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3 02:49: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中医诊断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教学模式相对较落后
目前大多数中医院校的西医诊断学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灌输模式进行,而且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较差,无法开发其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考试多以笔试为主,学生感觉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所学知识,使得所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应用。
2提高中医院校西医诊断教学质量的对策
2.1转变观念,增加学时
中医诊疗源自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人体认识,西医诊疗则源于精细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中西医诊断的共识都源自远古时代的对人体的基本认识[3]。西医诊断学是解决中医院校理论与实践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等弊端的最佳途径。因此,有必要加强认识,了解西医诊断学教学在中医院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保证足够的教学时数;转变学生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学习西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2.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西医诊断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问题式(PBL)与授课式(L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是培养全面型人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手段,模拟或恢复教学内容情境[4]。LBL教学法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将学生引入问题后激发其积极思考能力,通过自我讨论、探究及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5]。PBL教学法则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的传授采用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临床实践中准备典型案例让学生模拟患者或选择标准化患者,教师让学生通过询问病情、采集病史、书面记录达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3教学与临床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体格检查和症状学部分应尽最大可能地将书本知识与日常的常见病、多发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自身患过或接触过某种疾病的患者,很快会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认知相结合;讲完症状及体征后,可选择常见病例,包括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及器械检查等,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疾病判断等,不但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而且锻炼了其诊断能力。
2.4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将网络、多媒体等计算机技术充分结合的综合教学技术,是理论知识最好的教学形式。具有内容丰富、直观、高效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演示视频、图片及动画,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生动,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学习主动性的调动都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上采取教师讲解一段后,再播放正确的及错误的操作录像,正常的及异常的体征对比,使学生加深印象。诸如,教师可以将心脏杂音和心脏搏动的动画、心电图利用多媒体同步播放,再与其他各类型杂音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
2.5建立临床技能培训室
近年来,由于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各高校进行扩招等原因,使学生在临床见习中了解常见阳性异常体征的机会逐渐减少,胸腔及腹腔穿刺术等基本操作的机会也很少,导致学生和年轻医生的基本功不扎实。随着科技的发展,模拟人工艺更加先进,如:模拟肝病患者肝脾肿大;模拟心脏病患者的异常心音和心律失常;模拟腹腔、胸腔、骨髓穿刺术患者;模拟肺病患者的呼吸音。教学过程中使用模拟人,可提高临床学生对常用操作和常见异常体征的熟悉及熟练程度,使临床技能得到提升。综上所述,西医诊断学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中医院校的西医诊断学教学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保证充足的课时,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原理、概念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临床实践能力,提高西医诊断学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优秀的中医专业人才。
作者:闵晓黎 俞桦 李国晖 李潇 吕红玲 黎玉叶 单位:云南中医学院西医诊断教研室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1.1构建思路(1)“以学生为本”是灵魂。“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负责引导、监控和评价学习进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强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有一种归属感、责任感和紧迫感。(2)“任务驱动-解决问题”是主线。在宏观教学目标指导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主线,有目的地确定和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热情。(3)“开放式教学”是核心。“自主学习”模式遵循“学生自学、教师导学”,创建开放的学习课堂,克服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活动的缺陷。“开放式教学”使大学课堂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交流、互助提高,促使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在开放环境中得到提升。(4)“信息技术支持平台”是保障。“自主学习”模式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运用“自主学习”模式时,教师应时刻关注、更新和监控信息支持平台,保证平台的畅通,及时从平台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保障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1.2构建方法在以上思路的基础上,构建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教师由“教书”向“教学”转变,由单纯重视“课堂”到“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组织教学;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以自身为主体,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觉控制学习过程。(1)课前———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平台,指导学生熟悉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制定学习计划。课前通过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提前课程预习提纲,促使学生在课前围绕教学大纲自主预习相关知识、收集所需资料;课后对下一次预习提出具体要求,并发放案例卡片。鼓励同学们针对预习内容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及时反馈至教师。提问采取积分制,每月提问名列前十位、回答问题前十位的同学给予相应奖励,既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又能使教学更有的放矢。(2)课中———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我们充分运用中医诊断信息支持平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疑惑、新鲜感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教师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促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倍增。另一方面,我们采取小组式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讨论、交流、启发、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探索,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3)课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跟踪学习效果。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监控下的学习,及时了解学习效果,对于改进、调整教学计划非常重要。我们运用中医诊断学计算机无纸化学习考试训练系统,每次课后让学生及时登录该系统进行学习测试,对测试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通过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集中,引导学生在交流群里开展讨论,协作解答,教师做总结点评;对于个性问题,因材施教,采取“小组成员互帮-教师针对性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总之,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要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既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又要保证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学习。
2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以2013级中医七年制4班舌诊教学为例,介绍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2.1学情分析
2.1.1平台使用情况分析课程实施依托中医诊断信息技术支持下“舌诊训练考试系统”、“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中医诊断学数据信息库系统”进行;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利用平台上传作业,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但部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对舌诊基本理论掌握较好,但仍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在理论与临床的联系方面比较欠缺。
2.1.2学习风格分析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首先采用Reid感知学习风格问卷[4]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感知模式中:视觉型占41.5%,听觉型占16.3%,触觉型占10.7%,动觉型占19.6%,没有明显倾向的占11.9%。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该班学生倾向于视觉型学习风格,其次是动觉型。针对该班学习风格的特点,舌诊教学设计上以色彩鲜明的舌诊图片、视频等各种视觉刺激手段为主充实教学平台,完善舌诊训练考试系统;同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进入角色以提高学习效率。
2.2教学方法
采用“课前复习预习—多媒体讲解—提问互动(分组案例讨论)—点评小结—课后思考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工合作。
2.2.1教师促学模式(1)设置问题,运用“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引导学生课前复习及预习;(2)提供舌象观察记录表、案例卡片、图片、视频等教学材料,编制多媒体课件,调试舌诊训练考试系统;运用多元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3)结合临床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4)动静结合,运用舌诊训练考试系统请学生“看图辨舌”;结合临床案例,培养“舌症合参”辨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5)发放多媒体听课提纲,以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参与空间。
2.2.2“自主学习”操作程序(1)登陆“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在教师指导下课前自主复习、预习,完成舌象观察记录表,阅读案例卡片并按照问题思考;(2)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3)登录舌诊训练考试系统进行训练和考试;(4)课后把舌象观察、分析常规化,并做好记录;(5)遇到问题时,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师生互动,协作求解;(6)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课时单元结束,教师点评总结课程内容,学生及时反馈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难点,教师予以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
2.3教学流程(见图1)
3体会
教学结束,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学习情况。88.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自主学习”模式,77.6%的学生表示“自主学习”模式提高了学习兴趣,92.1%的学生表示“自主学习”模式有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融洽同学关系。“自主学习”模式具有以下优势[5]:(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对本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更加关注,掌握程度更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学习氛围更自由、更轻松,便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容易接受知识。(3)学习资源更丰富,拓展知识效果好。信息技术支持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也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扩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当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少数学生性格内向,不爱发言,“自主学习”仍停留在自己阅读教材,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未收到预期的效果。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是中医教育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作者:孙贵香黄惠勇刘伟倪佳袁肇凯简维雄李琳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实训教学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6)
实训教学是面对非真实患者的情况下,在中医诊断实训室里通过各种手段,模拟望、闻、问、切等诊查手段及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最后形成诊断的模拟训练。包括从中医“诊”到“断”的整个完整过程。
1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容设计
1.1实训教学模式的目的实训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感受临床氛围,掌握四诊方法的运用,掌握中医的辨证思维。其目的具有双面性,一是针对枯燥的教学方式,达到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教学目的。非教学目的指的是老师或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角色,并实际进行交流。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知患者病情,通过分析,最后得出诊断结果。
1.2实训教学模式的步骤实训教学操作有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步骤。教师要事先布置内容,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全程进行参与。学生要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主动探究摸索,寻求问题,发现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及时总结分析,指出不足之处,逐步加以改进。如在问诊方面,首先要求学生背诵张景岳“十问歌”,熟记问诊内容和问诊顺序,按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的顺序询问,使学生问诊时内容不至于遗漏。其次,要求学生问诊时突出中医的辨证观,边问边辨,边辨边问,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辨证思维方法。
1.3实训教学模式的角色分配在实训课上,通常由教师事先选出典型病例,并扮演患者角色,同时教师也是实训教学监控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担任医生。过程要分组进行,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每10人一组,每组又分两个小组,分别扮演病人、医生。扮演病人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就诊者,其他4人为陪诊者共同做出就诊内容的设计;扮演医生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出诊的主治医生,而其他人参与其诊断的全过程。病人就诊后,给医生20min时间询问病情、讨论并写好病历内容。最后双方将各自内容做一比较、讨论,老师给予适当点评。在模拟情景过程中要接近于临床真实,比如,扮演患者时,在回答学生的问诊尽量使用真实患者的语言,并尽量展现临床上可能见到的不同类型的患者。
