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论文

时间:2022-04-13 09:53: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时政新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时政新闻论文

时政新闻论文:时政新闻的媒介融合论文

1时政新闻的传播观念概论

1.1主流媒体需要注重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在媒介融合普遍而深入的布景下时政新闻一直是我国媒体传播的首要消息范例。众所周知,时政新闻的传播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有其重大的作用,对于我国的党媒传播而言,时政新闻始终贯穿着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等等,反映着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总的来说,任何性质的传媒都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时政新闻的传播,对于广义的时政新闻而言,时政新闻又超越了意识形态领域,譬如政府的全部传播行动都可以看做是时政新闻的传播。时政新闻的传播以传媒作为中介,具有“诉说”和“解释”两个重要环节,通过了解传播什么、怎样传播,来考量一个媒体的专业水平。长期以来,至少对于我国的主流媒体而言,始终是把政治宣传等同于时政新闻的传播,态度严肃,始终追求宏大的叙述观念和语态,这种明显的刻板印象受到不少群众的排斥。因此,若想实现时政新闻传播承载的重要功能,首先要保持时政新闻在整个新闻传播中的主流地位和权威地位,其次要保证时政新闻在人民群众中的有效传播。这样才能表现时政新闻传播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于此同时,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时政新闻是其主要的媒介职能。就如全国的“政治协商会议”等重要的政治活动,主流媒体相对来说会承担更加重大的时政新闻传播任务。事实上,对于时政新闻的传播,应该更加注重其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而很多以往的媒体总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报道数目和规模上下工夫,并没有从群众的角度考虑这种问题。换句话说,缺少理想的传播效果,过多的传播机会只是在浪费机会。

1.2网络化共建为时政新闻的传播奠定了新的优势在当代世界时局下,我国的社会经济仍在不断向上、向前发展,由此也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逐渐呈现出新的美好前景。在媒介融合此背景下,新闻的传播方式不断革新,发生着显著而深刻的变化,为媒介融合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在此根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传播做简要概述。众所周知,视频是电视传播各种信息的主要方式,这种先天的优势也使得通过电视传播新闻始终在各种媒介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于此同时,电视新闻的传播还包含了音频、图像和文字,这种各方面媒介手段相结合、信息资源共享的新闻传播方式更有利于大众的接受,也有着更加明显的传播效果。当媒介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种媒体组织开始拥有更为有序的明确分工、合作,时政新闻的有效传播也更为显著。在时政新闻传播之前,又涉及到了时政新闻的制作。无论哪一年,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会时常有重大的新闻或者历史事件涌现出来,奥运会、世博会、世界经济危机等,从这些新闻报道来看,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些许相似的特点:网络媒介推动着这些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并且看似星星点点的非官方的媒体在网络消息的采集等方面都提供着重大的线索,他们丰富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手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充分可行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优势,进而搜集正确的报道角度、挑选合理的素材、选择简单有效的报道方式,通过网络中网民对报道主题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时政新闻更具有趣味性、丰富性,更能够贴近民众,也有利于报道往更加全面,更加真实,更具有代表性的方向发展。然而,时政新闻的制作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拿来主义”,尽管在当今媒介日趋融合的背景下,仍然有网络、广播等同质化的问题,但是这完全可以看做是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发轫期,因为这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所必经的阶段。当媒介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发展趋势日益激烈,网络化共建的优势也将逐渐表现出来。如此一来,时政新闻制作的内容的说服力将大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也会更加乐意接受这种传播方式。

1.3时政新闻的传播要求媒体多向度并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时政新闻的传播内容和方式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化的不断影响,我国时政新闻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是向大众文化转变,从意识形态方面影响受众的日常生活。这种大众文化极大的降低了受众对新闻传播内容的趣味性,严重影响着时政新闻的传播,其消极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法,由此,传播礼仪的作用逐渐彰显出来。首先,从传播礼仪的角度来看,若想抵御大众文化对时政新闻的消极影响以下两个重要途径缺一不可。1)时政新闻的源头;2)传播时政新闻的机构。对于第一个方面来讲,政府机构若想保证其自身的权威,就必须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在政务礼仪方面严格的要求自己,以免更深层次的造成致命的硬伤。而另一个方面,时政新闻机构在传播新闻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不能够以讹传讹,同时也有义务甄别来自网络上的不实的言论,以提高网络上新闻的真实性。否则由此源头衍生出的时政新闻就没有过多的权威性、神圣性可言了。注重传播礼仪的另一个优点有关于人际关系的传播,即在收集有关时政新闻的材料和传播时政新闻的过程中应该与受访者进行融洽的交流,这不仅能够更大限度的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新闻材料,还能够传播时政新闻在受众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得传播的效果更佳理想。时政新闻的传播观念不仅要注重传播礼仪方面,还要考虑时政新闻传播的多向度并行,在时政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最反感的就是其内容的枯燥无味,传播方式的古板老套。而时政新闻传播的多向度并行就是建立在时政新闻制作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满足各类受众对时政新闻的接受习惯和条件。其指向性和普及性使得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大大提升。

2结论

客观而言,媒介之间经过长期的组织和联盟逐渐发展成一个共同体,即“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对于新闻界业务来说是其统一和发展的源头,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时政新闻传播就如同一项综合型的系统工程,经过长期而复杂的不断发展,逐渐向集所有媒介优势于一身的多媒体形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时政新闻的传播从语态到形态,从理念到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往更具有影响力。尽管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促进着“媒介融合”,使媒介传播时出现了许多创新的元素,但是媒介融合背景下时政新闻的传播仍然存在许多弊端,这就需要注重时政新闻的传播礼仪和多向度并行,从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上下功夫,尊重并认同新闻的传播规律,使时政新闻传播的观念得以回归。

作者:巴桑卓玛单位:《林芝报》社

时政新闻论文:广播时政新闻传播论文

一、现场典型音响是重要的制胜法宝

在文字新闻稿中,引语是新闻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活多变的引语既能增加报道的人性化色彩,也能保持新闻的真实感,增加信息量和趣味性等。而对于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广播来说,现场音响可以说是广播新闻的“直接引语”,特别是广播时政新闻,如果能恰当运用现场音响,则能很好地提升新闻可听性。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中央要求党政负责同志要在民生领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多倾听、多走访。由此,时政报道中的典型现场音响也随之增多,而这些都是广播时政报道很好的素材。比如: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就城乡接合部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轨道交通建设以及农民转居安置等民生问题多次实地调研。调研中,郭金龙与百姓交谈的亲切话语,责令有关部门负责人时坚定的语气,以及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的现场表态等,都是广播时政新闻可以运用的典型音响。如果这些信息仅仅是通过播音员叙述,显然达不到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同时也不能准确传递出时政新闻中蕴含的真实信息。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自然灾害,从7月21日当晚,市领导紧急出动指挥救灾到7月28日市领导在房山受灾最严重的河道向遇难者致哀,以及现场督促救灾安置房加紧建设的连续报道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大量运用了现场音响和领导讲话录音,广播现场音响的运用反映了现场气氛、当事人的语气,拉近了时政新闻与听众的距离,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做好时政新闻的延伸报道

时政新闻可能会给人一种刻板、生硬的感觉,若要淡化这种感觉,除了适当运用现场音响之外,还可以对时政新闻进行延伸性的报道,例如对调研类事件做后续跟进、对政策类事件做解释性报道等。时政报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报道中的新闻主体是具有决策权的领导人,言语中能映射出一些隐含的信息或延伸性的新闻。比如:2012年5月3日上午,北京市政府领导来到正在施工中的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进行调研,并慰问建设者。调研中透露,今后北京轨道交通要与纽约、伦敦等世界著名地铁城市比肩。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也可以缓解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一信息,记者随即进行提炼并做了延伸性采访,一篇《今后北京轨道交通将与纽约等世界城市比肩》的时政报道应运而生,丰富了时政新闻的信息量。要做好时政新闻的延伸性报道,记者需要提前做功课。时政新闻大多是预发性事件,时间、地点和大致内容事先要有所了解,记者采访之前有较充分的准备时间。记者在拿到领导活动行程时,需要了解基本事实、搜集相关的背景信息,这样才能在新闻现场捕捉到可以追踪或者深度挖掘的新闻点,从而丰富广播时政新闻报道内容。

三、多用体验式叙述和细节描写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接触的信息更加广泛、多元,人们更喜欢接受个性化、轻松化的新闻语言风格。虽然时政新闻的定位决定了其严肃的基调,但是这种严肃也可以巧妙地进行“软化”处理。例如,可以多运用记者自我体验式的叙述语言以及生动有趣的细节描述等方式,增强广播时政新闻的可听性,从而使新闻更加立体化、个性化,使领导人形象更加鲜活、富有人情味。2012年底,新华社记者采制的一篇时政新闻《冒雪再访老朋友》中,有一段叙述很好地运用了细节描写:时隔近五年,再次来到恩施龙凤镇龚延强家。他与龚家人围坐在火塘边,问收入多少、口粮够不够、儿子打工能寄多少钱回来。他还到卧房和灶间察看,他说,收拾得比五年前干净,年货也开始备了。“来,咱们以茶代酒,祝你们生活越过越好。”①在新媒体语境时代,这种简短、生动、信息量大的细节描写远比平铺直叙更吸引人,更具有感染力。时政新闻中使用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不但使报道变得生动,领导人的形象也变得立体、鲜活。

四、积极运用新媒体

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8.38亿,3G用户总数达到4.19亿户。②据预测,移动新媒体用户数量还将继续扩大,内容的移动化阅读和多终端化阅读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而广播媒体和移动终端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为传统广播媒体利用新媒体为“移动”的人们提供信息奠定了基础。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生产者,又是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比如:社交媒体用户在信息的时候是生产者,接收所关注用户信息时是接受者,将接收到的信息再转发或分享给其他用户时是传播者。在这样的舆论场中,广播媒体首先可以在新媒体上积极与受众互动,更多地了解受众关注的热点、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不断地让时政报道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其次,可以对广播中播出的时政新闻音频进行碎片化加工,突出有效信息、突出鲜活生动的现场音响,让时政新闻离受众更近一些。第三,利用社交媒体针对重要时政新闻事件一些背景式内容,以此让每一条时政新闻变得更立体、信息量更丰富,从而提升传播效果。

作者:郭攀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时政新闻论文:时政新闻现状与改革

一、时政新闻的改革对策

1.树立时政“大新闻”意识,打造主流新闻所谓时政“大新闻意识”就是除了报道相对正式的时政新闻之外,寻找一些与该时政新闻有关的衍生新闻。这些新闻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与时政新闻在同时段播出,能够吸引人民群众的注意,从而提高新闻的影响力。优秀的新闻记者,会从中找出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话题,如公共设施建设、绿化建设、旧城区改造等。这样就能把新闻通稿变成老百姓热议的话题,从而推动时政新闻主流地位的建立。其次,时政“大新闻”的建立还需要依靠记者的采访。在我国的时政新闻中,记者和新闻机构的官员一对一的访问很少出现。这就需要从采访形式上改进时政新闻的报道,创造行政官员与媒体人直接接触的机会,曾加记者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这既能体现媒体的调查报道能力,又能增加时政新闻的人情味,从而获得受众的心理认可。

