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分析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10 09:59: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工业分析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基于可持续性发展的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分析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现状及面临难题,依据工业机器人的共性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系统性、兼顾广度与深度,有利于工业机器人专业及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均可持续性发展的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业机器人 课程建设 可持续发展

1工业机器人技术型人才现状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于一体的智能化的复杂装备。对于由多学科交叉集成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来说,其专业学习、研制、制造、应用、维护等均是一种较为复杂且具有相当难度的工作。对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来说,承担复杂而又广泛应用的复杂系统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而是漫长的工作。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国内工业机器人技术型人才储备的不足,逐渐成为制约工业机器人在我国快速推进和广泛使用的瓶颈。

2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去向及相关工作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工业机器人专业方面的学生就业领域主要是两大类,一是机器人制造厂商和系统集成商,例如ABB、库卡KUKA、那发科FANUC、松下、华数等知名机器人厂商;二是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涉及行业主要是:汽车制造、摩托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塑料加工、石化、轻纺和烟草、食品行业等较大规模生产企业,前者需求的是机器人和相应工作站的开发、组装、调试、销售、售后支持的技术和营销人才,后者需要的是从事自动化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及其辅具系统、检测装置、机电设备系统的安装、运行、操作编程、维修、维护、管理等综合素质较强的技术人才。

3工业机器人技术型人才的特点

与工程师相比,技术型人才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相关专业知识面宽广,但理论水平要求比工程师低,更为强调能够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实践的操作技能,综合素质高,具备人际关系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

4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课程建设现状

由于起步较晚、工业机器人系统较复杂等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课程建设面临以下难题:工业机器人技术涉及知识面广,而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目前实际应用或用于教学的工业机器人标准化程度低,品牌繁杂且自成体系,互不兼容,开放程度较低;工业机器人所使用的教材质量不高,大多属于“产品说明”或“用户指南”之类,而非面向高职院校的机器人教材的理论体系又过于繁琐;师资队伍良莠不齐,而又没有明确的师资建设依据。

5解决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难题的主要措施

目前,国内多数科研项目的相近系统根据不同应用领域独立划分出来进行研究和研制,久而久之,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度浪费,也阻碍了先进技术发展与共享。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初始阶段,应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布局,使工业机器人专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培养出的技术型人才不再是以面向“熟练工种”为主,而是更多面向“能动性岗位”。

5.1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以普适性为主要方向

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再加上不同品牌的工业机器人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普遍采用的以某一品牌及某一应用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作为工业机器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缺乏普适性,也不利于该专业及该专业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无论是哪个企业生产的应用到哪种应用领域的工业机器人,相互之间存在些许差异之外,更多的是通用技术,所以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更科学的做法是不应局限于某应用领域,或某一品牌的工业机器人,而应该根据工业机器人系统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划分(图1)进行课程建设。

5.2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建设

工业机器人从设计、开发、制造、调试、使用、维护等整个过程,均要以工业机器人的功能要求及性能指标要求为依据,对于工业机器人这种复杂系统来说,功能的缺失或性能指标的不达标往往是多种因素或多方面的可能原因引起,因此,合格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型人才应该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或掌握与工业机器人系统相关的专业知识,即要有“广度”,同时能把所涉及的R抵识以工业机器人为载体,系统的联系在一起。

按照图1所示的各个专业领域对学生进行深度培养,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工程师资源。对高职院校来说,主要任务是与其他类型的高校形成互补,为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技术型人才不仅能够对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更能够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能够系统的联系在一起,以系统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5.3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应与教学平台建设同步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课时较少,造成多数仍以培养熟练工为主,此种培养目标曾经甚至目前仍有较大的市场,但很难迎接工业4.0的挑战。需要科学的处理“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深度太深会脱离高职教育的定位,深度太浅又会阻碍广度的实现。必须在规划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解决现实存在的矛盾,即每门课程尤其是较难理解的课程,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平台增进学生的理解。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之外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结论

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专业课程建设必须以系统的观点进行科学布局和建设,同时还要考虑该专业及所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工业4.0的开展和实现提供优秀的技术型人才。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中职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深化职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专业教学改革是关键,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从中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专业教学改革。

关键词:工业分析;检验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迅猛发展,相关企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也有所提高。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对现代职业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要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建设适合于专业的教学资源,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使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实现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建设完善的教学资源

1. 教材的建设

根据国家下发的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标准,结合本专业目前建设情况,以及各地区学生综合素质情况,应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建立一套适合于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中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参照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探讨,联合开发、编写一套符合校企人才对接的课程教学标准。以工作流程为教学主线,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编写制定适于学校教学、满足企业岗位人员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教材。

2. 教学素材资源的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以培养与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技能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针对该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结合学校现有条件,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搜集有效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教W资源,完善本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具体体现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参考素材资源建设上,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试题库、微课、教学视频、资料库等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构成专业主干课程的立体化教材。同时,对于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发适合于本专业教学的虚拟仿真教学软件。信息化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的模拟仿真教学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辅助完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 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又贯穿着理论。中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校要以合作企业厂区布局为建设背景,在符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和经济费用合理的前提下,购置与企业真实生产实训相一致的各种实训设备,建设与企业环境布局相似的实训环境。在实训教学中,设置与企业岗位工作一样的工作任务,安排各种任务角色,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完成企业上岗前的培训,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缩短本专业培养毕业生在企业岗位工作的适应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要让学生通过在校内的“顶岗实习”,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校企合作高技能型人才的“无缝对接”。

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性质和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要提高中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改革原有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不断创新,建立一套适于中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新式“理实一体化”的有效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结合“校企合作”编写教材的具体工作任务,变换教学工作场景,实现在实训教学中讲解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理论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在不同的角色任务中体验岗位职业理念,树立责任意识。同时,要让“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更加行之有效,就要紧密结合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使企业的岗位工作更加真实化、形象化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进而提升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综合能力的强化,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专业教师的资历水平普遍在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专业基础理论水平较高。但是,大部分的专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师的职业,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在日常教学中很难完成一般的实训教学任务,而且在日常的理论教学中也很难能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导致培养的学生总体的操作技能水平偏低。因此,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从培养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入手。如利用各种契机,加强教师职业资格培训、企业顶岗培训;与企业合作,组织教师定期赴企业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举办教师技能大赛,邀请企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进行技艺切磋,从各个方面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以提高总体教学质量,促进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中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的道路很漫长,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也很曲折。因此,教师只有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研究有效的改革方法和途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

摘 要:作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来说,属于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专业内容。但是,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中这一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教学设置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教学方式不够科学等等。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中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与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意见,从而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与检验;教学改革

0 前言

作为高职院校来说,主要培养专业型、实用型人才,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来说,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且在专业设置发展过程中不能相应体现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征。所以,笔者主要针对这一内容进行方法论的研究,从而能够为高职院校中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1 当前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学设置方面不够灵活,对专业性特征的体现不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系统知识、理论知识过于重视,但是对实用性知识的教学与训练不够,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增强,而且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也不够牢固等。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存在着陈旧、老套的现象,不能积极适应当前工业的发展要求。尽管当前高职教学中,运用专门的教材,而且教学内容也主要对本科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借鉴,然而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1]。另外,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工业发展的协调性不够等。此外,教师的教学方式手段也比较单一,缺乏丰富多样性,主要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在教学过程上具有一定的缺陷,对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巩固提高的关注不够,这都不利于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

2 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的合理对策

2.1 加强对课程结构的调整,积极体现职业特征

高职教育中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与实用型人才。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结合,以学生未来的就业为发展目标,积极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等。因此,针对高职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来说,应该加强对技术应用能力的体现,积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水平;其次,应该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运用,鼓励学生积极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并且应该重视高级资格证书的作用。如高级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应该积极激励学生对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取,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就业能力的提升,以此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立足。

2.2 体现专业实验室项目化管理特征

当前,在高职教育中对实验室系统的改革不够。在实验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实验模式,而且学生在实验课堂中,自身的学习兴趣不浓,不能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因此,可以加强对实验室系统的改善。作为高职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来说,可以借助项目化管理方式,不同的实验课程应该进行重新命名,并且将实验室的积极作用积极发挥出来,将其作为工厂的化验室等,以此能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更加具有真实性,可以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与发展。

2.3 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受到工业分析与检验这一专业特征的影响,在高职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积极实施校企合作,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实践性的职业特征。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进行积极改革,将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得到一定提升,以此能够使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得到实践学习锻炼的保证[2]。另外,需要将校内的实训基地合理建设起来,在实训基地中,应该融入一定的课程模块,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此外,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就业协议的签订。针对这一协议,在学校期间应该积极进行定岗式培养,可以让学生与师傅之间签订相应的合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此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积极的帮助。

2.4 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来说。作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来说,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这也符合这一专业的教学特征。如,在讲解气相色谱仪器的过程中,分析原理与操作过程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能够积极发挥自身作用。由于一些实验过程、电路图以及操作步骤等仅仅依靠黑板的方式不能积极体现出相应的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设备借助自身的图像、音频与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展现相应的内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提升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过程中,老师也要注重适度原则;应该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语言讲述方面应该讲究简练性,而且可以积极发挥图像、图画等的作用,可以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容易,从而能够使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提升,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3 结论

综上,作为高职院校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来说,应该加强对专业培养计划与目标的制定,合理调整课程教学结构,使高职院校的职业化特征积极体现出来;另外,应该加强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运用,实施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一定提升。最后,应该加强对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与素养,从而能够在以后的社会就业中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十二五”期间广西水泥工业对中职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分析

摘要:文章根据未来若干年内广西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论述其对中职层次的硅酸盐工艺与工业控制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并提出该专业发展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水泥工业;发展;人才需求;分析

水泥工业是广西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最基本的工程材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继续增长,其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近几年来,基础建设的投资是促进广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广西固定资产投资结中,60%以上属于建筑安装,建筑安装促进建材发展,进而带动各种建材产业的增长。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59.07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增速比全国快13.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161.84亿元,增长38.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97.23亿元,增长27.4%,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将在2010年7859亿元的基础上再创新高,计划总投资达9900亿元,其中重大项目投资4000亿元以上。因此经济快速发展及持续大规模投资直接表现为持续大规模的建筑建设,庞大的建筑市场对建材产品产生巨大需求。

