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7 11:25: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会计本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开放本科会计毕业论文写作基础性工作存在的问题
(1)选题环节存在的问题。第一,选题没有意义。选题没有意义的题目,如《会计的重要性》,《知识经济下会计的发展趋势》等。《会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现实意义,大家都知道会计的重要性。《知识经济下会计的发展趋势》这题目本身就让人觉得漫无边际,学生在导师建议换题后没有更改,后来从上交的论文来看也是东拼西凑不知所云。第二,选题陈旧。选题陈旧如《试论会计信息失真》、《论会计内部控制》、《应收帐款管理》、《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题目。以上题目在前几年出现频率很高,并且有些问题政府已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进行解决,现在再写很多人只是简单拼凑,没有新意。第三,跨专业选题。会计专业的学生中,有部分同学来自金融系统,如银行,保险公司等单位。这些同学在选题时往往偏离会计学专业范围如写《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拓展》、《中国基金投资的现状与发展》等。(2)收集资料环节存在的问题。从信息资料的角度看,会计研究文献是十分丰富的。围绕选题,资料搜集越具体、细致越好。但是,在这个环节却做得很不好,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相当多的学员存在写论文只要及格就行的思想,谈不上扎扎实实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二、原因分析
(1)时间相对较短。目前论文题目上报通常在最后学期期初,初审时间在开学后第一个月的中下旬,论文答辩时间在期末考试开始前半个月,扣除学生真正执笔写作时间,通常在两个月左右,这样绝大部分学生从选题、资料收集、阅读到题目真正确定的时间很短。据指导教师反映,有的初审题目未过的学生,离交稿只有一个月了甚至时间更短了,还在问题目行不行。(2)题目审核内容单一。尽管按目前的做法,在上学期末就进行选题布置,但是由于论文审核的内容只针对题目,没有对选择题目时的相关参考资料进行检查,很多人就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准备工作。(3)学生不重视。通常在论文写作指导的时候,指导教师都要对选题进行讲解,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重视这一环节重要,上报论文题目较随意。有的甚至就用“会计方向”“会计电算化”这样的名称来作为上报的题目,对于这些题目审核本身意义就不大。
三、提高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策略
(1)调整写作时间。开放教育会计本科学制2.5年的,基础性工作可以提前到第4学期进行布置、完成。论文写作指导讲座从第四学期的期末调整到期初进行,要求学生在这一学期完成选题和资料收集、阅读的过程。论文题目审核时间分两次,即一次没过的同学,有再次选题的机会。(2)增加审核内容。在上报题目时除了题目本身还应增加对参考文献的审核,最好要求学生提供至少10篇的参考文献。指导教师则对初选题目和参考文献进行必要的审核。并且规定如果第二次审核还未过的就不难能参加写作,经审核确定后的题目原则上不能进行大的修改。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更努力地寻找参考资料,认真的进行选题。(3)重视选题。毕业论文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基石”,要求做到“有意义,有新意、有能力”。第一,有意义。毕业论文的意义包括社会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两个方面。通常我们的毕业生在选题时可偏向前者。社会现实意义指论文所涉及的问题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论文所提出的观点有助于解决这些存在的现实问题。第二,有能力。有能力主要强调学生能够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便于收集资料,便于分析。主要可从选题要熟、要小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在论文选题指导时,提倡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来选题,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自己实际工作中去,这样的选题比较容易成功。二是写小题目。便于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容易收集材料,有利于深入分析、广征博引,把问题谈深谈透。(4)重视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检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题和资料的检索查阅分析是前期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验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在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新知识。学校和学生都应该更加重视前期准备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使我们开放教育会计本科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提高。
【摘要】 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困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难题。从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问题,如盲目选题、写作功底差等。要改变这一令人担忧的状况,文章认为“课题研究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该模式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文章探讨了课题研究模式的内涵,并设计了课题研究模式的基本流程。
【关键词】 课题研究 会计学毕业论文 研究性教学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是本科学生完成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学士学位论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是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协作精神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也体现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每况愈下,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以提高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高教司《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管理卷)》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是: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围绕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撰写毕业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创造性和科学性。但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却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
1、学生茫然选题,应付了事
毕业论文的选题需要学生抓住会计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根据学习体会和能力选题。但是,很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笔者对湖北经济学院会计专业2007和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随机抽取200份作为样本,分析得之:企业管理论题占34%;会计选题占38%,其中传统课题如会计舞弊、会计政策等占一半,新兴领域选题如国际会计等仅11篇;审计、电会方面论题占16%;会计实务方面论题仅占8%;其他分布在金融等领域。企业管理论题多是因为该部分论题资料多,部分学生抄袭拼凑了事。财会新领域的论题少是因为这方面的论题很难联系案例进行创新设计,因此会计专业本科生较少选择与本专业有关的具有挑战性的论题。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原因在于不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欠缺,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不关心也不了解,更谈不上有自己独立的看法。
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认真程度不够
会计专业毕业生要拿出极大的精力去联系工作和备考研究生,导致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查找资料、与指导老师的沟通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认真实践调查了。同时,毕业论文只是相当于一门课程,对就业和考研影响不大,因此有不少同学视毕业论文如“鸡肋”,临阵磨枪,应付了事。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仅靠教师两三个月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而且,有些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组织过于简单,另外,近年来由于高校的会计学本科专业招生急剧扩大,而教师人数,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人数并没有增加,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精力有限,与学生沟通不够;有些教师本身科研能力也比较欠缺。
3、学生完成过程草率,论文质量堪忧
不少高校只是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割裂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必然环节,导致学生平时在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较少,普遍缺乏基本的写作技能和基本功,调查显示:有55%的论文存在不同程度的格式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绘制的编号、字体与大小、行间距与缩进、中英文标点等方面。现在,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正面临着广阔的改革空间,论文写作素材和案例是极为丰富的,但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空话废话居多,没有实践意义。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型模式,学生的会计论文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二、课题研究模式的内涵和在会计毕业论文设计中的运用
研究性教学法是用类似于课题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突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最终教学目标,以知识的学习为手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方法。笔者认为,课题研究模式是研究性教学法的具体实践模式之一,该方法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1、课题研究模式的意义
课题研究模式是指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一种活动。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都是由学校或者院系的团委来负责,难以纳入到教师的科研教学体系中去,活动开展的好坏局限于学生和团委老师的科研水平。而高校硬件设施完善,如图书馆、网络资源、期刊等,课题研究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综合、教学资源和人才的优势,尽大效率的利用高校资源。
2、课题研究模式实施的条件
高校教师一般都肩负着某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了可能。让会计学生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带来新的思想火花,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经验,对会计理论研究前沿和会计实务有基本的涉及,对会计论文的选题、写作流程有基本把握。当然,为保障该模式的顺利进行,学校应该通过经费划拨、个人捐赠和企业赞助的方式全方位的予以赞助;制定相关政策,对相关指导教师给予工作量上的认定,对于指导学生获得成绩的老师给予额外奖励,以此吸引优秀教师的参与。
3、课题研究模式实施的经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1969年就开始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给予支持,几十年来培养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些高校也已经将研究性教学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效果明显。如:清华大学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上海财经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和“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等等。湖北经济学院也早在2006年即开展团委主办的“科研实践”和“大学生科研立项计划”,本科生参与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担任研究助理,其实质就是课题参与模式的实践形式,但这些计划大都针对工科和金融、劳保等与社会调查联系紧密的专业学生,会计专业学生参与较少。
通过本次对会计本科生的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科研活动中最大的困难是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科研方法的缺乏;25%的同学认为主要困难是在选题和提供科研条件上,90%的学生认为平时科研活动欠缺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由此看出,课题研究模式的运用显得尤为必要。
三、课题研究模式的程序设计
课题研究模式应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基础及专业能力,进行相应的实施方案,以完成相应的实施目的。
1、第一学期:入学教育阶段(启发阶段)
学生入校后,教师可以以借助参观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活动,让新生初步了解会计专业的社会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此阶段,可以将会计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会计知识根底、理论修养、创新能力和文字功底,是素质和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学生接受了这种教育,就会从思想上重视它,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学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联系起来。同时,可以邀请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老生畅谈科研体会,激发低年级学生的科研信心。
2、第二学期到第八学期:专业知识学习阶段
在该阶段,学生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在主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1/3学时采用公开讨论课、分组讨论或案例教学的形式,围绕课程内容讨论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或会计的前沿问题,强化会计理论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对学生的观点加以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培养学生研究性的思维能力。经常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充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第五学期开始:课题选择与导师确认阶段
选题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学校可以组织会计专业教师统计自己的在研课题,也可收集其他可供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者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课题的选择应适当浅显。在论文写作训练指导中,教师可给学生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加以指导,也可吸收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和项目。让学生们在参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逐步熟悉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作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4、第六学期:课题开展及专业课补充阶段
在本阶段,教师针对课题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有目标性地指导学生选择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收集课题研究必要的相关信息,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必备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去科研部门,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引领学生将课题研究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对课题必需的专业知识,提前自学,让学生参与课题时感受专业学习的乐趣。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题开展情况,适当调整研究的进度与计划,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及兴趣修改课题的研究方向,甚至重新选定课题或自定课题。
5、第七学期:课题研究阶段
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地研究课题时,要注意阶段性检查研究的进度,及时调整研究目标,对于重点难点部分,给予更多的指导意见。该阶段非常强调研讨交流模式,研究小组首先确定研究讨论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在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中大多开设“seminar”(研讨会)的课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研讨会,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6、第八学期:结题及撰写毕业论文阶段
研究完成后,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或其他形式交流研究成果,并对不同意见进行探讨。作为研究的一个总结性环节,对学习成果的展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在这阶段,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感受到观点的冲突,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最后,要求学生把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以及所获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达出来,要求研究报告要有理论、有实践、有数据、有新的学术观点或分析研究结论。学生在总结课题研究各阶段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就可以形成毕业论文。
当前,经济的发展使会计专业表现出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研究素养的培养。课题研究模式给会计专业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机会,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明晰学科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能力、师生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能“水到渠成”。
(注:本文为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研究模式在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运用》的研究成果。)
【摘要】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揭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局面下,国家审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文明审计是社会进步审计工作提升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文从文明审计的内涵为切入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审计理念,阐述文明审计面临的难点并从四大方面营造出文明审计的小生态,服务大局适应和谐社会的新常态。
【关键词】文明审计,小生态,和谐社会,新常态
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中阐述了新常态。提质增效是新常态的本质。新常态的指向是国民生活质量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提升,就业稳,价格稳,民生保障更完善。作为国家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如何在和谐社会的新常态下发挥更大的作用。践行文明审计势在必行。
文明审计既是一种科学的审计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过程,文明审计体现的是审计的进步,体制的更新,是一个先进制度的集合。道德文明,制度文明,程序文明,行为文明,执法文明构成了文明审计的方方面面。
文明审计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的体现就是审计要依法按程序;遇事要先讲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不讲粗话、大话、过头话;对审计情况要如实反映,实事求是地处理;遵守审计纪律,言行举止文明。文明审计之所以势在必行,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审计的进步,更在于它独特的必要性。
1、审计主体和审计对象相配合的内在要求。
在国家相关法律的保护下,国家审计从产生之初就确定了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这种权威性和强制性容易导致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盛气凌人,态度不端。对于被审计单位而言,它们不得不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行为,同时还得忍气吞声忍受审计人员的一些不文明做法。不文明审计最直接导致的是审计主体和审计对象之间产生不配合,抵触反感情绪蔓延。审计对象不仅不能配合国家审计的审计行为,反而暗中捣乱,使得审计工作举步维艰。然而,文明审计不仅可以让审计主体和审计对象配合起来,而且可以极大的促进审计工作有效的开展。
