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04:54: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汉语国际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今年是孔子学院创办10周年,孔子学院总部已在全球122国合作开办了457所孔子学院(下面简称孔院)和707个孔子课堂,汉语国际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孔院和孔子课堂不仅成为各地汉语教学的中心和品牌,也成为中华文化教学与文化传播活动的基地。换言之,汉语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活动三位一体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框架已然形成。2012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标题为“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拥抱世界暠的文章,标志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与目标就是解决汉语国际教育现阶段中华文化教学与传播内容简单、种类单一、层次不高等含金量不足的问题,提升文化传播内容的层次和含金量,使孔子学院名副其实。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大门已经打开,平台已经搭好,这为新阶段任务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实现这一目标成为可能。同时,也顺应了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学员对中国文化的需求。有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的50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60%以上注册参加文化课的学员人数超过注册参加语言课的人数,如果再加上各类文化活动登记的人数,90%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参加文化课和文化活动的人数都要多于参加语言课的人数。[2]此外,有关泰国清迈孔子学院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出参与文化课和文化活动的学员人数要远远大于参加语言课学习的人数。这些调查数据都表明了孔院/课堂学员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需求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年来汉语教学界关于汉语教学、文化教学的研究较为深入,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可作为孔院发展的借鉴,而有关三位一体传播框架中的文化活动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致使本就对传播少有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志愿者和外派教师无所适从。眼界打不开,方法不合适,自然会影响文化传播活动的效果,形成了汉语教学、文化教学强,而文化传播活动弱的局面。这种局面明显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相脱节,因此,本文尝试就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做一讨论。
一、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一种,相对于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等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以精神需求上的需求为旨归,内涵丰富、种类繁多、花样翻新,很难从内涵和种类上进行限定。但是如果把它放在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我们可以如下定义:文化活动是配合文化海外传播的一种形式,可以分为配合教学的文化活动和以文化大众传播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前者在汉语教学界早已有之,国内外的汉语教学都有这种配合课堂教学内容、以相关文化内容为主题、以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活动语言以汉语为主的活动。活动的规模一般不大,目的也是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对中国文化的某项内容有所了解。参与者有时会扩大到教师或家长,但不妨碍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后者,即以文化大众传播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则淡化了学校和课堂的概念,面向设定的对象群体,不一定而且常常不以汉语为活动语言。这类活动的原则是注重活动的传播效果和持续影响力,这是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关注点,当然也是判定活动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两类文化活动目前都是汉语国际教育海外主要机构孔子学院/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志愿者或外派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但是鉴于配合教学的文化活动相对单纯,对其研究也较为充分,因此本文只对以大众传播为目的的文化活动进行讨论。既然是重要内容,又是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孔院/课堂的志愿者或外派教师就应该对此有较深的理解和较强的计划组织实施能力,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笔者曾参加过志愿者、外派教师的选拔工作,也曾担任过赴任前的文化传播类课程的培训教师,平时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接触过很多归国志愿者或教师,谈到文化活动这个话题时,得到的答案往往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活动主题琐细、零散。组织者往往认为文化活动就是配合教学的文化活动,脱不开教学,因此也走不出校园话题。这就很难引起广泛的社会兴趣。
二是活动规模不够大。参与人员都是自己的学生、朋友、同事,每个活动都这些人,文化传播成了小圈子的活动。三是随意性大,缺少计划性。组织者往往是临时起意,或是按照自己的好恶和专长安排活动,完全不考虑对象的兴趣点和活动开展的时地因素。于是就会出现诸如组织者们兴奋、辛苦地准备了好几周的时间,可是活动开幕时只有三四位参加者前来的窘况。四是效果不理想,影响不大。完成程序、顺利进行、周围人满意就算大功告成,而不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考虑活动的效果。针对以上4种情况,很多活动的组织者也认为这不是理想的文化活动形式,但又一时找不到如何改进的方法,因此,这些问题在孔院/课堂的文化活动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里面当然有我们活动组织者———主要是孔院的教师和管理者身上的原因。其一与志愿者教师的培养过程有关。作为志愿者主体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课程中缺少这类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都是针对课堂上的语言文化教学和生活中的交际技能的,对如何设计、组织、评价文化传播活动缺少关注。所以即使是完成了课程学习的专业硕士生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对这类活动的正确认识和活动框架。其二是行前培训中也缺少这方面的实战训练。行前培训的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环节,但往往在设计课程时就忽略了文化传播活动的内容,大多以文化教学和才艺教学替代了文化活动。即便有相关内容,也往往局限于课内、校内,而不是从传播的角度给学生以指导和模拟实践的机会。其三是不论学生、学员,以往经验中的“活动暠大都是校园内的活动,已形成定式,如果在学习和行前培训中没有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没有鲜活事例的刺激和模拟实践的练习,很难轻易改变原来的认识与方法。最后就是担任培养、培训课程的教师和专家也存在不足。很多老师也缺少在孔院/课堂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开展文化传播活动的成功经验,大家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课堂和校园中的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教学和活动。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造成这种文化传播活动现状不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原因的背后似乎正是我们对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认识的不足和研究的缺乏。长此下去,必定会影响孔子学院/课堂的声誉与发展,特别是在汉语国际教育进入新阶段后,文化传播的新目标和高标准就无法实现。
二、维也纳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开展
如何开展孔院/课堂的文化传播活动是一个新课题,相关研究成果也不多。我们只能从实践入手,在成功的个别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对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来。在此我们以2010年“年度最佳孔子学院暠之一奥地利维也纳孔子学院为例,对他们的文化活动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发现有益的经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始建于2006年,至今不仅开设出一系列汉语课程,而且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丰富多彩,影响很大。“孔院2013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0余场(同比增长20%),参加人数7000余人(同比增长7.69%)。活动类型丰富多样:招待会、汉语日、文化节、展览、文化演出、高端文化讲座、研讨会,大部分活动由孔院单独承办,部分活动同奥地利各界人士和机构以及国内单位合作举办,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做出独特的贡献。暠[3]一年内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次、参加的人数、活动的种类、参与的机构应该说都是孔院/课堂中的佼佼者,而且不少活动都得到了双方政府的支持,新华社、光明日报、维也纳电台等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从传播效果上看也是广泛而深入的。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近年来举办的较为成功的文化传播活动大致有如下几类:从文化活动的形式上看,除了政治论坛一项外,都是较为普通的形式,但是从活动主题上看,则有独具匠心之处,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因素。首先,寻找并充分利用天时,即找出日历中蕴藏的有利于开展文化活动的时机,在一个恰当的时间举办一个恰当的活动。比如“中美大使论坛暠在时间点的选择上正是赶在了《中美联合公报》发表4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开展的时间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点举办驻奥的中美大使论坛,不仅时机恰当,而且内容合适,同时使以民间交流为主的孔院的文化活动走入政治层面,凸显出影响力。“全聚德暠美食活动也同样是充分利用了恰当的时机。在孔院建立5周年、中奥建交40周年之际,在政府、社会机构的支持帮助下邀请了十几位北京全聚德的烤鸭师傅前往维也纳,现场制作北京烤鸭,引爆当地中国美食热。
其次,有明确的“本土意识暠,即充分考虑到了参与活动的是什么人,他们的兴趣在哪。比如《阿Q正传》朗诵会,邀请了当地著名的朗诵家,用当地语言朗诵《阿Q正传》的翻译本,而完全没有考虑用中文进行。这种人员和语言的当地化选择充分利用了朗诵家的声望和号召力,参与的人更多,对内容的理解更精确,从而保证了《阿Q正传》的传播效果。而环保主题的电影活动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环保状况和改进趋势,同时也唤起了重视环保的当地人对中国目前状况的关心和责任感。这种本土、本地意识至少杜绝了组织者热心准备、参与者寥寥的窘况。再次,强调人和,即通过合作的形式形成合力,促进活动的圆满完成。比如“我家与世界大家庭暠书画征文展览活动,如果只是凭借维也纳孔院一家的力量,很难保证活动参与者的广泛性,影响传播效果。所以他们借助联合国新闻处的号召力,联合举办这一书画展览活动,引起广泛响应,达到了传播效果。而“丝绸之路暠音乐会,则是调动起“丝绸之路暠沿途13个国家参与的积极性,每个国家贡献一两个特色节目,既很好地介绍了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同时也呈现出新旧丝绸之路的样貌与风情。而且,13国办一个活动,总要比孔院一家机构办更精彩、更有特色,影响面之广也不可同日而语。
三、启示与建议
以上讨论的只是孔院文化活动中的部分成功事例,前面提到,维也纳孔子学院2013年一年即举办了60多场文化活动,不可能场场都如此精彩,都如上表中所列活动那样充分发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但表中这些成功的文化活动的确都达成了文化传播的目的,影响既深且广,可以作为样板加以解剖分析,提供借鉴。对于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来说,如果想成功举办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维也纳孔院给我们的启示可以简单概括如下:一是要寻找并利用一个好的时机,使活动的意义凸显,成为一个社会事件,由此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二是入乡问俗,深入了解、研究当地的文化与社会,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选题、开展方式得到认可和接受,更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而且得到满意的收获,这是活动规模的保障。三是发掘、借助可以提供帮助的合作力量,合力出手,事半功倍。四是对活动的传播效果给予重视,既要重视人际传播,也要发挥媒体的作用,探讨具有持续性媒体关注度的项目创意,使活动的传播效果最大化。五是加强计划性。前面4条其实都要求提前周全地计划,然后一一准备,临时起意是无法完成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的。除此以外,结合上文提到的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传播活动开展的困境及其原因,我们认为各级主管机构、教师、专家学者也都应该在以下3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转变观念。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人员都要认识到汉语过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不是教学活动,而是传播活动,要符合文化传播的规律。要在观念上要冲破校园、课堂的苑囿,重视社会传播手段和效果的深广度。这必将带来培养培训课程的相应变化。其次,加强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的研究。这里说的文化活动虽然具有传播活动的性质,但是它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毕竟是海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活动三位一体框架中的一部分。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使之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形成自己的特色,这都是研究薄弱的环节。再次,借鉴已有经验再实践、再总结。除了维也纳孔院外,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孔子学院开展过成功的文化传播活动,也积累了各自的经验和教训,但对此的整合不够,研究不够,也很少用于再实践的指导,使宝贵的经验得不到整理和推广。为此,我们需要对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提升的过程进行顶层设计。
最后,对已有的法语联盟、歌德学院等国外较为成熟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进行对比研究,对他们的文化传播活动的经验加以借鉴。有学者就提出:“孔子学院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活动团队,学习法语联盟以语言为平台、文化为主角的形式,走出课堂,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开展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暠[5]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是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开展而出现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能在十年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探索,它必将和汉语教学、文化教学一起对汉语国际教育进一步发展形成三位一体的重要支撑。
作者:王学松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
本文主要基于笔者研究实践,重点围绕于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其解决方法展开探究,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文化差异;现象;解决方法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现象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实践来看,目前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现象根据不同主要分为语言与非语言两类:
1、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
1)词义中文化差异。词义指的是人们意识中对某一客观对象的抽象概括。其中,词义又有内涵意义与概念意义之分。概念意义指的是最为基本的一层意义;内涵意义主要是以基本意义为基础而衍生而来,其意义不比概念意义稳定。但是同时内涵意义的民族性极强。概括而言,词义中的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如下:第一,色彩。以“红”为例,在我国,红色含有吉祥、幸运、热情等良好的寓意,并备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将大红色的年画、对联、灯笼等粘贴在门上,以希望今后的生活能够红红火火。然而在西方国家,红色往往代表着危险的意思,如采用“inthered”来表示财政赤字。第二,数字。各种语言均包括有数词,在各个民族中数字的基本概念意义均相同。然而,其文化意义却有所差别。例如,在国外,数字13是出卖和背叛的象征,表示背叛耶稣的犹大。数字6在中国有着六六大顺的吉祥寓意,但是在国外这却代表着恶魔撒旦,所以该数字并不受到西方人的喜爱。
2)讲话规则中的文化差异。在运用语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采用一套语用规则,通俗来说就是讲话规则。在实际交流过程中,人们要想正确的运用某种语言,不但需要熟练掌握语法、语音以及词汇等内容,还需正确掌握该种语言的讲话规则。由于文化不同,语言的意思则各不相同,所以,在日常交际中,语言不同其所需遵循的规则也是有所差别的。语言规则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发展,且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而形成的,有着较强的稳定性。该类规则渗透到我们的空气当中,是无法通过交际而察觉到的。然而,一旦接触到了新的语言,就不难发现原来掌握的母语规则并不能套用到新的语言当中,并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说,如何有效讲解这细繁的讲话细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结合实践来看,常见的讲话规则中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如下:第一,打招呼。在英汉文化差异中,打招呼的规则有着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别。如,我国人们间见面常常会说“吃了吗?”、“去哪儿?”该种打招呼的方式并不是代表真的要关心与知道对方有没有吃饭或是要去哪里,而是为了拉进双方关系,避免冷场而说的。但是该种方式放在欧美国家却并不受欢迎。欧美人具有较强的隐私意识,中国的打招呼方式极易引起他们的反感,认为是在打探其隐私。第二,处事方法。在我国人们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将自身的意愿尽可能与他人的意见保持一致,即便有时会违心,但是为了集体利益,为了大局这都可以让其“委屈求全”。然而,欧美人们则不一样,他们非常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
2、非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
语言并非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唯一工具。再实际交流过程中,还应用了许多语言之外的工具,如人们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以下称之为非语言交流工具。也正是因为该类工具,人们才可以更为准确的表达出其细腻复杂的思想情感。其实非语言交流工具也和语言一样,也会由于地区民族的不而传递出不一样的交流信息,具体分析如下:
1)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指的是采用身势、手势等肢体动作来将情感表达出来的一种语言,其中较为常用的肢体语言是手势。然而,因为文化差异,在不同语言中,同一手势代表的意思也各不相同。例如,在中国,把手掌平放在脖子上代表杀头意思,但是某些国家中也表示饭吃饱了的意思。只有正确了解其非语言文化中的差异才能在交际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2)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即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面部五官,如嘴型、眼神以及眉态等所发出来的动作。面部表情是辅助语言交流的一种工具,有着一定的民族性。例如,亚洲人的面部表情比较单一僵硬,而欧美人的面部表情则要丰富得多。
3)文化与时空。在交流过程中。不同文化、语言的人对他人进入自己空间的条件以及自己对自身空间大小的要求是有差别的。中国人口较多,人们都具有较强的团体意识。而虽然欧美国家人口不多,但其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其对自身空间范围要求较高。此外,国家不同,人们的时间观念也各不相同。例如,较为正式的约会。中国以及欧美国家的人均会按时赴约,而在阿拉伯国家,其晚到不超过15分钟均属正常情况。
二、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现象方法探究
针对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中所存在文化差异现象,笔者认为要想将它们予以解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分层法
文化不仅包括物质层面还包括了精神层面,采用分层法时,我们可以根据文化来将其分为基本文化与上层文化。其两种文化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影响也有所差别。在初学阶段。基本文化对学生影响较大,并且学生所学的目的语与其母语间的基本文化不断在碰撞。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方法来将这些矛盾进行解决。到了中高级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汉语知识,其对目的语的思考层面将会更广,所以,应当有意识的引入其母语与目的语间的比较。所以,由此可知。在不同学习阶段,需要解决的侧重点应当有所差别。
2、体验法
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将学生带到实际交流当中,并引导与鼓励其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实际交流来亲身体验到语言间的文化差异。通常情况下学生学生都会经过自问自答的过程,其往往会提出做多细繁的问题,如“宿管员刚刚登记了住校学生的名单。”与“宿管员刚才登记了住校学生的名单。”间有何区别。在体验法中,教师无需立即给出答案,而且应当鼓励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际交流来寻找出答案,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交流过程中豁然开朗,而且还能够有效掌握一些汉语语用习惯。总而言之,运用体验法不但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还能让其更为灵活的运用语言,做到学有所用。
