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培训论文

时间:2022-04-11 05:20: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职业学校培训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培训专业化:加快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摘要:教师培训作为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需要进行系统性设计和创新。江苏作为职业教育大省,注重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改革,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制度保障,加强经费投入,“十二五”期间取得了良好成效。受限于主客观因素和形势变化,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教师培训专业化还需要在培训模式、激励措施、管理方式、深化内涵等方面改进提升。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化

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颁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苏教师〔2012〕35号)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江苏围绕全省师资建设,特别是职业院校师资建设重点工作,全面规划和统筹国培、省培等项目任务,合理安排各项目培训计划,科学优化项目培训内容与方式,狠抓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成效。

一、“十二五”江苏推进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化的背景及主要成绩

职业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素质提升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总体而言,“十二五”期间江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然面临着“量缺”和“质低”的问题。全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生师比远远超出教育部规定的20∶1左右的标准,个别学校生师比高达27、28∶1,部分专业甚至超过30∶1。2011年,全省308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92.46万人,但专业教师数仅为4.4万人,难以较好地满足常规教学和管理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大量教师难以适应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一方面,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艺,其共同不足是缺乏企业背景和经历,不具备“双师”素质。

针对现状,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文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和兼职教师聘用政策,着力加强职业学校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适应职业教育稳定规模的要求,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根据省级教育、人事部门统一部署,市、县根据省定编制标准,明确地方职业学校教师编制,解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二是满足职业教育教学提高的要求,明确职业学校教师素质要求。2012年起,省教育厅先后制定各大类主要专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了“双师型”教师认证和职称评审制度;开通中职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标准和五年制高职校名师标准并组织开展了评选。同时,注重加强中职教师的师德建设,完善师德规范,严格考核管理。三是加快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及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和建立“产教结合、研训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新模式。2012年,成立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打造教师培训发展新平台。中心以“服务行政、统筹资源、优化管理、发展教师”为理念,坚持“打造公共项目、开发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的定位,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能。在全面落实国培计划,完成专业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等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每年度组织完成近7000人的省级面授培训。各培训基地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品类,提高培训质量。各地从地方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国培、省培未能普及到的专业或类别培训。

五年间,江苏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4171人,组织完成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3967人。其中,出国研修101人,骨干校长及相关培训374人,专业带头人培训172人,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1846人,青年教师企业实践581人。

组织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省级培训26759人,年均超过5300人。其中,出国研修1500余人,新课程/专业带头人培训5809人,骨干教师培训5052人,技能竞赛专题培训4638人,管理者培训3975人,其他专项培训2810人;另外,教师网络培训2975人。

二、“十二五”江苏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提出的重点支持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要求,积极构建国培、省培、市培和校培联动机制,积极调动和统筹各方力量,指导各培训基地强化重点和特色项目建设,加强培训前、中、后的全程管理,着力于实现全省中职教师培训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优化培训项目安排

全省教师培训项目在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要求和任务的基础上,突出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安排年度教师培训项目和计划,遵从“服务教育行政中心工作,破解课程教学改革现实难题,满足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基本指导思想,按照从“校培、市培再到省培、国培”的培训项目顶层设计思路,科学规划设计,坚持“按专业、分类别”逐级提升培训层次。特别是,在各项目中贯彻、突出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落实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引导广大教师逐步建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建立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以此构建教师培养、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各年度职业学校教师主要包括出国研修、集中式基地培训、网络培训等形式的9大类、180余项培训。其中,国家级培训3类、111项,达750余人;省级集中培训6类、70项,达6600余人;省级网络培训近3000人。尤其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进展,设置了“指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及教学模式改革研训”,加大了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团委书记等对象的培训力度;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及适应教育部关于在大中专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要求,设置创业教育指导与管理者培训等。2015年首次实施网络培训,共开设9门课程,上半年和下半年分两期共培训2975人次,经考核,培训合格率达99%,培训反响较好。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培训项目实施和管理规范化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各环节有章可循,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整体水平、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重要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对教师培训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出台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中职校新入职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优秀项目、优秀个人、优秀单位评选管理办法》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政策文件,严格机构遴选、项目准入、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要求,强调把考核验收作为强化培训效果的重要抓手,保证培训工作高效稳妥推进,着力推进教师培训组织、实施、考核等规范化、科学化,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求各院校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师培训规划及教师培训制度,重视制度建设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教师培训中心成立由行业、企业、示范职业院校、本科院校、科研机构、行政部门等专家组成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充分利用和发挥各有关单位专家优势,围绕培训需求、项目设置、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持续优化。为确保培训项目的落实到位,省教育厅、培训中心多次召开由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专家、高等职业学院和大市职教师资培训负责人、培训项目负责人等参加的专家联席会,充分听取专家们的咨询意见;组织进行严格的省培项目基地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三)实施过程监控,强化教师培训的质量改进

教师培训中心着力完善国培、省培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制度、考勤考核制度和督导问责制。在省教育厅师资处领导下,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部分专家分批次对省培、国培项目基地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调研与评估。在培训项目开班前,组织国家级、省级培训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参加培训者培训班,加强对高职教师培训工作的认识,明确培训任务和职责;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参加座谈会、随堂听课、问卷调查、电话随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项目的质量监控。近三年来,完成全部项目的学员满意度问卷测评以及培训过程资料收集、整理;组织项目基地分项目类型进行了多次专题总结与评估,完善学员培训过程管理要求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协议等规范;加强基地管理,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分年度针对培训项目、课程内容、学习形式、师资水平等方面开展中期巡视和结业检查等,实施国培学员培训结业考核,并进行国培成效调查和反馈。针对国培、省培项目,综合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经省教育行政部门同意,进行了省培优秀学员、省优秀培训项目、优秀培训管理者的评选、总结与表彰。

教师培训中心在项目实施前深入调研,编制年度培训计划,要求全省职业学校通过《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平台》填报年度教师培训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和教育部任务指标安排年度培训任务;在项目评选中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制,严格项目评审,遴选高质量、符合高职教师需求的项目施训。建设并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从学员报名管理到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再到项目评估与结果管理等,利用信息系统落实和强化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着力推进以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管理系统为信息纽带,构建连接地方管理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基地的服务管理体系,加强信息的横向沟通,增进基地与地方管理部门、中职学校以及教师的互动,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整合优势,推进培训专家库建设、学员网络评价、管理数据分析等工作。

(四)创新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培训实际成效

我省对于以讲授型为主和以实践型为主的培训进行分类管理,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参训教师的培训体验,革新培训手段和模式,积极探索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分组交流和自我研修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方式,采取分阶段、模块化培训课程,分为集中授课、小组在线研修和个人自主研修等,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鼓励培训单位开发网络培训课程,开展网络研修。教师培训中心重点根据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自2014年立项先后投入近200万元通过自主开发的方式,开设了语文、数学、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以及班主任等“8+1”门、共计近千学时的网络教师培训,不仅创新了培训形式,为广大教师参与培训提供更多机会,创造在岗学习的便利条件,而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互动和反馈,有效控制学习和作业进度,提高过程监控成效。

教师培训中心重点对由省级部门负责实施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进行了改进、论证,先后组织近50家企业完成了5个年度近60个专业共计近1000人的企业实践培训。根据确保专业对口、突出专业优势的原则,为每个企业配对了牵头院校,由院校、企业共同拟定培训方案,分段组织实施,并强化项目、任务在教师实践培训中的引领作用;严格学员考勤和纪律,及时处置突发情况,确保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其中,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阴人民医院承担的“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对所探索的“三三三”研训模式进一步深化,不仅构建了校―企―校多方联动的机制,而且形成了一批文本、图片、视频以及微课等资源,初步实现了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充分结合,为探索产教融合式教师培训和学习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该项目成果获得省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二等奖。

(五)完善保障体系,确保教师培训项目有效运行

教师发展是办好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省教育、财政等部门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等方面形成了制度保障。我省将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全省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省财政安排了O钭式稹F渲校自2011年起省财政每年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在中央财政资金外分别按照0.9万元/人和1.8万元/人予以省财政补贴,每年度资助金额达到800余万元;每年单列省级培训专项资金近1500余万元。同时,建立市、县、校分级投入、分层实施的多级培训体系,为广大教师创造了更多学习和发展机会。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项目管理制度,在项目设计、项目申报、培训形式、管理责任、项目评价等环节明确具体要求和措施。在项目设计方面,以“双师型”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的提升为重点,提出明确学习任务;在项目申报方面,探索申报、审批制,由符合项目要求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自主申报;在培训形式方面,推进集中授课、企业实践、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专家引领、小组研修、互动交流,体现多样、开放、灵活的特点,以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诉求;在管理责任方面,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培训中心开发了专门用于全省教师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江苏省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于“江苏教师教育网”,完成了全省中职教师全部信息的入库以及省培网上报名、管理工作。

(六)推进督查考核,构建教师培训项目评价机制

教师培训中心注重加强培训成果总结和问题改进,每年度组织培训基地等有关单位编写《年度教师培训工作总结汇编》《教师培训简报》《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报告》,组织编写《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年度规划》。2015年下半年,省教育厅成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项调研小组,深入高职院校、承担培训任务高校以及行业企业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专项调研。调研小组主要采取专题座谈会、个人访谈、网络信息反馈等多种形式就“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成效与问题、“十三五”培训需求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广泛听取意见,初步形成《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报告》和《初步方案报告》。

在项目评价方面,采取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办法,通过过程抽查、查阅材料、问卷调查、学员访谈、专家评议等方式,建立质量监测和反馈机制。在国培、省培项目的质量与成效方面,无论是从对项目执行情况的专项督查、调研座谈会以及中期成果汇报,还是从中职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学员满意度测评调查来看,所有项目计划落实和组织实施的总体情况良好。近年来,省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8%;国家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0%。各培训基地高度重视,组织严密,管理规范,从课程设计、报名管理、考勤制度、师资配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达到《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取得良好成效。“江苏教师教育网/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中的学员满意度测评的“参培率、参评率和好评率”等三项综合考评指标均超过95%。

三、江苏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培训单位高度重视,组织管理规范,在课程设计、学员管理、师资配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逐年改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第一,培训工作的计划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是国家、省、市、校虽然建成了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基本框架和网络,但分层培训的定位、分工有待加强统筹规划和设计。二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平衡。“学校发展教师、校长成就教师”的理念未能形成普遍共识,在执行培训计划上各地的执行力度表现不一。三是学校普遍缺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突出地表现在对教师派遣缺少统筹规划,对教师参训要达成的目标并不清晰。第二,培训工作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国培、省培计划与市、县、学校的教师培养培训及日常工作安排未能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学校对派遣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资格把关不严。二是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及其实施对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发展需求的有效关注还需进一步提高,需要进行科学改进和优化。三是培训形式相对传统、单一,师资和教学资源不够多元化,有待强化整合企业资源。第三,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是培训管理的系统性制度和相关政策亟待完善,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保障制度和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二是亟需制定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教师教育培训制度,缺乏适应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要求和推进培训工作创新的有效制度基础。三是对培训基地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成效评价、信息反馈和改进措施等还不完善。第四,培训工作的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改进。一是教师培训总体上在内容模块化、管理规范化等方面程度还不高,亟待健全培训工作手册等标准化制度文件。二是培训的学员评价和效能考核尚不健全,教师岗位的后续培养与工作衔接有待完善。三是教师培训的数字资源还很缺乏,培训管理信息化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加快培训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完善教师学习电子档案。

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教师队伍建设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以教师培养培训为核心的教师成长体系,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F代化,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教育变革的内在规律为指引,不断改进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

作者简介:曹鸿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3)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困惑与建议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校参与国培的积极性不高

“十二五”以来,教育部每年定期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国培及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培训(统称国培)。其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国培全程为12周,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全程为24周,均以连续不间断方式实施。在三级培训体系中国培的质量和效果一般优于省、市培,教师通常对国培很感兴趣,期望能够获得参培机会。然而在实际组织过程中“供过于求”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徐州市在每年的国培报名过程中,均会出现上级下达的指标报不满,省里压市里,市里压学校,“抓壮丁”的现象见怪不怪。本市某些职业学校甚至在国培报名中出现“有培训需求,但派不出人”的尴尬局面。但在,分配技能大赛、重点专业建设方面的培训指标时,却出现校长主动打招呼,抢指标的现象。

其实,国培派不出人是学校在衡量各种利弊的情况下作出的“最优决策”,并非教师个人意愿,也不是学校的唯一选择。这一方面说明学校没有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没有清醒意识到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下的中职校更注重面子工程,不注重内涵发展,忽视了教师培训的长久之效。由于国培是自上而下下达指标,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校不得不派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再加上3年不得重复报名的政策要求,普通教师参培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不少学校为了防止影响学校“关注”的工作,只派学校里非骨干教师参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精英不国培,国培非精英”的乱象。

