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16 04:43: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中职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构建中职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具体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由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逐步梳理出专业课程,再经过合理安排,让学生在完整工作过程中学习,以适应社会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具体过程是遵循软件人才的工作过程,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工作岗位对应的具体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寻找出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转换成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最后根据学习领域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1、进行企业调研

主要是对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调研,掌握软件技术人员所需的岗位核心能力及要求。

2、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前期对企业的走访调研,明确了中职软件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是面向软件开发以及相关的IT信息企业,以软件开发技术在IT信息行业中的应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及行为规范,能够在相应的IT企业及需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项目开发、网页美工、软件项目销售、软件培训以及软件的实施和维护等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初中级技术人才。

3、岗位需求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是指描述一项工作行为,它反映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前期企业调研的岗位需求、相应的职业以及企业的业务方向,发挥合作企业、行业专家对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邀请行业专家以研讨会、头脑风暴等形式,集中分析相应职业岗位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块,进而对工作任务模块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分析,初步构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体系。中职软件开发专业的主要岗位需求有:程序员、PHP程序员、JAVA程序员、网页美工、软件销售及培训、软件实施及维护。

4、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分析

根据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笔者对相应的行动领域进行了分析,并且进行了归类重组:

(1)程序员、php程序员、Java程序员的工作任务有一定的相同性,如都要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和创建、软件开发相关文档编辑以及服务器的搭建和配置等;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服务的业务方向(如有的做网站、有的是做管理系统软件等)、编程语言以及开发平台和环境不一样,如:php主要应用于中小型网站的开发,主要应用于web应用程序、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而Java在web应用程序、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以及移动服务应用程序开发均有较多的应用。

(2)网页美工人员体现在行动领域上主要是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以及网站的编辑。

(3)软件销售与培训员体现在行动领域上主要是与客户交流、沟通,进行软件的销售以及对软件进行安装、使用的培训。

(4)软件实施及维护员体现在行动领域上主要就是软件的实施与维护。围绕着行动领域和岗位能力要求,笔者整合出了相应的学习领域,再由学习领域的分析,分析得出相应的课程设置。

5、贯穿教学过程工作项目的选取

(1)选定工作项目的方法

①选择的项目内容要分学期循序渐进,由小项目到大项目,由简单项目到复杂项目,最终使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开发实践,能够达到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

②每个学期制定一或两个段考终极目标项目,完成项目所需的主要技术能力主要呈现在其中一或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中,而其它的知识技能经分解后需要由其他的专业基础课及文化课中来支撑。

③结合企业需求,邀请企业专家对选定项目进行研究论证。

(2)明确工作项目经过对岗位能力及学习课程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结合企业专家提供的实践意见,笔者整合出了6个项目(班级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网站、OA系统、商业网站、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作为贯穿教学过程的目标工作项目,并确定相应的目标(三维目标)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6、工作项目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

明确了贯穿教学过程中的工作项目以及其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后,笔者进一步分析了与工作项目相关专业课程及文化课程的关系,并把课程划分为呈现课程和支撑课程,同时划分了每个支撑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模块。

7、贯穿项目知识模块重组

依托行业企业,根据岗位的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贯穿项目的目标以及相关的知识模块要求,分别重新整合呈现课程、支撑课程的知识模块,并根据整合的知识模块重新制定课程标准。

(1)呈现课程的知识模块重组每个学期的呈现课程,主要围绕着贯穿项目进行相应的教学,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相应的贯穿项目,而为了实现贯穿项目的过程中,对需要完成的专业知识模块则通过其它的子项目或是子任务的形式进行完成,而子项目或是子任务之间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关系;对于项目需要的其它知识模块,则在其所支撑的专业基础课或是文化课上按模块进行补缺。

(2)支撑课程的知识模块重组

①专业支撑课程专业支撑课程主要是围绕着其所支撑的贯穿项目所需知识模块进行,项目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整合在一年级的专业支撑课程完成,表现方式也主要是以有递进关系的子项目或是子任务的形式进行。

②文化课支撑课程文化课支撑课程主要是围绕着其所支撑贯穿项目所需其它知识模块进行,需要的知识模块主要是根据贯穿项目所需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整合后进行重组,再根据所包括的知识模块量,确定其实施的学期跨度,比如英语,根据需要,把两年需要的英文知识模块融合在一年级全部实现,而语文,所涉及的知识模块量较大,那么就把所需的知识模块在四个学期学期分别实现;表现方式主要是以体现模块知识的子任务形式进行。

8、制定课程标准

根据重组的知识模块及贯穿的工作项目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包括确定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主要包括学习模块名、学习内容、实现的专业能力、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场所与设备要求、学时等)、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9、制定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

根据相应的课程体系、工作项目、课程标准等制定一个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

二、软件开发工作室的创建

为了让学生积极更多项目实践经验、零距离的接触社会企业需求、运营模式和企业环境氛围等,可以工作室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即在软件开发工作室中,通过校企合作及其它途径,承接企业的真实需求项目,以软件专业的学生及老师为开发团队,组织师生进行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实施及维护等。项目开发主要是以、JAVA平台的为主,在工作室分.NET和JAVA开发小组。工作室的负责教师应该由在企业实践过的专业课教师或者是由有一定实战经验的企业人员兼职担任,只有熟悉企业运作及相关企业文化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才能使学生对企业的更深;同时要求教师把办公的地点移到工作室,并且担任项目总经理的角色,使得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生产教学中,在工作室的运营中,教师不仅要“擅长专业教学、精通教育教学科研”,同时还要“熟练地进行市场经营、会从事或者指导商品生产、懂得现代管理”。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层次给学生分配不同的岗位;按照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明确不同的岗位(项目经理、项目组长、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编写、项目测试、项目维护、文案等),实现流水线生产的软件开发模式。在工作室中,主要以项目作为引领,为学生制定长、中、短期的工作任务以及学习目标,学生在任务及目标的驱动下,通过自学、学长指导、教师解答、团队交流等形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在“项目一贯制”的实施过程中,以项目为引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混合使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和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以真实企业的员工身份进行项目的实训、开发等,使学生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及专业能力的水平。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使用过程中均使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反馈、迁移六大过程。

四、“项目”教学资源库的开发

充分利用工作室的条件,组织学生、老师分析整理真实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文档、程序资料等,并根据软件方向的课程体系,对项目进行教学化的开发,搭建软件项目的教学资源库平台,总结出一套适合开发的快速上手实训手册,开发校本教材,为后期的教学实训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及更有效的途径。

五、多元化评价的实施

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以完成项目的质量为依据实施,教学评价采用学校评价、行业评价和企业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学校评价采用探究式过程性评价,通过项目的设计、操作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方法能力、个性能力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形成。行业评价以社会资格认证为主,即将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作为评价工程项目完成的质量、实施教学考核的依据,使学校教学与行业要求保持一致,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企业评价采用反馈式评价,即由企业对进行项目实践的考察,对其综合素质做出总体评价。

作者:彭凤英 单位: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给排水专业CAD软件开发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国内给排水专业CAD软件开发及应用现状,探讨了给排水CAD软件开发的原则、思路、方法及步骤等,并给出了开发实例。

关键词:给排水专业CAD软件开发方法

1、给排水专业CAD开发应用现状

在工程设计行业,CAD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设计及绘图效率。CAD应用软件的开发也越来越重要。

在给排水设计领域,CAD开发应用起步较晚。有些设计院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尝试进行CAD开发,但进展比较慢,多数是图块和小型实用程序,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着差距。从1993年以后给排水CAD开发步伐开始加快。1994年底全国给排水学会和给排水技术情报网组织召开了“计算机技术在给排水专业应用研讨会”,对给排水软件开发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给排水CAD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建筑室内给排水方面涌现出1些比较优秀的给排水CAD软件,如洛阳的1家软件和北京的几家软件。这些软件都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给排水平面图、自动生成系统图、自动统计材料表;进行室外给排水管网计算、自动生成图形等功能,其中个别软件已在室外设计和泵房设计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现有软件都偏重于民用建筑给排水方面,而且也有待于继续完善、发展。在给排水的其它领域,由于难度大,投资回报较低,软件公司还不愿涉足,所以进展缓慢。应用CAD进行给排水及水处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更是少有人涉足。此外,目前还没有专业设计CAD软件的标准和规范。商业化软件多数都不经过权威部门严谨的技术测试和鉴定,所以其数据库、计算方法、设计方法和生成图形的准确性还没有严格保障,这1点还可能成为工程设计质量的隐患。

现在设计部门的给排水CAD应用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购买或自行开发了给排水专业软件,提高了设计绘图效率。有的只是在用AutoCAD的简单命令绘图,虽提高了CAD出图率,却根本谈不上利用CAD提高效率。给排水专业CAD应用水平还有待于进1步提高。

目前许多有精力的设计院及研究部门都在研究开发本单位适用的专业软件及应用程序,但由于开发经验不足,成绩不明显。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着重论述有关给排水软件开发的原则、思路、方法及步骤,旨在抛砖引玉,促进给排水CAD软件开发工作。

2、给排水软件包开发思路及原则

由于现有建筑给排水软件已经比较成熟,且仍在继续开发、升级。1般开发者在水平和起点上均与这些软件开发有1定差距,所以应该购买此类软件,而着重开发适合本单位使用的实用程序、应用软件或优化设计软件。高起点开发者则应在深度及广度上向更高层次冲击。

1。给排水CAD软件开发依据及原则

(1)设计依据为有关设计规范、制图标准以及设计手册等;保证数据库、计算方法和设计方法的准确性。

(2)软件包开发设计首先要突出专业水平,把专业设计思想转化为计算机语言是专业软件包的关键所在。

(3)符合设计人员思维习惯及设计习惯,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掌握。

(4)适用性强,容易修改,容易扩充,容易发展。

(5)尽量使用效率高、功能强的计算机语言及开发工具。

(6)严格执行标准化及规范化。

(7)通过自动绘图以及建立标准图库,提高图纸复用率等途径,提高设计绘图速度,真正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把设计人员从图板上解脱出来。

2。设计开发步骤

(1)开发适合于给排水专业应用的CAD软件环境,包括AutoCAD的优化配置及常用专业图块及绘图工具。

(2)开发1些独立的专业绘图软件,发展标准图形库,由浅到深,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自动成图及图纸复用比例,使软件包成为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专业绘图软件包。

(3)开发给排水专业高阶段设计方案优化软件,以及设计、绘图1体化软件,逐步成为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专家系统软件包。

3。开发人员配备软件开发是1项较复杂的脑力劳动,对开发人员要求也较高,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档次:

(1)初级水平:专业人员掌握1些基本计算机知识及开发工具可以进行1些专业图块制作,简单的实用程序开发。

(2)中等水平:较高专业水平加上较高计算机水平。熟悉专业设计习惯,有较丰富的设计经验的专业人员,如果掌握先进的CAD开发技术,可以开发出较高水平的CAD应用软件,可以提高设计效率,特别是可以大大提高绘图效率。

(3)高级水平:高深的专业水平加上先进的计算机开发技术。在专业方面应该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有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善于总结专业设计思路,发现规律,具有较强的系统工程及方案优化水平。在计算机方面要掌握LSP、ADS、DCL等开发工具(或其它高级开发工具)。这类人员开发专业CAD软件是最理想的。

由于给排水专业涉及面广,而且不同行业给排水设计习惯也不尽相同,不可能有软件可以覆盖所有给排水领域,适用于所有设计院,所以目前仍然需要分行业、分类进行开发。前述的个别建筑给排水软件包及开发人员属于较高水平,其开发设计思路非常值得向给排水其它领域延伸。4。开发工具(软件方面)

目前较常用的CAD开发工具主要有AutoLISP语言、ADS、DCL语言以及数据库处理,也有的开发者使用BASIC、FORTRAN等高级语言与AutoCAD的图形数据交换接口进行开发;还有用C++开发或用VB等在Windows界面下开发的;此外,网络技术也越来越重要。

开发CAD软件,需要非常熟悉AutoCAD命令,以及其中的各参数、系统变量、图层、图块、线形等,这样才能方便灵活地在程序中执行各种命令,掌握CAD开发技巧,例如图块的属性可以带许多信息,1条LINE线的厚度可以存入管道的管径等。此外现在有些软件使用数据的后处理方式,使软件和AutoCAD结合得更好,这些技术还需要对AutoCAD图元数据库和数据图形交换等有更深的了解。