根据水泥工业在广西建材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十二五”期间广西建材工业发展工作重点会突出地放在水泥工业上,通过水泥工业这个龙头带动整个建材工业的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以工艺先进、技术成熟、节能、降耗、环保、吨投资低、经济效益好、自动化和集约化程度高等优势,以及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成为现代水泥工业的主流生产线。相应专业中职层次的硅酸盐工艺与工业控制专业的发展必须顺应其水泥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与供给分析

(一) 行业发展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项目清理有关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水泥工业发展要有保有压,加快结构调整,支持大企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在有资源的地方建设4000t/d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熟料基地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方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除一些受市场容量和运输条件限制的特殊地区外,原则上不再建设2000t/d以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坚决遏制落后工艺的水泥项目建设”。广西虽属西部,但水泥工业的发展是超常规的。新出台的《水泥行业准入条件》从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企业面临行业洗牌,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企业并购将成为今后年广西建材工业的必然趋势。广西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大型化装备,五年内全部淘汰立窑水泥产能,重点关闭城市市区、城区落后生产能力的水泥企业,相应增加日产4000吨以上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和年产100万吨以上的的水泥粉磨站;同时加快发展散装水泥,提高水泥散装率,提高散装水泥装备水平,发展农村散装水泥;还要做好推广应用干混砂浆、预拌砂浆和预拌混凝土等水泥深加工产品工作。

广东市场是华南最大的水泥消费市场,每年广西水泥大量销往广东。广西销售到广东的水泥主要通过西江水运销往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通过短距离陆路(公路或铁路)运输销往粤西地区。目前,广西每年销往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泥超过1000万吨,销往粤西地区水泥约300万吨。目前广东省水泥生产能力虽较大,但旋窑水泥生产能力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质量意识的提高,今后广东省水泥市场的竞争将是新型干法水泥。广东省旋窑水泥的市场缺口在今后一定时期将是逐步增大的,但仅依靠自己的旋窑水泥企业,不能满足本省对优质旋窑水泥的需求。同时,由于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石灰石和煤炭资源缺乏,加上产业升级加快,环保要求大大提高,因此,优质水泥的缺口量将不断加大,每年缺口量超过1200万吨。这正好给广西毗邻广东的水泥企业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竞争机会,广西新型干法水泥可凭借质量、成本等优势挤占广东市场。

(二)近年来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1.水泥生产企业。根据《广西建材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件统计,未来五年(2011~2015年)内,广西列入计划的水泥生产线有7条。企业人才需求统计结果表明:每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的生产线实际定员280人,其中本专业技术人员需50人以上,5年内本专业专业技术人员需求达350人以上。目前广西水泥生产企业222家,其中已建和在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47条。调研情况表明,每年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人员缺额,平均每条生产线需补充两人,每年需补充约90人。

2.建筑行业。在建筑企业中,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工作。从历届毕业生需求情况看,广西建筑行业每年需求本专业技术人员约100人,5年内需求本专业人才500人以上。

3.商品混凝土搅拌行业。广西未来五年商品混凝土行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14个地市都建设有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平均每个地市有15家左右,县一级的城镇基本上还没有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规范、建筑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国家对环保的要求,广西的商品混凝土使用量也在大幅度提高,商品混凝土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一个行业。广西109个县(市、区),未来五年,平均每个县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要达到3个,其中需求本专业技术人员20人以上,按照行业的发展规划要求,新增的商品混凝土生产线需求本专业技术人员2180人以上,加上原有的生产线因人员替换流动等原因,总需求应在2600人以上。

综合以上情况,水泥、建筑、商品混凝土等行业五年内需求本专业专业人才达3900人以上,平均每年需求780人以上。

另外,广东省对本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广西的。广西培养本专业专业人才的三所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不足300人,因此,据此估计五年内本专业缺口达2100人以上,平均每年缺口400人以上。本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按现有情况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短缺问题将影响广西水泥行业和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健康发展。知名水泥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均反映:“我们近几年都以高薪到学校或广西人才市场招聘本专业技术人员,但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太少,人才特别难求。”水泥生产企业都希望学校能加大本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三)本专业目前发展概况

1.本专业在相关院校布点情况。本专业目前在广西有广西大学的本科层次、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层次及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的中职层次三个层次,分别是南宁、崇左、南宁三个布点,专业建设的时间均较长。

2.本专业在相关院校发展情况。现在广西培养本专业专业人才的三所学校,每年能为企业提供本专业的毕业生不足300人,五年也就1500多人,加上外省毕业回来的本专业毕业生最多也不会超过1800人。

(四)本专业今后的发展

1.发展规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十二五”期间广西水泥工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考虑到该专业在广西已有本科、高职及中职层次,尽管桂东将是广西水泥工业发展重地,但从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其辐射面完全可以遍及广西各地。水泥工业的发展由于中央已有相应的调控政策,一哄而上建水泥厂的情况不可能在广西重演,不会有大批量地需要毕业生的情况出现。就算考虑到周边省份已很少开设本专业,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服务于周边省份,专业发展的规模也不宜大,故中职层次维持1个布点即可。

2.发展措施。为适应广西水泥工业发展,硅酸盐工艺及工业控制专业的发展应采取如下措施:(1)争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对专业建设发展资金要多方筹集,保证专业发展的资金投入;(3)要与行业形成互动:要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要扎实,真正为专业建设起指导作用。另外,专业老师还应多参加本行业全国性(或区域性)行业务实性的研讨会,以掌握行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做到与时俱进;(4)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摸清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务求专业发展规模及布点适宜,使专业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5)顺应行业结构结构的要求改善和提升所办专业的软硬件,朝着精品专业的方向建设发展该专业;(6)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立足于广西,同时考虑到服务于周边省份。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能力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

摘 要 智能控制技术给现代制造业和过程控制行业带来了重大变革。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变化,岗位职业能力也随之改变。本文对现代过程控制行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在原有的岗位职业能力体系上进行改进,加入了“智能控制技术”方向。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对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出了4个适应于现代过程控制行业人才需求的职业方向。根据这4个职业方向,给出了新的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架构。教学实践证明,改进后的课程体系架构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 岗位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架构 智能控制技术

0 引言

随着德国工业4.0技术的问世和《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越来越多的智能控制技术代替了传统的过程控制技术,进入到各种过程行业(如化工,制药、造纸、环保等)中。目前浙江省过程控制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自动化相关人才需求很大,企业希望得到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仅能拥有自动化相关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包括创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良好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在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人才需求的驱使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变化,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在市场需求下,必须更新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路,对高职自动化类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

本文首先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走访及专家指导,归纳出职业方向并分析现代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需求;其次,根据各个岗位群的职业技能需求,改进岗位职业能力;最后,根据改进的岗位职业能力,优化课程体系并构建有效合理的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1 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1.1 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岗位分析

为了确定本专业人才的专业定位,对10余家企业、100多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分析。由于就业岗位种类繁多且就业单位数目较大,因此,将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相关的职业分为4个职业方向,包括:过程控制方向、智能控制技术方向、仪器仪表检测与维修方向、自动化产品营销方向。通过职业方向,给出岗位技能需求。具体的专业定位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到,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过程控制类、智能控制、仪器仪表检测与维修行业有比较广泛的就业空间。为了提升过程控制行业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来提高产品供应和生产的效率。因此,为了适应先进科技和现代企业发展,对以往适应于传统生产过程的岗位技能需求进行改进,加入了适合于现代智能控制行业的岗位技能需求。

1.2 高职工业自动化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工业过程自动化行业和岗位技能的深入分析,并结合企业专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技术骨干、专业教师对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的意见,给出了与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各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能力。如表2所示。首先,根据这4个职业方向细分为4种岗位群: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岗位、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岗位、仪表检测与维护岗位以及自动化设备营销岗位,再依据不同的岗位群,分别给出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

2 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对改进的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进而对原有的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革,使得新构建的课程体系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文献[1]的课程体系架构上进行改进,新的课程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改进后的工业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架构,不仅保留了原有课程体系架构的优点,也在原有课程体系架构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进。现将改进后的工业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特点总结如下:

(1)整个课程体系架构由“职业方向”出发,确定对应的“岗位群”,再由“岗位群”生发出对应的岗位能力,包括:基本的素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以及职业核心能力,最后确立对应的课程体系。基本的素质能力由通识类课程和综合素质来体现,职业基础能力由专业基础课程来实现,职业核心能力由职业理论课程、职业实践课程和技术服务课程共同完成。把专业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作为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载体。

(2)首次提出以“职业方向”来确定课程设置。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课程的建立和设置要适应职业的需要和发展。在众多工业自动化企业岗位中筛选归类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职业方向,一方面利于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有清晰的概念,知道“要做什么”;另一方面,有利于专业教师明确地建立课程体系。因此,通过考察相应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工业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和就业趋势,制定出了与其相适应的4 个职业方向,分别是:过程控制类、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类、仪器仪表检测与维护类以及技术经济类。

(3)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入“智能控制技术”类课程。目前,各大国家纷纷提出制造业国家战略。面对各国的战略举措和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中国也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将智能制造和控制技术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王晓明在经济日报《从三个维度认识“智能制造”》中提出,“智能制造”整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由集中式控制转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并通过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智能化。可以说,智能制造和控制技术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最高体现。现如今,智能控制技术已经在过程行业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比如:离散制造行业的智能仓储和智能物流系统,工业现场的智能巡检系统,RFID射频识别系统。由于智能制造和控制技术需要利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来实现智能化,因此,为了适应现阶段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把“智能控制技术”作为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方向。要将与“智能控制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加入到课程体系架构中,并特别加入“小型智能工厂”作为“智能控制技术”的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新课程体系评价

改进的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现阶段的先进技术和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无缝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相匹配。经过一年的实践,通过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特别是“智能控制技术”方向,如“小型智能工厂实训”、“工业机器人实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这说明,改进后的工业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发挥了积极的效果和作用。

【摘 要】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仪器分析”课程进行基于工作情境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一章为例详细介绍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项目选择、教学设计、方案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业分析与检验;仪器分析;项目化教学

《仪器分析》是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药物医学、环境科学等众多领域[1-2]。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的, 能够从事原料、中间产品检测、工艺过程监测及最终产品检测等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分析检验工作常规手段的仪器分析,成为分析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针对工分专业的培养目标,我校在《仪器分析》课程中将仪器分析方法与检测过程结合起来,开展基于工作情境的《仪器分析》项目化教学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3,4]。我们为了更好地开展项目化教学,一线教师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根据岗位及工作任务进行岗位能力与职业要求分析,从而确定《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实践与课程考核均是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来实现的。

