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小论文

时间:2022-04-18 03:32: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小学生语文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论文

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专家指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抹杀学生天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小学的生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照搬过去死板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注重务实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关于技能类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电影、电视、录像或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技法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我国的一些民间艺术品的制作技法更需要学生去了解,对此,学校可以请一些艺术家或当地的艺人来学校进行讲座、演示,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

二、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注重学生自身情感和外界事物之间的自然联系和相互关系。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培养”,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需求,从而有重点地实施语文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眼光,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具体教授的语文课程内容、学生应该思考的语文问题、教学效果等。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根据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地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语文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新型的语文知识系统,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科学的、充满趣味的方法来鉴赏。

四、要优化课堂体系

在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优化课堂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上讲台,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和总结、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教师要注重每节课的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和渗透性,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们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在感情上多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尤其是语文基础差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才能得以生存。通过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的同学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向着共同的目标迈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到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来,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六、贵在持之以恒

语文习惯的养成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和耐心。学生在犯错误后很可能还会反复,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甚至是反复犯错误,要把学生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看作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历程。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语文教师工作并不缺乏创意,但是这些创意最终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长期坚持,没有持之恒地强化。如语文教师经常将管理教育停留在班会的说教形式上,不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心有感触地理解到语文习惯养成的重要。所以,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要在行动中落实、在活动中强化与巩固。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前将语文习惯培养计划与学生协商并实施,提示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很简单,那就是日后的坚持与严格执行。这种坚持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因为重复可以使行为得到强化,使学生形成语文习惯。

七、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和家长日益重视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培养,格外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生应该自觉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语文涵养。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语文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要求学生能够将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强化语文赏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王丽霞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大沟乡中心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之我见

摘要: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学中一定要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及运用能力,明确阅读目的,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概括力和思维品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技能训练,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其创造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概括力;阅读技能;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阅读手段和方法,将大大提高小学生的知识储量和质量。增长小学生的知识,提高小学生的才干并激发其创造才能。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诸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构建出意义的过程。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此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语文综合素养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对于认识阅读教学的目的、途径、方法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认读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只有认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只有理解、鉴赏透彻全面深入,评价才能深刻、犀利有针对性。以下就提高阅读效果的基本途径,谈谈个人的体会和做法。

一、明确阅读目的,提高主动自读能力

目的明确是学生阅读的动力和前进方向,也是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前提条件。带着明确的阅读目的,让学生主动自读,是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自读”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通过“自读”课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具体能力:认读能力——辨识生字、学习新词的能力;理解能力——审题、辨体以及探究文章的能力;质疑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评价文章的能力。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前都有单元内容简介和阅读指导方向,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和主攻方向。人教版中年级的实验教材,每组都有一至两篇略读课文,这样编排旨在加强学生自读训练,是为了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略读课文中。通过学生反复的自读实践,培养学生整体性阅读能力。课本所选的略读课文大多故事性强,内容较浅显,结构层次较清楚,表现手法较常见,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是相适应的,把略读课文交给学生主动自读,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指导方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自读能力,围绕中心和核心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例如第十二册第二组导读指出:“阅读文章的时候,注意收集有关资料。有的可以在阅读前收集,为理解课文作些准备;有的可以在阅读后收集,使学习活动进一步扩展。”同时结合《读写例话》中的读法指导进行针对性地阅读教学,促进自行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进行目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在自行阅读助推器的作用下,同学们保持积极、饱满、活跃、清晰的阅读情绪与单元教材“亲密接触”。在促使学生明确阅读目的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兴趣提高了,阅读目的明确了,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阅读的内容中去,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二、加强课外阅读,拓宽丰富知识

语文阅读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海洋生物、中外科学家、艺术家等等,无所不有。一些反映近年来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文章陆续编入课本。语文课本内容的时间、空间的跨度之大,是其他教材难以相比的。可见内容之丰富。学生阅读这样的教材,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深入理解课文。更谈不上鉴赏、评价课文的。我们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必须加强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经常使用两种方法:1.故事引趣。把一篇篇幅较大的读物缩成一个简练的故事讲出来,然后告诉学生要想知道其中的细节,就请自己来细细品味。2.巧借课文激趣。如教学课文《草船借箭》,问:同学们还想知道诸葛亮更多的故事吗?请你看一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其次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浏览性的泛读法,品味性的精读法等。

三、培养阅读的概括力和思维品质

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目的,比这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阅读能力的核心更是思维,阅读过程的主要心理活动是思维,因此,培养阅读能力首先培养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最基本特征是概括,即概括是智力与能力的首要特点,所以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概括能力。“概括是极重要的思维能力。概括水平制约着对概念的掌握、对事物的理解、对问题的解决等。”思维品质属于意识范畴。它既不能手把手地传递,也不能脑对脑地传输。学生要从阅读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概括能力。只能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来吸收。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关注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从思维能力的培养人手,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突破口,因为思维品质的好坏标志着智力层次的高低。

四、阅读技能的训练

阅读能力是完成阅读的某个方面活动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阅读技能的训练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

1.理解词语技能的训练:“词是句中最小的、能独立使用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语的理解不仅是识字和句子教学之间的桥梁,而且可以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词汇。对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均有重要作用。例如词意、词性等的理解以及它们的用法,在词意理解方面:可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变换句式、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词语理解的方法,进行理解词语的练习。

