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03:21: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企业产品质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面对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审核认证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不是想当然的,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经济实力为基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套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吸纳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企业提了一套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作用; 持续改进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城市用地日益紧张,促进建筑物正朝着高层化、密集化方向发展,装修装饰逐步高档化、多样化,电器设备增多,商场超市等群众聚集场所规模的迅速扩大,这些都越来越突出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一、有效贯彻iso9001质量体系
iso9000族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该认真贯彻iso9000族标准,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审核认证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不是想当然的,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经济实力为基础。有的企业为了拿到认证证书而参与贯标认证,到头来功亏一篑,不但没有拿到证书,反而造成人力与物力的损失;也有的企业以拿到证书为目的,通过了认证,但并没有规范管理,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内耗,使领导和广大员工对质量体系产生抵触情绪,证书也就形成了一张废纸。
二、影响企业管理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咨询机构和认证结构。一个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咨询机构,能够从企业实际出发,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改进质量体系,不断提高运行的有效性。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证机构会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审核,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促进企业不断改进,进而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反之,如果咨询机构和认证机构将经济利益摆在首位,降低对企业的工作标准,放松对企业的审核要求,只能使认证企业产生放松思想,对认证的目的产生错误认识,自然不利于有效性的保持和提高。
内部因素主要有领导的认识、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企业机构的合理性、人员的素质以及所配备的资源等。真正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同时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内部因素。
三、形成系统的持续改进机制
许多企业之所以没有最终成功,主要是没有形成系y性的持续改进机制。 这主要表现在,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要求没有融合在企业日常质量管理实践中,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制约有效性发挥的因素没能及时、彻底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针对顾客、法律、法规对产品(服务)及质量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和变化,企业应建立一种机制,使其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增强适应能力并提高竞争力,改进企业的整体业绩,让所有相关方满意。
有些企业认为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外部企业认证,只要获得了iso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产品质量自然而然就会满足要求,企业产品质量保证的充分性就得到了保障,从而高估或夸大了质量体系的适用性范围,偏离对质量体系有效性、针对性的认识。持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应当是持续不断地找出制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持续不断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才能实现。
以满足市场用户需求为目的,全员参与管理,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注重管理改进,使人的观念、认识和组织实施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又要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进,使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能够持续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持续改进使企业的管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四、认证后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1.分工明确
通过认证对企业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不但解决了各岗位的职、责、 权,而且构成了相互关联的网络,为“追求完美,为用户提供期望的工程和服务”构建了质量保证机制,任何工作和责任及相互关系皆用文件形式确定下来,其标准化程度是过去从未达到过的,改变了以前好事有人争,错事互相推诿;质量保证变成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规范与操作的一致。产品(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能够起到有效的追溯,一件不合格品(产品、材料、服务)很容易 追溯到责任人,查明不合格的原因。
2.拓宽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
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公司信誉及资源配 置)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创立品牌战略。ISO 9001正是在积累和总结世界发达 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由国际TC技术委员会制定的统一国际标准。公司取得认证后,公司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综合实力明显加强。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公司拓宽了市场,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诉,企业取证之后只是质量管理工作步入正轨的开始。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市场中永远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钢材生产中,做好质量的管控十分关键,对此,就需要能够做好质量监督工作,保障钢材质量能够满足要求。在文章中,将就促进钢材产品质量方式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钢材产品;质量;质量监督
近年来,我国的钢材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钢材产量不断上升,生产技术工艺、产品品种均有创新。但与此同时,我国的钢材产品质量同发达国家实物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对此,就需要在钢材生产中科学地做好质量监督工作,保障产品质量。
1.钢材产品质量存在问题
在现今钢材产品生产中,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部分厂家所使用的钢坯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经过检查发现,对于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使用的均为外购商品坯,对于这部分钢坯而言,其来源较为复杂,不能够保证其质量。同时,部分供坯厂家也存在不负责任的情况,经常将钢号混杂、成分不合格的钢坯作为正品坯出售给中小轧钢厂。对于部分小型企业,由于钢坯来源较为困难,则只好使用这部分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钢坯,在某城市近日开展的市内小钢厂外购钢坯抽查工作中,发现合格的企业只有19.3%,远远低于生产要求。此外,部分生产厂家也因自身生产工艺设备落后而无法保证设备质量;同时,小型轧钢厂质量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因素,目前,小型企业已经在我国整体钢材产能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在这部分企业中,产品质量不能够得到保证也是长期存在的一项问题。其次,其使用的钢坯质量不能够得到保证,甚至存在坯头轧制的情况,以次充好使低劣质量产品混入市场。此外,这部分企业在技术力量以及人才方面较为薄弱,不仅缺少必须的检测设备,且部分企业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
第二,对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足。部分企业面对抽查当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时,并没有积极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差距,对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正确看待,而是更加强调部分外在因素,甚至部分企业认为现阶段钢材产品供需情况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做好质量管理、产品在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只要打价格战也会有销路,并没有正视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而对待产品抽查工作时,也经常存在应付态度,在抽查之后,往往随大流在表面上抓抓产品质量,不仅不能够持之以恒,且根本没有从思想层面形成重视,也没有通过有效技术以及管理措施的应用实现质量问题的彻底解决。
2.提升钢材产品质量的措施
为了能够做好钢材产品质量的提升,企业需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第一,钢材企业需要对质量管理这项工作引起充分的重视,将其放置到新水平的情况下做好质量同产量间关系的保证,积极强化质量管理意识。在具体生产中,要做好各方面的监督,包括原材料采购环节监督、加工工序监督以及出场质量监督检验等,即通过科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实现产品质量的保证。
第二,目前,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在省内钢材产品当中也具有一定的产量比例。作为这部分企业,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做好产品质量的重视与管控,在内部积极抽调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人员做好质量管理部门的建立,做好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原料方面的协调,并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做好产品质量标准以及质量管理知识的组织,在做好出场检测知识把握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技术素质。
第三,加强技术标准“双采”,在产品质量特性当中,技术标准是其重要的定量反映,对此,要想实现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就需要能够积极推动采用国外先进标准,这也是实现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
第四,建立奖惩制度。钢材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及未来发展。对此,就需要铁企业从上到下能够对该项工作引起重视,通过科学奖惩制度的建立为钢材生产质量做出保障。在生产中,要加强责任落实,当发现质量不合格钢坯时,要及时做好责任人追究,予以适当的经济处罚,而对于一定时间质量过关率满足要求的,则予以适当的经济、精神鼓励,以此不断提升其责任意识。
3.加强质量监督的途径
良好的质量监督工作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质量监督部门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做好质量监督问题的解决处理:
第一,实现产品质量服务同监督检验工作的结合。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的职能作用,需要实现产品质量服务同监督检测工作的结合,对部门监、促、帮的作用积极发挥;在工作当中,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当前质量管理工作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问题等信息,以此为上级的宏观管理提供重要资料;对生产企业,则需要为其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产品先进质量认证标准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并做好检测人员的培训。
第二,加强自身建设。在质量监督部门中,人员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就需要做好人员素质的提升,通过熟悉不断提升检测人员的技能水平,提高检测据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要积极做好监测仪器设备的更新以及完善,通过现代化测试技术的应用不断实现自身检测水平的提升,在保证检测数据具有良好准确性的基础上,使质监站成为权威、科学的机构。
第三,建立起以质量监督部门为中心的质量监督以及管理网络。积极组织监督、质量管理工作学习交流,并做好钢材产品质量情报信息的传递,以此对当地冶金工业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形成促进作用。
4.结语
质量监督是保障钢材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上文中,我们对发挥质量监督作用、促进钢材产品质量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未来工作中,需要监督部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以科学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为钢材产品的质量作出保障。
摘 要: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为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可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检测研发成本,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还可以协助政府行政部门有效监测和监督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政府宏观调控和鞋类制品的质量监测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助力上蔡鞋类制造业发展,加快上蔡县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筹建;省级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服务
上蔡县在原有基础之上, 延伸了产业链,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鞋、服装为主导产业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为突出产业特色,积极承接制现代化鞋类企业的产业转移,并建立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此来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1、行业基本情况
我国是制鞋大国,四大产业集群也随着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内地的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而蓬勃发展。目前,广东、福建、浙江的一带的制鞋企业纷纷到内地发展,上蔡县借助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招引制鞋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上蔡县制鞋服装服饰及配套企业发展到28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其主要产品鞋类有皮鞋、运动鞋、旅游鞋、布鞋等数十个品种。产品畅销北京、天津等20多个省市,并出口到东欧、中非、拉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县的主导产业。有效的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支持制鞋业的发展,上蔡县高标准建成了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可以更好地为当地企业提供优质的检测服务,同时上蔡县产业集聚区被河南省皮革协会授予“河南省制鞋产业基地”称号。
2、产品质量状况
鞋商品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量大面广的日用消费品,历来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高度关注。据以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及各省相关部门通报的鞋类产品质量监测情况来看,成人鞋检测项目不合格中标识占所有不合格当中27.3%,感官占21.9%,剥离强度7.1%,成鞋耐折性26.8%,成鞋的鞋跟硬度2.4%,勾心硬度29.5%,勾心钢度20.9%,勾心长度下限值41.9%,色牢度48.6%,鞋跟结合力3.6%。其中“剥离强度” 和“耐折性能”是鞋类商品的重要质量指标,也是历年消费者投诉最多的质量问题。剥离强度指是鞋帮与鞋底的粘着牢度,如剥离强度不合格则消费者穿着后容易出现开胶的现象。“耐折性能”指标考核成鞋鞋底是否容易断裂、帮面材料是否容易出现裂面、裂浆和帮底屈挠部位是否容易开胶,常表现为鞋底断裂、帮面开裂或帮底屈挠部位开胶等。有的鞋不耐磨,穿一穿鞋底就磨烂了,这是耐磨性能不好,还有一个就是钢勾心,对于跟高20且跟口8毫米以上的鞋是要求装钢勾心的,它是鞋的脊梁,钢勾心不好,这双鞋会有很多问题,不仅不稳定不安全,而且穿着也会不舒服。还有脱色,我们很多很高端的鞋如果穿浅色袜子,然后袜子就会被染色,还存在着假皮、鞋底打滑、鞋面掉漆、饰物脱落、做工不够精细甲醛等等问题。鞋类产品质量的优劣影响到众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需求已由过去满足基本生活的实用型开始转向追求舒适,安全,美观的时尚型。
3、建立省级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必要性
