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10:57: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信息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房屋中介信息管理系统模块的定义
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实现房地产公司的数字化管理,简化、规范房地产公司的日常操作,降低公司的成本,提高销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房地产公司全盘管理向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迈进。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帮助房地产公司管理人员对公司中大量的、动态的、错综复杂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地分析和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处理信息的劳动强度,使房地产公司的销售手段和管理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1.1房源信息管理模块
作为房源信息平台,系统支持本公司的房源信息,并可以对房源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查找等功能操作。
1.2客户管理模块
管理客户:系统管理员登录后,可以管理客户信息,并对客户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功能;客户留言功能:注册后的客户才能、修改和删除求购求租信息、售房信息,用户登录后才可以留言信息等功能。
1.3中介信息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员登录后,可以对中介公司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浏览中介信息等功能;中介公司通过系统的审核之后,可以房源信息,修改公司注册密码等功能。
1.4管理员管理模块
超级管理可以完成管理员管理的功能,主要包括添加删除管理,为不同类型的管理员分配不同的权限。
1.5基础数据维护模块
基础数据维护功能包括房源代码维护和基本代码维护,房源代码维护包括建筑类型代码维护、房屋类型代码维护、房屋配套设施代码维护、户型类别代码维护等功能,基本数据代码维护包括地段类型代码维护、市级代码维护、省级代码维护、验证码维护等功能。
1.6公告管理模块
公告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添加、删除、修改、浏览、查找公告。
1.7新闻管理模块
新闻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添加、删除、修改、浏览、查找新闻。
2系统采用的相关技术
本课题研究的“房屋系统中介管理系统”将采用B/S模式开发的Web应用程序。开发环境:集成开发环境(IDE),编程语言为VisualC#,数据库系统是SQLServer2005。开发工具:VS2005(VisualStudio2005)。
2.1B/S模式简介
B/S结构(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TCO)。B/S结构的优点:(1)具有分布性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2)业务扩展简单方便,通过增加网页即可增加服务器功能。(3)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4)开发简单,共享性强。
2.2集成开发环境简介
集成开发环境(简称IDEIntegratedDevelopEn-vironment)是用于提供程序开发环境的应用程序,一般包括代码编辑器、编译器、调试器和图形用户界面工具。就是集成了代码编写功能、分析功能、编译功能、调试功能等一体化的开发软件服务套。所有具备这一特性的软件或者软件套(组)都可以叫做集成开发环境。如微软的VisualStudio系列,Borland的C++Builder、Delphi系列等。该程序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和其他程序并用。IDE有3项必须集成的基本功能:“编辑器”、“编译/链接器”、“调试器”。还有一些更强大的功能,如:代码提示、项目管理、界面设计、建模功能。IDE多被用于开发HTML应用软件。例如,许多人在设计网站时使用IDE(如HomeSite、DreamWeaver、FrontPage(Sharepointdesigner),等等),因为很多脚本可以自动生成。
2.3C#简介
C#是一种最新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使得程序员可以快速地编写各种基于平台的应用程序,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服务来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计算与通讯领域。正是由于C#面向对象的卓越设计,使它成为构建各类组件的理想之选--无论是高级的商业对象还是系统级的应用程序。使用简单的C#语言结构,这些组件可以方便地转化为XML网络服务,从而使它们可以由任何语言在任何操作系统上通过Internet进行调用。
3系统设计
通过需求分析所获得的相关信息来建立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模块间的关系,设计全局数据库或数据结构,规定设计约束。概要设计应力争做到功能模块之间有比较低的耦合度,而功能模块内部有较高的内聚度。设计的软件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总体结构并尽量降低模接口的复杂性。
3.1系统概要设计
3.1.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通过对系统进行业务需求分析和功能需求分析,可以确定系统总体功能及每个功能模块的具体功能,房屋管理系统具有7个管理模块。
3.1.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根据数据库的需求分析,确定该管理系统应具有的数据实体和数据实体的属性。在房屋中介管理系统中包括的实体对象有房源信息实体、客户实体、中介实体、管理员实体、代码实体、公告实体、新闻实体等。对每个实体的属性关系进行设置,例如中介实体中主要包括ID号、名称、登录密码、注册时间、地址、联系电话、经理、邮箱、公司网站等属性。
3.2系统详细设计
3.2.1数据库物理设计
数据库是系统信息的有效中心,一个优秀的数据库设计应考虑到系统工程的功能,系统的执行速度,以及是否可能引起系统工作的异常等。数据库的设计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程序设计的质量,而且影响到系统的实现。房屋中介管理系统根据数据库设计原理和为该软件所做的数据库需求分析,在设计时考虑尽可能减少数据冗余,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来创建数据库的。该系统采用SQLServer2005来创建数据库,它以.mdf为扩展名。数据库的设计是我们对数据库实施各种操作的基础。下面就房屋中介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进行实现,这个阶段完成由数据逻辑模型向数据物理模型的转换工作。本人所做管理模块涉及到的表有14张,每个表都有对应的主键。表之间通过外键关联起来。数据的大部分操作都是通过调用存储过程来完成相应的操作。创建存储过程来提高数据访问的时间和空间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3.2.2详细设计及系统功能实现
经过上述的需求分析以及数据库的设计,确定了房屋中介管理系统的全部功能和所需数据库的数据表,下面根据软件工程学对系统详细设计的任务要求,对该软件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及功能实现。在此过程中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来改善控制结构,降低程序的复杂度,从而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根据对房屋中介管理系统所做的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来实现中介管理系统的全部功能的设计。在此过程中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根据面向对象的设计要求,将系统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模块,从而完成具体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4总结
对于房屋中介管理系统来说,根据系统设计方法,中介管理和基础代码维护这两个主要模块的基本功能都已实现。当然由于时间仓促难免还有一些功能还没有实现,如用于中介和客户交流的站内信功能和用户的权限管理功能,这些都是要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考虑的重点。如今,房屋中介管理系统是大多数企业所必不可少的管理系统,所以,以后应尽力完善此系统,再多添加些功能,实现各种信息的全面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作者:霍娜 单位:晋中学院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
1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及运用
通过对医院各部门充分的需求调研与分析后,肿瘤医院与广州市H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一起构建了综合性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统称e-HR系统)。相对于传统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软件,e-HR系统除具有传统系统基本人员信息管理功能外,还综合集成多个其他亮点功能。
1.1网络版
与传统只能在特定计算机登陆、运行的单机版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软件不同,e-HR系统通过在中央服务器上安装管理软件,再分配账号,即可实现在有网络连接的任何一台计算机终端登陆与运行该系统。网络版可实现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管理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登陆系统,进行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导出数据等操作。通过分配账号与设置权限,医院领导及医务处、教务科、科研科、护理部、党办、财务处等部门均可自行登陆系统,管理相应模块人员信息,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的同时,做到权限分配的针对性与安全性。不需像传统单机版模式,任何人力资源信息都要向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员索取,从而可充分发挥人员信息功能,提高工作效率。网络版可实现员工自助操作。每个员工均可分配到以员工编号为用户名的账号,用以登陆e-HR系统。登陆系统后,员工可查看其本人的人力资源信息,并可在系统上直接申请更新个人信息(如户籍信息、住址信息、学历信息等),同时上传相关证明材料的扫描件即可获批。通过在系统上直接抓取数据,员工还可以直接在e-HR系统申请多种业务,有打印在职证明、收入证明、计划生育证明等,填报提交新员工信息采集表、出国培训申请表、年度考核表等。如新员工入职信息采集方面,员工只需要自行登录填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即可写入系统,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同时,亦可省去大量信息录入的工作量。相比于传统单向的人员信息管理模式,员工自助功能可实现员工与医院双方对人力资源信息的对称沟通,以保证人员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亦可一定程度上增强员工主人翁精神。
1.2多管理模块的集成性
e-HR系统是一个动态管理的综合性系统,系统内集成了多种子系统。
1.2.1考勤管理模块。
传统的考勤模式是各部门于每月月底填报纸质考勤数据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由人力资源管理专员手工汇总,再结合工资、奖金标准核发待遇。如果在人数较少的组织里,这算是一种高效而节省管理费用的模式,但在一个拥有近2400位员工的庞大组织里,传统落后的考勤方式会给工作人员带来相当大的工作量。e-HR系统集成的网上填报考勤功能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对考勤角色权限的设置,以及对各部门考勤员分配角色后,考勤员可以通过网络在各计算机终端直接填报部门内部人员的出勤情况,甚至可通过考勤打卡机直接记录出勤情况,于月底网上一键提交考勤数据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在e-HR系统上审批、归档,并可自动汇总月度、季度、年度的出勤数据而用于薪酬计发与员工考核等工作。该功能可省略大量的手工汇总纸质考勤数据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归档后的每条考勤记录,均写入职工本人基础信息库存档,可用于日后的查询、统计、分析。
1.2.2劳动(聘用)合同管理模块。
该模块详细记录每个员工每份劳动(聘用)合同的内容,如合同签订次数、合同起始时间、试用期时间、终止时间、合同期限类型、补充协议内容等,通过设置预警信息,系统可在管理员登录时自动提示即将要处理的合同情况,员工亦可通过自助服务随时查看本人的合同情况。相对于传统的使用纸质文档或者office办公软件记录与管理劳动(聘用)合同数据,e-HR系统的按人员逐条记录与自动提醒功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3计划生育管理模块。
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医院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做好管理工作。e-HR系统通过员工自助操作功能,翔实记录着每一位员工的计划生育信息,以保证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可完整、及时地掌握全院近2400名员工的计划生育情况。对于离职人员,该系统可自动打印计划生育移交函,严格按照上级计生管理部门的要求,做好流动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交接工作。系统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可一键式统计出省、市、区、街道等各级管理部门的计生报表。
1.2.4职称评聘管理模块。
医院作为高技术、高素质人才聚集的知识密集型组织,职称评聘无论对于员工个人还是医院,都显得尤其重要。肿瘤医院是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于一体的专科医院,一直秉持严格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素质亦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中山大学对校内教职工的职称评聘条件远远高于国家、省、市级别的评聘条件,对每个级别职称的通过率都有详细要求,这就客观上使得医院的职称评聘管理工作趋于复杂化、难度化。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职称申报者需要手工填报大量的表格,提交大量的佐证材料,职能管理部门通过人工审核、手工计算、手工排序、手工投票、手工计票等方式进行运作。大量的手工操作容易使数据发生错误,亦使得工作效率底下。e-HR系统集成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块,通过在系统上对各级各类职称评聘条件的设定,申报者可通过员工自助操作功能,直接在系统上填报各类表格。系统根据各个条件指标的相关逻辑性,自动判断申报者是否符合基本条件,自动审核哪些业绩材料符合条件,自动计算科研分数、教学分数、工作量等指标,根据指定的若干个指标自动排序等等,在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保障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1.2.5统计分析管理模块。
肿瘤医院作为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某些工作归属于国家教育部与中山大学管理。同时作为副厅级的卫生行业单位,医疗业务又归属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省卫生厅管理。上级部门的各类人员统计报表种类繁多、难度不一,给统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工作量与难度。通过e-HR系统管理模块扩展功能,可在系统内编辑逻辑关系设计各式各样的人员信息统计报表,如《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事业单位年度编制统计报表》《教育部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等,以及中山大学与医院内部的月度、季度、年度统计报表,均可实现一键统计。通过e-HR系统管理模块扩展功能,可对人员信息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如人员职称机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流失率、床护比等,是医院建立科学的招聘计划和人才梯队建设计划等的重要支撑保障。
1.2.6预警提醒功能模块。
系统可根据预先设置的条件,在管理人员登录系统时,自动发出预警提示事项,如当天生日人员、试用期满人员、合同到期人员、外出培训人员、即将离职人员等,并可通过系统自动给生日人员发送祝福短信与邮件。e-HR系统具有多样化管理模块扩展功能,相对于复杂的代码编程设计,该扩展功能操作比较简单,可在系统前台直接编辑子集与字段的加减,由此可自由设置譬如薪酬管理、培训管理、教务管理、学历情况管理、工作经历管理等。
1.3多应用系统的对接性
e-HR系统除了自身集成的多项管理模块外,亦与医院其他的信息管理系统或网络平台做了良好的对接。
1.3.1招聘系统的对接。
在e-HR系统开发前,医院网站主页已有一套招聘系统,医院所有的招聘启事均通过该系统对外,所有应聘者亦只能通过该系统填写简历与申请岗位,而实现了无纸化招聘管理工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在招聘系统上筛选简历、通知面试、确定人选后,可在招聘系统上直接将入选者的基本信息转入e-HR系统人员信息管理模块,既保证了信息的原始性,亦可避免重复手工录入的麻烦。
1.3.2自动化办公(OfficeAutomation,OA)系统的对接。
医院已使用OA系统多年,系统上的各种模块功能已逐渐趋于完善。该系统上有全院员工的基本人事信息,用于支持医院的HIS、HBOS人员数据。在与e-HR系统对接前,每次的人员信息变动都需要在OA系统上进行调整,造成工作量的重复,且难以保证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对接后,只需要维护更新e-HR系统的人员信息,即可自动更新OA系统的人员信息,进而可自动更新医院大部分需使用员工信息的系统数据信息。
1.3.3科研系统的对接。
为适应高速发展的科研工作,医院近年来上线了先进的科研管理系统,该系统可详细记录每位员工的每篇论文、每项基金、每项课题、每项专利等,并可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员工的科研业绩对其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有重大影响,e-HR系统与该科研系统的对接,可使科研业绩数据很好地跟职称评聘管理模块有机结合起来,用于员工职称评聘管理工作。
2体会
2.1管理层的重视
任何一项管理制度的改革,务必需要管理层的重视,才能强有力地高效实施。尽量使领导充分认识与肯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与改进的必要性,使该项工作提升到必要的高度,寻得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一定程度上提前扫除工作开展的障碍,降低工作开展的难度。
2.2充分的需求调研
开发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需求调研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要满足某个部门的需求,亦要满足多部门的需求,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满足全体员工的需求,又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拓展性,以便于将来的二次开发与其他系统的有机对接。广泛进行需求调研,反复进行需求论证,提早搭建系统框架是构建整个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
2.3开发公司的甄选
市场上从事软件开发的公司非常之多,鱼龙混杂。开发构建一套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工作量大、开发费用高,故需对项目开发公司实力进行严格评估与选择。医院可海选几家知名度较高、美誉度较好的软件开发公司,最好是主营业务方向是从事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开发的公司进行对比,选择几所已经完成终验项目的客户医院进行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公司开发人员的实力与数量,可更直接地考察合作公司的综合实力。
2.4严格按计划实施
一旦确定合作开发系统的公司,就必须严格按照开发计划稳步实施,以保证项目开发的进度。安排具有较好计算机能力的员工全程跟进项目,与开发公司保持紧密联系与沟通,将构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反馈给开发公司。
2.5做好后续维保
