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3 04:34: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文化建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宿舍,作为在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处所,如何让学生置身于如同家的温馨环境,身心能够得到养息,以愉悦、宁静的心情接受教育,是每一位班主任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创建“文化宿舍”,重点是要落实宿舍内的文化性。纵向来看,学生宿舍就像学生的第二个家一样,一方面应保持它该有的干净、整齐,另一方面也要体现温馨的氛围;横向上来看,宿舍里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达到优质的教育效果,这需要班主任从物化环境的精心装点、文化内涵的深入人心和经营策略的贯彻落实等方面努力开展活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从“文化宿舍”的创建能够透视班主任的专业化素养,这两者是互辅互成,互相促进的。
一、“文化宿舍”物化环境的精心装点体现班主任专业的道德品质
文明只是一个公民最起码的行为准则,而文化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理念,一种集体所凸现出的共同的人文气息。把文化引入宿舍,实质就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宿舍和谐融洽的氛围。一个宿舍整洁、优雅,人的心情就会愉悦;一个宿舍关系融洽,成员之间坦诚相待,长久生活达成默契,就会给每个人一个家的归属感,不仅会利于成员的进步,而且会增强同学们的自身修养。
1、门文化
简简单单一扇门,却能蕴涵宿舍建设的深度文化。给宿舍起一个名字,用硬纸或泡沫制作成一个牌子挂在宿舍门上,什么“听雨轩”、“足球俱乐部”、“love club”等等,学生开动脑筋,创意无限;也可将班级的“全家福”进行张贴……总之,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创意金点子都可以在班门牌上下功夫。
2、窗文化
透透亮亮一扇窗,却能展示宿舍建设的主题文化。08奥运,师生携手在窗户上张贴福娃;汶川地震,学生们将自己的祝福剪成窗花;圣诞节, “merry christmas”悠闲地光顾在窗玻璃上;情人节,火红玫瑰花成了窗户上的一道靓丽风景。意义深刻的主题教育启发的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了宿舍文化和校园文化。
3、墙文化
清清爽爽一堵墙,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时代变迁,墙上贴的图画也发生了改变。从的画像到助人为乐的雷锋、铁人王长喜的画像,再到娱乐明星,直到现在的个性化设计,无一不是学生的内心展示。
4、阳台文化
宿舍外,有一小片阳台。各个宿舍的阳台都可以进行个性化设计:放上一些盆景、组装一台鞋架、放点简易运动器材、搁一大镜子……阳台虽小,用处不小,休闲、娱乐、运动、学习皆可。
5、宿舍文化
每周的星期五,学校都会举行“文化宿舍”的评比活动。学校共组织了三项室内环境布置评比:动画城、七彩虹、特色栏。在师生们的精心装扮下,他们在动画城里搞设计,五彩鸽中订规范,特色栏中讲风格。
健康积极地宿舍氛围要宿舍群体一起创造的,它为教育对象提供了一个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础和参考框架。正如一位同学所说的:“优美整洁的宿舍环境靠大家用双手去打扮和维护,团结友爱的宿舍人际关系靠大家用心去付出和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靠大家用美德和智慧去营造。”在“文化宿舍”物化环境的精心装点过程中,能充分显示班主任专业的道德品质,如勤俭朴素,在宿舍装点中要求学生进行废物利用;宿舍设计让学生积极向上,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宽广的知识面让学生们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国外的时事等。
二、从“文化宿舍”内涵的深入人心展示班主任专业的教育智慧
“文化宿舍”这一内涵的深入人心是宿舍建设与管理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先进的教育观念的“先导”作用和班主任人格力量的支撑,而且更需要班主任专业的教育智慧。
1、制定宿舍目标
一个宿舍的凝聚力来自于宿舍成员的“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也即有一致的奋斗目标。因此,创建“文化宿舍”的第一步要把宿舍还给学生,让宿舍充满民主气息。根据学生宿舍的特点,宿舍目标可分为六个项目,即:思想状况、学风状况、纪律状况、美观状况、协作状况、卫生状况。在六个目标项目中,根据它们在整体目标中的重要程度,分别配以不同的权数。即:20、20、20、20、10、10。通过不同权数,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各项目标在总体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设置宿舍规范
宿舍目标是每一成员共同的努力方向。宿舍规范化能够更好的约束“不同心不同力”现象的发生和督促成员们自觉形成主人翁意识,爱护自己的宿舍,团结互助,为集体的目标履行个人的责任。
3、落实本文来源:文秘站 //宿舍责任
宿舍是我家,人人都要热爱它。在这个家里,班主任做好导航作用,用赞许的言行激励学生做好宿舍小主人。宿舍内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落实到人,责任到人。每一个学生各尽其责、形成合力,这样的集体才会更团结、更具荣辱感和凝聚力。
4、开展宿舍活动
宿舍活动可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比如组织“宿舍杯”篮球赛、足球赛;有条件的可郊游和聚餐;或者将“宿舍演唱会”进行到底;在生活学习上,共同 宣扬“携手共进”的集体精神。宿舍活动可以根据每月节日确定主题,也可以根据社会重大事件确定相应主题。这样的活动结合学生实际、学校实际。还联合了社会发展进程,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由此可见,文化宿舍的深入人心需要班主任专业的教育智慧。宿舍由来自各地区各家庭的“松散群体”朝着宿舍是我家的“团结集体”发展,班主任必须要处理好班主任“导航作用”与学生“主人翁”的关系,“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关系,对“文化宿舍”的创建点点渗透,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班集体发展水平才能得到迅速提升。
三、从“文化宿舍”经营策略的实践证明透视班主任专业的管理能力
一个宿舍就是一个家,家是需要用心经营的,所以宿舍也需要用心经营。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人长期生活在一起,行为相互影响,经历一段时间,会形成特色。经观察,有的宿舍是学习型的,有的宿舍是下棋型的,有的宿舍是打闹型的等等,不同的宿舍会造就不同的人才。分析来看,这里的“型”就是宿舍文化氛围。
那么,如何树“型”?
策略一、 实与虚
实——立足现实,努力搞好实际工作
宿舍内有矛盾,班主任要调查了解,公平处理;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班主任要率先垂范;学生生病住院,班主任要照前料后;混合宿舍班主任还要互相协商,不能搞独立,更不能对立。班主任的工作是如此具体而细微。只有具有务实精神,班主任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宿舍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虚——着眼长远,加强学习、研究与探索
文化宿舍的创建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班主任要善于从繁杂、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树立宿舍管理的整体观、发展观、理论指导观。班主任自身也需要加强学习,参与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班主任务虚的更高要求在于班主任要有开阔的眼界广泛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大胆创新,用自身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只务虚不务实的班主任,工作难见实效;只务实不务虚的班主任,很难成为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策略二、 管与放
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理的有其利,但弊大于利。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 也就是说,学生能干的,班主任坚决不要干。不仅如此,班主任还要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如宿舍公物维修、活动组织、宿舍规范规制定等等。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策略三、 严与宽
工作实践中,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在文化宿舍创建过程中,班主任更多的喜欢选择“严”。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创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策略四、 堵与导
一句话能说得人笑,也可以说得人跳。方式有别,其效果截然不同。班级工作中,"堵"与"导"都只是手段,我们要以"导"为主,辅之以"堵",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
做好“导”的工作,需要做到“四多四少”:多民主,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采取"堵"的方式,减小学生犯各种错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侯”,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因此,“堵”“导”必须结合起来,以“导”为主,以“堵”为辅。通过引导,要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也使班主任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实践证明,有效策略的选择和实施所取得的教育效果是显著的:孩子们变得彬彬有礼了,曾经自卑的学生变得开朗了,整个宿舍甚至班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踏实努力的学习态度……宿舍成为了学校里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班华教授多次指出:“如果班主任自身不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不关怀学生的精神发展,就失去了班主任专业的特点和专业劳动的能力”。精神是一个集体的支柱。如果一个集体没有了精神,也就如一团散沙,一滩烂泥;或好比小鸟没有翅膀,不再有飞的力量与前进的方向。因此,班主任要用专业精神紧紧抓住“宿舍精神”这根支柱,文化宿舍的大厦才有可能稳固的擎于大地。。
随着我国班主任建设专业化发展,班主任工作日益显得重要。班主任是学校与学生关系的第一责任人,既负责组织和管理班务工作,同时又担负着教育教学任务;既要协调所管理班级的各科教育,又要代表学校与家长和社会沟通和交流。班主任专业化的发展是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证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措施。而
总而言之,从“文化宿舍” 物化环境的精心装点、文化内涵的深入人心和经营策略的贯彻落实,都能清晰地透视班主任专业化素养。因此,班主任应该博采众长,广闻多见,让工作闪耀思想的光辉,显现出盎然的诗意,播撒下深刻的睿智,努力做智慧型班主任,加速班主任专业化进程。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对监狱人民警察队伍来说,文化是警察战斗力、执行力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对锻造警察队伍的软实力,塑造警察特有的信仰、信念和价值追求,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女子监狱警营文化建设为视角,对警营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现阶段警营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粗浅分析,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警营文化导向激励
说过,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一个组织的文化包括它的价值观、它所秉承的理念与信仰,以及将组织连为一体的各种实践。对监狱来说,警营文化就是监狱全体警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并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它包括监狱建筑、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制度文化及由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监狱工作目标、传统习惯等组成的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警营文化的深层结构,制度文化是警营文化的中层结构,物质文化是警营文化的表层结构,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
一、监狱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警营文化是警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内,可以激励警察,具有标杆、感召作用;对外,可以展示监狱形象,具有扩大影响力的作用。优秀的警营文化,能够推动监狱的良性发展,在警察价值理念、团队精神、能力素质、工作作风方面有所提升和改进。
(一)警营文化的导向功能有利于传承我监的光荣传统
所谓导向功能就是用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警察。广西壮族自治区女子监狱成立于1990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关押女犯的监狱。20多年来,经过几代监狱人民警察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已从之前默默无闻的偏僻小监狱,发展成为如今初具规模、连续23年实现监管安全“四无”目标、连续20年无警察违法违纪,被誉为广西政法战线上一面旗帜的现代化文明监狱。这面旗帜就是我监耀眼夺目的文化“名片”,激励着我监警察传承监狱的光荣传统,继往开来,努力拼搏。
(二)警营文化的约束功能有利于规范执法行为,遏制司法腐败
所谓约束功能就是对警察的行为方式起约束作用。通过职业道德规范、工作纪律、制度等的修订完善,按规范化、模式化的标准坚持不懈地矫正警察个体行为中的低标准和集体行为中的缺失,让每个警察都思考该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人人懂得监狱的发展与进步和他们的行为密切联系,当警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能够自我调节矫正。
(三)警营文化的凝聚功能有利于增强警察队伍的凝聚力
所谓凝聚功能就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警察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监狱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警察士气就容易低落,监狱发展就会迟滞不前。长期以来,我监通过在警察中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的和睦气氛,以模范人物、先进集体来感召队伍,整个监狱上下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在这个相互信任的集体里,警察亲身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体会到了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起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集体主义观念,懂得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毫无疑问,优秀的警营文化凝结着警察共同的信仰信念、目标追求和高尚的伦理道德,能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能够激发警察持续旺盛的英勇意志,把警察队伍锻造成为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钢铁力量。
(四)警营文化的激励功能有利于塑造监狱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所谓激励功能就是激发正能量,催人上进。监狱人民警察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监狱人民警察队伍、队伍行为和队伍各项活动的总体印象和总体评价,反映的是社会公众对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认可度。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成长的作用。对于警察来说,良好文化环境的吸引力非比寻常,警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在轻松的心境下,更能增强进取心,更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
(五)警营文化的辐射功能有利于培养警察的健康心理
和普通人一样,警察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警营文化活动使警察能够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生活学习态度。警营文化适应了警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能够培养警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现阶段警营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从监狱人民警察人文素质的现状、监狱常规管理的水平来看,警营文化建设工作仍停留在初始阶段,大部分警察对警营文化建设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主要表现在:
(一)警营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
有的监狱领导态度粗暴、方法简单,要么片面强调警营文化的政治功利,忽视其文化特性;要么片面追求警营文化的文化特性,忽视其政治功效;还有相当一部分警察认为警营文化建设是虚的,没有实际用处,认为监狱工作主要是看对罪犯是否“管得住”、警察队伍不出问题就行;认为警营文化建设不外乎是表面文章,安排几个人做几件看得到、摸得着、有“文化体”的事就万事大吉;认为警营文化建设是领导的事、宣教部门的事,与其他人无关;认为警营文化建设就是组织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书画摄影展、美化办公场所,等等。这些认识造成警察在警营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能充分发挥,不利于警营文化建设健康、全面发展。
(二)警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雷同、僵化、空洞
在警营文化建设中,盲目地照搬、模仿兄弟单位
的管理手段、文化口号、发展规划等,忽视了本单位的实际和特点;有的警营文化在建立后,没有根据外部环境和监狱内部条件的变化,与时俱进,及时对原有的文化模式进行深化与创新,而是固步不前,恪守旧的理念与思维定势;有的警营文化建设唯上、唯权意识浓厚,思想僵化,受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观念束缚,在表达方式上,采用的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空话、套话盛行,无形中降低了文化的吸引力。这种将警营文化简单化、表现化、廉俗化、空泛化的做法,最终达到的效果只能是短期效应甚至无效果。(三)警营文化的表面结构单一,没有文化内涵
主要指的是监狱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绿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不能充分发挥物质文化应有的教育功能。
三、警营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是“静”态的,主要是营造一个文化氛围,从客观上为警察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而文化活动是“动”态的,是警营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是为了从思想上武装警察,工作上提升警察执法能力,促使监狱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举好“纲”,科学定位,警营文化品牌化
笔者认为,应根据我监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警营文化品牌的科学定位,创建“军队+家庭+学校”式的“文化熏陶、文明引领、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警营文化。
一是讲政治,始终围绕监狱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弘扬主旋律,服务大局。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女子监狱警察誓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女子监狱警察守则》并印制成册,警察人手一册,作为基本的工作准则。
二是注重挖掘我监的光荣传统和先进典型,根据我监自己的发展历程、担负关押女犯任务的特点,以及所处地方的地域文化等人文环境,确定区别于其他监狱的品牌个性和特色,创造出独具我监特色的文化品牌。我监在办公大楼大厅、走道、楼梯走廊建有“文化长廊“、警察摄影展,开设“道德讲堂”,办有“奋进之路”——广西壮族自治区女子监狱成就展,全面展现监狱建监二十多年来改革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笔者认为,新警培训第一课应参观“奋进之路”,让每名新警了解监狱历史,了解监狱的发展历程,让新警们在回眸感悟厚重历史中激发责任感,增强自豪感,引导警察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监狱的热爱之情转化到工作中。
三是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在制订规章制度时,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规章制度。与以制度为代表的管理“硬”手段、硬实力相比,以文化为代表的管理“软”手段、软实力的使用,有助于监狱确保正常管理秩序所必需的监控成本持续地下降,使得不同的职能科室之间、科室与监区之间、不同部门的警察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应该看到,硬实力和软实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警察执法的过程,是硬实力的运用和释放的过程,同时也是软实力的生成和聚合的过程。例如,警察在教育转化罪犯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所展示出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所展示出的巧妙的转化技术;警察在执法的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女子监狱人民警察的一流素质和良好形象,所彰显的女子监狱人民警察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等等,就成为我监特有的文化软实力。
四是始终把警察视为监狱最宝贵的资源,从警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事情入手,实施“让警察满意”工程,真心实意为警察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坚持“四到场”,即:警察结婚到场祝贺;警察患病住院到场探望;警察直系亲属去世到场慰问;每年重大节日、夏天酷暑、冬季严寒等关键或危难时刻到场慰问每个点的一线警察,让警察处处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在共同工作生活中加深交流,增强归属感。
(二)塑好“魂”,注重人的问题,警营文化正规化
尊重警察主体地位,锻铸警察战斗意志,把关心警察个人发展与从严治警统一起来,把尊重警察权益与确保一切行动听指挥统一起来,注重对警察价值理念、忠诚度的提升。当警察觉得自己与监狱密不可分的时候,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会更高,他们与监狱融为一体,把监狱的目标视为自己的目标,尽一切努力来促成监狱工作目标的实现。当这些价值理念真实地融入到监狱的日常文化当中的时候,监狱与警察之间的纽带就系得越紧,警察的奉献意识与工作动力就会越大。特别是对80后、90后的警察,他们有创意、有想法、有个性,既喜欢时尚娱乐,又渴望学习文化、欣赏艺术、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对监狱来讲,就应该培养他们自主管理创新的能力,培育相互信任的氛围。
(三)唱好“戏”,大力宣传,警营文化多样化
警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心理暗示,警营文化的牌子叫得越响亮,警察的认可度就越高,对警营文化就更能“入眼”、“入脑”、“入心”、“入行”,而牌子叫得响得益于宣传。
首先,转变观念,在宣传时,多些人文关怀,多吸取民间话语,多些平民风格。从前些年电视剧《亮剑》大热,就可以看出改变叙述方式的巨大影响力。《亮剑》选择的是非模式人物,但抓住了不寻常的细节,展现出不一般的个性,更真实地反映了军人的良好形象,真正达到了提供精神楷模、弘扬主旋律的目的。
其次,运用好现代传媒和网络。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警察对文化的需求水平也不断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加快警营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拓展警营文化发展的新领域,提高警营文化传播能力,开辟警察获取信息、学习娱乐和交流的新空间。
对我监来讲,可抓好“四个一工程”:建好一个网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女子监狱网”、办好一个内部刊物——《广西女监》季刊、播好一个电视专栏——《女子监狱聚焦》、开好一个讲座——“警察大课堂”。网站的开通,能够即时将监狱的改革成果、队伍建设经验以及一切可以公开的规章制度等信息进行,不但成为监狱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的重要桥梁,而且也为警察提供了一个共商业务、获取知识信息的窗口。季刊作为警察创作的“自留地”,应不断探索,在文章的质量上下功夫,增强可读性,逐步发展成为集学术性、研讨性和文化娱乐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内部刊物,全面展示我监的工作经验和理论心得,并与兄弟单位形成交流互动。电视专栏旨在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形式,直观地展示我监的执法工作、文化建设的成果以及进行法制宣传,可与广西电视台或南宁电视台充分协商,由我监提供案件、信息素材,电视台派出记者负责拍摄和后期制作,形成固定的专栏节目。讲座由警察自己选定专题开讲,因为做讲座的都是警察,最了解警察想听什么,想知道什么,这样,不但讲课的警察得到了锻炼,听课的警察也大有收获。
再次,拍摄制作“警营生活纪念光盘”,记录每个警察从警生涯的成长历程。这个拍摄制作光盘的过程,就是一个通过文化管理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过程,让警察在愉悦之中悄然实现着全面素质的提升。
第四,参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形式,认真做好每年度的岗位标兵、教育能手、先进模范、五好媳妇、敬老楷模等评选工作,从多方面激励警察积极进取,努力打
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监狱团队精神。(四)搭好“台”,坚持环境熏陶,警营文化群体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女子监狱,就是文化渲染的大课堂,无所不在地、事事处处地把警营文化渗透到监狱工作的一切场所、一切活动中,使警营文化处处存在、处处体现、处处作用于警察,让警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使警察无处不感染到警营文化的氛围。
一是开展新警节、学术文化节、艺术节三大节日活动。新警节于每年新警分配结束后开始,活动包括《广西女监》新警特刊出版、新警系列讲座、新警演讲比赛、新警才艺汇演等,各具特色的活动使得新警很快融入到我监的氛围。学术文化节是弘扬学术文化、营造书香警营的集中展示,通过书评研讨、征文比赛、系列讲座、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求知环境,让警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追求崇高的学术思想。艺术节包括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等,在展示警察才艺的同时,营造一派轻松、和谐的氛围。
二是依托社区、广场和重大节庆日,积极繁荣群众文化。
三是发展走廊艺术。在每个监区、科室办公室外面的走廊里,张贴警察一致推选的“每月之星”照片,上面有“每月之星”的简介和他们获得的一份份荣誉。每更新一期,警察们驻足欣赏的时刻,不仅有对被入选警察的羡慕,也有对自己的期待。
四、警营文化建设中应把握好的几个原则
(一)重要性原则。高品位警营文化的形成,必定给监狱注入勃勃生机与活力,轻视警营文化的建设,警察的精神家园将颓废散乱,监狱将失去发展提高的机会。
(二)特色性原则。监狱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创新警营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警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来为警营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警营文化。
(三)人本性原则。监狱领导要引导警察正确认识监狱所倡导的工作目标和价值标准,让他们体验到“我做对了”,“我做好了”,“我成功了”。
