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09:58: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小学教学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读前设计问题——善激趣
读前活动是阅读语篇的前奏,读前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出话题,为下一步的阅读奠定基础。教师要设计与语篇主题相关的问题,通过问答来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进一步阅读扫清语言障碍,为学生顺利阅读做好铺垫,从而引领学生积极地从生活走进文本。
二、读中设计问题——解语篇
读中活动是英语语篇教学的核心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顺利阅读和理解材料,教师可以根据篇章结构设计一些带有指向性性、针对性、层次性、涵盖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引领他们整体感知语篇,了解文本大意,获取具体信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解读语篇,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实效性。
三、读后设计问题——再提升
读后活动是语篇阅读教学的升华阶段,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任务或者活动来内化语言,完成从知识汲取到能力发展的过渡。教师要设计一些评价型、创新型、探究型的问题,鼓励学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相联系,这样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的阶段,将语篇教学与文本价值的提升融为一体。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提炼文本的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的理解力,这体现了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发展技能,还要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的理念。例如,Maddy’sChristmas一课主要讲Maddy没有买到礼物送给大家,自己写了一首歌表达对大家的爱。我设计的问题是:What’sMaddy’sgift?Doeseveryonelikeit?Why?Doyoulikethisgift?Why?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追问,由低级到高级,既检测评估了学生语篇阅读的质量,又启发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文本的价值,把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在语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理解和输出程度,适当更改提问的形式。问题较简单,学生易于表达我们就可以直接使用问答形式;难度较大,我们就可以将问题设计成选择、连线、判断、填空题等形式,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难度,学生会更乐于表达。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对语篇进行梳理,自然理清了语篇脉络,语言输出活动也会进行得更加顺畅了。
四、结语
总之,设计问题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提什么问题,怎么提,并没有那么简单,教师要深思熟虑后才能设计有效的问题。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理解语篇,学生通过阅读回答事实性的问题,回忆推理性的问题,捕捉具体信息,进而深入理解语篇。因此,教师要设计有效的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使他们感受语篇带来的无尽魅力。
作者:李玲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南大街小学
一、小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由于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对于教学设计我们更应当重视,而不能淡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思考给予足够的关注。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不淡化教学设计,也不能异化教学设计。如果在教学中形成“预设至上”的错误认识,过分夸大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忽视甚至无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片面追求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静态化,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也是不可取的。
二、改进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建议
1.求实不虚浮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构作品,而是要从课堂教学实际中来到教学实际中去。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最大限度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观,立足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生活实际,带着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分析教师的教,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规范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去分析和设计教学,让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课堂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应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为使课堂教学的设计科学、合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让课堂教学设计走向理性,在理性中步入自然、生态,追求大育无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征。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能丧失自我,要同时考虑自身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兴趣爱好及习惯等。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顺应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才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发挥课堂设计对教学质效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人为设计和安排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追求实效。
2.完整不散乱
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侧重某些内容或环节,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有亮点,但不会成为好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单课思维的弊端,严格遵循系统整体的原则,从整体的角度规划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设计上升到教学要素优化组合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结构为纵向主线,将横向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都置于一个系统中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更完整地认识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更加全面、有序地考虑各种要素,并合理整合各环节、各阶段、各要素、各层次的关系,发挥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要的环节也应该具有整体性。一堂好课必须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充足翔实的过程、圆润完满的结尾。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与安排,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每个环节又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产生整体效应,给人以整体感和完美感。
3.灵活不僵化
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乏思考和创新,缺少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显得机械和教条,习惯于用固定的方式应对所有的课堂教学,他们无视课堂各要素的动态组合,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化、绝对化,把完整的课堂教学肢解为几个孤立固化的环节和步骤,使课堂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机械工作。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超越特定教学情境的固定模式。用某一规定的几步几法的教学模式去套用动态的课堂和活生生的教学对象只会捆住教师的手脚,扼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死胡同,使之越来越远离教学的本质。因此,任何一种预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动态变化的特点更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是实时变化与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种能应对突发状况的教学智慧,灵活而智慧地处理在课堂预设之外的意外生成情况,同时对设计好的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参考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但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可以体现一定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但不能机械教条地固守模式。课堂教学设计要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
4.艺术求美化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讲技术性,还要有技进乎道的追求,让课堂教学设计以技术做基,以艺术为峰,充分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性。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性要注重突出两个字。一个是新“,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痛苦;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动。我们的课堂在整体上,在环节上应该经常让学生有新鲜感,在新中让学生质疑,在新中让学生生趣。使课堂紧紧吸引着学生的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课堂学习状态,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另一个是美,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善、信念端正。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能忽视美育的渗透,寓教于美,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在美中打动学生的心灵,让美为课堂增添生命的活力,更好地体现育人的本质。
作者:唐冰 单位:上海市奉贤区五四学校
1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文本构成
1.1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任务的分析不仅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还包括教学环境的分析,包括物理环境的分析和心理环境的分析。物理环境主要指学校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自然气候)、时空环境(教学场所、教学时间)和设施环境(教学设施、教学工具)。心理环境包括班风、班级氛围、师生关系等由社会、文化、心理等决定的影响因素。心理环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其影响力要比物理环境的影响力更加大且明显。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教学环境的分析,设计出符合本班教学的教学设计,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2教学目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语文课程的目标则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目标的有机整合,三位一体,相互渗透”。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虽然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仍存在许多不足。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存在片面强调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或者片面体现出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不能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而且,语文的工具性方面也偏重于学生“双基”即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在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一要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要有整体性,面向整个教学内容和全班学生;三要有层次性,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身心发展规律也不平衡,所以设计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特点;四是教学目标要具体、可以操作,并且要能进行评价。