信息系统的构建是一项复杂工程,在运行时常会出现意外的故障,项目完成后应与开发公司签订系统的后续维保协议,以保证上线运行后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得以及时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掌握与运用所有员工的入职、薪酬、福利、调动、晋升、婚姻、生育、离职、退休甚至死亡的信息,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与更新的及时性,是医院整体平稳运行与制定发展计划的有力保障,而系统功能的全面性与操作的简便性,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既要立足于医院的现状,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拓展性,使整个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地满足医院整体发展的动态需要。
作者:黄清 何仲廉 钟俊学 胡献之 范志琴 文朝阳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一、信息管理在高校公共危机事件预防与处置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有利于决策者及时有效的获取公共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
信息是否能够有效的传递,是高校成功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第一步。有效的信息管理可以保证信息能够有效的传递。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前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征兆、苗头或者导火索,有效的信息管理可以让管理者提前获得相关信息,及时作出反应。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注重收集有关公共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有利于深入、全面地了解公共危机事件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为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二)有利于高校内外部增加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当高校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时,利益相关者、高校师生、社会公众等总是期望高校能够及时真实可靠的信息。如果高校不能及时向各方、传达真实有效的信息,谣言就有可能滋长,甚至引起社会的恐慌。因而在公共危机处理过程中,高校应该通过媒体及时并且有针对性地有关公共危机事件的正确信息,说明实际情况,化解谣言并缓解师生公众的恐慌心理。同时,高校及时向师生及公众公开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措施、进展等信息,也有利于稳定人心,增进各方的了解和信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共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
(三)有利于调配各方资源,降低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成本
信息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是影响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处置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管理部门要对危机事件做出正确的反应,及时有效的平息危机,必须对危机中的各利益主体和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协调,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的有效传递。没有信息的传递,管理系统就没办法运转。同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有利于决策者清楚的知道利益相关群体各方的利益诉求、立场,争取可以争取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公共危机事件。
二、高校公共危机事件预防与处置中信息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信息量急剧增加,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有关危机事件的信息更是通过不同媒体平台快速产生与传播,这无疑加大了信息管理的难度。综观目前高校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信息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公共危机事件预防与处置中信息失真
在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处置过程中,信息的有效沟通最为关键,信息的有效沟通与信息是否真实密不可分,虚假的信息即使沟通及时反而有可能增加危机事件的破坏力,失去公共危机处置的最佳事件,增加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难度。在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一些部门或管理者,担心对其自身利益或部门形象造成影响,采取虚报、瞒报、不报或者漏报有关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有的甚至阻扰媒体客观、公正的有关危机事件的信息,导致信息的失真,使得相关决策者不能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具体情况作出决策。
(二)不注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每一个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前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征兆或者迹象,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前如果就能够得到这些征兆、迹象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分析,那么就可以有效预防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或者降低公共危机事件的破坏力度。因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预防、应对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管理部门,收集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缺乏信息反馈的有效渠道,错过了最佳应对时间。
(三)信息的沟通共享机制不健全
部门不同,看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所获取信息的内容就可能不同。高校内部各部门、各院系之间由于职能、利益的不同,各司其职,各行其道,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各方信息会呈现出相对封闭的状态,一旦有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各部门间不能够协同反应,共同应对,这会大大降低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效率。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高校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也不健全,通常是某一领域出现问题了,才引起其他高校或其他部门的重视。
(四)信息获取存在不对称
在信息的获取中,不同人群所获取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当某一集体或个体获取较多的公共信息和秘密信息,而另一群体或个体则相对拥有较少的信息甚至空白信息,那么,此时信息的不对称状态便形成了。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的不对称是高校公共危机时间处置中常出现的问题。在危机发生时,个别管理者害怕事件对个人利益或者部门形象造成影响,采取不报、瞒报、谎报的方式信息,这时候信息不对称便形成。
三、信息管理视域下高校公共危机预防与处置能力的提升策略
信息管理是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核心,新媒体时代下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提高高校公共危机预防与处置的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作
信息的交流共享分为内部信息的交流共享和外部信息的交流共享。要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共享机制,首先应实现高校内部各部门间信息的沟通共享,高校各级各部门要打破部门信息的封锁、垄断,增强各部门间的合作意识,及时地把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向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进行反馈,建立起快速、通畅、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要加强与学校外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高校公共危机的预防与处置不是单靠高校内部力量就能解决的,要上级主管部门、安全稳定部门、卫生防疫部门、社会团体组织等的互相协作。因而在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置中应注重于高校外其他部门的信息沟通,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二)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完善师生利益表达机制
如果高校中各群体的信息沟通不畅通,师生的利益就没办法得到正常表达,那么他们就会采取其他非常规的利益表达方式,如:罢课、游行、静坐甚至打砸学校公共设施等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因而要有效预防高校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完善师生的利益表达机制非常重要。高校管理者应当通过公开校领导信箱、设立校领导接待日、接受学生来访、开设官方微信微博、定期深入学生宿舍等方式畅通学校管理部门与师生的信息沟通渠道,让师生的利益得到正常表达。
(三)提高信息处置能力,掌握舆情主导权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同时每个人也可能是不同信息的源。要有效的处理好高校公共危机事件,除了能够有效的获取信息外,还应对各种不同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技术处理,从中甄别出有用的信息。同时,高校还应借助各种媒体,对公众关注度高的信息进行解读,掌握舆论走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从而促进公共危机事件的成功处置。高校平时还应注意与媒体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公共危机时间发生后,主动与媒体取得联系,掌握舆论主导权。
(四)加强信息的归纳整理,优化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置能力
公共危机事件结束以后,高校要及时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处置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将有关公共危机事件的报告和建议措施等信息,尽快向师生和公众公布,让他们了解事件真相,从而安抚他们的情绪,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经过总结经验和教训,高校可以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制度进行改进,以避免今后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或降低类似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为了避免类似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高校应当对校内各种危险隐患展开评估。通过查阅文献、现场调查等方法,列出风险信息,进行确认,并在此基础上对突发事件进行管理。
作者:马千里 单位:武夷学院旅游学院
1项目信息管理
在建设工程监理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分享、分析和汇总,加工成可利用的项目信息,并以各种形式加以储存、分发给监理单位内部人员和其他相关单位干系人。建设工程文件档案资料由建设工程文件和档案组成。其中,建设工程文件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而建设工程档案为在工程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而建设工程监理文件档案资料的管理,是指对监理工作相关的文件和档案进行收集积累、加工整理、立卷归档和检索利用等工作。建设工程监理文件档案资料管理的对象是监理文件档案资料,它们是工程建设监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文件档案资料管理关注的是信息的内容,而信息管理关注的是信息的从收集、处理、存储和的整个流程。
2项目信息识别、标准化和集成
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工程信息,需要对原始数据和信息进行识别、标准化和集成的加工处理过程。
2.1为了建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首先要对项目信息进行识别。
笔者认为,建设工程监理项目信息,可以主要分为对外部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权责信息和对工程项目实体内部的业务信息。
2.2项目信息识别出来的结果,可以分为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类型。
例如,结构化的数据有模板验收单、控制点坐标测量列表、进度款支付等数据表格,半结构化的数据有电子邮件、网页等文件,非结构化的数据有会议纪要等文本格式、AutoCAD图纸等图形文件、现场录像等多媒体文件。非结构化的数据不能直接被计算机所识别,需要根据该具体信息的内容、特征和属性,在满足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前提下,通过人工或者计算机按照一定的规则,对该信息进行信息附加,比如编码、备注、摘要、引用、状态标记、命名、标识等操作,这就是信息的标准化,以使得信息在流动、检索、使用和管理中更加有序、有效和易用。
2.3对所有的信息完成标准化之后,就能够便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集成,即对相互联系的信息进行关联操作,实现信息之间的数据交换。
通常,项目信息的计算机集成方式,就是相关的信息数据库。
3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项目信息管理日益得到建设工程公司的重视,成为建设工程的基本手段。目前,国际上专业的建设工程咨询公司和工程监理公司在建设工程中应用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购买比较成熟的商品化软件;二是根据所承担项目实际情况开发专有系统,如笔者所在公司开发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工程监理应用软件”;三是购买商品软件与自行开发相结合,将多个专用系统集成起来。基于网络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当前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模式,是由一系列硬件和软件构成:数据处理设备用于信息的收集和标准化处理;数据通信网络用于信息的流动;软件系统用于信息的集成、检索和使用。在此重点介绍一下“软件”。该软件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用先进的开发手段和数据引擎,包含内部管理、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进度控制、造价控制、合同管理、工程信息管理和其他信息八大功能板块,支持word文档报告和表格、数据库台账、照相图片和摄像视频。该软件最大的特点是充分结合word,使表格的填写所见即所得,并可自行通过word来调整版式和打印。通过该软件不但可以填写固定的表格还可自己创建文档并存储和查询,查询采用自动感应方式,自动发现和定位所需要查询和修改的记录。该软件采用资料外挂式添加,应用者可自行添加所需资料而无需重新修改程序。另外,根据实际工作要求,软件提供了较全面的参考书籍以供查询参考,为监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方法。监理工作人员基本上可以通过该软件完成所有监理工作相关的文件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能够提高监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以该软件为主导,公司建立了监理项目信息管理流程。首先监理工作人员在项目部通过相关数据处理设备形成不同格式的信息,比如现场旁站照片、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格、钢筋进场使用台账、工程计量审核记录表格等。监理人员通过局域网和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把现场形成的信息传递给信息管理人员统一归集。信息管理人员根据“软件”对文件格式的要求,把信息进行标准化录入。信息录入完成以后,通过互联网,应用软件的上传功能与公司信息管理服务器进行通信,实现信息的。如果通讯条件受限,也可以把信息保存在可移动的存储器内,把存储器带回公司以后保存至服务器。最后,公司监理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调阅相关项目的信息,通过文件检索,方便快捷得获悉具体的项目信息,为公司领导决策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4结语与展望
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起到规范、提升和引导项目管理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更是能够起到优化工作流程、甚至改造工作流程、改变和提升项目管理的作用。但是,项目管理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的提升,需要对项目管理人员加强管理知识的培训,要建立信息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标准,把现代化的管理思路应用到日常的项目管理工作中。
作者:刘婧 单位:同济大学
1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中硬件设施不完善
在我国,信息化在各领域应用的时间还不长,尤其是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处于初期应用阶段,虽然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但整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对落后。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得硬件设备和系统的完善都无法更新。在实践中,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有些局域网络还是由有限的终端互联网形成;同时,在电脑的分配上也较为分散。
1.2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软件相对落后
从我国当前大多数医院应用的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所使用的软件都不是非常成熟的,这与医院管理工作的复杂以及医院管理模式的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由于很多开发应用软件的服务商为了占有市场,获得竞争优势,软件尚未成熟就急于推向市场,医院在引进这样的软件系统后,无法自主进行后期的完善开发,只能花高薪聘请专业工程师进行开发,但是开发之后的维护无法有效的跟进,也会给医院的管理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目前,很多医院都存在这一问题,医院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工作人员无法全部掌握所引进的软件系统,对于软件的二次开发、维护等都无从下手,工作起来很被动。
1.3信息标准化滞后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逐渐得到认可和接受,未来也将是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在信息化发展中有一个基础就是标准化。但是我国在信息化的发展中标准化发展明显滞后,这也使得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应用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在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也没有这样的标准进行软件研发和应用的指导,因此,在实践中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没有统一的HIS数据接口标准,使得医院的资源共享难以全面的实现。
