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类论文

时间:2022-04-08 04:2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思想政治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想政治类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

对于艺术高校来说,培养艺术人才是一项系统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也是如此。艺术专业学生有着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他们既有着艺术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也有着各自的个体特征。正确把握他们的特点,是做好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政治理论修养欠缺,思想倾复杂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政治热情,政治理论素质十分欠缺,“为艺术而艺术”的职业观,“艺术超越政治”的超然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他们大多在思想认识上不太完善,对社会的认识及鉴别力不够,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认识上似是而非。这影响到思想道德认识空间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往往走向片面化,只局限在自我及周围的有限范围内,对社会关注不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往往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违背法律的规范即可,忽视了自己对于社会道德建设所承担的义务。有的学生在处理学习和其他活动,包括与人交往时,实惠化、功利化、势利化、庸俗化倾向明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充斥着校园不小的市场。

(二)思维上具有求异性,心理上带有逆反性

艺校类高校的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善于用直观的、鲜明生动的抽象思维去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而回避严谨、精确的抽象逻辑思维。受专业教学和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艺术生在对形象、情节、情感、行为的把握和运用,善于求新、求异、求变,善于敏锐捕捉社会和人的内在变化和特征,根据社会的审美标准、受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创作受人欢迎的艺术品。可以说,是艺术实践铸就了艺术高校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的前卫意识和行为习惯,他们遇事想到就做、不拖泥带水、通常不受世俗观念的拘束。但是这种思维上的求异性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刻意摹仿所谓艺术大师不修边幅的形象,籍以吸引他人关注或以高傲自居。

(三)思想上具有进取性,认识上带有片面性

艺术类高校学生大多在中小学时代就接受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和创作能力。其中不少学生参加过艺术比赛,获得名次。故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之心很强烈。然而其往往陷入追求名利的实用主义,对人生的理想目标十分困惑。目标上具有时代性,需求上带有享乐性。艺术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对社会现实认识较为深刻。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甚至所学技能已经能打工挣钱,这并非坏事,但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容易侵蚀一些学生,使他们表现为情绪化突出,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

(四)学习上态度端正,生活上自由浪漫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上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加务实,讲求实际。他们思想中充满危机感与忧患意识,重视竞争,努力在大学里、社会中完善和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重视现实。看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趋向务实,树立了讲求实效的品格。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渴望成才,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并端正学习态度,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生活上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开放、自由、自立、浪漫、“随遇而安”的生活。他们把满足多种自我需要,作为高质量生活的标志之一,在生活方式方面、在表现和满足人的各种欲望方面,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思想顾虑,“敢为天下先”、不畏人言、敢于离经叛道。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确实特别想得开、很开放,衣着注重性感、生活无拘无束、乐于模仿影视中的浪漫情调等。

二、加强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做好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当前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水平实际,既要肯定他们特点中的长处,又要针对不足,抑制短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正面引导,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不能单纯的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约束学生的行为。管理上应以疏导的方式,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在工作中应该努力作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注意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因人而异,切忌“一刀切”,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及创作的时间和空间。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艺术类高校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把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指向发展专业技能和成就事业方面,同时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报告会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大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积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诱导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

第二,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艺术类大学生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要靠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但更需要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艺术类高校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加强其自觉性的培养,而自觉性的养成,又有赖于对学生的自律和自省教育。所谓自律,就是自觉约束、控制自己;自省,即指自觉回忆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提高艺术高校教师德育水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艺术类具有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能,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正确的,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教育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方面,教师要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行为风貌等作为劳动手段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楷模,从而达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目的,即所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不渝地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感召和感化学生。防止课堂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教育脱节,甚至出现在思想上给学生误导的现象发生。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艺术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

(三)放大艺术生的“明星效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艺术类的大学生们总体上看是具有开拓性和积极上进的,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也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公德意识,思维活跃,渴望成功,善于表现,容易成为一个集体中的“明星”。如此,我们便可放大这一效应,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艺术类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空间,一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明星效应”适度的放大,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加强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艺术类学生心理辅导,完善学生心理咨询体系

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老师宠爱,同学羡慕,往往使他们自我感觉极好。可是他们进入大学后,以往的那种核心地位和优越感都荡然无存,从而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如心里失衡、经济焦虑、学习焦虑、对艺术的理解偏颇等等,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自我封闭等等。艺术类大学生由于更为昂贵的学费和更为激烈残酷的竞争使他们的反应更为强烈,更容易产生严重的思想偏差。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专业学习、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三个方面。加大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做好宣传和研究工作,使学生的咨询工作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强艺术类学生心理辅导,完善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协调,作好宣传和研究,使工作规范、细致、深入。

(五)搭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德育工作有机协调的平台

个人品德的形成,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在网络信息时代,艺术院校更应实行开放式教育,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营造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的德育环境。这就必须强化德育实践教育环节。德育实践活动是克服学生言行不一,形成良好品德的最好途径。艺术院校的德育实践活动要重点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主动走进社会、走入社区,为地方和社区服务,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和各种技能大赛,搞好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支持学生参与民主管理。

思想政治类论文:态度“预防接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另类”心理策略

摘要:信息化、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已难以固守“只讲一面理”的工作模式,而看似“另类”的态度“预防接种”之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工作视角。提高官兵抵御消极思想侵蚀的能力,应把握好几个工作时机:(一)倾向性思想问题的萌发期,(二)心理成长的“关口节点”期,(三)涉及个人利益的敏感问题时期,(四)执行重大任务期间。施行“预防接种”策略,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把握接种“疫苗”的适宜强度,(二)拓展青年官兵的信息容量,(三)准确把脉官兵的思想动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态度“预防接种”;时机选择;信息化;思想动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构建、修正和巩固官兵认知观念的过程,也是影响、改变和优化官兵态度体系的过程。教育者施加的任何教育影响,只有经过官兵的主动选择、比较取舍、心理接纳和自觉内化,才能转归为官兵内隐的态度调整和外显的行为变化。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官兵形成、改变和强化对某种事物的态度的过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向官兵“转达”和“告知”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上,还同时需要形成或改变相应的态度,从而使其真实地接受这种观点和思想,并指导自身的行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相互激荡的观念思潮、多元并存的价值取向、鱼龙混杂的快餐文化等,大大拓展了青年官兵获取信息和取舍信息的自由度,思想政治教育已难以固守“只讲一面理”的工作模式。针对青年官兵的思想和心理特点,采取看似“另类”的预防接种之法,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工作视角。

一、态度“预防接种”理论述要

心理学上的接种效应,是借用医学术语而来的。医学上,当个体面临病毒侵袭时,如果没有抵抗病毒的自然防御抗体,病毒就会对人的肌体产生极大危害,击倒个体。假如在病毒侵袭之前为人体接种少量的、不致危害健康的病毒,就可以刺激人体产生抗体。这样,当人们再次遭到大量同类病毒的侵袭时,肌体中业已产生的抗体就会成为抵抗病毒的防御物,使人体具有免疫功能,甚至能够终身免疫。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麦圭尔(William McGuire,1964)对说服的心理防御与预防病原菌所涉及的生理过程之间进行了类推。他认为,人们通过两种方法使自己免受疾病的感染。第一种方法是,人们通过正确的营养和锻炼来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可以加强和支持我们的免疫系统。第二种方法是,当人们面临一次病菌的强烈攻击时,例如在一次严重的流行性感冒蔓延时,对人们进行疫苗接种。个体注射预防针时,药水里包含了少量导致疾病的细菌,这些细菌刺激人们的身体产生抗体,从而避免未来细菌的强有力攻击。在态度受到攻击时,第一水平的保护,即正确的营养和照顾,事先对一个人的基本信念给予支持的观点,类似于给人们提供一个抵御说服的支持性防御。与第二种生理防御相对应的预防接种的方法,是将人暴露于微弱的、能刺激抵抗力形成的攻击其基本信念的反面观点中。那么,它是否也可以被用来抵御说服呢?麦圭尔推断,在信息传播的效果上,“事前滋养”不如“事前接种”,接种预防策略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抵御说服方法。该策略首先选择轻微地攻击一种信念(态度),通过向人们暗示用以反驳的论据,鼓励人们想出自己的、用以反驳攻击的论据,来促使人们进行反驳攻击。由于已经遇到了微弱攻击的挑战,人们目前应该有足够的“认知抗体”,去抵制“说服细菌”强有力的入侵。威廉・麦圭尔的后续研究发现,那些一开始受到信念轻微攻击的人――这种攻击接着被他们自身反驳了――在后来遇到对该信念的强有力攻击时,能够更好地坚持自己的立场。

也就是说,处于态度改变情境中的个体,在受到某种反向态度的轻微攻击或劝导性的进攻后,就好像是在“接种疫苗”,大大刺激其对这种攻击做出抵抗反应,并不断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以后再受到同一反向态度的强大攻击时,不但不会改变其原有态度,反而使个体更加执著于自己的态度,并“抵抗”各种不同意见。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态度改变的预防接种效应,亦称“免疫效应”、“防疫效应”。

二、态度“预防接种”的时机选择

什么时候实施态度“预防接种”,不应想当然、一厢情愿地随意确定,而应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为牵引,契合青年官兵心理脉搏的实际态势,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提高官兵抵御消极思想侵蚀的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工作时机:

(一)倾向性思想问题的萌发期

当官兵思想存在不健康的潜在趋势,尤其是当某类不良现象可能蔓延并成为显性的倾向性问题时,及时采取“预防接种”的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官兵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行为引导。因为在倾向性思想问题的萌发期(而不是显现期),消极思想倾向尚未形成气候,只要教育者深入调查,敏于观察,善于分析,就能够及时把握时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现象变化很快,有些问题发展很快,如果教育者反应滞后,发现问题过晚,就会错过“接种”的最佳时机,加大教育的难度。

(二)心理成长的“关口节点”期

主要应把握好以下两种时机,一是新兵入伍初期。通常情况下,新兵入营的一周到两个月之间(此期间一般不宜实施“接种”),心理不适表现得最为集中,也最为明显,这种现象也被形象地称为“心理断乳”,而之后则会逐步适应全新的环境。这时,由于新兵已经初步实现了角色的社会化,逐渐习惯、适应和接纳了部队的教育和管理特点,且尚未受到来自个别人消极思想的“污染”,这就为“预防接种”提供了绝好的工作时机。适度的预防接种,有利于教育者在他们“空白的心理背景”上,书写最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念,以端正其服役动机,更好更快地实现转变。二是老兵退伍期间。在即将告别军营,解甲归田之际,老兵们既有对部队的留恋,又有对新的工作和生活的憧憬,同时,也往往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产生个人愿望未能实现的失落心理、前途未卜的郁闷心理、未来不明的焦虑心理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这一阶段也是官兵人生中重要的心理关口。此时进行恰当的“预防接种”,可以有效帮助官兵合理规划未来,在职业定位、道路选择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从而缓解官兵的焦虑水平,提升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三)涉及个人利益的敏感问题时期

在选送技术学兵、选改专业士官、考学、入党、评优评先等涉及官兵前途进步的敏感问题上,官兵往往心理波动大,思想顾虑多。这些时机不仅是官兵寻求思想帮扶、心理服务的重点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时机选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升官兵思想觉悟的重要契机。针对官兵的不同利益诉求,有侧重、有选择、有区别地进行“预防接种”,可以帮助官兵 正确认识自我,端正人生态度,学会有弹性地对待个人需求,提高他们战胜挫折、战胜自我的心理柔韧度。