一、教学方法

(1)教学场景设计:课程设置了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分析测试中心,教师担任测试中心主任,学生的角色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是资料员、化验员和项目组组长。学生以每4~5人成立一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均负责测试中心的分析检测项目。

(2)教学过程的引导:指导教师通过问题引入,启发项目小组成员讨论制定工作方案并完成任务。

二、项目的选择与优化

选择确定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上半学期项目化教学共选择了五个项目,这些项目是根据工作任务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以及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确定的。五个项目的安排顺序是理论由浅入深,难度逐渐加大,综合性逐渐增强。既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突出了技能培养,让学生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实现课程内容中所提到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掌握所必需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单元的设计

我们以一个项目的一个子任务完成作为一个单元。教师的备课都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客观上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这种单元教学的设计要点是:

(1)将课程内容按照实施时间划分为单元。确定每单元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2)设计能力的训练过程,确定演示、实验的内容,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准备。

(3)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践等过程。

(4)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课程所有的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四、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实例

本次课标题 目视比色法测定水中的铬

教学

目的 掌握目视比色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二苯碳酰二肼的显色条件;会熟练使用比色管。

教学

五、项目方案实施

在项目组组长的主持下,依据实施方案,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项目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每个成员在推进自己的任务时,要与组内其他成员保持密切联系,要让所有成果组内共享,以更好地推进个人任务及整个项目。这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项目实施方式,有利于调动成员积极性,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初探

摘 要: 分析化学是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以培养高级分析工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为达到这一目的,从整改教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融合技能竞赛和考证培训等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期更好地强化教学效果,并且培养出更具社会竞争力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高校开展分析化学教学旨在使学生熟悉分析化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术,树立“量”的概念,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习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当前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培养新世纪综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以培养高层次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因此,高职院校要提高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应增强针对性、实用性。高职教育的以上特征和人才培养质量观都要求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本着以能力为主体,所学知识、技术(技能)具有岗位针对性,对本专业岗位群的工作要求是实用的,同时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现状基本相符,能学以致用,并能更好地为培养职业能力服务的原则。因此,在选择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时,应遵循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浅显性四大原则。

但是,传统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僵化,缺乏创新精神,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往往讲求面面俱到,新旧不分、轻重不分。学生学习被动、盲从,缺乏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比较严重,偏重形式,轻视效果。实验做得不少,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往往没能得到很好的巩固和提高。所以,学生进入生产单位以后还要重新加以培训。

鉴于以上情况,我认为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合理整改教材,理论教学采用分段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理论教学,讲求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面面俱到,分散了教学学时。往往导致轻重不分,重点内容不够突出,难点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并且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较严重,往往到了生产单位还要重新进行学习和培训才能上岗。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理论教材进行了合理整改,把内容划分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及重量分析法五个主要的部分,并采用分段式教学模式,集中学时解决这五个主要问题。其中,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酸碱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作为重点内容加以讲解,以求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的合格毕业生,以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种要求不仅仅意味着在课时安排上做到理论课与实验课1:1的学时比例,更要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高职院校的学情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大多数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理性思维能力相对弱一些,而感性认知能力相对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这个特点,提倡反复性训练,保证熟练程度,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求少而精,实用性强,加强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

之所以提出新的教学方式,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思路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讲完理论做实验,实验做完一次就结束。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要学生在一次理论讲解和一次实验练习之后,就掌握所有的理论原理、操作流程、基本操作手法、注意事项及数据处理方法,难度是比较大的。很多学生在这仅有的一次实验操作练习中,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指导进行操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验做完之后,实践水平并未得到太大提高,并没有达到通过实验练习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再遇到类似的实验项目,仍然不会解决。进行反复训练,顾名思义就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进行多次的重复性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对操作过程进行强化,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步骤,提高基本操作技能。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更能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在遇到类似实验时,能够做到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除此之外,利用好综合实训的时间,与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更多样的实验实训项目练习,反复性训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融入

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仅仅是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和训练,很显然是不够的。为了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将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有机融合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显得极为重要。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能够做到与社会需求对接,提高日后学生就业时的社会竞争力。

以往的专业课成绩考核多是以笔试为主,考核过程中难免偏重于理论内容的考查,即使有实验内容的考核,也很难体现出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所以,为了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日常考核过程中也引入技能竞赛和技能鉴定的考核标准,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为技能竞赛和考证的辅导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将技能鉴定考证的方式引入日常训练和专业成绩考核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的工作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浅析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意义

摘 要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以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以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意义为出发点,展望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后服务学生、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等功能,全面阐述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在整个专业群建设和提升办学质量上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 工业分析 专业教学 资源库 建设 意义

0前言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面向医药、化工、食品、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培养掌握分析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进行企业生产过程中从原料到成品的各种分析化验,能熟练按照国标所要求的方法进行分析化验并给出合理、准确地分析报告,能从事生产技术操作、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企业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多数企业将产品质量视为关乎企业信誉和命运的生存之本,一方面企业定期培训质检在岗人员,另一方面还逐年招收部分工业分析类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来充实队伍,由此导致近年来工业分析类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1建设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目前在各职业院校中,由于教学改革推进力度不一,使得工业分析专业教学尺度不统一,无法跟上检测行业新形势对分析化验人员的素质要求。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试题库等要素齐备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来规范和统一教学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1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自治区有获QS证食品生产企业3492家,其中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2027家,在全区六大支柱产业中,仅次于能源、冶金建材工业排第三位。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符合内蒙古自治区资源特点的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轻化工和食品加工生产基地。企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另外我区的能源和化工企业近几年也在飞速发展之中,目前,我区仅化工企业就有约1200余家,在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对全区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30家中的32家化工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率占总数的13.91% ,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约为化工类专业的30%。未来五年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约为2万余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成必将对我区农畜产品加工和化工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升给予优质的教育服务。

1.2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广“示范校”建设成果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和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几年来随着示范校各项目的深入开展,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团队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收获了一批批教学改革成果,形成了一批适应分析化验岗位群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个性化优质教学素材,若能将这些资源与区内甚至全国其他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所共享,做到优质教学资源跨院校、跨地区,在任何时间段均可通过网络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无界化的服务,使示范校的建设成果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目前还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各院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各有特点,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个性化校本教学资源通常缺乏通用和普适性,且建设的成果无法实现大范围共享等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采集和固化各院校优质教学资源中的共性部分,全面推开共享,为兄弟院校在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1.3为专业群在校生和从业者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开放式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会满足高职院校专业群在校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还为食品、化工和农畜产品加工类企业从业人员、社会学习者学习咨询、培训和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搭建了一个的重要平台。

从在校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拓宽了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此外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库还可以了解专业群所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从教师教学实施的角度,通过资源库教师可开展专业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一方面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受众与目标,利用资源库中的已有模板、手册与丰富的素材来进行课程的开发;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库中的素材资源可以为教师备课和教学实施提供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避免不同教师间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学尺度和标准的统一。

从企业和社会人员使用的角度,资源库建设项目一方面可为企业和社会从业人员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学习指导、学习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平台,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库了解学校人才培养情况与毕业生培养信息是否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同时还可企业用人标准。实现人才培养、学习、就业与招聘的有机结合。

1.4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发展

通过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可进一步深化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课程开发顺利推进,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平台。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主动式、协作式、自主型学习和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2结语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和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多年以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打造专业、办好专业、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围绕食品营养、生物发酵、环境监测以及煤化工等行业对工业分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提出了构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由知识牵引型向技能引导型转型下教学资源库构建与应用的探索,经过为期三年的示范校建设,通过规范和整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群教学资源,逐步统一文本、图片和视频等各类素材的建设标准,避免教学资源库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视频、知识题库、校本教材、电子教案等要素齐备,共享运行机制良好的教学资源平台,经过近三年的运行和不断完善,目前在校内工业分析与检验、环境监测与治理、食品营养与卫生等专业教学使用效果良好,相信随着资源库的日趋成熟,在不久的将来,它不仅会服务于本校的专业群建设,也会为分析检测行业从业者及兄弟院校相近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摘 要】近年来,很多企业对高技能化验分析人才的需求很大,而多数高职院校忽略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教师综合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工业分析与检验 职业技能 课程设置改革 职业技能大赛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许多行业如冶金、化工、食品等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都很大,然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仍然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矛盾的关键在于,企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技能强的高素质人才,而高职院校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培养模式上受到传统教育的束缚,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了探索。

1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1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起步较晚,在课程设置上,多数高职院校偏重理论课程的教学,忽视了实训技能课程,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很多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运用,毕业后也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考核方式单一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成绩评定基本上是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一般没有详细的评分标准,一般由任课老师主观给出一个分数,期末成绩由任课老师根据考卷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的结果,不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实践技能的提高。

1.3教师综合技能还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接受的是大学学科传统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从本科院校走入高职院校后,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的应用明显不足,不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和需求,导致教师在授课时只重视理论的讲解推导,而实验内容比较少甚至没有,进而学生也更热衷于学习理论性强的知识,对动手实践没有热情,这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目的。

2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对策

2.1课程设置要重视职业技能训练

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理论课程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不盲目追求基础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结合企业的现状,贴近市场,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程设置进行修订,相关课程可进行适当的重组和整合,如可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整合成一门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在教材选用方面,我们尽量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实用性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加实践训练课时,每门课程可开设相关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在每学期还安排几周校内实训,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如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操作、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耐心指导。通过训练,学生操作的规范程度、耐心、信心都大大增强。

2.2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的考核

在学生成绩评定方面,除了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外,还应对实践技能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不能只以实习报告定成绩,要对实验过程综合考核。监考老师全方位跟踪学生,根据学生操作步骤是否正确、操作是否规范、结果计算的准确度与精确度等对学生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视,使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落到实处。

2.3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师要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分析检验的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实践运用。目前,我院十分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娴熟的实践技能;既可以胜任理论教学,又可以指导学生实践。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企业办学,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下厂矿实践学习,提高实践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也可以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来兼任教师,使学生在学校就可以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动画、图形、声音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分析天平的使用时,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由于初次接触很难看清楚,可以把相关视频资料重复播放给学生看,通过视频直观的演示,学生可以看得很清楚,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教师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先进仪器和相关技术的前沿发展,将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职业技能大赛要求选手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通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职业技能。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可以与企业接触,向企业和社会展示自己的技能,使企业了解学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带来了方便。在我院举办的“冠捷杯”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职业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的挑战,也是对教师的考验,“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在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加强学习,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规范操作,熟练地掌握技能,这对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有明显的好处。

