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08:57: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中历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教材中的图片,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巩固
1.历史图片是进行历史内容教学的最好资源。
学生通过对历史图片的有效学习,可以近距离地与历史进行接触,进而能够很好地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比如,我们在学习到“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掀起了对我国的瓜分狂潮”相关的内容时,这个历史事实在《时局图》中就得到了充分地反映。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当时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是《时局图》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再结合这幅图进行对照,就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这幅漫画反映出来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对漫画的了解又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当时历史事件的印象,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
2.看图叙史。
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字信息的必要补充,同时又具有文字形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合理使用历史图片,能够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单张图片来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概况和前因后果,也可以利用多张图片,让学生梳理相关历史知识的发展进程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而言效果更好。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看图叙史,既能让学生解读图片中的历史信息,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锻炼。
二、有效结合地图进行教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历史图片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有效的图片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综合把握;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解读历史图片能力的目的。
1.感知历史,掌握史实。
历史图片是历史知识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教材中的史料图片,并且要注意充分合理地运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相关的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例如,“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一课,我们在学习到经济危机给德国带来的影响时,教材也从多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但是学生却没有形成直观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直接地认识到这场危机,我们历史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材中的一幅图片进行讲解。如教师可以结合“1927年的德国关于经济危机预言性的漫画”,让学生来仔细观看这幅图,进而结合相关的知识进行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够很直观地体会到那时的德国贫富悬殊,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经济危机的相关背景,进而使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网。
2.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图片,不失为我们教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好素材。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课本图片中蕴含的一些历史信息,让学生进行读图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真正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例如,“美国国父华盛顿”这节内容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即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担任总统期间的主要事迹。对此,我们教师可以结合该课中的最后一张插图“在美国南达科他州拉什莫尔山上刻的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头像”来作为新知识的导入,指导学生看图,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华盛顿能够列入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为什么华盛顿被称为美国的国父?”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看书,自主探究。这样也可以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收和认同。这样,学生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历史图片既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知识的必要补充。同时,历史图片又具有高度灵活和对历史信息高度浓缩的优点。这些都决定了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不同的图片史料在历史教学的运用策略也会不同,所达到的教学或者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具体的图片和史料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播,同时还要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图片史料,充分发挥图片史料应有的价值,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历史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郭辉朋 单位:河北省隆尧县第一中学
一、重视课前预习,加强教师的引导工作
学生在上课之前要做到对教材的初步了解,通过收集资料进而把握所学内容的要点并对教学提纲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为课堂上的讨论做好先前准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不仅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课标展示,向学生展现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所学内容提出能够反应所讲内容主题的高质量问题。此外,教师应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学生角度进行所讲内容的备课,争取以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教材、走入教材。总之,通过课前学习,学生能够做到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预习情况反馈中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来对学生进行辅导。课前预习不可忽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听课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课中进行师生互动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有养成独立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上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把在课前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展现出来,通过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式讨论对其问题进行研究。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局限于所讲的题目,而是要将分析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二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为代表,从而使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想营造出融洽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就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举手发言。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等内容时,课标的要求就是要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此时教师应把学生适当地分为三个小组,从而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归纳孔子、孟子及荀子的中心思想及其影响。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紧密性和连接性,教师在探讨完这个问题后,应紧接着去讲述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问题,此时也应划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概括法家、道家、墨家的中心思想,并最终在班级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课中学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在课堂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主动与他人交流,实现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三、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
课后这一环节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地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在课下能够及时地复习。课后总结是课堂知识的再现,更是课堂内容精华的集中,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在如今的新教材版本中,都有课堂延伸和课堂探究活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并能够应用知识,教师应该及时地布置该项作业,让学生再次相互讨论、质疑并探究,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四、结语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它们的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知识进而应用知识;但对升学而言,考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测,历史的考试需要记忆的课堂内容很多,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方式只能是暂时的掌握知识,且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疑问走进历史任务,从而进行互动式的探讨。学生在课上、课中及课下互动式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长久地记忆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作者:黄杰 单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京中学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缺乏生活气息的原因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够宽泛