2、文明审计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同时发展的今天,政治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上一届总理在听取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时就明确提出了文明审计的要求,这种要求既有制度上的也有道德上的。政府是国家的管理者,管理者的素养越高,管理能力也就越强,管理效果才能越好。国家审计并不存在竞争市场,而是靠法律和制度直接确立的。因此国家审计中的审计机关不担心存在竞争压力也不存在缺少服务对象,审计工作实施的好坏不影响国家审计机关人员的工资待遇。正因为如此在国家审计中大力推行文明审计十分必要。
3、文明审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要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而文明审计就是文明和和谐在审计工作中最核心的体现和政治要求。只有践行文明审计,才能在机关事务中更好的推进文明实现和谐。
文明审计的内涵彰显着新的方向,但是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践行文明审计存在着诸多的难点。
1、审计队伍知识结构更新速度有待提高。
随着审计全覆盖、大数据等概念的提出,审计工作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多变性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储备若不及时更新很难适应新的审计方法。审计问题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在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急躁的情绪。为发现问题,少部分审计工作人员会产生不文明执法。审计队伍知识结构更新速度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制约文明审计的一个重大隐患。
2、文明审计缺乏政策上重视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也不断的完善。文明审计虽然必要,但是只停留在理念阶段未进行有效的实施和推广,尤其是政策上没有对文明审计进行肯定式的执行。这无疑是文明审计发展的一大难点。如何设计相关政策可以更好的推进文明审计以提升审计工作将成为今后的一个重大课题。
3、文明审计的推广存在“内忧外患”
文明审计的推广首先需要审计人员形成自己的独特气质,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健康向上的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的处世之道都是审计人员所必须拥有的。推广的“内忧”在于提高自身,推广的“外患”在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还处在发展期。高度文明的外部环境是文明审计得以推广的一个外部保障,目前我国还并未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繁荣阶段可以为文明审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虽然文明审计面临诸多难题,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营造出文明审计的小生态。回望审计发展的实际现状,需要从以下四大方面入手:
1、坚持依法审计,规范审计程序是营造文明审计小生态的核心。
审计监督是宪法赋予审计机关的神圣职责,依法审计,就是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在严格审计执法方面,一是认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增加知识储备,特别注意关注和掌握国家和地方政府新颁布的政策及制度,并在实践中运用。二是审计部门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完善。根据实际审计工作情况,制定一系列规范工作的准则。严格执行审计规范程序是文明审计的前提,规范的审计程序才能实现文明的小生态。
2、注重审计质量,遵从科学发展观是营造文明审计小生态的关键要义。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没有审计质量的保证,文明审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明审计的最终目的应是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做到文明审计,就必须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文明审计的工作中。审计与被审计是矛盾的统一体,审计过程中,要把对审计人员的言行举止的要求作为审计的组成部分,要按照文明审计内涵的要求,做到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尊重别人;不讲粗话、大话、过头话、伤害别人感情的话;对审计情况要如实反映,实事求是地处理,努力做到和谐审计。
3、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明审计队伍是营造文明审计小生态的基本保障。
人才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目前审计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全面、业务素质不高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应在提高人员素质及拓展业务技能上狠下功夫:一是要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同时,要把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相得益彰,在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审计质量的保证。二是加强审计年轻干部的培养。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最
大限度地拓宽年轻干部知识面,对审计领域的相关业务知识逐渐做到融会贯通。三是高度重视大数据下的计算机审计。随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计算机审计将在审计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不懂计算机审计,审计工作将无从谈起,文明审计也将变成无稽之谈。4、良好的党建工作和廉政建设是营造文明审计小生态的助推器。
审计机关党建工作和廉政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对文明审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党建工作上,切实强化党性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同时要积极探索审计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发挥党支部在学习创新、教育管理、自主活动等方面的作用,使党支部成为团结带领广大审计干部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坚强战斗堡垒。
在廉政建设上,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靠制度来规范人,靠机制来约束人。审计廉政建设是文明审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建立起内部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廉政制度、审计质量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目标考核制度、岗位轮换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审计人员。二是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审计“八不准”制度、交叉回访制度、审计公告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保障各项审计任务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文明审计是一项长期但是必须坚持的一个工作目标。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文明审计是促进审计事业不断进步、单位和谐健康、工作科学高效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从自身做起,求真务实,将文明审计的内涵实践于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营造出文明审计的小生态,以服务和谐社会的新常态。
一、会计教育的问题
1.模式的单一。
目前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多理论,而且理论知识大多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没有直观的映象,太过片面化,而且对于书中的知识流程和框架模糊,分不清楚章节与章节的联系,没有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同时,教师教学的模式也大体是普通的说教,即使应用多媒体设备,大多也是照着课件念,没有新意,或者不能熟练灵活的应用多媒体,所以不能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做到知识的应用和升华。
2.教学理论化。
大学的教学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老师关注的是能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可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于是学生理所当然地掌握了知识,学到了专业知识,可是却无法用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处于一种好高骛远的状态,学生无法在实际操作中找到自身的问题,同时更不可能通过与老师探讨这些问题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3.课程设置重叠。
有些会计课程很早就已经学过,可是过了一个学期,又会有另外的教材书上出现相同的知识,有时候教师又会重讲,这样就会造成造成知识的重叠,不利于新知识的拓展。另外,书籍理论的编写不够全面和细致,由于会计制度在不断的更新,所以会计教材也在不停的换新,可是理论知识却并没有改变多少,导致新的教材还是赶不上会计制度的变革。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学习不到最先进的知识,无法跟上社会市场的变更。
4.教学目标与市场就业没有紧密联系。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当前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培养出精英人才。所以高校的教学的应该匹配市场的发展,结合市场的变化和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制定一套全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大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充分理解,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操作能力,用知识完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不能仅仅灌输靠考证来赢取未来的工作,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结合自身能力,加强自己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变得有竞争力,达到市场就业需要的人才标准。
二、会计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上述的分析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当前我国大学会计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与弊端。为此,我们需要找出一些解决方案来改变目前这一现状。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需要尽量做到以下的事:
1.提高教学质量
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尽量减少传统的知识灌溉,减少对照着书对学生照本宣科,更多的是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采用更新颖的教学办法,比方说教师或者学生在上课期间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去思考解决方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让他们自行分工,写出分析报告,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分析的能力,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概念。另一方面,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学校建立会计实验室,让学生模拟会计做账,体验会计操作的流程,或者签订一些相关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分批去接受一下短期培训,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还可以经常让学生去参观当地的知名企业,观察企业的发展,浏览一下企业的账本,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练中认识自己的问题,同时补充自己所不知道的。最后在未来的实际会计操作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其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2.改进课程教学内容
在改进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应该紧密结合当前的中国政策趋势,并始终关注最新的会计发展趋势,并将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与会计学科相联系,实现其他各学科与会计学科的融会贯通。另外,学校应开展专有课程,将一学期所学的课程有机联系,形成完整框架,不再是之前的重复,这样既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并能将知识交叉运用,最终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3.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会计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以当前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总体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发展趋势,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技能,有素养的综合型会计人才,使未来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就业模式,更好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本科会计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不足。在当前形势下,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对会计教学的改革,对于当前大学生本科会计教育具有很重要并且深远的意义。我们需要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进行实施和推进,才能增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的提升大学本科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且升华大学会计教学的意义。
作者:徐心梅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一、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同相关学科缺乏整合。目前高校的成本会计课程主要是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为例进行讲解,章节安排主要按照“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其他行业成本核算成本会计前沿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的顺序。其中“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部分与相关学科“管理会计”中部分内容相重叠,“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部分与相关学科“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中部分内容相重叠等。教学内容的重合一方面导致师资、时间等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滞后。现有的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主要依赖于黑板板书或者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就已经准备好一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及需要布置的作业等资料,即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由于成本会计本身的特殊性:数据多,计算量大且计算较为复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容易出现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等不良现象,为避免这些不良教学因素的出现,必须改进现有的理论课教学模式。
(三)成本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模式不合理。成本会计实训课是为弥补理论课的不足而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现有的实训课模式紧紧围绕做题而展开,实训课堂按照“教师根据实训资料,布置实训作业,下课学生上交实训作业”这一模式进行,学生掌握的仅仅是成本的归集、分配、核算、分析等计算能力,对专业素质的提高几乎没有帮助。要实现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目标,现有的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必须改进。
二、应用型本科院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办教学应用型大学为统领,全面提高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培养要求,成本会计作为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满足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学科专业性较强,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对成本会计现有的教学内容、实训实践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使得现有课程体系设置更加合理。由于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中部分内容同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报表分析相重合,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授课内容进行改进,整合资源。第三,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对现有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学生更加清晰成本会计课程所涵盖的内容,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一)成本会计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由于现有的成本会计授课内容同其他课程相重合,造成了资源浪费,应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合议解决教学内容的归属问题:成本会计中“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部分与“管理会计”课程相重合的为“变动成本法”内容,该内容应该归属在“管理会计”中详细讲授;“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部分与“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课程相重叠内容应归属在“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中讲授;为“成本会计”留下更多时间进行核心内容的解答,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其次,按照从易到难的思路,合理安排成本会计课程的章节顺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传统成本会计教学方法下,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虑将成本会计理论课同其他学科相融合,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1.将Excel运用到成本会计教学中;这种方法减少教师板书内容,更加有效地授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成本会计知识的梳理和掌握;Excel在实际工作中功能非常强大,学生多接触该软件,对以后工作的开展很有帮助。
2.将“图示教学法”运用到成本会计教学中;该方法将成本会计中涉及的大量计算,尽量用图表形式表现出来,使得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明了,帮助学生理解费用及成本的核算、归集、分配等程序。
3.结合高校自身条件,合理开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
(三)成本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现有的实训课模式紧紧围绕“做题”而展开,学生掌握的仅仅是成本会计理论课的计算能力,不符合实训实践课的目标要求,有些高校热衷于让学生参加实习,然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专人指导,实习困难且很难接触到核心岗位。针对以上情况,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积极推进“成本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建成本会计实训实验室,将一个企业完整的成本核算流程涵盖在该实验室中,从采购、生产、运作及销售都严格按照实际的流程进行,与成本核算相关的社会服务部门也要包含在该实验室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核算的流程。通过这一实训教学模式,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了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及核算,同时接触到了成本会计的核心业务,提高了专业素质,培养了综合能力,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作者:张玉娟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1基础会计传统教学的弊端
1.1教学对象集中,缺乏个性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针对的学生群体比较集中,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对会计分录的记忆,都有各自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如果教师侧重于让学生继续沿用讲授+练习+考试的集中教学模式,无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无法发掘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能。比如在讲解基本定义时,教师所认为的简单理解方法,不是所有学生都会接受,针对个体的不同,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不相同。教师不能局限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促进个性化教育。
