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11 02:54: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企业内部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内部管理论文

摘要:近几年,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环境问题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很多,文章着重分析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政策即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并对其优势和依存条件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环境保护;保险政策;优势;依存条件

环境保护的政策有很多,按通常的分类方法可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分类。从纵向可分为总政策、各个部门或领域的基本政策、各个部门或领域的具体政策等;从横向可分为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和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OECD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各国已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经济手段。

一、环境保护中的一般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是指运用经济手段特别是价格杠杆来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政策。一般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征收排污费、生态环境补偿费、资源税(费),环境保护经济优惠政策,环境保护投资政策以及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市场政策等等;金融政策包括软贷款、贴息贷款、商业贷款、优惠贷款和环境保护基金等。

二、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政策及其优势

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政策属环境责任保险政策。环境责任保险又被称为“绿色保险”,一般认为环境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污染水、土地或空气等环境资源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它要求投保人依据保险合同按一定的保险费率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当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承担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时,就由保险公司代为支付法定数额的保险金。环境责任保险属于责任保险的范畴。

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种人为活动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这些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环境责任保险具有风险评价、风险监察和损害救济等功能,能保障环境侵权受害人的权利救济、环境污染的及时治理和减轻企业运作中的环境责任。因此,环境责任保险成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其他手段相比,环境责任保险具有以下优点:

(一)环境责任保险的作用机制与众不同

环境责任保险是分散危险和消化损失的制度,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把经济因素和环境风险联系在一起的机制。它激励经营者更加谨慎地从事经营活动。保险市场通过把风险转化为相对少和固定的保费,以此来避免经营者从事经营时可能面对的巨大的不确定的风险。否则,经营者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发展机会和巨大风险并存的局面时将进退维谷。同时,经营者可以通过保险获得补偿,迅速恢复生产,并且保险的存在可以减少交易各方的交易费用。

(二)环境责任保险符合现代环境法污染者负担原则

保险是通过集中危险相近的人所共同组成的。在环境责任保险中,由潜在的污染者组成一个危险共同体,通过缴纳保险费形成风险基金,当污染者造成他人损害时,透过保险人对他人所受环境损害进行赔付。因此,环境损害的风险实际上是由缴纳保险费的责任共同体来承担的,也即是全体污染者来共同承担的,而非由其他人承担,所以它符合环境法中污染者负担的原则。

(三)环境责任保险能促使被保险人加强环保工作,从而有效地减少污染的发生

环境责任保险的出现虽然不能达到阻止环境污染发生的作用,但环责险市场可以通过厘定不同的保险费率、确定不同的保障范围来控制激励被保险人改善安全措施以此减少污染风险。例如,保险人可以在基本费率的基础上实行差别费率。对环保设施完善,运作良好的经营者实行优惠费率;对环保设施不健全的经营者,提高费率,征收高额保险费、促进其健全环保设施。在德国,保险公司给予行驶公里数少于特定里程数的车主以折扣费率,有效地减少了能源的排放,促进了环境的保护。RheinLandVersicherung公司在其客户能提供一张公共交通的年票时,将对其实行优惠费率。而建筑保险的保险人则通过对符合环保设计标准和使用绿色环保材料的投保人提供折扣的方法来提高环境质量。另外,保险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具有掌控资金投向的权利,可以把资金投入到从事防止环境污染生产的企业中去。不仅如此,还可以雇佣专业的风险管理专家对被保险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管理,来实现经营利润,同时提升环境质量。最后,保险人还可以通过日常监督减少造成环境损害的风险。可以在保单中设立控制条款:保险人或其人随时均有不经预先通知前往查看被保险人设施的权利,以促使被保险人改进措施及避免事故的发生。

(四)环境责任保险增强了侵权行为法的补偿功能

从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责任的修正使侵权行为法加强了对受害者的保护,但并未增强双方的补偿功能。对于经营者来说,必然导致负担成本加重,从而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对于受害人来说,在加害人偿付能力有限的前提下,面对繁复的诉讼程序,受害人未必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而环境责任保险将风险分散于社会各成员的机制无疑增强了侵权赔偿能力。通过环境责任保险,污染者只需缴纳一定的保费,若损害事故发生,由保险人负责赔偿,从而减轻其负担;受害人也能从具有雄厚财力的保险人处迅速获得理赔,避免了因加害人财力不足无法获得赔偿情况的发生,从而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不影响社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五)环境责任保险具有再保险、巨灾风险证券化等分散风险的途径

环境损害具有污染范围广、受害人数众多以及损害后果严重等特点,因此,发生巨灾风险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仅仅依靠一般经济手段去解决往往只是杯水车薪,而环境责任保险作为环境保护的保险手段具有其他手段所不具有的风险分散功能。它可以通过再保险、共同保险、巨灾风险证券化等保险技术将巨额风险分散到遍布全球的保险人中去。如1992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发生的安德鲁飓风(HurricaneAndrew)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后保险人为其支付的155亿美元保险赔偿金,对于灾后重建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充分显示了保险业对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三、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依存条件分析

环境责任保险的诸多优点固然令人心动,但自环境责任保险进入中国之后,为何发展之路却频频受挫呢?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历程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环境责任保险的存活是需要一些特殊的依存环境和条件的。

(一)环境责任保险存活的社会思想基础是环境风险责任的社会化原理

风险的客观存在及其危害后果是保险制度产生、存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每个单个个体接触不安全因素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这促使个人转移风险和社会分摊风险,即风险社会化原理被社会广泛认同。人们开始寻找一种社会化的风险分散机制,以保证自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不因某次事故而受到影响。环境责任保险正是这种环境风险责任社会化观念下的产物。它是人们在环境污染事故不断出现、公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企业赔偿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要求社会分摊环境损害赔偿风险的一种做法,风险责任社会化为环境责任保险的建立提供了社会思想基础,从而为根本上解决环境损害赔偿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完善的法律环境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

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取决于法律环境的健全及其执行力度的强弱,完善的法律环境和有效的民事侵权体系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环境责任保险最发达的地方就是那些拥有健全法律制度的地方,欧美发达国家成功的环保实践无不证明了这一点。美国采用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而且,政府还可以采取货币赔偿或者刑事制裁的方式,对污染者处以严厉的惩罚。欧盟成员国也无不采用法律手段,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惩处。1997年,《欧盟政策声明》指出“防止和消除污染侵害的费用,必须作为一项原则由污染者来承担。”完善的法律环境和民事侵权体系维护了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并提供了主体权利受到侵害时的保护救济机制,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安全阀”,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环境责任保险所发挥的功能正是其折射。

(三)非经济利益因素的推动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保障

在环境责任保险中,环境损害具有损失难以确定性、损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确性、损害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损害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这与传统保险具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污染责任保险中的公害污染,工业活动从设厂排放废物开始,即存在发生损害的确定性,是重复或继续的现象,非偶然和不可预见。因此,这与传统保险领域中以偶发及不可预见或不可抗力事故作为保险对象相矛盾。1978年l0月在马德里举行的国际保险协会第五次全球会议上,保险人就曾基于上述特性而拒绝承保。基于环境损害的特殊性可知环境责任保险不能和传统领域相提并论。为此,美国、瑞典、德国等国家都采用了强制保险的模式,通过政府干预,并结合各种经济刺激手段,才得以激发环境保险市场。因此国家对于保险公司应给予积极的扶持政策,鼓励保险公司承保。

(四)厘定恰当的保险费率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存在的关键因素

保险费率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市场的供需和环境保险功能的实现。环境责任保险中存在着逆向选择,即污染风险高的企业更倾向于利用保险来转嫁损害,但污染风险低的企业由于保险费的厘定不合理而导致无力投保。由于参加投保的都是风险高的企业,因此,保费总额不足以进行损害赔偿致使保险公司失去运营基础。另外,如果遵循公平原则,根据风险实际情况厘定不同的保险费率,风险高的交纳的保险费多,风险低的交纳的保险费少,这样的话,一些风险很高的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巨额保险费,必然会造成企业的无保险现象、环境和受害者的无保护状态。因此,保险费率的确定必须兼顾保险公司经济利益和环境保险的价值追求,并结合国家的环境保险政策,做到公平、合理与适当。

(五)公民的环保和法律意识是推动环境责任保险发展的动力

环境责任保险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一国相关制度的安排,而且也取决于公民的环境意识水平。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兴起与公民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密切相关。只有当公民对自身的环境权益和法定权利有了充分的认识,公众才能积极的投保环境责任保险,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才可能得以长足的发展。因此,公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推动环境责任保险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

四、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境责任保险的生存土壤目前在我国并不完全具备,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现有做法,完善环保法律和监督管理体制,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加强政府对环境责任保险的支持力度,另外还要深入研究环境责任保险理论、加快产品开发和费率厘定合理化的步伐,从而使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得到又快又好地发展。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与对策

摘要: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是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顺利发展,就必须针对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建立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关键词:中小企业 管理机制 实施方法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成为影响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何建立内部管理机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是中小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 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存在如下薄弱环节:一是企业管理者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实施内部管理措施只是流于形式。八十年初,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仍有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以个人意愿的随意性管理企业,没有真正建立并落实科学的现代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从而导致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使企业难以顺利发展。二是企业管理粗放,内部职责不清,高层领导之间以及中层各部门之间,经常存在可管可不管的情况。因此,企业经营管理出了问题,很难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三是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领导权力过度集中,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自己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领导,在经营管理中,个人意志凌驾于现代科学管理机制之上。所以,中小企业难以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

2 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建立的必备条件

2.1 管理机制建立的基础。一是确定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经营管理目标;二是强化企业全体员工的组织纪律培训,建立起严明的纪律要束制度;三是挖掘创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企业文化,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使企业干部职工树立管理意识,增强遵守各项管理制度的自觉性。做好这些工作的目的是:建立和完善道德行为准则,培养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能够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的管理体制更趋合理,组织架构更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各管理层的管理者之间分工明确,任务职责清晰,政策具体完善。

2.2 客观评估企业经营风险。即将出现或者可能变化的事情,对实现经营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对此作出正确的识别分析和客观真实的评估,同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和管理不利因素造成的连带风险。

2.3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应对风险的各项措施。

2.4 做好企业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的收集互换工作,提升管理效率,激发职员自觉地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

2.5 积极与企业内部审计等部门和外部其他人员及社会团体开展广泛的工作交流,对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设置和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

3 企业管理机制的具体实行措施

3.1 对不同类型的岗位和职务进行分别管理。在策划和设立管理机制时,应当考虑本企业不同类型的岗位有那些,需要多少个职务,同时明确这些岗位和职务的责任权限。这样,使不同类型的具体岗位和职务之间形成制约监督机制。

3.2 中小企业的各层次和级别的管理人员,应当遵照授权的范围、责任和程序,管理本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

3.3 企业管理者用货币计划法则,通过记载、归纳、编制报告等方法,对会计主体在企业经济运营中所发生的有关不测因素进行调控和管理。

3.4 管理企业预算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设立项目、制定标准、规划程序、编报和批准计划指标、落实执行责任人、授权责任人、监督执行过程、调整计划偏差、考核执行情况。

3.5 企业管理者采取按管理规定盘点财产,清楚记录,加入财险等措施,确保企业财产安全。

3.6 制定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把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3.7 完善企业报告制度,提高经营管理者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8 切实管理好电子信息,并用电子信息手段,管理和控制企业内部各个方面的工作。

总之,中小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对于防范贪污浪费、保证财产安全、对于保证财务数据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对于发现工作漏洞预防经营风险都具有重要作用。优良的管理环境,是企业制定和建立内部管理机制落实管理制度的必备条件。只有建立和实

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才能改变法人治企的传统模式,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创新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摘要: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个控制系统。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防止错误舞弊的重要基石。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以内部会计控制的形式来规范的,基本形成了“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相关的其他控制”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这套体系已成为有关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和单位内部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对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改变我国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乏力、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企业内部管理散乱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还存在一定问题,很多方面还亟待完善;而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在新的制度环境下应如何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保证作用,便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控制制度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财政部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按照分批分步的方式,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6项具体内部控制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方法和内容等基本问题都做出了规定,是制定后续规范的基础与依据,该规范的出台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后,我国又颁布了六个具体规范,体现了从会计控制入手,突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环节,并向其他管理环节延伸的控制思路。

以上规范自开始实施以来,从制度源头上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综观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不乐观,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实施环节和监督反馈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内控制度制定环节存在不足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持冷漠态度,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虽有建立,但在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经营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比如企业将付款环节对原始单据的审核作为关键控制点,但供应部门因弄虚作假或失职,购进了质次价高的材料,会计部门依然会在审查原始单据无误后照价付款,这就只能实现会计的事后核算、监督功能,未能对整个生产经营进行控制。在当前常见的企业分口管理制度下,企业内部的管理形成条块分割,这样的内控制度设计没有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未能实现立体交叉、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内部控制建设不成体系,步入了内控建设的另一个误区。