2.采访报道要转变思维方式新闻媒体人在采访时,不能把眼光仅仅停留在领导者身上,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人民群众关心的、关注的问题上。记者在报道时应以平民化的视角看待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出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高质量新闻。首先,报道时政新闻的思维方式应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和发散型。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时,要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理清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找出其本质规律,正确、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其次,时政新闻的报道应从静态的形势中找到矛盾的切入点。在报道时,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各种新闻事件,找出各新闻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内容,做出更深层次的剖析,使读者对于新闻的了解更加客观、全面。最后,抓住新闻报道的要点。就人民群众而言,他们所关注的问题集中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因此,时政新闻的重点方向应是政府出台了那些惠民政策,政府部门为人民群众解决了哪些问题、办了那些实事,领导人和人民群众有哪些亲密接触等等。

3.时政新闻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首先,时政新闻写的要有故事性。当前,时政新闻写的太过生硬,可读性比较差,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时政新闻受自身特性的限制,不能像其他类型的新闻那样以讲故事为主线,但新闻事件总有一个符合百姓需求的切入点,一则好新闻同时也是一个好故事。所以,新闻媒体人应注意新闻事件的“故事性”,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挖掘事件的冲突和矛盾,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如《总理为农民工追工钱》这篇新闻报道,温总理通过和村民进行谈话对话,了解到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立即给出解决办法,帮农民工追回了工资。这种故事性的新闻描述,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其次,时政新闻报道要善于抓住细节描写。实践证明,成功的时政新闻,都比较关注细节描写。通过对某一细节进行着重描写,能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2008年汶川地震废墟中孩子紧握铅笔的细节,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海拔4161米:总理和我们合影》中“照相”的细节等,这些都是以细节描写而出彩的新闻佳作。最后,时政新闻用语可以口语化。新闻记者在写稿件时,要避免语言的僵化,不要局限于会议或者领导人的讲话内容,可以采用老百姓乐于接受的口语词汇,尽量少用大话、套话,从而增加文章的活泼性、生动性,弱化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

4.时政新闻报道要以人为本新时期,新闻受众不再仅仅是新闻媒介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而是新闻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新闻宣传效果的检验者。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上考虑问题,针对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选题,新闻报道的中心应是普通老百姓关心的利益问题,反映老百姓的心声。以荣获第17届新闻奖的获奖作品《风雪中,伫立着四位“厚道”的农民工》为例,文章记录了四个连吃饭都困难的农民工依然为欠薪老板看守物资的故事。该报道选择弱势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农民工为主角,充分展现了农民工的朴实厚道的品质。这篇报道传达的正是时政新闻为老百姓服务的传播理念。

二、结语

我国的时政新闻从报道内容、形式以及报道理念等方面,经历各种的转变和升华。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新闻媒体趋向多元化,时政新闻的改革依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推进时政新闻的良好发展,需要每一位新闻媒体人,在遵循新闻媒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和完善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使新闻媒体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实现良性发展。

作者:张晓敏单位:郑州电视台

时政新闻论文:怎样让时政新闻传播做到春风化雨

摘要:时政新闻的报道大都比较枯燥无味,并且在报纸上占据很大的篇幅。如何让时政新闻做到春风化雨,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便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这是每个报业新闻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时政新闻;春风化雨

时政新闻是一种重要的新闻形式,时政新闻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强大的影响力等特点。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做好春风化雨,能够给受众以良好的新闻体验,能够让受众从趣味性、故事性的内容中获得启发。当前时政新闻的报道,说教性比较强,从内容、语言到形式,都呆板老套、模式化,可读性和感染力差。为让时政新闻春风化雨,在阅读和浏览的过程中,自觉让受众获得启发和教育,自觉让受众获得信息和体验,应该在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来下功夫。

一、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提炼新闻性,精确性地运用细节描写

在当前时政新闻的报道中,不少新闻从业人员因自身的新闻专业素养比较低,或者因工作责任心不强等,使得他们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往往存在“走过场”的行为,一切以通稿为主,按照通稿来照抄会议内容。这种不负责任的时政新闻报道方式,不仅无法精确提炼新闻点,也会造成时政新闻内容的干瘪,难以春风化雨地启迪受众。还有不少新闻记者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特别是在一些会议新闻的报道中,他们安全参照会议流程,将新闻报道等同于会议流程表,简单阐述各位领导的出席情况及发言情况。这种类型的时政新闻报道也是有失偏颇的。为使得时政新闻的报道春风化雨,应该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精确地提炼新闻点,并注重细节描写。一方面,新闻点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新闻记者不是内容的搬运工,而是新闻素材的挖掘者和呈现者,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新闻记者应该充当内容的整理者,善于挖掘新闻点,善于站在受众的角度来呈现时政内容。很多时政新闻语言晦涩、政策条例规范,受众理解起来比较难。新闻记者应该基于新闻点,来强化时政理论与民生热点之间的关联,以受众身边的事例来融入时政新闻,这样的时政新闻一定会春风化雨的。另一方面,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饱受人们诟病的原因就在于时政新闻缺乏细节描写,通篇都是流程式的内容,这无疑拉远了受众与时政新闻之间的距离。为了使得时政新闻春风化雨,在其报道中,还应该积极融入细节描写。如《国家主席与艾滋病患人握手》的新闻报道中,“握手”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细节。

二、突出时政新闻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构建平等的传受关系

在一段时间以来,时政新闻经常被人诟病为“假大空”的代表,通俗点理解,人们认为时政新闻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缺乏一定的社会价值性,其报道的重点仅仅限于“知道、了解”的程度。这其实是人们对时政新闻的一个误区,这一误区的产生,广大新闻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形势下,为了实现时政新闻的春风化雨,必须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时政新闻的报道要突出其实用性和价值性的一面,时政新闻的报道不是政府通告,不是什么命令或者举措,而是要积极将这些新的政策、新的会议精神等与广大受众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种积极的联系,是时政新闻实用性的体现,也是新闻媒体“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作为新闻记者,要积极发掘时政新闻中的实用性的一面,积极将时政新闻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受众才乐意去浏览时政新闻,才乐意去感受新闻的价值与魅力。时政新闻中蕴含着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可能被会议材料所掩盖,这就需要新闻记者擦亮眼睛,善于运用生活化的视角来审视新闻材料,精确提炼新闻材料,在突出时政新闻实效性的过程中实现春风化雨。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的过程中,往往站在了受众的对立面,以“传者本位”的理念来报道时政新闻,这就容易扩大受众与时政新闻之间的关联,使得受众对时政新闻产生比较大的抵触情绪。鉴于此,新闻媒体应该努力转变这一尴尬的报道理念,在新闻报道中要尊重受众,以受众的视角来针对性地报道时政新闻。

三、要注重时政新闻中的故事性,同时还应该体现时政新闻的深度与厚度

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做到春风化雨,还应该注重故事的融入,深入浅出地引导受众在浏览时政新闻的过程中获得启发,获得良好的启迪。作为新闻记者在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应该善于结合故事,以故事作为开头,或者以故事穿插中间,既要运用时政新闻中自身的故事,也要善于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新闻故事。比如在领导调研类时政新闻的报道中,记者就应该努力挖掘领导干部与基层群众之间的故事,以此为切入点来报道调研的价值和意义。再比如某一热点的时事政策颁布后,新闻记者要深入社区,从社区中挖掘有价值的故事,来解读时事政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此外,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如何做到春风化雨呢?还需要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积极突出它的深度与厚度。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内容是媒介竞争的关键,也是受众选择新闻媒体的重要依据。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优化内容,在报道中要深入分析、全面联系、系统研判,努力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厚度。

四、总结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做到春风化雨,这就需要新闻记者精确提炼新闻点,精准把握新闻细节,同时还要注重运用传与受的关系,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体现其实用性和价值性,运用故事开篇或穿插,全面体现时政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厚度。

作者:周志刚 单位:大庆日报社

时政新闻论文:群众路线与时政新闻价值的重构

一.时政新闻要践行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报道时政新闻

其实,时政新闻的价值不仅仅是对领导人活动、会议情况等进行泛泛地报道,更不是领导个人讲话的长篇报告;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报道。时政报道应以民生、民本思想为主,需要提炼新的报道角度、不断挖掘涉及民生的新闻资讯。故我们要从会议的框框里跳出来,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表现新闻事实;通过挖掘会议上有价值的信息,从中寻找受众感兴趣的闪光点,不断提高报道的生动性、感染力和竞争力。以省政府召开的新农保会议为例。有记者拿到领导讲话,找出几段内容,便围绕领导如何强调、如何指出而进行泛泛地报道。在官样文章的报道模式下,大量的新闻信息被忽略了。其实,大家更关心的是新农保出台什么新政策,对人们生活有何影响,哪些县市被列为试点,因为试点县才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这才是公众关心的新闻点。在进行报道时,我们选取了不同的角度:分别报道了会议消息、相关政策解读、试点县市,在报道时政活动的同时,公众也了解到感兴趣的信息,以及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作为时政采访记者,一定要用精力去开动脑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优秀的记者应该把“会议”作为新闻信息的一个来源来对待,用心去选择更好的角度和比领导活动本身更重要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透过大堆的会议材料、通过比较和鉴别,以及相关背景的延伸,从中捕捉到最有价值的信息,选取百姓关注的话题做文章,这样做出来的新闻才能让人耳目一新。简单的镜头表达之后,不再挖掘深邃的思想内涵,就会造出一个浮光掠影、就事论事的报道来,宣传力度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二.时政新闻要践行群众路线,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视新闻价值在于利用主流媒体的地位,积极传递客观声音,起到凝聚主流民意、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倡导核心价值观,做好全媒体时代的过滤器和缓释器。具体来说,在全媒体语境下,电视时政新闻应采制一些鲜活新闻,少一些应景报道;多报道百姓关心话题,少些官样文章;多使用务实和朴实的话语表达,少些空泛之谈。只有这样,主流媒体才能在与新媒体竞争中,担当起弘扬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社会责任,逐步提升自身公信力。电视时政新闻应有明确的价值定,在群众路线的指引下,正确理解“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只有这样,新闻工作才能获得最可靠最牢固的电视受众支持和力量源泉。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电视时政新闻应发挥自身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并与新媒体迅速灵活互动性强的传播特性结合,充分利用BBS论坛、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与新媒体有效互动,用媒介融合的视角,依靠崭新的角度吸引人要依靠生动的细节打动人。为此,时政新闻应解决程序化东西多、场景和人物相对固定、拍摄生动镜头难等问题,把静止的画面拍“活”。其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细节和亮点,通过时政新闻体现出亲民、爱民、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节反映了记者在现场的捕捉能力和对生活本身的敏感度。细节是展现过程的窗口,多为饱含内容的一次高潮。一个真实的细节,对于整篇报道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领导人性格、情感、作风方面的细节最容易在考察和走访工作时生动地体现出来。新闻报道的‘兴奋点’也最容易在此时产生。”2010年7月,在济宁农村调研。当时刚刚下过大雨,踩着泥泞的湿土步入稻田,蹲在地上向插秧的农民询问育秧等情况。中央台的记者观察很细致,镜头怎么出的呢?镜头从沾满泥巴的皮鞋上拉出来,特写镜头对准了领导脸上正往下流淌的汗珠。这种细节既突出了真实的一面,又让观众感受到领导同志亲民作风,让人过目难忘。为此,记者应当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不能错过任何有价值的细节。细节的积累,可以使过程的叙述更具情节化。好的细节就像一串串珍珠,闪闪发光,把这些珍珠串在一起,新闻才会亮点纷呈,更加生动鲜活。时政报道如果能够抓住有说服力的细节,这条新闻就会显得与众不同。在现今的报道体制中,时政新闻虽然仍以规范报道为主体,但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出彩,却应该成为时政记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三.时政新闻要践行群众路线,通过转变作风和文风革新报道形式