(二)省级培训项目配置不够均衡

近年来,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省级培训均由各培训基地组织实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规模化培训。这种规模化培训降低了培训成本,扩大了教师受益面,有效推恿巳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省培是由各培训基地负责管理,虽然每年都要遴选培训基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部分项目几乎没有遴选的余地,往往长期固定培训基地。一方面,固定的培训基地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能够逐年提升培训质量。另一方面,“没有遴选的余地”说明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或高校中与该项目有关的专业开设较少,缺乏更多的优质基地可选。就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而言,这些专业教师配置数也远低于其他专业,每年只有部分学校有培训需求。然而,培训组织部门和基地都不想闲置培训资源,促成此类项目和其它项目一样年年开班,造成此类项目报名需求逐年下降,出现部分人员重复培训的现象。与此相反,有些项目需求量大,而培训供给不足,市培部门不得不加大市培规模弥补省培中的供给不足。这表明省级培训中各项目的需求不均衡,而省级培训部门在配置项目时,没能有效化解不均衡带来的矛盾。

进一步梳理省培报名情况不难发现,公共基础课和大专业(机电、计算机、财经商贸等)相关的学科教研类培训供不应求,管理类、部分技能训练类和小专业(旅游服务、汽车等)相关的培训供过于求。公共基础课教师群体庞大,培训需求远高于其他专业,但国培主要设置针对专业课教师的项目,所以省培成了基础课教师珍惜的机会。小专业教师配备不足是普遍现象,有些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开设热门专业,在没有或缺乏相关专业教师的条件下聘用兼职教师,配合公共课教师强行开设新专业,所以在培训时无师可派。通过调研了解到技能训练类的培训需求不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培训基地主要是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并非企业,项目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学校与教师缺乏兴趣;另一方面规模化培训理念引导的培训策略使一些项目缺乏针对性,如旅游服务类中导游和烹饪本不适合集中在一起,但是由于基地难找、参训人员不足,有时不得不合并成一个大项目,教师原本期望的培训成了“鸡肋”。江苏的中职教师省级培训项目每年都细化到80多个,有时更多。这些项目基本覆盖了全省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大类,但是却很难覆盖具体的二级专业门类,更不用说具体课程。中职专业门类较多,若让每年的培训都覆盖所有门类是不现实的,但若只针对易凑班的专业或者采取易于开班的大类专业培训,又很难促进中职教育结合地区产业,做精特色专业。与此相反,省培项目中管理类培训却分布过细,这些项目分类对教务教学、教科研、教师发展、学生管理、团委、财务、实训基地、示范校(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创业教育等部门负责人进行培训。不同的学校分工不一,以上项目均是学校的不同部门交叉负责,而且这些管理者也都是教师身份,也有专业发展需求,却因为参加了管理类培训不能参加其他培训。所以,在管理类培训中机械地将培训项目划分过细,让参培人员顾此失彼,既不利于管理者选择项目,也不利于他们综合能力提升。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利用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开展对外培训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如皋市政府重视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为目标,努力打造电子商务强市。然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制约如皋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试论如何利用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开展对外培训,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对外培训

一、如皋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近年来,如皋市政府重视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积极打造专业电商载体,强化各类配套。我市已有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个(如皋软件园),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个(花木大世界网);电子商务平台企业8家,包括花木大世界、长寿密码网、如皋商务信息网、“喵喵来了”、网友之家等自主开发平台;大型电子商务服务企业15家,其中顺丰速运计划在如皋建设总规模3500人的华东综合服务中心、携程建有1000人规模客服中心;电子商务应用企业22家,经营包括贵金属、花木盆景、长寿食品、蚕丝制品、服装鞋帽、手工艺品等多种产品。

2016年,为推动我市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政府以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为目标,以推进电子商务培训、创建、应用、平台建设等“四大工程”为抓手,全力实施电子商务“五大行动计划”,努力打造电子商务强市。

二、制约如皋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网店闲置,成为空壳,沦为摆设,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缺乏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网店工作人员要熟悉电脑操作,善于与人沟通交流,还要会英语及其他业务。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由于电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和缺乏开展电子商务的经验,我市许多中小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工作是政府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力抓手。为此,政府出台了《如皋市2016年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办法》,其中将培训工作作为重点,以电子商务培训为抓手,实施“千人培训计划”,并将我校列为电子商务培训基地。

三、电子商务培训现存问题分析

1.搞不清培养方向

现在有很多社会培训机构和学校都在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由于培训者本身缺乏电子商务的实战经验,好多都弄不清楚培养方向。主要有这几种不恰当的认识:一是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电脑+商务”,在教学上没有侧重点,认为把电脑和商务知识学好就可以了,没有把两者融合起来,学员在短期内什么都学一点,什么都不精通;二是认为电子商务等同于商务,教学重点就是经济管理专业中的传统商务知识;三是讲授各种电脑网络技术、网页制作、网店运营等,不重视商务知识的学习。

2.技能训练太少

目前社会上好多培训机构的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员缺少动手训练的机会。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管是网页设计、网店运营、还是网店推广都需要学员去动手实践,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就能学会的。近些年有一些培训学校和培训机构也购置了电子商务实验实习系统,但它毕竟属于模拟环境,甚至有些软件几年不更新,早就被市场淘汰掉了,所以学员根本没有机会在真实电子商务应用的环境中训练,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电子商务对外培训改进建议

1.充分认识电子商务人才特征与类型,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接轨

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加剧,必须突破原有体制下形成和积淀的固有观念,切实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商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开展对外培训的实践研究,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促进电子商务专任教师专业成长。

2.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电商培训精品课程,培养学员电商实际操作能力

建立电子商务实训基地的目的是为社会、企业培养网站策划和运营、网站和网店推广、跨境电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要把电商培训做好,首先开发一批适用于这些学员的电商培训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将计算机技术和商务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侧重于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学完之后学员能在网店设计、网站推广、网页美工等方面熟练操作。实践教学可以以项目化教学方式来开展,将知识点以项目的形式来呈现,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要从规划、发展和管理的角度,切实提高现有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探索对外培训教学体系,强化学员操作技能,提升学员就业竞争力,真正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有效开展职业培训的思考

摘要:如何利用中等职业学校具备的良好教育培训资源开展职业培训,是中等职业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的现状,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培训

就业是民生之本,培训是成才之路。我国《就业促进法》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励职业学校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职业学校理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积极回应,开展职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

一、职业培训的定义和现状

《教育大辞典》将职业技术培训定义为“职业技术培训是使从业人员获取某种职业所需专业知识或技能而进行的培训工作。其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安全卫生等方面。一般学习时间较短,不以取得学历资格为目的,学习结业经考核合格后,可按国家规定发给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这一定义对职业培训的内涵、特点、所包括的内容等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凸显出更加重要的作用,职业培训从职业教育的边缘走向核心,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培训规模小、发展速度慢、培训成效低等问题。职业教育迫切需要从“全日制学历技能教育”向“非学历的中短期职业培训”方向跨越,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让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具有大众性和普惠性的教育。

二、中职学校如何合理有效开展职业培训

(一)完善立法体系

职业培训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各国普遍重视职业培训立法。我国目前对职业培训立法主要集中在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上,立法层次较低,无法适应职业培训发展状况,因此需要对职业培训立法加以完善,尽量单项立法。

例如:为保证职业培训的实施,德国颁布了《职业培训促进法》,成立了“职业培训总委员会”,来加强与职业培训有关各方的协调和联系。现在,职业培训在德国很普及,“人人都要接受职业培训”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二)围绕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建设,形成特色培训项目

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必须考虑培训规模、培训效益和与学历教育共同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培训项目开发时,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教育培训产品序列和更新制度,要依托职业学校自身专业、资源优势和已经相对成熟优势培训项目,加强研发,形成系列化的特色培训项目。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要继续扩大公共开放实训中心面向社会的“开放”程度,提高实训中心的利用率,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培训项目群。

(三)适应非学历培训市场运行规律,加强社会各界合作

职业学校应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等社会各阶层有着密切的联系,构建一个面向社会各界的公共职业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有效开展教育培训领域的合作。要组织力量加大对职业培训规律的研究,尤其是对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的运行机制的研究。

(四)创建多种职业培训模式

职业学校也要转变观念校企合作,大力开发新的培训模式,严格管理周到服务,建立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的沟通渠道。由小做大,实行滚动发展。同时,学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包括师资、设备、教学质量等。还需要进一步熟悉市场,贴近企业,以了解社会对职业培训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等,要进一步加强办学形式的改革以及更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通过创建多种职业培训模式来达到目标,目前学校可以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合作培训模式、订单式培训模式,培训与就业推荐结合模式。

(五)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例如可以引入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项目教学法”以及“行业导向教学法”,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强化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对社会岗位性质喝需求有直接的认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量,使之与企业,工厂形成产业化一体化规模,因此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必然的。

(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职业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共建共享程度差,影响了职业培训的实施效果。开展职业培训对教育资源的要求大大增加,需要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所以政府和学校应加大对职业教育资源的投入,保证职业培训的顺利实施。

(七)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培训办学模式

职业培训学制要多样,根据培训专业的不同,培训学制可以为1―3个月、半年制、1年制、1年半制。要根据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如可以开办日班、夜班、双休日、节假日班等。同时也可以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

(八)优化岗位设置,进行市场化运作

要充分调动学校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中职校首先要根据学校的职业培训发展计划、发展现状、工作开展的需要设立培训机构的岗位,其次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 国家级培训调查与思考

摘 要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承接教育部高职“室内设计与管理”企业顶岗实践培训项目过程中,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采取“项目+主题”的课程教学模式,“路径+研究”的培训教学运行模式和“对话+评价”的培训过程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学员的设计实务能力、专项操作技能以及教学课程开发能力。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校;国家骨干师资培训;教学能力;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作者简介

丁红(1966- ),女,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处副处长,副教授(苏州,215104);周潮(1980- ),男,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超,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对话’视角的职教师资培训质量提升研究”(2014SJB587),主持人:丁红

一、项目背景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文件指导精神,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下简称基地),依托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①合作的企业教师工作站,先后承担三期“室内设计与工程管理・苏州金螳螂班”(下简称“国培班”)培训②。先后对参加培训三期,累计102位骨干教师进行微观层面调研,并以经过统计和分析的数据为依托,不断进行项目动态调整,完成了本方案基础数据收集,以此作为提升企业顶岗实践项目培训质量的依据。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获得有效调查数据,基地对学员调查的核心点放在对学员专业背景的跨度了解,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学研究、职业能力现状、培训认同度、培训希望和要求及突出“对话”管理的培训满意度等内容。基地对三期学员进行全员的调查问卷发放,经过统计确认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达100%,保证了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国培班”企业顶岗实践项目调查分析

(一)对培训内容的期望

针对培训内容的调查中,90%以上的学员都选择“获得适用的新知识”“获得新的理念”,希望能在基地的短期学习期间,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对培训内容的期望还包括:希望对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与把握的知识;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知识等。

(二)对培训形式的期望

关于基地培训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基地学员都选择“希望形成开放性、参与式、主体性的培训方式”。在问卷以及座谈中发现,“案例评析、参与式培训型”,“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型”,“案例评析、参与式培训型”和“专题沙龙型”教学培训形式,是教师更愿意接受和参与的形式。

(三)对培训教师的期望

这些来自一线的专业教师,选择来基地参加短期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希望能“获得适用的新知识”、“获得新的理念”,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对培训教师的期望都很高:希望他们是来自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名师、高管;校内有项目实战经验的双师;教学应用软件业务能力极强的年轻教师;有企业运营理念,理性和感性并重的管理型教师。

(四)对培训管理的期望

针对本轮的骨干师资培训过程,基地突出“对话”(各类调研和对话交流)机制的创新设计,并把“对话”机制应用到学员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开展中。认为有意义,增加教学双方沟通和了解的学员占67%;认为一般,没有发挥作用的学员占31%;认为没有意义的学员占20%。在学员与培训基地对话、沟通设计上,应重点加强哪种对话沟通方式这一问题,参与调查的学员反馈信息如下:学员与授课教师对话占35%;学员与企业对话占31%;学员与邀请课程专家对话占18%;学员与基地管理人员对话占16%。在基地课程设计上,应多渗透哪种理念学员收益更多,学员反馈信息如下:“多渗透行业、企业文化理念”占36%;“多介绍美院校本特色理念(双融合/主题/案例/项目/工作室制)”占31%;“广开门路,博采众长”占20%;“以多介绍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为主”占13%。

