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论文

时间:2022-04-10 10:53: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艺术创作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艺术创作论文

艺术创作论文:版画艺术创作论文

一、数码媒介制作版画的必然性

1.在版画创作中引入数码艺术可以加速版画的发展

将数码艺术引入版画艺术创作,对传统版画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当今时代的需求,给版画艺术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传统的版画艺术全部由手工完成,程序复杂繁琐,数码媒介高科技手段的引入,大大简化了版画的创作过程,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有利于版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2.数码媒介引入版画艺术能扩展版画的欣赏范围

数码新媒介与版画艺术的结合在丰富传统版画内容与传播途径的同时,给传统版画艺术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版画艺术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数字版画艺术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版画艺术家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引入网络流行语言,使得版画艺术所要传递的情感更形象具体,在丰富版画内容的同时,通过数码媒介简化了创作难度,使得作品更容易被欣赏者理解和接纳。

二、利用数码新媒介进行版画艺术创作的途径探索

1.与时俱进地继承与发展数码版画艺术

要保持版画艺术的生命力,就需要对其艺术形式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传统版画艺术中引入数码作为新媒介,能使版画艺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为了保持数码版画艺术的新鲜与活力,除了大量运用科技处理手段外,还需要重视对版画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等进行创新,与时俱进地继承与发展数码版画艺术,使之更贴近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版画艺术所传达的内容贴近人们的心灵,更容易打动欣赏者,与人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2.重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受到人们追求时尚感与节奏感的影响,很多数码版画艺术家为了迎合欣赏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往往忽视了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是版画艺术的灵魂,对数码版画艺术进行创新必须要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辩证分析、继承与发展,保留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运用现代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对其进行再现。只有这样,才能使数码版画艺术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得到更长远的持续发展。

3.保持数码版画艺术的独创性

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对艺术作品的原创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数码版画艺术家要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不断学习先进的艺术表现方法与理念,摸索版画艺术的发展规律,在实践创作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总结,形成独树一帜的具有创作者个人特点的艺术风格。在当今重视人文气息的时代,鉴于人们对艺术作品人文特性的重视,版画艺术家要将人文性贯穿创作的整个过程,赋予作品独特的灵性。结语传统版画在时展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但只有同时代结合才能彰显其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与数码新媒介的结合,能够让传统版画在创新中表达出更强的艺术意蕴。数码新媒介之于版画艺术创作,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创作手法、内容表达上,更重要的是为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提供了焕发生机的动力和与时俱进的力量。

作者:盛婷

艺术创作论文:东西方艺术创作论文

一、东西方艺术创作差异——写实与认识的差异

1.东方艺术创作的写实与认识

东方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重视眼、心、意的结合,作品中突出表现了意中有象,象中有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东方艺术创作虽然也要面对客观事物,但是在事物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之后,艺术创作已经摆脱真实,蜕变为一种精神上的物化方式。从自然物象来说,事物与艺术审美来说,这种交汇的方式并非不知,而是不必去知。所以,东方艺术创作并不重视艺术作品的客观构成,不讲究焦点透视,较为注重散点构成,不重视刻画具体,讲究轮廓勾勒,东方艺术重视二维变化不讲究三维空间,重视欣赏者的感受,不重视创作的物力重心这就是东方艺术创作。

2.西方艺术创作的写实与认识

纵观西方艺术创作史可以发现,西方艺术创作主要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写实派,一派是抽象派。写实派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事物把握具有客观性,这种科学、真实的精神贯穿于创作的始终。艺术家对事物的观察研究主要是写实,艺术创作需要固定的视点、环境,换言之,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动对象的位置,而且还要严格依照光学和物理原理,将艺术作品准确地体现在三维空间当中,科学的还原事物,同时,在创作中还可能运用到透视、解剖等专业知识来衡量艺术的准确性。抽象派的创作喜欢极端路线,其创作主要是将事物扭曲,追求抽象的视觉效果及夸张的装饰,还有些抽象艺术家仅仅通过颜色、几何形状来表达个人的艺术情感,甚至是创作过程中的某些潜意识心里。由于抽象派对艺术的夸张和变形,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基本上都与现实相背离,挑战传统道德。上文简单介绍了东西方艺术创作基点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异域文化的解读方面不应该在误读、曲解、偏见、贬损中去玩味异域文化中的“异”,或者是按照自己所想臆造出文化中的“异”,在不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本质和内蕴上,是不可能了解作品中的美感的,这非常不利于东西方艺术的交流和对话。任何一种站在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歧视的立场上对文化差异的曲解都只能让文化交流陷入一种误区。东西方艺术交流中,任何民族文化都具备无可代替的优越性与长处。

二、结语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值得尊重,值得欣赏,东西方艺术创作基点的差异源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在文化的交流方面,不同民族的艺术需要消除各种偏见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进入艺术创作多元共存的轨道上,只有这样,东西方艺术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世界文化艺术才能健康发展。

作者:叶栋波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

艺术创作论文:民间艺术形态艺术创作论文

一、择取记忆介入艺术创作

民间艺术中的这种朴素情怀的艺术形态创作,在我国拥有的受众基础,似乎不次于宣扬大众审美趣味的后现代艺术,它作为贡布里希所描述的“辅助记忆的代码”,或者“面具”后面的“面孔”,也更直接有趣。也可能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共相的知觉”的一种创作途径。我们更看重人的共同记忆中,那些被保留下来作为某种情感记录的承载物,它不具体为一个表情的设置或是动态的协调,而是在那个情境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民间剪纸艺人齐秀花的作品《老牛拉车》,是老牛拉着小牛的温馨场面,老牛像人一样摇头摆尾,像人一样用前蹄托住木车,这种自豪的护犊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她们”(或者说母亲们)温柔又有力的亲情土壤—而这片土壤在中国的家庭观念中,从古至今贯穿着、柔软着观者的心。因此,这种记忆中的视觉一定是有选择的,而它的保留更是需要时间去抽象,去简练,直至成为可以随时从记忆中抽取的情绪经验或是情感的触发点。在民间艺术形态中,这种提取后抽象化的视觉记忆,被大量地存储着,我们揭开其技法的形式的外衣,便会发现其质朴有力的创作理念。于是,我们依此寻找着创作的思路,在《黄孩子》这幅作品中,作者试着将某种身份的记忆转化为形象的内容,这个看起来有点当代漫画抽象感的男孩儿形象被山脉的肌理所填充,西部黄土坡的形与色,成为了男孩儿形貌肤色的组成部分,它是否唤起了那些和他一样来自西部的孩子们的记忆,那些看起来错综交织的山土沟壑,有如人的血脉毛囊一样,是群体的苍白的印记,也是共同守望的成长。这种源于群体记忆的创作途径,带给创作者广泛的受众和不同观点交流的平台。也就是说,我们带着自己的理想参与创作,但语言却是转译为大家共知觉的编码。

二、解译“共相”

“共相”在艺术创作中就好比一座桥梁。在毕加索后期创作中常用的“试错”手段,就是通过匹配和失配来寻求模特儿与画面抽象形式之间的转换关系,从而架桥铺路,帮助西方的艺术创作体系试验图形的情感共相,只是这种共相的萌发,源于作者的敏感细腻的心思,但是掩藏其间的关系并非晦涩难懂。这使得贡布里希了解到即使是现代艺术,也依然是捕捉而非构造。既然是捕捉,便存在于广泛的人的共有意识中,或可以推断出来的逻辑范围内,比如,毕加索画的《弗朗索瓦•吉洛女士肖像》,这张大胆的人物写生看起来是不合逻辑的,如果仅仅是照片的比对,你很难将二者联系起来,甚至会觉得诧异。圆脸、花瓣或叶子形态的头发、果实般的乳房、植物一样摇摆的身姿,这如花一样的女子,在毕加索的观察下,“写实的肖像根本不能再现你。你根本不是被动的人”。为了表现光彩与表情,他甚至改变了对象原来的鹅蛋脸形。这一切直指能引发其他人情感的“共相”,因为没有人必须要认识对象以判断肖似与否,但却可以站在陌生人的角度上欣赏到艺术家笔下的吉洛夫人活泼娇美之处。与此同时,观众根据生活经历判断出人物的状况,进而反复玩味画面中所有的元素可能共同所指的艺术创作初衷,于是捕捉“共相”就并非艺术家一人所为了。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形象的捕捉并非来自某个瞬间,它依旧具有着传统美学中的“恒久性”特征,这种形象的恒常性就如民间的语言一样,简单直接。比如大(人)与小(孩)、多(籽)、美(娘子)、圆(满)等。在民间艺人高凤莲的作品中,虎兽的四条腿向四方旋转,她自己解释说这是飞虎,是从天上下来的。这也是民间哲学所延续的对于生生不息的天地宇宙旋转往复的比拟,二者在朴素的创作思想里得到有效的结合。靳之林先生盛誉“,她的活的有生命的动植物符号,不是乏味的哲学图解,而是哲学艺术形象的创造”。