目前入驻我县产业园的鞋服企业虽然很多,但有些企业为他人品牌代加工,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县内自创品牌的鞋类极少数,品牌缺少现象较为严重,打造强势品牌已经成为我县鞋类产业的当务之急。同时随着产业升级,以及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将受到来至全球各地同类企业的竞争,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研发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缺乏专项资金进行检测研发建设,不利于新产品的开发,不利于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控制和标准化的生产,从而制约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现阶段,得标准者得天下”的趋势越来越显现,标准决定着市场的控制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标准也是一种游戏规则。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谁就会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市场竞争标准先行的特征尤为突出。高水平的质量检验机构关系到我县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形象的提升,对平安崛起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之后,可以更好的为企业提供技术检测服务,有效降低中小企业检测研发成本,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还可以协助政府行政部门有效监测和监督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政府宏观调控和鞋类制品的质量监测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助力上蔡鞋类制造业发展,加快上蔡县工业化进程。通过产品检验业务的开展带动我县其他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推进“质量兴县”“质量兴省”战略工作的进程。
4、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保障鞋类产品质检中心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目前鞋类产品已成为上蔡县的重点发展行业。为进一步提升鞋类产业发展层次,上蔡县委、县政府积极筹划建设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4年,将河南省鞋类产品质检中心项目建设写入年度县政府十项重点工作。在中心项目申报、筹建过程,县政府有关负责人多次主动到省局、市局汇报中心建设设想,并多方做工作加快中心筹建步伐。在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立项之初,县政府就成立了“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筹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邀请有关专家为中心筹建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对实验室规划设计、实验室环境条件、检测项目设置、检测设备配备和人员配备等方案进行技术审查,组织编制和审查项目建设可行性方案。经过精心组织、周密策划和详尽调研,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人,促使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筹建工作有了组织保障。
5、坚持科学规划,切实做好河南省鞋类产品质检中心项目建设方案编制
为科学规划中心建设方案,我们组织上蔡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技术人员,对全县鞋类产品行业进行摸底、调查、统计,确立高起点、高水准地建设鞋类产品省级质检中心。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我们将中心建设定位为:集鞋类产品检验、实验、科研、标准、认证和服务于一体的研究型质量检验机构。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有关专家,在上蔡县举行了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可行性考察论证会。与会专家现场考察了鞋类生产企业,听取了上蔡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省级鞋类产品质检中心的情况汇报,讨论了我局的筹建省级鞋类质检中心可行性报告,审查了相关资料,一致同意开展筹建工作。按照要求,我们着手准备筹建工作。首先,组织人员对省内、国内鞋类产品技术机构的检验能力和水平进行调研,全面了解同类机构的技术能力;其次,进一步明确省级质检中心名称及所对应的产品范围,并详细论证计划开展按省内及省外先进标准检验的项目;第三,明确检验项目后,在对国际及国内先进标准进行检索、研究的基础上,在满足检验需要前提下适当超前,确立了中心计划购置的主要关键设备,编制了《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装备购置方案》,该方案经过论证后,完成了招标设备的安装调试,并向计量院申请了检定。同时科学编制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作为中心的指导性文件。中心现有检测室面积800平方米,专业技术人员6名,其他人员10人,拥有各类检测设备49台/套,其中有电脑系统控制拉力强度试验机、电脑止滑试验机、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的ISQ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ICAP76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当前国际上先进水平的大型高端精密仪器。目前可开展:游离甲醛含量、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偶氮染料、五氯苯酚等有害物质的检测。鞋类产品的耐折性能、耐磨性能、剥离强度、鞋跟硬度、鞋跟结合力、帮带拉出强度、勾心抗弯刚度、勾心硬度、感官质量、衬里和内垫磨擦色牢度、鞋帮拉出强度、鞋跟硬度、底墙与帮面剥离强度、帮底剥离强度、外底与外中底粘着强度、外底(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磨耗量、硬度、厚度)、围条与帮面粘附强度等项目的检测。已具备对26类鞋类产品的全项检验能力,实验环境及设施、仪器设备、技术水平和方法应用均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 是独立于鞋类产品设计开发、制造、贸易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可承担和参与相关产品的标准、方法的制订、修订工作。
6、大力引进人才,铸就省级鞋类产品质检中心一流检验队伍
专业人才是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的关键。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我们通过公开招录的方式引进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6名,派出人员参加鞋类产品物理检测技术、化学检测技术、光谱仪器分析、重金属元素的检测技术的培训学习,并结合认证项目及国内现行有效的新标准、新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了所有申请鞋类产品、物理、化学参数的技术练兵试验操作工作。为了提高检测人员的检测技术水平,减少误差,多次开展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工作,经常采用比对试验,仪器之间、人员之间、样品再测的手段来检验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在检验人员的管理上,我们引进竞争机制,开展检验员分级管理试点工作。同时参加国家实验室能力验证,在磨耗量及重金属元素能力验证试验中取得了满意额的结果。检验人员的工作量、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与岗位津贴挂钩,设置检验员级别和津贴档次,从而促进检验人员努力提高操作水平和分析能力,以适应鞋类产品的检测需求。切实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对专业人员技术的培训,与其他单位多交流,借鉴学习更科学先进的检测技术。多做多练,严谨操作,积累经验,提升水平。真正做到专注、专业,达到科学规范,管理一流的省级鞋类质检中心。把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打造成为引领鞋类产业创新、带动鞋类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服务机构,为我县乃至全省鞋类企业做大做强产业、提升产品质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同仁堂一年六次登上质检黑榜,涉及生产的相关产品抽验结果不合格、销售劣药等。作为百年老字号的同仁堂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屡上质检黑榜,让众多消费者多少心存疑虑。在瞬息万变的产品竞技场上,产品质量优劣决定着一家企业的兴衰成败。特别是直销企业,从对产品质量危机中就不难看出直销企业之间的管理水平如何。
随时爆发的产品质量危机
什么是产品质量危机?是指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对企业运转和信誉乃至生存产生重大威胁的紧急或灾难事件。
在企业在生产经营决策中,产品质量危机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企业在产品质量或功能上与消费者产生纠纷甚至造成消费者重大损失,进而被提出巨额赔偿甚至被责令停产的事件,这是各种危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另一类是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决策中对产品的品种、包装、结构、生产经营的程序、技术、布局、规范等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短时间内造成产品大量积压,使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转发生严重困难。
“产品道具论”在中国直销业,尤其是在某些职业经理人和团队领导人的头脑里,似乎有个更大的市场。他们迷信制度,迷信各种潜能培训,而忽略了直销事业的本质:优质产品。很多公司可以在会议包装上,在地方公关上,在整合团队上不吝成本,但是在产品研发上,甚至在产品包装设计上却一毛不拔,甚至有的企业面对爆发的产品质量危机态度冷漠,让消费者心寒。例如2007年前后,一份“完美保健品致50余人死残名单”出现在网络上,引起众多网友和媒体的关注。时至今日,在网络上仍可找到此名单,其中的受害人遍布全国,姓名、家庭地址、受害情况、联系方式一应俱全。该名单后证实为原完美经销商郭廷工等人收集,其中部分情况失真。完美公司总裁胡瑞连2007年的回应称“现在有17人向完美公司进行申诉,但没任何证据,另外30多人根本没申诉过。”在这之后,确实有部分人员无法提供证据,但同样也有部分消费者在将完美公司告上法庭后胜诉,如法院在判决中认为,消费者仇召康的死亡“与服用‘完美芦荟矿物晶’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无独有偶,2012年4月,齐鲁晚报一篇题为《吃了“完美”,丢了完美肌肤》的报道,再次掀起了对完美保健品的质疑浪潮,该报道称山东菏泽周女士2011年4月份开始试用完美产品排毒,吃后脖颈及前胸竟出现大面积溃烂,留有大量疤痕,经鉴定构成九级伤残。纵观媒体报道,几乎所有事件都反映了完美公司处理产品质量问题时的一贯态度:先是坚称产品质量无问题;如果受害人原本有疾病,就称该不良反应或死亡与疾病有关,如果受害人原本健康,则称是对方体质问题。抛开产品质量问题,而把全部责任推给消费者,那么这种因为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受害者只会多不会少。
虚假宣传
成产品“质量”危机的最大诱因
除了产品质量造成的危机外,直销员虚假宣传也成为直销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的另一大诱因。因为与健康相关的产品,一直成为直销企业的主打产品,因此,保健市场普遍存在的夸大、虚假、误导宣传的现象,在一部分直销企业经销商中的经营活动中,也较为普遍的存在。与保健品传统销售方式中存在的夸大、虚假、误导宣传不同,传统销售方式中存在的夸大、虚假、误导宣传,往往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小范围受众进行;少数直销企业及其经销商的夸大、虚假、误导宣传,除了在小众范围内进行,有的还在千人大会、万人大会上公开进行,其后果更加严重。
虚假宣传并不代表产品质量真正出现问题,由于部分直销企业对经销商缺乏培训,经销商为了能够将产品迅速卖出去,就会夸大产品功效,消费者渴望得到什么功效就吹鼓什么,当消费者购买完产品之后,发现并没有其说的那么好,就会造成频繁的投诉,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的癌症患者也因此耽误病情而去世。
如2016年初,《政法民生》报道了一伙号称湖南炎帝生物的经销商在宣传一款神奇的治疗仪,据经销商介绍,这款产品是带“准”字号的,具有治疗效果,早晚佩戴半个小时就能控制血压。其中经销商还称,这款治疗仪具有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身体哪里痛就贴哪里,手表挨到哪里,哪里就不痛了。完全可以不吃药,不打针。除了治疗仪,该经销商还称炎帝有治疗疾病的内衣与床垫,同样都是神通广大。其中宣称地菲斯能量养生衣能够让没有生育能力的年轻女性恢复生育能力,这简直比试管婴儿技术都厉害。同时该内衣如果穿在男人身上同样有“奇效”,治疗男人前列腺、前列腺肥大、肥胖、脂肪肝都可以治好。这还不算神奇,该内衣还可以治疗癌症,例如乳腺癌、肠癌、肝癌等都可以彻底治疗好。
对此,株洲炎帝生物工程公司负责人认定该事件纯属于经销商个人行为,公司将会对其进行处罚,甚至停权。同时炎帝生物承认该经销商属于企业加盟商,旗下销售的产品并不是公司的产品,公司内部并没有治疗癌症的产品说明。由此来看,除了企业生产问题之外,缺乏标准的培训也是造成直销企业产品“质量”危机的最大诱因。
产品质量远比危机公关更重要
所谓的危机,就是在正常情况下预计不到,而且往往是突然发生又对企业会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据了解,不论是传统企业还是直销企业往往面对这些危机会有一些错误反应,处理得当,可以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树倒猢狲散”的悲惨结局。
有些直销企业在危机处理上陷入几大误区,其中最大的就是对危机不重视,以为不会落到自己头上,舍不得把钱花在危机管理上,在这方面不做任何准备。以至于到重视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结果危机加剧,处理难度更大。其次是对于媒体的采访和公众的咨询一概否认,没有意识到应当给大家一个更加正面的印象和看法。第三是逃避,不愿或不敢直面现实,遇到大的危机一下子被打昏了,就赶紧躲起来。第四是推卸责任,企图通过指责他人转移视线,使本来可能化解的危机不断地升温,加大损失。第五是极力遮掩,想通过各种运作,隐瞒媒体或说服媒体不要报道。第六是自以为与各界关系良好,不理会客观情况演变,只顾着找律师、找媒体的朋友或者找政府关系,想要透过游说或台面下的手段解决问题。
实际上,直销企业所出现的危机与传统企业的危机种类和影响方面都有区别。与传统企业相比,直销企业的生态环境要复杂、不利和脆弱得多,他们更容易遭受媒体公众和政府公众的周期性的执法高压和舆论“声讨”。当然其中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危机最容易让消费者不再信任该直销企业品牌。因此,管理水平较好的直销企业会一般采用几种处理危机的行为:(1)注重对顾客需求的市场调查,即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有助于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市场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询问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专家意见法等。(2)进行品质控制。改进产品质量,可以从设计环节入手,也可以从生产环节入手。有些产品的缺陷与产品设计不合理密切相关,需要企业对产品重新进行设计,用性能更优越的原材料,设计更合理的a品结构。有些产品的缺陷则产生于生产组织不合理,生产线布局不科学,机械设备老化、陈旧,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或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执行不严,需要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3)积极开展新产品研发。面对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竞争对手产品创新步伐的加快,加快新产品研发的步伐是预防产品危机的重要途径。面对业已发生的产品危机,尽快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是企业走出困境、摆脱危机的有效举措。(4)新品上市答谢消费者。在改进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恢复产品形象对于企业重新夺回自己失去的市场份额非常关键。如中美史克公司康泰克PPA事件289天后,史克公司将新康泰克产品推向市场。新康泰克的成功上市,重新赢得昔日“老大”地位,完美地化解了产品危机。
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全球经济热潮,开始逐渐渗透于市场之中。而在多变的市场之中,质量一直都是最有竞争优势的因素。在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中,质量管理一直都是关注的核心。而在全球企业管理观念中,企业的质量管理应该追求供应链的模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出发,正确理解供应链观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进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的日趋激烈,竞争的手段也变得更加的复杂。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世界的各大企业开始重视以电子商务为中心的贸易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供应链管理正好能够把信息开始传递、共享,这不仅有助于信息量高速的传递,而且有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关键词:供应链;质量管理;管理模式
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市场竞争也越发的激烈。在新的市场变化之下,企业的发展呈现许多新的趋势。由于科技的发展迅速,企业在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方面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只有凭借产品的独特优势才会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企业一贯的追求统一管理模式中,在新的形势之下,这种传统的模式也出现了很多的弊端。本文主要是根据世界上众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所采取的供应链模式,深究其产生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在本文研究如何实现供应链中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目标,探讨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最终赢得更多的收益。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x
供应链的含义已经普遍被企业所应用,但是我们还没有丰富的研究经营得出统一的定义。从供应链包括的企业范围来看,主要包括三个发展过程:企业内部存在的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直线关系、企业之间的网状联系。在早期的理论中,供应链被认为是企业内部中的一个过程,主要是企业把从外部购买的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再传递给各大经销商的过程。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虽然具有一定的认识局限,但是企业却十分重视自身资源的利用。最近,出现的关于供应链管理新的含义围绕着核心的企业开展,这是一种网状关系。从新型的供应链管理中,我们可以了解三种关于它的定义:从物流角度来看,供应链强调产品的运输问题,关注其地理分布以及物流集成;狭义的供应链认为物流涉及不同的功能领域,强调供应商、生产制造商、分销商与最终客户之间的联系,并不强调全部的价值链;广义的供应链强调整个价值链,它不仅包括获得订单之后所有的活动,还包括从原材料加工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环节。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同的学者对供应链有不同的定义,但是供应链始终都是围绕核心企业进行的,是一个包含了供应商、经销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网状结构。由于供应链其根本是从物流管理中实践而来的,所以供应链管理就是对供应链中的各种环节的物流管理,如果物流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它就会有自己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的基本职能。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在交易过程中的相关控制、计划,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流动的管理方式。
