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10 04:59: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教育管理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飞行专业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一、当前飞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围绕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发展需求和民航强国战略实施情况,国务院及中国民用航空局制定了促进民航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以及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加快了低空空域资源的开发和相关管理措施的制定。这些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的实施给以飞行教学训练为主业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和困难。

(一)快速增长的飞行员需求与培训容量增长缓慢的矛盾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民航第二大国,并且保持年均10%的发展速度,根据2012年民航局和全球两大主要飞机生产企业——波音、空客的预测以及我国对机队规模扩充的速度和飞行机组与飞机的人机比例估算,未来20年里,中国大约需要新增3500架商业运输类飞机,同时,考虑到快速发展的通航飞行需要,我国每年需新增飞行员约4000人。目前,从全国已有的20余家各类级别的飞行员培训机构来看,只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一家能够完成私照、商照、仪表等级、高性能飞机训练的全过程,并能保证学员毕业后拥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同时提供完备的航线及ICAO英语(PEPEC)考试平台,其余的都只能完成部分训练。根据2013年的数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当年招收的飞行学生,包括“大改驾(指普通在校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改学飞机驾驶)”在内,约2400人,而其他所有培训机构共计招收学生1000余人,扣除每年因执照考试、身体、技术和心理等因素停飞的约18%学员,共计620余人,当年飞行学生的缺口就达1200人。对飞行员的培养受飞机数量、教师、校舍设施、空域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是一个经验积累与理论不断丰富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近几年,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虽然采取多种飞行学员培养模式,训练量不断增加、学生规模不断增长,招生规模从每年10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2400余人,但每年增加的训练容量仍然无法满足培训需求,每年都要选送300余人到国外接受飞行训练。

(二)日益提高的学业标准与飞行学员招收入口标准、学生水平差异较大的矛盾

飞行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与普通专业的学生截然不同。随着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中国民航局对从事商业飞行的飞行员执业标准、英语应用水平和持证标准要求的提高,飞行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要面临私、商、仪执照(指飞行员在理论学习阶段要通过的私用飞机执照、商用飞机执照和仪表等级执照)关;13小时筛选关(指飞行学员在飞行实践训练阶段,在初级教练机飞行到13小时时面临的淘汰性选拔);航线(ATPL)执照考试关;ICAO英语(ICAO英语等级考试,是ICAO针对民航飞行员英语陆空通话水平的测试)关等,有的航空公司还要求取得CET4级以上的英语等级证书。然而,由于飞行专业对招收学生的身体、政治背景都有严格要求,这就限制了人才选拔的范围,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招收的飞行专业学生标准普遍较低,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较差学生之间水平相差较大。

(三)较高的行业综合素质要求与较低的基础素质教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飞行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飞行学生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和强健的身心,然而,中国长期以来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一切围着高考转,以高考升学为唯一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模式,使飞行学生的教育管理面临基础薄弱、孤掌难鸣的尴尬,要使学生认可当前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对他们的职业素质要求,使他们自觉朝着应有的价值方向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四)飞行学生理论学习、飞行训练实施的阶段性和人员的高流动性与学生教育管理连续性、一致性的矛盾学生的教育管理要达到既定目标,使学生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激发学生自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就必须保证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有计划、有步骤、有的放矢地进行。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严防“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现象,做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但是,由于飞行学生培养方式特殊,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穿插多次理论学习和飞行训练,而且教育管理的实施主体也不尽相同,实施地点有所变化,有的甚至是在国外接受飞行训练,这就给飞行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如何做好新时期飞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坚持准军事化管理不动摇,不断创新、丰富

其新时期的内涵对飞行学生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是由飞行职业的特殊性和飞行员核心素质决定的。准军事化管理是保证飞行员听党指挥,培养其遵章守纪意识,树立优良作风的重要手段,是被社会、民航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广泛认可、褒扬的管理措施,在长期的飞行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飞行学生的管理上必须坚持准军事化管理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社会及经济发展进入了持续、健康的通道,民航业也进入了努力实现“民航强国梦”的关键时期。飞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和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准军事化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准军事化管理的时代内涵。

(二)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

教育平台和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飞行学生政治合格、道德情操高尚、思想积极健康、爱岗敬业的重要保障,是确保飞行学生飞得高、飞得远、飞得正的重要抓手。在新时期,要进一步加强飞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教育的空洞、干瘪。首先,要在做好学生二课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平台、丰富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多走访革命老区、爱国教育基地、民航生产管理的前沿等,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切身感受国家与民航业发展的历史进程,领悟当前成就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他们能自发、自觉地产生崇敬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将之转化为学习与奋斗的动力。其次,在新生入校时,召开家长见面会,向学生家长介绍专业特点、培养流程及特殊要求,并听取家长建议,搭建家校共建平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管理,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认真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坚持实施新生教育的“六个一”工程,即进行一系列的入学专题教育、进行一次军训、一次学唱校歌活动、一次参观校史陈列馆、举行一次入校宣誓活动、写一篇入校教育心得;在新生入校第一年里,利用寒暑假开展“我爱读书”活动,让学生阅读学校指定的优秀专业书籍和学生自选优秀书籍并撰写读后感;寒暑假期间坚持开展“给家长的一封信”活动,将平时表现好、学习成绩好,做了好人好事、受过表彰的学生的情况和平时表现差,学习差、有挂科现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信中如实反馈给家长,共同促进学生进步。再次,利用好飞行学生教育管理的周讲评制度,结合社会热点、国际国内时政,学生专业学习情况、职业生涯规划等几大方面进行专题讲座、主题教育。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有前瞻性和针对性,要多到学生中间去,多与学生聊天谈心,善于从日常沟通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三)继续深度发掘和弘扬学校悠久的飞行文化

和安全文化,做到以文化育人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将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思想融入学生骨髓和行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在60来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既坚持利用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特定活动等多种有形的平台,宣传“远举高飞,博学笃行”的校训,宣传“忠诚团结、勤奋严谨、安全精飞、求实创新”的校风,宣传“安全是最大的政治、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安全是最大的幸福”的安全理念,又以组织集体学习或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学习《学生手册》《民航法》和学校的各种规章。飞行与安全是密不可分的,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要使用生动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适时组织学生观看飞行事故调查案例,同时,可以在特殊时点,使用宣传橱窗进行安全主题宣传。

(四)优化团学组织建设,加强学生骨干培养、任用

飞行专业比较特殊,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是多次穿插进行的,先是两年的理论学习,再进行一年的飞行实践训练,接着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又是3个月的飞行实践训练,最后3个月回归理论学习,可以简单归纳为“三进三出”模式,这样就给学生教育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一致性带来了挑战,所以必须优化相关团学组织建设,加强学生骨干力量的培养和使用。团学组织新老生成员比例要合理、岗位分布要均匀,学生骨干的使用要不分阶段,不管所处地点,这样不但可以减少骨干培训和使用中的人力、物质资源浪费,还能发挥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保持学生教育管理的一致性。

(五)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疏导机制及设施,完善学生法制教育平台

强健的身心与遵纪守法意识不仅是一名合格飞行大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还是一个人能健康持久地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要结合当代飞行学生的特点,健全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机制及设施,充分利用学管干部和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双层干预,采取一般开导和专业咨询、疏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立专业心理辅导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学管干部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及时发现和疏导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立情绪宣泄室,让精神紧张、压力大的学生适时进行情绪宣泄,避免因为情绪得不到宣泄而导致的失控行为。在已有的“庭审进校园活动”平台基础上,建立学生法制讲堂,扩大受教育面,邀请本地法院或公安局的法律专家结合本地治安实际与学校背景对学生进行法制普及教育。

(六)加强学管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学管干部队伍结构层次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管干部队伍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管干部每天与飞行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言行、师德师风的好坏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要坚持“以生为本,平等尊重,严管善教,关爱服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原则,逐步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充实学管干部队伍;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管干部在岗定期教育培训制度,合理安排大学生学管干部与退伍军人学管干部比例,形成高低搭配,人尽其才,各司其职的格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管干部激励及晋升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要搞好传、帮、带,以老人带新人,切实发挥教技术、帮思想、带作风“九字经”的作用。

作者:谭忠毅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机电技术专业教育管理论文

1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我校的机电技术专业目前在校学生总数超过2000人,学院针对该专业已与神华集团、西延铁路集团、中铁集团、中铁电气化工程公司等多家铁路企业和部分地方企业形成了长期的用工合作关系,经过认真地调研论证,我们确定该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立足铁路、面向社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机电技术方面的技能型员工。”

2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根据机电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学院就业特点,确定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计划,从而彻底改变了过去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目的。以职业素质训导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该目标体系的两个支撑点,把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建立了素质教育、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有机联系,实现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训化教学体系的一体化合并。

2.1确定专业的岗位需求

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先确定该专业职业岗位群。因学院前身是铁路司机学校,主要培养铁路机车和车辆等专业的技术工人,现绝大多数毕业学生会走向铁路系统就业。因此学院机电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主要是铁路大型机电设备操作与维修、铁路电气自动化建设等。

2.2确定一体化教学的目标体系

根据机电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和市场需求,通过广泛调研和论证,确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再将整体目标分解成基本素质、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子目标。其中基本素质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日常交往礼仪等。专业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常用钳工技能、电工技能、机械加工制造基础等。专业技能包括机电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操作及维护维修等技能,是学生在社会职业中直接应用的技能。职业素养是通过综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锻炼学生从日常生活到岗位相关的各种活动中的服从意识、纪律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这些子目标根据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核心技术、常用技术和周边技术三类,根据子目标的作用与相互关系,构建既科学合理又符合社会职业需要的一体化教学目标体系。

3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3.1课堂教学内容体系

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以教材为依据的单一讲授模式,转变为贴合实训内容、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整合一体化教学内容,合并或撤消部分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训内容,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单位缩短磨合期。

3.2校内实训教学内容体系

校内实训基地是便于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依据机电技术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将实训分为电工基础实训、钳工基础实训、机械加工基础实训、电机与拖动专项实训、电气自动化与PLC专项实训、机械维修专项实训、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专项实训等。实施中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就某一技术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通过校内实训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对机电设备的生产流程及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认识,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及早进入职业角色,接触实践,了解生产,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校外实习内容体系

我校采取三年(或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近几年由专业老师带队,安排学生分别到陕汽集团下属企业、苏州某电子企业、金德管业等几家企业顶岗实习。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和掌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院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4技能与方法的拓展

方法能力的拓展:教学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组织学生对典型机电设备进行系统设计和生产工艺设计,以此促进学生掌握资料查阅方法、电气元件的选择、设备选型、说明书的撰写、工艺书撰写等一系列能力和方法,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的拓展: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技能竞赛活动等,内容涉及钳工技能、计算机操作、电工和电子装配、机械加工等,选拔表现优异的学生组队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已获得多项好成绩。同时学生在拓展训练和竞赛活动中,也接受着全面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技能锻炼。

3.5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的改革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和评价上。教学考试尽量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考点相吻合,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以提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为抓手,抓职业技能鉴定,促一体化教学质量提高。

4相关的师资建设

一体化教学的保障体系应包含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较完备、先进的设备设施,仿真性的一体化教学环境以及具有一体化教学特色的环境三个重要方面,它是保证一体化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4.1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按照一体化教学的目标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准入制度;政策规定和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院间进行定期交流,每年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训,选派骨干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也聘请名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

4.2完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本专业已经按照一体化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校内基地的建设。新建立了和谐电力机车、和谐内燃机车、地铁等多个综合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与西安铁路局、中铁集团、神华集团及多家地方铁路联合,建立了近十个校外实训基地。总之,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创新,我们已经形成了面向铁路独具特色的机电技术专业,以一体化教学改革为核心,通过不断深化和创新,已经出现了招生就业双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

作者:尚新军单位:宝鸡铁路技师学院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出版学专业教育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出版学应该与新闻学一样,并列为二级学科。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要有针对性,应该和出版实践紧密结合。要为出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实用人才。培养编辑出版人才更要强调德育为先。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修养和教育经验,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有相当高的境界。编辑应具有专业知识作背景,出版社从社会上进人要补编辑出版业务这一课。出版社录用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要实事求是。骨干课程的设置应适合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贴近编辑出版工作的实际。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出版人才/人才战略