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应强调核心价值前置的原则,优先重点报道活动的核心价值、有效信息和民生关联,不再按照活动的议程来宣传报道,使新闻报道能部融政治性、思想性和可视性于一体,通过转变作风和文风,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枯燥的时政新闻增光添彩,从而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电视新闻是画面、声音、文字等各种符号的综合传播,视听并茂、形声并载。在文稿撰写上,时政新闻长期存在着框架死板,文风生硬等弊端,使从业者误以为新闻中最容易做的莫过于时政新闻。其实,时政新闻不是冷漠无情,它固然需要冷峻严肃,但并不拒绝情感和人文关怀。记者要用平民视角来观察社会,这样才能更贴近观众。《中共中央举行元宵节联欢晚会》的新闻写得生动,片子编得鲜活,一条普普通通的时政新闻让人看后感觉相当亲切。“中央领导同志在欢快的乐曲声中步入大厅,来到文艺、科技、教育、理论、新闻等知识界代表中间,同他们亲切握手、互致问候。……晚会进行过程中,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端了上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大家一道品尝元宵,共叙深厚友谊,共话发展前景,金色大厅里到处是欢声笑语。”本来,吃元宵、共进晚餐等场景往往被我们忽略掉,但媒体却敏锐地抓住这一细节,真实地呈现了中央领导同志与基层百姓相处时亲近随和、平易近人的形象;生动、通俗的解说词,充分展示出视听双通道的传播优势。琅琅上口的语言,配合鲜活生动的画面,整个片子立刻“活”了起来,极富感染力。这既可以看成是对文字新闻上天入地、纵横捭阖写法的借鉴,也可以说是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突破。因此,平时我们要运用通俗易懂的直观语言来撰写时政新闻,在写作理念上力求精炼、生动、朴实,尽量用镜头说话,突出现场感,强调时政新闻的大众化、平民化和人性化。时政记者必须深入到新闻事件第一线和最前沿,捕捉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现场温度和生活气息,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和打动人心的力量。那些照搬材料、拼凑资料的电视新闻,从诞生伊始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四.时政新闻要践行群众路线,以鲜活的形式走向民间

从去年开始,央视新闻联播明显加强了包装力度,不断地运用多手段、多元素丰富画面。实际上,时政新闻在内容上做大的变革很难,但我们不妨在形式上变化一下。电视是声像兼备的现代化传播媒介,比其他媒介更富于生动性和形象性。我们可以发挥电视新闻传播符号综合性的优势,对其进行“梳妆打扮”,使时政新闻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多维,加大信息承载力度。重要时政新闻可以提炼出主题,通过标版、滚屏字幕等形式进行,使得我们的新闻以活泼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于观众面前。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些重大决策、重要会议的核心提法、重要领导的关键语言、政府公告、重要通知,可以全部实行双视窗,文字和图像同时发力,强化新闻影响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尝试着改变以往“站桩式”的专题采访风格,取而代之的是发挥电视声形并茂的特点,大量运用三维动画、双视窗等特技技术,既使画面显得绚丽多彩,又呈现出丰富的信息量,强化了影响力。与单调枯燥的简单罗列代表采访的画面相比,全方位地运用电视手段,调动资料、图表、字幕的各种功能,向观众提供了多元信息,满足了观众的收视心理,也增强了新闻的典型性、生动性、新颖性。

作者:王镇富 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时政新闻论文:时政新闻播报角色与功能

在《新华大词典》和《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都找不到时政新闻的定义,相近的是政治报道:报道国家、政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在国内、国际方面的政治主张、言论、行为与活动,以及社会上的政治思潮、政治事件、政要人物更迭等方面的新闻。在如今花样百出的新闻题材中,社会生活新闻和时政新闻是两个经久不衰的题材类别。社会生活新闻反映世间万象,将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传递到百姓当中,新闻采访来自于群众又传播于受众,传媒的力量体现为将百姓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拉近;然而对任何一家综合性报纸而言,时政新闻无不具有特殊的地位;政府需要通过时政新闻宣传方针政策,人民群众更需要通过时政新闻了解政治信息,时政新闻成为沟通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一架桥梁,其地位重要,功能不可替代。时政新闻的产生、发展过程充满了各种变数,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向前以及新闻报道理念的更新和新闻实践的改变,时政新闻正在经历着自身的蝶变。

首先,从时政新闻概念的界定上看,时政新闻的概念日趋明晰。起初时政新闻并没有确定的定义,如上所说,在1993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当中对时政新闻有了与政治报道相一致的模糊定义;在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封建主编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时政新闻则被称为政治新闻;1997年以后出版的相关学术著作中对时政新闻的概念有了独立的表述,在张君昌主编的《应用电视新闻学》中时政新闻的概念得到了明确的归纳:时政新闻是有关国家政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国内民主政治生活以及涉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报道。它包括国务活动报道、政党活动报道、外事报道、工青妇报道、宗教报道、统战报道、军事报道等。概念上的独立定义说明时政新闻以一种个性魅力和实际效用的新闻文体正在被广大学者接受和认可并逐渐列为研究范本。第二,时政新闻的报道方式由单一转向多元。最初时政新闻主要通过《人民日报》以及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随着现代传媒业的发达,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方式开始将时政新闻作为报道的重点对象。在各大门户网站均有时政新闻的专门版块,在很多论坛也开设时政新闻专贴讨论。新华网每年还会评选出年度时政新闻热词,网民们通过网络与时政新闻零距离接触,2010年评选出来的十大时政新闻热词包括:五中全会、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人才强国、廉政准则、干部交流、微博问政、扫黄风暴、公立医院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第三,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日趋广泛,从最初的单一政治事件报道到对社会政治新闻的涵盖,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时政新闻以其时效性的优势很好的将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全方位的展示给受众。时政新闻报道担负着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任务。每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政策的出台,每一个牵动社会各方面利益决定的宣布,都将引起国内甚至国外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这也正是时政新闻的特点。我国时政新闻的特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性每当国家有重要政策的、公告和调整时,每当有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时政新闻必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报道,将事实真相即时、准确的出去,必须通过这样的方式迅速抢占舆论宣传上的制高点。通过时政新闻的政策宣讲和即时报道可以有力的引导社会舆论方向,传达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可避免谣言的流传,以正视听。

(二)解惑性时政新闻不仅内容十分重要,而且它还是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各级党报的报道重点,它还可以解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正因为如此,时政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拥有广大的潜在读者群,为他们答疑解惑,然而,以往空洞、枯燥、乏味、呆板、单调的特点却让时政新闻的潜在读者望而却步。

(三)权威性时政新闻的报道是党和国家权威信息的渠道,作为各省、市级党委主管主办的党报来讲,是当地的主流媒体,有着极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些媒体所的信息,具有引导和指导各部门工作的使命,各级党委、政府往往借助新闻媒体时效、快捷、易于接受的优势,将党和政府的主要路线、方针、政策及法令法规,传播给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使得政令通畅透明,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长期以来,奠定了时政新闻权威性所在。

(四)通俗性做好时政新闻关键在于媒体做好对时政新闻的通俗解读,也就是将原来的程式化的政府文件翻译成普通读者、普通观众能听懂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记者编辑解读人员充当着传播过程中解码的角色,媒体是政府和受众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桥的两端,一端是政府,一端是百姓,记者需要先将时政读懂,然后用通俗的语言从受众容易接受的角度去报道,使政事、政策、政令真正得到受众支持并为之接受。曾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李庄先生认为:在新形势下,党报的本质属性、根本任务没有变,但是报道内容、格调、文风等应该有所改变……党中央是支持新闻改革的,群众对于新闻改革也积极拥护,新闻界对于新闻改革更是期盼。党报时政新闻的报道面临多层次新闻传播工具的竞争和挑战,党报的创办过程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但是无论如何,党报应该站在新闻改革的前面,新闻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具有促进作用,对社会具有积极影响。

总之,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时政新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迎合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变化,履行其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时政新闻在维持社会的稳定团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时政新闻论文: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大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时政新闻改革一直是中国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的核心部分,时政新闻不能突破,就难言新闻改革的成功。以正面报道为主要内容的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中最常见的题材和载体,如何在这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一直是电视宣传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从2003年起,陕西电视台连续捧回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其中,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消息《与延安人民一起过新年》,中国新闻奖短消息《温副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现场直播《连战大陆行直播特别报道》、电视消息《千米井下的掌声》、电视评论《告慰红军 绿染群山》、电视消息《百姓小事就是国家大事》。这类时政新闻报道作品占到了绝大多数,这说明地处西部的陕西电视台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在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民生新闻发展催生时政新闻报道改革

当前,电视传媒不断进行改革发展和资源整合,同时,电视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各电视频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赢得更多的观众,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各电视台纷纷通过内部改革进行节目创新,依靠自身实力的不断扩大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然而,随着电视节目的创新进入了更高的层次,原本的“跑马圈地”的开发、开放型创新转为“精耕细作”的集约、整合型创新,电视节目的概念不断发展,外延不断扩大。新闻节目在电视节目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实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这一主要功能的载体,也是吸引观众、抢占市场份额和塑造品牌、提升频道形象的有效手段。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时政新闻承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代表了党和国家对重大问题的看法、主张和方针、政策,从普通百姓的生活到整个国际社会,无不受到影响,从而集重要性、时效性和广泛性于一身。

长期以来,虽然在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处于主流地位,而民生新闻则是相对处于边缘地带。但是随着江苏台“南京零距离”、陕西台“都市快报”热播,在当今的各个媒体中,民生新闻都是一个抢眼的热点,成为各家电视台,尤其是各个地面频道吸引本土观众的“利器”,成为实现媒体竞争的重要法宝。民生新闻所展示或者呈现的正是百姓的生活状态,内容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因此容易引起观众的认同和共鸣。此外,民生新闻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不仅体现了媒体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标准,也传达了报道者的立场、态度和出发点,更蕴含了媒介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知。

时政新闻由于其所承载的宣传价值,同时也附着有其他新闻样式所缺乏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如何将这一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如果能够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借鉴民生新闻灵活的表现手法,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大众百姓,从民生新闻作为切入点,生动反映百姓生活,最大限度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在时政新闻中融入民生新闻的元素,必将为创新新闻报道注入新的活力。

电视新闻节目需要创新,要弘扬主旋律;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如何唱响主旋律?如何用我们的作品来描绘和呈现我们的时代精神?