2.理解句子技能的训练:“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句子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训练,准确把握内容,明确训练思路,合理选择形式,切实提高句子教学效率。例如名言警句的理解;课文重点的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理解等。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或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小组合作探讨的方法理解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运用等形式积累富于意义的句子。

3.理解段落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理顺课文的基础上,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理解段的表达形式,如承接式、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递进式、转折式。

4.理解篇章的技能训练: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理顺课文之间的结构与思路,如总——分——总,分——总等多种结构安排: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前后照应的写法,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当然,提高阅读效率的可效性还有许多种方法。但不可否认,明确阅读目的,提高阅读兴趣、拓宽丰富知识,提高自读能力、培养阅读的概括力和思维品质、阅读技能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浅谈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正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笔者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阅读能力 综合归纳 小学语文

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财富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因此,就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正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一、 导督"查"与"读"

"查",即语文教师积极指导督促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阻拦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文字障碍,从而帮助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体文和文言文的文字意义较为艰深,语言障碍较大,不扫除这些语言障碍,便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的内容。

"读",即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所要学习的文章。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学生示范朗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等方式。

教师通过导督以上的"查"与"读"活动,使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为学生阅读文章后答题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

二、 坚持复述文章内容

"复述文章内容"就是学生在"查"与"读"之后,按照文章的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能力训练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方式:

1、详细复述,即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细致地讲述;

2、扼要复述,即要求学生用概括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创造性复述,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讲述方式,适合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在这种讲述训练中,或改变文章的人称进行讲述,或改变文章的角度进行讲述,或换成另一种体裁进行讲述,或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充……形式多样,自由灵活。然而,不管如何改变复述方式,都要对文章进行一点评论。

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以上各种阅读复述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理解文意和阅读后答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落实好"两比"活动

"两比"是指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训练和比赛阅读训练。

对比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培养学生较高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之一。对比阅读的方式较多:从训练内容上看,认读字、词,可进行字、词辨形、辨义对照比较;理解词句,可进行调换词语和变换句式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结构,可以将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的不同写作特色,可将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从训练的形式上看,则有提问对照比较、列表对照比较、修辞 对照比较、调换或修改对照比较等。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文章,落实好以上各种对比阅读训练,就能更好地辨别文章内容的好坏、表达的优劣、风格的差异以及文体特色的区别等,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比赛阅读训练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语文教师要落实好比赛阅读训练,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心理特点选用不同方式,低年级的中学生可以开展识字比赛、朗读比赛、速读比赛等;高年级的学生除进行限时速读阅读之外,还可以采用读书演讲比赛等方式。

四、 注重讨论与综合归纳

讨论,即在语文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共同对一些疑难问题的研讨。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同座位讨论,小组讨论,自由结合讨论,学生与教师研讨等等。这种阅读的训练,有利于师生交流信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能起到集思广益、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采用上述之法进行阅读训练,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要有一定的准备。如果学生事先没有准备,很可能造成"冷场"局面,从而就难以收到预期的实效。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提得适当。讨论的问题难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并且这些这些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说来,这些问题应该在所学的知识范围之内,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能解答为宜。三是在讨论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当学生思维和话题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到所要讨论的问题上来。当讨论无法深入进行时,教师不妨及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新的疑难问题或观点加以讨论(这点特别重要,也较为新颖)。总之,语文教师事前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要作好充分的估计和准备,才能保证讨论顺利、有效地进行。

综合归纳,既是语文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也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总结评价。有讨论而无总结,学生的阅读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综合归纳的作用在于教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这种训练的方式有:列提纲训练,即在阅读后要求学生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画图表训练,即要求学生画出文章内容的结构图;缩写训练,即对某些句、段或全文,要求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进行缩写,或对段落、全文概括出段意或中心;总结归纳出某些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训练,这点颇为重要。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方法有很多,但我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语文教师一定依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试论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我见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以培养能力为重点。新课程理念对识字的新精神是不要为识字而识字,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着力语文能力(核心是语感)的培养,同时关注多元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要提高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爱写作文,能写作文,就应该在重视激发兴趣的的基础上,也要重视作文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培养;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习作能力

语文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新课程理念对识字的新精神是不要为识字而识字,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我让学生先自己通过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识记汉字的方法。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七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用(用所学字组词,再用所组词造句)。让学生养成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能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能主动学习掌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着力语文能力(核心是语感)的培养,同时关注多元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在阅读教学中,加强了朗读教学,多种阅读方法并用,改变以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的传统,让学生书声琅琅地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珍视学生的个体体念。如:我再教三年级上册课文《科里亚的木匣》时,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先用幻灯出示科里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分组读、男女对读,师生对读的方式,体会“仍然、果然”两个重点词,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读:为什么两次挖木匣的结果不一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使学生明白: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对变化着的事物要采取不同的态度。这样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同时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用“仍然、果然”各说一句话,这样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内容后,我让学生以“最近,我变了。”为开头,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先说说,再写一段话。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与写作能力。

语文是工具,只有亲自使用工具,才能掌握好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提高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学好课文必须勤于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自学。我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置疑。