2.5以职业技能鉴定为载体,推行“双证书”教育

学生的职业技能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平,需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来检验。职业技能鉴定能激发学生培养专业技能的自觉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也便于企业选择人才。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全部参加云南省第72职业技能鉴定所化验分析工技能鉴定。考试内容包括:碘量法测定铜合金中的铜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循环用水中总铁的测定。考试过程中,考官全程跟踪,对学生现场提问,观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滴定是否过量等一一记录并打分,再根据学生数据处理的结果综合评定,参考学生的合格率可达98%。学生在就业时,既有毕业证又有化验分析工证书,深受企业欢迎。

3 成效和展望

通过这些培养方法的改革,我院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已初见成效,学生的操作规范程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同时,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促进,推动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今后,我们始终要以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线,使学生掌握企业必备的技能,与企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真正成为适应社会的技术型人才。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能考核办法的研究

【摘 要】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2+3”“3+2”学生及专业老师的技能考核办法及其实施。

【关键词】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技能考核

广西有着得天独厚的有色金属资源,河池市内已建有广西河池市南方有色集团、广西金山铟锗冶金化工有限公司、南丹县吉朗铟业有限公司、河池五吉有限责任公司、南丹新南星矿冶有限公司等多家冶金企业。随着河池冶金工业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拉动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冶金企业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出具有更高技能操作水平的学生,专业课程的设置、操作技能考核都必须合理化。下面就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的考核展开讨论。

一、专业发展现状

(一)学生的基础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多数高职院校的招生方向已经侧重于“2+3”“3+2”。但是这部分中职上来的学生跟普通大专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化学基础。中职的学生化学知识基础薄弱。二是学生的品行。因为在中职阶段着重强调技能学习和训练,文化素质教育相对欠缺,部分中职生综合素质比较差,个性极其叛逆。所以如何使这部分中职上来的学生顺利地完成大专学业,掌握好一门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拿出与普通大专较为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技能的考核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二)目前专业课的考核方式

目前无论是普通大专还是“2+3”、“3+2”或者五年一贯制,实行的都是“40+60”或“30+70”的考核方式,也就是没有试验技能操作的科目或纯理论科目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有试验操作的科目平时成绩占20%,实验操作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的期末考试试卷,都是老师提前做好试题库,到期末的时候,由教务处统一抽取一套试题用来做期终考试题,再统一打印,由教务处统一管理保存,到考试当天再由监考老师到教务办公室领取试卷。这种考试模式对于纯理论的课程可能是适用的,如毛邓、马哲等。但是对于以实验技能为主的实训或者实验课程就完全不适用了,只能检验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探知学生的操作技能到底学得怎么样,掌握的程度如何。而且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对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还是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工,所以动手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过硬的操作技能就是职业生涯强有力的保障。

二、技能考核的重要性

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当结合当地冶金企业需要,在实践教学上尽可能结合岗位要求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实际的职业岗位环境中进行训练,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技能操作水平以及职业素养。通过改革,培养适应当地冶金企业需求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高技能人才。每个企业都希望招到能直接上岗而不需要企业再次培训的操作熟练的技能型人才,这样可以节省培训的时间,同时为企业节省了人力、财力和物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要做到让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能毕业就直接走上岗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根据企业的要求,培养出适合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要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操作技能,就必须有一个严格、合适的技能考核制度。很显然原来的考试制度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制定出适合本专业的技能考核制度。

三、技能考核方式的创新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适应企业的需求都要经过检验,而检验的主要方式就是考试。高职院校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所以应该由任课老师自主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对于技能教学来说主要是看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所以对于这类科目的考核主要就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纯技能考核,也就是不用考理论,主要就看学生的技能操作情况以及平时成绩;另外一种是试卷+技能考核,这种方法既能看出学生对理论知识部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了解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所以一般情况下选择后一种考核方法的比较多。

(一)技能操作考核方式

一般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技能操作考核,主要由各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边教学边进行考核,而期末的考试,理论部分的试卷是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一份进行考试,技能考核则是在学期初由专业老师出几套技能的操作试题,在期末考试前三周利用晚自习进行。具体用哪套试题由学院或系部决定。其具体的操作是:由老师提前一周准备好相应的标准溶液和试剂,到考核当天,全班学生提前十分钟到实验室,由系领导当场随机抽取10%的学生参加考核,如果班级人数太少,就直接抽出5人参加考核,其他未被抽中的学生回教室上自习。抽中的学生首先领取试卷,大致浏览试题,将写好姓名的评分标准交到监考教师手中,然后选择所需仪器,清洗,试漏,每步都占相应的分值,准备好后,举手示意。老师检查后继续后面的实验。实验完成后,计算结果,清洗仪器,整理台面,上交试卷,即可离开实验室。监考老师则当场改卷,根据实验操作的具体情况给分。然后将试卷及登记的成绩单上交系部即可。这是系部的抽查,至于院级的抽查,则是在系部抽查的后一周进行,操作步骤跟系部类似,不同的是院领导亲临考场进行视察。

(二)技能考核成绩的计算

平时成绩则包括平时上课的考勤、实践动手过程中的动手情况、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技能考核成绩包括平时实践动手操作的成绩、期末技能考试的成绩、院系领导抽查的情况、实验报告的情况。实验操作重点考核学生已具备的实际操作水平并写出实验报告,考核实际操作水平主要在现场考核,对于实验报告,重点考核对实验的讨论,从中可以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的水平,有无创新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三)校外的技能考核方式

除了学生在校的考核之外,对于校外如企业的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这些课程是没有办法也不可能采取跟其他课程一样的考核制度的。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时不能简单考核几个数据,在进行全面考核的同时要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进行考核。生产实习重点放在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对学生的考评上,以实际生产操作水平为考核依据,甚至考核所测定的数据是否能应用于生产。毕业论文重点放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上,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能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四、本技能考核方式的优缺点

本文探讨的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的优点在于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特别是技能的动手操作,每位同学都特别有动力,学习的效率非常高,效果也非常好。但是还是有其不足的一些方面:只能抽取非常少的同学来进行考核,不能普及,所以还是有极个别同学抱着侥幸的心理。另外也打击到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有些特别爱表现的同学,掌握知识也特别好,但不一定能抽中,这样就非常失落,也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

任何一种考核制度的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慢慢地加以解决,直到最终完善,既让老师满意也让学生满意。无论采用哪种考核方式,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能有一技之长,服务社会。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 要】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证制”教育特色的形成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进行思考。

【关键词】工业分析与检验 特色专业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要求对工业生产的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等进行分析检验,从所得的化学组成及含量来判断其品质的一门学科,是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实际应用上的一个分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素有工业生产的“眼睛”之称。随着河池市矿冶工业的迅速发展,在生产中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企业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技术、技能方面,而且特别强调职业道德、责任心、团队意识、创新意识、行业知识等综合素质。现在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已有10年的办学历史 ,2004年招收第1届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专业高职大专生,2005年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改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确立了“立足河池、面向广西”,以河池地方经济建设产业需要为主的办学理念。自2004年办学以来,为了满足河池市矿冶工业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学院先后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课程体系的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证制”教育特色的形成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了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软硬件资源的改革。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进行思考。

一、工业分析与检验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特色专业建设严格按照广西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坚持以改革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改革教学为核心,以培养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突出办学特色, 系统加强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对经济市场的适应能力。

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背景

河池市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中国的锡都”。全市11个县市(区)都有矿藏,已探明的有锡、锑、锌、铅、铟、铜、铁、金、银、锰、砷等43个矿种205处。锡储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铟产量居世界前列,锑金属储量名列全国第一,铅、锌等金属储量名列全国第二。河池市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把具有河池特色的有色金属工业做大、做强和做好,冶金、选矿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由于河池市属贫困山区,人才奇缺,不少企业新建或扩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加上人才外流严重,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不高、资源浪费大和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在生产中,要降低生产消耗、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环境、确保安全生产等,都需要工业分析与检验提供必要的和可靠的分析检验数据作依据,企业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广西开设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高校虽然有几所,但与矿冶有关的并不多,因此,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颇具特色的专业。

三、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为主体,同时坚持“知识本位”,以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以河池市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了“双证书”、“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了“专业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操作过程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每年都会结合河池市矿冶工业特色,组织专业调研队伍深入厂矿生产一线和聘请企业有多年生产一线工作经历、且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共同讨论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需求及相应职业能力,形成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并根据职业能力需求设置和开发课程,着力构建充分体现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解决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四、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质量高低与否,课程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它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由于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还是按照学科构建。当然学科课程也有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等优点,但从目前高职生就业情况来看,技能是第一位的。显然,按学科构建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高职生的培养。因此,要使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生产相适应,必须对课程进行改革。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充分了解专业与行业现状在基础上,以“素质核心,能力本位”为课程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于生产实际的项目化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体系和基于价值引导的人文化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邀请冶金、化工企业相关专家全程参与,通过对河池市的矿冶企业的认真调查,学院确定将矿石分析和冶金中控分析两门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教材分别采用由冯忠伟教授主编的《矿石分析》、施先义教授主编的《冶金中控分析》。制定并完善所有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并建立完整的电子教案及相应的试题库。

五、研究生层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在适应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职教师资建设模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搞好专业建设、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通过培养、引进或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了具有研究生学历且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或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如有计划地安排具有研究生学历但实践技能不高的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学技术、练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积极引进企业中具有一定学历基础且技能优秀的人才来校进行定期培训或举办讲座,通过再培养的途径提高教师的“双师型”水平;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注重科研工作的推进和教学研讨会的开展,促进校企人员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等。通过以上措施,学院改变了以往研究生层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及来源渠道单一的现状,建成了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具有硕士学位和高级职称,实践应用能力较强、教师素质与学生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了专业建设的需要。

六、“双证制”教育特色的形成

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密切相关,不仅能准确、直观的体现职业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而且能反映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需达到的实际工作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能取得毕业证书,而且能同时取得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院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将专业技能证书所要求的内容与学历教育相应的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的制订结合起来,促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两个体系有机融合,体现职业标准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形成学院特有的办学特色。目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的证书考试有化学检验工(中级/高级)、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化工工艺试验工(中级/高级)等与行业密切相关的证书。

