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7 05:39: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建筑力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目前,土建类高职院校学生对该课程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同学基本的力学题目也不会做,对稍难一点的,稍灵活一点的题目,情况则更糟。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着实令人忧心。经分析研究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学生的基础较差,这是决定性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读高中时,学物理就很吃力,而建筑力学基本上是以高中物理静力学部分为基础,进行具体和深化研究。因此,他们学起建筑力学来肯定感到很吃力,并且必然会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其次,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还在不断探索中,并不成熟。目前,很多高职类院校的教师,已经认识到照搬照抄本科生的教材不合理,部分教师正在努力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目标的教材,但很少有教师从高职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角度出发,去编写一本适合高职生的教材。再次,教师队伍也比较年轻,经验不足。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刚刚起步,大部分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时间都较短,并且,在相对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往往要讲授几门课,从而花费在建筑力学这门课程上的时间和精力就显得更少,最终导致经验严重不足。因此,建筑力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教学改革方向
鉴于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三个主要原因,教学改革应该针对它们展开,主要包括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未来职业生涯知识需求,合理确定建筑力学的教学目标,不能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照搬照抄过来。对于建筑力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公式,以及与后续课程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比如:什么是内力?什么是外力?什么是约束?以及常见静定结构在常见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绘制,一点的应力状态等,学生必须掌握好,因为这关系到他们今后的长足发展;对于那些较抽象、较复杂、计算量比较大的知识,比如: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等知识,则只要求学生理解,不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但要求他们必须能够定性分析,例如:超静定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同时必须能用常用软件进行计算,例如:清华大学袁驷教授主编的结构力学求解器。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减轻了很多,同时又不影响他们日后的发展。由于需要必须掌握的知识少了,学生就能够用相对较多的时间来集中精力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这样,他们的学习成绩自然能够提高,同时与后续课程的知识衔接也会相对容易。
(二)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确定后,就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适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建筑力学教材还在不断探索中,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按照现有建筑力学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而应该根据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合理选取并整合教材中的内容。比如:在课程绪论部分把力学科学史、科学家传记和科学新成就介绍给学生,结合图片说明建筑力学中常用的结构构件——梁、柱、索、膜、拱、扳、壳和桁架等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力学由陌生进而产生兴趣。同时,调入结构计算简图,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对工程结构的概念有所了解,明确建筑力学的任务及其与工程结构计算的关系,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刚体静力学部分,应该将力、力偶、约束、平面力系的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等基本概念详细讲述,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尽量确保每名同学都能掌握。在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部分,首先,详细介绍拉压、弯扭等基本内力计算内容和计算方法;其次,系统讲授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静定平面桁架和组合结构等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和内力图的绘制,这部分要多安排一些课时,给学生更多的练习和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确保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在构件的应力和强度部分,要将抽象的应力状态理论讲清讲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应力状态理论,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要将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以及构件的强度计算放在一起讲解,同时,给予学生较多的练习机会。对于压杆的稳定计算、结构的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部分,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能进行定性分析,能够用清华大学袁驷教授编写的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求解。总之,根据前面确定的教学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保必须够用,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好建筑力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播者,教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掌握程度。因此,加强建筑力学师资队伍建设,对提高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师资培养的方式很多,比如同时讲授建筑力学课程的有关老师可以建立建筑力学课程组,大家经常以座谈会的形式聚在一起讨论如何讲授每一堂课;或者建立老带新制度,有多年建筑力学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带一个新教师,老教师经常听新教师的课,然后给新教师提一些意见和建议,新教师也经常去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学习一些经验教训等。最终,将建筑力学授课教师的整体水平提上来,为建筑力学教学效果的显著改善提供保证。
三、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普遍偏低的根本性原因:学生基础较差、教材不适合、教师经验不足。同时指出了切实提高建筑力学教学效果的改革方向: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只要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显著改善。
作者:刘中辉 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概述
建筑力学课程是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该门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相关知识学习对基本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对一般的建筑工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一)课程设计理念高职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为导向,突出基础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适用当前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服务专业课程、服务工程实际的课程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实行单元化教学。(二)课程学习目标。建立准确的力学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熟练进行静力平衡计算的能力,具有能够进行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能力,能够熟练完成材料力学的基本试验项目;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三)课程性质和作用。通过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结合施工现场实际需要,学生可以获得较为系统的力学知识和基本的分析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灵活运用知识技能完成工作、解决问题的有力保证,在教与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协作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它是后续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抗震等专业课的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在整个建筑类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二、基于BPR理论与管理方式实施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教学的整个过程,使之合理化,即通过对原有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变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一)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1.课程过分追求系统、完整,造成内容庞杂,知识脉络隐晦不清。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内容,知识覆盖面非常广,但其教学体系与内容基本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分析、轻综合等问题,对于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结果是:过分追求力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教学内容重复、庞杂,逻辑推理过程和论证方法烦琐,学生学习倍感吃力。2.教材内容不实用。从近几年高职建筑力学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有些教材仅仅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教材各部分内容联系不紧密。二是与中职使用的力学教材差异不大,没有突出高职教材通俗易懂和实用性的特色。三是教材内容的论述条理不清晰,符号不规范,如外荷载、约束、内力和应力的符号等都未与后续专业课中的符号统一起来。四是习题设置缺少实践性,不能突出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落后,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长时间以来,教师大都已习惯了“粉笔+黑板”或是“白班+PPT”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基本采用灌输式,不生动、缺乏新意,缺乏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差异性缺乏重视,甚至不重视,教学一刀切,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力学课的兴趣和积极性。4.实验、实训内容过于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实验及实训的任务主要是验证经典理论、增加感性认识,是高职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不少高职院校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开展的实验项目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试验),结果是: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力学知识时,不能将知识点联系起来,也不能与实际联系起来。(二)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为了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方案,必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设计新的方案时,需要考虑:1.编写适合高职教育和学校实际的课程教材,改革授课内容。优秀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职教材内容不能求全,应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强调知识的实用性,避免涉及过多的交叉问题,尤其是要合理控制内容的难度和跳跃性,讲究循序渐进。编写教材时,采用单元模式设计并分配各单元的学时(见表1),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求符合认知规律,由工程或生活实例引入,应用数理方法抽象、推理、综合,再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尽可能地应用工程实例进行说明、验证,将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强化应用。除让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2.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授—导—融—解—议”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如图2所示。具体做法:传授知识—导出任务—提出情境—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讨论、总结。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整体,以实际工程项目结构构件实体为切入点,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准备、施工工序、质量检测、维修加固、成本比较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导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地学习,直到解决完成相关任务、完成学习过程,随后,再通过集体讨论,将一个问题的解决进行推广、拓展,真正达到任务驱动,自主导学的教学目的。实训培养应用能力理论指导实践客观现象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研讨纠偏分析推理鼓励引导课堂教学现场培养观察能力加深感性认识实验培养动力能力增强理性认识图2教学模式改革思路3.改进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以“情境—启发式教学”为主体,穿插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设问讨论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教学思路是:结合学校内的典型建筑物,围绕其中主要构件的施工过程,建立教学情境,使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协调一致,在学习中糅合施工图识读、施工、质量评测、加固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真正做到“教、学、用”一体化。4.调整课程教学周时数,强化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用”一体化的目标,将原来的理论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前段课时6周左右讲授静力学,后段12周左右讲授材料力学,在两段教学中间插入1-2周的实验教学及现场实训教学,带领学生走访一线施工现场。