AutoLISP是在AutoCAD内部使用的语言,用AutoLISP编辑的程序可以定义变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作出图形,并可能自定义函数,比较适合搞人工智能工作,特别是它的表处理功能以及递归等功能比较独特,在CAD工作中它可以独立工作,也可能与DXF图形交换文件互相配合困难,要求开发人员具备C语言编程经验并熟悉ADS库中各函数用法。1般商业软件应该用ADS。

AutoCAD还提供了可编程对话框(PDB)工具,使用户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用DCL语言构造自己的对话框,从而改善界面,提高CAD软件效率。

目前最流行、最实用的专业CAD开发工具是ADS、DCL,加上少量AutoLISP。

3、开发过程1。专业绘图环境的开发

(1)AutoCAD的配置及改善

a。选择AutoCAD版本。目前最常用的是汉化AutoCAD12。0版。但其汉字输入不太方便,应配上较先进的汉字系统,或用12。0版forWindows(中文)。

b。对AutoCAD系统变量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及设定,主要包括系统变量及尺寸变量设置,层、线形设置等,使acad。dwg成为理想的样板图。

c。对acad。mnu进行优化,将许多常用命令放在最容易拾取的位置或固定位置。专业菜单部分可加入acad。mnu,也可以独立编写。

d。利用acad。pgp做简化命令(10。0版以前的版本可在acad。lsp中用defun函数设定),编写acad。lsp。

(2)专业绘图功能

a。专业图框绘制:可由菜单点取或用屏幕幻灯菜单点取,自动生成各种图框。

b。专业常用图块:由菜单点取生成,自动插入断线。

c。开发实用的专业绘图工具程序:如标注标高、管径、坐标、管道立管、代号、各种管件等的程序,绘制单、双线管道的程序,生成专业设计说明、图例、专业词组的程序,以及文字、线形、线宽编辑和表格操作等实用程序。

d。开发或引进建筑图绘图程序。

专业CAD软件包都应具有高效的绘图环境,否则1旦自动生成等功能出现故障或不能适用时,用户就只能用AutoCAD简单命令来画图了。

2。专业绘图软件的开发

在专业绘图环境的基础上逐步开发1些相对独立的专业绘图软件,逐步形成功能强,覆盖面广的给排水综合软件包。

目前已开发的较成熟的软件有:民用建筑给排水CAD软件包、室外给排水管网计算软件、给排水管道纵断面图绘图软件、给排水外部管网设计软件等。

正在开发,初见成效的软件有泵房设计软件、平流沉淀池软件、机械加速澄清池软件、和市政管网CAD软件等。

尚未深入开发,开发难度大,但预期效果好的软件包括:辐射沉淀池、旋流沉淀池、水塔、综合管沟、架空管网、过滤间、软水站、污泥脱水间设计等项目。

给排水软件开发的另1条思路是发展给排水设备和构筑物的标准CAD图形库,从而提高图纸复用率,这比编制自动成图的软件要容易得多。标准CAD图形库还可以由权威部门编制后,作为标准图出版。此外,标准图还可作为软件包的1部分,即软件包可以交互式自动生成图形,也可以通过自动计算直接调用相应的标准图。

3。高阶段设计及方案优化设计软件的开发在

利用CAD进行高阶段设计及方案优化设计方面,除在民用建筑给排水领域有个别公司研究外,在其它给排水领域中的研究国内还未见到报道。方案优化软件的难点在于系统化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经验向计算机程序的转化,其中给排水及循环水流程的方案优化模型的建立本身就是给排水设计的1个难题。目前这方面进展缓慢的原因首先是它对开发人员要求高,这1领域的理想人选稀少;其次是给排水专业行业多,领域广,需开发的软件工作量巨大,具备这方面精力的研究部门或公司还很少。

总之,给排水专业绘图软件包开发是1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创造1个规模生产,流水线开发的环境,投入1大批高层次的人才。各部门的研究人员既要知难而进,又要避免重复劳动,在各行业、各领域开发出各有特色的实用专业软件。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软件开发能力已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熟练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我院针对当前社会对软件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本文介绍了我院的培养策略以及实践效果。

关键词: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教学方案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由最初单机计算为主发展为现在以网络化信息处理为主,功能不断增强,性价比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推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因此社会需要大量高质量的软件产品,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软件人才。据前程无忧网统计,如图1所示,该网站2006、2007年软件开发相关的岗位总数分别是33653、42177个,对各类软件人才的需求量稳步增长,其中,高级软件工程师的岗位数增长最快,增长了1.6倍,说明市场更加欢迎高级的软件人才,以后企业间的竞争是高级人才的竞争。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软件产业存在至少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IT人才的短缺严重阻碍着中国IT产业的发展。教育体系有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危机,因此如今许多IT培训机构的业务非常火暴。

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主要是系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学习计算机先进的设计、开发技术,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软件开发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的、基本的技能。近年来,软件人才已成为当今社会最紧缺的人才之一,一方面说明当今社会对软件人才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说明当前高校培养的合格的软件人才数量不足,而我国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教学质量并没有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应用型知识缺乏、动手能力不够、自学能力不强和软件开发经验不足等方面,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信息产业部日前公布的一份软件产业发展规划显示,2010年中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13000亿元人民币。软件行业期望新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以下三个重要特征:①扎实的概念基础和技术技能,从而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IT行业;②获得行业实际项目开发所需的技术和经验,熟练掌握编程的核心技能、规范和有关工具;③具有沟通与协作技能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下面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分别探求软件人才的培养方案。

2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2.1教师要重视软件开发

目前许多教师重视读学位、写文章,轻视软件开发实践,因为后者不但辛苦,且不容易被大家认可,如在高校评职称时,写一篇普通文章强过开发一个优秀软件,显然两者的技术含量与付出的劳动都不成正比,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软件开发有益于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如笔者在读博期间研究一种综合算法,需要编写许多软件工具,构建算法实验平台,因此软件开发能力是进行算法研究的前题。

2.2教师软件开发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不少教师缺乏软件开发经验,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只能纸上谈兵,照本宣书。笔者开发过大量高质量的软件系统,授课时经常结合自己开发过的一些软件项目讲解算法与数据结构与软件工程等课程,有许多经验和方法都是在长期实践中领悟而得,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从中受益匪浅。学生不仅学到了软件开发知识,还掌握了软件开发的方法,增强了对软件开发的信心。你若没有编写过大量程序,就很理解面向过程(Procedure-Oriented)、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面向方面(Aspect-Oriented)与面向服务(Service-Oriented)等软件设计方法的思想并在项目中灵活运用,也无法体会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的精妙之处。

2.3改进教学方法

如笔者在讲授Visual Basic(VB)与Visual C++(VC)等课程时,教学方法如下。

(1) 改革课程考核指标

为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动手,加强软件开发实践,在学期初就公布成绩计算方案,如:总成绩=笔试成绩×60%+实验成绩×20%+软件项目成绩×20%。软件开发能力很难用一份试卷反映出来,不仅要考查算法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还要考核动手实践的水平。实践证明,通过软件项目的开发,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2) 教学初期强调对编程细节的指导

学生尚未入门时,要具体指导,最好用多媒体讲解,教师应现场编程。有些教师担心上课时编程出错,就将程序放在幻灯片上,上课时一闪而过,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现场编程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编程水平是软件开发水平的基础,笔者讲授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边讲边编程,有时还会结合新算法,自由发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当然编写的程序有时也会出错,通过现场代码调试或查看帮助系统,很快就能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要学习编程,更要学习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编程的全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3) 教学后期要加强软件项目的开发

教师可先演示编写一个小软件。现在不少学生喜欢玩游戏,为增强学生的兴趣,笔者就用VB、VC编写过俄罗斯方块等游戏软件,学生们觉得很好玩,于是许多学生都编写了游戏程序,寓教于乐。其实一个小小游戏程序几乎包含了软件开发的所有领域,如系统分析与概要设计、可视化界面设计、游戏规则的算法设计、多媒体编程,也可能涉及数据库或组件设计与编程,如果是网络游戏还涉及网络编程、软件调试与测试、制作软件安装程序、编写相关文档。学习过程中提倡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现在互联网的信息非常丰富,学生遇到的多数问题都可在网上找到答案,可以说软件开发可以离开教师与书本,但决不能离开互联网。

(4) 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有现实意义

鼓励或要求学生开发一些真正的软件项目,其原因主要有:①学生觉得更有现实意义;②软件需求更为实际,需要学生实际调研后,整理、分析、总结出用户的真正需求,软件要求相对较高;③当用户使用时,更容易发现软件的Bug和设计的缺陷;④有效避免学生抄袭已有代码蒙混过关。总之,这样更能反映并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水平。爱尔兰通过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吸引软件人才和大批跨国IT公司,促进软件产业发展,从30年前的一个农业小国,一跃成为世界软件出口第一大国。最近有一位在爱尔兰的中国留学生曾向笔者请教毕业设计的问题,他说本科毕业设计是开发一个购物网站,技术含量不高,但很实用,经过数月努力圆满完成,可硕士毕业设计遇到了技术难题,设计内容是用Java开发可以操纵手机的PC程序。这个课题很新,也很实用,这也是笔者在江苏省自然基金网上项目评审系统中开发过的一个软件,主要用于联系评审专家,只是我是用C++开发的。该软件涉及到系统底层的开发,如串口通信、手机的AT指今、通信数据包与通信议协的分析与处理、通信内容的数据挖掘与智能处理;该软件还要考虑Java操控操作系统的底层和C++系统向Java系统的移植。这说明了爱尔兰的计算机教育中,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社会,有较强实用价值。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1学生应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1) 学习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软件开发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现在不少学生不太爱学习基础课程和钻研技术,学习不踏实,总想找些速成的学习方法。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里学习的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课程不实用,还不如就学VB和数据库更能直接派上用场;还有一部分同学瞧不起程序设计工作,还不如学习项目管理,可以管理程序员工作,有地位,工作轻松,收入又高,因此把学校的课程弃之不顾,主攻管理学。前一类的人是急功近利,因基本功不扎实,发展后劲不足;后一类的人是好高骛远,本末倒置,不懂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

(2) 不要害怕走弯路

软件开发中充满智力与耐力的挑战,如何设计更为精巧的算法,就如同智力游戏。书写、整理软件中的大量代码与文档,没有足够的细心与耐心,就会半途而费。在学习软件开发的过程,经常或多或少会走一些弯路,但这不是坏事,因为以后会有意避免或少走这样的弯路。笔者在软件开发初期就经常走弯路,有软件工具选择不当,如将.Net改为Java;有欲速则不达的,如为简化编程使用现成报表系统,结果有些功能无法实现,最后只好编写近万行代码,开发了通用报表系统;还有技术使用不当,在一些专家的鼓动下使用了一些“最新技术”,殊不知这些最新技术隐藏了许多问题,这对软件系统是致命的,因此软件项目开发与科学研究不一样,不要选用最前沿的最新技术,而要采用成熟的主流技术。

(3) 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

如果你对软件开发不感兴趣,整天面对电脑,输入代码,不停思考问题,肯定会无聊和痛苦的。据统计,中国35岁以上程序员只占5%,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程序员长期从事软件开发时,如果没有兴趣导向,就难以坚持,最终只能选择放弃。而国外许多软件大公司,年长的程序员却很多,主要还是他们热爱这个职业。笔者对软件开发很感兴趣,对每个技术细节总想追根求源,因为理解,学习效率倍增,开发软件的数量与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学习新技术或开发有挑战性软件项目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当然还要消除学生对软件开发的神秘感,当他完成一项软件时,就会了解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且觉得很有意思。

3.3实践为主,注重积累

软件开发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不仅要加强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实践。只有编写过大量程序之后,才能体会出软件开发的精髓。经验来自实践。软件开发中会产生问题和错误,若能解决好,可上升为经验,而这些经验是书本中学不到的。经验与代码的积累在今后的软件开发中尤为重要,时常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开发软件时,构建了许多类库、函数库与通用组件,如通用查询、报表、动态界面、数据库与Office操作等组件,提高了软件开发的质量与效率。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任何实践经验与代码积累的程序员可以快速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系统,这也是现在不少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要有多年软件开发经验的原因。

3.4突出学习重点

针对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软件人才预期的需求热点,有选择地学习相关内容。软件知识与技术名目繁多,不可能全部学完、学精,对于需求热点可以查看一些IT人才网,多数技术较为相似,万变不离其宗,学习重点相对稳定,主要有:

(1) 精通一门编程语言。从目前网络版软件主要分为C/S(客户/服务器)模式与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前者可学习C++、Java、Delphi(Pascal)、C#等编程工具,后者可学习JSP(Java)、.Net(C#)、ASP、PHP等编程工具。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目前B/S模式占据主流地位,其中Java/