时政新闻报道本来并不是任何一个地方电视台的强项,但是陕西电视台在这个方面却是下足了功夫,在保证“真实、准确、及时”的前提下,通过积极探索时政新闻的创新,在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2007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的电视消息《与延安人民一起过新年》,正是一个成功的典范。通过编辑记者的精心准备、悉心编辑,把一条领导人的出行消息以一种亲和、轻松的形式展现出来,把出行过程以一种亲近、现场的气氛营造出来,带给观众的是喜庆的感觉和快乐的体验,引发观众由表及里的深层感受,自然地传递了新闻内涵信息。

刘天佑老人极具个性特点的语言和开朗的表达,自然的神态和精炼的语言,让总书记与老红军交流的原生态体现在荧屏上,效果极佳。这样就把领导人的形象也从“政治家”延伸到了“普通人”,让观众感受到“执政为民”的领导人,也有一颗平常心、也有普通人的行为动作,这无疑是对新一届领导人执政为民理念的人性特征做出了真实的注解,这在以往的时政新闻报道中是没有过的,过去会把这些镜头当做没用的素材,后期编辑是不会采用的。

通过这条简短的新闻,透过胡总书记与刘天佑的相互关怀、相互问候,我们看到的是领袖与平民的平等交流。如此以来,领袖不再俯视平民,平民也不再仰望领袖。我们以前说了那么多诸如:领袖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人民公仆,是人民的儿子……都不如这段拉家常般的相互问候来得真切。

再如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短消息《温副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在2分59秒的消息中,只用了65个用来交待背景的解说词,没有繁琐的重复叙事。本消息的最高潮,是温副总理指着黑板上的课文说:“我领着大家念‘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要克服重重困难,为重建我们的家园而努力学习’”。副总理的言行体现了我们党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传统,给人们一个与民同心抗洪救灾,与民同心生产自救,与民同心建设美好家园,与民同心奔小康的政府形象。

两条消息中真实的场面、真实的同期声、真实的表情,大量融入民生新闻的处理方式,突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百姓民生的关注和重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执政为民、以德治国”的大政方针,让观众看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民形象。

二、确立受众市场观 新闻更加“三贴近”

受众市场观就是当前以受众需求为立足点,明确树立科学明晰的受众至上的现代传播理念。“受众本位”理念,其实就传播者与受传者建立“对话双方”的平等与亲近的一种理念和态度,是媒介与记者在实践中应该坚持的一种价值取向,也是媒介面对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说认同的一种竞争策略。无论对于时政新闻、还是民生新闻都应遵循这一理念。

观众对新闻形式的需求则拓展到了新闻的报道视角。因此,创新时政新闻的传播形态,丰富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和内容,以此为契机来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影响力。就是要在新闻信息的传递过程中,让受众在接收事实信息的同时,还能收到与当今时代特质相吻合的内涵信息。因为时政新闻同样可以、而且是理当如此地坚持“三贴近”,也正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出发点和电视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

有观点认为民生新闻的未来趋势是公共新闻的崛起。因为公共新闻是在国家公共意识日益强大的大背景下,强调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与介入,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塑造公民的公共意识。随着我国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深入,自主新闻报道空间还将拓展,社会公共领域的空前扩大使得公民言论自由程度仍将不断放大,公众对于信息的渴望与诉求同样日益强烈,民主自由精神的觉醒,以及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的勃兴,民生新闻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外部发展环境。

时政报道民生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情动人,避免过去时政报道的干巴说教。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电视消息《千米井下的掌声》)即是此类报道中的代表作。2004年11月28日陕西陈家山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群众的冷暖、社会的稳定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总理在元旦期间来到1300米的井下,拉着矿工的手交谈,身上穿着有陈家山煤矿拼音字母的旧工装,用木筷子夹包子吃,用纸杯子喝水,展示领导人普通人的一面,使人备感亲近亲切。在矿工家中,总理搂着孩子亲切问候,并在孩子肩上一下一下轻拍,表达了总理亲民爱民之情。谈到事故时他闭目摇头,眼含泪水,满脸忧伤,一时说不出话来,动情地摘下眼镜擦眼泪。记者抓住了一个“情”字,情真、情浓,特写镜头抓拍到了总理眼泪流到脸上的细节,瞬间情感流露,酝酿已久的情感终于爆发,把新闻推向高潮,相信谁看了都会为之动容。

三、构建和谐社会 彰显媒体职责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民主化进程正在推进,把民情、民意的关照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切皆“民生”,随着百姓的民主意识崛起,百姓对社会、对自身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知晓欲望、表达诉求和人权尊重。2008年6月,在考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各级电视媒体而言,“民生理念”就是以民本的价值取向,用平民化的视角办电视,倾听民声,表达民情,关注民生。

人民的心声、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才是最值得关注的根本,也是媒介赖以生存的根本。今年刚刚获得第1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新闻特写:百姓小事就是国家大事》,这则新闻将时政新闻以民生的视角加以呈现,在走出领导视察类报道的公式化、浅表化困境方面做了一次有益尝试。成功之处就源于抓住新闻亮点,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在新闻事实的选择上小处着眼、主题集中,结合电视新闻的优势赋于新闻作品感染力和纵深感。作品中交错着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总理2007年12月第二次考察陕西生猪生产和猪肉供销情况。依时间顺序展示总理一天的工作。另一条线索是因果逻辑的线索:半年前总理第一次来陕西视察生猪生产和猪肉供销情况后,国务院就启动了国家储备肉平抑市场价格,出台了母猪补贴,全部实施免疫等鼓励生猪生产的十条措施。半年后的今天,温总理再次来到陕西考察猪肉价格上涨趋势有没有缓解、惠农措施有没有落到实处。两条线索交织叠合,不仅有利于观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还有利于增强新闻的纵深感。这就从根本上与仅仅表现总理此次来陕调研的浅表化表述区别开来。可以说,这则短小新闻,同样能够引发受众的深度解读。记者将今与昔、因和果有机地联系起来,时空转变又衔接自然,让观众阅听新闻时获得心理上的张力。起到了鼓舞群众,激发社会活力的作用,成为深入人心、关切民意、体现民生的好新闻。

时政新闻的内涵信息应该是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温暖、关切,人文关怀的内涵信息将使新闻的事实信息直达观众的心灵深处,激活观众的情感波澜。陕西电视台近年来屡获国家级大奖的作品进一步奠定了时政新闻报道改革创新的基础和方向,从而把新一届中央领导“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亲民形象生动地树立了起来,与常态的时政新闻一起,形成了形态多样的时政新闻集群。

四、时政新闻民生化 机制创新做保障

受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和欣赏口味的多样化不断催生电视新闻节目新形态的产生,电视新闻的创新就是要不断加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使内容融化在声画艺术之中,拨动观众的心弦,留给观众更深刻、更强烈的视觉效果,来增强新闻内容的接近性。电视新闻报道形式今天处于一个不断开掘、繁衍、转化的过程,新产品、新形态不断生成,创新空间相当宽广。这就需要以不断创新来引导和满足社会市场正在变化着的收视需求。

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涵盖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性、指导性的操作过程。陕西电视台把创新活动作为一个具有结构性、层次性、连续性的系统工程。观念创新是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前提,虽然业界对于“现代电视”的理解有不同的角度,但是都把观念创新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把创新意识化为自觉的职业意识,形成创新期待的观念模式。2007年成立了由台领导挂帅的陕西电视台创新节目研发小组,在一系列的新节目中,以“人文天下”的生态传播理念涵盖陕西电视台各档节目,在全台推行了频道考核机制,通过科学运用收视率杠杆,找到了观众收看新闻节目的心理契合点,标志着一个省级地方台新闻理念的重大转变。同时,把创优工作作为常态工作来抓,通过创优来推动创新。“强化民生理念,彰显主流特色”,已经成为陕西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新理念。

现阶段,对于时政新闻报道,特别是2008年一系列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和透明度,彰显了电视媒体的巨大优势,同时为新闻改革铺就了康庄大道。网络新媒体的崛起,使民众对时政新闻的报道诉求更加透明和人性化。人民网专门开通了“八宝什锦饭”粉丝团,使国家领导人从“亲民”到“民亲”,也使国家领导人更能直接倾听大众的声音,所以,新老媒体的融合,也将进一步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应,那么也为今后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诉求,也为电视媒体在推进中国民主进程中如何发挥作用昭示了方向。

时政新闻论文:县级台电视时政新闻节目转型路径探析

摘 要: 我国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新闻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变得更加多样,新闻事业逐渐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时政新闻是我国新闻事业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县级电视台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和节目制作过程中,一直不能将宣传和新闻报道进行有效的区分,报道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在新形势下,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做好节目转型改革工作,积极探寻改革对策,从而更好地促进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更好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让受众通过更多的信息来了解地区、国内和国外的时政动态。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 时政新闻 节目转型路径

电视时政新闻节目一直是电视台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和地区政党方针、领导工作事物、党政宣传和党政解读的重要平台,也是社会大众了解地区、国内和国际时政动态的重要窗口。大量实效性强的新闻消息,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展示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我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在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新闻内容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时代新闻报道思想影响,时政新闻报报道程式化、表面化和概念化,时政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价值大大受到影响,降低了时政新闻可看、可读性。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大胆改革,实现时政新闻报道转型发展。

一、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存在问题分析

1.时政新闻解读和提炼不精

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者由于自身新闻敏感性较低,新闻报道内容的挖掘不够深入,浅入浅出,很多时政新闻报道都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挖掘出新闻内在的新闻价值。时政新闻记者在写作新闻稿件过程中,往往都是摘抄文件或者罗列各种成果,并没有将新闻事件中的内容真是反应出来,对各种材料和内容的提炼程度不够,将新闻各个要素罗列在各种新闻材料中,观众在观看新闻过程中,需要自己去寻找新闻信息。由于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不能做到在各种材料中挖掘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内容概括程度不高,很难吸引广大受众。

2.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程式化

在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中,往往都存在大量形式化新闻报道,机械而无实质性的新闻内容。很多时候为了平衡领导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时政新闻报道成为歌功颂德、展现领导业绩和成果的平台。并且一些部门交给电视台的新闻通稿,要求记者不能随意进行改动,时政新闻报道逐渐成为各个部门之间传达明亮的传声筒,而广大群众根本看不懂和听不懂。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往往都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位领导讲了什么话,很少介绍活动的内容,这样的时政新闻报道很难提起受众的观看兴趣。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程式化,造成观众审美疲劳,逐渐就会对时政新闻节目丧失观看兴趣。

3.时政新闻报到缺乏客观性

不管是那种形式的新闻报道,都应该客观、真实,记者必须站在中立角度去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避免新闻报道失实。但是,在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报道的角度常常站在政府和政党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很少会站在群众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使得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和理解,一些惠及广大群众的事件,通过时政新闻报道变成了政党部门的歌功颂德,老百姓不买账。此外,时政新闻报道语言使用也存在很多问题,在报道中常常用大量形容词和语言手法,融入记者对新闻内容的感情,常常导致新闻报道内容缺乏客观性,无法真正体现出真正的新闻价值。

二、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转型路径分析

1.增加信息容量,扩大受众群体

时政新闻目是县级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发挥政治优势,突出权威和提高公信力,增强媒体竞争力的重要平台。面对新形势,时政新闻节目存在的多种问题,需要我们及时拓展时政新闻节目信息内容,充实新闻报道形式,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对于一个地区的主流媒体来说,时政新闻报道主要是对党和非国家政治活动和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等重大事件的报道。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说,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当地政党部门重要决策和领导活动,经济发展的典型事件等。但是,在长期新闻报道过程中,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都是以领导为主,传播主体是各个机关的工作人员,没有顾忌到受众的感受,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增加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有效信息,丰富新闻类型和新闻内容。