三、结语

吕胜中先生在《遗失的真相》中提到民间美术的功能性,在精神和生活两方面都要传情达意,举例,情人的绣花鞋垫垫在脚底,身心皆能感到这份情爱。在这里,我们若是抛开其依附于实物之上的功能性,我们就看鞋垫上的荷花、鸳鸯,宛若在池中嬉戏的场景与春天般的色彩,不去注意这鞋垫的形状与用途,它是否也会激起人们心中的美好情愫呢?当然,这说的绝不是图式、图案的问题,而是这里有着“喜闻乐见”的共相。而这一点在老一代的美术教育家那里常常提及,“我们的艺术,第一,人民要看得懂”(江丰语)只不过,“看得懂”在不同的土壤有着相异的记忆传承。所以在艺术创作中,我们不仅关注时代带来的“共相”变化,也在历史悠久的艺术中品察土生土长的永恒的“共相”。

作者:刘勇 范苑 王晓松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创作论文:高原地区艺术创作论文

一、西藏高原地区的虔诚信仰对艺术创作的启示

能够产生创作动机往往先源自于艺术家心灵得到了震撼。在西藏这片神圣的土地,这里的灵光这里的风情这里的虔诚深深的震撼着我们,每每走在布达拉宫的脚下就看到绵绵不断的虔诚的朝拜者,虔诚的信仰触动着我们的内心,更是给艺术创作者们感悟这份真诚,倾尽其心的将这份虔诚灌注在艺术创作之中。

1.在藏传佛教盛行之地,朝拜是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教主仪式。朝拜之时,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藏族的古老文化底蕴和虔诚佛教的深化人心之久,犹如历史的印迹又犹如无形佛性民族文化的沉淀。听着“朝拜”这首歌的旋律,看着“朝拜”者们的言行,不得不为这个民族心生敬佩和震撼!而藏族人们的这种虔诚的朝拜在今天这样越来越注重物质的社会仍然没有改变,让现代更多无论是何种族的人们感悟这种矢志不渝和坚强的信念,这不仅是现代人们肩负的责任,更是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应尽的义务。

2.邯郸著名画家、书法家韩玉臣,他的10余幅以西藏为主题的油画作品在上海展览中心展出,近十年来,他先后多次深入藏区,搜集大量素材,创作了《朝拜》、《沧桑》等表现西藏虔诚信仰的作品。展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琳琅满目,而韩玉臣的油画作品因其特定的西藏题材,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由此也可见现社会对西藏地区文化的重视和西藏所具有的独特吸引力。

3.仫佬族的美术爱好者成朝纪,他的艺术作品《虔诚的朝圣者》《“转山”中的藏族青年骑手》等,都是他用画笔描绘出了藏民族的虔诚信仰,成朝纪创作的作品,记录下了藏族群众宗教活动中的生动片段。

4.在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后,为了抚慰灾难后幸存下来的孤儿国家特此派出了心理辅导小组,使得震后的孤儿得到些许的心理安慰。而在青海玉树地震后,心理辅导小组也奔赴到了青海玉树,但是却没有用武之地,他们心理辅导小组的工作人员甚至还没有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们平静。这件事不得不让我们陷入思考,对藏传佛教的虔诚信仰积极的影响着藏族人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使得藏族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是如此的平静,而从心理层面来讲,信佛带给人们的好处是无法估量的。

5.虔诚的藏民一刻不停的在朝拜,那种的执着和坚定的信仰,让我们不得不为之敬仰!年过六七十的老人在朝拜,几岁的孩子放学后背着书包来朝拜,亲眼所见才相信了这里的一切,不管我们是问路吃饭还是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当地人,他们都是那么的热情质朴,让我们忘却一切生活中的琐碎和压力,净化心灵面对这片圣土,相信也会给更多的艺术爱好者们带来更多关于西藏的新感悟。

二、西藏高原地区的传统建筑对艺术创作的启示

建筑不同于纯工程技术,其中还包括有许多的艺术文化内涵,尤其是西藏高原地区的传统建筑,让我们能更多的深入了解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西藏的传统建筑丰富多彩,内容繁多。同样也是给艺术创作者们提供大量民族特色的素材。

1.西藏著名古城镇大部分位于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夏鲁、狮泉河、萨迦、穷结等地。由于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使得城镇与寺庙结合一体,宗教色彩浓厚。例如著名的布达拉宫,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古代宫殿,进入布达拉宫中精细的矿物颜料壁画,到处弥漫着艺术气息,大量的各种佛像,还收藏有无数的珍宝,可谓是艺术的殿堂,值得艺术创作者们瞻仰、研究和学习。

2.西藏艺术家西热坚参的巨幅油画作品《布达拉宫》,气势磅礴,民族特色鲜明,充分的体现了藏式传统建筑的民族特点,让更多的人们瞻仰这座世界屋脊上的大型宫殿。又如大昭寺内精美的壁画、浮雕、塑像等;扎什伦布寺内保存着的大量栩栩如生的壁画以及传世的珍贵文物;萨迦寺内藏书4万卷可称之为第二敦煌;夏鲁寺为藏汉混合的建筑结构,藏式殿堂,汉式殿顶,壁画精美;都具有独特的风格,都会给艺术创作者们带来新的感悟。

3.藏族人对家居的舒适、美观和整洁都很讲究,处处都能体现出高超的色彩运用能力以及佛教文化对此的影响。他们尽可能用雕刻精美、色彩对比强烈和佛教内容有关的图案来装饰家具和房屋,内部整体感色彩斑斓,民族特色气息浓厚,就连毛毯和地毯的图案设计纹样也别具特色。

4.藏族建筑艺术造诣很高在建筑设计上注重建筑功能与艺术的统一。藏族建筑艺术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三、西藏高原地区的传统绘画对艺术创作的启示

西藏传统绘画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藏族的传统唐卡绘画艺术弘扬了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主要反映的是宗教的内容,除此之外它反映的内容还包括了藏族传说中世界的形成、藏族的起源、诗歌、戏剧、美术、民间传说故事等等。它的突出特点是以画言史,以画叙事。

1.西藏唐卡艺术是藏族在雪域高原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以特有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审美心态营造出来的绘画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对现代的艺术创作的题型、造型、色彩等多方面起着影响和启示的作用。

2.藏族传统绘画是藏族固有的特殊的表达方法,是几千年历史孕育的文化结晶。丹巴饶旦是当代西藏三大主要唐卡画派——勉唐画派的大师,在他的艺术人生中为西藏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现代的艺术创作与西藏传统绘画的结合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只有坚持继承优秀传统绘画文化,勇于创新和探索,才能在新时代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创造新的奇迹与辉煌!

四、结语

西藏高原地区的雪域风光、虔诚信仰、传统建筑、传统绘画以及民俗风情等都是给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造力、生命力和创作灵感的源泉,成为了灵感所需要的外界信息,从而给艺术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创作动机和素材,为人们做出更多好的艺术作品。在我们为西藏人民智慧和虔诚的信仰为之惊叹的时候,让现代人们用一颗有耐心有信心平常心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让更多的艺术创作者去探索研究和发展西藏。

作者:宋玉竹 单位: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创作论文:教会音乐艺术创作论文

一、教会音乐的基本内容

尽管教会音乐作品的数量之多是根本无法完整统计的,但由于基督教信仰有着很好的传承性,所以根据其歌词内容进行基本的分类介绍还是可行的。在当前阶段,对于一般信徒和普通民众而言,教会音乐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感恩与崇敬之情的赞美诗歌

在许多地方,教会音乐都被冠以“赞美诗”的名称,可见教会音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的乃是对信仰对象的赞美与敬拜。这一类诗歌的诗词集中描绘“神的创造”和“基督的救赎”,曲调既有颂扬式的高亢激昂,又有感激式的舒缓深情,所抒发的情感丰富细腻。在纪念耶稣基督为人类受死复活的“圣餐”(即“弥撒”)仪式中,体现得尤为充分。这种崇敬感恩的思想情绪,将人沐浴在“神创造与救赎的恩泽”中,借着“近距离接近上帝”而获得心灵满足。这类教会歌曲的可贵之处在于让人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优越,自己将要承受的美好事物是何等的丰富,而生发感恩之心和积极盼望。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的生活因他的与神的实现活动相似而享有幸福。”

(2)反省与解脱性质的忏悔类诗歌

基督教信仰一方面引人向善,一方面也不忘提醒人性的软弱和丑恶(原罪)。教会音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描绘人在堕落的光景中而有的反省与忏悔。这一类诗歌诗词内容有的是引用《圣经》中人物忏悔的故事,有的是诗人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所作,基本的追求都是在良心的定罪下寻求“神的赦免”而获得解脱,曲调一般比较沉重悲切。唱或听这样的教会音乐会让人经历一种心灵的洗涤,或是伤痕的医治,进而情不自已潸然泪下,即基督教所谓的“圣灵感动”。然而从艺术功能角度来看,引导人剖开层层遮掩,直面的自身的软弱与羞耻,用艺术的光芒除去内心深处昏暗,获得灵魂的解脱与自由,是不容易的。