【正文】

一、编辑学的崛起和出版教育的发展

根据现在的了解,编辑学发源于中国。1947年就有人在广州的大学讲授编辑学的课程,1949年3月就有人出版了第一本编辑学著作,这个人就是广东国民大学教授李次民先生。新中国成立后,讲编辑学的课,出版编辑学著作也陆续不断,时有所闻。改革开放以后,编辑学的研究迅速崛起,高校的出版教育也得到了发展。我国高校最早办出版教育专业的是武汉大学,他们在新华书店总店的支持下,率先办起了图书发行学专业,时间是1983年9月。1984年7月,胡乔木同志写信给教育部,建议设立编辑学专业。1985年,开始在北大、清华、南开试办。从这个时候起,编辑学专业与图书发行学专业同时并存。两个专业的学科定位和教育内容尽管显得稚嫩,还是比较清楚的。1985年以来,经过20年的奋斗,有了很大的发展,成绩是很大的。原因是由于现实的需要,也是和教育界的努力分不开的。现在有多少个专业,说法不一,有的说40多个,有的说70多个,也有的说100多个。究竟多少个,不那么肯定。有人根据教育部掌握的资料说是40多个,我倾向于这个数字,但也并不排斥其他的数字,因为无风不起浪,出现不同说法,总是有点原因的。但不管有多少个,有一点非常清楚,就是比10年前是大大地发展了。目前的问题是这个专业发展不平衡,有的办得好一点,有的问题不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的看,包括办得好的在内,都迫切需要总结和提高。

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出现。为什么原来是两个本科专业,即编辑学专业和图书发行学专业。现在变成了一个专业,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那是1998年,教育部为了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把图书发行学专业和编辑学专业合并为“编辑出版学专业”,从此就产生了“编辑出版学”这样一门学问。从直观看,这个专业把编辑学、出版学、图书发行学都包括了,专业的口径是宽了,但它的内容却杂了。像出版这样一个行业,其中的学问是五花八门的,比方说装帧设计学、出版经济学、印刷学,其中的学问就很多很大,一个“编辑出版学专业”是很难包括得了的。乍看起来一个行业一个专业,清清楚楚,其实是削弱了编辑学、图书发行学的专业特色,淡化了这些专业的特殊要求。合并在一起,看起来学的知识面宽了,其实是掌握的知识浅了。这种专业毕业生,对出版社工作的方方面面,道理上似乎都知道一些,但这种人当不了编辑,也不一定善于搞营销,只能打打杂。出版社对这样的人,也确实难安排,不一定要。特别是大出版、大编辑,把书、报、刊、电子出版、电影电视,统统包括在内。一个人不可能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掌握那么多学问。否则,就是把知识看得太简单了。所以,编辑出版学专业实在不像是一个专业,至少是包括几个专业,如编辑学专业、图书发行学专业,出版经营管理专业,或者说像是一个系的架势。

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内容,现在有点杂,有人说和提出大出版、提倡建立普通编辑学有关。这种看法,很难苟同。

出版有多大,是客观存在,叫它大出版也行,但不等于是一个大专业,出版涉及的内容很多,应该多设几个专业,为什么只能有一个专业呢?至于有人把出现这种情况和建立普通编辑学联系在一起,这是没有根据的。这和创建普通编辑学没有任何关系。普通编辑学是研究各种编辑活动的共性、它们的普遍规律的学问。比如研究法学,研究一般的法学理论,但不研究各种法律知识,像宪法、民法、刑法、国际法……,一个研究法学的专家,也不可能样样都精通,他只能精通其中的一门、两门。又比如经济学,也是一门大学问,其中的名堂可多了,每一种都深入掌握,也不可能。普通编辑学也是这样,它只研究各种编辑活动的共同规律,但不研究各门类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如图书编辑学、期刊编辑学、报纸编辑学、电影电视编辑学、电子出版物编辑学等各种编辑工作的特殊知识。

我们现在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包括内容很多,面很宽,又是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当中规定的专业,想改也改不了。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教点什么,就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专业课怎么开,就变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再加上一些学校受到师资的限制,因师设课,为老师而开课,只要凑满学时,就可以毕业。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要说出版社不好收,哪个单位也不好收。有的出版社不要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出版学应该与新闻学一样,并列为二级学科

根据我不成熟的看法,要办好出版教育,首先要解决学科定位问题。编辑出版学专业包括了许许多多出版工作需要的各种知识。有人主张干脆把编辑出版学专业改为出版学专业,以为这样就“名正言顺”了。其实这同样解决不了出版工作需要的各种人才。因为,出版学按它涵盖的知识领域,决不能只是一个专业,应该是地地道道的二级学科,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面,成为与新闻学、传播学并列的二级学科。在出版学这个二级学科下面,再设几个不同的专业,那就可以理顺了。如果出版学不能成为二级学科,仍然只是一种专业,那它必然落得什么都得学一点、什么都不深的局面。名为编辑学或出版学,实际是各搞各的,课程设置难免庞杂混乱。落到编辑方面,那就只能是学一点技巧、技能、操作方法。这就是有的人说的编辑工作很简单、不复杂的原因。在持这种观点者看来,编辑根本不用讲导向,不用讲文化含量,也不讲美学、工艺,不过是一种雕虫小技,充其量是一个编书匠而已。这是看人挑担不吃力。好像外面人看厨房里的厨师,就是切瓜切菜,没有看到厨师要给菜定色、定香、定味,炒菜还要看火候,调料还要看先后,同样一个厨师,做同样一个菜,可以是川菜、也可以是粤菜、淮扬菜……。各大菜系各有自己的理论、制作方式、风味等,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何况,编辑劳动的个性化很强,每一本稿子所面临的内容不一样,问题也不一样,怎么能说只是一种技巧、一种操作方式呢?武大的图书发行学专业很有名,培养了许多人才,不少已成为省以上书店的经理,做出了很好的业绩。但请他们去当编辑,就不一定都能得心应手,因为这个专业本来就不是培养编辑的,也不应该用编辑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但它现在也属于编辑出版学专业。

编辑工作所面对的书稿,涉及到所有的学科,可以说是成千上万、林林总总。所以,各校的专业必须有明确的定位,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三、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要有针对性、要和出版实践紧密结合

办编辑出版学专业首先要明确具体的办学目标,就是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要因时因地制宜,搞出自己的特色,如北大的古文献专业,就专门培养古籍整理的学生,培养的要求很明确、具体,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好解决。各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自己的重点或侧重点,如搞书刊编辑学专业,新闻编辑学专业,电视编辑学专业;或者是搞纸质媒体编辑学专业,电子媒介编辑学专业;也可以搞社科书刊编辑学专业,科技书刊编辑学专业,教材编辑学专业,少年儿童书刊编辑学专业,等等。当然,这样办学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必须更多地依靠相关的出版单位,它也会逼着你去加强教育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

出版教育应该和出版实践紧密地结合。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有的学校做得不错,有的则不够、或者说很不够。应该说编辑学专业是一种实用型专业,必须和实际工作部门紧密结合,不管你这个学校多么名牌、多么权威。你办出版教育就必须放下架子,向出版社求教。也许有的教师本身就是出版社的基本作者、骨干作者,平时见了编辑也不放在心上。但你在办出版教育的时候,到出版社去,你就是学生,必须虚心求教。我们有的大学与出版部门的关系搞得比较好,如武汉大学,他们得到湖北出版部门的支持、帮助,教育工作也很有成绩。但有的大学,在这方面差一点,应该改进。出版教育能否与出版实践相结合是出版教育成败的关键,这一点务必加以重视。

四、要为出版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实用人才

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根据出版业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当前迫切需要的是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实用人才。这个提法是正确的。现在的问题是在“理解”上,有人把重点放在“实用”两字上,而不去强调高素质复合型,还批评我们的出版教育重理论、轻操作,要求弱化编辑的选择功能、把关功能,要求加强包装、营销功能,多讲实际操作的课程。有的人还以外国作例子,说美国就是只讲操作、不讲理论。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出版教育就会从高等学校退出来,因为光讲操作,就会像有的人说的那样,“编辑工作不复杂”,根本不需要搞什么本科专业;像有的国家那样,只办一个职业学校就可以了。操作能力不是不要讲,但只讲操作,根本就谈不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图书毕竟是精神产品,要讲思想导向、要讲文化品位、要讲知识含量,如果当编辑的本身知识不多,他就不可能编出富有知识的图书;如果编辑本身思想品位、精神境界不高,你要他去编出高品位、高境界的图书,那也是缘木求鱼,不可能的事。所以,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能力,重要的是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品位、精神境界、职业道德,也就是要加强思想理论和品德教育的课程。

(一)培养编辑出版人才更要强调德育为先

在全国加强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强调指出:高校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方针。什么是德育为先?就是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调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近几年来,党和政府一再要求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但有的人把它理解为重智轻德、重理轻文,这是片面的,实际上是急功近利、浮躁心态的反映。结果造成有些大学生信仰迷茫,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目前教育中忽视人格塑造、不谈操守形成和道德教育缺失的状况是很危险的。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国家、集体,不关心民族的未来,那只能是教育的失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有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有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加上经济成分多元化,利害关系复杂化。对此,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状况告诉我们,教育必须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德育为先,要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出版是内容产业,编辑是生产、创新精神产品的,他们生产的出版物将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就更需要强调德育为先。也就是当编辑的人,必须先学会怎么做人,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出版价值观。

特别是在目前改革深化、出版转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的因素,对有的出版社来说考虑很多、很重,有的甚至是惟利是图,把经济效益看得高于一切。这种情况如果和教育中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状况相结合,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因而必须培养建设一支能够切实贯彻党的出版方针的编辑出版队伍,这是首要的。

[page_break]

(二)编辑应该具有专业知识作背景

有人认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应该先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再来学编辑出版业务,这个看法是对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光懂策划、审读和加工,以及算利润、搞包装、做营销等出版业务知识,还要强调要有专业背景,一门至少,两门更好。现在出版社的出书范围,虽然在一部分图书上有所突破,但专业分工还是存在的,即使在一些综合性出版社,它的编辑部(室)还是按学科或相近学科来分工的。所以当编辑的光有出版业务知识,没有专业知识,就难以胜任。根据这种要求,必须加强硕士生教育,招收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再进行编辑出版的硕士学位教育,或者搞“双专业”、“双学位”教育,也可发展3+2或4+2教育,即专业知识占3或4,出版业务知识占2,保证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理论水平和出版业务知识,而且是思想道德高尚的人。可惜,虽然各方面曾多次呼吁,但是“编辑出版学专业”迄今未能列入国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这个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关键。我们郑重提议,把出版学与新闻学一样,并列为二级学科;把出版学专业列入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目录。有资料表明:现在全国新闻传播学学位教育增长很快,已设有博士授予点8个,硕士授予点40个,而出版学现在一个都没有。这种状况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人才决定一切,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编辑出版人才,不利于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

有人说,我们的出版教育讲空洞的理论太多,不像西方那样,讲操作,讲务实,比较实用。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这种观点,主要是反对理论课程,说空洞理论没有用。为什么一说到理论就是空洞的呢?理论是指导行动的,是塑造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出版理论,是出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进行出版活动的思想指导。同志说,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如果排斥理论,就是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工作。中国出版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那不就和西方一样了吗?其实西方出版也有他们自己的出版理念,只是追求不同罢了。

有人说,编辑应该是商人,主张把编辑培养成儒商。如果说图书发行工作者、企业主,说他们是儒商,还有点沾边的话,但编辑决不能是儒商。因为所谓“儒商”,本质仍然是商人,目的还是在于求利。但编辑是精神生产者,是积累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的,他更应着眼于民族形象塑造,为读者服务,把读者培养成为“四有”新人。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图书是商品,出版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为什么编辑不能是商人。图书是商品,出版企业是市场主体不假,但编辑只是商品生产者,正像工厂里的工人,他们是商品生产者,但他们仍然是工人,不是商人。许多出版社的编辑参与营销也只是掌握和运用信息,向读者进行图书宣传,但平时不直接经手买卖图书。

(三)师资问题

这里要谈到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师资问题。根据上述培养学生的要求,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的要求当然是不会低的,不仅要有专业修养、要有教育经验,还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有相当高的境界。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总的看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如果用上述几条来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师,也是有不足的。别的不说,比如要有出版实践经验这一条,据我所知,在我们现在的专业教师队伍中,这样的教师不是没有,但不是很多,绝大多数人没有进过出版社、报刊社,没有做过编辑出版工作,这只能说是一种缺陷。实践经验对实用型专业的教师十分重要。有一篇文章说:在美国,人们认为最理想的新闻专业教师是有经验的记者,斯坦福大学新闻学系主任亨利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契科校区文理学院原院长布什认为,从事新闻学的教授,一定要由资深新闻工作者担任。斯坦福大学新闻系的教授,许多都从事过10年以上的新闻工作。其中,有的担任过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主任、有的原来是旧金山电台的节目制作负责人。一些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老报人,老记者,……被聘来担任教授,用他们丰富的经验教导青年学生。在美国,考核与评定新闻学教授的条件,不单看有没有论文,重要的是强调有多少年的新闻工作资历和过去发表过的报导。(注:参见《出版广角》2004年第1期。)