1.2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直接从事教学,真正接触企业经济业务内容比较少。在解释财务核算问题时,只能就书本内容,给出比较浅显的解释,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这些现象揭示出,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处在比较尴尬的位置,就理论研究不如重点大学的教师,论实践技能比不上企业财务人员,培养的学生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是懵懵懂懂,在就业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依据书本讲课,学生的练习基本来自习题库。书本上的知识存在滞后性,练习题目相对陈旧,导致学生所接触到知识面不够,无法做到触类旁通,承前启后,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这种讲授+练习,按部就班的授课方式,对于初次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无法把所学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记忆,容易遗忘所学知识。基础会计作为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一个全方面发展的教师,拥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实战水平,让学生轻松地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用心地练好专业技能,为将来找到对口的工作做好准备。
1.3考核方式保守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考核学生的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开卷考试的比例相对较少。而学生针对这类考核方式,也形成了特有的学习方案,“平时随便点,考前抓紧点,考时小心点,考后疯狂点”,目标就是及格。经过几次的考试,学生基本掌握规律,教师一般会在期末考试前,划定考试的范围,因此学生只需要在考前把这些范围的知识点弄懂,就能考到比较理想的分数。而这种考核方式,考核出来的学生,只锻炼了暂时的记忆能力,考试结束后,所学的知识能记住的不多,更难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性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这类考核方式不能作为唯一考核学生能力的标尺。
2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2.1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1.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黄湘(2011)指出:“基础会计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也给这门课程的入门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学习的科目是语、数、外,大综合,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专业领域,将会产生很多不适应。会计专业教师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做一些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转型。对于初学者,教师在讲课过程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创造轻松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慢慢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何用好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了解最新的资讯,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内心距离,将授课内容生活化、生动化,简单化,让学生轻松记住所学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做到抛砖引玉,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情,解释相关的专业名词,并尝试着说出不同之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超越书本而不离开书本,授人以渔,增加学习的内动力。一个会思考的教师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多给学生一些期待,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表现。一所知名大学的图书馆整夜都是灯火通明,这个不是靠强制执行达到的效果,而是需要教师用智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2.1.2探究式教学发挥学习自主性马述珍(2011)在谈到基础会计课程特点时,指出:“基础会计这门课,具有极强的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基础课,入门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在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往往停留在知识表面的含义,无法体会到会计原理的内涵。探究式教学,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遇到问题追根到底的心理特点,主动探究,获得答案,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条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学生参与讨论问题的机会。改变了靠简单的理解来记忆知识的学习方式,用生活的案例作为参照物,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践操作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每章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布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并邀请学生讲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会计专业的学习是终身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将来他们能够轻松应对各种专业的学习和考试。
2.1.3借助多媒体实现教学现代化现代多媒体教学是借助幻灯片的方式,将无法直观表达的会计原理、会计实务、会计技能,通过图片、动画和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生动展示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效果。为了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将会计凭证、账簿、账页、报表扫描到基础会计课堂讲解的课件中。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初学者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多媒体教学能够将账务处理的来龙去脉,凭证填制的先后顺序,通过播放器演示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2教学改革行为导向,实现个性化教育发展
一堂高效率的授课,教师应该安排六成的时间讲授,留下四成的时间与学生互动。由于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在给学生训练项目时,要分出不同的层次和空间,将大班集中学习模式,调整为小组学习的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真正的参与者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和批判,敢于设置目标,敢于创新。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效率相对较高,为了让授课的过程变得轻松,也可以尝试让学生上台讲解,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也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2.3教学改革理论联系实践,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2.3.1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决定》中提出要整体谋划今后的教育改革路径,要大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孟凡静(2012)在谈到案例教学重要性时,指出:“应该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需要教师除了拥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拥有一定的实践技能。为了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在寒暑假进入企业、会计事务所交流和学习。同时还可以安排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到学校讲课,参与教材的编写,参与课题研究。让教师和企业人员互动,保持长期的交流和沟通,定期开展交流会。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案例可讲。
2.3.2理论联系实践,增添实践学习兴趣贺翔(2011)提出:“为了促进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能动性,除了需要改变教学方法,还需要用实践中的案例来为学生重新构建基础知识体系,实现教学目标。”据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企业真实经济业务内容更感兴趣。这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讲授书本理论知识之外,还要理论联系实践,把近期企业中发生的新的经济业务内容带到课堂上,并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而作为初学者,教师只能引用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案例。而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是根据作者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安排,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不能仅参考原有教材知识结构体系,要从学习的角度去理解课本内容,研究出对于初学者容易接受的思路和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循序渐进,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想学。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同时也增加学生就业实习的信心。
2.3.3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逐渐被“以学生参与为主”取代。在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负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任务驱动法,是实践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由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设计出训练项目,学生接到任务,主动寻找解决的方法,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2)角色互换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表现,邀请学生充当教师角色,对同学的表现进行提问和点评,之后由教师进行最终点评。可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演示教学法,可以通过录像演示,将实践教学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加教学的效果。
(4)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岗位的性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未来的参与感。例如:在讲解如何填制会计凭证时,可以按照程序处理。
2.3.4考核方式灵活,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在验收学生学习成果时,应该改变以往只重视考查书本理论知识的考核方式,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考核形式。例如:可以让学生参与演讲,设计作品,撰写总结报告,发表文章,参与讨论,书写读后感,这些方式都可以作为考核学生的方式。学生可能会对书本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考试成绩也不理想,但不能以此作为依据判定学生不优秀,教师在给学生综合考评时,应该多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需要专业教师在考核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作者:雷光美 林晓薇 高慧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一、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会计分录的编制这部分内容,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熟练掌握账户的结构,按照会计恒等式左边所有要素是借增贷减,右边所有要素是借减贷增来帮助记忆。在具体讲到会计科目和账户时,用“T”字型账户结构画出,加深学生对账户结构的记忆。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T”字型账户作为工具,画出相关账户的流程图,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账户的关系。笔者在自身教学过程中,还注意到光凭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真正内化知识,尤其是对应用型本科的应用型本科学生来说,加大习题课的比重尤为重要。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这一部分的内容,如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会显得很空洞,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很多学生在学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理论课之后,仍然无法理解什么是凭证和账簿,只有借助手工账或是会计软件实操,才能让学生真实体会到上课时讲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对会计分录编制知识的巩固。在内容的讲授顺序上,笔者做过统计,分别把两届学生分为A、B两组,A组学生按照基础理论-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账簿-会计分录的顺序讲授,而B组学生按照会计理论-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分录-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顺序讲授,仅看两组学生的期末成绩,同样是70位参考学生,A组学生通过率73.41%,B组学生通过率提高到77.97%。虽然统计样本存在差异,两组学生的自身的理解学习能力等因素没有统一评估,但就课堂的互动和学生的反馈来说,按后一种讲授方式似乎更能被学生接受。笔者认为,讲完会计科目与账户之后,紧接着通过企业的具体实务涉及的会计分录,直接讲授会计分录的编制,两者衔接紧密,这实际上是理论上教会应用型本科学生怎么做账,之后,再回到会计凭证和账簿,介绍在企业实际操作中,怎么把理论的借贷会计分录客观反映在会计凭证中,最后生成会计信息,这不仅避免学生对会计科目与账户名称的遗忘,也方便学生后期在实验课的安排。
二、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
管理会计的教学,主要包括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和项目投资决策以及全面预算。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的重点集中在费用在各种产品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分配和归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和归集,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成本报表的编制。
2.教学方法
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教学,教师应尤其注意图形和知识点介绍的结合,就是看图说话。比如变动成本法中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总成本和业务量的关系,本量利分析中各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项目投资决策中各期现金流的折现计算等,通过图形结合描述,能够使应用型本科学生快速的掌握计算方法,理解计算原理。如果管理会计是看图说话,那么成本会计更多的是看表说话。比如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间如何分配,通过表格中的数据逐一讲解,把一张表讲完,数据的关系理清,分配方法也就掌握了。此外,学生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由于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开设的年级通常在大二、大三年级,这个时候学生基本已经学完中级财务会计,对财务会计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时候,在教学中不妨加入一些分组作业,给学生一些具体案例,让每个组的应用型本科学生通过计算,分析案例,最后得出结论。比如在管理会计里的项目投资决策,如何利用贴现分析方法分析具体项目投资方案的可行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制作ppt,再演示讲解给全班同学。笔者在自身教学过程中也观察到,采取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也更为生动。
三、心得体会及建议
本文认为,基础会计的教学,如果具备实验室软件和排课的条件,那么完全可以把实验室课程植入理论教学课时之中。比如,讲完企业的采购业务,就让应用型本科学生到实验室,利用设置好的数据,根据材料采购单、采购合同、入库单等凭证录入记账凭证,而不用拘泥于课堂理论教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由于在基础会计中也会涉及到成本分配的问题,那么成本会计的实际操作内容可以以基础会计学生作出的数据作为基础,直接填制成本费用的分配表,最后生成报管理会计的课程,仍然可以利用相关的成本数据,对未来期间进行预测。也就是说,同一套数据,可以利用三次,但是对数据的加工方式不同,使用的程度也不同。当然,在具体实践中,难免会有局限性。比如实验室软件的选取、教室教师的配备等问题。使得这些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以理论教授为主,缺乏学生的参与。另外,在担任这三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后,笔者深刻体会案例教学对于开展会计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或者高校管理者,不应该总是强调学生的出勤率,如果没有丰富的课堂内容,仅凭照本宣科,我们又怎么要求应用型本科学生坐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呢?但是,高校教师一旦进入高校,便很难再接触企业中的实务,即便是从企业中进入高校的教师,本身具备实战经验,可以将理论有效的与企业实务相结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涉及到实际案例的更新问题。所以,本文对推进会计实践教学提出的建议如下:建立教学案例库,可以通过高校合作、民间协会、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获取实践领域的资料,加工成教学案例,形成案例库,由业界专家和各高校的学者定期更新,并实现共享。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鉴案例库中的实例,运用于教学。作为高校,也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供一些机会让教师深入企业,在企业工作,了解企业真实的第一手案例,作为企业,也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支撑,高校教师作为理论基础扎实的群体,也可以为企业的理论研究作出贡献,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以上是笔者建立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看法,其可行性还有待探讨。总之,高校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作者:王慧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
由此以来,我们可以把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分为三条:
1.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了解各式各样企业或集团的法律环境知识,理解并掌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决策知识,成本会计的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管理会计的管理方法与决策知识,熟悉信息技术与应用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还要特别关注整个行业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知识。
2.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要求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
3.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要求学生熟练运用会计方面的信息技术软件,通过各种渠道与更多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独立并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在有限的条件下,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按时完成工作的能力。
二、目前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一直以来,本科院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本科院校教学观念仍然比较落后,会计实践教学的理念在本科院校教学中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没有真正贯穿于会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具体表现在本科院校的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课时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的教学方法、考试考核制度。大多数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会计基础知识的教授,重理论、轻实践;重讲解、轻练习;重传承、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教师关心的是会计课程的理论课时有多少,在规定的课时内课程能否上完,学生考试能否过关会不会影响教师自己,考试过关率怎么样,却忽略了对学生会计技术技能的培养。
2.实践教学方法落后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会计教育普遍采用教师单向授课法。由于数据量大、处理过程复杂以及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会计问题只能讲述其涉及的基本原理,无法对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对案例见解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也不能从案例中学到知识。同时,由于实验方案具有一致性,数据收集、实验过程、解决办法基本一样,没有创新性,实验就成为纯粹的机械模仿。
3.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展开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并且是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现。但是,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会计核算实验的阶段,并且课程的实验仅仅涉及到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训,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验几乎没有,更不用说多元化、深层次分析了,比如,在财务会计实训中,只是按照一般会计流程,对经济业务简单处理,根本没有对经济业务的相关财务问题做深入分析,这样以来,造成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差,更谈不上灵活应用。