1.3教学组织形式分析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以法令形式规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深入,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班级授课制下还存在着其他多种组织形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先生”制等。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1.4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传统的教法是讲授法,如果课堂只存在这一种教学方法就会导致“一言堂”和“满堂灌”。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讲授法、问答法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等也会有所呈现。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传授本课时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即学法。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不仅学会,还要乐学、会学。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它受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认真对待。
1.5教学媒体分析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来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现在的小学课堂都有电子白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选择幻灯片放映、投影仪、网络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来配合现场授课。但是在选择教学媒体时要注意不能为了使用教学媒体而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必须要有利于优化教学,促进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媒体———板书仍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教师在选择先进的教学媒体的同时还要重视板书的设计和书写。
1.6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实现。教无定法,但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其规律性。以一篇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学环节一般分为五大板块:激趣导入、初读感知、精读品味、拓展延伸、课后作业。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现有水平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每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使用教学媒体,而且每个环节都有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因此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但是课堂教学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即使课前教学设计做得再好,在教学过程中也依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教学时间不好掌握、课堂纪律调控不当、没能调动课堂积极气氛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做预设,以便教师能及时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1.7教学设计自我评价分析
教学设计的评价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教学设计完成后进行教学前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其目的是验证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进行预设,另一部分是在教学结束后,看看实际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反思教学设计的不足,以便指导下次教学设计的进行。
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意义
课程改革十多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效,现代教育理念普遍被小学语文教师所接受,但是在教学中,仍发现存在很多问题: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本仍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老师仍是在教教材;教学方法看似多样性,实际上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语文课堂看起来很热闹,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就要设计出来的,它是语文教师以先进的语文教学理论为基础,根据大纲规定的教学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从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达到的学习水平出发,为每一课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从而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保证本课时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想教学得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对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要遵循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充分体现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突出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笔者希望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分析研究可以让小学语文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可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缩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之间的差距,让新的课程理论能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作者:奚佳佳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课堂“热身”
在英语课堂开始前要进行有效“热身”,使学生能较好地融入英语的课堂氛围,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热身”方法主要有两种:(1)静态方式,以问候的方法来点名,以加强日常问候语的交流。如“Nicetomeetyou.Howareyou?”等。(2)动态的“热身”方法,可采用律动或歌曲的方法使学生动起来,包括学习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以调动学习氛围;也可使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增强学习动力。在选择热身方法的同时要结合大部分学生的状况,若该班级的学生大部分喜静,就要选择静“热身”的方法,要因班施教。
二尽快引入新知识
学生在进入英语氛围后要使其较快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引入方法较多,有音乐导入方法、直观导入方法、背景知识导入方法、游戏导入方法、疑问导入方法,在实际的课堂中,一般需要多种方法的交叉进行。直观导入的方法,包括实物导入、卡片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在讲解“Whatabeauty…?”这种句型时,省略部分可为:pen、book、house等单词,一般book和pen这种单词,因为较为常见,可使用实物导入的方法,而house这类单词因为不能随身携带,就可采用图片或多媒体的导入方法。而教师在导入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在实物导入中,可让学生以品尝、触摸等方法来感受,以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认识。若使用卡片和多媒体的引入方法,可使用藏卡、闪卡和摸卡等游戏来导入。游戏导入的方法属于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如一些日常用语“Oh,Ilost./Oh,Iwin.”教师可通过掰手腕和跳卡的方法,使其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在比赛中,赢了的学生说:“Oh,Iwin.”而输了的学生则说:“Oh,Ilost.”。这种有目的的游戏或对话,也可使学生练习发散思维,总之,在使用导入法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针对内容合理设计游戏教学
日常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讲读教学法、讲演教学法,小学英语为特殊学科,因此有时还会用到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动作教学法,其中游戏教学法效果最显著。在游戏教学法中会对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进行综合运用,采用手偶、卡片和PPT等教具,使其理解词义并可在学习中进行良好的运用,这种词汇教学方法,简单易操作。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喜欢采用影片、图片和光碟等方法来学习英语,因此教师在教授句型和单词时,可选择卡片、实物、多媒体等方法来展示目标词汇,采用游戏方法可使学生掌握得更好,并得到倾听能力的练习。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要在游戏中来使学生记忆句子,如“Therewasariver.”这句话,教师就可安排一些抛球、传球的游戏来加深句子的记忆。在教学中遵循虚席规律,做到张弛有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复习和检验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每堂课中讲解新知识,还要适当地巩固复习。首先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明确,在教学中穿插游戏,可使某个学生来扮演老师,具有提问权利,点名学生来回答问题,因为小学生比较喜爱扮演年龄大的角色,还可通过这种方法,练习和复习句子和单词。在每节课结束时,教师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每个小组有一个小组长来替老师来检查所学的单词和句型,达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复习和检验环节,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五结束语
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设计,要针对新课标的思想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这样也为新教师指导方向,使其将理论知识通过适当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包括课堂“热身”、尽快引入新知识、针对内容合理设计游戏教学、加强复习和检验等方法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作者:鲁菲菲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白田小学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存在问题
1.教学内容不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传统教学的设计理论中,教学内容为教师所教的及学习者要学的,没有在技能和知识操作方面加以描述,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全面,也不符合实际情况,面对这些抽象且远离生活的内容,学生并不感兴趣。学习内容缺少生活中的具体元素,不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生活有所了解和认识。
2.教学设计有两极化态势
优秀的教学设计,要有恰当、准确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中,课堂教学设计应使学生理解并应用语文知识,语言得到丰富积累,语感和发展思维得到培养。但教学设计者在设计教与学的目标时,更对认知领域有所倾向,认为教学核心是:积累字词句,学习语法知识,这种设计观带有较强的片面性。课堂教学应该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及发展能力,更要使学生的全身心都得到发展。又因为目前注重合作学习,在课堂设计中不管学生本身的想法,都要加入小组,而且学生在激烈争论后期待教师给予明确答案,但教师经常会说:你们都很棒,这使学生很迷糊,甚至产生误导。
3.过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
在小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频繁使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媒体,但很多教师都属于“黑板搬家”,在课件中呈现较多的知识和内容,依旧让学生阅读和背诵,没有得到较好的效果。该种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但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对于“工具至上”的这种思想,使实际教学中缺少师生交流。
二、课堂教学设计中应采取的对策
1.深层次融合科学与人文
目标制定方面,要对人文思想与科学思想进行批判的扬弃和吸收,并对认知领域的行为目标与情感领域的目标进行兼顾,达到共同实现的效果,保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活动为有目的的活动,掌握基础知识,包括语法和字词句的学习能够取得某些方面的成功,但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二者进行相应的扬弃和吸收,针对具体教学情境制订教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从而指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探索。
2.合理使用教学媒体