第四步,读文,背好词、佳句、好段乃至全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

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成“乐写”。 我以为,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爱写作文,能写作文,就应该在重视激发兴趣的的基础上,也要重视作文能力的培养。因为兴趣的产生可能源于偶然,也可能是一时的冲动,但要真正使这兴趣转化为动力,使学生对写作文乐此不彼,还必须有较强的作文能力。因此,要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要重视兴趣的激发,更要重视兴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首先,提供写作素材,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成什么文章。”生活是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首先,要从他们喜欢做的或看的、听的事入手,为他们提供写作的素材。老师可以抓住学生爱玩这一特点,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入手,在学生玩够了,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和兴奋还没有消失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那就容易得多了。如野游。临行前,我强调:“今天大家要尽情的玩,然后把最有意思的事记下来。结果同学们的作文各具特色,而且言辞恰当,感情真挚,就连平时一写作文就头疼的小鬼也能写出一两个好段落。其次,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写作兴趣。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抓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使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相信“我能写”。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写作成功的体验,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在作文时力求别具一格,切不可千文一面。我们在作文指导时要讲究虚,作文评点时注重粗,并适当增加自命题和半命题的练习力度,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去选材,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想他人没有想到的问题,在作文中出现创新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写出自己的个性。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同一样事物,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得出和结论是千差万别的。半命题的作文“ 我想对你说”、“我最喜欢”等等命题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因此,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写“大胆文”,让学生说他们想说的话,写他们想写的文章,写出真情实感,写出鲜活思想,写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思想。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蒙篇布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就让学生一次小练笔。

要提高写作能力,还必须多读多写。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造多读多写的条件,平时要求他们多注意生活中的耳闻目睹的新鲜事,还要求用一定的时间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每星期抽一定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两篇好文章。师生共同细细品尝,从而达到学习写作方法,品好词、佳句,练写作能力的目的。我要求学生每周坚持一篇小作文,两周一篇大作文。经常坚持记日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授之以“渔”,不能授之以“鱼”,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试论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自学能力

论文摘要:语文自学能力是激发小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自学方法、自学习惯和自学动机三方面入手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去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1]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个工具就是教给儿童学习的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匮乏,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低下,以致于许多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便不知如何学习。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一、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正确的自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需要教师“安排”,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因此,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师不仅要备好预习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如何做预习。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主要内容有: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你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课文各段落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的,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你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与次日同学交流交流;关于这篇课文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此次预习作业进行总结,对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给出不同的自学提示及要求,尽量是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应重点放在认真程度和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正确率上;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注意维持学生的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如《尊严》一文的教学,可以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的特点。

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2]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错误百出。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激发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高水平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保证。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指向作用、激发和维持作用以及调节作用。[3]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能促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高水平的学校动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艰辛而枯燥的过程,尤其是自学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因为一则自学既无教师的辅导无同伴的帮助,二则在面对现代如此多的娱乐媒体静下心来自学的却需要较强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一方面教师要在学习形式上下激发学生兴趣,如布置自主探究性和活动性作业;另一方面要学习内容上激发学生兴趣,如作业可以是背诵、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其次,提高志向水平。教师要以榜样和英雄人物的力量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让学生体验成功愉悦来维持他们的志向水平。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外部因素如教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同伴的尊重等精神方面的影响较大。实践证明,合理的奖励机制能很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又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在课外作业中严格地进行习惯上的训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培养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探讨

摘要:众所周知,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是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节,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读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要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四、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为促使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五、培养学生背诵的习惯

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熟悉即可。

六.培养学生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

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让学生买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挂在学生的房间里。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不要只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漂亮。我县近几年的语文期末考试题的“卷面分”就很有效地突出了学生写字质量。学生读书、看报时,指导学生不要只注意欣赏书报文字的内容,还要注意审视字体、书法是否美观。上街时注意欣赏街市牌匾上漂亮的字。并且带学生去参观书法展览。

七、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常言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众所周知,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是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节,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读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要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四、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为促使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五、培养学生背诵的习惯

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熟悉即可。

六.培养学生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

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让学生买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挂在学生的房间里。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不要只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漂亮。我县近几年的语文期末考试题的“卷面分”就很有效地突出了学生写字质量。学生读书、看报时,指导学生不要只注意欣赏书报文字的内容,还要注意审视字体、书法是否美观。上街时注意欣赏街市牌匾上漂亮的字。并且带学生去参观书法展览。

七、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常言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浅谈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方法

摘 要:培养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自主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自主学习方法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这是我多年语文教学的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也明确的指出了语文课和语文老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我以为:让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

为了这个目标,我以为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大语文知识从小的方面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一样宽阔。与其让学生生硬的去消化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到不如从小的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富:让学生知道,语文原来是一幅漂亮的书法,是生日送给友人的温暖问候,是商场竞争的一句充满智慧的广告词。语文是影视作品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是一句家喻户晓得经典台词。

其次,老师要讲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学

毫无疑问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但是对于久居校园,远离生活和历史的学生,总会有一种陌生感的产生。老师的讲解总会有带上老师自己的个人体会和感情。那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材的内容。可能要比听老师的讲解容易的很。

让学生给自己创造一个和作品内容相似的心境或氛围,这样可能会让学生的感情很快贴近作者或融入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作品相关相关评论,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更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勇于对同学或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看法,则更能够使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总之,调动学生的一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第三,课堂内的知识放在课堂外学

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才会热爱人生,珍惜生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也是这样说的。

