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10:44: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建筑施工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介绍了建筑施工中的成本控制内容及分类,针对影响项目成本变化的各种因素,从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建立成本目标责任制、控制生产消耗等方面,提出了建筑施工中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工程质量、文明施工要求的不断提高导致施工费用的增加;另一方面,工程施工周期长,其成本主要组成部分材料价格波动起伏,加之招投标阶段和交付使用后所发生费用的不确定性等种种因素使施工项目处于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因此,如何做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决定项目能否在残酷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企业经营能否长期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1]。
1施工项目成本的分类
施工项目成本的分类按生产费用计入成本的方法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直接成本是指施工过程中直接耗费在工程实体上或有助于工程实体形成的各项支出。间接成本是指项目经理部为施工准备、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所发生的全部施工间接费用,
2成本控制的方法
2.1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企业拿到施工项目后,组建“工程项目管理部”在现场管理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部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由项目经理承担该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工期、施工成本、安全、文明施工等责任,代表项目经理部人员与公司签订项目施工管理责任合同,确定各项指标。根据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明确奖惩办法,与项目经理部人员收益直接挂钩。通过明确项目管理部和项目经理的责、权、利激励项目管理部人员在一线管理好项目施工。
2.2施工项目成本目标责任制的建立施工项目成本目标责任制是指项目经理将施工项目的成本目标,按管理层次分解为各项活动的子目标,落实到每个职能部门和作业班组,把施工项目成本有关的各项工作组织起来,并且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形成一个严密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参与施工项目的所有人员,都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各负其责。成本责任体系
2.3施工中对生产要素消耗的控制
2.3.1定额管理1)施工中出现设计修改、施工方案变更、施工返工等情况是不可避免的,由此而引起原有概预算费用增减,项目预算员应根据设计变更单或新的施工方案、返工记录及时编制增减账,并在相应的台账中进行登记。2)预(结)算管理中,预(结)算书一定要根据“三同步”的要求进行准确核算。为控制分包费用,避免效益流失,项目预算人员要协助项目经理审核和控制分包单位的预(结)算,避免“低进高出”,保证项目获得预期效益。3)随着大量新材料、新工艺的问世,简单地套用现有定额编制工程预算显然不行。预算人员还要及时了解新材料的市场价格,熟悉新工艺、新的施工方法,测算单位消耗,自编估价表或者补充定额。超级秘书网
2.3.2材料成本管理在由整理提供工程建设中,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70%~80%,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依靠材料的节约来弥补。建设施工中应该做好材料的供应计划管理。编制单位工程材料总计划、材料季度计划、材料月度计划、7d材料计划。根据计划期内的工程实物量和施工预算定额编制的预控和实施性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坚持从“廉”采购,杜绝“灰色收入”;必须根据施工程序及工程进度周密安排分阶段的用料计划;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和摊基损耗;要严格执行材料消耗定额,对周转材料及大宗材料如钢材、方木、九夹板要包死基数,通过限额领料来落实;对各种材料坚持余料回收,废物利用,这是材料成本不可忽视的最终环节[3]。要实行“限额领料,工完料清”的原则。由项目分管人员签发限额领料单。通过限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消耗数量。进行材料费用控制时,在实行“量价分离”方法计算工程造价的条件下,“三材”价格随行就市;地方材料的采购成本以预算价格进行控制;当材料市场价格比预算价格大幅度上涨时,应向定额管理部门反映,同时争取甲方按实补贴。
2.3.3人工费及机械使用费的控制通常应使人工费单价低于预算定额规定的人工费单价与合同规定的人工费补贴之和。由于机械效率及机械设备较难达到定额标准,再加上预算定额所设定的施工机械原值和折旧率又有较大的滞后性,往往导致机械使用费超支,从而向甲方申请补偿。因此,一般用施工图预算的机械使用费和增加的机械费补贴来控制机械费的支出[4]。
2.4管理费用控制管理费包括现场管理费和企业管理费,是按一定费率提取的,在工程造价中的比重较大,应受到项目经理及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就目前情况看,管理费用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1)在支出水平稳定和合理的情况下,由于工期的缩短或延长影响管理费用的支出数量;2)市场价格、物价水平的变化引起管理费用支出的变化。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控制管理费的支出:编制施工现场管理费计划,以建立管理费用支出预算,严格控制支出;项目经理部组建班子要本着“精简、高效率”的原则,精简管理机构,减少层次。对于计划外的一切开支及超出计划数额的开支必须严加审查,并要由相应的领导人员审查和核定。
2.5确定适宜的质量成本工程所达的最佳质量水平并不是说工程质量越高越好,而是指工程建设总成本最低的质量水平,并且同时符合合同或国家标准要求。在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把质量成本控制在某一水平。如对一些基本项目和涉及主体、竣工验收必保的分项适当提高质量要求,而其他一些废工废料的分项则可以不要求更高质量水平。经过综合考虑质量成本各方面因素,使工程项目的质量既符合工程标准要求,又具有经济性和可操作性。控制质量成本可分为三个步骤:质量成本核算、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控制[5]。
3结语
对工程而言,成本管理关系重大。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对于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为企业积累资料,增加企业利润,推行项目经理项目承包责任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也使施工企业真正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摘要: 通过将包含建筑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广义的建筑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来促进高职建筑施工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0 引言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文化,是指人类文明长河中产生的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当前,对于该定义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建筑学中,尤其是在建筑设计领域,长久的使用习惯使得非专业人士对建筑的概念形成了一定的误区:所谓建筑,就是设计房子。建筑业的组成有一个复杂繁复的结构,由建筑行业形成的建筑文化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小的分支的特色和概括,更应该体现它的整体性,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含义,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行业的了解,对于建筑大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建筑文化应该扩展至整个建筑行业文化。
1 建筑行业文化可以涵盖的内容探讨
毋庸置疑,包含地域特色以及物质内容的建筑文化是建筑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建筑行业文化在长久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了地域特色的养成,重视外观可见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建筑大专业,使得建筑大类专业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较高的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建筑行业文化除了能够体现人文特色,突出地域风景之外,还存在有别于其他行业难点:施工过程中的脏、苦、乱、危等等,也非常集中的体现在该行业这一靓丽文化外表下。第三方面,在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基础上,企业文化也逐步的融入整个行业文化中,对建筑行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建筑行业文化来说,我们要概括的既要包括文化的优势,也不能忘记为之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所以,对于高职建筑类来说,探讨建筑行业文化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关系,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既要关注物质文明和地域特色,还要注意整个行业需要的特质的教育,乃至包含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的灌输。
2 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对建筑行业文化认识的误区及其对职业素养形成的不利影响
职业素养的缺失一方面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没有偏重于职业素养培养,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但在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院校也在课程开设中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围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开设了成功大学、素质拓展、职场伦理等多方面的课程。但根据我们对建筑工程系近几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回访用人单位,可以看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施工类专业中,用人单位对学生最不认可的一直都是吃苦耐劳、坚持工作的职业精神,这说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随着通识类职业伦理、素养课程的开设而逐渐好转。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从专业方面来讲,主要体现在:
2.1 概念的模糊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失望 提到建筑,人们第一反应是房子的外形,在设计院做房屋设计,对没有接触过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水电、施工、监理等专业的区分还没有形成,而相关建筑文化解释所导致的印象,使得大部分学生将建筑整个行业考虑的非常的美好:能够做出有特色的房子。但设计之外的施工等却没有过分的关注,这就导致施工类专业学生入校后,突然发现自己每天接触的将是水泥砌砖混凝土,两种过分悬殊的对比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对后者的失望,甚至反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2.2 失望的情绪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对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抵触 通过我们对建筑工程系新生的调查,大概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些专业将来是做什么的,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通过三年的学习可以进入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相关工作。在学生们看来,学习建筑专业,就是学习建筑设计专业,至于建筑设计还要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设计等等,他们则对此一片茫然。一旦得知自己以后从事的行业并非是设计房子的外形,而是每天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大部分同学都要到施工一线,从事施工类工作,并且这一类工作苦、累、存在安全隐患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其失望的情绪。这样的情绪一旦持续,带给学生的不单单是失望的情绪,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所以我们看到了有的提出转专业,有的表现出了在校学建筑专业,毕业不做这行的想法。一旦这些负面情绪出现,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肯定没有办法提升,专业知识都没有兴趣去学的情况下,提出专业职业素养的培育,更是空谈。
2.3 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导致学生的认知产生失调 职业素养的培育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行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了自己即将要从事的事业之后才能对他产生后续的各种想法。而对于建筑行业的认识,不是学校一家之力可以完成的。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使得学校能够直接与行业企业联系,加快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提供学生更好的学习技能的机会。从学生认识角度来说,更早的接触到企业,接触到企业的文化信念,能够让学生对行业企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前面一个层面,对于企业文化的传递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在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对接减少的情况下,学生对于企业的信念、需要了解的不多,关注的不多,凭空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职业素养培育对学生来说犹如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基础,对他们起不到强有力的说服作用。
3 提升高职建筑施工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几点思考
3.1 强化建筑行业文化教育,加深学生对建设行业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新生始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相对系统的了解整个建筑专业、建筑行业文化的内容,对整个建筑专业的分工、发展,细分专业类别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既要让学生了解建筑中靓丽的风景,也要将行业需要的特质,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专业行业的了解,知道自己以后有可能要做什么,将要做什么。在做好心理建设的同时,慢慢渗入对整个行业的理解和热爱,为学生的专业培养奠定基础。
3.2 结合企业文化的宣传,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
对企业的认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行业的认可。一个好的企业,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并不亚于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结合校园文化、系部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让学生时刻感受一个优秀行业一个优秀企业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感染学生,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对于优秀企业文化的认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本身也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培养。
3.3 平时注意职业素养的融合训练,让学生对即将面对的行业做好心理建设 通识类的课程培养的职业素养,只是普遍适用,所以,要想强化对专业类的职业素养,还需要专业方面的融入,在专业课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结合甚至融入职业素养的内容,让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能够接触到,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哪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应对将来的工作。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对职业素养的培养。
摘要:在建筑施工时,对企业项目的成本的确认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最常用的计算方法就是完工百分比法,它被很多建筑商普遍的应用于工程项目的各个任务中,对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和对项目的管理工作上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建造合同资产中的部分特点进行详细而准确的描述,但在实际进行确认时,这个方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完工百分比法的使用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本文主要介绍了完工百分比法在建筑施工时的应用现状,对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和改进完工百分比法的相关措施和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弥补完工百分比法的缺陷,使之在以后的应用中更加完善。
关键词:完工百分比法;建筑施工;应用缺陷;改善措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合同收入和费用进行确认时用完工百分比法进行,在反映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时就会更加客观真实,还可以帮助企业对工程项目的实际建造情况把握得更好,在提供合同进度和核算期的业绩上做了很大的贡献。建筑合同是基于一些相关的资产而进行签订的一些合同,和工程的设计、功能及其技术要求关系非常大,一般包括固定的造价合同和基于成本的加成合同。
一、完工百分比法的应用现状
(一)完工百分比法的概念分析
完工百分比法是指当合同成本和合同收入匹配时,以合同完工进度为依据确认合同费用及收入,指出当期已完工部分的合同收入、费用及利润,进而向使用报表者提供和本期业绩及合同进度有用的信息,其前提是要能够对建造合同进行估计。一般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对建造合同准则中的完工百分比法进行操作:首先确定合同的完工进度,得出完工百分比,然后计算当期的合同收入及费用并进行检查。一般企业都是根据客户和建筑的承包者通过签订合同来确定合同的总计收入,如果在合同里,工程的总成本能够被确定,那这个合同就是合理的,其总成本和收入也是可以估计出来的,反过来也是这样的情况。
(二)建筑施工行业特点和完工进度的关系
建筑施工行业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建筑产品的多样性、产品特征的单一性