传统的学习方式要与现代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如何才能有效结合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最佳学习效果呢?例如,教学中学习生字,教师可先以板书的形式,一笔一画地为学生展示,随学生反应,强调书写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可一边听讲解,一边模仿,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正确地掌握生字。在学习生字的后期阶段,要应用教学媒体,使用生字的学习软件,对生字的读音、笔顺和笔画都进一步巩固,也直观、形象地进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将传统板书这类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有效结合,既能使学生得到情感刺激,又能更形象生动地理解汉字,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中不断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这就会导致课堂气氛较为压抑,很多学生因为过于压抑而讨厌上课,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简单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把精讲多练化繁为简,理清脉络、突出主干,使教学简单易行。其中会话为实践性的能力,教师要加强在课堂中进行会话训练,根据交际情境设置相应题目,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比如,《观潮》这一课,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对大潮之前、来潮之时和潮头过后的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然后使其根据经历描述自己认为最美的景色,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修辞使用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习方式、教学观念及评价方法都进行了较大的转变,这就对教师有了更高要求,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提高教学质量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管雪飞 单位:阜宁县芦蒲镇老管小学
一、如何进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有效课前准备,激发学生兴趣
一是布置学生的任务(包括学生的预习)
在课前,要提前对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鲜花与星星》教学中,老师在前一节课下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叫同学们收集知道的花的名字,知道的星星的名字,还有知道的颜色。此时,同学们便会十分好奇,在课后会比赛着进行这些任务。当然老师可以有一些鼓励的言语,比如“比比同学们谁知道的花的名字最多,谁知道的星星的名字最多”。新课标里面明确的要求便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简单的有意义的事情,最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这种做法值得大家效仿。
二是教师做好充分课前准备
老师应该做好课堂的准备,在低年级的学生的课堂中,老师的准备工作更倾向于收集图片或者有趣的事物。以《鲜花与星星》的教学为例,老师提前做了的准备,准备了纸质的,可以在同学们中传看的图片资料,有星星,鲜花,其次,准备了视频资料,也是围绕鲜花与星星的,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充分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
(二)有效教学课堂,引导快乐学习
教学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因为一切的准备都在这个实践中得以实现,如果实践得不好,便一切都是白费。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注重感性的,直观的教学。所以需要老师自己有自己的特色。在《鲜花与星星》的教学中:
1、课始激起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第一课时。儿童刚刚接触新的课文,对课文还没有多少了解,甚至是没有了解,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候链接合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无疑可以事半功倍,取得实效。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它隐藏在课题里,它隐身于文本中……只要我们善于巧妙地链接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就可以激发儿童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儿童在愉悦积极的状态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在《会走路的树》教学中,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徐老师就设置了一个“回音壁”的语文小游戏,让大家听老师说一句话,看谁能完整地重复。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都竖起了小耳朵仔细地听。老师说了两遍“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一下子就引领学生进入了美丽如童话般的课文情境中。同时这个游戏也培养了孩子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会听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正是由于这个小游戏的渗透,整节课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2、有效初读文本
在预习了的基础之上,再让学生朗诵课文的时候就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在读的同时也在动脑筋,开发学生的大脑,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课中落实字词教学
对于生字的识习,不应该死板,老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随文识字时编造一个可爱的故事或者用生字的形状的特点来使学生快速记得。比如在《鲜花与星星》的生字练习中,老师道“朵:上面像一个花骨朵,下面的木像根树枝,横要写长托住花骨朵,并且写在横中线上,竖写在竖中线上。颗:左右结构,左边一个果,右边是我们要认识的一个新的偏旁页字旁。”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记住生字,而且印象深刻。
4、课尾巧设探究疑点
课堂教学的结束是整个课堂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兴趣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尾,充分利用课尾的教学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思维的高潮。如在《鲜花与星星》的课尾设计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再结合该堂课学习的鲜花和星星来画出一幅初夏夜晚鲜花和星星共存的美丽图画,由此来加深学生对该堂课的印象。
5、课后落实字词教学
在课后,要求每位学生做好听写本课字词的准备,对于课文中教学的生字词要求人人过关,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总结
总的来说,第一课时的有效教学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它关系重大,需要老师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找到经验,师生之间应该充分地互动,在朗读和评价方面也要注意多元化,注重适应与技能的培养,注重兴趣地引导,使低年级第一课时教学有效率地进行。相信在不断地实践中,低年级第一课时会更有效率地开展。
教学设计对于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都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小学教师对于教学设计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没有足够重视课堂内容的设计工作,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小学数学课堂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相应的教学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数学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学目标不清晰
目前小学教学设计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对于小学数学认识不够深入等,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包含的知识内容多局限于课本内的知识,课外知识的涉及量和扩展量都不够,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教程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将书本的内容全部照搬到课堂下,完成授课就觉得教学任务已经完成。有些教师或许会觉得小学数学比较简单,没必要给学生灌输太多的内容和知识,或者认为数学只是一门计算工具,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教师的这些认识直接导致了其对于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大大局限了教师授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的全面了解,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教学理论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小学教学理念应被赋予一些新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阅读、书写、计算等基础知识,更加强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授课中所欠缺的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课程的发起者和掌控者,其地位至关重要。但是,多数小学数学教师还不能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教学理念还停留在过去传统授课时多年积攒的经验,对于“情境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等新的教学理论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这就导致教师还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学”等灌输知识的阶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也比较呆板、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创新教学设计,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创新课堂讲解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大多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主要培养小学生的计算和应用题解答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性讲解,除了把握好教程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之外,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时间,巩固所学知识。另外,教学设计需有一定的针对性,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扩展相应的课外知识内容,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正确分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具有一定的空间感知,并能用语言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学设计上应该循序渐进,搜集一些关于方向的儿歌和词语,引导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简单讲解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为“东、西、南、北”,在教室里分别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对正确的学生以奖励。另外,教师还可以进行扩展性教学,给学生讲解在森林里和航行过程中,人们都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别方向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
(二)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学设计中也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不同于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观念,更加符合当今形式下,新课改对于中小学教学发展的要求。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多增加学生参与此类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旁边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教师在讲解完基础课堂知识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将课程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创造力和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小学生还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和热情,而单纯的小学数学知识则略显枯燥,不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注意体现学科的丰富内涵和实际应用性,比如,在讲授怎么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书桌、课本的面积,通过计算得出准确答案,积极的活动参与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调节课堂气氛。
三、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改进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对于数学的理解和热爱,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秋丽 单位:福建省漳浦县盘陀中心学校