(二)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体制等原因,我国较为严重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背离,这是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效,进而导致舞弊行为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经营失败的案例在我国可谓屡见不鲜。

(三)会计人员素质有限

一方面,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无法适应内部会计控制所需的知识层次,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虽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出于个人利益驱动无视会计职业道德,对单位领导及其他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对发现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漏洞,不仅没有主动提出建议对制度加以完善,反而直接参与贪污、挪用公款、盗窃资金等违法违纪活动。会计人员的这种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无法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四)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

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既是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又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职能。首先,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我国企业大多实行的是单一的厂长经理模式,这就导致内部审计不能监督上级,高层管理者是实质上的“自由人”。同时,对受厂长、经理直接领导的其他职能部门也不易进行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受限。其次,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理解存在偏差。有关人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在内,经常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简单理解为会计监督,而且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未能发挥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再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相当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些都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

从有关定义中看到,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可以说“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当前大家普遍关注、也是内部控制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与会计信息产生的某个或所有环节相关,而高质量的会计规制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高质量的会计规制,只有得到有效执行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会计规制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的原因分为以下两种:一是由于执行人员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二是执行人员故意违背会计规制。相应地,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三类,即规则性失真、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规则性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域秩序的动态性,会计规制制定者将会计域秩序转变为会计规制的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这是由会计规制质量的高低所决定的,不属于内部控制所能影响的范围;行为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规制的基本要求而运用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由此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违规性失真则是指出于主观故意或外部压力弄虚作假、粉饰舞弊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是内部控制应着重关注并加以防范的失真。

针对“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一目标,内部控制要对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规制性失真进行治理。2007年1月1日开始,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全面施行新的会计准则,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现有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停止使用。这个过程使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增大。首先,新准则规定下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报表格式及编制要求等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准则的应用指南于2006年底正式,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及掌握新会计准则,并做出适当的衔接调整。相比现行会计规制而言,会计人员若对新准则理解不够准确、专业判断有失偏差都可能增加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其次,关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存在很多讨论。国际趋同后的会计准则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更多的专业判断,这些选择空间本身就增大了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因此,按照我国“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相关的其他控制”的内部控制的思路,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控制”中最基本的环节就向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则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项顽症,其与真实会计信息的偏差程度远大于其他类型的会计信息失真,后果也比另外两类失真更加严重。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已对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从完善法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于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的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风险,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要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必须为其实施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支持环境,这就需要从制度制定层面和企业实际操作层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提高相关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是内部控制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纪律性,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其次,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坚持定期培训,定期考核,严格上岗证的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同时,会计人员还应掌握岗位所需的内部会计控制知识,能正确应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实现企业的控制目标。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也不容忽视,只有使内部审计人员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掌握了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才能真正起到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作用。

第二,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软控制”。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变为企业内部自发需要。应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水平,将内部会计控制置于企业的战略高度。对于普通员工,更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人的价值管理,展开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使每个员工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样,无论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还是执行环节,都能变“要我控制”为“我要控制”,从而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最佳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要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企业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就是内部审计。当务之急是确立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当然,企业也可考虑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如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监督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多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内部控制的一些基本的原则、职能、方法与措施基本都得到了贯彻实施,但还会频频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违规性失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改变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性,遏制“内部人控制”和“管理者越权”现象。其次,完善董事会,增强董事会中董事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再次,强化监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并建立、完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外部监督机制,引入外界有关机构对企业风险进行合理监督,减少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的操控,为内部会计控制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第五,强化风险意识。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战略制定阶段,内部控制服务于风险管理的需求;战略实施阶段,风险管理体现于内部控制的过程。无论二者关系如何,对风险的积极管理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大势所趋。我国当前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按业务项目分别制定的,对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要求分散贯穿于各个规范中,在今后对规范的制定与修订中,应进一步强化对风险因素的重视,督促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对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另外,还应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体系。企业应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从中发现使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作用弱化的原因及薄弱环节,进而推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企业还应在内部会计控制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使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效果。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经济利益

企业经济效益好坏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但主要是由企业内部因素决定的。企业只有转变机制,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挖掘内部资金,盘活存量资产

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坚持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企业自身出发,千方百计挖掘企业内部资金。固定资产方面。工业设备是构成现代化企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有些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重复引进,造成闲置设备增加,挖掘企业内部生产设备潜力是大有可为的。企业领导要彻底改变指导思想,把扩大再生产转换到以内涵为主的轨道,加强对陈旧设备、落后工艺的更新改造。引进先进工艺,用现代科技改造落后的生产设备,只用少量的投资就能见效,应大力提倡。流动资金方面。解决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足,仅靠放松银根是难以长期奏效的,挖掘企业内部流动资产的潜力非常重要。一是清理企业的积压库存商品,清理企业间的互相拖欠。产品积压是一个严重问题,使不少企业陷于资金紧张,周转失灵的严峻困境,尤其是企业间的互相拖欠相当严重,这种拖欠使社会资金占有量与需求量脱节,出现一方闲置,另一方短缺。清理“三角债”是解决企业生产流动资金不足的一个有效措施,要下狠心清理。二是合理处理积累内部的分配比例。近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而企业生产流动资金又严重短缺,这与积累内部的分配比例不合理有关。因此,调整积累内部的分配比例,适当增加生产环节流动资金积累占积累总额中的比重,是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一个有效途径。三是制订本行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要按规定的折旧率、大修理提存率及技术开发费提取率提取,不得少提或不提,确保流动资产的积累。

2、立足当前形势,搞好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目前不少企业生产设备老化、陈旧,技术改造跟不上,新产品开发能力低,产品缺乏竞争力。随着市场的变化,消费需求的变化,企业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有的企业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开发新产品;有的怕新产品开发后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不敢开发新产品;有的企业只顾眼前,认为目前企业产品销售还很好,不注重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动态研究,因此,当产品滞销时企业就无能为力,无所适从了;还有的企业产品的外形及功能多年来不变,造成坐失扩大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的良机。所以,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建设尤为重要。要使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紧密结合。我国目前高校、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严重脱节,阻碍了人才、技术与资金的有机结合,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阻碍了其技术创新活动的实现。因此,利用科研单位人才、研究设备、技术信息的优势,结合工业企业在市场信息、资金方面的长处,联合开发产品、技术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捷径。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改造起点和水平,通过技术改造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3、加强企业管理,向经营管理要效益

企业管理中蕴藏着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经济效益的巨大潜力。一个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单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还要靠先进的经营管理。企业管理水平跟不上,即使产量增加,而经济效益未必能够提高。由于企业管理水平差,职工素质低,物耗增加,浪费现象严重,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存在着“以包代管”问题,甚至有些躺在国家减免税上,或靠开发新项目的政策贷款来弥补以前在建设项目的欠款,使新项目发育不良,企业固定资产加大,企业负债经营加重。因此,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1)要建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国家为搞活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政策调整、机制转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尽可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是决定因素,最终决定企业面貌的还是企业自身的管理。企业要有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严密的成本管理方法及核算体系,企业的重大决策要和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协商制定,并报职代会讨论通过,防止厂长一人说了算,减少决策失误,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劳动人事管理,搞好安全设备管理、工时价格管理等内部管理体制,使其有管理有考核、有监督有奖罚、做到管理机制运行有序化,管理体制现代化,管理中心效益化。

(2)要加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机制。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是当前提高企业效益的必要途径。一要建立资金管理有效机制,通过层层落实资金管理责任制,把资金落实到各个部门,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奖惩结合。二是强化产品成本管理,把成本分解到各个环节,从班组、车间到科室,并建立有效的目标成本管理机制,对常年生产的产品,通过对成本实行分段控制,并在执行中对人、工、料的消耗有计划、有控制,核算有依据,年度末对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分析其增减变动因素。通过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完善思考

摘要:内控制度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话题,它源于组织内部的“授信”,在西方国家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但在我国金融企业还属于一个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课题。本文的主要内容拟包括这样几个部分:现代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涵义,内部控制系统及其构成要素,目前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缺陷,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内部控制;涵义;构成;缺陷;完善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它的产生并不是太久。古人很早以前就知道内部牵制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到查错防弊,保全资产安全中去。而对内部控制的完整定义是在1949年才做出的,其后,随着会计、审计实践的发展,理论界对内部控制定义先后做出了多次重要的修订。美国COSO(“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发起机构委员会的简称)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这是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作出的明确而科学的界定,同时也为各商业银行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提供了比较一致的标准。从该定义中,我们应该把握三个重点:1.内部控制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的集合或者说是体系,仅仅满足于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为各项制度建立或完善了,内部控制就确立或完善了的观念是错误的。不重视制度的执行与执行的方法,内控体系就是不完整的;2.内部控制应当涵盖业务的全过程,从事前、事中直到事后,防止因为在制度中没有规定而忽视对某些行为的控制与监督,这些行为有可能导致风险的失控。3.内部控制是连续动态过程与机制,至少包含这样两方面的意思:内部控制时时刻刻都必须执行,任何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控制的失效或无效;内部控制是动态变化的,它应当随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变化的要求,相应地做出调整,不能墨守陈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由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即包括管理监督与控制文化、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职责划分、信息与交流、监管活动和错误纠正。结合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可以通俗、简洁地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因素概括为五个,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管理。如果将内部控制视为一个“系统”,则更能真切地反映内部控制是有特定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整体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明确的目标,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本质;同时,强调内部控制的系统性还在于防止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内部控制的各构成要素,将内部控制的各构成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内部控制的整体功能。

从组成内部控制系统各要素的关系看,(1)内部控制环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是影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各种内部因素,表现为银行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以及经营风格、从决策层到作业层的每个层次都有明确职责分工的组织结构、独立于银行的决策层和管理层的监事会和审计稽核机关的机构、监管当局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及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与支持程度的外部影响等方面;(2)风险识别与评估旨在发现和计量商业银行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为控制活动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内部控制最重要的目的也是在此。所以,商业银行在构建内部控制机制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并将其纳入到有效的内部控制之中,保证有充分的程序和资源来进行风险评估。同时,还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条件做出反应,包括对内部控制制度加以可能的修改,及时涵盖任何新的或以前未进行控制的风险。(3)控制活动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是具体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这些活动包括审批、授权、核实、会计控制、资产保全及其职责分工等。控制活动通常包括三个因素:制定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执行这些规章制度程序;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按照报告程序的规定及时反馈,并督促其采取纠正措施。(4)信息与交流为各个要素的沟通,引导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商业银行内部信息系统包括反映经营管理状况、遵循相关法规制度的情况、财务报表资料的情况,也包括反映外部环境、提供决策支持的各种信息等。这些信息应当及时可靠并具有连续性,此外,有效的交流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5)监督管理是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业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监督以及内部审计稽核部门或外部监管机构的再监督、再评价与纠正偏差活动的总称,处于内部控制系统的最顶层。一般在下列方面提供监督服务:评估管理制度的效率和效果,评估资产风险,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查验经济交易的合规性与合法性。

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感到强化控制的重要性,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先后出台了许多内部管理措施和文件。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未得到很好的控制而引发的违法犯罪事件屡见不鲜,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估其数。而与此同时,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在国际上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1992年,美国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建议的十三项原则;2004年,coso在1992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的相关要求,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的研究报告。这一国际化趋势引起了中国金融界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广泛关注,开始在银行业加大内部控制的推行力度,其中影响比较大的规范性文件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办法》等,这些文件吸收了内部控制的国际先进理论成果,也充分考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实状况。

尽管在相关法规的要求和指引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建立健全资金经营、信贷管理、财务核算、稽核监督等内部控制上逐渐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制度设计和实施操作等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内控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风险的需要,主要表现为:(1)内部控制的组织形式还不合理。从外部组织形式讲,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明、分支机构设置不经济等问题比较严重;就内部组织机构而言,机构设置重叠、部门和岗位职责不清、相互之间信息互动不畅等现象也比较突出。(2)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例如,有的商业银行还没有按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以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的商业银行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重合,导致内部控制机制的丧失;有的股东大会及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3)内控制度不健全,不适应现代业务发展的需要。(4)内部控制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有的商业银行作为对内部控制进

行再控制的审计稽核部门直接接受行长的领导,工作不够超脱,独立性或权威性不够,经常监督大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查错防漏、纠正违规、强化管理、控制风险的作用。(5)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不够。