J2EE和.Net人才成为热门。但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C++语言是一定要学好的,它是许多核心系统的唯一语言。当然Java语言是全球最热门的语言,主要原因是Java具有跨平台、开源、安全等方面的强大优势。

(2) 熟练掌握一门数据库。如Oracle、SQL Server、MySQL,能灵活使用SQL语言和编写存储过程、触发器,并能将它与前面的编程语言相结合。多数系统都与大量数据有关,因此必须使用数据库技术,最好能够掌握数据库的维护与优化技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3) 深入研究数据结构与算法。有些软件系统对性能比较敏感,因此可提出更优的数据结构与算法,从而满足系统的性能要求;它还是研究核心技术的关键。

(4) 学好英语。目前大部分第一手的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且随着外资软件企业与软件外包项目的增多,对英语口语与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平时应多看一些英文版计算机教材和英文技术资料,这样可以学习到最新知识与技术,更好理解作者的思想,也培养了英文阅读能力,对以后工作也会有帮助。如不少学生进入外资企业或软件外包公司后,相关资料几乎都是英文的,有时还要与国外客户或技术员开视频会议,发送E-mail等。

如果对MIS系统感兴趣,可重点学习数据库的管理、开发与优化技术;如果热爱网络通信,可重点学习网络通信与安全技术;如果有绘画特长,可选择网页、游戏或软件的界面设计;如果有编程天赋,可重点研究算法的设计与优化;如果想成为软件高级人才,可学习系统分析与架构设计;如果觉得编程水平一般,可从事动态网页设计或软件测试等。然而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努力从事较高技术含量的软件开发,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掌握软件开发技术的全貌,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这将有益于今后的就业与事业的发展。

3.5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有人认为软件技术发展很快,软件人才被淘汰也快。然而解决该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如何自学,一门有生命力的技术,其发展必定很快,相关人才优胜劣汰,竞争激烈,如何保证永不落伍,唯有不断学习。如果完全依靠教师讲授,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强化自学能力的培养。笔者深有体会,本科是学习物理专业,多数计算机相关课程与软件技术全部是自学而成,对于目前软件技术的学习与研发游刃有余。学习一门新的软件开发工具或技术,笔者通常是先买一本由浅入深的书,再从网上或光盘上找到多媒体教学课件,边看、边听、边想和边练,将重点内容学完后,再找一个相关的软件项目,用该软件工具或技术进行开发,这个过程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通过研究官方帮助与网上的相关资料方可解决,当项目完成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又深入一大步。据IT168统计,软件开发者学习.NET技术的主要渠道中,自学占69.4%。

4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许多领域都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他们不是一般的计算机操作员,而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研发人员。目前计算机硬件已趋于成熟与统一,而软件的个性化需求却日益增强,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对软件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勇于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与使命,经过教与学的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软件人才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从软件开发过程看高职软件专业方向的设置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活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专业方向划分要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本文依据国际公认的软件工程思想,对软件开发过程涉及的29种岗位加以分析,对高职软件专业方向的设置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软件;高职教育;专业方向

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从发展历史上可以分为本科压缩型、技术应用型和大众型三类[1]。所谓本科压缩型,是特定历史时期为了多快好省地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而设立的教育层次。其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完全仿照本科教育,但培养规格有所降低,学制也缩短一年。技术应用型专科是按照职业教育思路举办的教育形式,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大众型专科教育主要包括各类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具有宽进严出的特点。其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在民众中普及高等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科压缩型和大众型专科教育已经愈来愈不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应用型人才出现了严重的短缺。技术应用型专科教育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这种技术应用型专科教育,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

高职教育不是本科的压缩,其实质是要培养区别于本科的不同规格或者种类的人才,也就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思想必须不同于本科教育。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设置。[2]本文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生产职业岗位的分析,对高职院校软件专业方向的设置进行探讨。

1软件生产过程及参与者角色

软件生产是软件产品形成、交付使用、维护和退出使用的全过程(即生命周期)中所有活动的总称。尽管不同的组织或实践者对软件生命周期中的生产活动的执行方式、先后顺序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但对这些活动种类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这是美国Rational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统一过程(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RUP)理论[3]。 RUP将软件生产活动分为:业务建模、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部署、环境支撑、项目管理、配置及变更管理。上述活动中,业务建模的目的是分析和理解将要使用软件的组织机构的业务活动,进而导出对软件的需求;需求活动是将组织机构或者个人对软件的需求进行发掘、归纳、表达和管理;分析设计活动通过对软件需求的分析,给出对软件的设计;实现活动将软件的设计转化为可以执行的代码、文件等最终形式;部署是将已经实现的软件形式应用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环境支撑的目标是为软件生产过程提供适当、足够的支撑环境,如软件的开发工具和管理工具就是基本的环境。项目管理的目的是在规定的成本、限定的时间内通过验收。配置和变更管理是软件生产特有的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重要活动。RUP同时归纳出完成上述活动需要以下29种角色――即职业岗位。

(1) 分析人员类:业务设计者、业务模型评审者、业务过程分析员、需求评审者、系统分析员、需求说明者、用户界面设计者。

(2) 开发人员类:软件架构师、架构评审者、封装设计者、代码评审者、数据库设计者、设计评审者、设计者、实现者、集成者。

(3) 测试人员类:测试设计者、测试员。

(4) 管理人员类:变更控制经理、配置经理、部署经理、过程工程师、项目经理、项目评审者。

(5) 其他角色:课程开发人员、图像艺术家、系统管理员、技术写作者、工具专员。

RUP对上述职业岗位的职责、候选者的经验和知识背景给出了详细的建议,这里不再引述。上述职业岗位的划分考虑了一般意义上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客观存在的角色。在一个具体的软件开发组织或者一个具体的软件项目上,这些角色不一定同时存在。另外,在实际的组织机构中,参与人员的职位名称并不总是与此一致,而且一个参与者通常会同时担任多种角色。但无论如何,这些角色种类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对我们思考高职软件教育的专业方向设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高职毕业生适合的软件生产角色

软件生产是公认的知识密集型过程。上一节列举的许多职业岗位的担任者需要深厚而综合的知识背景和较长的实践经验,属于软件生产中的高端人才。高职毕业生不适合担任这类角色。另一方面,尽管软件生产是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过程,高职毕业生也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办高职软件学院解决软件生产人才缺乏问题的前提。那么,哪一些是高职学生可以担任的角色呢?通过对上一节所列各角色的分析和笔者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最有可能使用高职毕业生的角色及其技能要求如下:

(1) 分析类人员。需求说明者:参与需求发掘全过程,负责将需求以适当的方式描述出来,并与涉众进行沟通。要求具备软件工程基础知识,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熟悉需求描述的专业技术和工具。用户界面设计者:根据用户需求建立界面原型,并对实际实现的界面给出评审和反馈意见。要求具备软件系统的操作使用知识,对需求的理解能力以及界面设计美术基础(不需要具备实现界面的能力)。

(2) 开发人员。实现者:按照项目采用的标准和设计文档要求编写软件系统的构成组件以及对这些组件进行测试。要求能够理解设计文档和标准规范,有熟练的编程技巧和软件测试的知识。集成者:对实现者完成的系统组件进行集成,并对集成活动进行计划和管理。要求同实现者。

(3) 测试人员。测试员:按照测试设计者提供的大纲设置和执行测试,评估测试执行情况,从测试错误中恢复过来。对初级测试者要求具备待测试的应用或系统的知识,具备测试和测试自动化方面的知识,具备诊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最好也具有编程的技能。

(4) 管理人员。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资源分配,管理项目运作,负责与客户或用户的沟通,确保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和预算内完成。项目经理要求具有相关应用领域的经验和软件开发的经验;具有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领导能力。配置经理:配置经理为产品开发组提供总体的配置管理基础架构和环境,负责日常的配置管理工作。配置经理要懂得配置管理原理,并且最好具有使用配置管理工具的经验或者接受过有关培训。配置经理必须注重细节,讲求原则。部署经理:部署经理负责产品移交工作,并在相关文档中作记录。部署经理要求有部署系统的经验,具备沟通及协调能力,计划性和行动力强。

(5) 其他人员。技术写作者:技术写作者产生最终用户支持材料,如用户指南,帮助文本,发行版本说明等。技术协作者应具备技术写作的经验或受过相应的培训。具备帮助系统开发和网站建设的经验或培训经历。最好具备所写作领域的背景知识。同时还要求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图像艺术家:图像艺术家创建作为产品组成部分的艺术作品。图像艺术家必须有创新设计领域的历练。同时也必须具有相关产品生产过程的知识。相关领域的市场及公关经验对图像艺术家也很有帮助。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角色维护软硬件开发环境,进行系统管理、备份,等等。担任此角色的个人要求对项目所使用的特定硬件和软件组件以及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依赖关系有较深的认识。需要对开发平台的操作系统、网络以及如安全、分布等方面的内部机制有深入理解。解决问题及诊断故障也是此角色的关键技能。

上述11种角色在全部角色中只占了约1/3,但在大型的软件生产组织中,这些角色在生产中的人数比例可能超过50%,在小型的开发组织中也不会少于30%。

3高职软件学科专业方向划分

上述11种角色,可以分为6个有内在关联的角色组。第1组:软件开发人员,主要担任实现者角色;第2组:软件测试人员,主要承担软件测试工作;第3组:系统集成与管理人员,主要包括系统集成者、项目经理、配置经理、部署经理等;第4组:文档写作人员。包括需求说明者、技术写作者;第5组:美工。包括用户界面设计者、图像艺术家;第6组:系统管理员。这六个组别,就是六种就业方向。我们在培养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在这6个方向上组织教学。如果把培养这6个角色组的专业方向分别命名为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管理、技术作家、软件美工、系统管理,根据上一节对角色的要求,我们可以对各专业方向的培养重点给出基本的描述。

(1) 软件开发方向:重在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技能,并理解软件生产过程,要求掌握几种具体的软件开发工具(或环境)的使用。

(2) 软件测试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软件测试技能,并了解软件生产全过程,要求学生掌握集中具体的软件测试工具(或环境)的使用。

(3) 软件管理方向:使学生具备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通晓软件管理的知识,掌握管理工具的使用。

(4) 技术作家方向:让学生理解软件和软件产品生产过程,同时具备技术写作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使用。

(5) 软件美工方向:让学生理解软件和软件产品生产过程,同时具备程序界面和美术作品设计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使用。

(6) 系统管理方向:重点在使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硬件、操作系统、网络等方面有深入了解,能够熟练操作和管理相应的软硬件系统。

上面列举的是技术方面的培养要求。实际上,在教学中还要将对学生非技术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始终。这包括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纪律、职业道德等。学生的素质实际上是技术和非技术两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考虑既能让学生马上承担实际的工作,也要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我们可以将用人单位的许多岗前技术培训落实在教学中,同时,也为每个专业的学生的职业发展,制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路线图。

上述6个专业方向的生源,(4)、(5)两个方向既可以招文科生,也可以招理科生。其他方向主要招收理科学生。课程设置时,如果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模块,则全部专业方向共享公共基础课,(1)、(2)、(3)方向和(4)、(5)方向可以分别共享两组专业基础课,系统管理方向要单独设置专业基础课。各方向的专业课程则要根据各自目标确定。

由此可见,本文提出的专业方向设置方案既与现有的专业设置思想吻合,也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软件人才的培养,同时对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有帮助。

4结语

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和参与者角色(即职业岗位)的分析,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可以设置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管理、技术作家、软件美工和系统管理等6个专业方向。这6个方向的毕业生毕业后可以担任软件生产过程中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多种角色。这种专业方向设置方案不仅与现有的专业设置思想吻合,也有利于高职院校软件人才的培养。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软件开发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为促进软件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特色及我院具体情况,探讨软件开发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点阐述培养模式的实践方案和实践内容,并对我院的实践成果进行简单评析。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软件开发专业

“十五”期间,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仍然无法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还在研究、探索之中。针对我国应用性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国家提出了要在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学到真正的技能。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企业及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以“职业人”身份参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2]。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目前,国家积极提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各院校都在致力于找出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颇具价值。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1现状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被国内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学校所广泛采用的、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企业与学校的长期合作和双向互动,将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较为国人所熟悉的、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着较大借鉴作用的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北美国家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新加坡工艺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和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模式等。而国内在借鉴了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也有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薄三明治”教育、江汉石油学院的“工学交替311”合作教育、武汉理工大学“工学交替,预就业”的“611”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3]。但是,我国目前在软件开发专业尚未形成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托,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建立起来的完备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课程体系。