(四)执行重大任务期间

部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调整、跨区执勤、处置突发事件等多样化重大任务期间,青年官兵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疑虑、自责、疲劳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如若不能及时地予以缓解和消除,必然给官兵带来累积性、超负荷的身心压力,不仅直接影响任务的圆满完成,对官兵的个人健康也极为不利。因此,可利用战斗间隙、训练间隙等时机,选取易发的、多发的不良心理行为倾向,作为态度接种的突破口,通过适当的、有意识的预防接种,诱发和巩固官兵应对多样化非军事任务的心理准备状态,在认知调整中强化使命意识,缓解身心负荷。

三、态度“预防接种”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中施行“预防接种”策略,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接种“疫苗”的适宜强度

态度预防接种理论认为,要保持人们已有信念的免疫力,必须有计划地让他们接触处于微弱状态下的细菌环境,从而刺激个体抵抗力的发展。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无菌环境中长大,一旦被暴露于细菌环境中,他的身体就很容易被感染一样。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目标只有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也就是说,态度接种的“疫苗”不是“毒性”越强越好、“剂量”越大越好,而要充分考虑官兵的觉悟程度、道德水准、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官兵的现实思想基础和心理发展现状,注入其可以承受的“适量疫苗”,使接种目标精准地契合于官兵的“现实思想带”和“最近发展区”。

具体说来,对于思想基础较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官兵来说,因为他们本身就对消极的甚至反面的思想倾向具有良好抵御能力,在可控的前提下,工作中可以适当加大消极思想倾向的攻击强度,以使其在与消极思想的博弈与交锋中,产生更强的认知抗体;对于思想基础一般的官兵,应降低“疫苗”的攻击强度,以温和、渐进的方式,实现攻击强度与官兵判断水平、自主能力、调整能力之间的协调匹配;而对于思想基础较差、文化程度较低的官兵,则不宜采取态度接种的工作方式,否则,不仅不利于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反而会为其消极思想倾向提供论据支撑,使接种“疫苗”成为“毒苗”,直接违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种疫苗”,应更多地着眼于全体官兵,这就要求教育者准确判断和科学把握官兵思想基础的公共值,坚持一致性原则、多数人原则、层次性原则,并与时俱进地根据大多数官兵的思想动态,及时、灵活而准确地调整“接种疫苗”的“活性”。

可以看出,教育者必须具备优选“疫苗”的能力,因为接种效应并不是接下任何“种”,都会产生良好效应的,甚至可能产生消极的接种效应。因此,一定要考虑和针对官兵的思想基础,精心选择与之匹配的,能够有效“防于未然”、“禁于未发”的反向态度作为“疫苗”,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二)拓展青年官兵的信息容量

一种态度的改变必将导致整个思想体系的调整,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转变人的态度,必须首先“打破”原有的思想体系和认知结构,这就需要一种或几种强大的外力,多角度、多层次地施加影响。在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的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信息量大,传播区域广,不确定性强,且不易人为控制。主要表现为,在空间存在上,大众传媒可以在家庭中和社会上随意延伸,无孔不入;在信息内容上,从科学知识到针头线脑,从政治思想到道德文化,无所不容;在时间传播上,无时不在,不分时段。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欲予限制和阻抑官兵的信息知情,已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既然网络信息的受众终究会接触到“危险的思想”,那么,先让他们了解一些这样的观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加之于我们的科学辨读、有效引导,他们就很可能抵御“危险思想”的劝说、渗透和腐蚀。

20世纪50年代,我国决定向党内外人士扩大发行《参考消息》,刊载的内容多为译成中文的西方通讯社和报刊的消息,对此党内不少同志深表不安,担心这种不同的声音会成为危险的思想,干扰我党的舆论主旋律。针对这一情况,同志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如果我们让人们为了防病而打防疫针,为什么我们不能对“危险的思想”采取同样的办法呢?当前,基层部队中“90后”战士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思想活跃,自主和民主意识显著增强,其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接触(当然不是一味地、片面地迎合)形形色色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并科学引导受教育者理性看待之,这样,不仅为他们提供捍卫其自身价值追求的多维视角,也有利于促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现有的价值取向需要改进的地方。

可见,只有拓宽官兵的认知视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官兵提供更多富含时代气息的鲜活素材和符合教育目标的价值选项,有意识地拓展官兵的选择空间,才能引导官兵在更为广阔、更高层次的视域中,实现价值观念的科学取舍和自觉调整。

(三)准确把脉官兵的思想动态

只有准确把握官兵当前的心理态势和思想格局,才能“对症下药”,保持“态度疫苗”的直指性和精准度,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态度接种。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感,经常深入官兵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对官兵的家庭条件、周围环境、心理特点、主观努力等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把工作做在前面,真正收到预期的接种效应。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细节”作为一种现象,显然同本质密不可分。古语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准确把脉官兵的思想动态,离不开广大教育者的细心观察。实际工作中,有的教育者总觉得当今官兵的思想难以捉摸,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很多时候,与其说官兵的思想“难捉摸”,不如说我们教育者的工作“欠琢磨”。无论官兵的内心如何复杂,“隐于内”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总会或迟或早、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形于外”,只要教育者成为“有心人”,就不难通过一些细节发现问题。通常情况下,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官兵长期生活在一起,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与官兵打成一片,在日常工作中多留意、勤观察、善思考,才能全面掌握每个官兵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才能有效捕捉他们的异常表现和反常行为,并进行及时的“预防接种”和事前干预,把问题消除在初始阶段。特别是一些特殊时期(如人营初期、重大考核、重大任务、退伍期间等)、特殊环境(如婚恋受挫、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和特殊对象(如性格孤僻、行为冲动、长期抑郁者等),要特别留意其异常行为表现,并认真查找隐匿在背后的思想根源和心理诱因。

当然,准确把脉官兵的思想动态,也需要教育者练就敏锐的观察能力。官兵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人,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社会舆情的浸染,腐朽文化和不良思潮对官兵的影响和拉力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以惯然的自信加以忽略和掩盖。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在“平静如水”的“小问题”中发现问题苗头,准确捕捉可能对官兵造成不良影响的社会“风浪”和消极触点,及时为官兵注入“免疫种苗”,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思想政治类论文:农民阶层分化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路径

摘要:农民阶层的分化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诸如在思想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农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主导价值、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等。解决这些问题,重要的是针对农民分化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分类教育,做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

关键词:农民阶层分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分层分类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主要表现就是农民阶层的分化。这种变化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怎样正确认识这种影响,如何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是新形势下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农村社会成员的阶层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已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农民在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方面的多样化趋势。原有以身份为划分标准而形成的农村社会阶层体系逐渐被以职业为基础而形成的农村社会阶层结构所代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已不再是单纯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它已由多个群体构成。其中,有通过企业改制和创业而产生的私营业主或个体老板,可称为“创业族”;有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可称为“打工族”;有种养殖大户,走专业化、产业化的路子,成为新型农民,可称为“新农族”;还有守着责任田的传统的纯农民,可称为“留守族”。著名学者陆学艺指出,农民阶级中已经初步分化为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和农村管理者阶层等八个阶层。另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于1992年对312个固定观察村调查,农民已分化为10种类型:(1)农业劳动者,占全体劳动者的63.4%;(2)农民工,占12.2%;(3)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占0.9%;(4)个体或合伙工商劳动者、经营者,占6.5%;(5)私营企业经营者,占0.8%;(6)受雇劳动者,占3.0%;(7)乡村干部,占0.6%;(8)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占1.1%;(9)家务劳动者,占8.1%;(10)其他劳动者,占3.3%。可见,昔日农村内部那种高度同质化、均等化的格局已被彻底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发生了深刻的职业分化,农业人口在很大意义上已经成为一个户籍的或居住地域的群体概念,而在现实中已经分化为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工人、外出的农民工人、农村雇工、农村文教科技医疗工作者、农村个体工商业者、农村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干部等阶层。每个群体内部还可以按照收入、财富、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或职业声望等分成若干次级群体。王自亮通过对浙江沿海一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实证分析,认为该村的社会阶层结构特征,大致上可以说是一个金字塔。塔尖部分是企业主和煤炭经营户,人数不多,但收入颇丰,户均收入从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最高的有近百万元。金字塔的中间层次是经商者和运输户,总数占全村人口的40%左右,庞杂、流动性强,收入差距大,年收入从2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金字塔底部就是中国农村最基本的力量,算起来人数更多,他们付出的劳动也不少,但所得极为有限,有的还捉襟见肘。他们就是村里一般的种养殖业户、家禽和养猪专业户、打工者(如私营企业雇工、轮窑厂职工、泥瓦匠、讨“小海”的、各类短工以及吹吹打打者),他们占了村里相当一部分的劳动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这十几年农村股份合作和私营企业的发展,雇佣劳动者人数直线上升,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30.6%。

二、农民阶层分化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带来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引发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挑战。

(一)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对引导农民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在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文化等体制、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与更新,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呈现出多样的形态:既有科学正确的思想,又有偏颇错误的思想;既有高尚文明的思想,又有低级庸俗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从性质上看,在进步的、正确的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亦存在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还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

思想观念的多样性源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变化着的社会生活,是一个自然和正常的现象。但它对人们理想信念建设、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带来的影响,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

(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对引导农民自觉树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价值作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某种满足,其主体性表现非常显著。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性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由于不同的主体存在着不同的结构和条件,就同客体发生着不同的价值关系,这就形成了价值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不同的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客观需要,同一群体里的不同个人,由于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需要、利益、能力和生活上的个性差异,通过价值形式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就更加细致和明显。另外,市场经济使得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和扩大,各民族、各地区、各群体的文化相互对话、相互交流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这样各种不同质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如传统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本地的、异域的,都挤到了一个历史的平台上,使得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更加激烈,也增加了个体价值目标的选择自由度,激发了价值主体个体性特征的张扬,从而使得社会价值多元化更趋于明显。一般来说,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交往越频繁,生活样式越丰富,个体自我意识越发达,主体的价值取向就越多元。

然而,“多”总是统一于“一”之中,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它不可能缺其内在的某种价值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保持一个社会自身完整性所必需的。多元价值社会如果仅仅是多元,而无某种内在的一致,这个社会就不是凝聚的而是离散的,它就不是真实的多元,而是无序的杂多。多元以某种内在的“一”为其内在规定。这种多元的统一就体现在主导价值观的确立上。