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正确估价潜伏在业务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其中,最主要的是:(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的改造或完善,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相互控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内部控制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解决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明、制衡机制失效等问题。(2)建立经济、高效的分支机构网络,解决内部控制机构重叠、控制效力低下、控制成本高等问题。(3)建立和完善董事会结构,确保董事会履行其受托职责。(4)强化监事会的建设,提高监事会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作用。核心应是:提高监事会成员的资格要求,应力求选择那些具有正义感、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的人担任监事;要确保监事会参与银行经营管理决策的全过程,以便实施过程监督,并知晓经营管理情况,为更好地实施监督提供信息基础。(5)改革内部审计稽核组织体制,按照独立性原则,将对行长负责的审计稽核体制改为隶属于董事会,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6)以资产质量、经营效益和风险状况为核心,从新调整对各分支机构业务经营活动的授权授信权限和资源配置,撇弃以往的按规模大小或按人头的多少分配资源的做法,以此塑造内部控制的激励机制。(7)提高内部控制的效力和效率,加强以电脑为基(根)点、网络为渠道的信息流通系统建设,增强内部控制信息的采集、交流,以此提高内部控制的效力和效率。

花旗银行总裁沃尔特.维斯顿这样说:“事实上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简单来说,这就是银行业。”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直击问题要害。风险无处不在的市场经济中,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发展,银行因为经营风险而精彩和繁荣。毫无疑问,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将集中在风险管理能力上展开,内部风险控制能力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元素。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实现金融会计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

摘要: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以节约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为出发点,以充分实现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全面及时的管理以及金融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无缝连接,从而使金融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规范的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需要金融企业内、外部各方面的支持。

关键词: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市场环境;财务资源;管理信息化

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节约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为出发点,以充分实现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全面及时的管理以及金融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无缝连接为目标,从而使金融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电算化系统。但是,要实施这样一个系统需要一个良好的、规范的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需要金融企业内、外部各方面的支持。

一、营造良好的资金结算服务环境和物流管理服务环境

资金结算服务环境是金融会计信息处理电子单据的重要来源之一。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的结算账户托管制和清算汇划体系等服务能否实现方便快捷、安全畅通,是金融会计发展重要的环境制约。

物流管理服务环境是金融会计处理电子单据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网络金融会计要发展,就必须改善物流管理环境,对商品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物流管理,包括入库、质检、出库等。

二、网络经济的崛起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网络经济作为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并由此产生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统计资料表明,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有高技术含量的经济形态,有别于传统金融与房地产经济,尽管有时可能在账面上出现巨额亏损,却同时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的效益和财富。比如,1997-1998年,美国GDP增长了4%,但能源消耗几乎没有什么增长,这说明了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发展有助于节约能源。正因为如此,网络经济正处于规模效益递增时期,形成了资源、资金、人才向网络经济的转移,进而产生了使网络经济规模效益增长加速、再加速的效应。这便是网络时代的“梅特卡夫规律”——网络经济的收益与网络上的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这就是说,当传统经济以匀速增长的时候,网络经济正在加速增长,其形成的规模效益远远超过传统经济。

网络经济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经济,是端到端的、开放的、网络化的直接经济模式,它将导致市场与行业的重构。网络经济中将会有更多的网上企业、网际企业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在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由于电子商务需要企业有基于网络的财务系统,即采用网络财务来经营管理,因此,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必然推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和发展。

三、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财务上有一个一直困扰财政主管部门、会计和企业界的难题,即如何加强企业整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和实现有效管理。特别对于那些子公司和下属机构多,并且子公司和下属机构从事多样化行业的集团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突出问题,所以迫切需要能解决诸如合并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状况等这些具有处理远程数据、分析存储数据功能的财务系统。此外,现代企业的管理,各部门之间、各种业务之间在分工上进一步细致的同时,相互之间的关联却是越来越紧密,运作也是更加精密,企业管理系统正向着对企业“人、财、物、时间、空间”各个方面综合的方向发展。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往往将财务作为切入点,因为财务部门是金融企业的“心脏”,财务信息化程度完善了,才能带动其他部门顺利地实现信息化。但要实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就要求网络技术不能单独片面地针对于各个单一部门,即金融企业所选择的网络方案中财务系统能和其他各业务部门管理系统做到“无缝连接”,以实现金融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这是金融企业选择网络方案的基本前提。网络金融会计的发展首先有赖于金融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四、质量可靠、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软件及软件商

财会软件是实施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件,也是实施的关键所在。因为作为网络化财会软件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一旦系统运行不畅,将使金融企业在经济上遭受损失;另外,网络化财务是通过网络对金融企业各部门、各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将金融企业整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软件质量性能不可靠或不稳定,将影响电子商务的正常运作,甚至会使整个金融企业运营陷入瘫痪,给金融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考虑到软件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和可靠性的问题,软件维护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对软件商的售后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人才

新的环境对应用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首先,网络化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均要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来完成,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并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此外,Internet上的公司多数是国际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涉及不同的语言、商务、会计处理方法和社会文化背景,这同样要求网络会计人员必须熟悉国际会计和商务惯例,并具有较为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其次,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质量和效率,为此,金融企业应培养自己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力量,使应用系统更加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使之更趋完善,也使企业可以在应用网络系统中不过分依赖软件商。网络会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要求既懂会计又懂管理:既有原则性,又有创造性、灵活性;既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又熟悉网络知识;既会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目前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薄弱,文化程度偏低,视野偏窄,尚不能适应网络会计的发展要求。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问题是网络会计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银行必须加大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信息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所在。

六、完善金融会计制度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的产生,依赖于整个社会各利益集团对于制度变迁的强大需求,也就是说,利益集团的制度需求是决定制度变迁的重要变量,在制度需求不足的情形下,制度主体就难以成功推行制度变迁。而金融机构对会计信息市场的改革就处于这种典型的“制度需求不足”状态中。由于监管机构、商业银行改革的制度需求明显不足,这就决定了金融会计信息市场的改革不可能采取“休克疗法”的模式,而只能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在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上逐步改善。

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的选择理应遵循交易费用最低原则。政府和市场行为在制定会计制度的权利安排上均有其优缺点。根据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某一种安排方式任何费用都最低的情况是不存在的,理想的安排方式是寻找政府与市场结合与协调的均衡点。中国目前的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是纯政府模式,是由政府直接颁布的,而不是从中国会计实践中推导而来,它是一种通过“逆向生成”的演绎法完成的纯政府制定模式。中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必须朝着“以政府为导向,引入市场规则”的模式发展,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中国没有顺向生成的土壤,而且还在于如果随意作出制度性变迁和转移,其变迁和转移成本将是惊人的,所得出的金融会计制度将与经济运行背道而驰。政府模式有其固有的缺陷,不能成为理想的制定模式,目前存在的假账林立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逐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引入的市场规则更有助于金融会计制度的完善,可防止金融会计制度因市场不完善而走样。我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应以政府模式为基调,适当引入市场规则,使金融会计制度的博弈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游戏规则,使出台的金融会计制度逼近帕累托最优状态。

七、有效界定金融信息产权

金融信息产权,是利益相关者所共同接受的由金融信息的存在(供给和使用)引起的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金融信息的产权界定和安排低成本地规定了利益相关者彼此发生利益关系尤其是利益冲突时必须遵守的和与金融信息有关的行为准则。金融信息产权的内涵正在于其作为金融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和分配规则共同发生作用,影响金融企业利益相关者对金融企业产出的分享结果和导致资源的不同配置结果。从金融信息的特征进行理解,金融信息产权不能够独立存在,它依附于金融企业的所有权和金融企业利益相关者对金融企业产出的产权,但是金融信息产权会与逻辑上的金融企业产出的产权发生背离。金融企业产出的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存在委托关系时,金融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分配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一个总量,这是进行金融企业产出分配的基础。金融信息的存在至少可以反映可供分配的总量。其次,分配应该存在一种社会公认的规则。金融信息虽然并不直接体现分配的规则,但是毫无疑问,不同的金融信息揭示的内容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分配结果,因此可以认为其影响了分配的过程。金融信息作为金融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必然存在着作为替代变量是否具有充分性的问题。对于金融信息及其意欲反映的关于金融产出的耦合度,出于效率的考虑,投资者并不追求完全的100%的耦合,而只追求进行决策所需的具有“充分含量”的会计信息。但金融信息的充分含量是一个动态的变迁过程,它取决于以下几项因素:投资者的决策模型;决策偏好;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和金融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若将满足投资者进行决策所需的金融信息的充分含量作为契约性部分,那么与金融企业产出100%耦合的金融信息含量和“充分含量”之间的部分就可以看作剩余(residual)部分。因此,金融信息产权的界定就可以表述为“在金融信息的契约部分和剩余部分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过程”,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制约,金融信息产权并不旨在消除金融信息的剩余部分,尽管一些投资者对金融信息的需求具有“贪婪性”并希翼获取越来越多的金融信息。金融信息的契约性部分是否最佳?是否能够确保投资者的决策和利益?或者契约性部分和剩余部分的均衡是否具有稳定性?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如何恰当地进行调整,以使之向最佳逼近。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最终归因到金融信息产权问题。

八、建立信息披露监督与激励机制

在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问题,降低成本,除了对管理当局进行适当的监督外,应对管理当局进行恰当的激励,诱使管理当局的效用函数尽可能和委托方的效用函数趋于一致,降低管理当局以牺牲委托方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私利的道德风险。从一般意义上讲,剩余索取权是委托方进行监督的动力源泉,而监督的效率如何,则取决于委托方对金融企业剩余控制权的拥有程度。即所谓:监督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监督的有效性取决于信息和激励(张维迎,1999,P.132),监督需要信息,而信息的搜寻、获取、消化、转化为知识都需要成本,并在某种情况下十分昂贵,但激励机制的存在可以促使管理当局披露信息。由此分析可以得出,金融信息位于“监督和激励”、“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中间环节(剩余控制权——监督——金融信息——激励——剩余索取权),金融信息应该是衡量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否相匹配、监督和激励机制是否相容的一种机制,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机制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监督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而激励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对管理当局的激励意味着管理当局分享了部分剩余索取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监督是需要权威(authority)的(coase,1937),而监督的权威来自于剩余控制权(张维迎,1999,P.103),如果对管理当局进行激励,如允许管理当局对剩余索取权进行分享(sharing),即激励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管理当局在拥有剩余索取权后,遵循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应的逻辑,管理当局同时也拥有剩余控制权。如此通过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以实现使管理当局和股东趋于一致的目的。

九、金融信息的完善以有效市场为依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场所。与资本市场相配套的还有一个经理劳务市场,或者称为职业经理市场。金融信息市场是资本市场、职业经理市场的信息媒介,所有这些市场的有效运作,离不开金融信息的信号传递功能。金融信息市场本身涉及的是金融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集团之间的信息交换,这种信息交换行为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与矛盾,以及通过金融信息的交换最终达到妥协的过程。首先,金融企业为了生存与经营上的需要,必须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营运资金,而金融信息传递金融企业管理经营效益、发展前景和预期投资报酬等信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通过这种信息和自己的风险承担态度来综合制定投资决策,通过市场机制使社会资源得以有效配置,没有金融信息的交换,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必然是盲目的,资源配置也将是无序和混乱的。其次,金融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体现自身的利益,包括既得工资和长远利益,必将努力提高金融企业的价值,这种利益趋向与投资者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金融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是通过金融信息的市场交换而实现的,任何关于偷懒和欺诈的行为均可以从金融信息中得到反映,也可以从金融信息交换中得以监督和控制。

十、金融会计信息市场主体的塑造

从目前中国会计信息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从金融会计信息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历史溯源可以看出,现代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两权分离,导致了委托关系的产生,由此又产生了会计的报告责任,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这种报告责任实际上就是界定和保护产权。委托关系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经理人才市场的产生,这使得经营者不得不重视所有者的利益,并努力尽职尽责,形成了金融机构自动披露会计信息的内在机制。同时,委托关系的出现使金融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分离,造成了信息的非对称性,也使金融机构会计的报告责任拓展扩大为披露责任,即使金融机构在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职能以外,还担负起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决策信息的任务。“报告”与“披露”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特定的群体,后者则是信息的一种公开,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使金融机构的投资人、债权人等相关主体不断增多,委托人的过分分散成为必然。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当金融会计信息披露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时,此时的金融会计信息披露将是最优的。但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外部性和搭便车、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金融会计信息披露要通过立法、会计准则制定等强制性措施来监督,即需要市场的监管。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金融会计信息市场主体意识尚未形成。在金融会计信息提供者方面,由于受“商业秘密”观念的影响,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一般是不会对外提供金融会计信息的。但事实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一种实力的竞争,与金融会计信息是否披露几乎没有直接的联系。在金融会计信息需求者方面,虽然绝大部分需求者了解金融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但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还很少有愿意花费代价来取得外部金融会计信息的。因此,在塑造金融会计信息市场主体时,可以尝试设立金融会计信息中心,将金融会计信息的无偿提供改变为有偿提供,采用经济手段引导金融会计信息供应主体入市。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内部管理培训的创新与实践

