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05:15: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微视频的开展与时代相衔接所取得的成果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把教材中的内容抄到黑板上之后老师对着黑板进行讲解或者是在课前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相关PPT,然后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弊端是非常多的:第一、操作性非常差,偏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教学的实践意义,使学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握知识;第二、很难对学生进行操作演示,使所讲的内容非常抽象,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第三、老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单调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消极心理。第四、对于教学内容不懂的重、难点很难做到随时温故。由于在初中信息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这些的缺点,因此微视频的加入会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新的亮色。微视频一般指的是时间比较短,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二十分钟,涵盖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的视频。短、精、快是微视频的重要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后面才安排时间给同学们进行操作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都主导着整个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里,老师是在演示之后,再让学生根据任务在进行操作。这样就导致老师所教的内容和学生所操作的的流程在上时间达不到一致。特别是在flash和photshop的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忘记教师操作的过程。如果教师每个学生单独去指导,不仅浪费时间,还使得教学工作变得非常累。如果时常停下来演示,这样做会打断学生的操作和思路。但是,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微视频教学效果会不一样。应用微视频演示教学,将信息技术中的重难点、以图片、视频、声音、图像等运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使学生将操作流程深深印在脑海里,同时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而且方便学生随时观看。微视频教学法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创造了全新的上课形式。应用微视频教学还可以活跃班级的学习氛围。为了能更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效果,老师还可以通过拿学生的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工具将有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微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己看视频加以强化记忆。
二、微视频的选择与教学要求相适应所取得的成果
微视频有些时候不仅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资源。但是网络上的资源广而杂,怎样才能在这种类众多、样式各异、信息质量不相同的资源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以来,老师在在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需要充分备好课,将教材中所需要讲解的内容与微视频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微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比如:在初一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有一章节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历展史。老师可以将微视频用于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微视频观看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资料,这比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书本讲解有趣和深刻的多。但是,在选择微视频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中心,应该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观点,合适的视频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审美观点范畴。在微视频的诸多优点中,以静止的知识转变成动态的流程组合,用最短的时间向学生传授最重要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一优点最为突出。
三、微视频播放时机的把握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适当融入微视频,如对初二的学生在学习如何发电子邮件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在网上剪辑了简短的视频并在讲解的时候播放给同学们看,这样只用老师讲一遍然后同学们再看一遍视频就能很好地记住操作流程,在之后的操作过程中的顺利完成有很大的帮助。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来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并不是随时使用微视频教学都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在使用微视频教学的时候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段,以便得到吸引学生眼球的效果,这样能达到改善教学的目标。不同的微视频在播放时应该选择不同的时间点。例如,在老师进行讲课之前,采用微视频的方式,将这次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通过微视频播放出来,可以让学生提前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目标。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具有主动性。
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视频所取得的成果
要想使微视频更好地运用到初中技术教学中,满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需要从老师的角度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下面从鼓舞学生制作微视频与教师合理安排微视频授课时间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鼓舞学生制作微视频。
微视频的制作不仅只有老师可以制作,学生也可以自己制作微视频。学生制作微视频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而且在学生制作微视频的时候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视频制作的内容灵活的联合起来,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会更加牢固。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微视频创作大赛”。学生们可以利用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技巧制作微视频,在制作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微视频的形式新颖,主题突出。等到学生把微视频做好之后,老师抽出一部分学生作品来对微视频进行评比。学生们自己制作微视频可以促进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很好的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更加系统的理解。
(二)利用微视频进行分层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内容难易不一,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应该衡量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能力的差异选择不同程度的微视频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例如在给学生讲授“魔棒工具”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微视频工具把内容分层难易不同的几部分教学内容。这样可以让操作能力差的同学可以循序渐进,让能力好的同学可以越过容易的部分,直接进入观看操作难度较大的微视频进行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明显看出这种分层教学的方法,比原来只给出高难度的学习任务的方法来的有效的多。学生的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
五、总结
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视频于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和支持,但是想将微视频教学得到改善和优化,其路途还是非常遥远的,正如前人所总结出来的:“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微视频教学的接受程度以及同学们对教学方式所存在的看法和建议,而且还可以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让老师和学生都能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对之前已经做好的教学计划进行改善。同时,老师应该巧妙地将教学培养计划、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微视频的讲解这三者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作者:翁力 单位:建德市新世纪实验学校
一、采用微视频进行教学应当符合时代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把文本内容进行板书或者是用PPT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操作性相对较差,但是理论性很强,演示起来比较难,初中生很容易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产生厌烦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微视频随之产生了。微视频之所以称为微视频,是因为微视频短小但是内容丰富有趣。例如,在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讲解的阶段与学生实际阶段是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初中生很容易忘记操作步骤,操作起来显得很吃力,但微视频演示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它回避了理论教学的枯燥,把信息技术用动态的方式展现给初中生,在初中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明朗的概念,使学生印象深刻,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交流平台把微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强化学习,对于没有弄明白的部分,在课堂进行讲解,使初中生能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选取微视频应当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
微视频中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怎样在这品种繁多的资源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视频是十分关键的。因此,老师在上课之前应当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把课本中重要的知识点用微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初中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初中信息老师在讲解信息技术发展史的有关知识时,只是通过单调的口头讲解是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的,不断讲解课本理论知识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倘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视频就能避免这种弊端,老师在选取微视频时应当尽量选择一些有历史意义的,用动态的方式把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印象深刻,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微视频应当尽量简短精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到知识,印象深刻,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选择恰当的播放时机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能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老师在讲解示范的时候,学生没有实践的操作,对于理论知识掌握起来是很抽象的,这时,运用微视频进行教学显得十分关键。微视频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其优势越来越明显,学生也对微视频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随之提高了。在教学过程中,微视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微视频也慢慢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然后微视频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运用它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关注微视频播放的时机,把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把吸引学生注意力作为前提,不应对知识进行重复的讲解,口头的讲解没有效率就选择微视频的方式进行讲解,选择好的播放时机,为初中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以便学生对知识印象深刻,达到教学目的。