实验教学安排包括四个项目:材料的拉压实验;弹性模量测定,冷作硬化;剪切和扭转实验;梁的应力测定。现场实训教学包括:现场观察,认识构件、结构、支座,观察变形、破坏;观察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观察破坏现象,感受压杆的失稳严重性。(三)建设与课程改造方案。相配套的师资结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对原有的师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并统一教学理念,从而推进课程建设的发展。教师结构的重组,包括学缘结构、年龄分布、学历层次、工程经验等诸多方面,具体操作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其二,加强岗前培训,重视师德培养,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其三,实施试讲制和导师制,发扬以“老”带“新”的协作精神,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其四,组织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其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拓宽视野,提高职业技术能力。(四)组织实施。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第二步,完善“启发式教学”的课程标准,强化工学结合;第三步,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第四步,加强现有教材的修订,完善实验、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第五步,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发网络课程,建好互动式课程学习环境;第六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改善实验条件,进一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三、改革效果总结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使学生从课程改革中最大化地吸收知识的养分,培养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的人才。借鉴BPR思想及管理方式,应用于建筑力学课程的改造和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一,在BPR理论的指引下,传统课程的改革效率大大提高,建筑力学课程改革的建设周期是其他同类课程的50%。第二,在授课安排上,较之以往的传统教学,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好的教学体验感,学生普遍感到建筑力学其实不是很抽象,它确实可看、可用、有用、能用。第三,重组后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在毕业实习反馈中,受到用人企业的好评。
总之,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课程建设必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这就需要与之配套的指导思想,将BPR的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是一条可行的课程改革之路。
作者:孔祥刚 江怀雁 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通过对三门峡等地的生土窑洞进行实地调查,介绍了生土窑居的营造技术,以研究其结构和力学原理。
1生土窑居概述
生土窑居是世界上少有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是在原始土中经人工挖凿而形成的穴居居住形式,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目前仍有3000万人口居住在窑居中[1]。生土窑居具有因地制宜、施工简便、造价低廉、适应气候、可再生性强等特点;深藏于土层之中,充分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储热能力“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储能、调解洞室小气候的功能,符合生态原则,是天然的节能建筑[2]。
1•1窑居的结构特点生土窑居的结构体系完全由挖凿成型的纯原状土拱体作为窑居的自支承体系,没有任何其它支护。窑居建造大多以当地匠人的经验为依据,对所选窑址的土质特征和力学性质没有经过理论分析;对窑居没有进行正规设计;窑居力学结构性能更是缺乏科学计算。但却能够居住百年甚至数百年而不坍塌,即使在地震多发区(我国在役窑居大多分布于地震多发地带,45%的窑居区地震烈度在7度以上),建造年代百年以上窑居也很普遍。其建造经验具有长久的保存价值。
1•2窑居面临的问题生土窑居也存在一些弱点如交通不便、公共设施缺少;窑居室内通风不良、自然采光不足、潮湿阴暗;缺乏整体抗震措施,部分窑居存在安全隐患等。因此,近期很少建造,窑居营造工艺濒临失传。
1•3生土窑居的分类
1)靠崖式位于山坡、土塬沟崖地带,平伸挖掘形成窑洞。从侧面看,呈靠背椅的形式。窑门在山崖边,窑身在崖里,前面有较开阔的平地。窑洞依山势随等高线布置;也有随台梯层层后退布置几层窑洞,下层的窑顶就是上层的前厅。
2)下沉式也称为地坑院式窑洞或天井式窑洞。利用黄土的边坡稳定性,就地向下挖一个方形的地坑,形成四面封闭的地下四合院,再沿四壁向里挖横穴。这种窑洞从远处看不到,就像是平地一样,只有走近才能看到地上一个个的凹坑,向坑里一看,下面是一户户的人家。下沉式窑洞是窑洞最为奇特的一种。
3)独立式实质上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常见的有土基土坯拱窑洞和土基砖拱窑洞。主要材料仍为黄土,类似于国外的半地下掩土建筑。在土崖高度不够的情况下,保留原状土作窑腿和拱券模胎,砌半砖厚砖拱后,四周夯筑土墙,窑顶再分层夯土1~1•5m厚。也称为人造土堡式窑洞。
2生土地坑窑居建造的几个关键问题开挖窑洞十分讲究,从开挖到建成,大致要经定方位、挖界沟、整窑脸、画窑券、挖窑、修窑、上窑间子、装修等过程。
2•1窑院的方位建窑之前,要请当地擅长天文地理的先生根据八卦上的方位依“风水流脉”来确定窑院主方向的朝向。根据每个院落周围区域的地形高度和地貌特征来确定院落的方位。2•2窑院的布局一般情况下,正窑的对面为下正窑;背对主窑,左手位置的角部部位为进出口通道,右手位置的角窑为卫生间。出入通道要包抄着院子,只要不存在通道路线“翘尾巴”、“甩尾”现象,走向可以自由布置。窑院的通道是在窑洞成型后由下向上开挖的。窑院通过渗井排水,渗井直径1m左右,根据经验,深度和地坑院的深度相等。例如,6m深的地坑院渗井打6•5m深,多出的0•5m用煤渣铺底,这样可以加速地坑院的污水雨水渗漏,获得较好的渗水效果。
2•3窑居的构筑尺寸常见的窑院深度一般为6m,院坑平面尺寸为12m×12m及8m×12m,其中前者窑坑内可挖12孔窑洞,后者挖10孔或8孔窑洞。正窑比其他窑洞要宽大,洞口高3•2m,宽3•5m;后部高3m,宽3•2m;其他窑洞口高2•8m,后部约2•6m;洞口宽3•0m,后部2•8m。窑洞的深度一般7~8m,可根据需要和宅基大小确定。窑腿尺寸的大小受窑院大小(宅基地)影响。窑腿尺寸和窑脸的关系:3m窑脸,窑腿最小2•5m;3•5m窑脸,窑腿最小3m。窑背厚度≥3m,厚度太小的话,则不能承受上面的车辆荷载。最小厚度为2•7~2•8m。太厚也不好,窑洞可能比较潮湿,通风、采光会存在问题。相邻两孔窑自洞口窑脸开始向两侧倾斜,使得窑腿的宽度沿进深方向越来越大,这样有利于受力。
3窑居的开挖过程建造前,按照道家阴阳平衡原理选方位、定座向、下线桩,择吉日奠基之后动工。
3•1挖院坑开挖时,比预先定好的院坑稍小一点的尺寸开始往下开挖。院子的其中一边要留成斜坡,以便往外运土。在挖到4m深之前都是用人挑土从坡道往上运土;挖至4m以下时,在院坑边支起一个绞车装置向上提土。对于较小的院坑,可整体开挖,边开挖边整理,对于较大的院坑,从安全和缩短工期方面考虑,在院面上划好院坑范围后,可分次开挖,先沿边开挖3m宽的深槽,直到所需深度,然后修整外侧土壁,开挖中心环岛。院坑大致挖成后,开始进行表面修理平整。
3•2打窑打窑的过程由打窑、剔窑和泥窑3部分组成。1)打窑窑院挖好土壁晾干后,便可打窑,所谓打窑就是把窑洞的形状挖出。窑匠先在坑壁上起券,券的形状有抛物线形、半圆形、尖券形,还有方、圆结合形,是由当地窑匠根据窑址的土质条件根据经验确定的。打窑时,窑匠先挖一个样板,深约50cm左右,接着由主家沿着窑匠起好的券形往里挖,开挖的洞口只能比券形小,不能大,但不必整齐。当挖到2~3m后停下,将洞晾一段时间,使洞壁新土风干坚硬。晾干之后,再继续往深处挖2~3m,再晾。重复2~3次,直到窑洞尺寸接近预定深度。打窑时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洞壁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2)剔窑依照窑券小尺寸开挖,窑洞粗挖完成后,洞壁凹凸不平,且略小于窑匠最初画的券形,这时还要请窑匠来,从窑顶开始进行修削剔出券形,然后把窑帮刮光,使内壁平整。这个过程叫做“剔窑”或“铣窑”。3)泥窑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
3•3安门窗、扎山墙窑洞的多数部位都有特定的名称:窑口的前脸称窑脸,窑口的门、窗及窗下土坯槛墙统称为窑间子,起封护窑洞的作用;窑洞深处称窑底,窑洞之上的黄土崖体称窑背,窑背厚度通常≥3m。1)修窑脸打窑完成后,首先砌窑洞的前墙———窑脸。通常窑脸用一层砖包砌,上面还挑出一层砖或形成完美的线脚等。墙面用砖拼成图案,清晰美观。由于窑脸略向后倾斜,砖面很稳定,拼砌砖花也要由专业窑匠做才能平整美观。2)安门窗窑脸的窗下墙建起后,安装门窗抱框、门槛、中槛等,然后装上门和窗。窗多以木条订成几何形窗棂,或镶玻璃,或以纸糊窗花。门多为木框板门无任何雕饰;还有实板门、上部为透空的窗格式的门,门的上部有做成实板横批,也有做成格栅的横批,并与窗连成一体;有的窑洞对门墙稍作处理。3)扎山墙由于地坑院较深,考虑到安全方面以及防止雨水流向地坑院内,窑顶上沿崖壁边缘筑有80cm高的护墙,称之为拦马墙。拦马墙有实墙,也有镂空花的。一般情况下,主窑的拦马墙要比其他四面墙体高出一皮砖左右,并且墙上有起装饰作用的圆形构造,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快速判定主窑的位置及宅院的类型。
4生土窑居的维护(以地坑窑为例)窑居建成后,需要经常维护。维护得好,可住上一二百年,维护不好,住上十几年就废了。
4•1窑背的维护黄土窑洞最怕水患和潮湿,因为黄土多为垂直肌理,在此肌理下,水的渗透能力比水平渗透力要大50倍,因此对水患要慎之又慎。通常的做法是使窑背上面与窑洞进深相同的宽度内不再种树、耕作;窑洞顶部需要经常或定期用石磙碾压,不能有杂草生长,尤其是在雨季;且使窑背向窑外方向有所倾斜,便于排水。一般情况下,麦收前碾压2~3次,用做晒场;每下一次雨就碾压一次,并且及时清理上面的杂草。公务员之家
4•2裂缝的处理窑洞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和窑脸平行方向(垂直于进深方向)的裂缝,这种裂缝相当危险,它使土体有向院内倒塌的倾向,可能堵塞出口,因而危险性较大。采用类似于基坑支护的方法来约束土体的移动,限制裂缝的发展。用若干短槽钢焊接在一长槽钢两侧,分别在窑洞前面拱顶土层的中间部位以及窑洞后部的相应位置开槽,再用钻打洞,穿入钢筋。钢筋两端过丝,一端和槽钢相连,另一端和窑洞后部埋入土体中的锚固构件相连,拧紧螺栓使土体夹紧,同时给土体施加预应力,再对开槽、洞位置作相应技术处理即可。
4•3局部发生坍塌的处理如果只是洞口部位或者洞内局部倒塌,则可以通过修复解决。具体方法:清理后先用大约40cm长、26•67cm宽,3•33cm厚的土胚,用掺加秸杆的泥做浆体砌筑出窑腿,上部弧段用楔形土坯做出拱顶,然后用掺加秸杆的泥拱顶表面涂抹一层,再往上面加层土以便使砌好的拱圈均匀受力,再往上面加土,逐层夯实。到窑顶标高附近时,采用上面叙述过的方法处理窑顶。最后再对窑洞内部进行美化处理即可。对于大面积坍塌的窑洞,可以整体填平后,恢复为耕地。此外,窑洞的小修年年有,如鼠、虫都爱在黄土中打洞,造成向窑内注水的孔道,因此需及时补豁、堵洞,补砌土坯,重新抹面。
5结语
生土窑居作为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其营造合理、构筑巧妙、存在自然、居住和谐,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厚的建筑文化,更是一种生态精神。虽然它的存在受制于当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且受到当今城镇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但是其中蕴含的生态学思想和宝贵的建筑经验,以及特定的文化传统却具有长久的价值,值得继承和发扬。
pkpm在建筑力学中的应用
现行的职业院校教材,一般首先讲述建筑力学的基础内容,包括静力学基础、结构计算简图、受力分析、支反力计算及内力分析部分。这样的编排,从知识结构来看,是没有问题的,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按部就班的学好基本知识,然后组装成可以独立分析结构的能力。但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的耐性有所不足,如果按部就班的讲授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内容,学习兴趣很难激发。这就需要我们将理论性很强的基础知识具体化,转换为看得见,摸得着,最好能赚钱,可变现的实际项目。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控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所讲授的内容实用性更强,更直观。
在之前的教学中我也进行过一些摸索,寻找到了大量的案例,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使用这些案例的过程中发现,没有办法将这些实际工程案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最好的案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如果能将一个完整的项目,各个细节,都能以建筑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并且将建筑力学各章节的内容融入进去,这对于学生系统性的学习建筑力学,了解建筑工程将会有更大的帮助。
目前市面使用非常广泛的一款结构设计软件,pkpm,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pkpm的建模过程,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各个部分具体化,从名词解释、概念分析、结构计算简图、受力图、内力图都能用一个系统的模型来描述。这里将目前获得的点滴经验和大家作一个分享,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基本术语、概念和pkpm的结合。
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以结构的概念和力的传递路线为例,以pkpm的建模来说明这两个概念,让学生可以比较深刻的理解结构及力的传递路线的重要性。
pkpm中演示结构的概念。
目前的教材,通用的结构概念有两个,第一支承本身的重量,第二传递荷载。在和学生讲授的过程中,应明确第二点,参与力的传递路线才是结构的本质,但是力的传递路线在现实中一般很难观察,怎么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呢?这里我们可以使用pkpm建立两个结构模型,让学生看到结构的骨架。笔者在pkpm中建立了两栋建筑物,一栋五层框架的住院楼,一栋四层砖混的门诊楼,然后引导学生对两栋建筑进行联系过廊设计,通过拆除隔墙墙体及承重墙墙体的区别,可以让学生非常深刻的理解结构的传递概念。
pkpm中演示力的传递路线。
通过pkpm中的框架结构模型,可以很明显的让学生观察到力的传递路线是从板到梁到柱到基础最后到地基。
结构计算简图和pkpm的结合。
结构计算简图中,最难掌握的就是支座的简化。笔者以梁的发展史,结合pkpm中砖混结构的简支梁和框架结构的框架梁为例,向大家说明如何用pkpm来演示支座的简化。
在最初的建筑物中,如树皮或者兽皮围成的木屋,是没有梁的设置的,这样的建筑物虽然结构也比较稳定,但是没有梁,就没有较大的空间,因此除了草原的游牧民,基本上都已经很少使用,在出现梁的建筑物中,基本经过了3个阶段,以屋顶为例,分别经过了树皮、茅草为代表的轻质屋顶,以瓦片为主的重屋顶以及近代的钢筋砼屋顶。在这3种屋顶的力学假定中,非钢筋砼屋顶的梁都被假定为简支梁,通过pkpm的模型设定,我们可以看到,需要专门把以上的梁考虑为铰接,这里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同样作为竖向承重构件的承重墙和钢筋砼柱子,承重墙不要配置任何的竖向受力筋,而钢筋砼柱则需要配置大量的竖向主筋。利用这些实物模型,pkpm中自动生成的配筋图,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掌握支座的简化概念。
受力图、内力图和pkpm的结合。
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弯矩图和pkpm中的超筋判定来向大家展示pkpm中对弯矩图的应用。
在力学的学习中,弯矩图是非常重要的,她是我们判定控制截面的依据,在pkpm生成结构模型以后,需要进入pkpm的计算结果中进行检验,主要的检验方面就是超筋检验,超筋图中飘红的区域将是我们进行结构模型调整的重要关注部位,而超筋图的前身就是弯矩图,在pkpm中就有非常详细的弯矩图,利用pkpm中的超静定结构的弯矩图,可以向学生展示内力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探讨
工程管理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结构工程学科作为支撑,培养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和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方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程施工技术,并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力学》课程要求