【摘要】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十分必要,通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高效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更多的学习有效的提升自身的音乐学习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建立一条新型高质量教学之路,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只有教学更加的高效才能符合教师的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之路。在高中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小学音乐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可以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的提高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水平。[1]
一、有效提高学生小学音乐学习兴趣
传统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提高学生的小学音乐学习兴趣,才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入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小学音乐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深入全面的了解,努力营造课堂中友好、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精神饱满的配合教师的讲课教学。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抽象化的小学音乐概念,教师要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对这些概念加以解释,保证学生可以有效的吸收深奥的小学音乐知识。[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小学音乐概念,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在课堂之间的互动交流,保证学生的疑问可以及时得到解答。课堂教学的幽默感养成十分重要,可以有效的拉近师生之间的确距离,有效的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学生无心理负担的轻装上阵,自然也能够学得更好![3]
二、小学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引导,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学习合理的场景教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走入小学启蒙的音乐世界,有效的感受到小学音乐学习的价值。教师在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合理的小学音乐互动互动,引导学生可以对小学音乐互动进行自主思考。行之有效的课堂互动,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形成有效的小学音乐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互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好学生的实际生活,尽可能的将生活中的常见音乐列入课堂小学音乐互动中去,并且要保证提出的小学音乐互动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只有具有深度与广度的小学音乐互动,才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小学音乐审美能力的养成。[3]课堂中好的小学音乐互动,不单单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小学音乐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更快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的小学音乐审美能力的快速形成,且能帮助学生解决实解生活中的互动处理。[4]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应用题的解题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把应用音乐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学生从细微处对音乐进行思考,学生在发现互动关键后,继而迅速解答老师提问,帮助学生形成解决此类音乐的解答思维。教师要设计相应的音乐交流互动,有效的发挥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质量。
三、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办法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开展具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对于新课标下小学音乐的教学来说,必须要对学生的教学做到因人而异,才能够发挥出较好的教学成果。在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设计做到精练、准确,选择最易被学生接受的讲解方法,对音乐进行详细说明。[5]课堂音乐的精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的深入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的调动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思考,让学生的音乐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挥。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的掌握好小学音乐概念的定理与应用,坚持学习过程中的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水平,展开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同时加大小学音乐练习的布置,帮助学生不断进步。[6]教师小学音乐练习的布置不能在量上取胜,必须要根据实际教学目的,布置和教学相关的小学音乐作业,对小学音乐作业的难度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合理布置。小学音乐练习的布置要尽可能的精练、适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对学生的课后练习题与复习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确定好适合课堂讲解使用的练习题,以及课外适用的练习题。[7]教师要对所有的题目进行改造,帮助学生进行音乐知识内容的归纳、总结,帮助他们形成思考、探索、思维发散等多种审美能力的养成。在小学音乐教师的精细设计教学环境下,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知识特点,对训练题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以有效帮助学生对题目进行理解掌握,形成他们的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学习。
四、总结
综述可知,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非常重要,需要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用心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设计结果。教师在发现学生的差异之后,要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析,适度改变小学音乐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可以更加迅速有效的掌握小学音乐知识,并形成小学音乐审美能力,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尽可能的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轻松的课堂知识消化,以形成更加新课标下小学音乐的小学音乐学习效果。
作者:王莉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基础教育的开端,数学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推广和创新科学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设计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发展和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力
问题数学是学生小学阶段重要的启蒙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掌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充分掌握学科内容和知识点,有效设计学科教学,坚持教与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突出教育目标,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1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的重要课题。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学科的教学有着直接的意义。教学设计能力的高低反映出教学实践的成绩,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中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关键。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状态,缺乏成熟的设计能力和理论水平。许多教师都是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虽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水平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在教学应用上比较牵强,并不是完全适应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呈现的问题和矛盾如下。第一,不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出现较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教师不予理解和重视。没有认识到教学设计对课程内容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因而就不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凭借过去的教育经验去教学,使数学教学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系统的方向性。第二,部分教师一味的追求教学形式的改变,实施形式化、模式化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了解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课堂教学过于单调呆板,知识点难以走进学生内心,教学效率极低。第三,教学设计水平低。部分教师能够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愿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和尝试,但缺乏正确的导引和方向。例如:教学目标概念含糊,设计方案空泛模糊,文本研读不仔细,情景设置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形式单一,内容片面,无法针对问题展开深入剖析等等。教师缺乏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和学习,设计能力止步不前,课堂教学效率偏低。
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问题的改善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态度是一个主要因素。数学教师应秉承对职业的热爱、对数学学科的喜欢和对教育的欲望去工作,探究数学教学的方向、目标和本质,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相互探究,形成数学的逻辑意识。例如,在学习三年级《量一量》时,教师全面发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实践数据为积累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动手测量、合作帮助、分组交流、总结规律等几个环节的进行,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量一量”这一数学思维,找出问题的本源: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提出问题、设计方法、动手实践、数据分析、总结归纳的整个思维过程。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培训学习,通过细致详实的教案文本阅读,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培训等,不断调整、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应具备严密的科学性和完整的系统性,通过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钻研意识,实现课堂教育内容的延展。如在学习《体积单位》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制定出课堂的教育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这一单元的概念知识目标——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达到能力目标——学生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建起了日常生活中体积单位的常识意义和实践经验,最后实现情感目标——可以顺利地用这些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在编写教学设计时融入更多的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领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元素,选取较好的切入点,创新的分析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编写相应的练习,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层次感,内容更简洁鲜明。同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关注思维的拓展。例如,在编写《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时,紧紧围绕“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论点展开设计,循序展开、逐步深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领悟这一知识点。教师先让同学观察图形,找到特殊平面图形的特点、规律,推断结果。将由等长线段组成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置于同一个平面,让学生理解这些等长的线段3条、4条、5条……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想象将所有的正多边形站成一列,第一个是正三角形,第二个是正方形,第三个是正五边形……由此分析得出结论——圆是最终极的那个图形。这样生动形象化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圆的概念认识,实现教学的趣味性。