四、将知识点融入微视频中
老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视频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来制作微视频,从而加强对微视频的掌握,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运用到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制作的微视频,对于优秀的作品给予激励,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其明白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从而重视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初中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安排的课时并不是很多,加上其他学科学习任务比较重,学生普遍都轻视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正是因为这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减轻学习的任务和压力,尽量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使学生感到轻松的同时,学生也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点。在播放微视频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融入其中,制作出优秀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五、结语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微视频的运用应当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对微视频的选择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必须跟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更加直观的将知识点展示给学生,还应当注意视频应当短小,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把教学内容和微视频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来学习知识,不仅轻松愉快地了解了操作流程,同时还提高了学习效率,抛开了沉重有繁琐的讲解,老师的教学也变得更加轻松了。
作者:孟金鹏 单位:泗洪县陈圩中学
一、重视学生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早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掌握了初步信息技术技能;而有些学生则在进入初中后才首次接触信息技术。所以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认知基础、个性品质和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症下药地组织教学。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类型一般可分为全优型、认真型、松散型和全劣型。认真型学生在学习方面十分刻苦,但喜好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学习成绩跟不上;松散型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但学风不够踏实,知识基础不够扎实,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稳定;全优型和全劣型则是两个极端。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要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促使松散型学生夯实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基础;为认真型学生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全优型学生再接再厉;督促全劣型学生端正思想,改进态度,上课要认真听讲,必要时还要给全劣型学生“开小灶”,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学,力求促进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技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二、构建“学习方法资源包”,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技术,个中所包含的知识日新月异,称其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教师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远比将具体信息技术知识传授给他们来得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化教学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基础,确定自己的学习兴趣,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探索新知识和技能。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精加工学习策略巩固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这是通过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以此增添新信息的意义,使新信息更容易理解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将笔记策略传授给学生,即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堂上记笔记,以便课后复习。教师要告诉学生记笔记时应该用尽可能少的字表达尽可能多的重要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话概括新信息,这样可以使学习材料变得尤为有意义,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平时,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方法的资源包,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逐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三、采用分层次教学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尽相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好”的现象。如此,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即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将他们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各层次学生安排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于好学生,可以安排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促使他们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对于“中、差”两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高于他们的现有水平,使学生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效果。当这两个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加大表扬力度,以此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满足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再接再厉,再创成绩。
四、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号召教学过程落实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所以教师必须采取适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新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新时代,个性化教育将成为教育界的主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综合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宝军 单位: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一、对高中生展开信息素养培训的必要性
在当前这种信息化环境中,信息资源开始不断扩充和更新,并且冗杂信息也逐渐增多。信息技术教育就是为了迎接信息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可以正确地筛选和获取信息,能够正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并做到对信息实施创造性的加工与处理。所以说,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立足点。信息素养是所有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它和其他能力相同,已经逐渐受到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然而,因为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对知识传授有着过于注重的倾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这就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压制,这对于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创新的意识以及提高其实践能力是相当不利的。由此看来,教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知识的设计者、传授者以及指导者这种多维性的角色,尽可能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适当情况下为其提供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成为能够探索新方法,思考新技术,主动接受新事物,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人。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培训遇到的困难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展开依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学校没有给予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重视。首先表现为学校领导没有给予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重视。其次,学生比较简单地认识了信息技术课程,认为只要会操作计算机,或者会对计算机进行基本使用,再者会上网聊天就是掌握了信息技术。最后,难以保证信息活动的有效展开,主要是投入的资金和设备都较少,而且安排的课时也相对较少。二是学生没有对课程形成应有的认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非高考科目,难以得到学生的重视。至于信息能力、知识、意识、伦理道德等方面,学生更是没有投入足够的学习精力。同时,学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第三,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一直以来,信息技术都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工具,和其他学科之间到目前为止依然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高中生还没有能力将信息技术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使其在其他学科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措施