(三)社会成员的分化及贫富差距对广大农民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产生了影响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在城乡之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72:1扩大到1993年的2.54:1,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85年的2.24:1扩大到1993年的3.06: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1985年的6.03:1扩大到1992年的7.93:1。在地区之间,我国东、中、西部人均GDP之比由1990年的1.82:1.17:1扩大到1995年的2.30:1.25:1。在行业之间,如金融保险、电力煤气、房地产、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外贸烟草等行业的人员收入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1997年,航空运输业、邮电通讯业与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工资之比为2.84:2.03:1。在农村,一是城郊乡镇与偏远乡镇农民的贫富差距拉大,城郊农民年人均收入一般在2100-2400元左右,而偏远乡镇最低的只有600余元。二是交通便利地区与交通不便地区农民的贫富差距在拉大。三是富裕农户与贫困农户的收入差距拉大。一些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业者年收入高达百万元,一些从事种养、流通的富裕大户年收入达10万-20万元,有的达50多万元,一般的农民也有2万-3万元,而贫困户仅1000余元,高低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的拉大,特别是农民群众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一是出现了社会利益团体的分化。由于内部获利程度不一样,在农民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团体。不同的利益团体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造成彼此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对社会稳定构成极大威胁。二是形成贫富差距恶性循环。由于贫富悬殊,富者更易在教育、科技上投资,以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越来越富,而穷者连送子女上学都成困难,自身素质不能提高,致使穷者更穷。三是群众不满情绪日益积累,犯罪现象不断增多。巨大的财富差距使人们的心理天平难以平衡,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失衡、不安、疑惑之中,造成不满情绪的滋生和蔓延,导致犯罪现象增多。四是经济意识增强,理想信念淡化。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民逐渐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中解放出来,开始毫无顾忌地追求发家致富,加快了奔小康的步伐。一部分农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摆脱了贫困,步入了富裕。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不断增强,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等极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虽然在物质生活方面丰富了,可思想意识并未从农民意识中摆脱出来,而是用自己的血汗钱,挥霍无度,甚至走向堕落。一些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日趋淡化,集体主义、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的观念抛之脑后。相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抬头,并认为“爹亲、娘亲,不如钱亲”,“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挣到钱才是好主义。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

(四)农民阶层分化后农村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受到考验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在打破原有身份制的同时,也削弱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政治优势的传统基础,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注重实际利益的心态,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面临挑战。原先的观念和方法如果不作实质性的调整,思想政治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如何在新的条件下重组优化这一执政资源,增强阶层分化后的政治优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是对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严峻考验。

三、实施分层分类教育,增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由于思想觉悟的不同、文化水平的差异、职业分工和社会经历的不同,分化后的农民阶层之间表现出极大的层次性。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应这一层次性规律,区分层次,分类指导,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一是农业劳动者阶层。主要包括种养殖大户和单纯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对种养殖大户群体,关键是要了解其所盼所急,提供及时周到的种养殖技术服务,帮助他们扩大市场销路,引导他们致富,要在服务中联络感情,沟通思想,做好工作。对单纯从事种植业的农民,这部分群体中不少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自我致富能力较弱,在农村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部分人易被社会边缘化,也易产生失落感,对他们应该更多地给以关心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社会的关爱。

二是农民工阶层。这部分人流动性较大,多数没有固定住地、固定工作。他们的收入较低且很不稳定,更需要关心、教育和管理。这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由农民工所在单位、居住的社区及其户籍所在地家乡党组织负起主要责任。用人单位要执行国家及地方制定的有关农民工的政策、法规。社区要从关心农民工的生活困难人手,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入学、住房等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家乡党组织则通过不定期培训及日常联络的方式加强教育管理,让他们感到家乡的温暖和关爱。

三是雇工阶层。主要是指在县和乡镇各类企业工作的职工。他们是新一代的产业工人,又是农村社会的主流人群,对农村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对这部分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结合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如工会、共青团、妇联和企业党工团组织作用,找准工作切入点。要把他们当成企业的主人,关爱他们,了解他们,体贴他们,关心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苦痛。通过举办培训班、学习企业文化等活动,对他们加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敬业、守法意识。

四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私营企业主目前已发展成为新的社会阶层,了解和把握私营企业主的思想政治状况,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对于巩固我国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增强党的群众基础,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上新台阶,加快推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这部分群体在思想主流上,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希望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长期不变;在政治愿望上,要求参政议政,提高社会地位,要求政策稳定、连续,希望与党政有关部门建立各种联系渠道;在经济要求上,希望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建立行业协会或联谊组织,做到经济政策一视同仁;在文化需求上,要求提高文化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因此,对私营企业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他们政治认知的理性化、政治行为的合法化,增强他们的理想信念,实现其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经济权益的法制化,造就一个公平、公正、平等的政策法制环境。帮助引导他们实现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从重物到物和人并重的管理方式转变,从不规范经营向重质量、重信用、遵纪守法的规范经营转变。帮助他们在其企业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创造 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引导私营个体业主提高自身素质,走爱国、创业、守法的道路。积极探索在私营企业中开展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都要建立党组织,建立健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五是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我国乡镇企业管理者的成长路径大体相同。大多是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地区资源或政策优势,在当地,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开矿建厂,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和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的乡镇企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瓶颈。原有的优势正逐渐丧失,内存的不足日益凸现,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其具体从事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在传授现代管理知识、提高其技术设备更新能力、资本运营能力、产业结构调整能力、企业文化建设能力、人力资源开发能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服务中增进感情,交流思想。

六是农民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青年农民知识分子,他们大多有外出打工的经历,有些在城市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其价值观既有传统性的一面,又有现代性的一面,表现出从传统向现代的逐渐过度。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及个体之间其价值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倾向。从总体上看,在这部分群体中,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占主导方面,但是在转变适应的过程中,良莠不齐、差异巨大,甚至夹杂着很多不健康的、消极的因素。因为城乡差别大,社会流通渠道不畅,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使农民难以致富,导致一些青年农民心态极不稳定。有些青年农民带着强烈的挣钱梦来到城市,但是城市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梦想成真,而且城乡间的差异还把他们推向了边缘。于是,有些人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和被排斥感,日渐升腾为对社会的不满,影响社会安定。因此,对农民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指导帮助他们勤劳致富,引导他们学科技、学政策、学理论,通过树立和宣传他们身边的榜样,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是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切入点,在服务中改善关系、加深感情。要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积极改善其经营环境,依法规范对个体工商户的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和人员要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严禁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乱罚款、乱收费、侵害个体工商户的合法权益。在个体工商户中广泛开展政策法规教育、爱国主义和正确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各级工商业联合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纽带及协助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助手的作用。充分发挥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八是农村管理者阶层。当前无论是发展生产还是解决农民纠纷、维护社会治安、建设文化道德、保护环境、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等,农村基层组织和村干部的领导力、号召力、影响力都十分重要。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加强村干部,尤其是村两委“一把手”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政治理论水平和法律法规观念,提高依法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总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保证。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来进行,要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动员农民群众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努力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首要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化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开展党的基本政策和农村政策教育,引导群众认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共同富裕的方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各方面发挥先锋作用的教育。对农民群众要加强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个人品德和现代文明知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新风、弘扬正气,形成友爱互助、勤劳俭朴、好学上进、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思想政治类论文:高等农业院校水产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摘要:高等农业院校水产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殊性,其突出问题就是对专业认同度低,对专业知之甚少,就是在新生入学教育、理论学习以及岗位实习中,将专业思想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好成为顺应时展的水产专业优秀人才。

关键词:水产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并加快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除此之外,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沿海水产行业也提出了新的机遇。然而,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水产行业工作条件的特殊性,迫切需要培养水产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值得注意的是,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撑,更重要的是发展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水产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水产类专业为例,探求新时期水产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思路,以期更好地培养高水平水产类专业人才。

一、寓水产类专业思想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积极的人格,逐渐适应社会,并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格。在进行大学教育中,学生的全面提升,不仅需要专业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而这正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对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也需不断充实到大学教育中,使学生逐步与社会接轨。然而,普遍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完全适应一些特殊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农业相关专业。水产类专业作为农业专业的一环,其更具地域性、特殊性,其本质上要求学生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而从现阶段的水产类专业学生的发展来看,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较大挑战,诚然,这也是由于专业固有特点导致,一方面,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远低于其他专业,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水产类两个专业,即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为例,81%的学生并非第一志愿选择该专业,并且畜牧对口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内陆地区,对水产方面知之甚少,客观上导致学生专业学习不积极,同时也对思想政治学习丧失兴趣;另一方面,从招生的生源来看,该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在入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与城市教育有较大差异,其更加迫切希望通过在大学教育中改变其原有生活方式,而水产类专业在社会外界看来并非优势学科,其未来就业方向也并非理想,无疑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

由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在加深专业认知的基础上,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二、“以学生为本”,加强新生的专业适应性

从渤海校区目前的实践来看,每年新生入学之后,学校都会广泛开展入学教育、专业认知教育等活动,介绍水产类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并在新生入学前,选拔较为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更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然而,在对水产类两个专业的观测中发现,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实践中,其专业思想教育仅在入学时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具有普遍化特点,导致大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仍不稳定,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学生的适应期较长,可见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力度较弱。为尽快推进学生适应大学专业教育,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方面必然要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加强其专业适应性。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加强“双师型”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水产类专业辅导员不仅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也应了解所带专业的专业教学、专业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的基本情r,特别是在教学安排中,新生较少接触专业课教师,对所学专业不能形成宏观认识。这必然要求辅导员要明确本专业课程安排、实习情况及未来就业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才能深切了解学生的基本诉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遇到各方困境。

对于思想政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在水产类专业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可结合水产类相关行业规范、职业精神等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本行业的典型应用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切合专业学生实际需要,使得教学更有导向性。

(二)优化朋辈心理辅导教育模式

在学校以往的教育管理实践中,由于学生有较强的同辈归属,特别是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寄期望于较强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带动其适应大学生活,因此,同辈心理辅导在推进新生适应性工作成效显著,而作为一把“双刃剑”,同辈的影响之大,其消极思想必然会阻碍新生的专业适应性,因此,必然将水产类专业思想融入到朋辈心理辅导教育模式中。就是要在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时,选择成绩优秀、专业认同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并在系统培训中,着重加深专业思想再教育,使其更加清楚深刻地认识本专业的发展特点以及职业需求,客观地向新生传达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三)推进水产类专业通识教育

水产类专业学生在入学时适应力较差很大原因就是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丝毫兴趣,这是由于社会大背景下,农业一直处于受“歧视”的状态,大众对水产类专业存在相当大的误解,这也就致使学生不能客观认识本专业发展状态,而水产类专业通识教育能够很好弥补这片空白,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水产特色和海洋特色知识,在扩大知识面的过程中也拓宽自身思想认识,使其在专业教育中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才能够正确认识本专业的发展特点,以现代化眼光看待水产类专业的发展,到达观念与专业学习的高度统一。

三、“实践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

作为理论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水产类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现阶段专业培养模式来看,水产类专业采取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进行为期至少四个月的生产实习,这也是该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形式。这个阶段即为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过渡期,在面临相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条件和相对艰苦的实习环境中,学生也呈现出较大的思想波动,因此,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容忽视,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实习的整个过程中。

(一)提前做好实习前期思想动员

以往专业实习动员工作大多由专业教师承担,其主要向学生阐明生产实习的学习作用以及在实习过程中需要了解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并传达相应的经验教训,然而其实习动员也仅仅在实习前期进行,并未给予学生较多的时间进行思想的调试。笔者认为,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加强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沟通联系,结合水产类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从思想上要求学生在实习前应该掌握相应职业道德,并结合行业特点,向学生介绍水产类专业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并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帮助学生结合就业岗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其明确要想成为水产类专业优秀人才,必然要从基层做起,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岗位实习前,尽快树立其职业观。

(二)校企联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学生正式进入实习岗位后,其生活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创新工作方式,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指导学生学会“干中学”,在实习过程中善于总结、勤奋钻研,严格遵守实习纪律,保障安全生产学习。除此之外,辅导员应建立实习学生网络阵地小组,提早发现学生思想波动,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其克服心理困难,转变思想观念,帮助其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同时,借助实习企业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再教育,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企业组织的相关活动,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岗位实习。