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的扭曲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为目标,但是,在目标的考核方面却是存在问题的,老师会用一张试卷来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每次一提到考试便觉得如临大敌,这点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兴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很偏重解题能力的教学,但是,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却没有重视起来,学生没有经过社会实践,学习到的仅仅是书本的知识,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教育意义。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价值观的好时机,而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教学质量会有一定的改善,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理念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没有任何联系
高中历史教育的根本在于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结合历史,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但是,高中历史教育却始终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学生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教学的目标也越来越功力性,教学都是围绕着考试进行的。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练习题,高中历史教学也是在做题中进行的,老师更多的讲授的是解题的方法,而没有灌输人文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设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科学化的教学目标,既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又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所掌握,能够客观地评判历史事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从而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让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正义的人。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一定要明确通过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带给学生哪些启发,历史教学能否让学生的身心受到洗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知识教学、人格教学和情感教育等领域,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学生的学习情绪也很不稳定,而且,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学生总是很难全部掌握,这时,老师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中成长,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老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可以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学习那些比较难掌握的知识,为学生扫清学习中的障碍。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知识,将历史事件与当下的热点问题结合,分析是非,提高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融入生活,进行自主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按照教学的思路,制定几个不同的实践项目,老师对实践要求说明后,让学生深入生活,在合作下完成任务。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教学法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合作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老师与学生良好的沟通,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老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平等。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通过合作,学生们可以深入生活,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来进行历史知识的实践。通过合作学习,打破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形式活跃且多样化的模式下学习,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提高对历史学习的感悟能力。
三、结束语
高中生的压力大,每天要学习很多门学科,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能再带给学生压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放松身心,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将学习的压力抛之脑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设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科学化的教学目标,既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又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所掌握,能够客观地评判历史事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从而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按照教学的思路,制定几个不同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究,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樊磊 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实验中学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方式的重要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对话教学模式,这就规定教师对自身要有个新的认识,在教学历史知识时应该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充分的体现出来,鼓励学生以自身的经验、知识与教材有创造性的去对话,能够确保从整体上构建事实性的历史知识。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学会成为学生们学习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带领学生们依据自身不一样的观点去对话。就学生的学习来讲,通过对话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将已学习到的历史知识点充分的展现出来,通过互相之间的对话交流,对他人的观点学会去聆听,对不同观点所代表的真正意义可以去用心去挖掘,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帮助。
二、具体的应用分析
(一)注重营造氛围和创设情境
1.将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营造出来。
民主、平等的教学是对话教学的本质,要平等的去交流,缺少了民主、和谐与平等,真正的对话也就不复存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用对话时,要将平等的理念树立起来,确保对待每个学生的时候都要公平,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选择,对学生们内在的主体能力上要予以信任,不能试图的操纵和控制对话,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倾诉要设身处地的去聆听,对学生的意图进行叩问。教师的真诚能够使每个学生去感受,进而能够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的参加到对话的过程中去,在自由、平等、无拘束的氛围中使学生能够将意见发表出来,将个性能够从分的展示出来。例如,某教师在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进行讲解时,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然后他们分析这一课该如何去学,之后让同学生们自由的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应该对比去学习、一些学生说应该分层次学习,这样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2.在历史教学中将有趣、启发性强、真实的对话情境创设出来。
教学的有效推进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下进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利于对话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令学生可以积极有效的投入到对话中。例如某教师在对《辛亥革命》进行讲解时,教师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真实的现场利用多媒体展现了出来,并且在创设对话时,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作为对话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下面同学们我一起来讨论下辛亥革命的发生、经过与结局,将真实性强的对话情境设置了出来,进而将学生的对话热情激发起来,对学生的对话在内涵上进行了丰富。
(二)开展高中历史对话教学
1.师生间的对话。
这是对话教学中应用最多也是最常见的对话形式,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核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够让学生将历史知识的主体构建起来。人格尊严在教师和学生间是平等的,然而在发展水平、能力水平、经验水平和认知水平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教师要做好帮助与引导。要将学生向合理的对话范围中引导。例如某教师在对《鸦片战争》进行讲解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向着正确的对话方向前进,教师对虎门硝烟这一历史用对话的形式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学习,为接下来更深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学生之间的对话。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方式,也要使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对话,使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对话不断的丰富自己。使学生在互相之间对话交流中能够自身认识到历史学习的不足与缺陷,进而积极的吸取对方学习历史的经验与有效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例如对《抗日战争》这个课时进行讲解时,教师为了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针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上进行了对话交流,之后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切磋与交流,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出来,有效的提升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结语
高中历史是高中阶段一门比较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能力上有着非常巨大的帮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现阶段高中历史结构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学生们学习历史的时候增添了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的历史成绩难免的会出现一些波动的情况。通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方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上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所在。对此,文章通过下文对这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作用。
作者:蔡文明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一、挖掘教材民生传统