1.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运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任务驱动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之一,主要由教师将适当的任务设置出来,学生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目的。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当中,除了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固定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比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如何借助互联网对信息进行搜索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设置以下情境:假如现在有一名学生要去武汉旅游,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对当地的景点展开搜索。在情境中将任务布置给学生,紧接着就要求学生独立地去互联网中搜索相关的信息,最终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适当地指导学生。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自己的实际操作就学会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促使其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学生的信息能力主要体现在操作和应用计算机上,所以一定要对学生动手练习计算机形成应有的重视,使学生深刻把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想要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展开培养,就应该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实际具备的能力,做好信息环境的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当前学校拥有的信息设施,促使其运行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最终促使学生形成信息素养。和传统课程相比较看,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让所有学生多视角地观察、多方位地探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而促使他们提高创造能力,形成发散性思维,这些能力是形成信息素养的一种标志。在高中生的生活及学习中充分融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3.以兴趣为入手点,提高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频繁地开展信息技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组织兴趣小组是对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培训的一种途径,可以从最基础的内容入手,比如教学生利用Word软件制作小报,使用Frontpage软件制作网页,使用Flash制作动画等。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能够让学生将信息技术视作有效的学习工具和助手,借助网络以及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终将学生学习到的信息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4.加大整合信息技术课和其他学科的力度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信息技术课本,还要有机地将其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贯穿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这样不仅能够为其他课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主要有两个好处:其一,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其他学科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从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新气象;其二,在其他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促使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四、结语
总之,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以及信息能力,促使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使高中生能够对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形成良好的适应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作者:陈丹 单位:贵阳市乌当中学
1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1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年)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具有知识性和技能性。《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2年)指出,信息技术要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它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学生的自我操作练习来掌握技能,要求学生不但能够从理论层面上知晓信息技术,更要具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
1.2中小学生学习特点
当前的中小学生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又叫数字土著,他们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新技术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习者。数字原住民生活在一个被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包围的数字化环境中,从小便习惯了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的中小学生崇尚自主学习,他们习惯于迅速地获取信息,处理多种任务,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不强等。
1.3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和当前中小学生的特点,发现当前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以大班集体教学为主,不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增加了教师辅导的难度;课下也没有合适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可供学生自主学习。其次,教学观念落后。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动手操作的课程,但是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仍按照传统观念教信息技术课,致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仅体现在可以上网和玩电脑。最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制度有待完善。目前的信息技术评价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考试内容陈旧,考试模式机械呆板,对操作技能的考核依旧是制约信息技术教学的瓶颈。
2微课概念及创新性
2.1微课概念
在国内,“微课”概念最早是由胡铁生老师率先使用的。黎加厚老师给“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焦建利老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结合上述定义,笔者将微课定义为:围绕某个知识点、难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简短、完整的教学资源包。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学习内容、随时随地的学习网络、反复播放的学习形式,而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2.2微课的创新性
根据微课定义,归纳出微课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多样、交互性强等特征,它突破了乏味冗长的课堂教学实录和静态课件的弊端,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特别适合网络时代下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组织形式,结合“翻转课堂”理念,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巨大创新。其优越性体现在:1)微课一般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主题突出,既有利于替代教师的多次讲解,也可实现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与学;2)微课播放时间短,一般5~15分钟,符合数字原住民的注意力规律和认知特点;3)微课综合了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优越性,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可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4)具有强大交互和反馈功能的信息技术微课,能够更好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尤其是测验类微课能够极大改善当前操作技能评价的弊端。
3信息技术微课的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有基础知识类、操作技能类、综合作品类等方面,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发不同类型的微课。类型多样的微课,配合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不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活动,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打造全方位的学习空间。
3.1作为学生课前的预习材料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语数外等主课,它以操作为主,课时少,如果没有提前预习,学生很难跟上进度。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以微课的形式,给出每节课的学习清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需求来学习,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3.2作为教师课堂中重难点讲解的帮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教师可以把操作中的重难点录制下来,做成微课,通过极域电子教室或是其他平台分发给学生。通过微课开展学习,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和学习深度,重难点可以反复学习微课,或请教老师和同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辅导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吃不饱”和“吃撑了”的弊端。
3.3作为学生课后巩固提升的重要资源
信息技术课每周一次,即使学生课堂上完成了相应的操作,没有复习巩固,间隔一周,很容易遗忘。信息技术练习型微课可以起到对所学操作技能的巩固和提升作用。操作技能考核一直是制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难题。教师利用相关软件制作微型考核题,尤其是带有反馈机制的信息技术练习型和测验型微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学生通过不断地操作练习,达到巩固其操作技能并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目的。
4结束语
微课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迅速在国内走红,各大研究机构和学校的学者纷纷展开关于微课的研究和实践。毋庸置疑,运用微课,一方面可减轻教师辅导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不同水平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更符合当前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规律和学习特点,为解决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契机。针对当前的微课热,王竹立老师评论说:“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众多一线教师的微课教学实践表明,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作者:张小艳 吕景东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一、化难为易