4.缺乏校外实训基地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科院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是多数本科院校采取的传统而有效的会计实践教学方法。然而,本科院校在组织校外实习时都存在很大的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项:第一项,由于企业财务信息的保密性,每个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有限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目前本科院校和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没有固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和接触机制,传统的实训基地基本丧失。第二项,实训时间多安排在学生临近毕业时,使得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脱节,导致学生对于书本上不太理解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更做不到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操作有效结合。第三项,由于各本科院校受到实训经费的限制,往往安排的实训时间有限,企业实训大都局限于企业派人到本科院校讲座和学生到企业参观,学生在实训环节很难接触到企业真实的会计经济业务,更不用说参与企业会计工作、了解企业整个会计核算流程与财务管理方面。因而,校外会计实训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从而阻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更不能起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
5.手工与会计电算化实验相脱节
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基本上都建设了会计手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但是,一方面,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本科院校会计手工实验局限于单纯的做账,并采用“仿制的会计凭证,剪刀,浆糊”方式,只要求学生熟悉会计实务处理的流程,即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学生只是被动地做简单的模仿实验。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实验是用简单的会计资料,应用于会计软件的操作流程,缺少必要的信息系统思想的培养和训练。手工实验和电算化实验得不到有机结合,网络资源应用不足,这样的会计实践教学只是表面粗浅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在会计实践方面应该具有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不了社会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建议
1.更新观念,加强实践教学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已成为衡量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更加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本科院校应以修订人才培养规划为契机,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突出实践教学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部门领导一定要认清当前会计教育形势,根据会计专业的特性,逐渐改变会计教学观念,切实改变会计实践教学无关紧要的现状,在会计理论教学不忽视的前提下,加强会计实践教学,逐步提高会计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分量,着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树立并坚定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同等重要的教学理念,并将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整个教学计划中。
2.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是当前大部分本科院校实行的会计实践教学方法。从微观方面看,会计实践教学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会计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一门课程。所以,会计实践教学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特点。具体有8种方法:
(1)实务演示法。实务演示法是通过多媒体演示,并有教师讲解实务操作过程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实务演示法有展览实物讲解方法,播放投影仪讲解方法、视频录影讲解方法、多媒体教室教学软件讲解方法等。实务演示法安排在课堂授课之前,是学生在学习理论之前,心中有一个大致轮廓,这样做不仅使学生了解即将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2)单元练习法。单元练习法是在某课程完成其中一个章节的学习目标后进行的阶段实务训练。单元练习法是对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所以,要以目标为准,完成对学生的授课任务,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理解并掌握。
(3)模拟实习法。模拟实习法是在会计实践教学实验室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资料,以企业的一个会计周期为区间。模拟财务部门会计实际业务处理的模拟训练。模拟实习法的主要目标是检查学生对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情况与会计实际操作处理能力。
(4)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是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就会计专业或者会计学专业的相关问题展开社会调查,并在假期结束后针对社会调查做出调查报告的方法。
(5)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就某个教学案例,运用所学会计理论知识及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推敲、提出可行性解决办法,而且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会计实践教学方法。
(6)项目设计法。项目设计法是使学生运用所学会计知识及相关会计理论,分成小组,共同合作来完成一个模拟项目设计,并做出设计报告的一种会计实践教学方法。例如,设计财务管理制度、设计会计核算制度、设计成本核算制度、设计会计软件等。模拟设计项目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必须在不违背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供需分析、建立模型、实施方案等步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工作。
(7)课题研究法。课题研究法是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活动,并且做出学术报告及学生对于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8)校外实习法校外实习法是派送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一种会计实践教学方法。校外实习不仅包括会计记账、做报表,还包括财务管理、审计监督、纳税、与银行业务往来等方面的工作。所以,校外实习法是不仅锻炼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比如: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共同合作能力等。
3.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会计实践教学作为会计教学的基本方法,贯穿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个过程中,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服务于会计实践教学目标。会计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以课程为载体,充分体现了培养的目标,以确保系统的完整性,适当的内容,紧凑的连接,以结果为导向。所以,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层次的能力培养,分别是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会计职业道德能力。
(1)基本技能。基本技能主要是通过培训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要课程的每章每单元都要培训,培养学生在每个单科课程下处理财务问题,以发展学生的个别操作技能,掌握会计领域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2)专业技能。从手工模拟实训中,我们不难发现,财务工作是一个应用程序,一个非常全面的工作。包括:资本融资决策模拟训练,投资决策模拟训练,利润分配决策模拟训练,财务指标和企业绩效评价模拟训练,财政预算培训和会计制度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3)创新能力。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会计专业人才所需的各项能力,本科院校可以制定拓展素质和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只有修满创新学分,才能毕业。
(4)会计职业道德能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国家建立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旨在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人才,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所以,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及相关法律、法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4.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是首选的教学方法。通过简单的会计实务操作练习和模拟演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全新理解,但模拟毕竟不是真实操作,因此,实习基地的建立是本科院校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条件的本科院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5.手工与电算化实验有机结合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必须改变会计手工实验和电算化实验相脱节的现象,使两者融为一体。会计电算化实验是学生会计电算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会计手工实验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熟悉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熟练掌握会计业务操作流程,为会计电算化实验提供建账、报表生成与汇总的实验数据及专业技能支持。按照实验顺序分为:先后实验和平行实验。先后试验是先做会计手工实验,后做会计电算化实验。即在手工实验的会计信息基础上做电算化实验。平行实验是会计手工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实验是同步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手工实验与会计电算化实验严密结合,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会计手工实验的业务处理流程,而且熟悉了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步骤及原理,同时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使学生能够达到会计人才市场的要求。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会计人才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熟练运用计算机财务软件和以创新为导向的能力结构。所以,要适应发展的社会和需求的市场,必须从新定位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更新和改进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会计实践教师具有高水平和高素质,有一定规模的会计实践教学设施,以使会计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创造性和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四、结语
总之,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由此以来,实践性教学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是不容忽视的教学方法,我们一定要给与会计实践教学工作足够的重视,从根本上提高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关大卫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一、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整体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的基础会计教材内容除了会计要素、账户、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外,重点介绍了凭证、账簿到报表的账务处理流程和主要的经济业务核算,整体来看,还是侧重于理论,理论体系较完整,但有关实践的应用还没有很好的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特别是没有做到与专业岗位的对接与融合,这就与应用型本科淡化学科,突出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有了一定的差距。需要对教材的内容作一些结构性的调整。
(二)内容安排与后继课程不匹配
早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就明确了会计计量属性的概念,提出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个计量属性,目前紧跟基础会计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随着会计学科的发展,在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和长期负债部分的计量已不再是完全采用历史成本,而是涉及到了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及现值等概念,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普遍感到难度较大,不好理解,这说明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安排有缺失,作为入门的专业课程,内容已不能满足会计学科的日益发展。
(三)与实践环境联系不紧密
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培养的人才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计是与企业内外部各部门联系紧密的部门,发生的经济业务牵扯各个方面,要更好的理解会计事项处理的原则、意图,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需要对会计事项本身具有完全的了解。目前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大多仅仅局限在会计核算范围内,对与之相关的经济业务环境和业务处理流程的介绍较为缺乏,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准确定位
有了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才能合理的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对于众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非会计类)而言,学习基础会计学的目的是理解各类会计信息的含义,明白这些信息所展示的经济内涵,并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做与出生产、销售、筹资、投资等活动相关的经济决策。对于会计类专业学生而言,虽然基础会计是一门入门课,但美国会计学会早在1986年就提出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把学生训练成会计师,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会计师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其教学目标也不能仅仅是会记账、算账,而是要求学生在掌握核算的基本技能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遇到实践问题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因此,无论是否会计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都不能仅仅是掌握会计的核算方法,成为一个记账员,而是要培养会计意识,并利用会计知识去进行管理的能力。结合不同专业及应用型本科的定位考虑,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在了解会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理解会计准则要求,掌握报表等会计信息含义,具备运用信息对企业经济实践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决策的能力。
(二)调整结构,以岗位设计内容
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专业岗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遵循这一理论,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能力相结合。传统的基础会计教材理论体系较完整,但没有体现出岗位应用能力,可打破教材原有框架,对教材内容做出结构性的调整。按照会计工作岗位设计教材内容,突出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可按企业各财务岗位设置教学内容,并由学生角色扮演,感受真实工作环境,使理论与实践相互交织,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来感悟理论,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但可增加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完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后,就可按照出纳岗位设置来学习收付款凭证和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库存现金的清查等内容;可按库管、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设置来学习凭证的传递和账簿的登记等内容。之,要由各财务工作岗位的任务进行驱动,根据各岗位的工作任务设定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各项任务既具备了专业实践应用能力。
(三)协调课程关系,增加资金价值内容
一般院校先开设财务会计课程,在学习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学生才能更好的运用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决策,深入理解财务管理的内涵。但随着会计学科的不断发展,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不断交融,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越来越多运用了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作为资产等要素账务处理时的计算依据。如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量、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和应付债券等的核算都涉及到了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中资金时间价值部分,许多同学学到这里都不甚理解,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往往需要教师补充部分有关资金时间价值理论的内容,才能收到教学效果,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建议在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中,加入货币的资金时间价值内容,既解决了后继课程的教学问题,也使得基础会计的内容更加完善,更加名副其实,真正可以包含两大会计分支的基础内容,而不是还仅仅局限于传统财务会计的基础内容。
(四)重视影响因素,增加业务流程介绍
应用型本科要求人才具备采用一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判断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习基础会计在掌握了基本核算能力的前提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与核算紧密相关的经济、技术等因素,让学生熟悉企业各个部门不同业务的流程,对企业、行业和相关市场的特点都能有所了解,对全局有所把握,理解企业经营管理实质,真正参与企业管理活动,这样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不断的提高。
1当前会计专业人才队伍现状及会计岗位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
虽然我国的会计人才队伍非常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要真正实现我国的财务会计和国际惯例接轨,必须提高会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的会计人才队伍结构和布局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缺口较大.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下,我国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增加,因此,高校应加强培养具有国际化思维和视野的职业会计师;(2)传统财务会计人才过剩,管理会计人才缺乏.从数量上看,传统的财务会计人才数量庞大,但严重缺乏管理会计人才.传统会计人才在提高企业综合效率和绩效方面远远不及管理会计人才.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未来我国财务从业人员至少需要一半管理会计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进程的加速,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量与质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从会计从业人员总体需求情况来看,一方面,高层次会计人才十分短缺,特别是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缺口达到60%左右;另一方面,普通的财务人员供过于求,其就业形势严峻.这说明目前我国的会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当前我国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人才总体质量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