虽然,中国不是美国,出版不是新闻。但新闻和出版都是实用型专业,新闻学教育的经验应该是可以参考的。因此,要提倡现有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师,到出版社去实习,或者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出版工作者来给教师讲专业课,或者建议学校里聘请一些有经验的编辑来当专业课教师。记得专业初创时,南开大学的赵航教授曾经聘过编辑人员当教师,有的还在学校里住了一年多。事非经过不知难。没有实践经验,有些东西是体会不到的。我这样说,不是说没有在出版社工作过,而现在正在讲专业课的老师不能讲课,而是希望他们获得第一手经验,把课讲得更好。

(四)出版社从社会上进人,要补编辑出版业务这一课

现在有的出版社不想要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有的进了几十个编辑,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的。从社会上进人,可以理解,笔者曾经经历过这个事。以后,我所在的出版社开始恢复出版业务。那时候,书店里书很少,史称“书荒”,所以出版恢复很快,但人手奇缺,当时还没有大学生可以引进,只好从不同行业进人,当时正是社会人员结构重组的时候,人才游移,各种人都有,进来的人,有教师,有银行职员,有工人,机关干部,工会干部,还有农村电影放映员,转业军人。这些人原来基础比较好,进了出版界以后自己又很努力,后来都成了社一级的骨干,有的成了某一方面的名人、专家。所以,从社会上进人,不是从今日始,是早已有之。现在,有的教育出版社愿意从教师队伍中进人,也完全可以理解。教育出版社从教师队伍中进人,首先是专业对口,又有几年教育经验,来当教育读物的编辑,那正是如鱼得水,双方满意。但他缺编辑出版业务知识这一块,还是应该补上的,这是一;第二,干教师几年,转到出版工作上来,虽然工作大方向一致,但工作特点不同,这些人可能不熟悉读者、市场,不懂得出版工作的双重属性,也不知道出版业本质上是一种服务性行业,不能像其他工商企业那样,搞利润最大化,而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培养“四有”新人为天职。因此,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当然,现在情况不同了,人才流动性很大,但从一个出版社考虑,应该力争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队伍。如果能从大学毕业学生中培养,应该是更好一些。

(五)出版社录用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要实事求是

有的出版社的老总认为,既然是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那么,一来就应该责编书稿。学生就是学生,不能用进专家、进编审、副编审、责任编辑的条件来要求。专业毕业生进出版社,是门当户对,可以比较快地接上手,但也不能要求一进来就按编辑骨干使用。大学生一进出版社,也只是一个助理编辑,他还要参加各个环节的实践,一般是先当一年半载的校对,然后再到某一个部门工作。因此,同样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就算你是一个专家,把你调到另一单位,你也不一定能很好地发挥,恐怕也要有个时间来适应。一个大学生到一个新单位,怎么能没有一个熟悉过程呢?

五、关于骨干课程的设置

现在各校的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包括骨干课程设置很不统一,这是一个问题,尤其是骨干课程如何设置的问题,问题比较多。但作为一个专业,还是应该有若干共同的骨干课程。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近日报载:成立于1912年有90多年历史、曾经培养了许多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进行了一场席卷美国新闻教育界、新闻界的“当今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院”的大讨论。它就涉及到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问题。分歧的根本原因是,认定新闻行业是一个重要的行业,然而它却渐渐被商业和其他利益所支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讨论经历了足足一年,结果比较趋同的看法是:应付上述现状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是让新闻业具有更坚定的标准和价值观,以便使新闻工作者有一种天生的抵抗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学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担负起更多的责任,让学生去履行服务公众利益的责任。这说明课程设置问题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它涉及到办学理念,学科定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联系到我们目前的情况,我的想法是:这种骨干课程的设置,要坚持这样的原则:一、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从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出发,落实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看到出版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出版的实际状况,真正培养出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合格人才;二、课程一定要贴近编辑出版工作的实际,不能因师设课;三、坚持学生有专业背景的前提下来考虑出版教育的骨干课程。据此,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凡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学的,即:出版方针和出版学原理,编辑学概论,书刊发行学,编辑出版史、书刊编辑的理论与实务,现代出版技术、出版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版经济学与出版经营管理、版权与图书贸易、国外出版等,外语当然是不可少的。第二个层次是:根据不同学校设置专业的侧重点不同,骨干课也可以有所不同,如以编辑为重点的,要加重文化知识、语言修辞和必要的古文等课程;以培养发行人员为重点的要突出营销,市场调查,图书宣传和广告等课程;以培养经营管理为重点的要注重成本核算,企业管理,人才管理等课程。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管理系统的建构

本文作者:李惠玲、齐宝库、李丽红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一、“三明治”实践教学模式解读

随着建筑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时代进步,对建筑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大学作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迎接以高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浪潮中,负有极其重要的使命。探究现有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具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建设方案可行性论证、组织工程项目实施等这种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呢?

从1999年开始,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有益的尝试,开始实行三明治教学模式。“三明治”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是利用高校的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培养高级工程建设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首先在学院完成六个学期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课堂理论学习,第七个学期到实习基地参加一个学期的顶岗实践,既将所学的建筑施工技术、工程估价、项目管理、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地基基础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归并到一个学期。在实习中,学生作为实习基地的一名临时雇员,认识和掌握建筑产品的各个施工环节,逐步理解、消化教学理论知识。实习期共20周,方式为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第一周集中培训,进行安全教育,聘请企业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来校讲学;第二周为集中实习,由指导教师带领各组学生到实习现场进行参观实习,熟悉现场情况,第三周至第二十周由学生到自己选定的实习地点进行实习,第八学期开学后答辩,然后再回到学院学习其余专业课和做毕业设计,我们学院将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称之为“三明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1]。

二、“三明治”专业实践管理过程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三明治”专业实践管理体系合理与否是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分散实习期间,过程管理一旦放松,就会导致学生实习松散,无组织无纪律,最后收效甚微。我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适合我院的321管理培养考核模式。即:三种管理方式(院系管理、校内指导教师管理、校外指导教师管理)、二种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统一考核办法[2]。

1.三种管理方式

(1)院系管理

制定和完善实习管理监控体系(图1),建立实习基地并与校外指导教师沟通,组织教师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校内指导教师管理

“三明治”实习开始之前,指导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按实习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实习实施计划并具体落实;“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应从德、智、体等多方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安置学生实习,学生也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由教师审核确认,要求学生顶岗实践;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实习阶段,采取下现场、电话沟通及网络信息系统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查、指导与监控管理,了解学生实习状况;根据所在工程进展情况,指导学生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完成哪些实习任务;学生按阶段提交实习阶段总结,便于校内指导教师了解学生的实习效果。总之,指导教师负责本组学生实习过程控制与成绩考核。按阶段填写学生考核记录单。对于违反实习纪律的学生,除帮助教育外,还应与学院和实习单位联系,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3)校外教师实习指导

校外指导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习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校内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根据实习任务指导书的要求,学生们会有针对性地请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完成实习任务书的每一项内容。同时,根据顶岗实习的内容,学生会跟随校外指导教师学习,不断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逐步进入工作角色。

2.二种能力培养

(1)专业能力培养与展示

由于专业实践实习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因此,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校内与校外指导教师的培养、训练及管理,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工程识图能力,学生们大有长进,为毕业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工作岗位后学生们很快适应工作,专业能力得到充分展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综合能力培养与展示。

在工程实践中,学生们作为企业的临时雇员,既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又要参与工程和企业管理工作,要直接接触方方面面的人和事。这样学生们得到了锻炼,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实习结束回来,学生们成熟了许多,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很多。工作后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很快融入社会[3]。

3.统一的考核办法

学院统一制定专业实践教学成绩评定考核办法。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核:校内指导教师阶段性指导、检查情况;实践成果提交,包括日记、专题报告、阶段总结、参与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预算等;答辩。

三、“三明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中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明治”专业实践实习特点是时间长,实习基地难寻找,学生分散带来管理难度大,教学中的课程体系与实习内容有脱节,学习的内容因项目而异,实践教学环节总体设计稍不到位学生就会“放羊”。为保证“三明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在教学管理体系中要始终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1.学生的实习态度及参与度

学生的实习态度是决定实习成败的关键。因此,学院在实习动员过程中要采取不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如让即将毕业的上一届取得较好实习效果的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与体会;介绍教学内容与实习的关系、实习与就业的关系,采取互动的方式介绍实习效果;在就业招聘会上,实习的学生专业知识得到升华与巩固,竞争力大大提高。通过即将毕业学生谈切身体会,让准备实习的学生真正了解实习能带来的收获与成果,大大焕发了学生的实习热情。由于目前的就业压力,学生们的实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实习动员,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联系实习单位,愿意跟踪大的施工项目多学习、多受益,实习的态度与参与度大为提升。

2.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学院通过多年的专业实践积累,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供学生们顶岗实践一个学期。学生实习基地可以选择在咨询所做工程估价,招标与投标公司做施工项目的招标与投标;也可以选择建筑施工现场,做质量检查员、放线员、安全员、资料员、预算员;还可以选择监理公司做监理员,选择开发公司工程部做现场管理。总之,实习的内容必须与“三明治”专业实践教学的任务相符合,指导教师对实习基地进行确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几年来,学院推荐学生实习的岗位多数是工程监理。因为在监理行业,学生可以作为公司的临时雇员,实实在在的参与公司业务,入门相对简单,学生能很快胜任,企业又愿意接受学生参与公司业务,这样既解决企业临时员工不足的问题,也为学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解决了大问题,学生们非常适合在监理公司工作,他们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工作做了实习任务也顺利完成了。施工企业的岗位很受学生们喜欢,但这些岗位需求的人员较少,学生们较辛苦,学到知识也相对多一些。开发公司工程部的现场管理需要有经验的人来承担,学生在这里实习待遇很好,但如果没人指导,学生就会“放羊”,达不到实习目的,因此建议学生自己联系开发公司实习,必须顶岗,遵守单位规章制度,自己找校外指导教师。总之,学生们首选的实习基地是到施工现场实习,无论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公司都可以,女同学一般都去造价所做预算实习。实习基地所涉及的内容应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从几个方面选择实习基地,如建筑规模、结构形式、施工内容等。由于各基地所涉及的内容不同,所处的施工阶段不同,可能会导致学生实习效果的差异,因此指导教师应与学生经常交流沟通,让学生体验不同阶段的施工工艺、施工程序,当工程不适合学生实习时应及时予以调换。

3.指导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专业实践对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指导教师应能将本学科的土木工程知识融会贯通,掌握各门学科知识在工程实践中应用价值,对施工现场应了如指掌,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有热情、有耐心。实习期间,指导教师按阶段跟踪学生实习内容,在每一施工进程中,指导学生应复习巩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刚进入实习期,学生往往抱有满腔热情,可真正进入工地,有些学生们又很茫然,不知该看什么、学什么,又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难于融入社会,难免有个别学生会迟到、早退,不愿实习。如学生与指导教师没有沟通,学生实习就会半途而废,导致学生放羊。因此,指导教师责任心极为重要,首先要鼓励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能力,然后根据工程进展,指导学生要学习哪些内容,查阅哪些资料,除工作之外,应完成哪些实习任务。当学生们进入工作角色,知道如何学习与工作之后,学生们就会自觉的将自己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地做事,直到实习期结束。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通过沟通,了解学生实习动态,若有学生想调换工地,要分析原因,如果合理应鼓励学生首先自己解决,以提前培养学生应聘工作的能力,当没有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可以联系指导教师协助解决[4]。

四、总结

“三明治”专业实践教学结束后,及时就学生的实习、教师的指导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其中不足,客观公正地评价实习管理过程,对实习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并将亲身实习经历介绍给下一学年的学生,焕发下一学年学生实习热情,以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完善。“三明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也正是在这种模式下不断发展与完善,学生也正是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下专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欢迎。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管理

摘要:广告,从它的意识和精神被人类发现之后就一直被应用。广告的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并且在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创举。人类离不开信息,也就离不开广告。然而在信息冗杂而多元化的今天,将广告与美、与美术深深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流传;广告专业;美术

一、广告设计的发展历程

广告,从它的意识和精神被人类发现之后就在一直被应用。究其根源,是来自我们这个社会对其深深的需求和时展进步中,人类不断对于知识和信息传播的需求。广告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包含着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多元化元素,有遵循着广告的核心理念,共同来表达出设计者们的需求。广告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从远古时代到1450年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版印刷的原始时期。研究表明,现有可查的最早的广告是在埃及尼罗河畔的古城底格里斯发现的。这个广告是写在一张羊皮纸上通缉在逃奴,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现在被保存在英国博物馆中。后来,逐渐被利用到了商业中,尤其是在当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广告不仅用在了商业的商产品的宣传,更有图文、音响等各种复杂的方式。其中在2000多年被火山岩浆淹没的庞贝古城中,考古学者们更是发现了样式复杂的广告。其中还包括各种精选人的信息。而此时广告牌也已经被广泛应用,据考古发现,公元前5~2世纪的以色列、庞贝和希腊及罗马斗曾出现过广告牌来表示酒馆,其实纷繁的样式和标记来表示不同的行业以便于人们区别。