3、差异对比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即差异对比法。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提出一个话题,并让学生自由发挥。再此过程中,教师注意把由于学生母语文化而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到学生表演完成后在把这些问题提出,并将正确的句式指出。最后让学生将正确的句式运用到情景中再次进行模拟。模拟完成后,教师与学生一同对比这两次的表演,并引导学生找出之间的差异,再一同对产生该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与分析。
作者:孙靖宇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摘要:
汉语国际教育是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外国学习者的汉语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国际汉语教学受到许多跨文化因素的影响,甚至关乎汉语教育的成败。本文分别从历时层面和共时层面共同探讨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影响因素;汉语教学;启示
跨文化交际活动是贯穿于人类历史的普遍现象。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诞生了跨文化交际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第二语言学习者大多来自不同于目的语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对目的语文化和学习者的文化进行对比,找出跨文化交际的适当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1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汉语学习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第二语言学习者大都来自与目的语国家不同的文化圈,因此学习者需要整体了解目的语所承载的文化。而教师也需要整体了解学习者的民族文化,以更好地开展教学。但是,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都不尽相同,在整体讨论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需要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而整体了解目的语文化和学习者的民族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得以相互了解和交流。目的语国家的人们和目的语学习者对于彼此都不再是抽象的、整体的存在,这一点对于当下的汉语国际教学十分重要也十分有利。但同时,刻板印象和民族中心主义依然存在,并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以跨文化的视角处理具体问题,达到汉语教学的最优效果。
2历史上的中外跨文化交际及其启示
刻板印象的存在对于汉语教学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对目的语国家的正面认识可以强化学习者的动机。不利的方面在于,对目的语国家的消极认识会使得学习者对语言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触发文化休克,不利于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刻板印象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历史原因和政治因素的作用十分明显。我们将通过梳理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典型案例,归纳出刻板印象及民族中心主义的成因,用以指导跨文化背景下的汉语教学。
2.1《马可•波罗行记》及其影响:《马可•波罗行记》展现了中国元朝社会的风貌,为欧洲和中国的相互交流打开了窗口。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的广泛复兴。事实上,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有不为马可•波罗所知的一面。元朝统治者将全体国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及南人。在政治方面,“长官皆其国人是用,至于风纪之司,又杜绝不用汉人南人,宥密之机,又绝不预闻矣。”〔1〕在法律方面,“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2〕马可•波罗时代的欧洲处于文艺复兴的前夜,人们急欲挣脱宗教神学的桎梏。而此时的元朝正处于历史的巅峰,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因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时的西方人以仰慕和学习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以实现自我革新和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力量及自身状况等决定着跨文化交际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2.2明清时代的中西方交流:从晚明开始,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的西方传教士开始与中国接触,利玛窦就是其中的代表。利玛窦在传教的过程中,主张尊重中国的古老文明,在不与儒家思想冲突的前提下,发掘二者的共同性和互补性。同时他还热衷于和中国知识分子探讨儒家经典,介绍西方的科学成果,以此激发中国人对天主教及西方文化的兴趣。利玛窦的这些做法堪称跨文化交际的典范,对于当今时代的跨文化交际和第二语言教学仍然有借鉴意义。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为中国和西方的交流打开了窗口,而这场交流对西方的影响远大于对中国的影响。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封建制度崩溃的启蒙时代,传教士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著述对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主张开明君主制的伏尔泰赞赏中国的皇帝和政治体制,而主张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孟德斯鸠则对中国态度冷峻。经历了18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热”之后,传教士因中国与罗马教廷关系交恶而遭驱逐,同时英国工业革命大大解放了西方社会的生产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评价趋于负面,转而关注中国落后的科技状况和普通民众的贫困生活。英国使节马噶尔尼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以跨文化视角来看,无论是尔泰还是孟德斯鸠,他们对中国的了解都只是来自传教士的描述,都未能了解到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中国。这就启示我们在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时,应当选择全面客观的材料,这样才能知道跨文化交际。而罗马教廷与中国的“礼仪之争”与利玛窦所采取的归化策略相比,则反映出异文化必须以受众可接受的方式才能顺利传播。在国际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中国封建传统的教学内容就需要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而做出调整。
2.3近代以来的中外交流近代以来,中国一度成为落后的代名词,一直到二战结束之前,中国在对外交流中大都处于弱势地位。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意识形态原因,“红色中国”长期被美苏等国家敌视、封锁,中国自身也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并严防来自美苏的颠覆和渗透。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邦交正常化,以及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而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以及冷战的结束,全球化成为了可能。这使得跨文化交际的阻力越来越小,转而进入一个新阶段。
3共时层面的跨文化交际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在刻板印象领域中最受瞩目的当属Fiske等人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它以热情和能力为基础建立二维模型,通过17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跨文化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热情和能力两个维度决定外群体的分布假设:对HW-HC群体的赞美情绪、对LW-HC群体的嫉妒情绪、HW-LC群体的可怜情绪和对LW-LC群体的轻视情绪。后来SCM模型被进一步拓展为BIASMap,即加入了由热情和能力维度交互作用的情绪与行为结果,即包括主动助长(例如,帮助与保护)、主动伤害(例如,攻击与反抗)、被动助长(例如,合作与关联)与被动伤害(例如,忽略与漠视)。这就将刻板印象的研究具体到个体接触及特定群体之间的接触,适应了跨文化交际在个体接触频繁的全球化时代的新情况。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许多国家的文化也日益多元化。从汉语国际教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者在自己的国家已经对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有所感知,这有利于学习者客观地认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国情,从而减少刻板印性给语言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在中华文化圈以外的西方国家,春节渐渐成为许多地方的节日庆典,其中的春联、汉字及舞龙舞狮等中国元素有利于当地人感知中华文化,这对于学习中文无疑是有利的。再者,在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共享相同的文化产品,例如日本动漫、好莱坞电影及中国的功夫影片等。社交软件的发展也进一步拉近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对象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而青少年对于不同文化的态度相对开放,这就要求汉语教师不能轻易以整体的文化背景去认识学生,而应当详细了解学生的民族、宗教信仰及价值观等情况。例如,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一些欧美学生喜欢饮茶,并信奉东方宗教。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他们会自觉修正一些中国元素的英文翻译,比如道教、饺子及一些地名的翻译。因此,汉语教师应该使汉语教学这一跨文化交际行为最终以个体接触的方式进行,更多地关注具体的学生,大大降低刻板印象和民族中心主义的不利影响。这样国际汉语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更能适应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更加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作者:薛武 单位:四川大学
[摘要]
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发展迅速,但各培养院校仍然存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比较突出。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汉堡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课程设置为研究个案,提出“三化一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模块化,能力培养核心化,实践教学主导化;以区域化、国别化为特色。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设置;能力培养
一、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前身是对外汉语专业,对外汉语专业自1981年在全国首次招生以来,已历经30多年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的汉语学习需求不断增长。原有的对外汉语专业,无论是专业名称,还是专业内涵都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此背景下,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2012年)》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1998年)》中的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3个专业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年来,作为体现国家软实力有效途径的汉语国际教育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国共有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践少、毕业生就业“出口”窄等问题。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培养方案真正符合培养“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①的目标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要培养高质量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前提和基础。国内许多高校和学者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达成了一些共识。但部分院校由于办学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环境、师资条件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问题。概括而言,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汉语国际教育课程等于汉语言课程和英语类课程的简单相加。课程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只是两个专业部分课程的机械组合。第二,重知识,轻能力。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语言文学类课程比重过大;忽视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教学法、跨文化交际类的课程较少。第三,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课程为理论教学,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性课程比重小,形式单一,质量不高。有些院校的实习名不副实,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汉语教学实习,而是随意寻找实习单位,以一纸实习证明交差了事。第四,培养模式及课程单一,培养单位特色不明显。世界各国对汉语教师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但我们的课程设置普遍缺乏具有国别性和针对性的课程。面对成人的汉语教学和面对幼儿的汉语教学显然是不同的,在美国教授汉语和在泰国教授汉语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很少涉及针对不同国别和不同教学对象的课程。
二、“三化一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的概念及设置依据在拉丁语中,课程一词指的是“一门运行中的课”。“课程体系是在中学、学院、综合性大学中教授的某一学科的所有课程的总称。”(CollinsDictionary)“课程体系可被看做以培育学生为目的的一系列有计划有安排的事件。”①由此可见,课程设置是指学校等教育机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课程设置必须体现两大原则,即目的性和计划性。也就是说,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是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体现,它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课程设置必须是有计划的,它直接反映特定专业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应当具备的能力的要求,也体现了人才培养单位对所培养人才的设计和规划。基于以上对课程设置定义的分析,我们认为设置课程的依据有3点:第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或机构,如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相关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第二、国家权威机构对特定专业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和标准,如:《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第三、市场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二)“三化一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1.“汉堡包”式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汉堡包”式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昆明理工大学基于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理念,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谓“汉堡包”,既指培养过程的“国内—国外—国内”,更是用来形象比喻“理论—实践—理论”的培养模式。昆明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五届学生。该模式全力培养学生的外语水平、国际视野、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在海外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力主推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真正实现以素质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提升为主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2.“三化一特”课程设置特色与亮点“汉堡包”式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特点可概括为“三化一特”:课程设置模块化,能力培养核心化,实践教学主导化;以区域化、国别化为特色。该课程体系的设立依据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社会需求分析。教育部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确定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进行认真解读的基础上,我们对东南亚(主要是泰国)中小学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需求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据此设计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具体阐述如下:(1)课程设置模块化该模式将四年制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分为三个阶段实施教学,每个阶段均有各自侧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第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汉语基础知识、多语能力、教学能力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传授汉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多语能力(精通英语,掌握一种小语种)及汉语教学能力。第二阶段(三年级):海外全真教学实习。学生在泰国的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第三阶段(四年级):专业理论提升。在一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撰写毕业论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以汉语类、第二语言教学类及英语类课程为主,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文化等课程为辅,结合学校的区位优势,为学生开设泰语、越南语、老挝语等东南亚小语种课程。共开设87门课程(含选修课),课程类型分为公共基础课(26门)、学科基础课(32门)、专业课(29门)3类。学生4年学习需修满172个学分,77门课程。除去公共基础课外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可划分为以下4个模块:模块一为基础理论课;模块二为特色理论实践课;模块三为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块四为专业方向课,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模块化和集中化的原则。模块一为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汉语语言本体及学科基础类课程。模块二为特色理论实践课程,该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讲授与教学能力训练有机结合,按照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将相关课程划分为不同的课程组,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交叉。主要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微格教学,课程综合训练,专项教学实训等。模块三为实践性教学环节,既包括学生赴海外实习前的实训课程,也包括学生长达一年的海外教学实习。模块四为专业方向课,该类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在海外实习之后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主要课程为:学术论文写作、汉语语法专题研究、汉语国际传播理论与方法、国学经典导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赏析等课程。(2)能力培养核心化传统的对外汉语专业较为关注微观的语言本体的研究,忽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存在培养模式与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矛盾;也存在学生就业的困难,出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是课程设置的指导,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应当充分体现综合能力培养这个核心。综合能力包括异域独立生活能力、海外独立工作能力、汉语教学能力、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特色理论实践课程的设置,其目的在于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内化理论学习的知识,再外化为实践能力,并通过实践过程强化巩固理论知识,这一过程为后期的实践性环节打下牢固的基础。不同课程之间进行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网络型交叉,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语言学概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理论课程与微格教学、课程综合训练、专项教学实训课程等实训课程有机结合,突出教学实践课程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比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以能力为核心并不等同于忽视知识的积累,没有牢固的汉语本体知识和对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规律的掌握,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汉语教师。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不需要深刻研究汉语知识,而需要了解各类语言现象,利用掌握的汉语基础知识灵活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3)实践教学主导化Richard在《语言教学的课程发展》一书中认为语言教学的课程设置应该达到六个目标———学术理论、社会与经济效益、学习者中心地位、社会重构、多元文化观)。①其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特别强调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强调通过实践进行学习,强调通过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进行学习。