教育观念落后导致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有所欠缺,而会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就使得这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在知识的应用方面未能满足社会需求.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这无疑增加了用人单位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甚至有的完全脱离了社会需求.根据2008年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显示,会计学专业在我国应届本科最热门的前10个专业中排名第三,但遗憾的是,会计学专业也是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一.而且,在关于学生的工作专业相关率和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方面,会计学专业均不在最高的10名之内.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本科毕业生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但是目前我国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水平大多达不到工作要求,工作技术含量被企业认可程度较低.这就形成了会计专业人才结构性失业的局面:(1)社会严重缺乏大量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专业人才;(2)许多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因无法胜任高层次岗位的要求而找不到工作.据相关调查显示,90%的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不符合外资企业的会计、财务工作岗位要求.这说明我国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社会需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把社会需求视角下的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为我国当前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2.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
从国内各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看,其培养目标定位可谓是五花八门,如会计师、高级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者等等.尽管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会计人才涉及到各行各业,但是在实践中,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岗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尽管从表面上看,目前各地方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体现出了差异性和层次性,但从教学内容方面看,由于课程体系等大同小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同质性非常强,模糊了不同层次之间的人才界限,这导致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供给无法与行业需求对称.“在对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尽管都突出了应用性,但基本是基于会计职业岗位的单一定位,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单一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单一.虽然,众多高校对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都力求突出应用性,但这种应用性是偏重单一会计知识的应用而忽略了职业综合素质的应用.换句话说,大多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是基于会计职业岗位指定的.“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更需要具备经营计划和控制系统设计、问题诊断及相应管理知识的综合人才.”在实际财会工作中,会计工作者不仅仅是简单能够完成会计操作和实训就可以了,也不仅仅要求掌握编制分录、报表等等技能,而是要求其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经营运作过程,在经济业务的数字核算的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协助解决企业与会计问题,为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这就应该作为会计工作的功能之一.目前,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的应用性,实际上是一种具备会计操作能力的专门应用性,这种方案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属于会计专才,而非综合性应用人才,这种人才无法真正适应社会需求.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高职层次混淆.目前,很多本科层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高专层次雷同,过分偏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区分清楚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高职高专层次会计人员培养的重点是动手能力,要求其具备熟练地会计核算基本能力就足够了,或者说,高职层次的会计人员所从事的是一种重复性的技术工作.但是,本科层次的会计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熟练的会计核算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应该具有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甚至掌握财务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管理决策能力,这个层次的工作应该是兼具智力性和创造性的,这就要求本科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仅仅强调技术操作,同时在职业道德、管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通用性.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迎合工业企业会计人员的市场需求,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把工业企业会计作为重点内容,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主要偏重工业企业会计核算方面,并不注重专业知识的综合拓展.自我国打破了按行业划分会计的制度之后,为了适应现代财会业务的综合性特征,高校会计专业也随之取消了行业会计的专业方向设置方式.为了迎合学生暂时的就业,部分高校代之以交通会计、国际会计等一些不十分规范的专业方向,这种对专业过细的划分实际上是对会计学的误解,会计学不是一门算账之学,也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过细的专业方向划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忽略了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长远目标是多元化通才教育的长远目标,而且这种划分不利于创新教育理念的实践,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2.3实践教学未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深度、广度上和高职高专层次没有拉开差距,很难实现本科会计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会计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本科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践.其中绝大部分本科会计专业校内实验室模拟训练是停留在在没有任何企业经营背景支撑下的会计核算层面上的,主要是账、表等填制和基本业务练习.由于没能进入真实具体的工作环境,不能贴近工作实际,模拟训练的项目如果不具有真实性和逻辑性,不能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训的效果.从目前会计专业教材的实验项目看,由于缺乏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实验教学教材和缺少一体化的实验环境,大多没有设计企业的部门设置、财会部门各岗位设置、凭证的传递流程等.最突出的问题是,严重缺乏需要做出职业判断的实验项目,结果导致学生只能停留在会计核算的层面上.在这种简单化的模拟环境下,学生感受不到实践的氛围,加之许多模拟训练滞后于理论知识,学生很难做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没有进行职业判断的训练,比如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经济业务的监督、成本分析、财务分析与决策等等.因此这种模拟实习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这一点上看,其实践教学环节和高职高专相比没能体现出更高的难度.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环节,由于企业财务信息的私密性限制,大多数企业无法满足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但恰恰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对学生来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毕业后要迅速适应新的职业角色,必须经过校外顶岗实习的训练过程.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局面,企业为降低员工的培训成本,倾向于招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但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大都没有这种实际工作经验.基于以上原因,本科会计实践教学无法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由于学生缺乏参与企业全面会计工作的机会,整个校外实习过程难免流于形式,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4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经验与能力密切相关,首先,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要求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许多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是直接从高校应届硕博士毕业研究生中直接招聘或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直接引进任教的,来源单一,他们本身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缺乏有会计工作经验的人才.多数会计学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会计实践经验,缺乏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经历和对整个企业财务现状及运作的了解.其次,由于会计专业招生规模扩大,虽然会计专业教师数量有少量增加,但由于培训成本等问题,使得师资整体素质提高缓慢,和招生规模扩大的速度相比,教师数量的增加严重不足,生师比严重失衡,这造成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社会实践,而且大多数高校未能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合作办学,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参与实践,使得本科会计专业教师整体缺乏实践经验,由于教师队伍本身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实验、实习或毕业设计等环节加以指导,从而导致了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实现其最终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目标.
2.5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许多本科院校过分注重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而对比如职业道德和沟通协作能力等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忽视非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教育,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这说明在人才培养目标这个问题上,许多本科院校仍需要在社会需求的视野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应把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会计专业人才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部分地方高校在自身利益和短期效应的驱动下,招生规模被盲目扩大,师资比例严重失调.这些高校的办学理念缺乏清晰的定位,学校的管理形式主义化严重,加上师资力量薄弱,难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市场需求定位,则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加剧了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定位
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其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要深入贯彻人才强国的战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必须坚持以《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为指导,改革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布局会计人才队伍结构,完善会计人才发展制度.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核心,以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重点,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为追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有用会计专业人才.用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来指导本科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并在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是面向社会办学的主体,其目标应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高校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是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各院校本科会计专业应从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视角出发,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学校背景,体现其特色,培养具有地方优势的复合性会计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招生对象、服务对象、资源优势、就业面等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全面了解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获取用人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需求状况,把社会需求作为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直接驱动力.随着会计教育迅速发展,各院校都在探讨自身会计教育的培养定位,出现了“专才”与“通才”之争,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的是开放性和多元性的工作,所以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致力于培养面向企业、上市公司等高级“应用型”人才.经济全球化使得财会业务日趋复杂,就业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记账、报账式会计专才无法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这就要求本科会计专业把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复合型应用会计人才,而不是高职层次的专才培养.
3.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本科会计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依靠教师才能落实.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切规划都等于空话.就目前我国本科会计专业现有师资的整体情况看,师资队伍的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未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建成一支各方面素质好;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优化;教学科研能力强、水平高;相对稳定、合理、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高校会计专业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教师的实践水平直接决定了其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是否有效,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支兼具深厚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首先,必须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先进教学方法和学科前沿等方面的获得国际视野.高校不应过多限制会计学专业教师业余兼职,在保证师资队伍稳定不流失的前提下,应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兼职校外会计相关工作,如企业财务主管、注册会计师等,丰富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同时,改革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制,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其次,可加强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有计划地选派会计专业教师到经济实体机构进修培训;最后,应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现教师来源多元化,整合校外人才资源,选聘企业学术水平较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业务管理人员等作为兼职教师,重点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加强会计实务与会计专业课堂教学的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3构建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无论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还是“教学型”大学,首要的任务都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因此应该把职业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与偏重理论性知识的研究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偏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教学体系应在重视基础理论和创新思维的前提下,同时体现出对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但必须围绕能力培养这个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本科会计专业教育是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和职业适应能力服务,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公共基础和学科专业基础.为此,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和高职高专类会计专业课程区分开来,围绕宽口径、复合型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应涵盖人文通识类基础课程、商业管理类课程和会计专业类课程三个层次,基础课设置应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陶冶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和情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变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应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合理确定文科、商科和会计学科之间的比例,增加选修课和讲座课,精简必修课,加强实验课、实习课和实践课.同时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与就业意向等方面的差异,设置弹性化的专业方向选修类课程模块,如与国际接轨的外贸会计类课程等,实现拓展专业口径和灵活专业方向的平衡,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3.4加强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所谓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所掌握的会计知识和积累的执业经验对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所作的推定与判别.”目前,我国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偏重要素核算方法和财务处理知识的讲解,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表现为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而忽视职业道德和职业敏感性等内容.由于我国的会计学科对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会计人才队伍整体的职业判断的水平不高,这种现状导致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十分强调职业判断,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主要是通过其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体现出来的,所以,本科会计专业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敏感性,这是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的影响,在会计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范围内和企业具体的经营环境下,如何做出最有利于企业的会计处理,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会计业务中的职业判断和职业选择能力.