为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企业领导也越来越重视,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企业管理培训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下面,将结合某企业实际对举办内部管理研讨班的实践进行阐述。

一、研讨班的创新做法

企业的研讨班培训模式借鉴了国外相关职业发展课程的良好实践,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引进消化吸收,进而形成了本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新模式。研讨班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封闭一周进行课堂授课交流;第二阶段在企业内部工作观察一周,但学员仍然全脱产;第三阶段3-6个月,落实行动计划,不影响正常工作。

1.因地制宜进行理论研讨。研讨班第一阶段进行课堂交流,授课教员由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这样安排不仅能让学员感到企业对于管理培训的重视,更是贯彻企业管理层期望最佳机会。传授知识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行为的改变。教员不是简单的讲解,更多的是通过与学员的互动,达到激发学员主动思考、讨论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会安排一次关于领导力座谈交流的特殊课程,学员就自己在日常管理中碰到的难题,其他学员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解决方案,通过相互交流和取长补短,激发学员的管理灵感,使学员在讨论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深入企业现场观察访谈。研讨班第二阶段安排学员分为若干个组,以相对独立的眼光观察企业运营状况,访谈从高级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在内的各领域员工,近距离感受企业内不同层次人员的思想情况,体会解决问题的实践,也对不同领域管理者面临的挑战感同身受。在本周内,学员的角色从第一周的被输入对象,转变为“思考者/传播者,并关注其他部门和人员的良好实践,关注其他领域遭遇的管理瓶颈,在表达关切的同时,也适时将可能的调整建议与对象一道分享。

3.切合实际制定行动计划。研讨班的第三个阶段是围绕如何带来积极的变化开展的。通过制定个人行动、部门行动和公司行动计划并加以实施,训练学员如何做好变革管理、推动一项行动的有效开展。只要学员能够实实在在迈出改变自己的一小步,并坚定地走下去,那么无论对于组织或是学员个人,都是十分可喜的。行动计划制定后,要安排学员向企业经营管理层进行集中陈述,通过陈述行动计划,学员做出了公开承诺,对学员产生压力、带来动力;同时,这也是获得领导、同事理解和支持的过程,为今后行动的实施提供支持、帮助和监督。

二、研讨班取得的效果

人不抗拒变革,但抗拒被变革。因此,参加研讨班的学员,通过改变自己、影响周围的人,最终达成提升职业素养、形成良好文化氛围,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绩效和生产运营业绩的目的。

1.实现管理经验传承。作为组织,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一线管理人员学会如何解决困难,这对于他们面对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挑战来说至关重要。研讨班搭建了一个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提升的学习交流平台。通过研讨班这个平台,将原来停留在各级管理人员头脑中的管理经验进行了有效传递和承接。

2.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培训是为了改变,一项好的培训,必须能带来积极的变化。研讨班按照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要求,组织学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人、部门和公司级行动计划。通过行动计划把培训中学到的好思路、好经验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把学习研讨的成果转化为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具体措施,进而形成“以学员个人成长一小步,推动企业管理提升一大步”的良好局面。

3.对企业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安排学员以独立的身份观察企业的各种日常工作和会议,访谈不同层次的员工,了解不同层次人员的想法,总结良好实践加以推广,分析企业工作中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使学员对企业有了一次全方位了解的机会,也相当于对企业做一次内部管理对标。

4.增进企业内跨领域交流与合作。每期的学员来自不同的部门,通过两周的集中学习讨论,学员之间紧密协作,有效互动,相互启发,经验共享,促进了不同领域间的横向了解,建立了互信合作的坚实基础,使返回工作岗位后的跨部门沟通交流更加顺畅,有力的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另外,每期研讨班都建立了班委会,在培训结束后仍坚持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使得研讨班也成为企业管理人员间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5.提升了企业内部培训水平。研讨班教员全部由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本行业资深专家担任,通过在研讨班上的授课,内部讲师队伍不断成熟,讲师授课技能持续提升,实现了从“领导带头学”向“领导带头讲”的转变。学员在课后发出感慨:“最好的老师就在身边,最好的教材是身边的事。”

综上所述,举办企业内部管理研讨班是对管理人员培训模式的一种探索,但无论采用何种培训方式,受训者也包括授课者,应用所学,坚持去做,知行合一,才是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能真正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应用Flex的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

摘 要要高效并且简便的实现企业内部的业务管理活动,需要操作简便又易于维护的操作系统,并具备良好的客户体验,而Flex正好具备了这些特性。本文针对基于Flex技术的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设计进行研究,以增加对其的认识,同时优化管理系统。

【关键词】企业内部管理系统 Flex技术设计

互联网作为企业应用程序开发的主流平台,是信息时代中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及网络全面普及的必然结果。RIA中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是Flex技术,它在企业管理应用程序开发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1 Flex技术介绍

1.1 Flex技术的介绍

Flex是到目前为止一项较为成熟的能实现RIA的技术,它是由Adobe公司开发用于RIA的一系列产品和技术。Flex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ActionScript3,拥有内建的支持E4X的XML操作类,因此Flex编写的客户端程序能够简单、灵活有效地处理XML数据。

1.2 Cairngorm框架

Caimgorm把Flex的应用程序分解为视图,控制和模板三部分,表达了MVC模式的主题设计思想,很好的实现了可伸缩的对复杂业务逻辑的RIA应用的研究开发。同时作为桥梁,在Flex平台上快速构建出稳定的商业应用程序。

1.3 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平台采用面向构建技术合理的实现企业及应用之间的开发,管理,运行还有监督维护工作。同时给J2EE平台上的应用提供应用架构以面向构建,完美的结合了XML技术,构建技术还有可视化开发技术还满足J2EE体系规范,非常好用,其中应用系统中的基本元素以图片化的构建单元表现出来。

2 系统架构

2.1 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主要是用在统一监督,记录和管理公司的每个阶段的项目。对于一个完整的项目要从头到尾的按流程来,比如从市场立项+预立项再到签订销售合同再到公司审查立项再到所需设备的采购最后签订采购合同,项目流程中所涉及的人事调动,经费还有报批,进展过程等有关信息的管理都是本系统可以实现的各项功能。

2.2 系统整体架构

该系统要采用三层体的结构,包括表现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层。本系统明确的表现各功能的作用,其中表现层用户界面由FLXE实现,数据层由Oracle数据库实现,而业务逻辑层采用面向服务架构的基于J2EE,SOA的中间件平台。

2.3 关于表现层的设计

本系统采用在FLXE设计中广泛使用Caimgorm框架,用以应对功能较为复杂而且开发模块很多的问题。

应用较为成熟的Caimgorm框架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可以互相协同作用的设计模式,能够有效地处理关于服务端交互与业务逻辑,用户的客户端状态以及管理客户端状态等方面的处理用户行为的问题,让FLEX上开发的应用程序有更好的维护性和扩展性。Caimgorm有清晰的结构,应用相对来说不复杂,可以利用MXML使流程变得简单明了,所以更适合完成各模块设计。

Caimgorm框架对于系统构建需要完成以下操作:

(1)按归类建立对应的Event,View,Command,ModeLpcator。

(2)为了存储系统中各个模块间的交互共享数据信息,建立一个公用的数据服务模型来满足需要。

(3)为了监听所有事件的过程,需要一个FRONT CONTROLLER注册。

(4)为了调用后台数据库的操作,提供多个公用功能的Command的,serveice和delegate模块与之连接。

本系统利用Flex客户端的面向对象编程的能力,划分了系统功能模块,加入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将大部分业务逻辑和数据处理转移至客户端,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更好地实现了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建设。为了有效避免一些经常用到的固定信息频繁请求,可以将从后台传输来的数据存储在FLEX端,也就是说在服务器第一时间返回这些数据后,在FLEX端缓存着,目的在于减轻服务器的负担,也可以确保程序代码的可读性,将复杂繁琐的结构设计地更加简单实用。

2.4 业务逻辑层

本系统主要使用面向服务架构的中间件平台,其中业务逻辑层主要承担跟FLXE客户端通信。作为面向服务架构的中间件平台,需要完成的工作有:第一个是实现各个模块功能之间的后台交互逻辑,通过对具体操作流程的逻辑流配置进行实现;第二个是建立独立运行的构建包还有不同编写内容的工作流程。调用逻辑流处理完毕,将逻辑流输出的结果封装成一个大数据对象数组返回给Flex的AS去解析,这样就得到了Flex需要的数据类型。

2.5 表现层和业务逻辑层的沟通

对于面向服务架构中的中间件平台要调研逻辑流提交的数据,选择FLXE中的remoteobject数据交互模式,以满足数据类型大部分是JAVA类型的需要,同时保证FLXE和JAVA面对面通信,这样就能提高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传输效率。也就是对服务器中的每个FLXE应用都创建一个远程的JAVA对象,用来连接用户表现层和业务逻辑层,同时还省去了文本转换过程中利用HTTP的步骤,完美的实现自动转换。

2.6 数据层

通过面向服务架构的中间件平台可以高效实现FLXE表现层的信息处理,还有与采用ORACLE数据库的数据层之间进行交涉。这些设计的目的在于存储数据层的各项信息,其中就包括项目的详细信息和历史信息,用户的各项个人信息,日志的档案文件,还有关于业务查询的字典记载等。

3 系统界面

本文设计的系统界面可以满足各种企业内部管理需要,使用客户端承载大量的数据,使服务器的负担大大减少,更好地实现了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建设。

4 结语

为了更好的解决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工作需要,基于Flex开发的系统适用范围广而且稳定性好,对报表统计还有各类形状的统计图形都支持,可以高效的构建和维护系统桌面以及操作系统,使企业管理系统得以优化,更加实用。

作者简介

佟鑫(1978-),男,吉林省双辽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吉林动画学院游戏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

作者单位

吉林动画学院游戏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优化方案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和技术化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经济也进行着飞速发展,因此也需要一些更先进的方法来进行经济的管理工作等。在这个过程中,会计行业的优化逐渐受到重视。会计行业一向以繁琐和复杂著称,但这一职业所进行的工作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公司会计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这个公司的规模和发展好坏,因此,会计电算化这种新鲜的高效率工作方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但这一创新要运用到企业中必须能够与员工相协调。本文就是对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优化方案的研究。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优化方案;深入研究;人机结合;创新

在当今企业中,会计电算化已经有了一定的普及和应用。由于会计电算化并不是完全的一个自动化过程,因此一定会与会计人员有相应的联系,而在这个联系的过程中,往往就是企业的一个管理盲点,最容易出问题。因此,如何将会计电算化的效率提升到最高,让会计电算化由会计人员很好地掌握与控制,达到高效率,高准确性的目的,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在讨论两者的结合之前,首先要了解会计电算化这种新型的管理手段,同时了解其中的一些不足,从而对之进行改善,达到优化的目的。

一、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实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计算机已经完全替代了手工记账,而这种会计工作手段的改变,也对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会计电算化更好地实行,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成为一个首要问题。

当计算机入驻会计工作环境之后,许多工作方式都需要改变。比如在以前,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记账,填写报表,对账本进行统计等;在有了会计电算化之后,会计人员只需要按时将相关凭证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完成记账、制作报表等工作。因此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而会计人员在有了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工作,他们要对系统安全,记账的凭证与审核等进行内部控制,这就需要制定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要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性,确保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都需要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这种制度相对以前也更加复杂了。只有是这种制度得到优化,才能够更好地实行计算机的应用。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前文我们讨论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大小企业中,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也已经开始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但是,在改善内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因此,下面就来讨论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对制度的建立不够重视,制度流于形式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应该与“企业内部”产生紧密的联系。因为不同的制度针对的是不同的企业,如果两个企业具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程度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却采用相同的内部管理制度,那么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存在这种问题。有一些企业中的领导或者是会计人员没有意识到一个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制度只是一种摆设,这样他们就很有可能在制定制度的时候照搬照抄,这样子就没有与企业自身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人员分配等做出相应的调整,那么制度出来的制度也没有办法有针对性的实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内部管理制度不能落实,可能会有很严重的后果。比如:系统瘫痪,数据丢失等问题。因此,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制度形成后相关部门对制度的检查落实力度不够

通过上一点的分析,我们看到企业对于制度的正确建立重视不够,这就会导致一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问题。因此企业需要认真建立制度。但是,建立了一个适合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并不一定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 许多企业即使建立了非常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也没有很好地去实行,这是因为很多企业没有在制定制度后对相关制度的实行与否进行检查和落实。因此,重视制度建立却轻视制度检查与落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对制度检查落实的力度不够,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一个是有些企业可能本身就不重视制度的建立,这种情况下自然也不会重视对制度的检查和落实。第二个原因是形成了恰当的内部管理制度,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考核监督体系。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中的领导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考核和监督,这就会导致内部工作无法做好,间接导致了不当使用会计电算化,从而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这种情况其实比制度没有建立好还要严重,因为在对制度进行考核和监督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制度的实行,如果制度没有执行好,也没有被发现,那么这就会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存在于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化方案