四、结论

高等农业院校水产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思想工作,寓专业思想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加强新生专业适应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水产类专业理论和实践中,能够极大推进学生实现角色转化,更好成为顺应时展的水产专业优秀人才。

思想政治类论文: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路径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摘 要: 文章以广东省综合类院校、专业型院校等不同性质类型的高校艺术类学生为研究个案,分析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结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和个性特点,提出增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艺术类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笔者以广东省综合类院校、专业型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等不同性质类型13所高校的近3000名在校艺术类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本次调研科学、全面,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深入分析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讨提高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一、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教育观念滞后,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高校对于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滞后的情况,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更多的是采用固有的课堂理论灌输等形式将相关理念传授给学生;教育内容方面,存在针对性不强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您所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什么方法”的时候,选择“理论课堂知识灌输”的占66%,选择“专题讲座教育”的占15%,选择“实践教育”或“其他形式”的分别占15%和4%(图1)。当问及“您所在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内容如何?”的时候,选择“内容新颖,针对性一般”和“内容不新颖,针对性不强”分别占了46%和33%(图2)。由此可见,高校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均有待增强。

(二)教育方式老化,教育形式灵活性不足。

一些高校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艺术类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注重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和性格特点出发,采用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没有注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到学生身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灵活有效的形式,教育效果不佳。

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您认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有67%的学生认为“教育方式过于传统,没有切合学生思想特点”(图3)。在关于“您觉得在您所在的学校中,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哪些?”的调查中,有69%的同学认为需要“创新教育形式”(图4)。可见目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效性都有待提高。

(三)教育效果欠佳,教育成效不明显。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不少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教育效果并不显著,特别在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育成效不足。据调查,大部分高校学生都认为其所在学校在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方面存在不足,教育效果欠佳,有提高工作成效的必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您所在的学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如何”的时候,只有22%的学生认为“非常规范,效果良好”,有30%的学生认为“基本规范,效果一般”,有45%的学生认为“不规范,没有成效”(图5)。当问及“您认为您所在学校有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必要吗?”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有5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一共占72%(图6)。可见,目前不少高校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效不太显著,要注重工作成效的提升。

二、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影响因素

(一)教育理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因素。

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向标,有效开展教育工作,首先要有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根本,只有在教育理念上加以重视,加大教育的重视力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开展。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对大学生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平时工作开展过程中把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到重要的日程上,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在相关制度安排、人员配置、教育工作开展等方面加以落实,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育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实施教育的具体因素,这些因素不是随意安排的,而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及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教育内容作为传递教育思想的载体,其是否丰富,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特点,对于教育效果的影响比较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要注重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注重结合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选取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

(三)教育形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有效开展,是否采取灵活有效的形式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采取的形式承担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使命,是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方法。教育形式是否灵活有效,是否得以展现教学内容,是否得到受教育者的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尤为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形式,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三、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一)重专业实践,轻理论学习。

艺术类学生有着自身专业的特点,艺术类学生一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并且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实践能力,但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平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上。一方面,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由于高考录取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具体而言,艺术类学生在高考录取过程中包括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其中文化课成绩要求比其他非艺术类考生低,因而高校艺术类学生中大部分是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艺术专业能力较强的高中学生群体。另一方面,由于自身专业的兴趣和发展特点,艺术类学生更喜欢参加专业实践,喜欢参加各种比赛,而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对文化理论知识的重视度不足。高校中有一些艺术类学生在追求专业学习的同时放松了对文化课程的学习,更重视专业实践。

(二)个体意识强,集体观念薄。

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明显、个体意识强。一些人在思想行为上力图打破陈规,不受世俗^念的拘束,在日常生活中敢想敢干,善于求新求变。艺术类学生更喜欢展现个性、强调自我,喜欢标新立异、引人关注。一些艺术类学生由于更多地倾向于自我意识,在平时生活中,个人本位主义较强,集体观念相对缺乏,不太注重协力合作,不大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团队意识比较薄弱,集体责任感不强。

(三)约束难度大,纪律性不强。

艺术类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要求他们思维要活跃,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同其他非艺术类专业相比,艺术类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艺术类的特点,更重视个体和个性,更加注重创新思维能力,更加注重培养艺术类大学生个性鲜明、较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与此同时,特殊的艺术专业学习模式容易使得一些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约束能力弱,做事比较随意,缺乏自律,自由散漫。艺术类学生在外表打扮上、行为表现上都体现出相对的自由与个性,纪律性不强。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的常规管理约束表示反感。

(四)自我荣誉感强,参赛积极度高。

艺术类学生自我荣誉意识强烈,热衷参赛、竞赛。相对于坐在课堂上听取理论讲授,他们更乐于在宿舍里完成各种专业作品。同时,艺术类学生喜欢通过各种专业赛事的参与,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所学通过作品展示体现出来,通过参赛发展自身的专业,获得相关知识,在参赛中获得荣誉感。

四、增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

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向标,有效开展教育工作,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一方面,高校在进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大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力度和开展力度。要通过相关工作制度的制定和工作活动的开展重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专业特点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改变课堂知识灌输、专题讲座教授等教育理念和方式,对大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实质性内化,提高教育成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过于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为艺术类大学生接纳,教育成效难以显著,要有针对性地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出发,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选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二)丰富教育内容,提升内容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为更好地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注意从时展要求和艺术类学生特点出发,与时俱进地丰富教育内容,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选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目前,部分高校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陈旧,丰富性不足,针对性不强,教育成效欠佳。新时代,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丰富教育内容。比如,可通过主题活动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开展教育。据了解,广东不少高校都会在每年的三月、五月、七月、十月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主题教育的契机,从艺术类学生专业特点出发,选取丰富的教育内容,融思想政治教育于主题活动中。可通过结合“学雷锋活动月”开展雷锋题材动漫设计大赛、雷锋精神演讲比赛,培养学生学习雷锋的精神;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开展健康心理漫画大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结合“五四青年节活动月”举办团员风采主题海报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青年精神;结合“七一党建”举办红歌比赛,培养学生知党史、爱国家的情怀;结合“师德师风建设月”开展“尊师爱师”主题书签设计大赛,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精神等,通过教育活动月,选取丰富的教育内容,并从艺术类学生特点出发,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创新教育形式,增强专业实践性。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否采取灵活有效的形式显得十分重要。有些高校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教育成效不佳。高校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打造“专业特点凸显,学生乐于参与”的模式,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成效。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切实提高,要立足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只有学生真正乐于参与,真正在活动中善于展现自身的特点优势,寓教育于专业展示中,才能既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基于艺术类专业和性格特点等多方面的原因,更多的艺术类大学生希望结合专业比赛、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创新教育方式,结合多媒体时代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开展工作。要注意鼓励学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和特长参加各类艺术竞赛,找准学生兴趣点。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在专业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各种专业竞赛活动的开展激发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形式融入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接受教育,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才能提高实效性。

比如,在平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从学生专业实际出发,立足专业优势,应时应景地开展相应的主题专业比赛。比如可结合动画、广播电视编导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廉政文化进校园”动漫设计大赛、“廉洁―诚信”广告设计大赛、“廉洁―诚信”书签设计大赛、“美丽中国―美丽校园”摄影大赛等主题比赛培养学生廉洁、诚信等方面的思想素养;结合服装设计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校园服装设计大赛、校园服装文化秀等活动发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特长,加强学生文明、自信、友善等意识的培养;结合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校园“红”歌手大赛、校园民族文化服饰展示等歌唱、表演比赛,发挥专业特长,增强学生的爱国、爱党、奉献意识。通过各种比赛的举行,在比赛中既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凸显专业特色,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类论文: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专业学生专业发展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普通高校的师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思想政治教育(范类)专业为例,在这样的背景下,师范生应当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自己呢?本文将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师范生发展方向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发展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会于2016年9月13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上各专家主要研讨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涵。简单来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基本原则为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其核心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六大核心素养,这六大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具体可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重点培养的方面,这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在这里,我还想简要谈一谈教师或者说师范生的核心素养。为了能够培养学生,教师必然要具备教师的核心素养。何为教师核心素养?对这个问题,著名教师孙双金认为“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指教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能力”,并且,“教育情怀也好,教育能力也好,都离不开创新思维”。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具备核心素养之前首先要扩充自己,提升自己。相比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在职教师,师范生尤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高校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主力,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完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的实现,不管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还是毕业前夕的教育实习,亦或是将来的教育实践,都需要师范生自己端正态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发挥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由于本人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专业在读大学生,因此,我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做一个具体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学生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可以说,这个专业的学生是博学的,其学习专业之广泛,非其他专业的学生所能及;不过,这个专业的学生又不够“专”,无法真正有机会将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放到某一领域的专门研究中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的学生应当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素养,在社会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呢?

我想,专业的学习必然是必不可少的。专业学习是一个师范生内在的灵魂,是师范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支柱。其次,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尽管我们会有见习、实习的时间,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的,或者说有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完成自己实践的目标,因此,本专业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时间,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将来的工作当中。等到我们广大师范生真正担上了人民教师的重担的时候,才是我们最能够提高自己的时候,那时候,就需要每个人都把握好机会,实现自己的更大发展。

三、师范生发展新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学生的直接就业方向是中学政治教师。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政治教师,除了在前文中提到的三点努力方向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新的思路来完善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呢?其实,培养自己的兴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培养自己的兴趣的过程中,你总是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当自己有了这样一段经历,在未来面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时是不是会对一点包容和理解呢?

