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18 03:29: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语文论文范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论文范文

语文论文范文: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论文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措施的实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艺术类专业一般包括音乐专业、美术专业、设计专业、传媒专业等,从专业群体来看,这是一个思维风格、心理特点、行为方式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群体,而与普文、普理的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如下特点:

(一)思维方式上:长于形象,短于逻辑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多是训练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与表现力,特殊的思维训练和心理体验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特殊的思维定势: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欠缺。形象思维的发达导致他们对诉诸视觉、听觉的线条、色彩、声符以及意象具有较强感受力,且善于联想与想象,情感丰富。逻辑思维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掌握与接受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理论知识方面能力较弱。“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象性是最突出的美学特征,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尽管好的思维品格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配合、协同运行,但不可否认,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确实存在着利于专业技能学习的重形象轻逻辑的思维定势。

(二)学习行为上

行为是思维的体现,不同的思维风格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兴趣和行为偏好,“艺术类学生受艺术思维特征的影响,一般更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情调和美感”。故反映在学习过程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体现出如下特点:

(1)倾向无纸化阅读:由于受直观和形象思维习惯影响,那类融合了文字、画面、声音、视频的丰富、形象、生动的教学材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好奇,更多关注知识载体视觉与听觉的趣味性。“传统的以文字为主体的教材、文学作品正被艺术生所冷落,相反,那些动感的、图形的、虚拟的阅读物正受到他们的青睐。”这种特殊的阅读倾向,值得大学语文课堂思考教学局限与实施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凭兴趣接受知识:由于想象活跃、情感丰富,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影响,极容易出现注意力与兴趣迁移,情绪不够稳定,专注力不够深入与持久,故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多表现为喜欢轻松、新颖、实用的学习氛围,更适于面对有新鲜感的任务,做事喜欢标新立异,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对单一、缺乏新意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气氛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更多地依凭个人兴趣,率性而为。

(3)学习过程中重自我表现: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创造性思维敏锐,情感世界细腻丰富,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自信心,专业特点又决定了他们经常参与竞赛活动与表演活动,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有研究显示:艺术类学生具有一种立法型思维,这种思维风格的人“喜欢创造并提出自己的规划,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喜欢没有预先建构好的问题,自己去搭建结构并决定如何去解决问题”。故作为个体,他们在群体中具有强烈的不受约束的自我意识倾向,不愿受约束而要求行动自由,要求自我表现,有较强的表现欲。

(4)同时也具备一定合作精神:由于思维感性,更易被外部世界影响,也喜欢关注外部世界,故他们对外部的鼓励评价与帮助有较强的心理需求,这种外顷性思维使得他们具备一定的社会参与感,也能很好地与别人合作,所以艺术类专业学生虽个人表现欲强烈,但学习与工作过程中,也具备一定的团体合作精神。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在承认、了解了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特殊性之后,应着眼构建与之匹配的差异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以及老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途径多手段地达到教学效果。针对以上分析的艺术类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语文可调整如下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专业针对性

欲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革新,首先应是教学内容的革新。就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来说,大学语文教材缺少针对性的问题已成为阻碍艺术专业开展人文教育的一大瓶颈:表现为编辑体系单调,多以文学史或文体类别结集作品、古代作品比例偏多、注重作品的教化功能,强调共性而忽略了艺术类受教对象的专业特性……有鉴于此,对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必须作出选择,而选择的原则是教学内容切合艺术专业背景,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内涵应是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用文学的语言,人文性建构,与诸种艺术相互交融,去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用语言文字去完成孕育“艺术创造潜能”的任务。具体做法可尝试如下建构:

(1)创建有艺术专业特色的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如可设置一门《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下设《影视欣赏》《新闻写作》《中国文化》等专项选修课,或开设一些如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绘画、诗歌与艺术为题的专题讲座,这种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可让艺术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思维风格,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2)结合艺术专业特色编写教材:

编一部偏重艺术类专业特性的特色教材,在编撰过程中注意选文既要有浓郁的文学性,又有很强的专业色彩,如依据艺术的分类,选取与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建筑园林各大艺术门类相关的文章作为课文,如嵇康《琴操》诗、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范曾《徐悲鸿论》等古今中外文本,这样会使学生由熟悉和相关性产生对整个课程所学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在文学欣赏的同时浸润艺情。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的适配性

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仅仅以一本适宜的教材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的挑选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研究教育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从教学中获益,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应该和学生的思维风格、学习心理、个性行为相匹配。因此,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积极创新,运用与艺术类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相长,协调师生的课堂关系。具体来说,有如下教学途径可与学生的艺术思维匹配:

(1)视听法:

也叫“圣克卢法”,是一种强调在一定情境中听觉(音频)和视觉(图片、影视)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前所述,艺术类学生由于形象性思维,多崇尚无纸化阅读,源于他们成天与声音、旋律、线条、色彩、视频等专业符号打交道,由纯文字组成的文学界面对他们不够亲和,过于抽象和枯燥。因此,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顺应艺术类学生之所长,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将文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以图文、影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如诗歌教学中的诗配乐,文学品读中的画面,戏剧学习中的视频、录像、电视片段的播放等。事实上,在文学作品中涉及相应的音乐、舞蹈与绘画知识,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还应下大力气去挖掘。

(2)情境体验法:

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上是指教师给学生以自导自演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舞台设计等,将语言文字构筑的文学世界表演出来,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艺术天赋和艺术表现力,性格上注重自我表现但又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故在讲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时,可让他们采用角色扮演、诗歌朗诵、动漫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行设计去体味人物、人物心理与文学场景,让他们在激发专业热情的同时加深文学体验。

(3)课堂讨论式:

情境体验式给学生提供“我的舞台”,课堂讨论式为学生提供“我的讲台”让他们表达“我的观点”。教学中,教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的一言堂、满堂灌会使学生兴味索然。艺术类专业学生生性自由,张扬自我,爱发表言论。因此,教师可采用引进案例或设置话题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后再试着将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各种导入式话题、展开式话题、深化式话题中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给他们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个性化的教师。目前,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向相关领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院校也应将艺术类专业大语教学的教师相对固定,并提供更多艺术实践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使他们积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大语课堂更具艺术实践性。

(三)考核评价的方式:过程差异性

合理的评价能把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倾向传导给学生,对学生科学、积极的评价也直接激励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艺术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他们应重视创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考查,故传统的“定性评价”只重视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评判方式,已逐渐证明了对其艺术个性发展的不利,而教改语境下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则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参与程度、知识选择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回归,对艺术类专业的大语课程考评也应有与艺术思维相对应的革新。

(1)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

课程最后的评价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而比例多为平时成绩占30%或40%。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最后成绩总评可改为平时成绩占50%至70%,从分配比上注重过程性评价。