从1450-1850年的印刷时期,由于报纸杂志等的尚未普及,因此在此时的报刊杂志十分有限,其中以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使用了活字印刷术标志着西方步入印刷广告时代。并且在1475年,英国人创办了一家一刷所以便英文书籍和杂志等畅销书的流传更是加快了印刷术在欧洲的发展和流传。并且在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后,资本经济进一步发展,美洲大陆被发现以致环球旅行和殖民化运动的兴起更是让生产和消费达到了世界一体化,与此同时的是,出现了现代化的广告媒介———报纸。第三时期,也就是19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势力在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和工业革命的共同作用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为了满足它偌大的原材料需求和市场的需求,庞大的信息量的要求的前提下,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化逐步加强,其中为他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推动力,促进人员内部迁移并且也使媒体传播大众化大大的加强。第四时期,也就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世界空前发展的阶段,资本主义走向垄断并且大大开辟了海外市场。新的科技发展和科学技术手段的更新促进全球信息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是史无前例的迫切。30年代,英国建立了第一家电视台。并且美国于1920年开始研发电视。第五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工商业也迎来了它的信息化时期。广告活动遍布全球,通过现金的信息技术,我们可以轻松而快速的看到世界各地的广告以及其他的信息。

二、广告设计专业美术教育基础现状

我国广告人并不少,事实上,相应的院校每年都会培养出大量的人才投入市场。然而是否是有了人就等于有了人才呢,答案是否定的。每年美术院校及相应的大专院校都会提供相应的入取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因为事实上我国在美术及动漫和广告专业上都低于于国际水准。不仅仅是因为缺乏人才,更重要的是就其美术专业一行,我国就因为在设施上落后于那些领先的发达国家。设施旧、意识旧还没有相应的积极政策。导致美术专业只是进入大学的一块看似光鲜的敲门砖。然而就其看似光鲜这一点,不少家长及老师抱怨,孩子们学习美术的途中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而是因为基础课差,无法考入大学才‘无奈’地学习了美术,在这一点上,我认同大多数家长的观点。孩子并没有在此上面的兴趣,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在上面,这无疑是在虐杀孩子们的生命。同时带给美术这个行业一个不好的印象和滞后的影响。现学现卖,基础差:因为不少孩子都是在高中后因为想要进入大学才学习了美术,并且对此没有兴趣,所以大多数人也是采取惰性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情,这样就导致了我国的美术行业人员能力良莠不齐、人员多,层次多,基础差的现状。还有的孩子因为学习了美术进入了相应的专业上了大学,但是因为能力或是兴趣的问题,认为美术学了没有用处,就此转行,这在当下并不是少见的。可是转行带来的压力及相应的害处还是对其自身而言。当然对于美术教育这个现状就是,不少人转而当了美术老师,来让下一代或是其他的孩子继续他们的‘老路’。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许多孩子学习了相应的美术专业,并且得到了一份工作,但是因为他本身的素质使他并没有对美术这个行业或是相关行业的爱好和天赋,导致我国现下的美术行业境况十分严峻。

三、美术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美术基础教育作为一种爱好,现在被发展成了一种行业。可是相应的管理教育体系并没有被完善。还是有大大小小的补课班在街头巷尾,教育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更加严重的是,许多大型学校的老师私下里开班,却并不将知识传授给本该在课堂之上的学生,对于此种行为,我们并不是不了解,并且此种行为也不止是这一两天才有的事情,可是如何将此种现状改善,却是任重而道远的。与此同时,许多大大小小的‘补课班’的老师资质深浅不一,这也是导致我们美术行业以及相应行业让人堪忧的问题之一。因为无论多么好的孩子,都是需要相应的老师来进行帮助和辅导的。有的人认为并非没有相应的管理体系,可是在我国这样的事情庞大而众多,如何运作起相应的管理机制,是一个严峻并且值得考验的问题。

四、广告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管理改革探索

1.拓展思维

孩子的思维就如同一口深井,是需要不断的发现和探索的。面对着天生质朴的他们,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好他们的思维习惯和一生的好习惯让他们从中受益呢?我认为,其中思维的拓展就是一项。不少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孩子的思维是最容易被开发和利用的。他们小并且还有许多可以发展的地方。对于开拓思维,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联系和想像。在此上,美术无疑带给他们一种新的思维。因为就美术来说,它的发展就是一部充满着联系和想像的历史。美术需要人们不断的开发思维,深入探讨和联系想像。没有想像力的人无法成为一名美术大师。然而想像力就是拓展思维的产物。思维产生于大脑并且经过不断的拓展和加工,变成了想像的产物。在这一点上,人们无法否认的是越单纯并且富有创造力的人越具有想像能力。我们不能灭杀这种能力,因为这是孩子们特有的,是独一无二天赋异禀的。你不可以总是告诉他们鸡蛋是圆的,木头是方的,这都是需要他们自己探索,自己去观察并且自己去联系和想像的。

2.提升修养

对于提升美术行业者及广告行业者们的修养,我认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教育者和学习者。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教育者来自学习者。但是无法否认的是我国美术教育者们的能力及素质普遍较低。或许你会发现,我国的美术学习院校虽然多,但是因为我国的美术行业发展晚,进步速度慢,致使大量的学科教育工作者们普遍面临着失业的危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为了满足于生计,来开班补课班,但是却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这是不对的。因为作为一名美术人,或者说是与美术相关的人员,我们是无法满足于简单的学习的。美术就是一场每日必须进步的修行,这是外行人无法领会的。只有每日的学习与进步,才能让我们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做出更好的自己。作为一名美术教育的从业人员,我想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要进步,才可以更加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张爽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外语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

1、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男生弱化”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外语类专业的男生过少是一个长期问题,以后很可能还会继续存在。而男生过少必然导致边缘化,进而产生“弱化”问题。例如,笔者所在的院系中,个别男生由于周围全部都是女生,共同语言较少,缺少知心朋友,逐渐由入学时的开朗性格变得内向、寡言、缺乏自信,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缺乏勇气,逃避心理严重。又如,在各类学生活动中,绝大多数项目适合女生参与,如健美操、啦啦操等,男生则常常只充当“旁观者”的角色,逐渐失去自我认同感,脱离集体,边缘化。再如,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的各类评比中,由于按照固定的总人数比例评选,绝大多数获奖人为女生,男生常常“榜上无名”,进而引起一部分男生的不满情绪,同时产生了自我怀疑,成绩下滑严重。

1.2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外语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总体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加活跃,更加开放,对于新生事物接受度较高,因而思想动态变化较快,且时常收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在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体对我国青年人进行文化渗透的形势下,部分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青年学生产生了动摇,并进一步影响其周围的人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周围摇摆。如果这一形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严重威胁大学生的主流思想,进而对国家稳定,民族团结产生不利影响。

1.3纪律散漫。

外语类专业大学生追求个性、前卫、时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愿囿于学校刻板的管理规定,而要追求自由、开放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因此,在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自由散漫的问题,这一点在外语类专业学生中显得尤为明显,需要引起重视。

2、解决办法探究

2.1充分重视对男生的教育管理。

男生作为外语类专业中的小部分学生,需要予以充分重视,例如在各类评优中特别体现出男生的比例,凸显男生地位;在课余活动中设立更多的适合男生参与的项目,建立男生自我存在感等。只有对男生予以充分重视,在才能有效解决“男生弱化”问题,进而使得整个院系学习氛围更加和谐。

2.2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青年人的注意力已全面转向网络、移动平台等新兴媒体,传统的宣传阵地地位已经动摇。这就需要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与时俱进,开拓主流思想宣传的新阵地,确保党的思想、方针、政策能够惠及广大青年学生,进入课堂,入耳入脑。

2.3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社会进步日新月异,青年人一直都走在前列。因此,对于青年学生的管理也要走在前列才能做到不落伍,顺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教育机构,尤其是大学能够以开放的思路管理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制定切合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管理办法,从而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作者:何通江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大学艺术专业生的教育管理模式

一、适当放大艺术专业学生在校园的“明星效应”

艺术专业学生大多具有开放的思想和积极上进的心态,他们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与创作方式的同时,也希望能得到社会与大众的关注和认可。艺术作品和文艺表演一般很容易在年轻人中引起反响,这就使艺术专业学生很容易成为校园的“明星”。教育管理者可放大这一效应,采取激励教育方式,通过组织开展文艺讲座、艺术表演、作品展览、艺术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加强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为他们打造展示才华的平台,使其成为传播高雅艺术的使者。同时,在“校园明星”的带动下,也可以提升校园文艺的品质,培养理工科学生的文艺爱好和艺术修养,让理工科教育与艺术教育产生良性互动。

二、建立合理的角色关系

1.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重视在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的名校进行学习深造和交流,以吸取名校的办学精华;还可为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鼓励青年教师进行艺术创作,使其将创作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可定期举办教学音乐会、艺术作品展等活动;应鼓励教师参与各级教学改革项目,以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应做好校本培训。所谓校本培训就是立足学校,针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的需要,围绕本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以解决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讲课比赛、轮流上公开课、举办讲座、专家听课、学生评教等举措多管齐下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另一方面,可吸纳社会各级优势资源以提高本专业师资水平。如可聘请有名望的退休老教授、职业艺术家等来校讲学,还可请其他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来校讲学,让学生们领略到不同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特色。除此之外,还可聘请著名的民间艺人和自由艺术家来学校讲学。当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是朝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积淀和持之以恒地实践,才能逐渐打造出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艺术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很容易导致师生关系变为“师徒关系”。师傅带徒弟虽是千百年延续下来的老传统、老套路,但在艺术教学中,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如果只按照理工科的大班教学模式,很难在课堂上实现艺术教学所必需的个别艺术指导。因为大班教学只适用于传授理论知识和共性的集体指导,而艺术教学更强调个性化的指导实践,所以,“师徒关系”更符合艺术教学的实际。但同时也应注意,传统的“师徒关系”极易误入“教师中心论”之窠臼,教师成了艺术的绝对权威。学生只听自己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而听不进其他教师的建议的这种做法,不利于艺术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艺术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既不能是“教师中心论”,也不能是“学生中心论”,应该是“艺术中心论”,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即师生关系应该是艺术上的伙伴关系,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为了达到理想中的艺术境界的过程。为此,师生可以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创作途径等进行争论,学生可以坚持自己的艺术见解,教师尽量不干涉学生的个性化艺术创作和独特的艺术观点。只有构建这种健康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艺术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3.转变管理模式

理工科高校的管理模式偏“刚性”,管理部门常被看作是学校的“权力中心”。这种管理模式与艺术家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相冲突。因而,只有转变这种管理模式,将“权力中心”转化为“服务中心”,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这种新型的管理角色,首先是工作伙伴的角色。教育管理者应该尊重教职员工的个人尊严、权利和价值,经常与教职员工进行坦诚的交流,鼓励教职员工各施所长,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3〕。同时,教育管理者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对教育模式的形成施加影响。只有与教职员工结成工作伙伴关系,才能对其更好的进行管理。其次,教育管理者应是教职员工的代表。教育管理者需要增强教职员工对学校、学院的认同感和忠诚感,帮助教职员工和单位之间达成心理契约。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会使教职员工整体满意度和参与程度增强,是教职员工共同利益诉求的代表。最后应是教学改革推进者。艺术需要不断的创新,而艺术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管理者应在教学改革活动中成为表率,应鼓励教职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为其提供艺术创新指导〔3〕。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专业具有勃勃生机,才能与广大教职员工共谋艺术教育的发展大计。除了管理角色的转变外,还要推进管理机制的改革。应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加强其在校园管理中的作用,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师生能合理地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为师生搭建一个真正的公共艺术展示平台。应鼓励师生筹办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完善艺术专业的管理。

三、突出课程体系的个性特征

1.构建合理的课程比例

在教学中合理安排艺术、科技、文化三大类课程的比例,使其能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培养一专多能的“通才型”艺术人才。可在艺术专业的课程中适当加入逻辑学和工程学概论等课程,使艺术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和科技知识。还可利用暑假组织艺术专业的学生深入到理工科学生的实习工地进行考察与参观,让他们走近生产一线和劳动现场,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夯实他们的创作基础。

2.加强课程的实用性

艺术教育不可固步自封,在课程设置上保留优秀传统课程的同时,应加大具有创新思维的课程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开设的艺术专业课程真正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积极建立艺术工作室教学制度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

在艺术教育中除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建立艺术工作室教学制度,让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创作空间中受到熏陶,从而去感悟、探究艺术的个性特征。

4.引入“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决策者的角色,选择关注学生艺术创作发展。教学内容由师生共同承担,研究方向与内容都由学生自己设计,教师尝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以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的交流氛围。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指导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自我整合和自我评价。同时,通过教师反思性的评论和学生的互评,可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艺术创意,大大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4〕。

