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09:59: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幼儿手工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作为幼儿审美倾向的基础教育,幼儿手工制作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对于培养幼儿想象力,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幼儿在手工教育活动中,通过直接操作可变性物质,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和加工,而产生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种训练方式,对于幼儿双手灵活性及肌肉协调性的训练大有裨益,本文粗略地分析了幼儿手工制作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指导方法 手工制作 问题 策略
幼儿手工制作与工艺创造过程类似,在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会培养幼儿浓厚的兴趣。幼儿手工制作和幼儿绘画教学不同的是,更重视体现幼儿的创造意识,并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从幼儿基本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1 幼儿手工制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无法寻求手工教学和绘画教学的平衡点
在平等的教育环境中,很难寻求手工教学与绘画教学的平衡点。分析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开展状况,教师往往忽视美术教育中手工制作的重要性,而仅仅是对绘画教学比较重视。手工制作对于开发幼儿的右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幼儿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手工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从思想上对手工制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
1.2教师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被忽视
一些教师在指导幼儿手工操作的过程中,仅仅是向幼儿布置手工制作的任务,完全是由幼儿独立完成接下来的内容。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幼儿常常是无从下手,使手工教学效果无法达到最佳。而对于幼儿手工教学而言,教师的课堂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当前手工制作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将教师的课堂指导作用突出出来。
1.3评价方法具有突出的成人化特征
教师在评选幼儿手工制作的成果时,常常会将孩子的作品对比自己的作品。将一种模式化的统一标准,作为评判的准则,这必然会约束幼儿的创造意识,对幼儿发散思维的形成,形成一定的阻碍。而对于美的感受过程,不同的人,看法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教师应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并对幼儿的创造意识充分肯定。
2 教师指导幼儿手工制作的方法
在我国传统民间文化中,手工制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在幼儿的美术教学中,手工制作能更好的体现对民间艺术的重视程度。即能使幼儿自身的动手技能提升,同时也可对民间艺术的魅力切实感受。手工制作的工艺品的实用和观赏价值极强,所以必须在幼儿早期教育中,更好的传承和灌输这种手工技艺。作为后期教育的奠基石,学前教育对于提升幼儿的全面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开发智力方面,手工制作具有双重作用,将教育艺术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出来,教师对幼儿手工制作的指导方法,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与材料充分接触,对手工制作的意图予以明确
幼儿手工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手工制作材料。而对幼儿手工制作兴趣进行培养的关键,就是让幼儿与手工制作材料充分接触,并对材料的基本特性了解。例如,在手工折纸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纸的特性充分了解,在揉、搓、压、团的过程中,让幼儿对纸的软硬变化充分感受,并因此对手工制作的根本意图予以明确。教师的示范在手工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可将幼儿制作的动机极大的激发出来。由于幼儿的手指和肌肉不具备同样的灵活程度,因此教师既要对幼儿的作品充分肯定,同时又要对他们的动手实践积极鼓励,对他们必要的自信心进行培养。
2.2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对手工制作过程进行完善
针对手工制作而言,细致认真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幼儿,对表象的基本特征认真观察,对物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更好的理解,通过合理的想象力的发挥,对物象的内容表达进行丰富。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相关的意向联想也很重要,它是完善幼儿手工制作过程的关键。通过欣赏作品,将幼儿创造力有效激发出来,让幼儿在选择材料和进行色彩搭配的同时,能对必要的手工制作素材进行获取。
2.3熟悉工具使用技巧,对幼儿双手灵活性进行培养
完成手工制作构思的必要途径,是对手工制作工具的使用技巧充分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手工制作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将一些手工制作的技巧、方法有意识的向幼儿灌输。充沛的练习机会,对于提升幼儿手工技能益处极大,对基本的手工技巧掌握之后,会进一步增强幼儿双手训练的灵活性。
2.4有机结合手工制作与游戏,将幼儿的动手兴趣激发出来
对于幼儿而言,游戏这种教学优势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在手工教学中,应通过紧密结合手工制作与游戏的方式,将幼儿内心的动手意识激发出来。通过寓教于乐,促使幼儿对手工制作的乐趣切实感受,进而对幼儿的创造意识进行培养。
2.5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手工制作内容,来设置相应的教学环境。例如,在进行蝴蝶折纸教学时,可将蝴蝶图案贴满教室四周,同时在配合轻松愉悦的轻快音乐,使幼儿手工制作的开展,是在一种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它对于激发幼儿手工制作兴趣,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幼儿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氛围,必然会有效拓展其想象的空间。
3 结语
提升幼儿手工制作技能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其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手工制作拓展了幼儿想象的空间,在促进幼儿交流的同时,使幼儿的自我动手能力提升。对于幼儿手工制作来讲,幼儿手工制作的指导方法正确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会使幼儿的教学压力得到缓解,同时还可进一步培养幼儿动手的积极性。
作者简介:尹霄玲,女,1976年出生,民族:汉族,籍贯:浙江省新昌县,学历:本科学历,幼儿园高级教师职称。
摘 要:幼儿的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用双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有一定空间的、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可以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手工制作;指导方法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幼儿美感为目标,以幼儿绘画、手工为主的活动。幼儿的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用双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①手工制作是一种工艺创造活动,是幼儿美术学习与美术创造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幼儿身心成长和思维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绘画。事实上,幼儿时期很多孩子在对画笔感兴趣之前,就已专注于摆弄手中的物品。如:小班幼儿经常会拿出自己的手绢,一会折成帽子,一会折成老鼠,或者把手捐一根根接起来拔河。可见,幼儿的兴趣首先是在手中。许多成人,至今仍对幼儿时期玩泥巴、堆沙塔、折纸飞机时所享受到的快乐记忆犹新。可见,顺应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从兴趣入手,把握时机引导孩子多进行一些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可以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促使智力的发展。
一、教师指导幼儿手工制作时常见的几种问题(一)在美术教学中,重绘画、轻手工
幼儿手工活动和绘画活动一样,也是有益于幼儿手脑发育的美术活动形式。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欢玩泥土是幼儿的天性。橡皮泥是泥土的良好的替代物,它卫生、无毒,颜色鲜艳,可以重复使用。幼儿也喜欢进行动手动恼的撕纸、剪纸、撕贴等趣味纸工活动。教幼儿制作玩具不仅是一项经济、实惠的活动,而且通过自制玩具可培养幼儿综合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1. 知识技能传授与幼儿的全面发展相互矛盾。
由于对新的教育观念有不同的理解,还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弱化,出现了不敢教、不指导的放任自流现象。知识技能传授与幼儿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关键是怎样辨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2. 评价方法不当,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手工作品。
最典型地表现在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惟一标准。幼儿作品里的每一块材料,形状,色彩都充满了幼儿独特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像力。我们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评价幼儿的作品,“你今天捏的小猪真像,”“你怎么跟老师粘的不一样呢?”如果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泥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孩子不能亲自感受美、创造美的乐趣,也失去了体验成功的快乐,丧失创作的积极性。
二、指导幼儿手工制作的方法
1. 意图阶段的指导。
制作一件手工作品的目的是什么。意图制约着一切行为的方向和途径。幼儿早期的手工制作多为自发性,就是玩耍。如:幼儿拿到一张纸,把它撕成纸条、碎片,听到了撕纸发出的声音。
使幼儿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但其意图是不明确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帮助他们逐步地将意图明朗化。
2. 构思阶段的指导。
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的构思与成人有显着区别。一般说来,早期的幼儿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借形造像”。首先,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幼儿表象的积累还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可让幼儿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的方式来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其次,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应把最具有表现力的一些材料提供给幼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最后是引导幼儿多欣赏佳作,学习其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幼儿对于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的学习,可以通过欣赏的途径来获得。
3. 制作阶段的指导。
幼儿的制作与成人制作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操作受其生理发育的影响,不如成人那么灵活、精确。因而制作的手工作品显得粗糙,不整齐、不平滑。在活动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训练。
(1)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手工工具和材料使用方法的掌握是手工制作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的基本的使用方法。
(2)提供练习的机会,训练手的灵活性。在对幼儿进行手的灵活性训练时,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协调。
(3)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增加绘画的内容,可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提高手工制作能力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只要我们在手工活动中,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幼儿提供自由创造、自由表现的时间和各种材料,鼓励他们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积极地动脑动手、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就一定会让幼儿在美的天空中,创造出整个世界。
摘 要:幼儿园《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的主张?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幼儿手工活动是幼儿喜爱的一种美工活动,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也能增强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情操。
关键词:本土资源;手工活动;创新意识;创造潜能