而为了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则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汉语教师,教师是一个要求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职业。因此,在对未来汉语教师的培养中,我们应当始终贯彻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强调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实践性技能的培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践教学为主导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赴海外实习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接留学生汉语培训项目,安排学生分组跟班听课,后期担任助教,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教学反思,自我学习的能力,学以致用。同时针对海外特定教学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技能培训,通过实训课程增强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实践类课程采取“以赛代考”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组织讲课比赛,安排指导教师进行赛前辅导,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考核,以比赛结果评定实践课程成绩,重点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实践类课程形式多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为在海外的教学实习做好充分准备。学生通过国内实践训练后,到国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实习10个月,方可获得本课程学分。(4)以区域化、国别化为特色世界各国的汉语需求千差万别,对汉语师资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异,而我们的汉语教学人才基本上是按照一个规格,一个模式来培养的,因此在海外工作时常常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要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培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2015年考察云南时提出,云南要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地处中国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拥有面向三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肩挑两洋(太平洋、印度洋)、通江达海沿边的独特区位优势。为了突出学校服务区域发展特点,同时发挥东南亚小语种师资充足的优势,我们将培养面向特定区域、特定国家的具有针对性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特色。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特色的集中体现,区域化、国别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外语类及文化类课程当中。从语言能力上着力培养学生的第二外语能力,在外语类课程当中,除了英语外,开设泰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等东南亚语种作为第二外语。同时开设了东南亚概况、泰国国情与文化、国外教育概况等介绍东南亚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的课程,以培养学生适应特定区域、特定国家汉语教学环境的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三、“三化一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评价及存在问题
课程设置是一个综合概念,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对“三化一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促进我们对该模式的反思,并在项目实施中使之不断趋于完善。
(一)课程设置实施评价该模式已成功应用在昆明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1、2012、2013级三届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共计117名学生赴泰国东北部及中部的107所中小学进行教学实习。从运行结果看,“汉堡包”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达到了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海外就业率达28%,大多数学生到实习的泰国中小学继续担任汉语教师;第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学生的教学效果得到泰方学校、家长及学生的普遍好评;第三,本项目得到国家汉办的经费支持,将该赴泰实习项目纳入“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
(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三化一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将有利于促进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加完善。1.建立稳定的海外实习基地是项目实施的保障大规模、长时间的海外实习需要建立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几十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同一时间到海外实习,涉及海外合作单位的接收能力,学生的管理等问题。如果不能为学生搭建海外教学实习平台,那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只能是纸上谈兵。昆明理工大学与泰国教育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在泰国教学岗位的安排均由泰方负责。国内培养单位应当尽量利用现有的校际合作交流项目、国家汉办的志愿者项目等资源,搭建海外教学实习平台,为学生创造海外汉语教学的“实战”机会。2.课程的合理衔接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长达一年的海外实习打乱了常规4年的培养计划,根据学生海外实习的时间需要对课程的先行后续、课程内容、学时、考核方式等进行重新安排。课程的先后顺序是否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和学习时间是否同时吻合教学大纲和学习者的需求,学生实习前和实习后的课程如何有效衔接,这些问题是项目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同时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才能真正培养出世界各国需要的汉语教师。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之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专业建设的需要,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能够满足海外汉语教学需求,胜任海外汉语教学岗位的汉语师资;也才能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汉堡包”式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课程设置为研究个案,提出“三化一特”的课程设置特色,是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种思考和探索。传统的对外汉语师资教育和培养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正在蓬勃发展的汉语教学需求,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是国际汉语教师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者:潘玉华 李英姬 陈展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国际学院
摘要:
本文以大连工业大学2012至2015四届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其就业状况、就业满意度、社会声誉评价等进行了调查,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原因,提出对策: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加强职业引导与规划,改变就业理念。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就业现状;就业心理;培养模式改革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熟练运用双语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专门人才,是为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专业,本世纪以来获得了长足发展。但近年来,该专业的就业状况不尽如人意,折射出一些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检验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科学性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影响到专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大连工业大学2012至2015四届164名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为样本,通过组织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收取工作鉴定表等方式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满意度调查,并进行社会声誉评价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各种评价和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就业背景下的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问题的成因及相关对策,以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就业情况及社会声誉评价调查
(一)就业情况调查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自2008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有四届毕业生(2008至2011级),共164名。从就业形势看,学生就业态势良好,每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经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以下几个:1.考研从调查结果来看,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第一届3人(专业人数29人),第二届7人(专业人数40人)、第三届10人(专业人数36人),第四届10人(专业人数56人),共30人。不少学生被国内外知名院校录取,如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文大学、美国加州路德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等。2.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其他教学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不少人选择国内各类汉语学校、培训机构从事各种层次类型的汉语教学和培训。由于专业的相对特殊性,不少人选择北京、上海等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繁荣的地方作为就业点,辽宁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对外交流密切、三资企业较多的大连。此外,不少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从事中小学教学。但由于大连工业大学为非师范类,在就业市场上认同度不高,因而就业人数有限,四届一共不超过10人。3.国外汉语教学汉办志愿者及赴外教学。目前已有7名学生通过国家汉办志愿者选拔,赴泰国、柬埔寨、蒙古等国家从事中小学汉语教学。其他途径赴国外教学的学生目前约有十几名,分布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在相关汉语教学机构从事教学活动,面向的对象有中小学生和成人。4.其他除教育类岗位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就业岗位为非对口工作,内容包括传媒(传统纸媒、网络媒体等)、企事业单位中英文文秘、公司文案策划、HR等。也有部分同学在求学过程中对文化交流感兴趣,进入相关单位从事专门的文化交流或自主创业。
(二)社会声誉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教育、传媒、文化交流、人力资源等方面,就业单位涉及国企、外企、民企、学校、政府等。学院每年都会向工作单位发放调查表,抽取一定比例填写《毕业生工作鉴定》,请用人单位结合用人需求和毕业生实际工作情况,对毕业生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建议。从反馈结果来看,本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单位满意度较高。
二、存在问题
(一)专业对口率不高就业结构不均衡,专业不对口现象突出。总体来看,历届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对外汉语教学及相关教学、文化交流)的比率不高。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与非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大致比例为1:1,比例明显偏低。而令人担忧的是,这是同类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2007年2009年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毕业生中,从事非教学工作的比例分别为58.05%、54.52%、55.72%。[1]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专业能力对毕业生就业帮助不明显,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
(二)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职业规划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希望留在城市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又多认为本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同时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专业知识、技能积累不够,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较欠缺,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而通过对在校生、毕业生的访谈,注意到学生整体缺乏规范的职业规划,“随大流”现象较为突出。平时懒散懈怠,进入就业市场时较为被动。
(三)就业满意度低从统计的就业情况看,毕业生就职单位以企事业单位为主,单位层级普遍偏低。毕业生就业后两年内薪资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低。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或成为汉办志愿者赴国外教学,但这部分学生仍然面临二次就业的问题。整体来看,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对口度不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匮乏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与国家政策力度不够、高校扩招等因素相关,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色不甚突出、专业培养的应用性不强等也是导致问题的原因。为了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
三、对策
根据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听取用人单位对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我系有针对性地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规划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培养目标:进行应用性目标转型在全国高校的应用性转型与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我系将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较扎实的英语应用及口语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使学生成为汉语语言基础好、文字应用能力强,汉语口语交流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及口语交际能力,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应用型语言学专门人才。”强化应用性,根据职业需求设定培养目标。
(二)优化课程设置,增强核心竞争力结合就业需求,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以基础加模块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设置,构设渐进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相关课程,在加强汉语本体课程与教学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实际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注重外语教学,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具体体现为:1.加大实践类课程比重,实践教学由原来的10学分提升至21学分,学时21周,占总学时的11.38%。“第二语言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各增加4课时实践课时。“汉语写作”课程则从原来的课堂讲授转为课堂教学与网络写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2.单独开设雅思1、雅思2等课程,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少学生得益于此,在专业翻译、文化交流等相关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开设双学位,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发展。相关研究表明,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复合性人才而非单一性语言类毕业生,其中“66%希望毕业生是外语+宽厚知识型,64%希望毕业生是外语十经贸型。又据法国马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的调查,其注册学生中51%学习汉语外,同时攻读其他专业的人中34.9%选择国际贸易专业,21.8%选择外交专业。”[2]因而本专业努力整合学校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的优势资源,开设了英语、日语、工商管理三个双学位鼓励学生攻读,丰富其知识素养,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总之,本专业积极优化课程设置,在强调汉语本体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将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设为重点培养目标,努力提升专业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职业规划,改变就业观念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规划,在《专业导论》及其他课程上有意引导学生的职业意识,大四时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针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选择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及早确立就业目标,规划求职道路。此外,针对本专业女生较多的现实,聘请服装学校教师开设《形象设计与塑造》,帮助学生打造职业形象,塑造职业自信,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提高专业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鼓励灵活就业。目前,仍有不少学生抱有“天之骄子”的自满心态,进入就业市场时又容易遭受打击一蹶不振。院系每年都会邀请毕业生、企业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座谈,带领学生参观产业园、孵化基地等创业集中地,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使其认识到,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就业形式也应不断改变,应与社会发展同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通过积极介入,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日臻成熟,不少学生有了明确的职业导向与规划。基于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我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既考虑到市场需求,又不偏离培养目标,努力提升培养质量,改善就业情况。
作者:潘晓玲 李丹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
摘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当今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运用高等教育理论,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指出了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通过对西安翻译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在校生146人进行实证调查,找出学生对目前该专业课程设置的不满意之处,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先进成果,结合实际,构建了西安翻译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综合素质体系,构建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平台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一定要“高度关注教育的质量问题”、“多元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拔尖人才”、“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要求。高校中“教学”受重视程度不够,鼓励高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因此,本文将从教学模式的视角,对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问题做初步探讨和分析。
一、研究的问题———人才培养不适应
总理在2009年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1]。《纲要》的“序言”部分也尖锐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2]。“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不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就是指我国教育目前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实质就是人才培养不适应,其中一个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适应。为了进一步落实“两个不适应”的难题,迎接西安翻译学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今天我们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切入点进行展开调查。
二、研究方法—实证调研