(四)长期性原则。鲁迅先生曾言“文化是骨髓里的东西”,不可速至,不可强成。警营文化建设的过程,是长期地、坚持不懈地、不间断地对团队精神与作风进行文化的积累,需要持之以恒。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作用,才能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和支配作用,起到春雨润无声的管理效果。
【摘 要】检察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整个法治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与一般文化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其是以检察权为核心的文化范畴,是以检察制度建设为主线的文化语境。作为一种法律文化,它不仅体现法治的要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更是当前加强检察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机制建设必不可少的发展动力之源。
【关键词】 基层院 检察文化建设 思考
检察文化建设是检察机关的价值观、道德观的集中反映,是检察精神、检察形象的全面展示,主要是由干警的知识、精神、信仰、追求等组成的观念形态。同时,建设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由注重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到“德、智、体、美、乐”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是提升检察机关整体素质的有力支撑,是不断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的有力保障。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中重点提到了基层检察院的检察文化建设,并把它作为基层检察院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求各级检察院贯彻落实。如何发展好检察文化,不断加强对检察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执法观念建设,从而培育一支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检察队伍,以此推动各项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是当前各级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院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检察文化是以检察官为主体的检察机关群体在长期的法律监督工作实践和内部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检察机关特点、并得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载体的总和。它既传承了中华文化"修身、自律、刚正"的历史性,又体现了"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时代性。先进的检察文化反映法律的精神本质,是检察从业人员优秀品质长期深厚的积淀。同志曾经生动而又深刻地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任何敌人的。”引而言之,作为检察机关,只有大力发展检察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政治信仰等激发广大干警的创造力,规范干警的行为,凝聚干警的力量,才能真正加快检察事业的发展步伐。 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检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提高检察人员素质和推动检察工作发展的新动力,不断探索、创新检察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充分发挥先进检察文化的引导、教育、凝聚、塑造等功能,有效促进了检察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对于提升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各项检察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推动作用。
检察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前加强检察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机制建设必不可少的发展动力之源。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当前检察文化建设在基层检察院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基层检察院由于对检察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缺乏正确的认识,片面的认为检察机关只要能在思想上保持与党委高度一致,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就可以了;还有一些人认为开展检察文化建设活动就是所谓的不务正业,是对正常检察工作的干扰,是不切合工作实际,搞花架子,搞奢侈。
(二)重点不突出,缺乏精神内涵。在检察文化建设过程中,物质文化只是检察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才是检察文化的核心内涵。检察机关的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检察文化建设提供基础,并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的建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基层检察院把检察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机关环境的美化和丰富全体干警的业务生活,一味强调发展机关环境和娱乐文化,离开了检察机关的精神文化建设,这样,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形式单一,载体不够。有的基层检察院把检察文化建设附属于工作安排和人事管理,着重强调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检察文化建设看作法律监督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把检察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全体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学习和业务活动的开展,并没有把检察文化建设放在整体检察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有的把检察文化建设与检察干警在年龄结构、文化背景、心理因素、业务能力、工作投入、思想认识政治素养等方面割裂开来,限制了检察文化功能的发挥。
(四)照搬模式,缺乏地方特色。 检察文化既有共性一面,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这正是检察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对检察干警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部分基层检察院在推进检察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检察文化理念的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各自检察院、检察干警的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而是趋于一般化,个性不明显,这不利于创造以人为本的人文氛围,不利于激励全体干警努力工作,更不利于提高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基层检察院干警占全国检察机关比例近80%,虽然工作在最基层、在第一线,但却承担了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任务,它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工作的具体性,决定了它是承担检察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因此,要加强基层检察院的检察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对检察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是检察机关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升干警素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必然要求。各地基层检察院要充分认识到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自觉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不断发挥检察文化在凝聚力量、激励斗志、陶冶情操等方面的功能作用,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文化育检、保障“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提高检察机关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确定检察文化建设发展思路和目标。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目标,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基本观念,以提高检察队伍整体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检察职业化建设为核心。以培育检察精神、强化检察职业道德、营造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为着力点、全面
规划,逐步实施,整体推进。基层检察院要以倡导检察精神为契机,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精诚团结、勤于工作、乐于奉献、敢为人先的工作氛围;要以强化检察职业道德为切入点,确立共同行为准则,推动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要以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强化检察官的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三)突出基层检察特色和地方特色。检察文化建设不能流于表面化,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于各项文体活动。基层检察院构建检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对坚定信念、贴近群众、提高凝集力和战斗力、激发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作用明显。在检察文化建设中,基层检察院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不断强化“文化育检”的理念,突出检察特色和地方特色,构筑和完善以“以人为本、和谐创新、公平正义、廉洁高效”为核心的检察文化内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阔广大干警的视野、充实文化育检的内涵;开展一专多能文化活动,鼓励干警发展多方面的才能,引导干警在专业知识上下功夫。
(四)注重塑造检察机关的形象。检察文化建设要以队伍建设为载体,注重塑造检察机关的形象、彰显检察权的法律权威。要立足于加强干警的检察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干警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调动干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干警潜能,坚持以公正执法为核心,开展敬业、勤业、精业的“三业”教育,使干警明确自己身上的责、权、利,从而确立检察文化建设的道德基础和价值观念。要注重对内营造文化氛围,树立文化建设理念,高唱文化建设调子,进一步加大硬件建设,不断创新活动内涵,调动干警积极性,对外要重视培养宣传骨干分子,建设文化阵地,树立形象,树立旗帜。
(五)走科技强检之路,推进检察文化建设现代化。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精神与物质文化的高度概括,它同时体现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就和标准。当前全国基层检察院"两房"建设已经基本落实,办公自动化日趋完善,三级网络的开通,将更有利于检察文化建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在这一良好背景下,基层检察院着要加强"软件"建设,提高干警的思想文化素质,干警不仅是通晓法律的办案能手,更应在计算机局域网、多媒体示证、侦查技术装备维护使用等方面能够驾轻就熟,对此检察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充分利用网上论坛的功能,开辟丰富多彩的法律热点、社会焦点、文化思想等网页,传播有关检察文化的信息,发挥先进科技文化对干警的正确导向作用,使正气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歪风邪气没有生存的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正是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我校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一、环境育人,凸现教育无穷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赋石壁、砖壁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
1.走廊艺术,成为孩子们努力攀登的又一高峰。在我们每个班级外面的走廊里,都有一张巨幅照片,那是大家一致推选的“每月之星”。上面有他们的自我简介,更重要的是还有他们获得的一份份荣誉。所以,每每新更换一期,都有同学们驻足欣赏的身影,那是对被选同学的羡慕,也是对自己的期待。校园走廊成了同学们引以为豪的领地,因为在“每月之星”旁边的墙面上,还有属于他们的“名人名言”。每到征集“名人名言”时,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希望自己能成为班级中的名人,就算平时懒于写作的同学也不例外。
2.教室布置,是孩子们各显神通的绝佳时机。教室里分布了各种各样的版块,这些版块上都有不同的名字“优作园地”、“我们的故事” 、“成长的足迹” ……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了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张扬,梦想在这里起航……
3.“温馨提示”,是孩子们品德形成的又一途径。走进校园,你会发现门口的草坪上有着孩子们温馨的提示:“建文明校,做文明人。”、“手上留情花自香,脚下留青草如茵。”、“珍惜一份绿,留于千人赏。”、“ 学校是我家,洁净靠大家。”……这些儿童化的语言对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们驻足观赏或嬉戏玩耍时,那些提示语是他们无声的老师,告诉孩子们其实它们也有生命。
二、主题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活动是学校生命力所在,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1.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2.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四月份“书香校园读写大赛”,五月份“春季运动会”,九月份“庆祝教师节”,十月份“祖国颂诗朗诵”,十二月“冬季三项运动会” ……从而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要求班级每月出一期黑板报,每学期看两次电影。星期六还组建了校美术、书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展示我校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无穷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尚师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1.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本无字德育书,学生时刻都在阅读。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工作。我们每个星期一坚持组织教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理论、常规,使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近年来,我校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学习师德规范,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广大教师坚持育人为本,以德立教;广大干部勤政、廉政,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
2.狠抓制度和规范建设。明确而严格的校规和校纪是强化校风的重要方法,我们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的特点,师生共同制订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校训、校风、校歌、校服等,制订了一系列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严格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文明班队等的评比活动,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联系社区,繁荣通小文化建设。
1.学校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同样学校文化也是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带动整个社区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学校成立了社区家长委员会,成立了家长学校,通过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沟通,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及家庭的文明和谐,提升家庭教育效能,从而达到对社区文化的辐射。我们经常组织师生走访社区各单位,同时邀请社区各届代表人物走进校园,为学校作报告、进行法制讲座、交通法规宣传等,以社区文化来推动校园文化,以加强“亲密接触”。校江海小记者则如辛勤采蜜的小蜜蜂,对居委会进行了采访,收获颇丰。同时,新近成立的学校“爱心社”也将把爱心奉献给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
2.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推动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的窗口。我们学校地处城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十分丰富,为此学校与有关单位建立了联系。同时,邀请市政法委书记担任校法制副校长,定期给家长开展法制教育讲座。
如今,校园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通源小学已经成为充满思想、底气和智慧的校园,通小人的观念、品味、学养……也都在逐步升华,通小文化也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一路进取和成长的精神家园 。
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地税文化建设现在成为各级地税机关日常税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重视。
地税文化是与地税工作相适应,反映地税各个历史时期,各类税收实践文明成果的总和,是和谐的、凝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和企业文化一样,地税文化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构成的一个立体的体系。地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开展的前提必须是与地税工作相适应。所谓与地税工作相适应是指地税文化是推动地税工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与时代的特点紧密结合,与地税工作内容相匹配,促进地税的发展。
(一)很多干部对地税文化的目标内容不够明确。当前,很多干部对省局的地税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都不是非常明确,对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以及目标的内容不是很了解,因些要加强学习,只有目标明确,地税干部职工才能具有理念和信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地税文化,并赋予其新的含义。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虽然地税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时紧时松、时快时慢、时重时轻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广大税务干部对地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知抓什么、如何抓,客观上抓抓停停,缺乏必要的连贯性。有人认为地税文化建设有点务虚,短期成效不大;有人认为地税文化建设深不可测,存在畏难情绪;也有人认为地税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些文体活动。这些观点都有其局限性,没有认识到地税文化建设就是宏观的社会和经济在税务领域中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行业管理文化。
(三)内容与实践联系不紧。当前,地税系统各项基础建设已取得很大进展,税收收入快速增长,征管软件成功运用,规范化建设初步形成,表明地税文化建设已初具成效。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地税文化建设应与地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使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地税工作,以推动地税事业的发展。现在很多地方文化建设与实际工作相脱节,业务与实践相脱节,没能以文化建设指导地税工作,导致文化管理无法产生出有效的生产力,影响了地税文化建设的发展。
(四)宣传报道不到位。一个好的文化,能熏陶人、塑造人,地税文化建设作为一种行业文化,还没有得到全社会的认可,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宣传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以人为本,调动积极性。人是一切工作的实施者、落实者。地税文化建设的思路再清晰、再完美,也需要人去落实,而且是团结协作的方式。地税文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和主人翁意识,要搞大合唱,不演独角戏。从实际工作上讲,如果我们不能把税收的组织收入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很好地落实到每一个税务干部的具体行动上,是不可能充实和创新地税文化的。因此,必须把地税文化渗透到每一位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贯穿到税收工作的发展中去,这样,地税文化才有生命力。
(二)打破常规、积极创新。地税文化建设过程中,创新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只有打破常规、理念创新,思路才会新,举措才会新。建设地税文化,要始终明确思想是先导,创新无止境,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保持思想的穿透力和前瞻性,突破自己,不断探索,才能推动地税文化建设的不断前进。
(三)搞好设计、精心谋划。正所谓万事谋为先。好的规划、策划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地税文化建设,必须谋字当头,策划先行。在建设地税文化的实践过程中,要集思广益,精心谋划,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可以经常性的在税务干部和广大纳税人之间组织一些文化宣传品的征集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四)统筹兼顾、做好结合。与各项创建活动相结合,今年全省地税系统正在积极开展“扬清风正气、树地税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就可以看作是地税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通过活动来促进地税文化建设,反过来也可以将地税文化建设的内容融入活动中,促进主题教育的顺利进行。
(五)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地税文化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样板,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搞好地税文化建设,思想上要活,凡是对地税文化建设有利的,均可实行拿来主义,借鉴利用;形式上要活,不拘一格,可以有效借助现代科技技术,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把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渗透到地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六)强调特点、体现特色。文化是有个性的,不同的组织需要不同的文化引导,才能使其发挥最佳效能。地税机关在开展文化建设时,切不可盲目模仿,搞一刀切,搞齐步走。必须注重个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强,打造独具地税特点的高品位文化。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经营哲学和原则, 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式。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日益显着。在对此有个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我国企业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领导的作用,建立以人为本和适应企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企业文化,在借鉴发掘整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发展 核心竞争力 竞争优势
过去评价一个企业的好坏,人们往往只看业绩,但现在开始关注一个企业的文化。业界已经达成共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产生持续性竞争力和凝聚力,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它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资料显示,在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日本企业为13年,而中国企业只有 5~8 年。1亿元门槛往往成为我国民营企业不可逾越的一条死亡线。而回顾20世纪70 年代《财富》杂志所排出的世界500强企业,可以发现大约1/3的公司已经销声匿迹。究其原因,无不是不健康或不健全的企业文化造成这些企业无法不断更新自身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正如香港经盛国际执行董事叶生所说:“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
一、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成功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能够使企业具备自我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员工产生归属感,对价值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吸引、留住人才,提高了企业对人才的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企业,健康的企业文化也能够降低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从而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成功的企业文化融合了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公平、信任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每个成员都会主动地为公司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企业员工也能实现自身最大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员工地整体素质,有利于企业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第三,企业文化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事实证明,在现代的企业建设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培育优秀的企业精神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还有利于创造企业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关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企业通过运用文化的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就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主体,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它运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通过倡导企业精神来引导员工树立理想和信念。所有这一切,对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很现实的作用。