我园座落在经济发达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新村河畔,经济发达,矿产资源丰盛,物产丰富,素有煤都鱼米之乡的美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各种山石、精煤、草茎、树叶、植物的种子,还有农作物的秸杆,河边到处可见形态各异的蚌壳、螺丝、飘荡的芦花……这些独特的材料可塑性强,稍作加工点缀,就是一件惟妙惟肖、生动逼真的作品。因此,基于以上理论和观点,我园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合理发挥农资源的优势,生动活泼地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农村特色活动,使幼儿深深地热爱本乡本土,真正感受到身为农家孩子的无穷乐趣。以本土特色为理念成功创办自治区唯一的一所村级自治区示范园。
一、丰富的乡土资源,有利于开展手工活动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走进大自然,你就会发现山林间的树叶、毛竹、野果,田野里的瓜果蔬菜、沙滩上的沙子、石头……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手工制作材料。这些天然材料以它们独特的优势遥遥领先于市场上的手工制作材料,他们主要有以下三大优势:
1、采集方便。在农村,一年四季的瓜果蔬菜、植物种子常年不断,竹、木、花、草、石、泥不用花钱,随手可得。
2、加工方便。以上这些材料不仅采集方便,加工起来也十分便利。如萝卜、藕、菱、薯类、瓜类,它们肉质鲜嫩,便于雕刻造型;麦杆、草茎呈条形状,又加上柔韧性好,是编织的理想素材;树叶、干花经过处理平整,便于粘贴;小粒干果因其粒小,粘贴时非常方便是最全最热最专业的文档类资源。蛋壳类绘上五彩缤纷色彩就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再如一些鲜嫩的豆类、瓜果、菱角,由于质地脆嫩,便于穿刺,利用竹签进行三维搭建十分便利,艺术效果非同凡响。
3、变废为宝。利用一些废旧物品来充当孩子玩具,既经济实惠,又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增加孩子的活动兴趣。如:农作物收割后的秸杆、稻草、干果的一些外壳、花生壳、瓜子壳还有各种蛋壳,如鸡蛋壳、鹅蛋壳、鸭蛋壳;还有农村来料加工所剩余的小材料、碎布头等等都是幼儿手工制作而又不花钱的好材料。
二、利用自然资源,激发幼儿的感知情趣
自然环境和资源是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的天然课堂,它赋予了人们丰富而可贵的教育资源,而且农村自然物的多姿多彩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拓宽了幼儿的视野,更能激发幼儿无限的创作热情。因此我们经常带领孩子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让孩子们感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充分挖掘自然材料的有用价值,有效地激发幼儿创作表现的欲望。
三、巧用自然材料,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在农村,色彩斑斓的动物羽毛,形态各异的贝壳,品种繁多的植物根、茎、叶、果实都是幼儿园开展手工制作、培养动手能力的好材料。这些自然物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据此,我们启发幼儿从多角度思考手工制作的造型,并考虑如对手工制作活动予以拓展延伸。如:在制作活动中利用大白菜、苹果、梨子、南瓜、西红柿等制作果蔬娃娃。幼儿剪贴头发、眉毛、眼睛、嘴巴。将这些果蔬娃娃制作的栩栩如生,俏皮可爱。利用萝卜、胡萝卜做一艘轮船。利用拉瓜制作大白鹅,利用花生制作小鸡,土豆作成的刺猬、鸭子、鸵鸟。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的能力大增,同时也启迪孩子们的智慧。
四、妙用家长资源,提高创新意识
也许有人会认为: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没什么本事,可当你有心走近他们时,你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中间不乏能人。如有的是剪纸能手,有的是编织高手,有的是雕刻能匠,为此,我们经常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将家长这一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来,就是把有手工特长的家长请到幼儿园,家长和老师一起指导幼儿开展一些手工制作活动。走出去就是发动幼儿请教自己的家长、邻居,拜他们为师,学习手工制作。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亲子美工趣味活动,然后邀请家长与孩子自由搭配,创意构建,塑造不同的形象,从而使家长逐渐认识到乡土资源魅力所在,从中树立神圣的教育责任感,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五、选用积极评价,开发创造潜能
积极的评价是正面的、鼓励的,以表扬、激励为主,将不足之处以建议的形式反映给幼儿,让幼儿对自己有信心,对创造有兴趣,并能激发下次创造活动的积极欲望。作品展示是一种积极评价的方式,它使幼儿的创造思维得到肯定。在展示中,幼儿尽情地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听取同伴的意见、评论,同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对创造活动的兴趣,从而促进其他幼儿创造思想的活跃和发展。大自然毫不吝啬,它给了我们这么多丰富、可贵的自然资源。他比一般性的手工制作选材更广,制作方法更为简捷,同时可以节省财力、物力,教师组织起来也得心应手,艺术效果更是独具特色,最重要的是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造表现欲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富有趣味的创作中提高审美、选材的能力和手工制作技巧。大自然是农村幼儿的欢乐之源,未来是属于孩子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我们应充分挖掘身边的每一份自然资源,坚持让孩子自己动手,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并对孩子们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创新精神是有很大帮助。
手工制作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近年,我园将手工制作在区域活动开展起来,丰富幼儿活动内容,深受幼儿喜爱。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对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观念以及与同伴团结协作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吸管、彩纸、缎带、毛根、细绳等组合成了一件件形象夸张、富有趣味的作品,通过操作活动,幼儿的成就感、自豪感得到了满足,同时,他们对艺术的美也有自己的特殊表现方式。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幼儿都能做到心灵而手巧,把想象很好地展现出来呢?答案是不,面对那些心灵而手还不太巧的幼儿,教师又该如何?
一、构思是基石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手工活动中动作开阔了思维,思维在动作中丰盈起来。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的特点,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早期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他们是边行动边思考边构思主题。如,幼儿拿到一些碎纸他们会想象成“雪花”,而在未成型前是绝对没有主题构思的,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构思阶段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会利用观察分析形象的方法启发幼儿对表象形体再现,用儿歌谜语等生活经验加深对形体的记忆;用不同材料的不同工艺性能和特征,唤起幼儿对自己所要构思的创造,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如,做一个相框可用哪些材料?添做装饰、背景时又需要哪些材料?这都是我和幼儿所要共同联想的,要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二、材料是主体
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必要条件,不同物质材料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是手工活动必不可少的。那么怎样运用材料将幼儿的手部动作更巧起来,我尝试了以下几方面:
1.工具的规范使用
在手工教室,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个开放性的工具区,其中提供双面胶、剪刀、铅笔、彩色水笔、透明胶等供幼儿随时取放,不受约束。每次活动,我都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学习一种工具或材料的基本特性和使用方法,这是手工制作的关键,幼儿了解后,就会帮助其形成使用技能并迁移到以后的制作活动中去,掌握运用它。
2.材料的丰富多样
幼儿在手工制作中会根据自己的材料的理解,做出一些选择,因此提供多种不同的材料(如,个性卡纸、彩棉纸、即时贴、折纸),让幼儿充分接触材料,才能使幼儿对自己的制作有一个量和质的筛选,如制作“小台灯”中,我提供习惯和毛茛、卡纸作为支撑灯面的材料,幼儿根据它们的软硬程度及易变化塑形的特点,挑选了毛茛作为支柱,并且在我的帮助下把毛茛卷成弹簧式样,更有装饰感,这类栩栩如生的表现方式,说明了幼儿的审美能力需要丰富多样的材料刺激。
三、创作是灵魂
幼儿在画画时就是在创造;幼儿在粘贴时就是在创造;幼儿在游戏时就是在创造……创造力的表达对一个幼儿来说是无止境的。关键在于教师有无将自己的思考方式强加给幼儿,过多地干涉幼儿的行为。在我的活动中,我和幼儿更多的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如,大班幼儿经过一年的学习在手工创作方面更显计划性、条理性和步骤型,他们会把作品制作的越来越精细复杂。有一次面具舞会制作时,我刚提议,大家就热烈的谈论起来,我们先欣赏了许多实物与图片让幼儿有更多个人的探索和构思的空间和时间。在真正制作中,他们专注、认真,一会冒出一个“孔雀翎”的想法,一会冒出一个“草裙面具”的创意,就在这一节课,幼儿就创作出极具装饰性的半面面具、斑纹面具、魔鬼面具、鲜花面具……看着幼儿这些“无中生有”“异想天开”的艺术品,我为他们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折服,大部分幼儿都能够把心中所想付诸制作,我也有理由相信这一项极具创造的活动能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油田一厂幼儿园)
【摘要】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俗文化有着丰富而充实的底蕴,而民间手工艺术更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和民族特征的体现。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手工活动,不仅可以使幼儿在现代文化氛围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且可以扩大幼儿视野,使幼儿领略到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幼儿对民间手工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认清民间手工活动在幼儿手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手工即运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如剪刀、尺子、胶水、纸、泥巴、橡皮泥、石头、竹片、果壳、木块等物品,通过剪、粘、刻、织、捏、折等方式,用一些素材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民间手工艺活动是指来源于民间与人民生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为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美化、装饰,有剪纸、编制、布贴、扎染印染、书画等。
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这些丰富的手工艺术中寻找一种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切入点与方式,寓教于乐,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浓郁的民间手工艺术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纲要》中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宽松环境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创造和表现,也能激发幼儿对创作的热情,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进行手工活动。多年来手工活动一直是我们幼儿园的特色活动,为更好地展示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开学初我们因地制宜整体设计环境,注重营造浓厚的民间艺术文化氛围,从不同的角度向幼儿展现我省的民间手工艺术文化。为每位幼儿的自主表现展示了一片天地,满足孩子自我价值的体现,激发了幼儿自主表现的愿望。
三、随处可见的民间手工特色的操作材料,易于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的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我在投放材料时遵循丰富性、目的性、层次性、地方性、工艺性原则,注重幼儿主动参与,强调自主发展、自主创造为最终目的。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是区域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在民间手工艺一条街里投放了丰富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操作材料:毛线、自粘纸、彩带、橡皮泥等富有民间手工艺特色的材料。
1.泥塑。泥土看似朴实无华,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玩泥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在揉、捏、拍、打中展现自己心中的世界、享受成功的喜悦。由玩泥而拓展的陶艺活动有机结合本土化、乡土化、园本化的教育资源,自然渗透教育活动、游戏与日常生活活动,让每个孩子在试试、玩玩、捏捏、学学的操作过程中,欣赏陶艺、了解陶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精彩作品。我们首先投放了一些色彩鲜艳的橡皮泥,让幼儿进行捏泥,喜欢玩泥。为了让幼儿接触陶艺,我们将用面粉和凡士林制作的橡皮泥让幼儿玩,并提供一些辅助用具,如:牙签、瓶盖等,让幼儿进行雕、刻,最后我们再和幼儿一起到我们幼儿园特有的民间工艺坊去配合一些陶艺工具进行简单的陶艺操作。让幼儿体会陶艺最简单、最困难、最具创造力的艺术活动。
2.绳结。中国绳结艺术渊源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绳艺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材料时在传统的手编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工艺及题材。我们准备了彩色的细条彩带,由于编中国结对幼儿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我们指导幼儿学习编手链,编手链步骤简单但编出来的手链漂亮美观迎合了幼儿的兴趣点,从而引发了幼儿对编织的乐趣。
3.编织。编织是用竹、藤、柳条、棕叶、芦草等天然材料编成的各种生活用品。在民间竹编中有凉席、凉枕、竹篮等普通生活用品。我们运用了与竹篾形状相似的材料,如:自粘纸来开发孩子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让孩子在娱乐中了解竹编的艺术美、历史美。我们将自粘纸裁成宽3厘米、2厘米、1厘米不同的长条,让幼儿学习编简单的席子。最初让幼儿用宽的练习编,自粘纸的投入再逐步由宽变细,最后等幼儿熟练后用竹篾来编席子。不断对原材料进行抽取或添加,适时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战。