(3)分享与传承性质的福音类诗歌

基督教能遍及各地,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是与其高度重视教义的推广、自身有一系列传扬福音的方式分不开的。教会音乐当中的福音类诗歌与中世纪的“宗教神迹剧”,以及后来的“宗教清唱剧”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类诗歌的主要目的是向不信的世人宣扬“耶稣基督拯救世人的好消息。”歌词内容主要是讲述《圣经》中的福音故事,出于吸引会众的目的,音乐曲调与结构一般都会因地、时而制宜,既有像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亨德尔的《弥赛亚》这样专业化的宏伟篇章,也有融合黑人灵歌音乐、印第安民歌等艺术元素的地域性、流行性的短小歌曲。这种以传承与包容的态度,来创作并传播以普世价值为引导、以分享美好事物为目的的艺术作品,也是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

(4)宣扬和谐与归属感的信徒聚集类诗歌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本性决定了人们愿意共同生活,与朋友或好人共享那些他们拥有所有本性上就是善的事物,要比与陌生人共享更好。”相对于其他宗教而言,基督教更看重信徒的聚集,注重培养并维持一种“团体的理念与气势”。在信徒聚集时,借着全体一同高唱诗歌的方式。一方面凝聚会众的思想情感,挑旺对信仰的热情;另一方面使会众之间彼此和谐,如置身于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之中,借此使众人坚定信仰。这一类诗歌的歌词内容主要体现《圣经》中关于信徒间“彼此相爱”的教训,或是互相的鼓励、劝勉、安慰等言辞。曲调以活泼欢快,热情洋溢为主。“团队精神”在当今社会非常被看重,通过“合唱歌曲”一类的艺术形式将个体的人联于一个有活力集体的现象也是比较常见,但有效的维持个体之间的和谐、集体对于个体的归宿感,依然是一个更高层面的要求。

二、对当前艺术创作的启示

抛开西方音乐历史中浩瀚的教会音乐作品,即便是在今天的中国,当你随便走进一座基督教堂,随便翻开一本厚重的《赞美诗集》,都会被其中丰富的内容所感染。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多年来,被一些“有识之士”评为“原始愚昧”的“精神寄托”,为什么会如此吸引、感动并慰藉人的心灵?作为艺术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面对基督教在中国快速传播这一事实,是否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多少有一些原因是与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艺术创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或不足有关的。尽管“人文关怀、以人为本”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但在当前具体的艺术创作中仍会由于缺少有效的途径和清楚的定位而收效甚微。通过以上对教会音乐简要的介绍分析,或许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1)我们的艺术创作应更加关注人的心灵健康

而不只是情感上的娱乐,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教育或者美育的层面上,应对人深处灵魂的渴望有所慰藉和关怀。并且,随着艺术学科专业化的加强,对艺术作品深层次的感性体验会更容易被忽视。“一旦某件艺术产品获得经典的地位,它就或多或少地与它所产生所依赖的人的状况,以及它在实际生活经验中所产生的对人的作用分离开来。”鉴于此,艺术通过感性体验对人心灵的关怀,应该接着技术手段的强化得到进一步加深,而不应被技术理论的框架所束缚。例如:巴赫的清唱剧、贝多芬的交响曲等众多音乐作品当中所蕴含信仰和追求,要比其中的作曲技术手段更值得我们去体验,也更能引起我们深处的共鸣。

(2)我们的艺术创作应借着直面人性的软弱

甚至内心的阴暗面,进而帮助人们建立反思与批判的意识。但这不等于消极的否定人性,而宣扬“颓废文化”,应该是在反思中让精神境界不断升华,在批判中引人见光、向善。人性的复杂是不争的事实,遮掩与自我麻醉是没有意义的,教育的功效也是有限的。对许多成功的艺术家来说,丰富的生活感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赋予他们直面人性的能力泉源。例如: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获得一致好评,并非仅仅是由于影片所展示的内容,而是以冷静、客观的视角对人性作出了深刻的、淋漓尽致的记录,使人对今天的和平有更高层面的珍赏。这要比许多人痛诉战争的罪恶、法西斯的人性泯灭或宣扬和平的政治口号,更能发人深省。反观当前在我国热播的诸多“抗日神剧”,又有几部能达到这一层面呢?

(3)我们的艺术创作应具有更强的普世包容性

尤其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以更为开放宽阔的艺术视野去学习和创作“世界级”的艺术作品,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多年来,欧美、日韩借着“好莱坞”“、摇滚乐”“、韩剧”“、动漫”、“MV”等艺术载体在全球推广其社会理念和价值观。我们一面把它定义为“文化侵略”的行径,而另一方面又甘心接受、甚至是开心享受这样的“侵略”。究其根源,是这些艺术作品在敏锐捕捉人性的同时,以普世开放的视角观察着、以客观包容的态度诠释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而且经常是把下结论的权利留给欣赏者。今天,真正的艺术创作不能“偏安一隅”,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面向全人类的。民族并非是站在世界的对立面,而是融入其中。普世价值为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推波助澜,“兼容并包”为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改革提供灵感与动力,这在当前的艺术创作中仍是相当宝贵的。

作者:何洋 徐湘 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姻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艺术创作论文:陶瓷佛像艺术创作论文

1陶瓷佛像简介

虽然佛像有很多种材质,但是在我国古代,陶塑作为当时雕塑艺术的先驱,为我国陶瓷佛像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陶瓷佛像制作者通过对佛像的容貌和服饰的雕塑,来反映陶瓷佛像中蕴含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陶瓷佛像是佛教的宗教意识与陶瓷的审美观念在艺术上的反映。目前我国的陶瓷佛像主要有德化的白瓷佛像、宜兴的紫砂佛像和景德镇的陶瓷佛像。

2陶瓷佛像的创作

(1)陶瓷佛像的起源陶瓷佛像起源于清朝康熙统治后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时掌握先进“瓷胎画珐琅”技术的传教士白晋受到康熙的重用,因此很多皇家要求白晋为其烧瓷,白晋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唯独一次例外:有一次康熙过寿,雍正知道康熙是虔诚的佛教徒,而且也很喜欢珐琅彩,所以他请白晋为其烧制一尊陶瓷佛像作为送给父亲的礼物。但是,白晋由于是传教士,他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宗教信仰,因此没有同意雍正的请求,这让雍正很苦恼。最后雍正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白晋把“瓷胎画珐琅”技术传给朝廷中的内官,然后让内官学习烧制陶瓷佛像。陶瓷佛像就这样诞生了,并在我国不断地发展壮大。

(2)陶瓷佛像的特点我们通常在寺庙中看到的佛像大多都是铜塑、石雕或者是泥塑的,这主要是因为铜塑和石雕的佛像比较大,运输起来虽然不方便,但不容易被损坏;而泥塑的佛像容易损坏,也不易修补。如果有的人想把佛像请回家的话,一般用的都是陶瓷佛像。因为陶瓷佛像具有以下特点:

a陶瓷佛像比较容易批量生产;

b上了彩釉的陶瓷佛像更加的美观精致;

c陶瓷佛像的大小可以灵活选择,容易放在家里供奉;

d陶瓷佛像比较精美,具有很好的收藏性。

3陶瓷佛像的种类

目前陶瓷佛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德化白瓷佛像

福建德化的陶瓷佛像具有做工精巧、洁白细腻的特点,其胎骨细柔坚致、釉水剔透光滑、温润如玉,胎壁较厚,但却比灯罩更加透明。德化白瓷佛像的制造主要是通过捏、刻、雕等娴熟的手法,将佛像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将南方人的细腻轻柔完美地彰显在陶瓷佛像中。

(2)宜兴紫砂佛像

宜兴紫砂是我国传统的陶瓷艺术,蕴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凝结着陶艺家的技艺和创造,也记载着古老的文明。宜兴紫砂佛像的创作主要是通过临摹、借鉴和学习壁画、石窟、寺庙的佛像形式进行再创作,利用紫砂土来捏造出风格独异的佛像艺术品。宜兴紫砂佛像的创作深受佛学宗教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艺术设计中主要以菩萨为主要形象,并且以神为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为主要的创作原则,在原形象上力求体态多样、个性明朗。

(3)景德镇陶瓷佛像

景德镇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陶瓷产区,在景德镇也诞生了大量心态各异、精美绝伦的佛教造像。景德镇自北宋时期就开始烧制陶瓷观音,一般多为素胎,之后再施以彩绘。在南宋时期,景德镇陶瓷佛教造像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元展至顶峰,明代开始滑落。景德镇的陶瓷观音透明度高、釉色莹洁、通体施青釉白,能很好地反映出塑像细节的处理。