在教初一第二册《探求文明古国的瑰宝——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这一课时,学生普遍对各种工艺美术的形成理解比较模糊,而陶瓷工艺之类,而美术教师又不太可能取各种陶瓷作品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于是,为了让学生能比书上更多地了解陶瓷这一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形式,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介绍各种陶瓷和瓷器,再比较各种陶器和瓷器之间造型和装饰风格的不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各种陶瓷的特点。又如,在《写生,变化与构成》这一课时,为了解决单独纹样的组织形式和设计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单独纹样的设计,如通过自然形、基本形等不同的方法,设计单独纹样,把不同骨式的纹样变化一一用不同的纹样进行填充,这样既降低了教学难度,让学生能够“跳起来摘桃子”,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消除畏惧心理,增加他们对美术学习的自觉性。可见,信息技术这一辅助手段,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在很短的课堂上给了学生大容量的教学内容,既形象生动,又喜闻乐见。
二、化繁为简
信息技术所展现出来的的画面清晰、简明,且声音、文字、图像等同时出现,便于学生反复观察,循环学习,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可能。如第四册中有《驾驭光和色的彩轮——装饰色彩的调配和运用》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色彩的三要素及色彩的对比和调和。教学时,教师就可做些不同色彩的图片,从复习“原色、间色、复色”开始,利用几个色片的重叠,让学生回忆起间色与复色的概念。如把红色与黄色片靠近渐渐移动重叠产生的橙色即为间色。而在讲述色彩纯度对比时,教师可以制作几张中间圆形空白的不同色卡,分别重叠比较不同色对比下的纯度变化。必要时还可以请两位学生上台来,让他们拿水彩笔快速试画、调色,比较色彩调和的效果。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美术的教学步骤分解成简单的教学元素,分解成简单易懂的教学组成部分,化繁为简地帮助学生模仿学习,分层掌握,提高能力。另外,美术课不同于别的科目的原因就在于能够运用投影放大实物影像,便于学生观察,同时也可通过动手,在做做、画画、折折叠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但现在大多数的学校仍是大班教学,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根本无法对每个学生做到示范细节的深入,所以常常是一味地让学生临摹,放弃了写生创作等一些生动而直观的方法。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示范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如初中第二册有《形块的分割与构成》这一课,主要讲解七巧板的分割与构成,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往往不可能把一些剪好的或拼贴好的形状都放在手中让学生看,这样既费时而且视觉效果不佳。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把每一种示范过程都体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思考,然后动手操作。这样做远比教师生硬的讲解好得多。
三、化闷为畅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些课需要平时积累素材,然后用生动的画面去激励、启迪学生。如上第四册《扎染工艺》这一课时,美术教师可把一些电视中介绍扎染工艺的内容录下来,在课堂放映出来,这样的做法远比平淡的描述生动、充实。又如,上欣赏课《线的艺术、光的韵律》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录像内容的介绍,详尽地了解作品的内容与内涵,更好地欣赏到一些精彩的细节,把沉闷的阐述转为视听结合的欣赏过程。
四、化苦为乐
信息技术媒体不但能展示物体的形状,还能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播放优美的音乐,在美术课上给学生美的享受,陶冶他们的情操。在利用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课题、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乐曲。如学习素描时,可放些抒情的钢琴曲;画水彩画创作时,可放一些柔美的乡村情调的萨克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寻找答案。
五、结语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是学生的电子教师,合理巧妙地运用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声音、图像、文字同时展现的特点,将美术教学的内容化整为零,化繁为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作者:吴飞 单位:甘肃省陇西县德兴学区
一、重视学生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早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掌握了初步信息技术技能;而有些学生则在进入初中后才首次接触信息技术。所以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认知基础、个性品质和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症下药地组织教学。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类型一般可分为全优型、认真型、松散型和全劣型。认真型学生在学习方面十分刻苦,但喜好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学习成绩跟不上;松散型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但学风不够踏实,知识基础不够扎实,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稳定;全优型和全劣型则是两个极端。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要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促使松散型学生夯实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基础;为认真型学生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全优型学生再接再厉;督促全劣型学生端正思想,改进态度,上课要认真听讲,必要时还要给全劣型学生“开小灶”,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学,力求促进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技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二、构建“学习方法资源包”,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技术,个中所包含的知识日新月异,称其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教师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远比将具体信息技术知识传授给他们来得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化教学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基础,确定自己的学习兴趣,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探索新知识和技能。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精加工学习策略巩固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这是通过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以此增添新信息的意义,使新信息更容易理解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将笔记策略传授给学生,即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堂上记笔记,以便课后复习。教师要告诉学生记笔记时应该用尽可能少的字表达尽可能多的重要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话概括新信息,这样可以使学习材料变得尤为有意义,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平时,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方法的资源包,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逐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三、采用分层次教学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尽相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好”的现象。如此,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即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将他们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各层次学生安排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于好学生,可以安排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促使他们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对于“中、差”两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高于他们的现有水平,使学生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效果。当这两个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加大表扬力度,以此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满足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再接再厉,再创成绩。
四、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号召教学过程落实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所以教师必须采取适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新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新时代,个性化教育将成为教育界的主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综合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宝军 单位: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就是运用声音、文字、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地理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简化课堂教学环节,开展针对教学目标的合理教学,从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多媒体、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高中地理老师一般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来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前,预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当老师讲解完课堂知识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答疑解惑,学生明白课堂教学知识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营造教学意境来引导学生分析、提高和掌握。期间,教师对于互动讨论过程全程掌控,而学生也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完成知识点的熟悉和掌握。比如,运用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课堂讲解、背景视频和配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主题解说来介绍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背景视频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深入浅出地了解,最后通过配乐来烘托课堂教学氛围,深化课堂教学主题,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二、运用GIS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GIS全称为地理信息系统,起源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融合了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种应用科学,成为了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前沿科学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非常突出的先天优势,其地理数据编辑和存储能够反映地理学科的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利用GIS数据时必须熟练,课堂教学前必须反复练习。教师在运用GIS软件辅助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点和意见反馈,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拓展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协助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技术的丰富性、互动性和广泛性,适时地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地理空间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置网络教学模式的时候,不能简单将学生推向网络就不管不问了,教师应该围绕同一个教学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设置,合理安排网络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首先在课前准备和完善一个与当前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主题,根据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学习主题划分成不同的版块,最后完善学生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学生在登陆网络环境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进行了解和互动,学生也应该将不懂的问题及时通过通讯工具和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应该有序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教育信息化改革已经逐渐推向深入,此时,基于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由于其结合了教学模式创新的需要,研究和深化了地理教学模式,对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具有深远影响而被广泛应用。我们的高中地理老师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将其深入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充分掌握地理课堂知识,培养出一个合格的高中生。