具体新闻报道过程中,除了集中报道领导活动和政党会议政策挚爱,还应该增加其他类型的报道,关注和政治发展密切相关的方方面民,如果在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增加经济新闻,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等内容,通过对多个方面的报道,深刻揭示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让电视时政新闻节目成为新闻内容的汇集地,逐渐淡化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宣传形象。电视受众群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群体,由于受众年龄、职业、受教育层次、兴趣爱好、价值观面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差异性,对新闻信息取向和信息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更好的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新闻信息需求,就需要将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做成一个综合性的新闻节目。而要达到这项要求就需要切实增加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信息容量,实现电视时政新闻节目资讯化。

2.借助民生新闻手法,去解读电视时政新闻

长期以来,县级电视台的时政新闻节目主要是以宣传为主,报道视角集中在政党群体中,内容刻板枯燥,形式化十分严重,观众和电视时政新闻节目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和隔阂,电视时政新闻节目深入群众力度不足。最近几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各级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民生和关注民生,基于这种背景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应该从民生角度出发,用民生新闻报道手法去解读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真正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群体中。虽然电视时政新闻节目有其自身的规范性,但是,并不是说让记者不能创新。民生视角是一种站在老百姓立场上去报道新闻和观察问题,发现全新新闻视角。很多时政类新闻题材和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粮食补贴政策实施、城镇户口制度改革、房价调控等内容,如果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去报道,群众还是比较喜欢收看的。用民生视角去解读电视时政新闻就要求广大记者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去关注民生,如从大众角度去分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形式、民主制度建设、国家政策实施执行,通过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反应老百姓的意愿,通过转换报道视角将电视时政新闻节目民生化。

3.丰富节目形态,提升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影响力

电视时政新闻节目转型,并不是简单将内容缩短,做小,而是要结合广大受众群体的喜好,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做好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增强节目影响力和宣传效果。要尽快改变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在受众心目中概念化、程式化和表面化的现象,就要在节目形式和内用上做文章,以此来提升节目的影响力。例如,可以在电视时政新闻节目中增加舆论监督板块,报道时效性强、要求高的时政新闻,并对新闻进行深入剖析和评论。电视时政新闻节目转型过程中,为了更好丰富节目形式,提高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就需要记者率先转变思想和思维模式,将满足受众需求和宣传政党政策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对电视时政新闻素材、内容和形态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地区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权威性和公信力。从而确保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

总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是主流媒体竞争的主要栏目,关系到县级电视台在全媒体时代的竞争力。在新形势下,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做什么内容,该怎么做,让谁看,都是电视时政新闻节目需要及时做出改变的。

时政新闻论文:探析区县时政新闻视频后期编辑方法

[摘 要]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广泛性、信息性以及时效性的特点,时政新闻的播出包括一系列的环节,因此实现环节的建设和优化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就县区时政新闻视频后期编辑这一过程进行相关研究,对视频后期编辑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探讨如何更好进行区县时政新闻视频后期编辑的方法。

[关键词]区县时政新闻视频后期编辑;重要性;方法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俗语在今天社会已经完全实现了。这其中信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传播的方式有许多种,比如有:网络信息、报纸以及电视报道等等。所谓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广泛性、信息性以及时效性的特点,时政新闻作为国家政治事件的报道的一个载体,也是人们了解中国乃至各国政治事件的最新发生的时政事件的主要途径,从摄像采访的过程到后期视频编辑整理的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技巧方法。而区县时政新闻整个制作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以及技术等等的限制与中央时政新闻相比而言有一些差距,但是也在积极探索从摄像采访的开始到后期视频编辑整理的各个环节中探寻提高技术和自身水平的各种途径。本文主要就县区时政新闻视频后期编辑这一过程进行相关研究,对视频后期编辑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探讨如何更好进行区县时政新闻视频后期编辑的方法。

视频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前期拍摄,另一个是后期的制作。前期拍摄能够直接将所需要的内容拍摄下来,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导致其对于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能够完全的拍摄下来,这样对于观看者来说往往是摸不清头脑;另一方面,有限的呈现一部分内容会使得观看者误会一些事情,比如近期出的“辱母案”,倘若仅仅只播放一部分儿子杀人的过程,那么广大市民一定会认为儿子是罪大恶极,但是基于背景的了解还有一部分前期欺侮过程视频的播放,人们就会对这一案件进行思考,究竟责任在哪一方人们会以道德、良心来判定,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法律。因此时政新闻后期编辑有着我们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保护受访者的个人隐私有积极作用

时政新闻播放不仅仅是让人们了解一个具体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让人们通过对某一事件进行充分思考,能够启示广大人民以后的生活。视频的拍摄过程将被拍摄对象各方面的信息都涉及到了,一些生正面的内容广大市民可以接受,但是对于负面的新闻,对于主人公甚至其家庭都是不利的。时政新闻并不是要引起人们对被访者的人身攻击,因此,不论被访者是做好事还是坏事都首先要尊重受访者的人格尊严,另外还有涉及国家安全和机密的问题也要做一定的处理,在后期编辑制作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一些方式保护受访者的隐私,比如模糊技术的应用,变声的技术或者可以仅仅播放某一部分声音的方式。

(二)有利于观众进行更好的理解事实

时政新闻作为一个电视节目,正如其它电视节目一样,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对于具体事件的描述,视频仅仅是一个补充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历史事件,因此用于播放视频的时间就更是十分有限了,人们对于短暂的视屏就难易理解的那么清楚了,所以在后期制作的时候一些文字性的说明在视频播放时就有很大的作用。另外,比如对于一些事件现场的某些问题进行说明,需要强调一些因素或者忽略一些因素,可以使用放大或者是缩小技术等等。

(三)对于提高审美性有积极意义

时政新闻事件视频的制作,不论内容是在表扬英雄人物还是在批评社会问题 ,视频本身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视频应该呈现的是清晰的景象,画面清楚让人看得舒服,声音要清晰,即使是经过变声处理的声音也不能是刺耳的,让人听了感到不舒服的声音。因此,视频的后期制作对于观众的审美而言也是有积极意义。

二、探析区县时政新闻视频后期编辑方法

(一)遵循内容本身,解读内容

视频作为生活的再现,能够直观的反应生活,但是基于其时间的限制性以及技术水平的原因,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和技术水平的情况下,能够呈现一个尽量完整有效的视频离不开视频工作人员对事实本身的尊重。因此首先要求视频编辑人员能够了解事情本来的来龙去脉,不仅仅是看到的表象,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涵义,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刻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对视频进行后期的编辑,加入一些字或者是其他方式进行编辑,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视频背后的真相,让视频的播放成为伸张正义的一种途径,成为广大人民表达心声的方式,而不是编辑人员的断章取义给主人公带来深深的伤害,所以,要对视频进行编辑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编辑人员必须了解事情真相,能够正确解读内容。

(二)模糊变声以及放大缩小技术的运用

基于上文所说视频的播放一定要保护主人公的隐私这一内容,对于模糊处理技术以及变声技术的运用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尤其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必须进行模糊处理,或者是变声处理,这样既能够达到播报的效果,又能够对被采访者个人隐私进行很好的保护。另外对于一些特殊性的时政新闻中,也要采取一定的技术进行处理。比如:关于关于军事时政类的相关新闻,国防安全关系着国家安全,在我国军事领域存在大量的国家机密,在进行新闻播报的过程中,如果新闻视频中出现军事文件,而文件中带有军队番号等,必须严格遵循保护国家机密的原则,进行模糊处理。除了模糊变声技术的运用之外,放大缩小技术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运用,当需要强调某一问题时必要的放大技术要能够及时运用,要保护某些问题,但又必须呈现是,可采用缩小技术。比如:在对一个刑事案件进行报道时,某一现场证据可能是这个刑事案件得以破案的关键,那么在播放各种材料时,这一证据的放大就是必要的等等例子都需要视频编辑者能够恰当地运用。

(三)关注审美性

所谓新闻,就是一定要新,也就是要吸引眼球,什么是新,一方面就是内容本身很新颖,是大众都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依靠后期的编辑技术了。正如广告一样,为什么有的广告人们一看到就立马更换频道,而有的广告有人喜欢看一样的道理。时政新闻要想有意义,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就必须做得有吸引力,尤其是区县时政新闻,不像中央新闻那样有影响力,而且就拿“新闻联播”举例,每到播放新闻联播的时候,基本上是所有的频道都得播放,而区县新闻就无法实现这样的影响力,中国有那么多县,那么多区,因此哪一个县区新闻想要在众多新闻中首先得到人民的关注除了新闻本身内容的吸引性之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进行艺术性编辑,有利于提高新闻的观赏性,增加新闻的吸引力,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观众的需求。以某些重要新闻为例,为了使其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必须将新闻放在头条位置进行播放。

软件技术的运用是进行编辑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运用有效的编辑软件对于视频的编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软件包括动画软件(二维动画软件和三S动画软件)、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和 音频处理软件)等等。比如:生活中最常用的编辑软件是会声会影。Adobe 公司推出的 Adobe After Efect 也是其中的一员,它属于非线性编辑软件,主要编辑音频,被广泛用于各种领域。索尼公司在这方面也推出了一款软件,那就是Sony Vegas,其操作简单,适合新手入门。视频编辑人员对于这些软件的熟练运用是必须的。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的联系也越加密切,对于视频编辑除了运用已有的技术和软件之外,同时也要积极像其他国家进行学习,掌握更多地视频编辑技术,提高视频编辑的有效性。

时政新闻论文:发挥电视优势 提升时政类新闻节目吸引力

摘要:在各省级卫视新闻栏目中,时政类新闻占据了重要篇幅,长期以来,时政新闻不好看是不争的事实。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电视优势,提高时政新闻的可看性和吸引力,本文从一线从业人员角度出发,做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电视优势 时政新闻 吸引力

时政报道不同于一般电视新闻,它传递的是领导同志的施政理念和工作思路,有很多观点性、独创性的东西,很多时候会对某项工作发挥指导性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电视新闻时政报道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内容僵化、解读不够等问题,节目表现力和吸引力不足,民间流传着“普通人不看,看的人不普通”的说法,指收看人群一般为各级领导和公务人员,而普通群众往往兴趣不高。作为各电视台自办节目的重头戏,电视新闻类节目既是党的喉舌,承担着引导舆论的宣传重任,也是群众获得信息的重要平台,肩负着传播功能。

时政新闻因为往往关系到方针政策的实施,会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有严格的审核程序。在稿件审定过程中,由于工作习惯、时间限制等原因,往往都是以纸媒稿件为蓝本,面目正统,套路化现象严重,以宣传为第一目的,没有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时政新闻又常常有赶时效的要求,留给记者编辑再创作的时间有限,这是时政新闻不好看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很多新闻从业人员思想意识定位不准,忽视了时政新闻的新闻性,以不出差错为根本原则,不愿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电视新闻的角度去解读新闻素材,一味求稳。其实对于观众而言,他们更愿意了解的是背后的故事,如果观众刚看到开头,就能按照猜到新闻后面会说什么,这样的新闻很难吸引观众。

发挥电视媒体特性,增强时政新闻感染力

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特性。相比较报纸等平面媒体,电视传播的优点是形象、鲜活、直观,速度快,感染力强,直观易懂,很多节目甚至不用解说也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以江西卫视2016年11月16日播出的《新一届江西省委常委与新闻媒体见面》为例,见面会时间为当天下午5点钟,整个过程约半小时。对于全省人民关注的这一重大事件,江西广播电视台出动了卫星转播车,保证了这条新闻在当晚六点半播出。全片3分15秒,播音员口播后,以会场掌声切入,全片只有一句解说词,然后全部采用现场声。以鹿心社书记的讲话为串联,辅以摇臂的大全景和常委特写镜头切换,让观众有身在现场的感觉。