让学生去观察一下自己喜爱的景物,然后结合自己所学过的文章写一篇散文,这可能要比让他们背诵一篇散文好得很。让学生自己去做一回商人,并建议他们把合法得来的钱捐给希望工程。不仅会让学生体会到"钱来之不易",更主要让学生知道把用自己汗水换来的钱交给那些需帮助的人才是真正精神上的富翁。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创作一幅自己满意的艺术品,发明一样哪怕只有自己才用的上的东西。使学生领略到什么是艺术创作的冲动和发明灵感的火花。

让学生把课内的语文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他们知道语文学习不只是继承,更主要是为了创新。

第四,分散的语文知识整体学

不论是一个学段还是一个学期或者是一篇课文。他们都包含有许多散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的问题设计也要善于从大的方面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抓根本,抓关键的学习。

新的学期开始,拿到新的课本要让学生看一下课文的封面,编者,出版社,课本的目录,及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系。这也学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本学期学习内容的把握。一本书是这样,一个教学单元也可以这样:让学生看看本单元有几篇讲读课文,几篇自读课文,哪几个作者以前见过等等。教师的问题设计也要在整体上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譬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妨先问:为什么要打?在什么地方打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被打者的感受的?打的结果如何?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抓住课文重点。我以为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把整个学段的课本都拿来读读。这也学才叫真正的"大语文"。

第五,没教的知识自己先学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指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都是一个聪明之举。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预习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便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占据了课堂的主动权。从而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综上所述:1、语文教学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语文是语文老师的语文更是每个学生的语文。2、语文老师应该是一把打开学生智慧的钥匙。他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他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他能投入感情,驾驭课堂,引导学生。让心与心交流,最终让学生迸发出人文的智慧的火花。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论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自学能力是激发小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自学方法、自学习惯和自学动机三方面入手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去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1]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个工具就是教给儿童学习的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匮乏,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低下,以致于许多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便不知如何学习。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一、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正确的自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需要教师“安排”,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因此,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师不仅要备好预习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如何做预习。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主要内容有: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你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课文各段落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的,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你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与次日同学交流交流;关于这篇课文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此次预习作业进行总结,对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给出不同的自学提示及要求,尽量是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应重点放在认真程度和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正确率上;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注意维持学生的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如《尊严》一文的教学,可以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的特点。

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2]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错误百出。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

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激发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高水平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保证。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指向作用、激发和维持作用以及调节作用。[3]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能促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高水平的学校动机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艰辛而枯燥的过程,尤其是自学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因为一则自学既无教师的辅导无同伴的帮助,二则在面对现代如此多的娱乐媒体静下心来自学的却需要较强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一方面教师要在学习形式上下激发学生兴趣,如布置自主探究性和活动性作业;另一方面要学习内容上激发学生兴趣,如作业可以是背诵、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其次,提高志向水平。教师要以榜样和英雄人物的力量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让学生体验成功愉悦来维持他们的志向水平。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外部因素如教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同伴的尊重等精神方面的影响较大。实践证明,合理的奖励机制能很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又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在课外作业中严格地进行习惯上的训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研究

【摘要】“学会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必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会学”,就要采用多方位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活跃的问题情境,指导灵活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学会学习;学习能力;学习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摸索、自求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贯穿于教学活中。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会学”,既要培养兴趣又要教会方法,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很大程度寄托在老师身上,老师的素养可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要熟练掌握利用各种媒介获得信息的技能,养成不断接收新信息的良好习惯,努力在小学生心目中树立学识渊博的形象。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这是一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课文,要抓住中心,帮助学生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了解英雄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在教学时,最后我利用多媒体放了一段录像,学生情绪高涨,充满了对英雄的敬佩之情。通过恰当地运用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直观地感悟了知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了重要保证。

然而,在一节课内,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为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功,比如完整准确地回答出问题时,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时,积极思考并发现好的学习方法时等等,教师都要适时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鲜明的目的,它摒弃了传统的“问答式+单项训练”这种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和名目繁多的习题训练,以生动鲜明的形象,让学生身处具体场境,形象逼真。

在语文学习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陷”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但经过思考后往往又能豁然开朗,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种解决困惑后的成功就是学习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产生再学习冲动的动力源。由于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步步登高,而创设又简单易行,因此,这种方法我在课堂上经常运用。

如在学习《船长》一课时,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发生了什么事?临危不惧的船长如何处理这异常紧急情况的?课文末尾写船长哈尔威有什么深意?问题不多,却囊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了课文的标题。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要精干,不能太琐碎,有时可以提出一个主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文、精心设计,以最少的问题精准地表达课文内容。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一定非得教师亲自动手,有时可以交给学生。学生设疑的好处可以归纳为两点:因为疑问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被充分调动,这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一边设疑一边在讨论中释疑,而这种释疑正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新课标一直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法,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学生设疑则完全符合新课标这一理念。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投影显示参考答案,当学生看到答案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指导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内容多,又零碎,学生学习的难度大,效率低,一部分学生语文成绩不好,产生厌学情绪,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传授一些好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每教学一课实际上都体现出学习的方法。教师的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因此,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如“比较法”,在教学每一课的生字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并区分易混淆字的特征,我让学生先学新字,再出示学过的形近字,这样学生就不容易写错了。如学习“渡”字时,认识了“渡”字以后,我又出示“度”字,告诉学生前一个与水有关,可组词“渡江、渡河”,后一个字与时间有关,可以组词“度假、度日如年”。这样教学不到一个月,学生就学会了识字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会自己学习新字,同时也会巩固学过的字 了。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是讲读课文,我则提问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辅助学生学习。例如讲《将相和》一课,我就针对第一个小故事提问“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怎样的,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各是怎样的?”当学生理解、交流了这段后,就会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另外两个故事了。如果是略讲课文,我一般把一组问题写到黑板上,让同学们对照黑板上的问题学习,然后再讨论交流。例如写景类的略讲课文,我会提问以下问题“本文描写了哪里的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你领悟了哪些表达方法?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你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这样学生学课文就有目标,有内容,有收获。另外,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用到了课外,对阅读各类文章都感到有方法可依了。长期坚持,学习能力必然会提高。

