感体验的要求,又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赵娟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小论文:冀教版方形特点下的小学数学论文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的内容,除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和特点加以了解,难点在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求解方法,通过教学设计,让小学生能够理解到平面图形的面积就是图形包含的单位面积的个数,由于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较差,理解的时候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的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部分:

(1)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

(2)使学生们掌握求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运用公式求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的内容的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求解方法,正确地运用公式。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观察和操作,自己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求解公式区别,对于教学过程中需要准备课件和若干个1cm边长的正方形。

三、教学过程

“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的内容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实例:小鸡早上起来寻食,发现两块草地上都有虫子,两块草地一块是正方形,一块是长方形,请学生们帮助小鸡思考,去哪一边的草地才能吃到更多的虫子?进一步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思考。

2.通过实践来发现方法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课前准备好的若干个1cm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将单位长度的正方形,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根据情况来进行记录和汇报。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对于长方形的特点和面积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可以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场地绕绳子的题目,将学生们进一步的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测量,思考测量的方法,让学生们逐渐去摸索,如何才能通过图形的排列,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快的测量方法,然后进一步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的特点有了初步的概念之后,可以进一步的加大问题的难度,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来发现由小正方形组成图形的规律,运用前面获得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然后每一组的学生对于三道题的求解有了一个基本认识,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们相互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和什么参数有关系,如何最快的求解,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得到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最后,让学生们帮助第一道题的小鸡做出正确的选择。

3.提高难度,运用知识解题为了巩固学生们在上一个环节里面学到的知识,可以进一步提高例题的难度,以学生划分的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竞赛,还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以三个提高难度的题为关卡:第一关:教室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们通过观察自己身处的环境,初步计算出教室的周长和面积。第二关:课桌的面积。学生们学习的课桌,形状一般都是长方形的,通过测量和计算,进一步得到课桌的面积。第三关:书本的面积。小学数学课本的面积,通过测量书本的长与宽,采用公式进行计算。

4.总结归纳在课堂的结尾,让学生们通过对本节课堂的课堂反思,回想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布置一些作业,进一步加强练习。

四、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过程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及计算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需要逐渐的摸索,通过本文作者多年的教学总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兴趣去学习,往往能够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教学备课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们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时候,设计一些表格,让学生们在观察之后填写,观察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们自己举例子,举一反三的教学,这样学生们能够体验到自己收获的喜悦,思考问题就会更加的积极,同时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进一步推广到正方形上来,逐渐的加大难度,学生们带着学习兴趣来进行思考,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2.设计教学进度,循序渐进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们需要注意的是,按照课程的进度,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切记过快,教学进度过快容易让学生们感觉到数学难学,从而引发厌学的情绪,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的过程中,按照预先设定的例题,逐渐的深入。

3.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采用一尘不变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灵活多变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当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时,没有取得预定的效果,数学教师就需要及时的发现其中的问题,针对问题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认识的环节,摆图形的时候,首次提出长与宽的问题时,学生们可能很不容易理解,不知道从何入手,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的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然后放慢语速,耐心的去引导学生们去观察,学生们逐渐的就进入状态了。

4.经常反思小学数学教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都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课堂上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下一次备课的时候考虑进去,这样才能逐渐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

五、小结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一个引导的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认知能力。数学教师只有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赵宁单位: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红旗中心校

小学数学小论文:游戏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一、结合数学游戏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可行性

对于数学知识本身抽象、难学的特点,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章节、知识点设计数学游戏,以激发兴趣为目的,但是游戏的设计一定要符合课程的标准和所学内容,这样,游戏的实施才具有可行性。首先,根据要想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制定完整、有效地计划。其次,制定应有的游戏规则,活动中要遵循游戏规则,有目的性的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目的。再次,编组活动可以根据年级需要灵活组织,可以按所教学的内容章节、班组情况、学生自身特点来组织游戏的形式。最后,我们要对整个游戏进行评价,总结教训,吸取经验,提炼与系统完善。

二、利用游戏数学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利用游戏教学的特有功能,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使用新奇的教学直观感性材料,奇特、美观的教学工具,设计情节生动的教学情境,具有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看、听、感官等方面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具有数学感知心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灵活、自由,同时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全面发展和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使教学目标高质高量完成。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出一个用2个小三角形拼凑起来的大三角形,先让学生看下三角行有几个角,然后提问:如果切掉其中一个角,那么这个三角形还剩下几个角呢?对小学生而言,他们也许会认为三个角切掉一个应该还剩下2个,聪明点的可能会考虑到还有其他答案,给与学生一定时间思考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抽答的形式了解学生心中的答案,然后再利用教具组合形成的特点,将大三角形分开,如图1,从图中发现切掉1个角的三角形变成了4角形,又如图2,另外一个组合形成的大三角形分开时候,切掉3个角还剩下3个角?这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利用模型组合的特点,让学生组合、拆散找出答案。

