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03:24: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行政管理大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行政管理工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例如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机构冗杂、效率低下;行政人员服务意识不够、素质低下,导致人们对高校行政机构存在一些不满跟误解;行政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等等。这些都使得高校行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效率低下,阻碍各项工作的进展。随着教育事业越来越得到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改革,这些问题都必须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
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大学行政管理的首要问题是机构设置问题。大学行政机构跟其他行政机构一样,守着一套旧有的固定模式,如党委办公室、纪检部、宣传部、公会等,由党委领导主要从思想上进行管理。仔细研究,会发现其与教学的关系较小。这些结构的设置需要相应的人员填充,因此就导致行政人员冗杂,甚至出现比学校老师的数量都多的现象,带来学校行政资源成本较高的问题。其次表现在管理系统不合理。由于行政管理中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管理设置的不合理,管理系统的范围太广,包揽任务宽泛,往往导致随意性、岗位职责不明确,这样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要办一件事往往需要跑好几个地方还未必得不到有效回应,办事效率低下。再次表现在行政人员的问题,这是主要问题。
一般来说,学校的行政人员可以称为辅导员,所谓辅导之意,理论上就是为教师教学提供辅助作用,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辅导员相当于领导,服务意识低下;在他们中间存在严重的官僚作风,也就是指脱离群众和实际的不负责任之风,比如学术权利低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缩小而行政权力泛化,具体表现就是教师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没有有效采纳,教师还不如辅导员,官僚主义衍生的“官本位”思想使得行政人员觉得自己权力很大,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工作效率不高,成员比较散漫,工作消极,不能快速有效地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很大原因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奖惩机制或者说激励机制,如此下去,可能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第二是打着以人为本的口号却很难真正落到实处。高校行政管理的宗旨应该是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但如果过于散漫没有服务意识,那么就尽不到自己的职责,做不好自己的工作;三是权力过于集中。学校行政管理部分虽然机构众多且人员也不少,但真正掌握实权的却只有几个或某个领导,如此一来,就容易出现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导致工作时效性问题,而且容易滋生校园腐败,应该引起注意。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管理体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比较落后。传统的、原有的教育行政机构跟它所在的院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领导跟服从的关系,所谓管理就是这个意思,行政管理管的就是学校。这样一来就容易形成行政人员的官僚之风。而且机构繁杂,人员相应也就增多,形成阻碍创新的局面。二是考核人员的方式陈旧不合理。旧有的考核方式奖惩机制跟鼓励机制都欠缺,难以调动人员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功能,传统的考核标准,通常是四方面“德、能、勤、纪”,过于粗放,不细致跟明确。
二、行政管理如何创新
一是行政人员素质必须得到提高。因为一切工作的主体跟完成者都是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负责一切计划跟工作的实施。行政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办事效率跟办事水平的高低。新形势下,行政人员应该更新观念,强化能力,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服务意识、办事效率,等等,服务人员应该有服务意识,当学生或者教师有需求时,应该及时处理,禁止推脱或者为难,努力使得学校的行政管理朝着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二是坚持以学生和教职工为本,为他们服务。新形势下倡导一切以人为本,具体到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则是一切以学生和教职工的需求为本,为他们服务。只有有了这个意识,才能有效遏制他们的官僚之风,认识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同时,要改革人事招聘制度,抵制走后门现象,实行公平竞争,能者胜任。在上岗后做好培训工作,对自身工作及职责有一个清楚明晰的认识,源头就做好工作,让他们清楚地认识行政管理人员的定位;还要完善并明确奖惩机制,这样一来,就能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防止惰性思想和行为的产生。综上,大学行政管理是一项细致且具体的工作,它存在的问题不少,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如何有效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发现、思考和探讨。
作者:吴郑雅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一、设定“翻转式”课堂主体及教学内容
由于行政管理学课程的理论及实践特殊性,我们在“翻转式”课堂教学改革中采用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我们只选取出部分相对简单易懂的章节进行翻转教学。在翻转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改变了往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改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通过观看微视频解决疑惑。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提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汇总由学生讨论。每一章节习题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由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的形式出现,而是学生自由讨论并完成。具体操作方式为:“学生自由分组”,“课下小组讨论”,“课堂成果展示”三结合方式。具体做法是“:学生自由分组”,即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每一个小组5人,以小组形式学习,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课下小组讨论”,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环节是对学生知识上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课堂成果展示”,即在课堂上每一个小组对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阐释,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之后由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惑,教师在这一个环节中主要对学生讨论内容的重点性、准确性进行把握,对于学生无法讨论出的内容进行引导性的解惑。最后老师将习题列出,由学生在课堂完成。
二、翻转课堂学习效果检验
在采用翻转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觉性,较强的自学能力,往往会发生偷懒的情况。为了尽可能地杜绝这种情形的出现,在课堂中,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虽然翻转课堂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课堂中自由讨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应随机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也应该抛出自己的问题随机地让学生来回答,并给出练习题,由学生来完成。在每一堂课后,老师根据学生课堂讨论情形,小组整体表现以及课堂练习情况对每一位同学作出准确的评估。翻转课堂为一些原来在课堂上对知识领悟力较差的同学,在课下提供内化知识学习提供可能,有利于每一位同学发展。同时,通过翻转课堂,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老师也对学生有了更加理性清晰的认识,改变了以往老师靠印象评价学生,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三、鼓励机制的建立
布鲁纳曾说过:动力与激情是学习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就尤为重要。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就应该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老师在布置课下任务的时候,知识点不宜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知识点过难,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老师应将知识点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由学生一个一个去解决,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堂课老师可以选取一定的奖品带上课堂。对于在不同的任务场景里,每一位表现好的同学可以任意选取一样奖品。当然,不同难度的知识,对应的奖品也应该不同,总的来说,难度越大,奖品品质越好。当然,建立必要的惩罚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制度才会有规范,这样也能够提醒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有利于他们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以上三个步骤在“翻转课堂”应用中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必将导致这一教学模式最后流于形式,不能对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诸多诸如学生能否自觉抵制网络诱惑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问题。但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以及提高学生自觉性,需要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说明的是“,翻转课堂”并不是在线看视频,而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手段,老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单纯的传道,负责讲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老师和同学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完善翻转教学的各个环节,找出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和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作者:王莉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利用平衡计分卡中部门指标分解的工具——指标分解矩阵表,以高校学生工作处为例,将高校整体办学目标分解为部门具体绩效指标,总结出制定针对高校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指标的一般方法,并提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考评实施的新思路——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内部利益相关者中图分类号: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持续扩招,使高校的学术研究及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在提高学校整体绩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行政管理部门绩效考评制度与学校行政绩效的提高息息相关。建立良好的绩效考评制度和寻找适当的绩效考评指标,对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内外与平衡计分卡相关的研究成果多以提高企业管理绩效为主,而以政府机关及非营利性机构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为少见。Kaplan&Norton曾指出,虽然平衡计分卡最初的目的和应用是为了改善营利机构的管理,但是平衡计分卡用在改善政府及非营利性机构的管理上效果会更好[2]。本文借鉴平衡计分卡理论设计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指标体系,旨在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和效能。
一、设计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指标体系的原则
依照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固有特点制定针对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评指标应遵65循以下原则:
第一,目标的统一性与差异性。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各机关、各院、系、所的工作性质,以及不同部门与不同岗位的特性和不同工作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制定贴切的衡量标准,评估的结果要适当拉开差距,不搞平均主义。
第二,公开性与沟通原则。考评者要向被考评者明确说明绩效管理的标准、程序、方法、时间等事宜,绩效标准和水平是通过协商制订的,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考评者和被考评者要开诚布公地沟通与交流。评估结果要公开并及时反馈给被考评者,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今后应努力和需要改进的方向。发现问题或有不同意见也应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沟通。
第三,全面性和客观性的原则。考评方案中所确定的考评内容要尽可能全面、完整,包括影响工作绩效的各个主要方面。除考评内容要全面外,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评,即360度考评,能有效地减少考评者的主观性。
第四,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体现在考评指标和指标体系合乎高校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具有严谨、精确、周全、逻辑性强的特点。指标体系要简明扼要、符合高校的行政管理实际,能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理解和接受,考评方法和手段简便易行,能根据高校现有基础条件使用或操作。
二、利用平衡计分卡建立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评与公务员考评一样,仍沿用德、能、勤、绩的考评内容和标准。[3]而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评—绩效改进—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4]
本文利用平衡计分卡部门指标分解工具——指标分解矩阵表,结合高校行政管理特点,将高校整体目标分解,总结出设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指标体系的一般方法。
以学生工作处为例,设计出部门具体考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部门层面的指标体系首先来源于高校层面指标的直接分解,这些指标就是初步获得部门层面平衡计分卡指标的“源头”。设计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指标体系的步骤:在纵栏写出平衡计分卡的几个维度,并将学校整体目标中可分解的指标定为行政管理部门的一般指标,将他们作为各行政管理部门指标分解的“源头”;在横栏中列出各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根据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对比整体目标逐个进行指标分析;在各行政管理部门和一般指标交界栏内填写相应的考评指标具体内容,将指标分解至该行政管理部门。
三、部门绩效考评实施的新思路——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
(一)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内部沟通体系莫过于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沟通,即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二是横向的沟通,即平级部门或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在很多中国企业中,横向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比纵向沟通的问题多,许多部门经理往往互相指责或互相埋怨,存在部门壁垒。在平衡计分卡与绩效管理中,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在设计部门指标体系时,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对于企业中的一个部门,它的内部利益相关者有三个,即公司与上级部门、组织中的672007年刘兵,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第1期平级其它部门、本部门的员工。在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人员之间,仍然存在类似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问题,包括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各院系、其它平级行政管理部门、本部门内部的员工,也包括学校一级的管理部门。
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需求,不仅对实现良好的沟通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使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的指标分解内容更加全面。
首先,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指标体系可以来自于学校整体指标体系的分解,学校整体指标体系的分解有效地加强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因为指标体系分解过程是学校领导和部门领导共同完成的,这为充分沟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
其次,它打破了单一从部门来选择考评指标的局限性,可以从其它部门对某部门的期望的角度来设置绩效指标,当然这些期望是必须与学校整体目标相一致的。
第三,内部员工是部门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能获得部门最直接的信息,他们的个人工作绩效直接影响到整个部门的绩效。
(二)内部利益相关者考评的实施
内部利益相关者考评是指将平衡计分卡中的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分解的部门指标体系,分别由不同的考评主体来完成,由上级领导审核,其成绩由本部门确认并最终保存的全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考评准备阶段。在每一周期的考核之前,各行政部门内部要召开工作计划会议,沟通上一阶段考评成绩,总结工作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方案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在部门内部得到确认后,上报校级主管领导审核。学校主管领导确认后送交考核主管部门,根据工作计划,制定本阶段的考核指标,由行政部门领导确认并签字。
第二阶段,初步考评阶段。用平衡计分卡分解的部门绩效指标分为财务、客户(亦称顾客)、内部经营过程(亦称内部组织)、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分别由四个不同的考评主体来完成。其中财务考评由财务部门完成;客户考评由其它利益相关部门完成,包括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各学院及其它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组织考评由部门主管领导完成;学习和成长考评由部门内部员工来完成。最后,将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考评结果记入同一张表格中,并注明来源。公务员之家
第三阶段,领导审核阶段。负责考评的部门要将初步考评的情况汇总,对考评的四个维度给予不同的比例,每个维度的指标也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进行加权计算,最后得出每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初步考评成绩。财务、学习成长和内部组织三方面的考评较单一。顾客方面比较复杂,因此要计算平均值然后进行加权,将得出的初步考评成绩上报给校级主管领导。校领导根据初步考评成绩逐一与行政管理部门领导面谈,沟通考评成绩,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展望。此时,校级领导根据情况有一定比例的成绩修改权。