总之,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实践出发,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语文教学小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小学语文作为中国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语文学的好与坏不仅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样关系到到小学生待人处事的行为规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学领域使用的越来越广泛,如何更好的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成为所有小学老师都关注的问题,这篇文章就是探讨如何利用多媒体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教学;多媒体;阅读;创新

俗话说三岁定终身,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虽然高于三岁孩童,但是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非常的不成熟,小学语文不仅能让小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更多的是让小学生知道如何为人,用阅读中的人物来启发自己。多媒体教学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把多媒体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能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听课更为认真,一举多得。

1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事情能成功与兴趣一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想更好的在小学的语文课堂可运用多媒体来培养小学的阅读创新能力,就要学会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知道小学生的喜好,只有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才能知道如何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可以在讲解阅读时为学生播放一些有趣的图片,有趣的动画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的兴趣容易养成也容易消失,小学生的思维形式还没有完全定格,对待一些事情也只有三分钟的热情,语文老师就要学会充分的利用学生这三分钟的热情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如老师在为学生讲解《桂林山水》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美妙之处,就可以在网上搜集桂林上水的图片或者是视频等,这写都会大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应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

小学课本中的阅读文章是有限的,这些文章的数量远远不足以充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要想更好的在小学的语文课堂可运用多媒体来培养小学的阅读创新能力,小学的语文老师就要学会应用多媒体来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让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单单局限于小学课本,而是广泛的涉猎,各种类型的文章都让学生有一定的理解,久而久之,学生阅读创新能力自然会上一层楼。比如老师在为学生讲解完《草船借箭》时学生肯定会对诸葛亮的绝世才华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个时候,小学的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在为学生讲解与诸葛亮计谋有关的文章,比如《空城计》、《借东风》等,也可以为学生讲解“既生瑜何生亮”这一谚语的由来,不仅能让对课本中的课文理解的更好,还能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

3创设教学场景,让学生理解阅读更为通透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对很多文章的理解程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要想更好的在小学的语文课堂可运用多媒体来培养小学的阅读创新能力,小学的语文老师就要学会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景,让学生对这一阅读理解的更为通透。老师在讲解一篇阅读时,要充分的掌握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篇阅读主要讲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在网上找寻与阅读相关的材料,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老师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知道阅读所讲的主要内容。比如老师在讲解小学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学生对小兴安岭的美没有概念,只知道小兴安岭美,却不知道小兴安岭是怎么样个美法。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有关小兴安岭的图片和视频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观看图片之后闭上眼睛幻想自己在小兴安岭中,学生就会对小兴安岭的美理解的更加的明白。

4适当灵活的使用多媒体

要想更好的在小学的语文课堂可运用多媒体来培养小学的阅读创新能力,小学语文老师要学会适当灵活的使用多媒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做的太过取得的效果往往是相反的,老师如果一味的使用多媒体,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没有多媒体就听不进去课,小学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去听课,如果应为多媒体造成听课质量下降反而得不偿失。长久的使用多媒体,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完全放在多媒体上,不会对阅读的内容有更仔细的关注。如果使用多媒体的次数过少,学生又会出现不理解文章,对阅读不感兴趣的问题,所以使用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要有一定的度,这个度由小学的语文老师自行掌握,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5总结

要想把多媒体更好的应用在小学的语文的课堂上看起来是件简单的事情,实际应用起来却并非一件易事,牵扯到的知识也有很多,不仅需要小学语文老师的努力,更是需要小学生的配合。师生之间共同合作,共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的进取,不断的努力。最终找到最适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更好的把多媒体应用到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王奎香 单位:沂南县大庄镇杨家坡中心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阅读教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目标要求是:“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达到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引导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提高阅读教学水平,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智慧。

一、现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设想

当前仍有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重视阅读的工具性功能,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功能,忽视了情感培养和情操教育,忽视了对吸收文化智慧的指导,造成了阅读教学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学科饱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做到“精彩阅读,智慧人生”,把阅读和情感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倾向和道德情操。

二、小学生阅读引导和情感体验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感情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因为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凭语感去“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通过培养语感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

如《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红红的枫叶一样,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失败后才能变得成熟。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本身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识。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学通过反复朗读,情感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体会并归纳到“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在教学中紧扣精彩句段,特别是把作者准备照时的情感变化和小姑娘莉贝卡出现时的情景内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走进课文”,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语感自然而生。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韵,达到了希望的教学目的。