(二)利用数学游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实感悟数学

具有动态的数学教学游戏是学生学好数学、激发兴趣的奠基石,将数学趣味性游戏参合于实际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游戏、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巧妙的问题,看到生活的实际问题,结合所教学的知识点设计巧妙有趣的数学情景,设定疑问、激发学生的疑问、到学生对问题的质疑,然后达到解决问题的作用的程序模式进行教学,使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利用多媒体制作图片,创设图像游戏情境,结合实际教学知识,再让同学们观察实际的真实材料,对数学现象、数学学习有基本概念。培养数学意识与敏锐的观察能力,数学本身具有严肃、枯燥、抽象的特点,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易懂的动态游戏,通过实际实验、抽象模拟、绘制图、创造等形式,在动态的数学游戏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让学生把自己身上的小东西都拿出来,比如文具盒、铅笔刀、一些小玩具等开办一个小小商店,组织学生扮演商人和买家的游戏,在游戏中,所有的商品卖家在10元以内不等,例如买家买走一个3元的东西,给10元钱,卖家就找出7元给买家,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又让他们体会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游戏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放学后陪同家长去买东西,给父母当小管家,这样他们不但兴趣倍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实的感悟了数学知识。

三、结论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需要比语文学习更强的逻辑思维,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数学游戏,更能提高其学习兴趣,减少学习畏难情绪。总之,多样、趣味的数学游戏不但能引起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进而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小论文:自主性培养小学数学论文

当前的时代精神已经逐渐向人的主体性发展着,要充分的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1]。在当今的教育和实践中,主体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课题了。在小学数学不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进行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的发展和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创设教学情境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疑问,造成他们的困惑,制造相关的悬念,进而拨动学生的思考思维。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章节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进行口算:130÷50=?一部分的学生得到

2…30,一部分的学生利用商不变性质口算得到2…3。当学生莫不着头脑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并验算:2×50=100,100+3=1=103,很明显,这种结果是错误的。此时的学生就会急于想知道怎么样去利用商不变性质去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1.2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同时又作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本上出现了很多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因而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教学情境,以便于学生时时激发探究的热情,从而进一步的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教师可以借助商场打折的情景,在商品上标注原价、打折数,通过生生之间的买卖活动,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思考兴趣,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巩固数学知识,还能充分的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2亲自动手实践,手脑要并用

2.1加强实践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

小数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的比较复杂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学生通过教师的诱导主动的获取知识。实践,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可以探索、活动、思考的环境,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例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的数的应用题”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第一,要摆出5个三角形,接着让学生数一数第二行的个数(暗示同样多的);第二,在第二行再摆4个三角形,并提出问题:在第二行先摆了几个,现在又摆了几个?第二行的三角形个数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问第二行三角形的个数应该怎么求得?通过这样的引导,还能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从而进一步的掌握解题的方法。

2.2加强实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的形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向。通过实践,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感官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加强学生的思考思维,不仅能有效的增强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在主动中求发展。

3在课堂中进行讨论

3.1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主题教育不再是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要研究学生学什么,还要研究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不仅要管好学生,还要求学生如何自己管好自己;不仅要鼓励学生学习,还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意识等。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探讨中,教师不仅要提出讨论的注意事项,同时还要指定其谈论的范围,并还要控制讨论的有效时间;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发言、质疑、争辩,运用创新的思维去找寻最佳的解决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充当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一切的讨论都是在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的。

3.2教师要选择并确定课堂上讨论的最佳时间

3.2.1组织讨论概念、总结、规律。该讨论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综合性的分析,同时还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的探讨能聚集学生的智慧,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能力。

3.2.2组织讨论重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越是重难点就越需要学生进行探讨,通过发挥主体作用,积极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填好相应的表格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一、比较原四边形和现长方形,你会发生什么?二、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呢?这是推导四边形面积公式的两个至关点,当学生掌握了这两点,那么就能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了。通过这样的交流、操作、探讨,学生不仅得出总结,还能明白知识形成的过程,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2.3组织谈论解答开放性的习题

小学生因为受到定向思维的影响,导致思维比较狭窄,因而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具有一定开放性的习题。通过在课堂上的探讨,找出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有效的培养学生散发性、求异性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小学数学小论文:思维能力与小学数学论文

数学是由许多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数学符号所组成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思维能力推理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内容比较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是数学教学中离不开判断和推理。

一、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又符合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的思维特点,这个阶段也是发展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贯穿思维能力

1、分析方面

数学教学中,分析是很关键的部分,我们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析成基础的问题。概括方面主要是针对部分相近的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理解,例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使用具体的例子,分析除法中和乘法中有联系的部分,基于这个概念,就能概括出除法的意义。

2、分析综合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用逻辑性分析复合应用题时,具体的解题思路是:首先要将其分解为几个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其次进一步分析解每个简单应用题所需的已知条件,然后把已知条件成对的结合,连续地解答几个简单应用题,最后得到问题的答案。

举例说明:“小明买了15颗水果糖,9颗牛奶糖。送给小朋友12朵颗糖,还剩几颗?”分析过程为:首先问题是还剩几颗,就需要知道一共买了几颗,其中送人几颗(分析),题里告诉了什么?怎么求一共多少颗?