每一种建筑产品都有不同的作用,其建设要求也都不一样,在施工的条件上也不尽相同。就算有时候施工条件相同,建筑产品的类型也一样,其最后的成品及其成本也的有差别的,有时差距甚至特别大。不同的建筑产品在成本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几乎没有可比性。
2.施工生产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
建筑产品一般都有较长的生产周期,投资规模也比较大,所以要在一定的周期内进行维护保养。因此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通货膨胀或紧缩等因素对建筑产品的成本也会有影响。建筑产品的成本的伸缩空间很大,因此在进行最初的计量和实际进行执行时,其中的关键因素预计总成本的偏差常常会比较大。
3.自然气候环境因素对施工生产的影响比较大
建筑产品的体积通常都比较大,还有固定的位置,建筑也一般都是露天环境下操作,在高空、水下、地下进行作业比较多,因此自然、水文、地质等因素对它的影响很大,所以施工生产很不方便,施工工期和成本及施工质量也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预计总成本上一般都会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在施工企业运用完工百分比法时,建筑施工这一行业的特点决定了用投入衡量来确定进度的方法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但和完工进度之间并没有太紧密的联系。在工程先期,施工企业投入的太多对反映实际建筑产品的完工进度并没有什么效果。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没有效率的投入只会增加施工成本,却没有相应的产出。增加了成本,实际完工进度进展却不明显,也就很难建立投入产出关系模型。建筑产品的复杂性使得在分步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些施工简单却价值高的地方投入成本过大,但其完工程度却不高,相反在一些价值不高却费时费力的地方,其完工程度却比较高,所以这种根据投入成本来确定完工进度的方法的普遍意义并不大。
(三)根据累计实际发生合同成本占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完工百分比法方法的分析
在对当期的合同收入和费用进行确认时,用合同完工百分比法要在平时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一般要在两个因素上确定其对决定完工进度的影响。
1.预计总成本的确定
现行实务中对预计总成本进行确定时一般都用合同金额减去毛利和税金。确定税金时要对增值税和营业税项目区别开来,营业税和附加计算一般都很简单,想确定它用工程总造价乘以税率就行。但增值税属于价外税,而且要精确地计算出税负就要计算出进项税和销项税两者的差额,所有计算没有那么简单。建筑产品的特殊性和单一性使得施工企业所以用历史毛利水平来进行简单的确认是不行的。
2.实际成本的归结
在计算已发生成本并对其进行确认时,一般要求相关企业要有比较好的会计核算基础资料,实际的成本不能用预估成本、估算成本或者计划的成本代替。
二、建造合同中完工百分比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
(一)计算不客观,模糊分析法的应用,主观性较强
完工百分比法是通过合同完工进度来对合同收入和成本进行确认的,在对完工进度进行计算时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实际成本比例法。然而在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投入成本和完工的程度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完工程度靠投入多少成本进行判定的做法并不太科学。此外,管理者在调节利润时还可能用业绩考核指标来作为依据,在各会计期间把项目的收入和盈余进行调配,从而对会计报表产生影响。在进行施工时,牵涉到的设计和工程数量的变化、监理给施工企业签认变更工程量的时间与施工的进度比较时要相对落后,但业主在对合同金额进行调整时使用的工作量是经过监理确认的,这也会影响到完工百分比法的计算结果。除此之外,完工百分比法可以在使各期财务指标比较稳定的基础上保证各期获得比较均衡的利润。因此对一些企业来说,当他的建筑任务比较多而且工期长时,报表反应出来的和真实情况下的损益之间的差异可能会比较大。
(二)完工百分比法可能造成会计信息较主观,信息被报表掩盖
现在的情况下,集团化管理模式非常流行。当一些建造合同具有大的规模时,就会在企业内部分成总包和分包两个阶层,因此企业的内部也一定会产生相互关联的工作,这就涉及到了集团内部关联工作抵消的问题。实际工作时,对工程任务如果总包和分包部门没有能及时进行计算时,就可能造成双方对成本、收入和存货或预收账款进行不同的确认,使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不能被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在工程的施工以及结算两个任务上,借方余额在对冲后在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上反映,严格的说,这和存货的定义并不相符合,从而导致一些涉及存货项目的财务评价指标不够合理、严谨,进而对企业在财务上进行分析和评价时产生影响。
(三)在目前财税制度分离的前提下此法的缺陷
对合同成本和收入按照完工百分比法进行确认则可能会对营业税和所得税产生影响。根据现行的营业税规定,如果判定收入的标准和税法的说法不同,那么按标准的要求和税法要求得到的应交营业税也不相同。所以,应交税费这一项进行结算时要用的时间比较长,要对工程进行全部算清后才能进行结平。当企业的工程款收入要远远落后于工程的完工进度时,企业在赋税上要拿出大量的资金,而付现成本对一些资金不太充足的施工企业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
三、改善完工百分比法的措施和建议
(一)完善企业制度,包括投入核算及对内部的控制制度
通常用项目实际产生的成本及预估合同总成本来确认完工百分比,因此企业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属于自己的核算成本体系,准确迅速的归类各类成本。企业要完善对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在对工程预算进行处理时,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实际设计、商务合同、产品材料的价格和外部环境的预期变化等结合起来全面地进行统计,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那些需要进行预算调整的项目,要运用严厉的审批程序进行审批,并且审核批复要及时。企业建立的内部的控制制度还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企业的管理行为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真实合法。此外,公司的管理层还要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为企业的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利用信息化条件,完善和细化财务报表,对项目进行辅助核算,报表信息要准确。
当企业内部总包和分包部门不能及时做出结算时,企业公司对建造合同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要明确进行,总包和分包部门对工作量要能够及时的进行结算,一定时间内还要进行核对。双方在编制报表时,把编制合并报表内部交易抵消的依据确定好,企业关联的工作报表要做好。如果业主由于工程数量发生变化而进行改变,致使对合同金额进行结算时比较落后,企业在这上面可以通过实际的工作进度在账面上进行结算,并进行辅助登记。此外,企业还要在会计报表添加附注并且对预结算的依据、结算金额及对当期损益的影响等情况进行详细的披露,确保预结算真实合理。因此企业要在项目的管理上加强工作,对这两个会计科目的任务进行平常的核算时要重复的进行核查,方便后期能够及时的结转。
四、结语
使用完工百分比法,可以对施工的企业自身的特色进行有效的联系起来,对于收入额成本的配比进行原则性的计算。尽管在对完全百分比法进行实际的应用时还有很多缺陷及其弊端存在,然而目前在建筑工程应用的方法中却没有比它更好的办法。在实际进行操作时,施工企业要建立各项成本的核算制度并加以完善,确保各项成本能够准确的完成,并且对成本及时进行归集,确认完工百分比工作的进展,使之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和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的发展下去。(作者单位:四川省建筑机械化工程公司)
摘要:笔者在建筑施工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实践中,经过对大量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认真思考和归纳总结,认为当前表现最为突出的“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案件、“重大信誉损失”案件、“重大经济损失”案件和“重大亏损”案件等“四类案件”,严重阻碍和危机建筑施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并就如何有效预防这“四类案件”给予浅析与思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四类案件” 惩防 思考
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受日趋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影响,随着经营规模、施工领域的增长与拓展,各类违规、违纪、甚至违法案件呈现出易发多发趋势,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关键环节和一些重要岗位的违规、违纪、违法案件处于易发高发状态。
1 建筑施工企业“四类案件”的成因及危害性
从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业特点看:常年流动、高度分散、点多线长等,导致“四类案件”难以监督的弊端还没有根除,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上级监督较远、同级监督较软、下级监督较难”的情形,监督制约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遏制“四类案件”发生的“三重一大”制度、“三项招标”制度、安全质量管控成本管控、物资设备管控等在基层有的工程队(项目部)的执行还不够得力,群众监督的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当前,严重危及建筑施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四类案件”,是严重制约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遏制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职责不明,管控不严,造成“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案件。究其成因:一是工程建设各方安全责任有的不明确。二是有的安全投入不足。三是安全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或不明确或不健全或不落实,管理混乱。四是建筑事故应急救援制度不完善。一旦出现特大或重大安全质量事故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同时,伤亡事故也给职工及其家庭带来灾难和永久的伤痛。
认识不足,执行不力,造成“重大信誉损失”案件。究其成因:一是有的企业高管人员危机意识差,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不足。二是有的对国际国内建筑市场规则不明,抓不住诚实守信的关键所在,缺乏危机防范。三是建筑市场规则日趋完善,信息获取渠道更快,更宽,受众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四是经济合同审核与签订过程不严密,为各类纠纷埋下隐患。五是有的施工企业没有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危机管控队伍,缺乏信用危机的预测、评估、防范机制,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建筑市场。
能力不足、疏于管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案件。首先,在建项目出现“重大经济损失”往往与重大经济合同的拟定、评审不细致,重大施工方案制定不科学,重点岗位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管控措施不力,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有很大关系,导致“重大经济损失”案件多发。其次,在管理运行过程中存在对各项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各类合同、施工方案,审核把关不严密,查漏补缺不及时,各类风险管控不力。
失职渎职,决算敷衍,造成“重大亏损”案件。究其成因:一方面是不学习不提高。个别领导干部对上级和公司相关规定,没有进行系统学习、贯彻和执行。另一方面是不作为或乱作为。在验工计价、拨付工程款等方面,“三重一大”制度流于形式。第三方面就是决算人员配备缺失。特别是在“撤场收官”阶段,仅留下个别人员进行竣工决算工作,失去了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加之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袭,给小部分人留下了中饱私囊、失职渎职的土壤和环境。
2 严肃惩治“四类案件”的必要性
果断出击,严肃惩治“四类案件”是市场规则的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重大信誉损失”、“重大经济损失”、“重大亏损”等案件的发生,无不是击中企业健康发展的致命炮弹。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就必须强化危机管理,把这“四类案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建筑施工企业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要经受各种风险的考验。各级管理者和施工人员必须着眼于以质量为生命,以安全为效益,以工期为保证,以信誉为立命之本,杜绝重大经济损失和严重亏损,才能使企业搏击市场,健康平稳运行。诚实守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灵魂。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信誉度、美誉度和知名度为核心内容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企业带来了不菲的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竞争制胜的资本。在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誉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合法权益需要信誉的支持和保障。
3 预防“四类案件”的方法与途径
据国家审计署2011年第29号“审计署移送的至2011年6月已办结的39起案件和事项情况”显示:涉案人员80%以上都是掌握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可见,强化源头治理,使各级各类管理者先正己身,规范使用手中的权力,才是溯本清源之道。
3.1 加强教育,强化思想预防。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日常思想教育和监督,建立书面提示制度,约谈警示制度,整改明示制度,构筑领导干部思想“防火墙”和廉洁“高压线”。形成长期、有效的“分级分类”廉政教育机制,真正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面对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和途径。党的十八大刚闭幕,中央纪委、监察部就召开新闻会,首次以电视直播形式了2012年查办案件工作情况。这种举措也是中央“强化教育,警钟长鸣”的重要方式,对建筑施工企业纪委来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企业纪检部门也可以对典型案件进行分析与归类,利用企业年会等时机对与会管理者深入解读其危害性,用身边的案例教育,影响、警示身边的人。
3.2 推行过程巡视,强化过程预防。开展“四类案件”警示教育下基层活动,贴近施工一线,靠实干部职工,在抓预防上狠下功夫。深入基层开展案例教育、法制教育,提供法律服务,用零距离“接触”、交谈、走访、现场检查指导,用身边的事教育影响身边的人。帮助一线人员进行“自检”,化解问题和矛盾在萌芽之中。面对施工企业项目点多、线长、管理跨度大等特点,企业纪检部门实施“走基层”举措,让各级管理者面对广大职工进行宣誓,明晰自己在履职期间应该做到诸如:安全、质量、进度、效益等目标全面实现。其做法也是发挥群众监督,强化过程预防的一个有益尝试和重要手段。
3.3 堵塞漏洞,强化制度预防。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实际,对“三重一大”制度进行剖析和修正,使其在集团公司、子分公司、基层项目部等三个层面上具有“一个核心、三级标准”的指导性、操作性和更强的实用性。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任用和管理必须实行公开选拔和民主监督制度。强化监督、不留死角。一方面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衡,防止权力失控,行为失范。同时,要配齐配强企业纪检部门工作人员和办公设备,充分授权其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和企业重大项目的过程监督,促使“带头人”先正己身,再带好头。
3.4 拓宽监督渠道,源头预防。在监督对象上,要突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企业各级管理者中“一把手”的监督,加强对“三重一大”、“三项招标”等重点工作和领域的监督。在监督内容上,要突出对遵守党纪条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履行廉洁承诺等方面的监督,防止个人专断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监督形式上,要加强上级党委纪委对下一级管理团队核心成员的监督。建立“基层纪检工作委员会(小组)”,就是延伸企业纪检工作触角的有效方式,它可以发挥强化项目管理者廉洁自律意识,“守住底线,不碰高压线”。同时,有效抵御社会不良习气,预防潜在管理风险,畅通和拓宽上下沟通的渠道,强化源头预防的效果。
3.5 铁腕办案,警示预防。对“四类案件”实行“零容忍”政策。查办案件必须“动真碰硬”,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管理方式。借助上级纪委和地方公检法等部门的支持和协助,对措施不力、管控不严、假公济私、失职渎职等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追溯处理,真正对“四类案件”的查处做到“零容忍”,树立党纪国法和企业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促进“惩防并举”,充分发挥查办案件工作的治本功能。
建立企业“党员领导干部、重要管理岗位管理人员职务禁入名单”,并与公司组织、人事等部门进行信息共享,防止“这边下岗、那边上岗”的现象发生。这种做法不仅维护企业惩处制度的严肃性、公平性,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建筑施工企业纪委预防“四类案件”高发的重要举措。
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快速稳健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预防“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重大信誉损失”、“重大经济损失”、“重大亏损”等四类案件的发生几率,搬开这些妨害企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源头治理,预防为先,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预防建筑施工企业“四类案件”发生的新方法、新手段、新举措,才能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摘要:目前高职建筑施工类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尚处在探索阶段,项目化课程的教学需要进行认真设计,明晰师生在教学中的任务和课程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配套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在分析高职建筑施工类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的项目化建设进行了若干思考。从教材建设、校内基地建设、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对课程配套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程建设;项目化;建筑施工