四、“国培班”企业顶岗实践项目总结

(一)形成“项目+主题”的培训课程设计模式

加强培训课程设计是有效培训的核心。基地通过深入调研,把脉行业现状,不断优化国培班“室内设计与管理”顶岗实践培训的课程设计,最终形成了“项目+主题”的培训课程设计模式。“项目+主题”课程模式是以企业顶岗培训为主线,以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为培训基础,企业的工程师与学校的骨干设计师联合授课、共同管理;课程规划内容上,主要以室内设计师、建造师执业能力素质为培训目标,突出当前建筑装饰行业内“项目实务”的特点,提高学员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并兼顾课程开发设计需求。

在企业顶岗课程设计中,以某五星级酒店真实项目为蓝本,以“酒店设计专题”为主线,进行“项目+主题”菜单式设计:即由行业、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授课,贯穿专家讲座、技能培训、顶岗实践、工地参观、艺术沙龙以及课程设计开发等模块,强化设计流程的真实体验,突出职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学员参与收集、分析、提取、优化、再构的过程,逐步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从而有效提升教师设计素质及专业课程开发能力。

(二)形成“路径+研究”的培训教学运行模式

基地通过三期培训的探索实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把控项目关键路径,让学员接触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先进设计水平、现代化设备、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及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形成了具有基地特色的“路径+研究”的培训教学运行模式。以“酒店设计项目实施方案”以及实施过程为案例,全程以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实训项目,经过归纳总结后,提炼形成“酒店设计项目实施方案”的专业教学路径,具体见图1。

1.课程设置的框架内容

首先,设计立项,按照前期的调研,结合收集的信息,完成项目的位置、交通以及周边环境的调查。其次,进行策划,根据调研整理的信息,结合项目的文化背景、业主喜好以及设计师的喜好,完成项目的概念设计。项目设计阶段,根据调研收集的材料和设计师一起完成项目设计,主要包括效果图、主材以及家具设计等工作内容。完成施工图的设计,包括扩展初步设计、提交客户设计图纸以及完成施工节点的内容安排等项目内容。最后,完成项目实施以及后续服务流程等内容。

2.企业顶岗课程设置的实施路径

第一阶段,由设计实训项目组成培训包,内容涉及室内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与设计实务路径、设计方案表达、典型案例分析、项目实地调研考察、设计各专项能力与技能培训、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第二阶段,进入企业设计院所顶岗培训,体验职场氛围,强化职业意识,历练合作精神,构建专项技能。

3.企业顶岗课程设置的实施过程

企业顶岗课程设置的实施过程,着重从三个方面落实教学重点:一是从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本体入手,强调基础、技术与创意的结合,强调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方式与现代观念的综合运用;二是实现工作室实验与企业工作平台对接,企业技术信息与课程信息对接,企业职业岗位发展方向与个人专业开发能力对接。

4.企业顶岗课程设置的实施注意事项

一是注重项目案例的分析与引导。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模块中,各位专家与设计师介绍了大量自己主持的实际项目,除了对于项目结果的介绍,更偏重于分析项目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间环节甚至遇到的困难,以第一手资料使学员了解真实项目的运作方式。“顶岗”实习课程模块中,学员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项目的锻炼,严格依照企业的管理制度、条例进行工作。在此基础上,依据企业“顶岗”中获得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新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二是注重解决学员基本技术及技能问题。针对室内设计与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相关软件操作技能、项目流程掌控以及其他专项知识技能的专题训练模块,如《施工图制图与规范》《效果图制作》《标书制作与说标》以及《“草图大师”(SketchUp)软件》等,进行专项培训。培训教师均为企业项目专项负责人,各课程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培养学员的设计实务职场技能。

三是注重设计有针对性的考察课程。依据《酒店设计项目》课程以及其他培训模块目标的需要,基地组织学员参观企业真实工作情境、通过参观不同性质项目工地,了解项目运作规范与流程,拓展其关于行业项目实践的感性认识与体验。通过对于施工第一线的考察,帮助学员形成对于室内设计装饰工艺与材料性能的感性认知,以企业为“课堂”、以行业专家为教师,在职业设计师的指导下参与真实项目。同时依托企业教师工作站,各位学员分小组在企业进行连续的工作学习,在生产第一线进行实际项目锻炼,强化自身素养与行业要求的融合,为培养骨干师资的职场能力与双师型素质打下基础。通过组织学员对于古村落、博物馆、地标性建筑等专项考察内容,作为主干课程模块的补充展开,通过调研、参观、走访、记录获取第一手现场资料,为主干课程模块设计方案的推进与完善提供保障。

(三)形成“对话+评价”的培训过程管理模式

1.建立“对话”平台

建立训前“对话”平台,即通过调研问卷的各类数据深度分析“培训谁”,掌握学员个体学习特征。经过对调查资料的汇总分析,基地对参加培训学员的现状和需求有了更为准确和清晰的认识。训前“对话”工作,根据学员的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的动态要求,完成了《培训教学手册》《培训管理手册》及《苏州城市手册》的设计,帮助学员提前了解培训师资、企业信息、学员信息、课程安排、各项培训要求及苏州城市情况。该阶段课程项目的设计,受到学员的欢迎与好评,成为基地、学员、企业的重要纽带。

建立训中“对话”和训后“对话”,通过例会、班级座谈、企业反馈、个别访谈、小范围交流等形式,检查培训各方面运行情况,及时调整课程的中期目标。基地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群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将注册、课程安排、如何上传学业报告书、如何在线和专家交流、怎样接受专家辅导答疑等方法,在群里,供学员参考。通过建设完善的网络平台,学员之间可以随时交流自己的体会或困惑。培训完成时,基地精心设计调研样卷,了解学员的培训满意度,通过调研分析和总结,促进下一轮培训设计更加优化。培训后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群跟踪了解学员训后的成长和发展情况,为学员之间、学校之间搭建交流平台。

2.建立学员与培训教学团队“对话”

建立学员与培训教学团队的“对话”机制,是基地培训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培训教学团队由职教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以及基地内部教学团队组成,通过深度对话,分享各自的工作一线见解、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在专业技术实践教学上,基地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以“优质设计工程项目”系列讲座为切入点,实现学员与企业高管多维对话,他们通过定期开展的对话机制,把切身经验传授给学员,介绍行业前沿动态。学员在基地生活过程中,还通过与基地教学团队之间“对话”交流,分享从学校到企业,从企业到学校的知识融合过程,顺利完成项目和教学之间的转化。

3.建立基地和学员的自我反思“对话”

建立基地自身反思“对话”、学员自我反思“对话”,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多级“对话”场。基地在开展培训项目时,都要对参加教学及管理的人员进行培训,使之从中体验到培训价值,学习到新的知识,提升教学以及管理能力。不断开展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及行动后反思,建立反思札记、教师档案袋、教师博客等多种对话载体,积极开展基地和学员之间的线上、线下对话反思,积极探究“如何培训”,发挥研修主体的参与作用。开展各种综合“对话”活动,密切关注“培训效果如何”,全程监控培训质量,实时反馈“关于培训效果如何”等多项问题,其目的在于指导今后培训决策和培训活动。同时,基地还积极帮助学员建设自我反思“对话”机制,如建立培训博客,记录一点一滴心得和思考,在记录过程中反思,再将反思运用到实践。

(四)建立培训“评价”特色工程

基地积极创新培训考核评价模式,推行“培训报告书”特色工程。该项考核评价模式主旨在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中的考核要求规定基础上,能体现基地培训教学特色,传播基地培训教学理念,考核评价纳入到基地日常教学设计中,形成培训固化文本,强化基地培训学业评估。

“培训报告书”特色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基地积极配备专业骨干教师为团队开展辅导,组织学员围绕各阶段课程内容,及时搜集整理设计过程资料,将设计过程、设计分析、设计结果、设计总结进行整合,指导“培训报告书”的设计与制作。

“培训报告书”对培训全程记录的提炼,完整记录了每位学员关于培训课程过程、企业顶岗经历、个人心得总结、课程设计教案及论文的综合报告。其既是学校、企业评判其培训质量的有效依据,也是教师参加培训班课程的最重要成果,更是学员今后开发课程、强化与行企联系、提升教学能力、总结教学成果的重要基础。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索

摘 要:文章以青岛海洋技师学院为例,对中职教师师资培训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师资培训体系的相应对策,从培训管理制度、培训模式、课程内容、培训教师、效果评估等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工作进行了探索,以便于中职师资培训迈入持久、深入、有力发展的新天地。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完善;培训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了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能力,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1]。自“十一五”以来,国家一系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政策的出台、实施,较大程度的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队伍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先后在全国建立了99个国家级职教教师师资培训基地,国家和省级层面共完成15万多人的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有力的促进了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

以青岛海洋技师学院为例,自2012年以来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以第二批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开展名师、双师、青蓝三大工程。通过继续教育、研究生进修、企业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打造高学历、高职称、职业技能高和具有企业 实践资历的“三高一资历”教师队伍。5个重点专业两年培养专业带头人15名、骨干教师29名、双师比例达到95%,研究生比例达到专任教师的20%,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尽管如此,由于制度、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的长效机制远未形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素质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反思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探索,找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显得尤为迫切。

1 反思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职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传统的中等职业师资培训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受训教师数量少、范围窄、缺乏科学的管理,难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形式和要求;同时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职业岗位内涵发生改变,需要中职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确立终身培养培训制度,而相关的制度却一直未能建立或得到完善。

1.2 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培训缺乏系统性

中职教师大体分为三个类别: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三种教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以及在校期间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是不同的,而传统的中职教师培训往往是一刀切,导致部分老师专业不对口。中职教师大多数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就迈向了教师岗位,不仅缺乏任教经验,也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理念,青岛海洋技师学院近十年中录取的近几十名专业教师,80%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仅6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例如,有的参训老师教船舶管理,但此前从来没有海上工作的经验,在上课的过程中,他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课本上的知识理论和一些道听途说的经验;而对于部分具备丰富专业技能的老师来说,理论水平不高往往是影响教学水平的软肋,以往的教师培训往往缺乏系统性,因此只有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教法的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双师型”中职教师队伍。

1.3 培训模式单一落后,缺乏长远规划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作为中职学校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他们既希望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希望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然而传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常常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本位模式,单一乏味、针对性弱,很难满足教师对培训的要求;许多用于师资培训的基地教学设施简陋,没有与企业建立实际性的联系,而所谓的企业实践也变成了吃吃喝喝和参观旅游的代名词,无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得不到收获,必然造成一些教师没有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更有甚者将培训当成一种应付差事,在培训中经常请假、旷课,这无疑使培训成为了无关痛痒的形式主义。

1.4 无科学合理的培训结果评估

结果的评估和评价是对培训组织部门业绩的评估,同时也是对受训者受训结果的考核评价。目前我们的培训普遍缺乏较为权威、相对独立的监督评价机构,再加上效果评估的检测方法单一、内容不全面,效果评估工作也只是仅限于培训过后的一个简单考试,事后并无跟踪调查与研究分析,而培训结果也没有与受训教师的薪酬、职务晋升及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没有科学的培训结果评估方法,使培训得不到有效的反馈,同时培训上的投入也得不到预计的回报。这样的培训评估并没有深入到学员工作行为与态度的改变、教学能力的改善和提升上,使学校的培训效果仅仅停留在最初等级的层次上。

2 探索中完善师资培训体系

2.1 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制度

制度的建设对培训的时效性和培训的品质十分重要,要从组织、培训过程、经费管理、考核四个方面对培训进行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在组织上,按照学校发展及教师需求进行培训管理,每个培训的项目需要设立单独的工作小组及秘书处,承担起培训的组织服务工作,以便于对培训的计划、工作流程、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培训过程方面,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在教师网络平台远程培训中按照专业将受训教师进行了分班,各专业在受训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创建教职工业务档案,实行定期召开建设例会和审核制度,加强了对参训人员的学习管理;在经费管理上,制定师资培训经费使用规定,由学校财务科统一管理,并设立师资培训基金,科学合理的使用培训经费,有钱花在刀刃上,有力的保障了培训的顺利进行;在培训考核方面,建立培训质量审核制度,定期不定期对培训结果进行成果验收,培训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月考核、工资直接挂钩,形成长效机制,保证了培训的规范化。