第四阶段,考评结果确认阶段。校级领导修改后的成绩作为考评的最终成绩,经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确认并签字,交负责考评的部门存档,作为奖惩和其它管理工作的依据,也作为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以及分解考评指标的依据。
总之,平衡计分卡是从组织长远发展及提高竞争力的角度,以考核组织的成长及创新为主要内容。即先设定可实现的合理目标,让员工充分了解组织策略及目标后,再要求员工去实施。管理者关心的是实施的成果,并不详细探究员工实现目标的方式,因此赋予员工作业上的弹性与自由空间。平衡计分卡不是一套控制系统,而是帮助组织实现目标的学习与沟通模式。运用平衡计分卡的思想设计高校行政部门整体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并强调内部利益相关者参与考评,为高校行政部门进行绩效考评提供了新的思路。
摘要:本文在考察和分析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理论及实践背景的基础上,对“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基本路径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路径
近年来,“服务行政”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自2004年2月21日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更是掀起了一场对构建“服务型政府”或“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浪潮。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国内高校在探索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道路上也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一、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学术界有关“服务行政”和“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的理论探讨、各级政府机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为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关于“服务行政”的理论探讨
“服务行政”一词最早见于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ErnstForsthoff)发表于1938年的代表作《当成是服务主体的行政》一文[1]。在国内,“服务行政”思想的提出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台湾学者陈新民在《公法学札记》一书及其他一些相关文章中对福斯多夫提出的“服务行政”概念进行了介绍与解读[2]。此时,大陆的一些学者也开始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郭道晖指出,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政府应是以行政权力为人民权利服务的政府[3]。陶学荣认为,要不断创新行政体制,增强其适应性,使之适应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不断增多的对政府行政服务功能的需要[4]。张成福认为,“管制行政”与“服务行政”的冲突是公共行政与经济社会发展冲突的主要表现之一。在他看来,应当要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为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5]。崔卓兰也提出要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树立“管理即是服务”的思维模式[6]。张康之则把历史上的行政分为三种模式: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和服务行政[7]。在他看来,人类社会行政模式经历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演进过程,建构“服务行政模式”是人类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马敬仁也明确指出,“服务行政”将是我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8]。从此,公共行政将走向服务行政逐步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一些学者开始对“服务行政”的内涵与特征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沈荣华指出,可以从观念、功能、本质这三维角度来考察服务行政的内涵结构。从观念上讲,服务行政应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确立亲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功能上讲,服务行政就是要转变政府的角色,使政府成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要以出于公心、服从民意、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为己任;从本质上讲,服务行政应以人民为主体,使政府充分发挥社会公共事务的服务性功能[9]。
学者张康之在不同的文章中对服务行政模式的特征做了深入的探讨。在张康之看来,在社会主义公共行政模式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是一种行政观念,而且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被确立下来的一种制度。首先,服务行政是服务本位的行政。服务行政必然会继承管理行政中的全部社会管理职能,但服务行政的管理是建立在为社会服务的原则基础上的,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10]。其次,服务行政是公民本位的行政。服务型政府将彻底抛弃旧的治民观念或“为民作主”的观念,而确立为民服务和“人民作主”的理念,“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11];第三,服务行政是社会本位的行政,“服务型政府坚持以社会为本位,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民主政治的实践中培育社会自主运行的健全机制,扩大社会自治的范围,即使存在着对社会的控制和干预也是从属于服务的目的[11];第四,服务行政是公正的行政。张康之认为,统治行政中不存在公正,管理行政中的公正也只是一种虚假的公正,而服务行政“要求行政人员的被授权完全用来为行政客体的服务上,不允许行政主体的个人私利渗入其中,整个社会的任何一种力量,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团体,作为行政客体,都是服务的对象,行政人员平等地对待一切服务对象,所以就能够实现公正行政”[7]。
2.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虽然不同国家在政府改革理念上各有各的侧重点,但提高公众服务质量是各国政府共同追求的改革目标。由管理行政转向服务行政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2004年2月21日,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2007年10月15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事实上,在中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之前,部分地方政府就已经开始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例如,早在2002年初,南京市政府就提出要建设规范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2003年2月,南京市政府颁布了《关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从建立民主科学的公共决策机制、推行行政法定化、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建立新的社会评价系统等方面着手进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12]。重庆市政府也于2003年8月颁布了《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意见》,并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行政法治化、建设优良的市场经济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安排。此后,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之后,许多地方政府也陆续推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措施。构建服务型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成为我国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提升服务水平也开始成为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3.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研究进展
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作为整个社会行政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必然受到社会行政管理思想变革的深刻影响。有关“服务行政”的理论探讨,为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而中央和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提出,则直接推动了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研究和探索。
尽管在学术界明确提出“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概念之前,已有部分研究者提出建立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型就业指导中心、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等设想[13],但对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进行系统思考却是始于2006年。2006年,林则田、曹发军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打造高校服务型机关》一文中提出构建“高校服务型机关”的问题[14]。从文献检索情况来看,这可能是国内首次明确提出建设高校服务型机关。
此后,陆续有学者开始对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的涵义与特征进行探讨。黄崴等人将“服务型学校管理”定义为“学校平等地对待师生,关心、尊重和爱护师生,建立学校与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之间的合作机制,重视师生、家长和社区对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参与,为师生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以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并提出服务型学校管理模式的核心价值是服务本位、平等与尊重、合作与参与[15]。林则田等人认为,高校服务型机关要遵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本要求[14]。
关于服务型管理体系的建构,不同研究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各自的方案。总的来看,主要是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体制机制、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关主张。(1)管理理念方面,林龙海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16],代飚认为要树立亲师生、为教学、为服务的理念[17]。(2)管理职能方面,代飚提出要实现从权力型机关向责任型机关转变[17];林龙海认为要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中的服务职能,要摒弃行政本位,转而以教学科研为中心[16]。(3)体制机制方面,林龙海认为要简政放权,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和问责制[16];黄崴等人提出要建立参与式、民主化、决策过程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决策机制[15]。(4)组织结构方面,黄崴认为要形成扁平化组织结构,建立弹性化运行机制,使组织成员职业化[15]。(5)管理方式方面,黄崴提出要改变领导对教师、教师对学生以及学校对家长的管理方式[15];代飚认为要从封闭式机关转向透明式机关,确保行政活动的公开、公平和公正[17]。
4.服务型行政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试点、全面改革和不断深化三个主要阶段,改革内容主要围绕高校自主权下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健全与完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主题而展开[18]。经过30年的发展,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中,加强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成为改革的重要方向。
首先,提高教育质量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加强为教学和学生服务的职能。自1999年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至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但是,与此同时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提高教育质量开始成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不断强化为教学和学生服务的职能,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学术权力的发展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加强自身服务学术研究的职能。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高校内部管理中相互制衡的三大基本权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一直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由此导致的学术决策行政化、学术研究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此外,我国高校普遍开始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而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教授治学”。因此,学术权力的回归已成为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变迁的重要趋势。有学者指出,目前高校中学术权力已处于上升态势,今后将形成“品”状组合的权力结构,即学术权力置于顶端,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构成底部支撑[18],因此,学术权力的日益发展无疑要求行政机构必须加强自身服务学术的职能。
第三,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凸显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加强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提出建设“服务型高校”[19]的目标,强调高校要主动承担推动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必须适应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联系日益紧密的状况,使内部管理体制更好地适应服务社会的要求。
总之,高等院校所承担的基本功能和我国高等教育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要求高校行政工作必须以“服务”为中心,行政部门应不断强化服务职能,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高校实行服务型管理,也是整个社会行政管理思想变革趋势的必然要求。
二、“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首先要准确把握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1.“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内涵
笔者认为,可以从管理观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服务对象等角度考察“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内涵。从管理观念上看,管理者将自身定位在服务者的角色上,普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把为广大师生员工和其他相关利益者服务视为行政机构的基本宗旨;从管理职能上看,为师生员工等相关利益者服务成为行政部门的首要职能,行政机构根据相关需求提供全面而周到的服务,并重视提高服务质量;从管理方式上看,管理部门改变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尊重广大师生员工和其他相关利益者,重视其需求和意见,以平等的姿态为相关方面提供服务;从服务对象上看,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这也就决定了高校行政部门基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研人员以及与学校合作的相关社会机构,他们的愿望和需求构成了学校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论/文/网LunWenNet/Com]
由此,我们认为,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指的是高校行政部门以师生员工等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提供优质服务为首要职能,通过完善的服务制度和服务体系为师生员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一种管理模式。
2.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特征
服务型行政管理是一种不同于以往行政模式的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服务本位。以“服务”为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强调把服务作为核心价值观和行政管理机构的首要职责。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把为师生服务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为相关合作者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尊重与平等。服务型高校管理模式倡导并实践尊重与平等的伦理观,尊重每个个体,强调人人平等,努力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形成一种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和谐关系。行政部门在管理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并积极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意愿,努力使人人平等地享有学校发展的成果。
高参与性。服务型行政注重提高相关利益者在学校管理和决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让其广泛参与到学校发展与建设中来。学校决策活动不再仅仅由少数领导干部把持,而是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意见与建议,让其充分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相关利益者代表不仅拥有管理建议权,而且真正享有表决权。
强回应性。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具有科学有效的沟通回应机制,学校行政部门与师生员工及社会服务对象之间能够保持畅通无阻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行政机构能够及时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愿望和意见,并及时、主动地作出反应,有效地解决服务对象提出的各种问题。
公开与公正。在服务型行政管理体制下,学校行政部门应该及时向师生员工、家长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公布相关工作信息,使决策和管理活动更加透明和公正。师生、家长等相关利益者有权对学校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如果服务没有达到标准,有权提起申诉。
三、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基本路径
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一项涉及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组织机构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应当着重从理念、制度、组织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着手,推动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观念体系建设
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求对以往行政本位的管理理念进行变革,培育并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把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目标,尊重和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充分激发和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强化“管理即是服务”的意识。把服务视为管理的核心要素,把为师生员工和其他相关利益者服务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来做,将服务水平作为评价学校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标。