(综合)知道一共买了24颗,现在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综合),这种分析综合法有利于学生将思路理清。

总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漫长的、系统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来,这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把握好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学阶段的特征,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小论文:现代信息运用下的小学数学论文

一、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不管在何种教学形势下,激起学生对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所一直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无疑为原本枯燥、沉闷、呆板的数学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现代信息技术所向学生展现的是一个多彩的数学世界,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黑板与粉笔为单一传递方式的枯燥教学,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这使得信息的种类与内容更为丰富、多样。不再是单一的色彩与形式,而是代之以直观的画面、形象的图片、悠扬的音乐、斑斓的色彩与动态的效果,学生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全是新颖而有趣的。整个课堂教学中都游荡着快乐的因子,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活跃,实现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与带动,能够长时间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更加关注新知,主动积极而快乐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快乐的、主动的、成功的。

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以对直观事物的形象感知为主,而数学素有思维的体操之称,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与数学的抽象本质之间的矛盾这是广大教师与学生认为数学难教难学的根源所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具有强大的综合功能与处理效果,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丰富的、直观的数学素材,使得学生通过观察与思维能够从中获取大量感性认知,从而为从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上升为理性认知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来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而形象的素材之中,这样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能够加强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时,如何让学生由实物转换成图形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首先先让学生展现所熟悉的事物,如红领巾、风筝、粽子、小山等等,让学生对三角形实物有一个整体的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忆,还能举出哪些三角形实物。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展开了充分的想象与认真的思考,还列举出自行车中框、内裤等许多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实物。此时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的综合处理功能,来向学生动态而直观地展现三角形图形,用首尾相连的三条线段将这些实物围起来,然后再撤出实物,利用闪烁等特殊功能来突出撤出实物后三条线段所形成的图形。通过这样形象而直观的演示,更加利于学生加强对三角形概念与形状的理解,而这正是传统教学所难以达到的。

三、增强教学的动态性,加强师生多向互动,构建动态生成教学

构建多向互动的动态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知识互动与情感沟通的多维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具有较强的人机互动性,可以为广大师生的互动提供技术支撑。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展现相关的数学信息,并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展开动手与动脑,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递,真正实现了师生共同参与、合作交流的动态课堂。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时,向学生展现相关的实物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动手来制作一个三角形。这样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画一画、剪一剪,更加利于学生对三角形的掌握。在由实物转换成图形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线、剪刀来为自己前面所制作的三角形“穿上新衣”,再将三角形纸片去掉。并在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教师作适时的启发与点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由学生亲自操作,这样更能够将学生从现代信息技术中所获取的相关信息与认知通过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真正转换成理性认识,不仅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探究,实现了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教学。

四、结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更具生机与活力,更能够彰显数学教学的魅力,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快乐求知、有效学习。

作者:郝召辉 单位:河北省柏乡县华龙学区

小学数学小论文:教学策略下的小学数学论文

一、预设场景,改换教材

学习资料的生活化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连接,把数学课本材料以多形式的方式呈现,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关于数学的知识系统。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计教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对数学课本的内容加以重组,增加数学课本的现实价值。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改造传统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让教学内容转变为生活中可见、可感、可听的生动案例,以帮助学生适应数学学习,让学生切实了解数学的意蕴以及价值,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应用数学,分解实际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学生拥有的生活阅历中加以利用,时刻将学生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分析,指导学生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难题,并逐步解决难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的魅力,再一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们积极搜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数学小问题,使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来解决数学小问题,以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不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将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数学的教学应该要注重求知的过程,引导学生们学习充分的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应该引领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角度看待、认识和了解世界,并且掌握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用数学观察世界的方法,要学生怀抱着问题来看待世界,深化对数学的理解,从而了解数学就在身边。要想将数学学习的呆板学习过程转换为灵活运用,便要了解数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了解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有了灵活运用的理据。但数学和实际相联系的思维的形成不可能一步到位的,需要步步实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引导教育。运用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适当地进行潜在教育,使学生在不自觉的时候就把所学习到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三、关注现实,把握特点

数学源自生活。数学教师应当重视生活体验,将数学与生活相统一,利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升数学能力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知识,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根基。因而教师在正常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领学生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了解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开拓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增强数学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体验。在正式教学之前,学生对此类数学问题有所思考、有所了解,教师在进行正式教学之时,学生的体验会有所上升。此类知识是学生所喜爱、并且乐于接受的,数学在无形中成为生活中的事物,让数学脱离了抽象的概念,变得真切而实用起来;课本也不再是呆板单调,反而变得灵动有趣起来。数学学习成为了一门生动有趣的学习课程。