《建筑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64学时,属必修课性质,后续课程为《建筑结构》和《建筑施工技术》。它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要求学生对一般建筑结构的组成方式、受力性能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和必要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为学习建筑结构方面的专业课程提供一定的力学基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科学严谨的作风。课程课时数相对于教学内容并不充足,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重点,注重概念讲解、引导学生建立受力分析的概念,为以后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需要对一些方案设计如:脚手架、模板支撑等进行计算来确定;对于一些设计结果能够正确的解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进行判别也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施工中力学问题的能力,能够了解一些结构形式、受力特点和受力规律,能够对于一些简单结构来进行求解验算是《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建筑力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外,要结合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建筑力学》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再加上其内容较多(涵盖三大力学),连贯性强,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难学、难懂,并对学习这门课程的作用有所怀疑;作业不够认真,存在抄袭现象,有不少同学一开始就放弃;最后考试,卷面得分集中在60分左右,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概念,选择和填空得分较高,但计算和简答题普遍得分较少,尤其是包含简单力学原理的工程实例计算题,得分更少。笔者深深体会到要使学生学好《建筑力学》这门课程, 关键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动力,掌握学习方法,紧密联系实际。
3. 《建筑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把握《建筑力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掌握建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教学原则方面,首先应该把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其次,应注意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能通过各种具体的形式来感知和学习;最后,应该强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教材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在重视实习和练习等实践环节中。[1]
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使其了解到《建筑力学》课程是学习《建筑结构》和《建筑施工技术》的前续课程,是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需要掌握的知识之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加强在教学过程中与实际的联系,可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将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形象的实际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进行考试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检查,以便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如在现对完整的一部分内容结束后,进行测验,并计入最终成绩,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及时总结本阶段的学习情况,避免出现到最后“积弊难返”。下面重点就在教学中加强与实际联系谈一下笔者的感受:
3.1学习之初,善于虚拟实际工程问题,一切学习都是围绕解决问题开始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授课要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直至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工程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强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在讲课中还可以适时地列举一些有关工程缺陷和事故的实例,可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建筑力学》知识对建筑工程人员的重要性,如可列举一系列脚手架因承载力不足而倒塌的工程实例。
3.2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2]。用形象生动,赏心悦目的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如:结构受扭变形、梁受弯变形)形象地表达出来,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的目的。学院引进的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系统就提供了完整的结构受力变形的动画,通过鼓励学生带着问题上网观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3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课堂模型这一教学手段。教室门和门框只能绕销钉轴线作相对转动,这一实物分别在讲解力偶矩的概念、平面的受力平衡及扭转等章节多次用到;还可以鼓励同学做一些纸质模型,如在梁受弯章节中,通过比较材料用量相同的矩形截面和方形截面受弯承载力不同来验证受弯截面形式的影响,在实际授课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4力学知识中有许多历史故事、名人轶事,还有力学发展简史,都可以从中选取出相应的部分用来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有趣的事实,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诸如结构模型大赛等,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院已举办四届结构模型大赛,通过参赛锻炼了学生在实际设计中应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的能力,整体提高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
结语
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研究,指出了现阶段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相对抽象等实际问题,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历,对在教学中采取一些富有成效的措施进行了总结。
《建筑力学》是在《理论力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工程力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研究作用在建筑结构上的力的平衡条件、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提供基础理论。
1 重视学科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然性
任何一门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再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任何科学发展的正确途径。1992年联合国“教育进展评估组织”发表的报告中有一项调查结果,即“在21个国家和参试地区中,我国大陆的数学测试平均分为80分,名列第一。而科学测验成绩却列第15位,处于下游”。结果显示,我国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大大优于别国,但应用意识薄弱,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有当理论很好的符合客观实际时,这样的理论才是正确可靠的,也只有这样的理论才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因此,无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实践观来看,还是从实施素质教育和时代的要求来看,必须重视学科知识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重视学科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实践
(1)、教师平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多关注生活,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从生活的表象中抽取出具体的问题。在学习“材料的塑性和脆性”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橡皮筋拉断”和“粉笔拉断”的不同试验现象,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分析产生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要使材料不被拉断,作用力最大值应如何计算等。原来橡皮筋是塑性材料,在拉断前会有较大的延伸率和截面收缩率,即在拉断前会伸长很多,同时横截面面积会缩小很多;而粉笔是脆性材料,在拉断前不会明显伸长,它的断裂会突然发生。如要计算两者能承受的作用力最大值,又因两者所采用的安全系数不一样,则计算公式也不一样。这样层层推进,逐步在学生的脑海里建立起力学模型。
(2)、在生活实践中理解所学内容,将知识非常感性的内化自己的东西。在学习“轴向拉伸”和“扭转”两种基本变形之前,先让学生用粉笔做两个试验,“拉断粉笔”和“扭断粉笔”。学生会发现“粉笔拉断的断口为与粉笔轴线垂直的圆形截面”、“粉笔扭断的断口为与粉笔轴线成45°的斜截面”的两种不同试验现象。再要求学生看书分析解释试验现象,原来粉笔和铸铁一样都是脆性材料,在拉伸的试验过程中,断裂前的塑性变形很小,肉眼根本看不到,破坏会突然发生,所以其断裂面为圆形截面;在扭转的试验过程中,最大剪应力出现在与粉笔轴线成45。的斜截面上,而粉笔的抗剪能力很弱,所以其断裂面为斜截面。进一步引导,凡是脆性材料均具有这样的力学性质。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检验知识的由来、本质,就能更好地将知识消化、吸收、沉淀为自己的东西。
(3)、《建筑力学》是一门设计建筑物和构造物结构的工程力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认识身边的各种建筑结构,从中发现知识、发现知识的实用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轴向压缩”知识,解释学校的旗杆为什么做成阶梯杆,最下面的一节最粗,最上面的一节最细;有些发电厂的烟囱为什么做成外形优美的弧形杆,中部细、下部渐粗、上端渐成喇叭形,而教材上受压杆件的计算,却都是等直杆,这又是为什么呢?在此可以引导学生,原来课本上讲解的受压杆件,均忽略了杆件本身的自重,现阶段只要理解轴向受压杆件的强度计算,而真正的设计工作,需考虑杆件本身的自重,在大学里面再要求。
在实际工程中,尤其是在土建和水利工程中,有许多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的自重都非常大,例如混凝土柱、桥墩、重力坝等,和它们承受的其他荷载相比较,自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计算这些构件的强度和变形时,自重均不能忽略不计,经过理论的计算,我们将发现弧形杆、阶梯杆和等直杆比较起来,弧形杆所用的材料是最少的,比较经济。但若要将杆件的形式按弧形杆所示的截面变化规律来施工制作,会大大增加施工的困难,因为弧形杆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上难以控制,费工费时。从总体造价上来看,不一定最经济’,而阶梯杆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上比较好控制,所以在实际工程中,除非必要,一般近视的将弧形杆制作成阶梯杆的形式。分析到此,学生会得出,现实生活中见到受压柱最好做成上部细下部粗,例如电线杆。
再进一步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有些电厂的烟囱最上部并不是最细,而是形成一个喇叭口,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环保工艺流程的需要,在烟囱的上部还需进一步除尘,以降低废气中的粉尘等污染物。可见设计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从建筑力学的角度设计,还要从工艺流程、环保、美学等多角度进行设计。设计烟囱如此,设计其他的建筑物也如此,这样层层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和具体建筑结构相结合,在实例分析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境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求知的欲望大增,但仅凭目前的知识还不够,还需进一步学习。
再比如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建筑结构知识来分析南京二桥(北汉桥为单跨钢筋混凝土拱桥,南汉桥为双塔斜拉素桥)、江阴大桥(双锚锭悬索桥)的结构特点、受力性能、施工难点、构造措施等。这样使教学内容充满时代气息,紧跟时代的步伐,知识的作用,学习的价值得以充分凸现。再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建筑结构,并用学过的结构知识来分析看到的结构,就顺理成章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实际运用,就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达到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互动,从而符合现代教育功能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 教学质量 建筑力学 教学 实施
论文摘要: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助于灵感的闪现,创设愉快的情境氛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良好的思维情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迫切探求新知识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敢想善思创造性学习的情境,这种情境的产生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我们坚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做到“六让”,即,让学生独立观察,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动口表达,让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标新立异,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诱导、激励,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想方设法点燃学生中探求知识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尽可能地采用叙理性提问如为什么和扩散性提问,如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可能性,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创造一种宽松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灵感,积极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特点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发现过程和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一名教师与许多学生之间以媒体为媒介的知识交流过程,是向学生演示教材,通过恰当的媒体,按照教学大纲,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应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能为中心。所谓智力指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各种心理认识能力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思考力,其中思考力是核心,能力指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心理动作技能和技巧,它包括解决问题的定向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以动手操作能力为核心,能力发展的最高形式就是创造力。学生在学习中智力与能力的增长和获得是由其心理的学习意向,即注意、情感、动机、意志来支配的,它们是学习的动力,为此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以“意向动力”为核心的智能发展心理结构。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如何具体地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呢?