5.产、学、研课程的整合

拓展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艺术教学体系是艺术教学管理的最终落脚点。要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必须全方位地整合课程结构,包括艺术专业必修课、限选课、文化基础课、各类选修课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以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创作的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地设计出艺术作品和艺术产品,并将其推向艺术市场,使艺术教学在更大的艺术空间中得到成长和检验。

四、构建有针对性的管理运行机制

艺术教育管理由于其专业特点,很容易造成管理过细,导致教学僵化;而管理粗放,就会散漫,导致教学无序。因此,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必须构建一套全局可控、局部弹性的“柔性化”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1.学校艺术教学管理专门化

由于艺术学科教学管理具有特殊性,如果采取与其他学科一样的教学管理,就容易造成相互牵制,形成不必要的管理消耗。所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安排专人负责艺术教学管理。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建议单独设立“艺术教学管理部(科)”,这样在遵循理工科教学管理的大原则前提下,可按照艺术教学规律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效果会更好。

2.学院教务管理分工精细化

理工科专业教学管理基本上是集中管理,比较规范,因而所需要的教务员较少;而艺术专业教学管理的机动性和个性化较强,不易集中管理。因此艺术专业教学管理应多安排一些教务员,以解决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艺术专业教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务管理分工精细化。如果有编制限制,也可安排各专业的教学秘书轮流到学院教务办公室值班,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院教务员的工作压力,也可使院、系的教学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各专业教学管理运行特色化

由于艺术专业涉及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不同,其艺术教学运行规律就必然有独特性。如设计专业的小班授课,音乐专业的一对一授课,摄影、风景写生的实践教学等等,都需要各专业根据各自的教学特点,在学校管理框架下制定出符合本专业的管理办法,为艺术专业提供比较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使其更好地发展。

4.艺术交流平台的常态化

艺术专业教学如果离开了创作和展示,就会缺少应有的灵气,如果缺少了对外艺术交流,就会沦为井底之蛙,因而,艺术教学管理应注重艺术的创新、展示和对外交流。除了可举办画展、音乐会外,还可采取上公开课、讲座和学术论坛等形式展示不同专业的艺术特色,使其相互激荡,以激发更大的艺术创造空间。

五、实施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有效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评价机制是提高艺术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艺术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教给学生正确的技能训练方法,因此,艺术专业的教育过程应更多的是互动的、探讨的、批判的、开放的,其评价体系也应是开放式的、批判式的、互动式的,并注重考察学生的整体艺术修养、技法以及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同时,教学评价应对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的个性化、独特性、抽象性给予尊重。首先,应将静态考核与动态考核相结合。静态考核是指在固定场所、固定考试内容、固定考试形式的考核,如笔试、面试等;动态考核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不定形式、不定内容和在不定场合对受教育者进行的考察与评价。动态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长期积累的艺术技能的一种评价,它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功底水平、艺术创造和综合能力。所以在评价指标权重上,应更注重动态评价,这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表现,也有利于综合评价一个艺术专业的学生。其次,在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评价时,尤其是对其“评奖评优”时,应有多名评审人员参与评价,以体现其公正性。应建立由不同的专业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学院管理者、基础文化课教师等组成的评审团,以尽可能地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三,应以更开阔的视野来评价新的艺术形式。大学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又是文化创新的开拓者,因此在面对新的艺术发展与变化时,要尽量本着宽容的态度,对新事物进行评价,不能对新事物一味地排斥。对于学生作品中出现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不能一味地否决,而应该召开专家评议会,共同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以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四,提倡互动式的评价。对艺术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就会有不同的结论。所以在对艺术作品或艺术表演进行评价时,不能仅由评审教师单方面进行评议,被评审的学生也有发言的权力,允许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和表演进行必要的说明,以有助于评审教师更准确地理解作品和创意,并客观地对作品和表演进行评价。其五,应扩大评价的范围。对于艺术作品或艺术表演,应听听学生和网络大众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可作为评审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参考,以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其六,在评审委员会对学生的艺术作品或艺术表演进行考核评价时,每位评委不能只简单地给学生打个分数,而应在对其艺术作品和表演进行认真分析与评价后,再给出成绩。学生可根据评委对艺术作品或艺术表演的点评结果,在网上评选出自己最喜爱的评委,也给评委打个分数。通过这样的互动,既可锻炼同学们对艺术作品或艺术表演的理解,也可对评委进行监督与鞭策,给整个评价体系带来活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就可以比较清晰地总结出一套理工科大学艺术专业教育的管理模式,见图1。图1这套管理模式既符合理工科大学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艺术专业教育的客观规律。但是,为了让该模式真正有效地运行,还必须转变领导观念,提高其对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同时,应注重艺术教育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科学的、有效的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艺术教育管理系统,以完善教师和学生培养的激励机制,促进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发展。

作者:李岗 甘霖 杨琴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重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流程

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缘于1990年哈佛大学的哈默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一文。上世纪末在美国乃至全球掀起了“企业流程再造”的高潮,被誉为工商管理的一次革命。

实际上是西方企业界面对变化的环境对原有管理进行全面重新审视并加以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革,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变化,我们也应该对现行我国的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进行重新思考,及时开展流程再造,适应时代变化。

我国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流程及缺陷

我国的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像其他管理一样,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转变过来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实施计划,进行强有力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形成了以控制为指导思想,以行政为手段,以数量为目标的管理模式。大学教育管理也不例外,整个教育管理流程都打上了这种管理模式的烙印。具体表现为:

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以易于管理为基点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是从学校自身便于管理的角度来制定管理制度的。这种管理重在加强控制,像初等教育管理一样将管理触角伸向大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的每一个角落。所有的学习内容由学校事先全部安排妥当;教育计划统一制订,教师由学校事先安排;吃在学校食堂;住在学校的宿舍;学校各级机关和部门齐抓共管,层层控制。成功的大学教育管理取决于对学生的控制程度,管理者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有超越常规的行为举止,其次才是学生能否成为拔尖人才。

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受教育主体的个性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个性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不合乎制度规定的异常行为。当出现这种异常行为时,学校就要予以追究和处理。

教育质量的控制以上级部门的检查为主要手段传统大学教育质量的控制由教育主管机构进行检查和评比,教育主管机构设计指标,达标者授予某种称号。这种管理方式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导致被检查者将工作重点仅仅放在考核指标的范围以内、放在检查期以内;导致管理者的工作中心从针对被管理者转移到针对检查者;导致虚构材料、公关、提高接待档次上等不良行为的产生;同时也导致获得荣誉称号的单位从此失去创新的动力。尽管评价指标的设计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完善,但完善的指标体系并不能解决评价方式本身所固有的缺陷。

由上级部门检查评比的质量控制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例如对某一单位是否有能力从事某一项目的资格进行考评,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能降低风险。但用指标来评价一个机构的整体运作并授予某种称号,就显得有些多余。在学校招生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社会自然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做出公正的评价,而且这种评价结果最终会影响到学校的生存问题。中国以前有很多企业获得了许多称号,但产品卖不出去,最后还是走向了衰落。再者,这种评价方式下获取的信息往往是不准确的。且不说被评价单位主动组织虚假材料,即使是评价者取得的第一手材料也存在水分。例如,学生的评价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不断得到加强,但学生反应的信息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的真正意图,学生们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主管部门没有授予学校荣誉称号,学校、教师利益受到损害,学生的利益也将同时受到损害;此外,主管部门授予学校某种荣誉称号对学生的就业无疑具有巨大的好处,学生没有理由提出严厉的批评意见。

教育结果的衡量以学习时间的长短为主要衡量尺度教育结果体现为学生的学识水平和能力,学生学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是学校管理成果重要的表现。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实行学年制,学年制就是以学生的学习时间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学生完成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年限期满即可毕业。目前在我国不少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的学分制改革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人们拼命地去争夺学习机会,一旦机会到手,却不知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似乎抓到机会就达到最终目标。造成机会等于最终目的的主要原因是从机会到最终目的几乎不存在什么障碍,学生只要不做出违背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的事,时间够了就行。

综上所述,现行我国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从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到教育质量的控制再到教育结果的衡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到了必须进行流程再造的时候了。

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基本构思从世界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看,随着当今世界性管理教育的重大结构性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管理教育的性质、功能和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教育管理新流程。他们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造就全面管理者,而不是职能部门的专家。从我国的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看,我们既需要精通各管理职能领域业务的职能经理类人才,同时也需要能从全面分析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中做出正确判断,统驭企业全局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以此为前提,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流程再造应遵守以下要求:

要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大学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力。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前提是需要一个公正客观的质量评价机构。这种评价不应该来自上级主管部门,而应该来自受教育者、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教育虽然不能完全产业化,但将教育按产业的规律来进行组织却是可行的,因为教育毕竟不象公共设施那样是纯粹的公共品,而是一种介于纯粹公共品和私人品之间的准公共品。所以,正如企业将产品质量看成是自己的生命一样,大学也应该把教育质量摆在首要的位置。企业产品质量的高低不应该由企业的主管部门说了算,而应该由市场来裁决。这方面我们有比较大的教训,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品由主管部门进行评级评优,结果许多企业拥有政府的“金牌”却没有市场的“名牌”,经营出现了困难。大学教育质量的控制要摆脱传统国有企业曾经出现的有“金牌”无“名牌”的怪现象,必须对当前的教育质量评定方法进行改革,逐步将单一的上级主管部门评估转变为以“市场”评估为主、主管部门评估为辅的综合评估体系。具体地就是应该主要地由受教育者、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来评定,具体评估指标可以是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成就、社会表现等;也可以由专业化的、独立的社会机构设计指标展开评估。

要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大学教育管理像其他管理一样需要讲效率。在这里效率的含义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培养出最多、最优秀的人才。提高教育管理效率需要进行系统的考虑,在流程再造的思维下,除了对现有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重新审视,研究现有管理环节的管理效率外,应将视野转移到现有管理范围及其环节本身的合理性上来。管理者对每一种管理都要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种管理必须存在吗?

可以开展信息化管理吗?

必须由本单位来完成吗?

可不可以“外包”,“外包”以后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吗?

外包策略是企业流程再造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当前我国高校中的改革已部分地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叫“后勤社会化”。目前“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改革缺乏系统的思想和理论进行指导,“后勤”的概念比较模糊,“社会化”的程度也难以把握,改革步伐一直比较缓慢。很显然,大学教育管理采用外包策略,对于减少学校的资金投入、节约人力以及将管理重心转移到应该管、必须管好的领域,提高管理效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在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流程再造工作,是当前大学教育管理改革的核心环节之一。

要有利于学生成才教育管理的核心在于培养人才。由“学生”转化为“人才”需要相应的土壤和环境,教育管理流程的再造应该围绕上述转化来制定。具体来说,就是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从制定目的到具体条文进行全面的审视,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才为准绳,对现行制度与条文存在的必要性加以重新认识,并对有必要存在的制度进行修改。例如,对于学生是否成才,其衡量标准不应该是时间,而应该是真正的学识水平和能力。因此,学分制管理是一种利于学生成才的制度之一,应该逐步地过渡到国际上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的学分制管理。

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策略思考

管理流程再造对大学教育管理来说无疑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对旧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及人们的思想的意识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再造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这些阻力可能来自于本位利益、误解和缺乏信任、不同的判断和评价、缺乏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因此,为保证流程再造顺利展开,事先制定相应的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统一认识,转变教育思想前几年开展了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讨论,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见解,例如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教育和教学改革中的先导地位、要转变哪些教育思想和观念以及向什么方向转变等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与研究。教育管理流程再造是对当前教育和教学的根本性改革,当然也必须要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因此,在实施管理流程再造前,应该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和统一认识,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使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充分认识到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流程再造不但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和个人长远利益得到保障的关键。

重点实施,逐步推广教育流程再造不能一蹴而就,应从比较容易的领域和院系入手,逐步推进。例如后勤改革方式上可以由内部承包逐渐过渡到外包;在内容上可以由“吃”过渡到“住”再过渡到整个后勤。又例如,教学管理流程再造可以从有条件的院系展开,首先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流程再造,然后推广到别的院系和别的教学管理环节。

更新机制,全面规划教育管理流程再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力度大,涉及的范围广,需要有全局和长远的眼光,进行统筹规划,尤其是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建设,基于因特网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等,需要从长远和全局加以考虑。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从企业流程再造的实践上看,企业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持流程再造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同时,进行流程再造还应该有一个灵活的机制以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就业保护,减少阻力,对进行教育管理流程改革做出贡献者给予支持和鼓励。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