(2)平时成绩可采用模块化评价。

对艺术类专业的考评,可按能力侧重点将考核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其中有1—2个模块向平时艺术创作倾斜,如除去期末卷面考评模块后,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可加入“广告语创作”模块,服装设计专业可加入“作品人物服装设计”模块。同理,别的艺术类专业亦可加入别的“创作模块”,如根据作品文本去谱曲、编舞、绘画、制作flash作品等,打通文学与艺术,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去品评文学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3)具体考核方式可考虑“视觉情景法”。

即在学期末的卷面考评中,教师在部分试题中采用比传统纸质试卷考试更为仿真与注重现场感的影像资料作为考试试题,教师可先拍摄、制作5分钟左右的录像,题目可以是简单的名画分析或流行影视的片段分析,最后落脚到录像的评述和写作,使其成为考题的笔试方式。这种新的考核方式的尝试适合擅长形象思维、学习过程中更带有视觉倾向的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将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情景,可以提高他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接受效率,也能有效测试艺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积累及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能提高大学语文课程对艺术专业学生考核的信度与效度,达到增强考核质量的目的。

作者:王凡 单位:汉口学院文法学院

语文论文范文:经典诵读中学语文论文

一、概述

(一)经典诵读

1、关于经典。

主要指的是在民族文化起源和发展中所形成的,而且是经过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间积淀下来的能够代表民族精神核心的东西,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生命,是能够反映本民族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某些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等。

2、关于诵读。

对诵读的界定主要是指通过对声调抑扬顿挫的吟咏,让人们熟读成诵。并在这样一种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精思细想,渐渐的体会到所诵读内容的情感与内涵。这一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是吟诵、朗读、熟读、背诵。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的价值意义

1.学科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关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有关听、说、读、写全面结合的整体,各种能力之间有着关联效应。而诵读则是链接各项能力的一座桥梁,能够对语文能力中的听、说、读都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中学语文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的不断诵读,反复的咀嚼,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2.智育意义:承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社会基因,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的基因。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对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进行人为的传授。每一种文明大都是通过“经典”来探索和继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通过对“经典”的课堂教育能够让中学生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强大的吸引力,增强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对于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经典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品质和许多优良的道德准则。坚持经典诵读的长期教育对于学生行为举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经典的领悟能够学到更多为人处世的原则,从而实现陶冶中学生道德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德育意义。

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经典诵读的途径探讨

(一)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诵读平台

在教育中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也一直被人们重视。在中学语文中开展经典诵读同样也需要环境的影响作用,学校要为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诵读平台,建立一个适宜的诵读环境。要将传统经典因素注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之中,比如在校园的橱窗之内定期贴出有代表性的文章,其中文章内容要做到题材多样,韵律感强,短小易记。还可以利用校园的广播在播放时段进行经典文章的诵读,从听觉上刺激中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另外,还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经典诵读比赛等在校园营造浓厚的经典诵读环境,也为经典诵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二)在教学资源上,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

中学的语文课本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的认真研究为中学生量身制作的,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有关经典的文章,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要学会运用这样一种现有的强大资源。首先,在教材的魅力的挖掘上。课本中收录了具有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文言文、古诗词等,这些文言文和古诗词不仅语言精练而且文辞优美,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可诵读性。另外,教师要在经典诵读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引导,让他们更好的领略到其中的内涵。其次,培养学生从多角度领略经典的能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经典诵读的领悟也是各有不同,这时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教师也要避免一味的使用标准答案来限定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给他们更多的进步空间。

(三)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教育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催生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不再单一的依靠教师的口头讲授而是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课程的教育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和对经典诵读的听觉训练能够更好的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性,也能够更好的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典的能力。

三、小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生命,而其中的经典则是几千年来对传统文化发展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基础。面对现代的“快餐式”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开展经典诵读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急迫的现实需要。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的教育能够更好的培养他们学习语文学科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能够培养和树立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之,中学语文教育的经典诵读对于当代中学生的个人教育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稳扎稳打的落实,而且要长期坚持。

作者:刘欣 单位:吉林省图们市职业教育中心

语文论文范文:文言文教学与中学语文论文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

(一)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一篇文言文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它生僻的字词和复杂的句子结构。我们需要先弄懂这篇文言文的字词和句子才能通读全篇,进而才具备了理解全文的能力。我们在掌握了一篇文章的百分之六十的字词和句子结构的基础上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并且熟读文章,进而探究文章的深层次的内涵。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集思广益,不要固守成规,一成不变。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要剔除文言文中的封建思想,让学生接受好的方面,排除负面影响。

(二)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中学生日常很少阅读文言文,文言词语同现代汉语对照来看,具有差异性和多义性,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对大部分中学生有些难度。文章读不懂,译不出,重点文言词汇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是大部分中学生的通病。现在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多数语文教师很重视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很多,讲解细致全面,却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诵读法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基本方法之一,逐渐被语文教育者更多关注运用的传统教学法。让学生感知课文、熟读、记诵,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使学生在记诵中感知文章美感,记诵时也不会忽略文中重点字、词、句子。教师具体可用议、读、赏、评等方法。如《口技》这篇文章完全可采用“议、读、赏、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文字,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议论;然后议论小组推选出小组代表,由小组代表阐述小组审美体验结果,由其他同学评述小组代表阐述的小组审美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的评讲,它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起着重要作用。让课堂在教师引领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

(二)讲析法

讲析法同样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分析讲述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理解的教学方法。分析从教学目标出发,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围绕课文的字、词、句子来讲析。可以抓住课文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讲析,可从人物、情节、结构、语言、逻辑、表现手法等方面中选取讲析重点,不可泛泛而谈。例如表现手法的讲析,要视体裁选择讲析重点。议论文关键在篇章结构和论点论据;人物传记应围绕选材、剪裁和人物描写进行讲授;写景抒情的散文,重点在于景物描写和意境。同一体裁的课文,讲授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例如同是游记体裁的《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写的是人所经历的事和人物的活动;《小石潭记》写的是景,因此这两篇文章应采用不同侧重点进行讲授。

(三)评点法

评点法所评点的内容是文言文的词句用法、文章结构以及内涵美感等方面。评,主要是简明扼要的评析文言文的内容和写法,重在文章结构;点,主要是点出文章的精妙与疑难之处,重在字词句子。例如,《登鹳雀楼》中的“依”,“穷”二字要点,整首诗宏大开阔,激越昂扬的格调要评,通过评点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全诗意境。运用好评点法会引领学生既掌握文言的字词句也领会文章思想结构的精要。

三、总结

笔者认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们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依据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简要阐述了一些文言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对文言文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推进的作用,使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向高效的进行文言文教学这一目标迈进。

作者:邱天骄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文论文范文:网络语言中学语文论文

一、网络语言概述

(一)网络语言的界定

一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相关的一些用语,一种是与网络相关的一些专业术语,如软件、宽带、鼠标、浏览器等,另外一种是与网络相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等。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络上(如QQ、电子邮件、BBS等)交流与沟通时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语言形式,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及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本文所研究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分类