2实训教学模式的启示
2.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只是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缺乏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的运用了。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模式具有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在复杂的临床实训环境中,不仅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还可以对各部分所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具体应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讨论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加以修改或重建。
2.2变理论传授为临床实践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锻炼思维、提高技能,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能力,较之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更贴近临床。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突破了临床见习中一味的让学生看。如在脉诊模拟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脉诊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问诊、全身望诊等所学知识对脉象可能反映的问题进行逐一地确认和排除,进而确立诊断意向。因此,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能够弥补单纯理论教学和见习的不足,更适应现代中医教育的要求。
2.3规范学生技能操作能够避免部分临床医师在中医带教方面的不规范。通过教师的规范教学和不断的实训强化,保证学生正确掌握中医临床技能与操作,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之一,是医者用手指切按患者桡动脉搏动,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来了解和判断病症的一种诊病方法。由于脉诊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难点,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才能体会掌握它的诊断方法。脉象仪的产生它不仅补充传统中医诊脉的方法的不足,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对脉诊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提高诊脉技能。
【关键词】脉象仪;中医诊断;实践教学;应用探析
中国分类号:R241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脉诊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我院先后新近十几台MM-3脉象仪仿生模拟手,它主要是乳胶管代替桡动脉,硅油代替血液,组成循环回路,通过模拟脉象装置能体会16种常见脉象,即浮、沉、迟、数、平、弦、滑、洪、等.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波行来反复训练,悉心体会,做到“心中明了,指下易辨”。
1.对过去传统脉诊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以往对脉诊实践教学主要采取:①讲解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②熟悉平脉的特征及常见病理性脉象的主要特征。③脉诊的定位、布指、以及运指的练习。④学生分组练习,进行相互体验反复进行脉诊训练。⑤教师和实训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学生手法。⑥书写实验报告。
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缺点是:①学生对脉象理论性的知识熟悉了,病理性的脉象比较少见,只能从文字上进行理解。②下指及运指把握力度不够好,诊脉不够熟练、手法生硬、而且同学相互之间练习不够严肃。③由于同学之间多为生理脉象,实践效果不明显,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致进入实习阶段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诊断疾病。
2.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诊实践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象四种属性及八种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
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有深浅、至数、节律、长短、粗细、流利度、硬度及强弱八方面的特征。脉象仪的使用不仅可以加深对各个脉象认识和理解,而且更直接的体会典型脉象的指感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如①深浅:浮取脉象搏动即为浅,沉取即为深,不浮不沉即为中。②至数:即脉搏的快慢。③节律:脉搏是否整齐。④长短:短即“首尾俱短,不足本位”长即“首尾端直,超过本位”。⑤粗细:对比不同个体的脉象,体会粗细不同的感觉,然后再进一步认识。⑥流利度:代表脉象是滑脉和涩脉,滑脉的流利感是“如珠走盘”,涩脉的“如轻刀刮竹”。⑦硬度:代表脉象是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
2.2 改进了传统的脉诊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过去我们只重视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忽视脉诊技能操作的练习,要想培养的人才适合社会需求,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在近几年我们对脉诊实践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掌握了各种脉象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强脉诊实践技能的训练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掌握诊脉的方法,实践教学也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脉象仪对病理性的脉象实践教学更为形象和全面化
脉象仪的作用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感性认识,脉诊中许多病理性的脉象必须通过脉象仪来加强感性的认知,它不仅扩大了学生对脉诊内容的训练范围,还补充了过去单调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练习不足。脉诊指感的训练也使学生较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对常见典型病理性脉象得到强化。
2.4 脉象仪使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脉象仪的使用改变课堂气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枯燥脉诊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巩固了理论知识加深,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理论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
3.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不足。
①脉象是人体全身性、综合性的生理病理信息的反映,它受个体差异性与时间性影响,因此脉象模拟手不能完全模拟人的脉象特征。②它将正常脉象的特征模式化,固定化,而简化了脉象与四季、地理环境、性别、年龄、体格、劳逸意识都有联系。③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手指容易晃动断裂、甚至老化,寿命短。④长时间使用导致硅油耗损,设定的格式出现异常,导致脉象错误的反应。⑤脉象仪运行时噪音显得有些大,破坏诊脉时的周围安静环境。
4.脉象仪补充了脉诊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但不能代替整个实践教学方法
脉诊的实践教学不能只靠脉象仪来完成,应该是它补充了实践教学不够完善的一面,是脉诊学习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经过几年的总结认为脉诊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首先了解脉象的主要特征,强调脉象中的重点及难点。②熟悉诊脉方法,部位和注意事项。③通过脉象仪来体会病例性的典型脉象。④在脉象仪上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掌握重点脉象指感特征。⑤训练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脉诊的兴趣及热情。⑥带教老师要细心、耐心,及时纠正错误手法。⑦课后书写实验报告汇总实践教学中的内容。这种脉诊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受到学生和同行的良好评。
5.结语
脉诊是中医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对识别病证、判断病情、分辨病机和推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脉诊临床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脉象仪应用能够使学生能尽快全面、正确掌握诊脉方法、技巧和常见脉象的指感特点,取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弥补脉诊实验教学的不足。也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文中通过对现存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分析,对培养现代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创新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学生问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顺诊断线索,根据病人提供的症状、发现阳性体征,让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根据异常结果,做出临床诊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整合诊断要素,从而明显提高了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腹部体格检查后,以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为例,通过患者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症状,引导学生临床思维,通过对腹部触诊莫非氏征阳性,做出初步诊断。
2.2教学方法的整合将情境教学法[2]引用到诊断学教学之中,PBL与LBL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情境教学是在“培养全面型人才”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是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利用多种手段力求恢复或模拟教学内容的独特情境[3]。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采取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临床实践中,给学生准备几个典型案例,选择学生作为患者,或者选择“标准化病人”,学生进行病情询问,病史采集及书面记录,以达到教学目的。
摘 要:随着我国中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学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中医学人才的匮乏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而要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让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培养其具有创新精神,中医诊断学作为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习。本文就教学中如何转变模式,改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与技能,并启发其创造能力,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学创新型人才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中医诊断学 教学
中医创新型人才是中医的继承者、中医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更是未来中医人才的培育者,中医创新型人才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中医学的各门课程中,中医诊断学是从中医基础医学向中医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桥梁课,只有掌握好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接受理解其他临床课的知识, 因此,转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以增强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对培养优秀的中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中医诊断学教学要结合中医临床实践,加强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的能力,并引导其逐步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学实用型人才。[1]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传播大量的理论知识,且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但缺点在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一般都不会进行主动学习,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因而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的质量势在必行。创新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模式教学模式更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管理,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书籍、观看网络资料等来进行自主探索,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与我国新教育理念相吻合,而且还有利于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帮助中国学生走出教学壁垒。但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相对较少的知识点,对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实来说不能完全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因此,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既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又能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其向创新型人才更快更好地转化。
二、教学方法的改善
要培养中医创新型的人才,就需要将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与时俱进,突出中医学的本质特点,培养学生能将所学到的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这便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适当进行改进来达到这一目标。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诊法部分以问题式教学为主,如在讲到脉诊的时候,将学生分组,每组指定一类脉象进行自学,可以组内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学习,也可以各组之间进行探讨,促进学生对于脉诊知识的牢固掌握,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而辨证部分则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在每一种辨证方法之后,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病案,要求同学们在病案分析课之前熟悉课本内容、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整理总结。[2]
三、考核手段的改变
中医注重研究理、法、方、药四个方面,中医诊断学的学习重点在于诊断基础知识的获取,对于刚开始学习中医的学生,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笔试,一直是考核学生学习一门课程好坏最重要的手段,有时候甚至是唯一手段。这样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学生大多都认为最后的突击一下重点内容就好,平时的学习就放松了;二是试卷的内容多少有些片面,而且大多数的知识点都是死记硬背式的,无法全面的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在考核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和思维能力的评价。[4]