高中历史课本中涵盖的知识点是十分丰富与全面的,对于古今中外许多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等都有着较为详尽的介绍。在这些知识中不乏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民生传统的讲授,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非常好的帮助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能够让大家意识到重视民生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兴旺的重大意义。教师要帮学生们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与知识框架,在基本的知识框架形成后将能够更好的引导大家慢慢理解民生传统的发展与演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那些杰出的人物为了发扬民生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些不仅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对于这些有价值的史料的认识同样是民生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近代史上孙中山先生曾经为了人民的利益做出过非常艰苦卓绝的努力,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为发扬民生而奋斗。19世纪90年代,孙中山已在倡导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上书李鸿章,希望清廷重视民生问题,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但是遭到拒绝。20世纪初期,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将民族、民权与民生并立,建构为划时代的三民主义。1924年又提出“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些历史演进的过程课本中都有所介绍,这也是我国民生传统的非常有价值的典范。教师要善于对教学素材展开深度挖掘,尤其是要引导学生们对于教学文本中的那些民生传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背景才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才能够让民生教育收获更好的成效。
二、认识民生改善的本质
在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的输出,教师要让学生们明白民生改善的本质是什么,只有对于这个最为核心的问题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才能够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也是学生民生意识具备的重要基石。历史课程的教学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对于人类历史文明的演进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们具备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往往是更有价值的部分。教师应当借助对于学生民生意识的培养来不断丰富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让他们形成更为合理的人类史观。课本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一定程度给我们阐述了民生改善的本质,想要对这些要点有更准确的把握,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们更多积极的引导与启发。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人们开始告别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时代,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电灯、电影、电话、电报、汽车、轮船、飞机等发明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以更快的速度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兴起,民生得到极大的改善。这些都非常直观的向我们说明,新的技术的产生、科技创新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才是对于民生本质上的改善,这也是历史带给人类的启示。
三、展开民生专题探讨
想要进一步深化对于学生民生意识的培养,这同样可以展开一些以民生为专题的系列讨论。随着学生们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对于许多问题与现象学生们逐渐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这个时期正是考察学生的思想理念与价值体系的时候,这些专题讨论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够让大家对于许多社会问题有更多的关注与思考,学生的民生意识也会更为深入。这些都是对于历史课程教学的非常积极的推进。不少学生都对于民生的实质含义以及民生的保障很感兴趣,对于这个议题大家也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可以让学生们以民生的保障为话题展开探讨。随着大家讨论的不断深入,学生们慢慢在某些观点上达成共识。学生们都意识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生问题的解决是随着民主制度的完善实现的。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极其残忍和冷酷,比如美国的西进运动和英国的圈地运动等,虽然这些运动最终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从长远来看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但在当时是以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改善。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福利制度,运用社会服务开支和社会保障政策,来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这充分说明了民主与民权才是民生的保障。这也是对于学生一些思想偏差的更正,让大家具备更好的民生意识。
四、结语
总之,民生意识的培养应当很好的渗透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对于教学素材有进一步的挖掘,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非常好的帮助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同时,教师也应当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范畴,可以通过专题研讨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大家对于民生的相关问题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这些不仅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也是对于历史课程教学的非常积极的推进。
作者:陆亚芹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
想要让学生的主体性更好的在课堂中实现,这首先有赖于教师给学生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尝试将各种知识点融入到故事、社会生活等更为生动的情境中。这不仅能让教学过程更为丰富多样,也能帮助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于教学要点的领会。历史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对于过往历史情况的阐述,其中有很多故事性或者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可以挖掘。教师要善于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并且尽可能的多样化课堂教学,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能够很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很多有趣的故事化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情境引发思考和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罗马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演变时候的案例“:古罗马大将凯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一见钟情,两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当凯撒归国执政后(前49年),克里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凯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这个案例一提出立刻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都觉得非常好奇,都想知道这种情况在当时的罗马法体系下能否通过申请,罗马法对于这个十分特殊的情况又会如何判定。学生经过主动发问和思考,结合历史知识发现,罗马法规定了罗马公民的身份而不属于罗马公民的人自然不能申请这一国籍,但在法律层面上,在实际需求层面上随着领土和疆域的扩大,这一法律规定非常不适合对区域内的人口管理。在这一基础上引出了罗马法的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改革。这是非常典型的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透过这个有意思的案例也非常有效的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探究,这些都是情境创设可以发挥的教学优越性。
二、引发学生思考
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的另一个很好的方法便是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好的问题的设置来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这也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模式。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历史教学并不仅仅是对于历史的认识,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也应当有意识的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价值的启示,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意义所在。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思索与探究中自然会对于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中可以折射的一些问题有领会,这也是提升学生认识层面的一个过程。例如,在教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时,教师可以提出下述思考问题:“有人认为‘:光荣革命’是一场妥协,是历史的倒退。也有人认为:它是一场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那么,你认为该如何评价‘光荣革命’呢?”随后可以让学生就这两种观点展开热烈的讨论,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在争论过程中表达对此次革命的理解与看法,同时,学生也可以举出很多例证材料证明自己的论点,从辩论当中让学生逐渐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历史。好的问题的提出能够极大的为课堂教学发挥推动作用,教师要善于用开放性且富有思辨性的问题来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这不仅能够很好的深化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领会,这同样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的另一个很好的方式便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点同样应当成为历史课程的一个教学重点。历史教学并不是要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多时候还需要学生对于相关教学要点有自己的分析与探究,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于历史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的探究来不断深化学生的这方面能力。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样会很有帮助。如教学《辛亥革命》时,提到了孙中山在建立中华民国之后,制定了第一部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我引导学生将这部法律与1787年美国的宪法比较,在比较过程中让学生尝试探究:通过两部法律的对比和分析了解临时约法的先进性和积极意义,同时要让学生熟知法律的内容,记住法律的核心思想。如果是单纯的说教或者让学生记忆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对于这些法律内容的理解也较为浅薄。有了这个自主探究过程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才会形成更深入的思考,对于这些法律内容的理解自然也会更为深刻。探究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这不仅能够极大的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同时,也能够推进教学过程更为高效的展开。想要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更好的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这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发学生思考,并且注重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深化,学生在思索与探究中自然会对于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中可以折射的一些问题有领会,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充分凸显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也能够推进教学过程更为高效的展开。