1.谐音型。

谐音型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中重要的一类,主要有数字谐音型、字母谐音型和汉字谐音型三种。其中数字谐音型,主要是取数字的发音与汉语中词语发音的相似点,如“1314表示一生一世”。字母谐音型一般是先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再选取与英语发音相似的字母,如U(You)表示“你”。汉字谐音型一般是谐音的错别字,如“神马”表示“什么”。

2.符号型。

符号型的网络词语一般是利用键盘上的字母、数字、标点以及一些特殊符号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的丰富的符号图形。如:(^o^)表示哈哈大笑。

3.缩略型。

缩略型可以分为英文缩略和中文缩略两种。英文缩略是取单词的首字母,如“BF(boyfriend,男朋友)”;中文缩略是取汉语的声母,如,LG(laogong,老公)。

4.词义变化型

词义变化型的网络词语或是改变旧有的词义,如,“菜鸟”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不是很擅长的人;或是增加新的义项,如,“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网络词语大概可以分为以上四种,它们有不同于现代汉语原有词汇的特点。

(三)网络词语的特点

1.创新性。

网络词语中谐音型、符号型和缩略型都是新创造的词语,创新性明显。词义变化型的词形虽然是旧有的,但其词义也是随着网络环境改造的,也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2.简洁性。

大部分网络词语都是用简短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如,CU(seeyou)表示“再见”。

3.形象性。

网络词语中符号型的那部分具有明显的形象性。词义变化型也具有形象性,因为网民一般将表示具体的事物的词语的语义进行隐喻引申。如,经验丰富的网民叫“飞鸟”。

二、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由于中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更愿意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再加上教学手段的改进,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堂外都能接触到网络语言。这就使网络语言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产生在自由、无拘束的网络环境下,不仅能够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1.促进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网络词语是网民根据特殊的情况创造出来的,创造这些词语需要大量的思考。在网络这种自由、无约束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很少受到课堂上的约束,从而能够创造出简洁、新奇的词语。学生在创造网络词语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创造力的提升。词语创造力是中学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词语创造力的提升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提升。

2.促进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词语运用和创新是中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网络词语大部分是新创造的,即使是旧词,词义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大部分是学生在网络这种虚拟的、自由的、无拘束的环境下,根据自身表达需要创造的。这种创造无疑提升了中学生创造词语的能力。提升了词语的创造能力也能进一步提升词语的使用能力。因为新创造的词语更难使用,在使用这些网络词语的时候也就提升了词语运用的能力。因此,网络语言可以促进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1.阻碍中学生形成规范的语言。

网络环境自由、无拘束,所以学生创造出来大网络词语多不符合语言规范。然而随着网络词语使用的频繁,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词语也会进入中学语文的教学,这就使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不规范,也会使中学生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因此,网络词语会阻碍中学生形成规范的语言。

2.阻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网络环境自由、无拘束,网络词语也就不受太多的限制,因此很容易产生一些低俗的词汇。但学生的好奇心和使用的频率很容易使他们习惯这种低俗词汇。经常使用低俗的词汇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会让他们认为一些低俗的现象也是美的。语文课堂的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网络语言有可能会阻碍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

三、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网络语言凭借自身的新颖性、简便性吸引着中学生,因此我们应该针对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正确应对网络语言

教师要应对网络语言,首先应遵循正确的原则。

1.不盲从的原则。

网络语言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教师应当发挥网络语言的优势进行教学,不能盲从的批判所有的网络语言。由于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网络语言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应肯定网络语言的优势。但网络语言也存在缺点,网络语言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和规范语言的形成,所以教师应当限制低俗网络语言的使用,纠正一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让学生既能受到网络语言的启发又不让网络语言阻碍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规范语言的形成。

2.文明的原则。

由于网络环境的特点,有一部分网络语言是低俗、不文明的。教师在使网络语言进行教学时,应遵循文明的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的网络语言,在指导学生摒弃不文明的网络词语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创造文明的网络语言,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

3.扬弃的原则。

网络语言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网络语言的特点和正确的语言规范、审美观进行扬弃。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和创造网络语言时,也应同时传播语言规范的知识和正确的审美价值体系。这样学生就会自动的学会使用和创造规范的网络语言,就会自主的进行扬弃。

(二)提升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网络语言有着优点和缺点,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中学语文课堂应该提升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中学语文教学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语言,而且是传承母语知识及人文性的重要载体,这一点已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学人员的共识,这对于教师自觉加强语文教学语言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加强中学生对汉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本汉语知识的学习,以提高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式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的产物,它是伴随互联网兴起的一种新生物,求新、求异、求变是网络语言区别于传统语言的一大特点。当网络语言走进校园冲击语文教学时,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改变过去由教师满堂灌输的方法,通过探索研究找到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笔者在教学实践及与一线教师的交流讨论中,得知学生对辩论赛、课本剧、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讨论质疑等方法普遍持欢迎态度。这些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应当引入课堂教学。

四、结语

网络语言可以分为谐音型、符号型、缩略行和词义变化型等,有着创新性、简洁性、形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网络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升也能阻碍学生形成规范的语言和正确的审美观。因此,我们应正确应对网络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优化教学环境。

作者:冯建秋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文论文范文:阅读教学背景下中学语文论文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阅读”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应该以“阅读”教学为主,我国中学在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在教与学的主体确定上却出现了错误。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阅读,教师少讲授,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教师占了整个阅读教学的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较少自学阅读时间。因此,虽然中学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安排了大量时间,但是效果却很差。

(二)忽略学生语言与个性思维的养成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口传身受,从而影响学生个人独立思维的形成。语文阅读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但是语文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完全忽视了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个性思维养成的目的。教师一直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同时教师将自己的思想不断灌输给学生代替学生的“想”,整体效果较差。

(三)忽视课外阅读

现在教育体系下,语文教师严格限制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认为课外读物的阅读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分散学生注意力,从而引起学习成绩下降。通过对目前一些中学语文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是不同意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他们注重课内书籍的浏览与学习。但是事实证明,加强课外书籍的阅读与学习对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个性思维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基于我国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现状及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重视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

新时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师都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与中心,想方设法为提升学生个人能力与素质努力,同时将学生自学作为其主体性的另外一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学,对于学习成果良好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中学语文教学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首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摆脱以自己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参与到阅读中来。比如在教课时让学生自己参照辅导书自己阅读课本,并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并且将课文中的生词、句子进一步深化,加深学生印象。

(二)以人为本,注重个性思维的养成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一刀切,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全部教授一样的知识和内容,导致学生个性的丧失,这是现在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到非常大的一部分主要是因为其自身重要性决定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与学习习惯,甚至能够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因此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良性发展。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在语文教学制度及要求上要明确提出以学生为本,强调个性化教学,引起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重视与研究。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在教学方式“大同”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小异”。比如对于喜欢散文的同学进行单独辅导,教授一些阅读和写作技巧;对于喜欢诗词的同学可以多提供一些书籍,扩大阅读量,并且为其制定一套合理的阅读计划。