发挥电视声画合一的优势。图像与文字和声音结合形成的画面可以说是一种双重符号。“它既能够表达信息本身的文字含义,又能够传达姿势、节奏、标示等非语言符号的含义,所构造的世界更生动、更形象。”电视画面较好地解决了语言的有限性和事件的复杂性,描绘的片面性与现象繁复性的冲突,相对于纯文字描述则更形象清晰。以2016年3月29日江西卫视播出的《刘奇在赣州调研脱贫攻坚》为例,当时刘奇同志刚刚调任江西省委副书记不久。当电视中大家看到刘奇与瑞金的贫困群众挤在一条板凳上,一边品尝着红薯干喝着水酒,一边与老表亲切交流,不用配解说,亲民的形象跃然而出。通过画面反映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期盼,对扶贫攻坚举措的肯定,都能通过表情、语气等细节展现出来,既表现了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让大家对打好扶贫攻坚战有信心。而在第二天播出的刘奇在南昌调研生态发展节目中,记者敏锐捕捉到刘奇来到赣江边捧起江水放在嘴边的一瞬间,展示了他务实、亲力亲为的形象。

用镜头带动观众“进入”现场。在实际采访中,平面媒体只能用文字叙述的方式传递新闻,而电视媒体利用图像与声音的配合,完全能让时政新闻具有观赏性,拥有很强的表现力。2015年3月6日全国“两会”期间,在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江西卫视播发该新闻时长14分钟,节目中现场声和对话,领导同志的同期声运用了十分钟以上。朴实的语言、关切的语气、亲和的笑容一下子拉近了代表们和总书记之间的距离,也抓住了观众的心,节目播完了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

用同期声、现场声塑造人物形象。如果在时政报道中,把领导的重要讲话,或即席发挥的精彩讲话,以现场同期声的方式播放出来,人物鲜活的形象立刻就跃然荧屏,就能使观众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可亲可近的人,传播效果不言自明。2016年9月14日,省委书记鹿心社在井冈山市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江西卫视新闻以《一场突如其来的作风之考》为标题,播发了一条新闻,节目中大量采用鹿心社与贫困户交谈的现场同期声,并完整记录了他与帮扶干部现场通电话检查工作的全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任省委书记对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反映了他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的信心与决心。

改进会议报道,增强时政新闻报道感染力

会议新闻是时政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多数省级卫视会议新闻都存在模式化、简单化、浅表化的趋势,记者采访也习惯性的引用会议材料、新闻通稿、领导讲话等,而且总有冗长的出席领导名单,画面表现存在套路化的现象,因此,画面单调枯燥,再加上全文充斥着领导指出、领导强调等内容,可看性不强。其实,卫视记者比其他媒体同行更有机会能够参加高规格的会议,在会议材料及领导讲话中,往往蕴含着重要的政策信息,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到很多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有关政策方针的落实、惠民政策的实施等,这都是宝贵的新闻资源,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记者在处理会议报道时只是把领导的讲话加以提炼,以求最保险地完成任务。其实,会议是时政新闻的独家资源,完全能够做的既权威又好看。

对于一般性会议和时政活动,要抓住会议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把会议新闻写成信息性的报道。《江西新闻联播》提出,对各类行业性会议应该考虑提取有效信息,不说空话套话,在镜头编辑上也明确要求,只出一次会场全景镜头,然后全部配与信息内容相符合的画面,增强可看性。而“两会”、党代会等重要的时政报道,必须改变以往“成就式”“总结式”的报道方式,从百姓身边的细微变化为切入口,从百姓生活中折射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传播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西卫视新闻开设了“直通两会”“互动两会”“履职两会” “数说两会”“点赞两会”五个栏目,从普通人身边的变化说起,围绕会议报告的亮点,每天重点关注一方面选题,集约化、组合式推出报道,时政报道做出了新意。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本文责编:邵M春

时政新闻论文:电视时政新闻改革对策分析

【摘 要】电视时政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国家党政方针、路线、政策等的宣传。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因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创新意识薄弱,所以,当前收视率低迷,无法发挥自身社会影响力。为此,为了推进电视时政新闻突围之路的展开,需从报道形式、记者素质等层面入手,不断改革时政新闻报道现状。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电视时政报道问题,然后分析了电视时政新闻的具体突围之路,旨在推动当前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电视时政新闻 改革 对策

2012年,中央电视台为了扩大时政新闻报道影响力,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对电视时政报道进行了革新,而央视时政新闻的改革也为我国电视时政新闻的突围之路做了良好铺垫。所以,在当前电视时政新闻改革、创新中,应结合中央电视台时政新闻改革案例,不断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充分体现新闻权威价值。同时,实现新闻民主化的报道,吸引受众关注,让受众通过对电视时政新闻的观看,实时掌握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

一、电视时政报道现状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少评论

即我国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很少涉及到新闻评论的传播。例如,某电视台在为期4天的时政报道中,仅有消息报道,未涉及到任何一个评论。所以,在“时政+特写+花絮”固定报道模式下,使得受众无法通过“评论”参与到新闻传播环节中,影响了时政新闻影响力度。

第二,报道形式单一

即部分电视台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缺少与网络媒体间的互动,仅局限于传统媒体的应用,缺乏移动客户端、电视社交网络等平台使用意识,就此禁锢了受众间的互动效果。反观中央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改革之路,其官方微博“央视新闻”粉丝高达4854万人,发帖量是81137条,内容基本是实时更新。例如,在“世界首例芒果太空育种细胞培育成活”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对事件进行报道,这种报道形式与受众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第三,缺少民主化特色

即因时政新闻受宣传纪律的约束,所以,其报道内容较为古板,报道口径也较为单一,缺少普通群众服务意识,最终影响了电视时政新闻受欢迎程度。

二、电视时政新闻突围之路

1.发挥新媒体力量

基于电视社会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逐渐走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下,我国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可尝试与新媒体间进行互动,并在进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时,开发一系列的新媒体研发、运作、管理、协调等组织。同时,借助知名网站、热门事件、热点活动等等,提高时政新闻传播力度。

例如,某电视台在时政新闻改革期间,为了打造台网一体化运作平台,为120名时政新闻报道工作者配备了iPhone6s手机,便于记者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可以最快速度多层次时政新闻内容。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扩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内容,达到最佳的时政新闻传播效果。

此外,由于微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力较大,所以,在电视时政新闻与新媒体联动机制构建中,可将“微博”作为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信息源和放大器,与受众之间构建联系,并为受众提供评论区,允许受众在观看时政新闻后,随意发表自身见解,提高对电视时政新闻的关注度。

2.创新新闻报道形式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为了增强电视时政新闻影响力,应注重创新原有单一的新闻报道形式。例如,《新闻联播》在时政新闻改革中,即开始追求“新”和“变”。如,在2015年的除夕夜《新闻联播》报道中,未在片头直接切入演播室,而是先展示了广州迎春花市、香港维多利亚港等多地的除夕夜直播信号,然后,在2分40秒时,将画面转回到演播室,以对谈、交流方式,对当日的时政新闻进行报道。此种报道形式,突破了常规的正襟危坐报道方法,让受众感觉到一种亲切感,且在主持人柔和的语速、语调中,深切地体会到过年氛围,吸引受众关注。

此外,在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创新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时政新闻感染力,应注重在电视时政新闻片尾播放时,插入一些开放式报尾。

例如,在2013年正月初一的《新闻联播》播放中,为了加强新闻播报内容与受众日常生活的贴近性,即将上海豫园的实时直播画面作为《新闻联播》的片尾,增强了时政新闻报道的温情感,提高了整体新闻报道效果。另外,由于传统单一的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受众需求,所以,在电视时政新闻改革中,可尝试将手机拍摄的画面作为新闻片,增强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多元化。

例如,央视新闻频道在报道形式改革中,即抓住了媒体融合时代特点,提出了“百姓自拍”改革方案。即鼓励百姓利用手机拍下日常生活中的时政资讯,放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中播出,提高新闻报道效果。同时,借助移动通信工具、微信等自拍功能,让时政新闻变得更为生动、丰富,达到最佳的新闻报道状态。

3.充分体现新闻权威价值

在时政新闻改革期间,为了扩大其在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方面的竞争力,应注重扩大电视时政新闻的权威特点。

第一,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电视时政新闻的观看人群主要集中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其中,中老年人群中高中以上学历占据60%。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扩大电视时政新闻的影响,必须正确认识时政新闻是党的“耳目喉舌”。同时,认真贯彻“三贴近”和“执政为民”的报道原则,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定位时政新闻报道,发挥时政新闻监督作用。例如,《长春新闻》在报道中,即借助自身舆论监督职能,报道了不文明的时政现象,解决了老百姓生活难题,就此吸引了老百姓对时政新闻的关注。

第二,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改革中,为了兼顾政府和老百姓要求,得到双方认可,必须适当调整电视时政新闻报道视角和分寸、方式等等,为老百姓反映切身问题。同时,帮助政府机构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就此通过二者关系的平衡,逐步提高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收视率。

4.实现新闻民主化

在电视时政新闻改革期间,注重体现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民主化特色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为了强化群众对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权威性的认识,必须在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上,从关注群众生活态度入手,加强时政新闻与民众间的紧密联系,就此让时政新闻立足于民众中,吸引民众的关注。而从时政新闻报道语言角度来看,由于官话和套话会使时政新闻变得枯燥、乏味,所以,为了让受众更为深层次地解读时政新闻报道信息,与新闻报道进行互动,应在新闻报道时,使用较为浅白的语言,反映百姓生活,最终就此突出时政新闻的有用性和服务性,让更多的人对时政新闻进行关注。

其次,在电视时政新闻改革中,应注重借助具体的时政新闻突出国家对群众的关心,并以服务群众为指导思想,宣传党政纲要和时事,继而基于保证时政新闻权威价值的基础上,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让时政新闻深入到群众生活中。

结论

综上可知,我国电视时政新闻的发展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弊端。如,以消息为主,缺少评论或者新闻报道形式单一、缺少民主化新闻报道特色等等。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电视时政新闻社会影响力,且提高时政新闻报道收视率,应不断推进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之路。同时,在时政新闻改革期间,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改革思想,使时政新闻趋于鲜活化,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

时政新闻论文:浅谈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采编播形式的改革创新

摘 要 时政新闻作为地方电视台关于国家时事、政治的报道新闻,是地方电视台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形势之下,新媒体的活跃度增加为民众获取当下最新的新闻资讯提供了丰富的渠道,民众获取新闻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电视媒体。本文从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现状入手,对采编播形式的改革创新做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改革创新

时政新闻主要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的事实报道。其范围集中在政党、社会集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阐释了政治关系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以政治宣传和树立社会榜样为目的的主题报道也包括在时政新闻范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时政新闻栏目自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后,在全国观众面前呈现了新的新闻播出风格。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栏目也应跟随活动改革潮流积极对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采编播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充分展现地域新闻特色[1]。