1.2特色

1) 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用型人才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以凝练软件学院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敢于面对与企业合作难、共同开发课程难的现实,探索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子;

2)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将不同目标的达成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

2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是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示范性软件技术学院,有较好的师资条件和先进的软硬件环境,定位于培养实用型的软件人才,在软件开发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实训环节的制定与实施、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经过几年的教学运行,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师队伍建设、实训环节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学院从2005年开始招收软件开发专业学生,学院领导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大家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行业发展,调整教学计划。从2004年建院开始,学院每个学期都进行教学研讨会,根据计算机行业发展的需求及要求,聚集全院老师及实训机构相关人员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训体系的研讨,探索适合于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材内容。2007年6月,为了能够紧跟计算机行业,特别是软件行业的发展,学院及河南省其他高职院校的老师与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成立了21世纪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规划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了《Web程序开发》、《Java Web开发》、《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Java版)》等教材。这套教材的出版,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高专相关教材短缺的问题,为专业教学提供了保障。

3) 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学院有专用实验机房,配备有4 000多台计算机,并配备专职实验员20名,能较好完成学生的实训计划。另外,学院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成了多个条件和设施一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较好满足各个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学院通过多种途径与实训机构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包括厦门万策、成都华迪、北京中软、上海达内和郑州慧文等,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实践及就业方面的帮助。

4)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院软件开发专业具有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很多教师有着丰富的教改经历,对教学有着自己的心得。另外,为适应高职教学要求和本专业教学需求,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我院不断派出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几年间,专业教师参加的各类培训、进修、研讨会共计50人次,通过培训、进修,有效地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水平,使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5)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院软件开发专业自开始招生起,生源一直不错,学生的基础也比较好,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为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多次获得“挑战杯”等多项国家级大赛的一、二、三等奖。

这些条件为我院软件开发专业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3软件开发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实践目标

通过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进一步明确软件开发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建立一套切实可行、效果良好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就业率作努力。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软件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2)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行项目化教学;3) 研究适合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团队;4) 研究如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5)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2实践方案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在教学团队、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就业率而进行的改革。为此,我院实施了多项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全体教师中明确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向;学院领导对“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模式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支持教学改革的氛围;选择合理的师资结构从事教学工作,包括专任教师和企业高、中级职称技术人员,为校企双方的合作机制创新研究和实践教学机制创新研究提供充分的技术力量保障;进一步加强与实训机构的合作等。

在多方支持和努力下,我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出台,具体实践方案如图1所示。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重点进行理论准备和文献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和查阅各个院校软件开发专业现有的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文献,了解各个院校在教学团队、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训基地等方面的改革进展;2) 通过与相关企业及实训机构的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提出软件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3) 通过实践及重新的调查修正,制定出合理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训计划。

3.3实践内容

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立足软件开发企业的人才需求,建立软件开发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具体做法如下:1)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实践指导、就业指导等方面与实训机构及就业单位深度合作。2) 灵活的课程设置。对于软件开发专业第三学年的专业必修课程根据软件专业发展的方向及趋势,及时更新。3) 将学生的实训内容职业化,并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学生在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进行一个月的短训,使其能够了解软件企业开发流程和规范,为专业必修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最后一年的实训中,实训内容充实且具有职业性。

近几年的实践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采用3+1的校企联合培

养模式。前三学年教授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主要由校方完成;后一学年为专业方向课程及应用的实践,采用以企业为主,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的模式。

2) 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在前三年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中,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为两年,改革第三年的专业必修课程,根据软件专业发展的方向及趋势,及时更新适合软件技术发展的专业课程。

3) 专业实训环节的改革。改革专业的实习、实践,增加校内、校外的实训环节。每一学期结束后,进行一个为期二周的课程实训;在前两年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短训;在第三年的专业必修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一年的长训、实践及毕业设计。

4) 专业技能内容的改革。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和核心技能的培训。基础技能主要包括专业外语能力、专业应用文写作能力、Java或 .Net的编程能力等。核心技能主要指桌面或Web的设计和开发能力、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等。

5) 教学团队的改革建设多样性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中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外聘教师,还有一定比例的教师来自于企业。来自于企业的讲师有着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而外聘教师及来自企业的教师的思想、知识与能力素质本身就具备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特点。

3.4实践成果

我院已对软件开发专业2006、2007级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并推广到我院所有的本科专业。直接受益人近3 000人。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如下:1) 创新了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 建立了适应“工学结合”的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3) 制定了完善合理的实训方案;4)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2006级软件开发专业学生就业率高达90%以上。

4结语

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迫切需要,实践经验证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可较灵活地构建社会IT 业界所需的专业课程体系,我们相信它必将对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基于VF环境的财会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

[摘要]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这T课时,除了要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还要知道软件开发背后的原理,并能利用软件开发工具解决具体会计问题。本文借助Visual FoxPro这一工具,以银行对账中“删除已达账”为例探讨了其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Visual FoxPro;银行对账;删除已达账;企业对账文件;银行对账文件

1前言

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会计电算化人才可分为不同层次,具体可分为系统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人员和系统设计人员四级,且目前多为层次较低的软件操作人员、维护人员,而高层次的程序设计人员、系统设计人员数目寥寥。笔者认为,高等院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等同专科院校,如果仅仅满足于使用会计软件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等一般性会计工作,将失去和专科院校竞争的优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财会专业学生还应培养其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技能。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技能,绝不能照搬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模式,让财会专业的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编程序,而应侧重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通过软件开发技能的培养,让学生知道软件的操作步骤,软件开发人员的思想过程是怎样的。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属于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的特点,设计了Visual FoxPro环境下“删除已达账”功能的实现这一实验项目。

银行对账即银行存款清查,是指将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账面余额与开户行转来的对账单的余额进行核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不相符的原因通常有两个方面:一是双方或一方记账有错误,二是存在未达账项。银行对账是保证企业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财会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大多数商品化会计软件都是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开发的,企业的银行存款信息及银行转来的对账单信息分别存放在后台的两个不同的数据库文件中。银行对账功能的执行,其实质就是在这两个数据库文件中找到相同记录的过程;而银行对账后的“删除已达账”就是将这两个数据库文件相同的记录删除的过程。

随着商品化会计软件功能的逐步完善,相应的数据库也是越来越大而复杂,比如国内常用的用友软件就经历了小型数据库Access、中型数据库SQL Server、大型数据库Oracle这一过程。Visual FoxPro数据库管理系统,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数据库开发软件,用它来开发数据库,既简单又方便,易于为初学者掌握。因此,笔者在设计实验时考虑用VisualFoxPro这一工具。

2实验设计

2.1实验目的

(1)培养软件开发的技能,使学生知道如何生成会计软件以及软件开发人员的思想形成过程。

(2)深刻体会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中的代码编写与调试运行,学会使用系统给出的错误提示进行分析、判断,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3)充分理解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这三个阶段的关系,深刻认识在数据流程图转化为模块结构图的基础上,如何利用Visual FoxPro工具进行系统实施的过程。

2.2实验原理

以图1计算机银行对账数据流程图为基础,在Visual FoxPro中建立企业对账单、银行对账单两个数据库文件并录入相关记录,并通过运行Visual FoxPro中已建立的“删除已达账”程序,实现删除企业对账单与银行对账单两个数据库文件中相同的记录。

2.3相关的课程知识

2.3.1Visual FoxPro数据库管理软件

(1)利用菜单设计器设计菜单,包括创建一级菜单及其子菜单、创建过程并进行编辑。

(2)利用表设计器设计数据库文件,主要包括建立字段及设置字段类型、长度等,并添加数据库文件中的记录。

(3)菜单的预览、菜单文件的生成并运行。

2.3.2银行对账

银行对账的过程如下(如图1所示):

(1)当企业收到银行提供的纸质对账单后,手工录入对账单的信息,系统自动保存在后台的银行对账文件中;当企业与银行联网时,企业通过网络获取银行对账单的信息并直接保存在银行对账文件中。

(2)通过“对账”处理,系统自动将银行对账文件和企业对账文件中的记录进行核对。

(3)通过“输出对账结果”,系统自动输出“余额调节表”“已达账项”“未达账项”。

(4)通过“删除已达账”,将银行对账文件和企业对账文件中相同的记录删除。

2.4实验步骤

2.4.1前期准备

(1)建立银行对账文件和企业对账文件两个数据库文件。包括“科目代码”“账号”“对账单日期”“摘要”“借或贷”“金额”“已达标志”等几个字段。

(2)编写两个数据库文件中的记录,且必须有相同的记录。需要注意的是,执行对账操作后有对上账的(已达账)和未对上账的(未达账)的记录,因此,两个数据库文件中各条记录的“已达标志”字段需分别写入“T”(true)或“F”(false)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开发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开发专业课教学中主要机器设备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机器设备时更加直观的了解其结构原理,为实际操作打好基础,保证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更加扎实、有效。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虚拟装配;运动仿真;开发

职业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培养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毕业生到单位后能很快适应本职工作,成为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多年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究其主要原因是现有专业课教材中许多装配图较为复杂,有些装配图不仅学生看不懂,新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也感到吃力,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对此,尝试开发专业课主要机器设备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能使学生直观的了解机器设备的结构原理,进而进行虚拟装配,在虚拟装配熟练的基础上带动实际操作,从而改善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一、以前专业课教学存中在的两种倾向

(一)专业课偏重于理论讲解,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1.近几年,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原有的实训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本该在实训车间完成的课程,由于实训条件有限,机器设备及其他维修课程不得不改为在教室里进行理论讲解;

2.新老教师交替更新,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退休或调离,许多新的、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走上讲台,他们理论功底扎实,但大多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他们更偏重于将专业课教学改为在理论教室讲解;

3.实际操作耗能耗材,操作不当容易造成机器设备损坏,实训成本较高,在学校教学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只有压缩这部分经费。因此,本应该在实训车间完成的专业课教学只能在理论课堂讲解,使得原本比较简单的机器设备结构、原理变得复杂、抽象不好理解,许多学生觉得专业课教学枯燥无味,有些干脆放弃专业课的学习。

(二)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忽视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改变这种单纯理论教学现象,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学校将专业课教学改到实训车间或到企业去上,这些做法虽然较前面有一定的进步,但通过实践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有两点:

1.许多实习指导教师多年来养成侧重于实际操作的习惯,理论讲解较少,在简单讲解完机器设备的结构、原理后,让学生去实际拆装,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拆卸装配,拆卸方法不清、操作盲目。加上学生对机器设备的结构、原理了解得并不充分,学生操作时经常不按拆装程序操作、出现野蛮拆卸,造成有些机器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精度严重受损,甚至有些干脆报废,后续班级没办法使用,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有些学校把专业课学习放到企业进行,但企业是以生产为主,学生实习培训为辅,受生产环境影响,许多专业课的学习在企业得不到保证,使得专业课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的开发

针对以上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两种倾向,通过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使用,尝试开发专业课主要机器设备三维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使得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更加直观、形象。

(一)确定开发小组成员及开发项目

开发专业课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多方面知识的工作,除了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吃苦耐劳、勇于钻研的精神,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部分青年教师组成课题小组并吸收个别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高年级同学参与其中。开发的项目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从较为简单的化工管路的管件及阀门开始。如弯头、三通、大小头和管阀、球阀、蝶阀、磁力阀等,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开发化工机器设备的各种泵,前后开发了单级离心泵、齿轮油泵、双吸泵、多级泵、磁力泵、屏蔽泵、往复泵等,在此基础上,对风机、列管式换热器等实习车间现有的机器设备进行开发。

(二)开发过程

整个开发过程步骤如下:

1.制定开发计划。为了使开发工作有序、按计划完成,开发前制定了详细的开发计划。计划包括开发各项目的时间段、主要内容、开发所需工具、量具、具体步骤及各分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2.现场实际测绘。进入现场后,对装配体进行逐件拆卸,为了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对每个拆下的零件编号,然后徒手绘出各零件的草图,对标准件测量其主要尺寸并确定型号,研究每个零件的装配方法并徒手画出装配示意图或装配草图,然后将机器设备恢复原位。

3.在工作室核对草图,对表达不清或尺寸不全的草图再重新核对、订正,对标准件核对型号及尺寸,理顺各草图之间的关系,保证各装配体的零部件草图及标准件、常用件型号尺寸齐全。在此基础上用计算机CAD软件画出各装配体的零件图及装配图(或装配示意图)。