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落脚点,课程项目化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通过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更好地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群的施工类课程,相对传统本科教育作了分解,一般以分部工程为载体设立课程。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形成了如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结构施工、装饰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等系列课程。施工类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侧重于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应用。施工类课程便于开展项目化教学,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才能真正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一、对课程项目化设计的思考
课程项目化设计必须符合实践性、相关性和思考性三大原则。高职建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主要面向培养施工一线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教学内容要以满足施工现场日常施工生产与管理要求为目的,内容更加具体化。以分部工程为载体设立的课程符合面向培养一线技术员的要求,以分项工程或具体工艺为对象开展教学,更加适合工学结合、边学边做的项目化教学,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
(一)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以混凝土结构施工课程为例,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的施工技术是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课程整合了传统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经常涉及,也是学生参加上岗证书考试的重要考核内容。在考虑该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时,必须结合课程特点,一般在专业基础课程后开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一般以具体项目或工艺为载体,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缺乏直观性;课程还涉及大量的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往往感觉枯燥,教学内容繁多,难以掌握。施工类课程项目化改革是必然趋势,将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化,安排学生边学边做、做学结合,有利于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张卫民高职建筑施工类课程项目化改革思考
(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
结合课程的特点进行项目化设计,并编写详细的实施计划和课程配套资料。课程按照教、学、做一体化进行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设计若干项目。这些项目围绕某一具体施工工艺或某一具体施工部位设计,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根据项目的特点,部分项目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一般安排在前期教学;另一部分项目则以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最后安排集中训练项目,由学生动手完成规定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逐渐弱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则逐渐强化。改变以往完全依靠卷面测试考核学生的做法,采用形成性考核,以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书面测试题、随机提问等为主。学生模拟施工项目部的管理模式,分成若干班组,成员的平时成绩由自我评价、班组长评价、教师(模拟项目经理)评价综合测评确定。
二、对课程配套建设的思考
施工类课程教学内容繁多,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需要大量的技能训练,因此要认真解决项目设计开发与教学活动组织等基本问题。课程要有效开展,必须对现有的软硬件教学条件进行整合提升,搞好相关配套措施建设。
(一)教材建设问题
教材是课程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项目化课程教材具有不同于传统课程教材的特点和要求。项目化课程教材除了要兼顾传统的概念、理论知识外,更要侧重工作任务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实践指导方案的设计。目前,完全符合某一施工类项目化课程教学要求的教材很少,加上高职课程改革尚在探索阶段,各院校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现阶段很难依据某一教材开展教学。
由于涉及教学成本、场地因素、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处理等问题,施工类课程很难在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开展完全生产化教学。项目化教学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性,给学生最真实的现场感受,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因此施工类课程教材,不能仅以纸质材料为载体,可以使用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视频资料等立体化教材。真实施工现场环境中拍摄的视频资料在课程教学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施工用外脚手架的搭设、混凝土的浇筑工艺等教学,在校内很难模拟,但利用教学录像,可以真实的向学生展示各种施工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由于建筑施工涉及大量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而这些都是动态变化,不断更新的。要把最新的技术或信息传递给学生,就必须建立课程资源库,并且进行专门的研究,积极引入建筑施工企业专家的作用,编制课程教学指导手册,实施动态管理。
(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问题
项目化课程的实施必须有校内实习基地作支撑。目前很多院校的建筑工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是在原有实验室基础上整合而成,校内实习基地的设计留有传统学科课程服务的影子,比较零散,缺乏整体性,在布局和环境方面有待改进。
施工类课程所依托的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应该模拟施工现场的环境布局,设置专门的理论教学区和实践教学区,具备教学和模拟生产的功能。还应开辟实践专区,按照施工场地进行布局,设置各种材料堆场、加工车间、垂直运输机械等,现场应该悬挂安全警示标志、关键工艺流程图等,营造高度仿真的施工环境。
项目化教学要分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因此理论教学区和实践工位的设计应便于小组学习。实习基地内可展示一些典型的施工模型,便于学生理解和模仿制作;也可设置学生作品展示区,便于学习交流。按照项目设计,有操作条件的项目均可让学生训练。此外,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要消耗一定的建筑材料和器具,实习基地应对此有专门的预算和持续的资金投入。
(三)保障机制建设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是项目化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重点包括:建立相对弹性的教学计划;加强课程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入企业资源。
针对施工类项目化课程,应该实施相对弹性的教学计划,课程集中安排、持续进行,受课期间不安排其他课程教学。集中授课指导教师可以灵活安排项目教学,规避不利天气的影响。如在雨天可以不安排露天实践作业,灵活组织学生前往某一施工工地观摩正在进行的某项特殊作业,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教学。
教师队伍是课程实施的基础,项目化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更加全面的素养。因此,项目化课程指导教师最好具备“双师”资格,只有具备丰富施工经验的教师,才能将理论知识融合到技能的讲解中。为了更好地教学,在实习基地应该安排专职实践指导教师,或聘请企业高级技工辅助教师教学。部分项目,即使是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也不一定能独立完成教学指导,如钢筋笼的加工制作,熟练的钢筋技师可能比工程技术人员做得更好。要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去参加实践锻炼,学校应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合理规划,积极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为了丰富课程资源,应该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积极将企业的资源引入课程。项目化课程应该结合企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进行设计,按照为企业服务的目的设计任务。发挥校企合作机制的作用,能够更多地获得行业最新咨询,使学校教育能够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变化需求。混凝土结构构件类型多样,学生不可能在校内训练各种工艺的操作,借助合作企业,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此外,还可积极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项目教学指导。
三、课程实施效果
混凝土结构施工课程开展项目化教学以来,收到了很多积极的反馈信息,也有许多值得完善的问题。从实践结果看,学生更加愿意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学习,乐意接受灵活的教学安排,与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学生更加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任务中来。
每一项目的教学,学生都有具体任务要完成,而且成绩将纳入综合考评,使得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会更加认真听讲,甚至能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作为项目部作业层的成员,在岗位责任制的约束下,必须接受教师扮演的项目经理的指令,因而更加具有使命感和学习兴趣。
在课程改革初期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设计问题,由于缺乏经验,课程设计或许会存在某些问题,如任务的工作量与课时的匹配问题,往往会出现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规定任务的情况。这需要逐渐完善课程设计,充分发挥教研活动,不断修正课程设计。其次是师资的问题,项目化课程开展初期,并非所有教师都愿意参与课程开发,部分教师对项目化的课程组织模式不熟悉,表现出反对情绪。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更加充分的课前准备。此外,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最后是实习基地的问题,现有实习基地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存在仿真程度不够、教学设备与任务不匹配、场地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更好的开展项目化教学,使得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不断得到完善,应尽早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学校层面应给予课程负责人一定的制度保障,鼓励课程负责人牵头组织课程教学师资队伍,通过长期的教研活动,促进课程不断完善。
四、结语
高职施工类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项目化教学需要教师更多的付出,也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资源。为保障课程项目化改革,学校应该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课程资源库、校内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对承担项目化教学任务的教师课酬上予以倾斜,鼓励有能力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项目化改革,有效推动项目化课程的建设进程。
摘要:沉井是一个上无盖下无底的井筒状构筑物,可以是砖砌结构、钢结构,但用的最多的还是钢筋混凝土浇注成的。施工时,先在拟建地下工程位置挖基坑、铺垫层,在垫层上施作沉井井筒,在井筒结构的保护下,不断取走井筒内的土体,随着土体的不断挖深,沉井在自重作用下逐渐下沉,直至设计标高,再浇注底板、内部结构和顶盖,完成地下工程的建设。
关键词:建筑;施工;沉井法;类型;构造
这一从沉井制作,到沉井下沉,最后完成地下结构的工艺过程称为沉井法施工。研究沉井下沉过程中的结构受力,并根据下沉过程各工况进行的内力计算和结构分析,称为沉井结构设计。沉井也可用于深基础的施工,如桥梁墩台、重型厂房和各种工业构筑物的基础,作为深基础使用时,井孔内可用混凝土或砂砾填实以增加压重。沉井也可作为盾构法隧道施工和顶管法施工的工作井(拼装井)和接收井、通风井和排水泵房井等,但更多的是作为市政工程的排水泵房、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等。大型沉井可用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如地下工厂、车间、地下车库、地下娱乐场所等。
1.沉井法的类型
根据建造沉井所使用的材料可分为钢沉井和钢筋混凝土沉井。根据沉井平面形状和内部构件的布置可分为单孔圆沉井、单孔方形沉井、多孔方形沉井、多孔椭圆形沉井、多排多孔沉井等:1、单孔沉井。有圆形、矩形之分。由于圆形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故不管直径大小,通常都作为单孔的,单孔圆沉井直径最大可达80m,底梁、底框架具有稳定井底土体及增加沉井刚度的作用。矩形沉井只有平面尺寸较小时才做成单孔的。当边长大于20%时,应增加底框架、顶框架或采用内隔墙分成多孔沉井,以加强沉井结构的刚度。2、单排孔沉井。边长大于20m的单孔沉井整体刚度不足,必要时可在中间加内隔墙或框架,形成单排孔沉井。3、多排孔沉井。在沉井内设置几道纵横交叉的内隔墙。使沉井成为刚度较好的空间结构,每个井孔内可设置底梁或不设底梁。该类沉井挖土和下沉工作可以较均衡地进行, 有利于均匀下沉,适用于平面尺寸大而重量大的地下建筑物。
为了解决特殊工程问题而设计的特殊沉井,也发挥了很多作用。如将一只只沉井相接的连续沉井完成了打浦路隧道的岸边坡施工;将沉井在工厂内做好,在水中浮运到施工现场,沉放在地基上,以建造海洋采油平台,这类沉井被叫作浮运沉井。
2.沉井的构造
沉井的类型很多,但其基本构造是类似的,均由刃脚、井壁、隔墙、取土孔、底框架、顶板、底板等组成。
2.1井壁
井壁是沉井的主要组成部分,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为了承受下沉过程中及下沉后的各种最不利荷载组合所产生的内力,钢筋混凝土井壁一般应配置竖向和横向钢筋,以承受弯曲应力。同时要有足够的重量,使沉井能在自重作用下顺利下沉到设计标高。因此,井壁厚度主要取决于沉井大小、下沉深度,以及地层的力学指标。
当土质松软、摩擦力不大、下沉深度不深时可采用直墙形,其优点是周围土层能较好地约束井壁,易于控制垂直下沉。接长井筒亦简单,模板能多次重复使用。此外,沉井下沉时,周围土的扰动影响范围较小,可以减少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故特别适用于建筑物密集的市区中。当土质松软,下沉深度较深时,考虑到水压力随着深度的不断增加,井壁在不同高程受力差异较大,往往将井壁外侧仍做成直线形,内侧做成阶梯形,以减少沉井的截面尺寸, 节省材料。当土层密实,且下沉深度很大时,为了减少井壁间的摩擦力而不使沉井过分加大自重,常在外壁做成一个(或几个)台阶的阶梯形井壁。台阶设在每节沉井接缝处。施工时一般在阶梯面所形成的槽孔中灌填黄沙或触变泥浆,以减少摩擦力,并防止土体坍塌破坏。
2.2刃脚
井壁最下端做成刀刃形,切入土体中的那部分称为刃脚。刃脚的主要功能是引导沉井下沉,沉井下沉过程中,刃脚部分始终切入地层中,它将沉井内、外的土层切割成两部分,并阻止井外土体涌入井内。刃脚底部为踏面;刃脚内侧为一倾面。刃脚高度有多种因素确定,如挖土的形式(干挖或水下挖土)、地层状态、沉井自重等。当地层中有碎石或卵石等障碍物时,为了保护刃脚踏面,有时需用钢板或型钢将其加固。
2.3内隔墙
多数内隔墙并非专为施工而设置,沉井内部分隔用的墙体,可以下沉就位以后浇注,也可以在下沉之前做成。下沉之前浇注的隔墙减少了井壁跨度,增加了沉井的整体刚度,同时将沉井分隔成几个取土井,便于均衡取土 ,均匀下沉。
内隔墙的底面一般应比刃脚踏面高出0.5 ~ 1.0m,以免土体直接顶住内墙,妨碍沉井下沉。但当有软弱土层要穿过时,为了防止"突沉",也可以将内墙底面与刃脚踏面齐平。
隔墙厚度由设计计算确定,通常为0.5m左右。隔墙底部应设入孔,供施工操作人员来往于取土井之间。入孔的尺寸一般为0.80m X 1.2m左右。
取土井井孔尺寸除应满足使用要求外,还应考虑挖土机具在井孔中自由升降,不受障碍。如采用挖泥斗取土时,井孔的最小边长应保证挖泥斗的自由出入,即最小边长应大于挖泥斗张开时的尺寸再加上0.5 -1.0m,通常不小于2.5m,井孔的布置应力求简单、对称。
2.4封底及顶盖
当沉井下沉到设计标高后,要及时封底,以使沉井尽快从下沉状态转变为稳定状态。因此,封底既可看作沉井结构的组成部分,亦可看成沉井施工的一道工序。所谓封底即是往开挖井孔内填入相应厚度的素混凝土,以混凝土的自重和强度抵消井孔内土体的隆起,以混凝土于井壁间的密实联接克服地下水的渗入,为浇注钢筋混凝土底板创造条件。封底分为湿封底和干封底两种,湿封底即是水下混凝土封底,干封底是为了减少水压力对封底混凝土的作用,需设置集水井排水减压。
为了使封底混凝土和底板、井壁间有更可靠的联结,以传递地基反力,使沉井成为空间受力结构,通常在刃脚上方的井壁上预留一凹槽。
2.5底梁和框架
在大型沉井中由于使用空间的要求,不便设置内隔墙时,为了增加沉井下沉过程中的整体刚度,可在沉井底部增设底梁,并与井壁一起构成底框架,以增加沉井施工下沉阶段和使用阶段的整体刚度。有的沉井高度较大,常在井壁不同高度设置若干道横梁、大梁组成的水平框架,以减少井壁的跨度,使整个沉井结构布置合理、经济。
在松软地层中下沉的沉井,底梁及其框架的设置还有防止沉井"突沉"的功能,并便于纠偏,分格分块封底。但纵横底梁不宜过多,以免增加结构造价,施工费时,甚至增大土层阻力,影响下沉。
摘要:沉井是一个上无盖下无底的井筒状构筑物,可以是砖砌结构、钢结构,但用的最多的还是钢筋混凝土浇注成的。施工时,先在拟建地下工程位置挖基坑、铺垫层,在垫层上施作沉井井筒,在井筒结构的保护下,不断取走井筒内的土体,随着土体的不断挖深,沉井在自重作用下逐渐下沉,直至设计标高,再浇注底板、内部结构和顶盖,完成地下工程的建设。
关键词:建筑;施工;沉井法;类型;构造
这一从沉井制作,到沉井下沉,最后完成地下结构的工艺过程称为沉井法施工。研究沉井下沉过程中的结构受力,并根据下沉过程各工况进行的内力计算和结构分析,称为沉井结构设计。沉井也可用于深基础的施工,如桥梁墩台、重型厂房和各种工业构筑物的基础,作为深基础使用时,井孔内可用混凝土或砂砾填实以增加压重。沉井也可作为盾构法隧道施工和顶管法施工的工作井(拼装井)和接收井、通风井和排水泵房井等,但更多的是作为市政工程的排水泵房、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等。大型沉井可用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如地下工厂、车间、地下车库、地下娱乐场所等。
1.沉井法的类型
根据建造沉井所使用的材料可分为钢沉井和钢筋混凝土沉井。根据沉井平面形状和内部构件的布置可分为单孔圆沉井、单孔方形沉井、多孔方形沉井、多孔椭圆形沉井、多排多孔沉井等:1、单孔沉井。有圆形、矩形之分。由于圆形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故不管直径大小,通常都作为单孔的,单孔圆沉井直径最大可达80m,底梁、底框架具有稳定井底土体及增加沉井刚度的作用。矩形沉井只有平面尺寸较小时才做成单孔的。当边长大于20%时,应增加底框架、顶框架或采用内隔墙分成多孔沉井,以加强沉井结构的刚度。2、单排孔沉井。边长大于20m的单孔沉井整体刚度不足,必要时可在中间加内隔墙或框架,形成单排孔沉井。3、多排孔沉井。在沉井内设置几道纵横交叉的内隔墙。使沉井成为刚度较好的空间结构,每个井孔内可设置底梁或不设底梁。该类沉井挖土和下沉工作可以较均衡地进行, 有利于均匀下沉,适用于平面尺寸大而重量大的地下建筑物。
为了解决特殊工程问题而设计的特殊沉井,也发挥了很多作用。如将一只只沉井相接的连续沉井完成了打浦路隧道的岸边坡施工;将沉井在工厂内做好,在水中浮运到施工现场,沉放在地基上,以建造海洋采油平台,这类沉井被叫作浮运沉井。
2.沉井的构造
沉井的类型很多,但其基本构造是类似的,均由刃脚、井壁、隔墙、取土孔、底框架、顶板、底板等组成。
2.1井壁
井壁是沉井的主要组成部分,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为了承受下沉过程中及下沉后的各种最不利荷载组合所产生的内力,钢筋混凝土井壁一般应配置竖向和横向钢筋,以承受弯曲应力。同时要有足够的重量,使沉井能在自重作用下顺利下沉到设计标高。因此,井壁厚度主要取决于沉井大小、下沉深度,以及地层的力学指标。