七、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它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建成了基本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严格依照培养高级实用型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贴近生产应用管理第一线的办学思路,逐步完善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校内实训实践所需的仪器设备,塑造了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际工作场合相一致的职业环境。目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基地设有基础化学实训室、分析化学实训室、工业分析实训室、破碎选矿实训室、中控分析实训室、冶金技术实训室及仪器分析实训室等主要实训室。设备方面增添了电子分析天平(15台)、示波极谱分析仪、硫份测定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微波消解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中大型仪器。另外,学院充分利用学院位于有色金属之乡,靠近生产企业的优势,按照“校企共建、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周边7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形成校企资源互补、资源共享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河池市南方有色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金山铟锗冶金化工有限公司、广西堂汉锌铟有限公司、华锡集团凤凰矿冶分公司等企业。

总之,工业分析与检验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够不断适应现代化企业生产一线的发展要求,持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不断提高专业知名度,把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成为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

【作者简介】易灵红(1983- ),女,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基础化学教学。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中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利与弊

课题来源:本文系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中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衔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ZY13204

摘要:项目化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结合中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现状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改革现有陈旧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利与弊,只要发挥优势,弥补劣势,经过逐步完善达到成熟。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益处;弊端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83-01项目化教学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项目化教学在我国起步比较晚,项目化教学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完美的,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1.项目化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项目化教学是指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化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2.项目化教学中的益处

2.1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职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项目化教学是让学生实施一个具体的项目(如:雪花啤酒折射率测定),学生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兴趣浓厚。如果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感兴趣的项目,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项目化教学大多要分小组完成,实施项目的过程多为布置任务、小组自学和讨论、项目实施、小组汇报、总结发言这几个过程。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当前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2.3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项目化教学使学生的基本功比较扎实过硬,实践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3.项目化教学中的弊端

3.1项目化教学不成熟,学生会成为试验品。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任何改革都是建立在传承基础之上的,是对传统的一种再认识和去伪存真的反叛和提高。原有的不能传承,新的又难以开展,教学处于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教育就形成了断层。目前的项目化教学就是处在这种尴尬境地,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不够成熟。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对教师要求极高,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还要有综合运用专业、文化知识的能力。然而据统计现在各中职的教学情况是,教学方式改了,教师却还是原来讲理论的教师,专业技能方面欠缺,项目化教学的经验不够丰富,这样何谈能教好学生?学生就会成为试验品。因此,我们要审慎地对待传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其优点和长处去合理利用和改造它。

3.2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项目化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的探索时间,在探索中会走很多弯路。应当认识到,学生的能力认知水平都是有限的,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放手"学习就很有可能异化为"放任"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较快地形成概念,理解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出现实践理论一场空的局面。

3.3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做项目只为交作业。项目化教学课堂纪律自由,学生不好管理,这样就会导致有些学生完全是在打酱油。而且项目教学对于动手能力强,平时比较积极的学生来说,他就会做的比较多,而对于那些不爱动手的学生,就会浑水摸鱼,什么都不干,这样不仅理论没学到,而且能力也没得到培养。还或许出现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同学们就开始在网上搜集各种资料,项目完成了,结果什么都没学到,或者说迷迷糊糊的什么也不明白。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加强组织和监管力度。

4.对项目化教学的建议

4.1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实践理论都很优秀的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接受顶岗锻炼,到高校、科研院所或相关企业进行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好地了解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培养出更适合企业需求的合格学生。

4.2要保证教学实验实训条件。既要满足教学和培训的正常需求,及面向社会开展检测、检验工作的基本条件,还要改变设备存在档次较低、台套数不足、设备配套性差等问题,能真正让学生实践起来。

4.3整合课程体系。通过专业建设,在基于生产检验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指导下,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中等技术人才目标,进一步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形成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4.4引进社会评价机制,推动专业水平提高。①通过工作过程和职业态度评价学生;②考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水平评价教师;③引入企业用工反馈信息评价教学。

项目化教学存在着利与弊,只要发挥优势之所在,弥补劣势,它必定是应用理念办学的最好工具,更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合格人才。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浅谈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

我院对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通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的探索,建立了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全国普通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中化工技术类的一个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工业原料及产品化学分析、结构分析及污染检测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我院确定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走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教育模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在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即在“应用”两字上下功夫,对与重庆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培养能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一、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存在的问题

1.传统课程体系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层次不符

而目前多数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教材虽然采用的是高职类专用教材,但课程内容多沿用本科课程内容,仅做了一些删减,大部分课程内容较难,不适合基础较差的高职生。

2.教学内容滞后于化工行业发展,实践教学仍落后于企业需求

多数高职院校本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内容滞后,缺乏针对当代化工行业发展实际的教学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多数高职院校实验设施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校外实训基地缺乏,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二、课程改革办法

1.充分调研,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一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需要,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因此,正确定位并制订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尤为重要。首先,要根据人才规格需求和技术发展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完全融入到企业需求中,体现出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为企业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性人才。因此,我院深入企业,介绍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听取企业管理人员、专家、一线技术人员等多方面的意见,明确企业用人需求;对相关企业、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收集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同时向兄弟院校互相交流,整理同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经验教训。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正在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价,进行修改和调整。在此基础上我院提出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就是“工”和“学”并重,在学校的时间和在企业的时间几乎完全一样。

2.全面推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中,往往现在教室中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或实践,将理论融入实践中。而我院通过实行“MES一体化教学”,打破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力主导性的课程体系,把实训室作为教学的主要场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企业当成课堂,由专门的兼职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教学模式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首先通过明确教学目的、优化教材,降低理论难度,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处于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其次可以借用投影仪等较先进的教学设备,改变过去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进行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将枯燥的原理、设备结构、组成等变成较为立体生动的录像、幻灯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将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与基础知识相联系,如学习《仪器分析》中液相色谱仪时,可以和三聚氰胺的测定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觉得自己学的有用处,而不是面对一台台冷冰冰的仪器,一些枯燥的数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大力推行“订单式”教学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需建立与其专业相匹配的、满足教学要求的实训基地。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的实训室有十多个,基本上可以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院除了扩建、完善了一批基础实训室外,新建成工业分析综合实训室、食品分析实训室、药物分析实训室、样品处理实训室,购入了一些大型的仪器分析设备,完全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训需要和教师的教科研需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很少有企业人员参与教学。我院主动邀请合作企业的资深技术员工到我校开展讲座、聘请其为兼职教师,讲企业实际与校内教学紧密联系。同时开展订单式教育,根据不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定向培养人才,既提高了就业率,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5.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

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质量。随着模块式教学模式的不断推行,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界限已逐步淡化,建立一支师风师德高、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我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⑴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习,顶岗锻炼;⑵从企业聘请专家、一线技术员到我院开展讲座,聘请为兼职教师;⑶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⑷选送教师到国内、外名校进行调研、考察、进修,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

我院在2013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新的人才模式运行,一年下来,该专业的同学感觉不错,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技能,通过接触企业,深刻的了解了今后工作的方式以及需要的知识、技能。当然,任何一个专业的改革都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摸索。通过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不断发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项目教学法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摘 要:为提高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过程为基础,对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进行探讨,研究"以行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阐述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与过程,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

关键词:项目教学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教学改革

一、项目教学法的认识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在职教领域已形成了完整的教法体系。[1]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对于学生可以激发其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有: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校,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索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的革新,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2.培训周期短,见效快。项目教学法通常是在短期内、较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并且教学效果可测评性好。

3.可控性好。项目教学法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练习技能。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完成一个项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原理分析项目、制定方案。

5.推动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灵活掌握时间,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及兴趣发展,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并相应提出或设计出既发展个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与学方案。

三、项目实施

1.项目实施条件

1.1项目教学法强调的是能让学生在尽量接近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为此,学校应加大对工业分析与检验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使硬件设备不断完善。

1.2项目的内容,既要能反映一定的知识内容,又要符合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尽量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因此,工业分析与检验的项目必须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并认真钻研相关教材,确定出比较合理的项目任务。

2.明确项目任务

项目内容:椰树牌矿泉水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为了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现场的整个工业分析与检验过程,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从样品采集、方案设计、分析、确定测定方案到实施测定方案的全过程,并能对整个项目用到的知识点、搜集的相关信息及完成过程的体会与收获,整理成册。

3.项目实施

3.1样品采集。指导学生在某超市卖场的椰树牌不同日期、批次、数量的矿泉水进行抽样采集。

3.2制定计划。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国家标准并结合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制定测定方案,各组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个任务需要的时间、药品和仪器等,教师适时给予辅导,引导他们确定合理的、可实施的测定方案。整个过程学生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地学。

3.3实施过程。各小组根据制定的方案,开始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信息,及时做好记录。以第一个任务样品的采集为例,本过程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采集具有代表性样品的重要性,熟悉采集的过程而设计的。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样品采集的资料,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查漏补缺,最后确定采集基本步骤和方案,并将本过程中的资料整理归档,经老师确认后,进入采样阶段。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边干边学,学会思考,获取知识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4.评价与考核

项目评价与考核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为此,我们改变了以往只注重项目结果的评价而忽略对学生过程学习评价的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小组组长都会拿到一份学习任务单,任务单上有要求记录本组同学当天的学习情况,及小组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的评价。另外,在学生递交上项目报告单和实训过程资料时,还可以对其进行口试,就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资料查询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部分。最后,按分权把各评价汇总在一起,作为学生本次实训项目的总成绩。

四、项目教学法的优点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本门课的实施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理论、职业素养、表述能力、又提高了沟通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思维,发挥了学生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确定方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一些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3.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注重了过程性的评价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五、存在的问题

1. 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由于打破了原来的知识体系,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因此,要在专业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普及和应用,还需要教师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项目体系,细化学习任务及其递进关系,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框架;另外,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对学生的分组要合理,充分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避免发生两极分化。

2.项目教学法强调的是能让学生在尽量接近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这要求学校要具备总够的实训场地及相关的设备,以满足项目实施的需求。[3]