阅读是一个给自己充电的好方法。只有当自己的阅历丰富了,知识储备多了,才会有更大更远的远见,不会逼着学生困守于学习的这一方小天地里,而是会用其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当然,读万卷书,也不能忘行万里路。一个人的视野和心胸与其经理密不可分,不能忽略任何可以扩充自己的机会。

说了两点放松的提升自己的方法,还有一点就相对来说难度大一点了,那就是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什么意思呢?其实我想说的就是作为一个师范生,光自己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最好还能够与在职的教师沟通一下教育方法,与各种中小学生交换一下思路,与各色家长了解一下现状。在实践中学习,才是一个提高自己的最有效、最迅速的方法。

思想政治类论文:论传道者先明道信道在美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2017年1月6日,研修班安排了关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相关讲座和主题研讨,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年轻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在美术院校工作期间,我先后在院系和学生处从事一线学生工作,除了从事相关行政工作,也承担一定量的理论教学,与学生长期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我认为传道者先明道信道在美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一、美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以本人工作的广州美术学院为例,学校招生规模从过去的几百人扩展到现在的几千人,从单纯的传统艺术类专业拓展为美术类、设计类多学科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美术类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与普通高校学生有所不同,美术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简单套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原理。据调查,美术类高校思想政治公共课出勤率普遍偏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普遍存在漠视甚至抵触心理,更有甚者通过涂鸦等艺术表达形式发表过激言论。

经过近些年的工作实践总结,我认为美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主体特点:美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学工系统与专业教师两大主体构成,一方面专业教师本身就是美术专业学生成长而来,他们自身具备客体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学工系统中的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者,专业背景不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度和掌握度参差不齐,同时存在着与教育客体的话语体系问题,他们怎样将自己的理念用客体乐于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传达,也回到了传道者是否明道信道的问题。

二是客体特点:美术类高校大学生普遍感性至上,他们整体上表现出:①心态开放,自信心强,自我意识强烈;②专业情结浓厚,普遍热爱自己的专业而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③受传统师徒情结影响深远,教师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学识修养等对学生的影响十分直接;④受“专才教育”影响,美术类专业突出强调个性发展,普遍缺乏政治关注度和参与度;⑤受西方文化影响,美术类专业本身的学科内容决定了美术专业学生与西方文化的接触和接收,在带来专业上的碰撞的同时,他们也更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二、传道者先要明道信道在美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教育主体紧跟美术专业学生特点和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现实。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目前存在的情况是部分专业教师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带着迟疑甚至抵抗的心态在专业教学中传达着自己理解的思想和观念;来自各类不同专业背景的学工系统队伍通过集中的学习和备课走上讲台,承担形势与政策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两个队伍的教育主体先明道信道,才能紧跟美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和需求,将自己内化的思想理念用走心的方式传达出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与艺术,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科学合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效果能否长期有效,其实主要就是教育方式方法是否科学的问题。教育主体的明道信道从主观上能形成一种积极的探索心态,专业教师能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用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辅导员等学工系统教育者能主动进入美术类专业的话语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作实际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内心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充满期待和正能量,但由于社会环境和时代环境的影响存在把“主流”当作“非主流”的现象,如果我们的教育主体不能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义正词严地传达我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客体的自信必然受到影响。

(3)有利于美术专业学生接受并内化,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持续长久。明道信道的教育主体才能摆脱简单粗暴的说教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分认识和坚定信仰,能营造出一种抵抗社会不良风气的正能量氛围,这种深入骨髓的信仰才能打动这些自我意识强烈的客体,俗话说要感动对方,首先要能感动自己。当我们的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学习,并内化党的理想和信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会自然而然充满可信性和感染力。在一个有信仰的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思想政治类论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艺术类学生分析

摘 要:以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艺术生为例,对学生的一般特征、学习起点、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行分析,为艺术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优化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艺术生;学习者分析;思想政治教学

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是学习者分析。艺术生比其他学生学习文化课的目的性更强,政治课学习的学习起点、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甚至学习风格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艺术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不能忽视对艺术生自身的分析。

一、一般特征分析

教学设计者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组织方面会受到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的影响。

1.年龄

15~19周岁的高中生是本次研究调查的对象。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他们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常较强,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可以为自己制定必要的学习计划。而思想政治课学习要求学生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认知水平角度来说,一般高中生都符合要求。

但艺术生在意志力等因素上明显落后于文化生。问卷中“能够按计划完成作业吗?”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有时”“偶尔”和“从来都不”的学生占82.4%,只有18.4%的学生选择“经常”,说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力比较差。同时,艺术生在情感方面表现为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很强,孤独感与自尊心都较强,非常渴望被尊重和受到关注。

2.个性差异

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性差异性格的影响。内向型学习者通常不善于语言表达,喜欢自主独立学习,教师应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表达意见和看法,提高学习的自信和热情。而外向型学习者课堂活跃积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但由于过度活跃,有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应用眼神或者其他肢体语言等暗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安静下来,保证教学有序进行。

二、学习起点分析

作为教师施教的基础,教学必须建立在对学习者起点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教与学之间的沟通才成为可能。

1.起点知识和技能

很多学生选择艺术是因为中考分数较低,认为艺考是上重点大学的捷径。少部分学生从小学习钢琴、绘画等特长,大量的专业练习势必挤占文化课学习时间,因而思想政治课成绩普遍不高,知识起点较低。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应适当降低课时教学的知识目标或制定层级性教学目标。

2.学习态度分析

问卷不定项选择“语数英政史地,你喜欢哪科”结果显示,只有34.7%的学生喜欢政治课,“喜欢/不喜欢政治课的原因”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持认同态度。“教学枯燥乏味,缺乏新意”是学生不喜欢政治课的主要原因。51%的学生学习政治的目的是高考,选择“掌握更多知识”的学生只有36%,选择“不知道”的学生有12%,还有1%的学生选择“看别人学习自己跟着学”。在政治课学习的态度调查中,问题“你认为怎样学好政治?”,部分学生回答“考前多背”。我们通过课前预习和每天花在政治课学习的时间两个项目进行政治课学习努力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少或从不在课前预习的学生高达80%以上,课下政治学习时间几乎为零。

可见,艺术生对政治课学习的态度比较冷淡,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改变现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多用学生熟悉的事作为教学素材,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发挥艺术生的特长,促使他们提升学习的兴趣。另外,学习方法的指导必不可少。

三、学习动机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除小部分艺术生在政治课学习中体验到获得新知的喜悦外,绝大多数学生在政治课学习上缺少内部动机,真正因为喜欢政治课而学习的学生不足10%,主要原因是对政治课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目的性较强;另外,很多人觉得政治课像白开水一样无趣。这要求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适当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变,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

四、学习风格分析

1.认知风格

问卷的前三题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兼具听觉型和视觉型的复合型认知特点,易于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再配合教师的讲解方式来获得信息,属于“言语―表象”风格。量表对学习者学习策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具有分析型的特点,同时,多数艺术生在学习的环境偏好调查中表示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2.情感因素

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与学习动机有关的内外控制点和焦虑水平。具有内部控制点的学习者认为是自身因素造成自己的学习活动及结果,他们通常将成败归因于努力和勤奋。具有外部控制点的学习者认为命运、机遇和他人的控制等外部因素会导致自己的成败。这些不同控制点影响着学生成就动机、对待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精力等。在教学设计中,分析学习者控制点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正确归因。

焦虑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学生已有能力水平的高低和原有焦虑水平的差异。从焦虑与学习情境压力的关系看,低焦虑者在压力大的情境下学习效果比较好。教师应对焦虑水平不同的学习者采取不同压力水平的教学,调节学生的动机水平,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社会性因素

在同一个班级内,学生对个人独立学习、小组交流学习、竞争的学习氛围和合作的学习环境等社会性因素的喜好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学习环境偏好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

综上所述,中学艺术类学生明显呈现出与文化生不同的学习特征,对他们的分析研究是艺术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中心和出发点,是思想政治教学取得实效的基础。清楚地了解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可以帮助教师准确设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习者特点的教学媒体,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思想政治类论文:自媒体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耦合性研究

摘 要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然到来。自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而且颠覆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在此结合艺术类学生对自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利用自媒体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存在的困难,探索出自媒体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耦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 自媒体 艺术类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自媒w作为一种零准入门槛的媒体,其网络用户的信息呈现不可控制性,各种垃圾信息、消极舆论与主流媒体信息共生于网络中,对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为此,本文试图结合艺术类学生对自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利用自媒体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存在的困难,以期探索出自媒体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耦合的措施。

1 利用自媒体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为了进一步了解自媒体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笔者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所工作学院在校本科学生使用自媒体现状进行调查,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79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7.9%,其中男生占比34.12%,女生占比65.88%。各年级比例分别为大一26.84%,大二32.06%,大三27.25%,大四14.13%。调查样本与艺术院校男女生比例情况大体一致,年级分布较平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利用自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同志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近年来,各种西方敌对势力信息和言论随着自媒体在网上网下进行流传,流传速度之快之广,无法进行控制。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较其他学生偏激,易被煽动和蛊惑,各种垃圾信息和消极舆论充斥网络,使学生无法进行有效识别和辨认,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在本调查中,在问及“网络是否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影响”时,仅有5.72%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影响。因此转变教育思路,转移教育阵地,抢占自媒体社交平台,多形式、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网络正面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

(2)利用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39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目前高校上网人数几乎达到在校学生数的 100%。本调查显示,以手机为媒介的自媒体终端在被调查者中使用频率最高,94.08%的被调查者选择使用手机进行日常交流。同时,使用手机进行电话、短信等传统交流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需求,95.4%的被调查者更愿意使用自媒体(微信、微博、人人、QQ等)进行社交。自媒体在学生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已然成为学生交流的新的社交网络平台,抢占自媒体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

(3)利用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满足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达自己。本调查中,95%的被调查学生拥有自己的微信、微博并时常在网上与社会进行交流,这说明自媒体虚拟互动和开放,能够减少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心理负担,使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说实话。在问及“常在微信、微博中何种信息”时,在网上70.65%的被调查者选择“个人的心情”,58.82%选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或新闻”,这说明自媒体的互动交流可以让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容易了解学生的近况和思想动向,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思想引导和帮助。

2 利用自媒体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存在的困难

(1)自媒体的自由和开放,使学生无法避免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自媒体的自由和开放吸引着追求思想自由的艺术类大学生,但由于自媒体的“零准入”,使得西方敌对势力“进出自由”,自媒体已然成为攻击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政治工具。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舆论热点事件时极力煽动、造谣,多次误导学生舆论方向,使学生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扭曲。同时,学生对自媒体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导致学生更容易受西方敌对势力思想的侵蚀。在本调查中,仅有6.13%的被调查学生对自媒体概念非常清楚,大部分同学对自媒体或自媒体概念仍存在知识误区。

(2)自媒体的公信力遭质疑,加大了利用自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为了博取网络点击率,网络言使用夸张的言辞歪曲事实,信息内容的低俗化、粗俗化、庸俗化、媚俗化愈演愈烈,使得自媒体的新闻公信力日渐降低。在本调查中,在问及“对自媒体上信息的态度”时,有53.22%的被调查者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存在怀疑。在问及“如果同一种信息在不同媒体上出现,你认为哪种媒体更加真实可靠?”仅22.6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网络”;问及“如果官方信息和他人信息出现冲突,你会?”54.75%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观望态度。因此如何在面对公共话题、群体事件等突发事件时,提高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公信力,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思考、分析和解读,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媒体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的一大难点。

(3)对自媒体的过度依赖,对学生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不少艺术类学生“一网情深”,沉溺于虚拟世界。“网络迷恋症”、“网络孤独症”的多发不仅影响学生生活和学习,而且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本调查中,73.84%被调查学生不能忍受1天“不带手机,不上网或者不登录 QQ、微信、微博等”,69.67%的学生认为自媒体影响其正常生活习惯,同时,有90.09%的被调查学生承认自媒体影响着其学习,其中更有7.76%的学生认为自媒体的使用对学习造成严重冲突。

(4)网络榜样的缺失,在学生中形成不良的示范效应。“追星族”已经成为不少艺术类大学生的代名词。在被调查中,在问及“您在微博上关注的主要人群是”时,66.6%的被调查学生选择“影视明星,音乐人,导演,网络红人”,仅有22.91%的学生选择关注“政治家、企业家等名人”。由于对社会认知的参差不齐,甄别和判断力不成熟,学生易受网络偶像不良言论和行为的蛊惑。

3 自媒体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耦合的措施

(1)健全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提高艺术类学生对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完成,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自媒体环境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冲击下,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评估的能力不足,因此高校要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逐步地、分层次地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同时为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辅导员)开展媒介素养理论的培训课程。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媒介素养的“同步”提升,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形成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和文化阵地。