(一)抽样。本研究抽取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146名,其中二年级36人,三年级55人,四年级55人;男生18人,女生118人。
(二)工具。根据课程设置大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了《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问卷调查》,随机抽选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146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
(三)数据分析。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写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数据分析,目的是探索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对该专业的期望值及需求,进一步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研究现状———西安翻译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应用型人才特征是按照一线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以掌握技术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为主,其专业行业设置,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使其受教育者具有必要的本科底蕴和一定的实践能力。目前,西安翻译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适应西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功底和外语基础,较全面了解中西文化,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在国内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语言学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也已经在校外建立了5所实践基地,但可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偏理论少实践,培养出的人才与今天所要创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四、研究结果
我们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在校生14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满意度、专业侧重点、具体课程设置分配等等,结果如下:
(一)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调查结果:47.5%的学生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17.5%的学生是出于听说该专业好,待遇高;25%的学生是出于这专业新颖,没听说过;6.5%的学生是出于别人帮忙选择的;3.5%的学生是出于服从志愿调剂过来的。
(二)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否满意?调查结果:22.38%的学生是比较满意;52.45%的学生是一般满意的;25.17%的学生是比较不满意。
(三)您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侧重重点在于?调查结果:6.2%的学生倾向于英文水平;42.9%的学生倾向于中文水平;50.9%的学生倾向于教学水平。
(四)在英语学习的基础英语、英语写作、听说课、笔译课的安排比例上,你觉得哪一门课程是可以减少的?调查结果:37.8%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基础英语;17.5%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英语写作;9.8%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听说课;35%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笔译课。
(五)在英语学习的基础英语、英语写作、听说课、笔译课的安排比例上,你觉得哪一门课程是可以增加的?调查结果:75%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听说课。
(六)您认为选修课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调查结果:60.76%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如茶道、剪纸等;35.7%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4.4%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教”和“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因此,必须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围绕“改革什么”和“创新什么”两个本质与核心问题,集中解决“教”和“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五、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学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支撑体系学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的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应用能力弱。近两年,实践教学引起重视,但教学内容并未及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课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实践性课程少且广泛性不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名分实不分,成为学生拼凑学分的工具,应用型人才培养严重缺乏体系支撑。
(二)教学内容体系没有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面对科学技术和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能做出适时调整,应变机制和应变能力差,未能及时适时地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的对接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讲的时间过多,学生自主的支配的时间太少,理论性知识太多,实践环节太少。课程类型单一,讲座式与实践性课程太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新兴专业但其课程与教学体系却沿用的是传统模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当前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最大的意见就是实践能力偏弱。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这方面所表现出的不足却很突出,其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平台的构建很不平衡。
(四)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特色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选修课没有做到名副其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更要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专业特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特点为着眼,培养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突出实践能力与理论修养并重的学科特色,努力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适用范围较广、应用能力较强,最终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六、提出创新
(一)借鉴国外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欧美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成功而丰富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如美国本科教育层次将技师培养纳入教学计划,注重应用实验课程,注重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并且允许和鼓励教师外出谋职,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并重,且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加强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再如德国,在国家政策下建立FH院校,即应用科技大学,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企业实际需要,依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制定培养目标[4]。
(二)科学竞赛普及化,学习评价多样化积极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类科学竞赛,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在教学检查与考核中,注重实践考核,并将科学竞赛的活动也纳入考核体系,以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多样化。
(三)加强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基地,申请建设地点,申报教学设备,配备以实践为主的教师,按人才培养方案一一落实1.继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创造真实(或仿真)的教学工作环境,以生动鲜活真实的实际教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增强学生的实践素养,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去。2.试图创建校内e-chinese工作坊,建立初期目标是以项目养项目,中期目标为学校创收,终极目标实现MOOK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新时代。3.聘请部分业内专家教授实践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要采取多样的措施,邀请相关业内专家进行实践授课,让学生了解到一线的实践信息和知识,这事很重要的。4.与西安市名牌大学的汉语国际学院建立关系,争取让我院汉语国际专业的学生都能有机会指导大学留学生,同时配备我院专业的教师做指导。
(四)课程设置的建议1.加大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语言学知识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基础和依托,是语言要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前提。因此我们建议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汉语写作基础》等课程,目的强调学生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特征的掌握与运用,同时注重选文所含的丰富的文史底蕴。其次,针对近年来学术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所撰写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完全不了解学术论文的结构体例及文献搜索等,建议在第六学期增设一门《研究方法及学术论文写作》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在第七学期要进行的学位论文开题和写作打基础。2.减少英语课程的设置目前该专业开设了《英语听说Ⅰ》、《英语听说Ⅱ》、《英语听说Ⅲ》、《英语听说Ⅳ》、《基础英语Ⅰ》、《基础英语Ⅱ》、《基础英语Ⅲ》、《基础英语Ⅳ》、《英汉翻译Ⅰ》、《英汉翻译Ⅱ》、《基础写作Ⅰ》、《基础写作Ⅱ》总学分共计40学分,应该减少英语课程的设置,以英语四级考试为导向,培养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四级外语水平,因此仅设置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自编教师课堂用语教材)、基础英语(以英语四级考试大纲为指导)、英汉直译原理及实践等,总学分不低于28不超过32为宜。3.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性课程,并根据这个新兴专业的特点适时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和现实的需要。因此,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与“学”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开展《教学设计与管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包含《汉语语音及其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中国书法》、《中国舞蹈》、《中国武术》、《中国礼仪》等课程。4.删减部分课程鉴于该专业的毕业生所教授学生的汉语水平偏向于初级和中级,建议删减以下三门课程:《荷马史诗与东西方古文化》、《国学经典选读》、《史记研究》。
七、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1.加大政策倾斜与扶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学校出台相关的改革措施,更需要政府出台更加明确、具体和完善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学校和政府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以推动这个新型特色专业的深入化、国际化发展。
2.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确保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保证。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具有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懂理论、通实践”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具体来讲,一要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二要建立健全的双师型教师的聘用制度;三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及校校合作制度,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双师队伍建设创建更有利的平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3.建立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大保证,也是沟通市场和社会的重要运行机制。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要大力建设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
作者:高丽娟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如何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在发送的人和接受的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之间的人们的交流,这就是跨文化交际的本质。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视野来看,语言和文化都存在很显著的差异的人们,他们在进行信息的编、译码的举动,就是跨文化交际。这种交流能够成功的秘就在于不能用单一的文化去解读对方的想法,必须将多文化因素考虑进去,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综合能力。
一、细述五位一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正因为这是一种极高难度的综合能力,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可以发现不一样的可以深度强化的内容。我们将五位一体拆分为下面这些内容。
1.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这里特别指出的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对异国文化之中,最为重要的异国母语和异国经历了时代变迁之后沉淀下来的文化的了解。除此之外还有在时代时代变迁之后形成的日常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了解。
2.巧妙学习,活学活用的能力巧妙学习,活学活用的精髓就在于将所有平时生活中学习的东西,包括语言习惯,包括人文自然等,自然的运用到实践当中。我们这专业的学生,即使在初步之时并不能良好的流利的说出他国语言,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但也可以因为平时的积累而从容的处理跨文化交际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
3.转移处境的专业能力有句话叫做入乡随俗,我们学生能够在理解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对方的文化,并且可以用他国人民所习惯的交流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这样的一种跨文化交际意识手段,就是转移自身处境,适应对方的能力。我们学生应当时刻保持自身具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与此同时,我们在学校培养出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可以持续的保持下去,只有这样,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才能够一帆风顺,畅通无阻。
4.行为动作的能力这是一种很抽象的能力,包含了我们平时与人相处的各种技巧手段,例如,如何说话更能让对方接受等。这种能力主要用来应对各类突发状况,使之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5.教书育人的能力我们学生,在学习这样的专业技能的同时,需要有效的将它传播出去。有了前面四点的基础,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汉语和汉文化的教学措施。我们综合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本质,既然说到是五位一体,那就是缺了谁都不行。我们专业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平常人做到四点就很厉害对我们来说只能是不及格。平常人做到五点叫做天才对我们来说只能是合格。
二、几点培养专业能力的措施
课堂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永远是培养各种能力的发源地,我们培养专业能力应当贯穿大学青春岁月。所以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最为重要的最为适合作为切入点的就是对教学方面的探索。
1.只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成就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所谓的跨文化意识,就是当你与他国人民进行交流时,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慎重考虑的方面这样的:我们国家表达这样的意思是如何说的,他国是如何描述的。我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他理解而且不止于会产生矛盾。这样的意识需要不断的实践积累才能形成下意识的反应。这对于学生自己来做事很难得,所以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可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逐渐积累了自信,实践起来才能更加胸有成竹,才能缩短时间,快速轻车熟路。
2.巧妙设计课堂的内容传播形式,综合培养出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还是很年轻的,是朝阳专业。正因为如此,它才会优点明显,缺点突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没能摸索出系统严谨的教学手段和措施,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们能做的,就是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探讨,并比学生多付出百分之两百的热情投入进去,深度扩展书本以外的知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多实践,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们切身的感受之中的魅力所在,才能最有效最快速的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凡事都不能一下子就走向成功,尤其是我们这个新专业。本文着重讲解了课堂上所要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应当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灵活的运用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只有这样,课堂的精心设计才能够有效果,才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够得到无死角全方位的提升。
作者:韦鑫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一、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述评
(一)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突出特征
对外汉语专业1983年确立,1985年正式招生,当初国家设立这一专业,旨在适应世界范围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就把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定为第一位的培养目标,即使是后期增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学者们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且具有较强优势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讨论,以凸显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一阶段学者们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原则,一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课程模块。课程设置原则方面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是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如李铁范、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关心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学者们还提出,地方高校在依据国家专业整体规划或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的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自身定位、特色、区域位置、教学实际、学生个性以及就业等因素,如熊素娟、石诗、黄剑涛、李丹、张静等。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方面,2003年,“第一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的35所院校代表经过讨论后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及教学技能,并确立了本专业的十二门主干课程,这为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奠定了基调。此后的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基于这一培养目标,学者们提出语言、文学、文化、教育教学四大课程模块不可或缺,如李铁范、白朝霞、杨同用、赵金广、李红、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蒋协众等。其中李铁范、蒋协众提出以语言学和教育学为主体,以文化和外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设置模式,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尤其强调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二语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期凸显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此外,学者们对其他相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何建、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等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应当依据汉语国际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要求,依据整体性、渐进性和连续性原则开展课程优化和设计,考虑开设基础理论课、主干课,实践课,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詹向红、张发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不能狭义的定位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而应转变培养模式,把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外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宣炳善认为,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教师必须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传播意识,为此必须增加能够促进中国文化对外有效传播的课程。罗小东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进行了界定,提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围绕汉外对比、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综观这一阶段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问题的讨论,我们认为大家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对外汉语专业定位在师范性,旨在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2012)以及《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课程设置应集中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育教学、文化类、外语类等方面,地方高校还应开设凸显地方特色、增进学生就业的特长课,这或许可以视为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到目前为止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突出特征。