四、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无论是要转变教学模式还是考核方法,或者是内容的重组,要真正实现,必需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素质。只有教师具备较高水平才能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教师自身素养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休戚相关。教师应该从传统模式中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及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进行转变,据此,教师在具备精湛、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讲授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具备掌握并灵活调节适合本专业实际需要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充分考虑、准备,选取适合的内容,并组织相应的形式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学、讨论、讲授、实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使其优势互补,启发学生的中医思维。结合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及课程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诊断病情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中医分析、诊断疾病的独特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中医诊断的技能和思维方法,并能在以后的学习和临床中灵活应用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和技能。[3]
五、结语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需要注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只有在提升自己素质的前提下,不断寻求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机制,使同学们真正掌握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并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创新型人才。
[摘要]目的:探索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在影像诊断学呼吸系统中的应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影像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方法:针对影像诊断学呼吸系统教学,对我校2010级中西医结合联合办学本科学生一、二班随机分别采用LBL和TBL教学法。结果:通过实习课、问卷调查和呼吸系统考试测评,TBL教学效果明显好于LBL。讨论:TBL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
[关键词]LBLTBL医学影像学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探索实践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密切关注。
TBL(Team-Based Learning)是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 Michaelsen于2002年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基于团队进行学习,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重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主要内容是以一个小型组织化的学习环境为条件,以小组团队讨论合作为形式,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TBL结合了LBL学生教师比高和PBL学生主动学习的优点,将小组学习的高效性与以讲座为导向的大组学习系统性相融合。T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上的作用已得到初步证实。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们中医院校,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是我们影像教师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意在探索:在中医院校,TBL如何应用于影像诊断学教学中以及对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级中西医结合联合办学一、二班,影像诊断学开设时间均在二年级下半学期,随机分组,实验组(TBL组)和对照组(LBL组),对照组(一班)175人,实验组(二班)177人。
(二)研究方法
1.分组:研究组随机分20组,每组8~9人,选取一人为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组内的合作学习。
2.教学实施:(1)自学阶段:针对呼吸系统正常、基本病变以及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教师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提前一周下发,学生课外预习。(2)讨论学习阶段:①个人测试(individual Readiness Assessment Test,iRAT)。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设计一套测试卷,由20道多选题构成,涵盖所学的主要知识点,每位学生完成一份测试卷(iRAT)。②团队阅读评价测试(group Readiness Assessment Test,gRAT)。由小组讨论、检索资料,完善iRAT问题,获得小组认可的gRAT答案。全班各小组给出各自的gRAT答案,进行组与组间的讨论,获得全班同学一致认可的答案。③教师进行评价及反馈,总结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获得系统、明确的掌握。(3)应用知识训练阶段(Application Exercises)。经过第一、二阶段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教师此时给出一系列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仔细分析才能回答的复杂测试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得出各自小组的答案再进行组间争论,教师作出总结,获得全班的共识。最后,学生之间对每人的表现,包括发言主动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进行相互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和认可,并进一步进行改进。
(三)评价方法
通过实习课、问卷调查、呼吸系统考试成绩定量分析方式检验教学效果。1.实习课阅片:辨别正常与异常、对病变描述、诊断疾病能力,采用5分制,发现全部异常,对病变描述详尽,疾病诊断正确,5分;发现大部分异常,对病变描述较详尽,疾病诊断正确,4分;发现小部分异常或发现大部分异常但将部分正常误认为异常,对病变描述不详尽,疾病诊断正确,3分;发现小部分异常或发现大部分异常但将部分正常误认为异常,对病变描述不详尽,疾病诊断不正确,2分;未发现异常,1分;未发现异常但将正常误认为异常,0分。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项目,包括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气氛好、从他人发言中学到知识、我的参与获得的尊重认可、表达交流能力的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等,分为同意和不同意。3.呼吸系统考试:针对呼吸系统所学内容,设计单选题25分、多选题10分,填空题10分,简答题35分,病例讨论题20分,总计100分试题,在呼吸系统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
二、结果
呼吸系统100分,对照组得分79±3.6分,实验组得分86±2.7分。其中病例讨论得分:对照组9±3.4,实验组15±3.0。
三、讨论
2010级中西医结合联合办学专业TBL组与LBL组比较,实习课:3分以上,实验组(TBL)占79.1%,对照组(LBL)占63.5%。问卷调查:各项调查项目,除时间充足外,实验组学生均优于对照组。呼吸系统考试成绩分析:TBL教学法优于LBL教学法,尤其病例讨论题,实验组(TBL)明显好于对照组(LBL)。研究结果表明:TBL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的LBL。TBL提高了学生查阅、利用文献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引导和培养了学生的正确临床思维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施TBL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TBL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理念、知识结构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学生对TBL还有些不适应;学生耗时较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课前准备时间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班级人数过多,课堂时间有限,大部分同学没有发言机会;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课前要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测试题的设计较难,测试题要求覆盖面较广,难易适中,过易,学生缺乏兴趣,过难,影响学生课前准备情绪;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讨论结果不甚满意。
TBL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影像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但是,TBL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限制,教师如何将TBL教学法与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研究。
[摘要] 为了达到“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将比较影像学引入到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中,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学诊断学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助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还有助于学生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部分的理解。
[关键词] 比较影像学;影像诊断学;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从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逐渐发展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云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提出了“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影像诊断学的教学目标为:打牢基础,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了解影像学在中医临床及研究中的应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法――典型病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解决典型病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引入教学中。
比较影像学是影像学的一个分支,根据对照比较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各种成像技术的要素和基本原理,目的一是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疾病,二是为了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1]。为了提高影像学的教学质量,比较影像学已被部分医学院校引入到教学中。
1 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法现状
典型病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来学习医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2]。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3]。但在我校的教学中,除了有以上优点外,也存在一些问题:①课时少,教学内容多。②学生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西医基础薄弱。③如何在教学中将影像诊断学的内容与中医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上情况造成学生对影像学相关内容不理解,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对检查方法选择无从下手,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结合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 ,授课过程中放弃按部就班, 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及各种检查方法的对比[4-5];为了使学生理解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相关知识的结合,将影像诊断学中的西医内容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与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这对提高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及中医学生的临床技能非常重要。
2 比较影像学在典型病例教学中的应用
2.1比较影像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理论的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影像诊断学理论既抽象又难于理解,为了解决学生的困难,我们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及理解相关内容;例如: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的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及记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讲解,强调每种检查方法的优点、缺点、成像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和相互印证的关系;同时应用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应如何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这样就既加深了学生对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能力。
2.2 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特点,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异常困难,在阅片时不知如何得出诊断结论[6],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疾病的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同时指出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相关内容加深印象,同时掌握通过分析图像得出诊断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中央型肺癌时,将周围型肺癌、肺错构瘤、转移性肺癌等有肺部占位性表现的疾病的图像列出,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影像学表现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中央型肺癌,肿块靠近肺门;周围性肺癌;肿块边界有毛刺,可出现空洞;肺错构瘤可出现爆米花的钙化;转移性肺癌肺部可见多个病灶。通过比较讲解后,学生对中央型肺癌的影像表现印象深刻,同时学习了其他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扩宽了知识面,了解分析影像表现的方法及鉴别诊断的方法。
2.3有助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
现在,在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常遵循以下原则:①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7]。②尽量避免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8]。③避免重复检查。④经济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同一个疾病在不同检查法中的表现特点及局限性[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强调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点及缺点,同时结合疾病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相关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能力[9]。例如:脊柱椎体的爆裂性骨折,患者有外伤史、体征为脊柱的部分节段触诊有压痛等,脊柱正、侧位片上,有时骨折线显示不清,仅表现出椎体形态不自然,而且不能显示是否有骨片落入椎管,为了进一步明确脊柱损伤的情况,就需要进行CT检查,CT能显示相应的节段的脊柱椎体是否有骨折表现且骨折片是否落入椎管,但CT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为进一步了解脊髓损伤的程度,需行MRI检查。这样讲解了以后,学生就会明白平片常常不能清晰显示脊柱骨折,CT能清晰地显示脊柱是否骨折,但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MRI检查可以很好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所以在工作中就可以根据疾病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的特点,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达到辅助临床诊断、指导治疗的目的。
2.4有助于学生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部分的理解。
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教学中涉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包括影像诊断学应用于中医研究的领域、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以及中医相关技术在影像诊断学的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较感兴趣但又觉得不易理解的部分[10-11],我们就将这部分内容用对比的方式与西医的相关内容一起讲解,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扭曲、紊乱,伴有肺气肿可出现肺野透亮度增高、膈肌低平等[12];肺气虚型的患者出现肺纹理稍增多、增粗,增多的肺纹理多呈条索状,走向规律,肺气肿征象少见,寒痰型仅见肺纹理略增粗[5]经过讲解后,学生不仅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同时还了解了影像学可用于中医相关症侯的诊断及了解相关症候的影像学表现。