作者:宋士科 单位:鱼台县第二中学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给高中政治教学带来的影响
1.有利影响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必要前提。高中政治包含大量的抽象理论概念,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层出不穷,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手段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设置情境等,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丰富课堂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将信息技术运用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能够大量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特别是在上复习课时,由于政治学科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复习时需要整合成知识结构网,单靠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和讲解很难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复习。使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点罗列整理,并利用其内在联系、相关原理和典型例题等构建放射型知识树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改变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结合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主,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进行章节复习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合作探讨会”的环节,把前一阶段所学过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提出来,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用课件展示重难点和参考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不利影响
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忽视了教师本该起到的主导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沟通和情感交流,如果课堂上信息技术运用过多,就会使学生成为纯粹的“观众”,还有可能偏离本来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政治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具体措施
1.运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政治学科是一门思想性、社会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高中政治的信息量庞大、理论性强,学生的理解难度更大。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随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材料,在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融合社会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培养主观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财政与税收》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国家最新的燃油税改革政策作为材料,联合实际让学生分析油价上涨给经济带来的影响等。
2.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高效课堂。例如,在讲授《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章节时,可以采用互教互学的模式,教师先用课件出示材料(某家庭有闲置资产10万元,请为其选择一个合理的理财方案),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各项理财方式的利益和风险,最后每小组制定出一个理财方案,由教师逐一点评,并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电脑理财软件。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个理财项目,并能够开拓思维,使其学会制定理财计划。
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都需要更进一步提高。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网络搜索、网络资源筛选和整合等技能,还应该主动学习Flash动画、网页制作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独立完成建立师生交流平台、补充教学资源网等工作,提高自己的整体综合素质。
4.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高中政治学科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提前调查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围绕着教学内容搜集一些趣味性强的图画或者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为学生创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基础。例如,在讲授《我国的宗教政策》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搜集宗教的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各种宗教集会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回想自己所见过的宗教的特点,接着,演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宗教和邪教的不同点,并结合课件、视频和课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能为高中政治教学带来很多有利条件,如创设多媒体情境,改进教学手段等,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
作者:孙逢元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改革,逐渐确定了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体地位,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课堂的教学和互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物理知识.初中物理并不是一门简单易懂的课程,教师需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也要善于借助外力,来提高教学效率.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展示课本上所表达不出来的物理知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更加清晰地铭记所学知识.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方式比较新颖独特,能够提高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在较轻松的环境下主动探索物理知识,最终实现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适当借助信息技术,直观表达物理知识
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才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很容易对物理产生一定的厌烦和恐惧心理,认为物理枯燥或者是不好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参考教材上的内容和自己的讲义来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在听课时往往容易走神.而且初中物理课本上,有很多物理原理和物理现象需要学生去牢记,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口头表述来让学生原封不动的接收到脑子里面.其实,很多学生并没有明白这些物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物理原理的具体内涵,因此就不能清晰地掌握所学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来向学生播放需要讲解的内容.例如,在讲“升华、凝华”时,教师可以播放这个现象形成的过程.学生透过眼睛,直接看到升华是如何产生的,就会对产生这一现象的物理原理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这个时候,只需要教师稍微引导一下,学生就能够掌握、了解这个知识点.同时,学生也会因为大自然的奇妙无穷而感到兴奋,从而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在备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搜索需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地看到物理现象的产生,感受到物理的神奇与伟大,最后在教师的阐述下掌握物理原理.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了物理知识,记住了物理现象产生的依据,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每次都要死记硬背物理原理,但还是搞不清楚其真正实质.
2.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模拟物理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不容易被掌握的难点和重点,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和锻炼.但是很多学校因为实验器材不足或者迫于各种考试的压力,而减少甚至取消了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时间.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就无法全面了解课本上所讲述的内容,对物理实验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操作事项也比较陌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来.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实验原理和物理知识,从而对物理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
3.巧妙利用信息技术,增加物理教学互动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教师的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就算有物理问题也不能马上得到教师的帮助.在下课后,可能因为教师不在办公室,也可能因为上一节课的拖堂,导致学生的物理问题耽误了很久,也没能找到教师进行答题解惑.有的学生因为脑子里塞了一个问题,就容易影响其在其他课堂上的表现,走神或是无心听讲,注意力无法集中.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上网、爱玩QQ的特点,在网络上建立班级物理学习群,当一个学生有不懂的物理知识时,就可以到群里面寻求帮助,对这个知识点掌握了的学生,就可以进行讲解.当学生都不会的时候,就要自由发挥,集思广益,共同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果.当所有学生都无法解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得出准确答案.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学习群里面定期一些物理练习题,让学生勤加练习,巩固所学物理知识.