1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现状

地方时政新闻为地方政府和地方群众之间提供了交流的舆论平台,实现了地方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一线进行新闻栏目改革活动以来,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与之相比较呈现时政新闻播报形式呆板、节目编排不够灵活,新闻内容和形式创新不足等现象。具体问题如下[2]。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对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存在不足现象,播报内容偏重于对会议新闻和领导新闻的报道,对于民生新闻、党政决策、领导行为等报道偏少,对于其背后关于相关领导部门的决策过程和执政能力的具体原因报道较少,不能够满足对于当下民众日益增长的时政信息获取量。不利于阳光政府的建设和民众监督权力的执行。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播报形式单一、枯燥、僵化。没有特色的新闻播报形式让民众对地方新闻栏目的收看率下降,乏味、严肃的新闻内容拉开民众对新闻电视台的距离,长期之下失去新闻栏目对群众和政府的舆论平台作用。

2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改革的意义

2.1 顺应时势导好向

地方时政新闻作为地方政府和地方群众之间交流的舆论平台,舆论导向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是播报新闻内容的根本所在。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重要意义。在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进行新闻宣传时一定要遵循新闻工作的党性原 则[3],切实发挥舆论交流平台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社会舆论、社会文明的导向。

2.2 为人民服好务

我们党的工作宗旨是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进行新闻宣传时遵循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基本要求。工作作风要以群众为主,增强服务观念,不可摆脱实际和脱离群众,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改革树立为党和政府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理念方针,使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栏目新闻舆论体现在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实现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要求[4]。

3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改革创新的举措

3.1 理念创新

电视台新闻栏目播报的任何一种新闻都要求具有强吸引力、强信息感染力的信息影响力,新闻影响力对于地方电视台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在实践中对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采编播形式的理念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新闻工作者要提升对时政新闻栏目采编播形式的工作改革意识,提高采编人员的专业技能将报道方式和内容注重向灵活、生动方向转变,拉近新闻与群众的距离,时政新闻栏目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新闻内容对新闻信息进行创新,从根本上改变新闻影响力,强化新闻信息的时效性,高效传达地方党和政府的工作方针政策。有一则关于总理下永靖县考察的新闻,当总理听完一位双目失明的农妇说的一席话:“我眼睛瞎了一辈子,啥也看不见。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的女儿能上学,能上希望小学,她这辈子可不能当睁眼瞎啊。我的女儿她很想念书,可家里穷,拿不出钱供她上学。”之后被其深深的感触,提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标题就是对这句话的引用,这条新闻将温总理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疾苦一如既往的亲民作风以及对中国基层教育的挂念生动地表现出来,新闻选材角度独特,使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2 内容创新

在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编制当地时政新闻选材时,侧重体现新闻信息内容的深广度,选材立足于地方党委、政府部门的角度选择经济课题,并对其提炼精华从根本上把握地方政府经济建设的目标,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时政新闻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交流舆论平台,不仅办给领导看也是要办给老百姓看。领导部门希望接收到来自群众的反馈,群众也希望收到官方的指引,新闻工作者可以在内容创新中加入政府和群众两者的结合点。在报道写法中让时政新闻民生化,角度立足于群众进行时政新闻的报道。在新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创建精品新闻可以极大提高电视台的实力,开拓市场并增强电视台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湖南电视台在众多电视台的收视率一直持续增高的原因在于采取了精品名牌战略,结合地域特色打造精品名牌。湖南卫视在每天的《湖南新闻联播》中推出《激流湘江-聚焦两型社会》特别节目。耗费财力采用水陆空立体拍摄,动用直升机航拍、大型游船在湘江拍摄,水陆联动,全方位向观众展现试验区的变化。节目通过中央关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批复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武装民众头脑、解放思想,为两型社会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3.3 报道模式创新

目前,中央电视台等大型新闻栏目组开展新闻改革活动以来,对新闻信息编制的人才进行了队伍建设,培养信息编制包装的技术人才工作技能,加强在播报新闻信息的包装提高新闻的可看性。地方电视台也应积极响应改革要求,组建对后期新闻制作和新闻信息包装的专业团队。对新闻信息制作和信息包装处理时结合当地的具有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的要素,充分展现信息的潮流性拉近新闻与群众的距离。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组要充分立足当地群众,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对时政新闻进行采集、制作、播报。报道模式可以加入现场报道、记者的体验式报道等具有亲合力的报道模式,使观众更容易切身体会新闻播报内容的影响力。会议新闻的报道方式要借b一些民间新闻的报道模式,与当地民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提取精华和亮点围绕一些民众生活相关的例如医疗、教育、就业等主题展开。在一些政治色彩偏淡的新闻播报中采用同期声,用直观浅白的语言清晰明了地向观众传达新闻播报内容[5]。

4 结论

综上所述,关于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采编播形式的改革创新的责任重大任务还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过程。在实际新闻栏目改革创新中,严格遵循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通过对理念、内容、报道模式等方面的环节中注重投入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结合,制作内容丰富、生动的新闻,拉近新闻与群众的距离,更好地发挥当地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舆论交流平台作用,增强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地方时政新闻栏目的发展。

时政新闻论文:做有温度的时政新闻

2016年12月2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深入部分中央驻区和区直新闻单位走访调研,亲切看望慰问了辛勤工作在新闻战线的同志们,并召开座谈会,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寄予了殷切希望。笔者就如何把学纪恒书记讲话精神融入时政新闻舆论报道谈几点思考,与大家探讨。

坚持党的领导,指导工作实践

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称之为时政报道。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颠覆了以往媒体和受众的信息交流过程,由双向的传播转化为互动式交流,这个过程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好新闻舆论报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工作实际,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对每一位新闻舆论工作者而言,在新闻舆论报道工作中要带头把维护核心地位作为首要的政治纪律和党性原则,切实做到思想上衷心拥护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行动上始终紧跟核心。时政新闻作为新闻舆论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尤为关键。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要在努力培养受众政治情感上下功夫。把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在时政舆论报道之中,铭记于时政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内心里。

坚持正确导向,服务工作大局

导向对于新闻舆论工作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确的导向能够让新闻更具生命力、感染力。时政新闻舆论报道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时政稿件采写和审核上,都要努力做到以正确导向为引领,要让每一篇时政新闻舆论报道充满正能量。

现阶段,就是要做好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2017年自治区两会精神的学习贯彻报道工作,深入采访挖掘我区在学习贯彻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关时政新闻舆论报道要快速及时,要持续用力,整体策划、板块推出、协同联动,把我区干部群众在工作中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这一过程中的闪光点在第一时间用妙笔、用话筒、用镜头呈现出来。

坚持改革创新,推动融合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作为传统媒体部门要而言,要积极融入媒体融合进程之中,下大气力推进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创新。时政新闻舆论报道应该严格按照“先网后报”的采编流程全面转型,加快构建时政新闻舆论报道的融媒体生产全新格局。

在时政新闻舆论报道过程中,要积极构建采写审核一体化工作模式,在时政稿件融合报道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上要进行大幅度改进创新,通过创新丰富时政舆论报道样式,要把D文音视等多种适合互联网受众阅读习惯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起来打好“组合拳”,形成集合式新闻报道效应。党员记者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创新重构时政报道方式方法。部门之间要建立融合协作运行机制,加强合作化新闻生产流程,共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

新闻舆论工作者一定要按照讲话要求,以带头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时刻把“人民”二字镌刻在心灵深处,切实把新闻写在内蒙古大地上。在工作中要“撸起袖子扑下身子加油儿干”,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实践,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新闻舆论工作者,切实提高时政新闻舆论报道水平,把学习讲话精神贯穿时政新闻舆论报道工作全过程,努力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深度、有见地的好新闻好报道。

时政新闻论文:做好时政新闻舆论报道之我见

2月19日,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学习贯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精神,创造性地融入具体工作实践中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新闻报道水平已经成为每一位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我就如何做好时政新闻舆论报道谈几点自己的思考,与大家探讨。

一、 把握大原则,党性原则不能丢

时政新闻作为新闻报道载体的重要板块,一直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舆论主阵地。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时政新闻部肩负着报道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重大责任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时政新闻舆论报道中一定要紧紧把坚持党性原则贯穿始终。

具体而言,时政新闻部作为党报的一个重要部门,从整体角度来讲就是要发挥群策合力,把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精神吃透吃准,在工作中时刻坚持党性原则,做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作为时政新闻记者来讲,首先应该明确坚持党性原则是其所应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和业务要求。要时刻把坚持党性原则作为时政舆论工作的首要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要旗帜鲜明地服从服务于党的领导,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及时准确地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新闻的形式传播给广大受众,时政新闻报道要时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唯有坚持党性原则,才是我们做好时政新闻舆论报道工作的制胜法宝。

坚持党性原则还要在做好传统时政新闻舆论报道的基础上,抓住抓紧抓好新媒体时政新闻舆论报道。互联网的发展给新闻的传播渠道、形式等方面带来了量到质的变化。新闻舆论党性原则的贯彻和落实就是要让两者发出同一种声音,体现相同的主张。

总体而言,坚持党性原则就是全面落实政治家办报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才是时政新闻工作者做好新闻报道的根本前提。

二、 把握大方向,正确导向不能废

新闻报道要讲导向。正确的导向让新闻价值得以有效体现。正确的导向就是正确政治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舆论导向简而言之就是引导人们意向的传播行为,对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进行引导,通过正确引导社会思潮来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帮助人们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对于时政新闻舆论报道而言就要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努力培养受众政治情感。时政新闻舆论报道要始终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要位置。在时政稿件采写上,要做到导向引领、精准合一,力求把正确导向体现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段落、每一篇报道之中。在时政稿件审核上,要高标准、严把关,以正确导向为基本遵循,不放过一丝“细枝末节”,发现差错立行立改。时政新闻舆论报道无论在采写或者审核上,一定要有较劲的精神。

时政新闻报道还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体现传播正能量。要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挖掘报道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先进典型和事迹,用新闻报道感染人、激励人和鼓舞人。让时政新闻所应体现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充分展现,每一篇时政新闻舆论报道都要体现出正面、积极、向上的观点和态度,从而营造和谐向上的舆论氛围。总之,坚持正确导向就是要让时政新闻报道都传递出昂扬向上的主旋律,激发出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三、 把握大方针,职责使命不能忘

“48字”方针涵盖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方方面面,是新时期下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为我们如何做好新闻报道指明了方向。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要求我们要时刻旗帜鲜明地做好时政新闻舆论报道,工作中坚持党性原则,报道中体现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发挥好“风向标”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求我要具有大局意识,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开展新闻舆论报道工作;“团结人民、鼓舞士气”要求我们以正面宣传为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来为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强调新闻报道的正面效应,努力为党的各项事业发展做好舆论宣传;“成风化人、凝心聚力”要求我们新闻报道要重实效、见效果,发挥新闻报道影响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要求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勇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求我们具备前瞻性和国际眼光。总体而言,新闻报道的关键所在就是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的工作目标。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新闻舆论大环境下,作为党媒的时政新闻记者来说,更要牢记我们肩上的职责与使命,抓好自身业务能力建设,严格按照“48字”方针所要求的,努力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工作者。

四、 把握大趋势,融合发展不能停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甚至达到了以秒计算的崭新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部门更要积极融入媒体融合进程之中。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新闻事业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方面,时政新闻应该严格按照“先网后报”的采编流程全面转型,让新闻报道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的融媒体生产格局。