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要想在实践上成功,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所属行业特性,创建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现阶段,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他们的思想意识,个人品行与道德准则、思维方式与习惯,价值观与经营哲学,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走向和实质内容。可以说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优秀企业文化虽是企业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更凝聚了企业领导的智慧与心血。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各部门之间多层次、全方位的协调与配合,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只有企业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大力支持,才能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同时,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龙头,领导的言行举止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企业领导只有自觉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才会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入。因此,作为企业领导,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应当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更应成为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和管理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员工做出表率,也成为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的代言人。必须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对企业的社会形象、长远发展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企业领导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战略高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核心竞争力。
2.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创造的。只有“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塑造人”企业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基础是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使企业成为全体员工都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共同体。要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的走势把企业文化建设溶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能汲取企业文化所带来的营养,为构筑一流的企业,雕塑凝聚力极强的战斗群。企业要做到惟才是举,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一个人才成长的平台。积极创新人才机制,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全面、准确地识别和评价人才,公正、公道地对待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使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 务。
3.调整不同阶段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的成长要经历创立、成长、成熟三个阶段。对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其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处在创业期的企业,其核心目的是要吸引和留住人才,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应着重体现对员工的关怀,使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充满信心。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内部环境,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合理调整。这时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在激励机制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绩效机制,对员工的奖罚要分明,分工要明确,用有效的管理制度来维持企业的良性发展。在企业步入成熟阶段后,企业往往集团化,企业的运行相对平稳。这个时候企业往往容易出现大企业病,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责任感下降。如何保持企业的活力,激发创新意识,推动企业改革,是这类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这时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在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强调危机意识和培养开发人才上下功夫。另外, 在企业处于并购阶段时, 要注重融合各个企业的子文化,形成包容并购企业的独特文化但又有共性的大企业文化。
4.在借鉴发掘整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上所有的企业都处在经济结构、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的激烈冲撞与重组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我们企业首先要理智、辩证地对西方企业文化加以分析,发现其中的优劣,从而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不假思索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掘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从现代经营管理的角度去诠解,我们就会发现理想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仁义礼智信”的统一体。通过吸取儒家伦理思想之精华而建立的企业文化,能帮助企业提高其自身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市场上赢得公众的信赖和赞誉。此外,我们要建立高度整合的现代企业文化,摒弃传统经济中的粗放型文化,结合自身特点,吸收西方企业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整合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联想的领导人柳传志有个着名的比喻“房屋图”。他把企业比作一栋房屋,地基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屋体是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屋顶是各种技术性的职能管理。他认为国内更多关注的是屋体和屋顶,对地基这个部分说不清,而中国企业的问题更多地是出在地基部分。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正如同GE公司前任总裁韦尔奇所阐述的,如果你想让列车时速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文化建设对于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之提供科技文化的智力支持,而且在于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合理的运行规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廉政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廉政的信仰、正确的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构建正确的社会评价体系。
廉政文化是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对于增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营造良好氛围,净化从政环境,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具有基础性作用。它既可体现在廉洁理念的树立上,也可体现在廉洁从政行为的规范上。廉政文化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主要内涵是从政的思想和道德、从政的社会文化氛围、从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交通运输廉政文化作为一种以价值观念、精神意识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文化,其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交通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实现交通服务职能,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当前,交通运输行业反腐倡廉任务艰巨,形势复杂。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它对于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工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交通运输行业既是一个生产部门,又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交通运输安全人命关天,工程建设质量是百年大计,无论是规划线位走向、建设市场管理,还是公路水路执法、应急抢险救助,无论是出台政策法规、实施行业管理,还是推广科技成果、防治环境污染,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同时,交通运输行业作为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的传统行业,涉及面广,地位特殊,历来属高危产业。新形势下,廉政文化建设突出面临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和挑战,是一项长期、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实践证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仅仅依靠制度规范是不够的。交通运输行业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认同,要通过廉政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地弘扬廉政价值理念,倡导廉政道德,营造廉政氛围,严防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
一要推行“读书思廉”。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交通干部阅读廉政理论、廉政知识、廉政要闻等内容,深入学习党章和廉政准则、学习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照镜子、正衣冠”,引导大家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的理想信息、道德修养、价值观念。
二要推进“制度保廉”。 建设交通廉政文化,必须要有结构性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建立文化规范和政治规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基层、进工地、进学校、进家庭活动,从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解决廉政文化建设深层次的问题,防止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现象,不断巩固和扩大廉政文化成果。要逐步完善规范既符合上级规定,又切合交通运输实际、便于操作、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形成交通廉政文化建设体系。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形成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要加强“网络护廉”。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强廉政宣传教育的直观性、灵活性、有效性,是廉政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也是反腐倡廉工作加大科技含量的具体体现。交通部门可充分利用比较成熟网络,搭建廉政文化信息平台,形成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廉政文化网络系统。在目前条件下,因地制宜实施开机和屏保模式的廉政提醒,让廉政意识和要求牢牢占据交通干部的思想阵地。
四要深入“改革创廉”。“十二五”期间,交通廉政文化作为一种以价值观念、精神意识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文化,其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交通运输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实现交通服务职能,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执政实践、国资监管、企业改革发展的工作实际,广泛借鉴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国外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不断总结和概括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大胆探索,在巩固基础上提升,在规范基础上拓展,积极创新廉洁文化建设理论,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促进交通运输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和交通发展战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交通廉政文化体系。通过交通运输廉政文化建设,凝练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观和行业理念,树立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营造团结和谐、充满活力的
良好氛围,增强行业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行业的创造力,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编辑:圆圆)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
在我国,廉政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周礼》就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意思就是说一个官员必须要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和明辨是非”的基本品格。欧阳修在《廉耻论》所述,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也就是说清廉是官员最基本的政治品德。明朝的郭允在《官箴》中,更是系统地提出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些都对廉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从古至今,廉政文化的核心表述离不开“务实、为民、清廉。”这一点恰恰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基本一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公安廉政文化顺应了时展的需要,反应了人民群众的意愿,也代表了公安文化的本质要求和服务方向。
笔者认为,公安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先进公安文化在廉政建设方面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公安廉政文化既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也是一个丰富、完备的知识体系。公安廉政文化既渗透和直接影响到公安工作各个方面,同时也作用于公安机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各个环节。要特别说明的是,公安廉政文化不是中国古代的“清官文化”,“清官文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过分依附于个人的品行与道德,缺乏普遍性与稳定性,而公安廉政文化毕竟注入了鲜明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它与公安法规、职业规范和管理制度并行,相互制约、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廉政文化一旦形成和固化,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和职业约束力,往往比制度更有力度,更具有普遍性、持久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这个意义来说,公安廉政文化建设不仅是加强公安队伍反腐倡廉建设的治本之策,也是形成新时期公安机关良好警风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促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和助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的基石和内在动力。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在基层公安机关从事党务工作的实践,就如何加强基层公安机关的廉政文化建设,谈一谈自己的粗浅意见。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基层公安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三种错误的思想认识。一是对抓廉政文化建设缺乏认识。主要表现在对文化育警的怀疑,对现有制度过分依赖,片面地认为只要民警严格遵守制度就不会“出大格”,没有认识到任何的制度都不尽完善,没有廉政道德、廉政品行的支撑,久而久之,在制度框架内也会“出大格”;二是对抓廉政文化建设缺乏信心。主要表现在对廉政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嘴上”,落实在“纸上”,仍旧把重心放在指标上。没有认识到文化、道德力量对公安工作的助力作用,没有把文化建设落到实处,长此以往,致使部分民警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强,常常出现在制度框架内推脱责任,不愿担当和打纪律“擦边球”的问题;三是对抓廉政建设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孤立看待廉政文化建设,没有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公安文化建设大局,没有形成廉政文化建设长期化、常态化、制度化的发展体系,没有与人民警察职业化要求结合起来,没有与公安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没有与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在实际操作中零打碎敲,不成体系,作用不够明显。因此,我们必须要摈弃这些认识上的错误。首先,基层公安机关的决策集体,要真正把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到日常工作议程,形成廉政文化建设长期化、常态化、制度化的发展思路,稳步推进;其次,要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廉政文化建设置于“功在千秋”的基础地位,不断完善现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负总责,纪委具体实施,各部门、各警种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格局。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无论是“教化”还是“化成”都是一个行为过程②。公安廉政文化具有鲜明的职业文化特征,它的基本属性和行为过程也具有独特的公安职业文化特点。这一行为过程需要搭建各种载体和手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民警的信念、思想、道德、情感和知识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和提高。
公安廉政文化的载体是丰富的、多样的,是与职业教育、执法活动、思想教育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的。既包括以“廉”为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包括以“忠诚”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核心就是通过形式多样的“以文教化”手段促使公安民警优良职业道德和思想品格的养成,即“以文化成”。近年来,随着公安工作正规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开展公安廉政文化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契机,开展廉政文化的氛围进一步浓厚。下面,笔者就廉政文化建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不间断的警示教育。特别是要利用好手机智能终端,推行短信提醒,发送廉政短语,使民警随时受到警示提示,使民警把“廉”内化在头脑中;同时,要充分利用公安信息网资源,刊载上级廉政文件,宣传廉政典型事迹,通报违法违纪案例,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公安民警正确对待监督、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二是要大力开展廉政文化主题活动。比如开展演讲、征文、书法、摄影、“廉政屏保”设计比赛,在办公桌摆放警示短语提示牌,开展廉政阅览室、文化室、荣誉室、文化墙建设,鼓励并支持成立各类警体兴趣小组并开展活动等,使文化活动融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使民警时刻处于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之中。三是要在办事大厅及窗口单位张贴“廉洁奉公,秉公执法”等温馨提示,将规范执法、警务公开、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制作上墙,提高服务质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四是要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公安基层党组织建设之中。深入开展 “基层廉政品牌”创建、“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和争做“党廉先锋”活动。五是在经费允
许的条件下,制作并在醒目位置悬挂“无违纪”倒计时牌,时刻提醒民警遵守纪律,警钟长鸣,激励民警斗志。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中,抓典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要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的鲜明对比,来加强民警廉政勤政的思想教育,陶冶民警高尚的情操,培育民警廉政信念和廉洁信仰。一方面,要把廉政典型的发掘、培养、树立和宣传作为弘扬公安队伍正气、正确引领公安队伍前行的重要抓手。要坚持跟踪、宣传原有的老典型,总结其思想精髓,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不断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同时,要增进年轻同志与老典型的互动交流,让他们了解老典型的心路历程,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坚定廉政信念和廉洁信仰。这样做即能发挥廉政老典型的模范引领作用,又能为新典型的培养选树搭建平台。要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善于宣传廉政典型的先进事迹,扩大典型的影响力。在发挥正面典型引领作用方面,要注重由点向面的拓展,选好“点”、注重“面”、抓好“线”,创建不同层面、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廉政示范点(岗)和标兵,最终形成典型群体效应。另一方面,要抓住反面典型,深入开展警示教育。《贪婪人生不归路—公安机关反腐倡廉警示录》、《国之坚盾清风来》、《祸起特权思想》等警示教育片就是很好的警示教育题材。同时,要结合身边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例,组织民警开展深层次的剖析、讨论活动,对照自身查找不足,用反面典型强化民警的法纪观念,使广大民警自觉做到“以道德为底线,以党纪国法为红线”,自觉培养接受监督的意识和雅量,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要广泛开展提示谈话和“敲警钟、扯衣襟、一帮一”等活动,增强约束力,严防公安队伍出现既有先进典型,又有违法违纪典型的“两头冒尖”的问题。
在开展公安廉政文化实践中,基层公安机关的领导集体必须要摈弃狭隘的思维模式和零打碎敲的推进方式,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要清醒地认识到开展公安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常态的、长期的政治任务,与公安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思想建设、纪律作风建设、公安队伍建设和正规化建设是一脉相承和相互促进的,要真正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性、系统性工程来抓,大力推进制度化建设,用制度规范人、约束人,才能推动公安廉政文化建设,促进公安廉政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大力完善和规范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并做到实时更新。二是要建立领导干部述廉制度,定期组织述廉。三是要建立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制度,在新任职的领导干部上任前,都由纪委进行谈话并提出廉洁自律要求。四是要建立谈话制度和队伍思想状况分析研判制度,了解基层民警的思想动态,使违纪苗头在萌芽状态就被发现并得到制止,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针对性。五是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在领导干部离任后,均对该部门进行审计,既保护民警,也使纪委的监督工作得到了延伸。六是要建立警风警纪监督员制度、警民联系座谈会制度,以听取意见建议、发放征求意见信等形式 “开门纳谏”。七是要深入一线了解辖区的社情民意,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努力提高维护社会治安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公安机关接受社会监督的新支点。八是采取现场督察、暗访、定期倒查等手段对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监察督导,增强制度的约束力、执行力,确保实现用制度管人、用规范行事。九是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等纪律规范的学习,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民警“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廉洁从警意识。十是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推动队伍正规化建设、提升队伍战斗力及争创“执法安全无事故、执法公正无过错、执法服务无投诉、执法清廉无违纪”四无所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互为促进,互为提高,互为检验。