(二)创设审美情趣,变幻角色融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启发学生的心灵交流。

如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情节感人,犹如一曲生命的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学中通过研读文本,让学生变身成哈尔威船长,并通过哈尔威船长的话语和语气,对救援的整个过程,以语言文字为根,引领学生在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解读船长那临危不惧、沉着果断、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从而在阅读实践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

(三)融入“意境”,引领情感阅读

学生意境的培养就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意境教学是依据教育学、认知论、心理学和教学论的原则,在认知过程中以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为指导,从而实现愉快教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意境时,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体会文章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根据学生爱想象的特点,引入学生触发感情、启动思维、促进联想,从而进入文章图文并茂的意境,使感情在陶冶中升华。

如教学《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理解,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夜色幽静道路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到录音中所出现的情景,随之在让其朗读《夜行黄沙道中》并融入录音情景中:词中有“蝉鸣”,有“稻花”,可知作者是在夏天的夜晚行于黄沙道中。作者着力描绘了夏天夜晚的静谧,想象了秋天的丰收景象,表现出一种恬淡喜悦之情。

(四)以现代技术辅导阅读,渗透情感

现代技术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愿望,从而达到渗透情感,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目的。教材中含有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幅优美画面,以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审美因素让学生从字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得到舒畅的体验。

如表达思乡之情的《小桥流水人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个小课件,包含有农舍、小桥、溪流、林木等,让学生感受到乡下风情---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使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五)引领赏析体悟,关注审美体验

小学生也有一定的赏析能力,通过赏析体悟获得审美体验,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性特点的本质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

一要引领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内在美点,体验审美情趣。不仅要引领学生去欣赏课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也不仅要让学生关注文章中描写的景物美、形象美等客观、表层的的美,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体验景物美或形象美等各种客观美的表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去领悟作品巾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如阅读《景阳冈》就要从整体上体验武松的沉着、机智、勇猛、办事粗中有细、武艺高强的形象美和性格美。

二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审美判断,体验审美价值。审美判断是相对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对于小学生我们要求不要过高。要尊重孩子的价值判断,从孩子眼里看待世界。但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作较深入的探究。对课文的言外之意进行总体把握。达到高级美感。通过个人思考、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论赏析活动。使学生深入地体验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产生更清晰、更深刻的审美印象。

三是引导学生对原作的艺术形象进行开拓、补充,渗入自己的独特体验。经过创造想象力的发挥,对所感受的形象进行重新的加工处理,产生新形象,从而促进审美创造力的不断提升.如阅读《祖父的同子》最后几段。给学生提出一个发挥想象的问题:根据你的体会和感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我”的快乐和自由的心境吗?

三、结论

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食粮,蕴涵着多种情感元素和道德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挖掘其深邃的价值理念,才能促使学生吸收到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人生更加绚丽多姿。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按语文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尊重学生的自尊,关爱他们的身心,给他们温暖,让他们对老师有亲切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快乐与满足,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己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促进学生学好语文根本保证,也是贯彻素质教育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关爱学生,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总结出的教育经验。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和尊重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教师只有对学生以诚相待,尊重信任他们,了解他们的日常学习实际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尊重他们的人格,不伤他们的自尊,与他们交心,给他们以温暖,一视同仁,让他们感觉到师生之间没有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依赖感,愿意接近老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尊敬老师、信任老师,才能倾听老师的教诲,才能自言而然地接受老师“传道授业”,才能在学习上形成自觉。

二、巧设导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时的导言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语不仅为学生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师用巧妙的导语,把学生引入一种追求新知的情境中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导言,从课的开头就把学生引到学习探索新知识的情境中来。如我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一定看过很多抗战片的电影,也经常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烧、杀、抢、掠的电影镜头吧!面对这些无恶不作的敌人,我们中国老百姓屈服了吗?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和他们这些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走进抗日英雄的典型代表,《狼牙山五壮士》的战斗现场,看看他们是一种怎样的战斗场景?”从同学们的目光中,我看出了他们急切地想听个究竟,这时就趁热打铁巧妙地导出了课题。

三、巧妙过渡,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小学生共同的特点。所以教师就要随时随地地采用鼓励或激趣的过渡语,适时地把握好时机,不断地把学生的兴奋点调到最高值,随时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久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强化自身素质和自己的人格“魅力”,像磁铁一样,不断地吸引着学生。这样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形象、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灵活的教学方法,富有磁性的语言艺术等,更要有从学生的表情中得到学生心理状态的反馈信息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及时调整课堂活动内容、方式、方法,并能在学生精力集中时,设计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在思维疲惫时巧设通俗易懂的提问;在学生不自信时投以鼓励和关怀的目光,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在讨论中激趣,在趣味中获知。

四、力求成功,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本领的教育家,都善于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的求知欲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次成功的体验,会十倍、百倍地增强其自信心,将会激起他们企盼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的强烈愿望。也有人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在教学中我随时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地为他们创造机会,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智商比较高的学生、视野比较宽的学生提出一些比较深奥的、难以理解的、不易表达的问题,给他们创造一些发散思维的空间,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而对那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相对反应问题能力比较迟缓的学生,则给他们提问一些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与本课联系紧密的问题,让他们从中也能得获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快乐和成功的满足。这样对后进生而言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从他们的进步中感觉到“我能行!”“我很行!”,从而也坚定了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自豪感。