(三)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重要作用。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发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技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正确的时间阅读好的书籍。比如,一般班级内都有特别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首先鼓励该学生继续课外阅读,其次要求其将阅读的书籍内容向所有学生进行讲述。通过这种形式鼓励学生继续进行课外阅读增加知识量,同时由于读完需要进行演讲,因此课外阅读也就有了一定目的,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养成。另外,教师也可以多向学生推荐书籍,避免学生接触不利于个人健康成长的书籍,并且通过个人教学经验要向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安排,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效果。

三、结语

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关键,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正确阅读教学方式的应用,避免传统的错误教学。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了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对相关教学单位及教师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作者:邢宏江 邢国锴 单位: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三溪中学

语文论文范文:教学目标分类中学语文论文

一、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简析

(一)教学分类理论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教学目标指的是在教学老师和学生要达到一种学习结果和标准,这种标准随着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复杂化而不断的变化的,呈现不同层次和变化。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必要加以提高。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被学术上誉为现代教育评价和课程编制的基础,其价值在于①为教学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②综合教育学目标细目和课程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了有关的心理学知识;③对教学目标的基点进行了调整。他是可操作性的也是可描述性的,可以体现任何教育机构和教育体系、教育哲学下的各种行为变化。

(二)国外目标分类理论的基本框架

近三十年,许多的教育学家对教学目标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

1.布卢姆分类

其分类有四点原则,即结合教学大纲;逻辑一致性;兼顾心理学中的研究成果;确保广泛适用性。将目标范畴分为三个领域:认识、情感、动作。一般认为,在众多的教学目标分类的体系中,布卢姆学派是科学性最强的。

2.加涅的分类

加涅根据布卢姆学派的理论,根据学习分成了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反应学习;③动作连锁学习;④语言连锁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解决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五种学习结果:语言信息,认识,态度,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他在布卢姆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心智能力的培养。

(三)我国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与发展

1986年布卢姆在华讲学,目标分类理论在中国国内广泛流行。如今目标分类实践涉及了我国25省,近万家学校。各地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布卢姆的六级前三级是科学的后三级不是。因此将布卢姆的六级转变为“接受,反应,爱好,个性”四个层级,并提出了中小学情感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情感、个性情感、社会情感和情感健康这四个方面。近年来各地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建立了中国化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在中学的语文和历史的学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中学语文历史教育中目标分类问题

(一)认知的情感水平低

在中学的语文和历史的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认知和情感领域,对于学生的要求偏低。其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是文科自身的学科特点,要求记忆和回忆的知识多,尤其是历史,而要求学生评价总结比较的部分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教师对技能理解不明确。认知领域要求学生利用抽象的感念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联系,这属于智慧技能的范畴。但是老师在纯属目标的时候没有明确的认识到学生总结推广能力的重要性。从而不能在此方面进一步的陈述,导致了学生在认知领域的低下。这是教师在语文和历史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不能很妥善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认知和情感领域没有显著差异

在认识领域无显著的差异,表现在语文历史的教学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少,可见在目标分离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操作水平。在情感领域,有显著的差异,可见感受水平明显多于信息和技术。

(三)认识、技能、情感三方面有显著差异

认知、情感、技能三个领域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认知领域,数据表明有很大的差异,其了解水平高于其他两个方面,说明历史和语文的教学偏重于回忆和再认;在技能领域,差异明显,数据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较多的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独立操作的目标;在情感领域,也有明显的差异,说明感受水平多于另两个领域,在教学中感情教学多侧重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受。

(四)教师对动作技能领域理解偏差

中学教师在采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是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对动作技能理解偏差,在历史教学表现尤为明显,语文、历史学科在动作技能设计少,在智慧技能设计的多。在有关动作技能领域的偏差主要是教师认为很多技能是智慧技能而不是动作技能造成的。例如学生对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其实是智慧技能不是动作技能。即在教学目标中运用语言陈述的技能水平。

三、结论

近年来目标分类学习理论发展迅速,特别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而历史和语文这种文科的学习科目教学采用的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取向法。由于语文和历史学的特殊性使得教学在认识和情感领域的要求偏低,在技能领域要求偏高,学科认知和情感领域目标的单一或者含糊,给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实际实施带来了偏差,这需要更多学者通过实践和研究进一步的加以解决。

作者:王雨晨 单位:浙江省绍兴艺术学校

语文论文范文:作业最优化设计小学语文论文

一、作业最优化设计在时间上的分层

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是相同的,有的学生三下五除二就能完成,有的学生则磨叽大半天也不能完成。鉴于此,教师就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求,这样所有学生都能满足各自的学习愿望及能力水平,以此来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成功的愉悦。有经验的教师的语文作业的设计,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让学习好的学生吃饱、吃好,又要让所谓的后进生能吃得了,消化得了,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茁壮成长。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课文,鼓励学生做成词卡的形式,拿在手里,在回家的路上可以继续背,直到熟练为止;要求第二天交的作业,教师心里知道有些学生当时完成不了,对一些后进生可以宽限几天,如此一来,就能保证后进生的作业质量和书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后进生形成一种习惯:反正过几天教师就不再收作业了,以致形不成良性循环,给后来的教学工作留下了很大的隐患。由于分层作业保证了学习的时间,而且布置的作业难度适宜,学生还可以选择自主,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激情,增加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完成作业中有了乐趣的体验,所以教学的效果就明显好了。

二、作业最优化设计在分量上的分层

学生的作业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有经验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能提前预判哪些学生能完成,哪些学生完成不了,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对于智力好,学习能力强,掌握知识快的学生,可增加作业量让他们吃饱;而对那些学习上比较吃力的学生,就可以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大家都知道,每上完一课,课后的基础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最优化地设计一些拓展性练习内容,让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如古典诗词的背诵练习,一般情况下要把整首诗词背诵下来,可对部分学生重点要求他们只记住那些千古名句,其他的可以记也可以不记。但对于那些记忆力超群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多选择一些精彩片段背下来,课外的经典名篇都是可以选择的对象。因此,最优化的作业和练习要求,是教学中必要的手段。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有目的地设计了作业:(1)默写课文中的词语。(2)背诵描写桂林山水的片段。(3)上网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4)按课文中描写漓江水特点的排比句式,仿写练习。(5)仿写一篇描写家乡山水的美文。我根据学生能力的大小,让他们自己选其中的三项来完成。基础知识不牢固的学生,可以只完成前两项内容;学习成绩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学生,完成五项作业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分层作业的优势所在。有的教师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布置的作业统统完成,这种作业谈何优化设计?作业的设计不是最优化的,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要么被限制,要么被抹杀,由此可见作业的优化设计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的最优化设计在难易上的分层