一是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人民在我心中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民警到领导、从基层到机关都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的讨论和爱民实践活动中,提高民警防腐拒变的思想认识。 二是与警营文化建设活动结合起来,丰富廉政文化建设载体和形式,引导民警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上来。三是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不仅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导民警学习业务理论、政治路线、方针、政策,还要随时了解民警思想变化、起伏,大力倡导廉洁执法和公正执法,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四是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既是人民警察的职业操守,也是对人民警察的道德层面的约束,要把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自觉融入到人民警察廉政文化建设中来。五是与家属座谈会制度结合起来,号召民警家属加强对公安民警的监督,做好贤(廉)内助。和谐幸福的家庭是每一位公安民警在个人生活上的追求,也是每一位家属的心声。每一个优秀的民警背后都有一个“贤内助”,每一个“倒下”的干部背后,无不存在一个“钱内助”。因此,我们一定要突出“选择了警察,就选择了奉献、就选择了清贫”的理念灌输,教导家属做好“贤内助”。只有公安民警在工作上出成绩,政治上有追求,行为上不出格,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警,家庭就不会散,幸福就不会丢。六是与基层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把廉政思想作为领导干部考核、奖惩、任用的一项具体内容来抓,真正把廉政文化这一预防腐败孳生的“净化器”、隔绝腐败传播的“防火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七是与谈话制度结合起来,从关爱民警入手,建立“四关心、五必谈、六必访”制度,把思想工作做细、做活、做到位。“四关心”就是关心民警困难、关心民警婚姻、关心家庭和睦、关心民警心理健康;“五必谈”就是民警情绪低落时必谈、发生矛盾时必谈、批评(嘉奖)时必谈、遇到困难时必谈、工作变动时必谈;“六必访”,就是过年过节必访、婚丧事时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出现意外情况必访、长时间出差必访、民警家属有呼声必访。在此基础上,政工部门和政工干部要全面掌握和了解民警的履历情况、熟悉民警工作经历、特长、爱好等基本情况,充分发挥民警的个人才智,人尽其才。
处于社会飞速发展的大潮中,各种思想和文化交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文化软实力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的作用与影响力日趋明显,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需要强化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制宣传及法律服务中的文化功能的优化完善,已经成为与时俱进地发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亟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优化完善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构成
(一)精神理念文化。它是司法行政人员在长期司法行政工作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是人们共同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在整个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司法行政的日常运作、社会公众形象、管理方式等都是精神理念文化的直观体现。
(二)形象文化。它是司法行政职能和人员素质的外在表现。具体到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即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上的客观反映。如勤勉有加的敬业形象、守身如玉的廉洁形象、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等。
(三)制度文化。它是一定精神理念文化的产物,是司法行政部门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工作人员的行为给予一定规定和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
(四)行为文化。它是指司法行政人员在依法行政、日常工作、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部门活力的动态体现,也是精神理念、集体价值观的折射,包括领导人员行为、模范人物行为、机关人员行为等。
(五)执业文化。由于司法行政职能的特殊性,司法行政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司法行政人员的政治素质必须无条件地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日常司法行政工作中,司法行政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职业道德。至于业务素质,司法行政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司法行政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为了跟上时代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司法行政部门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地获取和创造知识,储存知识,阐明知识,向司法行政人员灌注知识。
(六)物质文化。这是以物质形态为特征的部门表象文化,是一种以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司法行政文化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它包括机关办公地点的位置,办公大楼的建筑形成特点,空间结构布局,环境布置摆设,内部机构图示,体现机关精神和机关作风建设要求的张贴物、标语警句、题词以及出入接待制度等等。
二、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文化建设是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地区、单位、部门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发展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发展理念的指导性上。而司法行政系统在这些方面的体现尤为明显。司法行政机关以作为求地位,以创新求发展,工作亮点迭出、成果纷呈,究其原因,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发展理念的导向等文化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二)文化建设是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精气神”
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各行业加强和改进队伍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其实质就是在新形势下运用文化提高人、造就人的功效来塑造本行业队伍人格、信念、精神、作风、行为准则,使文化建设成为队伍建设内隐于心灵、外显于精神风貌的“精气神”。司法行政系统文化建设正在于通过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的综合效应,来提升司法行政“三支队伍”的思想品格,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遵循职业要求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铸就“三支队伍”的“精气神”。
(三)文化建设是司法行政思想政治工作的“润滑剂”
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人们对文化进步的需求,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新时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增强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亲和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重要举措。其途径就是运用形象化教育、典型示范、文体活动等形式,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浓郁文化氛围,求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功效,使之成为吸引融合人、感染激励人的“润滑剂”。
三、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原则与目标
(一)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司法行政文化建设不是凭我们的想象去建设,而是需要立足于实际,结合目前的现状,运用科学发展观结合《十八大工作报告》做出科学的改进行动。因此,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工作首先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仔细分析司法行政现有的文化。因为司法行政文化一旦建成之后,后续发展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在建立之初,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要根据司法行政部门各个层面的需求开展能被各个部门接受的文化建设活动,低位起步,强调全方位、大容量、群众性;
第二,要切实建设一种立足于司法行政现状,又顺应司法行政发展要求,满足社会经济形势需要,具有前瞻性、能自我更新的文化;
第三,要从长计议,全面规划,系统安排,配套实施。既要从每一件小的活动起步,又要注意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尤其是用司法行政的精神理念指导每一项活动,统领全盘。
(二)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目标
司法行政文化的着眼点是保障机关行为的社会性、公平性、规范性、协调性以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在价值观上,要求工作人员以国家利益为重,服务于人民及整个社会,并落实在各项政策和具体行动中;在内部管理上,注重程序,讲究规范,要求依法行政、照章办事、逐级负责、权责分明、协调配合;在对工作人员的培养上,强调“德才兼备”,注重思想政治素质。以此为基点,努力培育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激励型的司法行政文化。
四、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途径及措施
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要通过改善环境、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培养精神等途径,全面提高司法干部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在工作、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充分展现干部风采,塑造司法行政良好社会形象。
(一)创新执法服务工作理念,加强司法行政精神文化建设
结合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和特点,总结提炼语言简炼、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工作理念,在内部大力倡导,使其为全体人员所接受,进而转化为工作动力。以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体的文化建设,着力培养忠于法律、诚信为本、修德敬业、维护正义的执业精神;以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为主体的文化建设,着力培养无私奉献、奋发有为、服务为民的敬业精神。在工作理念的指导下,广大干部和法律服务人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自觉遵守职业操守,塑造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提高执法服务效能,加强司法行政行为文化建设
提高执法服务效能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四项机制”建设,规范办事(案)程序,强化制度的执行效力,提高办事(案)效率。二是强化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认真按照目标任务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逐项抓好落实,扎扎实实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三是强化工作督查。不断完善政务督查工作机制,对局下达的目标任务,及时进行检查督导,对重大事项、重点工作保证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
(三)加强素质教育,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和用人机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司法行政干部和法律服务人员培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适应的价值取向、职业操守、行为方式和生活信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司法行政队伍的职业品质。大力实施素质提高,组织开展以学电脑、学法律、学管理为内容的“三学”活动,增强干部服务为民的工作能力。培养和推广先进典型,开展选树六类标兵(读书学习标兵、爱岗敬业标兵、思想工作标兵、业务技能标兵、廉洁勤政标兵、调研宣传标兵)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干部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在各自岗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深化文明创建活动,为全系统文化建设铺垫浓厚的文化土壤
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坚持创建人民满意政法部门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市司法局组织的“星级司法所”评定活动。把“诚实守信、坚持真理、维护公正、舍身护法”作为司法行政干部的工作理念,切实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力争更多的部门跨入各级文明创建工作的先进行列。
(五)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干部精神文化生活
立足实际,积极征求干部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意见和建议,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登山、书画摄影展、文艺联欢等活动,为干部展示才华、学习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充分挖掘干部的潜能,激发干部的热情,培养干部健康的生活情趣,增强司法行政队伍的文化底蕴,展示司法行政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加强对司法行政文化环境的挖掘创造,体现司法行政工作特色,展现司法行政工作成果。保持办公场所的整洁,注重提高工作环境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通过建设司法行政文化长廊,设置先进模范人物宣传栏、格言警句栏等形式,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工作环境。
(七)大力拓展传播渠道,塑造司法行政良好社会形象
要运用新闻报刊、广播影视、网络媒体,加强司法行政工作和先进模范人物的宣传,把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成果充分向社会展示,提高社会各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认识,树立司法行政系统干部的良好形象。
文化的确立和改变是缓慢的,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认识到位、目标明确、紧扣实际、思路系统、措施得力,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取得新的成绩。(编辑:华华)
__市地税局自成立至今,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地税精神、地税文化、地税风貌,形成了具有__地税特色的税务文化。这种先进的具有行业特色的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地税机关的独特风格;这种税务文化,凝聚着、引领着、感染着、陶冶着、鼓舞着__地税这支“敢打硬仗、善打胜仗”且人民满意的执法队伍;这种税务文化,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__地税这个连续三届“全国文明单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辉煌成果。
现在,结合我们__市地税局税务文化建设的工作实际,浅谈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税务机关,我们深刻的理解了税收的重要意义,税收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共和国经济的血液,任何一个国体、政体都不可能离开以及忽视税收的作用,可以说税收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基础性保障,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政府职能,它具有前瞻性、目的性等一系列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关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使税务系统着力推进税务文化建设,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税务文化建设也是税收事业发展的客观的、内在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税深入推进,税制改革稳步进行,税收征管不断加强,税收收入大幅增长,税务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税收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各级税务机关已经具备了全面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现实条件。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大力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全方位提升税收管理和加强税务机关内部建设的必然选择。所以,就具体的税收工作而言,税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配合性很强的工程,它需要长久的努力和不懈的操作,即使是适时的改变操作的方式手段,即使是适时的改变目标方向,也是为了实现最终宗旨,就社会主义税收而言,那就是实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因此,在实现税收宗旨的过程中,离不开队伍建设、政治思想建设、反腐倡廉、征管文化建设等工作,所有这些工作都是税务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载体。同时,地税成立至今,也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了任何税收工作的努力,都有着从萌芽到成熟的收获,这也使税务文化在税收过程中逐渐从无到有并日臻完善,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体现其从税收中来,到税收中去,发挥其对税收的积极能动作用,这也说明税务文化的产生是一种必然。
__市地税局税务文化的产生是经历了一个从无意到有意,从无形到有形,从朦胧到清晰,从自然孳生到有序发展的过程,它昭示着税务文化的形成是一种必然,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因为__地税一贯注重队伍建设,注重各项工作的良性发展,保证了地税税务文化的产生以及能长久的根植并反哺于__地税这片肥沃的土壤,在这一点上可以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证明。建局至今,全局已累计实现税费收入1,656,956万元。1994年地税刚成立之年,全局税收收入仅为7663万元,至2013年,征收税费总额达到365,355万元。组织全口径税收收入 266,105万元,同比增收48,717万元,增长22.4%,税收质量为建局以来最好,税收总额、增量、增长率均为建局以来最高;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7,812万元,同比增收45,680万元,增长22.6%,地税对__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5%。为__进入百强县60强做出居功至伟的贡献,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在抓好税费收入这一中心工作的同时,其它工作也硕果累累、全面收获,综合治理、信访、档案管理、党建以及机关建设等各项工作均处于全市以及系统内优秀行列,政风、行风建设在__市连年第一,实现八连冠,被辽宁省授予“行风建设先进基层单位”;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全局各基层单位的文明创建工作全部进入县级以上先进行列,其中六个单位连续两届进入丹东市级以上“文明单位”行列,全局连续4届获省级文明单位,1999年获得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2002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获得首届全国文明单位,2009年蝉联第二届全国文明单位,2011年__市地税局在第三届全国文明单位评比中又榜上有名。在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__市地税局不断整理挖掘税务文化,于2009年,就已经推出__市地税局税务文化基本理念,并出版《__市地税局税务文化基本理念》一书向社会推广。所有的这些事实,都雄证了税务文化产生于税收,又作用于税收实际的过程。而从另一个侧面来看,__地税今天这样的“三个文明”具丰的局面,也保障了包括税务文化在内的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系统的前列,特别是保障了__地税能在如今全系统大张旗鼓的开展和完善税务文化的建设中,更有时间对税务文化进行总结和斟酌,为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地税文化建设,促进全系统税务文化的交流和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于税务文化的必要意义,我们认为应该将税务文化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来分析:如,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和巩固,但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德和理论体系深入人心,但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论时有出现;热爱祖国、改革创新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流,但崇洋媚外,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知荣明辱、敬业守法是大多数人的追求,但见利忘义、诚信缺失、媚俗低俗等消极面还不可低估。在这种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形势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越发显得尤为重要。税务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从其在税收中整体意义和作用而言,税务文化有其无可比拟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优势,它有着重要的必要意义。税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税务部门肩负着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需要充分运用税务文化的力量,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先进的
管理理论、共同的发展愿景凝聚精神力量,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科学发展,激发税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税务人员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税务部门的共同价值取向充分展现,税务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进而形成推动税收事业发展的巨大内在动力,因此,税务文化对于整个税收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必要意义是无法漠视或取代的。针对__市地税局建局以来的实际,我们认为,税收实践必然形成税务文化,税务文化又具有指导税收实践的意义。税务文化作用主要体现于:一是上佳的税务文化氛围使地税干部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都得到极大提升。二是有实质意义的税务文化活动保证了税务人员主观能动性极大焕发。三是成熟的税务文化体系保证了税务机关各项工作得到极大规范。四是务实的税务文化落实保证了争创和谐税收环境的极大改善。
我们__市地税局在多年的税收文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税务文化建设必须首先确定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促进税务人员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大力加强税务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物态文化建设,为税收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保障。
二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税务文化体系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进税务文化建设,培育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优良、团结协作的税务队伍;形成规范有序、严密高效、运转协调、纪律严明的税务管理体系;建设法治、文明、和谐、规范的税收工作环境;树立依法治税、爱岗敬业、诚信服务、廉洁高效、奉献社会的税务形象。
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原则,打牢税务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务文化建设,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税务文化建设全过程,在税务系统倡导一切有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不断满足税务人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坚持税收文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税务特色、坚持与时俱进,要善于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税务文化是税务部门在长期的税收实践活动中积累形成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和各种物质形式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四个层面。我们__市地税局经过系统、认真的研究,总结出我局税务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税务精神文化是税务人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观念及精神追求,是税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税务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二)税务制度文化建设是税务机关在一定的经济文化环境和税收征收过程中运用制度进行管理实践所形成的共识。是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税收各项法律法规中,在税收制度中体现科学发展、和谐税收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三)税务行为文化建设是指税务人员从事税收工作以及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活动文化,是税务机关工作作风、税务人员精神风貌、素质修养的动态体现,也是核心价值观、税务精神的最终折射。
(四)税务物态文化建设是与长期税收实践活动相关的一切物质形式的总和,是保证税收活动得以实施、税务文化目标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__市地税局正是在深刻挖掘税务文化的基础上,认真归纳出__市地税税务文化的主要内容,希望我局关于税务文化的这些主要内容能够对全系统的税务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是人人爱岗敬业、个个立功受奖团队愿景。团队愿景是税务建设的愿望和目标。人人爱岗敬业:指税务人员要热爱岗位和事业,争做贡献。个个立功受奖:指税务人员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有集体荣誉感,建功立业,受到表彰。