3.5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会计专业应用性极强,实务性、操作性是其专业特色.因此,在进行会计专业教育中,专业实习是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会计人才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巩固并不断完善“多阶段、连续式、一体化”的本科会计专业实习模式.根据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质量;(2)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估制度,推动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3)加强校企合作,遴选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要求,能覆盖重点发展的专业方向的高质量实习实训基地.综上所述,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核心是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社会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高校本科会计专业人培养模式也应随社会需求做出调整,逐步提高教育水平,努力缩小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为社会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作者:罗伟单位: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与时俱进。
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方式,大力扶持互联网行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金融领域的改革。其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引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场革命。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结合出现了互联网金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存款模式和计息方式,引起会计利息的确认和计量方式的改变。互联网金融和制造业相结合,将改变我国传统产品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也将引起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方式的改变。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也会引起会计核算方式的改变。这将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而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几乎都忽略了通信技术课程的普及及其应用,互联了网联网技术对我国经济领域的冲击,没有与时俱进,没有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没有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特色。
2.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全面。
10月15日,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国文艺作品应该兼顾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标志着我党开始重视健康的文化对青少年的正面引导作用,抵制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的恶劣影响。同志的讲话无疑给学校提出培养人才的新目标,那就是德才兼备,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品德和文化的培养。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多偏重于会计与商业经管类课程,基本忽略了人文学科、艺术学科等方面的课程。这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仅仅具备会计专业技能,却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步入社会后,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被恶俗文化引诱、占领,最终走向犯罪道路。
3.现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问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我国会计准则为了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处于一个不断修订修订的过程。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这是对我国旧会计准则进行的一次全面修订。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打破了过去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垄断地位。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会计估计技术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而不再局限于会计知识的机械化重复应用。2014年3月份,我国财政部再一次对2006会计准则进行重大修订,使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修订后的会计准则更加抽象,其应用进一步要求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综上,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与国际趋同是大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情况,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更加侧重于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会计知识的简单复制。但是,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侧重于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会计职业能力培养。
二、完善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议
1.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
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产品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和交易模式,促使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相关新兴事物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提高,企业的虚拟化程度会提高,企业的外延会逐渐增大,企业的生产、销售、交易和借贷模式等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无疑将会引起产品成本核算、期间费用核算和借贷利息核算等发生变化,挑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思考和判断能力。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生产和加工会计信息的主体,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更为准备的会计信息,势必要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流程有一个足够的了解,这就要求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包含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知识普及,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作贡献。
2.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人文艺术学科。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曾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表达了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本科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无疑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校培养出来什么样的学生,也就预示着国家未来走什么样的道路,所以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我国传统文化的很多作品都教育人们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人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现有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重视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普及,这容易导致一些学生有才无德的现象。因此高校应该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我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讲授,普及学生人文艺术常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职业能力培养课程。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公允价值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要求学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因此,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不能仅仅关注会计理论、会计知识的普及,还要关注会计知识应用和会计技能提高,应该在现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高会计知识应用和会计技能的课程。
三、结论与启示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改变,产品生产、销售和交易方式等等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这将影响会计相关方面原有的确认和计量方式。为了应对互联网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冲击,本科会计专业应及时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此外,现阶段,我国文化虽然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但是一些低俗、丑陋和腐朽的文化正腐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导致大学生犯罪事件频频发生,因而现有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仅仅关注会计技能的培养,也应关注会计专业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应增加我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最后,我国会计准则继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处于不断修订的过程,这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更应注重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关注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这要求大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增加提高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课程。
作者:陈春艳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一)强化理论知识体系基础,构建职业性“模块化”选修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包括语言类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政治理论类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等);人文素质类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体育等)。
2、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类课程;经济学类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法律类课程(经济法、税法等)。
3、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等。
4、专业选修模块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程、模块方向课程以及任意选修课程。其中,模块方向课程是在会计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能力模块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行业会计模块,课程可设置非盈利组织会计、银行会计、酒店会计、医院会计等;会计控制模块,课程可设置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审计案例等。
5、公共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包括应用写作、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等。
(二)建立“教师-会计师”有机结合的“双证型”师资队伍
1、基础理论课程由“双证型”优秀校内教师担任。优先聘任具有全国会计师职称证书并且具有会计工作经历的教师作为“校内专业导师”。
2、扩大“双证型”教师数量,提升“双证双师型”教师素质,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应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会计实践培训,或者参与联合企业会计业务操作,提升任课教师的会计实践能力,强化任课教师的会计实践背景。校外导师同校内专业导师结合,共同完成专业技术课程讲授、专业认知、岗位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的指导。形式可分为两种:①企业教学顾问。应能举办会计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为学生及时介绍会计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②企业兼职教师。能担任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并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三)构建“双导师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校外“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重点部分,在实践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培养通过“双导师制”来实现,一方面在学校由专业教师通过课程实验和综合模拟实训等对学生进行专项会计岗位能力、综合财务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由聘请的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在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两方面相互配合,旨在培养拥有卓越理念的“卓越会计师”人才。主要按以下思路和流程进行:
1、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培养体系。校内培养由校内导师完成,包括基本认知能力训练、专项会计岗位运作能力训练、综合财务管理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能力训练。(1)基本认知能力训练。重点解决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缺乏认识和职业体验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制造、服务、运输等行业的基本构成单元、会计业务流程、财务管理模式的认知,理解会计业务和财务系统在不同行业中的基本特征,了解会计的基本岗位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卓越”理念(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学科基础认知。通过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理论课程学习和实验课程学习完成。学生应系统了解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应应用于企业经济事务认知中;②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要求学生在认识、了解、定位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基础上,对自己大学四年乃至毕业后3~5年的发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能够初步形成“卓越理念”(卓越追求+卓越能力)。(2)会计岗位运作能力培养。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会计业务的岗位训练,使学生了解每个会计类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业务操作内容,并能熟练模拟每个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这部分能力的训练结合会计主干课程例如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税法等课程的学习来完成,可与相关课程的开设学期同时进行,按照出纳、往来结算、成本核算、审计、报税等会计岗位所需的专项能力要求分项设计实验内容。这些实验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持续的不间断岗位能力训练。(3)财务岗位运作能力培养。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企业财务管理的岗位训练,使学生了解每个财务管理岗位的方法体系和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为培养企业未来“卓越会计师”打下良好基础。这部分能力的训练按照财务分析、财务预算、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资本运作等岗位,结合财务管理学课程实验、管理会计学课程实验、财务岗位分工实训、ERP企业经营实战沙盘演练等完成。(4)综合会计业务能力培养。针对“卓越会计师”培养要求,按照企业会计主管岗位的要求,采用仿真企业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会计资料,让学生以会计主管的身份进行会计岗位的分工、工作权限安排、建账,对整个年度的会计业务进行相应处理,最终进行年终决算,提供年度财务报告。这部分训练旨在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一个典型企业会计系统的综合运作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各行业会计信息系统整体运作管理的方法体系和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财务管理能力,为培养企业未来“卓越会计师”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胜任会计主管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即了解并体验会计主管运作企业整个会计工作的过程。(5)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业创新设计旨在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创新设计,或者某产品供应链战略和财务管理流程设计、某公司创业计划设计等。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通过专业创新创业设计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等各种形式,由学生自选作品、自组团队、设计作品,可进行企业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例如酒店出纳工作流程)、企业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例如医院药品采购业务流程),也可设计某产品供应链运作流程战略和财务管理流程(例如某食品企业某食品产品研发、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回款等一系列流程的创新创业设计),也可全面设计某公司创业计划,模拟企业从注册创建到实际经营运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
2、校外“执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根据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将学生分配给校外兼职实践教师,在企业相应的特定会计岗位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具体岗位如出纳;稽核;资本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总账核算、会计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等。具体做法: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主管或中级会计师职称以上企事业单位精英会计人员作为兼职社会实践教师,安排学生在兼职教师所在单位进行真实业务的处理,由兼职社会实践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1)会计执业能力培养。通过校外导师对学生的会计实务处理工作进行培训,指导学生在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通过校外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会计法规和制度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处理,从而解决理论知识和前沿的脱节问题,使学生在经过企业实习后切实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并形成对未来会计实务处理的综合业务能力。(2)会计职业素质培养。通过校外导师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并遵守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从业人员与投资者、企业管理者、政府等各方面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作为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
作者:张玉红单位:德州学院
1.我国本科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的会计教学来看,整体水平处于中等,会计教师的素质也比较高,但是考试的方式比较单一,而且教学的设置、课堂的互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而对于教学结构来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以及审计应该是目前本科院校会计教育的五大核心教学,这五个教学课程也是学生们普遍公认的,但是从现阶段的会计教学来看想。学生对这些核心教学的实际掌握程度不是特别的理想,导致学生对于这五大会计教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不是特别高,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而从目前我国的会计教育情况来看,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这一方的知识特别的冷漠。这也是我国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我国在高中的时候就有文理分科的现象,而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还会把会计人才带入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当中,这时的学生都把学习的时间放在了专业的技术性教育中,也就自然而然的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其实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国要尽快的改变这种情况,要各方面全面发展才可以。此外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我国是一定要培养出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的,因此相对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人都会认为教师教学是目前最广泛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可是我们要知道教师教学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虽然角色模拟等教学的方法非常受学生们的喜爱,但是教师并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其中,也就导致很多的教学方法都没有发挥其作用。