经过前文的讨论,我们首先看到了会计电算化对当今会计工作的重大改变,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其次看到了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就需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来完善会计电算化,而前文我们又分析了现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因此,最后我们重点来讨论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化。

(一)要对员工开展有关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理论学习

之所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还没有很好的展开,就是因为员工对于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转变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应该组织相关的理论学习来对员工进行教育,让员工了解到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他们职责的转变。在员工当中,对财务部门会计人员的管理最为重要。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更加了解当今制度的变化,充分增强他们对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的理解把握能力。

(二)内部管理制度中要明确不同会计人员的分工

在内部管理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不同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和手工会计具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都需要在进行经济业务时对可能造成欺诈和舞弊的行为进行分工,这样才能减小风险。因此,就需要建立一套具有职务划分的内部管理制度,而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就应该在新型内部管理制度中添加专门针对于会计电算化的人员分工。比如,要根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增设监控和检查方面的人员,而可以减少或者合并记账的人员,同时也要对操作人员制定严格的规定,禁止越权操作、非法操作等行为。这样才能够确保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行。

(三)要加强对制度的监控和指导

在一个企业中,具有相关的管理部门,同时还有各级的财政和主管部门。这些部门都应该对内部管理制度做出一定的贡献。他们主要能做的就是加强对制度的监控,保证内部管理制度的正常运行,同时保证内部管理制度能够对会计电算化产生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管理部门看问题的角度是比较宏观的,因此我认为他们应该能够对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从而更好地令相关部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四、总结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很多现今需要关注的问题。首先我们了解了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逐渐取代手动会计在企业中逐渐成长起来。但是,会计电算化毕竟是一种新兴的事物,因此它在企业中生存和发展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之进行改善。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就是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因此我们首先对现今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介绍,同时也提出了这其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之后就提出了相关的优化方案,一方面是对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另一方面使企业内部不同管理部门也需要做一些事情,同时还要加大对制度本身的管理,从而让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得到更好的优化,从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让企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连云港供电公司)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财务稽核对供电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影响

摘 要 电力企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保障。供电企业的供电服务质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当前形势下,应加强供电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重视财务稽核的作用,正确发挥财务稽核的作用,提升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强度,规避不必要的偏差出现,从而促进供电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和优化。

关键词 供电企业 财务稽核 内部控制

供电企业中,财务稽核工作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财务稽查工作和财务复核工作的总称。随着供电企业电力输送量的增大,提高供电服务质量、加强财务稽核对于其自身发展来说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可以有效弥补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缺陷,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从而促进供电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使之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一、供电企业财务稽核工作的综述

在供电企业中,财务稽核是财务稽查和财务复核的总称,它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及时发现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的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纠正处理,从供电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它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可以有效确保国家相关财经法规和公司各项财务会计管理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从当前供电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运行实际来看,财务稽核的优势体现在:财务部门的各项财务核算效果可以根据供电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来体现,通过对供电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整体落实状况的观察来实施全过程的内控制度的执行。[1]

财务稽核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两种稽核方式,即日常稽核和专项稽核。前者也可以称之为是会计复核,是由财务复核专责对财务收支进行实时监督和稽核,根据审批的权限进行逐级的复核,同时还可以抽调业务骨干组织来实现对所属单位的现场交叉财务稽核;而后者主要是针对资产、工程、收入、支出等方面来说的,以联合监督的方式实现财务稽核、审计以及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机融合,进而再由财务部门、纪检部门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等相结合进行专项的检查审核。

二、财务稽核在供电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的影响分析

(一)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就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状况构建一个健全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从企业的总体发展入手,确保这一体系建立的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实际。财务稽核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实时监督、定期反馈以及纠正偏差等的智能,利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平台,结合年度预算指标,逐层分解并落实责任制,实现资金的支付和预算的执行有效结合,可以对预算指标的完成进度进行及时分析和动态化的掌握控制,对于出现的超出预算的活动有及时的提示。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就需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督防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进一步强化各个部门自身的约束能力,实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提高预算执行的正确合理性。

(二)对于风险控制实时固化的关注

财务稽核作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稽核过程中需要关注风险控制的实时固化,循序渐进,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评价机制,把风险管控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中,从而形成一个动态化的风险监控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2]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特别留意风险的控制监督,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完成财务稽核工作。风险控制的实时固化从其本质上来看,就是需要对会计业务的合理性、会计凭证的真实性、会计报表的填报以及资金管理等等进行一个实时的监督控制,明确每一项资金的动向和记录,充分利用ERP系统、财务管控系统以及资金支付系统等把风险控制归结到供电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有序流程中。

(三)稽核方式和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

从稽核方式层面来讲,需要供电企业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传统的稽核方式和流程,采用新的稽核工作流程,现阶段供电企业的电力系统中一个明显的亮点就是财务稽核的在线化。在财务管控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可以对各项业务的资金流动进行在线的稽核,强调事前预警和事中控制,这样也就改善了稽核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提高稽核工作的准确性。从稽核涵盖的范围来说,它需要涉及所有的基层单位和业务部门,对供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实时监控。从稽核的内容体系上来看,又包括会计基础工作、经营责任制、工程管理、成本管理、税金管理以及关联交易等等业务,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3]稽核方式和制度建设的创新与财务管控系统在线稽核模块的有机结合,对业务处理流程进行全过程多角度的监控,对供电企业生产经营以及财务状况变化进行实时分析和预测,同时还要开展财务违章现场检查活动,对于存在的违章行为要第一时间追究责任,给予惩罚措施,以确保岗位分工的明确,各个岗位严格按照流程运作。

(四)财务稽核计划

财务稽核计划是财务稽核工作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的必不可少内容之一,是确保财务稽核工作达到财务稽核目标、提升财务稽核工作有序性的重要形式。供电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型企业,它所服务的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因此它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就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供电企业在进行财务稽核工作时,要依据财务稽核工作的实际针对对象,提高稽核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细致性,针对财务稽核的对象相关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和了解,对稽核对象的关键枝节点进行多角度的稽核,一旦在稽核工作中发现缺陷就要及时地进行上报,并做好记录工作,这样可以减少稽核的误差,提升稽核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财务稽核可以深层次的发现稽核对象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优化,进而促进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五)对稽核后续工作进行强化

稽核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以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为中心,基于日常会计复核,有计划性、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稽核,把稽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整改,并把具体的整改情况纳入到业务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在此基础上依据稽核结果和整改的实际状况来编写相应的稽核报告,进而对稽核工作方案的落实状况进行一个相应的总结和梳理,同时还要做好稽核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对稽核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合理运用,促进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4]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就需要在新形势下,加强自身的内部建设,强化内部控制工作。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供电企业内部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它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营发展质量,需要在内部控制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财务稽核是对财务各项指标信息的一种审核手段,可以改进供电企业传统的稽核方式,采用新的稽核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财务稽核体系,对于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地修正解决,从而推动供电企业的健康稳定运行。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方面的扩大,每个企业面对不同的挑战之际都会采取不同的办法去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一般为了提高企业的内部的效率和业绩,一般都会编制一套适合本公司的内部的系统,这样就会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有利于内部进行资源分享。

关键词: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企业管理;应用

现在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每个企业对面经济全球化都会应用不同的解决方案来融入经济全球化中。目前,各个企业都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的扩大自身企业的效率,在这个竞争中各个企业都会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管理系统,在这个管理系统中会有很多不同的部分,但是每个部分在这个管理系统中都会起到属于它的作用。

在面对市场这么大的竞争力的时候,企业对面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这就需要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能力,而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的内部系统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本文就是针对企业内部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的叙述。

一、管理系统的含义

什么是管理系统呢?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表面的名字进行理解,管理系统就是一个系统,而本文说叙述的是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所以这个系统就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属于企业的系统。但是在这里我们应该认识这里所讲的系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系统,而是一个企业经营多年的管理的理论与经验的一种具体化和逻辑化,也就是管理公司的行为。

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就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管理的大部分职能,这里我们所说的主要是一个企业里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监控、分析等等一系列的职能。可以及时的提供一些准确,完整的数据,为领导者提供的进行决策的一种软件,让领导者可以及时了解公司的内部情况。这样的话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效率,增加业务。

但是这个软件又分为很多部分,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资本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等等。这个软件具有很大的优势,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优点

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最大的优势可以说就是可以帮助企业的管理者提高对整个企业运行的情况了解,这个系统里没有很复杂的流程,也没有很复杂的表单的设计。

(一)容易理解。这里所说的容易理解主要是在系统制作过程中所有的文档都很简单,使人一看就懂,比如说在宣传资料的时候,就应该保持实事求是的,用很简单的话语把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而不是过度的进行包装,太过于华丽有的时候就会起到反作用的。在宣传资料中只要把功能名称,提示信息这些等应该很直接的给表现出来,让用户一看就能够明白这是表达什么的,而不是去用猜测的。

(二)容易操作。企业管理系统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这个系统中不用一些正规的培训就可以进行操作了,并且系统的安排也很清晰,不会给操作者增加负担。

(三)功能性很强。公司内部管理系统的功能性很强,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充分的体现的出来,应用管理系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一个企业的效率。

三、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种类

(一)管理信息系统。(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目前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了,在现在的信息化时代中,一个企业里有一个高性能的网络化管理的系统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利于这个企业的发展,一个高性能的网络化管理是很多企业都需要的,比如说学校等部门。这样的一个信息化管理在当今的发展中是适应这种的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就是由人和计算机以及一些其他设备组成的进行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使用的一种系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对企业进行信息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目前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建立正确数据,并且加工进行一些信息的处理并且及时的提供给有关人员进行查看,有利于领导者进行有利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2)管理信息系统的划分。管理信息系统的划分可以分为很多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它分为办公管理系统,决策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等等。但是我们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呢,现在的一些企业中最普遍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等。(3)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中,每个管理系统对于一个企业所产生的贡献是不一样,但是对于企业的发展的有很大的帮助的,但是就管理信息系统来说就有很大的优点,对于一个企业中每一层工作人员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说对于基层的工作人员来说就可以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平常的经营和生产活动来进行管理,这样的话就可以把企业在业务中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整合起来。就有利于基层人员对于信息的掌握,对于业务也更加的熟悉。对于中层的管理人员来说,管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向中层的工作人员提供企业在平时的运行的情况,有利于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的业绩。对于高层工作人员来说,可以提高决策者进行决策的准确率和高效性,也有利于提高决策者在做决策的的反映。(4)信息管理系统在应用中产生的问题及措施。目前虽然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很多的企业中应用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施的情况还是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就比如说在我国,ERP成功率不高是一个事实,但是针对这么多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的进行解决,也是我们面对的难题。我们就拿ERP来说吧,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应该通过媒体来进行宣传,并且我们可以加强政府对会计人员的教育与监管等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只能够计算工作人员的薪酬,几乎是没有其他的功能,比如说是对于数据分析这样的功能,也不能够去保留任何历史信息。第二阶段主要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代,在数据分析功能上有了起步,向前有很大的发展。第三阶段主要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这个时期里发展的更为迅速。

(1)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目前为什么很多的企业都在采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呢?在这其中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个企业希望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把人力资源运用的最佳的效果,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传统的人力资源在以前的时候扮演是很简单的人事行政的角色,在这时期里还没有认清与企业这个整体的关系。但是在目前的发展中,企业改变了以往了策略,目前的发展企业是以本企业的策略,文化为根本,在加上通过对人才的管理达到让客户满意,客户的满意就会使企业的订单不断增加,企业的利润也会快速的上升。(2)人力资源管理的分类。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 这里我们所说的宏观管理主要就对于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进行的组织进而去调整人力资源在整个的发展状况,让他们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微观管理就是主要针对企业的人和事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更为完美,就能够充分每个人的不同的潜能,这样的话就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的工作。(3)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第一是获取的功能,企业会先根据本企业所需要员工的条件通过规划来进行招聘,在通过一系列的考试,选拔来获取那些本企业需要的人才。但是在这个职能中又分为很多中的,这里有工作的分析,人力资源的规划,招聘考试,最后任职等。第二是整合的功能,这里主要就是我们通过把企业文化,信息,人际关系与一些矛盾进行整合,从而使提高整个企业的合作协调性,发挥整个企业的集体优势,进而提高企业的效益。第三是保持的功能,这里的保持最主要的就是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并且我们还要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保证员工有个舒适的工作环境。这就需要企业通过薪酬,考核,和对员工的晋升还保持。第四是评价的功能,就是指主管通过对员工在平时的工作的态度,工作的业绩以及技能水平的方面做出评价,根据这个评价来对员工进行嘉奖与去留。第五是发展的功能,这里主要就是指通过对企业里的员工进行培训,增加员工的知识,工作技巧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素质,这样的话就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这样的话就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个人对企业的贡献,促进企业的发展。(4)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这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中,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对于一个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来说,一个企业里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在企业里只有把“人”管理好了,企业才会发展的更加的好。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说,如何去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在与此同时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对于一个企业里的很普通的员工来说,自己如何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奉献,更好的让自己融入这个企业中,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些都是一个普通的员工要担心的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在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会为每个员工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仓库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在一个企业里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它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里的最高决策者和中层管理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仓库管理系统中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些他们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还为客户提供了快速查询的手段,仓库管理系统它作为计算机的一部分,具有很多其他系统无法去比较的优点,比如说这个系统可以检索很迅速,并且很方便,有很大的存储量,而且成本很低。这些优点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去提高仓库管理的效率,有利于企业的科学化。