4结语
教学设计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对促进教学改革、培养优质人才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数学教师在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时,既要有一定的开拓创新,也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措施,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李玉雅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联和小学
摘要:在教学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的不断创新。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增强教学效果,使得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微课;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引言
微课教学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而且针对不同学生掌握情况还可以进行合理调整,对相关知识进行快速浏览或者仔细重复地观看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应用微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信息技术教学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2微课教学的特点分析
学习内容碎片化微课的内容需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将原有的结构化的知识进行分解,使其成为构成微课的知识碎片。在微课设计中需要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相关知识。但是教师应该注意不能为了满足微课的简洁性而省略一些必要的教学程序。学习时间零散化利用微课开展教学能够大大缩短教学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主要是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教学,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网络或教学平台去进行视频的观看与学习,时间上更加自由。而且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课堂或课下进行,实现移动学习及远程学习。学习资源情境化微课教学在发展中实现了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学生能够利用微课程展开自主学习活动,而且资源库中能够找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比较完善的情境化资源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主导是指教师设计并决定教学的进程、内容、方法及具体实施;学生主体是指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而是作为认知和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学习活动[1]。这两种概念的结合中,教师主导的发挥是前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去获取知识,然后将知识结合自身的理解去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与学习之中。这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相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更多地去理解与应用,学生只有在亲身操作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探究,才可以真正地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因此,在以这一原则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1)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主导性作用,能够对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重难点等有足够的理解;2)教师需要掌握所教学生具备的实际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这样在教学中才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3)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的,设置的学习任务也应该难度适中,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逐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样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有效增强。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按照教材中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况,为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明确后,教师需要把学习目标作为教学设计及实施的依据[2]。学习目标与教学设计之间关系密切,影响这教学具体实施的步骤及方法等内容。同时,学习目标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会达到的某种程度进行了明确,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也更加有目的性。通过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对自己取得的实际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学习目标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指明灯,使自己一直朝着目标前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中相关的教学目标说明,理解不同环节中教学方面的实际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去设计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4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
结合知识类型特点设计微课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策略性知识这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信息技术相关的概念、事实、原理等内容;第二类是通用方法与应用技能,这部分内容比例最大;第三类属于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内部思维的发展[3]。在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设计中包含的主要是前两种知识类型,其具备的设计特点也是不同的。陈述性知识的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应该关注学生对这类知识学习所需要的基础性知识内容。微课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与声音也需要与小学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合,增强画面的形象、生动性,声音也要尽量清晰,表达明确,注意对教学重点的突出。程序性知识的微课教学重点应该是注重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进行计算机操作实践,通过实践练习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还能使自身技能得到提升。小学阶段的程序性知识微课教学的操作比较简单,操作步骤也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与模仿的,在不同的操作步骤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停顿,让学生能够进行重复性练习。比如在指法练习中的基准键位学习中,先通过微课视频对正确的基准键位指法进行示范,然后留出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基准键位指法进行调整。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基准键位指法,然后在微课视频的引导下进行正确的操作与练习。加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联系学科之间的知识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补充、交叉的状态,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是如此[4]。比如信息技术中相关的发展进程及概念,与数学中的数学运算以及语文中的言语理解之间存在关联,信息技术的编程知识与英语学科存在一定的联系。信息时代的发展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愈加重要,在学习中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键盘与指法练习”时,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状况会对拼音打字的速度产生直接影响,在生疏的字词面前,学生的打字速度就会下降。同时,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相对应的熟练程度对打字速度也有密切的影响。因此,在学习“键盘与指法练习”这部分技能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语文及英语知识水平,设计难度适中的指法练习内容。
5结束语
微课已经成为现代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辅助性手段,微课教学的适用性是比较广泛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微课教学方式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为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辅助,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模式,进而提高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素养。
作者:胡振军 单位:深圳市南山区海滨实验小学
一、以教材为依托,再挖掘,再整合
如今的教材不再是课程的权威,只是一种文本,一个范例,一种凭借,需要教师去挖掘,去延伸。品德课更要打破过去教师和学生围着教材转,课堂上灌输几条干巴巴的理论的教学,强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倡“用教材教”,它反映了全新的教学观。(一)加强学科融合,充分挖掘教材如教学“我爱秋天”一课时,按照“发现秋天感觉秋天欣赏秋天赞美秋天”四步曲唱出了秋天的赞歌:通过给马虎找错误,让学生发现秋天的特征;通过录相欣赏校园内美丽的秋天,来感受缓缓走近的秋天;随后跟着录相,走进秋天的田野,欣赏秋天的瓜果飘香,丰收喜悦;最后再以颂秋天的诗,做秋天的游戏,读秋天的信,唱秋天的歌,一步步深入教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特别是现行品德教科书,以其问题化、语境化、资源化的内容存在方式,建构出师生能“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有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的有道德的适当生活。(二)密切家校联系,丰富拓展教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学习“农产品的家园”一课应该不是什么陌生的事,因为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所以,教师可从自己乡镇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拓展、重组。课前,让学生回家调查了解自己家一年四季都种植了哪些家作物?需要怎么照料?什么时候收获?课中,让学生汇报交流调查的情况,再归类总结,从而得出我们家乡农产品的种类、特点。课后,又让学生在父母指导下试种一种豆类,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并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这样,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课前调查,课上积极体验、探究、讨论,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体验选择说、写、画、演等形式表达出来,课后亲自实践,从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思维方式。
二、以生活为舞台,再引领,再关注