三、结语
总之,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为全面、直观地看清楚物理现象的产生过程,从而轻松掌握物理原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能够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物理知识,在和教师的沟通中,解决自己不会的难点、疑点,掌握物理知识,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作者;曹翠莲 单位:江苏启东市长江中学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激发学习兴趣,创造学习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共存,内容充实丰富,形象生动,这样往往能够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距离学生很远的、他们不熟悉的教学内容拉近和学生现有水平的距离,更好地、简化地使学生来了解相关知识,从而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这样不但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这样就能够非常好地来提升中职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六国论》,作者借六国以赂求和最终灭亡的史实来讽刺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内容涉及较广,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将七国之间的复杂局面和北宋与周边列国对峙的形势以及像苏洵一样的中国古代爱国文人们心系国家的胸怀等内容合理地组合起来。如此,学生便可轻松而又清晰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学习过程,除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之外,还有就是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不断提高。从语文教材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发现美、体会美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靠的是一支粉笔、一面黑板、一张嘴,这样抽象的满堂灌的模式很容易使学生疲劳,也难以落实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利用相关的文字、图片、漫画、视频……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需要学习和感知的内容,为学生审美创造条件。如在教学《琵琶行》一课时,可以先播放抑郁忧怨的琵琶曲,用幻灯片推出皎洁的月色、浩淼的江水、瑟瑟的秋风、凋落的枫叶等画面。忧伤的乐曲,凄清的画面顿时将学生引入低沉的氛围中,为理解文本奠定了情感基调。诗中描写音乐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堪称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典范。学生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陶醉在美妙的情境氛围中。
(三)挖掘潜藏情感,把握文本主题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中大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它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且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多运用语言、手势来引发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但往往效果欠佳。由于受年龄、文化基础及阅历的限制,中职学生凭借现有的文学欣赏能力难以深刻理解过去的生活或情感。假如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便会顺利解决这一难题。如在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先播放散文《荷塘月色》的朗诵带。随着“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周围”等一幅幅直观、形象画面的展示,学生如身临其境,无需教师多讲,学生就可深刻感受文章的索淡朦胧与和谐宁静。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注意点
(一)全面理解,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只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和技术支持,这些新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和环境,现代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地发挥作用,它只有在现代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下,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时代精神,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简单生硬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嫁接于传统教学中,不仅不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反而会成为强化传统教学模式的工具,这就要求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正确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合理运用,提高辅助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是目的。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合理原则:即根据中职学生基础、教学时机及教学内容实际来运用。语文学习是一个反复阅读、不断积累与内化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代替不了学生“内化”的过程。部分教师简单地将课件作为“书本和黑板”的搬家,自己成为单纯的电脑操作员,师生间富有情趣的交流变为人和电脑间毫无情感的交流,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阻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正确认识,处理两种关系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声情融汇、形象直观等优势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当然,传统教学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如教师漂亮的字迹、美观的板书、声情并茂的朗诵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无疑也是对学生美的熏陶。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把两者相互补充才能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教育现代化的到来对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乘着现代信息技术这列高铁,迎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深入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化组合的规律和途径,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中职语文教学激流勇进。
作者:张本军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张渚中等专业学校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也可以说,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并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学习数学.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不够的,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为教学创设丰富的情境,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促进教学的发展.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效学习其中的难点内容.如,在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现场演示,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四边形,进行相关操作,使学生直观上看到得到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在教师进行演示之后,可以具体某一个四边形,利用几何画板再次进行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拖着四边形一个顶点在平面内缓慢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的形状与对角线的变化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测算长度及角度的功能测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两对角线夹角度数对于四边形形状的影响.在情境展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理解证明此观点(略).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现场演示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的抽象性是很强的,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内容演示给学生,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将教学内容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通过生动的演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理解,抽象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如果教师利用计算机和几何画板中的软件,在大屏幕中作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学生能够理解有关概念.同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显著.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多种物体,利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可以把相关内容制成演示文稿:使画面在舒缓的音乐中徐徐展开,如蓝天中展翅飞翔的飞机、蓝天白云下的埃菲尔铁塔、车水马龙中承载的杨浦大桥等画面.通过画面,学生可以有效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认识到其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在动听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与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热情也能被调动起来.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进行自学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才会不断地追求新知,不断探索,获得发展,而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自学的价值,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作答,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上网查资料的方式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要使学生把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作为学习的常态,作为学习方式创新的一大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手段,认识网络的价值,使学生自觉利用网络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效掌握有关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廖伟环 单位:广东深圳市罗湖区笋岗中学