作者:宋玉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
一、运用平中有奇、别出心裁的导语
一般来讲,导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在讲授历史课程时,应该有效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实际的形势。在讲授历史的第一课,开始的时候应该先跟学生们讲明刘胡兰、秦始皇、秦桧以及曹操等都属于哪个时期,是怎样的人物。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能很快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效果。
二、将插图讲好,引发学习兴趣
在新编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有着非常多的插图,有着比较强的直观性,非常形象生动。将课文当中的插图讲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对学生的记忆力有着很大的增强作用,还能够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然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因为有着非常多的插图,课时比较有限,老师根本就不可能把每张图都讲,只有按照教材的实际要求以及讲课的具体需要有选择性地讲解。有一部分的插图和课文的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老师认真讲解之后,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更加深入的掌握。
三、对疑问进行巧妙的设置,用疑问激发兴趣
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置疑问以及解答疑问的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疑问的设置,将它们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到迷茫,再对他们进行激发和鼓励去寻找答案。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之后,会有一种很大的快感。这样复杂的设置疑问以及解答难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知识进行充分掌握。
四、对情境进行创设,用情境追求兴趣
有些教育学者曾经说过,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是在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掌握当中的一种情感,可以有效唤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始终坚持情感方面的教育,也就是在教学过程当中创设富有吸引力以及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将学生积极引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当中,让学生能够在感情上受到一定的震动,进而实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求学以及求知的欲望需要运用所有可能的方式在学生的身上进行积极的激发。还存在很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途径以及方法,比如编写歌谣,用歌谣引发学生兴趣;巧妙讲授典故,用奇来引发兴趣;设置图表,用图来增加兴趣;精读诗词,用诗词来牵引出兴趣等,老师进行精心的设计,进行巧妙的安排,一定会在教学过程当中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习化繁为简,将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在充满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有效增长知识,会对教学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
五、通过提问,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当中,课堂的提问主要是高中历史教师按照历史教材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问题设计。在课堂上,恰当的提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老师的提问,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会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自觉性以及自主性。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以及综合性。与此同时,课堂上的提问能够诱导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沿着合适的思路解疑,探究一定的规律,有效培养学生发现、提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提问还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问能够让师生的心发生一定的碰撞。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能够对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调动,有效激发出历史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饱含兴趣的学习当中吸取比较丰富的知识。但是,目前这几点建议只是冰山一角,我们今后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不断探索。
作者:谢丰华 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中学
1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1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最基础教学任务。要想学生获取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历史教师应当协助学生对历史教材进行充分有效认识,不断提升对历史事迹的了解程度,掌握历史相关基础知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新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明朗易懂,在历史教师简单的引导下学生别能够对教材所讲述的历史知识进行理解。
1.2评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贴近教材,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认识去对教材中描述的历史事件进行评述。根据教材相关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内容进行正反两面评价,一方面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方面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评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1.3灵活运用史料的能力
学生灵活运用史料的能力是要得到历史教学针对有效性讲解培养的。每一堂历史课,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便为史料。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贴近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引出问题,鼓励学习参与到解答的队伍当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给出自身见解的作答,有效提升学生灵活运用史料的能力。
1.4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
创造性的历史思维是指有效将我国革命具体实践与马列主义基本理念有机融合,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创造性历史思维内容可提供给学生学习。从历史教材中一些光辉典范经济体制改革、一国两制等内容对学生展开情感、人生以及价值观教育,培育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为学生树立起宽广的世界大局观。
2以教材为基础开展课堂教学
2.1依据课标,把握重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落实教材作为我国管理、评价课程基础,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依据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新课标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得以有效推行的纲领性内容,还是国家意志的彰显。教师要不断将教材与课标有效结合,明确认识到各个专题的核心内容以及每一堂历史授课的教学重点。
2.2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我国新形势下教育的目的是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培养公民的综合素质,这为高中历史教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别于教学中的其他学科,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涉及繁多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对不同知识点展开记忆,这加大了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高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依托教材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科学合理的取舍教材内容,以符合学生、教材、新课标三者为切入点,灵活整合易于学生所接受、容易理解的,灵活整合适应教学整体规划的教材内容,灵活整合新课标有特别作要求的。
2.3贴近教材,合理运用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教材有针对性的优化历史教学结构,事先准备课堂授课章节时,合理运用讲解教材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全班同学都投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历史教材讲解作为历史授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通过有趣的讲解方式,让学生轻松学习。通过有目的性的讲解历史篇章,让学生关注细节,同时掌握全文的主旨大意,能充分的理解并接受教材所传递的知识。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开展、深入,为高中历史教学发展创造了有利契机。在新课改进行的背景下,要实现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正自身教学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更加贴近历史教材,依据课标,把握重点,依托教材,灵活整合,贴近教材,合理运用,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有效教学内容的应用下,促进学生主观积极地投身到课堂中。
作者:邓梅 单位:贵州师大附中
一、文史教学法的内涵
什么是史学联系文学的教学方法呢?它就是学术界以现有教学理论为依托,借助文学与史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所重新构建的一套教学理论。它具备文学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以及形象性的特点,使文字表达内容更加具体,更清晰、更贴切,易于学生理解记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引入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历史知识更是深入人心。这样,学生势必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历史教学品质也会因此而有所保障。
二、在我国历史教学中应用文史结合法的必要性