4.染纸。染纸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生性好动,游戏为生命”。进行染纸活动时幼儿很容易将自己的手和衣服弄脏,而作品却是一团彩色的废纸,但是只有相信孩子,放手鼓励,幼儿才能以独特的思维进行创造。我们投放了各种颜色的颜料和宣纸,先指导幼儿学会各种折法,蘸颜料时要求幼儿每次蘸得不要很多,只要让宣纸碰到颜料它就会慢慢地吸进去的。最后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将纸打开。
四、幼儿良好品质发展是幼儿园民间教学活动的内在必然
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师依据幼儿园手工教育目标,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手对材料进行造型操作,生产出富有美感、表现手艺的作品的教育活动过程。在品质目标的指导下,民间手工教学活动有利于幼儿积极品质的培养:需要独立完成的手工作品,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和自主;需要帮助的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的礼貌和主动;发挥幼儿集体智慧的主题性手工活动培养的是幼儿的互助、合作品质;模仿基础上的大胆想象和推陈出新是幼儿创新品质的锻炼和提升;幼儿通过努力和坚持,战胜有难度梯次的手工活动中的挫折过程培养的是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乐观等品质;废弃物为材料的手工制作培养的是幼儿节俭、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品质;挖掘民间手工艺术珍品,请民间老艺人展示才艺,可以培养幼儿谦虚、敬老的品质;活动中对幼儿的赏识、宽容和对幼儿作品的正确评价、合理处理,能培养幼儿自尊、自信、爱劳动的品质;对家乡手工珍品的挖掘,能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爱。手工教学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有效载体。
总之,民间手工艺术一条街里开启了心智、达到了心灵手巧,并留给孩子创造、想象的空间,使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将为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将民间手工艺术融入在幼儿手工活动中去。
【摘 要】游戏化的手工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材料是幼儿进行手工活动的物质基础,巧妙地投放材料,可以让幼儿在手工创作的体验中感受到手工创作的乐趣。本文对幼儿手工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给实际的手工活动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手工活动 材料投放 “三性”策略
手工活动是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加工,制作出富有美感、创意物品的过程,它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材料是手工活动的物质基础,活动中材料投放的适宜与否直接决定了活动的有效与否。本文尝试在实践中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能力的差异,投放适宜的手工材料,使手工活动更有效地开展,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的空间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从而发展能力、积累经验、体验快乐。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的这句话阐述了手工活动的意义。在手工活动中如何有效地投放材料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
一 投放材料讲究生活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应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生活化的材料就是指生活中的物品。生活化的材料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得,收集起来很方便,经济实惠,同时又能满足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关注范围、动手能力的需求,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发展创造力与想象力。生活化材料解决了幼儿收集材料的难题,让他们学会收集,爱上收集。幼儿对生活化的材料都比较熟悉,各种材料的性能都比较了解,在进行手工活动中,操作起来会更加方便。生活化材料的投放,也有利于培养幼儿整理东西的能力。
如:手工活动――腰鼓,在幼儿收集的前提下,我们选择了生活化材料的投放,就会发现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两个泡面的盒子连接,穿上一个小线就成了腰鼓;饼干盒和茶叶罐的亲密接触成了腰鼓;油桶和易拉罐的完美组合也成了腰鼓……造型独特、大小不一的腰鼓们在孩子们的巧手下完成了。于是,一场别具一格的“腰鼓大合奏”音乐会正式上映……
生活化的材料投放大大解放了孩子的大脑,让他们在手工活动中找到了自信的源泉。
二 投放材料讲究多样性
“质材在艺术之内”。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在幼儿手工活动中,教师应投放多种材质的材料,让孩子感知材料材质的差异性,并根据材料的特点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材料的多样性,开发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大大丰富了孩子想象的空间。
如:在手工活动“森林运动会”中,教师投放各种材质的圆形物品,如光盘、纸盘、饼干盒、礼品盒、糖果盒等,让孩子们依据材料的质地设计制作动物的形象。有的幼儿在银光闪闪的光盘上黏贴一圈金黄色的毛线,就成了一只威风凛凛的狮子;有的幼儿利用圆圆的饼干盒本身好看的图案,稍作装饰就变身成乌龟、蜗牛,既形象可爱又立体感十足,还有的用色彩鲜艳的袜子来做小动物的身体,造型奇特的夹子成小动物的耳朵……
再如:手工活动“坦克车”中,教师与幼儿一起准备的材料超市真可谓琳琅满目,有香烟盒、卫生纸筒、罐子、大罐牛奶盒、瓶盖子、冰淇淋杯等。坦克车的结构特征比较简单,操作也不繁杂,但孩子们在材料利用上的奇思妙想,却让人大开眼界:有的孩子选择大小不一的方形盒子做成坦克的车身;有的孩子则用卫生纸筒拼成坦克的形状;有的孩子则用矿泉水瓶子进行组合,用瓶子的盖子、冰淇淋杯子制作坦克车的轮子。
多样性材料的投放,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让孩子创造性地运用材料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 投放材料讲究层次性
材料的投放要讲究层次性,不能急于求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
1.高结构材料
教师对材料加了特定的任务,幼儿必须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以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高结构化材料适合能力较弱的幼儿,如:装饰花轿,我借助图片引导幼儿从色彩、造型上欣赏各款轿子图片,我启发孩子们:“你想用什么材料装饰?”幼儿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想用皱纹纸来装饰帘子”“我喜欢用彩色卡纸剪贴成花的纹样来装饰轿子的身体。”有的孩子说:“我发现材料超市多了个新材料――花片”。有的说:“我们可以把花片按颜色、图案来搭配,这个方法有点创意。”
2.低结构材料
低结构材料是指所投放的材料为幼儿预留了较大的创作与想象空间,使幼儿的创作更加自由、多样。如:大班手工活动“我是发型设计师”,让幼儿在材料超市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自由设计各种各样的发型,有的孩子能把一个卫生纸杯剪贴、设计成男生的头部,男生的五官用笔画在杯子的正面,而杯子的上方则剪成时尚的板寸头;有的孩子更喜欢设计女生,女生的做法更为特色,发型就是用一次性纸杯剪成菊花的样子,中间的花心就可以设计成脸,一个完美的花仙子诞生了;有的孩子选择水果网袋来制作,因水果网袋有其独特的纹路,立体塑造能力强,加上毛根条的装饰,再搭上五颜六色的娃哈哈瓶子,像穿上了漂亮的衣裳,从制作上看,既简单又能表现出美术的元素,给孩子们提供了创作、想象的空间。
这个案例成功地表现了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投放能留给幼儿想象空间的手工材料,在活动过程还要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注重幼儿操作的层次性,能力的差异,为不同的幼儿提供主动发展的机会。
3.非结构化材料
非结构化材料是指教师投放材料时,没有设定目标,也没有设定玩法。新《纲要》中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如:手工活动“袖套变变变”,这节课的亮点是以游戏化的情境为主线,让幼儿运用袖套和废旧材料进行创意想象,因为有前期经验的积累,幼儿会自己动手探索制作的方法,或是自己寻求同伴的帮助,当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再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在活动中,我让他们自由组合,喜欢什么就创作什么。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我折服。有的用袖套、毛根条变成孔明灯;有的用袖套、盒子、瓶子摇身一变成了一棵棵绿树、一个个活泼可爱的机器人;有的用袖套、夹子创意设计成毛毛虫、蝴蝶;有的喜欢用袖套变成糖果、蚯蚓。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手工活动中材料投放的重要性,巧妙地投放材料,让幼儿在手工创作的体验中,感受到手工创作的乐趣。投放生活化、多样性、层次性的材料,使手工活动能更有效地开展,从而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的空间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从而发展能力、积累经验、体验快乐。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就充分的证明了在不断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创作欲望。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增长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常见的动植物的外形特征,通过手工制作,从而对孩子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造型美、表现美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说培养幼儿的手工制作的兴趣及能力尤为重要。
幼儿的手工制作主要有折纸、粘贴等形式,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的过程,也是启发幼儿创造性思考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将抽象思维与具体环境相结合,进行积极的手工制作。
在开展折纸活动时,应先把教室布置成与其相应的环境,如各色小花、小飞机飞在空中等。这样,才会使幼儿乐于参与活动,并把自己的创设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极大的激发了幼儿的动手兴趣。还要让幼儿与操作材料充分接触,幼儿的手工制作兴趣、意图,很多时候是在不断接触材料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此,在活动中要多增加幼儿与材料接触的机会,或让幼儿在手工制作前看一看,摸一摸,让幼儿感知它们的不同,从而培养幼儿手工制作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创作灵感的火花。
手工创作不是在说教中让幼儿明确创作意图,而是在玩耍与欣赏中明确制作意图。手工制作的意图需要由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在开展游戏或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使幼儿明白制作的意图。例如,树叶拼贴小动物可以和《美的秋天》相结合,让幼儿说说秋天的景色,特别是落叶的情景,谈谈叶子的形状,也可以与生活相结合,让幼儿在秋天的野外捡树叶美化环境等,让触觉、嗅觉相结合。在手工制作中,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使其养成浓厚的兴趣。
孩子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教师应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手工操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是手工制作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的发展的年龄特点,有选择的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手工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2、提供练习的机会,训练手的灵活性。对于幼儿来说,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手还不是很灵活。教师就要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在训练时不要操之过急,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部分到整体,由分到合的过程。帮助幼儿正确地掌握每一种动作的要领。让幼儿先分部掌握再进行整体练习,幼儿就可以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关联与协调。如搞剪纸时,需要分别练习剪直线、曲线、折线等各种形状,还要目测沿轮廓剪和折纸剪。教师要注意幼儿练习时间先密后疏,分部时间短,整体时间长些。
3、引导幼儿将手工与绘画相结合,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做中添加绘画,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幼儿对于手工制作的兴趣,更好的发挥幼儿的创作能力。幼儿用纸盒制作了“电视机”后,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幼儿用彩笔画上荧光屏及各种功能开关,为作品装饰、增色,这样就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提高幼儿的手工制作水平。
4,将幼儿手工制作与游戏相结合。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把手工制作富于趣味教育与游戏之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玩,寓教于乐,从而达到游戏与教育的双重目的。如在一次“化妆晚会”的活动中,我用做游戏的口吻:“今天,我们要举行一次服装秀,所有的小朋友都必须穿上自己制作的衣服上台表演,你们愿意吗?同时,我们要比一比谁做的最有特色,好不好?”话刚说完,幼儿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有的说:“我要做一条漂亮的裙子!”有的说:“我要做一条好看的围脖!”……这样幼儿的兴趣就像水被蒸发到了沸点一样,热情高涨,纷纷投入到手工制作中。
在同孩子们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我启发诱导问:“谁见过老鹰和小鸡?”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得很热烈,其中有的说:“我在天空上看过飞来一个老鹰,在我家楼房上抓过鸽子”;有的说:“我家刚买了几个小鸡崽,可好看了”。做完游戏后,教孩子们先简笔画出再用纸折小鸡和老鹰。孩子们创作激情高涨,于是积极投入到自己手工制作活动中,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通过幼儿亲自参加手工制作,既培养了幼儿的技能、技巧和眼、脑、手的协调并用能力,又激发了观察、想象和创造思维能力。幼儿为了玩得好,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地尝试着把许多看来是毫不相关或者没有用处的东西,制作或改变为新奇的玩具。在制作玩具的过程中,手、脑各感觉器官协同活动,这对于发展幼儿手的小肌肉群的功能,双手的协调性,手与脑、手与各感觉器官之间的协调功能都有很大好处。