一、三环六步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的要求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创造性强,具有鲜明的时展特征的课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关键。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加工传递并表达信息,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终极目标。我校的三环六步教学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凡能让学生自学的内容,尽可能让学生自学;其次是提倡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共同提高。这一理念与信息技术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三环六步教学法既是基于我校学情的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也是适合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和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三环六步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我以黑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六课《Windows7的磁盘维护》为例,谈谈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1.课前环节(预习)
在课前我仔细研读、分析教材,设计好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并根据本课内容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设计A、B两个思考题,同时要求学生登录教学网站、阅读资料、回答思考题,使他们认识到磁盘维护和清理的重要性。
2.课中环节(学习)
(1)导入新课,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利用Windows7自带的系统工具中的磁盘清理程序对磁盘分区进行清理。②利用系统工具中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磁盘分区进行磁盘碎片清理。
(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遇到疑难问题与同组同学研讨共同解决。教师巡视,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3)练测拓展、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先完成两个任务“利用磁盘清理工具对其他分区进行磁盘清理”以及“利用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各个分区进行磁盘碎片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磁盘碎片整理。最终明确“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好先进行“磁盘清理”。
(4)展示评价,达成目标。
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对各自的思考进行总结,明确收获与问题。
3.课后环节(跟踪记录)
(1)填写好上机记录。
(2)完成导学案。
三、三环六步教学法的成效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最初使用三环六步教学法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些不适应。以前上课时总是教师先用大屏幕讲解和示范,对重点和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反复强调和演示,然后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操作。虽然课堂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少走了很多“弯路”,但是学生始终处于简单的模仿和识记这样低层次的阶段,这样的课堂,教师只注重了怎样教,却没注重怎样启发学生思考和自主探索,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培养。用三环六步教学法改革课堂教学后,最开始我坚持A、B级任务和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C、D级任务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自己解决的就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就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解决。到后来,学生再遇到难题甚至不再找老师,直接去请教班级里的“电脑大虾”,这种“大虾”帮“小虾”的风气已获得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被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开发、激活学生的潜能等更深层的问题。
作者:惠领军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育才中学
一、指导组织好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简单地说就是把学生按照学习要求分组归类,形成合作小组。我的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不同学习内容的需要、性格特征的不同、能力水平的强弱、学习兴趣的差异等组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以三五人为宜,在分组的同时要注意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搭配。或者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管是以哪种方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基本原则都是小组成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如教学《制作电子板报》一课时,在完成“制作电子板报”这个任务中,可以这样分组:把美术基础好的,色彩感知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合理分配到每个学习小组中,这样的分组既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和平等竞争的环境,又激起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为了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有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基本上都用上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那么是否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呢?不是的。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等方面确定是否选择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做到有目的,有重点,避免盲目,流于形式,以收到最佳教学效果。如果只是为了用而用,盲目选择小组合作学习,则不但会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反而得不偿失。如我在教学《逛海西,排游记》一课时,在前面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插入艺术字、文本框、设置文字格式及调整版面编辑游记等内容,在巩固阶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知识,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任务:运用“竖排文本框”为学校制作一副标语。又如教学《从剪贴画里找朋友》一课中的“插入剪贴画”时,我先示范,让学生在自主练习后,知道怎么插入剪贴画,随即出示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读懂书本上的内容和插图,探究剪贴画库中各选项的作用。
三、根据教学时机确定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自由性较强。那么在教学中该什么时候使用这种学习方式呢?必须选好使用的时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质疑,对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才有必要合作,改用小组合作学习;或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点出现分歧、可能有多样的思路时,探讨就有价值,这时可以使用小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课堂气氛等方面,选择有利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教学“插入艺术字”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创设小记者采访的情境,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漂亮的艺术字和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看到这些漂亮的字,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学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怎样插入艺术字,并在全班汇报。汇报时根据“自己学会什么就汇报什么,比比哪组同学的方法更独特”进行。这样,教室里就呈现出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热烈交流的场面,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在如何解决问题上。通过适时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会怎样插入艺术字。
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评价激励作用
学习后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作用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评价,突破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单一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方式呈现出几种评价有机结合、多维交叉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优劣,关键取决于能否用好评价机制。进行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己,自我激励和促进,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可以采用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组内成员的互评和组与组之间的评价等方式。而且教师的评价要注重科学评定小组合作的成果,而不是侧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要肯定学生个体所在小组的集体表现,注意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如教学《修补数码相片》一课时,整个教学过程我分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学习新知;并在设计任务时,把教学目标安排到三个具体的任务中,第一是选择相片;第二是插入来自文件的相片;第三是旋转、裁剪相片。执行第一和第二个任务时,由学生独立探索完成。在完成第三个任务时,则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个人特长。第三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第四环节:评价反馈,形成知识;在评价反馈上,我注重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并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同时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对自己充满信心。
作者:陈火德 单位:连城县李彭中心小学