2.我国本科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不合理。当前我国本科会计教学的专业设置有很多的不合理的地方,这也导致很多必要的知识全部被覆盖掉了,比如说成本会计的教学学习时间只有短短的30多个小时,这点时间根本就完成不了成本会计的知识,这也就使得学生对于成本会计的了解不足。
(2)教学选课情况普遍。有些课程如果没有教师上的时候,那么这节课就设置的非常少,有的院校根本就不再设置这一课程,而有的课堂选课的教师比较多,学校就会多设置这一课堂,这种设置的不合理性导致会计的相关专业课程的课时非常的紧张,有些会计专业的课程都没有办法开设。
(3)教学方式单一。目前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学的教育手段是传统教育单向输出的方式,这种教学手段可以说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之中,这时的教师会议非常高的身份来告诉学生知识,学生将接收到的知识形成一个内存,并且通过反复的实践,使这一内存不断的增强,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有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周期都是由教师来决定的,这种教学方式很有可能会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出现障碍,教师在对知识进行考核的时候是不会去想学生到底想学什么的,这就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最大的缺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这一教学形式所抹去,最终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会计岗位的相关工作要求。
3结语
我国的本科会计教学改革要抓住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实践的能力,不断的完善我国的会计教学改革,这样才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作者:尚红岩单位:哈尔滨剑桥学院
摘要:笔者通过对《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阐述了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探讨了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及教材的选择、中英文授课语言的比例、教与学互动和突出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管理会计;双语本科;本科教学
前言
构建国际化的会计教育,是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切入点。管理会计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会计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财经类院校都对该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管理会计的理论及前沿;另一方面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也有好处。笔者在两个学期《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中遇到不少问题,现将心得和思考阐述如下:
一、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双语教学的英文为BilingualEducation。这一概念来自美国这个拥有150多种语言的移民国家。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直译的含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双语教学主要指用汉语和英语课堂讲授英文原版教材内容的教学制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加深学生对国外先进的知识体系、思想方法以及前沿的学术理论的了解,促使其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树立国际观。据此目的,《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双语教学首先应是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教学,而不是英语教学,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仍是首要目标,双语教学的次要目标才是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在此目标指导下,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绝不能是“汉语”和“英语”两张皮,即先用汉语讲解,然后用外语重复,或者先念一段课本,而后用汉语解释。双语教学要淡化“双”的区别,将母语和英语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学生真正领会英文原版教材中专业知识的精髓。
二、《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
教材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性依托,其选择应以是否“有助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规范和根本评价标准。双语教学选用原版英文教材已经成为各高校通行的做法。南京财经大学《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中,选用的是Atkinson,Banker,Kaplan,Young编写的“ManagementAccounting”,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由于此版教材是目前比较权威的管理会计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它的中译本。虽然教师不要求学生中英文对照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自行购买。笔者认为这种“准双教材制”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学生会过分关注和依赖汉语信息,忽略原版英文教材的学习和体会,从而削弱双语教学的作用。
运用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包括专业词汇的使用,专业内容的表达,西方的专业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能够与世界主流技术和思想接轨,对培养学生未来的就业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版教材的另一个特色是其先进性。一些前沿理论或方法,在国内本科教材中见不到,或者一带而过,或者仅仅做抽象介绍,而原版教材中却会有原汁原味的阐述。比如管理会计中的作业成本法,这种方法被誉为是成本会计的里程碑,国内由于应用极少,故教材中多为简略和艰涩的解释,没有可以信服的完整的案例加以说明。国外教材轻松解决了这一尴尬。类似的内容,比如成本企画、平衡计分卡等等。另一方面,原版教材中案例、佐证、背景阐述比较多,洋洋千余页的教材中,知识点比较散乱,对于习惯了国内教材风格的学生,对原版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还有一个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双语教师既要努力让学生熟悉西方教材的风格,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梳理知识点。双语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要求课后学生对应国内教材进行学习,作为参考。但是,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相对照,同样的知识点经常会出现在不同的章节和场合,如在Kaplan等编写《管理会计》的教材中,成本差异分析,不同于国内教材出现在标准成本法的介绍中,而是出现在弹性预算的章节中。笔者建议,使用原版教材可以不必拘泥于原版教材的体系编排,教师可以考虑以国内教材的内容体系编排为主线,调整穿插原版教材内容,这样容易使学生通过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对照预习复习,把握管理会计的主要知识与脉络。
三、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
双语教学的师资一直是制约双语教学实施的“瓶颈”。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目标下,双语教师首先应是“专家型”人才,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其次才是具备良好英语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会计发展至今,其学科体系涉及很多领域和方法,双语教学首先从专业上要求教师能够通晓管理会计的发展和研究前沿,现代通畅的信息交流,使得这个层面的要求相对容易达到。目前《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最大问题仍然是语言。
对于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学校应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笔者认为,近年来高校本科扩招,各学校会计专业师资均相对匮乏,所以对双语教师的培训不一定就是一步到位送到国外去学习,可以分步骤、分批次进行。第一步,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外教资源,对双语教师进行培训,包括语音、语调和日常用语训练;第二步是“请进来”,可以从以英语和汉语为主的双语国家(如新加坡)或多语地区(如香港)聘请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会计学专业教师或有意从事教学且具备双语能力的高级管理会计人才,或者聘请其他高校在双语教学上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对教师的专业英语授课的语言交流技巧、授课方法等进行交流和培训,互助教学,观摩指导;第三步是“送出去”,即经过一定程序的挑选和考试,选派双语教学中的优秀教师分期分批地到国外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和英语水平,同时也可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在大力培养双语教学师资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双语教师备课工作量太大,不仅
要查询和吸收大量的外文资料,还要考虑如何与我国实践相结合,其工作量往往是非双语授课的数倍。另外,多数财经类院校《管理会计》双语的授课对象是十多个班级,在师资受限的情况下,不得不多班级授课,而且学生的外语基础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授课质量和学生对教学的评价结果。如果没有特别的工作量核算、教学质量考核、教学研究科研立项、职称评审等政策倾斜,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激励教师坚持做下去。
四、《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中、英文授课语言的比例
课堂上两种语言的使用,必须依据环境决定,而不应存在任何性质的任务观点。国际机构为美国教育部门做过一项为期四年的双语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是:如果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可以使用母语的最大比率是全部教学语言的25%。由于双语专业课程为非语言类教学,根据各学校教学实践和调查,教师使用母语的比例建议控制在50%左右。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掌握这个比例,授课的实质重于形式,不一定每堂课都按照50%的要求备课,根据授课的内容,适当的不足和超过都是可以的。一般在课程开端阶段,计算居多的章节,以及新的理念和管理方法等较难内容的讲解,如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资本预算等内容,中文使用多一些;而对于案例的分析,以及对专业性不是很强的介绍性章节的讲解,可以大量使用外语。这样,随着课程的深入,对于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有太大负担。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会计本科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本文就会计本科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内容和条件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实践能力;目标;条件
一、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由此可见,高等会计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知识,具备较好地从事会计、审计、理财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根据高等教育的目标,结合会计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会计本科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会计本科人才具有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和运用会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
即要求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能够恰当地进行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包括填制凭证、登记账薄、编制会计报表)。
(二)较强的审计业务能力
即要求会计本科毕业生中将来准备从事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在注册会计师的指导下,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能够恰当地进行社会审计业务;要求将来准备到企业工作的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在企业会计师的指导下,能够恰当地进行内部审计业务。
(三)较强的会计制度设计能力和会计事务管理能力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将以具体会计准则和准则指南为依据,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自行制定会计科目、自行决定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将会计本科毕业生造就成合格的记账员,而且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因此,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制度设计能力和一定的会计事务管理能力。
(四)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现代企业中,各项决策均离不开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各项经济信息。会计人员不仅仅是经济信息的提供者,也是经济信息的综合分析者,为企业决策提供综合性的分析资料。如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综合分析;企业预算完成情况的综合分析;企业内部责任预算完成情况分析;企业利润、成本、资金预测分析等。因此,作为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经济信息综合分析能力。
(五)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审计工作的性质和职能要求从业者具有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是否能够准确地进行职业判断,是衡量一个会计师、一个注册会计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当然,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的最终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需要靠经验的不断积累,但是否为这种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则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
(六)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包括与人交际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现代的社会技术越来越综合化、复杂化,越来越需要团队精神和与人共事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也是学生今后成才的基础。
二、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
(一)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1.从会计实践教学的空间范围来说,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这样通过校内与社会相结合,既突出了实践环节的社会性,也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讲究其实效性。校内实践主要是配合会计理论教学的进度而设置相应的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和会计仿真模拟实验。而社会实践则是分阶段借助于各种实习单位对社会和会计专业的认知过程。其中的毕业设计虽从空间范围看,是在校内进行,但其论题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设计过程与社会实践相联系,通过这一过程考查学生理论运用能力与实际会计工作的认知方面的状况,因而作为社会实践环节较为合理。
2.从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看,将其分为四大部分:
(1)会计专业技能训练。这是为达到会计专业人员应该具有的技能而进行的各种训练。主要包括会计书写技能和计算、电算化操作技能训练。这方面的训练应与会计技能的测试相结合,这样训练才有效果,学生才有学习的积极性。
(2)会计仿真模拟实验。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是指根据收集整理的实际会计资料,按照会计工作的一般程序和规律,在会计仿真实验室中由学生模拟进行会计全过程业务处理的一种实验活动。通过会计仿真实验,可以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为毕业后从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会计仿真实验,分为会计手工系统仿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系统仿真实验两大部分。前者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过程及其规律。后者是利用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水平,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技能,它是前者的升华。通过这两种会计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全面的仿真性会计实践锻炼,这是会计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会计手工系统仿真实验应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进度循序渐进地进行。按会计主干课程的设置,一般由会计基础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和财务管理实验组成。
会计电算系统仿真实验主要是与学习电算化课程相联系。此时一般根据条件可按设计好的会计软件实验,也可由学生编程进行实验。通过会计电算系统仿真实验,对学生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一定的要求。
(3)认识实习和社会调查。认识实习和社会调查主要是让学生亲自走向社会,调查社会经济现状和会计现状,以便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经济与会计的关系以及现实会计水平,进一步增强学习会计和相关会计的信心,并充分了解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认识实习是侧重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一般由教师带队,选择会计工作基础较好,会计核算较为典型的企业加以认识,以便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接触会计实际并充分认识财务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社会调查侧重于社会、经济的调查和认识,是锻炼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将来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基础。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每个大学毕业者都必须经过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全面考查和总结,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四年制本科而言,毕业实习时间较长,一般要求学生参与,甚至直接独立从事实际会计工作,所以是一种极好的综合锻炼机会。为保证实习质量,可采取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日记,接受实习单位签署实习鉴定等方式进行有效监控。毕业设计应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写作水平方面加以要求,作为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环节。
上述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其中,会计模拟实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条件
1.实验室
为保证会计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会计实验教学的保证体系:(1)各级领导的重视是会计实验教学建设和正常运行的关键。(2)建立会计实验机构,主要包括:建立会计实验室,进行手工操作实验和计算机操作实验,既要为校内各方面实验教学服务,也要为社会各方面实验教学服务。(3)配置必要的会计实验场所和设备。(4)配备实验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5)建立会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包括:会计实验手工操作制度;会计实验计算机操作制度;会计实验考核制度;会计实验人员考核、职称晋升和奖励制度等。
2.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
(1)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增加讨论课和案例分析的内容。教师最大限度地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尽量给学生留出适量的时间,使其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培养和发展。
(2)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下列原则:一是教学以学生为主,确立学生在会计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责任心与主动性;二是教材以自学为主,教师对会计教材的讲授要少而精,突出重点,不照本宣科;三是课程以讨论为主,避免会计教学的“—言堂”,倡导启发式教学;四是作业以案例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分析会计问题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五是考核以能力为主,运用各种考核方式评价学生掌握运用所学会计知识的能力。在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引导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积极主动地投入会计专业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会计教学过程,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便相互提高;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注重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会计问题独立判断的能力,并促进学生对会计活动的创造性认识思维。