第三,要树立“管理意味着责任”的观念。高校行政部门的首要职能是服务,服务就意味着要对服务对象负责。因此,要大力加强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努力构建责任型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行政管理人员要主动关注师生员工的利益诉求,对师生员工、家长和其他相关利益者负责。
2.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高校建立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应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服务型的行政管理制度,推动服务行为制度化。
第一,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决策评估等制度,使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涉及学校发展重大问题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决策,应充分听取广大师生干部、家长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意见与建议,坚持问计于师生,提高相关利益者的参与度,接受相关人员与组织的监督;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反馈纠偏和问责等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
第二,建立和完善沟通与回应机制。建立和完善学校行政机构与师生员工、家长及相关合作者对话的沟通机制,确保双向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学校行政部门能够准确了解师生、家长等相关利益者的愿望和需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回应机制,积极主动地回应相关利益者的诉求,确保其合理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其反应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通过网络等技术手段搭建沟通与回应平台,提高沟通和回应的质量与效率。
第三,建立健全服务评价和监督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评价制度,对行政部门的服务内容、质量与方式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加强内部监督,健全监督制度,使行政管理工作在有效监督下开展。重视师生及家长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公务员之家
第四,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建设。推行阳光行政,努力建设透明式机关。凡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需要师生员工广泛知晓的事项以及相关规章制度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均应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务公开栏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向相关利益者公开。既要公开工作结果,又要公开工作过程。要大力推进校务公开信息化建设,提高校务公开的信度和效度。
3.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高校服务型管理组织体系有3个核心要素:扁平化的学校组织结构;弹性化的学校组织运行机制;专业化的组织成员[31]。构建服务型学校管理模式要求进行组织体系的变革,建立简约化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形成弹性化的运行机制,同时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一要建设简约化和扁平式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具有管理层次少、管理费用低、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失真率低、管理跨度大等特点,既能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和应变能力,又能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调整组织结构设计方案,改变传统多层级的直线式组织结构,减少过多的中间层机构和中层行政职位,使行政组织实现简约化和扁平化。同时,适当增设综合性服务机构,设计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横向组织框架,不断完善横向组织机构。
二要建立弹性化的运行机制。弹性化的运行机制能够有效提高行政部门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从而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完成特定的服务目标。为此,可考虑实行弹性化的项目管理机制,即围绕相关工作任务,集合在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形成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协调一致的专门任务团体或日常工作团队,共同完成相关工作,待任务结束后团体成员各回各处。
三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服务型管理强调学校行政部门要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服务,并不断推动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学校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因此,要大力推进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确保其能够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管理服务。
4.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要求学校具备良好的保障条件,如充足的办学资金、良好的管理运行条件等。一是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断拓宽办学资金来源,大力增加办学资金,为服务型行政管理提供良好的资金基础;二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改善学校管理运行条件,提高服务效率;三是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近代行政学教育的起点;近代行政学教育的发展;老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台柱;老湖南大学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与现代的比较;新湖南大学应当再造行政管理学辉煌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乃是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湖南高等学堂是湖南大学前身之一、所地方高等学校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可居先进地位、学校校长和教师阵容之强大,是办学成功的关键、湖南大学行政、法学及经济管理学教育作出了贡献、湖南大学政治系的课程,以初期1932年为例,必修课有政治学、英国政治、欧洲大陆政治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摘要]根据《湖南大学校史》运用现代行政管理学的观点,参照当代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加以勾稽整理,论证近代湖南大学(及其前身)在行政管理学教育方面启动最早,领导有方,师资优秀,课程新颖,成绩突出,曾长期居于全国高校同类专业先进行列。对于以理工科占很大比重的原各部委所属院校,如何利用近二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多学科资源发展行政管理学,本文也发表了意见。
[论文关键词]湖南大学行政管理简史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乃是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从隋朝算起,积累了一千多年的经验,臻于完备,以致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英国)文官制所参考。中国中世纪以来的传统教育当然也围绕科举制展开,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官学体系,即国子监和府州县学。宋元以来的书院,到清代也日益官学化。19世纪湖南行政人才辈出,他们基本上都在岳麓、城南等书院接受过科举考试前的培训(含自修和相互切磋)。这是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渊源。
一、近代行政学教育的起点——时务学堂的“公法”和“掌故”专门学
湖南大学历史上的近代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发端,应归功戊戌维新时期陈宝箴巡抚在湖南期间的两项重大举措,即由熊希龄筹办时务学堂和由黄遵宪草拟《改定湖南课吏馆章程》。前者是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1897年10月~1899年3月),梁启超设计的《湖南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规定学生先学“普通学”(含今文经学、诸子学、中外史学、公理学及粗浅数理化学)半年,再分科学习“专门学”,包括“公法学”(宪法、民律、刑律等,及与国际接轨的交涉、公法、条约章程等),“掌故学”和“格算学”三个专业。这里的“公法学”和“掌故学”属社会科学,其实就是培养司法、行政管理和法制、政策研究的人才,与现代法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和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相对应。
失败,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1899年3月~1902年2月),尽管仍然分科教学,但其内容有所倒退。一年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次年签订《辛丑和约》,清廷不得不推行“新政”,建立学部,实施“壬寅~癸卯”学制,即“钦定”和“奏定”《学堂章程》。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积极执行,将岳麓书院(1903年6月改名高等学堂)和求实书院(1902年2月已改名省城大学堂,1903年3月正名为湖南省官立高等学堂)在1903年冬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1903~1912)。
湖南高等学堂是湖南大学前身之一,其前期省城大学堂第一届学生有60%选送赴日留学,回国后成为新学骨干;然后是高等学堂时期,先办预科(相当于高中),1908年秋才办正科(本科),该年只招文科生,1909年开始招工科生,到武昌起义,长沙首先响应,文科生提前毕业,学堂停办,工科生改送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所学课程,文科的预科即加习法学、理财学(经济学),到本科阶段更加突出政法专业特色。从培养行政官员的角度考察,时务学堂学生除杀身成仁的众多烈士以外,有多人担任过政府或公共机构的都督、督军、教育总长、工商部总长、全国商会会长、陆军部次长等多种职务,可见效果显著。至于湖南高等学堂培养的学生,则有担任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陆军部司长、国民党会计部长、铨叙部副部长、监察院监察使、省教育司长、教育会长、财政部次长、法制局参事、大学校长等职务的多位人士。一所地方高等学校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可居先进地位。
二、近代行政学教育的发展——湖南法政学校的崛起
清末民初湖南教育界培养的中等学校以上的学生,几乎有一半是法政学校(堂)毕业,这反映了科举制瓦解前后,人们的价值取向,即转而想从新式学堂获得做官的资格,因之法政学校(堂)门庭若市,它们是湖南大学法科(内含政治学)的前身。由课吏馆到湖南仕学馆(后者存在于1904~1908,1906年附设法政速成科),再到湖南法政学堂“官校”(1908~1910),这是一支。另一方面,还成立了湖南公立法政学堂(1906~1908),湖南法政学堂“绅校”(1908~1910)。这两校合并为湖南官立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一法政学校,这是第二支。还有第三支,称景贤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二法政学校。第一、第二法政学校在1913年再合并为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又吸收进第四支,即湖南公立法律学校(1911~1914)。这样组成的“湖南法专”就一直办到1926年,终于与“湖南工专”、“湖南商专”合并组成湖南大学(参见本文末尾所附示意图)。这些法政学校的课程,越到后面越完善,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年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础和专门知识,大致分为中外文、政治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农工商业政策等,必修选修共44门之多。
湖南法专培养的学生,有任内务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纪检会副书记、中国银行总经理、轻工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湖南省主席、内政部长、长沙市长、美国国会国务顾问、美国安理会顾问委员等职务的多位人物。而上述各学校校长和教师阵容之强大,是办学成功的关键,如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即校长)、时务学堂校长熊希龄(进士,任至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兼财政总长)、中
文总教习梁启超(举人,官至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以及黄遵宪、谭嗣同、唐才常等多位政界名人。湖南高等学堂的校长,有汪贻书知府、彭绍宗户部主事、程颂万校长等多人。教师有王正廷(北京政府外交部长、代总理、南京政府驻美大使)等著名人士。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及其前身各校)的教师可说集中了湖南早年留学日、英、美学习政治法律经济三科的俊才。首先是几位校领导,如胡子清任财政部佥事、省府审计主委,黄右昌任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等,个个学有专工,行政也有实绩。教员中也人才济济,如李六如(明治大学政经系,任至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中共党组书记),以及后来任湖南大学校长的任凯南(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和李达(中共一大代表,宣传部主任,武汉大学校长)等。
三、老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台柱——各科精英毕集
湖南大学时期的校长,如李待琛(哈佛冶金博士,任至兵工署副署长)、胡元亻炎(黄兴推荐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未就)、曹典球(省教育厅长、代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胡庶华(留德冶金博士,中国工程学会会长)、黄士衡(省教育厅长)、皮宗石(北大图书馆长,武大法学院长)和李毓尧(省建设厅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等,可说人人都是行政管理专家。
湖大政治系(属文学院或法学院,含兼课)的重要教师有凌舒谟(中国大学法学院长)、余楠秋(复旦大学文学院长)、陈嘉勋(湖大代校长,交通大学训导长)、黄子通(台湾“考选部”部长)、朱剑农(湖大财经学院院长,中南财经学院院长)、萧杰五(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三十余人,绝大多数拥有留学美欧日学历,都对湖南大学行政、法学及经济管理学教育作出了贡献。到解放前夕,湖南大学这些学科在全国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和地位。这些系培养的著名学生,有甘泗淇(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小舟(秘书,省委书记)、刘彬(部长,两弹功臣)、熊清泉(省委书记、省长)、刘正(省长、省政协主席)、王向天(副省长)等。相对于同期部省级干部,他们这种专业性学历是较为突出的。
四、老湖南大学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与现代的比较
如上所论,老湖南大学时期(1926~1952)的行政管理学科,主要由政治系承担,这是完全符合国际上这门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的;而法律系、经济系、教育系、商学院等也有相关的课程共同加以支撑。这个学科最初叫法科;1927年初北伐军抵长沙,国共两党依照广州办法,在湖南大学开办高级政治训练班,招原湖南工、商、法专毕业生250人予以培训;4月,省政府下令湖大改为工科大学,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不久发生“马日事变”,湖大停办;1928年恢复,将长沙中山大学(分校)并入,设文、理、工三科,文科一开始就有政治系和经济系,有时又合为政治经济系。据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政治系历届毕业生人数如下:
合计约220余人,在各系中排第6位(前5位依次是经济系、机械系、土木系、电机系、矿冶系),第7位是法律系,它在1941年才恢复,但到1949年已毕业169人。1949年全校共25系和2个专修科。而1926年湖南大学建校时,法科(含政经和法律两专业,分别有学生52人和38人)加上预科生,有176人。可见,第一,大革命后期撤销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伤了一些元气;第二,1930年初,湖大定下“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程度提高了,比湖南法专时期政治系招生数减少了。另外,国民党上台后,教育部(特别是由陈立夫控制的时期)强调发展理工科,对文科有意压缩,也是一个原因。
湖南大学政治系的课程,以初期1932年为例,必修课有政治学、英国政治、欧洲大陆政治、政治思想史、联邦政治、日俄政治、市政学、市政计划、地方政府、国际组织、中国外交史、政党论、经济学、簿记学、财政学、官厅会计、法学通论、比较宪法、民法、国际公法、刑法、行政法、社会学、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和毕业论文。选修课有英国宪政史、文官制度、政治地理、铁路管理、中国财政专题研究、经济地理、社会思想史、社会问题等。这表明其课程及时吸取20年代美国行政管理学改革新精神,确实是行政管理领域主要知识,又能结合中国实情,在全国先领风骚。
法律系的课程,集中反映了法学的专精和广博,如1946年设置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保险法、罗马法、海洋法、公司法、强制执行法、犯罪学、法医学等,此外有哲学、论理学、伦理学等。其他还有不少课程与政治系相通。经济系(属法学院)的课程,以1946年为例,独特的是经济史(中国、西洋、思想)、国际贸易与金融、货币银行、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政策、所得税实务、商法等,其余不少课程与前两系相通。
由此可见,当时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这三个系(到1940年还增添了工商管理系)都发挥作用,各有其独当一面的针对性,联合起来又有其互补性。
事实上,现代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上也是由行政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法学类课程系列这几大块构成的。中国当代在这方面堪称权威的中山大学(拥有“中国MPA之父”夏书章)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南京大学的“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北京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也
都是优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的联合(这与西方现代将其两分有区别),同时又着力加强管理学的比重。湖南大学历史上与它们的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北伐时期广东的中山大学向外省发展为好几所分校,今天的南京大学(解放前为中央大学)就曾叫第四中山大学(原址在东南大学),长沙也有中山大学分校,1928年并入湖南大学,此前湖南大学法商二科又并入中山大学。至于北京大学源于京师大学堂,湖南大学则源于省城大学堂,省城模仿京师办学,这是毫无疑义的(当年学部即教育部明确作了规定)。另外,当年称“政治”系而不称“行政管理”系,是因为孙中山反复宣称“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即政治含有管理之义在那时是广为人知的。
五、新湖南大学应当再造行政管理学辉煌——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本文可以看到,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算起)湖南高等学府的行政管理学教育成效卓著,启动的时间也最早,因为魏源与林则徐同样是“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郭嵩焘是第一任驻外公使,梁启超、黄遵宪都是早期学贯中西的大师,范源濂、胡子清(湖南法政专门学校主持人)等人是最早留日已经间接学到德国行政学(是美国现代行政管理学的来源)的代表,湖南留日、留法、留俄的人数在全国居最前列,大多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最得力的执行者,等等。当前中山大学宣称其行政管理学科“源于1906年广东法政学堂的行政本科,1924年孙中山创办广东大学(引者按:孙中山1925年初逝世,该校改名中山大学)将其并入,使之成为后来中山大学的政治学系”(引自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MPA教育中心主任、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核心成员王乐夫教授2001年7月答人民网记者问)。这与本文所述湖南法专和湖南大学的先后关系何其相似!何况,如本文所指,时务学堂更早在1898年就已经开设了“公法学”专业,可以说真正走在全国最前列!