4陶瓷佛像的价值

陶瓷佛像的价值判断主要是根据其烧制年代和烧制的好坏程度来评定的。在我国雍正时期烧制的佛瓷作品最精妙,因为雍正本人很喜欢珐琅彩瓷器,所以在其继位以后,珐琅彩在我国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因此,雍正时期的佛像在市场上的价值较高,尤其是雍正为康熙烧制的“康熙佛瓷”,由于首次采用了珐琅彩技术,颜料中还加入了珍珠、玛瑙、黄金、白银等磨成的粉末,其瓶身也由著名的书法家题字,因此其价值较大,被定为我国一级保护文物。当然,佛瓷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制作工艺和年代等金钱价值,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平安、保佑等寓意价值。

5陶瓷佛像的姿势与其涵义

(1)佛像姿势的艺术

我国陶瓷佛像的姿势各异,有站着的、坐着的、卧着的,其每一种姿势都有着深刻的寓意。一般来说,站立的佛瓷双手合十,像是要迈开腿行走,表明佛陀在向世人说教,寻找着正在苦难中的人们;坐着的佛陀一般是左手放于膝盖上,右手的手掌向外,表示大地为证,为解救众生不惜一切,代表着佛陀让人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普渡众生;卧着的佛瓷形象来源于佛陀的涅槃情境,一般右侧面向南方而卧、右手支颐,表示卧佛由静变动,造化圆满。

(2)陶瓷佛像的艺术内涵

陶瓷佛像蕴含的艺术含义很多,例如慈爱、信任、财富、洞察等,每一尊陶瓷佛像都有其独特的含义。陶瓷佛像的创作受到各个阶层的喜爱,人们认为只要拥有一尊佛陀就能得到佛陀的保佑。人们对佛像的崇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根基,中国人民早已经接受了佛陀救世的思想,因此陶瓷佛像的艺术内涵包含着中华文化的根基。

6小结

总而言之,利用陶瓷文化传统和佛学的魅力有机的结合,便是我国陶瓷佛像创作的核心。这样一种创作内涵既是对佛学魅力的外溢,是佛教文化通过艺术行为的寄托,也是对我国陶瓷文化的传承和丰富。陶瓷佛像通过陶瓷的材质优势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将佛像的神采欲生、庄严慈悯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陶瓷佛像的创造既继承传统,又紧跟时代的步伐,并通过形象生动且富有生命力的表现去震撼和感动观赏者。

作者:周崇枢 单位:山花陶瓷有限公司

艺术创作论文:敦煌壁画启示动漫艺术创作论文

一、敦煌壁画与动漫艺术相通的元素分析

1.元素之一—动态

动漫是“动”的艺术,以动为本,多是在运动中讲故事。敦煌壁画中,对人物“动态”的塑造是艺术家们对生活精细观察后的成功创作。如敦煌的标志性形象—飞天能成为敦煌的LOGO,源于她的美,而所有的美感来自于她的动态。虽然在敦煌不同时期塑造的飞天体态各不相同,但是她们身体的翻转、扭曲,四肢的伸展、摆动,形成流动唯美的S形,再加上衣裙飘带飞扬的走势,以及背景纹样的流动感,都体现出由力量、运动和速度构成的灵动美。具有动感之美的飞天打破了洞窟中呆板森严的气氛,使观者眼前一亮,使洞穴富有生气。吉林动画学院参照敦煌飞天形象制作了原创动画片《飞天》,片中所流露出来的美感,浓郁的敦煌风格,强烈的本土气息,在今日一味追“日”追“美”的中国动漫市场上,给人唯美的视觉感受和心灵的震撼。

2.元素之二—夸张

夸张是动漫艺术惯用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动漫画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形象的某些方面刻意地夸大或缩小,做艺术上的渲染。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2009年春节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精美绝伦,令全国亿万观众震撼,其创作源头就来自于我国的敦煌壁画。千手千眼观音是佛教密宗中最重要的菩萨之一,多首、多手、多眼是千手观音的主要特征。敦煌壁画中的图像就是根据佛经而绘制的经变图或变相图。这样夸张的“千手千眼”观音造型并没有难倒聪明的古代艺术家们,他们采取了以少代多、相互组合的办法,在观音的身上绘出许多持各种法器、宝物的大手,在大手外边画上千只小手,用小手组成观音的圆轮形背光,又让每只手中长出一眼,这就变成了“千手千眼”,使其多而不乱,美而优雅,法力无边。这种夸张的巧妙创作不禁使人啧啧称赞。在动画片中我们经常能见到,把身体的某一部分在角色上反复出现,表达角色的一种神力或表现一种幽默感,如《哪吒闹海》中的哪吒、《怪物电力工厂》中的小怪物们。

3.元素之三—色彩

形乃近观,色则远观。当观者走向画面时,映入眼帘的是色彩而不是造型,因此色彩对渲染画面神韵有着重要的作用。敦煌壁画的用色受中国文化的五行观的影响。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存在着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敦煌壁画每一个洞窟的建筑、雕塑、壁画都有统一和谐的色调,每一幅画的用色都服从整窟统一的布局。”在画面保持色调统一的基础上,又不乏局部绚丽丰富的色彩。壁画用色以红、黄、绿、蓝、白、黑、褐为主,通过大小对比、形状对比、补色对比、色相对比和冷暖对比,把单调的色彩丰富运用,形成强烈的装饰效果,绚丽又不失厚重,鲜艳又不失朴素。《九色鹿》《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飞天》等动画片都充分借鉴了敦煌壁画的色彩特点,有浓郁的本土气息,既给人视觉美感,又让人心理上产生自豪感。

二、敦煌壁画给予中国动漫艺术创作的启示

1.用虔诚之心做动画

敦煌壁画是以佛教故事为创作母题。最早在敦煌修行的僧人,要自己去塑造一尊心中的佛像,便日夜对着佛像静心修炼,十分虔诚。古代艺术家们在绘制这些壁画时也是怀着虔诚之心。绘制过程不是一种单调乏味的劳作行为,而是一个调心养性的过程。佛理与艺心相连,佛性与人格相连。画者内心的修炼对敦煌壁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画者从精准和美妙两个方面严格把控壁画作品的质量启示,进而达到神正的目的。反思我们当今的绘画行为,是不是有些浮躁?或者狂热追“日”追“美”而失去了自我?古代艺术家们启示我们,只有静心思考,严格要求,倡导人文精神,我们制作的动画才会有前景。

2.用创造之心做动画

在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比例缩短、强劲有力的金刚力士,身姿优美、媚柔姣好的菩萨,愣眉鼓眼、威武勇猛的天王,还有许多兽头人身的天空神怪,如雷神、风神等。这些姿态各异的造型都是古代艺术家们根据佛经故事想象和创造出的形象,以满足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要求。敦煌壁画从无到有,是一个原创的过程,为后人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我国早期优秀的动画片《九色鹿》《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就是受其启发和借鉴的。早期的动画家们不仅借鉴了壁画,还融合了剪纸、戏剧等民间艺术,对其反复斟酌与修改,历经数年才创作出这些具有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的优秀动画片。古人和前人都已给我们树立了如此优秀的榜样。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做自己的动画,要用时代的精神、创新的思维来制作当代的本土动画。如新生代的网络动画《包强》《抢狮头》《飞天》等便是例子,它们让中国动画业看到了希望。

三、结语

敦煌壁画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展现了中国上千年的传统文化。敦煌的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不仅让欣赏者品味琢磨,更值得当今动漫工作者借鉴研究。“动画创作中的原创性就是尊重自己本国的文化形态、本民族的艺术,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光大。这是动画原创性最根本的一点。”但是,只是对传统文化简单地模仿与堆砌是无用的。当今动漫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创造性地把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表现手法完美结合,丰富东方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外来动画不断冲击影响下走中国动漫艺术本土化的道路。

作者:周珺 单位: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副教授

艺术创作论文:我国山水画艺术创作论文

一、李吉君中国山水画色彩的运用

李吉君中国山水画色彩的运用有他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较高的识别度。从中国画的绘画和发展史以来,色彩本是中国最早运用于山水中的,而元代以后一直成为国画山水画家小心翼翼驻足之处,在国画山水运用颜色有建树者则寥若星辰,很多从事山水画创作的大师们都望而却步,色彩的运用把握拿捏得不恰如其分就会被批判为“俗”或“不纯粹”。李吉君先生由于对油画色彩的技法的运用也非常娴熟,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大胆的运用色彩,如同印象派画家一样,比较注重丰富微妙的光色变化,同一景色的四季变化用较为浓烈的彩表现出来,整个热烈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他先后十余次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到神农架写生采风,旨在观察时节变化,如何在创作的过程中把握色彩的差异,务必亲力亲为,获得最直接的感受。