(2)抢占自媒体教育阵地,建立主动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自媒体平台。转变教育思路,转移教育阵地,通过建立高校官方自媒体平台,多形式、多角度地与学生的进行沟通和交流,逐步缓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因媒介变革而导致话语权丧失的局面,对学生进行网络正面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艺术类学生追求新颖,在自媒体平台构建上不应一成不变,应充分利用自媒体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自媒体互动交流,挖掘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多衔接点,主动在学生中创建共同话题,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当中。

(3)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制度,提高官方自媒体平台的公信力。一方面,高校要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制度,在建立官方自媒体平台时,要及时、客观地对在学生中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或群体事件事件进行处理,提高官方自媒体平台在学生中的公信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提高校园网络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网络监管队伍,对校园网络进行必要的监控,及时避免网络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4)发挥榜样效应,增强学生自律意识。虚拟的网络空间缺少约束,容易导致学生沉溺网络,如果老师因此对学生进行盲目说教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此,高校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对校内外优秀学生事迹进行报道和宣传,给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榜样,鼓励学生处理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提高网络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通过举行线上线下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如无手机课堂、无纸化阅读等活动,让自媒体和手机成为为学生服务的工具,而不是自媒体和手机绑架和驾驭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

思想政治类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分类引导研究

摘要:现阶段,伴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加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行,政治背景和学科专业等多个方面均呈现出一定差异,表现在大学生内部则为群体分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分类引导的重要意义突显出来,通过不同的引导方法对各类型大学生群体进行引导,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到提升,同时提升教育针对性。本文就分类引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引导途径,以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引导

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祖国与民族而言,不仅是未来,也是希望。而这则要求对其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不断改进与强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提升,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步与发展。但现阶段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显著分化现象,使得其思想特征呈现出差异化,因此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应采取分类引导。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分类引导的意义

(1)国内外挑战的应对需求。当前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加深了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多极化,此种发展变化为我国与世界的渠道和载体的融合提供了支持,同时也与我国主流价值观念影响下的异质文化相悖,使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受到影响。另外,因为我国社会经济已经步入转型阶段,相比于之前,大学生思想更加多样化,同时也具备了独立性特点,向差异化方向发展,所以对大学生思想的分类引导非常重要,通过分类引导可以使大学生形成牢固的共产主义理想,同时对共产党的领导予以坚决拥护,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不容忽视。

(2)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不仅是其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将其培养成社会有用人才的有效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人才基础。现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呈现出内容单调、手段单一等问题,无法做好对每位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兼顾,因这些因素影响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缺乏针对性,同时也无实效性。对此,分类引导教育方法的应用,可以对大学生思想意识进行深入剖析,对其逻辑关系进行了解,并掌握其内在深层原因,基于此将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共存内容找出,便于对学生群体之间的个性化差异进行良好把握,实现有的放矢的教育目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针对性需要得到满足。

(3)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的实际需求。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基本素质得到完善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现阶段,因人才之间的竞争加剧,大学生面临着巨大就业压力,多数大学生在入校之初便对大学生活抱有不同的期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将教育与服务有效结合,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并以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为依据,通过分类引导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针对性教育引导,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全面的服眨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分类引导的途径

(1)转变教育工作观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要想落实分类引导措施,首先应转变教育工作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以大学生具体情况为依据,遵循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等原则,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改进,并积极探索教育新模式,要求教育模式的创新应与学生思想和生活相贴近,并站在学生的立场重新审视其心理特征。对以往说教形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深入大学生群体中,对其实际需求进行了解并予以重视,将大学生主体地位突显出来,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人文关怀的优势,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引导教育,使教育实效性得到提升。

(2)重点强调群体分化。分类引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应对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化予以充分尊重,应基于人文关怀,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方面着手,在不同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共振。在分类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以其认知水平为基础,并与其家庭社会环境相结合,开展差异化的分类引导,将引导教育中的重点突出出来,强调教育实效性,并要对学生的思维习惯、政治素养等方面差异进行综合考虑,使教育引导的实用性得到提升。

(3)建设教育引导平台。针对大学生群体类型之间的差异建设教育引导平台,使其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提升。如针对贫困大学生,可以为其提供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机会,实现勤工俭学,使其生活困难得到解决;针对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可以为其提供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咨询平台对其进行积极引导。网络平台的建设便于对大学生思想变化进行了解,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另外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使大学生积极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群体之间的思想得到融合,为分类引导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结语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面对大学生群体之间呈现出的差异化问题,应实行分类引导教育,可以从转变教育工作观念、重点强调群体分化、建设教育引导平台等方面出发,使国内外挑战的应对需求、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需求以及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的实际需求均得到满足,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类论文:艺术类院校95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95后”泛指那些出生在1995年到1999年之间的中国公民。2013年,全国各地高校迎来首批95后大学生。受济、社会以及国际化的影响,这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更加现代化,而艺术类专业的独特性,使得95后艺术类大学生成为高校大学体系中的一类特殊群体。

一、艺术类院校95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1.价值观多元化,理想信念淡化

95后大学生从法律角度上讲虽已成年,但其思想并不成熟。艺术类学生更是受“艺术不分国界”“专才教育”以及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对价值的取向呈现多元态势,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被忽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观念受到追捧。95后艺术类大学生普遍不关心时事政治,对政治问题了解较少,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使得他们对理想信念的树立不明确,容易情绪化和动摇,甚至出现理想信仰的缺失。

2.思想意识前卫,国际化程度较高

95后大学生出生于我国经济繁荣发展时期,多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容易接触到新事物,对新颖的事物更为好奇。多数95后艺术类大学生从小开始接受艺术教育,追求时尚,对新事物、新思想反应迅速、接受能力较强,加之网络化的普及,让他们能更加方便、快捷的捕捉到社会上、国际上的新兴事物和思想,视野更为开阔。95后艺术类大学生对待事物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敢于提出质疑、不迷信权威、具有反驳意识,勇于创新,在面对不同事物时,通常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点。

3.个性独立,组织纪律性较差

与普通文理专业不同,艺术类专业的专业特点使得求新求异成为艺术类学生追求的时尚潮流。在艺术史上,许多大有成就的艺术家也表现出较为特殊的行为或性格,这也使95后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中倾向于打破默守陈规、力图求新求变。95后艺术类大学生从小以家庭为中心,在学校中,艺术类专业的授课方式也多为小班制,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更关注于自我发展,钟情于自我思考和自我选择,喜欢在各个方面彰显自我,只顾及自我感受,不注意自我约束,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目的与价值为取向的个人主义思想,集体观念弱化,随意迟到、早退、旷课的问题较为突出。

4.情感丰富,社交意识和能力较强

在艺术类大学生看来,艺术与情感密不可分,艺术源于情感,情感依托于艺术来表达。情感表达是否充分,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个人艺术境界的深浅,因此,艺术创作的要求决定了艺术类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性特质,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95后艺术类大学生成长于特定的大环境,这一方面使得他们的情感更为丰富、细腻、敏感,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感受力、思维活跃、创作性强;而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单纯而率直、容易冲动偏激,缺乏辩证地认识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生活,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在校期间,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途径和机会更多,往往在参加正式工作前就积累了较多的社会经验。

5.专业情结浓厚,人文知识薄弱

多数艺术类大学生对专业学习有着强烈而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看来,专业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来能否成为艺术领域的优秀人才,所以,他们愿意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而文化课的学习效果无法直接而明显地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因受以实用性、工具性为原则的价值观影响,在95后艺术类大学生中普遍表现出“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对文化课的学习呈现出应付考试、“及格万岁”的心态,这导致很多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

二、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1.坚守第一课堂主阵营,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

课程讲授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播和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因此,应牢牢坚守第一课堂主阵营。“两课”讲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政工作的成败,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其它文化课,如文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规划等,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这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第一,选派品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多用鲜活的案例去阐释一些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原理,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保证教学质量。第二,合理安排开课进程,做到大学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线,并切实保证各科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第三,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创新教学手段,合理运用电化教学,拓展教学新空间。

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相对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和实践性较强,氛围较活泼,更易被95后艺术类大学生接受。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优势:一是通过讲座的形式,邀请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来校讲学,通过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使学生认识到高超的艺术修养和造诣离不开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二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雷锋月”等主题开展团体活动或社会实践,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感受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乐趣,同时在宽松的环境中接受集体荣誉感、凝聚力的教育。

3.完善健全学生管理队伍结构,多方借力增进实效

针对95后艺术类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的特点,笔者认为,应构建完善的学生管理梯队,以专职辅导员为核心,全面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兼职辅导员为扩散层,选高年级学业突出、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兼职辅导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发挥朋辈效应,感染教育学生;以学生干部为外围,设立班长、党团干部以及其他委员,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服务”。此外,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将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管理添劲助力。

4.主动建立沟通渠道,构建师生情感和谐

目前,管理95后艺术类大学生的辅导员队伍主要为“80后”,两个极具个性的群体之间必然存在代沟,要想真正管理好95后艺术类大学生,两者之间的沟通必不可少。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工作管理者应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利用微信、微博、QQ等媒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同时,辅导员还应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聆听学生的想法,通过共情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认可,构建和谐的师生情感,增加沟通的深度,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进而给予积极地、正面地引导,做好育人工作。

思想政治类论文:工学结合模式下旅游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摘要: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在旅游类高职院校,该模式体现了理论学习与旅游从业实践相结合。在工学结合的环境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却面临了挑战与困境。本文从工学结合、旅游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的关联出发探讨工学结合环境下旅游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构建。

关键词:工学结合;旅游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一、工学结合模式在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发展

(一)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德兰德技术学院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式教育模式。该模式的实质是主张理论传授和学员实践相结合并对教学的这两个方面交叉进行。之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2000年经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理事会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概念由此诞生。从其概念的内涵来看,这一教育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为目的,采用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目前已是世界各国高等职业院校推行的普遍模式。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针对这一模式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大学计划书》,而我国于2006年出台了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书,将这一模式作为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从目前实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学校来看,这一模式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有采用“2+1”模式,即两年接受理论教育,一年参加社会实践,也有将实践融入教学中,比如一周安排数日参加实践。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旅游类高职院校的转型

随着旅游市场的扩大,我国需要大量的旅游行业人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旅游人才的实质是集实践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综合人才,其中实践性更为重要。对旅游行业而言,如果无“学”,则产业将失去人才和技术资源;对旅游院校而言,如果无“工”,则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工学结合的模式满足了旅游类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工学结合的模式带来的不仅是学科教育理念和学科教育模式的转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领域,工学结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职业理想教育与市场现实的冲突

职业理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工学结合给学生带来了实践机会,让学生与社会近距离接触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职业理想与市场现实的冲突。就旅游行业而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树立旅游职业理想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旅游行业,将为游客服务当作自己快乐的旅游工作者。然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旅游市场却是一个盈利导向的市场。旅游作为产业要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就离不开一个前提,那就是产业链的形成和游客在异地产生的终端消费带来的动力效应。同样,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和绩效考核标准很大程度建立在营销手段和营销业绩上。当经营的需要与崇高职业理想发生矛盾时,作为未来旅游行业从业者的学生在思想上势必产生困惑。当学生进入具体的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后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一些所谓行业的“潜规则”,这些规则无论如何是与我们的职业道德不相符合的。