四、学以为用,注重实际

数学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教师应当要想方设法地创设适合数学探究的现实生活场景,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数学方法加以研究和探寻,以解决简单的、利用小学数学解决的实际现实问题。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无价、增进对数学的喜爱,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联系现实生活的数学教学,把学生从课堂学习中引入生活中,又从生活中将学生带回课堂学习中,二者之间的联系显而易见,相互弥补又相互帮助。这种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是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另一体现,满足了学生在心理上的求知欲望同时又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了实践。综合以上所述,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把小学数学的教学和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结合,这不仅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性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初步形成,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只有将现实生活和理论教学相结合起来,才会将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才会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使数学教学更进一步。

作者:韩兴润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大靖东关小学

小学数学小论文:新课程小学数学论文

一、课堂练习设计要体现生活性

单纯的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是难以理解的,要想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就要增加课堂练习的生活性,将数学课堂练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数学问题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此外,教学中,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高一些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对“人民币的认识”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将练习情境设计为“超市购物”,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一部分学生扮演超市收银员。在交钱、找零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人民币的换算,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自觉地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巩固了课堂所学内容,提高了数学应用能力。[2]

二、课堂练习要具有典型性

课堂上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设计的课堂练习题目一定要具有典型性,题量要恰到好处,要做到少而精,要既能够体现课堂教学的内容,又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要达到巩固课堂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比如,在进行“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授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习题目:“计算圆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题,得出结果后进行了交流,他们大部分人的方法都是将几块阴影部分进行了移动,计算移动后的面积,经交流,总结出圆形内的空白处处于任何位置的计算阴影部分面积的方法。学生在解答这一道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启发,总结出了解答类似题目的方法,做到了举一反三。这个题目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意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设计类似的题目。[3]

三、课堂练习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式的课堂练习是指问题不明确、答案不统一、条件不具备、解题方法不固定的练习,开放式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开放性练习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路,寻找解题的最佳方法和答案。在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文字题时,可以让学生任意选四个数,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文字题目,改变以往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模式,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答题,把问题、方式、条件全部放开,比一比看哪组编得最多最好。这样开放式的题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4]

四、课堂练习要具有综合性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的价值在于拉近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距离,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可以引用其他学科知识,以情境主题为背景,综合运用学生的各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丰富多彩的形式会带给学生意外的惊喜,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巩固了其他学科知识,体会了数学的精彩。如在练习“百分比”这个知识点时,给学生设计这样两个题目:春人饮春酒,春鸟戏春风。春池春水满,春时春草生。求“春”字在这首诗总字数中所占百分比;用百分比表示百发百中、百里挑一这两个成语。这两道题目中加入了古诗和成语,融合了语文知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巩固了语文知识,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要想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还有讲求一些策略,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相应的策略,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但是,运用策略的同时还要坚持一些原则,就是数学作业的布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布置的练习要在大量基础性资料中精选而出,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练习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让学生多动手实践,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又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萨玉梅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阿里河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小论文:课堂组织小学数学论文

(一)导入技能

一个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而导入不仅要自然、直接,更要让学生能够抽象出概念。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复习导入、直接导入、激趣导入等。具体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导入要跟新知识自然衔接。有的教师为了开头能够出彩,而使导入的部分与新知识脱节。例如,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情境图比较多,很多教师会利用情境图导入,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为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对任何学生观察到的内容都持表扬、鼓励的态度,导致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只是观察出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而不是观察到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情境图导入,切不可喧宾夺主。很多人认为,复习导入或者直接导入比较枯燥,但有的学习内容需要使用这两种导入方法才有效。例如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导入,这样不仅可以复习先前所学的相关计算方法,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知识之间有紧密关联的最好用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的优点在于迅速进入主题,节约时间,让学生一下子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导入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导入只有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才是有价值的导入。例如,在学习“认识圆”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有关圆的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在车轮不是圆形的情况下车子运动情况的视频,初步让学生感受圆形的奇妙,主动去探索关于圆的知识。