二、李吉君中国山水画笔触的运用

李吉君中国山水画笔触的运用中将个性化的构图、装饰化的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在绘画的过程中是非常讲求笔墨和笔触的运用,我常常观摩他的作画过程,一般先用大笔蘸满淡墨起笔,运笔时候笔触非常大气利落,起先水未干透时候,笔触并不明显,待干了之后,山体及轮廓的走势清晰的显现在眼前,不添不改,层次分明,没有丝毫涂抹痕迹。他的用笔时而工细,时而磅礴大气,秀美壮丽兼具气势宏伟,线、形的变化对比与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聚散的相生相应,这也是一个很突出的特色。起笔落笔的同时一方面包含写意与写实浓墨重彩,注重同时又非常注意计白当黑,比如江流、瀑布、小溪流水,溪涧的石隙,都巧妙的利用留白而表现的非常生动。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林麓间点缀卵石,真实地表现出了卵石的玲珑剔透,仿佛刚被水冲刷过一般的清澈透亮,仿佛身临其境。

三、李吉君中国山水画题材的寓意

李吉君的艺术触角探索在油画和水墨意笔二个画种里,兼得艺道要领和神韵,用两种艺术语言直抒胸臆,较好的表达了他对中国画的生命观念及精神诠释,他把对祖国的礼赞与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化作峰峦叠嶂的丘壑和烟云苍茫的河川,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浅深相宜,开合有致,笔墨淋漓,把客观展示化为主观表现,使观者在体悟山水形象时,实现与作品主体精神的共鸣。李吉君先生在他的创作间隙,对于我的一些提问,非常耐心的一幅幅地给我讲解这些山水画的内涵和构思。采用写实与梦幻般的色彩相结合,每一幅画都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意境悠远,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山水草木,造化自然;以手运心,因心造境,笔墨技法,创造一种河山意象,编织一种诗的境界。五、李吉君中国山水画关于未来的创作于思考李吉君的中国山水画有较强的地域文化性,主要是以长江流域的实景山水画为主要的创作主题,以此表现出中国的大好河山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他接下来的重要创作是和湖北的中国山水画江汉八友,王克斌、安忠、刘军、陈军生、周桂南、梁农和彭新峰一同创作长江流域的全景的中国山水画长卷,意在表现波澜壮阔的长江流域的新时代的历史和发展。李吉君的作品你会感觉到一种生命意识流的激荡,并成为推动他在艺术道路上前行蓄蘊的力量。李吉君先生真诚的希望通过艺术展示交流,贴近人们心与心的距离。体验新时代的气息、感受大时空的律动,感受天人合一山水赋予人灵气,智慧和博大的胸怀。探寻生活中的艺术源泉,吸取生活中艺术营养,运用更新更美的绘画艺术语言,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深受人们喜爱的绘画艺术作品。李吉君作品中透显出的意识流和艺术境界,应是他廓然胸襟的表白和自我生命体悟的脉动。最后以李吉君的画家格言来总结“动显规律百态,静观宇宙万物”,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待李吉君的艺术会不断升华和演进,在当代山水绘画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流派,成为开山鼻祖,一代宗师。

作者:乔君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

艺术创作论文:美术理论指导艺术创作论文

一、美术理论指导作用的主要体现

1.思想指导方面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创作者在先进的美术理论指导下,进行独特的构想与规划,结合自己的灵感与想法进行艺术创作,而非简单的元素组合、图形搭配、寓意灌输等,因此创作思路很重要。先进的美术理论可以指导创作思路,引导创作者完成作品的造型设想、意图填充,避免思想偏差引起的创作环节的失误。

2.选材指导方面

美术理论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一项艺术的创作活动都需要以实际的素材为依据,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灵感,而且可以丰富创作的内容及表现手法,以便创造出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3.创作指导方面

美术理论对于艺术创作的指导主要表现在创作思路的形成、创作意境的设想、创作人物的形象体现等多个方面。美术理论贯穿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只有系统、完善的美术理论才能有效地指导艺术创作。

4.批评指导方面

美术批评作为广义美术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对已完成的作品进行合理、客观、全面、综合的评价与考核,促使作品的美术价值及意义得到提升和改进。

二、美术理论指导下的主要艺术创作方法

1.民间艺术创作法

“民间艺术创作法”主要是倡导、引导创作者利用和挖掘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以美术史中记载的多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为创作依据,发展自身的艺术特色,拓展艺术创作的视角和领域。美术理论指导下的“民间创作”不同于其他性质的艺术,它在人物塑造和情景设置上往往倾向于追求情感的真实性,即美术作品要能充分展示和流露创作者的感情色彩,对于形象的真不做过多要求,遵循“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创作境界和主观感受,造型上体现出民间作家的随意、即兴等特点。

2.宗教观念创作法

宗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综观我国的艺术创作,宗教题材的艺术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美术理论指导下的“宗教观念法”主要是指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要求创作者根据古典的宗教思想及观念,结合宗教文化的特殊内涵,不断拓展、延伸作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影响。如民间艺人对于宗教观念如“因果报应”的美术造型设计与展示,使艺术作品充分体现出宗教价值观念及意义。

3.形象塑造创作法

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根本就是在先进的美术理论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或通过其他艺术家的辅助进行创作。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品形象的塑造很关键。优秀艺术作品的外在形象不仅能够体现艺术作品的内在涵义,而且能够给人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因此,在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方面,创作者首先要明确创作意图和主题,在脑海里勾画出创作的意境。其次,在作品的构思过程中,创作者要综合考虑绘图的实际效果,使绘图看起来赏心悦目,在色彩的搭配、元素的填充等方面要注重实物的特点描写和设计等,这样才能创作出令人满意的艺术作品。

三、结语

结语总而言之,先进、系统、完整的美术理论对于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及意义,美术理论不仅是创作者进行美术创作的理论依据,也是对已成型作品价值及意义进行评价和考核的参考标准。为了创作出真实、优越、独特新颖的艺术作品,促进我国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广大的艺术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不断实践,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扬和创新美术文化,以促使我国的艺术事业傲然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作者:刘畅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艺术创作论文:瞬间思维摄影艺术创作论文

一、摄影瞬间思维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摄影作品不论是表现何种情态和何种题材,用何种方法,它都是表现被摄对象在某一特定空间和时间的“瞬间美”。我们拍摄花卉要选取花朵开得茂盛时的最完美的状态,拍摄自然风光要把握最灵动的时机(如拍摄风雨雷电),拍摄人物要选取最生动的表情,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而这些诸多的最佳“状态”、“时机”和“表情”的捕捉与表现,需要摄影者具有敏捷的思维及细致的观察能力。

二、摄影瞬间思维能力的养成

摄影艺术创作实践中的瞬间思维并非都是正确的,形成正确瞬间思维的关键在于打动摄影者的那个“某一具体形象”。如果那一具体形象富有特征,极具典型性,由此而形成的瞬间思维就将是正确的;相反,如果那一具体形象不具有典型意义而被摄影者看中并被打动,形成的瞬间思维就将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要培养摄影的瞬间思维能力,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提升文化底蕴,提高艺术修养

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学习写诗应该在诗歌之外、书本之外多下功夫。摄影亦如此,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师,除了玩转相机之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一幅摄影作品主题的提炼过程,实际上是以文化积淀、生活积累为前提所构成的“瞬间归纳”的过程。大量的阅读,有利于心灵的厚积,是提升文化底蕴的有效方法。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和四大名著等文学经典,近现当代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都能给人以启迪,阅读这些名著有利于主体在摄影创作时的主题提炼和艺术表现。外国大量的文学名著同样能开阔人的视野,拓展人的思维。只有不断地从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音乐、绘画等文化宝库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涵养诗情画意,才能独具慧眼,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发掘摄影题材,拍摄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2.提高对精彩瞬间的敏感度和捕捉力

敏感度和捕捉力是摄影者诸多能力的综合体,它包括感知、记忆、思考、警觉、演绎、预知、推理、判断等,是一个人长期所形成的习惯性的常识判断。准确的判断有利于掌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到明察秋毫,运筹帷幄,并作出正确决策。提升敏感程度和捕捉能力的必备条件包括把握全局的本领、高度专注的能力、敏锐感知的能力、严密推理的能力、准确预测的能力等。一旦培养出这些特质,人就能够获得高度敏锐的悟性和实用的捕捉力,就能够洞悉事物的本质,并以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当我们计划拍摄一个题材时,一定要勤于思考和善于调查研究。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纷繁芜杂,我们必须弄清要表现的主体、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实际拍摄时的环境气候等,认真分析,做出判断,同时还应学会站在相机的“立场”上看待客观事物,也就是要把眼睛变成取景器,要有职业的敏感性。否则,沸腾的生活场景拍成照片,运动感消失了;立体的事物形态拍成照片,层次感不见了。在这里,眼睛与相机之间的主客体差异、立体与平面的差异使我们有“感”无“受”。把眼睛变成照相机,用眼睛去拍摄,才能把正确的瞬间思维应用于摄影艺术创作实践之中。