在时政报道过程中,要努力实现随采随写,及时审核,构建“活动进行时,新闻终端现”的报道模式。稿件采写上尝试改变时政新闻稿件的语言表达方式,充分运用图文等形式力争展现立体效果。除图片、图表等常规形式外,还可以制作漫画、音视频等形式多样的新闻展现效果,让受众既直观了解了新闻事实,又增强了时政新闻的可读性。

在部门内部,加强对部门成员媒体融合认知的学习与教育。媒体融合首先要从观念和认识上进行革新,唯有思想上明晰了、理顺了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践。创新重构时政报道方式方法,以达到“在纸媒上重严肃、在新媒体上重活泼”的时政体裁转型。建立与融合部等其他部门间的协作运行机制,畅通新闻互采互编渠道。加强合作化新闻生产流程,努力在同一新闻架构中呈现多种形式的有效融合。

发展最终要依靠一代代新闻人的不断努力来实现。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一个部门来说同样如此。要努力挖掘和培养适合新时期时政新闻采编要求的全能型、复合型、“高精尖缺”新闻人才。建立部门内部竞争新体制,积极营造和谐有序向上的竞争新环境。加强学习型部门建设,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党员记者要发挥好“传帮带”作用,新入职记者要虚心求教,充实自我。

五、 把握大事件,工作之中显成效

理论只有付诸于行动才能够更好地转化为生动实践。时政新闻舆论报道工作应深刻领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理论核心要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对于“十三五”开局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重大时政报道,要严格相关要求,落实好舆论宣传报道。在新闻战役类报道上要结合部门负责实际,提前谋划,制定方案上报审批,发挥部门合力,有效整合部门资源。在采访中时政新闻记者要深入采访一线,“不等不靠”。及时发现和挖掘新闻事件和人物的“闪光点”。要认真核实新闻事实,确保稿件所传递地信息真实可信。要灵活创新新闻语言运用,让呈现的新闻事实更加鲜活。强化责任意识,对时政稿件要严审严查。工作之余部门成员也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增长本领和水平。

“路漫漫其修远兮”,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推出一批让党和人民放心满意,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时政新闻精品。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时政新闻论文:探究如何创新广播时政新闻

摘要 面对现代信息的快速发展,时政新闻在每天的新闻编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时政新闻也正面临空前竞争压力。在报道对象、内容特殊、审稿程度等诸多条件限制下,广播时政新闻如何能以观众喜欢的方式传播出去呢?本文将对广播时政新闻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创新措施,加大对广播时政新闻的推广。

关键词 广播;时政新闻创新;广播时政新闻

1 广播时政新闻简要理解

1.1 广播时政新闻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时政新闻,其实就是报道的正在或刚刚发生的事件,包括政治事件和外部事件。这类报道,如宗教报道、统战报道、法治报道、军事报道等都包括在时政新闻的范围之内。然而,我国的时政新闻的最大特点是,它不仅仅为报道时政新闻而报道,同时还担负着一项对国家政策、方针的重要广播宣传任务。

正如邓小平所说,不论国人还是外围记者,广播报道的多与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我们可以把外围记者所报道的东西当作参考,可信,可不信。倘若外围记者报道错了,我们国家的记者还可以加以纠正。反之则不行。因为 “官方记者”的原因,它是代表着国家说话的,具有权威性。因此,广播时政新闻报道时要慎之又慎。这几句话足以阐明,我国在广播政新闻报道时的宗旨及原则。而在新时期,我们仍然要坚持这一宗旨和原则,继续向前进。

1.2 广播时政新闻的优势

广播时政新闻的优势,我们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优势一,领导人和群众能够相互对话。能够传声是广播最大的优势,再向受众宣传时政新闻时,听众感觉就在眼前一样,十分生动、感人。这是文字语言所远远不能及的。

优势二,领导参加的重大活动需采用录音方式进行报道更具现场感。像这类广播报道的重大事件,它对记者的要求更高,广播记者需要把现场的所见、所闻及采访到的内容说出并记录下来。所以一边观察、一边采访、还要进行边解说,这整个过程是需要同步进行,这样更能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从而使听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集合采、录、说、编一体化的形式,成为广播形式中难以掌握的一种。而最为关键的是一体化形式中的“说”,一篇好的广播时政新闻报道,不是靠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这充分体现出记者的解说功力,将听众带进现场,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新闻现场的全过程。因此,现场说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该报道的成败。若不具备进行现场报道,就不可勉强,反之则出现反效果。

优势三,广播时政新闻报道中可包含用音响来烘托氛围,表现内容。如在广播时政新闻活动中,出于某种原因或条件的限制,在领导讲话时,不便使用录音。我们则可以选择在活动中,借助其他人的讲话或背景使用录音加以衬托表现,就能够充分发挥广播时政新闻报道的优势了。

2 广播时政新闻的创新策略

2.1 创建民生视角

广播时政新闻报道的政治性本身比较强,其广播口径也较为严格些,定势方面比较明显。因此,和传统的广播时政新闻相比,不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很难得到听众的认同。因此,不少领导人在参加活动时都是以民生问题为主,从百姓息息相关的地方入手,创建民生视角,凭借这种方式进行阐明政治思想。在报道此类活动中,就需要抓住民生的话题,将群众最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来,导语里面就要把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直接开门见山说出来。在时政新闻报道中,领导人和普通人均是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角。通过对领导人不再仰视和对普通人不再俯视,以此拉近领导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就是民生化视角的具体体现。

由于广播时政新闻大都是预发性事件,因此记者在采访前要充分准备,对其事件、地点、和大致内容进行大致了解。一旦拿到领导活动的行程,记者就要事先构思好文章的基本框架或列出采访提纲。采访报道中,不偏离主题,适时转变视角,选好切入点,尤其运用百姓的同期声,也就是尽量多出和老百姓互动的声音,增加广播时政新闻的现场感,达到报道的预期效果。

2.2 创新采访视角

随着近几年新闻理念的不断创新,广播时政新闻也逐渐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时政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常情况下,时政新闻的的感情基调比较严肃,因此,适当规避这一缺陷也极其重要。最常用的方法是,主抓细节,事例相辅。通过对一些典型事例的情节进行描述,做到以情动人,以细节感人,这才真正达到创新的效果。像业内人士所说,基于时政报道的特殊性,记者在主题和内容上没有太大突破的情况下,可以捕捉到特殊的,能反应主题的细节,也就找到了采访的突破口了。

广播时政新闻的采访中,记者通过使用具有现场强和生动有趣的细节描述,同时加入部分背景资料以及记者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广播报道内容更加充实、生动。这样描述更能在时政新闻中使广播更具有人情味,强化领导人的亲民形象。

2.3 创新采访深度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播时政新闻报道存在不少就事论事的情况,只有少数人会对事件进行全面剖析。如果记者在告诉听者发生了什么事儿之外,还能够深挖该事件背后的原因,就能完全提升该广播时政新闻的深度。如:记者在采访报道一个会议活动时,除了将该会议的会议精神、思路及工作要点报道出来,还要进一步说明该会议在未来会出现哪种效果,同时还可将会议上领导讲话最精彩的部分,用同期声将其展现出来,最后将其报道出来,使整篇广播时政新闻报道更有力量。

2.4 创新形式化

广播是靠声音传播给大众的,广播记者一般会选用具有独特性质的音响,因为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音响所产生的声音给人以舒适感,可以使人们在脑海中勾勒一幅生动细致的画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因此,广播时政新闻的创新就是提高并创新广播记者使用音响能力。

大量的运用典型音响和记者旁边这两种形式是广播时政新闻最常用的创新形式。大量使用音响不仅能够增加新闻的真实性,还可以提高可信性,渲染现场氛围从而感染听众。另外,在广播时政新闻的录音报道中,利用人物原声,也就是同期声更能使人物表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对于一些人物所说的经典语句,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进而突出主旨。由此可见,广播时政新闻报道在选择和使用音响时,是需要广播记者对人物的原声进行精挑细选,更要恰当采用旁白形式来补充信息,这样才能起到互相辉映的效果,反映出人物形象。

3 结论

除此之外,广播时政新闻还需要创新新闻语言,把政治性较强的词语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来解释。把枯燥严肃的政治转化为通俗生动的表述,以便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使受

众满意。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播的竞争力也在逐渐增强,只有大力提倡和创新广播新闻时政新闻,用理性的态度丰富它并完善它,才能开辟一条全新的适合广播时政新闻发展的道路。

时政新闻论文: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的区别与融合

随着2013年铁岭广播电视台节目的改版,我从《铁岭新闻》栏目调到《直播民生》栏目,从跟领导、跟会到天天围着百姓转,感受百姓的喜怒哀乐。在身份转变中我切身感受到了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不同之处,也深刻体会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

虽然都称之为新闻,但是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一个以官方话语为主,一个以平民视角为主,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是报道的内容不同。时政新闻报道的核心是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和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主要是锁定领导层和公职人员。民生新闻则从平民视角出发,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关注点在于民生、民情、民意。

其次是报道形式不同。时政新闻比较严肃、严谨,言简意赅,简单明了。民生新闻则更加平民化、可亲化,新闻内容故事化、可听性强,给观众一种如话家常的传播方式。

再次是报道的目的不同。时政新闻是为了让百姓了解到政府的决策,与百姓的政治生活息息相关的,做到信息公开,使百姓有知情权。民生新闻主要是为百姓提供资讯和服务,对社会的丑陋现象进行批判和揭露,进而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改善百姓生活现状,是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新闻。

虽然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两者有不同之处,多数电视新闻也很明确地将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划分成两档新闻节目,但是两者的联系确实是紧密的、实实在在的。在时政新闻播出的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可以通过民生新闻向百姓传达,同时,民生新闻可以从小的民生题材中挖掘公共议题,反观政府政策的实施。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同时从播出内容上也不难看出,时政新闻中已经开始出现民生新闻的内容,而民生新闻中也能够看到时政新闻的影子,可以说现在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已经发展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相互融合中,两者还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以促进二者更好的发展。

1.宣传性和新闻性相融合。民生新闻很多新闻虽然好看,但看过之后很快就没有任何印象,新闻流于表面和肤浅,而且新闻的宣传功能逐渐弱化,甚至有可能产生与党的大政方针、社会发展方向相左的负面效应,这也为民生新闻的选题和采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读懂党和国家政策,理解民生新闻发生的环境和背景,在选取新闻角度时注重考虑新闻效果,针对受众的隐性需求,采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符合时展方向的优秀的民生新闻。

2.时政新闻要与民生新闻更好地融合,就必须让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更具广度和深度。关注民生但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受众,对新闻事实除了报道“什么”,更应该关心“为什么”、“怎么办”,新闻要对社会对民众负责并积极地引导公众来关心公共事务,共同为公共事务出谋划策。民生新闻哪里来?不单是从街道社区来,还要从政府部门来,民生题材包括就业、住房、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社会治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新闻就是要多跑政府部门才能得到。实际上很多民生新闻就是时政新闻的延伸报道和深度报道。

3.用“公共新闻”理念整合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改变以往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划分两派的传统模式,在一档节目内,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扬长避短,共同关注当地的大事小事,共同从更深的层次、更宽的领域关注民生。找准“党委政府重视”和“老百姓关心”的结合点,既增加了时政新闻的亲和力,又加大了民生新闻的引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