自从二十世纪末出现了供应链管理之后,质量管理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不断的改进和实践中,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要求愈发的严格。质量管理不仅包括管理相关的质量活动,而且也包括控制相关的质量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以检验为主的阶段、以统计管理为主的阶段、追求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要求层层递进,对于使用方法也逐步更新。
二、供应链中质量管理的主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竞争力,使得顾客更加满意
在如今的社会中,“顾客是上帝”这句话一直是服务行业的服务标准。而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顾客的需要,做出真正能让顾客满意的商品。要想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就需要每个企业都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每一步的工作流程都能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确保企业的每一个衔接活动都能够平稳有序的进行。只有为顾客提供价值增值的商品,才能提升顾客的价值,进而提高供应链的价值与竞争力。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企业默契
在供应链中,企业是一个节点,而供应链管理就是连接每一个节点,用有效的方法使得每一个节点都能够高效运转。实践证明,只有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绩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解决企业实际运转中操作性差的问题。以质量作为中间变量,加强多方协作,从而保证质量的提升。只有每个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供应链管理为中心纽带,加强企业间的协作,才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商品质量,使顾客满意。
三、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质量管理的挑战
新形势之下,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国际上跨国公司的外来挑战,也面临着国内市场的严峻竞争。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种种挑战,企业必须做出自己的应对策略,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供应链管理要求核心企业不仅能够管理好企业内部的相关问题,而且还要求对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能够进行相应的管理,只有二者相统一,才能集成战略和战术上的动态管理。各企业只有制定共同的战略要求,实现战略上的合理配置,才能使企业的每一环节都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企业应该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质量的策划与控制改进、以及工作环境中的各项职能的集成。
要实现供应链基础上全面流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就要实现对物流的质量管理。在这一步中,要对有形物品和物质流动中所涉及的各种活动进行质量管理,主要是保证产品的质量。其次要实现对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质量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还要保证资金的顺利流通和完整性。然后要实现对服务质量的管理,在运用供应链传递产品的时候,不仅要给最终顾客提供有形的商品,还要提供使顾客满意的服务。
供应链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供应链中的质量管理就是对这些关键的流程加强质量的管理和控制,确保能够提供顾客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供应链中质量管理的范围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质量问题和市场的竞争力。在传统的企业观点中,忽视了供应链中的中游企业发展,无限扩大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局限性。
四、结论
企业要想成功地运用供应链管理提升竞争力,使得供应链管理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摒弃传统的管理观念,创新供应链管理。本文分析了供应链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含义之后,突出了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与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之后,希望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状况,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本文总结出了供应链企业管理的要点。在分析了新形势下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对全面质量管理给与了必要的补充,从而在企业供应链的每一环节中都进行综述和分析。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大事。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上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建立综观控制体系、依法组织生产加工、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关系以及社会公众监督是农业龙头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 产品质量安全控制 案例比较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能满足群众的需求。随着全国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如何吃得放心、吃得开心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农产品市场需求的主要矛盾已从数量需求向数量和质量安全双重需求转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加大。但是,由于中国农产品市场良性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按质论价的市场自我调节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苏丹红”鸭蛋、毒大米、“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等系列恶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既给企业生产和行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直接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深刻揭示了中国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危机。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保增长、调结构、带农户、促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使其产品质量整体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基本代表了中国农产品质量的最高水平。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上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瘦肉精”猪肉事件显示,即使是农业龙头企业,其产品质量安全也存在失控问题。因此,本文选择农业龙头企业产品质量控制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农业龙头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在机制。对其他中小农业企业乃至农户控制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示范带动效应,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整体水平。
二、基于温氏集团和三鹿集团的比较分析
(一)案例分析方法以及信息来源
1、案例分析方法。案例研究依据研究性质与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案例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和描述性案例研究。探索性案例研究往往是界定一个研究问题前的试验性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通常用于因果关系的探索;描述性案例研究是在研究前就形成和明确一个理论导向,并以此作为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它一般要求在研究前明确分析单元。本研究将重点采用描述性案例研究法,通过温氏集团和三鹿集团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分析,发现和挖掘农业龙头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强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分析单元是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2、信息获取方式。本研究采用多元化的资料收集渠道从而获得相互印证的信息,搜集公开出版物上与温氏集团、三鹿集团有关的资料;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温氏集团、三鹿集团的相关报道和企业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访谈了2位现任职于温氏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通过访谈内容协助本文确定和验证了相关理论研究框架,并清他们提供相关产品质量控制资料和档案记录信息;与北京、浙江、四川等省内外12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获得了一些宝贵意见。
(二)案例1: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肉鸡质量控制分析
1、案例背景。(1)温氏集团前身是1983年温北英联合温鹏程、温木桓、温金长、温湛、梁洪初、严百草、温泽星七户八人集资8000元,牵头创办的勒竹畜牧联营公司。1989年开创运用综合效益促进产品流通的先河,首创了“公司+农户”的模式。1998年香港禽流感事件使温氏集团亏损6000万元,但温氏集团各种鸡场连续三年获得广东省颁发的“无禽流感证”。2008年“温氏及图”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经过20多年发展,温氏集团已由最初的小型鸡场发展成为一个以养鸡业、养猪业为主导,兼营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的多元化、跨地区发展的现代大型畜牧企业集团。目前已在广东、广西、福建等22个省(市、自治区)建成110家集种苗生产、饲料供应、技术服务、农户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养殖分公司,总资产120亿元,现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改革开放30年标杆企业、广东省自主创新百强企业,拥有5个国家级畜禽品种、2个农业部定点疫苗产品、6个省级农业类名牌产品。(2)近年来,随着“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扩张,温氏集团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如表1所示)。2010年,温氏集团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达219.4亿元,同比增长31.2%;公司合作农户获利20.8亿元,户均收入44万元,同比增长22.2%;家禽出栏7.1亿羽,远远超过国内同类行业,销售额达220亿元,其中养鸡业占60%,养猪业占30%,其他仅占10%。(3)在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上,温氏集团与合作农户形成了准纵向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双方之间实行管理性交易,并对合作农户的生产实行准车间化、标准化的管理,向市场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公司+农户”合作养殖是温氏模式的核心之一,“五统一分”是该模式的精髓。“五统一分”即为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分户饲养。具体来说,在合作养殖的全过程中,温氏公司负责饲料的采购和生产,药物、种苗生产,饲料技术的研发和普及,提供饲养管理技术指导和疾病防疫,畜禽产品质量的验收,畜禽产品的销售等工作;养户负责畜禽饲养全过程的管理。在这个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经过以下五个环节:一是饲料原料采购、饲料生产,由公司饲料部与饲料厂完成。二是种苗生产,由公司孵化厂完成。三是肉鸡饲养,主要由农户来完成。四是技术配套,由各分公司服务部和集团生产部来完成,负责技术硬件化、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产业配套有育种公司、动物保健品厂、饲料添加剂厂和信息中心等。五是销售、加工,由公司销售部及属下的食品加工分公司完成。五个环节按计划进行,温氏集团承担市场风险,实行综合经营,养户承担饲养管理风险(如图1所示)。
2、肉鸡质量安全控制考察。追求自然好品质是温氏的产品质量定位,“打造食品安全专家”的经营理念,既得到政府部门、业界的认可,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赞誉。长期以来,温氏集团在提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从种源的引进研制、投人品供应、畜禽委托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人手所建立的系列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是十分有效和科学的,尤其是以“五统一分”方式强化饲养管理、卫生防疫、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工作,保证了各环节的高效运作和产品质量安全。
(I)创新产前源头质量安全控制。为保证从源头控制肉鸡质量安全,温氏集团创新出“五统一分”的控制方式,把每个养殖户作为一个标准化的基地,创新出封闭式委托养殖模式。封闭式委托养殖模式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农户按照公司的规范建设鸡舍,从公司领取鸡苗,同时派发“养鸡免疫程序卡”、“饲养管理记录本”及“领取货物凭证簿”, 然后按照公司的饲养标准及防疫规范进行饲养,饲养过程中所需的饲料、疫苗、药物从公司领取并受公司监管,育成肉鸡全部交公司收购上市。专业户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即前一批鸡苗全部上市以后再从公司领取下一批鸡苗饲养。
(2)严格产中肉鸡质量安全控制。温氏集团始终坚持屠宰加工标准化,建起了一流的屠宰加工车间,引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生产线。自2002年起,温氏集团在全国的养殖业中率先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将领导职责、生产标准、采购标准、加工标准、监督审核等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融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形成全集团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目前,集团下属的养殖企业全部通过了ISO9001和无公害产品及产地认证:食品加工企业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与HACCP规范合并,推行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同时,强化自检。集团总部和各养殖公司配置了设备齐全的药残化验室、微生物化验室、动植物检疫化验室、饲料化验室等并进行规范管理,保证检测结果的权威性。制定检验流程,定期或不定期对生产环节和上市前关键项目,如抗体水平、微生物数量、药物残留浓度等系列指标进行全检或抽检,确保上市食品100%安全达标,
3、温氏集团肉鸡质量控制的流程。近年来,国外学者围绕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展开了许多研究。Erin Holleran(1999)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供给过程。J.L.Jouve(1999)指出为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当以绩效要求的形式分配标准到一个控制或者联合控制。温氏集团肉鸡质量安全控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之处是集团与养鸡户建立起了紧密型的利益联结关系,使农户保障肉鸡质量安全既有外在的压力,又有内在的动力。
(1)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机制是农户提供安全农产品的外在压力。温氏集团对肉鸡质量做到实时监控主要是因为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借助ERP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农户生产的高度集中管理。温氏集团带动的农户地域分散,数量庞大,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市)近百个县、700多个乡镇的4000多个自然村,有4.3万户农户被温氏集团带动发展养殖业。正是应用ERP软件,完整记录每一个农户的养殖信息并实时监控农户的生产情况,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威慑了农户偷买偷卖的机会主义行为。二是养户管理员的全程技术指导服务。为避免农户因技术缺乏导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公司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设立服务中心,为20~30户安排一个养户管理员,为农户提供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全方位的服务。养户管理员经常到农户的“饲养车间”进行工作巡查,一方面监督农户按要求填写饲养日志、按标准用料用药、按规范进行饲养管理:另一方面,在生产现场按饲养的各个环节监控农户的经营行为。三是严格的惩罚措施。对于未按标准化进行生产的农户,除了合约规定的产成品按质论价收购外,对严重违规的农户采取“以牙还牙”式的严厉惩罚,不再与其合作生产。农户在生产过程受到监控、未按质提供产品遭受惩罚的情况下,有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外在压力。
(2)基于流程价格的利益相容的激励机制是农户提供安全农产品的内在动力。古今中外农业生产的经营实践反复证明:严刑峻法并非能够保证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只有生产者实实在在地从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中获得良好收益,农产品的质量才有保障。温氏集团借助流程价格机制和多元分配手段的运用,使农户从合作中分享到被其认可的收益,因而农户获得了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内在动力。一是流程价格增强了双方抗击各类风险的能力。作为温氏集团管理权威支配下的资源配置方式,流程价格是温氏基于计划确定的饲料、种苗、药物、疫苗等中间产品和肉鸡回收价格的总称,正是借助于流程价格调节双方利益的灵活性,无论经营环境如何变化,温氏与农户都能够做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从而使双方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二是多元分配手段使农户分享产业利润。针对计划定价的局限性,温氏与农户建立起多次分配机制。为保证农户提供高质量肉鸡有利可图。在行情看好的情况下。温氏集团对公司的利润实行二次分配。按正常的原料价格和销售价格,每养一只鸡农户可获毛利2~3元,公司和农户的分配比例是5:5。公司除保证农户每养一只鸡获利1.2-1.5元利润外,在公司利润增加的情况下还考虑给农户返还。如2005年和2007年,温氏集团对其所带动的2万多个养鸡户实行了一个重要的利润返还政策:农户上年每向公司出卖一只鸡,公司给予一毛钱的补贴,此项优惠政策使每个农户得到近1500元收益。如果这种补贴力度不够,公司还会实施三次分配,继续向农户反馈经营利润。三是多种质量奖励。为在合作农户中树立质量养殖的观念,温氏设立了超重奖,超上市率奖、冬春季保温奖等多种奖励,激励农户致力于提高饲养质量。另外,通过信用评级,对获得长期信用优良评级的农户给予少交或免交合作保证金、获得公司贷款等诸多优惠政策,