从旅游类高职院校近年来招生的具体情况看,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他们未来理想职业的定位有关,而职业定位则与该行业预期的收入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把目标定位于预期收入相对高的专业如空中乘务、航空服务、导游等。即使预期收入中等的专业,学生在参加工学结合的实践活动中多少也会耳濡目染本行业的从业人员是怎样提高额外收入的。以收入为导向的职业定位得到了强化,而思想政治教育所希望带来的职业理想提升的困难加剧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职业目标需求的矛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实、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思想政治教师的义务,然而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通过实习和见习,接触到了他们未来预期从事的行业现状,他们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将更多受到这些现实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旅游行业的收入并不一定能满足学生的期望。另一方面,旅游行业在运营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上仍然有所欠缺。现实中旅游从业人员无正规合同、旅行社盘剥导游、导游强制游客额外支付的现象仍然存在。法律条文的无法落实使得学生感到法治、平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张很遥远,同时,正是因为对行业收入的不满,诚实、友善等个人层面的价值观也很难贯彻。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行业背景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组成主要有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及相关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从这些工作者的来源看,他们的政治背景远远超过了和职业相关的行业背景。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毕业于政治或行政类专业,缺乏对相关行业的认识与了解。新上岗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然而由于旅游与思政分属两个不同行业,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等很少有旅游从业经验,也缺乏专业的旅游行业知识。学生在接受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后,他们更倾向于认同有着丰富行业背景的师傅和专业教师,而那些思政教育老师给予他们的感觉则是理论脱离现实。有时思想教育显得说服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学生的信赖显得不易。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旅游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构建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进入了旅游类高职院校之后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度,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环境下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需要新的突破口。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旅游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利用和挖掘合作企业的资源和文化

工学结合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与企业接触提高书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开展工学结合离不开与一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如果我们能从企业文化资源中挖掘有意义的部分,则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旅游行业自身的特点,旅游需要深入接触广泛的地域文化,地理知识与地域文化是旅游从业者必不可少的技能。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接触各个不同地区的旅行社、酒店、航空公司等,通过各个地区的带团、酒店服务、航空服务等,了解地域文化的同时可以渗透国情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浙江的吴越文化和浙商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等都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文化教育提升价值观导向。另一方面,合作企I中势必有不少优秀员工,通过对优秀员工事迹的学习,优秀员工品质的宏扬,使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中道德要素的重要性和道德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的作用,达到思想宣传的效果。

(二)延伸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工学结合模式的实现导致了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学科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上,而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会相对减少。互联网的发展可以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手段。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等网络技术加强对工学结合的学生的管理。校内指导教师和班主任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平台,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国家的最新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和微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和观点。班主任通过QQ、微信等通讯工具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状态,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践指导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及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实践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统一。全球通用的互联网不分行业,不分专业,可以为企业所用也可以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可以成为工学结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平台。

(三)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综合素质

为适应工学结合的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应该具备充分的政治素养,成为学生价值观的“指南针”,更重要的是了解并且从一定程度上精通和高职专业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就旅游类高职院校来说,思政教师需要了解旅游行业。而这种了解不仅是通过安排学生社会实践时与企业接触获得的表面了解,应该设立专门的培训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行业培训甚至鼓励他们参与旅游行业工作实践,亲身体验旅游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这样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时才能让学生信赖和信服。诚如一位学者所言,我国高校教师的培训体系中比较欠缺的是规范的指导体系以及内容集中于职称培训。

从终极价值取向上,高等院校要以树人为根本,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不仅仅是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作为唯一手段和要求,更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培养和发展的长期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以“人”作为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它不仅承担着引导人们进行价值追问与价值决断的责任,还帮助人们解读人生的终极意义。在实践层面则需要显性学习和隐性教育,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加深对企业和社会的认识,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变,提高其环境适应能力,真正实现思想教育的育人功能。

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结合旅游类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探索新的模式,思考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难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学结合、旅游专业三者之间寻找结合点,形成新的契机,从而将思想政治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思想政治类论文:新时期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院校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好开展是艺术类高校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何做好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认为要深入研究和思考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从而推进云南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导向。

关键词:云南 高校 艺术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根据党的十八精神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高度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要意义和战略要求时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艺术类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众所周知,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好做,尤其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多变,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同时云南地处边疆,边境线较长,地方高校中少数民族众多,比较易受民族虚无主义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些都对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努力提高艺术院校的办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准确把握云南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培养出一大批既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又具备扎实专业技能的优秀学生,这对于我们实现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确保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有力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稳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以云南艺术学院(以下简称云艺)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为例,对抓住新时期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征,在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些初步探讨。

一、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近年来,云艺针对全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分层调查。调查方式为问卷、座谈、个别访谈相结合,调查内容涉及学习、思想、心理、就业、培养目标、民族习惯、宗教信仰、人际关系等方面。并着重整理了学生思想状况方面的调查数据,总的来说,与普通大学生一样,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来说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但由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成长过程以及专业学习的特殊性、社会交往的局限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也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薄弱

艺术类学生从小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专业学习兴趣浓厚,重视专业轻视文化公共课。再加上高考本身对艺术类学生文化成绩要求较低,让学生形成“只要高考文化过线就行”的认识误区,各类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被专业课取代,造成艺术类学生基础文化课学习的缺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薄弱,人文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文化基础较差。

(二)自我意识较强

艺术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强调支持学生发展和张扬个性,容易使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方式,自我意识强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艺术类学生喜欢标新立异,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强烈,缺乏集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崇尚自由散漫,时间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

(三)政治素质薄弱

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但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解放,活跃前卫,善于接受新的观念和信息,但缺乏政治崆椋很少关心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和国家时事。在学习上,对以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为目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敷衍应付。政治观念淡漠,再加上因本身擅长于形象直观感性思维,部分学生看问题存在主观片面性甚至极端性。

(四)价值观念迷茫

市场经济日益发展,西方思潮迅速涌入,网络日益发达,网络生活已经成为艺术院校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的虚拟和不可控性,良莠不齐的信息直接进入学生的头脑中,不良信息极易对艺术院校学生思想道德产成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在处理学习和其他活动中,过于强调自我;与人交往功利化、庸俗化倾向明显,在生活中对社会关注不够,促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迷茫,弱化道德意识。

(五)竞争意识强烈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更倾向于追求张扬的个性,从小参与各类比赛,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从吃穿住行到专业学习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同时,在相对狭窄而又竞争激烈的艺术圈里,艺术院校学生更能体会到竞争的残酷,因此他们对自己所从事专业学习较自觉,但也扩展到生活的各方面,导致集体观念更加淡化。

二、新时期云南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一)云南高校艺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任何物质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也有同其它物质所持有的共性。事物能够之所以区别于与其他事物,是由于其自身它的特点存在,“特点”指事物内在、外在的独特的地方。事物不只一个特点,一般都有多个特点。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由多个特点构成的,有些是我们自身独有的,有些是普遍存在,但在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性

艺术院校是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而建立的,而云南高校大学生中少数民族众多,又地处边疆,境外敌对势力鼓吹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在边疆蔓延。这就要求云南高校在对艺术大学生培养中要把讲政治放在重要地位,客观而言,这就决定了云南高校艺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特点是政治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时,要服从、服务于少数民族、民族地区这一特点,落实中央政策,增强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这一基础上,对云南高校艺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政治性但是不能“泛政治化”。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才,政治性培养也是为了学生成才的需要,是学生素质提升的需要。但也不能事事都政治化,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2.导向性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一个多民族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普遍落后。云南又地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相较东部沿海普遍落后。云南高校培养艺术人才,是出于推动少数民族、民族地区艺术发展的需要,所培养的艺术人才,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所以云南高校在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3.时代性

艺术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社会发展,教育模式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教育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促进各类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要适应新形势,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对大胆的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革新,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向沟通式转变,从而达到高等教育的要求。

4.针对性

云南高校艺术大学生是各民族学生热爱艺术的知识青年群体,由于民族不同、发展需求不同、心理诉求不同等诸多不同,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心理特征学生开展工作。

5.综合性

综合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知识。要综合协调各方面力量,需要党政工团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方式。如采取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活动有机结合,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等。不仅仅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还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渗透到学校的课堂、活动、环境和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

三、云南高校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地方高校担负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构筑青年的精神家园,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是时代的要求。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进课堂、进教材、进网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关键在加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担负着对艺术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要在高校开展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是最重要的途径与渠道。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网络;使教育入耳入脑。我们在进行教育时不仅要牢牢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还要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以及生活中。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贯穿品德修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建设融入育人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特别是利用艺术院校学生学习的专业的特殊性,积极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举行主题鲜明的书法绘画作品展、话剧、歌舞表演等,借助此类课外活动、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其参与其中的热情,寓教于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融入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亲和力以及说服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艺术院校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时,艺术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阵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提升自已的价值追求,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行为世范,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教育交流氛围,用良好的师德风范影响学生。使学生自觉、自主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代表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陶情养性、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同时承担着育人与承担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高校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对艺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是滋生艺术的土壤,文化的倾向性可以通过艺术表现出来”。艺术院校要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德艺双馨”的专门艺术人才需要,就必须推进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打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力强,只有牢牢抓住艺术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结合其专业特点,通过通俗易懂的 、寓教于乐的、丰富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社团活动、歌舞表演、戏剧小品、征文比赛、演讲、辩论赛等载体,发挥校园文化的人格塑造功能,用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影响人、鼓舞人、感染人。同时,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的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培养其优秀的道德品质。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主旋律通过系列活动形式,潜移默化的融入到青年学生的血液里,提升学生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含什么热荨⑹裁词锹砜怂贾饕謇砺鄣牧⒊ ⒐鄣悖继而达到相信、信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内化于广大师生之心,外化于师生之行。

(三)在社会实践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重在建设,贵在实践,着重在突出实践性,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艺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借助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良好机会,让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服务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开展形式多样的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到孤儿院、敬老院开展教育等系列活动来深化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这些教育实践活动给大学生带来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对学生心灵产生的震撼也是最大的。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爱国爱党,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其理想和信念,让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真正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引导艺术院校学生从自身、从小事做起,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广泛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从事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清楚的了解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力推进艺术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志愿者服务计划,建立社会实践教学和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平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往、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它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发展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除了采用传统载体外,还要分利用现代各种载体,不断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平台。网络的广泛运用,为宣传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开发运用网络载体,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阵地建设,大力支持各类“红色网站”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完善“我爱中国”、“民族魂”、“共筑中国梦”等类似的主题教育网站。同时,建立网上论坛,为师生就普遍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提供便利的平台,使“红色网站”成为广大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此外,充分利用飞信、微信等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普及的主要交流与沟通载体,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机互动平台,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云南又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云南的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学习和培训,增强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思考和研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构建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探索更加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做好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思想政治类论文: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强调目标、教学与评估的一致性。将其引入思想政治课堂,通过学习要求和学习任务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并进一步分解教学目标,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并作出教学结果的诊断,能够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 键 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教学设计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而科学的教学设计须以一定的知识分类理论为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被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2001年,布卢姆的学生安德森组建团队对其分类体系进行了修正(以下称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不再将知识作为一个没有深度的平台,而是展开为一个维度,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将认知过程定名为认知操作维度,包括六种,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安德森假定每一个层次的认知操作都与每一种类的知识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二维目标分类框架[1](见表1),从而为目标、教学、评估提供了操作性更强、精确性更高的参照体系。