2强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对策
2.1选择符合医院管理需要的软件系统服务商
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选择要与医院的管理实际和未来的发展要求相符合,当前,HIS系统的服务提供商较多,竞争也十分激烈,作为医院很难鉴别出系统的优劣。因此必须要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有明确的认识。医院信息系统(HIS)是指医院在信息管理中应用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管理科学,是计算机技术对医院管理、临床医学、医院信息管理长期影响、渗透以及相互结合的产物。与此同时,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还要与医院的建设发展以及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必须要相一致。总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医院的管理现代化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全面充分考量服务提供商的实力、适合医院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提供商的售后服务水平等。因为系统设计是由服务商完成的,医院信息管理人员对一些应用中的问题无法进行识别和故障排除,这就需要供应商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因此在选择相应的系统时,一定就售后服务进行协商。
2.2加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视和协调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医院管理层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重视,由医院的领导管理层确定应用该系统的一些事项,使操作人员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中具有支持和动力。同时,要通过强化重视使各个部门都意识到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优势,对于应用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故障,能够积极协调,最好是在系统应用中不断明确分工,明确各自职责范围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这对于系统的应用也是十分有益的。HIS系统不是一项成品,系统应用需要日常不断开发、管理和维护,而在应用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关键是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系统应用过程中的不断完善。
2.3对管理需求进行定期的收集整理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完善,这需要结合医院实际对需求进行不断地收集整理。当前,医院多是采用对于接收的每一个需求都进行上报修改模式,这就使得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任务量繁重,涉及到程序的不断修改,使得运行中的程序经常会发生混乱。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定期进行一次集中收集和处理,经过认真审查后,确属必要的再进行程序的更改完善。
3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院走向现代化管理的必然途径,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水平直接决定着医院的管理水平,对医院政策运行下的服务水平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清楚地认识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进行探讨的目的在于提升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从而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整体水平。
作者:钟雪青 单位:德阳市人民医院信息科
1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的组件化设计目标
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组件化设计的目标就是要运用组件GIS技术把配电网各类对象的属性信息以及空间位置方面的信息实施模型化、规范化管理,从而实现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把配电网规划的设计数据列入到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之中,从而提高各项数据的使用率以及准确率,并且为配电网的管理提供足够多的信息支持;二是运用地图模式让设备分布状况以及线路的走向变得更为直观,从而提升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性;三是对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之中的设备运行方面的数据通过各项数据曲线展示在监控设备之中,管理者能够对配电线路实施实时化的监控。
2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的组件化设计的方法
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的组件化设计方法是对面向对象进行程序设计的方法加以继承并进行发展。它把对象技术运用到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之中,并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实施深入抽象化。我们可以将组件化设计的方法应用到构造系统的体系结构之中,而且还可使用面向对象之方法,从而更为便利地进行组件。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组件化设计的方法注重的是软件重用以及高强度的互操作性。其着力点则是组件之产生以及装配的过程。组件之产生并不只是应用系统自身所提出的要求,而且已经逐步强化了与软件企业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并且持续扩大之中的组件市场也促进了各组件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对组件所进行的装配能够让产品有可能会使用类似于搭建积木的办法快速地加以建设,不但能够有效缩短信息管理系统产品研发的周期,而且同时因为组件能够进行单独的测试,因此也就能够让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得到更好地提升。
3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的组件化总体设计
3.1对配电网组件化进行的设计
运用GeoStar5.0组件化的特征特点以及配电业务的流程等特征,本文对于组件层的设计主要是应用面向对象的微软公司的COM组件技术,要依据配电业务之所需,并且全面结合各种具体电气设备加以抽象,从而取到一系列的组件库。运用以上对象进行组件,开展具体应用过程中的组件化系统设计。配电网的组件化设计要从系统进行全方位地加以考察,其重点是依据系统之应用逻辑以及业务需求实施系统化的认真划分。其中显示出组件库功能的是全面支持直观性视图;数据库操作过程中的组件功能是对相关数据加以操作。配电网对象组件库之功能是将相关电力设备抽象成为组件化的对象。而配电网管理组件化之功能在于对配电网管理工作之功能实施接口服务。
3.2对配电网的功能模块进行的设计
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块设计主要功能如下:一是系统组件化管理模块。这种模块主要使用在对系统运行过程之中的基本参数以及基本环境加以设置。比如,图层与查询信息设备所显示出来的参数,系统组件化管理模块牵涉到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性数据以及参数,所以也就成为了总体系统的重点内容。二是系统组件化的地图管理模块。这种模块主要包涵了部分子功能模块,比如,可以利用基础图形来编辑各类子模块:对于空间数据以及图形的属性实施全面编辑;配电网图层管理子模块主要是对基础图形实施分层化显示,并且可以对每一个具体的图层加以操作与处理;配电网图形输出子模块主要是对当前的图形开展编辑、处理以及保存,并且设定出图形输出的格式等。三是配电网运行管理模块,主要支持对各项运行参数进行查询,并且应用新型智能技术对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四是配电网设备管理模块,主要是对设备的资料以及故障数据实施管理;五是配电网用电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用电的负荷加以预测,并对用电线路的电能进行管理;六是配电网决策支持管理模块,查询和分析用电负荷的现状,并实施故障的排除等。
3.3对配电网的数据类型进行的处理
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将牵涉到多种类型之数据,主要包括了遥测、遥信和遥控、设备属性的数据,在对以上数据加以处理之时所用之模式是为了切实有效地保存所接收之全部数据,在实施数据接收以及和下位机进行通信的系统服务器中所设置存储部件之中,对各类数据通过数据帧类型字段实施鉴别,依据数据类型之差异来开展响应操作,并且把其输入至对应数据库之中。
4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的组件化的实现
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了用电报表的输出和用电曲线的生成等具体功能,在配电网络分段开关以及联络开关之处设置出FTU来实施数据的采集以及监控,每一FTU应当分别采集开关之中的各种不同的运行参数,以上数据都传送至配电控制中心。在出现故障或障碍的过程中,FTU一样可记录下故障过程中的重点信息,并且实时传输带配电网控制中心,并通过控制中心所拥有的故障检测软件加以分析以后,从而实现实时故障的定位,并且加以恢复。在确定定位方法之时,应当考虑到FTU所具有的故障定位与隔离,主要是通过以人工智能为前提的方法,运用以专家系统为主导的办法,专家系统之原理是以产生式规则为基础上,并且允许各位用户依据各不相同的环境实施规则之增加、删除或者修改。在配电网管理过程中应当切实有效地模拟配电网故障诊断专家,从而实施电力系统在故障上的定位。这种方法是应用以SCADA与FTU为基础的方法,在配电网的开关上应当分别设置FTU,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至控制中心,SCADA的主要特征是能较为准确地判断出故障的位置,并且结合FTU遥信、遥测以及遥控等各项功能,在SCADA接收FTU发出的故障信息以后,运用SCADA遥控对故障加以定位。配电网通常呈辐射状进行开环运行,所以,只需各节点均有故障电流流过就能够进行判断,而且还能定位故障。FTU用以检查开关节点是不是过流。一旦配电网所具有的拓扑结构属于环网,这样一来,一旦出现了短路故障,故障点自然就会接收到来自于不同电源点之流向。在此状况之下,不仅需要辨别出其是不是出现了过流,还应当对故障电流功率的方向实施准确判别。一旦两端的功率方向在某一段线路中呈现出相反的状况,即可判断出本段区间之中所掩藏着的故障点。配电网如果使用了故障定位专家系统,即可拥有智能化推理这项功能,在以GIS为基础的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组件化设计之中开展故障定位之依据是紧密联系具体知识库,把假设中出现故障的停电区段序列和空间搜索过程中的停电区段序列运用启发式原则加以对比。一旦在对比过程中能够发现故障假设方式和实际故障之间是全部加以匹配的,也就是可实施故障区域之认定,一直到定位至各个故障点。以此为基础,新故障就会存于知识库体系之中,从而便于今后相似的故障加以处理。
5结语
综上所述,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的组件化设计能够很好地实现配电网平台之构建。因为该系统自身所具有的实用性以及可靠性等优点,从而进一步地提升了配电网信息管理数据资料以及管理的水平,这样一来就能够让配电网运营企业更好地提升设备管理能力以及工作成效,进而提升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组件化设计的质量。
作者:许玉庄 单位:同济大学软件工程学院
一、信息与知识的界限
在对知识管理进行深刻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对信息与知识的界限进行了解,并清除知道两者的界限,才能对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关系有更全面的了解。早期研究阶段,有关学者提出知识是“经过加工的信息”,从而提出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后来,有关研究人员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包含在知识中;现代有关研究指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因此,信息与知识的界限又如下三种情况:
1.1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
在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中,有较多的人都赞成“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这个观点,他们将信息的范围无限扩大,因此,信息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一般的信息是指信息产业经常使用的知识,例如:电子产品中的芯片、电气设备中的集成电路、办公使用的计算机和电信中的光导纤维等。而比较新颖的信息指的是新能源、环境保护、生物工程、海洋、航天、艺术、文化等。在实践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一般不会将知识和信息分开进行研究。
1.2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
在相关研究中,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这个观点,是由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中相关专家提出的。在知识是经济的基础的相关书籍中,对知识和信息有了初步的定义,并对后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在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的相关研究中,用“是什么”和“为什么”将两者区分开,例如:牛顿创立的力学定律,是根据“为什么”开始的,应确定为知识范畴,而苹果从树上掉下是牛顿产生疑问的信息,应该包含在知识的内容中,由此将信息看作是知识的一部分。
1.3划清信息与知识的界限
在第三种观点中,对知识和信息的概念、范畴等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一般情况下,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是指采集、整理、转换、传送、存储和利用等,通过不同的信息可以知道更多其它事物,并不断探索和创新;而知识是根据人们的应用需求,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以不同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将不同的信息串联起来,从而对事物的形态、特点等有全新的认识,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第三种观点中,信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知识不断创新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对不同的信息进行组合、运用,才能获得更新的知识,以体现信息的知识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不同的知识记录下来,可以形成知识信息,但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明确的区分却比较难。一般情况下,将比较明显的数字、数量和相关描述性的文字看做是信息,而对事物进行总的概述、体现事物本身特征的信息称作是知识。例如:在商场进行物品的购买时,所提出的价格、型号、颜色等就是属于信息范畴,而这个产品的名称就是知识范围。有关研究人员还提出一种比较简单的区分方式,可以用数字进行描述的内容就是信息,不能用相关数据代替的则是知识。在人们不断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和生活形成的经验,在长期的应用和融汇中,可以延伸到其它领域,从而产生新的含义和作用,是新知识产生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知识具有分层表达的特点,在不同的载体中,知识存在的形态各不一样。一般人的大脑是产生知识的第一层载体,在人的大脑中可以存在很多知识,具有隐含的特征,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可以自动产生;在第二层载体中,知识可以被文字、图片和语言等描述出来,使知识更加具体、形象,因此,具有一定的显性特征;在第三层载体中,使用磁带、录音机、计算机等将文字、图片和语言等记录下来、储存下来,可以使相关知识得到转移、交换和共享,从而使知识得到充分利用。根据上述内容可知,知识和信息的主要不同之处是,知识可以不断创新,但信息不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不断创新的事物都可以看作是知识。
二、信息系统和知识系统
2.1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根据相关要求将信息进行加工和管理,则产生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一般情况下,可以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处理、传输的系统,都也可以称作是信息系统,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从实践应用方面来看,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的升级,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企业的管理效应,将通讯、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和数据库处理等多种技术结合到一起,对企业发展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因此,信息系统是由多个结构组成,具有处理相关信息、输入相关信息、储存相关信息和传播相关信息的功能。其中,输入相关信息是指对与企业有关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获取,同时按照要求的格式将其输入到相应的系统中;处理相关信息是指通过统计、计算等对上述数据进行转换,让信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储存相关信息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后,以企业要求的相关形式进行保存,便于在使用时可以快速查找和提取;传播相关信息是指将上述数据加工后的结果,通过信息的形式传输出去。在实践过程中,信息系统必须及时进行反馈,通过不断进行信息的输出,根据信息的应用程度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以不断调整整个信息系统,使输出的效果变得更好。在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运营中,不同部分之间的管理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根据性质、层次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信息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现展中,企业比较常用的信息系统主要有如下几个类型:
2.1.1办公自动化系统
在企业的正常运营中,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为数据处理工作人员专门涉及的额,例如:办公室的文职人员、市场部的数据分析人员和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等。一般情况下,办公自动化系统又叫做OAS,可以有效进行文字处理、日志填写、电子文档制作等,是现代企业办公的必备工具。目前,办公自动化系统正在不断完善和升级中,在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等方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节约了工作时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与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结合,正使办公自动化系统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2.1.2知识工作系统