二是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法律、忠诚于纳税人价值理念。忠诚于国家:税务人员以国家利益为重,发挥才智,为国聚财。忠诚于法律:税务人员应掌握税收政策,依法征税。忠诚于纳税人:税务人员应全心全意服务于纳税人。
三是公正执法、诚信服务的职业道德。公正执法:要求税务人员一要坚持依法组织收入原则;二要坚持依法公正进行税收征收管理;三要坚持公正实施税收行政处罚。诚信服务:要求税务人员自觉履职,遵守规则,忠于操守。
四是团结、 奉献、 拼搏 、争先精神风貌。团结:指领导间、干群间心畅无隔。奉献:要求税务人员有上佳政治和道德素质,不计得失,个人服从组织。拼搏:指不畏艰难,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争先:要求税务人员树立争先创优意识,为地税争光彩。
五是一言一行都代表地方税务机关的公共关系。一要语言文明,行为端正,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二要态度和蔼,讲究原则。三要不徇私情,秉公执法,文明征税,服务周到。
六是学以致用、终身学习的学习风气。学以致用: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开创新业绩。终身学习:就是要做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税务业务、岗位技能素质。
七是务实创新、精益求精工作作风。务实创新:一方面要求扎扎实实的干好本职工作,为纳税人解难题,办实事,服好务;另一方面要求开拓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再做新贡献。精益求精:要求工作质量要好中求好,优中求优。
八是纳税人满意、干群满意、自己满意工作标准。纳税人满意:要求在征税中,要公正执法,文明征税,又要优质服务,赢得纳税人满意。干群满意:要求税务人员热爱税收事业,成绩优异,得到领导和群众赞扬。自己满意:指在本职岗位,实现了新目标,做出了新贡献,自己要有成就感。
九是科学、民主、法制、效能机关管理。科学:要求税收征管措施人性化、精细化、科技化。民主:要求政务公开,使税收实行社会民主管理。法制:要求税收执法落实责任制,增强法制观念。效能:要求提高工作效率,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十是服务全方位、满意在地税纳税服务。服务全方位:要求税务人员牢记宗旨,多形式、多渠道为纳税人服务。满意在地税:要求提供优质的纳税环境,让纳税人感受到温馨。
十一是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组织纪律。令行禁止:要求落实任务安排时,要行得通,止得住,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政令畅通:要求在落实工作任务时,要畅通无阻,做到横向到边不留“死角”,纵向到底不能“中梗阻”。
十二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廉政戒训。廉洁奉公它包含着廉政和勤政两方面含义。税务人员廉洁奉公包括自觉加强廉政修养、自觉遵守廉政行为规范、自觉接受廉政监督三个方面。
十三是率先垂范、创新睿智、善于运筹、关心群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要求领导以身作则,作学习、遵纪守法、公正执法、勤俭节约和转变工作作风的模范。创新睿智:要求领导开拓创新,有新思路、新方法。善于
运筹:要求领导具有高瞻远瞩的才能和领导方法、领导艺术的特长。关心群众:要求领导关心干部职工的疾苦,动真情,办实事,排忧解难。十四是坦诚、支持、多予、少取人际关系。坦诚:要求税务人员交往要说实话,办实事,光明磊落。支持:要求税务人员要互相关心、帮助,助人为乐。多予:要团结友爱,把关爱变成无私行动,多给对方好处。少取:要求税务人员在荣誉和利益面前,高风格,做善良、高尚人。
十五是高洁、自爱、 诚信、仁和的品格品德。高洁:要求税务人员高尚纯洁。自爱:要求税务人员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和荣誉。诚信:要求税务人员要诚实守信。仁和:要求税务人员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仁爱和谐。
十六是广泛、 健康、高雅志趣志向。广泛:要求税务人员爱好多样,多才多艺。健康:要求税务人员要按照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要求办事。高雅:要求税务人员娱乐活动内容要健康。
十七是静思 、慎独、谦逊、诚信自身修养。静思:要求税务人员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慎独:要求税务人员处理事情要认真谨慎。谦逊:要求税务人员获得荣誉要不骄不躁,再立新功。诚信:要求税务人员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取人,信任他人。
十八是胸怀全局、宽容大度个人胸怀。胸怀全局:要求税务人员在职务晋升、立功受奖和工作分配时,要不计得失,识大体,顾大局,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宽容大度:要求税务人员在处理矛盾时,要包容别人缺点,多看自己不足。
另外,我们__市地税局将“物态文化”建设作为地税税务文化的中的重要一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扬帆中国梦”、“静以修身,廉以养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书孕育文明,文明与你同行”、“建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服务,争一流业绩”……无论您在__市地税局的机关大楼还是在__市地税局的基层分局、所的办公场所,无论是办税厅宣传用的电子显示屏还是服务纳税人的触摸屏,无论是在那洁净的走廊,还是在楼梯间的缓步台,即便是在平时不引人注目的暖气罩上,到处都有反映现代机关理念和哲人智慧的名言警句,到处都有催人向上的轩昂字画,庄严而亲和,规范而鲜明,体现__地税人的独具匠心,处处洋溢着浓厚的地税文化气息,这就是__市地税局物态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__市地税局的物态文化建设,真正起步于2013年初,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德强同志带领班子成员,深刻领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__地税实际,把地税文化建设与地税事业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构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四位一体”的地税文化体系,唱响地税文化建设主旋律,有力地促进了地税事业的科学发展,拉开了__市地税局物态文化建设的序幕。特别是在物态文化建设上,紧紧围绕地税物态文化建设的内涵,从细节入手,全面打造庄重威严、宽敞整洁、布局规范、设备完善的现代化地税机关,营造浓厚的地税文化氛围,实现了“文化兴局”。在物态文化建设中,__市地税局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统筹规划。把局机关办公楼、办税服务大厅的物态文化建设和基层分局、所办公楼、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进行统筹考虑,在多方征求意见、结合各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并按照方案逐步进行实施,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定制、统一实施。
二是细化硬件设施。物态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办公楼门厅、楼道、办税服务大厅、楼层之间的缓步台等。局机关结合两基建设的要求,将两基建设的提档升位与物态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原来开放式的机关前院进行了封闭式设计,设立了大理石院落正门,安装了自动开合大门和铁栅栏,使__市地税局第一次拥有了独立的机关大院,同时,对机关大院进行了平整,科学设置了停车位,满足前来办税的纳税人的停车需要也保证了车辆的安全;重新改扩建了食堂,将机关后院地面进行了重新平整,并设置了三个露天羽毛球运动场,干部职工闲暇之余可以在这里进行健身活动;将原机关大楼的东厢房进行了修缮,使其焕然一新,将其作为稽查局独立的办公场所。完善了监控设施的配置,达到了监控对机关办公楼及办税服务厅内外的全覆盖。
三是在完善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对机关办公楼、办税大厅、基层分局、所的物态文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规范上墙文字、宣传画的建设,结合实际与时俱进的采用积极向上饱含哲理的文字条幅和宣传画,并突出丹东地税系统统一标识,悬挂在办公场所和办税厅的空闲位置;规范政务公开栏目建设,统一制作全新的政务公开板,就纳税人权利义务、地方税收税目税率、丹东市地方税务局“十条”禁令、纳税服务及监督电话等内容进行公示;规范服务设施建设,在办税服务厅悬挂LED电子公告屏、纳税服务触摸屏、办公楼导向板、饮水机等设施;由局里出资为每一个办税服务厅配备一台连接外网的计算机,便于办税人员网上申报;规范着装,全系统干部职工全部着税装挂牌上岗。
__市地税局在物态文化建设中,改变了以往文化建设只重机关轻基层的做法,对基层单位,按照物态文化建设即统一又有特色的原则,通过突出北井子分局和前阳分局物态文化建设,带动全局五个分局和四个城镇所的物态文化建设,所有分局都对办公楼进行室内整体粉刷,定制了统一的暖气罩,全部在办税厅安装了电子显示屏,由市局投资新置了带有丹东地税系统标识但又内容各有特色的宣传板。所有的分局、所都与市局机关一样,悬挂了统一样式,统一标识的《丹东市地税系统文化基本理念》展板和政务公开展板,各个单位又八仙过海,发动干部职工养花养鱼,美化办公场所和办税厅,并对各自的活动室、阅览室、食堂等进行了物态文化建设。其中,前阳分局投资了6万余元,北井子分局投资了5.9万元。特别令人感慨的是,十字街分局,这个管辖__市相对经济欠发达乡镇的,一直被认为是“家底最薄”的分局,认识到位,行动到位,多方筹措,投入了2.1万元资金,对分局进行办公楼特别是办税服务厅的改造,安装了电子显示屏以及物态文化展板,使这个以往老旧的分局焕发了新姿,宣示了地区偏远但是为纳税人服务不打折扣的地税精神。
据统计,__市地税局在物态文化及两基建设提档升位工作中,共投入资金31.3万元,彻底改变了基层分局、所“脏、乱、差”的局面,更加与之获得的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相匹配。
__市地税局的物态文化建
设,使每一位同志都感觉身心愉悦、内心向上,有强烈的自豪感,归宿感,认同感,__市地税局全体干部职工深信:虽然物态文化处于地税文化的表层,是其他文化层次的前提和载体,但它是有形的、直观的,折射出丰富的地税精神文化的内涵。因此,在物态文化建设上,__市地税局将继续坚持整体规划,整体推进,逐步完善软硬件设施,努力塑造地税良好社会形象,真正实现心齐、业旺、劲足的地税工作新局面。税务文化建设来源于税收事业的实践,是在税收过程中经过全体税务人员的努力、孳生并最终成型,它又反作用于税收事业,支撑和推动着税收事业的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税收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仍差强人意,部分人员存在着对税务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税务文化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内容和标准,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缺少新形势下税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创新,人才短缺,等等。具体表现为:
一是领导重视、普通干部重视不够。某些征收单位在税务文化的建设中,将税务文化只看成领导讲话中体现的一种概念上的要求,虽然领导再三强调,但是普通干部对税务文化只看成是场面上走过场的事,与己无关,某些干部甚至是对于税务文化为何物都不知晓,更何谈重视运用了。
二是机关重视、基层重视不够。这样的情况在基层征收单位表现尤为明显,表现为基层某些干部将税务文化的研究以及整理都看成是机关科室的事,基层只管税收征管,忽视了他们优良的执法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地税文化的体现,税务文化意识淡漠。
三是综合性部门重视、业务性部门重视不够。有相当多干部将税务文化的各项提高性工作只看成是机关人事监察、办公室等综合部门的工作,业务部门往往将地税文化当成是所谓的“文人”笔墨功夫,是不入流的工作,他们忽视了税务文化来源于税务实践而且对税务工作的指导意义,割裂了税务文化与中心工作的关系。
四是对税务文化的总结不够。税务文化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它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不随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转变,如果说地税工作者是蜜蜂,那税务文化就如蜂蜜,是地税人辛勤工作的精髓所在。但是实际工作中,不少科室、所和分局忽视了对税务文化意义的总结,没有总结何谈提高。
五是对税务文化的弘扬不够。税务文化包含了很多地税人的工作经验,是地税各项工作精华所在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了很多具有辩证意义的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论,而很多单位忽视了对历史经验包括各种方法手段、荣誉、全宗介绍等宣传,部分人员将税务文化看成是一些精神文明建设的附属品,这都是及其错误、令人扼腕的。
六是对税务文化实质性挖掘不够。表现为图形式走过场。税务文化扎根于税收实践,渗透在地税工作的方方面面,地税文化也是一项体现地税各项工作以及成果的重要文化,它不是一种表面化现象,而是有深刻的内涵和实质性的内容,对今后的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所以,地税文化的研究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责任意识,不能只作表面文章,不能走形式,挂两块宣传板了事。要将地税文化视为完成中心工作的基础性保障工作,是一个全局性综合性文化,要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挖掘实质,突出作用。
七是重视业务、轻视税务文化。税务文化绝非政治和业务学习那样简单,它涵盖了地税工作的全部,是三个文明建设在地税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包含了业务、政治理论等各方面的成果,是全体地税人员在工作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很多税务工作者认为自己干好征管工作就行了,因此,很大程度上存在只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将税务文化看成政治学习一部分而不加重视,将税务文化只当成是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注重提炼和提高。
在当前税收事业不断发展、各级税务部门越来越重视税务文化建设的形势下,迫切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在全系统深入推进税务文化建设,满足广大税务人员对进一步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强烈要求,创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实践内涵的税务文化体系。因此,我们__市地税局必须加大重视地税文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地税文化引导人、塑造人、激励人和凝聚人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把地税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地税干部思想境界,增强干部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的有效载体,努力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理顺关系、化解矛盾、振奋精神、鼓舞士气上下功夫,为推动和谐地税创建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税收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坚持发挥税务文化的引导作用,形成充实人们的精神食粮。通过税务文化,培养地税干部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形成学习风气,结合科学发展观以及创先争优等活动,使全体干部职工形成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确立进取文化理念。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激发人们自我充实的欲望,发挥税务文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注重强化法治意识与优化服务结合起来,做到执法与服务并重,实现执法与服务结合。注重创新与求真务实,坚持创新与务实的结合,把抓好工作的衡量标准体现在对工作的提高完善上。
二是坚持发挥税务文化的塑造作用,形成一流的和谐税收环境。坚持税务文化教育、培养、规范作用,熏陶情操,提高素质,塑造形象。注重在税务文化建设中始终贯穿依法治税的理念,善于从文化这一特殊视角进行依法治税的理念思考。注重在地税文化建设中始终贯穿诚信服务的理念,把诚信服务作为地税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注重在税务文化建设中始终贯穿管理创新的理念,按照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要求,形成上佳的税收环境。
三是坚持发挥税务文化激励作用,形成税务人员坚无不催的战斗力。以税务文化为指引,引导税务人员建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激发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激发每名干部发挥最大能力。要注重创新机制,用税务文化促能力提高。注重搭建平台,用税务文化促文明创建。注重营造氛围,用税务文化促廉政建设。
四是坚持发挥税务文化凝聚作用,形成团结向上干部队伍。要总结税务文化的经验,重视学习的意义,坚持不懈地加强理论业务学习。通过培训,强化素质,提高技能。要为干部学习提供时间、环境和资金等的支持和便利。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结合重要节日,组织开展各类比赛等,以增强凝聚力,激发热情,增强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纪律观念。
同时,在税务文化向更高层次迈进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转变意识,加强领导。要加强税务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将税务文化当成是完成中心任务、承前启后的重要工作来抓。一名称职的领导必须重视税务文化工作,积极采纳关于税务文化的合理化建议,对于在税务文化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要优先予以培养;要为税务文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积极营造良好的税务文化环境。
二是完善制度,注重落实。对于税务文化在全局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要在制度保障上提供依据,进一
步改进、完善和落实文化工作制度,用税务文化的作用来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形成机制、奖优罚劣。税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反哺税收工作的,要将这种服务发挥到极致,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和长效机制,确保税务文化发挥作用。
四是搭建平台、形成常态。既要建好相应的文化设施和活动队伍并坚持持久,只有为税务文化活动提供必要活动场所,通过开展有益文化活动,将人的潜力发挥到工作中去,就可以创造出现实的生产力。
五是力求和谐,形成氛围。和谐是必须追求的主旋律,通过文化建设,实现制度和谐、管理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构建和谐领导班子、和谐干部队伍、和谐制度体系、和谐征纳关系、和谐征管关系,营造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爱岗敬业、敬业奉献的氛围、一种和谐高效的税收征管环境。
我们认为,在全面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税务文化也是一项有决定意义的工程,它是全新的、积极的,向上的,它的作用是现实而深远的,它具有税收指导功能、思想行为的自律功能、人际关系的润滑功能、机关管理的协调改善功能、干部队伍的凝聚功能、全员士气的激励功能、三个文明建设的推动功能、面向纳税人的全方位服务功能。税务文化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地税事业发展壮大的灵魂。因此,__市地税局始终倡导全体人员,一定要在全新税务文化建设中,遵循“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法律、忠诚于纳税人”的价值观和“人人爱岗敬业,个个建功立业”的团队愿景,在“依法征收,文明服务”中唱主角,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做出应有贡献。
浅议对加强劳教戒毒场所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劳教戒毒场所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教戒毒场所的长治久安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劳教人民警察是否具有坚定的廉洁理念,是否保持廉洁从政,能否公正文明执法,能否维护好执法者的良好形象,将直接关系到场所的整体执法形象,关系到场所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本文结合场所实际,从劳教戒毒场所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重要意义以及途径特色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引起大家对加强劳教戒毒场所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刻思考。
一、全面深刻理解劳教戒毒场所廉政文化的内涵
廉政文化建设是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所廉政文化是劳教人民警察在执法和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具有着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1、丰富的理想信念内涵。场所廉政文化首先要有丰富的理想信念内涵。通过场所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坚定劳教民警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劳教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落实省厅“万马奔腾创一流”和省局十二字工作方针,从而筑牢廉洁从政的理想信念基础。
2、丰富的法律道德内涵。通过场所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结合“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加强党性修养和从政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纪律意识和道德品质,全面学习劳教法规和《禁毒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努力做到讲党性、重品性、作表率。
3、丰富的文学知识内涵。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留下了宝贵的廉政文化资源,在场所廉政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当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厚资源,做到古为今用。 要遵循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特有的感染力,不断增加其文学艺术内涵,努力打造场所廉政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
二、充分认识加强场所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场所廉政文化建设,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源头防腐工作水平,促进场所党风政风警风行风进一步好转,推动并保证劳教戒毒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场所廉政文化建设,是促进民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重要举措。廉政文化内涵的廉政信仰能够推动人们形成良好的廉政修养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加强廉政文化有利于促进广大民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有利于引导广大民警的行为,能够唤起民警的监督意识,激励民警自觉地履行监督职责。强化场所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使广大场所民警进一步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不断洗涤思想上的污垢,筑牢精神上的防线,保持灵魂的纯洁、行为的规范。
2、加强场所廉政文化建设,是增强场所民警的反腐倡廉意识有效手段。场所廉政文化在于激浊扬清、祛恶扬善,促使领导干部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和执政理念,并内化为廉洁奉公的行为准则。这种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确立并表现出来,必然对广大党员民警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有助于净化风气,加深广大群众对场所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执法工作的了解,提高劳教戒毒机关的公信力。
3、加强场所廉政文化建设,是推动场所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抓手。廉政文化对于任何社会的影响是深层次、根本性和长期性的,其影响的方式是潜移默化、和风细雨、随时随地的。这种文化所特有的功能也正好是深化场所党风廉政建设所需要的。在推进反腐倡廉的进程中,廉政文化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场所机关内部的党风廉政建设现状来看,个别民警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和现象表明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反腐倡廉任务依然艰巨。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抓“制度反腐”外,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抓“文化反腐”。因此,只有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更好地深化反腐倡廉工作。
三、积极创新拓展场所廉政文化建设的途径与特色
场所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结合场所工作的特点,注重运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宣传载体,增强廉政文化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不断提高场所民警的思想道德水准,牢固确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思想。
1、突出场所廉政教育特色。廉政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对场所人民警察的教育作用。一是要注重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对场所领导干部,重点在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成为场所民警学习的楷模;对于科级民警和普通民警,要结合场所工作实际,全面开展崇廉尚廉教育。二是要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廉政文化进场所,实质上是传统教育理念的传承,是新时代、场所新要求的一种廉政文化教育形式。要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占领场所文化阵地,唱响廉政文化主旋律,进一步提高民警的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一身正气,为警清廉,永葆共产党员和场所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三是要突出抓好民警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建设是场所廉政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以开设民警廉政教育讲坛,举办以党纪法规、廉洁自律为主题的讲座等形式,从思想抓起,强化教育,正本清源,固本强基,增强民警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将民警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新民警、新提拨领导岗前教育培训计划,进行廉洁从警专题教育,真正使宗旨意识植根于民警的灵魂深处,筑牢抵制利益诱惑和不正之风侵蚀的思想防线。
2、拓展场所廉政内容特色。就是要贴近场所实际,把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作为廉政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使廉政文化建设与场所人民警察思想提高有机统一起来,教育民警廉洁从政、遵守法律、爱岗敬业,维护场所的良好形象,促进场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要不断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坚持将创建“廉洁家庭”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倡导家属当好廉内助,使警风廉政建设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民警家庭之中,筑牢家庭廉政防线。