我布置作业知识水准,其难度一般情况下是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的,而且是开放性的作业,这种作业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培养他们探究和思考的能力,如此一来,学生才会对作业产生兴趣,否则,学生极易在心理上产生抵触,不好好完成作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针对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目的性地制定发展目标,给学生搭建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就可以把作业设计成难易不同的作业,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答题,这样,就像“车走车路,马走马路”一样,谁有谁的作业,大家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的愉悦。学生在学了《猫》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1)收集有关描写小猫淘气的语句。(2)找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的语句,并体会其表达作用。(3)模仿课文的写法,选择一种你最熟悉的的小动物,写出观察记录,要做到真实感人。这样的作业,就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还可以满足优等生的要求,又可使中下等生练有所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更高要求的作业,来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四、结语

总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把握作业的质和量,注意不同时间段的作业内容,注意因人而异地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做到难易适度,数量可控,那我们就可以说在语文作业的布置上做到了最优化的设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作者:马玉琼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中心小学

语文论文范文:自主性小学语文论文

一、合理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这里的自主性包括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学生的自主人格。从学生接受教育过程来看,学生是教育客体,但从学生内化过程来看,外在影响必须通过他们的心理矛盾运动起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从过去传统模式转变到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模式上来。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并及时进行学习结果的反馈,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设计学习过程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热情,要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使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意和创造力,通过选择、重组、循序渐进走近目标。

(二)构建民主而和谐的教学环境

民主是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保证。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我们知道,当今时代的小学生已经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过去的学生了,他们的个体意识、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在新时期环境下都有了很明显的发展,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尽可能以民主的态度来扶植、提升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培养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

二、适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教师主导作用体现为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课堂的教学目标、选择课堂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而在一定的教学进度内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这种作用可以帮助完善知识讲解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但这种模式又不完全等同于过去的那种一味以教为主导,以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它是建立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基础上的。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由于教师面对的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而每个学生又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即使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再加上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结构的建立。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两者兼顾的基础上,去协助学生树立信心,指导学生把握认知的方向和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明确学习的目标。为此,教师本身必须明白一个重要理念,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思维而教,为解决问题而教,获得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实现问题解决。只有教师自己对教学目的做好“定位”,教师的引导作用才会“到位”。

(三)教师是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激发者

首先,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知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其次,在处理课堂活动细节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利用这些媒体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不时穿插一些知识背景,让学生在更为逼真、真实的场景中,去体验知识演绎的过程。例如,在朗读语文课文时,如果配上相关乐曲,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配乐轻声齐读,就会使学生朗读的兴致更高,效果更好。再次,在对待学生发言和各种结果时,教师要以开放接纳的态度对待,教师要延迟判断,让他们有自我修正错误的机会,并用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交流。最后,教师还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调控,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如果没有反馈,学习会变得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师的回应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推动力。

三、正确理解“双主”理念,努力实现教学互动

(一)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所致力实现的目标

作为语文教师,其发挥主导作用时必须首先树立“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在教育活动开展前了解主体,在教育环节设计上尊重主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依靠主体,在教育实践中信任主体,这样就能根本实现由过去的教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学,转变为师生共同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来进行的“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不要个人完全接管学生的发言权,而是要注重对话,不要刻意地、命令式地去改变人,而是邀请学生参与,使语文课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和教师)彼此都能成为在语言习得和人文素质修养等方面有收获的人,互相造就对方。如果教师设计的语文课程教学只顾着去达到自己所制订的目标、内容,而不去听听学生真实的声音,看看学生真实的生活,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而言,将只是国家的、学校的、教师的、考试的,而不能被学生放置在自己的生活脉络中理解,进而展现人文教育意义与生命力。

(二)教师主导是学生主体发展所需的前提条件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因为:首先,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认识结构有限,没有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培育,不利于其茁壮成长,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者本身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们能够而且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应该主导在发展学生主体方面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及教学措施,以达到教育所要求的育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诠释教学内容信息及其与自己已有经验的关系,诠释自己的经验并与学生分享,进而建构语言和文化学习的价值意义。其次,就教学的总体系统而言,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但是学生的主体发展绝对不是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培养和教育的结果。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为了更好地学而知之,必然要教而知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学生主体发展所需要的最根本的条件,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前提条件。

作者:刘金龙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娄丈子总校

语文论文范文:教师课堂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一、基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

从教学要求出发,有侧重点地设计教学目标,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结合文章意境,实时巧妙地进行理想教育、德育教育以及人文教育。一堂好的语文课,人与课融入其中,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既是课、课既是人,这样,教学境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了,教学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语文课上,一方面要给学生打好文化底子,如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要给学生精神食粮,让学生既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意志和品质。语文教学是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的教育。要抓住语文教学的主题目标,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因此,学生应当知道学习语文究竟学什么、怎样学,通过哪些方法去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点和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交流、探究,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就能在探索中学到知识,获得发展,有利地培养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学生才能弘扬个性,在交流探索中释放出巨大的潜能。课内打好基础,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重在引导,强化学习效果

在课堂中,凭教师一节课中滔滔不绝地讲,采取强硬的灌输是不行的。教师教的应该是学习本节课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在课堂中只有把学习方法找出来,才能解决别的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如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等,让课堂充满生机,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组织、引导相结合,课堂上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的多项思维。从而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原先我在指导学生读文时,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或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等,结果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不见提高,总是不能把课文的感情读出来,这就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造成的。后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点拨、引导、范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课堂教学学习方式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拓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阅读文章,认真地思考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理解文章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仔细思考,做好和同学交流的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相互交流,探讨问题,最后说出讨论的结果。

四、质疑与想象力相融合,增大学生的知识面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实际是一个积极思维、发现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性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他们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冒错误风险,不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框内。语文教学中的质疑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是很有帮助的,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质疑中,学生会怎么想,想对了还是想错了,对概念的理解是清晰还是模糊,必须弄个水落石出。另外,质疑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防止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之间的质疑,只局限于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教师解释的重点应放在中等学生与学习有空难的学生身上。当然,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以解答,这时教师要做好疏导工作,要正确引导学生,绝不能打击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求新求奇。

五、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应不断探索,积极进取,教师的教学方式最终会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新理念的先导作用下,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新世纪,教师应不断追求理想、不懈奋斗、勇于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新人。

作者:马优珍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

语文论文范文:阅读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论文

一、对语文教学的认知能力上予以强化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的主要学习方法,主要内容是由字词句段篇所构成。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要将学生听的能力放在主要的位置上来进行培养,将学生们倾听的习惯培养起来,让学生们能够一边听一边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说话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技巧,能够将阅读中的内容,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进而给学生们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能够使学生们听老师讲解完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加工将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之后教师根据文章的特点,将适合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并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动手记画,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就能够将学生的认知能力很好地提升上来,这样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就会知道怎样去听老师的讲解,进而培养和锻炼属于孩子自己的阅读技巧。