(二)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不足
当初国家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发展世界汉语教学,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无论是1998版,还是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都明确规定,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二:一是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一是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专门人才。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都把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课程开设也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展开,对于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则着力不够。课程设置虽涉及文化类课程,但其主要目不是基于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是基于对外汉语的教学需要。这一阶段虽有部分学者如李铁范、詹向红、张发清、宣炳善等也注意到文化传播类课程设置的不足,提议设置此类课程,但是这一阶段对外汉语专业的主流专业课程设置仍在如何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框架内进行。因此,过去三十年中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明显不足是仅仅完成了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中二分之一的要求,即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而忽视了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交流传播类课程的开设,使得课程设置中缺少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技能的课程。
二、新形式下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依据
新世纪以来,对外汉语专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更标志着对外汉语专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提出了针对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六大转变。我们认为,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面临着自身职能的转变:由过去相对单一的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主、转型为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语言文化交流及传播人才培养并重的轨道上,这一发展变化本身要求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转变。教育部1998版和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表明: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两种职能:一是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一是能够从事与文化传播交流相关的工作。据此,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目标课程设置,增加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和传播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多元性特征。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理应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把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政治、经济介绍给世人,必须拥有懂得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责无旁贷,理应担负起培养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重任,使得本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够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催生了对外汉语专业,但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正到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13.53%,在国内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4.51%”,因此,从学生的就业角度着想,改变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文化交流传播类课程,使得学生毕业后既可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又可以从事汉语国际交流与传播类工作。
三、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课程设置的思考
上文我们提到,对外汉语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强调对外汉语教学,而对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则重视不够,鉴于此,我们在考虑能否继承传统课程设置的同时,优化完善专业课程结构,尝试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传播的知识和技能,以期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达到教育部设置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随着全球一体化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想要了解中国,中国更需要把自己介绍给世界。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可以帮助那些有志于学习汉语的人了解并掌握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而对于那些非汉语学习者来说,如何让他们了解中国呢?因此,在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但要培养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技能,使得他们能够担负起向世人传播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及文化信息的重任,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继承传统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时,还应增设培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以及文化交流传播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中华典籍研读、传播学、摄影、影视/动漫制作等,教会学生传播什么、如何传播,以期与专业培养目标“从事与语言文化交流传播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相匹配。开设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技能课程,旨在把学生的语言、文化学习与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使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时候,考虑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考虑如何利用新的技术,采取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继承、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语言和文化。比如说,优美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可以通过传播技能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考虑如何运用视频、动漫等新的媒介形式再现这些优美的神话,进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开发、研制有利于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的读物,还考虑制作一些涉及历史、经济、文化、风俗、科普方面的读物和学习软件等。这样开设课程既增加了专业建设的内涵,达到了教育部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又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就业分流奠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使学生不再为不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而感到专业不对口,汉语国际教育本来就是培养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口径人才。总之,汉语国际推广应该是国外与国内的结合,无论学生身处国内,还是身在异国,都可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以及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鉴于此,如果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似乎更为合适,因为,我们所做的工作不只是汉语国际教育,还有继承、弘扬和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责任。潘文国认为,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推广也不仅仅是汉语教学,而是中国文化的全面弘扬,是以积极的态度参与21世纪国际文化的重组和建设,是中国在积极负责任地争取为人类和世界做出贡献”,笔者也赞成他的观点。
作者:刘文霞单位:琼州学院
一、新型汉语教材的需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鼻祖吕必松教授认为“所谓汉语‘难学’,不是汉语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而是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因此,与以往的先教拼音再教汉字的方法不同,吕必松教授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那就是“组合汉语”。从笔画教学、汉字教学入手,拼音是汉语的一种辅助性表达手段。而讲授这种新型的汉语教材,就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把汉字组合的关系讲解清楚,而这其中又渗透着我们的汉文化,体现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趣味性,这不但会使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也会减少汉语学习的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但前提是教师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因此,通过本专业的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讲授汉语的能力,也提高其对于不同教材的适应能力和讲解能力。另外,因为专业课内容实施了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授课时数,从而把节省的教学时间用于教学方法的训练和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同时,掌握了专业的外语词汇,对于学生日后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拓展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都将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我们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现有条件
根据吴泓(2014)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希望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他们认为想要教好外国人汉语,首先要能够和外国人很好的沟通。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其他配套条件也为双语教学做好了准备。
(一)现有的师资力量可以提供双语教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6名教师被汉办派往英国伦敦的孔子学院讲授汉语并传播汉文化。本学期已经有一位教师回国后开始运用双语教学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学生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师生共同的反映是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同时,学院还给学生配备了外籍教师,由外教纠正学生的发音,这也会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他专业课教师也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有能力进行双语教学。
(二)学院的对外交流情况有利于开展双语教学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的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接收留学生到我院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这样,学生将有机会去国外院校学习,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对多元文化的了解都将为今后的双语教学课程提供帮助。同时,我院招收的留学生,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与留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助,学习语言与文化。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我院为学生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汉语课堂”,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给学院的外籍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班授课。已经在“汉语课堂”中做过“小老师”的学生反馈:自己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和外语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这都为接受双语课程打下基础。因此,从学院目前的条件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开展双语教学,而且,我们会继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三、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尝试推行双语教学,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须要探讨。第一,从授课内容来看,哪些课程适合运用双语教学。根据我院最新的培养方案,我们将学生学习的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汉语言模块、外语模块、文化模块(包括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两部分),教学技能与管理模块。我们计划从以下课程入手,开展双语教学:汉语言模块中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文化模块中的《中国文化要略》《跨文化交际》课程,具体的教学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第二,从授课的语言比例来看,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设定不同的双语教学比例。比如,《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英语比例为50%;《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程中英语比例大概为20%;《语言学概论》课程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将英语比例设定为30%~40%;《中国文化要略》课程则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需要,将英语比例设定为30%~50%。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还要根据授课对象的接受情况随时作出调整。第三,从教材的选择来看,目前,还没有完全适合本专业的双语材料,教材的选择可以有三种途径:全外文教材、中文教材加上外文材料,或者教师自编教材。全外文教材,学生接受起来难度如何?中文教材配合的外文材料是否合适?教师如果自编教材,外文部分是否会有错误?这些问题还都有待在接下来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综上所述,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双语课程有其必要性,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条件,但是,开展的具体过程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我们双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根据学院的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双语课程,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
作者:吴泓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杂志》2014年第二期
一、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学院已成功培养2400多名留学生,教学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品牌特色课程的缺乏、优秀留学生的流失、师生比例的不协调、过程教学监控的不完备等方面。
(一)品牌特色课程的缺乏义乌工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所招收的留学生与北京、上海、广州等高校情况不同。来义乌学习的留学生多以语言学习为目的,他们对汉语学习的速成性、实用性、有效性有较高需求。现今学院的课程设置体系虽然相对完善,但却无法满足留学生对语言学习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求。学院的留学生对商务汉语的兴趣较高,先前开设的商务汉语主要针对零起点水平的留学生,将商务汉语融入口语课,由于零起点水平的留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与语法结构无法满足他们日常商务表达的需求,因此教学效果欠佳。
(二)优秀留学生的流失优秀学生是高等院校的无形财富,优秀的留学生是学院教学素质和教学环境的直接见证者,也是地方高校的一张张“活名片”。作为义乌唯一一所高等院校,义乌工商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虽以语言生为主,但也有一些优秀的学历生,除了少数留在学院继续学习专业外,还有一些优秀的留学生分别到了广州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学习专业,这些学生在选择深造学校时最先考虑的是义乌工商学院,而由于学院为高职院校,无权授予本科文凭,故他们只得选择其他高校就读。学院对优秀毕业留学生的管理缺乏有效地追踪研究机制。除选择其他高校深造的留学生外,学院的语言生毕业之后多从事商贸业。留学生离校后,学院未能充分利用这些“活名片”,进一步了解留学生毕业后在商贸活动中所必须的语言及贸易知识,未对学院的教学成果开展追踪反馈,并借机进行宣传。
(三)师生比例的不协调义乌工商学院的留学生招生规模日益壮大,但存在师生比例不协调,班级人数基数大的问题。以2013年秋季为例,学院共计招收360多名留学生,分为12个班级,每个班平均30人次,班级人数多,不利于课堂教学及管理,教学难度尤其体现在入门阶段的留学生上。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需要高频率的操练,而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兼顾每个学生,造成部分学生入门阶段的发音得不到及时纠正。另外,语言生入学时间不一致,学生目的和学习能力不同造成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院目前的教师配备尚无法满足当前的学生要求,班级人数基数庞大势必造成同一个班级的留学生学习进程不一致,降低了教学效率。目前,学院对外汉语一线教学教师仅31人,且由于教师除承担汉语国际教育外,还需承担不同分院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专任教师平均授课14节。教师疲于完成授课计划,跨多个班级上课缺乏对学生所掌握语言知识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监控的不完备教学过程监控是提升汉语国际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现今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尚需完善,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除了10名教师具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背景外,其余教师由文秘专业和外语专业教师组成,虽经过相关培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外语专业教师行课时习惯用英语进行教学,对汉语的语法缺乏系统性了解,入门阶段对汉字不够重视等;文秘专业的个别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相对薄弱;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由于年轻,缺乏教学与管理经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大致分为零起点水平、初级水平、中级水平和高级水平四个阶段,由于留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大,在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学习要求方面体现出不同的需求。语言生重视口头语言的学习,学历生重视书面语及文化的学习,这给课堂教学及管理带来一定难度。此外,教学过程监控的不完备还体现在学院缺乏对教师教学技能的监督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学院除了对教师日常的教学材料如教学计划、教案、授课日志、期末考试等有严格规定外,缺乏对教师日常上课能力的考察。学生从零起点上升到初级水平,没有强制要求针对性地分班测试,缺乏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力。