其中,事实性知识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包括术语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概念性知识是指在一个更大的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类别或类目的知识、原理与概念的知识、理论模型与结构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做什么,研究方法和运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标准,包括具体学科技能和算法的知识、具体学科技巧与方法的知识、确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标准的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指一般认知知识和有关自己的认知的意识和知识,包括策略性知识、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自我知识。[2]

以下,笔者以“国家财政”(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八课)一课为例,就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二维框架分析学习要求

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个具体学科对学习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必须研读课程标准,分析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从而明确学习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国家财政”一课的内容目标为: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据此,我们将梳理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见下图):

布R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二维框架列出了认知过程维度的6个类目。其中,记忆又称记住知识或识记,主要指要求学生知道相关基本概念、原理和内涵。理解是指从口头、书面和图画传播的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运用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执行或使用某程序;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确定各部分之间如何相互联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评价是依据标准或规格做出判断;创造是指将要素加以组合,以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将要素重新组织成为新的模式或结构。据此,我们对本课的学习要求进行了细化:

(1)记忆层次:识记财政、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财政的作用;

(2)理解层次: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财政的作用;

(3)运用层次:能够运用财政支出的有关知识对2016年全国财政收入(70570亿元)进行分配,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

(4)分析层次:能结合事例分析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5)评价层次:能够通过国家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分析理解国家财政的作用,并能辩证地看待财政收支和国家财政的作用;

(6)创造层次:能进行知识迁移,能从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国家财政的作用,并能自主建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从上分析不难得出,“国家财政”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对国家财政的含义和内容的学习,能够理解国家财政收支的情况,进一步运用财政收支的知识分析财政的作用。由此可见,本课对学习者的期望: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国家财政的基本知识;能力水平方面,要求学生能结合事例分析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在感悟财政的作用中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得出影响财政的因素,并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

实际上,整个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教给学生结构更好、层次更高、价值更大的知识,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由于本课的学习任务主要集中于理解、分析和运用层次,属于记忆层次的事实性知识较少,且难度较低,因此,我们应该将知识建构作为基础,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能说出财政、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2)能结合事例分析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知道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的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5)理解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二、明确学习任务――依知识类别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只是确定了学习的最后结果(即终点目标),一般是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之后预期学生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在这种以预期最后学习结果陈述的目标中,一般未对达到终点目标之前的先行条件进行分析,也未包括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或学习方法等起始状态的分析。因此,明确学习任务便成为关键。学习任务分析是在终点目标明确之后,完成后两项工作,即确定学生的起始状态和分析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我们根据学习要求展开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目前水平,明确学习任务。

“国家财政”一课学情分析如下:

(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参与、表达等意识和能力,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处处都可感受国家财政的作用,对本框知识性内容理解起来较容易。但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用性,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将是本节课的难点。

(2)高一(3)班生源素质较高。因此,授课可以让学生参与活动,感悟财政的作用,并可适当进行知R拓展,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加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尤其是学生的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国家财政,并进一步意识到财政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以上任务分析,本课的终点目标被细分为一系列彼此关联的子目标。“国家财政”一课突破重难点的总目标是财政的作用和财政政策的运用,以及影响财政的因素。为实现这一总目标,还需要提出如下子目标:

目标1:学生能够结合教材,说出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含义,能说出财政收入的来源和财政支出的方向,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财政的实质和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

目标2:学生能够在初步了解财政收支的基础上分析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

(注:目标1和2的行为动词分别是“说出”“了解”“分析”,名词短语是“财政”,因此,我们将这一目标归为记忆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概念性知识类别。)

目标3: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结合课本财政支出的知识探究2016年财政预算的支出情况,分析财政的作用。

目标4:学生能够在感悟财政的作用中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出影响财政的因素,并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

(注:目标3和4的行为动词分别是“探究”“分析”,名词短语是“财政”,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类别。)

三、选择教学策略――借二维框架设计教学流程

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认为,教学既有艺术性的一面,也有科学性的一面,但更倾向于将教学看成一种科学,认为“学有规律,教有优法”。也就是说,一旦学习类型及其发生的条件确定以后,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就基本确定了。我们立足前面的分析,借助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二维框架,列出了“国家财政”课堂教学双向细目表(见表2)。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事实性知识学习不一定就停留在记忆或理解的水平上,它可以提升到评价与创造水平,而元认识知识学习也可以是记忆或理解水平。例如,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属于事实性知识,从而为学生其后的探究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 √

学生通过对2016年国家财政收入进行支出分配,不仅可以深化对财政收支的理解、还能进一步运用财政收支的知识分析财政的作用。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分析、思考和探究,调动学科知识得出结论,而这已经属于“评价和创造”的范畴。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努力提高学习的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尽可能让学生体会知识成长过程所蕴含的思维与方法,理解知识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进而学到有根的、活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智慧与创造、富有营养的知识;同时,加强元知识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建构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使这些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后继的政治理论学习。

四、诊断教学效果――依目标陈述设计检测试题

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可观察,也不能直接测量,但可以用外在的行为表现来推测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陈述中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陈述了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的水平具有诊断功能。因此,在教学结束后,我们依据教学目标陈述,设计了教学结果测验题,它将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以“国家财政”为例,我们根据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针对教学目标陈述,设计了简单的测验题: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今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政府加大投入,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医疗负担。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这表明财政( )

A.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B.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D.主要功能是完善社会福利事业

此检测题根据“知识分类和教学目标”而设计。如目标3: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结合课本财政支出的知识探究2016年财政预算的支出情况,分析财政的作用。其行为动词分别为“探究”“分析”,名词短语是“财政”,该目标属于理解、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类别。因此,本检测题与本课教学目标是完全对应的。如果学生能够顺利通过检测,说明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作者单位:广东华侨中学

思想政治类论文:财经类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他们求知欲强烈,好奇心重,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财经类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本文论述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期为财经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和大学的一线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经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三十多年里,我国的高校也进行了扩招,2015年我国在校大学生达到了2 548万人,这么庞大的数字也证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推行的成功性。财经类大学是我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财经大学。财经类大学为我国经济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财经类大学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思维对大学生的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也必须引起社会各方的注意。尤其是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更是凸显了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性。大学生崇尚自由、开放的理念,而网络文化的特点又恰恰是开放性、自由性,因此,大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融入网络生活,他们的思想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互联网中不只是有各种正能量的“东西”,也存在很多盲目的崇富、尚富的“东西”。大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定性的阶段,而网络文化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O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我国今后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格外重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现在在大学里,有很多的大学生思想格外成熟,唯利是图,把社会上的一些经济思想放到了生活和学习中。因此,我国大学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相关问题。

1 财经类大学的学生思想状态

财经类大学生作为一个富有朝气,并且具有较强自学能力、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的群体,他们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有较强的好奇的欲望。但是,他们缺乏较为全面的判断事物的能力、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容易被外在事物所影响,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下面笔者将具体论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1.1 社会主义价值观个性化明显

大多数学生健康、乐观、向上,具有较为强烈的实现我自价值与理想的愿望,然而另一方面,学生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现实功利思想较强,在与人相处时注重功利性及现实的东西,做事情追求成果及效率,将个人发展作为重点,忽视整体目标及集体利益。目前,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高,从小的自我意识影响他们集体价值观的形成。虽然进入大学后,他们的思想和判断能力逐渐成熟,但这种自我意识仍然十分明显。

1.2 社会主义价值观时代特征明显

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已经离不开网络。在学习上,他们需要通过网络查找各种资料和知识。在生活上,他们通过网络进行娱乐活动或者一些生活上的活动。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网络上,其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来了解这个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或事,也可以了解其他领域的事情。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带着明显的网络环境的特点,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很多大学生的观点和看法都受着网络上一些事情的影响,看问题的方式也带有网络的特点。

1.3 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

在当今网络环境这么发达的情况下,大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去了解这个世界,看周围发生的事情。大学生不仅可以看到社会中很多正能量的事情,也可以看到社会上阴暗。这就使有的大学生可以较全面的认知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的学生则比较片面,甚至有的大学生会被社会上一些唯利是图的理念所误导,一味地追求经济上、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一个人内心心灵上的感受。我国的大学教育者和相关教育部门必须要有这种认识,看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取向的多样性,做到与时俱进。

2 加强财经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经济意识充斥着人们思想的大环境下,从某个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远远比本身书本上的知识更加重要,尤其是对财经类学生而言。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起到一个正确的指引作用,它可以引导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之一是爱国主义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学生才可以全面发展,做一个全面合格的人才。财经类大学生将来从事的专业要求较高,必须有足够严谨和认真的态度,只有从思想意识上有足够的重视,财经类大学生才会在科学素养上、专业知识上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

3 当前财经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状况

3.1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大学的入学率大大提高,曾经还是稀缺资源的大学生,如今已变成非常普通、常见的资源,并且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学生会踏入大学校门。因此,大数量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个状况必须要引起相关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的重视。

3.2 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

由于大学的教育改革,相当部分的高校都进行了学分制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达标与否也与学分制挂钩,只要相关课程过关,学分就可以修够,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达标了。这种僵硬的数值式的达标方式,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学分过关的不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就过关,很多大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却不成正比,这值得相关部门进行思考。

3.3 高校后勤社会化

1999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的要求,从2000年起,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开始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建立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随着公寓社会化,学生住宿相对分散,并朝着自由结合的方向发展,也有学生根据家庭情况自行选择住宿标准的情况,班级对学生的约束力降低,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学生的自由时间更多,其可以自己支配大量的时间,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需要对大学生的管理转换角度和方向。

3.4 网络化趋势明显

大学生作为新兴事物最快的接受者,网络已逐渐成为了其获取信息、实现沟通交流的主要阵地。根据相关统计,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及校园网络接入条件的改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越来越普遍,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往、娱乐等日常活动的重要途径,其对一代新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4 加强财经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4.1 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在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中,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包容其他价值观。具体而言,需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引进先进文化,从而保证学生在文化冲突时能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将其与改革创新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的基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对大学生的行为等进行约束。充分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主体地位,尊重其多样性的价值选择。

4.2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大学生步入校园后,与其接触是其教师。作为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标杆作用、榜样作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学教师要守住底线,真正做到遵守社会主义价值观,只有他们能客观、正确的认识和遵守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大学生才能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有些大学教师受到社会上经济概念的影响,开始各种兼职,甚至把学校的工作放在了次要的地位,把金钱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忽视了自身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树立,因此,要重视教师正确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树立。

4.3 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时,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服务社会、了解社会,不断锻炼其意志,从而体现生命的价值,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学校可将实践活动的参与等作为学时,并规定学分,从而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及科学化;更新社会实践的教育理念,在大学生参与的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文化宣传、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其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服务人民的热情,使其更加坚定地投入现代化建设及改革的发展中,将远大理想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实现报效祖国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4.4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目前,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高,从小的自我意识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虽然进入大学后,他们的思想和判断能力逐渐成熟,但这种自我意识仍然十分明显,很多学生在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下,团队协作能力差。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团队协作,这需要高校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并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如今的社会更需要这种团队协作能力,任何一个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各环节的统一协调和配合,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培养出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出良好的准备。

4.5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大学归根到底是一个学校,它的核心任务是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其学习能力。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一个学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会受到这种软实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图书馆里,可以看到众多的学生在安静而有序地进行学习。自习室里,可以看到学生在安静的学习或轻声讨论着。课堂上,教师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高校要真正地把这种学习氛围重视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形中融入校园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