4、超市场契约与简单商品契约的质量差异。张云华、孔祥智、罗丹(2004)通过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契约模型,强调了安全食品供给中纵向契约协作的必要性。吴晨、王厚俊(2010)把关系合约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产业链治理研究中,定义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链中不同组织之间的关系租金和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专用性投资的不同涵义,在温氏集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超市场契约(见图3)与简单商品契约的不同。在简单商品契约下,初级农产品收购价格低、检测费用高、质量成本高导致食品质量难以提高,往往落人低质量均衡的陷阱;而附加管理输出和利益协调等内容的超市场契约模式,能够改善中国分散农户的低质量效率和落后生产方式,特别是质量控制和交易成本节约的优势则更为明显。通过超市场契约组织,公司能够有效弥补农户分散经营的品种杂、质量差等弱势,而农户拥有的土地、少量资金和经营灵活等特点刚好弥补了公司内部激励的不足。公司和农户在超市场契约下实现了合作互补。
(三)案例2: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奶粉质量失控分析
1、案例背景。(1)二三鹿集团的前身是1959年由18家饲养户组织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后经三次更名,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正式成立,先后在国内较早研发出全脂甜奶粉、麦乳精、婴幼儿配疗奶粉,主营产品为三鹿系列奶粉、液态奶。2005年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注资8.64亿元人民币,认购了三鹿集团43%的股份,合资公司有五大主要股东,分别是石家庄市乳业有限公司、承德华宁乳业有限公司、石家庄红旗乳品厂。唐山康尼乳业有限公司、恒天然品牌(中国)有限公司,三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长期由田文华一人担任。三鹿集团首创了中国“奶牛+农户”管理模式,曾是中国最大的乳制品生产企业,2006年三鹿品牌价值149.07亿元,2007年三鹿集团销售收入达100.16亿元,同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三鹿奶粉出厂前要经过1100道检测检验。2008年三鹿奶粉被查出三聚氰胺含量过高,三鹿集团“问题奶粉”事件曝光后资不抵债,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告破产。(2) 从2007年底三鹿就收到多宗消费者投诉,指饮用该公司奶粉的婴儿尿液中出现红色沉淀物。2008年初,三鹿集团内部会议曾要求调查此事件,并于5月组成问题奶粉处理小组,一方面继续追查问题源头,另一方面利用公关手段处理投诉。同时,三鹿集团也将产品送国家部门检查,但未查出结果。7月,三鹿集团内部已经征实奶粉问题为三聚氰胺含量过高,公司开始回收产品并控制舆论对事件保密。9月初,不断有媒体报道婴幼儿患肾结石的病例且多数食用过三鹿奶粉,三鹿集团被怀疑与婴幼儿患结石有关。9月11日,国家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经调查发现。患儿有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泼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同日,三鹿集团声明其8月6日前出厂的婴幼儿奶粉受到污染,并决定召回受污染的奶粉,三鹿集团“问题奶粉”事件由此开端。9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告,决定撤销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免检资格和名牌产品称号。至9月19日9时,全国下架退市的问题奶粉已达3215.1吨。至此,三鹿集团“问题奶粉”事件波及整个乳制品行业。“问题奶粉”事件共造成全国29.4万余患儿致病,至少有6643名重患婴幼儿,三名婴儿死亡,三鹿集团破产,行业遭受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难以估量。
2、奶粉质量安全控制考察。(1)奶粉质量过程控制回顾。从三鹿集团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可以看出,负责质量控制的经理通过技术质量中心的技术支持对奶源区、原奶采购、生产加工、仓储流通销售、产品质量咨询等部门执行质量管理和监督。奶源区质量管理包括对奶牛养殖小区、牧场、挤奶厅及以上三种交叉模式的原奶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原奶采购质量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奶站采购的原奶进行质量检测;生产加工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实施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管理,包括执行ISO9001、HACCP体系等:仓储流通销售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产品在仓储、流通、销售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咨询中心主要负责产品售后质量信息反馈、产品召回等事项(见图4)。
奶源区原奶质量控制。奶源区有四种模式,即奶牛养殖小区、牧场、挤奶厅及以上三种交叉的模式,奶牛养殖小区模式由小区业主提供场地,奶农在小区内各自养自己的奶牛,由小区统一采奶运送:牧场模式是集中饲养百头以上奶牛,集中饲养、统一送奶;挤奶厅模式,奶农各自散养奶牛,统一到挤奶厅采奶:交叉模式是以上三种模式交叉混合的方式。三鹿集团对奶源区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在养殖区建立技术服务站,派出驻站员,监督检查饲养环境、挤奶设施卫生、挤奶工艺程序的落实。驻站员监督检查是三鹿集团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意义重大。根据2007年9月2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三鹿集团的奶牛基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的石家庄、唐山等地,百头奶牛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有600多个。在养殖场质量管理上,奶牛场要有卫生许可证、奶牛要有动物检疫合格证、工作人员要有健康证;每头奶牛都有电子档案,记录了奶牛谱系、饲料添加剂的使用、疫病防治和产奶情况等信息;采用中草药治疗奶牛疾病,防止抗生素残留,降低疾病发生率;采用国际先进的全混合日粮技术。奶牛饲料搭配合理:实行机械化挤奶,防止细菌污染。
生产过程奶粉质量控制。三鹿集团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控制通过了ISO900l认证。HACCP认证。合格原奶被收购后,进入配料工序,添加各种营养元素,包括脱盐乳清粉、奶油、乳糖、精炼植物油、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原料。这些原料需要做色泽、气味、水分、重金属、致病菌等检验。配料后的液态奶被输送到管道里进行85到92摄氏度的巴氏杀菌法灭菌,接着浓缩,通过高压注入到干燥塔里喷雾,干燥成奶粉颗粒,成品加工完成,生产全过程由电脑检测。成品最终在无菌车间进行包装。包装前,负责质量检测的技术人员对奶粉袋等包装材料进行质量检测。
产后奶粉质量安全控制。三鹿集团产品质量的产后控制主要包括仓储、流通、销售、售后的质量控制,其中仓储和流通两个环节主要是企业自控;销售过程的质量控制以政府控制为主,然而,三鹿集团实施的是“国家免检”制度,免检制度使得免检产品能够在一定期限内获得各地方政府的检验“豁免权”,即免检产品不需要通过地方相关部门的检验,而各地相关部门在此期限内也无权对免检产品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售后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咨询中心收集消费者意见,反馈给质量控制经理。
(2)三鹿集团奶粉质量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对三鹿集团奶粉质量过程控制的回顾,以及整个问题奶粉事件相关材料的梳理,可以发现其质量安全隐患早已存在。
第一,奶站监管缺失,奶源质量失控。三鹿集团的原奶采购模式是“公司+挤奶站+奶农”,散户奶农的牛奶通过奶站集中到三鹿集团的各家工厂。三鹿集团在各乳源地建多家奶源中转站,主要负责将牧场、奶厅、散户的牛奶收集起来,送往企业的加工厂,三鹿集团的奶站有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奶农自筹资金兴建;另一种是与三鹿集团合资兴建,第三种是三鹿集团用自己的资金建站。三种奶站都要经过其验收,收奶必须经过集团工作人员把关。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之前,中国一直没有法律法规明确奶站的管理部门,奶站作为奶农自产自销的基地,与农业部门、制造业质监部门有关,但又不纳入市场主体监管范围,属于农业、质监、工商“三不管”地带,以致奶站组织形式多样、管理方式复杂、质量监管缺失。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三鹿集团奶粉掺入三聚氰胺的可能性有两种:一是从原料加入,即三聚氰胺掺入鲜牛奶或奶粉的其他辅料中;二是在生产环节中加入。据调查,三聚氰胺在奶站加到原奶中有相当大限制,三聚氰胺属于微溶性,常温下溶解度为100毫升水仅溶解0.31克三聚氰胺,含氮0.2克,推算只可冒充1.27克蛋白质,想让加入三聚氰胺后的鲜奶营养比协调,还需要再加水和脂肪,但一般的脂肪产品都很难加入,必须加专业匀质脂肪,这类手法非一般奶农所能掌握。因而,奶源质量失控方面可以排除奶农掺入三聚氰胺的嫌疑,问题的焦点在奶站,尤其是缺乏对奶站奶贩、验收人员、收奶人员的有效监督,奶源质量失控成为三鹿集团“问题奶粉”事件的主要原因。在质量检测上,奶站对奶农的牛奶进行检测,集团的生产工厂对奶站提供的牛奶进行检测。挤奶站不仅是牛奶的集散场所,而且肩负着鲜奶安全卫生的重大责任。三鹿牛奶进厂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新鲜度、蛋白质等营养指标,微生物含量等卫生指标,药物残留等安全指标。在检测技术上,缺乏对三聚氰胺的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标准,在乳制品行业。通用方法是“凯氏定氮法”,但该方法不能发现牛奶中的“非乳蛋白态氮”。
第二,公司治理不健全,内部监管不力。三鹿集团公司治理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股权分散、“内部人控制”现象明显。三鹿集团大股东是石家庄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96%左右的股份由900多名老职工拥有:三鹿集团第二大股东是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持有三鹿集团43%股份。自1987-2008年,三鹿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均由田文华担任,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没有任何制衡关系。二是集团管理混乱,内部监管薄弱。三鹿集团通过控股、合资、合作迅速壮大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开始注重电力系统的完善。我国电网公司为了促进电网的发展,让自己跻身国际一流企业,开始加大对电力设备的采购,及电网的建设。在如今的电网建设中,对变压器、断路器及相应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才能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工作。供应商为电力企业提供物资,因此加强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的风险管理,即实现对采购产品质量风险控制,从而有效促进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推动我国电网公司的发展。
电力企业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为用户提供电能,需要经过变压器、电抗器、组合电器等设备,以及电缆、导线等材料,因此在电力运行的过程中,电力设备和材料的质量,能够直接影响用户的正常用电。在电力设备和材料的采购中,如果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达不到电力运行的要求,则会导致设备在工作中出现质量问题,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电网崩溃,给电力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电力设备出现问题,还会给周边人群带来人身安全的损害。因此电力企业需要注重采购质量风险。
采购产品质量风险除了供应商供应产品的问题外,电力企业内部物资采购控制也有一定的关联。随着我国电网公司加大电网建设的力度,供应商对电网建设物资的供应压力逐渐提升。电力设备行业利润率偏低,然而人工费和原材料嘉禾却在不断上涨,致使供应商形成较大的压力。电力企业为了保障电网运行的质量,对供应商提供产品质量的较高。然而目前我国电力设备及材料供应质量,一般很难完全达到电力企业的需求,因此产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电网建设的重要因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将会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产品质量不过关或交货延期,都会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影响电力工程的建设进度。电力企业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具有必要性。
电力企业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识别
采购产品质量外因型风险
采购产品质量外因型风险主要是指供应商的原因,或者其他外在因素,致使出现产品质量风险。常见的采购产品质量外因型风险主要包括产品制造风险、供应商诚信风险和市场风险。其中供应商产品制造风险,是指供应商在产品设计中原材料采购、工艺控制、出厂试验及安装调试等各个方面,出现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造成产品质量风险。如在产品设计中,供应商没有完全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要求和产品工作环境进行设计,致使电力设备存在绝缘设计指标不足、机械设计不合理、强度不够等问题,从而致使生产出的产品到不到工作要求。如在材料采购中,供应商对原材料厂家的选择不够重视,也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参数进行原材料的采购,致使原材料的性能不符合生产要求。在原材料进入车间时,没有严格对原材料进行检验和交接试验,致使原材料在实际使用中达不到要求。如在工艺控制中,供应商自身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难以发挥厂内质监体系的作用。另外供应商工艺问题、作业指导书也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对产品质量检测的设备不够先进、工艺时间的控制不足等,都是工艺控制中存在的产品质量风险。如在出厂试验中,供应商不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产品的检测,对于检测程序和试验项目,随意删减,致使出厂试验无法全面检验出产品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致使最后产品在使用中,出现安全隐患。
供应商是为电力企业提供物资的主体,如果其存在诚信问题,则无法拨正其提供产品的质量。供应商为了能够提高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严格按照合作条例进行产品的生产,致使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随着我国电网建设力度的加强,电力企业物资采购市场竞争压力增大,虽然一些供应商不具备投标的标准,但其通过伪造资质,而参与到投标中,中标之后又不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致使产品质量受到影响。
采购产品质量内因型风险
采购产品质量内因型风险主要是指电力企业产品监督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包括计划风险、监造风险和抽检风险。其中计划风险是指在产品质量监督的计划中,明确了监督的范围、重点等。但由于电力设备种类繁杂,数量多,导致供应商也较多,在实施质量监督控制计划时,不能够有效根据不同的设备制定相应的监造和抽检方案,导致不良设备运用在电网之中,出现质量风险。在监造单位中,首先要保证监造人员的资质满足要求。如今,会有一些监造单位伪造监造资格,实际其不具备相应的监造资格。而且,如果在监造过程中,如果不对监造实施方案、监造过程进行监管,也可能会造成校验的质量问题,出现质量风险。最后还需要进行抽检,但在目前的抽检中,由于供应商及设备数量大,类别多,很难满足全方位的抽检。
电力企业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对策
通过上述对电力企业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的分析,需要针对每一种风险进行改善,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对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管理改善进行分析。
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电网公司的发展,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逐渐形成两级物资管理和三级物资供应的组织架构,电力企业需要在该种组织架构下,构建科学合理且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的全面监督。在电网发展和电力工程建设中,需要直接使用供应商提供的电力设备和材料,因此工程建设项目单位需要对生产厂家的信誉和设备的参数要非常熟悉。电力物资企业需要根据上级物资管理部门的规划,根据项目单位和其他专业部门的要求,明确自身的责任。
计划风险应对措施
对于采购产品质量重存在的计划风险,在产品质量监督计划中,需要包括所有的招投标采购批次,包含所有的供应商、包含所有的规格型号物资,对于220KV及以上的变压器、组合电器、电压互感器、避雷器等设备和线路材料,需要进行重点监督和管控。在进行计划编制时,需要根据批次物资到货情况,进行年度整体思路的计划、季度重点工作的计划、阅读实际工作的实施计划等。在计划中,需要确定监造的范围、时间、重点等,并在抽检计划中,需要明确抽检的方式和抽检的单位等,将计划细致化。
监造、抽检风险应对措施
国家电网公司早在2012年就对电力设备、线路材料的抽检进行规范,需要从计划、审批、问题上报等流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让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向专业化发展。电力物资企业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抽检工作,对于变压器、互感器等重点设备,需要集中抽检。在抽检工作中,还可以根据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输和调试等各个阶段进行。要选择技术过关、信誉高的监造单位进行设备的监造,确保监造工作人员都持证上岗,同时还可以通过扩展监造范围,包含更多的设备。
电力企业及监造单位可以结合设备在运行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问题进行监造和抽检的改善。
供应商诚信风险应对措施
供应商诚信风险应对措施首先可以针对供应商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信息库,针对供应商提供产品,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后进行追溯,确定供应商责任后,要求供应商进行赔偿。电力企业还需要制定《供应商不良行为处理实施细节》,确保党供应商出现不诚信行为,对能够有相关的依据进行惩处和公示。为了确保投标供应商都具有相应的资质,可以将供应商绩效评价结构参与到招标环节中。另外电力企业还需要注重于供应商的合作,以伙伴关系的方式,实现电力企业与供应商共赢。