3 应用后的教学效果
将比较影像学的理念引入我院200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中,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后,通过一年的教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此也有很好的评价。我们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96.7%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理解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对了解各种检查方式的优缺点、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帮助,100%的学生认为对学习影像诊断学理论有帮助。
4 展望
有学者提出在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和医疗费用日见增长的今天, 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医疗资源还不太丰富的情况下,发展比较影像学势在必行[13-14]。为了让学生适应今后的临床工作,了解一些新观念,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是必要的,因此在我院西医课程的教学中,尤其强调加强学生对西医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学生相关临床技能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影像学诊断的典型病例教学当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进行比较的内容太多,比较的方法不恰当,学生反而容易糊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结合教学实际,让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摘 要】 《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着教材翻译不准确、教育定位不明、缺乏中医思维、外语比例过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完善对策主要是:综合传统文化灵活教授;充分调动课外时间主动学习;加强师资建设;运用PBL教学法;编写规范双语教材等。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中医;困境;对策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世界上发展中医,仅仅使用中文是不足的,在国际间广泛应用的英语便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医诊断学》 作为中医的基础学习,学术界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关注日益款增加,有关于此的研究与论文不断出现。在实际应用当中,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问题,这里对于《中医诊断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简单论述。
一、《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人们日益关注健康问题。在治疗、保健上有很多作用的中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中医发展极为迅速,中医已经输出到国际,为国际世界所广泛接受。这种形式下,就外语而言,中医却缺少专业的人才。输出国际的中医,需要有足够英文能力以及中医专业知识的新型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展了中医专业的双语教学,包括中医英语、对外中医等等专业。《中医诊断学》作为其中的基础,属于中医的基础理论链接到实践操作以及其他进阶知识的桥梁。作为中医专业的基础与主干,《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后发展,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发展《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就是极为迫切的事情。当然,双语教学是为了培养对外人才,以及外国学生来到中国求学才适用的情形,对于普通中医学生,并不需要进入外语环境,并不需要开展双语教学。
二、当前《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翻译不准确
作为教学的基础,教材的优劣对于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中医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外国人很难准确理解其含义,当前世界上也没有优质的《中医诊断学》英文教材。因为中医的特殊性,在进行翻译时,需要针对其含义进行专业翻译。但是当前《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实践中,大都是简单搬用普通西医词汇。这样含混的翻译,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专业性极强的科目,翻译不准确对于教学工作影响巨大,而且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出现巨大疏漏。翻译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医诊断学》这一科目当中,在整个中医行业当中都普遍存在。各个院校对于同一名词都有着不同的翻译,使得教学实践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界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带来的危害,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整努力规范中医术语,但这会是一个不短的过程。[1]
2、教育定位不明
《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文化的精品之作,对于理论、实践都有很高的要求。通过合格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各种中医知识,拥有合格的中医能力。因此,《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与其他科目截然不同。一般的科目,基本上都是引进国际先进知识,融合原版教材成为,属于一种“知识输入型”。《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文化的入门之作,属于我国少有的“知识输出型”科目。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对这一点理解不足,因为定位问题导致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3、缺乏中医思维
中医文化与西医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想要更好的学习《中医诊断学》,构建出中医的辩证思维模式,是必须的。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必须回避现代医学的各种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在中医独特的辩证思维下,学习中医才可以领会其中的精髓。
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列举案例,介绍各种常识,使用的药方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调辨证思维,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PBL,也就是以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强化学习效果以及效率,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辩证思维。课堂中,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查阅文献了解专业知识;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案例以及其他学习遇到的问题,通过综合手段培养学生的中医辩证思维能力。
4、外语比例过低[2]
根据教育部规定,在双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有50%课时以上使用外语。但是在实践中,很多院校的授课外语比例达不到这个数字。一般根据自身的师资情况,将外语比例调整在三分之一左右。个别院校甚至只有小部分词汇作外语翻译,其他内容全部使用汉语教学。因为使用外语较少,导致各个院校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5、学时安排不足
《中医诊断学》在大多数院校中,双语教学与普通汉语教学占用时间相同,为72学时。但是双语教学需要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导致实际传授知识的时间不足,一般教师只能使用填鸭式教育方法,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填鸭式教育方式,最终导致教育效率过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厌学问题。
6、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的水平对教育成果影响巨大,教师水平的高低基本上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因为双语以及中医这两个项目的特殊性,从事这一科目教育的大都是中青年教师。这一年龄段的教师口语存在一定问题,中医教学经验也有所不足。教师缺少系统的口语训练,其中较为优秀的教师也只是通过阅读来培养口语,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口语中存在不少瑕疵,与外国学生的沟通不足,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3]
7、缺乏合适的考核
作为一种精英教育,《中医诊断学》当前的双语教学并没有与其相匹配的考核标准。当前,双语教学与普通中文课程的考核基本相同,最多增添部分词汇翻译,对于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少有问津,对于学生的实践有着很大的影响。
尽管当前《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正在迅速发展,当前依旧众多院校开展教学。但是在上述问题的制约下,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出色。
三、《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的发展对策
1、综合传统文化,灵活教授
教材的完善需要学者们的努力以及一段时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趣味化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问题。因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很多汉语在英语当中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翻译。教师应当根据内容的实际含义,采取合适的翻译,结合中外历史传统,尽可能的讲解清楚中医的精华。
2、充分调动课外时间主动学习
因为《中医诊断学》本身的特殊性,课堂时间无法传授所有知识,这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必须利用充裕的课外时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并且针对课外时间,多布置一些合适的作业,比如小论文等等,鼓励并要求学生使用英文完成作业,日常考核与期评相结合。在大考中,也安排一定的英文试题比例。以多项英文考核,来锻炼学生解决翻译、应用的能力。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增加双语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学生的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对于教师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当前双语教学当中,教师能力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专业中医,英文能力不足;英文能力出色的教师,中医专业能力又有所缺乏,最终导致《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各个院校应当加强教师力量的培养,为教师提供更加优良的培养服务,提供培训、进修等多种强化专业知识的机会。为调动更多时间努力备课、教学、进修的教师,依据其工作量,在课业酬劳上给予一定增加,这样可以有效调动教师进修的积极性。[4]
4、运用PBL教学法
传统的LBL教学法,即以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以教师作为核心,更加方便教师完成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无法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PBL教学法则以问题为中心,基于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弥补了LBL教学法当中的不足之处。
PBL教学法有着下列优点:
(1)PBL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增添全新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2)通过PBL教学法,也可以强化双语氛围,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动交流,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优秀的双语环境;
(3)PBL不仅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实践、翻译、口语等都会有很大程度的加强,在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归纳理解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4)PBL可以协助学生培养中医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学员主动学习,以一个个问题为中心,引领学生领会中医的核心思想。鼓励学员主动查阅文献,学习历史案例,强化学生之间交流、师生之间交流,研究案例以及理论。这些手段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更好的理解中医文化的精髓。
需要注意的是,PBL教学法与传统的LBL教学法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必须准备详尽的教学计划,保障教学效果。刚开始的时候,部分学生可能不适应主动学习,依旧习惯于教师为传统的LBL教法。对于这些学生,教师需要缓缓引导,吸引学生的主动性。PBL教学法也不是完全放弃讲授法,讲授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最多的知识,也是极为必要的事情。在LBL教学法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配合学习,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PBL教学法作为一个强调学生主动、互动学习的教学方法,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不足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主动查阅资料,互动交流学习,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主动学习。必要的时候,可以增加一定的课时或者是选修课,补充原本课堂时间不足的部分。
5、适时安排教学当中的中英文比例
双语教学有着不同的传授对象,或是针对留学生,或是针对国内学生,面对这两种不同的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语言比例。对于留学生的教学,整体教学应当使用英文,少部分重点添加中文解释,协助留学生更好理解中医知识。
《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兼有中医与双语两大特性。面对国内学生的教学,并不是英文比例越高越好,以学生学习到足够的知识为标准。在教学当中,应当充分利用PPT,精心准备幻灯片,明确教学重点,图文结合,学生掌握思路、方法,增加学生的信心。当学生拥有足够的英文能力之后,可以增加英语实用比例,通过全方位的知识传授,锻炼学生的英文能力。当学生拥有足够的专业、英文能力之后,可以安排学生合理翻译教材,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效果更佳。
双语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国内学生开设的双语教学,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期以汉语为主导,传授中医专业知识,强调部分专业英文词汇,为后续的增加英文比例奠定基础,配套学生课后自习,最大化学习效果。当学生逐渐适应之后,逐步连词为句,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意自身的口语问题,语速、语法应当规范,让学生更易理解。当学生拥有足够的英语水准时,可以提倡全英文环境交流,组织翻译专业中医文章以及书籍,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
6、编写规范双语教材
当前,世界上并没有统一的《中医诊断学》双语教材,学院可以组织人手翻译、编写教材。在编写教材中,必须针对不同的学院制定不同的教材。如果是应对留学人员的教材,必须尽可能的通俗易懂,让留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医文化,避免精简的中医术语影响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是针对国内学生的双语教材,必须尽可能增加专业知识,规范化翻译语言,融入各个专业的知识。
当前,《中医诊断学》针对留学生的双语教材有多个版本可供选择,但是针对国内学生的,却无人编写,这种情况对于学校进行《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学校编制统一的《中医诊断学》教材或许力有不逮,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统一编写教材。在《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上,汲取中医知识以及英语知识的精华部分,以便捷学生的学习与理解为目的,编制统一的教材。
中医走向世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众多专业人才助力其发展。作为培养国际化中医人才的基础,《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正处于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在这个长期过程当中,需要不断改正错误、提升教师水准、提升学员主动性、编制专业教材等等。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总结与发展,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中医人才,助力中医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韩 露(1982-)女,汉族,山东临清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法,英语翻译.