二、学院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对策
通过分析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可从国际化交流和师资培养的加强、品牌课程和国际化氛围的设计、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的建构等方面加以改进,立足于义乌和学院实情,推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的高水平、高层次发展,提高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
(一)加强国际化交流和师资的培养自学院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以来,学院十分重视汉语国际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大大改善了留学生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学院仍需注重对师资的培养,鼓励教师“走出去”,开阔对外汉语教师视野,并引进先进的教学法,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科学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国际化交流,大力开展国际交换生和交流项目,吸引越来越多国外高校的大学生来校就读,提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的办学层次。2013年暑假,学院派遣了包括4名对外汉语教师在内的考察团前往香港城市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系统学习香港高等教育体系及其教育理念,同时实地考察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几所高校,全面了解了香港高校的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学院要将汉语国际教育做大做强,必须将语言培训上升为专业层面,不能单纯将教育目光停留在完成语言培训的任务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学习最新的教学法,并重视科研的国内和国际对话。目前,学院已有三名对外汉语教师以孔子学院公派教师的身份到美国、约旦等地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多名教师有海外学习的经历。学院仍应继续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兄弟院校一线教师的交流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国际汉语教学的研讨会,参与专业知识的培训,避免知识老化和知识结构的僵化,博采众长,最终形成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和优势互补。目前,学院拥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达到10人,初成规模但缺乏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加速高水平的团队建设,实现教师之间以老带新,教学方面以新替旧,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打造一支教学技能过硬,教学水平够高,科研能力够强,管理与创新能力突出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团队。迄今为止,已有韩国、波兰的高校与学院建立交流项目,将优秀的人才输送到学院学习汉语,选修双语课程巩固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并走入社会进行专业实践。学院应走出国门,宣传自身特色,挖掘潜在的交流项目,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校就读,丰富学院留学生的文化结构。
(二)品牌课程和国际化氛围的设计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柯林•卢卡斯曾说:“我们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因此而强大!”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与周边省市的名牌大学相比,存在品牌效应、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如北京华文学院利用地理优势,专门开设了短期文化体验班,通过游教与文化课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层面的中国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既陶冶了情操,又开阔了眼界。学院在留学生教育中要始终坚持面向市场,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争取办出特色。可借鉴北京语言大学针对HSK五级水平留学生开设的商务汉语课程,在提高学生汉语技能的同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向学生介绍当代中国经济、商务、贸易等方面的知识及现状,为其今后学习或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义乌工商学院应结合义乌市场,针对HSK三级水平的留学生开设适合在义经商就业的留学生的商务汉语课程,提高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并打造具有义乌商贸特色的“商务汉语”品牌课程。2012年出版的《走遍义乌汉语300句》即是立足于本土的教材创新尝试,该书使学院的留学生及在义生活的外籍人士能更快地学好汉语,融入义乌,加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和对义乌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解。学院应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义乌这座典型的商贸城市特点,打造“商务汉语”品牌课程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强调与国际社会及市场接轨。在国际化氛围的设计方面,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不应满足于当前的课程体系,应加大对留学生的文化引导,开设丰富多样的文化课程,如中华武术、剪纸、书画赏析等,开展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参观义乌古迹,走进义乌展会,体验义乌农家生活等,加强中外学生交流,开展联谊晚会,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三)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的建构开展多种办学方式,加强对优秀留学生的管理。学院可选择性地与其他本科院校以“2+X”或“3+X”形式合作办学,留学生在义乌工商学院完成语言学习后,根据本科院校对专业需求的学习年限完成专业学习并取得学士学位,为留学生的择校与深造提供便利。同时,学院进一步完善留学生综合档案,如入学时的个人信息、联系方式,学期中的成绩管理,毕业后的去向等,方便学院与留学生建立长久的联系机制,以促使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保障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质量,学院需重视建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重视监控过程教学质量,设立弹性班级,如开学一个月后依据留学生的水平重新分班,分班标准以综合课为主导,听力、口语课为辅助,采取面试和笔试的形式科学分班,综合调查分析学情,最大限度提高留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另外,学院2013年10月成功获批设立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可将考点的建设与留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以HSK的考试成绩作为分班依据,如通过HSK二级才可升入初级水平,通过三级升入中级水平,通过四级升入高级水平。部分学生因个人原因未能参加统一考试的,由学院抽调样题开展分班测试,测试内容以HSK的模拟题为主。分班与HSK考试挂钩,一方面提高了考点的实用性,一方面约束了留学生,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
作者:王惠莲陈杰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对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中国的春节在他们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以泰国中学生为例,从春节相关词汇教学中又引申出汉语日期表达与书写方式教学,以提供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作为参考。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春节词汇;日期表达;书写方式;教学设计
一、中国春节词汇教学
1.教具春节对联、毛笔、红包、“福”字、笔记本电脑。2.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询问学生是否过中国的新年,是否知道中国的新年叫什么;(2)给学生讲中国的新年叫“春节”,并书写在黑板上;(3)讲授“春节”的“春”是“春天”的意思;(4)依次给学生看春联、毛笔、红包、“福”字,并且讲春联是用毛笔书写的,询问学生是否还记得“毛笔”;(5)慢速度将生词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跟着抄写;(6)给学生讲授春联、红包和“福”字等都是红色是因为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中国节日的喜庆,代表中国人对新年的美好愿望;(7)用笔记本电脑给学生播放有关中国春节的图片;(8)带领学生朗读两遍词汇;(9)提醒学生重点掌握“春节”的读法和写法;(10)教师抽点学生朗读词汇并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3.教学总结给学生展示实物和图片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词汇;将“春联”和“毛笔”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新词汇的同时对已学词汇进行复习巩固,能够加强学习效果;利用词汇的讲解导入中国文化:“中国人喜欢红色。”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词汇的理解。4.跨文化思考中国的春节对泰国影响也较大,尤其在泰北地区,笔者所在的清莱府位于泰国北部边境,在地理位置上离中国较近,再加上这里的华人华裔也较多,所以中国春节的时候节日气氛也较为浓重,华人华裔会在春节的时候贴春联、挂灯笼、给红包等,这也对当地泰国人产生了影响,久而久之他们也就知道了春节的这些习俗,有学生曾经在春节的时候向笔者要红包,说明他们已经知道这个习俗。这节课是春节后的第一堂课,所以想到了设计教授学生一些春节的习俗。
二、汉语日期表达与书写方式教学
1.发现问题中国的春节一般在公历一月或者二月,春节相关词汇教学后泰国学生对日期的书写与表达产生了兴趣,泰国学生喜欢在作业本上写出上课日期,笔者发现在他们的汉语作业本上他们也会写出当天上课的日期,而泰语中书写日期的顺序和汉语正好相反,如:学生在作业本上所写日期为:21/8/55,表达的是2555年8月21日(2555/8/21),与汉语的日期表达顺序正好相反,笔者发现学生在日常用泰语说时间的时候也是和他们的书写顺序一样与汉语相反。2.分析问题泰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全泰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泰国人都信仰佛教,因此佛教对泰国人民的生活有深远影响。虽然泰国也用公历纪年,但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泰国主要采用佛历纪年的方法,泰国自1913年沿用佛历至今,佛历是从涅槃时候算起的,佛陀80岁涅槃,即公元前543年,加上公元2012年,因此2012年是佛历2555年。汉语的日期书写顺序是:“年、月、日”,而泰语则刚好相反,日期书写顺序是:“日、月、年”。如汉语中是“2012年8月21日(2012/8/21)”,而泰语中的写法就是“21/8/2555”,或者是“21/8/2012”。3.教学设计及实施(1)设计内容由于学生在之前学过“星期”和“昨天、今天、明天”。所以将这些时间名词也加入新的内容,同时教授学生“日、月、年”,并在学生学过的简单数字基础上教授汉语月份的说法,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日期表达的同时也让其了解汉语书写日期和表达日期的顺序与泰语的不同,这也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因受到泰语的影响而把汉语的日期表达顺序弄错。(2)实施过程教学内容:时间名词:“日、月、年”;“一月”—“十二月”;汉语的日期书写顺序与表达顺序。教具:教师设计制作写有汉语生词和相关泰语翻译的A4纸、黑板笔。教学过程:①课程导入:用泰语问学生“今天是几月几日?”;②学生回答后根据板书设计按顺序写出泰语的“日、月、年”并写出相应的汉语名称;③带领学生按照顺序朗读“日、月、年”;④提醒学生汉语的顺序与泰语不同,不是“日、月、年”的顺序,而是“年月、日”的顺序;⑤在“月”的基础上教授学生“一月”到“十二月”;⑥先让学生依次数数,从“一”数到“十二”,然后在数字后面加上“月”;⑦让学生练习“……是某年某月某日,星期……”的句型,如:“今天是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昨天是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明天是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⑧教师板书当天的日期并让学生再跟读一遍;⑨让学生也跟着板书当天的日期并再一次提醒学生汉语的日期书写顺序和表达顺序。教学总结:在简单数字的基础上教授“月”的说法有利于让学生理解与接受;用汉语和泰语进行比较,指出汉语表达日期的顺序与泰语的不同,在对比中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句型练习加入了上节课所学的生词,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练习所学新词的同时也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4.复习巩固在教学中应该遵循“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高重现率的原则,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言语技能的训练都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循环往复,逐步加强的过程,保证了教学的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以及高重现率。”
笔者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如此,需要通过高重现率来帮助其巩固知识,为深入学习打好基础。由于笔者的课时不足,所以让学生复习巩固的时间相对较少,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巩固以加强学习效果,笔者曾经尝试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给学生进行复习巩固,但学生提出他们想要学习新内容,那样他们才会更有兴趣。因为课时较少,为了满足学生需求和保证课程进度,所以笔者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大都是一个课时就完成,将给学生复习巩固的环节穿插在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比如,笔者给学生复习汉语日期书写顺序就采用让他们将每节课的上课日期都写在作业本上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提高知识点的重现率,笔者认为是一种弥补课时不足的好方法,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复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环志峰 单位:大理大学文学院
1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基础之上的新的提法。它指的是指面向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学,或者是文化传播。因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工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校园内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课堂的汉语教学,还会走出去,走进社区,走进凡是有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任何一个地方,所以它既有别于国内的对外汉语,又不同于简单的汉语国际推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汉语国际教育更能加快汉语及汉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2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及文化内涵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新定位使得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也非粗泛而表象的语言文化推广。故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内容也应有新的定位。尽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一直存在着争议,但比较认同的是与语言教学和语言交际密切相关的那部分文化。这样的定位对担负着传播中华文化任务的汉语国际教育来说,显得狭隘了一些。
什么是“文化”?中外为其下的定义数不甚数。可见其复杂。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豢勒(E,B,Tavlon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当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克罗伯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其核心是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文化是指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文化是非常广泛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们有好处的,就是文化。”从以上中外对文化的阐释可见,文化是复杂而广泛的,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核心是价值观念。也可以这样说,凡是民族的,有吸引力的,为异国学习者所需的一切文化内容皆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内容。因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为象牙塔里留学生,还包括从事与汉语有接触的各行各业的外国人士,甚至是与汉语毫无接触,仅仅是对东方文明古国怀有好奇心的老头老太太们。
3文化教学的具体内容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对文化因素的探讨颇多,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有别于对外汉语教学,故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也应重新定位。从以上对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来看,简单地说,文化内容包括存在于语言及非语言形式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和相对独立的文化知识。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主要指存在于语言系统各层次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它主要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系统中。属于语言的文化因素。
3.1.1语音中的文化因素
语音对文化交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任何语言的语音都有自己一定的结构系统,如汉语的声、韵、调系统,这个系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承载了大量独特的文化信息。例如,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和近音字,于是人们就从这种谐音关系中引出了吉利话和禁忌语。如与“死”谐音的数字“4”,在电话号码,车牌号码中凡带有“4”这个数字的,人们都不愿意选它,这就是避讳。反之,“8”与“发”谐音,含有发财,发达之意。所以人们都喜欢带有8的数字。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另外,汉语的音节有其独特性,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双声、叠韵、叠音的韵律美;押韵回环的节奏美,声调配合的抑扬顿挫之美;模拟声音的仿真之美等等,在诗歌、民谣、顺口溜、绕口令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3.1.2词汇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所使用的词汇中的文化现象异常丰富。尤其是那些很少能和外语对译的词汇。比如汉语的中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远远多于其他语言,这表明中华文化注重家庭、血缘关系。另外词汇中的文化内涵还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如姓名的书写顺序是先姓后名,信封上地名的书写顺序是先大后小。这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家族轻小我的民族心理,先整体后局部的思维方式。从词汇的结构形式来看,双音节词最多,存在大量的四宇成语,并且其中不乏两两对称的并列式或联合式词组。
3.1.3语法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句子的生成是以语义为第一要素,以义统形的。不用严格的性、数、格、时态等形式变化来体现语法关系和语义信息。而是在遵照一定的规则后,只要在前后语境中表达合乎事理,就可以组句组段。汉语中多话题句就是这个缘故。例如,“我已经做完作业了。”常常说成“作业我已经做完了”。只要你细细地体悟,就能悟出各种表达的微妙差别。在造句心理上表现为重意境、主神似;写景状物时要求化景物为情思,赋情思于景物;叙事说理时则贵言简意赅。同时不求形式上的面面俱到,却讲究意境上的回味无穷。汉语句子在生成过程中对于语境、情景以及交际双方背景知识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在理解句子时就不仅对语言符号作表层分析和组合,而且要努力进入对语境的领会,对情景的感受,乃至动用储存在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是汉民族重领悟而不重形式的哲学与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汉语根深蒂固的文化精神的体现。它渗透到汉语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而集中体现在了语法上。
3.1.4语用中的文化因素
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体现在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它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所决定的。一般的基本语用包括以下几种:
①称谓语。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长辈、老师、上级不能直呼其名。故对老者要在姓前或后加“老”字,表示尊敬:对不熟悉的人也用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亲属关系相称,以拉近距离:对上级则用姓加职务的方式相称,表示对对方社会地位的尊崇。