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开始加大电网的建设,因此需要大量的电力设备和材料。电力设备和材料作为对电力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对其的采购需要较高的要求。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电力企业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控制,能够有效保障电力设备和材料的质量,推动电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企业产品的更新。然而也带来了一些发展的客观不利因素,例如在产品质量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正影响着我国农业企业产品的发展。当前,抓好供应链管理的农业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机制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篇文章紧紧抓住农业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线,进行了全面研究,希望能够推动供应链管理的科学性发展。
关键词:产品安全;农业企业;供应链管理
一、针对材料质量进行安全管理分析
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认识到材料的安全管理重要性,这样就会造成一系列的产品安全问题。现阶段,我们必须抓好材料的质量安全关,才能够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具体的讲,主要在于强化材料安全的管理技术,认真分析和总结以前的一些错误做法,加强材料质量安全监管。
(一)农业企业与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伙伴系。供应链管理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是链条中有业务来往的企业间通过一定模式建立起的一种长期企业间供需合作联盟。到目前为止,对供应链合作关系概念的阐述主要包括合作关系是什么及其概念的延伸。英国学者约翰(John)等人认为,伙伴关系是指没有共同所有权情况下达到横向系统集成效果的有效方法,是供应商与买方的一种进行式关系,其中,供需双方就供应商产品的订货和配送的基本策略、目标以及步骤等达成一致。这种界定比较有涵盖性,它基于供应链流程的角度,把任意上下游流程间的关系看做供需关系,以此为纽带而发生合作关系,以信任为基础、以双赢为目标,构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二)加工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信息反馈和共享机制。供应链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信息技术在整个供应链链条中起着一个有效的反馈作用,供应链之所以能够顺畅的运转,是依靠信息技术来支撑的。信息传达是否及时,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和供应商的库存积压,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实力,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他们得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的有力保障。我们来分析其具体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掌握一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从原材料的来源上抓好质量关,这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因素之一。
(三)加工企业为原材料供应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技术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的动力,我们通过市场的调查发现,目前,有很多加工企业由于技术出了问题,从而导致整个原材料在具体的加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瑕疵,从而影响了农业企业面向市场发展的需要,也就是产品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这时,如果不及时给予处理,将会严重制约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一席地位。我们要从加快农产品市场的拓展为目标,将一些原材料的供应渠道明确化,避免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从而带来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这才是发展的方向。往往由于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没有站稳脚跟就开始大搞革新,从而会是该企业陷入一种高代价而低回收的境地。通过与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后,发现,只有依靠科技力量,才能够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当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利用科技力量还不是很突出,这样一来就会显得农业产品科技含量不够高,人们也不会去重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立发展的模式。
二、把握好产品质量安全是关键
(一)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物流的研究主要从具体的供应关系上进行分析,因为在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过程中,主要依靠供应链来进行分析。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离不开物流行业的支持,必须建立与现代物流之间的利益链条。一方面主要从具体的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科学化的分析,找到适应当前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方法,这样就会形成一种科学性较强的发展的纽带。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将供应链下的物流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使其逐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运用物流管理知识进行的分析,还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才能够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管理机制,当务之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产品的质量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从而利用科学技术规范好整个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健康有序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
(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目前,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因为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追根溯源还在于没有建立科学化产业链管理体系。要做好这些方面的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的农业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机制,保障生产安全和产品安全。然而,当下,我们更应该看到产品信息共享机制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有着紧密的关系,既要严管不放松,更要注重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障农产品的安全。
三、结束语
通过认真的研究我国现实产品质量实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从重视管控开始,在面对供应链管理的农业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上下功夫,着眼于长远发展,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摘 要]论述了产品质量对企业的重要性,对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作出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产品质量;提高
前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现代国际社会,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质量上。世界著名企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们始终围绕产品质量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一主题,改善经营管理,发展新技术,从而生产出质量更高的产品。 那么怎样才能确保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呢,我们从以下四方面阐述:
一、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是产品质量得以保障的起点
随着市场竞争意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入。因而产品的质量要提高,必须提高标准化水平。只有高水平的标准才能保证具有高水平的产品质量。因此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其丰富的内涵之一应为高水平的标准是企业产品质量得以保障的起点。
1、标准是依据,管理是手段
标准是衡量企业各项工作和产品质量的准尺,又是质量管理的依据。没有各种类型的标准,就不能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产品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标准这个依据来控制和指导。为保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执行标准,从产品设计选用标准起,原材料,外购件的进厂由检验人员根据材料标准或外购件标准进行逐项验收;工程加工质量由检验人员根据工艺标准或工艺文件进行控制;直至最后成品由检验人员根据产品标准要求进行逐项验收,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零部件不转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入库,以生产质量实现产品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因此只有把标准化工作融入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中,以标准化确保产品质量,产品才有生命。
2、提高质量标准,增强竞争意识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跃发展,产品质量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标准的动态性更为显著。要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住脚,使企业产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企业产品的标准水平。
3、加强标准的实施监督
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是标准化法赋予的三大任务。标准的制定来自生产实践,标准的实施是对标准的检验。通过实施标准,一方面可以检验标准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检验标准的水平高低。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还可以随时发现标准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修改标准提供依据。
4、提高生产工艺标准化
任何一种产品,要具有高水平的产品质量,应具备先进的工艺标准。工艺标准化是降低劳动强度和物质消耗,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手段,工艺水平直接反映着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水平及产品质量的高低。企业内部的工艺工作,贯穿于生产的各个环节,编制大量的工艺文件,来保证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实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减少生产准备,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目标。因此,对企业来说,要想有好的产品质量,工艺保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内容,应踏踏实实的作好。
二、制定合适的原材料标准,选好外购件、外协件生产厂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
合格的原材料是生产出优质产品的物质基础,原材料标准是检验原材料质量合格与否的准绳,企业开发新产品,要求原料质量达到什么水平,如何检验,都必须按照原材料标准及检验方法标准进行检验。
物质质量标准就是在国家、行业原材料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工厂产品的要求,再考虑一定发展因素所制定的原材料使用企业标准,由于原材料是投入生产过程以创造产品的物质,故又称物质质量标准。建立物质质量标准对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物耗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一定的作用。
物质质量标准的内容应包括,原材料的种类,产地、适应范围、规格尺寸、性能包装、运输和质量检验等方面。制订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压缩原材料品种、规格,压缩材料品种应根据现有产品和预计将来的发展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之前提下确定适用范围,压缩规格,应根据零件加工方式,加工余量确定选用档次。
2、提高原材料标准化系数。所谓原材料标准化系数是指标准材料的品种占使用材料品种总数之百分比
3、立足于国内,限制使用稀有贵重的原材料,充分利用国家资源。
4、制定外购件、外协件验收规范,并列入企业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满足用户需求,许多大规模的企业往往采用了组装配套来形成新产品,新品种供给市场。因此组装产品所用的外购件、外协件的质量问题就愈来愈显得重要。
三、持续改进是产品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
产品质量的竞争是事关产品市场销路、企业形象和发展前途的一件大事。随着名牌战略被国际著名企业更加推崇和在市场竞争中更加显示决胜作用。事实上,凡是名牌战略实施卓有成效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屡战屡胜的国际著名企业,都是注重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的企业。产品质量持续改进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不断改进质量实现目标,以消灭不良品为原则,朝生产零差错的方向努力
企业产品质量的实现目标,作为企业对质量追求的一个阶段性终结,对产品质量的高低,具有决定性意义。
2、不断改进质量保证方法,以源产品检验为手段,朝全面预防鲁莽出错的方向努力
当今发达国家企业,已普遍把产品质量零差错,当作现阶段改进产品质量的终极目标,并且在如何实现零差错质量目标上进行研究和探索,已经成熟地拿出了改进质量的保证方法,即采用源产品检验和鲁莽出错预防两种管理技术,塑造企业改进产品质量的保证体系。
3、不断改进质量管理结构,以健全质量小组为条件,朝优化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方向努力
改进产品质量离不开同步改进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而质量管理并非只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们的事,而是事关企业全员的事。这一认识,在发达国家企业已成为共识,在此共识基础上形成的全面质量管理结构,也改变了过去单纯由企业管理阶层管理以及后来扩展到再专设一些质量监控人员共同管理的格局,使企业的质量管理结构得到了历史性的改进。
四、提高岗位生产者技术素质是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
质量是人生产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产品高质量,首先生产者本人要高质量。而要改进产品质量,也就要注重改进企业全员的质量,以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岗位技术素质为关键,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并保证改进目标的完满实现。
[摘 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很快,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其中企业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而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良性发展前景,它的产品质量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而要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程序就是对产品质量的检测。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产品质量的检测程序,才能使产品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所以计量检测在保证产品的质量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良好的发展。事关一个企业的未来前途。
[关键词]质量体系 计量检测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计量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量检测工作将如何服务企业生产、融于各项科学技术的研究;如何为提高企业生
产的产品质量提出具有开拓性的试验、测试的新技术、新程序;如何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准则,结合企业产品的特点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检测程序,是计量检测工作急需研究并解决的首要问题,而要实现与完善检测和检测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一体化,是计量检测工作追求的发展方向。 1、计量是质量的保证手段现代化企业生产要求专业化、高精化、一体化、自动化,首先要进行准确一致的计量;企业要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不良率,要提高产品合格率,就要保证生产和经营中的计量检测方式多样、准确。有多种、完备、准确的计量检测手段,才能有效地进行经济核算,才能控制生产中产品质量和最终产品质量。计量检测贯穿于各行各业,是面向全社会服务的横向技术基础。新技术、新科技、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和使用,更离不开高准确度的计量检测。
2、企业计量要与国际标准接轨
2.1 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和GB/T19022―ISO10012标准的关系GB/T19000系列标准,其主要思想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具有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对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安装、服务全过程,尤其是对生产过程进行最严格、最大程度的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满足企业的需求。而GB/T19022标准是GB/T19000系列标准对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的细化。
2.2 GB/T19000系列标准对计量的保证要求