(二)提问技能一堂课中应始终贯穿着提问,有效的提问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学中,有时出现教师提问一个不算难的问题,而学生却回答不上来的现象。这并不是因为学生水平低,而常常是因为教师提问得太泛,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明确、准确,让学生明白教师到底要问什么。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有教师一直问学生能不能根据以前学习“9加几”时使用的“凑十法”,来想想“十几减9”可不可以也用类似的方法呢?这样提问,学生一定很难想出“破十法”。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以前学“9加几”时,是把9变成10,那计算十几减9是不是也可以把其中一个数先变成10再拿去减呢?这种提问方式比前一种提问方式更有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思考。又如《认识图形(一)》这堂课,在让学生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征这个环节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类物体———长方体的特征时会说:“长方体有四个尖尖的地方,还有六个平平的长方形。”这样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及初始经验处于“生活数学”范畴,不足以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便不明白观察的侧重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怎样描述才算完整准确,然后让学生描述第二类物体的特征。这样,学生就会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描述,并且为以后学习其他物体的特征打下基础。提问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提问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教学活动进行下去的有效方法,所以提问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课堂学习层层深入。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课时,可以先安排路程一样、所需时间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接着安排所需时间一样、跑的路程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最后安排在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的情况下,问学生谁跑得快。这样提问,就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问形式多样化。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有的时候一直是教师在提问,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如果课堂上夹杂着学生提问学生,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层次更丰富,还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当一节课快要结束前,让学生针对这节课给同学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解答。又如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再在课上向别的小组提出问题。在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总结,不经意间学生就获得了知识。

(三)讲解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要教师细心讲解。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交流合作。④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良好的讲解技能,帮助学生学习。举一反三,适时归纳总结。讲解知识点时,不仅仅讲其中一种情况,而要讲多种情况,注重“变式”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梯形时,学生可能很容易就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但教师在黑板上要画出几个大小不一样、视觉角度不一样的梯形,让学生明白这些图形看上去不一样,但都满足梯形的定义,所以它们就是梯形。教师不应一味地追求正确答案,而要关注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巧妙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认识上。所以,讲解时不仅要举一反三,还要适时归纳总结。讲解要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是教师一味地讲,也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倡让学生自学,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而是要教师适时指导、点拨。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时,教师可以先拿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学,再提问学生直线、射线和角各有什么特点并进行讲解。讲解要有条理性。讲解的线索要清晰,对先讲什么、再讲什么了然于心,要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内容、备课充分。讲解的条理性不仅仅体现在顺向思维上,还可以充分利用逆向思维辅助教学和学生学习。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学习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时,除了强调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外,还要强调10角等于1元,10分等于1角。这样讲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者的关系,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讲解是一堂课的中心,教师讲解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讲解技能,方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课堂组织技能

课堂组织技能是一堂课有序进行的保证。教师要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还要考虑细节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破坏课堂的秩序,这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经历中积累经验。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数学活动。小学一年级必不可少的学具就是学具盒,在认识各个数、数的加减法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都应用到了学具盒里的小棒,这需要教师先利用小棒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9加几》这堂课,学习“9+5”时先要让学生摆两堆小棒,一堆9根,另一堆5根,接着从5根小棒中移动1根小棒到9根小棒中凑成10根,最后让学生理解“凑十法”。这两堆小棒的颜色如果没有区分就不容易理解“凑十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一堆小棒用一种颜色,另一堆小棒用另一种颜色,这样学生可以一眼看出9变成10是从另一个数中拿了一个1过来凑的。这虽然是个小细节,但如果忽略了,学生摆小棒时颜色多种多样,就容易造成思路混乱。学生有了“凑十”这个基本思维活动经验后,学习后面的《8、7、6加几》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凑十法。合理掌控课堂局面。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喜欢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造成混乱。所以,小组合作前教师要讲清楚规则,越是低年级越要讲清规则。例如上《9加几》这堂课,教学第一个知识点“9+4”时,不能一下子放手让学生摆小棒计算,教师要一步一步指导,一边示范一边讲清楚左边摆几根小棒,右边摆几根小棒,让学生跟着一起摆,到了第二个活动时就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去摆小棒计算了。这个过程必不可少,越是低年级越要重视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只有在第一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有效完成、积累了基本的操作活动经验后,后面的数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显然,教师只有经过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合理掌控课堂局面,才能组织好一堂课。

(五)结束技能

一堂课即将结束,以什么方式结束值得深思。总结式结束。很多教师喜欢在一节课的末尾提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虽然有利于让学生注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但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留有悬念式结束。如果在一堂课快结束时,教师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继续提问学生以后要学的相关知识,这样留有悬念的结束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完三位数乘两位数后,可以提问学生三位数乘三位数怎么解答。这样就达到活学活用以及拓展延伸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这种结束方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完全理解本堂课的知识基础。回想式结束。教师让学生回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将整堂课的线索连成一条线,脉络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放慢语调向学生介绍这节课先学习了什么,然后学习了什么,最后学习了什么,使整堂课的脉络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这种结束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要跟上教师的思路方能领会整堂课的重点知识。各种结束方式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才能决定具体用哪一种方式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对有效教学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教师能够做到简洁明了的导入、有效的提问、课堂讲解有的放矢、课堂组织有条不紊、结束教学时游刃有余。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终身奋斗的目标,教师应加强对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职前训练是针对高等院校的师范生,职后训练是针对在职的数学教师。职前训练,可以通过微格训练的方法让师范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并把教学过程录下来。通过观看录像,分析各个教学环节,进而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一次次改进教学,一次次提高课堂教学技能。职后训练要求在职教师积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各个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多年一成不变,不能真正掌握数学课堂教学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例如,可以让一个教师上全年段的同一节课,每上完一个班级就分析这堂课上得怎么样,各个教学环节是否设计恰当。接着修改教案,然后再上下一个班级的同一节课。这样,能够全面剖析各个教学环节,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课堂教学技能。除了加强对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师还应加强对备课环节的训练。备课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备课不是备一堂课,而是备一类课。不仅要注重整个单元的整体设计,还要注重这堂课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同时,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评估和评价。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努力与学生一同实践,在教学中开展一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为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双基”向多元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郑咏诗 单位:福州市长乐古槐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数学小论文:课堂导入小学数学论文