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的形式如:折纸、剪纸、染纸等等。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点状、线装、面装、块装)的具有可面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对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张纸经过折、翻、折成了一件件形象夸张、富有趣味的作品。对这种诱人的制作,幼儿抱有浓厚的兴趣。活动过程中幼儿有步骤不易模仿,致使部分幼儿不能独立操作完成,失去信心。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种适合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呢?就此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实验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意图阶段的指导
意图顾名思义就是动机,既制作一件作品的目的是什么。意图制约着一切行为的方向和途径。在成人手工活动中,其意图是很明确的,或为观赏取乐,或为点状装饰,或为创造价值。而幼儿早期的手工制作多为自发型,就是玩耍。如幼儿拿到一张纸,把它撕成碎片,原先并没有想到要用纸做个什么东西,只是出于好奇,折纸的行为使自己看到纸本身改变了形状,看到纸的变化,使幼儿对活动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但其意图是不明确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帮助他们逐步地将制作意图明朗化。
1、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如:在开展折纸教学活动中,首先在教室内布置好折纸环境。这对幼儿折纸的兴趣极其重要。为了给幼儿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用五颜六色的纸折出各种蝴蝶在飞舞,用绿色纸折出许多可爱的“小青蛙”,和幼儿起名为“青蛙合唱团”。用红色的纸折出各种花,用黄色的纸折出美丽的小金鱼,还有“鸟的世界”等等。一一装饰在室内,有的小朋友高兴的说:“老师,我们的活动室真漂亮。”有的说:“老师,快教我们折纸吧!”幼儿在这个时候兴趣被调动起来,萌发了折纸的愿望
2、给幼儿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
幼儿的手工制作意图大多是在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而要多为他们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如:让幼儿在使用各种软硬不同的纸等活动中,了解纸的软硬程度及易变化、易造型等特性;还可以让幼儿在玩纸的同时进行各种活动,让幼儿在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折纸活动产生兴趣,愿意去操作。
3、在玩耍与欣赏中明确制作意图。
幼儿手工制作的意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产生的,因而在手工游戏中教师要引导幼儿逐渐明确制作的意图。如:幼儿拿了一张纸,在无目的地玩耍,教师可以启发他们联想:“你想用纸折成好看的东西吗?”“你想折个什么东西呢?”等等。在引导幼儿的欣赏折纸作品过程中,也可以向他们提问:“你想不想也来做一个?”以此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使他门产生明确的意图。
二、构思阶段的指导
幼儿明确了意图以后,他们的手工制作就进入了构思阶段,而构思就是立意、创意。它是指在头脑中通过想象和思考,对制作的造型、色彩、装饰、成品效果等各构成因素进行全面计划与思考的过程。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特点,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早期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如:幼儿拿到一些碎纸他们会想象成“雪花”,再比如:在泥工活动中,幼儿将在手中团、搓、捏、压,随着泥巴的变长,他们会联想到“小棒”的形象,随着泥巴的变圆,他们会联想到“皮球” “圆宵”等形象。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在构思阶段教师的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
手工制作中所需要表象的积累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可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知道幼儿对一只动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它们的整体形态是怎样的?头是什么样?耳朵是什么形状?尾巴是长的还是短的?.......教师在分析时,还可利用儿歌、谜语等来帮助幼儿加深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在分析兔子的形象时,可让幼儿背诵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红红的眼睛短尾巴,蹦蹦跳跳真可爱。
2、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时,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还创设了美工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如:请幼儿折出一架机关枪可用哪些材料(可用纸、剪刀等)。
三、制作阶段的指导
1、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不论是进行平面手工活动还是立体手工活动,教师首先要哟难道幼儿了解和认识制作工具的特征及用途,并学习其使用方法。只有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才能帮助幼儿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手工制作活动中去。所以,在制作手工时,教师可让幼儿先思考,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再用确切、浅显的语言讲解制作步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
2、提供练习机会,锻炼幼儿手的灵活性。
注意训练手的灵活性,是至关重要的。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掌握每一种动作的方法与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中做之间的联系与协调。例如:剪纸,幼儿需要分别练习剪短直线、长直线、曲线及各种形状,还要分别目测剪、沿轮廓剪和折纸剪。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幼儿练习时间应先密后疏,即开始分步练习时,时间短一些,进行整体练习时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
3、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
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发挥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例如:当幼儿用纸盒制作出“电视机”后,可引导幼儿用彩笔画上荧光屏及各种功能海关,为作品修饰、增色。在幼儿折纸完毕后,可引导幼儿将作品贴在底纹上,鼓励他们通过想象,添画上富有新意的形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手工制作水平。同时想象力、探索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她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4、将幼儿的手工制作与游戏相结合。
幼儿喜欢游戏,游戏几乎和他们的其他活动紧密相连,把手工制作富趣味教育于游戏之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玩、寓教于乐,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目的。例如:折纸示意图是幼儿看不清,感到有困难,我就以游戏“我是示意图”的形式,向幼儿介绍几种常见的折叠符号,和幼儿一起去认识、去记忆,如折叠线、折、剪开、反折等,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就逐步认识了符号,开阔了幼儿的思路,激发了她们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了她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培养孩子的手工技能有很大帮助。我采取“小老师”的作用,允许她们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折纸活动之前,我都有意把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安排在每个小组中,同时差的安排在“小老师”的旁边,这样可以起到帮助作用。这样既减轻了教学上的压力,有发挥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们之间的交互交往的能力,同时达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手工制作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手工活动寓教学于娱乐之中,效果明显。在幼儿教学中增加实用性强的手工课,正是贯彻新课标、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要求。
(作者单位:长春市绿园区迎宾路幼儿园)
幼儿手工活动是一种游戏性的幼儿造型活动,它深受幼儿的喜爱,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发展幼儿手、眼、脑的协调性,手的灵活性能及形象思维能力、空间知觉能力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在动手又动脑的玩玩、做做中,幼儿可以学到很多造型知识,又能开发智力,还可以形成耐心、细致的习惯,手工教学活动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幼儿手工活动中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造型的基础体验
手工活动和绘画有很大的区别,它必须依靠物质材料,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制作才能将物质材料变形,成为理想的东西,不像绘画那样自由。它必须对材料、工具和技术进行体验和了解,才能实现造型。在幼儿阶段,这种体验材料、工具和技术的过程是幼儿手工活动的基础。
幼儿天生喜欢摆弄东西,喜欢构造一样东西。他们怀着好奇心面对周围世界的一切,他们对随手捡拾的树叶、木棍、泥团、石头、纸片都感兴趣,更对能亲手做一件东西感兴趣。给他粘泥,他就会用手指去捏,压,拧着玩;给他纸,他就会撕,揉,折来折去……这种与材料的接触过程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感觉经验,也是造型的基础体验。什么东西可以粘在一起?怎样粘?什么东西怎样做出来才美观?什么东西可以依据自己的愿望随意变形?这些问题都能在手工活动中得到回答。例如:当幼儿用一片树叶当成盘子盛东西时,一端东西就倒下来了。“这不行啊!”他就要试图用硬纸做一个盘子,这样东西就掉不下来了。幼儿用泥做一个小人,如果上重下轻,一立就倒下了,他就要试图让下边稳定,重一些,这样才立得起来。这就是利用物质材料进行造型的基础,也叫造型的基础体验。手工活动在幼儿阶段重要的是体验材料以及通过学习简单的技能来改变材料表达美的情感。
在各种造型材料中,泥和纸为什么是两种最基本的幼儿手工材料呢?因为泥和纸具有两种最基本的材料属性。泥具有实体性,被称作体材。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又具有可塑性和粘性,可以任意改变形状,既可分离又可粘合,既能拉长又能压扁,可以做出各种形状。纸具有平面性,被称为面材。用面材制作的立体造型在造型活动中广泛存在,有很多优点。它也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用剪、折、切、粘、卷、插等方法可以做出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泥和纸这两种材料使用方便,价格便宜,适合幼儿的特点,因此历来的手工活动都以这两种材料作为最基本的材料。
幼儿在与各种材料接触的过程中,在手工活动中还可以逐渐对美的形式如对称、均衡、整齐、变化、多样统一等得到感觉上的认知。例如:折纸要在对称的基础上折叠,泥塑需要稳定,剪纸需要整齐,粘贴需要变化。这样在活动中,这些美的形式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幼儿对造型活动的心理倾向。
二、由粗糙、稚拙、不准确到逐渐细致、生动、准确
幼儿手工造型活动同绘画一样,需要由粗糙、稚嫩、不准确的阶段逐渐发展到一个比较细致、生动、准确的过程。他们不可能做较为复杂的手工活动。例如:在泥工中,小班幼儿最初拿到粘泥时,只会无目的的用手抓、拍,或者把泥掰成一小块一小块,至于做什么则很少考虑。因此,小班幼儿的泥工主要是团团、搓搓、压压、捏捏,做一些麻花、饼干、糖球、糖葫芦之类的东西。大班和学前班,才能表现人物等造型。纸工也是这样,小班幼儿难以准确的折纸,所以小班的纸工活动可以采用撕纸和贴粘纸。到了中班,才开始学习折纸,但还不能进行难度较大的折纸。在剪纸中,四五岁幼儿可以学会使用剪刀,但剪的图形非常简单,剪开线也生硬,粗糙,这时幼儿还不会左手配合右手的动作转动纸片。以后,幼儿用剪刀逐渐灵活、自然,到了大班,已经可以剪出较光滑匀称的图形,但对较为复杂的转折线和面积较小的部分剪起来还是较为困难的。
由于幼儿手的骨骼、肌肉尚未发展成熟,因此难以表达难度较大的手工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手工活动本身的锻炼,幼儿的手会越来越灵巧起来。
三、幼儿把手工活动作为一种游戏
幼儿对手工活动是十分感兴趣的。他们对自己动手制作一件东西,并从这种游戏性的活动中获得一种做什么东西十分投入的能力。他们对待手工活动是同游戏一样对待的,一只纸飞机,只要能滑翔飞行的效果好,他们会津津有味地去做,并从中得到创造的愉快。
幼儿喜欢手工活动,是因为他觉得手工好玩,如果把手工教学变成枯燥的技能学习,幼儿就不会有积极性了。从幼儿爱玩和不爱玩的玩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特征:他们对于能够把他们自己的意图参与进去,借助玩具实现自己游戏目的的玩具,普遍很喜欢。例如,一个漂亮的但不能活动的玩具和一个外观简单但可以根据需要变形的玩具,幼儿更喜欢后者。有些利用这种特点而设计的玩具如插塑积木、七巧板、拼图、变形金钢等自然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各种材料也是如此。粘泥、彩纸只有使幼儿觉得好玩,觉得根据自己的意图或者通过学习可以使这些东西变成一件玩具和美的形象时,他们才会产生兴趣。因此,手工教学要充分考虑活动内容的游戏性、趣味性、美观性。在这方面,手工活动有广阔的天地有待开发。
善于模仿是幼儿的特点。在手工活动中,幼儿要通过模仿才能学会操作性的技能。因此,教育者就应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直接做给孩子看,使幼儿从直观的体验中获得造型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技巧。还应给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启发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制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性造型能力。
(作者单位:辽源市东丰县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