二、对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上进行培养

按照语文教学的特征,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充分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进行注意,在学习中,对学生的独特体验上要予以尊重。为了将学生们对阅读文章理解的独特和多元性展现出来,对体验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表达出来,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充分发挥语用的作用,要引导学生们多读、多思考。不管是对何种阅读方法进行选择,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是其根本所在,比如,只读文章,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能够同文章直接对话,对文章中的语言材料进而做到由外而内的吸收;其次,利用学生自行阅读交流反馈,对学生阅读中的仔细认真程度上能够很好地进行培养,将一边思考一边阅读的良好习惯培养起来,自我品味文章中的内容,要比教师强制性灌输效果明显。例如,某位教师为了能够将孩子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提升上来,引导孩子们对主题阅读中《天才比尔•盖茨》进行阅读时,先介绍了他的主要的重要事迹,之后让孩子们带着兴趣去阅读文章,并且告诉孩子们要想成为富翁,能够从其中获取到什么经验。这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就会非常浓厚。同时,教会学生正确地运用技巧和语言进行阅读,对于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技巧上可以很好地进行控制,并且按照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上也能够很好地进行调整。同时,教会学生们去精读文章。阅读一些知识丰富、教育意义强的文章,这样对于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会更快、更明显。

三、将美学思想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将美从阅读的意境中挖掘出来,是对小学生审美意识进行培养的开始和关键所在。对文章中的环节和写意怎样引导学生们去形象地体会,对作者的思想情感上一同前进,对这个思维过程予以完成,进而向着文章的意境中迈进,是通过美育使学习者进行接受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实践中引导学生们对美和丑要正确地进行区分,对什么是美有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进而带着美的思想去对文章进行阅读,很多题材的课文在小学语文中,都有效地统一了形式和内容的美,所反映出美的意境和美的形象,形式上都非常的合理,结构上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文章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对儿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对于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思想素质上都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们以美的高度出发,去体验、感受和领会文章中的美,使高尚的情操、品德和理想能够有效对学生们的身心进行陶冶。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对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特别的爱”进行阅读中,教师从美的角度上对孩子们进行引导,让孩子从中将“美”挖掘出来,进而对整个文章上进行了解。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阅读水平,丰富了孩子们阅读情感。

四、结语

总之,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科,其人文性和工具性都要求学生必须将这门学科学好。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教学是其中的核心内容所在,阅读能力如何,往往就可以彰显出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因此,从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是非常关键的,便需要教师把握住语用的作用,将正确的阅读教学策略制定出来,进而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祝桂兴 单位:福建省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

语文论文范文:合作学习小学语文论文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1.常规分组

语文教学使用合作学习的频率较高,为方便课堂分组通采用常规的分组方法,比如,一般情况下,老师考虑到学生间能力、性别及个性等因素差异,在排座时已做了统筹合理的安排。老师可按学生座位的就进原则将其分为4人小组或2人小组,来进行学习任务的讨论。这样分组有利于老师的课堂操作,保障了教学秩序,为学生节约精力和时间。

2.分项分组

老师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家庭背景等,来对学生进行分组,比如,成绩上,优异的尖子生配合成绩一般的后进生;性格上,有古灵精怪的小调皮配合严谨踏实的小博士。将这些不用类型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小组成员带来新的学习体验,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实现个个都提升人人见发展的教学目的。

二、为学生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

1.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小组合作时间

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模式通常是在学生解决综合性较强的学习问题时运用,所以老师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准备时间,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充足的小组合作时间能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机会,保证学习成果的有效性,有效发挥其个体的价值及作用,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老师可留出10分钟的课堂讨论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阅读,之后做组间的自由讨论,对文章发表见解及做出归纳,最后得出小组讨论的成果,并做班级汇报。通过教学实践,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为学生清除小组合作的障碍

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老师务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各成员的自身价值,不能让优秀生压制后进生,避免将合作学习化作优秀生的独自表演,比如,老师可以通过提升后进生的自信度、建立学生间的平等互利关系等方式,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让每个成员都有为小组做贡献的积极观念。

三、运用合理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

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对课文进行角色表演是一种很好的合作学习方式,需要演员间有相当高的默契度,有思想、语言、情感上的交流。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角色表演的合作性质更为重要的要体现在学生对文本剧情的角色协作上。比如,在课文《一半蜡烛》中,为了强化学生对文中人物和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情节的理解,老师可安排各小组学生从各角色的特性出发,认真阅读文本言句,交流并深刻体会相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分别对进行相关角色进行扮演,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让学生进行交流辩论,实现自我观念的提升

交流辩论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合作学习模式,老师用课文中有发散性的问题提问学生,并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各自小组内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让成员间的思想碰撞出火花,进而使其受到启迪并对问题产生新的观念和看法,比如,课文《三袋麦子》中,学生对小猴、小牛、小猪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此时,老师可让学生分小组对小猴、小牛、小猪的做法进行思考并作讨论发言,让各小组成员在思考及辩论的过程中吸收他人的观点,实现自我观念的提升。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作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具有深远影响,在某些方面极大地释放了学生和教师的精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课文,而且能借助这样的学习模式有效培养写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苗玉香 单位:山东省成武县实验小学

语文论文范文:学生差异小学语文论文

一、尊重学生差异,制定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结果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兼顾学生的差异性,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要求。例如,在教学《海伦•凯勒》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制定如下差异性目标:1.基础目标:明白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海伦•凯勒;2.高级目标:仔细揣摩课文中哪些词语用的比较好,对反映人物的品质有怎样的作用?3.发展目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尝试对课文进行改写。这样的教学目标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不但层次分明,而且联系紧密,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起到了定位、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目标任务,不但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吃得饱,而且能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了。只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才能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把握学生差异,创新教学方式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无论是性格还是特长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出发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教学生字和生词时,应考虑到有些学生的拼音基础较差,对于生字语音的掌握存在困难,于是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加强示范,在学生面前多停留一会,照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关键教学环节的关注,因为学生此时的特殊需求一定要得到满足,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登鹳雀楼》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让生字在古诗原来位置上,并引导学生继续练读,之后再去掉拼音练读,打乱顺序练读,最后再放到古诗当中练读,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生字练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生字的记忆能力,改进学生拼音基础较差的情况。如果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都无法满足学生,那么又怎样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探究呢?因此,当教师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有学生出现读错、读不顺的现象,教师应有意识加强关注,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同桌互助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读音,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从而促使学生轻松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另外,教师性格的不同也会造成教学方式的差异性,比如喜爱乐器的教师擅长用高雅的音乐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喜欢舞蹈的老师擅长用优美舞蹈来展现大自然的美好,喜欢做课件的教师擅长使用背景音乐和多彩画面实现情景再现,组织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

三、正视学生差异,尊重不同体验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规范的文字训练和语言训练之外,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活动。例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呀》这篇童话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又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呀》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要紧扣其中的“撑、叫、站”等几个动词,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假如你现在就是那只小鸡,自己做做动作,感受一下小鸡高兴的样子。学生们纷纷兴高采烈地做出以上几个动作,加上课文中文字语言的支撑,这些词语在学生心中已经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比如,有的胆小羞怯、有的落落大方,还有的在模仿别人的动作,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学生参与活动的喜悦之情。通过角色体验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本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并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不但充分张扬了学生个性,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感受中,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关注学生差异和全面发展,善于整体把握学情,并针对学生差异,积极开展差异化教学,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马艳春 单位:山东省成武县张楼镇中心小学