2.2 拓宽培养模式

2.2.1 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的校本培训

自20世纪九十年代教育部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以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强调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10年10月27日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对解决职业教育中专业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相匹配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中职教师的校本培训应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目标。充分利用教研组、教研室、专业等组织的作用,以集体备课、听课、观摩学习、合作研究课题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组织板书、说课评课、演讲比赛、讨论交流等教学基本功竞赛,定期进行行业动态讲座、教师技能大赛,将自我培训与研究、交流结合起来,以激发每位中等职业教师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

2.2.2 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运行机制[3]。要提高中职教师培训质量,必须引导、激励、促进与大型企业特别是有科研能力、产品开发能力的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共育创新型人才发展模式。

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研讨和制定培训方案,根据企业专家意见调整教师培训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企业为教师培训提供实训考察场地,教师可以去企业参观、实习,与企业在学科教学和技能水平上进行交流,不但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教学不再是“从书本到书本”,这对教师的教学是一次很大的提升,同时通过对行业新动态和企业人才需求的了解,对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三也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利用讲座、校内实训设施等便利条件对教师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训练。

自2010年以来,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就针对海上专业需求,定期开设“海校论坛”项目,邀请现役船长轮机长、行业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到校与学校教师交流航海知识和经验,极大的开拓了学校老师的视野,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2.2.3 构建网络培训平台

网络的普及为中职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方向,网络培训具有即时、高效,并能有效的解决工学矛盾,节约教育经费的特点,这些优势都是传统师资培训所替代不了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教育互联网和优质培训资源,构建开放性的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教育教学改革相关信息,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使教师们能保持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与时俱进的眼光。

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已经建立网络培训的长效机制,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进行集中网络教学培训。同时搭建了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网络分班,由网络班长规定好培训课程、学习时间等内容,让教师自行安排时间进行分散学习。最后根据学习的结果对教师的学习进行评估,使老师们足不出户就能接受最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到最新的教学方法。

3 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加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对中职教师的培训要进行分类。

3.1 对于文化课教师的培训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一方面使他们在补充更新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方面得到继续培训,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中职学生积极性不高、基础差的特色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上加强培训。

3.2 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则要兼顾课程培训的系统性,以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对于来自高等学校的缺乏实际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可以去工厂、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青岛海洋技师学院每年派教师到企业去实习、顶岗,陆地专业教师需具有技师或高级技师执业证书,海上专业更为严格,五年内需有10个月海龄,上船是船长、下船是教师,实现了从代职到任职的跨越。另一方面,对于来源于企业的专业课教师可以进入通过继续教育、在职研究生、进入师范类院校等方式进行教学技能培训,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3 对于实习指导教师多是来自于企业的工人,专业技能十分熟练,也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缺点也显而易见,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理论基础较差、教学方法单一,对他们的培训要考虑他们的特点,培训重点还是在理论知识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上。

4 培训专家讲师团的建设

在整个培训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培训专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培训效果的好坏往往与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中职教师师资培训要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名师资源库以保障培训的针对性和高质量。

专家全程的跟进和指导,是培训高质量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优秀教师选拔的选拔。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多种方式选拔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并与校外专家、企业精英一起进入名师资源库,成为师资培训的专家。

第二,专家针对受训教师的需求和培训目标对培训项目的实施方案、流程等进行设定和修改,完善培训方案,并促进培训严格有效的进行。

第三,专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以专业带头人、谈话讲座、技术指导、考核监督等方式参与培训直接对受训老师进行全面的指导。

第四,实行“导师制”,由一名专家做导师,只带3-5名学员,并根据受训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全面的个性化的辅导,有的放矢的解决存在的问题。

5 实行第三方考核评估,建立培训指标体系

培训评估工作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活动,目的是能够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整个评估的过程必须要收集相关的数据,以决策者做出重要的决策。在评估方法上,可采取测试法、问卷调查法、知识答辩、教师技能大赛等方式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事实和数据参考,另外还可建立学员跟踪卡,定期检验参训教师将培训和工作结合的情况。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都可以通过第三方进行考核,能够端正学员态度,获得较为公正的评估结果。

培训评估主要是指参训教师培训后效果的反馈,也是对评估结果的检验。因此要建立培训绩效指标体系,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定量的结果可以通过对员工满意度、人均理论贡献率等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得知。定性的考量则可以从受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生满意度调查、适任证书考试通过率等方面加以分析。考核结果与受训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加薪等直接挂钩,使得教师真切的知道培训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从而珍惜每一次培训机会,起到对教师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传统培训模式,增强其创造性、科学性、系统性,建立一套有效的长效培训体系,才能保证师资培训不流于表面形式和走过场,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能力的有力保障。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养培训的STW模式构建

摘 要:针对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补充困难、队伍不稳、素质不高的现状,借鉴国外STW(从学校到工作)框架的四种模式,根据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初步构建了我国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发展的STW模式,并提出了有效实施新模式的保障措施,从而为农村职业学校建立起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农村职业学校健康、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关键词: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STW

作者简介:周琪(1988-),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暨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助教,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盛子强(1969-)男,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暨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大批农民非农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地关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2012-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意味着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培养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现由传统的“学科课程”向“工作导向课程”;由传统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向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转换,但目前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水平难以适应新的要求,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因此,针对农村职业学校,构建“职技高师―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协同培养职教师资模式是解决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而STW即School To Work,即“从学校到工作”,是美国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期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现状而提出的,并以此构建了“从学校到工作”的完整体系。基于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我们试图将STW框架中“中学与中学后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整合”三项核心内容做“本土化”改造,从而构建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的本土化模式,为破解农村职业学校师资补充困难、水平不高等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一、国外STW模式的内涵与途径

STW有多种不同的涵义,从个体角度来说,指从学校教育到就业的人生阶段;从体系、机构来讲,STW指为过渡阶段提供服务的特定机构[1]。本文主要侧重其研究涵义,即STW是一种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包括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及其它相关系统的设计与改革策略[2]。根据过渡模式理论,青年从学校过渡到工作岗位通常有两个阶段:从普通教育结束过渡到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职业教育与培训结束经过劳动力市场过渡到工作岗位。基于对过渡理论的不同理解,目前主要存在四种STW模式:单门槛模式、低-高型双门槛模式、低-低型双门槛模式、高-高型双门槛模式。四种STW模式的基本理念类似,但侧重点不同。“单门槛”模式以日本为代表,以工作为本位加强学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结;“低-高型双门槛”模式侧重学校本位,通过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将学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起来;“低-低型双门槛”以德国、丹麦为代表,主要将培训体系和工作体系在培训阶段融为一体,以双元制为内核进而达到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而“高-高型双门槛”模式的核心为市场机制,代表国家有英国、美国,学校教育和工作岗位主要由自由培训市场连接,缺乏制度化过渡过程。

从运行方式来看,欧美各国的STW多由政府推动。美国20世纪90年代便通过颁布《帕金斯法案II》、《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等政策来规范学校及企业行为,完善拨款制度,进而实现STW体系的构建。在这个体系当中,综合中学、社区学院的设置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融合,学生在依据自身兴趣选择教育形式的同时,也获得了升学或向工作过渡的有利条件。区别于单轨制的美国,教育分轨制国家尤其是澳大利亚和英国更为注重国家资格框架的作用。如澳大利亚,在政府通过政策制定、经费分配等手段对STW进程予以统筹调控时,国家资格框架也在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整合、完善各种培训制度(现代学徒制、企业培训、受训生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的来说,政府在STW运行过程中起到领导者的作用,相关政策法规是STW模式成功运行的强有力的支撑。而行业协会、学校、培训机构的积极参与也是STW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

从构成要素来看,STW体系包含三要素:学校学习、工作学习及联结活动。对三要素不同的侧重程度衍生了不同的STW模式。如日本主要将职业培训置于工作后,因此,日本青年在入职前只在学校学习中接受职业教育,其优势在于结构单一便于管理,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然而,实习实践机会的匮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未来从事工作的认知度,同时不利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自由转换。与之相反的是,美国的STW采用双门槛模式,丰富的教育培训机构为学生过渡至雇员提供了条件。学校通过邀请企业主参与课程开发、派遣教师至企业实习、聘请企业雇员为导师等方式完成“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的整合;通过开设与职业相关的学术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现“职业学习”与“学术学习”的互通;通过“技术准备”拨款的运用、对大学认知活动的开展、增强与“中学后”教育机构的联系等手段完成“中学”与“中学后”的联接[3]。

以上针对欧美各国的STW模式从运行方式、构成要素、培训内容等层面为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可通过整合中学和中学后、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等多方合作体系以覆盖我国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的需求。

二、STW模式与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

职业学校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更是薄弱中的弱势群体。通过对河北省农村职业学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农村职业学校在师资规模方面存在着专业教师数量较少,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实践教学能力不足,课程教学改革能力有限的问题;在师资结构方面存在专业结构不平衡,急需的教师难以有效补充的问题;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着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工作不稳定的问题。这些迫切要求创新理念和思维,创新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加强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新教师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帮助在职教师通过企业实践等环节,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严格意义上来讲,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进行,为STW的“低-高型双门槛”模式,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对中等职业学校缺乏了解和认识,尤其是传统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学科体系下培养的,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对职业学校教学方式方法了解甚少,缺乏职业教育所需的教学技能,入职后其教学难以得到学生、老师、教学督导人员的认可,难以尽快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难以社会化。即使是工作一段时间,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由于缺乏职业教育环境的熏陶,敬业精神和职业忠诚度不高。根据徐子勇在2005年对于地方高校的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择业主要受利己动机影响,师范生也不例外[4]。农村职业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整体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生师比失调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的淡薄[5]。因此,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院校要加强与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联系,通过这些职业环境的熏陶,使他们较早的认识和理解职业教育,从而培育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STW模式是促进学生有效就业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普遍适用,但对于农村职业学校现实意义更为重大深远,主要是农村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弱,不利于吸引优秀教师,建立起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因此,借鉴STW理念,汲取合理内核,创建农村职业学校“本土化”的STW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来缓解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基于STW模式的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依据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学校本位的职教教师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实践教学及实验实习实训方面并未完全满足学校向工作完全过渡的条件,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构建起从学校向工作过渡的多种途径:

(一)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

在1998年之前,高校毕业生实行计划分配,大学四年能够按计划完成,教学实习一般放在大学第三学年的下半年或第四学年的上半年,也有放在第四学年的下半年。但1998年招生就业并轨后,师范毕业生与其它高校毕业生一样实行“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就业制度,毕业生完全面向市场就业。随着近些年本科就业压力的增大,师范生三四年级开始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到考研、找工作,导致教学实践难以落到实处,有的甚至完全放任。借鉴英国的“高-高型双门槛”模式,加强校校联合,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到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实践。鉴于目前的情况,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到职业学校开展教学实践效果,要固定在大学第三学年下半年,时间应在2个月左右。

(二)实行新入职教师半年到企业或职业学校实践上岗培训制度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校数量不多,设置的专业也难以满足中等职业学校的需求,加之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只有学历和基本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没有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制度,导致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致使新入职教师难以胜任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工作。因此,参照日本“单门槛”模式,加强职后培训力度,特别是为新入职教师提供半年以上到企业或职业学校上岗培训机会,提高毕业生专业教学胜任能力。通过观察英国新教师职前培训项目(Initial Teacher Training)的运行情况可发现,在专门机构内开展职前培训至关重要。在职教师资基地开展加强新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将有利于新教师从学校向工作的过渡。

(三)开展“双岗置换”培训或交流

所谓双岗置换,就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与或职业学校教师开展岗位互换培训,岗位交流就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相互挂职锻炼。这种模式是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岗位置换或人员交流满足各自的需求,从而增强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在职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高校与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其中的中小学是一个泛指,也包括中等职业学校。

(四)聘请职业学校优秀教师和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

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要求,培养院校要“聘请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从事卓越教师培养工作”。汲取美国“高-高型双门槛”模式内涵,通过聘请职业学校优秀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开发等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校本位职业教育的弊端。

(五)建立校企校联盟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首创了校企校联盟,通过聘请中职学校校长、行业代表及相关政府部门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优秀培训团队,进而设计出了适合区域发展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通过加强高校、企业、中职的联结可有利于探索出适应市场规则的课程体系,进而降低学校向市场过渡的门槛,提高培训体系和工作体系在培训阶段融为一体的可能性。

(六)职教师资基地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教师培训

从“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开展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了大规模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主要采取统一的“培训基地+企业实践”的模式,促进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每五年轮训一次,经过十年的时间,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总体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需要针对教师个体需求开展培训工作,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要加强培训资源建设,以适应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