幼儿手工制作是幼儿园常规活动中幼儿非常喜欢的操作活动,那么如何科学有效的使手工活动更好的为幼儿能力提升与发展服务,一直是我们当代学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手工活动包括很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剪纸、布贴、叶贴、绒贴、豆贴、木屑贴画、草编、毛线编织、金属丝编织、刺绣、泥塑、根雕等等。手工制作可以利用剩余材料或废旧材料,变废为宝,美化环境;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点状、线装、面装、块装)的具有可面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对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在手工活动中科学有效的指导幼儿开展活动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打造良好环境,激发幼儿兴趣。
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当适时的良好环境不仅能为幼儿提供愉悦的心情,还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开展折纸教学活动中,首先在教室内布置好折纸环境。这对幼儿折纸的兴趣极其重要。为了给幼儿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用五颜六色的纸折出各种蝴蝶在飞舞,用绿色纸折出许多可爱的“小青蛙”,和幼儿起名为“青蛙合唱团”。用红色的纸折出各种花,用黄色的纸折出美丽的小金鱼,还有“鸟的世界”等等。一一装饰在室内,有的小朋友高兴的说:“老师,我们的教室真漂亮。”有的说:“老师,快教我们折纸吧!”幼儿在这个时候兴趣被调动起来,萌发了折纸的愿望。
2、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幼儿手工材料的准备是开展手工活动的基础。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时,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操作材料,创设美轮美奂的美工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如:请幼儿制作一只风筝(可用纸、剪刀、水彩笔....)。
3、鼓励幼儿积累有效的表象
手工制作中所需要的表象积累,它主要表现为空间存在形式。幼儿对它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再加之幼儿对具体物体观察的不同程度,幼儿也会使表象再现,犹如一幅作品那样,印象深刻。如:在组织幼儿进行特色活动“电话”时,先要让幼儿对电话的外形进行分析。这时,教师可从不同角度启发幼儿思考:“整体形态是怎样的?电话分为几个部分?听筒是什么样的?除了听筒还有什么……?”教师在分析时,还可利用儿歌、谜语等来帮助幼儿加深对表象形体的记忆,根据幼儿对生活的经验,利用熟悉的儿歌加深对电话的整体印象。
4、组织幼儿进行有效的灵活练习
训练手的灵活性,是手工制作活动的前提。可在分步练习、整体练习之间进行,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掌握每一种动作的方法与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中的联系与协调。例如:剪纸,幼儿需要分别练习剪短直线、长直线、曲线及各种形状,还要分别目测剪、沿轮廓剪和折纸剪等。教师还应注意幼儿练习时间的疏密性,即开始分步练习时,时间短一些,进行整体练习时,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在反复多次练习中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5、尊重幼儿本身,鼓励幼儿独立创作。
在我们日常的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常常变成幼儿的帮手,使幼儿产生依赖,不愿自己动手动脑,幼儿正处于成长期,许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要弱于成年人,因此,如果老师习惯于用指挥和替代的方式“教导”幼儿,就会使幼儿降低自我评价,进而降低自我价值感。这种指挥和替代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不相信幼儿能力的表现,使幼儿觉得自己“弱小无能”,长此以往,就会妨碍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实践中,应该大力提倡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习惯,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自己在做做玩玩中,认识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干”,不仅可以制作许多小动物,还可以拼图、画画等,从而真正体会到自己动手的乐趣,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欲。
6、提供适宜的工具,增强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
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否能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果提供一些适合于幼儿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就能够为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供前提条件。其实幼儿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去开发它。在制作活动中,教师可让幼儿尝试各种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再用确切、浅显的语言讲解制作步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
7、将幼儿的手工制作与游戏 绘画相结合。
(1)幼儿喜欢游戏,游戏几乎和他们的其他活动紧密相连,把手工制作富趣味教育于游戏之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玩、寓教于乐,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目的。例如:折纸示意图是幼儿看不清,感到有困难,我就以游戏“我是示意图”的形式,向幼儿介绍几种常见的折叠符号,和幼儿一起去认识、去记忆,如折叠线、折、剪开、反折等,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就逐步认识了符号,开阔了幼儿的思路,激发了她们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了她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发挥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例如:当幼儿用纸盒制作出“电视机”后,可引导幼儿用彩笔画上荧光屏及各种功能海关,为作品修饰、增色。在幼儿折纸完毕后,可引导幼儿将作品贴在底纹上,鼓励他们通过想象,添画上富有新意的形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手工制作水平。同时想象力、探索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她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幼儿园手工活动是促进幼儿动手能力、思维扩展,启发幼儿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也为教师与幼儿互动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是丰富幼儿幸福童年的快乐活动,作为当代的学前教师一定要在手工制作活动中科学有效的指导幼儿不断发现创造,鼓励幼儿自己大胆的探究,制作出充满孩子想象的作品。让手工制作活动真正意义上的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服务。
(作者单位:吉林市幼儿园)
摘 要 幼儿的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用双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有一定空间的、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可以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 幼儿;手工制作活动;指导方法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幼儿美感为目标,以幼儿绘画、手工为主的活动。幼儿的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用双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
1 教师指导幼儿手工制作时常见的几种问题
1.1 在美术教学中,重绘画、轻手工。幼儿手工活动和绘画活动一样,也是有益于幼儿手脑发育的美术活动形式。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欢玩泥土是幼儿的天性。橡皮泥是泥土的良好的替代物,它卫生、无毒,颜色鲜艳,可以重复使用。幼儿也喜欢进行动手动恼的撕纸、剪纸、撕贴等趣味纸工活动。教幼儿制作玩具不仅是一项经济、实惠的活动,而且通过自制玩具可培养幼儿综合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1.2 知识技能传授与幼儿的全面发展相互矛盾。由于对新的教育观念有不同的理解,还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弱化,出现了不敢教、不指导的放任自流现象。知识技能传授与幼儿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关键是怎样辨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1.3 评价方法不当,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手工作品。最典型地表现在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惟一标准。幼儿作品里的每一块材料,形状,色彩都充满了幼儿独特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像力。我们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评价幼儿的作品,“你今天捏的小猪真像,”“你怎么跟老师粘的不一样呢?”如果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泥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孩子不能亲自感受美、创造美的乐趣,也失去了体验成功的快乐,丧失创作的积极性。
2 指导幼儿手工制作的方法
2.1 意图阶段的指导。幼儿 手工制作活动 指导方法 制作一件手工作品的目的是什么。意图制约着一切行为的方向和途径。幼儿早期的手工制作多为自发性,就是玩耍。如:幼儿拿到一张纸,把它撕成纸条、碎片,听到了撕纸发出的声音。
使幼儿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但其意图是不明确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帮助他们逐步地将意图明朗化。
2.2 构思阶段的指导。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的构思与成人有显著区别。一般说来,早期的幼儿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借形造像”。首先,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幼儿表象的积累还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可让幼儿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的方式来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其次,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应把最具有表现力的一些材料提供给幼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最后是引导幼儿多欣赏佳作,学习其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幼儿对于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的学习,可以通过欣赏的途径来获得。
2.3 制作阶段的指导。幼儿的制作与成人制作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操作受其生理发育的影响,不如成人那么灵活、精确。因而制作的手工作品显得粗糙,不整齐、不平滑。在活动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训练。
2.3.1 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手工工具和材料使用方法的掌握是手工制作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的基本的使用方法。
2.3.2 提供练习的机会,训练手的灵活性。在对幼儿进行手的灵活性训练时,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协调。
2.3.3 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增加绘画的内容,可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总之,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提高手工制作能力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只要我们在手工活动中,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幼儿提供自由创造、自由表现的时间和各种材料,鼓励他们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积极地动脑动手、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就一定会让幼儿在美的天空中,创造出整个世界。
摘 要: 幼儿的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用双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具有可变形态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有一定空间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可以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手工制作活动 指导方法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幼儿美感为目标,以幼儿绘画、手工为主的活动。幼儿的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用双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具有可变形态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教育活动。手工制作是一种工艺创造活动,是幼儿美术学习与美术创造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幼儿身心成长和思维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亚于绘画。事实上,幼儿时期很多孩子在对画笔感兴趣之前,就已专注于摆弄手中的物品。如:小班幼儿经常会拿出自己的手绢,一会折成帽子,一会折成老鼠,或者把手捐一根根接起来拔河。可见,幼儿的兴趣首先是在手中。许多成人,至今仍对幼儿时期玩泥巴、堆沙塔、折纸飞机时所感受到的快乐记忆犹新。可见,顺应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从兴趣入手,把握时机引导孩子多进行一些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可以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一、教师指导幼儿手工制作时常见的问题