现在,全国拥有行政管理学硕士点的高校共22所,即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京行政学院、吉大、东北大、南京大、复旦、上海师大、武大、华中师大、中南财大、郑大、厦大、浙大、中山大、深圳大、川大、西北大、公安大学。而博士点只有3家,即人大、复旦、中山大学。
从这里看到,只有几所原来的理工科大学跻身上述行列,捷足先登。而象湖南大学这样的原(机械工业部)部属大学,一般已发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前者在湖大已达到博士后流动站层次,且MBA排名列前十几位,并首批开办EMBA高层次教育;湖大北校区(原湖南财经学院)的加盟对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又有新的整合,近年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创立了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引进了一批专业人才,也增强了政治学、社会学的力量,南校区前进学院近六年来办过多批全国、本省的行政干部培训班。这些宝贵的资源应当在行政管理和政治学硕士点和MPA的培养资格的获取上统筹安排,形成合力。(按:在本文撰写和审校的一年期间,2003年3月26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已正式挂牌,采取超常规发展方式,下设三系一所,聘请夏书章先生任高级顾问,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王邦佐教授出任院长。30名专职教师中已有3位博士生导师,20余位正副教授,将迅速跻身全国重要培养基地之林。这可以告慰前人,并成为本文最好的注脚)
一、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现状
基于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起着优化育人环境,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等重要作用,各高校都设立了管理学生的机构,建立了管理学生的队伍,制订了管理学生的制度。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对稳定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培养人才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作为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并有待于探讨。
(一)与其它管理工作配合不够。在大学生系统管理中,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性能都是好的,其整体性能也会是好;“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不顾整体目的实现,仅仅只力争自身的最佳效益,却不一定能保证系统整体的效益”。①目前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与其它管理一样,尚存各自为政倾向,这是由于各个管理层次的目的、职能和权限的不同以及管理对象的特点、方法和措施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要重视与其他管理的横向联系与协调,重视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管理配合、渗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时也起到提高整体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合理的规章制度制约引导学生的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由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探化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和习惯”。②从理论上说,管理能促进教育,教育能保证管理,管理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应克服只讲管理不讲教育,或者只重教育不重管理的倾向。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我们知道,作为管理对象的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们的行为虽受制于规章制度,但主体行为还是由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控制的。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效率不商。由于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被所有管理者接受的模式,也由于这种管理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因此缺乏理论的指导,靠经骏管理者居多。若是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提高管理效益是有难度的。
(四)管理学生的制度不够完善。在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中,逐步确立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着不容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管理上来说,有三个环节: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订;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三是管理制度的补充修改。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有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加以修正补充,这影响管理效率。
另外,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方面管得过细,而某些方面缺乏严格要求,有时视学生为被管理对象,有时管理的民主度放得过宽等现象,所有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常规行政管理进行再认识,慎重积极地进行常规行政管理理论新建构的探讨,以便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特点
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统一性。它是指常规管理政策、法规、制度的统一。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其他行为管理的法规,是全国高校都要贯彻执行的。这种政策的统一性,对管理好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关键。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都不能与此相背,否则,学生管理就会乱套,管理工作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杂乱无章。
(二)强制性。它是指对学生具有非常严肃的约束力。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而更多的是靠采取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学校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象思想教育工作那样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思想教育往往表现为通过知识传授、人格感染以及启发、诱导、说理等方式,影响教育者成长和发展。而常规管理总是同规章制度、法制纪律相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制条文和纪律措施以约束、控制等方式影响被管理者成长和发展。它一般有“法”的约束功能,不允许违反,否则就会受到纪律处分。如《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就是针对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而制订的,只要触及到就要受到纪律处分,以此来促进他们改正错误,做遵纪守法的学生。
(三)程序性。它是依据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流程,完成常规行政管理任务。这种管理任务往往是基本不变的。如从学生人学至毕业,整个过程可分为人学阶段:招生、新生报到、注册等;学习阶段: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奖学金与助学金评比、三好学生等奖励和学生处分等;毕业阶段:毕业鉴定、颁发毕业证明、调配、派遣等。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但这都是常规性的任务,具有周期性流程的特点。
(四)动态性。它是指常规行政管理要适应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每所学校的学生数虽处于相对稳定,但亦有变化,每届学生或多或少有些差异;往往同一届学生人学时与毕业时相比,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和兴趣爱好都会出现新的变化。更何况,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具有能动性,“在管理对象运动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注意调节,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整体的、长远的目标,这就是动态原理的实质。”③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搜集信息,随时进行一些调节,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要在动态中实现管理目标。
三、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作用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基本作用主要有:
(一)约束作用。大学生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应该做而没有做或不应该做而做了就要受到处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许多规定具有“法”的作用,如学籍管理办法、考场规则等.都是不允许违反的。正是这种管理的约束力,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学习秩序的正常化。
(二)教育和激励作用。学校的一切措施包括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基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一基点制订的。约束学生的某些行为规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说常规行政管理政策和制度,既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起着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教育激励作用,在执行奖励条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评估作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而进行的。”④学校评价学生,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各阶段的培养要求,制定出一套对学生的奖惩办法和条例,依据这些办法和条例,衡量学生的表现,确定奖惩。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品德及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关情况或资料进行收集、登记和整理综合,从而作出合乎学生本来面貌的客观评价。
(四)反馈作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管理制度的一种检验过程。常规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协调和所订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管理过程是否得体,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学,管理的效率是否高,管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反馈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四、树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新观念
观念虽然是客观的反映,但它同时又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要突破常规行政管理中的某些框框,首先得从观念转变人手,只有常规行政管理观念的更新,才会有常规行政管理行为的转变。
(一)树立创新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人、市场经济的冲击,各种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原有的一些程式化的常规行政管理已变得不再完全适用,因此也不能再套用和照搬原有的管理方式。应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大胆地进行创新,从常规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上进行新的摸索,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管理之路,逐步形成新的管理理论。
(二)树立信息观念。当今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大学生正处在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最佳年龄段,他们思想活跃,接受信息快,容易与时展的脉搏产生共振。因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想随时把握他们的发展趋势,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信息观念。比如,学生中横向联系的社团组织,由少数发展到多数,由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由学校发展到社会,向着纵横交叉的网络化组织发展。如果管理者还是墨守成规,闭目塞听,不树立起信息观念,要想对此进行管理,是很难的。
(三)树立服务观念。常规行政管理者必须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教育和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所以管理者在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同时,也要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生括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因为“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出发”,⑤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正是考虑及满足学生某些心理需要的表现,在常规行政管理中取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使学生能自觉纠正某些片面的认识和过激行为,真正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四)树立整体观念。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从横的结构关系看,有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断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纵的层次关系看,从校、系到班级,有行政管理部门又有学生各级组织,他们之间既有上下的关联性,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从常规行政管理活动看,既有管理的连续性,又有其阶段性,同时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还有一个整体协调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有全局观点,有一个系统的运筹规划。坚持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坚持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其管理的整体作用,克服与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彼此脱节的状况。
总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相对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它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思想政治工作等不可取代的特殊影响力。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原先那套学生管理办法不可能完全适用,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联系实际,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管理的实际效率与水平。
一、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现状
基于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起着优化育人环境,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等重要作用,各高校都设立了管理学生的机构,建立了管理学生的队伍,制订了管理学生的制度。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对稳定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培养人才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作为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并有待于探讨。
(一)与其它管理工作配合不够。在大学生系统管理中,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性能都是好的,其整体性能也会是好;“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不顾整体目的实现,仅仅只力争自身的最佳效益,却不一定能保证系统整体的效益”。①目前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与其它管理一样,尚存各自为政倾向,这是由于各个管理层次的目的、职能和权限的不同以及管理对象的特点、方法和措施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要重视与其他管理的横向联系与协调,重视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管理配合、渗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时也起到提高整体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合理的规章制度制约引导学生的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由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探化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和习惯”。②从理论上说,管理能促进教育,教育能保证管理,管理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应克服只讲管理不讲教育,或者只重教育不重管理的倾向。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我们知道,作为管理对象的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们的行为虽受制于规章制度,但主体行为还是由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控制的。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效率不商。由于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被所有管理者接受的模式,也由于这种管理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因此缺乏理论的指导,靠经骏管理者居多。若是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提高管理效益是有难度的。
(四)管理学生的制度不够完善。在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中,逐步确立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着不容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管理上来说,有三个环节: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订;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三是管理制度的补充修改。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有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加以修正补充,这影响管理效率。
另外,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方面管得过细,而某些方面缺乏严格要求,有时视学生为被管理对象,有时管理的民主度放得过宽等现象,所有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常规行政管理进行再认识,慎重积极地进行常规行政管理理论新建构的探讨,以便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特点
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统一性。它是指常规管理政策、法规、制度的统一。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其他行为管理的法规,是全国高校都要贯彻执行的。这种政策的统一性,对管理好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关键。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都不能与此相背,否则,学生管理就会乱套,管理工作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杂乱无章。
(二)强制性。它是指对学生具有非常严肃的约束力。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而更多的是靠采取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学校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象思想教育工作那样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思想教育往往表现为通过知识传授、人格感染以及启发、诱导、说理等方式,影响教育者成长和发展。而常规管理总是同规章制度、法制纪律相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制条文和纪律措施以约束、控制等方式影响被管理者成长和发展。它一般有“法”的约束功能,不允许违反,否则就会受到纪律处分。如《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就是针对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而制订的,只要触及到就要受到纪律处分,以此来促进他们改正错误,做遵纪守法的学生。
(三)程序性。它是依据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流程,完成常规行政管理任务。这种管理任务往往是基本不变的。如从学生人学至毕业,整个过程可分为人学阶段:招生、新生报到、注册等;学习阶段: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奖学金与助学金评比、三好学生等奖励和学生处分等;毕业阶段:毕业鉴定、颁发毕业证明、调配、派遣等。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但这都是常规性的任务,具有周期性流程的特点。
(四)动态性。它是指常规行政管理要适应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每所学校的学生数虽处于相对稳定,但亦有变化,每届学生或多或少有些差异;往往同一届学生人学时与毕业时相比,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和兴趣爱好都会出现新的变化。更何况,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具有能动性,“在管理对象运动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注意调节,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整体的、长远的目标,这就是动态原理的实质。”③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搜集信息,随时进行一些调节,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要在动态中实现管理目标。
三、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作用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基本作用主要有:
(一)约束作用。大学生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应该做而没有做或不应该做而做了就要受到处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许多规定具有“法”的作用,如学籍管理办法、考场规则等.都是不允许违反的。正是这种管理的约束力,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学习秩序的正常化。