总之,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法,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经验教训,才能进一步发挥其优势,为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高职教育以其实践教学为一特色,培养从事工作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素有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科学研究的“参谋”之称。作为一种检测工作,其行业覆盖面宽,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实训技能的熟练掌握尤为重要。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高职教育实现其教学目标的关键。本文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对实训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实训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其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矛盾仍然是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发展不协调,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近些年,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等有力的措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且后劲十足,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所需要实用高技能人才,得到市场与社会的广泛认可。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化工技术类的一个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素有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科学研究的“参谋”之称。作为一种检测工作,其行业覆盖面宽,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实训技能的熟练掌握尤为重要。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地运用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等分析检验技术对生产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等进行质量检验及监控,从事石油化工产品检验、药物检测、产品开发、化验室管理及环境监测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更需要熟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1 实训教学的改革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是指“教学过程工作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环境真实化,教师指导师傅化,学生管理员工化”,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模拟工作过程,学生模拟生产岗位的员工,从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出发,企业全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整合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同时基于工作过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在心理上逐渐完成从学生向员工的过渡,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上岗。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根据职业活动的要求和职业成长的规律,按照职业标准及岗位工作要求,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把实训教学内容进行序化,开发出项目化的实训课程。(2)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摒弃过去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操作的单一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训过程中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有思考价值而又有生产需要的实训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创造性发挥。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特点,通过建设仿真企业的形式,以小组为工作单位,让学生完成“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全过程,达到教学实训目的。(3)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学生、企业生产、检验项目和实训场所有效组合起来,调动学生自主操作实训的积极性。(4)考核方法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训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实验操作考核方法,实行学生项目任务技能考核综合化,可以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等全程进行评价。通过四个措施来保障实训教学的完成: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教材的建设;加强考评体系建设。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行动导向法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对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中也在大力提倡学习和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它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导向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要求教师创设一种仿真工作实际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用脑,而是手、脑、心共同参与,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技能、加强团结合作。选择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等,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中。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中,根据实训内容和阶段的不同,所选取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

3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进行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正面课堂教学(教师讲解分析)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学生在学校实训室进行的样品检测完全取自企业生产线,把学生分成工作小组,由学生自己推荐本组的小组长;然后由教师下达检测任务分给各个小组;各小组领到任务后由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检测方案设计,其中包括查阅国标、查阅文献及相关书籍资料、书写方案及讨论论证;各小组间进行方案评比论证,确定最佳的检测方案;各小组按照最佳最合理的检测方案执行任务,包括试剂的选择、仪器设备的选取、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样品的测定等;测定完毕,进行结果评比,由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讲述整个测定过程的质量控制及数据的处理,小组之间互相监督,相互打分,既考核了过程又考核了结果,体现了考核的全面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4 教学方法的改革

进行了自主学习法、引导课文法、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在《化验员基本能力实训》实训过程中,首先基于工作过程把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岗位工作进行项目化,按照实际工作要求把项目分解成几个任务,然后在任务的引领下,用引导课文法把学生导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充当企业检测员的角色,最后在整个检测任务的驱动下完成项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式的学习。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掌握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方法,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实验操作考核方法,实行学生项目任务技能考核综合化,可以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等全程进行评价。对学生完成实训项目进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统一的评价。过程考核由各小组自我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组成,重点考核组员团结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任务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结果考核是把各小组的测定结果与企业对同一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通过结果的准确度来衡量。这种考核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调动学生严谨认真对待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 基于工作过程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开发实训教材

邀请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召开座谈会,针对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工作内容的描述,通过专家们的描述,弄清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通过专家们描述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教师们清楚了解各项工作的过程、内容及重要程度,并清楚各项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然后再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高职学生基础,编制适应学生的实训教材,我们完成了《化验员基本能力实训》教材的编写,更切合学生实际并直接对应化验员岗位,对学生零距离上岗和职业资格证的获取都有很大的帮助。对工业分析和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硅酸盐工业分析》进行了项目化课改,项目内容紧紧围绕化验员岗位任职要求和技能标准设定,针对性强,突出核心化验能力。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违约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违约现象也呈现了增长趋势。本文结合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对毕业生就业违约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减少违约现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违约

1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1.1 企业提前招聘现象普遍

学院冶金类专业所培养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钢铁企业的需求主体备受青睐。近些年,许多钢铁企业为了保证用人计划的落实,招聘到专业对口的优秀生源,提前来到学校进行招聘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钢铁企业甚至提前一年多就来到学校预定冶金类专业毕业生。但对于钢铁企业的提前到来,学院大多数冶金类在校生往往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缺乏招聘信息判别、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1.2 毕业生就业机会多

由于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眼光”自然也高了起来。据统计,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冶金类专业毕业生548人,目前来学校招聘的钢铁企业已达30多家,提供岗位共计约1400个。在毕业生占据“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出现了以下情况:

(1)毕业生选择企业会考虑企业的性质、企业发展历史、见习期工资、福利待遇、能否解决情侣大学生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企业某一方面的条件暂不能达到毕业生的理想要求时,很多毕业生将会放弃面试机会,造成“有业不就”的局面出现。

(2)有了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总是不满足现状,“这山望着那山高”期盼能进入到“更好的”工作单位中去。

1.3 低届学生受高届学生就业影响大

经调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学生了解钢铁企业的主要途径为:①查看学院就业网企业招聘信息;②查看企业的官方网站;③查看企业的贴吧;④向了解企业的朋友、老师等了解情况;⑤向同专业已毕业工作的高一届毕业生了解情况。以上五种途径当中,在校生向同专业已经工作在企业的高一届毕业生了解企业情况一项最具有说服力,对在校生选择企业起着决定性影响。

1.4 工作岗位分配的随机性

一般情况下,钢铁企业最终确定了录用名单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后,都会要求被录用的毕业生毕业之前半年左右的时间去企业进行顶岗带薪实习。毕业生到企业后具体被安置在什么岗位并不是由毕业生的在校表现来确定的,更多情况下是要视钢铁企业岗位空缺情况而随机确定。就岗位而言,在毕业生心目中有相对主次之分,技术含量高、专业知识运用相对多、操作性强、环境相对较好的岗位被视为主要岗位,比如轧钢生产线上的压下量调整岗位;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专业知识运用少、操作性不强、环境相对艰苦的岗位被视为一般岗位,比如冶炼生产中的烧结、轧钢生产中的产品包装等岗位。

2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分析2.1 由就业特点导致违约现象的具体分析

(1)钢铁企业提前招聘看似给毕业生吃了定心丸、上了保险锁,但其中不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当钢铁企业过早介入时,很多学生不能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作出合理选择,要么等待观望,要么一拥而上全去面试,一些学生事后才发现面试上的企业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去的企业,从而导致违约现象的出现。

(2)就业机会多、就业容易实现使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产生了较强的优越感,但往往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懂得珍惜。就业过程中,由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当用人单位某一方面的条件(比如:住宿条件)暂时满足不了毕业生自身要求时,一些毕业生就会很容易出现违约现象。

(3)前已述及,要了解一个钢铁企业,低届毕业生主要是通过向高届毕业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来了解,但有些情况下,高届毕业生对企业的评价并不够客观全面,他们往往不是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上去评价,而是站在当前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评价,这种评价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低届毕业生的思想,而且容易使正处在顶岗带薪实习阶段的低届毕业生出现违约现象。

(4)由于钢铁企业工作岗位的分配存在随机性,一些被分配到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专业知识运用相对少、操作性不强、环境相对艰苦的岗位的毕业生心中难免会产生较大落差,相对于主要岗位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常常感觉到前途渺茫,从而萌生出违约的想法。

2.2 其他方面导致出现违约的分析

(1)“保底”签约。一些毕业生即便是对眼前工作不是很满意,因为害怕错过机会,会采取“保底签约”的做法,一旦签约后再有更好的机会,便通过违约手段换取更好的工作机会。

(2)诚信缺失。部分毕业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诚信,他们往往把违约作为换取更好工作的手段,作为就业的策略。应该说,这部分毕业生在签约时已经做好了违约的心理准备,一旦有更好的工作,他们就会抛弃诚信,与原单位违约。

(3)虚荣攀比心理。一些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后,常会与其他同学的签约单位进行比较,以此作为判别自己工作好坏的标准,他们缺乏自我认识,不从实际出发,虽然有些企业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但因某方面条件较其他同学的签约单位有差距,就会轻言放弃选择违约。

(4)自我意识强,怕吃苦。目前,高校毕业生已出现90后,因家庭条件较好,生长环境特殊而形成了他们自我意识强、思想多变、吃苦精神欠缺等性格特点。一些毕业生过分看重待遇,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愿放弃所学专业和长远的发展,当看到其他单位的待遇超过自己的签约单位时,便动摇了签约意向。

(5)企业的欺瞒行为。一些钢铁企业招聘时的承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甚至对毕业生有欺瞒行为,而毕业生又因欠缺应聘经验不能仔细辨别信息的真假,当发现企业的实力、发展前景及福利待遇等与当初的承诺相差甚远而无法兑现时,被迫与企业解约。

3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违约产生的不良后果3.1 对钢铁企业招聘工作带来影响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试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建设

摘 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文拟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在对其职业特点、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一点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导向;学习领域;项目化;任务化

目前职业教育工作中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要求,其一是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即职业教育是针对岗位(群)的教育,偏重于技能的发展和应用;其二是人才的素质教育,要在满足职业技能发展的同时,人的总体素质也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对社会需求、社会分工以及个人的发展、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是以一定的社会、地区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教学基本条件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本文主要在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的问题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作一些探索。

我校所处地区为重有色金属生产基地,主要生产锡、铅、铜等重有色金属材料,并兼有化工、环保行业,从职业岗位来说,主要为重有色金属矿及金属产品的分析与检验,兼顾化工、环保的分析与检测,从事矿物原料、化工原材料、冶金及化工生产中间过程质量控制、成品检验及车间分析检验技术管理等工作。

一、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并深入厂矿、车间分析了解分析检验工的工作情况,其工作特点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具有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和机构,采用化学分析或仪器分析的方法,完成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成品以及某一环境中采样的成份及含量分析检测工作;其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反映了学生从事分析检验工职业岗位的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点培养发展的能力,社会能力反映了学生的与人的交往及对社会的参与能力,方法能力反映了学生对岗位能力的适应与发展能力。现具体分析如下:

1.职业能力分析

(1)材料、产品检验岗的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与检验工的材料、产品检验岗位工作,主要有两条工作主线:

工作主线一(日常定量分析):采样试样处理分析操作数据处理分析报告。

工作主线二:采样试样处理定性分析按要求设计定量分析方案(包括分析方法及分析设备)分析操作数据处理分析报告。

其职业能力主要包括:采样及试样处理能力,化学分析装置及设备的选择操作能力、分析仪器的选择和操作能力,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分析检验报告的书写能力,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更进一步要求时,还包括分析方案的设计能力。