一方面,受古代科举制影响,我国历史教学发展步履维艰,高中历史教学与时展严重脱节,也正因为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时期内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历史教学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问题。首先,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学语言生硬呆板,过分严肃,学生个性也因此而受到压制;其次,历史教学模式陈旧而没有新意,现代影视资料信息渗透不足,历史知识就像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简单的文字,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且学习深度不足;最后,传统教学模式的形成取决于师生应试心理,教师一味强调灌输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方面的教育,阻碍了学生历史价值观念的建立和健全。另一方面,该方法的应用恰如其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迎合了时展的需求。不仅使学生建立起了历史学习的自信,爱上了历史学习,而且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现代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所以,使用文学史学相联系的教学方法是时代的要求和发展的必然。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史结合法的具体应用
(一)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文学性语言及文学作品
《史记》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绝对高度的评价,是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绝好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语言生动,而且内容也形象地描绘着历史,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另外文中所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是全面而具体,让学生感觉作者仿佛就在眼前,使历史知识变得更加形象易懂,有助于学生记忆。当然,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它们也在历史教材中出现,使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理解更加深刻。人类因为语言而沟通,书本知识也通过恰当的语言描述而变得浅显易懂,所以优秀文学作品的加入给历史教学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影视作品
传统教学模式受科技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只能在“粉笔”、“黑板”和“教科书”的协作下进行,单一而低效。既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又不利于教学水平的发展。但将影视作品适当融入历史教学中,就可以轻松活化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珍珠港》、《甲午风云》、《三国演义》等历史影视剧,让学生在感受艺术作品韵味的同时收获历史知识。
(三)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融情于景”的教学方法
有人曾说过,青少年之所以遇到了困难,那是因为他们面对着赤裸裸的教育行动。这足以说明传统历史教学中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听取的教学模式是错误的。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不论哪个学科的教师都必须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学活动开展的重大意义。只有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所谓“融情于景”就是将情感教学与情境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国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使其最终具备以史为鉴的能力。从而更高效地学习历史,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这也就达到了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总之,文学联系史学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文学作品活化历史、以历史证实文学作品的综合教学途径。它可以丰富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的认真程度,促进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升华,同时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另外,由于此方法给历史教学带去了启发,催生了诸如“政史结合”和“地史结合”等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这些由其他科学与历史学科结合的方法都同样达成了历史教学的任务,体现出了历史学科的价值,深化了我国历史教学改革,也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
作者:葛高亮 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1对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1.1教育体制影响着历史教学的地位
在高中阶段,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高考服务,在这种应试体制的影响下,历史常常被教师与学生忽视,其主要表现就是历史课时少,历史教师在短暂的时间内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除了这一因素外,很多高校招生对象偏向与理科生,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忽视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一直将历史作为一门副科。
1.2教学目标不清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趣,让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变得理智、成熟。但是,就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所教,这也是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目标。
1.3教学观念与方式落后
在社会的发展下,各种新型教学方式也相继出现,这为教学活动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落后,没有积极采用新型教学辅助技术,依然使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1.4教材红色化问题严重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内容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纵观我国现阶段的历史教材,却存在着红色花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历史人物与历史材料的介绍过于官方,在考察时重点是学生的记忆力,这就会严重制约教学水平的提升。
2学生发展视角下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成效的对策
2.1注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现阶段的教学活动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培养的核心就是人,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要做到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属性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通过历史教学来为学生塑造出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开展历史教学时,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够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2改革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在下一阶段下,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更加具有多样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仅要应用传统教学模式,还应该积极的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过程。同时,还要改革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要知道,传统互动模式往往以教师为教学主体,教师讲自己的,学生则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记忆与背诵,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是没有真正的互动的,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进行互动式,教师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才能够有效提升互动成效。此外,在学生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的来发现问题,展现出学生探索与思考的过程,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这对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3进行学法改革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开展主动性、参与式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来问题,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意激发出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导学生积极的涉猎课外材料。在涉及到相关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到问题,采取该种措施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很有效的,而这种能力也是学生在以后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应试教育思想观念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中历史一直以来都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忽视,虽然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工作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成效并不够理想,这有教材的问题、教学方式的问题,也有学生学习方法与态度的问题。实质上,高中历史的育人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开展科学的指导,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创新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孙盘虎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东沟中学
一、史料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一)强有力的教学说明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许多事件距离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遥不可及。对于已经成为历史的事件,如果要想学生集中注意力,光是教师新颖的教学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加上历史课程的多数内容文字性的特色,如果单靠这样一种模式与途径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坐标的话,困难重重。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对史料进行有效利用的话,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事件及场景,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似乎这一事件就发生在眼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说明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说到“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虎门销烟”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将那副虎门销烟的浮雕图片放到屏幕上,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虎门销烟”的场景,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丰富课程教学的有效手段