当土质松软、摩擦力不大、下沉深度不深时可采用直墙形,其优点是周围土层能较好地约束井壁,易于控制垂直下沉。接长井筒亦简单,模板能多次重复使用。此外,沉井下沉时,周围土的扰动影响范围较小,可以减少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故特别适用于建筑物密集的市区中。当土质松软,下沉深度较深时,考虑到水压力随着深度的不断增加,井壁在不同高程受力差异较大,往往将井壁外侧仍做成直线形,内侧做成阶梯形,以减少沉井的截面尺寸, 节省材料。当土层密实,且下沉深度很大时,为了减少井壁间的摩擦力而不使沉井过分加大自重,常在外壁做成一个(或几个)台阶的阶梯形井壁。台阶设在每节沉井接缝处。施工时一般在阶梯面所形成的槽孔中灌填黄沙或触变泥浆,以减少摩擦力,并防止土体坍塌破坏。
2.2刃脚
井壁最下端做成刀刃形,切入土体中的那部分称为刃脚。刃脚的主要功能是引导沉井下沉,沉井下沉过程中,刃脚部分始终切入地层中,它将沉井内、外的土层切割成两部分,并阻止井外土体涌入井内。刃脚底部为踏面;刃脚内侧为一倾面。刃脚高度有多种因素确定,如挖土的形式(干挖或水下挖土)、地层状态、沉井自重等。当地层中有碎石或卵石等障碍物时,为了保护刃脚踏面,有时需用钢板或型钢将其加固。
2.3内隔墙
多数内隔墙并非专为施工而设置,沉井内部分隔用的墙体,可以下沉就位以后浇注,也可以在下沉之前做成。下沉之前浇注的隔墙减少了井壁跨度,增加了沉井的整体刚度,同时将沉井分隔成几个取土井,便于均衡取土 ,均匀下沉。
内隔墙的底面一般应比刃脚踏面高出0.5 ~ 1.0m,以免土体直接顶住内墙,妨碍沉井下沉。但当有软弱土层要穿过时,为了防止"突沉",也可以将内墙底面与刃脚踏面齐平。
隔墙厚度由设计计算确定,通常为0.5m左右。隔墙底部应设入孔,供施工操作人员来往于取土井之间。入孔的尺寸一般为0.80m X 1.2m左右。
取土井井孔尺寸除应满足使用要求外,还应考虑挖土机具在井孔中自由升降,不受障碍。如采用挖泥斗取土时,井孔的最小边长应保证挖泥斗的自由出入,即最小边长应大于挖泥斗张开时的尺寸再加上0.5 -1.0m,通常不小于2.5m,井孔的布置应力求简单、对称。
2.4封底及顶盖
当沉井下沉到设计标高后,要及时封底,以使沉井尽快从下沉状态转变为稳定状态。因此,封底既可看作沉井结构的组成部分,亦可看成沉井施工的一道工序。所谓封底即是往开挖井孔内填入相应厚度的素混凝土,以混凝土的自重和强度抵消井孔内土体的隆起,以混凝土于井壁间的密实联接克服地下水的渗入,为浇注钢筋混凝土底板创造条件。封底分为湿封底和干封底两种,湿封底即是水下混凝土封底,干封底是为了减少水压力对封底混凝土的作用,需设置集水井排水减压。
为了使封底混凝土和底板、井壁间有更可靠的联结,以传递地基反力,使沉井成为空间受力结构,通常在刃脚上方的井壁上预留一凹槽。
2.5底梁和框架
在大型沉井中由于使用空间的要求,不便设置内隔墙时,为了增加沉井下沉过程中的整体刚度,可在沉井底部增设底梁,并与井壁一起构成底框架,以增加沉井施工下沉阶段和使用阶段的整体刚度。有的沉井高度较大,常在井壁不同高度设置若干道横梁、大梁组成的水平框架,以减少井壁的跨度,使整个沉井结构布置合理、经济。
在松软地层中下沉的沉井,底梁及其框架的设置还有防止沉井"突沉"的功能,并便于纠偏,分格分块封底。但纵横底梁不宜过多,以免增加结构造价,施工费时,甚至增大土层阻力,影响下沉。
摘要:浅基础根据它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分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包括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箱形基础和壳体基础等。根据所使用材料的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本文对建筑施工浅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浅基础类型适用条件
浅基础根据它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分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包括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箱形基础和壳体基础等。根据所使用材料的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本文对建筑施工浅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进行简要的分析。
刚性基础通常由砖、石、素混凝土、三合土和灰土等材料建造的基础。由于这些材料的抗拉强度比抗压强度低得多,设计时不考虑它们的抗拉强度,控制基础的外伸宽度和基基础的外伸宽度超出规定的范围,基础会产生拉裂破坏,由于基础的相对高度比较高,几乎不会产生弯曲变形,所以称为刚性基础。当建筑物荷载比较大而地基又比较软弱时,刚性基础所需要的基础宽度就很宽,相应的埋置深度非常深,这就很不合理,此时需改成柔性基础。柔性基础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具有比较好的抗剪能力和抗弯能力,可以用扩大基础底面积的方法来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而不必增加基础的埋置深度,因此可以适用于荷载比较大,而埋置深度又不容许过深的情况。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主要用于柱下,也用于一般的高耸构筑物,如水塔、烟囱等。其构造形式通常有现浇台阶形基础、现浇锥形基础和预制柱的杯口基础。杯口基础可分为单肢和双肢的杯口基础,分别适用于单肢柱和双肢柱的情况;低杯口基础和高杯口基础;轴心受压柱下基础的底面形状为正方形;而偏心受压柱下基础的底面形状为矩形。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分为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和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又可分为单向条形基础和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横截面根据受力条件可分为不带肋和带肋两种。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时按平面应变问题考虑,其设计原则基本上与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相同。
当地基承载力较低,采用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底面积不足以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时,可将几个柱子的基础连成一条构成单向的柱下条形基础;条形基础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将柱子的荷载均匀地分布到扩展的条形基础底面积上,并且调整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当单向的条形基础底面积仍不足以承受上部结构荷载时,可以在纵、横两个方向将柱基础连成十字交叉条形基础。
筏板基础
当采用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十字基础条形基础仍不能提供足够的基础底面积来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满堂整板基础,称为筏板基础。筏板基础比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具有更大的整体刚度,有利于调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能适应上部结构荷载分布的变化、结合使用要求,筏板基础特别适用于采用地下室的建筑物以及大型的储液结构物(如水池、油库等〉。
筏板基础分为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种类型。平板式筏板基础是一块等厚度的钢筋混凝土,筏板的厚度与建筑物的高度及受力条件有关,通常不小于200mm;对于高层建筑,通常根据建筑物的层数按每层500mm确定筏板的厚度。如柱荷载比较大,为了防止筏板被冲剪破坏,可局部加厚柱下的筏板或设置墩基础;当柱距较大、柱荷载相差也较大时,板内会产生比较大的弯矩,应在板上沿柱轴线纵横向布置基础梁,形成梁板式筏板基础。梁板式筏板基础能承受更大的弯矩,其刚度主要由基础梁构成,板的厚度就可以比平板式基础小得多。筏板基础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多层住宅和高层建筑中都可以采用。
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纵、横向的内、外墙所组成,具有比筏板基础大得多的抗弯刚度,可视作绝对刚性,沉降非常均匀,其相对弯曲通常小于0.33‰。。箱形基础有时为了加大底板的刚度,也可采用"套箱式"的箱形基础。为了避免箱形基础出现过大的整体横向倾斜,应尽量减少荷载的偏心,可采用箱基悬挑或箱基底板悬挑使其有效地减少荷载的偏心。
当地基承载力比较低而上部结构荷载又比较大时,箱形基础可以作为一种方案。由于箱形基础有许多内隔墙,使地下室的空间比较小,对使用有一定的影响。箱形基础的埋置深度比较深,基础空腹,挖去的土比箱形基础的自重大得多,并卸除了基底处原有地基的自重压力,从而大大地减小了作用于基础底面的附加应力,减小了建筑物的沉降,这种基础称为"补偿式基础"。
箱形基础的材料消耗量大,施工要求比较高,还会遇到深基坑开挖带来的困难,采用箱形基础时要考虑到这些不利的因素,作技术经济的综合比较后才能确定。
基础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首先,基础设计的方案要进行详细的比较。通过对适合工程实际条件的基础类型的比较,传递由于上部结构传导给地基的扩散力,从而让上部结构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因此,达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很多工程所处位置的地理条件并不是很好,所以基础工程则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对基础造价的投入应达到整个工程造价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也是工程施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基础设计完成的好,工程才可以继续,否则整个工程很可能会因为基础设计的马虎失误而前功尽弃。基础设计的方案还应根据地形的地质特定、水文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部署,反复比较最终达到完美和完善。
结 语
浅基础与深基础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主要的不同还在于施工方法存在差异,而且在设计的原则上也非常的不同。浅基础地基验算承载力与沉降方面的设计时,对浅基础地面以上部分的承载力与抗剪方面强度不进行考虑。对基础侧面与土间的摩擦阻力也不进行设计,浅基础的施工方法比较简单,对施工要求也没有深基础那么严格,它可以采用比较简单平常的施工方法进行。深基础因为包括的内容与浅基础不同,所以设计方法也完全不同,如深基础的地基承载力与浅基础的就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另外,深基础需要考虑桩、墩、沉井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深基础的施工方法需要采用比较复杂特殊的方法,而且深基础的施工条件也非常的困难,施工的机具也比较复杂。深基础和浅基础的区分很难用一个固定的埋置深度来确定,通常认为基础的埋置深度大于基础宽度时可以作为深基础考虑,但也不是绝对的。
摘要:高处坠落事故是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元凶,有效防止高处坠落事故对预防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建筑施工 高处坠落事故 分类 成因 对策
在我国各行业安全事故中,工程建设施工安全事故位居第三,紧排在交通和矿山行业之后。建筑施工的特点是高处作业量大,作业环境复杂多变,相对手工操作强度大,多工种交叉作业导致危险因素多,极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其发生率及死亡率所占比例极大。
一、高处坠落事故的分类
高处坠落事故是由于高处作业引起的,故可以根据高处作业的分类形式对高处坠落事故进行简单的分类。根据《高处作业分级》(GB/T 3608-2008)的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均称为高处作业。根据高处作业者工作时所处的部位不同,高处作业坠落事故可分为:①临边作业高处坠落事故;②洞口作业高处坠落事故;③攀登作业高处坠落事故;④悬空作业高处坠落事故;⑤操作平台作业高处坠落事故;⑥交叉作业高处坠落事故等。
二、导致高处坠落事故的因素
1 人的不安全方面的因素
(1)作业者没有掌握安全操作技术,例如,悬空作业时未系或未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挂钩未挂在牢固的地方。
(2)作业者生理或心理上过度疲劳,导致注意力分散、反应迟缓、动作失误或思维判断失误增多。
(3)作业者本身患有妨碍高处作业的疾病或生理缺陷,例如,心脏病、高血压、贫血、癫痫病等。
(4)作业者缺乏对劳动危险性的认识,例如,坐在栏杆或脚手架上休息、打闹,同时,对安全操作规程认识不足,在思想上存在各种糊涂观念。
(5)作业者习惯性违章行为,如乘吊篮上下、在无可靠防护措施的轻型屋面上行走、酒后作业等。
(6)作业者本身处于二重或三重临界日或情绪临界日,反应迟缓,懒于思考,动作失误多。
(7)作业者在操作时由于弯腰、转身等不慎碰撞杆件,使身体失去平衡。
2 物的不安全方面的因素。
(1)材料有缺陷,例如,钢管与扣件不符合要求;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毛竹作为竹竿; 使用易腐蚀、易折裂或枯节、中心眼的木杆等。
(2)安全设施失效或不齐全,例如,安全网损坏,间距过大、宽度不足或未设安全网;人字梯无保险链,无防滑、防陷措施。
(3)个人防护用品本身有缺陷,如使用三无产品或已老化的产品。
(4)脚手板漏铺或有探头板或铺设不平稳,脚手架搭设不规范。
(5)“四洞口”、“五临边”无防护设施或安全设施不牢固,未及时处理已损坏的设施。
(6)屋面坡度超过 25 度时,无防滑措施。
三、高处坠落事故的对策研究
(1)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使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严格按照《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管理暂行规定》(建质[2004]59 号)和《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建教[1997]83 号)的要求,抓好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 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标准规范的教育培训,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法制意识。 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专业技术素质,做好督促、监护和检查工作。
(3)完善各项安全设施。要按照《施工现场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的要求做好洞口、临边和操作层的防护,并按规定规范合理布置安全警示标志。要保证安全设施的材质合格,安全设施使用前,必须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许使用;同时在使用中对安全设施及安全警示标志加强管理,杜绝人为私自拆除、损坏和移动。通过对以上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分类情况的了解,高处坠落事故原因的分析及可以采取的措施手段,从而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完善、落实,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其对施工现场高处坠落事故的认识,加强现场管理,投入必要的防护设施,严格按标准、规范要求实施,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和行为,不断消除高处坠落事故隐患,逐步减少和避免高处坠落伤害事故是完全可能的。
四、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对策
(1)推行整体吊装和一钩多吊,减少高处作业量,充分利用大吨位起重机械,把大量的上层结构在地面组装好,把高处作业转移到地面上来做。
(2)对孔洞、地沟、临边等地方,增设牢固的盖板或装设栏杆,或用安全绳及各种警告标志,阻止行人进入,防止施工人员误入险境造成坠落。
(3)在墙皮安装过程中,为改变安装人员无可靠立足之地,可用吊篮分上、中、下3层设置,吊篮上部挂在墙壁纵向骨架上或墙皮的檩条上,人在吊篮内作业,安全带挂在墙皮檩条上,确保墙皮安装的安全施工。
(4)适当购置液压式活动升降台,为独立登高作业创造条件,改变梯子接梯子和平台上架梯子的现象,增强安全感。
(5)调整结构安装顺序,尽量利用永久性登高设施,对生产中使用的扶梯、栏杆和平台四周的栏杆等,坚持尽早同步安装,让永久性设施为施工生产服务。
(6)安全系绳法。当结构就位后,栓上小钢丝绳作为安全绳,上去作业人员可把安全带栓在安全绳上,进行生产活动或转移工作点时安全带随系绳可来回移动,确保走动过程中的安全。
(7)吊装各种悬空构件、钢柱等时,必须在吊装前焊接或绑扎好梯子和搭设好操作平台。
(8)坚持多层次安全防护,从个人到整体层层防护。在进行立体交叉作业的情况下,各单位、工序之间不但要相应地搞好自身防护,而且还要提高设施的可靠性。如除个人坚持戴好防护用品外,还要在作业面下方一定高度处设置安全网、防护棚、拉安全绳,在各个环节增设补救措施,使措施的功能不断完善。
(9)凡4 m以上建筑施工工程,在建筑的首层要设一道3~6 m宽的安全网;如果施工层采用立网作防护时,应保证立网高出建筑物1m以上,且立网要搭接严密;保证安全网规格质量和使用安全性能。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应在日常房屋建筑施工中要努力做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现场操作过程的有机结合,做到制度管人,使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事故发生机率。本文通过分析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施工安全;安全事故;安全教育;安全监督
前言
目前,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国家实行扩大内需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扩大基建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这充分说明了建筑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建筑业具有产品固定、人员流动大、露天施工、立体交叉作业多、建筑物形状不规则等特点,施工中危险性大、工作条件差、不安全因素多且点多面广,预防难度大。
一、安全事故类型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是为了完成某项单位工程所做的一系列彼此相互关联的任务、活动的一次性过程。因而,房屋建筑工程具有如下特征: ①一次性; ②独特性; ③目标的确定性; ④整体性; ⑤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 ⑥项目实施的渐近性。由于房屋建筑工程具有以上特征,它又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安全问题。就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中三级以上因工死亡事故统计分析得出,事故类型主要是高处坠落、坍塌事故、触电、中毒、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这六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98. 71% ,这六类事故主要集中在施工中的脚手架、“三宝”利用与“四口”防护、龙门架与井字架、施工用电、塔吊、施工机械及安全管理、基坑支护与模板工程、文明施工、起重吊装等10个方面,而人和物在这些环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应特别注意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
二、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
众所周知,施工安全的实质就是确定施工危险或施工隐患,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发现隐患和消除隐患,最终达到施工安全的目的。房屋建筑施工危险主要是人和物两方面,而环境条件因素相对影响较小,其中一是物的因素(包括施工环境及设施、设备的隐患、危险物质) ,二是人的因素(包括违章指挥及违章操作) ,其人或物方面的危险发生就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要预防事故的发生,就要从这两个根本原因上着手。
1、人的因素
人的不安全思想和行为对事故的发生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在伤亡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人的因素占有特殊的位置,人是事故的受害者,但往往人又是事故的肇事者,人的不安全行为占有很大的比重。绝大多数事故发生的原因都与人的不安全思想和行为有关,据统计,人的不安全思想和行为中,违章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占有很大一部分。因此,只要有不安全的思想和行为,如: ①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 ②管理人员对操作人员无安全技术交底; ③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力度不够,未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④操作人员违章作业; ⑤监护人员失职; ⑥操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等。以上各项因素就会形成隐患,极可能演变成事故。