语文论文范文:大学生人文素质下大学语文论文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及研究

1.理想信念逐渐淡化。

大部分高校学生不能树立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对于国家、民族与社会发展欠缺必要的责任感,尤其在个人专业目标上缺乏信念,难以取得成才的支撑动力,只看重获得文凭,找份高收入的工作,学生一切个人行为都直接与经济挂钩,以赚钱为目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难免存在得过且过和虚度光阴现象,从而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的动机。

2.民族精神流失。

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意识低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普遍不强,有的学生甚至说不出中国四大名著。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对于西方文化无理性热烈追捧,成为了欧美日韩文化侵略的主要目标。

3.人格心理不够健全。

传统善恶与雅俗定义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之中产生混乱现象,不少学生行为与生活品位低下,盲目追求个性自由,对于集体主义与公共秩序全然抛到脑后;再就是对于人生意义认知十分浅薄,对于事物丑美分辨能力低下。最近阶段,有关大学生刑事犯罪等不良事件屡见不鲜,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长久以来的人文素养教育结果发生冲突,需要及时引起高校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的重视。

4.人文基础常识过于贫乏。

我国小学、中学阶段普遍实施应试教育,基本上高中阶段已经产生分科现象,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大学阶段又存在明显的专业细致划分要求,人文教育引导功能自此薄弱,学生最终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例如:部分学生在论文书写上文理形式混乱,错别字连篇。须知提升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能够辅助他们自行修缮知识储备结构,各类教学规划人员在强化理工科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前提下更应合理安排人文教学任务,加大必要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培养力度,为国家输送即懂专业技能,又具备人文素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细化引导策略解析

1.全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为了有效发挥专业语文课程在多元人才培养方面的功效,就必须确保师资队伍素质,让专业语文教师学者化特征得到加强和提高。实际上任何课程专业化改造,不是单纯是凭借课程布置方式展现,更是需要教师保留专业分析能力,懂得依靠独特审美标准进行优秀文章筛选,做好深入浅出的引导工作,令参与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文学特征辨析规则,借此学习领会更多人生哲理。实际上语文教师专业化特征就是长期从事大学语文课程讲解的教师,需要透过文学各个层面进行细致拆解,这类人员包括承担语文教学任务的著名学者或是朝着这方面目标努力改进的专业语文教师。另外,作为创新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师,需要时刻鼓励自身进行道德修养的完善,透过严谨工作作风与高尚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再就是打造一批又一批学者化的优秀大学教师队伍,这是稳固大学语文教学成就的前提和保障。

2.深入挖掘教材内部人文指导因素。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透过教师、学生以及教材资料实施无缝衔接,为了全面贯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巩固学生个体情操适应社会生活,教师需要科学依托教材资料与生活经验开发创新更多人文因素,使得学生能够从中领悟崇善、尚美等全方位教育能效。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大学语文教学存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在引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要精选教学内容,按不同时代或不同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篇目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丰富的思想性、高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被领入文学殿堂、感受到这一广阔世界的精彩时,他们的求知和参与的欲望就会大大增强。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在有效的时间内稳固课外词句等基础内容的灌输效率,确保学生能够联合生活实际现象掌握作品内部深层人文精神内涵,使得心灵接受更加完整的洗礼。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篇章所强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标准解析,学生应该从中提炼更多走好自己人生道路的方法和经验,为今后适应特殊岗位规则,遵守社会秩序夯实基础。

3.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引导方式。

过往陈旧的教学理念表现为应试教育准则的过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学生主观地位遭受忽视,实际真正学习应该透过主动发现过程进行不同角色担当,教师要做的就是从旁侧予以高效指导和验证。教师需要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其实就是大力推行学生的讨论与辩论式教学,鼓励其发挥自由想象空间,竭尽全力创造轻松且生动活泼的课堂交流氛围,以此激发学生长远研习兴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多元利益的驱动,对尚显稚嫩、一脸迷惑的大学生,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代教育亟待解决的既敏感又现实的紧迫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势传道、授业、解惑,缘文释道,因道释文。《大学语文》教材中“孔孟语录”虽然文字不多,却集中了儒家学说的精华,尤其是有关如何做人的论述,句句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里强调诚信是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告诫君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离开美好的德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高风亮节显示了刚正不阿的人格理想。

4.合理改进考评体制。

高校语文教学改革任务,需要及时发挥考核节点的激励引导功效,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后综合发展道路上不断提醒自己,切勿骄傲自满,牢牢把握改善人生境遇的重大机遇。现下,大多数高校在考试环节上仍旧沿用传统闭卷考试规则,注重基础知识验证功能,涉及学生自我意见表述的题目设置过少,经常出现凭借一张考卷决定学生终身命运的行为,这类结果明显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人文素养全面培养的功能,由此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发挥深受限制。实际上教师可以考虑在课程结束时运用考卷验证,加上平时读书心得分享以及实践活动参与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其间注重学生对于创新规范理念的理解与读写规范能力的培养,使得考试真正过渡成为人文素质强化的有利工具。

三、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引导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后大学生个人与岗位适应的状况和前景。作为创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领导与相关教职员工,应该积极引领语文课程人文素养及情感交流的功能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高洁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语文论文范文:民族文化精神下大学语文论文

1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

放眼世界,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强弱,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这种民族文化精神,决定了这个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他们在多元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会选择怎样的道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崇高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性格,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在中国古代史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许多精神理念如儒家仁义道德、法家法制精神等都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秩序维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样,这些民族文化精神在民众民族精神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文化精神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它与语文、政治、哲学、艺术等学科结合起来,可以为个体民族心理培养、民族品格养成提供丰富的养料。这也是我国教育界一直提倡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精神培养的根本原因。

2在大学语文教育培养民族文化精神的必要性

2.1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

我国大学语文教育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它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发展中却始终存在课程目标模糊、教学定位失准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发挥大学语文在民族文化精神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以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和个人品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过多的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和基础性的做法,进一步强化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语文知识的时代性和人文价值,发挥语文教育在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中的作用,将民族文化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

2.2时展的需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文化实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外来文化的侵入,网络文化的兴起,使社会文化导向和思想意识愈加混乱,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视享乐、炫富、叛逆为时尚,更多的人在物欲思想和现实主义理念的影响下,养成了行为不检点、自私自利、眼高手低的坏毛病,有关大学生炫富、傍大款、情杀的负面新闻也是层出不穷。面对这种让人痛心的现象,我国教育界一致提出“以语文、思想政治课堂为阵地,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的口号。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士人精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3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