四、创新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的保障机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正从封闭的、单一的师范教育向开放的、多元化的教师教育转型,因此要加强培养培训体制、机制和模式的创新,而农村职业教育的弱质性弱化了改革创新的动力,需要加强支持保护力度,政府应对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提供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

(一)政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教育

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补充机制不畅,实施职业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按照农村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定向培养教师,供需直接对接,培养的教师才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将有利于改变职业学校教师数量短缺、质量不高的现状。事实上,一些省市已率先开始招收此类考生,如湖南省在2014年招收500名高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2015年计划招收本科层次中等职业学校免费师范生500人,在政府的安排下,这些免费师范生将进入到相关职业学校实习并于毕业后至户籍所在地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二)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制度,严格实行入职培训制度

教师教育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实行一体化的教育过程。国家应尽快像中小学教师一样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标准,[6]考试标准要加大对考生专业技能的测试,一方面有利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生要想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任教需要加大考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当然,也可以对新入职的教师实行企业实践上岗制度,如天津市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新入职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半年后才能上岗任教,这便从制度上对职业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予以保障。

(三)政府要加大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投入

我国从上世纪末大规模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但长期以来这些基地没有得到国家的专项财政支持。“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支持了100个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300个专业点的建设,每个专业点国家财政支出200万元,这是国家首次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给予的专项投资。但总体来看,这些基地的基础能力普遍还比较薄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教育部、财政部要进一步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能力建设力度,各级政府也要加强省级基地建设,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改善基地的培养培训条件,促进校企合作,激励企业参与STW项目的热情。此外,拨款可分为补助性拨款与竞争性拨款两类,在传统的补助性拨款的基础上,要引入竞争机制以激发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内部变革动力。

(四)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要加强与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

不论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都需要加强与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联系,要建立协同培养培训的机制,增强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彻底改变传统师范教育封闭的模式,要树立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也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主体的理念,加强相互融合,扩大教师培养培训的资源和渠道,丰富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当然,作为培养培训基地院校也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鼓励教师加强与企业联合攻关,促进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本科高校教师也要加强到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总之,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STW模式的构建需要政府、高校、企业、职业学校及社会的多方参与,借鉴国内外经验,在有政策及资金支持的同时发挥内在动力,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推动农村职业学校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的实践探讨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校本培训过程中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扎实有效地推进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培训效果,促进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本培训 实践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随机对襄阳市护士学校进行调查,并抽取了41名专任教师进行了“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校本培训需求现状”的问卷调查,访问了2所中职学校,发现在信息化校本培训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群体和校本培训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信息化校本培训的实践。

一、信息化校本培训过程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一)充分进行调查分析

要充分了解信息化校本培训的基本情况,广泛征求师生的建议,结合教师的培养、学校发展及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根据学校办学的特点,从自身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划出发,确定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整体方案,保证校本培训方案的科学可行。

(二)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

信息化校本培训的目标并不是将教师培养成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专家,而是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整个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使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软件开发技能,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提高教学效果,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

培训内容可安排为三大块:

其一,培养意识。根据调查发现,一般教师对理论学习没有兴趣,但是,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因此,信息化校本培训第一课要让教师了解教育学理论、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内涵和教学设计理论,树立自觉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有效结合。

其二,普及技能。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笔者了解到许多教师操作计算机不够娴熟,不会独立开发教学课件,对多媒体设备也不够熟悉,更不能及时地解决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培训中要把普及操作技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便能在教学实践中即懂会用。

其三,提高能力。为改变以往培训中存在的技术和应用两张皮的现象,培训应加强教学设计培训,加大信息化在教学中的综合应用训练,即以课堂为阵地,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际,充分将信息化技术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将信息化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逐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校本培训分时间阶段规划

培训分时间分阶段实施,可分为“动员和理论学习――普及――提高、实践――总结”各阶段。每一阶段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四)建章立制加强管理

根据调查了解,该校信息化校本培训第一期到后期人数只有一半人,无法约束教师的行为,说明缺少有效的制约,培训是达不到效果的,会带来管理上的短期行为,无法持久地展开培训工作,教师信息化水平难以真正得到提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有关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培训目标、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奖惩制度。

二、扎实有效地推进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保证培训效果

(一)做好培训前期动员及准备

在开展培训活动前,要营造学习的氛围和领导重视的环境,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提出培训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及意义等,并对培训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宣布培训规章制度,通过这种形式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创设一种领导重视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的氛围。同时,在培训开始,可组织教师观看案例视频和示范课,激发学习的欲望。

(二)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

1.在普及基础性信息化技术理论知识方面。根据以往成功的经验,可采用专题讲座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专题讲座,主要是聘请校外专家或由学校教师主讲,每个内容安排一个专题,教师可自主化学习,各取所需,选择听课。讲座内容应更多地作为载体向教师演绎和传递一种价值观念和方法论知识,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打开通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通道,帮助他们建立整体的科学观和正确的方法论,以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讲授内容要“少而精,要管用”。自主学习,可提供给教师学习资料或者是题目,让教师通过学习资料、网络资源、询问请教,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学习目标。鼓励教师撰写学习心得或教育教学论文,并对提交的论文开展校级论文评比活动,记入教师成长档案,作为年终考核或教师评奖的重要依据之一。

2.在普及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课件制作能力方面。可采用集中培训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从调查问卷中我们了解到,以前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并不认同集中培训的方式,那是因为忽视了教师的个体性差异。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自愿报名,分层教学。开办普及班和提高班,按需施教,项目引导,急用先学。可把培训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项目,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一边学习一边完成项目,助推培训效果。要提倡协作互助“一对一”“一对多”学习方式。还可组织教师计算机技能大赛和教师课件制作比赛,检验培训的成果。根据制度,给予不同的奖励,并与教师年终考核、职级评聘等挂钩。

3.在进行教学设计和信息化实践培训方面,采用教学实践演练法和听课评课法。这些需要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开展以网络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加强适用性。同时培训管理要到位,奖惩结合。并对培训成果进行转化,形成资源共享,促进教学信息化进程和教学效果。后续督导也要到位,保证学习的整体效果。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浅析新时期职业学校图书馆馆员的培训

摘 要: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务工作更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和学术性等特征。因此,职业学校图书馆应及时更新服务理念,提高馆员的职业道德,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 图书馆 培训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图书馆在对读者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期的图书馆已经不再只是借借还还的工作,而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学术性、知识性、系统性很强的服务工作。职业学校图书馆馆员过去的观念和知识结构与其提供的服务已不再适应新时期对学校图书馆辅助教学、教研和科研等工作的职能要求。图书馆应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工作队伍,以适应信息时代和网络环境发展的需要,加强职业学校图书馆员的培训、提高馆员整体素质势在必行。

一、目前我院图书馆人员现状

我院图书馆没有一个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员,都是半路改行。整体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单一。女性馆员比例大,14个馆员中有12个女性;老龄化严重;图书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远远落后于教师的继续教育;而多数馆员总认为在图书馆工作多年,工龄长,职称高,加上年龄偏大,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观念落后,本身也缺乏继续学习新知识的意识,很难适应新时期图书馆的工作。面对新技术、新模式,不管你的专业基础如何、职称如何以及在此岗位已经工作了多少时间,同样需要从头学起。基于这种局面,必须通过加强图书馆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图书馆员们尽快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工作。

二、图书馆员培训的内容

1.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服务意识。新时期加强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要充分调动图书馆员的工作热情,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奉献意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观念和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才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才能推动图书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当今信息时代的读者文化层次不断提高,对图书馆服务的范围和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图书馆的文献,从收集加工到开发利用,都是一项具有高度学术性、专业性的工作。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学本身也在不断分化、综合,出现许多新的分支和许多发展成熟的学科。对馆员来说,不能仅有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的知识,而应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多种学科知识,广学博览。馆员要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理论水平,才能建设起一支高水平、多学科、综合性强的专业服务队伍。

3.进行计算机知识教育,提高专业技能。随着学院信息化校园的建成,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手段已经悄然走上了电子化、网络化等数字化图书馆发展方向。这就对图书馆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整理运用网上信息资源、数据库检索技术、利用电子文献开展信息检索服务等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进行外语知识教育,提高交流能力。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图书馆购买的外文书刊和外文数据库也会越来越多,需要图书馆馆员能够科学地搜集、加工、整理这些外文文献。如果没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就不能收集和传递外文信息,不能熟练编译外文资料,不能准确进行信息情报的深加工、扩大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就不能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所以必须对馆员进行外语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运用外语的能力。

三、如何开展培训和继续教育

1.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长期教育一般为正规的学历、学位教育,如电大、夜大、函授、自考、在职研究生等形式。可以选派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馆员到重点大学脱产进修,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图书馆员业务骨干力量。

短期培训就是聘请图书情报、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尽可能组织具有特色的培训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较大的知识信息量,使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得以尽快提高。

2.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是图书馆获取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的一种有效途径。图书馆可根据工作的需要,定期选派一些专业骨干参加图书馆界举办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会,关注行业最新科研动态和方向,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学术问题。另外,可以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馆做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

3.组织自学。在图书馆经费不足和工作离不开的情况下,大多数学习还必须依赖于业余自学。图书馆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为图书馆员自学创造了良好环境,要鼓励和带动馆员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对身边的这些资料刻苦钻研,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

学校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馆员进行不断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才能保证图书馆具有一支高水平的优秀团队,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质量,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强化校本培训,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 要】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职教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校本培训是实现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本培训;专业化发展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师资薄弱已成为影响其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为了推进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必须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本人认为: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从教素质,并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而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职业学校教师成为本专业“特定人员”的专业成长过程。它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动态的发展过程,职教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专业化既具有教师专业化内涵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性:即多维性和发展性。在学科方面提出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职业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经验的要求。一般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教师是专业人员,应提供专业化服务

教师要怀着崇高的服务社会的理想从事教师职业,相信学生的成长,自我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三者在职业中是融为一体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从事教育活动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内化为教师自己的应用知识和技能,并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包括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两方面的发展

教师专业化应包括智力和道德品质两方面因素。其中教师的智力因素是显性素质,它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教师专业道德则是内在的品质,属于隐性素质,不易被测评而相对隐饰。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整体素质,这两种素质的提高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主要标志。教师做为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还需要信念和意志,它是一种“理念型”专业,比其他专业更加强调专业精神,职业理想和专业追求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最具有生成性的活跃因素,它应贯穿于教师发展的全过程。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包括专业适应期,稳定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之间有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要着眼于教师的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观念去审视每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找到教师专业发展最活力的“生长点”。

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新型服务业层出不穷,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和知识层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发展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就必须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社会知晓度低,更要求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职业教育同社会需求结合紧密,属于实践性质比较强的教育类型,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职业的实践性技能要求更为重要,更能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同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社会知晓度认可度低,职业教育的学生本身也处于弱势位置,如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好,就业岗位差等,可以说职业教育教师是从事弱势教育,面对是弱势学生,这就形成一种挑战,尤其对职业教育教师道德品质等隐性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学者将教师的职业状态分为以下三个状态:以此谋生的和养家户口的生存状态,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状态,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状态。从教师职业的角度分析,“发展型”教师是教师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提供专业化服务,并且重视个人隐性素质的发展,并以终身教育的观念促进和达到教师专业成长。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终身教育是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也是指导教育改革的理论模式。

四、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加强校本培训

(一)校本培训适应了职业教育师资复杂性的特点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渠道比较广泛,其优势各异,也各有其薄弱的方面。如一些从企业来的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强,但学科教学能力差,而师范院校毕业生,教育教学理论丰富,却缺乏实践能力。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会教书又能操作示范的教师,而且职业教育的专业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不同来源渠道的教师及具有多变性和多样化的专业自然产生大量的培训需求。

其次,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构成具有复杂性。除需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外,还必须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即使作为文化课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专业情况有所了解。这种复杂的素质构成会造成在现实的教师职业生涯中,他们必须时时注意有关专业的最新知识,同时也导致新教师由于缺少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训练而对自己即将介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一无所知,从而适应期较长。一般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大部分是面向骨干教师的,往往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需要,很难产生持续的和扩散的效果。校本培训是面向全员的培训,是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进行的培训,它很好地解决了一般师资培训的不足,适合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复杂性的特点。

(二)校本培训切合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向的选择

当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取向,是从实体思维向实践思维发展,关注教师的实践过程甚于教师所应该掌握的客观知识本身。这种新取向重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认为发展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对教师的知识结构重组和更新。校本培训是立足于本校本岗,融学习、研究、实践为一体的一种培训模式。它把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看作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知识基础,注重从工作实践需求出发,不主张强制性、统一的培训和学习活动,鼓励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活动,易于激发教师更强的自我学习动机和形成主动学习态度,并且解决了一般的师资培训中重视理论但与学校实践相脱离的不足。