2、物的因素
物的危险因素有: ①没有物的防护; ②设施的安全度不够; ③施工用的材料有缺陷; ④施工机械有缺陷;⑤危险物质。这些物的因素的影响在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中值得特别注意,随时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三、安全事故的对策和建议
1、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
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才能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之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伤亡事故。随着建筑业改革的深化,高层房屋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机械化程度不断增大,而参加施工人员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大批农民工参加施工,更显示出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仅是特殊作业人员要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持证上岗,包括一般工人、管理人员以及指挥者和各级领导都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和培训,否则无法适应建筑业的发展。
2、完善建筑安全监督
在具体的日常安全监督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变微观检查为宏观监督。一是重点对施工单位安全保证体系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使其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并结合对工地的重点抽查;二是根据施工现场人机环境变化和工程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控监督,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件的可利用计算机管理网络,企业将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在网上反馈,监督机构视具体情况适时检查;三是抓典型。促进施工单位之间、项目之间安全生产均衡发展,提高总体水平。
3、做好安全技术交底
根据有些施工人员安全技术基础比较差的特点,要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尤其是登高作业、交叉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电动工具的操作以及各种防护设施的使用等。技术交底一定要按照程序交到个人,不可马虎行事。在做好这项工作的同时,要坚持搞好文明生产,杜绝违章施工要加强工人的行为规范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工人的安全文明意识和安全文明行为。
4、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
施工管理人员要明确责任和分工,制定出明确的安全目标,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形成人人抓安全的局面。尤其是项目部的管理人员,不要将安全工作推到安全员一个人身上,要齐抓共管。建立项目部的安全轮流值班制度,值班人员作为当日安全生产的具体负责人,主要负责监督和督促班组做好班前的安全教育,对现场的违章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对现场的安全生产状态进行全面的检查,做好值班和交接班记录等。
5、坚持经常性的安全检查
事故的发生除少数是意外所致,多数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检查可以发现隐患,避免或消除事故的发生。通过用安全检查来衡量建筑施工现场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的质量,把事故隐患暴露出来,起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在开展安全检查工作中,要求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工人要弄懂被检查对象的安全标准,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6、加大安全资金投入
加大安全管理投入,更新安全设施,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应是预防建筑施工事故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近来,为预防建筑施工工地事故,淘汰了轨吊、竹跳板等设备材料,采用自升式吊车、铁木跳板,对于预防起重事故和高处坠落事故起到了一定作用。对危险性较大的作业,用机械化或自动化代替手工操作,不断改善职工作业环境条件,使建筑施工作业安全事故从根本上降下来。
7、导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工作者必须掌握现代安全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同时还要掌握建筑业发展前沿的技术知识,这样,才能灵活应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解决施工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有所创新,进而减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建筑业属于伤亡事故高危行业,因而:“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和“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的方法应是建筑业各级领导和所有施工人员的座右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应在日常房屋建筑施工中要努力做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现场操作过程的有机结合,做到制度管人,使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事故发生机率。
摘要: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实际,从提高党员综合素质水平、增强自觉学习的源动力、做好离退休党员工作三个方面,对在册在岗、在册不在岗、离退休党员如何进一步加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强化企业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政工;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建筑施工企业
党员管理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建筑施工企业的党员,人员类别一般都较为复杂多样,而且流动性大。目前,大量的离退休党员,待岗、内退的党员,劳动关系已不在企业但党员组织关系未能及时迁移的党员等等,给企业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新要求。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建筑施工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已凸现出来。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员管理方法,是建筑施工企业党员管理方面值得好好探索和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根据党员的不同类别实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教育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党员管理可推行的教育管理方法。
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教育,关键在于合理地分好类别,提出符合实际的要求。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党员主要由以下三大类党员构成:一是企业在册在岗的党员。二是企业在册不在岗的党员;常驻省外工程项目工作的党员;由企业分流或自行辞职、离职,组织关系未有及时迁移的党员。三是企业离退休的党员。针对这三大类党员的不同特点,以强化企业党建为着眼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强教育管理。
一、强化对在岗党员的教育,提高党员综合素质水平
企业在职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骨干力量。对这部分党员教育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在岗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公司党组织和分公司、项目一线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通过学理论、明责任、强素质,健全教育学习制度和“”制度,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强化这部分党员的意识观念、党性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和为职工群众利益着想的观念,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鼓励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二是对在职的党员领导干部通过有针对的培训和轮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而且具备基层群众工作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实际本领。
三是可通过注重发展新党员上下工夫,培养年轻干部,既为企业发展输送骨干人才,也为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各基层单位可注重把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到基层项目一线去锻炼,用工作实践增强其才干和能力,用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发展新党员的重要依据。有条件的可以选派新招收的大学生去一线锻炼,并把政治素质好、全局意识强、政策水平高的干部配备到一线项目协助开展党务工作,逐步改善一线党务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二、对难于集中学习的党员,注重增强自觉学习的源动力
企业在册不在岗的党员;常驻省外工程项目工作的党员;由企业分流或自行辞职、离职,组织关系未有及时迁移的党员。可以说,都是较难聚集一起进行教育学习的党员群体。
目前,对这类党员的管理,一直是老大难问题,是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索如何管理的党员群体。他们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流动性强;二是流入和流出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接转手续;三是这类党员对所在地单位的归属感参差不齐。这样就给有效教育和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其一,党的组织管理难以纵向到底,垂直性差。党员的流动使原来严密组织体系所表现出的组织优势被打破,使一部分党员脱离原有“链条”后又未能与所在地的单位或街道党组织衔接,从而游离于组织之外。其二,由于流动至项目部或社区的党员原动力不同,在各项目部或居住地之间频繁流动,没有固定的规律,从而难以把握,造成管理困难的局面。其三,党员对企业的认识参差不齐,往往缺乏对企业党组织的归属感,因而会忽略党员关系的接转,造成身份不明。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要立足于实践和探索,用新思路去解决遇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一方面,对驻省外项目的党员教育和管理,要建立灵活的管理机制,发动这部份党员积极关心企业党建信息,自觉参与学习,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根据党章的规定和企业党建工作需要,结合这类党员的特点和个人特长,以各类专业化的技能服务为载体,组织他们在项目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把党的工作渗透到项目工地,达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目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协调驻工地党员参与企业党建工作的组织渠道,建立党员“联系卡、活动卡、反馈卡”,方便党员与企业党组织的联系。健全包括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等在内的各种旨在鼓励党员参与企业党建与管理的新机制,探索企业党组织和项目一线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
另一方面,企业在册不在岗的党员,这部分党员劳动关系还在企业,但可能是短期放假、内部退养、外借等情况,暂时不在本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另外,由企业分流或自行辞职、离职,组织关系未有及时迁移的党员。要建立起教育管理的信息资源库,全面掌握这类党员的动态信息。条件允许的可通过网络运用电子邮件等手段加强对这类党员的宣传教育力度。也要及时联系这类党员居住地所在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尽快将组织关系迁移过去。未能及时迁移的,要通过企业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的横向联系,共同管理。在工作格局上,发挥街道社区的优势,形成阵地共用、资源共享的局面。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多类别、多形式、多层次,通过抓党员意识教育,党员形象教育,广泛宣传党员先进典型,开展交流研讨、座谈会等方式来凝聚党员,加强对这类党员的教育管理。
一是可以通过直管、代管、协管等方法,使这部分党员有“家”可归。二是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管理。原则上按照流动党员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的原则,对组织关系的接转,预备党员的教育考核,参加组织生活等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定。三是有针对地对这部分党员进行上党课、结对子、教育考核,加大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四是在教育管理中,注意抓住重点求突破。把作为企业领导干部的流动党员作为工作重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出特色,以点带面,有效地发挥党员的影响力和政治导向作用,努力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从整体上推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由企业分流但组织关系未能及时迁移的党员,是企业党员管理的难点所在。特别要从关心思想到生活人手,进行“失业不失志”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再就业观念,使他们自觉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维护党员形象,从思想上引导他们在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做好离退休党员工作,促进企业健康协调发展
离退休党员作为特殊群体,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人数不断增多,整体素质比较高,其中有许多人担任过单位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有的曾是技术骨干,有的从事过党务工作;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心话题比较集中,大多是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对这部分党员的管理,我们着重关心他们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进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针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年龄、专业特长等方面的特点,形式多样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企业党组织通过写慰问信、邮寄学习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加强与离退休党员同志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在继续得到党组织关心的同时,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余热;对身体有病行动不方便的离退休党员,根据他们参加组织生活确有困难的实际情况,党组织领导通过亲自走访,向他们传达先进性教育的有关精神和工作要求,掌握其思想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通过组织及时帮助解决。还要从坚实理想信念入手,进行“退岗不褪色”教育,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的优势,使他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建筑施工企业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党员管理教育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和方法。笔者所在党组织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中,通过分类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已呈现出成效。基层党组织在管理党员上职责可以更加明确,增强了管好党员的责任感。改变了党员管理教育“一刀切”、“一锅煮”的状况,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也改变党员行为标准过于笼统、难于衡量的状况,增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
【摘要】 在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的排污申报中,由于受监测条件、监测能力的局限,排污申报往往缺乏实测数据。同时,实际监测由于受施工机械工况、负载、位移等情况的影响,相类似工地场界噪声的实际监测数据也往往差异较大,据此征收排污费难以体现公平;为便于排污申报和补充实测数据的不足,该文对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类比数据的必要性、可行性、测算方法和使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建筑施工场界 噪声类比数据 测算 使用
1适用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类比性数据的必要性
1.1 建筑施工噪声监测有其局限性
建筑施工非稳态排放噪声,实测数据受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大,也受监测条件、监测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场界噪声的实际监测受以下四种情况所局限:
1.1.1《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规定:“测量期间,各施工机械应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因此,在两种情况下不具备监测条件:(1)开工前、施工期过后或施工阶段过后无对象可测,事前申报没有实测数据;(2)施工机械非正常运行时不能监测,即使监测,其数据也无效。例如,监测时主要声源设备按正常施工应当开启却未开动、应当满载却为怠速等。
1.1.2 由于建筑施工的工况多变,约有半数以上工地的一次监测需要往返数次,每个建筑工地昼间至少测四次,夜间至少测三次(夜间测一次的时间为8小时),所属区县的监测能力和监督性监测成本都难以承受;
1.1.3 从理论上分析,相类似工地的施工期连续等效A声级应当差异较小,但以往的实测情况表明,相类似工地20分钟监测的等效A声级结果差异较大,有些数据过高或过低,施工单位大多不能理解。
1.1.4 施工单位在知道环境检查或噪声监测后,往往有意降低机械设备的负载、档次或干脆停掉大声源。
1.2申报时只能使用实测以外数据
依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和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排污费征收核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建设或施工单位要在开工前15日内申报可能产生的噪声值。由于在开工前不具备监测条件,噪声也没有物料衡算方法,只能使用类比数据或按照测算方法所得的数据进行申报。