3.培养对美的鉴赏能力

艺术的鉴赏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要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认真学习摄影艺术鉴赏的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原理。其次,要多欣赏优秀的摄影作品,从分析优秀的作品中提高鉴赏力。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再次,要从杰出的摄影家的创作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鉴赏力。优秀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体现了作者的创造和对其内容、形式的探索,深刻体会其创作过程有利于提高鉴赏能力。最后,通过从同一摄影作品中鉴别优劣之处而提高鉴赏力。精确的审美鉴赏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点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经常性地鉴别作品有利于鉴赏力的提高。

4.钻研提高摄影技术

熟练的使用各种摄影设备,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是完成摄影瞬间创作的基础。基本的摄影技术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基本摄影理论。镜头焦距、景深、光圈、超焦距、自动对焦、自动曝光、光圈优先、快门优先、色温、白平衡、光线的种类及特征以及构图的基本原理等知识都是必须掌握的。二是相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要熟悉相机的性能必须仔细阅读相机说明书,熟悉相机各部分的功能设置以及常用的操控方法,避免一些错误操作。即使是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的相机,仔细阅读说明书还可能解决之前曾经困扰过自己的一些难题。实践证明,对相机的认识程度和正确使用的熟练程度是创作好作品的最基本的要求。如针对不同的景深要求选择恰当的光圈,针对不同运动的物体选择合适的快门速度,针对不同的光线条件选择准确的感光度,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恰当的成像像素等。三是摄影的基本技巧。摄影基本技巧是我们在实际拍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相机出现至今近200年的拍摄实践,摄影领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摄影技巧,一个人要完全掌握这些摄影技是有困难的,但最基本的、能有效表现摄影“瞬间美”的摄影技巧,如构图技巧、测光技巧、相机防抖技巧、人像拍摄技巧和风光拍摄技巧等是必须掌握的。总之,摄影瞬间思维是摄影艺术的灵魂。表现摄影艺术的瞬间美,需要良好的修养、敏捷的思维和细致的观察,还需要有熟练的技巧、正确的方法和适用的先进器材。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在瞬间思维中不断创作出理想的、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

作者:汤光恒 涂琳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创作论文:当代陶瓷艺术创作论文

1当代陶瓷艺术

1.1当代陶瓷艺术与传统陶瓷艺术

(1)当代陶瓷艺术是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当代陶瓷艺术创作早已突破传统陶瓷艺术的界限,在艺术创新的基础上,以实用为设计目的,用来反映现今时代与社会现实。正是由于当今现实文化的发展,使得一些文化艺术的观念慢慢渗透,这些都与陶瓷艺术创作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代陶瓷艺术突破传统陶瓷框架的束缚,将之前较为单一的陶瓷艺术手段和艺术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改变,超越传统,融合了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创新手法。例如,创新的工艺技法、意象派图画、抽象派视觉语言,并且重视不同的配色和选料,这些手段的契合促进了一种潜意识形态的陶瓷艺术潮流的诞生。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同时,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不仅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例如,一些现代西方文化对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再加上东方文化的底蕴不断滋养,使得当代陶瓷艺术家有了不断试验、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从而完成一件特别的艺术品的底气。这种通过不断努力来达成特别艺术效果的过程也体现出了当代陶瓷艺术家的全新创作理念和审美情绪。

(2)当代陶瓷艺术与传统陶瓷艺术的差异

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是一个完整艺术形态的创造性审美活动,其创作观念的差异与表达方式的区别是当代陶瓷艺术与传统陶瓷艺术最大的差异。正因为在艺术界,无论何种艺术品的诞生都需要其体现整个时代的精神。因此,当代陶瓷艺术通过体现当代这个时代现实的开放性思维和综合交叉的多向思维方式,从而赋予了自身更加强烈的个性追求与现实迫切需要。从这一点上来说,当代陶瓷艺术相较于传统陶瓷艺术对于艺术表现力方面显得更为重视,尤其是注重当代艺术的现实表现力、对现实心灵的揭示能力以及当今现实社会精神的感染力和思维创造力。

1.2科技与当代陶瓷艺术创作

在陶瓷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工艺是十分重要的。既然陶瓷艺术是取之自然造福人类的艺术,而在陶瓷艺术成品成型的过程中需要人类的手工实践活动进行磨合,这种手段称为“工艺”。只有技术水平有保障的、运用高新科学技术的、能够运用理性判断得到大家认可的工艺,才是真正能够符合当代审美、合乎目的性、具有实用价值的合理有效的科技工艺。从工艺方面来说,当代陶瓷艺术使用大自然所给予人类的泥和火进行锻造和揉捻。原本形态各异的、柔软的泥土,在艺术家的巧手惠心之下进行精心的雕琢之后,放入炉火之中进行烧制,才能够变成满含陶瓷艺术家心血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品不仅富有情感,而且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的冲击和愉悦的享受。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学理论和数字技术在陶瓷的制造过程中被大量的使用。这种高科技手法的使用加速了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发展,也开拓了当代陶瓷艺术的新视野。

(1)数学理论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一些陶瓷艺术品创作者通过运用数学理念对陶瓷艺术进行了完美的诠释。例如,日本京瓷公司所开发出来的高科技陶瓷刀,完美地运用了陶瓷的耐腐蚀度高、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使得这种产品的性能远超一般的金属刀片。而在艺术作品方面,将陶瓷这种原料做成三角锥或者圆锥等几何拼接的图案进行镂空的加工和雕琢,让这种材料的材质得以完美地展现。或者只是将陶瓷做成立方体,之后再进行加减法的切割工艺,显得十分整洁和干练。或者是加工成圆形和弧形之后再进行相应的组合,使之曲线分明,简单明快,充满欣喜的律动感。再或者使用更加高科技的工艺让陶瓷的表面产生扭曲的质感,采用数学曲线的理论,充满趣味性的将陶瓷延展成为一个曲面,让陶瓷那种脆生生的质感与数学曲线的柔美进行完美的结合,并且在烧制的过程中注意高科技的时间控制,让陶瓷工艺品的性能更加良好和完善。

(2)数字技术在陶瓷图案制作中的应用

除去其他的光环,陶瓷艺术还可以称为是绘画和雕塑相加的艺术。在这种艺术形式之中,绘画是指陶瓷的图案制作方面。既然是二者相加的艺术,那么图案所能够展现出的陶瓷艺术魅力自然也不必多言。在传统意义上来说,陶瓷艺术品的诞生可以分为两半。第一半人为因素的控制,另一半是指陶瓷工艺品在进窑烧制过程中是无法预测的,因为烧制高温的缘故而脱离了人类的束缚范围,导致烧制结果无法控制。为了减少在烧制过程中的损失,以及工艺品图案经过高温之后变色的不可抑制性,数字技术就应运而生,被应用于陶瓷的图案之作过程中。传统釉料需要高温窑变形成最终的颜色。因此,难以直接地进行图案设计,尤其是当代一些科技图案或者一些抽象的图案印到瓷器上就有很大的难度。可以通过借助现代数字技术的方法,利用数字技术辅助设计陶瓷图案。最常用的方法是热转印技术,即在计算机里设计图案,这种图案是由一些十分精密的数学图案构成的,其细腻程度远非人工绘画所能达到的。然后再使用喷墨打印机进行处理,最终采取热传因技术印制到陶瓷工艺品表面。这样有利于保持图案的色泽和光鲜度。

2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美术多元化的带动下,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也逐渐开始冲撞传统艺术的边界线。艺术家们开始使用科技手法,运用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来提升自己的创作工艺,使得当代陶瓷艺术创作成为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仅是简单地数学叠加,而是充满奇特的幻想和复杂的变化,最终造就了陶瓷的独特之美。

作者:张馨予 李伟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艺术创作论文:年画艺术创作论文

一、国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国画艺术教育思想狭隘。受艺术专业性质所限,国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多地强调专业技法训练,培养目标的设定也过多地集中于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而忽视了国画艺术与其他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够熟练掌握国画艺术的技能技法,熟悉实用性知识,但是对于国画艺术的欣赏却缺少见地,从无法从审美或者人文的角度对国画艺术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可见,在国画教学中,教师要将时代因素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在国画教学中实现创新,从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方面推动国画教学的发展。