一般知识工作系统简称为KWS,在企业的知识层工作人员中使用较多,在日常应用中,可以大大提高知识工作人员研究和开发新技术、不断创新知识的工作效率,从而将新知识和新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实践中。目前,比较常用的额知识工作系统是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系统,使设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节约了大量设计时间。与此同时,KWS还具有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功能,如通过网络视频和远程对话的形式,进行同一个问题的研讨,并对图片进行编辑、储存相关数据等。因此,在企业的长期运营中,知识工作系统主要是用于对比较新颖的构思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处理,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1.3决策支持系统
与其它系统相比,决策支持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强,根据企业发展中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以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已解决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财务部分的结算方式、人力资源管理的调配方式等。与此同时,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使用相应的模型,可以更全面、有效的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和分析,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定操作模式,完成相应的功能,是企业长远发展中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可靠保障。
2.1.4事物处理系统
在企业运行中,事物处理系统一般是操作层工作人员使用的基本管理系统,对企业日常事物产生的数据进行记录,通过常规操作对象数据进行处理,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例如:产品的储存需要打印仓库存货单、产品的销售需要及时记录数量、新人入职时需要填写相关电子信息、工资结算时需要核算业务量等。一般情况下,在企业的正常运行中,使用事物处理的信息系统,都有一定明确的思路和程序,通过不同的结构组成系统的相关功能,在进行信息记录、统计等操作以后,系统可以进行及时保存,最后经济相关处理后将信息输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事务处理系统(TPS)在企业长期发展和日常事物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2.1.5高层主管支持系统
现展中,高层主管支持系统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可以帮助企业高层更好的进行管理、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完成企业运营和发展战略方面的决策,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在实践过程中,高层主管支持系统主要是通过预警和提供机遇信息,为企业高层进行决策时给以有力支持,通过不同形式的模型,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存在的重要决策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2.1.6管理信息系统
在企业的管理层工作人员中,比较常用的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联机、报告等方式获得当前的和历史的管理信息,以TPS为信息处理基础,通过整理、归纳和计算等形成相应的表格、图形等。在实践过程中,管理层的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取有针对性的数据,如每个月的统计报表、结算单等,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一般情况下,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预先顺序和组成结构,是一种比较固定的系统。
2.2知识系统
在企业管理中,知识系统是对于企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搜集、整理等,不管这些知识是否存在于企业的文件中、管理人员的发展规划中,都会将这些知识配置到公司的各个结构中,以为企业调整发展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因此,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有最合适的知识给以支持,以缩短策略制定的时间,为企业不断发展争取更多有利机会。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企业发展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做好长远发展的规划,确保未来发展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知识系统是指对一定知识进行创造、收集、整理、传递和利用等的过程,以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系统的管理。在早期的知识活动中,知识存在的形式是隐含的,大多数只在人的大脑中,因此,无法进行有效的捕获,从而不能构成完整的系统。由此可见,不管在什么形式的组织中,知识都会存在,并在不断创新中,即使没有完整的额知识系统,但知识仍然在你不断变化和充足着。在相关研究中,知识系统主要被划分为Create(个人的创造性活动)、Clarify(使知识明晰化)、Classify(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Communicate(知识的交流)、Comprehend(理解知识)和Create(知识的再创造)六个部分,在结合相应的技术工具、企业文化和方法后,可以在企业不断发展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2.2.1Create-个人的创造性活动
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为了完成某个活动和业务,企业的员工用自己的能力创造出的一些新思维、新想法等的方法和技能,被称之为个人的创造性活动。这些活动中的知识是以单独、分散的形式,存在于任何一种情况下,或者是隐藏在人的大脑中,也可以通过图片、录像等形式被保存下来,因此,单独存在的知识所潜藏的能量是巨大的。在企业不断发展中,员工个人的创造性活动,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是企业知识系统形成的重要基础保障。为了更好的进行企业管理,必须在实践过程中,激励员工不断创新,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将这些新奇的想法、新思维和新知识储存的方式,确保企业制定战略计划的可行性。一般情况下,企业员工的个人创造性活动是通过现代技术工具,以特定的格式进行记录和保存的,以便于更好的利用。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邮件、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商务和超文本链接等,已成为最常用的技术工具,是知识系统不断进行知识整理、加工和处理等的重要基础。
2.2.2Clarify-使知识明晰化
在企业不断发展中,为了更好的进行知识管理,必须对知识中隐含的信息进行整理,让他们清晰化,才能使他们得到充分利用。一般情况下,组织中的信息是由硬数据和软信息两部分组成,其中,硬数据是指图表、文字和相关数字等,软信息是指专业知识、个人爱好、操作技能等。在进行知识系统得到构造时,必须在不断创建硬数据的时候,将其中的软知识进行分化和转换。目前,使用较多的技术是被称作“Trapper”的技术,是比较先进的元数据抽取程序,具有学习和思考等能力,可以对知识中存在的信息进行专业的推理和分析,也可以在个人或者团队中进行应用,从而使隐含的信息变得更好清晰,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2.2.3Classify-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为了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查询,在企业管理中,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以提高不同知识检索的效率。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运用,知识整理和分类的工具越来越多,其中,超媒体链接技术在企业的知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有效的处理较复杂、较大型和内容比较丰富的知识。与此同时,XML系统中的导航功能、查询功能、知识库等,也是进行知识整理和归类的重要工具,具有非常灵活的特点,大大节约知识查询的时间。
2.2.4Communicate-知识的交流
在企业正常运行中,不同部门之间、企业和员工之间、团队个成员之间都需要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沟通,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管理和共享。一般情况下,信息交换常用的方法有传真、电话、会议和信件等,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转变为视频会议、自动文档存储、共享白板等,大大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
2.2.5Comprehend-理解知识
在对知识进行理解的过程中,不同人之间会产生共鸣,进而认同相关知识。因此,在知识系统的构成中,不断交流各种知识,并不断加深理解,对一定的知识产生认同感,是影响知识系统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保障。目前,使用最多的共享工具是超文本链接,在不同的组织团体之间,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存在,即使是不参与相关活动的人,也可以对其进行学习,并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随着企业发展的长远需求,基于Web文档的XML,成为了最新型的知识管理工具,可以让链接点保持最新状态,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企业员工的知识交流和认同。
2.2.6Create-知识的再创造
通过上述几个阶段对知识进行的收集、整理和认同等,不同的知识都会得到创新,并且,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自己所需的、有价值的知识,以完成知识的再创造,最终实现新知识的共享。因此,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知识管理方法,研发新的知识管理工具,以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三、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关系辨析
3.1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异同
3.1.1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
首先,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都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信息系统的构成技术主要包括软件、计算机硬件、网络通信和数据存储等,知识系统的构成技术与信息系统一样,因此,两者的运行和实践应用都需要依靠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在知识管理中,数据流、知识仓库和群件等技术,是属于较新型的技术发展,在信息系统中也可以应用,因此,在技术手段上,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很大差异。然后,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都是在运用网络的基础上运行的。在企业发展中,知识系统想要对知识进行收集、整理、认同等,必须通过网络才能在不同部门、不同团队和企业员工之间进行交流,最终实现知识的共享、传播和再创造等,使新知识得到最终的共享。而信息系统也是由单机操作向着信息全球化共享发展的,在网络的依托下,才能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其次,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形成过程是基本相同的,都是由收集、储存、存储、传播和共享几个部分组成,通过相应的处理后完成不同的功能。最后,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都能在企业不断发展中产生相应的价值。在企业正常运行中,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形成不同的知识,从而为企业制定长远发展计划和发展战略提供可靠依据,是企业生产不断创新的重要源泉,对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3.1.2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点
首先,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处理和传播的对象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信息系统收集、处理和传播的对象是与某种事物有关的信息,可以有效的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信息。知识系统收集、处理和传播的对象是通过人的大脑来产生的隐含知识,可以是经验、思想和观点等,是新知识产生的基础。然后,对处理对象进行加工的程度不一样。综上所述内容可知,信息系统进行加工是通过计算、统计和汇总等进行的表面处理,而知识系统是通过分析、整理和合成等对知识进行深层的处理,因此,知识系统进行的处理要比信息系统进行的加工深度大很多。其次,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的产品形态不一样。信息系统一般是通过文档、报告和总结性数据等对信息进行展示,而DSS和ESS等新型信息系统,具有分析和预测信息数据的工能。知识系统可以通过文档、声音和图形等形态展示知识,也可以同超链接形式进行知识的输出,从而发挥不同的作用。接着,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产品的价值取向不一样。在企业不断发展中,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新颖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等,才能使信息产品获得更多人的注意,从而产生较高的价值。知识系统的产品一般具有一定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等,对知识产生的背景非常看重,从而为新知识产生提供有力支持。最后,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度量标准不一样。信息系统是通过企业的软件、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等进行度量,知识系统是一个不可度量的东西,没有非常形象的度量标准。因此,在企业发展中,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是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
3.2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
在相关研究分析中,不同研究工作人员对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和观点。部分研究工作人员认为知识系统和信息系统是完全独立的新型系统;部分研究工作人员认为知识系统是信息系统的延伸和拓展。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更多的研究工作人员偏向于后一种看法和观点,他们认为知识系统和一般的信息系统不一样,但与信息系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例如:知识系统对信息系统中各种功能的延伸。上述内容中提到,信息系统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而知识系统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更深层的加工,因此,知识系统的知识收集、整理和加工,离不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共享。在信息收集、整理和合成等基础上,知识系统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知识理解和认同,最终创作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共享。因此,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之间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企业不断发展中,需要正确运用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罗琛 单位:湖北武汉市理工大学
1企业统计信息管理的常见弊病
①统计指标不统一,朝令夕改。企业的诸多统计指标,各成体系,变化频繁。②数据管理不规范,各自为政。没有设立归口管理专业机构,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自行管理数据,且各职能部门报表变更频繁,数据应用效果大打折扣。③系统建设不完善,资源浪费。统计信息系统建设较为分散,没有规范统一的统计信息管理平台,不利于信息共享,也不利于统一建立标准的指标体系。针对以上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应给予高度关注,充分认识统计信息统一管理和加强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统一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使统计信息真正意义上发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服务支持的作用。
2健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原则
统计信息管理机制需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数据服务机制,统一是指以“三统一”标准(指标定义统一、指标口径统一、实现逻辑统一)为核心,规范是以数据归口管理为手段,高效则是以“统计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使企业的统计信息应用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全面提升企业的统计信息内部服务支持能力,为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统一高效的信息服务。
3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定位
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满足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需要,各部门可根据自身管理需要确定统计指标和统计报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相对稳定并具有延续性的统计报表可为有效的管理提供服务,统一的统计指标,为公司管理的稳定性、高效性提供支持。为了高效管理企业庞大的数据需求,建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定位如下:①以服务决策参考为核心,以支持经营管理为着力点。建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以提高公司管理效能为目标,为各级高级管理者提供快捷准确的决策参考信息,便于管理者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提升公司应对市场能力并做出决策。②以宏观数据为主流,以明细数据为辅助。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主要针对企业的宏观数据,主要展示企业汇总的、整合的数据,并以各层面的明细数据为补充。分散的微观层面的清单信息不纳入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统计范围内。③以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指标为主体,以使用频率较低的重点指标为补充。统计信息管理机制以提高数据和报表的使用效率为根本原则,因此统计报表应以各职能部门常用的指标为主,设置使用频率为月/季比较合适,个别使用频率为半年、年度的指标可视其重点程度纳入到统计指标体系中。④以前端运营系统为基础,尽量避免手工统计。统计信息管理机制应以统计信息系统为信息化载体,可在企业建立统一的统计信息管理平台,以平台为依托,为取数平台,数据来源应为企业的前端运营系统,由平台从前端运营系统采集、收集数据,全过程为自动化,杜绝手工参与,确保数据准确性。⑤以总公司为核心,以分支机构为扩展。对于大型企业,设有较多的分支机构,可先以总部机构为起点和核心,满足企业总体层面的宏观管理需求和对全系统的整体掌控,便于在短期内形成一批企业内系统通用的、有代表性的报表体系,和统一的指标体系。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稳定时,可将统计信息管理机制推广至分支机构,推广标准指标体系和订制报表格式。