1.3有利于规范排污费征收
由于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难以同步,建筑施工噪声排污费除以实测数据计费以外,为减轻实测负担,我省和外省市的建筑施工噪声超标排污费征收均出现了多种非实测数据的计费方式:
1.按特征声源与场界相应距离的噪声值收费,先申报、核定,后计费收缴,比较规范、合理,是江苏、河北、广东等省推行的方法;2.按施工阶段的超标噪声测算值收费,程序规范,但数据的合理性稍欠;3.按面积计费,未经申报,明显不规范;4.按费额倒推超标噪声值申报后收费,协商收费不足取;5.申领《施工许可证》时按固定金额收费;6.其它。
在实测数据优先的原则之下,从基层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使用类比监测数据更有利于将建筑施工噪声超标排污费征收引导到规范、合理的轨道,。
1.4可减轻实测负担
环境影响评价已大量使用类比数据,从河北、广东等外省市的经验作法和我省部分县市区的工作实践来看,类比监测数据在排污申报中使用不但可以体现公平,解决监测能力不足的问题,还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执法成本。据预计,全省按每年实测2000个工地计算,每年可减少监督性监测时间1.4万个工作日,减少外场人员0.6万人次,节约费用约240万元。
2适用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类比性数据使用的可行性
2.1 缺实测数据时可以使用测算方法数据核定
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具备监测条件的,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监测方法进行核定;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物料衡算方法进行核定。”由于施工期内具备监测条件,其核定依据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监测方法”。因此,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监测方法,施工期内的监督性监测数据、委托性监测数据、审核后的申报监测数据等均可用于核定。
施工期内缺实测数据的,根据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第五条、第十三条的规定,环保部门可要求施工单位委托监测,也可进行不定期监督性监测。施工单位若不按要求进行委托监测,在施工阶段过后,由于不具备上一阶段的监测条件,环保部门可以按照测算方法数据核定上一阶段的噪声值。施工期过后缺实测数据的(比较常见),由于不具备监测条件,和申报时一样,只能使用类比数据或测算数据核定。
2.2 相对合理和公平
按照我省建筑施工场地的现场分析,除装修阶段以外,大部分的施工机械在平整、空旷的室外施工,场界与声源之间存在声屏障的情况极少,建筑施工场界中阵发性噪声或偶然性噪声、声源数量、声源时间特性、声屏障、空气吸收等方面的影响虽然比较复杂,但其影响的程度有限。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建筑施工场界以声源强度、几何发散衰减和反射声迭加情况为主构成。在舍弃掉一些难以预计的因素之后,以声源强度、几何发散和反射声的实地测试为基础,以一定的误差为代价,相对准确地测算建筑施工场界噪声值是既可行也合理。虽然类比性监测数据并没有精确地表达建筑施工场界实地的噪声值,也不是排污系数,但其作用和特点与排污系数相类似,有其简便经济性和直观的可比尺度,对许多排污者来说,他们感觉比较公平。
3类比性数据测算方法分析
影响建筑施工场界噪声值的因素较多,可分为以下7类:(1)声源强度;(2)声源数量;(3)声源位置;(4)声源的持续时间或间歇时间;(5)噪声传播情况;(6)消声或隔声措施;(7)阵发性噪声或偶然性噪声,如,进出车辆噪声、敲打噪声、装卸噪声等等,以上因素交互作用形成建筑施工地的半自由声场。由上述可见,构成施工场界噪声变化的因素众多、情况复杂,在通常情况下不可能计算施工场界的实际噪声值,必须以声源特性、传播特性和实测为基础,对测算方法进行简化。
3.1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声源特性
在连续开机并处于定置的情况下,搅拌机、混凝土振动器、钻机、静压桩机、风镐、备用发电机、泵车等设备的噪声视为稳态噪声;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等设备的噪声可视同为周期性噪声(5分钟以下的短周期),上述声源均有特定的源强。
在建筑施工中,除搅拌机位置相对固定以外,大部分声源设备随着施工位置的改变在施工区域内和建筑楼层最高高度以下移动;钻机、静压桩机一般为连续开机,挖掘机在大部分时间内为持续工作,搅拌机既有连续运转也有时开时停,混凝土振动器、冲击钻的持续开机时间大部分在5分钟以下,电刨、锯石机通常为瞬间噪声。
3.2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传播特性
影响建筑施工声源传播过程中声能量增减的因素有:几何发散、其它声源的干扰、反射迭加、声屏障、空气吸收、绿化林带、以及大气非均匀性和地面效应引起的附加衰减等。在建筑施工噪声实测过程中,由于测点传声器高于围墙,测量期间无雨、无雪、风速小于5m/s,也不存在绿化林带和草地、灌木等软地面覆盖,因此,绿化林带、大气非均匀性、地面效应等影响较小;空气吸收的影响存在,但由于建筑施工主要声源与场界的距离通常小于50m-100m、相对湿度70%以上、频谱多为中低频率,因而空气吸收的影响较小,因此,建筑施工噪声传播中的附加衰减、空气吸收等影响可以不需要考虑。根据现场实测的分析,几何发散是建筑施工噪声传播衰减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实测与测算时所选择的空间均为空旷之处,大部分地面较为平整、坚硬,反射声迭加引起声级增高的影响亦比较明显,由于地面反射声的叠加,距离每增加一倍,等效A声级实际衰减为3.5--5dB;在声源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其它声源有3分贝以下的干扰,测点选取若避开其它声源或相距一定距离,声源干扰的影响可以显著减少;测点若选取在空旷之处,则声屏障的影响显然也可以不需要考虑。
3.3 测算方法优化
根据上述声源特性、传播特性,按以下方法对建筑施工噪声类比数据进行测算。
3.3.1 建筑施工中的阵发性噪声或偶然性噪声影响难以预计,但由于测算指标为20分钟的等效A声级,测试时间较长,其影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不是很大,测算时简化掉;
3.3.2 建筑施工地一般没有消声或隔声措施,但有可能存在声屏障和反射体,如在空旷之处测试,声屏障、绕射影响可以忽略,反射增量则可通过计算进行修正。因此,测算以空旷之处的噪声传播为基本条件;
3.3.3 声源之间存在屏蔽现象,并且声源数量的影响可通过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迭加计算获得,因此,测算时声源一般按单个声源予以简化。
3.3.4 声源的时间特性影响则以其20分钟内的持续性加以考虑,方法是通过选择持续性超过20分钟的声源设备作为特征声源,以此将声源间歇性的情况加以排除。
3.3.5 综合上述情况,建筑施工场界噪声值测算以声源强度、声源位置、噪声传播情况等三项因素为主要对象。声功率的测试是研究和确定声源强度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在建筑施工地不具备现场定置条件,难以对声源声功率进行测试。因此,声源强度选用间接测试和推算的方法进行确定(仅作为参考)。
3.3.6 我省建筑施工噪声传播声能量的增减以几何发散衰减和反射声迭加为主,按照无指向性点声源衰减基本关系,用实测数据对k值进行修正,并选择代表性测点数据对各距离点的噪声进行计算。
4建筑施工噪声类比数据的实测和计算
4.1 实测方案
4.1.1 测试项目:主要声源设备连续等效A声级的距离衰减。
4.1.2测试声源:在现场观察的基础上,选择噪声最大、负载大于70%、持续作业或周期性持续作业的特征声源进行测试,并同时了解声源设备的功率或型号。
4.1.3 测试方法:在距离声源5m、10m、20m、30m、40m空旷处的同一侧设置2-3个测点同时监测,各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由于大部分特征声源有位移,且为稳态或周期性噪声,为使测点的距离较为准确,测试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为避开干扰,测点尽量避开其它声源或与之相距一定距离的位置上。测量仪器、气象条件均依照GB12524--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的规定进行测试。
4.1.4 代表性实测数据筛选
根据实测结果及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种类和使用状况的调查,按以下原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数据:(1).不同距离的测点数据按最近点抽样;(2)常用且类型、型号、功率相近设备的噪声水平差异较小,其相同工况的代表性设备按噪声水平略高的选择;(3)设备类型、型号、功率相近,但由于工况不同而噪声水平差异较大的,就高不就低;(4)不常见或功率比常规大许多的筛选掉。
4.2 声功率及不同距离测点等效A声级的计算
当声波波长比声源尺寸大得多或是预测点离开声源的距离比声源本身尺寸大得多时,声源可当作点声源处理,等效点声源位置在声源本身的中心。各种机械设备、单辆汽车、单架飞机等均可简化为点声源。建筑施工机械在地面时处于半自由声场中,在高楼时处于自由声场中。
5建筑施工噪声类比数据的使用
5.1 方便排污者申报
类比性实测数据的分类须界定简单、明确,无须计算即可找到相应的噪声值,可为排污者履行申报法律义务提供便利,是一种可操作性好的申报方法。
5.2 从程序上保证其合法性
建筑施工噪声超标排污费要严格按程序征收,应当是先申报、核定,后计费收缴。因此,类比性实测数据必须由排污者填报后再核定,并在核定通知和排污者确认之后计费。
5.3 严格按超标分贝值计费
按照国家《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噪声超标排污费按超标分贝值计征。为避免出现收费不规范的现象,类比性实测数据的使用要更加强调按分贝值计征。
5.4 实测数据优先
类比性实测数据必须是在实测数据缺乏的情况下使用,它是一种补充性方法和间接使用途径。有异议的,应允许施工单位按委托性监测数据申报。
5.5 按可能的噪声值申报、核定
按照《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的规定,各施工机械在施工区内与边界相距的最近位置、最远位置以及在测量期间的最短持续时间、最长持续时间均属于“正常运行状态”,所测的数据均可表征施工期内的噪声值。据建筑施工场地监测、调查与观察,声源强度最高的施工机械与边界相距最近、持续时间最长时,其场界等效A声级最高,是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依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施工单位必须申报的数据是“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因此,按照排污申报的规定,建筑施工场界噪声值以各施工阶段最高的20分钟等效A声级申报较为适宜。
摘要:相较于一般建筑施工,厂房类建筑施工在技术施工上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建筑后期使用寿命,施工队伍应当对施工中易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加强施工管理。只有这样厂房类建筑施工技术才能够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建筑施工的要求。
关键词:厂房类;建筑施工;问题,控制分析
引言
厂房类建筑施工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有很多新东西要去研究。我们在工作中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才能不断的控制厂房类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高质量的完成厂房类建筑施工。
一、厂房类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厂房类建筑施工技术方面的控制问题。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施工技术往往决定了设计者意图的实现,竣工效果的检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施工技术的影响。因此,在厂房类建筑施工中,是否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对施工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现在的建筑施工对施工技术有着详细的技术规范要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能按照技术指标准确施工的情况,很难保证稳定的施工技术指标。施工技术本身对特定的要求就有很多的矛盾,再加上施工技术的难度,厂房类建筑施工过程中传统的作业模式仍占有较大比例,建筑施工企业的具体施工人员中大多为务工的农民工,他们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水平比较低,施工企业没有能力采用先进的现代设备,从而影响了厂房类建筑施工的技术质量。 在厂房类建筑施工过程中, 要想完成众多的施工技术指标,必须要对技术控制加强管理,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施工技术指标。目前在很多的厂房类建筑施工过程中, 由于涉及到了众多复杂的技术, 造成了控制体系存在一些漏洞。虽然工程施工监理部门会对重要施工技术问题加强监督, 但很容易忽视对现场、气候、资源等问题的考虑, 影响施工技术控制工作。
2、厂房类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厂房类建筑施工的安全观念和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安全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还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缺乏安全生产的观念会导致厂房类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方面出现很多的问题,缺乏法律意识和观念,就有可能逃避法律责任和义务,没有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知识,安全生产的观念就比较淡薄,很多生产经营企业只顾生产经营不顾安全的现象还严重存在。有的施工现场新进职工未经过培训就安排上岗,不懂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意识淡薄而引发的事故率不断攀升,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和预案实施明显不足。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有些企业建立施工管理制度的目的不是用于管理而是应付检查,既不重视制度建设,也不重视制度的贯彻落实。在施工前的计划和方案一定要受到重视,施工要靠很多人不仅仅靠个人的安全意识和观念就能够实现。
3、厂房类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及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尽管政府已经针对厂房类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做出表示和政策扶持,已经建立了相关监督和管理的部门和机构,但是安全监督的管理人员、机制和手段方面还没有实际做到位,监督管理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安全监督和管理机构和部门的任务还是停留在对安全和事故的检查和调查上,对发许可证上也有严格地程序,但是工作方法上还有待改善和协调,通过微观和宏观调控能够提高施工的安全管理的意识,能够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健全和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在安全生产的管理方面的自我约束的机制。
二、厂房类建筑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的控制分析
1、建立全方位的厂房类建筑施工技术控制系统。由于厂房类建筑施工涉及到很多施工技术,而通常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技工管理又十分的单一, 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全方位的技术控制系统。这就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处理系统,对影响施工技术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能、资源状况、现场条件等制约因素进行预测、识别、分析和调整, 最终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实现设计目标。借助计算机系统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求解其内力和位移,比较分析实测值和预测值,如果两者间存在较大的误差,应及时进行调整,直到符合设计要求为止。同时还要采取测试和现场分析的手段对影响施工技术的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现场施工技术控制是全方位的技术控制系统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施工阶段要建立健全现场监督机制,针对现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管理和控制。
2、加强厂房类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强化安全的观念和意识。厂房类建筑施工的现场安全管理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督机制,建筑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建筑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管理原则,要生产就必须先抓好安全管理,坚持安全与生产同步,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必要的安全措施和手段是非常关键的,要对安全生产的各个管理的要素进行详细地整理和划分,要根据实践施工的近况确立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和重点。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定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要在培训中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生产管理的观念和意识,要按照工民建开始的安全生产计划和方案严格执行和实施,确保工民建施工的安全管理上出现一些重大问题,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例行安全检查,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3、加强厂房类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及成本控制管理。工民建施工的项目的成本控制和管理,要通过专业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模式,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施工的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进行计划、实施、监督、调节和控制,按照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通过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已发生或将发生的费用支出进行检查、复核、纠偏,从而保证建筑施工的成本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过程。要使成本控制工作得到有效实施,保证工程项目最大限度地产生合理的经济效益,我们就应当在对项目成本进行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和动态控制的前提下,确定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同时严格监控成本控制措施在厂房类建筑施工中的具体执行情况,以保证预期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还要加强材料采购、人工费支出以及项目预算等几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使施工成本的预测、控制落到实处,解决施工管理体制中包盈不包亏的问题。要加强定额管理,做到采用定额编制计划,采用定额组织生产,采用定额核算,使定额真正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科学依据。还要强化财务约束和审计监督,压缩不合理的资金占用和开支,降低管理费用,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避免帐物不符、财产不准、成本不实、虚盈实亏等问题;要培养利润动机,构造积累机制,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很多施工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施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厂房类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管理的职能,建立并完善管理体系和制度,严格施工过程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水平和管理水平。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但同时建筑业又是我国安全事故多发产业。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建筑的主流建筑,每年建筑安全事故大多发生在高层建筑中,本文在分析高层建筑特点、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对高层建筑施工危险类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安全;危险类型