【摘 要】目的:探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对于加强成人医学教育《中医诊断学》教学的作用。方法:选择吉林省乡镇卫生院医师2个班的学员248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法,实验组采用改革的教学法(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专业知识笔试、基本临床操作考核方式对两组学员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新的教学模式明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成人医学教育学员的《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和临床疾病诊治的教学效果。实验组显示出了比对照组显著的优势。结论:该项成人医学教育《中医诊断学》的实践改革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符合《中医诊断学》临床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成人医学教育;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发生了变化,社会对医学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在职医务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便成为重要课题。我校一直担负着为基层培养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及乡村医师教育的任务。针对成人学员具有一定的医疗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力、分析力都很强,但普遍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学习时间短等特点,我们在多年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效果显著。
1 对象:选取2012年吉林省乡镇卫生院医师不批次2个班的学员为教学研究对象,每班124人。对照班,采取优化改革前教学;其中女生84名,40男生名,年龄27~50岁,平均年龄37.3岁。 实验班,采取优化改革后教学:其中女生80名,男生44名,年龄28~52岁,平均年龄37.7岁。两组学员均为吉林省长春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平时表现、性别、年龄等各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2 方法
2.1 对照组《中医诊断学》教学按照传统教学大纲,基本采用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这一模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授式教学。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员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员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考察学员理论课的掌握情况
2.2 试验组从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方面组织教学
2.2.1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医学成人教育的生源对象是有着临床工作经验的乡镇职医师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他们有理论深造、临床经验进一步充实、巩固、完善的要求,这就为教学提出了要求,中医诊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情景教学教案、互动式讲课稿、考核项目、考试内容予以调整,做到内容精选,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提高在职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讨论、阅读、练习等过程,理解其意义;从而达到共识,全体都得到提高。由于采用了模拟医院操作、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成功地达到了成人医学教育教学目标。
2.2.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PPT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使原本抽象呆板的文字、图像变得鲜活,生动,充满趣味性。可以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为避免知识的枯燥无味,采用PPT学习,处理过程脉络清晰,可达到熟练化的程度,继而得到灵活运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教学法;PBL即“基于问题式学习”其核心是以问题为基础、学员为主体、教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提出1~2个病例,通过一步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讨论,并在讨论完成之后要求每位学员写一份相对完整的门诊病志与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根据课程讲授及学生分析问题情况给与总结,不仅要向学生阐明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并且需要对相关知识及最新进展进行简要概述。培养了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员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2.2.3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法 结合乡镇医院的实际设施及医疗条件,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由带教教师模拟病人,学生可扮演医生对模拟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和基本治疗。针对学员所出现的问题,由实训教师进行具体分析,包括问诊顺序及技巧,实验室检查的选择,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充分引导学员在“动中做”、在“动中学”,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直观、富有趣味性、易理解、易记忆。
3 结果
3.1 考试分数的评价 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员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主要尺度,也是校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我们均对各种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实验组考试分数>85分者为87例,对照组20例,两组比较P
3.2 临床能力评估 现有的医学教学评价体系缺乏能力的评价,用考试分数衡量学员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临床能力评估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员总成绩,这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创造热情。
4 讨论
根据成人教育的实际特点,教研组以独特的视角认真研究教学改革,让学员主动参与PPT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改良式PBL)教学、互动式教学、模拟医院情景教学中,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抽象、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方法,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师生都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教与学的负担都轻了,双方有了良好的愿望,充满了信心,师生能够自发交谈,打破了沉默的局面。真正实现了成人医学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推动了成人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中西医并重是新时期中国卫生工作方针。《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其基本知识是学好中医前提。如何在西医院校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使学生对中医诊断学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诊断学;教学质量;心得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都很重视中医,强调中医后辈力量的培养,除了全国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外,还规定了全国西医院校的学生都必需进行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发展呈现出从未有过的良好局面。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 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点,由于课时有限,多将中医课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由于中西医理论和认识疾病的方式有很大差异,给西医院校开展中医课程学习带来很大困难,《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其基本知识是学好中医前提,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学质量,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使学生对中医诊断学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从事西医院校中医诊断学教学,总结了一些心得,以供同道参考。
1 掌握中医学科的特点
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中医学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向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确切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确切含义,在对理解中医诊断、治疗始终以整体观念为纲,辨证论治为目,将相关知识统率在一起进行讲解。在具体中医诊断学的讲解中,因为时间有限,一定要教会学生运用中医学的特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中医诊断学,不管是那一系统的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无不体现中医学两大基本特点的具体运用。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西医认为感染是主要原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炎症”,从很多医生,特别是西医医生首先想到的是“抗感染”,如果开中药是也一定要选用一些据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有明确的抗感染类中药,尤其以大量中医认为寒凉药为主,其实这就非常有饽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我们知道,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很多病人表现为:张口抬肩,面色恍白,嘴唇紫绀,背心畏寒,少气,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按照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应该属于肺寒证,应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之类加减为宜。当然,我们不否认痰热雍肺等其它证型的存在。只有这样通过具体的实例,将中医的思维模式,运用到中医诊断学的学习中,才能将中医诊断学学好。
2 培养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
在西医院校开展中医课程课时较少,中医诊断学学时总共不到20学时,这么短的时间里,教师要讲好,学生要学好,加上西医院校学生本身中医理论不够扎实,中医诊断学条条框框较多,中西医思维方式、理论体系又不一样,要学好中医诊断学,兴趣就很重要。传统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多采用板书的教学模式,讲课内容枯燥,呆板,也不强调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容易造成学生困倦甚至厌倦的情绪。笔者认为,教学必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愿意主动去学,才能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1]。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务必要利用尽可能多的多种教学手段,突出特色,增强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 了解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
正如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研究东方文化,如果不研究中医,就只研究了一半。可见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学好中医诊断学,了解中国文化和其包含的哲学思想,就非常重要。中医之道, 根在中华传统文化。脱离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开始。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以《易经》为哲学基础,在长期的医药学实践中建立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及养生康复等科学理论体系[2]。它不仅具有哲学属性,充满朴素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而且蕴涵着自然科学属性。中华传统哲学是中医学体系的核心和灵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和源泉,它认为精气是宇宙与人类共同的构成本原,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精气学说是研究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只有站在中华文化和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角度理解和认识中医学,从而理解中医诊断学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接受和运用中医诊断学为人类健康服务。
4 和西医诊断学比较学习,融会贯通
西医院校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内容之前,已经学习完西医诊断学,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同学会认为中医诊断学内容有很多缺乏客观性的东西,甚至认为感观性知识多一些,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其实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两门课程虽然有差异,但亦有许多相似相关之处。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其中问诊其实与西诊诊断学中的病史采集基本相似,只是内容有不同之处; 望诊与西诊中视诊相似;闻诊相当于西诊中的听诊和嗅诊;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分,其中切脉与西诊诊断学中脉搏检查相似,只是更复杂而具体,而且将切脉和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非常重要的客观证据,而按诊与西诊中触诊相关。西医诊断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的阳性体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来诊断疾病,中医诊断是在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进行诊断疾病、辨别证候,两者思维方式虽有差异却有相似之处。教学过程中把西医诊断学和中医诊断学相似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在西医院校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教师的讲授是主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教学的初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掌握中医学科的特点、培养他们对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兴趣、了解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加深理解中医诊断学内容、以及西医诊断学比较学习,融会贯通,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摘 要】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对于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针对实践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实践性、先进性、规范性等方面围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进行改革和探索,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 实训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获取临床信息的基本技能,如何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辨识病种、判断证候的基本思维能力。
中医诊断学的临床实践训练,就是在理论课程讲授的基础上,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而进行的一种以模拟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既是对四诊基本技能把握程度的有效考查,也是对辨证思维能力综合性的强化训练。因此我教研室于2010年开始面向针推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增加了实训课的课时,由原来的4学时增加到18学时。
1 改革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两大块:采集临床资料的四诊,也就是望、闻、问、切;还有就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辨证论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概念、症状表现,学生机械的记忆,很难真正理解上去。那么这次改革中,我们在理论课讲授之后增加了实训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1.1 问诊
望、闻、问、切四诊中问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问诊方法和技巧的实践练习,有利于培养其问诊的技能,使学生学会围绕主诉进行问诊,并尽可能避免在以后临床实习过程中出现束手无策、问诊内容不全等问题。问诊实验教学主要包括现病史的采集训练和归纳主诉能力训练。在问诊这个章节结束后,增加了两个学时的模拟训练。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个人,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好病例,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来模拟临床问诊,之后由学生和老师分别点评,说出他们做得好和不足的地方。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既锻炼了他们的问诊技巧,也增强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2 望诊