对于当今中国的专业硕士教育而言,已经度过了初始阶段,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黄金阶段。相对于招生人数以及招生单位的快速增长,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的师资力量依然比较薄弱,教师队伍发展的速度比较慢,同时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差异不明显。专业学位硕士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也在阻碍专业硕士领域的健康发展,导致其发展很不平衡。本文通过对现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专业学位;教育管理;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分工更加明确,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教育部于2009年开始决定对专业学位硕士进行大规模扩招,之后专业学位硕士所占的比例在教育部的配套政策下在逐年上升。到2015年,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在研究生的招生总人数中已经占到占50%。专业学位硕士的大量扩招。一方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面也体现了我国教育制度在不断完善,同时还极大地缓解了毕业生就业压力。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管理问题。譬如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资源短缺,实践基地形式单一,专业实践机会稀少,校内的双导师制度不够健全,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等。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环节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教育管理思路不明确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的教学管理理念还有待加强。由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故而二者在培养方案的设置,课堂教学的模式,实践环节以及毕业论文等方面理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过当前形势下,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依然很落后,他们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设置的培养目标差异并不明显,培养环节没有充分体现专业学位培养的特点,而是太过于偏重理论,匮于对相关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2.教育管理体制不适应新环境要求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应该适应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特点,高校应该做好各个职能不同的管理机构建设。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不同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因此在学校层面上需要设立独立管理机构来对学术和专业型研究生进行管理,将学术学位研究生管理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分离。同时必须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提升相关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在学校中的地位。在各个高校中的二级学院或者是二级学系设立专业学位的教育管理机构。对每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的管理建设要不断提高加强、在基层的培养管理机构中加入优秀的教师,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专业权力。而且不能只在学校层面设立独立的专业学位管理的组织机构,最好也在每个二级学院建立独立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管理机构。

3.教育管理资源不足在对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培养过程中,所需的资源不仅包括教师、教室以及宿舍,同时还需要不同形式的实践基地等等。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大规模扩招,在校硕士生人数不断增大,相关的教育资源显得很紧张,不能很好的满足扩招的需求。所以,如今很多在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生只能学习理论知识,很少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相关实践结合在一起。

4.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形式也紧随时代的潮流,迈入了教育管理的新时代。和传统的管理方式性比,这减少了相关资源的浪费,使管理效率得以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育领域的改革。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是灵活的却又是复杂的,许多信息管理工作要比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管理要复杂得多,实现信息化的难度更大,特别表现在实现实践环节的监督与信息化方面。目前,许多高校的信息管理工作仍然处于手工管理、单机分散管理与网络化管理并存的状态。各级管理人员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繁杂的事务型工作上,效率低下,且大大影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健全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在专业学位的管理过程中要有全面性和针对性,必须要通过调研分析专业硕士培养管理面临的压力和不足,因为我国专业硕士培养管理发展较晚,故此一系列培养制度还未完善,也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具体的制度各个学校也在不断的调整摸索中。因此,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要加紧行动起来,逐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由于专业硕士第二阶段培养计划为进行实践学习,所以学校也要积极帮助学生找寻实践平台。同时鉴于专业硕士培养要在外脱离学校实习,学校针对学生离校实习的问题,要构建起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2.注重提高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效益进行专业硕士培养的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使命。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优劣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要严把学生培养质量关,必须致力于高质量技术人才的培养。科学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将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去,使教育投资投与所值,投有所效,以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处理师生比严重失衡的问题上,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可以利用人才引进的方式缓解此方面的压力,通过招聘专业硕士导师,也可为学术型硕士导师开展各种培训工作等方式来弥补不足。专业硕士的培养旨在为社会输送高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也可为特定职业培养专业人才。专业学位的培养原则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水平,为社会培养拥有良好的专业技术、多元化知识结构等高素质人才。所以,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践培训基地,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也可与企业联合进行专业硕士培养,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实践条件,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此外,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还要构建高效的奖助学金机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术兴趣。同时还要逐步提升导师责任感,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力度,高校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推动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这样就可以形成完整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

3.突出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色高校在研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计划时,必须紧密切合实际职业需要,根据专业硕士培养要求来完成课程设置。由于专业硕士培养的特点还需充分考虑增加实践学习时间。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掌握好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衔接,使二者相辅相成,稳健发展。此举不仅有利于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更有利于开阔他们的知识面,洞悉本领域的前沿动态。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不同背景学生与同学或老师之间的交流也会日渐增强。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能使学生保持紧迫感并不断审视自己的实践工作,不断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培养出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质量。

4.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的考核评估机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是否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的质量与综合素质。专业学位硕士是为面向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需求的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一种学位类型,它特别重视学院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不断完善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质量考核评估机制,建立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考核方式,对于保障和提高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5、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培养单位的管理重视程度专业硕士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根本区别在于专业型硕士更加注重实践。专业硕士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人才的重任。它培养出的人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结合各大高校的专业特色,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专业型优秀人才。与企业进行合作,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在实习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进一步提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用人单位参与到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中,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优化了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进入企业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专业硕士的培养,定期对这些硕士生或者教职工进行培训,使其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高校或国家政策,使专业硕士教育稳健发展。

作者:席睿 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特殊教育管理中师资专业化探讨

摘要:当前,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已经成为潮流,在此思想的推动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也是越来越得到重视。文章将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教特点以及教师专业化一般概念综合起来,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特殊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分别是恪守职业道德、掌握科学系统的知识、具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以及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对当今我国特殊教师师资培养的目标及模式,还有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专业化的角度进行了审视,并且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政策,分别是完善培养目标、增强课程实用性、课程分流和分层、加强培养行动研究能力等等。

关键词: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特教师资培养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对师资的培养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代教育研究中主要的思潮之一就是教师专业化。虽然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可行性还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市场需求已经由普及转变成提高质量,所以,为了普及教育而扩招的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化教师的素质。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制定统一规范的从业标准,实行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执照上岗。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特殊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在目前特殊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展师资培养也比较晚,但是在我国落实特殊教育发展规划中,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数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就是一个关键措施。

一、课程分层

应当分出层次来进行特教师资的培养,要根据障碍类型在特殊教育公共课的基础上在分出更加细化的专业课程,这样可以将课程的可操作性及针对性都很好地增强。公共课室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流,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细化的一些专业进行跟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实际工作的重要能力。对于分类问题也是存在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分类会造成专业范围狭窄,在学生中出现不了解的情况就会无所适从,即使是了解的多么细致也会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很多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所表达的就是希望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具有解决所有特殊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要了解,有很多方面都包含在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范围中,不可能有人能够深入了解所有方面,追求广度的情况下就要牺牲深度。那么教师在没有专长的情况下,可能对所有问题都无所适从。相反教师如果某种障碍类型十分精通就可以负责这方面的教育,在发现其他方面需要时,就可以对别的教师进行求助,通过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全纳教育。试想一下,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特殊儿童教育,一个教师怎么可能完成。此外,不论对某方面了解的多么深入还是会遇到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认为学习已有知识的意义是不大的。当然,根据传统意义上对儿童的标签来分类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分类原则,应该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方面或者障碍类型来进行分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就已经针对某种障碍开设特教师资的培养课程。

二、培养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是教育行动实验者在真实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行动研究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活动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在某种程度上,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培养能力还有行动研究的意识。第一,教师因为儿童特殊教育各种不同的需要,可能随时遇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探索、研究的能力就很难正确自如的应对。所以,教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培训课程中最急需进行的工作。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并且提升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最后时限专业知识的持续进步。第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行,除了个体素质的提升之外,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对于特殊教育事业也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所以,俄日了提高这一项崇高事业的声望和地位,就需要社会各界民众,特殊教育教师,特别是特殊儿童的家长一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实用性的增强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实际的工作能力是通过一定的实地训练形成的,而不是仅仅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成的。特殊教育教师为什么要冠上特殊这两个字,就是因为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些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儿童,这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专业化的基础和依据。所以,一定要把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体现在培养特教师资的课程中,要以实用性为原则来安排课程的内容,还要保证实践课的一定比例。总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任务很重,要走的路也很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及时对师资的培养,必须要把课程设置进行完善,培养健全的体制,明晰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素质达到专业化的要求。

作者:刘艳风 单位:永新县特殊教育学校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管理模式初探

[摘要]近年来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减少,为了保证相关专业的生存和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国贸专业的注册入学招生制度。注册入学招生制度降低了学生的入学标准,大批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得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注册入学招生制度适应了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趋势,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谋求摆脱发展困境,实现自身转型的重要途径。但是注册制学生的学情复杂,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因此研究如何开展注册入学制度下的国贸专业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实现注册入学新形势下国贸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注册入学;国际贸易教学;高职院校

近年来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减少,为了保证相关专业的生存和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国贸专业的注册入学招生制度。和以往高考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划分档次,分类投档的制度安排不同,注册入学制具有更大的弹性:注册入学招生制度降低了学生的入学标准,大批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得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注册入学招生制度适应了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趋势,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谋求摆脱发展困境,实现自身转型的重要途径。但是注册制学生的学情复杂,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因此研究如何开展注册入学制度下的国贸专业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实现注册入学新形势下国贸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国贸专业“注册入学”学生的学情分析,以镇江高专为例

近年来,镇江高专财经商贸学院国际贸易专业面临着严重的招生危机,为了打破生源减少,招生不利的困难局面,学院开展了入学制度改革试点,国际贸易专业实行开放弹性的注册入学制度,缓解了生源危机。但是国贸专业注册制入学的学生具有非常明显的学情特征,在综合素质、学习能力、性格行为等多方面都呈现出与普通统招入学生源的诸多不同。比如:综合素质学习能力普遍较低,但同时又具备思想开放,认识超前,不受传统思想约束,脑子灵活的特点;其次,学生性格特征复杂多样,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较多,注册入学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团队责任心差,责任心不强,普遍存在自傲与自卑共存的心理落差,少数学生还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第三,行为方式的多样化,随意性强。注册入学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多样化、随意性,对当前的学习机会普遍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学习和评分考核制度有一定程度的排斥和不适应;在学习方式上他们更多地依赖网络途径,厌恶考试,渴望社会实践,并对经济收入有着强烈的兴趣。上述种种复杂的学情现状对学院的学生管理、课堂秩序维系,教学质量监控都带来了诸多挑战。

二、注册入学制度下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初探

(一)消除社会各界对注册入学办学水平的质疑

由于注册入学降低了入学门槛,一些家长对这类文凭的含金量、学校的学习氛围、育人环境等表示担忧,把小孩送来的家长大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为了消除家长的疑虑,学院在招生时主动开展相关的政策宣讲,介绍国贸专业注册入学制度下的学生的招生标准和之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注册入学环节,国贸专业以多元化方式考查学生,尽可能挑选一些好一点的学生,可谓“矮子里面挑高个”,确保学生的整体质量,以利于今后的学习环境的塑造;其次是执行宽进严出的培养策略,学生的学业标准、技能水平、品德要求不降低;让家长发现来高专三年,学生能学好,学到东西,保证注册入学毕业文凭的含金量。

(二)完善“注册入学”国贸专业学生的日常管理机制

“注册入学”学生的学情较为复杂,传统意义上的“差”生较多,不爱学、不听话、难管理的“问题”学生会批量出现,面对这些问题,学院首先有针对性地对注册入学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融入学院集体。其次在日常管理模式上,学院对对注册班的同学实行双班主任管理,党员教师、教研骨干定点联系具体学生宿舍,以网格化,高频率的态势把不稳定不安全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三,加强对“注册入学”的学生的人性化关怀,学校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对注册制的学生予以重点帮扶;学院学工系统的老师以及学生社团的主要成员主动加强与注册制班级的联系,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和日常文明行为管理三个方面加强对注册制入学学生的动态管理。

(三)注册入学制度背景下国贸专业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建议

对高职院校的国贸专业而言,注册入学制度有利有弊,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一方面它可以缓解学校的招生困难,国际贸易专业可以有持续发展的机会;办学有特色、学生美誉度好,培养质量高、就业出路广的院校将会在激烈的招生竞争中胜出;另一方面当质量良莠不齐的学生被招收入学,让那些基础差、素质不高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必然对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要化弊为利应对挑战,学院也得与时俱进,对自己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降低注册制学生课业难度,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注册制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在生源的分数普遍很低的情况下,本着“面向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实行分层次教学,国贸注册制学生的课业难度可以大幅度降低,比如课程考核可以用开卷考试加平时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强化日常纪律养成与动手能力,淡化纯理论知识的考核。在教学质量要求上,可以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开展各项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活动和顶岗实习,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可以增加弹性学分制度,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强调岗位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鼓励注册制国贸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模拟创业,在各大跨境电商平台上如能顺利开店就可以核算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外贸行业各项技能比赛,以赛促学等等。在课程建设上可以将外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证内容有机地融入课程,实现“课证一体”,将考证相关课程纳入培养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有机地融入国贸专业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国际商务单证员证、外贸跟单员证书等等,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充分利用各大跨境电商平台,推进校企合作,解决注册