1 高层建筑特点
(1)施工层数高,工期长
目前国内新建的高层建筑一般都是 20 层以上,有的多达几十层,虽然其除了底层以及顶层外,其他楼层都采用标准层,但是高层建筑从开始可行性研究到项目正式动工直到项目完成,其间都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这些都为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造成了困难。
(2)高层建筑技术难度高,工程量大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难度大,由于高层建筑的特点,其一般采用深基础,结构一般采用预制或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所用材料多,工程量很大。
(3)建筑材料消耗量大,现场机械设备多
高层建筑由于工期长,施工量大,材料的需求量也较多,而由于高层建筑的层数高,施工工艺复杂,对现场机械设备的要求也较高。现场机械设备一般所需种类多,精度要求高,技术复杂,这些都为高层建筑的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
(4)高层作业量大,垂直作业量多
高层建筑高度高,一般高度都是 40 米以上,有的高达几百米,高空作业工程量大,这是高层建筑区别于多层建筑的另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高层建筑在建筑中,上下的垂直运输量成倍增加,受高空气候的影响(如,风力、雨雾等),高空作业危险因素高,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高。这些都为高层建筑安全控制带来了难度。
2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问题
由于高层建筑其自身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有很多不同于一般施工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开挖深度深
高层建筑由于楼层高,地基承受的荷载大,而且一般都有几层的地下室要开发,因此对其地基处理要求高,地基处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所采取的技术工艺方法、措施有时也是很复杂的,这样,危险因素就会增加,很多造成人员的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的事故就是在这些情况下发生的。另外,由于高层建筑基坑基础开挖深度深,容易形成基坑坍塌以及坑边物体坠落等事故的发生。所以在高层建筑施工基坑开挖阶段应该对危险因素加以防范。
(2)高层建筑作业高度高
高层建筑的特点决定高层建筑作业必须在高空中进行,作业高度越高,对人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要求也越高。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不管是人员失足坠落以及施工过程中物体的坠落,对人的伤害都是致命的。另外,高层建筑垂直运输作业也造成了危险因素的增加,而且高层建筑施工作业引发的火灾也较难扑灭。这些也是高层建筑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和解决的。
(3)高层建筑施工交叉作业多
高层建筑层数多,水平作业与垂直作业交叉,立体化作业,在垂直作业的空间上可能会有很多的工作要同时进行。近年来,这种因为垂直作业造成的人员伤亡增多,必须采取可靠的有效的安全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4)高层建筑施工工期长
高层建筑施工工期比较长,一般最少都达到两年左右。在施工期间内,设备长时间暴露于工地上,由于天气气候的原因,会对机械设备造成一定的腐蚀,可能会造成施工机具的破坏造成人员的伤亡。施工期间由于人为以及自然的原因都会造成机械设备的危险状态,必须要在期间进行防范。
3高层建筑施工危险类型分析
3.1高处坠落事故致因分析
在建筑施工中,由于高处作业的工作量大、操作人员多、多工种交叉作业,并且施工现场中临时设施多,现场环境差,因此,不安全因素的存在性,造成了高处坠落事故多发。在高层建筑中尤其明显,而且由于高处坠落事故发生会直接造成人员的较大伤亡,非死即伤,高处坠落被列为高层建筑伤害中第一大伤害。对高处坠落从原因和特点分析:
(1)高处坠落的特点
①事故发生的频率比其它伤害高;
②事故发生的部位比其它伤害多;
③事故发生的后果比其它伤害严重
(2)高处坠落发生的原因
造成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作业和设备的因素,其中作业因素中主要是因为施工现场人员违反操作流程或劳动纪律。处于高空作业的现场施工人员大量的不安全行为使操作规程中对安全性的考虑并未达到应有的保护作用,造成建筑安全事故的多发。而在设备因素中,很多建筑施工设备本身的安全性考虑不足、设备有缺陷等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造成了建筑工人的安全问题。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用品配备的不足也使高空作业人员在发生高处坠落时失去了最后的安全保障,引发了较多的高处坠落事故。
3.2坍塌致因分析
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极限强度造成破坏,结构稳定失稳塌落造成物体从高处坠落形成物体打击、挤压伤害及窒息的事故。主要类型有:基坑坍塌、模板坍塌、脚手架坍塌、拆除工程的坍塌、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坍塌事故等。其中基坑坍塌和模板坍塌事故总数占了坍塌事故总数的 80%以上。坍塌事故的主要类型和原因:
(1)基坑坍塌
基坑坍塌事故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坑壁设计不当引起坍塌,另一种就是由于地表水引起坍塌。对于坑壁设计不当引起的坍塌而言,主要是坑壁的形式选用不合理和施工不规范所造成的。一般而言,坑壁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是坡率法,即自然放坡地形式;二是采用支护结构。基坑坑壁的形式直接影响基坑的安全性,如果选择不当,基坑施工的过程中会埋下隐患,因而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多数工程都选用坡率法的形式来进行施工,因坡率法比支护结构节省投资。但坡率法对于工程条件要求较高,施工场地必须满足规范所要求的坡率或者地下水匮乏、土质稳定性好,才可使用。否则,容易出现隐患,造成坑壁坍塌。
(2)模板坍塌:
在施工现场进行现浇混凝土梁板时,由于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差,因支撑失稳而引起模板坍塌事故的发生。其原因主要有:
①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
②模板支撑搭设不规范
③拆除工程中顺序不合理造成坍塌
④施工企业不按规定编制模板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⑤现场施工人员不按规定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搭设
⑥在搭设过程中使用质量低劣的钢管和扣件
(3)坍塌事故的特点
①坍塌事故波及范围较大,一般为群死群伤,严重威胁到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健康。
②坍塌发生大多是由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管理不善等原因等造成的。
③由于工程赶工期、追进度而某些部位强度未达到设计标准强行施工造成坍塌。
3.3 物体打击致因分析
物体打击事故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体伤亡事故
(1)物体打击事故原因分析:施工现场临边洞口防护不好,设置安全通道不规范;个人防护、施工机械设备防护不到位;工作现场地采光和照明不足;施工人员操作不当而导致物体打击事故发生;安全检查不严不细,事故隐患没有及时发现和排除等,这些都会造成物体打击事故。操作人员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有时也会成为导致物体打击事故的间接原因。
(2)物体打击事故的特点
①引发原因多。每个施工现场均有发生物体打击事故的可能。物体打击事故既可以由一种原因诱发,也可以由多种原因综合诱发。
②突发性强以及打击面广。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往往事前没有预兆,因此,预防难度大。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可能受到物体的打击,往往使人防不胜防。
③造成后果严重。由于物体打击作用在人体上的能量较大,造成的伤害一般也比较严重,轻则伤残,重则丧命。
摘 要 本文以武昌工学院为例,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专业定位,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建筑施工 专业定位 教学改革
1建筑施工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工程建设规模日益壮大,对工程管理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需求更多更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而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交叉复合型学科,旨在培养面向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管理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近年来,伴随着工程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在解决人类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而独立学院是我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兴办学模式,无疑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会为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2建筑施工类课程在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任务
以独立学院武昌工学院为例,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更加侧重于培养的是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等基础知识,能在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咨询机构等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的中级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中,必须具备四个平台的基础知识,而土木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则放在了首位,足可以看出建筑施工技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施工类课程是一门理论面广、综合性强、实践性为主的主干专业技术课程,主要研究建筑工程主要工种工程施工中的一般施工技术和施工规律,主要任务是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原理和施工方法,以及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
2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施工类课程与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应用电工、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组织等课程密切相关,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但是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因为先入为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受专业名称误导,觉得所学应主要为管理类课程,对施工类课程不重视,以致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果不佳。
(2)教学方式单一,仍以“满堂灌”形式教学。
(3)施工类课程教材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墙体改革,新型建筑材料、工艺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迅猛,相应的教材建设发展相对缓慢,不能与时俱进。
(4)授课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讲课不能带动学生。目前独立学院很多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未在工程单位历练过,现场经验缺乏,仍然照本宣科,学生对生硬的理论知识本身就有抵触情绪,缺乏感染力的授课更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5)建设施工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学时过少,书本上的纯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脱节。
(6)重视结果考评,忽视过程考核。考核方式的单一性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很大动因,目前考试都是“一考制”“3+7”模式,期末的卷面闭卷考试占70%,再加上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也只是考勤加上书面作业,学生都是为考试而考试,都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考试死记硬背,考完就忘光的状态,为及格和学分甚至会舞弊,影响学风考风。
3工程管理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3.1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明确培养目标,找准自己的定位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要面向生产一线进行工程管理,首先就要全方位地了解最新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学生刚入校进行的入学专业教育中要学生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应用型的人才这个定位定准,在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平台的基础课程技术就排在首位,让学生明白工程管理人员只有懂得技术,才能更好地去进行管理。
3.2加强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早已不合时宜,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底子较二本一本要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本身有抵触性,加之照本宣科的平铺直叙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施工类课程的授课教师课下应做足功课,多收集一些新的或比较典型的工程案例,在课堂上以丰富的图片,动画以及施工视频来呈现,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将呆板空洞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加以解读,有图有真相,更具有说服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抛砖引玉,提出工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派代表发言得出结论,授课教师再加以点评,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3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建筑施工类教材
目前教材市场鱼目混杂,各个出版社都在出土建类系列教材,基本上都是分本科和专科教材,对于独立学院而言,与一般的二本、一本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基础不同,对于同样的本科教材在理解上就厚此薄彼,很多独立学院的教材还沿用母校的教材体系,选用国家优秀教材,究竟适用不适用自己学生考虑的较少,近几年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我们要改革,教材改革要先行。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建筑施工类教材建设也要与时俱进,要编写出更适合独立学院学生,更具实践性的应用型教材。教材的教学内容上要进行突破性的革新。可以围绕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五大员的职业岗位要求,将“五大员”、“二级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考试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施工技术的土方工程,基础施工,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屋面及地下防水、装饰工程等九大模块的学习内容设置九大学习模块,每一模块由实际工程引入,进行场景式教学,通过对实际工程的分析掌握施工技术。
3.4培养应用型青年教师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将担任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师送到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以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多渠道积极引进具有高级职称(主要是高级工程师)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学第一线。同时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互动协作模式,建立聘请校企合作企业的高层管理、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授的制度和机制,为我院学生授课、开展工程课题研究及作专业知识报告。
3.5加大建筑施工类课程的实践学时,实现理论:实践1:1的学时分配
施工现场教学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是目前也只是在大一安排一周的认知实习,大四安排生产实习,相对时间比较集中,学生集中认知实习人数太多,学生也还没接触施工课程,只能是走马观花看热闹,生产实习时间短,也只是流于形式,搞一次集中实习就是劳民伤财还没有效果。如果能把实践类教学穿插到教学中,做成施工专题,可以一上午讲理论,下午可以去施工现场观摩,甚至是自己动手操作,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6完善考核方式,重视形成性评价
传统的建筑施工类课程的考核是3+7模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以考勤和书面作业为准,期末成绩以卷面成绩为主。存在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知识多,实践和操作性的少;一次考试定结果多,分多次进行考评少等特点。学生的学习导向有误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考核中应体现以能力测试为重点,知识与技能并重,可以分阶段考试,把九大模块的学习内容适当的合并考评,将每次的讨论课案例课学生的表现以及实践课学生的提问动手的表现计入考评,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4结语
建筑施工类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学生求职就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相信在不断的教学改革探索中会不断提高教与学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会不断增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会真正实现。