3、丰富场所廉政载体特色。就是要继承传统、喜闻乐见、贴近民警实际。开展读书思廉、文艺颂廉、典型倡廉、警示促廉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廉洁理念深入人心。结合场所环境条件,建设廉洁所区、廉洁车间、廉洁文化园地,设立廉洁展览室等,做到廉洁文化上版面、上桌面、上台面、上墙面,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引导廉洁风尚。要充分用好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在局域网上开设廉政文化
宣传专栏,使民警通过便捷、高效的传媒接受廉政教育;要在全体民警中广泛发动,开展“廉政格言警句”、“廉政书画”征集评比活动,让民警充分融入到廉政文化活动中;在年头岁末、重要节日期间向民警发送廉政短信、贺年卡,让民警体会到廉政文化的浓浓暧意;充分利用橱窗、标语、板报、文艺演出等形式,广泛宣传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果,营造浓厚的廉洁从警氛围。通过运用以上广大民警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载体和形式,提高民警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参与度,在润物细无声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创新场所廉政机制特色。要充分运用场所现有的管理体系,结合场所规范有效的体制改革,所企分离的运行模式,建立有效的考评和激励等机制,注重发挥场所“大宣教”工作格局的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多部门联合行动齐抓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把廉洁从政的要求贯彻于场所工作的全过程。一是要加强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场所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这项工作在场所的顺利开展、整体推进,必须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党员、民警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场所党委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组织、宣传、工会、团委等有关部门积极主动地承担廉政文化建设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纪委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依靠广大民警的力量来建设廉政文化,弘扬廉政文化,积极打造廉政文化建设的平台,构建廉政文化建设的立体网络,形成全监上下人人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格局。二是加强监督考评机制建设。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场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之中,建立监督考评机制,对场所各部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并按照责任制的要求进行责任追究。及时研究解决廉政文化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制定解决对策,综合运用目标激励、模范激励、晋升激励、情感激励等各种方法,激发广大民警的积极性,使廉政文化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三是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场所党委要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要从推进场所的整体工作和场所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加大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保证廉政文化基地建设、设施建设、各类活动开展等所需经费,为廉政文化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不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现代化。
总之,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细活、实活,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征。我们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坚持虚事实办,虚功实做,求真务实,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认真谋划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既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以点带面,聚人气,抓落实,出成效,切实使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从而推动劳教戒毒工作全面发展。()(编辑:果宝)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刍议_企业文化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安全文化的定义、本质以及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探索、分析了建设企业安全文化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关键词安全文化探索创新
安全文化伴随着人类劳动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安全文化的作用是什么?作为一个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安全文化?笔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
本文开头已经点出,安全文化伴随人类生存发展的全过程,换而言之,只要有人或者有人类活动就有安全文化。这样讲读者可能不理解:远古的蛮荒时代,人类有安全文化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无论是现代工业生产还是远古狩猎,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简单讲就是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也就是更好地活着。为了更好地活着,就要劳动,就要工作,就要与非人类的一切物质或精神以及人类之间进行接触、融合。例如,机器、矿山、巷道、瓦斯、自救器或者森林、河流、野兽、天气、地震,或者战争、冲突、矛盾等等,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生命安全问题。工作、劳动效率提高越快,安全保障系数就越低,如何找准安全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在保证安全的状态下不断提高工作或劳动效率,并形成一种既约定俗成,又不断创新完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就是安全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安全文化的本质所在。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潜意识或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探索和掌握安全文化。概而言之,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对自身或他身安全在由感性向理性认识、把握和实践过程中,追求最佳安全状态的要求、意愿和氛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的生命健康角度、突出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来保证安全的安全文化观,是包括所有企业在内,全社会共同努力追求的方向。
第二,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刚才已经指出,安全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它的目的,就是形成最大限度的保证工作(劳动)效率和安全系数在临界点以内稳定状态的共识,也就是在尽量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任何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的政策、制度、机制、措施和方式方法,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就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目的和作用发挥的落脚点。基于此种认识,要发挥好安全文化的作用,就要首先了解事故发生的根源。一般而言,事故发生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原因(非物原因),另一种是纯物的原因,人为原因大家比较好理解,对于纯物原因(即纯粹由于非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例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可能比较陌生。为什么讲是纯物原因呢?因为在企业生产中,事故大多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一般概念的物的原因也大多与人的行为有直接或间接联系,而纯物的原因在企业事故中的比例相当少,除了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外几乎没有(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也逐渐被人所预见,只是由于科技水平或资金投入等问题而导致预见的准确度高低不同罢了)。例如在煤矿生产中,有人说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多、巷道变形等自然状态是非人为原因,但事实上这也属于人为原因,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误区,刚才提到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没有达到能够准确预见这些非正常现象的能力,或者由于资金、人才等原因而无力去预见,而这些正是由于人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而造成或影响的。因此,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抓住了“人”的问题,安全工作也就迎刃而解,而安全文化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保证。明确了事故根源和解决这个根源的途径,也就明确了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企业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人在企业安全生产的主导地位和能动性,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并自觉遵守执行,就必须建设好、使用好安全文化,笔者认为,要重点健全完善以下几个机制:
1、完善安全战略指导机制,提高安全文化的方向性。对于所有行业、企业来讲,安全的本质、目的都是不变的,但具体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由于所经营的产业不同,员工所从事的岗位不同,在大的安全战略指导方针基本不变(例如我国的安全生产指导方针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前提下,必须要有符合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例如龙矿集团的安全方针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齐抓共管、长治久安,同时根据不同时期有相应安全指导机制。洼里煤矿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范行为,注重基础”的安全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了安全生产“三原则”(即:达不到安全状态、优良的工程质量和“精品工程”标准下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不准生产)和“六个确保”的安全保证机制,明确了安全工作的主攻方向和战略方针,做到了安全工作有的放矢,为最大限度发挥“人”在安全工作中的能动性奠定了基础。
2、完善安全目标考核机制,提高安全文化的持久性。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建立可行的目标考核机制,让员工始终保持一种丝毫不放松、不麻痹的思想状态。例如煤炭行业根据行业规律、特点,都要制定一个年度或更长时期的安全考核目标。同样,每个企业都根据自身情况都要制定一个安全目标和考核措施,目标及考核措施确立的科学合理与否,对于在目前国有体制下经营的企业来讲,对于干部员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左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能否持久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3、完善安全理念渗透机制,提高安全文化的层次。企业安全文化能否最大限度得到员工认可认同,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各种安全理念渗透的效果。各种符合企业安全生产特点的安全理念在挖掘提炼推广渗透之前,只是被企业少数人全面掌握,而要变成全体员工的共识,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理念渗透机制和措施。在这方面,洼里煤矿建立了完善的渗透保证体系,在将各种安全理念、警句汇编成册的基础上,要求每天班前班后会进行学习讲解,自觉指导并运用到安全生产中,并定期开展理念渗透专题研讨、讲座、交流活动,提高员工对各种安全理念的认识程度,同时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兑现。通过制度约束和柔性引导,使广大员工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企业安全文化层次得到极大提高。
4、完善安全制度落实机制,提高安全文化的执行力。安全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对各种安全制度措施落实能力的建设。严格讲,员工的行为是靠制度约束的,一个再好的安全制度,员工不执行,干部不监督不落实,就体现不出制度的严肃性。长此以往,员工的不规范行为将养成习惯,这就给事故的发生造成最大的可能。因此,在加强安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强化安全制度落实机制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洼里煤矿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系统的目标责任、监督考核和落实兑现保障体系,不断强化干部的走动式管理,充分发挥“三工并寸、动态转换”机制作用,促进员工在遵守各种安全制度措施和6S、4E岗位标准上达到行为自觉养成,达到一出手就干标准活,从而不断提高了安全文化的执行力。
5、完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营造安
全文化氛围。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的提高光靠制度管理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这方面,洼里煤矿针对本矿协议工多、员工整体偏低的实际情况,在员工业务培训上,建立完善了《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特殊岗位工种培训管理规定》、《新工人业务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完善的业务培训机制,在组织学习上,除了让各级培训中心教师和本矿各专业副总担任授课人外,专门聘请有关院校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讲课,并采取知识考试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不及格的坚决不准上岗,极大提高了员工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在安全宣传教育方面,该矿在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及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安全文化长廊等宣传教育外,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例如,坚持人性化教育,创新并推广了每日一题、员工祝福、亲人嘱托、“三违”罚款单家属签字、“三违”讲评、亮相等方法,同时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开展了党员“零三违”考核竞赛、安全流动红旗、安全知识竞赛、有奖问答、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安全座谈以及征集安全漫画、安全警句格言、举办千人安全签名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氛围,促使员工积极学业务、练本领、掌握安全技能,使“我要安全”变成了员工的共识和自觉行为,有效提升了企业整体安全文化水平。
近年来,山东XX通过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使富尔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发展力及整体合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获得较大提升
一、内外因相生,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生根萌芽
首先,这是竞争的需要。山东富尔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感到竞争的压力,从起初的一家独秀到如今的全市30多家监理企业同台竞争,监理行业的龙头领先地位越来越受到诸多方面的挑战。我们认识到:公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从企业发展战略来看,现代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已不再单纯是人、财、物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最先进的管理是用文化进行管理。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必须重视文化的因素。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把目光瞄准了企业文化建设。
其次,这是提高团队素质的需要。自公司改制后,招录了一批大中专毕业生,他们要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换,必须使自己的工作能力、道德品质与岗位密切结合,同时还要学会团结协作。否则,很难形成团队精神、团队合力。作为服务型企业,山东富尔及时认识到了团队合力在竞争中的重要性,认为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决定着企业的命运。由此,富尔把“以人为本”作为第一价值观,以企业文化建设作抓手,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质,凝聚了人心,稳定一团队,提升了整体合力。
二、企业发展与文化相伴,浇灌企业文化落地开花
XX在市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帮助指导下,着手制定企业文化建设三年发展纲要,以三年为一阶段进行整体规划,制定每一年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步骤。当年8月,公司印发《山东富尔企业文化建设的决定》,举行了企业文化建设启动仪式,成为XX市建设系统第一家进行系统化、体系化、工程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富尔发展进入了管理以文化为导向的全新阶段,踏上了以文兴企、内涵发展的经营管理之路,开启了富尔第二次创业。
第一年是文化启动年。重点是强化全员学习意识,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印发《“建学习型组织,做知识型员工”学习制度》,制定“1063”全员读书计划,要求高层每人每年读10本书,中层读6本书,基层读3本书。在倡导员工业余自学的基础上,组织集中学习,定期召开全员学习交流大会,评选优秀读书心得,严格实施奖惩,以此达到凝心聚力、强化战斗力和创造力的目的。同时安排精干力量,通过调研、整合、梳理、提炼,编制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企业文化手册》,下发员工人手一册,使人人可学、随时随地可学,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文化素养。
第二年是文化宣传贯彻年。重点是巩固基础,深化理解,提高认识。通过季度学习交流大会、年会、专家授课辅导、执行力培训、拓展训练等方式,积极为员工搭建学习平台,由高层领导亲自宣讲和解读企业文化理念的核心内涵,以宣传促认同,使员工透彻领悟企业文化的内涵,将文化理念内化于心,真正用理念指导行动,用思想约束行为,实现“知行合一”。同时结合富尔文化理念与规章制度等,归纳出版了《员工手册》一书,将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行为要求以及员工的权利义务、薪酬福利等纳入其中,成为全员共享、共守的标杆准则。
第三年是文化巩固提高年。主要是对前两年的文化建设成果进行回顾、总结和提高。在实现理念创新的基础上,集结出版了《企业文化与故事文集》一书,通过征集、筛选、修改、点评等多个环节,最终分党建、管理、责任、服务、成长等10个篇章,共收录了61篇文化故事,树立了富尔人自己的典型和榜样,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同时,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着力创建富尔品牌,在上级党委和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帮助指导下,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企业文化先进单位,力争在文化建设上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
三、以感恩为核心,助推企业文化成长壮大
在企业文化三年规划的具体指导下,富尔立足自身发展,大力倡导感恩思想,在公司内外形成了“为党旗添光彩、为政府分责任、为社会做贡献、为企业增效益”的良好氛围。
一是真诚感恩客户。对社会客户和业主客户坚持“真诚优质、满意超值”的经营宗旨和“诚信、守法、公正、科学”的行业准则。同时,公司特别制作了“感恩墙”,把为富尔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客户代表名片制作成看板镶嵌于墙上,直接映照出富尔人“饮水思源、心怀感恩”的价值理念和信仰追求。
二是真诚感恩员工。定期给员工涨工资、提待遇、增福利,切切实实让员工得保障、享实惠。确定了“企业用工自主,员工进出自由,择优考核录用,双向动态签约”的新型用人机制,充分 尊重员工的权利。对管理人员坚持通过竞聘上岗,实行“业绩考核、能上能下”的管理任用制度,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同时,富尔注重对员工队伍的培训教育,加强后备人才库建设,逐步建立起了一支文化素质高、敬业精神强、技术能力精的员工队伍。
三是真诚感恩回报社会。公司先后在“慈心一日捐”、农村助教、汶川地震捐款、青海玉树捐款等慈善事业、教育事业和抗震救灾活动中捐款共计XX万余元。
四、开花结果,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几年来,山东富尔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切入点,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逐步提炼出富尔的核心价值观,确立了价值理念、管理理念、学习理念、创新理念、和谐理念等文化理念,逐步形成了富尔的党建文化、企业文化和学习型组织文化有机融合的文化特色和模式,综合效益得到了实质性提升。
1、出精品。精细化的管理,满意超值的服务,使富尔的精品工程日益增多,已有30多项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威海公园绿化美化工程、威海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工程分别荣获国家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威海市海滨南路改造工程、昆明路延伸工程分别荣获国家市政工程“金杯示范奖”,威海市立医院特检病房大楼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2、出合力。经过第一个三年规划,富尔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价值理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企业VI和多种载体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以党建引领方向,用文化凝聚力量,让学习成就未来”三者融合的特色文化模式初步形成,在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团队凝聚力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和良好影响。3、出效益。经济效益方面,合同签约率逐年提高,年营业收入连续多年以平均18%的速度递增,文登、乳山等地的分公司筹建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社会效益方面,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市“建设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捐资助学先进单位”、“建协系统先进党支部”、“文明单位”、“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先进集体”及全省“建设监理创新发展二十周年先进企业”、“优秀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等荣誉称号。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未来展望
富尔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走过了三年的传承与实践,正在进行的第二个三年规划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也是实现富尔五年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坚持系统规划,每年有主题、有目标、有创新、有成效,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事业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的强大支撑和源动力,使每位员工都成为富尔文化的优秀执行者和推动者,用文化引领富尔从优秀走向卓越。(编辑:果宝)
【摘 要】廉政建设是当代世界备受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廉政文化建设在预防和惩治腐败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十七大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在我国坚持一党执政政治理念背景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对于有效避免由于集权和缺少监督而引发的权利滥用及腐败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前瞻性。本文对廉政文化要义、国内外廉政文化基础、要消除的障碍进行探究,结合实际,提出从教育、法制、监督三个层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自古就有,但作为体系建设在全社会中提出,则是近几年的事。是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实践催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是反腐倡廉教育面向全社会的一个新要求。党中央已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创新。这充分表明,要有效地惩治和预防腐败,要巩固提高党的执政根基和能力,必须要有廉政文化强有力的支撑,必须营造一种廉荣腐耻的文化氛围来激浊扬清、敦风化俗。因此,重视提高对廉政文化的认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使命。
一、廉政文化探究
文化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然而我们要做一个思想意识领域的建设,应该必须知道我们要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基础和理念去搞这个建设,就如同要建大厦得心中有图,才可以知道怎么打地基起砖墙。因此,有必要对廉政文化做个探究。
(一)廉政文化要义。廉政文化,就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理论、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是政治和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入新阶段的一种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就当代中国而言,廉政文化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廉洁从政方面所建构的思想、道德、政治、法律、制度体系的标志,反映了廉政建设的变化、发展和进步状态。对廉政文化要义的理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廉政理念和依据廉政理念而形成和执行的一套基本制度、体制;二是廉政建设运行的方式、机制、程序、方法;三是廉政所指人员行为的规则和规范系统;四是与上述相应的具体操作技术、习惯、作风的特征;等等。都应是廉政文化的要义。也是廉政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说,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具体内容及其整体表现,才具体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廉政文化。我们看到,世界各国廉政工作目标基本是一样的,措施手段也大体类似,而正是由于不同的工作方式体系,才使它们区分为高效与低效、廉洁与腐败等不同的类型。