一、课堂导入要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

其实,课堂导入也算是一种艺术,也算是一种创新,小学数学教师在做课堂导入时,首先要备好课,不能盲目地去准备,要确保设计的这个导入可以优化知识结构,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产生兴趣,能够有效地启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调动数学课堂的氛围,能够消除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等等,否则的话,这个课堂导入没有任何作用,就是多此一举了。

(一)运用与小学生产生共鸣的方式来进行导入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选择一道与本节课有关的简单的题,然后与小学生一起分析。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然后按照小学生的思维来思考,这样就很容易与小学生产生共鸣。只要产生共鸣,数学教师再循序渐进,就把小学生真正地带入到数学的课堂中去了。

(二)运用诗歌导入法来进行课堂导入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太复杂的知识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一节课的最开始,数学教师就去讲重点难点的话,那小学生就会听得云里雾里,渐渐地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把难点都简单化,打个比方说,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把数学教材上的公式都编成一个一个短小、押韵、朗朗上口的小儿歌,然后利用这些小儿歌来进行课堂导入。这样就很容易让小学生眼前一亮,发现数学还可以这样学。这样的课堂导入,就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提高了小学生的积极性。

(三)运用随机导入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小学生每天的学习状态都是不相同的,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就要仔细观察小学生的状态,然后学会随机应变,快速地找到适合小学生现在这种状态的课堂导入方法。就算在备课时都准备好了课堂导入,在发现与小学生状态不符的时候,也要及时更正,否则就达不到任何的效果,做了也等于没做。

(四)运用趣味导入法进行课堂导入趣味导入法就是给小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没有太多的顾虑,也没有太大的压力,非常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状态。这样的趣味导入法可以让小学生意识到数学这一学科并非想象中那么枯燥,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肃,只有学生放松了心理,消除了畏惧的心理,才能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能真正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去。

(五)运用复习导入法来进行课堂导入所谓的“复习导入法”,就是指数学教师在讲解新的课程时,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讲的内容,利用复习上节课的旧知识来引出新的知识。因为在一节课的开始,老师都要讲一些简单的、容易理解的知识,利用这些简单的知识再去引出重点难点,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才有助于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才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

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认为“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就忽略了这一环节,甚至直接省去了这一环节。有的数学教师是进行课堂导入了,但因为没有从心理上把课堂导入重视起来,做的导入也不是成功的,很多都偏离了课堂内容,没有针对性。所以,数学教师在做课堂导入时,一定要具有针对性,所做的课堂导入内容上还有形式上都不能脱离这一堂课的内容。除却以上,小学数学教师要保证课堂导入的丰富化、多样化。长期使用一种方法进行课堂导入,每节课都用这一种方法进行导入,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一种导入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每一节课,小学数学教师要保证课堂导入的新颖,要根据课堂的性质来选择导入的方法。数学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要不断创新,不断挖掘出新的导入方法来吸引小学生。

最主要的是,小学数学教师要把“课堂导入”这一环节重视起来,可以通过与别的教师多交流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充分了解“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以上内容,是我对于“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总结,“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重视这一环节,努力去探索、去学习、去创新,才能获得成功的教学。

作者:朱倩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十四小学

小学数学小论文: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

一、教学过程应注重因材施教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让我们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认知方面、个人素质方面、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安排教学,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因材施教。但是我今天想说的“材”是教材的材。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设置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上,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

这样的内容最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这也是我们前边所说的不讲的内容,一定要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阅读、运算、自主探究等过程来完成获取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真正体会学习的快乐。例如,对“分类计数原理与分布计数原理”的学习,学生可通过阅读、比较、例证、练习、纠错等过程很容易掌握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力所难及的内容