(3)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有步骤地推行会计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调整教师结构,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从目前看,我国的会计教师队伍主要是专职教师,但从发展的远景来看,有必要发展兼职教师队伍,尤其是来自政府部门和企业、科研单位在职人员的兼职教师。这样,—是可以充实教师力量;二是可促进教师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加深对国情的认识;三是可以促进学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交往,有效传递教学、科研信息;四是可以促使学生尽快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扩大学生的就业门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刻认识我国的具体情况,加深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术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师要认真编写与本课程相关的案例、习题,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的专业思想倾向;教师还要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先进手段,减轻自身的工作强度,从多方面启发学生的思路。除此之外,学校应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定期、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教育方法的培训;建立教学研究激励机制,更多地鼓励教师研究、实验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进修制度,有计划地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派往其他院校甚至国外院校进修或参加学术活动,保持教师的知识更新与学科发展同步。
(5)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改革考试方式。为了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考试方式必须进行下列改革:一是应加强全过程的考核,即应加强平时考核,各课程成绩的评定应当实行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专题调查与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与数量相结合等有关成绩来确定。如果平时考试较多,期末成绩总评时可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必要时可超过50%。这样做有利于促使学生加强平时学习,提高学习成效。二是采取多种考试形式。对于期末考试,不应采取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除闭卷笔试外,还可采取开卷笔试、口试、半开半闭等多种形式,以引导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除了各门课程的考试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综合业务素质的考核,比如,可以结合导师制,要求学生每学期写出—至两篇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这些论文与报告也要评定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总之,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达到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目的。
3.社会实践及基地建设
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加强不同层次、形式各异的实践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一是建立实习基地。主要通过加强与事务所、企业的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二是建立会计职业界和会计教育界的联系机制,大力提倡会计教师通过会计职业团体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促进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的沟通与交流活动。除此之外,应尽可能发挥民间职业团体在沟通与交流中的作用,如参与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制定、调查企业的需求、组织研讨、交流等。三是学校应提供足够的实习经费及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方式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科研、指导实习,以积累实践教学的经验。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四年本科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关节,它要求本科毕业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进行撰写,以反映本科毕业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但是关于究竟应该如何更好地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以及采用什么标准判断一篇合格的本科毕业论文等问题,会计学院的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和答辩实践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探讨,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周密的论文指导程序与时间安排。论文指导和答辩全部工作包括准备与动员、论文撰写与指导和论文验收与答辩等三个阶段。准备与动员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公布毕业论文选题、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为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动员、学生选题、会计学院确定指导教师、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教师进行如何指导论文的动员。论文撰写与指导阶段具体又可细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选题指导与写作计划指导;(2)大纲指导;(3)初稿指导;(4)二稿指导;(5)论文定稿。论文验收与答辩阶段属于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就是:验收论文和组织答辩。
2.充分的论文指导支持与辅助工具。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许多论文写作和指导支持性和辅助性的工具。比如每一届本科毕业生在准备与动员阶段都可以获得一份《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及答辩工作指南》,同时可以获得一份《毕业论文选题》。
3.严格的论文写作、指导和答辩质量控制措施。为了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就需要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监督与控制。为此,会计学院针对论文写作、指导和答辩等各项环节采取了一些控制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控制措施,就是设计并运用《工作底稿》。《工作底稿》是监督与控制学生和教师在论文写作和指导工作的一种工具,也是学生和教师就论文写作和指导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媒介。其次,会计学院专门成立论文验收小组,根据已经设计好的相应表格及其项目要求,对学生的论文定稿进行匿名审核,只有论文质量符合验收标准的,方有资格参加论文答辩。再者,规定指导教师回避制度,即不审核自身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也不参加自身指导学生的论文答辩。最后,成立答辩小组,指定资深教授担当答辩主席,并规定答辩结果和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通过无记名表决方式产生。答辩成绩的判定是依据一套完善的评价方法进行,这一套评价方法主要是从观点、内容、格式、结构、答辩等五个方面情况进行评价。
我认为要提高会计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除了指导教师的努力以外,会计学院还必须从整体上统筹安排。为此,我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以下若干建议:
1.论文选题不必限制得过于狭小。目前许多院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虽然是征求专家意见确定的,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一经选定一般保留较长时间,较少变动,这样有些题目就失去了继续研究的意义,难以反映时代环境的变化;二是许多题目规定得过于严格,这样可能约束指导教师的发挥余地,同时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我认为,对于一些已经陈旧或者落后的选题要进行定期淘汰,同时要补充一些反映理论前沿与实务热点的选题。另外,论文选题可以定得相对宽泛一点,比如财务管理专业就可以定一些诸如“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公司价值评估”这样的题目,这样做的好处有许多,一是可以减少变动的次数,同时有可以反映时代的特色,二是可以发挥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终要写的角度。
2.建立毕业论文资料数据库。鉴于学生苦于没有充分便捷的渠道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我认为要改善这一局面,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毕业论文资料数据库。目前许多高等院校会计学院或会计系都设计了网页,并且又有专人负责,因此完全有能力有时间专门设计一个毕业论文资料数据库,为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强大的资料支持。这一资料库至少应该包含历届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不同主题的参考文献等内容,同时可以建立一些其他网站和网页的链接,使学生能够通过这种链接搜索与其所选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3.开设学术论文专题讲座。大部分的学生在进入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对于学术论文的写作基本上是一无所知,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又一般比较紧张,这样无论是对于学生圆满完成论文写作,还是对于教师顺利完成指导任务,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鉴于这种情况,考虑到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允许各院系自行开设一些任意选修课,因此建议会计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每届毕业学生的第三学年专门开设学术论文专题讲座,聘请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专门讲授,为学生专门教授与学术论文写作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这样就可以为第四学年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摘 要]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某高校为例,该校近三年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经分析后得知其存在学生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学习心态浮躁、论文写作实训不足等问题。应从合理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鼓励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调研工作,加强论文写作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会计学 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同样也需要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的方法;提高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本文以某高校为例,从近三年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结果以及专业指导教师的普遍工作感受来看,论文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我们在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而另一方面,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状况堪忧。我们希望能通过对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反思,并为提高现代会计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
该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历经审题、下达任务书、开题答辩、撰写初稿、中期检查、定稿答辩几个阶段。最终要求学生提交不少于12000字并通过答辩的论文。一篇毕业论文要经过指导老师、评阅人、答辩组等签字审核。目前该校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程序和环节是比较系统、完善和规范的;程序控制及监督也是到位的。此外,师资队伍也较稳定,职称和学历结构良好;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稳步增长。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毋庸置疑。
从表1来看,近三年毕业论文质量优良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等和及格的比率上升较大。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普遍感受到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难度加大,学生难以提交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这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探讨。
(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学习兴趣
我们曾以该校2011届和2012届会计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在他们的大学二、三年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只有23.88%的学生对会计专业非常感兴趣,而70.90%的学生对专业兴趣一般,另外有5.22%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仅仅是大学学习的最后阶段,是毕业前的最后冲刺,只是为了完成必要的任务,可以应付了事;谈不上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更不用说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了。
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学校和教师是否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感受,并引导和提高其专业学习兴趣。会计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这无疑会影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学生学习心态浮躁,论文拼凑、抄袭现象严重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在给我们的学习和收集资料带来很大好处和方便的同时,也给投机取巧的人提供了机会。在各种繁杂资讯充斥网络社会的背景下,学生论文写作心态浮躁者居多,真正沉下心来写作的少。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不愿意下工夫研读文献,而是急功近利将收集的资料剪切、复制、粘贴,东拼西凑成一篇文章交差,希望及格就行。不认真按导师的批阅意见修改,匆忙应付了事。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疲于参加各种应聘招考,没有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3.资料查阅、调研能力不够
要写出一篇质量较好的毕业论文,需要查阅研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并且进行实地调研,取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还需对自己的数据资料等做出整理和分析。就目前来看,学生在文案调研中几乎不懂如何便捷地查阅文献,如何利用学校的资源数据库进行有效检索。此外,他们也不太了解如何去拟定调研问题和明确实地调研的方法。如果作者对一个拟待研究的论题无从获知他人研究现状时,必然无法对此形成理性和感性认识,那么要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当然无从下笔。
4.文字运用能力差,逻辑混乱,缺少论文写作前期训练
完成一篇毕业论文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综合应用所学各门课程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按理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写作能力较强,但是在提交的文章中仍出现大量明显错误。比如语句不通顺,层次不分明,基本的格式不正确等问题,更不用说论文逻辑关系清楚,有独立见解且具有说服力了。即便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至少能对其他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表明自己对已有观点的看法及理由,但就这一点学生也较难做到。
课程论文可以说是毕业论文的日常训练形式之一。文献检索、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可以从撰写课程论文的过程中获得锻炼。但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73%的学生认为课程论文非常有必要;35.07%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可以促使自己深入了解本门课程,有一些作用;51.49%的学生认为其对自己有些帮助,但作用不大;18.66%的学生认为其流于形式,没有必要。调查结果表明,70.15%的学生没有从课程论文写作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课程论文指导不到位,过程控制松散。由此看来,课程论文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训练环节,其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
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有关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据我们调查,94.03%的学生关心所学内容是否涉及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问题。学生在走上新的岗位前,也需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储备知识和提高能力。因此学校在毕业论文指导动员大会上,应着重宣传毕业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独立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直接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许多课程,但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高,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指导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多选择应用管理类的论文题目,尽量将所研究的论题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能服务于社会。如果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以与其实习的工作内容相联系,学生能言之有物,则对研究更有兴趣,更愿意深入思考,写出的论文也具有实际价值,更能提高论文质量。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习阶段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二)重视道德诚信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的大学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培养,另一方面也需重视对大学生道德诚信的教育。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追求信誉等。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和促进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和实质进展的关键。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加强高校的道德诚信教育:1.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施动者,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职业、谋生手段,它还是一份培养国家、民族人才的社会责任。教师在工作中应以自身诚信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贯穿在平时教学的点滴中。2.高校需要合理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科研并重。教育是百年大计,教书育人为教育之根本,短期内教学工作不能像科研工作一样其成就可以明显表现为论文、课题等成果,但是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人才培养、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这些不是论文、课题成果可以衡量的。3.学校应教育学生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民族责任。
(三)鼓励学生了解、参与社会调研工作
一方面,高校可针对会计专业特点和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查资料、调查研究、应用文写作等与毕业论文工作相关的课程。例如可以开设图书情报学、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好了解如何查阅、消化、利用文献资料,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合法地收集和应用行业数据;使学生掌握访谈、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与处理方面的技巧。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以自己的科研课题为轴心,在大学的后两年,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进来,并当作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来加以规范管理,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水平。例如有的高校由专业教师牵头,组织对教师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利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使学生在进行文化、科技、卫生传播的同时,又可以接触社会、开展课题调研,为大学生科创活动打好基础,也为其完成毕业论文做好铺垫。这一形式有可借鉴之处。
(四)加强论文写作技能培训
学位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也有一定的规范和范式。合理运用这些规范和技巧,既可以提高写作的效度,也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会计学本科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外,平时还应该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及逻辑思辨能力、文字的掌控和运用能力。这些应该是贯穿大学的整个阶段始终的。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1.引入学年论文制,注重平时科学研究的训练。从大学一、二年级就让学生尝试论文写作,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通过平时的训练,增强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熟悉毕业设计流程。2.严把课程论文质量关。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提高其阅读能力和效果。通过指导选题、拟定提纲,最后撰写课程论文直至定稿,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