如今全球化贸易竞争的手段主要是价格竞争和产品质量竞争。由于低价销售的方法不仅使利润缩减,一旦构成倾销,还会受到贸易制裁,因此价格竞争的手段越来越不可取,自现代化以来,品质竞争已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主要手段,不少国家把提高进口商品的品质要求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措施。实行ISO9000国际标准化的品质管理,可以稳定地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在产品质量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GB/T19000系列标准对计量保证体系的要求,明确产品全部测量项目所需的准确度,选用合适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保证产品需要的准确度以及对用以证实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在GB/T19000标准中,包括检验、测量和试验在内的检测工作属于标准的质量体系要素中主要要素之一,也是质量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GB/T19000标准也规定,要对全部测量与试验系统进行必要的控制,包括对测量设备的管理到设备的控制,从设备控制发展到测量过程的统计控制,反映出国际上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对测量设备的要求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由此可以看到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在质量认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计量检测技术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3.1 计量检测是监控企业生产经营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管理项目
在产品质量高标准下,高精确度的计量检测已成为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且产品出厂检测和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均以计量检测作基础,不根据计量检测的评价是无科学性的;产品技术含量愈高,其复杂性和难度愈高,相应对计量检测技术的要求也愈高。
因此,计量检测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自身技术进步的一项基础性技术管理工作,尤其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据GB/T19022―ISO10012《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从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对计量检测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来看,计量检测设备的质量管理不会增加企业额外的负担,而是从保证质量出发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检测基本工作,从而不断引导企业计量工作步入科学规范管理道路,增强企业对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的技术基础保证能力。一个企业计量检测水平的高低,是充分反映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3.2 计量检测是产品生产活动的技术保证
产品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企业销售产品的最大支持,一定量的变化,就会达到一定质的要求,质和量的变化离不开定量分析,是通过科学数据来表达和决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生产程序,从原材料到成品,每个阶段的过程都有各种参数的计量要求。计量检测对企业产品生产活动的技术保证,体现在保证计量单位制的统一、量值的准确可靠,通过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量值校对、传递和调整,来确保量值的准确率;同时,计量检测为生产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和信息,并参与组织和管理企业的生产流程过程,提供动态的数据信息。计量最终产品是数据信息,如果计量不能提供给企业生产活动各个环节的各种正确的数据信息,企业的产品质量就会随之失去重要的技术支持。
3.3 开展计量工作的实际意义
计量检测工作贯穿于企业经营生产过程的自始至终,从企业产品原料的进场控制,到产品加工生产,再到成品质量检验,每项生产环节都离不开计量检测工作。计量检测工作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对于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数据化检测,并对产品质量做出客观的反映和科学准确分析,是控制产品质量的最根本途径。计量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依靠高精准的计量设备和仪器的帮助,同时还要保证计量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经营者要对计量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不能忽视其对于产品质量管理的作用,在具体计量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创造有利条件以及适合的工作环境,以保证计量工作真正发挥其实际功效。
3.3 计量检测是产品活动的法制监督
计量部门就是代表国家行使计量监督权的职能部门,其最大的权力即监督权。对于企业,要严格遵守《计量法》规定,积极接受上级计量标准乃至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建立健全企业技术标准和计量管理制度,依照技术标准,对企业产品质量进行监督、调控,并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用于企业的检测设备,要依法进行检定、测试和校准,并对所发生的计量纠纷进行仲裁,以确保所提供的数据真实、可靠、准确。
企业计量工作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生产质量,在计量工作中,企业要创造一切有利于计量工作开展的条件,并注重企业自身管理体系的建设,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计量工作方法,保证计量技术的先进性,另外,还要实现计量工作对于产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覆盖,确保计量工作效能的发挥。计量检测为企业生产活动中起着监督调控作用。
摘 要:目前我国食品行业面临巨大挑战,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其形势虽有所改善,但食品安全工作仍任重而道远。本文就食品连锁企业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展开研究,深入分析食品连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带来的危害,结合目前我国食品连锁企业在安全问题上所面临的现状,提出应对措施,探讨解决方案。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食品连锁;企业管理
1 食品连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
1.1 食品连锁企业的定义
连锁企业,其实就是一种零售商业形式。连锁企业由很多家小的零售商店组织在一起,受到同一个控制中心的管理,它们有相同的名字、店面装潢、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管理模式。这些食品连锁企业刚开始以一个小区域为中心根据地,通过正规连锁、特许连锁、授权连锁的形式由总部不断地向外发展,最后成为区域性连锁、全国性连锁,甚至国际性的食品连锁企业。
1.2 食品连锁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
食品连锁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在目前是一个广受关注的焦点。其在政治、社会、法律、经济学方面均有自己的科学含义,从其科学内涵来看,不仅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同时也应该在范围和侧重点上同食品卫生的概念区分开来。
2 食品连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无法有效隔绝污染源
现如今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化的耕作技术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十分的便利,但利弊同行,食品从原材料开始,就有可能因为追求快速生长、鲜艳的色泽、更高的产量等而使用过度的化学药品。除此之外,现在很多的工厂随便排放废气、废水,从而污染了当地的土壤和水源,使得原材料本身的生长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2.2 企业自身管理不严
除了原材料的污染以外,如今很多食品连锁企业出现产品安全问题大多是由于企业自身管理不严所导致。食品连锁企业都是以一个地方为中心,受到同一个控制中心的管理,然后不断地向其他地方发展起来,当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总是会免不了对个别连锁店的监管出现问题。监管平台不完善,目前我国对食品连锁企业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强,监管平台不够完善,不能及时地查出食品企业出现的问题。
2.3 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困难
食品连锁企业出售的有质量安全隐患的食品中,其安全问题都是日积月累,长期造成的,消费者食用后不会马上出现问题,而是像慢性毒药一样,一点点地危害其健康,这就使得很多消费者明明是受害者,却不知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且可能由于从购买到食用,再到出现问题,周期过长,很多企业根本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产品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消费者的身体受到了损害。
3 食品连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带来的危害
3.1 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食品连锁企业覆盖的客户群体多,有些大型食品企业跨省,跨地区,甚至跨国,一旦生产工艺出现问题,必将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危害众多消费者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3.2 引发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一方面,由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造成对消费者的诸多伤害,使其丧失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愤深怨积,引发受害者为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断上告、起诉等,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出现问题的生产企业,产品滞销,破产倒闭,造成大量的下岗失业,生活无保障,也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
4 食品连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策略
4.1 建立健全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法律法规
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必须对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需要,用法律约束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使违法企业付出违法成本大大高于违法所得。
4.2 综合治理,防治食品污染
造成食品污染的来源很多,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对“三废”排污企业进行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农作物生产按规定用量、施药方法、用药次数等安全合理地使用农药,禁止使用残留期长、污染性大的农药,提倡和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及生物防治。
4.3 强化企业管理,不断完善企业自律,讲求诚信经营
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责无旁贷的义务。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强烈。讲诚信、重质量的食品经营企业将越来越受青睐,其市场占有率将不断扩大。
4.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宣传、普及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合理选择安全、卫生食品,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并积极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连锁企业需要深耕产业链,从源头把控,才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从连锁门店把控,才能保障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长期给企业带来利润。
5 总结
食品连锁企业的质量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也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需要企业管理者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制定一套合理有序的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管机制,保证企业员工正确执行模式。同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摘 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辽宁职业学院农艺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主动寻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以“企业课堂”载体,创构建并实施“三结合、三阶段、专兼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企业课堂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农产品检测专业的设备、配套的试剂价格昂贵,学校难以承受,而行业单位国家投入大,设备好,从业人员素质高,所以,把课堂引入企业,把教学放在现场,可实现校、企间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缓解学校资金难题;还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企业储备人才。因此,辽宁职业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主动寻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大胆尝试“走出去建专业”的新路子,创新“企业课堂”新形式,构建并实施“三结合、三阶段、专兼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企业课堂”为载体构建的“三结合、三阶段、专兼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辽宁职业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通过与铁岭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铁岭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行企业合作,创新“企业课堂”新形式,构建了“三结合、三阶段、专兼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辽宁农业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结合”,指的是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学生素质,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行业达标的优秀人才。
“三阶段”,即把学生三年学生生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一个学期,为“走入企业课堂”的职业体验阶段,学生主要是进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习的场所主要是校内的检测中心,其次是在社区、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体验,熟悉岗位环境,感受企业文化。
第二阶段为第二、三、四学期,为“进入企业课堂”的职业训练阶段。针对相关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开设专业学习领域一般课程和核心课程。一般课程在校内实训场所完成。核心课程则引入“企业课堂”,组织学生直接到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学习与实训。
第三阶段为第五、六个学期,为“融入企业课堂”的企业历炼阶段。学生进入合作行企业,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实施全过程的“行企课堂”。
在三个阶段的学习中,完成专兼教师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企业课堂”的实施
1.建立“企业课堂”人才培养机制
成立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以合作育人为目标,以合作就业为导向,以“企业课堂”为平台,建立“企业课堂、双向参与、育人主导、互助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2.确定“企业课堂”合作企业
经过对辽宁省铁岭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企业的认真考察与交流,最终选定铁岭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铁岭市畜产品安全检测站等10家行业作为“企业课堂”的合作企业。
3.设立“企业课堂”特聘兼职教师库
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面向合作企业招聘了在相关企业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能工巧匠”,设立特聘兼职教师库,打造“专兼融合”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4.商定“企业课堂”教学实训项目及时间
校企双方共同商定了“企业课堂”教学实训项目及实训时间。从2012年3月以来,先后安排2011、2012、2013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的160名学生分别完成了42个实训项目、160学时的职业训练教学任务及420学时的企业历炼实践训练任务。
5.实行“企业课堂”双教学管理
为了加强“企业课堂”期间教学实训管理,校企共同组建了校企双元教学实训工作管理小组,校企双方有关负责人担任组长,由校内任课教师及企业特聘实训指导教师任组员。校企共同制定“企业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共同管理学生,实施“企业课堂”全过程监控。
6.开展“企业课堂”考核评价体系
以行业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为管理指标,以员工考核制度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为操作准则,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企业课堂”校企双主体共育、校企生三方参与的“全程式、多面化、立体式”考核与评价体系。
三、实施“企业课堂”效果
1.形成了“四双”策略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按照校企“双主体”共育的理念,形成“双地点授课”、“双教师教学”、“双管理育人”、“双考核检验”的“四双”策略,稳步推进“行企课堂”模式的实施,探索出实践育人新方式。
2.打造了“双能”教师
参加“企业课堂”的专任教师不仅辅助兼职教师管理学生,而且全程参与行企业检测工作。这样不仅提高了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还促进专任教师及时捕捉到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提高了教学水平。