(一)在美术教学中,重绘画、轻手工。
幼儿手工活动和绘画活动一样,是有益于幼儿手脑发育的美术活动形式。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欢玩泥土是幼儿的天性。橡皮泥是泥土的良好替代物,它卫生、无毒,颜色鲜艳,可以重复使用。幼儿也喜欢进行动手动脑的撕纸、剪纸、撕贴等趣味纸工活动。教幼儿制作玩具不仅是一项经济、实惠的活动,而且通过自制玩具可培养幼儿综合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二)知识技能传授与幼儿的全面发展相矛盾。
由于对新的教育观念的不同理解,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弱化,出现了不敢教、不指导的放任自流现象。知识技能传授与幼儿全面发展其实并不矛盾,关键是怎样辩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评价方法不当,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手工作品。
主要表现在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唯一标准。幼儿作品里的每一块材料、形状、色彩都展现了幼儿独特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我们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评价幼儿的作品:“你今天捏的小猪真像”,“你怎么跟老师粘的不一样呢”?如果以这种标准衡量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替孩子完成作品。孩子不能经历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也就失去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失去了创作的积极性。
二、指导幼儿手工制作的方法
(一)意图阶段的指导。
意图制约一切行为的方向和途径。幼儿早期的手工制作多为自发性的,就是玩耍。如幼儿拿到一张纸,把它撕成纸条、碎片,撕纸发出的声音,使幼儿产生了莫大兴趣,但其意图是不明确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帮助他们逐步明朗意图。
(二)构思阶段的指导。
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性的,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的构思与成人有显著区别。一般说来,早期的幼儿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情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借形造像”。首先,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引导幼儿对表象的积累,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可让幼儿通过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其次,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应把最具有表现力的一些材料提供给幼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多种制作方案。最后,引导幼儿多欣赏佳作,学习其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
(三)制作阶段的指导。
幼儿的制作与成人制作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操作受其生理发育特点的影响,手不如成人灵活、精确。因而制作的手工作品显得粗糙,不整齐,不平滑。在活动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训练。
1.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对手工工具和材料使用方法的掌握是手工制作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2.提供练习的机会,训练手的灵活性。在对幼儿进行手的灵活性训练时,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协调。
3.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增加绘画内容,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总之,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提高手工制作能力是一门学问,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只要在手工活动中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幼儿提供自由创造、自由表现的时间和材料,鼓励他们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积极动脑动手,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让幼儿创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摘要
幼儿手工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他们把手工活动当作游戏。在手工活动中获得自信和成功感。幼儿手工造型活动需要由粗糙、稚拙、不准确的阶段逐渐发展到一个比较细致、生动、准确的过程。手工活动必须依靠物质材料,并进行合理性的加工制作才能将物质材料变形,成为理想的作品。我们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汲取营养,把他的教育思想应用到幼儿手工活动中,让幼儿在手工活动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幼儿对手工活动是十分感兴趣的。他们对自己动手制作一件东西,并从这种游戏性的活动中获得一种能力十分投入。他们对待手工活动是同游戏一样看待的,一只纸飞机,只要能滑翔飞行,他们会津津有味地去做,并从中得到创造的愉快。陶行知先生曾激情地指出:学习一定要唤起兴味。孩子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关键词
手工活动 游戏 自信 基础体验 “学”和“乐”
幼儿手工活动是一种游戏性的幼儿造型活动,它深受幼儿的喜爱,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发展幼儿手、眼、脑的协调性,手的灵活性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空间知觉能力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在动手又动脑的玩玩、做做中,幼儿可以学到很多造型知识,又能开发智力,还可以形成耐心、细致的习惯。
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小孩只有在动手中才能获得成功,让小孩有动手的机会,小孩的好奇心才能得到满足。因此,手工教学活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在从事幼儿美术教学的十多年中,一直注重幼儿手工活动的训练和培养,对手工活动的特点、意义及孩子对手工活动的兴趣所在等方面有一些自己的积累:
一、把手工活动作为一种游戏活动
幼儿对手工活动是十分感兴趣的。他们对自己动手制作一件东西,并从这种游戏性的活动中获得一种做什么东西的能力十分投入。他们对待手工活动是同游戏一样看待的,一只纸飞机,只要能滑翔飞行好,他们会津津有味地去做,并从中得到创造的愉快。陶行知先生曾激情地指出:学习一定要唤起兴味。孩子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幼儿喜欢手工活动是因为他们觉得手工好玩,如果把手工教学变成枯燥的技能学习,幼儿就不会有积极性了。从幼儿爱玩和不爱玩的玩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特征:他们对于能够把他们自己的意图参与进去,借助玩具实现自己游戏目的的玩具,普遍很喜欢。例如,一个漂亮的但不能活动的玩具和一个外观简单但可以根据需要变形的玩具,幼儿更喜欢后者。有些利用这种特点而设计的玩具如插塑积木、七巧板、拼图、变形金刚(现在孩子玩的那种)等自然受到孩子的欢迎。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各种材料也是如此。橡皮泥、彩色纸只有使幼儿觉得好玩,觉得根据自己的意图或通过学习可以使这些东西变成玩具或美的形象时,他们才会感兴趣。陶先生就倡导“学”和“乐”不可分,教师要关注儿童知情意行的统一,我们的手工活动要一改传统的机械、沉闷和烦琐,要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让孩子把手工活动当作游戏,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做一件有趣的事。所以教师要经常做这样的思考:这节手工课上,我的孩子快乐吗?他们在我的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了吗?因此,手工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活动内容的游戏性、趣味性、美观性。在这方面,手工活动有广阔的天地有待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充满创意的手工教学中,有些材料的使用、操作的技能是不必跟老师学的,孩子在自我探索中就能获得。我们都知道,“模仿”是幼儿的特点。幼儿要通过模仿才能学会操作性的技能。因此,教育者应该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直接做给孩子看,使幼儿从直观的体验中获得造型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技巧。但陶行知先生的主体创新式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自己主体发挥而获得的,它重视孩子的独立探索。陶行知先生强调:创造教育是“活”的教育,“行动”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到具体行动中去。所以作为教师,其主导作用就是在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驾驭教学手段时,尽可能地发挥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多让孩子独立思考,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提供一些简单的图示,启发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制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性造型能力。
二、在手工活动中获得自信和成功感
“要把教育化为‘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样,人人有得沾湿的机会。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 陶行知先生的铮铮教导时刻响在耳侧。
在实施“愉快的节日”主题活动中,有“制作灯笼”这样一个手工活动,实施这个活动时,本来想让孩子们在作品中挑一些好的用来打扮活动室的,给孩子们一个评价性的肯定,再一个用意是给孩子们一个节日的气氛。可当孩子们作品完成时,孩子们很激动,一副很舍不得的样子,几个胆大的孩子来到我身边央求我说:“钱老师,让我们带回家吧,我要给爸爸妈妈看呢”,看得出孩子此时对自己作品的满足感和成功感,他们很想再次获得父母的肯定,由此,我想到不管孩子的作品完成得怎么样,“肯定”他们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孩子进步的最大的动力。即使面对粗糙的作品,成人也要用欣赏的眼光发现闪光点,舍得给孩子表扬的词语,以保护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一个亮点就是一次成功,就是一份自信,就是一回期待。所以,我们的活动室虽然少了点他们的布置,但是比起那一句句肯定的话语,我想是值得的。他们的自信和成功感动着我。
三、手工活动应遵循幼儿年龄特点
幼儿手工造型活动同绘画一样,需要由粗糙、稚拙、不准确的阶段逐渐发展到一个比较细致、生动、准确的过程,他们不可能做较为复杂的手工活动。例如,在泥工中,小班的幼儿最初拿到橡皮泥时,只会无目的的用手抓、拍,或者把泥掰成一小块一小块,至于做什么则很少考虑。因此,小班幼儿的泥工主要是团团、搓搓、压压、捏捏,做一些麻花、饼干、糖球、糖葫芦之类的东西。到了中班,手的动作发展了,才能学会捏小鸭子、小兔子。到了大班甚至小学后,才能表现人物等造型。纸工也是这样,小班幼儿难以准确的折纸,所以小班的纸工活动可以采用撕纸和粘贴纸。到了中班,才开始学习折纸,但还不能进行难度较大的折纸活动。在剪纸中,四五岁的幼儿可以学会使用剪刀,但剪的图形非常简单,剪的线也很生硬和粗糙,这时幼儿还不会左手配合右手的动作转动纸片。以后,幼儿用剪刀逐渐灵活、自然,到了大班,已经可以剪出较光滑匀称的图形,但对较为复杂的转折线和面积较小的部分剪起来还是较为困难的。
由于幼儿手的骨骼、肌肉尚未发展成熟,因此难以完成难度较大的手工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手工活动本身的锻炼,幼儿的手会越来越灵巧起来。
四、幼儿手工活动的基础体验
手工活动是一种造型活动,它主要用纸、泥以及其他适合幼儿使用的材料,通过简单而有趣的方法和技术实现幼儿造型游戏的目的。
手工活动和绘画有很大的区别,它必须依靠物质材料,并进行合理性的加工制作才能将物质材料变形,成为理想的作品,不像绘画那样自由。幼儿必须对材料、工具和技术进行体验和了解,才能实现造型。在幼儿阶段,这种体验材料、工具和技术的过程是幼儿手工活动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探寻出路。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幼儿天生喜欢摆弄东西,喜欢构造一样东西。他们怀着好奇心面对周围世界的一切,他们对随手捡拾的树叶、木棍、泥团、石头、纸片都会感兴趣,更对能亲手做一件东西感兴趣。给他橡皮泥,他就会用手指去捏,压,拧着玩;给他纸,他就会撕,揉,折来折去……这种与材料的接触过程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感觉经验,也是造型的基础体验。也正是陶先生思想里“做”的三种特征。先是行,再想:什么东西可以粘在一起的?怎么粘就变得更漂亮了,那就产生了新价值的东西了。再例如,当幼儿用一片树叶当成盘子盛东西时,一端东西就掉下来了。“这不行啊!”他就要试图用硬纸做一个盘子,这样东西就掉不下来了。幼儿用泥做一个小人,如果上重下轻,一立就倒下了,他就要试图让下边稳定,重一些,这样才立得起来。孩子们先是思考,然后一边做,一边想,这是一个既有思想又有行动的过程。在美工活动中,这就是利用物质材料进行造型的基础,也叫造型的基础体验。
在各种造型材料中,泥和纸为什么是两种最基本的幼儿手工材料呢?因为泥和纸具有两种最基本的材料属性:泥具有实体性,被称作体材,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又具有可塑性和粘性,可以任意改变形状,既可分离又可粘合,既能拉长又能压扁,可以做出各种形状;纸具有平面性,被称为面材,由面材制作的立体造型在造型活动中广泛存在,有很多优点,也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用剪、折、切、粘、卷、插等方法可以做出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泥和纸这两种材料使用方便,价格便宜,适合幼儿特点,因此历来的手工活动基本上都是以这两种材料作为最基本的材料。
幼儿在与各种材料接触的过程中,在手工活动中还可以逐渐对美的形式如对称、均衡、整齐、变化、多样统一等得到感觉上的认知。例如折纸要在对称的基础上折叠,泥塑需要稳定,剪纸需要整齐,粘贴需要变化。这样在活动中,这些美的形式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幼儿对造型活动的心理倾向。
让我们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汲取营养,把他的教育思想应用到幼儿手工活动中,在孩子们的手工活动中,让我们用慧眼不断去发现,用双手努力去创造,让生活越发多彩,让手工活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享受,让孩子的世界更加美丽!