(三)校本培训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教师能够在其职业生涯中,通过工作实践和有目的终身不断的学习,始终保持专业素质、能力、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的态势,并最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师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机构成。它强调教师发展的长期性、持续性和终身性,校本培训立足于教师所面临实际问题的解决,把对教师的培训放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体现了培训的长期性和连续性,而且内容具有针对性,可以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个性发展。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终身教育所提倡的“促进个体自我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仲文祥(1966- ),男,江苏无锡人,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督导室主任,高级技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活动体系研究

【摘要】论文首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利用双环学习理论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活动体系进行研究;接下来对双环学习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论文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双环学习理论对教师培训活动体系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活动体系;论文最后简要阐述了培训活动体系实施的对策。

【关键词】单环学习 双环学习 培训活动体系 实施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学校的不断发展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抓住发展的大好时机,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为更好的了解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现状,笔者进行了一项针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研究。研究采用了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法。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是在雷蒙德・A・诺伊(2007)提出的培训体系模型的基础形成的。调查的对象是所在地区的三所职业学校接受过培训的教师,调查的时间是接受培训后一个学期。三所学校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共收回264份,回收率为88%。与调查问卷相配套设计了一个针对负责教师培训的领导的一份深度访谈,共调查7位负责领导,以发现培训中的深层次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职业学校的教师培训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有60%的受训者反映,培训方法过于单一,课堂讲授过多,示范较少,培训中的互动较少:70%的教师认为培训中并没有参与式的互动,包括学员之间以及学员与培训者之间的互动:培训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好网络学习的作用,包括电子课堂、网络交往以及网络模拟:有80%的教师反映有些带有很强隐形知识属性的培训内容,缺少与专家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有30%的教师认为,培训的过程中缺少管理,如培训学员的表现没有得到反馈,表现优秀的学员没有得到及时的表扬。

在深度访谈中当问及“如果参加培训的老师对培训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不满意,如何处理时”,一部分负责人认为这是既定好的培训模式,或者参加培训人数众多,众口难调,希望老师们克服:大多数负责人会加强对原有培训方法的改善,或者责成有关负责人加强课堂管理、学员考核,甚至会加大考核的激励和处罚的力度。

这些问题揭示出教师培训活动并没有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培训活动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进一步思考发现,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学校对教师培训活动体系的实施遵循着单环学习模式。

大量的研究显示由阿吉里斯所提出的双环学习理论是一种促进组织学习的有效工具(Deborah Blackman,TamesConnelly,Steven Henderson,2004)。我国学者陈国权、马萌(2000)、肖冰(2007)也认为双环学习理论是组织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推动组织的学习。

二、双环学习理论及成人学习理论

1.名义理论(Espoused theory)和使用的理论(Theory in-use)

阿吉里斯(1974)认为,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是由一些没有明确书写但却有系统和有逻辑的规则所支配的,即使用的理论,这些规则和组织中大肆宣扬的他们努力保护的规则大相径庭,这些明确规定的价值观、假设即为名义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当我们推导一个人他(她)所遵循的行动背后的规则时,发现他(她)所遵循的并不是他(她)所信奉的价值观或假设而是使用的价值观。

2.双环学习理论

阿吉里斯(1974)用一个简单的温度计的例子说明了单环学习到双环学习的逻辑转化:

在图中,支配假设是华氏76度,采用的行动策略就是升温或降温以保持这个温度,结果达到满意的温度。当结果不满意时,人们便会升温或降温继续保持在华氏76度。

在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单环学习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是当外部变量产生变化时,如外部湿度增加,再保持华氏76度的温度将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时就要调整支配的假设,即华氏76度的温度是否还会带来舒适感,这样我们的学习反馈环就变成了如下图所示:

因此,双环学习理论不仅反思行动策略本身,而且还反思这个行动策略背后的支配假设,即目前的华氏76度是否适当,如果不适当,则会调整这个温度,把它调整为华氏73度。

3.成人学习理论

在培训活动体系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到成人的特征,因此,成人学习理论就成为我们利用的理论之一。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正规教育不适用于成人教育,于是开发了成人教学法。成人学习理论是专门针对成人的特定需求和个体特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尔科姆,诺尔斯提出了成人学习所遵循的假设:成人需要知道他们为什么学习、成人可以通过自我指导进行学习、成人原有的经验有助于学习、成人是带着一定的问题去学习的、成人学习受内外激励影响很大。

三、建立基于双环学习理论的教师培训活动体系

1.基于单环学习模式的“单一式”培训活动必须纠正

根据调查的结果,学校教师培训活动的单一性明显,培训活动体系是单环学习模式。

在这种单环学习模式的培训活动体系模型中,学校培训活动的支配假设是:培训就是传授知识,接受培训的教师会进行自我管理与协调,在这种支配假设下学校的培训活动采取的方式大多是加强培训的流程管理、加强课堂管理,在培训中信息的流动仍然是由知识传授者流向信息的接受者。这种培训活动产生的结果就是把培训作为一种例行工作来完成,培训中缺乏传授者与接受者、接受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训没有新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传输很被动、受训者没有创新思想的火花。

2.建立基于双环学习模式的培训活动体系

如果学校能对培训活动进行双环学习模式的反思,即不仅对培训活动本身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对培训活动的支配假设进行反思,学校就会形成新的培训活动体系。如图4所示:

这种基于双环学习模式的培训活动体系的支配假设是:确保学校制定的培训策略的完成、形成有利于成人学习的培训活动,培训活动通过群体互动和交流创造知识。

在这种支配假设下来安排学校的培训活动应该包括:

(1)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安排培训内容

①培训目标的明确性。受训者只有知道培训目标,才能最有效的学习。为确保培训目标的明确性,学校应该就培训达到什么成果、衡量这个成果的标准以及在什么前提下完成等方面制定明确的目标。

②培训内容应该有意义。只有当培训的内容与受训者的工作有紧密联系时,受训教师才会投入最大的精力来参加。

③受训教师需要有实践的机会。成人的培训不同于学生的学习,应该给受训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特别是需要现场操作的培训,应对培训中的知识、技能等要点进行反复的练习。

在实践中应鼓励受训者将原有的经验带入实践,“如果雇员的实践只是口头说他们应该做些什么,那么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学会怎么做。”因此在培训中应该让受训者多参加角色扮演以不断演练所学内容,并创造有效的实践条件。

④培训内容应该有利于记忆。通过设计图表来加深印象,通过图、表、故事或者角色扮演等各种方法把培训知识设计成有利于受训者记忆的形式。培训中如需记忆的知识太多,应分成几部分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重复复习这些知识,无疑是一种很有效的记忆方式。

⑤培训中需要及时反馈。教师培训中应对受训者提供及时的反馈,反馈的重点主要在具体的行为、事件或语言上,反馈时对他们正确的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不规范的行为进行及时的批评并帮助改正,有条件时,对培训过程可以进行录像,提供录像开展的行为纠正效果会更好。

(2)设计有效的培训项目

有效的培训项目可以保证培训的内容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设计有效的培训项目的具体步骤包括:

①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选择内部培训还是将培训外包要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的要求。学校对于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师,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送出去、请上门”的方式。对于学校战略发展需要的专业,在协调好授课和科研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教师送出去到工厂、公司锻炼学习,或在职深造学习、进修访问等。

②有效的培训项目设计。培训项目的设计指培训项目的组织和协调,具体包括培训中课程描述、培训目标描述、详细的课程计划等内容。有效的培训项目设计保证了合适的设备和资料,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时间,是培训活动有效开展的依据。

③培训场地的选择。一个良好的培训场地应该为受训者的培训和实践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在具体的场地布置上,要考虑照明、房间结构、色彩、电源以及桌椅摆放的格局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3)学习环境的塑造。这里的学习环境是指培训者、受训者、专家和网络学习资源的互动过程。新技术使得数字化合作成为可能,培训可采用如下的互动学习网络培训模式,增强受训教师、培训教师、专家和各类学习资源的互动,如图5所示:

这种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上的互动学习网络,不仅包括正式的学习途径,还包括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即虚拟网络学习,受训教师之间、受训教师和专家之间、受训教师与网络资源之间都会发生双向的信息流动。受训教师组成了互动的学习团队,在把培训应用于实践中时他们彼此交流意见。也可请教专家和在线的学习资源,这些专家和资源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受训教师团队解决问题的办法始终处于动态的适配过程中,这种网络的学习环境具有及时、高效、长效的特点,满足了现代学习的要求。

因此,只有对培训活动体系进行双环学习模式的反思,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塑造科学合理的培训活动体系,并在发生问题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反思模式。

四、构建基于双环学习理论的培训活动体系的实施对策

双环学习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理论,学校要对基于这种理论的教师培训体系付诸实施时,必须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很强并行之有效的对策。

1.建立宽松的质疑环境

塑造一个鼓励质疑活动、质疑活动背后的支配假设、质疑潜规则的环境是学校开展双环学习、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的最重要的前提。学校应建立宽松的质疑环境,大家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或者对这些活动背后的支配假设,或者对学校的潜规则可以进行公开的讨论而不应受到批评和处罚。只有这样大家才会对培训活动进行大胆的反思,一直到培训活动背后的支配假设,如此,才能发现教师培训活动中真正的问题,从而制订出基于学校发展战略的科学的培训活动体系。

2.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一方面学校的战略规划、培训政策、相关奖励措施等等信息的公开,另一方面就是对培训后结果反馈所得的信息也进行公开,这种信息的公开制度能有效的避免大家对负面信息的掩盖和曲解,从而静下心来研究问题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只对问题本身进行表面的修改和完善,因而,能更好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完善自我负责的培训机制

第一是负责培训的领导必须有足够的权利能根据学校的战略发展来决定学校的培训策略,并按照这一策略由始至终进行管理和实施。第二是学校的教师在熟悉学校发展战略和相关培训政策后,结合自己的职业成长路径,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

4.建立培训的监督管理制度

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用于监督培训活动是否按预先的培训战略来执行,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相应措施。建立学校的培训监督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内省的动机,当发现培训效果不佳时,通过实施这种监督管理制度,从培训需求到培训评估逐一审查,一直到找到一种好的培训模式为止。

5.增强培训团队意识

一方面培训团队中有利于形成讨论的友好氛围,使大家在培训中、培训后的讨论使知识的传递更为快速,而且有利于与具体工作相结合,更有利于知识的创造。

另一方面基于相互保护的团体更有利于大家各抒己见,不会对出现的问题无动于衷,大家不会反对去质疑目前培训的政策和策略,因为这关系到大家的共同进步。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刍议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实效的策略

摘 要: 职业学校的名师是从职业学校的一般教师中产生的,如何搞好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实效,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文章对此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教师培训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强教”战略,提高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水平,可通过培养一批职业教育的名师和专家,促进职业教育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但是培养一批名师和专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是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培训得到的结果。培养的名师应从职业学校的教师中产生,既然这样,如何搞好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实效,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我们平时的观察,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问题

1.知识本位化倾向严重,把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目的简单地理解为解释、传递相关知识。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目的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知识本位化倾向比较严重,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目的,就是向教师们解释、传递相关知识,并希望在自己的思维中复制这些知识。整个培训过程就变成了讲、听、记的传递过程,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组织者和评价者仅仅满足于“讲过”、“听过”、“记过”,且认为讲得越多越好,至于在讲、听、记的过程中是否实现了互动,是否激发了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否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却很少有人关注。

2.培训的内容与形式难以满足职业学校教师的内在需求。

从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现状看,各级各类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通常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到一些师范院校或者教科所培训教育理论,或是请专家教授来校作报告,介绍一些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但是方式仍然以听、记为主,给人以一种大而空、不切实际、脱离生活的感觉,老师们对此不太感兴趣;二是以在校内相互听课评课,互相模仿为主,虽有一点收获,却缺乏新意。可以说,这两种情境和模式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符合或没有满足职业学校教师的内在需求。调查分析教师的需求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强化教师培训效果的关键一环。

3.培训时间的短暂与急功近利的心态形成一对矛盾。

职业学校教师参与培训总是有自身的预期的,希望一蹴而就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他们不追求培训内容的系统性,而追求实用性、应急性,所以很难以平常心学习理论、反思实践,没能很好地体会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目的,培训成效就很难尽如人意。

4.技能培训与理论学习之间的不协调形成的一对矛盾。

职业学校教师通常在大学里已经学了不少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其实践技能一般来说相对差一些。在教师的培训中,如何充分调动教师根据已有的理论参加技能培训,或者根据教师已有的技能经验培训相关教学理论,这也是一个问题。