4.根据零件图,用Slid Works软件画出各零件三维造型。在工作室进行二维草图绘制以及三维零件造型。为了提高效率,可将装配体的所有零件三维造型都绘制好以后,再考虑下一步装配。

5.用已经建好的三维零件进行机器设备的虚拟装配,在虚拟装配的过程中对装不进去的零件及时调整,将其尺寸及形状进行修改,然后重新装配。

6.完成装配体的拆卸及装配爆炸图,在爆炸图中分步骤将装配体装配及拆卸步骤逐项交代清楚。

7.利用Slid Works软件的制作动画功能,制作出各机器设备的拆卸和装配动画,在动画中强调拆卸和装配中注意事项及重点,以便引起学生学习时的注意。

三、采用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在专业课教学中传授知识和技能

开发出专业课机器设备的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后,配合机器设备的实体,指导教师在一体化教室的授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指导教师对要拆装的机器设备进行介绍,用三维动画展示机器设备的结构原理,机器设备在在马达的带动下旋转起来,形象、直观、工作原理一目了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能够直观的掌握机器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其次,指导教师演示虚拟拆卸,利用Slid Works创建爆炸图,将机器设备上的零件按正确的拆卸顺序进行虚拟拆卸,在虚拟拆卸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边虚拟装拆边告诉学生要点和注意事项,为了使学生真正消化吸收,对此可反复演示,(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在电脑上反复练习虚拟装配)。第三,在学生掌握上述内容的前提下,指导教师再带学生到机器设备的实体前,实际演示机器设备的装拆过程。第四,分小组让学生实际装拆,指导教师巡回检查指导。第五,装拆结束后,指导教师及时总结,对存在的不足重新演示纠正。最后,指导教师让学生按正确的方法将机器设备装配好,恢复场地原有布局。

四、开发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成效

1.通过开发专业课机器设备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有效地锻炼了课题组成员的综合能力,参与开发师生的徒手绘图能力、CAD绘图能力、Slid Works三维建模能力及专业知识和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2.通过开发和使用专业课机器设备虚拟装配及运动仿真软件,减轻了专业课指导教师的教学负担,学生掌握专业课的情况明显好转,教学成效显著。

3.减少了盲目拆卸和装配,耗材、耗能和零部件损坏情况明显改观,机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幅度增加。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高职高专软件开发专业实训教学方法探索

摘 要 随着近年来就业压力逐年增大,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的学生,要提升就业能力,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目前高职高专软件开发专业的同学,在实训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有些什么好的方式可以解决现在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如何通过实训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本文根据作者在高职高专实训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实训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就业 实训 问题 改革

根据互联网资料显示,21世纪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软件开发专业的高职类的学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不高。①首先学历是高职生就业的硬伤,专科学历无法与本科、研究生匹敌。所以,要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率,就只有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如何提升高职高专软件开发专业同学的专业技能,是我们从事这个专业教学的专业老师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尤其是负责实训课程教学的老师,更应该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软件开发的实际能力,增加同学们的就业砝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实训教学工作的实践,对软件开发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浅薄的探索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实训教学改革的措施。

1 软件开发专业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软件开发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真正实训的时间较少

高职高专的学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六个学期,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的学习,第三学期开始学习专业课,甚至有些班级第四学期还在进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高职高专的学生一般在第五学期就要求进入岗位实习,留给同学们在学校实训的时间只有几周甚至更少,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进入岗位实习,实际的开发技能很差,对以后的就业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1.2 实训教学模式仍为传统教学

在很多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师虽然在课程设计上加入了实训环节,但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②大多数学生被要求按照老师的详细设计思路来完成预设的功能,学生照葫芦画瓢,虽然实现了老师要求的功能,但是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基本处于盲目的被动状态,时间久了,就缺乏参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灌输式教育,很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1.3 实训内容更新较慢,跟不上软件公司技术更新的速度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技术更新快,技术种类多,相关技术发展迅速,软件开发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总是啃老本,抱着自己的一套技术和框架不放手,总是一招制敌、一招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心态,③几年使用同一套实训案例和项目。有些老师拒绝学习新知识或者主动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不够。总是在使用几年前的技术指导学生实训,甚至有些技术已经被现有的新技术代替,在这种实训教学方式教下出来的学生,显然很难顺利走进就业岗位实习。

1.4 缺乏明确的考核方式和标准、考核方式陈旧

实训课程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一般课程的成绩组成为30%的平时成绩和70%的期末成绩。显然这种考核方式并不适用于实训课程,因为实训课程是同学们参与度很高的课程,并且学习和教学过程更能考核一个同学掌握知识的程度。有些老师沿用一般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或者有些单位限制了平时成绩的比例不能高于30%。这样不利于对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考核,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公平,会打击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 软件开发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 培养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所谓“名师出高徒”,好的教师队伍,对提高同学们的实践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才能有更好的师资指导同学们实训。④

争取更多的机会,让我们的实训老师进入软件企业进行实践、交流、学习。目前大部分的软件开发企业都是使用较新的技术,对软件项目也有较好的解决方案,老师们可以了解并学习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有利于老师知识的更新。

让更多的老师在工作之余和寒暑假的时候,更多地参与合作企业的商业项目的开发,在实习商业项目开发过程中,技能学习最新的开发技术,又可以将部分商业项目的模块和代码作为同学们实训的案例,这样既丰富了老师的项目和案例库,有更新了老师的知识结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老师暂时脱离教学岗位,挂职到相应的软件开发企业进行软件开发工作,这样能够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2 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实训考核要建立包括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多方面的考核,摆脱三七开(30%+70%)的束缚,实训老师可以根据项目和教学的不同阶段,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机制,强调过程考核的重要性,让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实训过程,对有创新性的同学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评价,同时应在考核成绩上予以体现。

实训课程的考核应该是多元化弹性的考核方式,评分标准要根据实训的项目的实际情况,由实训老师或者课程组协商制定,不应该提供模板或者一刀切的标准。

2.3 改革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由实训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组成员,建立课程实训资源库。每学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实训库的项目和案例,调整实训的内容和案例数量及教学方式。

课程负责人应充分重视和精心设计每一个项目或案例的实训内容,多建立一些实际商业项目的案例,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训初期,让同学们练习相对容易的案例和项目,增强参训学生的自信心。

在第三学期分阶段加入实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加入“JQuery实训”、“数据库项目实训”,也可以在这期间增加规模较小的模拟综合项目实训,为后面综合商业项目实训做好准备。

在实训过程中,也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路,教学过程老师教、老师辅导,逐步过渡到老师指导,最后实现学生自主创新。逐步使学生发挥实训的主体作用。项目的实训一般要采用分组的方式,或者直接采用项目的名称来命名分组,同学们的身份也从学生到员工第一次转变,项目组成员的角色也可以用软件公司的职位来命名,比如项目经理、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由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项目经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指导小组成员进行项目的启动、需求分析和设计、计划编制、开发、测试等工作。当做完一个项目完成后,可以在小组内根据组员情况进行角色转换,这样可以让同学们体验不同的工作岗位,提高实训参与度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相应的职业素养,为日后的工作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就业率。

2.4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学生最终的归宿要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引入同行业的知名企业,对学生的培养和就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可以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的优秀开发工程师,定期地给我们的学生做专业讲座和行业发展及前景介绍,条件成熟的可以邀请研发工程师参与我们的实训教学环节,实行公司化的管理,让同学们在学校就提前感受企业的文化和商业软件的开发流程。

引入商业项目,由我们的实训指导老师带领优秀的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能在实际的商业项目中锻炼我们的实训老师,同时也让同学们参与了真实的商业项目的开发。在项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给参训学生一定报酬补贴,更能激发同学们参与商业项目的积极性,使我们的实训达到较好的效果。在实训的时候也积累了同学们的开发经验,对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学院的合作单位有世界500强企业微软、惠普、埃森哲、富士通等以及国内知名IT企业联想、上海宝信、中软国际、民航凯亚等200多家企事业单位,这些企业能够保证我们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的有效进行。

3 结束语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动手能力,不是实训教师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些改革的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能有效提高同学们的专业开发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否有效提升同学们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这些问题都需要广大实训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验证,并在实训教学中积极修改不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高职教育软件开发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设计

摘 要:本文针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软件开发专业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的问题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的弊端,根据教高16号文件精神,借鉴典型工作过程,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为高职教育中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一点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

目前存在的问题:从高校走出来的毕业生能直接顶岗的很少,大多数都必须进行岗前培训甚至到培训机构“充电”。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要求,其实质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入一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知道该怎么做,而且能够做得出来。下文就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的弊端

传统教学采用“理论课”或者“理论+实验课” 的形式教学,理论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按理论体系进行授课;实验课则在实验室,主要是理论验证,老师不讲新课。这种教学对实践性强的课程来说有三个问题:

首先,纯理论讲解不符合人类的认知过程;其次,先理论+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孤立开来,造成学生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再次,软件开发中的很多知识是过程性知识,是从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单纯的理论讲解没有实践的情景很难讲述清楚。

二、软件开发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

(一)对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解

教:老师授课,不但教理论也教操作。

学:针对学生,学理论与练操作。

做:学生在学后做,老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做。

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即: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技能、素养并重)。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明确任务目的,加入教学环节,分解细化任务步骤,老师教一步,学生做一步;老师再教一步,学生再做一步,学生遇到问题老师再教…达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的循环促进的效果。

(二)借鉴工作过程中的“六步骤”

首先我们借鉴了某教育学家提出的典型工作过程的结构,如图1所示。

其次,我们将该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引入到教学过程。由于工作过程是针对职业工人的,学生不具备实践能力,所以,我们根据软件开发专业的特点,改造了六步骤,加入了教学环节,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

(三)教学过程样例: java基础课的某次课

注:以下是第八章1小节的教学过程安排(4学时):

1.任务介绍(10分钟)

(1)介绍ATM机菜单选择需求。

(2)演示ATM机菜单选择效果。

2.任务计划(30分钟)

本环节是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任务需求,提出任务解决方案的过程

(1)引导提问(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去书本上、帮助文档、网上获取任务所需知识)。

(2)学生可能提出的备选方案。

方案1:

a.解决思路

在上一节显示菜单信息之后进入本功能,此处略……直到用户输入5退出系统。

b.任务的业务流程与程序流程

注:流程图此处略

c.程序中用到的关键语句、数据结构和算法

switch语句,接收键盘输入的语句,do while循环;改写方法;将菜单功能写成方法。

d.任务的实施步骤

分析流程->实现显示菜单方法->实现选择菜单方法=>在AutoTerminalMachine类主方法中调用选择菜单方法->调试输出

方案2:

此处省略

3.任务决策(5分钟)老师进行方案决策并给出理由

(1)选择方案:教学中选择方案1

(2)选择理由:2个方案相差不大,主要在于循环的实现,方案1使用的do while循环,理解起来容易,方案2中采用递归调用,不容易理解,因而采用方案1。

4.任务指导与实施和控制(90分钟)

分析任务中涉及的学生当前无法完成的问题(5分钟)

选择如何实现?老师进行讲解指导。

(1)任务指导1(15分钟)

案例讲解;switch语句格式及执行过程,教师举例讲解与演示

(2)学生实作1(20分钟)

学生完成对应练习及教材P156例8.1(15分钟),老师答疑及检查完成情况

(3)任务指导2(15分钟)

老师进行整个任务实施演示。

本次指导涉及到的任务代码:菜单选择方法(给出源代码,此处略)

(4)学生实作2(35分钟)

学生完成任务,老师根据学生情况不定期答疑。

5.评价与反馈(45分钟)

(1)评价方式。

课堂上评价,老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分成小组(3~5人一组),老师评价+小组组长评价。

(2)评价标准:满分100%。

a.素养:

组织纪律性强, 10% ;团队协作。 10% ;能画流程图(10%);编码规范10%

b.代码

核心代码(菜单选择的代码)30%;其他代码:30%

(3)学生反馈。

此处略

三、结束语

本文借鉴工作过程的六步骤,考虑到学生并不具备完全的工作能力,没有照搬工作过程的结构,在工作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加入了教学内容,形成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的教学过程。

本文设计的教学过程使得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形成了高职软件开发类课程教学的开发 “套路”,较好的解决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实践”与“理论”如何并重的问题,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软件开发的推广应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张红实,1977出生, 男,籍贯重庆,重庆工程学院软件学院,Java专业教师,副教授,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高职软件开发类教学实施与研究。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于本科游戏软件开发专业互动教学的实践研究