②问候语。中国人见面问候并非“你好”二字那么简单。“吃了吗,”“去哪儿,”“上班哪7”这些并不需要认真回答的看似不经意的随便问问,既是对对方的在意和关心,也是对社会生活的写照,还能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⑧禁忌语。一般在结婚、寿诞等喜事期间,要说些美好祝福的语言,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或是有不吉祥之嫌的话,若是不小心为之,也要用吉祥的话来转化一下。在外国人看来,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属于隐私禁忌的范畴,而中国人,看关系的远近,也是可以或者是愿意和朋友交流和分享的。
④谦辞与敬语。中国人对自己尽量谦逊,对他人尽量表示尊敬,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而外国人往往把中国人的这一谦逊传统看作是不自信,自卑的表现,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而导致的误解。
3.2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相对于存在语言形式中的文化因素而言,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存在形态大于语言形式。除了通常所理解的与语言相对的“体态语”以外,还包括记录语言的符号一文字,即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
3.2.1文字
文字是记录有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语言的书写符号就是汉字。它除了具有文字的一般功能以外,还具有神奇的文化功能。特别是汉字的书法魅力和它的构造来源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文化极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的书写非常讲究。虽然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合而成,但是一旦融入了人的理解和性情而诠释出的汉字则体式多样,风格各异,或飘逸,或凝重,或雄健,或清秀,因而形成了各种派别的书法艺术。
汉字的构造极其来源更是彰显了汉文化的魅力。一部《说文解字》也道不尽它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融入了个人的人生感悟的新“说文解字”也层出不穷。如”人”字,《说文解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腥之形。凡人之届皆从人”。天、地、人为宇宙”三才”,而人乃“天地之性最贵者”,可见,我国古代对“人”的重视。现代人对人有新的诠释。认为“人”字由一撇一捺构成,分别取自“男”字中有力的一撤和“女”字中风情万种的一捺,共同支撑起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若肩负社会责任感则为“大”(“一”为责任);人再大大不过“天”(一”为天),人若能立于天地间,则为大丈“夫”(“二”代表天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人”字构造的阐释,都融合了“天人合一”文化思想。
3.2.2体态语
体态语是属于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指通过表情和动作来传递信息。体态语在交际中最自然地流露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信息。“拱手”是中国人特有的见面或告辞致意的礼貌举止,是有古代文人见面作揖演变而来的。在有师长、领导等前辈在场时,要有一定的距离,坐姿端正,显得谦逊有礼,以表示对前辈的尊敬和敬仰,而不是彰显自我个性的时候。
3.3文化知识
其实,通常所说的文化教学就是指的文化知识的教学。文化知识指的是有别于以上谈到的所有的文化因素而相对独立的知识性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来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文明集合。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3.3.1文化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科技、风土人情等。由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属高山盆地内陆之国,受几千年的儒家哲学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温文尔雅,忠厚通达,博大内敛的文化气息。与西方的热情奔放,冒险不羁的骑士精神全然迥异。
3.3.2基本国情知识:主要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教育、民族等方面知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中国,依然秉承历史之精华,敞开胸怀,广交宾朋,吐故纳新,积极进取,为世界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3.3.3专门文化知识主要指针对汉语言专业或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学习者所开设的专门的系统的文化知识。它更具专门性、系统性、学术性,更突出文化价值观念,保证学习者受到足够的人文科学教育。
4结语
通过以上对文化教学内容的梳理,使汉语国际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区别更加明确:文化教学的内容更加清晰,更加具体。使文化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加有的放矢。使汉语国际教育的从事者更加明确自身的使命,以及自身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的文化教学才能使汉语及汉文化更加全面快速地走向世界。
摘要:近年来,如何利用学生课外时间的各种社团活动(即学生第二课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将浅谈学生社团活动(以我校汉语角社团为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目的及意义以及发展设计,从而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第二课堂;社团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现阶段,市场需求不断偏向应用型人才,傻读书,读死书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够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和实景教学中去,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这样的新情况下,学生社团活动即学生第二课堂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本文将阐明我校学生社团以汉语角社团为例,运作模式以及社团活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的促进作用。将会对其他高校的社团建设和第二课堂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切实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走向国际化,专业化。
二.主要社团活动案例
1.中国书法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艺术性强,参与度高,操作性强,可以吸引外国友人参与其中,提升浓厚的汉语学习兴趣,和对汉字的热爱。
活动流程:主持人介绍书法主要流派以及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和作品,然后由本专业中国学生介绍毛笔的使用方法,最后进行留学生和本专业学生动手操作环节。
2.中国武术
武术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武术种类繁多,拳、剑、太极等等。很多外国友人对中国功夫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十分希望学习一招半式,所以这类活动将会吸引一大批国外留学生参与其中。
活动流程:播放中国功夫视频,邀请我校武术社团优秀成员在舞台表演各式中国武术,例如棍棒,鞭,拳法等,让外国留学生朋友近距离感受中国武术的魅力,接下来将使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留学生将会学到纯正的中国功夫,亲自体验中华文化。
3.中国脸谱/纸鸢
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同时,增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友谊,培养专业素质,深入学习生活,达到中外大学生学习融合的目的。
活动流程:首先由主持人讲解相关知识,了解脸谱或纸鸢的种类和主要图案,接下来将由留学生和本专业学生一对一共同完成一个作品。
4.中外友谊晚会
“汉艺馨香,语动四洋”中外主题联欢晚会是每年的重头戏,本专业学生⒒嵊肓粞生联手奉献给大家一台精彩绝伦的晚会,晚会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流行元素,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国家的文化元素,丰富多样的文化将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和激情。在节目的准备过程中能够不断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5.世界美食专题
无论走到哪里,美食总是人们必须要尝试和了解的一个元素,通过活动对各个国窖包括中国美食的介绍,能够让学生更加细致了解彼此的文化,同时可以将饮食和旅行地理以及文化相融合,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作品,同时活动中各个国家的留学生还将带来亲手做的自己国家的美食,让参与者不仅能了解到,还能够品尝到异国的美食。
活动流程:播放英文版舌尖上的中国,然后由几个留学生代表讲述他们国家的代表美食故事,最后进行美食品尝环节,大家其乐融融的享受世界美食,畅谈饮食文化。
三.社团活动功能
1.提高交际能力
在社团活动中,我们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即每个留学生配备一个本专业的中国学生,在活动的全程都将进行交流和辅助讲解,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提升本专业学生的交际能力,让他们敢于和留学生交流。
2.提供实践机会
在活动中很多留学生会选择他的搭档进行课后辅导,在这样的优势条件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先于其他人一步获得了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机会,在教学辅导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的向自己的专业课老师求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和经验。
3.提升综合素质
社团活动不是由一个人来组织策划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不断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增强责任意识,让学生为融入社会提前奠定基础,同时,很多同学义务帮助留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增强了公益意识,增强了自己作为中国文化传播使者的热情,另外在写策划,筹备活动以及主持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表达,组织策划,创新等综合能力。
4.提升动手能力
在书法,脸谱等主题活动中,大家将一起动手完成作品,互动的目的不在作品本身,而是在过程中加强与留学生的交流,增强动手能力,不限于纸上谈兵,而且在过程中还可能会体验到童年的乐趣。
四.结语
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断发展不仅是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学生的责任,我们是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要提升自己的主人翁意识,通过第二课堂的不断发展,提升汉语国际教育学子的素质和能力,才能不断推进专业建设从而更好的培养出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将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于学生社团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第二课堂的研究将不会止步,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将会不断丰满,更好的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让我们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张宇轩,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辽宁本溪人。
摘要: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教学为主题,主要探索对外汉字教学过程中部件教学法的原则及优劣,并探索了一系列趣味性部件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希望部件教学法可以更加完善,从而帮助学习者高效、快捷、有趣地学习汉字。
关键词:汉字教学;部件教学法;趣味部件教学法
一、兴起的部件教学法
随着对外汉字教学的不断发展,汉字作为独立的课程被给予了重视,人们将汉字学习从综合课分离出来,单独开设汉字课进行汉字教学,现在大家使用较多、较为认可的独立汉字教学方法就是部件教学法。部件教学法比较侧重汉字的形体结构,能是学生对汉字形成最初步的形体认识,通过学习拆分组合规律来识记、书写汉字。。
1、部件教学法的原则
(1)先教独体字(成字部件),再教合体字。先学简单的独体字,之后利用成字部件进行合体字的组合,然后完整充分地了解合体字,这样先学独体字(成字部件),再学合体字,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减少很多困难。举例来说:学习了独体字“女”和“子”两个字,在之后学习“好”这个字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学过的独体字知识来组合形成新的合体汉字。与此同时,还可以从习得的独体字的方向延展,学习很多“女”字旁汉字的时间。这样可以减少学习者接触合体字时的陌生感,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统一偏旁部首的汉字。这样由独体字到合体字的学习过程让学习者感觉到是用学过的“旧字”创造了带有熟悉感的“新字”,而不是接触一个完全陌生的汉字,这样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汉字过程中更好的巩固独体字、学习合体字。
(2)将部件教学作为汉字教学的核心,形近部件要进行对比学习。部件组合构成汉字,成为汉字教学的重要的单位。学习部件可以举一反三地学习汉字,减小学习难度,为学习者创造便于记忆的部件链条。比如:学习了“口”字之后可以根据此衍生学习与口相关的汉字“叶 古 右 占 号 叮 可 ”。与此同时,形近的部件可以放到一起进行学习,帮助学习者区分不同之处,同时也可以依靠系联关系进行串联学习。举例来说:学习了“口”这个汉字,可以在此基础上将“口”与“日”“目”等字形相近的汉字放到一起学习,然后将以此三个为偏旁的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这样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部件单位就了解到区别的地方和容易出错的位置。
(3)讲解成字部件的变体。在汉字中很多的成字部件在构成汉字时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如果学习者只学习成字部件而没有学习成字部件的变体的话,还是无法减少之后学习汉字的陌生感,独体汉字作为成字部件的作用也就没有发挥出来。举例来说:在学习了成字部件“人”之后,学习者在之后的汉字学习过程中很少看到以独体字“人”为部件的汉字,而看到单人旁的汉字时无法正确的将单人旁与“人”字进行系联,所以对于单人旁的汉字,学习者并不会产生熟悉感。在常用汉字中,“人”大多变形成为单人旁,形成了一大类以单人旁为组成部件,如“仁”、“什”、“化”、“仅”、“代”、“付”、“仪”、“他”、“伟 ”等。只有学习了“人”字的变体单人旁,才能获得一系列有关“人”字的新的汉字。在接触数量庞大的单人旁汉字时学习者将单人旁作为固定已知的部件符号,从而可以节省很多原来记忆单人旁的时间、精力。
(4)讲解形声字。由于形声字在汉字中占了比较大的比重,所以部件教学中的形声字讲解尤为重要。学习了一些声旁和形旁会帮助理解认识其他相关的汉字。但是由于时间的变化和汉字的不断发展,有些声旁和形旁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思,导致他们作用不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形声字做划分,避免学习者错误的理解、使用声旁、形旁。
2、部件教学法的优势
部件教学的优点在于:部件着重于汉字的字形结构,在部件教学中字形结构成为教学重点,是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形体的部件将汉字的字音跟字义结合起来,可以达到学习音、形、义的目的;部件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汉字的部件切分将汉字分成不同过的部分, 切分部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感知所学的汉字;部件教学法可以减少汉字学习过程中的记忆单位,汉字平均笔划为7-9画,根据《汉字信息字典》所收7785个汉字的统计,2个部件构成的汉字占34%,3个部件构成的汉字占40%。[1]利用部件进行汉字教学可以记忆的数量;部件教学法还可以提高汉字的学习效率,利用部件与汉字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
3、部件教学法的不足
部件教学法走入对外汉字一线教学的时间不长,理所应当的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同样也不可以忽略。
部件教学法的缺点:部件的名称有些存在争议,划分方式也没有得到统一的认可。部件教学法在汉字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对汉字的部件切分进行汉字教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尚不成熟的切分汉字部件有时是不完全的,切分出的一些部件有时并不具备可行性,既不便于学习者在学习汉字过程中理解汉字,同时又不便于记忆汉字的字形和部件。工具化、程序化的切分有时不能体现汉字所蕴含的具体的内在意义,不利于学习者的理解。失去了汉字学习的趣味性,有些枯燥乏味。
二、趣味部件教学法的探索
传统的部件教学法可以有效地⒑鹤盅习课运用起来,得到一线教学者的喜爱,也颇受学习者好评。但是,在课堂上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只是一味讲解部件规则略显枯燥,学习者更希望通过多样、变化的部件教学形式来学习汉字,一线教学者也摸索出很多有趣的部件教学形式,给部件教学法添砖加瓦,让汉字课堂更加高效、有趣、生动。在此,总结概括了以下几点方法:
1、部件串联法
将学习者学过的成字部件形成的偏旁及衍生的汉字进行串联;将使用同一部件的汉字进行串联。可以调动学习者积极运用已经学过的相关汉字知识,让部件之间的系联作用发挥出来,使学习者头脑中有关联的汉字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帮助回忆、记忆、巩固。并且将学过的部件和偏旁进行复习讲练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一部分学习者学习合体字的压力,也可以用这种办法进行比赛和练习,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举例来说:(1)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习者分组,让学习者写出单人旁的字有哪些,看看哪个组写得最多;(2)让学习者用接龙的方式总结汉字中含有“口”的部件的汉字有哪些。基于部件的学习,竞赛和趣味比拼可以最大程度地活跃课堂气氛,给学习者学习汉字增加动力。
2、添加或减少汉字的部件
添加或减少汉字的部件,这种趣味部件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者努力回忆、复习已经学过的部件,在大脑中形成拆分的结构,让学习者更愿意组合更多的汉字。举例说明:(1)给你一个“日”添加一笔可以形成哪些新的汉字?比如:“甲、由、田、申、电”等等;(2)给出一个汉字看看减少一个部件之后能不能形成新的汉字?比如“冰、阳、伴、活、烟”等等。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添加或减少部件的方法不断反复练习学过的部件,巩固知识。
3、趣味汉字部件教具
部件之所以可以拆分出来独立教学是由于部件在一定程度上有组合性。举例来说:使用纸板做成不同颜色的笔划、部件,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不同的彩色来区分不同的部件,给学习者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同时这种教具可以明确的演示书写汉字时的笔划,让学习者带着兴趣记忆笔划的前后顺序以及部件的具体结构。无论是对成年人还是儿童学习者,颜色、形体加动手的教学都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同时,这种趣味汉字部件教具可以将部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同时学习笔划、笔顺。
4、趣味口诀记忆法
这种趣味部件教学法只能用于某些特定的汉字,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十分有效,学生容易理解该汉字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者的认可。朗朗上口的口E、儿歌可以帮助学习者瞬间瓦解学习的困难,使他们乐于去记忆,并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巨大的影响。举例说明: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就是“金”字的书写方法,类似于字谜的口诀可以帮助学习者迅速记忆。还可以将部件编排“顺口溜”来帮助记忆汉字知识,充满了知识性,强调了趣味性,含有一定的思考性,容易获得学习者的接受。举例来说:吹――炊:吹灭要用口(口),野炊要用火(火)。[2]
5、拼汉字、写笔顺比赛
举例来说:拼汉字教学是将不同的部件,单独写到卡片上,然后把卡片发给每个小组,每个小组将手中的卡片上的部件进行拼凑形成多个新的汉字,然后把可以拼出的汉字写到纸上,全班的小组进行比赛,看看那一个小组拼出的汉字最多。写笔顺的比赛可以请全班的同学(因为对外汉语的教学往往是小班授课,如果班级人数比较多,可以酌情处理)到黑板上写笔顺,教师念出一个汉字,学习者写出该汉字的笔顺,写错的人被淘汰,没有写错的人进入听写下一个汉字的笔顺,最后决出冠军。类似这样的汉字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让复杂的汉字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借助这种可以拆分组合的汉字部件来进行比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摘要:本文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直没有专门针对本专业的英语教材这一现实状况入手,对编写针对本专业的英语教材的必要性进行了细致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教材编写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英语教材编写 必要性 要求
近20年来,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我国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熟练地掌握外语(尤其是英语)是必备的素质之一,因为其既是便捷有效的教学工具,又能使教师与欧美学生进行驾轻就熟的交流。随着我国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日益增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迄今为止,我国竟然还没有一套专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编写的专业英语教材。由此可见,编写一套专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英语教材势在必行。
一、h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材编写的必要性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形势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开始普遍意识到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有着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文化功效、资讯意义和经济价值,学习汉语的国际友人越来越多,使得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迅猛发展。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的人才。在将来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用外语(主要是英语)向世界各地人士介绍中国文化,毕竟现在汉语还没有成为世界通用语。
(二)现有的英语教材不够完善,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本人发现各高校本专业使用的英语教材虽林林总总,但几乎都是适用于英语专业的教材。而对各出版社的英语教材进行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虽然现在专业英语教材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拥有专门的英语教材。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将英语定位为重要专业课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竟然没有一套系统的、专门针对本专业编写的英语教材。长期以来,本专业开设的口语,听力,精读,阅读,语法等英语课程一直都在使用英语专业的教材。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这必然会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对学生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外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材编写的要求