除了说明作用外,就史料本身来说,实际就是多种多样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史料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极大的丰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元素,改善以往传统单一的历史教学局面。史料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了照片、录像以及文件等形式,教师在利用史料教学丰富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时安排,对史料形式进行合理选取,以便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积极作用。同样以“虎门销烟”为例,虽然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但是其作用和意义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图片进行说明;但是如果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话,其中涉及到许多发明与标志性事件,建议可以使用文件及视频等史料进行辅助说明。
二、新课程教学改革条件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基本明确了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基于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下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着重围绕其有效教学策略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供参考。
(一)合理选择史料
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数以万计的史料,并且形式多样,但是并不是每种史料都适合进行教学,在选择史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史料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联程度。在判断这一要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显性联系与隐形联系都考虑进去,在考量史料匹配程度的时候可以从其中某一个角度进行;其次,史料的选择还应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兴趣程度。史料教学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如果学生兴趣不足的话,可能难以发挥其作用;最后,还应从课时安排的实际入手,查看史料形式是否与课时安排冲突。如有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选择了视频形式的史料,一节纪录片可能就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如果课程时间安排紧凑的话,会直接占用课程教学的时间,属于不合理教学安排。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尝试或考虑利用学生的自习时间。
(二)充分利用探究学习模式
史料是重要的教学辅助,与历史教学相比,在设计的严谨性方面可能更为宽松,也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因此,在教学模式的选取上,建议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充分利用合作探究模式,高效开展史料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探究性史料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且控制好小组的平均实力,让学优生与学困生都积极参与到史料教学中,对史料中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进行充分挖掘,扩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看到更多课本上不曾涉及的知识与内容,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丰富高中历史教学途径的重要内容。要想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重要作用,还应重视方式与方法:首先,应对史料进行合理选择,充分考虑史料与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兴趣及课程时间安排之间的匹配程度;其次,还应充分利用探究学习模式,进行合理的分组,控制好小组平均实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扩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与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最终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作者:陈福来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仙城中学
一、高中历史课本图片及表格的类型
新课标的历史教材中的图表的运用可谓是丰富多彩,很多图片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里理解历史知识、概念、过程、历程等。历史图表可以分为图片、表格、图示三大类,其中这三大类又各自有不同的种类。图片包括图片、地图、漫画等形式。历史图片能将历史发展的某一个瞬间固定的画面上,比文字更形象生动地展示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图片有历史人物样貌、肖像画、反映历史人物举止活动的人物事迹图;用以反应历史关键时刻的情况,呈现出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历史文物;历史古迹以及遗址园;过去人们的生活状况图等内容。比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课中的胡佛头像以及“繁荣时期的汽车长龙”等图像都是很形象生动的图片。表格包括年表、比较表、量化表、表解等。表格有大事年表;分期年表;历史量化表;年份对比表;经济数量或是社会生活状态的对照表等内容。
图示包括一切用图形配合文字、数字、符号、线条组成的简明图像。
二、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图片及表格的功能作用
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得学生专心听课,就是靠着常规的课堂约束或者是教师时不时的提醒,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当学生对话题感兴趣的时候,他才会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教师以生动活泼的讲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最好的办法。对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图片及表格的兴趣远远高于对文字的兴趣,借助图片及表格生动、具体的形象,将知识传达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时候,涉及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时,就可以运用一些孔子的图片及当年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以口号的刘邦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还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及例子,将一些不道德、不礼貌的行为运用图片的形式来凡反衬何为儒、道、法、墨的精髓思想。让他们在观看这些图片集表单的时候能感受到来自这些思想精髓。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电视热播的电视节目《汉武帝》的形象向学生展示出来,采用截图的形式告诉学生汉武帝当年提出这“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再比如,《历史2(必修)》的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节的内容的时候,如何向学生讲述当年国统区通货膨胀的情况呢?就可以运用人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是拿着一堆的纸币前往的,学生对国统区的那段历史就更加深入。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来搜集更多当年人们生活的状况图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的环境状况,以图片的形式会让学生在文字理解的基础之上能更加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现状。
2.2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运用图片及表格这些形象化的教学工作,会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师利用图片及表格来辅助教学,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形成比较清晰的历史概念。图片及表格包含这图片、表单、图示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会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有功效。以图片来说,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具体的历史给概念。我们认识历史,总结历史规律,总是离不开图片及文字的综合,文字史料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图片可以给学生以更深入理解当时历史发生的现状,更加形象地告之学生,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形象、鲜活地再现当时的场景,在头脑中通过图片的形式来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增强历史感,增强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在讲述《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一课中,讲到了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发展神速,被很多人呢成为“繁荣时代”。当时,家用电器丰富,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现实出蓬勃生机。但是,这些繁荣的背后是一片虚假的信息,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是擦汗那个急转直下,股价狂跌,股票持有者疯狂地抛售股票,股市崩溃。从美国爆发的文集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股价,演变为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和萧条。如何让学生来理解这些概念呢?对比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1929年的经济危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图片的形式来向学生展示,加深他们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理解。1929年的经济危机可以运用美国往河流中倾倒牛奶的图片形象地告诉学生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以用美国空置的房子来告之学生由于次贷危机而导致的全球金融包机的爆发,如此以来,学生就会更好地理解这些危机的内涵。此外,在历史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就是教师口头上的讲解,学生会难理解,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图表的形式来辅助说明,来帮助学生厘清历史、理解抽象的概念。
2.3帮助学生融会贯通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具有开放性,文字精练,叙述流畅,重视探究性活动的设计。教材从“导言”开始,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文中间,还有学思之窗;每一本教材都有一些“探究活动课”等。从中可以看出课改的一种取向即是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发散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图表有助于将复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量化,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例子历史年表可以将散见于教材中的历史大事件,有目的性的集中起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合编排,使得学生理解时间与历史的因果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进程的概况。历史比较表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历史知识,借助比较、分析、归纳方法来把教材中分散复杂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清晰化。
2.4增加教学活力,提高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几率