(二)教育和激励作用。学校的一切措施包括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基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一基点制订的。约束学生的某些行为规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说常规行政管理政策和制度,既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起着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教育激励作用,在执行奖励条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评估作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而进行的。”④学校评价学生,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各阶段的培养要求,制定出一套对学生的奖惩办法和条例,依据这些办法和条例,衡量学生的表现,确定奖惩。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品德及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关情况或资料进行收集、登记和整理综合,从而作出合乎学生本来面貌的客观评价。
(四)反馈作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管理制度的一种检验过程。常规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协调和所订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管理过程是否得体,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学,管理的效率是否高,管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反馈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四、树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新观念
观念虽然是客观的反映,但它同时又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要突破常规行政管理中的某些框框,首先得从观念转变人手,只有常规行政管理观念的更新,才会有常规行政管理行为的转变。
(一)树立创新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人、市场经济的冲击,各种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原有的一些程式化的常规行政管理已变得不再完全适用,因此也不能再套用和照搬原有的管理方式。应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大胆地进行创新,从常规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上进行新的摸索,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管理之路,逐步形成新的管理理论。
(二)树立信息观念。当今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大学生正处在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最佳年龄段,他们思想活跃,接受信息快,容易与时展的脉搏产生共振。因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想随时把握他们的发展趋势,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信息观念。比如,学生中横向联系的社团组织,由少数发展到多数,由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由学校发展到社会,向着纵横交叉的网络化组织发展。如果管理者还是墨守成规,闭目塞听,不树立起信息观念,要想对此进行管理,是很难的。
(三)树立服务观念。常规行政管理者必须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教育和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所以管理者在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同时,也要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生括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因为“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出发”,⑤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正是考虑及满足学生某些心理需要的表现,在常规行政管理中取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使学生能自觉纠正某些片面的认识和过激行为,真正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四)树立整体观念。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从横的结构关系看,有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断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纵的层次关系看,从校、系到班级,有行政管理部门又有学生各级组织,他们之间既有上下的关联性,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从常规行政管理活动看,既有管理的连续性,又有其阶段性,同时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还有一个整体协调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有全局观点,有一个系统的运筹规划。坚持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坚持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其管理的整体作用,克服与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彼此脱节的状况。
总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相对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它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思想政治工作等不可取代的特殊影响力。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原先那套学生管理办法不可能完全适用,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联系实际,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管理的实际效率与水平。
本文作者:闫志敏1梁剑峰2作者单位:1.山西农业大学2.山西农业大学
农科院校行政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所谓创新型人才,一般意义上定义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3]它要求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超前的创新思维以及科学的创新实践,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办学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农科院校行政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多数农科院校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目前,绝大部分农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参照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来制定的,即培养“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种宽泛的界定使得各农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存在定位模糊、笼统不好操作、缺乏个性和特色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脱离社会现实和时代的要求,以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专业优势和专业特长,与社会需求脱节,在就业市场上辨识度不高、不具竞争力。
(二)课程内容及体系不合理
行政管理是一门对知识结构要求广博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但目前有些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落后于时展的需要,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再者,课程体系设置也不尽合理,弊端较多,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体系和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化,课程存在重复交叉现象;课程体系趋同性现象严重,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也不强,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的选择上也存在滞后性,不能及时跟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
(三)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一直以来,大多数农科院校的课堂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模式,授课方式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教师普遍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惰于思考,创造性思维得不到有效发挥;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根粉笔”式的教学手段还占主要方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授课还得不到普及。
(四)考核方式僵化呆板
目前,大多数农科院校评价学生的方式仍是以对书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为标准的百分制来考核。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过多依赖考前的死记硬背,无法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系统掌握,有时甚至还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不能考查出其真实的能力水平。
(五)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各高校也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但由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影响,再加之实践基地少、经费少等原因,多数高校学生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体现。由以上可以看出,农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状况已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需求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农科院校行政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行政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兼具时代性、开放性的学科,更需要突破传统的、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元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
(一)更新教育理念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理念居于指导和支配地位,它制约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理念是改革的先导,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首先从转变教育理念着手,以创新的教育来培养创新型人才。[4]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农科院校行政管理的人才培养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注重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和多样化,把传统的培养知识技术型人才观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观上来,从注重对学生书本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树立起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观念和终身学习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鼓励学生创新,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科学定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一种人才观,它既要求基础知识的宽厚,又注重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协调发展。[5]因此,农科院校行政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围绕这一中心来制定。笔者认为,农科院校行政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结合该专业的农科背景和地域特色,结合现今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定位于培养既有广泛深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农科院校特色的、服务于广大农村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
(三)优化现有的教学体系
1.整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创新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建构的有机系统。因此,为了实现二者的结合,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合理安排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体现出课程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弹性化。笔者认为,农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应在主干课程合理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农科背景和时代特色加大创新性课程的设置,扩大学生选课范围,允许学生按照自身兴趣及爱好跨系、跨专业自主选修课程,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性,进而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农科院校来说,要鼓励学生“关注农业、走进农村、关心农民”,深入农村社会,了解农村公共政治生活。比如,各农科院校可以通过乡镇政府牵线搭桥与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村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定期安排学生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再有,可以定期举办暑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科研课题立项等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重灌输、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研讨式等开放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进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和调动学生思维活力和创新能力。如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就是借助一些典型案例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运用所学的理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6]这种教学方法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间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更能做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结合。另外,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创新。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示了其优势,如网络多媒体教学、电子教科书、CIA课件等,既丰富了理论教学的实践背景,又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四)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性,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为此,农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要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譬如,目前正探索实施的弹性学分制、专业方向模块化、双学位制等,都是在充分考虑到学生性格差异、兴趣差异、能力差异的基础上,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个性化人才为目的,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的新式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行政管理的双专业型(或称双学位)培养模式,既允许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参加本校其他任何一个专业的学位学习,也允许其他专业学生参加行政管理专业的双学位学习。这样,学生在修完规定的必修课学分后,可以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目的的选择与本校的特色专业如农林经济管理、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对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目前,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受传统的以考试为中心、分数为标准的考核方式的制约,以致大多数学校在考核学生时手段单一,难以适应个性化的人才培养需求。笔者认为,学校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创新素质的考核,将传统的以学生基础知识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逐步转移到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上来,建立起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方式上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为多种考核模式,即融开卷、闭卷、口试、课程设计等多方位的评价体系为一体,为学生潜能和特长的发挥提供更大发展空间,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文作者:何知1贺丹凤1钟高秀2作者单位:1.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是提高行政政率强有力的工具。但在一些高校中,校园网、新软件的开发应用都相对滞后,有的信息仍然主要依靠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忽视了互联网传播的速度与作用,有的管理系统的版本可能是多年前的版本,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管理的要求。这种不能把现代科学技术有效地作用于管理,不能把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及时相结合的行为既拖延了管理目标实现的过程,也给行政管理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高校行政人员现行的管理体制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按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模式,二是套用国家行政模式,形成了管理的二元性。[1]在我国高校,许多行政人员既承担着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又有着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属于“双肩挑”模式。据湖北省教育科学一项重点立项课题对湖北等六省共17所高校1312名管理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双肩挑干部335人,占有效百分比26.4。其中教学系部处级领导干部中双肩挑的比例最高,占62.5%。”[2]在“双肩挑”干部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中,“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人过于投入教学、科研而影响管理工作,也有的人因倾心管理工作而使教学工作受到影响”。[3]由此可见,由于个人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很难有人能够同时兼顾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实现双赢。这种将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混淆在一起,模糊化的结果,只能是使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无法得到保障。
转变行政管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高校行政管理的目的是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效率。作为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应围绕行政管理的目的,明确权责观念,淡化权力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到权责一致。找准自身定位,既不对自己做过高估计,也不对自我价值感估计过低,强化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服务宗旨,经常深入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调查研究,了解师生之所需,及时发现新问题,适时调整管理方案,达到优化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学习、讲求方法
高校行政人员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等是决定行政效率的决定因素,行政管理工作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大力营造学习氛围,强化行政人员的学习意识,使管理人员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做好本职工作所需知识,更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应积极为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如组织非专业管理人员关于教育学和管理学方面知识的学习;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到机关、企业挂职锻炼;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学术交流与业务研讨会等活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才能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使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行政管理的创新工作当中来。
实现管理和办公手段的现代化
主要指各级行政机关管理手段现代化问题,即运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各种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收集行政信息,分析决策,以及使用这些先进技术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与高效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分不开的。建立现代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保证人们及时、全面、快捷、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提高行政效率。如对人事、教学、科研等工作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信息的处理、传递、存贮计算机化,使相关的信息资料得到便捷的查询和掌握,改变以往“跑———问”的查询方式;实现教学、科研等新软件的升级、开发和应用,使软件的更新速度与工作需要相匹配,更好地发挥出现代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速度与质量。
行政管理工作职业化