3.1明确语文的学科地位,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在大学语文教学日趋边缘化的情况下,高校首先要确定语文的基础学科地位,并大力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具体来说,高校首先要更新语文教学内容,创编大学语文新教材,力求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民族文化精神培养需求结合起来,使大学语文教材兼具人文性和时代性。其次,重新设置教学大纲,严格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宗旨,摈弃过去那种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民族斗争精神,去学习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时代精神。其次,高校要适当增加语文课时,加强语文教学设施建设,在语文教学中国文学精华为主开展民族文化精神教育,让学生领略祖国灿烂的文化,吸收更多的民族文化精神养分。

3.2提高教师语文素养,丰富语文教学手段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严格来说,一个合格大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信息素养。为了实现大学语文民族文化精神培养目标,大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语文知识学习,以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自主学习、各类图书涉猎以不断充实民族文化知识,加强专业理论修养,满足大学语文教学需求。其次,大学语文教师要在优化原有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学习网络、多媒体新知识,完善自身信息素养,以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料加大民族文化精神教学的魅力。

3.3完善语文教学考核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教学可以为教学提供有益补充,也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大学语文民族文化精神培养,必须依据考试、考核的激励引导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目前来说,许多学校在语文教学考试中采用的仍旧是闭关考试,对学生人文素养发展情况不甚关注,这对学生成长和语文教育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要想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学校及教师必须完善开放化、动态化的教学考核机制,将学生听课笔记、文化典籍读书心得、写作实践、志愿活动等民族文化精神培养活动纳入到教学考核范围中去,并将相关考核内容量化、细化,用积分考核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方式,对语文民族文化精神教学进行考量,切实发挥教学评价和考核在民族文化精神培养中的作用。

作者:张中旭 于飞 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赤峰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

语文论文范文:人文关怀大学语文论文

一、注重师德,提高教师本身的人文情怀

教师的工作以德为先。一个在品德上被学生轻视的教师是极其缺乏说服力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许多师范学校都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校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一种纯正的教育力量。教师的品德、人格魅力是教师人文关怀的核心源泉,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师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上,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交往最密切的教学活动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以其个人魅力和道德情操无形地激励和引导着学生。这一点,对于教授人文课程的大学语文教师而言尤其重要。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基本观念。同时,应该具备专业精神,即以敬业为支撑的对教师工作持久、旺盛的热情,对所教授的科目真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在教学活动中,有自我实现的体验和快乐。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才能塑造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怀的基础是尊重,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施舍。具备这种素质的教师才能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完整性和不可替代性,与学生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重视并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状态,教师必须要善于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个体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不囿于固有的评判模式,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课堂氛围中的师生关系是巨大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对学生人格培养和人文情怀塑造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构建充满情感交流的课堂环境。实践表明,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带有一定的情绪化、感情化色彩,对喜欢的教师、喜欢学的课程,能够更投入地听讲。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管理中,一方面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感染学生,同时也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想,充分表达出一种对学生无条件的关心、保护和同理心。在高校中,具备这种人文关怀精神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追捧的,他们良好的道德风范在学生中口口相传。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取得了学生的情感信任,这种信任会帮助师生之间建立彼此深为信赖的人际关系,使情感教育巨大的能动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二、结合课程,多角度、全方位贯彻人文关怀

首先,课堂上,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特质,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程感染力。多媒体信息容量大,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形、静止的画面以及活动影像传达信息,以其丰富性和表现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播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任务,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积极使用多媒体,以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逼真的生活场景等生动地再现文本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精神之美,帮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容纳人文内涵提供助力。比如,讲《论语》时,可以用水墨画展示孔子形象,用篆刻等各种字体展示文章内容,用孔庙、孔府的图片和视频等激起学生内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效果会好得多。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通过播放月夜春江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由此同诗人遐思冥想,与诗人一道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理解诗人“哀而不伤”的人生情怀,再现当初盛唐诗坛的灿烂光华,促成学生与文本心灵交流,进一步理解诗之旨趣,使大学语文成为塑造和培养人文的关怀课程。其次,充分利用课间和课后的时间。课堂并不仅仅局限在上课时间的教室内。课间、课后时间都是课堂的延伸。在课间休息时,教师应该走下讲台,多与学生聊天,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同理心听取他们的疾苦,对意志消沉的学生多鼓励多赞扬,将一些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上课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终结,课后也同样是课堂的延伸。课堂上教师发现有问题的学生,或者主动与教师沟通的学生,教师都应该在课后与他们保持联系,可以请学生到自己的家做客、谈心等等,帮助他们理清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与学生线上交流,及时对学生的困惑加以指导。这些虽然并不一定是教师必然的本分,但是如果教师能认真去做,学生会受益匪浅。第三,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与大学语文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如,组织读书会、图书漂流、国学讲座等积极向上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更能够满足大学生归属和交往的需要,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载体。第四,指导学生锻炼交往能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格的发展与塑造过程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集体以及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健全的人格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教师要指导大学生扩大良性交往面,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把自己融入社会,从而对自己的人格成长偏误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这方面,“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有一套非常好的教材:《YTL青少年生活教育课程系列丛书》,一共有以下几本:《自我形象——他人眼中我为谁?》《应对冲突——如何解决冲突》《男孩女孩——为什么真爱需要等待?》《学会生活学会爱》《人际交往——友谊,我与他人的关系》《预备婚姻——是爱,还是别的什么》。

三、学习心理学知识,并身体力行地帮助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人文关怀的必然落脚点。大学语文教师如能有意识地自学一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渗透给学生,则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正确地对待挫折与成功,培养良好的个性,从而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同时,对于能够感觉到的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更要倾注特别的关注。事实上,如果一个教师有足够的责任心和爱心,他是能够发现一些学生明显的心理问题的。尤其一个教师如果能够经常性地在课堂上施以人文关怀的话,学生有了问题,一般也会愿意与这样的教师沟通。如果出现这样的实际案例,教师应该首先弄清学生是否有一些实际的困难,如有,可以尽可能给与帮助,或帮助联系学校相关部门来解决。而在纯粹的心理问题的部分,教师可尽量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帮助学生处理情绪方面的问题,如果教师力有不逮,则应该建议或帮助学生联系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人士。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大一新生和贫困学生等一些相对弱势的群体要予以特殊关注。对大一新生来讲,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期也是他们成长的“断乳”期:离开家乡,与父母的沟通相对高中阶段要少一些;新的社交网络一时也没有建立起来。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理解。大一学生面对陌生环境尤其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他们不但需要关心,更希望来自师长的引导。如果缺少一些到位的引导与关怀,一些大学生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对于家境贫困、成绩差、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关爱,为他们营造和谐温馨的成长氛围,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为他们排忧解难。积极发现、肯定他们的优点,多予以正面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倡导他们与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的理念,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使他们时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这种关怀并不是大学语文教师独自承担的责任。但是大学语文教师却是责无旁贷,甚至可以说应该首当其冲的。教师如果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从细节做起,很多因贫困等引发的自卑、自杀、伤人等事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全方位密切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才能让每一个处在弱势群体的大学生的个性、才智和潜能充分发挥,实现健康人格。

作者:姜华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