(二)廉政文化的作用。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的风向标。廉政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它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廉政文化一旦形成,便能从情感上、心理上影响、引导、决定人们的行动,让人民群众在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这样,廉政文化可以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开展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党政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从而增强拒腐保廉的能力。廉政文化可以营造凝聚民心的社会环境。文化属于精神范畴,它又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为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为人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廉政文化通过各种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人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共同情感,自觉地为消除各种腐败现象,构建和谐社会而奋斗。这对于引导公职人员和领导干部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团结一致,发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廉政文化建设,还可使社会各个阶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增强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廉政文化具有道德规范作用。廉政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虽然不是明文的规章制度,但可起到制度约束作用,是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准绳。道德直接受人文环境的影响。而各种形式的廉政文化活动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寓教于一切有益的文化活动中;它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人们在陶冶情操的过程中道德得到了纯洁,道德行为也得到了约束。廉政文化具有推动社会监督舆论的作用。舆论监督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廉政文化的传播,人民群众廉政文化知识的丰富,人民群众主动监督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反对腐败的呼声就越来越高,支持和参与反腐败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廉政文化通过各种活动,在公众中产生强烈的内心震撼,使那些没有被挖出的腐败分子和有腐败行为的人不断地感到反腐败力量的强大,使他们不得不痛改前非或悬崖勒马;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舆论监督工具及时地向广大人民群众通报反腐倡廉情况,让人民群众在获得反腐倡廉信息后,既能及时地监督党和政府的反腐倡廉工作,又能及时地监督政府及公务人员的从政行为。
二、国外成功的廉政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借鉴
总结国外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对于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注重廉政文化的艺术性、创新性、特色性,发挥廉政文化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都有借鉴意义。一个共同点是,举凡廉政做得好的国家,都有良好的廉政文化。共同点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注重道德建设。如美国非常重视从政道德对防治腐败的重要作用,并上升到道德立法。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政府道德法》,1989年,通过《道德改革法》,1992年联邦政府道德署颁布的《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集中体现了从政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并设立了联邦政府的道德建设指导机关——道德署。进一步加强了对政府官员的道德约束。新加坡把 公务员的人生信仰、道德操守放在第一位,其次才强调外在的法纪约束功能。对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从开始任职,就要写出宣誓书宣誓,进行道德自律。在德国,每个公务员在上岗前需签“廉政合约”,并在国旗下宣誓,要以“传统的普鲁士官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做到廉洁奉公,公私分明。
(二)强化新闻媒体监督。在西方,新闻媒体对社会弊端的批判,尤其是对政治腐败现象的揭露,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瑞典前副首相莫娜萨林1995年因使用公务信用卡购买个人衣物引起非议而被迫辞职;日本首相森喜朗与黑社会头目吃饭的照片就是被新闻媒体曝光的。类似的事件,西方国家中很多,这样的新闻监督,不仅促进了社会良心和公民道德、政治意识的觉醒,而且对腐败分子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从而提高了政府官员的腐败成本。
(三)突出垂范榜样力量。领导人如果率先垂范,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成为大家的榜样和楷模。这种榜样的力量影响深远。日本的“耻感文化”视名誉和尊严至高无上,普遍形成了“官德降,民德毁”的观念,比较重视官员的榜样力量。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从政40多年,其本人的言行就是一部廉政的活教材,对于推动新加坡的廉政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韩国前总统金泳三1993年上任伊始,就带头公布自己的家庭财产,压缩总统办公费用,关闭总统府高尔夫球厂,降低总统午餐标准,为廉政建设开了好头。实践证明,廉政文化和廉洁文化建设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领导人物能够以身作则,各级政府高层领导人能够树立好的榜样,没有人可以超越法律。
三、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
中华民族在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廉政文化,为新时期承前启后,探索廉政文化建设新途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从思想基础来看,廉政文化包含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共同文化之中,包含在四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思想之中,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之中。中国古代先贤倡导为政清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立身准则见诸于经史子集,士大夫讲究礼义廉耻、清廉自守、重义轻利的故事史不绝书,老百姓渴盼清官、歌颂包公的社会心理渗透在民间传说和戏曲里面。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为了消除剥削阶级的腐败统治所带来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历史。我们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带领中华民族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包含了丰富的廉政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同志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反腐倡廉思想,不断深化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的认识。同志指出,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预防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强调要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在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上下工夫,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建立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同志关于反腐倡廉的论述,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新时期发展廉政文化的具体体现。
(二)从制度基础来看,廉政文化蕴含在制度建设之中。在制度设计上,我国春秋时期就设有言官和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言”的言官,其职能就是弹劾有过错的官员,规谏君王的过失。在选拔人才上,除了强调能力,还要求对父母孝敬,清廉自守(汉代的“孝廉”)。新中国成立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进程,也是不断追求平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过程。近一段时期来,党和国家把广大人民反腐倡廉的要求、意志和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先后颁布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内监督条例(试行)》、《纪律处分条例》、《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使各级领导干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纪依法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廉政制度建设是思想成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外化,是既往文化的积淀结果,也是开启将来文化建设的依据。
(三)从实践基础来看,廉政文化渗透于人的行为之中。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的实践行为,可以反映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古人探求理想者“朝闻道,夕死可也”, 追求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献身者只求“马革裹尸”。古人如是,今人也是如此。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无数的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们呕心沥血,献身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这些都是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作用于人的实践的典型表现。也是我们今天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消除的障碍
为什么反腐败取得了明显成就而人民群众却不满意?为什么反腐败斗争已进行了多年,腐败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这些现象的严重性,已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全国而言,腐败现象还表现出了很强的顽固性和再生性,目前仍然处在一个变化多发时期,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一项战略性任务。我们提倡一种文化的建立,必然是因为另一种对立文化的存在,因此,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腐败文化因素,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倡建新的文化。概括地说,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控制、减消以下四点积弊。
(一)陈腐思想的积弊。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官本位、“人治”观念、家长制观念等,都存留在今天人们的观念中,这都是导致贪渎文化的思想基础。比如说“官本位”,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相当长时间内实行的单一行政化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客观存在的官本位,只有当了官才能有特权和利益,人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在分析一些腐败案件时,可以从中看到这种传统消极社会文化现象。比如“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比如“跑官要官,高投入更高产出”,在这种积弊下,腐败并不象老鼠过街,而已经被视为见怪不怪, “笑贫不笑贪”的现象也相当普遍,还比如,一些贪官,本人生活并不奢侈,贪赃的动机在于为子孙“造福”,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很有关系。
(二)功利思想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的交流既有融合互补,又有冲突碰撞,西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一时。随着社会转型深入,物质利益激励机制被不断功利化,所折射出的文化理念,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导致了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的负面效应。一些人在利益最大化原则推动下,为了追逐最大利益,不择手段,追求非生产性利润;或通过“寻租”,获取非法利益。种种现象表明,个别贪污现象不可怕,可怕的是腐朽文化成为一种精神潜流,成为一种“势”、一种“场”。
(三)体制机制的漏洞。目前表现出来的腐败现象,就其直接原因来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个人品质型”的腐败,即由于少数目的不纯、品质恶劣的坏人混进了党政队伍,他们必然会带来各种腐败的因素和表现;另一种则有所不同,不是由于当事人个人品质一贯不好,而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缺少足够的引导、制约和监督,这种表现为较大面积并且不断再生的腐败现象,往往暴露出某种体制上的一般弱点,因此可以称之为“体制型的腐败” 。这种腐败,仅靠现有的法规和政策也难以奏效。由于这种腐败的土壤在于体制的缺位或漏洞,所以对它的治理也要从体制本身及其执行机制的完善着眼,不是靠“发现一个处理一个”这种个案化处理就能根除的。
(四)监督体制的缺失。目前我们通常的监督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党内的自我监督,包括依照领导关系自上而下的检查监督和专职纪检监察机构的监督在内;另一条是群众监督或社会监督,包括舆论监督等在内。就国情而言,自上而下的监督比自下而上的监督更有效。但是,单纯依靠自上而下的监督,面临以少监多,管不胜管的困境;自下而上的监督,从表面上看具有以多监少,无所不在的优势,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主要是相应的权力机制保障机制不到位,基本处于无效状态。其中力量最强最有效果的媒体监督,也只能是报道会议精神、制度出台或是已落网的腐败事件,对于提前的介入监督也处于无力状态。自下而上,除非能与“自上而下”的机制相连接,赋予权利及保障,才能发挥力量。
五、廉政文化建设路径的探索
针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严峻形势,中央提出了教育、法制和监督三管齐下的方略。同志指出,要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并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发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优势,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标本兼治,逐步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预防和惩处腐败的体系等等。中央的决策和方略不仅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的目标和意义,更在于指出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向和途径,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廉政文化建设有两个着力点。一是鲜明的一党执政立场,围绕这个中心设计廉政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二是通过廉政文化的建设和推动,逐步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预防和惩处腐败的文化体系,从而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为切实地贯彻中央的决策,将中央的方略变为有效的行动,我们要从廉政文化的整体层次上考虑怎样使这三个环节在廉政文化建设实践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廉政文化建设之教育层面
在新时期新形势的视野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教育要义也要形成体制化,才能使廉政文化建设历久弥新,形成长效机制,长久的浸润影响,达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扎根作用。这就意味着教育的内容要科学化、系统化、稳定化,廉政教育的形式也要组织化、合理化、稳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
1、以德为本知耻为勇的廉政思想品德教育。从以上叙述可以知道,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无不注重思想道德的约束力,值得我们继承借鉴、传承发扬。我们是儒家大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常为其它民族所借鉴引用并发扬光大,守着老祖宗的本我们为什么不用。因此,必须取之精华,大力弘扬以德为本知耻为勇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儒家思想中的“以德为政”,道德高于一切的主张,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论语》里的“行己有耻”、“知耻近乎勇”, 欧阳修说“廉耻,立人之大节”。道德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以荣耻标准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有些党员干部,在腐败问题上,他们不知什么叫耻,不知以什么为荣,奉行的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以权谋私有本事、有能力”;“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以及“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在这种极端腐朽落后的思想指导下,私欲膨胀,为所欲为,走向腐败,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我们党一贯重视荣辱观建设,新中国成立不久,说过:“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集优秀思想之大成,立具我特色的道德观廉耻观,上升到规则规范的角度,通过教育宣传的途径深入人心,思想的升华可以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形成自律。
2、全民受教育是基础,党政干部是重点。党政干部的廉洁,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廉政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培育党政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和从政道德。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党员干部修身立德,其本质要求就是要确立崇高理想,增强宗旨观念,并为之不懈奋斗,把内在的道德要求付之于长期的从政实践。培育党政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精神境界。党政干部廉洁从政的根基在于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要引导党员干部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严于律己,慎于小节,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考验。培育党政干部的公共伦理观念。公共伦理包括党政干部在从事公共管理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和广大公民在从事社会活动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前者称为官德,后者称为公德。在公共伦理中,官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是政府赢得民心、民意的重要砝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政权的稳固和国家的兴衰。党政干部的伦理行为,常常昭示着社会的伦理导向,在整个社会道德中发挥着表率作用。因此说党员干部的教育是重点,不能偏废。同时,群众基础是土壤,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正在开展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广泛开展的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拓宽廉政文化建设领域,营造全社会尊廉崇廉的良好风尚。
3、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载体。坚持典型导廉,增强廉政文化的教育性。充分挖掘、积极提炼古今社会生活中勤政廉政方面的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让他们的爱民之情、为民之举、富民之策、律己之行令全社会为之动情,从而形成弘扬正气、尚廉倡廉的社会风尚。建立“警示教育基地”,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党员干部到监狱等场地开展警示教育活动,通过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现身说法,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钱物面前坚守气节,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坚持思想武装,增强廉政文化渗透性。开展全民读书活动。“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通过“廉文荐读”,寓教于文,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通过读书,走向睿智,走向廉政。编发“反腐倡廉知识读本”和学习资料,熟读精思,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在读书中思考,在读书中不断提高免疫力,增强战斗力。坚持活动促廉,增强廉政文化的实践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文艺晚会、地方戏曲小品、演讲辩论、随处可见的广告等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让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努力增强廉政文化的实践性,使廉政文化入耳入脑入心。
(二)廉政文化建设之法制层面
其一,是法律、制度的健全。法制不仅意味着要遵法用法,更意味着依法办事的制度化。有两个层面:一是以宪法为首的国家法律体系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我们 每个党员和干部都必须带着严格遵守,绝不能例外。因此遵守国家法律,用国家法律来处理有关问题,理所当然是廉政文化建设中法制的一个含义,并且是它的底限;二是还有比对普通公民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将对于执政党的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必要的规则和规范,如党纪、政纪、职责等等规定加以制度化、体制化,这是我国廉政文化建设中法制的特殊内涵。总起来说:党政系统自身不仅有健全的规则和规范,而且这些规则和规范都能够切实执行,行之有效;能够使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有章可循,做到一切符合党规政纪,不仅守法,而且遵纪、尽责,等等,这些则是党风廉政建设中“法制”的完整内涵。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党员干部腐败行为的终点都是触犯法律,而他们的起点,却都发端于对党规和政纪的超越。因此要用法制来保证党风廉政建设,我们就不能忽视对执行党规和政纪的保证,也就是要在党内用法治代替人治,从体制上健全党规政纪的落实和执行方式。用制度本身,用程序本身,来树立和弘扬敬畏法制、亲近法制的廉政文化意识。成为一种不敢不愿的行为,成为令人敬畏的紧箍咒。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
其二,法制的层面,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廉政文化观念需要培养、具体体制需要落实。就是廉政机构的独立性。请恕笔者的直言,目前的反贪机构,其作出的成绩应歌功颂德,但目前体制下其制肘所在也显而易见。正如笔者如前所述,体制上的缺失,是本的缺失,没有法制层面的支撑,廉政文化将没有基点,再怎么建设也只能触及皮毛。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世界各国和港澳地区的经验。 1974年,香港廉政公署(ICAC)成立。为保证治贪有效性,廉政公署直属香港最高行政长官,可以对任何一级官员行使调查权。成立之初,廉政公署选择当时腐败最严重的领域——警察系统重拳出击,连破数案,迅速树立了廉政公署的威信,众多贪官一时噤若寒蝉。新加坡从1959年人民行动党执政至今,五十年间无人悍动其执政地位,主要原因就是其成功的廉政建设,长久地保持一党执政。新加坡成立的反贪污调查局,局长由总理任命,其工作则由政府总理直接领导。反贪污调查局具有广泛权力。调查局既是行政机构,又是执法机关。该局可以在没有逮捕证的情况下,逮捕涉嫌人员,有权没收贪污罪犯的全部贿赂。贪污者除被罚款外还可以被叛徒刑;调查局有权调查贪污人在银行的存款、股票数额、费用账户,甚至可以查找其家人的账目;犯罪人职位越高惩处越重。正如我们所认同的:体制作为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做法形式,是党风廉政建设中最应该有所作为,也最能够有所作为的一个文化平台。
(三)廉政文化建设之监督层面
从目前现有的情况来看,尽管还有法制教育体制上的欠缺和漏洞,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反腐措施不可谓不多,力度和决心不可谓不大,教育也不可谓不广,但腐败就像一颗毒瘤,打而不死,反而不败,严重侵蚀着党的肌体,影响着党的形象,毒害着社会的风气。一边是我们大张旗鼓地进行反腐,一边却是腐败案件一件接一件,腐败分子前腐后继。前车之鉴,并没有成为后事之师!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监督缺位和不到位!由于监督的缺位和不到位,让制度和措施都成了摆设。如果监督到位了,谁还有机会去贪呢?如果监督到位了,那么有谁能贪而不被发现呢?如果监督到位了,谁又还敢抱有侥幸心理呢?在监督层面上,笔者以为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由谁来监督。世上最有效的监督体制,莫过于上下结合的一体化监督体制。建立这种体制的关键,在于保证群众监督的权力得到充分实现,使它与上级的监督权力有同等的意义。应加大公众举报与投诉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的保护法规,将群众的检举权和揭发权落到实处;应本着宣传有纪律的原则,强化新闻媒全的监督作用,给予新闻媒体更多的自行调查的权利和报道权利。形成全社会的对腐败行为的监督,这样的监督才能有力;二是如何监督。事后监督是马后炮,事中监督是无从下手,只有从开始进行监督,提前进入,全程监督,才能达到监督的目的。就如同“上医、中医、下医”的理论。三是如何处理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笔者以为,对腐败分子和财产(包括不明财产)的处理事关反腐工作的成败。对腐败分子处理太轻不足以震摄来者,起不到警示作用,导致有的人抱着“牺牲我一个,幸福几代人”的“信念”疯狂进行腐败。新加坡对官员腐败采取有罪推定,如果一个官员被发现生活阔气,或拥有与收入不相称的财产,法院就可以此作为受贿的证据,给予严惩。新加坡对犯罪的规定很明确,不考量官职大小、从政背景、违法者多寡等各种因素,只要被发现触线的人都会受到处理。抓好监督这个反腐“瓶颈”,窃以为会比从其它方面着手更快见效!