(1)仓库管理系统的概述。 WMS是仓库管理系统的缩写,也就是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仓库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入库业务,出库业务,仓库调拨等功能,综合批次管理,物料对应等综合运用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独立的进行的操作,但是也可以与其他的系统进行结合的一起使用,这样的话就可以为整个企业提供更加完整全面的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信息。(2)仓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仓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资料维护模块主要是指针对每批产品的生成它唯一的条码标号,这样的话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进行定义序列号,其实每种不同型号的产品它都有自己固定的编码规则,这样的我们就可以在数据库中对这些产品进行一些操作,比如说添加,删除和编辑等等功能。仓库管理系统采购管理模块,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采购的时候都需要填写采购单的,但是这个时候一点也不影响库存。当在采购单经过管理者同意之后,在完成采购货物送达之后,首先就是我们给货物贴上条码,然后在扫描,进行保存之后库存就自动增加了。仓库管理系统中的仓库管理模块,这里主要有产品出库,库存管理,特许品库,调拨管理,盘点管理,库存上限报警。仓库管理系统销售管理模块,这里主要指的是销售订单,销售出货。销售订单这里是指在销售的时候需要填写订单,但这个时候并不影响库存,销售出货的时候要将条码进行扫描,进行保存之后,库存的量就会自动的减少。仓库管理系统的报表生成模块,在企业里每个月季,季度或是年末这些报表就会自动的生成。仓库管理系统查询功能,这个功能可以对不同的订单来进行查询,这里主要包括对采购单,销售单,或者是每个单个产品,或是对库存中的剩余进行查询。这个查询主要是根据每个条件,条形码或是也可以根据出库的日期等等。(3)仓库管理系统的作用。业务批次管理,这个功能可以使企业进一步的完善批次管理,这样的话就可以进一步的满足经营管理的需求。保质期管理,这里管理中我们可以设置保质期,录入初始数据等等这样就可以及时的进行查询库存和报表了。其实在这里还有很多的功能,比如说质量检测管理,及时库存智能管理,赠品管理,虚仓管理,仓位管理,业务资料联查,多级审查管理,系统参数设置,完善的系统辅助工具等等。

(四)客户关系管理系统。(1)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概述。

CRM是客户关系管理的缩写,也就是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这里主要是以客户一对一为基础的,最主要的就是来改善一个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话就可以使一个企业与客户都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益。客户管理系统的宗旨就是要保证客户的利益,在这个系统里就是为了满足每个客户的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一个企业要同每一个客户建立联系,并且通过这个联系企业就可以了解客户的每种不同的需求。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每个企业必须要以客户为中心的,并且不断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改善客户与企业的关系。(2)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优势。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我们可以看见很容易的投资的回报,我们可以通过对客户的了解,就可以制定出一套适合客户要求的方案。就可以提高销售量,扩大企业的效益。有利于客户知识共享,在客户关系系统里主要是为了各个企业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很简单的途径去了解客户有关信息,从而能够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决策,这样的话也能够巩固一个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了。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提高企业的营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让一个企业知道哪些渠道可以让他们更好的提高营收,这种系统可以把公司的设施,技术,市场等很好的进行结合起来。此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还可以帮助企业增进客户的满意度,这样话就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就可以增加本企业的自身竞争的优势,获取更多的利益。

总结:在公司内部管理系统中,它很大的程度上帮助了一个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一个企业的信誉,提高更多的营收。但是与此同时也是要求一个企业应该不断的去提高自身内部管理系统,这样的话一个企业才会不断的发展,并且在世界上占据一定的位置。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关于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些思考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企业中所占比例较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因此,完善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069-02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中小企业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尽管如此,中小企业还没有发挥出其所有的作用,也就是说没有将其重要性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灵魂,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相对较弱,这也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应该重视完善内部控制,认真分析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因素

1.1内部控制自身的局限性

内部控制是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的,而这些控制程序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设计控制环节、设置岗位、配备人员、保证各控制环节的运行等都必须付出代价,发生成本。在设计内部控制时组织必然会比较控制的相关成本与效益。如果实施某项业务的控制成本大于控制效果而产生损失时,就没有必要设置控制环节或控制措施,这样某些小错弊就有可能发生而得不到控制。然而在实践中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效益却难以估计,需要个人主观判断。主观判断的失误可能会使必要的控制未能实施而造成更大的损失,也可能会使某些控制成本超过预期收益导致控制程序得不偿失。

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可以避免发生集体舞弊的行为,如果集体舞弊不能得以避免,那么内部控制也就很难发挥其作用。在中小企业中集体舞弊事件常有发生,财务人员与他人合伙,向公司提供假的财务信息。

另外,由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素质有限,加之内部控制都是由人建立和进行的,因此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内部控制工作的好坏。如果由于人员素质有限,导致经常会出现误解、误判的现象出现,那么即使具有多么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可见,提高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1.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层次低

从现有的内部控制规范来看,我国对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基本上是处于内部控制目标层次的最低级,只包括: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与COSO报告相比,没有提及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目标等,所以我国的规范更多着眼于监督而不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这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有不一致性,容易导致企业的实施内部控制的主动性降低,更多的企业是被动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会给内部控制的效果带来很大影响。

1.3中小企业没有健全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的一种理念,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员工的行为,它使员工将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促进企业自身价值的实现。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在中小企业中,并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起来,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文化,即使规定出各种规章制度来,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执行氛围,没有很好地将企业制度与文化、习惯、行为标准很好地结合起来。事实证明,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作支撑,“为控制而控制”肯定是事倍功半的。同时,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管理者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价值观念,才能影响和激励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企业形成独立的文化氛围的基础在于员工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

2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2.1从管理者开始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或实施特定政策和程序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控制环境主要反映企业内部管理者、业主、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即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内部人员及其他成分的基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主体是所有者,控制客体是员工和整个企业的业务活动。因此,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中应注重企业所有者和员工对控制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由企业所有者造就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与企业所有者是否重视、是否带头执行有很大的关系。所有者的领导方式决定一个企业以后发展的管理特点和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所有者要认识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自觉接受监督。企业所有者要明白企业财务和决策人在行使权力时多一份制约,多一份提醒、多一道程序才使企业经营少一份风险,企业目标的实现多一份保障。

2.2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运行,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公司治理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控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挥出了自身的监控功能,有效地监控公司治理结构。事实上,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有很多地方都是相互包含的,例如,董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授权控制既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内部控制中的一部分。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如果不合理,那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也不可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民主、透明的决策程序和管理议事规则,高效、严谨的业务执行系统,以及健全、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反馈系统。中小企业首先要科学地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各个权力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其次要完善企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

2.3建立、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根据单位类型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未建立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的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分工不明确,配备不全,导致财务管理混乱,故中小企业必要建立自己的财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应符合本企业的特殊性,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和严格的稽核制度,建立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制度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

2.4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

中小企业员工素质整体偏低,这一现实情况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应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后,要提高财务经理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改变用人观念,关键管理岗位不能安排家族人员,以及由于人力资源的不足,员工身兼数职的现象。

王颖,等:市场上会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交付能力研究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

摘要: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市场开放,跨国企业的大规模进入,民营企业面对着严峻的竞争形势。而国内的资本市场当前的状况并不良好,这使得民营企业在营收与融资两方面受到挤压,资金链紧张,财务风险攀升。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发展时间短,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模式落后,也使得财务风险存在较大的内部诱因。这些突出问题,对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有重大隐患,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管理;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引言

我国的民营企业,自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发展,目前为止,90%以上还是家族式企业。所谓家族式企业,是指有血缘关系的股东占据绝对控股(超过50%),或者相对控股(持股未超过50%,但是为第一大股东,并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由于个人或家族创业而导致的这种内部管理模式有多方面的局限性。不仅从管理成本上,家族式管理模式落后于职业化管理,同时它还是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诱因。面对复杂的竞争态势,民营企业要谋得生存发展,必须从内部管理入手。

1 当前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中管理模式主要有家族式管理与职业化管理两种模式,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特别清晰地界限。一般将控股股东的家族成员担任主要经理人以及大部分中高层经营者为家族成员的,归为家族式管理。将外聘职业化经理人作为企业管理主导的,归为职业化管理。

1.1 家族式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所能够获得的人力资源与资本很多情况下是从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处获得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成员逐渐在董事会中占据了多数,而企业的经理人也主要由家族成员担任。在家族式管理的企业中,控股家族成员掌控绝大部分的重要管理岗位。首先是决策层,基本上是由家族主要领导成员担任,然后是中层经理人中,有大批的家族中较为年轻的成员,另外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等关键部门也大都掌控在家族成员手中。

1.2 职业化管理模式

职业化管理模式中,企业的掌控者往往居于幕后,对于家族成员的安排也大多数根据家族成员自身的能力水平。对于企业的主要经营决策与运营管理,都交给职业化的管理团队进行。职业化的管理架构,对应的就是专业化的职能部门。营销、采购、技术、生产、售后、劳资各个方面,都会采用专业化的人员进行管理来开展业务。基本上,职业化的管理模式中,很少出现职能部门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能力的现象。

1.3 两种模式的管理成本与收益对比

家族式管理模式从成本上有其一定的优点,因为管理者直接就是股东,很多时候,经理人追求的利益都要分成企业利益与自我利益两个方面,有时甚至冲突,但是家族式企业的管理者追求企业利益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省去了委托的成本。职业化管理模式在管理成本上虽然额外增加了委托成本与经理人激励成本,但是在实际运营中,职业化团队大大提高了职能部门的运营效率。两者相抵消之下,往往是运营效率带来的成本降低要远远大于委托与激励消耗的成本。

从管理收益角度来看,职业化管理相比家族式管理降低了决策的风险,同时提高了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水平,职业化管理是先进的管理制度长期存在的先决条件。职业化管理使得职能部门的运行绩效基本上从专业化的业务水平方面考量,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职业化的管理模式对于中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的要求很高很专,如果是家族成员担任部分中高层管理,在职业化管理模式下,十分有利于提高其管理能力。

2 当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2.1 民营企业面临的国内资本市场形势

当前时期,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高速扩张的阶段,现金流量大,需要大量的外部资本维持自身的资金链,大多数情况下属于负债经营。而扩张期间,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设备的投资,资金回收周期长。金融危机爆发经过了5年以后,当前国家实行的是紧缩银根的金融政策。首当其冲,受到巨大影响的就是弱势的民营企业。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的维持资金链的融资依靠的是民间借贷等非官方渠道。在温州地区,民间借贷的利率已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高利贷的地步,月息5分以上,相当于年利率60%以上。而该地区大部分从事实业的民营企业的利润率不超过10%。

国内资本市场当前,已经有些向欧美资本市场的现状靠拢,更多倾向于向金融领域流动。国内的民营企业,产品基本在世界出口市场上处于中低端的范畴,实业部门的利润率低下,流动资本自然流向金融领域的企业以获取高的多的利润。使得大多数从事制造业的民营企业融资难。

2.2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财务风险状况

当前时期,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十分单一,首先就是控股的股东数量较少,一旦出现某个股东撤资或者在资金紧张时刻不进行注资,就会有很大的风险。其次,产权结构单一,使得资本的监督机制不完善,在资金流动上,缺乏有效地监事机构进行监督。同时,家族式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中广泛存在。重要的职位由家族成员担任,集权化的决策与管理缺少了建设性意见上达的渠道,同时管理水平的高低绝大程度上依赖担任重要岗位的家族成员自身的能力高低,一旦出现能力不足的家族成员接任,就出现巨大的管理风险。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很多时候企业目标可能出现与家族目标矛盾的情况,如果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加大资本的投入,而家族利益决定不进行投资,那么财务风险随之而来。同时,财会部门掌控在家族成员手中,如果出现财务失误,很多时候家族式管理并不进行考核,有过不罚,自然使得人心离散。