1.以身边的工程实例为例
让学生明确建筑力学在本专业中的位置和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即培养学生的意向动力。如教室是砖混结构,就以梁、板为例,如教室是框架结构,就以框架结构为例,说明建筑力学是怎样计算结构内力的,有了结构内力,就可以设计截面尺寸、选择材料、计算配筋等。
2.着重重点阐释
重点阐述问题的思路,发掘问题的内在规律,掌握理论基础课研究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讲述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推导时应重点阐述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掘问题的内在规律。如建筑力学四个基本变形中横截面上应力的公式推导都贯穿了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方法,即研究横截面上应力的平衡条件,应变的几何条件,以及应力与应变之间的物理条件,讲述时应突出这三个方面的推理,并且着重分析应用公式的条件和物理意义,掌握了这些推理的思路,学生会很快明白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3.例题讲解
例题讲解时,注意解题步骤,掌握解题步骤是学生会做题,解对题的关键,如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的步骤:
(1)去掉多余联系代之以多余未知力,得到静定的基本结构,并定出基本未知量的数目:
(2)根据原结构在去掉多余联系处的位移与基本结构在多余未知力和荷载作用下相应处的位移相同的条件,建立力法典型方程:
(3)在基本结构的单位内力图和荷载内力图,求出力法方法的系数和自由项;
(4)解力法典型方程,求出多余未知力;
(5)按分析静定结构的方法,作原结构的内力图;
这样学生在解题时,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重点的掌握每一步骤,同时解题步骤正确在阅卷评分时也容易得到步骤分。
4.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总结问题的规律
一切研究、探索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引发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讲一堂课要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事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几个逐步深入的有份量的提高。例如在建筑力学中关于画梁的剪力、弯矩图,内力分析两节课的授课中,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逐层深化的问题:(1)怎样画分离体图?启发学生思考画分离体图注意:a,分离体要彻底分离;b,约束力、外力一个不能少;c,约束力要符合约束力的性质;d,未知力先假设方向,计算结果定实际方向;e,分离体内力不能画;f,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分别画在不同的隔离开体上;画分离体图不能错,否则计算从头错。(2)画分离体图的目的是什么、启发学生回忆前面所熟知的平衡方程的利用,即利用平衡方程求解支反力和内力。(3)利用截面法和力、剪力之间的微分关系画剪力求解的不同点。(4)利用截面法和剪力、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画弯矩图,梁上作用均布荷载、集中荷载、力偶不同情况下可以发现什么特殊情况?启发学生发现剪力图、弯矩图的不同之处。(5)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几道几种简单情况下简支梁的剪力、弯矩图,假设几种简单情况下简支梁的剪力、弯矩图记住了,启发学生利用叠加法画剪力、弯矩图,通过提出上述问题,一步一步地深化,就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5.选好例题、习题,培养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是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做习题又是培养锻炼学生使用文字、图形、计算来表达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布置习题必须紧密联系工程实际,要求学生作习题时分析要条理化,步骤要规范化,绘图要正规化。对学生严格要求,必需强调的只有刻苦学习、熟能生巧才能掌握有关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起表率作用,在例题讲解时要做到思路清楚,备课充分,版书认真,最好不要看讲稿。
三、在教学中重视联系实际,不但可以培养创造性实际工作的能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人的认识到过程总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从校门走进校门,对工程实际的认识几乎一片空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利用实物、力学模型、电化教具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例如,采用力学模型讲述建筑力学的绪论,采用厂房结构的模型讲述结构计算简图的选择,到实际中去,特别是学校本身的建筑结构逐一分析其计算简图、受力特点,对受扭破坏在教室里一只粉笔的扭断就可以说明破坏断面的情况等,这些加强了学生对结构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注重“建模”能力的培养
建筑力学模型是联系力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桥梁,重视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向学生传授建筑力学模型的思想和建立方法,讲授力学“建模”的准则,通过“建模”来突出约束结构的最本质的属性,使学生能认识事物内在规律性,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约束时,重点讲清各种约束的结构特点及反力的区别,利用教具进行直观启发,如引导学生分析:埋在土中的立柱当下端的填充料分别为沥青加麻丝和水泥加细石时,应该将其分别简化为什么模型,为什么砖石房屋横梁的两端埋入墙体内,此时横梁两端所受的约束可以简化成什么模型,讲结构时,讲清楚各结构组成的特点及荷载传递的途径,按照实用上许可的近似程度进行简化。让学生分析钢筋凝土单层厂房及焊接钢桁架分别能简化成什么模型,以此锻炼抽象概括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注意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仅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将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特别注重课堂练习,在习题中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提出从强度的观点考虑两块钢板受轴向力作用,用四根螺栓固定,螺栓如何排列比较合理,为什么?有无更好的方法等等,让学生广开思路,热烈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果大大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认真上好实验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力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不仅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开出全部实验项目,还必须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操作,有所创造,有所发现。实验结束后,学生要有实验报考,实验课要单独考核、在形成性考核中计算成绩,以保证其在本课程中的地位。建筑力学实验主要有材料轴向拉伸(压缩)实验、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在教学上要求学生会做材料轴向拉伸(压缩)实验、了解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的步骤方法;实验报告教师要有个性化评语,成绩的评定。学生对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有收获,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抓好考试改革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考试是检查课程计划和教学效果所必不可少的。考试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它促使学生要对教材进行复习。对已经学到知识进行分析、巩固和综合。一次成功的考试不但能够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成为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力。当然,考试也可以把学生引向死读书的死胡同,因此必须抓好考试改革的环节。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永恒主题。是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根本尺度,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然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到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尽可能地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加以合理利用,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正文: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城市基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房地产事业的方兴未艾,给建筑行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机遇、良好的市场前景,宏大的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行业的精髓,适应岗位多,人才需求量大。若想适应工作的要求,在学习期间,就必须掌握本专业所涉及的《建筑力学》、《建筑制图》等一系列专业课程。
《建筑力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既是中学阶段《物理》学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的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掌握的一门实用性学科。多数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深的感触就是建筑力学,难度大,学不会。也有的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计算内容很少,不需要学习。那么如何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来认识《建筑力学》的重要性,并逐步提高学习的兴趣,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面对的一主题。
针对这些现状再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论证,是提高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的必然所旨。
1、从国内外建筑发展的情况分析,让学生体会建筑学科的审美观,了解建筑学科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里程碑,铭记了历史,激发了人们探索与发展人类居住精神遗产。
中职学生,由于数学知识掌握欠缺,对计算量大的课程比如《建筑力学》,就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为了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热爱,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尚可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著名的建筑,分析下这些建筑之所以世界有名的原因及其本身的独特处。比如:
(1)西安大雁塔建于唐代,经历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
(2)河北赵州桥,建造于隋代,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一座空腹式石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在1400年的历史中,经受住了多次洪水冲击,8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仍然完好无损。
(3)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标志之一,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 它和纽约的帝国大厦、东京的电视塔同被誉为西方三大著名建筑。
(4)北京鸟巢,“鸟巢”整个建筑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赋予体育场以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
通过对历史、现实的了解,既使得我们的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又让他们知道,学习课程的必要性。有了兴趣才会有创造,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和取得好的业绩。
2.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地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在这些建筑物中,每一个梁、每一根柱都必须运用建筑力学进行分析设计。
从事建筑施工和建筑设计的人员,都要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建筑力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大概有,平衡问题,变形问题,结构问题,看似深奥的理论,其实仔细去分析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处处相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从我们常见的一些事情出发,分析其原因和实质,再与课本的章节内容相衔接,这样既使得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逐渐的才能使得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
力学理论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力学随处可见,比如建筑、体育运动、航天事业、电子技术、武器装备等等,在规划设计时都与力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
2.1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中的很多项目,在制定训练方案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与力学都有一定的关联。比如高空走钢丝,是一项喜闻乐见高难度体育项目。在感叹演员技艺高超的同时,我们就会想,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通过力学分析,我们就会慢慢了解,其实这项娱乐节目,体现的是力学中平衡与稳定的原理。
2.2生活中常见的变形
建筑设计及施工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构件之间的稳定性及变形性问题,这些变形,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
玩耍橡皮筋时,用力拉,橡皮筋就变长,把外力取消,又恢复原来的长度,这就是在力学中要学到的拉伸变形。
用剪刀把物体剪断;或者,在做饭时,用菜刀将蔬菜切碎,这些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都包含了力学中剪切变形原理。
早上起床要洗脸,毛巾拧干后才能把脸擦干净;脏衣服在洗好后,要拧出衣服里的水分,像这拧毛巾、拧干衣服的动作,就都属于力学中扭转变形。
在体育项目中,单杠表演时,杠子因支撑运动员的臂力发生了弯曲;汽车通过桥梁时,桥梁也发生弯曲。这种弯曲就是力学中研究的弯曲变形。
通过这些很熟悉的身边事物,引导学生去想去思考,学生对《建筑力学》中所涉及的材料的四大变形,就有了初步的认识。把这些微观的理论,放大成能看见的事物来理解,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道,使得他们能对所学的知识有基本的认识。
知识的获得,除了自身努力学习,教师课堂的讲述是比较重要的。
浅谈《建筑力学》教学改革
《建筑力学》课程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部分的主要内容融合为一体的力学。它是建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再加上其计算内容较多,连贯性强,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一定的难度。在我院,学生普遍感到力学课难学、难懂,力学成绩普遍较低,而招聘单位对力学的重视度很高,这使得我们教力学课的老师深深体会到:在课时少的情况下,为适应教育改革及时展的要求,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只有大胆地对教材进行改革,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是力学课的出路。
教材改革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教材改革。为此,我们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来精心编排教材内容,减少或删除部分理论分析推导及相关知识,加强应用计算,对例题、习题也进行了精心挑选,使难题、怪题、繁琐计算题不出现在课本上,这样,学生通过简单计算很轻松地掌握了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否则遇到一道计算繁琐题,学生就像进入数学迷宫中,解得头很痛,到头来还不易解出正确答案。如果将一个个难题跳过,学生又会感觉到有很多题不会,学习力学的过程不流畅,心里睹得慌,他会耿耿于怀,产生学习力学的心理障碍,这样连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掌握都受到影响,力学成绩自然就差,从而学生整天喊“力学真难学啊!”。
我们对教材的内容及结构也进行了重新整合。在静力学部分,将简单力系揉和在一般力系中。在材料力学部分,重点放在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在结构力学部分,精选力法和力矩分配法。还尽可能地结合工程实际,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改革
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如除常用的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归纳总结法、类比法外,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更应注重低起点、对比法、结合实际法、讲练结合法等进行教学。
1.低起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所教内容的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例如:“梁的内力图”教学中,先由简支梁、悬臂梁分别在集中力、均布线荷载、力偶单独作用下的内力图作法,引出梁内力图的形状特征,总结出内力图的分布规律,再根据此规律画任意一根梁在任意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并总结解题过程归纳出解题步骤和基本思路。这样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易掌握,还提高了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也为以后画多跨梁、刚架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图打下坚实基础。
2.对比法。知识不是孤立的,割裂的。新知识往往是建构在旧知识基础上的,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建筑力学》课程涉及的名词、术语较多,概念抽象。为便于学生掌握,从学生已学过的、所掌握、所了解的知识、实例作为起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找出异同,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3.结合实际法。建筑力学源自于建筑工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建筑工程中典型构件和典型做法作为学习媒介,做到让力学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那么学生的学习目的必然会进一步明确,学习的动力会进一步增强。
4.讲练结合法。众所周知,建筑力学中计算内容较多,传统的教学是老师将例题全部讲完课内时间所剩无几,学生下课后才开始做课后习题,结果很多学生还是不会。为了使学生迅速掌握有关计算要领,在教学中应注意讲练结合。所谓讲练结合,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讲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选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时,应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原则,实际中,可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尝试,使学生在尝试中体会成功,学生经过自己艰苦探索取得成功后,对以后的力学学习增强信心。