3.密切了校企联系
通过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和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毕业顶岗实习,使得校企间建立起了合作关系,有利于校企双方在办学、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有更深更广的合作,促进校企间和谐和发展。
4.扩大了学校及专业影响
专任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加“企业课堂”学习的同时,也向企业展示了学校和专业的办学实力、先进观点和师生风采,提升学校及专业在行企业的影响力。
5.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开展“企业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了企业的各种相关生产规章制度,明确了安全防范要点,熟悉了检测技术规范、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培养了学生遵守纪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职业精神,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按照校企“双主体”共育的理念,通过采取“四双”策略,以“企业课堂”为载体,构建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食品及饲料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做到了企业化训练、素质化培养、高位化就业,实现了校企协同发展,互惠双赢的发展目标,达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的效果,将产教结合,校企合一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扈艳萍(1967-),女,山东利津人,辽宁职业学院,教研室主任,农学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检测。
摘要:计量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科技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而保证质量管理最有效的基础和手段就是计量管理。就企业产品生产过程而言,计量管理的水平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的高低。本文重点分析了计量管理对于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并在贯彻管理理念、建立计量管理制度、 科学管理计量器具及计量数据、 提高计量技术人员素质等方面对如何提高计量管理工作作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计量管理 计量检测 产品质量
企业计量是企业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计量保证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企业计量管理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企业的各项活动,有效而切实地采用计量检测手段,并将计量检测手段形成体系。企业计量是控制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确保加工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客观评价产品质量优劣的最终手段。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科技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而保证质量管理最有效的基础和手段就是计量管理。
1、计量管理在监控产品质量中的地位
计量管理在监控产品质量中,是企业生产经营一项基础性的技术管理工作。计量工作是检验产品质量的技术基础。一方面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计量检测工作就要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就生产卷烟产品而言,从烟叶辅料进厂称量,烟叶的增温增湿,烟叶烟丝加香加料,叶丝掺配,烘丝,贮叶贮丝,到最后生产出烟支成品的各项工艺指标,每个阶段都要对产品或其贮存环境进行各种计量检测工作。另一方面检测手段大都是由各种性能的仪器仪表设备所组成,它们的准确性如何,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的检验结果。所以,产品质量的好坏,不只取决于生产工人的操作技术,更取决于生产过程的检测工作和检测设备的完好状况。
2、计量管理在监控产品质量中的作用
2.1技术保证作用
产计量技术的保证作用,首先是要保证计量单位制的统一,量值传递的准确可靠。计量管理就是通过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量值校准、传递、调整,来确保量值的准确。其次,是要为生产活动提供科学的数据和信息,参与组织和管理企业的生产流程过程,并提供动态的数据信息。计量的最终产品是数据信息。如我公司烟草生产过程中的叶(梗)丝的加香加料系统,就是由核子秤提供准确的重量信号反馈给加香质量流量系统,从而自动调节加香流量,有效减少了人为误差,保证了加香精度。由此可见,如果计量不能提供生产活动各个环节的各种正确的数据信息,那么企业产品的质量就会失去重要的技术支持。
2.2法制监督作用
计量部门最大的权力是监督权。对企业来说,就是要依据《计量法》的规定,接受上级计量标准直至国家的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计量管理制度,按照技术标准、进行监督、调控,并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对企业内的检测设备,依法进行检定、测试和校准;以保证提供的数据真实、准确。为企业生产传递反馈各种正确的数据和信息,起着重要的监督调控作用。
3、计量管理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是否达到质量标准,只有通过计量检测后才能最后判定,因此,计量管理的好坏将对产品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计量管理围绕着企业的产品,首先,是要对产品的技术指标进行依法溯源。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量制、量值和技术规范来制定企业产品的技术标准;并分解出产品的技术指标和生产中允许的误差范围。其次,是要建立健全企业的计量标准仪器,如我公司计量室购置的衡器标准器、电学标准器、力学标准器对外接受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的量值传递、校准、比对等;对内在开展对测量器具的检定同时,要不间断地对企业产品进行抽查。再就是,要完善企业的测试手段、测试流程、检测设备,使产品在生产中受到全过程、全工序、全工艺的检测,以保证产品质量。
4、企业如何加强计量管理
4.1建立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和计量管理的需要,建立必要的计量规章制度,并不断地完善。只有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企业计量检测工作的有效实现,使企业计量工作在提高产品质量上发挥重要作用。
要建立合理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必须包括以下几点:①计量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③计量器具采购、入库和流转制度。④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校准)制度。⑤计量器具配备、使用、维护和保养制度。⑥不合格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⑦计量检测管理制度。⑧计量工作的定期审核与评审制度。
4.2 对计量器具进行科学管理
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对计量器具进行科学管理,能确保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中数据信息的真实可靠,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风险。首先企业应根据材料检测、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能源计量、产品检测等方面的需要确定计量检测点,配备符合使用要求的计量器具。其次编制本单位计量器具管理台账,制定计量器具分类管理方法和周期检定计划。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登记造册,向当地县(市)级计量行政部门备案,并向其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对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可自行开展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自行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应合理确定检定(校准)周期。周期的确定应有文件作出规定,并经领导批准。对不能自行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应将其送有资格开展计量检定(校准)机构进行检定(校准)。
企业还应对计量器具实施标志管理,标识要注明检定(校准)日期,有效期和检定(校准)单位或部门,对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应停止使用,隔离存放,并作出明显标识。
4.3 对计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
准确有效的计量检测数据对企业的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检测,生产工艺监测和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考核装置或设备的工作能效也能判断计量点是否准确。还能为企业的技术革新提供有效的技术来源。生产操作人员最熟悉装置流程的关联性、设备的负荷、计量器具的稳定性以及物料的损失情况,让他们确认生产控制计量数据是最合适不过的,但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相应的计量职能部门应对他们进行监督执行。
从技术上讲,计量管理应从对计量器具的管理转向对测试数据的管理,为保证企业产品质量提供准确的数据,切实发挥好企业计量的作用。
4.4提高计量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加强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
计量管理是系统的管理,不仅包括计量器具的管理,还有计量管理制度的落实,内部检测或校准规范的编写、实施。企业可能有成百上千的计量器具,对各类计量器具的用途、测试对象以及其在生产工艺中的作用则应该有所了解;对于关系到企业质量的重要计量器具更应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影响测试误差的因素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计量管理有的放矢。这就对计量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公司的计量器具的维护、检定校准都有专职人员来负责,各车间设置了兼职计量员,按照计量法建立健全了从烟叶材料进厂、烟叶烟丝的加工到合格烟支成品出厂检测的计量管理考核制度。从而做到计量工作层层有人负责,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计量管理体系,根据不同的计量器具制定相应的定检周期标准。对新购进厂或新出库的计量器具一定要先通过检定并张帖有效标识后方可使用。较复杂型的计量器具按周期联系省计量院检定,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公司计量技术员每年参加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员培训,以提高检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掌握更新更准的计量检定技术。
计量检测对企业来讲虽然不直接创造利润,但他们对企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很难用经济指标衡量的。企业质量检验、标准化和计量队伍为企业提供产品质量保证,因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达到计量手段的先进性、计量覆盖的全面性、计量管理的完善性、计量数据的准确性,使企业的计量检测水平有显著提高,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
陈亚静(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职称:助工,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计量仪器的检定与管理。
摘要:民用爆炸物品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开发、交通建设、矿山开采、地质勘探、农田水利治理等各个方面。工业炸药、工业雷管、工业索类火工品等八大类民用爆炸物品是易燃、易爆的高危险性产品,承担着上述产品科研、生产、储存、销售、购买、运输、使用等工作的生产、经营企业,必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文明生产。如果因管理不善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或违规操作,造成质量和安全事故,将会给国家、社会和企业带来不可估量且不可挽回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
关键词:现状 原因分析 重要性
一、民爆行业产品质量现状
近年来,在行业引导和质量监督的共同推动下,民爆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健全,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和手段不断完善,企业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产品市场满意度不断提高,民爆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1民爆产品质量水平总体提升
近五年来,我国工业炸药、工业雷管等主要民爆产品行质量抽样合格率稳中有升,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质量检验和其他类型的质量检验合格率也有所上升,总体上看,各类质量监督检验中,民爆产品的总体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处于较好水平。
在民爆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提高过程中,主要产品的主要性能提升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炸药产品主要爆炸性能和安全性能逐年提高。通过对胶状乳化炸药样本分析,其平均爆速、做功能力和产品的适应性有较大提升;粉状乳化炸药和膨化硝铵炸药其平均有毒气体含量也有大幅度下降,表现出产品使用安全性和环保性有较大的提升。
二是工业电雷管产品的部分性能稳中有升,通过对样本的工业电雷管发火冲量的分析,普通型工业电雷管的安全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发火冲量平均值有了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民爆产品各类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认可度一直较高,在各类用户调查意问卷中,全部表现了基本满意或满意,大部分提出了新建生产线尽快批量化生产的建议,极少数用户提出了民爆产品系列化、多用途化,建议民爆企业在包装方式上加以改进。
2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健全
近年来,行业相继出台了《民用爆炸物品质量管理办法》、《民用爆炸物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办法》等十余项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法规、规范及管理办法,逐步健全了全行业质量保障设施和体系建设要求。随着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行业检测机构建设得到加强,目前民爆行业已有数家有资质的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专业检测人员达到数百人,民爆产品专项检测设备达几百台(套),每年承担全行业抽检、煤安标检验、等数百余项。部分省份建立了省级民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不断丰富了全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内容。
3检测技术、手段不断完善
近三年来,一批先进的检测技术得到了应用,特别是积极采用自动测温、自动测压、自动计量、自动测高、电阻在线检测等检测技术,使质量检测更加科学、安全、精确。这期间还新增了煤尘可燃气安全度、雷管静电感度、雷管撞击感度等检验项目,对民爆产品的使用安全、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声、光、电传感等技术在全行业逐步得到了应用,是产品检测数据更为准确,提高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水平。
4企业品牌意识进一步加强
在行业政策引导下,民爆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步加强,一部分知名品牌已形成,并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品牌效应开始显现。特别是随着企业重组整合的深入进行,企业品牌建设手段不断创新,很多企业集团加强了整体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在形象策划、产品标识、产品设计等方面突出了品牌概念。
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虽然民爆产品质量稳中有升,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但质量管理及产品质量本身仍然暴露出许多突出问题,集中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粉状炸药的有毒气体含量超标问题突出
我国工业炸药现行国家标准规定各种工业炸药的有毒气体含量不大于50L/kg,但是根据对主要工业炸药产品检测数据统计表明:胶状乳化炸药和水胶炸药有毒气体含量相对较低,粉状炸药的有毒气体含量与之相比偏高。凡是查出的不合格样品,均为有毒气体含量超标,充分反映了有毒气体超标是工业炸药近年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质量问题。
就产品本身而言,配方和生产工艺是导致粉状炸药有毒气体含量偏高的客观因素,是粉状炸药产品本身的技术和工艺特点所致。而原材料的选择、工艺控制和质量管理,是造成目前部分粉装炸药产品有毒气体含量过高和超标的主观因素。对于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上述因素是可以克服的,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在生产粉状炸药是能够将有毒气体含量稳定在50/kg以下。
2胶状乳化炸药的储存性能不稳定
胶状乳化炸药由于其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工业炸药的主导产品。质量检测发现,胶状乳化炸药产品存在储存期不稳定和储存期内使用性能不稳定的问题。在调查的12家企业中均不同程度的发生过储存期内炸药破乳失效和炸药性能大幅度下降的情况,有的甚至1-2个月内就发生产品破乳失效情况,给生产企业和用户造成很大经济损失,也给爆破作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究其原因,关键是原材料的质量不稳定、生产工序控制不严。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业产品储存期以达到国外要求,所以除原材料和工艺本身的原因,质量管理差异也是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