手工活动是美术活动的一部分,是手、眼、脑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手工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之一,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手工制作,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发掘幼儿的智力潜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活跃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但由于幼儿年龄小,具备的经验少,操作能力较弱,所以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常存在不能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害怕动手、在活动中不会创新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提高幼儿的手工活动质量,我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一、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幼儿积累手工制作素材
1.引导幼儿欣赏各种优秀作品,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这是手工教学活动的开端,其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丰富知识经验,让其能反映在作品中。
2.收集各种材料,鼓励幼儿自己尝试手工制作。教师要收集一些空瓶、空罐、纸箱、纸盒等废弃材料,投放到美工区,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并让幼儿接触和摆弄它们。幼儿在自由探索中会逐渐发现材料的物理特性和表现特性,并会通过想象尝试塑造作品,从而培养幼儿进行制作和创作的兴趣。
3.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获取创作灵感。手工创作的材料多种多样,可以是身边的废弃物,也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取,如树叶、花、石头、贝壳、泥土等。教师应带领幼儿走出教室,投身到大自然中去,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多提供丰富的范例,开拓幼儿的思维。丰富多彩的范例,可使幼儿充分感受美,积累感性经验,并从中受到启发。此外,难易程度各不相同的各种成品、半成品范例,也有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制作。
5.将各种知识有机结合。教师可选择学科交叉中相关联的知识点,引导幼儿把不同的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以训练幼儿的新奇想象力,帮助幼儿积累创作素材。
二、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幼儿加深对物体形状的记忆
教师可以让幼儿多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学一学,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使幼儿对塑造的物品有深刻的体会、感悟和了解,帮助幼儿丰富表象。如,在指导幼儿制作动物造型时,教师可通过立体模型或多媒体演示供幼儿观察动物的形状,启发幼儿思考:这个动物的整体形态是怎样的?头是怎样的?耳朵是什么形状?尾巴是长的还是短的?等等。同时还可利用儿歌、谜语等帮助幼儿加深对动物形体的记忆。
三、帮助幼儿提高手工制作技能
1.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手工工具和材料使用方法的掌握是手工制作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例如,培养幼儿正确使用剪刀剪出图形、学会基本的折纸技巧、粘贴简单的泥塑技能,等等。幼儿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能技巧,才能运用简单的形体自己拼装和创造。在综合性的造型活动中,幼儿除了要学习这些基本技能外,还需学习切割、连接、装饰等技能,以此培养幼儿对材料性质的形体直觉能力及对空间的认识能力。
2.给幼儿多提供练习的机会,训练幼儿手的灵活性。在对幼儿进行手的灵活性训练时,教师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连接与协调。
四、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制作
1.明确目标。在成人的手工活动中,其目标是很明确的,但幼儿不同。因此,教师应注意帮助幼儿将制作目标明朗化,引导幼儿紧扣目标进行构思、创作。
2.设计构思。幼儿明确了目标以后,他们的手工制作就进入了构思阶段。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对想制作物品的造型、色彩、装饰、成品效果等各构成因素进行全面思考与设计。
3.动手操作。在幼儿进行制作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递增的原则,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的形式如:折纸、剪纸、染纸等等。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点状、线装、面装、块装)的具有可面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对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特点,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早期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如:幼儿拿到一些碎纸他们会想象成“雪花”,再比如:在泥工活动中,幼儿将在手中团、搓、捏、压,随着泥巴的变长,他们会联想到“小棒”的形象,随着泥巴的变圆,他们会联想到“皮球”“圆宵”等形象。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教师的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如:在开展折纸教学活动中,首先在教室内布置好折纸环境。这对幼儿折纸的兴趣极其重要。为了给幼儿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用五颜六色的纸折出各种蝴蝶在飞舞,用绿色纸折出许多可爱的“小青蛙”,和幼儿起名为“青蛙合唱团”。用红色的纸折出各种花,用黄色的纸折出美丽的小金鱼,还有“鸟的世界”等等。一一装饰在室内,有的小朋友高兴的说:“老师,我们的教室真漂亮。”有的说:“老师,快教我们折纸吧!”幼儿在这个时候兴趣被调动起来,萌发了折纸的愿望。
2.给幼儿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
如:让幼儿在使用各种软硬不同的纸等活动中,了解纸的软硬程度及易变化、易造型等特性;还可以让幼儿在玩纸的同时进行各种活动,让幼儿在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折纸活动产生兴趣,愿意去操作。
3.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时,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还创设了美工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如:请幼儿折出一架机关枪可用哪些材料(可用纸、剪刀....)。
4.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
手工制作中所需要表象的积累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可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知道幼儿对一只动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它们的整体形态是怎样的?头是什么样?耳朵是什么形状?尾巴是长的还是短的?.......教师在分析时,还可利用儿歌、谜语等来帮助幼儿加深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在分析兔子的形象时,可让幼儿背诵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红红的眼睛短尾巴,蹦蹦跳跳真可爱。
要想使幼儿的手工制作逐步成熟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
1、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不论是进行平面手工活动还是立体手工活动,教师首先要哟难道幼儿了解和认识制作工具的特征及用途,并学习其使用方法。只有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才能帮助幼儿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手工制作活动中去。所以,在制作手工时,教师可让幼儿先思考,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再用确切、浅显的语言讲解制作步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
2、提供练习机会,锻炼幼儿手的灵活性。
注意训练手的灵活性,是至关重要的。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掌握每一种动作的方法与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中做之间的联系与协调。例如:剪纸,幼儿需要分别练习剪短直线、长直线、曲线及各种形状,还要分别目测剪、沿轮廓剪和折纸剪。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幼儿练习时间应先密后疏,即开始分步练习时,时间短一些,进行整体练习时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
3、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
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发挥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例如:当幼儿用纸盒制作出“电视机”后,可引导幼儿用彩笔画上荧光屏及各种功能海关,为作品修饰、增色。在幼儿折纸完毕后,可引导幼儿将作品贴在底纹上,鼓励他们通过想象,添画上富有新意的形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手工制作水平。同时想象力、探索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她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4、将幼儿的手工制作与游戏相结合。
幼儿喜欢游戏,游戏几乎和他们的其他活动紧密相连,把手工制作富趣味教育于游戏之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玩、寓教于乐,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目的。例如:折纸示意图是幼儿看不清,感到有困难,我就以游戏“我是示意图”的形式,向幼儿介绍几种常见的折叠符号,和幼儿一起去认识、去记忆,如折叠线、折、剪开、反折等,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就逐步认识了符号,开阔了幼儿的思路,激发了她们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了她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培养孩子的手工技能有很大帮助。我采取“小老师”的作用,允许她们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折纸活动之前,我都有意把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安排在每个小组中,同时差的安排在“小老师”的旁边,这样可以起到帮助作用。这样既减轻了教学上的压力,有发挥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们之间的交互交往的能力,同时达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概述
幼儿手工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并使用简单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各种艺术造型的活动。手工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应“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经常开展手工活动,可以使幼儿手脑活动密切结合,这对开发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培养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是颇为有益的。
二、手工活动的分类
幼儿手工活动分类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按材料种类进行划分。按材料不同可分为:泥工、纸工、布工、废旧物自制玩具等,具体如下:
1.泥工一般指幼儿用黏土、橡皮泥、面团、纸黏土等进行造型,所运用的工具有泥工垫板、泥工刀、仿形模具等。
2.纸工是指幼儿利用电光纸、彩色纸或吸水性较强的纸,用手和简单的工具,按照纸工制作的过程和要求,折、撕、剪、染、贴出各种图样的形象。纸工包括折纸、粘纸、撕纸、剪贴、染纸、纸塑等等。
3.布工指利用各种彩色布、松紧带、毛线、扣子等制作玩具或装饰物等的活动。一般用到的工具有剪刀、针线等。
4.废旧物自制玩具,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如塑料瓶、包装盒、包装泡沫材料等)进行创作,制成幼儿玩具的过程。
三、手工活动的益处
幼儿正处在手部肌肉发育阶段,喜欢动手涂画、撕扯的年龄段。手工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动手的活动欲望,还能培养幼儿认真观察、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使孩子手眼协调、手指灵活,并感受到创造的美。
总的来说,手工活动对幼儿的发展能带来以下好处:
①手工活动能培养和发展幼儿的主观能动性。②手工活动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③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意志力。④手工活动能促进幼儿的集体观念。
四、教学指导原则
幼儿手工活动教学应掌握好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幼儿世界观的形成是被动的,很大程度上由教师和家长所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孩子们浇灌科学的养分,决不能用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内容去填充孩子们的大脑。在手工活动中,不论主题内容、教师讲解和示范操作,都必须是科学的。
2.直观性原则
幼儿手工活动是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造型活动,幼儿只有首先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现象的全面、清晰的印象,才可能在制作活动中把它们表现出来。同时,因为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及客观事物和现象原理的复杂性,教师只有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幼儿接受直接的、动感的教育,幼儿才能更好地理解、接受教师的指导。
3.渐进性原则
幼儿手工活动要根据幼儿智能的发展水平、认识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逐步安排制作的内容,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加大制作活动的难度,从而使幼儿的手工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积极性原则
幼儿的手工活动,是由其学习积极性支配的,这种学习积极性是其进行手工活动的内在动力,具体表现为幼儿主动积极的态度,热烈浓厚的兴趣,从事手工活动的愿望,能较长时间持续、认真地观察、动脑和操作。因此,教师为了使幼儿在手工活动中情绪饱满,态度积极,必须运用积极性原则。
5.因材施教的原则
由于幼儿的遗传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各自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和操作能力都存在差异。教师在指导幼儿手工活动中,在统一的活动要求下,应考虑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以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潜力。
五、指导方法
手工作品的形成有几个阶段,即确定目标、设计构思和动手制作。针对这几个阶段,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观点:
1.确定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各个阶段幼儿的特点来确定活动目标。如小班学生正处在对外界事物懵懂探索的阶段,这个时期,教学的目标应让孩子明晰物体的具体形态。教师应将物体从具体繁杂的形态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条和轮廓,让孩子从简洁的外形中对事物的特征有清楚的掌握。中班学生对事物已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具体印象,这个时期主要是让孩子掌握构型的基本技巧和较复杂外形的搭建。大班孩子已具有较强的自主创作意图,这个时期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引导孩子将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转化成具体的形态。