三、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科学性、先进性、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在建筑力学的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1.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在课时少的今天,建筑力学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节约许多在黑板上作图和书写的时间,将节约出来的这部分时间进行习题的讲解与讨论,既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观、易理解。对传统教学难以奏效的内容,如语言文字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形式与关系,较为复杂的变化过程等,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
3.多媒体只能是辅助教学。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由于大量使用事先已经输入好的内容,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节奏进行得过快,使一些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课堂教学很容易演变成为一种“满堂电灌”,造成师生间情感的缺失,削弱了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而,要注意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重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同时,黑板和粉笔也有其它媒体不可替代的连贯性优势,特别是在讲解例题、习题过程中,其优势非常明显。虽然多媒体课件的表达能力十分强大,引入课堂后,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是它仍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仍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根据讲课的内容,不同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实施多媒体,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院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应根据我院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力求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探索一些有效的途径,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培养学生应用力学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我院力学成绩大面积的提高成为可能。
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建筑力学》课程是一门工科专业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技术基础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构成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性支撑平台之一,是进一步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分析能力,以及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在《建筑力学》教学上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在意识上,高职学生对力学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认为建筑力学在实际工程中没有应用价值,对建筑力学缺乏兴趣。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忽视“必需、够用”原则,未能针对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注重建筑力学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及建筑力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且内容重复多,缺乏新意,教学手段落后,课堂教学与试验教学脱节。本人多年从事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针对教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
一.改变课程设置理念,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依托行业,“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对课程进行总体的设计。打破传统的单纯传授力学知识的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关注专业建设、服务专业课程、服务工程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实行项目化教学。
建筑力学教师们要树立起先进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升华。重视启发式教学,然而启发式教学是有层次的,有单纯知识传授的启发式教学,有培养能力的启发式教学,二者在操作时有很多相象之处,终极目标却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时注意区别。
二.以兴趣引导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兴趣会成为学习的动力。如何使学生对建筑力学这门枯燥的课程产生兴趣,是建筑力学这门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深思的问题[1]。
首先,积极开展建筑力学科普知识讲座,激发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建筑力学有新的、全面的认识。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把建筑力学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尽量引导学生用生活实例解释抽象的问题,生活中很多平常的细节都可以与力学结合起来,如:开关门可以用来解释力矩的作用效果、剪刀可以模拟剪切变形等。通过讲解力学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使之更加生动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对力学产生兴趣。如有条件,还可以增加力学试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建筑力学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教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意从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然后用建筑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予以解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思维能力。
再次,增加建筑力学绪论的内容,可以在绪论部分增加建筑力学的发展史,这会让建筑力学变得生动、趣味,让学生沿着科学家们的足迹去探索建筑力学、了解建筑力学。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绪论课的精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总之,为了让学生对建筑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意识,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判精神。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综合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通过动画等形式表达出来,或将一些工程案例通过录像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抽象深奥的概念,是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真实、形象、生动,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功能齐全,能更好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能有效共享。利用电子邮件做好课外的师生交流,教学互动。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方面首先让学生做好基本实验(拉、压、剪、扭、弯等),然后让学生做一些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最后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能够将力学的基本理论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
4.现场授课和模拟现场授课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专任教师与一线技术人员联合授课;把学生带到施工现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把工程实例和工程中的常见问题带进课堂。学生会带着问题学习,更加明确了知识的用武之地,增强学习效果,也为知识应用于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结合力学实际问题,聘请知名专家举行力学专题讲座。
四.教材改革
教材建设要充分考虑高职的特点和突出能力培养。
首先,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际工程需要进行内容的取舍。内容选择要注重实用性,够用就好,不要盲目追求高难度和大范围。
其次,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选择详略。对于实际工程中应用不多的内容可以简单介绍,而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内容要详细、深入的讲解,突出重点。
五.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应遵循“形成性考核”的原则,加大平时的考核,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打下扎实的基础。
期末考核试题的设计应突出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计算方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应用的能力,反对死记硬背。
六.结束语
本文就建筑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和措施,建筑力学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应该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
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建筑力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缺乏趣味性,按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为适应教育改革及时展的要求,教师必须从更新教育理念入手,以学生为本,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及创新,为培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建筑业所需要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结合几年来的“建筑力学”教学工作实际,谈谈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力学概念和规律的认知,建立合理的力学概念模型,为学习结构选型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由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力学概念普遍缺乏理解,因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探索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设计,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现行建筑力学教材教学内容较多,基本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大力学内容的叠加,除在广度上反映不够外,在深度上片面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却很少联系结构构思的实际;只顾及三大力学自身的系统性,缺乏灵活、通俗的阐述;偏重于计算原理和公式推导,而忽略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应用。长期以来,教师满足于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对力学规律的认识总结较少,重视定量分析,而忽视定性分析;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忽视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与时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势必会造成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间存在技术空白,影响建筑师创造力的发挥。
二、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我在讲授本课程之前会进行一次教学摸底,内容包括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物理基础,对建筑力学的了解,是否有兴趣学习本课程,粗览教材后想学哪个章节的内容、怕学哪个章节的内容,为什么,等等;教学过程中会利用课中、课间等经常性地了解学生哪些问题没有掌握,对教学方式方法有何要求,等等。目的就是根据学生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我认为分层次教学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内容上分层次。我以“够用为度,注重实用”为原则,将教学内容分为应知应会部分和理解提高部分,针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结合评价体系,只要掌握了应知应会部分就可以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二是教学进度上分层次。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统一教学进度,有可能使基础很差的同学因跟不上而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而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又会因“吃不饱”而缺乏学习激情,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情况、练习、作业完成情况与经常性的摸底实行不同进度的教学。具体做法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课堂教学主进度,进行统一教学;课堂练习时或课后对个别基础差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对已掌握统一授课内容的学生加大练习难度或指导其超前学习。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教学尝试虽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但是能使绝大多数同学动起来,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班级学风建设也有促进作用。
三、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往的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另一方面,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既要帮助学生学会,又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以多媒体技术为辅的现代化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是集文字、图像、图形、视频、动画和音频于一体,通过计算机经过数字加工处理,将音像技术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高新
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加深印象,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有利于温故而知新,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单位时间里提供的信息量大,以开阔同学们的眼界;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和时效性,有利于教和学充分地结合;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渐渐地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建筑力学”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建筑力学课程知识点多、重要公式多、复杂例题多、图形图表多,从而增加了教和学的难度,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复杂抽象的学科,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往往存在种种弊端。多媒体引入课堂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计算机、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世界。能使学生从简明、生动、有趣的动画中获取知识。对所学内容产生“难点不难,疑点不疑”的良好效果,给建筑力学教学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式教学法
探索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索,学会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思考力和创造力。比如:在教学有关“梁的正应力强度”时,要提高梁的抗弯强度,主要是设计和选用合理的截面,“什么样形状的截面才是梁的合理截面是矩形、工字形、槽形还是圆形?”提出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截面形状的合理性,可以从正应力分布来说明。弯曲正应力沿截面高度呈线性规律分布,梁弯曲时,距中性轴越远的地方正应力越大,所以材料离中性轴越远越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根据这个道理,可以得出空心圆截面比实心圆截面合理;把矩形截面中部的一些材料,移至上、下边缘处,从而形成工字形、箱形、槽形等截面形式是合理的结论。建筑中常见的空心板也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这样既可以节省材料,又能减轻自重,降低成本。这种教学方式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六、以育人为本的教学法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历史使命,古人云“传道、授业、解惑”体现的不仅要教好书,更为主要的是育好人。要将其融会于平时的每一节课,每一件事,以及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把被忽视的道德教育贯穿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双重教育,使他们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懂得学习和做人同样重要,做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有知识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建筑力学”课程模块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研究
“建筑力学”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将为后续混凝土、钢结构等课程打下基础。从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很多学校对“建筑力学”是比较重视的,为其开设了两个学期。但是从目前调研和掌握的情况看,很多学生对“建筑力学”课程的兴趣不大。究其原因是课程内容比较乏味,教师上课没有创新,一味强制学生学习。针对这种现象,结合淮南联合大学建筑工程系具体情况,对“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把整个建筑力学的内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创设情境,设置教学任务
每个专业课程体系由若干课程组成,课程之间是相互独立也是相互联系的,形式一个完整的专业体系。同样,每门课程可以划分为许多模块,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任务和模块结合在一起能够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集合,还可视为学习目标的集合,教学资源的集合,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集合。对于具体课程可以按图1进行模块设置,每一个模块可能对后续课程是一个导向作用,学好该模块的内容将可以服务于后续课程学习。