3 通过内部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是民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在家族式管理模式下,中高级经营管理者自身的业务水平不足,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与手段,而家族制管理公私难分,互相掣肘,这些都是造成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只有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强化制度化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财务风险,具体举措如下:

3.1 建立趋于职业化的管理体制,明确责权范围。

家族式管理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公私难以分明,很多时候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管理责权不够清晰,都认为企业是自己家的,该插手的不该插手的,管理有时重复有时混乱,下层执行人员有时不知该执行谁的命令。对此,必须建立职权分明的职能部门,每一个职能部门从管理者到执行者都必须是专业化的,同时互相沟通却不互相干涉,这样才是一个合理的管理体制。同时保留家族式管理中,沟通协调快捷的优点,各职能部门的高层领导可以继续保留有经验的家族企业家,互相之间沟通与协调能够延续多年的默契。

3.2 完善决策机制,是决策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在职业化的管理模式中,任何一个重大决策,都不是单一的高层决策者拍脑袋或者一时冲动就能够制定下来的,这一点反而是家族式企业,特别是注重家长管控的家族式企业的最大弊病。无论是战略决策还是细节的重要战术决策,都应该经过系统的调查研究,然后提出预案,经过风险评估,收益评估,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制定初步的落实方案,最终在各个职能部门组成的决策小组协商沟通决策实现的具体难题与对应措施之后,才能最终制定。

3.3 加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民营企业想要谋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是多元化的,但是大体离不开两个方面。那就是,营销与成本控制。企业想要盈利,必须能够扩大销售额,同时还能够保持较低的成本。营销方面,有多种手段,广告宣传、品牌建立等等,但是离不开自身产品服务的实际水平。提高自身产品服务的市场需求度与质量水平是根本。这一点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完善的市场调查与内部生产管控。在保证了产品符合市场潮流又具备较好地质量之后,就要从材料、人工、管理、税费等各个领域进行成本的控制。只有两方面都做到较高的水平,企业才具备了整体的竞争力。但是要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能够保证这两方面的优势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下去。要实现这个目标,一个方面,不断研发与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积累技术与品牌实力;另一方面落实系统的成本控制体系,并且长久地贯彻落实。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蓬勃发展的国内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外商,同时,他们也带来了竞争力强劲的产品与企业。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时间相比国外成熟的跨国企业还很短,从整体上来说,缺乏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面对的是竞争日益激烈,而市场日益复杂的环境,前途充满了挑战。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民营企业必须从销售与成本两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这两方面的提高都依赖于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当前,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形势严峻,而民营企业作为弱势群体,普遍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如何合理规避财务风险,也必须同时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着手。因此加强内部管理,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举措。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是当前市场微观建设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焦点问题。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内控意识薄弱、人力资源管理混乱、风险评估体系缺失、内控有效性不足、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给企业埋下了十足的风险隐患。针对这一现象,找到矛盾的缘由,探求一条合理高效的管理路径,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体系;风险识别

一、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自由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健全,我国中小企业的萌发犹如雨后春笋,在多元经济的发展环境下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中小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从研究的范畴看基本围绕着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展开,如何让企业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是中小型企业充分应对局势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结构转型时点下市场环境的重要突破口,可以让企业在发生风险损失前主动出击规避或有损失。

二、中小企业内部管控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特别对于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中小企业来说尤为显著。纵观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组织结构冗杂和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当前企业内控环节中的首要弊端。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控意识薄弱。目前,我国不少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都是踩着市场经济的浪潮发家致富起来的,以现有的市场需求容量及企业前中期的发展架构来看,简单粗放的企业管理模式可能还能够勉强适应,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形势的瞬息万变,高层管理人员管理思路和方法上的局限性就彻底的暴露出来,严重的甚至直接导致企业亏损破产。比如说传统的制度管理模式,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文化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将会逐渐取代部分制度管理,成为企业高速运转的新燃料。

第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科学。人才是一个企业正常发展的核心要素,离开了人,企业也就无异于一具没有灵魂的空架子。在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所暴露出的问题主要包括用人唯亲、打招呼、找关系、随意招聘,对职员的入职培训工作简单了事等问题。另外,中小企业缺乏完整、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绩效考评和激励体制,容易导致人才流失的风险。

第三,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发展中充斥着来自内外部越来越多的各种风险。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大部分中小企业对风险的管理往往是流于事后,不能做到前瞻防范,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企业需要付出更高昂的代价来度过危机,无形间增加了管理成本。此外,中小企业对风险的管理缺乏科学依据,通常是以管理者的经验判断和风险偏好为基准,一旦管理者出现判断失误则很容易将企业置于险境。

第四,企业内控有效性不足。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不相容职责分离、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设计不具有连贯性且精细程度不够,缺乏持久性控制策略。此外,执行力也是一大硬伤,在具体问题的执行上很可能因为省事就口头化交代,给企业埋下了潜在的经营隐患。

第五,信息不对称。在我国,未上市的中小企业公司年报不用披露,因此对外信息沟通环节存在严重阻碍,外部投资者和企业沟通问题上是双向性的认知不足,难以对企业进行客观的了解和掌控。同时,在渠道沟通上也存在一些局限,不少中小企业还是很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企业的快速信息管理,导致工作交接滞后,员工间信息不对称等。

三、原因分析

针对中小企业管理环节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在关注现象的同时,更有必要剖析其深层次原因,抓住问题的本质,以从源头上找到解决相关管理缺陷的突破口。

第一,短期成本收益不对等。作为企业家,更多关注的是当期财务数据,抑或企业的当期收益。而企业管理投入的见效期有些比较短,但有些是比较长的,例如企业文化管理。这部分成本的投入需要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才能显现,而且往往一旦显现,其边际效用是递增的。如果只是单纯考虑当期收益,企业管理的优化就很容易被忽略。

第二,内部管理结构不科学。结构性紊乱很容易致使企业产生经营不稳定、安全性受威胁、额外损失增加、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目前,不少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缺乏独立董事会、监事会、内部审计等独立部门,这样的管理架构会使得企业在评价考核时面临困境,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会使企业在风险问题的处理上处于下风。

第三,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相关法律法规是指导中小企业良性运作的一条重要准绳,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相关部门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主要针对大型企业,具体到中小企业则显得有些无章可循。而中小企业如果简单的引用大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则又会在很多问题上暴露出理论与实际的脱轨。

四、解决对策

第一,明确企业战略定位。中小企业想要实现管理策略的优化和管理效率的最大化,首要任务便是识别企业当前的主要目标、企业实力、市场形势以及未来的战略定位。既能把控当前,又能灵活革新管理策略,知道自己每个阶段最需要什么,结合周期性来调整管理重心。

第二,制定简洁高效的管理策略。中小企业无法做到像大型企业那样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制定详尽的内部控制计划,客观上的限制难以让企业在管理方面实现面面俱到,因此,抓住问题的额节点,尽量把问题简单化,当然简单并不意味着忽视,同时量化成本收益,尽量降低管理成本,严格管理经费的审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能体现企业长期价值的地方。

第三,明确职责分工。中小企业受企业规模和员工人数限制往往我们会看到互不相关的职务却由同一人或同一部门监管的情况,如出纳会计为同一人。这样的管理模式容易滋生员工舞弊,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因此有必要严格遵照职务分离原则,坚持管钱、管账、管物岗位分设,尽量分离可能产生私人利益的权责工作。

作者简介:雷 茜(1989-),女,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解答企业内部管理难题

流程管理如何做?

我是《销售与市场》杂志的忠实读者,贵刊谈论最多的是战略落地,我受益匪浅。在企业日常管理中,流程管理也让人非常头疼,尤其是一个新的战略制定出来后,不知道如何能将流程体系建设与战略体系结合,如何促进战略落地,因为再好的战略也需要有效的执行才有作用。看到中国基本所有的优秀咨询专家都是《销售与市场》的朋友,我想让贵刊为我推荐一套实际有用的流程管理工具,帮助我们企业落实公司战略,改善内部管理,提升公司业绩,非常感谢!

刘思宇

和君咨询集团合伙人 李冠强

战略与流程,两者同样非常重要。根据十年的咨询经验,我系统总结了企业进行全流程管理的十个完整步骤(如图所示),希望能对企业管理者有所帮助。

第一步:识别环境。环境是实施企业全流程管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包括内外两个方面。通过对环境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流程管理策略。主要的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公司战略、业务结构、组织结构、岗位配置等。主要的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政策监管、技术进步、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客户需求等。

第二步:明确目标。流程管理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另一个则是加强组织控制力。流程的服务对象可以是针对不同的管理层级,也可以针对某个部门或系统,但流程管理并不是越细越好,我推荐基于内控或风险管理的流程管理体系,但在应用上需要结合流程管理自身的特点加以修正。

第三步:确立理念。流程管理与职能管理最大的区别就在理念上。流程管理意味着要建立服务客户的理念,而职能管理更多强调的是等级和规则。服务客户的理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服务外部客户,也就是采购我们产品和服务的客户;二是服务内部客户,也就是需要我们提供支持和输出成果的那批人,因为你提供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效率和效果。

第四步:搭建架构。搭建流程架构和设计流程目录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涵盖全流程的流程架构包含三个方面,服务三个领域:第一个方面是战略发展类流程,主要服务于公司董事会和社会;第二个方面是核心业务类流程,主要服务于市场和客户;第三个方面是经营管理类流程,主要服务于核心业务和经营层。三大类流程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了公司的形成和业务的发展。

第五步:描述现状。流程架构和流程目录确定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细致入微地了解各个流程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简单来理解,流程就是什么人依据什么前提,输入什么资源,提供什么活动,以及输出什么成果的连续过程,并通过系列活动组合,实现特定管理目标。根据我们的了解,目前企业进行流程现状描述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模板式、资料式、访谈式、问卷式。

第六步:透视流程。简单理解,流程透视就是画流程图,就是让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业务过程显性化。绘制流程图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主要是Office软件和流程专用软件,目前广为接受或者实现效果比较理想的方式就是Visio工具。Visio中有表示流程图的一系列专用符号,可以结合流程图的特定用途加以使用。

第七步:聚焦重点。如果泛泛地去做一些撒胡椒面的事,管理是很难抓住重点的,流程管理也是这样。很显然,一些问题在日常的讨论和沟通中就解决了,而一些问题必须交给公司的管理层决议。在推进流程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到审视业务现状、改进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率和实施效果上来。

第八步:优化流程。流程优化至少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规范化,就是把以往那些存在于口头上的活动组合加以规范和显性化,为这类活动找到公司内部的法定依据。第二层是表单化或者成果化,都必须有输入有输出,并且通过不断提高输出标准,从而逐步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第三层是信息化,在这个注重数据活动的时代,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积累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做出改善管理工作的实际动作。

第九步:手册。新的流程确定出来以后,需要进一步明确流程负责人,如果管理变革推动力度大的话,甚至可以直接改变管理当局的层级结构,而用流程负责人加以取代传统的职能层级,任命一批流程经理或者流程总监,从而强化流程管理的地位和价值。企业的一把手和管理层需要召开流程大会,正式颁布新的流程手册。

第十步:塑造文化。企业引进任何管理方法或工具,对于内部人员来讲都是新事物,如果想落地生根,必须与公司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提出流程与文化的结合,并不意味着对使命愿景价值观的根本动摇,而是要让流程的思想、方法、政策等融入管理实际工作中。

结语:流程决定战略。我认为所谓的战略落地实际上就是流程落地。作为咨询人,我希望流程的思想方法能够帮助更多的企业落实公司战略,改善内部管理,提升公司业绩,从而使公司持续不断地茁壮成长!

非常有幸从管理版第6期看到路长全老师的《“正确的价值观”是最大的商业模式》,联系到企业实际,深有启发与感触。

我们在考察或判断某个人时,往往会把“德”或“品行”放在第一位,而企业如人,它的价值观就体现为企业的“德”或“品行”,在商业社会中将越来越受到顾客与社会的关注,因为这是本质问题。

正如路长全老师在文中所说:今天的中国市场,商业模式满天飞,外来的、本土的、土洋结合的、实体的、虚拟的、虚实结合的等种类繁多,不胜枚举。确实如此,这些商业现象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虚华的感觉,那就是我们中国的企业貌似在商业模式上创新力很强,殊不知这些所谓“术”上的创新,既没有给企业带来真正的“强筋壮骨”,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没有给行业的发展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可供借鉴的模式升级,只不过是在企业自身的宣传与营销上,提炼了短期的卖点而已。

商业模式如此,对于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也是同样的情况。有些企业在各种场合都宣称把客户的利益与需要摆在首位,但我们获得的最终事实却是这些企业经年累月地从客户身上赚取“黑心钱”。

马云对职业经理人曾经说过一句话:能力决定你能坐多高,但品行却决定你能坐多久。人如此,企业亦如此,在商业社会中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得久远,则应秉持“诚信”与“客户价值第一”的商业原则,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这将是企业之福,也是社会之福!