这样的内容学生自己很难靠个人的能力独立完成,这就需要合作学习,高效课堂必须以小组学习为组织形式,简单内容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加深拓展;靠自己力量不能完成的,需要大家彼此合作研讨,发挥群体优势和集体力量各个击破,在共同获得新知的同时实现了情感的交融,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例如,“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学习,学生是在刚刚学完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有些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过程也能获得部分知识,但可能不够全面,通过小组内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深化拓展、练习巩固,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获得新知。

(三)学生力所不能及的内容

这样的内容必须由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教师要摸清学情,找到学生学习的困难点,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化解难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例如,“求曲线方程的方法”该部分内容必须由教师通过例证由浅入深、分析过程,总结方法,并让学生通过练习体会和巩固求曲线方程的各种方法。

二、合理的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需求的教学,是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因此,高效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开放式的课堂教学。首先应做到的就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这是提高学生参与热情的重要条件,也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心理需求。我们可以利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先自己解决然后教师再组织大家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收到预期以外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我并不这样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学生自己总结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就可以减少我们讲解学生已经理解内容的时间,从而提高我们的时间利用效率,真正达到我们的高效课堂。

教育是改造人、塑造人的工程,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方法,了解被教育主体的需要才能使课堂更高效。

作者:华艳锋单位: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

小学数学小论文:建模小学数学论文

一、巧妙设问,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石,是打开学生探究之门的钥匙。在建模教学中同样如此,一个巧妙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探究动机,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更有深度与广度,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来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没有悬念的教学,而是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抛出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更能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班内两个小组参加学校的比赛,其中第一小组5个人,第二小组8个人,哪个小组的水平高一些呢?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与针对性,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思考。通过思考后,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比较总分的高低,看最高分在哪个小组等。但随后学生又发现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客观反映各小组的实际情况。学生初步建模失败,此时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进而引入“平均数”的建模,这样就可以实现学生的有效探究,更加利于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本质性理解。

二、深入本质,深化理解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学生建模的过程中,要加强引导,深入本质。如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必须要让学生深入本质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掌握数学建模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经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探究得出不封闭路的植树棵数=间隔数+1后,再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道路长度是100米,每隔5米种1棵树,有多少个间隔?可以种多少棵树?(2)如果间隔数是30个,可种多少棵树?间隔数是n个,可种多少棵树?(3)如果路的长度改变,而其他条件不变,植树棵数=间隔数+1这个公式是否成立?(4)思考为什么植树棵数不等于间隔数而是等于间隔数+1?这样的几个问题层层递进,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弄错,步步深入,可以将学生的认知由形象引向抽象再到形象,从而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亲历数学建模全过程,实现对这一基本数学思想的真正内化。

三、回归生活,提升能力

数学学科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学科特征决定了在数学建模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从现实生活中来提炼与抽象出数学模型,同时还要注重将数学模型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回归生活,指导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能力的整体提高。如关于植树问题,在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总结出公式以后,为了提升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抽象出的模型来解决现实问题。如广场上的大钟6点敲响6下,所用时间是10秒,那么12点时敲响l2下所用的时间是多少?这样将学生所总结出的模型运用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之中,将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展现出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对模型的机械套用,而是遵循了学生从现实生活提取数学素材抽象出数学模型再到将数学模型还原于具体的生活问题。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与认知,使学生已经建立的数学模型得以不断扩展与延伸,才能促进学生对模型的内化,实现学生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提升学生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建模的实用性与必要性,促进学生掌握建模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思想。

总之,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这是新课改的必要要求,是数学学科学习的内在规律,同时也是由学生学习特点所决定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概念与定理的形成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创新,从而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与探究中来掌握建模这一重要数学思想与方法,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作者:张宏伟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十四小学

小学数学小论文:课堂练习小学数学论文

一、注重教材,注意基础性

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通常是通过做一做、练一练等栏目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这些习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都是围绕教学的重点展开的,需要我们加以重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其面积的大小决定于底和相对应的高,练习要围绕这个重点来设计。

二、设计新颖,注意趣味性

机械单调的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使练习设计新颖、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练习设计的新颖包括练习题内容的新颖和练习形式的新颖,数学练习题的形式应该有所创新,要把数学知识的检测建立在生动有趣的新颖形式上,数学练习题的内容应适合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设计练习时要多设计一些情景题,要将数学问题融于生活,赋予实践。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猜谜语、做游戏、走数学迷宫等活动;进行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还可以进行匹配、补缺、画图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这样,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首先,要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有梯度的发展顺序去安排,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愿望,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其教学重点是:“一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除数成为整数,再相应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只列了竖式,先不要求计算的习题:0.36÷0.9;2.8÷0.07;2.8÷0.14;0.102÷0.51。这几个问题解决了,以后的练习就容易了。在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基础层次的练习,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在小组合作中,部分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也顺利完成了发展练习。这就能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了,学习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四、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出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更爱学习数学。例如,学了周长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课件出示一层楼梯的平面图,给出楼梯侧面和底面的长度,问:给这段楼梯铺地毯至少要几米?如果一到三楼都要铺,至少要几米?