4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4.1建立企业的唯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三统一”的标准化管理。
这是健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基础,指标选择、规范定义和未来的可扩展性是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的关键因素。统一指标名称、统一指标定义,并统一指标的实现逻辑是“三统一”原则的核心内容。“三统一”有利于企业对指标的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统计指标和数据的稳定性,也是统计数据数据质量和统计效率的重要保障。
4.2建立企业的常规统计报表体系,对报表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常规统计报表体系可按照层级进行分类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级:①KPI报表:服务于决策层面,分类别展示企业经营管理各层面重要信息,供最高管理层使用。②公司级常规报表:服务于决策层面和管理层面,分类别、按维度和分支机构展示企业经营管理层面的重要信息,供企业最高管理层和部门管理者(按需)使用。③部门级常规报表:服务于管理层面和事务层面,按需求部门展示企业的某一经营管理层面的详细信息,供各个部门具体使用。
4.3搭建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统一管理。
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是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物理化、电子化载体,统计信息管理机制以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是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物理基础,对统计信息进行汇总、加工、分析、查询的决策支持系统,可实现企业内部统计数据报送、统计报表查询、智能报表生成、指标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并可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进行功能扩展。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依托于企业的各个运营系统,以保险企业为例,保险企业的核心业务处理系统、财务系统等前段运营系统都是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前端数据源。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应在数据加工过程中尽量杜绝手工加工和手工填报。
4.4建立归口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统计内容进行规范化管理。
确立统计信息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在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报表管理、使用、开发、维护等工作中的职责,规范归口管理工作的各项流程,使统计信息管理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5保险公司建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应用
国内的大型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多,数据量大,数据形式复杂,且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较高,造成保险公司统计指标范围广、类别多、数量大,且指标和报表的变动性较强。因此在保险公司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非常必要,也存在重重困难。以国内某大型保险公司为例,该公司的统计信息体系极为庞大,其中各部门的统计报表需求近500张,统计指标需求近2000个,无论在统计需求整理,还是在统计需求实现过程中,都有较多困难。庞大的系统建设问题和保险公司运营系统的复杂性都给建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造成较多困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该公司已建立起规范的统计信息管理机制,包括搭建统计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统计报表体系,整理公司的统计指标体系,梳理统计指标实现逻辑,建立统计信息归口管理制度等。完善的统计信息管理平台需具备可拓展的功能,具有智能查询的功能将大大提高系统可用性,并降低后期开发的成本。只有企业足够重视并正确认识统计信息的重要作用,才能有利于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作者:曲莉 单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输血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1.1硬件
1.1.1主要仪器
2010年科室引进美国强生全自动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分析仪,包括主机、计算机、条码扫描器、标签打印机。
1.2软件
1.2.1输血管理系统
2011年引进安全输血质量管理智能化软件系统(以下简称为系统),为重庆图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该系统与全自动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分析仪、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和临床合理用血评估与评价系统(TOP-A)实行链接。
1.2.2HIS
实现了临床电子病历、电子申请和护士执行医嘱、打印标签和输血申请单等。
1.2.3检验科
LIS可实现对输血患者相关信息与实验室检测数据的综合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输血决策。
1.2.4TOP-A
该软件为重庆图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主要是对各个临床用血科室的合理用血进行评估和评价,并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追踪调查。
2输血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2.1血液制品信息管理
2.1.1血液制品出、入库管理
2.1.1.1血液的入库、出库
血袋入库、出库均运用条形码扫描,取消了人工操作。
2.1.1.2献血员血型管理
血液入库后,系统可打印标签,血袋号信息传入全自动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分析仪,并对献血员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结果自动传回系统,方便配血时查询。
2.1.1.3库存预警和报废
系统对有效期将近血液提前预警,对过期血液提示进行报废,系统自动锁定该血液制品不能进行配血和发血操作。
2.2血液标本管理
血液标本的采集、运送和签收,即护士站打印的标本标签必须与输血申请单一致,以保障标本的准确性,标本送到输血科后,工作人员对标本进行扫描、签收,系统自动从HIS获取信息,建立患者的输血相关信息。
2.3电子配血
血液在系统内呈现等待、出库、过期3种状态,对符合电子配血条件者,系统根据库存血量,显示献血者列表,为患者选择合适血液,确认信息,完成电子配血工作流程。
2.4阻止功能
系统能够阻止不相容血液的发放,电子配血要求患者必须至少有2次不同时间的标本,并且2次ABO/RhD血型鉴定结果必须相符。
2.5信息查询、统计
系统可进行输血前检查统计、用血分类汇总、输血反应统计和报废统计等,并对患者血型、用血情况、用血费用进行查询。
2.6合理用血评估
系统自动对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包括用血量、成分血输注比率、输血适应证,以及是否有输血前评估、输血过程记录、输血后评价等。
3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效果评价
传统的输血相容性试验大多为人工操作、环节多、记录多,易造成人为误差,出现医疗差错。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体现了以下优势:对患者标本信息和血袋信息的采集全部采用条形码扫描,减少了手工操作,降低了人为差错。血袋号的管理是医院与血站实现血液应用数据管理共享的唯一标志,通过这一标志可保持从入库到出库信息的准确性。对献血员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抗筛结果阳性者,不能进行配血,系统会自动阻止。抗筛结果阳性的血液制品应退回血站,献血员血型及抗筛检测为临床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血液制品。系统将ABO/RhD血型鉴定及抗筛结果自动添加到患者的基本信息栏,临床医生在写输血申请时可在系统中调用患者信息,不需要填写血型,可有效防止信息的书写错误,保证了临床用血安全。系统的库存预警,可以使临床科室更灵活地运用血液资源,有效减少了血液制品的过期和报废。而且过期血液几乎为零,使血液储藏管理更加合理。本院从2011年开始实施电子配血,对患者和献血员实行血型鉴定和抗筛检测,并对需要输血的患者以及手术备血的患者进行2次血型鉴定,为保证临床用血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患者2次血型鉴定不符者已有18例,系统及时进行了阻止,有效杜绝了严重差错事故发生。电子配血减少了输血需求,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输血科工作人员通过TOP-A系统,能及时对临床医生的输血申请以及患者输血指征进行评估,做到血液的合理使用。
4讨论
本院于2004年开始运用输血管理系统,2011年作者将输血科管理系统重新升级换代并与LIS、HIS实行链接。2014年1月与TOP-A系统链接,实现了患者基本信息、各种检验结果以及用血记录和费用记录等信息的互通,使系统更加完善。该系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呈现出较多的优势。根据管理要求和业务分工,系统设置了多种操作权限,既保证了网络信息安全,又做到了工作中差错事故的可追溯。自科室运用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后,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工作流程更加合理,可直接查阅患者的电子病历和各种检验结果,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血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各种记录的查询和统计变得更加容易,不仅为临床科室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服务,也极大地方便了科研资料的收集和总结。输血科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询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以及在本院输血治疗的全过程,也可以从血液条码查询每一袋血制品的去向,为司法举证提供详细证据。在输血治疗中,因为医疗司法或回顾调查等原因,数据资料的历史记录和追索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医生通过系统可以获取患者的输血及检验信息,及时了解病情,掌握患者的临床动态,决策输血,评估输血疗效等,使临床输血更加科学、合理。输血科通过合理用血评估系统分析全院各用血科室用血情况,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实现输血质量的持续改进。科室根据三甲医院的要求,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建立了临床用血评价和公示制度,定期将全院临床各科用血情况进行公示,并上报医务科作为科室输血质量目标考核指标。医院质控科不定期对临床科室进行合理用血督查,并将结果纳入科室综合目标管理和医师业务考核评定中,说明合理用血评估系统的应用对指导和监管临床合理、科学用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结语
总之,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在减少输血相关差错、优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强质量控制、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等关键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李红梅 何江 冯宁 王远杰 单位:遂宁市中心医院输血科
1在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现状
1.1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数据库理论也与其充分的结合,进而实现了如今良好的生命力和市场发展前景,同时,也带动了很多行业对于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如今,计算机数据率系统已经全面的向工业、农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相关行业信息管理工作的水平以及科学性,从而.拉动了相关行业的生产力.
1.2实现了适用性和操作性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才在信息管理中赢得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数据库技术经历了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关系数据库以及某些特定对象数据库形式.如今,数据库技术已经形成了很强的适用性和操作性,所以,在长期的信息管理过程中,这种操作性和适应性是其生存的根本也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
1.3安全性在不断增强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给信息管理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数据的安全性带来了保障,首先,计算机数据库系统通过实现信息备份和信息回复功能,确保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这种计算机系统功能,能够较少误删或其他错误故障的风险,其次,如今数据库的安全等级也在不断的提升,出了在数据库中增设传统的安全措施外,还增设了很多抗风险软件,对书籍库的操作、修改以及管理过程实现全程的监管和安全防御.
2基于数据库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
2.1基于数据库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逻辑结构
信息库管理系统是有一定的管理逻辑的,这种逻辑性相互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当用户需要某数据时,会通过客户端向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发送一个请求报文,报文包含了数据类型以及用户信息,后端系统对报文进行分析,查看其是否符合规则以及是否合法,然后再连接到下一个环节,对数据图案等进行抽取和加载过程,通过信息处理后会传给前段进行显示,整个过程系统会进行监管和记录,进而为以后的安全调查和分析过程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
2.2基于数据库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中,信息管理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可以分为任务管理模块、数据抽取、数据上传、数据加载、监控管理、查询统计六大组成模块.计算机数据库的存取数据过程需要使用用户身份认证,并且,能够对用户身份进行有效的识别,避免了非法用户以及未授权的用户进入数据库,对信息进行窃取或者篡改.同时,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包含了访问权控制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对用户进行访问权限的分配和管理,保障了各级用户的数据使用,避免了越级操作的行为.而且,对于一些病毒以及恶意操作的情况,系统会采取入侵检测技术制止这些行为.同时,系统的备份积极修复技术能够极大的提升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3计算机数据库的发展阶段
3.1人工管理阶段
在50年代,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十分有限,这就导致软硬件十分的不完善,当时的存储硬件只有磁盘、卡片以及纸带等,而且,几乎没有配套的软件系统,因此,为了对信息进行系统的管理,这就要求编程人员要根据不同的数据储存方式、输出方式、数据结构以及物理组织等,进行特定的编程.一旦存储结构以及物理组织发生改变后,就会导致程序失效,进而要重新编写.同时,各个计算程序之间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很难实现数据的统一性,造成大量重复数据的形成.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归纳如下:
(1)计算机没有支持数据信息管理的软件.
(2)数据不能共享.
(3)在程序设计中要规定数据的各项逻辑,数据与程序没有独立.
(4)数据处理方式采取批处理.
3.2文件系统阶段
这个阶段中,计算机出现了大量的储存设备,如硬盘等,这种大量的储存设备,把数据管理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对动了软件系统的形成,把数据管理形式带进了文件系统.各种数据会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储存或者另存.大容量的储存设备实现了程序与数据的分离,各个应用程序可以共享一组数据,实现了以文件为单位的数据共享.然而,由于数据组织仍然是面向的程序,所以存在大量的数据冗余,数据的各种结构无法正常的改变和扩充,文件之间相互独立,不能够良好的反应出与相关事物的联系.这一阶段特征总结如下:
(1)程序与数据实现分离.
(2)计算机出现了大容量储存设备.
(3)数据仍然面向程序.
(4)不能够正常改变和扩充数据.
3.3数据库系统阶段
这个阶段中,随着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性信息管理中的不断应用,人们对于数据库的管理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各个公司企业等都希望应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对自身企业的信息进行管理,这就促进了计算机数据库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实现了其以数据为中心组织数据,减少以往数据的过度冗余.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共享,同时,数据与应用程序的独立性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当数据逻辑发生改变时,不会影响到应用程序以及相关的物理结构.易于数据信息的修改和扩充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下:
(1)面向企业或部门.
(2)实现个应用的共享.
(3)易于修改和扩充.
(4)不同的应用程序根据不同的处理需求,直接从数据库中获取相关数据.
4改进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应用的建议
4.1进一步强化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性
由于计算机数据库的种种原因,尤其是现如今网络化的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往往会出现各种软件风险、管理风险以及用户行为风险.这些风险一旦成为危机,就会使得信息管理者蒙受巨大的损失,从而使很多信息管理者对于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失去应用的信赖和信心,所以,目前对于信息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一定要加强其安全性的建设,尤其要针对如今网络条件下的数据库进行安全技术的研究,一定要根据相应的条件、情况、环境等,采取对应的措施和技术,进而,实现保护数据库系统安全乃至整个网络的安全.
4.2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
在实际中应当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把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时的赋予时间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进而,实现计算机数据库理论在实际中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从而,带动整个数据库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5结语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良好发展,能够实现其进一步的发展,现实中,对于计算机数据库的研究还应当进一步的深入,从而,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方面将会得到更好更安全的应用.