二、应对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实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了解教师的需求,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

教师培训必须把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在制订方案时要积极吸收和整合教师的意见,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另一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培训。

2.理清培训的目的,重构培训内容。

有人认为教师培训就应该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对现代教育具体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学习和反思。事实上,这种观念是不符合整个社会发展对新型教师和教师培训所提的要求的。随着信息社会知识价值和地位的变化,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它的社会化功能正从专门人才的培养转向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它需要一个全新的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一个整体性的转型和优化。所以,在教师培训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主体性参与。通过教学的双向互动,敦促教师全身心地、无偏见地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这些新的思想和理念,反省自己的经验和不足,从而悟出新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实践。

3.强化专业引领,培养反思能力。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反思”被广泛地看成是职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培养教师反思能力是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以自我实践中的问题为反思的起点,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旧的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思只有以自我实践中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才是有力量的和有效的。

通过构建反思线索,使教师掌握反思策略。第一,通过提供一系列供反思者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单,如自身的兴趣爱好、解决问题方式方法上与他人的差异,这些方法各有何优点与不足等,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第二,鼓励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记录,加强对实践活动过程与效果的反思。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自觉地运用教学笔记、学生反馈意见等材料进行自我剖析,可以提高职业反思能力。第三,对比榜样找差距,剔除不良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表现了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引导广大教师对已有的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就可实现自我发展。

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寻根求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彻底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变培训者单向灌输模式为受训者积极参与其中、主动联系自身实践,与专家、同行共同讨论、质疑的平等对话模式,并鼓励、引导他们加强对自身实践的研究,经常分析、洞察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精神实质,生成个人教育理论,引导自身的实践。

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职业学校教师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教师本身在这方面如果不是专家或者内行,那么可以想象学生的动手技能会是什么样的。加强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师)的技能培训是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4.凭借网络课堂的优势,延伸培训空间。

借助网络课堂的优势,“放飞培训者”。依托网络互动平台,创建一种集中培训与网上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把专家讲座、录像资料、网上资源、教师指导等整合为一体的超文本、立体化的多媒体师资培训教材,开展网上答疑、教师论坛、专家在线的交互式学习。这样,延伸了培训空间,为教师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自我培训)提供了保障。

总之,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一个连贯的、持续的、整体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这种连贯性和整体性包含了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教师培训和教师聘用等之间的协调、统筹和相互支持,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职业学校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

【摘要】职业学校的教学重点应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岗位操作技能为核心,根据职业标准,结合专业特点,采用多形式多途径培训、典型操作实践、岗位技能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学校;技能培训

职业学校的教学重点应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岗位操作技能为核心,根据职业标准,结合专业特点,采用多形式多途径培训、典型操作实践、岗位技能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操作技能培训是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职业学校教师应提高自身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

职业学校要求学生除了应具备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解决工作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工作。因此就要求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才能针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有效的理论学习与操作技能培训,而操作技能培训又是重中之重。

一、确立技能培训的科学性

1.注重技能培训与学生实际对接

我们要根据职业学校职业性、实践性明显,而对理论的学科性、系统性要求不是很高的实际情况,确定以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为主,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必然要求的推导、证明方面的内容,虽然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有其必要性,职业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做淡化处理是可行的。在课程设计时,应打破学科体系,合并相关课程,减少课程门类。不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注重知识对操作技能的重要性,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减少理论教学时数,突出技能培训,我们可以适当的减少理论课的教学,增加技能培训的课程。在实际操作,实际过程中边摸索,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逐渐成为专业主干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以技能培训为重点的教学模式是适应学生特点,是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

2.注重技能培训与产业对接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二者相辅相成,后者决定前者,前者影响后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这就迫使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相对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理论学习又注重实践能力,紧密依托地方企业,直接为地方行业经济建设一线服务,满足社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在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时应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的需求,地方产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我们在学校里就重点培训学生的这些技能,使学生的技能与地方产业的需求对接,让学校走上岗位就能成为企业的生力军,成为企业的主力军。

二、提升技能培训的有效性

1.注重实例的操作培训,充分调动学生

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我们按常规的教学方法,可能大部分学生不感兴趣,很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典型实例的培训方法,即在教授一新课程之前,先选择一些典型的实例给学生看,而这些实例也必须是有趣的,操作起来又不是很复杂的,这样一来,学生会对这个操作技能感兴趣、产生想学的想法。例如:我在教授学生PHOTOSHOP这门课程的时候,我觉得不能采取:

(1)先教基础概念

(2)再学工具菜单功能

(3)然后再学实例的传统教学方法

这样学生在前2步就有可能丧失对本软件学习的兴趣。而典型实例培训方法是:第一课我就准备了3张照片,第一张是自己的照片,第二张是某明星的照片,第三张是自己和明星在一起的一张照片,把这三张照片给学生看,告诉学生第三张照片是通过PHOTOSHOP将前2张照片组合起来的。给学生一个生动的实例,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一下子会对PHOTOSHOP这个软件很感趣兴,而且这个实例的操作只采用的PHOTOSHOP中的“套索”工具,对学生进行简单教学后,学生也可以完成。这样就使学生从感性与实践上都对这个软件产生兴趣。只要学生想学了,其它工具菜单的功能我们还可以通过以后的实例来教授。

2.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操作技能培训

职业学校的学生多为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故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辅导方式,来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如分组培训,将几个对学科有特别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成立兴趣小组,利用课余进间进行强化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操作技能培训的兴趣,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保宝贵的实战经验,为工作后的操作技能打下扎实的基础。2010年,我辅导学生参加苏州市技能大赛,我就以自愿报名的形式,组织了5位同学,利用中午时间,进行培训辅导,在2010年至2012年连续几年在苏州市技能大赛中获奖。这些学生毕业后,由于有网页制作的特长,很快被网页设计公司录用,并且在工作岗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采用分组培训的好处很多,这样不但参加培训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可以获奖,而且还带动了其他同学对网页制作的积极性,因为学会网页制作本身就是一个实用而且时尚的技能。技能辅导培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职业学校必须充分认识技能培训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操作技能培训主要不是为理论教学服务,而是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的,加强操作技能培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操作思路、操作设计、操作技术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训练。

3.从实践出发,提高操作技能的训练效率

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象与抽象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形象事物中感受抽象理论,用较短的时间理解理论知识,并用以指导实际操作,让理论知识渗透在实践中,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教学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规范基本功动作。规范基本操作是学习、掌握操作技能的先决条件,每个课题都有它的规范性,正如小学生入学时,老师先对学生进行握笔的训练,只有先握好笔,才能写得好字,才能提高写字的速度。在练习中,对技能培训中每一操作步骤都有规范要求,且要求学生严格地按照规范进行练习,并了解其理论依据。因此“规范”对操作技能的提高和技巧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强化“效率”观念。根据我们所获得的信息,部分学生毕业推荐到单位工作后,工作速度慢,既影响了设备的利用率,也影响了学生个人的收入,企业及学生本人都有意见。学生操作速度慢,主要是因为实习的效率意识不强,无法建立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因此,缺乏工时约束的训练就制约了学生操作速度的提高,更妄谈形成技巧了,这使学生走到社会时,就很难适应企业计件工资的环境了,所以我们在校期间就要培养学生的“效率”观念,增强学生的“效率”意识。

总之,我们职业学校教师应注重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以后参加工作要用到什么技能,我们的课堂就要教什么技能,因为有创造性、有前瞻性是学校的生命。我们职业学校教师必须从理论和操作两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尽快成长为优秀双师型教师;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尽快掌握以后工作中必要的操作能力,才能使学生的操作技能不断得到进步,对工作岗位适应信心不断提高,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迅速适应,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的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对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有效促进专业自主发展的关键路径,将助推教师"激发教育创新,拓展成长空间,成就发展梦想"。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师资队伍 提升 信息技术 运用能力

一、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必须充分认识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重要性

1.信息化时代需要的是具备技术与教育双重能力的创新型教师,要求所培养的教师不仅是教育专家,同时还是熟练的技术人员,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整合资源,改善教育过程,引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2.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教师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必须主动适应。一方面,为应对知识爆炸,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学习,做终身学习的表率。另一方面,信息大发展带来教学内容的几何级增长,依靠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应对,教师必须要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动利用新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

3.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学习方式、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传统的教与学关系将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变成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学习,而教学过程将逐步被学习过程所取代,“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将成为主要方式。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越来越弱化,将会逐渐转变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获得有效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4.教师只有熟练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才能把握新技术与教学发展的内在关系,因课制宜,因人制宜,灵活多样,推动有效教学。

5.教师肩负着管理和评价的工作,有了信息化技术与手段,教学的管理和学生的评价将更加系统化、客观化。

二、帮助全提升教师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能力

成立信息技术运用辅导组,由教务科选任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对全体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本校培训。以“专题学习、专家指导、自主学习、分组研讨”等模式,教研室集中交流等形式,形成学校领导带头学,教师全员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性学的良好氛围。

根据每名教师所掌握的技术能力情况各有不同以及年龄层次的差异可能导致其在认知上的掌握速度不同,可采用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如对有需要的教师开展短期培训课程,针对常见问题进行案例分析、现场答疑;对无法参加现场培训的教师可通过校园网络等途径获得教学视频资料,与施训人员进行网上互动;对不同年龄层次和掌握程度不同的教师实施分组教学以对症下药;在平时充分利用学校QQ群、校园网等平台进行学习交流、互动研讨等培训方式,让全校教职工切实掌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三、拓展培训渠道,提高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 让骨干教师主动参加自学进修

为骨干教师提供与跨地区、跨学校的同行们进行交流与研讨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从更广的视角和更大的范围分析在提升信息能力应用水平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同行之间的持续交流与合作做到真正的资源共享。此外通过光盘、网络观摩优秀案例资源等方式,以及借鉴其他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来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 合理的利用网络平台提升骨干教师信息能力应用水平

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功能很多,在研究应用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积极应用网络的有效功能,充分利用网络的有效资源。如利用教师博客群,QQ群、微信群来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在网上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解决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一些技术操作和应用方式的问题,有时候对个别问题还形成多种解决方案,改变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此外经常使用搜索引擎解决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方式中的很多问题,获得一些应用小窍门,还可以利用网上的视频教程学习一些常用的小软件等等。

四、以骨干带全体,做好学校内部培训,提升师资队伍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水平

1.借助校园网与学校QQ群等信息手段让从骨干教师将自己的掌握的信息应用技术中好的资源与技巧共享。

2.通过教师之间互相介绍经验、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水平与创新能力。

3.组织教师进行相互听课交流,及时将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培训老师,开展集体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4.定期组织短期培训班,让掌握新的信息应用技术的骨干教师为学校其他教师进行培训。

五、强化日常工作中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的效率和有效性,最终提升教职工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水平。

1.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促进教师队伍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比赛就像作一项科研,在完成这个科研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解决这些困难,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会有质的提升,实践中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通过这些比赛可有效促进教师与教师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教师与外界的交流,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大大提高。

2.建立激励机制

培训教师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来高效使用是职业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可以鼓励教师员工花时间去学习技术并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高效。学校可以通过对在应用技术的教学实践中取得成就或论文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给予他们提供外出参观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一切都是对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抽出时间学习信息技术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教师给予的充分肯定和莫大鼓舞。

3.建立约束机制

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管理挂钩,将其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现状及对策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但在教学设计和确定课程目标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引,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实验和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教学评价认识等方面存在不足。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校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实施校企联动,创新教师培训和学生培养模式;增强教师反思教学意识,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制定和实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成长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有效促进其专业发展,是建立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对教师而言,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基本途径可概括为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两个方面。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既要做实施者,也要做设计者、研究者,应是集研究者与实施者角色于一身的人[1]。为此,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现状调查,了解其专业技能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提出一套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取河南省潢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遂平县职业教育中心、长垣县科技中等专业学校、河南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原新乡市第三技工学校、原新乡商业学校(现两所学校合并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研究。调查对象为学校在职教师,实际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79份,有效问卷260份,问卷回收率为93%,有效率为93.2%。问卷所涉及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从教时间等情况见表1。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调查问卷》展开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基本情况、教师专业技能现状和教师参加培训现状三方面内容。

(三)调查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每所学校中随机抽取5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再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对象讲清调查的意义和注意事项,然后由被调查者根据问卷要求作答。调查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技能培训参与度