(2)分析检验技术管理岗职业能力分析

其职业能力包括:原材料、产品,中间生产环节的分析管理能力,制定或修改相关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以及技术标准,成本核算,安全及文明生产管理,分析检验过程异常情况的处理,岗位人员技术业务、安全技能的提高与培训。

2.社会能力分析

社会能力包括适应性行为和社会技能两个方面,主要是指其独立工作的技能,言语发展及学业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中主要体现在:①对分析检验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②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③与人交往的能力,④自我评价、自我展示能力⑤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能力等方面。

3.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及独立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在本工种中主要体现在:①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②查阅资料、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③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拓展能力,④独立完成检验工作的能力,⑤自我保护能力,⑥创新能力等方面。

4.分析检验工的职业素质分析

对工作认真细致,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熟练掌握分析检测工作的操作技能,熟悉分析与检测专业的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文件,具有较强的协调与管理能力,具有安全工作意识,掌握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积极探索和严谨的创新精神,

二、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能力对学习领域要求的分析

专业核心知识,是指掌握岗位技能所包含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是岗位能力形成的主要内涵,涵盖了人才发展所需具备的基础素质和专业质素。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要求,我们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职业岗位工作的分析与分解;其二是教学层面的分析。在职业岗位工作方面,我们通过对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岗位需求以及岗位工作技能要求作了了解和分析,将日常岗位工作分解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分析、归纳,进而获得主要的学习领域,如下表所示:

学习领域主要是指学生获得岗位能力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学校来说,学习领域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我们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学生的能力发展,教学条件等,聘请相关企业、环保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召开专业课程体系研讨会,以下课题,下厂调研落实、分析岗位能力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对应要求的形式,对学习领域的各要素进行了分解和细化,从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课程体系建设议案,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①公共基础课,②专业技术基础课,③职业技能课,④职业拓展课四个层次的教学结构。这一教学结构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形式

切合的教学模式是完成传统教学模式向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关键,在三年的学制中,从大的层面来说,以基础理论、认知实习专业知识、校内基本训练校外实习顶岗实习为主线完成教学;从细的层面来说,重点抓住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学习,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中采用了项目化、任务化的教学方式,现分述如下:

1.校企联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我校充分利用当地大型国有企业及其它相关部门的资源优势,以“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岗位操作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在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教育培训等方面展开了全面合作,大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毕业生的人才质量。

(1)基础理论向专业理论、实践的迈进

此阶段主要在第1、2、3学期内完成,主要形式为:校内情境式学习校外实习的反复循环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思想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等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学生对专业环境的了解与熟悉,了解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一定的认识和认同,也为后续知识、技能的学习提供专业基础;同时,在基本技能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专业意识,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规范的操作,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基础课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以专业技术基础课培养学生初步的专业能力,在校内强化基本操作技能,校外学习操作规范,完成基础理论向专业理论和实践的过度。

(2)单项检测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过渡

这一阶段为第4、5学期,通过学习领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由单一的组份的测定转为对多组份的分析检测的训练,从教学配制液的检测转为实际生产中的矿样、金属样、环境样的分析检测训练,使教学过程更接近实际生产,分析检测对象与生产中的试样相同,以典型试样检测、结合国家、行业甚至企业分析检测标准的要求,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操作以及设备的维护等方面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基本功,在校内完成对不同试样的分析检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训练,以及职业拓展的学习,校外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分析检验的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拓展职业能力,实现由单项检测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过渡。

(3)综合能力向岗位职业能力的过渡

这一过程为第6学期,我校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为期20周的顶岗实习,完成从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分析检验任务到全部或部分独立完成分析检验任务的过渡,加强职业岗位的综合性技能训练,进一步适应企业环境和企业的管理机制,接受、认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完成学习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化,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2.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岗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学模式中,兼顾岗位工作情境和教学规律、学习规律进行教学,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们通过对工业分析与检验的专业特点,职业岗位要求,作了分析和研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等共同讨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确定了该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并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提出了结合岗位特点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由工作领域转化来的,是“完成的教学化工作任务”,是由学习目标描述的学习单元,包括:学习目标和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安排三个部份组成;在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将教学、学习要求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以行动体系为主线,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知识、技能载体,分解、融合原有的学科体系,以工作对象定专业基础知识,以工作内容定专业结构,以工作方法及工作设备定专业核心知识及技能;针对分析与检验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技能培养规律进行了重构,按岗位能力组建学习项目,按“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领域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各学习领域排序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的原则构建学习情境,将工作能力学习过程细分为单项工作能力的学习和综合工作能力的学习,将学习过程细分为掌握各单项分析与检验方法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对综合分析知识、技能运用的学习,使学习领域目标化、任务化,加强岗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项目化

学习领域的目标化、任务化,决定了教学过程的项目化,根据职业岗位的任务、目标,对完成这一任务和目标的技能要求和知识支撑进行了分解和划分,确立了相应的项目目标,以技能培养为明线,掌握相关知识为暗线,按照项目设计教学进程设计进程实施成绩考核的程序进行教学,着重抓住①项目任务的明确性;②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在教学内容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③教学项目的细化性,在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中,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是完成综合性项目的基础,也是掌握基本技能所必须的支撑点,同样,对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也不可能通过一个学习项目就达到其能力要求,也需要对其进行项目的划分,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④教学进程的兼顾性和综合性,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能力培养,在肢体技能上要求细致、准确和规范,在心智技能上要求了解分析试样的来源、状态、特点,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要点,操作对象(设备)的操作规程;⑤成绩考核的综合性。

(3)学习情境任务化、岗位化

就分析与检验专业来说,其校内学习情境的任务化、岗位化的实现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校内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的生产环境关联性较好,在表面形式上实习、实训的程序与企业中的试样分析过程相似,基本过程都是取样(含试样处理)溶液配制(含标准溶液的配制)分析操作分析结果处理出表(分析报告单),但从教学的角度以及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来说,是有巨大的差异;经过我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专家共同努力,提出了①学习目标任务化、岗位化,根据对学习领域的细分,确定了项目教学的任务,在每一项目中提出一个在能力要求和知识支撑的学习任务,围绕这一任务落实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设施)、教学过程设计、考核办法;②理论教学引导化,在理论教学中,以互动式教学为主,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线索,在分析检验原理上引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分析检验原理;③实训教学岗位化,从取样到出结果的整个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态度上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在操作上培养学生注重工作程序,规范操作动作,在协作上培养学生的分工与沟通能力,在分析检验结果的陈述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待分析检验结果准确性上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在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工作作风;④成绩考核多样化,学生成绩由:理论成绩、作业情况、实践操作考核三项组成,其中实践操作考核由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考评三项组成。

(4)实践教学层次化、综合化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岗位能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校与相关企业、部门签署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聘请了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专家共同分析研究,制订了实习实训内容、时间、实习方法和步骤、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实习教学,主要体现在:1.岗位技能的培养同样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分层次进行;2.适应工作环境、强化岗位技能,学生到企业完成实践教学,采用“跟班制”,即每一名学生都由一名固定的师傅传、帮、带,其作息时间与师傅相同,师傅负责学生的实习教学、人员管理、安全管理等,使学生了解、熟悉进而适应工作环境,通过看、听、问、做,逐步学习操作技能;3.实践教学中强化理论支撑,分析与检验专业有其特殊性,其岗位技能中的心智技能占有较大比重,从试样怎么处理,到试剂选择与“量”的加入、分析检验方法要点的把握都属于其心智技能的范畴,为此,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对其岗位技能操作的每一分析检验步骤的理论支撑的学习提出了要求,采用学生自己检索、收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分析方法及原理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岗位素质和岗位能力;4.顶岗实习的综合化训练,通过前期的校内、外学习,学生已完成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至单项分析检验任务的学习,在顶岗实习中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和毕业设计,进一步加强综合性训练,做到,技能鉴定重在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分析检验方法的掌握,毕业设计考核学生对岗位工作任务综合能力,从试样的采集至出分析结果,涉及到了试样的处理、分析方法的选择,仪器(设备)的选择,干扰元素的排除、分析步骤的安排,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等综合性问题。通过技能鉴定的重操作,毕业论文的重理论运用,再次完成学生的综合性训练。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高专工业分析专业英语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之间的关联,强调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相联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高专 工业分析 专业英语

工业分析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体系中的一种,科技英语是指用英语阐述科学技术中的理论、技术、实验和现象的英语体系,工业分析专业英语即为其中分析与检验领域中用来阐述各种理论、技术、过程和现象的英语。《工业分析专业英语》是培养高职高专工业分析及相关专业人才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英语原著和报刊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接触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及有关的英语知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的今天,熟练掌握专业英语是学生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一个必备素质。

本文主要介绍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之间的关联,强调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相联系的重要性。

1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

专业英语并不是简单的等于英语语法加专业词汇,它的语言体系及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特点。正确认识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的关系,可以使两门课的学习相辅相成,达到共同提高。

1.1联系

(1)构词法和词性转变。专业词语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记忆,这就需要在词汇教学中补充构词法知识。学生第一年的公共英语学习中,对英语单词的构词法有系统的学习,这为他们学习专业词语及专业词语构词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元素的英文表达很多都是以-ium结尾的。这些以-ium 结尾的单词的字头与元素符号相符合:如calcium代表Ca(钙),aluminium代表Al(铝)等。专业英语中,词语常常是混成的,如:redox =oxidation + reduction 氧化还原作用=氧化+还原;bromocresol=bromo+cresol溴甲酚=溴基+甲酚;electrochemistry=electrical+chemistry 电化学=电的+化学。

专业英语词汇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大量缩略词或符号使得词汇最大简约化,如EDTA(ethylene diaminete tetraacetate,乙二胺四乙酸),ppm(parts per million)百万分之一,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三磷酸腺苷)等。

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一样,都存在词性的转换的规律,如:

滴定 titrate(动词)titration(名词)titrimetric(形容词)titrant(名词,滴定剂)

中和,中性 neutralization(名词)neutralize(动词)neutral(形容词)