望诊讲究的是直观教学,我们给学生反复观看大量典型病人的图片,以及各种病理性舌象图片,重点讲解,使学生迅速获得了大量的直观的经验。比如什么是点刺舌,草莓舌,用语言很难形容准确,但是看完图片,学生马上就能辨认出来,那么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1.3 脉诊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是中医学对各种疾病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之一,也是最为深奥的一门技法和学问。所谓“脉理精微,难以言传”。脉诊的教学仍然处于“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状况。目前脉诊实验室有脉象训练仪30台,可让学生体会26种脉象。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使用脉象训练仪练习,学生可在脉象模拟手上反复练习,认真体会脉象训练仪模拟的26种常见病脉脉象的指感特征,最后概括描述脉象的主要特征并判断其脉名,把诊脉方法训练的每一步骤进行记录、整理,完成实验报告。
1.4 病例讨论
四诊之后就是辨证的部分,这个部分我们主要是采用案例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一个病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代表分析回答主诉及辩证分析,教师给以指导。这种方法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帮助学生建立中医临症思维的能力。
1.5临床见习
最后就是模拟临床见习,学生初到医院见习,最主要的工作是给患者量血压,书写大病例等一些简单的工作。我们会在最后一节实训课上,教学生如何使用血压计,如何书写大病例,这样学生就能在实习的时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医生的角色。
2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初次改革,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生很喜欢这种实训的方式,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成绩也有所提高,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实训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问诊是教材的第二章,问诊后就要求学生进行模拟练习,这个时候学生还没有完全学过其他三诊和辨证的内容,对中医的病、证、症理解并不全面,要求他们模拟一个完全的病,并要抓住主要矛盾进行问诊,有些强人所难。学生对病例的准备存在着不合理的成分,表演成分很重。
2.2 实训的仪器、图片不足
学生多,仪器少,我们现在采用的轮流使用的方式上课,这样就致使有的学生能用到,有些同学就用不到,或者使用时间过短,无法仔细观察,认真体会,有的学生走马观花的看看,草草了事。比如脉诊仪,一个学生仔细体会,至少需要1学时的时间,但学生们轮流使用,一个学生最多能使用半个学时。
2.3 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病例,并且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理论知识过硬,各学科的知识广泛涉猎。
3 改进方法
3.1 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将问诊实训安排在讲完辨证论治之后进行。这时候学生能对病症有个全面的理解,问诊进行得更有的放矢。由教师扮演病人,学生模拟医生进行问诊。这样教师就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要与学生互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使病人病情客观化,不会使学生越问越糊涂。然后对学生的问诊进行点评,构建学生临症问诊思维模式。
3.2 扩大实训室规模
增加实训课课时,增添脉诊训练仪、望诊图片等设备,以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
3.3 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诊实训带教老师的素质对能否完成实训教学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努力提高实训课技能操作水平,规范实训过程,注重积累实训教学经验,有利于提高实训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摘要] 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素质之一。本研究基于转化医学理念,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医诊断学课程研究生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关键特征指标进行论述和评价。统计资料用频数分析进行描述性统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自主学习、外语应用能力、专业书籍阅读、导师指导等方面存在某些不足。因此,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三方面的努力:第一是加强自主学习,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第二是抓好课程教学,积极进行转化医学教育;第三是健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本研究对研究生的培养思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转化医学;研究生;能力培养
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素质之一。转化医学[1](亦称应用医学)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融合的领域,该领域的主旨就在于促进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中医诊断学课程是基础与临床应用的桥梁,也是近年来深受欢迎的研究生选修课。本研究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就现有教育体制下存在的中医诊断学课程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问题,在查阅文献资料[2]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对相应的关键特征指标进行论述和评价。本文对目前研究生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存在问题及其相应策略做了详细探讨,包括研究生自主学习、外语应用能力、专业书籍阅读、导师指导等方面。本研究对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更切实有效的思想指导。
1 研究设计与取样
1.1 研究目的
对研究生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现状进行探讨研究,为研究生的培养思路提供重要的借鉴。
1.2 调查形式和范围
主要采取问卷的调查方式。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研究生(包括七年制、硕士、博士、非医攻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问卷发放360份,收回309份。
1.3 研究方法
统计资料用频数分析进行描述性统计。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培养类别与问卷的问题相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482,P > 0.05)。结果表明,培养类别与所调查问题无关,本文将对研究生与调查问题进行探讨。
2 结果
2.1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培养“教学、科研与临床三结合人才”
转化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弥补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应用间的鸿沟,为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从而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上的治疗新方法,因而它又被称为“从实验台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一种连续过程,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上的治疗新方法[3]。在国家关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中医诊断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为“教学、科研与临床三结合人才”,亦即在中医诊断学专业的基础上,具有从事理论研究、临床诊疗和实验研究的知识技能;而中医诊断学研究生经过一定的实践后,应能较快地适应临床医师、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之一的职务,这一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依据中医诊断学桥梁课程的特点及其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来确立的。本项目调查例数为308例,结果显示,同学认为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指标,选择“教学、科研与临床三结合人才”的人数为119人,排在第1位,占调查人数比例的38.6%;其次是“科研型与临床型相结合人才”的人数为100人,占32.5%;选“临床型人才”的人数是65人,占21.1%;选“科研型人才”的人数是24人,占7.8%。由此得出,“教学、科研与临床三结合人才”为培养目标最为重要,因此对于学习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研究生来说,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同学不仅要具有系统、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专业科研技能与临床技能,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2.2 以广博知识为关键,搭好基础和临床的桥梁
广博的知识结构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坚实基础。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看,研究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做到专博合一[4]。培养方案为了贯彻这一目标,在课程设置和参考书目的指定上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实际状况却不够理想。本项目调查例数为309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能够读完指导教师指定的全部专业参考书目:选择“不能”的人数是213人,占调查人数比例的68.9%;选择“能”的人数是96人,占31.1%。由此说明绝大多数同学不能读完指定的全部参考书目,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大部分研究生阅读专业书目的数量明显偏少。不能读完指定书籍的理由:选择“没有时间”的人数是57人,占43.5%;选择“对书目不感兴趣不想读”的人数是36人,占27.4%;选择“学校和导师并没有强求”的人数是20人,占15.4%;选择“无法购买或借阅其中的部分指定书”的人数是18人,占13.7%。由此得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没有时间读完指导教师指定的全部专业参考书目。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与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偏少有关,有的研究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有的在外兼职赚钱,这些都使研究生没有时间阅读导师指定的相关专业书籍;另一方面,学校与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缺乏严格的督导和相应的考核机制。中医诊断学是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只有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搭好基础和临床的桥梁。
2.3 科研创新是目标,重在观察与动手的能力
科研创新必须拥有必要的实验条件和学科平台,中医诊断学课程具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中医诊断学学科于2007年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同年列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行列,现依托于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及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已建立起中医诊断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中医诊断学实验选修课。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分组望诊练习或交互诊脉,巩固掌握的诊法。近两年又面向全校开设了包括红外热像望诊、唾液淀粉酶活性测定、舌苔脱落细胞测定等内容的实验选修课,深化了对中医诊断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客观化认识,培养了科研与创新意识,训练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实际操作技巧,显著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开拓科研思路,提高实验技能,深受学生们欢迎。本项目调查例数为309例,调查结果显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认为最能影响科研过程中实际研究能力的指标:选择“敏锐的观察力与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有220人,占调查人数比例的71.1%;选择“导师的得力指导”的有55人,占18%;选择“良好的实验环境”的有25人,占8%;选择“其他”的有9人,占2.9%。由此得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最能影响科研过程中实际研究能力的为:敏锐的观察力与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际上,观察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也为科研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课程建设是基础,加强研究生应用能力
中医诊断学课程于1994年评为校级重点课程,1997年被广东省教委评为省级重点课程,2003年成为广东省精品课程,中医诊断学课程内容是通过多媒体形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主讲,围绕“名家医案导读”、“经典著作导读”、“诊法拓展”、“中医误诊学”四个方面进行讲解,每次讲座只涉及一个专题,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病例典型,综合性的讲解体现了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讲座的基础上可开展互动式提问、讨论,为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探讨专业知识的机会。本项目调查例数为306例,结果显示:研究生认为最喜欢的中医诊断学内容是:选择“名家医案导读”的人数是193人,占30.4%;选择“经典著作导读”的人数是181人,占28.5%;选择“诊法拓展”的人数是145人,占22.9%;选择“中医误诊学”的人数是115人,占18.1%。由此看出,研究生最喜欢的中医诊断学内容是:名家医案导读,贴近临床,生动具有说服力,同学有更大的收获;其他如经典著作导读比较喜欢。精品课程的建设为研究生加强应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5 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提高外语学术交流水平
中医药的发展需要与世界交流,必须提高研究生的外语学术交流水平。我国的科技水平在绝大多数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外语作为交流工具对科研工作中的文献查阅、学术交流和外文写作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5]。本项目调查例数为309例,调查结果显示:同学觉得自己的外语水平最高能够用于的方面有:认为能够用于“外语学分课考试”的有167人,占调查人数比例的54%;其次,能够用于“文献查阅”的有68人,占22.1%;能够用于“外文写作”的有48人,占15.5%;能够用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有26人,占8.4%。由此得出,同学们的外语水平基本上仅能应付“外语学分课考试”。而在外文写作、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文献查阅等应用能力方面显著不足。目前,外语能力已经成为很多学科特别是自然学科科研人员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动态,进行学术创新的基础能力。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大多对研究生的外语水平做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研究生具有基本的外文阅读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部分学科专业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外语水平仅能用于外语学分考试,这种情况与研究生对外语交流和文献阅读等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有关,如有出国交流的机会和需要,才会去主动学习和运用英语。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外语的教育在应用能力的提高方面还有待改善。目前世界上美国、日本与英国等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中医药,建立自己的中医院校,中医药走向世界是未来的趋势,所以针对现有存在问题,必须加大力度提高研究生的外语学术交流水平。
3 讨论
综上,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加强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关键在于加强自主学习、抓好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这三个着力点。
首先,加强自主学习,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实现三结合人才的培养目标。拥有广博的知识结构,是实现三结合人才培养的基础。针对目前研究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的问题,第一需要我们在思想上足够重视,以培养研究生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科学知识,还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第二国家高等教育也必须采取相关举措使研究生真正拥有能够自由支配的自主学习研究时间,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为创新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实现教学、科研与临床三结合。