鲁洁教授认为: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一)引领学生关注和尊重日常生活在教学“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时,先让学生课前去收集小时候用过的衣物等,问问爸爸妈妈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傻事。课始,在背景音乐“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声中,学生拿出收集来的儿时穿过的衣、裤、鞋、袜,试着穿一穿,再说说感觉怎么样?学生们纷纷拿起衣服往头上套,可是怎么也伸不进去,裤子只拉到膝盖处,鞋袜就根本不用说了,只能钻进两三个脚趾头,学生们纷纷嚷着:“太小了,根本穿不了!”从收集到试穿这一过程,学生们显而易见地认识到:自己长大了!接着,又让学生来说说,在自己成长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家人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的感人故事。一段段回忆,一个个故事,拨动了孩子幼小但真挚的心弦。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充盈着孩子视觉和听觉,构成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把学生日常的、知觉的生活纳入课堂学习中,并作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内容,引发价值冲突,引导道德思考,进行道德判断,逐步形成学生个体道德价值,从而萌发感恩之情。(二)引领学生践履和向往美好生活“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旨在告诉学生不同职业的人们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我们要尊重并珍惜劳动成果。课堂中,让学生说说心中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来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各种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尊重的。还让学生当当小记者,去采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了解各行业的特点,再谈谈采访后的感受,并在现场模拟其中一些劳动场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既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辛苦,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向往。由此可见,把生活中学生当前所面临的价值冲突,作为教学的资源组织来开展教学活动,才是最宝贵的道德教育时机,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定。
三、以体验为渠道,再创设,再感悟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课程标准中用了“体验、认识、感情”等过程性目标动词来刻画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在品德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的迫切性。(一)精心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体验性活动如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进行了体验式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情境体验:搬掉教室里的课桌,学生分成四组,两两相对而坐,中间用白纸条隔出斑马线,又用课件播放汽车行驶的画面,创设了一个逼真的“马路”情境。(2)角色扮演:请来交警叔叔,教学生指挥做手势,指挥大家过马路。(3)自主活动:收集交通标志,认识交通标志,学做小交警,唱拍手歌等,让孩子们在积极的体验中获得知识,落实行为。(二)努力提高体验活动的实效性在教学“今天我进步了吗”一课时,设计为三个活动版块:活动一、今天的收获。让学生每天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进行反思,并做好记录,内容有:今天我学到了什么?进步了吗?需要改正的地方有哪些?既让学生收获喜悦,也品尝“痛苦”。活动二、门诊病历卡。设立了病历般的“档案记录”,让学生自己记下一些错误行为,帮助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一般一张病历记录一个缺点,并由老师妥善保管好病历卡,直到“病症”消失,再取回病历卡。活动三、纸条传真情。班级的后墙上设有一个老师信箱,学生如果有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困难、烦恼,都可以写在纸条上,赛进信箱,寻求老师的帮助。三个活动内容相对独立,却又连成一个体系,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而切实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肖川语)。品德教师必须树立素质教育观和科学育人观,真正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期启迪学生道德思维,将学生道德品行引入健康发展轨道,只有这样设计才能保障课堂实效性,提高课堂效率。“也许,就诗歌的语言规范而言,学生们的习作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诗歌。”[1]然而,当我们看到他们正在努力尝试用所学的语言来表达心声的那份投入和愉悦,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他们在书写他们青涩岁月的情感诗篇。看到这些,作为教师,我很欣慰。
作者:应利波 单位: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交互性,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再一方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模式也能调动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基于学习欲望与兴趣驱使下形成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该文从自主探索、合作互动、组际交流、成果展示、总结评价5个环节着手探索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组织;设计
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是小学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小学生通过课堂合作学习能够形成一定的集体观念,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1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索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在搭建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过程中,应该将自主探索阶段视为是最主要的前期准备阶段来设计。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引导来围绕已设定问题展开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的讨论过程,并在讨论中总结归纳和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阶段中,教师应该尽可能改善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让他们对语文内容学习产生强烈渴望。因此自主探索阶段作为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基础阶段,它也是关键阶段,能够对后继教学工作产生重要的直接性影响。
2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互动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在设计合作互动这一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部分时,应该考虑它的主旨思想,那就是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工作,提出教学任务,并探讨合作学习任务的可行性。学生在合作互动学习阶段需要拥有自我自由表达想法的空间与时间,在相互听取并讨论意见的过程中来实现有效信息交流,最后制定一套完整的、统一的教学活动方案。换言之,合作互动阶段学习应该有效展示学生自我表现力,同时有效发挥他们的团结协作与融合能力,非常关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分工操作、创意设计及题目练习来提升他们的自我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1]。详细讲,教师应该首先基于学生学习能力与课堂教学实际状况为学生分组,确保每组人数在4~6人左右。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效把握每一学习小组成员的能力分配,要做到优劣搭配,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中等及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以达到小组分配理论中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标准,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化互补效应,这也是合作学习能取得良好成效的有利途径。再者,应该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为每一小组成员小学生划定成员责任范围,以发挥小组成员中每一个人的个体优势,在优势发挥过程中来促进他们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观念。为此,教师应该为每一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资料查询员以及专门发言人。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教学工作者可以运用汇报表演的形式组织开展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题材的阅读活动。由于这些题材的文章比较适合用作舞台剧的素材,所以,教学工作者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阅读材料进行改编,使其成为音乐剧、课本剧、诗歌朗诵等活动适用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表演对作品进行演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知识的内化。以《精卫填海》为例,教学工作者需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课文相关的材料,然后结合材料对以神话故事《精卫填海》为主题的话剧进行编排,通过分角色扮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
3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组际交流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组际交流应该被视为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更大规模的相互互动。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彼此之间探讨语文知识内涵并强化对语文学习内容认知以后,他们的发言人就会在班级内向其他组同学公布该组讨论结果,并发出提问,促成组际交流氛围。在组际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学生会对所提出问题进行回答,并补充和评价已发言小组的讨论结果,而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汇总每一小组的报告思路,以此来更好组织组际交流过程,引导学生强化思维逻辑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再通过讨论与协商来向学生传授学习技巧,以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组际交流,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都能得以提升。具体来说,以苏轼的《赠刘景文》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可以先让学生对这首诗进行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对与这首诗有关的内容形成一定了解,然后,教学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感悟。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和音频,使其通过视听体验对诗文内容中苏轼勉励友人刘景文的情感产生相应的感悟,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围绕诗文内涵和情感展开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在组内讨论和组际交流过程中,若是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教学工作者需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指导,帮助其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使阅读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4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成果展示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成果展示阶段是对上述教学流程的总结,是教学成果的收获与分享过程,同样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个案进行分析,评价学生在个案中所展示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思路,最终做到统一评价标准,在统一标准过程中也发现学生问题,从而让其对语文学习认知与解题思路有所提升,这些工作都能为最终的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总评创造有利条件。在成果展示阶段,教师也鼓励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不断辨析,通过互动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思路,让他们在踊跃的发言过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学习信息交换与共享,最大限度丰富自身学习范围,在这一流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能得以快速提高。
5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总结评价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总结评价阶段的主旨就在于展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成果。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所有学习成果都会得以展示,并在结果中展开组内评价与组际评价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自评、互评结果包括互动行为来给出教师总评,这其中就包括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在总评阶段,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实时引导与监督,以达到协调学生课堂行为的目的,同时快速推动教学进度,特别是要对学习进展缓慢的小组做出特殊指导。在总结评价阶段,教师工作者既要做客观的总评参与者,也要做合作学习的总体监控者[3]。同时,教师也应该更加倾向于主观技术来实施总结评价过程,主要是以更多客观数据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以此来设计更多教学情境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学习技巧,帮助他们理解语文知识中的相关内涵与实质,最终提高学习能力。具体来讲,合作学习阶段的组织设计一定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给出引导与监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合作学习流程。如果出现任何差错,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梳理问题,积极参与到监督合作学习的全流程当中,切身掌握合作学习的进度与内容。