1处理好初中思想品德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一种直抵学生灵魂深处的教育,所以传统教学的说教、说服、说理等教育手段仍占有很大比重,这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引入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要选准整合点,抓住整合切入时机,让抽象的概念和枯燥乏味的原理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下变得灵动和活泼,引导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感悟、体验知识,掌握内涵,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成熟和健康成长。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在讲解有关的法律条文或法律规定时,就比较适用于传统教学的讲授,这样的直面的讲授更体现法律的严谨和公正,也有助于免除其他干扰,不遗漏法律任何细节。当然在此基础上,初中政治教师也可以应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一个财产所有权层级逻辑关系思维图,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财产所有权等相关法律条文。针对本课的教学案例,就可以充分发挥Flash动画软件的优势,把有关财产所有权的案例图片做成一个个小情节动画,让学生更清楚地分析案例的来龙去脉和案例所隐含的细节,帮助学生了解公民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要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的权利,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合理处理好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相辅相成,才是更好地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服务,全面提升学生政治综合素养。
2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效果不仅是与教师的教学相关联的,还需要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首先,信息技术整合的资源可以通过初中政治教师收集整理、加工处理,最终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形式出现。这种课件形式可以是单机版的,也可以是网络版的,不论哪种信息技术整合形式,都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面对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整合平台而得心应手地辅助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否则,思想品德教师操作能力弱,只能望“机”兴叹、望“图”兴叹,感到无所适从。其次,作为思想品德课堂的主体,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乃至家里更自由的大整合观下的自学环境下,都需要学生能够搜索、下载、分类、整理、筛选、处理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这些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也正是现代新一代学生的必备基本信息素养。否则,没有学生的配合,即使再精彩的思想品德课也是独角戏,会留遗憾。最后,在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整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整合效率,共同提升整合资源的辅助效果。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要做好配合,这样才能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且毫无刻意表现之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
3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拓展思想品德教学空间
初中思想品德是对学生的终身心理、道德的教育,仅限于教学课堂上的信息资源呈现和辅助,不足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深化课堂知识并灵活应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挖掘相关联的知识案例,丰富所学思想品德知识内容。同时,教师也要提供灵活多变的网络资源或平台,让师生、生生在开放、绿色的网络学习教育空间里畅所欲言,让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师生交流变成情感沟通和心灵交流,有效拓展思想品德的学习空间,大大提升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教师可以留一个财产纠纷的案例作业,让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如QQ群里交流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询财产所有权的相关知识,拓展一下思索角度和案例分析思路,带着对相应法律条文的疑问在百度里查询获得解答。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不断辩论和观点同化,逐步形成一致的案例分析结论,这也达到了课后信息技术整合空间的教育教学效果。其实,这种形式的网络学习研讨教育空间,已经广泛应用到各学科的课后网络学习教研中,笔者也深深感受到这种信息技术整合形式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这种课后的网络学习活动,这对于提展学生知识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有知识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和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力,增强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4巧妙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弥补学生生活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很多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示范、模拟作用,可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情融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品德活动当中,受到深刻教育,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精典案例,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证人等,进行一堂“模拟法庭课”。这其中有很多环节都需要多媒体课件及时呈现新的案例审判提示和下一步的辩论“机关”,让学生由刚开始的思路不明确、条理不清晰到表达流利、辩论激烈,犹如身临其境般体验财产所有权案例的背景原因和结论,掌握此类法律条文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财产继承权,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尊重别人的权利,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既要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结语
总之,这节活动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冯同云 石传刚 单位:邹城市石墙中学
一、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
在传统课堂中教学中教师才是权威、主角,居高临下,具有绝对的威信。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让很多学生都在心里面畏惧教师,也正是因此,学生不愿意与老师进行过多的交流。但是在新课标中要求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引导、指导的作用。所以就必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让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发展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和学习合作伙伴。固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以此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却不能够忽视教师的作用。所以应该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和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交流。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流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清晰牢固、想象更加丰富广阔,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培养。
(二)将游戏带入课堂之中
游戏有利于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由于大多数的游戏都是需要多人参加的活动,学生在做游戏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广泛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全局意识。学生都比较好动、好玩,特别是有的学生喜欢各种游戏。正因为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为避免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融入到游戏之中,让学生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学习知识。而且教师也可以引进一些趣味比较浓厚的电脑游戏到课堂中。例如鼠标键盘的操作、程序设计等,教师都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特征。主动性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在开展创新思维的时候,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对于学生来说主要表现为强烈地好奇心、求知欲、浓厚的兴趣等等。信息技术课应该利用其现有的条件来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信息技术课的“组合性、可扩充性”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在解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方法,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创新思维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限于只找到一种,它愿意找到多种多样的办法,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这就是思维的发散性。信息技术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信息技术课为我们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它可组合性、可扩充性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拍即合,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可自由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也正是在各种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仅仅知识在信息技术课中有用,对于学生学好其它课程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来说,除了一些基础知识外就是一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的知识,所以必须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达到好的效果。例如选择“半成品”教学方法。“半成品”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利用没有完全完成的实例,交给学生让其根据自己所学进行进一步的创作。半成品,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果(成品)的一种技术“留白”,补充这些留白就是进行“再加工”,在形成“成品”中开展教与学,从而体现出技术点的功能与意义,这样能更有针对性地以信息需求为线索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例如在讲解声音对动画的作用时,提前准备好几个没有声音的动画源程序,在教学的过程中讲解到声音的引入、编辑、控制、搭配等“方法”环节时过程中逐渐的,立刻调用“半成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操作补充并完善动画。这样既能够保持事例动画的生动性、真实性,又能够突出声效处理的功能、意义和关键的操作方法。同时为学生准备一些“半成品”给学生进行练习。“半成品”教学法对新接触到这些知识的学生来说十分的适用。
二、结语
掌握好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课改的深入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将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等作为提供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而且很多教师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很多传统的观点也需要时间去慢慢的改变。所以很多方法都需要长久的坚持才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