其次,抓好课程建设,积极进行转化医学教育,切实提高实践应用能力[6]。中医诊断学是基础和临床的桥梁,今后在教学培养过程中,针对本学科的特点,除了抓好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外,还要进行转化医学教育,运用增设研究方法和选修课程等方法,创造机会让同学更多地去实践。如增加临床诊断辨证思维训练、中医诊断学的外语应用能力训练、阅读相关专业书籍交流活动等,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研究生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总之,在抓好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转化医学教育,改善目前存在的医学硕士、博士培养无法满足临床实际需要的现象,切实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提高我国的医疗队伍水平,促进医疗事业发展。
最后,加强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导师的管理和指导,真正让导师担起重任,通过导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参与主体,研究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因此,需要高等院校在实践能力培养环境上着眼,寻找和发现有利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新方法、新理论,以实践创新的精神继续构建和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以引导和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摘要 从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表演体会情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的途径,总结了教学心得。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 中医诊断学 教学心得
《中医诊断学》是继《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的一门课程,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诊和辨证两个部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因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中医基础理论》,因此,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更强调对中医理论的运用,如四诊方法的掌握,对临床资料的分析,临床辨证思维的培养等。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灌,学生收”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也难以得到训练和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情境教学法能很好地体现这一思想。情境教学法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其关键在于情景的创设。
笔者在近年的《中医诊断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创设情境”是学生能否主动学习、实现目标的关键,巧妙的情境诱导能够轻松而又富有启发性地敲开新课的大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教师的进一步讲授创造气氛,打好基础。现将本人运用情境教学法中有关情境创设的体会总结如下。
1 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中医学的思维特点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从五行属性的认识到具体的症状和药物功效等,取类比象的方法在中医学中应用很多。因此,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在讲解症候病机及辨证思维训练时,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展现,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讲解面色白主病时,教师可假设楼上自来水停水或水量很少的情境,让学生考虑可能的原因,根据生活常识,一般学生能够分析出答案:水源不足、压力太小、管道堵塞或管径太小。那么在人体病理过程中相对应的可能就是血液、阳气不足、瘀血或寒凝。又如在解释泛酸的机理时,教师可引入食物酸馊的情境,调动学生考虑食物变馊的原因,学生一般能回答出温度高,或不通风,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温度高、不通风相对应人体的病理又是什么呢,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回答出热和郁,所以热郁是泛酸的常见病因。这种通过生活情境来阐释医理的方法,看起来并不十分严谨,但是符合中医的思维规律,并且通俗而生动。
2 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中医四诊的学习和训练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实物演示情境,通过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中医四诊的训练,可以通过图象提供望诊的资料,通过录音提供闻诊和问诊的资料,构设一个临床就诊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更贴近临床的场景,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又如脉诊的教学,在讲述诊脉方法时,教师可以带上脉枕,以课桌为诊桌,以学生为就诊对象,现场演示诊脉的方法和过程。而在描述脉的大小时,可以借助不同粗细的绳索和橡皮管,并让学生反复体会。实物演示情境可以让学生较直观地接触临床资料,加深对抽象的课堂内容的理解。
3 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例如,中医问诊的教学,由于中医的
许多术语受到古汉语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许多术语病人并不理解,如畏寒、心悸、嗳气、里急后重
等,而由于个体的敏感性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病人的症状描述与中医术语存在一定差异。如有患者把小便次数增多理解为“多尿”。因此,作为医生一是要理解“畏寒”是什么意思,患者可能有什么感觉,有几种表达方式,要如何询问;二是当患者描述了一系列症状之后,应当能够判断是否属于“畏寒”。故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标准化病人、老师或学生扮演病人或医生,模拟临床进行表演。让学生分别从病人和医生的角度思考病人可能出现的各种表述,医生该如何询问,该如何运用课本的知识对病人的表述进行判断,其内容和结果肯定是丰富多样的。通过这样的表演,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当然,以上三种创设情境的途径,在教学中经常是互相配合的。例如,辨证思维的训练,可以根据情况,在学生中寻找一位患者,其他同学扮演医生,进行现场就诊,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评。或者,教师事先准备一些较为典型的临床病案,最好是能收集到病人真实的四诊资料,如对病人的舌象、面色进行拍摄;对病人的语声进行录音等,然后在课堂上,可以由教师扮演病人,辅以图象、录音以及其他资料的病例记载,组织学生扮演医生进行四诊资料的采集和辨证。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临床诊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学效果十分良好。学生课后反映学习《中医诊断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课本知识也掌握得较好,不象以前那样只是死记硬背。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是反应者、支持者,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推动者。其组织引导作用要贯穿于情境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从选题、准备材料到课堂引导、归纳总结,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事先给予充分的考虑,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还需要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学结。
总之,情境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是一种具有重要运用价值的教学方法。它培养了学生模拟临床实践的能力,可以弥补和克服传统讲授法存在的不足。以上是本人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一些体会,希望能与同行共勉。
摘 要:为了探索有效的中医双语教学模式,创建了多媒体教学结合PBL教学方法的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运用PBL教学后,在多方面提高了教学效果。指出在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学生应该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传统的讲授法仍是主要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PBL
由于中医课程双语教学的特殊性,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结合PBL教学方法的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模式,将使传统的双语教学有较大的变革。
1 PBL的含义及现状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一种有效果的和高效率的教学方法。由于PBL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有效,因此它越来越多地受到医学教育界的重视。PBL教学模式正不断得到推广和发展,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已应用于许多高等院校的各学科领域。PBL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现在还处在实践探索阶段。一些中医高等院校,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目前正在进行有关PBL教学法的各种尝试。
2 PBL与LBLI(传统教学法)的比较及其优势
2.1 PBL与LBL(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仍是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 LBL),传统的LBL教学系统、有把握地完成教师预定的目标,但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削弱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PBL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这一点是PBL与传统教学法的根本区别所在。
2.2 PBL应用于双语教学中的优势
2.2.1 学习兴趣的提高PBL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它树立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新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双语教学特别是中医课程的双语教学注入了生机和动力。
2.2.2 双语教学语言环境的建立PBL教学法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与同伴进行交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无形中形成了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双语语言环境。
2.2.3 多学科知识的联系PBL教学法中的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同时加强本学科间、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如中医诊断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及西医相关学科的联系。
2.2.4 综合能力的培养PBL不仅对理论学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双语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3 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多而杂,双语教学的课时尤其紧。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特别是双语教学产生兴趣是一大难题。笔者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施,逐步建立以中医常见证病为引导,以基本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新教学模式。力求打破多媒体教学等同于“电子幻灯片”的现状,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使学生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主题的模式。教学中将临床上常见证病作为讨论对象。建立中医诊断学PBL双语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是。
3.1 学习模块
确立中医诊断学的核心专题,建立学习模块。实践中选择脏腑辨证作为核心专题。
3.2 设计问题
即围绕每个模块设计学习目标的问题。设问题目的选择是PBL成功的关键,设问的题目必须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中题目的来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途径。①分析每次考试中学生容易答错的问题,并将其修改为设问题目。②将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提问或学生存在疑惑的问题,修改为设问题目。③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讨论每节课的设问题目。④将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中前沿问题,以及最新进展,修改为设问题目。
3.3 制作双语多媒体课件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围绕问题精心制作双语多媒体课件。
3.4 学生环节
学生预习,围绕学习模块和问题查阅资料,进行翻译,鼓励上网查询最新进展。
3.5 讨论环节
课堂中开展讨论,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围绕核心专题引导出来的学习目标,先由学生用双语分析病人的症状,提出证名,然后由教师确定该专题的核心知识。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判断,经过讨论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对症状从理论上做出合理的分析。
3.6 总结归纳
教师或一名学生用双语进行总结、归纳,使课堂讨论由浅入深逐步达到满意效果。
4 教学效果
4.1 教师自评
PBL教学气氛较传统教学明显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并且促进了师生交流,教学效果较传统教学方式明显提高。
4.2 学生评价
通过教学反馈表的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双语的语言表达,赞成实施PBL教学;有部分同学建议,增加PBL教学案例和课时。
4.3 教学效果分析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相比,运用PBL教学后在多方面提高了教学效果。首先,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显著增强。以往学生依赖于从教师那里找答案,运用PBL教学后学生能够主动自学、查找资料和进行翻译,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强。其次,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PBL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后,改变了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相对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和过程灵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思考积极,回答问题主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4.4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授课初起阶段,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授课老师的双语教学方法以及语音、语调还不习惯。学习兴趣不高,对授课进度有一定影响;部分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学习中主动性差,仍习惯于老师讲授的被动角色,对这部分学生教师不应忽视,应循序渐进并多加引导和辅导;另外,由于PBL教学的应用,使得教学学时增加,课时更加捉襟见肘,应适当增加双语教学的课时或以选修课的形式给以补充。
5 应用PBL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5.1 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
只有熟悉教学大纲这样才能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适当的临床病例,是做好PBL教学的基本前提。
5.2 学生应该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提纲、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做出初步的判断,因此需要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5.3 传统的讲授法仍是主要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讲授法。传统的讲授法具有传授信息量大。进展速度易于掌握、系统性强等特点。而PBL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知识面及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要求特别是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由于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传统的讲授法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主要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及不同章节的特点,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方法,或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采用PBL教学法,集两种方法之所长,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PBL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其优势不言而喻。但应该看到,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全面实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实践证明。PBL教学法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推广。对于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如何做好课时安排、如何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估体系等,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之成为更加科学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