总之,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练习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需求,切实发挥课堂练习的功效,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赵东升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姚家庄中心校榆林小学

小学数学小论文:农村学困生小学数学论文

一、客观原因

家庭环境的影响:农村家庭大多数家长都是在家务农的,家里的农活让他们一年到头忙个不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可谓是真正的自然成长。家长的想法是把孩子送到学校就由教师去管教,仿佛孩子再与他无关了。此外,学校及教师的因素影响。农村学校工作量大,每人每天大约要上4—5节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使教师精力分散,教学质量与城市差距大;年轻的教师又不愿意到乡村学校任教,或者即使来了也待不了长时间,频繁更换教师,使学困生越来越多。

二、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一)教师与学困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比较低,在全班学生的心目中形象不好,经常受到歧视,光彩的事总是远离他们,班级里一有不好的事情,同学便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他们。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对自己也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做起事来从不期望美好的结果。教师发现这种心理的存在就应该及时、认真开导,积极教育,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心。要使学困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就是在各个方面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最棒的,相信自己是一定能够成功的。要想打开与学困生交流的“大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接受教师,通过与学生游戏、聊天,多肯定他们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让他们亲近教师,信任教师。做到这一点,教的“令”在学生那里才会管用,学生才能变厌学为乐学。做到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师的话不仅要在学生面前好用,在家长心中也要有分量。教师在家访时一定要把学生的情况讲清,但又不能让家长对学生失去信心。教师还要备好与家长交流这节课,使家长感受到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科学道理,感觉要改变自己孩子成绩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当家长开始努力了,效果不就事半功倍了吗?

(二)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首先,重视学法指导。记得《学会生存》一书中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一个紧要任务。其次,当学生出现错题时,让他们再重复做一次,提倡当天问题当天清。重视课后复习和巩固。实行分组教学,分层次提要求,使学困生步步为营,扎实地向前进步。鼓励他们大胆提问,教学中,我提倡不懂就问,不管问题有多么简单,只要自己不懂就可以问,没人有资格嘲笑提问者,只要问一道有价值的题,我还会为他加分,这样做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三)对学困生的针对性教学作业上有针对性。由于这类学生思维、速度等方面都跟不上其他学生,为避免他们因为怕完不成作业而不认真做,给他们的作业要根据他们的个人情况而定,一方面使他们感到教师是关心他们的,另一方面使他们认真完成作业,达到预期目的。课堂上的针对性。在上课的过程中,在大部分学生都理解的基础上,叫他们来回答问题,回答之后不管对错,都要给予表扬,同时让其他学生也感觉到他们的进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我们对学困生不离不弃,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真正因材施教,他们一定会早日取得进步。

作者:李厚臣单位: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市乐甲小学

小学数学小论文: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一、以生为本,深入了解,因人实施教学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对教学来说,同样如此。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深入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接受和对知识的消化理解状况,才能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欠缺和不足进行重点讲解和突破。在课堂中,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个性,及时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刺激,比如在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小测试比赛和竞争等,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了学习动力,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了解认识学生们现有的认知情况。在课程讲授当中,注意以旧有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点,以旧带新,以旧促新,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也可以消除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增强课堂成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而且,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当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提炼数学问题,并多加思考,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去探索解决。

二、以生为主,引导为主,指导学生学习

在数学课堂当中,教师不应一昧地主导讲解课程内容,而是要基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积极地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探寻和解决。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改一言堂为民主课堂,与学生一起探寻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学生自主自发的进行探究式学习,在主动的学习参与和思考探索中主动的去获取有效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型特性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说明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型的支撑性和稳定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踊跃发言,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合作探究,从而寻求到其原理和根源,使其数学素养得以谐调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探究式的教学学习,只有这样才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和根本。

三、科技结合,媒体运用,促进教学成效

现代科技多媒体的教学应用不仅使课堂增添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还有效提升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强化知识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使学生更加容易看懂、听懂、形象直观的理解并掌握。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无疑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教师要将其充分利用起来,有效发挥其作用,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将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可爱起来。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们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感到特别的难以理解。这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先将一个圆等分为两个半圆,现分别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两个半圆,如用红色和黑色,然后把两个半圆再分为8个相等的小扇形,这时将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拿出来”(画面中此时只留下一个虚线的圆)并分别排列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来进行闪烁显示,而后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使学生通过对比,可以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并由此移动演绎,使学生建立圆的半径、圆的周长的一半和所组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联系,继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直观显示,和化静为动的步步引导,环环推进,使学生们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印象,从而使他们实现从知识的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理解概括这一心理转变,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当然,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教师还应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联,使学生可以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鼓励同学们发现问题、多加思考、擅于分析、归纳总结。教学中以科学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起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

作者:刘运华单位:河北省赞皇县职工子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