运用历史图片及表格来辅助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得教师的教学气氛活跃。由于图片及表格的鲜明视觉效果,学生总会对其感到新鲜兴趣,这样就给予教师更多发问、回答和学生互动的机会,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提高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效率。
三、结语
总之,无论站在教育学或是心理学的观点,图表都比文字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图表辅助教学,对教学必然有所裨益。无论哪一种历史图表,大体而言,都有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以及辅助充实课文内容,增强教学活力等效果。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和项目设计等为学习载体,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获取材料,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问题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有意义的
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应该像历史研究性学习那样,不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而是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提出的新问题,能积极进行探索。所以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有意义的。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高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同时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满足高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历史研究性学习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因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法来研究新知,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三)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主体性的发挥
历史研究性学习提倡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学生进行自由探索、自由创造,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同时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展有。
(四)历史研究性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学生选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过程
本文以鸦片战争为例,具体讲解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在上鸦片战争课程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通读课本,了解教材的观点,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能提出1~2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与当前现实相联系的问题。一般学生提出的问题如:“鸦片输入除了攫取大量的财富之外,外国侵略者是否还有其它的目的呢?”;“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吗?”;“这一时期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等等。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为进行学科研究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观看影视资料
老师在课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查找有关鸦片战争的影视资料,进行整理,并组织同学们观看。如可选择《林则徐》和《鸦片战争》等影片,通过观看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了解当时中国及世界局势和战争真相,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观看影视资料时,老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有所侧重。
(三)练习与查阅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辨析问题,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利弊”,“对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等,作一些基本训练,让学生获得了一些新知识,巩固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同时组织学生带着问题,按照自己的兴趣,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及书籍,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新篇》、《沙俄侵略史》等,让学生丰富历史知识,为写历史论文作好准备。
(四)撰写论文
这一阶段,学生按照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方面,撰写历史论文,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历史论文要尊重历史事实,要有个人的独特见解,观点要鲜明。
(五)交流与总结
历史论文完成后,老师组织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论文交流。交流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畅所欲言。交流也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如针对“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的问题,把同学分成两组,并选择代表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应一分为二地看待。
交流完后,老师要对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及时的评价,并对不正确的观点要及时指正,教给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四、历史研究性学习在具体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是十分重要的,选题要尽量贴近学生实际,同时选题的深度要适当,学术性不要太强[2];在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任何教学方式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升创新能力;避免学习过程程式化,这样就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评价要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老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多肯定、多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图示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历史教材图示的大量增加,其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此为提高学生求知欲望的必要手段。同时。教师在利用图示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疑问难,引起他们思考、联想,活跃思维,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其次,运用图示,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认识理解其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图示的观察、分析、想象,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并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去感知理解其他知识,如语文、政治、地理等,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图示教学。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编排新颖,图示颇多,真可谓图文并茂。
二、利用图示搞好教学的途径
(一)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图示
观察是识图的首要步骤。学生对某一图示的观察应首先让其明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的就不得不依靠历史教师巧妙设置问题了。而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在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以及探究方法的指导决定着探究能否真正展开,问题的适度性、问题的价值性决定着探究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教师可采用历史图示方法辅助教学。
教师一边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相关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出现的背景,一边在黑板上由此图的左上角开始板书。关于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和主要作品在书中一目了然,就在图示中一笔带过即可。然后根据多媒体展示的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材料,设问引导学生分析出当时社会思潮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并理解它的内涵。随后自然过渡到第二个问题,指出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成为宗教改革的重要起因,而宗教改革则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当这节课接近尾声时,黑板上书写的结构图就正是本课的小结。通过观察图示,学生十分清楚地理解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思想的变革,对于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同时,两场运动同是宣扬人文主义作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二)辅助引导学生阅读历史图示
识图离不开阅读,阅读包括对图示和文字叙述的阅读,两种阅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生效。教材中有些图示文字说明比较抽象或者没有文字说明,学生阅读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加以讲解和文字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图示的内涵和外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再造想象,让学生初步形成图形形象及有关知识体系,这时学生再去阅读就容易得多。在学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时,可采用图示法轻松地解决课文中描述的历史概念。这样的图示展示在学生面前,再配上教师精确的讲解。学生自然可以在直观形象中较快地获得这方面的系统知识,提高了效果,节省了时间。图示板书改变了提纲式、呆板的传统板书的面貌,取材灵活,形式多样,还能使用不同颜色强化信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图示教学缩短了学生认识教材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历史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不仅能重点展开。进行能力训练,还能把适当作业纳入课堂完成.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同时,图示的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制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更重要的是,图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整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利用图示多媒体教学