自2013年5月起,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开始积极构建相关移动互联网站。除了传统的咨询内容以文字版显示外,学院图书馆移动互联平台也增加了很多新的参考咨询方式:资源使用和服务指南的音视频。同时,为了实现基于移动互联平台的教学资源的互动式教学,我们以2014级本科软件工程(游戏软件开发)专业为试点,进行了实验研究。

1、初步实现移动互联平台上的教学互动

据2014年9月至2014年11月为其3个月的三项初步实验及500余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移动互联平台上的互动教学活动在本科游戏软件开发专业学习中包含以下三方面优势:

(1)符合我院学生的游戏软件开发方面的学习需求。

我院游戏软件开发专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其求知欲望及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好,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制作能力,对新的学习方式适应较快。

(2)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本部分课题内容提供了较大便利。

学生全部拥有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和苹果、三星等大屏幕智能手机,而且手机均拥有上网业务,已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在校园内可以利用学校的无线局域网络,借助智能手机随时随地畅游互联网。

(3)游戏软件开发专业的实践性和图书馆资源优势。

游戏软件开发专业是一门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础性软件技术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采用移动互联技术不仅可以辅助课堂教学进行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还可让师生和同学之间的针对各种软件技术和技巧的进行交互沟通、切磋,所以在游戏软件开发教学中采用移动互联技术具有先天的实践优势。

2、基于移动互联平台的游戏软件开发专业互动教学实验初步实施

游戏软件开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从基础的二维设计,循序过渡到功能强大的三维动画设计软件的学习。通过系统全面学习3D 道具、场景设计、角色设计、特效制作等各内容模块,让学生熟悉掌握动漫游戏公司项目开发的整体流程和应用技能。本次教学实验利用移动互联技术的优势,请专业教师把涉及到专业教学的内容制作为图片、视频、动画等学生感兴趣的模块方式,并上传至图书馆移动互联学习平台,在学习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方式鼓励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终端到图书馆资源网站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图书馆资源网站提供的交流区域讨论交流,在完成任务后进行总结,并进行学习评价,分享学习过程和结果。

为了更好地说明此次课题实验的具体做法,以游戏软件开发的《三维游戏角色制作》课程为例进行说明,在本节课中移动互联平台上的互动教学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教师在图书馆游戏软件开发学习平台中引导学生讨论当下主流流行的三维游戏角色的形象特点和三维游戏角色设计的注意事项,然后提出了跟本节课主题相关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三维游戏角色,并根据这个游戏角色的特点自行总结三维游戏角色设计的注意事项,积极搜索整理相关数据、事例等资料。

(2)教师把这个任务通过游戏软件开发学习平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后,围绕任务运用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及时到图书馆提供的资源网站查阅相关任务资料,也可以通过微信群与组员之间进行实时讨论交流,形成更为完整丰富的答案,同时教师对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也可以进行实时监管,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纠正。

(3)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邀请两组的代表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展示自己小组从图书馆资源网站中查找出的三维游戏角色的特点及有关三维游戏角色设计的注意事项的资料并进行课堂讨论。最后,教师采用讲授和课件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示范三维游戏角色制作的技术技巧,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何制作三维游戏角色。

(4)本节课的学习之后,教师将学生的优秀成果和自己的教学课件上传至图书馆游戏软件开发学习平台,供本班学生及其他专业感兴趣的同学下载继续学习消化。

(5)课余时间,同学们可就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内容通过图书馆游戏软件开发学习平台随时随地给教师留言请教。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即进行实时互动和教学辅导。

(6)为了加深同学们理解三维游戏角色的特点及有关三维游戏角色设计的注意事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图书馆游戏软件开发学习平台上分享本节课学习后的心得,如不同类别的游戏角色特点捕捉方法、男女角色制作技巧、动物角色动画技巧等等,并根据课堂上学到的软件知识结合自身特长设计一个三维游戏角色上传到平台,即上传课后作业,教师可根据每个人上传的作业情况进行适当点评和批改,同学们也可相互指点、切磋。

(7)教师同步向图书馆资源平台上传一些相关视频资料、文本资料或者链接网站,供本班学生和其他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拓展阅览,即资源共享功能。

3、对移动互联平台在互动教学应用的总结及反思

图书馆游戏软件开发平台利用移动互联及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本科游戏软件开发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连通化、情境化、便捷化、个性化、互动化的软件教学环境,两者本身所固有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天然联系使之整合优势明显、效果良好。

在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于游戏软件开发互动教学实践中同时发现的问题有:学生对所获得的广泛性、随意性的海量信息甄选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的再次整理、加工和提炼,才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诸如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深入研究。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仿真教学软件开发与应用

摘 要 研发了一款适合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习软件。该软件对工业生产现场实际运行的炉窑进行虚拟仿真,将炉窑结构及关键设备再现,实现了炉窑操作工艺及操作步骤模拟、操作考核等功能。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完成认识实习及“工业炉窑热工及构造”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本软件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又体现了本专业的特色。

关键词 热能与动力工程 本科生 实践仿真 教学软件

0 引言

对于理工科专业大学本科生,实习环节对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高等教育的必要环节之一。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以理论为主,比较抽象,通过实习能够使教育回归实践,让学生在实习中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使知识变活。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特别强调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

校外实习基地拥有真正的生产环境和施工现场,本应是学生规范专业技能和素养的理想训练场。然而,“联系实习单位难”却成为高校面临的普遍困境,其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高校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增加,对实习场地和实习资源的需求增加,导致大多数实习单位无力接待;第二,企业担心大学生实习影响企业生产及其利益获得。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接收学生实习所付出的代价要大于收益,在没有政策鼓励和支持的条件下,很少有企业愿意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实习工作上。当前,高校联系实习企业往往凭借教师与企业的私人关系,还有一些学校因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而失去了原来所建的实习基地。这表明,当前环境下企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和校企关系松散的现状,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且大多达不到应有的实习效果。

鉴于以上原因,大学生实习质量不能保障,使得中国理工科教育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动手能力较弱,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市场要求和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需要。以上种种问题要求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以满足行业人才的需要。在此指导思想下,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师开发了“本科生实践仿真教学软件”,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软件的设计目的

目前,本专业的实习基地仅有一两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且都是以参观为主,极少动手实践,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还消耗企业资源。

鉴于以上原因,决定开发虚拟仿真实习场景,通过将本专业典型炉型和设备用三维软件建立实体模型,结合3D漫游、动画演示、模拟控制等方式实现生产现场的虚拟再现。该实习软件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炉型的认识、模拟生产操作、理论考试、操作测试等功能。旨在通过学生对本仿真软件系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与校外参观实习互相弥补,使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得更加牢靠。

另外,该实习软件将燃料燃烧、炉内气体流动、炉内传热传质、工业炉控制系统等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师生针对炉型进行炉内各动力学参数、热力学参数以及控制过程的模拟研究,为炉型结构优化、控制优化及操作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 软件的主要功能

仿真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认识实习部分、模拟操作部分及考核部分。

软件主要仿真内容包括:(1)以冶金和高温陶瓷行业工业炉窑为主,建立典型炉型的三维模型。以实际生产过程为指导,编制各炉型操作系统。主要包括:二级网络任务下达系统、来料工艺设定系统、上料系统、控制系统、卸料系统、炉体操作系统、安全防护系统、质量追踪系统、炉内热过程模型系统,最终达到各系统协同操作、安全连锁,实现工业实际生产的真实再现;(2)冶金行业工业炉窑系统复杂,实际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故障。通过收集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业炉窑运行系统相关故障及对应的处理方案,形成专用数据库,编制模拟生产过程随机故障系统;(3)编制考核系统。定期组织学生学习软件,听取学生意见及建议,并做出相应调整,以获得最好的实习效果。考核系统分为三部分:炉型系统认识部分考核、“工业炉窑热工及构造”课程部分内容理论考核、工业炉窑典型炉型模拟操作考核;(4)编制仿真软件模块扩展接口。以便于教师日后对新炉型添加或新功能的开发。

学校在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时,企业不会因为学生实习而调整生产,因此,学生参观过程中很有可能看不到工业炉设备的动作过程,再加上生产现场噪音较大,即便是有老师讲解,也听不太清。在本仿真软件的认识实习部分,首先以工业炉各系统、各关键设备实体照片展现给学生,并配有文字介绍,可以通过教师讲解或自学的方式了解各系统、各设备的主要功能及操作要求。其次,以3D模型方式将工业炉窑全系统展现给学生,对于关键设备,软件中做了关键剖视图设计,教师可结合炉体及设备三维实体模型向学生讲解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弥补实体照片不能观察系统及设备内部详细构造的缺陷。除此之外,软件中也包含了一些典型炉型实际生产过程的视频,同样,对于现场拍摄不便于直接观察的炉内情形,采用3D模型及动画方式进行展示,学生可将模拟现场与实际现场进行对比,加强对工业炉窑系统的认识。

学生在企业参观实习是绝对不允许动手操作的。首先是因为学生不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很有可能发生误操作,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另外,学生大都不了解各设备的操作规程,出于安全考虑,不允许学生对设备动手操作。在认识实习基础上,生产模拟部分实现了对生产操作的实训,人机交互界面由仿真控制界面和虚拟被控场景两部分组成。仿真控制界面中的图形界面、操作手柄图案、操作按钮等的逻辑关系与生产现场保持一致,既有生产总览界面,又有各子系统分界面,便于学生分步骤练习。生产模拟部分主要操作内容包括:开炉前各系统(各气体系统、循环水、冷却水系统等)准备、各安全设施检查、上料系统上料过程、物料在炉内的运动和加热过程、炉内各部分温度控制、压力控制、卸料系统卸料过程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系统间的安全连锁、相互配合等。教师结合讲解在软件上进行生产过程模拟操作,向学生介绍各系统及设备性能、各系统间相互关系、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并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生产操作。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由于气体压力不足或电压波动等突发情况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在本仿真软件中,也将随机产生常见的生产故障,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进行这一系列的模拟生产现场操作,使学生非常直观地学习工业炉的系统组成及生产操作过程。

在仿真软件的考核部分,设计了三种类型的考核内容,包括:认识学习考核、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三部分。该软件可对学生的操作即时给出评判结果,计算机详细记录学生在实训平台上的所有操作,后台实时计算。操作完成后,系统在基础知识、操作步骤、资源消耗、产品质量、产量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将操作记录和操作结果分类统计,根据指标评价体系,给出量化考核成绩。

3 软件的应用效果

目前,仿真实习技术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高效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及学生的培养目标,我校开发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仿真教学软件”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下厂实习难、效果差等问题。为加强仿真软件实习的教学效果,采用先仿真训练,再下厂实习的模式。实践表明,对于从未见过现场工业炉窑生产的学生而言,到工厂参观实习前进行仿真集训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仿真软件实习,学生已基本了解工业炉系统之间的联动过程以及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生产故障问题,因此,再到工厂参观实习时,便能更加准确地了解各设备功能,也有助于学生参加工作后更加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基于自主学习的英语专业听写训练软件开发

摘要:基于自主环境的英语听写训练软件的开发遵循传统的CAI系统设计模式,但要基于实际运行环境,在界面设计、内容模块设计、听写策略培养和强化、学习过程监控和评价等方面综合设计开发,实现其对语言自主学习资源的有效补充。

关键词:自主学习;英语专业;听写训练软件

一、引言

听写作为语言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辅助手段和测试方法,在各级英语教学中一直被广泛应用,而且在英语专业四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也是重要的测试项目之一。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教学传统长久以来得到广泛认同,被看作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虽然曾在20世纪40年代受到可分能力假说理论的挑战,但70年代后,以Oll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提出了整体语言能力假说,基于大量的语言测试试验及考试数据分析重新确立听写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综合语言能力测试手段的地位”[1]。目前国内学者对听写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听写能力和语言能力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和影响听写能力的语言或非语言能力的因素上面。

二、英语听写类型及难点

英语听写的分类一般遵循Oller[2]提出的分类标准,即标准听写(听写者根据音频完整写出文本材料)、部分听写(听写者根据音频填写材料中的缺失文字)、干扰听写(录音中加入干扰背景音,以体现真实感,增加难度)、作文听写(通过记忆写下录音的文本内容)和复述听写(口头复述所听到的录音内容并进行录音)。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所设置题型中的听写项目“旨在测试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拼写熟练程度及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3]。根据上述分类,TEM-4中的听写部分为标准听写,即短文听写。而大学英语四级(CET-4)中的听写为复合式听写,是部分听写(单词听写)与听写作文(原句或意思相近之新句)两者的结合体[4]。