二、模块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
抛锚式学习环境的概念是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提出来的。所谓抛锚式教学,其实质是任务驱动教学,将教学“锚接”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而且各个“锚点”都能够提供多课程的延伸。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情景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索,学生能够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间内从多种角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求解。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基本教学方法,以构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导向,首先把教学内容分解设计成一个个的任务,让学生按照自己布置的任务来领会学习和掌握该任务核心内容。任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情景中完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把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
所谓“模块”,就是各专业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以技能为核心,按一定的梯度设置教学内容,它与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理论肢解分配到各个技能模块中去,而把学生暂时用不到的理论知识大刀阔斧地砍去,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
单纯的模块教学可能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尤其对于课程内容比较复杂,理论知识比较深的课程,往往采用模块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表1对“建筑力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模块与任务划分。
表1 课程模块与任务设计
序号 模块内容 任务驱动 学习目标 应用能力
模块一 力学基本知识 以混凝土楼板下梁的截面大小为例,确定基本构件的计算简图,掌握荷载荷载、支承形式、计算跨度 传力线路,荷载计算和约束情况 将工程结构简化成计算正确简图
模块二 轴心拉压构件的
计算 结合钢筋混凝土柱截面尺寸的不同,来分析柱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掌握受压构件的内力、变形、胡克定律 进行轴心拉压构件的设计计算
模块三 超静定结构的计算 框架结构中一榀框架的内力计算 掌握简单超静定结构的计算方法 能够进行简单的框架结构内力设计
三、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
1.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学完后老师布置几道练习题,然后批改并讲解作业,这样一章内容就结束了。通过设置模块和任务驱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探索。
(1)采用导读法。就是在学习模块的同时,要求学生先去了解和学习。这种方法可以让自学能力差的学生有的放矢地避开后续课程的学习障碍,同时有助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任务就是案例。建筑力学工程应用性强,在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工程案例进行讲授。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塔吊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
(3)针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特点,适当地布置课后作业。该作业似于课程设计,因为它具有实训性质,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榀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涵盖了荷载的计算、计算简图的选取、超静定计算法等知识,为后来学习建筑结构的内容打好力学基础。
另外在教学手段上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结合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资源,把工程实际与力学知识联系在一起,用图片或演示方法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采用qq和网络资源共享等课后方法与学生交流互动。我校已建成建筑模型实验室,并购置相关建筑力学模型,教师可以用模型授课。比如活动铰支座、固定铰支座和固定支座的立体模型,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支座情况。这种教学不仅可以使师生互动,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2.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课程考核就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其学习过程无法充分体现。按照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全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考核方式,将考核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将实验、平时提问、作业、现场教学等环节分别考核,按比例给出成绩。比如,课堂表现以及任务完成情况占30%,建筑力学实训占30%,期末考试占40%来最终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可以使得学生注重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学习,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也能全方位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论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在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模块和任务的结合,从教学设计方面可以使学生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把一本书转变成几十个模块和任务,可以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便于学习和应用。
试论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
引言: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用机构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全面的展示了职业教育的独特魅力,所以要学好,并且较好这门课就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关注实践。在建筑学里这门课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但是无论是在教学的模式还是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解决,本文就从教学的基本现状入手来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教学改革的具体办法。
1,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教学现状
1.1. 教材方面———教材缺乏明确的针对性,教学的内容也比较散乱
建筑力学与结构是一门拥有很大的覆盖范围,同时也含有很多很杂的知识结构的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以及专业性,一门课程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要有一本好的教材。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教材最开始的时候是将力学与结构学拼凑在一起而形成的,缺乏连贯性,学起来也很困难。现在这一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是还是出现了重点难点模糊的现象,较适合学生都很难把握课程的精髓所在,所以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成绩一直停滞不前。
1.2. 学生方面———学生对这门课给的重视远远不够
因为建筑设计专业很多学生都是文科出身,而且学校的教育也显得比较粗泛化,这样学生就根本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以为的学习设计,却把这种基础性质的课程放在一边,极为轻视。正是因为学生对这门课程及其不重视,所以基础相对差,再加上开课的时间又比较少,这门课就逐渐成为建筑专业里的冷门课程。
1.3. 教师方面———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充分翔实
这个专业的学生通常要在两年之内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所以,时间是比较紧迫的,安排给建筑力学与结构这门课程的时间就显得比较少,远远不够一门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一方面因为时间不足,另一方面因为自己本身也不是足够重视所以,对这门课的教学设计一直是比较粗造的,各种准备都没有做到充分和详实。而且,随着高校的改革,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外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科研,实验以及其他交流等等,所以课堂的准备工作就会更加没时间。所以整个教学的整理质量以及教学氛围就无法得到提升和改善,教学也缺少趣味和创新,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引起学生的厌烦。这些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模型分析、轻实际联系;建筑力学模型是建筑结构的高度抽象化,教师教学时容易忽视对理论模型与实际结构联系的深入讲解。如果教师不能主动将理论模型与真实建筑对接起来,会使学生对力学、结构、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入,进而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重解题技巧、轻规律总结;结构出身的授课教师往往更注重解题方法和技巧,追求解题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忽略建筑设计专业对力学基本概念及规律的认识和总结要求。这不利于学生对力学与结构规律的认知与掌握,更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建筑设计工作服务。
第三,重定量计算、轻定性分析;目前选用的《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材主要强调学生能够技巧性地解题,重视结构的量化求解,忽略了定性判断能力的培养。由此减弱了学生对力学现象和力学规律的认识分析能力,进一步影响学生对结构选型的判断,影响了建筑设计的质量。
第四,重知识传授、轻表现手段;由于授课教师本身专业的限制,而忽略了结构与建筑关系的分析,忽略了建筑专业学生“天生”对美学的需求。课件制作、授课方法与方式的单一,加上理科技术的枯燥,都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状态反过来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
2,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改革
2.1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放到首要位置
现在高校教育的一个主要衡量标准就是毕业生是否学到了真正的技能,能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能力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以及动机。建筑力学与结构作为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等。要做到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学会丰富的管理能力以及建筑施工中的各项技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为我国建筑事业做自己的贡献。
2.2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协调发展,新的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得到协调的发展,不管是课堂上还是实验室,每一个学生都会得到平等的学习机会,即使他们曾经拥有不同的基础,但是却能得到共同的进步。还应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评价和审核,以学生的素质能力的提升为主,全方位的评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优秀的闪光点,与此同时要对学生主体性做更多的关注和强调,新时代是讲究个性化的时代,因此教学改革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尤其是建筑设计这样的专业更需要创新能力,独创性以及个性化的思维才能设计出最有新意的作品。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多种模块的的设计原则就是要尽力开阔课程资源,扩展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面,也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个性 。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自己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这就需要学校开设相关的实验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是科学工作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人们探究科学规律、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新课程更是把实践探究摆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建筑专业里实践占了很大的篇幅比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锻炼他们发现问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此外,实践课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将学习到的理论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及时消化吸收,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大的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真是一举多得。
3,结语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是一门比较实用,并且专业性极强的课程,而且该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有比较强的连接性,所以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个的专业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就目前来看,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了,领域里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这门课程面临的迫切的改革需要,众多的研究这一级教育工作者已经在长期的经验中得到了一些改革的有效办法,相信,在大家一起努力之下,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一定可以取得更好地进步和突破。
【摘要】
本文通过介绍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以及研究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中的实施方案和项目设计,探究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建筑力学;项目教学法;应用
建筑力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专业学科,是进一步探究其他学科、从事技术性工作的重要基础。建筑力学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学科要求与实际联系极其紧密。掌握这门课程既需要数学和物理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如果学生基础不扎实,建筑力学对于学生来说会显得十分抽象、死板,再加上建筑力学理论性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学生学起来会更加难以理解。鉴于这种现象,我们对建筑力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引入项目教学法,尝试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以及主要特点
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作为教学依托,通过将建筑力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工程项目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项目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要点融会贯通,同时增强学科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力学对于工程项目的重要价值。项目教学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作为主轴线,教师作为主要引导,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彻底扭转过去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项目教学法不再以将教师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为目的,也不是简单直接地让学生去完成老师部署的任务。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亲自去认识项目、分析项目,并且领会项目的主要目的,达到可以利用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在信息整合、计划设计、选择方案以及实施等过程中,都需要学生亲自去完成,得到成果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学生完成项目的整体过程。学生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既可以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还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体会到项目实践中创新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整个过程还能提高项目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不再单纯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向学生提供相关咨询或者指导,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由此可知,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建筑力学的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建筑力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方案和项目设计
建筑力学是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工科类学科的基础,因其学科特点,学生普遍觉得这门学科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如何科学革新教学方式,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使力学教学更易于学生接受,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建筑力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案。项目教学法通过将建筑力学教学内容用工作项目联系起来,教师同学生一起完成相关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以实际行动为指导方向、实际生产作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构建和技能提高,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对实际工作的体会以及个人能力的提高。建筑力学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直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改变传统理论脱离实践的局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专业知识有效整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创新意识等。