二、年画艺术的国画创作

年画是极具传统色彩的民间艺术,其显著特点是使用原色创作,色彩夸张、画面极具饱满感。从笔法上看,年画的线条造型古朴,视觉感受粗犷遒劲,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与国画存在诸多相同之处。贴年画是中国传统的习俗。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年画,以渲染喜庆的节日氛围。农村是民间艺术的保留地,更是年画的创作根源。在国画艺术中融入年画的艺术创作语言,让学生在国画创作中,吸收传统艺术精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多重角度审视艺术之美,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国画课堂教学中引入年画艺术,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年画,感受年画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年画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主观的角度评价年画极具吸引力之处,允许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得出结果。通常年画作品以对比鲜明的色彩渲染年味,强烈的色差让学生感受到视觉冲击力。此外,年画艺术作品的对称性造型会给人以视觉平衡之感。年画构图简单,而且线条简洁明快,虽然略显粗犷,但是极富表现力。学生在针对年画的这些特点进行讨论的时候,就正体会着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结晶,同时还通过回归传统感受着“年味”以及传统文化艺术所散发出来的艺术魅力,为国画创作奠定基础。

将年画创作元素引入国画教学,两者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如,在年画的造型设计上,形象的表现可以直接用毛笔勾勒;年画的用线简洁而疏密得当,结构关系合理;年画多采用喜庆色彩,具有单纯艳丽的特点,色彩关系成熟,并富于装饰意味。学生在学习国画的时候,就可以将年画的造型、线条运用以及色彩搭配的特点运用到国画创作中。以年画《老鼠嫁女》为例,其表现了一则极具民间气息的故事。教师以课件的方式将系列图片展示出来,只见一群老鼠正招摇过街,有抬轿的、打鼓的、举伞的。戴着华丽官帽的老鼠“新郎”惬意地扇着扇子,眼睛一直都盯着大金箱。这时,一只大黄猫冲了出来,将兴高采烈的迎亲队伍打散了。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年画的表现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以国画的技巧画出来。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将年画艺术的特点运用到国画创作中,实现了年画与国画的结合。从年画中抓取画面表达特点,运用到国画艺术创作中,特别是以强烈的对比色反映画面的深刻内涵,不仅可以使故事更为生动有趣,而且由于学生发挥了创造性思维,画面所体现的故事内容更为妙趣横生。年画是广为人们所熟悉的民间艺术,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此外,民间剪纸以及刺绣等都采用了对比强烈的色彩,以色差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目前国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将民间艺术引入国画教学,仅仅是浅显的尝试。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各种民间艺术流传至今,书写着中国的文化历史。在国画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不仅寻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有利于对学生展开教学,而且还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提高了对国画艺术的审美能力。

作者:张巍 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创作论文:玻璃艺术创作论文

一、为了拓展玻璃艺术创作的不同可能性

在接下来的探索中,我将研究重心放在玻璃的内体空间上,“色彩”成为该创作的主要旋律。如何准确定位色彩,我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拓展了“叠层烧铸”的技法模块,通过分解画面的方式,将原始构图解构成多个画面层次,分类烧制,最后统一叠加熔合,使玻璃内部空间变得纵深且有序。随着创作思想的不断深化以及窑制技法的熟练掌握,装饰性的表象已经不能满足我的创作需求,我对作品的个性化以及观念表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二、在我的意识形态中

我期待的是玻璃能真正地融入当代艺术语境,而不仅仅限于传统工艺的拓展与架上表现的局限。建筑结构给予了我无数的创作灵感,就我看来,建筑即是光的容器,建筑的结构经营出光线运动的轨迹。我不断地塑造建筑、人与光的空间场景,并努力梳理其相互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不仅仅是停留于作品所营造出的视觉范畴,更多的是在探寻个体的内心世界对社会的依存感,这涉及到方向、信仰、自由、定位以及归属,它是一种价值属性的思考。“光影”形态在玻璃结构中展示出它的可现与隐晦。就今后的创作而言,我仍将不断突破架上创作的局限,充分发挥玻璃材料本身的特性,以玻璃艺术学科学术审美为根基,不断拓展玻璃艺术表现语言。

作者:韩熙

艺术创作论文:热熔玻璃艺术创作论文

一、从偏重具象转向偏重抽象

传统热熔玻璃工艺偏重于具象题材的表达,强调栩栩如生,形态逼真。而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特征是越来越抽象,与具体世界保持必要张力。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提供并维持这种基本的幻象,使其明显地摆脱周围的现实世界,并且明晰地表达出它的形式,直至使它准确无误地与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相一致。”可以说,抽象的幻象,也是玻璃艺术的当代风格。作品《黑线之多角度视觉体验》中的黑线是作者创作玻璃艺术的一个常用符号,这个符号体现了一种直观的意象,呈现创作生命感觉的抽象幻象,表现出多个维度看黑线的视觉体验。作品《交错的节奏》创意灵感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校园内百岁泉的喷泉造型设计,在百岁泉造型上联想到曲线变化的梯田,梯田错落有致、气韵生动,作者进一步把梯田这个概念抽象化、模糊化,在灯光效果下产生纵横交错、深浅变化的梯田视觉效果。

二、从偏重有序转向偏重无序

传统热熔玻璃工艺力图真实、完整再现有序的客观世界,是传统理性主义把握世界的认识模式。而在这次热熔玻璃艺术创作中,有序的观念被有意识地分解、重构,甚至故意创作出与真实世界不同的无序,以使人们体验到在正常心理状态下难以体会到的美学感受,从而从另一角度对事物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花非花》,用椭圆造型和横竖排列的彩色玻璃条高温下熔融而成,突破了日常所见之花的圆形、辐射状排列,表现了日常与反常、有序与无序、人工与天然的结合。

作品《梦游症》从一个梦游者的视角,表现了一个错误的、奇幻的梦中世界,以及那个沉睡中的行走着的梦中人的碎片化影像。从偏重叙事转向偏重抒情。传统热熔玻璃工艺品注重对事物存在状态的再现,作品往往具有某种叙事功能,述说曾经的故事和人物。而在热熔玻璃艺术创作中,则偏重于表现人类生命中一种深层的抽象情感,并通过艺术符号使极度抽象的内心情感具有了一种具体的形式,观众能够感受到这种情感。作品《线与面的实验》用极简风格的面具形态与缠绕成型的线圈的对视,表达了对于朋友和人世变迁的无奈:“纵使我用了十年的光阴,努力地将我的线升华成面,如此那般地想和你重叠,但十年之后,我们终将还是成了陌生人。”作品《心情故事(系列)》表现火、色、光线三者结合交融的感觉,有了光线及色彩的玻璃刹那间变得五彩绚丽,这种交融与对比带给了我们最美好的感觉。从偏重共性转向偏重个性。由于要面向大众市场,传统热熔玻璃工艺更加偏重于具有共性特征的美学符号模具化生产,如花鸟人物、山水风光等等。在热熔玻璃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创作面对自己,身兼作者、观众、评论家多重身份,创作因此更加自由,更能表达自己在某一时刻对某种事物、某种现象刹那间的个性觉悟。作品《MYLOVE》,突破了把爱情和爱人看成紫色的审美“潜规则”,表达了沉浸于多彩爱情的创作心境:我的世界,我们的世界,一如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品《心中的安.沃尔夫》通过蒙太奇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安.沃尔夫的独特认知,这种有意或无意的因爱而生的审美选择,构建了关于其人其事的充满阳光及友爱的符号世界。

作者:杨美华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玻璃工作室

艺术创作论文:应用综合材料的艺术创作论文

1综合材料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1)陶瓷材料应用各个材料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革命的改革,陶瓷艺术也跟着不断发展,与传统的技术相比,现在的陶瓷技术已经可以很好地突破空间与地域的限制,开始朝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的陶瓷艺术使用的材料比较单一,只有泥土一种材料,而现在的陶艺家们选择原材料的种类开始逐渐增多,他们不单单采用泥土这种单一的材料,开始发掘其他材料与陶瓷组合,比如说,金、木、石、铜、钢、铁、银等,这种组合材料制作的陶瓷具备更好的表现力。每一种材料在陶瓷艺术中所起的作用都不相同,陶艺家们能够认识到各个材料的作用并将其添加到陶瓷艺术中,足以说明他们开始认识到各种材料在陶艺中的重要性,了解想要转换陶瓷的形象还可以通过改变材料进行。陶艺家们这种想法的转变大大激发了其审美的心理,同时还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为综合材料与陶瓷艺术结合起来提供充分的条件。