作者:李兴禹 姜婷婷 单位: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职业学院
1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都采用以院系为单位进行自主管理的实验室,其中教学内容也大都由院系进行安排,在这种模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往往会导致实验室的利用率低,无法适应教学模式的发展。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高校实验室较多,但是规模都比较小,而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高校必须增加实验室的面积以及计算机的功能,而由于传统实验室的功能较为单一,无疑增加了实验室改革的成本。
(2)实验室间相互联系功能较差,由于缺乏必要的联系导致实验室间的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验室的发展。
(3)无法发挥实验室应有的作用,虽然各大高校都有实验室,但是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从而没有发挥实验室应有的作用,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和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也要随之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完善。由于计算机实验室使用人数较多,且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时应该遵循安全性、可维护、实用性等原则。同时实验室主要包括五个主要功能分别是用户登陆管理、信息管理、实验管理、实验报告管理以及实验分数查询等模块。并且实验室的各个管理模块根据各自用户的特点进行分组,且赋予这些管理模块不同的权利。比如在管理系统中用户信息管理模块就可以提供对个人信息的查询、对实验信息进行修改等功能,具体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如图1所示。
2.1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在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系统维护、上机管理、系统管理以及实验课程管理等四个功能模块。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系统维护模块主要可以提供权限设置、系统初始化、口令修改以及备份等功能。上机管理模块则提供分配管理、账户管理、上机登陆管理以及对计算机信息资料的查询和统计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则主要提供对用户系统的管理功能。实验课程管理模块则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进,既将传统的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修改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本文将对实验课程管理系统以及上机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
(1)实验课程管理系统。在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因此对此系统的设计相对较复杂。而实验课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实验和教学计划,对各个教学部门所提供的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对实验室进行排课,最后将这些课程表到系统中。为了使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更能满足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改革的要求,另外也可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技术优势,该系统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实验大纲、内容、环境、演示等,并且该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上机管理系统,这一模块主要对用户的登录以及登录时间等内容的管理。比如学生在进行登录时需要进行刷卡以识别自身信息,如果该学生需要进行实验课教学,则会被分到其它空闲的机器中,并且会对学生的上网时间进行记录。这一系统主要可以为学生进行计算机的分配,既能保证上课学生有机器使用,也能保证其余学生有空闲机器的使用。
2.2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对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确保各项信息与数据的实时性。同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需要与网络进行连接,这样才能保证在校园网上对相关资料的查询。该系统之所以能够对实验室进行管理,主要利用的是拓扑结构,该结构主要包括网络、工作站集线器以及服务器等。
3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视,高校对于计算机实验室教学也逐渐重视起来。如何利用现有的硬件和软件在高校内开展计算机试验教学、创新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成为目前各大高校研究重点。本文通过对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系统设计的主要结构,希望可以为高校进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性意见。
作者:高飞 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1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管理现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虽然自动化、计算机逐渐已经部分取代了人的工作,但发展水平以及运转还没有处于很好的平衡状态,计算机管理仍缺乏有效的系统和科学的管理,因为管理者素质不高,服务观念和方式落后,甚至不会使用现代化手段工作,所以必须在利用新的管理方法的同时,注重图书馆人员管理培训,增加资金,投入技术支持。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最大好处在于能够利用它进行信息管理,可有效地根据用户信息需求,对文献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序、分析、综合,以新的序列化的排列供查阅人员快速查阅,同时也可以解决印刷品所带来的占据巨大空间的弊端。
2图书馆计算机信息管理对策
2.1基于现状,调整目标
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起点较低,普及率也相当落后,据统计,我国年产电子出版物仅3000多种,Internet信息占有率为1%。在这样的基础上,必须循序渐进地去建立网络管理制度,避免盲目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可以将每个计划分解成具体的小型的项目或是子系统,从信息的服务、信息资源加工、科学技术的研究几方面分类发展,争取做到每项齐头并进的发展。另外,仅仅埋头苦干还不够,在国外的信息管理时代比我们研究得要多、要早,我们可以借鉴学习,并加以改进,使计算机信息管理方法能够真正地为我国服务。
2.2注重协调,整体规划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中最好能够考虑到读者用户的实际需要,合理统筹分配信息资源,确保每一项研究成果能够发挥实际的作用,给读者用户带来切实的利益。避免研究中重复的工作,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建立中一定要各个部门相互沟通,避免闭门造车导致重复的工作,导致资源的浪费。
2.3注重信息人才的培养
随着信息化管理的普及,对相应的人才需要也大大增加,最好能够懂得专业计算机管理模式、外语等复合型人才。Kreitz探讨了对于图书馆管理者理想的情商也至关重要,以便能够很好地应对环境的变迁,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式去培养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本管理上需要从员工招聘环节开始重视,另外人事关系、薪资的合理分配、合理的绩效考核、完整的质量监督系统以及质量保证系统也很重要。建立完善的职业准入资格,适当参照美国职业能力评判标准,对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硬性的要求。
2.4资金支持
图书馆网络信息研究的各项工作均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如必需的硬、软件设施、软件研发人员的投资、联网的经费均需要资金作为支持。因为资金需要之大,可能不能完全依靠国家拨款,所以图书馆还应该积极考虑与一些信息企业紧密合作,以便有一定的业绩和资金。另外,在培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上,需要在培训上增加些投入。
3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3.1数据模块窗体的设计
数据模块是指在为组件和每个窗体设计时不必一一操作,可以通过对这些组件和数据源进行统一管理,然后设计出一个适合这个集合的统一模块,这样就避免了一一设置数据源带来的繁琐工作,而且同时也避免了让每个数据源是相同在一一设计时出现差错。数据模块系统开发后,使用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TADOQuery控件在此数据模块系统上使用较方便,如果使用其他控件会造成不便管理,易混淆各个控件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另外,为了在空间资源上节省资源,使用了动态同时考虑到使用动态ADOQuery控件。因此,除了“借阅者个人模块”中使用了下数据模块,后面的各个模块均在ADOQuery控件支持下完成的。
3.2启动画面的设计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图书馆中,启动画面虽然没有实际的作用,但是在给用户第一感觉起到至关作用,最好设计出能让用户感觉舒服、有亲和力的启动画面。可以在Forml窗体中加入Image和Time组件。
3.3登录窗体设计
用户登录窗体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登录者实现不同登录方式,如普通外来用户、图书馆管理人员、图书馆其他工作人员,以满足不同用户者的需求。
3.4密码认证窗体设计
主要为了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密码认证进入系统,并且可以根据登录者的用户名检查Keyer表中的符合权限的字段,自动分辨出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的不同操作模块。
3.5借阅者服务模块的实现
(1)图书查询功能的设计。读者查询界面的设计必须符合大众的需求。最好设计出简单快速的查询系统,不能仅仅满足于查阅到某书在第几层、哪一列,这样只能满足一些多数需求,但是对于一些特殊要求却无法满足,比如某个读者想了解某个专业的书籍在此馆的存书情况或者新近书籍的明细等,这就需要更加详细的系统,把藏书情况及新近书籍作为一项查询项独立。此外,查询书籍的方法必须多样化,编号、书名、关键词等模糊查找,最好不要做任何限制,方便读者能够快速简便地查阅到所需要的书籍。当然为了精确找到需要的书籍,对书籍进行必要的唯一编号也尤为重要,最好实现书籍和信息的同步更改;(2)读者登录功能的设计。读者的登录主要为了查询书籍或者查询借阅及还书情况,还有些本人信息更改等借阅者服务窗体的功能主要是图书的查询,个人借阅通常通过借阅证号码和密码即可登录。
3.6借阅者借阅情况功能的实现
当读者正确登录成功,激活系统后,读者变可以借阅,并查询自己借阅及还书情况,还可以随时更改个人信息,通常这个系统由ListView支持较为方便,也有利用到DB-grid系统的少数情况。
4以读者为本的系统数据库模式的设计
无论在以往以人为主的图书馆管理时代,还是在现代计算机信息主导的时代,都应在管理上以读者为本,读者是图书馆得以运行的载体,必须始终坚持尊重、依靠、开发、凝聚的思想去管理人,以读者为中心。通过读者的监督参与,来督促图书馆的管理。比如从一般的信息咨询到相应的书籍查询,在程序设计上最好以读者方便为基础。计算机管理读者系统中,最好是一个读者只能用一种身份,但是却可以此一个身份为其他多个人所用;一本图书只能属于一种图书类别,而一种图书类别可以包含多本图书;可供不同身份在不同时间借阅。
4.1设计全局ER模式
我们将全局ER模式分成局部去设计,局部的ER模式设计好后,将局部综合成总体,这个总体概念必须支持每一个局部模式的运行,且必须是一个合理、完整、一致的整体数据库概念:(1)多个局部ER模式的合并需要首先确定每一个局部ER模式的公共实体类型,我们通常会根据同名类型去确定公共实体类型,将同样的公共实体类型进行归类;(2)局部模式的合并原则:合并原则是首先将那些现实中有确切联系的局部实体先两两进行合并,后添加独立的局部内容结构;(3)消除冲突,在合并中会碰到一些冲突,主要是属性、结构命名冲突,不是简单地将几个ER模式汇合成一个ER模式,在合并过程中必须注意到中间遇到的冲突,必须解决这些冲突,使之成为能够被用户接受和理解的一个整体ER模式。
4.2数据库逻辑设计
由于局部的个体是ER模式,而DBMS一般是关系型,因此数据库逻辑设计的过程就是将局部ER模式转变为一个整体的关系模式,关系模式具有很多优点,规范化的理论可以形式化地操作运行,结果是一个关系化的整体模式:(1)导出初始关系模式;(2)产生子模式;(3)两关系模式ownertemp和Keyer。
5结语
总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数字信息化管理是未来图书馆管理的必然趋势。信息管理不但可以让图书馆信息量大增,并可以减少很多印刷的成本,电子信息的普及会大大增加全球信息的共享,但是网络信息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纷繁的特点,组织管理和查阅上会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必须不断适应信息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有效和合理之处,提高对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建立一套合理的管理系统,从而提高信息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质量。
作者:李冬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系统的空间布局
拖拉机驾驶室是驾驶员获取信息并进行正确、安全驾驶操作的特定作业场所,其间分布着众多的仪器、操纵杆等。信息管理系统只有符合人的视觉特征,放在驾驶员的正常视野范围内,才能使其迅速、准确、安全、可靠地获取信息。人机工程学确定了人眼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中的最佳视域范围,即水平方向[-15°,15°],垂直方向[0°,30°],水平方向的自然转动角度为45°。“用户友好”的设计思想要求:信息管理系统在驾驶室的布局能够满足驾驶员在最舒适的状态下高效迅速获取最重要驾驶信息的要求。在调查分析驾驶员的操作习惯后,本文结合驾驶室的空间布局,采用眼椭圆测试方法确定驾驶员的视野范围,并根据参考文献[4]中的方法,合理确定驾驶室内操纵台尺寸后,制定信息管理系统的最优空间布局。
2用户界面设计原则
信息管理系统为驾驶员提供驾驶过程中所需的拖拉机运行参数、工作状态及故障等信息,是拖拉机必不可少的部件。随着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要加速推进的迫切需求,广大用户对拖拉机显示行驶、作业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所提供的信息量丰富,显示直观、清晰、稳定,而且要求显示速度快、精度高。以符合拖拉机驾驶员操作习惯、方便使用为最终目的,针对拖拉机工作环境的恶劣与复杂性,本文特提出以下信息管理系统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1)界面直观、清晰。
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显示的信息繁杂,且驾驶员操作环境复杂,因此系统界面宜直观、简洁、方便,要让驾驶员一目了然,能迅速准确获取拖拉机的重要信息,包括拖拉机车速、发动机转速、冷却水温度、机油压力、燃油剩余量、行驶路程、作业面积、时间日期等。
(2)实时性强。
作业中的拖拉机工作环境异常复杂,这就要求特定信息的显示应当具有实时性。信息获取的任何延迟都可能导致驾驶员无法有效控制拖拉机正常、安全、高效地工作,例如灯光及报警信号,包括左右转向灯、远光灯、电池电压报警灯、进气压力报警灯、空挡指示灯等对于安全驾驶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燃油消耗量、耕地深度、耙地深度、实时播种量、实时施肥量、实时灌溉量、灌溉时压力泵的压力等信息也都需满足实时性的要求,否则可能导致漏耕、漏耙、漏播等作业失误,影响拖拉机作业效率,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这些信息的显示必须随着现场实时数据的变化进行周期性、高频率的刷新,以实时反映拖拉机作业时的实际情况。
(3)信息量丰富。
随着拖拉机携带作业机具作业功能的不断增强,驾驶员从信息管理系统获取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驾驶员不仅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拖拉机的行驶状况,如行驶速度、发动机转速、冷却水温度、驱动轮滑转率等,还需要了解作业机具的工作状况和工作效率,如机具是否正常作业、作业幅宽、耕深、耙深、播种量、施肥量、喷药量、收割量、燃油消耗量、燃油剩余量、实时作业面积、单位时间作业面积、累计作业面积、实时作业时间、累计作业时间、实时行驶里程、累计行驶里程、单位时间(每小时)作业面积、单位时间(每小时)燃油消耗量和单位工作面积(为遵从农民习惯,单位工作面积以每亩或每公顷计,其中,每亩折合667m2,下同)燃油消耗量等。通过这些信息,驾驶员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拖拉机的正常工作,调整其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4)反应迅速。
这是对界面设计软件提出的要求。如果系统对驾驶员的操作不能及时响应,将可能导致重要命令的延误。除了响应时间的绝对长短外,系统对不同操作命令在响应时间上的差别也很重要,如果其差异过大,将直接影响驾驶员在系统使用中的用户体验,降低使用过程中的乐趣,甚至导致驾驶员对本系统的排斥、逆反心理。
(5)稳定可靠,抗干扰。
这也是对界面设计软件提出的要求。拖拉机的工作环境恶劣,而且大功率拖拉机目前被广泛使用,为了提高拖拉机的工作效率、保证拖拉机安全工作和避免交通事故,系统提供给驾驶员的信息必须具有可靠性和抗干扰性。否则,驾驶员若收到一个不可靠的信息,很可能发生错误操作,引发作业事故。这不仅会降低拖拉机的工作效率,导致财产损失,还可能危害到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信息的可靠性也是现代农业精细化作业的要求。
3界面布局与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驾驶员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控制活动都发生在用户界面上,因此界面的设计质量决定了本系统的易用性和驾驶员对系统的操作、控制能力,影响对整个系统功能的评价。因此,本项目在用户界面的设计中,以驾驶员为中心,详尽地分析了驾驶员的操作习惯,并对其用户体验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驾驶员对拖拉机不同信息的需求程度,判断不同信息对驾驶员的重要程度。按照信息的重要等级将众多信息科学合理地进行划分,在用户界面的不同显示区域内进行显示,使系统最大限度地符合驾驶员的操作习惯,以便驾驶员更加简洁迅速、更少障碍、更加准确地与系统进行信息交流,在最短时间内学会使用并掌握全部系统功能,同时在使用中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自信,激发创造性,带来成就感。使用图形化的编程工具LabView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作为虚拟仪器的试验平台,LabView是一个基于G语言、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开发系统。G语言是一种面向对象并具有扩展函数库的通用图形化编程语言。G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虚拟仪器VI(virtualinstruments),因为它的界面和功能与真实仪器十分相像。在LabView环境下开发的应用程序都被冠以VI后缀,以表示虚拟仪器的含义。一个VI由交互式用户接口、数据流框图和图标连接端口组成。前面板是VI的交互式用户接口,与真实物理仪器面板相似,包含旋钮、刻度盘、开关、图表和其他界面工具,用户可以通过键盘或鼠标获取数据显示结果。数据流框图程序是一种解决编程问题的图形化方法,实际上是VI的程序代码。图标连接端口就像一个图形化参数列表,可在VI与子VI之间传递数据。LabView现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测量、控制、教学、科研等领域,内置大量功能,能够很方便地完成数据采集分析显示、仪器控制、测量测试、工业过程仿真及控制等多种操作,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3.1界面布局