6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必须经历一定实践过程才会见到成效。本文也提出了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相关设计流程,希望以此来督促学生提升团结协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帮助他们在该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王凤娟 高清军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经棚镇中心完小
自然是小学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仍然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结构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和谐统一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索和研究。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其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各个要素间相互联系形成系统的教学结构,不同的课堂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自然教学活动中,运用“教师、媒体、学生”三维双向反馈构成的信息交换系统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组合,这一系统反映了主导、信息、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考虑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媒体的选用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以《金属》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小学自然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自然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自然课《金属》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三、教学媒体选用的设计
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常要用语言、板书、挂图、模型、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来传递教学信息,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体,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的采用媒体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能够极大地提高感知效果,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金属》一课的教学活动运用了展示图片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并借助媒体投影与实物相结合进行教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金属的共同特征,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扩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使教学目的在生动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说,教学媒体的选用能够促进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
在《金属》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活动中,我主要围绕“教师、媒体、学生”三维双向反馈构成的信息交换系统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组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它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交替使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知识技能掌握的牢固持久,对知识学习乐而不疲,收到课虽终而趣无尽的效果。
我国传统教育在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功能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其严重弊病则是摘要: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功能,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种种挑战,未来的工作环境以变化快、技术新、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办事用新方法为特征。未来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运用判定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而不应当是只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材。
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究,以学为中心,依托小学活动课、社会课、自然学科等课程,选择诸如"大自然警钟长鸣""传统的民族节日""环保餐具""形形色色的花"等综合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老师辅助和支持下,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的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定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学习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以学为中心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摘要: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的基本步骤、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
1、真实性任务的设计摘要: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新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和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学生必须依靠自己解决新问题,而不仅仅是探究别人的解决方法,这样他们就好象在真实世界中解决新问题一样,解决了新问题就是奖励,因此轻易激发起内部动机。
2、解决新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中,采用以新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探究性学习的途径,选择和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新问题,让小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的能力。教师通常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新问题,提供解决新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非凡强调让学生亲自参和探索探究,进行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及其价值,发现科学事实及其规律。逐渐养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由于具体新问题往往都是同时和多种概念原理相关,我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二、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设计
1、学习资源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每一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闻名图书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或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类摘要:
(1)本地资源摘要: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
(2)远程资源摘要:指教师在本地的局域网上运用"pagetopage"的方法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3)泛资源摘要: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和联想记忆特征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和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喜好,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认知工具的设计
认知工具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成为认知工具的唯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索。
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主要有摘要:Explorer浏览器、E-mail、BBS论坛、聊天室等。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的认知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所以我们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这类认知工具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对信息的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1、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好几种,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究,是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新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和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荣辱同当。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个体的特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为学习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空间。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探究喜好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小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探究新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喜好喜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探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讨论探究方案、分配探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外出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探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2、研讨、交流的氛围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和教师之间共享和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辩论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相互协商,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新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聪明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研讨交流中,要求学生善于表达所观察到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议的新问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讨可以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熟悉,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和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想互补充,相互启发,从感性熟悉发展到理性阶段的熟悉。
四、学习的基本步骤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作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以小学六年级活动课教材《大自然警钟长鸣》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摘要:发现新问题阶段摘要:
学习目标摘要:
1、认知知道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危害,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2、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和探索新问题探究新问题。
3、学会网上收集某一主题的资料,会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喜好的内容。
4、实际生活中,关注这一主题的变化、发展,主动和同伴交流观点、看法。
流程摘要:
1、出示一瓶从学校四周的小河取来的带有污染的水,问摘要:看了这瓶水,你有什么想法?你的想法有依据吗?