教材编写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充分体现本专业特点,所以一定要有一线教师的参与,提供实践教学经验,尽量避免教材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
(一)加强母语文化知识渗透
目前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内容多采用自地道的英语国家的文章,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能力,了解西方文化知识非常有用。但英语文化知识在教材中所占比例过大,虽然教材中也有少量的母语文化知识渗透,但总量太少,以至于教师和学生也相应地很少接触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后,用英语向世界各地人士介绍中国文化是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在教材编写时首先要增加中国文化内容的比例,加强母语文化知识渗透,让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的比例达到1:1。一套包含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英语教材一定会让学生既能学到西方语言和文化,又能提高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的能力。
(二)增设英汉对比内容
出于“知己知彼”的目的,英语语法课程被设置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英语语法教材的内容全部是关于英语语法的,很少提及相关汉语的情况。本专业学生日后要做对外汉语教师,给外国学生讲汉语语法。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目的语与学生母语进行对比,分析出相同之处和差异,并总结造成差异的原因,这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因此在编撰英语语法教材时,每一章节应增设相关方面的英汉对比内容,总结异同,分析原因,提高学生的语法教学水平。
(三)控制教材内容量与难易程度
本专业的英语教材不需要完全向英语专业教材看齐,在内容量和难易程度上都应该适度。每单元的内容不宜过多、过难,以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消化、吸收为准则。
(四)兼顾时代性与趣味性
选择教材课文文本素材时应注意兼顾时代性与趣味性,多介绍当代中国在高科技及各方面的发展成就,推广先进的中国文化,注重吸引学生的兴趣,创造产生兴趣的契机。
三、结语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一套优秀的、针对性强的专业教材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编写一套符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求的对应教材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 要 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能有效提高研究对象语音能力的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以供汉语国际教师、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者及决策者参考。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语音能力 策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基础。周奕(2014)认为“一个汉语教师的语音能力和语音教学能力应该包括辨音、发音、识读音、记音、示音、纠音、正音的能力。”①我们认为其中辨音、发音、识读音、记音属于语音能力,而示音、纠音、正音属于语音教学能力。语音能力是语音教学能力的基础,是开展语音教学的必要前提。
1 受试者基本情况
本实验的受试者是西南林业大学国际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3级和2014级的80名学生。该专业学生具有女生多、母语为汉语者多,且多处于西南官话区的特点。经过进一步调查,14名少数民族学生中,仅有1名能使用本民族交际,其他的均不能进行口语表达,仅能简单听懂,日常交际语为汉语方言。受试者基本情况详见表1。
2 受试者语音能力测试及培养策略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课堂上,我们开展了针对辨音、发音、识读音和记音四项语音能力的测试。我们从《汉语普通话语音图解课本》②中挑选了90个词语及30个句子。其中30个词语和10个句子使用COOLEDIT软件将其MP3格式的录音编辑成辨音和发音能力测试的录音材料;30个词语和10个句子以汉语拼音形式记录,作为识读音能力测试的材料;剩余的30个词语和10个句子以汉字形式记录,作为记音能力测试的材料。根据大部分受试者母语是西南官话的特点,语音材料重点考察的语音项目包含:①声母:平舌音和翘舌音、鼻音n和边音l、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唇齿音f和舌根音h;②韵母:前鼻韵和后鼻韵、齐齿呼和撮口呼;③音节:轻声、儿化以及声调。
2.1 辨音、发音能力的测试
关于辨音和发音能力的测试,主要采用听后复述的形式。我们播放编辑好的录音材料,男声、女声各一遍,要求受试者重复听到的词语或句子,并分析听到的词语或句子中的音节结构,说出声母、韵母和声调。该项测试中,90%的受试者能准确重复听到的语音材料,分析音节结构,并能清楚辨别我们重点考核的语音项目。我们认为,该项测试结果较为理想的原因是:除了“对外汉语语音”课程外,对受试者发音和辨音能力培养的课程还有“普通话”、“现代汉语”、“英语语音”,这些课程都训练和提高了受试者的辨音和发音能力。
2.2 识读音能力的测试
识读音能力的测试,主要采取认读汉语拼音的方式。测试中,部分受试者对自己发音有欠缺的项目显得没有自信,不敢开口或发音模糊,如:当受试者发音模糊,教师要求再次识读时,部分受试者直接拒绝再次识读。另有两名受试者在鼻音n和边音l一项的测试中,申请不参与该项测试。我们认为,受试者在识读音测试中,因为测试材料为汉语拼音,部分受试者对自己发音有欠缺的项目就产生了更大的畏惧心理。而在发音测试中,因为测试材料是录音形式,标准语音的输入能让受试者降低心理畏惧程度,对自身发音不足的项目也勇于开口,准确率也较高。
2.3 记音能力的测试
我们要求受试者根据《汉语拼音方案》,使用汉语拼音为记音能力测试材料中的30个词语和10个句子注音,以考察受试者的记音能力。测试结果详见表2。
从正确率来看,受试者的记音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语音项目的偏误和受试者的籍贯有一定的关系,如平翘舌音一项,河南籍受试者产生偏误的概率较高。鼻音n和辨音l,四川籍受试者产生偏误的概率较高。前鼻韵和后鼻韵,云南籍受试者产生偏误的概率较高。齐齿呼和撮口呼,云南籍(曲靖地区)受试者产生偏误的概率较高。另外,也发现了一些我们以前没注意到的语音偏误类型,有4名受试者无法分辨二声和三声,在记音时二声和三声完全混淆,有1名受试者完全不知道声调,不会标调。
但在进一步整理受试者的记音材料时,我们发现受试者的实际记音能力与上表中的数据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前鼻韵和后鼻韵一项,虽然该项的正确率达到66.72%,但进一步分析受试者的记音材料时,发现部分学生为了保证一定的准确率,采取了回避措施:在无法区分前、后鼻韵的情况下,将所有鼻韵母统一记为前鼻韵或后鼻韵。采用该种方式记音,保证了部分准确率,但也表明这部分受试者该项的语音能力存在较大问题。
辨音能力是语音能力的基础,能正确辨音就应该能正确记音,为什么受试者辨音和记音能力测试的结果相差较大呢?
经过分析,原因是:首先,两次测试使用材料形式不同。辨音测试使用的是录音材料,而记音能力测试使用的是汉字文本材料。从语音形式的表现上来看,录音材料较汉字文本材料更加清晰、准确、直观。大部分受试者因受方言影响,普通话语音能力存在欠缺和不足。所以在处理录音材料时,可以直观感受到标准发音的语音形式,但在处理汉字文本材料时,只能依赖自身的语音系统做出辨别与记录,导致准确率下降。其次,受试者在记音测试中被要求严格按照《汉语拼音方案》规定来记音,但大部分受试者对《汉语拼音方案》的相关规定并不了解和掌握,导致记音符号不符合标准。如:儿化和轻声记音测试的准确率都较低,并不是因为受试者无法辨别出儿化和轻声,而是不会使用规范的记音符号。“花儿”记音为“hu r”或“hu r”或“hu er”、“馒头”记音为“mn tu”或“mntu”。对《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隔音符号、改写规则、省略规则、标调规定等更不了解,如“西安”记音为“X n”或“x n”,隔音符号的使用人数为零。“下雪”记音为“xix 薄S械氖苁哉咴i上标调时,没有省略i上的点。部分受试者记音时声调位置完全错误。教师在观察受试者记音时,还发现部分受试者在书写二声声调符号“/”时从右上往左下方向书写,而书写四声声调符号“\”时,从右下往左上方向书写。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虽然“普通话”、“现代汉语”课程都涉及《汉语拼音方案》,但《汉语拼音方案》并没有引起受试者的重视。
2.4 受试者语音能力培养策略
根据语音能力测试的结果,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课堂上,还应该加强对受试者语音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记音能力的培养,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加强了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的讲解,加强发音方法的指导。首先,系统介绍了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系统、语流音变、语调。其次,对发音有欠缺的群体和语音项目进行了针对性地分析与指导,并结合受试者自身的发音问题,对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普通话中的重难点进行了偏误分析。第二,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汉语拼音方案》的相关规定,提高受试者的记音能力。结合记音测试的材料,对《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各项规则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规范记音符号的使用。第三,语音能力测试常规化。结合语音教学中的重难点,每堂课上都开展朗诵、听录音记音、看汉字写拼音等专项训练,使受试者的语音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 结语
通过以我校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辨音、发音、识读音、记音四个方面,对该专业学生的语音能力培养进行的探索。我们认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课程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尤其针对《汉语拼音方案》进行系统完整的介绍,同时将朗读和语音测试常规化,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随堂辨音、发音、识读音和记音小测试,对测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希望我们的探索能供汉语国际教师、汉语国际教育决策者及师资培养者提供参考。
摘要:案例教学法即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旨在启发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案例教学法以其独特鲜明的教育特点逐渐的被引入到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当中。本文主要针对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当中的应用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汉语教育;国际教育
案例教学法简单说来就是以案例的形式引出问题供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早已成为欧美高校的主流教学方法之一。由于汉语逐渐在全世界的流行,该种教学方法也开始应用到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当中。现如今海外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以及海外大学中文系在内的汉语教学都开始广泛应用和推广。但是汉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度还不够广,而且汉语学习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要把握好这种教学方法,如何在课堂上灵活使用还有待研究。
一、相对汉语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和具体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的。就20世纪初期以来它逐渐开始从职业培训教学运用到教育当中来,包括教学和教师培训领域。简单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运用到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真实的汉语教学材料辅以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等理论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
(二)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教学要求
首先教师课前要准备好真实、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选择好后,教师应精心研究案例,有针对性的设置课堂环节。随后在教学课程当中,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课程中,教师只要起到指导的作用就可以,每一步的分析、讨论,甚至结论都应由学生总结得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不应轻易否定学生,这在国际汉语教育教学中更是尤为重要。
二、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正确的认识案例教学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利与弊
近几年来,随着汉语影响力的提高,海内外汉语教学也变得广泛起来,教师也需要使用一些更为先进、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正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但也必须知道,案例教学法存在其局限性,所以使用之前人们就一定要知道怎样正确的使用这一方法。有学者指出:“我们目前所熟悉的语言学理论、语言教学理论、语言学习理论等都来自西方,它们在解释汉语现象时有时显得力不从心。”这就要求教师应有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教育理论相结合的能力。具体说来,教师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筹备合适的案例;同时既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又要把握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对话题的方向进行引导;案例的使用也需要不断更新。要紧密结合当代的时代潮流,并且切合生活实际。
(二)正确的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早在案例教学法之前汉语国际教育已经经历了60年之多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众多的实践教学经验,并且已经概括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且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如“直接交际”教学法、“功能-意念”教学法、“语法结构”教学法、“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案例教学法也并不是比其他教学方法更好,只是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的方面比较突出。每种教学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应该博取百家之长。可以说,案例教学的引入并不是摒弃传统语言教学方法,而是以其独特的较之其他教学方法所突显出的优势来加以补充。总体来说,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法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并以获取最优教学效果为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对待不同学生群体要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要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在哪些地方不适合进行汉语教学。一般来说汉语教育并不像其他教育那样偏重理论,而是以掌握理论为先决条件,再去解决如何听、说、读、写。此外,也不是每种课型在任何一阶段都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事实上就课型而言,综合课相对于汉语教学中其它非核心课程来说,是最为合适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而语法课、听力课、口语课等课型就不易进行操作。而就学生群体来说,汉语初级班、速成入门班等初级阶段的学生就不适合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其基础尚浅未掌握字、词、句等基本语言交际材料,还不具备独立的阅读表达基本能力,因此并不便于运用案例教学法。而相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阶段的学生,因其已经具备较好的语言基础和一定的理论素养,所以比较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另外,案例教学法并非百试百灵的万能教学法,在应对海内外汉语教学的差异性上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切勿生搬硬套。
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的确有其优势和引入的必要性。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在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上也很成功。当然,使用者也要看到它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局限性,包括能否与本土文化密切结合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当中不但要指出该种方式方法能做什么,还要明确指出它不能做什么。假如在对待案例教学法上能抱有如此的客观态度,那么一定可以促进教学模式和汉语教学的双向进步。
内容摘要:本文以拓宽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根本目标,试图将目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与英语专业有着巨大亲缘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引入英语专业的就业视角,通过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找出英语专业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优势与劣势,尝试提出提升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英语专业 本科生 汉语国际教育 就业方向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9年之前,英语专业就业率排名一直居各专业前10位。但从2010年开始,英语专业却连续登上高校毕业生失业率排行榜。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从英语专业内部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实践环节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另一方面,与英语专业有着巨大亲缘性的汉语国际教育迅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缺口极大。因此,本文试图将目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与英语专业有着巨大亲缘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引入英语专业的就业视角,挖掘出能够有效地提升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能力的可行性途径。
作者通过对沈阳大学在读的两届(2015级、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的促进程度在0-10之间),收集他们在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方面的相关数据,试图洞悉英语背景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优势和劣势。首先,在课程方面,研究对象的本科课程设置与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能力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融合。根据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五个方面的能力。调查问卷显示,研究对象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与“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相关的课程中对汉语国际教育从业帮助较大的是口语(7.2)、语法(6.3)和翻译(5.8)。“文化与交际”类课程中的中国文化(8.3)、中西文化对比(7.5)和英美社会文化课程(6.4)促进度较高。“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类课程中帮助较大的是二外(7.1)。教学方法类课程数据差异较大,曾学习教学法等相关课程的学生反映其促进作用极大,部分学生则完全没有接受过类似的课程学习。最后,实习环节(6.4)和计算机基础课程(5.9)对于研究生阶段教师综合素质促进作用较高。
另外,在学生自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习优劣势选项(本部分为单选,按百分比统计数据)中,他们表示英语专业背景带来的优势最集中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38.7%)、英语语言能力(26.8%)和西方文化知识(19.6%)三个方面,劣势则突出体现为缺乏汉语本体知识(44.2%)、缺乏实际教学经验(26.7%)和缺乏中国文化知识(18.9%)三个方面。从这部分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的学习背景为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语言条件和交际能力,但汉语本体知识的薄弱也使得其教学实践困难重重。
为了能够提前帮助学生在今年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减少劣势提升优势,在本科阶段适当增加相关课程、讲座或者教学实践活动尤为必要。首先,加大汉语本体知识学习力度。学生们的汉语言本体知识系统薄弱,配合已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开展一系列相关讲座,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其次,增加教学实践环节的侧重。在大四的实习阶段,鼓励有意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参加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实践,同时邀请回国归来的志愿者以兼职教师的身份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英语专业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一方面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大、前景不乐观等实际问题,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环节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缺口,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为广大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找到一条可行的新途径。
本文为沈阳大学“大创”项目《基于汉语国际教育跨学科视角的英语专业学生从业规划》(201611035000077)和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项目《基于汉语国际教育视角的中国文化之异质语境传播研究》的成果。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