摘要:我国的社会各界人士一直都对建筑行业有着高度的关注,其主要就是因为建筑业是一个高危行业。且建筑业的安全事故频发,而造成建筑业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该行业在施工的过程中对监管的重点很难把握。对于这种现象,该文章通过对多起安全事故的分析,以高空坠落事故的案例为重点,利用聚类分析的办法,总结出一套以"人―管理―物"为重点因素的改善该行业安全事故频发的方法。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对各种因素进行排序,找出相应的薄弱环节,为该方面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的具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和预防方法。
关 键 词:建筑施工事故;影响因素;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
引言
建筑工程与其它的工程相比,其施工阶段的周期相对较长,而且整个过程所涉及到的工种较多,最关键的是有太多的不可预见因素。以上的几点都是导致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根据本人的调查得知,在2012年的上半年,我国的建筑行业就发生了多起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了276人。在这些安全事故中,对社会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的较大事故有13起,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要建立一个较完整的数据库,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这种工程建设量大和相关的数据资料种类多的情况下,让这项工作完成的难度系数更高。为了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我国的相关企业和部门正在加大该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且相关的专家也在尽力的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目前,在我国相关学者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对建筑施工事故的聚类和灰关联度这方面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周继忠、赵金娜、张明轩等人就是对该方面的研究有较大贡献的人。特别是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对降低建筑业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比如以周继忠为主提出的灰色关联理论,就可以根据工程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关联度的排序,进而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而赵金娜主要是研究高处坠落类的事故,对造成这类事故发生的因素重要度进行排序。让以后相关企业在进行对这类安全事故的防范时,有一个重点。肖华德则是利用数学上的一些分析方法,对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系统分类。通过上面的叙述以及相关文献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基本只从一个角度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或研究。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聚类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将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在一起,对建筑业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重要度排序。让以后的相关企业和部门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对一些不利因素可以拿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进行,减少相关的损失。
二、建筑施工事故影响因素的筛选
2.1 建筑施工影响因素初选
为了解决我国建筑行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对造成该行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并且在对这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时,一定要力求其完善和全面。而该文章就通过对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的总结与分析得出,造成我国该方面安全事故的具体伤害形式和初始影响因素。具体伤害形式主要有坍塌、高空坠落、物体打击和触电这四类。而初始影响因素主要是因为前期的安全教育工作没做好,中期的安全检查和相关的设备操作不过关,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相关的报告和急救措施不及时。
2.2建筑施工事故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述对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造成这类事故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且相对较复杂。为了梳理和简化这些因素的信息,下面我们将分三步对始影响因素进行处理和分析:第一步就对该类因素进行拆分。在近几年,我国大量的研究学者对建筑业施工事故的影响因素进行过相关的分析,其总结是从多角度下合并而得到的,范围可以说是相当的广泛,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必须要对部分影响因素进行拆分,将它们进行分类,让以后的工作人员在查阅相关的资料时,可以一目了然。第二步则是与第一步相反,那就是对部分因素进行合并。特别是对于那些拆分过后,但其基本含义又大致相同的影响因素,我们一定要进行适当且合理的合并。最后一步就是剔除一些不必要的因素。让我们整理的因素信息简洁化。那样,以后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信息的查阅时,就可以高效率的找出对不利因素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三、聚类分析与灰色关联度结合运用的过程
对于我国建筑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较复杂这个问题。近几年,相关的学者通过运用聚类和灰色关联度的方法使这个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其主要步骤分为六步:①建立造成安全事故发生影响因素的原始数据库。②对原始数据库进行整理,使其标准化。③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多个样本间的两两距离进行计算。④将整个数据库进行系统分类,让每个类型的数据库就只包含一个样本。⑤对距离最近的因素进行合并,通过多次计算,进而得到最大的一类影响因素。⑥通过上面几步的分类结果,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计算每一类影响因素的关联系数。
四、建筑施工事故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影响
为了让相关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时,能够采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我们利用灰色关联度对一部分的影响因素聚类结果进行了排序,由于文章的篇幅有限,在这里仅利用灰色关联度对EXCLE软件中第三类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具体过程如下:
(1)对相关的因素进行准化处理,然后选择一部分进行排序。并假设在以后出现的概率为百分之百。
(2)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利用灰色关联度计算出较序列和参考序列的差值。
(3)对各类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和系数进行灰色关联度的排序。
(4)排序完后,再利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计算结果。
(5)根据广义权距离计算理论和灰色关联度运算结果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我们可知,参考序列的距离与关联度成反比。根据这项结论,我们又可以对相关指标进行从新的排序。又因为影响因素和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成正比,我们又可以得出影响因素对安全事故的诱发率大小。并结合第四步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要想预防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重点对以下三个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即操作技术、安全检查和材料设备问题。
六、结论
通过上述大量的分析和结论我们可以得知。利用聚类和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对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行排序和预见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我国目前对这类因素处理的最好方法。该文章主要是通过对多种相关的安全事故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相关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利用灰色关联度的知识对相关因素进行重要度排序,得出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让以后相关的企业和部门对这些不利因素进行重点防范,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提高相关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让我国的建筑行业向零事故发生率的目标前进。
摘要:建筑工程行业当中的施工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项目,它不能单纯地借助于理论基础,而是更多地要求实践经验。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予以突破和创新,需要不断深化相关机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生产力提供完善的保障,从而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创新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类型的涵义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类型所涉及的领域和因素很多,包括新材料、新工艺、新型管理模式、新型生产方式等,无论是哪个项目或者哪个成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从而将效益和利益提升到最大化。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技术类型主要体现在材料、构建的组合搭配上,这种分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质量,使建筑更具美感、安全性和实用性。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技术创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建筑的使用方式和存在形态,将美学和建筑学结合得游刃有余,此外,它着重强调了高科技技术在建筑物当中的合理体现。
二、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方案
1、施工材料的改进与创新
1.1新材料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
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都应当满足居住性和生产适用性的基本需求。但是,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建筑的美感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建筑的美感一方面来源于创新设计,另一方面与现代建筑新型材料的成功研制息息相关。因而,对于新型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势在必行。
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材料,相对于普通的混凝土而言,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混合物,将适量的钢纤维掺入普通混凝土拌合而成,一方面增强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另一方面改善了混凝土构件的防裂能力、耐久度、抗剪性以及增加其延性特性。在混凝土施工中,改善构件的抗冲击能力是在选择材料时的关键所在,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恰恰可以弥补混凝土建筑材料抗拉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此,其对于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革新以及建筑施工技术的重大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1.2防水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发展
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成为必然,为适应高层建筑对工艺的要求,更多的新材料在混凝土施工中被大量应用。清水混凝土技术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技术的一项新技术,因其直接以原始浇筑面作为装饰表面,很大程度上延长了建筑的使用期,缩短工期且降低了成本,同时便于维修。另外,我国现已发展出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密封膏等高效弹性防水作业,相对于传统的防水材料,新型防水材料以其高强度水泥为载体,在其基础上开发出多种优良产品。在这一领域中,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涂料、混凝土外加剂、结构修补砂浆便是成功的例子。目前也已经在我国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建筑施工的实践过程中,水泥基渗透非晶防水材料以其强大的渗透性和持久的防水性能使其自我修复功能更加强大。
2、创新建筑结构
传统的建筑设计当中有很多固定的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稳步发展,一些新型结构形式也逐渐应运而生,这些新型结构大多需要高科技材料,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建筑结构的革新也刺激了材料行业的进步发展。另外,建筑结构往往需求经过严谨复杂的分析和运算,技术人员要确保计算出来的数据准确可靠。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这类新技术受到建筑学家的青睐,并在广泛推崇的情况之下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由于多项相关技术并不成熟,没有给新技术开辟明朗的道路,所以这类新型建筑结构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所以说,我国的建筑工程师要不断地探究有关材料并作出探索研究,在这一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和创新能力,让我国建筑施工技术追上国际前列。
3、防水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对于民用和工业建筑而言,建筑本身的居住性要求防水这一功能必须得到最大的保障,随着建筑材料的逐步发展,防水混凝土结构材料的来源也渐趋广泛。防水混凝土本身具有密实性和整体性特点,以此来达到防水的效果,且在适当程度上还需要兼有承受重压、围护建筑、抗渗、耐冻融和抗侵蚀的能力。在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应用整体式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与一般的卷材防水层相比较而言,防水混凝土在建筑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材料来源方面,防水混凝土结构材料来源众多;在实际的建筑工艺操作方面,防水混凝土结构具有易操作性,可改善了劳动施工条件;在施工工期方面,防水混凝土可以缩短施工工期,节约施工造价,与此同时,这种材料在施工检修工程方面比较方便操作,促使了防水混凝土在建筑施工,尤其是工业建筑施工中常被采用。
4、提高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本身所持有的竞争能力,它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成果,它也能使企业在同行的比拼中脱颖而出。在建筑工程领域,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打造自身专属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它的技术一定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让对手破解,及时被模仿,也会需要较高的成本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客观上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存在为建筑工程企业带来了市场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果运用得当,将会给这个企业带来垄断性收益。当然,并不是说一个企业现阶段拥有核心竞争力,就会一直处于佼佼者的位置,因为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的不断发展,一旦停止,就会走上下坡路。
5、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也是行业繁荣的基础所在。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想要迅猛发展,离不开资产和技术两大要素,而技术往往建立在资产的基础之上,又反作用于资产,给予资产重大影响。总的来看,资产和技术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告诉建筑企业的管理者,要谋求较高利益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技术创新的意识和思想,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创新能力和战略目标,然后再开始研制新技术和新方法,最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如此一来,建筑企业乃至整个建筑行业都能够形成良性循环,达到由创新带动效益的目的。
6、坚持正确的思想战略
从思想领域来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实力,将重点工作放在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上面来。而政府作为一个发挥着宏观调控功能的部门,应当鼓励所有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施工技术研发机构,在必要时,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鼓励和支持。对于一些长久存在却并不适用的传统技术,政府要及时对其进行处理或改造,将产业升级落实到实处去。而一些建筑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应当充分运用新技术的促进作用,将其价值开发到最大化。
另外,建筑企业的管理者要把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要在数据收集、吸纳人才、开发手段等多个方面开创新模式,并且要在技术研发和具体实践之间做好自由转化。并且市场是建筑企业实现施工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所研发的技术能否适用,也只有在市场上得到验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一个良好的技术水平并不一定带来市场效应,但是只有市场才能验证技术能否得以应用。
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高速发展,建筑行业当中的施工技术水平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虽然技术上不断发展,但是我国建筑行业的施工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形式并不乐观,只有进一步在关键性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推动我国建筑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