(二)建筑力学教学中的项目设计。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一方面,项目的合理设计是前提,设计的水平关系到项目教学应用有效与否。项目是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机载体,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应覆盖教学任务规定的所有专业知识内容,并且需要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项目设计应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项目设计的最优选择就是来源于实际工程中。对于建筑力学这门学科,因其作为专业基础学科,项目的设计要考虑到两个主要方面:首先,项目设计应考虑工作岗位的要求;其次,项目设计要考虑为后续学科打下基础,满足后续学科的需求。例如,某专业对于建筑力学教学设计了三个项目:两个课内项目和一个课外项目。课内项目为某学校办公楼结构施工图校核和某工厂厂房框架结构施工图校核,课外项目为某学校宿舍楼结构施工图校核。其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课内项目,教师主要起引导和咨询的作用,课外项目由学生自主独立开展。三个教学项目的设计涉及知识点广泛,涵盖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专业知识点,并且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筑力学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流程
引入项目教学法来开展教学工作,是将有代表性的工作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设计项目教学流程时,工作项目的逻辑顺序和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一定要经过合理协调,设计可以按照工作项目的逻辑顺序制定教学工作的逻辑顺序。建筑力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具体结构的分析与校核以及如何解决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工作岗位一般是不同的,因此所需知识面也不尽相同。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一定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设计各项分任务,按照逻辑顺序依次完成。项目教学法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明确项目目的、设计计划、实施计划、评估与任务归档。下面就建筑力学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进行探讨。
(一)明确项目目的。项目设计开始前,一定要明确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什么。教学选取的项目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和合理性,完整的教学项目应该由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小任务组成。选取项目前一定要以教学为核心进行调研工作,通过收集建筑相关行业状况的资料,如工作任务的岗位、环境、技能、形式等重要内容,在数量众多的工作任务中筛选出合理、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且明确不同岗位对技能的特殊要求,由此确定教学项目。选取项目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项目开展过程中能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足够的内容。此外,项目工程量不宜过大,项目时间应适宜,以防止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对开展教学不利。建筑力学的项目设计可以从分析建筑材料、主要结构体系、结构设计、分析校核等几个重要方面取材,合理部署任务。
(二)项目教学计划的设计。建筑力学课程在设计项目时应保证含有一系列典型性的分任务,完整项目所需课时以及分任务课时占比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并制定出课时表。组织项目开展也需要安排课时,对学生分组、成员搭配、组长选定、分工合作等任务进行明确,另外也需要安排时间进行项目问题集中解决。教师应安排时间进行项目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及时对项目计划进行合理调整,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确保项目教学法的成功。
(三)项目具体实施过程。计划的实施是整个项目教学的关键,是项目教学法的主要部分。要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要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咨询作用,要讲解新知识以及知识在项目实施时的应用,专业知识的讲解最好结合简单易懂的实际例子,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最终完成项目。在学生开展项目工作时,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亲自操作为主要方式,信息收集、筛选以及项目的具体实施都应由学生独立完成。要组织各小组定期进行项目交流,教师应根据整体学生的情况,对项目进行科学调整。教师将书面指导交给各个小组,小组独立确定项目具体步骤、安排工作分工。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项目情况,对学生进行细心考察,互动交流既要保证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项目完成后进行评估。在项目完成之后,一定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归档。对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首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估:学生收集项目资料的内容质量、计划设计的可行性、项目完成的质量、学生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等。并且还要考察学生对建筑力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另外各小组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对小组成员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同时促进各小组进行交流学习,分析各小组团队协作能力。指导教师根据评估结果,纠正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并且加深学生对该项目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建筑力学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项目的评估应遵循以下流程:首先各小组进行项目评估,完成自我评估后,小组之间互相评估,最后总结完成后统一由指导教师进行评分、归档。各小组以及教师应鼓励表现优异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心。
四、项目教学法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为了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指导教师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同时善于分析整合,筛选出合适的教学项目,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第二,教学课时是有限的,项目的时间跨度要合适,既要保证课时的有效利用,又要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建筑力学专业理论知识。第三,切记不要形式化教学,应该突出理论结合实践,以项目的进展带动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应积极引导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际运用能力。总之,通过以项目带动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巩固、在实践中创新。学生在项目教学法中得到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契机,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既能够保障学生学习建筑力学专业知识的质量,有效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又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沟通、团队合作、交流表达、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习尧青 单位:广西城市职业学院
在当前高校理论课总课时总体减少的状况下,我校原来4年制的力学学时为56学时;现在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的力学课时为80学时。而相应学时下的教学大纲仅仅是根据学时的增减对三大力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增减,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同时,当前的教材中还没有一本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点而编写的《建筑力学》教材,基本上都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教材内容加以简单的删减组合而成,没有考虑土木和建筑学两个专业学习目标的不同。为了保证建筑学的毕业生日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针对不同的设计任务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建筑学的学生在校必须掌握一定的力学和结构知识。同时为了与国际接轨,规范从业人员的从业范围,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执业资格,我国建筑行业中同国际接轨做得最好的就是每年一次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该考试难度较大,但含金量较高,考试内容除了建筑学专业的知识外,力学知识、结构知识,甚至包括抗震知识都是必考内容,由此可见,力学和结构知识对于一名合格而优秀的建筑师是基本的要求。因此,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要以培养合格的建筑师为目标,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参加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的要求[2]。
教学方式不合理当前高校中教学方式主要为:板书授课和多媒体授课,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点。针对《建筑力学》课程的特点,单独采取一种授课方式,教学效果明显不好。如果单凭板书讲解,一方面背景资料有限,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些复杂的受力过程学生无法想象,如果凭借老师手绘,太浪费时间,而且还不够逼真,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觉得枯燥乏味,效果明显不好[3]。如果完全采取多媒体授课,而力学课程的很多知识点是通过计算来完成的,系统性很强,需要时间来消化,多媒体速度太快,如果老师采取手写的方式讲课,可以一边书写一边讲解,学生容易跟上老师的步伐,有助于课堂的消化,效果较好。显然,二者授课方式如果能够结合,根据需要同时使用,教学效果肯定最佳,但这样既需要花费老师大量的精力去收集资料,同时还要求学校的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显然在实现中还是有差距的。同时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力学课的讲解过程中不要过于强调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而应该重视学生对力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帮助和引导学生将力学课程中推导出的一些力学规律与现实中结构的受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力学课堂上适当地灌输部分结构的知识,提早引导学生建立《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等课程的联系,防止学生孤立地来学习这两门课程。
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中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称得上比较完善,但笔者认为这些评价体系都是用来评价老师的授课状况的,对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评价体系相对来说很单一,尤其是对一些学校自身名气较小、知名度较小的二本院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依据非常死板,就是考卷的成绩。考试课、考查课、实践环节的考核依据都是有据可依的试卷和设计成果,中间过程由于对外界少有说服性,所以只占最终成绩的极小部分,说白了最终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就凭成绩说话[4]。与建筑学专业相比,土木工程专业的三大力学分2年在4个学期中完成,学习时间较长,课时高达250课时左右,再加上深度较大的结构课程的进一步开设,学习起来有一个渐进并加深理解的过程;而建筑学专业的力学课程,课时较少,在仅有的60—80课时内,在学生仅有高中力学基础和高等数学知识较薄弱的基础上,跨越三大力学知识的学习,难度确实不小。另外在对学生考核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知名度较小的二本院校,教务管理方面一味地要求形式,死板地追求学生的一切成绩必须要有体现资料,要做到有据可依,导致教师在力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缩手缩脚,胆子太小,不敢根据学生的需求或是专业的特点,大胆地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成绩的考核只有根据期终的考卷成绩来决定,而且试卷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也要受到较大的限制。过多的条条框框,导致了授课老师只能过分地依赖教材,注定了学生对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只能限于枯燥乏味的计算,而力学在建筑结构上的种种巨大作用和力学服务于结构的思想,学生在力学课程的学习中很少能够体会到。所以目前高校中主要靠考卷成绩来考核学生的方式,是抹杀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力学课程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本来对力学和结构很有兴趣的很多学生,迫于考试成绩的需要和对教师授课方式的反感,导致了对力学课程学习的放弃,甚至误导了很多同学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判断。
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认识的不够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发现,80%以上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与以后学习的专业课程联系不密切,学不好力学不影响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与以后的工作需要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同时建筑学专业课程学习任务比较重,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地绘图完成设计作业,基于这种紧张的学习现状,再加上这种错误的认识,外加力学课的学习本身比较枯燥、乏味,所以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针对我校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当前高校中该专业的普遍现状,预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做出改革,为新形势下培养合格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做出努力。
重组教材内容,构建课程新的体系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力学的教学经验,再结合建筑学专业的特点,认为《建筑力学》应打破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简单组合的课程体系,将教材的整体框架分成四个部分[5]:第一部分为静力学;第二部分为基本结构的内力计算和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第三部分为构件的基本变形、承载能力分析及常见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第四部分为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教材内容中要清楚地介绍外力、内力、应力、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概念,并体现出各自在结构中的作用;另外课本的编写重点应该是轻理论推导,而重计算过程,更重各个力学结论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和体现,使得学生通过该教材的学习,深刻地体会到力学知识服务于建筑结构的思想。同时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讲解应围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力学概念和规律为基础,以强化力学在建筑结构中的实际应用为重点。例如在讲到拱结构时,可以通过列举我国的赵州石拱桥、哥特式拱劵教堂等著名拱结构,从这些大家非常熟悉的著名建筑中引出拱结构计算简图,通过计算,来对比三刘喜平: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127铰拱结构与相应简支梁的内力分量间的差异,总结出拱结构的受力特点,让学生明白拱结构之所以在现代工程中仍被广泛应用,与其良好的受力性能和合理的结构形式息息相关[2]。
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结合使用为了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弥补单纯板书授课的不足。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真实的结构施工图片、动态仿真图片,或者将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的过程拍摄制成影像,链接进入电子课件相关的章节,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从而把力学知识体现到真正的建筑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加强力学课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学习力学课程的目的,就是为结构知识的学习来服务的。所以在力学课的讲解过程中讲到某些概念或知识点时,多联系实际的建筑结构,比如讲到力学的三大任务时,不仅要用书面的语言告诉学生什么是强度、刚度、稳定性,更重要的是用生活中实际的结构告诉学生什么是强度、刚度、稳定性,为什么要研究这三个性能,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结构破坏的真实案例,通过事故原因的分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力学在结构中的重要性。同时要告诉学生我们在力学中计算的很多物理量是什么用途,比如计算内力、应力值和变形量在实际结构中有什么作用?比如悬挑梁、楼板等受力钢筋应该布置在哪里?布置多少?它的依据就来源于力学中梁、板的内力大小和正负。如果不懂梁、板的内力分布,错误的配筋,就会引起楼梯折断、楼屋盖坍塌等,使学生无形中体会到了力学知识的重要性和作用[6]。同时如果从修订专业培养计划的方面去改革的话,也可以考虑将《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整合为一门课程,由一个老师来完成该门课程的讲解。这样可以把建筑学专业实际建筑设计中所需要的力学和结构基本知识全部概括于其中,既减少了课程之间的重复部分,又不失于课程自身体系的基本完整。总学时还可能更加压缩,授课更加灵活直观,更符合建筑学专业学生形象思维的思维方式。
改革评价方法,重视能力的测试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力学考试,形式不要完全拘泥于闭卷考试。对基本概念的考核,如静定结构的内力和位移的求解部分着重考核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储备,可闭卷考试:对应用计算部分,如超静定结构内力和位移的求解着重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开卷。平时上课的出勤和作业的完成应该加强考核,最后该门课程的总成绩可以通过平时成绩和开闭卷的成绩以一定的比例综合给定,这种考核方式既可以缓解学生考试的压力,又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杜绝了高分低能现象[7]。鉴于《建筑力学》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重要性,和当前很多高校中该专业《建筑力学》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实,提出了几条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希望在笔者学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筑力学》授课中进行实践,希望通过改革后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学学生的专业素养。