界面布局是指显示区域、显示图标和控件的位置、大小、间隔及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在充分考虑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分析拖拉机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驾驶员的操作习惯后,本文对系统界面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区域划分。用户界面分成3个部分:任务栏、灯光及报警区域、主显示区域。其中左侧任务栏长度与底部灯光及报警区域高度相同,任务栏高度与灯光及报警区域长度之比为1.0∶1.5,主显示区域与灯光及报警区域的高度之比为5∶1,则任务栏、灯光及报警区域、主显示区域面积比为1.0∶1.5∶7.5。拖拉机进行不同作业工种时,所需显示的具体信息各有不同,据此将主显示区域进一步分成3个部分:选项栏、固定信息、变化信息,其面积比为1.0∶1.5∶6.0。选项栏和固定信息区分别位于主显示区域的左右两侧,变化信息区位于中间。
3.1.1任务栏
任务栏内放置可供选择的图标:拖拉机作业信息、摄像头监控、故障及诊断。选择拖拉机信息图标可由当前界面转入拖拉机作业信息界面,选择摄像头监控图标即可转入摄像头监控界面,选择故障及诊断图标可转入故障诊断界面。
3.1.2灯光及报警区域
灯光及报警区域放置报警灯信号,包括电池电压报警灯、机油压力报警灯、冷却水温度报警灯、燃油报警灯、进气压力报警灯、发动机自检灯、前后雾灯、远光灯、左右转向灯等。各报警灯图形参照汽车行业规范,便于驾驶员掌握各灯所指示的内涵。
3.1.3主显示区域
主显示区域显示对驾驶员最为重要的拖拉机信息,包括拖拉机车速、发动机转速、燃油剩余量、冷却水温度、机油压力等。对主显示区域进一步划分后,当拖拉机进行不同工种作业时,右侧的选项栏内放置可选择的作业类型图标,包括耕地、整地、播种、喷药(灌溉)、施肥、收割等。选择某一作业图标后则进入对应作业信息界面。固定信息区域放置不同工种下仍需共同显示的重要信息,包括拖拉机行驶速度、实时作业面积、实时行驶里程、实时作业时间等。变化信息区域显示不同工种下的特定信息,包括耕深、耙深、作业幅宽、播种量、施肥量、喷药(灌溉)量、压力泵压力等。观察界面布局可发现,任务栏与灯光及报警区域呈L型包围主显示区域,之所以将界面作如此划分,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显示区域,减少任务栏对驾驶员的注意力分散,同时又不至于忽略灯光及报警区域。尤其是将主显示区域进一步细分之后,左侧的固定信息不会被忽视,同时又能强调变化区域内的信息群。进入不同工种下的拖拉机作业信息界面后,灯光及报警区域显得不那么重要,也可将其省去。
3.2具体界面设计
系统界面包括基本信息、作业信息、摄像头监控、故障诊断等界面,下面重点介绍各界面的主显示区域。
3.2.1基本信息界面设计
基本信息界面主显示区域显示拖拉机行驶状态的重要信号和工作量信息。其中行驶状态信号包括发动机转速、拖拉机行驶速度、冷却水温度、机油压力、动力输出、燃油剩余量、总行驶路程、时间日期等;工作量信息分为实时行驶里程、实时作业面积、实时作业时间、实时燃油消耗量、累计行驶路程、累计作业面积、累计作业时间和累计燃油消耗量、单位时间(每小时)作业面积、单位时间(每小时)燃油消耗量和单位工作面积(每亩)燃油消耗量等。除了拖拉机行驶速度、发动机转速、总里程和时间日期外,其他信息均采用图标显示,界面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朝气。在布局上,车速和转速信息位于界面中心偏上,其他信息呈U型环绕。
3.2.2作业信息界面设计
根据拖拉机的作业类型、工况不同,作业信息界面分为耕地、整地、播种、喷药(灌溉)、施肥、收割等作业信息界面。主显示区域仍是以图标表示各信息,辅以文字说明,以免混淆信息含义,具体信息的数值采用数字直观显示。其中较为特殊的信息如幅宽,设定为输入信息,可直接由界面输入。变化信息区域内放置较多工作量信息,包括单位时间(每小时)作业面积、单位时间(每小时)燃油消耗量和单位工作面积(每亩)燃油消耗量等。除信息采用图标显示外,采用形象的简图来表示特定的工种,使界面清晰、明了。
3.2.3摄像头监控界面设计
当拖拉机装有摄像头时,摄像头监控界面可帮助驾驶员对摄像头视野范围内景象进行观察,可以弥补驾驶员对视野盲点及视野范围之外景象的观察,帮助驾驶员掌握行驶、作业地面的路况,便于拖拉机及时排除路障,安全行驶。
3.2.4故障报警界面设计
当拖拉机行驶中出现故障报警时,可选择故障及诊断图标转入故障诊断信息界面。该界面内不仅能够及时显示拖拉机的故障原因,还能够为驾驶员提供相应的故障排除方法。另外,该界面还可为驾驶员提供拖拉机维护保养信息,便于驾驶员对拖拉机进行定期维护,延长拖拉机的使用寿命。
4界面友好性评价
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将界面设计从物理界面的设计转移到认知界面的设计,更加重视系统的可用性、驾驶员用户体验等人机交互关系。界面除了要准确地反映拖拉机行驶状况外,还应根据人体感觉器官的生理特征来确定其结构,两者必须达到充分的协调。界面的形状、颜色、刻度盘、指针、亮度等因素,都必须适合人的信息接受和认识过程,而且所显示的信息要辨认速度快、可靠性高、误读率小,以减轻驾驶员的精神紧张和身体疲劳。下文从颜色、指示灯、刻度盘、指针等方面对所设计的界面进行评价。
4.1颜色设计
界面的颜色选择对信息的可辨性影响很大。为使指针、刻度等清晰易辨,运用人机工程学提供的清晰色彩搭配方法来进行设计。研究表明,人可以准确辨认的色彩不超过10~12种,光谱的中波区(橙、黄、绿)对眼睛的感受性具有最高的锐化作用,不易引起眼睛疲劳,认读速度和准确性较高。根据这一结果,本文设计的界面使用的颜色为粉红、淡蓝、浅绿、浅黄,颜色差异较大,易于区分不同功能的显示区域;同时为避免视觉疲劳、认知困难,使用的颜色种类较少,反之可能过犹不及。同时,上述几种颜色的搭配也较为美观、协调,易于驾驶员集中注意力。
4.2指示灯设计
指示灯一般有以下3种排列方式。研究表明,正方形的排列辨认率最低,圆形排列辨认较为困难,直线形优于圆形排列。因此本文中设计的界面中,灯光及报警信号区域内各信号采用直线排列。指示灯提供的信息应易于被驾驶员感知。为了使指示灯传递的信息更加准确、易辨识,其外形设计参照汽车行业中的指示灯设计,便于驾驶员掌握其内涵。为进一步引起驾驶员的注意,指示灯均采用闪烁的方式。表示禁止、危险信号的指示灯闪烁时为红色,如燃油指示灯;表示正常运行的为绿色,如转向灯。
4.3刻度盘设计
刻度盘的形状主要有水平直线形、圆周形、半圆形、1/4圆形和扇形5种形式。研究表明,圆形刻度盘认读范围小,视线集中,误读率较低,但最大刻度与最小刻度重合在一起,或距离很近。半圆形刻度盘给出了较好的准确率与显示位置,但无法满足刻度布置需要,甚至会因刻度线之间过于拥挤而发生误读。综合以上因素考虑,本系统中刻度盘设计成略大于半圆形的扇形,既满足了刻度盘最大刻度与最小刻度之间的距离要求,又增大了刻度线之间的间距。
4.4指针设计
指针形状应以头尖、尾平、中等宽的设计原则为标准,造型应简单,刻度尖端应与最小刻度线等宽。若小于最小刻度宽度,则指针在刻度范围内移动时看不清;若大于最小刻度宽度,指针的认读精度又会受到影响。同时指针的颜色应与仪表盘颜色形成明显的对比,与刻度线和字符的颜色尽量协调,以利于驾驶员认读。总之,本文设计的用户界面能够满足驾驶员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传递到本系统中,以更快学习和使用本系统的功能,同时有利于驾驶员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判断、分析、检索、归类等具体的操作任务上。
5结论
本文以拖拉机驾驶员为中心,充分考虑拖拉机驾驶员的工作习惯及其工作时拖拉机所处恶劣环境的状况,设计了拖拉机驾驶室实时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协助驾驶员优质、高效地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
(1)界面布局符合驾驶员的认知心理与操作习惯,具有一定的层次感与逻辑性,易于熟悉与掌握;
(2)基本信息界面显示对驾驶员最为重要的拖拉机信息,有助于驾驶员掌握拖拉机实时行驶状态;
(3)作业信息界面根据作业工况的不同,细分为耕地、整地、播种、喷药(灌溉)、施肥与收割界面,详尽显示不同工种是拖拉机的重要作业信息,帮助驾驶员实时掌握拖拉机作业情况,提高作业效率;
(4)摄像头监控界面监测驾驶员视野范围之外的地面作业情况,帮助驾驶员掌握更多作业信息;
(5)故障诊断界面提供信号警报、故障报警、故障诊断报告及维护保养信息等,在拖拉机发生故障时为驾驶员排除故障并提供维修建议,当拖拉机正常行驶时协助驾驶员进行拖拉机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延长拖拉机使用寿命。
作者:周伟伟 鲁植雄 吴俊淦 姜春霞 金文忻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江苏省智能化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
一、非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缺少面向应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学习内容纷杂、主线不清
非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教学存在照搬计算机专业教学程式,忽视专业特点的现象。教材一味择权威、“高大全”,内容覆盖广,重、难点多,专业术语繁杂、抽象。教学目标制定盲目攀高,面向理论,缺少实践内容等问题。网络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涉及的知识面广。若无选择、无着重点、无针对性,忽略教学目标与今后职业应用的关系,会造成学生望而却步,产生厌学情绪。更有甚者,许多内容未必用得到,势必造成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所获实用知识甚少的尴尬局面。偏离了“着眼应用重视需求”这条教学目标主线。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拘于步骤
教学过程存在理论与实验分离的现象。单纯的理论传授使学生无感性认识,实验操作时无所适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削弱了学习兴趣。实验内容单调、重视步骤,缺乏理论与实验衔接,缺少实验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理论与实验的分离遏制了网络技术教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拘泥于步骤的实验方法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悖于“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医学信管专业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缺少本专业教学模式、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几年来,经过反复摸索、改革、实践,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针对信管专业教学得到了一些经验。
(一)教学目标主线定位明确
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以提高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目的,以专业需求为依据,强调实用性,实效性。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确定基于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考虑学生未来职场应用的需要,考虑所学内容能否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结合办学条件、性质、教授对象,认真分析、实践、总结,从章节到总体构成进行综合科学评价,得出符合自己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内容体系要随信息化进程同步革新,这是个不断总结、研究、调整、实践、再总结周而往复的渐进过程。
(二)教学要突出应用,内容明晰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确保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基础,把握内容组成结构是决定教学基本内涵的重要环节,不能机械式照搬,更不能盲目模仿。网络技术由原理及应用两部分组成,前者侧重理论基础,后者是基于理论的设计、配置、开发应用等实践性内容。针对本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应用需求,遵循确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对知识体系进行全面分析、认真设计,研究制定出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排除轻视应用,注重理论,或迷信应用,忽视理论的现象。理论、实验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合理组织理论及实验内容,不能偏废。从实际应用需求着手,使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拥有较强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内容体系结构,优化、精练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科学取舍。制定出适合本专业教学目标,注重理论、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内容纲要。
(三)以应用为目的,培养科学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摒弃教条、照搬书本的陈旧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接受能力、科学思维的教学手段。以启发、引导、师生互动为主要途径,采用适宜本课程教学的“问题为中心”、“任务驱动”等广为推崇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理论与实验交叉教学,解决理论、实践脱节问题。
网络技术理论、实验密不可分,两者平行且交融。理论是实验的基础,实验是加深对理论认识、应用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采用理论、实验交叉教学效果明显。所谓“交叉”指对某些内容理论、实验交互进行。该方法保证了理论与实验内容的有效衔接。对教学内容有目的、条理化组织,将理论与实践内容合理分配。对关键原理性内容教师现场演示讲解,学生同步操作,以实验事实说明理论原理。涉及到与理论相关联的应用实时进行操作验证,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掌握理论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践表明,交叉教学方法可充分提高有关教学内容的效果。合理采用模拟实验环境,可在有限课时内达到事半功倍。如,对TCP/IP体系各层实现原理,通过包捕获软件进行有关分析,理解报文的组成及协议层间的相互关系。再如,网络设计中,在模拟环境下用多种拓扑结构实现设定功能,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了解网络设计优化的概念等。
2.依内容特点,引“问题为中心”教学,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优势已日渐凸显,成革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手段之一。将课程所含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针对实际应用,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为线索,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专业科学思维意识。围绕教学知识点,对核心内容以问题构造情境。如,介绍TCP/IP体系结构内容时,用“tcp/ip协议的各层数据包结构及其关系”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过程,继而通过对数据包分析,引导学生发现IC-MP、OSFP等协议无传输层协议包,产生“为什么”的疑问。教师分析归纳、实验演示,学生同步操作,清楚了类似协议在网络层结束向上传输的缘由。明白了层间包结构的关系及构成。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其中,体现了学生的重要地位。对问题的处理,增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习潜能,培养了学习兴趣。通过归纳分析,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科学思维方法。
3.以“任务驱动法”营造应用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对设计类型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角,教师设计出体验实践的任务情境。如,基于实验总体目标,将内容划分成典型的单元“任务”,核心内容融入具体的案例和任务中,通过对“任务”的执行完成预定目标。该方法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彼此协作的能力。改变了传统实验单调、注重步骤的弊端,创建了以学施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局域网设计为例,教师结合综合案例,模拟企业级局域网作为基础项目,按逻辑划为单元任务。诸如,Ip子网、vlan设计;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区域设计;访问控制,基于网络层、传输层区域流量及安全限制;边界路由的NAT转换;汇聚设备上的DHCP配置等任务。学生围绕与现实情况类似的单元任务,以角色身份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完全情景化的虚拟环境。“身临其境”增加了任务感,通过分析解决面临的问题,加深了对网络设计过程的了解,开阔了视野,强化网络技术的应用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将网络系统设计思想融入实验中,营造讨论、交流合作的氛围。学生面对实际应用案例,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采用自己认为最佳的途径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单元“任务”的完成,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随着各个单元任务的完成,伴随接踵而来的成就感,更加提高了学习兴趣。最后,回首完成的所有任务,相当于一个较全面的网络设计项目,这时的成功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这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任务驱动”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的能力,开拓了主动创新的意识,培养了科学思维的良好习惯。
4.采用模拟仿真教学,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针对网络设备相对短缺,硬件网络实验环境效率低下,学生缺少实践机会的状况,对部分实验采用模拟软件仿真教学方法。由于其对物理环境模拟的真实性,具有仿真程度高,使用过程方便,交互性好,对硬件要求低等优点,成为网络实验的重要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优化,充分提高了网络技术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在应用模拟环境的教学中,可即时模拟演示应用操作内容,学生同步进行实践,达到即学即用的效果。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效率高,节省开支,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模拟仿真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实验难以交叉进行教学的难题。网络模拟仿真环境可以实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真实网络环境,在此平台进行实验,可以满足大多数的实验需求。在网络设计实验中,它克服了网络物理环境下拓扑不易改动,实验用时过长、不够灵活等诸多缺点,大大提高了网络实验效率。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仿真模拟环境增强了学生应用动手能力,为学生进行网络实践,培养专业应用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仿真模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新方法。力求营造出高效、良好的教学实验环境。结合“任务驱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由于模拟软件的易操作性、便利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成为可能。有效开展课外教学实践,设定课外实训项目,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模拟教学,我们对“教学环境职业化、教学环节情景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三、结语
总之,针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特点,对网络技术教学进行多方面研究、改良、实践,旨在提高网络技术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实践证明,网络技术教学的改革,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大大提高了网络技术教学质量。
作者:常沛 赵建伟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计算机信息学院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现状