[摘要]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解决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的困难,需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原因为: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3.提高学生在临床上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加强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及让学生了解影像诊断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PBL教学法;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学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作用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有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对医学生而言,学习影像诊断学有利于增强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的理解,同时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诊断方法。中医医学生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同时培养在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检查应用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临床工作中对疾病诊断及处理的能力。但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着以下困难。
1、时间短。内容多
实习时,学生在放射科实习的时间一般为1-2周,需了解的内容多,例如要求掌握常见疾病:肺结核、消化道溃疡、骨折、脑出血等的影像学表现,在较短的时间里,需掌握较多的内容,对学生而言确实有很大的困难。
2、中医医学生的解剖学、病理学等的基础较差
解剖学、病理学是学习、理解、掌握影像诊断学相关内容的重要的基础知识,中医医学生解剖学、病理学的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对影像诊断学相关内容的理解较困难,易造成学生实习时出现畏难情绪,对实习缺乏兴趣及信心,使实习的效果不理想,影响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力。
3、对影像诊断学的意义理解不充分
中医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阶段,需学习中医理论及一些西医理论,因为影像诊断学的课时较少,一般为15―20个学时,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有限,易造成学生认为这门课不重要,可有可无,因而在实习时学习态度不积极。
4、对影像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的结合理解不充分
学生在学校里以理论学习为主,所掌握的知识以理论为主,没有实践经验,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因不知道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感到手足无措,造成对实习缺乏信心。
以上原因造成学生在实习时对这门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畏难情绪明显,由此造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学,实习时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为了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实习效果,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合格的中医医生,在教学实习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改进,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操作为主的“填鸭式”、“包办式”教学改为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辅导为辅的教学,这样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学生理论基础差、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良等情况改善不明显,因而必须找到一个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实践性(指: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的学习,它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即通过课程组织和策略指导来完成学习内容。PBL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第二,教师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设计安排课程,鼓励学生去学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
PBL教学法的特点概括为:①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找本人所需的信息源,有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②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按学习需要来驱动;③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育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④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避免了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⑤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密切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
PBL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的,最初是在一些西医院校试行,目前仍处在实践探索阶段,部分中医院校已开始尝试应用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关于PBL教学法的研究还未提及,为了进一步解决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的困难,可以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原因为:
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PBL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想办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就要求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去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及思考,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压力就促使学生在下面必须做足功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教师包揽一切而学生不感兴趣的矛盾,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实习时间短,但学习内容多的问题。
②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
PBL教学法中重要的环节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将查到的相关知识总结后,才能得到需要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必须掌握所学的知识及将其融汇贯通,这样使学生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学到了新的东西。对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这个过程是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如影像学原理、解剖、病理等相关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可以弥补基础知识及影像学原理掌握不好的问题。
③提高学生在临床上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需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加强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及让学生了解影像诊断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方法
在影像诊断学的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与病例为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了解影像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PBL教学法有必要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学中应用,但也需解决PBL教学法中常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教师提的问题如何既与临床结合,又能与中医院校的专业实际结合,使学生学能致用;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既能思维开阔又能切中要害;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医生,为弘扬中医做出贡献。
【摘要】 中医诊断内容纷繁复杂,留学生由于语言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该课程的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在留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针对留学生特点的教学建议,并着重指出还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兴趣、督促学习。
【关键词】 留学生;中医诊断;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系
通讯作者:李峰 Email: lifeng95@vip.省略
随着中医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进入各中医院校学习的留学生人数逐步增长,由于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其在中医学的学习中有特定的难点,对此当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为依据,将留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及可行性教学手段总结如下:
1 教学手段突出形象直观
留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多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是在中国工作或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中医的疗效来学习,这部分学生年龄较大、汉语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而大部分学生是国外高中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汉语水平明显较低,在听、说方面还存在着障碍,因此,汉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成为留学生教学的突出难题,而有效的解决该问题,使两部分学生都能坐得住、听得懂,是学好中医诊断学的前提和基础,其他教育工作者对此也有所认知[1,2]。实践表明,语言速度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语速较快会使语言水平低的学生听不懂,而语速较慢则让语言水平高的学生坐不住,难以认真听讲,而且还发现即使语速很慢,语言水平低者还是在很多教学点上难以理解。而采用多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则效果显著,可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
1.1 采用贴近生活实践的形容与比喻 中医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中医诊断学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等都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中医的这一优势,以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进行讲解,例如“盗汗”可以解释为,“盗”即强盗,强盗的特点是睡觉时出来,因此,盗汗的意思即为入睡时汗出,醒来出汗停止,患者经常说“睡醒了发现枕头、被子是湿的”,这种情况就是“盗汗”;又如“潮热”,“潮”即潮水,潮水的特点是有一定规律的涨落,所以潮热的特点也是有规律的发热,患者会这样形容“某个时候,比如说下午就开始发热或者下午的时候就热得难受”,这样解释形象易懂,实践表明对于留学生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容与比喻效果颇佳。
1.2 图片、音频、视频结合运用 虽然留学生在语言的听说上存在着一定障碍,而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这些形式则不受语言的限制,学生理解起来也更直观、更清晰,同时也使教学风格更为生动活泼。中医诊断各层次的教学中,将图片、视频运用于望诊、将声频运用于闻诊教学已经非常普遍,在留学生教学中,还拓展性的将图片运用于脉诊教学,将flash动画、视频运用于辨证部分的教学,如“表证”是留学生特别难理解的一个证型,在这个证型的讲解时,做出一个表现“六淫、疫疠邪气从口鼻或者皮毛侵袭人体,卫气随之出表抗邪,邪正交争于表,人体出现发热、恶寒、喷嚏等系列症状”的2 min的flash动画,并配以讲解,留学生反响良好。
2 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是联系临床各科与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有基础理论,还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3,4],简单枯燥的讲授是本课程教学的大忌,对于非中国文化背景、非中国哲学思想的留学生而言尤其值得注意,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分析认为,在注意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师生互动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1 注重前后联系,既往知识多设问 中医诊断所运用的理论是在中医基础里面已经学习过的,另外,中医诊断教学主要分为诊法和辨证两大部分,在辨证部分,各个证型所涉及到的症状都是四诊中讲授内容的归纳,而诊法部分,望诊、闻诊、问诊等各部分的内容又有交叉重复之处,在运用既往理论或知识时,要多设问,可以给留学生复习及思考的空间。
2.2 借助四诊技能平台,技能训练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望、闻、问、切基本技能是中医诊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为使留学生更好的掌握四诊技能,本校中医诊断教学建立了四诊实训室,实验室内配置了舌象模型、舌诊仪、脉诊仪、按诊仪等多项设备,留学生的教学当在讲授理论、方法之后,及时安排技能训练,以讲授的理论、方法指导四诊技能操作,同时也以技能训练促进理论、方法的掌握。
2.3 角色扮演行临床模拟实训,语言交流、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共培养 四诊是实践的技能,辨证是实践的思维,其真正的掌握既需要理论知识,又需要实践训练,在借助实训室的技能平台进行四诊练习之后,在学生进行临床实践之前,本课程组安排留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学生4~5人分为一组,一人扮演医生,一人扮演患者,其余三人扮演实习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四诊模拟和辨证模拟,综合全组意见后,由医生进行病案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全班同学可以提问、补充,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留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运用中医理论收集病情资料并进行辨证分析的能力显著提高。
2.4 分组跟师接触临床,以实践推动学习兴趣与知识理解 各组学生在模拟实训之后,及时安排跟师接触临床,实践表明,留学生对临床跟师兴趣更浓,跟师之后在课堂上会提出很多有针对性地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中医诊断的知识点,对很多内容的理解深度也明显提高。
3 教学内容应层次明晰、重点突出
在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留学生即进入了中医诊断学的学习,相较中医基础理论而言,本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纷繁复杂,加之语言障碍,让留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部掌握的确比较困难,经调查发现,留学生提出最多的建议即是,“希望重点突出”“希望老师在一点儿上讲透彻,不要讲的内容太泛泛”,因此在给留学生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辨证内容中的“其他辨证方法”,留学生听起来难度的确很大,在中医诊断部分也不是重要的知识点,此类内容一点即可,起到引导学生下一步学习四大经典的作用即可,不必详细介绍。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形成树状知识结构图,如望诊,纵向分为“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小儿食指络脉”,横向分为“形、色、神、态”,每一部分从神、色、形、态分类进行介绍,在具体介绍时还要注意归纳,运用表格等形式,比较等方法使教学层次更为清晰明了。
4 多形式提兴趣、促学习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总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互动教学的同时,不要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名师的讲座,为学生推荐书目、教学录像等,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另外,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督促学习,如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不同形式的督促形式可以交叉运用,对最终学习效果的提高大有裨益。