管理职业化是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和组织运作的基本要求。对于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提倡业务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满足职业不断发展的要求,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职业化和专职化。对于“双肩挑”型的管理人员,则不能直接让他们在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中做出“二选一”式简单的选择,要彻底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职业化,则更为复杂也更需要时间。在我国,行政管理工作的非职业化,即“双肩挑”干部管理模式有其历史原因,之所以能够在我国高校长期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在于它是满足学术权力在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双重挤压之下努力发挥其自身影响与作用的一种变化形式[4]。所以在短时间内彻底实现行政管理工作职业化是不太现实的,需要一个过渡期。目前的解决方法在于如何明确规范“双肩挑”干部的岗位职责和管理任务,如对“双肩挑”型人员的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进行量化,确定好各自的分配比例与完成程度。对于“双肩挑”型人员应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以便更好地完成预期目标。
总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观念创新、方式手段创新、人员素质提高,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在实现我国高校行政创新工作的过程中,应随时关注教育与社会变化发展的新要求,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以期真正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
本文作者:孙艳丽李宗印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相对变化趋势分析
一定数量的行政管理人员是做好大学行政管理和教学辅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部分高校经历了合并和扩招的时代背景下,2002年以来,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规模出现了显著变化,详见表1。可以看出,除2004年行政管理人员不增反减外,其他几年行政管理人员数与教师数均呈稳步增长态势,只不过在增长幅度上有所不同,2002年到2003年,无论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增幅最大,教师的增长幅度达13.6%,行政管理人员的增幅达10.2%,2005年、2006年行政管理人员的增长幅度高于教师的增长,2007年、2008年两者增幅基本一致。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基本维持不断增长的态势,只不过在增长幅度上,有时教师的增幅高于行政管理人员,有时行政管理人员的增幅高于教师的增幅。在数量上,高校教师的总数要远高于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比值没有随着年份的增加有很大的变化,基本接近于2∶1。具体到每一所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变化情况是否会有不同?研究发现:34所高校中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同步增加的高校有17所,占总数的50%,同步减少的高校有5所,剩余的12所高校,要么教师人数增加,行政管理人员减少,要么教师减少,行政管理人员增加。说明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增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关系。各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比值,最小值是1.3∶1,最大值为4.2∶1,平均为2∶1,多数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比值分布在1.5到2.5之间,见表2。可见,无论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变化,还是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比值,不同大学间差异还是比较显著。
学生与行政管理人员相对变化趋势分析
2002年以来,研究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显著增长,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本专科在校生数基本稳定。研究型大学2002-2008年各类学生人数变化情况见图1。2003年研究型大学在校生人数增长幅度较大,与2002年相比,博士生增长了39.9%,硕士生增长了41.9%,本科生增长了18.2%。对照表1行政管理人员增长情况,发现2003年、2004年、2005年及2008年学生的增幅高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增幅,2006年、2007年行政管理人员的增幅高于学生的增幅。从学生规模与行政管理人员数的变化情况看,除2004年,学生人数增加,行政管理人员数减少外,其他年份,行政管理人员数都随着学生的增加而增加。各类学生与管理人员比值有没有随着年份的增加而有显著变化?详细见表3。2002年以来学生与管理人员的比值基本维持在18.5∶1~22.6∶1之间。其中博士生与管理人员的比值变化最大,7年间约增加了一倍,本专科生与管理人员的比值变化最小,7年间基本没有变化。硕士研究生与管理人员比值居中。具体到不同的高校,情况如何?本文对每一所高校各年份各类学生相加求均值,对每所高校各年份行政管理人员相加求均值,然后用学生的均值与管理人员的均值作比值,将最小比值和最大比值之间的间距分为4个赋值区间,每一区间分布的学校数见表4,其中最大比值达44.3∶1,最小比值是11.5∶1,多数高校维持在20~30个学生配一个管理人员的水平。说明不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型大学行政管理人员队伍职称结构变化趋势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通过正常程序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因多种历史原因进入高校的一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行政管理人员;为解决引进人才的配偶而安置的管理人员。最近几年,随着历史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笔者对2009年某地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招聘信息做了一个统计,在所有高校的招聘信息中,要求学历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岗位占到所有招聘岗位的95%。可见,高学历管理人员已经成为高校管理人员当中的新生力量,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中高级职称管理人员依然偏少。本文按年份对34所高校各类职称人员占行政管理人员总数的百分比进行了分析,详见表5。可以看出,从大学的总体情况看,各类职称管理人员占总管理人员的比值并没有随着年份的变化有太多的改变,尤其是高级职称行政管理人员并没有随着行政管理人员的增加而增加,在整个管理人员队伍中,中级职称人员占近一半,初级职称人员所占的比例与副高级职称人员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当,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管理人员没有任何职称,高级职称管理人员占的比例最少。具体到各个学校,本文对各高校正高职称、副高职称管理人员数占管理人员总数的百分比进行了分别计算,将最小比值和最大比值之间的间距分为4个赋值区间,每一区间分布的学校数见表4。多数高校正高职称占管理人员总数的百分比维持在1%~3%之间,副高职称管理人员占管理人员总数的百分比维持在10%~30%,与大学的总体情况相似,高级职称管理人员偏少是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研究型大学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2002-2008年期间,在教师人数不断增加,学生规模显著扩大的情况下,研究型大学行政管理人员队伍规模稳步增长,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行政人员队伍自身的职称结构没有显著变化,高级职称管理人员仍然偏少,也没有随着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整体人数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具体到各研究型大学,无论是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比值还是学生与行政人员的比值,不同大学间有很大的不同,说明不同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差异显著。如何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改变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中高级职称管理人员偏少的现象?本研究参照美国研究型大学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些情况谈几点建议:
第一,合理的身份定位。美国研究型大学明确定位每一个行政管理岗位,聘用专业的管理人员来承担管理工作。因为有明确的岗位定位,所以在管理人员的资格遴选中非常看重应聘者的管理经验和其应聘职位所需的专门知识。如财会部门主管必须具有MBA证书,学生心理辅导员必须具有心理咨询方面硕士学历,校区规划管理人员则需具备建筑或规划领域的学位和经验,而与教学科研直接有关的重要的管理职位均从资深教授中提拔。大学各学院的副院长们则越来越多地由持有高等教育博士学位的人担当,其所学专长直接指向管理工作内容。普通的行政管理人员则采用契约化的管理方式,根据考核结果灵活流动。[1]合理的身份定位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有效避免了在不同的管理领域以同样的考核标准来评价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实际业绩的弊端,一方面不会出现管理人员队伍中高级职称管理人员偏少的现象。另一方面为管理人员的合理流动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其次,合理的身份定位为高学历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管理人员进入高校管理人员队伍中的现实条件下,如何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也成为高校管理岗位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方面。而不同的管理岗位选用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既有利于将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管理实践,在实践中又可以加深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管理人员自身发展制定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达到以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留住人才的目的。
第二,明确的岗位职责。美国研究型大学行政管理岗位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岗位目标的明确化,新岗位的设置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因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对于已有的岗位一旦空置出来,不是直接进行替补,而要对岗位进行是否有设置必要的评估,然后再决定是否招聘人员。其二,岗位职责的与时俱进。对于已有的岗位,其岗位职责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随着学校整体及所在部门每年的发展目标而做出不断的调整。[2]第三,岗位职责的可操作化。以密西根大学为例,上到学校的章程,下到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各岗位的工作职责都做了明确的详细的规定。其董事会章程作为一个宏观的指导性规范已经细致到半操作化的程度,在学校章程的统领下,各行政部门再辅之各级更为具体与细致的规定,行政人员在发挥行政职能的时候都有据可依,有规可查。[3]明确的岗位职责直接导致考核的简化和公正,从而大大减少行政管理人员在增加和减少方面的随意性。
第三,科学化的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与发展,加速了管理过程的科学化进程,为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许多高校纷纷将各种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高校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然而对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而言,科学化不仅仅体现在现代化管理工具的应用方面,更多的是指管理观念的科学化、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管理过程的科学化。以伯克利加州大学在其行政管理过程中实行的“平衡记分卡”系统为例,其系统设计和改革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大学尊重学术、服务学术的理念,在系统设计过程中拥有科学的、严谨的流程与方法,在系统实施的过程中又制定了详细的考核体系、明确了监管的部门。[4]整个系统处处体现了科学化的管理理念。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改革一直在不断地推进,如我国高校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聘任制改革,2000年教育部在武汉大学等五校启动的高校职员制度试点工作以及各高校实施的“人事制度”等。但在所有这些改革中,设岗难、考核难、淘汰难成为我国行政管理工作不断改革却难有明显成效的现实条件下,美国研究型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合理的身份定位、明确的岗位职责、科学化的管理过程,也许能为我们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改善管理人员队伍高级职称人员偏少现象提供一些借鉴和建议。
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处理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也愈加需要专业化的行政管理人才和干部队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行政管理类专业包括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旨在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行政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应为未来获取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胜任行政工作做好各种准备,即做好就业储备。这些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宽厚的专业理论功底、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一、核心: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
政治价值取向,即政治素质,是人们对政治尤其是对自己所承担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理解、把握、反应以及见诸于行动等情况的总和,是人们长期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中接受培养、熏陶以及对特定政治事件的感受中形成的个体特质。具体来讲,它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知识、政治技能、法律意识、法律知识等内容。行政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必须具备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一个普通人尚且需要政治素质,即将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的行政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更需要政治素质,而且需要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素质是行政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储备的核心,决定了他们站在什么立场,为何种目标,以及为哪些人服务等根本性问题。要形成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首先必须认真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第二,必须头脑清醒,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第三,必须面向群众,不断加固政治思想基础;第四,必须清正廉洁,不断加强政治修养。
二、重点: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
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是行政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储备的重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领导干部的本职,作为中国的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公共服务意识方面有权威发言权。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政府的职能是服务,公务员重要的角色就是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追求。政府的作用在于:与私营及非营利组织一起,为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其角色从控制转变为议程安排,使相关各方坐在一起,为促进公共问题的协商解决提供便利。行政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经风雨、受锻炼、长才干、做贡献。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心里装着群众;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做人民的公仆。
三、基础:宽厚的专业理论功底
术业有专攻,行政管理工作同样需要宽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理论功底,是指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处理行政事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也即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激励、领导和决策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蕴含在行政管理学、管理学、政治学、政策科学、行政法学、政府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比较政府体制等教科书里面。学习是进步的阶梯。行政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要勤于学、敏于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还要认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毋庸置疑,宽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是行政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储备的基础。与此同时,行政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也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尽可能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另外,在校期间要多参加学生社团,担任团委、学生会、年级、班级学生干部,注重把专业知识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四、保证: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
基本操作技能是指基于任职资格体系和胜任力模型,完成日常工作所必需的,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基本操作技能的要求各有侧重,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是行政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未来胜任行政工作的保证。为了获得并胜任行政管理工作,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行政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着重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第一,文书拟写与处理,了解基本的党政公文格式及制发程序;第二,办公软件的应用,熟练使用Word、Excel、PPT、多媒体、摄影机等;第三,会议、事务管理,掌握会议的筹备组织、接待及日常事务的管理技巧;第四,工作沟通能力,培养人际沟通、组织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基本操作技能形成的途径是练习。为了使行政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能够形成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一方面,学校要多开创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另一方面,学生个人也应该主动提高自己的基本操作技能,积极参与到行政工作实践中。
五、关键: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调适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性格、气质、意志等方面。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是行政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储备的关键。在性格方面,现代领导者一般都要具有竞争开放的性格。处在一个迅速多变的当今社会,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挑战较为严峻。凡是不能迅速适应客观环境和外部变化的组织和领导,都将不可避免地被淘汰。因此,领导者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来进行不懈的努力和竞争。而这,就需要领导者具有外向型性格或侧重于外向型的性格。在气质方面,领导者要有敢于决断的气质。这是因为任何决策都是有时效要求的。领导者要在对客观事物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果断地处置问题。在意志方面,领导者应能做到坚忍不拔。众所周知,在领导活动中,挫折、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因此,领导者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经受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作者:燕盛斌 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在高校建设中,行政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随着现今教育理念的发展,善治成为了高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理念。在本文中,将对善治理念下的大学行政管理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善治理念;大学;行政管理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提升,高校逐渐从单纯的高等教育转变为对社会进行服务的角色,对政府、教师、学生以及市场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价值进行了充分的体现。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能够敏捷应对新的社会环境,在行政管理组织内部也需要具有更多的主体参与到行政管理之中。这部分要求的存在,都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在开展中具有了更高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善治的角度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积极的创新。
2善治视角下行政管理工作概述
2.1行政管理善治因素
2.1.1重视师生权利:
在大学行政管理工作中,人本理念是最为核心的一项理念,即需要对学校师生的权利以及主体地位进行充分的尊重与认可,其不仅是管理工作的客体,同时也是该项工作的主体,对他们的工作、学习提供服务正是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任务。其中,教代会对教职工的民主权利进行行使,且能够参与到高校管理当中,而学生会则能够对学生的权利进行发挥与维护。
2.1.2分权管理:
目前,在简化管理目标的指引下,高校逐渐推行了以学院管理为中心的院校两级管理模式,在该种模式中,行政工作则能够更为直接的向高校师生进行开放,这对于学校师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发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组织中,其中的部分或者所有成员对权力进行分享,并通过讨论的形式在对意见达成一致之后进行决策。而在学校方面,则从以往的直接管理转变为了宏观调控,以此使院系在科研、财政以及教学等方面的管理权力在得到加强的同时也对分权管理进行了实现。
2.1.3法治化管理:
在善治行政管理方式中,法治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特征。近年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已经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得到了蓬勃的开展,这也是对组织成员权利追求的一种法治层面回应,是对法治精神的积极体现。而我国近年来颁布的一系列法规条例,也在教育层面形成了一套结构较为合理、内容相对完备的法规体系。
2.2大学行政管理现存问题:
在现今大学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非善治因素:第一,在管理工作主体地位方面存在缺失问题。对于善治管理来说,其根本要求就是在多元化管理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师生能够以更为适当的方式参与到大学的行政事务之中,并在相关行政事务开展中同行政人员形成一种共治的格局。而在现今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却存在着行政权力地位过度强化的情况,在工作开展中,行政人员具有最高的地位,决策权力过于集中;第二,行政管理机构较为混乱,不仅职责存在不清情况,且机构设置也较为复杂,在对很多事务进行办理时,往往要经过很多层审批工作,对于工作时间是一种较大的浪费。同时,部分部门也存在着业务交叉以及职能重叠的情况,有更多的工作量投入到不同部门间的协调方面,并因此使行政工作的开展效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第三,监督机制不健全。在部分大学中,其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关条例很难在具体工作中得到贯彻,更多的教代会因此流于形式,很难对监督作用进行发挥,且由于校长所具有的权力过大,很大对教代会的监督功能进行发挥;第四,管理方式僵化。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命令以及规章制度是最为主要的管理方式,而在组织内部如果存在冲突情况,则交由上层进行裁决。这种情况的存在,则使得管理信息存在着不畅通情况,信息并不能及时、畅通的反馈到管理者。而在具体执行中,由于师生对相关规章条例的不认同,也会使其产生一定的抵触以及反感情绪,进而使工作效能出现了低下情况。
3善治理念下大学行政管理实施策略
3.1营造包容文化:
对于善治管理理念而言,其正是不同群体、目标进行理性交融的一个过程。在避免对其他成员利益产生损害的情况下使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获得利益的提升。要想对该目标进行实现,就需要大学能够具有更为包容的管理理念,在对利益相关者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进行积极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各自思想的交流表达,进而在思想自由得到体现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大学内学术的自由。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大学需要对宽松、民主以及自由的文化环境进行创设,对不同学术思想、价值以及信念进行融合与包容。此外,行政负责领导也需要对组织成员的特殊要求以及利益进行包容,对组织凝聚力积极加强、提升,最终促进善治局面的形成。
3.2民主行政管理:
在行政管理体制建设中,首先,需要建立起具有互动、参与特征的决策体制,积极鼓励师生与基层管理人员参与到决策当中,即将组织决策权从以往仅仅集中在高层人员手中的方式转变为在更低的层次中进行,以此在提升其主人翁意识、信任感的同时对其创造性以及积极性进行发挥。对于教师来说,其参与到决策之中是对大学决策自由进行保证的权力,不仅能够对其学术创新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与道路,对于高校的和谐、健康发展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作为大学学生,其也具有着较为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对于现今社会、教育的相关问题具有着十分积极的关注,并能够给出属于自身的客观评价以及正确认识。在大学中,对于不同群体成员,需要给予其不同的限度参与到决策之中,即通过决策的科学分配使决策具有更高的质量。在整个工作开展中,校务委员会是参与决策的最高行政机构,这就需要其能够对制度化、科学化的交流方式进行建立,以此更好的对学生、教师以及基层管理人员的意见进行对话与提交。
3.3营造公正法治环境:
为了对更为公正的法治环境进行塑造,就需要做好组织成员法治信仰的培育工作,并做好法治管理制度的建立。首先,要做好大学章程的制定,在对其积极完善的同时提升师生以及行政管理人员对章程的认识,能够充分遵循章程相关规定开展工作;其次,要做好监督机制的建立,通过对监督机制的科学建立、健全,对行政组织自律监督进行加强,并对监督过错追究制度以及监督责任进行建立与明确;最后,在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完毕之后,则需要建立起稳定、科学的长效机制,在强化他律监督的同时对内、外监督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
4结束语
行政管理是现今大学的一项关键工作。在上文中,我们从善治理念角度对大学行政管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需要高校能够把握重点,以科学措施的应用不断提升行政管理水平。
作者:宁亚秋 贾翠玲 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及教学重心,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机构,其行政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高校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针对二者相适应之间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予以完善性分析建设,不断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发展。
关键词: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阶段,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相关性,我国若要实现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效发展便必须培养具有新时代精神的大学生群体。因此对于该建设问题而言,基于服务型高校视角的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已成为现阶段各高校必须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高校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依存。
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在施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性质。行政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形式,思政教育在开展过程中需要通过行政任务的执行,从而实现思政教育成果的巩固;同时行政管理效用的最大化发挥便需要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及机构,因此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便需贯穿于行政管理始终。
(二)高校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相同。
高等教育中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均是实现对大学生的完善性教育。思政教育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向大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观念,使学生在受教育阶段不断养成正确的精神思维,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行政管理在开展过程中主要是为了保证学校、教师及学生教学、生活与各项管理工作的安全与顺利有序开展。
二、高校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之间所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未注重合理化制度建设。
目前多数院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过多地依靠于各院校的管理制度,各种规章制度被定制为成宣传册或宣传形式大肆宣传,管理制度中多具强制性及约束力,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爱及原则性内涵建设,且在各管理制度建设中未重视教育工作的主体性及个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不利于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培养。
(二)行政管理方法与大学生发展缺乏统一性。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行政管理中,管理方法多沿用以前的旧体系,创新形式不明显,未体现现代化管理理念与学校相关管理结合,管理方法落后单一[3];目前多数院校在大学生自我能力发展培养中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多数院校经常不对相关问题予以调查便要求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在固定的活动模式下机械性地完成任务,造成学生想象力的局限性,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基于服务型高校视角的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措施探究
(一)提升思想认知。
高校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尊重教师以及大学生的自身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个体差异性,促进教师以及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升教育水平;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各管理阶层应积极配合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课后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窗口,热情服务,在实践中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启示作用,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各高校应在具体教育中增强工作意识,提升工作责任性意识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工作开展的基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研究成果教育学生,在不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改革创新思维的过程中,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及完善性建设。
(二)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教育。
大学生对自己的各类需求及个性特征均具有完善的理解,在社会生活与同学、教师交流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此类主动性意识产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不断实现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将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的建设与养成。在行政管理中,各高校的管理人员应积极地指导大学生如何在学习与生活中实现自我高效管理,引导学生在班级积极开展班会等活动,促进班级集体性建设,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反思能力,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不足之处。
(三)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规律,完善二者适应建设。
各院校在管理中应不断摒弃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机构,不断实现行政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结合;行政管理工作开展中,工作人员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规律作为开展基础,建设完善平等的内在环境,实现学校之间各部门之间的高效合作,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开展;同时学校还应充分发挥教师院校管理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管理、服务、教育三者统一有机结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开展,实现教育方法与行政管理工作形式的调整,促进思政教育工作与高校行政管理的相互结合。
(四)建设完善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应坚持科学发展及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完善校园建设,营造校园环境、促进校园硬件设施构建,建立深厚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工作氛围,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行政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均在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基础上实现思想认知、工作学习方法及态度等的转变。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建设力量,高等院校在具体教育中需运用科学合理的思想理论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服务能力及服务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不断将二者相互结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赵立帅 单位:川北医学院
一、引言
学校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而组成学校的因素分为以下三种: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在学校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不但是学校管理的主人,更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因此,学校有必要使行政管理人员以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工作中,提升工作效率,激励行政队伍为学校贡献出重要的力量。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现状及原因
第一,缺乏认同。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有较高的地位才对,为什么还会缺乏认同呢?其实,不单单是缺乏认同,甚至有很多领导和其他人员歧视行政管理人员,这让他们干着一份看似体面又稳定的“金饭碗”,实则有苦说不出。因为学校的领导班子无法正确认知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他们甚至认为行政人员就是为他们服务的“服务人员”,甚至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思维。很多大学生也不承认行政人员是教师,只是“工作人员”。所以他们对行政管理人员百般挑剔和苛刻,甚至蔑视嘲笑他们。这深深地伤害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自尊心,感受不到被尊重,又谈何去努力工作?因此,这不被同等对待的现象造就了他们消极怠工。
第二,岗位配置缺少科学性。现在的大学,内部管理系统普遍采用校—院—系三级管理层次,组成一个很常见的“金字塔”型。这种看似层次清晰的结构,其实内部相当混乱。因为细节根本没有注意到,所以导致大家互相推脱工作,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局面。而管理人员又要忙于行政事务,很难提高效率和水平。尤其是个别的高校在部门分配上没有最基本的科学性,导致忙的人忙到吃饭的时间也没有忙完,甚至还要加班;而闲的人甚至整天都不知道干什么,一天晃晃悠悠,无所事事。这种种现象导致管理人员心理失衡,必然减低了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中国现在普遍在大学实行的是年度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但这种成绩评定基本上都是“面子工程”没有真正的考察员工是否积极认真的工作,是否有学习新知识,等等。很多人都被定位合格,极特殊情况才会被定为不合格,而且相应的,优秀的人没有奖励,失误的人没有惩罚。这种失败的机制既不能鼓励人积极向上,也不能给人以警告。存在感约等于无,很多人根本就不中重视这个考核。这考核又怎么反映出人的能力好坏呢?第四,薪资待遇差。这应该是最关键的一个原因。
近几年来,虽然国家对于大学教育的忠实度与日俱增,大学的绩效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却没有给予行政管理人员右后的待遇。而专职的大学教师整体收入是不断增长。这让新征人员很苦恼。专职教师可以平职称、职务和业绩来提升工资。第五,缺少职业方面的培训及发展的空间。很多大学觉得管理人员不需要高学历,他们也不需要继续学习。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耽误了学校本身的发展。不让行政管理人员学习有关业务方面的知识,就限定了他们在业务和素质上的进步和上升。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前景往往是跟领导有直接关系,领导若是赏识就会直接提拔到领导岗位,但在提拔过程中,看的往往不是工作的表现和业绩,而是凭着领导的主观意识的看法,因此,很少部分的行政管理人员能得到提拔,即使提拔却又不是因为工作业绩方面的,于是他们有着深深的无奈和压力,极大地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完善大学行政管理激励机制的对策
第一,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和收入。根据著名的马斯洛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求是人不可或缺的需要。因此,关于薪资方面,需要建立新的薪资标准,减少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薪资差距,保证待遇的公平性。既体现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尊重,也使他们对工作更加有动力,对其职业认同感得以实现,并且对他们自我的需求得以满足。
第二,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要想使激励机制高效的运行,要根据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特性来设置。例如:不同行政部门不同级别的员工,采取的考核制度自然不能一样,这样才能保证考核真实公平,比如:设计指标量化计分表等。要用科学的考核方式,使大学行政管理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现象的发生,使行政管理人员原来的失衡感得到弥补,在行政管理工作方面能够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第三,加大培训力度,建立高素质行政管理队伍。给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学习的条件也是很关键,毕竟在职教育的机会相当难得,因此这也会在心理上给予行政管理人员一定的慰藉。而且,行政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进修,是工作更职业化、规范化。不仅仅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更有利于发挥他们主人问的责任心,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因此要把培训及时的划入日程内,不要只是空口答应,又只做表面文章。
四、结束语
总之,完善大学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不能只从一方面入手,要多方面的考虑和解决问题。如:量化考核的标准、完善绩效机制、薪资和福利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考虑到各种细节问题,要使他们自觉的以激昂的心态投入工作中去。学校则要致力于形成一套以服务谨慎为本的管理制度,从而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效率。
作者:缐杨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1我国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自身定位错误,官本色彩浓厚
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其本质特征在于教育与科研。然而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张,日常行政事务逐渐脱离学术活动而独立,行政管理部门随之成为独立的机构而存在。这也是社会分工与专业化深化的必然要求,然而行政管理部门自立的理由在于对大学教学与科研事务的协调和辅助,一切行政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大学学术活动。但是显然,一旦组织得以自立,也就不可避免的拥有了自身独有的利益,服务学术科研的宗旨也就逐渐偏离了方向。特别是随着行政部门权力的扩张,行政管理人员的控制愿望随之而膨胀,本来作为教研活动的“公仆”现在却成为了事实上的“主人”,教研活动反过来服从于行政安排。孟德斯鸠曾说过,一旦立法和行政权掌握在一个人手里,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在大学,几乎所有的规定和规范都出自行政部门,权力的实施与最终资源的获得与否同样掌握在行政管理部门手中,大学中最为重要的自由也就很难存在了。而自由恰恰是一切学术研究活动的前提,这一点在中国大学中无疑是最为欠缺的,从普通教学人员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考核标准到研究人员的科研立项、结项和评价体系都由行政管理部门把关,自由的学术氛围于是逐渐消失了,为了生计所迫,科研人员的逐利需求大大超过了学术追求。僵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最终导致我国学术界创新性的普遍失语,对于一个以科技创新战略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国家显然是致命的,因此大学中过度的行政化趋向成为我国教育界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2)行政系统过大,人浮于事现象严重
不否认维持一定的行政事务对于大学正常运转的必要性,但我国大学的行政管理系统与其他事业单位一样,规模已经扩张到一个非常不合理的程度。然而这种分工过细的现象并非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往往是为了容纳和承载更多的小部门利益而人为创造出来的,例如一个位置由多个人员共同担任,一项服务设立多道程序,层层叠加,造成行政管理系统过度膨胀,人员过多而人浮于事,许多行政管理人员出工不出力,相反还造成更多的沟通困难和协调障碍,人为地将事情解决程序拉长、拉久,其负外部效应非常明显。不否认大学行政管理需要处置各种不同的琐碎事务,尤其是随着学校规模扩张和学科门类增多,与社会上其他部门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但这显然不能成为扩大行政规模的理由,类似问题的解决更应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结果是臃肿的行政系统不但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还给教学和科研人员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协调工作,外部效应极大,对学校研究者的学术信仰造成很大打击,长远影响不可估量。
3)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科学管理理念欠缺
随着大学行政系统的加速膨胀,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特别的,我国大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独特现象,即在引进人才时附带将其家属安排到各个行政岗位以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尽管如此做法有利于高端人才的引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我国大学行政管理资源的配置效率,将一些不合格的人员错配到行政系统,同时也就将更多优秀的行政人才堵在了大门之外。这在客观上造成大学行政管理的不科学,而大学行政管理有其客观运作的必要性,同时也是一门科学,亟需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为该领域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优秀人才乃行政管理系统高效运转的根本,通过科学管理和精密衔接,才有助于实现日常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达到高效服务教师和学生的目的,最终实现大学的现代化转型。
2我国大学行政管理的可能出路
2.1深化大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厘清大学行政管理资源
前任总理同志曾在2009年9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同时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从而掀起了大学行政系统在内的事业单位改革。围绕这个话题也有许许多多的争论,大部分人们甚至部分学者似乎并不看好这项举措,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但不可否认的是该项举措掀起了大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幕布。我国一向以摸着石头过河著称,凡事先讲求稳定,改革也是以渐进式为主,否定苏联式的激进改革。这次对事业单位薪酬制度的改革同样经历多年酝酿,今日的政策亦是过渡性质,而并非一步到位。在我国,政治和行政工作常常凌驾于其他工作之上,从整体社会看,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完全遵照两套不同的标准,二元格局林立,幻想一步到位式完美的政策出现是不现实的。根据最优决策理论,不同个体的自利行为及其交互作用产生了整体的结果。