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占88%,12%的人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其主要原因:41%和15%的教师认为“培训机会少”和“学校经费紧张”,13.3%和11%的教师认为“自己从教时间短”和“没提出申请”。从调查结果看,影响教师培训的因素,一方面是学校层面培训机会少和经费紧张,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主动要求参与培训的意识不强。

(二)专业技能培训形式

专业技能培训的时间、地点和组织形式是影响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因素。从教师参与专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形式看,48.5%和39.6%的教师分别参加过市级和省级培训,32.2%和30.0%的教师分别参加过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在“你认为教师参加培训的频率”调查中,39.2%的教师认为学校应该“定期安排,教师自由参加”,47.6%的教师认为学校应该“1~2年安排一次培训”。可见,大部分教师认同培训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但在教师培训的组织中学校和县级教育培训机构等基层培训单位组织培训不到位,不能满足教师广泛、持续的培训需求。

(三)专业技能培训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分为普通教学技能和专业教学技能两部分。由表2看出,普通教学技能培训中,有37.7%和31.1%的内容是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技能,14.7%的内容是教学设计,沟通技能和教学评价等其他技能所占比例较少。在专业教学技能培训方面,专业教学法占41.8%,实习实训技能和专业操作技能分别占25.5%和21.8%。可见,现有专业技能培训内容倾向于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方法倾向于理论讲授,实习实训等专业操作技能培训内容比例较少。

(四)专业技能培训评价

了解教师参加培训的收获是考察培训价值与作用的主要途径。通过培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占42.4%,“提高教学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分别占22.3%和19.7%,“提高教研能力”占6.1%,见表3。说明专业技能培训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作用比较明显。

虽然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培训满意率的调查中,专业技能培训的满意率仅为44.1%。说明目前教师对培训效果的认同度较低。关于不满意的原因,认为“没有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和“培训流于形式”的教师均占20.3%,“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形式单一”和“培训机制不健全”分别占18.4%、13.8%和13.4%,见表4。

(五)专业技能培训预期

了解教师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预期,一方面可以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另一方面有利于改革培训内容和方法,更大限度地发挥培训功能。从调查结果看,在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培训中,75.2%的教师迫切需要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只有23.2%的教师选择了教学技能培训。同时,有61.1%和28.6%的教师渴望职教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和学科专家作为培训导师,将其成功经验与他们分享,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待培训具有明显的教学实用性倾向。

三、结论与建议

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快速、特色发展,必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

(一)建立和完善一体化的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体系,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不断提高与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统一的理念来指引,完整的体系来保障。但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和提高由不同机构来承担,各培训机构缺乏明确分工,校本培训、县级培训、市级培训和省级培训等不同层级的培训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衔接,直接影响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效果。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研究

摘要:阐述了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指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构成要素包括制定适合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应涵盖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掌握教育技术技能、综合应用教育技术等方面,构建包括集中面授、网络教育、课题带动的复合培训模式,创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加强培训,不断培养和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职业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技术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笔者之所以强调专业课教师,是因为他们在职业学校中肩负着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职业学校的发展就是依靠紧跟时展的办学理念、各具特色的专业支撑。而专业课教师正是办学理念的践行者和特色专业的承建者。因此,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学校的创新和发展。

(二)培养现代化、专业性人才的需要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先后提出了“大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可见,在信息时代,培养现代化、专业性人才,需要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学科知识,而且要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

(三)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当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信息社会人类基本的学习工具和生存手段。对教师而言,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科研的工具,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自身在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等方面不断提高,才能够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构成要素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

因年龄、性别、专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层次专业课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差异较大。所以,培训之初应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复杂的,因此,不能期望通过一两次培训就把广大教师培养成教育技术应用的高手。所以,培训目标应该是递进式、逐渐提升的。例如,初级阶段的教育技术培训,应把专业课教师引入教育技术的大门,使他们增强教育技术应用意识,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学习的深入,目标可以慢慢提升为正确运用教育技术方法改善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持续发展。

(二)选择恰当的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培训的核心,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提高对教育技术价值的认识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应不同于文化基础课教师。因为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教师对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专业课教师只有首先充分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的理论内涵,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才能从内在需求、情感上接受教育技术的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才能主动将教育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改革。当然,由于职业学校专业课各具特色,有的课程侧重理论,有的课程注重实践,因此,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教师,应根据其任教的专业课特点,在培训的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讲解详简也应有所区别,做到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掌握教育技术技能,让技术成为能力发展的助推器 在以往的各种培训实例中,培训者容易将教育技术培训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将操作技能作为首要的目标,这显然背离了教育技术培训的初衷。但是也不可矫枉过正,忽视了技术也是不对的,毕竟在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上技术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是要将技术的学习融入培训过程中,让技术的学习成为实现教学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标。因此,学习什么样的技术、如何融入教育技术培训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以技术整合的方式学习技术整合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让受训教师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体会并学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所谓“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依据上述思路,我们提出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以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构建多种多样学习方式、改变教学的环境、教师自我教育与提升,对教师所需的相关技能进行分级整理,划分出基础版和提高版两个级别(见表1)。其目的是让培训者能够根据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施教,使受训教师对各种技术的学习既不脱离教育技术能力这个中心,又能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技能的认识和应用。

综合应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和最终体现,也是促进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前景。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科研的开展等各个方面应用教育技术,并开展合作与交流。而在上述各个环节中,教育技术都可以对以往的教学产生创新性的冲击和改变。

(三)构建复合培训模式

培训模式是关乎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应构建多种培训模式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复合培训模式,以基于集中面授的培训模式为主线,以基于网络教育的协作学习模式为补充,以基于课题带动的研究模式促深入,形成新型的教师培训体系。

集中面授培训模式是目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常用模式,其优点是节省时间和经费,利于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开展培训,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但也会因培训内容与方案单一,难以照顾教师的个性和层次差异。与集体授课模式相比,网络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可实现按需学习,为教师的个性化培训提供了可能,其优点是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自主、灵活,可作为集中面授模式的有力补充,其缺点是培训组织者对受训教师的管理较困难,对受训教师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依赖较高。课题带动就是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在课题的选题――实施――研究――检查――结题――反馈过程中,主动参与教育技术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师脱离了刻板的培训场所,置身于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带着研究任务去学习,将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促进教学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发展。但对于这种方式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教师有信心和恒心。

(四)创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培训主要采用书面考核,难以全面考核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想尽可能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除了总结性评价之外,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体现受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动态性。因此,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要包括课堂观察、评价量表、案例分析、专家点评和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评价信息。还可以将受训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效果作为考评的参照,使得培训更具延伸性和实效性。

总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于促进专业课教师深入开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张震(1976―),男,河北涿州人,硕士,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基础医学教育。

张京毅(1977―),女,陕西渭南人,硕士,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

职业学校培训论文: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培训与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学校的发展依赖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职业学校英语教师要重视教学理念的更新,使教学工作能满足社会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教师教学不能只凭着过去的经验,还要不断学习,接受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本文基于时代背景和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发展的现状,探讨了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培训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培训;发展;策略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走专业发展的道路。发展是目标,培训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培训应该从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教师的发展紧密结合,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笔者拟从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入手,探讨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培训与发展的策略。

职业学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在教学工作中缺乏成就感

在自身语言知识和语言水平的发展上遭遇挫折 同样是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有的从事翻译等英语专业行业,有的在普通中学教英语,有的在职业学校教英语。几年之后,原来英语水平本来相差不大的同学聚到一起,会发现各自的英语水平已出现很大的差别。这中间最郁闷的要算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了。职校学生英语大多很差,英语教材难度低,因此教师“英雄无用武之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职业学校英语教师以往所学的知识渐渐淡忘,听说读写能力大不如从前,“唉,这么多年白学了!”的想法不时涌上心头。

教学对象的特点增强了英语教师的挫败感 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教师精心备好课,兴高采烈地上着课,却常常被一张张表情木然的脸或一双双睡意朦胧的眼睛搅得“心里凉了半截”,“曲高和寡”,只好唱“独角戏”,自问自答。英语教师感到很失落,不知道自己教学为了什么。为了学生日后能用?但是没多少学生日后在工作中要用到英语。为了分数?事实上,一份不能考查出能力高低的试卷只能让我们判断学生勤奋与否。

(二)在个人发展上缺乏方向感

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的价值 如果说英语翻译把帮助人们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沟通作为自己的价值所在,普通中学英语教师把帮助学生在中考、高考中获得理想的分数实现升学梦想作为自己的价值所在,那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的价值定位就很困难了。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性不强,教师的教学效果很难体现。因此,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很容易陷入迷惘和困惑中,不知道怎样才能最充分地体现自身的价值。

不知道如何确定自己的目标 职业学校英语教师不知如何确定自己的教学生涯目标,虽然在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却只是“埋头干活”,不敢“抬头看路”。尤其现在从上到下都注重抓学生的专业技能,各项奖励措施都向拥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专业课教师倾斜,专业课自然更能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英语教师苦于“前途渺茫”,不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专业持续发展更无从谈起。

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培训和发展的策略

(一)寻求有助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方式

有组织的各种培训 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和单位可以组织英语教师参加各种讲座、研讨会等,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学校可开发校本培训,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的主要举措。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应定期开展活动,使英语教师能熟悉与本学科教学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理念,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讨论和交流,互相听课、评课,相互启发,形成思维碰撞,实现共同进步。

自我培训 在忙碌而琐碎的日常工作中,每位教师都应善于进行自我培训和提高,毕竟统一的培训时间还是相对比较少的。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学习。多读书是一种重要途径。也许有教师会说,我大学都已经毕业了,读了这么多年书,终于参加工作了,再也不想看书。其实,读书绝对不只是学生才要做的事。环顾四周,我们会发现很少读书的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往往陈旧,他们总是在重复自己过去的经验和做法,缺少创新,教与学都缺乏生机。相反,那些一直坚持读书的教师(哪怕所读的不是专业书籍)则视野开阔,思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能与时代接轨,他们了解学生的心理,课堂形式丰富多彩,能抓住学生的眼和心。因此,应让读书成为习惯,为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教育的眼光”和“教育的心情”。积极从事教学科研活动是另一种重要的途径。英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完成每天的几节课,而不去考虑如何上好课以及围绕上课展开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善疑,善思,善行,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很多创新的机会,有活生生的教育对象共同实践我们的想法。因此,应从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多做反思性教学,把每一次教学灵感和机智、每一次教学困惑和失败及时记录下来,把培训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二)开发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内容

要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方面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教师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及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目前职业学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是缺乏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低,对工作丧失热情和信心,感到“教师”仅仅是维持生计的职业,而不是事业。因此,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对于教师本人和学生而言都是有碍发展的不利状况。提高职业学校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让教师认清自身的价值 一方面,教师不能以“学生水平差”为借口忽略对自身语言修养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要注意不断更新知识。如果教师一直停滞不前,不愿学习,满足现状,很有可能在许多方面落后,甚至遭到学生的不断质疑。另一方面,教师要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使英语教学不拘泥于表面的语言知识学习,而是深入到语言运用和异国风俗、文化的了解,让自己成为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职业学校学生缺少的是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只要引导得当,他们也会乐学好学。将来学生不是要走向研究的道路,不是搞理论学习,他们要学会以一技之长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因此,学生学会做人与做事比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英语教师不能将今天教会学生认识几个单词或明天学生测验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从教目标,那样最后自己一定会失望的。英语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爱学习,把学习英语当作乐趣,并从中体会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若干年后,学生也许已想不起来学的具体内容,但学英语的快乐感受一定不会忘记。如果能有这样的认识,如果能这样去做,如果能有这样的效果,职业学校英语教师的价值不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吗?

为教师搭建有利于成长的平台 教师良好的师德和教学技能需要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积累并升华,否则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想法就会流失在平凡的岁月中。培训的目的是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技术和精神支持,给予经常的提醒和督促,以便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英语教师的一个困惑是不知道学生将来的工作对学生英语水平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因而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职业学校学生绝大部分都在本地就业,英语教师如果有机会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去调研,甚至顶岗实践,了解相关行业对学生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所提出的要求,对教师日后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会很有实际指导意义。应营造互助合作、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融洽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能帮助教师更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从而有效地发挥潜能。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对所从事工作的幸福感很重要,它能激发教师的潜能,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从中得到收获和乐趣,这是一件让人感到愉快的事情。但是,在教学生涯的各个阶段,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有群体特点的消极情绪,因此,及时有效的疏通非常重要。在培训时可向教师介绍心理健康知识,或开展活动让教师释放心理压力,甚至给机会让教师进行情绪宣泄。归根结底,还是要帮助教师形成职业幸福感。

作者简介:

廖如莺(1976―),女,江西南城人,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英语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专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