(四)廉政建设之文化氛围
文化是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社会环境,文化是由内而外、发自内心的最坚定最自觉最有力的防腐之墙。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廉政文化建设体制,从个人道德的教育,社会氛围培育,制度的无所不在和到位,有力有效的社会监督、媒体监督措施,营造廉政清洁的社会氛围,这是我们廉政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崇廉文化氛围中,贪污受贿、侵吞社会财富等行为将如同偷盗抢劫一样,被视为卑鄙肮脏的不义之举,没有生存空间。在全社会努力构建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将确保和巩固党的事业和基业,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编辑:果宝)
论文提要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法院文化是指以法官为主体的法院工作人员在较长时期的审判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精神、行为准则、作风及其特有的行为方式和物质表现的高度概括。通过建设法院文化,有利于法官的职业化进程,有利于彰显法律的公平正义,有利于使民众信法、守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法制化进程。而近年来,在司法领域中兴起了法院文化建设之风,最高人民法院对此也颇为重视,各地法院也逐渐展开了法院文化建设,但是在具体的运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有的领导和法官不够重视,在建设的过程中过于重视修建审判大楼等物质层面的建设,忽略了如法官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等精神层面的建设,也有一些法院认识有误差,认为通过书画展等的方式来展现法官的风采就足够了。笔者认为,法院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审判文化,因此法院文化应以审判文化为中心展开,在进行法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建设,同时也要注意精神层面的建设,在法院的管理上,要去行政化,实现法官的真正的独立,法官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要注重培养法官的独立人格,通过建立学习型法院,调动法官的积极性,加强对法官的培训,结合考核制度,激发法官努力工作的热情,鼓励法官积极的开展调研活动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同时在审判中,充分利用司法礼仪,通过对案件的公正公平的审理,向民众彰显法律的价值。全文共6073个字。
法院文化建设发端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被当作是法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高人民法院对此也颇为重视,几乎每年都要召开相关的工作会议,并表彰一批先进的法院。应该说,法院文化建设对于培养良好的司法精神、凝聚法官工作人员的力量、建设高素质的法官队伍以及推进我国的法制进程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各个法院在进行法院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力图从厘清法院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功能开始,对如何进行法院文化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 法院文化的概念的功能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我国《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是指行为举止、行为模式以及行为的礼仪,“化”则是将其变成具体的行动,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在我国的最初含义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模式,近代的胡适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化的态度》中指出“文化是文明社会形成的生活方式”。在国外学者眼中对文化又是如何定义的呢?1871年,享有“人类学之父”之称的英国学者泰勒对文化作了如下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1)其后来的学者对文化的定义亦没有超出泰勒的观念,故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学者对于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看法大体是一致的。
(二)什么是法院文化
什么是法院文化?对此,国外的法院同中国的法院一样,也热衷于法院文化这样的提法,但是同我国不同,他们对于法院文化的关注点并非在于审判环节,反而更多的是关注法院组织文化环节,即法院的行政管理对于促进法院审判环节的作用。而我国的学者认为,“法院文化也包罗广泛,既有物质形态的法院文化,也有精神形态的文化,但就法院文化的本体而言,是后者。法院的文化精神是内在的,其展示需要载体,包括人员、组织、建筑、设施、装饰、制度、规范、惯例、文字、标识等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事物,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表意系统。因此,‘法院文化建设’必然是一项构建外部表意系统的工作。没有基本的表意条件和手段,法院的文化精神无法彰显,就不可能被认为‘有文化’。”(2)张教授把法院文化的重点放在了阐释精神文化上,但是却将有文化的法院等同了法院文化。
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组织各级法院也对法院文化进行了讨论,并归纳出“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法院文化是指以法官为主体的法院工作人员在较长时期的审判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精神、行为准则、作风及其特有的行为方式和物质表现的高度概括。”(3)笔者对此概念持赞同态度。
(三)法院文化的功能作用
1、引导功能。法院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其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功能。通过法院文化的建设,能够增加法官的职业道德修养,引导法官树立我们倡导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引导法官运用先进的司法理念去指导审判活动,选择适当的方式去解决讼争,以此使得审判结果达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同时也能够增加法官对这个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凝聚力,更加有利于法官的职业化进程。
2、实现公正公平的功能。公平公正,是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们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价值和目标,也是法治的灵魂与核心。法院的主要工作则是通过对案件的审理来化解社会纠纷,以达到定纷止争的目的,任何一个来到法院解决纠纷的当事人,都有得到法院公平公正审理的权利,他们也都有权得到公正的审理结果,司法公正作为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法院通过对案件的审理,可以体现出法院文化公平正义的理念,也可彰显法律的公正公平的价值,这也是社会公众希望通过法院得以实现的,更是法院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
3、示范崇法的功能。法官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法院通过每一个法官对案件的公正公平的审理,一方面彰显了法律的公平正义的理念,展现了法律的价值导向,树立了法官这一群体在公众心中的良好个人形象,获得社会公众对法官这一群体的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也促使法官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醒他们做到廉洁自律、忠于法律、自觉捍卫法律的尊严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同时,社会公众也从这一个个案件的审理中,产生敬畏法律的心理,努力的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来符合主流的社会价值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犯罪,也可以促进纠纷的解决。
二、现行法院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法院,自上而下都在进行法院文化建设,许多地区诸如像河南巩义、山东东营、上海等地的法院文化建设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和领导,导致在法院文化的建设过程
中存在着不同的问题,笔者认为法院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一)对法院文化的认知比较片面。有一些法院对于法院文化的认知比较片面,对法院文化不甚了解,以致于不同的法院对法院文化建设的做法也不尽一致,如有的法院比较重视法院的图书馆建设,而有的法院则强调通过文化强化对法官的领导等,而有一些领导对此也不够重视,不主动,也没有紧迫感,甚至认为耗时耗力耗钱意义不大,导致法院的文化建设无法同审判活动配合以形成合力,影响了法院的长足发展。
(二)在法院文化建设当中,简单化倾向明显。法院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是它强烈的审判色彩,这是法院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法院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应该为审判工作而服务的。但是在实际中,许多法院往往简单认为法院文化建设就是多办几次文体活动,多组织几次书画展览,或者在审判大楼以及办公室里装饰一些名言警句即可的事情,将文化建设做成了“形象工程”、“花瓶工程”。然而法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短期即可实现的,也不是多举办几次法官文化体育活动,多举办几次学习活动就可以做到的。
(三)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法院文化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但是许多法院往往有意无意的把法院文化建设的精力放在物质层面这个最易见成果的地方,诸如修建新的审判大楼、购置新的办公设备、改善办公环境、更新公务用车等等上,这固然不错,但是许多法院却因此而忽略了诸如法官精神的塑造、法官心态的建设等等法院文化建设中更重要的精神层面的建设,导致法院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的缺失。
(四)忽略法院文化物质层面的个性。各地法院在进行物质层面建设的同时,忽略了将法院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同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各地法院雷同性也较强,往往出现照搬照抄其他法院的一些做法,导致物质文化建设的无特色。
(五)法院文化建设的泛政治化。目前一些法院在进行法院文化建设的时候,还只是停留在政治宣传的层面,甚至有些还认为思想政治建设就等同于法院文化建设,加上一些法院的法官思想认识存在局限性,认为法官只是办好案子,抓好案件质量就好了的观点不占少数,这样就直接导致无法调动起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即法官进行法院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无法由法院的各个部门携手合力共建法院文化的良好局面。
以上只是在法院文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实际上远非如此,但是仅从上也可以看出,目前的一些法院进行法院文化建设,仅仅是建设法院文化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一小部分,而并非是最重要的部分。法院文化是以审判活动为中心的文化,法官才是法院文化的主体,法官的听讼方式、对待当事人的态度、如何做出判断以及是否能够独立的做出判断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这才是法院文化的内核。诚然,各个法院以建设法院文化为契机提高法院的硬件质量,以及开展各种文体娱乐艺术活动,展现法官在书画、体育方面的特长,确实也能体现出法官个人修养的一部分,但是法院文化显然不止这些。
三、 对法院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综上,我们探讨了法院文化的概念、内涵、功能以及我国目前法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之后,可以这样说,法院文化是将法官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树立司法权威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是提高法院法官的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现在应该如何进行法院文化建设呢?
(一) 在审判活动中,要合理运用结案方式
审判活动当是法院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在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尽管法院还有其他的工作要做,但是分清事实,依据法律规则做出裁决,都是法院的最重要的工作。
1、重视调解工作,将调节工作贯穿审判活动的始终。我国同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的审判意义更多的是在于判出是非曲直,而我国一直追求社会和谐、稳定,导致司法的功能在更多的意义上的功能是“定纷止争”,追求的是“案结事了”,而我们所提出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这一司法政策,并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这是深深的根植于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的,由于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都认为应该在审判案件当中顾及道德和情理,因此,直至现而今,在具体的案件当中,仍然要求法官在严格适用法律的同时,也要考虑道德、情理、“礼俗”社会的传统影响,同时也不能为了追求法律价值而忽略其他的社会价值,也必须要考虑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等问题,而通过贯穿审判过程中的调解工作,避免了当事人之间的激烈冲突,有利于纠纷以更和平的方式解决。
2、当调解不能的时候,也应该当判则判。虽然说,调解这一东方经验,可以在更大的限度内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但是目前仍然有一些法院将调解率作为对法官的考核目标之一,这固然体现了对调解的重视,但是调解的成功往往是以当事人相互之间达成妥协所致,而并非所有的案件当事人都能达成和解,因为有的案件,当事人进法院来进行诉讼往往只是求得一个说法,对于这样的案件,当事人往往并不愿意通过让步来解决,所以必须要通过判决来分清是非。由于调解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因此如果在当事人不愿意调解或者是调解需要付出较高的司法成本的时候,还是应当当判则判。
(二)在法院的管理上,去行政化
法院的管理和相关工作的执行等问题,是法院的制度管理文化问题,然而我们的法院却是行政管理权与审判权不分,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是一直强调法官的独立以及法院之间的相互独立,他们认为,法院是专事审判的机关,行政化的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法院的审判工作,行政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率的利用司法资源和提高司法效率。而我国的传统法院文化强调司法与行政的合二为一,法院实际上是行政机关,并无单独的序列,法院和行政机关一样分级别,不同级别的法院,其法官的级别也不同,低级别法院的法官不仅行政级别低,承办的案件数量也远高过高级别的法院,导致许多法官精神压力都非常之大,其次,我国的司法管理体制也是行政化管理体制,地方政府掌握了法院的经费,导致法院从经济上依附于地方政府,再者,我国法院审判活动并非个人的裁判行为,而是整个法院系统的裁判行为,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之下,要求法官以独立、超脱的姿态来参与法院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之下,也不可能培养出遵循独立自由的精神的保持中立的法官,只可能培养出依赖性强的法官。
司法与行政合一显然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但是现实表明,正是由于长期的司法行政化,才导致司法权没有独立的地位,司法权设立的目的是为行政权提供保障,其只是行政权的附庸,这种特色直接加剧了司法的官僚化,并直接影响了司法的效率。这样并不利于司法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因此,法院管理的去行政化势在必行。
(三)创建学习型法院
法院是维护法治、做出公平正义判决的机构,对于法院来说,最重要的资源是法官,法官的素质关乎到审判的质量,关乎到法院乃至法律制度的整体形象,因此法院文化也必然是围绕法官而进行,法官的素质包括法官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判断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等等,通过学习型法院的建设,可以培养和提高法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可以更好的为审判服务,为司法服务。
1、树立学习的理念,不管是新进的预备法官,还是老法官,都要树立
终身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理念,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矛盾纠纷层出不穷,法官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更新,才能提高自己的法学能力和审判业务水平,也方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法院发展的需要。2、完善考核制度。法院可以结合各种考核制度,将法官的学习成果、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量化并计入年度考核,并且将这些考核指标同法官的考评任用挂钩,激发法官努力学习、不断上进的热情。
3、为法官提供培训的机会。目前我国法官培训分为任职、晋级、续职资格培训及其他培训,当前的培训当中,更多的是注重对新的法律的普及以及对审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总结上,对于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却没有系统的涉及,而授课方式也是传统的老师坐堂施教的形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即便有新的方式如案例讨论等,由于培训人员众多,也并非个个都能参与进去,这样直接导致培训的形式化,许多法官通过培训,并未在技能上得以提升。由此,法官的培训应该从培训的目标、方式方法等进行总体把握,抛弃把法官培养成为法学家的观点,仅仅围绕法官职业化的特征进行培训,使法官能够更好的掌握审判技巧,提高庭审的能力。
4、围绕法院的审判活动,积极开展调研。调研工作是法院的一项极具重要性的工作,对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和指导审判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调研工作是为审判工作服务的,因此,要紧紧围绕着审判工作来进行调研,各业务庭室在日常案件的审理中,应该就审判活动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疑点展开充分的研讨,同时积极运用已经取得的调研成果来指导审判工作,对于一些法律尚无规定的前沿问题,也可组织各庭室进行研讨,并将其运用到审判实践中。
(四)重视司法礼仪
司法礼仪包括法庭布置、法官的穿着、开庭退庭的仪式等等,是法院文化的外化、直观和感觉形象,在庭审中通过庄严的司法活动仪式,可以对庭审活动的参加者造成一种心理冲击,使他们对法律产生敬畏、尊崇之情。通过强化司法仪式,譬如法官必须着法袍上庭,法槌的使用等等,可以增强法官对自己的角色的认同感以及自豪感,这些仪式都提醒着法官在庭审中,他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个超脱的人,他必须善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慎重的履行职责。虽然这些仪式看似比较形式化,但是正是这样才产生和体现了司法权威,才让民众信服法官的裁决。在现实中,一些法院的法官不注重司法仪式,在开庭时不穿制服、随意走动、接听手机、不按规范使用法槌等现象,不仅损害了自身和法院的形象,更损害了司法权威。
四、结语
作为审判机构的法院,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纠纷,而我国的法院,目前而言,仍然是行政官僚机构的一部分,法院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对推进法院的发展对推动我国法制化的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法院来说,通过修建新的审判大楼、盖图书馆收藏上万册图书以供法官查询亦是在一种法院文化建设,但是这只是法院文化中物质建设的很小的一部分,法院文化更重要的部分,却是在于培养法官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锻造法官们的职业品格,以做出公正的裁决,体现司法的公平和公正。
【摘要】
高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的构建中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出其独特的优势。由于高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来自全世界优秀文化的汇集地,其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精神生活也得到了丰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也在不断的寻求创新和突破,从而在新的环境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学风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关键字】
图书馆;校园;文化;精神
1高校校园文化特征与结构
高校的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区别,其主要反应和折射出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所集中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亚文化。其能够顺应社会文化的发展,但又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通过校园里的建筑、规划、设计和环境绿化等都能够反映出其精神和物质层面,并营造出一种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文化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这样四个层次。物质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以文化活动的规模和质量来进行衡量和展现,其可以促进学校秩序的正常运转;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学术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思想性活动等,从而使得审美功能、德育功能及智育功能有充分的发挥;制度层面其强调通过规范性的约束对学生在道德修养和自身素养方面进行培育,科学的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成长;精神文化为校园文化的最高层,其核心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信念追求。在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中,这四个层次相互贯通,以感化、激励等形式,来实现育人目的。
2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校园文化的四个层次特征,其不仅可以实现了服务功能,还属于教育机构。高校图书馆也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图书馆中计算机、视听设备、书刊、文献、馆内建筑设计等都为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次,其是重要的物质载体。读者在享受这些物质服务的同时,还要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规范其自身行为,这也保证了幽静整洁环境的营造,使读者更乐于畅游在图书馆中。高校图书馆还会定期举办一些读书活动,这些富有文化气息的学术、思想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延伸。图书馆也促进了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深化,在这些文献和知识的海洋里,我们可以感触到人类璀璨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高校图书馆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价值导向作用,通过这些层次的构建,将校园文化集为一体,使学生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不断成长、陶冶情操。
3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具体措施
3.1打造图书馆核心文化价值
图书馆其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这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此要主动对校园文化的构建、发展进行探究,不断创新图书馆文化建设,并打造图书馆核心文化价值,从而使得高校实现高品质校园文化这一目标。
3.2构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文化理念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师生,高校图书馆构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文化理念,将人性化的服务渗透至各个功能区及阶段。无论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需要还是学生专业性学习,图书馆都将贴近读者,满足读者全方位的需求,并制定个性化及多样化的搜索推荐,使信息资源更迅速和准确的获取。读者可以在书刊借阅、多媒体电子阅览、信息咨询、文献翻译等方面享受无障碍的文献信息与咨询服务。将网络数据库资源与实体资源将结合,构建教学信息资源平台,利用网络导航功能来更好的拓宽读者的服务领域,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思想。图书馆馆员是信息资源的维护者和管理者,其在文献资料、信息资源与读者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图书馆员也要进行知识的创新和培养,从而为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使图书馆能够不断顺应时展的潮流。为此,要将图书馆员的管理培训纳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并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提高馆员的学术修养和文化品位,并通过一些激励措施来调动馆员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馆员潜力,使官员在工作中能够体现其自身价值,从而获得荣誉感和自豪感。
3.3彰显图书馆文化品位
图书馆服务是依据文献信息资源来展开的,为此加强文献采购工作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之一,通过对文献资源结构布局和学科的合理调整,来提高文献文化品位及学术品位。为了协调好书籍文献的采购工作,可以设立“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委员会”,从而协调好教学类文献和研究性文献之间的采购比例,推进好网络资源与实体资源的共同发展,使之形成有机整体。
3.4创造优雅的学习环境
当前高校的很多学生都选择图书馆为最佳的学习场所,其不仅方便进行资料的查询,还提供了优雅的学习环境。使图书馆具有人文关怀和温情。为了更好的体现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可以在图书馆的设计改造中,从内部结构的布局、通风、照明、书架的摆放、座椅的设计及色彩基调这样几个方面出发,使读者在其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同时还具有人文色彩。
3.5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由于信息化、网络化的加快,高校图书馆也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对网络数据库中的电子文献资料要进行科学合理使用,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打造绿色网络文化。这也将促进图书馆教育地位的提高,并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层次。
3.6进行知识讲座培训,提升信息素质教育水平
为了将馆藏资源与网络数据库中的虚拟资源进行更为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为此图书馆要为读者开设专业化的学习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来使师生避免盲目的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其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来对学科体系进行导航。当然在新生刚开学时,要进行图书馆培训讲座,加强学生信息化道德教育,使学生可以针对自己不同的信息寻求来更为便捷的获取资料。
4结语
正是高校图书馆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建筑环境及高素质的馆员,使得图书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图书馆通过营造优良的学风建设,也将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形成,进而加快高校的人才培养步伐。
作者:张圣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