制学生的实训实习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注册入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路径的转变。目前外贸领域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迅猛,速卖通,敦煌网、阿里巴巴都非常重视与各大高校的合作,国贸专业主动与这些电商平台接洽,请外贸跨境电商平台对国贸专业的实训室进行冠名,比如建立速卖通实训室、敦煌网实训室、跨境通实训室。学院提供场地、机房、网络,利用这些跨境电商强大的资源,建设高校实训基地和考试培训机构。跨境电商平台可以作为注册制学生的实训基地,这样学生不用出校门,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开店做生意,进行跨境外贸电商的实训操作。如果学生能够成功开店并销售外贸商品,更可以给以一定的学分奖励和创业支持。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生源管理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学院鼓励专任教师在职进修,有计划选派教师到企业工厂实践、考察,鼓励教师考取相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除了这些传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手段之外,学院还要加强教师的生源管理能力,特别强化心理疏导和咨询能力,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全程管理。

三、结语

注册入学制度下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关系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生存大计。除了要实现“以知识的系统性组织教学”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转变的课程建设目标,高职学院还要更多的考虑注册入学学生将成为教学主要对象这一变化趋势。教育管理改革要以“岗位引领、项目任务”为指导,坚持将“知识+能力”落到实处,重点对考核方式、实训体系等进行改革,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适合注册制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学生管理体系。

作者:尹昕 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财经商贸学院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抓好业主党员教育管理促进专业市场发展繁荣

江苏金盛集团是一个资产超亿元、年上交税费1000多万元、以经营装饰材料和百货为主的私营企业,下辖金盛装饰城和金盛百货等七个经济实体,共有从业人员4300余人,党员110名,其中业主党员54名。集团自97年8月成立党组织以来,始终坚持一手抓企业发展,一手抓企业党的建设,特别是把加强业主党员的教育管理作为做好专业市场党建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常抓不懈,有力地促进了市场两个文明建设。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不断加强组织建设,让业主党员“归队落户”

1、统一思想,确立专业市场党建工作思路。95年企业创业之初,仅有职工32人,党员6人。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迅速增加,业主中党员数量也不断增多。专业市场特定的激烈竞争环境,使业主党员普遍存在流动性大、业务自主性强、工作时间高度紧张等特点,多数人为业务奔忙,无暇顾及党员身份。98年初我们对市场中业主党员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有77%的同志经常不参加组织生活,有的不按期交纳党费,还有一些党员基本不与原党组织联系,处于“离散”状态。支委会分析讨论认为,这几十名党员组织关系虽然不全在金盛,但金盛党组织负有同样的教育管理职责,从企业发展来讲,抓住了这支党员队伍,就等于抓住了专业市场发展依托的骨干力量,一定要建设好这支队伍,使党员成为金盛专业市场上一面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我们研究确立了抓好业主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思路:一是把业主党员组织起来,二是让业主党员的身份亮出来,三是把市场内党的生活正常起来,四是在市场建设发展中把业主党员的作用发挥出来。并把不断健全完善组织建设,让每位业主党员“归队落户”作为抓好业主党员教育管理的突破口。

2、多方采取措施,转接业主党员组织关系。业主党员不愿或不便将组织关系转到金盛是我们遇到的一大难题。支部认为要想管住管好党员,就必须明确党组织与党员的隶属关系。我们多次召开业主党员会议,与党员谈心,做思想工作。同时“三管齐下”,一方面,督促业主党员回去办理手续,限时转来组织关系,否则摊位不予出租;另一方面,以支部名义向业主党员原单位发出公函,商洽组织关系接转问题;再一方面,派出工作责任心强的党员直接到苏北等业主党员的集中地登门做工作。通过多方努力,短短几个月就有50多名业主党员的组织关系顺利转进,99年10月集团建立独立的私营企业党总支。组织关系分散在各地的党员聚集在金盛党总支的旗帜下,为建立健全企业内党的组织、抓好业主党员教育管理奠定了基础。

3、点、线、面结合,构建组织管理网络。根据集团的实际状况,我们努力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三级党组织网络。在集团党总支下面设置了行政总部、装璜公司和金盛装饰城、金盛百货四个党支部,前两个支部以集团固定员工为主,后两个以业主党员为主,确保党的组织覆盖集团的各个单位,形成“面”的格局;同时根据专业市场的经营特点,把党小组建在行业协会上,在两个大市场19个行业协会中都建立了行业协会党小组,进一步增强了行业协会的内合力,由行业协会来进一步凝聚业主党员,形成“线”的格局;我们还设立了流动党员活动站,分别挂靠到两个市场党支部,将尚未转入组织关系的业主党员纳入管理,核发流动党员活动证,使他们能够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以上措施,基本形成了一个覆盖集团上下,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组织网络体系。

二、实施“一四三”工程,认真抓好业主党员教育管理

集团党总支结合专业市场的特点,以“一四三”工程(即建立一组党员教育阵地、开展四个系列教育、健全三项管理制度)为抓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业主党员教育管理的路子。

1、建立一组党员教育阵地。开展党建工作,硬件建设是基础。近年来,集团党总支在市场用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业主党员开展活动创造条件,基本实现了“五有”,即有一个“党员之家”,在装饰城、百货和总部各建立了一个党员活动室;有一个党校课堂,拿出3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厅供业余党校使用;有一个党员电教播放点,每个支部配备了放像设备,一年多来坚持每月播放一次党员电化教育片;有一个党教育园地,在企业内部刊物《金盛市场》上每期都有党建工作版面,在装饰城还设立了党建工作宣传橱窗;有一笔专门的活动经费。近两年来,集团每年都从行政经费中为党组织拨出专款开展活动,累计达2万余元。

2、开展四个系列主题教育。由于大部分业主党员曾较长时间“游离”于组织之外,一些同志思想政治素质下降,个人形象不够好。加强业主党员的教育,应当成为党总支工作的一个重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好国有企业的一大优势,私营企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了这一法宝。几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在业主党员中开展了四个系列教育活动。一是针对业主党员忙于经营、疏于政治理论学习的状况,坚持抓好政治理论教育活动。每季度坚持一次党课教育,邀请区委领导和党务工作者来集团上党课、作报告,帮助业主党员提高理论素养,学习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政治信仰。反复教育党员不仅要做生意场上的精明人,更有做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明白人。在去年与“”的政治斗争中,金盛的党员无一人发生违规行为,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了一致。二是针对业主党员渴望了解市场经济理论的心愿,坚持开展经济知识学习活动。定期邀请经济界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帮助业主党员了解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动态,为业主党员提高市场分析与经营决策能力创造了条件。三是针对业主党员法律知识缺乏的情况,组织开展法制学习教育活动。定期请省、市、区法院、工商、司法、税务等部门的专家讲授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业主党员守法经营的观念。近年来集团的业主党员基本没有发生违法经营事件。四是针对一些业主党员是刚进生意场的新手的情况,组织开展营销技能学习活动。邀请南京商厦等知名商家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举办营销知识系列讲座,帮助业主们拓宽经营思路,提高服务水平,受到了业主党员的欢迎。业主党员普遍反映党员教育形式活、内容新、针对性强,既提高了知识水平,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3、落实“三项制度”,严格党员管理。集团党组织始终坚持以制度规范业主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完善了三项工作制度。一是严格规定了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对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议的时间、内容、出勤考核等方面作出详细严格规定,每半年检查考核一次;二是对支部规范化建设明确了标准,包括基础台帐、党员活动室环境布置、电教工作、支委会建设等,使每个支部的工作都能规范化;三是严格民主评议制度,将每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年初的民主评议中,党总支在检查各支部评议情况时发现一些支部的党员存在马虎应付走过场现象。为严肃党内生活制度,我们做出决定,在全体党员中进行重新评议,明确要求各人逐条对照《党章》和上级文件,力求解决一两个思想、工作的实际问题,“真刀真枪”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确保党员自身的先进性。“一松一紧”两次评议在党员中引起很大震动。狠抓制度建设使业主党员管理工作逐步规范,收到了成效。

三、努力营造“创先争优”氛围,让党员标志在市场上闪光

“有为才有位,是党员就要发光”,组织网络构建之后,我们注重紧密围绕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有针对性地着重组织业主党员开展三项“创先争优”主题活动。

1、开展“亮出党员身份”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在经营中做表率、在服务中做榜样,在市场精神文明建设中倡新风。去年以来,我们在全体党员中组织开展了“党员身份亮出来”活动,要求业主党员佩戴党员标志上岗,做到“标志胸前戴,宗旨记心怀,重担挑起来,处处做表率”。胸前戴上闪亮的党员标志,业主党员们深有感触:亮出党员身份,顾客和其他业主看到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我胸前的党员标志,是党的形象,我们必须时刻想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员身份亮出来”活动后,市场管理部门发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协调解决党员业主与顾客之间矛盾的机率明显下降,如今,这类投诉已基本为零;二是党员业主的销售额平均增长15%以上。“一降一升”两个变化,使我们体会到只有围绕经济抓党建,党的组织才有生命力;只有抓好党建促经济,党组织才有活力,才能凝聚党员,发挥先锋和堡垒作用。

2、开展争创“党员文明示范岗”活动。创建省市文明市场是集团确立的企业发展目标。创建工作需要有一批倡导者和示范者。99年初,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以文明经营、杜绝假冒伪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在全体业主党员中倡议开展争创“党员文明示范岗”活动。业主党员们共同制订了十条承诺,向全体业主公布。“七一”前夕,经过业主推荐、公开考核和党组织审批,评选出二十名党员示范岗,并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二十块示范岗标牌就像二十面旗帜,树立起金盛党员的良好形象。一次,一位家住高教公寓的教师来装饰城党员业主朱阴淮处要求退换一把锁,原因是锁心渗进了油漆出现了故障。虽然这明显不属产品质量问题,但朱阴淮却爽快地将锁接受下来,查明原因后,不仅将锁修好,还派人上门为其安装好,这位教师非常满意。事后,朱阴淮说,“遇到这种事,我也可以一推了之,但作为文明示范岗,我不能砸了牌子”。如今,“党员文明示范岗”已成为金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两大市场内涌现党员示范岗20个、巾帼示范岗59个、青年文明示范岗59个,文明经营户79家。争创文明示范岗、文明示范户活动使市场内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销售出现了人旺、地旺、铺旺、气旺的喜人景象。

3、开展“致富不忘思源,真心回报社会”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集团经济实力增强了,不少业主的个人资产壮大了。“企业富了,个人富了,下步应该怎么办”,对此,我们组织业主党员展开讨论,形成了共识:作为党员业主,不能只为个人赚钱,致富不忘思源,共产党员要为党旗增光,为政府分忧,为特困家庭解难。在党总支倡导下,业主党员们开展了“爱心资助特困学生活动”。99年,集团各支部向72名特困生每人赠送了价值100元的文具、生活用品。在资助会上,一位党员慷慨解囊,一次性资助九名孩子每人500元。有的业主党员还主动提出长期资助特困生直到成年。为将爱心活动长期坚持下去,集团党总支还组织业主党员现身说法,带动全体从业人员一次性捐款近10万元设立“扶困助学基金”。今年9月15日,党总支利用基金又资助了50名特困中小学生。另外,集团还出资40多万元修建了江东北路和西路;出资为公交公司建立了三条线路的公交车站台;为敬老院残疾人捐款2万多元;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1000多个。如今,“致富不忘本、情系全社会”的观念已经在集团上下深深扎根。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高校音乐专业新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模式

摘要 本文细致地阐述了如何由当前辅导员助理模式本身的不足而引入导师助理模式。即选出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去当新生的“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同时,同时配合学校、院系完成教育管理的相关工作,达到辅导员工作得到完成、辅导员助理和导师助理能力得到锻炼,所指导的新生得到关心、成长、进步的“三赢”效果。

关键词 高校 教育管理 导师助理 辅导员助理

目前辅导员缺编依旧存在,这使得高校学生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为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问题,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体制改革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设置辅导员助理就显得相当重要。很多高校实行了辅导员助理制度后,达到了预想的“双赢”的效果。尤其在新生教育管理这部分工作上,实行辅导员助理制后,一些工作可由辅导员助理牵头去落实。

辅导员助理本身是学生,容易发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优势,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聘任辅导员助理能比较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信息并及时处理和解决矛盾。

可是,不难发现辅导员助理扮演的角色也不过是帮助辅导员完成学校、院系、班级布置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关注到所有的学生。在实行辅导员助理制度后,那我们能不能再从高年级选学生担任新生的导师助理呢?这样不仅弥补了目前各高校实行辅导员助理制度的不足,而且还达到了“一领多”、“一对一”点面结合的效果,这就是导师助理制度。

(1)学生导师助理的产生。背景链接:笔者在音乐学院带四个行政班,其中三个班已经上大二,一个班上大一(25人)。从大二年级中选拔25名导师助理,分配给新生任导师助理。