五、养成习惯,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心理学

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新的东西有足够的兴趣,但缺乏学习的耐力和持久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例如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以后,在让学生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方法变化多端,如,各小组比赛答题,选出优胜队,这样不仅能发现教学中的漏洞,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印象。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学习成绩能保持稳中有升,基础差的学生成绩也会有所提高,从而达到了全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有进步的目的。总而言之,教师的教学成功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有意识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让所有的学生都乐学、善学、肯学,让学生在兴趣中获取知识,在兴趣中掌握分析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秦晓辉 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钢都管理区中心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一、家庭因素对孩子阅读习惯造成的影响

(一)家长不重视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生活在农村,很多家长不够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家长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基本上不识字,主要靠孩子在学校学习。放学后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即使学习也只是把老师留的作业做好,而不会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有些家长甚至认为阅读课外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根本不重视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部分家长重视但是自己没有文化,不知道该怎么做也有一部分家长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但是由于自己没有文化,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做,只知道每天看着孩子学习课本,不给孩子玩耍的时间,岂不知这样更是害了孩子,这样长期下去会减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讨厌学习,甚至不愿意去学校,最后辍学。

(三)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主要因素很多家长会意识不到家庭环境会对孩子的影响,不懂得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很多情况下对于孩子的管理都是“放羊式”。

二、学校因素对学生阅读习惯造成的影响

(一)大部分教师习惯传统教学,不能适应新课改由于身处农村,教师资源匮乏,很多教师都是老教师,他们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调整,传统教学就是读教材、做习题、抄写课文等。在现代社会,不能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教学,而应该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对于阅读方面的教学应该转变思想和方法,教师接收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在此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学校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供学生阅读学校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资源,比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在学校现有的资源下,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难度。这就要求农村教师在现有的资源下,想办法、做工作,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针对家庭和学校对阅读的影响,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给孩子提供课外读物。这不仅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能提高思维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没有必要说孩子看书我也看书,但是在孩子看书阅读后,我们应能提出一些发散性问题,充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批判能力。作为家长,要支持和鼓励孩子进行课外阅读。有些家长认为这是耽误学习,其实不然,读书可以增加一些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读书可以变得更聪明,更有智慧,学生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增长知识,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读书有这么多的好处,作为家长,怎么能反对呢?

其次,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仅仅依靠教材上的东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很多人都听说过美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同样讲完一个故事,美国老师对学生的提问是: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等好多问题都是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可以根据故事给予学生生活上正确的引导。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学生,应该改变教学方法,而不是一本书的教案用好多年。教学方法和方式有很多,要根据讲授内容变换教学方式,比如说:我们讲到《阳光》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拿着书去校园里一边感受阳光一边讲解课文,还可以猜谜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设计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有兴趣去阅读,比如:我们给每个人不同的小故事,然后几个人一组讲故事,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小故事讲给同伴听或者我们可以分组表演一个小故事,或是根据阅读的材料写一些读书笔记等。

最后,就学校硬件设施来说,确实没有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资源,我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把建立图书馆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图书馆就不读书,我们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置读书角,每个人可以把自己的课外书放在那里供大家阅读。学校的各位老师可以把自己的藏书带到班级给学生阅读。也可以呼吁社会捐书,联系一些出版单位或者文化单位为学校捐书。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教师们尽心去做,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阅读,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气质。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就让我们重视小学语文阅读,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在这个用分数衡量孩子成绩的时代为孩子的心灵点亮一盏明灯。

作者:沈志起单位: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镇中心校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趣味阅读教学法管窥

1.在阅读的过程中穿插一些趣闻逸事

小学生对于人物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符合他们好奇心浓郁的特征。在这一方面上,教师在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生平的过程,可以介绍作者的一些趣闻逸事,通过这些故事化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于作者及课文内容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苏东坡的一些词句的时候,教师可以讲一些“三苏”的故事,如当年苏洵、苏轼、苏澈一起到京城赶考,主考官是当时的大文豪欧阳修,他发现一篇气势恢宏、引述精辟的文章,这应该是考试的第一名,但是他认为这篇文章是当时参加考试的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文章,为了避嫌他将该文章改为第二名,拆开试卷以后却发现该文章是苏轼写的,将第一名变成第二名,对苏轼是不公平的,为此欧阳修后悔不已,而苏轼却没有责怪过欧阳修。这样的故事,既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对作者的兴趣,学生对苏轼的印象将更加深刻。

2.讲解阅读内容的时候要旁征博引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课文的内容、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为了让讲解的过程更加生动,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旁征博引,启发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学习《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时候,收集其他方面的与《草船借箭》有关联的内容,说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草船借箭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教师在引用其他文章的时候,也应该以三国时期的故事作为引申的内容,并且还应该与故事的主人公诸葛亮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将学习的内容扩展到《隆中对》当中,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管仲、乐毅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都辅佐自己的国主称霸一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能臣良将,这说明诸葛亮想寻一明主,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接下来的一句是“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正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才赢得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心耿耿。这样,学生就对诸葛亮的“临表涕零”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学习的时候也能体会到诸葛亮的忠心与伟大。