将图示配上适当的文字说明、作业练习,并结合课外相关的图片资料扫描制成软件,利用电脑进行程序教学、多媒体教学或者网络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学生要求都很高,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推广的。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历史作为一门更替较慢的学科,学科知识、学科地位、学科作用等,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利用电脑这种现代化工具去传播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学,必能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如在讲《南京条约》这课时,制作一个多媒体图示课件,以图展示本课内容,然后引导同学们回顾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让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倘若你是一位生活在当时代的有思想的中国人,面对这一亘古未有之“惊变”,你应该如何应对呢?待同学们思考片刻之后,让部分同学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待到有同学提出应该向西方学习时,就因势利导,进入了本课的主题课堂中来。本文相信,利用图示了解历史知识,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图示教学,这是今后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结语
总之,历史图示教学法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的辅助教学方法,有其旺盛的生命力。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工作者还需深入钻研教材,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历史图示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
1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学生细读课本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发现社会提出的就是将两党合并起来,而建立匈牙利共和国则是共产党提出的,在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后,教师还可以接着提出“社会为什么会答应共产党提出的条件呢,他们为什么会将政权交给共产党呢?”这一问题,这样学生们就会详细的分析匈牙利革命的实际特点,从而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首先,匈牙利社会是不具备独立支撑整个局面的能力的,其次,共产党才是真正掌握武装力量的”。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应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就应提前设计好思维训练的内容,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将学生们的思维带进所设计好的训练之中,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逐步的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与其他学科一样,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巧妙的设置疑问并且引导学生们去进行课堂讨论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学生们在不断的讨论之中才能形成思维的火花,只有教师们所设置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们才会去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的答案。举例来说,在进行高中历史课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章节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假设没有发生萨拉热窝时间,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会发生吗”这一问题,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们主动的进行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集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过后,学生们就会明白:“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应是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的较大矛盾,而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应是德意大两个帝国主义不断侵略和扩充的必然产物”。再比如说,进行“”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便可以提出“假设袁世凯没有出卖维新派,那么是不是就一定会成功”这一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就会产生不同的答案,一些学生就认为:“如果袁世凯没有出卖维新派,那么慈禧就不会发动政变,那么变法就不会失败”,还有的同学认为:“与凶猛顽固的封建势力相比,维新派的实力还是太过于薄弱,因此,的失败应该是迟早的事”,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在学生们相互讨论过后,教师应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总结作用,为学生们做出正确的解答,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决定了失败的命运,而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这一举动只是加速了失败的进程。教师通过巧妙的设置疑问以及诱导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激发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借助历史资料,重点培养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材已经更加的生动和形象了,在教材中也增加了大量的思考素材和相应的历史信息。而这些历史信息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和载体,学生们应积累了足够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养成历史学科的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充分的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各类历史资料,多角度的帮助学生们有效的结合和运用各种历史资料信息,并且深入的研究相关问题。举例来说,教师可以提问“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作为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一条主线,这一问题的知识跨度和时间跨度都非常大,只有全面的参考中国近代史的相关资料,并且进行分析和总结,才能得出答案。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导火索就是鸦片战争,而中法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则加剧了这一进程,之后帝国主义所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则导致这一局面的基本形成,最后八国联军侵华同时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后,中国彻底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面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时,就必须结合相应的历史资料启发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思维,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们的思维。
4扩展延伸,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历史既有自然的历史,也有社会的历史,同时在经济、科技、政治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历史知识。而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学生的思维必须具有足够的广阔性,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并且系统的分析问题,应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既要同中求异,也要异中求同,充分的认识到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充分的拓展思维的广阔性,从而取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举例来说,在教师讲解“义和团运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便可以提问“在中国的近代史中,还有一次与义和团类似的运动是什么”,那么学生就会立刻回答出“太平天国运动”,紧接着教师应继续提问“这两次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就能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这两次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通过采取扩展延伸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等方法,充分的培养的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5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设置疑问、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同时其也是保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内容,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重点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的提升每一名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他们培养成新世纪的智能型人才。
作者:马金凤 单位:宁夏吴忠市高级中学
1转变思想观念,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
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落实新课改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加大对新课程的学习力度,并深刻认识到实施新课改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为新课改的有效实施提供可能。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2]。另外,充分把握好新旧教材之间的区别,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适当扩充与删减,满足新课程教学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实施探索性学习
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是新课改有效进行的必然途径。教师应积极探索新课程教学模式,实行多元化形式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知识,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课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交流,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外,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利用多媒体快速、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把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多媒体信息工具入教能够让学生更形象地掌握知识,便于其理解,并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关键所在。高中历史教师应加大对新课程的学习力度,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善。同时,定期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并积极组织相关的教学研究,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制度,以最大限度地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4.结语
综上所述,广大工作在高中历史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新课程的深入理解与把握,实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实施探索性学习并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大大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卢娅单位: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