(2)导师助理的选拔。从所带班级所有学生中选拔25名公共课成绩良好,专业课(钢琴、声乐、器乐、舞蹈)有一方面技能突出,而且综合素质较好的同学担任导师助理。将导师助理和新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业、技能、专长等)列表出来,进行“双向选择”,汇总之后再进行调配和协商,最终确定“师生关系”。导师助理选拔完毕之后,根据导师助理的专长,选定外语、计算机、钢琴、声乐等8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领导和组织新生班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强化训练等。一般一名新生配备一名导师助理,个别问题新生可以配备两个导师助理,需要说明的是辅导员助理要选进导师助理队伍。

(3)组织建构和职责分配。导师助理选定后形成“导师助理班”,任命辅导员助理兼任导师助理班的班长,主要负责协助辅导员开展新生班的班级工作;落实学校、院系的相关安排;领导和指挥所有导师助理;并根据导师助理对新生班学生的现实情况制定现实可行的生涯规划。再从导师助理班中选拔一名副职任副班长,主要负责统筹班级与学习、考试和技能训练有关的所有事务,领导所有的学习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助学校教学计划的规划并分步实施。

(4)考核与奖励办法。①学期一开始就制定并颁布《学生导师助理管理办法》,要在办法中言明:导师助理是大一新生学习和生活的第一责任人,要求所有导师助 理在不影响自身学业、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尽全力去辅助自己指导的新生。②明确要求所有导师助理指导新生学习每学期不得低于30次,每学期谈心不得少于15次,并且每次都有详细记录。③每月召开导师助理会议,对前一个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当前学校、学院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范例宣讲,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和汇报,同时对下一个月工作进行部署。④以期中考试为分界点,对前半个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目的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⑤学期末对所有导师助理的工作进行考核,导师助理和新生的表现挂钩,对表现优秀的新生、导师助理均予以表扬和奖励。

导师助理制度的优越性:导师助理和大一新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互助、合作中成长、进步和双赢。

(1)对于导师助理而言,有助于语言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提升。①有助于尽早进入“教师”之一角色,(尤其是对师范专业而言)提前学会处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他们在工作中就会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掌握工作的技巧与方法、磨练自身意志,使自己不断成熟。②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该导师助理在帮助新生解惑答疑的时候必然会想想自己走过的大一路。反省的同时调整心态,为学生树立榜样和模范。

(2)对于新生而言,有助于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①有助于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生活。同时每个人都有导师助理,及时解决他们碰到的思想、生活上的难题。②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设计方案,对大学四年有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然后脚踏实地的向目标努力和奋斗。③对专业有个初步的科学认识,很多刚进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在大一就养成了偏科的坏习惯。由导师助理根据自己大一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警示和提醒新生不要偏科。

合理客观的选拔导师助理和辅导员助理非常重要。学业成绩各科优秀和专业技能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活泼外向和文静内向的都要兼顾到。从两年的实践过程中看,也有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1)对于安全稳定、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会议,辅导员一定要亲自到班级去讲。(2)恰当处理辅导员与辅导员助理、导师助理,辅导员助理、导师助理与新生之间的关系。(3)对于问题学生,需要格外关注,一方面间接提醒导师助理和辅导员助理多关心,同时,辅导员也要亲自过问。(4)导师助理和辅导员助理开展工作容易先紧后松,新生进校初,工作多一点,积极一点。(5)要关心辅导员助理和导师助理,密切注意他们在指导新生学习、生活中的方法,发现问题,辅导员老师要及时纠正。

辅导员助理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力量,它既缓解了目前各高校面临辅导员缺编的情况,又能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一股活力。

如果在实行辅导员助理的同时兼有导师助理,选出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去当新生的“老师”,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达到了低年级学生的“点”、导师助理辅助的“线”、和辅导员助理工作的“面”的有机统一,这样就可以弥补现辅导员助理制度的不足,更加全面关心每一位学生,达到辅导员工作任务完成、辅导员助理和导师助理能力得到锻炼,所指导的学生得到关心的“三赢”效果,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浅论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应体现尊重

摘要 音乐专业的学生作为高校中富有个性的群体,他们身上既体现出现代大学生的共性,又因专业的特殊性而表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根据音乐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倡导尊重教育不仅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性、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他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音乐专业 尊重个性 教育管理

音乐专业的学生作为高等院校中的特殊群体,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个性特点在他们身上比其它专业的学生表现得更加突出,有时会表现出非规范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把他们培养成为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尊重学生个性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从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人类的教育活动是从“神化”教育转向“物化”教育,进而走向“人化”教育的过程。与此相应,教育理念的发展体现为从“崇拜”教育转向“占有”教育,进而选择了“尊重教育”,的理念。“尊重教育不仅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性、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他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艺术需要激情,艺术需要灵感,艺术需要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只有这样,艺术才具有生命力,才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是基于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培育、发展与张扬过程。“个性的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施教者和受教者来说,从平等、公正的角度来构建尊重个性的教育理念是科学的,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一、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

音乐专业的学生作为高校中富有个性的群体,他们身上既体现出现代大学生的共性,又因专业的特殊性而表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这决定着他们对现实的态度、趋向、选择以及行为方式上区别于他人的鲜明特征。总的来说,他们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与其它专业的学生相比。以下几种现象表现得较为突出。

1专业意识强,基础意识弱

这里所指的专业是指专业技能,基础是指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轻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些课往往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而对吹、拉、弹、唱等技能课则能认真对待,孜孜以求。此外,由于专业课的授课方式是“师徒式”。教师也能长年不断地向他们灌输专业技能课的重要性,他们与技能课老师的关系较亲密,这也引起学生对专业课与基础课认识上的偏颇,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本位意识强,集体意识弱

音乐专业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自主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较强,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对生活充满激情,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尤其在一些公众场合,希望自己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在这种个。性张扬的过程中,表现出纪律观念淡漠、团队精神不强的现象。往往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对,集体观念淡化,个体利益突出。

3表演意识强,文化学习意识弱

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生具有强烈的表演、表现欲望,喜欢舞台,他们善于用自己的言行来诠释自己张扬的个性以及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充分表现自我,以求得到关注和认可。重视发展艺术个性,轻视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专业和文化水准不一,参差不齐。文化成绩远远低于专业成绩。不重视文化学习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按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要,是在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一种需要,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材施教”,做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这些都是尊重学生个性、尊重教育规律的光辉思想。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打破应试式教育对学生发展的种种限制。以人为本,还学生一个自由、自我的学习天地,并将这些个性引导到有利于学生成才、为社会服务上来。

1、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音乐是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表演艺术。学生热爱音乐,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对于艺术内涵的理解表现出来,得到公众的关注和认可。但他们在生活中,有自由散漫的现象,学习中对专业基础课重视不够。针对这种情况,要因势利导,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艺术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艺术实践活动中表现自我,实现自我,锻炼自己,加强纪律观念,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奋发学习,增长才干。

首先,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增强集体凝聚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举办音乐活动。可以让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得到表现、施展和提高,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团结、协作,增强团队精神。还可定期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比赛,使学生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进一步调整学习目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走向社会。以音乐为依托,开辟第二课堂,利用假期送文化下基层,进行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施展自身才能的舞台,让他们学以致用,立足校园,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升精神文化生活品位,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得到锻炼,深入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2、实事求是,尊重个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一直难以认同,教育者往往习惯于将普通专业学生的教育方法简单地移植到这一特殊的专业,未能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其结果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对这些学生的教育,不能照搬照套旧的模式。就哲学的层面上说,要承认客观存在,一方面要依据其个性发展来进行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将科学技术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新的教育理念引人到教育中来,使学生的专业得到充分发展。

音乐专业的学生一般均有鲜明的个性,他们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专业技能,他们自以为很正常的言行在他人看来可能不顺眼。这些个性特点,只要其不违背日常的行为规范和有悖于伦理道德,都不应当加以压制。要正确引导他们处理好个性发展与全面素质培养的关系,做到相互兼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因材施教发展完善

“以人为本”是教育应遵循的理念,在尊重音乐专业学生的主体地位时更要尊重他们依据社会需要、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兴趣、爱好,对于教育的内容、专业、方式、途径、手段等方面的自由选择,做到因材施教。

音乐专业的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我评价较高,努力追求个性,渴望获得成功,非常关注社会评价,特别是领导和老师的评价。他们的专业或歌、或舞、或奏,各有所长。在对专业不同、层次不一的教育对象实施教育时,就要充分了解被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掌握其长处和不足,根据其个人性格特点和爱好,制定好个体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规划。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平等地对待学生。多些激励和表扬,少些批评和指责,以灵活性代替统一性,不断寻求音乐专业学生教育工作的新切入点,运用适当的载体形式,加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三、结束语

以尊重个性为基础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互相尊重、互动的氛围中生动、活泼、愉快地全面发展,这也是现代教育的主流思想和主张,是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学生一片自由、自我、平等的学习天地,将个性的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新世纪音乐文化事业的接班人。

在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其发展成熟有个过程,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也有个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契合是人类最复杂、最艰巨、最崇高的自我提升建构活动。尊重个性是以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是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严格要求是尊重个性的体现,为个性的全面发展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尊重个性、促使个性发展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倡导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和法律约束的同时充分发展个性。对于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要给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裕的空间和时间,创造适宜个性发展的环境,这样才能给他们的创新、创造、创业提供保障,使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全面提升。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当代飞行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教育管理措施分析

摘 要:当代学习飞行专业的大学生必须要具有思想品德好、守纪律、作风优良、理论和技术兼优、外语水平熟练、身体抗压能力和责任心强这些职业素养才算是一名合格的飞行员。目前,国家对飞行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所以能够培训出最优秀的飞行员是非常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这是推动我国发展的大事。

关键词:飞行专业;职业素养;管理措施

我国对飞行事业一直是非常的重视,飞行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未来飞行事业的新生力量和接班人,具备过硬的职业素养是必须的条件。尤其飞行员是一个高危和高责任的职业,随时也可能会有不确定的危情发生,所以严格的要求和筛选以及特殊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此文分析了学习飞行专业的学生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应该怎样通过训练来达到要求。

一、飞行员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

学习飞行专业的大学生是我国航天飞行员队伍的新生力量,是我国航天事业的接班人,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素质都必须要过关。

(一)思想品德合格

w行学生未来要接替我们的航天事业,所以要求每一个学习飞行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一定要爱岗敬业,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服务质量。

(二)守纪律

作为飞行员所要遵守的纪律是非常严格的,必须一切纪律听指挥,也要可以严于律己,不可随意违反规章制度。

(三)良好的行为作风

飞行员是一个需要承担一定危险,也是一个工作非常辛苦的职业。需要有吃苦耐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不能粗心大意,一定要万事细心对待。因此,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一定要能吃苦,能奉献,工作一丝不苟,作风优良。

(四)理论与技术兼优

现在飞行专业是一个需要学习很多专业的学科。由于危险性很大,所以需要牢记安全方面需要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安全飞行的必备条件。

技术的熟练掌握也是飞行员必须具备的,过硬的操作技术和高质量的飞行服务是保证飞行运输安全的前提,能够理性并且专业的面对险情,化解险情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飞行员。

(五)熟练掌握外语

当今时代,各个国家往来频繁,因此必须具备可以与各个国家进行交流的技能,这就需要飞行员必须具备和掌握熟可以熟练使用英语沟通的能力,这样才能飞得高和远,才会有更广阔的上升空间。

(六)身体抗压能力强

飞行员在执行飞行的时候作息是变化无常的,环境也无法保障。为了安全精神必须保证高度集中,体力的消耗也非常大。因此想要做一名合格的飞行员必须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能够承受高压工作强度和具备较强的身心调节能力。

(七)有责任心

飞行员是一个责任重大的职业。掌握着数亿财产和上百条生命[1],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关系着一飞机人员的生存,以及他们所连带的企业发展和家庭,更关系着国家在飞行行业的发展与建设。因此,作为一名飞行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对自己的工作、家庭、旅客以及社会和国家负责。

二、如何做好管理教育工作

(一)重点选拔培养

因为做飞行员是一个既高危又对心理素质要求极高的职业。所以重点选拔优秀的飞行专业学生进行特殊的专业训练是有利于管理教育的。可以从各个高校选拔素质过硬,理论实践兼优的学员,对他们进行更加严格的专业训练,目前只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是一家可以将私照、商照、仪表等级和训练全过程完成的学院,可以保证学院的毕业时专业有效,每年还会选拔更加优秀的学院再到国外进行飞行技术的训练。

(二)高标准筛选

秉着对国家和学员安全负责的原则,在训练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淘汰制度。需要训练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专业飞行员需要具备的条件进行选拔,必须是各个方面都满足要求的学员才可以继续专业的训练。

三、结论

为了我国飞行事业的发展,严格要求每一位飞行专业的大学生掌握和具备专业飞行员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经过严格残酷的筛选、淘汰和专业的特殊训练,这不仅是对国家的飞行事业发展负责,也是对每一个学员的生命负责,因为做飞行员注定是一个高危的职业,无论是学员还是对群众的生命都是不可以忽视的,必须付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