3雷管延期时间性能达不到标准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雷管的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延期时间精度尤为突出。延期时间准确度和精度难以达标,尤其是质量保证期内就更难以达到其产品标准的要求。从抽查结果看,这不仅暴露了我国工业雷管产品延期时间的质量存在严重差异缺陷,同时也暴露了产品标准管理、检测检验、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等一系列管理环节中的薄弱点。 一方面是由于产品工艺技术本身的延期体结构、延期药制造等技术和工艺方面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雷管的质量管理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这与我国迅速发展的大规模、高效率的爆破工程作业,对工业雷管的质量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不相适应,也导致目前一些大的矿山开采,已有偏向使用高价格、高性能的国外品牌产品的现象,这其中,企业雷管延期性能差是失去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民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民爆行业质量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健全各级质量管理体系,鼓励和促进各省建立省级民爆质检中心。强化质量管理力度;加强行业年度产品质量抽检工作,加强针对性的质量监督。同时,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民爆产品质量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反映民爆行业质量状况,实现企业,用户、质检机构与管理部门之间的质量信息的动态反馈。加快产品品牌建设,推进民爆行业品牌建设,培育行业知名品牌,当前应该针对产品质量实际,选择重点产品试点先行,引导企业完善品牌建设相关内容,引导产品品牌的全面提升。积极优化和调整产品结构,结合民爆行业的生产和公共安全、节能减排等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推进民爆产品更新换代,及加快淘汰配方和工艺技术存在缺陷的产品,加快淘汰生产和使用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加快淘汰存在有职业危害和高耗能的产品。当前,应专题研究粉状炸药的质量问题,制定并完善过渡性保障措施,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使用。要大力发展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含水炸药和高性能、高技术含量的工业雷管,有效推动民爆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民爆产品质量水平。总之,通过行业质量体系的不断健全、产品质量监督力度的加强、先进生产工艺和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的保证了民爆行业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在企业发展中,产品质量又是企业生命所在,是企业进行“商业战争”的重要武器。因而,企业若想取得这一“战争”的胜利,则需提高产品质量,重视产品质量管理,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对此,本文作者从质量管理体系、产品检验、计量管理、质量意识等方面具体论述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产品质量 质量管理 企业竞争力 相关建议
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产品质量是其生命基础,是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重要保证。在激烈的商品经济中,一个企业能否稳定、快速发展,其基本条件与基本保证在于这一企业是否能为市场创造、提供一定的满足顾客需求的高质产品。同时,产品质量还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保证产品质量,即以较低的使用成本与制造成本,为顾客提供较高可靠性、较长使用寿命、较好性能的产品,这对社会效益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可见,提高产品质量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顾客也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产品,因而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产品质量与服务,以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满足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其中,产品质量又是产品各因素的中心环节,若缺少这一质量要素,那么其他要素则如无水之源,失去了原有价值。
2.重视产品检验和计量管理
在产品质量环节上,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原料、设计原理、工艺设备及其先进性、技术标准与水平以及协作条件等,而产品质量高低最后取决于产品质量特性或自然属能否满足顾客对产品的最大需求,如产品的耐用性、安全可靠性与经济实用性。而这些特征需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加以检测。若因科学技术的限制,而难以直接以倾泻量、几何量、物理量等来检测产品质量特性,则尽量以导出量、转化量、模拟量等方法加以替代,科学地、合理地通过计量手段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定量地评价,看产品是否与技术标准相符合。当然,这不仅是对质量最终检验而言,对原材料、外购件与外协件等均是如此。所以,企业应重视计量工作,监督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以保证产品质量。
在生产过程中,原料质量需符合产品设计要求,因为原料不但影响了产品最终品质,也影响了工艺性能。所以,企业应借助不同计量与检测仪器对产品加以化验、分析、测试,把好原材料、外协件与外购件的质量关,避免出现质量隐患。在不少企业中,产品技术标准以计量测试的数据为依据,比如零件耐用性,以粗糙度与硬度值加以体现。在企业质量管理中,计量是严控生产工艺参数,保证加工质量的有效技术策略。在产品生产中,其每一工序控制参数均需一定的计量仪器检测而展现出来。不管是仪器自动显示,还是人工测量,均需确保加工质量,以提高工艺水平,生产出优质产品。所以,企业应强化计量管理,加大检验投入,引入先进科学技术,以保证计量与配备要求相符。同时,注意定期检定,确保量值可靠而精准。其次,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如计算机管理、数据管理、标志管理、分类管理,以提升计量管理水平,发挥出计量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产品质量及其管理。
3.增强质量意识、提高人员素质
企业若想提高产品质量管理,则需调动人员积极性,增强全员的产品质量意识,提升质量管理执行力度。
3.1提高产品质量意识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管理阶层在质量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让全员认识到产品质量对企业的重要性。同时注重产品与人员的联系,认识到工作失误会形成不合格产品。另外,制作有关警示牌,亦或现场拍摄有关照片并做成幻灯片,让有关工作人员观看,特别是技术操作人员。另外,定期对有关人员加以质量意识方面的教育,亦或签订产品质量责任书,以明确责任,约束人员的质量行为,强化质量管理。
3.2提高人员质量素质
影响产品质量的要素是多方面的,而人员素质则是其中最活跃、最基础的因素。一个企业若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期生存,快速发展,那么该企业需改进与创新工艺技术与工艺设备。而工艺技术与工艺设备是有人员操作与使用的,因此企业需不断更新人员的知识与技能。
3.3遵循用户导向这一质量观念
顾客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是企业外在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企业发展进程中,不少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当企业的产品质量能够赢得用户满意时,才可以为这一企业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市场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3.4增强质量管理的执行力
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后,则需按照这一体系严格执行,以实现相关目标。因而,企业需增强质量管理的执行力,以保证管理体系的顺利运作。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流程的不足之处,然后及时改进与完善。反之,就算再完美的管理流程,若没有加以实践执行,那么也是空话。而这一质量体系又是全员参与的管理过程。因而,企业还需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推进管理体系时,让人员认识到这并非一种行为束缚,并非简单地根据体系要求展开工作,还需在满足工作要求下寻求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
另外,还需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人员的企业归属感,使其自觉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兼和原则,奖罚分明,以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形成有益的产品质量管理文化。
总之,在企业发展中,产品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现代顾客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产品。对此,企业更加要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管理,加强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管理。同时,提升全员质量意识,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并引进先进技术,实现企业的新陈代谢,促进企业管理的改进与创新,进而创造出优质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
摘要:产品质量管理是企业的“命脉”,是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基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的追求,产品质量也越来越成为产品要素的重点。因此,提高产品质量成为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企业产品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以产品质量管理为中心,提高产品的品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在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范畴内,对产品、过程或体系都可能提出要求,而产品、过程和体系又都具有各自的固有特性,因此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以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
一、产品质量管理的作用
首先,产品质量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为了实现上述要求,产品质量是主攻方向。其次,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总理指出,要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这充分说明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此外,产品质量管理是维护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对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保证生产安全和人民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1、产品的动态性。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企业应适时准确地识别顾客要求,创新技术、更新设备、研发新产品,持续改进、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
2、质量的相对性。由于地域差别,经济和技术发展程度不同、自然条件不同、顾客的饮食习惯不同、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不能对同一类型的产品按同一个标准生产,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提供适当的产品。
3、质量的可比性。产品的性能等级高低和产品的质量好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性能等级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质量好。在评价产品质量时,应注意到把比较的对象放在同一“等级”的基础上。
三、加强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几点建议
1、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
制约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技术,而是淡薄的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涉及产品制造的全过程,而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产品制造者的思想意识,即全员的质量意识。质量意识反映企业员工对质量的认识和对质量问题的观点,决定着员工的质量态度和行为取向,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是产品质量管理的前提。提升企业全员的质量意识,需要常抓不懈,从多方面做好细致的工作。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到一般管理人员再到一线的生产工人,企业全体员工都要牢固树立起“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意识,把提高产品质量自觉地贯穿到产品生产过程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企业也要通过质量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宣传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使员工懂得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并具体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必要时可签订“质量责任书”,以约束其质量行为。
2、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是构成质量管理体系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体系各个要素彼此之间协调联系的结构纽带和组织手段。企业应当建立并保持严密有效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及其协调的相互关系,并且不断的完善和优化组织结构,充分保证质量方针、目标实施和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在此基础上,要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这是实现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和达到质量目标的重要环节,要定期评审质量管理人员的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和熟练程度,加强质量考核工作,以便排除产品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商业信誉。
3、把好原材料质量控制关,防止质量问题的发生
原材料是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础环节,只有把好原材料质量关,产品质量才有可靠的保证。要科学合理使用和管理好产品原材料,防止质量问题的发生。(1)要根据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生产,避免因为使用上的盲目性而引发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2)要加强对产品的质量控制,科学合理掌握好库存时间和存放条件。一般情况来说,生产出来的产品时间过久,如超过二年则容易发生变色、变坏,故应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合理保持库存量,并在使用中要掌握好先进先用的原则。(3)要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跟踪检验。检验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材料原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质量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处理,以避免盲目进货带来的质量隐患,切实把好生产质量源头关。
4、加强审查力度,完善质量流程管理
设定一个质量标准,而不是模糊的概念,对质量进行统一管理。要求做到把不合格的产品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并从全过程多个环节、多道工序致力于质量的提高。从单纯的成品检验,提高到生产过程中控制不合格品产生方面来。在生产过程的多个环节,多道工序加强管理,消除产生不合格品的种种隐患,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形成一个能够稳定生产合格品的生产流程工序。
5、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
质量文化是决定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它对组织的决策行为、经营行为、员工行为以及企业发展方向起着保障和推动作用。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明确自己的优势地位,构建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是重点。一是加强宣传。企业应该在各种活动中大力宣传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价值,应该公开表明质量观念,真正“视质量为企业生命”,强化员工“质量好则企业兴,质量差则企业衰”的忧患意识,关心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二是培养员工的归属感,使他们能够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真心实意关心着企业的未来与发展,并希望寻找机会提高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生产效率,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三是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并重的原则,宣传并及时奖励优秀质量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形成企业员工人人关心产品质量的良好氛围,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文化建设。
6、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流通监管
一要实行产品质量认证、认可制度,对生产出的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才予以上市流通。二要建立监测制度,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不准流通和销售。三是实行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制度,对包装上市的产品实行身份证制度,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四要推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第五,要拓展信息传递渠道,在对制假售假行为加大查处力度的同时,通过信息通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加大执法查处力度,提高对劣质产品及其厂商的查处概率,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信息共享,将违法行为进行全国性监控和通报,提高产品质量监管的有效性。
总之,新时期,企业必须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在全面、全程、全员开展质量基础管理,对关键工序进行监控和持续改进,对产品质量进行不断改进和提高,才能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进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