3.阅读教学结束时要巧推荐

小学生阅读的天地应该是很宽广的,课本上的文章应是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方法,陶冶情操等诸多方面能力形成的载体。孩子的成长,阅读内容绝不仅限于此,教师在对课本上的文章分析完毕后,应该适时巧妙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推荐,从而让学生的读趣更浓。如在教完《沉香救母》一文时,可把《宝莲灯》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带着兴趣与问题来读,这样既让学生对故事有了完整的了解,也对沉香的人物形象印象更为深刻。在课堂上妙趣横生的阅读教学的帮助下,教师对文本内容课外延伸的有效推荐,对孩子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无疑是锦上添花。凡是成功的教学课,都是一堂有滋有味的教学,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收集资料、不断创新,做到传统教学方式与新的教学方法的统一和协调,教学与思想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为学生奉献一堂讲解精彩、内容丰富的阅读课。

作者:王海婷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冈西实验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的能力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一个人语感能力的强弱,往往反映了他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听说读写能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能充分地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微,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能提高语文能力。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的训练。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说过:“国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语感于学生,要从培养学生强烈敏锐的语感入手,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怎样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呢?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认为,人脑中存在一个来自遗传的、为人类所独有的“语言习得机制”。儿童在接触具体语言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直觉的语言知识、自然而然地识别和理解句子,创造和生成句子,逐步地,语感也就形成,语感也就是直觉的语言知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语感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多读”。

这个“读”,包括朗读、吟诵、默读、背诵等多种读的形式。心理学中有个术语叫做“绝对感觉阈限”,它的解释是“并不是任何的事物属性都能引起人们的感觉。为了要产生感觉,事物属性就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能引起感觉的事物属性的起码量,叫做“感觉的绝对阈限”。那么,为了形成语言感觉,就必须达到它的绝对感觉阈限,即一定的量。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从一段段、一篇篇文章,特别是课本中所提供的“范例”的朗读、默读中完成一个个量的积累,使大量的字、词、句、篇成为自己语言仓库的储藏,形成一次次的飞跃,使规范的语言、鲜活的形象、印在心里,溶入血液,变成学习者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一种直觉。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之一,是强调“读”的功能,特别是朗读,故我们的先人把进入学校学习称之为“读书”。朗读能使学生的所有语言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口、脑等都动员起来,创造一个语境,使其能充分地感受和领悟范文的语言材料。古人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便是对这一理论的形象的说法。

“多”,首先是指数量多,这不仅指的是课本中的范例要读、诵多遍,还指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即在课本范例的基础上,要加强课外阅读,通过增加感知语言的机会,扩大视野,增加积累,积淀语感经验,逐渐实现质的突破。其次,它还指形式多,如朗读、吟读、默读、背诵等多种读书方式可灵活地穿插于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朗读,可以有领读、个别学生读、全班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以调动学生兴趣,活跃学习气氛。

对于读书的方法,教师应加以适当的指导。要培养学生默读时圈圈点点、进行评注的习惯;指导他们朗读时,把对课文意境、意义的理解,通过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在吟诵时,心、口、耳并用,体味语言美、意境美;背诵时,指导学生理解后再记忆,积累语言资料;对课外阅读,也不能放任自流,应是有指导、有推荐、有检查,可以通过扩展阅读、摘录、写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引导和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拓展视野,增加积累。

在阅读的技巧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强调文章阅读中的主体感受。阅读是指看或者读别人写的文章。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过程。构成语感的心理因素包括感知觉、记忆表象、直觉思维、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等,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由于学生的心理差异,每个人读同一篇文章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根据所读文章的内容和体裁的不同产生不同层次的主体感受。例如在情感体验方面,只有培养学生进入主角色,进行“披文入情”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真切的语感。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明月光”浸透了他的情绪,引起了他缅怀故乡的悠远感伤的情感。唐朝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既写景,又写情,字里行间充盈着客旅的艰辛和忧郁的心情。情感是语感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文字都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教师在教上述诗句时,如能促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形成自身的情感体验,那么语感的培养便水到渠成了。

第二,通过词句辨析加强语感训练。语感训练一般不着重篇章,更多的是咬文嚼字。阅读教学中分析词语,如能用意义相同、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就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奥秘,词语的义蕴与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三个同义动词:“嘱咐”、“嘱”、“嘱托”,看来很平常,但用意却很深刻,让学生去体味。一个“嘱”字简明地说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尽管父亲已当面“嘱我”了,但还嫌不够,又“嘱托”陪送的茶房要好好地照应“我”。“嘱托”是托人办事。这显然比“嘱咐”又多了一层意思,即“托”。通过上述辨析,引导学生细加体会,使体悟到的父亲的爱子之情再加深一步。

在读的过程中应重点训练两个方面:1、重视朗读的训练。进行朗读训练时,除采取多种形式以外,更主要的是讲究朗读方法,而最佳的朗读方法当首推叶圣陶先生倡导的“美读”。即读时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也就是在读时要披文入境,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在观察景色的同时,反复朗读全文,抓住关键字眼,从而真切感受作者写作意图。2、注重让学生背诵课文。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将“死记硬背”批得体无完肤,因而在教学中“背”的要求就不多见了。而我认为,要丰富学生的语言,增强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得提倡适当的背诵。

倡导“多读”,让学生充分地感悟、体会、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最终是为了运用,即知识的适移,达到培养学生较强语文能力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