张春芳[5]对国内英语听力测试及教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写测试中所暴露的问题主要包括:(1)听辨音能力弱;(2)未能达到基础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要求,导致他们在拼写和检查阶段不能还原正确的句子;(3)遭受母语思维的影响;(4)听写学习策略缺失。其中,邓媛[6]所作的关于学生听写策略的问卷调查表明,缺乏明确的学习计划以及注意力容易受干扰是多数学生在元认知策略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在认知策略的使用方面,绩优者善于抓住句子意群和关键词帮助记忆,而学困生的听力理解趋向片段化,短时记忆弱,且易受干扰产生混淆,导致信息输出较为破碎化。同时,在情感策略方面,由于听写能力弱造成的紧张情绪会干扰注意力和记忆力。对自主环境下的听写训练软件开发来说,基于上述研究改善和解决听写学习策略问题对保证训练效果极为重要。

三、基于自主环境的英语专业听写训练软件设计

一般而言,教学软件开发程序要求开发者要先了解基于不同教学模式的CAI系统设计基本策略及目标运行环境,在确定选题和开发方向后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模式,先行构思系统总体设计和详细的脚本设计,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教学/训练内容的丰富与否是最终学习效果的重要支撑。在系统调试完毕后,要在教学实践应用中完成评价、修改和推广应用的过程。

基于自主环境的英语听写训练软件要遵循上述程序,注意以下几点:(1)自主学习软件应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在运行环境上要从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出发。该类软件能安装在可保证网络带宽但又不与因特网相联的校园局域网或自主学习中心的计算机终端上。(2)学习软件的界面设计应注重教学性、交互性、系统性和艺术性的协调统一。作为教学软件,其界面风格应简洁典雅,主题突出,避免主次不分,并根据需要设计明确便捷而有效、合理的导航标志。(3)内容模块设计应能让学习者根据个人的起点水平选择合适的训练层级,逐渐实现从易到难不断进步最终达到考核要求的目标。(4)重视学生听写策略问题的培养和强化,将其体现在框架设计和内容安排上。元认知策略的建立可以通过软件首页的详细介绍了解各个板块的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者根据个人水平和学习时间依次形成各个板块的详细的学习计划。通过“听写技巧”、“单句听写”、“段落听写”、“模拟听写”、“真题听写”等实现听写技巧认知和逐步强化提高。“听写技巧”综合介绍TEM-4听写考核要求及听写技巧,但这一技巧的实际掌握有赖于在后续板块中逐级达成。“单句听写”主要培训学生的听力理解和拼写速度,形成个人特有的单词和符号书写习惯。该板块难度安排较低,有利于建立基础较差的学生建立自信心。“段落听写”、“模拟听写”实现从小段落听写到标准长段落的听写,逐步增加学习难度和实践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模拟听写”的难度设计建议稍高于“真题听写”。这种设计有利于学生在进行历年真题听写的考前实战环节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提升其考试前的自信心。(5)融入现时教学计划,实现监控和评估的有效结合。监控可分为自我监控和他人监控。应当鼓励学生反思、总结和评估个人在各个板块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通过学习计划有效保障个人学习活动的自我监控。借助同伴,或将其融入某门当前教学计划中,通过教师的检查监督和答疑解惑保证和实现学习计划的完成。这有助于学生逐渐建立起有效的元认知策略,在各循序渐进的板块练习中掌握良好的、有效的认知策略,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书写技巧。同时,在此过程中,通过学伴或教师的学习交流活动,实现情感上的反哺能动效应。

四、结语

近年来,虽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及网络技术获得飞速发展,但鉴于我国的国情及基础应试教育的影响惯性,可以预料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在学习资源提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商业开发的教学软件和课件在系统性和专业性上具有巨大的优势,是语言自主学习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任课教师对自主学习中心学习资源的补充更具针对性,更容易将其融入课程教学计划和评估中。两者相铺相成,互为促进,而任课教师作为开发者也会在此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双语教学在软件开发专业中的重要性探析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的双语教学是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系统,其中除母语外的另一语言不仅作为教学媒介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到非语言学科中,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逐渐基本掌握它,同时要在教学中对该学科的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学习,以获得该学科先进的、系统的知识,来进行学科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组合;强调使用外语于学科教有(但并不排斥母语),在学得该学科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学得基本专业外语,这便是目前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质的规定性。

【关键词】大学双语教学 学科教育 质的规定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被纳人全球经济发展轨道,特别是在中国加人WTO以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我国迫切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专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人才是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教育部于2001年9月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4号文件,要求全国各高等院校积极推广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以墙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至此,全国开始有不少高校都在尝试、探索着双语教学。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关于究竟什么是”双语教学”就争议颇大。然而,目前国内外对双语教学尚无正式统一的定性,实有必要对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本质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以统一认识,确保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完成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任务。

一、国外有关的双语教学定义

在国外,大都采用(bilingualeducation)双语教育的提法,很少采用双语教学的提法。其中较权威的定义有:《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双语教学”的定义:”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译成中文,意思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育概论)中两位著名专家加拿大的M.F.麦凯和西班牙的M.西格恩提出”双语教学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系统,且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1]”这两种定义较好地给出了”双语教学”的狭义(前者)和广义(后者)的定义。

二、我国有关的双语教学定义

在我国目前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各类文件、论文、报刊都采用”双语教学”的提法,这已经成为大家共同认可和接受的,因此,我们都用双语教学的提法。只是由于缺乏相对的语言环境和尚未形成完善的双语教学体制,目前国内各学者对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理解分歧还较大,具体概括如下:

1.认为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或形式

沙丽华、韩德复在《”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的结构》中认为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语和一门外语(目前在我国大部分是英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的方式[2]。李红兵在《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中认为双语教学是指对高等学校的部分课程采用国外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原版教材,并采用英语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3]。张培在《双语教学:热点间题的冷思考》中认为双语教学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其中第二语言不仅是作为学习对象,而且是作为教学媒介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到非语言学科的一种教学形式[4]

2.认为双语教学是在学科教学进程或过程中使用双语当作教学手段

何全旭、吴为民在《关于开展双语教学的几个问题》中认为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教师还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5]。施敏颖在《关于在高校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几点看法》中认为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进程中使用母语及一门外语[6]。任长虹在《高等学校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中认为双语教学是指在教材使用、课堂讲授、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同时使用外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教学活动[7]。刘钦永在《关于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思考》中认为双语教学是指教学中使用外语或非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进程[8]。

3认为双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

张谦在《关于建立双语教学型大学的论证与思考》中认为双语教学是母语和一门外国语的教学,或称之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教学[9]。冯保才在《关于学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中认为双语教学是指一种语言学习的方法,指在校内同时使用母语或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主要目的是学习和掌握主流语言最终能用主流语言顺利进行各科学习[10]。邱辉忠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中认为双语教学是指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11]。

4.认为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

磨玉峰在《浅谈我院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发展》中认为双语教学是指非外语专业学科使用外语和汉语讲授本专业学科的一种教学方法,以用英语为例,包括使用英语教材、用英语版书、用英语布置作业、用英语命题以及使用英语口授等形式[12]。冯妍卉、格欣欣在《传热传质学”课程双语教学计划的研讨》中认为双语教学是指非外语课程利用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13]。郑定阳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思考》中认为双语教学是指非外语课程采用外语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14]。张维佳在《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中认为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科教育中交互使用本族语和外语甚至完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活动,以满足学习者的工具型的学习动机(instnunentalmotivation)和融合型的学习动机(integrativemotivation).通俗的讲,所谓的双语教学,就是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在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者全部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15]

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的本质

分析以上十多种双语教学的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出发来解说双语教学,虽各有偏颇,但不难发现它们几乎都有一个大致基本点,那就是都强调使用外语于学科教育(但并不排斥母语),在学习该学科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学得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基本专业外语。这个基本点就是双语教学的质的规定性,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区别其他国双语教学的根本特征,这就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的本质。

总结归纳出我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质的规定性,再对其下定义就清楚多了。根据我国高等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的各学科双语教学应理解为:是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系统,其中除母语外的另一语言不仅作为教学媒介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到非语言学科中,而且还作为学习对象,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基本掌握它,同时在教学中要对该学科的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学习,以获得该学科先进的、系统的文化知识,来进行学科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组合。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等学校双语教学之所以被称之为一种教学方法组合,是因为它的构成离不开常用的教学基本方法〔如讲授法、练习法等),且具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结构(如必须有语言引导课等)和新的教学功能(学得专业知识技能又学得专业英语)。这种提法函括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有着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是较有现实意义的定义。

总之,只有真正理解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本质,才能保障我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实施的顺利进行,完成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双语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以应对”人世”的机遇与挑战。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高职软件开发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教高16号文件精神,针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如何建设的问题解析了工学结合的概念,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开发模式,为高职教育中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进行课程开发提供了一点思路。

【关键词】高职 ; 工作过程 ; 课程开发模式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希望从高职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能够拿来就能用,但实际情况却是:能直接用的很少,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进行岗前的培训甚至到一些培训机构“充电”。这就给高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思考问题:如何改进教学,降低毕业生工作门槛,使得毕业生能够尽快融入工作。与本科的通识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不同,高职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高职教学中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其中的工学结合是关键。那么什么是工学结合,该如何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呢?

一、工学结合之我见

我们认为,工学结合是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半工半读”不是真正的工学结合,在教学中模拟工作环境进行教学或者直接在工作环境中教学只是形式化的“工学结合”,真正的“工学结合”是表里如一的“工学结合”。我们软件专业的课程建设,需要按照真正“工学结合”的思想来进行。首先在课程培养目标(宏观)上,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需要为教学需要(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以软件项目为载体,将实际的商业项目转化成了适于教学的项目;在课程中观组织上,通过增加、舍弃、转化、合并的方式,将项目实际开发的工作情景变成了适合教学的学习情景;在课程微观组织上,借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工学结合”而来的课程,能够真正地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二、课程开发模式的构建

依据上述工学结合的内涵,我们在课程开发中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从企业中来,把企业的工作过程转变成教学过程。最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市场调研、行动领域确立、学习领域确立、学习载体设计、学习情境设置、教学模式确立、评价标准确立、师资选择,八大开发步骤。在前三个步骤中形成了专业的课程体系。后面五步针对的是专业课程体系下的单门课程。这就是我们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下面分别阐述每个步骤的要点。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

1.市场调研

首先,课程组教师网上调研或与企业专家访谈的方式获得岗位需求(调研报告);其次,开展“实践专家研讨会”论证岗

位的行动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最后,行业企业专家与课程专家一起进行课程开发得到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和学习情景。表2是课程开发调查与论证过程(市场调研是其中第一步)。经过市场调查,确定专业的职业定位(职业岗位)。

表2课程开发调查与论证过程

2.行动领域及典型工作任务的确立

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表2的第二步),企业专家对岗位分析获得了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及典型工作任务,如表3(以java程序员岗位为例)所示。

表3 Java程序员岗位行动领域

3.学习领域确立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能力本位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如表4所示(以java程序员为例),每一个学习领域对应一门课程。

表4 java程序员学习领域表

4.学习载体的确定

(从本步骤起,后面的内容均针对一门课程,而不是课程体系)根据学习领域表,课程将采用转化成了适于教学的商业项目为载体。

5.学习情景的设置

学习情景的设置其实就是设置课程的中观流程(学习情景)及微观载体(学习子情景)。根据项目的开发流程结合教学流程,设置整个课程的学习情景。以表4里边的Javaweb应用软件开发课程为例,在工作情景中融入教学环节,采用细化、合并、转换等途径得到了4个学习情景如表5所示。

表5 javaweb应用软件开发课程学习情景的确定

接下来,将表5中的4个学习情景分解细化,作为每一次课的载体(微观),具体可分解22个必修子情境以及3个可选子情境(具体子情境从略)。

6.确立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一般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载体,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模拟工作环境的教室等授课方式。

7.确立评价标准

工学结合课程评价分成三部分,按照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三结合),采用考试与考核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考核(考试)相结合、老师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知识评价为传统的理论考试。能力评价可用每堂课(教学子情境)的完成情况作为过程考核、课程载体(项目)完成后的项目答辩作为考核以及期末项目实作考试三个部分来作为能力评价的最终成绩。素养评价由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三个观察点作为素养评价的最终成绩。

8.师资选择

作为工学结合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具备有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教师的公共能力)、具备一定的课程理论水平(专业课程理论水平)、具备课程的实作能力(专业课程工作能力)以及该课程涉及到的相关工作经验。也就是说,对于一位能够胜任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师,他不仅能讲得出来,还能做得出来,并且要有一线工作经验。

笔者在软件开发专业多门课的课程开发实践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工学结合的内涵,并按照这个内涵形成了一套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并清晰地指出了模式中的每个步骤的作用。该模式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具备较强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该开发模式从职业岗位的角度出发,开发的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一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课程群)。

本文虽然是以java程序员为例来说明课程的开发模式,但对于软件类专业乃至实践性很强的其它专业依然适用。

作者简介:张红实(1977-),男,重庆人,重庆工程学院Java专业教师,讲师,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软件开发类教学实施与研究。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高职软件开发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教高16号文件精神,针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如何建设的问题解析了工学结合的概念,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开发模式,为高职教育中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进行课程开发提供了一点思路。

【关键词】高职 ; 工作过程 ; 课程开发模式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希望从高职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能够拿来就能用,但实际情况却是:能直接用的很少,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进行岗前的培训甚至到一些培训机构“充电”。这就给高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思考问题:如何改进教学,降低毕业生工作门槛,使得毕业生能够尽快融入工作。与本科的通识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不同,高职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高职教学中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其中的工学结合是关键。那么什么是工学结合,该如何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呢?