作者:刘喜平单位:陕西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建筑力学是工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建筑结构及其相关课程的基础,也是从事建筑施工、管理等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那种粉笔加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渐渐不适应建筑力学教学的需要,因而必须加快推进建筑力学的课堂教学改革。
一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与教师方面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校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从而大幅度提高了高中的升学率,也带来了生源素质的普遍下降。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我国普遍存在着重普通高等教育、轻高职教育的社会认知倾向。优秀的学生都进入了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深造,只有那些学习基础较差、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才进入高职院校。因而在高职院校中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信仰追求,总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在混日子。在教师方面,许多教师还是抱着固有的观念教学,没有认识到教育形式以及教育对象的变化,却喜欢拿着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时期、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且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过严,导致学生感到学习吃力、听不懂、没有成就感,因而丧失了学习兴趣。
2.教材方面当前使用的高职建筑力学教材是按照传统学科体系编写的,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较零碎,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由于过分强调内容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强调对学生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反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建筑力学的实用性大打折扣。许多学生都认为建筑力学只是纯粹理论性的东西,没有什么大的作用,这无疑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高职建设力学的教学内容总的来说,建筑力学包含静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这三部分内容,各部分又有具体的知识点和知识结构,如结构力学主要研究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的受力以及内力计算问题,介绍了力法、位移法、反弯点法等求静定结构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建筑力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客观现实,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努力降低学习的难度。此外,还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并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引入实际问题、相关案例、思考题等,增加实验课程的比例,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三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中心,将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师生互动,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而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针对建筑力学公式多、知识点多、图形图表多等特点,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之中,用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从直观、形象、具体的画面中获取知识,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网上答疑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在师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教学当中还可以根据学习重点、难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学习“梁的正应力强度”时就可以设置问题:“要提高梁的抗弯强度应设计和选用什么样的截面,是矩形还是圆形的,理由是什么?”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推进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但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整体思考、总体规划,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推进,在探索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
一、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力学课程特点
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员。社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践技能。专业知识作为实践技能的基础,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建筑力学》是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为一体的课程,重在使学生掌握对建筑结构的简化、受力分析和计算。并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对建筑结构有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建筑力学》课程在建筑工程类专业中是必开课程,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课程课时较多。
二、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佳,学习能力不强。这都给《建筑力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并且,高职高专院校的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材选用不恰当,授课内容实用性不强等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造成学生不易懂,越不懂越不学,听懂也不知道怎么用等现象的出现。由于《建筑力学》在专业课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其掌握的情况决定了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效果甚至影响学生的专业水平。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建筑力学》成了不及格率高、学生惧怕、教师不愿讲的课程,课程教学现状远达不到预期要求。因此,《建筑力学》课程亟待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的高职高专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
三、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一)根据不同专科设置课程重点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所有的建筑工程类专业都要学习《建筑力学》,但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建筑力学内容重点的掌握是不同的,例如基础工程专业对应力状态及强度理论的学习要重于其他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则偏重于《建筑力学》中的结构力学部分,在选用教材和安排课程重点时需要充分考察不同专业的需求,不能一本教材覆盖所有专业,不能一样的重点面向所有学生。这就对教学进度安排和教师的教学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安排学时,如何有针对性地确定课程重点与进度,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建筑力学》理论性强,被大家普遍认为与实际联系少,但实际却不然。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建筑物,有建筑物的地方就有建筑力学的存在。因此,课程的讲授要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拿来与现实中的实例相比较,便于理解,便于学习,便于记忆。例如在讲解力系的平衡时,教室里的梁、柱、楼板、讲台等都可以作为实例进行讲授。又如讲到连接件强度计算的时候,可以带学生们到钢结构厂房去参观,铆钉如何连接钢板一目了然,再结合教师的现场讲授就能够明白什么构建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强度校核。学生结合书上的受力分析和直观的建筑构件,能够更好地将知识进行消化,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由于《建筑力学》计算推导多、受力分析多等授课特点,多数院校的教师还是以板书为主,即使是用幻灯片来进行授课,也是将讲义原封不动放上去,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可利用动画技术对知识点进行演示,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影响线的时候,一个简支梁板桥上的车辆移动荷载引起的支座反力变化,就完全可以用动画演示的方式。随着车辆的移动,靠近车辆一端的支座反力增大,而远离车辆的支座反力减小。学生看到动画演示,不但能激起学习兴趣,还能便于掌握知识。还可以运用微课的形式,将重点、难点制作成微课,放到教学平台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也可以将课程制作成电子课程,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手段,使学生课前自行学习,课上练习,找出不懂不会的知识点,教师重点教授。新技术的运用可弥补传统授课手段的不足,能够更好地将知识点展示给学生。
(四)改革课程评价方法
大多数《建筑力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以一张试卷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试题设置也以计算题为主。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和例题,生搬硬套,不求懂原理,只求会做题,对于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不了解。而《建筑力学》恰恰是引导学生步入工程行业的基础,一些重要的工程概念都在本课程中,如不能很好掌握,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会有很大影响。一张试卷定成绩还会引起学生只重视书面答题,不重视实际操作,这与高职高专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有竞争力,才是课程教学的根本。所以课程评价体系不能只单纯靠试卷成绩体现,而要融入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验实训成绩、实践能力等,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主体。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动力,又便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五)提升教师素质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师以力学专业教师为主,虽然专业知识功底深厚,但对建筑工程类专业其他专业课不熟悉,不便于教师根据需要安排课程内容重点。教师应多学习相关专业课知识,多到企业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力争成为“双师型”教师,既懂理论又懂实践,能够生动讲授课程。
作者:路维 宋兴海 王蓉蓉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建筑力学与结构”是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传统的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由于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复杂,注重定量计算,教学缺乏趣味性,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在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手段改进、考核内容和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及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配合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工程软件应用软件虚拟建模技术的引入,对提高“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有着较大的帮助。
一、课堂教学现状
1.现行教材的选择
通过多年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情况来看,目前,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所采用的教材项目化教材开发较多,教材开发均能结合高职教学课程改革和整合,教材编写内容大多整合了三大力学和主要建筑结构设计相关内容,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岗位适用性不强。因此,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上来看,目前的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内容零散,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1)教学设计不能切合专业能力培养要求与岗位工作实际。针对所选教材和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和取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对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不明确和对学生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不熟悉,教师很难将高度抽象的力学模型与工程实际结构,以及结构配筋构造相互联系并定性深入讲解。同时,由于力学计算与结构设计本身的枯燥和难度,也导致高职层次的学生本门课程的兴趣不浓。(2)学生学业基础薄弱,且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从目前高职学生招生情况分析,我院本专业招收的普高毕业生文理兼有,总体在数学、物理等课程的基础较差,导致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重视度不够。同时,由于其学习目标不明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导致以力学及结构分析理论为主的课程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枯燥乏味。调查显示,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后的大一学生,有近1/2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专业需求及能力要求,近2/3的学生不知道本门课程的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改革
1.教学目标设定
通过对教学情况的分析以及多年对本专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调查,我们发现,实际工作中对结构施工图的识图能力、结构构造处理、规范和图集的查阅和应用是本专业初级岗位的重点,而按照结构施工图进行分析和处理施工过程中力学与结构问题则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处的技术层面越高,对力学与结构知识的应用及要求就越高。根据以上调查,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并设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实际工程的力学、结构分析能力和培养结构施工图识图与应用能力。
2.教学内容重构
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们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岗位核心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要求,选取了符合岗位实际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体现理论知识“够用为度、贴近实际”“弱化计算、强化构造、重视识图”,形成了新的教学内容框架,见图1。课堂教学把握力学源于结构,结构源于工程的原则,使所学力学知识能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三、软件虚拟建模技术的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将力学理论运用于工程结构和施工环境中措施构造(如脚手架、模板支撑等)的力学与结构分析,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作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解决力学与结构分析、结构施工图识图与应用的枯燥教学,根据高职学生学习基础情况,我们将工程技术软件虚拟建模技术引入,与课堂多媒体系统相结合,运用软件自动分析与软件三维建模仿真效果,将复杂的结构受力分析和计算过程、抽象的结构施工图变得形象化、便捷化。根据学生特点弱化计算,重视力学和结构的定性分析及其与实际工程的联系,强化专业识图与应用技能,实现了力学的趣味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实施如下:
1.力学求解器的应用
荷载分析、内力求解与分析、结构分析是结构构件受力分析的一个重点,内力计算步骤和内力图绘制相对繁琐,对高职学生来说是个难题。力学求解器可实现回避学生弱势,弱化计算过程,强化了力学的实际应用,省略了学生最烦最怕的计算和绘图步骤,以学生感兴趣的软件操作来完成这个过程,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工程实践中常用的结构体系分析与内力分析上,如图2。
2.Inventor软件结构建模
结构配筋计算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难点,根据我院学生的特点,课程组将教学目标定为熟悉结构构件破坏过程与简单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为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构配筋构造要求,课题组在实施过程中,应用Inventor软件建立结构构件三维受力模型,使得抽象的内力分布概念通过软件建模,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了内力,认识了结构,更清楚地认识了构件破坏过程与配筋原理。
3.BIM技术在施工图识图中的应用
结构施工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能力之一,根据学生在学习结构施工图识图的过程中出现的配筋二维图纸难以建立空间认识的情况,课程组改变原有的采用绘制二维钢筋放样图和建筑实体模型观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入工程界正在推广应用的BIM技术,精选实际工程结构施工图实例,运用BIM软件建立结构配筋模型,将结构施工图钢筋放样的过程运用三维模型动态展示,使二维结构施工图纸转变为三维的立体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识读结构施工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工程识图过程的枯燥问题。
4.CAD绘图技术在施工图识图中的应用
CAD制图在传统的识图教学中应用较少,识图课程传统教学基本采用手绘图的形式,以加强对制图规范的理解与应用。结合施工岗位工作内容,我们在教学中采用CAD绘制结构节点放样图的形式,训练学生识图和现场CAD辅助放样能力,课堂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做到课堂动手,有事可做但又不是乏味的手绘。通过工程软件引入课堂教学,采用软件建模虚拟技术建立力学分析模型及三维立体模型,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受力分析过程及结合图纸进行三维放样的过程。通过对实习学生的跟踪调查反馈,约76%的学生认为“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教学内容贴近工作岗位实际,课堂采用建模虚拟软件教学,迎合了高职学生基础薄弱、怕计算、爱动手的学习特点,活跃了“建筑力学与结构”的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王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