2.设计构思
在设计构思阶段教师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引导幼儿分析物体外形和几何特征。②指导孩子如何选材。③指导幼儿计划好制作工序。
3.动手制作
动手制作阶段是一个技能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工具使用、材料选择、色彩应用、空间组合等方面给小朋友一些具体的指导,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他们手眼协调性还不是很完善,教师更应该细致耐心的给与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提醒幼儿在应用工具时的安全和自我保护。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还应注意方法的运用,比如用提问的方法提示孩子、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孩子、用夸奖来激励孩子。
六、经验总结
1.善于营造手工活动课程氛围
孩子们都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东西,教师应顺应孩子的喜好。切忌采取强制的方法,让孩子被动接受教师的要求,这样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动手实现想法的机会,会降低他们对手工的兴趣。教师应多发动孩子大胆想象,用引导和鼓励来带动孩子的主动性,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展一些“小小作品展示区”、“亲子手工活动”、“手工表演”等活动,能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2.合理制定手工活动目标
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手工活动目标,是幼儿手工活动教学的前提。合适的目标有利于克服教学的盲目性、临时性,增强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好的目标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兴趣,还能使孩子在成功中获得自信。过高的目标则不仅会使孩子失去兴趣,还会磨灭他们的自信心。
3.因地制宜丰富手工活动的内容
手工活动应结合幼儿园自身的教学条件和当地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取材。
(作者单位:333000江西省景德镇602所幼教中心)
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特点,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早期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如:幼儿拿到一些碎纸他们会想象成“雪花”,再比如:在泥工活动中,幼儿将在手中团、搓、捏、压,随着泥巴的变长,他们会联想到“小棒”的形象,随着泥巴的变圆,他们会联想到“皮球”“圆宵”等形象。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教师的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在开展折纸教学活动中,首先在教室内布置好折纸环境。这对幼儿折纸的兴趣极其重要。为了给幼儿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用五颜六色的纸折出各种蝴蝶在飞舞,用绿色纸折出许多可爱的“小青蛙”,和幼儿起名为“青蛙合唱团”。用红色的纸折出各种花,用黄色的纸折出美丽的小金鱼,还有“鸟的世界”等等。一一装饰在室内,有的小朋友高兴的说:“老师,我们的教室真漂亮。”有的说:“老师,快教我们折纸吧!”幼儿在这个时候兴趣被调动起来,萌发了折纸的愿望。
二、给幼儿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
如:让幼儿在使用各种软硬不同的纸等活动中,了解纸的软硬程度及易变化、易造型等特性;还可以让幼儿在玩纸的同时进行各种活动,让幼儿在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折纸活动产生兴趣,愿意去操作。
三、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并激发幼儿进行联想
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时,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还创设了美工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如:请幼儿折出一架机关枪可用哪些材料(可用纸、剪刀....)。
四、帮助幼儿不断积累多种表象
手工制作中所需要表象的积累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可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知道幼儿对一只动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它们的整体形态是怎样的?头是什么样?耳朵是什么形状?尾巴是长的还是短的?教师在分析时,还可利用儿歌、谜语等来帮助幼儿加深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在分析兔子的形象时,可让幼儿背诵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红红的眼睛短尾巴,蹦蹦跳跳真可爱。
要想使幼儿的手工制作逐步成熟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
一、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不论是进行平面手工活动还是立体手工活动,教师首先要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制作工具的特征及用途,并学习其使用方法。只有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才能帮助幼儿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手工制作活动中去。所以,在制作手工时,教师可让幼儿先思考,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再用确切、浅显的语言讲解制作步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
二、提供练习机会,锻炼幼儿手的灵活性。
注意训练手的灵活性,是至关重要的。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掌握每一种动作的方法与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中做之间的联系与协调。例如:剪纸,幼儿需要分别练习剪短直线、长直线、曲线及各种形状,还要分别目测剪、沿轮廓剪和折纸剪。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幼儿练习时间应先密后疏,即开始分步练习时,时间短一些,进行整体练习时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
三、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
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发挥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例如:当幼儿用纸盒制作出“电视机”后,可引导幼儿用彩笔画上荧光屏及各种功能海关,为作品修饰、增色。在幼儿折纸完毕后,可引导幼儿将作品贴在底纹上,鼓励他们通过想象,添画上富有新意的形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手工制作水平。同时想象力、探索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她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将幼儿的手工制作与游戏相结合。
幼儿喜欢游戏,游戏几乎和他们的其他活动紧密相连,把手工制作富趣味教育于游戏之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玩、寓教于乐,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目的。例如:折纸示意图是幼儿看不清,感到有困难,我就以游戏“我是示意图”的形式,向幼儿介绍几种常见的折叠符号,和幼儿一起去认识、去记忆,如折叠线、折、剪开、反折等,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就逐步认识了符号,开阔了幼儿的思路,激发了她们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了她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培养孩子的手工技能有很大帮助。我采取“小老师”的作用,允许她们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折纸活动之前,我都有意把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安排在每个小组中,同时差的安排在“小老师”的旁边,这样可以起到帮助作用。这样既减轻了教学上的压力,有发挥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们之间的交互交往的能力,同时达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育才幼儿园 河南】
摘 要: “手工”是指用手操作、表现手艺的工作。手工活动关系到大脑的发育,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联系,手的活动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运动区的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水平越来越高。
关键词: 手工教学; 撕贴; 剪纸; 染纸; 泥工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在他的《儿童心理》专著中指出:“幼儿从4岁开始,精细动作技能已开始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手部上,同时这一时期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等也都能发展起来。”作为教师,要从幼儿这个年龄段开始,挖掘幼儿巨大的学习潜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手工活动,让幼儿掌握多种技能技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撕贴教学可发展小班幼儿小手的灵活性
撕贴是发展幼儿手部肌肉灵活性的有效形式。此方法比较简单,对刚刚入园不久,没有经过美术训练的幼儿来说比较容易掌握,可作为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如:撕贴苹果树。老师画好苹果树图样,并准备红色纸撕成细长条形,让幼儿练习把长条纸撕成小碎块,然后粘贴在苹果树上。从撕到贴,需要幼儿手的灵活、协调。幼儿对撕贴很感兴趣,撕得快,贴的干净,虽然都将苹果树贴满了苹果,但出现的效果却不一样,有的画面杂乱无章,而有的画面却一目了然,清新爽意,每个小苹果都贴的位置恰当。在幼儿有了撕贴的经验后,可以加入一些稍难一点的撕贴教学,比如撕贴秋天的大树、热带鱼等内容。老师示范后,让幼儿自己完成撕贴的整个过程,幼儿都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不但小手越来越灵活,而且撕贴的技能也逐步提高。
二、剪纸教学是培养小班幼儿创造力的较好手段
剪纸教学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中大班幼儿的手工活动内容,小班幼儿根本不会使用剪刀。然而事实证明,小班幼儿不仅能学会正确使用剪刀,而且在教学中还能通过剪刀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这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初上剪纸课教幼儿使用剪刀,可先让幼儿剪直线,即老师可以在纸张上折出痕迹或画出直线,让幼儿沿着折出的痕迹或画出的直线进行练习,如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幼儿会使用剪刀后,可让幼儿按画好的轮廓线剪纸。如老师在彩色纸上画好星星的轮廓,让幼儿先沿线剪后,再贴在剪好的月亮旁边,组成了一幅“星星和月亮”的画面。
为了巩固幼儿使用剪刀,还可要求幼儿回家后在旧图书上找喜欢的图样,把他们剪下来贴在一起,组成一本“画书”。新年到了,为了增加节日气氛,教师可以教幼儿学剪窗花,上课时,重点教幼儿折的方法,因为折是剪得基础,再教幼儿怎样剪,在什么位置上剪,结果出乎教师的预料,在参与剪纸的幼儿之中,只有两位幼儿不会剪,其他幼儿都剪出了有规则的图案。经过几次练习后,大多数幼儿都掌握较好,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还剪出像大人一样整齐、精细的图样。
由此证明,小班幼儿完全有能力使用剪刀。在剪纸过程中,幼儿的手和脑并用,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染纸教学可发展小班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力
染纸是一种较复杂的手工活动,通过染纸可以让幼儿体验到颜色的奇妙变化,发展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及兴趣,激发幼儿学习色彩的积极性。
初进行染纸活动时,可先让幼儿做“染纸玩色”的游戏,为幼儿准备了白纸,红、黄、蓝颜料,毛笔等材料。教师先示范在白色纸的一边用毛笔任意蘸上三种颜色,然后将纸对折压平,打开后,竟然神奇的出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幼儿被这种有趣的形式吸引,很快投入到自己动手操作中去,教师启发他们在纸上按不同方向涂不同颜色。
在涂色过程中有一个重点问题要让幼儿掌握,那就是涂色时动作一定要快,不然,颜色干了,再对折压平也无济于事。幼儿经过练习,染出了许多画面,有的画像机器人,有的画像一件毛衣,一把扇子,一棵古老的树干……孩子们一会儿说像这,一会儿说像那,连老师看了孩子的画也要琢磨一会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完全体现在他们的染纸作品中。
四、泥工教学可培养小班幼儿对手工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智力
在人们的思想中总认为3、4岁的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差,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泥工内容,如:搓根小棒,压个圆饼干等,其实这样做不能发掘孩子真正的智力潜能,上简单的泥工课,幼儿对泥工兴趣也不大。
小班的幼儿手指小肌肉尚未发育好,动作不灵活,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能力将泥捏出需要的形象来。因此,我们幼儿园通过反复实践和寻找,发现泡泡泥不但柔软容易揉捏,而且易于保存,最终将泡泡泥确定为我们幼儿园手工课活动的使用材料。
刚入园的幼儿,上泥工课时我们应该给幼儿一团泥,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地反复捏弄着玩。让幼儿任意玩弄泥块的课题,符合幼儿泥工乱捏阶段(无秩序阶段)的发展规律,正好与绘画上的涂鸦期并行。这样,他们在手工的天地里成了生活的小主人,不但认识了材料性能,还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使智力通过玩泥迅速提高。
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游戏性的主题课,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基本技能。如“请娃娃来我家”的课题,以游戏形式让幼儿任意做一样点心招待娃娃,就比只做一样糕点更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如在教幼儿做“梨”时,让幼儿有节奏地念儿歌来模仿动作:
一二三四团呀团,
二二三四搓呀搓。
三二三四压呀压,
四二三四抹抹光。
随着儿歌的节奏,幼儿很快就做好了“梨”。下课后,还不时地念儿歌做各种动作。就这样,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泥工的基本技能。
教师还可根据节日的特点,从制作节日食品入手,来选择有趣的泥工教学内容,让幼儿在玩中掌握团、压、捏、柔、串等多种泥工技能。如在国庆节后,重阳节前夕,可选择泥工“糖葫芦”作为幼儿手工课的内容,红红的泡泡泥被孩子们团的圆圆的,用小棒细心的将“山楂”串起来,还真像“糖葫芦”。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可选择泥工制作月饼这个内容,让幼儿把各种各样的泡泡泥团圆压平后,用瓶盖、雪花玩具等材料在上面压上花纹,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发挥,做出了花样各异的月饼。通过以上活动,培养了幼儿动手制作的兴趣,动手能力也大大的提高。
五、总结
总之,在小班开展各种手工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能否使幼儿的小手更灵巧,想像力更丰富,色彩感更强,兴趣更高,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去培养。我们应该让幼儿多参与各种手工活动,让孩子在手工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勇于实践,大胆尝试,从而达到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目的。让我们共同携手,使幼儿在手工教学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