一、工学结合之我见

我们认为,工学结合是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半工半读”不是真正的工学结合,在教学中模拟工作环境进行教学或者直接在工作环境中教学只是形式化的“工学结合”,真正的“工学结合”是表里如一的“工学结合”。我们软件专业的课程建设,需要按照真正“工学结合”的思想来进行。首先在课程培养目标(宏观)上,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需要为教学需要(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以软件项目为载体,将实际的商业项目转化成了适于教学的项目;在课程中观组织上,通过增加、舍弃、转化、合并的方式,将项目实际开发的工作情景变成了适合教学的学习情景;在课程微观组织上,借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工学结合”而来的课程,能够真正地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二、课程开发模式的构建

依据上述工学结合的内涵,我们在课程开发中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从企业中来,把企业的工作过程转变成教学过程。最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市场调研、行动领域确立、学习领域确立、学习载体设计、学习情境设置、教学模式确立、评价标准确立、师资选择,八大开发步骤。在前三个步骤中形成了专业的课程体系。后面五步针对的是专业课程体系下的单门课程。这就是我们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下面分别阐述每个步骤的要点。

1.市场调研

首先,课程组教师网上调研或与企业专家访谈的方式获得岗位需求(调研报告);其次,开展“实践专家研讨会”论证岗位的行动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最后,行业企业专家与课程专家一起进行课程开发得到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和学习情景。表2是课程开发调查与论证过程(市场调研是其中第一步)。经过市场调查,确定专业的职业定位(职业岗位)。

2.行动领域及典型工作任务的确立

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表2的第二步),企业专家对岗位分析获得了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及典型工作任务,如表3(以java程序员岗位为例)所示。

3.学习领域确立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能力本位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如表4所示(以java程序员为例),每一个学习领域对应一门课程。

4.学习载体的确定

(从本步骤起,后面的内容均针对一门课程,而不是课程体系)根据学习领域表,课程将采用转化成了适于教学的商业项目为载体。

5.学习情景的设置

学习情景的设置其实就是设置课程的中观流程(学习情景)及微观载体(学习子情景)。根据项目的开发流程结合教学流程,设置整个课程的学习情景。以表4里边的Javaweb应用软件开发课程为例,在工作情景中融入教学环节,采用细化、合并、转换等途径得到了4个学习情景如表5所示。

接下来,将表5中的4个学习情景分解细化,作为每一次课的载体(微观),具体可分解22个必修子情境以及3个可选子情境(具体子情境从略)。

6.确立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一般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载体,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模拟工作环境的教室等授课方式。

7.确立评价标准

工学结合课程评价分成三部分,按照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三结合),采用考试与考核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考核(考试)相结合、老师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知识评价为传统的理论考试。能力评价可用每堂课(教学子情境)的完成情况作为过程考核、课程载体(项目)完成后的项目答辩作为考核以及期末项目实作考试三个部分来作为能力评价的最终成绩。素养评价由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三个观察点作为素养评价的最终成绩。

8.师资选择

作为工学结合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具备有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教师的公共能力)、具备一定的课程理论水平(专业课程理论水平)、具备课程的实作能力(专业课程工作能力)以及该课程涉及到的相关工作经验。也就是说,对于一位能够胜任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师,他不仅能讲得出来,还能做得出来,并且要有一线工作经验。

笔者在软件开发专业多门课的课程开发实践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工学结合的内涵,并按照这个内涵形成了一套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并清晰地指出了模式中的每个步骤的作用。该模式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具备较强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该开发模式从职业岗位的角度出发,开发的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一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课程群)。

本文虽然是以java程序员为例来说明课程的开发模式,但对于软件类专业乃至实践性很强的其它专业依然适用。

作者简介:张红实(1977-),男,重庆人,重庆工程学院Java专业教师,讲师,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软件开发类教学实施与研究。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研究

摘要: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新举措,可以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该文主要以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其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构建了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1 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双证融通的必要性

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以得知,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有很多不同之处。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以下流程:首先是进行市场调研,邀请用人单位及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参与,了解本专业毕业生今后所从事的相关职业及岗位,确定这些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然后将这些岗位技能再细分为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及拓展技能,接下来根据这些技能确定课程体系,最后再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流程,通过市场调研,我们认为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主要有:计算机操作能力、数据库应用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能力、项目文档编写能力、代码编写能力;核心专业技能主要有:数据库设计能力、应用系统开发能力、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能力,拓展专业技能主要有:软件测试能力、局域网的组建、管理与维护能力等。

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脱节,无法实现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零距离;教学体系和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相脱离,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考虑采用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2 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双证融通的含义

双证融通,就是指通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种证书内涵的衔接与适应,来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是以社会职业的需要为依据,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保证从业者素质的重要手段。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好的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适应岗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职业资格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两者有机结合,采用双证融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这既是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市场、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软件开发专业,其基本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培养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专业人才。毕业后可以在IT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软件(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文化娱乐产品和控制系统等)开发的需求调研、编码、测试、维护、营销售后服务及软件生产管理工作。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技术支持和维护工程师、软件销售与推广人员等岗位。

由于目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较多,该文主要以.NET平台为例,探索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3 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制定软件开发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之前,我们先通过市场调研,走访毕业生等,大致归纳了本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相关工作岗位及其相应的职业资格能力要求,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思路,构建了如图1所示核心课程体系。

4 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实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尚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为更有效地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进行课程改革,围绕软件开发的工作流程,重新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和制订课程标准,教学中多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法,以实际的项目和案例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二是要有一定规模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这是实现双证融通的物质条件。就校内实训室而言,可以尝试组建集教学、科研、生产等六位一体的实训室,同时也可以成立学生工作室或教师工作室,以工作室的形式促进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接触企业、接触真实工作场景;对于校外实训室,学校应与相关行业企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企业工程师作为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同时也要加强校内老师的实践能力训练;三是要完善现有的IT从业人员(软件开发专业)职业标准体系。为了实现双证融通,应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一个由教育专家、职业专家和IT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认证委员会,负责组织制订软件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规定该专业应具备的条件、专业培养基本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并对各职业院校的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认证。各职业院校应该在统一的专业标准框架下,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创设教学条件,开设满足要求的课程,为当地培养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软件开发专业论文:基于项目资源库的软件开发专业教学研究

摘 要:通过分析当前大学软件开发专业特点和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围绕应用实践项目建立项目资源库以进行教学的教学思路,并对项目资源库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设计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项目资源库;项目式教学;软件开发教学;世界大学城

软件被应用于世界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培养软件开发行业人才,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软件开发专业或相关专业。

近两年来,世界大学城这个互联网云平台已经引入到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表明,运用互联网云平台空间于教育教学,已经超越了上一个“数字十年”互联网、多媒体等在教育中的各种运用所取得的成果,如建立在校园网上的精品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这种工具革命必将对教育和教学带来深远影响。

一、软件开发专业的主要特点

软件开发专业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1)软件开发专业是一种普通应用性,多学科交叉专业。软件开发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开发的软件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所以它主要以应用实践为主,没有太多的理论研究。同时,软件开发专业学习内容繁多,所涉知识面广,需要丰富的知识来源途径。(2)软件开发专业课程内容有承前启后的关系。软件开发专业是一门典型的理工类型学科,课程的安排有先后关系,课程内容的学习也有先后关系,它是一门“金字塔”专业,前面基础知识学得越扎实,后面也会学得越好。(3)软件开发专业跟软件技术发展紧密联系。软件开发语言的选择,开发方式的选择都紧密跟随软件行业科技变化,软件开发专业的学习需要与时俱进。(4)学生的培养质量难以监控。软件开发是一门艺术,不同软件开发水平的人开发出的软件质量是大不相同的,怎么开发才能提高软件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以及运行高效呢?学生的培养质量能否达到企业要求呢?软件开发专业的学生质量难以监控。

二、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的教学来看,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应用理解。软件开发课程中,知识点都非常的多,而且较为分散。虽然有些教师在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上都配有较小的示例代码,但学生学完之后仍得不到一个整体的把握和理解。更缺乏进一步的加深和扩展。比如,今天学习的知识点怎么运用?在以后的实践中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课后无法找到完整的学习资源。学生上课时,注意力稍不集中,便导致某个知识点的缺失,从而可能产生连锁反应进一步导致后面的学习无法进行下去。有很多的学生反应,不是不想学,而是有时候想学的时候不知道从何下手,也不知道从哪里去获取老师讲课的完整内容。这样一来,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基于世界大学城的项目资源库的教学设计

为了解决目前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通过相关教学改革最终要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学生获取专业学习内容要非常便利并完整;二是学生能将其所学学以致用;三是学生的软件应用项目开发技能达到熟练。

而通过基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建立标准化的项目资源库的教学改革可以帮助以上目标的达成,有助于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优秀软件开发人才。

项目资源库的建设基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围绕应用实践项目建立项目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需要重新解构软件开发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分层级按照软件工程思想构建软件项目贯穿这些知识点,从基础到深入形成一条项目学习线。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就浓缩在几个项目中,学生做完项目,就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点,这样一来,使得学生掌握的是具体的项目,而不再是零散的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力和运用能力。

(一)项目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项目资源库的建设需要从表格化,标准化方面来严格要求。总体思路如下:(1)归纳和总结专业课程基本知识点与基本技能要求。以表格方式列出课程标准。(2)分别从概念原理、应用案例建立课程的基本知识资源库(3)贯穿课程专业技术知识要点,构建应用实践项目资源库。包括软件项目开发全过程的录制的视频资源。(4)将所有项目资源整理并上传至世界大学城空间展示并运用于教学。

(二)项目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1)知识点讲解演示文稿。对专业课程的每个知识点,都备有详细讲解的演示文稿,知识点不能太小,应该把相关的内容组织到一块,既要有基本内容,还要扩展一些新的技术方向内容。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差异教学。(2)知识点使用示例代码。软件开发专业非常偏向于应用性实践,对于课程中的每个应用类型知识都配备好示例代码,让学生从实践中去理解并举一反三。(3)应用领域软件项目。根据学生必要掌握的知识点内容,从应用实践中找到较好的项目进行教学,软件项目不能太大,软件的业务逻辑关系要尽量简单,但又能反应软件开发的方方面面。(4)软件项目开发全程文稿及视频。我们需要把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步骤以文稿方式写好,并录制好开发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即使下了课也能够继续学习。不会因为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或某个知识点没学懂而无法进行下阶段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展示并分析应用项目。上课时以应用实践导入项目,分析项目应用领域及其特点,归纳项目完成所必需的各个知识点。(2)知识讲解与项目开发穿叉进行。将项目划分任务和模块,对某个模块所需知识点进行基本讲解,基本应用,最后把讲解好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以完成项目的模块实现。(3)总结与项目再实践。最后进行项目的总结,同时对所涉知识点进行总结。布置任务,在要求不参考项目示例代码和视频的情况下让学生再独立完成一次项目的开发。

四、结束语

我们认为,软件开发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项目资源库的教学方式可以寓学以“项目实践”,通过在线的、共享的、围绕项目而产生的标准资源库,确实能大大提高学生摄取知识的便利,延伸师生之间的交互,并极大地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提高软件应用实践项目开发水平。

[作者简介]邓河(1978-),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计算,数据挖掘,网络流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