2、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
3、上网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4、选取一、二条你最担心的信息,全班交流。
第二阶段摘要:探究新问题阶段摘要:
学习目标摘要:
1、知道"水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如何治理和预防水污染。
2、引起学生对某一新问题的注重,激发严谨地探究新问题的态度,感受到和他人合作的愉快。
3、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并讨论对此进行知识重组,提出自己的观点。
流程摘要:
1、提出大家都感喜好的探究主题摘要:"水污染"。
2、讨论怎样进行"水污染"的探究,主要探究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目前状况怎么样?如何治理?如何保护好还未受污染的水源?
3、探究方法的指导。
4、自愿组合成探究小组。
5、社会实践摘要:全班分成四小组探究四个主题摘要:A、青少年的水保护意识。、宝山、月浦地区水污染目前状况调查。C、苏州河综合治理感想的目前状况调查。D、家庭水、学校水循环利用。
6、各组整理课外探究成果
7、撰写探究报告
第三阶段摘要:研讨交流成果阶段
学习目标摘要:
1、在展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探究成果,充实自己的探究成果。
2、对自己所探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和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
3、会总结探究成果,和别人资源共享,小组合作一起深化探究报告。
活动过程摘要:
1、各探究小组展示阶段性成果。
2、讨论摘要: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
3、交换意见、看法。
4、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成果,形成阶段性的看法。
五、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辅导功能,之所以提辅导而不提指导功能,是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做出决定和自己决定解决新问题的策略,因此,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它只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才出现。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性功能非凡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辅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摘要:提出适当的新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索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新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熟悉。
3、加强"异步"辅导。这里的"异步"辅导是指教师对各个探究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前者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后者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就象面对面一样。虽然教师应关注所有的学生,但相对来说,两头的学生应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以上只是从学习环境的设计这一角度去探索、去实践,这仅仅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关这类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师生的角色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的新问题。
品德课是一门跨学科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没,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综合各种教育,广泛涵盖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际交往、日程生活等诸方面。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尽管如此,从促进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这一目标,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品德与生活》中开展活动化、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更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征、思维水平。《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迅速转变思想、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大胆实践创新。通过学习探索,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落实新课程理论,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的课前准备是首要环节
正确贯彻和实施新课程首先要精心进行课前准备,必须对每一环节、每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加以精心设计;对大纲要求、学生状况做到胸有成竹。在课前准备中英充分考虑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将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融合到教学方法设计中来,以便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我还特别注意做到:
1、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充分注意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必须以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如《我和妈妈做午餐》这一课,设计“露一露,我来做”这一活动环节,让学生尝试“择葱”“择韭菜”“打鸡蛋”等家务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妈妈劳动的辛苦,从而体会妈妈对自己的爱。
2、认真充分了解学生,特别是了解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和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教育方式,让小学低部的孩子们坐足40分钟无疑是很枯燥的。孩子们个性较活泼,所以在课堂中我注重创设情景,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如《到同学家玩》这一课,让分成小小组的各组学生到别的小组那儿“窜门”。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采用不同的手段设置情景,引发学生讨论。教师提供有效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调动智力因素,去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如《到同学家玩》这一课,通过播放《安全地玩》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图中小朋友们这样玩好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事不能做。
4、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备一些调动学生思维和积极性的方法。要不断变换手段来调节学生的兴奋点,减轻学生的疲劳。活动教与学的最佳配合,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新课程教育要求教师要熟备教材、熟备学生、精选内容、巧用方法、科学严谨、灵活多样地把知识精彩地、艺术地、传授给学生。
二、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育实施的主阵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使教师实施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是关键。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发现。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始终围绕“保护天性、弘扬个性、完善人生”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得到充分显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合理设计实践活动,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舞台。学习不仅是学生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用自己的双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悟,因此学生参与活动、操作、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春节逛花市》的教学中,巧妙设计“师生共同布置教室”这一环节,在《喜洋洋》的欢快乐曲中,师生一齐动手,贴春联、插花、摆“大吉”、挂灯笼、唱新年祝福歌,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孩子们如同真的在一个大家庭中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孩子们兴致高扬,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布置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重视直接经验,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去同学家玩》这一课中,让学生看录像,找出录像中到同学家玩的学生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应改正,从而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讨论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到同学家做客应讲礼貌,玩游戏应注意安全,再设计“我们去做客”这一课堂活动,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到别的小组那里做客,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当一名受欢迎的客人。
3、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合理设问,问题要有层次,有一定深度,留足时间,引导学生讨论,如新教材《春节逛花市》这一课设计“压岁钱该怎么花最有意义”,教师通过开讨论会,引导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将压岁钱存起来、买书、交学费、捐给希望工程”等方法,在讨论中,孩子们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认知已经不再停留在吃喝玩乐上,他们懂得将金钱和时间用到具有意义的事情上。
正如布鲁纳指出的那样:“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目的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主体,也使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质量。
4、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当前,世界各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问题上,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了新课程教育的开展,“放大”了课堂教学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时间,很好解决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量的增强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它可以使微观的可视化,静的动化,抽象的直观化。有些问题教师讲半天还不一定能讲清的,通过多媒体就能很快解决。如《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和妈妈做午餐》这一课,通过DV放映妈妈洗菜、配菜、炒菜……再让学生算算,妈妈平时每顿饭要几个菜?一共要多长时间?使学生对父母每天除了在本职岗位上辛勤工作外还要每天照料家人饮食,确实很辛苦有了具体认识。多媒体技术声、图、形并茂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巧妙设计,在教学中搭建“课堂生活”这一平台,让学生将生活常识带进课堂,通过学习提高认识,再从课堂走进生活。在直接的、感性的、丰富的材料刺激下,通过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充分感知材料,领悟到道理,化之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