1.1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1.1.1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设置
西北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于1995年实现首次招生,经过近20年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了由学校平台课、学院平台课、专业平台课三大模其中,学校平台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大学体育等课程,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普通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两部分则共同构筑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大厦。学院平台课包括学科必修课程模块和学科任选课程模块,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学科基础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素质;学科必修课主要包括微积分、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线性代数、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会计学和金融学等课程;学科任选课主要包括经济法、市场营销、证券投资、ERP软件应用等课程。专业平台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任选课程模块、专业实习、学年论文以及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专业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运筹学等课程,专业任选课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系统工程、信息经济学、软件开发实践、数据库原理、信息储存与检索、操作系统等课程。
1.1.2专业课程体系的学分构成
2013年,学校展开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新的本科教学指导书中,学校(院)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学分调整到163学分,规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至少应修满163学分方可毕业。其中,课堂教学降低了24学分,为132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80.9%,实践教学增加了7学分,为31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21.3%;必修122学分,选修41学分。学校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53学分,其中:必修35学分,选修18学分;课堂教学42学分,实践活动11学分。学院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43学分,其中:必修33学分,选修10学分;课堂教学43学分。专业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67学分,其中:必修54学分,选修13学分;课堂教学47学分,实践教学20学分。说明学校(院)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需求对学分进行了适度调整,在降低总学分的同时,适当调整了课堂教学学分与实践活动学分、必修学分与选修学分的比例,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和选修学分,相应减少了课堂教学学分和必修学分,这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学校(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进程
调查显示,42.9%的学生认为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问题,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还是以灌输式为主,尚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1.1%的学生认为学校(院)应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另外16.0%的学生认为学校(院)应该改革教学理念。
1.3目前学校(院)实践环境和教学氛围改革程度
调查发现,在专业教学中,有54.9%的学生最渴望得到实践创新知识与技能指导方面的支持,有35.6%的学生最渴望得到实践创新环境与氛围上的支持,这表明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实践创新环境与氛围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为缺乏实践创新知识与技能指导。此外,9.5%的学生认为创新环境培养中资金支持也是一个支撑条件。
1.4学校(院)专业课程设体系改革评价
1.4.1学校课程改革重点与方向
学校(院)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顺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需求,但是调查发现,46.8%的学生认为学校(院)的教学改革依旧偏重于理论学习,没有注重实践创新;29.4%的学生认为学校(院)进行课程改革,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比较帮助;20.8%的学生认为学校(院)的课程改革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太大的帮助;仅2.8%的学生认为学校(院)的课程改革对实践创新培养帮助非常大;有0.2%的学生认为学校(院)的课程改革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完全没用。
1.4.2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的满意程度
调查显示,52.0%的学生认为学校(院)进行了改革,48.0%的学生认为学校(院)没有进行改革;在满意度评价方面,81.6%的学生认为学校确实实施了有效的改革,对学校(院)进行的改革比较满意,但仍有18.4%的同学对学校(院)的改革表示不满意,说明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仍需加大力度和加强宣传。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未体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要求
2.1.1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践创新要求
目前市场需要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是能够熟练掌握办公软件、数据库应用和软件设计等计算机知识技能以及金融、财务、经济、管理等商务知识。但从调查报告中可以发现,36.1%的学生认为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界定不是很明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需求;有26.9%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缺少实践类课程;18.6%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系统性;还有17.8%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太杂,涉及的专业领域太广,学生不能够把握重点。
2.1.2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不甚合理
就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而言,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偏重于计算机课程,由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可以看出该专业虽然涉及面比较广,涉及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但是主要还是偏重于计算机课程,比如程序设计、软件编程;时间上,学期课程时间分配呈现出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有的学期必修和选修课程数量少,学生总体都感觉空闲时间比较多,有的学期安排的课程较多,学生自主实践和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
2.1.3专业选修类课程类别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目前,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的选修课程主要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信息经济学、操作系统等。选修课的数量不足,覆盖范围小,涉及经济管理类的偏少,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兴趣灵活地进行选择,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个性化发展,束缚了一些学生的创造性。
2.1.4课程设置与学生兴趣存在一定的冲突
调查发现,有93.5%的学生喜欢实践创新类的课程类型,仅有6.5%的学生喜欢理论教学类的课程类型;有78.6%的学生希望老师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有18.7%的学生喜欢以实践创新为主的授课方式,仅有1.3%的学生表示能接受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这表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学校(院)今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改革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创新类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2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实践类课程开设较少
在2013年新教学计划实施前,学校(院)规定学生至少应修满180学分方可毕业。其中:课堂教学156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86.7%,实践教学24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13.3%,理论和实践课程之比为6.5:1。在2013年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学校(院)规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至少应修满163学分方可毕业。其中,课堂教学为132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80.9%;实践教学为31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21.3%;必修122学分,选修41学分。改革后,课堂教学降低了24学分,实践教学增加了7学分,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配比例仍然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开设的实践创新类课程偏少,学校(院)意识到问题,正在改革中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选修课和必修课比例做适度调整。
2.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在被调查的293个学生中,有62%的学生认为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在教学方法,没有摆脱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仍然以灌输式教育为主,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缺乏师生互动的参与式的探讨;有17.3%的学生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手段还有待改进,14.9%的学生认为学校(院)教学设备简陋,突出表现在学校有些教学楼还未能购置和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激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软件较少,学生不能了解到更多关于实践创新的知识和技能。
2.4缺少能够完成实践创新任务的实验室及其设备
调查发现,有78.2%的学生认为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突出实践教学、开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表明学校(院)没有对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开放制度还不够健全,还缺乏一定的实训基地,学生不能及时对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加以实际操作和运用。另外,18.2%的学生认为学校(院)应该改革考试方法,3.6%的学生认为学校(院)应进行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
3提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3.1明确专业定位,根据实践创新需求确立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学科,作为一门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融合形成的跨领域学科,强调信息技术与管理系统相结合。因此,应将该学科定位为: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水平,能够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教学机构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及从事现代信息系统的软件设计的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与社会实践需求实际紧密联系,更好的考虑到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未来就业问题。
3.2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突出实践创新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从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看,现有课程体系只是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堆积在一起,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达到相互融合的地步。因此学校(院)在课程设置体系结构调整中,应充分考虑如何满足学生实践创新的需求。学校(院)必须合理设计分配课程,突出实践创新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践创新需求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增加经济和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丰富实践创新类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内容向多方向延伸。
3.3增加实践创新类实验室数目,健全与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要培养具备实践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大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加快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同时要加快与企业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既解决了学校在资金、场地、真实项目案例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同时也为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学校(院)应在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方面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结合实验室评估,在促进实验室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方面加大投入,改善实验室的教学条件;实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主动性,使实践教学取得显著的成效,达到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扩大了实验室的面积,更新增加仪器设备,整合了资源,健全了制度,又能够为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实验室的开放提供良好的基础。
3.4加快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步伐,推进授课方式改革的进程
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这些知识一方面靠自主学习,一方面则靠教师传授。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承担着解惑授业的任务和引导启发学生的重要作用,教师不能仅以书本知识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提问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在授课中加入师生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和探讨问题的热情,促使学生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创新中的各种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提高了,创新思维活跃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帮助。
3.5加大实践创新类课程比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创新性,理论教学为实践创新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实践创新是理论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学校(院)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诸如合理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实践类课程;调整每学期课程数量和上课时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充足时间。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6加强创新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和创新氛围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氛围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因此,学校(院)要极力为学生营造学习的创新氛围和实训环境。学校(院)各级各部门应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创业工作的指导,并尽可能提供相应的实践创新创业与实训基地,同时应规范实践创新教育,加大实践创新创业的投入。另外,充分发挥学校社团营造学校实践创新氛围的作用,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实践创新教育宣传,还可以进行科研训练培训讲座,定期举办成功企业家座谈会,请他们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喜悦,这些都有助于学校(院)良好的实践创新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进而增强学生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秦丽萍 唐静 腾玉姣 王恒玉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