(2)在创作过程中综合材料的突破

材料,对于一个陶艺家来说就是制作一个产品的基本因素,它承接陶艺家的意念。陶瓷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陶艺家的意念。因此,陶瓷产品的原材料不论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都已经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所成型的陶瓷产品已经具备新的意义。美国有一位大师,他的一生都奉献给艺术的创新,他放弃了单纯使用一种材料的方法,将多种材料结合起来,或刷,或贴,或拼,或印,从而创造出不同于其他人的艺术作品,他的每一个作品都具备独特的风格,他就是美国知名艺术大师劳森伯格。艺术的创造,可以从改变材料做起。以前,人们认为陶瓷原材料只有一种,那就是泥土。因此,无论陶艺家们如何改进陶瓷技术都无法更进一步。现在,陶艺家们意识到,陶瓷制作改进不应该只从技术上更新,还可以创新陶瓷材料,认识到这一点之后,陶艺家们开始注重材料的运用,他们不再单一地使用泥土,开始在泥土中加入塑料、石材、金属、木材、玻璃、水泥、纤维等,将这些材料综合运用起来,从而为整个陶瓷市场带来一个新的面貌。以前,陶艺家们不重视的黄泥巴、三合土、匣钵土也可以广泛用于陶瓷制作中,并逐渐成为制作陶瓷的好材料。综合材料的出现,为陶瓷创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3)综合材料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综合材料,顾名思义就是将各个不同语言的材料综合起来。因此,不同的综合材料都具备其自身特有的肌理、色彩、质感。材料的不同组合方法决定了最终形成的陶瓷产品具备不同的视觉效应。因此,我们在制作陶瓷产品过程中可以寻找不同的综合材料,使综合材料可以和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艺术品的构成元素不应该单一,我们可以在其中加入坚硬的铁元素,温暖的木质元素,透明的玻璃元素,哪怕我们仅仅加入木质元素这一种,木质品种的不同,所构成的艺术品也不相同。然而,在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加入综合材料并不是说可以任意添加材料,我们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注意其中的关联性。比如说,我们可以在陶瓷产品中加入木质品,但是此结合过程不可以随机选择,为了更好地体现二者的对比性,我们可以将木质品通过合适手法加工后再融合到陶瓷品中。不同的综合材料,加入到陶瓷创作中的效果也不相同。因此,在陶瓷创作中加入综合材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创作中的局限性,扩大陶艺家的思维,丰富陶艺家的想象力,从而创作出具备不同特征的产品。当然,陶艺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盲目地去选择材料,他们对综合材料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特征。具体运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天然材质的运用。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因此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里的物质很明显是天然形成的。天然岩石经过风沙侵蚀以及地壳运动之后在自身内部结构不变的同时,外形部分有所变化。经过长时间的风沙洗礼,它们会形成更适应自然的特征。如何使这种天然材料与陶瓷艺术创作结合起来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天然材料经过环境琢磨已经具备一定意义,在与陶瓷品结合时需要从不同的肌理、质感、色泽中找到切合点。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需要找到其关联性,比如说木质的选择,木质与陶瓷结合的时候可以进行一定的雕琢,表现出木质肌理与陶瓷质感的对比性,从而让作品具备更强的深度。第二,人工材质的运用。在天然材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加工,从而生产出另一种不同的物质就是人工材质,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一定技术从矿石中提炼出金属,对提炼出的金属进行一定的化学、物理加工,或者是对其施加复合材料,从而使其具备双重性质。所形成的物质有其天然的一面,也有人工的一面,正因如此,人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从中感悟到自然与现实的双重力量。总而言之,如何在陶瓷创作中加入综合材料源于陶艺家的构思,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最终形成的陶瓷产品也将大不相同,在陶瓷创作中,综合材料的应用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2结语

在陶艺创作中加入综合材料已经是大势所趋,虽然每个陶艺作品对于综合材料的运用手法都大不相同,但是这并不能阻止综合材料与陶瓷艺术的融合,通过研究综合材料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使陶艺家们可以在未知的领域积极探索,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打造更完美的作品。

作者:张馨予 李伟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艺术创作论文:艺术创作中思维方式分析论文

第一,两种思维在思维的手段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形象塑造去揭示真理,抽象思维是借助于科学推理去揭示真理。因而艺术家的思维活动,除了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物象形态,并且要饱含着感情、发挥着想象,把思想、感情、想象和物象形态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来进行艺术思维。形象思维还受作者世界观的指导和支配,也受制于作者对生活的理解熟悉程度,还决定于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对艺术技巧的掌握。《风》是冼星海早年在巴黎写成的作品,结合作者当时饥寒交迫的境遇,联想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描写的悲凉情景,遥望风雨飘摇的祖国,人生的苦、辣、辛、酸,随着暴虐的风,一起涌上心头,悲歌逐渐转变成怒号。最后,他心目中出现了海市蜃楼般的美妙幻景,于是音乐又发展成充满幻想的明亮的和弦。

第二,两种思维在思维方式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维主要是通过选自生活中具体的、个别的人物、情节、细节、场地、情态、动作等来塑造单个的典型、生活的形象,显示生活的本质。抽象思维的方式,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属性,以概念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艺术形象不能以抽象概念为基础,艺术家决不可忽视具体表现对象的个别性的形式,决不可把现实生活中得来的有代表性的具体材料,抛诸脑后,剩下纯概念,把形象思维变成了用形象表现概念的思维。西汉霍去病墓冢前面的《马踏匈奴》石刻,以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雕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观察、研究并掌握了千百匹驰骋塞北、屡经战争的活马的生动姿态和神情,并从这些“思维具体”中,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地加以比较和选择,才有“马踏匈奴”这样具象化的石刻形象。成功的艺术作品是以神形兼备的具体个性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这就是作品给人以深刻、鲜明、强烈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两种思维在思维对象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是以外界客观的现实对象为基础。从抽象思维的属性特点来说,世界上的一切具体事物,它都可以把它们变成概念抽象的对象,甚至连艺术本身也可以成为抽象思维的对象,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艺术理论。但是不论抽象思维的对象如何广泛,形象思维还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侧重表现生活中的某些特有内容,这就构成了形象思维的对象——人。艺术作品只有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按人的美的原则进行创造,表现创造者的美学理想,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就拿造型艺术来说,并不是酷似的描绘就是成功的艺术品,它还必须表现内在神情,这内在的东西是更具艺术对象性质的东西。米开朗琪罗的《被缚的奴隶》雕塑作品中,奴隶虽是用很细的绳子绑捆的,似乎很容易断,但雕塑家所表现的是精神上的束缚,他所塑造的形象,表现人类灵魂想冲破自己的躯壳,以期获得无限的自由。正因为这样,冰冷的石头获得了生命。可是抽象思维则不同,即使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也都是侧重占有大量表现共性的材料和事实,并从人的某一侧面进行研究,得到的是数据和逻辑证明。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表现的方式是思想概括。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作为抽象思维形式之一的政治经济学与文学艺术在对象上的不同。

第四,两种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上是不同的

一个人体验到痛苦的可怕或享受的甘甜,然后他把这些感情用诸多形式表现出来,使其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这就是艺术。艺术家作为思维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他要深入生活,把握生活源泉,取得艺术创造的原始材料。作为形象思维过程重要标志的是对于思维对象的设身处地的体验,而对于一般的抽象思维则不是所必需的。因为体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对象,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自我表现。我们看到有些作品不会隐藏这个“自我”,正面人物成了自己的传声筒,反面人物的行为等于自己否定自己,这样人物行为就没有真实性,欣赏者看到的是在为人物活动牵线。严格地说,这种创作还不能算形象思维,因为作者并没有真正进入形象思维的过程。而对于一般的抽象思维则不是所必需的。

第五,两种思维在思维效果上是不同的

抽象思维要分析事物的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达到以理服人。理论家借助逻辑来表明自己的思想,直接昭人以理。形象思维不采用这种形式,而思维的成果效用也并不如此,艺术作品有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是要从艺术作品中得到娱乐和休息,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如果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思维过程中,不能提供充满情感的艺术品,人们就无法感应赞美、仇恨、惊恐、同情等效果。为此,艺术家必须对于所塑造的形象,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千方百计地使形象获得生命力。艺术的形象思维必须在思维中追求真实性和生动性,以情感人,以景召人,甚至连一幅静物画也是如此。

第六,两种思维在思维的形象上是不同的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必须具有想象、幻想和推测的能力。想象、幻想和推测,可以补充在事实的连锁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抽象思维的想象,主体的努力在于证实自己思维的可信性;形象思维的想象,目的在于造成形象体系,表现理想寄托。艺术家为了造成形象体系,以记忆中的生活表象为起点,按一定的创作目标,把散的东西创造为一个既假且真的典型化形象。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着人民》,画面中心手持三色旗的自由女神是画家把现实的真实与奇妙的幻想大胆、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女神的形象是认识未来期望感性形式的强烈化的显现。因为在画家的心目中,自由是斗争的向导,自由的斗争是不可阻挡、不可战胜的。这种强烈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艺术的幻想性的形象,象征着画家的美学理想。

形象思维问题是一个直接关系到艺术规律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全面关系到艺术创造的实践问题。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它,才能创造出合乎艺术规律的艺术作品。

内容摘要:艺术反映现实生活,艺术作品能表现人们的内在深层精神世界,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根据艺术基本特征的内在规定性,艺术创作离不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关键词:艺术创作方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艺术的认识活动必须依靠形象思维,但是不能脱离抽象思维。承认形象思维是艺术的主要的、基本的认识方式,并不否认抽象思维的必要性。为了更具体地认识形象思维,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比较中研究两种思维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