(2)语法教学,分析句子主干。进大学以后,有些同学对高中阶段所学的语法知识已逐渐遗忘,而专业英语的特点之一就是长句多,所以重视语法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句子主干结构的能力至关重要。我们知道英语的句子和汉语句子的最大区别就是结构严密、主谓分明,搞清了句子的主要结构理解就不会太难了。阅读专业英语文章遇到长句时,应该学会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句子,首先粗略的看几遍,心中对这个长句大体有个轮廓之后,然后再进行语法分析,即辨析句子的主干和分支结构。之后,再把分支部分往主干上添,如修饰主语的定语,修饰谓语的状语,以及一些从句等等。

1.2 区别

(1)词汇的专业性。化工专业英语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词汇方面主要表现为生词多、词汇专业性强、长单词多、专有名词多等特点。在化工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专业词汇的学习是一个拦路虎,甚至有些普通词汇看起来似乎很熟悉,但是其具体的词义选择也是一个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了。比如:concentration,大多数同学一见到这个词,就马上想到“集中,专心”,而实际上,在分析专业英语中,这个词最常用的意思是“浓度”,如molar concentration表示摩尔浓度;再比如cell,常见含义为“细胞”,但是专业英语文章中可以作为“电池”,如electrochemistry cell 意为“电化学电池”;再如positive 和 negative,公共英语中常用的意思是“积极的”和“消极的”,而在专业英语中常常采用另一种翻译“正的,阳的”和“负的,阴的”,如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ge为“正负电荷”之义。

(2)被动语态多。据统计,被动语态的句子在科技英语中约占1/3,比非科技英语中被动句出现的频率高一倍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在科技论文中着重讲述客观现象和科学真理,在意思表达上被动语态通常比主动句更简洁明了,与日常英语和文学作品不同。

(3)文章中长句多。一般说来,专业英语文章的句子结构比普通文章的句子结构更复杂,长句很多,逻辑结构非常严密,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困难。理解专业英语的长句常常是一个令学生头痛不已的问题。因为专业英语文章具有此特点,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了专业词汇并不代表就能读懂专业文章。

(4)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紧密。对初学者来说,即使词汇句法均没有问题,但在文章的理解翻译过程中常常词不达意,不能以专业的口吻译出。这种现象主要是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遗忘或欠缺等原因造成的。

如《工业分析专业英语》中课文“Redox Titrtion”,若学生对氧化还原的理论知识已有所学习并较好掌握的话,那么这篇课文学习起来就很容易,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性;反之,即使老师认真讲解,学生也未必能理解,还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提高。

2 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含义(Information Retrieval),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所以它的全称又叫“信息的存储与检索(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这是广义的信息检索。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仅指该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查询(Information Search)。

文献检索中检索工具和检索对象很多是英文的,专业英语是文献检索的语言工具,文献检索又是专业英语的应用,把两门课程相结合成,使学习更系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文献检索》课中CA 章节,以及从外文网站获取信息,如专著、论文、文摘、产品说明书、标准、专利等,有大量专业英语的内容,如检索关键词,所得文章的摘要乃至全文,实用性强,又能增加趣味性,从而学生能更好的认识和学习专业英语。

《工业分析专业英语》中各篇课文均为英美等国的分析专业的期刊、文献,在每篇课文结尾处均有斜体字注明,如 selected from“Brown,P. R. Analytical Chemistry,1990,vol. 62,pp. 995-1008.”,讲课时可与文献检索知识相联系,将此含义授予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根据课后注明在网上搜索相关文章,这样既学习了专业英语,也练习了文献检索的使用,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 结论

工业分析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正确处理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的关系,有利于各门课之间的学习相辅相成,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同时使得专业英语的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教改新思路:重点培养工业分析专业应用型人才

摘要:本文对中职生的素质做了客观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五个方面提出教改思路,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以培养工业分析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二、调整课程结构,提高现代化技术仪器分析学习的比重。三、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增加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技能培训 工业分析 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普通教育,其培养目标就决定了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在保证基础理论学科科学性的前提下,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要对本课程所属学科内容进行分析与取舍,正确处理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关系,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通过综合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缩短传统的学历教育与职业第一线需求的差异。同时为了能使学生与生产实际保持零距离,还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使他们成为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娴熟技艺和高超手艺,受单位欢迎的劳动者。技能培养不能纸上谈兵,工业分析应用人才的培养尤为如此。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研究,对中职生的实际素质作了分析评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具体进行一些教学改革和尝试。

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生从年龄、生理上讲和普高学生相差无几,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得中职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又有很大不同。尤其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年年扩招引发了普遍的“普高热”,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认识有了偏见,再加上初中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加,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不愿轻易选择职业教育,使得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笔者通过多年观察发现中职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偏好动手操作,但同时普遍存在以下缺点:思想上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少学生没把精力用在学习上,而把较多的时间花在了上网、玩游戏和交朋友、谈恋爱上;中职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学习基础差,尤其是理化成绩不好,造成听课困难,很多同学反映上课听不懂,畏惧、害怕、甚至讨厌上课;个别学生缺乏基本的荣辱观、是非观,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容易偏激。

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群体,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老师比教书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及其他基本素质,从而使中职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

目前,对于分析工作者,单位的分析样品杂而多,每个分析人员需学会多种样品的分析和多种仪器的操作使用,每个样品的前处理过程又不尽相同,有些样品前处理还很复杂,需要时间长,仪器调试过程也很麻烦费时,为了节约时间分析工作者往往需要“一心二用”一边调试仪器一边处理样品,所以分析人员不但要有很强的分析技术,还应具备头脑清楚冷静、认真仔细、有耐心、能吃苦耐劳等优良的品质和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等等。有些部门需要“稳、准、快”的快速分析,没有清楚冷静的头脑和一身硬功夫是行不通的;有的部门需要每天做重复的工作,要没有耐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万万不能的:若有的分析结果刚好落在产品质量控制点左右,就需要多次复检,没有认真仔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不行;要做仲裁分析没有诚信的职业道德更不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全方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不但要培养扎实的基本技能,还应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认真仔细的性格,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他们对工作对国家很强的责任心,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使学生成为“德能兼备”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工业分析专业中仪器分析学习的比重

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必须结合学生就业所需,突出他们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中职学校的课程总体结构可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文化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技能课程模块。学校在开设技能课程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对该技能课程的要求和标准,制定技能实训计划和标准;第二,课时量要满足训练目标的完成;第三,要提供必需的实训场地,以保证技能训练的目标完成;第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技师上课,或者到企业进行实训。

通过我们调查研究发现现行的国标或企业用的分析方法中仪器分析方法占到80%以上。分析仪器种类繁多,各类分析仪器其原理各不相同,结构复杂,同一类分析仪器操作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厂家的同一仪器配有不同的计算数据处理系统。就目前我们的中职学生水平,他们普遍反映学不懂,学习起来很吃力。因此我们调整课程结构,加大仪器分析学习的比重,教学中我们还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和过程尽量通俗化简单化,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多增加一些实际有趣的实验,比如食品中有无添加剂,饮料中有无色素(如柠檬黄)。辣椒面中有无苏丹红,食品加工过程中是否产生有害物质等等问题。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适应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

另一方面。分析仪器的调试和数据处理离不开计算机,国外先进分析仪器的操作系统又都是英文版的,不同仪器软件各不相同,同类仪器各个厂家所配软件也不相同,就是一个厂家同一仪器软件也在不断更新。要想在实际生产中能很快学会仪器的使用,工作能得心应手,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本技能是肯定不行的,但没有很好的英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就如同鸟儿折断了翅膀很难再飞得很高了。要想让我们的学生灵活应用各类分析仪器,成为分析行业的能手,成为单位受欢迎的人才,就应该鼓励他们除了学好学校开设的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外,应坚持不间断地学习计算机和英语。

三、增加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发现,课堂上的苦口婆心有时效果并不好,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不但听不进去说教而且还会有逆反心理。但他们爱做实验,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教育,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合格的分析工作者而言,从样品的采集选样,样品的前处理,分析操作过程,结果处理到写出检验报告都需要分析者自己独立完成,同时还要管理实验室。对分析仪器进行维护和简单修理。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分析所用的大型仪器比较昂贵,学校也不可能买许多台,为了能让每个学生有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我们实现实验教学模块化,每一门专业课都进行一定时间的综合性实习,让学生能亲自动手做完样品的全分析过程,几种大型

仪器的教学和实践可分组分类同时进行再相互交换。完全实行全日制的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实效。这样不但能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更多的机会全面学习分析仪器的操作使用,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以适应今后的工作状态。

四、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教学的领导者和重要的参与者,教师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质量。由于中职学校在国民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所培养的学生除少数升人高职院校外,大多数成为当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劳动者,直接加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大军中。作为中职学校,其培养目标就是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毕业生应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有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业的竞争能力;能直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成为有文化、有技能、有能力的劳动者,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也发生了变化。老一辈“企业工人型”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逐渐退休,新一代大学生、研究生毕业的“学院型”教师逐渐加入,中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教学结构方面学科性体系很完整,但技能培训的力度、内容、方法等已脱离企业职业技能的实际需要;在师资能力方面,理论水平可谓今非昔比,但其操作技能方面大不如前。试想这样的教师其自身都难称得上“能工巧匠”,很难让人相信能够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另外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理所当然也应该将目前的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各个行业的新发展新动向新问题告诉他们。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化学分析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实验设置应尽量结合工业生产实际,增加各行业部门的应用实例。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并能上岗操作。这就要求我们学校首先要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改革项目,激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参与实验室建设与科研工作,能不断的更新知识,了解现代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行业发展新动向,建设一批强有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此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决定,定时定期安排教师去对口企业或单位参观并“顶岗实习”熟悉相关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使教育者能不断更新知识,了解现代科学和边缘科学的发展,了解科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了解和掌握目前我国实际生产状况,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模式,其特点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培训,在校学习文化理论课,在企业进行实践培训,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多于在校学习的时间,培训很大程度上是以实际生产为基础的,学生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最先进最实用的技术,毕业后可直接投入工作不需再培训。

我们应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现有的实验实习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广泛参与对学生的实训,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可在企业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技术攻关课题,由学校研究攻关,双方派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结合企业课题的现实性,学校导师的理论性、企业导师的实践性等各方面的优势,并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与训练设备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等各方面的资源,使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在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互补中得到提升。学员在课题研究与攻关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查资料,与导师交流、实践、汇报、答辩以及向导师、同学请教中获得资料,撰写论文,同时语言表达、与人沟通、与人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全方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我校已成为西北地区化工行业的实训基地,将为石油化工行业培养一大批实用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