移动互联网彻底重塑了商业的基本面貌,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营销环境和消费群体的内心需求,认真倾听社会化消费者的真诚呼唤,从“为产品寻找顾客”向“为顾客寻找产品”转变,从“把顾客作为手段”向“把顾客作为目的”转变,从“让消费满足营销”向“让营销满足消费”转变――从而真正实现营销创意的碎片化、营销导向的收敛化、营销模式的新锐化、营销功能的多元化、营销价值的高端化、营销品位的优质化。

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爆发式”、“井喷”等词汇,正在与中国式营销告别。我们必须认清两个基本现实:其一,除汽车等少数行业外,中国多数行业已进入饱和状态,消费数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其二,中国主流产业的行业集中已经基本完成,高集中度行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寡头垄断。从发展空间看,中国企业的数量增长已经很困难,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空间。――Sophie

O2O时代的来临,让原来唇齿相依的厂商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一方面,厂家对经销商的抱怨越来越多,消灭中间商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经销商对于厂家的O2O转型阳奉阴违、消极抵抗。O2O时代,到底该不该消灭中间商?至少从现行的O2O模式来看,必须依靠相应的经销商资源进行拓展和完善。 ――Alex

O2O豪门盛宴,既是一场话语权的转移,从平台商到品牌商;又是一场利益的重新分配,从渠道分割到渠道一体化;还是一场产业大调整,商业服务链条将重新优化;更是一场大博弈,考验的是整个商业体系各个角色的智慧对决。对于传统企业来说,2014年是实现O2O布局最好的一次机会,但也必须针对自身产品特色进行斟酌,切勿盲目跟风。 ――Johnny

这两年,“大妈”的形象被毁得不轻,不是卢浮宫门口跳广场舞,就是万人暴走影响交通。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看她们?大妈有强大的消费力、决策力,她们掌握着家中财政大权,有钱有闲。如今,市场上打年轻女性和小孩子主意的产品特别多,但愿意搞清楚大妈消费心理的却很少见。可以说,中国大妈一直在被舆论“消费”,但在商业上,她们并没有真正被尊重、被重视,还时常被当作营销炒作的工具。后生们,你们真以为大妈只会跳广场舞? ――Mark

《读来读往》是管理版编辑部打造的全新栏目,用于读者、作者、编辑、记者、企业、专家之间的多方交流,如果您有观点想与读者分享,如果您有商业难题需要专家解决,如果您有事情想与编辑交流……

请关注我们的互动微信平台,这里是中国营销人的黄埔军校。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当前经济形势下,各行各业的企业发展迅速,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在当前竞争态势下稳固发展,就应重视企业内部管理。本文从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这些因素出发讨论了如何提升企业内部管理。

关键词:企业,内部管理,影响因素

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业务的开展和执行是保障,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较强的管理执行力,对当代企业的发展来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管理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的管理,企业管理的能力实际也是对企业效益的管理。

企业发展对于当前社会经济的作用不可替代,企业内部管理的优秀效果能够对企业对社会发展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长远来看,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内部管理的提升。

一、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外在的体现,虽然不能直接体现成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企业内部管理秩序的规范和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提高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作用重大。

(1)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能够提升企业凝聚力。企业员工是企业业务完成的基础,人心向背决定着企业的未来,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能够最大限度保证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实现企业的公平管理和公平竞争,员工在公平的环境下能够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最终能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在广大员工的认同和支持下,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将能持续发挥作用,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性能够为企业带来长远经济效益。企业想要发展不是去做“一锤子买卖”,而是应在与客户的交易中巩固和发展客户关系,员工是与客户交流的主体,因此,企业内部对员工的管理就特别重要,在客户关系维护中,企业可能得到稳定的发展。

(3)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的社会形象塑造是关键。企业在社会中,是以法人的形式出现,尽管大部分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但是企业的社会形象是企业发展的后动力,企业的外在声誉能够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因此,提升企业内部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对企业整体实力的提升。根据木桶理论,只有整体实力提升了,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由上可见,企业内部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实中,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些消极因素能够从内部开始影响企业的发展,而影响企业内部管理的因素主要是制度和人员因素,以下几点则是对企业内部管理影响因素的分析。

(1)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通常,企业都有一套自己的内部管理制度,只是这套制度能不能适合企业的自身发展是个问题。同行业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大都相差无几,比较形而上的论述容易上员工难以理解,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为企业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能一成不变,还应该随着企业的发展而进行完善和修改。总体来说,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应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完善的企业管理很容易导致企业的发展缺少管理的依靠。

(2)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管理观念需要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想要获得提升,根本上还是源于管理层人员的理念上的提升。企业内部个管理人员如果观念落伍,势必影响企业在变化莫测的社会经济形势中失掉先机。很多落伍观念会认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企业和同行业直接的竞争,但是殊不知,企业最重要的是用先机的管理理念与世界接轨,发展出属于企业自己的特有业务。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不成熟。企业内部管理说到底还是对人员的管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有一套完备的人员管理方案,包含人员的工资、绩效、奖金、补贴、保险、升职等方面,能够保障员工在企业内的公平成长,通过合适的动力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如果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和技术,将可能导致人员配备不合理甚至人员的流失,企业员工的过度流失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企业内部管理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企业内部管理面临着不太成熟的发展现状,针对企业的综合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几条相关建议,为企业内部管理出现的问题提供部分借鉴。

(1)搞好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前提基础,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使企业管理事半功倍。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可以使企业发展的步伐加快。

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要在企业主管部门和相应的不同部门的参与下完成,结合企业的自身状况,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要和企业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员工对企业形成整体认同感非常重要。

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框架下,员工可以在体系范围内发挥个人能动性,既有利于管理,又便于员工之间的竞争发展。在健全的管理制度下,员工可以遵循既定的程序去完成任务,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内容。企业即便是出现了问题,也可以按照相应的制度去查访问题源,尽快解决出现的问题。

(2)积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找到企业文化点。企业文化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内涵积淀。企业文化归根到底体现出的是人本思想,是以企业全体员工为基础进行总结的。企业内部管理刺激着企业外部的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中起着思想指导的作用,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品质好、责任感强、综合素质高的员工队伍能够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3)企业领导管理观念的转变。企业领导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执行者,首先,企业领导要改变自己的陈规陋习,积极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及时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多多学习借鉴其他企业的优秀管理模式,对本企业的内部管理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企业管理者还要注重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模式、理念推广到整个公司的发展中来,让各个部门可以互通互享,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实现内部各部门共同运作、良好发展。

(4)重视人才,关心员工发展,实现艺术化管理。当今企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应该时刻注意引进各方面相关专业人才,同时注重对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通过外部人才招聘和内部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企业的人才储备管理战略。

另外,企业应该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让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路线相结合,提高企业员工的忠诚度,避免员工过度流失,将企业员工的能力转换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管理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通过创新性的、艺术化的企业内部管理,将企业带入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企业不能对此有丝毫的倦怠和松懈,企业内部管理在现阶段遇到的问题也大致是管理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的长久发展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关键。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现状,企业应当积极重视企业内部管理,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推动企业内部管理进程,最终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探究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策略

摘 要: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和进步,在不断地进取中,内部控制在房地产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会同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国家通过宏观调控,采用经济手段使得市场经济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再加上我国经济结构目前处于调整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些因素都使得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在这样的客观形势下,房地产企业必须依托有序的内部管理为企业赢得更为广阔、平稳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房地产 企业内部 管理策略

前 言:众所周知,企业的内部管理会受到来自战略发展、内部空盒子、内部监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其中,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进一步确立,内部控制的管理地位逐步显现。在企业内部,需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权责,承担着管理权、监督权、决策权的管理层应该与各部门员工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配合与沟通,以便进行日常的协调、监督和考评,从而不断优化房地产企业的现有发展模式,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不少房地产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之后,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使得房地产企业能够有机会朝着更加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薄弱。目前,一些房地产企业给公众留下了过分追逐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公信力差等印象,这同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滞后,内部控制环境薄弱息息相关。我国房地产企业大多存在内部控制流程不合理,内容不完整的问题。首先,有些房地产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便建立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却未能有效执行,仅仅只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平时就将其束之高阁。长此以往,不仅导致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甚至还出现了各类违法违纪现象,严重扰乱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其次,还有一些房地产企业只开展了一些最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并没有系统化,尤其是自我防范与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仍旧停留在事后控制的阶段。最后,一部分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管理流程时,未能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状况,导致内部控制流程脱离实际,不符合企业规模、业务特点的需求,控制效果不佳。

(二)缺乏合理的收入成本核算方法。我国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收入成本核算不合理的状况。客观来看,房地产企业开发周期长,从获得土地到开发完成至少需要1-2年,其间极有可能发生投入产出比不合理的情况。在项目开发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时并没有开始产生收入,因此收入费用无法配比,即便产品已经全部预售,预售款也不能确认为收入。除此之外,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载体是建设工程整体,按照楼层或者户型为单位的销售方式,也会造成单一楼层或户型与整体成本难以匹配的情况。

(三)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机制,尤其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较大漏洞。从目前的情况看,房地产企业在从事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纵观当前的房地产企业,大多数对于项目风险的控制和化解能力都较为薄弱,普遍存在着风险控制意识不足、风险控制手段匮乏、技术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工程项目分包风险为例,某些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工程分包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设计部门的文件对分包企业的资质、业绩、水平、业绩等核心指标进行深入考察,甚至出现将承包工程的主体分包给缺乏必要资质的公司,该项工程的开发风险可想而知,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四)风险评估执行力薄弱

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存在的风险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内部控制意识弱影响了风险评估体系发展和执行力度,对风险没能及时进行预警措施,导致了房地产企业经营的风险扩大的严重后果。

二、强化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治理机构、组织设计、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等都是构成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要素,也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为了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房地产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重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突出公司管理层的作用。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需要以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前提,公司领导者既是法人治理结构的主体,同时也是内部控制的推行者,由此可见,只有最大限度突出公司管理层的作用,才能形成深入贯彻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风气。其次,重视对内部控制管理意识的培训。房地产企业需要从上至下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充分意识到企业所面临的发展形势,通过定期的培训,掌握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理念及原则,建立内部控制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成本控制,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目前,成本控制已经逐步成为了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科学的成本控制需要以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为依托。“粗放型”、“集约型”是现代成本控制的两项分支。“集约型”的成本控制要求企业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水平来优化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在此基础上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粗放型”的成本控制则是在维持现有生产技术、工艺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减少材料使用来降低成本的方法。现代成本控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即在提高生产技术、工艺的情况下,通过合理下料来降低实际成本。在成本控制方面,地产龙头万科实施了成本对标管理,也就是通过行业对比、标杆学习的办法对成本进行持续优化。在实际工作中,万科采用成本软件,对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所有成本信息实行计划管理和动态跟踪记录。具体来说,在项目实施之前,子公司会根据总公司的要求,编制项目成本计划并上报公司管理层进行审批,无误反馈后再执行;项目正式运行后,成本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对成本做出预测和调整,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动态跟踪管理。与此同时,总公司还会不定期开展成本抽查等工作,从而保证子公司反馈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起到及时的监督作用。

(三)根据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的要求,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客观来看,房地产行业属于高投入、高回报、投资期限长、风险较高的行业,这些特性都决定了房地产行业较之其他行业来说有着更高的风险。如果房地产企业缺乏对各项风险的管理措施,那么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鉴于此,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意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风险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具体来说,房地产企业在取得土地、开发建设、房屋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会受到来自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面临的不确定较多,因此,建立起风险识别、预警、评估等措施十分必要,以便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控制。首先,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管理主要针对事前预防,通过对内部控制环节的规范,降低企业面临风险的可能。其次,房地产企业还应尽快建立起内部风险监督机构,重点对高风险领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从而执行风险转移措施,降低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最后,房地产企业必须意识到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贯穿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以万科为例,2010年度,万科除了参照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相关规定,坚持以风险导向为原则,对公司的内控体系进行持续的改进及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管理的要求。根据企业风险管理需要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万科对组织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将总部财务管理部调整为财务与内控管理部,下设税务管理部和法务部,将风险管理部调整为审计监察部。通过这些调整,房地产企业严格按照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的要求,灵活运用风险控制手段,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地改进意见,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四)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执行能力。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培训,提高素质,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感和意识,合理配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保证工作的独立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必须看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远比想象中来得艰辛和复杂。如何将内部控制理论中的概念、要素、框架、结构,与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活动相结合,从而真正将内部控制所涉及到的设计、评价、改正等核心措施一一落实到位,才是房地产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