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巨大的博弈过程,各方参与人无不在进行激烈的博弈,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绞尽脑汁、甚至不择手段。那么具体的环境就是他们博弈时考虑的基本因素,甚至决定策略的选择和行为的实施,所谓环境是指广义的制度范畴,根据青木昌彦的定义,制度是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从这个角度看,大学行政系统与其他事业单位等等非市场主体以及企业并无实质性差别,它们都只是博弈过程中的参与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博弈,整个系统就这样自我维系、演化。这个系统并非追求最优,只是寻求最具适应性的方式从而达到一种均衡,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大家不惜一切来博傻,因为系统并不刻意寻求最优化。
环境的变化影响参与人的策略选择,从而系统的产生内在演进动力。然而当前对于该问题却最缺乏严谨的实证分析,而只是单纯依据个人价值规范进行判断,从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逻辑实证分析,他们不问这个世界具体是怎么运行,而只关心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当然也就无法有效推动大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更提不出任何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些新的政策文件的确没有考虑到现实状况,导致许多政策根本无力实施,或者实施的过程中就会被扭曲,或者与其他政策与周围文化环境不能配套协调,或者迫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也不否认大学行政系统中存在大批素质较差,甚至不适合本职工作的人员,但改革的推进只能一步步进行。
2.2将竞争切实引进到大学行政管理系统
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在于将竞争引入到行政管理体系。既然要改变以往人浮于事,随意决策的官本位形态,那么大学行政管理系统中也就有必要像市场体系那样将竞争引入,通过竞争产生压力,迫使行政人员重新反思和处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这种竞争一定是一套完整的考核和评价体系,通过完整的流程切实地将竞争引入到行政工作中去,否则改革很可能沦为空洞的口号,长时间过后,教学与科研部门就会对改革失去信心,重新回到老路子上去。而权力的不对称使得非行政部门无法形成合力,因此,大学的根本性权力需要重新赋予学术与教学人员,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授委员会,各个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设立相应的权力机构,使得教学与科研成为大学的中心活动,一切权力都以服务该活动为主旨。在这个前提下将具体的行政权力下放至行政部门,以形成对行政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督。同时要保证这一整套运作程序或规范的可信性,只有这样整个大学才能形成教授治校的良好氛围,大学行政管理才能回归到它本来应当的状态。
2.3科学实施大学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绩效考核方案
在具体的改革过程和步骤中,实施绩效考核是大学行政工作高效、优质开展的保证。人员绩效管理也是任何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从管理由原始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逐步过渡到人本管理、文化管理、知识管理,“人”这个因素越来越重要了。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也层出不穷,可谓卷帙浩繁。在此,本文就绩效管理中如何建立测度标尺这一问题进行论述,显然,大学行政管理中繁杂而琐碎的工作特征使得如何评价他们的工作成为一个难点,也就关系到大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是否可行。因此大学行政管理工作首先需要进行测度,为此必须建立各项测度的标尺。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化约束和人性化激励缺一不可,建立测度标尺也就非常必要了。管理者对于任何一位人员,他都必须掌握住有关此人的测度。他建立的测度标尺,也必须以整个组织的绩效为焦点,又不能忽略当事人本身的工作特质。他必须同时具备分析能力,可以分析工作绩效,对此进行评估并加以说明,使得他的部属、长官、同僚都非常清楚。但是大部分人,包括管理者对测度的了解也非常有限,从而限制了管理测评工作的深入进行。实际上管理测度更应该是工作人员自我控制的工具,而不仅仅是用作控制他人的工具,常常有人误用了管理测度,用来控制他人,这是关于管理测度的一个最大误区。因此,有必要通过设计更为细致也更为可行的激励方案,将测度工作的主动权下放到个人,令其有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的动力,这样才能适应当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不同的行政部门根据自身工作的具体特征进行方案设定,总体上实现现代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
3结论
目前大学行政管理正面临着全新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依靠传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根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大学需求,也不能完成高等教育所承载的重大战略使命,因此,必须依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逐项探索大学“去行政化”的具体改革方案,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自身学习,提升行政管理素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专业性、实用性、全覆盖而有针对性的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工程。一方面制定大学行政人员素质提升学习与实践计划,分类明确学习提升的目的、重点、学习内容、学习途径与方式、考核办法等,并提出学习组织工作要求;二是“请进来讲学”,针对各个大学自身存在的问题邀请教育专家,通过开设若干课题培训班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三是采取走出去方式,组织大学行政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汲取经验和教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四是提出自学要求,列明自学重点课目,时间要求和考核标准;五是学习要密切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急用先学,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严禁以学习考察为名的旅游观光行为。
另外,在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上要研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特色化、高端化、创新型、和谐的大学行政管理发展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实现目标的步骤及实施办法,依照发展目标及指标体系制定针对全校各级行政部门的分步骤的考核分解指标及考核、奖罚办法,逐渐形成完善的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实现考核重点明确,考核指标可量化、可统计、可评分考核,指标质量与工作业绩密切挂钩,考核管理机制先进、完善的大学行政管理考核体系,切实高效的实现我国大学行政管理的深化改革。
作者:魏文思 单位: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
摘要:
大学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社会组织,因此,其行政管理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组织文化视角下的行政管理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高校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文化视角;大学;行政管理;分析
大学管理主要存在两种模式,即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其中行程管理主要强调集中领导和统一规划,按照系主任、学院院长、校长等职务分布,进而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而学术管理则是大学中所有师生共同参与和民主管理的决策活动。当前,在我国大学管理中,到底哪种管理模式更加合适,长期以来都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果实行行政管理,那么大学所需要的学术气氛就会降低,如果实行学术管理,那么大学的领导权无法有效集中,导致组织涣散。因此,大学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进而促进大学健康以及稳定的发展。
一、相对学术自由和有限行政化
当前,我国大学行政机构庞杂而臃肿,高校特点和管理职能严重脱离,行政管理照搬政府模式,大学管理失去了学术意味,高校逐渐演变成为特殊的政府机构。但是高校与政府具有明显区别,如果长此以往,教师地位会受到严峻挑战,甚至还会导致教师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在这种缺乏学术气氛的环境下,大学的学术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教师如果不在热衷于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高校发展的动力就会逐渐削弱,丧失高校的管理价值。行政管理是具有普遍性的组织模式,而学术管理更加倡导个体性,关注个人的发展,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导致管理趋向自由发展。因此,学术自由和有限行政化,要贯穿于高校的发展,进而和谐共存、彼此依赖。
二、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充分结合
行政管理要推动业务和学术的开展,在管理的布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保障和服务功能。同时,高校还要强调学术权力在管理部门中的地位,其权力限度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当前,一些研究将学术权力和行政管理相对立,但是在实际中,两者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行政管理在确保高校各种管理工作有序以及规范开展的同时,还要给予学术管理以充分重视,发挥其管理意义,让学者和专家在高校管理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可以充分参与到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将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充分结合,需要管理者发挥自身能力,当前,一些具有管理才能的学者担任行政管理人员,行政和学术双肩挑,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是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者。
三、大学组织中的结构功能
大学是一个松散的系统,组织的无序性是大学的主要特征,但是无序和松散是在情感和信念充分整合的此基础上,在无序中存在一种非组织化、非设计的以及自然的秩序,秩序来自学术共同体以及学科逻辑的各种成文约定、非成本约定以及价值规范,尤其是组织内部的学术权威、情感归属以及价值认同,这是确保大学研究、学习以及教学自由的基础。因此,对于高校而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要形成科学的制衡机制。
1.开展有序的行政管理
行政权力具有自上而下特点,高校经过长期的发展,行政管理逐渐呈现无序状态,例如管理陈旧、制度落后,由于高校改革主要由政府主导,因此,管理规章也是照搬政府的规章,规章制度与高校管理发展不适应,岗位职责模糊不清,经常在工作中出现推诿以及扯皮的情况,高校对行政管理工作不重视,工作中容易出现有法不依以及无法可依的情况。高校内虽然指令多、文件多、会议多,但是却没有对高校科研教学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各自为政,教学资源被浪费,进而导致学术权力不能充分发挥效应。因此,高校一定要注重开展有序的形成管理,保证行政管理可以有效推动高校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推进。
2.开展无序的学术管理
学术权力是大学运行的客观要求,学术权力依靠高校学者和专家的权威性,民主管理和学术自由是发挥学术权利的前提,学术权力是大学权力的重要基础,大学的行政管理要为学术权力提供服务。同时,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力在作用范畴方面也不相同,大学要通过合理分工,形成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合作以及相互分工的关系。当前,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力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权威权力,尚没有建立对其的保障机制。大学想要充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和权威性,一定要建立和健全相关保障机制。
四、大学组织中的决策程序
在大学中,民主管理具有一定的缺陷型,但是专制管理更不适合大学发展,因此,在大学中根本不存在适用于所有组织的管理模式,专制管理和民主管理需要合理选择、相互融合。
1.专制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大学专制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专制管理的决策权集中于大学领导层,民主意见很难向上传递,导致行政决策不透明、不公开,学校事务容易受到一定的影响,家长、学生以及高校三方难以开展有效沟通。第二,呈现专制特征,专制特征是专制管理的重要特点,在管理中容易出现统一的制度和政策,例如统一评价考核体系、统一教学大纲以及统一管理模式等,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十分容易导致机构臃肿、政教部分以及政事部分,体现了专制管理的弊端。第三,工作质量效率低,虽然专制管理权力更加集中,但是由于决策权集中于管理层,在制定和传达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会议作为支撑,同时,在管理层和执行者之间也存在信息遗漏和信息不全的情况,导致管理工作质量效率低。
2.不断完善民主管理
当前,高校在完善民主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民主决策机制,通过完善大学对重大事物的集体决策、专家咨询以及决策评估等机制,确保决策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以及专业化,对于涉及到高校未来发展以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要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度,并且广泛争取学生家长、师生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建立以及健全问责制度、纠偏制度以及反馈评价制度,针对决策中的问题采取科学的纠偏措施,防止决策失误。第二,高校要建立以及完善双向沟通制度,加强对学生家长和广大师生多沟通,促使行政部门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愿望和诉求,高校还要建立回应机制,对师生的愿望和诉求给予及时回应,尽量满足失衡的合理要求,解决师生提出的问题,在信息时代下,高校要搭建网络回应和沟通平台,进而提高回应和沟通的质量。第三,高校要加速实现校务公开,进一步实现行政办公透明化,涉及到师生切身利益的决策,要通过学校文件以及学校网站的形式,准确及时的传递给相关人员,保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总而言之,将高校行政管理与组织文化模式进行充分联系,可以从高校日常运行中探寻潜在的文化特质,进而为高校的良好运作提高文化阐释和理解。
作者:杨军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新时期下,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实现大众化,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同时也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本文主要针对大学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现状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改进对策,希望给与我国教育行业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现状;原因分析、改进策略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大学对于行政管理也更加重视。想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作用,高校一定要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管理人员缺乏职业认同度,同时高校对管理人员的激励和考核缺乏科学可行的制度,因此,对大学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现状以及原因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现状
(一)工作满意程度较低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较低,认为行政管理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甚至一些管理人员觉得行政管理在高校中没有发展前途。
(二)管理团队不稳定
当前,很多管理人员对行政管理工作并不满意,因此很多管理人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选择其他职业,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同时还会对其他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发展潜力有限
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多为本科毕业,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普遍不强,自身发展潜力十分有限。
(四)工作考核标准模糊
工作考核是激励机制中重要因素,其具有双重作用:第一,工作考核是对阶段性工作的总结和反馈;第二,工作考核是下一阶段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依据。但是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考核标准模糊,同时,标准缺乏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甚至一些高校根本没有落实工作考核标准,导致管理人员对待工作敷衍了事。
(五)激励制度不完善
当前,高校激励制度不完善,没有针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即使制定了制度,但是制度没有全面执行和贯彻,导致制度成为了摆设,流于形式、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
二导致当前大学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现状的主要原因
(一)行政管理工作缺乏激励性
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两点:第一,工作具有程序性,个人发展空间不大;第二,工作繁杂、琐碎,工作量较大。其中,工作繁杂、琐碎是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特点,大到公务出差、会议活动,小到报纸收发、资料归档以及文件盖章,都需要管理人员进行处理。虽然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强度不大,却占用了管理人员的大量精力和时间,不同于教学工作,其具有较强的事务性,工作成果难以充分体现,导致管理人员难以从岗位中获得成功感。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其行政管理模式与政府机关类似,稳定性以及程序性较强,基本处于一种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工作状态下,因此,行政管理工作本身缺乏激励性。由于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程序性,管理人员难以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高校没有给予行政管理以充分的重视
行政管理主要是围绕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而开展,管理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措施,优化办学资源,调动全校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促使全校员工为实现高校既定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从理论角度分析,行政管理具有较强的管理性、引导性以及服务性,但是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校没有给予行政管理以充分的重视,认为行政管理就是为高校学术而服务的,其工作性质就是高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高校对行政管理不够重视,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在选择管理人员的过程中不慎重,对人员的专业背景以及任职资格没有进行严格要求;第二,行政管理人员缺乏进修以及培养的机会,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要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但是当前,高校举办的培训过于笼统,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培训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行政管理观念陈旧落后
随着我国大学持续扩展,教育人员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为了充分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在大学中应运而生。但是在行政管理中,管理人员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新时代的变化没有做出合理应对,对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办法缺乏积极学习的热情,同时,高校还缺乏精神和物质激励。因此,可以看出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激励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三完善高校行政管理激励机制的相关策略
(一)提高管理人员的收入和地位
根据马斯洛理论分析,人的需要主要分为以下五种: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以及生理需要,上述需要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要。针对行政管理人员,高校要充分满足其薪资需求,进而满足管理人员的上述需求,建立以及完善行政管理薪资制度,缩近行政管理者与专任教师的薪资差距,确保薪资待遇的合理性以及公平性。提高管理人员的收入,不仅体现了对其的尊重,同时也突出了行政管理在高校中的地位,调动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在工作中充满动力,提高外界对行政管理的职业认同感。
(二)建立以及完善考核机制
高校想要保证行政管理各项工作的良性开展,确保激励机制有效运行,一定要根据行政管理岗位的特点科学制定考核机制。例如,针对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职称、不同职级的管理人员,要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考试制度,保证考核评价的公平性和真实性。高校要实现考核量化,制定有效考核方法,促使行政管理工作向公正、公开以及公平的方向转变,防止出现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的情况出现,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
(三)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为了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高校要为管理人员提供在职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体现高校对行政管理的重视和认可。同时,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促使工作实现规范化以及职业化,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高校要定期举办行政管理培训班,教授管理人员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为管理人员提供经验分享和交流的平台。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高校想要提高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一定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并且针对当前管理人员的激励现状进行分析,进行多方面的考虑,例如提高管理人员福利薪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以及量化人员考核标准等,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激昂和良好的心态对待工作,同时,高校还要不断更新管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质量。
作者:杨军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